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0 04:59:48
序論:在您撰寫紡織工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CDIO作為國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培養學生的適應和生存能力為重點,注重知識傳授、素質提高、能力培養的協調發展。以CDIO教學模式為導向,結合我國現代紡織工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確定了紡織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培養目標。
[關鍵詞]CDIO 紡織工程 實踐教學 培養目標
實踐教學是紡織工程教育的重要環節,其作用不僅體現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更為學生提供了認知社會,了解自己專業與行業內在聯系的機會。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紡織產業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國紡織產業已逐步由傳統紡織轉變為現代紡織。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優秀紡織工程人才成為我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紡織學科發展的新方向。針對目前紡織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知識面較a窄,實踐能力相對較差的情況,紡織工程實踐教學經過不斷改革,并借鑒CDIO這一國際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確定了新的實踐教學培養目標以實現對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CDIO國際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CDIO培養大綱將工程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具體為技術知識和推理能力;個人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人際交往技能:團隊協作和交流;企業和社會的構思,設計,試試和運行系統。通過對CDIO培養大綱的學習,不難看出實踐教學是最能夠實現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的教學環節。以CDIO培養大綱為指導確定的紡織工程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將更加符合當代工程教育理念,培養能夠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紡織工程人才。
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
紡織工程是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為人類生活提供必備物質的重要工程領域。中國是世界紡織大國,化纖產量占世界1/2(4121萬噸),棉花產量占世界1/4(631萬噸)。2013年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為61278億元,同比增長8.7%,利潤超過3506億元,同比增長15.78 %,出口創匯超過2920億美元。
以上海為龍頭的翼形產業帶長三角和以香港為頂,深圳、廣州為基礎的珠三角集中了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近2/3的產能,是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最發達的兩個地區, 是紡織服裝業的兩顆“鉆石”。從資產上來看,長三角占全國紡織行業規模的38.7%,從出口來看,江浙滬占全國的47.6%,上海、江蘇、浙江設備先進,具有相當大的優勢。長三角的產業鏈比較完整,從纖維到最后的完整產品,擁有強大的紡織機械制造優勢,還有一批全國知名度高的紡織服裝企業,產業積聚度比較高。區域位置優勢提供了持續增長的紡織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大市場。
進入21世紀,高新技術和新材料在紡織行業大量應用,紡織業的競爭轉向以高新技術為導向,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更高層次的競爭。這需要以科技與時尚為引領,實現產業的創新發展,因此對高級紡織人才的需求會更加迫切。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的建設、人才培養主動服務于上海市和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紡織產業發展的需要,適應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科技創新體系。
三、行業企業發展需求
現代紡織的特點集中體現在生產裝備的自動化、經營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生產方式的多品種、小批量和快交貨。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現代紡織不再是傳統概念上的“紡紗”與“織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環保與一體,融匯了纖維、產品、管理、貿易、檢驗檢測等多方面科學知識的綜合學科。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纖維資源不斷被開發利用,各種高性能和功能性的化學纖維不斷問世,紡織品加工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出現,纖維制品的加工設備日益高效化、精密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使紡織制品也日趨多樣化、功能化、健康化,其應用領域不斷拓寬,紡織制品與人體工程、環境保護及社會文化的關系日益密切,從而使紡織工程內涵大為擴展,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斷提高。迫切要求紡織科學與數、理、化、生等基礎科學緊密結合,與材料、信息、環境、自動化、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緊密結合,要求基礎理論研究、工程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緊密結合。因此,高等院校培養高水平的紡織專業技術復合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紡織工程實踐教學培養目標
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緊貼上?,F代都市產業及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需要,結合長三角地區對紡織品商檢、生態紡織新技術、產業用紡織品專業人才的需求,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立足現代紡織科學與技術,注重紡織專業技術、管理與貿易知識的有機融合,培養掌握紡織材料、現代紡織加工流程、紡織品設計與產品檢驗等專業知識,熟悉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理論和操作技巧,具有較強計算機與英語運用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的紡織與貿易高級復合型人才。以CDIO培養大綱為指導,并經過大量調研,紡織工程實踐教學在專業培養目標基礎上還將具有:較強的動手和創造能力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向聯系的能力;終身學習及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技能的能力;較好的處理和協調人際關系以及組織能力;工程系統認知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1.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東華大學)
【摘要】文章根據理生態紡織品的定義然后對于生態纖維做了介紹和認識,最后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
【關鍵詞】生態學,紡織工程,應用發展
一、前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基本的數量增加不是中國紡織品出口尋求的方針,紡織工程的管理才應該是咱們重視的,必定要加強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使用。
二、生態紡織品的定義
紡織生態學是由生態學基礎理論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屬于應用生態學的范疇。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技術在紡織產業中的應用已成為勢不可擋的發展方向。在我國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的思想占據了重要地位,其發展綱要中亦數次提到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應用成果,為此,本期編者以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現狀為主題,以助讀者全面了解紡織生態學發展的概貌和最新的成果。
(一)、廣義的生態紡織品
廣義的生態紡織品又稱全生態紡織品,是指產品從原材料的制造到運輸,產品的生產、消費以及回收利用和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即所謂的從搖籃到墳墓)都要符合生態性,既對人體健康無害,又不破壞生態平衡。生態紡織品必須符合四個基本前提:資源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生產過程對環境無污染;在穿著和使用過程中對人體沒有危害;廢棄后能在環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環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點。有機紡織品是指紡織品的加工、消費及后處理過程是環保、無污染的,因此,有機紡織品即全生態紡織品,例如有機棉產品。有機棉就是從種子到紡織品的生產過程是全天然無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為主,不使用任何殺蟲劑、化肥和轉基因產品。由于對全生態紡織品要求的嚴格性,致使真正意義上的有機紡織品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是生態紡織品的發展方向。
(二)、狹義的生態紡織品
狹義的生態紡織品又稱為部分生態紡織品或者半生態紡織品,是指在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下,采用對周圍環境無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對人體健康無害或達到某個國際性生態紡織品標準的產品,是主要側重生產、人類消費或處理等某一方面生態性的紡織品。
三、生態纖維
1、天然纖維素纖維
(一)、棉纖維
棉纖維是植物纖維素纖維,它具有優良的生態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極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纖維,纖維無毒,對人體和環境無害,廢棄制品經物理處理后還可再利用,減少了廢棄物對自然環境處理的負擔,節約資源。棉纖維只要在栽培過程中杜絕污染,是生態紡織品的最佳纖維原料。
(二)、亞麻與苧麻纖維
亞麻和苧麻也是主要的紡織品服飾面料的原料,植物纖維素纖維,如同棉纖維具有優良的生態性一樣,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極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纖維。麻纖維無毒,不影響人體健康,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纖維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過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護劑、生長調節劑等是無害物質,麻纖維就不受污染,是生態紡織品的最佳纖維原料。
(三)、羅布麻纖維
羅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紡性和極好的生態性,天然抗菌、除臭,還具有天然遠紅外功能,是優良的綠色紡織品。
(四)、天然彩色棉花
彩棉是天然綠色纖維,不需漂染,所以對人體基本無傷害,對環境無污染,符合紡織面料崇尚回歸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態紡織品的國際趨勢。
2、天然蛋白質纖維
(一)、羊毛纖維
羊毛纖維具有良好的生態性,羊毛鱗片層和細胞間質中非角脘物質的化學穩定性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華萃取,所以,羊毛纖維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
(二)、蠶絲纖維
蠶絲纖維的主要成分是絲脘與絲膠,這些物質耐酸、耐堿性較差,耐日照性較差,在自然環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劑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無毒,穿著安全。
(三)、甲殼素纖維
甲殼素纖維是一種天然有機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強的吸濕和透氣性能,抗菌防臭,纖維呈堿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學活性。纖維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終產物為氨基葡萄糖。
四、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
1、順應紡織品服裝外銷質檢要求的變化
(一)、從傳統的重視外觀質量趨向注重內在質量檢測
由于紡織品的內在質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國外客商已將紡織品的內在質量指標列入了信用的條款。
(二)、對紡織品的質量指標更加嚴格
許多客戶在合同中對影響使用性能的質量指標提出特殊要求,對染色牢度等項目的指標要求明顯提高。
(三)、對紡織品的質量要求由傳統的實用性、美觀性、耐用性趨向更為重視安全性、衛生性
歐美發達國家出臺了相關保法規和標準對進口紡織品實施安全、衛生檢測。近期要實現服裝全行業的綠色環保尚不可能,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中國的紡織品服裝要想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穩居第一的位置,的確需要這張“環保通行證”。實施綠色環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國內服裝行業多為中小型企業,整體開發水平并不高,而對綠色環保所需的巨大投資必然產生畏懼情緒,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業以及媒體宣傳部門實施必要的宣傳示范工作,使服裝行業切實看到綠色環保生產所得到的巨大、長遠的利益回報,從而使服裝企業實施綠色環保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
2、營造良好的客觀環境
成立跨行業的技術貿易壁壘委員會,下設紡織服裝分會。加緊研究發達國家對紡織品服裝設置的綠色壁壘,同時盡快建立我國自己的紡織品服裝合理的綠色技術防線。我國環保部門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單獨生態紡織品標簽和圖案及其管理辦法,要求加強我國生態紡織品服裝對內對外統一的形象。盡快建立紡織品服裝的技術法規體系,制定內銷和進出口三位一體的紡織品服裝的技術法規。這對于推動我國加快在環境和生態保護方面與國際接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我國加快“綠色產品”的開發指明了方向。相對于整個行業來講,今天獲得環境標志認證的企業還只是鳳毛麟角,許多固步自封的意識急需轉變,大量落后的軟硬件設施亟待更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國的紡織企業在推動生態紡織品健康有序發展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3、發展生態紡織品的措施
首先是加強環保意識并制定相關環保法規,促使紡織企業改進技術,從事清潔生產,同時注重國際技術標準和法規的變更動態,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貿易損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紡織品生態標準,設立專業權威的國家檢測機構。我國于1998年先后了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屬及甲醛的檢測方法標準,但這些方法標準目前還難與國際最新發展的相關技術接軌,特別是在檢測技術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上,還需重點研究解決樣品凈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關鍵技術問題;此外在紡織品殺蟲劑、有機氯載體、有機氣味等項目檢測技術及標準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開發生態紡織品。從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綠色環保型纖維,如彩色棉纖維、麻類纖維、Tencel纖維、甲殼素纖維等;改善染整加工技術,開發采用無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學助劑,采用少污染、無污染工藝,如生物酶處理技術,提倡涂料印花、噴墨印花、數字(碼)印花、轉移印花以及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無水染色法)工藝等,“免燙”整理應積極采用多元羧酸型無醛整理劑(如BT-CA),有效做好空氣凈化和排出企業前的印染廢水凈化工作。
五、結束語
完成紡織品出口的可持續發展才是咱們的發展方向,這就堅決了咱們必定要走生態紡織之路。
摘 要:我國中職校紡織工程專業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紡織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紡織企業的未來。文章分析我國中職紡織工程專業的課程教學現狀,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意見。
關鍵詞:技能型人才;紡織工程;教學現狀;課程改革
紡織工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業獲得了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國許多中職校紛紛設立紡織工程專業,大力培養紡織工程技能型人才,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近年來我國紡織企業的生產方式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中職校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地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時調整和改革紡織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從而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人才。
一、紡織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的現狀
(1)師資力量薄弱。目前我國中職校教師的來源渠道比較單一,教師多數都是普通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并不是培養中職校教師,而是研究型人才。這就使得中職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師缺少中職教學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另外,這些教師一般都是一畢業就進入中職校教書,缺少紡織企業的工作經歷和紡織工程實踐背景。所以,很難切實了解紡織企業的現狀,對于許多新的技術、新的設備、新的材料不了解,導致教學針對性較差。
(2)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紡織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思維模式,課程安排上存在過分追求專業知識的內部系統性和完整性的缺點,課程設置復雜,造成學生學習負擔大,而且抓不住重點。許多不重要的屬于邊緣的知識占據了大量的課時,一些晦澀的過時的理論知識依然被納入到課程體系當中,要求學生認真學習,這樣的課程設置脫離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3)課程體系重理論輕實踐。目前我國中職紡織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理論課程占據了絕大部分,也就是說,紡織工程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紡織工程的理論知識,而很少有參加實踐的機會。在這種課程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對理論知識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國紡織工程專業教育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低,無法滿足崗位的要求。
二、紡織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1)創新教學模式。中職紡織工程專業有必要對目前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引進新教學模式,如:探究型教學模式、實踐活動型教學模式、自學輔導型教學模式、協作討論型教學模式等。這些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同的教學模式適用于不同的教學目標。我省近年來針對中職專業課程的特點提出了“項目教學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值得大家嘗試和進一步探索。
(2)強化學科基礎建設。紡織工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涉及材料學、組織化學、機織學、針織學、管理學、機械設計、電工電子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還將涉及更多的新興學科。在這種背景下,必須加強紡織工程專業的學科基礎,不斷拓寬專業面。除了加強對學生進行基礎課程的教學,還應該開設管理學、計算機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課程,從而強化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
(3)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從教師自身來說,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師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雖然紡織工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紡織行業的發展進步也是日新月異的,大量新技術和新機器不斷被運用到紡織行業當中。因此,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所面臨的崗位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能夠根據當前市場發展的要求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轉變教學觀念。從學校方面來說,也應該為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師提供深造的條件,主要是讓廣大教師深入紡織企業的第一線,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努力讓他們成為雙師型教師,為學校培養一支基礎知識扎實,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能夠與時俱進的教師隊伍。
(4)創新專業課程模式。紡織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但是學校本身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必須借助學校以外的力量來實現這種要求。目前,我國職業學校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紡織工程專業必須通過與校外企業進行合作,讓企業為學校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學校則根據企業要求制定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這既能夠促進紡織工程專業的課程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紡織企業的現實要求,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另外,企業擁有許多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他們長期工作在第一線,對行業情況非常了解,最能跟上時代的潮流。通過校企合作,使這些工作在一線的人們走進課堂,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有效地彌補學校師資結構的缺陷,從而全面培養學生能力。
結語: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市場競爭加劇,紡織企業生存壓力將會越來越大,紡織工程專業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目前我國中職校紡織工程專業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紡織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紡織企業的未來。近年來,我國中職校順應時代潮流,對紡織工程專業的課程教學進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缺少長期規劃,改革目標并不太明確,導致改革措施缺乏系統性,難以形成合力,最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面對當前形勢,必須從多方面著手,采取綜合措施,構建一個新型的紡織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使我國紡織工程專業跟上時展潮流,為國家發展輸送大批合格的紡織工程技能型人才服務。
(江蘇省射陽中等專業學校)
摘 要:文章首先闡述了生態紡織品的定義以及生態纖維的種類,就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生態學;紡織工程;應用發展
1 生態紡織品的定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技術在紡織產業中的應用已成為勢不可擋的發展方向。紡織生態學是由生態學基礎理論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屬于應用生態學的范疇。
1.1狹義的生態紡織品.狹義的生態紡織品又稱為部分生態紡織品或者半生態紡織品,是指在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下,采用對周圍環境無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對人體健康無害或達到某個國際性生態紡織品標準的產品,是主要側重生產、人類消費或處理等某一方面生態性的紡織品。
1.2廣義的生態紡織品.廣義的生態紡織品又稱全生態紡織品,是指產品從原材料的制造到運輸,產品的生產、消費以及回收利用和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生態性,既對人體健康無害,又不破壞生態平衡。生態紡織品必須符合四個基本前提:資源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生產過程對環境無污染;在穿著和使用過程中對人體沒有危害;廢棄后能在環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環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點。有機紡織品是指紡織品的加工、消費及后處理過程是環保、無污染的,因此,有機紡織品即全生態紡織品,例如有機棉產品。有機棉就是從種子到紡織品的生產過程是全天然無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為主,不使用任何殺蟲劑、化肥和轉基因產品。由于對全生態紡織品要求的嚴格性,致使真正意義上的有機紡織品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是生態紡織品的發展方向。
2 生態纖維的種類
2.1天然纖維素纖維。
2.1.1棉纖維。棉纖維是植物纖維素纖維,它具有優良的生態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極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纖維,纖維無毒,對人體和環境無害,廢棄制品經物理處理后還可再利用,減少了廢棄物對自然環境處理的負擔,節約資源。棉纖維只要在栽培過程中杜絕污染,是生態紡織品的最佳纖維原料。
2.1.2 亞麻與苧麻纖維亞麻和苧麻也是主要的紡織品服飾面料的原料,植物纖維素纖維,如同棉纖維具有優良的生態性一樣,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極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纖維。麻纖維無毒,不影響人體健康,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纖維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過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護劑、生長調節劑等是無害物質,麻纖維就不受污染,是生態紡織品的最佳纖維原料。
2.1.3 羅布麻纖維。羅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紡性和極好的生態性,天然抗菌、除臭,還具有天然遠紅外功能,是優良的綠色紡織品。
2.1.4 天然彩色棉花。彩棉是天然綠色纖維,不需漂染,所以對人體基本無傷害,對環境無污染,符合紡織面料崇尚回歸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態紡織品的國際趨勢。
2.2 天然蛋白質纖維。
2.2.1羊毛纖維。羊毛纖維具有良好的生態性,羊毛鱗片層和細胞間質中非角脘物質的化學穩定性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華萃取,所以,羊毛纖維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
2.2.2蠶絲纖維。蠶絲纖維的主要成分是絲脘與絲膠,這些物質耐酸、耐堿性較差,耐日照性較差,在自然環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劑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無毒,穿著安全。
2.2.3 甲殼素纖維。甲殼素纖維是一種天然有機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強的吸濕和透氣性能,抗菌防臭,纖維呈堿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學活性。纖維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終產物為氨基葡萄糖。
3 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
3.1發展生態紡織品的措施。首先是加強環保意識并制定相關環保法規,促使紡織企業改進技術,從事清潔生產,同時注重國際技術標準和法規的變更動態,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貿易損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紡織品生態標準,設立專業權威的國家檢測機構。我國于1998年先后了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屬及甲醛的檢測方法標準,但這些方法標準目前還難與國際最新發展的相關技術接軌,特別是在檢測技術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上,還需重點研究解決樣品凈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關鍵技術問題;此外在紡織品殺蟲劑、有機氯載體、有機氣味等項目檢測技術及標準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開發生態紡織品。從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綠色環保型纖維,如彩色棉纖維、麻類纖維、Tencel纖維、甲殼素纖維等;改善染整加工技術,開發采用無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學助劑,采用少污染、無污染工藝,如生物酶處理技術,提倡涂料印花、噴墨印花、數字(碼)印花、轉移印花以及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無水染色法)工藝等,“免燙”整理應積極采用多元羧酸型無醛整理劑(如BT-CA),有效做好空氣凈化和排出企業前的印染廢水凈化工作。
3.2 順應紡織品服裝外銷質檢要求的變化。(1)、從傳統的重視外觀質量趨向注重內在質量檢測。由于紡織品的內在質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國外客商已將紡織品的內在質量指標列入了信用的條款。(2)、對紡織品的質量指標更加嚴格。許多客戶在合同中對影響使用性能的質量指標提出特殊要求,對染色牢度等項目的指標要求明顯提高。 (3)、對紡織品的質量要求由傳統的實用性、美觀性、耐用性趨向更為重視安全性、衛生性。歐美發達國家出臺了相關保法規和標準對進口紡織品實施安全、衛生檢測。近期要實現服裝全行業的綠色環保尚不可能,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中國的紡織品服裝要想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穩居第一的位置,的確需要這張“環保通行證”。實施綠色環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國內服裝行業多為中小型企業,整體開發水平并不高,而對綠色環保所需的巨大投資必然產生畏懼情緒,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業以及媒體宣傳部門實施必要的宣傳示范工作,使服裝行業切實看到綠色環保生產所得到的巨大、長遠的利益回報,從而使服裝企業實施綠色環保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
3.3 營造良好的客觀環境。成立跨行業的技術貿易壁壘委員會,下設紡織服裝分會。加緊研究發達國家對紡織品服裝設置的綠色壁壘,同時盡快建立我國自己的紡織品服裝合理的綠色技術防線。我國環保部門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單獨生態紡織品標簽和圖案及其管理辦法,要求加強我國生態紡織品服裝對內對外統一的形象。盡快建立紡織品服裝的技術法規體系,制定內銷和進出口三位一體的紡織品服裝的技術法規。這對于推動我國加快在環境和生態保護方面與國際接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我國加快“綠色產品”的開發指明了方向。相對于整個行業來講,今天獲得環境標志認證的企業還只是鳳毛麟角,許多固步自封的意識急需轉變,大量落后的軟硬件設施亟待更新。
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數量增加不是中國紡織品出口尋求的方針,紡織工程的管理才應該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因此要加強生態學在紡織工程中的使用。完成紡織品出口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國的發展方向,促使紡織業必定要走生態紡織之路。
摘 要:很久以來,不少中職學校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學依然照搬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導致一些學生實踐能力差,陷入走出校門即面臨失業的境地。如今國家對職業學校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紡織工程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應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本文對中職紡織工程實踐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性分析,力求尋找一個合理的教學體系,并為紡織工程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 紡織工程 實踐教學體系 探索 實施
目前,人們對小批量生產、品種豐富多樣、高效率完工的紡織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這種現象使得企業在面試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時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導致一些平時一股腦扎在書本的學生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無動手實踐能力即無法生存,日趨成為每個中職畢業生必須面對的殘酷事實?;诖?,有些中職校開始行動起來,組織學生到相應的紡織工廠進行生產實習。但是由于一些企業制度或規模的限定,學生在實習的時候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最終的結果遠沒達到預期的目的,學生動手能力差、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的現狀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很顯然,單純地尋求與工廠合作,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學校應該在紡織工程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實踐教學,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有效地去實施。
一、紡織工程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越來越多開設了紡織工程專業的中職學校將實踐教學擺在首位,注重學生理論培養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更多地摒棄了原來傳統的教學方法。但是,照本宣科的教學體系根源太深,好多學校所付出的努力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畢業以后缺乏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差,拿到一個紡織項目往往是不會做也不敢去做,并不能達到企業的要求。究其根源,是因為一些學校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基地小、實踐設施老舊,教學方法老套、教學創新缺乏,導致實踐教學的效果差。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要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要確立思想和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的指導思想是培養能夠滿足國家、社會和企業紡織生產的實踐型人才。目標定位是為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而培養生力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內容有: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體系、實驗設計、集中實踐。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指導思想和目標定位而建立,既要符合思想要求,又要具有可行性。人才培養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要因地、因時制宜,不斷修改方案,從而保證其準確性。教學體系要求科學、新穎,滿足大眾的同時要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增添學生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改革創新的意識。在原來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加上仿真、模擬的教學方式。實驗設計是學生動手實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正確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有助于他們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集中實踐包括生產實踐、參觀實踐、畢業實踐等。江蘇省現在對中職校提出了“2.5+0.5”的實踐教學模式,前2.5年主要在學校接受理論基礎知識學習和相關實踐教學活動,剩余的0.5年主要在工廠進行頂崗實習活動。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第一,實踐教學體系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他們的市場競爭力。第二,實踐教學體系能夠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集中實踐這一個環節能夠讓他們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能夠讓他們得到獨立處理一些人際事務的鍛煉。第三,實踐教學體系能夠讓學生對紡織工程專業和紡織行業的認識加深,從而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該加強。實踐教學相當于一塊試金石,能夠反饋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從而提高理論課學習的含金量。
四、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與保證
要保證所建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實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加大實踐教學投入,擴建實踐教學基地;二,增強實踐教學師資力量,改變老套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三,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建立賞罰分明的實踐教學保障制度。
五、小結
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和產品生產的中間橋梁,是學生由學校踏入社會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環節??茖W、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實施,能夠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將學校所學的知識合理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未來,實踐教學將成為學校教育模式的必然趨勢。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中等專業學校)
【摘 要】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高等學校新興的一項探索性教育管理體制,本文從我院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探索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實行導師制的意義和必要性,分析了本科生導師制的主要內容、主要作用及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并提出了新形勢下進完善導師制的設想和優化策略。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紡織工程;研究探索
0 引言
本科生導師制最早起源于英國,在我們國家導師制主要應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年來,隨著各類高校招生的擴張,培養大學生的質量普遍有所下降,教育質量與擴招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并且高校正普及學分制和選課制,對本科生實行導師制已刻不容緩,這就是我院紡織工程專業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現實意義和前提。
1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現實意義
目前這個時期學生一是社會閱歷少,知識面偏窄。高中生所掌握的課程主要為應對高考,而課外閱讀和課外實踐很少,對紡織工程專業更是了解甚少。第二,心理發展尚不成熟。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接觸社會少,有些人或自以為是,或自卑自棄,這些都是獨生子女的常見弱點。
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行導師制正是針對學生的上述特點應運而生的,這種制度的實行能夠給學生更多、更具體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不斷完善和提高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成為社會合格人才。
2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必要性
2.1 保障學分制改革順利進行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有利于導師更加成功的完成教學、探索并完善學分制以及推動教育改革順利進行;交流互動時間的增加使得導師可以有更多時間與精力指導學生健康發展,同時也是是實現高等學校培養復合型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2.2 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大學實行學分制有利于學生主動靈活地選修自己喜歡的課,這為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學分制允許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因此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角色轉換,并做好學生選課的指導與服務,使他們將所學的課堂知識更好地轉化為自身素質修養。
2.3 促進教師進步的有效途徑。
導師制的實施,可以說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與學生交流和為學生更好服務的平臺,把教書、科研和育人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導學生的過程,也是導師不斷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豐富自我和提升自我的過程,進而更好的促進教學。
3 實行導師制的主要內容及作用
3.1 幫助學生系統規劃學習與生活
引導或指導學生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大學學習與生活,分析和解決其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瞬息萬變,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3.2 指導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計劃
導師不只是學生的良師而且也是益友,導師有能力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制定相應學習計劃,積極鼓勵并耐心指導學生多多開展課外活動,使學生盡早接觸自己所學專業,提高自己實驗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3 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
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具有正確地做人做事的態度,所以導師應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到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恰當的做事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3.4 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社會接觸和理解較少,心理方面還相對不太成熟。而導師在與學生長期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關系,導師可以及時發現并協助學生解決此類問題,防微杜漸,避免出現一些嚴重的后果。
4 完善導師制的設想和優化策略
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尚處于試運行及探索的階段,還需要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完善。
4.1 人盡其才
近年高校擴招直接導致高校教師比較緊張,致使指導效果不盡人意。對此,可以通過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讓更多的老師充實到導師隊伍當中去;另外可以讓退休教師加入豐富導師隊伍,甚至可以考慮聘請有經驗紡織企業或公司的技術人員作為導師。
4.2 個性化輔導
導師要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學習經歷和學習成績等制定相應的指導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授之以漁,充分發揮個性潛能,并協助學生完成人生規劃。
4.3 考核與獎勵并進
導師制實行后,導師對學生的影響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驗證。因此,對于導師這一較為特殊工作的考核應該盡量細化和量化,獎優罰劣,充分調動導師的積極性。
5 結語
在我校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生推行導師制是一種旨在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新嘗試。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推行,主要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同時導師制的實行也會全面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摘要:21世紀最激烈的競爭是對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本文以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分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結合紡織工程專業的實際,構建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主模式下的多樣化人才培養子模式,探討了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評價體系的建立,對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多元化;人才培養;高等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社會格局及經濟水平的發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獨立封閉的象牙塔,需要面對各利益主體的直接干預和間接影響,由于利益分配及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培養目標、教育形式、學習方式等方面多元化的格局。本文以我校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思路為出發點,結合紡織學科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對紡織工程專業多元化人才的培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世界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面對知識經濟激烈競爭的新時代,接受著人才培養的巨大挑戰,高等教育必須改變傳統培養模式專業范圍狹窄、教學計劃不夠靈活、課程設置固定、服務面向單一的狀況。只有積極進行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才能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才能適應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化發展之路,要求我們必須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必須致力于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迫切需要我們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同時,培養一大批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視野開闊、團結協作的復合型、研究型人才來支撐和引領發明創造、創意設計、集成創新等工程技術。因此,構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應用型”、“復合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是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紡織學科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21世紀以來,我國各院校紡織學科隨著紡織工業的擴大和發展,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紡織學科的研究正在向高技術紡織品、紡織機械自動化、智能紡織品、高能物理技術、納米及生物技術、紡織新材料、功能紡織品等方面集中,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體現了高、精、尖的發展趨勢。面對這種新的形勢與背景,紡織專業的培養方案如何改革、培養目標如何定位、教學內容如何做到刪繁就簡、吐故納新,專業理論如何與前沿科技的結合、如何建立適應行業發展的教學教材體系等等,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研究的問題。目前全國總體的紡織高等教育和紡織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所培養的學生其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已不能滿足現代紡織企業的需求,應該給學生補充向前延伸到高分子材料等基礎知識,向后延伸到高分子化學、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基礎知識及中間改造傳統紡織的數字化、信息化基本原理與技術。
三、我校多元化人才培養的促進措施
1.轉變觀念、積極開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積極開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基準,以學生內在素質的普遍提高為目標,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及提高實踐能力為切入點,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以適應社會和學生多樣化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識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取向。重視發展協調人文學科,人文學科能夠對大學生的人生境界人格特征未來的發展與成就產生重要影響并以各種形式對高素質高規格的人才培養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內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是國家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方針。內蒙古工業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的地方性院校,面對新形勢下的高等教育,學校在注重內涵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樹立了堅持提高教學質量、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堅持以內涵提高為主、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提出了“12361”的工作思路,“1”是1個落實即落實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學校其他工作都聚焦于教學工作中,通過每學期教學質量獎的評定、教學能手的評選、教學技藝大賽的開展、職稱的晉升等方面積極引導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中;“2”是指2個注重即注重教風與學風建設。通過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規范教師的工作職責,以狠抓考風為切入點,實現學風的根本轉變,形成教風的提高帶動學風提高的良性循環體系?!?”是指3個提高包括教師業務能力、學生學習能力、教學管理人員管理能力的提高。采取“傳、幫、帶”及青年教師去企業鍛煉計劃等模式實現對年青教師的培養。對教學管理人員從隊伍的穩定、待遇及業務培訓制定相關的措施并實施;“6”是指即6項任務:(1)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我?,F有67個本科專業,涵蓋工、理、文、經、管5大類,在專業設置上存在多而全的現象,個別專業設置不夠合理,學校在專業整合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充分改變過去專業設置偏細、偏窄的局面,進一步凝練體現辦學特色。(2)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多樣化:構建了主模式下的多樣化人才培養子模式,建立寬口徑的柔性專業方向,完修訂善2013版培養方案。嚴格目標管理,通過選擇專業、專業方向及第二學位、第二專業、輔修專業等,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形成不同的成才走向,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有彈性的培養計劃和靈活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學生都有良好的發展。我校開設的第二學位有管理學、法學、計算機、外語四個專業,從1995年開辦以來學生生源不斷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結合地區經濟及羊絨、羊毛資源優勢,在大紡織工程專業下設立了數字化紡織技術、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品貿易3個專業方向,學生在前兩年半學平臺課程,后一年半按照專業方向學習,同時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調整和充實柔性專業方向,方向設置上具備足夠的開放度和彈性,以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發展方向。課程體系實施專業“基礎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平臺課程包括紡織材料學、紡紗學、織物組織、針織學、紡織品貿易等課程內容,模塊課程根據不同方向加大紡織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如開設計算機在紡織上的應用技術、加工制造(CAM)、電子商務EB和紡織企業信息化管理、神經網絡技術、新型纖維、色彩學、國際結算與融資等課程,學生不能僅限于專業領域知識的掌握,而且要將大量的相關專業課程和感興趣的課程作為自身專業的輔助課程來學習,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了專業領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學分制的推進與完善:我校于2011年實施了學年制下的學分制模式,2013年開始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入學按專業大類招生,第一、二年開設的課程由學校統一,安排包括授課教師、上課時間、地點及考試。第三年學生自主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設置課程根據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進行安排。在課程設置過中,體現“文理結合,學科交叉,共享資源,優勢互補”的原則,在已有的專業方向課程設計基礎上,加大選修課類型,以滿足不同專業方向及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各專業方向的部分專業課都進行了適當的前移,例如紡織工程專業將紡織工程概論課程由第三學期提前到了第一學期開設,紡織材料學提前到了第二年學期開設,織物組織結構及紡紗學安排在第三學期開設。專業課前移后使同學們有精力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為以后的就業和再深造創造了有利條件。(4)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對現有教材進行科學剪裁,把一些內容較簡單或學生在其他課程中有所接觸的內容,只提出要點,作穿針引線的講授,結合學科發展增加新教學內容,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對學生知識的要求。打破傳統的第一課堂授課的方式,實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采取啟發式、科研性、討論式、實驗性、創新性、獨立性、靈活性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開設專業前沿課程,由多名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共同講授完成。把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進行考試方式多樣化的改革,加強平時教學過程的考核,將課堂提問、小組討論、階段小測、小論文、寫心得體會、技能訓練、查閱資料各階段的成績記錄到平時成績中,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課程結課考試中采取閉卷與開卷并舉,筆試與口試、答辯并舉,理論考試與技能操作并舉,綜合利用多種考核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5)強化實踐教學,構建多樣化實踐教學體系:構筑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踐平臺,強化實踐育人的功能,拓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多樣化、多層次的創新實踐體系,主要有導師制工作室、創新實踐課程、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開放實驗、科研項目、學科競賽活動組成。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把實驗教學、課程實習、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各類實踐環節納入實踐平臺,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充分利用企業資源發揮實踐教學的功能。長期以來我院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集團、包頭鹿王等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的良好關系,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進行專業課現場教學、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建立了企業技術骨干與學院專業師“結對子”的專業工作室,探索了“產學研”合作育人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連續三年紡織工程專業一次就業率分別為92%、95%、97%,畢業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6)強化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評價:我校實施校院二級管理體制,在學管理上強化教務中心的作用,形成了校教務處、學院教務中心的上下聯動機制。實施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學校教務處與學院教務中心、督導組聯合進行教學檢查,建立班級學習信息員聯系制,定期召開教師、學生教學工作座談會、同行教師課堂評價等多種形式強化教學過程管理。針對應用型、復合型、研究型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多樣化評價方式,將學生評價、企業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有機結合,收集反饋信息,形成評價報告,一方面向校外公布,以應對外界的關注與批評,一方面反饋給教務處、院教務中心及任課教師,推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面對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擔負著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研究型”的人才,必須從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構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多元化、培養模式多樣化、培養制度人性化、培養評價全程化的教育體系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摘要:針對高校實驗和實踐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蘇州大學紡織工程學科實驗和實踐教學活動的動態過程進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紡織工程實驗教學或實踐科學評價體系的構想。
關鍵詞:紡織工程;實驗與實踐;教學評價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設計實驗教學中心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由史量才先生創辦的“私立女子蠶業學堂”和蠶桑絲綢實驗場發展而來,開創了我國絲綢實驗教學先河。經過百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以“重基礎、重實踐、求創新、求發展”和“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實驗教學理念,從構建“一體化、模塊式、綜合開放型”的實驗和實踐教學體系出發,對實驗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和研究。
工科實驗和實踐教學是一種通過動手操作或參與生產而進行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具備全面、綜合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其評價體系必須采用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指標和方法。本文通過對目前工科實驗和實踐教學現狀與動態過程分析、研究,同時考察紡織工程學科的實驗和實踐教學活動中的教和學兩方面,提出建立對紡織工程實驗教學或實踐整個過程進行科學評價體系的構想。
一、紡織工程實驗與實踐教學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
以往的工科實驗和實踐教學一般都是以實驗教師作為實驗內容或實踐環節的講授者和示范者。多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在實驗或實踐過程中完全按照指導書上的步驟進行操作。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環節很少,更談不上對綜合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例如,紡織用水總硬度和總堿度測定實驗通過簡單的化學滴定過程就可以完成實驗,與普通化學的滴定實驗沒有太大差別,學生無需預習工作,按實驗指導書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實驗完成后,學生對紡織用水對于總硬度和總堿度的特殊要求仍然沒有特別明確的概念,實驗效果欠佳。從另一角度看,這種不太需要進行獨立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實驗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目前采用的學生評教和督導評教結合的方式對教師實驗和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存在一定局限。在學生評教中,部分學生存在對實驗教學不重視,容易從自身喜好而不是教學效果出發對實驗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判,對學生要求嚴格、負責,教學態度認真的實驗教師往往得分不高,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實際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實驗的內容對相關內容進行提問和引導,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實驗的理解和把握。而由于實驗成績的評定目前主要依賴實驗報告和最終的實驗數據,因此學生對教師的引導和提問不以為然,有時甚至產生反感情緒,認為其妨礙了實驗進行。此外,教學督導隊伍中從事過專業實驗教學工作的教師較少,導致督導內容主要集中在實驗計劃、目標、內容和過程中的規范化方面,無法進一步深入。
由于實驗和實踐教學效果評價的高度復雜性使這項工作成為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薄弱環節。目前,工科實驗和實踐教學一般都會從實驗計劃、實驗目標、實驗過程、實驗內容、儀器設備完好率、實驗報告等環節進行考核,但沒有形成科學的、全面、系統的評價體系[1]。尤其對工科實驗和實踐教學具體過程的評價處于比較困難的狀態,這影響了實驗教學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很多實驗和實踐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附屬產物[2]。
結合蘇州大學紡織工程學科的評估與建設及培養目標和評估指標體系要求,注重更新紡織工程實驗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實驗教學,普遍減少了驗證性實驗的比重,增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重。這種實驗和實踐方案具有綜合性和探索性特點,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起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質量的評價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3]。目前,各高校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都比較重視,但是對實驗和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和指標卻較少甚至缺乏,對于學生實驗成績的評定方法也比較簡單。不少高校主要還是通過學生的實驗報告對實驗和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無法全面、系統地反映學生實驗的綜合能力及進一步評價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4]。
實際上實驗和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內容應該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層次,需要用符合邏輯的、科學的程序與方法評定實驗教學的效果[5]。例如深圳大學從實驗教學目標與管理、實驗教學內容與改革、實驗教學過程、實驗教學隊伍、實驗教學條件、實驗教學效果六個方面構建實驗教學評價體系,相關院校也建立了類似的評價指標,只是具體指標和比例稍有不同[6-8]。另外,特別針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和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內容也進行過相關研究,一般認為應包括實驗和實踐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實驗條件、實驗教學過程以及實驗效果四個方面。綜上所述,目前普遍采用的評價方法中都是使用權重法對實驗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進行計算,是一種相對具體、實用的教學評定方法。
二、紡織工程實驗與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實驗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得到充分落實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實驗和實踐能力測評的復雜性。尤其是對于紡織工程這種典型的工科專業,實驗和實踐環節的成敗直接影響本科教育質量及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表現與口碑。在實驗和實踐評價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整個實驗過程花了很多時間在實驗室中完成,但目前的評價體系主要是較多地使用書面的實驗報告等形式,不能反映出整個實驗和實踐的過程優劣。
(一)在實驗教學或實踐環節加入互動元素
本文在實驗教學或實踐環節中加入互動元素,迫使學生必須進行獨立的思考、判斷及討論才能將實驗完成,無法按照實驗或實踐的指導書按部就班地操作,提高實驗和實踐教學效果。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并不能得到以往由實驗教師準備的相關試劑直接使用,而需要自己進行各種試劑配制,了解實驗藥品各項性能,進行精確稱量、配制以及后續過程。例如,紡織用水總硬度和總堿度測定實驗首先要求學生進行EDTA標準溶液的配置和HCl標準溶液的標定。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為實驗的進行準備標準溶液,而且通過配置和標定的過程熟練掌握了天平的稱量方法、有效數字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同樣重要、實驗過程決定實驗結果準確性的理念,大大提高了對實驗過程的重視程度。在上述過程中,若標準溶液的配置和標定出現誤差將嚴重影響后續總硬度和總堿度測定,因此促使學生對實驗過程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此外,在實驗設計過程中還注意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例如,以往的實驗都會提示用多大的容器和多少試劑配制某一濃度的溶液,而經過改革后都只告訴學生需要配制某一濃度何種溶液的信息,其他如容器選擇、試劑稱量及計算都需要根據實驗后續過程的需要進行預估和計算,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大局意識。得出相關實驗數據后,學生需要自己進行查閱文獻或書籍,評價水的總硬度和總堿度是否符合紡織用水的要求,大大加深了對于實驗的理解和掌握。上述過程中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基礎實驗技能,而且改變過去學生往往按照實驗和實踐指導書上的內容進行操作,致使完成實驗后仍然對實驗目的、目標等不是特別清楚,對實驗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另外,通過對實驗教學或實踐環節的評價,使用權重法得出學生在實驗教學或實踐環節中各評價項目的總體評價,取代以往僅僅對于是否出勤、是否完成實驗及實驗報告情況的考查。例如,在實驗報告的設計中引入了實驗過程數據的記錄,有效地跟蹤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狀態,避免了唯實驗結果進行評判的不合理局面。
綜上,由于將互動元素引入到實驗或實踐中,促使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與實驗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最終才能解決問題、完成實驗。根據紡織工程學科實驗或實踐教學的特點,指導書提供信息包括實驗目的、可用材料、儀器設備等,學生根據上述信息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達到實驗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與實驗老師探討方案的可行性、具體步驟的合理性等問題,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書中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必須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并結合實驗實際情況自己合理安排實驗步驟、計算實驗材料用量等。具體評價方案可以根據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查閱資料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研究報告表述能力等七大方面,制定每個大項的權重;其中每大項都具體制定出得分細則,將各項得分根據權重法計算后,最后得到一個綜合評判的分數。而每大項的得分細則就可以通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與教師的互動情況進行評定,這樣可以反映學生實驗全過程情況。
(二)采用“三元制”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三元制”。一方面采用學生評教的方式,對實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態度、方法、效果等三大方面由學生進行評分,制定每個大項的權重;在每大項都具體制定出得分細則,將各項得分根據權重法計算后,最后得到一個綜合評判的分數。
表1學生實驗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另一方面,采用專業教師評教的方式,從專業技術、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三大方面根據得分細則對實驗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分,最后得到一個綜合評判的分數。這樣既可以從學生角度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又可以從專業技術的角度更合理地評價教學效果。再結合教學督導的評價體系,例如可以從實驗計劃安排、實驗目標制定、實驗內容啟發、實驗過程指導、儀器設備準備等五大方面對實驗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分。這里的評分方法也是通過制定每個大項的權重,在每大項都具體制定出得分細則,最后得到一個綜合評判的分數。最終再根據學生評教、專業教師評教和教學督導評教三個方面的分數、權重得出關于教師教學效果的綜合性評價分數,這樣可以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真實的實驗或實踐教學效果,防止對教學效果評價的片面性。
[摘 要]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作為儀器儀表學科領域唯一的大學本科專業,主要開設精密儀器儀表設計制造以及測試與控制方面專業基礎知識與應用開發方面的課程,培養能面向各種國民經濟部門從事測量與控制技術、儀器與系統的設計、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在理論教學方面,對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認真討論,組織教師試講和相互聽課,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互提建議,高效利用課堂授課時間。在實驗教學環節中安排內容豐富的、面向紡織工程的實踐環節。學科競賽和實習實踐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非常重要的綜合性教學培養環節。
[關鍵詞]測控技術與儀器 紡織工程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作為儀器儀表學科領域唯一的大學本科專業,主要開設精密儀器儀表設計制造以及測試與控制方面專業基礎知識與應用開發方面的課程,培養能面向各種國民經濟部門從事測量與控制技術、儀器與系統的設計、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由于國內各高校原來的學科基礎情況不同、服務企事業單位對象有所不同,所以現有學科設置、辦學特色、教學水平具有很大差別。為體現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礎、寬口徑的高等教育指導思想,培養創新性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本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經過多年的辦學探索,按照新的測控專業教學大綱在課程教學、實踐教學設置以及辦學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紡織特色的測控專業方向拓展學生發展空間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是近年來各個工科高校著力發展的本科專業之一,但各個高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研究方向和專業基礎各不相同,培養方案也具有極大差異化。本校測控專業的起步在國內較晚,自2006年開始招收測控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于機械工程二級學院。與天津同城擁有“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儀器儀表”專業博士后流動站的天津大學相比,在軟硬實力和學生素質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專業創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創新、有特色的辦好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并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本系對于課堂教學、課程設計及實驗實習等各環節進行了探索,確立了面向紡織科學與工程,以紡織生產設備和紡織工業工序檢測與控制為載體的測控技術與儀器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辦學歷史,是國家重點學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學科評估結果顯示,本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東華大學,彰顯了百年紡織學科的優勢和特色。紡織學科建成并擁有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紡織復合材料”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實驗基地,在紡織復合材料、紡織機械自動化技術和紡織材料表面處理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測控與儀器學科和專業知識在紡織工業中有大量的應用,比如對于紡織工藝、紡織材料的檢測以及對紡織設備和紡織過程的控制,這些都是關系到紡織產品質量優劣的重要保證。如今在國家優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之下,國紡織機械設備發展迅速,紡織工藝有重大改進,對PLC、工控機、變頻器等控制元件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與廣泛。紡織設備的測控技術與儀器技術研究開發也是本校測控系教師的研究重點方向,因此利用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知識對紡織工藝、設備進行了最優化的研究和大量改進,結合測控專業原有的實踐與培養基礎,形成了有特色的專業辦學模式。
二、加強具有紡織特色的測控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實習就業
首先,在理論教學方面,本校測控技術與儀器系對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認真討論,組織教師試講和相互聽課,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互提建議,并到其他開設相同專業的院校進行充分的調研,避免不同課程之間講課內容重復,高效利用課堂授課時間。在已有專業基礎課設置之上,同時加大專業任選課的內容,使學生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并充分體現了面向紡織工程的特色,專業拓寬類的任選課內容反映了本專業前沿技術。將在機械設備工況監測與故障診斷課程中和紡織機械的故障監測與診斷結合起來,在光學工程課程中將高清晰CCD檢測技術應用于紗線外觀測試。本專業也加大了與國外高校進行合作與交流,如與德國萊茵―瓦爾科技應用大學,韓國國立慶尚大學等開設相關專業的國外高校交換了各自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并就各個學校的培養特色和培養模式進行了交流。選用和編寫適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學質量,本校近年來出版了測控技術與儀器創新設計實用教程,測控專業英語等教材,從而為教學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其次,在實驗教學環節中安排內容豐富的、面向紡織工程的實踐環節。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紡織和紡機測試控制領域的各項技能,另外可以舉一反三擴展到其他各個工程應用領域。重點支持和鼓勵任課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開設設計性和綜合型實驗,提高此類實驗指導課時費,加大實驗耗材補助,推薦師生組合參加學校的實驗教學比賽。組織測控系的教師和紡織學科、自動化學科的教師進行實驗交流,探討和研究實驗方法和技術路線的創新,進行實驗的重新設計和優化改進。紡織機械動態經紗張力檢測與控制原本屬于紡織工程學生開設的驗證性實驗,現在經過變革和改進成為測控專業學生傳感器課程中的設計性實驗,并將紗線張力檢測與控制實驗設計理論方法擴展到對于梁、鋼纜和受拉細長桿的檢測與控制實驗之中。此外結合紡織工程中的關鍵技術,在紡織機械和紡織工藝中的單軸獨立驅動、多單元同步控制、張力在線檢測與控制、自調勻整、電子送經與卷取、紡織品質量在線檢測等領域,都已經過革新和改進成為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實驗內容,擴展后將測控專業知識靈活合理地應用到其他工程設備的檢測、監控系統設計開發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研室的教師還承擔了校企合作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測控專業本科生可以利用這些項目助研活動使專業能力和個人素質得到提高。
最后,學科競賽和實習實踐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非常重要的綜合性教學培養環節。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科技競賽,以賽代練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和創新能力,這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勞動觀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測控技術與儀器科技競賽興趣小組,每年在暑期開設單片機技術應用和測控電路設計等領域的培訓制作夏令營,深受測控專業的學生歡迎。測控專業本科生在省部級以上科技競賽的獲獎比例達到全部學生人數的65%以上,特別是在紡織機電產品檢測與控制競賽和制作方面斬獲不少成果。我校根據現有的實習實踐條件和就業形勢,制定了集中與分散、校企結合、學校派遣和自主選擇多種形式并存的專業實習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實習效果。學院所擁有的天津市現代機電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中現代紡織企業成套生產裝備,遠程液體染料無管路自動配液機,巷道式立體倉庫等大型紡織機電裝備,為學生提供了優越的實習條件,實現學生與工廠企業現場設備的“零距離”接觸。此外,學院與山西經緯紡機等知名企業建立了生產實習基地,建立青島膠南紡織機械創新平臺,和天津海泰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簽訂了實習協議,保證本專業的實習實踐培養方案的有效實施,還給畢業生提供了自主創業的機會。這種體系不但使得本專業的畢業生具有紡織工程類專長,而且可以服務于其他工程應用技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因此,作為曾經隸屬紡織工業部的傳統紡織強校,測控專業的畢業生每年在就業季也能搭上校內大批紡織類企事業單位招聘的順風車,每年有45%以上的本專業畢業生進入紡織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測量與控制、儀器與系統設計制造、開發研究以及生產運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檢測與控制作為紡織工業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與環節一樣,本校測控專業畢業生也深受廣大紡織類企事業單位的歡迎。
三、結論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屬于光、機、電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而形成的綜合工程技術學科。經過近八年的教學探索和實踐,本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已經形成了以紡織設備與產品信號檢測、光學測量以及機電控制為特色,側重于測量與控制、儀器與系統設計制造等專業能力的培養模式,圍繞科專業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優勢,面向紡織工程辦學方向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并且得到較好的社會評價和用人單位的認可。
【摘 要】以“卓越”理念為指導,以提高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為主線,通過整合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善來提高學生工程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課程體系;工程能力;實踐
依據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市場化的特點,結合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的特點,進行了大量的市場需求調研,開展教學研究與探索,制訂出以制訂出切實可行紡織工程專業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為社會培養大批優秀的紡織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導思想
以“卓越”理念為指導,建立校內外協同培養機制,培養“重基礎理論、重創新精神、強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深化學分制改革,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育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結合紡織行業的發展情況、專業特色和就業形勢,多次修訂人才培養計劃,對專業方向、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各環節進行整合、優化,取得了一定的實際效果。設置了“紡織品設計”、“紡織品檢測與貿易”等發展勢態良好的專業方向,拓寬專業覆蓋面,使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需求的靈活性及學生自由擇業的要求。為學生的就業、創業及從事基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設置模塊化,課程體系系統化,按學科類別整合課程設置,力求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為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條件,實踐性環節與企業掛鉤,讓企業與學生盡快實質性的接觸,為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 具體做法
2.1 整合理論教學體系
根據培養目標,在構建理論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按照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模塊、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四個層次設置相關課程。公共基礎模塊所含的課程是每個工科專業必須開設的課程,主要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數學、物理、外語及計算機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專業模塊由專業課、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組成。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中的理論課主要由科學技術類、人文社科類、審美藝術體衛類組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
2.2 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紡織工程專業大幅度地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的周數(由過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硬件建設,提升了實驗室的功能,較好地滿足了基本技能培養和綜合應用能力、設計能力培養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二是組織紡工特色的學科競賽,組織了針織品及服飾設計與制作競賽、紡織品特種印花印染競賽、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三是組織教師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實驗實訓、組建實驗實訓設備、實施實驗實訓、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和撰寫總結報告等工作,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組織實施能力,近幾年共獲批大學生創新項目二十多項(國家級2項,省級6項);四是加強專業技能崗位培訓,聯合市勞動局技能培訓中心,開展紡織纖維檢驗高級工技能培訓。
2.3 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善來提高教學質量
1)改善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是合理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紡織類實驗教學中去,充分利用實物和圖片樣品庫,從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紡織類實驗教學的實效。二是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教師講授、師生互動及啟發研究等,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紡織類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的探索 減少示范性、驗證性實驗,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特別是專業課的實驗,要求學生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和組織實驗,使專業課更著重于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實驗操作的綜合水平進一步提高。
3)提高紡織專業實習質量 校企結合,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選派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帶隊指導;聘請企業專家做專題講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4)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控制 加強對畢業選題的審核;加強畢業設計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時間和工作量;加強畢業設計(論文)文件的檢查;進行中期答辯和預答辯;嚴格答辯環節。
3 創新點
3.1 立足行業,面向企業
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入紡織行業、企事業單位進行調查,把握紡織專業的技術領域狀況和發展趨勢,確定專業服務面向,按照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總體要求,確定本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有效地保證紡織專業人才培養符合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
3.2 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根據學生的基礎差異性和發展的個性化需求,采用分級分層教學模式,課程體系中設置不同教學模塊,在教學組織上體現因材施教,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優質服務。注重人才培養的多樣性,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兩“重”,彰顯兩“強”
重視基礎理論教育;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注重課內授課學時和課外學習時間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學習課程和創新環節。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4 繪制教學體系拓撲圖和能力體系拓撲圖
以工程素質和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了由專業基本能力培養、專業拓展能力培養和職業適應能力培養三層遞進式的能力培養體系。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學生的工程能力與創新精神有了顯著的提高。
【摘 要】對于紡織工程來說,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革與進步,在工程技術實施過程中,人們為了使成本不斷的降低,以及綜合性的來推動其發展,所有工程技術越來越趨于向綜合方面發展了。
【關鍵詞】紡織工程;工程技術;綜合趨勢
一、從紡織工程看工程技術以綜合為主流的客觀形勢越來越強化
(一)綜合能力的上升與技術的全面性給科研課題奠定的基礎
現以紡織工程技術做例子,真實情況顯示:一是綜合逐漸成了工程產品換代更新的重要來源,脫離綜合開發新產品越來越艱難。比如,自古以來的織物,紗線都它們的缺點,從服裝廠,染整廠,紡織廠和消費者等對這些進行自己的判斷并且變成新的綜合全面性要求以來,五顏六色的混紡紗大批出現,精致新奇的混織物引人注目。如上海第21棉紡廠以前出產的闊幅棉布式樣枯燥,一些產品20年來總是老樣子,前年他們和第一印染廠生成綜合力量,才把印花和織花兩種不一樣格調的圖案融合為一體,一年里一起試驗完成了76個新產品。二是工程新設備,新材料逐漸依賴于靠綜合方法來供應。就是因為綜合,紡織原料超越了幾千年來毛,棉,絲,麻等纖維的桎梏,很多新奇的化學纖維逐漸涌出,尤其是那些合成纖維的材料比例日漸上升。按照計算,在整個地球各樣纖維的使用數量當中,九年以前合成纖維只有七百五十萬噸,大概是棉花使用量的二分之一,時棉花使用量的3倍。
(二)工程技藝綜合形式的主要力量正逐漸產生和進步
(1)工程技術已經不止靠閱歷和經驗的方法來處理問題,而是將越來越多的理論類學科融合在一起。在紡織這個融合點上,之前相互獨立甚至任何聯系都沒有的理論學科產生了關系,成為了一些綜合型學科體系,這些學科體系既包含基本的科學知識,又包含科學技術特點,還包含有社會科學的特征,比如紡織環保學,棉紡力學,生物染色學,合成纖維紡織學,服裝生理學等。(2)很多工藝雖然有悠久的歷史,獨自成一體系,但是依然在和新技藝的融合里逐漸創新。比如紡織技術,不僅和其本身建立的新技藝相綜合,像1783年約翰懷亞特和路易斯皮爾共同發明的三羅拉牽伸技術和新的加捻卷繞技術綜合于1968年春產生的BD-200型氣紡機;現代提花機設置了電子程序控制機構,原其織造圖案提花技術則是對約瑟夫扎卡特在1804-1808年發明的成果的綜合。另外是和紡織技術之外的多種現代技術相融合,尤其是50年代以來的紅外技術,超聲波技術,靜電技術,激光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等嶄新果實,逐漸和紡織技術中的很多技術相融合起來,成為具有紡織業特點的綜合技術。(3)科學,技術中很長時間不能使用等情形,正在唄綜合形式所疏通。比如,現今新型紡紗有自捻紡紗,靜電紡紗,氣流紡紗,渦流紡紗,塵籠紡紗,噴氣紡紗等十來技藝,這當中靜電紡紗在生產中還沒有得到重要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流場理論依據不夠;而氣流紡紗的完善,成熟和較大范圍的應用于生產,則是生產,技術和理論有機結合的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大工業生產中,整個過程是客觀的按其本身的性質分解為各個組成階段,每個局部過程如何完成和各個局部過程如何結合的問題,由力學,化學等等在技術上的應用來解決,理論的方案需要通過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才臻于完善”。當今工程技術的所有重要的進步不僅要以社會生產為基本,還要以科學依據為靈魂。
二、工程技術以綜合形式產生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
從整體來看,工程技術歷經幾百年以分化為主流的發展之后,綜合的地位不斷提高,尤其是在近四十年來,以綜合為主流的客觀形式越來越強。紡織生產的發展進程,即是一個例子。良久的早期紡織,即使有男耕女織的分別,可整體仍是處于“自己織布”,“自己紡紗”,“自己種花”,“自己消費”的初期的綜合為主流的時期。伴隨生產力的進步,先是紡織和植棉產生分化,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又把織布和紡紗作為它重要的生產部門,紡織進程也被分離成很多不一樣的操作,而且獨立化到這樣的地步,導致每種操作技術成為特殊工人的專一職責。因此,紡織達到了以分化為主流的近代時期??v使是紡織生產中的各類專業化,脫離了綜合的作用,想要再獨自深入是相當艱難的。若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紡織過程中徒勞的中斷,把染整,織造和紡紗技術建造在生產過程全部自動化的情況上,要從車間轉變到流水,甚至要實現紡織物非織造生產,都需要將越來越細的紡織過程統而聯之,越練越緊密,讓全部的分化都得以綜合當作聯系的關鍵。
三、從紡織工程看現代在工程技術進行綜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于引進技術方面的問題,必須要明確和實施綜合改善的原則。增強我國工程技藝水平的根本途徑,既不能依賴于完全進口,也不能一味的復制仿造。只有進行綜合性改善才是創新,才能創立并發展水平先進的,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工程技術體制。主要原因是他們既勇于面向國際實行綜合,又擅長于發揮其很強的綜合性改善能力。再談我國曾引進氣流紡紗設備一例,就是一個教訓。前年常州,廣州,陜西,鄭州,上海,石家莊,青島等地共有七個工廠,前后共消費幾千萬美元進口了約一百五十臺氣紡機,占我國那時全部進口氣紡機設備的90%以上。弊端在于,雖然進口臺數很多,可機型卻只有西德和日本這兩種,明顯是僅想到使用于生產。若是轉換到綜合性改善的方面上來,就可以發現當今世界上其紡紗設備的型號不少于三十余種,而去年我國各個地區已投入生產第一代氣流紡紗機,第二代氣流紡紗機亦有所突破,我國在氣流紡紗機的試驗制造上擁有了綜合改善的條件。所以,消費相同的外匯,比起各地方廠同一時間從相同的國家進口那么多相同型式的設備,不如各自向不同國家進口各種型號的設備,同時實施綜合改進.
總結:
雖然隨著技術的提升,紡織工程技術越來越趨于綜合化發展,但是在綜合化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對技術的提升、引進以及培養更多的人才來對問題進行解決。
摘要:二十一世紀,紡織工業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技革命日新月異,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本人認為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外來技術的滲透,在信息紡織、新材料紡織領域中加速紡織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及運用,爭取在當今世界紡織產業格局中重構國際紡織產業分工鏈條,從而促進紡織產業的不斷升級.
關鍵詞:紡織工程;技術重要性;相關問題
引言
隨著世界先進紡織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紡織新技術、新工藝日新月異。論文論述了紡織工程的技術的重要性,和紡織工程存在的一些問題。
1. 紡織工程技術的重要性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中衣占首位, 這足以說明紡織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隨著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 裝飾織物及其配套產品涉及的范圍也日趨廣泛, 地毯、窗簾、名人字畫、床罩、被套等等都以系列化、配套化、整體化展示著它的獨特風格。就連客車、客機、客輪的內部裝飾也為開拓裝飾配套產品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大都市文化娛樂設施的興起, 更期待紡織裝飾品為它們精心裝扮。
紡織技術在產業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航天技術、原子能工程, 以及一切動態領域中均有應用, 如: 運載火箭、宇航器材、原子能工程的防輻射遮蔽物、防輻射工作服、各種交通工具的輔助、裝飾材料等; 用于水利工程、采礦、農業、林業等技術的增強材料或遮蔽物; 用于土木建筑、設備安裝及使用工程, 如: 吸音、隔音、傳音、節能等材料及各種休息、娛樂場所的有關設施; 用于機械、電氣、電子及復合材料工程; 用于醫療、醫藥、保健及公共衛生設施, 紡織品的潛在發展勢頭難以估量, 紡織專業的前景更是一片藍天。
2紡織工程技術的發展
紡織業的發展在如今看來是一發不可收拾。它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用途。這還要追蹤到20世紀的那兩次改革。是它們把紡織產業制造技術徹底改變了。.前20 世紀40年代的產業革命給紡織送來了新材料和材料科學, 這一高新技術使紡織品的產品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那時候起, 研究人員學會了怎樣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最適用的纖維和產品。
而在20世紀70年代, 則給紡織送來了基于智能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現代制造技術, 使紡織制造業的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過去, 開發一個新的提花布, 從設計到生產大約需時15天-20 天, 而現在由于數碼紡織技術的介入, 只要15m in -20m in就可以完成; 過去, 生產一種新印花布, 從花型設計到制版印花至少要數天或數十天, 而且還要多道工序予以配合, 但現在由于使用了基于數字化技術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也只要十多分鐘就能完成。
目前, 這些新技術、新產品雖還處在不斷取代、完善及豐富的過程中, 但普及不會超過10 年-20年?,F在企業界感到最急于解決的倒是怎樣培養出一批能夠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創新技術的專業人員的問題, 除了其質量還要數量。
3紡織工程存在的問題
3.1廢水
紡織廢水主要包括印染廢水、化纖生產廢水、洗毛廢水、麻脫膠廢水和化纖漿粕廢水五種。印染廢水是紡織工業的主要污染源。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印染企業每天排放廢水量約300~400萬t,印染廠每加工100 m織物,將產生廢水量3~5 t。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纖維原料本身的夾帶物,以及加工過程中所用的漿料、油劑、染料和化學助劑等,具有以下特點:(1)COD變化大,高時可達2000~3000 mg/L,BOD也高達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還原染料廢水pH可達10以上。(3)色度大,有機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劑及漿料,廢水粘性大。(4)水溫水量變化大,由于加工品種、產量的變化,可導致水溫一般在40 ℃以上,從而影響了廢水的處理效果。
3.2 廢氣
紡織行業的廢氣主要來自行業內的約兩萬臺鍋爐,這些鍋爐總蒸汽容量約為6萬t,其中煙塵排放達標的鍋爐約占總數的85%。這些鍋爐絕大多數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為燃料,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燒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燒廢氣、二氧化硫和煙塵,嚴重污染了環境。
紡織廢氣的另一主要排放源來自紡織生產工藝過程。紡織工業生產工藝排放的廢氣主要來自于化學纖維尤其是粘膠纖維的生產過程?;w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氫為合成原料,由于工藝原因和過程控制的不徹底,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廢氣的排放。
3.3 噪聲
噪聲污染是紡織行業尤其是棉紡織行業目前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之一,棉紡織廠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織機,廠內噪聲達90~106 dB(A),而人耳對噪聲的最大允許值僅為85 dB(A)。紡織車間的環境噪聲平均在100~105 dB(A),超過了人耳對噪聲的容許極限,故對工人聽力損害特別嚴重,聽力損傷可由聽力下降逐漸發展為噪聲性耳聾。此外噪聲還可引發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生殖系統等多種癥狀。有報告顯示,噪聲對紡織工人健康影響主要臨床表現為耳鳴、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衰退、聽力下降、心電圖異常等癥狀,嚴重威脅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強噪聲環境下還會出現行為功能損害、視覺反應時間延長、閱讀能力下降、思維受影響等癥狀,這些癥狀將隨時間變化愈加明顯。
4應采取的對策
4.1建立健全相關的環境法規法律體系,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完善,中國加入WTO,紡織和服裝產品的環境質量標準與國外相差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紡織和服裝產品的出口。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才能為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建立綠色通道。同時,還應加強政府管理職能,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紡織企業的偷排超排行為依法進行處罰,對污染問題嚴重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對小型企業實行“關、停、并、轉”的措施,對一味發展經濟不顧環境的地方保護行為進行打擊,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和企業大力扶持,鼓勵和發展綠色產業,促進綠色消費。
4.2采取多種措施推進環保。國家應發揮自己的政策指導、宏觀調控職能,運用經濟手段對推行環保產品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資金上的支持,對弱勢環保企業予以扶持,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運用政策手段來調整紡織產業的布局,對存在污染問題的“三資企業”和生產設備與技術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環境影響評價,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堅決不能引進。合理征收環境污染治理費用,加大環境治理資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藝和落后設備,引進先進技術,開發高效低耗的節能環保設備,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燃煤鍋爐的比重。在稅收方面對環境產品和企業進行適當的減稅甚至免稅。
5紡織業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改革開放20年來, 紡織業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 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從1978年的300萬噸發展到目前的近1000萬噸, 居世界第一位, 紡織品曾多年居全國出口商品之首。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 全國現有中等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2萬余家, 2001年紡織工業總產值(不變價) 8895億元, 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 5%;紡織品服裝出口533億美元以上, 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201% ; 實現利潤268億元, 占全國工業利潤的58%。
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貿易國, 是影響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重要力量, 僅1999 年,紡織品出口創匯達480億美元, 是僅次于機電出口產品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現在, 我國進入WTO無疑將給紡織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已有專家做過預測, 中國加入WTO 以后, 紡織品出口將大幅度增加, 紡織業將是我國得益最大的工業, 其就業需求將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26%以上。
6結語
總之,從改革開放至今, 紡織雖然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中已降到次要地位, 但中國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 全世界有1 /3以上的人穿的都是中國制造的服裝。這幾年, 中央采取棉紡壓錠的措施, 許多入都誤以為這是一個產業不景氣的信號, 但實際的情況是從壓錠以來, 通過新建和改制后重建形成的紡織制造能力已遠遠超過了原有的紡織能力, 甚至是成倍地增長, 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許多新興的紡織工業區(城), 簡直可以說是星羅棋布, 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我國紡織工業正處在非常好的發展時期, 內、外兩個市場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要努力提高我國紡織品質量水平,迅速建立我國紡織品標準體系,同時也要加強生態紡織品標準化管理工作。
2013年紡織行業面臨著國際經濟形勢仍充滿變數、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等問題依然存在、節能環保壓力更為突出等不確定因素,這些將對紡織行業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如何切實有效地化解困難,突出重圍?受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邀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為約500位上海紡織界同仁作報告,分析了當前局勢,為上海紡織業的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依然面臨著難得的機遇
紡織行業具有高度市場化特征,從長遠看,發展中的阻力會逐步減少和消除。王天凱談到,首先,醫療、衛生、建筑、交通等產業穩步發展,航空航天、環境保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興起,使紡織纖維材料與制品的應用領域大幅拓展,為紡織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支持。
其次,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現代電子信息、精密制造、化工、生物等領域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將為紡織行業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支撐。
此外,以高新技術纖維、高端紡織裝備、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為代表的一批高端紡織科技成為國際紡織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其中部分技術在發達國家也仍處于起步階段,是我國紡織行業加快創新發展、縮小與強國之間的差距的機遇。
創新成果應用是發展途徑
當前,我國紡織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王天凱表示,貫通產業鏈的科技創新聯盟雖在組織上已經搭建了一些平臺,但效果仍不明顯。
去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評選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獎項就有170多項,但回過頭看真正實現重大成果應用的一個也沒有。
王天凱建議,紡織業內部要繼續在體制上、機制上積極探索,爭取早出成果并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企業、院校、社會組織各自發揮所長,著眼不同層次的人才開展培養工作,將人才建設任務落到實處。
新形勢下問題更顯突出
此外,節能環保形勢嚴峻。國家及地方在節能環保方面的量化任務、新排放標準要求,以及來自社會層面的輿論和國內外環保組織的壓力不斷增加,不僅使紡織企業面臨提標改造任務艱巨、投入增加、資金緊張等問題,印染行業更出現了準入、用地、融資多方受限的情況,產業鏈中間環節發展空間狹小,長期將形成瓶頸制約,對行業發展全局產生嚴重影響。
王天凱建議,紡織業應實質性推進節能環保工作,集中解決當前排放提標問題。針對污染物排放提標要求,加大節能環保相關技術改造投入,擴大紡織清潔生產技術、污染物治理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落后技術裝備有序退出。
棉花政策影響突出。國內現行棉花管理政策打破了市場的調節作用,不僅引起了內外棉價差拉大,棉紡產業鏈競爭力嚴重削弱,效益惡化,更造成了國產棉品質大幅下降,以及棉紗大量進口削弱紡織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等更為長遠和深層的負面影響。2013年國儲棉已成為國內棉花主要供給渠道,進口配額發放、儲備棉拋售價格、棉花品質等問題都將對行業運行產生重要影響。
王天凱認為,棉企業要充分利用政策,減少棉價差損失,同時調整產品結構,加大產品開發力度。(耿挺編輯:陶藝音)(上海市科協)
荷蘭愛思唯爾代表團訪問中國科協
5月6日,荷蘭愛思唯爾集團(Elsevier)全球開放獲取事務總監艾麗西婭·懷斯女士一行拜會中國科協。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會見了代表團,雙方就科技期刊有關合作事宜進行了交流溝通。
愛思唯爾集團(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文獻出版公司之一,總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其前身可追溯到16世紀,出版物包括世界著名學術期刊《柳葉刀》、《細胞》等,每年共有250000篇在其出版的期刊中。愛思唯爾數據庫Science Direct是全球著名的學術數據庫,每年下載量高達10億多篇次,對全球的學術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興平對愛思唯爾代表團的來訪表示歡迎。他向客人簡要介紹了中國科協科技期刊情況和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以及中國科協在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國際化、開放獲取出版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艾麗西婭·懷斯女士重點介紹了愛思唯爾的開放獲取計劃以及全球市場拓展計劃。雙方在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建設、科技期刊開放獲取、期刊在線以及期刊國際推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就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達成了共識。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巡視員王曉彬、愛思唯爾集團中國區政府事務總監張玉國等參加了會談。(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
摘要:本文從傳統函授教育的特點、現狀和紡織專業人才資源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本校成人紡織專業函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結合成人教育的特點和學校辦學資源狀況,對學校成人紡織工程專業函授教育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充分借助學?,F有網絡平臺,整合學校優勢辦學資源,采取了多項措施,探索做好紡織行業的成人函授教育工作新的發展道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網絡背景;Blackboard;成人教育;教學改革
傳統成人函授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出現授課教師不熟悉成人教育規律、教師缺乏積極性和針對性、面授流于形式等諸多缺點,導致函授教育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傳統函授教育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
基于網絡背景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個別性的特點,有助于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模式,可以在導學、自學、答疑等階段充分運用,其優勢在于內容豐富、形式靈活、自學方便,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若能有效地利用網絡教育,使傳統函授教育與計算機網絡等新的媒體手段相結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可輔助完成傳統函授教育的各個主要教學環節,能夠最大限度緩解成人函授教育的“工學矛盾”,彌補了傳統函授教育的薄弱環節和不足,為函授教育注入生機和活力,成為助推當前函授教育發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1]。
因此,建設、完善適用的教學資源平臺和數字化教育服務系統,可充分彌補函授教育自身教育資源的弱勢和不足,從而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有了根本的保證,也是今后成人繼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所開展的教學改革探索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慮。
一、基于網絡的Blackboard平臺簡介
Blackboard教育軟件(簡稱BB平臺)是由美國Blackboard公司開發的一個支持百萬級用戶網絡教學平臺,它以課程為核心,具備很多可獨立運行并且支持二次開發的模塊結構。它包括了學習管理平臺、門戶社區平臺、資源管理平臺以及評估平臺等,為師生提供強大的施教和學習的網上虛擬環境。BB平臺具有成熟、穩定與可支持大用戶量訪問、交互能力強、多種語言支持等突出特點。目前BB平臺正在各大高校興起,但是BB平臺并不是一個現成的網絡學習環境。需要教師利用其所提供的功能構建一個網絡學習環境。教師在BB平臺上開設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要學習的課程自主學習,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在平臺上設置作業等[2]。
BB平臺是交互式教學系統,為師生提供了強大的施教和學習的網上虛擬環境,學習管理平臺主要有五大功能模塊,即課程內容模塊、課程工具模塊、課程選項模塊、測試管理模塊、用戶管理模塊。突破了課堂授課的時空限制,能向學生提供更全面、廣泛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識??煽焖贅嫿ňW絡學習環境,能夠支持大規模的用戶同時學習,能夠滿足建構網絡學習環境的基本需求[3]。
二、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機遇
我校成人教育從1987年開始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程。學校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為首的大批紡織服裝專家學者以及專業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基地,學校的紡織、服裝專業在全國具有較好的聲譽,面對目前紡織行業對專業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學校應充分利用特色學科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同時,作為一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學校也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樣的重擔,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為紡織行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但是,目前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培養規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法上等,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沒有很好結合與體現成人教育的特點,仍沿用傳統函授教育模式組織教學,即學生以自學為主、面授為輔,師生間以信函、電子郵件及電話等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4]。在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課程體系、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相對滯后,已不能適應和滿足人們終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學歷層次的要求,成人教育發展面臨困境,學校的特色紡織服裝專業在成人教育中絲毫體現不出特色和優勢。
另一方面,現階段紡織行業的職工隊伍的成人教育工程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整個紡織工業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對高校的紡織專業來講,也是其自身專業改造、更新教學內容、促進專業發展的途徑之一。我國的教育事業正在蓬勃發展,紡織工業也處于良好的發展階段,紡織企業對人才需求量較大,其中部分需要企業選派進修來實現,這無疑為我校成人紡織教育事業重新崛起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們需要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改革創新,發展好學校的成人教育事業。
學校于2006年就已經購買和陸續使用Blackboard系統平臺,逐步實現了網絡資源優勢與高等教育完美的融合,BB平臺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滿意的,學校也積累了很多應用和開發網絡教學系統的經驗。這一切為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為開展網絡教學配合完善成人教育提供了思路、基礎條件和經驗支持。因此,為了擺脫我校目前成人函授教育的困境,探索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道路,我們先以紡織專業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教學改革,即借助學?,F有的BB系統平臺開發數字化網絡教育資源,將紡織函授教育傳統資源與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實現以函授教育多年形成的辦學網絡、成熟的管理隊伍和管理制度為基礎,結合現代網絡資源的優勢,使網絡教育作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學的重要輔助教學手段,形成高等函授教育以自學、面授為主,網絡教育為輔,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局面,這是對我校成人函授教育改革進行的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以期形成我校紡織類專業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全面帶動我校成人教育新的發展。
三、教學改革探索
1.構建成人紡織教育新型課程體系。成人紡織教育新型課程體系的構建,一方面要適應當前學員的特點和企業實際需求而重點講求實用性,另一方面要密切結合當前網絡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平臺。通過充分調研和論證,充分借助網絡平臺構建起以素質教育為載體,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關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體系“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論夠用為度、專業面富有彈性、實踐操作性強、“能力與素質”的教育平臺與配套相應課程系列模塊的新型課程體系,即搭建“3+1+1”的教育平臺,所謂“3”為人文管理教育平臺、專業與工程教育平臺、專業技術教育平臺;第一個“1”為專業拓展教育平臺,所配套課程系列模塊僅作為選修課供學員拓展專業面而自我選擇學習;第二個“1”為專業業務技能教育平臺,分四個不同的專業方向,以滿足學員自主選擇學習的需要[5]。
2.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修訂。本著“學以致用”、“方便自學”、“操作性強”等原則,精選內容,調整比重,對專業課教學要強化針對性、實用性和技藝性,加強實踐性教學內容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本地區紡織行業和紡織企業具體崗位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6]。同時教學計劃充分考慮了基于網絡平臺資源的特點,以學生為中心來制定,針對培養目標個體的差異設計了多種進程,不同途徑的學習計劃供學生進行選擇。優化后的課程體系主要由公共基礎教育課、學科基礎教育課和專業教育課三部分組成。課程設置與課時分配計劃合理,學科基礎教育課和專業教育課銜接良好,專業教育中的實踐環節得到了充實和加強,教學效果良好,受到了專業學生和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