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09:47:32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機電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 本文從貴州民族大學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現狀出發,結合本院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狀況,分析了本院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的改革措施,探索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改革的新思路,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貴州民族大學 機電傳動控制 教學改革
一、本院機電傳動控制課程背景簡介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是本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必修課。機電傳動控制這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掌握交直流電動機、步進電機、各種伺服電機及常用電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性、應用場合和選用方法;利用繼電器和PLC等技術手段實現對電機運行狀態及運行速度的控制;掌握各種常用控制電路以及控制電路的設計;了解最新控制技術在機電傳動控制中的應用。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原理和應用并重,元件和系統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目的就是學習和掌握各類生產機械設備中的控制技術。
本院結合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學生培養方案,制定了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大綱,選定了由馮清秀、鄧星鐘等編著的《機電傳動控制》第五版教材,開課時間定在大三的春學期。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內容不合理
本院針對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大二開設了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課程,大三秋學期開設了可編程控制器原理及應用,這為本門課程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同時也導致了內容重疊現象的出現。如教材第七章可編程控制器原理與應用、教材第八章電力電子學基礎在大二及大三秋學期已經學習過,如果嚴格按照所選教材章節進行授課,會出現教學內容重復講述的現象,導致出現學生不認真聽課的狀況。同時占用了寶貴的課時,教學中,為了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授課教師不得不采用滿堂灌的方法,所有內容從頭講到尾,致使學生分不清重點,不能有效吸收,整體教學效果較差。
2.教學形式單一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中涉及到的接線圖、電路圖、特性曲線圖、程序圖較多,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在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減少了課堂上板書畫圖的時間,而且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把書本上難以理解的圖形直觀動態地展現出來,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機電傳動控制課程的教學仍采用以教師講授的單一灌輸形式,這導致了部分學生似懂非懂的情況出現。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3.實驗及實踐創新不足
本院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只象征性地開設了三個觀摩實驗,而且由于新老校區交通和實驗條件的限制,不能及時開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僅僅是按照實驗大綱給定的電路圖接線,觀測實驗現象。不能激發學生思考能力,不能鍛煉學生動手創新能力,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學改革措施
1.教學內容的調整
針對電子電力學基礎和可編程控制器原理與應用兩個章節,采取帶領學生快速復習的方法,壓縮授課時間,教學重點放在應用PLC技術對電機的控制上,并增加工程實例的講解。結合工程實例,給學生布置調研報告或者實例課題設計,鍛煉學生解決簡單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考核環節決定著學生課程學習成績,對學生的課程學習表現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這通常是學生們最為關切的。本院現有的考核模式是平時考勤10分、課下作業10分、實驗10分以及期末試卷70分。在該模式下學生只需到課,按時完成作業,參加實驗,提交實驗報告,參加期末考試即可,不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做出評價,不能評估學生平時對于理論力學課程的掌握情況,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保證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對考核方式進行漸進性改革,針對14級學生采用期末成績70分,實驗10分,平時考勤5分,課堂表現5分,實例設計報告5分,作業5分的模式,強化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 討論、實踐操作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以上改革,學生課堂活躍度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針對15級學生,將采用期末成績60分,實驗10分,平時考勤5分,課堂表現10分,實例設計報告10分,作業5分的考核模式,進一步強化學習課堂表現和實踐應用環節,調動學習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習知識掌握能力和實踐應用創新能力。
3.授課方式方法的改革
3.1 課堂授課方式的改革
改變由教師單一灌輸的形式,采用師生互動-角色轉換的教學方式,適當增加知識回顧和總結環節課時比例。以直流電機基本結構為例。首先,授課教師先通過PPT課件結合一張直流電機簡圖A向學生講授直流電機的基本結構組成;接下來換另外一張簡圖B讓學生分組討論,指派一名同學上臺講解;臺下同學就簡圖的每個部件進行提問,并對部件結構質疑,如極靴電樞鐵心表面為什么沖槽?極靴做成這樣的形狀有什么作用?試講同學針對問題一一解答,授課教師最最后點評并進行知識總結。通過以上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加深了知識掌握程度,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和應變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3.2 采用實踐教學的新模式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由于學生生活中很少能接觸到機械零件和電器元件,導致對電機結構、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實際應用及控制方面知識匱乏,實踐能力差,創新能力不足。本院下一步將計劃采取設備器械進教室,學生進平臺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器件、設備帶進課堂;在機電傳動實驗室基礎上建立如“全方位移動機器人”“無人機工作站”等創新平臺,挖掘有興趣愛好的學生參與到機電項目中來,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緊密勾連起來,使機電設備深入學生學生生活,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
四、結語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機電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時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以上教學改革措施,讓學生明確其學習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c積極性,在理論知識學習和動手實踐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要:根據機械電子專業新入校大學生的專業認知問卷調查,顯示新生在入校前對專業的認知途徑有限,入校后對本專業的認知普遍較為模糊,學習目標不明確。由此可見,開展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認知講座、積極引導學生制定職業規劃,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專業認知教育,是大學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門工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主要方式與方法。
關鍵詞:專業認知;機電專業;大學新生;認知度調查
三峽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機械電子專業是三峽大學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機械制造專業的基礎上于2014年新設立的學科專業。該專業涉及機械、電子、控制等多學科知識,涵蓋面廣,要求學生視野開闊,這給新入校大學生全面了解本專業帶來了難題。
一、現象觀察
有許多新生剛一入學,甚至在新生見面主題班會上,向學長、輔導員或班主任,咨詢如何才能轉入本高校的其他專業[1、2]。通過與眾多本專業學生的交談了解到,絕大多數同學的轉專業訴求是盲目的,甚至是基于入校后的一些道聽途說。他們不僅對自己的專業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知,而且對所期望轉入的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和就業方向等也不甚了解。針對上述現象,作為一名大學教師要如何應對或補救,是一個亟須面對的問題。為了減少主觀臆測的影響,筆者在自己熟悉的專業方向上,開展了機電專業新生專業認知度的調查。
二、認知度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面向機械電子專業的新生,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9份。男學生122名,占總數的94.6%;女學生7名,占總數的5.4%。
1.報考前專業了解程度低、信息獲取方式有限。進入專業學習前,僅13%的學生對機電專業比較了解;不了解甚至很不了解的學生高達45%;剩下42%的學生則宣稱在選擇本專業前做了一般性了解。這表明,學生的專業選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且在進入大學前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通過對他們在高中階段了解本專業的途徑分析發現,高達75%的學生宣稱了解本專業的途徑主要仍為課堂講解。而在這75%的學生中,宣稱還通過課外書籍、電視、網絡及向父母咨詢等方式獲取過專業信息的僅占41%,另外高達59%的學生報考機電專業獲取信息的方式僅是課堂教學。一般認為,當今互聯網技術發達,與20世紀末的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獲取專業信息的方式應該更加快捷、多樣。但從此項調查分析來看,與教育工作者的主觀判斷出入很大。學生獲取專業信息的手段仍然較為傳統,缺乏主動獲取信息的動力或是缺乏良好的信息引導。
2.更喜歡實習,對專業講座興趣不大。僅有21%的學生認為學院組織的專業認知講座有益,而高達76%的學生認為沒收獲或沒有興趣。而對實習的必要性調查顯示,僅有1名學生認為沒必要,其他學生都認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通過對已經參加過實習的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所有同學都認為實習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幫助。通過進一步的統計分析,有56%的學生認為實習能增強自己對機電專業的認知;39%的學生認為實習讓自己更加喜歡機電專業;33%的學生認為實習讓自己對將來從事機電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56%的學生認為實習使自己學到了實踐操作技能;22%的學生認為實習提升了自己的專業知識。由此可見,學生對專業講座興趣不大,而對實習則比較喜歡。
3.承認課堂教學有作用但學習計劃不明確。對于專業的學習,有29%的同學認為對將來的就業有很大的幫助;65%的同學則認為對將來的就業有輔助作用;而認為對就業沒有幫助的僅有3人。與此相對應地,有26%的同學認為所有專業課程對就業都有幫助;61%的學生則認為只有個別課程對將來的就業有所幫助。這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承認專業和專業課程學習的積極作用,但超過六成的學生認為專業學習僅起到輔助作用。通過對同學的訪問,多數同學表示,專業的學習只是敲門磚,要找到滿意的工作,主要靠家庭的人脈和個人的努力。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僅有16%的學生有較為明確和詳細的學習計劃,近一半的學生(47%)有模糊的計劃,33%的學生知道計劃的重要性,也想做計劃,但最終沒有做學習計劃。通過對同學的訪問顯示,制訂了詳細學習計劃的同學大多表示,明確的計劃有利于學習時間的安排,可以通過設置時間點進行自我考核與自我督促;制訂了模糊計劃和想做計劃而沒做計劃(即80%)的同學大多表示,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政策朝令夕改、計劃趕不上變化,與其制訂詳細的計劃疲于應付,不如少做計劃隨機應變。
從上述的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偏向“實用”,整體的學習氛圍也偏向于“浮躁”。
三、專業教育探討
下面內容以上述統計分析為依據,展開機電專業大學生專業教育方面的探討。
1.專業認知教育應以認知實習為中心展開。針對大多數大學新生報考前對專業認知度低的現實情況,學校對學生的專業認知教育應及早介入,重視認知實習的重要作用,并改進認知課堂的教學方法。認知實習可以加強學生對工業生產的直接認識,在實習中學生通過深入實際,能夠獲取直接的經驗知識,從而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基本理論。在調查中,學生對認知講座和課堂教學的評價較低。通過與學生的交談,他們普遍認為認知講座的形式過于單調,內容過于枯燥,難以激發興趣。學生產生這種感觀的主要原因是現在認知實習與認知講座是分離的,因為大多數新生對機電行業少有接觸,一時信息量過大,往往導致思維中斷現象,難以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認知教學應重感性認識與動手能力的培養,而輕理論教育;要注重認知講座與認知實習相輔相承的辯證關系,認知講座應圍繞認知實習的相關內容展開,以便加深學生對認知實習的印象,強化學生對本專業一些常識性問題的認識。
2.專業認知教育應注重綜合訓練。強化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要注重專業綜合素質的教育。機械電子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我們的課程教學是分門別類的,缺乏知識的串聯,或者說是缺乏知識的系統集成。學生獲取知識的碎片化,容易使學生產生迷茫心理,導致他們看不清專業前景,從而失去學習的目標。除了畢業設計外,可以考慮設置中期設計。中期設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以涉及一些未學課程的知識,鼓勵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來完成設計。盡量避免知識的碎片化,開拓專業視野,促進學生盡早制訂學習計劃。
3.專業認知教育應結合職業規劃。職業規劃的首要環節是職業方向定位,專業信息的缺乏往往導致學生的職業方向難以聚焦。職業定位與專業信息之間的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課程和實習教育,還應注重對學生專業思想與職業方向的引導。在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學校應充分發揮輔導員和專業導師的作用,通過開展就業性格測評、知識技能分析、職業發展指導、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相關活動,充分挖掘大學新生的認知能力,使其對自身優缺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能夠結合自身所學專業,合理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本文通過開展專業認知問卷調查分析,發現機電專業的大學新生對本專業的認知普遍較為模糊,學習目標不明確,建議專業認識教育應及早開展并貫穿到整個大學學習階段。在入學初期,應以認知實習為主,并以認知實習為中心開展相關講座;在整個大學階段,則應充分發揮輔導員和專業導師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
“歲月如歌,薪火相傳。三十六載,春風化雨育桃李;三十六載,弦歌不輟奏華章。”日前,在院長曹小其動情的發言中,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揭牌儀式正式啟動。自此,浙江省機電高級技工學校正式升格為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成了義烏市的第二所“大學”。
36年前,浙江省機電高級技工學校以一幢教學樓拔地而起為開端,開啟了義烏市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序幕,成為義烏市藍領精英的搖籃。如今,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掛牌,不僅實現了學生從普通技工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跨越和提升,更為學校構建起高技能、高學歷“雙高”人才成長的立交橋,進一步增強了學校服務義烏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力,標志著學校的辦學層次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揭牌儀式現場,該學院一位在讀學生自豪地說:“以前,我覺得大學很遙遠,現在,才覺得其實大學距離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很近?!?
今后,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將圍繞義烏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創建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專業群,推進系部制建設,引進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知名高職院校,建成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具有國際視野的技師學院,更好地服務義烏產業轉型升級和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為義烏國際性商貿名城建設和浙江省的制造業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摘 要: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作為理工科的機電類專業對這方面的要求尤為突出。對創新科技團隊建設培養方式進行研究,分析了科技團隊培養方式的發展現狀,提出了科技團隊建設的思路,并給出了可行的建設方法。
關鍵詞:機電;創新;科技團隊;建設
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是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的關鍵因素。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于人才的數量和結構,更取決于人才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21世紀作為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不斷要求提高國民素質和加快各類專門人才培養,尤其需要具有創造和開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領域并對社會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創新人才。當前我國經濟、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我國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深化改革,具有銳意改革、不斷創新的創造型人才。
機電專業作為一個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大多數學生畢業后直接走上工作崗位,社會崗位要求畢業生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創造和創新能力,以便能夠迅速適應各種工作崗位的需要,完成崗位的任務。這就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間參與到科技團隊當中,進行一定的科研、團隊協作訓練,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創新能力的要求。
1 科技團隊培養方式發展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眲撔滤刭|已成為大學生第一素質,創新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的首要能力。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本科生研究計劃(URDP)和浙江大學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認為引導本科生積極參加科研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組建大學生科技團隊,建立大學生參與科研的機制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對當今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1]。
如何建設大學生創新科技團隊,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是目前國內外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內外大學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我國學者也對創新團隊建設作了大量的研究,曹小華等提出以制度為導向的課外創新團隊組織形式,建立開放型創新實驗室和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以及加強實踐環節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團隊培養模式[2];蔣永榮等以教師科研項目和學生獨立科研立項為依托,建立導師指導下的本科生科研創新團隊模式,研究與實踐表明該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3]。
進入21世紀以來,許多高校對創新素質教育進行了大膽和有益的嘗試,如開展科技作品競賽活動,設立課外科研班,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常設機構和科研基金,制訂假期大學生科學研究計劃等,為我??萍紕撔氯瞬排囵B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我校機電專業與其他工科專業相比,學生的科技活動參與率較低??萍紙F隊建設沒有完整成熟的培養模式,沒有形成大多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模和團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創新活動參與率低,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總體水平大打折扣。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內外大學的成功經驗[4],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和機電專業的辦學特點,研究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團隊建設模式和方法,以培養機電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并為其他相關專業的科技團隊建設提供參考。
2 科技團隊建設的思路
(1)構建一種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同步發展的大學生可持續發展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建設模式。
(2)設計一種分層次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由不同創新能力層次的學生組成一個創新團隊,在科技活動中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重創新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入門―提高―競賽―科研”的創新能力培養。
(3)建立有學生參與的教研活動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在教研過程中,有計劃地組織有學生代表參加的教研活動,采納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確建議,及時調整實驗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實效性。
3 促進科技團隊建設的方法
3.1 保證科技團隊建設的可持續性
目前的大學生創新團隊,大多是在申報科技課題時臨時成立的,而且這些團隊從組建到學生畢業,是一種獨立運行的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團隊之外學生的創新積極性[5]。部分學生申報科技課題是憑一時的熱情,把科技項目當做一項具體的活動而不是當做自己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機會,課題申報前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申報后也缺乏長期從事創新活動的耐心,使科技創新活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些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這種方式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然而這種方式屬于精英式創新人才培養,受益的只是創新團隊內部的學生,對同年級學生和其他年級學生影響不大。通過對機電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有參與創新活動的渴望,由于他們的知識結構與水平有限,缺乏科技創新的思維與意識,認為參加創新活動很耽誤時間,有可能因此掛科,影響學業,沒有正確地認識到參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另外,教師在研的課題數量和針對學生的科技活動數量有限,只能讓少部分學生參與研究。
為了提高機電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保證科技團隊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一系列的調研與研究,決定成立一個科技協會,以協會的方式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協會有了開展活動的房間與一些常用儀器設備(包括計算機、科技創新制作必要的原材料等)。協會由各年級中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分子組成,這些成員除上課及日常生活之外,長期在協會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樣一個固定的場所對開展科技活動以及內部的相互交流十分有效。協會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教師負責開展專題知識講座,指導學生科研課題申報與實施,帶領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指導學生進行創新設計,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等;具體活動則由科協主席負責執行,協會負責主題科技活動的開展,包括電子設計知識講座、電子設計制作、機械創新設計、三維設計以及機電一體化設計以及參加學校組織的機電相關類學術報告等。
協會采用“傳、幫、帶”的模式培養學生。首先由指導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指導協會成員進行創新設計,培養協會成員的創新能力,發展壯大協會;其次由協會高年級學生幫助指導低年級學生,帶動協會的縱向發展;最終通過協會成員輻射到整個專業的學生,形成傳動鏈,創建實現整個專業學生熱愛創新這一良好局面,而且保證整個科技團隊的延續性。
因此,以科技協會的形式組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團隊,可以利用有限的科技項目對絕大多數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使具有一定經驗的高年級學生引導低年級學生,形成“入門―提高―競賽―科研”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3.2 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
專業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是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得以發展的保障。雖然科技活動的參與主體是學生,但是這項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認真指導。實際上這也是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一種拓展,教師應發揮積極作用。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指導教師在學生的科技活動中表現為兩種趨勢:一種是指導教師積極性不高,對學生科技創新作用不大,有些學生雖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識水平、客觀條件所限無法實現;另一種是指導教師在科技活動中指導過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導教師承擔,導致學生在活動中只是承擔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這些都不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科技活動中得到有效的培養。
因此,要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在創新團隊中的引領作用。首先,學校要形成政策支持,對指導大學生創新活動的教師進行績效獎勵,對長期在一線指導學生的教師提供一定的課時補助,評職稱時給予相應的政策照顧,對創新比賽獲獎學生的指導教師予以物質獎勵等,以此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其次,教師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要善于放手讓學生去承擔科研課題。在團隊中教師主要起團隊管理、項目方案決策的作用,而具體任務則可以進行分解,讓學生分層次地去完成。本科生科研團隊往往由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形成了創新實踐梯隊,導師重點帶大四或能力較強的學生。
3.3 建立完善的團隊約束與激勵機制
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中,除學校已有的教學與科研條件外,指導教師和學生是影響創新能力培養效果的兩個主要主觀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防止學生對科技課題“三分鐘熱情”現象的出現,鼓勵渴望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而又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
首先,要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條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管理辦法》《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工作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文件,為大學生科研工作有效開展奠定政策基礎。(1)將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納入實踐教學體系,激發并維持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熱情。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邊上基礎文化課,邊進行實驗實習訓練,到大學二年級時,要求每位學生參加相應的課外科技創新團隊,并明確科技創新活動的學分。(2)為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設立大學生科研專項基金,學生以創新團隊為單位申請科研經費;科研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并負責經費的管理。創新團隊也可以參與教師研究課題的研究活動。(3)使用政策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制定并完善科技創新評估制度,引導教師將科學研究中產出的成果充實到教學、實驗實習和科技創新實踐中,使大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興趣進而激發探索精神,從而達到循序漸進地培養與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
其次,對大學生科技團隊的管理主要是把工作做細,進一步激發團隊成員以更大的熱情投入科研和創新。(1)指導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記錄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情況,按學校科技創新學分制度計入相應學分,并載入學生檔案;(2)鼓勵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共同完成階段性成果報告,并整理成,以獲得更多學分;(3)學生可以將所承擔的科研子課題作為畢業設計(或論文)課題完成,直至畢業,將大四階段的短期畢業設計(或論文)擴展成大學期間的全程畢業設計(或論文)訓練,不僅充分保證了畢業設計(或論文)的質量,而且為大四考研和求職留有充足的時間。
4 結束語
建立科技創新團隊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我?,F有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依托,建設適合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完善的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成就事業提供知識和技能保證,同時為推動我校新形勢下機電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教學改革積累有益經驗。
摘要:針對目前機電類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模式,探索了由工程能力理論知識講授、實驗室工程能力培訓和企業工程能力培訓組成的全新機電類大學生培養模式。該教學模式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調查,效果較好。
關鍵詞:工程能力培養;產學研合作培養;培養模式
大學生工程能力是現代工業技術發展對工科大學生能力需求的必然。工科學生的工程能力特指學生在畢業后從事工程實踐活動的實際本領和能力,這也是今后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培養目標之一。因此,國內外的各大高等院校都非常注重大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目前,我國高校的專業培養方案主要是按學科知識體系構建的,進而按相應的知識點構建課程體系。國內高等工科院校在辦學中普遍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等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人才的培養質量。國外的許多高校在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方面都走在了我國的前面。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學院創建至今,針對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其工程教育經歷了幾次重大變革。他們強調回歸工程教育,重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在培養目標上,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地位,重視人文教育,優化課程結構,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產學合作或合作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梢哉f,當前大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1)培養目標定位偏離工程應用實際;(2)培養模式與企業需要不對應,對工程意識和素質培養不夠重視;(3)工程訓練等實踐環節明顯薄弱;(4)工程教育模式缺乏特色。因此,本文針對以上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結合學校和老師自身的具體科研條件,提出了一種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模式。實施效果表明,該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實施性,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工程能能力。
一、培養模式實施研究
具體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模式主要注重三個時間段的三件大事。它們分別是大三上半學期的工程能力培養課程設置,大三下半學期的工程能力實驗室訓練設置和大四一學年的具體能力培訓。
1.第一階段:工程能力相關理論課程的優化設置。該階段主要側重于加強大學生對工程能力的認知,安排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進行。本階段的訓練項目來源主要是大學生培養計劃中的專業課程,訓練手段是課堂教學。其實施方式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開設《液壓與氣動》、《機電傳動控制》、《單片機原理》、《PLC控制技術應用》等工科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技術基礎課。另一方面,引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將知識理論融于研討、參觀和項目設計教學中,積極實施工程圖紙進課堂,實施工程實際計算課堂。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充足的工程理論知識。
2.第二階段:實驗室工程能力訓練。該階段主要是側重于培養大學生小規模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安排在大學三年級下學期進行。本階段的訓練項目來源于各位老師的科研試驗臺,訓練手段是直接參與老師的科研試驗臺調試工作。以機電控制方向為例,實驗室工程能力培養一般包括電動機斷續控制、PLC邏輯控制和交流伺服控制技術。其實施方式是:教師申報項目專題和進度計劃;然后雙向選擇挑選學生;接著是直接讓學生參與并完成試驗臺的電氣圖紙設計;最后是進行電控柜的連線和負責一部分子程序的編程調試。通過這么一個過程的訓練,使學生初步具備從事工程實際項目的能力。
3.第三階段:企業工程能力培訓。該階段主要側重于培養大學生的現場工程能力,安排在大學四年級進行。本階段的訓練項目來源于企業與學校的合作項目,訓練手段是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學習,在工程現場完成項目。其實施方式是:教師聯系項目合作企業,結合學生實驗室工程能力培訓內容,將學生安排進企業進行一個學期的實習培訓;然后讓學生跟隨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進行項目調試;最后讓學生針對項目中的關鍵核心技術進行選題,完成畢業設計。通過這一階段的實踐,使學生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環節
經過四年多的教學實踐,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其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有從事工程實際項目的經驗。教師具有較強的從事工程項目的經歷,是實現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具有較強工程能力的教師,才明白如何將深奧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進行簡化、梳理和講解出來,才能較好地應對學生們的各種工程能力相關的問題。
2.教師要有每年主動更新實驗臺的意識。教師每年主動更新實驗臺的意識,是實現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具有每年都主動更新實驗臺的教師,才能給予學生動手的機會,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們解決在搭建實驗臺時所遇到的與工程實際相關的問題。
3.教師與企業要有長期技術服務合作基礎。教師與企業要有長期的技術服務合作,是實現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必要保障。因為只有具有合作企業的教師,才能給予學生到企業培養的機會,在保障學生人生安全的前提下,將學生安排到企業的技術部門進行實踐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較好地結合企業實際,指導學生們在企業進行具體工程能力訓練,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在企業的工作和生活上多給予關懷與幫助。
三、培養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共計完成了40名學生的培養。隨機抽取了班級上10名學生,得到的教學效果評價如下:
1.95%的同學認為能使課程內容更加明了易懂,更加貼近工程實際。
2.95%的同學認為使自己的工程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3.95%的同學認為能使自己提高正確判斷、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4.95%的同學認為能使自己提高廣泛交流、有效溝通和精簡總結的能力。
5.95%的同學認為能使自己提高設計、開發和調試復雜技術系統的能力。
6.95%的同學認為能使自己提高多學科交叉合作的協調合作能力。
7.95%的同學認為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工程與社會間的復雜關系。
8.100%的同學認為自己提前認識到了工作的艱辛。
本文以提高大學生的工程能力思想出發,提出了由工程能力理論知識講授、實驗室工程能力培訓和企業工程能力培訓組成的全新機電類大學生培養模式。該教學模式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調查,效果較好。
摘 要:慧魚模型作為一種開放性、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專業實驗模型,為大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平臺。論述了慧魚模型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應用及其對機電類大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埕~模型有利于促進高校的創新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埕~模型在大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關鍵詞:慧魚模型;大學生;能力培養;作用
目前,由于受傳統教育的長期影響,我國大學教育存在著灌輸知識、忽視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弊端。加之近年來擴招的影響,學生人數激增,受教學條件和經費的限制,此問題顯得愈發突出,致使在許多大學生中出現了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現象。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無法快速適應未來的實際工作,更談不上創新工作的開展。顯然,這對于我國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是極為不利的,嚴重影響著我國向創新型國家轉變的進程。
怎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國著名教育家劉道玉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大力進行教學改革,要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他認為,至少應當采取3個措施:一是改革舊的教學大綱,刪繁就簡,設置有實用價值的新課;二是增加實驗課、實踐課;三是改革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實施啟發式和案例教學。從而把大學生從“三中心”(即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1]。
我校是以林科為特色,以理、工、農、文、管、經、哲、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現有全日制學生3萬余人,其中機電類學生約3 000人。機電專業是集機械、電子、信息、傳感器等技術為一體的綜合學科,技術含量高,應用性強,尤其需要加強學生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為此,我校于2011年選購了德國原裝生產的慧魚模型教具。
1 慧魚模型簡介
慧魚創意組合模型(fischertechnik)誕生于德國,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程技術類智趣拼裝模型,其主要零部件采用優質尼龍塑膠制造,可以反復拆裝;其構件具有工業燕尾槽設計,六面都可拼接,可實現各種形式的組合和擴充?;埕~創意組合模型主要有組合包、培訓模型、工業模型三大系列,涵蓋了機械、電子、控制、氣動、汽車、能源和機器人技術等領域,利用工業標準的基本構件(機械元件、電氣元件、氣動元件),輔以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和軟件,可以實現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械設備操作的模擬,從而為實驗教學、科研創新和生產流水線可行性論證提供了可能,德國西門子、德國寶馬、美國IBM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公司都采用慧魚模型來論證生產流水線[2]。
2 慧魚模型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2.1 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機電類學生在大三之前主要學習的是專業基礎課,尤其是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課程的學習和掌握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和空間思維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型一般比較笨重,不方便教師攜帶;即使攜帶,也只能是單一的零件或機構,無法體現零件或機構在整個機器中的應用和功能,因而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埕~模型的組合包包括所有常用的機械零件,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不僅可以實現各種常用機構的運動,給學生直觀地演示各種機構的運動原理,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可以搭建各種典型機器,展示機器的工作原理,體現各種零件和機構在機器中的應用,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做到活學活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對慧魚模型進行創意性開發,搭建各種機電一體化工業模型,結合相應的知識進行講解,鍛煉學生對于機械、電子、控制、傳感器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在《晶盛機電:“偽外資”發跡史》一文中,本刊曾詳細報道了晶盛機電在發跡過程中,巧用外資身份套取逾2000萬元的稅收優惠,由此完成原始積累一事。
發跡之后,晶盛機電以最快的速度申請上市,若成功上市,則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的邱敏秀將在一夜之間身價逼近10億元,而在6年前,邱敏秀只不過是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在晶盛機電前身晶盛有限成立之初,61歲的邱敏秀毅然離開工作達28年之久的浙江大學,應晶盛有限大股東金輪公司的原實際控制人毛全林的邀請,以“技術入股”的方式組建浙江有限。所謂“技術入股”,是指晶盛有限成立時,邱敏秀缺乏自有資金,但卻是學術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因此,毛全林與邱敏秀達成協議,前者提供資金、廠房等并承擔創業初期的風險,后者則憑借在學術界的影響,牽頭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著手進行單晶硅生長爐的研究,為晶盛有限提供技術支持。
由此可以明顯的看出,毛全林是晶盛有限獨一無二的實際控制人,但蹊蹺的是,在即將上市的晶盛機電的股東席位中,毛全林早已被擠出實際控制人之列,持股比例僅為2.27%;而以技術入股的邱敏秀卻搖身變成晶盛機電的最大股東,實際控股比例達23.99%。
毛全林是何時失去對晶盛有限的實際控制?時間追溯自2008年5月,此時距晶盛有限成立日不足一年半。
當時,毛全林突然“提出”對金輪公司股權作出調整,此時的毛全林仍為晶盛有限的實際控制人。經過調整,毛全林在金輪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從90%巨幅將至12.17%,而邱敏秀則受讓了29.92%的股權,轉讓價格為原始出資額。在此之前,邱敏秀在金輪公司和晶盛有限中的持股比例均為零。就這樣,邱敏秀成了金輪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隨即成為晶盛有限的實際控制人之一。在金輪公司進行股權調整的時候,晶盛機電另一實際控制人曹建偉也順勢進入了金輪公司。援引晶盛機電在招股意向書中的描述,晶盛有限“設立后通過一年多時間的經營,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為了實現資產和業務的整合,晶盛有限遂全資收購了曹建偉旗下的企業慧翔電液。
金輪公司是毛全林的產業,晶盛有限更是毛全林一手創立,然而在不足一年半的時間內,毛全林同時失去了對上述兩家公司的控制,并且轉讓金輪公司股權的時候,轉讓價僅為原始出資額。若晶盛機電在招股意向書中對于金輪公司及晶盛有限的描述屬實,則此時的晶盛有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營業績并且前景向好,較之于賬面價而言,晶盛有限的資產價格應該出現了溢價。作為晶盛有限的控股股東,金輪公司亦應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況且金輪公司此前經營銅管加工業務多年,應有盈余,即使毛全林因種種原因不得已出讓金輪公司股權,轉讓價格理應在原始出資額之上,否則,毛全林就是折價出讓。然而事實上,毛全林確實是折價出讓,轉讓價僅為38.9萬元,令人大惑不解。
毛全林將晶盛有限實際控制人的角色拱手讓與邱敏秀之后的不到2年時間內,晶盛有限即完成股份制整體變更,為沖刺上市做準備;而5月2日,晶盛機電以33元/股的發行價、34.73倍的市盈率實施申購。從金輪公司股權調整的2008年5月份到晶盛機電實施申購,正好4年,而就在這4年,邱敏秀從零持股變成了晶盛有限的實際控制人,身價逾8億元;而毛全林為了當初出讓股權所獲得的38.9萬元,與22億元財富失之交臂。
時至今日,毛全林2008年出讓金輪公司絕大部分股權的真實原因尚是不解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應該不是為了區區的38.9萬元。業內人士表示,毛全林當年出讓股權或是迫于無奈,所以盡管當時晶盛有限業務已經轉向正軌,且當時國內光伏熱漸有愈演愈烈之勢,但毛全林只能忍痛割愛,放棄晶盛有限實際控制人的地位,只能屈居小股東行列。
另有人士猜測,毛全林2006年力邀邱敏秀出山時,并未對邱敏秀技術入股作出合理的評估,以致邱敏秀表面上在晶盛有限沒有股份,但由于邱敏秀貢獻的技術對卻是晶盛有限不可或缺的,因此實際上是晶盛有限的核心人員,掌握巨大的“無形資產”。一旦該無形資產的重要性超出毛全林的駕馭,那么毛全林被“逼宮”也是不難理解的。
在邱敏秀等人分享勝利果實的同時,另一個問題浮出水面,即超日太陽(002506)、賽維LDK(LDK.US)等光伏企業或業績持續下滑,或深陷裁員風波,晶盛機電的命運又將如何?本刊將作進一步的報道。
摘 要: 為了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興趣和語言應用能力,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結合高職外語教學特點和廣西經濟發展特色,進行了外語分層分流教改,對高職大學外語教學進行了嘗試和改革。本文闡述了外語分層分流教學的定義,分析在該校開展外語分流分層教學方法的可行性及實施方法,探討了高職外語分層分流教學模式改革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大學外語 分層分流 實踐 反思
1.引言
現階段高職學生中,學生來源復雜,外語水平差距大,給高職外語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外語學習興趣和語言應用能力,解決高職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困境,很多高職院校提出并進行了分級教學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結合本校大學外語教學特點和廣西經濟發展特色,開展“大學外語基礎+分層分流教改”課題研究與實踐,應用外語分層分流教學方法對高職大學外語教學進行了嘗試和改革。
2.分層分流教學的定義
分層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的不同而分群體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模式。分流教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英語內的分流,即針對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開設相關課程,通過專門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某項技能;二是外語語種的分流,根據廣西發展水平的特色、人才需求狀況和學生的意向,開設其他語種如越南語、泰語、日語等的基礎課程供學生選擇。
本院實施的大學外語分層分流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分成幾個水平較齊、目標較統一的班級進行教學。分流分層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如大學英語B級課程、四級課程、英語口語基礎課程、英語視聽說課程,既是分層也是分流。
3.本院實施大學外語分層分流教改可行性分析
本院大學外語分層分流教學是校級教改項目,從現實方面來說,符合本院學生英語水平差異大的現狀,同時也適應廣西經濟、國家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近些年發展趨勢的要求。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廣西在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貿、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之時,對外語實用型人才需求也日益提高。本院根據這一發展思路,開設東南亞語種中較受學生歡迎的越南語等基礎課程,給予各專業學生了解、學習該語言的機會,為培養和造就適應廣西經濟需求、未來發展需要的外語實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從理論看,前蘇聯的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水平:一是現有水平(Actual development level),二是潛在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就是指介于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學要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地創造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王文靜,2000)。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于1982年提出了監控理論(The monitor theory),其中的“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認為“需要通過足夠的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i+1)來學習語言”,i表示語言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的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如果語言輸入遠遠超出(i+2)或低于(i+0)學習者現有水平,都難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Krashen同時還考慮到學習者的情感過濾因素,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認為如果語言輸入內容遠遠高于學生已有水平,學生會產生焦慮,失去自信;內容太接近或低于學生的已有水平則因缺乏挑戰性而不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Krashen,1982)。
4.本院大學外語分層分流教改的實施方法
本院大學外語分層分流教改實施“兩步走”:2007―2008年在電氣系進行試點,在對試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后,于2008―2010年在全院范圍內鋪開實施。
4.1課程設置
目前開設了大學英語B級、大學英語四級、英語視聽說、英語基礎口語、實用英譯漢基礎、越南語入門、日本語等課程,不同的課程難易層次不同、針對性和目標也迥異。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強調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至少達到B級要求,本院大學外語分流分層教學在新生入學第二個學期即首次參加B級考試獲知過級情況后開展:要求尚未通過國家大學英語B級考試的學生選修大學英語B級班,已經通過大學英語B級考試的學生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自由選擇其中一門課程作為大學外語必修課。原則上要求每門課程選修人數不低于30人,如選修課程人數低于30人則建議其選修其他可開設的課程。
對于外語必修課,學生必須而且只能選擇其中一門課程。因為涉及到教材的征訂,原則上要求學生在選課前對所選課程進行詳細了解,首次選課后允許試讀兩個星期,兩個星期內確實不適應該課程,可對原選課程進行更改,一經確定則不再變更(而后通過B級的學生例外)。
4.2教學實踐
外語教學是一個統籌協調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合理配置資源的立體系統工程。由于學習者之間存在著年齡、性別、情感和語言水平等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研究語言的本質和語言教學方法的同時,還必須研究不同學習群體中個體的差異(何培芬等,2005)。
在教學實踐中,需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應針對不同課程制定詳盡具體的教學大綱,確定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例如,B級班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最少達到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B級或相當于B級的校內考核水平;越南語入門班則要求掌握該語言的基礎知識,具備進一步學習的能力,能夠自我完善知識框架,為將來從事相關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其次,要注重教材的選擇。教師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從教學實際出發,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靈活選用教材,因材施教。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新穎的英語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英語視聽說課堂上,教師可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創造良好的英語氛圍,開展英語故事接龍、英語電影角色模仿、英語情景劇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和運用能力。
4.3考核評估的開展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目前的各種英語考試的指導思想也從“考核語言知識為主”向“考核語言的應用能力”轉變(廖凌志,2009),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不應以英語等級考試的過級率來衡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多采用筆試,每學期進行一次期考,以期考成績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趯W生水平差異的分層分流教學,考核方式應該多樣化。教師應根據不同課程目標、授課內容,采用口語考試、聽力考試、筆試等考核方式,參照學生平時表現、階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計算總評成績,如總評成績=平時表現(20%)+階段考核(20%)+期考(60%)。以此進行多層次檢測和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性,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積極性,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學習的自信心。
5.反思
本院外語組對參與實施此項目的師生作了《大學外語基礎+分層分流教改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5%的師生對外語分流分層教學持肯定的態度,認為收效顯著,既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個性潛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整體受益,又有利于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從本校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B級考試過級率來看,選修大學英語B級班的學生相對以往分散在自然班的學生,得到了有針對性的考級輔導;而對于大學英語四級班來說,選修學生也得到了專門的訓練,在做題技巧和語言水平上都得到了提高。據本院外語組統計,截止至2009年12月,參與實施大學外語分層分流的電氣系07級和全院08級學生,B級過級率屢創本院新高;過四級的學生人數也有所增加;選修其他課程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空前提高,不但提高了語言應用能力,而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和戲劇比賽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在收獲成效的同時,遇到的困難也比較多。以下就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對策,提出建議。
5.1存在的主要問題
5.1.1在本院全院鋪開實施分層分流教學階段,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是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生校外實習和校內實訓占很大的教學比例,而外語分層教學要求學生在同一時間集中上課,實訓與外語教學在時間上存在較嚴重的沖突。
5.1.2因分流分層造成學生成績分數上的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考核方式、考核難度不同。高層次班級的考試題偏難一些,學生的分數普遍偏低,而低層次班級的試題稍微容易一些,學生的分數偏高。這樣一來,原來在自然班中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由于選修的課程難度大,考核分數反而比原來基礎較差但選修難度小的課程的學生成績低。而學生的學業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等主要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定,這樣的考核方式很容易造成某種意義上的不公平。
5.1.3學習榜樣的缺失。分層分流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的班級,彼此相對陌生,缺乏相互促進的學風,學習后勁不足,逐漸地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消極的學習態度也影響了授課教師的情緒,長此以往,該班的授課教師工作態度也會變得消極,喪失工作熱情。
5.1.4教師工作量的增大。由于設施和師資力量有限,本院在實施分層分流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選課改課情況、考核,以及問卷調查等的統計,都是由參與此項目的外語教師來承擔。他們不但要兼顧這些工作,還要完成教學任務,工作量和工作壓力相對增大。
5.2解決對策和建議
以上問題影響了分層分流的實施,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作用,需針對以上的問題進行整改,具體的解決對策和建議如下。
5.2.1要注意外語課程安排的時間和分班,調整實訓時間相對統一、選修同一課程的學生到同一班級,盡量減少和避免與實訓時間沖突。
5.2.2獎學金評比制度??梢M學分制,不同難度的課程,學分要拉開差距,用一個標準換算學生的百分制成績為績點,再乘以學分,以此得到的結果相對比較公平。
5.2.3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各種方式增進學生的交流,成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課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增進學生彼此間的了解,相互促進。
5.2.4正確認識外語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的重要性,引進師資和設施,減少外語任課教師的其他工作量,使其更加專心搞好教學科研工作。
6.結語
本院的大學外語分流分層是解決高職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困境所做的一次改革。它是在充分考慮廣西當地經濟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實際水平出發,以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為發展目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習發展特點的一種教學實驗模式。當然,在教改實施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亟待更多的專家、校方領導和一線教師進一步思考,更好地實施與監控,以此讓高職院校的大學公共外語課程更好地與專業建設相結合,為當地和國家的新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實用型人才。
摘要:
大學生第二課堂的科技創新活動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方式,也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內在需求,是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育人課堂。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以第二課堂為核心,把學生課堂、技能大賽和社會實踐等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對專業技術基礎課的學習興趣,展現學生的專業技能,充分鍛煉和加強了大學生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真正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了社會需要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大學生第二課堂;專業社團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開始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實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項的創新訓練項目,旨在帶動廣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就有機會進行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訓練,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大學生第二課堂的科技創新活動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方式,也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內在需求,是高??萍紕撔氯瞬排囵B不可缺少的育人課堂。
一、大學生第二課堂創新模式開展的現狀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一方面是大學生找工作困難,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出現就業困難和“用工荒”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目前高等教育理論知識體系已自成系統,實踐教學、工程訓練體系缺失,學生在校期間更多時間是在學習理論知識體系,背書本、記公式,實踐動手的機會少,不知道如何將理論實踐相結合,缺乏創新意識,與企業要求相差甚遠。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機電工程學院”)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利用第二課堂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專業社團。專業社團以“學生講堂”、專業技能競賽、企業實踐、參與科研項目等為抓手,加強實踐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深受學生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大學生第二課堂創新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第二課堂以專業社團為載體,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
利用學生第二課堂時間,機電工程學院根據學生不同專業、不同興趣愛好,成立不同的社團。以電氣、電子專業為主的“電子愛好者”協會、以機制專業為主的“非常設計聯盟”社團,每個社團都配有專業指導教師,針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釋疑解惑。每個社團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參加各類專業競賽。機電工程學院大學生第二課堂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以專業社團為主體,每周末開展學生講堂,學生輪流講課,自愿參加,以課上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課下應用于實踐的形式展開,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師主講,學生聽講的單一模式。每節課后都會留作業,作業需要團隊協作完成。指導教師每節課要全程跟著,都要對作業完成質量、課堂內容、教學質量進行點評。社團成員之間相互探討,增長見識,相互促進。各社團成員每個學期開始提交學期計劃,學期末進行總結匯報以及小組成果展示,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以及動手能力。
(二)第二課堂以學科競賽為活動形式,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新能力,機電工程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比賽。以社團小組形式組隊參賽,邀請指導教師全程輔導,小組每天一起研究學習,相互探討問題。校內每年舉行一次比賽,社團成員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估,由專業教師進行打分點評,指出不足,推選優秀作品參加國家省級各類比賽。經常參加的比賽有“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大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電子大賽”“單片機大賽”“挑戰杯大賽”。參加比賽,不僅能鼓勵學生積極學習,還能獲得各種獎勵以增加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在每學年的評獎評優中參加大賽的學生也會得到相應的加分。
(三)第二課堂以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為主渠道,教學互長,提供創新訓練平臺
機電工程學院專業教師將科研項目拿到第二課堂中來,根據專業和興趣愛好不同將社團成員推向專業教師的研究領域,學生社團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專業教師科研項目,實現學生從本科開始與專業教師做課題的大步跨越。在科研過程中,學生接觸了一些超前的理念,增長學生的專業素養。教師通過與學生接觸,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需求情況,為教學查漏補缺,一舉多得。教師所做科研項目,一般為實用性價值高的產品或者專業前沿的產品,這樣學生在協助教師的過程中還可以了解專業前沿以及社會中專業的現狀,以引發深入思考,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第二課堂以企業實踐基地為延伸,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服務社會
目前社會上小微企業因為實驗資源、技能人才短缺,研發項目受到限制。機電工程學院學生第二課堂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開展為微小企業解決科技創新項目問題,由社團成員成立專項小組,指導教師進行技術把關,群計群策,在短時間內將研究成果交予企業,此中不涉及利益關系,實現了對小微企業的幫扶,同時社團成員也得到了實踐鍛煉。目前機電工程學院分別到唐山市灤南縣、石家莊市無極縣以及廊坊市工業產區為當地企業完成生產研發與技術支持,與企業簽署協議,建立產學研實踐基地,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真正對接。我們的此種做法與國家目前的政策完全相符。
(五)第二課堂以階梯培養為基本模式,在實踐中穩步推進
由指導教師統籌全局,將每個社團分成若干小組,優秀黨團員作為骨干擔任小組長,參加教師課題的研究,以及參加各類專業競賽。低年級社團成員與小組中的高年級社團成員可以發揮朋輩輔導的作用,有利于吸取與分享他們的長處。例如,欲報考碩士的成員可以分享學長的經驗,取長補短;參加大賽的社員可以從學長那里學到大賽的比賽經驗等。
三、大學生第二課堂創新模式的主要成效
“電子愛好者”協會每年都義務為學校師生維修電子產品,每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都積極組隊參加,到地方去免費為地方老百姓服務,得到了社會上的一致好評,并連年獲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省級先進小分隊、市級先進小分隊和校級先進小分隊。在全國省市級各類學科競賽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近三年來共獲得國家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級特等獎4項、一等獎11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6項。在學風建設中第二課堂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學生不再因為沒事做而逗留在宿舍玩游戲、睡覺,而是積極地走出宿舍到實驗室去學習,做實驗,參與教師課題,利用暑假到教師科研項目企業進行實習。在就業中,這些學生的優勢就會突出,不再是企業挑他們,而是很多企業爭搶他們。機電工程學院對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創新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形成具有機電工程學院特色的大學生第二課堂模式,此種以社團為主的第二課堂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助精神,骨干學生的授課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二課堂的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思想品質,有益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知識結構,可以向學生迅速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有助于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四、結語
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的科技創新活動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種勢在必行的手段,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構建的一種創新型教育環境,將學生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等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對專業技術基礎課的學習興趣,展現學生的專業技能,充分鍛煉和加強大學生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真正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作者:張麗玲 郭立新 付曉娜 常立生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