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8 09:11:02
序論:在您撰寫高一地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礎教育,強調基礎的重要性就要從基礎年級抓起。我們在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正確處理好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關系,堅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基礎,目前,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老師教得很辛苦,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教學中少慢差的低效局面不能根本扭轉,課堂教學失去了核心的生長環境。因此,如何使我們的地理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理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學會回顧課本,夯實基礎
在教授新課時,學生因學習時間較短對許多地理物象處于一知半解階段,對基本地理原理只能做到被動的接受與認識,很難談到能靈活應用,甚至整個課本學完,有些知識點所處的章節還不能十分清楚,針對于這種狀況老師在制定期末復習計劃時引導學生回顧課本,夯實基礎是重頭戲,不能盲目地為提升學生能力而一味做題目,或放羊式地讓學生去讀書看書,進行簡單地重復。高一學生的特點是習慣跟著老師走,缺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探究精神,假如老師說復習課本,學生就會習慣性的拿出書本像讀語文英語課本一樣朗讀背誦,這種讀書方式欠缺條理性和系統性,既浪費時間又讓學習變的更加枯燥無味,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愿望就越低落。如何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書本呢?老師可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嘗試:
1.對重點知識進行再圈畫、檢查
在上新課時老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書本重點知識做下醒目的標記,復習時老師編寫復習學案時將重點放在基礎知識梳理這一環節,許多重要原理在教材均有簡練而全面的解析,教材是最好的知識點的總結,老師可用填空的形式編寫教材主干知識,提前告知學生預習填寫,師生共同翻看書本找出此知識點所出現的章節,這樣學生在回歸課本時進行再認識,有利于學生掌握不同知識的結合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爸唤探o學生以最本質的、最主要的東西,才能切切實實地掌握這種教材,使它不可磨滅地銘記在學生的記憶里?!报D―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因此,復習時,我們很有必要重新溫習課本,不拒絕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對學生基礎重塑、溫故知新的提升。
2.檢測題目出處,找到教材落點
考試題目形式千變萬化,但解題依據卻源于課本,因此課本是本,高一學生解題技能還未成熟,做到題目時習慣就題解題,例如高效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設計了這樣兩道小題:①高效鮮活農產品的適合的運輸方式是什么?②“綠色通道”開通的意義有哪些?這道題目中第一小題實際考查運輸方式,需結合不同運輸方式優缺點來分析解答,假如解題時抓住“鮮活”二字解答就相對容易,第二小題考查交通運輸的意義,結合農業部分知識點,魯教版必修2書本58頁“例如,便捷的交通運輸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提高,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范圍?!边@樣一段話其實就給了我們答案,老師講解題目時可不必急于將答案告知學生,引導學生將書本翻開找到出處然后整合答案:“①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外銷數量,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②改變農產品的流通環境,促進商品農業進一步發展”,這樣,學生更易理解,同時學習解答題目的技巧。再如近年該市的工業部門大部分由城區遷移到郊區,主要原因是_____我們都知道由于市中心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為了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工廠紛紛外遷。知識點的出處為魯教版必修2書本45頁和48頁,老師指引學生翻書遠比一一告知答案更有說服力。單純回歸課本很枯燥,還會產生一看就知道,但遇到題目卻又不會做的現象,帶著問題、帶著疑問的回歸,能夠保證主干知識的扎實透徹,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也就少了許多做題的盲從與隨便,有根據地答題,有目的的思考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以培養。
二、學會建構知識體系,整體把握
綱舉才能目張、提綱才能挈領,在平時的學習中,我經常給學生強調建立知識結構體系的重要性和實用性,許多學生因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堅持不下來,這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在高一復習階段,老師就應該在復習過程中不斷滲透,不斷引導。
三、學會運用資料,突破創新
學生每天面臨繁重的學習任務,許多學習資料放的雜亂無章或者沒有整理的好習慣,老師在設計學案或試題時就不應該過多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盡量做到一開始資料就要讓它系統性和規范化,在復習時,可先讓學生將試卷或學習資料分門別類地裝訂成冊,在使用過程中將重點難點易錯點作出醒目的標記,同時歸納總結自己答題的薄弱點,許多高考狀元在談到學習經驗時無一例外的都談到善于積累知識這一經驗,如何積累?將做過的題目認真分析、結規律、找出失誤點,由于高一學生的復習時間短,許多學生還難以做到有深度的分析和總結,老師也不能給學生提太高的要求如必須做錯題集了或者必須重新整理什么的,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將錯題做下標記,改錯并能寫出正確的依據或分析錯誤的原因老師就應該給予鼓勵與嘉獎,因為這是他們突破機械被動學習的開始,是培養自我學習突破創新的良好開端。
四、學會表達,勇于展現自我
在高一復習課中,老師不妨留一定的空間給學生展示自我,他們的問題讓他們來提出,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這里就有很多誕生了:學生表達能力不足,會不會導致衍生更多的問題與錯誤?學生過分表演會不會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學習進程雜亂無章?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有這么多顧慮,我想作為老師首先要能看到學生思想單純、認識能力不足的一面,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或這樣那樣的錯誤;更要能寬容理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與失誤。我們一直強調學生是主體,如何體現其主體地位?不妨將課堂還與他們。為避免以上問題的擴大化,老師課前精心備課,做好調控工作。比方說我這堂課哪個時間段放給學生做哪些事情,老師都要把任務明確化,避免大水漫灌隨手撒網,不然學生會無所適從,假如布置的任務量太大,學生難以完成復習任務,很容易使他們對復習模式喪失信心,老師的用心也會赴之東水。筆者在復習課中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現展示如下:
1.精挑細選,把握質量
課前檢查學生作業,挑選作業質量高的學生讓他們再準備,課堂上講解題目答案及思路。題目量不必大,一到兩道,相對簡單的可適度放多一點,在以后的操作中,不必老師提醒,學生很自覺地知道做地理題的步驟,這比老師百般強調還要有效果。
2.合作交流,共同解疑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地理問題的探索學習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在復習課中,相對簡單的作業當堂分組交流小組合作,老師在每組中挑選代表課堂展示,這部分作業老師不給參考答案完全由學生自己研討,假如講解過程中出現錯誤或者疑問,其他各組可直接質疑,這樣學生就準備的很細心很認真,小組合作精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充分體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
3.自我展示,鼓勵賞識
鼓勵學生自我展示,老師提供平臺,下一節課問題有自愿到講臺展示的在老師那里報名,老師提前做一些指導和幫助,讓學生表達更流暢自如。
老師在整個過程中主要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的表達適度進行總結歸納,及時捕捉學生反饋的信息,做好評價與引導及時調控,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老師尤其要重視思維的推導過程,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真正實現“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更加廣闊真實的探究學習空間。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一能否學好地理至關重要。那么該如何搞好高一地理教學呢?首要是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具體怎樣做呢?可以從六個方面來做:上好第一節課;充分利用地圖;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多穿插生動有趣的故事;加強學科知識間的聯系;多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
關鍵詞:高一地理教學;學習興趣;學以致用
高中地理是文科生考本科以上大學的必考科目,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一作為起始年級,學生能否學好地理至關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搞好高一的地理教學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鄙勘葋喴舱f過:“學習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才可以得益?!痹诟咧须A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一條重要途徑。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
首先,要認真上好開學第一節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講好了第一節課,這便讓學生對地理學習摩擦出了第一束火花。教師可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強又容易引起學生思考與聯想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對新課的興趣。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標題是“宇宙中的地球”。那么,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是學生急切想知道的。我們不妨抓住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理,引用美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在航天飛機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個漂亮的星球,像一個令人覺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藍白條痕相間,水藍色大氣薄薄一層覆蓋?!薄拔以谥袊峡章?,我想著故鄉,我來了?!边@樣一開講便創設出了一幅美麗的圖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刺激了他們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充分運用課本插圖和地圖冊進行地理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使用地圖,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我們學習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殼的物質組成與物質循環》這一節
時,參照課本及地圖冊上給出的相關彩圖,可以比較清楚地表現出各類巖石的形態及巖石的相互轉化關系。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借助情景劇形式讓學生演示巖石的“運動”過程。
第三,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
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意識,構建立體思維,還可以突破重難點,優化教學效果。如,在講《地球的運動》這一節時,單純用語言描述或者用靜態的圖形很難讓學生深刻領會地球的運動過程及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地理現象。但是我們若借助多媒體,用動態效果來展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很多學生認為無法理解的知識都能
迎刃而解,無需教師再花大量時間給學生講解。
第四,多穿插生動有趣的故事。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如果我們能適當引用一些與教材有密切聯系的、學生喜歡的、生動形象的材料予以印證,便在能深化學生所學知識的同時,又能引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在講解日界線知識的時候,筆者便給學生講解了一則有關一位美國產婦生產雙胞胎女兒過日界線的趣事,當學生聽說前面出生的女孩做了妹妹,后面出生的女孩做了姐姐,便對日界線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追問不止,結果這個知識學生掌握得都很牢固。
第五,要重視學科間知識的聯系。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知識觸及了其他科目知識。如果割斷了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生就絕對學不好地理知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立足地理,兼顧綜合,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合成。
最后,我們還應該多讓學生留意身邊的地理現象,并刻意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去理解和闡釋,讓他們充分感觸“學以致用”這個地理學習的最終目的,使學生覺得地理學了確實有用,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努力學習地理知識。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巫山縣官渡中學)
[摘要]新課標的改革對于地理課程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以學生為核心的學習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主動的參加并有發明性地展開,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這就要求老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尋找新的教學方法,能夠通過各種途徑來對地理課堂進行改進,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一地理、教學、困境,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們一味的追求學生的最后成績,而忽略了學習的過程,學生們是在隨著老師的意念在學習而不是真正的喜歡上這門功課,缺乏對地理的興趣以及積極性,課堂氣氛沉悶。因此,新課程的改革要求老師轉變觀念,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大膽創新,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習效率。
1.高一地理教學出現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濃、態度不積極。學生升入高中以后,認為地理不重要,當地理教師反復強調其重要時,學生已經產生了極大的反感情緒,態度消極,更談不上興趣了。所以,在教學時地理教師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入手,培養學生地理審美情趣、愛國情操、人文地理情像、積極的學習態度等。其次,學生地理知識基礎薄弱。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總體了解不夠,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加強,特別是對地圖知識的基礎極為薄弱,連最基本的中國行政區劃有多少個都知之甚少,半數以上的學生對地理知識范圍了解較少,這對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非常不利,以至于高三畢業生也對地圖知識掌握不到位。最后,學習能力不夠自主。新課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許多教師在高一地理教學中貫徹了這一理念,結果發現學生不太適應,許多學生還是習慣于教師灌輸式地給予,對于需要自己動腦筋獲得問題答案的教學方式不夠適應。這種現象說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這些本應該在初中地理教學之中得到充分鍛煉的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得到重視,相當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出發點還是圍繞著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只要學生將考點內容掌握透徹就行了,至于能力發展情況,則不是自己最為關心的問題。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觀點,一些學生在學到地理知識的同時,學習能力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現象。
2.突破教學困境的途徑
對于學生在高一地理學習中出現的這些現象,一味地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立足教材與學生實際,潛心研究教學方法,才能夠有效破解這些教學困境,提升地理教學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學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努力,突破教學面臨的困境。首先,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彼?,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方面,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從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實例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布魯納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的最初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是一種內在動機,而不是諸如等級、獎賞、競爭之類的外來目標。因此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創設問題情境。新課程強調地理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和現象都與地理有關,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把這些問題作為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讓學生愛學。在課上,經常以這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或者說出學生熟悉的現象,從而引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同時,有同學說:“地理課盡學位置、地形、氣候,多沒趣,上課就想睡覺?!笨梢姡胍淖兊乩斫虒W困境,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其次,開展學習方法指導,提高地理學習效率。在地里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之非常重要的,它能促進學生掌握自己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再次,新課改下,多媒體教學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現象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很費勁,而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效果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有利于突破時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可以借助動畫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各維度晝夜長短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如演示褶皺、斷層的形成過程。由于多媒體計算機能播放影像資料,所以在講火山、泥石流時可以播放相應的影音資料,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又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結語
改革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教學方法、考試內容、能力研究與培養、學科滲透是主要的。素質教育體現的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而高考則體現知識的靈活,技巧的應用,兩者相輔相承。素質教育也可通過考試體現出來,所以教學的主攻方向也應體現靈活,學生學習更要注重技巧的積累,知識的拓展,能力的滲透。改革與創新是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也是教育教學發展的主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適應新的地理高考。
摘要:先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再說教好地理。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唯有師可親才能讓學生做到親其師。我們應該放低姿態,彎腰與學生交談。與學生交流,需要我們是"平視"的關系、平等的地位、平靜的對話。
關鍵詞:地理;興趣;多媒體;反饋
用人格感染學生,用學識引領學生,用禮儀親近學生,用歡笑感染學生,用一切手段來打造地理興趣化教學。
地理教師應該具備基本的文化功底。對于語文、政治、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師應該是一個禮儀周全的人。若如此則學高、身凈、禮貌、文雅,是所有學生都喜歡的教師。在這里以高一開學第一節課為例,淺談地理教學中的興趣培養及地理教師個人魅力在課堂中的體現做簡單探討。
第一部分:課堂實例及效果反饋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第一節課我講解方式是以多媒體播放霍金"萬物起源"。教師對高中生不理解的地方做出解釋的形式來講解的。這節課教師講解時間約為8分鐘,多媒體播放時間為37分鐘。
上課,起立后教師深度鞠躬,問好。簡述本節課內容設計并播放多媒體影片。
第一處講解。第一個實驗,多普勒實驗??拷钠嚶曇舾怃J,遠離的汽車聲音比較低沉。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眼睛比較敏感的時候,靠近的物體呈藍色的光暈而遠離是紅色。同理,我們看到的星星泛紅色說明,星空中的星星多是遠離我們的。此處說明下西方人實驗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繼續播放。
第二處講解。萬有引力定律,宏觀以及微觀理論。宏觀的萬有引力,物體的引力關系與質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適用于宏觀物理學。但是萬有引力并非適用于所有情況,比如對水星軌道近日點處的計算誤差;對微觀粒子世界的適用性。于是講解彈簧床理論。當一個物體質量太大的時候,空間變形較大,在空間的作用下,其他小物體向大物體靠近。
第三處講解。實驗二,萬有引力實驗。在一個光滑平面上放滿小鋼珠,如果均勻分布則物質不會聚集在一起。而從成千上萬個鋼珠中拿走隨機的五個。則萬有引力開始產生作用,因為不平衡所以一部分聚集在一起,開始了物質的聚集。也就是說,星球的產生是因為不均勻。此處再次感慨科學家嚴禁的實驗態度,以及他們不辭辛苦的實驗精神。繼續播放視頻。
第四處講解。當影片播放到恒星的形成,核聚變為其提供能量時,講解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質量的虧損其產生的能量為虧損質量乘光速的平方??梢院唵卫斫鉃槲镔|轉換為大量的能量。
第五處講解。當播放到恒星加工各類物質,直到鐵的時候,講解元素周期表,此處強調氫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其余物質都是其核聚變之后的產物。繼續播放視頻。
第六處講解。黑洞理論,當物體的質量不變,而距離變小的時候,根據萬有引力,質量達到20個太陽而距離只有12公里的時候,黑洞就產生了。地理的基本思想之一,人地和諧。不要試圖去征服自然,否則必遭自然的報應。引入全球變暖。講解人地和諧思想。
從課堂反饋來看:高一4班,第一節課多媒體不能試用。效果最差,幾乎沒有效果。完全失敗,并未取得預計效果。不可能用嘴講出電影來。此處建議教師準備課程要靈活多變,遇到突發事情要提前設計好應對方法。
高一5班,較好。時間剛好,學生聽過后,對于地理教師有認同感。興趣第一步初步建成。親其師做到了,讓他們知道其師親他們也可親;其師敬他們也可敬。地理興趣養成較好。以后講課到時候,提到這節課播放內容學生基本都能記憶起來。總體來說,效果比較理想。
高一6班,適中。跟我的關系比較親近,有些像朋友。他們對知識的記憶不如5班。上課紀律稍顯嘈雜。以后的課堂上,我對6班嚴格要求。2節課后,6班做的比較好了。對地理老師有比較好的認同感,對地理學科也比較感興趣。
總結,總體來說取得了理想成果。地理教學以興趣培養為主。在教學中應多想想突發情況,提前設計好應對措施。
第二部分:地理教師的個人素養是地理興趣教學的基礎
只有具有相應素質的教師才能勝任興趣教學的工作。萬丈高樓平地起,讓我們打好基礎再建高樓。
一、禮貌,與學生平等交流,讓學生主動親近你。
開學第一節課,要求我們做教師的有禮貌的舉止。禮儀是人和人之間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是打下良好印象的必備因素。每次上課,九十度鞠躬是我們應該做到的。立正行直,衣冠整潔是正常的出門配置。面潔手凈,發亮鞋光,服飾得體是我們的義務。語言大方得體,戒驕戒躁,安靜講課又富有激情,這些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的老師需要具備的條件。
先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再說教好地理。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唯有師可親才能讓學生做到親其師。這里我們應該放低姿態,彎腰與學生交談。就如同每個小孩子都不喜歡他仰視的人一樣,高中生不喜歡高高在上的"大師"。與學生交流,需要我們是平視的關系,要么我們彎腰,要么學生起立。
如此可以讓學生"親其師",還要讓學生信其道。
二、學識
需要教師對與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要細心觀察。對于新聞里的地理知識要多多留意,以防學生問起。比如10-11年冬季云南、貴州干旱,其地理知識就是季風氣候的自然災害:水旱災害嚴重。云南地區受亞歐大陸與印度洋影響,冬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冬季風特點冷干。當冬季風勢力強大的時候就會造成冬季的旱災。學生問起你一解釋,即講解了地理知識又讓學生佩服你的文化素養。這是地理教師時時都要做的事情。
一個一問三不知的地理老師是很難讓人家對你教的學科感興趣的。古人說想知天文下曉地理,我們作為地理教師,理應通曉地理知識。特別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知識。
地理是一門總和學科,較好地理的前提是教師具有很好綜合素質。想要做到地理興趣教學,就必須從我們自身做起。
【摘 要】近年來素質教育呼聲不斷,快樂教育理念也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青睞。快樂教育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加學習活力,是教育的一大進步。本文闡述了快樂教育的內在含義,并結合教學實踐,根據地理學科的特征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質提出了在高一地理教學中實施快樂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高一;地理;快樂教育
引 言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同時又具有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鑒于地理的上述特征,地理學科課程標準里明確提出地理學科的基本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1]針對高一學生,教師由該如何踐行此理念,讓學生真正學到對生活,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呢?在筆者看來,快樂教育是上述問題的最好答案??鞓方逃荚诩ぐl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加學習活力,是教育的一大進步。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曾提出:“痛苦的學習會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愉快的學習會使知識吸引人……在同等情況下,教學的效率和與學生從事學習的快樂程度是成正比的?!盵2] 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也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盵3]然而,縱觀全國的高一地理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上學校對學生卷面成績的極其重視,課堂上,教師們采用的仍然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有趣的地理現象在教師那被支離成眾多的枯燥的知識點,學生無須深入大自然去感知,只要課后死記硬背便可。這樣一來使得我們的高一學生一開始便對地理產生了極強的厭惡感:地理課堂上,玩手機者有之;睡覺者有之;復習其他科目者有之。于是,我們的地理老師會花大量的課堂時間來維持紀律,其教學效果當然不盡如人意。
一、高一地理教學現狀
在全國的教育水平評估中,江蘇省的教育一直名列前茅,眾多教育專家對江蘇的基礎教育評價甚高。鹽城雖不比蘇南部分城市,但相比蘇北及蘇中一些城市,其教育水平應屬于上等。鹽城市教委也極其重視本市的教育發展。盡管如此,高中地理教學情況確不盡如人意。筆者現任教于鹽城市明達中學,承擔多年的高中一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以曾執教過的兩個班(共100學生)為研究對象。由于初中時教育背景和高一學生自身素質的迥異,筆者所在班級學生地理成績水平差異較大。剛開始學時,筆者做過一個統計,地理試卷能得60分的同學只占到了全體同學的51%,其中一個班25人,另一個班26人,試卷的總分是100分。而能得75分以上的學生卻有5人,占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5%。筆者繼而作了問卷調查,其中喜歡地理的學生僅占到了全班學生人數的百分34%,不喜歡也不不討厭地理的學生占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21%,不喜歡地理的學生占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45%。綜合學生的基本情況,筆者認為高一學生的地理學習存在以下問題:1.地理基礎薄弱;2.對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習的興趣不高。
二、高一地理快樂教育的方法
2.1創設場景,寓教于樂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高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所謂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于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么地位,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和怎樣成為理想的人等的認識。因此學生的一舉一動無一不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贏得他人的認可。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營造活潑的學習氣氛。例如在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和《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時[4]教師可以采用作游戲的方法來先讓學生理解“自轉”和“公轉”的基本含義。具體做法:上新課前,教師無須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而是告訴學生本節課將進行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且需要3至4個同學的配合,首選,讓學生圍成一個小圈揮舞著手原地打圈,教師可以給其動作取名為“自轉”,其次,老師站在中間,讓學生自轉的同時,圍著老師轉圈。這就是公轉。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自己座位上自由旋轉,或者圍著桌子公轉,這樣一來,課堂上的活躍氣氛就會異常濃烈。整個課堂,學生手腳腦并用,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
2.2培養高一學生快樂學習習慣
若想讓高一學生真正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只在地理教學的某個環節創設快樂的情景,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竭力培養高一學生快樂學習的習慣。也就是說在教學的任何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該聯系生活實際,設置相應的場景或適合高一學生的娛樂節目。由于地理學科的地域性,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戶外學習,深入大自然,了解鹽城的風俗地貌。培養學生快樂學習的習慣。
三、結語
本人作者從事高中地理教學已有數年,在平時的得力教學實踐中,筆者堅持采用快樂教學,收效顯著。據統計,現在筆者所在的高一班級里喜歡地理的學生由剛開學的百分之34%上升到百分之71%,不喜歡也不不討厭數學的學生占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14%,不喜歡數學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百分之15%。在期末考試中,地理學科的及格人數由原來的51人,上升到95人,及格率達到了95%,其80分以上者20人,中90分以上者就有8人。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而高一階段的地理教學更是重中之重。地圖是地理的生命線,也是地理的特色,通過對教材中地圖的分析,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地圖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是中學地理教學的客觀需要,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現實要求,有助于學生從地圖中獲取更多有效信息。加強高一地理教學中的地圖教學,必然會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高一地理 閱讀方法 地圖教學
很多地方的初中地理就是死記硬背,初二時結束時對其進行會考。時間經過一年后,當學生們進入高中,學生面對教材第一單元的地球運動部分,是束手無策和頭昏腦脹。高中地理不僅要求學生熟悉where與what,還要求學生分析“why”與“will be”。時隔一年,學生們對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是否還在,是否已經忘記了初中時學習的基本地理事物,還是一個問號,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把怎么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放在重要地位。而提高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不對高中地理有畏懼感,地圖教學的策略引導是關鍵。
一 從地理學科特點來看
地理教學大綱規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閱讀地圖的能力:地圖被稱為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學會閱讀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讓學生試做天氣預報員,激發學生讀圖興趣。(第2.5課活動);通過讀圖,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課活動、第4.6課活動、第4.2課活動);通過不同內容地圖的對比,說明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第3.3課活動、第4.8課活動)。(2)繪畫能力:新教材在這方面安排了較多活動,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從而達到化解難點、鍛煉繪圖技能的目的。例如:繪簡圖說明地球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關系,(第1.4課活動)、繪制地殼物質循環圖(第1.6課活動)、畫水循環的過程及其主要環節的示意圖(第4.3課活動)。(3)計算能力:通過地理計算,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第1.5課計算時差活動)。由此可以明確看出,地理教學中對學生地圖意識的培養,是地理學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二 從教師課堂策略來看
1.把握地圖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認識規律原則:地圖中的內容,多是學生沒有接觸的遠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關的理性知識,地圖教學須從形象的、感性的具體事物入手,以學生已有知識作鋪墊,采用啟發式,通過教師講解地圖,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判斷等思維活動,完成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這一認識過程,獲取新的知識。例如,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學生只讀課文,或只憑教師講述,是很難形成各自然帶的景觀特征和空間分布概念的。只有閱讀了世界自然帶的分布圖以及各帶的自然景觀彩色圖(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動物圖)后,學生對自然帶的景觀和分布特征便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實際性原則:地圖教學要結合學生生活、社會和知識水平的實際,注意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過高,否則會適得其反。例如講地圖投影,鑒于學生的數學知識,只能深入淺出地用切開桔子皮,把它攤平、變形的例子,來說明球面地圖畫成平面圖的變形,而不能按照地圖學的要求去講地圖投影。
第三,思想性原則:新教材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涵,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國情和國策教育的好材料。這一特點從地圖上得以充分顯示。教學中要強化地圖的德育功能,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建設現代化祖國的雄心壯志。培養用圖習慣,詳解讀圖方法,培養學生多種思維能力
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策略、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地圖教學進行指導和強化,并同時形成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三 從學生學習方法來看
平時的習題、考試的試卷中都有“讀圖回答”類的題目。學生可以先看課本上的一些原理圖、示意圖,仔細觀察,把課本知識落實在圖上,同時要注意圖形的變異。讀地圖要做到五個要:
第一,要有目的,即準備讀取什么信息??磮D如果漫無目的,就會迷失在色彩、符號、注記構成的地圖迷宮里。
第二,要有重點,抓住地圖上的主要內容讀;
第三,要有層次,掌握圖中信息的先后順序;
第四,要有設計,即設計不同的線索,變換角度讀,增強對同一事物的認識。
第五,要默想地圖,閉目冥想,把完整的地圖印在腦子里,訓練自己的空間記憶。
比如,讀中國行政區劃圖,可以這樣進行:
第一步,確定讀圖的目的是熟悉省級行政單位的分布;
第二步,按設計的線路讀,如沿海的?。ㄗ灾螀^、直轄市),有陸上鄰國的?。ㄗ灾螀^、直轄市),黃河、長江流經的?。ㄗ灾螀^、直轄市),京廣線、隴海線經過的?。ㄗ灾螀^、直轄市),重要經緯線穿過的?。ㄗ灾螀^、直轄市)等。
第三步,選擇自己所在的?。ㄗ灾螀^、直轄市),或者曾經到過的?。ㄗ灾螀^、直轄市),仔細讀,看輪廓、辨鄰省、熟悉空間位置;
第四步,合上地圖,默想閱讀過的地圖信息。
按照以上步驟反復讀與訓練,必能增進對地理事物的形象記憶和空間記憶。
在地圖教學過程中,通過在實踐基礎上對學生圖形分析能力的測定和培養,探索出一條能夠促進高一學生提高地圖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的教學模式。
摘 要:學習困難是每個學科都不可避免的現象,尤其是進入高中后,許多學生都說地理難學,一定程度上也給高一新生加重了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研究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之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是地理教學的必然之路。就高一地理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地理進行一些探索。
關鍵詞:高中地理;困難;原因;對策
高中時期的學生面臨即將高考的壓力,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許多學生都反映學習起來有困難,本文就對地理教學中學習困難的原因和策略進行一些探索。
一、高一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不夠
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原有知識基礎之上的,學生對知識的準備程度和水平直接關系著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就說學生初中地理需要掌握的知識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必要條件,但是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一地理學習中往往與初中地理知識相脫節。這也與初中地理教學有著很大的影響,初中地理不參與中考,加上初三的時候又不學習,以至于到了高一的時候,由于時間間隔太久,許多學生對地理的基本知識都無法熟記,而且一進入高中學習也隨之緊張起來,地理的課時相對較少,但課程內容較多,教師雖然在教學中對初中知識進行了一些回顧,但仍不能使學生有效地鏈接原有的知識,導致學生在高一地理學習中常常處于被動地位,這也十分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缺乏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不斷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高一地理學習中學生感覺學習地理困難,成績也得不到明顯的提高,長久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降低,無法激發學生內在的動機,循環往復下去,不但成績會逐漸降低,甚至更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自
信心。
3.學習不得法,地位思維較低
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可見性,而且又是一個文理知識相交融的學科,學生要想提高地理學習質量,就必須加強記憶,提高理解能力。學生必須對知識有深入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但是很多學生把地理學科歸為文科,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往往依賴于機械的記憶,忽略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分析和探究;在課堂中也只是聽,不去主動地去思考,無法對原有的知識進行鏈接,也就更談不上對知識鏈的構建;習題中也只是對簡單的模仿或記憶型的題進行解讀,遇到相對靈活的題的時候無法進行知識遷移。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無法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地理學習,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4.教師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是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改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倡導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很多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堂課下來很少看到學生自主探究的情況。探究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少了探究這一過程往往會使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情緒受到壓抑,十分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解決高一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困難的策略
1.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地理教學中不難發現有很多學生說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地理,學了地理有什么用等等。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不到學習地理的好處,這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地理的好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認識地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時事熱點,補充地理教學,如學習地震災害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去搜集有關的地震資料,讓學生自主分析,
這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的意識。
2.精心設計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
只有學生主動地去構建知識才能真正地達到教學目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促進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如在課前給學生列出學習的目標、重難點,并回憶與本課有關的知識,促進學生新舊知識的鏈接;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內化知識,并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等;在課后讓學生進行反思,及時查漏補缺,并設置課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3.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學習方法的優劣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借助圖示進行記憶、對相關知識鏈進行記憶、網格記憶等等);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教給學生對比分析的方法;教給學生對知識歸納整理的方法。通過方法的傳授,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當學生看到成績后必然會激發學習的熱情。
總之,在高一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學習困難這一教學現象,必須加以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到地理學習中。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芭囵B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對于多年從事高中地理教學的我來說,及時準確把握地理新課程標準,盡快學會實施方法,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地理教學相結合;盡早地把信息資源轉變成師生學習和前進的動力。這既是我們每一位地理教師的本職工作,又是對學生和家長負責的表現,更是教師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教師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我們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1 我就自己半年多地理新課改下教學實踐談一些具體做法 :
1.1 認真學習新課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觀、新學生觀、新教學觀、新課堂觀
改變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并吸收了傳統優秀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真正成為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和管理者。根據課程標準解讀教材、分析教材,確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尋找和識別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材因素,同時確立科學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是發展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根據學生已有水平來設計教學。全面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以學生的特點為依據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
1.2 對地理教學設計思路的反思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這使得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在教學具體實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于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為此,課改后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某某問題。”而課改前我們經常說:“這節課講授或今天上第幾章第幾節……”,讓人總感到有點居高臨下。在“存在生命的行星”一段教學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也是極具探索性的內容,地外生命是一個熱門話題,要引導學生敢于暢想,求異,學生暢所欲言,教學形式更加開放和生動。但是科學幻想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亂想”,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 實施過程中面臨一些困惑:
2.1 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又難于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2 對教材連續性與統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于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于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是許多教師的困惑。
2.3 配套習題難度較大,與教學進度不統一,要妥善處理需要時間。
2.4 作為教師,我們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我們很難不去考慮高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5 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對于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眾多的探索、閱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又如案例研究“太陽活動與旱澇的關系”、案例研究“厄爾尼諾”的內容,對于高一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太大。
2.6 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 今后教學的幾點想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對新課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漸適應,今后的教學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學段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為此借鑒總結了以下幾點:
3.1 作為教師,繼續加大對新課程改革理論學習的力度,同時加強備課組內、備課組之間的相互聽課活動。后一階段要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上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如何進一步落實分層次教學等方面下功夫。
3.2 在總結、反思前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后一階段的教學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這幾方面的關系主要包括:①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與落實基礎知識的關系,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識的學習,而是強調能力的培養要以知識為依托、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對立;②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否認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無論課堂教學、還是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關于不同學習模式與課堂形式的關系,新課程改革針對現行教育的弊端而強調研究、探究性學習,并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課究竟采取何種學習方式或課堂教學模式,要因人、因時、因課程內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言堂”、“滿堂灌”不對,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正確的,但要注重區別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真正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④各類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系,普通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還是在課堂,因此任何忽視課堂教學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3.3 進一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通過前一學段的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對各類實踐活動興趣濃厚,期望也較高。因此后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如加強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等。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走到我們面前,作為實驗者,我只有加強研究,努力實踐,積極應對,這樣才能搶占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制高點,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學真正有助于自身的發展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在學?,F有的條件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要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激發學習的熱情,增長知識,使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加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激活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摘 要:在地理教學中,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通過對靈寶蘋果業發展調查,形成了有一定學術研究的調查報告,愿與大家一起分享,以期為靈寶市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佐證。
關鍵詞:自然優勢;社會經濟因素;發展情況
課題:靈寶蘋果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發展方向。
輔導教師:黃龍輝。
調查人:高一10班地理小組。
調查方式:利用節假日學生回家調查本鄉鎮蘋果發展情況,再班級匯總,網上查閱等。
【調查過程】
先印發靈寶果業發展的基本資料,學生了解各自鄉鎮后,利用節假日,各學生回家調查本村蘋果種植情況,包括村民人數、畝均收入、蘋果種類、種植規模和銷售情況。
各村蘋果種植情況匯總后,再派出代表調查各自鄉鎮蘋果發展的總體舉措、規模和銷售情況。然后了解靈寶蘋果種植的自然因素。包括先了解本鄉鎮地形和蘋果種植優勢。匯總后,小組抽樣驗證實踐。最后根據資料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以提高他們的地理表述能力。
【擬寫報告】
分五個階段實施(時間計劃安排9~10周)。
1.分析資料,劃分調查區域(一周)。
2.走訪市區規劃和管理部門實地調查與記錄(三周)。
3.資料匯總和分析研究,提出對現狀的認識,對未來發展的建設性建議和設想(兩周)。
4.約請有關部門的同志一起參加研討、匯報會,進一步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完善研究和調查報告,完成課題(兩周)。
5.綜合分析,對調查報告做最后修改,并整理結題(一周)
【調查內容設計】
地理課上,我們學習了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靈寶作為我國重要的蘋果基地,影響其發展的因素是什么呢?為什么近幾年“賣果難,果難賣”成為農民最頭疼的大事,靈寶果品生產為什么一度步入低谷?今后發展蘋果業的新舉措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由我班地理興趣小組對靈寶蘋果發展的區位因素展開如下調查:
1.靈寶蘋果種植業發展的自然優勢有哪些?
2.影響靈寶蘋果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
3.目前,靈寶蘋果加工業的現狀及今后發展調查。
4.目前靈寶蘋果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5.今后靈寶蘋果業發展的舉措和思路有哪些?
【調查結果匯總如下】
一、蘋果種植業發展的自然優勢
靈寶市位于豫、秦、晉三省交界處,處于黃土高原與小秦嶺東端的接壤地帶,其深厚的黃土層,土質優良。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并且雨量中等,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為果品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被國家確定為優質蘋果產業帶。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氣候條件,靈寶蘋果風味獨特,素有“靈寶蘋果甲天下”之稱。
二、靈寶蘋果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區位優勢
靈寶地處豫秦晉三省交界,黃河中游,金三角經濟帶,西安、鄭州兩大航空港之間,境內310國道、隴海鐵路、209國道、連霍高速、鄭西高鐵等要道縱橫交錯,交通十分便利,為果品流通提供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條件。
2.種植歷史悠久
靈寶蘋果自1923年引進栽植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多年的發展歷程,使廣大果農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賺取了巨額經濟財富。
3.種植規模大,品質好
全市現有果品面積104萬畝,其中蘋果80萬畝,年產果品12億公斤。榮獲“全國蘋果產業十強縣(市)特別獎”“中國果菜加工十強縣(市)”等稱號。靈寶蘋果以其色澤艷、香味濃、含糖高、耐貯運而著稱,在全國歷屆鑒評中屢獲金獎,靈寶蘋果和大棗并獲得國家原產地產品保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經濟學家費孝通提詞“靈寶蘋果甲天下”。
4.技術因素
全市現有專業技術人員80多人,其中高級農藝師11人。農民技術員10000多人,其中高級技師15人,技師1000多人,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技術隊伍,為果品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三、目前,靈寶蘋果加工業的現狀及今后發展調查
果品產業已在我市形成了產、供、銷、貯、加、運一條龍,年加工能力40萬噸,其中濃縮果汁24萬噸,年消化果蔬能力180萬噸,形成了果汁、果飲、果酒、果醬、罐頭等10大系列29個品種;市境內建成了15個果品交易市場,在全國19個省、市、區,62個城市,168個市場,建立了350個果品直銷窗口。在廣西憑祥、黑龍江綏芬河、云南瑞麗等口岸,建立了靈寶果品邊貿出口區;果品貯藏庫2.5萬個,機械冷庫130座,年總貯量達到35萬噸;全市果品包裝企業17家,年產紙箱、果袋、發泡網、保鮮袋及各類果品包裝物4類7種,為果品生產提供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
四、目前靈寶蘋果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靈寶蘋果業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品種老化、品種搭配不合理;老果區綜合征較為嚴重;蘋果管理問題及其所導致的品質問題;銷售體制不健全,部分地區出現農民“賣果難,果難賣”的問題。蘋果加工業發展滯后,加工層次低。
五、今后靈寶蘋果業發展的舉措和思路
1.暢通產業銷售鏈,完善果業市場銷售機制
2.積極開發蘋果深加工產品,提高蘋果的附加值
3.積極推廣新品種,提高產業后續發展能力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蘋果示范亮點
(1)出臺蘋果產業發展優惠政策,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托,總推蘋果綜合開發模式,集中打造寺河鄉蘋果示范亮點。(2)加大政策扶持。對蘋果種植戶在技術及銷售方面予以支持,積極引導外來資金投向蘋果產業。(3)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和引進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對蘋果的品種選育、栽培及初加工技術進行試驗示范。
5.拓寬培訓渠道,提升果農素質
(1)邀請外來專家教授深入各鄉鎮對蘋果種植實地指導和技術培訓,同時組織果農代表到周邊市縣蘋果園區進行參觀學習;(2)建立蘋果發展技術人才庫,根據蘋果發展各階段人才需求,協調縣內技術人員進行長期的技術指導,形成蘋果發展技術支撐長效機制;(3)以打造特色果業為重點,實現“公司+基地+農戶”訂單產業發展模式,扎實開展科技宣傳培訓,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形成一批上規模、有競爭力的蘋果品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6.科技興農
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這一生產力,開發研究培育新品種,并積極探索治療果樹病的方法,使靈寶蘋果的品質和產量不斷提高,受病蟲害的威脅也越來越小,蘋果種植業發展走向穩定。
六、其他相關資料(略)
【調查結論】
蘋果是非常適合靈寶的一種經濟作物,盡管由于某些原因導致其產業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對其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產生了一些影響,但蘋果產業依然在不斷的蓬勃發展這一點不容置疑,其發展前景依然是很光明的。靈寶優良的土質、氣候、環境造就了靈寶蘋果“甲天下”的風味,加上現在國家積極的惠農政策和經濟政策,“甲天下”的靈寶蘋果應該能夠香飄天下!
(作者單位 河南省靈寶市第二高級中學)
【摘 要】通過在高一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成功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了更多的收獲和成長?!胺謱映晒虒W”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空間,更突出教學面向全體、全面提高的素質教育目標,值得廣泛的推廣。
【關鍵詞】高一地理;課堂教學;分層成功教學;研究
學校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但是學生間的差異卻是客觀存在的,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掌握的技能水平等等都存在著差異,包括其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和特長等等,因此把握好學生的個體差異展開教學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就探討了在高一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成功教學”的相關內容,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空間。例如:C層次的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學習有了一定的信心和耐心;B層次的學生對學習有了更多的主動性和自信心;A層次的學生能力提升很快,并懂得幫助其他同學,做好地理學習。
一、“分層成功教學”的基本概念及意義
“分層成功教學”是指從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出發,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他們分成短期性的(即處于發展變化狀態而短期內又相對穩定的)A、B、C三個層次,再根據群體學生的差異,進行不同層次教學目標、教學方案和教學評價的分別制定,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成功,從而不斷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更積極主動的學習。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并達成面向全體,全面提高的素質教育宗旨。
“分層成功教學”的實施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需要,學生個體成長需要更多的關注,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發展學生能力的必要性。學生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根據自己的學習發展變化,及時對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做調整?!胺謱映晒虒W”是將學習目標細化的過程,對于學生的學習質效的提升有很大的好處,而且教學實施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對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都有幫助,這也是提升我國整體教學水平的需要。
二、高一地理課堂教學“分層成功教學”的實施
(一)分層方法
分層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而不是區分學生,分層成功教學是實現平等教學、尊重教學規律基礎上的差異性教學,因此在學生分層上,不能單純通過學習成績為依托進行機械簡單的劃分,這樣易造成偏差過大,也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打擊。我們要采取模糊類的分析,進行動態、綜合和科學的評價。先根據學科表現進行基礎人事,再對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心理發展水平,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等進行全面的了解與評價。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學生對學科的潛在興趣的能力發展研究。這樣才可以對學生分層有較客觀的處理。且學生分層也應隨著學生的發展變化有所調整,秉承“因地制宜”教學觀,堅持給不同層次學生創造更加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空間,更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讓學生能感受自己的進步,有沖勁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
具體方法根據以上原則,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C層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好的學習習慣;B層次的是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但不夠自覺,缺乏主動性,且自控能力較差;A層次的學生是指學習基礎好,學習很主動,對學習有興趣,有熱情、有能力。而為了最大限度的調度學生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促進學生學習。還可以實施小組合作,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成小組,互相幫助與監督,可以采取座位相鄰的原則進行分配。
(二)分層實施
1.教學目標的設定
教學目標的設定指的是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大綱的具體要求和各層次學生可能達到的學習可能性,做出不同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目標是起學習導向和激勵作用,在保證基礎學習的前提下,不斷提升學習。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考慮C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差,可以適度安排一些輔導內容,保證他們的學習基礎的達成。對于B層次的學生要保證他們對課程標準的完成基礎上,注意能力的發展。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達成教學準則之上,增加難度,關注其知識遷移運用。
例如:學習高一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目標設定。C層次的學生需要掌握氣壓帶和風帶的成因類型、分布規律。B層次的學生要能繪制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明確氣壓帶、風帶的名稱與分布,讓教師教學內容通過學習能靈活運用。A層次的學生就應該學習用學習到的相關知識分析解決一些地理問題,比如說氣候類型的成因或是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2.課堂教學的分層
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是成功引導學生在各自需要努力的學習發展區域內前進,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掌握一定知識與能力的滿足感。這是一個挖掘自身能力的學習過程,關注好學生的學習變化。比如說在完成“自然界的水循環”這一節的教學任務中,可以設定三個類別的問題,C層次的學生了解陸地淡水占水體的比例,并敘述相應環節及意義;B層次學生的能作圖表示水圈各部分的組成,并制圖描述水循環過程;A層次的學生則關注以上兩類基礎之上,還能聯系生活理解三類水循環的差別并作相應的水資源寶貴表述。
而在實現“氣壓帶和風帶”教學目標,就可以聯系分組形式,采用小組報告,由簡入難,彼此合作,每個人都有任務,每個都要做一定表達,彼此都要對報告內容有認識,在這樣的報告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也會被很好的鼓勵,有的同學負責報告成因類型、分布規律,有的學生談如何解決地理問題等的等。而在布置作業環節,也要體現分層教學的內涵,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完成水平布置。
三、關于實施高一地理“成功分層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以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為前提
實施分層成功教學的基礎,在于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教師可以自由安排,但必須是以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為前提的。這樣才能避免分層成功教學出現片面化或是教學目標的降低。因此教師在執行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大綱制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認為,做出適度的調整,明確自由的限度,在這個大范圍內給學生創造出自我認識、自我努力、自我強化,從而達到進步的空間。個別學生教師可重點培養,但不可以犧牲全體學生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的時間為代價。
(二)要擺正心態,不可模糊分層教學的重點
“分層成功教學”為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教師的心態問題,教師要以公正、平和的心態看待分層,我們分層的目的不是劃分學生,而是劃分教學,教師如果對層次低的學生的有偏見,學生就會感受到并產生消極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有對他們層次的要求,而應是讓他們多努力充實自己,最終達到從一個學習成功走到另一個學習成功。其次是教師的教學問題,教師不可以模糊了分層教學的重點,因此要更加努力的鉆研教材,改進教學,多關注一些學生又喜歡、又促進能力提升的教學活動,形成較好的激勵機制、教學氛圍,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喜歡上地理課,并盡可能從課堂上多學到一些,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提升。
(三)以“一切從實際出發”為實施基本原則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哲學認識,但用在“分層成功教學”中卻十分有效,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正是以學生為本的,關注學生個體成長的表現,學生是學習成績的關鍵主體,讓學生感受到分層教學中對學生的關心和期待,讓學生愿意相信自己能做到相應的要求。分層要成功,就一定要靈活,看到學生的進步,就要及時的對分層進行調整,要為學生的發展和變化提供激勵,要觀察學生的動態,成績變化很大,但沒有定性的學生不建議調整層次的頻率太高。
綜上所述,在高一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成功教學”,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優化,也使教學目標和任務更好的達成,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有意識的去發展自我,可以說滿足了素質教育的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通過“分層成功教學”,使學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適宜的方式,使其學習效果也越來越好。學生不再把地理學習看的很難,而會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夯實自己的知識掌握,可以說是一種積極有效課堂教學的探索。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華僑中學)
由于研究性學習必須以學生已有知識儲存為基礎,綜合探究能力為前提,個人興趣為研究方向,因而不同年級、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其主題研究學習活動在內容、形式和深度上是有差異、分層次的。因此,學生研究性學習開展的順利與否,取決于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獲取的基本知識與必備技能的多少。地理教學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基礎課程之一,由于是以地球表面的事物的發展演變作為研究對象,關注現實生活,因而地理內容已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平臺。以地理新教材的使用為契機,把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滲透于課堂,把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在高中階段,地理教學高一為必修課,高二、高三為選修課,所以儲備這一過程宜在高一學生中進行。
一、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
愛因斯坦說過,結論幾乎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理解全部情況。地理知識的獲取大多是在錯綜復雜的大背景下,剝繭抽絲,經復雜的觀察、推理、求證等科學方法獲得。課堂中通過情境的設置,誘導學生去思考、去體驗、去求證,重現結論的獲取過程。這一過程類似于“體驗式學習”。
如漫長的科學史的演變中無不體現那些杰出科學家的獨特的創新思維,教師在講解這些知識點時,可列舉這些科學知識的形成。如介紹地球的大小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地球的半徑是6371Km,地球測量第一人、被譽為“地理學之父”希臘著名學者埃拉托色尼是如何進行測量的?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假說或猜想。教師及時以一成語揭示謎底:“立竿見影”。接著告之埃拉托色尼測地試驗的有關背景:夏至日埃及有一城市叫塞恩,陽光直射井底,離此城5000斯塔迪姆(埃及長度計算單位)的亞歷山大城的竹竿有一短短的影子(畫圖表示),請學生用數學方法去計算。根據所給數據,可演算出地球的周長為4萬公里,與我們近代測得的數字僅差100公里。教師又提出,世界上實測子午線(經線)第一人是我國唐代僧一行,他用“復矩”(畫圖)實測北極星的高度,并利用“復矩”測出的北極星高度即為地球北半球當地緯度的特點,測出同一子午線兩地緯度差與其相對應的地面長度,計算出每度弧長為132.03千米。教師讓學生明了知識的形成后,還可讓學生指出兩人在解決問題時共同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如都利用地球以外的天體來輔助測量地球)。這些問題的解答較為詳細地展示了這些經典探究所經歷的典型過程和運用的主要方法,而不僅僅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或結論。這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研究的本質,并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這一過程不僅將有利于學科內部知識的同化,還將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知識和能力的相互融合,是良好思維品質形成的重要渠道。在人文地理的教學中,城鄉分布、城市功能分區、道路的設置等知識都可用影響因素去體驗該地理事物形成的內在原因。
二、探究知識的相關內容
新教材與老教材的不同之處在于知識點不再以原來的體系較強的段落式排版,而是以并列式將知識點羅列。伴隨研究方法的增多、研究手段的改革、研究內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各種由多種復雜因素構成的地理表象呈現出來,這種羅列形式可避免將學生思維固定在已知的事項上,既為科學的發展留下了余地,又為學生的想像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場所。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這些羅列內容的外延,并拓展這些內容的內涵。它相對弱化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化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與潛能。如氣候類型的形成和分布中,課文中列舉了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而它們各自在形成氣候中的作用,敘述相當模糊。學生通過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的閱讀,可得出: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分別成為全球氣溫、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呈現明顯的規律性分布,各地地表狀況的差異,出現了非規律性的分布。這種認識拓展了知識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某些非規律地區氣候的探究分析,可加深洋流、地形地勢、海陸分布對氣候形成影響的理解,這一思維活動又擴展了知識的外延。在教學中,閱讀材料和每個單元后的閱讀篇為學生進行這類活動提供了較好的素材。這種教學可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經合理的歸納與總結,將支離破碎的知識和隱含的學科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經驗。
三、質疑知識的正確與否
知識的形成是在對所收集的證據進行篩選、歸類、統計和列表分析等綜合處理的基礎上實現的。獲取的資料在同一主題下,由于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都會不同。具有極大的混淆性,以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產生不同的見解。教師在傳授時,不應把科學知識當作絕對的真理教給學生,而應作為有證據的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可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證據(數據)的收集、從證據中提煉解釋、將解釋與已有的知識相聯系等過程,得出符合證據的結論,我們謂之“思辨式”學習。
如提到目前的主要的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的產生時,書中列舉的是已達共識的結論,事實上人類對這一問題的形成機制還不清楚,所以教師可讓學生在占有證據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結論。具體的過程可以是:第一,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質疑。有的學生認為,人類燃燒礦物燃料時使二氧化碳增多產生溫室效應,同時也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粉塵,增加云層和降雨機率,會使氣溫降低,所以人類燃燒礦物燃料是增溫亦是降溫尚無知數。第二,收集證據。學生主要從互聯網下載了有關資料,大部分是文字,也有一些圖片。第三,解釋。對所收集的證據進行篩選、歸類、統計和列表分析等綜合處理,并運用已有知識得出符合證據的結論,對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這一步驟是學習的核心,是學生思維火花迸現的表現。學生尋找到符合猜想的依據作為論據,提出自己主張。第四,后期工作。對結論的可靠性作出評價、交流和推廣自己的探究結果。
這些活動的研究內容是局限于地理課本知識上的延伸,單科學習性較強,但課外學習的過程中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起始,是學生真正檢驗真理和探索新知的開始。第一階段宜以個人自主學習為主。
(作者單位:貴州省盤縣第七中學)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多媒體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所以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因此教師可借助地圖強化學生記憶。例如,學習非洲的氣候時,學生對熱帶草原氣候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區分干、濕兩季的特點。教師可以用“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濕季時,草高茂盛,稀樹(典型樹木:金合歡和波巴布樹)青翠,成群結隊的動物中,長頸鹿昂首挺胸,遙望蔥綠遼闊的大草原。干季時,草類凋零,樹葉凋落,動物遷徙,草原呈現一片枯黃荒涼的景色。通過觀察掛圖,再聯系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讓學生認識到那里處在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下(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沛;干季受信風帶控制,降水較少),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干、濕季節交替的原因,掌握熱帶草原氣候的分布規律及特點。
2 認真設計黑板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視聽結合、頭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而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長江的內容時,我在黑板上繪制了長江干流略圖,從長江的發源地繪起,一直畫到人??谔?。先畫干流,給學生講干流像兩個不規則的英文字母“V”和“W”,然后講到哪里就畫到哪里。首先講上、中、下游的劃分,把宜昌和湖口兩地名稱用紅色粉筆標在干流上;其次講長江的支流,用藍色粉筆從西向東畫出主要支流,邊畫邊講哪些支流在上游、中游、下游;最后講長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標注在適當的位置上,如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豐富”,中游“河道彎曲,支流湖泊眾多”,下游“江闊水深,便于航運”。這樣有“形”有“意”,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地理略圖不是呈現靜而是動的感覺,可以著重體現事物的特征,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引導學生多動手畫圖。圖是地理學的靈魂。掌握了圖,地理就學好了一多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應利用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和學生填充圖冊進行地理知識的講解,還要逐步教會學生如何讀圖、識圖、填圖的技巧和方法。這就得讓學生多練,在學中練、在練中學。例如講亞洲時,我在世界地形圖(東西半球圖)上先明確指出亞洲的輪廓,隨后讓學生參照教學圖、書中插圖,在填充圖上用醒目的紅筆描出亞洲的輪廓。待學生描出后,我再在掛圖中指出北極圈、北回歸線和赤道三條線的位置,讓學生用藍色的筆填出這三條特殊的線。這樣,亞洲的經緯度、位置范圍就被清晰地展現在上述所畫的圖之中了。接著再加以引導,學生就會總結出亞洲位于東半球的東北部,赤道穿過其南部,地跨寒、溫、熱三帶。最后再利用亞洲地形掛圖,用同樣的方法帶領學生填出印度洋、北冰洋、蘇伊士運河、烏拉爾山、歐洲和大洋洲。這樣他們就會很輕松地總結出亞洲北、東、南三面臨海,西南面接歐洲大陸的海陸位置。通過這樣的教學,亞洲的地理位置在學生的頭腦中就非常清晰了。
4 采用易記歌訣、諺語、順口溜等方式識記圖。由于地理學科有一定的規律性,為聰明的學生所不以為然;又由于它具有綜合性,為中下水平的學生所畏懼。所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學生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有了興趣,負擔也就不存在了。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短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訣,學生就會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有趣,并且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誦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倍潭趟木洌褜W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秀麗風光一覽無余。
短小精悍的成語也能為教學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講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講地球運動時用“斗轉星移”;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這些成語準確、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地理現象,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總之,充分利用地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地圖的識記、繪制,通過他們自身的體驗、探究達到學好地理的目的。
摘 要: 本文就高一地理三個必修模塊闡述了教學的編排計劃,分析了教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并對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地理課程標準 模塊教學
2004年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寧夏作為實驗區已是第九年。新課改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學方式由重“教”轉變為重“學”,由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在新課程“一個課程標準,多個教材版本”的情況下,許多中學遵循教學需要和課標要求,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逐步實施高中地理模塊教學。
一、課程開設
(一)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跨“人文與社會”和“科學”兩個學習領域,共包含10個模塊。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為必修模塊;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游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7個模塊為選修模塊。
(二)高一必修課程安排。
按照寧夏普通高中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必修模塊(每個模塊2個學分)在高一開設,依據整個高中地理必修內容來看,首先要開設必修1,必修1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和原理,才能解釋必修2和必修3中的許多問題,學習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應用于必修3區域地理中。
(三)新課程教學工作。
高一第一學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為教學內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識。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然規律、原理的推理、驗證和應用,這些課程重點、難點內容較多、教和學的節奏需放慢些,給學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間。
高一第二學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為教學內容,主要為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教學主要研究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還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等,通過活動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教和學的節奏要稍快些。
二、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必修1。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1.課時不夠:通過對必修1與必修上冊(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實際需要課時的對比分析,發現每周2課時不能滿足高中地理必修1對教學時間的要求。必修1新授課至少需要30個課時,必修上冊新授課需40個課時,兩者之比為0.75:1,而必修1實際課時數與必修上冊課時數之比約為0.67:1(按必修上冊每周3個課時,必修1每周2個課時計算)。按比例計算,必修1至少應增加10個左右的課時才能達到原必修上冊的教學要求。
2.針對學生:基礎差,困難多,興趣不濃,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3.教學內容:空間跨度大,涉及面廣,呈現方式多,理解較難。
4.教學效益:課時緊,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輸理、輕學習能力培養。
(二)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
1.必修1的規定周課時數是2,僅是原必修上冊規定周課時數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內容與必修上冊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課時數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許多“活動”、“問題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節是少了,但不少內容是原來許多節內容的壓縮,給學生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
3.學習進度超前于其他學科教學進度。如大氣運動中的受力分析,經緯線的知識等在地理學習時,物理、數學等學科還未講到,教師必須進行適當的補充,否則學生理解困難。
4.對課標理解的偏差。課標只對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作了比較籠統的規定,導致教材的知識點、教師把握知識點與課標編制人員所默認的知識點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們在教學時受老教材的影響都會補充相關知識,因此教學時間顯得不足。
三、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適當增加周課時數。每兩周增加1個課時。
(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至少可以將必修1的教學時間安排得更長些,因為必修2和必修3內容易理解,教與學的節奏可以快一些。
(三)適當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如果以上前兩點要求均不能滿足,就需要調整教學策略:
1.深入鉆研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抓住核心知識。
課程標準只是對學科能力進行了比較宏觀的闡述,因此通過集體備課,在時間緊張的背景下應該選擇最核心的知識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結合學業水平測試的要求,參考教研室的相關建議,將核心知識點列出來,要求每一位老師都掌握深度要求。
2.靈活處理教材中一些設計不合理的活動和案例。
(1)大膽舍去教材中一些設計較難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動設計明顯較難,對教學內容的幫助不大,可以大膽舍去這些活動或者活動的一部分。
(2)將一些活動內容進行推后處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調查、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來完成的,并運用所學內容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但有的設計已經超出了學生的現有水平,無法深入開展,應推后進行學習。
(3)淡化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
課本中有些活動設計較難,對高一學生處理時應淡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只能作為閱讀內容去了解。還有些活動開放性太強,主要用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視學情分析,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高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較低,學生應該能在需要的時候通過自主學習、案例等去獲得相關的知識。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在“做”中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圖”中學,建立空間位置關系。三是在“思維”中學,培養地理思維方法。通過分析成因、比較異同、說明關系、評價影響等過程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4.采用多媒體手段,化解難點,增加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多媒體將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復雜變簡單,文字變圖形,靜態變動態,化解教學中的難點,增加課堂容量,適當加快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率。但教師要注意多媒體手段的必要性和適切性,能用板書、板圖的則用板書、板圖,能用課本和地圖冊的則不用多媒體。
總之,高一地理必修模塊在教學活動中要統籌安排時間,認真分析課標,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力爭在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取得好成績。
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有很多是關于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景觀的名句,古人亦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的知識淵博程度。高中地理,尤其是新課程標準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講述自然地理,由于較難懂,所以學生一開始如果建立不起興趣的話,地理會變得更加難懂,對于教師來講也會變得難上加難,那么,如何才能在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和記憶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呢?
一、地球自轉教學實例
地球的運動是高一地理教學的重點,同時又是難點,需要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中,感覺無從下手,并且很難記住相關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述自轉速度時,可以將同志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天河”引用出來提出兩個問題:(1)這里的“地”是指哪里?(2)計算一下該地的速度是多少?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萬里嗎?比八萬里多還是少呢?同學們通過仔細分析教材中的圖得出該地的速度是1667 km/h,與圖中的赤道速度1670 km/h接近,而北京有多少度?讓學生找地圖冊(北緯40度),緯線圈的長度應小于八萬里,那么在北京坐地日行就應該小于八萬里。
二、常見天氣系統教學實例
在講述天氣系統時,學生對鋒面形成的天氣比較模糊,這時引入古詩詞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述冷鋒形成的天氣時,運用了一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币灰拐f明冷鋒移動得非???,梨花是指雪花,所以冷鋒過境會產生大風、雨雪天氣。冷鋒過后,天氣晴朗,雪花就像梨花一樣開放。在講到江淮準靜止鋒形成的天氣時,引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說明江淮的準靜止鋒發生在梅子成熟季節,每年六月中下旬,即“梅雨”。因此從這方面講,古詩詞中還蘊含著很多的地理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有著很多益處。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講到地域分異規律時,共有三個地帶性規律,一個從赤道到兩極的分異規律;一個從沿海到內陸的分異規律;還有一個是山地的垂直分異規律。在講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時,引用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解氣溫的垂直變化,直接引入氣溫直減率,每上升100米,氣溫即下降0.6 ℃,正是由于這種地帶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開的時期不同。對于我校學生,也可以引用長白山典型的垂直自然帶分異情況,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四、水循環
在講水循環時,運用李白《將進酒》詩中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導入,并提出問題:黃河之水真的不復回了嗎?同學們通過看書討論,最后有學生指出黃河之水東流入海,但是通過海陸間循環,海洋水還會通過蒸發和水汽輸送及降水三個環節回到黃河中去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加強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由此可見,如果詩句運用的好的話,及時地、恰當地引入古詩詞,有利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接受新知識做好心理準備,啟發學生回憶古詩詞,增強記憶,還可能提高教學效果,陶冶學生情操。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白山管委會長白山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