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11:18:59
序論:在您撰寫住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生態景觀概述
1.1概念
生態景觀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景觀是各種自然要素(植物、水體等)和人之間形成和諧統一,生態景觀為這些要素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且進行保護。生態景觀設計是建立高效、節能、健康、無廢棄物和污染的舒適宜居環境,是確保生態平衡和人類居住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
1.2特征
生態景觀的特征:1)和諧性。是人與自然統一體的各組成部分間,人與自然共生、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居住環境中,營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象。2)可持續性。生態景觀系統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機能,產生較高的生態效率與社會效用,滿足城市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3)經濟高效。生態景觀是合理配置資源,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強調人類與自然系統的整體協調的發展。
2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2.1景觀尺度混亂
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需要大尺度的景觀來滿足居民高視點的觀景需求,高層住區景觀設計片面追求超大尺度及圖案化,忽略了下層住戶的近人景觀及居民親近景觀的需求,讓人們對景觀產生疏遠感。
2.2景觀布局模式缺乏
高層住區景觀布局時采用多層住區景觀設計方法,多層住區由于建筑低景觀設計全部為近人景觀,不符合高層住區高視點的景觀需求;其次多層住區景觀布局比較分散,多分布在每棟建筑的周圍,整體性差,不適合高層住區相對集中整體性強的景觀布局要求。
2.3違反生態景觀原則
為了體現住區的高貴性,過分追求奢侈的景觀環境不僅對環境資源造成浪費,且忽略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和舒適性的要求,違反了景觀設計的本意。
2.3.1綠地景觀不足
高層住區建筑密度低及人口規模高,表面上綠地景觀很多好像一個大花園,實則人均綠地面積不夠;高層住區綠地景觀多采用垂直綠化,減少了人們與綠化接觸的機會其親和性降低;高層住區為了解決停車問題多為地下停車庫,在上面進行平臺綠化處理削弱了綠化的生態效應。綠地景觀在植物配置方面沒有考慮到植物的季節性造成冬季樹木枯萎凋零,失去綠化景觀的設計本意;植物選擇方面過分追求外來植物不考慮植物自身的生長適應能力,不僅造成浪費同時違反了生態景觀的理念;植物種類稀少不能滿足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所帶來的壓迫感。
2.3.2水體景觀浪費
據調查發現,住區內水體景觀在水資源的選擇上盲目開發新的水源,不利用原有的自然水體進行造景,造成生態資源的浪費;其次水體景觀設計沒有考慮氣候特點造成冬季水體景觀的閑置影響景觀的觀賞性。
2.3.3場所景觀缺少
高層住區基于人口密度大,場所景觀的設計可以緩解鄰里交往、減少居民壓抑感。反觀現有的高層住區發現普遍缺少居民活動和交流的空間,造成鄰里關系疏遠;其次設計時放棄了私密性空間的過渡,人們在場所進行活動容易被人觀察造成心里不穩定,忽視對居住者的多樣化的關懷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3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原則
3.1以人為本原則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本效應,環境設計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追求環境的多樣性、舒適性,提倡居民參與意識,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景觀設計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歷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礎上結合不同階層人的生理和審美需求,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真正內涵。
3.2地域性原則
小區景觀應體現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空間環境,避免盲目移植;同時應尊重本土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歷史性景觀,對于歷史保護地區的住區景觀設計,更要注重整體的協調統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3.3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原則要求居住區景觀設計時既要與周圍的生態環境相融合,又要對居住區原有的景觀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使其滿足生態性要求;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要求。
3.4獨特性原則
高層住區由于建筑高度高,居民觀賞景觀的視點不同,為了滿足俯瞰效果堅持進行整體設計,居民在高層往下俯瞰景觀時,為了避免居民在俯視時視覺重心不穩產生混亂的視覺感受,要保持其視覺的均衡與穩定;高層住區景觀與多低層住區存在一定區別,在設計時既要考慮近人景觀同時又要考慮立體景觀和空中景觀,實現多元化的景觀設計原則;高層住區景觀設計要考慮居民與自然景觀的親近性,增加居民對環境的安全感;高層住區景觀設計要尊重城市本土文化使其融入城市自然景觀中。
4高層住區生態景觀設計策略
4.1從環境景觀方面
4.1.1景觀尺度多元化
高層住區在景觀尺度方面應考慮多元化的景觀尺度。第一采用大尺度景觀緩和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給人的壓迫感(如采用俯瞰圖案效果或者比較突出的色塊、鋪裝來緩和建筑體量,植物、小品的景觀要素在尺度的選擇上要與建筑體量相匹配來減弱建筑體量帶給居民的壓迫感);第二采用宜人景觀尺度給人以親切感指引居民觀賞景觀同時滿足高層住區中的下層用戶的觀景需求,上層用戶可以通過空中花園營造近人景觀滿足其觀賞和交往的需要。
4.1.2景觀布局獨特性
高層住區基于其建筑體量的關系,景觀布局不同于多低層具有一定獨特性。高層住區建筑密度低、建筑間距大、采用地下停車場等因素使得高層住區地面空間得以完整,可以融入更多景觀元素,因此高層住區景觀布局模式應采用立體景觀和集中景觀的形式,可適當圖案化。高層住區水平景觀相對比較集中,空間邊界相對模糊,通過局部景觀的營造實現景觀層次的豐富。高層住區立體景觀借鑒公共建筑中庭、邊庭、屋頂花園的設計手法,建筑師在設計時采用錯層和出挑進行屋頂花園和平臺綠化、架空層景觀設計等景觀的營造滿足高層住區對景觀的需求。立體景觀布局為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創造多層次視覺效果,使建筑與景觀相結合提高住區的建筑品位,實現開發商的利益最大化。
4.2從生態景觀角度
4.2.1綠地景觀合理化
高層住區綠地景觀不足,為了彌補這種不足,設計時從空間綠化系統和植物配置方面來增加綠地景觀。高層住區為了滿足綠化景觀的需要,設計時考慮多方位、多層次的綠化組織使綠化景觀呈現出空間效果,通常做法為:結合多層次地形變化增加綠化率,結合植物的高低進行搭配形成高低錯落、遠近分明、疏密有致的綠化層次滿足高層住區不同樓層對景觀的觀賞;高層住區綠化除了水平空間綠化更多要考慮垂直綠化,垂直綠化要根據位置(屋頂花園、架空空間綠化)、建筑高度等解決人們與綠化的接觸,增加親和力。利用高層建筑底部空間進行綠化設計,不僅可以將景觀引入室內同時弱化了建筑與景觀界限,實現建筑與景觀相融合增加綠化面積;利用高層建筑平臺空間進行屋頂花園設計,不僅可以提高住區綠化的覆蓋率還可以滿足高層住戶的觀景需要。植物配置要點:1)注重植物多樣性,植物配置過程中利用植物自身的高度進行搭配使其形成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2)尊重植物季節變化,設計時利用植物品種之間的生態習性差異進行互補實現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觀;3)首選本土植物,不僅提高植物成活率且調節生態環境能力高于外來植物,同時與本土人文相結合;4)避免住區內綠化景觀重復,可以對局部景觀進行人工處理體現住區自身的特色。
4.2.2水體景觀生態性
從水體資源考慮盡量在自然水體上進行造景,同時采用中水回水(雨水、雪水等)系統解決景觀用水,不僅環保且重復利用資源;從水景用材考慮盡量減少水泥、混凝土材料,采用綠地土層儲存雨水可以保護周邊原有生態系統;水景盡量采用水生植物同時投入魚類等水生生物不僅可以凈化水體同時使其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生態鏈。安全性:水體景觀在給人們帶來舒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危險,要考慮到老人及兒童的親水愿望,要注重水景安全性設計,考慮水的深度、臨水防護設施(設防護欄、安全警示牌等)。
4.2.3場所景觀多元化
高層住區人口密集、場所空間有限,需要重視場所景觀的設計且實行多元化原則。高層住區場所景觀既要考慮在平面空間的層次性又要考慮豎向的立體層次來增加場所的多元化,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使居民參與其中感受景觀帶給人們的舒適性。場所景觀設計時綜合利用構筑物、綠化等對休憩場所進行遮擋,給居民一些私密空間減少人們心里不安定,增加安全感;充分利用架空層或者半地下空間等隱性空間進行場所布置,緩解大空間和大體量建筑帶給人們的壓迫感,又可以增加人們交往,滿足精神需求;其次要考慮到住區內老年人、幼兒的需求,設置運動場所和游樂場所,設計時要考慮老年人使用及兒童戶外活動特點,遵循就近、安全、隔噪等原則。
4.3從城市規劃角度
居住區景觀設計往往是作為建筑設計的附屬而存在,導致景觀環境過于零碎且與整體住區聯系不緊密。在住區規劃時要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同時考慮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一方面景觀設計從建筑風格出發使景觀環境與建筑相融合,另一方面建筑設計要配合景觀設計的布局模式進行局部微調,達到居住區規劃的完整性。
5結語
高層住區生態景觀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項目,通過分析高層住區景觀設計現狀,設計時結合景觀設計基本原則,同時要考慮到其高視點觀景的特殊性原則,提出適合高層住區生態景觀設計策略,為居民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同時為設計者提供一定參考。
作者:宋莎 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1研究區概況
西安市位于黃土高原東部的關中盆地,年盛行風向為東北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是我國建筑熱工分區中的“寒冷地區”。雖然年降雨量相對較大,但由于城市規模龐大及周邊水環境污染嚴重,仍屬缺水城市,加之南面秦嶺山脈的阻擋,焚風作用顯著,城市熱島現象明顯,為全國四大火爐之一。
2西安市生態住區人居環境現狀
2.1耕地占用嚴重
十多年來,西安的城市化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式的外延發展道路,城市用地規模過度膨脹,占用了城市郊區大量的優質農田,土地利用集約度低下。據相關統計資料,西安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積2012年已達31.6m2,人均占地量遠遠超出了城市規劃部門推薦的人均建設用地100m2/人的指標。
2.2中心空間不足
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住宅戶型設計偏大,但長度過大,建筑尺度缺乏美感;住宅間距偏小,無法滿足南側住宅底層住戶冬季日照時長的健康需求,通風環境不佳,同時也擠占了住區中心寶貴的開敞空間;板式高層平行排列過分整齊劃一,會讓人有進入鋼筋水泥森林的嚴重壓抑感,更與生態住區“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相距甚遠。
2.3水環境缺失
西安具有西北缺水城市的一般特點———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目前西安市大多數住區仍以綠化景觀與旱區景觀為主,水景觀環境缺失,許多住區甚至連點綴性的小型水景也難覓蹤影。綠化用水采用生活用水且浪費嚴重,節約用水和高效用水很不理想。
2.4綠化配置單調
有的住區綠化多樣性不夠,植物配置不合理,未達到遮蔭、降溫、除塵、降噪的基本綠化效果。有的住區則過度注重觀賞性和異地情趣,丟失了地域性與文化性。
2.5硬質鋪裝過多
住區內瀝青混凝土路面及水泥路面鋪裝過多,地面滲透性幾乎為零。暴雨襲來只能靠下水道排水,極易形成內澇,而且雨水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住區蒸騰作用明顯,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
3西安生態住區人居環境設計對策
設計師在住區規劃中,應貫穿人文環境、住區空間、景觀設計等一系列軸線,從大到小、從外向內,使空間、水體、陽光、綠地為居民創造自然、溫馨的家園。在中心開敞空間設計噴泉、綠地、休閑廣場等室外序列,將廣場空間延伸到住區,空間設計自然連通,創造親切怡人的景觀。針對西安城市水與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及住區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綜合對策:
3.1以人的社會審美心理為中心,減少耕地占用,合理設計住區空間
提倡中小戶型,能降低住宅總價,擴大居住群體,同時也能減少耕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為住區居民提供健康優雅舒適自然的生活空間,對節約土地及改善居住環境都具有現實意義。提高住區建筑實體景物的視覺形象,創造賞心悅目的建筑藝術品。設計應最大限度的開發生態住宅的藝術功能,使這類住宅無論從外部還是從內部看起來都是藝術品。在群體設計中,講求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避免奢侈的總體布局,注重單體空間組合的錯落有致,豐富建筑空間。通過形式、尺度甚或色彩與質地的變化區分主次建筑,為住區提供多樣性、個性化的住宅空間。在住區入口或中心位置設計標志性建(構)筑物、中央花園等開敞空間,如休閑廣場、健身活動場、兒童游樂園等,創造便利于各個年齡層次人群的生活環境,這些對居民有魅力的空間既要各自獨立又要相互滲透,而且還要具有人文的主題性,在美好而愉快的娛樂環境中鼓勵人們用博愛和進取精神去對待生活,增強住區居民的歸屬感。不同建筑規模和標準的住宅單體圍繞在中心開敞空間的四周,有規律的高度可以形成優美的城市天際輪廓線,高密度的住宅也能貼近中心景觀生態區,提高了景觀的均享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從物質到精神上的追求,減少現代高樓大廈給人們帶來的孤獨感。
3.2以住區的自然生態循環為中心,努力營造水環境,做好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把水環境的規劃設計與住區生態系統的其它組成部分穩定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和諧完善的整體系統。水是生態環境中最富動感、最活躍的元素,水的有無往往與美好居住環境的獲得密切相關,水的韻律和靈性柔化了住區行列式布局生硬、呆板的景觀,提升了住區景觀設計的水平和質量,并有調節局地氣候溫度、凈化空氣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水環境的設計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勢,把水景融于住區生態系統之中,將水體與住區空間、綠化及道路等要素統一處理,在交融狀態中進行整體設計。對人的親水性要充分考慮,用各種形式的水景滿足人的不同需求,不僅要設計供人們觀賞為主的水景觀,還要盡可能地考慮讓人參與其中,因為即使在形態上沒有什么藝術魅力的水景,只要它能讓人身入其中欣賞與碰觸,它就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生態住區應在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適當設置水池、小型人工湖等靜水或噴泉、瀑布、壁泉等動水形式,用自然的柔性特征“軟化”住宅建筑的硬體空間,為城市住宅景觀注入新的生氣與活力。利用地勢的高低起伏設置有效的水體推流,與噴泉、瀑布等結合形成景觀水循環系統,使景觀水系統流動起來并保持清潔形成優美的水景,以達到美化環境愉悅身心的目的。西北半干旱城市普遍面臨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的雙重壓力,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能補充住區景觀水體的不足,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滿足生態用水的水質要求。在開源上,一方面要加大污水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住區內設計優質雜排水的小型中水循環處理系統。污水由于相對集中就近可得,水量水質穩定,通過污水二級(二級強化)處理,或增加一些簡單的深度處理工藝(直接過濾和消毒)即可解決生態環境用水及其他低質用水的需求,減少污染排放的同時節約淡水資源。另一方面做好雨水的收集利用,雨水是住區用水良性循環的資源之一,注重節水理念,設計下凹式集雨型綠地,雨水通過建筑物內巧妙隱蔽的集雨設施,流入設計有滲透性排水管的下凹式草坪,然后進入景觀水循環系統,并配合水生植物和土壤過濾進行水的處理,即可用于綠化灌溉、景觀用水的目的。在公共廣場、人行路面和輕型車道及其兩側鋪設透水磚或彩色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裝飾效果,在雨水蓄用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回補地下水,減少道路積水,防止內澇發生,還能降低地表溫度、降噪除塵,節省原材料,達到一舉多得的生態功效。在節流上,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地下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噴灌相較普通地面澆灌可省水30%~50%,噴灑均勻,可實現自動化,噴量容易控制不易產生地表徑流和深層滲漏,特別適合密植、低矮植物的灌溉。滴灌主要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樹的灌溉上。地下滴灌是微灌技術的典型應用形式,該方式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有利于保持作物根層疏松通透,水分蒸發損失小,實現節水增產,是目前最新、最復雜、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在園林綠地應用中極具發展潛力。
4結語
生態住區人居環境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規劃設計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通盤考慮水的循環、土地集約等自然資源和市政管道、園林綠化等工程技術以及建筑審美和社會文化心理的各個方面,只有處理好這些因素的關系,才能算作是一個成功的生態住區設計。
作者:吳磊 單位:西北大學基建處
1老年人的交往特點
首先,老年人更愿意和同齡、同階層的其他老人交往,并且由于興趣的不同,表現出同性聚集性;喜歡和活潑的孩子們交往,渴望和子女交流,又擔心和他們有隔閡。其次,老年人參與的多為低運動量的活動。由于身體上的衰退,老人們活動的范圍一般比較小,多數集中在住宅附近。最后,老人對空間的私密性要求更高。當老人在進行坐憩、下棋等不希望被打擾的活動的時候,會傾向于選擇私密感較強的安靜的小空間。同時,老年人極其念舊,喜歡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活動。
2促進老年人交往的空間特征
行走不便、視力下降等無法抗拒的因素,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需求。因此,老人們對住區空間環境質量的要求比一般人更為顯著。
2.1易于到達的空間
隨著時間的增長,老年人的行動能力會有所下降,因此,他們的活動空間必須是最近的路線就能安全到達的場所。萬邦偉將老年人的出行活動分布圈劃分為基本生活活動圈、擴大鄰里活動圈、市域活動圈和集域活動圈等。其中基本生活活動圈一般為自家內院、宅間綠地、單元入口等。這個圈子是老年人最容易抵達的地方。將活動設施盡可能布置在家附近的位置,更能引發老年人活動的興趣。
2.2親切宜人的尺度
老年人對空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在心理上,尺度適宜的空間能讓老人更深切地體會到親切感和安全感。揚?蓋爾認為,在尺度適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人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空間中的活動,而那些巨大的空間、寬廣的街道和高樓大廈的城市則使人覺得冷漠無情。在生理上,小尺度的空間使老年人能清楚的看見空間的細部和其他人的活動,并且不需要費很大精力就能去想去的角落。
2.3易于識別的空間
老年人視力和記憶力的衰退導致他們在短時間內無法接受過多的信息。為了不使老年人迷失方向,住區戶外空間設計必須是易于識別的場所。例如單元入口的設計可運用不同的材質和強烈的色彩進行區分;中心廣場可以在空間中增加醒目的標志物幫助對焦,增強老年人對空間距離的感知;在拐角處以及高差變化的地方要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質,幫助老年人更好的識別空間的變化。
2.4完善的空間層次
奧斯卡?紐曼在《可防衛空間》一書中提到了關于空間層次的關系,即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的組織模式。在住區內,交往空間的層次主要體現為,中心廣場、綠地———小區道路———組團綠地、院落活動場地等———單元入口、室內。由此給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了多種選擇的方式,這樣有助于老人們選擇適合自己的交往模式,既可以參加聚會活動,可以與偶遇的人聊天,又可以在花下小坐、對弈。
3促進老年人交往的戶外空間設計
3.1廣場空間
廣場空間是住區中老年人戶外活動最重要的空間之一,是住區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廣場應設在住區較為中心的位置,方便住在各個角落的老年人到達。廣場的尺度在滿足活動需要的同時,不可太過空曠,尺度適中的廣場可保證場地的親切感,同時避免夏季的日曬和冬天的猛風對老人身體造成傷害。廣場周圍應保證一定的綠化率,否則容易造成老人迅速通過或只是呆在廣場邊緣,不愿意投入活動。茂盛的植物和多樣的設施既可避免廣場單調乏味,又可以讓老年人一邊活動一邊欣賞風景,使老年人覺得心情舒暢。
3.2步行空間
為了老年人的安全考慮,住區內的道路宜采用人車分行,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步行空間。步行空間包括中心綠地、廣場和各級道路的人行道。步行空間設計得是否得當對老年人出行的頻率有著直接的影響。首先,道路必須通暢平整,采用防滑材質鋪地。過于曲折或高低不平的道路會對老年人活動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其次,道路要富于變化,避免景觀重復性,增加層次感,讓老人散步的途中不感到單調乏味。再次,對于記憶力衰減和感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來說,道路的可識別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道路節點或拐角處設置小品、雕塑等識別物,可以增強老人對道路的識別度。此外,步行道的沿途需要設置休息空間,方便老年人隨時休息。
3.3單元入口空間
單元入口空間是連接室內和戶外的過渡空間,是銜接私密和公共空間的半公共空間,方便老人進出室內外在此適應環境和調整心理。同時也是出入的必經之地。揚?蓋爾認為:“緊靠宅前哪怕是很小的戶外區域,也比不易到達的較大娛樂區域有更多、更廣泛的用途。”單元入口不可過于狹窄,除通行之外要有一定可以活動的區域,并設置可休息的空間。入口處要設置雨棚,有利于室內外更好的融合,同時方便老人在天氣惡劣的時候既能躲避風雨,又能欣賞外面的景致。
3.4健身活動空間
老年人的健身活動空間主要包括運動場地和健身設施。運動場地包括各種球場、跳舞等集體活動場。場地之間可用灌木分隔,避免互相影響,又不會遮擋視線,注意周邊景觀的設計和場地的朝向,為老年人創造舒適安逸的健身環境。健身設施可結合運動場地布置,活動設施應具有多樣性,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設計應符合老年人的尺度和運動強度,并使用防滑材質?;顒涌臻g的周圍應提供休息的座椅,方便老年人長時間逗留,并促進老年人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的交談。
3.5無障礙設計
恰到好處的無障礙設計,既可以使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得到很大的便利,又可以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在出入口、亭子等有高差變化的地方,除臺階之外,還應設坡道和扶手,方便坐輪椅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安全活動。坡道和臺階的設計要平緩,過陡的坡道和過高的臺階都會對他們的行動產生阻礙。要注意的是,坡道并不是階梯的替代品,要同時考慮到坐輪椅和不坐輪椅的老年人使用需求,因為對于不坐輪椅的老人來說,坡道反而更危險。
4結語
每個人都要經歷老年的階段,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行動不便的狀態下度過的。因此,每個人都將會是適老化戶外空間的受益者。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征,探討促進老年人交往的戶外空間的設計方法,營造適應老年人生活的住區環境,有益于更好的迎接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建設真正適合人們一生居住的家園。
作者:鄭亦喬 唐文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1老年人的交往特點
首先,老年人更愿意和同齡、同階層的其他老人交往,并且由于興趣的不同,表現出同性聚集性;喜歡和活潑的孩子們交往,渴望和子女交流,又擔心和他們有隔閡。其次,老年人參與的多為低運動量的活動。由于身體上的衰退,老人們活動的范圍一般比較小,多數集中在住宅附近。最后,老人對空間的私密性要求更高。當老人在進行坐憩、下棋等不希望被打擾的活動的時候,會傾向于選擇私密感較強的安靜的小空間。同時,老年人極其念舊,喜歡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活動。
2促進老年人交往的空間特征
行走不便、視力下降等無法抗拒的因素,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需求。因此,老人們對住區空間環境質量的要求比一般人更為顯著。
2.1易于到達的空間
隨著時間的增長,老年人的行動能力會有所下降,因此,他們的活動空間必須是最近的路線就能安全到達的場所。萬邦偉將老年人的出行活動分布圈劃分為基本生活活動圈、擴大鄰里活動圈、市域活動圈和集域活動圈等。其中基本生活活動圈一般為自家內院、宅間綠地、單元入口等。這個圈子是老年人最容易抵達的地方。將活動設施盡可能布置在家附近的位置,更能引發老年人活動的興趣。
2.2親切宜人的尺度
老年人對空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在心理上,尺度適宜的空間能讓老人更深切地體會到親切感和安全感。揚?蓋爾認為,在尺度適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人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空間中的活動,而那些巨大的空間、寬廣的街道和高樓大廈的城市則使人覺得冷漠無情。在生理上,小尺度的空間使老年人能清楚的看見空間的細部和其他人的活動,并且不需要費很大精力就能去想去的角落。
2.3易于識別的空間
老年人視力和記憶力的衰退導致他們在短時間內無法接受過多的信息。為了不使老年人迷失方向,住區戶外空間設計必須是易于識別的場所。例如單元入口的設計可運用不同的材質和強烈的色彩進行區分;中心廣場可以在空間中增加醒目的標志物幫助對焦,增強老年人對空間距離的感知;在拐角處以及高差變化的地方要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質,幫助老年人更好的識別空間的變化。
2.4完善的空間層次
奧斯卡?紐曼在《可防衛空間》一書中提到了關于空間層次的關系,即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的組織模式。在住區內,交往空間的層次主要體現為,中心廣場、綠地———小區道路———組團綠地、院落活動場地等———單元入口、室內。由此給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了多種選擇的方式,這樣有助于老人們選擇適合自己的交往模式,既可以參加聚會活動,可以與偶遇的人聊天,又可以在花下小坐、對弈。
3促進老年人交往的戶外空間設計
3.1廣場空間
廣場空間是住區中老年人戶外活動最重要的空間之一,是住區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廣場應設在住區較為中心的位置,方便住在各個角落的老年人到達。廣場的尺度在滿足活動需要的同時,不可太過空曠,尺度適中的廣場可保證場地的親切感,同時避免夏季的日曬和冬天的猛風對老人身體造成傷害。廣場周圍應保證一定的綠化率,否則容易造成老人迅速通過或只是呆在廣場邊緣,不愿意投入活動。茂盛的植物和多樣的設施既可避免廣場單調乏味,又可以讓老年人一邊活動一邊欣賞風景,使老年人覺得心情舒暢。
3.2步行空間
為了老年人的安全考慮,住區內的道路宜采用人車分行,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步行空間。步行空間包括中心綠地、廣場和各級道路的人行道。步行空間設計得是否得當對老年人出行的頻率有著直接的影響。首先,道路必須通暢平整,采用防滑材質鋪地。過于曲折或高低不平的道路會對老年人活動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其次,道路要富于變化,避免景觀重復性,增加層次感,讓老人散步的途中不感到單調乏味。再次,對于記憶力衰減和感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來說,道路的可識別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道路節點或拐角處設置小品、雕塑等識別物,可以增強老人對道路的識別度。此外,步行道的沿途需要設置休息空間,方便老年人隨時休息。
3.3單元入口空間
單元入口空間是連接室內和戶外的過渡空間,是銜接私密和公共空間的半公共空間,方便老人進出室內外在此適應環境和調整心理。同時也是出入的必經之地。揚?蓋爾認為:“緊靠宅前哪怕是很小的戶外區域,也比不易到達的較大娛樂區域有更多、更廣泛的用途?!眴卧肟诓豢蛇^于狹窄,除通行之外要有一定可以活動的區域,并設置可休息的空間。入口處要設置雨棚,有利于室內外更好的融合,同時方便老人在天氣惡劣的時候既能躲避風雨,又能欣賞外面的景致。
3.4健身活動空間
老年人的健身活動空間主要包括運動場地和健身設施。運動場地包括各種球場、跳舞等集體活動場。場地之間可用灌木分隔,避免互相影響,又不會遮擋視線,注意周邊景觀的設計和場地的朝向,為老年人創造舒適安逸的健身環境。健身設施可結合運動場地布置,活動設施應具有多樣性,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設計應符合老年人的尺度和運動強度,并使用防滑材質?;顒涌臻g的周圍應提供休息的座椅,方便老年人長時間逗留,并促進老年人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的交談。
3.5無障礙設計
恰到好處的無障礙設計,既可以使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得到很大的便利,又可以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在出入口、亭子等有高差變化的地方,除臺階之外,還應設坡道和扶手,方便坐輪椅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安全活動。坡道和臺階的設計要平緩,過陡的坡道和過高的臺階都會對他們的行動產生阻礙。要注意的是,坡道并不是階梯的替代品,要同時考慮到坐輪椅和不坐輪椅的老年人使用需求,因為對于不坐輪椅的老人來說,坡道反而更危險。
4結語
每個人都要經歷老年的階段,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行動不便的狀態下度過的。因此,每個人都將會是適老化戶外空間的受益者。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征,探討促進老年人交往的戶外空間的設計方法,營造適應老年人生活的住區環境,有益于更好的迎接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建設真正適合人們一生居住的家園。
作者:鄭亦喬 唐文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1實踐與思考
結合重慶市“旭輝?尚北郡”住宅區道路系統的設計實踐,設計試圖基于區位與現狀的分析,找尋一種既適宜于本案規劃設計,又具有山地住區典型意義的道路規劃途徑,以此探索山地住區道路系統設計的參考價值。
1)基地區位與現狀:重慶市“旭輝?尚北郡”位于重慶市渝北區,整個基地形狀近似長方形,其中東南長邊臨雙湖路,西南短邊臨寶桐路,其余兩個邊緊臨“心海灣”住宅小區?;貎鹊匦巫兓^為復雜,高差變化大,呈西低東高走勢,由東北端至西南端有近60m天然高差。而基地中部有高壓線呈南北向穿越用地上空,臨高壓線北側局部高差近33m,其余地方高差變化則相對減緩?;貣|南側的雙湖路為城市次道,道路相對較窄,坡度為8%,整個坡長約720m,中間有綠化帶隔開,不易掉頭且通行能力不夠良好。
2)設計思考分析:尚北郡住區屬于典型的山地特征,整個場區的平均坡度接近10%(62/650),是一個對車行系統來說坡度較大的場地,針對這樣一個坡度特征的居住小區,如何規劃設計出一個相對適宜的車行系統,是設計中應該重點考慮的環節。在山地道路系統的常規設計實踐中,無論是迎山而上的S型爬坡道路,還是環繞山體螺旋而上的盤山道路,其主旨都是盡可能的減緩車行系統的坡度。本案規劃設計中,結合建筑群落式的布局體系,道路系統采用S型爬坡道路與環繞型盤山道路相結合的方式,人行系統結合自然綠軸與樹狀主軸相互交匯且貫穿全區,成為社區內主要的景觀與人流交通組織方式,居住組團猶如末端的樹冠,分散在兩軸之間。自然綠軸是社區內的主要軟質景觀,而樹狀主軸則成為社區中主要的硬質景觀資源,也是主要的人流路徑,賦予環境趣味橫生的山地特色,連續的連接形成“街道”,轉折與交接的位置放大成為“廣場”,成為人們使用頻繁又富有趣味的地方,社區的生活隨之成為一種生活體驗,是社區的風情所在。
3)便捷、適宜、有序的入口設置:考慮到本案基地的較大高差現狀,設計本著找尋一個便捷、適宜、有序的入口設置原則,在坡度相對平緩且道路等級適宜的寶桐路中段設置整個小區的主出入口,主出入口處設計成一個大型開放式廣場,便于住宅區和商業街區的車流和人流組織,盡量使其互不干擾。將整個住宅區的大門通過林蔭大道的引申,向住區內部退進,留出足夠的住區外部緩沖帶,以緩解主出入口的人流與車流匯集壓力。同時通過主入口廣場設置放射形車行道,讓洋房區、高層區與公寓酒店區的車行系統自成獨立體系?;谡麄€住區的巨大規模與用地的超長尺度,設計在雙湖路中部及東部共設置兩個次入口,方便雙湖路的人流和車流進入小區。并在寶桐路西部設置了一個次要的車行入口,同時,在設置次入口的位置時,盡量靠近規劃中的公交車站。公寓、酒店和配套小學等公建都有單獨的出入口,與住區人流、車流均無交叉干擾。
4)流暢的車行系統設計:本案因為開發進度與場地自身的高差地形限制,整個住區分5個住宅組群及一個獨立小學和獨立的酒店與公寓地塊。據此,車行系統的設計出于兩個原則性的思考:一是便于各組群間的分期建設與各自獨立成形,二是必須做到車行系統自身的流暢貫通。車行系統在本住區規劃設計中,既是各組群的聯系紐帶,同時又是各組群的分界線,本案通過一條順應地形走勢的S型區內主道,貫穿整個用地的長方向,同時通過三條輔道與主道的連接,有效地將各住宅組群分隔與聯接,形成典型的S型爬坡道路與環繞形盤山道路系統。主道為6m寬的雙車道,同時,輔道也以6m為主,局部為4m寬的單車道。因為場區高差較大,S型主道的設置更為有效地消解掉整個場區近60m的高差,使得整個主道可控制在5%~7%的坡度范圍內,便于行車的車速控制,增加其區內行車的安全性,降低汽車爬坡的噪音,并具有流暢的車行效果。整個住區的車行系統基本沿著基地或組團外圍布置,便于人車分流的設置。
5)樹狀人行系統設計:車行系統的科學性設置,基本就確定了整個住區的組群關系與景觀系統關系。結合整個住區的綠化景觀系統,依照社區-組團-單元-住宅的邏輯關系組合成連續、樹狀的步行系統是本案步行系統設置的原則。通過入口廣場、林陰道、中心景觀及宅前院落各空間節點的營造,整個住區的步行系統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樹,主入口廣場是樹根,林蔭大道是樹干,組群間的景觀軸是樹枝,各住宅單元的入口是樹梢,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化的道路系統由此產生。樹狀的道路系統設置,強調了歸家路程的指向性,有利于提高社區內空間的可識別性,并產生視線與環境的聯系,使步行系統具備更多的景觀與生活意義。
6)利用高差的地下停車系統設計:本住區停車規模較大,約1800輛,其中規劃設計將1600輛左右的車設置為地下停車位,基于場地自身的高差體系,設計中盡可能的利用場地高差設置地下停車庫。每一個住宅組群均有獨立的地下車庫,如此設置,既緩解集中停車的壓力,同時又利于每個組群的人車分流,讓每個組群的大量停車入庫后,更便捷的由車庫直接進入各住宅單元。車庫設計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分散布局,且高差變化豐富,順應室外場區形成不同的臺地,以此減少工程量,做到了有效利用場地高差的效果。
2結語
山地住區規劃設計中,道路系統的設計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設計課題,無論是螺旋而上的盤山道路,還是S型的爬坡道路,緩解高差是車行系統設計中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以保證流暢、高效、安全的車輛通行效果。對于山地住區的人行系統來說,復雜的場地高差體系,同時兼有優劣兩個層面的功效,建筑大師賴特說過,“只要基地的自然條件有特征,建筑就應像從基地自然生長出來那樣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痹O計中有效利用高差,營造一種曲折婉轉、步移景異的流線效果,給設計帶來不可限量的創造空間。而利用場地高差的地下停車系統設計,是山地住區設計中一個慣常采用的設計方法,設計中緊密的分析用地環境的高差關系,結合地面建筑的規劃設計,以更合理、高效地利用場區高差為主旨。
作者:向子浩 單位:重慶市全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1住區會所中引入模糊空間的必要性
1.1建筑空間的多義性處理,激發場所的活力
現代建筑特定空間的功能由單一化走向多樣的復雜化。模糊性總是伴隨著復雜性而出現,復雜性意味著因素與聯系的多樣性。住區會所的庭院空間通過引入植物、水體、小品等元素,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時,將各內部空間動、靜分區,解決采光、通風等問題。人們也可以在會所庭院里行走、駐足、休憩、冥想、集會、宴賓等。適當加寬的走廊不僅僅具有交通疏散的功能,也可成為書法、繪畫等的展示空間,或成為交往空間。
1.2促進交往,增加鄰里情感
模糊空間,其開放的空間形態,有利于周圍空間屬性的進入,使其很大程度上作為公共空間存在,使人們的交往自然而然的發生,如散步、閑談、健身、休息等行為由于空間的交互而被自然地引發;又由于空間的形式和功能的復合多樣,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空間氛圍,激發了多樣的社會生活,吸引了異質人群的聚集,增加了鄰里交往幾率,從而賦予空間更濃郁的人情味和親切感。
2營造模糊空間的設計策略
2.1界面的消解
“界面”是模糊空間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是圍成建筑空間的實體邊界,如墻體、地面、屋頂,也可以是不同性質的虛邊界?!跋狻边@個詞是從西方借譯過來的,其哲學意義通常是說一種力量(或理念)對另一種的抵消或者瓦解。界面上的消解一般理解為界面在視覺上的消失或弱化。住區會所的模糊空間正是通過其界面之間的消解和轉換,使得界面兩側的空間擺脫約束,得以實現城市與建筑、建筑內部與外部、人工與自然的相互滲透、轉換和融合,為城市景觀帶來新的氣象。2.1.1形式的消解通過挖空、架空、局部退讓等形式的消解手法,弱化、模糊化建筑的界面,進而模糊空間與功能之間的對應關系,產生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甚至四維空間狀態上的復雜、意義豐富的模糊空間,為使用者提供承載多種可能性行為的場所。例如:將屋頂作為對公眾開放的活動和觀景空間,是頂界面的消解手法,將傳統意義的屋頂形式進行轉化、消除,將建筑融于場地。江蘇鹽城的水邊會所,通過對建筑體量的拉伸、環繞和折疊等手法,形成內院以豐富空間和景觀的層次、親近水面和利用屋頂以延展可活動和觀景的空間的效果,并由此加強了空間的通透性、層次感和流動性,形成一系列的模糊空間(圖1)。建筑底部用數個豎起的鋼柱局部架空,是對基座進行消解,形成的模糊空間,以回應場地的軟地基對樁基的需要(圖2)。2.1.2材料的消解材料的消解主要是通過材料的“透明”特性對建筑的空間意向做出詮釋。通過外墻、隔墻、屋頂等水平和豎直界面的透明屬性處理,借著空間之間視線的貫穿和滲透的變化,空間有了多層次表現,為人們創造了豐富而細膩的感官體驗,通常出現在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直接相鄰的界面。如靠近庭院、室外廣場、街道等的墻面運用大面積的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鏡面玻璃、輕薄石材、多孔金屬板、金屬網格、百葉、聚碳酸酯板等以及屋頂使用玻璃頂或局部玻璃頂,在引入自然光的同時,把室外空間引到室內,增加會所內部與室外環境視線交流的界面,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時使內部結構和空間深度在建筑表皮層面得以反映,豐富了建筑外部造型的動感變化(圖3)。
2.2形體的加減法構成
形體的加減法即是形體的建構和解構的過程。在模糊空間的營造中,可以在形狀、體量、方向上交織使用加法和減法,使空間變化豐富。主體建筑外加設的雨蓬、挑臺、臺階與平臺、裝飾性構架、多孔金屬板、片墻、外廊、遮陽飄板、標志物等營造出來的模糊空間皆為使用疊加、覆蓋、穿插、附加、重復等“加法”所得。例如臺階與平臺常常用作會所戶外活動的滯留空間,變換著等候、聚會等多種空間角色。中庭、邊庭、庭院、凹入式入口等是通過切削、挖空等減法營造出的模糊空間。住區會所中廣泛使用的中庭空間,打破各層樓板之間的縱向分隔,使建筑空間在豎直方向上連為一體,形成多視角的立體空間,包含有休息等候、交往、咨詢聯系、收銀結算等多項功能,各種人流交匯于此,交流、洽談、活動、停留,承載著使用者對生態、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生理和心理的高層次需求。南京香榭島的低密度住宅區會所將入口廣場、入口門廳、室內兩層通高中庭連續起來,形成一個有張有弛、互相貫通的空間序列。中庭內部有植物生長,頂部大面積天窗完全以玻璃覆蓋并能利用自然光。天窗的朝向為南京地區夏季主導風向:東南向,冬季可以通過天窗獲得自然光和太陽輻射熱。春秋季節打開天窗還有利于通風,夏季則可以利用遮陽百葉調節角度,使漫射光可以進入。
2.3光與影的結合
著名的美國現代建筑師路易斯·康說過:“材料是消耗了的光”,“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陽光下產生的強烈光影,通過建筑的材料、質感、虛實、透明度、熒光度、反射度等特質使物體得以成為物體,它將空間和形式聯系起來。在節約能源、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建筑更是離不開自然光的作用,以滿足采光、取暖等功能需要。引入自然光與影,為會所建筑的模糊空間提供了功能上乃至精神上的效用。自然光線通過側窗、天窗、庭院、中庭、邊庭等進入空間,在空間中折射、鏡面反射、漫反射、透射,能通過模糊空間界面的凹凸變化來體現虛實的對比,完善和劃分空間,賦予墻體以色彩,使材料質感更加動人,賦予場所特定的性格。深圳華僑城會所是建筑大師、普利茲克獎得主理查德·邁耶在中國的第一個建成作品,白色金屬板的使用以及對光影效果的控制是設計最突出的特色(圖6、圖7)。在室內,自然光從天窗與垂直遮陽簾透射進來,通過白色的大型無縫可麗耐板墻面將光影很好地烘托。隨著一天當中不同時間和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太陽照射角度的不斷變化,會所的室內外光影效果也隨之改變,營造出豐富的空間效果,身處其中,可以體會到時空的推移和變換。
3結語
模糊空間優化了建筑環境,豐富了空間類型,親和自然環境,支持人的休閑行為。住區會所的建筑方案設計的角度對模糊空間做了一些探討總結,借此拋磚引玉,共同探討,以期在設計中創造出更加宜人的人居環境和交往空間。
作者:周靜 賈德恒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1節能布局
我們經常說到“寒地建筑要像花朵一樣開向陽光”,其主要是指從高層主體的建筑平面空間布局與朝向選擇、建筑圍護結構材料的布局等兩方面來考慮建筑節能問題。寒地高層建筑的圍護結構本身就應該是一種節能布局形式,主要表現在主體的外圍護結構材料的節能布局方面(簡稱材料的節能布局)、建筑主體空間的節能布局(簡稱空間的節能布局)。
1.1空間的節能布局
太陽擁有巨大的輻射能量?!皳嘘P資料分析,每年地球接收的太陽能量有60億千瓦。……從某種意義上講,地球本身就是巨大的太陽能接收器。”由于太陽高度角的原因,寒地住區建筑的南北向室內空間形成明顯的冬暖夏涼的特點,且南北空間室內溫差能夠達到3℃左右。通常情況下,人們希望停留在南向空間中,因南向空間的熱舒適度更加宜人。因此,在寒地住區建筑布局中,人們十分珍惜陽光所帶來的溫暖及舒適度,設計師應關注陽光對于寒地住區建筑節能問題的影響。在寒地住區的住宅建筑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日照問題,尤其是住宅建筑單體的布局和朝向選擇方面,應使住區建筑單體的布局和朝向能夠實現接收最大量的太陽輻射熱能。“如北緯40°~45°地區,冬天建筑的朝向所得到的輻射能量幾乎比夏天多2倍。而在夏天,東、西向所得到的能量比南向多2.5倍,不同朝向及不同季節,建筑物所得到的太陽輻射熱能量不同,熱損失也不同,尤其是在冬至前后,由于太陽高度角低,房間所接收的太陽光線的面積比夏天多得多?!痹诤刈^建筑單體及群體布局時,首先應考慮環境、氣候等因素,按不同地區的太陽高度角情況進行住區建筑的日照分析,獲得每日冬季日照時間。在圍護結構布置時,建筑南向開窗的面積應盡可能大些,這樣可以充分接納陽光進入室內。在滿足采光條件下,北向和西向的建筑開窗面積可以小些,減少熱損失,保持舒適的室內熱環境。這一點在東北傳統民居中就有充分體現(見圖1),可以在傳統民居中看到的節能思想主要有:第一方面,傳統房屋南、北向開窗面積的差異顯著,南向開窗面積大,利于獲得更多的陽光,北向開窗面積小,便于防止冬季冷風滲透,減少能量損失;第二方面,居室內設置冬季儲存蔬菜的地下空間(俗稱地窖或菜窖),它從調節室溫的角度,可以利于冬季室內升溫,夏季室內降溫;第三方面是塑料大棚的圍護墻體設置也考慮了南向光線的獲得及北向冷空氣的防護問題;另外,還有屋頂采用的木屋架及室內頂棚與屋面之間的構造層次的處理等方面,都有利于冬季保溫及夏季隔熱。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到,東北傳統民居中具有許多樸素的節能思想,這對于寒地住區建筑的節能設計都將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1.2材料的節能布局
高層建筑主體布局中應考慮建筑的功能需求,哪些空間須布置在較好的朝向,需要接收大量陽光,根據實際需要其圍護構件可以盡量做得通透些,更有利于吸納光線,陽光與景觀都從這一側被引入建筑中。相反,寒地高層建筑有些空間不需要日照,對陽光沒有嚴格要求或不需要布置在有利朝向(南向或東向),根據實際需要其建筑圍護構件可以盡量做得厚重些,可以更有利于抵御冷風滲透,具有足夠的保溫能力,后者就涉及到材料的節能布局問題。材料節能布局是指高層建筑的圍護結構在設置時通透與厚重問題的思考。要把建筑中好的朝向盡量安排適宜接收陽光、視線無遮擋、私密性不嚴格的空間,如寒地住區高層住宅的起居室、書房、健身房等,就比較適合,它需要選擇通透性的材料,其節能原理如同花房一樣,氣密性、保溫性和隔聲性等均較好的玻璃材料便成為設計師的首選,將其做成幕墻,不僅可將陽光全部接收進入,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屏擋、圍護作用。
2平面及體型的節能選擇
在寒地住區高層建筑中,建筑單體的外圍護墻體的耗能基本上占建筑整體耗能的1/4左右,也就是說,通過墻體、樓面、門窗等渠道,將能量從室內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室外。筆者認為,在建筑形體設計時,一定注意減少形體變化,盡量讓平面做到“抱團”“緊湊”。當采用這樣的平面形式后,建筑單體的外露墻體與樓板的面積會大量減少,同時,很好地控制了建筑的體形系數,建筑耗能也會相應地隨之減少,如某些建筑的圓形、橢圓形、六邊形等平面就是比較理想的形式。因此,基于寒地住區高層建筑的節能考慮,在住區高層建筑的形體設計時,應注意不宜復雜,減少變化與分支,盡量“抱團”處理。高層建筑的平面形狀千姿百態,最基本的是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圓形、菱形等,或是上述形式的變體和組合體,選用哪種平面主要取決于總體構思、設計對象的功能、技術條件和自然氣候與環境等因素。作為建筑師應努力創造出新穎別致、與眾不同的建筑形象,采取功能與內在性格相一致的形式,并與周圍多種環境要素相協調,給建筑和城市帶來生機。通常情況,寒地高層建筑平面選型要像一個“熨斗”形,它是一種節能型平面?!办俣贰毙问侨切闻c圓形的結合形,銳角形成兩條豎棱線鋒刃尖利,其銳角多做切角處理,形成三短邊的折面小山墻,在空間占地和體形變化上產生奇特的視覺效果。圓形是最完美的圖形,以最少外墻長度得到較大面積,比同面積的方形平面的外墻長度減少10%。在體積相等時,比正方體體形的建筑外墻面積減少約8%,所受風力比類似矩形或方形少30%左右?!办俣贰毙纹矫婕辛藞A、三角形的優點,具有奇特的視覺藝術效果,所受風力比其他平面形狀少、外墻比同面積(或同體積)的方形或矩形的長度少。
3圍護墻體的節能設計
3.1外墻采用輕質高效保溫的外保溫設計
寒地住區高層建筑的主體結構常采用框架或剪力墻結構,有時短肢剪力墻也應用于小高層住宅中。為減少主體結構荷載及滿足保溫、隔熱需要,圍護結構填充墻多使用輕質高效保溫材料。常用做法包括:粘土多孔磚及粘土實心磚的復合墻體、陶?;炷量招钠鰤K、空心磚巖棉夾心復合墻體等。住區建筑的圍護結構墻體保溫可分外保溫和內保溫等兩種方式,存在的問題較多,如冷凝水、節能效果并未達到設計要求等。
3.2減少輕質保溫材料的使用
寒地住區高層建筑的圍護墻體不宜采用輕質保溫材料,主要是指外保溫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及巖棉板等。究其原因是輕質保溫材料的壽命與強度同建筑主體結構的壽命不能達到同步,一棟多層住宅壽命可以是50年,小高層、高層少則70年,多則上百年。在使用年限及強度方面,筆者認為輕質保溫復合墻體存在不足:首先是抗震性能及整體性差,與建筑主體結構構件的連接不好;第二方面是飾面材料受限,因其不能承受外部裝修貼、掛,材料本身不能承受較大荷載,在外墻上實現不了貼掛石材、粘外墻磚及安裝裝飾構件,像鐵藝護桿等;第三方面是加工、裝修受限,有振動的鑿、刨等裝修施工不能承受;第四方面是外飾面效果較差,在飾面施工不精細時,從外觀上甚至能夠看到保溫材料的輪廓形狀,很不美觀,不及外墻磚及石材等的飾面效果,有時墻表面易出現裂紋,安裝不好會出現大片剝落;第五方面是出現冷橋,在復合墻體中,由于鋼筋混凝土的框架梁柱、剪力墻等部分構件的嵌入,墻體內容易造成冷橋,致使出現保溫、隔熱的薄弱環節,這部分熱損失約占整個建筑的5%~13%;第六方面是安全性差,這些復合保溫材料分布于建筑外墻的外保溫的位置,甚至窗臺外側,在室內裝修施工作業時,容易誤認為是墻體的實體部分,存在不安全隱患。因此,寒地住區建筑外墻材料若采用輕質保溫材料時,則上述內容應得到關注,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加以克服。
3.3采用的混凝土空心砌塊
該類材料保溫效果好,又具有一定強度,彌補了輕質復合材料墻體的一些缺陷,在歐、美各國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塊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美國的TB型保溫隔熱復合砌塊將砌塊分成內、外兩塊,中間夾有1in~2in厚的高效保溫材料;“芬蘭研制的一種空心砌塊,空隙之間填入聚氨酯保溫材料,300mm厚,傳熱系數K=0.25W/(m2?K)~0.28W/(m2?K),某些歐美國家50%左右的建筑已應用多種形式的混凝土空心砌塊?!?
4新技術的節能運用
太陽能、風能等作為一種清潔的綠色能源,在建筑領域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在寒地住區的高層建筑設計中,也要嘗試這些能源的應用,如被動式、主動式太陽能的利用,還有零能耗技術、地源熱泵技術、生物質能技術、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屋面植被化與自然綠化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既可以推動可持續戰略走向實施,又是時代與社會發展、節能減排的必然結果。
5結語
從寒地住區高層建筑主體的空間布局、體型選擇、圍護結構設計、新技術運用等方面來嘗試解決寒地住區高層建筑的節能問題,希望能夠深刻認識高層建筑的未來節能設計方向,指導我們今后的建筑設計及工程實踐。
作者:牟曉梅戴路濱孫清軍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建工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1住區會所中引入模糊空間的必要性
1.1適宜于生態化
在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建筑節能問題不能簡單地依賴于提高采暖技術和空調系統的效率、降低人工照明能耗等設備技術手段來解決,而是需要建筑自身在設計層面立足節能進行系統性的建構。模糊空間作為建筑空間設計的重要手法,是一種樸素的節能策略,其作為聯系室內外的空間,為人們提供了充分與環境發生互動的可能性。雙層玻璃幕墻、多孔金屬表皮、百葉狀表皮、中庭、邊庭、庭院、屋頂花園等模糊空間,直接關聯于建筑的自然通風、日光照射、綠化布局、水體蓄能調溫、噪聲衰減等物質和物理性能,可以有效改善建筑微氣候,實現內部空間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共融。
1.2建筑空間的多義性處理,激發場所的活力
現代建筑特定空間的功能由單一化走向多樣的復雜化。模糊性總是伴隨著復雜性而出現,復雜性意味著因素與聯系的多樣性。住區會所的庭院空間通過引入植物、水體、小品等元素,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時,將各內部空間動、靜分區,解決采光、通風等問題。人們也可以在會所庭院里行走、駐足、休憩、冥想、集會、宴賓等。適當加寬的走廊不僅僅具有交通疏散的功能,也可成為書法、繪畫等的展示空間,或成為交往空間。
1.3促進交往,增加鄰里情感
模糊空間,其開放的空間形態,有利于周圍空間屬性的進入,使其很大程度上作為公共空間存在,使人們的交往自然而然的發生,如散步、閑談、健身、休息等行為由于空間的交互而被自然地引發;又由于空間的形式和功能的復合多樣,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空間氛圍,激發了多樣的社會生活,吸引了異質人群的聚集,增加了鄰里交往幾率,從而賦予空間更濃郁的人情味和親切感。
2營造模糊空間的設計策略
2.1界面的消解
“界面”是模糊空間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是圍成建筑空間的實體邊界,如墻體、地面、屋頂,也可以是不同性質的虛邊界。“消解”這個詞是從西方借譯過來的,其哲學意義通常是說一種力量(或理念)對另一種的抵消或者瓦解。界面上的消解一般理解為界面在視覺上的消失或弱化。住區會所的模糊空間正是通過其界面之間的消解和轉換,使得界面兩側的空間擺脫約束,得以實現城市與建筑、建筑內部與外部、人工與自然的相互滲透、轉換和融合,為城市景觀帶來新的氣象。
2.1.1形式的消解
通過挖空、架空、局部退讓等形式的消解手法,弱化、模糊化建筑的界面,進而模糊空間與功能之間的對應關系,產生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甚至四維空間狀態上的復雜、意義豐富的模糊空間,為使用者提供承載多種可能性行為的場所。例如:將屋頂作為對公眾開放的活動和觀景空間,是頂界面的消解手法,將傳統意義的屋頂形式進行轉化、消除,將建筑融于場地。江蘇鹽城的水邊會所,通過對建筑體量的拉伸、環繞和折疊等手法,形成內院以豐富空間和景觀的層次、親近水面和利用屋頂以延展可活動和觀景的空間的效果,并由此加強了空間的通透性、層次感和流動性,形成一系列的模糊空間。建筑底部用數個豎起的鋼柱局部架空,是對基座進行消解,形成的模糊空間,以回應場地的軟地基對樁基的需要。
2.1.2材料的消解
材料的消解主要是通過材料的“透明”特性對建筑的空間意向做出詮釋。通過外墻、隔墻、屋頂等水平和豎直界面的透明屬性處理,借著空間之間視線的貫穿和滲透的變化,空間有了多層次表現,為人們創造了豐富而細膩的感官體驗,通常出現在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直接相鄰的界面。如靠近庭院、室外廣場、街道等的墻面運用大面積的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鏡面玻璃、輕薄石材、多孔金屬板、金屬網格、百葉、聚碳酸酯板等以及屋頂使用玻璃頂或局部玻璃頂,在引入自然光的同時,把室外空間引到室內,增加會所內部與室外環境視線交流的界面,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時使內部結構和空間深度在建筑表皮層面得以反映,豐富了建筑外部造型的動感變化。
2.2形體的加減法構成
形體的加減法即是形體的建構和解構的過程。在模糊空間的營造中,可以在形狀、體量、方向上交織使用加法和減法,使空間變化豐富。主體建筑外加設的雨蓬、挑臺、臺階與平臺、裝飾性構架、多孔金屬板、片墻、外廊、遮陽飄板、標志物等營造出來的模糊空間皆為使用疊加、覆蓋、穿插、附加、重復等“加法”所得。例如臺階與平臺常常用作會所戶外活動的滯留空間,變換著等候、聚會等多種空間角色。中庭、邊庭、庭院、凹入式入口等是通過切削、挖空等減法營造出的模糊空間。住區會所中廣泛使用的中庭空間,打破各層樓板之間的縱向分隔,使建筑空間在豎直方向上連為一體,形成多視角的立體空間,包含有休息等候、交往、咨詢聯系、收銀結算等多項功能,各種人流交匯于此,交流、洽談、活動、停留,承載著使用者對生態、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生理和心理的高層次需求。南京香榭島的低密度住宅區會所將入口廣場、入口門廳、室內兩層通高中庭連續起來,形成一個有張有弛、互相貫通的空間序列。中庭內部有植物生長,頂部大面積天窗完全以玻璃覆蓋并能利用自然光。天窗的朝向為南京地區夏季主導風向:東南向,冬季可以通過天窗獲得自然光和太陽輻射熱。春秋季節打開天窗還有利于通風,夏季則可以利用遮陽百葉調節角度,使漫射光可以進入。
2.3光與影的結合
著名的美國現代建筑師路易斯?康說過:“材料是消耗了的光”,“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陽光下產生的強烈光影,通過建筑的材料、質感、虛實、透明度、熒光度、反射度等特質使物體得以成為物體,它將空間和形式聯系起來。在節約能源、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建筑更是離不開自然光的作用,以滿足采光、取暖等功能需要。引入自然光與影,為會所建筑的模糊空間提供了功能上乃至精神上的效用。自然光線通過側窗、天窗、庭院、中庭、邊庭等進入空間,在空間中折射、鏡面反射、漫反射、透射,能通過模糊空間界面的凹凸變化來體現虛實的對比,完善和劃分空間,賦予墻體以色彩,使材料質感更加動人,賦予場所特定的性格。深圳華僑城會所是建筑大師、普利茲克獎得主理查德?邁耶在中國的第一個建成作品,白色金屬板的使用以及對光影效果的控制是設計最突出的特色。在室內,自然光從天窗與垂直遮陽簾透射進來,通過白色的大型無縫可麗耐板墻面將光影很好地烘托。隨著一天當中不同時間和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太陽照射角度的不斷變化,會所的室內外光影效果也隨之改變,營造出豐富的空間效果,身處其中,可以體會到時空的推移和變換。
3結語
模糊空間優化了建筑環境,豐富了空間類型,親和自然環境,支持人的休閑行為。住區會所的建筑方案設計的角度對模糊空間做了一些探討總結,借此拋磚引玉,共同探討,以期在設計中創造出更加宜人的人居環境和交往空間。
作者:周靜賈德恒單位:南京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摘要]:住宅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水景住區的建設。水景住區正成為市場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但是,由于水資源的日益緊張、水污染加劇、水質下降、水資源循環遭到破壞等,如何保持住區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住區水環境;水景設計;生態
可持續發展思想是隨著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逐漸增強,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聯系而逐步形成完善的。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努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為了實現城市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城市水環境加以治理。
水環境的可持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之一。首先,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人類的健康發展;其次,城市的經濟發展也離不開良好水環境的支持,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再則,水環境本身就是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一環。水環境的可持續也是保證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
住區水環境是城市水環境的組成部分。居住區的水體在使其成為住區水生態系統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各種水景處理手法,來達到改善環境與人工凈化水體,蓄積雨水,補充地下水的作用。水體除了以上的作用以外,還具有改善區域微氣候的作用。
在住區水環境的可持續設計中,首先要有城市的宏觀生態意識,從城市的整體生態平衡與發展,甚至從更為宏觀的區域來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之上,再以優化住區水環境的目的出發進行可持續的設計。
1、想要設計出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綠色水景就要對水景觀的設計形式有個基本的認識:
首先水體平面形式可分為幾何形式和不規則形式兩種。西方古典園林的水體常采用幾何形式,在現代環境中也常常采用這種形式,水面一般都不大,采用人工形式營造。幾何的構圖以圓形方形等為基本構圖元素,組合變化出豐富的造型,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應。中國古典園林講究自然,對于理水多采用自然的、不規則的水形,水體的岸線自然曲折,依自然地形迂回于建筑環境之間。現代的居住環境水體的設計中,追求自然綠色生態的環境主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水體的形式也較多地采用不規則的形式。當然,各種平面形式的運用在現代的景觀設計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環境的主題,采用多種的表達方式。
其次設計中通過控制水的運動形式將水景分為動水和靜水。借此體現環境的不同氣質。根據不同功能的空間要求采用動或靜的水體。在人流活動較為密集的場所適當地采用動態的水景,使環境氛圍活躍。但在住宅周邊或私密半私密的空間中,水體要避免因混亂的水聲對住宅群體產生噪聲污染,所以靜態的水景更能使環境顯得安詳幽雅。
2、在進行居住區水景設計時應注意以下3點基本要求:
(1)滿足功能性要求
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供人觀賞,因此它必須是能夠給人帶來美感,使人賞心悅目的,所以設計首先要滿足藝術美感。水景也有戲水、娛樂與健身的功能。隨著水景在住宅小區領域的應用,人們已不僅滿足于觀賞要求,更需要的是親水、戲水的感受。因此,設計中出現了各種戲水旱噴泉、涉水小溪、兒童戲水泳池及各種水力按摩池、氣泡水池等,從而使景觀水體與戲水娛樂健身水體合二為一,豐富了景觀的使用功能。水景具有微氣候的調節功能。小溪、人工湖、各種噴泉都有降塵凈化空氣及調節濕度的作用,尤其是它能明顯增加環境中的負氧離子濃度,使人感到心情舒暢,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水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越大,噴射的液滴顆粒越小,空氣凈化效果越明顯,負離子產生的也越多。設計中可以酌情考慮上述功能進行方案優化。
(2)環境的整體性要求
水景是工程技術與藝術設計結合的產品,它可以是一個獨立的作品。但是一個好的水景作品,必須要根據它所處的環境氛圍、建筑功能要求進行設計,并要和建筑園林設計的風格協調統一。水景的形式有很多種,如流水、落水、靜水、噴水等而噴水又因有各式的噴頭,可形成不同的噴水效果。即使是同一種形式的水景,因配置不同的動力水泵又會形成大小、高低、急緩不同的水勢。因而在設計中,要先研究環境的要素,從而確定水景的形式、形態、平面及立體尺度,實現與環境相協調,形成和諧的量、度關系,構成主景、輔景、近景、遠景的豐富變化。這樣,才可能做出一個好的水景設計。
(3)運行的經濟性
在總體設計中,不僅要考慮最佳效果,同時也要考慮系統運行的經濟性。不同的景觀水體、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水勢,對耗能的需求不同,即運行經濟性是不同的。通過優化組合與搭配、動與靜結合、按功能分組等措施都可以降低運行費用。例如,按功能分組設計,分組運行就可以節省運行費用。平時開一些簡單功能以達到必要的景觀目的,運行費用很少;節假日或有慶祝活動時,再分組開動其它造景功能,這樣可以實現一定的運行經濟性。
3、近年,隨著我國住宅建筑領域的大發展,水景已成為建筑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住宅小區到城市廣場的環境設計都在加大水體、水景在環境中的應用,涌現出了大批親水住宅和水景噴泉廣場。但是水景的現狀卻令人堪憂。許多城市在水景設計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不合理的問題。與南方相比,北方地區顯得尤為嚴重。我國北方普遍干旱缺水,一些城市不顧及這一客觀條件,盲目地濫建大型噴水池,構筑大型景觀,一到冬天便無法使用,造成了場地和設備的浪費;有的噴水設施銹跡斑斑、雜亂無章;有的池內充滿雜物不易清理,這些水景不但沒有美化環境,反而破壞了環境。
正因為水景所存在的這些問題,才需要設計師在設計水景時考慮到地域水資源的狀況,尤其是在水源缺乏的地區應該如何設計水景,從而設計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水景。
(1)小而精的原則
在北方比較缺水的城市,居住環境中的人工水景要謹慎考慮,盡量節約用水。對于自然存在的如水塘、水池、河流,應加以充分的利用,盡量減少開挖大的水面,應以小而精取勝,多用點、線狀水體。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考慮到水體的養護問題。例如小水體面積小、自身循環能力差,如何使水循環起來并便于清理,使其真正做到“流水不腐”,是我們應該謹慎處理的問題。
(2)宜下不宜上的原則
此處的下與上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設計的水景盡可能與自然規律、地勢相符合,除了特定的一些旱地噴泉,小面積的噴水外,不要設計太多的大噴泉。因為噴泉大多向上噴涌,是需要能量的支持它們來抵消重力影響的,是需要耗費大量能源。因此,為了使水景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現實中,我們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作用和原有的地形,用盡可能少的能量來營造盡可能美的景觀。跌水、小水幕、水墻這些表現形式就比較符合這一觀點。這類水景實際上是瀑布的一種變形,通過一系列臺階將水流落差降低,同時降低了水和能源的消耗,減少了噪音,豐富了景觀的變化。
(3)宜虛不宜實的原則
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虛的水景也是很好的解決方法。此處的虛水是相對于實際水體而言的,它是一種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園要素如石塊、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體的形狀,從而暗示出水的意念。這種表現形式在許多水源豐富的地區也被廣泛采用,如澳門通向市督府的大路,采用當地的黑白沙石,以曲線形黑白相間鋪裝,猶如波浪一般,效果很好。又如臺灣基隆河大佳段河川綠地廣場設計中,在鋪地中拼接海洋生物圖案和模型,使人自然聯想到海洋,暗示并深化了主題。
(4)科技為先的原則
現代城市水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形成的水景效果??茖W技術的進步使得水景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自由化。而各種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也使水景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過去,許多水景由于耗材多、沒有先進的水景配置,嚴重浪費了水資源,讓許多水白白的流走。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運用使水體可以循環利用,降低了水景的成本,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解決了許多地方的缺水問題,使水景的營造成為可能。許多缺水的城市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中水、海水、太陽能等來滿足水景設計的需要,這些都是在過去所無法利用和實現的。我們可以看到,比較有前瞻性的小區紛紛在小區內建設了面積較大的中水處理站和雨水采集回收系統。
(5)遵循自然的原則
不合理的水景規劃與設計無疑是對原有自然環境的破壞,有時甚至難以彌補。因此,設計師應對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等進行詳盡的調查,從而設計出符合該地區自然生態的水景。其次,許多水景在施工的過程中,往往在水底做很厚的防水層,從而使水與周圍的環境完全隔離,這也是對原有自然環境的破壞。所以,設計師應該盡量少的變動原有的地形地貌,并保持與周圍自然環境的聯系,才能營造出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綠色水景。
(6)可持續發展原則
①水景能源利用的可持續原則
水景系統的能源消耗應在設計中根據具體情況,盡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如不具備使用可再生能源條件,也可采用低能耗設計方案和設備選擇。
②采用可持續的構造設計原則
具體為:無害化-采用對環境的負作用及損害最低的方案,避免在使用對其他自然環境掠奪式破壞的材料;如避免大量使用破壞山體的山石。生態化-水體池岸、河道等的設計要有利于水環境的生物、植物、魚類的生存;節能化-從住區水環境的生命周期來考察、評估設計方案,優選低能耗的方案;綜合化-綜合審美要求與功能要求、經濟與實用、生態效用與日常維護、保養等多方面的要求。
③文化的可持續
體現為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本土化的設計等。治理自然環境在很多時候也必須與人文環境的治理同時進行,才能取得成效。比如,沒有城市衛生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制度保障,就不可能實現對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中國的7座城市被列入環境污染的前10名,與其說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所致,不如說是更缺乏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文化要素。文化是城市環境的靈魂。一個優秀的居住區不僅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渾然一體,而且必須要有文化內涵,要與民族文化傳統融為一體。構建一個完善的社會,必須有良好的文化環境,這個社會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結束語:
可持續的住區水環境是理想人居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沙掷m的住區水環境的設計是一個多學科、多專業共同努力協調的結果。在可持續的住區水環境的設計中,要避免過于理想化的冒進態度,而應該因時因地因類制宜,根據居住區的自然、經濟、人文等各方面條件來選擇技術及應用技術的程度,充分照顧業主、住戶的接受程度,不但要創造生態可持續的水環境,而且要保證其可持續的運行與使用。
論文摘要:在建筑界內出現了很多建筑設計人員在做設計時堂而皇之的將生態這個詞用在自己的設計說明之中,但實際根本就沒有從這個詞真正的根源思考,鑒于這種情況從理論根源闡述生態這一詞的意義。分別談一下生態建筑的設計要點,及生態住宅原則等等。
論文關鍵詞:生態生態建筑生態住宅
什么是生態?生態源于人類對自身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健康就成了目前人類最關心的話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所謂“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據此定義,而“健康住宅”不僅僅是房地產住宅+綠化+社區醫療保健,并且是指在生態環境、生活衛生、立體綠化、自然景觀、噪音降低、建筑和裝飾材料、空氣流通等方面,都必須以人的健康為根本。因此人在這個墓礎上發展上,建立了生態建筑,為人類提供舒適居住環境的場所。作為一名建筑設計人員在設計的時候應該時時刻刻從生態角度考慮問題,下面其體談談設計中的問題
1生態建筑設計要點
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美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及其它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生態”絕非一般意義的綠化,而是一種對環境無害而又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的標志。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極其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游憩系統和綠色建材系統等。簡單說來,其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住宅區物理環境(聲、光、熱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智能化住宅區,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白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1.1水資源的節省以及廢棄物處理
從這個思路出發,要實現住宅設計生態化,需綜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區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細節處理如維護結構材料選擇、保溫方式、門窗形式等);建筑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下面將從風環境設計、白然景觀、光環境等方面,分別闡述可應用到生態住宅設計中的相關技術。
1.1.1住宅區風環境設計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會導致住區局部氣候惡化。高層建筑由于單體設計和群體布局不當而導致強風卷刮物體撞碎玻璃的報道屢見不鮮。很多事例提醒規劃師和建筑師,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然而,可能是對室外風環境的預測不夠重視或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宅區進行規劃時,更為常見的做法是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觀設計及空間利用上,而很少(或儀僅憑經驗)考慮高層、高密度建筑群中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事實上,良好的室外風環境,不僅意味著在冬季風速太大時不會在住區內出現人們舉步維艱的情況,還應該在炎熱夏季有利于室內自然通風(即避免在過多的地方形成旋渦和死角)。從這一點上來說,在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對盛行風簡單設置屏障的做法顯然是不夠的。
1.2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
住宅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宅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宅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盁釐u”現象在夏季的出現,不僅會使人們高溫中暑的機率變大,同時還促使光化學煙霧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調能耗。合理地建筑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生態住宅不等于簡單地提高綠化率,如果住宅區綠化僅僅使用大規模綠地而不考慮與林地、水景設施以及自然通風等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不能充分發揮林地在改善室外熱環境方面的巨大作用,還會把大量的金錢浪費在綠地澆灌上,可謂得不償失。在綠化系統設計中如何改善住宅區室外環境,除了避免以上誤區外,還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選擇和搭配綠化植物和水景設置,要與整個小區的熱環境設計協調起來,除了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外,還應充分發揮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區微氣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如果綠化設計的最后結果是把人和綠色隔絕開來,僅僅“可以遠觀而謝絕入內”是不可取的。
1.3日照、遮陽與采光
太陽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陽問題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設計、特別是凸凹變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圍護結構(墻和窗等)實際按受的太陽輻射熱量減少的問題。相應的,互遮陽則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響到建筑物實際接受的太陽輻射熱量減少的問題。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國北方冬季對自然采光就有嚴格要求。在住宅區規劃與單體設計中需仔細考慮遮擋和自遮擋對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熱環境的影響。
1.4外圍護結構布置
這里主要是指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布置,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圍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當地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利用目前國內外比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擬軟件(如美國的DOE一2,國內的DSeT,等等)進行模擬分析,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案。
1.5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區規劃應有效地設計防噪系統,如將住宅區和主要交通干線相隔絕,防止主要交通干線的噪音傳過來。污染控制問題也需重視,建筑物內部空氣質量不好,一定是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而通過有效的綠化、有效的組織建筑周圍氣流流動,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在設計初期,技術人員就應該深入現場進行調研和測試,檢驗當地的噪聲或污染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能滿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居室噪盧超標,可考慮采用錯開設計的雙層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聲,又不影響自然通風的利用。
2生態住宅原則
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綜合系統效率最優原則,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這里的環境不僅涉及住宅區的自然環境,如空氣、水體、土地、綠化、動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區的人文環境、經濟系統和社會環境。培育生態住宅概念主要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在住宅建設與發展中始終以生態問題為中心,在環保、綠化、安居、道路管網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與管理,使住宅區生態環境處于良性循環狀態之中。
3生態住宅的技術策略
3.1追求舒適和健康是生態住宅的基礎
生態住宅首先要滿足的是人體的舒適性,例如適宜的溫度、濕度以滿足人體熱舒適。此外還應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實現殺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風以獲得高品質的新鮮空氣,以及無輻射、無污染的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態住宅既要保證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滿足鄰里交往、人與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含義,是指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住宅應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
3.2追求高效是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
所謂高效,是指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我們知道,建筑業以及與建筑業相關的其它產業(如建材生產、運輸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而生態住宅正是要杜絕這種粗放、浪費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資源成本去獲取最高的效益。
3.3追求美觀是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相和諧的完美境界
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相和諧不僅體現在能量、物質方面,也同時體現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生態住宅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這兩大課題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包括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還涉及節約資源(建材、水)、減少廢棄物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因而它所占據的視點最高,所關注的領域也最廣。
潔凈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盡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并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
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勢等。盡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采暖與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除濕。
材料的無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建筑材料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
水的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特別是對于水資源匾乏的地區。
結合居住區的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結合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來布置室外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和水體,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聲、光、熱)。
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干材料運輸而造成的能耗和環境污染。
在技術成熟、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注重不同社會文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住宅設計的影響。提倡基于健康、節約的基礎上的生活方式。
總之,生態住宅是多種技術集成的結果,它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更不能離開在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的鼓勵和正確引導。只有在設計過程中各專業人員的相互合作與共同努力,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生態學及其它科學技術的成果,從技術、經濟、環境、能源及社會等角度出發系統地評價與設計住區的室內外環境,才會有更多更好的生態住宅出現。
一、水的景觀特性
水景住區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帶給人們無窮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動性:地球的重力使水從高向低不停地流動,這種位移的變化使水處于不斷循環運動中,充分體現出水柔美、活潑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狀態帶給人強烈的視聽感受。此外,風這一時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動,在平靜的湖面上,“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派詩情畫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擴大景面,產生虛實對比、交相輝映的畫面。陽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綠、晴空和建筑交織變幻,視野收放開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瑩,色彩繽紛,將建筑環境襯托得如詩如畫。
可塑性:水是一種連續的物質,無形而消極,本身沒有固定形狀,但通過容器或噴頭,卻能塑造成多種形態。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說:“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欲環繞,欲肥膩,欲噴薄……”,就極為詳盡地描繪了水的多種多樣的形態。
聲、色特性:水本沒有自己的聲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氣的多少決定了水的聲音。涓涓細流發出的悅耳動聽的水聲,瀑布、海浪發出的轟鳴都有益于營造空靈超脫的意境;水雖然沒有顏色,是透明的液體,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線中青藍色的反射作用賦予它豐富的顏色;周圍環境顏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隨著景物色彩的變化而變化。
二、水景的開發和利用
親水是人們的天性,水體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營造“詩情畫意”的景觀效果,并且也能運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間,延伸、引導空間,用設計師的創意理念去多樣化地豐富景觀環境內容,達到活化空間、創造情意。
空間的拓展:規模較大的面狀空間,在環境空間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間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虛無的形態弱化了空間界限,延展了空間范圍,有助于空間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僅給水面帶來光波的動感,使水面產生虛空間,產生開闊、深遠之感。
空間的延伸引導:小規模的水面或點式水景,在環境中起著點景作用,構成空間的視覺焦點,從而起到引導作用,其布置較為靈活;并且這樣的水景與水面大面積不同,更易與人直接產生戲水活動,不僅增強了對景觀的參與性和趣味性,也滿足了人們親水的心理。
空間的層次:水景作為視覺對象,具有豐富的視覺層次。其多樣的形態和可塑性,可以靈活組織成各種點、線、面式的水景,通過不同疊合的方式形成三維立體空間;并利用周圍的環境,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實空間,起到點景、對景、背景的作用,獲得豐富的空間層次。
三、實例分析(深圳華僑城波托菲諾二期純水岸景觀設計)
深圳華僑城波托菲諾二期純水岸是深圳現代住區水環境設計的成功范例之一。
該項目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二期純水岸位于波托菲諾的腹地,地形綿延起伏,7萬平方米的天然湖泊燕棲湖穿越其中,對面環以蒼翠濃郁的荔枝林、高爾夫球場,北側是已經建成的天鵝堡一期,西側緊靠主題公園歡樂谷。區內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原始環境條件得天獨厚。
設計理念:
以意大利海濱小鎮PORTOFINO為藍本,設計中融合了西方古代建筑和現代社區的特色,根據原有的自然特色,以盡量減少人工對原創的干擾為原則,創造了一個以水為媒體的主題水岸住區—享受自然,回歸質樸。
水景設計:
基于對基地自然環境的充分了解,遵循開發的策劃理念,設計上注重利用水景、硬質鋪裝、植物等多種造景元素,通過不同的水景處理方式既表達了東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也體現了有趣味的西方人的“維理”觀念的特征。
入口廣場的線狀水景:住區的中部設計了一條輕松而令人陶醉的景觀軸線:入口廣場—休閑步行街—圣菲諾鐘樓—水岸廣場和碼頭,構圖上反映出純粹的意大利廣場式布局和建筑裝飾風格。入口處拾級跌落而下,順著緩緩而下的休閑步行商業街,一縷水帶在廣場中部集結,黑色石材汀步交錯浮于水面,細雨落下,濺起圈圈漣漪,是整個住宅小區的焦點和精華所在;盡端高大的鐘樓偏向一側,形成整個景觀軸線的高度控制,與遠端開闊的湖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燕棲湖的自然式水景:燕棲湖與天鵝湖水脈相通,設計中為了有效利用燕棲湖水面資源,
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式布景;另一方面結合建筑形式對水面輪廓進行了部分梳理改造,局部拓寬和挖進,整理鄰水界面。這不但加大了湖岸線總長度,并且增加了水面的空間節奏感,消解了兩岸較為硬質的景觀物質;湖岸由疊石砌成,被各種自然植被覆蓋,野趣橫生,水面上根據高差設計了兩處疊水瀑布,為止水如鏡的湖面增加了無限的動感;湖水邊緣自然延伸到了的TOWNHOUS的四組水庭、會所和泳池,沿著湖邊或綠樹成蔭的小碼頭,以緩坡形式慢慢淹沒深入湖面的入口廣場,長長的木棧道順著湖岸向水面延伸……湖水、建筑、植物融為了一個整體。
點狀幾何式水景:除卻以上較大的水景以外,住區中還有分布于建筑組團內部的點狀幾何式水景。這些水景或是用麻石雕琢而成的吐水石面,或是由弧形水臺形成的瀑布,或是刻有精致花紋的圓形銅質水缽與八角形的水池的組合體布置在各軸線的交匯處,甚或與燕棲湖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中心視覺焦點。
水景與人工要素的和諧處理:
人具有親水性,喜歡和水保持近距離接觸,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它的氣味、水霧和濕潤。設計中在寬達5米的木棧道上面設置了木凳和木臺基,可作休息之用,使人們長時間親近湖面觀賞大自然的美景;水岸廣場延伸入湖水的緩坡,以及由青石板和鵝卵石鋪砌而成泊船碼頭,即強化了港灣效果又讓人們與水產生了直接的聯系;湖畔步道滿鋪方磚,臨水設置休閑咖啡座,漫步湖畔,湖水的靜謐和智慧沁人心肺;憑欄遠眺,廣闊的水面延伸遠處;極目燕含山的翠綠蔥蘢,滌蕩胸懷;臨街品茗,舒雅愜意,輕快靈透。
為了渲染地中海風情,使水面與周圍環境協調起來,設計中注意人工要素的選材和色彩的匹配。鋪地以青石板、鵝卵石、亞光面花崗石、砂巖為主,水池的池底則以小塊的花崗石與鵝卵石拼砌而成,欄桿、燈柱、花盆等配件多以鑄鐵、原木、陶土等原始材料做成;色彩上為了表現熱烈的海濱氣氛,采用了一些強烈的對比色,遠遠望去,在青山綠水的烘托之下顯出油畫般的效果。
建筑的布局和設計也充分考慮水景的引入。布局上采用“中央低,周邊高”的形式,鄰湖位置布置Townhouse和低層公建,以減少對湖面的壓迫感,基地北側布置較高層數的住宅建筑,以使在不影響湖景的前提下可以欣賞到湖景,同時在外圍成為小區中心的屏風;水岸廣場轉角處布置弧形的建筑組合,達到視線上的通透;組團之間采用了“Z”字形的建筑拼接手法,形成較為完整,具有親和力的內部空間。
立面造型上聯排式別墅體量較小,以小四坡頂為主要形式,造型豐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湖面邊界景觀效果。多層住宅因體量相對較大,在保持坡頂形式的同時,又融合了部分現代設計元素,色調以明黃為主,線條簡潔明快,配合豐富的門窗和陽臺古典元素的細部,立面十分簡潔和整齊。戶型設計考慮以湖面為主要景觀元素,強調舒適性和景觀面,270°超寬雙層觀景陽臺使得溫柔寧靜的湖水成為日常居家風景。
四、結語
總的來說,水景的設計要注重美學感受的營造,在保證環境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開發利用,尺度節制,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建立優美的自然環境和開放空間,增強鄰里交往,營造詩意、畫意、情意的情感體驗。
1、住區模式及空間形態分析
我國目前的住區規劃組織結構一直以小區模式為唯一模式,隨著國家試點小區的推行和成熟,小區用地按功能劃分為居住用地、配套公建用地、道路及綠地等子系統,內部空間逐步形成“小區-組團-院落”的三級結構及對其改良形成的“小區-院落”的二級組織結構。設計更加注重其封閉性,空間常作內向性處理,通常公共活動設施在小區內居中布局,小區道路單純擔負小區的交通功能,商業設施設置在小區的入口以及外圍沿街的裙房。
這種組織結構彼此功能劃分明確,空間互不交叉,各部分按等級層層分解、逐級縮小,從而將各個子系統分解成等級化的樹形結構,忽視了人對居住空間的主體性,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閑、服務等空間的綜合交叉,無法與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樣性所具有的網絡化結構相符合。其既定的結構和自上而下的規劃方法使居住小區在形體環境和規模彼此相似的同時,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區與各種類型居住人群之間應有的差異,因此當物質環境得以改善,再進而追求居住空間更多的精神層次內涵的時候,小區模式就明顯表現出先天不足,由此導致在現有居住小區中,當人們享受物質環境日益完善的同時,感慨精神生活的貧瘠,居民對所居住的空間缺乏認同,居民間缺乏交往,人際關系冷漠。
要從根本上解決好以上問題,除應加強城市規劃對住區規劃的管理外,還要不斷更新設計理念,借鑒發達國家的住區規劃發展過程,針對出現的新問題及時進行具體分析,積極改善居住條件,筆者認為可以從拓展住區模式及開放住區空間形態兩方面入手考慮。
2、采取多種規劃模式
以社區理論取代小區模式現行的居住小區模式建立于功能主義城市規劃理論基礎上,在住宅匱乏、需要大量建設的背景下形成并成熟的,該模式忽略了與居住生活相對應的含混復雜的內在機理,注重空間組織的秩序和空間結構的明晰與條理性,試圖以良好的形體環境重塑人的社會生活。在大量住宅建設時這一作法的效果是很明顯的,但當社會從滿足量的需求發展轉變為提高質的水平時,這種簡化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就鮮明地顯現出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出不同的規劃,形成多樣的組織結構是必要的。
196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不斷反思功能主義城市規劃理論以及在這一理論背景下產生的諸多理念,并進而倡導以社區理論作為居住空間塑造的理論依據。社區理論強調了社會整體關懷,把居住置于社會網絡的整體中,即把人與所居住的環境視為一個整體,并強調人的主體性,重視人的生活與物質環境的對應,追求多層次的物質環境與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復合,激發居住者對所居住的環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認同。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居住空間在組織結構上不再繼續沿襲鄰里單位的樹形結構,并試圖使居住空間與豐富多樣的具有網絡結構的鄰里生活相適應,向多功能復合的空間回歸,同時對居住空間中人的認知、參與、創造能力及居住空間的秩序、意義的認識也在不斷具體和深入。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各項職能空間不再被機械地割裂,居住空間內允許與其它城市職能混合布局,比如辦公、小型工業、多種服務設施,同時將多種功能立體化地進行組織。
我國的居住小區規劃強調各項設施的功能劃分,在布局上各成體系,目前很難做到功能的復合交叉。但可以將居住小區的各項配套服務設施從居住小區中分離抽取出來,置于幾個小規模居住小區間的交界線形成的道路上,將這種道路建設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車混流的小路,改變其單純的交通功能,同時利用各小區間規劃中預留的彈性空間,允許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間的自發形成或調整,以引發規劃無從設計的空間細節和自發形成的城市肌理,從而在改善住宅組織結構、重組各功能設施之間的關系的同時,逐步恢復傳統街區的多元化和多層次,為社會各階層提供需要的各種類型生活空間。
3開放住區空間,使之回歸城市封閉住區空間,向客戶提供安全寧靜的環境本無可厚非,但在開發建設中為了形成本區的優美環境,目光僅集中在區內中心空間,不但空間盡量封閉,設置圍墻、隔斷,而且出入口也是以少為佳,不論地塊大小,與城市的邊界被忽視、冷漠、變得不友好,這種盡力逃離城市,建設孤島式的世外桃源的開發模式往往與城市失去聯系,或基本實現不了城市生活的肌理,變成了周末度假村或者門庭冷落而陷入困境。
封閉式的住區空間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主要可歸為兩類:一是現階段我國城市住宅由房地產開發商分別開發建設,在商業利益及品牌競爭的機制下,往往是開發商拿到一塊地之后便圍合起來加以精心打造、包裝以便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產品”推向市場,住區與住區,住區與城市就變成了相互割裂的關系,成了住區被從城市中劃出來并加以封閉的最大動因。其二是由于轉型期間所出現的社會想象,一是人們的居住心理,買房的同時希冀由此買到一個身份,為次開發商也常以最尊貴、最具個性的產品來吸引顧客,要尊貴、獨特當然就要與他人保持距離;此外,轉型期社會的動蕩、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區的封閉。關注城市,保持住區與城市的友好界面關系等這并不是開發商的責任,必須由城市建設的決策者,規劃師立足于更高的層面,運用政策、法規來加以引導、調控才可奏效。
開放住區空間一方面可以改善住區與城市交通的出行,完善城市道路體系,使之更加的便捷,其次可以利用分散在一個個住區內的綠化形成城市的風景和生態走廊,從而豐富城市街道景觀、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總體環境質量。設計應重點考慮住區開放形式與限度,避免造成對于住區內部生活的干擾和不安全因素的出現。列入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的廣州星河灣小區(一期)、獲得1999年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的深圳萬科城市花園等案例,在規劃設計中均采用了組團圍合的手法,組團內部既安靜又適于住戶間交往,而且對居住質量影響也不大,居民生活依然從容、嫻靜。因此城市住區空間不能不顧條件一味取封閉式,應在提供圍合的前提下,保持與城市的積極聯系,使住區融入城市,成為有機的組成部分。
綜合以上,城市住區設計應吸取我國幾十年來住宅建設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國外的有益做法,以避免因盲目建設而造成對居民生活和城市的更大傷害,要視城市為載體,強化住區與城市的聯系,以多種規模結構和規劃模式應對多元化的社會階層和多樣化的需求,從而使居住空間的塑造向真正能融入城市的社區回歸。
摘要:以人類的生存的常規要求,美學的要求,生態的要求為主探討了具有郊區和生態兩層概念的休閑住區的景觀設計原則,以期為休閑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提供依據,也為休閑住區景觀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創造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景觀設計休閑住區生態環境美學
生態功能休閑住區是現代城市住區的一種形式,具有郊區和生態兩層概念,在大景觀的營造上與都市景觀的最大差異,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為景觀的第一要素或表現者,而休閑住區應堅決貫徹以植物及自然地貌為第一要素或表現者的原則。這不但是在美學手法和美學效果上顯示與城市的不同,體現出更高層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還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態服務功能,使區內的環境變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為了實現這種以自然物為第一要素的住區景觀,我們認為應重點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十一項原則: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閑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緊張和喧囂,是對大自然的回歸,故而園林景觀的影響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來說,休閑地景觀和園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體現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體現出田園風光,避免過分人工雕琢的痕跡。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態系統已嚴重破壞的廢棄地上,也應盡量恢復當地原生態系統的面貌或向與當地大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田園風光的方向營造。植物是景觀園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選擇上,應多使用當地的鄉土樹種,生長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維護成本又低。
1.2人心趨靜
休閑地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應立足于引導人們心情趨于舒緩平靜,一入區就有一種絕塵脫俗的感覺,覺得和外面緊張的世界就是不一樣,整個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來。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積的簡單而又緊張的幾何構成,要有線條引導,當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亂。水景的安排也應該安靜多于喧鬧。小品和雕塑要寧靜溫馨,不要張狂。引入動物要溫和美麗的而不要丑陋嚇人的。當然,不要理解為把休閑住區里搞得到處都靜悄悄。局部熱鬧的地方也還是需要的,比如俱樂部、沙灘、碼頭、零售商業區等。
2.美學的要求
2.1主題原則
任何園林規劃都應有其主題,包括總主題和各分片、分項主題,它是景觀園林規劃的控制和導引,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區規劃中,主題往往被取消,而滿足于一張毫無思想性、科學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標注、指鹿為馬的所謂“漂亮”的畫。和城市住區比起來,休閑住區檔次更高,規劃水準也理應更高,更體現功力,只有選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主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觀園林規劃。
2.3點-線-面的原則
所謂面,是指整個小區或小區的某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是從事景觀園林建設的空間。但整個小區平面的均質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視覺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為其綱,分割空間、強調差別、引導或阻隔視線。線和線會有交叉,太長的線因易引起視覺模糊也需要間斷,就會有點的存在。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景觀園林就走不了大樣。如果把握不住,細部做得再多,圖紙畫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觀來。
2.4收放的原則
一個好的休閑住區景觀園林規劃,應把放開視線和隱蔽景物盡量結合起來。開放式大空間給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無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夠的空間,都應該給出適當的大空間來,如成片的綠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隱蔽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指把有礙觀瞻的東西藏起來,如垃圾站、園藝堆肥場、管線井、過濾池、擋土墻等,是一種被動的應付。更重要的一層含義是把景觀有層次地布局,在最佳時機展現(就像說相聲的“解包袱”),是一種主動的造景。當然還有半隱半現的,如山地的休閑別墅,在景觀上處理成若隱若現于樹林中的很好的選擇。
2.5均衡原則
和城市住區建設中常見的大面積推平場地的做法不同,休閑住區在總體布局中貫徹“盡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則,這是一種維護和強調差別的作法。但這不等于說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復雜的地段,也要盡量使各部分、各主題、各細部有所響應,避免偏沉和雜亂感。當然,也不是追求絕對化的幾何或力學對稱,從而給人一種活潑而不是死板的感覺。實現這條原則難度很大,對規劃師素質的要求極高。
2.6節點的原則
節點是由線的交叉而產生的,是網絡中聚合視線和輻散視線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應竭力處理好節點。節點是屬于不同層次的,如有的節點是整個小區這個層次上的,有的節點則是住宅組團這個層次上的。但在相應的層次上,都應著意強調它們,使之在整個面上凸顯出來。
3.生態功能考慮
3.1環境舒適的原則
人居小區的設計,當然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關懷,休閑住區尤其如此。應主動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種的作用,把生態因子向著使人感覺更舒適的方向調整。為此,應考慮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如行道樹的選擇既考慮造就人行道的林蔭效果,又考慮快車道適當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氣上升擴散;在華南,建筑物北側的樹木選擇高大濃蔭的常綠樹,以阻擋冬季北風和攔阻夏日北曬,現時南側主要選用冠形聳立的針葉樹種或枝葉較稀、冬季落葉的闊葉樹種,使房間內冬季陽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當的墻面和屋頂綠化,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穿插能釋放較多負氧離子的針葉樹種或既殺菌又有清香氣味的桉樹類樹種,從而使空氣清新,等等。
3.2污染防治的原則
一方面是細致而周到地考慮植物可能的環保作用,一方面使這種作用盡可能發揮到極至。如利用高大喬木葉量大、初級生產力高的特點,能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釋放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面對交通干線的地方設立濃密的起隔音降塵作用的高綠籬;利用針葉樹和桉類樹種分泌的抗生性物質殺菌凈化空氣;利用厭氧微生物處理中水和下水,再選用生長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過濾經厭氧發酵處理過的廢水中的懸浮物和能導致富營養化污染的營養離子;在水體中放養食孑孓魚類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等等。
3.3系統穩定的原則
休閑住區往往建在山體、水畔、海邊等地方,這些地方地處生態學上的邊緣性交匯帶,天然景觀雖好,但地質、水文、氣象、生物諸因子間的平衡比較脆弱,更易發生自然力導致的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臺風等。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規劃的時候就著手考慮環境穩定性的問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環境穩定性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規劃中盡量尊重當地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現狀,因為這是千萬年來各種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結果,如果你強行把它破壞了,就可能引起生態系統連鎖性的退行性變化,或它又向原來的狀態恢復,把你花了投資構筑的東西和安排的景觀部分或全部地毀壞掉。其二,在維護和加強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應是首選的,因為這些活的東西可以通過適應和調節而和其它生態因子達成平衡,雖然從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從長期看卻是最穩定的。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護坡、生物固堤等。
這里特別提一下海岸防風林:我國1960-1970年代曾比較認真地執行了高潮線以上30米內種植海岸防護林的政策,華南地區的樹種主要是木麻黃,許多大樹的胸徑都長到了60厘米以上,對防治風害起到了極好的作用,同時在林下開辟沙灘休憩場地也很好。但現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區都把防風林砍掉,要么赤裸裸一片沙地,要么種一些并不適合海岸栽植的棕櫚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費了錢,又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一種極不合理的做法。搞休閑住區可千萬不能按著這種思路做。
3.4適生樹種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則
生態學之要旨,和生物和環境的統一。許多植物雖漂亮,不適應開發地的環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動物能否生長良好從而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除了和大環境有關外,過涉及到各種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環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開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選用的草種不同,透光喬木下和濃蔭喬木下選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產生相尅性物質的樹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層開敞的野營地;池塘中大魚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這方面的考慮。
3.5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態學界以及廣大公眾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在休閑住區規劃中對此的考慮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園林的突出重點。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須多樣化以外,為了達到景觀園林層次的提升,應力爭多安排動物措施,如鳥類招引、小獸放養、家魚野化、昆蟲飼養、野生動物保育等。當然,這不要被理解為動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給居民帶來煩擾、不便甚至傷害。為此,管理和調節、控制動物種群的密度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3.6物質循環的原則
在了解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規律的基礎上設計、調節生態化休閑住區的物質循環使之向最有利于人類利益的方向發展,是生態住區工程的主要內容。具體到住區規劃里,一是為了降低物質輸入輸出水平以降低物業和生活成本進而提高效率(效率優先原則的具體化),另一是為了減少住區內外的富營養化污染,還為了減少住區內用于維護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進而減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例如,小工區內屋頂綠化推薦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就是為了把園內的枯枝落葉和污水處理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營養離子再一次利用起來。再如使用植物系統處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這方面的考慮。
總之,休閑住區的環境設計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即景觀和生態的設計。設計要結合具體環境的地形地貌特點以及生態環境中的水文、動植物等各種要素,以美學、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等理論為指導,實現休閑住區景觀的美化、生態的優化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邁向小康生活階段的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已越來越高,能生活在一種至美的環境中成為人們生活的理想追求。隨著人們購房心態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對住宅需求已逐漸從“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轉向了“居者優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綠色住宅.
關鍵字: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
前言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與自然共存、人類與自然對話、謀求環境與城市的共同發展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建設生態化園林城市已成為園林界共同關注的焦點之一。居住區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居民的重要的生活境域,居住區環境景觀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服務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因此,對居住區環境景觀的塑造直接影響城市整體生態環境的建立。本文就試探著探討一下有關居住區的性質規模、構成,景觀環境設計的一些設計原則、理念、內容和手法。
1.居住區景觀的構成
景觀的使用幾乎滲透到了居住區環境的各個角落,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對這些設計元素進行綜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觀設計的要點。
1.1綠化
綠化居住區綠化設計最早發展于西方發達國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工業的迅猛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迫使相關國家開始重視環境設計。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提出了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舒適、優美、安全、衛生、方便。80年代,英國在新城市和居住區建設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綠化是環境景觀的基本構成元素,過往,居住區的綠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滿足于“披上綠化不見黃土”的低層次階段,沒有多大特色和藝術性?,F代居住區的園藝綠化呈現幾種趨勢:
種植綠化喬、灌、花、草結合,馬尼拉、火鳳凰等草類地被植物塑造了綠茵盎然的植物背景,點綴具有觀賞性的高大喬木如香樟、玉蘭、棕櫚、銀杏等,以及叢栽的球狀灌木和顏色鮮艷的花卉,高低錯落、遠近分明、疏密有致,綠化景觀層次豐富;
種植綠化平面與立體結合,居住區綠化已從水平方向轉向水平和垂直相結合,根據綠化位置不同,垂直綠化可分為圍墻綠化、陽臺綠化、屋頂綠化、懸掛綠化、攀爬綠化等;
種植綠化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追求構圖、顏色、對比、質感,形成綠點、綠帶、綠廊、綠坡、綠面、綠窗等綠色景觀,同時講究和硬質景觀的結合使用,也注意綠化的維護和保養。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居住區綠化的內涵。
1.2道路
中國道路是居住區的構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導居住區交通、組織居住區空間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設計本身也構成居住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按使用功能劃分,居住區道路一般分為車行道和宅間人行道;按鋪裝材質劃分,居住區道路又可分為混凝土路、瀝青路以及各種石材仿石材鋪裝路等等。居住區道路尤其是宅間路,其往往和路牙、路邊的塊石、休閑坐椅、植物配置、燈具等,共同構成居住區最基本的景觀線。因此,在進行居住區道路設計時,我們有必要對道路的平曲線、豎曲線、寬窄和分幅、鋪裝材質、綠化裝飾等進行綜合考慮,以賦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區內干路可能較為順直,由混凝土、瀝青等耐壓材料鋪裝;而宅間路則富于變化,由石板、裝飾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類自然材料鋪裝而成。
1.3駁岸河道駁岸起到防洪瀉洪,防護堤岸的作用
在硬質景觀設計中如能巧妙地在駁岸的形式、材質上做文章,通過河道的寬窄和形態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緩流、靜水,形成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自然與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輔以燈光、噴泉、綠化、欄桿等裝飾,則可形成區內多視線、全天候的標志景觀。如蘇州“世紀花園”河道卵石加塊石河堤邊豎立一尊青銅雕“飲水母子馬”,景象和諧而靜謐。
1.4鋪地廣場鋪地在居住區中是人們通過和逗留的場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
在規劃設計中,通過它的地坪高差、材質、顏色、肌理、圖案的變化創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場地景觀。目前在居住區中鋪地材料有幾種,如:廣場磚、石材、混凝土砌塊、裝飾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優秀的硬地鋪裝往往別具匠心,極富裝飾美感。如某小區中的裝飾混凝土廣場中嵌入孩童腳印,具有強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園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鵝卵石、塊石等營造類似溪水的形象,頗具寫意韻味,是一種較新的鋪裝手法。
1.5小品小品在居住區硬質景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精心設計的小品往往成為人們視覺的焦點和小區的標識。
1.5.1雕塑小品
雕塑小品又可分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鋼雕、銅雕、木雕、玻璃鋼雕。雕塑設計要同基地環境和居住區風格主題相協調,優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活躍空間氣氛的功效。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廣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現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動人的一瞬,耐人尋味。蘇州“名都花園”活動廣場中設計的三塊屏風鋼板,上面鏤刻著百家姓,太陽光影的作用在地面映射出黑白字跡,宛如一幅書法作品,孩童在大人帶領下尋找自己的姓氏,雕塑小品發揮了良好的景觀效果。又如蘇州安居工程“新升新苑”入口“年年有余”抽象雕塑,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心愿,貼切“安居樂業”的主題。
1.5.2園藝小品
園藝小品是構成綠化景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蘇州古典園林中,芭蕉、太湖石、花窗、石桌椅、楹聯、曲徑小橋等,是古典園藝的構成元素。當今的居住區園藝綠化中,園藝小品則更趨向多樣化,一堵景墻、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處花架、一堆塊石、一個花盆、一張充滿現代韻味的座椅,都可成為現代園藝中絕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觀賞的裝飾品,有的則是供休閑使用的“小區家具”。
1.5.3設施小品
在居住區中有許多方便人們使用的公共設施,如路燈、指示牌、信報箱、垃圾桶、公告欄、單元牌、電話亭、自行車棚等等。比如居住區燈具就有路燈、廣場燈、草坪燈、門燈、泛射燈、建筑輪廓燈、廣告霓虹燈等,僅路燈又有主干道燈和庭院燈之分。這些燈具的造型日趨美觀精致,還可和懸掛花籃以及旗幟結合成為居住區精美的點綴品。上述小品如經過精心設計也能成為居住區環境中的閃光點,體現出“于細微處見精神”的設計。
2.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原則、設計理念、內容及手法
2.1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居住區景觀規劃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潑、富有創意,結合生態園林要求,以綠為主,以植物造景,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效果,創造自然、清新、舒適、優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高品位、高格調的綠化環境。
2.1.1小游園的設計原則
小游園主要服務對象是老人和兒童,主要活動方式有觀賞、休息、游玩、體育活動和課外閱讀等。根據游人不同年齡、特點,劃分活動場地和確定活動內容,場地間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緊湊,又要避免相互干擾。
2.1.1.1場地:一般設在入口附近,稍靠邊緣的獨立地段上。兒童游戲場不需要很大,但活動場地應鋪草皮或選用持水性較小的砂質土鋪地或海綿塑膠面磚鋪地。
2.1.1.2園路:園路的寬度和綠地的規模與所處的位置、功能有關。綠地面積在0.5hm2以上,主路寬3~4m,可兼做成人活動場所;綠地面積在0.5hm2以下,主路寬約2m,次路1.2m左右,通常最小寬度為1.2m,以兩人可對行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鋪砌園路。
2.1.1.3小廣場:按形式可分為規則式或不規則式。小廣場的標高一般與園路的標高相同。
2.1.1.4園林建筑與設施:由于小游園面積不大,所以園林建筑與設施應小巧玲瓏、各具特色,擺放在適當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壇、花架、園燈、宣傳欄等。
2.1.2組團綠地的設計原則
綠地組團是結合居民建筑組團的不同組合而形成的公共綠地,面積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兒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組團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種多樣,組團綠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狀也就千變萬化。要求服務半徑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區域中間以綠化或小路隔離,互不干擾,各得其所,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方便、舒適的游憩環境和社會交往場所。
2.1.3住宅庭院的設計原則
2.1.3.1庭院處于住宅群環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陰暗部分較多,所以選擇和配置耐蔭樹種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環境安靜,也是庭院綠化的一個主要任務,如以植籬分隔庭院,可降低噪聲。植籬以高2m左右、寬1m左右效果較好。1.3.2庭院的空間尺度、樹種的大小、高低要與庭院的大小、建筑層次相稱,應以綠化設計的立意為前提。居室外種植喬木與住宅墻面的距離,一般應在5~8m,避開鋪設地下管線的地方。通常以落葉樹為好,常綠樹要避免直對窗口。
2.1.3.2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叢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經常出入之處,以便近賞,充分提高花木的觀賞效果。
2.1.3.3室內外和院內外的綠化相結合,要考慮將自然環境和住宅環境聯系起來,使兩者互相襯托,相得益彰。
2.1.4居住區道路綠化
道路兩旁種植行列式喬木遮蔭,根據道路的寬窄,可選擇種植中、小喬木,如香樟、廣玉蘭、女貞、銀杏等植物。
2.1.5居住區綠地的樹種選擇
選擇生長健壯、便于管理的鄉土樹種。
選擇樹冠大、枝葉茂密、落葉闊葉喬木。在夏天,居住區有大面積的遮蔭,冬季又不遮陽光,還能吸附灰塵和減少噪聲,使空氣新鮮。
選擇有季相變化的常綠樹和開花灌木。
選擇耐蔭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陰暗部分,選擇耐蔭植物,如垂絲海棠、梅花、羅漢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絡石等。
2.2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的綠化設計
2.2.1設計原則
居住小區的綠化設計應強調人性化意識,考慮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與觀賞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戶入口,都引入綠化,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關鍵點都能夠接觸到綠化,綠化環境不再只是一塊綠地,而是一個連續的系統。
2.2.2植物配置
不同地帶一定面積的小區內木本植物種類應達到一定數量;在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類型的植物配置上應有一定的搭配組合,盡可能做到立體群落種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在植物配置上,應體現出季相的變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種類上應有一定的新優植物的應用。
為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世界范圍內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城市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居住區綠地應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開放空間。居住區綠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應是在城市環境中,模擬自然而營造的合適本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結構配置合理,層次豐富,物種關系協調,景觀自然和諧的園林植物群落。少種植那些過于嬌貴的植物,通過植物自然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不會給后期的養護帶來負擔。居住區綠地應是為人服務的地方,應集中體現出城市綠地的價值,在植物種類上應達到一定的數量。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地區的城市種類,因氣候土壤的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積10hm2左右的小區中的木本植物種類數應能達到當地常用木本植物種數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區環境綠化除了應有一定數量的植物種類的種植,還應有植物種類型和組成層次的多樣性做基礎,特別應在植物配置上運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來體現季相的變化。在住宅的各個角落,應多種植一些芳香類的植物,如白蘭、黃蘭、含笑、桂花、散尾棕、夜來香等,營造怡人的香味環境,舒緩人們的神經,調節人們的情緒。
3.結語
總之按照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理念所創造出來的景觀生態模式,能夠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態系統,提高城市居住區環境的質量。于開發商而言,景觀生態環境良好的居住區有著更好的市場前景;于消費者而言,人們更愿意選擇環境好的住宅,這在成都市房地產開發市場上已得到了驗證:營造好環境已經是居住區開發策劃的重點,也是市場銷售不可缺少的賣點。另一方面,優美宜人的居住區環境作為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亦能夠提升城市的區域環境質量。景觀生態模式,將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提高到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關系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景觀生態模式,為實現城市居住區環境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系統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也是未來城市居住區環境發展演化進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