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7 05:05:03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心理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自卑、自負、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既有個體和社會的原因,也有學校和家庭的原因。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影響因素,提出了進一步幫助他們緩解就業心理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心理;就業期望值
隨著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不斷推進,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加之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日益個性化、多元化,他們就業擇業所引發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深入探討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措施,對其身心健康及實現自我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 自卑心理
自卑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來自單親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學生,常常過分地看重自己的短處,多疑而敏感,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面對復雜的社會,缺乏經驗,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和對困難挫折的耐受力降低”,[1]過低地評價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不敢主動展現自己,不敢積極地參與就業競爭,從而因心理問題影響了求職擇業。
2. 自負心理
與自卑心理相反,具有自負心理的畢業生,認為自身的條件比較優秀,自命不凡,過高地評價自己,不愿承擔艱苦工作,眼高手低,對用人單位吹毛求疵,終因未能實現就業而悲觀失望。伴隨著自負心理的發展,虛榮心也會不斷地增長:希望到大城市、大企業就業,忽略了自己未來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盲目攀比,同時也產生了嫉妒心理。
3. 焦慮、抑郁心理
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通常是對未來的擔心和害怕,即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表現為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癥狀和運動性不安,如心慌、胸悶、失眠、出虛汗、坐立不安等癥狀。焦慮癥狀嚴重時可導致抑郁心理的產生,表現為心境低落、悲傷,食欲紊亂,自罪或喪失信心,進而喪失就業興趣。
4. 從眾心理
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此類大學生忽視自身的特性,不顧客觀實際,追求社會推崇的職業和價值觀,部分大學生不能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出發,對就業意向缺乏正確的判斷,對熱門職業盲目追求。
5. 依賴心理
依賴別人如父母、師長、朋友等人,會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著別人的安撫與贊許,會自覺不自覺地迎合別人,以取悅對方,缺乏獨立性、主動性,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此類大學生在就業時,一旦這種依賴心理得不到保障,就會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癥狀,如焦慮不安、抑郁等。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因素
前途意識貫穿于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全過程,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實現意識,其理想與追求有著明確的目標性,因此也常常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從當代大學生就業反映的心理問題來看,與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聯。
1. 自身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育的完善期,易產生心理問題。同時,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和智力水平,自我實現期望較高,但對社會認識不足,缺乏社會鍛煉,自我評價易過高或過低,從而形成自卑、自負、攀比等心理。部分大學生社會經驗貧乏,適應能力不足,心理素質不高,面對就業中的現實困難,難以承受就業競爭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極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2. 家庭因素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家庭氛圍等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擇業心理。父母給予過高期望,給子女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負擔。父母與子女缺乏良好的溝通,容易引起思想認識上的沖突,給畢業生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
3. 學校因素
高校大幅擴招,畢業生人數劇增,用人單位不僅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等。面對嚴苛的就業要求,無形中給畢業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極易誘發心理問題。另外,部分高校就業指導重理論、輕求職能力的培養,缺乏健康就業心理的指導,也是誘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4. 社會因素
社會對職業的評價和定位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擇業。畢業生擇業時過多地考慮當前的利益,忽視職業的深層價值。盲目追求薪資、福利,放棄職業目標和興趣愛好。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畢業生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泛濫,致使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發生扭曲,造成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盲目攀比等不良心態。
三、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1. 引導大學生客觀評價自己,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
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恰當制定、適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所謂就業期望值,是指求職者要獲得的職業位置對其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滿足程度。[2]大學生在就業時,要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等去確定職業期望值。[3]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畢業生增長,遠遠大于社會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幫助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加強心理彈性
面對就業過程中的挫折與困惑,引導大學畢業生正確對待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應客觀地分析就業形勢和全面正確地評價自我。就業擇業受挫是在所難免的,切不可因此氣餒、放棄。面對挫折,要正視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坦然面對,總結經驗,找準目標,調整心態,努力奮進。
3.做好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和教育
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職業興趣。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幫助學生糾正認知偏差,改變不良心態,緩解心理問題。同時,加強畢業生擇業教育,幫助他們實現“兩個轉變”,即從“高期望值”向“自我適當評價”轉變,從傳統的“計劃觀念”向現代的“市場觀念”轉變。[4]只有實現這兩個轉變,才能減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挫折,實現其人生價值。
4. 重視大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著重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認知技能、創新技能等,對求職過程中大學畢業生緩解緊張壓力、增強自信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應該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各類有益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使之在就業前就基本掌握一些必需的技能。
5. 發揮家庭在提高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要實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就業指導體系,對大學生就業提供有效的指導,提高他們就業心理素質。[5]家長既要關心子女的生活、學習,還要及時指導子女在校的人際交往,情感交流及就業思想等問題,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子女,要經常鼓勵子女獨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職業生涯,選擇理想的職業。
摘 要:農村大學畢業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主要存在焦慮心理、自卑心理、刻板、功利心理、盲目從眾心理和退縮等消極就業心理,應采取相應對策,以盡量緩解或消除他們這些消極的就業心理,讓他們學會調整心態,從容、冷靜地面對就業問題,最終選擇理想的職業。
關鍵詞:農村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對策
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農村大學畢業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現很多心理問題。深入了解農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幫助他們順利就業,是非常必要的。
一、農村大學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心理問題
1.焦慮心理
由于受個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知識能力和社會關系等因素影響,農村大學畢業生往往成為求職場上的弱勢群體。他們一旦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要么由于心理準備不足,要么因為過高的就業期望,面對可能無法實現的就業目標就會產生憂慮、緊張、恐懼等焦躁不安的消極心理,主要表現為意志消沉,個別人甚至產生絕望心理,出現極端行為。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農村大學畢業生求職過程中表現較為突出的一種心理問題。由于所擁有的社會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較少,能力較單一(主要在學習成績上),缺乏掌握信息的有效渠道,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無法與他人相比,不敢參與就業競爭,或者即便參與競爭,也伴隨著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情緒體驗。
3.刻板、功利心理
部分農村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刻板、功利心理。主要表現為:他們對某些職業、某些區域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式,比如認為教師、醫生、公務員等穩定職業是他們的首選;在地域的考慮上,他們認為凡是能進入大城市里工作的畢業生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由于這些心理的作祟,他們往往忽視自己的興趣,片面追求在部分農村家長眼里所謂“穩定”、“光鮮”的職業。
4.盲目從眾心理
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大學畢業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盲目從眾,往往表現為猶豫不決,反復無常,見異思遷,躁動不安,缺乏主見,不能明確自己的職業傾向。在校期間他們不能夠有針對性地充實自己來提高職業能力,就業過程中忽視自己的特長,不會恰當的自我推薦,不敢積極地參與競爭,不能準確地把握機遇,因此也就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5.退縮心理
由于就業壓力增大,可供利用的社會資源較少,部分農村大學畢業生或對就業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不顧現實情況,企業以通過考研、考證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來逃避就業。更有少數人為了不思考與就業有關的問題,他們不去做就業的相關準備,反而在就業的關鍵期選擇打游戲、上網來麻痹自己,逃避現實。
二、農村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
1.自身原因
一是其自身就業觀和擇業觀不合理。很多農村大學畢業生受父母傳統就業思想和同伴群體價值觀的影響,在就業觀上存在認知偏差,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不完整,加上自身對國家就業政策的不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搜索、加工能力,不能把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因此,在就業的過程中很容易表現出自卑、盲目從眾、功利等消極就業心理。二是自身能力欠缺。一方面,農村教育資源的欠缺導致農村大學畢業生在起點上就和城市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另一方面,視野上的局限、教育觀念上的片面、父母在學業指導上的缺失,使得部分農村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就缺乏競爭力而變得自卑,當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時,他們很容易對未來失去信心,從而產生各種復雜的心理。三是就業心理準備不足。部分農村大學畢業生在大學期間由于缺乏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面臨就業就沒有準確的就業定位,也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一旦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他們很難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從而很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
2.家庭原因
家長所從事的工作及就業觀、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氛圍、親子關系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而言,大多數農村家庭的父母希望子女能從事穩定的職業,比如教師、公務員、醫務工作者等,他們仍保留傳統中的包分配、要編制的就業觀念。在區域的選擇上,他們仍希望自己的兒女在身邊(主要是本市、縣級單位),但又不希望子女回到家鄉(主要指農村),這就使農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減少。長期的教養方式、就業觀念的影響又使得農村大學畢業生缺乏創新和冒險精神,從而導致復雜就業心理的產生。
3.學校原因
一是高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培養模式不符合市場需求,造成一部分大學生畢業生無業可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村大學畢業生在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面臨就業時自然衍生出一些負性心理。二是高校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工作不能滿足大學生就業需要,而且沒有專門針對農村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咨詢,導致農村大學生在就業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疏導。三是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對畢業生求職能力的培養訓練,缺乏健康心理疏導,導致大多數農村大學畢業生缺乏綜合競爭能力,不能準確地把握機遇,因此產生了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
4.社會原因
一是總體就業形勢嚴峻。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日益突出,整個就業大環境給農村大學畢業生帶來很大的壓力;二是就業市場體制不健全、社會用人程序不完善,導致農村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不平等。這對于缺乏廣泛的人脈關系的農村大學畢業生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從而產生不平衡心理。
三、消解農村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1.農村大學畢業生自身應積極、主動地增強心理調適能力
(1)科學合理地評價自己,準確定位,減少盲目從眾
首先,自我反省,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通過與自己條件、情況類似的人比較,從而認識自己,避免孤立地認識和評價自己[1]。其次,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從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中來分析、評價和認識自己,在客觀上尋找評價的參照尺度。再次,做心理檢測。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選擇標準量表,對自己的氣質、性格、興趣、職業傾向等進行測驗分析,明確自己的個性特點,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從而減少就業過程中盲目從眾的心理。
(2)加強人際交往,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心理
農村大學畢業生應多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通過活動鍛煉和培養自己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學習與人相處,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學會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氛圍,把自己融入集體的共同發展中去,在參加活動、與人溝通的同時,提高自信心。
(3)正確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農村大學畢業生應善于從困難、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培養自己的勇氣、能力和智慧,對產生挫折的原因進行科學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調適途徑。
2.學校應針對農村大學畢業生加強就業指導
(1)指導農村大學畢業生樹立積極的就業觀
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幫助農村大學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1)樹立主動、積極進取的就業競爭觀,消除自卑心理和依賴心理;2)樹立“大眾化教育”觀,正確認識就業制度從“包分配”到“找工作”的轉變;3)樹立科學的職業選擇觀,妥善處理好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待遇與發展、就業與創業的關系;4)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可變職業觀”,正確面對現實,降低起點,先融入社會再謀求發展的道路。
(2)對農村大學畢業生詳細介紹國家的就業政策
農村大學生相對城市學生而言,信息渠道較窄,對國家很多就業政策不甚了解,因此,學校就業指導部門要針對農村大學畢業生大力宣傳國家的就業政策,如自主創業、報考公務員、到部隊工作、面向基層就業等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3)充分做好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盡可能為農村大學畢業生提供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
首先,發揮現代網絡優勢,建立就業信息平臺。勞動人事部門可以聯合各高校建立統一的就業信息網,讓更多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掌握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另外,及時準確地將校內校外就業信息公布于學校就業網站上[2]。其次,培養農村大學畢業生積極主動獲取就業信息的能力并及時更新網頁,避免農村畢業生錯過招聘信息。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應有針對性地開設專門的課程、講座,培養農村大學畢業生積極主動獲取就業信息的意識和有效獲取、篩選、運用信息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他們因就業信息匱乏而導致就業難的問題。第三,鼓勵校友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農村大學畢業生,拓展農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平臺[3]。
(4)及時有效地做好農村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咨詢工作
農村大學畢業生面對的就業環境十分復雜多變,面對就業中的困難、挫折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其心理問題的出現頻率非常大,因此應組建一支有相應專業水準和實際指導經驗的就業指導及心理咨詢隊伍,讓心理咨詢工作貫徹就業工作的全過程,全方位地為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及時解決農村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問題,防患于未然。
3.農村大學畢業生父母應減少對子女就業的壓力
父母是大學畢業生求職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的避風港,在子女就業階段,農村大學畢業生的父母也應盡自己所能積極主動加強與子女的聯系與溝通,憑借自己的閱歷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努力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以積極、堅強的心態度過就業這一特殊階段。
4.政府應為農村大學畢業生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
政府應加大力度推進新農村建設,讓農村學生從小就能夠拓寬視野,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寬知識面,學到更多知識,提高農村大學生綜合能力,減少城鄉不平衡因素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差距。
大學生活是美好的,大學校園是令人神往的,但是大學本身并不是大學生的人生歸宿。他們真正的人生歸宿是豐富多彩而又富于挑戰的社會大舞臺。今年,我國有400多萬大學畢業生陸續步入社會成為職業人,面臨角色身份的轉換。他們角色身份轉換的快慢直接影響著自身在職業生涯道路上能否開好頭起好步,能否順利地把豐富的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過人的聰明才智最大可能地轉化為生產力。因此,提高自身角色身份轉換速度,縮短社會適應磨合期,是擺在初涉社會大學生面前急需解決的大事。筆者認為,大學畢業生要在較短時間內越過由學生到單位人、職業人這道坎,必須加強心理素質的自我培育,養成以信心、虛心、包容之心、恒心為主要內容的良好心理品質。
一、信心――開啟社會大門的鑰匙
大學畢業生在剛步入社會進入單位時,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種畏難、徘徊、退縮、回避的不良心理傾向。這跟他們缺乏對社會進行深入細致、全面客觀的了解認識分不開,他們更多的是僅憑淺層的感知和不切實際的想象一相情愿地放大社會的復雜性,對社會持有一種懷疑戒備的心理;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知識結構 、能力水平、專業優勢等也沒有認真剖析,不知道真實的自我是誰,常常是低估自己,把自己放在較低的位置。這樣,無疑給自己主動積極地打開社會大門融入單位與社會設下了心理障礙。置身單位與社會常常是身心分離,盡管從形式上來講已成為單位人、社會人,但從心理角度來講還沒有融入社會,其心還高懸著,其腳步尚未踏實。要改變這種不良現狀,大學畢業生就要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社會,相信單位與社會是真心實意地在向自己敞開雙臂,相信真心付出一定會有真心回報;同時,要充分相信自己,只要融入單位與社會中大膽探索、不斷實踐,也一定能干出成績,一定能證實自己不是平庸之輩。大學畢業生只要堅定信念,就能主動開啟社會這扇大門,進入單位與社會大家庭,在奉獻社會的同時不斷提升自我。
二、虛心――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的先決條件
大學生思維敏捷,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走在社會的最前列。但是,由于受人生經歷的限制,在許多方面尚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在用專業理論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人際矛盾沖突的有效化解能力 、團結協作的意識與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要及早適應工作環境,縮短社會適應磨合期,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樣才能不斷彌補這些不足,否則,就不會產生主動向單位同事和其他社會人士學習的內在動力,單位的同事及別的社會人士也就不可能主動地將他們工作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和財富傳遞給大學畢業生。所以,大學畢業生在剛涉入人生職業生涯時,要能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要謙虛謹慎、虛懷若谷,不斷吸收他人的寶貴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牢記“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做人之道 。
三、包容之心――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和諧人際關系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個體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大學畢業生要盡快適應社會,縮短社會適應磨合期 ,就必須設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讓自己有一種平和而安全的心境和愉悅諧和的人際氛圍;若人際關系緊張,不僅影響自身心理的健康成長,也會影響自身聰明才智在工作崗位上的充分發揮,進而影響自己的職業人生??梢?,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對大學畢業生來講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影響和諧人際關系建立的因素是多維度的,其中,是否擁有包容之心是影響他們和諧人際關系能否得以順利建立的基本準則。
相對來講,時下較多的大學畢業生存在自負傾向,自我意識較強,聽不進他人的不同意見 ,常常固執己見,以為“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片面地認為只有自己的觀點、想法、做法才是正確的; 認知方式的局限,也常常導致他們聽不得領導和同事的批評意見、不能接受單位規章制度的約束,稍有不順心就可能情緒化甚至發生沖撞,乃至自己炒自己的魷魚,對所在單位進行全盤否定,偏激地認為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于是乎干脆卷好被蓋逃之夭夭另謀出路。這種現象,其實是大學畢業生缺乏包容之心的不理性表現,若不及時矯正,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大學畢業生要縮短社會適應磨合期,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就要心胸寬廣,豁達大度,就要有“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氣概,真正擁有一顆包容之心。善待并包容他人,這是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 ,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四、恒心――求得社會認同的基石
初涉社會的大學畢業生能否在較短時間內站穩腳跟,并擁有一席之地,被人們真正接納,被社會真正認可,最終需要用事實、實力、工作業績說話,而不是靠學歷文憑說話,也不是靠任何投機取巧的小聰明說話??墒?,大學畢業生在由學生向職業人、單位人、社會人的角色身份轉換過程中,要立足本職工作干出顯赫的成績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可避免要經歷無數的困難曲折和急流險灘。那么誰能真正站穩腳跟,得到單位與社會的普遍認可 ,關鍵就在于誰能堅忍不拔地越過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和險灘,也就是說誰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難挫折的恒心,誰就能最終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干出令人奪目的業績 ,得到世人的認同。大學畢業生,要成為真正的職業人、單位人,求得社會認同,找到人生的歸屬感,就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用實際行動體現自己是有恒心之人;只要認準了前進方向堅持往前進擊,成功離大學畢業生就會越來越近,在服務單位與社會的同時,就一定會尋找到心的寄托 ,并不斷消融與單位、社會之間的隔膜,縮短社會適應磨合期,成為經濟社會共同體中的“有機分子 ”。
(作者單位:1.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重慶文理學院圖書館)
摘要:針對當前較為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課題組通過抽樣、座談、個案跟蹤等方法對800余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認知、就業態度、就業意向、求職心理進行了調查分析,得到若干有價值的結果,能夠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金融危機;就業意向;擇業態度;心理調適
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沖擊著許多行業,許多企業和工廠紛紛倒閉,部分大中型企業也大舉裁員,下崗待業人數急劇上升,就業形勢雪上加霜。對此,國家陸續下發了相關文件,以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2008年我國投入4萬億元擴大內需,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崗位。2009年1月7日,在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指出了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首位,并確定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的7項措施,但是整體形勢不容樂觀。面對這種就業環境,2010年畢業的大學生存在什么樣的就業心理?高校在哪些方面可以為應屆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指導?
本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調查和座談等方法對800多名應屆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發放調查問卷850份,回收800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3人,女生297人。涉及電子信息、機械設計、服裝設計、信息科學、市場營銷等21個專業,通過數據進行搜集和整理,從而分析出金融危機下應屆畢業生就業心理特征,同時對調研結果所反映出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一、應屆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認知
在有效調查問卷的800名應屆畢業生中,有65.3%的學生在大三之前就開始考慮自己的就業問題,14.7%的學生在大四才開始著手就業的相關事宜,還有10%的學生從來都沒考慮過就業的問題。從被調查者的就業狀況來看,67%的學生已經在開始投簡歷、找工作,還有31.3%的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打算先避開風頭,今后再就業。
調查中有43.5%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困難”,其余33.3%的學生認為“形勢還算正?!?有44.21%的2010屆畢業生表示會先就業后擇業。與2009屆畢業生相比,在校大學生在就業看法上表現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業形勢堪憂,擔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應增加,這可能說明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的預期更加不樂觀。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應下降,與2009屆畢業生(13.39%)相比,比例降為8.01%。外企仍是大學生最青睞的就業單位,與2009屆畢業生(29.85%)相比,選擇比例有了一定提高,達到35.82%。政府機關的選擇比例(18.18%)超過了國企(15.69%),這預示著未來“公務員熱”可能繼續升溫。
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聽過學校組織的職業規劃講座,但有一成半的學生從未聽過,近四成的學生沒有對自己職業進行規劃設計。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雖然日益理性化,對就業有了一定認知,但還是不夠成熟,就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應屆大學畢業生對擇業的態度
薪金是每一個畢業生就業中關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薪金期望標準高低往往對成功就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對2010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月薪期待的最低水平做了一項統計,28.8%的畢業生期望月薪底線在1500元以下,期望月薪在1500~2500元之間的占60.9%,而2500元以上的只占總人數的10.3%。與往年相比,2010屆畢業生對薪金要求有所下降。
針對當前畢業生就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我們也做了相關調查。調查顯示,32.7%的學生認為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大學傳統教育模式弊端太多,太注重理論而實踐不足。接下來兩個重要原因分別是大學生對自己定位不夠準確、期望值過高和現在的企業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級人才,對本科生需求量減少,持上述兩種觀點的人數分別占總數的16.9%和16.3%。
而當談到應屆畢業生正逢經濟危機,畢業生該采取怎樣的方式來解決時,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他們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四項分別是:先就業后擇業、繼續深造、考公務員和參加西部計劃,分別為45.5%、25.4%、12.2%、11.2%,其他的加起來僅占5.7%。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選擇繼續深造、考公務員、參加西部計劃的人數在逐年增加。
三、應屆大學畢業生對就業的意向
調查了解到,畢業生對自己畢業后何去何從大多有較明確的計劃。20%以上的畢業生做了“求職、升學兩手準備”。32%的畢業生對未來就業形勢感到樂觀,12.7%的畢業生對就業形勢感到悲觀。如果就業不夠理想,50%以上的畢業生準備“調整就業目標,先就業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
從畢業生的就業地域意向看,最具吸引力的是京、滬、粵等經濟發達地區,37.9%的畢業生希望到這些地區就業,另外還有16.4%的畢業生選擇去“其它城市”發展,10.2%的畢業生選擇“回家鄉”發展,有5.5%的畢業生選擇去“西部”發展。同時在對“如果求職較為困難,是否會接受去小城鎮以及鄉鎮單位”的調查中,仍有60.1%的畢業生選擇“實在沒有機會時就可以接受”,26.1%的畢業生認為“樂于接受”。由此可以反映,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以及社會輿論的宣傳下,很多大學生愿意選擇基層,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應屆畢業生在對“如果確實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是否會選擇創業”做答時,47.3%的學生選擇“會”,15.3%的學生選擇“不會”,同時有37.3%的學生選擇“說不定,看情況而定”。這說明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家政策的鼓勵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潮流開始興起。同時,他們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啟動資金、缺乏創業經驗、缺乏創業基礎知識、缺乏合適合作伙伴等。
四、應屆大學畢業生求職的心理問題
據調查,2010屆畢業生認為在面試過程中,心理壓力主要表現為焦慮、緊張、自卑、恐懼、抑郁的分別占51%、15.9%、10.8%、2.2%,造成心理壓力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認同不高;(2)自愧不如人;(3)自我期望過高;(4)家庭壓力(經濟、期望值等)。有35%的學生不愿獨自面試,一半的學生存在不安情緒。
在求職中,76%的畢業生會因為未錄用而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其中60%以上的學生會通過不同方式化解心理問題,有15%的學生會因為多次被用人單位拒絕而對今后的擇業產生重大影響。
應屆畢業生在遭遇求職困惑時,31.7%的學生愿意求助的對象是“同學好友”,其次為“已工作的校友”、“家人親戚”、“專業老師”、“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有43.7%的學生認為在就業過程中,就業觀念、心理調適方面非常重要。
五、結論與建議
從調查結果看,2010屆畢業生就業心理較平穩,很多應屆畢業生都有兩手準備,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選擇考研、創業或下社會基層工作,這樣緩減了金融危機下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同時也為2010屆畢業生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但是部分應屆畢業生仍存在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才缺乏正確認識,熱衷于政府機關及國有企業;對就業勢態的認知不夠、就業準備不充分;綜合素質低,缺乏就業競爭能力;缺乏抗挫能力及心理調適能力,不能在求職中保持平穩心態;缺乏推銷自己及把握就業機會的能力;缺乏求職的主動性,過多依賴學校和老師;缺乏職業規劃及存在焦慮悲觀情緒等各種問題。
從上述調查發現的各種心理問題看,學校和個人尤其需要迅速行動起來,我們的建議是:創新教育模式,強化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規劃就業課程,建立指導體系;充分開拓資源,搜尋求職信息;確立合理目標,克服心理問題;不斷完善自我,增強生存能力。
【摘要】 目的 了解醫科大學生畢業前夕的心理衛生狀況。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95名滬州醫學院畢業生的心理衛生狀況進行測試。結果 應屆畢業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0.53%,SCL-90總分,各因子均分都低于國內常模。非臨床專業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高于臨床專業的學生。結論 醫科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問題,心理健康狀況與專業差異密切相關。
【關鍵詞】 醫學生;畢業前夕;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招生規模的擴大,就業竟爭的加劇,高校畢業生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尤其是新生與畢業生是心理障礙的高危人群,但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心理障礙的狀況也有所不同。以往研究表明,大約有礙10%~30%[1]的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目前關于大學生新生及低年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報道[2,3]比較多,而對大學畢業生的研究還不多見。因此,本文對畢業前的滬州醫學院學生采用SCL-90進行了調查分析,試圖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為今后畢業生的心理咨詢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此研究采取隨機分層抽樣調查方法,調查滬州醫學院2007屆本科畢業生100人,其中有效問卷95份,男生45人,占47.37%,女生50人,占52.63%。簽約52人,未簽約43人。來自農村的有52人,城鎮的有43人。
1.2 方法 應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4],按要求采取團體自我評估方法進行。評分采用1~5 5個等級,依次表示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5個程度,并計算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9個因子的癥狀嚴重程度分及總分。
1.3 統計處理 以SPSS 11.5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醫科大學生畢業前夕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以SCL-90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大于2分,可考慮篩查陽性。篩查為陽性的有10(10.53%)人,其中男生4(8.89%)人,女生6(12%)人,專業差異顯著(P
2.2 與常模比較 滬州醫學院本科畢業生的總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國內常模,除恐怖因子之外其他差異顯著(見表1)。
2.3 心理健康狀況的專業差異 非臨床專業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普遍高于臨床專業,其中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和總分具有 顯 著性 差 異(P
。見表2。
2.4 心理健康狀況的不同性別差異 女生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與男生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有無心理問題者因子分差值 將篩選陽性的10人單獨進行分析,發現他們與篩選陰性者比較,各因子分明顯偏高,分數增高程度依次為抑郁,強迫,人際關系,偏執,焦慮,恐怖,精神病性,敵對和軀體化因子,其中,值得引人注意的是,敵對因子的增分雖然不高,但實際均值在陽性組和陰性組都偏高,見表4。
3.1 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狀況 雖然國內多項研究表明大學生尤其是新生與畢業生是心理障礙的高危人群,但本研究發現滬州醫學院畢業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僅為10.53%,并且與常模相比,SCL-90總分和各因子分都很低,且差異非常顯著,這與陳建云等報道的22.03%[5]存在著較大差異,說明滬州醫學院的本科畢業生是很少發生心理問題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良好。影響醫科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除上面提到的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就業等原因外,還與其自身的生理,人格特征及文化素質等因素有關。鑒此,滬州醫學院畢業生心理問題發生率低的可能原因是醫學院校比較單純的社會環境,相當一部分同學自我調節能力良好,適應能力較強。
3.2 專業的差異 焦慮,強迫,人際關系,抑郁,敵對,軀體化,精神病性方面,非臨床專業明顯高于臨床專業的畢業生(P
3.3 性別的差異 對醫科大學生性別進行組間比較,SCL-90總分及各因子分均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與多數研究不同[6],但與張智勇等研究的結果[7]具有相似之處。在總體人群中,大學生SCL-90的性別差異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計的。這與醫學生進入大學校門之后對醫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對人體生理的變化具有更深入的了解,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對自己生理和心理進行調節有一定的關系。
3.4 通過本次調查分析心理問題發生者因子增分的情況,了解到他們的癥狀嚴重程度依次是:抑郁,強迫,人際關系,偏執,焦慮,恐怖,精神病性,敵對和軀體化因子。醫科大學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肩負著“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在賦予醫學生重托的同時,也對醫學生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還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礙。因此,在為應屆畢業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心理咨詢時,應根據其自身心理問題的特點,特別注意那些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如抑郁,強迫,人際敏感等,做到有的放矢。在此,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本次研究調查發現敵對因子均值在畢業生中普遍偏高。目前就業形勢嚴峻,據電視媒體報道今年全國將有150萬的畢業生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境況?,F在,畢業生正處于找工作階段,同學與同學之間除了平時的友誼關系,更多的存在激烈的競爭,一個崗位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去競爭,這就導致畢業生的敵對心理普遍較嚴重。因此,學校應舉辦更多的講座和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做好畢業生從單純的學校步入錯綜復雜社會這一過程的有利跳板,為他們提供幫助緩解心理壓力。
[摘 要] 目的 探討經濟危機對畢業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經濟危機下山東某高校234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 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高校畢業班大學生焦慮、抑郁、敵意、恐怖、精神病性、偏執、人際敏感、強迫、軀體化各因子均值顯著高于一般人群(
結論 經濟危機造成畢業班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關鍵詞] 經濟危機;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畢業班學生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之后倍受關注的一個群體,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期,也正處于向社會轉型過度的時期。近年來,隨著競爭的加劇,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國外有研究發現,尋找工作、經濟壓力以及尋求研究生學校是大學畢業班學生最為關注的事件[1\]。資料顯示,有10%~30%的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2\]。筆者對經濟危機形勢下某高校畢業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9年山東某所普通高校的234名大學生,其中女生98名,男生136名;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1.3±1.38)歲;農村大學生122名,城市大學生112名。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 性別、年齡、家庭狀況、健康狀況、獨生子女等
1.2.2 評定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3]評定臨床癥狀及嚴重程度,共90個問題,采用5級評分法:1分表示沒有該情況,2分表示頻度和強度上較輕,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較重,5分表示嚴重。90個問題歸納為9個因子,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
1.2.3 統計分析 采集的數據使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有關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畢業班大學生SCL-90因子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見,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高校畢業生各因子均值顯著高于一般人群(
2.2 畢業班農村大學生與城市大學生SCL-90因子分比較見表2。
由表2可見,從農村來的畢業班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城市大學生,其中焦慮因子分最高(
2.3 畢業班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SCL-90因子分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見,女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學生, 其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為人際敏感、焦慮、抑郁、敵意、精神病性、恐怖、軀體化、強迫,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 畢業班大學生SCL-90陽性癥狀分布 軀體化10例(4.27%)、強迫19例(8.12%)、人際敏感21例(8.82%)、抑郁23例(9.81%)、焦慮36例(15.45%)、敵意20例(8.55%)、恐怖17例(7.26%)、偏執16例(6.84%)、精神病性13例(5.56%)。心理問題發生率以SCL-90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數目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超過3分考慮為陽性,即視為有心理問題的發生。調查可見,有心理問題者83例,檢出率為35.47%,各因子的陽性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焦慮、抑郁、人際敏感、敵意、強迫、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軀體化。
3 討論
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推進和高校擴招帶來的畢業生人數的大幅度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畢業生擇業期間的焦慮情緒嚴重[4-5],大學生承受較大的就業心理壓力[6-8]。劉欣等總結15年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報告就達125篇[9]。大學畢業生健康問題的產生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社會因素,也有學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還與畢業生的職業成熟度以及個人的價值觀等人格因素密切相關。據報道,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在16%左右。易銀沙等[10\]近來對省會某高校248名大學畢業班學生隨機抽樣調查,采用癥狀自評量表測試,結果顯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國內常模;與國內非畢業班大學生比較,多數分值也偏高,并以抑郁、強迫、焦慮和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問題為主要特征。嚴峻的就業形勢讓許多畢業生對前途感到迷茫,甚至產生悲觀情緒,經濟危機導致大學生求職壓力加大。本文調查中畢業班大學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國青年常模,這可能與畢業班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社會化程度、學習壓力、求職壓力及對前途的擔憂等問題有著更多的考慮,承受的壓力更大有關;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5.47%,與張強等[2\]研究結果近似。
家庭經濟狀況也嚴重影響畢業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農村來的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城市大學生,其中焦慮因子分最高(
我國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受到關注。易銀沙等[10\]調查發現,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男生差,心理障礙患病率比男生高。她們對外部刺激比較敏感 ,情緒穩定性較差,情感比較豐富、細膩、強烈 ,而感情脆弱,應激能力差,更容易陷入心理矛盾的泥潭,從而產生心理障礙。究其原因 ,易銀沙等[10\]分析:其一,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在選擇單位、選擇職業上面臨較強的競爭,大學生除了學習本專業知識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相關知識,其學習負擔和壓力明顯大于以前;其二,對畢業后工作、待遇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擔憂,使得他們的心理負擔加重。張玉柱等[12\]考察發現,女畢業生的擇業焦慮在就業競爭壓力、缺乏就業支持、自信心不足和問卷總分均高于男畢業生,與安雅然[13\]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調查表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者占59.65%、欠佳23.29、障礙17.06%,其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適應不良、人際交往障礙、自我價值實現矛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14]。本調查顯示,畢業班女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學生, 其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為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敵意、精神病性、恐怖、軀體化、強迫,其差異有顯著性,表明畢業班女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大學生??赡芘c女生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有關,而社會在求職、用人等方面存在的性別偏見與歧視也加重了女大學生的心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會更加復雜多樣,這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環境及社會生活、自我調節控制的能力、人際關系的能力等是社會對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精神衛生專家認為,大學畢業班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衛生問題有其自身的特點 ,學校等有關部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適時、有效地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工作,提供職業指導,以便為國家培養身心健康的專業人才。
[摘要] 目的:探討山西省高校大學新生和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山西省內5所不同類型高校的1 915名大學新生和畢業生進行調查。結果:山西省大學新生和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全國正常人群,總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3.89%,新生在強迫、焦慮2個因子上得分高于畢業生,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上不如女大學生。結論:山西省大學新生和畢業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較差,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關鍵詞] 大學新生;畢業生;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
到2007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已達1 738.8萬,在學人數位居世界第一,但面對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令人擔憂。由于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還不完善,加上社會經濟的轉型、學習生活環境的變遷以及學業與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等一系列問題,許多大學生表現出不適應,甚至心理障礙、心理疾病,而且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新生與畢業生是心理障礙發生的高危人群,但不同學校、專業心理障礙的狀況特點也不盡相同。筆者對山西省5所大學的新生和畢業生進行了調查,以期有助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為各高校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按照分層整群抽樣原則,于2007年9月~2008年6月期間,從山西省5所高校抽取大學新生和畢業生共1 915人,涵蓋理、工、農、醫、文、史、哲等各專業類別,其中,綜合類山西大學450人,理工類太原理工大學345人、中北大學344人,醫科類山西醫科大學424人,農科類山西農業大學352人;一年級新生985人,畢業生930人;男生1 127人,女生788人。
1.2 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1]對5所高校大學新生和本科畢業生進行測評,以班級為單位,在統一的指導語下,采用無記名方式由學生認真填寫,當場收回問卷。全部數據輸入SPSS13.0做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由表1統計結果可知,山西省大學生在全部9個因子、陽性項目數及總均分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全國成人常模。以SCL-90陽性癥狀均分或9個癥狀因子任一項≥3分,考慮為有心理健康問題[2]。在1 915名學生中共有266人檢出有心理問題,占總數的13.89%;其中新生149人,占新生人數的15.13%;畢業生117人,占畢業生人數的12.58%;男生183人,占男生人數的16.24%;女生83人,占女生人數的10.53%。經統計學檢驗,新生和畢業生無顯著性差異,男生和女生有顯著性差異。以各因子≥3分計檢出率排序,可知本次調查山西省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依次為強迫(5.27%)、人際關系敏感(4.33%)、抑郁(3.50%)、敵對(3.34%)、焦慮(3.03%)等。
2.2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年級差異
由表2統計結果可知,山西省大學新生在強迫、人際關系2個因子上得分高于畢業生,且有顯著性差異,而其他各因子得分及總均分則無明顯差異。
表 2 大學新生和畢業生SCL-90評分結果比較(x±s,分)
*P
2.3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性別差異
由表3統計結果可知,在SCL-90全部9個因子中除焦慮因子外,山西省大學生男生在其他因子均分和總均分上都高于女生,有顯著性差異。
表 3大學男女生間SCL-90評分結果比較(x±s,分)
*P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山西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全國正常人群,提示山西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狀況很不樂觀,他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充分說明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目前國內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3-4],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在10%~30%之間,本次調查顯示山西省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3.89%,處于中等水平。主要心理問題依次為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焦慮等,與國內近年來對不同地區大學生測試結果的報道[5]基本類似,提示在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及表現形式方面,大學生這一群體之間有其共性的一面。
大一新生從中學來到大學這個新的環境,是人生歷程的一次重要轉折,也是其所面臨的新的人生階段[6],由于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大學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為適應性心理障礙。當今社會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是個普遍問題,而要找一份理想工作就更難了,所以他們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于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因此,大學新生和畢業生同是大學生中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年級,他們的心理問題都比較突出,而關于新生和畢業生之間的比較還鮮見報道。畢業生在人際關系方面比新生要好,可能是因為畢業生們彼此之間經過4年的相處與磨合,人際關系狀況與處理能力已明顯提高,而新生剛來到大學校園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故人際狀況相對較差。
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上不如女大學生,與鄭建等[7]報道的結果一致。筆者認為,其深層原因還是一種文化影響。在中國的文化中,男人應該成為社會的強者,應該是事業的成功者和支撐家庭的主心骨,尤其作為內陸地區的山西省,這種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因此,男大學生受這種文化的影響,背負著更大的中國文化包袱,其精神、心理壓力自然要比女大學生大得多。當然,也不排斥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女大學生尋求社會支持比男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而且有效,更容易宣泄消極、不良情緒,更能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
[摘要]隨著西藏自治區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藏族大學生告別了計劃分配,了解藏族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對于高校開展就業教育,對于政府的就業政策制定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藏族大學生 就業心理 對策
西藏自治區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已經進行了5年,從2006年開始西藏自治區??飘厴I生不再計劃分配,2007年西藏本科及以上畢業生,也不再計劃分配,均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和就業制度的改革都給藏族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挑戰。能否順利就業,影響到畢業生的人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就業行為的根源在于就業心理,因此,分析西藏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就其特征提出相應的對策,是民族高等教育就業指導的必要工作;同時,對于促進藏族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藏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的相關文獻并不多,而從學生主體角度進行的研究極少。心理學認為,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1]就業心理可以預測人的就業行為,所以,我們嘗試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藏族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揭示學生就業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根據其結果探討針對藏族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對策。
一、藏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
根據《西藏自治區政府批轉自治區人事廳等部門關于改革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制度意見的通知》(藏政發【2003】19號文件):“從2003年開始,新招收的大專(含)以上畢業生,除選派生、師范生、定向生和系統(單位)委托培養或少數特殊專業外,都要進入人才市場,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府主管部門不再指令性分配”。[2]根據該文件精神,自治區從2006年之后??粕?、2007年之后非定向本科生實行“市場導向、政府調控、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滯后
1.留戀計劃分配、工作求穩。實行雙向選擇政策,使得西藏大學生就業率告別了100%的概率,這給面臨就業的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很多西藏自治區同學對就業制度改革后的就業過程心存恐懼,對政策的了解程度有限,希望回到過去的“計劃分配”時代。在態度上,更多看到新就業制度對個人就業和發展不利的一面,甚至有同學認為政府不包分配工作的情況下,家里沒有關系就沒有辦法就業。
求穩是藏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調查發現,90%的學生希望能到各級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而愿意到企業去的學生只有10%。原因是政府機關和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單位待遇穩定,工作流動性小、不容易失業。因此,出現了大四一年都在考公務員,自治區機關不可以考市機關,市機關不可以考縣機關,縣機關不可以考村官的特殊現象。
2.就業理想與現實差距大。調查現實,67%的被調查者都希望到拉薩市或其他的區內市級城市工作。首先,這樣的就業理想受傳統就業制度的影響,反映出學生的職業價值傾向。西藏是全國經濟最不發達的省區。2006年全區總人口為28l萬,GDP為29l億元,年GDP在全國省區位列末尾。[3]雖然2009年與2008年相比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13%,但還是排在全國省區的第25位。相對于家庭收入的增長,大學教育的投入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所以在面對就業時,學生期望能盡快地得到回報。
學生的就業理想與西藏自治區的就業環境也有很大關系。盡管多年來自治區經濟發展保持了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和人均值偏小。在全區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17.6%、27.6%、54.8%,[4]雖然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第二、三產業絕對值不大,規模性企業較少,是典型的輸血型經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決定了經濟發展對畢業生就業的帶動作用有限。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準備不充分
1.就業心理被動。第一,學生大學學習生活特點的制約。就業制度改革后,學生從就業責任的客體變成就業責任的主體,需要學生有主動爭取就業機會,積極參與就業競爭的能力。當今的大學生一踏入學校的大門,就要樹立就業意識,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與發展,通過職業指導等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新時期大學生未來擇業的必由之路。西藏自治區學生入學后,面臨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適應壓力很大,[5]特別是到自治區外高校就讀的學生,由于語言、文化和學習基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整個大學階段都處于追學習、求畢業的緊張過程,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進行職業規劃,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對自己未來就業的準備。面對就業的來臨,顯示出被動、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第二,面對就業的焦慮情緒和依賴心理。大學生雖然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由于對民族地區教育的扶持政策,在高中階段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免費的,高考是自治區內競爭,相對來說他們的個人學習成長過程比較順利,自己獨立思考、決策的機會不多,在擇業時,面對選擇不能很好依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做出合理的決策,而是過分依賴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見進行取舍,表現出依賴被動。
2.就業手段局限。藏族大學生大多個性質樸、隨和、多較內向,不善言語,[6]進入大學后這樣的特征會直接影和制約著他們的學習潛能、創造思維和學習效果。在學習上表現出學習目的不明確、專業思想不穩定和學習方法不恰當等問題。另外,語言障礙使他們在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中存在困難,甚至無法接受大學全漢語教學,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面對就業學生容易出現專業知識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特征,不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就業行為表現出從眾、畏懼等不良現象。這樣的心理表現在就業手段的選擇上,主動求職行為很少,扎堆考試較多。前期的訪談中發現,關于實現就業的方法學生的選擇也非常傳統,大部分同學認為選修第二專業非常重要,后期的問卷調查進一步驗證了學生的選擇(66%)。今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表明,選修第二專業對學生自身就業幾率和待遇的正面影響正在快速下降,而藏族大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存在局限性的,這也反映出學生的選擇和現實存在差距。
(三)大學生畢業生就業心理的發展趨勢
1.逐漸接受現實、與全國趨勢一致。在《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06年度調查報告》中顯示:大學生擇業時選擇的單位性質依次為外資企業、合資企業、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黨政機關;大學生選擇單位所在的地區依次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大連。而選擇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比例則非常小。[7][8]這說明藏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在西藏區域內表現出和全國大學生選擇本質的一致性,都傾向于大城市、大機關和高工資又舒適的工作。但是在面對就業壓力時,他們大多會選擇到西藏地區基層崗位(通過“三支一扶”等)而不是到內地大城市。
2.短期內就業焦慮仍將增加。通過自治區政府的促進就業政策引導,2006年至2008年,西藏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都保持在90%以上;2009年就業率為84%。[9]但政府提供的崗位涵蓋了大部分就業學生,比如2007年有85%的畢業生是通過政府提供的崗位就業。[10]隨著時間的發展,政府可以提供的崗位將逐漸飽滿,另一方面,畢業生的人數不斷增加,比如2007年8003人,2008年11118人,2009年達到了13047人。[11]但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決定其農牧、電信、金融、旅游、餐飲等行業提供崗位較多,但畢業生所學專業與行業不對稱,結構性矛盾突出。除此之外,近年來國有企業改制分流人員逐漸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城鎮新增勞動力和進藏求職的區外畢業生逐年增多,使自治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9]所以學生就業焦慮仍將增加。
二、解決藏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要切實解決藏族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心理問題,需要針對上述各方面問題,從多方面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在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應從高校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兩方面入手,學校應以學生就業需要為主導注重藏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健康的擇業心理教育。
(一)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知識素質、專業技能素質、人文科學素質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藏族大學畢業生就業選擇有其獨特特征,在大學教育中,應該按照他們的就業需要設置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培養三種素質:第一是社會適應、求職的機能,二是扎實的專業知識,三是人文社會知識。除了開設相關公選課程之外,學校要引導學生多讀管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等人文方面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不斷增強對社會和現代管理科學的了解,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促進學生的擇業心理健康
藏族大學畢業生產生的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與畢業生的社會閱歷、知識結構、認識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關系,這就要求學校有關部門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高校就業辦公室應廣泛宣傳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就業政策,介紹社會發展狀況。針對學生傾向于回西藏地區工作的特點,通過媒體、網絡及時提供自治區人才供求信息,使畢業生對擇業環境有全方位的了解。另外,還應該開展就業知識技能培訓,除了普通高校學生的就業知識外,要加強藏族大學生普通話培訓、漢藏兩種語言的自薦材料準備以及面試技巧訓練等,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高??梢酝ㄟ^開展心理測評幫助藏族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指導學生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學生健康、順利地走向社會、適應工作新環境提供幫助。
(三)加強畢業生就業追蹤,做到專業和社會需要的良好對接
大學畢業生頻繁更換工作,原因有高才低就、專業不對口、酬勞不對等等,給用人單位和社會經濟發展都帶來負面影響。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處于關鍵時期,通過追蹤自治區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分析其人才流動的原因,學校通過教育調整,可以更好地為自治區發展培養人才。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區第一產業較高,第二產業比重過低,第三產業比重歧高,另外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不適應現象較為嚴重,[12]民族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因此高校應該按照自治區人才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結構,更好地實現人和崗位的匹配,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發展資本。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減小畢業生、高校和政府的就業壓力。
將要完成學業,準備踏入社會的莘莘學子們,在個人需要上有迫切感;在情感體驗上會出現跌宕感;在行為表現上易產生松懈感。要調整好臨近畢業的大學生的心態,就應從多方面抓好對他們的管理工作,從而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大學畢業生 心理狀態 管理策略
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表現都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對于那些將要完成學業,準備踏入社會的莘莘學子來說,他們的心理活動則更為復雜、更趨活躍。說到大學畢業生的心理特點。根據現代心理學理論,大學生雖然是成年人,但他們的心理并不成熟,他們只是大孩子。他們處于一個生理發育基本成熟,心理發育急劇走向成熟的年代。大學生的基本心理就是:他們渴求獲得社會承認,對待周圍的事件開始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他們思維與心理都十分活躍和積極,但也容易走向偏激。對待大學畢業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心理分析,應該結合他們是年輕人以及大學的特殊環境來考慮。
一、存在問題
1.不好找工作的大學生心理會有一定落差
隨著現在大學的擴招,以及市場與大學生的雙向選擇中存在的脫節,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難已經是個十分明顯的問題。在讀書期間,大學生一般不會對工作有太多的考慮,甚至很多大學生認為畢業后找工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不過是工作好與壞的區分罷了。但到了畢業階段,找工作成了現實壓力,他們不得不面對了。然而在這個時候,如果工作不好找,他們就會在心里形成一定落差。
高中生通過艱苦努力考上大學后,都會有一種像中舉一樣的“事業有成”的感覺。然而大學畢業時如果找不到工作,自己以及家庭的熱切期盼都無法實現,只能面對冰冷的現實時,自然大學生會有一定心理落差。
隨著并軌以后,大學招生開始對學費收取進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讀書已經成為不少家庭的一個較重的負擔。大學生和其家庭都希望畢業后找個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經濟條件,然而畢業找不到工作,自然會很著急甚至會對學校及社會產生怨恨。
很多大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把專業知識學好,通不過招聘單位的考評。他們自然會埋怨自己過去不努力,但也會怨恨學校沒有教育好他們或者學校這樣那樣的不好。特別是那些因為補考科目多等原因不能順利畢業的學生。
2.找到滿意工作的學生容易產生驕狂放縱心理
當然能找到滿意工作的學生往往是比較優秀的學生,所以平時他們就比較驕傲。在工作找好之后,所有后顧之憂都消除了,他們往往會放縱自己。面對周圍沒有找到工作的同學,他們容易有驕傲情緒。然而沒有找好工作的同學本來就心里煩躁,雙方都容易受到對方的刺激,從而產生一些事端。此外,找好了工作的學生往往會沒有心思學習,只知道玩耍,浪費時間。
3.平時沒有學好專業的學生容易產生消極心理
一些大學生本來是想把專業學好,由于平時貪玩好耍等原因沒有學好。但沒想到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他們就要畢業了,這個時候他們常常會產生消極心理,自暴自棄。他們或者會沉溺網絡游戲,以忘記現實的痛苦,或者找些消磨時間的事情。如此以來,他們常常會浪費畢業學年的重要時光。
4.畢業在即,很多學生容易因為感情問題出事
快畢業了,大學生因為依依惜別往往會聚在一起大吃大喝,從而產生一些問題。另外,有些人因為這幾年的恩怨情仇,也會在畢業時進行“算總賬”,從而鬧出一些事端。
二、做好對畢業生的管理工作
1.增進師生感情
深厚的感情是做好學生畢業工作的情感基礎。要培養和激發學生感情,老師對待學生要有父母心、兄長情,誠懇、熱心地幫助他們,使其受到感動和鼓舞。當然,這種感情的建立,不是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接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平時就要注重這種感情的培植,主動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滿腔熱情地為他們服務,在教他們知識的同時,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幫助他們取得進步。當老師和學生產生感情上的隔閡時,老師要及時主動想方設法化解、疏導矛盾,以免引起畢業生情緒沖動,以致采取一些非理智性的行動,釀成不良后果。
2.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當畢業學生心理出現障礙時,他們總是希望得到集體的同情和支持,特別是在聯系工作受挫時,受到不正確的影響,就可能失去自制力而沖動起來。相反,如果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排除了不良影響,就會使其情緒穩定,甚至會感激老師終身。榮譽感是支配學生的一種內在動力,要通過激發榮譽感,使他們能從保持集體榮譽的高度來評價和調節自己畢業的言行。可以采用與往屆畢業生談體會,組織學生們到社會上參觀等多種形式,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環境,克服不和諧現象,努力營造一個使畢業生從容笑對現實的良好氛圍。
三、做好畢業生心理輔導工作
1.制定畢業生就業心理輔導目標
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對個人的知識、體力、能力、社會經驗、智力和個性特點進行恰當的評價。指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職業的性質、特點、要求和就業可能性,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引導大學生把個人具備的條件與就業因素恰當地聯系起來,加以合理的組合,做出合理的選擇,形成切實可行的就業需要。使大學生了解社會分工、經濟特點、相關的職業群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這些職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為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追求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還要培養其為社會作貢獻的精神。幫助大學生了解個人的智能水平和個性心理特征,指導他們選擇今后就業的大致方向,以提高知識學習和個性鍛煉的針對性和主動性。提高大學生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正確選擇職業的能力,以及求職自薦能力和轉業改行的多項適應能力。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和職業道德輔導,引導他們抓好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和一般職業技能訓練,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團隊意識、吃苦精神、責任心等。
2.具體落實畢業生就業心理輔導內容
(1)強化擇業的自主意識,坦然承受就業的心理壓力
大學畢業生在社會高速發展中,應首先在觀念上積極地轉變并適應和接受。畢業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備了自主擇業的意識,才可能坦然承受來自就業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心理壓力。自主擇業在帶來機會和實惠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和競爭;擇業是自主的,但是雙向的,擇業的自主正表現在選擇與被選擇的雙向過程之中。如今畢業生已沒有了傳統的“一錘定終生”的分配,在未來可能還會面臨很多次擇業。
(2)樹立職業的長遠意識,調整擇業的價值取向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與其具體的擇業行為之間,總的來說雖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畢業生的各種具體的擇業行為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驅動,從而掩蓋了職業的深層價值。特別是高等院校的本科畢業生,一方面最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獨立性等職業價值;另一方面又似乎主要為經濟利益所驅使,它實際上是缺乏遠見的表現。不少畢業生一味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提高,卻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視功利,卻忽略了情感和理想。因此,畢業生完全不必要擁在所謂的“熱門”行業上,而應該有長遠的眼光和抱負。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理想的職業固然重要,但在沒有更好選擇的前提下,暫時屈就也是權宜之計。
(3)幫助大學生正確地了解自己
認識自己有多種渠道,一是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他人主要是指導師、家長、朋友、同學等。一般來說,任課教師對大學生的評價由于機會多、情感因素影響較小,評價的參照較寬,因而比較準確、可信。二是從活動成績的優劣來認識自己,不要因為一時的成敗而改變自己的志向。三是從教師、專家對自己的專門的評定中來認識自己。
(4)強化擇業中的價值觀導向
價值觀是主導人的行為的指導思想,它決定了個人職業選擇的傾向,決定當理想與現實沖突時人們的抉擇取向,也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幸福感。人們注重的內容千差萬別,但只要人們在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時,把個人的愿望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踏踏實實地工作,多元價值也未嘗不可。最高尚的職業價值觀是將個人的職業理想與國家的命運、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大眾利益結合在一起。
3.改善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方式
(1)開設以講授為主的相關課程
開設就業心理學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開展心理輔導的作用不是要擴展大學生的知識,而且要改善大學生情緒狀態、思想狀態、行為觀念、學會必要的社會技能等。
(2)開設就業心理輔導課和輔導活動
這是為開展就業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其特點在于:形式上以大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應充分適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心理輔導,可以對大學生就業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大學生活動,有利于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便于組織管理,且能使全班大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
(3)結合班級、團體活動開展就業心理輔導
不把就業心理輔導作為一門課程單獨開出、列入課程計劃,而是結合班會活動、課外活動、團體活動來進行,是這一途徑的特點。新生入學時的"開始輔導"、畢業時的就業輔導也屬于這一類。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輔導必須有自身的目標和內容,不要讓心理輔導被班級、團隊的日?;顒铀娑鴨适ё约旱奶厣?
(4)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是輔導教師通過與大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活動。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大學生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大學生解決問題。由于心理輔導的精髓在于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
(5)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就業訓練活動
如模擬招聘活動、參加就業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對就業的過程有一個感性認識,以利于更好地作好就業準備,消除就業恐懼心理。
臨近畢業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他們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部門應該付出更多精力與心智,關注臨近畢業的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就業心理,調整好他們的心態,從而使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讓他們的就業更加順利和諧。
近年來高校持續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社會人才需求標準多以發達地區供需來作為風向標,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歷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全面,就業已進入買方市場。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長短線專業就業差距一時難以平衡,學生求職時間和求職成本增加,社會整體薪酬水平下降,院校之間就業差距在不斷拉大。
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就業市場已經初步建立。但是就業市場尚未規范,機制尚不健全,與之配套的政策法規和措施尚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公平、公正、公開,擇優錄用的就業新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均設立了就業指導機構,積極促進畢業生的就業。但是,工作中也有一些欠缺和漏洞。首先,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就業信息的搜集和組織供需洽談活動,而對學生的就業心理缺乏深入的研究來解決畢業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其次,有的院校即使設立了就業指導機構,卻沒有專業的就業指導人員和心理咨詢人員,兼職人員又是缺乏時間和專業能力,從而使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由于上述諸多因素在不斷影響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對畢業生的擇業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從而造成了一些大學生心理挫折現象。
一、在大學生求職受挫后
出現的心理障礙及其成因
(一)情感障礙
1.焦慮障礙。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時,易產生不安情緒,表現在對自己將來生活事業前途的擔憂、恐慌及某些不當心理反應。一些未確定職業或未找到理想工作的畢業生往往會郁郁寡歡、悶悶不樂,特別是一些來自偏遠落后地區的大學生,和一些性格內向或成績不佳的學生,表現得更為焦慮。這種低落情緒往往渲染到學習生活中,使人精神負擔過重、心神不寧、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自卑怯懦。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怯懦,有一種“丑媳婦怕見公婆”的心理。有的在與用人單位見面時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精心準備的“臺詞”情急之下忘得干干凈凈。面試受挫后,常常表現出自卑和怯懦心理。研究認為,自卑和怯懦都是自我評價過低的一種現象,如果處理不好,這種情緒障礙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后續擇業行為,甚至影響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3.孤傲。一些大學生由于自我意識過于膨脹,很難把自我理想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對自我評價過高,就業過程中陷入自我浪漫意象之中:最好的城市、最好的單位、最好的待遇。但求職過程中很難隨其所愿,因此常常碰壁。這樣就降低了其自我認知水平,于是他們在重新審視自身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覺得自己無能,于社會無用。
4.憤世嫉俗。由于就業過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公平現象,少數用人單位錄用畢業生時講人情、講關系現象使得有的學生產生歸因偏差,把求職失敗歸為無權無勢、生不逢時,從而產生一種憤世嫉俗心理,認為世上一切都不公平。
(二)行為障礙
1.消極等待。有些畢業生本身就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信心和勇氣不足,不能積極地參與就業市場競爭,向用人單位展示自我,推銷自我,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贏得競爭。特別是他們一旦求職受挫,就更喪失了擇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寄希望于學校,寄希望于家庭,等靠思想和依賴心理嚴重,使自己在就業中處于劣勢。
2.攻擊行為。一些求職受挫的學生,由于心情憂郁焦慮,心中常有無名之火,這種無名之火常常會遷移于各種情景中而發泄出來。少數畢業生動輒就與人爭吵,甚至打斗,還有些畢業生把無名之火發泄到學校公共財物上,在課桌上刻寫不文明的詞語發泄不滿,甚至損毀桌椅門窗等。有些人更走向極端,由于歸因偏差而遷怒于社會不公現象,出現報復行為,導致刑事案件發生。
3.自我貶損。畢業求職受挫的學生,除了部分出現攻擊行為外,還有些學生走向另一端,出現自我貶損現象。他們受損后往往過分自責,懊悔不已,恨自己無能,并開始封閉自己。有的甚至對前途充滿恐懼和絕望,走向自殺。近年來的畢業生自殺增多的現象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三)成因分析
1.就業目標設置不當,期望值過高。就業對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來說都是平生第一次。青年人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期望找到一從份條件優越、待遇好、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工作。有些畢業生由于就業目標設置過高,使得這種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差距,在求職過程中心理準備不足而導致就業時心理受挫。
2.對自我人生價值的浮躁理解。當代大學生注重強調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由于他們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大人的百般呵護,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他們一方面渴望干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吃苦,害怕困難,希望找到一條既平坦又能成功的道路。這種對人生價值的浮躁理解導致現實當中心理受挫。
3.自我意識和自我把握能力的矛盾。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都很強,強調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但是一些學生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把握機會。很多人自我評價過高,而另一部分人則自我評價過低,對自己不正確定位,產生擇業偏差。
二、畢業生挫折心理的調適方法
(一)認識心理輔導
認識心理輔導是指從學生的認知入手,糾正認知偏差。讓學生了解有關職業與人才的基本知識,認識職業道德、職業現象、形成職業觀念,幫助其建立合理的人才觀念與擇業觀念。
1.就業形勢分析。各高校應盡快建立起區域乃至全國性的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提供就業咨詢服務。做到信息資源共享,為畢業生的流向和人才的宏觀調控提供準確的數據分析,使畢業生及時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供需情況和人才流向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求職方向。
2.擇業觀念轉變。學校應幫助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大學生要為社會建功立業,實現自身價值,必須有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精神和從基層做起的心理準備。因此,學校在擇業觀念方面,要引導大學生順應新時期的社會要求,樹立積極的擇業觀念以及接受終身學習觀念。
3.自我意識輔導。大學生能正確估價自身的興趣、能力、態度及其他相關因素,了解成功的條件是正確選擇職業的前提。因此,就業輔導工作應幫助大學生正確評價自我,了解自我性格、興趣能力和生理心理素質等;指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健康心理,實理自己就業理想目標。
(二)心理問題干預
1.引導注意轉移。輔導學生在受挫后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中去,減少學生求職失敗的自我負強化機會,避免學生一直陷于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
2.給予積極暗示。給予積極自我暗示,避免消極的斷言。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潛意識中往往尋找極端形式借口自我開脫。這種極端借口就是消極的斷言,如“再也沒臉見人”、“我真沒用”。消極的斷言表達出消極的情緒,預示消極的未來,從而人為地創設出更重挫折情境,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在輔導過程中,要盡量降低或消除學生消極的斷言,對學生情緒給以客觀評價,使情感具體化,就事論事,給予積極鼓勵性暗示。例如“你還不錯,竟然沒哭”,“你這次情感反應比以前要好多了”等。指導學生將消極心情冷靜處理,降低挫折帶來的壓力。
3.鼓勵情緒宣泄。指導學生學會積極的情緒定向應付策略。當挫折情緒已經帶來巨大心理壓力,而一時難以克服困難化解壓力時,可以主動地把心理壓力轉化為適度的情緒反應,并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如求職碰壁時,可以通過自我言語的“自嘲”方式宣泄出來,或者通過書信等方式進行自我傾訴;鼓勵學生把心煩惱向輔導老師傾訴,并給予保密和安慰,或者引導學生把不快的情緒發泄到有益的活動上來,如唱歌或參加體育運動等。
4.培養風險意識。對大學生就業受挫心理輔導,要立足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培養大學生求職風險意識,提高大學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首先,教育畢業生加強對事物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認識,正確看待就業挫折。其次,鍛煉學生意志,通過實踐活動,經歷成功與失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轉化心理品質。再次,輔導學生自我教育。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使心靈得到感性的熏陶和理性的升華,以堅強的風險意識和頑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迎接求職困難和考驗。
摘要:大學畢業生,當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即將告別母校,從而開始人生新的航程之時,也正值國家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之際。祖國的強盛。民族的振興,天降之大任于肩,任重而道遠。充分實現自我價值,不辜負國家厚望,是每個大學生都應具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如何進行角色認知、順利度過角色轉換,是邁好就業上崗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關鍵詞:角色;角色轉換;角色沖突;心理調適
“角色”原是戲劇中的名詞,指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一些學者將它引入社會學范疇,進而發展成為社會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敖巧辈皇蔷唧w的個人,它本質上反映一種社會關系,而具體的個人只是一定社會角色的扮演者。
一、正確認知社會角色
所謂“角色”,是指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和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遵循相應該身份和地位的行為模式和規范。它是由一定的文化價值體系所決定的,并且與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相一致,是社會對特定社會關系上的同一種社會位置的價值與意義的期望,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依據和基礎。
(一)學生角色
我國大學生年齡階段大多處在18―24歲之間,個人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趨于成熟,充滿青春活力,思維敏捷活躍,正是人生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鍵階段。大學生作為一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其主要任務是努力學各種文化知識,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并在道德品質、能力素養方面不斷鍛煉。
在經濟方面,大學生主要還是依靠家庭的資助,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經通過勤工助學、獎學金、國家貸款的方式,靠自己來部分解決經濟方面遇到的問題。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界定學生角色:在國家社會教育政策和教育環境的保證下以及家庭的主要經濟資助下,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培養自身多種能力,不斷提高綜合素質,使自身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二)職業角色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由此而產生了眾多的職業:律師、警察、教師、工程師、拍賣師、經理、工人、理發師等。而新的社會需要的產生,使一些現代色彩的的職業如短信、健身教練、服裝選購員等也應運而生。
職業類型眾多,角色“個性”具體。但是千差萬別的職業角色有其共同的內容:職業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會地位,享有一定權力并履行一定的義務,受到相應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的約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經濟獨立。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界定職業角色:在某一位置上,依靠自身知識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具體地開展工作,在行使職權、履行義務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取得相應報酬。
二、大學生面臨的角色轉換
走出校園的象牙塔,步入外面的世界,從一名在校的大學生成為某公司的職員,生活開始了新的階段,大學生所處的社會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這種角色變化不僅體現在工作和生活的內容有著根本的不同,而且還表現在踏入社會后,不可避免要受到更多社會關系的制約影響,將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這種社會角色的變化和轉換,在一定意義上是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換,即“社會化”的過程。
大學畢業生從學生角色轉換到職業角色的過程,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個人的行為模式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其間必然伴隨著較大的不適應性。只有正確認識這種角色轉換過程,盡早做好準備,形成職業角色觀念,提高職業角色技能,增強角色扮演能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不適應,使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良好開端。因此,大學生一定要充分把握好畢業前后的兩個重要階段:
(一)擇業期是進行角色轉換的首要階段
目前我國的大學畢業生一般在每年7月份離校,奔赴各地的工作崗位,但是學校的就業工作一般從前一年的11月份就開始了,通過雙選會等各種渠道,大學生提前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進行擇業準備。這一時期也是大學畢業生進行轉換角色的重要階段。
這一時期當中,各地區及高校學校相繼開辦供需見面會和畢業生就業洽談會等眾多擇業平臺,畢業生通過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過程,可以加強對用人單位性質、規模、管理、經營、市場的了解,初步掌握關于自身發展待遇、住房、家庭組織、深造等相關情況,較為合理地對自己的職業進行定位,進而通過簽定就業協議書來確定自己的職業角色。
(二)見習期是進行角色轉換的關鍵階段
參加工作后的一年或半年為見習期,之后轉為正式人員。這一時期開始,對于在擇業期間內對職業角色的一切想象均成為了現實,大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真實的崗位工作情況是期望與現實的“磨合期”。
初到一個嶄新的工作崗位,工作和生活環境與大學校園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差別。在地域上,高校大多位于大中城市,交通便利,經濟較為發達,學習和生活的條件比較優越,壓力較小;而眾多的職業崗位不一定在城市里,有的在偏僻的山溝里,有的處在茫茫的戈壁,環境相當艱苦。在時間上,畢業前的學生時代,環境和工作非常熟悉,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而就業后,由于初到崗位,一切可能需要重新學習和適應,工作繁忙,經常需要加班加點,屬于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
從大學學習環境到職業環境的巨大變化,對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產生的較大的挑戰,在見習期內對未來職業角色的正確認識并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是順利完成角色轉換的關鍵。
三、角色沖突及其產生的不適應性
(一)角色沖突的內涵
首先,社會角色的不同要求產生角色沖突。如前所述,“角色”指與某一特殊位置有關聯的行為模式,代表著一套有關行為的社會標準。一個人的角色反映了他在社會系統中的地位,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一個人經常需要同時扮演幾個社會角色,而當這些角色對他的要求又不一致時,或者當人們對同一個角色在需求、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等有著幾種不相容的期待時,就會產生“角色沖突”。
其次,個人和角色之間也會發生沖突。例如一個學生在美術上非常有興趣,但是在報考時屈從父母期望而讀管理專業;一位管理者具有仁慈、樂于助人的特質而不愿意使人為難,但是又必須控制、評估、培訓甚至解雇下級等,這就是個人和角色之間的沖突。
(二)角色沖突產生的不適應性
角色沖突是引起個人心理不適應的一個源泉。研究證明,體驗到角色超負荷的人會心率加速,膽固醇增高,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角色緊張”,角色緊張對社會及個體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
心理不適應,是指人們因為某種原因導致心理失衡而產生的消極情感體驗。大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的最先遇到的麻煩就是心理上的不適應。畢業生到崗后心理不適應主要包括畏懼感、失落感、壓抑感、懷舊感、孤獨感
四、心理調適的方法
以上一些心理不適應都是上崗后容易出現的,可能常常幾種情感伴隨出現。但是出現問題并不可怕,關鍵要正確的看待和分析,找出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良好個性基礎上實現角色轉換,適應世界,并改造世界。
(一)行為調節法
行為詞節的方法很多,其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他人友好相處,能夠使迅速緩解不良情緒。因此,在工作的交往中,要了解經常相處的他人特點,做到尊重、謙虛,與人為善。同時還要明辨群體對自己的期待,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語言調節法
語言調節可不出聲地進行,也可通過自言自語、甚至在無人處大聲呼喊的方式進行,還可以用文字記在日記上、扉頁上,或寫在紙片上貼在床頭,經??吹较氲?、不斷鞭策自己。
(三)行為補償法
當所追求的目的受到挫折或因個人的某種缺陷而失敗時,及時改變方向以其他能獲得成功的活動來彌補因失敗而喪失的自尊和自信,不要總是處于追悔和失望中,要積極尋找新的機會重新開始。
(四)注意轉移法
如果個人有了焦慮或苦衷,不能長期憋在心里,要用適當的方式,向自己信賴的領導或是朋友傾訴。以減輕內心中的苦悶,同時認真聽取別人意見,運用恰當的方式參加集體活動,這樣通過與人溝通,增進同事之間互相的了解,以便調整心態,投入緊張的工作中去。
(五)精神升華法
剛剛進入社會,畢業生很有必要進行一番自我認識,明辨個人優勢和缺點,找準新的生活坐標。由于缺乏工作經驗,畢業雖然擁有較大的知識優勢,但是同時一定要放下架子,堅持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虛心請教,勇于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日后擔當重任積累經驗。
總之,心理矛盾的調適必須腳踏實地、從現實出發去追求解決的辦法。在過程中應主動接納新鮮的事物,并積極行動起來,恰當調節自己的情感從而獲得最終的成功。
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從2001年的125萬到2002年的145萬,從2003年的212萬到 2004 年的280萬再到2005年的338萬。高校畢業生的數量與年俱增,客觀上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共青團中央學校部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遼寧和陜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發放大學生問卷4000份,開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問及“您在大學生活中感到最苦惱的問題”時,有43.1%的大學生認為是“就業壓力大”;以下依次為:學習壓力大(39.3%)、無法確定發展方向(36.5%)、經濟壓力大(30.1%)。由此可見,大學生主觀上已經感受到嚴重的就業壓力。
但是,同時也不能忽略這樣一種并存的社會現象:在大多數同輩群體在就業上躍躍欲試的場景下,部分大學生自主選擇了不就業的生活方式,大學生不就業的原因形形色色,如暫時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或者希望深造等,既有社會原因,也有學生個體原因。
社會、教育部門和學生家長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在學生畢業后立刻找到工作崗位,卻忽略了有些大學生自身可能根本沒有就業的心理準備和就業意向,具體而言,造成部分大學生不就業的個體原因比較突出的是大學生的心理不就業。
心理不就業的概念
大學生心理不就業是目前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心理不就業的大學生主要特指部分大學生由于心智能力不成熟導致不愿或不能就業的含義,排除已經有明確的目標暫時不予就業的大學生以及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就業的大學生。如心理不就業的大學生不包括畢業后雖暫時沒有就業,但是自身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并且已經付諸于實際行動的大學生。
心理不就業大學生的特點是雖然個體有健康的體魄、卻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沒有時間概念、跟著感覺走、貪圖享受或者“長立志”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心理不就業包括三類大學生:一是主要由于性格原因,如膽怯、不愿吃苦等,畢業后賦閑在家,無所事事,一直沒有走上工作崗位,很多大學生不愿就業的理由一般都是“工作沒意思”、“沒心情工作”、“太 累”;二是畢業后雖然暫時勉強走上工作崗位,但是從內心并不珍惜工作機會,在工作中沒有全身心投入,以工作太緊張、不適應工作環境、人際關系不好和希望再學習等原因隨時可能撤離工作崗位,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頻繁跳槽;三是盲目報考研究生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報考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出于對報考專業的熱愛、深思熟慮希望深造,而是隨大流、逃避就業的權宜之計。
心理不就業的原因
首先,大學生欠缺生存憂患意識,沒有自食其力養活自己的觀念和責任。這部分大學生共同的特點一般是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好,父母對于子女比較嬌慣或者比較縱容,養成成年子女自立能力和意識薄弱,畢業對于他們只是一個形式而沒有價值和意義,因此有人也形象地將這些學生稱為“NEET族”。
另外造成學生不思進取的原因是學校教育的缺陷。高考指揮棒下的學生只知道埋頭學習、認真考試,不知道如何做人。如有的學生高考分數很高,入學后卻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談不到照顧他人。洪戰輝帶著妹妹上學的事跡感動和震撼了大學生,原因之一就是當前很多大學生生活過于安逸、享受,沒有生存的壓力。
第二,大學生“長大不成人”,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突出的表現就是 “心理不就業族”的頭腦中完全充斥著自我,考慮就業問題幾乎完全是站在個人利益立場上的表態。大學生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經是成年人,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遠遠低于生理年齡,社會化成熟度低,個體責任和社會責任淡薄。如部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學生以經濟利益為導向,貪圖生活享受,不愿到貧困地區。如目前最需要畢業生的那些邊遠地區、中小城市、艱苦行業的基層一線等中小型單位雖然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學畢業生,但年年要人卻年年要不到人。
第三,錯誤的職業觀,收入水平已錯誤地成為大學生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志。根據相關統計資料,2005年本科畢業生有超過七成月薪在1500――2000元,超過2500元的不足10%,大學生中出現了“畢業漂族”、“啃老族”。另據報道,廣州某項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更傾向于實際經濟利益,在待選的16項標準中,個人收入的被選率居首位,達82.2%。中國教育報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71.5%的學生希望能在沿海開放城市工作,外資企業金融機構是許多學生最理想的單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流傳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等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職業觀念,認為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錯誤的精英意識使的他們對職業有過高的期望值,主觀上已經對職業劃分出高低貴賤,沒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概念,對職業的過于挑剔,使他們雖然有較高學歷,總也找不到滿意的崗位,錯誤的職業觀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就業渠道。
另外,大學生被動的等待就業崗位,沒有創新意識和魄力也是當代大學生面臨困境的原因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 1995年發表的關于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在學位=工作這個公式不再成立的時代, 人們希望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 而且也是成功的企業家和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甭摵蠂炭莆慕M織又于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培養大學生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 應成為高等教育主要關心的問題,大學生愈來愈不僅僅是求職者, 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贝髮W生就業不是被動地等待工作,也不是必須在現有特定的領域尋找空缺,而是主動地、全方位地尋找可能的崗位并通過施展才華使其成為自己的現實工作。
第四,求學時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自己沒有學習計劃、學習是被動的、敷衍的,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沒有充分被消化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系統,對知識的理解是膚淺的,同時沒有內在的學習動機,不可能有意識、系統地拓展相關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導致知識和社會技能欠缺。
目前部分高校招生標準降低,進校后對學生的要求不嚴,加上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專業知識掌握很差,畢業時雖然能勉強過關但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普遍看重人品和能力,不少單位已經開始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這部分學生是很難在就業市場上有一席之地的。
第五,大學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這樣的大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求職過程中只要受到打擊就會一蹶不振,很難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來,不能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主導、樂觀地尋找出路,而是變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
心理不就業的矯正對策
首先,建立正確社會人才觀的輿論氛圍,因為這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有極大的影響。當前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明確表明勞動就是光榮的,就是對社會有益的,只有好逸惡勞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可恥的。熱愛勞動,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人就是社會所認可的人才和棟梁,幫助大學生鄙棄那種一切錢看、貪圖享受的錯誤觀念。
其次,社會、家庭和學校應著重培養大學生的成人意識,通過多種方式,如榜樣的示范效應、講座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方法,防止他們心理年齡低齡化,增強他們的成人感,樹立他們的社會責任心。
同時,高校應認真貫徹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養大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正確的擇業觀,引導他們走出以個人為中心的狹隘小圈子,摒棄自私自利、享樂腐化等思想觀念。正如馬克思在《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所指出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摘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涉世之初的大學畢業生處于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上。面對新的開始,他們必然要接受一種心理挑戰。如何面對這種挑戰,會直接影響到人生的成敗。因此,研究和思考涉世之初的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尤顯重要。
關鍵詞:涉世之初;大學畢業生;心理問題
一、涉世之初的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問題及表現
涉世之初的大學畢業生心理是他們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初,工作和生活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后而產生的一些心理活動,主要有:
1.懷舊心理
懷舊心理是大學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對校園生活,對學生角色的依戀心理和懷舊心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大學畢業生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置于學生角色來要求自己和對待工作,以學生角色的習慣方式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面對與同事、領導等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及職業責任的壓力,不禁會留戀相對單純的學生時代。
2.競爭心理
競爭心理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下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的鮮明的特點是自主性、開放性和競爭性等,它在為人們的經濟活動提供廣闊的舞臺和自由空間的同時,也滲透了更強的競爭力。這一切就促使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心理的形成。
3.抱負心理
抱負心理和競爭心理是孿生姐妹。年輕的學子們通過在學校的多年“充電”,每一個人都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他們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走出校園,渴望在新的工作環境里,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人生價值,真可謂是激情滿懷,虎虎生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抱負心理。
4.抵觸心理
抵觸心理和抱負心理是一對矛盾心理。大學畢業生剛工作時,一般都滿懷希望,充滿信心,然而工作一段時間后,有些人便會出現心理逆轉,即產生了所謂的抵觸心理。抵觸心理大多是對現狀不滿意,引起的心理失衡和心理逆轉。比如環境的不盡如人意、工作的不能完全勝任、人際關系的生疏復雜、工作待遇的不夠理想、社會輿論的偏見、單位領導的關心不多等等,這些都是產生抵觸心理的原因。
5.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和競爭心理是一對矛盾心理。依賴心理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但我這里指的是在工作中的不思進取、不積極主動地去競爭,而是“等和靠”的一種心理。大學畢業生剛走上社會,對這一大轉變還不能完全適應,缺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獨立意識,在工作中不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而是依賴父母、依賴社會關系等。
6.自負心理
自負心理也可稱自傲心理。自負心理是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有些大學畢業生常以文憑、學位或畢業于名牌大學而自居。自認為接受了正規教育,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是個人才,因此輕視實踐,放不下架子,只想做高層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層工作和基層工作人員,甚至認為一個堂堂的大學畢業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的自傲心理。
二、涉世之初的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便在人生的旅途中完成了一次莊嚴的跨越,開始了人生的又一個新的起點,從此,他們面對的將不再是學校、老師和同學,他們將面對新的開始、新的環境。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對大學畢業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大學畢業生本身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角色的變化,從一個校園人轉變為社會人
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前是一個校園人,生活的圈子只局限于校園這個小范圍,在人們的眼中是個半獨立的成年人,因為他們雖然在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心理尚在發展之中,而且在經濟上還依賴父母。當他們從校園走上社會,心理便逐漸成熟,而且經濟上也開始逐漸獨立,就會成為主宰自己生活的一個獨立的人。
2.人際關系的變化,從簡單到復雜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所以進行人際交往是人社會化的重要標志,但在校期間和走上社會的人際關系是截然不同的。在學校里,大學生交往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同學,他們有著相同的年齡,相同的志趣愛好,而且同學之間沒有太多的利益沖突,他們之間是平等的,所以,這種人際關系相處起來比較容易、比較和諧,但走上社會后,人際關系開始變得復雜,每個人都要處理好和領導、同事、鄰居和朋友的各種人際關系。
3.目標的變化,從掌握知識到應用知識
目標是一個人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或者是想要得到的結果。一個人所處的時期不同,他的目標也就會有所不同。在學校里,大學生的職責是學習,那么,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評上三好或先進,這就是在校大學生所追求的目標。當走上社會后,大學畢業生的職責變成了工作,那么,積極努力的工作,讓自己所學的知識有所展示、有所發揮,成為被人重視的人和成為單位的骨干就是大學畢業生所追求的目標。
三、涉世之初的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問題對策略探
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之初產生一些心理問題是自然的,對這一點應有基本的和足夠的認識,但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任之發展,而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導他們朝正確的方向發展,以避免造成心理障礙,影響人的健康發展。
1.立足現實,增強獨立意識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應盡快從大學生活的沉湎中解脫出來。學生時代相對單純自由,學習生活上依賴父母和家長,工作后大學畢業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要在工作中獨當一面,人們也開始把大學畢業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來看待,這就要求大學生進一步增強獨立意識。
2.正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
剛走進社會,自我期望不要過高,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期望,接受自己工作初期的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應表現,丟掉完美主義,客觀地分析自我,對自己來點平常心。此外,還要理解別人對你的角色期望,認識到,別人不會因為你的不適應而排斥你。心理學研究表明:有無良好的自我概念,這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礎。所以工作初期必須能客觀地分析自我,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正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這樣,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我價值。
3.培育良好的心態和情緒
在心理認知觀念上,不要受“消極情緒”感染,只見影子而不見陽光,變成一個悲觀主義者,對生活失去熱情,消極處世。而要正確地看待社會,使自己的思想適應社會發展,保持積極樂觀、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