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2 09:10:45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班主任;中醫知識;針對性;效益
作為班主任,常常會遇到五花八門的“另類”學生。其實不少學生的“另類”表現,大多是他們自身生理特性的外化。當我們使出渾身解數“春風化雨”卻屢屢失敗,感到無可奈何的時候,就應該會同家長從中醫角度另辟蹊徑,輔助思想教育。
一、注意季節天氣變化
從唯物主義角度來說,人首先是物質的,然后才是精神的。從中醫理論來講,人是屬于大自然的,人在特殊時候的情志傾向,其根源是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的外化,它不僅受年齡的影響,而且跟季節、天氣變化有聯系。要是遇到某生一度時期莫名其妙地出現脾氣暴躁、極度叛逆、總愛跟老師頂嘴、經常和同學鬧矛盾的“怪異現象”。作為教育工作者,你肯定會心急如焚,千方百計地又是談心,又是疏導,又是要求家長配合教育。有時候一切措施總不見效時,如果已經排除了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擾,就應當考慮到該生是不是由于天氣或飲食的原因,導致肝火太旺。這時候就迫切需要你建議家長給孩子調整飲食、看看中醫,讓孩子吃些清熱瀉火的食物和藥物,也許會在幾天內就“藥”到“病”除,重現陽光少年的風采。
二、注意心神不寧與心浮氣燥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不深入、常常心神不寧、喜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猴子的屁股坐不住。這樣的學生,如果不是由于學習態度的問題,肯定是心血不足的表現。作為班主任,這時候就要指導家長為孩子進行養心補血的中醫治療。筆者就曾遇到過這樣一名“機靈、好動”自控能力相當差的學生。對他多次的談心、警戒根本無濟于事,他的父母也表示出無能為力的失望。聽說該生的爺爺是一名老中醫,于是在一次家長會上我特意要求該生讓他的爺爺前來參加。在跟該生爺爺交談時,我有意詢問該生課堂表現在中醫方面作何解釋,他爺爺似乎恍然大悟地表示要試著采取中醫療法給孫子好好開幾副中藥調理調理,誠懇配合學校老師們的教育工作。不出兩個月,該生的課堂表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堂上神思專注、思維活躍。其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變化。
三、抑郁癥如何應對
教育教學中遇到的所謂“疑難雜癥”,如果有針對性地對“另類”學生介入中醫方法,配合思想教育展開“治療”,確實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關資料顯示,初中生患抑郁癥的人數逐年增加?;颊咝睦矸矫姹憩F為興趣淡漠、被動消極、悲觀絕望、難以卷入現實生活;生理方面則表現出無緣無故的疲倦,經常訴說頭痛、胃痛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但是,我們所得到的統計信息表明:絕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對患有抑郁癥的學生采取的態度是避而遠之、任其自然,多數家長也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固然,心理疏導在一定意義上也發揮了作用,但如果借助中醫治療,其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將會大大提高。
清代醫家張志聰在《張氏醫通》中說:“郁癥多緣于志慮不仲,而氣先受病?!笨梢娝枷肭橹静徽J且粋€重要的致病因素。按照中醫理論來解釋,學生患抑郁癥是由于情志所傷,肝氣郁結,心火偏亢,氣滯血瘀,或痰火內擾,胃氣不和致令臟腑氣機升降失調,陰陽不循其道,陽氣不得入于陰,心神不安所致,抑郁癥學生的患病原因,大多與心血虛有關。由此可見,想要挽救一名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既需要從精神層面消除其孤獨感、失落感、焦慮、緊張不安和恐懼心理,又需要中醫輔助,從補氣養血的角度辨診施綱予以治療,必須“兩手抓”才容易見效。
倘若抑郁癥學生屬于肝氣郁結癥者,宜注重疏肝理氣為主輔助治療;屬于氣郁化火上亢癥者,宜注重清肝瀉火為主輔助治療;屬于咽之不下痰氣郁結癥者,宜注重利氣化痰為主輔助治療。
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氣功學其實是中醫的一個分支,其核心內容是訓練人的意念力。現在國內好多大學把氣功修煉設為一門體育選修課。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選拔航天員的其中一項指標,就是必須意念力要強。什么時間休息,什么時間工作,身體狀態要受意念支配才能夠入選。其實,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嘗試運用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是我們變通地合理運用它,你的課堂效益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學習需要聚精會神,心不在焉是不行的。體育課劇烈的運動和極富挑戰性的競技比賽,使學生難以很快平靜下來;音樂課結束后,美妙的樂曲仍然在耳旁縈繞,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顯然,下一堂課的學習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此時,你絕對不要急于開課,首先組織學生練幾次腹式深呼吸,然后引導他們閉眼凝神,平心靜氣,清除雜念,想象藍天白云,想象綠水青山。等學生心情平靜了,再開始學習。也許這樣的活動有裝神弄鬼之嫌,但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成倍地提高。
摘要:目的 提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出院時中醫知識的掌握率。方法 自2014年11~12月,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區分院呼吸內科的護士將中醫知識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出院指導中,把2014年11月~12月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出院時中醫知識掌握率展開對比。結果 護士通過指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出院時的中醫知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出院時中醫知識掌握率有了明顯提高(P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中醫;出院指導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病癥長期反復發作,久咳不愈,致使脾、肺、腎臟功能失調,"脾助肺益氣",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導致肺氣不足,引起氣短、喘息;腎陽虛,不能溫蘊脾陽,使脾失健運,導致水濕內停。"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故咳嗽、痰多、氣喘。而"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若腎不納氣,影響肺氣的肅降,就會引發氣喘等一系列癥狀。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時運用西醫治療護理方法有較好的療效,慢性支氣管炎慢性穩定期運用中醫方法能夠有效的預防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故筆者把中醫知識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出院指導中。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12月出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共131例,其中2014年11月出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共61例,2014年12月出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共70例。把2014年11月和2014年12月出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分別設置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的輕重程度、文化程度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0)。呼吸內科護士人員固定無變化。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方法運用西醫護理知識對出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具體方法如下。①藥物治療:COPD患者出院后應遵醫囑繼續服藥,讓患者再次演示正確使用噴霧劑的方法及噴霧量,確?;颊咴诩抑姓_使用噴霧劑。②長期家庭氧療:近年開展的一種電子脈沖氧療法,它通過電子脈沖裝置可使在吸氣期自動送氧,而呼氣期又自動停止送氧。這比較符合呼吸的生理狀態,又大大節省了氧氣。③預防感染: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消除對呼吸道的刺激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加強鍛煉,盡量避免去交通擁擠及霧多的地方,減少有害氣體的吸入,如油漆、清潔劑等,還應改善家里的環境,保持房間溫濕度適宜,避免過冷或干燥的空氣,防止呼吸道痙攣。④咳嗽鍛煉指導:指導患者出院后進行有效地咳嗽鍛煉,方法:?K身體向前傾斜,采用縮唇式呼吸方法做幾次深呼吸,最后一次深呼吸后,張開嘴呼氣期間用力咳嗽,同時頂著腹部肌肉。方法:?L做兩次深呼吸后屏住氣,用力自肺的深部發出,做兩次短而有力的咳嗽。⑤呼吸肌指導:呼吸肌鍛煉是COPD患者穩定期進行康復的一個非常重要內容。通過有效地呼吸肌鍛煉科明顯提高呼吸的肌力和耐力,結合其他康復治療措施可預防呼吸肌疲勞和通氣衰減的發生,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肌鍛煉時,應循序漸進,非特異呼吸肌鍛煉可以通過行走、慢跑、登梯運動來實現,特異性呼吸肌鍛煉可通過增加呼吸負荷的方法來達到,最簡單的有吹蠟燭、吹氣球、縮唇呼吸以及全身性呼吸體操鍛煉。全身性呼吸體操鍛煉在腹式呼吸(2~3次/d腹式呼吸,10min~20min/次)練習的基礎上進行,即腹式和擴胸、彎腰、下蹲等動作結合在一起,起到進一步改善肺功能,增強體力的作用。⑥復查指征:COPD患者可能并發自發性氣胸、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因此,患者應做到每6~12個復查1次,如出現咳嗽加劇、痰量增多粘稠、痰色變黃、氣急加重、發熱、腹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中帶血應及時就診。
1.2.2實驗組方法 護士除了運用對照組方法外,另外把中醫知識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出院指導中。具體方法如下。①服用中藥:根據中醫醫開出的中藥醫囑服用中黨參、白術、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等,可補氣健脾、益氣化痰。②針灸治療:護士指導患者于夏季時來康復科進行針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③足?。鹤詳M足浴方,通過水的溫熱作用、機械作用、化學作用及借助藥物蒸汽和藥液熏洗的治療作用,起到疏通奉理、散風降溫、透達筋骨、理氣和血,從而達到增強機體機能、改善睡眠、增強人體抵抗力等一系列功效。④耳穴治療:通過耳穴貼壓、磁療、按摩耳廓上的腧穴,以起到調整機體內分泌系統及內臟功能的作用,該法尤其適用于虛中夾瘀患者。⑤食療:蘇子粥:蘇子30g(搗成泥)、陳皮10g(切碎)、粳米50g,紅糖適量,加水煮成粥。早晚溫服。適用于急性加重期及慢性遷延期咳嗽氣喘、痰多納呆、便秘的患者。百合麥冬粥:鮮百合30g,麥門冬9g,粳米50g。加水煮成粥,食時加適量冰糖。適用于穩定期肺腎陰虛者。人參胡桃湯:人參3g、胡桃肉30g,水煎服,1劑/d。適用于穩定期脾腎陽虛者。⑥茶療養生:茶療,即調理身體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中醫古方茶療基于"藥食同源"的理論,粹取天然草本之精華,如古方、甘貝草..茶,補中氣,清肺熱,止咳平喘,能夠幫助預防慢性支氣管炎的反復發作。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兩組患者對中醫知識知識掌握率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3討論
3.1中藥的作用 本病屬于中醫學的"咳嗽"、"痰飲"、"喘證"等范疇,多因痰濕蘊肺、痰熱郁肺所致,或因病久傷及脾腎,腎不納氣,肺失肅降[1]。治療時需標本兼治,補肺氣,健脾胃??尚?、止咳、平喘;當歸、熟地滋補腎陰;黨參、黃芪中益氣;阿膠、蜂蜜、大棗可調補氣血。此些中藥不僅宣散外邪化痰逐飲、平喘降氣,又健脾補腎、補氣養血,使脾、肺、腎功能調順、氣血充足[2]。
3.2針灸的作用 針灸對多個功能系統均有調節作用,能夠發揮比藥物更符合生理規律的調控效應,其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針灸的作用之一能夠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人類的許多疾病如過敏性疾病(哮喘)、免疫功能低下等,都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有關,而針灸對這些疾病都有較明顯的治療作用。針灸經絡的作用還涉及到整體非特異調節效應,這種效應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發揮治療作用。因此,針灸能夠機體的免疫功能而能夠預防慢性支氣管炎疾病的發作。
4結論
把中醫知識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出院指導的方法值得應用和推廣。
摘要:根據中醫學對中風的理論解釋,其主要是由于身虛、風火痰淤以及臟腑氣機紊亂這六方面原因所造成的。而對其的針對性治療則應從該六方面同時進行,其方法分別為扶正補虛、化痰除濕、破血逐瘀、泄濁解毒、順氣降逆以及開竅醒神,對中風急性期形成圍攻之勢,以溫養、調節為根本,對中風進行有效的治療。在中醫學上一法多用的方式極為常見,而多法合用的方式也存在悠久歷史,因此,本文將采取六法合一的方式對中風疾病按照中醫學的角度進行理論探討,結合相關理論依據與實踐活動進行針對性的研究,以期將六法合一理論應用到臨床應用當中。
關鍵詞:圍攻;中風;中醫理論
按照當前醫學理論解釋,中風,即腦卒中。中風以突發性強、預防難度大而著稱,其發病期間能夠引起的并發癥較多,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以及語言上出現障礙的情況,其醫學上表現出來的癥狀被定義為腦血液血循環障礙性疾病。該病對于中老年而言發病幾率更大,致殘、致死率居高不下,是當前世界范圍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醫學難題之一。而由于生活起居習慣的改變,中風逐漸向年輕化轉變,即發病患者年齡趨于年輕人。目前對其尚無公認的有效治療藥物,尤其在發病之后對于恢復藥物和療法更是匱乏。對于中醫而言,對于中風的研究已經存在較為悠久的歷史,該文將對中醫六法合一圍攻中風急性期的理論進行探討,進一步證明中醫療法的獨特魅力。
1 中醫學上對中風的分析
1.1風、火、痰、淤導致中風
風、火、痰、淤在中醫角度上被視為風之邪氣,即中風的病理因素之一。對于該“風”的理解自古至今便有著相關理論的印記。唐宋以前認為導致中風原因乃外風,至唐宋以后醫者認為其緣由內風。根據當前的醫療水平來分析,該風確為內風[1]。而火則指身體內部之虛火,身內育火則體虧,體虧則內虛。肝火旺則氣旺,氣旺而上下失調,脾內氣亂而中風孕生。火旺多發于年長者,因其內無所制,火亂而肝腎俱損,故而中風多附年老之身。痰立于津液代謝之障礙,而痰出則淤生,兩者互為助長,導致病理趨于中風。因此,風、火、痰、淤相兼成疾,而由于其病理復雜,相生多疾,對于中風的影響堪稱嚴重,進而令中風的并發癥更加多樣化,增加了治療和預防的難度,隨之而來的則是恢復藥物的難以調制,療法更是難以琢磨。
1.2身虛,而中風起
老年人得中風的幾率要遠遠高于年輕人,其主要原因即是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老,導致內在之虛,而身虛乃中風起之根源。在我國醫學資料當中對于中風的認識層出不窮,但根據現代醫學對中風的病理解釋,加之對歷史醫學資料進行結合,可斷定中風其根本原因即為身虛所致。部分中醫學者認為中風乃因風、火、痰、淤所導致,經過一定的臨床治療也取得了相應成果,但是該類理論對于中風患者的致死率以及致殘率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而且,依照該類學者的思維進行中風的理解,對于中風的藥物調理以及病后恢復療法將步入思路當中,無法得以兩全。
1.3臟腑氣機亂,中風孕生
中醫學論述當中將臟腑喻為生于氣、養于氣之處,將臟腑之間的活動認為是氣隨身動的一種現象。臟腑通過對氣的不斷活動來進行身體機能的相互協調,以此為基礎完成身體內部的代謝形成。存于臟腑當中的氣若能有秩序的進行自身的活動,則臟腑即能供應人的身體健康。若氣失去了規律的活動就會導致臟腑功能發生變化甚至產生障礙,從而令人在身體的表現上處于中風的前兆當中。而臟腑之氣亂,則風、火、痰、淤皆亂,造成中風的形成。
2 六法合一圍攻中風
2.1理論依據與實踐證明
中風急性期的主要表現即腦中卒,顱內血液循環產生阻礙,從而牽制到身體當中的臟腑器官,臨床現象屬于本虛標實現象。由于體內風的存在,因此火、痰、於相繼形成,在本虛標實的情況下身體機能不能有效的順應氣的流動,而五傷俱全則會造成身虛,身虛諸邪皆上,中風即作用于身。國家相關部門對于中醫學該種理論進行過相關的臨床實踐,將與人身體構造極為相似的鼠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患得中風的白鼠進行身體機能上的各項檢測來證實中醫理論的方向正確性,而結果表明,中醫學看待中風的角度是毋庸置疑的,白鼠的各項體征皆可對其產生論證作用。
2.2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待中風
現代醫學對于中風的評價體系要更加精細,理論依據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具有權威的指導性作用。中風,即腦卒中,其醫學定義為顱內血血液循環障礙,該病癥會導致患者的多種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身體半分不遂、嘴口歪斜以及病后語言能力上的障礙?;谄涓甙l病率、低預防率的兩種原因,中風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都居高不下[3]。由于病理上的復雜性,中風的藥物和臨床恢復療法都無法做到完全有效,故而也造成了中風被成為世界四大醫學難題的現象。
3 六法合一治療中風的意義
我國對于中風的醫學理論自古便紛爭不停,現今國內外權威對于中風的病理原因和診治傾向也不盡相同。在臨床治療當中醫者采取的多是十幾例或幾十例的方式對中風患者的治療進行籠統的評價,該方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中醫多法合一的復方能夠針對性的對中風錯綜復雜的病機進行治療,客觀上造成中風的發展趨勢,以便更好的保護患者的腦部血液不至于產生血液循環障礙。由于中風本身便具有病理復雜性的因素存在,對于其的研究想要更進一步必須要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才能夠完成該項舉世震驚的壯舉。
4結語
我國的中醫學歷史悠久,在中風的認識上有著獨具匠心的見解,其六法合一的方式對中風研究的更進一步奠定了有利的理論基礎。醫學權威認為,中風急性期的治療應從其病機開始著手,而中醫學上恰好將中風的病機分為虛、氣、風、火、痰、於六類,該六種病機相兼相生,導致中風的形成。而六法的治療分別為扶正補虛、化痰除濕、破血逐瘀、泄濁解毒、順氣降逆以及開竅醒神,六法合一,對中風的六種病機進行全面性的圍攻之勢。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出發,若通過六法合一的治療方式能夠在中風的治療與探索上產生突破性的進展將是對我國中醫學術的進一步肯定,能夠激起年輕人對于國學的熱衷,對于我國的特色文化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過對“脾為五臟之使”理論進行溯源,結合歷代醫家臨床治驗與理論詮釋,對“脾為五臟之使”中醫理論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醫理論;五臟之使;脾胃
《景岳全書》卷十七中曾言,人體五臟內皆有脾氣,脾胃中同時具有五臟之氣,故而脾與各臟器互為相使,脾氣充沛時五臟皆可受蔭,脾氣虛弱時百病皆由此生?!端貑?刺禁論》中言“脾為五臟之使”,意為脾對五臟均有輔助作用。本次研究旨在對“脾為五臟之使”的中醫理論進行追本溯源,探討該理論在臨床中的應用意義。
1 “脾為五臟之使”中醫理論溯源
“脾為五臟之使”來源于《素問?刺禁論》,其中有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睋痘实蹆冉浽~典》中注釋,“使”有“使役、佐使”之意。脾為五臟之使,指脾具有輔佐五臟之功,脾既可生化血氣,為五臟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同時又可轉樞氣機,是人體中氣機運行的重要樞紐。自《內經》與《傷寒雜病論》中為脾胃學說奠定基礎,為其臨床證治提供基礎理論依據后,唐宋金元時期“脾為五臟之使”的理論得到了全面發展,且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并逐步發展為一套完整的理論。
2 “脾為五臟之使”的理論基礎
古代五行理論與五臟之間存在配屬關系。在古文《尚書》中,土和心互為配屬,在對五臟解剖位置的逐步認知下,從“君主居中、統治四方”觀念出發,從側面對“中土”重要性加以展現。今文《尚書》中,土和脾互為配屬,這表現了意象思維所具有的特征,脾胃主運化及轉樞之功與“中土”的特征更為符合,實現了中醫理論從“重形態”向“重功能”的轉變過程。在“重農”經濟背景、“和”思維與“中庸”思維的滲透下,“中土”為重的想象在五行學說形成中貫穿始終,且對五行和五臟之間的配屬有直接影響,共同構成了“脾為五臟之使”的理論背景。
3 “脾為五臟之使”的臨床意義
3.1脾的轉樞五臟之氣機
3.1.1肺腎升降 中醫理論中肺主出氣而腎主納氣,在陰陽相交下人體呼吸可保持通暢有序。在這一過程中,中焦脾胃承擔著極為重要的樞紐作用。當人體肺腎升降功能紊亂后,在對肺腎進行治療的同時,還應通過對脾胃功能加以調節,從而促進其功能順利、盡早恢復。如金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書》)主治肺腎虛焊、咳逆喘急、水濕上泛等疾病,在利用當歸與熟地對肺腎加以滋補的同時,通過二陳湯發揮健脾化痰作用,促使脾胃承擔的轉樞之功得以恢復,使濕痰難生,促使肺腎復原,從而促使患者咳喘之證得以終止。又如人參固本丸這一“陰虛有火之圣藥”(張景岳語)是肺癆虛熱疾病治療的良方,該方藥在對肺腎同治基礎上,對人參的助中焦、扶脾胃之功予以重用,制作為膏時加用白蜜,揭示了醫家對脾胃氣機的樞紐作用的高度重視。
3.1.2肝升肺降 脾胃居于中央,一左一右為肝升肺降,在此脾胃其斡旋陰陽之功,是升降樞紐與出入要道。故而在中醫理論中,脾胃升降可在很大程度上調節肝升肺降過程,促使其升降過程保持協調與穩定。當肝、肺升降失度時,可通過調理脾胃加以治療。如出自《三因方》的“四七湯”,主治:“七情氣郁,胸滿喘急”,所用治療藥物大部分入脾胃,通過對脾胃之氣加以調暢而實現疏肝降肺的治療目的。另外,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揭示,肝病勝肺患者有“目者大叫哭,項急項悶”等臨床表現時,病機多為肺在久病下減至虛冷,肝過強而勝肺,導致肺怯無法勝肝而發病,在治療時應補益脾肺,對肝加以治療,而補益脾以益黃散方藥為佳。由此可見,通過對脾胃樞紐加以治療,可達到平肝強肺的治療目的,對患兒肝肺有序升降過程予以有效調節。
3.1.3心腎相交 心腎相交理論是生理調節的重要機制,對于維持人體內穩定有重要作用。當人體出現心腎不交現象時,易引發失眠、遺精、心悸、健忘、怔忡等諸多疾病。中醫諸多臨床實踐揭示,心腎相交這一目的并不是單純依靠人體自身陰陽平衡即可實現,根據歷代醫家的臨床用藥情況進行分析,在各醫家所制以實現心腎交通為目的的方劑內,大多數方劑都是對具有調理脾胃功能的藥物加以適當配伍,像李杲在《醫學發明》內提出的“三才封髓丹”,該方藥的主要治療目的是“降心火而益腎水”,方中利用熟地黃與天門冬滋養腎陰,利用黃柏的苦、寒特性清火堅腎,利用砂仁促使脾胃之氣得以運行,利用甘草與妊娠以溫脾補腎,該方藥充分揭示了“脾胃是新生相交的樞紐”這一理論。
3.2調衡臟氣不及或太過之功 肝腎上升、心肺下降,在此過程中脾胃發揮樞紐調衡作用可對心肺及肝腎下降會上升的不及、太過等予以有效調節。當脾胃升降紊亂后,不僅脾胃有明顯的表現,同時也會對相關臟腑升降運動過程造成波及,同時其他臟腑發生升降失常時,也可波及到脾胃功能的正常發揮;由此可知,脾胃升降和其他臟腑升降之間有可相互影響,因此在其他臟腑升降治療中,對脾胃進行調理是治療重點,同時這一理論也體現了中土的樞調衡之功。
3.2.1對心氣予以調衡 心屬于火,在生理上需“下降”為既濟之勢,若太過可導致心火亢盛,其治療方劑以瀉心湯為代表,瀉心湯方藥中大黃有瀉胃土、平心火之功,可助力心火下行;《醫方集解》中記載了鏈子清心飲的基本方藥,該方劑主治心火淋濁,內含甘草、參芪以補陽虛、瀉火,助力汽化達至州都。當人心氣不足時為不及,利用炙甘草湯可治,其中參棗草有通陽化氣、健脾養心之功。
3.2.2對腎氣加以調衡 “培土治水”之法一為對治樞而調衡腎氣,在《金匱要略》中有言,腎著湯證主要治療寒濕浸襲腎外府,為“腎著”。在治腎過程中治脾為其關鍵,方藥中干姜有溫脾陽之功,甘草、茯苓、白術等有健脾除濕之功。這即為中醫理論中的“此腎病而皆用脾藥,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3.2.3對肝氣予以調衡 脾主運化而肝主疏泄,兩臟器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若肝氣疏泄過量時可上逆作眩或橫逆犯胃,在對其進行治療時,可利用降胃之品予以輔助治療,疏泄土中壅滯,促使肝氣得以疏解。逍遙散這一常用藥物方藥中用茯苓與白術以輔助土德而升木,促使木郁得到疏泄,以遂順其曲直本性。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了鎮肝熄風湯,該方劑主治疾病為內中風證,患者脈弦有力而長,患者致病機理為木郁導致土壅,土壅可引發樞機使其轉運,而該方藥中代赭石有降胃降沖之功,促使樞機得以恢復,使肝氣得到有效調節。當人體肝氣疏泄不及時可引發肝郁,在治療中可利用運土方法實現疏木目的。
3.2.4對肺氣予以調衡 肺居于上而降于右,當其太過時可導致氣上逆引發咳喘,可采取痛下法實現順降胃氣的目的?!缎l生寶鑒》中記載的人參蛤蚧散是肺虛氣逆所致咳喘證的治療良藥,方藥中補脾之藥主要作用是健脾胃之氣,促使轉樞作用增強,促進肺氣下納至腎,對咳喘疾病發揮治療目的。當人體出現氣逆化火時,可采取麥門冬湯下氣止逆,所用方藥中粳米與參草棗有培土生金之功,半夏有開胃之功,有利于行津潤肺,寓調理脾胃之氣機,從而實現通行津液的目的;方藥中生姜與石膏可對脾胃陰陽予以調理,促使其氣化之常得以恢復,助力于肺降。
慢性萎縮性胃炎[1]是以胃黏膜上皮以及腺體萎縮、黏膜層變薄、黏膜肌層增厚并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屬于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在慢性胃炎中占12%~31%。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被公認為是胃癌癌前病變的一種,目前西醫對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尚無特異有效的治療方案,往往治標不治本,導致病情反復,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而中醫藥[2]具有價格便宜、多靶點作用、毒副作用少且能徹底改變患者的體質等諸多優勢,取其"治病必求本",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筆者僅從中醫學的角度出發,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并用中醫理論對其進行分型論治,具體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表現為胃脘痞滿不適,并伴有口苦、口干、不思飲食、食納減少、便干或便稀,屬于中醫"胃痞"之范疇,作為脾胃系統疾病,其發病原因[3]一般認為與飲食因素、藥物傷胃、情志失和、勞逸失當以及素體脾胃虛弱有關。其發病機理主要為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本虛主要是指脾胃虛寒,胃陰虧虛為主,標實則是以肝郁氣滯、濕阻、血瘀、痰凝及熱毒為主,病位在胃,涉及脾、腎、肝等臟。各種因素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氣機逆亂而發為本病。因此,脾胃中虛、中焦氣滯不暢、升降失職是本病的發病基礎。本病初發病時病在氣分,病程日久則由氣及血,并逐漸發展至氣滯血瘀。由初起時的功能性病變演變成器質性病變,甚至產生異型增生,導致癌變。因此,該病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 辨證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按照發病機理以及臨床證侯特點[4]可以分為肝氣犯胃型、飲食停滯型、胃絡瘀滯型、脾胃氣虛型、寒熱錯雜型、脾虛濕滯型等六種證型,每種證型各有其特征性表現。
2.1肝氣犯胃型 癥見胃脘脹滿悶痛、痛引兩脅、時輕時重、噯氣、納差、大便不暢、煩躁不安、易怒、舌質淡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數。此型發病多與情志因素有關,因肝主疏泄而條達,故若情志不遂,則見肝氣郁結而不得疏泄,以致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胃脘脹痛;氣機不利,胃氣上逆,故脘脹、噯氣;氣滯于腸道、傳導失常,故大便不暢;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數乃肝氣郁結之象。辨證以胃脘脹痛,攻撐連脅為其基本特點,治宜疏肝和胃,行氣消脹,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陳皮理氣化滯;香附、白芍、枳殼舒肝止痛和胃;炙甘草用于調和諸藥;方中加入郁金、佛手以增強疏肝解郁;延胡索則用來增強止痛效果,諸藥合用,則既能疏肝理氣而解其郁,又能和胃暢中而消其脹。
2.2飲食停滯型 癥見胃脘痞脹疼痛、嘈雜、噯腐吞酸、不欲飲食、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癥狀減輕,大便穢臭、腸鳴矢氣、舌質紅、苔厚膩、脈滑實。此型發病多因暴飲暴食,飲食停滯胃脘,致使胃中氣機阻滯,故見胃脘脹痛;脾胃健運失司,腐熟無能,胃中濁氣不得下行而上逆,故胃中嘈雜、噯腐吞酸、厭食、嘔吐不消化食物;飲食積滯于胃,宿食不化,則大便穢臭;苔厚膩,脈滑實是乃宿食停滯于胃之象。本病辨證以胃脘痞脹不適、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為要點。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消脹,方選保和丸加減。方中以山楂為君藥,用來消除飲食積滯;萊菔子下氣消食,神曲消食健脾共為臣藥;佐以陳皮、半夏行氣化滯以和胃,茯苓利濕健脾和中,連翹散結清熱;加入雞內金、枳實、虎杖以加強消食導滯之功。諸藥相合,諸癥可消。
2.3胃絡瘀滯型[5] 癥見胃脘痞悶刺痛,痛勢急迫,痛有定處,食后痛甚,拒按,伴黑便吐血,飲食不佳,飽脹不適,面色黯黑,舌暗紫或有瘀斑,脈沉澀。此型發病多因胃脘氣滯日久,以致瘀血內停,胃絡氣機阻滯,壅塞不通暢,故見胃脘痞悶刺痛;瘀血發病多為有形固定作痛,故痛有定處而拒按;瘀停于腸胃中,故患者多見黑便吐血;氣滯瘀血多阻滯腸胃,故見納食減少,飽脹不適;面色黯黑,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沉澀乃瘀血內停之象。本病辨證以胃脘痞悶刺痛、痛有定處為其特點。治宜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方中失笑散以蒲黃、五靈脂相須為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丹參飲以丹參活血止痛,白及化瘀止血,共奏活血祛瘀之效,砂仁行氣寬中,枳殼、香附行氣止痛和胃,取其氣行則血亦行之意;加入大黃驅逐瘀血以通臟腑,甘草緩急止痛和中,諸藥相伍則瘀痛而氣行,病自除也。
2.4脾胃氣虛型 癥見胃脘痞悶不適,隱隱作痛,喜溫喜按,食欲不振,氣短乏力,面色萎黃,大便時溏,舌質淡,舌薄白,脈大而虛軟。此型發病多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以致水谷不化,清濁不分,壅滯于中焦,故見胃脘痞悶不適,隱隱作痛;脾胃氣虛,胃脘失養,故喜溫喜按;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肌肉肌膚失養,故氣短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薄白,脈大而虛軟乃脾胃氣虛之象。辨證以胃脘痞悶、隱隱作痛、倦怠無力為其特點。治宜益氣健脾,調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6]加減;方中以茯苓、白術、黨參、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健脾養胃,甘溫益氣,促進脾胃運化;脾胃虛弱則易釀生痰濕,痰濕阻滯中焦,故以半夏、陳皮理氣,降逆化痰;砂仁、木香行氣止痛;山藥甘淡以增加健脾之功。諸藥相伍,既可補脾胃而復運化之機,又可以醒脾開胃而卻除痰阻之弊。
2.5寒熱錯雜型 癥見胃脘痞悶不適、惡心欲吐、腸鳴下利噯氣頻頻、口干苦、腹中畏寒、舌淡胖、舌白膩或黃膩、脈弦數。此型發病多因脾胃虛弱,邪熱內陷,寒熱錯雜,中焦痞塞,升降失調,故見胃脘痞脹不適、惡心欲吐;脾胃不和,邪熱上擾,故見噯氣、口干苦、心煩不適,脾氣不升,寒濕下注,可見腹中畏寒,腸鳴下利;舌淡胖,舌白膩或黃膩,脈弦數乃脾胃氣虛、寒熱錯雜的征象,本病辨證以胃脘痞悶、上熱下寒為其特點。治宜辛開苦降,和中消痞,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方中黃芩、黃連苦寒降泄除其熱;干姜、半夏辛溫開結散寒;伍以黨參、大棗、甘草用以補脾胃之虛,而復升降之職。諸藥相合,辛開苦降、陰陽并調、寒熱并用、補中和氣以達到邪去正復,氣升胃降,痞滿皆平之效。
2.6脾虛濕滯型 癥見胃脘脹滿、隱隱作痛、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疲倦無力、大便溏瀉、面色蒼白、形體虛胖、舌質淡胖、舌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滑。此型發病多因脾氣素虧,失于健運,以致內生水濕,阻滯中脘,故見胃脘脹滿、隱隱作痛、食欲不振、口淡乏味;脾胃氣虛而致水濕內生,故可見大便溏瀉、形體虛胖;舌質淡胖、舌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滑乃脾虛濕阻征象。辨證以胃脘脹滿、食欲不振、舌淡胖、脈滑為其特點。治宜健脾益氣,祛濕和中,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中白術、茯苓、黨參、甘草組成四君子湯配以山藥、扁豆共奏補脾益氣,健脾化濕之用;陳皮理氣燥濕;薏苡仁甘淡利水,健脾,增進消除水濕之功;桔梗為引經藥。諸藥相伍,水濕得除,脾氣得復,諸證皆愈。
3 典型病例
董某,男,51歲,工人,門診號251599。2013年6月30日就診。自訴:近半年來胃脘脹滿疼痛、口干、口苦、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暢、煩躁、易怒。查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證屬肝氣犯胃,方以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g、白芍15g、半夏10g、陳皮10g、木香10g、枳殼10g、厚樸花10g、元胡10g、川楝子10g、郁金10g、香附10g、甘草6g。水煎分服,1劑/d,服7劑,諸癥緩解,納谷增量,隨證加減,共服40余劑,諸癥悉平。2個月后復查胃鏡示:胃黏膜病理檢查正常,幽門螺旋桿菌(HP)陰性,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門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據門診患者的特點,選擇適合的門診健康教育方式,結合中醫學調攝精神,合理適度的運動,飲食起居要有規律,切斷病邪途徑等治未病的理論,開展門診患者健康教育會起到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醫學理論;門診;健康教育
所謂健康教育是指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群的健康意識及健康狀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疾病譜的不斷變化,中醫中的慢性病不斷增加;同時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門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據中醫學理論中“治未病”要求,應加強人們防病養病意識。“治未病”起源于《黃帝內經》,是采用預防或治療的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涵蓋了未病生防,即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層面[1]。亞健康狀態的發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勞逸失度、起居失常、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居處不慎、年老體衰等因素引起機體陰陽失衡、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和所致。把中醫學強調“治未病”的理論引入健康教育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1 中醫門診患者特點
門診患者流動性大;患者停留時間短;患者的職業、性別、年齡、生理、心理狀況、文化習俗、對醫療的希望、需求等無從知曉;有的患者病種復雜,慢性病較多且反復發作;每個患者的疾病的病因、病種、愈后各有差異[2]。
2 門診健康教育方式
2.1健教方式多樣 通過候診教育、口頭講解、設置固定的“健康教育專欄”、接診教育、門診咨詢教育、健康教育處方、宣傳折頁、電子顯示屏、健康大講堂、家庭訪視等多種形式以滿足不同就診患者的需求。
2.2 健教內容多變 要針對不同疾病患者、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情況應有各種健康教育內容,以滿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要。
2.3服務態度要求 針對門診患者的特點采取簡潔、明快的答復,態度要和藹,以減少、消除患者的急躁情緒。
3 應用中醫學理論對門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3.1調攝精神 強調精神因素與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中醫學認為,真精元氣為生命始生之物質,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強烈、反復的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從而導致發病。在疾病的過程中,情志不暢可使疾病惡化,而精神愉快,則有利于健康。中醫也強調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F代醫學認為,精神因素和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劇,人們的情緒經常處于緊張之中,許多人出現失眠、健忘等神經衰弱癥狀,甚至導致精神障礙。
3.2合理適度的運動 我國提倡仿生醫療體操的歷史十分久遠,漢代的華佗創造了“五禽戲”,即模仿五種動物的姿態來鍛煉身體;唐代的孫思邈提出“每日必須調氣補泄,按摩導引為佳”,其長壽的奧秘是“四體勤奮,每天勞動”。此外,后世不斷演變的太極拳、鶴翔樁、易筋經、八段錦等多種健身方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預防疾病的發生。所以動靜結合、勞逸適度、起居有常即可健康長壽[3]。
3.3飲食起居要有規律 說明疾病與飲食是有關系的,也是“治病必求其本”的體現。“藥以卻之,食以隨之”,所吃食物是治療疾病的,通常稱之為“食療”,使“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孫思邈注重飲食療法,強調“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充分說明了合理飲食的重要性[3]。《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于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敝赋瞿苓m應自然變化的規律,并對飲食、起居、勞逸做出適當安排的人,可益壽延年。
3.4切斷病邪途徑 我國古代人民早就對傳染病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瓦上蒸過,則一家不染。”清代曾制定了將患天花病者遷移隔離的規定,并設置“查痘章京”之官職以管理此事?!吨T病源候論》[3]曰:“人感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未病先防除了增強體質、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外,同時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講究衛生,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留心防范外傷和蟲獸傷等。生活環境的質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在夏商,我國勞動人民已知鑿井而飲;到秦代時,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廁、灑水車等。我國古代即養成早晨“盥洗”的好習慣。如《禮記?內側》曰:“雞初鳴,咸盥洗”;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載:“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元代《飲膳正要》云:“清旦用鹽刷牙,無齒疾?!?
中醫學從順應自然、節制飲食、養陰護精、調暢情志等方面重視疾病防治的整體調節,有著鮮明的特色和優勢。中華民族數千年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豐富精辟的攝生康復之道,這些能有效地融于防治,促進健康,并提高患者、家屬及相關群體的健康知識水平,改善健康行為,使身體、心理、社會諸多方面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因此,做為臨床護理人員在實施門診健康教育時,應充分結合中醫學理論,根據患者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心理特征、所患疾病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教育人們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做到合理繕食、適當動力、心理平衡,從而達到預防疾病、恢復健康與促進健康的目的。通過積極開發中醫資源及中醫學中樸素的健康教育思想,引入門診健康教育中,改變患者對健康的認識,樹立良好的養生理念,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對疾病的治療,促使治療措施有利運行,從而有效達到防病與治病目的。
【摘要】 目的 基于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中醫異病同治之理, 探討以證統病的臨床研究評價策略。方法 采用隨機觀察的方法比較分析, 選擇9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各30例), 參照中醫西醫診斷標準, 均給予祛痰通絡法觀察臨床試驗研究情況。結果 冠心病組:總有效率86.67%。高脂血癥組:總有效率83.33%;高血壓病組:總有效率83.33%。三組之間療效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證統病”的臨床研究, 進一步說明異病同治在臨床實踐中, 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并可廣泛的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 中醫;異病同治;痰瘀互阻證;臨床研究
痰瘀阻絡證是脾胃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濕, 濕聚則為痰。還與陽氣不足有關, 陽虛不能濕化水濕, 同樣聚而為痰。痰隨氣走, 阻于經絡剛生病變[1]?!白C”是中醫學一個特有概念, 能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變化的全面情況。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 是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 “異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則指導下產生的。中醫的一個“證”往往包括西醫的多個病?,F通過研究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等不同的疾病, 均為痰瘀互阻證, 近期本院對痰瘀阻絡證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絡法治療, 收到了理想效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各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 男52例, 女38例, 年齡20~75歲, 平均年齡41.5歲, 病程1~4年。
1. 2 方法 將90例患者分為三組, 其中冠心病30例, 高脂血癥30例, 高血壓病30例。三組均采用清淡飲食, 及必要常規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口服治療, 均給予祛痰通絡法, 方藥為(黨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炙草10 g、石菖蒲15 g、瓜蔞15 g、郁金15 g、干姜10 g、山楂15 g、澤瀉15 g、砂仁15 g、半夏15 g、丹參15 g、菟絲子15 g、當歸15 g、柴胡15 g)100 ml, 2次/d口服治療, 上方以健脾祛痰、活血祛瘀為法, 治療時間為28 d, 觀察中醫癥狀積分變化、血壓變化、心絞痛程度變化(心絞痛發作次數、部位、放射程度、持續時間和硝酸甘油片用量)、心電圖(心電改變以NST和∑ST表示心肌缺血的范圍和程度, NST表示常規12導聯中ST段壓低的導聯數, ∑ST表示常規12導聯ST段壓低的總和數)、血脂等化驗結果, 進行科學評估分析, 得出結論, 該方法采用主觀、客觀相結合, 通過科學分析得出明確結論, 應具有可行性。
1. 3 療效判斷標準[2] 采取中醫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癥狀分級與記分:嚴重, 4分;較重, 3分;中度, 2分;輕度, 1分;無癥狀, 0分。癥狀總療效判定: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 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 癥狀積分減少≥30%, 但未達到顯效。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甚或加重, 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0%??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治療結果:冠心病組:顯效16例, 有效10例, 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7%。高脂血癥組:顯效16例, 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高血壓病組:顯效14例, 有效11例, 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三組之間療效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對痰瘀阻絡證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絡法治療, 方法是可行的。
3 討論
中醫治病的法則, 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 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別。異病可以同治, 既不決定于病因, 也不決定于病證, 關鍵在于辨識不同疾病有無共同的病機[3]。病機相同, 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 是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 “異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則指導下產生的[4]。“異病同治”作為中醫最基本的治療原則之一, 在臨床實踐中, 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雖表現各不相同, 但都可按“異病同治”原則治療, 并取得良好效果?!爱惒⊥巍苯鉀Q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是如何發揮中醫藥治療的優勢, 運用中醫的理論, 提高治愈率, 減少復發率和副作用, 同時達到一方兼治多病的治療目的。尋求一種安全易行、費用低廉的中醫“異病同治”治療方法, 以便于在臨床中推廣應用。通過該課題研究, 說明西醫的多個疾病經常包括在中醫的一個“證”中, 中醫“對癥下藥”就不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疾病, 而是針對某一特定的證候群來組方的。由于社會老齡老化趨勢愈來愈嚴重, 一些常見病, 多發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的患病率亦愈來愈高;而且經常一人患多種疾病, 故中醫的對癥治療經常起到兼治多病的作用, 將很大程度上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多次住院率, 減少住院費用及由此帶來的相關費用, 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精神負擔。
{摘要}目的 中醫在數千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其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中醫歷來醫護不分家,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因而,其基本理論同樣是護理工作的指導思想。現代的整體護理模式與中醫護理有著十分相似的內涵,在中醫院開展整體護理的目的,就是要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整體護理,以進一步豐富整體護理的內涵?,F就我科護理人員在運用護理程序的臨床實踐中,應如何體現中醫的特色和優勢,簡要論述如下,以供進一步探討研究。
1.中醫護理評估
中醫護理的評估方法須在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收集與病因、病位、病性有關的資料,為辨證施護提供依據。同時,要了解發病原因是與感受“風、寒、暑、濕、燥、火”之邪有關,還是因“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損傷相關臟腑,或由于飲食、勞倦、外傷所致。在基本分清寒、熱、虛、實及病位、病因的基礎上,才能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護理法則提供可靠的依據。因而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臨床表現能運用中醫理論正確判斷。這絕非一日之功,臨床實踐中須在熟練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提高觀察能力,不斷積累經驗,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醫特色的評估技能。
2、中醫護理診斷
2.1中醫護理診斷是對護理對象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應的一種臨床判斷。其診斷范圍必須是在護理職責范圍內能解決或緩解的問題。現代醫學從健康自理能力方面、營養代謝方面、排泄方面、心理活動方面、活動鍛煉方面、睡眠方面、感知能力方面、癥狀及體征等方面得出護理診斷,每一診斷有名稱、定義及相關因素因素組成。
2.2 關于中醫護理診斷的描述,不必強求全部采用中醫理論,例如:自理能力缺陷與肢體偏癱有關;知識缺乏與缺乏對本病的認識有關等。但某些護理診斷是從中醫護理評估中產生的,其健康問題和相關因素是應用中醫辨證分析作依據的,描述中可采用中醫理論或增加中醫辨證的相關因素,以更全面、細致地反映患者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
2.2.1范例如:關于營養代謝方面的,可以提出辛涼解表飲食的需要與外感風熱有關。以此類推,可根據患者的證候提出各種飲食的需要,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飲食指導。
2.2.2 關于排泄方面的,除西醫護理診斷中的相關因素外可增加便秘與胃腸積熱有關,或與氣虛傳導無力有關,與血虛津少有關,與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有關等,以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便秘問題;關于體溫方面,可提出壯熱(體溫過高)、惡寒發熱、寒熱往來、但熱不寒、但寒不熱、畏寒肢冷等,可以更形象、準確地表述患者存在的健康問題,其臨床依據、相關因素各不相同,護理措施也完全不同;
2.2.3 關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夢易醒、入睡困難、早醒等,其相關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醫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擾心、心神失守、氣血不足、心神失養、痰熱擾心、神不守舍、飲食不節、胃中不和等,護理措施內容也可更有針對性。但中醫護理診斷還有待于專門的學術機構探討和研討,以確立一系列具有中國國情和中醫特色的護理診斷。
3、中醫護理計劃
護理計劃應包括護理診斷的陳述、預期達到的目標、準備實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制定一份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計劃,應遵循以下原則:3.3.1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護理對象及相關因素進行全面、細致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因而必須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掌握關鍵的信息。
3.3.2對收集到的臨床資料、癥狀、體征應進行最基本的辨證分析,確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3.3.3在制定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計劃時,應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的優勢,開展有辨證施護,應用中醫傳統技術。才能使護理對象獲得真正具有中醫特色的優質護理。中醫護理計劃除以上介紹的護理診斷外,中醫特色主要應體現在護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4、護理診斷范列
4.1體溫升高(惡寒發熱)與外感風寒有關;預期目標:患者無惡寒,體溫降至正常范圍;
4.1.2 護理措施 :(1)臥床休息,限制活動。(2)遵醫囑給予辛溫解表中藥,服藥后喝熱牛奶一杯或熱稀粥一小碗,加蓋衣被,靜臥休息2h。(3)觀察汗出、脈象及體溫情況,若微汗出,脈靜熱退為順,若大汗淋漓或汗不出,熱不退,患者煩躁不安,應及時報告醫生。(4)汗出后及時用溫熱毛巾擦干,必要時更換衣被。(5)給以清淡半流質飲食,可進蔥姜熱湯面、香菜肉末粥等具發散解表作用的食品,忌油膩煎炸食物。(6)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防止患者直接吹風。
4.1.3 健康教育 :(1)向患者講解外感病須臥床休息的意義。(2)向患者及家屬宣教解表藥的服法及服藥后的注意事項,以取得最佳藥效。(3)向患者及家屬宣講熱退汗出后應及時擦干汗液或更換汗濕衣被,防止受風的方法和意義,以免重感。(4)指導患者及家屬調配飲食的方法,并講解其必要性。
4.1.4 以上護理診斷是在惡寒、發熱、咽癢、流涕、頭痛、鼻塞等臨床表現中提出的,其護理計劃針對外感風寒證的發熱制定的。能密切配合醫療,達到辛溫解表、退熱祛邪的目的,比一般的高熱護理有更好的效果。
4.1.5 中醫護理計劃也有待于系統整理,可按“病”和“證”制定中醫標準護理計劃,以供臨床實施。
5、中醫護理實施與評價
在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問題進行隨時評估的基礎上,敏銳地發現患者有關健康問題的各種反應,應用中西醫理論提出護理診斷,及時實施有效的中西醫護理措施,并進行正確評價。
小結:
中醫護理的開展,使整體護理內涵更豐富,整體護理模式的建設,也推動了中醫護理學科的發展,中醫整體護理模式將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的護理模式。
摘要:近年來媒體熱議的“超級細菌”使人們對細菌的耐藥危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全社會都感受到了“超級細菌”帶來的危機感。本文通過分析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的區別,探討建立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現代醫療體系對抗細菌耐藥危機的意義。
關鍵詞:中醫理論 細菌 耐藥危機 現代醫療體系
醫學的發展是以服務于人類健康為最終目標,但由于西醫理論的缺陷導致細菌的耐藥性逐漸提高且速度迅猛,又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導致我國細菌耐藥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對西醫的過度依賴以及對中醫理論的不夠重視,故應將西醫科技與中醫理論有機結合,建立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現代醫療體系,以化解細菌耐藥危機 [1]。
1 耐藥危機的原因
導致細菌耐藥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藥物的濫用,據國內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抗菌藥的使用尤其嚴重,部分醫生將抗菌藥物的濫用歸結于檢驗能力的欠缺,也有學者認為醫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情況,為了患者短期療效,毫無顧忌的使用抗菌藥物甚至廣譜抗菌藥。
但以上問題均屬加快了耐藥危機的出現,并不屬于導致耐藥危機的根本原因。我國的醫療體系中,醫院的設置在總體上分為中醫院和西醫院,但由于近年來在人才培養、基礎設施投入及政策保障上均重西醫而輕中醫,故現在大部分中醫院都出現“中醫西化”的情況,中醫治療已經被邊緣化 [2]。對比中西醫的理論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西醫理論在解釋細菌致病的原因上是非常單一的。西醫憑借先進的現代化設備,以人體解剖學為基礎,詳細了解人體的器官及結構,從微觀處著手,研究致病機理及分子等的變化;中醫理論則由于其形成時期的特殊性導致其無法從微觀著手進行系統的分析,中醫理論以宏觀角度闡述人體生理的變化,一般采用“以表知里”的認知方法,通過獨特的功能形態理論描繪人體病變的過程,中醫理論在形成過程中同樣借鑒了人體解剖學的知識,但在該理論體系形成后則淡化了解剖學知識的作用和地位,通過將人體看做一個整體,以經絡為核心,以辯證為診治特點,強調“人”為整體,人與環境為整體,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通過以上分析顯示,西醫理論中把感染性疾病歸結為體外細菌的作用,即“細菌致病說”;而中醫理論則將細菌與人看做一個整體,通過整體內部的平衡保證人體健康。這就導致其治療方法的差異,西醫在治療和預防中是以抗菌類藥物為主要措施,而中醫則以調理并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為主。
2 細菌耐藥的基本情況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并沒有類似“超級細菌”的產生,僅由于醫療條件的限制導致很多疾病成為不治之癥,在建國之后的一定時期內,由于抗菌藥物的種類限制,且藥物使用具有一定的控制性,所以細菌耐藥性的發展并不顯著。但改革開放后的30年中,細菌的耐藥性發展卻遠遠超過了抗菌藥物的發展。
據國內監測部門報道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葡萄球菌的耐藥比例達到34%,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耐藥性則高達77%,另據專家監測發現,部分細菌產生了“超廣譜酶”,能夠水解抗生素,從而抑制抗生素的作用。尤其是剛剛進入我國20年左右的喹諾酮類抗菌藥,其耐藥率高達80%,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屬首位。
國外對于抗菌類藥物的使用要求十分嚴格,而我國抗菌藥物的使用則較隨意,這也正是導致我國細菌耐藥性發展速度極快的原因。目前我國對耐藥細菌的治療費用是敏感細菌的100倍,極大的提高了抗感染治療費用,美國每年為對抗耐藥細菌所增加的治療費用達100億美元,并且在逐年增加,同時其研究新型抗菌藥物的投資則每年增加400億美元。
據某項關于兒童的腫瘤感染研究的數據顯示,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所導致的感染能夠直接致15%的患者死亡,若醫院內大面積感染則會導致半數以上的患者死亡,耐藥細菌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故解決這一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3 中西醫結合解決細菌耐藥危機
細菌的耐藥危機首先需要我們反思現有的醫療措施,西醫雖然是導致細菌耐藥危機的根源,但不能完全忽視西醫治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只有將西醫與中醫有效的結合方能完美解決細菌耐藥危機。很多專家已經提出“中西醫結合是歷史的必然”。根據以上分析,筆者總結以化解細菌耐藥危機為目的建立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式現代醫療體系的方案即兩個措施和一個注意事項:
3.1 規范用藥?,F階段對抗菌藥的使用尚不能停止,故在抗菌藥的使用方面應嚴格遵照《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南》,以此避免濫用抗菌藥導致的細菌耐藥性進一步嚴重。建議在抗菌藥的使用過程中先采取保守用藥,同時對患者進行藥敏實驗,確定菌株的耐藥性后再進行針對性用藥,以避免濫用藥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強且不產生治療效果。
3.2 改革醫療體系?,F在醫療部門存在嚴重的重西醫而輕中醫的思想,在醫療體系改革中應糾正這一錯誤觀點,同時引導大眾對中醫理論的重視。結合西醫的先進技術和評價標準,同時以中醫理論進行指導建設,在此體系中應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原則,不以完全消滅細菌為最終目的,保證人體健康情況下與細菌共存才是該醫療體系的最終目標。
3.3 注意事項。對于西醫的標準和診斷理論并不能盲從,中醫理論具有因人而異,靈活多變的特點,而西醫是將具有一類特點的人群總結出統一標準,這是西醫和中醫的一個主要區別。我們應當在遵循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尋求外部推力,即便在必須要借取外力時也當徹底分析且以適用為要,切忌拔苗助長,盲目套用,導致中醫發展不良局面的形成。
4 結論
總而言之,今后在建設醫療體系建設中應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同時應注意結合其他學科的科技成果,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驗顯示,學科之間是相互滲透和交叉的,不同學科間的交流會帶來更多創新的成果。現代醫學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多個學科的互相滲透和交流的基礎之上的。中醫及中藥理論的研究也不能固步自封,應充分結合其他學科的成果,尤其是西醫的科技和理論,從而建立完善的、系統化的治療體系,以降低細菌的耐藥性或解決細菌與身體的平衡。
摘要:在中醫學中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最細微的物質。而氣在人體中所運行的軌跡,變形成了經絡。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道:“內景隧道,唯反觀者照察之”
關鍵詞:“氣” 中醫理論、康復作用
引言
在對病人的康復治療過程中,我們運用針灸手法時,便需要“得氣”;運用推拿手法時也需要練功培養內力;讓病人練習氣功,疏通經絡,令氣在人體內自如的運行,也對病人的康復有十分積極的治療作用。
一、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到,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氣的運動形式雖是多種多樣,但在理論上可將它們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
二、人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是氣的升降出入場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止。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不僅推動和激發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而且只有在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中,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
例如,肺的呼吸功能中呼吸吐納:呼氣是出,吸氣為入。宣發肅降:宣發是升,肅降是降。脾胃主消化,脾主升清,以升為健,胃主降濁,以降為和。氣的升和降、出和入,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
從局部來看,并不是每一種生理活動,都必須具備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側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從整個機體的生理活動來看,升和降、出和入之間必須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又是協調平衡各種生理功能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如果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即是"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氣機失調有多種形式。例如,由于某些原因,使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氣機不暢";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作"氣脫";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時,稱作"氣結"。
這些氣的病理狀態,都會在人體中引起一定的反應,從而導致人體內部發生紊亂,失去相應的平衡,以至于機體引起病癥。
練氣功時,我們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里講的氣不是什么“內氣”,也不是“丹田之氣”。而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通過肺部氣體交換,生成營養物質通過血液系統,供給人體各部需求。人要斷氣,必氣絕身亡。
孟子曾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種的氣,就是一種內在的氣息,孟子解釋說氣,體之充也。可見一個人的氣質、修養、作為,都是要靠練氣的。
氣的生成來自于三個方面:一為先天精氣,是指來自父母。臟府定位在腎(命門)。二是后天水谷之氣,是指乃消化吸收之物質。臟府定位在脾胃。三指清氣,方式是呼吸而入。臟府定位在肺。
四、氣的種類――依氣的來源作標準劃。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主要之氣。乃由腎中精氣、脾胃水谷之氣 及肺中清氣所組成,分布于全身各處。宗氣,由清氣及谷氣相合而成,以貫心脈而司呼吸。營氣,谷氣之精專部分,旨在化生血液、營養全身。其運行路徑有二:1.十二經脈(精專營氣);2.任督,陽蹺,陰蹺;衛氣:水谷之悍氣也。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臟腑經絡之氣:和全身的氣一樣,是精氣、清氣、水谷之氣經肺、脾、腎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轉化為推動和維持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實臟府經絡的組織結構、并生成五臟六腑之精而貯存。
《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說明氣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1.推動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生成與運行,津液的輸布和排泄,都依賴氣的激發,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就會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臟腑、經絡功能會減退,還會引起血虛、血脈瘀滯和水濕停滯等病變。 2.溫煦作用:《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即指氣有熏蒸溫煦的作用。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人體能維持正常的體溫,是與氣的溫煦作用密切相關。若溫煦作用不足,便可出現畏寒肢冷,血運遲緩等。 3.防御作用:氣能護衛肌表,防御外邪侵犯,,又能與入侵之病邪作斗爭,若驅邪外出,則身體康復,若氣的這一功能不足,則易受邪而發病。正如《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4.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血、精、津液等液態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若這一功能不足,便可出現出血、自汗、遺尿、遺精等病癥。5.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地說,是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若這一功能失常,就會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到汗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泄。
結束語:氣之各方面作用密切配合,相互為用,才能保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一種物質。因此將氣運用在對病人的康復治療過程中,相信會起到更加優良的康復治療效果。
[摘要]:結合中醫理論的特點與簡化太極拳教學所遵循的原則入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科學理念,指導體育個性化的教學行為,在當前我國學校體育越來越重視健康教育的浪潮中,為促進健康技能教育,充分發揮祖國醫學在體育學科中的應用,實現體育終身受益之目的。
[關鍵詞]:中醫學 中醫理論 簡化太極拳 教學
中醫學在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然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古代燦爛文化的標志,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作為這樣一個寶庫,不應當單純地局限從醫療這一個方面去理解它,而應當廣泛地運用于其他相關學科之中。中醫理論是我們的國粹,同時它的整體觀指出:生命的有機體是不能被分割的,“形與神俗”才能保持活潑的生機,同時也非常強調“防病未患”。并認為: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減少或防止疾病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簡化太極拳是合乎生理和體育原理的健身運動,又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面對社會發展的未來,全民健身刻不容緩,而全民健身計劃是一項跨世紀的系統工程,學校體育是這項工程中的重要子系統,同時體育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以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習慣,健身意識為主。依據本院的專業特點,通過簡化太極拳教學發展學生的智力、體質,進行特色教育和體育健康教育。
1整體觀特點的應用
中醫理論是我們的國粹,同時它的整體觀指出:生命的有機體是不能被分割的,“形與神俗”才能保持活潑的生機,同時也非常強調“防病未患”。并認為: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減少或防止疾病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的統一整體。整體是由其組成部分以一定的聯系方式構成的,一般說來,各組成部分(元素)之間相對穩定的本質的聯系稱之為結構關系。具有一定結構關系的整體謂之系統。整體觀念,就是事物、現象和人體本身具有完整性、統一性和聯系性。其對象包括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整體與環境。整體觀念貫穿于中醫學的診斷、治療、康復等各個方面,也是傳統保健體育運動的理論依據。事實上,整個傳統保健體育的理論和鍛煉要求都體現了“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觀思想?!端貑?上古天真論》中說:“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既要求重視個體自身精、氣、神內因鍛煉的主觀因素,又強調“精神修養,順應四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五方面綜合調理的養生法。簡化太極拳吸取了自然辯證法的精髓,運用了人與自然這一特殊規律,豐富和完善了太極拳的理論,其一求圓,其功理在于圓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在形體的調節上求圓,在動作的路線上求圓,因為只有圓才能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求得變化,得以升華。宏觀萬物,如太陽、月亮、星球,其形是圓,其運動路線是圓。并且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人體藏器,經絡走向都是圓的。簡化太極拳順應這一自然規律,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運動路線走弧形、走圓形,以達到氣血的運行,經絡的流通。要求連綿不斷,從起式至收式,中間沒有停頓,一式之末乃另一式的開始,全套一氣呵成,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尤如涓涓流水,灌養全身。其二松靜、柔和、緩慢,其理在于:疏松才能通達,稠密則易引起閉塞,滯留。柔和、緩慢以不傷氣血,無害形體。簡化太極拳在化字上下功夫,以收四兩撥千斤之效。對內,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神經系統,得以疏理、通達,在順應自然中得以完善和發展。從而起到健身、御敵、治病、益壽之功效。
中醫學強調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就形體而言,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等組織組成的,并相互溝通;就基本物質而言,組成各臟腑器官并維持其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同一的(即精、氣、血、津、液)。就機能活動而言,組織結構上的整體性和基本物質的同一性,決定了各種不同機能運動之間的密切聯系性、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古人強調“形與神俱”“形神合一”認為人的正常生命活動是心理和生理機能的有機融合。體育教學是在體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通過適當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體育衛生保健知識、基本的運動技術和技能,增強體質,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教學指導思想,更體現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個整體,是雙向活動,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和協同關系。此外在簡化太極拳的體育教學活動中,一堂體育課的構成均有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體現到運動負荷而言是由低到高到低至恢復到平靜狀態,在身體練習過程中,由于能源物質的消耗需要休息。一方面要靠各臟腑組織正常地進行各自的功能活動,一方面還要靠臟腑組織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使整體處于穩定準確狀態,靠心的整合和主宰,各個系統才體現出統一協調的整體性,人才表現為生機不息?!秲冉洝穼⒋诵蜗蟮乇葦M為:“主(心)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其它臟腑組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與簡化太極拳教學中所遵循的合理安排負荷與休息原則相似。
2辨證論治特點的應用
辨證論治分為兩個階段,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特征,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辨證的過程是對病人作出正確、全面判斷的過程或者說是分析并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中醫學的“辨證”是從機體反應性的角度來認識疾病,是分析疾病當時所表現的癥狀和體征,來認識這些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系,并以此來反映疾病本質的臨床思維過程。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可以檢驗辨證論治是否正確,是診治疾病過程中前后銜接,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在體育教學中,首先必須使學生感知所學的動作(包括觸覺和本體感覺的感知)。但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向前發展,教學活動也要向前發展,在感知的基礎上,必須經過大腦對所感知的事物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這個思維活動是伴隨身體練習進行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認識真理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各種動作技術技能也只能通過反復地參加身體練習才能認識和掌握。
眼是保證人類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器官。隨著眼科治療的進展,很多致盲性眼病如白內障、角膜病等大部分已經可以醫治。但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以及很多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仍沒有有效的方法。而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展,一些導致視功能損害的疾病,如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等疾病的發病率日益增多。輕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視力障礙,重者造成患者失明,終身殘疾。因此患者十分關切診治程序,診斷結果,治療方法及疾病的預后。如患者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獲得正確的護理指導,就能走出眼病代來的心理陰影,重返社會。 中醫的“五輪學說”是將眼睛不同部位劃分五臟所屬:瞳仁為水輪,屬腎;睛為風輪,屬肝;白睛為氣輪,屬肺;內眥為血輪,屬心;眼瞼為肉輪,屬脾。通過觀察五輪的形色變化,可以診察相應臟腑的病變,對眼科臨床和內科病癥的診斷具有一定的意義。老年眼病亦可遵循上述原則,結合患者癥舌脈,進行辨證論治及臨床特色護理。
中醫認為,老年人眼病多由于臟腑精氣虛衰、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氣虛血瘀,或勞思竭視、耗傷氣血,或素體氣血不足、目失濡養所致。隨病程進展可逐漸出現痰濁、瘀血,形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等證候。臟腑辨證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我院近十幾年來致力于中醫中藥治療眼病,特別是對于老年性白內障、老年性黃斑變性等患者配合中醫特色護理的手段,使其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控制和延緩了病情的發展,改善或提高了視力。下面將眼科老年患者的中醫特色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常規護理
1.1 生活護理
病床安置在向陽溫暖的病室內,使患者感到舒適,病室環境安靜,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室的溫、濕度要適宜,陰虛者多熱而偏燥,濕度宜適當提高。光線適宜、充足,使患者感到舒適愉快。不宜讓日光直射病人面部。囑患者外出時要佩帶墨鏡,防止陽光直射眼睛,引起黃斑損傷?;疾『?,需要靜心休養,培育正氣,隨著病情的好轉,應適當增加活動量,可使經絡通暢、關節滑利、氣血營衛調和,增強體質和抗邪能力。慢性病患者,在病情允許情況下更應注意動靜結合, 但應以不感勞累為原則。對虛證、體弱者,雖以靜養為主,但也應在床旁或室內進行適當的運動。
1.2 飲食護理
為了促進患者的康復,在護理上應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做好飲食調護。飲食調護應按病證的性質不同,選擇相宜之食品。要做到合理飲食,避免加重脾胃負擔。肝腎虧虛、脾氣虛弱證的飲食應采用補氣補血的方法,如薏米、蓮子、桂圓、大棗、西洋參等具有補氣補血的功效,可以適當的食用。陰虛火旺證的飲食應采用化痰祛濕、清熱涼血的方法,如山藥、苦瓜、西瓜等食物可適當食用。指導患者進食營養豐富的飲食,老年人更要加強營養,多吃含胡蘿卜素、維生素和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礦物質硒和鋅等。飲食應有節制, 清淡,多樣化忌油膩、甘甜、生冷、辛辣的事物食量要適中,應給以軟、精、細的食物為原則,細嚼慢咽,促進吸收。嚴格遵循醫囑飲食, 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服用中藥的同時,忌服濃茶和咖啡等飲料。
中醫認為,年老者多肝腎不足、氣虛血弱,運用適宜的食療方法, 可以起到補益肝腎、益氣養血、明目增視、延緩衰老及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如豬肝加枸杞,加水共煮,食肝飲湯,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增強視力、改善視功能的作用。
1.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眼科開展整體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不但要配合眼疾治療進行積極的護理,還要適時教育患者了解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程及轉歸,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早日康復。
1.3.1新入院患者的宣教 責任護士在接待患者入院時,為其介紹病區環境、主管醫生、責任護士、護士長、作息時間、探視及陪護制度、就餐手續、物品保管等,幫助患者結識病友,盡快熟悉病房環境,適應住院生活[1]。
1.3.2住院宣教
1.3.2.1 了解正確對待疾病的重要性 評估患者焦慮的程度及原因,鼓勵患者詳細說明內心感受,耐心傾聽并表示理解和同情,適當介紹主管醫生的資歷和手術經驗及對患者的責任心。向患者深入淺出地解釋有關疾病的病因、誘因、臨床癥狀和體征等,使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個基本認識,正確面對目前面臨的情況,減輕焦慮對生活的影響。
1.3.2.2 術前宣教 針對手術患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根據手術方式解釋術前準備工作的內容(如備皮、淚道沖洗、結膜囊沖洗、術前禁食等)、目的和要求,訓練患者仰臥時頭部不動、眼球固視或向下轉動,教會患者正確使用便器的方法,指導患者做好全身清潔衛生,給予心理安慰,消除對手術及預后的焦慮。
1.3.2.3 術后的教育與指導 解釋保持正確臥位的意義及保護術眼的重要性。如:對于視網膜脫離術后采用俯臥位者,需解釋由于術中玻璃體注入氣體,俯臥時氣體上浮利于脫落網膜的貼敷,7天左右氣體吸收,故需絕對臥床1周。指導患者有咳嗽、打噴嚏時要張口呼吸,用舌頭頂住上腭以緩解沖動,避免手術意外和術后出血。加強術后觀察,包括生命體征、疼痛、排便次數的觀察,向患者及家屬建議多食含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講解便秘與疾病的關系,避免排便用力而致眼壓升高。
1.3.3 健康宣教的方式、途徑
1.3.3.1 專欄教育 在病區建立“科普園地”宣傳欄,普及有關眼疾的預防保健知識,如: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有何優點、青光眼急性發作的誘因和防治等,并介紹一些飲食衛生保健常識,每月更換1次,取得了較好效果。
1.3.3.2 隨機性教育 爭取選擇不同時機向患者進行教育,可在晨間護理、治療、點眼、巡查時不失時機地聽取患者的主訴,啟發患者主動談出內心感受,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解釋,教會患者處理矛盾的方法,使患者保持穩定情緒。
1.3.3.3 示范性教育 由于患者專業知識的欠缺,技巧掌握的不規范,對某些方法、行為進行示范或糾正。如:向患者及家屬示范正確點眼的方法、眼球按摩的詳細步驟等。
1.4 情志護理
情志護理是中醫護理中重要的一個方面,不僅可以影響和改善患者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減輕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種不良的情緒和行為,還可以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達到早期康復的目的。護理人員要態度誠懇熱情,關心體貼、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使患者感到如同家里一樣溫暖、親切和舒適,能很快安下心來接受治療和護理。對于心情比較緊張或有憂慮、擔心自己的病的預后、今后的工作或學習,以及對治療有恐懼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利用一切接觸患者的機會,主動介紹有關各方面的情況,開導其思想,幫助解決其疑慮和住院期間的實際困難,從而解除憂慮,安心配合治療。對于反復發作、視力極差、精神壓力大的患者, 護理人員要主動熱情、細致周到地做好生活護理,耐心地講解疾病治療的難易和規律,也可請治療效果好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鼓勵患者多聽歡快明朗的音樂,組織患者打太極拳等活動,盡量豐富生活內容,轉移思想注意力。對易發怒生氣的患者,更應耐心對待,注意態度和語氣,待其情緒安定后再慢慢進行勸導和安慰。正確、合理的使用開導法,解除患者的消極情緒,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氣機條達,氣血調和,臟腑氣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1.5 特色護理
運用一些中醫常用的輔助治療手段促進患者眼疾的康復,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效果。如眼周圍穴位的按摩,睛明、攢竹、光明、絲竹空、太陽、四白等穴位,每日1次,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益睛明目的作用。耳穴埋豆法取眼、肝、脾、腎、心、神門、皮質下等穴位,每周3次,以達到舒肝、養心安神、健脾之功效。對于陰虛火旺型的患者也可采用耳尖放血療法,以祛除熱證,達到清心瀉火之功效。
1.6 整體護理
根據老年病人特點,就老年病人的不同疾病,給予不同護理。眼科老年病人大部分患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疾病。所以,護理眼科老年病人時,不僅要做到眼疾的護理,更不可忽略全身疾病的護理。入院時由責任護士仔細詢問病人有無老年性疾病、過敏史、特殊嗜好,做好整體護理記錄。入院后再進行檢查有無老年性疾病,結合全身疾病,護理上應密切觀察,全面了解,給予有效護理。
1.7 健康指導
出院后的健康指導是護理工作中最后一個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患者在院外繼續治療和護理的保障,嚴格遵循出院后的健康指導可以很好地鞏固治療效果,使疾病延緩復發或不復發,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保持規律的生活方式, 早睡早起,適度運動,繼續規律地服用出院帶藥。摒棄以前煙酒等不良的嗜好。飲食有節,食量適中,注意粗細搭配、葷素搭配,營養豐富易消化。有高血壓等其它內科病史的患者要嚴格藥物控制,保持在穩定水平。注意用眼衛生,不可久用目力,避免過勞或熬夜,避免視疲勞。學會按摩眼部穴位,如睛明、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等穴位以及做眼保健操,每日做一次。
2 危害因素及并發癥的護理
2.1 應激反應 經臨床觀察大部分眼科患者對手術這一應激源均有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如術前緊張、焦慮、心悸、胸悶、出汗、失眠、血壓升高。嚴重者還可誘發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甚至引起心身疾病或嚴重的精神障礙,致使放棄手術或手術延期。術后患者可出現心慌不適、心率快、腸蠕動減慢、便秘等。護理對策:護理人員配合醫師積極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加強患者的溝通,耐心解釋患者的提問,向患者提供有關手術目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項等有關信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能保持其情緒穩定,緩解緊張情緒,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主動配合手術安全渡過圍術期。
2.2 環境因素 眼科手術患者以老人、小兒居多。由于其對外界濕熱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差,室溫過高可影響患者的散熱功能,而體溫過高,室溫過低機體散熱快,可使患者出現寒戰,加之患者精神緊張,誘發心律失常,術后易出現呼吸道等并發癥。護理對策:手術室保持舒適恒定的溫濕度,防止其受涼十分重要,通常室溫為24~26℃,相對濕度40%~60%為宜。同時手術期間播放舒緩的輕音樂,減少人中流動,避免噪音保持室內安靜對緩解患者精神緊張情緒具有積極的作用。
2.3 查對不嚴 眼科屈光手術或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多為連臺進行,每日可達數十臺不等。若查對不嚴,極易輸錯患者的信息資料或左右眼混淆,而引發醫療事故的發生。護理對策:術前做好探訪工作,全面掌握患者相關資料,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了解手術過程、方法及其配合要點使之參予醫務人員共同杜絕醫療事故的發生。手術時嚴格查對制度,患者信息資料經2人核對后,方可開始手術。
2.4 血糖變化 手術期間由于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被激活,血中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抑制糖元合成,促進糖原分解,可使血糖升高,患者出現高滲性利尿、脫水,血漿滲 透壓增高,而影響傷口愈合,甚至引起眼內感染。而低血糖在手術中往往易被忽略,嚴重低血糖可危及生命,因此,兩者均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護理對策:術中應加強血糖監測,尤其有糖尿病史者應30min監測血糖1次,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嚴防血糖過高誘發高滲性昏迷或嚴重感染。對血糖過低者遵醫囑及時對癥治療。
2.5 血壓改變 眼科手術患者在應激狀態下,可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興奮,促使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以及交感神經未梢和腎上腺髓質釋放兒茶本酚胺增加,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尤其是收縮壓及心率明顯高至正常范圍還可誘發心動過速,而出現胸悶、心慌不適。而術中牽拉眼肌神經反射可致血壓下降,還可出現竇性心動過緩、早搏,嚴重者心跳驟停。護理對策:術前加強術前訪視及溝通,了解患者全身情況及有否潛在的健康問題。對高血壓者術前應行降壓治療,以使血壓控制在相對穩定狀態,對患有冠心病及老年患者這一高危人群術中應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并備好急救藥品及物品以防意外發生。對高度緊張,收縮壓升高者術前遵醫囑,給予安定、心痛定口服以改善癥狀,同時手術室營造一種溫馨氛圍,消除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以避免緊張心理,對穩定情緒,降低血壓具有積極作用。
2.6 眼心反射 為眼科手術常見危害因素之一。多見于斜視手術及視網膜等內眼手術,由于術中壓迫眼球或牽控眼肌致迷走神經興奮引起心率減慢,嚴重者可導致心臟驟停。護理對策:術前了解患者病史,有否心動過緩等潛在危險因素。對高危者術中給予心電監測,氧氣吸入,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報告醫師,停止牽拉眼肌,解除壓迫因素,若心率低于40次/min以下時,遵醫囑給予肌注阿托品,以緩解癥狀。
2.7 球后出血 見于球后浸潤麻醉時針頭不慎傷及球后血管。此時,可見眼球逐漸突出,眼張力強,眼瞼閉合不能。護理對策:立即協助醫師給予加壓包扎或壓迫眼球,必要時局部冷敷以緊急止血。同時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尤其注意心率變化,視患者情況針對性的做好安慰解釋工作,以消除患者的顧慮及緊張恐懼心理反應。
2.8 意外損傷 多見于高齡、小兒及視力嚴重低下者。老人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對外界反應低下,加之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易出現心動過緩或過速、早搏、血壓變化及頭暈等。而小兒機能尚未發育,機體抵抗力差,易出現手術意外等。而視力嚴重低下者視物模糊,行動不便易發生意外損傷。護理對策:對老人、小兒及視力低下高危人群應加強安全防范措施。手術全程給予護理監護,安排專人給予輪椅或平車接送。防墜床,必要時給予約束帶保護,手術上下床時移開手術顯微鏡等設備,以防碰傷頭部。并注意防滑摔倒及碰撞而出現意外損傷。
2.9 角膜損傷 全麻時眼瞬目反射消失,淚膜破裂,角膜得不到濕潤和保護,同時全麻時,由于麻醉藥物的作用,可致眼輪匝肌松馳,患者眼瞼不能完全閉全,易造成角膜持續暴露,引起暴露性角膜炎。護理對策:全麻手術時應注意對側眼的防護,以防意外損傷。給予涂眼膏并用消毒紗布包蓋,防止角膜干燥。同時還須預防角膜擦傷,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2.10 眼內感染 眼科手術的眼內感染主要為外源性感染為主。其可由手術室空氣、器械、溶液、藥物,一次性耗材及組織等污染所致。護理對策:嚴格手術操作規程及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手術器械和物品嚴格消毒制度。對耗材及藥品等嚴格把關。術中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可改善眼部血循環,以利于手術后切口的愈合并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對糖尿病者控制血糖,以減少眼內感染風險。術后注意用眼衛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積極治療眼疾,嚴防眼內感染的發生。
2.11 惡心嘔吐 這與術中牽控眼肌或麻醉藥物反應等有關。護理措施:加強術中生命體征的監測,發現異常變化,立即報告醫師處置,對嘔吐物及時清除,以防窒息意外發生,保持呼吸道的暢通,氧氣吸入。不適時可囑患者深呼吸放慢呼吸頻率,給予指壓內關、合谷穴有助于緩解嘔心嘔吐癥狀。
總之,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情緒激動,經常參加娛樂活動,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有助于老年患者保持身心健康,促進疾病痊愈。
摘要: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大,此病的發病率逐漸的提高,它是一種累及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的,主要由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補體參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目前臨床上對于重癥肌無力的診治尚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多數是通過膽堿酯酶抑制劑或者激素類藥物改善患者的情況,但是往往存在著作用時間短。不良反應大的問題,并且療效不顯著,作用時間極短,對于疾病的控制作用及遠期效應作用較為微弱,并相應的會有一定的危險性[1,10]。根據臨床觀察,采用中臨床采用益氣祛濕法治療重癥肌無力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從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對中醫中藥治療重癥肌無力的作用做了探討,其研究如下。
關鍵詞:中醫理論 重癥肌無力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大,此病的發病率逐漸的提高,它是一種累及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的,主要由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補體參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其發病率約為7-21/10萬,患病率為51/10萬,其臨床表現主要是表現為眼瞼、四肢以及全身的肌無力,嚴重者可發生呼吸肌的麻痹,最終導致呼吸衰竭而死,嚴重危害患者的工作和生活[7,8]。
目前臨床上對于重癥肌無力的診治尚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多數是通過膽堿酯酶抑制劑或者激素類藥物改善患者的情況,但是往往存在著作用時間短。不良反應大的問題,并且療效不顯著,作用時間極短,對于疾病的控制作用及遠期效應作用較為微弱,并相應的會有一定的危險性[1,10]。
近年來發現中醫中藥對于改善肌無力患者的癥狀及預后具有較好的作用,且毒副作用較小。肌無力,從中醫來講,屬于“痿證”范疇,其病機多為陽明脾胃虛弱,外合濕邪,所以治療上多從健脾益氣之法入手,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治療原則[3]。重癥肌無力以四肢沉重無力、眼瞼下垂、肢體浮腫、納差、便溏、舌淡胖等證候最常見,表現為脾虛濕勝的特點。其特點極為符合李東垣《脾胃論?卷中?長夏濕熱用清暑益氣湯論》所述特點[4-6]。根據臨床觀察,采用中臨床采用益氣祛濕法治療重癥肌無力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從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對中醫中藥治療重癥肌無力的作用做了探討,其研究如下:
1 一般材料
1.1 本研究選取重癥肌無力患者42例,其中治療組、對照組各21例。其性別年齡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
1.2 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軟件,完全隨機設計。
2 實驗方法
2.1 治療組:給予益氣祛濕方,黃芪60g、當歸15g、蒼術12g、澤瀉12g、升麻9g、黃柏9g,人參15g??诜<逅幏椒ǎ簺鏊菀恍r,大火燒開,小火煎煮20分鐘,倒出,再加開水煎煮20分鐘,倒出,兩次兌一塊,每次煎藥取汁約400ml,200ml/次,早晚分服,日一劑。
2.2 對照組給以溴吡斯的明,規格60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867[9]。每次60mg,每日三次,口服。
2.3 療程:治療組、對照組全部用藥均為10周。
3 實驗結果
如表所示:治療組愈顯率為66.67%,總體治愈率為80.95%;對照組愈顯率為33.33%,總體治愈率為42.68%,故按a=0.05水準,認為兩組藥物在改善重癥肌無力臨床癥狀方面存在差異,治療組在改善QMG評分方面優于對照組。
4 實驗結論
重癥肌無力主要表現為脾氣虧虛為本、濕邪困脾為標,治當標本兼顧,健脾益氣與祛濕并用。方中用黃芪、人參益氣健脾以治本,蒼術、白術、黃柏、澤瀉運脾祛濕以治標,使脾氣健運,則濕邪無由生;濕邪去除,則脾運化有權。對于重癥肌無力的治療,益氣祛濕方療效顯著,治療作用明顯,適合在臨床上推廣,對于肌無力患者的預后及治療作用明顯。
【摘要】從中醫經絡探討血管新生功能和其所涉及的血管結構,認為血管新生所涉及到的血管應隸屬于中醫絡脈系統之下;同樣病機下血管新生的水平可以不同,改變病理情況下的血管新生的狀態與治療目的有直接相關;促血管新生的中藥應當可以從具有通絡、生新、生肌、生發、生血、接骨續折功能的中藥中篩選出。
【關鍵詞】 血管新生;經絡系統;病機;組織修復
一以中醫思維認識新生的血管及血管的新生
1. 從經絡系統,認識新生的血管
祖國醫學的古代典籍中沒有“血管”一詞的明確的記載,然而有內經中有“血脈”一詞?!峨x合真邪論》中以“地有經水”類比“人有經脈”,以“溫,寒,熱,風”四種自然天氣下的經水的狀態類比邪氣客于脈中,出現的“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等的病理現象。又有“夫邪去絡入于經也,舍于血脈之中”之說 。表明血脈與經絡關系密切。
1.1經絡系統與血管形態和功能
《靈樞?血絡論》曰:“血脈者 ,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對于血脈的描述與血管的解剖極為吻合?!鹅`樞?經脈篇》:“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明確指出經脈與絡脈在走行上的區別?!鹅`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逼涿枋雠c現代血管的形態特征高度相似?!鹅`樞?訣氣》:“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庇钟小鹅`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北砻餮艿牟糠止δ軕`屬于經絡系統,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有指出“經主氣,絡主血?!泵鞔_了經脈與絡脈功能上的區別,表明絡脈系統與血管功能具有同一性。
1.2絡脈系統與新生的血管
對于新生的血管,主要是毛細血管網及小動脈,在正常情況下,血管生成是一個動態的平衡與相對靜止的狀態。毛細血管網在炎癥、創傷或其它病理狀態刺激可喚醒血管生成。小動脈于動脈閉鎖時在剪切力、巨噬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作用下,經基質重塑和平滑肌生長形成代償性動脈的過程。從毛細血管網及小動脈的走行和同較大血管的相互關系出發,與上述絡脈的特點相符合。因此可以認為,從中醫理論認識血管新生所涉及到的血管應隸屬于中醫絡脈系統之下。
現代的絡脈系統研究表明,絡脈系統的結構基礎不應是獨立于現代醫學生物解剖的未知系統,脈絡系統的生物結構同樣具有現代醫學生物學結構基礎。[2]簡而言之,脈絡系統是整合現在已知的生物學基礎結構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作用的(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等)與現代醫學生物學的諸多系統(如循環、神經等)相交叉的一種系統。因此絡脈系統與微循環系統雖不能完全等同但又密切相關。[3]在結構的層面上而言,促血管新生是通絡的一種形式。
2.從功能的層面,認識血管的新生
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念原則的指導,對于血管新生的認識不但要闡明其中的機制問題,同時也要在一個整體的環境下以辯證的思維對血管新生在疾病發生的整個事件鏈中進行闡釋。
2.1病機與血管新生的關系
以血管新生在腫瘤組織中的亢進,及在冠心病缺血組織中的相對不足為例。二者均共同有氣滯,瘀血,痰濕等病理因素。而二者在血管新生的程度上是截然相反的一為亢進,一為不足的兩種情況。在中醫治療立法上,二者都需采用行氣活血化痰的手段,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以消散結為目的,后者以通經活絡為目的。由此表明:1.同樣以氣滯、瘀血、痰濕為核心病機血管新生的水平可以不同。2.改變病理情況下的血管新生的狀態與治療目的有直接相關。由此不難理解同為活血化瘀藥,一部分(如當歸、丹參、川芎、三七)[4-5]具有促血管新生,而另一部分(如地鱉、水蛭_斑蝥)[6-7]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
2.2組織修復與血管新生的關系
中藥促進治療性血管新生的研究廣泛的分布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之中,涉及各種類別的中藥。研究表明促進治療性血管新生是中藥促進毛發生長、骨折的骨痂形成、皮膚及胃潰瘍的愈合,治療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阻塞性血管病變的重要環節。將治療性血管新生與治療目的相結合,可以得出血管新生與通脈、生新、生肌、生發、生血、接骨續折等有者密切的聯系的結論,即治療性血管新生與受損組織生長、缺血組織功能的恢復關系密切。
中醫典籍中沒有明確提出可以促進血管新生的辨證論治理論及治療方法。但相關通絡、生新、生肌、生發、生血、接骨續折等辨證論治理論及方法卻并不缺乏。因此促血管新生的中藥應當可以從具有上述功能的中藥中篩選出,從而為重構血管治療缺血性疾病提供新手段和新思路。
關鍵詞:中醫繼續教育;中醫理論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
自從有幸成為國家第四批師承制學習的一員,筆者屢次被問到同樣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名泌尿外科醫生,為何要拜著名內科專家為師?”實質上,高年資外科醫生系統學習中醫理論和內科臨床,是提高臨床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最終能有所建樹的捷徑。醫學是不斷進步的,表現在其分科和專業越來越細,但同時一些新學科的產生又是多學科的部分融合(如介入科)。檢驗醫學進步最重要的標志是能夠認識和解決當時難以治療的疾病,因此,醫生應不分科室專業,而以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病痛為終極目標。這就要求醫生應具備廣博的基礎知識和精純的專業素養。筆者認為,面對患者臨床復雜多變的病情,中醫院校畢業的學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出色的外科醫生,必須系統學習中醫理論和內科臨床,才能有效地提高個人整體素質。現就相關學習的必要性闡述如下。
1 中醫外科學理論特點
中醫外科學是中醫學的一門分科,其中很多病種如急腹癥、泌尿系統疾病,原本屬于中醫內科范疇。中醫外科的發展始終貫穿了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維,如《外科精義》就指出“治其外而不治其內,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對的,明?汪機《外科理例》更提出了“治外必本諸內”的思想,認為“外科者,以其癰疽瘡瘍皆見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內,知乎內,以求乎外,其如視諸掌乎”。陳實功《外科正宗》從學術思想上十分重視顧護脾胃,強調“外科尤以調理脾胃為要”,并特別指出“內之證或不及于外,外之證則必根于內也”?!鹅`樞?本臟》關于“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的論述更是強調了內外之間的關聯和不可分性。
2 中醫學科診療特點
《臨證指南醫案》云:“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識證尤為緊要?!迸R床上,患者的病情變化錯綜復雜,醫生在千變萬化的表現中要抓住疾病的本質,對病證作出正確判斷,就需要熟悉和領悟中醫學的理論與知識,在名師指導下不斷進行臨床實踐,培養較強的思維能力。臨證應四診合參、病證結合,要具備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的本領。在跟師出診期間,筆者被導師高榮林教授“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的本領所折服,高師遵循中醫經典理論,從容應對各科雜癥,確有“桴鼓相應,拔刺雪污”之效。在嘆服導師中醫學識廣博精深、應用游刃有余的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對經典理論的一知半解,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缺乏系統性,從而更加堅定了摒棄內外科之別,跟師多讀書、補好課的決心。
3 臨床實踐的證明
目前國內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蓬勃發展,就是響應當年主席關于西醫學習中醫指示的成果。筆者所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的專業,原本屬于中醫內科范疇。20世紀50年代后,一批優秀的西醫人才通過“西學中班”學習,開創了中西醫結合泌尿外科,對一些??萍膊〉恼J識和診療水平較以往有了明顯提升,如對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治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筆者研究生導師劉猷枋教授作為中西醫結合泌尿外科的創始人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通過前列腺炎肛門指診,發現很多患者前列腺質地變硬、有明顯壓痛,結合中醫理論,認為本病屬醫“積”范疇,病因雖復雜,但在病理方面有其共同特點,即多種病因均可導致前列腺腺管、腺泡及間質充血水腫,淋巴細胞浸潤,久則腺管阻塞,腺液滯留,炎癥包裹及間質纖維化,肛診表現為前列腺硬結和硬化,而臨床癥狀見腰骶、會陰、小腹等盆腔部位的疼痛不適,提示本病應屬中醫血瘀證??傊?,前列腺炎主要矛盾為前列腺腺泡、腺管炎性梗阻,間質纖維化,血瘀證是其本質特征。因此,應將活血化瘀法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血實宜決之”,劉猷枋教授創制了以活血理氣、化濕解毒為治法的前列腺湯,并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這一創新實踐豐富了對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論認識和臨床治療。同時表明中醫理論對外科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其實,“醫不分中西,唯效是驗”。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現代科技的融合對各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單純從外科角度而言,臨床上針對手術性疾病的治療已經有了重大轉變,如由傳統的開放性手術進路向微創手術進路轉變,而這一轉變高度依賴于視頻技術和儀器設計的進步,其結果是外科醫師能為患者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
4 結語
隨著社會發展、人均壽命延長,以及疾病譜的變化,臨床上外科病患者往往同時合并多種內科疾病,因此需要更多復合型的醫生制定和實施更全面的診療方案,既重視局部,又顧及全身,以保證治療結果對患者全身利益最大化。故內外兼修符合中醫整體觀的思維,也是時代的要求。術業有專攻,跟隨內科名師學習是外科醫生提高理論和臨床素養的成才快速路。
(收稿日期:2013-08-29,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