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04:53:47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幼兒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刊訊 2013年5月10日,第64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幼教裝備論壇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辦。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組委會名譽主任、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韓呼生,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會長王富,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劉詩海,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裝備處處長喬玉全,武漢億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先新等出席了此次論壇。
本次幼教裝備論壇由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幼兒園教育裝備研究中心主辦,湖北省教學儀器設備行業協會、武漢億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旨在全面研討幼兒教育裝備在幼兒園科學保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與相互關系,推動國內幼兒教育裝備體系的完善,服務幼教事業的發展。
王富在致辭中說,幼兒教育裝備作為幼兒教育事業的重要物質保障,是實施幼兒園保教活動的基本手段,也是衡量幼兒園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對促進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劉詩海在講話中說,大力發展幼兒教育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這對幼兒教育裝備產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希望能有更多的教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出更多富有創意、有趣健康的玩教具裝備產品。
論壇上,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綜合研究室主任何建閩、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幼兒園教育裝備研究中心核心成員焦文秀、億童培訓總監靳金翠分別作了主題發言。
本次論壇還舉行了“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幼兒園教育裝備研究中心”的授牌儀式。韓呼生主任和陳先新董事長分別代表合作雙方發表了重要講話。未來,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幼兒園教育裝備研究中心將致力于向各級各類幼兒園宣傳推廣國務院和教育部有關幼兒園教育裝備的政策、法規,組織開展幼兒園教育裝備的課題研究,組織與協助召開全國性、地區性的各類學術論壇活動,推動我國幼兒教育裝備事業和諧、健康發展,使國內幼兒教育裝備體系更加深化和完善。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優質的幼兒教育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然而優質幼教資源的短缺以及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卻制約了幼兒教育的正常發展。
一、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優質幼兒教育資源短缺是當前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條件好、質量高的公辦園已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家長的需求。民辦幼兒園雖然數量多但辦園質量低,普遍規模小,其校舍陳舊、設備簡陋、玩教具匱乏。此外,民辦園的教師隊伍都是臨時聘用,且缺少學習培訓和教研的機會,幼兒園本身也忽視對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民辦幼兒園都是自負盈虧的個體經營單位,因此它們為了搶生源會迎合家長的教育理念,提前教授小學內容。這種保教理念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阻礙了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制約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1. 家長的錯誤教育觀念,導致“小學化”傾向愈演愈烈。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恨不得將所有小學的教學內容都前移。調查顯示:90%的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提前學習,學習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3~6歲的孩子就開始參加各種培訓班,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
2. “小學化”傾向使公辦園受到質疑和沖擊。由于家長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往往以幼兒會認多少字、會背多少詩、能做多少算術題等作為評價幼兒園的標準,家長這種“望子成龍”、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給公辦幼兒園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家長的無知不僅助長了民辦園的錯誤傾向,同時也對公辦園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3. 幼兒教育“小學化”直接影響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超負荷或超年齡段的學習教育以及違背幼兒發展規律的知識技能訓練,會使幼兒身心發展受到傷害。我們曾對公辦園和民辦園的幼兒進行追蹤調查,調查顯示:在民辦園進行過“小學化”訓練的幼兒,在進入小學后起初感覺還好,但兩三個月后就沒有了明顯優勢;相反在公辦園畢業的幼兒,由于幼兒園注重對幼兒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和生活能力等的培養,因此他們在小學階段的表現會慢慢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1)在幼兒階段被灌輸小學內容,幼兒似懂非懂,到了小學再重復學就等于熱剩飯,枯燥無味的重復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2)民辦園教授的書寫方法不規范,握筆姿勢不正確,上小學后很難糾正,嚴重影響了幼兒的發展。
三、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策略
1. 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1)錯誤的觀念是導致“小學化”傾向的根源,轉變家長的觀念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幼兒園和相關教育部門要通過舉辦大型宣傳活動,廣泛宣傳幼兒教育的相關政策以及科學的育兒知識理念,引導幼兒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讓家長走出幼兒教育的誤區。(2)開展幼小銜接活動,讓家長參與其中,改變家長重知識輕情感、輕能力習慣培養的陳舊觀念。隨著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深入,家長對孩子學習與發展的認識將會不斷提高,靠“小學化”吸引家長的民辦園將完全沒有市場。
2. 規范辦園,幫助民辦幼兒園樹立正確辦園理念。 (1)教育主管部門要引導公辦園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開展一系列幫扶活動,幫助民辦園規范辦園行為,提高民辦園教師的業務能力和保教水平,使民辦園走上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真正實現幼兒教育質量同步提升。(2)引導公辦園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保證本園正常運轉的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辦公園經常性地選派骨干教師進駐到民辦園承擔保教管理與教師培訓的指導工作,開展多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培訓會,幫助民辦園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師資隊伍素質。(3)引導民辦幼兒園認真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民辦幼兒園要在實際工作中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堅持科學保教,從根本上杜絕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4)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管理,防止和糾正民辦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通過宣傳普及幼兒教育的科學方法,讓人們以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待幼兒教育。
每天清晨,我們踏著輕盈的腳步邁進了幼兒園的大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也就是在平凡與不平凡之間開始了日常的勞動。雖然平凡與不平凡看似是一對矛盾,但是又聯系得非常緊密。幼兒與老師的關系,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心靈的溝通。是一種和諧、真誠、溫馨的心理氛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
一,用科學發展觀,嚴格要求自己。
作為幼兒教師,20年來,我一直辛勤的工作在幼教第一線,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事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較高的業務能力,良好的師風師德和突出的工作業績贏得了領導的信任,同事的稱贊和幼兒的喜愛。先后多次獲得了幼教系統先進個人,榮獲了“三等功”一次,新華區公開課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在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客觀地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明確改進目標和措施,并把他們運用到我的實際工作中。目的是進一步落實《教育綱要》中提出的,對幼兒實施體,智,德 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正是這一目的,使我們幼兒教師受到了全社會的尊重,更是我們對全社會負有的崇高的責任和義務。愛崗敬業,勤于奉獻就成了我們行動的指南。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幼兒。教師要為幼兒營造寬松、愉悅、民主、平等、和藹的生活和學習氛圍。讓幼兒學會自尊、自信、互相欣賞和相互理解。尊重每一名幼兒。對于表現好的孩子,我們給他們一個贊許的微笑,鼓勵他們繼續努力。但對于不按常規做事的幼兒,我們盡量幫助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有不放棄的決心和愿望。
二,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我們工作的對象是幼兒,年幼的孩子各個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他們正處于長身體,學道理的階段。他們不是靜止的,而是變化發展的。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尊重幼兒,通過一系列的保教活動對幼兒施加影響,把知識,本領傳授給幼兒,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教師必須依靠我們自己無形的力量,把聰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傳遞給幼兒,因此,我們的工作效果,不單單取決于我們的知識水平,更取決于我們的世界觀和道德觀。
為了給孩子一杯水,老師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活水。為了能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我潛心學習了計算機。目的是把老師死板的教,幼兒生硬的學,變成活靈活現的畫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幾年來,我不斷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先后撰寫了《幼兒舞蹈教學淺析》,《探索幼兒的好奇心》,《我的幼教小故事》等教育教學論文。并發表在各級刊物上。多次參加了骨干教師的培訓和學習。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大膽創新。從多個方面設計教學方案,培養孩子的意志品格、培養幼兒日常生活規律化、培養幼兒的自我約束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現在的生活。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靈活變通教育方法。
三,愛崗敬業,做幼兒喜歡的好老師。
我們的工作很復雜,今年我們班迎來了30名新生,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很大,而且從未上過幼兒園,哭鬧,不聽勸的幼兒大有人在。自理能力尤其欠缺。在工作8小時之內,按規定我們還要組織幼兒入廁,洗手,喝水,吃飯,午睡,游戲等等活動,而且每項活動都需要我們老師費勁口舌,手把手的教,一遍一遍反反復復,付出難以想象的勞動和辛苦。要想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必須做到“五勤”即:嘴勤、手勤、腿勤、眼勤、腦勤。嘴勤是老師用簡潔、明快、準確、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和說服幼兒。手勤是指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必須親自動手,反復演示,不厭其煩。腿勤是指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要不停的巡視檢查指導。眼勤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眼睛隨時注意每一名幼兒的舉動,適時指導。腦勤是指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動腦思考,要有一變應萬變的能力。很難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我們是幼兒教師。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教會他們生活,教會他們做人,教會他們學習。做到“以愛動其心,以愛導其行。”尊重孩子,關心孩子是一種愛,嚴格要求也是一種愛,一種深沉的愛。愛不等于放松,不等于遷就。 孩子們的個性各有不同,存在差異。老師要學會用堅定的語氣對他們說:“你不可以這樣做?!边@就是要求我們愛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做人。
我們是喜歡才選擇了幼教工作,我們的工作充滿了愛。我們對家長充滿愛,體現在我們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家長,理解他們對子女的關心,珍愛和期望的心情。與他們建立良好平等的關系。互相學習和交流教育幼兒的經驗。解決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困難。爭取家長的信任和配合。我們對孩子充滿愛,體現在主動了解幼兒,與他們用各種方式進行交流,而孩子也親昵的稱呼我“媽媽”。
人們常說:“教師是紅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
“教師是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
“教師是鋪路石,讓學生從自己的身上踩過”
而我卻說:“教師是燃燒自我后幸福的眼淚”。
“教師是孩子破繭而出后燦爛的陽光”
“教師是花兒微笑下的一片綠蔭”
還有人說:“孩子最記不得的就是幼兒園的老師了”
而我卻說:“不一定”總會有孩子記得小時候有一位老師給我梳過辮子,教我穿過鞋子,傷心的時候抱過我,想媽媽的時候安慰過我,教會我很多知識。我們做幼兒教師的不是圖什么名和利,只要孩子走到大街上遇到老師大聲說一句:“老師好”,我就滿足了。無論誰問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會大聲的告訴他們:“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幼兒教師”!
摘 要:是在幼兒時期,由于孩子們的各項社會認知發育不夠,對于事物的屬性、結構認識不足,對于知識的學習也往往很難系統化的進行。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重對于孩子們的科學教育,讓他們能夠對于科學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他們實踐科學的能力,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個人品質與行為能力。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興趣;運用;策略
一、教師要培養幼兒科學探索興趣,引導他們觀察總結
1、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觀察
科學是指發現、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幼兒時期的孩子們由于其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發育不完善,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吃力,所以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的時候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思維特點,運用比較具體的、實物化的案例來引導學生的學習。
2、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提問
問題是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學生們發現了問題才會去提問、去思考、去探索,所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匯總。在面對教師的這個小實驗,學生們在剛開始的時候以為教師使用的是透明線,而當他們發現只是一塊黑黢黢的鐵塊的時候,他們就疑惑了: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呢?它為什么會控制小鴨子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就說明了學生有了一定的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做好總結。
3、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
面對學生的好奇心、興趣以及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磁鐵能夠在一定的距離內吸引鐵片,因為小鴨子是鐵做的,所以磁鐵就能夠“吸”著小鴨子“游來游去”,當然如果磁鐵離小鴨子過遠的話就不能“吸”著它了!通過這樣的回答,學生對于磁鐵有了很好的認識。這個時候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根據磁鐵的性質,我們可以用磁鐵來做什么呢?有學生就說:如果鑰匙掉水池里了,就可以用磁鐵吸起來!也有學生說:可以用來分辨鐵和其他的物質!學生們的回答讓我看到了大家對于科學知識的興趣,也看到了他們愛科學的心理,也促使了我做好科學教育的決心。
二、需要教師創設良好的科學環境,指導他們動手操作
1、利用自然環境
我園是一個縣級幼兒園,這里既有農村的良好自然環境,也有一定的城市化現象,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充分的利用這些條件,給孩子們創設一個自然化的學習場景。比如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令種植一些花卉、果樹、農作物,來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生長、開花與結果,讓他們認識到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陽光、土壤和水分。通過實際的場景為他們的科學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2、繪制科學壁畫
由于幼兒園自身經濟條件原因或者設備原因,在對于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為學生創設充足的實物場景,這就需要我們能夠使用一些輔助條件進行補充。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一起繪制園里的壁畫、宣傳欄,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知道的科學知識來進行繪畫、補充,來促進他們的科學意識發展與學習,為他們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
3、進行科學實驗
幼兒時期的學生對于大自然的神奇現象有著莫大的興趣,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中運用一些小實驗來“重現”大自然的神奇。比如雨后的彩虹很美麗,但是往往只出現很短的時間,所以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試驗操作,讓彩虹變得“常見”:只要使用一盆清水 、一面鏡子,就能夠在陽光下“制作”出“彩虹”,讓學生“大飽眼?!?,這個試驗其實就是運用了簡單的“光的折射”原理。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教師只要通過簡答的試驗就能夠給呈現出一幕幕神奇景象,通過場景再現給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創設條件,促進他們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
三、教師要在日常滲透科學教育,促進學生的學習生活
科學知識都是日常生活現象的總結與歸納,其源泉是生活,而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其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指導孩子們的生活實踐。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日常科學知識的滲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學,在科學指導下更好的生活實踐。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需要教師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從日常生活入手
生活是科學知識的大本營,生活周圍有許多事物,現象都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在操場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慣性的關系;吹氣球、玩風車,可以了解空氣無處不在。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2、從學習活動入手
學習的過程是對想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途徑,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的常識活動是最有利于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活動。是其它教育無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脫毛衣時,會看見“小閃光”,告訴幼兒這就是“摩擦生電”現象等,電風扇則是使用了“電磁原理”,讓學生能夠對于科學知識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3、從游戲活動入手
游戲是孩子們喜歡的一項活動,所以教師也要充分研究游戲中的科學現象,讓幼兒在玩游戲中學科學,在玩中用科學。如:通過動手玩天平,認識“平衡”現象,又如在開展角色游戲中,讓幼兒動腦、動手發明創造各種游戲材料:用塑料管制成聽診器,用可樂罐制成鍋、茶壺等。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善于吸收,發現科技新信息、新動向,隨時捕捉各種現象,抓住、利用每一個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迪。
編者按:據2013年1月14日《鄭州晚報》報道,鄭州市某幼兒園1月11日為100多名“自由戀愛”的孩子舉行了一場隆重的“集體婚禮”。“婚禮”有主婚人,一對對小“新郎”和小“新娘”手拉著手,穿著漂亮的禮服宣誓,在眾人的祝福聲中交換戒指、擁抱親吻。他們的爸爸媽媽也來見證這場“婚禮”,現場禮花四濺,掌聲雷動。該園園長說,他們之所以策劃這場“婚禮”,是因為3至6歲的孩子中不少進入了“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會對女孩說“我喜歡你”,有的女孩也會給自己喜歡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說要和對方“結婚”,這正是因勢利導、給他們灌輸健康婚姻觀的好機會。園方還稱,他們舉行“幼兒集體婚禮”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的實踐證明,舉行過“婚禮”的孩子責任感更強,關系更融洽,也更加自信和陽光。該事件一經報道,立即引發了公眾的“拍磚”。面對各界的質疑,園方解釋:這只是一場游戲活動,是“過家家”的升級版……
作為專業的幼教工作者。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事件?或者說,這一事件折射出我國幼教實踐中存在著哪些深層次問題?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由于客觀存在的觀念、師資以及投入等問題,常會出現各種亂象,這些亂象嚴重影響學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在全國第二個“學前教育宣傳月”到來之際,本刊特邀部分專家學者,從對幼兒“集體婚禮”事件的分析切入,深入評析當前幼教實踐中的一些不科學做法,以幫助幼教工作者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進而推動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本刊同期《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的“熱點聚焦”欄目也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等角度聚焦了幼兒“集體婚禮”事件,敬請參閱。
最近一個時期,大家對學前教育領域出現的“特色化”“專長化”“提前化”等現象和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分析,大部分的意見是學前教育要從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出發,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要堅持學前教育的科學性。但不同的聲音還是存在的,需要進一步討論。我們不期待對學前教育發出的所有聲音都一致,如果那樣,學前教育就失去了發展的活力;但我們對學前教育的科學立場必須是一致的,否則,學前教育的發展就失去了根基。為此,我想談幾點體會。
一、心隨身移——真正把兒童當做獨立的主體
不論什么領域,身心不共時,就會產生不和諧,甚至會產生沖突。其實,身心不共時的現象在教育領域也大量存在。因此,時至今日,我們還是要追求兒童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即呼吁人們身心共時,用現代文明武裝頭腦,真正信仰、依循現代兒童發展研究的理論成果。把教育建立在科學認識兒童的基礎之上。承認和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人生權利和人格尊嚴,進而確認兒童的學習者主體地位,積極倡導兒童以適宜其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主動學習。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要用適應時代需要和科學發展的觀念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不能死守傳統的教育思想,否則兒童就不會有良好的發展,也不會有美好的童年。事實上,大量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現象其本質和根源都是教育觀念和立場的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立場和觀念沒有問題,甚至認為對科學的兒童觀已了如指掌、滾瓜爛熟。其實,科學的兒童觀不是記得就行了,它不只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立場,甚至是意志。它必須在心靈深處扎根,在現實生活中踐行??茖W的兒童觀的確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人們對兒童的態度,兒童在這個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兒童的生活境遇,經常是判斷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茖W的兒童觀要求社會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把兒童需要當作社會最大的需要,把兒童權益放在優先的地位;要求與兒童相處的人們理解兒童成長和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尊重兒童的權利和尊嚴,盡可能滿足兒童合理的需要,同時,真正將兒童當作獨立的存在,保障兒童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確立科學的兒童觀,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科學的兒童觀是跟整個社會的文明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整個社會的文明作為基礎,科學的兒童觀不可能從根本上確立起來。西方社會兒童觀的確立也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兒童從宗教的枷鎖中、從成人主宰的牢籠中掙扎出來,是一個艱辛而持久的歷程,它伴隨著整個人類的思想解放和科學進步,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文明進步。
兒童觀問題是文化,是習慣,它有由來,有根源。讓我們來分析下面的案例。一位中國母親帶著孩子遇到了一位認識卻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對方介紹“這是我的女兒”,并讓自己的女兒“快叫叔叔”,這位叔叔趕緊說“多乖的小姑娘啊”。這是我們司空見慣的。體現了中國式的交往傳統和尊重長輩的美德,還體現了中國人評判孩子的標準。一位英國母親帶著孩子也遇到了一位認識卻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對方介紹說“這是艾倫”,那位叔叔會直接跟小女孩打招呼說“艾倫,你好”,小女孩也會跟叔叔打招呼說“你好”。這體現了英國式的社交文明和長幼禮儀。在前一個情景里,中國叔叔如果不主動問是不可能知道那女孩的名字的,因為他只聽說是熟人的女兒,那個女孩的身份就是別人的女兒,她叫什么名字似乎并不重要。其實她是別人的女兒這個信息往往是不需要介紹的,大部分人都看得出來。因此,這次偶遇的過程是媽媽向叔叔介紹了一個不太必要的信息,而漏掉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但大家似乎習慣了。都這樣介紹。說“這是我女兒”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在說“這是我的包”“這是我的自行車”,強調的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從屬關系。在后一個情景中,那位英國叔叔應該能猜出那個女孩是熟人的女兒,他不知道的信息是她叫什么名字,而那位母親就給了他這個信息。他們偶遇的主要過程是叔叔與艾倫之間的打招呼。艾倫就是艾倫,艾倫首先屬于艾倫,艾倫是她自己。這不僅僅是語言習慣的問題,更是思維傳統的問題。今天我們的幼兒園和家庭中成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讓兒童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按照什么方向去塑造,不就是認為兒童是屬于成人的,成人有這個“責任”去替兒童規劃嗎?
我們對科學兒童觀的確立不能抱過于樂觀的態度,更不能認為當前兒童觀已經沒有問題了,或認為學前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技術和方法問題。但我們對科學兒童觀的確立也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因為社會文明的腳步是勢不可擋的,人們對兒童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是在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科學兒童觀的確立需要全社會不斷作出努力,尤其是需要與兒童共同生活的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今天,錯誤的兒童觀已經較少以危害和摧殘兒童身體的方式表現出來了,但它會危及兒童的心靈,危及兒童的生活,進而危及兒童的發展。不科學的兒童觀經常會帶來不科學的想法和做法。對兒童的過多保護、溺愛,沒有原則地滿足兒童的不合理需要,或對兒童有過高的要求、過高的期待,凡此種種,都是成人不科學的兒童觀的具體表現。
二、以學定教——真正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
古往今來,學習者在學校學什么,往往是事先就定下的。從“四書”“五經”到今天的各科“課本”,從來就是以教定學,教師在學習者學什么的問題上也沒有太多的發言權。所謂學習者的興趣、需要。在以教定學的背景下,沒有誰真正會去關注。我們并不反對對一定年齡兒童的學習設定目標和進行適度規劃,但在如今教材主導、考試主導的情景下,兒童僅僅是一個接受者;教師能做的、能制約的似乎也只有如何讓兒童接受的問題了。這種狀況在今天的基礎教育實踐中大量存在。學前教育必須顛覆以教定學的宿命論調和實踐慣性。這是因為以教定學背離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無視兒童作為獨立主體的存在,無視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只有顛覆以教定學的舊觀念,學前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科學化的道路。
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是科學的學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難以落實的要求?!秶鴦赵宏P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面向全體幼兒,關注個體差異,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于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薄督逃筷P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也指出:“幼兒園(含學前班。下同)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制定保教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要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鍛煉幼兒強健的體魄,激發探究欲望與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培養積極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笨梢姡覀円恢睆娬{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偏離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學前教育就會出現諸如“成人化”“小學化”的現象,就會偏離學前教育科學化的航向。真正從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意味著讓幼兒通過經驗來學習,意味著讓幼兒做事,做符合他們需要的事。做適合他們天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戰的事,做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能激發他們思維參與的事。
與中小學生不同。學前兒童不是以符號學習尤其是文字符號學習為主要任務的,探究、操作、交往、表達是學前兒童主要的學習方式。這是由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的。所謂以學定教,就是以學習者的發展規律、學習特點和興趣需要為出發點和前提,來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學前兒童有一定的年齡特征,也有區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影響下的發展特征,更有個體差異特征。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征,我們可以大致確定課程的方向、課程的內容和資源以及課程的實施形式,但決不能一成不變。以學定教作為課程與教學的一個原則,在具體的教育情境里意味著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理解兒童是教育的前提,這是幼兒園課程設計的基礎,也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就一個具體的班級來說,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我們無法完全預知,兒童對即將到來的活動有什么反應我們也無法完全預知。因此。我們的課程與教學必須隨著我們對兒童的觀察和了解不斷調整。由此可見。對幼兒園教師來說,觀察兒童、分析兒童的活動及成果、利用各種資源為兒童創設活動的條件是非常重要的專業能力。一定要消除將彈唱跳視作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的誤解,會彈唱跳的人有很多,但不一定都具有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養,也不一定能成為好的幼兒園教師。真正優秀和專業的幼兒園教師必須有觀察、談話、作品分析、課程設計、評價等方面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這也是落實“以學定教”原則的專業基礎和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兒園中出現“特長化”“定向化”“提前化”和“成人化”的活動內容,是教師缺乏專業素養的表現,也是教師違背“以學定教”原則的表現。
三、同心協力——真正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意見》指出:“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鞭k好學前教育,讓學前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心愿,全社會都有為兒童健康成長而不懈努力的責任。
第一,要努力接近教育科學。首先耍了解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了解和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要,真正從學習者出發,考慮教什么和如何教。當前,應重點學習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掌握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教育和引導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尤其是應把握《指南》中特別強調的幾個核心精神,如: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我們應努力將《指南》的精神落實到學前教育的實踐中去,轉化為引導和促進學前兒童健康成長的力量。
第二,要堅決遠離不當利益。在當今學前教育中,不少背離科學規律的行為不是認識問題。而是利益問題。其實人們對有些有害幼兒身心健康的活動不是缺乏認識,而是缺乏正確的立場和價值判斷。當人們把學前教育當作主要經濟來源時,科學育兒只能是幌子和影子?!锻ㄖ分赋觯骸皣澜變簣@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逼鋵崳@些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以及其他各種名目的班,往往是跟經濟利益聯系在一起的。這是鉆了今天很多家長科學育兒水平較低和急躁冒進心理的空子,而真正受害的是學前兒童。
第三,要全力創造科學育兒的氛圍。教育部于2012年起開展了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活動的主題就是科學育兒。今年的宣傳月活動又即將開始,這說明政府已經在科學育兒宣傳方面行動起來了。對科學育兒的宣傳和普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當今,個別媒體的宣傳還在突出應試教育思想。倡導特長教育的價值,甚至傳遞反科學的信息,影響了全社會科學育兒氛圍的形成。各種社會機構,各種公共媒體,各個領域的社會成員,應集結成宣傳和踐行科學育兒理念的共同力量,不但要在教育方法上進行宣傳和普及,更要從基本的價值立場和信念上進行引導。要加強對家長和教師的宣傳和培訓。尤其應使更多的教師成為科學育兒的宣傳者、踐行者、示范者;要宣傳幼兒園和家庭科學育兒的新思想和新實踐,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的溝通與協作;要將科學育兒思想播撒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不斷深入人心,融入實踐。只有這樣,兒童才有真正幸福美好的童年。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理論創新的一個突出成果,對我們提高能力、搞好幼兒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幼兒教育;誤區探析
科學的發展觀在教育事業中體現為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學習機制、教育機制、成長機制,促進學生、老師、學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那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要求下,應辯證反思,重新審視我們的幼兒教育。
下面就現在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幾點誤區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進行分析與探討。
1 崇尚獨立性,忽視幼兒的交流
當前,有部分老師及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過分強調和崇尚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對幼兒只是要求的多,強調的多,限制的多,而忽視了幼兒的交流,這對培養幼兒的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是不利的?,F在的幼兒更需要朋友,他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更想與老師、小朋友交往,想要老師、同學成為他們的朋友。特別是我們幼兒老師更應該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讓幼兒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并掌握一些交往技巧和技能,習得一些親社會行為模式,從而促進其同伴關系的發展。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時間和幼兒交往、游戲,滿足幼兒的交流需求,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成長。
2 過分強調規則,抑制幼兒的個性發展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形式主要是活動,在孩子們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十分強調規則,活動都必須按照教師示范的步驟及規則進行,忽視對孩子主動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養,影響孩子創新個性的形成。游戲時對孩子限制太多,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我們應注意幼兒個性的發展及探索精神的培養。面對發展初期的稚嫩孩童,他們有共性更有個性,幼兒在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不可能完全統一要求。對于每件新的事物,可以先讓幼兒自己去探索、擺弄,要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讓幼兒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因此應注重幼兒個體差異、因人施教,以促進幼兒個性健康和諧發展。過分強調規則,將會抑制幼兒個性的發展,使得孩子缺少創造性及探索精神,這也是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相違背的。
3 注重傳統教學形式,忽視幼兒的情感體驗 在幼兒教學中,還是有很多人注重傳統教學形式,強調規范及按部就班的傳統程序,且單一、呆板,忽視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比如認識蘋果,為了讓幼兒直接、具體地感知,我們可以讓孩子觸摸蘋果、品嘗蘋果,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里卻忽視了此類操作活動,因此教學活動忽視了幼兒的情感體驗。幼兒教育活動中如果不重視形式、內容的豐富多樣,就剝奪了許多本應屬于孩子的天真和快樂,幼兒沒有“愉悅的情感體驗”。
幼教工作者應該給予幼兒符合大腦發育特點的各種刺激及教育機會,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讓幼兒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覺、知覺、語言、情感都在相應的階段得到及時的發展。我們還要讓幼兒去聽音樂會,去欣賞畫展,去看歌舞,去看體育技能比賽,去看動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千姿百態的各種現象。通過他們的感知覺器官將聽到的、見到的、感知覺到的大量信息搶先注入到大腦里,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使得大腦成為儲存信息的大倉庫,從而收到好的效果。
4 盲目灌輸知識,不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科學規律
很多家長及老師不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科學規律,盲目灌輸知識,于是過分關注幼兒的語文和數學的學習,不顧幼兒的身心,不顧幼兒的興趣,盲目要求幼兒大量認字,計算數學題,走上了強化左腦的道路。特別是農村民辦幼兒園有的老師倡導“小學化”的教育,要求3~4歲的幼兒認識多少個字,甚至要求幼兒能讀多少文章,能背多少詩詞,這樣能達到老師要求的幼兒畢竟是極少數。他們讀書的時候,既不明白書中的內容,也不全明白每個字的意義。他們被剝奪了歡樂的童年,大部分的時間被強制去死記硬背,培養成為機械的讀書工具。這樣的幼兒可能短時間在某個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他們沒有學習的興趣,缺乏進一步努力的欲望,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逐漸落后于同齡人,從而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之產生心理障礙,導致影響孩子以后的一生。
幼兒教育是是奠定人生基礎、托起明天太陽的一個陽光事業。我國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教育機會是一次性的,幼兒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及家長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幼兒教育。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著想,以幼兒為中心、促進幼兒的全面協調發展是幼兒教育的根本任務所在,也是幼兒教育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
陳鶴琴是一位經歷過私塾教育洗禮、對傳統教育思想深有感受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經受過西方教育熏陶、對現代教育思潮深有感悟的教育家。他畢生從事推進中國幼兒教育科學化的事業,在他的引領下,中國的幼兒教育吸納現代幼兒教育的先進理念,扎根中國的文化土壤和幼兒教育實踐,不斷向著科學化的道路邁進。陳鶴琴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研究成果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
縱觀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兒教育科學化發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從研究兒童開始,研究兒童是如何發展的,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是什么,兒童的行為特點是怎樣的,這是陳鶴琴幼兒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內容。正是這些研究,加上西方兒童發展理論的影響,形成了陳鶴琴基本的兒童觀。陳鶴琴兒童觀的本質內容是要科學認識兒童,順應兒童的天性,給予兒童活動的機會和條件,給予兒童適宜的指導和幫助,并且要熱愛兒童。他認為兒童是在實踐中學習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當然越多。所以我們要使小孩子與環境有充分的接觸。”(1924)他認為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所以他指出“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多給幼兒感性的知識,創造各種環境和條件,多讓兒童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多觀察,多活動,擴大他們的眼界”。(1979)陳鶴琴明確提出游戲對兒童發展有重要意義,他指出:“游戲也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兒童的生活可以說就是游戲?!薄懊x上雖說是游戲,但所學確是很好的學問,很好的東西?!?1927)他也主張關注兒童的個性,關注兒童之間的發展差異。他指出:“兒童的個性不同,我們不能強之以同”。(1924)他主張理解兒童、尊重兒童,要與兒童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幼稚園教師應當作兒童的朋友,同游同樂地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站在這個立場上,陳鶴琴對無視兒童的舊教育展開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揭示了舊教育損害兒童天性、剝奪兒童權利和讓兒童陷入呆板機械學習狀態的現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陳鶴琴開展了以“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幼兒教育研究。他采用行動研究法,利用教育現場展開研究。1923年,他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實驗幼兒園――南京鼓樓實驗幼稚園,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由高等院校(當年的東南大學教育科)創辦的幼兒教育實驗研究基地,開創了我國高等院校理論聯系實際,利用實驗研究基地開展科學研究的先河。陳鶴琴認為科學的幼兒教育必須經過試驗,才能確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兒教育“必須經過比較普遍的、比較長久的試驗”。(1927)我們認為,這正是陳鶴琴教育思想及其實踐同舊教育的分水嶺。正是通過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指導下的實踐,以及在實踐過程中的發現和反思,幼兒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科學軌道。陳鶴琴將幼兒園課程,幼兒園環境和設備,幼兒故事、音樂、圖畫、玩具、習慣等內容納入自己研究的視野,并逐一加以研究,形成科學的認識。陳鶴琴對幼兒教育領域中諸多內容的研究是細致深入的,也是充滿感情的,他的每一項研究都讓人感動,這樣一個廣聞博識、樂學樂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實在令人敬佩。
陳鶴琴之所以是科學的幼兒教育的積極推動者,是因為他的研究是立足國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這也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科學性的重要標志。作為留美學者,他反對簡單移植“美國式”教育,他認為應該借鑒西方優秀的教育思想和內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陳鶴琴對福祿貝爾、蒙臺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兒教育家的思想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們的優勢,也指出他們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導人們不要盲從。陳鶴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誡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為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從者無數。陳鶴琴認為,研究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關注國情,只有結合國情,才能產生科學而有效的教育。陳鶴琴指出:“外國有許多經驗,也有許多好的經驗,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實踐來檢驗哪些是成功的、切實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適應中國的特點。”(1979)
陳鶴琴晚年一直呼吁要開展幼兒教育的科學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觀念,還要研究內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兒園的教育,還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兒童的教育,還要研究特殊兒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為切實開展教育科學之研究,特建議設立兒童教育玩具、教具、設備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廠”。(1980)“教育實驗”是他晚年撰寫文章時經常出現的詞匯,這是對幼兒教育科學化的呼喚,是對幼兒教育質量的呼喚,也是對童年幸福的呼喚!
值此陳鶴琴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謹撰此文以作紀念。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210097)
摘 要: 教師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優化自身整體素質。創新幼兒教育理念,提高幼兒教育質量,這是每一個幼兒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幼兒教育 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它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并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它不僅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而且對幼兒教育事業具有劃時代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社會環境瞬息萬變,這對于每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耙o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如今不僅要求教師這桶水的質量較高,還要求不斷“加水”、“換水”,與時俱進,做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習型、創造型教師。教師要傳陳創新,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自身整體素質,創新幼兒教育理念,不斷提高幼兒教育水平。
一、秉承科學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
如今的教師已經不再只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應該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學習能力?!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了學為人廣,學為人專,立足實踐,全面發展,就要努力學習《綱要》及課程整合的內容、要求,仔細閱讀關于幼教方面的書籍,做好觀察分析,寫好心得體會。同時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與其他教師說觀念談困惑,共同研討,相互評課,對教案研究、反思,反思得意之處、不足之處、課堂的動態生成,在多元整合化方面不斷創新和突破,在不斷總結、反思、實踐中充實和完善自己,以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二、創新教育方法,使每一個孩子都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發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边@就是說老師要盡量具備孩子般的心靈,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體驗,用“孩子的興趣”去愛好。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促使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正如《綱要》所指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食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教師在活動中常遇到這樣的困惑:幼兒的興趣和教師的預定目標不一致。這時教師就應順應其興趣、要求,引導幼兒在自己的關注點和經驗基礎上獲得發展,保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統籌兼顧,“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就是統一籌劃,全面照顧。對于幼兒教師來說,“一切為了孩子”就是第一要義。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著想,要讓他們學會認知,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1.統籌兼顧,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日常生活中,從幼兒現有水平出發,通過創設區角與主題活動,用主題整合的形式將五大領域相互滲透,從幼兒的經驗、能力、興趣、需要出發,從細節入手,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孩子的潛能,在點點滴滴間培養大班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如讀寫習慣、自理自立、傾聽能力,等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樹立“隨機教育”的觀念,依據即時即景,果斷地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充分尊重和訓練孩子,及時調節自己的教學性格,鼓勵幼兒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成功。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之所以被大人稱為淘氣包,是因為我們把孩子大人化了。幼兒教師,只有用發自內心的愛去理解孩子,才能接受他們“可笑”的語言,允許他們“荒唐”的舉止,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教育意義,把握好各種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從而使社會性教育落實到幼兒的行為中并逐漸內化為品質。比如:當孩子間出現各種交往問題時,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們跨越“自我”,使他們從對同伴的看法和選擇伙伴的傾向性中逐步完善自我。
2.統籌兼顧,注重主體和主導的關系。
活動中,遵循“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采取群體目標和個體發展需要相結合的方法,保證幼兒自由探索的空間,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以發展。在“聽聲音”的活動中,教師將科學探索活動與以聽辨聲音為主的活動整合在一起,以多媒體制作了聲音和動漫,使孩子自主地調動感官辨聽來自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既了解了聲音的多樣性,又訓練了傾聽能力。同時與幼兒用搜集來的生活中的、能發聲的各種物品制造出各種各樣的聲音,這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滿足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需要,還符合《綱要》“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要求。
3.統籌兼顧,良莠兼收。
“個體的成長是各種能力慢慢生長的結果”。在活動中應特別注重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幼兒,給每一位幼兒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注意給膽小的孩子多一些關愛;給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兒多一些鼓勵;給體弱的孩子多一些照料;給能干的孩子多一些挑戰和任務;注重個別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立足中間、兼顧兩頭”。正如《綱要》所說: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獲得滿足和成功的體驗。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讀好書,充實自我;勤實踐,鍛煉自我;重修養,提高自我。只有這樣,幼兒教育事業才會日新月異,與時俱進。
一、著眼本色,提升亮色
1.教學目的的設置著眼于幼兒本色。
在教學中,為提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使之回歸兒童的本色,離不開兒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擬生活情境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幼兒教育。比如教師組織學生模擬購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學生扮演收銀員,有的學生扮演顧客,有的學生扮演導購員,在課堂上還原超市購物情境。在教師的指導下,兒童遵循先前積累的生活經驗,用稚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購物體驗,并運用模仿能力再現生活。
2.提升幼兒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加學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學活動為例,模仿導購員的學生,運用在生活中觀察到的導購員的舉止動作,加上自己對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學完成“購買”;而模仿顧客的兒童則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購物時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銀員的兒童則不僅需要具備模仿生活的能力,還需要足夠的計算能力,可有效激發這類幼兒的求知欲。
二、滲透互動,追求靈動
幼兒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激發學生的個性,觀照幼兒的感性思維特點,以教育游戲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突出教學的互動效果,促進學生的“主體感”體驗,煥發幼兒的生命活力,為教育活動增添一點靈動。
1.本著互動原則開展教學活動。
這種模式體現出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群體影響力,培養兒童的交流意識。仍以上面的教學活動為例,模擬生活情境的教學方法本身帶有一定的互動性,兒童在交流中互相促進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標價為7元,扮演顧客的兒童拿出10元,有的則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銀員的兒童主動思考。而扮演顧客的兒童對找回的零錢也下意識地進行檢查核對,又迫使其主動思考。整個互動教學活動,使幼兒在模擬生活情境的體驗中,不知不覺學會了思考方法,這就是教育游戲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戲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感”,符合教育動態生成的特點。
在上面的互動游戲中,不同的找零方式會導致不同的游戲結果。比如用10元錢找零,則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張1元錢的紙幣;而用12元錢找零,則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張1元錢紙幣,也可能是1張5元錢紙幣。在游戲最后的紙幣分類環節中,用12元錢購物的兒童在進行分類時,極有可能會增加5元錢這一類別。教師以“不同的可能性”作為教育游戲的最終目的,引導學生學會動腦思考解決問題。這種開放式的構思提升了教育游戲的靈動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廣度,營造梯度
要回歸兒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養其生活技能,又要滲透學習方法,因此教育活動的廣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線路、家庭生活記賬、英語口語對話、個性演講等內容,以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需要平衡兒童的群體性需求和個性差異,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對具有特殊才能的兒童給予特殊的教育,促進兒童的個性成長。
1.增加知識廣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籃,增加幼兒生活技能;進園時師生之間用英語問好,培養幼兒的英語語感;再如組織幼兒進行“我當家”活動,主要是購物記賬,培養幼兒的節約意識。
2.營造知識梯度。
每個兒童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培養這些個性,有助于兒童在特長方面的發展,而學齡前階段正是最佳的發展個性特長的時期。如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模仿、手工游戲、家庭記賬競賽等群體性活動中,可有效展現出兒童的個性差異,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針對不同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幼兒教育的科學化要求教學以兒童為中心,以激發兒童的童真、童趣為目的,圍繞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存在的認知問題、情感問題和性格塑造開展教學活動。擺脫將兒童視為“知識容器”,向其灌輸符號化知識的教育理念;通過一系列科學、系統的規范訓練,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力和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避免成人色彩,對照兒童的心理變化,為其量身定制適合的教育方法,做到“率性而教”、“本色而學”,使幼兒回歸本色視角認知世界。
作者:顧琳琳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實驗幼兒園
一、科學活動中幼兒體驗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1.創新幼兒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的體驗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要在某一教育活動中,個人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有效的融入到團隊生活中,親身去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在玩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玩樂,然后一起分享自身的感受,提升自我認識學習的方式。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課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師為中心進行教育知識傳遞,幼兒只能是麻木的去接受老師的知識和服從老師的安排,像這樣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形成教育等級之分,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出來的幼兒也缺乏體驗。例如疊千紙鶴這個簡單的手工游戲,如果不手把手的引導幼兒去動手操作,那么幼兒只能學會的是老師傳教的理念知識。然而,如果讓幼兒親自取探究,去交流,去發現,在體驗教育中,我們會發現,孩子不僅能夠學會理念知識,還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重視幼兒對學習過程的體驗
課堂中的提問時整個體驗教學中最為主要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做到“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在科學活動中,老師要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改變孩子原來的學習的方式,引導孩子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學習,并通過勤于動手,自主探究等多種科學的實踐活動,培養孩子去探索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孩子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在“使紙寶寶站起來”的游戲中,首先要告訴孩子紙寶寶是能夠站起來的,然后鼓勵孩子使用多種方法去嘗試使紙寶寶站起來,要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當他成功了的時候,還要讓孩子分享他的成功過程體驗,加強孩子們的互動和師生間的互動。
二、體驗式教學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
1.創造意境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
每個幼兒都會對身邊的事物特別的感興趣,喜歡去琢磨,樂于去探索。作為幼兒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活動,將存在于他們興趣活動中的科學現象納入教學活動中。但是,有些科學現象的內容知識性很強,對于幼兒來說有些困難。但是,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搞氣氛,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孩子們的求知欲,這樣,不僅能夠使得整個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還能讓孩子更加容易的去接受相關的科學知識。例如:“指南針”這項科學活動中,我們可以給孩子配備一桶水,一只針,一張小紙條。然后我們就通過這些簡單的設備中作出一個簡單的實驗,然后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尋找規律,最后發問孩子針頭所指的方向是哪邊,在活動中,引出實驗的理論,這樣既能激發孩子們的探索心里,又能達到我們活動的目的。
2.多媒體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
隨著計算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教學模式進入了多媒體的時代。多媒體課件可以將音樂,圖片,視頻等多種元素結合一起的多功能教學軟件。如果將多媒體課件引進到課堂中來,那么就加大了課堂的活躍感,提高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知識求知欲。例如:我們可以先以一些有趣的音樂將孩子們引進我們預設好的活動中,像“有趣的泉水”這個游戲中,我們可以在課件中利用泉水有規律的叮咚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通過各種有趣的問題像孩子發問,最后讓孩子去尋找生活中的音樂。
3.生活中的材料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
科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科學現象。因此,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不能一味的去為孩子提供科學原材料,我們還要鼓勵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去尋找科學的材料,解釋科學現象,自主的去體驗科學體驗生活。例如:“有趣的磁鐵”這項活動,我們可以先準備有關的材料,像“磁鐵”,“針”等等,然后我們便用紙將磁鐵包裹起來,讓孩子們產生興趣,然后又把針放到水里面,最后用紙包裹著的神秘物“磁鐵”將針吸起來。通過這樣的隱秘式實驗,給孩子布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回家尋找生活中的“神秘物”,到了第二天再揭曉謎底。像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回到生活中去尋找科學,體驗科學,從而感受科學的樂趣。
三、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體驗式學習的因人施教
1.提供多種材料,讓孩子體驗不同的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能力各有長短,在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存在差異。幼兒也一樣,所以,對于教師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中,每一個幼兒都可能受到某一方面的影響,可能他們會經歷不同的體驗過程。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更應該要注重幼兒的體驗過程,盡力了解幼兒的活動體驗,有利于后續的針對性教育。例如:“會跳舞的紙屑”的體驗活動,我們首先要使用多種方法對幼兒進行示范,再讓他們親自動手。有些孩子可能會使用一支筆摩擦頭發,來使的紙屑舞動起來,但是有些孩子可能會使用震動傳遞的原理,敲打桌子,使得紙屑跳動。要知道,活動不能只是給孩子還來游戲時間,最主要是要開發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他們對新事物的熱情。
2.尊重孩子們的個性發展.
每個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他們都熱衷于去探索周圍的事物,在探索中獲得體驗。但是由于個性存在差異,有些幼兒對身邊的一切都非常的感興趣,對新事物的觸摸,觀察,試探等是他們對新事物新體驗的強烈需求。但是有些孩子則相反,他們不善于去嘗試,不去吃沒吃過的食物,不碰沒見過的東西,對新事物的需求不夠強烈。作為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尊重他們對新事物需求的差異,要在幼兒自己特有的心理空間里面給予孩子更多的體驗。例如:“神秘的火焰”這項活動,他是由放大鏡將陽光聚集在紙張上,使得紙張升溫著火的活動。由于這項活動特別需要耐心,有些孩子的耐心不足,可能會中途放棄,但是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他所處的位置陽光充足的原因,很容易就使得紙張著火。也有的孩子可能不了解放大鏡的使用原理,也會導致實驗的不成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去引導孩子去掌握正確的方法,不斷的鼓勵孩子,提示孩子,幫助孩子獲得成功。
四、結論
傳統教學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值了幼兒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幼兒的智力開發。然而,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得幼兒在有限的學習環境中得到更大的學習空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操作中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體驗到生活賦予的美好,還能體驗到創新過程中的快樂。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能夠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它將能夠為我們的孩子開辟“自主探究”、“活動實踐”的天地,成為我們新一代的教學主流。
一、科學教育中幼兒角色的現狀分析
(一)正規性科學活動占絕對主導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通??煞譃槿?正規性科學活動、非正規性科學活動、偶發性科學活動。幼兒園多重視正規性科學活動的開展,強調教師的計劃和預設,兒童被動按照教師的計劃順序進行活動,探索過程中兒童生成的興趣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注重集體性和紀律性對活動順利開展的作用,忽視了非正規科學活動。對科學區角幼兒的活動難于適時適宜指導,忽視兒童偶發的科學活動,許多教師往往為了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而打斷或遏制幼兒的新奇想法。以下是某公立示范園大班一學年開展科學活動形式的比例構成。幼兒興趣與需要占主導的非正規科學活動和偶發性科學活動相對被忽視,而興趣與需要是科學家必備的素養,是維持幼兒探索欲望的動力,教師可以通過非正規的科學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建構正確的科學理念,培養幼兒的程序遞進能力以及追求科學的精神。通過偶發的科學活動捕捉兒童的興趣點,由此生發主題,讓幼兒獲得全方位的提升。造成該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首先,教師受狹隘的課程觀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教學和上課,忽視了其他教育形式;其次,教師為幼兒創設的環境和提供的物質材料缺乏,限制了非正規科學活動的開展。比如科學區角材料、主題單一,園所沒有單獨設立科學發現室。因此,教師應對三種科學活動形式的價值有正確全面的認識,豐富科學活動的形式,重視非正規科學活動和偶發性科學活動,為科學區角、科學發現室提供豐富的材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注重科學知識、技能的掌握
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標準為依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從橫向上可分為三類:科學的情感、態度;科學的方法技能;科學知識。《指南》指出了學前兒童科學領域的目標: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梢?,讓幼兒近距離接觸自然,讓自然奧秘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孩子發自內心喜歡探究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及科學知識的獲得、科學探究能力和方法的提升。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提出:在觸目皆是科學探究的產物的世界,每個人都要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每個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運用科學知識做出決策。每個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見地地參加就牽涉科學技術的重大問題而舉行的公開討論和辯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去領略一番因領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產生的那種興奮之情和自我滿足感。[5]所以應該注重幼兒對科學的情感、態度的養成。但在幼兒園開展的科學活動中,卻是注重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技能方法的掌握,比如以下幾個活動方案中目標的表述:活動一: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水的溶解》活動目標:1.幼兒在觀察比較、探究的過程中,能了解物質的溶解現象。2.通過幼兒同伴之間對實驗現象提出異議,培養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能力。3.幼兒能大膽描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培養其他幼兒傾聽的能力。水是幼兒極其喜歡的物質,引導鼓勵幼兒發動各種感官感受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用途,不失為一次環保教育的良好契機。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幼兒認識到水與我們生產生活的關系,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關聯,以此培養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態度和意識。活動二: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轉起來》活動目標:1.嘗試和探索使各種物體轉動的方法。2.關注生活中轉動的現象,發現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幼兒總是對靈動的物體特別感興趣。讓幼兒探索轉動的原理是根據幼兒興趣點生發的有益活動。活動目標強調幼兒要善于發現生活中轉動的事物,并理解轉動的原理方法,其實在該過程中,始終貫穿的應該還有幼兒從操作各種物品的活動中獲得的快樂體驗。對事物的興趣、情感、態度是幼兒堅持、專注的前提,當然也是幼兒獲得知識、技能的基礎,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幼兒對探索的興趣,讓興趣成為小小科學家們探索的不竭動力。
(三)教師完全主導科學活動主要表現在
正規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預設、組織;區角科學活動中教師完全介入;偶發性科學活動中幼兒表現出的興趣被忽視。一般而言,正規科學活動需要教師的預設、組織,需要教師作為活動開展的主導者把握全局,但是在區角活動中,應以幼兒的自由探索為主,我們應當明白“區角不是教學的延伸場所”,而是教師為兒童創設的,充滿豐富材料的自由探索的空間。案例1:早晨自選活動期間,5歲的成成(中班)興致勃勃地跑到靠窗的室內種植區角擺弄起吊蘭盆里的蚯蚓。成成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撫摸蚯蚓,時不時又用兩個指頭把它夾起來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語地嘀咕著,想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趕緊在花盆的泥土上挖了個小洞,把蚯蚓埋了進去。停頓了一會兒,又趕緊把土挖開,看見蚯蚓不見了,趕緊在原來小洞的附近開挖,不一會兒又把蚯蚓找了出來,這時孩子欣喜萬分,嘴里嚷嚷著“哈哈,找到了找到了,看你往哪兒跑。”孩子的樂呵引起了教師的關注,老師走過來,看見成成手里捧著蚯蚓,雙手、胸前的衣服因為泥土而臟兮兮的樣子,立刻聳拉著臉責怪道“臟兮兮的孩子不會受歡迎。蚯蚓在盆里好好的你去挖它干嘛…趕緊放回去,去把手洗干凈,我們準備用點心了…”成成失望、害怕地睜大眼睛望著教師,滿臉的委屈和不甘。該案中,教師的不適時介入打斷了幼兒的探索,阻撓了“科學家”的工作。成成已經對蚯蚓的外觀特征有了直接經驗,發現了蚯蚓在土里的運動,然而當他從自己的成功中感受喜悅的時候,卻被教師潑了冷水。我們都倡導讓孩子在童年時期經歷成功,從而獲得自信,科學區角本就應該成為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場所,但教師“超越職責”“濫用權威”,扼殺了孩子的探索。案例2:散步活動過程中,5歲的鴻鴻在花壇的一株月季花旁邊發現了一條蚯蚓,他驚奇萬分,大聲叫到“老師,快來看,是蚯蚓!”孩子們開始騷動了,紛紛圍過去爭先恐后地要看看蚯蚓,教師眼見場面有些失控,立馬拉著臉吼道:“不要去動它,多臟呀!寶貝們趕緊過來排好隊,我們該回去午睡了。”大部分孩子聽到老師的指令跑回來排好了隊,但仍然好奇地往后看,少數幾個孩子對蚯蚓更是無比留戀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滿臉的失落與不甘心,成成則蹲在花壇旁邊不肯移步。這時教師發火了:“大家看成成是不是好孩子呀,不聽老師的話。成成你要是不走的話我就請你的家長過來帶你回家,以后幼兒園可都不歡迎你了!”成成無奈,噙著眼淚滿腹委屈地小聲念叨“我就是很喜歡蚯蚓,我想養一條蚯蚓…”本案中,教師扼殺了幼兒偶發的興趣與探索欲望。蚯蚓是一個不錯的科學活動主題,教師可以順勢利導開展一個關于認識蚯蚓的活動,把孩子們對蚯蚓的好奇深化為探索蚯蚓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與周圍動植物的關系等,從而引導發展,培養幼兒對自然的熱愛??偠灾?,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其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在教師傳統教育觀、兒童觀的影響下受限。如何引導兒童由“被動的接受者”到“小小科學家”科學探究角色的轉變,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成為小小科學家
近年來,在科學教育領域,人們已經達成這樣的基本共識: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應成為兒童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兒童用像科學家那樣的工作方式學習科學是兒童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人們想讓兒童在像科學家那樣的工作方式中,體會科學的本質,領悟科學的真諦,了解科學家的精神與品質。如何做才能真正讓幼兒成為小小科學家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教師宣告
你現在是科學家了不論是什么形式的科學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都應當大聲向幼兒宣告:“你現在是科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勘探家/建筑師等)了!”讓幼兒明確自己即將扮演的身份,從而有意識地去踐行該角色應表現的言行。緊接著,教師應當引導幼兒認識科學家是怎樣進行探索的,在探索的過程中又是怎樣注意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愛護自然生命的,怎樣使用探索工具譬如小鏟子、量杯、導管等等。這樣一個案例印象深刻:Howard老師在開展蚯蚓的探索活動之始,明確告知幼兒“你現在是生物學家了”,通過談話讓幼兒了解作為一名生物學家意味著什么,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去戶外與平時去戶外玩耍有何不同。并向幼兒解釋:生物學家是科學家的一種,他們是探索大自然中動植物奧秘的專家,他們在尋找不同的動植物的過程中,謹慎而小心,不損壞他們的家,不打擾他們的生活。還引導幼兒認識并使用生物學家所使用的探索工具,譬如探索棒,讓幼兒實際接觸并演練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確保被探索生物原貌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二)教師相信
你就是科學家讓幼兒明確自己的探索身份以及學會探索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后,教師應當相信幼兒,放手讓幼兒去自由選擇和自主探索。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做“牧羊人”“旁觀者”,對幼兒的活動放任不顧,而是要求教師在尊重幼兒主體性的前提下適時、適當給予必要的幫助。這就要求教師要確定干預必要性,把握干預時機,選擇適宜的干預方式方法。
1.在決定是否要干預幼兒活動之前,教師應回答這樣幾個問題:幼兒在干什么,有必要干預嗎?我的干預會影響或打斷幼兒的活動嗎?會不會抑制他們的獨立探索?會豐富幼兒的活動經驗和學習嗎?如果我不干預,又會怎樣?干預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2.選擇干預時機的時候,要遵守一個教育的基本原則———學會等待。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和自由去操作、探索。愛德華曾指出“你總是害怕你將要失去那個焦點時刻。它實際是一個權衡性的舉動。我相信干預,但作為我個人,我傾向于等待。因為我已經注意到兒童常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而并不總是要我去告訴他們。兒童經常發現我從未想到過的解決辦法。但有時候等待意味著錯失良機。因此你必須快速地做出決定?!钡纫坏龋桃蝗?,你會看到別樣的風景。
3.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干預方法,有以下幾種可供參考:以自身為媒介(游戲者、旁觀者的身份介入);以材料為媒介;以幼兒伙伴為媒介。
(三)教師踐行
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高質量科學活動規定教師的任務是:為幼兒選擇一個探究的中心主題;做好教授這個主題的準備;創設一種支持幼兒探究的物質環境;制定一個探究的時間表;鼓勵幼兒提出問題;鼓勵幼兒的活動,加深他們的理解;對幼兒個體和小組進行觀察與評價。其實,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都是平等對話與交流的關系,是小小科學家的得力“助手”,通過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給予幼兒指引。尤其是在幼兒探索遇到疑難之時,如果教師知道答案,不要急于告訴和糾正孩子,而是要把問題拋回去,啟發幼兒再探索;如果教師不知道答案,也不必擔憂,就與孩子一同去查閱資料,或者共同操作探索尋找答案。教師應當相信,伙伴的力量是巨大的,你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探索發現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對于科學、自然的興趣與創造力的養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體驗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讓兒童成為科學家的科學教育理念,就是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夠像科學家一樣去親歷科學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在揭示自然奧秘的“工作”中享受快樂。教師應當幫助幼兒明確自己在探究中的角色定位,與幼兒一起在科學的世界中感受童年的幸福。
作者:高蕊 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一、讓孩子感受身邊的科學
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都會與科學接觸。陶行知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可見,一切教育活動都源于生活,科學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時,我們要使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科學,他們會更容易理解。案例:在冬天下大雪時,孩子們都好奇的望著窗外,他們由于年齡太小,對于雪的認識太少,或許以前見過,但是印象也不太深刻了。我對孩子們說:“你們想去雪地里玩玩嗎?”所有的孩子都點頭說:“好!”看著他們一個個興奮的神情,我領著他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們玩得不亦樂乎。為了在玩中給他們增長科學知識,我就地取材,用一個大杯子裝了滿滿一杯的雪。然后,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這杯雪,能放多久不化???”許多孩子都直撓頭,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笑著說:“沒關系的,我們把這杯雪帶回教室,我們一起來觀察,好嗎?”過了大約2節課的時間,杯子里的雪融化了。孩子們看著杯子都開心的笑了。此時,我又問孩子們:“我們剛剛好像是滿滿一杯雪啊,你們看,現在里面還有什么?”一個男孩子站起來,跑到杯子旁,他說:“老師,雪沒有了,只剩一點點水了?!痹谶@樣的觀察過程中,孩子們很快理解了什么是“融化”。他們在玩中、在觀察中學會了科學知識,他們顯得特別的開心。因此,我們要注意把科學活動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
二、挖掘豐富的材料資源
在幼兒科學探索活動中,如果想讓孩子們真正的動起來,我們還得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材料資源,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可用的素材,才能增加他們探索的積極性和趣味性。當然,豐富、充足的材料也是保證孩子們科學探索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挖掘豐富的材料資源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案例:在研究“摩擦起電”現象時,我給孩子們準備了布、絲綢、紙屑、皮毛、筷子等等,讓孩子們自主選擇材料,去探索摩擦起電,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科學知識,他們的興致會特別的高。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提醒,讓孩子們的探索更加順暢。
三、維持孩子的科學興趣
小孩子天玩,好動,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好奇心促使他們去提出問題,當教師解答時,他們會特別專注的去聽。但是如果解答的方式枯燥乏味,他們就會很快失去興趣,注意力也會隨之而轉移。那么,我們要怎樣做才能維持住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一直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呢?筆者認為,應運用多種方式去解答,去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的興趣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得以維持。案例:在帶領孩子們做小實驗時,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我用故事導入:王奶奶家的貓總是偷懶,不愿意去捉老鼠,害得王奶奶失去了好多珍貴的食品。王奶奶很想不依靠懶貓把老鼠找出來,我們該如何幫助王奶奶呢?此時,我拿出了一張堿水畫的老鼠,我示意一個孩子拿著我事先給他的噴壺,讓他對著白紙噴。奇跡出現了,孩子們看到紙上出現了老鼠,他們開心的跳了起來。在孩子們大概了解了酚酞特性以后,我又設計了“變色龍”的趣味實驗,孩子們在有趣的實驗中探索科學知識,他們樂此不疲。
四、培養孩子的探索意識
探索意識的培養是科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去培養孩子們的探索意識,讓他們從小就學會科學的探索方法,為他們未來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理解科學的開始。同時,也是孩子獲取經驗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要帶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讓他們了解身邊的植物、動物,以及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如:讓孩子們觀察小蝌蚪,看它們是如何從蝌蚪慢慢長成小青蛙的;讓孩子們走到田野里,認識油菜、韭菜、蔥、蒜。仔細的觀察,看看它們都有什么不同,可以讓他們畫出相應的圖片,這樣便于他們長久的記住這些植物的特征。
2、讓孩子會推理、假設
推理、假設是形成科學結論的必經之路,我們要指導孩子們學會運用推理去猜測事物的變化;要指導孩子用假設去猜想最有可能的結論。這樣,可以錘煉他們的探索意識,讓他們對于科學有更深的認識。如:把醬油、醋、水放在三個杯子里,都是白色的液體,讓孩子們不要嘗,自己先想一想,推測三個杯子里分別是什么?有什么根據?你是用什么方式來判斷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推理,他們漸漸地就會明白推理的竅門。這些對于他們科學探索能力的培養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要讓孩子們體會到科學探索的樂趣,要讓他們勇于面對困難,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不要氣餒,要積極地開動腦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必要時,教師可以給予幫助,以此來錘煉他們的意志,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孩子們學會面對困難時,他們的科學經驗必定會有所增長,也會獲取更多寶貴的經驗,逐漸地成為主動學習的探索者?;蛟S,困難與經驗必然是共存的,也正因為這些,科學才是有魅力的,是有價值的。
作者:肖靜 單位:淮安市浦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