時間:2022-06-15 10:04:12
序論:在您撰寫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根據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以此確立的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要求,提出了在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中實施模塊化教學的基本思路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原則,著重闡明了課程模塊化設置的結構和各模塊的課程設置。
關鍵詞: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模塊化教學;研究
目前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猛,煤礦開采技術人才緊缺。據調查,在我國近40個大中型煤炭企業中,具有大學學歷的工程技術人員不足2000人;國有煤礦大專以上的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3%左右。
我國規模在30萬噸以上的煤礦,高級技術人員平均僅占從業人員的3‰。企業技術改造和進步的迫切要求,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而在我國88%的煤礦企業缺少煤礦開采技術專業人才。通風、安全等專業人才也在緊缺之列。如:2004年,我國有21000個采礦崗位虛位以待,而當年全國高校采礦專業畢業生總數還不到700人。
但與煤礦開采技術人才緊缺相矛盾的是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畢業生不能適應具體的崗位要求,與我國對該類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適應。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不能體現現代職業人的特征。
因此,探討如何建立適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對于提高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就業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必須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對高職教育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改革研究,創建以能力為本位的模塊化教學模式。
為此,筆者就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中如何實施模塊化教學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探討和研究:
一、構建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模塊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一)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面向中小型煤礦,掌握采煤技術、掘進技術、通風安全、地質測量等方面專業知識和技能,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從事采煤、掘進、通風安全、地質測量等技術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技術人才。
(二)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職業崗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要求
1.知識結構
以“需要為準,夠用為度”,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知識結構主要由文化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和其它相關知識組成,以文化基礎知識為前提,專業技術知識為重點,相關知識為輔翼,三位一體,有主有次。文化基礎知識要寬厚扎實,專業技術知識要專精,相關知識要寬廣。
2.能力要求
(1)獲取知識的能力: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寫作表達能力、設計能力、計算機及科學技術應用能力,就業創業能力。
(2)應用知識能力:具備良好的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管理綜合能力。
(3)創新能力:具備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新試驗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科學研究能力。
3.素質要求
除具備公民基本素質外,還應具備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較好的文化素質、較高的勞動素質和良好的綜合素質。
二、以就業為導向推進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模塊化改革的思路
專業課程模塊化即按職業崗位群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對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根據必須、夠用、適用、實用的原則,對有關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進行科學組合形成的模塊化專業課程。模塊化的課程具有相對獨立和便于靈活組裝等特點,有利于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也便于改革和創新,形成個性化課程。它可以根據社會對煤礦開采技術職業的要求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合理調整和重新組合,及時地重建新課程,進而為學生的自由選課提供多種目標模式,以適應人才培養規格多樣性和復合性的要求。此外,課程模塊化也是實現課程內容綜合化的重要手段。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的優勢,便于對課程進行科學合理地安排,也便于學生自主靈活地進行選修。因此專業課程模塊化既是突出高職教育實踐性的要求,也是實現課程體積小型化的基本手段。
三、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
課程設置要以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崗位工作技能為主線,特別要圍繞核心專業能力進行優化銜接、定向選擇、有機整合和合理排序。
(二)堅持課程設置與行業職業標準接軌
必須以“雙證書”制為框架,根據職業崗位要求來設置相應的課程,把職業標準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融入相關課程教學大綱中。同時形成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并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折算成相應學分,納入總體教學計劃中,使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證書標準有機結合,用證書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
(三)堅持課程體系的開放性原則
在課程設置時不能局限于專業本身,應注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其他技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知識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轉化為能力,進而形成多學科、多視角的創新方式和能力;要吸收教師參與變革的討論與修訂工作,擴大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權與使用權。
(四)堅持課程內容的整合性原則
要在確保課程目標具有明確的職業化方向(煤礦開采技術能力培養)的前提下,實施課程內容的整合,以提高課程設置的效益。整合學術課程與職業課程,以職業課程改造學術課程,是高職文化課程改革的方向。
(五)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人才培養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動手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創新的機會”。促進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重塑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
四、課程模塊化設置的結構和各子模塊的課程設置
(一)課程模塊化設置的結構
模塊化教學模式就是按照專業培養目標,依據職業崗位群,將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分解為各項技能,依此建立若干個教學分模塊或子模塊,從而使每個模塊對應有目標能力、課程設置和技能訓練,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
模式化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最大區別就是打破了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體系,將理論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塊中,而把學生暫時用不到的理論知識刪去,從而真正實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知識為技能服務。因此,筆者根據模塊化教學的性質和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的特點,將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實施模塊化教學的基本框架設計為:
首先,將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分解成四個主要模塊,即職業素質模塊、職業技術模塊、職業實踐模塊和職業拓展模塊,每個模塊配置若干門相應課程;其次,將上述四個主要模塊進一步分解為分模塊或子模塊,并制定各模塊所要達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最后,編寫與之配套的教材體系,進行相應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評價方法的設計。
1.職業素質模塊
對所有基礎理論課程進行分析,取消部分課程;對保留課程進行內容選擇和壓縮,只講最基礎、最主要、最實用的內容;根據專業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自由地組合成各種課程群;強調理論的講解要與案例分析緊密結合,最后落實到行業技能提高上來。
2.職業技術模塊
職業技術模塊包括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技術模塊。根據煤礦企業人才市場的變化情況,職業技術模塊應成為教學的重點。通過校內的實驗實訓課、校外實習課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結合煤礦專業特點和與之對應的煤炭行業特征,努力使學生經過這一模塊的訓練和實踐,真正提高就業能力。
3.職業實踐模塊
職業實踐模塊主要通過各種校外實習和主干專業課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等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
4.職業拓展模塊
職業能力拓展模塊主要是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公共選修模塊和專業選修模塊。
(二)四類模塊的課程設置
1.職業素質模塊
該模塊包括2個課程群: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法律與道德等課程為主的公共政治課課程群;二是以體育與健康、采礦英語、工程數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寫作實務等為主的公共基礎課課程群。
2.職業技術模塊
(1)專業基礎子模塊:主要包括工程制圖、采礦CAD與礦圖、機械基礎、煤礦電工、礦山測量、煤礦安全法規等課程。
(2)專業技術子模塊:主要包括煤礦地質、礦山壓力觀測技術、井巷工程、礦井通風、采掘運機械、煤礦開采方法、煤礦礦井設計、煤礦安全技術、礦山電氣設備應用技術、煤礦特殊開采方法、環境保護與礦井救護(其中帶的為主干專業課)等課程。
3.職業實踐模塊
主要包括工程制圖與CAD及實訓、煤礦地質及煤礦認識實習、礦山測量實習、礦井風實習、課程實習、頂崗實習、井巷工程課程設計、煤礦開采方法課程設計、煤礦礦井設計訓練、職業資格證考試、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
4.職業能力拓展模塊
(1)公共選修子模塊:學生可從規定的公選課中任選三門課程學習。
(2)專業選修子模塊:學生可從規定的專業選修課中任選三門課程學習。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煤礦開采技術員職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應該適應本職業的要求,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面向企業,適應現代煤礦開采職業要求的,具有良好職業素質,達到一定水平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以學習領域課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學生成績評價體系。
【關鍵詞】社會需求;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職業能力要求;教學改革
一、煤礦開采技術人員需求狀況
中國是煤炭大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占70%比例,并且這種格局在今后50a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作為為煤礦行業培養技術人才的《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在煤礦企業建設、生產、管理及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中有著及其重要的地位。從2011年到2020年,貴州省預計需要煤炭專業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2萬名,高職??飘厴I生8萬名,中專、技校畢業生15萬名。六盤水市“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把煤炭產業列為支柱產業之一,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被列為緊缺專業。全市煤炭產業的迅猛發展,煤炭工業的技術升級改造步伐不斷加快以及煤炭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安全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給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迫使本專業只有加大建設和改革力度,加強教學質量監控,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增強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適時性和針對性,才能科學健康地發展。
二、企業對煤礦開采技術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
具有安全生產的相關知識,熟悉煤礦安全生產的相關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管理的能力;采區巷道布置方案設計能力;采礦工作面作業規程編制能力;采礦工作面設備操作能力;編制掘進作業規程能力;采區內單項工程施工設計能力;掘進工作面主要工種操作能力;采區通風管理能力;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能力;機械零件識讀與測繪能力;分析判斷地質變化指導采掘施工的能力;采掘工程測圖能力;礦壓觀測數據分析、判斷頂板運動規律的能力;采掘區隊管理能力;常用采、掘、運、裝、局部通風設備操作及一般故障排除能力;采掘工作面常用電氣設備操作能力;終身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
三、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建議
1、課程結構模塊化改革。課程體系呈現模塊化結構更有利于知識、技能體系的合理構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根據新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對采礦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本專業培養目標,確定了比較系統的理論課程體系。將理論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程、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程和拓展課程四大模塊。
2、課程體系改革
為適應煤礦開采技術職業要求,達到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進行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突出煤礦開采技術職業的定向性要求,以職業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煤礦開采技術職業崗位的要求。
3、教學方法多樣化改革,體現高職教學特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同于傳統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因此,課程教學方法要改變傳統的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方法向項目教學法、案例法、仿真教學法、操作訓練、現場教學、討論式、行動導向、啟發式等轉換;教學手段改由“黑板+粉筆”向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轉換;教學場所由傳統的單功能專業教師,即描述性、報告性的理論課堂,向多功能一體化的“仿真”職場,即兼有理論教學、小組討論、試驗驗證和實際操作的教學轉換功能。
4、課程建設合作化改革。課程建設合作化體現在校企雙方合作進行課程開發、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學校和煤炭企業合作,實施系統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開發;對課程的結構、內容、比例和總體課時做系統的安排、調整、更新和改造;傳授煤礦生產過程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5、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實行“雙證書”制度改革。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實際、實用、突出實踐性?;A理論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應以職業能力為本位設計課程內容,培養學生既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又有一定的職業崗位轉換的適應能力,從而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實行“雙證書”制度,學生畢業時既要有學歷證書,又要有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以展示高職學生的特長。
6、加強專業創新能力改革。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能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增強學生選擇職業的能力和范圍,給教學計劃的安排帶來靈活性和機動性。新的課程體系促使學生按專業創新能力要求比較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學習方法,促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采用新的教學手段和實驗設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創新能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7、成績評定改革
隨著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化,專業課程的成績評定方法也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實踐能力的評價為核心的成績評價體系,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實力。
摘要:結合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和學生就業崗位職能要求的特點,討論了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基礎課設置相關問題,并給出適當建議和實施措施。
關鍵詞: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定位
引言
高職專業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應用性。高職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上突出應用性與針對性。二是市場性。高職教育從一開始就是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市場經濟是高職教育辦學的最重要的參照系。然而在教育部推進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全國各高職院校為適應這一模式,紛紛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故近些年來進行課改的最終結果是專業基礎課時被大量壓縮甚至是專業基礎課程被削減,嚴重的影響專業教學的效果。
1、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剖析
表1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基礎課程時分配表由表1中可以反應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專業必修課(專業基礎課)課程不齊備
專業必修課(專業基礎課)課程不齊備,缺少礦井通風相關的基礎課程(流體力學及流體機械)、建筑材料等必要的技術基礎課,雖然在后續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按需要補充相關的知識內容,但教學內容和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2)專業必修課(專業基礎課)課時普遍不足
專業必修課(專業基礎課)課時普遍不足,就算能完整教學要求的內容,也只能是拉網式的過一遍。以工程與巖石力學課為例,該課程是十分重要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包含工程力學(靜力學和材料力學)和巖石力學兩門課程合并一起而成的。本課程在課改前僅工程力學項內容安排的學時就達98學時,內容增加后學時數量并未合理增加,實際相當于變相減少學時,這必然會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效果產生較大干擾。
(3)課程的學時安排不合理
基礎課程學時的安排不合理只要表現學校把本來可以讓學生自己課余時間完成的教學任務放至課堂教學中完成。這種現象在計算機基礎和CAD教學中表現比較突出,其實完全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課余時間進行,學院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免費場所可以上機操作練習相關內容,只需考核學生最后的水平即可(國家計算機一級水平考試)。這樣一來,既節約了有限理論教學學時,又能適當鍛煉、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課余自我管理能力。
(4)公共基礎課在基礎課程中占的比例偏高
公共基礎課在基礎課程中所占的比例較高。公共基礎課時的比例過高,必然要擠占專業基礎課(含專業技術基礎課)的學時,其實相當一部分公共基礎課的學時可以進行適當壓縮,對于形勢與政策課可以適當進行縮減。還有就是英語教學的問題,本專業畢業的學生絕大多數到比較偏遠的礦區工作,應用到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學生普遍對該門課程缺乏興趣,建議調整為公共選修課,讓有興趣同學參與學習,如此安排既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又能合理的為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騰出較多的學時,合理調整基礎課程教學的內容。
2.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的建議
課程設置是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和各科的教學時數。課程設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基本依據是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服務的完整建立。按知識結構設置課程,要體現加強基礎理論,突出核心課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識覆蓋面;按能力結構設置課程,要體現高職教育特色,加強專業技術課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高職課程設置:一要從面向單一職業轉向面向職業群;二要從過分強調技能訓練轉向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和更新技能的方法;三要加強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基礎的課程設置比例。
本著上述的觀點來分析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設置。
1)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特點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是采礦學、安全學、煤礦地質學、礦山測量學、礦山電工學、礦圖、礦井通風、礦山壓力控制技術等技術為一體的專業。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知識的復合特征,并不是現有的采礦技術和安全管理知識的一般組合,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在現代采礦技術模式的基礎上將以上知識技能整合一個整體。
2)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特點
我院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就業區域在西南地區(云、貴、川、渝),西南地區的煤炭賦存地質條件復雜、瓦斯等災害嚴重,技術和生產管理任務復雜,崗位區分細微,這就使本地區的煤炭生產企業在崗位設置上有別于其他地區:技術崗和管理崗位數量明顯較其他地區多(主要相對于北方礦區而言)。近些年我院的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在技術和管理崗位,這些崗位的職責要求學生不僅具備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具有相應專業拓展基礎,以適應崗位變化或升遷的需要,而這些都必然要求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作保障。
3)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建議
由前兩點分析可知,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是一個涉及面寬,對基礎要求扎實專業,而本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崗位只能也要求學生有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這就必然要求在培養計劃中增加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和學時數量以滿足專業技術要求和崗位要求,不然,學生的后續發展必然受到影響。當然,教學單位在制定教學計劃亦可按照專業自身的特點在允許的權限范圍內修改課程設置的形式來滿足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需要,從而為學生長遠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摘要:工學結合下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方式,應突出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和核心元素。本文結合近年的高職教學經驗和教育部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分析了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體系的問題,對構建基于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方案提出了個人見解,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工學結合
煤炭是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的主要部分,約占70%,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炭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趨勢。煤炭行業生產、建設、技術管理人才短缺成為了制約煤炭行業發展、影響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問題。
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是培養面向基層、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專門人才。但由于各種社會因素,高職院校煤礦主體專業萎縮,忽視了對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致使了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滯后、課程內容陳舊、不能適應現代化煤炭企業人才要求等問題。
本文在已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基礎上,以就業為導向、以新的職業能力內涵為目標,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為宗旨,對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如下。
1.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煤炭作為工業原材料得到了快速發展,煤礦對煤礦開采技術專業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此對畢業生的素質、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學校學習借鑒了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調整了課程部分內容,增強了實踐環節,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整體教學體系上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卻相對滯后,具體表現為:
1.1缺乏高職特色
一些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可謂是本科院校的“壓縮版”。只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職業”的特征,雖然增加了實訓環節,但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缺少足夠的實訓基地和具體的實訓內容、方法及評價指標,沒有體現高職教學的特色。
1.2教學體系單一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主要是面向煤礦地下開采,單一的專業教學內容,限制了學生的就業范圍。
1.3專業課程內容陳舊,安排不合理
一些學校的教學以傳統理論為主,部分內容較為陳舊,未能融人現代煤礦生產過程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跟不上煤炭科技的發展。一些專業課程教材內容安排不合理,缺少必要的整合與重組,存在重復教學或內容脫節的現象。
1.4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校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由于過多地考慮煤礦實習安排較困難及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安全等問題,崗位實習安排時間較短,部分實踐環節以參觀代替實訓,學生的動手能力未能得到真正鍛煉。
1.5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
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上過于注重對專業領域內基本理論和技術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2.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目標
根據對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分析,結合教育部文件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確定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如下:
2.1教學結構模塊化
教學體系呈現模塊化結構更有利于知識、技能體系的合理構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根據新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對采礦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本專業培養目標,確定了比較系統的理論課程體系。將理論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程、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程和拓展課程四大模塊。
2.2教學方法應體現高職教學特色
高職教育不同于傳統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因此,應將傳統的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教學方法向項目教學法、案例法、仿真教學法、操作訓練、現場教學、討論式、行動導向、啟發式等轉換;教學手段要向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轉換;教學場所由傳統的單功能專業教室、理論課堂向多功能一體化的“仿真”職場、實際操作的教學轉換功能。
2.3校企合作
學校應根據積極與煤炭企業合作,根據企業用工需求,有正對性地進行課程開發、設計及實施。對課程的結構、內容、比例和總體課時做系統的安排、調整、更新和改造;傳授煤礦生產過程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4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增強學生選擇職業的能力和范圍,給教學計劃的安排帶來靈活性和機動性,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探索新的教學體系,在促進學生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及職業創新能力。
3.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體系改革體會
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應在遵循素質教育與業務培養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基礎上,以培養學生獲取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煤礦開采技術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為線索,按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的工作過程,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全面貫徹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新的素質教育思想,努力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其課程教學體系總結如下:
3.1理論課程教學體系
理論教學體系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引入前沿技術,融入煤炭行業的技術標準,內容主要包括職業素質模塊、職業技術模塊和職業拓展模塊等三個模塊。
(1)職業素質模塊。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形勢與政策、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數學、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及應用、體育與健康等方面的課程。
(2)職業技術模塊。①職業能力基礎:工程制圖、礦圖與AutoCAD軟件應用、機械基礎、煤礦電工、礦山測量、煤礦地質、煤礦安全法律法規等。②職業能力技術:井巷工程、礦山壓力觀測技術、煤礦開采方法、礦井通風、采掘運機械、煤礦礦井設計、煤礦安全技術、礦山環境保護及礦井救護、煤礦特殊開采方法等技術課程。
(3)職業拓展模塊。①公共選修:社交禮儀、職業規劃與設計等課程。②專業選修:結構復雜煤層開采方法、工程測量、煤礦企業管理、爆破技術、工業衛生技術、煤礦環境保護、煤炭深加工等專業課程。
3.2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以認識實習、課程實訓、生產實習、頂崗實踐、職業技能鑒定為構成要素,合理安排實習項目。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綜合技能訓練三部分,實驗、實習、訓練和設計四個方面內容。
3.3實驗改革
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體系建設中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設置,把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相互滲透。
4.成效總結
通過調研、分析,整理,我院初步構建了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利用學校的資源,完成本專業所要求的公共課、職業基礎
課、職業技術課的學習。
采用體驗、活動、分享式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實施,提高了畢業生職場意識、發展了職業能力。新的教學方法實施以來,相關用人單位及社會對我院畢業生反映積極。促進了我院畢業生的就業就業率,基本體現了我院人才培養目標。
【摘要】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是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圍繞采掘一線生產和技術管理的核心能力,突出了實踐教學,本文主要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實驗實訓及實習等在改革方面做了具體的分析,通過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實踐性教學改革,來達到上述培養學生的目的,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關鍵詞】實踐教學 實驗 實訓 課程建設
1.現狀分析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以煤礦認識實習―模型、實驗課―過程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為主要內容設置實踐教學模塊,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較強的職業技能。而煤炭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通過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實踐性教學改革,來達到上述培養學生的目的,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就業率。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
2.1人才培養模式
本學院同其他高職類院校培養目標是一樣的,但在某些方面同企業辦學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所以就在本院現有的資源、條件下逐步試探著實行工學結合“2+1”或“2.5+0.5”人才培養模式,而“畢業綜合實習”時間半年,頂崗實習最大難處是人數、實習基地的聯系,所以根據畢業生的人數以及現有條件實行彈性學制。也就是說,人數少、條件允許的話則按以上的人才培養模式,若人數多、條件不允許則把畢業綜合實習分為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兩部分來進行,而這兩部分的時間可以適當分配和調動,但畢業設計最好能讓學生走出校門,將學生分散到設計和科研部門,參與設計或科研活動,或聘請設計院的人員來校指導,以利于畢業綜合實習落到實處。
2.2課程體系建設
建立突出煤礦采掘一線職業能力培養的模塊化的課程模式[1]。聘請煤礦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按照所從事工作崗位標準進行“工作能力分析”,再把每種能力分解為知識、技能和態度,根據每種能力分解出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結合,可以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知識或技能進行結合而構建一門課程或一個實訓,也可以根據一種知識或技能而構建一門課程或一個實訓,如:《井巷工程》和《采煤學》可分出生產實習,《采煤學》也可以和《采掘機械》分出礦山機械實習,《采煤學》也可單獨分出煤礦開采學課程設計,《井巷工程》也可單獨分出井巷工程課程設計。
2.3建設工學結合的優質核心課程
根據能力要求,將煤礦開采方法、井巷工程二門課程作為該專業工學結合的優質核心課程進行建設。其基本標準是:體現崗位技能要求;促進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將煤礦開采方法、井巷工程建設為院級工學結合的精品課程;盡最大努力將煤礦開采方法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課程。
3.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
3.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本學院同其他高職類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而其他高職類院校大部分都屬企業辦校,企業退役設備可以返回學校供學生實訓,而且企業和當地政府資金投入也較大,所以本院在實習、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建設方面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問題,據現有條件:(1)先建立仿真模擬實驗室,如:煤礦開采及掘進模型或教板、各類支架支柱模型、煤巷掘進錨桿支護控制頂板及炮眼布置聯線方式演示模型、掘進機與采煤機電動模型、現代化礦井綜合仿真模擬系統、仿真綜采工作面模型、掘進機仿真模型、各類井田開拓模型、井下綜合防塵模擬系統模型等。更新、完善現有的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突出學生實踐技能訓練,營造真實的工作場景。(2)深化實驗實訓教學改革。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實驗實訓教學體系;開發綜合性的項目式實驗實訓課題。(3)制定實習實訓標準。凡教學計劃中獨立設置的實習實訓環節,都應有相對應的實習實訓標準和明確的技能培養目標;確保實習實訓的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4)需要學校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3.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實習主要是地下作業,工作地點分散,工作場所多變。鑒于本專業實習的特殊性,主動與企業相聯系通過協議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加強企業和學校的合作,讓學生到企業中實踐。實習基地的建設,一方面為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另一方面也為企業選拔、物色高質量的員工提供方便,提高就業率。
4.堅持師資配備“雙師”化,提升隊伍素質
要辦好職業教學,教師是重要條件,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勞動者的關鍵[2-3]。主要從三方面打造:一是提高教師道德水平。二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讓專業教師深入到煤炭企業,參加生產勞動,認真調查研究生產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信息,了解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和基本要求。三是建立兼職教師隊伍,吸收煤炭企業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加入教師隊伍[4]。
5.總結
煤炭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煤炭工業要實現持續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將是長期的,數量也是巨大的。針對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培養的特點,所以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也是必然的。在其教學過程中不能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應加強實踐的應用,使得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相對應,本項目的著眼點正在于此,通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實訓體系的建立以及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培養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了和本專業有關的各項技能的訓練,為今后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摘要:本文闡述了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專業群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理念、構架,對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建設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是推動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載體。
關鍵詞:高職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 課程體系
0 引言
課程體系是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活動載體,由各專業課程或教學活動按照課程科目屬性、教學順序或邏輯、教學進程、時限、理實比例等要素構建而成。課程是高職院校為了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育教學科目或活動的總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包含有計劃的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活動。
1 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理念
高職煤礦開采技術群的專業課程按照“理實結合、知技結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或思路建設,突出學生崗位知識、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
按照流程:“行業企業調研專業對應職業的典型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課程(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實施效果評價”,建設和實施了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的“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素質教育模塊4個模塊,指導開發專業課程、制定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和評價課程教學效果。
要建設好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和課程,需明確每門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設課程“雙師”教學團隊,建設必備的教學條件、特別是體現高職教育特征的實踐教學條件;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據行業企業新技術新方法、實時更新教學內容,建設“教學做”一體化、案例教學、實操演練等課程教學方法,建立課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專業精品課程建設。
2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教學學時比例和課程體系構架
2010~2013年期間,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以就業為導向,建立了“工學結合、政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2+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培養適應在貴州煤礦生產一線安全進行采、掘、機、運、通和地測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入煤礦行業企業調研,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根據崗位工作過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需求,按崗設課,構建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不斷完善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進程表,每年持續完善由4個煤礦主體專業(煤礦開采技術、礦井通風與安全、礦山機電、礦山地質)不同年級的教學計劃,以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為例:
2.1 2013年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教學學時比例表(表1)
2.2 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架建設實例(圖1)
3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應注意的事項和標準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建設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在設置專業課程時改革傳統專業課程體系中帶“…學”的課程,改革為帶“技術”和具備實踐特征、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專業課程;除了搭建好各課程模塊的架構,理順課程學時、先后邏輯等關系外,重在建設好專業的各門課程,開展好人才培養的活動載體――課程,以課程教學為中心,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建設與改革需注意以下要點:一是課程設置應明確課程性質、作用,明確課程設計的理念。二是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應有針對性和適用性,教材及相關資料齊全并與教學情景設計匹配,課程教學組織與安排合理有序。三是課程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建立虛擬社會、虛擬企業、虛擬車間、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取得實效;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架構合理,硬件環境能夠支撐網絡課程的正常運行,并能有效共享。四是課程“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數量和質量達標,師德師風好,“雙師”教師比例逐年提高。五是校內外實踐教學條件好,能夠滿足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需要。六是建立健全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由校企專家、督導、同行及學生構成評價主體,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強,課程對應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業技能水平證書獲取率高,相應技能競賽獲獎率高。
4 結束語
由于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需根據煤礦行業企業的就業崗位需求,結合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實施和改革需要,持續建設和完善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在實施課程教學過程中,促進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群的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條件建設、校企合作、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真正服務貴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打造、建設、創新品牌,傳承、設計、培育特色,是高職院校提升綜合實力的抓手;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目標所在。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是艱苦行業人才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投入與產出倒掛,導致高等院校辦學艱難,行業人才緊缺。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探索并實踐了“政企校多元聯動”的專業共建模式,為婁底市培養了大批本土專業技術人才,其專業建設經驗值得煤炭職業院校借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鼓勵學校辦出特色”。明確了體制機制改革和提煉辦學特色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題。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所地方高職院校,只有發揮比較優勢,打造特色品牌,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幾年來,學院以就業為導向,圍繞服務地方經濟這一辦學功能,勇于探索,積極創新,煤礦開采技術專業走出了一條“政企校多元聯動” 共建專業的路子。
一、“政企校多元聯動”共建模式的必要性
作為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資源的不可再生,安全、科學和可持續開采將是煤炭工業的永恒主題,因此行業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該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以下困境:
一是鮮有人就讀。由于該專業學生畢業后,終年從事地下工作,環境陰暗和潮濕,還面臨礦井“五大”災害的威脅;加之“嫁女莫嫁煤礦郎,找郎不找挖窯郎”傳統觀念,影響著人們的擇業、就業觀,因此一般人都不愿意從事這個職業,導致很少有人就讀此類專業。
二是就讀學子家境貧困。由于畢業后工作條件艱苦,待遇又不高,一般家庭都不愿小孩從事這類工作,因此報考此類專業主要以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考生為主,他們大部分都需要國家助學政策的支持才能完成學業。
三是教學成本高。由于填報專業的學生人數不多,往往只有十幾、幾十人,專業教學資源又很難與其他專業實現資源共享,因此組織教學時,教學成本往往要高出其它專業數倍乃至數十倍,高等院校也不會引導學生學此類專業,從而導致學習此類專業的人員更少。
由于上述原因,導致我國煤炭行業人才匱乏。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88%的煤炭企業缺少采礦專業人才,而且人才斷層現象嚴重,無法滿足現代煤礦采掘機械化對人才的要求。
二、“政企校多元聯動”共建模式的可行性
一是區域經濟發展亟須提高員工素質。婁底是湖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產量占全省煤炭產量的2/5,素有“江南煤?!钡拿雷u,煤炭產業是婁底的支柱產業。然而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基礎條件薄弱、人才嚴重缺乏等原因,導致事故頻發,曾引起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秺涞资腥嗣裾P于加快推進煤礦“四化”建設的決定》指出:至“十二五”末,組建30個年生產能力30萬噸的煤礦企業集團,建成32對年產15萬噸以上的骨干礦井,運輸機械化達100%,掘進機械化達60%,采煤機械化達45%,所有礦井安全質量必須達標。要實現這些目標,亟須大力培養培訓采礦、機電等方面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素質,適應“四化”建設需要。
二是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人才培養。為了婁底煤炭產業的安全可持續發展,婁底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煤炭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認真貫徹落實湖南省《關于強制配備煤礦工程技術人員的通知》,并出臺了婁府閱[2009]10號文,強制煤礦按照生產能力,配備煤礦工程技術人員。為使煤礦工程技術人員強制配備政策落地,出臺了煤礦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培訓的相關政策,形成了婁底市《關于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的會議紀要》、《關于加強全市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統籌設立煤礦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專項基金的通知》和《婁底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支持文件。
三是行業企業積極配合。婁底境內的煤礦事故,曾使企業蒙受巨大損失。近年來,隨著《關于強制配備煤礦工程技術人員的通知》的出臺,及婁底市煤礦“四化”建設行動計劃的實施,企業在機械化設備的投入普遍增加,安全意識普遍增強,對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員工培訓也越來越重視,希望煤炭職業院校能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為煤礦企業服務,愿意與煤炭職業院校合作開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四是高職院校主動承擔人才培養任務。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婁底煤炭產業發展需要,開設了以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為龍頭資源開發與測繪類專業群,并確定為學院重點建設專業,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制訂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和支持政策,力求把這一專業打造成服務地方經濟、對接產業發展的特色專業和品牌。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是面向婁底及周邊地區煤礦企業的采掘生產一線,培養適應煤礦采、掘現場施工操作與技術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的高技術技能人才。
三、“政企校多元聯動”共建模式的探索過程
一是學院全力打基礎。學院主動聯系地方政府與行業主管部門,明確辦好資源開發與測繪類專業的決心。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煤礦技術服務。鼓勵專業教師擔任煤礦技術顧問,承擔煤礦擴能改造任務,組織煤礦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培訓和復訓,以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和技術服務能力;三是多方聯動,共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大計。聘請婁底市煤炭、安監、煤監等部門的現場專家,擔任資源開發與測繪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和客座教授,定期邀請他們對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指導,共同開發教學資源。
二是政府主導定模式。婁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煤炭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多次在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現場辦公,就對接煤炭產業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訓進行專題研究,形成了婁底市《關于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的會議紀要》和《關于統籌設立煤礦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專項基金的通知》,明確:成立煤礦安全生產專業技術培訓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教育培訓工作;全力支持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辦好對接煤炭產業的專業;對接煤炭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是:政府主導、行業支持、企業參與、學院承辦、市場化運作。就煤礦安全生產技術專業人才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制定優惠政策,推出強制性措施;切實解決好煤礦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的經費,在噸煤中提取0.8元設立專項經費,用于支持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煤礦安全生產技術專業學歷教育和安全培訓機構計劃內的培訓,??顚S?。
三是行企支持強專業。行業企業積極支持婁底職院,開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合作。婁底市煤炭局統籌安排全市煤礦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進修工作,下達指標,強制企業選送優秀員工到婁底職院學習,免費入學,學費由煤炭專項教育培訓經費支付。煤礦企業在婁底市煤炭局統籌指標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增加培養計劃,與學院、學生簽訂訂單培養三方協議:學生畢業后服務5年以上,訂單培養企業為學生繳納全部學費。校企合作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和工學結合教材。
四、“政企校多元聯動”共建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政企校多元聯動”共建模式,經過幾年實施,取得了以下初步成果:
1.探索艱苦行業人才緊缺專業建設模式,形成了充滿活力、互利雙贏的校企合作機制。一是形成了“政府主導、行業支持、企業參與、學院承辦”的多元聯動專業共建模式。在婁底市政府主導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提供訂單,援建實訓設施,接受教師實踐、學生實習和就業。二是探索了產權聯結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校企合資組建華南婁職煤礦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打造了校企合作平臺,開展了產品開發、技術服務、災害防治。三是探索了訂單聯接的校企共育共管模式。與湖南資江煤業集團等簽訂了《校企辦學協議書》,開展了訂單培養、員工互培、技術人員互聘等工作。行、校、企共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體系,開發專業課程標準,合作培養技術人才。校企聯手進行人員互聘互培,共建校園文化與職業文化,共同開展煤礦開采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這種專業共建模式,被國家安監總局有關領導稱之為“婁底模式”。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企業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免費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我院主動適應婁底煤炭產業升級的需要,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企業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免費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政府主導下,由市煤炭局下訂單計劃,企業提供培養人員名單,學生免費入學,所需資金由婁底市煤炭專項培訓基金支付;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織教學,共同評價學生,訂單企業負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頂崗實習與就業,學校負責校內教學與實訓。探索了“三進三出”工學交替分段式教學?!捌髽I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免費訂單式人才培養,貧困學子不再為交不起學費而發愁,學生畢業后到本市煤礦就業,也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
3.校企共建師資隊伍,形成了“雙專業帶頭人”引領、雙師導學的教學團隊。專業實施 “雙專業帶頭人”制:雙專業帶頭人一名校內骨干教師,一名校外專家,都是“雙師”教師;專業教學團隊全部具有本科或以上學歷,每年定期到礦山企業頂職擔任技術員,及時了解企業需求,掌握現代化采礦新技術;兼職教師都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實踐經驗豐富,全部來自訂單培養企業,敬業精神強。
4.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了多元質量評價與監控模式。政、礦、校多方聯動,完善以專業教學標準、教學過程質量標準、崗位工作規范為主要內容的專業質量標準體系,健全以課程為中心的專業質量預警、監控、評估、報告的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探索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以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課程教學質量考核、頂崗實習質量管理、畢業生質量跟蹤為重點,形成了以政府滿意度、企業滿意度、學生滿意度和崗位滿足度“四度”為核心指標的多元質量評價與監控模式,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有力。2012年專業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了團體、賽項、賽手全部獲獎的好成績。近三年來,企業對畢業生評價滿意率達98%以上,畢業生對口就業率100%,月工資達4000-10000元。
5.建設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形成了對接煤炭支柱產業的專業服務能力。專業教學團隊以婁底煤礦安全技術人才培訓基地為基礎,充分發揮資源開發以測繪類國培訓基地的作用,以瓦斯防治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強化技術咨詢與培訓、技術裝備檢驗與檢測、技術研發與服務、技能鑒定與取證、技術文化研究與傳播等服務特色,形成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協同創新與服務機制。
由于特色優勢明顯,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建設也取得了以下成效:建成湖南省級精品專業和中央財政支持的煤礦安全實習實訓基地,成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國家骨干教師培訓基地、湖南省特色專業和湖南省示范性特色專業建設項目。
五、對“政企校多元聯動”共建模式發展的建議
探索艱苦行業人才緊缺專業建設模式,解決艱苦行業人才緊缺問題,培養國家迫切需要的合格的煤礦專業技術人才,需要政、企、校多元聯動,長期合作,才能解決。為使“政企校多元聯動”共建模式不斷發展完善,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出臺免費教育政策和科研項目資助政策,把國家助學金、獎學金、勵志獎學金三項“教育免費午餐”最大限度地向資源開發與測繪類專業傾斜,以政策導向引導學生填報該類專業,引導公民從事煤礦工作,鼓勵高等院校積極培養人才,科技人員開展科研開發和科技創新,如期如質如量完成煤礦“四化”建設任務。
摘 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速度的逐步加快,技術專業人員成為社會發展中極為短缺的人才,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高職院校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然而隨著高職院校招生人數的增多,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逐漸顯現出弊端,本文中詳細分析了當前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現狀,并對其教學上存在的問題給予了對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實訓教學
近些年來,我國煤礦行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煤礦開采專業為現階段比較緊俏的熱門專業,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的煤礦開采專業而言,在課程的設置上或是教學環節顯現出教學弊端,這集中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當前煤礦行業所需人才嚴重不符,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煤礦開采的實際效果。文章重點探討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弊端,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措施,進一步促進煤礦開采專業人才符合社會所需。
一、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弊端
從目前情況來看,煤礦開采專業在各大高職院校均有設立,是當前比較熱門的專業之一,該專業招生人數正在逐年增長,但是與招生人數劇增形成鮮明對比,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卻一成不變,導致大部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所需,這在某種程度上嚴重影響煤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大部分的煤礦開采專業來說,在教學上更注重理論教學,而對于實訓教學這一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煤礦開采專業教學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訓課時相對較少,缺乏實訓基地
從教學現狀來看,煤礦開采專業教學課程相對單一,這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實訓課時較少,很多學校并沒有設置教學實訓基地,此外還存在教學面較窄的現狀,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地下煤礦專業,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就業。
(二)教學模式較為落后
煤礦開采專業教學模式較為落后,煤礦開采專業課程設置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對于煤礦專業的新技術或是新理論,并沒有在教學中得到體現,這直接導致了實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信息化教學缺失
高職院校在信息化教學這一環節基本上是缺失的,這使得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相對枯燥,在制定學習計劃時并沒有從教學的實際需求著手,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教學質量難以達標,因此要想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完善信息化教學。
二、煤礦開采專業實訓教學概述
針對上文中提到的煤礦專業實訓教學較差的現象,各大高職院校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從這一層面著手解決實訓教學弊端。所謂實訓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技術實踐動手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從而使學生在畢業之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實訓教學是將學生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真正實現教、學、做的高度統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在理論教學時逐步滲透實踐訓練的重要性,讓學生對實訓課程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還可以安排學生實訓課程練習,或是頂崗實習,以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需要學校領導以及教師的全大力配合,實訓教學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認識實習、課程實訓、生產實習以及頂崗實踐等,這些要素構成實訓教學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安排上述項目,讓學生通過實踐鍛煉理解及吸收理論知識,將其真正轉化為實踐能力。實訓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應用,涵蓋三部分及四個方面,分別是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以及專業綜合技能;實驗、實習、訓練,還有設計。
三、完善煤礦開采技術的教學對策
(一)增加實訓教學課時,建立實訓基地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擁有實踐動手能力,這樣才能將理論知識得以有效轉化,高職院校應從思想上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只注重理論教學的理念,適當增加實訓教學課時,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真正理解知識的真正含義。對于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來說,應該建立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自我鍛煉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解答一切疑難問題,積極指導學生更好的操作,對于專業涉及到的相關技能操作得以不斷提升,例如:礦山測量實訓,CAD測繪實訓,這些都需要實訓教學課時完成,通過實訓課程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本專業知識及技能有深層次的了解,與此同時,幫助學生能夠具備基本技能,這些技能也是學生從事工作的所需的基本素質。從長遠角度分析,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勢在必行的舉措之一,這對于學生日后就業而言益處多多。
(二)開展校企合作模式
煤礦開采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與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以便學生能夠定期到企業進行實際動手操作,真正體會一線工作的性質。煤礦企業運行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企業對社會所需人才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長期合作對其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為社會輸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是當前煤礦開采技術專業首選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采取校企交替模式,同時融入工學交替模式,理論知識教學主要集中在第1-2學期,也是掌握專業技能的階段,實訓培訓主要在學校實訓基地完成。此外,還可以在校外實訓基地開展,通過工學交替模式實施培訓,幫助學生認識基本的開采設備以及畫圖技能,對于開采過程中涉及的主要設備能夠有相對全面的認知。而在核心技能培訓階段,主要培養學生掌握煤礦開采相關工藝,從而完善學生崗位實踐操作能力。在教學的第3學期,是技能拓展階段,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安排學生在實訓基地以及校外培訓地點進行能力拓展訓練,這階段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提升專業生產能力,并且通過一線生產訓練掌握技能,促進學生能夠全面發展。第4學期教學的主要方向是幫助學生具備一個企業員工的基本素養,著重學生頂崗實習訓練,讓學生到企業的生產一線進行實踐動手操作,由企業專業的技術人員擔任實習指導員,以便于學生能夠在實習崗位上能夠獲得質的飛躍,快速適應工作崗位。
(三)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信息化在我國各個領域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并且獲得了相對較好的教學效果。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也可以借助這一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更立體直觀的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借助數據平臺傳輸方式,從而使學生對生產工藝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相對于枯燥的理論講解,這種教學模式更受學生的歡迎。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終端實施實景教學,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所需內容,例如:采煤機割煤,通過實景教學可以讓一目了然,對于采煤工藝的了解更深入,教學更生動有趣,從而改善教學枯燥乏味的現象,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煤礦行業發展速度的逐步加快,高職院校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院校更注重實訓教學,并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方案推動實訓教學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在日后的崗位上能夠更好的工作,進一步促進煤礦開采技術教學逐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