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04:39:20
序論:在您撰寫美術本科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美術學本科教學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的地位不對等,即專業基礎課地位不受重視,這直接影響了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在這種客觀環境下,怎樣改良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地位,作者在民間美術本科基礎教學當中做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教學方法 造型 觀念
實踐教學中,筆者針對班級的一些情況,在課程開始前有了一些思考,著重解決教學能否從新角度、學生的主觀態度是否能積極配合、學前知識量能否根據需要給予串聯為這一課程服務,并讓他們主動參與和互動。
具體到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不重視這門課,因為它似乎距離專業課較遠,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二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沒有充分激發出來;三是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聯系緊密度不夠。
這一課程是民間美術造型課,側重在觀念引導人的造型,是藝術設計學生未來的專業方向,因此有關形式和觀念的意義尤為重要。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得出以下經驗:
強調本課程與專業課的聯系,舉例說明一些典范作品與民間美術觀念造型的聯系,使學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視這一課程內容。在講課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分析優劣作品中的造型特點及感人內容,說明作品中哪些內容和民間美術的內容有聯系,使學生有一種“土東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覺,這在潛意識加強了基礎課程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重視這一課程,從而為課程的深入開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是決定其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單純的造型出發,通過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得到一個或多個有創意的造型,是創造性思維觀念引導下的個性化結果,而這是一種非??茖W而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一個碗,其口是圓形的,但它的底部卻是直線的”,這是民間美術造型的一種形式,它體現了民間美術的一個觀念:“碗口應該畫成圓的,這是為了能盛入東西,而碗底應該畫成直線的,這是為了能放在一個平面上”。這是從客觀、現實出發表現的一種造型觀念,即現實是不能改變的——碗口是圓形的,畫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圓形的,如果畫成橢圓形或其他形狀就不對。這種觀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畫池塘,池塘是橢圓形的,池塘邊上的樹是圍繞著池塘邊立著生長的,那么在平面繪畫中,埃及人也會將樹畫成圍繞池塘邊立著生長的樣式,而不是西方繪畫中通常的一點透視法畫出來的樣式。再如印度繪畫,有時候畫一個側面人物,本來只能畫一只側面的眼睛,但為了求全,藝術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畫在那只側面眼睛的旁邊,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民間美術當中比比皆是,樓梯口的透視在畫面中可以是近小遠大,因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點透視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間美術中,畫在紙上的碗,不是被某一個視角固定的碗,而是從各個角度抽取出來的觀念意義上的碗。按照西方繪畫的理論,這是簡單造型的立體主義(是否立體派的產生也運用了中國民間美術,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個視覺內容的創作,是觀念作用下的結果,具有功能的作品產生。這種功能存在于人們見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經驗銜接在頭腦中,因此創造的思維需要大量造型觀念支持,這些觀念的運用在民間美術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們去發現,并學會使用它們。
用民間美術造型思維去思考,重新審視中西方的藝術作品。在學習西方美術史時,我們總是按照西方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能否按照新的思維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筆者在讓學生看法國現代主義畫家塞尚的繪畫時,學生發現他的繪畫的視角不是在同一個角度取景,這些和傳統的中國畫的畫法相似。這用中國民間美術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間”思維方法可以解釋,即同一畫面有不同的視角組合在一起,這與呂勝中在《造型原本》中總結中國民間美術的造型思維方法相符。有的學生認為挪威畫家克里姆特“母與子”系列作品,按照呂勝中的“時間與運動”理解,表現人從出生到老的過程。在西方的“觀念藝術”中,觀者與作者的參與、互動是一大特點。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剪紙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賣魚的場面,有人開玩笑對作者說只有賣魚的,怎么沒有買魚的?作者說誰看他的作品誰就是買魚的……這樣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互動的概念,學生也做出了許多好的作品。如學生張思明的作品《無題》,內容是一個男人揮拳打自己的影子,卻被自己打倒。這個學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間“以虛為實”的觀念進行創作,說明人應該不斷和自己斗爭才能發展;學生袁東明的作品《錯亂》從民間美術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啟示,反映了“秩序與混亂”的觀念意義等。
從本質意義來說,年輕人多有這個時代所帶來的最前衛的東西,也就是說具有先進性,他們在享用這個時代生產的社會和文化財富,并利用這個時代產生相關的新觀念去思考,要了解他們這些知識的背景下,與有意義的觀念結合,什么樣的觀念就有什么樣的結果。貢布里希曾說,社會發展不是技術上的進步,而是觀念上的進步。觀念意義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舊的觀念讓人迂腐頑固,新的觀念使人開明進步。時代要求我們有新鮮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觀念,而關鍵是如何在具體的教學中去體現。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摘要:《設計色彩》是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如何構建一個科學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設計色彩教學體系,強化學生的色彩構思和創意性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融入設計意識,打破狹隘的色彩觀念,提高學生對于色彩的概括、提煉、創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是教學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設計色彩;實踐;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義
蘇州科技學院色彩課程改革于2008年立項,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礎教學的教學思路、內容、方法和規律,建立具有較強學術內涵和應用價值的課程架構。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其他專業院校的經驗和成果,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及所遇到的難題進行教學內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點。
基于調查研究,本人認為,“設計專業的色彩基礎課程”對于設計色彩訓練與造型表現的形式,并未有明確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由于涉及色彩與色彩構成之間本來存在著許多共同的理論,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論認識和造型表現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構成,造成觀念上與教學上的混亂。
因此,只有理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形成明確的教學理念與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設計色彩教學與其專業特性的銜接,充分發揮設計色彩教學的重要作用。而這種學科體系所涉及的內容不單單只是對色彩基本原理、基礎知識、造型塑造表現上的認識,更要注重它對設計專業主體課程的引導作用,從色彩教學的觀念、方法、內容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思維模式和實踐訓練。
二、改革的內容與目標
《設計色彩》是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更多應用的是主觀色彩,針對學生主觀色彩意識的樹立、色彩審美情趣個性的培養和自主駕馭色彩的表現能力的鍛煉就是設計色彩教學的方向。過去的教學一般是以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色彩構成理論為主,當時很多人認為設計色彩教學是色彩構成教學的附庸,這是一種片面的說法,設計色彩應該是設計課程的基礎,它為設計專業其他課程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設計思維與審美意識及造型表現的功底。
因此,針對上述分析及本科學生特點,本人提出構建一個科學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設計色彩教學體系,具體內容如下。
1.針對設計專業低年級學生對色彩認識存在的誤區進行分析,結合對20世紀不同派別和風格的繪畫大師經典作品的剖析,為學生講述基本顏料色的屬性、品性、類別知識,讓學生對顏料色有一個全新的、理性的認識,了解顏色衍生和梯度變化的規律。
2.結合20世紀繪畫大師的經典作品,精讀其局部的色彩語言,如形體結構與顏色明暗法的語言合理轉換關系、形體結構與顏色的強弱變換的平面化語言、顏色冷暖在形體構造中空間推移關系等,通過局部色彩語言的分析讓學生理解色彩在畫面中的形成原因。
3.結合20世紀繪畫大師的經典作品,感知色彩。通過臨摹分析畫面色彩的色性,認識色彩作品結構中的基礎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間的漸變關系,理解色彩結構中的顏色固態和流動的關系,使學生明確色彩形態結構中的明度秩序關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間的關系,形與形態的關系。
4.結合20世紀繪畫大師的經典作品,解讀色彩。認識色彩結構中參與組構的每一塊顏色具有的形狀和大小對比關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構造具有的整體形態結構關系,來讓學生理解色彩畫面構造視覺掃描路線在畫面的錨定作用。
5.結合20世紀繪畫大師的經典作品,表現色彩。理解色彩構造是一次主動的繪畫過程,理解色彩現象中具有顏色形狀與形狀之間的對比關系,形狀與大小之間的關系,形狀具有的方向性和顏色具有的強弱對比關系所形成的吸引與排斥的關系,理解色彩構造之間的色域與色域轉換以及顏色的漸變推移關系。
設計色彩課程是培養學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礎課程,它能夠使學生了解設計色彩與繪畫色彩的區別與聯系,能強化繪畫寫生與藝術設計的相互關系,為學生能夠達到應用色彩規律設計、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礎。學生通過對大師作品的解讀、感知,以提煉、歸納的手法練習,并借助這個訓練過程,體驗、掌握設計色彩的內在規律,具備對紛繁復雜的物象進行秩序化、條理化的處理能力;具備對物體立體感和畫面空間感的塑造能力;具備對物象豐富微妙的色彩層次關系進行歸納和限定的能力,為后續的課題訓練做鋪墊。通過寫生課題,結合摹寫大師作品的色彩經驗,自由表現色彩,全面提高對于形與色的自我借鑒、轉換及造型的能力,使學生建立起在觀察表現上的新的造型觀念,訓練學生對組織色彩能力的把握,激發學生的觀念性的視覺思維,提高學生藝術設計的創造和表現能力,為后續的設計課程訓練打下厚實的基礎。
三、研究的方法
針對本科設計專業學生特點,鑒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差異性,在設計色彩課程訓練中強調的重點要有所差異,但重要的是要以啟發和激發式的教育手段為主,培養學生在寫生色彩中的主動性。
本人將課程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集中全體學生,利用現代多媒體的手法,講述色彩的基本知識,明白色的由來和色彩的三大屬性;展示大師作品圖片,帶領學生認識作品中的色彩語言,并布置練習任務;二是實踐練習階段,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進行單個的輔導。練習的過程分為兩步,其一熟悉顏料色的性能及顏色混合的規律,通過單個物體寫生,注重調色盤里顏色混合鏈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礎上去發展新的顏色和色域。其二以臨摹的方式,深入學師作品。在臨摹的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三人一組,合作研究,分析畫面無彩色和有彩色的價值,冷色和暖色在畫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語言所構成的形體輪廓和結構具有的內在凹凸變化所導致的明度轉換關系及空間轉換關系,用純平面化的色彩語言構建新畫面。其三結合作研究的經驗,以寫生的方式,單獨完成命題作業。根據所給靜物,自由組合,合理構圖,以主觀意識運用色彩的屬性客觀的表現物體的形態結構關系及空間關系,最后形成畫面具有一定的設計意識性和觀念性。
教學過程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訓練調色。調色是學習設計色彩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調色就是認識顏料色色相、明度、純度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生對色彩理論知識進行系統性學習的一個實踐過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過寫生單個物體,積累新的顏色混合鏈產生的經驗。一是限色練習,通過顏色控制在不同的藍與無彩色構成畫面。二是根據寫生對象所呈現的色彩冷暖變化,依據色彩調和的規律,擴展出多種不同品貌的冷暖顏色鏈。
3.在學生做完上述練習后,對顏料色的基本屬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積累了顏色混合規律,對色彩的三大屬性有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驗總結。為進一步對色彩造型語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組合作方式欣賞、分析、臨摹大師作品,感悟解讀大師作品的色彩組合奧秘。
4.了解大師作品中有彩色和無彩色的結構形式分布,進一步對色彩中具體的形態結構和明度結構所展現的色彩語言進行學習。要求根據塞尚原作,以小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語言方法各自總結畫面,并互相討論。
四、成果總結
通過兩年的設計色彩教學及總結、討論、改革及再實踐,同以往的教學方法相比本課程教學有了明顯的成效。
1.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對學習目的更加明確,之前的學習偏重于寫生色彩,因為時間限制,學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認為沒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體同學得到針對性的色彩鍛煉,使其不再懼怕寫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學習任務。
2.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本課程主要針對設計專業新生,與之前的色彩學習方法有了大的變化,從死記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訓練到初級的調色練習,使其在色彩認識的興趣上有了改變。從臨摹到解讀大師作品,由不懂大師作品的色彩形態表現到逐漸看懂的過程,使學生充滿好奇并表現積極。
3.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特色更加明顯。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設計意識的加強,縮短了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距離,同時還使學生研習了許多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在有意識的色彩語言解剖中,無意識地學會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設計色彩以培養設計人才為主要目的,需要強化學生的色彩構思和創意性思維能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色彩訓練,融入設計意識,打破狹隘的色彩觀念。設計色彩課程的訓練能夠使學生了解傳統色彩與設計色彩的區別與聯系,能夠強化繪畫寫生與藝術設計的關系,能夠提高學生對于色彩的概括、提煉、創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以主觀視覺思維方式理性地創造具有色彩空間、色彩意境的畫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組織色彩的能力和設計創造能力。
【摘 要】近幾年,由于大學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教育發展,加之,學分制管理模式的普及、高校學習費用增加的同時,藝術生這個群體也隨之不斷的擴大。然而,對于藝術生的思想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的一個盲區。由于藝術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明顯的專業特點,對于高校藝術生的思想教育問題,成為近些年各大院系關注的問題,通過對當代藝術生思想動態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有利于高校開展各項藝術學科教育。
【關鍵詞】廣西高校 藝術生 心理特征
隨著高校的擴招,普通高校藝術生的人數逐年擴增。藝術類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在心理、思想以及專業學習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點, 在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堅持“個性”與“共性”相結合,又要注重對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關注。對于廣西藝術生來說,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如何解決昂貴的學費。廣西一直以來趨于全國經濟水平以下,并且全區高校中藝術考生占大多數,所以高額的學費成為藝術生求學路上的第一道坎。雖然目前黨中央、國務院給予了貧困學生高度的重視;在各大高校開設了以獎、貸、助、補、免為主的多元化的資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部分學生的經濟壓力。但面對經濟困難所帶來的強大壓力,許多學生仍然表現出學習情緒不高,對未來不知所措。
另外,廣西整體的教育水平較全國來說相對偏低,由于經濟環境、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得在廣西開展藝術類教育顯得尤為困難,造成了廣西高校中許多藝術生對于新興的藝術形式、藝術活動了解甚少,使得很多藝術生對于本專業的知識構造以及發展前景不太明了,因而產生了不安感和失落感。
為此,對廣西高校藝術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調查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調查了解廣大藝術生的思想動態,分析各高校藝術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措施搞好藝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高校教師有著極其深遠的作用。
一、廣西高校美術類專業本科生的身心特點
廣西地區地處祖國華南,占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整體經濟水平不高。這對廣西高校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美術專業學生作為廣西高校學生中的一個整體,直接影響廣西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開展。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這也說明當代大學生健康發展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而美術專業學生的身心健康較其他專業學生又有其特殊性。
(一)學習生活壓力大
美術專業學生因其專業特點,思想較為活躍,容易接受新興事物。但廣西地區經濟較為落后,這就造成各大高校的學習資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對于美術類專業而言,新的藝術設計潮流,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更能提高學生藝術欣賞眼光。通過對廣西幾所本科院校的考察,了解到廣西高校中的美術專業教學的開展有其以下幾點欠缺:教學基礎設施欠缺;師資力量的不足;缺少外部交流等,這就造成廣西地區美術類專業學生學習就業壓力較大。
再者,由于美術類專業的學費比普通專業的學費高出很多,因此美術類學生的經濟壓力自然要比普通專業學生的壓力大很多,另外美術類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開銷也比普通學生要大。因此,不少學生會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無法集中學習的注意力,這對美術類學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二)自律性不強
美術類專業本科生思維活躍,往往對某件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自身要求較為松散,處理問題的方式也較為隨性。加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發散性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足夠多的自主實踐的課程,這樣導致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隨意性逐步養成,經常會以自身的需求和對事物的感悟作為學習工作的主導。
(三)集體榮譽感不強
首先,由于藝術創作追求的自由與唯美,藝術手法追求的創新與個性。所以他們往往缺乏一定的集體榮譽感和奉獻精神。雖然真誠,但往往自我、冷漠、不關注集體活動,少與人交流與溝通。
其次,由于美術類專業本科生生活狀態單調,很多同學認為大學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但美術專業本科生由于課堂教學模式和獨立的專業創作,導致生活內容的單一。專業課程占據了學生大部分時間,很少有時間進行課外活動,交際面相對狹窄。
二、如何加強美術類專業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由于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美術類專業本科生的數量也逐年上漲,在這一情況下,關于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瓶頸。這使得我們教育者要從根本上去了解這類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征。
(一)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發揮專業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對于美術類本科學生而言,他們往往對專業老師有較強的認同感,在進行學習生活交流的過程中更容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學生產生共鳴。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應簡單的進行思想交流活動,應該通過課余時間深入學生之間,了解其生活狀況、學習狀況。思想教育并不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也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
(二)加強管理與引導,發揮導師作用
在開展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不應生硬的進行教育,更應該與時俱進,深入了解,把握學生的特性和喜好,將工作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完善,提高每次與學生交流的效果,并學會總結。將學生所關注的內容引入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加強特殊學生群體的服務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窗口,對于少數家庭貧困的學生應該時時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并給予一定的社會援助。加強這類學生的性格引導,增強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隨著我國對高等教育越來越關注,對于美術類專業學生群體的關注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充分認識。對于一名藝術教育者,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對學生成長與成才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這樣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為祖國的發展運輸更多的有用人才。
【摘 要】美術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本文首先探討了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在本科課程中的改革方案,最后提出了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美術課程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學前教育 美術課程 本科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在2012年2月召開的國家學前教育項目工作會議上,通過以項目促改革,我國學前教育正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全國幼兒園增加1.6萬所,在園幼兒增加400多萬人。這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國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數量不足,尤其在舞蹈、音樂、美術、英語、管理方面有特長的教師缺口較大。因此,我們成都師范學院作為一所新建的本科師范院校,對學前教育系本科專業學生的培養,“應結合社會需要和學科發展前景,培養立足本地區,面向全國,突出思想品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職業技能突出,綜合實踐能力強,能夠適應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創業技能型人才?!?
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專業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外,還要具備美術基礎、兒童畫、幼兒玩具的設計與制作、幼兒園環境創設及音樂舞蹈技能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做到既能熟練掌握又能靈活運用美術等各種技能到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從而實施幼兒園的素質教育,提高幼兒園各科教育活動的層次和水平。
一、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重理論學習,輕技能培養
在目前學前教育的??茖哟握n程中,過于強調美術專業知識的傳授。每周2課時的美術課學習,只能滿足學生畢業后能畫簡單的平面形畫,能做簡單的手工;這顯然不能適應“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能在幼兒園等幼托機構從事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教師”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能夠在幼兒園和學前教育相關機構從事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因此在學前教育本科層次的教學中,我們需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課時比重進行改革,進一步探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美術課程的技能訓練模式,才能適應本科學前教育綜合性、實用性很強的專業特點。
(二)目前各高師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在美術技能課教學中,一直沒有統一的系統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對于各年級學生在每一學期應達到的目標沒有詳細的評價方案,都只是按照本學校任課教師擅長和喜好的課程進行美術課教學,存在著盲目、單一的問題
因此我們在本科培養上通過對美術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進一步促進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使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為社會培養一專多能的高素質人才。
(三)教材建設缺失
就美術基礎這部分內容來說,市面上的美術基礎教材,內容過分強調專業理論與技巧,對于學前教育學生都太難,內容專業性太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都是非藝術類高考生,幾乎沒有美術基礎或美術基礎較弱,這就讓他們對美術學習產生畏難、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緒,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
二、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美術課程改革思路
(一)增加美術課的課時
一、二、三學期每周2課時的美術基礎學習,四、五、六學期通過選修形式,美術基礎好的學生每周4課時,其余學生每周1課時。美術學科的性質要求學生要經常進行練習,如果長時間不動筆、不動手,會“手生”,學生只有通過連續不斷的大量實踐聯系,才能不斷提高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美術課程的設置可以細分為:《美術基礎》(包括平面形畫、素描、色彩、裝飾色彩四部分),《兒童畫》(包括簡筆畫、兒童畫、裝飾畫、版畫四部分),《手工與應用》(包括編織、泥塑、布藝制作、剪折紙、玩教具制作、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制作六部分)。三大塊的構成,既突出了美術基本技能的訓練,也加強了實踐環節與動手能力的培養。
(二)健全美術課程教學大綱
進一步修訂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美術課程教學計劃,在專科美術課程計劃的基礎上,根據美術課程的教學規律,對美術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美術課程有效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大綱。在評價中,既要看到學生對技能和知識的學習,又要看到他們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這是一個新提法。其中,后者的提出與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有直接關系,具有深遠影響,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決定了它必須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因為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正是美術課程的學習目標之一。忽略這一點,就會把美術看成只是學習技能的學科。因此評價體系的完善還要從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培養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了解人類美術遺產,擴大文化視野,培養美術審美情趣這四大方面入手。
(三)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基礎教材
應有別于美術專業學科的美術教材,需要學習多種形式的繪畫類別,但不易太深;需要囊括平面形畫、素描、水粉、水彩、圖案、國畫、裝飾畫等。教材內容應多用圖表、示例等,要配備針對課程的教學資源,包括PPT授課講義、知識點的Flash動畫、插圖的電子掛圖等。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使教師節約備課時間,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三、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美術課程的創新思路
(一)改變傳統教學思路
強調個性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美術教師要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將美術課堂由關注教師的“教”轉變為注重學生的“學”。教師要充當課堂的組織者,不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在調整教學程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學生心靈深處,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使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強烈欲望。”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設法為學生創設情景,創造機會,讓學生實現這種愿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先示范再要求學生模仿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完全喪失了創造力,只會照葫蘆畫瓢,脫離了教師的示范,根本無法獨立完成藝術的創作。例如,我在教《黑白裝飾畫》一課時,不是先講解、示范,再讓學生動手繪制,而是先出示大量黑白畫作品,請學生自己看都用了哪些元素和形式構成,再請學生講解對黑白裝飾畫繪制方法的認識,我只是對學生的講解進行引導和歸納,比如,黑白裝飾畫有哪些顏色,點、線、面在畫面中是怎么表現的,等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明確了畫黑白裝飾畫就如同畫素描一樣,首先要把握住黑白灰的關系,再對點、線、面進行創造性的變化,比如點的密集與疏散,大點與小點的排列,直線、折線、曲線的不同排列,都會形成不同的面,通過這種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改變了學生不動腦子、不去體驗和感受事物的習慣,使學生不再忙于用筆在素描紙上按部就班地摹出一張作業,而是更多地去體驗對象的特點、美感和意義。此時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毫無顧忌地畫出所想、所感,不斷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這樣即使同一個圖案,但由于對點、線、面的不同組合排列,對黑、白、灰色彩分布的比例不同,也會形成不一樣的畫面效果。學生只要掌握了黑白裝飾畫的規律,就可以舉一反三,把看到的、喜愛的任何圖案、圖形加以創造,繪制成一幅精美的黑白裝飾畫。通過調整教學程序,教師就為學生提供了發散性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了創造性。
(二)設置美術鑒賞課程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三大內容。幼兒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培養幼兒欣賞能力的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引導兒童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了解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他們的美感經驗,培養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育活動。
在專科層次的課程中幾乎不涉及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的培養,導致??飘厴I學生幾乎不具備美術鑒賞的能力,更不用說在幼兒園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教學。因此增加開設《美術鑒賞》課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積極創作,開設作品展
幼兒園的玩教具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制作完成,這就需要學前教育學生具有豐富的聯想和創造力,能把生活中看似沒用的東西通過想象,制作成為幼兒需要的玩具或教具。因此要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活動,激發他們的聯想力和想象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
在每學期開設1次匯報展覽,一方面是對學習成果的一個總結和測評,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和積極性。每位學生都要選出一到二個在這學期自己認為不錯的繪畫作品或課堂作業參展,通過對學生美術作品的展示、評比,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欲和創作沖動。
【內容摘要】課程體系是以實現人才培養為目標,由體現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體系特點的具體課程構成。文章針對當前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課程體系 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 優化
課程體系是以實現人才培養為目標,由體現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體系特點的具體課程構成,包括課程設置和宏觀教學過程。根據新時期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原則、培養目標、規格要求,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指導下,通過整體優化,形成升級、彈性的課程結構體系。
一、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現狀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師在改革過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顯。但是,現有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卻與基礎美術教育實際情況出現了脫節,許多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在登上講臺后出現了人文素養不足、專業技能狹窄,教學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究其緣由,長期以來,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受傳統美術學院辦學模式影響太大,原有“美術專業課程+教育學基礎課程=高師美術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積弊太深。高師美術教育作為培養新型師資的工作母機,理應深情“凝望”基礎教育需求,關注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基礎教育做好服務工作。在新課程知識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應具備哪些知識與技能?當今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上的癥結何在?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怎樣才能滿足基礎美術教育需求?針對新時期的人才培養目標,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整合與優化就成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癥結分析
1.教育觀念方面
傳統“教師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為教師對教育科學原理、普遍的教學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這其中,對“專業”的理解更多地局限為一種現代主義(技術主義)的范疇,狹隘地將“專業”定義為一種靜態的、僵化的、有待教師被動掌握的科學原理與技術框架,這往往會在無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師參與研修的主動性或自主權?;谶@一考慮,此次課程設置強調和突出學生在真實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學習與實踐認知,課程弱化傳統技藝傳遞與訓練式的美術教育范式,而強調教學培養方式的“探究取向”。課程培養方式力爭實現“基礎拓展、研究導入、創新引領”,提倡“學生成為研究者”,這是當前我國師范美術教育界應該重視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從事師范美術教師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從教育觀的最根本來充分認識美術教師教育的性質與特點,把握師范美術培養中小學師資的教育本質,徹底改變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傾向專業美術工作者而不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認識,認識它的終極目的是針對國民人文素質的提高,而不是僅作用于美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要把握師范美術教育的功能、價值和社會地位,要看到美術“育人”的終極目標與育人功能,即育人價值和育人本質。只有如此,才能從客觀存在的本體事實中全面、準確地把握師范美術教育這一概念所體現的性質與內涵。
2.教育內容方面
現有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缺失或設置結構不合理。第一,過于強調方向性?,F行各高校美術技能課程學習時間安排并不少,許多院校的美術技能課程都占到總學時的一半左右,但為什么不能滿足基礎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國畫、油畫、水彩等方向課程占用了大量課時,美術技能課程學習集中在繪畫類,設計與手工制作類課程都是淺嘗輒止,設計類課程開設面窄,有些是作為任選課開設,手工制作類課程除雕塑課程外幾乎所有學校都沒有開設,從而導致高校美術技能課程設置與初中美術課程要求的脫節。當今,基礎美術教育需要的是美術技能寬廣型的教師,而不是美術技能專攻型的畫家或畫師。第二,師范性不強。師范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師范性”。如果丟掉了應傳授的基礎美術教育教師教學知識與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的存在價值。強調師范性,就是強調要培養高水平的師資,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要克服課程單一性,豐富和擴展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內容,使師范美術教育的內容具有一種多元性的組合,考慮課程內容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以便更完美地實現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與師范美術教育目標的互動關系。第三,人文素養缺失。我們曾對湘版初中美術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術課程所涉及的邊緣學科達到了19門,其中人文課程占11門,涵蓋了哲學、文學、歷史以及除美術外的藝術學科等眾多領域。初中美術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質課程要求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卻未有體現,除去幾門基礎的公共必修政治素養課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質課程“屈指可數”,如中學美術課程中涉及次數最高的文學課程,在調查的高校中設置與之直接對應的大學語文課程的寥寥無幾。
三、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具體措施
1.針對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設計、優化課程模塊與課程內容
師范美術專業課程要促進知識的綜合和創新,加強各科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解決交叉學科和跨學科問題。課程設置必須將教育目標具體化,即改變原來專業課程遠離中小學教學需要的現象。在傳統教育中,教學內容過于強調課程的學科系統性,一方面,課程之間相互關聯性不強,部分基礎性課程和專業相關性課程內容過于寬泛,缺乏針對性,尤其是忽略了課程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又會有很多內容在不同課程中重復出現,造成不必要的重復。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特點,必須著力提高課程內容的針對性,通過“課程集成聯動”解決這個問題,即破除原有按學科設課、內容重復、連貫性不強的弊端,實現部分課程整合、重組,達到連貫、互動的效果。
課程以模塊組合的形式設置,是解決專業人才培養的統一性與多樣化的矛盾、保持課程體系的彈性的有效方法。課程設計實施模塊化,模塊的執行形式設計為“平臺+柔性模塊”。平臺包括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及專業平臺、實踐創新平臺,柔性模塊包括公共基礎課程模塊等12個模塊(表1)。
高校外國美術史教學承擔著提升美術類學生藝術理論素養、增強藝術鑒賞能力、開拓藝術思維、推動基本技能發展等重要任務,是高等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史教學主要有兩個層次——研究生階段和本??齐A段。本??齐A段的授課對象又可分為藝術理論專業學生、非美術類專業學生和美術類專業學生三類。本文所涉對象主要是最后一種。
筆者認為,不同層次的美術史教學在教材選擇、講授側重點、教學方法及手段上都應有所區別,正所謂“因材施教”。藝術理論專業的美術史課當然是理論性最強;非美術類專業學生主要是綜合類院校公共選修課上的學生,大多數學生對美術技法和基礎知識比較陌生,對于這部分學生可以傾向于藝術鑒賞,以拓寬知識面、提高藝術修養為導向;美術院校和美術科系本??茖W生普遍重技能輕理論,甚至對美術史這樣的必修課也較為漠視。
外國美術史這門課較其他課程起步晚,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近年來盡管國內各院校在課程教學模式、教材建設上做出了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學現狀仍不容樂觀。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授課經驗,在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歸納出“四結合”教學法,即“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單一講授與比較講授相結合”“史論講授與技法講授相結合”“課堂講授與觀摩活動相結合”。目的是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外國美術史教學改革與發展,使外國美術史充分發揮其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一、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美術專業的學生對理論課普遍存在抵觸心理,而且傳統意義上的理論課成了枯燥的代名詞,很多學生認識不到理論課的價值和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變得相當重要。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與動力,盧梭在《愛彌爾》中也曾談到這點:“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①外國美術史不同于中國美術史,它幾乎涵蓋除中國之外的世界各國的美術,除了需要重點講授的西方美術以外,亞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都有所涉獵,以適應全球美術史觀的教學要求。外國美術史內容多、材料雜,學習與記憶難度較大,如果美術史教學只是以史為主、照本宣科,將講授僅僅局限在藝術流派、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鑒賞上,課堂教學未免內容淺顯、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筆者認為在授課過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適當講解藝術家的生平及趣聞軼事等,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加強記憶。再者,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補充一些文化史的知識,其中包括神話、宗教、歷史、風俗等大量的文化資源。例如,在講古希臘羅馬美術的時候加一點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講歐洲中世紀美術的時候可以補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識,等等。將美術史與文化史結合起來,不僅能使授課生動有趣,還能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在愉悅中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另外,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平時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資料作為教學輔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戀莫奈》《梵高和提奧》等都是很好的輔助資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課堂上播放。當然,美術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層面,鼓勵學生進行有現實意義的對人文精神價值的探索也是教學的重要一環。
二、單一講授與比較講授相結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較法會使講授內容更加鮮活。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紀30年代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在柏林大學舉辦藝術史講座時,同時用兩部幻燈機給學生演示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然后討論它們在風格上的相似與差異。他的演講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吸引了大量的聽眾。②靈活運用比較講授法有利于知識的貫通和跨文化視野的拓展。比較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縱向比較是指將某個國家或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會清晰地看到一個藝術家或一種風格流派不同時期的變化,同時也會感受到一種內在情愫的發展脈絡;橫向比較是指將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過分析對照彰顯各自的藝術特點,加強學生的領悟力。在外國美術史中,處處存在著可比性,如古希臘雕刻與古羅馬雕刻的比較,日本浮世繪與梵高繪畫的比較,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藝術的比較,現代派雕塑與原始雕塑的比較,等等。例如,外國美術史上的《大衛》雕像不止一尊,多納泰羅、米開朗琪羅、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們三人的《大衛》雕像同時展示給學生,就會清晰地顯示出各自的特色?!蹲詈蟮耐聿汀芬惨粯?,雖然題材相同,但由于畫家的畫面處理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
三、史論講授與技法講授相結合
外國美術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人文、歷史、美學、哲學等都會牽涉,僅僅一本教材是不夠的,這就使得這門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知識性。但是,教學對象不是搞理論研究的,而是從事美術創作的,如何使課堂講授既深入淺出又能與他們的專業實踐結合起來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概括而來,應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講授者不妨在欣賞作品的時候增加些技法分析。例如,在講西方油畫時,如果對一些優秀畫作的構圖、色彩、畫面處理等方面多加分析,這樣不僅會和學生的專業學習結合起來,還有助于其創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使史論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學生沒有直接感受體會美術作品的條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圖像,教師在制作PPT文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圖片質量,力求選擇接近原作的高質量圖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畫冊上翻拍,因為在無法看到原作的情況下,拙劣的圖片會產生誤導。再者,結合當代藝術作品分析一些優秀藝術家的創作觀念,會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創作思維更加通達。
四、課堂講授與觀摩活動相結合
在舊有的教學模式下,外國美術史課程教學都是在課堂上,課堂講授的優點是可以濃縮龐雜的教學內容,便于整合、比較和歸納,不足是學生缺乏親臨藝術品和藝術遺跡的現場感,感性經驗缺失,細節也不易觀賞,材料、肌理等觸覺感受更無從談起。筆者以為,開課期間可安排一至兩次觀摩活動,并讓學生寫出觀摩體會。但是,外國美術史的學習畢竟有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國內幾家博物館的收藏也有限。盡管如此,教師還是應當克服困難,盡量為學生提供觀摩原作的信息和機會,使他們走出課堂,近距離觀賞實物。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就近參觀教堂、清真寺,或參觀國外來華藝術展等,面對實物分析講解能夠使學生切身感受外國美術的魅力,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使他們獲得充分的感性經驗。
總之,教學方法運用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效。巴班斯基說過:“有目的地選擇每一課題的主要教學方法,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任務?!爆F代教育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總結教學經驗,不斷研究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筆者相信,只要努力探索教學新思路,改革舊模式,外國美術史教學就一定能從單一的教學方法中辟出新徑,使課堂教學漸入佳境。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摘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改革的快速發展時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學改革,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高等學校新興的一項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術教育迅猛發展以及專業辦學的特點,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已經成為培養專業人才的必然選擇。本文從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的目的、主要形式、教學原則、實行要點等幾個方面,總結了實行導師制的實踐和探索的一些情況,并對發展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進行了理論上的思考。
[關鍵詞]美術 本科 導師制 探索 思考
進入21世紀以來,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一批中國高校試行本科生導師制取得初步成效。當前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高等學校新興的一項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術教育迅猛發展以及專業辦學的特點,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已經成為培養專業人才的必然選擇。但作為一種正在建構中的制度,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有許多需要深入探討的地方。
一、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的目的
高校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美術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審美素質,成為具有創造思維、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質人才。高校美術教育是培養新時期藝術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自主學習是高等教育美術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美術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而有規律的過程,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是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
顯然,本科生導師制是一項很有建設性的制度,這項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利于高校美術教育培養新時期需要的藝術人才,幫助學生實現創新學習的目標。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指導原則、教學方法應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重點,使學生改變依靠教師和課堂教學為主的思想,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我國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的主要形式
(一)導師工作室教學制度。實行導師工作室教學制度是高等美術院校的一種常見形式。其中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應該是發展得最快的,他們基本實現了工作室制,根據專業方向和導師研究領域的不同全院共分了十幾個工作室。在學院的整體教學體系中,工作室教學占有重要位置。各工作室根據材料、工藝及設備的特點進行統一規劃,工作室有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學生技術方面的教學(如材料、設備使用等問題),或者說解決學生的設計表現和如何表現問題,而不是設計的創意問題。
(二)科研創作輔導制度。
指導學生的課外作業,幫助學生開發設計深度和創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課外作業,積極參加各種美術與設計創作競賽、評比活動;協助導師完成橫向科研任務,主要是指社會上的設計和制作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參與社會上各項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做到學有所用。
(三)全程輔導。關心學生的心理成長,關心學生的生活,合理引導學生的學習,并對學生參加競賽、科研創作進行指導,培養德、才、美、育等全方位的綜合型人才。導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興趣、特長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是本科生導師制有效實施的關鍵。這就要求高校創新本科生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模式,加強高水平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導師指導形式上,可以“一對多”,也可以“多對多”。在導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過“學校導師工作日”開展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也可利用電話、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手段加強溝通。
三、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的教學原則
本科生導師制是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它是個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可以按照個人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訓練,獲得創新科學素質的培養,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展示自己的個性,并為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基礎。
(一)導師在專業教學階段的引導過程中不要把寫生課與創作課在概念上截然分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始終是一個個性開發的過程,教師是啟發式、引導式教學而非強制式教學。非設計類寫生課可以帶有主題性;設計類專業課則帶有案例性。比如油畫班畫半身寫生可以規定要符合話劇雷雨中的一個場景中人物的神態:設計專業預算課可以根據一個具體的工程實際做一套預算方案。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主動去鉆研、去動腦。
(二)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導師制,都要求導師能站在專業學科理論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觀念傳授給學生,同時吸吶美術相關學科、相關專業的各種知識與信息影響學生,使他們在素質教育和其他知識拓展能力上不斷提高,觸類旁通,以此來宏觀把握教學。
(三)充分發揮導師的導向作用。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指導原則、教學方法應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重點,使學生改變依靠教師和課堂教學為主的思想,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又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充分發揮導師的導向作用。
四、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的實行要點
由于對本科生導師制認識不清晰,對“本導”重視不夠。目前,我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高校數量不少,但真正落實的不多。筆者認為,當前在我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本科生導師制不應該是擺設,要落到實處。許多高校制定本科生導師制,但對導師制如何實施,如何考核和計量導師的工作量都沒有明確的規定,致使導師制難以有效落實。一方面,對本科生教學和培養重視不夠。受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高校和教師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另一方面,缺乏導師制實施的工作程序與考核制度,這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因此,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首先要對本科生導師制給予足夠的重視,然后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本科生導師制才有望有效落實。
第二,選聘認真負責、關心學生、知識豐富的導師。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必須具備一定數量的能夠承擔導師職責的教師,要合適地選聘導師機制,保障認真負責、關心學生、知識豐富、樂于奉獻的老師走上導師崗位。對于有資格做本科生導師的教師人數遠遠不夠的高校,可以暫不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或者在條件具備的院系部分實行,待條件成熟后再全部實行。此外,指導學生數量較多的研究生導師也不應該再擔任本科生導師。當然,一些研究生數量比較少,教學、科研任務不是很重的教師可以兼帶一部分本科生,但數量一定要少于專職本科生導師所帶學生數,這樣才能保證導師作用的充分發揮。
第三,界定本科生導師與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者、研究生導師的不同職責范圍。本科生導師是專業教師,主要以課程和專業方面的指導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輔導為輔,可以是不同班級或者專業的,對學生進行個人引導教學;輔導員及其他學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導等為主,學習和專業指導為輔,以班級為單位實行集體管理。本科生導師和研究生導師一樣,應該以指導學生專業學習、專業發展、動手能力及研究能力為主,思想引導、生活指導為輔。對本科生導師的工作的考核也應以專業指導為主要考核指標,其他方面的指導為參考指標。
第四,把握美術本科導師制自身發展的特點。導師針對美術專業學生的個性思維方式、行為特點、表現欲望和表達能力等方面要區別對待,對美術專業的性質、狀況、前沿和有關動態等要有清醒的把握,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通過對長期形成的現有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進,使教學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藝術前途的長遠發展,讓他們一畢業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態度面對社會的需要,成為新時代有用的美術人才。
我國的高等美術教育迎來了一個發展與變革的好機遇,同時因其迅猛發展和大量擴招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教育大眾化時期繼續培養美術專業精英人才,已經成為美術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員面臨的全新課題。高校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的探索和發展無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最好契機,我們期待著高校一種良性發展的美術專業本科導師制得到更深入更廣泛的實踐。
2009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發展網絡動漫等新型消費?!眲勇a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預計市場空間為每年1000億元,但我國動漫產業與美日韓等動漫強國相比,差距明顯。
蓄勢待發的中國動漫產業求賢若渴,由此帶來動畫教育熱潮涌動。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間開設動畫專業的高校數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長的數字顯示出中國動漫發展高漲的熱情,卻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僅2009年,全國20―30所高校同時新增的13個專業就包括動畫專業。
全國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類動畫培訓機構產生動漫相關專業學生47萬人。人才培養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況,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劃、創意、營銷類人才少的現狀。多數學校開設動畫專業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與市場定位。
影響動漫產業發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創意、編導、項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場營銷、國際授權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與動漫相關的專業和院系發展速度過快,部分動漫教育機構師資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較低,造成畢業生數量劇增,但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卻相對缺乏,大部分畢業生的形象設計、編創能力較低,多處于模仿階段,缺乏創意。在開設動漫相關專業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專及中專以上)中,多數仍在培育制作人員,使制作類人員過剩、創意及管理類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體結構失衡以及教育體系不完備的問題亟待改善。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教育體系,建立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市場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與實踐中,筆者立足市場需求及動畫生產環節,深入思考美術類生源條件下的動畫專業人才培養的差異定位、教學體系設計、具體實施方案等,重點提出了“分層板塊式課程結構”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養模式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一、更新觀念,明晰人才培養目標
全國各高校的藝術設計學院、電子工程、自動化和機械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商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等都開設了相關專業或者衍生專業,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學科方向,由于該學科本身的交互性特點,很容易導致我們在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的考慮上博而濫,甚至于混淆學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養特點,似乎是培養了能適合任何崗位的人才,其實根本無法勝任任何工作崗位,對于學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藝術和技術的交叉行使。
我們對當前動畫市場用人標準進行了大量調研工作,系統分析,立足美術類生源的優勢,以市場的需求為核心點,力爭做到錯位化、階梯化、模塊化、聯動化、動態化。并以此作為培養目標設定和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實現五大培養指標:造型基礎、人文素養、創新思維、技藝兼顧、團隊意識。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性思路
1.錯位化――強化創新型、創意型高端人才的培養,有別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養及塑造體系。
2.階梯化――遵循課程的教學規律,分步驟、有計劃地逐步解決問題。
3.模塊化――將課程分解為五大模塊,從而更為清晰地明確人才培養的知識構架,便于教學的掌握與分析。
4.聯動化――實現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公司實訓“三位一體”,搭建實踐教學體系,牢固樹立實踐教學的核心地位。
5.動態化――緊密結合產業發展,積極服務地方經濟,以市場為人才培養的坐標軸,適時、適當調整課程體系及內容。
(二)人才培養目標的五級指標
1.厚造型基礎。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礎是美術類生源條件下動畫本科人才培養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提升是大學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動畫專業人才持續發展的保障,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育人義務。
3.拓創新思維。作為設計師,最核心的價值便是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如何開拓學生的思維寬度、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是設計人才培養的核心。
4.求技藝兼顧。所有的目標設定和教學建設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成才,其檢驗方式就是就業,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業方向。
5.立團隊精神。合作精神是未來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課程作業在一、二年級強調個人完成,這樣讓學生能夠在動畫生產所有環節中游走一圈,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專業小方向定位;三年級開始強調團隊合作,有助于個人在各自的強項中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設計專業在產業中的實際應用,早日樹立團隊意識,為今后的就業及個人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與平臺。
(三)培養方向上的“小方向與大強調”
在教學計劃的制訂中,需考慮課程結構安排的合理性;從行業、市場反饋的信息中,找出知識結構鏈,構建課程框架,對原有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進行必要的刪除、增加或整合調整。在保證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要求明了、教學內容豐富的前提下,教學內容、學科比例、教學課時合理規劃,靈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間和可塑性。調整好專業素養、專業理論、專業方向、專業基礎、專業實踐等課程設置比例,不能在培養目標不明確的情況下強調“全才”的引導,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市場定位不準確,學生市場適應能力差、專業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導性。
動畫專業知識結構涵蓋面廣、更新迅速。課程設置要有意識地針對設計活動的各個環節,每一門課程要解決相應的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識結構;尤其在專業課方向上,明確教學目標,積極鼓勵學生對于實際設計項目的解決。按照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對課程設置做一些調整,突出應用能力培養。按照“二二”制,即自學生三年級開始進行學科方向分流,控制每個學科方向的人數,達到一專多能、錯位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分層板塊式”的人才培養方案
(一)時空維度上的“四階段分層培養”
“分層”的概念,即四年階段的分層培養。一年級打造型基礎,二年級打動畫基礎,三年級打創作基礎,四年級實現與市場完全性接軌。
一年級安排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如動畫造型、動態速寫、場景速寫、人體解剖課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決造型問題上,這也就是學生通過美術專業考核進入該專業的主要優勢點。在此基礎上輔以專業了解和欣賞性質的專業理論課程,如動畫概論、動畫欣賞等課程,建立學生對于動畫專業的基本認識。
二年級安排專業方向課程,如二維手繪表達、二維動畫軟件基礎、動畫運動規律、二維動畫短片創作基礎、雕塑、三維動畫軟件基礎等課程,主要集中解決學生在進行動畫學習環節中的基本制作問題,是從基本造型意識向動畫制作意識轉變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專業理論課程――動畫史,從而實現動畫創作思維的有效培養。
三年級安排專業創作課程,如動畫劇作、視聽語言、分鏡頭腳本、非線編輯、后期特效等課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養學生對于動畫的整體認識和創作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輔以聯合作業、動漫產業概論等課程,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其對于動畫創作的整體駕馭能力。
四年級安排專業實踐課程,主要安排專業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等課程,實現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力與市場的有機接軌。
(二)知識結構上的“并聯式板塊結構”
課程模塊化:一個核心模塊、三大依托模塊。
1.專業核心:動畫類課程
相關課程:手繪技法、動畫運動規律、分國別動畫研究、原畫創作、造型設計、場景設計、動畫劇本創作、二維軟件基礎、三維軟件基礎、Flash動畫、動作設計。
2.三大依托
(1)美術類課程
相關課程:美術名作欣賞、民間美術研究、素描、速寫、雕塑、風景寫生、圖形想象、構成基礎等。
(2)電影類課程
相關課程:數字影像、動畫表演、視聽語言、音樂欣賞、經典動畫導讀、后期合成、音樂與音頻制作、故事類型與策劃。
(3)人文類課程
相關課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論、文學作品分析、文化產業概論。
(三)評價方式上的“開放式與反饋制”
1.考核方法:技法課程現場制、獨立作業展覽制、聯合作業匯報制
素描、速寫、插圖漫畫設計等靜幀畫面為結課作業的要求,課程結束即舉辦展覽,展覽現場評檔組予以定檔。
二維動畫軟件、影視后期等動態視頻為結課作業的要求,課程結束以公開放映、學生介紹的形式予以定檔。
采取作業展覽和課程作業匯報制,評分過程是開放式,上下屆學生都可以互相觀摩學習,平行班級相同課程統一打分,以此確保學生學習質量和教師授課質量的提升。
2.評分方式:集體定檔,教師打分;開放評分,及時反饋
其中平時成績由授課教師評定,結課成績需由評檔組評定等級,班級授課教師按照評定的等級給予相應的成績。評檔時教師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課教師不參與評檔。具體做法為評檔組按照比例對學生作業進行優、良、中、差、不及格五檔分類,班級授課教師按照評檔組評定的等級給予具體的分數。開放評分,當場給予學生反饋點評。
三、實施實踐教學新思路
探索“引進來,走出去”的實踐思路,積極搭建校內外實踐平臺,實現兩大平臺、三項制度,形成具備創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實踐教學體系。
所謂的“引進來”,就是將一些知名企業引入校園,開展實訓課程。同時強化校內自身實訓平臺的建設;所謂的“走出去”就是讓學生走出校園,直接進入企業或者實訓機構,了解市場規范,盡早做到思想上與市場接軌。
動畫教育目前是動漫人才培養環節中較薄弱的,也是產業創新和產業走向騰飛的最大軟肋。動漫教育本身的實力比產業發展現狀薄弱,要依靠一個還相對薄弱的動漫教育來承擔現在和向未來行業的人才輸出重任,不進行前期的投入,僅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無法第一時間監測到市場的需求和動態,搭建好校企合作平臺,能更好地讓院校接收到動漫的發展方向,縮短學生跟市場的距離,更好地實現動漫的開放性教學。
(一)兩大平臺
1.校內平臺建設
(1)學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為基礎形態,進行公司的雛形搭建,最終目標是實現學院公司,從而形成教學、實踐的良性循環,真正意義上實現動畫專業的產學研一體化。
(2)公司:研發――生產線
積極鼓勵公司在校內投資興建項目研發工作室以及動畫生產線。
2.校外平臺建設
學校應本著“就地就近、互惠互利、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原則,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積極與相關單位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學校應指定有經驗、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并聘請實習基地中政治思想好、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校外指導教師。
(二)三項制度
1.導師制
實施工作室――導師制。配備基本設備,“雙導師制”,即校內、校外指導教師各一名,校內專業教師負責制。每年規定必須完成一定量的創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補齊,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補齊,如還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師的管理及使用權。
教師可以招募學生參加個人的動畫創作,也可使學生帶著項目進入。打破年級界限,學生自主選擇進入,以實際項目進行支撐。
工作室的建立可謂“三贏”:學生在校期間得到良好的實踐機會,能夠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教師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學的實踐,將理論教學融入實踐應用;學校獲得部分經濟效應,達到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
2.聯合制
設立聯合作業機制。從學生二年級開始,每學期安排一定量的創作實踐課程,以便給予教師相應的工作量進行認可。
從二年級開始要求學生必須參與一次創作課程,也就是學生3年內必須參與動畫創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經學院學術委員會認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參與、兩次主要參與,大四必須是擔任主要崗位。
強調高年級帶低年級的傳幫帶機制,全面打造學生的服從意識、團隊意識。
3.學分制
學生如需參與創作動畫,實現綠色通道,根據學生在創作中的分工任務及完成情況由系內直接認定給予相應的專業分數。設立學院動畫項目及基金。動畫項目經過學院學術委員會通過,將給予啟動的基本資金,對于未能完成的,將收回經費。同時設立相應的成績進行學分認證。
結合動畫產業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環節的實質內容、具體步驟和能力要求等情況,認真思考動畫專業課程設置的框架結構、主干課程、課程類型與性質等問題,理清高等教育美術類生源條件下動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思路,進而形成科學合理的動畫專業教學體系,為我國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動畫人才提供有效途徑。
摘要:面對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和美術新課程的全面實施,我國現行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錯位的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高師培養中小學美術師資的質量。高師美術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存在著與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聯系不密切、美術教師教育四大類型課程的比例不合理、美術學科課程沒有突出師范性的特征等問題。優化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方案應增設美術“課標”作為必修課程、增加“設計基礎”、“人文教育”類課程的比例。
關鍵詞:高師;現狀;問題;構想;美術教育;課程設置
一、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概況
(一)基礎美術教育課程的性質與理念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美術師資的培養面臨著新的挑戰。教育部于2001年7月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了基礎美術教育課程的性質與理念。課程性質是:“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課程理念是:“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被A美術教育課程性質與理念的提出,對我國基礎美術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基礎美術教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結構
課標中課程的目標是按照三個維度來表述的,即“知識與技能的獲取,過程與方法的體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取向”;課標中課程的內容結構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運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新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結構,改變了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需要的弊端,調整了傳統基礎美術教育課程大綱以美術門類來確定學習領域的課程組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本次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淡化了美術專業技能的訓練,改變了學科本位的傳統模式,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加強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突出了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強調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睂嵺`證明,這些改革對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高師美術教師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能適應新課程背景下基礎美術教育的合格師資,因此,基礎教育美術新課程對美術師資素質的要求,應該成為高師美術教師教育課程定位與設置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基礎美術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合格師資。
二、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課程
設置的現狀
(一)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
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是四大類: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通識教育課程有: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體育、大學語文、大學計算機等課程。華東師大碩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碩士畢業論文《高等師范教育教師課程研究》中,選取了中國大陸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培養計劃進行研究,其研究結論顯示:目前,在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課程中,通識課程約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文課程缺乏。我國不同的高師院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區別不大,其比例占總課程數的25%左右,這是目前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一種普遍現狀。
(二)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科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有: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等三類。學科基礎課程有素描造型I和素描造型Ⅱ、色彩表現I和色彩表現Ⅱ等4門;專業主干課程有國畫基礎、油畫基礎、色彩基礎、版畫基礎、攝影基礎、人體素描基礎、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等10門;專業選修課程有4個模塊共48門,由此可以看出:學科專業課程占總課程數的50%左右,設計類課程明顯偏低,技法類課程所占比例明顯偏高,課程種類的多樣性不足。
(三)專業拓展課程設置的現狀
專業拓展課程分為教師教育課程、應用提高課程、理論提高課程等。教師教育課程中的必修課有心理學、教育學基礎、美術教學論、現代教育技術等,約占總課程數的10%左右。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全面實施美術新課程的今天,大部分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教育類課程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課程體系仍然過于重視美術技法課程的設置。
(四)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設置的現狀
實踐教學環節課程有教學技能訓練(一)和教學技能訓練(二),教育實習、社會實踐(寫生、采風)、畢業論文等課程,占總課程的10%左右。三、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
(一)高師美術教師教育課程設置與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聯不密切。
培養合格的基礎美術教育師資是高師美術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通過對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和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聯系不密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師美術學科課程的設置面窄,所開設的課程科目過于偏重于技法,沒有完全照應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所涉及的內容,這將會造成畢業學生面對基礎教育美術學科內容出現認知的盲點;第二,基礎美術教育課程設置體系強調“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兩大領域,所占的比例超過50%,而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系強調的是以“造型”為核心的技法課程,與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不相協調;第三,美術《課標》明確提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強調的是課程的“人文性”,而高師課程設置體系中的人文課程偏少,這也造成了與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錯位。
(二)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四大類課程設置的比例不合理
比較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四大類課程設置的比例,可以看出,美術學科課程設置所占的比例最多,高達50%左右,公共基礎課程設置的比例占20%左右,而教育類的課程設置比例僅占10%左右,這種課程設置不符合培養新課程背景下的基礎美術教育合格師資的需要。
研究美國、日本的“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狀況”(見附表一),可以看出,其“公共基礎課程”“美術專業課程”“教育課程”三大類課程設置的比例比較均衡,“教育課程”得到相當的 重視,所占比例最多。
(三)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美術學科課程設置效仿美術專業院校課程設置的模式,沒有突出師范性的特征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
課程設置,是在以美術專業院校的美術學科課程為參照的基礎上,增設一定的理論課程和教育課程而形成的,教學的重點仍然是美術技法、技能的傳授,學生以訓練美術技法、鍛煉美術技能為主要的學習目標,教師教育的專業課程和美術技法、技能與新課程背景下基礎美術教育的適應性沒有得到重視,課程設置和教學的師范特征不突出。
四、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
本科課程設置的構想
(一)明確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目標
教育部頒布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明確規定:“師范教育發展的戰略總目標是:建立開放化、終身化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培養面向21世紀的在數量、規模、質量和結構上全面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以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為核心的新型師資?!迸囵B基礎美術教育新型師資是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當前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辦學,普遍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因此,明確高師美術教師教育的辦學目標,彰顯教師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養美術創作人才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體系,創生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成為提高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首要問題。
(二)優化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方案
1.增設美術“課標”作為必修課程
在新課程背景下,美術“課標”是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和課程教學的準則。因此,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增設美術“課標”作為必修課程,讓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充分了解基礎美術教育課程的性質、目標、價值、基本理念與內容結構,只有這樣,畢業學生才可能適應基礎美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F行的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我國基礎美術教育的實際,其主干課程的特點是美術“技法”性質的課程與幾門“教師教育”性質的課程簡單相加所形成的“拼盤”,這將使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基礎美術教學的需要,影響了基礎美術教學的質量。因此,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增設美術“課標”作為必修課程,是培養能適應基礎美術教育發展需要的合格美術師資的需要。
2.增加“設計基礎”類課程的比例
基礎美術教育課程的內容結構包含“造型?表現”、“設計?運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而在我國大多數高師現行的美術教師教育專業主干課程的設置中,油畫、國畫等傳統的造型技法類課程所占比例過大,課程的多樣性不足。具體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高師課程體系中的“設計基礎”類課程的不足,這種“差異”,容易使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難以適應基礎美術教學的需要。因此,高師美術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增加“設計基礎”類課程的比例。
3.增加“人文教育”類課程的比例
基礎教育的美術“課標”把“美術教育”界定為“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門類”。由此可以看出,基礎美術教育的重點在于美術文化的“教育”,而非“技術”的傳授?;A美術教育的美術教師,需要的是廣博的美術素養和人文素養,這與我國高師現行的美術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是不相協調的。縱觀當前我國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現狀,其課程設置的重點,仍然在于對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技能”培養上,強調的是美術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法實踐,“人文”性的課程不足。這將不利于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造成了高師畢業生“營養”不全的局面,難以適應基礎美術教育的需要和美術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因此,高師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增加“人文教育”類課程的比例。
摘 要:針對美術學專業在高校的本科教學中重技法輕理論的教學現狀,以畢業論文指導課程為切入點,分析目前該類課程所面臨的具體教學問題以及原因,主要從教學管理者、教學主體的角度剖析,并提出應該重視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指導課程的教學改革設計。
關鍵詞:美術學 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課程 現狀與問題
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與科研基礎實力以及學生能力培養方向的重要指標。而我們的大學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看作衡量教學質量的指標,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當下,不單純是專業美術學院,包括大量的綜合研究型大學的美術學院其實大都存在這一問題。長期以來,把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指導當成學生畢業前的一個形式而已,因論文質量問題沒能夠畢業的情況幾乎很少。
1 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課程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頒發了一系列教育體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增加實踐環節,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增加自學時間和課外學習活動……”其實這里提增加實踐環節和自學時間就是要強調不同類型高校對人才培養要明確目標與方向,就美術學專業而言實踐不是簡單的技法實踐與創造,而是與學生能力直接相關的社會實踐,而社會實踐的不同類型決定了學生的職業取向,因此學校管理者應充分自身辦學優勢培養具有職業素養的人才,換句話說美術學專業培養的人才不是只有畫家、雕塑家而已(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備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課程設置上體現辦學特色與思路。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發現和培養有特長的學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匾暸囵B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這一系列對學生能力的衡量指標應該是多樣化的綜合的。美術學專業本科生除了專業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樣重要,而四年的綜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養正是從畢業論文的質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從上我們不難看出,重視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就是重視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
2 目前面臨的現實困境
2.1 理論素養的培養意識薄弱
近年來,在綜合型高校的美術學院里開始在本科培養方案中增加了重視美術教育、美術史論、美術批評方向的美術學(理論)專業模塊的嘗試,但大部分美術學(繪畫)培養目標中仍然缺失對科研理論和人文素養的重視。這樣的不重視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養目標、特色和戰略意識薄弱和模糊,擴招導致的本科生素質下降的客觀事實讓他們把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轉向研究生,從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質的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然體現在畢業論文的課程指導安排上也不夠重視,質量也就不高。同時,由于重視度不夠,也就沒有拿出一個衡量學生科研素養、理論研究的目標體系和量化考核依據。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勵機制,也不能規約教師的教學活動。
(2)就論文指導教師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視傳導到教師這里,讓本該重視這一課程的教師由于失去了激勵機制也就失去了應有的責任和重視,就更談不上根據學生情況而進行指導課程的教學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輕理的慣性思維也會讓畢業論文指導變得流于形式。以致學生論文質量得不到嚴格把關。
(3)就學生自身而言,從進校以來所接受的所有課程就是圍繞技法課程展開,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研究習慣,沒有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科研知識儲備不足,學習興趣與目的性不明確,探究性科研意識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讓學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畢業論文也顯得力不從心,為時已晚。這些都是值得教學管理者和教師深思的問題,如何從人才培養意識、課程設置與安排、教師教學策略與組織形式等方面轉變觀念、改革課程模式、探索教學改革思路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2.2 實際課程培養方案缺乏合理規劃
目前高等院校(專業美術院校、綜合型院校、師范院校)在對本科“美術學”專業的人才培育目標和專業課程設置上存在一個多年來突出的問題,即單一而片面地強化技能訓練和藝術語言的個性創造,模糊了不同類型院校的優勢和人才培養的差異性。加上擴招以來藝術類專業在各式各樣的高校里都有設置,不同類型院校的美術學人才培養方向究竟應該如何定位其實是非常模糊的,其中畢業論文指導這一重要的后期課程在設置、安排和實施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1)高校的美術學畢業論文指導課程在設置上缺乏規范性。當下很多高校的美術學專業本科論文指導的隨意性很強,沒有具體的課程時間、地點,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師安排。雖然給教師適度的教學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課程安排的科學規劃容易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不重視和不作為。常常出現論文指導留于表面形式的情況。
【摘 要】為了提高美術學專業大學生的外語水平,對在校二年級大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焦慮感、自信心和學習狀況進行抽樣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與理、工科學生相比,美術學專業學生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通過CET-4考試和大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的欲望不強,外語學習自信心不足,外語學體狀況較差。學校應加強正面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堅持反饋與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外語學習的效能感與自信心,盡可能使外語學習活動個性化,以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動機遷移,幫助學生樹立個人發展與自身特長相聯系的觀點。
【關鍵詞】美術學 大學生 外語 學習動機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學外語、教外語、用外語的人越來越多。為了適應這一形勢,我國高等學校外語教學也在經歷著重大改革。灌輸式或機械背誦的教學方法已不再受歡迎,取而代之是按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已得到廣大師生的共識,明確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外語的兩件法寶。學習方法讓學生怎樣學得更好,學習動機則決定著學生是否愿意學。在部分美術學專業學生看來,學習外語僅僅是完成學分,將來很少能派上用場,加上少數專業教師過于強調專業學習,導致部分學生在外語學習遇到困難、進步較慢時,就灰心喪氣,其外語水平提高自然就不快。無數事實證明,學生是否具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是各種教學對策有效實施的根本前提。本文擬對美術學專業本科生外語學習動機進行初步研究,探討改善其學習效果的對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以二年級美術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以理科和工科學生為對照,研究美術學專業大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特征。調查方法:以調查表(略)調查為主,結合對同學進行個別訪談。共發放問卷90份,每個專業學生30份,共收回68份。對調查資料進行歸類與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美術學專業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特征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專業二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類型有一定差異。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理科、工科和美術學專業學生比例分別為23.8%、20.8%和21.7%,差異不大。但理科、工科認為學習英語很有用的學生分別達到85.7%和79.2%,明顯高于美術學專業學生的相應比例65.2%。不同專業來自父母的壓力與勸導而學英語的學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三個專業的學生中來自工科學生的這一比例稍高。學英語主要是為CET過關的學生比例以理科為最高,其次是工科,美術學專業學生的這一比例僅為43.5%。為考研而學習英語的學生比例在不同專業間差異很大,理科學生最高,達到66.7%,工科學生為41.7%,而美術學專業學生為考研學英語的學生比例最低,為17.4%。為出國留學深造的學生比例與為考研的學生比例在三個專業中的分布趨勢完全相同。受調查的所有學生中,為獲得學分而學英語的學生比例均為100%。令人欣慰的是,盡管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各種各樣,但沒有一個學生徹底放棄英語的學習。但同時讓人十分擔心的是所有被調查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學生比例僅在20%左右,這可能是導致大學生英語水平整體提高較為困難的主要原因。美術學專業為考研和出國學習英語的學生比例僅分別為17.4%和0%,反映出絕大多數學生對接受高層次美術學教育沒有追求。
2.美術學專業學生外語學習焦慮感特征
不同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焦慮感類型有明顯差異(表2)。理科專業有較高比例的學生感覺壓力大,并努力學習英語;近六成的工科學生也感覺壓力大,并努力學習英語;而美術學專業感覺壓力大,并努力學習英語的學生比例不到一半。感覺英語學習壓力大、學習受煎熬學生的比例正好成相反的趨勢,美術學專業這類學生的比例達到26.1%。在三個專業中感覺沒壓力、認為天無絕人路的學生比例均很低,都不到10%。感覺無所謂、并已有出路的學生比例以工科專業為最高,其次是美術學專業,理科專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有26.1%美術學專業學生一方面感到壓力大而想學,另一方面又覺得學習受煎熬而可能難以堅持。
3.美術學專業學生外語學習自信心特征
表3中數據表明,不同專業來源的大學英語學習的自信心類型也存在明顯差異。理科專業有66.7%的學生英語學習自信心“很好”和“好”,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學生不到5%。而美術學專業英語學習自信心“很好”和“好”的學生比例僅為30.4%,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學生達到21.7%。工科專業學生介于其間。美術學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不足,極有可能是其考研或出國深造的最大障礙。
4.美術學專業學生外語學習狀況特征
不同專業來源的大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類型存在差異。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理科和工科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較好,多數學生能聽懂慢速VOA或BBC節目,能跟得上老師英語授課進度的學生都在九成左右。相比之下,美術學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狀況不夠理想,能聽懂慢速VOA或BBC節目的學生只有26.1%,能聽懂大部分英語新聞的學生只有8.7%。實際英語水平的差異并沒有反應到是否跟得上老師英語授課進度這一指標上,因為美術學專業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理科、工科學生的英語教程,大幅度降低了教學要求。盡管如此,跟不上老師英語授課進程的學生仍達到17.4%。
三、討論與小結
動機作為激發、維持、調節人們從事某種活動,并引導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在動力。動機在行為產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隱蔽內在的方式支配著行為的方向性和強度。人的需要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有社會和文化的需要,據此可將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社會性動機比生理性動機出現得晚些,但往往更加強烈。根據動機在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可將動機劃分為主導動機和從屬動機。主導動機和從屬動機在不同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在外語學習活動中會有多種動機并存,不同專業來源的學生有人把提升自己的外語交流能力、出國留學等作為外語學習的主導動機,而有人把通過英語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獲得老師肯定與表揚作為外語學習的主導動機,前者往往更加持久。
面對思想十分活躍的當代大學生,教師應密切關注并培養學生的情感需要、認知需要、成就需要及自主需要。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看,美術學專業學生雖然外語學習的起步稍遲,在多種外語考試中的成績不及其他專業,但絕非因為他們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專業學生。
造成美術學專業學生外語學習狀況欠佳的原因初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就讀美術學專業后,客觀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主觀上認為考研、出國希望渺茫,從而嚴重挫傷了學習積極性。(2)對英語學習有較多的否定情緒體驗,特別是考進大學時英語成績就不理想,進入大學后又沒有及時補課、調整好外語學習時間與精力,在英語考試中往往成績不佳,學習積極性再次受挫。(3)對于部分美術學專業學生來說,大量精力被用作簡單的創作與作品的準備之中。(4)受部分老師導向的影響,認識不到外語學習的價值,認為花時間于外語上,不如多花點時間到自己的專業上。(5)學習動機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可以考慮采取以下幾種措施:(1)教師不僅要注意正面性引導,還要幫助學生克服來自社會上的種種不良影響。不僅強調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價值,而且要強調學習對個體本身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他們的責任。(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意識到學好外語對社會、對自己的意義而產生學習的需要,在從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3)堅持反饋與評價相結合。外語教師、班主任和家長適當的獎勵和鼓勵、學生課堂上的良好表現和好的考試成績都是強化物,都能起到積極的強化和固化作用。(4)加強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學生往往對自己學好外語有較強的自信心,對自己會提出較高要求,確定較高目標,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各種學習任務。(5)使語言學習活動個性化。盡量安排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6)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主動關心學生、尊重學生,這樣所授課程就會受到更多學生的歡迎。(7)促進動機遷移,使學生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在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缺乏學習動力的時候,班主任可借助于學習動機遷移,因勢利導把學生己有的對其它活動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8)更新觀念,樹立個人發展應與自身的特長相聯系的觀點。美術學專業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不強,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沒能正確歸因。要讓學生明白,積極修煉內功,讓個人發展能與自身特長相結合,無論在何處求學、在何方工作,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大學藝術學院)
摘 要:近幾年來,師范院校的美術專業備受教育界的重視,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術專業教學的問題也日漸顯現。對此,本文詳細探討了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本科生培養的問題,從培養的目標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問題:學生過于追求標新立異、學生學習藝術急于求成、學生在藝術創作中重模仿輕創新、學生的消極情緒嚴重。最終從改變美術教育觀念、改革課程內容及結構兩方面提出了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本科生培養的改進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本科生培養
1 師范院校美術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
(1)要具備良好的人格品質及知識結構。德育教育始終是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管是在哪一門學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來,我國所倡導的就是德才兼備,德在教育中是處于第一位置。而對于師范院校的美術專業學生來講,他們在將來畢業之后,所從事的都是教育類型的工作,他們只有擁有了較好的人格品質,只有具備較好的知識結構,才能夠為一代又一代學生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對于師范美術專業本科生培養來講,必須要讓學生把基本的專業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論知識等都掌握好,與此同時,還需要對心理學、多媒體應用以及審美教育學等各方面的知識都有一個充分的了解。當然,在其他學科的文化知識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礎。
(2)要具備良好的組織實踐能力。美術專業的畢業生,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活動組織功底。同時,在備課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夠張弛有度,要有能夠給學生師范的作品,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效地指導和點撥。除此之外,還應該要有相關的教學研究能力,要善于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來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及時對自己的教學做出歸納和反思,在歸納和反思的基礎上,按照實際情況,把自己的教學方式加以改善,最終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
(3)要具備良好的藝術審美及創作能力。對于學生來講,其藝術審美能力以及藝術創作能力所體現出來的是他們專業知識技能的綜合。所以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方式,來把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把學生的智能,把學生的創造能力等充分的調動起來。而我們知道,師范院校美術專業的本科生,在未來,他們所從事的基本上都是美術教育事業,所以,對他們的審美要求比較高,同時也對其創新能力,對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對其問題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
2 目前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本科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1)學生過于追求標新立異。從目前的師范院校美術生情況來看,為了追求時尚,很多學生都標新立異,而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實質性的內涵。而同時,他們的作品也僅僅只是在感官上面,給人以一些刺激,而讓人無法深入欣賞。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藝術創造本身的真實意義也就無從談起了。
(2)學生學習藝術太過急于求成。很多學生在學習藝術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比較心急,從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的時候,學生也通常對表面性的東西比較重視,往往喜歡在趕時髦的同時,把自己的所謂個性體現出來,這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連最基本的畫筆都無法畫準確。不僅如此,在文化知識方面,他們也不能夠引起重視,對美術理論以及傳統藝術等等,他們也沒能夠認真的學習,更別說理解和深入體會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作品往往太過花哨,在文化功底這一方面顯得異常薄弱。
(3)學生在藝術創作中重模仿而輕創新。在學生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當中,模仿這一問題是比較典型的問題,雖然對于初學者來講,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種刊物或者是各大網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從而在創作中進行模仿。這樣一來,就忽視了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忽視了知識的逐步積累,更忽視了真實。這種僅僅只想通過捷徑來獲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夠獲得顯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無效果科可言。
(4)學生的消極情緒嚴重。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要出現一點困難就會退縮,就沒有了信息;有的學生是打從心里就不喜歡美術這一門學科。對于這兩類學生來講,他們的這種心理,會逐漸轉變成對學習的厭倦,那么,在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的時候,就沒有了激情,也沒有了興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從而統一形式,同種內容的作品時有出現。
3 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本科生培養的改進措施
(1)改變美術教育觀念。對于師范院校美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來講,其最根本的培養目標就是要服務于中學和小學的美術教學?;谶@一目標,師范院校在進行美術專業培養的時候,就必須要具有過硬的美術專業知識素養,還要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素養。而這里所說的教師最基本的專業能力,不應該僅僅只是局限在繪畫上面,同時也應該擴展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專業知識上面。這些專業知識可以是藝術設計,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間美術,還可以是攝影或者雕塑等等。這所有的課程,在對本科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方面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的。所以說,要想把師范美術專業本科生綜合素質進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須要讓其能夠和未來基礎美術教學相適應相符合,對于這一問題,還需要相關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課程內容及結構。從傳統的師范院校美術專業的課程結構上面來看,主要可以分成兩部分,即必修和選修,必修毫無疑問就是關于專業方向上面的平臺課程,也就是中國畫和油畫;選修則是在必修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創新。而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學校都是通過學分制的方式來實行的,只要學生拿到了相應的學分,學生就能夠畢業。所以針對這樣的課程內容和結構,為了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相滿足,就必須要做出適當的調整。那么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結合美術專業的培養目標針對性強的這一特征,在課程結構上面,應該要在體現專業性的同時,還能夠兼顧選擇性和綜合性。所以說,針對傳統的課程結構特征,在傳統的課程結構下,大學后兩年是單獨對中國畫和油畫進行選擇的,所以這一做法,可以改變。改進之后,可以立足于未來基礎美術教師的培養的目標,全面對新方案的學習內容做出精心的統籌、設計。第二,在傳統的課程結構之下,在關于學科基礎平臺的課程以及教師教育平臺的課程方面,所占據的比重很大,但在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培養方面,在學生素質的延伸方面,卻只占據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這樣的比重所設置的課程,必然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利的影響的,所以,必須要在這一方面加以調整,把相關課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結語
總之,目前在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本科生的培養問題上,必須要把傳統的觀念予以更新,必須要把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加以完善,必須要通過理論實踐結合的方式,通過專業文化結合的方式,通過技能素質結合的方式來對學生做出培養和發展。最終有效地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
作者簡介: 張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麗水學院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
摘 要:數字媒體專業近來年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關注,在這種關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礙了數字媒體專業的發展,這種弊端就是對美術基礎課程教學的輕視與脫軌。美術基本功的學習與深造是數字媒體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礎原則,使三大構成、美術欣賞與繪畫基礎能夠成為基礎教學,加強藝術與技術體系的統一優化建設,突出教學模塊的重點,最終以能夠完整掌握數字媒體為目標,強調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數字媒體專業的基本功不扎實問題,使數字媒體專業成為具有時代性質的主流專業。
關鍵詞:美術基礎;數字媒體;教學改革與實踐
誠如網絡剛開始興起時人們討論的那樣“網絡是把雙刃劍”,現在即便重新定義這一觀點,也是很貼切的,網絡的迅猛發展,讓很多人看到了互聯網的優勢,同時也正是這些優勢,使人們逐漸忽略了“手工時代”的基礎。數字媒體專業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藝術方面的提高,讓作品呈現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這些程序軟件繪制出來的作品如果少了美術基本功的鋪墊,也只是生冷的畫面,而少了藝術的靈魂。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忽略美術基礎課程教學的現象,提出一些自己對于數字媒體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的觀點與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強理工類學生美術基礎課程教學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預示著網絡時代的正式到來,事實也的確如此,網絡正以勢不可擋之勢席卷著每一個角落。作為互聯網發展較晚的國家,近幾年來中國的互聯網事業可以說是進行著突飛猛進的發展,這種發展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讓許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學習方法都逐漸轉移到互聯網上進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業談合作,很多在曾經認為只有面對面才能進行的事情現在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得到實現,一張無形的大網正將世界緊密相連。面對強勢襲來的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的就是與網絡有關的各類新生事物,電商、網絡營銷、網絡媒體,這些在曾經讓我們無法預想的衍生業正逐漸的融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教育業也因為互聯網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熱門專業,數字媒體專業就是互聯網時代教育業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數字媒體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這一學科主要學習數字媒體相關軟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認為技術、軟件等科目是屬于理工科范圍,因此將理工科類別中加設數字媒體專業。這一做法現在看來是有些拔苗助長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熱門專業的設立與以市場就業前景為中心作為教學目的,而忽略了這一學科的特點,忽略了數字媒體與藝術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學生在報考專業時也同樣犯了這樣認識不清的錯誤,僅僅在招生簡章中選擇熱門、容易就業專業報考,沒有與自己的實習情況相結合,導致入學后學習費力,不得方法,最終浪費了大學時光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就業帶來困難。針對這一現象,高校應該在教學方面進行改革,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教學,目的是將每一位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數字媒體人才,讓他們能夠在就業大潮中脫穎而出,更準確的把握未來。
二、本科理工類數字媒體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教學實踐
本科理工類學生在選擇數字媒體專業時有一定的優勢,這是不能否認的,這種優勢就是在對于技術軟件方面的領悟會相較于其他文史類或高職類學生更透徹,接受軟件知識也會更快,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強也是理工類學生的特點,這些都為學生能夠學好數字媒體專業技術方面問題打下了基礎。然而,理工類學生的劣勢也是十分明顯的,這就是美術功底的不扎實、美術專業知識匱乏,更不用說長年累月才能夠培養出的藝術觸感,這都讓理工類學生在美術方面相較于專業出身的藝術考生缺少了很多對藝術的敏感度,這種敏感度缺失會直接影響學生在畫面、色彩、搭配等專業方面的設計靈感,無法完成作品設計。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術,理工類學生在美術專業領域到底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始學習。美術基礎課程是由素描與色彩基礎、三大構成和美術欣賞這三大模塊組成的教學體系,因此可以將數字媒體專業學生以美術功底作為分界點,進行分班制教學,讓美術零起點的學生加強美術基礎課程這三方面的學習,并且是將這一學習作為重點項目,加強力度,讓學生充分了解美術的意義,有意培養學生的藝術敏感度。教學內容制定方面也應該以精煉、重點突出的教學模式為理想選擇,這樣可以保證學生接收到更多的內容,進而提高教學效率。舉例說明此觀點:
(1)在素描與色彩方面,重點訓練學生的線條準確性和造型的嚴謹性,以練習為主,重在打造學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對于光影這樣深度教學的詳細說明,淺顯易懂的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礎教學中,也不要過多強調專業技法的運用,而是要引導學生學習尋找寫生對象的主色調,善于分析色彩變化,從整體色調開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環境色、色調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進行了主要課程講解后,適當的配合深度教學,聯系主課程進一步講解色彩技法等專業知識。
(2)調查表明,對于三大構成教學很多院校并不重視,這是狹隘的做法,因為三大構成對于美術專業零起點的理工科學生來說是短時間內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和機能的重要途徑。三大構成可以讓學生盡快了解到點、線、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組織形、創造形的能力,進而對立體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言的使用,簡明清晰的語言能夠讓學生更直觀的去感受教學內容,為下一步的理解與操作提供幫助。三大構成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建立造型觀念,加強他們對幾何空間的想象力與概括能力,提高設計水平。
(3)美術欣賞課在很多學生的觀念中只是一門無關緊要的課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學習美術欣賞,事實上,美術欣賞課是聯系繪畫基礎與三大構成的紐帶,它能夠讓學生對美術理論體系有一個相對完整的了解,通過美術欣賞的學習,也有利于繪畫基礎與三大構成的提高,三者是一個相互融合的整體,缺一不可。教師對于美術欣賞的教學一定要注重創新,不能過多的運用解說式教學,而是應該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為主,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美,發現美,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美術作品,深入淺出的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從中得到靈感,進一步提高藝術敏感度。
對于本身就是屬于藝術類的考生而言,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進行提高和升華,讓學生對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能夠在基礎美術之上達到提升的目的。在學習美術基礎課程的同時對于技術方面的學習要多于零起點考生,這楊因材施教,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的分類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取長補短,彌補自身不足的同時進一步提高。
三、融會貫通,數字媒體與美術基礎教學的相互融合
數字媒體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技術與藝術詳解和的新專業,就業方向主要是網絡媒體公司、傳媒業、影視廣告業、動畫設計公司、工業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等。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著數字媒體專業需要技術與藝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選擇性學習與提高。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也要二者兼顧,讓教學的每一個模塊都能夠與專業知識點相互貫通、相互融合。讓學生在掌握美術基礎,有了繪畫與色彩功底基礎上通過操作相關聯的軟件完成后期設計,這對學生最終的就業是很有幫助的。因為美術功底再強,無法運用到數字技術上,也不能稱之為一個合格的數字媒體人員。學生要明確學習目標,理解每一個教學模塊的內在聯系,參照教學內容與教師指導,逐步完成藝術到技術的平穩過渡。
數字媒體專業的宗旨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網絡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這就需要各大院校結合學校的自身教學環境,切實可行的設置相關專業,這對數字媒體專業的發展是關鍵性的存在,不要僅僅因為熱門就盲目跟從,隨意設立專業,影響學生的發展。設立專業的同時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學方案,針對學生的自身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學習數字媒體相關軟件時,必需掌握美術設計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因為本科學習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美術專業基礎的要求也就越高,美術專業技術知識決定著數字媒體的未來發展,只有做好基礎性建設,數字媒體產業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華。
四、結語
本科理工類數字媒體專業美術基礎教學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構成、美術欣賞和繪畫基礎之間的關系,制定相關教學任務,突出教學模塊重點的同時,更多的是開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思考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設計能力,只有這樣,本科院校理工類數字媒體專業的建設才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內容摘要】師徒(父子)授受制培養模式、班級授課制培養模式、“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美術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三種基本模式。而現今被各美術院校運用最多的就是“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為更好地發揮“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術教育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探索“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理論、加強實踐檢驗成為各美術院校發展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高等美術教育 “兩段式” 人才培養模式
20世紀90年代至今,國內多所高等美術院校探索施行的“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各有特點。而中國美術學院作為較早開展“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高等美術院校,在理論和實踐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對高等美術教育本科“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參考價值。
今天的高等美術教育是一個非常成熟的人才培養系統,各種教育教學模式、培養方法層出不窮,但是通過研究東西方美術和美術教育的發展,結合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高等美術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總結起來不外乎師徒(父子)授受制培養模式、班級授課制培養模式、“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所以,在對這三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基礎上,我們發現“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順應了時展,更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專業美術人才的需求(表1)。
中國美術學院在2000年嘗試開展了本科“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并延續至今。具體來說,主要是在一年級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分為書畫、造型、設計、圖像與媒體、建筑、理論六個大類,通過基礎學習,掌握大類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在經過雙向選擇性分流后,學生進入二年級專業學習階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組式、課題項目式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并結合實驗、社會實踐、市場調研等,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個性化、綜合化。通過多年的實踐,中國美術學院從教育學和自身美術專業的特點形成了本科“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構主義、終身教育、人本主義的主流教育思想,結合中國美術學院特有的美術教學思考,形成的用來指導完成本校高等美術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思想。
一、“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國美術學院“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即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加強師生、同學間的互動協作,使得學生對各類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讓原有知識與新知識融合發展。所以中國美術學院“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特別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情境”“協作”“會話”和“資源”等學生學習環境的營造。根據這一思想,學校教學改革中提出了設置“專業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學空間,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美術資源平臺,如美術實驗室資源平臺、圖書資源平臺、實踐教學基地等,使學生自覺形成情境學習或小組團隊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而教師主要起主導作用,引導幫助學生學習,改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為點撥式、啟發式的教學。
二、“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終身教育思想
終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貫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體化,注重教育的整體性;強烈要求沖破傳統學校那種僵化呆板的體制,采取有利于學習的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要讓所有的人都參與教育過程和學習過程,并以其所長回報社會;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過教育的民主化實現社會的民主化,提出每個人的教育機會均等,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最好的教育。
當代社會已經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知識總量浩如煙海,知識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術本身而言,純繪畫的造型藝術大概發展了數千年的時間;而從設計納入美術的范疇算起,大概發展了百年;但是當代美術已經將影視媒體、動畫攝影也包含了進來,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時間,未來美術的發展肯定會更快。所以,美術教育的終身化也將成為常態。中國美術學院的“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一經提出就將終身教育思想定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強調美術基礎教育,保證了學生對于美術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術學習的基本方法,為學生未來適應社會需求終身學習美術奠定堅實的基礎,其就是為學生的終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專業美術教育階段,則采用了多種方式的教學,完全擯棄了傳統美術教育單一的對純美術技能的學習,融入現代科學和人文素養,更加多元化。
三、“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年代后盛行于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其是對西方人文主義教育傳統的繼承。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是為了應對西方后現代社會的危機,希望教育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和創造的人,提倡人的個性和諧發展。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課程內容的安排由學科中心轉向個人中心,要充分挖掘個人潛能,讓學生在自我促動中成就自己。
隨著當代美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功利,職業化傾向越來越明顯,美術中的人格素養的培養也越來越被忽視,面對這個問題,中國美術學院在“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中提出,要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塑造完美人格?!皟啥问健钡脑O立,一方面在美術基礎教育階段幫助學生對美術各專業的具體情況有所了解、對自身的潛能興趣愛好有所了解,為進入專業深化學習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到了專業深化教育階段,工作室或是選課制、課題式的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教師是一個多學科的團隊而不是單一的個體,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充分顧及了學生個性培養,改變了過去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讓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創造性地學習。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思想對“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理念的影響
“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學習美術的寫照。李可染早年接觸繪畫是從中國畫開始的,可是后來進入學校學習的主要是西畫,工作之后在徐州民眾教育館、政治部三廳以及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的也主要是宣傳畫,抗戰爆發之后,其輾轉到內遷的重慶國立藝專之后又開始專攻中國畫。李可染的經歷和言行說明美術中的各種美術形式是相通的,學習可以觸類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專業方向的知識,也不能僅局限在自己的領域,要去拓展新的領域。
中國美術學院“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秉承了這種思想。美術基礎教育階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的階段,要求學生盡可能掌握美術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錘煉美術思維,了解自身的潛質和興趣類型;專業深化教育階段則是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的階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時在“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后面加上了“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正好被用來強調專業化深化教育階段是一個非常艱苦的學習階段,但它同時改變了傳統課堂的講授指導式的教學,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新意識,以獲得學生個性的發展,完成自身美術知識體系的建構。
五、“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中的“兩端深入”
按照社會對美術的需求以及個人的美術潛質、天賦的研究,當代社會既需要美術大師、設計大師來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風尚,探索“美”、追尋“美”,也需要美術工作者來生產“美”、宣傳“美”,來幫助大眾享受“美”。所以,作為專業美術院校需要從兩端入手,既要對傳統的精英教育進行創新,培養出美術大師,又要滿足社會對創新美術實用人才的需要,培養出真正的實用型美術工作者,兩端都要深入,只不過各有側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兩端深入”的美術教育思想。美術專業“兩段式”培養模式第一目標是培養實用型美術工作者,終極目標是培養美術大師、設計大師。通過“兩段式”的教育,作為實用型美術工作者已經掌握了美術的基本技能和學習方法,專業也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可以勝任社會的美術工作。同時,通過“兩段式”的教育,前一個階段為未來的大師培養奠定學習的基礎,后一個階段為未來的大師培養鍛煉了美術創造思維,當然在未來要成為大師就是把這些基本美術功底和專業美術技能深入再深入、錘煉再錘煉的過程,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雹偎?,毫無疑問地說,美術專業“兩段式”培養模式開啟了成為大師的大門,在以后的大師培養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動,和而不同”內涵
“和與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一對范疇。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何,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②所謂“和”就是指不同的、對立的因素之和合統一;“同”則是指相同事物的簡單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張多樣化,強調“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單調劃一不如多樣豐富、和諧交流。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就提出美術教育也應具有“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術形態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為了保持美術的發展,應該讓不同形態的美術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和諧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皟啥问健比瞬排囵B模式打破美術專業系科的限制,以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態的美術得到交流互動,學生也能在這種交流互動中體驗各種不同形態的美術,有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中國美術學院不僅注重“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理念的提煉,也在具體實踐中有針對性地確立一些原則,作為理念的補充。
堅持美術教育的目的性原則。經過幾年的調查統計,可以發現一年級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教學效果不明顯,后來發現是由于學生入校后就明確了未來專業的發展方向,無論一年級成績如何、學習態度如何,并不影響學生進入各工作室的學習,學習的動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對素描、色彩、構成等炒冷飯式的內容興趣不高。所以,學校建立了6個專業基礎教學部,打破專業界限、大類教學,并且在一年級結束后實施雙向分流,以確定學生未來的學習方向。同時要求每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都要強化教學目的意識,將“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目的由總的人才培養目的層層分解到各專業、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學目的,分解到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到各門課程各個教學階段過程中的教學目標,如火燭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師、教輔人員、學校管理者,明確我們教育培養的目的。
堅持美術基礎教育與專業深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原則。在開展“兩段式”培養模式的幾年時間里,學院不斷接到師生的反映,認為“基礎美術教學教得太基礎,專業美術方向深入教學教得太深入,中間沒有過渡,學生學習習慣、觀念的轉換有困難”。的確,各系工作室的教師認為進行過基礎美術教學的熏陶,學生的本專業素質應該發展得不錯,可以立即進入專業精深圓熟的學習,但是實際是基礎美術教學教的已非本專業的基礎,而是美術的基礎。所以遽然讓學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課題式的教學,學生非常不適應。因此,學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礎部,直接進入基礎教學,定期進行講座、展覽,讓一年級學生熟悉未來的專業。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原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提升教學效果,不僅要靠外部的條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潛質,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將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式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式研究學習,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也不能完全讓學生無目的地自主學習,所以我們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讓教師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畫龍點睛式的點撥、潛移默化的影響來引導學生學習,杜絕各類空洞的課題式、工作室教學的存在。
“技”“藝”兼備,“藝”“德”兼備原則。針對在校學生藝術品質、思想境界不高,創作思維不足、作品趨同等問題,學校提出既要重視學生美術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要通過各種途徑,包括教師的言傳身教、傳統美術文化的傳遞、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等來塑造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藝術品德。
總之,隨著近些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單純滿足溫飽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過渡,“美”越來越生活化,藝術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也渴望美的享受。國家、社會、民眾對美術人才需求不斷增多,要求也不斷增加。大學美術教育是培養美術人才的搖籃,是研究和傳播審美文化的主陣地。改革大學美術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美術類專業人才質量是大勢所趨。高等美術教育本科“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對高等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國美術學院的“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對其他美術院校改革教育教學,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更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單位:韋樂,中國美術學院教務處
【內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課程指導方案》和《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從分析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出發,根據教育部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試點學校的要求,設計結合地方高校區域特色和學校自身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地方高校 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 人才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保障措施的一項重要內容,指出“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教育是基礎教育賴以發展的基礎,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作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環境、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其他高校而言,財政投入少,綜合實力差,區域優勢不強,而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相對于其他文、理科專業而言,又屬于特殊專業,因此更應該面對現實,積極推進,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與基礎美術教育對接缺乏實效
“為基礎教育服務”是國家對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高等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應該為基礎教育輸送符合素質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師。教師應做到“學術性”和“師范性”的統一才能夠達到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在全國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試點開始之前,基礎階段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就已經進行得熱火朝天,但承擔基礎教育階段美術師資培養的“工作母機”——高師美術教育課程巋然不動,依然故我。長期以來受“美院”辦學模式影響太大,“美術專業課程+教育學基礎課程=高師美術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積弊太深。雖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積極的嘗試,但由于缺少參照,沒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課程設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原司長楊貴仁所作的《推進高師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教師》報告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是課程設置過于強調美術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強調單科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課程之間缺乏橫向聯系、滲透和整合,課程結構比例失調。二是重技能,輕理論;重技能小課,輕技能大課;重單科領域的高、精、尖,輕專業知識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術專業學術水平,輕教育學科理論和教育實踐以及綜合人文素質的養成。四是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口傳心授、機械訓練、灌輸式和一言堂現象。”
(三)教育思想觀念較陳舊
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的教師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教學要求。大部分教師來源于專業美術院校,雖有較強的專業技能,但對師范性缺乏認識,不了解教育實際,對學生不能給予師范性的積極誘導。美術教師普遍不關心教育領域的發展形勢,仍根深蒂固地延續陳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導致目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師范教育培養目標尚有距離。
二、建構適應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贬槍Φ胤礁咝C佬g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提高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第一是應該突出美術課程的綜合性、人文性,強調師范性,整合傳統課程,增加教育類課程,加大教育實踐課程的課時量;第二要關注農村基礎教育,強調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專業技能的強度,注重與生活的聯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識的整合性,強調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的基本原則
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要以《課程指導方案》和《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結合學校所在地域的特點和辦學特色設計本校的培養方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設計《培養方案》的基本原則有4點:1.堅持學生成人與成才培養相統一的原則。2.堅持基本要求與個性成長相統一的原則。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原則,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統一的原則。4.堅持專業性與師范性相統一的原則。
(二)課程體系的結構設計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課程框架。設計時要妥善處理好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必修與選修等關系,加大課程整合力度,優化課程結構。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應該強化“寬基礎、重實踐”,在全面發展能力素質的基礎上,強調本專業最核心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強調突出實踐育人,注重第二課堂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結合美術學學科專業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區域的特點和學院的辦學特色,制定了具備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的培養方案。將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大模塊: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及專業理論平臺、實踐創新平臺。第一平臺即通識教育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人文科技素質課程模塊;第二平臺包括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課程模塊;第三平臺即實踐創新平臺分為八大模塊進行細化:見習實習、實驗實訓、論文設計、學科考賽、科技創新、社會實踐、職業技能、其他活動。
(三)課程體系的學時分配
《課程指導方案》規定了“本專業總學時數為2600—2800學時,公共課程學時數為720學時,專業課程學時數約為1900—2100學時”?!督虒W指導綱要》規定的12門專業必修課程共1060學時,約占專業課程的50%,確保其應有的學時和學分,保證師范生美術和教育的基本素養。地方高校還可以精心設計和安排剩余的約450學時的選修課程和實踐性環節,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體現自己的辦學特色。學院在通識教育平臺設置了707課時,學科基礎及專業課程平臺設置了1600課時,學科基礎課程分繪畫基礎、設計基礎、工藝基礎、理論基礎四個模塊,專業課程分教育理論、美術表現、設計制作、人文拓展四個模塊。(轉第頁)
(接第頁)而在最具特色的實踐創新平臺,設置的八大模塊共有實踐課程41周,針對基礎教育美術教師應具備的師范技能,學院將實踐教學貫穿于四年學習的全過程。
(四)課程體系的評價標準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如何對課程教學進行有效、科學、系統評價,學院建立一個“知識、能力和素質”相結合的開放式評價體系。它涵蓋了基本知識和理論、實踐能力和師范技能水平、創新思維與方法、綜合素質評價等內容。這一評價體系是建立在大學教育的一般性規律和本質與美術教育的特殊性規律和本質相統一的基礎上的。這一評價體系由單一評價、集體評價、社會評價和綜合評價四類組成。單一評價,指在美術理論課的閉卷理論性考試中實行的、由任課教師依據標準答案對學生考試進行的評價。集體評價,指在美術專業技能性訓練課程中實行的、由多名教師對學生作業或考試進行的評價。社會評價,是指對學生參加展覽、申報專利、參與課題、發表文章或作品等諸多校外獲獎成果的認定。綜合評價,由單一評價、集體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進行總評,最終形成學生基本的學業成績。
(五)課程體系的質量監控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功推進,憑借的是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規范實施。因此,健全美術學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充分發揮監控功能,對于確保教學質量具有關鍵作用。質量監控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系統監控、類型監控、環節監控。1.縱向監控??v向監控是指以學校常規教學管理文件為依托,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的監控。它包含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資料、教學效果反饋等實行的監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級共同督查實施。2.模塊監控。模塊監控是指根據專業特點劃分課程類型模塊,美術學專業分理論講授課程、技法訓練課程、外出實踐課程、專業實習課程等,制定系列教學管理文件,實行監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實施。3.環節監控。環節監控指的是根據專業特點,對教學環節所作特殊規定的監控。例如,技法課中對理論講授部分課時比例和教師作畫示范的規定、外出寫生課程對教師作品和學生作品進行展示的規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實施。
美術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不斷深化的基礎教育改革對美術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國教師教育在教育觀念、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也就積極推動著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自身的調整、變革與發展。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觀念在逐步增強,但還處在嘗試新的教育理念的過程當中,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為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