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8 09:03:59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法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我國教育法學研究現狀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教育法學的研究進入了萌芽階段,教育界和法學界開始考慮對教育立法,標志著我國真正意義上開始對教育法學進行研究。在今后這三十多年的發展中,教育法學的研究由最初的設想到現在的深化以及分化研究階段,致使現如今已經寫形成了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教育法學理論和體系。對于我國教育法學的研究現狀我們可以通過對《評論》雜志和教育法學年會論文集這兩本期刊進行分析。《評論》是我國在教育法學研究上對具有影響力的期刊,教育年會論文集是由教育法學的研究人員在年會上交流討論的論文組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并且信息量比較大。通過這兩本滲透出來的信息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對教育法學理論的研究在不斷的深入,研究人員的視野也在擴展,將更廣的領域納入到研究中來,教育法學研究已經進入到發展階段。但是與一些成熟學科如社會科學相比,教育法學還顯得比較年輕和稚嫩,還需要不斷的去探索。
二、我國教育法學既有理論體系研究
在我國教育法學發展的這三十年里,教育法學中涉及的概念、概念體系、教育法學主體以及主體間的關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這一些問題如:1)教育法學研究對象不明確;2)教育法學研究方法單一;3)教育法學性質界定不清;4)教育法學理論體系不健全;以下將對這些問題作簡要探討。
1.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的選擇標準
由于我國教育法學這門學科的建立比較晚,發展時間也比較短,就必定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依據理論來進一步說明。而缺乏理論說明將會使得學者們對教育法學的研究無法用理論體系來標示。教育法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自組織其理論、自固化其思維、自健全其機構和自外化其理論等功能。學者們在滿足這些功能的過程中對教育法學理論體系進行探討研究,然后以《教育法學》的名義出版,這將是教育法學理論體系建立的必要過程。
2.既有理論體系分析
我國以《教育法學》為名的教育法學類著作截止到現在已經有23本之多,作者都以不同的角度對我國教育法學的學科屬性、概念、理論和法制形成體系進行分析探討。本文借用申素平教授編寫的《教育法學》進行分析。申素平教授編寫的《教育法學》一共分為八章,由教育法語受教育權、教育主體與教育的法律關系、主體制度論和弱勢群體受教育權這三部分組成。是以一種新的視角來研討教育法學理論體系。根據內容我們進行分析,作者首先對教育法和受教育權的概念進行系統闡述,然后在對教育法的內涵以及受教育權的法律規范作為基礎,對社會個體與教育的法律關系進行討論,最后通過對學生、老師、學校的制度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對我國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的研究。
三、以“受教育權”為邏輯起點的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理論體系的起點也是終點,以受教育權作為邏輯起點,那么在對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它的終點也必將是受教育權。對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征
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征應包括客觀性特征、系統性特征和動態性特征??陀^性特征是由體系特點決定的。系統性特征是理論體系的首要特征,最為關鍵的特征。動態性特征是說明在微觀結構上理論體系是動態的,而在宏觀上表現為相對靜止的。
2.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由核心層面和外部層面組成。核心層面是理論體系邏輯演變的載體,外部層面是理論體系中各個元素的分解。核心層面與外部層面在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擴大豐富,各自之間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3.理論體系的研究框架
對于教育法學理論體系研究的目的就是構建一種一般性意義的,屬于教育法學自己的研究框架。
作者:高嬋單位:鄭州華信學院
一、變“教教材”為“用教材”
教材的選擇和使用是大學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材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不僅關系到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組織、設計與教學實施,也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對教材如何使用是一個有關教師教學理念的大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按照以知識帶動學生能力發展的基本思路,依照課程自身的邏輯體系和教育法律現實要求重新對教材內容進行組織,在所選用教材的基礎上,重新構建自己課堂教學內容框架,突出“教育法學”課程的理論嚴謹性和實踐應用性;二是根據大學生的學習思維特點和發展需要,在部分章節設計和使用學案,學生依托教師推薦的教材、其他參考教材或教育法學著作、期刊論文、網絡資源等進行小組合作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改革實踐表明,使用精心編制的學案,能夠實現從學生“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變。筆者作為教師,在學生進行學案指導下的分組合作學習和互動交流檢測過程中,主要充當傾聽者、幫助者、引導者的角色,有時也是權威解說者。可以說在學案理念下,不僅教師傳統教學角色發生轉換,從知識的告知者成為學生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而且對學生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自學過程,更是一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思考、嘗試學習成功與分享學習快樂的過程。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大學教材本身也反映了多樣化的學術觀點,因此大學課程不可能是一統教材,而且教師對教材的選擇上具有自主性。這些都決定了大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基本教材觀。如果只是“教教材”,顯然教學重點在于課程知識的傳授。相反,如果堅持“用教材”,則不僅傳授了課程知識,同時還會把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堂之外,也更注重大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二、變“接受性學習”為“研究性學習”
在我國,傳統的大學課堂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它是以聽講、記憶、模仿和練習為特征的學習,教師主要通過講授法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或技能。雖然諸多教學實踐表明,接受性學習并不必然導致學習過程的枯燥乏味,但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大量被動機械和無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在當前大學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要求下,這種情況下的接受性學習顯然不能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因此是要必須改革的。在“教育法學”課程教學中,筆者主要采取的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學生分組,然后各組進行教育法制與法治的社會實踐主題調查。這實際上進行的就是研究性學習。在授課之初,筆者首先就主題調研這一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實施步驟規劃、調研結果呈現方式等進行說明,還結合對教育法制與法治的現實側面考慮,先行擬定若干個調研主題,學生可以選擇教師擬定的主題進行調研,也可以根據小組的興趣自行設計和確定調研主題,最后學生進行多個主題的調研,比如法學體系中教育法的地位調查、非教育類專業教師的教育法治和法制觀念調查、家長教育法制與法治意識調查、中外大學生教育法律法制意識現狀調查、大學生教育法制與法治意識調查、小學教師教育法制與法治意識調查。各小組根據主題需要,自行設計問卷,并經過試測后正式發放問卷調查,后期利用SSPS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在調研結果呈現過程中,各小組不僅完成了正式調研報告,還制作了PPT,在全班進行調研結果的分享和交流。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式,雖然調研過程中遭遇很多困難,但是他們一致認為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對現實教育法制和法治問題有了更具體的了解,也深化了對教育法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且科研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鍛煉,是一種自我發展、自我負責、自我完善并體驗學習成功的過程,感覺受益匪淺。
要打破大學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就必須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這里的“動”不僅僅是動“手”,更包括動“腦”。研究性學習,就是這樣一種新的理念。它是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的有機結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積極主動、自主的有意義學習。這種學習“具有明確的專業方向,趨向于對深層次理論學習的理解,是以全面學習專業的基礎理論為基石,向專業前言理論的循序積累,進一步強化專業理論的實踐意義”。研究性學習主要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通過為學生提供更多地動手動腦的實踐學習活動,例如實驗、觀察、課題研究等來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種融合體驗、探究和創新的現代教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應當為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所掌握和踐行。
三、變“單打獨斗式學習”為“合作互動學習”
傳統的大學課堂學習仍傾向于學生個體的單打獨斗式學習,即學生之間在學業成績和能力發展方面沒有更多的相互影響。近幾十年,課堂中的合作與互動學習理念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理念。筆者在“教育法學”課程教學中,就注意到以下幾點。一是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習,不僅注意打破教師滿堂講的傳統局面,而且特別注意通過精心設計與實際聯系密切的問題與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與討論的欲望。有時就某個教育法律問題,學生之間有非常激烈的爭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論據,試圖說服別人。筆者作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不會輕易做出評判,而是在不同觀點中給予點撥或引導,最終的正確性認識和問題解決方案往往就在這種爭論中被清晰認識和呈現;二是注重學生個人之間、學生小組內與小組間的合作互動學習,特別是借助上文所談到的學案學習,學生小組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小組內部成員之間以及各小組之間的交流都得到加強,而且學會在積極的競爭中進行合作與協作,學生感覺收獲很多;三是注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即學校教務處提供的BB網絡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課外學習互動。正是通過這些課內外的互動探討、合作交流與學習,學生學會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如何傾聽別人的看法,學會如何深化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學會如何對學習進行反思。在大學教學中堅持合作與互動學習的理念,不僅能夠成功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單維交流,也能夠打破學生之間彼此漠不關心的學習狀態,同時也可以積極發揮學生群體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構建中的功能。因此,大學教師要深入了解這一新教學理念的內涵,并積極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把大學生的能力發展要求和自己的教學實踐方式變革真正結合起來,使教學成為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教學。五、變“知識學習”為“多元智能學習”大學是引領社會發展的導航器,大學目標的達成遠不是通過培養掌握很多所謂“知識”的人才就能實現的,大學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教學上。當前最重要的一種人才理論是多元智能人才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他認為每個人至少都有7項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
20世紀90年代,加德納又增加了自然智能與存在智能,由此人的智能至少包括9項。正是基于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解與欣賞,筆者在“教育法學”課堂教學中,首先是實現課堂教學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實現課堂教學設計的多元化,再次是實現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筆者依托多元智能理論帶來的教育教學啟示,不僅關注到學生的智能差異,而且嘗試積極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比如課堂上大量的案例分析與所提倡的問題辯爭,注重學生語言智能、邏輯智能的訓練;切實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在充分考慮到人際關系智能發展和自我認識智能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的。事實也證明,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與協作學習,學生都有很大收獲,特別是那些原本不善于與他人交流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逐漸建立起自信和掌握與他人交往的一些技巧。此外,在平時學業成績評價方面,筆者打破傳統小測試等方式,嘗試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教育法學實際問題調研、辦教育法學手抄報,或者在全班舉辦教育法學案例分析答辯會,或由學生獨立創作教育法制與法治漫畫等,這些形式的采用都是試圖對學生語言智能、邏輯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空間智能等進行的系列訓練。大學是青年學生心智發展成熟、世界觀和人生觀確定、個性形成以及職業生涯定向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大學教學中,應該清晰認識到學生的多元智能,用全面和發展的觀點去對待學生,并在反思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多元智能教學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它不僅關注每一個學生,而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與弱項,關注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并最終促成有效學習的達成,實現學生知識與多種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者:薛國鳳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在對我國依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導和保障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與準則。法律將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指導思想,并重點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障義務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問題作出了規定。新法律著力建立和完善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創新、有突破,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
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讀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條到最后一條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新的《義務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還有統一性和強制性。這三個基本支點,雖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為,但是對于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卻非常關鍵?!?
新法明確了對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第一次將素質教育明確寫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要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學的活動中。這些內容必然影響到校長的辦學思想和教師的教書育人行為。同時,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也必須肩負起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質量的責任。在實施新《義務教育法》過程中,我有這樣的思考。
總之,新《義務教育法》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成為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
我們應該熟讀新的《義務教育法》,在不斷的理解和應用中,為學生們真正的發展和成長盡一份心,效一份力。
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中央電大推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北京電大作為開放教育試點舉辦了本科開放教育法學專業。經過三年左右的教學,我深深感到開放教育與傳統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不僅意味著教育對象的開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觀念、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的開放?!遍_放教育對電大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它對電大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開放教育的教學方法,尋求最佳的教學方式,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在開放教育法學專業《證據學》課程中進行案例教學的實踐,對開放教育的教學方法作一些探討。
一、“開放教育”教學模式下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開放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師“運用廣播、電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計算機課件及網絡等多種媒體進行現代遠距離開放教育”。為適應開放教育的需要,電大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同時還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向適應開放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方向轉變。
首先,開放教育沖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網絡教學打開了教師、學生、教材、教室、黑板之間的不可分割性,教學以實時和非實時的不同方式同步進行。這使以廣播電視教學為主體、集中面授輔導和個人自學為主要形式的傳統電大教學模式要逐漸轉化為以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教學為主體、自主的個別化學習與交互式的集體協同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面授輔導為中心”必須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多媒體網絡教學為中心、以自主的個別化學習為中心”進行轉變。隨著這種轉變教學出現了許多變化:1多媒體遠程網絡教學的廣泛運用,網絡教學平臺上教學資源的大量建設,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自主上網學習;2電大教師所熟悉的面授輔導課的比例大幅度削減,教師再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在面授輔導課堂上就課程內容進行系統的講授已不可能;3教師的面授輔導課不再是系統講授,而是重點難點的提示,組織學生進行教學討論,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及對易錯處知識點講解,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教材的內容等等。教學模式的轉變及帶來的諸多變化,對電大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形成強烈的沖擊,迫使我們對此進行研究和探索。
其次,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目的是“旨在通過課題的研究和試點工作,探索并構建廣播電視大學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平逃捅究平逃瞬排囵B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應的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質量的、適應地方和基層需要的應用性高等專門人才?!备鶕@一目標,電大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和培養規格上,應更為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電大開放教育法學專業主要是培養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其他從事法律工作的應用性高等專門人才。從這一目標出發,就要求學生在畢業后要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能滿足處理復雜的法律事務的需要。實踐證明,在現代社會,僅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法律工作者還應當善于運用法律和法律知識來分析和處理各種法律事務,為此就必須精通(至少是某一領域內)法律規定和法律解釋,諳熟訴訟程序和訴訟技巧等等。而在傳統電大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系統講授的方法,注重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邏輯性,缺乏對學生的法律技巧、實際操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思維的機敏以及雄辯的口才等方面的訓練;同時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教學中缺乏啟發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從這種教學模式中畢業的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學理論和法學知識,但由于缺乏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無法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正是針對電大教學中的這種現狀,提出“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質量的、適應地方和基層需要的應用性高等專門人才”的目標,對此必須改變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素質或技能的培養,這應是電大開放教育的重要職責。
最后,開放教育法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單純的系統講授效果往往不好。學習法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法律去解決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然而法律是抽象的、一般的,現實則是具體的、復雜的存在各種各樣的變異。要將抽象的、一般的法律規則學通、學懂、學好、會用,就必須聯系實際,結合具體事例進行案例教學。例如,在證據學教學中,相當部分教學內容與具體訴訟程序有關,這些內容程式化特征明顯,單靠教師進行系統講授,既枯燥又缺乏直觀感覺,學生往往不感興趣并難以掌握,而結合實例進行案例教學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又有許多困難。而開放教育的出現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條件。多媒體遠距離教學手段的大量采用使教師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建立案例庫在課堂上使用網絡、電子課件,結合案例、結合法院開庭現場的錄像來進行講授,介紹訴訟當事人在訴訟中如何運用證據來證明有關的案件事實,司法機關如何審查判斷和認定證據,從而使抽象的、一般的法律規則變為直觀的、形象的具體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少其學習的難度,增強實踐經驗,教學效果就會大為改觀。
教學方法從屬于教學模式。適應開放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時,案例教學以其特有的優勢而在諸多教學方法中受到重視。案例教學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盛名于哈佛大學商學院,現已成為美國大學所有專業和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并為世界各國教育界所仿效。案例教學的基本特點是:它以精心選擇、合理編組、相互聯系的若干個(組)案例為基本教學內容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特別注意選取相互沖突的案例,交給學生課前預習。上課時,教師不進行系統的課堂講授,而是對所選案例提出問題和學生共同討論。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運用原始資料,陳述、分析、論證,并提出自己對案件的處理方案。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系統講授法相比較,教學主體是不一樣的,傳統講授法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案例教學法卻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閱讀、理解、思考、分析、討論、總結、歸納等環節,都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從完成案例教學任務的角度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后,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能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領會,并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在分析案件、進行辯論、起草有關文書等技能方面的訓練得到強化,在畢業后很快地適應實際操作。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適應并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遠距離教學的特點,因此成為我在進行開放教育法學專業教學的首選,并在《證據學》課程教學中予以采用。
二、“開放教育”教學模式下進行案例教學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支持服務系統
案例教學是一個系統化的教學過程,應該有一系列教學措施和教學支持服務系統與之相配合。其中比較重要的教學環節有:編輯專門的案例教材,建立網上教學平臺的案例庫;制作電子課件,選用電視、錄音、錄像、電腦網絡等多種教學媒體進行案例教學;增加案例分析在形成性考核中和期末考試中所占比例;相應的交互式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如E-mail電子信箱、BBS網上討論和答疑、雙向視頻討論、留言板、電話答疑等等)。我在《證據學》教學中采用這些教學環節并進行了一些實踐。
1.編輯案例教學教材,在網上建立教學案例庫
目前,北京電大尚不具備編輯、出版用于案例教學的教材的條件,但是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這一條件。我在北京電大的教學平臺上把《證據學》課程中需要學習和研討的系列案例(部分)向廣大學員,供下載學習。為了幫助學員學習,除了案件事實材料、思考討論的問題外,還在網上給學員提供了案例涉及的相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參考資料,以及難點提示等。學生進入北京電大的網站后,可以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對各章節的相關案例進行閱讀、理解、思考、分析、論證,結合案例內容和教師所提問題學習教材相應的內容,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上輔導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對有關案例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2.課堂上使用多媒體網絡和電子課件進行教學
過去,在教學中講解案例是比較困難的。通常情況下,一個案例的文字都比較多,在黑板上抄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簡單地讀一遍,學生又往往難以理解和解答?,F在電腦教學的大量運用,為課堂進行案例教學創造了條件。為此,我制作了《證據學》案例教學的系列電子教學課件。課件按章設立,每一章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照教材的內容,搜集、選擇相應的案例材料進行整理、改寫、編輯,并提出討論的問題。上課的時候,在講解完教材相關內容以后,可以在電腦上演示制作的案例電子課件或者上網選擇網上相關的案例,組織學生們進行課堂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是集體討論、分組討論,也可以是控辯雙方的對抗式討論。當然也可以將案例分析作為課后作業,留待下一次上課時再討論。
3.網上BBS討論
利用BBS網上討論,教師可以進行實時答疑。2001年秋我共組織、參加了三次BBS網上討論,其中最后一次較為成功。在討論中,學生除了就期末復習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詢問外,還就網絡平臺上的案例提出了問題,許多同學對案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處理意見。我對學生的看法給予了解答和分析,學生感到較為滿意。
4.通過電子郵件實現交互教學
開放教育開辦以后,電大教師都有了自己的電子信箱,而隨著上網人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也建立了自己的電子信箱,這樣通過電子郵件,學生可隨時將案例分析時遇到的疑難問題發送到教師的電子信箱中,教師收到郵件后即可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并發回學生信箱。2001年秋,我收到了學生的十余封電子郵件,多數郵件是就網絡平臺上公布的案例提問題,要求解答;其余郵件是索要相關的法律文件。我都給予了答復。
上述
一、
三、四三種現代遠程教學方法的采用,打開了各個教學班的限制,極大擴展了教學的空間,使電大的課程責任教師除了在任課的教學班以外,能夠在全市教學班的范圍內進行教學方法的試驗和改革。
5.改閉卷考試為開卷考試,增加案例分析在平時形成性考核中和期末考試試卷中所占比例。
教學方式的改變必然要求考試方式的相應改變,否則,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是一種空想。目前電大法學專業期末考試以閉卷答題為主要方式,其中案例分析一般占10%至15%的分數比例。學生為了考試,要背大量的概念、簡答題和論述題,考試成了一種記憶的較量,而綜合分析能力考核則被放在次要的地位。但是,對于電大法學專業絕大多數學生而言,提高其法律實務的綜合分析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問題。而案例分析主要是測驗學生掌握法律知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所考查的不僅是教學中的點,而且包括教學中的面;它不僅關注學生了解了多少法律知識,更關注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證據學》這門課程與其他部門法學相比,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它是專門研究在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中如何根據有關法律規范靈活運用訴訟證據的學科,其實踐性、應用性極強。為此,我將《證據學》這門課程定為開卷考試,增加試題中案例分析的比例。本門課程至今已經進行了七次考試,考試題由三部分組成,其中案例分析題40分,選擇題40分,問答題20分。選擇題中也有相當比例的題屬于小的案例分析,從而使案例分析題在整個試題中的比例超過50%.在平時的形成性考核中,也采用了類似期末考試的方法,作業中安排一至兩個較大的案例分析。這種考試方式的采用,配合了平時的案例教學,督促學生在學習時主動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習的系統性;同時改變那種死記硬背的應試方法,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三、“開放教育”教學模式下進行案例教學對學生和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案例教學法的采用使學生由被動地位轉為主動地位,由單純接受知識轉為有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從以應試為目標而形成的背書、背筆記的機械式學習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轉變為以運用法學理論、法律知識分析和處理案件為目標的能力培養和鍛練,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均可得到較快提高。但案例教學在轉變學生角色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學減少了常規面授課系統講授的時間,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研究、討論的時間,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加強自學,對教師沒有講授的教材內容自行閱讀、分析和理解。此外,學生在課后還要上網去查閱材料,下載并研究案例,進行大量的預習和閱讀。而這些學習任務的完成完全依賴于學生的自覺性。據了解,極少學生能達到上述的要求,絕大多數的學生只在上課時跟隨教師的教學進度,對有關的案例進行討論,自學的積極性較差。此外,大多數學生還沒有上網學習的習慣,要求他們上網去獲取各種學習材料還較難完成。據北京電大崇文分校《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和克服學習困難的研究》課題組對139人的調查:“在問及希望學校提供的學習模式時,有99人選擇固定組班教學,23人選擇自主安排學習方式。在問及所采用的學習方法時,有99人選擇面授教學,14人愿意自主學習?!北本╇姶蟆对趯W習支持服務系統中多媒體學習資料應用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所做的《學生自主學習問卷調查》的統計顯示:“80.7%的學生認為系統講解教材的面授教學是較好的助學方式;87.5%的學生選擇面授輔導。隨著發展學生擁有計算機的數量預計可達60%,但也有38.6%的學生表示暫時不購買計算機;專為參加試點學習在入學后購買計算機的學生僅占4.9%.”這都表明,學生尚未從傳統教育的模式下轉變過來,還不適應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而上述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們參加案例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在課堂上討論的案例較少,案例教學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據有關材料介紹,美國哈佛大學高級管理班(教學對象都是有兩年工作經驗的經理)所有課程基本上都采用“案例教學”法,在13周的教學時間內,要學習研究180個案例,大約平均每天要研究學習2個-3個案例。在學習案例的同時,還要指定一批參考書或參考材料要求學生閱讀,以幫助學生吃透案例和更好地分析案例。
“開放教育”教學模式下進行案例教學對教師同樣提出了新的要求。長期以來,電大教師的教學主要是制作錄音課、錄像課在廣播電視中播放,在教學班進行系統面授輔導。對于這種教學模式,電大教師是熟悉的,并運用自如。但中央電大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以來,新的教學模式對電大教師的傳統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要求電大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科知識,還要熟悉多媒體遠程教學的操作技能,能夠進行網上教學,包括制作電子課件,在網上接收、批改、回復作業、論文,瀏覽、下載教學所需的資料,制作教學網頁并上傳至教學平臺,利用BBS和雙向視頻系統與學生進行遠距離互動式的教學交流,答疑、解惑。進行案例教學,教師還需要在網絡上建立案例教學庫,制作CAI案例教學課件等等。面對新的教學模式,電大教師業務素質必須重新定位:1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電大教師應該成為熟悉本專業、本學科知識的行家;2要有較為豐富的相關學科的實踐經驗;3有駕馭網絡技術進行導學的能力;4具有與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相適應的科研能力。對此,電大教師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開放教育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手段,沖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教學規模擴大,空間延伸,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這類教學形式靈活機動、富有彈性、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習者獨立、自主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廣大成人學習者的青睞。但同時,開放教育又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有較大的區別。我們在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的同時,還要注意尋求和采用最佳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教學模式的變化。當然,本文所研討的案例教學只是諸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案例教學不可能完全代替或取消其它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也不完全適用于所有的課程,我們只能根據教授課程的性質來選擇最佳或較佳的教學方法。
一、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育觀念陳舊,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成人教育在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個別學校在社會效益上的重視不足。他們只注重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的多少,卻忽視教學質量的提高;片面強調了成人教育中的“函授”、“業余”、“夜大”等特點,而忽視了終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設置師資力量、安排教學課程等方面大打折扣;而成教學生本身工學矛盾的存在又使得學生的自學環節必然缺失,兩相結合必然使得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2.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模式缺乏
在部分學校的成人教育中,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教學手段,未能采取先進的、多種類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目前的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現行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障礙,往往沿用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或者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學本科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3.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選用不恰當
在課程設置上,成人教育法學本科課程也沒有考慮到成人教育的特點,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學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使課程設置與成人教育學生的期望相差甚遠。在選用教材的時候,沒有經過慎重考查,教材“過時”,無法很好的開展教學,不能及時吸收最先進的理念,不能最大程度的滿足成人教育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學改革的途徑探討
1.轉換觀念,明確定位,嚴把教學質量關
充分認識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建立有別于普通高等法學本科教育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明確定位成教法學本科教育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素質,保證和加大物質資源的投入,包括經費投入、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手段、設備等等。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達肯沃爾德·梅里安在《成人教育》中指出的那樣:“成人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為中心。”由此我們應改變“成人本科教育就是高等學歷教育速成班的看法”,應該看到,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學新的發展趨勢根據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學習的特點,選購好既不影響學科專業課程的規格檔次和水平、又適合于成人學習特點的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實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讓接受成人法學本科教育后的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即可。
2.借鑒普通高等教育先進模式,促進成教法學本科教學水平的提高
(1)診所式教學模式的試行
法學界大多數學者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法學教育必須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換言之,新時期的法學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法學素質教育,法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法律人才。這種觀念放在成人法學本科教學中亦適用。
2000年以來,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法學教育改革中,引進了美國的診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并結合中國國情加以改造,以創立法學教育的新方法,促使法律診所教育本土化,在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學校試行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所謂的診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種從案例教學法發展而來并借鑒醫學院臨床教學方法的一種全新法教育模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首先在美國各法學院興起。診所式法律教育,一方面,吸取了案例教學法的精髓,即經驗式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形式上借鑒了醫學領域的臨床教學模式,強調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法律運用過程來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法律實踐能力,從而加深對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的理解。在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學中推廣“診所式教學”,雖然存在成人教育學生有工學矛盾等問題,但是經過改良后的診所式教學,在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學中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充分運用
目前,在普通高等教育法學本科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已經越來越普遍,而在成人教育中則相對教薄弱。囿于成人教育短暫的面授教學時間,更多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趕教學進度,只能夠加快理論知識的泛泛講解,“演講”式的教和廖廖幾行板書的效果遠遠不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充分使用。
在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學中,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目標中幾乎各占一半的比重,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優點可以很好的滿足教學的多種需要。作為一種媒體技術,它所承載傳輸的信息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覆蓋了教學系統的各種要素,具有全面性、形象性和使用的方便性,能提供最新的信息和各種便捷的服務,它提供了各個部門、環節和各種要素信息之間聯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法學教學中可以通過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充分、形象地模擬教學環境,組織學生采用多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以最經濟、最直接的方式達成學習目標。如通過網絡,將校園課堂和法院審判庭聯接起來,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通過網絡,學生可以收集相關法學資料并參加討論,實現互動開放式教學。
三、進行改革的可行性
雖然,普通高等教育法學本科教育仍然是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但是,在目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自我增值及終身學習,參加成人法學本科教育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期望進行法學本科再教育的群體來說,辦學機構的辦學能力、教學質量、社會效益等是其選擇的首要條件。辦學機構只有適應教育潮流的發展,認真思考法學本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變滯后的教學培養模式,不斷提升辦學能力,辦學才能長盛不衰。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大部分成人教育都依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資源,完全具備進行教學改革的軟、硬條件。
當前,參加成人法學本科教育的學生懷著新的求學理念,選擇學校時候更看重的是教學質量的情境下,加快法學本科生教育教學模式,擯棄成人教育法學本科教學中存在的低水平,泡沫化,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與法律職業脫節等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培養實用創新型的法律專業人才,使經過成人教育法學本科學習的學生具有“法律人”應有的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法律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辦學機構增強辦學競爭力的最好手段。成人教育學生的培養質量標志著一個辦學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探索和創新法學本科教學模式,才能從根本上增強辦學機構的競爭力,為社會提供優質法律教育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辦學機構的社會效益。
一、雙重身份要求加大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法學素養
2013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強調“法律素質是現代社會公民健康成長、參與社會、幸福生活的核心素質之一”。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水平”[1]。教師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承載者,教師自身的法學素養直接關系到法制教育的成效,所以,作為未來教師的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僅僅了解教育法律部門的相關法律條文是不夠的,需要獲得法理學的支撐。同時,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當下的身份是“高等學校學生”,依據《意見》對提高高等學校學生法律意識的規定,他們也需要“了解現代法學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則、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規范,提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2]。雙重身份要求在教育法學課程中貫穿法理學的內容,而高教版《法理學》“用實踐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視實踐”的主旨正與這一需求契合。提高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教育法學課上對法理學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高教版《法理學》對教學的影響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補足實習、實訓的不足,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通過現實的教育法律案件接觸教育實踐,在模擬學校的環境中體驗為師的感覺,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用教育實踐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視教育實踐
《法理學》揭示了日常生活與法學理論之間的關系,“善于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或案例出發進行法理學思考,提煉或檢驗法理學理論。用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視生活”[3]。教育實踐中的法律問題也是法理學研究的重要現實源泉,也需要法理的提升。
(一)教育是一種秩序
教育領域的一些違法行為,與教師的法律素養缺乏、法律意識淡漠直接相關。當教師把體罰當作“正當管理”、把侮辱性斥責當作“忠言逆耳”時,他已經毀壞了教育秩序。盧梭說,有人把自己看成是別人的主人,但他比別人更是奴隸。即使他并非總是果真如此,他也畢竟確實具有奴隸的靈魂,并且在遇到奴役他的強者面前,他會奴顏婢膝[4]。對學生權利忽視的教師,也會在教育管理中輕視自己的正當權利,陷入“在自己的權利上缺位,而在學生權利上越位”的怪圈。為此,在教育法學教學伊始,我們選擇把“法的價值”補充到教學內容中?!斗ɡ韺W》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價值”中強調了法對秩序的維護作用和對自由確認保護作用?!爸刃蚴侵甘挛锎嬖诘囊环N有規則的關系狀態”[5]。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是秩序的具體特征。抽象地說,社會秩序表示在社會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系的穩定性、進程的連續性、行為的規則性以及財產和心理的安全性。依據《法理學》教材,我們從“歷史上的幾種主要秩序觀”入手,分析當下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在中小學中,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和學生家長之間的秩序關系。
(二)以教材自身的學術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法學的教學目的在于促進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法制精神的養成,使未來的教師能夠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執教。現有的教育法學教材,對法律規定“是什么”解釋的比較多,但對于“為什么”和“怎么辦”講解的比較少,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科的悠久歷史和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內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該課堂的學習興趣?!斗ɡ韺W》教材關于三種形式劃定權利和義務的界限的學理分析,使學生可以把教育法律部門中的相關權利和義務規定進行分類。如:我們以把《教師法》中關于教師的六項權利和義務歸為一類,即“由法律直接設定權利義務,并賦予以明確的內容”;我們可以把《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生存權、發展權和參與權的規定及未成年人工作原則的規定歸為第二類,即“法律只提供依據或規定某種標準,由當事人自行設定權利義務確定具體內容”;另外一些偶發性事件的權利與義務模糊之處,可以歸為第三類,即“法律設定了權威解釋制度”。法學專業以及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知道有關的法律規范,而且必須知道它們是怎樣成為這樣的法律規范以及為什么是這樣的法律規范;不僅要知道解釋和運用法律規范的技術,而且必須知道解釋和運用法律規范時應當堅持的價值標準”[6]。學習法理學,掌握適當的法律方法、培養法律理論素質和法律思維能力,比僅僅習得具體的法律知識重要得多。
(三)以法律思維分析教育法律條文
通過教育法學課程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特別是教育法律知識,而且要鍛煉學生運用法律思維分析教育法律條文的能力,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學校、學生和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國的教師教育,無論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還是課程設置,都是以教育學理論體系構建為核心,正是基于這一點,學科交叉解決教育領域的實際問題就難以實現。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是未來的教師,他們在學習期間所接受的課程內容將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研究思路和審視問題的視角。為此,借助教育法學課程平臺,把《法理學》的思想貫穿其中,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學思維能力,為日后依法從教奠定堅實的基礎。高教版《法理學》特別關注法律的執行環境,彌補了當下教育法學教材偏重于法律條文解釋說明,而缺少現實操作性的不足。在第六編“法與社會”中強調了法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明確了法律的制定與執行不僅僅是法律系統本身的事務,任何法律規定的落實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正如教育法律問題不能僅僅從學校、學生、教師、家長的微觀層面來看一樣?!胺ǖ纳诜ǖ膶嵤?,《法理學》在第四編“法的運行”中突顯“法的實施”的重要性,詳盡分析了守法的影響與制約因素,為分析教育法律條文提供了社會環境依據?!吧鐣J同”走進教師教育學生視野,在沒有補充法理學理論之前,針對《教師法》規定的六項基本權利,學生們通常從“帶薪休假”等顯性權利著眼,而沒有認識到“專業人員”在身份認定中的重要意義;沒有考慮到只有確定了教師的專業人員地位,才能使其他權利的實現成為可能。通過學習“法的實施”,學生不再把權利相對方固化,開始從更大的體統中尋找解決教育中主體利益受損問題的辦法。(本文來自于《黑龍江教育》雜志?!逗邶埥逃冯s志簡介詳見.)
三、提升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身份榮譽意識”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在論及“什么是教育”時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如何在教育法學課上,通過學習《教育法》、《教師法》等有關教育的部門法提升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榮譽感?《法理學》關于“法律職業倫理”的論述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路徑?!霸诜苫顒哟龠M法律職業形成之前,其內部就已經開始醞釀著一種‘身份榮譽意識’,進而發展為一種傳承后世的法律職業倫理,它從集團內部維系著這個共同體的成員并保證共同體的社會地位和聲譽”[7]。教育職業共同體與法律職業共同體一樣不是行業,而是職業。它不僅需要有專業學識與資質資格,而且需要踐行特殊的職業倫理,成為這個社會中最崇高的人群。這一人群的特征是什么?《法理學》教材彌補了已有《教育法學》教材的不足,明確了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首先是主體意識,即明確認識到自己是一名教師,職業平凡而又不平凡,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為此自己是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體,而不是無足輕重的客體,要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其二是權利意識,即清晰地懂得權利的正當性、可行性、界限性,在法定范圍內主張和行使自己的權利,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利,同時對一切合法的權利給予同等的尊重和維護。其三是參與意識,教師和法律人一樣應對社會更具責任力,并且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公共事業管理。其四是平等意識和寬容態度,只有具有寬容品質的教師才能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生活氛圍,只有講民主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寬容胸懷的學生。高教版《法理學》教材鮮明的理論引領特色,使教育法學教學突破對教育法條文的解釋和討論局限,使教育法律實踐與法學理論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依法執教”奠基的課程目標,也為今后教育法學教材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李洪波工作單位:黑龍江大學
一目前的開放教育法學專業課的教學現狀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法學專業被添加為開放教育的一門重要專業。為了保證法學專業的繼續存在和發展,開放教育的相關領導和責任教師一直很重視法學專業課的教授。從課前準備到課堂教授,最后到考前復習,老師們都積極參與,勤奮認真。經過20年的發展,開放教育的法學專業越辦越紅火,法學課程越上越有水平。而且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畢業生,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相繼成為了骨干,成為了社會跨越和單位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客觀的說,在前些年的法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成功的做法和經驗還是不勝枚舉的,并且也曾經多次被其他形式的辦學模式所采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法學專業隊伍的不斷壯大,法學專業的辦學領域不斷拓展,一些新興的辦學模式逐漸興起,他們及時觀察社會的發展動態,不斷發現新現象,總結新經驗,提出新問題,許多具有法學課程教學前沿的進步觀點層出不窮,對原來的教學秩序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沖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更加適合現代社會的法學教學的新模式。對比現有的新模式和開放教育原有的法學專業課教學模式,不難看出,傳統的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多,概括總結如下:
(一)教學形式原始而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一樣,都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近些年輔之以細微的為數不多的社會實踐?;A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學習要求決定了,它必須以課堂灌輸為重要教學方式,更多的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以不斷增加學生的學習內容,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知識的專業性和應用實踐性,學習是為了將知識轉化為工作實踐,提高工作效能。尤其是對于開放教育的學員,他們基本上都是在一線從事勞作,他們學習的出發點是為了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以更好地應用于所從事的工作,適應社會職業技能的發展。因此,單純的課堂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專業的學習范圍,限制技能的拓展。法學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必須更多地將書本知識聯系到司法工作的實際。原有的單一課堂面授持續了十多年,這種局面必須被打破。
(二)教學方式古老而機械
原先的開放教育的法學專業課教學方式遵循了祖先留給我們的單一方式,即在課堂上,老師的作用就是根據所備課的內容,系統連貫的講授,時而提問學員,時而獨自講解。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教師,單純的追求課堂的教學完整性以及學員的出勤率和課堂學習的情況等。對于講學的最終效果如何,學員樂不樂意聽,實際上掌握了多少專業技能,這些都被拋之云外,甚至被一些老師當作可有可無,甚至認為不是他們的責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對學員的學習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或者說,已經嚴重落伍于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的教學方式的發展,阻礙了教學的改革。
(三)教學內容表面化和主觀化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面授教學,在教學的內容上,追求的是知識的膚淺散布。反映在教學的理念上,僅憑主觀的意愿出發,或者自認為很科學、很完美、無懈可擊。客觀的深入思考,可以看出,這種教學內容實際很膚淺,只是從形式上規范了自身的教學,而實質上卻忽略了教學的真諦,破壞了教學的效果。教學的實質應當定位于學生掌握了多少,真正能夠應用于工作的概率有多大,而不是老師教了多少,教的內容廣不廣泛。
二改革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原有模式,實施現代模式的重要意義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原有的教學模式產生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教育法學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必須牢固樹立改革是為了順應社會發展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意識,使改革的成果普遍應用于工作實際,提高教學效果。(1)改革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原有模式,實施現代模式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增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帶來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教育是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全面發展的動力,沒有教育的改革和現代化,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經濟的現代化,對于在高等教育特別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力軍之一的開放教育中,率先改革教學模式,尤為重要?!耙婪ㄖ螄崩碚摰奶岢觯谌鐣纬闪藦娏倚?。法學作為開放教育的重要專業,承擔了改革教學模式的重任。(2)改革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原有模式,實施現代模式是落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是國家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證。高等教育是與我國社會的各個領域直接聯系的一個橋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直接會影響到其為社會各行業輸送的人才的整體素質,進而涉及到各項工作的優劣。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也應緊緊跟隨教育改革的洪流,不斷前進。(3)改革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原有模式,實施現代模式是提高教學水平的直接砝碼。法學專業作為開放教育的一個重要專業,在整個的開放教育教學中,舉足輕重。法學專業一直是開放教育的主打專業,要想提高整個的開放教育教學水平,改革法學教學勢在必行。(4)改革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原有模式,實施現代模式是提高執法者的執法水平,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開放教育的法學專業的學員,大多是正在或者即將進入司法部門工作的法律工作者。學習效果的好壞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到未來執法的水平和效率。社會的發展,也必然帶來司法執法的進步。社會上的新現象層出不窮,這就必然要求不斷提高司法執法人員的素質和水平。作為直接培養法律工作者的陣地之一的開放教育的法學專業,要不斷改革原有的落后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技能,為學員的良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現代開放教育法學專業課的教學模式
開放教育的法學課程要緊跟時代潮流,尤其是要跟隨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潮流,主動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的專業教學理念,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努力探討,認真總結,形成獨具特色的、科學高效的、能夠深入廣泛的應用于法學實踐的教學新模式。(1)堅持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方式的靈活性的統一。開放教育法學專業課的教學,必須突破原有的單一課堂面授的限制,充分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推廣多媒體教學,發揮網上優勢,全面搜集、查詢和整理教學資源,靈活多變的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科學的傳授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既要將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融入到整個高等教育教學的體系中,又要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其特殊的專業學科特點和組織教學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實施特色教學。法學是一門工具性能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倡導依法治國的當今,教學思想中要始終貫穿著學以致用的主體理念。充分思考和挖掘一切科學的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大范圍的展開案例和司法實踐教學。努力創設不同的情境,多方面獲得教學資源,全方位引導學員開發潛能和智力因素,提高學員的司法實踐的能力和素質。(2)深入組織實施教學,客觀地傳授法學專業知識。在組織實施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全面熟練地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充分保證傳授知識的內容的準確性。開放教育法學專業課的任課老師,不僅要在上課前認真備課,更要到相關的司法和執法部門去深入調查和實踐,獲得最直接的法學知識,深入思考,及時全面的總結,最后集中教材內容和實踐認識,形成最終的教學內容。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杜絕知識的主觀化,確保教學內容的真實可靠。對宏觀的法學知識和內容要進行分解,形成系統的具體的知識點結構,將每一個知識點輔助相關的案例,組織實施教學,以強化學員對知識點的了解。開放教育的法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各個組織實施教學的老師,必須嚴格對待自己,不斷更新知識內容和教學理念,貫徹教學相長的工作態度,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
本文作者:田露工作單位: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1推行“診所式”法學教育,加強法學實踐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電大作為一所的開放性大學,也應嘗試開展診所法律教育,通過設置診所法律課程,來推進中國的法學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法學應用型人才。電大探討將“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改革,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等具體工作結合起來,來加強法學實踐教學,推動電大法學實踐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凝煉出廣播電視大學法學的實踐教學上的特色。
2進行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行“診所式”法學教育的具體做法
(1)結合成人學習特點,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大學法學資源,試點開設“診所法律教育”課程。試點開設課程首先以勞動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繼承法、未成年保護法的內容為主。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以后能深入到本職工作中或者法律實習崗位為需求者提供法律服務;(2)把診所法律教育課程的開設與教學計劃的修改結合起來,將診所式法學教育貫穿到法學人才培養計劃中。結合開放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對法學教學計劃進行修改,在加強法律基礎教育的同時,強化增加本學科課程的素質。(3)開設診所法律教育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改變傳統法學教育的模式,在重視系統講授法的同時,大力提倡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4)加強實踐教學,建立起一套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把診所式法律課程與畢業實習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套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性教學。通過學生小組學習、BBS討論,及實地模擬課堂,并開展法庭論辯賽,模擬審判等方式進行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實踐環節展開實踐教學。并設立法律服務中心為需求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務。(5)利用廣播電視大學的資源,建立診所法律教育的平臺。
3推行“診所式”法學教育的具體策略
(1)設置“診所法律教育”課程,由具備律師執業資格的教師組成診所法律教師團隊,負責提出課程設計方案。設置出一系列的實踐性法律課程。有必修實踐性課程、選修實踐性課程,校內實踐性課程、校外實踐性課程。(2)開設法學實踐教學中心,設立相應的平臺以便開展診所法律教育。聘請在法律實務部門活躍的律師、具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的資深的法官、檢察官來學校舉辦法律講座,或者不定期地進入課堂講解典型案例,讓學生通過律師、檢察官、法官來了解社會、了解自己今后將從事的職業,為其自己以后從事法律工作奠定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基礎。
4結語
推行“診所式”法學教育,加強實踐教學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思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參與,自主學習,并在實施中進行適當的輔助指導,充分發揮好教師的“輔助”作用,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主動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方法,訓練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既具有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又能適應現在社會發展需要的專家型、技能型法律人才??傊?,法律診所式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今后開放教育的法律教學中,應該將這種教學模式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員真正從中獲得知識并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本文作者:才玉娜工作單位:遼寧廣播電視大學
教育法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我國教育法律體系框架的形成和人們認識、評價教育法律現象的能力以及作為這種認識、評介成果的文化逐漸成熟,教育法學學科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孫霄兵博士所著《受教育權法理學:一種歷史哲學的范式》,就是近期有代表性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
概覽該書,最突出的印象是著者提出了以受教育權為核心構建教育法學乃至研究教育學、教育史的新視角。該書認為,受教育權是更重要的教育法學概念,教育法學應當是教育法律權利學,應當從此出發強調教育本身的基本因素和動力,構建以人的受教育權利的實現狀態為起點和標準來探索、構建和反映的教育法學體系。這一立論及其理論框架構建符合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原理。就法理學而言,法是以權利和義務規定人們的行為規則和調整社會關系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范的核心內容,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貫穿于法律現象邏輯聯系的各個環節、法的一切部門和法律運行的全部過程。從更深層次來說,權利和義務全面表現和體現了法的價值。人類的教育現象從總體上包括舉辦、實施、接受、管理和參與教育的五大類活動,涉及到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教育機構和家庭等眾多的主體。抓住受教育者這個主體,突出其接受教育活動中的權利,并以此為原點構建教育法學,這是該書的一大理論貢獻。
基于同樣的原點,該書進一步延伸到教育學和教育史的領域,提出從人的受教育權利角度研究教育,解讀、分析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體制、教育教學方法等,提出通過對受教育權發展變化特別是與不同文明形態發展關系的研究,透過受教育權發展變化的歷史,揭示教育發展的必然規律。這無疑將催生出教育研究的新領域,產生新的突破。
正是基于上述全新的視角,該書以哲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和政治學為理論基礎,對受教育權的時態和走向進行了跨學科的全景式的掃描,概括出受教育權的經濟學范式、哲學范式、法學范式和政治學范式的基本類型,并就受教育權的辯證互動關系做了系統的理論描述,詳盡分析了受教育權范式的歷史運動及其相應的發展方式、保障體制、管理制度、進步作用和歷史局限,指出了受教育權范式的四個基本特征:(1)受教育權范式是權利本位范式,權利主體是決定一個社會教育性質的基本因素,是受教育權范式的核心和基礎,居于中心地位,受教育權權利主體是受教育權范式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2)受教育權范式是受教育權權利主體與權力主體結合的范式,是權利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范式;(3)受教育權范式既是歷史的,又是邏輯的,是歷史哲學范式;(4)受教育權范式呈現出既是一元的又是多元的范式,是實踐本位范式。這些研究,使該書提煉出的受教育權問題的概念體系和范式模型具有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比較系統地揭示了受教育權的歷史發展、邏輯發展和當前實態,在邏輯(哲學)、歷史和實踐三者間實現自洽和互洽,從而促進人們對受教育權問題的深層把握。
該書在構建受教育權范式理論的基礎上,透過漫漫的歷史長河,從文化發展和文明演變角度對受教育權予以哲學形態研究,歸納出五種范式,即:以身份和地位的同一或認可為獲取教育權的條件,以君權或王權為后盾,以培養特權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特權化范式;以信仰的同一或認可為獲取受教育權的條件,以神權為后盾,以培養宗教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宗教化范式;以行為的同一或認可為獲取受教育權的重要條件,以政權為后盾,以培養政治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國家化范式;以經濟利益(能力)的同一為獲取受教育權的主要條件,以物權和產權為后盾,以培養經濟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社會化范式;以人的自由和個性發展需求為獲取受教育權的主要條件,以人權為后盾,以自由人為培養目標和法律現象的個性化范式。
著者還深入探討了受教育權的法理學。并對其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同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特點進行了論述,使抽象的法理與具體的歷史階段中的受教育權有機聯系起來,深化了受教育權的法理學。同時,初步分析了受教育權范式變化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論述了上述五種范式的依次性、繼承性、兼容性和主導性的關系,結合史實指出了受教育權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該書在闡述上述五種范式過程中,解析了特權、神權、政權、物權和人權五種權力和與這些權力相適應的五種社會(特權社會、宗教社會、政治社會、商業社會和人性社會),進而提出了與五種社會形態相適應的五種文明形態:軍事文明、宗教文明、政治文明、商業文明和教育文明。指出這五種文明構成了人類文明史的全貌,五種權力、五種社會、五種文明的互替嬗變,根本動力在于權利主體不斷要求擴大權利引起的,權利斗爭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這是個首創。盡管關于“教育文明”的內涵及其據以立足的依據尚需要進一步論證,但該書首開先河的“教育文明”之說,對我們加深對教育的認識,還是有啟迪的。
著者在書中大聲疾呼:“當新的教育文明展露之際,發展教育及其所帶動的科技發展和政治建設,是抓住新的文明興起機會的關鍵。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錯失了工業革命、商業文明發展的先機,現在必須搶占教育文明這一制高點”。這一見識,角度新穎,見解獨特,足以引起我們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該書雖然是探討教育法學原理的理論著作,但著者強調它是把實踐作為最初起點、最高抽象點和最后歸宿點的實踐哲學,注重主體、注重價值、注重歷史、注重實踐,追求的是哲學論、歷史論和實踐論的有機結合。書中專辟一編,就當代中國受教育權的現實和未來、受教育權的立法、受教育權的行政實施、受教育權的司法保護四個層面,剖析了受教育權的實現前提和要素、受教育權的原則確認、受教育權的國家保障和受教育權的法律救濟等實務性問題。書中還精選了17個案例,涉及到因成績原因、身體原因發生的高考錄取訴訟,因入學年齡而發生的義務教育入學訴訟,因對學生的處分引起的訴訟,因頒發學業、學位證書引起的訴訟,受教育權作為憲法權利的訴訟等。由于著者身在中央教育行政機關主管政策法規司局的特殊和便利位置,這些案例不僅很好地支持和詮釋了書中的觀點,而且對于我們從深層次認識受教育權、恰當處理相關事項很有參考價值。
在該書實踐論編中,著者還論及了當代中國教育發展不平衡、多種范式并存的國情及其歷史由來,提出了中國受教育權范式轉型的七條建議:(1)明確轉型的原則———領先或同步于社會轉型;(2)嚴格限制特權化范式,防止教育腐??;(3)嚴格限制宗教化范式,教育與宗教相分離;(4)積極合理發展國家化范式,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國家在教育投入、加強教育公共體系建設、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等職責;(5)積極合理發展社會化范式;(6)大力促進個性化范式;(7)正確處理受教育權國家化范式到社會化范式和國家范式、社會化范式到個性化范式這兩個轉型之間的關系和步驟。這些建議觸及了當前教育的弊端,基本上體現了教育的今后走向,對制定教育政策、實施教育活動的各方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意義。
誠然,構建中國特色的教育法學學科體系尚在過程之中。有些問題,如書中提出的國家化范式在當代的作用、受教育權范式的轉型等,還有待理論界做深入的研究。但《受教育權法理學》的問世,無疑對我國教育法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具有濃重理論色彩的清新空氣,為該學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
我們都知道,教育能夠決定和改變一個人的未來和命運,教育也能改變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前景。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作為學校中的一名普通教師,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之后,對提高師德修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義務教育法》賦予我們的義務。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教育新風。教育原理告訴我們,教育必須有明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主要解決人的發展問題,喚起學生精神世界能動、自主的能力,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读x務教育法》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于職守。教師必須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
我是一名教師,肩負著育人的重任。于是在學習之余,更應從自己過去的工作中找出不足,必須全身心地去愛自己的學生。喜歡學生,愛護學生,服務于學生,這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職。師魂即師愛。要在實際工作中,時時處處體現師愛其實并不簡單。有時,細小的一個工作,看似簡單的一種舉動,也許會折射出我們教師的教育理念。班級中的王新博同學,知識欠缺的太多,為了使他盡快的追上隊伍,就利用課余時間給他補課,同時發動班級學習好的同學幫助他,他的成績提高的很快。既方便了學生,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更增強了困難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我想,這小小的改變中,就蘊涵著老師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也是大家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之后的一種新的有效嘗試。教師站在了學生的立場上,改變了自己原本已經習以為常的一些教學行為,目的則是為了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作為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發展負責,尊重他們的人格,在求知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原有的基礎與能力,因材施教地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因地制宜,潛移默化地幫助他們學會做人,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才稱得上不辱使命。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地今天,作為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抱著過去的應試教育一套而不放,應該讓學生走進更廣闊領域學習,力求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師德風范,不斷更新自己的學識。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為形成良好的師德風尚而出力,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愛崗敬業,使自己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于職守。《新義務教育法》頒布后,我校教師在學校領導的組織下,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對如何才能強化師德,樹立教育新風,每一位教師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體會于是在學習之余,僅靠著自己從教以來點點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學中留下的遺憾,終于明確: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師勢在必行的工作、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新義務教育法》頒布后,我校教師在學校領導的組織下,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對如何才能強化師德,樹立教育新風,每一位教師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體會。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認識和感受。
《新義務教育法》對教師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于職守。《教師法》告訴我們: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和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明白了自己的職責所在,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雖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卻肩負著為祖國的未來夯實基礎的重任。于是在學習之余,僅靠著自己從教以來點點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學中留下的遺憾,終于明確: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因為當你走進學校大門時,你的一切就已經不屬于你自己了,而是屬于孩子們。喜歡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天職,正所謂:師愛即師魂??墒窃趯嶋H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做到喜歡每一個孩子,卻是非常不易的。教師不應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親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應在乎學生是否學會做人,是否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應本著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這樣一個原則來教書育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師勢在必行的工作。如何做到真正減負?怎么樣做才能減到點子上?每一位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為了打破傳統教育模式,讓學生在更為廣闊、寬松的學習和生活空間里,接受全面的培養,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除了針對課堂教學加以改革之外,我對學生的作業布置中也丟掉了以前的簡單重復的內容,改為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分層次設置不同的作業。
導致師德失范現象的因素很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教育理念陳舊,其理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忽視了學生人格培養,沒有注意心靈的溝通。二是教師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質,而教育學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質,心理品質的缺乏輕者對學生惡語中傷,重者對學生體罰。三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急功近利,缺少愛心,不會關愛學生。四是教育評估機制,仍以應試成績為核心,教師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延緩了師德建設的進程。師德形成決非一種表面的具體行為。任何一種師德表現都能折射出深層的東西,它包含著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管理觀、學習觀、評價觀等一系列相關理念在內的綜合觀念。一句話,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樣的師德表現。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為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么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于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這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不斷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教育需要的是對學生有愛心,對工作敬業,對自身不斷充實的高素質、強潛能和綜合知識能力完備的教師。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努力后,早日成為這樣一名高素質的、合格的教師。
義務教育法實施20年后重修,增加內容很多。做老師就應該是懂法、守法的老師。因此,利用空余時間,我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應嚴格遵守義務教育法,依法執教,愛崗敬業,作到既教書又育人,為培養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在對我國依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導和保障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與準則。法律將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指導思想,并重點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障義務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問題作出了規定。新法律著力建立和完善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創新、有突破,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程,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
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為學校辦學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義務教育法》中,四處提到非凡教育,充分體現了這屆政府人文化的關懷和親民的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升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障,讓這些有殘障的孩子、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黨對他們的這種關懷。從這一點上看,新《義務教育法》凸顯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奮和欣慰。
新《教育法》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通讀新《義務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靶碌摹读x務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還有統一性和強制性。這三個基本支點,雖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為,但是對于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卻非常要害?!?
新法明確了對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第一次將素質教育明確寫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要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學的活動中。這些內容必然影響到教師的教書育人行為。在實施新《義務教育法》過程中,我有這樣的思考。
目前,整個社會對考學越來越重視。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的中學,很多家長不惜重金買學區房,北京的一個媽媽甚至花十萬元買了個門洞,為的是孩子有個好學校上。再有就是家長為了孩子能擇校,周六、周日給孩子報很多班,為的是拿這證書和那證書,使他們成為進中學的敲門磚。
針對近年來義務教育發展中出現的“擇校熱”等新問題,新義務教育法明確“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薄皩W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我相信在新法的保護下,每個孩子都會受到同等的教育的。
教育中的熱點問題,在《義務教育法》中都有了明確的說明,我相信教育將走上規范的法制化的道路。
這兩天,新的《義務教育法》發到了手邊。細讀那上面的六十三條法律法規不難發現新的《義務教育法》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九月一日,與全國兩億中小學生有關的新版《義務教育法》已經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繼1986年版的《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首次啟用修改后的新法。
對于所有的中國孩子們而言,這部新法對他們今后受教育的生活有了新的規定。通過學習新版的《義務教育法》,不難發現這部法律法規在九個方面實現了突破。
第一,指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個根本的方向。上個世紀,由于各地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使得義務教育階段形成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乃至學校之間較大的發展差距。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差距越來越大。新《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納入了法制的軌道,將均衡教育思想作為新《義務教育法》的根本指導思想。
第二,明確了義務教育承擔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使命。我們過去推進義務教育時,主要是解決孩子有書可讀、有學可上的問題,還談不上素質教育。新《義務教育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義務教育納入到實施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項新的歷史使命。新《義務教育法》同時把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點,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
第三,新的《義務教育法》回歸了義務教育免費的本質。普及教育、強制教育和免費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本質特征,免費的步驟可以根據國情來分步實施,但必須堅持免費的特點。公益性是整個教育事業的特征,義務教育要更徹底一些,不僅僅是普及的、強制的,還應該是免費的。新《義務教育法》在免費教育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學費的基礎上增加了不收雜費的內容。中心財政將從今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免除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雜費;城市地區還要深入調查研究、制定方案、加快進程。
第四,進一步完善了義務教育的治理體制,強化了省級的統籌實施。此次新《義務教育法》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在“以縣為主”治理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省級政府的統籌和責任,實踐著從“人民教育人民辦”到“義務教育政府辦”的轉變。原來看到鄉鎮一級難負其責,就將統籌責任放到縣一級;現在縣級基本上是吃財政飯,也無力承擔,事業的發展必須要加大省級的責任。對教育的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保障的力度、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支持而言,省級的統籌都非常重要,這也是新《義務教育法》的一大亮點。
第五,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再一次明確了義務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分擔機制,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義務教育經費預算單列;規范義務教育的專項轉移支付;設立義務教育的專項資金。通過這樣幾個渠道,建立起義務教育比較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
第六,保障接受義務教育的平等權利。新《義務教育法》強調了對非戶籍所在地,非凡是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確定了流動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為他們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這將會對城市化進程的平穩推進起到要害性作用。
第七,規范了義務教育的辦學行為。過去我們對義務教育的辦學行為主要是從政策上進行規范,新《義務教育法》對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出手是比較重的:一是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要害是要對學校在資源、政策上進行公平的分配,不得有政策、資金、資源的傾斜,這一條體現了全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強烈愿望。二是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也就是“名校不能變民?!薄H堑?5條的規定,“學校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不得以向學生推銷或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
第八,建立了義務教育新的教師職務制度。過去我們中小學的教師職務序列是中、小學分設,中學的初級、中級、高級與助教、講師和副教授相對應,而小學則達不到。新《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職務序列打通,小學和中學的差別不復存在,初級、中級、高級都與助教、講師和副教授相對應,小學教師也可以評副教授,對小學教師是很大的鼓勵。這一新規定對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聰明才智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尤其是讓小學教師看到了自身發展提高的前景,對小學教師是個福音。這個全新的制度,在教師職務制度上有了新突破。當然還需要一些配套性的規定。
第九,增強了《義務教育法》執法的可操作性。全面規定了《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責任,63條中有10條規定的是法律責任,將《義務教育法》的執法性、操作性提到一個空前的高度。而且規范了22種違反《義務教育法》的違法行為及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過去的18條《義務教育法》雖然起到了很大的歷史作用,但操作性比較差,新的《義務教育法》則完全彌補了這種缺憾,大大增強了可操作性,加大了執法力度。
新的《義務教育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經過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新《義務教育法》,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均衡發展的思想等等。
作為一個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我們不應僅僅做到自己學好這部法律,更要在平時的工作中注重做到依法辦事,依法執教,從自己做起,把法律條文中的規定落到實處。做個懂法、守法、宣傳《義務教育法》的好教師。
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在對我國依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導和保障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與準則。法律將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指導思想,并重點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障義務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問題作出了規定。新法律著力建立和完善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創新、有突破,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
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為學校辦學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義務教育法》中,四處提到特殊教育,充分體現了這屆政府人文化的關懷和親民的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升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障,讓這些有殘障的孩子、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黨對他們的這種關懷。從這一點上看,新《義務教育法》凸顯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奮和欣慰。
作為一所普通初中學校的校長辦好每一所學校,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學,不因為家庭條件的差異和學校條件的差距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新《義務教育法》的最大受益者。農村蘊含著大量的人才,還有待開發的人力資源,從法律的角度給他們一個平等就學的機會,未來,國家和民族也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探索打工子弟如何接受義務教育12年了,新《義務教育法》的出臺,消除了我這些年的一些困惑,盼了這么多年,新《義務教育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交學費和雜費,這對農民工子女來講意義重大。繳納學雜費,這些錢對于城里孩子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對于打工子弟家庭來說,每月的收入是800元至1200元,學雜費是一個不小的負擔?,F在西部地區已經實行了“兩免一補”,但打工子弟走進城市來以后,什么時候也能夠免費入學,這是孩子們和他們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
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讀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條到最后一條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靶碌摹读x務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還有統一性和強制性。這三個基本支點,雖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為,但是對于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卻非常關鍵。”
新法明確了對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第一次將素質教育明確寫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要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學的活動中。這些內容必然影響到校長的辦學思想和教師的教書育人行為。同時,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也必須肩負起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質量的責任。在實施新《義務教育法》過程中,我有這樣的思考。
目前,整個社會對考學、對分數越來越重視。前幾年當校長,考分只是家長關心,社會關心,近幾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領導也十分關注,將一些考分指標壓到中學校長身上;指標逐級分擔,任課老師也承擔著很大的壓力。一旦中考成績滑坡,社會不認可,領導也責難。怎樣處理好文化課的學習考高分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關系,對于一個校長來說,確實很難。
提高教育質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要提高教師質量。教師專業化的問題也正影響到學校的教育質量?!八刭|教育必須由高素質的教師來實現,但是農村初中校面對很多教師自身素質不高的現實問題。不能否認,素質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阻力很多,困難重重。盡管如此,并不是說素質教育一定要等到教育均衡以后才能實現,在現有條件下學校也應該有所作為。多年來,××中學在推進和落實素質教育上就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關于學生素質的評價就已經堅持了十年沒有中斷。目前學校將學生德智體美勞幾方面素質,分成可操作的92個評價點,每兩周自評一次,時間在8分鐘左右,使學生在不斷地內省過程中,收到以評促行的良好效果。我相信,不管在什么樣的辦學條件下,開展好德、智、體、美、勞、心理等多方面行為素質評價,是實施素質教育一個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不是一種運動,也不是一陣風。素質教育的落實需要細致的工作,落實在每一個孩子在學校中的每一天,體現在學校各項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素質教育不應該是難以作為,只要能靜下心來,仔細地去思考如何在一些細節上、在各個學科上下功夫,腳踏實地去研究教育教學、課程以及學校活動設計,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結合學校自身實際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在學校層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要領會新《義務教育法》的精神實質,特別要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加以落實。從法人的角度,把教學質量作為辦學的一個核心,通過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體現《義務教育法》對殘障孩子享受均等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在管理的保障層面把新《義務教育法》作為一個課題去研究,在落實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多年來,打工子弟學校始終在漂泊狀態,辦學條件差,校園都是租賃的。目前北京近360所打工子弟學校,其中經過審批的只有54所。實際上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政府能夠按照新的《義務教育法》,來給這些孩子提供和創造條件,將部分閑置公辦中小學的校舍給打工子弟學校使用,就能解決很多困難。
貫徹實施新《義務教育法》,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感悟法律條文背后的基本的價值取向是什么。其二是按照法律要求,依法辦學,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折不扣地執行法律。第三要不斷發展法律條文的內涵。針對學?,F在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和瓶頸問題,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方法執行法律條文,根據各地方的不同情況來處理。將只要學業分數的評價向多元化評價推進,將終結性監控向過程性監控推進,都是確保素質教育穩步實施的基礎?!痢潦薪涛惨恢痹谒伎继剿鹘⒘x務教育階段的質量監控體系,使區縣政府正確看待區域內義務教育的質量內涵。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不是教育行政部門教校長怎么去做,而是取得廣泛共識以后,校長自發地學法、守法和用法。同時也會產生出各種各樣創造性的做法,新《義務教育法》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執行空間。
我們在追求一種教育理想,一種發展的理想,這種理想我們并不強求最后百分之百地實現,事實上,在追求的過程中,每個人、每所學校都會得到真正的成長,而每個人、每個學校真正得到發展了,才是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目標實現。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提出縮小辦學差距,不分重點校、重點班,非常人性化,體現了對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樣的家庭背景和經濟實力,每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我最關注的就是重點班的問題。相對于其他教育人群而言,校長們更為關注的是學校層面的教育均衡問題。高鐵忠認為,傳統的“重點班”劃分不利于學生的均衡發展。根據學生考試的成績劃分為重點班、普通班以后,有些普通班的教學就非常困難,老師教學積極性不高;由于學生中缺乏“領軍”人物,無論是班級管理也好,德育也好,都是一潭死水。新的《義務教育法》實施后,“重點班”被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但高鐵忠同時也擔心這可能會使學校流失一批優秀生源。
作為基層工作者,感覺到學生的差異的確很大。在我們學校今年有30多個學生公共英語過了二級,也有的初一的孩子,一百以內加減法都算不清楚,如果把他們全都分到一個班級,老師的因材施教就比較難,往往是照顧到這兒就顧不到那兒。近年來,中關村中學就辦了一些實驗班,而不是平均分班,讓孩子在差不多水平的情況下,在教師的因材施教中得到比較好的發展。邢筱萍認為,教育均衡就是讓所有的孩子,同在藍天下,都應該享受到同樣的教育,但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均衡,因為不均衡是絕對的,百分之百的均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摘要】教育法學對當今的教育事業具有重大的推進意義,作為現代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者,有必要從多角度、多側面的去了解和認識教育法學這門學科,因此對教育法學的認識也不因只限于其本身,還因有對其體系的思考,所以在學習教育法學的過程中還應對教育法制、教育立法等進行研究。同時,也將法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更好地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關鍵詞】教育法學教育法制教育立法
近期對《教育法學》的學習,讓我收獲頗豐,感觸尤深,我對教育法規及其發展、各類教育法律和現階段的國內外教育發展現狀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就教育法學的各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感悟。
一、教育法W
教育法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性綜合學科,是法學原理和教育學原理的有機結合。作為現代教學工作者應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所以在此,我們也有必要了解教育法學的發展趨向。在位的教育法學研究中主要側重于已下三個方面:注重開展教育法學微觀研究課題;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研究熱潮,促進教育法學的普及與提高;成立有關學術團體,提高教育法學研究水平。了解這些發展趨向也將有利于學校相關活動的展開。
馬克思之以理論一直強調實事求是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為進一步突顯教育法學的意義,我將結合實際事例進行剖析:
例如,1998年3月20日,星期五,黑龍江勃利縣新起小學。一名叫王賀的小學生在教室見到一條金項鏈后,發揚“拾金不昧”的精神將項鏈交給老師,而老師卻謊稱這是一條鍍金的假項鏈就將其占為己有。事發后,雖然事情的到圓滿解決,項鏈物歸原主,王賀也被評為三好學生,一向想受人敬仰的老師的不正行為卻給這顆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永恒的陰影。他自己都不知道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該如何面對。
這一案例就充分說明了一個教學人員不懂教育法學,不能依法行教給社會帶的嚴重后果,他對學生心靈的不良影響有可能是終生的。所以作為同一名合格的教學工作者應認真總結、體會上述中歸納的教育法學知識,為自己的學生做出表率。
二、教育法制
教育法制是國家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法制的存在與其它所有制度一樣有它存在的社會基礎,即社會整體法制建設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資源的合理整合與配置;教教育觀念現代化;全體公民具有較高的教育法律的意識。
例如,1999年9月6日上午,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北喇喇地村小學發生重大集體中毒事件,師生共有150多人出現中毒癥狀,被送醫院救治。那是星期一,是該校例行召開全體師生大會的日子,大約從8點10分開始,該校陸續有學生和老師出現中毒現象,送來醫院檢查后發現是“砷化氫中毒”,經相關部門調查發現,原來是北喇喇地村小學周圍的小冶煉廠在冶煉銅、鋁、鉛、錫等有色金屬中揮發出的砷和硫等有毒氣體所致。
在該案中的小冶煉廠本應是被國家明令禁止,但由于“小冶煉”在該縣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一直被當地政府所“默許”。試問在經濟發展與師生安全兩者間孰輕孰重,難道當地政府不該為此事件負責嗎?針對這個事故,很顯然責任不在校方,當地主管部門、環境監察部門等沒有嚴厲治理清查違法小冶煉,從而致使空氣里有毒氣體嚴重超標,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學校也不是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學校也要起到監管的作用,畢竟校園也算是學生的避風港灣,學校也理應為學生維持一個至少安全的學習生活場所。依據教育法制的相關規定,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對教育執法負有一定的職責,要及時糾正教育違法活動。
由此,我們應該的出兩個重要結論:一是教育法制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地位重大,如果沒有健全的教育法制,師生的合法利益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后果之嚴重,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二是我國的教育法制現今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深入的貫徹。這就要求我國在健全教育法制事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教育立法
教育法制的首要工作是教育立法,教育立法的質量又直接影響著教育法規的實施程度,影響教育法規的權威性和實施效果。特別要注意的是,處于教育法學學科深入發展時期我們尤應重視教育立法的科學性。法律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產物,要做到科學化就必須符合兩個標準:是否符合教育規律,是否具有可行性。而其制約因素在于:教育立法科學化受國家主要方針政策的制約;教育立法科學化受人們對教育規律認識程度的制約;受社會物質條件的制約。而我們要實現立法科學就要建立科學民主的教育立法機制;就要依法清理修改現行教育法制、法規和規章,維護教育法制的統一;就要加快制定、實踐迫切需要的教育法律,建立完善的、科學的教育法律體系。
例如,2005年9月1日,是廣州增城市新鎮聯安村材育小學開學的日子,這一天,學生家長不僅要帶孩子交納學費進行注冊,還要“義務”向學校繳納幾十到上百公斤的木材,這在該村已經竟形成了一個傳統,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學校的這一行為越來越受到家長的反對,覺得這樣給家聽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同時認為自己沒有這樣的義務,而校方則認為學校財政自己支付不起學校用柴,且交柴從三年級開始交起,四年級每人交50公斤,五年級每人交75公斤,六年級每人交100公斤,若不愿交柴家長可以以每50公斤10元的現金抵交木柴,校長覺得也是在按規矩辦事,學校經濟有困難,自己也很無奈。
如上述案例屬于教學工作中的棘手事件,從事件的主客方和學校的角度理解,雙方的觀點都各有道理,這時該如何判定就成了一個問題。很明顯校方的這一制度是不合理的,是沒有法律依據的。但要推翻校方的這一觀點則必須要在教育立法中建立完善的立法制度,有嚴謹的態度,考慮到社會的方方面是法律能在現實社會中做到行之有效。
總記
教育法學是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它由一系列的相關知識構成了一個整體。如教育法學是框架、是理論指導;教育法制是教育法學的具體實施,而教育立法則保障了二者的現實可行性,凸顯了其法律強制性,它們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所以也應有所闡釋,對它們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們對實際問題的合法處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更投入的學習,是自己對教育法學有系統、清晰的認識,使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對實際問題能有更好的見解和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