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10:41:42
序論:在您撰寫銀行風險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風險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時策
論文摘要:文章針對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動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同時借鑒國際通用的缺口管理、來提高利率管理水平,并開展價值分析,構建銀行定價機制,提出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對策,即:銀行通過加強主平均期限管理、衍生工具對沖等資產負債管理思想,從而完善風險管理,控制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風險。
一、加強主動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從西方商業銀行的實踐來看,資產負債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將由于利率變動而造成的經營風險降至最低限度,通過資產負債管理使銀行保持穩定的利差,也使其具有流動性和資本充足性。對于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強化資產負債管理,變被動為主動。通過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技術手段的運用等方法,積極地調整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在兼顧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通過資產負債在數量、時間、區域、品種、對象上的合理配置,實現銀行收益的最大化。調整的主要思路:一是實現資產負債的結構平衡,如將長期高成本負債配置給高收益資產、短期負債配置給低收益資產,以實現資產負債成本對應性。二是實現資產負債的利差最大化,如增加高利率資產占比、降低高利率負債占比、靈活運用浮動利率等,擴大資產負債利差。三是適當增加一般存貸款以外的資產負債,如提高債券、投資、外幣資產等非貸資產業務的比重,提高資產的變現能力;積極開展主動型負債,如進行同業拆借、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貼現貸款、向國際貨幣市場借人資金、爭取發行金融債券等等,以此來分散、降低風險,提高銀行經營的流動性。四是嚴格控制庫存現金、固定資產等非生息資產的過快增長,同時大力壓縮銀行不良資產的百分比。
二、借鑒國際先進的資產負債管理思想
(一)缺口管理。缺口解決的是缺口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通過對資產與負債管理,化解市場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因此,要求商業銀行對在一定計劃期內需要重新定價的資產與負債進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優化資產與負債結構,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商業銀行可采取較為保守的缺口管理,使利率敏感性資產等于利率敏感性負債,即利率敏感性缺口為零。這時利率的波動使商業銀行資產收益率與負債成本同向變動,收益大于成本,從而化解因利率波動而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但資產與負債在動態過程中難以實現零缺口,銀行也可采取積極的缺口管理。
(二)平均期限管理。平均期限管理指銀行資產或負債的現金流量現值的加權平均期限。當固定利率資產平均期限不等于固定利率負債平均期限時就產生了風險。在正期限風險時,即固定利率資產的平均期限長于固定利率負債的平均期限,利率上升會導致資產的市場價格下降幅度大于負債的市場價格下降幅度,這時,銀行可通過減少較長期限資產,增加較短期資產,增加較長期限負債,減少較短期限負債等達到防范流動性風險的目的。同理,在負期限風險時,利率下降會導致資產的市場價格上升幅度小于負債的市場價格上升幅度,銀行可通過增加短期借款,減少短期貸款等措施來達到目的。
(三)衍生工具對沖。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波動使商業銀行的利率管理難度加大,為使商業銀行免受利率波動的損失,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通常采用利率期貨、利率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來回避利率風險。利用利率期貨合約對沖風險:在正缺口時,商業銀行面臨利率下降的再投資風險,那么銀行可買人期貨合約。當市場利率下降時,銀行損失可從期貨市場上得到彌補;而利率上升時,銀行會獲得收益。相反,在負缺口時,賣出利率期貨合約對沖風險。利用利率期權合約對沖風險:在正缺口時,銀行可購買看漲期權,當市場利率下降,銀行則可從期權合約中獲益,從而抵銷正缺口因利率下降而造成的流動性減少。在負缺口,銀行可購買看跌期權,當市場利率上升,銀行則可從期權合約中獲益,并抵銷負缺口因利率上升而造成的流動性減少。利用利率掉換對沖風險:通過利率掉換,銀行可將固定利率變為浮動利率或將浮動利率變為因定利率,使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相匹配,降低利率風險。誠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市場利率波動受國內、國際的諸多因素影響,商業銀行難以準確預見利率的走勢,為防范流動性風險,就應加快金融產品的創新步伐,不斷推出新的金融衍生產品。
三、掌握現代技術,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在西方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中,各類現代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和深人的運用。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及其他一些信息處理加工技術,如金融工程技術、系統動力學技術、運籌學技術、決策預測技術等為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從長期看,我國利率市場化不可避免。另外,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參與了大量的國際金融業務,因此,掌握現代利率風險管理技術不僅是未來的要求,而且是現實的需要。一方面,商業銀行要運用編制缺口分析報告、凈持續期分析、凈現值分析、動態收人模擬等方法,通過計算機軟件技術模擬市場利率變化對銀行資產、負債價值的影響,進而分析出銀行現有的資產、負債承擔了多大的利率風險,側算出銀行利潤的變化狀況,給出風險最小、效益最優的優化調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探索利索風險的表外業務控制方法,加強對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權期貨、利率互換等金融衍生產品的研究和運用,特別是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如在我國貨幣市場、債券發行和二級市場上,利用套期保值技術來規避利率風險就顯得十分重要。
四、開展價值分析.構建銀行定價機制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自主定價的范圍還將不斷擴大,逐步覆蓋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各個項目。因此,建立科學的金融產品定價機制,對于商業銀行保持較高的利潤回報,贏得競爭優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定價機制的構建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綜合考慮資金供求、資金成本、目標效益、競爭策略等因素,確定銀行基準利率水平,并根據分支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授予其相應的價格浮動權;二是建立完善的產品定價體系,針對不同的產品確定其相應的定價目標、策略、方法等,并根據外部市場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三是探索建立客戶差異性定價方法,即根據客戶給銀行帶來的綜合收益的不同實行差別定價。四是合理確定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在利率杠桿的作用下,影響行內資金的流向和流量,最終形成資產負債業務在區域、產業、、行業等方面的最佳配置。
論文關鍵詞:扁平化 基層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對策
論文摘要:基層行是商業銀行經營和管理的基本單位,其經營效果的好壞關系到全行的生存與發展。近年來,商業銀行實行扁平化改革給基層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文章分析了扁平化改革帶來的不良影響,并在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后加強基層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及保障措施。
近幾年來,國內各大商業銀行都在按照銀監會的要求積極推進扁平化改革。相對于縱向多層級組織結構,扁平化組織結構減少了中間管理層次,提高了經營效率。但同時,由于管理半徑的增大,也帶來了新的操作風險及業務流程風險,對于扁平化改革后可能呈現出的新的風險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有鑒于此,本文針對扁平化改革給基層商業銀行帶來的新的風險管理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并對基層商業銀行實施風險管理的保障措施進行了探討。
一、扁平化改革對基層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l,扁平化改革的正面影響。相對于傳統的“二級分行一支行一網點”這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而言,扁平化組織結構在縱向上減少一個管理層次,組織結構變為二級分行一支行、網點。改革后分行集中業務管理、后臺操作、技術支持和后勤服務等功能,支行、各營業網點所成為功能相對單一的經營單位,各營業機構(包括支行本部.各營業網點等)接受分行直接管理。分行與下屬營業機構既是上下級管理關系,也是前后臺關系。商業銀行扁平化改革前后二級分行的組織結構分別如圖l和圖2所示。
通過圖1和圖2的比較不難理解,商業銀行扁平化改革對二級分行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首先,實行扁平化管理有利于減少管理層次和中間環節,提高運行效率。扁平化矩陣型管理結構,實現了集權與分權的有效結合。這種組織結構的實行,發揮了分支機構的經營主動性和積極性,減少信息傳送過程中的損失,由市分行職能部門或客戶經理直接面對公司各類客戶,減少了中問環節,提高了辦事效率。其次,扁平化改革后基層銀行的一些權限上收到上級銀行,限制了基層銀行的一些權力,比如信貸審批權,這就有效地控制了信用風險的發生。再次,實行扁平化管理有利于形成競爭合力?,F行機構設置條件下,各支行有時為了爭奪某一個重要客戶發生內戰,最終得由二級分行出面協調解決,實行扁平化管理,商業銀行只有一個管理機構,避免了各支行為爭奪同一客戶所發生的內部資源消耗,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合力。
2.扁平化改革的負面影響。扁平化改革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其給基層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問管理層次的撤銷弱化了上級銀行對基層行的風險控制指導和監管能力,致使基層商業銀行經營中的某些風險進一步加大。
(1)第二道防線作用弱化。扁平化改革后,原縣區支行相關職能部門履行的第二道防線的風險監管職能將全部或大部分上收市分行,原來縣區支行專職監管人員負責的監管職能也將改由市分行履行。市分行專職風險監管力量的有限性、監管手段的單一性、監管工作的生疏性和監管部門的欠協調性,會導致第二道防線的風險控制作用在短時期內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這樣就加大了基層銀行產生風險的可能性。
(2)風險監管力量相對薄弱。扁平化管理的根本特征是營銷的前置化、經營的精細化、管理的集約化,這就要求扁平化改革后市分行職能部門的人力資源要按照“成本效能、精簡高效”的原則科學配備。而由于受人財物成本、員工隊伍素質、前臺營銷力量需求等多種因素制約,與扁平化管理實施前相比,面對少則數十個多則上百個的基層直接營業單位,市分行監管人員力量肯定會顯得相對薄弱,有時甚至力不從心。這就會暫時導致對基層的風險監管頻度降低、力度減弱,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最終使風險控制無法完全落實到位。
(3)風險控制鏈條變長。因為風險控制的鏈條變長,短期內有可能產生監管漏洞??赡軙霈F三大風險:一是風險控制鏈條拉長,短期內極易產生業務監管“盲區”,進而導致管理漏洞及風險隱患的產生;二是市分行對營業單位的管理半徑和管理時間變長,短期內極易弱化市分行對網點綜合風險的控制效果;三是市分行對基層風險信息的反應靈敏度與風險應急處置的速度、力度可能會暫時有所減弱,導致綜合控險能力下降。這些都會加大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4)信貸風險防范能力減弱。扁平化改革之前,網點信貸業務既有支行的直接管理與支持,也有市行的間接監管與督促,同時加之績效掛鉤和行政考核的雙重壓力,風險控制效果較為明顯。而在扁平化管理實施之后,對網點的信貸聯合監管變成了市分行單線管理,如果不加大風險監管力度,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基層對信貸風險的控制力。
二、扁平化改革后加強基層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
扁平化改革給基層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與防范帶了一些不利影響,在此針對基層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與利率風險分別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1.加強信貸制度建設,防范信用風險。扁平化改革后適當上收了基層行的貸款審批權限,一些銀行甚至取消了基層行的貸款審批權。面對新形勢,基層行應充分認識到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貸款清收和不良貸款的盤活回收上。一方面,積極開展市場營銷,發展和穩定優質客戶,確保新增貸款的質量;另一方面,要把存量不良貸款作為經營的主戰場,落實責任,各部門通力合作,采取各種手段進行回收盤活。在新增貸款過程中,要更加注意加強對信貸風險的防范:
(1)建立統一授信制度。統一授信是指按規定的程序確定某一非金融企業客戶在一定時期內對商業銀行信用的最高承受能力,并以此作為對客戶提供授信的依據。收集市場動態和客戶經營情況,采用多種分析方法,評定客戶償債意愿及能力,建立銀行客戶資信評價體系。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審慎地確定客戶的風險限額,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客戶的各種授信實行統一管理,用統一授信來控制客戶信用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向客戶提供授信額度支持,提高授信業務運作效率,加強釜融服務。
(2)推行客戶與風險經理雙簽制。挑選業務資深員工或技術專家擔任銀行風險管理部門的經理,專門負責信貸審批。在信用分析過程中,風險經理應對客戶提供的信息進行調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還需要借助于一些標準分析技術,來對客戶清償債務的能力進行評估。在信貸經營和信貸管理前后臺分開的基礎上,推行信貸審批雙簽制,即對每筆授信業務根據額度的大小,確定一定級別的風險經理和客戶經理兩人共同簽字同意,風險經理擁有最終決策權,超過風險經理權限的大額授信業務,提交風險委員會討論決定。
2.完善內部控制機制,防范操作風險。2005年3月銀監會的《關于加大防范操作風險工作力度的通知》首次將操作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并列為銀行面臨的三大風險,大大提高了我國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的重視程度。而在扁平化改革以后,操作風險更是成為基層行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之一。內控體制不健全,是商業銀行發生操作風險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操作風險防范,應當盡快完善內部控制體制。.
(1)完善內控制衡機制。銀行內部缺乏內部制衡機制,銀行管理人員對內控管理的認識不足,都會產生操作風險。因而,現代意義上的內控制度已成為銀行必不可少的管理機制。首先,明確業務操作中各崗位的職責,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工作關系,進一步規范授信程序,在授信審批制度中要做到分級授權,授權有限。強化監督機制,不斷進行檢查,整改和考核。其次,保證內部稽核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完善稽核監督功能,做到事前稽核,事中稽核和事后稽核相結合,建立高素質的稽核隊伍并且運用現代化的電子稽核手段。
(2)構造分工明確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操作風險具有廣泛性、隱蔽性、內生性和難以度量性,各類案件往往以不經常發生的離散事件或偶然事件等形式出現,因此業務發展、業務管理、稽核監察等部門應密切配合,承擔各自部門的操作風險管理責任。操作風險控制、業務操作和后臺服務等部門的職責和報告渠道應充分分離,避免利益沖突。商業銀行可考慮首先在基層行設立獨立的操作風險管理部門,由它帶領各部門密切配合,具體組織協調操作風險防范工作,不斷匯總操作風險管理信息并向管理層報告。
另外,管理階層應定期檢查銀行的操作風險戰略,負責在銀行產品、業務和系統中建立管理操作風險的政策和程序,并且讓員工及時了解潛在的銀行各種產品、業務和系統開發中的操作風險,在實際工作中有意識地進行防范和規避,建立良好運轉的內部信息流程。
3.建立利率風險管理體系,控制利率風險。
(1)建立利率風險管理機制。建立商業銀行內部資金定價機制,以提高基層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能力;健全資產負債管理的科學運作機制,增強利率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健全利率風險內控機制,規范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授權、執行、監督等各環節的行為;健全利率信息傳導機制,增強市場利率信息傳導的時效性。
(2)建立適合基層特點的利率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為了提高利率風險管理的科學性,商業銀行應當盡快開發出兼具數據采集、加工處理、動態模擬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以充分利用銀行自身和公共的經濟金融信息資源,提高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為利率風險管理決策質量的改善提供相應的信息支持和技術保障。
三、扁平化改革后基層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保障措施
基層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銀行要從根本上做起,為風險管理提供有利的條件和保障措施。
1.加強基層商業銀行監管力度。目前的銀行監管過多依靠對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而來自商業銀行內部的監管、銀行業協會的同業自律及來自社會中介的外部監管明顯過于薄弱,如何完善銀行自身監管體系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基層商業銀行本身,要完善監管責任制體系,增強責任制的可操作性,要實現授權定責、權責平衡;要改進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建立績效掛鉤式的激勵機制,同時實行監管過錯責任追究制、消極作為追究制,充分調動監管人員的積極性;要加快責任制的相關配套制度建設,及早制定統一、規范的監管崗位操作規程,以明確分解和定位崗位責任。
2.樹立全面風險管理意識。加強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要從根本上樹立全面風險控制意識,力圖消除或減小扁平化改革對基層商業銀行帶來的不利影響。銀行風險具有隱蔽性、職務性、突發性和破壞性。首先,風險管理人員要掌握基層銀行風險的分布狀態、特征及走向,加強對風險的前瞻性研究,有效防范化解風險。其次,基層銀行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強化全體員工的法制觀念和內控意識,制定風險控制責任制,層層抓好落實,盡可能堵塞各種漏洞和盲點,形成強烈的內控氛圍,把風險系數減少到最低限度,監控重心要由事后補救向事前防范過渡。再次,要堅持并完善防案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交流情況,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聽取群眾意見,分析風險要害點,找出風險隱患并分析原因,不斷更新技術和完善相關制度.指導全行案件防范工作的開展。
3.提高基層人員素質,加大對新業務的培訓力度。扁平化改革后市行直接對營業網點進行監控,由于其能力的有限性,不能為基層營業機構提供很周密的指導。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和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沒有熟練高超的業務技能是不可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隱患的。因此要加強對一線人員的培訓,使其熟悉崗位要求和相關的規章制度,提高風險意識,把規章制度要求落到實處,對一些違規行為能夠及時糾正、制止,真正起到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作用。要加強對后臺監督和檢查人員的培切i,努力提高檢查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業務素質的、專業的、權威的執規檢查隊伍。對全體員工要進行多崗培訓,鼓勵員工學習掌握先進的專業技能和必要的風險管理知識,以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和不同業務崗位的需要。
在基層商業風險管理過程中,全體員工要齊心協力,把握扁平化組織結構的特點,利用各種風險防范措施克服扁平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以達到減少風險損失、提高經濟效益的最終目的。
論文關鍵詞:股份制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問題與對策
論文摘要: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存在著許多問題。培養風險管理文化,完善管理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宏觀經濟預警系統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管理的必由之路。
隨著我國金融業全面開放日期的臨近,商業銀行面臨的經營風險日益復雜。風險管理不僅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而且決定著商業銀行的生死存亡。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我國商業銀行中的重要一員,也開始重視和強調風險管理。不過,由于諸多原因,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何加強風險管理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目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風險管理理念不強。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堅持把拓展優質市場和優質客戶,提高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擺在突出位置。這使員工們形成了強烈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思想觀念。主要反映在:一是自滿心理。員工們在面臨發展較好的形勢下,自我感覺良好,滋生出許多懈怠情緒,特別是在一些領導層和管理層中,提到經營說得頭頭是道,但一提到風險管理卻是模棱兩可。二是僥幸心理。總認為多年沒引起風險。自身引起風險的可能性就像彩票中大獎,概率極低,從而產生麻痹思想,放寬了管理要求。三是抵觸心理。認為抓管理、防風險總是時時講、常常提,很煩、很累,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搞形式、走過場、做表面文章等現象。四是功利心理。認為抓銀行業務發展容易見效,其結果看得幾尢、摸得著;而抓管理、防風險,時間長、見效慢,不同程度存在“管理為業務讓路”觀念。五是隨意心理。部分員工一旦碰到具體問題,往往習慣成自然,難以擺脫以習慣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制度的陋習。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風險管理執行不力。股份制商業銀行由于“重業績,輕管理”,致使各級業務管理部門對業務及服務的推出只注重業務的操作方法和業務的適用性、效益性的培訓,忽略『l對業務和服務存在的內、外部風險的研究。首先,在信貸風險控制上出現貸前調查不深人、貸中管理不全面、貸后監控不敏感等現象。其次,當前銀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各種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新業務此起彼伏。隨著創新產品的不斷出現,新的經營和管理風險也不斷產生,而對這些風險進行控制的相應制度建設沒跟上。第三,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考核激勵和懲處機制不健全,把業務發展指標作為衡量一個經營機構績效的主要標準,風險管理目標的權重很低。由于內部管理考核指標較軟,相關激勵機制缺失,使得基層行缺乏明顯的動力效應,挫傷了員工們防案件防風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人員管理上存在問題,風險管理人才缺乏。首先,一些支行管理層仍然存在“重業務、輕管理”思想,對抓風險管理及內控制度存在畏難情緒,由于他們直接跟客戶接觸,跟金錢打交道,獨立性大,復雜性強,容易發生權力失控問題;其次,部分營業機構負責人的業務素質由于跟不上網點功能綜合化發展的要求,對制度規定不熟悉,領會不準確,以致在執行過程中產生偏差;再次,柜員合同工是一線業務的主力,但是由于待遇等多種原因,執行制度責任心不夠強,業務不熟練不精通,影響r營業網點的規范化管理和規范化操作。最后,風險管理人員數量較少,缺乏精通風險管理理論和.txl,險管理技術的專業人才,沒有形成職j,k化的風險管理人才隊伍。
(四)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認識不夠,準備不足。在我國間接融資占主體的融資框架下,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迅速擴大成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經濟過熱中所扮演的這種角色,也必然使它成為隨之而來的宏觀調控的.rxt,險承擔者。例如,從2003~v9月開始。中央銀行相繼采用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貸款利率浮動、再貸款浮息制度、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窗口指導等貨幣政策q-具x,j-商業銀行經營行為進行大力度的調控。這調控措施,在降低信貸規模增長速度的同時,也給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了較大的風險。
二、新形勢下股份制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培育風險管理文化。樹立良好的風險意識,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防范風險、控制風險的根本。這要求全體員工轉變觀念,克服思想中那些錯誤的觀念,形成良好的風險意識。形成良好風險意識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培育風險管理的文化,把風險管理的理念深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組織文化中,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營造重視風險管理的氛圍。所謂風險管理的文化是透過行動或文字的呈現,使全行職員隨時察覺到風險的存在。它是一種融合了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思想、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行為、風險道德標準與風險管理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文化力。培育風險管理文化,就是倡導和強化風險意識,樹立起涉及到各部門、各項業務的全方位的風險管理理念,從而推r’-風險管理文化。在風險管理文化建設中,管理者特別要爭當制度執行的模范,要勇于接受違規的處罰,通過自身的言行,向廣大員212表明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從而使風險控制212作由被動轉為主動,員212行為由他律轉為自律。
(二)完善制度。加強管理??茖W的管理制度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規避風險的基礎保nt,風險文化需要制度的支撐。在信貸管理上要做到:一是建立獨立的內部評級部門,該部門在組織架構和人事任免上應獨立于決策者和發放貸款的部門,以保證評級結果的客觀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內部評估程序,確立風險管理標準、信息披露制度、評級認定程序等,以便銀行首先對其面臨的風險有正確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評估;三是建立內部評級in.督部門,在內部評級部門外部設立監督部門,以便定期對評級結果進行檢驗,從而對內部評級部門形成制衡作用。建立健全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考核激勵和懲處機制,加強風險管理,提高員212防范風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管理中,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克服有章不循的現象和打擦邊球的現象。
(三)加強隊伍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建立激勵、考核機制,加強員212培訓。銀行人為因素的操作風險,主要是由員212管理酬勞方式和員212素質引起的,所以應該建立一套有效的員212管理制度,以提高他們防范風險的積極性。同時加強員212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減少操作失誤。x,i-普通員212,要加強教育培訓,使員212熟練掌tn并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對柜員合同212,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用工制度,提高他們的212作積極性,建成訓練有素、遵章守紀、文明服務的一線員212隊伍;另外,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隊伍,培養精通風險管理理論和技術的專業人才,加強銀行的風險管理。
(四)建立宏觀經濟預警系統。第一,加大對國家宏觀政策和經濟形勢的研究,從戰略高度上確定銀行業務的重點方向。銀行在正常的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之外,應有服務于決策層的專門機構,研究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宏觀政策,分析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把握金融監管當局的政策取向,提出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重點區域、行業,盡量避免因與國家或監管當局的政策抵觸而導致的政策風險。第二,建立前瞻性的風險管理體系。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不僅要關注資產或項目當前存在的風險,同時也要x.i-未來的風險作出評估,并且建立可能的應對措施。也就是說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要具有前瞻性,它不僅要看到眼前的風險,更要預測未來的風險。股份制商業銀行要以周期為基礎來評估信貸,在整個周期內估計信貸項目的違約概率。為確保足夠的前瞻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實行風險管理中的“壓力測試”,即要求銀行應當預期到未來可能發生的對信貸的消極影響,并以此為依據制定x.i-策。第二,建立完善的風險準備制度。風險是可以管理的,但是風險的發生也是必然的。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并不完善,風險管理水平也不高,因而風險準備制度對于銀行的持續經營就更為重要。第四,積極推進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結構調整,包括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和收入結構的調整。資產結構的調整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調整信貸類資產和非信貸類資產的比例,加大非信貸類資產的比重;二是調整信貸資產內部的結構,減少受宏觀調控影響大的行業的信貸資產,最終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有利于風險分散的信貸資產組合。負債結構的調整則是要調整存款類負債和其他資金來源的比例。加大其他資金來源的比重。收入結構的調整則是要改變目前主要依賴于利息收入的局面,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
論文摘要:次貸危機(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是指在美國爆發的,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從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著手分析,通過對產生原因的分析而提出我國銀行業應對的一些建議。
論文關鍵詞:次貸危機;商業銀行;風險
自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正影響著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而從中反思其成因,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具有重大意義。
1次貸危機與次貸的概念
次貸危機(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是指在美國爆發的,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
次貸也稱為次級抵押貸款,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此類借款人沒有穩定可靠的收人來源,沒有信用記錄或信用級別低,債務負擔沉重,還款能力低。
次級抵押貸款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相對于優質貸款,次貸存在很大的風險,但是美國的金融貸款機構,采取的是一種資產證券化方式,將次貸證券化,將風險通過證券市場轉移和分擔給了下家。所謂資產證券化,就是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使其具有流動性。其形成的金融產品就是資產支持證券。商業票據、抵押債券、股票等都屬于資產證券化的金融產品。而次貸證券化就是將次級抵押貸款與其他類住房抵押貸款一起打包,通過發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債務抵押債券等方式,出售給境內或境外的投資者。
2次貸危機的成因
次貸危機爆發的偶然性中孕育著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是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后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后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2)部分金融機構違規操作是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國次級房貸的持續繁榮期間,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許多金融機構在做房屋價值評估時運用電腦自動化評估,而這種自動化評估的可靠性尚未經過驗證。還有部分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貸證券化將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使得這些高風險資產進入投資市場,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3次貸危機對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
次貸危機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的失效。在次貸危機發生前,充足的市場流動性和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使得一些機構高估了市場吸收風險的能力,很多機構的風險管理政策、流程和技術出現了不足,尤其是集團層面的全面風險管理缺失,導致機構未能對主要風險加以識別或有效管理。次貸危機對全球銀行業界來說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國銀行業應充分借鑒。
(1)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時刻將風險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個好銀行,必須要樹立一個好的風險管理文化;一個合格的金融工作者,頭腦中始終要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國商業銀行應認真吸取美國次貸危機遭受損失的教訓,從預防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沖擊的角度出發充分評估風險,在業務發展和風險防范之間取得平衡,必須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注重長遠利益,實現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金融風險最主要的還是信用風險,如果放棄了對客戶自身還款來源和信用審查的話,那信用風險的閘門就打開了。目前,我國各家銀行對房貸申請人的把關較為嚴格,也沒有次級貸款。但是,我國尚沒有較為完整的個人信用記錄和較為嚴格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一些地區房市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泡沫;此外,還存在定數目的假按揭貸款。因此,加強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發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推行全面風險管理模式。
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對銀行各部門和各敞口的風險進行通盤管理,依據統一標準進行風險測量,并根據業務相關性進行主體的風險控制。目前,許多外國銀行已經開始使用新一代風險測量模型,風險管理部每天用風險價值var測算市場風險、跟蹤信用風險、分析收益與業務量的關系,計算邊際收益和違約概率,并據此確定準備金數額和配置經濟資本。全面風險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風險管理流程設計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礎。
目前,國內有少數幾家銀行已經設立了比較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但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仍不夠完替。全方位風險管理模式是銀行業發展的一個國際化趨勢。我國加入wto后,金融市場必將獲得迅速發展,利率和匯率管理體制逐步放開,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現,銀行風險敞口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我國商業銀行及早采取應對措施,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納入到整體的風險管理范疇,加以全盤統一規劃,從組織、技術、人員上做好準備,逐步推行全方位風險管理模式。
(3)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
由于國內流動性非常充足,國內銀行對流動性風險重視不夠明顯。為獲取更多的利益,有的銀行的超額備付金常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同時,我國大多數銀行的期限結構非常不平衡,短借長貸的情況很多,特別是中小銀行,這種狀況更普遍。一旦市場發生逆轉,市場信心下降,對于中小銀行將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我國的商業銀行應充分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合理調整期限結構,保留適當的準備,做好流動性風險測算。
論文關鍵詞:信貸管理系統 存在問題 改進建議
論文摘要:在中國銀監會成立以來陸續的一系列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相關的規章制度中,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系統建設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信貸管理系統在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工作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據工作實踐經驗,結合國內外銀行的一些做法,對信貸管理系統的重要作用和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信貸管理系統建設的意見。
中國銀監會成立以來,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系統建設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信貸管理系統的建設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工作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聯系工作實踐,結合國內外銀行的一些做法,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系統的重要作用和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信貸管理系統建設的意見。
一、信貸管理系統在銀行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保證客戶和業務資料的完整性、充分保障銀行權益。以往銀行的客戶和業務的檔案資料都是保存在各個經辦網點甚至由經辦業務人員以紙制材料的形式保存,由于種種原因,信貸檔案中部分資料丟失、客戶情況交接不清的情況時有發生,增加了貸后管理的難度,一些重要法律文件的丟失更有可能直接導致銀行權益受損。而信貸管理系統可以通過掃描、影像微縮和ocr等先進技術,借助高速網絡,實現檔案集中保管,同時做成影像文件存儲在信貸管理系統中,經批準有關人員可以通過系統隨時查閱,能有效保證客戶和業務資料的完整性,減少銀行可能存在的重要檔案文件丟失帶來的法律風險,充分保障銀行權益,同時減少手工檔案整理、調閱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二)實現對業務的實時監測和風險預警,杜絕越權違規行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商業銀行的管理手段大多還是通過各種政策、制度安排,依靠人員的執行自覺性實行軟約束,違規越權的行為只能通過事后的檢查和稽核發現。運用完善的信貸管理系統,銀行可以實現對機構、人員的授權控制功能,使越權業務無法辦理;通過系統設置各種監測內容、預警信息和控制參數,銀行可以實現對業務辦理和客戶管理情況的實時監測、預警,對機構辦理業務各階段的質量情況進行自動監測,使總行和分行管理部門的各項信貸政策措施的執行落實到位。
(三)提高行業、客戶、產品風險的分析和預警能力,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在沒有信息系統技術手段支持的情況下,傳統的統計手段是依靠從下到上層層上報匯總,各部門統計分離、條塊分割,統計el徑、統計方式很難達到完整統一,統計工作效率低、數據不準確、靈活性差、時間不連續等問題長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無法對銀行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應用信貸管理系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統計方式,解決上述問題。一是通過系統可以保證全行信貸業務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和數據的完整性;二是基層人員只需錄入原始信息,數據的匯總由系統自動進行,可以大大提高統計工作效率。三是利用市場上的商業智能統計軟件對業務數據進行縱深挖掘分析,使各級經營管理者可以隨時全面地了解信用業務的存量及變化情況,準確預測并提出未來信貸業務拓展組合的發展、變化和調整的方向;預測資產質量趨勢,及時采取監控處置措施,使資產質量保持良好狀態。
(四)實現電子化審批流程,提高信用業務辦理效率。傳統的信用業務審查審批程序,依靠紙質材料在經營機構、分行、總行各級審查審批人員中傳遞,在項目檔案的交接、郵遞過程中耗費大量時間,效率較慢。若實現電子化審批流程,基礎數據、調查報告由業務人員錄入,重要資料進行掃描,系統按照審查審批流程逐級發送相關人員審查審批,可大大提高審批效率,節約辦公成本。而且通過在信貸管理系統中完善審貸委員審批系統,可很好地解決在紙質審批情況下流于形式的審貸項目背靠背簽批問題。
(五)充分利用系統數據,實現風險量化管理。風險量化管理的基礎是利用技術手段,以電子化的形式積累足夠多的、連續的、有效的歷史數據。只有通過信貸管理系統的建設和運用,才能達到這一要求,為開展風險量化分析奠定基礎。
二、當前信貸管理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貸經濟僅作為信息登記系統,管理功能亟待加強。國內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系統的建設目標之一就是通過系統運用,實現相關制度的硬約束,控制操作風險。但目前不少銀行信貸管理系統主要還是作為一種信息登記系統,沒有把銀行各項信用業務都整合在同一系統中,系統的管理功能和風險控制功能亟待加強。這也導致各行在制定業務操作與管理制度時沒有充分考慮在系統中實現電子化手段約束的要求,有的存在一些非確定性描述和主觀判斷推測,難以在系統中實現,這是系統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
(二)從業務系統準確獲取的數據與信用業務人員錄入數據的準確性均有待加強。信貸管理系統的許多信息都要從銀行相關賬務業務系統(如會計系統)獲取。由于目前國內銀行業務系統的電子化建設起步較早。業務系統在建設過程中往往沒有考慮管理系統的數據需要以及如何保證這些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導致管理系統很難從業務系統獲取準確的數據。同時信用業務人員辦理業務過程中錄入的有關客戶信息準確性也不夠,存在錯錄、漏錄、隨意錄的情況。
(三)系統用戶廣泛,開發、培訓、推廣和管理難度較高銀行信貸管理系統的用戶包括總分支行的各級負責人信貸業務管理人員、審查審批人員、客戶經理、貸后檢查人員、放款中心人員、統計分析人員等等,覆蓋了全行1/左右的員工。不同崗位的用戶涉及的系統功能、操作方法不一樣,使系統開發、培訓、推廣和日常運行管理存在著一定復雜性和難度。
(四)基層人員對系統使用還不夠重視。銀行各級管理部門一直都在強調加強管理,要求提高對規范使用管理系統的重視程度,但由于業務辦理及管理主要還是以手工方式進行,同時考核機制不合理,片面追求當期業績,具體的管理工作不落實,導致基層行的負責人和業務人員往往將系統操作視為一項額外任務,被動使用系統,造成部分信息錄入不準確、不完整、不及時,使系統能發揮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加強信貸管理系統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一)采取“整體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循序漸進地開展系統建設工作。各商業銀行在開始進行信貸管理系統建設時,就必須由業務部門和科技部門對系統進行整體規劃,明確系統的總體目標以及各階段的實現內容及數據的分布情況,按照積累數據、規范管理、模型分析為系統建設分布規劃原則,分期實施。一是盡快著手積累數據,以早日達到模型分析的數據量要求。二是盡早實現已經比較明確的需求,為相應的管理措施提供技術支持手段。三是不斷總結系統建設經驗教訓,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將信貸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成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統”。一是整合各類信用業務(包括公司、同業、個人、資金業務等方面)的操作與管理、控制,改變目前各家銀行信貸表現系統只反映公司信用業務的情況,使系統能全面反映銀行信貸業務的全貌。二是強化信貸管理系統管理和風險控制功能,完善其原有的信息登記功能,在制定業務操作與管理制度時充分考慮在系統中實現電子化約束手段的要求,提高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三是提高系統數據的深度挖掘能力,客觀、綜合地反映業務狀況,揭示業務發展趨勢,為管理決策提供更好的服務。還要按照新巴塞爾協議要求,為開發內部評級提供足夠和準確的數據,使銀行風險評價、管理方法與國際接軌。
(三)增強行內各相關系統之間的協調,提高數據準確性。目前國內銀行尚未建立起比較完整和全面的整體銀行信息管理系統,出于業務上的需要,大多是建立多個比較獨立的、關聯性不是很強的賬務系統和業務處理、管理系統,造成業務數據重復、分散、標準不統一。信貸管理系統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收集與信用風險相關的客戶和業務等各方面詳細信息,因此在系統的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分析與信貸管理系統相關的其他業務系統的數據情況,盡快統一各系統間的數據定義和標準,明確數據分布、傳輸和校驗方法,并及時對相關業務系統進行改進。同時要加強對錄入信息準確性的強制要求,適時進行檢查糾正,保證系統信息與實際一致。
(四)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采用滾動開發模式,滿足管理要求。信貸管理系統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到銀行業務創新速度的加快,管理創新不斷推出的業務要求。負責系統建設的業務部門和科技部門人員應與使用系統的一線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充分交流,不僅了解對系統使用的改進意見,還應主動根據業務與管理的新需要,提出系統開發新需求、進行分析論證后及時改進,使系統更加合理、易用和嚴密。因此在需求敏感性和開發效率上,對負責系統建設的業務部門和科技部門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開發模式也提出新要求——采取滾動開發的模式,使系統建設形成良性發展。
五)合理借用外部力量,提高系統開發質量。建設信貸管理系統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非常復雜的工程,目前在國內外有不少公司長期從事銀行信貸管理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在人員、技術、經驗方面和國內商業銀行對比存在明顯優勢。各商業銀行可借助外部廠商的力量,彌補自身專業人員和開發經驗不足的缺陷,少走彎路,提高系統開發質量。但因國內各銀行間、國內外銀行間業務發展與管理模式存在差異,所以在借用外部開發力量時,關鍵要做好客戶化工作,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確保系統實用性。
(六)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增強系統功能。隨著信息技術在各個行業的應用,除了金融機構本身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外,其他機構特別是政府部門也在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并將逐漸實現全國聯網。在條件成熟時,通過和這些外部機構的數據共享,能極大地提高銀行本身管理系統的信息獲取能力及其準確及時性。如與技術監督局、工商局的系統聯網,就能夠及時獲取全國所有企事業單位的登記注冊信息;與稅務機關的系統聯網,就能及時了解本行客戶的納稅欠稅情況;與人民銀行的信貸登記咨詢系統聯網,實現自動提取本行客戶在其它銀行的信用業務情況及貸款卡年檢情況功能。因此,必須依靠各相關政府部門的指導、支持,盡快做到互相配合、信息共享。銀行業應在各種場合積極倡導、推動、促進信息共享的建設工作。
商業銀行是以信用為基礎,以經營貨幣借貸關系和結算業務為主的高負債、高風險行業。一家銀行能否實現長期穩定的盈利,能否有持久的競爭力,風險管理水平是一個根本的制約因素。從國內外商業銀行的發展史看,因風險管理不當、資產質量低下而倒閉、被政府接管的銀行不乏其例。這些方面的案例警示我們,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成敗及競爭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風險管理能力構成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根本,強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勢在必行。
一、培育統一的風險管理理念
商業銀行作為“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金融企業,在業務經營過程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沖動不斷增強。由于受到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勢必會存在很大的經營風險。因此,盡快培育統一的風險管理理念是商業銀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巴塞爾委員會和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的相關規定,健全的風險管理理念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一致性理念。即銀行應確保其風險管理目標與業務發展目標相一致。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銀行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股東的效益,而進行風險管理則是為了減少失敗的概率,降低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從而確保銀行實現更多的利潤。由此可見,銀行的風險管理目標與業務發展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2.全面性理念。即銀行首先應確保其風險管理能夠涵蓋所有業務和所有環節中的一切風險,即所有風險都有專門的、對應的崗位來負責。在全面性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對于新產品、新業務,銀行應確保這些產品、業務在被引進之前就已經制定出適應的風險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即人們常說的“制度先行”。
3.獨立性理念。即風險管理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之間、專門負責風險管理的部門和風險管理評估監督部門要相對獨立。獨立性理念的實質就是要在銀行內部建立起一個職責清晰、權責明確的風險管理機制。因為清晰的職責劃分是確保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運作的前提。
4.權威性理念。即銀行應確保風險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評估監督部門具有高度權威性,盡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以確保其客觀性和公正性。銀行的風險管理勢必要滲透到業務部門的運作中,因而很容易受到抵觸。如果風險管理部門沒有強于業務部門的權威性,風險管理工作將難以順利執行下去,必要的監督可以確保各個崗位職責的充分實現。
5.互通性理念。要求銀行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進而在銀行內部形成一個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即風險管理部門與風險管理評估監督部門直接向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報告的渠道,各相關部門之間要保持信息的互通渠道。風險戰略的出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所能獲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風險戰略能否被正確執行則受制于銀行內部是否有一個充分的信息溝通渠道。因而,信息系統是有效風險管理的基礎和前提。
6.分散與集中相統一理念。為了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類型的金融風險應有不同的部門來負責,即風險的分散管理。與此同時,不同的風險管理部門最終都應直接向高層負責,由管理層統籌規劃,即實現風險的集中管理。風險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關部門及最終力量將各類風險控制好。風險的集中管理則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銀行面臨的全部風險,從而將風險策略與商業策略統一起來。風險管理過于集中往往使該部門力不從心,不能專心于某類風險;風險管理過于分散則往往容易造成管理真空,甚至違背銀行的發展策略。
二、發揮信用評價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隨著信用風險管理在銀行風險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更好地發揮信用評價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1.利用信用評價的結果進行信用風險的度量。信用風險是銀行面對的最基本的風險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風險。如何度量和管理信用風險一直是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難題。信用風險主要表現為客戶的違約率和貸款的損失率。一般來說,有著較好信用等級的客戶,其違約率較低,而信用等級較低的客戶其違約率較高,貸款的損失率也較高。為獲得不可缺少的大規模的樣本,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努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2.根據貸款的信用風險程度,確定相應的資本金水平。做好信用風險管理,預防意外損失,降低破產概率的重要方法是持有足夠的資本金,但并不是資本金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據信貸資產的風險狀況來合理確定。在信貸資產的內部評級走向更精細的趨勢下,銀行可以根據信貸資產的風險度確定合理的資本金要求。
3.根據客戶信用等級做好貸款風險分類。實行銀行貸款分類主要是為了加強對貸款的風險管理。因此有必要根據客戶的信用狀況完善貸款五級分類的方法,通過分析掌握客戶的經營周轉情況和發展趨勢,真實地將貸款按照風險程度分層管理,隨時掌握客戶的信用等級變化及貸款風險變化情況,對處于風險程度上升的貸款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避免風險積累、積重難返,有效保證信貸資產的安全。
4.根據信用風險狀況,計提呆賬準備金。現行制度規定將準備金計提的自主權交給銀行,這是符合國際慣例的,規定了“金融企業應當根據提取呆賬準備金的資產的風險大小確定呆賬準備金的計提比例”,同時規定“呆賬準備必須根據資產的風險足額提取”。由銀行自主決定,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健全信貸資產質量分類評估體系。
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和管理機制
首先應尋找業務過程的風險點,衡量業務的風險度,在克服風險的同時,從風險管理中創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方法,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各種其他風險以及包含這些風險的各種金融資產與其他資產組合,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中,對各類風險依據統一的標準進行測量并加總,且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第三,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適應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變化,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二是在風險管理的執行層面,改變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行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三是改變以往商業銀行內部條框的管理模式,實現以業務流程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并不斷摸索以業務主體為中心的管理體制。要逐步實現在業務部門設立單獨的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它在各部門之間傳遞和執行風險管理政策,從業務風險產生的源頭進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風險管理技術。使用內部評級法和資產組合管理等先進的風險度量和管理重要技術。
四、重新定位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監控的關系
在風險管理中應綜合運用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監控兩種手段,實現優勢互補、相輔相成,提高風險管理整體效能。如根據非現場監控提供的線索制定現場檢查計劃,明確現場檢點;通過非現場監控持續跟蹤監測現場檢查所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提高現場檢查的針對性、實效性;借助現場監管深挖、查清非現場監管無法核實的問題;根據非現場監管的結果確定現場檢查的頻度、深度和廣度,實現差別監管。在現場檢查面,要按照風險管理總體目標框架要求,制定中長期風險管理規劃,以常規性、延續性檢查為主,盡量減少臨時性、突擊性檢查。制定統一的現場檢查工作制度與操作細則,實現現場檢查立項、準備、現場操作、處理、結案各步驟的制度化、規范化,確保檢查質量和監管權威。充分利用既有現場檢查成果,分析梳理監管對象各項業務、各個環節上的風險因素,形成完整、系統的現場檢查程序,減少監管差錯,提高監管效率。在非現場監控方面,要建立高效的非現場監控網絡,提高信息獲取的深度、廣度、頻度和精度,為風險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據。并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采集、傳遞、分析系統,為實時、動態、全面、持續的風險管理奠定基礎。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終端聯網,實現風險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評價、預警以及建議方案等生成自動化、傳輸網絡化,盡量減少人工操作,以確保風險管理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量化 風險管理
論文摘要:商業銀行是有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如何在有限的資本和無限的風險中找到適當的契合點非常重要,應用數學模型將每一類風險量化,用數學的方式找到精確的契合點是優化風險管理的追求目標。
風險管理作為一項提高收益的基本方式,必須要根據商業銀行所要面對的風險及導致風險的因素建立精細的量化模式,才能使得風險管理者有所依據地實施管理,從而使風險成本達到最低。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國際銀行已為各風險建立了相應的量化模型及方法。
一、市場風險的且化方法
目前商業銀行測量市場風險的核心方法是風險價值法。風險價值法是近年來國外興起的一種管理市場風險的工具var ( value of risk)方法—該方法可用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和給定置信水平、持有期內,對某一資產組合預期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進行評估。
計算vai方法必須要確定以下三個因素:置信水平、持有期限和資產組合價值的分布特征。其中置信水平是風險量化的可信度,一般在95 %-99%之間,不同的風險規避者有不同的要求,風險規避要求越高,可能的預期損失程度就越大,因而應選擇較高的置信水平以提高var。持有期限由資產組合調整速度的快慢來決定,對一些流動性強、市場波動劇烈的資產可選擇較短的持有期限,而對一些流動性差、波動性緩慢的資產,可選擇較長的持有期限。var即用來代表投資組合的最大損失。
var的計算方法通常分為三種:參數法(para-me量icmodeling)、歷史模擬法(his量oricalsimula量ion )和蒙特卡羅模擬法( mon量ecarlosimula量ion )。但無論何種計算var的方法,都必須首先確定考察期限和置信區間。該方法有一個簡單的規則:考察期限一般同被考察交易組合的平均頭寸轉換周期相匹配,由于頭寸匯總以及var模型運行需要時間,通常選取的考察期限不會少于一個工作日,在管理實踐中,經常用到的置信區間有68%, 95%, 99%等。適當選擇參數的唯一目的是使var模型產生出最具管理價值的風險信息。因此,模型使用者通常要根據本銀行對風險管理的實際需求謹慎設定模型參數。
二、信用風險的量化方法
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償還其債務或履行其義務而給其經濟主體經營帶來的風險。信用風險測量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信用度量術模型。該模型首次將信用風險與債務人的信用等級轉移聯系在一起,通過度量資產組合價值來確定信用風險的大小,旨在提供一個在風險價值框架內估計信用風險的方法。該模型的優勢在于其第一次將信用等級轉移、違約率、違約回收率和違約相關性納人統一的框架來度量風險,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2. kmv模型。該模型是將默頓期權定價理論應用于貸款和債券估值而開發出的一種模型,它通過對上市公司股價波動的分析來預測發生違約的可能性。kmv模型的優勢在于其借助股市對債務人質量變化更加敏感的信息優勢,將上市公司的股價及其波動性聯系起來,該模型的預測能力較強。但該模型所基于的公司資本結構假設過于簡單,另外違約回收率與其違約率之間關系的映射方法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論證,因此在具體環境中運用該模型還需要具體的可行性測試。
3.信用風險附加模型。該模型是只考慮債務人對債券或貸款是否違約,不考慮信用等級,在固定違約率情況下,假定這種違約與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在風險期末,該模型還以風險價值法來估計組合損失以及所需的經濟資本。其優勢在于其數據需求少,故而特別適合對含有大量中小規模貸款的貸款組合信用風險進行分析。但該模型在運用時,受到一定條件和因素的制約。
三、操作風險的里化方法
1.基本指標法。該方法將單一的風險暴露指標gi與一個固定的百分比a相乘得出監管資本要求。因而監管資本kbu = gi a,巴塞爾委員會認為基本指標法下的監管資本應達到最小監管資本的12%。在此基礎上,a應設在17%一20%之間。該方法的優勢在于簡單易行,這樣計算出來的監管資本一般較高,而且由于使用統一的a,使得具有不同風險特征和風險管理狀況的銀行每單位的總收人要求配置相同的監管資本,使得操作風險管理優劣獎懲機制不能自動發揮作用,因而巴塞爾委員會認為該方法適用于一些業務范圍較少的小銀行。
2.標準法。在標準法下,銀行業務被劃分為八個業務類別:公司金融、貿易和銷售、零售銀行業務、商業銀行業務、支付和清算、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和零售經紀業務。計算各產品線資本要求的方法是用銀行的總收人乘以一個該產品適用的日系數,其中總收人可代表業務經營規模,也可代表各產品線的操作風險暴露。日值代表行業在特定產品線的操作風險損失經驗值與該產品線總收人之間的關系。其計算公式如下:
標準方法下監管資本也應達到12%,該方法優勢在于對業務類別過量了區分,并將不同業務類別風險特征的差異反映在計算中,但該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各個銀行自身的操作風險損失栩正。
3.高級測量法。以上兩種方法叫做初級測量法,其操作簡便,但對風險的估計過于粗略,指標的選擇和固定百分比的確定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在高級測量法中常見的又有三種方法。
(1)內部度量法。該方法是銀行采用監管者規定的標準,自己收集損失數據,自己估算風險資本的一種方法。將銀行業務劃分不同領域后,再在每個業務領域中定義不同的風險類型,對不同領域與不同風險類型的組合規定相應的風險暴露指標ei,和預期損失與非預期損失的轉換系數y,并利用銀行自己的內部數據計算損失概率pe和損失程度lge,公式為:
其中i表示業務領域,j表示風險類型。
(2)損失分布法。該方法根據損失資料庫中每一種業務類別的損失特征選取擬合度最優的模型,對損失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做出假設,得到操作風險損失在未來時期內的可能分布。該方法的優勢在于該損失分布不是通過假設非預期損失與期望損失之間的關系而得到的,因而具有更強的風險敏感性。
(3)極值理論模型。該模型是專門用來衡量損失極值的方法,它通過推導超過一定臨界水平的操作風險損失的具體分布函數,得出一定置信水平下var的估計值和超過臨界水平的損失的期望值,并以此作為提取操作風險監管資本的參照。
當然,再好的量化模型也不能完全估算出風險的完全損失,只能起到降低風險從而擴大銀行利潤空間的作用。根據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資產組合后的風險會小于單個資產的風險之和,故而可在三大風險統一測量中找到效益最優,而風險較小的配置組合,從而達到節約資本成本的目的。另外,從銀行的角度看,因為每個銀行有其各自不同的風險特征,可針對其不同的風險特征設置不同的組合,做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要進行良好的風險管理,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具備完整的數據庫,因為技術的運用具有較高的科學性,沒有比較準確的數據資料做支撐,再好的技術也沒有用,所以建立完善的數據資料是商業銀行競爭的根基。
摘要: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差距較大。面對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后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國商業銀行亟需研究提高風險管理有效性。為此,本文以國際先進銀行為標桿,借鑒經驗、尋找差距,并就如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有效性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銀行監管
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永恒的主題。當前,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已經形成較為齊備的體系,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差距較大。面對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后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國商業銀行亟需研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有效性。為此,本文以國際先進銀行為標桿,借鑒經驗、尋找差距,并就如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有效性問題略談拙見。
一、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
國際權威雜志對全球銀行的排名,經常被作為衡量銀行先進性的重要指標,如英國雜志《銀行家》(banker)每年排出的世界前1000名大銀行名單。通過對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實踐的歸納,可以發現如下經驗:
(一)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
商業銀行的生存與發展始終伴隨著風險?;ㄆ煦y行前董事長瑞斯頓將銀行視為基于風險處理能力而盈利的組織,從本質上講,商業銀行的經營目的就是在可控的風險內獲得最大利潤。國際先進銀行通常都有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認為應當積極、主動去管理風險,并通過提高風險管控能力的來獲取收益,而非消極、簡單地回避面臨的風險。1992年,瑞典因房地產信貸風險引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危機結束后全國僅剩下4家商業銀行。之后,瑞典銀行業積極尋找防范房地產信貸風險的方法,提高對房地產貸款操作風險的防范能力。
(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銀行制度的核心,其優劣成敗直接決定了銀行的市場競爭力。由國際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實踐可知,金融外部監管無論如何有效,也無法取代商業銀行自身的公司治理結構建設,后者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根本保障。國際先進銀行一般都有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決策機構和保證其相關制度落實的銀行企業文化,其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既有明確的委托一關系,又存在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于防范內部人控制的風險,降低成本,同時又保證了銀行經營運作的高效和效益,實現對管理者的約束與激勵,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股東和相關利益者的權益。
(三)重視合規風險管理。
20世紀90年代,全球銀行業發生的一系列重大風險事件說明,不遵守法律和規章的經營最終會損害銀行的長遠利益。合規風險管理日益受到國際先進銀行重視:明晰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合規職責,確保合規部門的獨立性,并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同時,強調合規并不只是專業合規人員的責任,而是銀行內部的一項核心風險管理活動,與每位員工相關,應從高層做起并成為銀行文化的一部分。如德意志銀行在全球分支機構設立獨立的合規部門,強調合規與業務的協調發展,通過合規文化建設使全體員工認識到合規的重要性,應努力發現問題、揭示風險,而不是掩飾問題、遮蓋風險。
(四)先進科學的風險管理流程。
國際先進銀行都有一整套先進科學的風險管理流一般包括風險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監測、風險應對和控制等全過程,把銀行不同客戶種類(如公司、零售、金融機構等)的不同性質業務(如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等)所產生的不同類型風險(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都統一納入有效地風險管理范圍。同時,通過流程的規范從根本上改變銀行基層組織的認識,樹立起全員、全過程的風險管理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
(五)采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
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風險管理技術趨于計量化、模型化和it化。重視采用最新的it技術建立信息管理系統,運用大量數理統計模型來識別、衡量和監測風險,從而實現風險信息在全球范圍的收集、傳導和既體現風險管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特征,也使風險管理決策成為藝術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行為。如1997年,摩根大通銀行聯合美國銀行、瑞士銀行等國際先進銀行率先推出了信用風險計量法(creditmetrics),從證券組合、貸款組合的角度全方位衡量信用風險,同時還可以計量信用資產的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
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主要差距
近年來,隨著我國銀行業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外部監管力量的加強,商業銀行對風險管理日益重視,陸續引入了授信管理、貸款風險分類制度,并成立了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風險管理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由于我國商業銀
行長期屬于國有,一直在政策保護下運行,缺乏風險管理的實踐與經驗,在管理理念、制度落實、全面風險管理等方面與國際先進銀行仍存在較大差距。
(一)風險管理理念尚未全面確立。
目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仍存在著重業務、輕管理的思想,風險意識淡薄。當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制度相悖時,往往以各種理由加以變通或回避,致使內控機制有效性難以發揮。此外,我國不少商業銀行未將風險管理納入管理者的考核指標中,對暴露出來的違規問題,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少有商業銀行高管層因為風險管理問題惡化面受到懲戒,往往是案件或風險事件發生后才受到懲處罰。上述現象在銀行基層網點更加突出。
(二)風險管理制度有效性不足。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形似神不似”問題依然存在。我國商業銀行雖然學習、引進了西方商業銀行特別是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制度、方法,但卻缺乏發揮這些風險管理制度效力的配套機制,在具體操作中往往變形走樣。例如,我國商業銀行多為“部門銀行”,各部門之間職責存在交叉地帶,客戶的一筆業務要跨多個部門才能完成,而且“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這種情況下,銀行難以做到內控有力。結果,一方面是銀行的風險管理架構建設取得了明顯進步,另一方面則是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難以發揮,商業銀行基層網點普遍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屢查屢犯問題,制度的執行力和有效性不強。
(三)公司治理結構改革有待深化。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從形式上建立了“股東大會一董事會/監事會一經營者”的治理結構,但實際上仍未真正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商業銀行組織形式的改變和產權結構的調整,包括戰略投資者的引進,并不必然帶來良好的公司治理。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也未能解決舊有的問題:一是所有者對董事或高管人員的約束虛置或弱化;二是現有干部管理制度下,董事會或高管層缺乏重視銀行風險控制以及長期發展的激勵。主要表現在“約束過度”和“約束不足”并存,“零風險”的要求會導致約束過度(或激勵不足)管理者能上不能下、員工能進不能出,則導致約束不足。
(四)合規文化尚未真正建立。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案件仍時有發生,這與銀行未能合規經營,缺乏良好的合規文化有關。因為風險管理制度設計得再完美,如果沒有合規經營理念和深入扎實的合規性監督管理,在執行時也會出問題,銀行違規案件時有發生。以國有重點銀行監事會對某大型銀行的現場檢查結果為例,該行早已成立了合規部門,卻沒有覆蓋至業務流程,也未建立向一把手或董事會匯報的直線管理體系,合規工作也被分散于各部門,如外匯管理的合規性由結算部門負責等,結果導致合規部門事實上被弱化。
(五)風險管理技術滯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仍然以經驗分析為主,在風險識別、度量和監測等方面主觀性比較強,科學性不夠。不少銀行還停留在資產負債指標管理和頭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風險價值var、irb、ama、raroc等概念剛剛引入,但尚未完全建立與商業銀行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相一致的內部風險監測、評價和控制系統,且缺乏精通風險管理理論和風險計量技術的專業人才,因而難以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管理。而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技術豐富,分類科學、量化準確。不僅有針對市場風險開發的var計量模型,還有針對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的計量模型。
三、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有效性的政策建議
(一)樹立風險管理理念,提高制度執行力。
銀行風險管理有效性的提高,首先要有積極的風險管理理念,讓員工認識到“風險無處不在”,合規經營才是風險管理的正確態度。對中小違規問題要及時、嚴肅處理,從而有利于預防重大違規問題和風險事件的發生。其次,建立正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合理設計薪酬差距和檔次,使其與職位、等級、責權利相匹配,增強員工歸屬感與忠誠度。再次,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對國際先進銀行的經驗和借鑒,不能僅停留在引進先進的風險管理制度、方法和技術上,關鍵是要將引進的制度、方法和技術落到實處,充分發揮作用。
(二)繼續深化公司治理結構改革,打造流程銀行。
現代公司治理機構的建設改革,有利于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未來改革的著力點可以放在:首先,按照風險管理戰略的要求,改革銀行組織架構,實現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消除部門之間的職責交叉地帶。其次,按照識別、評估、監測和控制風險的要求,梳理和健全風險管理制度與業務流程,并通過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來為風險管理提供基礎支持。
(三)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創建社會信用體系。
金融運行外部環境對銀行的穩健經營也有重要影響,要構建完善的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需要
不斷完善外部制度環境。積極研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補償機制和政策支撐體系。落實《物權法》,修訂完善《擔保法》和《破產法》等,在完善立法基礎上加大執法力度,特別要注重發揮司法力量打擊金融逃廢債行為,維護金融秩序。盡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準確記錄各類客戶的經濟狀況、收入來源、違約情況等重要數據,改善銀行與客戶之間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切實防范信用風險。
(四)加強市場約束,提高信息披露真實性。
隨著金融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商業銀行應當日益重視自身的市場評價。建議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信息披露要求,依據由內到外、逐步公開的原則,推動實現信息披露的規范化、市場化。在條件成熟時,引入外部審計機構等中介機構,建立和完善獨立審計與內部審計相結合的監督體系,提高銀行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此同時,監管部門應加大對會計信息披露真實性的審計監督和處罰力度,對虛假信息披露的機構,要強化法律約束,依法嚴肅追究其ceo和cfo的責任。
(五)強化外部監督,提高監管有效性。
按照中國銀監會“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新理念,提高監管有效性。一是加強非現場監管力度,關注被監管機構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政策的完善和有效執行,并結合現場檢查情況進行監管評估,督促商業銀行提高風險管控能力。二是適時把監管思路由規制導向逐步轉向以原則為基礎的監管,增加原則性導向,減少約束性細則和非審慎限制,明確被監管機構高管層對機構營運和風險管理的責任,促其改善銀行的運行效率,提高競爭力。三是實施差別化的分類監管。根據銀行風險評級結果的不同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對高風險機構要進行嚴密且持續的監管,對中風險機構進行定期、緊密監管,對低風險機構可通過統計分析或專項調研來取代現場檢查。
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有效性需要整體合力,商業銀行自身要從根本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內部風險控制和管理,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外部監管要通過運用先進的監管手段切實提高監管的有效性,促進商業銀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并通過市場約束發揮對商業銀行的監督和制約作用。
摘要:風險管理是銀行的核心職能,風險管理能力是銀行的核心能力,這不僅關系到國有商業銀行的生存基礎,幫助其擺脫不良資產困境,還直接影響到產品創新、市場擴大、績效管理、盈利能力等發展性問題。重構風險管理體系,應當按照銀行業國際通行標準——《巴塞爾協議》的有關原則要求,借鑒世界先進銀行經驗,結合業務發展規劃,建立符合國有商業銀行實際的、完善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機制。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體系 再造
前花旗銀行總裁沃爾特·瑞斯頓有句名言:事實上銀行家從事的是管理風險的行業。這句話道出了銀行的核td職能就是管理風險。然而,國有商業銀行具有的卻是一個失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在解決巨額不良資產和應對未來環境挑戰的雙重壓力下,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再造刻不容緩。
一、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現狀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四大銀行開始在信貸管理中全面采用審貸分離、分級審批的方法,后來陸續引進了信用評級、授信管理、貸款風險分類制度,并成立風險管理機構統一專事風險管理,在審慎的會計原則、內控制度建設方面也取得進一步完善,隨著銀行經營范圍和品種的擴增,風險管理涵蓋的內容由表內業務到表外業務,從國內到海外分支機構,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實踐,近年來,風險管理逐漸得到重視并提到了經營管理的核心位置上來,制度、規則、方法和相關的研究得以豐富、完善,一個比較集中、統一風險管理架構雛形在四大銀行內建立起來。與風險管理架構建設的進步相對照風險管理體系的整體有效性卻存在嚴重問題,造成風險管理體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體制造成的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擴張上,對資本金、準備金充足與否并不真正關心,長期不良資產問題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標,四大銀行高管人員沒有因整個風險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惡化而被免職的事例。在產權和公司治理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國家信用擔保和注資行為使四大銀行在技術上破產卻免于遭受擠提和清算,事實上助長了嚴重的道德風險。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統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在風險管理逐步被重視的過程中,雖然學習引進了西方銀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體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礎薄弱、制度和技術平臺沒有建立起來,缺乏風險管理工具發揮作用的機制,在具體操作中經常被異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員風險管理素養和銀行文化跟不上,國有商業銀行沒有西方銀行數百年的商業錘煉,缺少高度專業化的銀行家隊伍,缺乏規范的行業經營作風和優良文化氛圍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經營習慣。
二、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現代風險管理的國際通行規則和構造有效風險管理體系的一般內容、方法、步驟,借鑒對照優良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確立風險管理體系再造的目標體系。巴塞爾協議框架原則已成為國際銀行業通行的“游戲規則”,其對銀行風險管理領域的指導原則得到普遍認同,也為指導國有銀行再造風險管理體系提供了基本框架?,F代銀行風險管理的思想、理論、方法,已經形成齊備的體系,用于指導變革、補充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現有體系的缺陷。以國際領先銀行風險管理作為學習標桿,借鑒其經驗,尋找差距不足。結合三個方面構造出國有商業銀行一個較標準完備的風險管理機制。
2.從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基礎現狀出發,抓住影響有效性的主要問題特征和薄弱環節,運用恰當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風險管理效果。無論是與巴塞爾協議要求還是優良銀行的現行風險管理體系相比,國有商業銀行在體制、市場環境、管理基礎等方面有很多條件并不具備,所以只能從實際出發,在現狀與目標之間,針對信用風險為主要風險、基礎風險管理薄弱、風險管理人才和體制環境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決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風險管理體系的思路。不僅從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和現狀著眼,還應在銀行外部建立更廣泛的風險防范處置機制,在面臨新的風險管理問題上拓展思路,尋求良策。
三、國有商業銀行有效風險管理體系的一般內容
1.風險管理的對象和風險處置方法機制
銀行風險管理的對象是經營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大的方面可以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與系統因素引起的資產價值波動,是無法進行分散的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是與個體因素相關的風險,能夠通過組合進行分散掉。從經營管理的角度,可將銀行的風險主要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違約的不確定性,市場風險主要指價格波動風險,操作風險指網信息、程序、控制系統問題引起的操作不當、失誤引起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預期的支付風險,各種風險往往相互蘊涵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風險處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風險、抑制風險、轉移風險和承擔風險。避免消除風
險包括通過科學的風險管理工作程序化、過程標準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誤和錯誤決策,通過約束激勵機制防范投機冒險和失德行為,通過各種組合來分散風險。抑制風險主要包括對沖、掉期(嚴格講前兩種是組合的特例)、互換、期權等技術的運用。轉移風險是通過保險和其他手段將風險轉嫁。承擔風險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難以轉嫁的信用風險,這是銀行需要積極管理的重點。對于風險管理,巴塞爾協議規定了包括最低資本要求、監管當局監管檢查、市場約束三大支柱機制,并針對銀行業面臨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風險提出了標準法、內部法兩種計量辦法和相應的資本管理原則,其中在資產風險加權基礎上對銀行資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不得低于資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設施和有效風險管理的基礎
風險管理設施是指戰略、政策、模式、組織、文化等一整套體系。風險管理戰略是為了一個目標使風險管理設計、方法、工具和經營發展環境、業務結構相契合匹配的過程,戰略把風險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有機組織起來。風險政策是一定時期內風險戰略貫穿于業務的具體處理原則。風險管理模式主要分為集權和分權兩種模式,國有商業銀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種較為集權的風險管理模式,其優點是集中管理風險、保證控制,但是依賴于有效的信息傳遞,對風險反應敏感性差,不利于鍛煉隊伍和調動基層的積極性。風險管理組織一般包括風險決策的委員會、具體負責風險管理事務的職能部門以及獨立的審計部門,一般的職能包括:政策制訂和督導,授信管理及盡職調查,資產質量監控,風險管理過程控制與評估,風險業績考核。文化由對風險普遍認同的理解、觀念、信條、嗜好、習慣而形成的組織氛圍。
有效風險管理要求風險管理設施適應風險環境,設施之間能夠協調一致,滲透在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層次。國有商業銀行基本具備了設施的形式,但是在協同方面、在貫徹方面、在文化等軟件方面較為薄弱。有效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是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只有完善有效的風險信息系統,才能識別、度量和分析風險,制訂正確的管理措施,落實風險管理責任。信息系統包括存儲客戶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經營管理信息、信譽記錄、賬戶交易記錄、合同信息的客戶數據庫,存儲宏觀經濟、產業經濟、金融市場等信息的環境信息數據庫,存儲自身資產品種、數量、質量、分布的數據庫,以及建立在規范、完整、及時、準確的數據信息基礎上的計量、分析、評估、處置系統。有效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已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實現現代風險管理的最大瓶頸。
四、提高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風險管理戰略,設立中短期和長期目標。中短期目標是盡快扭轉現有風險管理局面,達到銀監會提出的國有商業銀行未來三年改革目標中的風險管理指標;長期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銀行所應具備的現代風險管理體系。
(一)實現中、短期目標的措施、策略
1.針對國有商業銀行以信用風險為主要風險的特征,將不良資產比率控制下來,保證新增信貸質量,是最主要、最緊迫的目標,其次是保證達到符合巴塞爾協議原則的資本充足率、撥備水平及風險分散要求。不良資產率的下降,將極大緩解資本金補充和呆帳準備金計提的壓力??刂撇涣假Y產比率,一方面對存量資產通過資產管理公司積極處置,更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資產,對此,加緊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重點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強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風險指標體系和內部信用評級建設工作。補充資本和提足呆帳準備金可結合注資、發行次級債和上市妥善解決。
2.與產權及公司治理改革結合起來。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提不上來,引進的先進方法發揮不了效果,原則執行不下去,與體制息息相關。巴塞爾協議原則以及借鑒西方銀行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并不是復雜的框架和技術,而是制度基礎、思想和機制。結合這次改革上市,將公司治理機制與風險管理機制協調起來,包括制衡、激勵、內控和決策等方面。
3.通過業務轉型改善承受風險水平。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主體在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其現有風險管理水平缺乏對信貸風險有效管理,使得傳統業務在風險收益上不對稱。利用國有商業銀行網絡優勢加大現代綜合零售業務(消費信貸)和中間業務,既是銀行的發展方向,也是避開管理難度較大的高風險環境的良策。
4.總結過去風險管理中的經驗教訓。斯蒂芬·羅斯在新近發表的論文《法治金融》中,認為學習過去的失誤是風險管理的核心。事實上,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包括西方銀行)風險管理改進的路徑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危機事件、重大違規或失誤案例引起銀行的警醒和對風險管理體系的漏洞查找、彌補整治,甚至引發立法和政策的改變。國有商業銀行有無數的不良資產案例,從中可以進行很有價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導致發現并形成獨到的風險識別方法、能力,遺憾的是,西方銀行比我們更熱衷研究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風險。未來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新風險有資本市場運作風險(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購風險)、跨國經營風險、銀行衍生金融交易風險,以及信息技術時代特有的網絡銀行安全風險等。這里僅敘述近期上市的風險。上市信息披露風險不僅使國有銀行的風險信息暴露于眾,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規則以及境內外標準差異造成操作風險,中國人壽事件就是—個例子?;鹜顿Y者可能只對短期逐利有興趣,而對改造國有商業銀行無恒久興趣,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機構投資者力量實現公司治理的意圖落空;而戰略投資者的操作往往會造成股價的大幅波動,甚至海外戰略投資者的背景復雜,操作動機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風險已成為一個緊迫的現實。
(二)實現長期目標的措施
1.對風險管理戰略長遠目標和政策長期不懈的執行。以巴塞爾協議框架原則和國際領先銀行風險管理適合的做法為標桿,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不斷對照,持續改進。貫徹落實和機制建立是一個關鍵性工作。第一,風險管理不是風險管理部門的專屬職能,要建立風險無時無處不在和全員參與的積極風險管理的理念。第二,風險政策制定要與業務政策相協調,在推行過程中要和業務有關部門、環節、人員充分溝通。第三,機制建立是長期作用力的過程,要強調建立強大持久的規范力量,對違規行為也要有強大的抑制力量,責任必須能夠落實到人,激勵約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實際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細節。比如:在向基層經辦人員推出每一種產品時都要附上產品風險說明書,載明該產品的風險原理、操作原則、行為禁止等內容,起到提醒、幫助熟悉、規范操作指導的作用。第五,允許適當創新,例如,推行銀團貸款辦法,使單獨決策中存在的約束軟化在銀團決策中得以硬化;銀行在辦理抵押貸款業務的同時可以設立抵押公司在二級市場運作,不僅使住房抵押貸款保持活躍性,而且在利率波動時,銀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風險對沖,以穩定收益。
2.強化基礎工作。無論是授信、評級等基本風險管理手段還是資產組合管理、raroc等高級方法,均要求以堅實的基礎工作為前提,風險定量管理以及各種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時準確的數據和長期的驗證,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技術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礎工作的薄弱。
3.人力資源、文化環境建設
將恰當的人放在恰當的位置上對于風險管理很有必要,一方面通過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引進專業人才,建立推行人員風險履歷;另一方面要加強人員的風險理念教育和業務風險管理技能培訓,例如可以實行產品風險導師制度,任何崗位說明里都提供有該崗位范圍內每種業務風險可咨詢的導師名單,員工隨時可向某類業務的風險導師進行咨詢。
五、拓展建立和改革有效風險管理體系的思路
有效風險管理體系也需要銀行外部機制的補充。銀行與存款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并可能存在壟斷低效、內部管理失控等現象,銀行經營行為具有外部性,其風險管理不善可能造成風險外溢甚至引起社會金融危機,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社會共同治理的機制。參與社會共同治理的力量包括央行、銀行業監管機構、上市監管機構、財稅稽核等政府部門,以及國際權威組織(行業協會)、獨立審計評級等中介機構、公眾、媒介等。在我國,需要建立和完善的銀行業最重要的外部風險管理機制有:分工配合、優化配置的監管體系;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的應急手段;防范和管理銀行危機的存款保險制度;市場化托管和并購重組。
摘要: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不夠完善,歷史及自身制度性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累積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風險管理成為銀行管理業務的核心。因此,構造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適時進行調整和創新,是銀行提高其竟爭能力的關健,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不良資產 風險管理
一、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與問題
(一)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沒有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商業化程度不高,政策性業務和行政干預仍很多,商業銀行不能最終承擔全部銀行風險的責任。風險承擔主體的不明確,有可能導致國家宏觀層次上的銀行機構風險管理意識相對淡薄,對風險管理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風險管理組織系統的不完善
由銀行董事會及其高級經理直接領導的,以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與各個業務部門緊密聯系的風險內部組織系統是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保障。我國大多數銀行缺乏這種有效運作機制和組織制度的保障,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職的風險經理,因而沒有能力承擔有效管理銀行各方面風險的風險管理職責。
(三)風險管理工具魔乏
我國金融體系建立較晚,現行金融市場還不能向投資者和銀行機構提供足夠的風險管理工具,而國外商業銀行的許多有效風險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國內銀行業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作用,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轉移風險的手段,因而我國商業銀行既不能利用衍生金融產品來有效管理風險,也不用防范因從事衍生金融交易而帶來的風險,也就缺乏風險量化管理的內在動因,這些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風險管理的進一步發展。
(四)風險管理人才缺乏和專業風險管理公司缺位
現代風險管理技術含量非常高,對從業人員提出了很高的素質要求,我國風險管理人員與西方銀行管理人員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風險管理部門職能沒有得到充分認識,許多與風險管理有關的培訓沒有普遍開展,而從業人員陳舊的知識結構也不能適應現代金融的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還沒有出現向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技術和服務的專業化公司,其缺位不利于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在金融體系內得到推廣。
二、國有商業銀行大,不良資產成因的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存在不良資產現狀
雖然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呈下降趨勢,但總體看來,目前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絕對數下降的速度仍然偏慢,不良資產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資產規模的擴張。如果短期內資產質量沒有明顯提高,不良資產進一步積累,不僅將影響其與外資銀行的市場競爭力,而且將危及我國金融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國有商業銀行要成功地進行重組改制,吸引戰略投資者,首先的任務就是要盡快化解巨額存量不良資產風險。
(二)不良資產成因的一般性分析
1企業方面
法人治理結構缺損,企業產權不明,監控機制缺乏,導致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低下,是銀行不良貸款的源頭。國有企業經營呈現高投人,低效率的特征,運用了全社會70%的固定資產投資,80%的銀行貸款,卻只有40%的國民經濟貢獻率,其虧損不可避免的要轉嫁到仍受國家管制的國有商業銀行身上。
2銀行方面
第一,銀行風險意識淡薄。我國銀行是從過去國家專業銀行演變而來的,商業化進程較為緩慢,粗放落后的經營觀念在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銀行經營還是重規模,輕質量,加之有國家作后盾,自身危機感不強。到目前還沒有一家國有銀行經歷過重大經營危機,因此,我國銀行在風險的分析與防范上并沒有做到位。
第二,銀行自身制度性缺陷。我國國有銀行進人市場化經營軌道較晚,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銀行自身各項規章制度尚未全面形成,內部各部門協調配合與監督機制不健全,不能形成負責且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信貸風險約束和風險防范機制沒有真正形成,導致管理不嚴,問題沒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以至形成不良資產。
第三,銀行風險監控不力。這體現在:貸前沒有對借款人,貸款方式及企業經營環境等進行全面調查;貸中,貸后不能及時掌握借款人貸款使用情況,跟蹤監控不力;出現風險后化解措施不力,缺乏化解風險的有效手段。
第四,信貸隊伍整體素質不能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要求。一方面,信貸業務人員數量和素質與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發展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信貸管理人員的道德風險是信貸資產質量低下不可回避的問題。
第五,同業競爭無序,銀行間關系扭曲。
各家銀行在業務擴張的沖動下,相互不適度的競爭,增大了成本,抵消了力量。同業間違章拆借,用拆借的資金”炒股票”,影響了正常的生產流轉資金供給;還有的相互占用匯
差,影響了頭寸調度,造成資金清算困難,使用效率下降。
3外部原因
導致不良資產形成的外部原因有:社會信用環境建設嚴重滯后,政府沒有建立起較為有效的失信企業懲戒機制,不利于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安全;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國有商業銀行在收貸,清償過程中得不到法律的剛性保護,同時,政府干預和市場尚不發達,抵押物變現困難,銀行債權難以真正實現。
(三)不良資產成因的深層次分析
1信貸資金財政化
國有商業銀行作為”第二財政”的角色是形成不良貸款的直接原因。長期以來我國銀行代行部分財政職能,把信貸資金用于無法償還的財政資金用途,例如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對經濟效益差而社會效益好的政策性貸款,還有將國有商業銀行大量低利率貸款間接補貼給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忽視了信貸資金回流和付息的內在要求。我國四大銀行事實上承受了財政和國有企業轉嫁的雙重困難,積淀了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所有的成本。
2產權制度的不合理是國有商業銀行不
良資產累積的深層次原因我國四大商業銀行采取國有獨資產權制度,這種制度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第一國有商業銀行屬于國家所有,而有中央政府,總行法人,分支行之間的層層使得所有者無法把目標百分之百地傳輸給者,經營者有可能不完全忠于職守。第二,國有商業銀行本身不具有法人產權形式和資格,由此決定了它并無完全的財產處置,經營和從事信貸規模。結構,期限及價格等。第三,作為債權人的國有商業銀行和作為債務人的國有企業最終為一個產權主體(國家)所擁有,所以在原則上,它們之間無法產生真正的直接融資交易關系。第四,產權限制異化,行政激勵和約束成為經營組織的主要方式。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組織表現為行政等級和垂直集中領導的結構體系,以行政獎懲為特征,“官本位”意識普遍。這使得銀行決策者在經營管理中常常只重過程不重結果,短期行為嚴重,造成巨大資金缺口。產權限制異化,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無法在根本上達到一致,個人利益的獲取必然以損害團體利益為代價,這種代價將使銀行整個經營體系受巨大影響。
三、改普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改善信貨審批機制,防范信用風險
1建立統一授信制度,防范客戶信用風險
統一授信是指按規定的程序確定某一非金融企業客戶在一定時期內對商業銀行信用的最高承受能力,并以此作為對客戶提供授信的依據。收集市場動態和客戶經營情況,采用多種分析方法,評定客戶償債意愿及能力,建立銀行客戶資信評價體系。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審慎地確定客戶的風險限額,按照即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客戶的各種授信實行統一管理,用統一授信來控制客戶信用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向客戶提供授信額度支持,提高授信業務運作效率,加強金融服務。
2建立“專家審貸制度”,推行“雙簽制”,提高信貸決策的透明度
挑選業務資深或技術專家擔任銀行風險管理部門的經理,專門負責信貸審批。在信用分析過程中,風險經理應對客戶提供的信息進行調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還需要借助于一些標準分析技術,來對客戶清償債務的能力進行評估。在信貸經營和信貸管理前后臺分開的基礎上,推行信貸審批即雙簽制”,即對每筆授信業務根據額度的大小,確定一定級別的風險經理和客戶經理兩人共同簽字同意,風險經理擁有最終決策權,超過風險經理權限的大額授信業務,提交風險委員會討論決定。這樣做提高了信貸決策透明度和簡潔性,有助于分清責權,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道德風險的滋生。
(二)完善內部拉制機制,防范操作風險
1完善內控制衡機制
銀行內部缺乏內部制衡機制,銀行管理人員對內控管理的認識不足,都會產生操作風險。因而,現代意義上的內控制度已成為銀行必不可少的管理機制。首先,明確業務操作中各崗位的職責,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工作關系,進一步規范授信程序,在授信審批制度中要做到分級授權,授權有限。強化監督機制,不斷進行檢查,整改和考核。其次,保證內部稽核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完善稽核監督功能,做到事前稽核,事中稽核和事后稽核相結合,建立高素質的稽核隊伍并且運用現代化的電子稽核手段。
2培養適當風險管理環境,構造適當操作風險管理框架
管理階層應定期檢查銀行的操作風險戰略,負責在銀行產品、業務和系統中建立管理操作風險的政策和程序,并且讓員工及時了解潛在的銀行各種產品、業務和系統開發中的操作風險,在實際工作中有意識地進行防范和規避,建立良好運轉的內部信息流程。
(三)加強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控制利率風險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國內商業銀行將面臨利率風險等市場風險的考驗。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上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等,銀行可憑借對經濟規律的洞察
力,對歷史經濟周期,利率周期的分析以及未來經濟狀況的分析,對利率進行科學準確的預測,控制利率風險。
(四)開展貨后跟殊檢查,加強貨后管理
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貸后檢查不夠,管理不嚴的情況,實行1貸后雙線跟蹤檢查介,即在客戶經理日常貸后檢查的基礎上,風險管理部門以普查和抽查的形式進行第二次的貸后跟蹤。監控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搜集客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信息,為銀行產品創新提供市場需求信息的支持,擴大銀企合作領域,并在回訪客戶時,及時推薦最新金融產品,密切銀企合作關系。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 經濟體制轉軌 金融風險 風險管理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推進,我國金融風險呈現出日益加大的趨勢,在此形勢下,健全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是穩定國內金融形勢的關鍵。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定位是風險管理體系運作的重要保證,構建更合理和完善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采取適時而進的新方法,積極度量風險,科學管理風險,合理承擔風險,才能獲取與之相匹配的收益回報。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推進,我國金融風險呈現出日益加大的趨勢,在此形勢下,健全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是穩定國內金融形勢的關鍵。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這是多年累積的結果,是國民經濟各方面矛盾和問題的綜合反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無論是從銀行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來說,還是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來看,強化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構建更為合理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都具有相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本文將從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現狀出發,參照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和技術,結合我國國情,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內容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內容,主要包括組織形式、組織結構、風險控制制度和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安排以及風險的度量技術等方面。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組織形式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組織形式分為“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散管理模式。風險集中管理由總行統一管理風險,管理體系與整個銀行的管理體系配套,風險管理效果取決于匯總后的風險信息質量及相關分析人員水平。其缺點是風險管理決策層遠離一線,決策者難以保持對風險的高度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線風險管理人員缺乏管理好風險的積極性。風險分散管理對控制風險的權限下放,由分支機構根據各自面臨的風險實施管理。其不足是如果相應制度缺失,風險管理的責任、權利和利益難以有效統一,就可能使風險控制流于形式。
(二)風險組織結構
風險組織結構一般包括:對風險負最終責任的董事會、被授權管理風險的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風險管理政策實施與風險控制的風險管理職能部門、監控風險管理政策實施的稽核部門和業務風險經理。董事會最終承擔財務損失或股東權益減少等責任,防范、控制和處理銀行所面臨的所有風險是董事會的重要職能。風險管理委員會隸屬于董事會,負責制訂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對那些能夠量化的風險頒布量化風險標準,對內部評估不易量化的風險建立相應的操作規程。風險管理職能部門隸屬于風險管理委員會,行使日常的監督、衡量和評價量化風險的職責。其職責是:批準衡量財務風險的方法體系;監控風險限額的使用;審核風險的集中情況;衡量非正常市場狀況的發生對銀行體系的影響;監控投資組合價值的實際波動與預測值之間的方差;審核和批準信貸人員和業務操作人員所使用的定價模型和風險評估系統。稽核委員會通過內部和外部稽核人員來保證已獲批準的風險管理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各業務部門的風險經理負責本部門的風險管理與控制,其職責是確保業務部門貫徹風險管理政策,并向風險管理職能部門提供日常報告。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風險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風險控制制度是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包括:一是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通常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機構組成,是現代商業銀行正常經營與風險控制的基礎性制度保證。二是明確業務部門風險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關系以實現風險控制與管理中交叉監督和雙重控制的效果。三是嚴密謹慎的授權審批制度。在內部建立針對貸款權限、風險限額和審批程序等內容的授權、審批制度。四是有效的內部檢查與稽核制度。
(四)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安排
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定位是風險管理體系運作的重要保證。包括:一是風險管理政策督導。制訂下達授信政策導向、授信資產管理目標、風險管理政策及相關規章制度;審核分支機構制定授信業務的操作辦法和實施細則,確保信用風險管理制度體系的一致性;對各分支機構在執行中的具體授信管理問題給予指導。二是客戶統一授信風險監控。負責制訂授信業務授權管理辦法和授權方案,明確各分支機構的授信審批權限。三是盡職調查和風險評審。信貸業務部門受理的所有授信項目都要經過風險管理委員盡職調查小組的調查和集體審議,才能報送決策層審批。四是資產質量監控和后評價。監測、分析和管理資產質量整體狀況,監督各項授信規章制度的執行,監控其授信資產質量及授信執行情況。
(五)風險度量技術
1.風險價值法fvar)。var把銀行的全部資產組合風險概括為一個簡單的數字,并以貨幣計量單位來表示風險管理的核心——潛在虧損。var實際上回答了在概率給定的情況下,銀行投資組合價值在下一階段最多可能損失多少。
2.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法(raroc)。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是收益與潛在虧損或var值的比值。在對其資金使用進行決策時,不是以贏利的絕對水平作為評判基礎,而是以該資金投資風險基礎上的贏利貼現值作為依據。銀行應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尋找一個恰當的平衡點,這也是raroc的宗旨所在。決定raroc的關鍵是潛在虧損即風險值的大小,該風險值或潛在虧損越大,投資報酬貼現就越大。
3.信貸矩陣(creditmetrics)。該模型以信用評級為基礎,計算某項或某組貸款違約的概率,然后計算上述貸款同時轉變為壞賬的概率。該模型通過var數值的計算力圖反映出銀行某個或整個信貸組合一旦面臨信用級別變化或拖欠風險時所應準備的資本金數值。
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積極致力于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監管部門的充分肯定,但與國外先進銀行比較,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在意識層面
尚未形成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發展要求的風險管理文化。當前,銀行普遍增強了風險意識,但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還沒有真正樹立,風險管理戰略的執行還缺乏一致性,尤其是基層行在貫徹風險管理方面還多少存在被動消極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風險防范的難度。
(二)在體制層面
尚未確立科學、嚴謹的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如何使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相互分離又相互制衡,體現發展的規范性與靈活性的要求,并在風險管理方面最終實現價值最優化,在內控體系建設上存在不少制度空白或制度落實不到位,風險責任的劃分和追究還缺乏較明確的管理舉措等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在機制層面
尚未建立高效、流暢的風險管理流程體系。一方面,銀行信息化建設才剛剛起步,風險管理系統很難在信息傳導和共享、數據分析以及管理決策等方面發揮快速反應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基本的機制構建上也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一些制度和規則的操作性不強,風險評估的手段不夠。
(四)在技術層面
還處于對現代銀行風險管理手段的探索準備階段。從硬件上說,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系統建設、數據收集與信息管理等工作還遠未成形。從軟件上說,對于國外先進銀行已普遍使用的先進風險管理方法或計量技術,各銀行內部還在積極摸索;在風險控制上,國內銀行更多依靠計分模型、財務比率分析以及主觀經驗進行管理,缺乏先進的風險管理模型以及滿足風險計量要求的數據支持,資產評估的準確性不高,難以進行更深入的風險細分。
(五)在人才層面
適應現代風險管理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還相當缺乏。建立風險管理的信息平臺以及引進和運用現代風險管理技術,都需要大量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才,人才不足是國內商業銀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要瓶頸。如何引進以及建立自身的培訓體系和激勵機制,提高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質量與效率,是目前國內銀行亟須加強的一項工作。
三、如何構建完善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
(一)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文化體系
積極培育成熟健康的風險管理文化對促進商業銀行全面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首先要確立牢固的風險管理理念,有鮮明的風險管理主題,形成有效的風險管理辦法;其次要堅持人本觀念,增強從業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讓每位員工認識到自身的工作崗位可能存在的風險,使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在每個機構和每位員工心中扎根,形成防范風險的第一道屏障;再次要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力度,提高全員風險識別和防范的技能和水平;最后,要注重工具創新,強調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注重對風險的量化分析,提高風險管理的科學性。
(二)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制度體系
一是從制訂和完善制度出發,保證各項制度的有效性。首先,要適時廢除過時的有關制度,對新制度不斷加以完善,以適應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其次,要防止前后重復,讓基層執行者無所適從。再次,要強調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時候、任何層次上都不得有特權化階層。最后,要具有強制性和規范性,各級要嚴格執行制度,充分體現制度的嚴肅性和不可抗拒性。二是建立權力監控制度,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內部控制對銀行員工的約束力會隨著職位的升高而減弱,表面化的集體決策制度,看上去是降低了決策的風險,實則缺乏責任控制,易使權力失控。責任牽制是業務發展的核心問題,只有明確責任,才能使當權者謹慎使用自己的權力,實現相互之間橫向與縱向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全面、流暢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構建全面、流暢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關鍵。一是要培育先進的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獨立而權威的風險管理部門,以實現對各機構風險統一管理;三是通過科學的風險管理模式,對各類風險實現全面管理;四是通過風險識別、衡量監測、控制和轉移實現全過程管理;五是確定風險管理職責在各業務部門之間和上下級之間的協調聯動管理。
(四)建立完善的信貸管理體系
貸款業務是銀行的重要業務,也是銀行取得最大利潤的業務,其面臨的風險也是銀行所面臨的最大風險。
1.強化貸款防范風險機制。首先,要建立一套信貸的審貸分離機制,將貸款的審查與批準分開,相互牽制,形成貸款管理的質量保證體系。其次,要建立權責結合的考核與監督機制,完善貸款管理責任制。
2.設定定性考核指標,搞好貸前調查工作。銀行在貸前應由專業人員對借款企業的信用等級、資金結構、經濟效益、企業的發展前景等設立相應的考核指標進行審查,以明確企業的資信程度、償還能力,從而決定是否進行貸款。
3.選擇適當的貸款方式。對新發放的貸款,采用適當的貸款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貸款的風險,要全面地實行抵押、質押、保證貸款,盡量少或者不發放信用貸款,對已經發放的舊貸款逐步進行補人完善抵押、擔保手續。
4.跟蹤、監測貸款的使用情況。要根據貸款的額度、方式、風險程度,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監測貸款的使用情況。
5.加強對貸款的收貸工作。對于已經到期的貸款,銀行應主動從借款人的賬戶中扣除。而對于已經形成的呆滯、呆賬貸款要實行專戶管理、定期催收,還要采取債權保全措施,依法清收。對于保證貸款,應主動在保證企業一位賬戶中扣收或向他行辦理無條件委托收款,最大限度地收回貸款本金。
6.實行貸款損失補償機制。銀行對于一些已發生的數額較小的貸款損失,可以直接攤人經營成本。對那些數額較大的貸款損失,銀行應建立隱性儲備,適當提高每年利潤中提取的貸款風險基金,來沖銷數額較大的貸款損失。
(五)充分利用先進的風險度量技術
在對商業銀行風險進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引入先進的風險度量技術進行量化管理,實現經營過程中定性定量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模式,已成為國際活躍銀行主流的風險管理理念。如j.pmorgan(jpm)銀行于1997年開發的度量信用風險的creditmetrics模型、衡量銀行全面風險的raroc績效考核模型等。這些模型幾乎均以目前國際上流行的風險價值(var)技術為載體,把風險損失程度與銀行經濟資本的配置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數據充分的基礎上,商業銀行能夠根據不同的適用模型測算出相應的風險損失狀況,進而采取合理的處置措施。因此,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應注重學習和引進先進的風險度量技術,為風險模型的開發運用,風險量化系統以及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完善創造良好的條件。
(六)培養造就一批風險管理的高素質人才
風險管理領域的高素質人才是目前國內商業銀行最稀缺的資源,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和戰略發展的高度,逐步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考核和激勵的人才開發體制,確立人才培養的職業發展通道,加強對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建立一支專業化風險管理團隊。要按照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要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改革現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為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大力選拔懂經營管理、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到銀行的管理崗位,特別是高級管理崗位。引進、充實各級各類專業人才,建立起一支適用于全面風險分析的專業化人才團隊,使各個崗位人員在整個風險管理系統內默契合作。
四、結論
在當前,商業銀行的風險趨于全球化、多樣化、復雜化,國際監管環境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金融創新連續不斷,網絡銀行悄然興起,并在逐漸走向成熟,要求我國商業銀行在融人全球金融大環境的進程中,需要順應風險管理的新趨勢,構建更合理和完善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采取適時而進的新方法,積極度量風險,科學管理風險,合理承擔風險,才能獲取與之相匹配的收益回報。相信隨著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將更加地趨于成熟,其未來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前景。
【摘要】: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來自國外同行的激烈競爭,但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理念、技術、方法等方面都與國外同行存在明顯差距, 因此, 我國急需加快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改革。文章首先闡述了 現代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領域發生的變化,然后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一、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新變化
金融 是現代 經濟 的核心,銀行業是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擔風險和管理風險來獲取收益。美國花旗銀行前總裁沃特·瑞斯頓曾指出:“銀行家的任務就是風險管理,簡言之,這也是銀行的全部業務。”
隨著整個風險管理領域的迅速 發展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而現代風險管理也表現出與傳統風險管理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風險管理環境和風險管理方法的改變。
(一) 風險管理環境變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利率、匯率及股票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應對市場化條件下這三大風險變量的變化,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金融業內部的行業結構整合力度的加大,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行業混業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出現了一些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業務于一身的集團化金融機構,在我國當前仍實行金融業分業監管的體制下,無疑使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6年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由此而帶來的國際競爭將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了市場大量創新金融產品的出現,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使得市場的結構更加復雜,商業銀行理解和認知新產品的難度也隨之加大。
(二) 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傳統的風險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觀經驗判斷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 科學 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較少使用風險的量化模型,難以解決當前金融市場出現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隨著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以及金融創新速度的加快,風險度量和管理這一領域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進的現代風險管理技術與工具的出現。這些風險管理技術的出現才使風險定價、信用衍生產品和資產證券化以及金融機構整體經濟資本配置和全面風險管理得以迅速發展,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不斷增強。
二、我國現行銀行風險管理的缺陷
近幾年來,我國的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各銀行高級管理層不再只盯著貸款業務,風險部門不再只擅長于管理風險,交易人員也不會談衍生產品而色變。但是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國銀行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還不完善
在我國,許多銀行并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治理規劃,一些銀行在組織結構設計上也存在缺陷。盡管大多數銀行在表面上已經建立了多種風險類型的管理委員會,但他們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在數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沒有明確各自的職能和責任。由于各委員會的職能和責任劃分不夠明確,也就難以避免管理上的重疊與缺口。
(二) 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滯后
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是風險管理的主要依據,是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術保證。但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起步時間較晚,導致積累的相關基礎數據不足。同時, 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制度, 使得不少 企業 的財務數據存在基礎數據收集困難、公布出來的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問題。而且,我國商業銀行在信息系統開發上缺乏前瞻性和不連續性,這些都制約了風險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 風險量化管理技術落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還停留在最初階段。雖然有少數銀行自主開發出了模型,但都很簡單,而且并未得到實踐的檢驗。一些關鍵風險管理參數及計量模型,如預期損失(el)、經濟資本(ec)、風險調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沒有被大部分商業銀行所采用,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設與資金計劃層面,一些先進的風險量化模型與技術還沒有得到普及與有效應用。
(四) 風險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迅速,已成為商業銀行規避風險、獲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進了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和金融創新的開展。然而,目前我國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為商業銀行提供對沖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信用風險的平臺,也沒有成熟的資產證券化市場供商業銀行通過貸款證券化、貸款出售轉移風險。衍生金融產品的缺乏, 極大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通過多樣化資產組合來降低風險的可能性, 明顯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三、加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途徑
(一) 完善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是對公司的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權利與責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結構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原動力。公司治理從根本上決定了管理層和董事會在公司管理活動中的基本行為方式和利益關系,是商業銀行實現全面有效的風險管理的決定性因素。良好的治理結構是商業銀行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前提條件。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際上先進銀行的做法,在制度上建立起 現代 治理結構和有效的內控體系,這包括建立起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嚴格的內審制度以及獨立董事制度等。
(二) 加強對現代風險管理知識和技術的學習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現代 金融 理論知識的不斷 發展 以及金融創新速度的加快,出現了大量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與工具,使整個金融體系運行的穩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否采用 科學 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與工具,已經成為反映風險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實踐來看,國外先進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實力和巨大的優勢。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商業銀行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尤其是建立現代風險度量方法和現代風險度量模型, 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風險計量工具。
(三) 加快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高質量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是銀行開展風險評估的重要依據。通過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大量的 計算 、對比監督工作都可以通過計算機自動完成,有利于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并且使得許多以前很難開展的風險監控手段變成現實。我國的商業銀行要盡快按照巴賽爾協議的要求建立起獨立的、高質量的數據庫, 加強基礎數據的積累,并及時更新數據信息, 為國內銀行風險的度量和檢測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同時要不斷加大對銀行信息系統建設的投入, 確保信息系統開發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使信息系統最終能涵蓋銀行的所有業務。
(四) 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
我國的金融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實踐的發展, 為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機關和相關的監管部門共同努力。在立法過程中, 應進一步加強規劃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切實提高立法質量。銀行監管機構應當要求銀行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以及時識別、度量、監督和控制風險的發生。監管者應對銀行與風險相關的戰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定期的獨立評價, 還要監督檢查商業銀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否按要求對相關信息進行了披露以及風險管理部門是否履行了風險監管職責等。
論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次貸危機
論文摘要:2007年8月,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全面爆發,對全球 經濟 造成了巨大沖擊。至今為止,危機已經造成全球眾多知名的 金融 機構破產。文章通過對次貸危機原因的分析,得出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
次級抵押信貸源自美國房地產市場。美國發放房屋抵押貸款,要按借款人的信用好壞和錢包大小分三六九等。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發放的住房按揭貸款。和信用好的人相比,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
1.利率的不斷攀升是危機發生的外因。
(1)信用風險釋放。為了抑制國內通貨膨脹,美聯儲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內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導致浮息貸款利率上調,購房者月供金額不斷上升,還款壓力增大。而次貸申請者大多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信用記錄也良莠不齊,當他們發現無力還貸的時候,拖欠和違約也就不可避免。信用風險隨著利率的上升逐漸暴露。即使一部分購房者有能力繼續維持還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會削弱其提前償付的意愿,現金流支付時間較先前的償付假設呈現一定的滯后性,spv內部資金鏈日趨緊張。
(2)房地產泡沫破滅。利率的上升加重了購房者的債務負擔,提高了投資房地產的資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資和投機需求。在供給方面,利率上調使房地產開發 企業 的財務成本上升,迫使房地產企業加快資金周轉速度,緩解資金鏈的緊張局面,銷售壓力日漸增大。由于一部分購房者無力償還貸款,房屋被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沒收后拍賣,重新回流二級市場,增加了房屋的供給。供需的天平逐漸向買方傾斜,房屋價格出現松動。當購房者對房價的預期發生變化后,持幣觀望的情緒進一步擴散,購房需求進一步的萎縮,2001年到2005年間積累起來的房地產泡沫終于破滅。
2.市場環境過熱是次貸危機的內因。
(1)市場過熱使投資銀行改變證券化流程。傳統的資產證券化流程是發起人將已發行的貸款“真實出售”給spv,形成與該資產組合的“破產隔離”,投資銀行根據該發起人剝離資產的情況對現金流進行重組,設計出與資產池的特征相匹配且能夠滿足更多投資者需求的mbs和cdo產品。在此過程中,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資金周轉周轉情況,有效地進行現金管理和風險控制,在擴大市場業務和規避經營風險中尋求一種均衡。根據曾在美國最大的次級抵押貸款公司ameriquest工作了8年,現任深圳 發展 銀行住房與消費信貸部負責人所提供的信息來看,傳統的證券化流程早已被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牛市所改變。過熱資本市場充裕的流動性使高收益債券需求的急劇增加,對市場感覺靈敏的投資銀行 自然 不會放棄這塊潛力巨大的業務,他們會根據投資者需求設計出不同的mbs產品:根據不同的信貸標準制定不同的債券條款和利率。在確保債券可以銷售給下游的機構投資者之后,投資銀行才會向住房抵押貸款公司“訂貨”,根據證券化的需要購買房貸資產。
(2)機構投資者低估了次貸風險。投資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將面臨四種主要風險,即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和提前償付風險。機構投資者運用復雜的模型和定價工具來評估上述風險,經過 計算 將次貸定義為低風險高收益的債券而大量增持。但復雜的定價模型也不可能涵蓋市場上所有的信息,一旦模型的假設條件不復存在,那么由該模型推導出的理論價值便沒有任何的意義。
次貸危機是房價改變上漲的趨勢引發的引用風險,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對這樣的風險估計不足。信用風險直接引致流動性風險,mbs和cdo沒有活躍的二級市場,危機爆發后該類證券無人接盤,持有大量中間檔和權益檔次貸的對沖基金甚至連止損平倉的機會都沒有,當面臨巨額的贖回壓力和銀行的催款通知時,只能選擇破產清盤。流動性風險放大了次貸危機的損失。
(3)住房抵押貸款公司貸款限制過于寬松。市場的非理性改變了資產證券化流程,對發放貸款形成了倒逼,急劇增長的房貸需求也使住房抵押貸款公司之間競爭加劇,證券化市場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其發行規模也由過去的由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控制變成由資產市場決定——只要有購買需求,投行就會向抵押貸款公司訂購更多的產品,迫使公司發放更多的貸款。當優質客戶不能完全滿足需求的時候,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就會向低收入人群開拓市場,次貸業務也就越做越大。只要市場有人愿意向投行購買cdo和mbs,就等于將資金借給了低收入的購房者,資本市場上的資金被源源不斷地導入房地產市場,使房地產熱度不斷攀升,次貸業務不斷擴大,流動性更加充裕,引發物價上漲,最終美聯儲備被迫提高聯邦基金利率,形成刺破泡沫的壓力。
(4)評級公司喪失獨立性和客觀性。信用評級是資產證券化中的重要一環,被證券化的資產池中可能包含眾多的單位資產(成百上千筆貸款),投資者無法直接了解到投資標的的基本面信息,信用評級就成為投資者了解證券風險和收益的重要途徑。次貸危機爆發之前,標準普爾和穆迪等著名評級機構曾給予大量優先級cdo以aaa的評級,如標普將2005—2007年發行的cdo的85%都評為aaa級。在貝爾斯登公司的對沖基金2007年6月曝出危機后,標準普爾立即宣布可能會下調對612種此類債券的評級,債券總價值達120億美元;與此同時穆迪公司也宣稱降低對399種次級抵押貸款證券的信用評級,總價值大約為52億美元。消息一出華爾街立即陷入了恐慌,次貸危機升級成為全面的金融危機。
雖然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錯綜復雜,但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金融機構沒有正確評估其面臨的一系列風險是其在次貸危機中遭受重大損失的重要原因。這給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敲響了警鐘。
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面對的挑戰
1.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缺乏全面風險管理意識。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許多人在強調業務發展時往往忽視風險管理,甚至錯誤地把風險管理擺在業務發展的對立面上;二是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和操作性風險等重視不夠;三是風險管理意識沒有貫穿到全行全員,沒有貫穿到業務拓展與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2.風險計量方法落后,風險計量技術達不到要求。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尚未進行公司、國家、銀行、零售貸款、專項貸款、股權投資方面等的細分;評級體系仍實行一逾雙呆四級分類法和五級分類法,沒有成熟的風險計量模型,信用評價仍以定性分析為主,客戶風險評價的準確性較差;內部評級尚未應用于信貸決策、資本配置、貸款定價、經營績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風險為導向的資本資源配置機制。
3.對資本市場風險把握能力不強。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
1.從信用風險管理逐步轉向全面風險管理。要實行全面風險管理,央行在確定最低資本充足率時就要考慮到利率風險和操作風險所需配置的資本金。同時,還要強化信貸風險監控體系,防范操作風險,不斷開拓盈利空間,積累風險儲備,防范市場風險。商業銀行還需要改變住房按揭貸款是低風險優質資產的觀念,做好按揭貸款的審批管理,防范銀行工作人員的操作風險以及客戶的信用風險。
2.引進先進的風險計量方法和技術。成立內部評級專門工作小組,對銀行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找出適應銀行自身需要的風險分類特征,建立符合商業銀行自身要求的資產風險分類標準;建立一支風險評級專業化團隊,優化調整專業人員結構,并進行定期培訓,促使其知識體系及時獲得更新,從而促進內部評級工作的有效開展。
3.提高對資本市場風險把握能力。加強內部學習和外部引進,提高商業銀行工作人員的素質,培養一支懂資本市場和金融工具運用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增強商業銀行對資本市場風險的識別和防范能力,增強商業銀行市場信息的搜集、識別和處理能力。商業銀行應隨時關注國際國內 經濟 、資本市場的新情況和新風險,盡量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息風險。
4.完善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績效考核機制。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考核是傳導其戰略意圖、引導經營行為的重要載體,其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將風險管理的理念貫徹到每一個員工的工作當中,我們應該建立新型的以風險為基礎的考核盈利指標———按經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其核心思想是:將風險帶來的未來可預計的損失量化為當期成本,與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一道,直接對當期盈利進行調整,衡量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慮為可能的最大風險做出資本準備,進而衡量資本的實際使用效益,使銀行的收益與所承擔的風險直接掛鉤。raroc績效評價法將銀行的收益與銀行所承擔的風險相結合考核銀行的經營效績,縮小了管理者與出資人之間的目標差距,對改進我國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方法具有積極意義。
論文 關鍵詞:巴塞爾新資本協議 經濟 資本 raroc模型 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內容摘要: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和監管的不斷 發展 ,經濟資本作為銀行風險管理和價值創造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關注本文首先闡述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視角下三種資恭的內涵,然后研究基于在險價值的經濟資本計量,并在此基礎上構建raroc模型,最后提出相關建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鐾,存和發展的根基,日益受到重視。傳統的風險管理主要研究如何防范風險,如何減少風險,而 現代 的風險管理著重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的補償和定價機制。在國際銀行業資本管理中,經濟資本的提出和應用推動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資本管理的整體統一。因此,如何將風險量化為價格,用價格抵補風險,實現銀行穩量增值和持續發展,對于銀行的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視角下的資本類別
2006年底實施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基于銀行資本的風險補償功能,提出資本的三種類型:
賬面資本(bookcapital,bc)?賬面資本直接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具體由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和一般準備組成,其反映 金融 機構實際擁有的資本水平,是銀行資本金的靜態反映,而不是應該擁有的資本水平。因此,賬面資本與銀行面對的實際風險并無關聯。監管資本(regulatorycapital,rc o監管資本,是銀行必須持有的符合最低標準的資本金。具體劃分為核心資本、附屬資本和三級資本其中,核心資本包括權益資本和公開儲備;附屬資本包括未公開儲備、普通貸款損失準備、混合資本工具、重估儲備和長期次級債務等五類;三級資本即短期次級債務。
經濟資本(economiccapital,ec o經濟資本,又稱為風險資本,并不是真實的資本,而是一種由商業銀行的管理層內部評估 計算 出來的虛擬資本,是為抵御各項業務(資產)的風險所需要的用以減緩非預期損失(unexpectedloss,ul);中擊的資本支持和需求。
從實質上看,賬面資本是商業銀行自己確定的,主要用于優化資本結構和降低成本;監管資本是監管部門規定的,主要用于對外滿足資本監管、信息披露和資信評級需要,不一定反映特定銀行的風險特征,不能代表銀行實際吸收ul的能力;經濟資本是商業銀行內部計算的,主要用于自身的資本和風險管理。
在險價值約束的經濟資本計量
(一)經濟資本的基本功能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敏感性,并激勵商業銀行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思想就是,監管當局以銀行內部測算的ec作為監管資本的基礎。經濟資本是銀行為了承擔風險而真正需要的資本,最主要的功能是防范風險和創造價值。主要體現在:一是保證商業銀行對風險的補償和管理,并滿足監管要求;二是保證資本得以最優配置以獲得最佳收益,同時可用于評價銀行的戰略并支持決策。
(二)經濟資本的計量
經濟資本的本質是風險,故經濟資本計量的實質就是風險計量,即對非預期損失進行計量。經濟資本比較嚴格的定義是在一定風險置信度內,在確定的時間段內,是銀行運用內部模型和方法評估而產生的配置給某項資產用以減緩風險沖擊的資本。
從統計學角度看,經濟資本定義為在一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內,用于抵御非預期損失的資本,所以在數量上,經濟資本等于最大損失減去預期損失。其中的最大損失,根據美國金融風險管 理學 家p川ippejorion的觀點,即為在險價值(valueatrisk,var o用統計語言,var定義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資產組合在未來特定的一段時間內的最大可能損失。由此可知,衡量var首先要確定兩個數量時間間隔和置信水平。一般來說,時間間隔的選擇由資產本身的特性決定,置信水平的選擇取決于它的用途。
設v為某~金融資產或資產組合在持有期t內的損失,o[為置信水平,則:p{av>var}=1一a即在l時間內損失超過var的概率為1一oc。因此,根據經濟資本的定義,可得:ec=var—e[v]其中e[v]為預期損失。
經濟 資本配置下的raroc模型及其應用
(一)raroc模型的基本內容20世紀70年代,美國信孚銀行首次提出了raroc(riskadiustedreturnoncapital,風險調整后的資本回報率)模型。raroc是一個風險收益均衡模型,它的核心思想以及與傳統績效度量方法的最大區別是:在收益考核中引入風險調整函數,將風險帶來的未來預期損失量化為當期成本,直接對當期盈利進行調整,衡量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慮為可能的最大風險做出資本儲備,進而衡量資本的使用效益,使銀行收益與所承擔的風險直接掛鉤,與銀行最終的盈利目標相統一。根據 現代 資產組合理論,rarqc可以被認為是業務部門的一種夏普(sharp)比率,等于一項交易、一種產品或業務的所有相關收益在扣除預期損失和相關費用后的凈值除以所占用的經濟資本后的比率,其 計算 公式是:
(二)raroc模型的應用
為了保障銀行的經營安全,銀行管理者通過raroc的計算和與最低回報率的比較,進行業務架構設置的重整和銀行產品、交易合約的取舍。raroc模型在銀行的應用具有多個層面:
1在銀行總體層面,raroc是進行資本分配和設定經營目標的手段。銀行最高管理層通過計算出銀行總體需要的經濟資本,并與監管資本和賬面資本進行比較,評價自身資本充足狀況;同時,其要求將有限的經濟資本在各類風險、各個層面和各種業務之間進行分配,對銀行的總體風險和各類風險進行總量控制;并且將股東回報要求轉化為對銀行總體和各個業務線的明確目標,用于業務的審批和績效考核。
2在單個業務層面,raroc是業務決策的依據。將一項業務的raroc值與反映銀行資本成本的基準收益率比較,如果raroc值>基準收益率,那么該業務為銀行創造了價值;如果raroc值<基準收益率,那么開展該業務的風險非常高。
假設某銀行一項業務的收入為500萬元,經營成本為300萬元,預期損失為100萬元,經濟資本是400萬元,那么raroc=(500—300—100)/400=25%假定該業務所需要占用的監管資本是300萬元,則基準收益率=(500—300—100)/300=333%由上可知,raroc比規定資本的收益率低,說明開展該業務的風險程度較高,需要審慎投資。同時,在兩種收益率的計算中,分子相同,而作為分母的經濟資本比監管資本大,則raroc將會較低,真實地反映出該業務的風險與收益的關系。
3在資產組合層面,rarqc是組合管理的有力工具。銀行可以依據對組合資產的raroc測算和動態檢測,衡量各類組合的風險和收益是否平衡,做出業務定價,并對raroc指標惡化或有明顯不利趨勢的組合資產及時采取積極的管理措施。
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
隨著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國際銀行業資本管理已實現從監管資本向經濟資本的飛躍,而經濟資本的提出和應用推動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資本管理的整體統一盡管目前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引入了經濟資本管理理念,但是對于風險的控制、價值創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沒有完全發揮作用。今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應主要著眼于以下幾點:
一是強化資本約束意識,以經濟資本配置下的raroc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為導向,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的業務經營模式;二是優化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減少高風險資產投入,放棄粗放式經營思路,轉向集約化經營道路;三是完善內部評級,建立 科學 的多維風險評價體系,加快數據庫建設和建立先進的經濟資本管理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