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9 04:16:53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學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工作建議
1突出龍頭建設
咱家集團5000萬只肉雞、維爾鴨業5000萬只肉鴨、雛鷹集團400萬頭生豬、龍興公司130萬頭生豬、洮北亞亨公司100萬只肉羊和白城工業園區中綠粗雜糧等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項目的續建進度。同時,下大力氣研究解決鎮賚飛鶴、白城龍丹、盛吉生物等企業的滿負荷生產問題,使其早日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吸引域外客商來白城投資,重點在玉米、綠豆、花生、肉羊等產業上再啟動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項目,盡快把特色原料大基地建設成特色農產品加工大產業。積極挖掘現有企業潛力,推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
2完善聯結機制
促進緊密合作組織各地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典型輻射等措施,鼓勵農民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推進原料生產基地向“一鄉一品”和“數鄉一品”的專業化方向發展。大力引導龍頭企業把生產經營重心由加工、銷售領域向原料供給領域前移,采取簽訂訂單、土地入股、長期租賃等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設一批與企業加工需求相適應的原料生產基地。
3實施品牌戰略
提高市場競爭力積極引導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樹立“品牌經濟”意識,鼓勵和扶持具有過硬產品質量和較強經濟實力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認證和申報工作。借助域外招商引入的“飛鶴”、“龍丹”、“雨潤”、“金龍魚”等中國馳名商標,加快開發彰顯白城特色農產品品質特征的乳產品、油產品、米產品、禽產品等知名品牌,精心培育展示白城地域優勢的優質大米系列、高檔白酒系列等知名品牌。
二.為加快發展白城市綠色農業
建設吉林西部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基地,特提出建議如下:一是建議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強化金融部門的職能作用,針對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收購時間集中、存儲周期長、需求量大的行業特點,制定特殊的信貸支持政策,盡最大努力滿足加工企業貸款需求。在稅收政策上,建議國家對白城這樣地方財力非常薄弱、無力對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放水養魚、給予和落實扶持政策的地方,再給予一些特殊優惠政策。二是建議加大對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對白城市冊外地和新開發的耕地給予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借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另外,建議國家給予白城地區各項補貼配套核查管理資金,以維護農村社會安全穩定。三是建議加大對農田改造和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市土壤耕層沙化、堿化、干旱的貧困地區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力量不足,農業科技貢獻率低下,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能力提升。對白城耕地面積大、單產水平低、后備土地資源多等實際情況,對白城這樣的糧食增產主體區加大基本農田改造和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白城干旱半干旱地區節水推廣應用技術項目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增強國家糧食食品安全。
作者:趙英杰單位:洮南市向陽鄉農業技術推廣站
1農業信息傳播的意義
農民在接受信息之后對其進行篩選,接受,實施,從而將原先固有的傳統生產方式更換成科學的現代技術,使之提高經濟收入。農業信息傳播的途徑多樣化,大到國家、科研單位,小到農村合作社、服務站甚至農村信息員、農民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
2溝通的作用和環節溝通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把溝通當作一種取得信息的有效方式,通過溝通可以使人視野開闊、信息靈通、反應敏捷、思維方式多樣化。農業推廣的開展即為農技推廣人員與農民溝通的過程,推廣工作的效果取決于農業信息的傳播與溝通。農業推廣工作中取得農民的信任是和農民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在溝通中以農民為中心,從農民的心理著手,和農民交流樸實熱情,用詞通俗易懂、簡單明了,關心農民的生產情況、采用技術情況、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農民建立感情并與其做進一步的交流。讓農民接受采納新技術是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最終目的,溝通的第二步便是了解農民的需求是什么?生產中碰見的難題是什么?善于啟發農民提出問題并及時給與農民可靠的市場信息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才能取得農民的信任和為其排憂解難。
3農業信息與溝通對肇東市農業的影響
3.1肇東市簡介
肇東市,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有耕地面積378萬畝,2010年肇東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2013年又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其中農村人口占全縣人口的62.3%,鄉村農業信息站108個,農產品信息協會121個。
3.2農業信息的傳播和獲取
農民是農業信息的最終接收者,農民的理解及接受采納新技術的行為取決于實際的成果。當前中國農村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科技含量少,農業市場信息閉塞,我們應當加強農業推廣教育,提高農民的素質作為農業信息傳播工作的核心重點。肇東市將建立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作為首要工作,大力發動政府部門、單位對其進行投資,廣大的網絡信息資源的及時獲取加快了該市的農業信息化步伐。
3.3溝通是農技人員和農民之間的橋梁
據了解,肇東市五站鎮東安村有500公頃地,由于平時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婦女居多,勞動力強度低,農業技術員韓曉艷表示,作為農技推廣人員必須有過硬的本領和知識,為了讓農民信得過,先函授取得了植物保護的大專文憑,而后還參加了各種培訓活動,最重要的還是要深入基層和農民打交道,了解農民的需求,當先進的農業技術效果在地里有扎扎實實的成果,周圍的鄉鄰就會主動過來取經。農民作為中國農業推廣對象的主體,與農民的直接溝通了解對搞好農業推廣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從韓曉艷身上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基層的農技推廣人員,想要通過溝通來提高農民學習的自覺性,首要前提是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認知,讓農民產生尊敬、信賴感。其次農推人員應具有平易近人的形象,能夠針對農民的具體特點進行有效的溝通,深入基層了解農民的需求是什么,提供并傳授相應的技術給農民。農民朋友在種植過程中遇到了難題,能夠給出相應的對策,解決疑問。推廣工作中農技人員和農民的交流,這期間所有的環節依靠的都是“溝通”。沒有溝通,推廣的內容難以被農民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就難以推廣。李道亮表示農業信息傳播與溝通作為農業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信息傳播,農民可以快速獲取最新的市場信息,肇東市信息服務站的建立為農民了解市場、擴寬銷售渠道提供了切入點。
作者:吳曼莉嚴峰黃瑜李遠頌單位:海南大學
一、四川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規模相對較小
配置和分布不合理。四川省目前農業科技人才在農村人口中的比重僅為0.53人/1萬人,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浙江省杭州市農業科技人員在農村人口中的比重為7.33人/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的比重為28.73人/1萬人,以色列為140人、美國為80人、日本為75人。四川省擁有高級職稱的只占農業科技人才總數的21%。在配置上,擁有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市、縣(區)兩級,而鄉、鎮一級則極為奇缺;在地域分布上,成都、綿陽等條件好的地區科技人才相對較多,而涼山、阿壩、甘孜州等條件差的少數民族地區則人才匱乏;在專業結構上,農學、畜牧類等傳統產業的人才比例較高,而生物種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花卉苗木等新型產業、行業和新的領域,高層次人才則少而又少。
2.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在四川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十分短缺。特別是具有戰略視野,敏銳把握學科前沿,能帶領團隊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的農業科技杰出創新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匱乏,占農業科技人才總量的比例較小,有一定影響的高級專家和學術帶頭人較為缺乏。從學歷層次看,全省農業科研人才中學歷層次不高,研究生學歷比例僅占16%;從職稱結構看,中高級職稱雖占到半壁江山,但高級職稱比例僅為21%。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農業科技發展,學術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高素質人才更顯得缺乏,阻礙了農業科技創新。
3.缺乏穩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家隊伍
現行科研單位考核和激勵機制主要側重科學研究原始創新(成果及論文)。盡管近年國家、省均把成果轉化提升到重要位置,但對科技人員考核和激勵機制尚未作出重大調整。長期在基層從事轉化示范的科技人員,尤其是存在職稱晉升和學術地位提升以及收入待遇的后顧之憂,專職或主要從事成果轉化的主動性不高,轉化成果的能力提升困難。目前轉化工作成效突出的骨干,通常也是科研創新的骨干專家,在創新與轉化雙重工作的重負下,隊伍難于穩定。
4.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流失嚴重
農業行業條件艱苦,無論是搞科研還是技術推廣都很辛苦,農業科技人才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比其他行業低,生活和工作環境條件差,導致不少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跳槽到熱門行業。加上農業科技單位的機制陳舊,激勵機制不夠,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困難,從而加劇了人才流失。近年來,非農業部門爭奪農業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門對優秀農業科研人才的競爭。特別是一些農業科技帶頭人相繼離開農業科技系統,造成人才外流。據粗略估計,四川省每年農業科研人員的流出率約為職工總數的3%~5%,以副研究員以上科研骨干和技術后備力量流失為主。
5.農業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培養和自主創新的投入不足
當前四川省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專項資金,如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省級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專項引導資金、農業三項工程等各類農業科技專項扶持資金等。盡管全省農業科技投入總量逐年遞增,但投入占農業GDP的比重仍然較小,相對于農業科技發展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一是中央財政投入缺口較大。中央財政對市州一級農科所及省級地方創新團隊建設一直無資金支持;二是省級財政投入不足。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年投入僅1500萬元,遠低于發達地區年投入上億元的投入力度;三是農業科技投入資金渠道單一。農業科研、農技推廣體系、農民教育培訓等基本上只靠財政投入,金融資金、民間資金的投入量很小。
二、四川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特定的培養主體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設立明確的目標,為系統有計劃地開展教育和培訓的制度安排、投入保障、評價激勵而采取的組織形式及運行機制的總稱。從一般意義上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成的核心包括:培養目標設置、投入保障、激勵機制、培養環境等內容,其中培養目標是核心,其他內容都是圍繞培養目標而確定的?;谶@個一般的理論框架,構建適合四川實際情況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一)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人才培養目標
1.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研發人才,推進四川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形成領軍型拔尖人才、科研骨干和后備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的合理結構。
(1)農業科技創新領軍型拔尖人才的培養以農業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隊伍建設為重點。通過國家和部門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四川省實施的“天府英才”工程、“天府特支計劃”等人才工程,以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建設等項目為載體,有計劃、有重點地遴選支持一批杰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特別是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優勢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并結合重大科技項目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以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加速造就一批學科帶頭人,加快培養能夠跟蹤世界科技前沿的領軍型農業科技創新拔尖人才。
(2)農業科技創新骨干人才的培養以農業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四川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在農業科技創新團隊中培養骨干創新人才。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四川,結合實施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等項目,以中青年科技人才為重點,培養農業科技創新骨干人才。同時,以農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農業戰略重點產品開發、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依托,統籌城鄉發展科技行動,培養、引進農業科技英才。
(3)農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培養要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學科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農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應通過業務培訓、學歷教育、學術交流、專題研修、掛職鍛煉、訪問、考察、外派等多種途徑,進行個性化培養。同時,建立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定期進修制度,鼓勵和支持在職農業科技人員脫產學習、在職進修、到國外研修深造。
2.培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骨干人才,加快推進四川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1)以中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為重點,依托現有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型農業企業、農業科技專家大院,以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為載體,整合農科教、產學研各方科技資源,集成部門優勢,統籌協調,形成農科教和產學研大聯合局面,培養科技成果轉化骨干人才。同時,通過圍繞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建設一批產業科技特派員團隊;圍繞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建設一批項目科技特派員團隊,培養科技成果轉化骨干人才。
(2)整合一支省、市、縣、鄉四級混合編隊且較穩定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隊伍,構建基地穩固、上下聯結、技術銜接、協同實施的全國一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新體系;基本形成符合省情、機制先進、結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與激勵機制。強化頂層設計,整合示范基地的各級轉化示范平臺和渠道,諸如科技110、專家大院、技術協會、產業技術聯盟、科技特派員以及課題研發基地等,集結省、市、縣、鄉技術人員隊伍,混合編隊,構建穩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團隊和服務新體系,培養科技成果轉化骨干人才。
3.培養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加快推進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應用。
(1)圍繞四川省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目標,依托現有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專業培訓、定期進修、繼續教育等多種途徑,大力開展縣鄉農技推廣人員崗位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培養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提高農技人員使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特別是共性關鍵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能力。同時,大力實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分期分批選送基層農技骨干到高中等農業院校、科研院所進行研修、深造,使基層農技人員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訓,從而培養一批業務水平高、綜合能力強的基層農技推廣骨干人才。
(2)造就一大批農業科技的推廣經營型人才隊伍。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業科研人員和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到農村基層組織、鄉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中去工作,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經營人員的素質,壯大技術推廣隊伍力量。要注重培養農業科技企業家。鼓勵支持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
4.優化科技人才成長環境
加大海外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政策,突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資源化的過程管理,加大吸引留學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資源。制定和實施引進海外人才規劃,建立海外人才評價和準入制度,重點吸引農業基礎研究方面的緊缺人才和農業高新技術等方面的高級人才,重點引進其研究居于國際領先地位、有發展前途的拔尖人才。
5.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助力現代農業發展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和農業后繼者為主要對象,探索建立教育培養、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梢酝ㄟ^實施“糧油高產創建”、“現代糧食產業基地”、“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現代農業千億示范工程”、“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等項目,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采取集中開展理論教學、現場實習等多種形式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培養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和良好發展基礎、示范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二)四川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人才培養的投入
保障機制加強投入保障機制建設是構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應提高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整體投入水平。提高四川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投入,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加快農業重點領域緊缺、急需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設立創新創業基金,為培養、造就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建立人才科研經費預算機制,列出專項資金解決農業科技人才的科研和培訓等問題。必須發揮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增加人才培養投入,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優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會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投入格局。優先支持有國際影響的著名學術帶頭人、優秀青年學者和研究小組,促進基礎研究與教育的結合,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人才發展環境。在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研發機構組建、專利申請、新產品開發和科技合作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
(三)四川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開發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潛能,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的重要措施。從四川的實際來看,要建立以完善工資分配激勵約束機制為核心,健全符合公益性科研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與激勵制度。要建立符合省情的、系統的、動態的、多層次的激勵機制,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動力機制,從而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評價和激勵機制,制定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按照工作崗位要求,從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及其轉化率、項目管理水平、服務農業的實際成效、農民滿意程度等多角度評價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應確立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的產、學、研密切合作的研發體制,并對研發項目給予資金和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支持。落實人才激勵政策,采用物質獎勵、精神鼓勵、職務職稱晉升、利潤分享、提供學習培訓機會等多種手段,激勵優秀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留在農村、服務農業。采用多種方式建立農業科技人才獎勵基金,對卓有貢獻的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重大科技成果進行獎勵。保護知識產權,使農業科技創新組織和人才獲得合理收益。
(四)四川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人才的培養
環境建設良好的環境對于發揮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和吸引農業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營造寬松的制度環境,加大對硬環境的投入力度,如對科技人員給予適當從事科技開發的啟動資金,重點實驗室和關鍵項目盡可能配備先進的儀器和設備,營造良好的工作條件;提供在工作職位、項目申請、經費支持等方面平等的競爭機會,形成公平、公正的科技創新人才選拔、使用、晉升和利益分配的機制,建設能夠讓真正有能力、有創新意識的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在工作中,提供個人價值得到充分的承認和尊重,個人的貢獻不會被忽略并得到合理回報的工作環境;提供一個能夠讓科研人員專心于自己所喜歡的研究事業、沒有心理和工作壓力,以及太多因素干擾的心情舒暢、氣氛寬松、管理靈活的科研環境。
作者:萬志玲向平唐江云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摘要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濃縮,是論文的縮影。要改好論文摘要,首先要掌握摘要的定義、特點、作用類型及寫作要求,同時應特別注意: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避免開頭冠以“本文”;不得簡單地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避免結構要素的殘缺。用語簡練、高度概括;注意摘要的準確性,不可加進解釋和評論,避免使用非通用的縮略語;不用疑問句和感嘆句;不得使用圖表;不能有參考文獻的角碼。
1文字加工作者的來稿
中文字方面的問題是最常見的。對文字性問題的加工,一要按照國家的標準,使改動之處符合標準化和規范化,二要注意文稿內容表達的準確性,使改動之處符合作者的原意。在編輯實踐中,發現稿件中用字不規范的現象不少,主要有:
1.1形似字和同意字容易混淆致誤
如,天-夭、千-干、磷-鱗、酯-脂,出錯原因可能是作者在電腦上輸入錯誤造成的。
1.2義近字
容易混淆致誤,如,作-做、練-煉,因這些字含義接近,作者容易把兩者混淆而出錯。
1.3錯用簡化字
如,副-付、齡-令,實際上他們不是繁體字與簡化字的關系,而各自都是規范字,各有各的適用場合。出錯可能是作者書寫時習慣用后者代替前者,而根本未注意到它們之間用法上的區別。作者稿件中文字出錯的情況還有很多,作為編輯,應該把好語言文字關,加強語言文字修養,從識字質量上下功夫,弄清字的含義,掌握字的讀音,進而了解形、音、義的內在聯系,正確地使用語言文字。
2語句加工農業科技期刊的語言文字表述
最基本的要求是準確、簡明。用詞不當、文理不通就不能把所要表述的科學內容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農業科技期刊中使用的名詞術語要統一、規范。作物名稱最好用學名,地方語言應改為專業用語。語法常見的錯誤有成份殘缺、搭配不當、詞序混亂、結構混亂等。編輯必須用心查出并修改這類錯誤。閱讀時出聲朗讀是查出這類問題的途徑之一。發現了問題,可以對句子做直接成分分析與句法成分分析。通過句法成分分析可以凸顯成分殘缺和主謂賓搭配不當的錯誤以便改正,直接成分分析可凸顯定中、狀中關系中的搭配不當、詞序混亂、結構混亂等錯誤以便改正。
3數字加工農業科技期刊的數字用法
應嚴格執行《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的地方,均應該使用阿拉伯數字。應使用阿拉伯數字的有兩種情況:一是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和時刻;二是記數與計量。應使用漢字的有兩種情況:一是數字作為詞數構成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時,二是鄰近的兩個數字并列使用連用,表示概數時,且連用的兩個數字之間不應用頓號隔開,如二三米、七八月等。
4標點符號加工作者
在使用標點符號過程中最易出錯的是當斷不斷,一逗到底,頓號、逗號常錯用。有的作者將中、英文標點符號混用。編輯在加工過程中應根據作者寫作意圖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以幫助讀者弄清句子的結構,辨明語氣,正確理解文字的含義。表示數值(量值)起止范圍的符號必須使用浪紋線“~”,不用一字線“—”,以避免與文中或公式中的減號“-”混淆。
5計量單位加工
農業科技期刊應嚴格執行有關量和單位的國家標準和規定,全書必須加以統一,不允許漢字與符號混用。農業科普類期刊可以用漢字表示法定計量單位,但技術類期刊在表達量值時,無論是在公式中,還是在圖表及文字敘述中,都應一律使用單位的國際符號。法定計量單位應該用小寫正體書寫,但是L(升)是例外,要用大寫正體字母書寫。
6層級標題加工
內文的層級標題是文章的綱領,也是作者行文思路完整表達的體現,是導引和促使讀者閱讀全文的動力,一定要簡潔、醒目,盡量避免轉行和標點符號頻頻出現。文章的標題應注意前后照應,保持全書統一,標題層次應清晰,編號不應混亂??萍颊撐牡臉祟}一般不超過4級。同一級標題應反映同一層次的內容,其結構相同,意義相關,語氣一致。
考文獻是學術論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標準著錄的好處是:寫、讀方便;所占篇幅少,能提高錄排工效,便于計算機存儲、檢索和輸出,從而有利于文獻管理和學術交流。文后參考文獻的標準著錄應該包括作者、文題、期刊名、出版年、卷號、期號、起止頁碼等。目前很多數據庫都可以檢索到文獻原文或者摘要,編輯在加工過程中可方便地將必備項目補齊。編輯規范化是提高農業科技期刊編輯質量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期刊質量的重要方面,編輯要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科技期刊編排技術標準規范,掌握國家的有關出版政策和法規,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克服厭倦、消極心理,以高度的責任感、飽滿的熱情和創新的精神開展工作,使期刊編輯規范化,從而提高期刊的總體質量。
作者:艾力曼·吐爾遜艾尼瓦爾·買買提單位: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村科技》編輯部
1.農業科技推廣現狀
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圃凭G色農業技術集成中心連續多年加大對農業機械、試驗設施裝備等物資的投入,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舉辦觀摩、展示活動,對農民進行現場培訓。由于建設成效顯著,該中心的基地已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和集成示范基地”。此外,隆平高科國家級玉米種子研發中心建設正在積極推進,河南科技學院雜交小麥研究科研項目巳取得初步成效,這些都為濟源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綠色農業防控體系逐步完善。建成濟源市植保田間觀測場及應急藥械庫,梨林鎮東部萬畝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大略鎮寺郎腰村3500畝的大蔥種植基地被定為綠色農業防控示范區。健全了市、鎮、村三級監測防治體系,成立社會化防治組織100余個,推廣應用大型車載植保機械300余臺,構建起了“監測預警準確、撲控快速高效、監管規范有力”的動植物保護體系。高產示范區全面建設。針對土地流轉率加大、農村勞動力結構調整等現狀,濟源市先后建成五龍口玉米萬畝高產示范方,積城鎮/j、麥萬畝高產示范方以及多個千畝方、百畝方’為全市糧食穩產高產提供了科技保障。
2.存在的問題
濟源市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逐漸加強,但與農業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關鍵技術成果明顯不足,產前、產中、產后等技術集成配套不夠。二是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盡合理。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一線的實用型專家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尤為突出的是基層農業科技人才弓I不進、留不住。三是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農業生產、教學、科研、農民培訓、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工作的銜接不夠緊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整體合力。
3.意見和建議
一要抓好項目實施。持續抓好百名科技人員包百村活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三大重點工程。其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要圍繞“小麥、玉米、蔬菜”三大產業,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業效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與認證、扶持政策協調配套,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二要加強協調溝通。農業技術教學科研工作要根據相關單位的性質、職能來謀劃,要定位在全市的層面,加強彼此的分工協作,進一步做好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信息支撐、數據支撐和平臺支撐。三要培養農業科研創新領軍人物。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吸收一批高水平的高級農業專家,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四要開展農業科技體制創新試點。選擇一批基礎扎實、條件較好的科研機構開展綜合創新試點。目前,濟源科云綠色農業技術集成中心果蔬示范基地和玉米小麥新品種示范基地,已經被列為濟源市種植業基地發展的重點,正在通過項目扶持增強其科技含量,起到示范帶動效應。
作者:馬正國單位:濟源市農牧局
一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鄉鎮農業經濟近年來發展的速度十分快,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但在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仍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鄉鎮農業經濟發展觀念落后問題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絕大多數鄉鎮農業都以快速的建設模式發展著,但少部分偏遠地區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仍采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系下的發展模式,甚至有些鄉鎮地區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經濟的主要來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鄉鎮地區的人均思想觀念仍停留在小富則安的階段,對農業經濟發展缺少足夠的進取心。同時,部分鄉鎮人均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較深,從而使農業經濟生產經營模式始終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中。除此之外,一些鄉鎮地區雖有良好的自然條件,但農業生產人員仍將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產及現有土地的開發中,對以自然條件創造旅游業、餐飲業等完全忽視,大大浪費了諸多資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區經濟文化較為落后,對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及經營理念接受能力較差,因此嚴重地制約著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2鄉鎮農業人員素質低下問題
農業生產人員的技術及綜合素質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內對部分鄉鎮地區的農業生產人員綜合素質及技術水平調查結果發現,在鄉鎮農業發展中,絕大多數人員都不具備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能,并且多存在著文化素質低下問題。據該項調查表明,被調查鄉鎮區域內,擁有高中以上文化的農業生產人員僅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學文化的人員卻占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隨著鄉鎮形勢的發展,大多數擁有農業生產技能的人員紛紛外出務工,而留守鄉鎮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鄉鎮農業生產勞動力呈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諸多結構體系因素下,使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3鄉鎮農業經濟基建設施不足問題
鄉鎮農業生產設施不健全是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來看,部分鄉鎮地區農業生產結構及機械化產業十分落后,且用于農業生產的水利設施基礎建設相對緩慢,使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始終處于初期階段。另外,一些鄉鎮地區在農業產品經營時仍采用傳統的直接銷售原產品的經營模式,而沒有經過深加工的產品相對來說在經營中處于劣勢地位,使之鄉鎮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鄉鎮地區農業生產中仍延用靠天吃飯的生產模式,沒有興修水利設施,從而嚴重地影響了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
二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能力對促進全國性經濟發展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建設的速度。
1轉變鄉鎮農業經濟發展觀念
針對于某些鄉鎮農業經濟發展觀念落后的地區,首先要轉變該地區農業生產人員的觀念。打破農業生產人員經濟靠政府的觀念,積極引導其利用農產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資,實現招商引資的目的,提高其經濟發展能力。其次,農業生產人員要充分利用地區性資源進行開發,并將農業發展的注意力由農作物的種植及現有土地的開發利用轉移到開發自然資源上去,擴大農業生產力,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整體能力。
2提高鄉鎮農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農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是決定農業經濟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農業生產人員的文化素質,同時在鄉鎮地區實行掃盲行動。另外,要在現有的農業生產人員中培養出多名優秀且具較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人員,并由這些技術人員帶動全體鄉鎮人員進行農業生產及經營,從而實現鄉鎮農業經濟飛速發展的目標。除此之外,農業生產人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技能培養,使自己成為綜合性農業生產人才。
3加強鄉鎮農業基建建設
對于某些鄉鎮地區因基建不足而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來說,首先要加強該地區的水利設施建設,大力興建及購置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類機械設備。其次,在農產品銷售前,要進行再次的深加工,將普通的產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產品,從而提高產品的價值,增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好壞直接影響著全國性經濟發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時,首先要加強鄉鎮水利資源的建設,同時要加大先進機械生產設備的購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礎之上強化農業生產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提高農業生產人員接受新技能、新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及水平。
作者:楊鯤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烏奴耳鎮農經站
一、1975——1990年西昌市土地政策與農業經濟定量分析
1.數據及模型
在研究中,我們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引入的變量包括:土地、勞動、資本、土地制度、農業財政補貼、農業稅,價格指數。其中,土地、勞動和資本主要衡量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基本要素投入對于產出的影響。勞動為當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資本主要以當年農業機械總動力衡量。土地制度、農業財政支出、農業稅,以及價格指數主要解釋了制度因素對于農業產出的影響。土地制度以每年末轉化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占生產隊比例來衡量;農業財政補貼,反映國家對于農業支持支持對于產出的影響;價格指數指標主要用于考察價格波動對農民生產的激勵效果,從而對產出的影響。
2.計量結果及分析
利用EViews統計軟件,對影響農業經濟水平的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
(1)從分析結果來看,R方為0.989,調整后的R方為0.977,該模型回歸擬合較好。
(2)在回歸模型中,作為基本要素投入的變量土地,顯著性水平為0.613,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為0.05的t檢驗,表明該時間段內,土地要素對于產出的影響較小。
(3)在回歸模型中,作為制度影響因素的變量農村財政補貼,顯著性水平為0.447,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為0.05的t檢驗,表明該時間段內,財政補貼對于產出的影響較小。
(4)在回歸模型中,作為制度影響因素的變量農業稅,顯著性水平為0.135,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為0.05的t檢驗,表明該時間段內,農業稅對于產出的影響較小。
(5)在回歸模型中,作為制度影響因素的變量價格指數,顯著性水平為0.934,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為0.05的t檢驗,表明該時間段內,價格指數對于產出的影響較小。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計劃經濟下,價格未能有效引導資源配置,另一方面,糧食收購價格較為穩定,導致價格激勵機制不顯著。
(6)在回歸模型中,作為制度影響因素的變量中,僅土地制度,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比重通過顯著性水平為0.05的t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003,說明該因素對農業經濟具有顯著影響。1978——1984年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比重由0%變為99%,總產出增長58.49%,而該時期土地制度改革所帶來產出增長貢獻率為46.53%,即土地制度改革一項就貢獻了產出增長的79.55%。
二、結論
1.明確界定土地權利
該統計結果表明,由體制轉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改革開放后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源泉。西昌市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經營的小規模經營,也能適應相對集中的適度規模經營,因而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2.拓寬農業人口就業渠道
統計結果表明,西昌市農業人口每增加一倍,農業產出將減少4.6倍,在耕種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農業技術水平提升,機械化程度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所需勞動力將會不斷減少。因此,如何妥善安置閑置農業人口,創造農業人口就業機會,直接關系到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常高敏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一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1農業信息化有利于完善農業產業結構
1.1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結構調整具有導向作用
由于我國農村各個地區的交通條件較差、信息閉塞,農民難以掌握全面的發展信息。因此,一些地區由于市場信息掌握不準確,造成了農產品市場短缺的現象。然而,農業信息化可使農民能夠全面了解農產品生產、養殖業發展的情況,再通過綜合分析選擇出更加合理的生產方式,完善農業生產結構,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1.2農業信息化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結構調整需要先進的生產經驗、管理技術作支撐。通過利用現代農業信息技術,能夠更快地推廣各種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品的生產技術,從而為現代農業合理調整生產結構創造良好的條件。
2農業信息化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主要是以先進的技術為基礎,將先進的信息積極引入到市場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中,將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有效結合起來。應用農業信息化技術能夠保證農產品的生產、宣傳和銷售各個環節緊密結合在一起,有效拓展現代農業的生產鏈,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發展中的風險,推動現代農業經濟更好的發展。
3農業信息化有利于擴大活動空間
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與國際市場接軌,有效結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拓展農業生產的發展空間。其中具體表現在:利用農業信息化能夠擴大農產品的宣傳范圍,讓其產生相應的廣告效應;農產品還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營銷交易、結算,有效擴大農產品的銷售空間。同時,農業信息化能夠有效延伸農業產業生產的鏈條,吸引更多的人們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中,以更大的市場需求促進農業新品種的發展,從而有效擴大農產業的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促進現代農業經濟提升。
4農業信息化有利于完善
農業服務體系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通過構建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能夠更好的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有效提高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速度。構建完善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有效提升現代農業市場化水平。通過建設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可幫助農民掌握全面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從而為現代農業市場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系統的理論依據。強化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幫助政府實時掌握農產業發展。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能夠幫助政府實時掌握農產品的市場發展情況,從而及時調整農產品的相關政策,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和信息交流途徑。同時,應用農業信息化有利于政府指導農產業發展,有效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確?,F代農業經濟正常發展,從而有效提高現代農業經濟增長水平。
5農業信息化有利于促進現代農業技術進步
在現代農業的生產過程中,全面的信息、先進的技術資源都非常重要,是推動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資源條件。在農業未來發展中,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資資源將會逐漸減少,農業信息化技術所占的分量將會逐漸提高。農業信息化將會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促使現代農產品的市場更加規范化。一項先進的農產品生產技術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一條準確的農產品市場信息,能夠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生產銷量,從而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收益。
二結束語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的發展模式正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所以需要選擇全新的推動農業發展的增長點。隨著農業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農業信息化的特點符合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要求,促使現代農業信息化成為了我國農業經濟的新增長點。同時,現代農業信息化也是推動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選擇,也是縮小城市和農村經濟的必要途徑,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作者:緱建芳欒奕史明映劉楓郎花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
一、教學方法創新
1.多媒體教學
農業概論設計的內容很多,既有國內農業發展的介紹,也有國外農業發展的介紹。為了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教學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加入電子元素。多媒體教學通過把圖片、聲音、文字等多媒體信息經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一目了然地表達了傳統板書所不能體現的知識,節約了教師書寫板書時耗費的時間。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彩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增加教學容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而對于在傳統教學中很難體現的農業科學技術、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地理區劃等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既直觀,又生動,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彌補了教學條件的不足。當然,多媒體教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有些教師講解時一味依靠多媒體,使得課堂氣氛不理想,教師失去了主導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將多媒體與傳統板書結合起來。
2.實踐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知識來源大部分來自教材,課外書和教師的講解。而對于農業概論的教學來說,其涉及的內容既有農業生產過程,又有農業經營過程,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尤為重要。一方面,利用學校周邊的農業研究院、農業高科技示范園、農業觀光園、農業示范基地和農業生產合作社等,通過參觀、調研,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不同層次、結構的農業設施特點;另一方面,也可帶領學生深入蔬菜大棚,山間林地,田間地頭,讓學生實際操作一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取最新數據,彌補教材老化與區域不同帶來的問題。根據貴州省農業生產實際,可在茶園、林地、煙草和中藥材種植區設立長期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充分了解我省農業生產的特色和優勢,進而學習更為實用的生產技能。此外,也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使學生完成對農業概論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鞏固。
3.其他教學方式
除上課時,使用傳統講課方式和多媒體教學外還應該采取其他的教學方式,因時制宜,因內容而變,教師在深入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采用多樣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以問引學、以玩教學、課程講座等。以問教學指教師備課時,對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后,總結出幾個概括性問題。在課堂開始前就以提問的方式來對本節的內容做一個引導,讓學生帶有目的的去聽,這樣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聽講。在課堂結束前進行提問,檢驗學生的課堂效率,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又可以對上課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以玩教學是在理論性知識較少而實踐性知識較多、又不能同時提供實踐基地條件的時候,教師將教學內容以游戲的方式來進行,讓課堂不再枯燥乏味。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與合作能力;課程講座則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邀請行業專家、農業推廣人員、其他專業教師等舉辦相關講座,以拓展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將課本知識與實踐良好結合。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鼓勵學生舉辦講座,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選題,通過查閱資料、拜訪專家學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講座內容,向同學們進行課程講座,這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對良好學風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對于課程作業的改革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程作業教師多是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書面做答后提交,但是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到枯燥,更是不能保證作業的獨立完成。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進,課程作業也必須創新,教師可根據農業概論課程理論性較低、實踐性較強的特點,適當地將課程作業改為辯論賽、演講或現場答辯的方式進行,如農業科學技術、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農產品安全、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內容可采取以上方法進行,引導學生關注農業領域的最新技術、生產方法、最新成果。而類似于轉基因農產品、食品安全、農業信息技術等這些討論的比較廣泛的話題,通過辯論等形式引發學生獨立思考,這比單純的上幾節課收獲大得多,而且通過這些方法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另外,在實踐基地教學結束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將課程中所拍攝的照片、視頻,做的筆記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做一個PPT進行講解。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基地學習時帶有目的性,集中精力學習,同時也督促學生對教學知識進行反思與提煉,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二、提高農業概論教學質量的建議
1.結合本土特色,自編講義
現有的農業概論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農業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農業概論》和劉巽浩編著、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農業概論》等。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體系,但無論是哪本教材結合到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授課時,都顯得不夠貼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專業的需要,參考各種版本的《農業概論》教材,量身裁定教學內容。考慮到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業生產活動穿插到課堂中,如茶葉、煙草的種植與加工;山地農業及其機械化等。其次,在講義中應該特別突出農業生產的三個層次(技術層次、經濟層次、生態層次)的效果,使講義更能夠接近生產實踐,增強其實用性。
2.善于利用各類教學條件
在教學條件上,農業概論課程可以使用的教學設施較多,如學院現有的生物技術實驗室、農產品物流實驗室、園林實驗室和經濟管理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都配有現代化的實驗設備和數據分析軟件,學生可在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實用技能,對強化農業概論課程的學習有很好的作用。
3.利用現代傳媒,廣泛收集各種農業生產經營案例
現代農業發展日新月異,課本上的知識點已過時或不夠全面。為了拓寬教學內容,在日常學習中應注意收集各類相關信息。如央視二套的《生財有道》、七套的《致富經》、九套的農業紀錄片、十套的很多農業科教節目,都是以農業種植、養殖、農業合作社、現代農業生產、農業科學技術等內容為主,生動直觀地為我們講述現實中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是非常好的教學素材,應當注意收集,并把這些信息融入到教學實踐中,豐富專業知識。
4.注重培育服務“三農”的執著精神理念
農業概論課程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專業課,而且是專業基礎課,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實地調研、參觀、講座、討論、參與農業生產等形式向學生傳授熱愛農業、服務“三農”的理念,激發學生對農業問題研究的興趣,培育學生服務“三農”的執著精神理念。
作者:董曉燕單位:銅仁學院
一、吉林省特色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抵御自然災害
對特色農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自然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夏季低溫冷害、霜凍及冰雹。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旱澇較頻繁發生,西旱東澇是吉林省的旱澇分布特點。據歷史資料表明,平均每3年左右吉林省就出現一次災情,災害已經成為阻礙吉林省農業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農作物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統計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2.1億元。相對于這個數字,現有的農業保險能夠提供的風險保障十分有限,因此需要進一步擴大保障范圍,提高保障金額。
(二)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2013年吉林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09.3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實現農業增加值835.1億元,增長6.0%;林業增加值61.4億元,增長6.3%;牧業增加值547.7億元,增長0.8%;漁業增加值22.5億元,增長3.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2.6億元,增長2.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吉林省農林牧漁業發展結構并不協調,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增長乏力。通過開展特色農業保險,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對富有本地特色、比較優勢明顯的高附加值農產品進行保費補貼,降低農戶和相關配套企業的風險管理成本,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良性調整,從而實現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
(三)有利于控制農村信貸風險
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尤其是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需要相當的資金支持,但由于缺乏抵押物或質押物,使得貸款難以收回,很多農民無法從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獲得充足的資金,全國很多省市的農村信貸缺口都在50%上下,吉林省面臨同樣的情況。而農業保險可以允許農民將保單作為質押物獲得貸款,或者通過購買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的方式保證銀行能夠收回貸款,既免去了銀行的后顧之憂,又可使農民放心大膽地從事特色農業生產,極大優化了農村信貸環境,激活了農村金融服務鏈,對地方特色農業發展十分必要。
二、吉林省特色農業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政府對特色
農業保險的資金支持力度不足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提高農民收入、消除城鄉差距、穩固國家發展根基,就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此,國家對戰略性農產品實施統保,每年下撥大量補貼資金,保證了戰略性農產品得到充足的保險保障,而作為農民增收重要增長點的特色農產品,國家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自行開展統保。作為農業大省,在缺乏中央相關配套政策的情況下,吉林省對特色農業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2013年吉林省財政總收入2086.6億元,位居全國倒數第十位。因此特色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金融機構、農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起更加良性的合作互動關系。
(二)特色農業保險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缺位
1.政策性農業保險立法不夠完善
在我國的現行法律制度中,還沒有一項規定農業保險的基本法,2012年10月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保險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農業保險的行政法規。農業保險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問題,基本法的缺失將會導致執法沖突、穩定性差等問題,因此應制定獨立的農業保險法來規范農業保險的實施管理。
2.針對特色農業保險的稅收優惠力度不足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保險條例》中,對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稅收優惠主要有營業稅、印花稅和企業所得稅。譬如保險機構從事農牧保險業務可免征營業稅,對農林作物、牧業畜類保險合同暫不貼花,對企業所得稅按照當年保費收入不超過25%的比例計提的巨災風險準備金,準予在稅前據實扣除。這雖然填補了多年來農業保險稅收優惠的空白,但由于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高費率和高賠付的特點(在特色農業保險中尤甚),很多國家對農業保險業務的稅收優惠力度都比較大。如美國政府在《聯邦農作物保險法》中規定:“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一切財產免征一切現有和將來可能開征的稅收,而私營農作物保險公司保險合同和由公司提供再保險的保險公司均免征一切稅收。”這對我國農業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可以起到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三)吉林省農業保險公司存在超賠現象
農業災害保險使保險公司出現虧損的幾率大大高于其他險種,普遍存在超賠現象。數據顯示,2007-2008年由于發生歷史罕見的旱災,吉林省農業保險公司超賠3.4億元。這種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吉林省的巨災風險準備機制還不健全,極端天氣導致的農業災害多發、重發,使得保險公司在擴大保險覆蓋面的同時,也面臨著風險快速累積集中、超賠壓力急劇增加的困境。農業保險分散風險一般會采用再保險的方式。作為吉林省政策性保險的主力軍,目前吉林省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已與中國再保險集團簽訂了分保協議,也儲備了一定的巨災風險準備金,但仍然缺乏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超賠壓力仍然存在。
(四)農民對農業保險購買意愿有下降趨勢
雖然近年來災害頻發,農戶對農業保險有強烈的需求,但實際購買意愿卻有所下降,在2007年至2009年,松原市甚至出現了保費收入逐年下降的態勢。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農民收入增長乏力,增收壓力大,難以承擔農險保費
近年來的惠農政策使農民收入增長一直較為穩定,但由于政策補貼的基數已經增大,可以預見今后的增長幅度將極為有限,依靠直接增加補貼來增收的幅度將越來越小。此外,農業生產人工成本不斷提高,土地流轉承包費用居高不下,使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階段,給農村居民增收帶來壓力。
2.農業保險的實際保障效果未達到農民預期
大多數農民對于農業保險認識不足,對目前保險公司只保種地成本不保收入的保障方式并不滿意,在遭受損失后,賠償金額很難與保險公司達成一致。由于特色農產品地域性較強,一些地區出現農業災害的幾率較小,因此農民的保險需求并不迫切,對于一些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不是農業生產的家庭來說,根本無需投保。
三、對吉林省發展特色農業保險的建議
(一)探索新型特色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由于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補貼主要集中在戰略性農產品中,而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又無法完全滿足特色農業保險的需求,因此對于特色農業來說,解決資金不足的關鍵還是要探索新的特色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吉林省現有的農業保險模式是“政策補貼,以險養險”的安華模式,即農民實際平均承擔39.5%的保費,地方各級財政補貼44%,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補貼16.5%。這種模式對地方財政的依賴性較強,農業企業及保險公司也要承擔一定的經營風險,同時農民承擔的保費數額也不小,因此保險持續性存在隱患。參考國內外經驗,吉林省特色農業保險發展在原有基礎上,可拓展為多種模式并存的局面:
1.政府支持型相互保險模式
與安華模式相比,這種模式下政府不直接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但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經營主體不是商業性保險公司,而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互助保險公司,可由市、鎮、村農業互助保險社組成,經營主體為被保險人自己。這種模式能夠降低保險經營成本,較好地控制核保理賠中的道德風險,適合低收入農民的保障需求,并且可以大大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在日本以及國內的黑龍江省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行業協會主導相互保險模式
特色農產品門類復雜,生產規模相對較小,風險較為分散,會增加保險公司承保理賠成本,導致費率上升。在行業協會主導相互保險模式下,可依托省內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針對單一的特色農產品開展農業互助保險。這種模式可將省內的大量同質風險集聚起來,降低保險經營成本和風險,對特色農業的發展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完善特色農業保險的政策環境
1.加強立法
國家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保險條例》的基礎上盡快出臺農業保險基本法,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確認和強調農業保險的地位。吉林省也應針對本地特色農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彌補現有農業保險條例對特色農業規定的補丁,維護本省的特色農業保險體系和運行。
2.政策優惠
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風險較大,賠付率高而保費低廉,保險公司盈利較困難。為了防止虧損,省內的農業保險公司采用的是“以險養險”,即以商業險種的收益來彌補種植業、養殖業保險可能產生的虧損。但是保監會要求專業農業保險公司的商業性保險業務不超過總業務量的40%,這一限制使得“以險養險”模式愈發舉步維艱,保險公司從商業性保險業務中獲取的收入很難完全彌補農險帶來的損失。因此,應建議保監會適度放寬相關規定,更好地調動農業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在稅收方面,也應在國家規定的基礎上加大對保險公司的減稅力度。
3.加強與其他涉農部門的合作
地方政府應明確農業、財政、稅收、水利、金融、民政、科技等部門在農業保險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農業保險單一籌資渠道,科學調配各部門可用資金,使各部門的支農惠農政策真正作用于特色農業保險的運行。
(三)加快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1.完善農業再保險機制,拓展多元化的分保渠道
除中再集團外,應加強與國際再保險公司的合作,在國內建立由財險公司組成的農業再保險聯合體,更好地轉移巨災風險,緩解并逐步消除超賠現象。
2.調動各級力量建立大災風險基金
完善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保險公司共同分擔的大災風險準備金,同時積極組織社會力量建立農業大災風險基金,將農業防災防損納入到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中統一管理。
3.加強農業災害防范,建立災害預警系統
在做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鞏固農業生產基礎的同時,努力改善生產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此外,加大對風險控制的力度,做到對風險的提前預測、干預和控制。
(四)努力提高農民對特色農業保險的認可度
1.開發適應農民需求的特色農業保險產品
有針對性地根據特色農產品的地域特點、種植特點開發新險種,厘定合理費率,盡量適應農民經濟能力。政府財政補貼的運用應加強監督,保證及時到位,滿足農民保障需求。
2.創新農業保險技術
提高服務質量。在特色農業風險檢測、保險精算、核保理賠以及銀保合作領域積極創新,適應農民參保理賠的需要,降低保險經營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3.加強農業保險人才隊伍建設
支持各級農業院校開設農業保險專業,積極培養、挖掘、引進農業保險系統專業人才,提高保險公司直接進行大范圍特色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業務的能力。
作者:楊錚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一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設立的優缺點
1政府部門型
政府部門型中介機構即政府部門設立的中介機構,多是公益性。這類中介機構的優點是掌握著眾多有效信息資源,信譽狀況良好,容易吸引客戶,有利于協調高校、科研機構、農業科技企業、風險投資公司等多方社會利益關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政策導向作用,起到了市場風向標的作用,利于引導投資和在市場的引導下及時給予優惠政策,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以貫徹國家政策,促進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缺點,如主要依靠政府出資,資金來源渠道過窄,資金短缺現象嚴重,缺乏利益激勵機制的驅使,配置資源效率低,行政干預嚴重,易產生黑箱操作,管理模式僵化,技術經驗不足,提供的服務有限等。
2非營利性民間機構型
非營利性民間機構在我國目前比較普遍,可以由業內組織如農民合作社、大學、科研機構等組建,為一定區域內農業經濟的發展服務。這類機構多采用會員方式,經費主要來源于會費,服務對象也主要針對會員。其優點主要表現在:這類組織多是區域性的,對區域內經濟技術條件有足夠的了解和較強洞察力,利于成功經驗的傳遞和吸收,信息傳播迅速;另外非營利性使得其利于吸引客戶,利于區域內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發展。缺點主要表現為:輻射范圍小、信息資源有限、資金規模小、來源不穩定、不以盈利為目的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與其他經濟部門、各組織成員間不易協調,缺乏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
3營利性股份制公司
型營利性股份制公司可以由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出資,置于中介機構的頂層,組織協調各機構以及整合經過初步篩選的資源,提供有用信息和平臺。優點是利用現代化公司的管理模式及運作方式,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便于采用激勵與約束機制,有利于機構的高效運作;用市場機制來對投資中介機構進行評價、監督和激勵,有利于市場規則的建立,配置資源的力度強,有利于吸引高素質管理人才。缺點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風險企業投資項目的開支。
二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設立模式的選擇
比較上述三種最主要的設立形式,結合市場經濟規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應越過政府的行政干預階段,直接進入企業化管理階段。實踐證明,股份制公司形式是目前最有效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市場化運作的必然產物。股份制公司形式便于采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機制,解決非營利性機構難以吸引高素質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的困難,并且其逐利性有利于市場發揮作用。結合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發展政策依賴性強、發展不規范的特點,開始時政府可以占有較大的股份,充分依靠政府引導、完善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市場環境。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協調風險投資企業、農業科技項目來源、經濟管理行政部門的關系;完善信息網絡建設,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宏觀調控,打破區域性限制,逐漸培育全國性的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體系。待該中介機構發展到一定階段,要逐步實現市場化運作,政府要減少持股比例,只參股不控股,以董事身份通過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參與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的決策,并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另外可以模仿引導基金的運行模式,政府無論參股還是控股,都選擇讓利于企業的方式,通過轉贈股份的方式把資金返還給公司。企業、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參與一方面提供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和經驗;另一方面提供理論知識與技術指導和評價。這種官產學一體的組織形式既有政府支持,又能發揮民間機構的積極性,體現了輔以行政管理的企業管理,為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三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運行模式
1性質和宗旨
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是為農業科技項目與風險投資對接提供中介服務的組織,可以是盈利性的,也可以是微利性的。一方面作為信息服務平臺,需要全面搜集風險投資及農業科技項目的信息,并進行必要的研究篩選,建立信息數據庫、人力資源庫,為提供匹配服務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作為對接平臺,在提供匹配信息的基礎上,對可行項目進行培訓,幫助農業科技企業完善企業管理,盡力實現其與風險投資的成功對接。對接完成后根據需要對企業進行培訓,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提供首次發行上市等方面的顧問培訓服務。
2組織結構股份制
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管理層、客戶經理、基層部門及專家顧問構成。設置客戶經理使員工直接面對客戶,對客戶負責。實行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員工在保護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主權,并在公司內部實行有效的信息、知識、利潤與報酬共享機制。同時對客戶經理的激勵與約束實行業績記錄,可將部分發展基金會員費作為對客戶經理的激勵。基層部門主要負責信息的收集和篩選。由業內權威人士擔任專家顧問,匹配政策顧問、技術專家、經濟學家、管理專家,提供全面的咨詢顧問服務。
3客戶來源
客戶資源是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運作成功的關鍵。2011年首屆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顯示,社會上的優秀項目有很多,不僅存在于高校和科研單位,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園區、示范區、產業基地、高新技術開發區等都存在很多優秀的具有市場潛力的項目,可以建立檔案把這些優秀的項目集中起來,由縣科技局負責對本地區的優秀農業項目進行篩選,把符合條件的有潛力的項目存入檔案,并向市科技局備案,經過進一步篩選上報到省科技廳,再到科技部,最終把這些資源提供給公司。也可以由企業直接報名,由公司對農業科技項目進行評估,對有價值的項目備案入庫。另一方面,要吸引業績較好的風險投資公司的加入,了解風險投資公司對項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為其提供合適的投資對象。
4收入來源
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以營利為目的,收費標準要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性質,對農業科技企業提供服務應充分考慮到農業科技企業利潤水平低的實際情況。對風險投資機構的收費也應符合市場價值規律和法律的規定。基本費用包括:1)注冊費,即客戶登錄、入庫、信息、查看信息、出席相關活動所繳納的費用。2)服務費,包括咨詢服務、培訓服務、特殊服務如定購出版物、電子期刊等費用。3)成功費,當客戶的需求得到滿足,風險投資公司成功選擇了投資對象的情況下,要付出對接成功的成本或代價,可按項目的盈利能力制定等級收費標準。4)發展基金會員費,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成立發展基金,使其具備更多的經費,方便業務的開展,可以在雙方的合作期內,將部分年收入額作為發展基金的會員費,享受優惠待遇。
5提供服務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的服務
貫穿于從研究和篩選、匹配、談判、簽協議、風險企業運作到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退出整個過程,主要提供信息和匹配服務以及咨詢培訓服務。
5.1提供信息、匹配服務
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的基層部門負責對客戶信息進行研究篩選,建立客戶信息數據庫,按照需要進行供求匹配,避免了客戶自己篩選信息的麻煩,降低了風險企業或農業科技項目的搜尋成本。根據客戶需要,可以在先前政府提供的資源中進行篩選,如果能夠篩選到合適的匹配對象則進行下一個環節。如果沒有,可以定期出版刊物,刊載客戶信息。舉辦大賽,進行客戶集會,使得雙方有機會共同探討尋找合適項目對接。
5.2顧問培訓服務
顧問培訓服務可以在任何階段展開,匹配前后都可以根據需要享受服務。單獨的顧問培訓服務有單獨收費標準,對基礎性的服務可以實行公益化,某些專業的服務對注冊會員免費。匹配成功后的項目,要促成投資,使雙方滿意。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可以為農業科技企業提供管理經驗、人才中介服務、再融資及貸款的匹配服務,規范企業管理,提供多方面的培訓指導,有助于提高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專業水平。
6績效評價
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成功的標志是其促成的投資比率,評價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根據的指標:①客戶得到的投融資機會多少;②投資者資金規模;③客戶滿意度;④客戶得到的經驗。評價一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不能僅憑投資率和風險企業運作成功率,還要考慮無形作用。除了投融資機會,客戶還從培訓指導中學到談判技巧、風險定價等專業能力。此外,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機構運營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對農業科技風險投資市場有比較清晰的認識;②需要與其他中介組織密切合作,如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市場、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
作者:石冉王秀芳田美煥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一、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立法的缺陷
我國雖然頒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但在憲法上,并沒有明確提出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思想憲法地位的缺失,使得循環經濟在我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循環經濟已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將發展循環經濟的思想寫入憲法修正案中,明確循環經濟在我國地位。農業循環經濟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部門,也會隨著循環經濟在憲法中地位的確定,從而得到重視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立法也會得到一定的法律依據。我國至今還沒有制定專門的農業循環經濟立法,立法方面呈現空白狀態,雖然《循環經濟促進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對某些方面有了明確的規定,卻沒有相應的操作程序以及執行規定的法律責任等內容。農業生產者在遇到具體操作問題時,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這樣導致法律頒布后無法有效實施,失去應有的意義。
二、我國循環經濟立法的必要性
1.法律是保障農業循環經濟實施的重要手段
法律屬于上層建筑,經濟屬于經濟基礎領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法律規范來源于經濟生活,并且服務于經濟生活,同時,經濟生活的變化也影響著法律的發展和變化。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法律是保障其順利實施的基礎。通過法律確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原則,明確政府、企業、個人的責任和利益分配,將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引入市場。運用法律機制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改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其良性運行。因為法律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強制作用,通過農業循環經濟的立法,明確農業循環經濟法律關系,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背景下,各方面的權利和義務。
2.完善我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
2009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標志著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進入了法治化的軌道。然而我國關于循環經濟的法律制定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不利于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在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和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構建我國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利于循環經濟法的理論研究,推動循環經濟的法治化進程,而且能夠使循環經濟的發展有法可依,推動循環經濟在我國的全面深入發展,緩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壓力。農業循環經濟本身就是循環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循環經濟的立法,不僅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使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有法可依,同時也是構建我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步驟。
3.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需求的發展戰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農業循環經濟提倡的是循環發展,通過科技在農業方面的運用,使廢棄物得到重復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以達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有效保護資源和環境,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其可持續發展關乎整個國家的穩定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因此,完善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立法,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農業方面得到全面的貫徹和發展。這也是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4.突破國際貿易中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途徑
所謂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交往中,進口國以保護環境、自然資源和人類健康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進口的措施。我國農業由于在農產品生產方面生態意識淡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的不完善,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在出口時經常遭遇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推廣的是清潔生產,發展的是生態農業,在有效改善資源環境狀況的同時可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系數和安全指數。為此,我國就必須針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立法,在法律上保證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另外從法律上完善我國農產品生產的環境質量保證,把農業清潔生產等方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通過法律的具體規定,使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和國際標準接軌,進而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摩擦,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立法的建議
1.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
在我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將發展循環經濟寫入憲法,以體現我國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視。這樣為循環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和制定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提供了一個法律依據。農業循環經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方面,因為循環經濟寫入憲法,為農業循環經濟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據,農業循環經濟立法的完善,必然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涉及農業、經濟、環保、科技、財政等方面。制定一部專門的《農業循環經濟促進法》,促進農業循環經濟良好的發展,保障農業循環經濟持續、高效、穩定的發展?!掇r業循環經濟促進法》應是一部系統的農業循環經濟全面發展的綜合性法律。通過其來協調農業發展、經濟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明確立法目的、立法原則、具體措施等以及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掇r業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制定,可以明確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地位,為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農業資源的節約、高效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制定和完善與農業循環發展
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其相關法律制度的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僅靠一部《農業循環經濟促進法》是遠遠不夠的,對其周邊法律的完善,也是保證農業循環經濟順利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政府的支持也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政府在收稅等方面的政策,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對《農業循環經濟促進法》的設立和發展離不開其縱向法律的設立,生產、流通、消費都是不可忽視的方面。例如《清節生產促進法》的推動,促使農業清潔生產制度主要包括: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和技術開發,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或者避免農業污染物的產生,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在農產品進入市場流通方面,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檢查,既可以防止有害農產品進入市場,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又可以促使農產品生產者改善生產經營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進而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作者:徐瑋晶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1.市場信息系統業務能力建設與提升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市場信息體系機構建設還需下大工夫
特別是縣市以下機構需要進一步理順。1994年農業部設立市場與經濟信息司,1996年各省農業廳先后成立農業市場信息機構,1998年后地市級政府開始設置市場信息機構。但到目前為止,全國只有約四分之一的縣市設立農業市場信息機構,而且機構名稱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給系統業務開展帶來了困難。
(二)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與當前系統任務和形式要求還不完全適應
需要強化業務培訓和能力提升。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市場化和信息化發展進程加快,知識更新和業務范圍不斷加快加深,農業市場信息系統很多基層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卻沒有得到及時更新提高。2013年開展的系統內業務知識競賽有6萬多人參加,但是從圖1看總體競賽成績優秀率只有47%,及格率74%。圖2顯示各地區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也不平衡,在競賽參與人數前10位的地區中,河南、黑龍江、山西的競賽及格率達到90%左右,而北京、遼寧、吉林、湖北及格率不到70%。各地區間政府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和人員的綜合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參加競賽的不少基層工作人員反映,雖然在基層工作時間長,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由于視野窄,純系統性學習機會又少,急需通過系統培訓等方式手段,為基層工作人員提供系統學習的機會,以普遍提升業務知識和工作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業務知識“鴻溝”。
(三)系統基層工作機制和橫向交流還存在標準不一和溝通缺乏的情況
從前期調研和競賽反映的情況看,不少基層工作人員希望能直接聽到系統政策制定者和行業指導者的聲音,以強化對政策措施和決定情況的了解和理解,避免出現偏差,特別是對統計標準、口徑不統一、數據不一致等問題,大家可以共同交流研討,逐步形成在工作流程和業務標準上的一致意見。同時,各省市特別是各縣區之間還可以通過橫向交流,達到相互學習、開闊眼界、改變觀念
2.強化體系培訓探索解決阻礙業務能力提升的問題
根據系統工作需求和基層人員的要求,研究提出舉辦全國農業市場信息系統業務培訓,同期探索能力提升解決方案。根據前期調研和競賽反映的情況,我們從課程安排、學員覆蓋、教學方式、師資力量等方面考慮,盡量讓培訓符合提升人員業務能力的要求。一是探索解決人員能力地區間不平衡問題。將培訓學員覆蓋到全國省市縣三級農業部門市場信息業務工作人員,培訓規模達到千人。二是著力解決人員能力不足問題。通過課堂教學、現場教學和研討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安排業務處室、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企業、農業信息工作一線的高管和專家從理論到實踐,從政策到標準,多個維度,多個視角,多個層次對農業市場信息的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剖析和講解。三是探索解決人員專業程度不高問題。培訓內容重點圍繞農業市場化與信息化工作,包括農業市場信息政策法規,農產品流通和市場體系建設規劃,農業信息采集基礎理論及業務要求,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理論和市場分析案例,農業信息化理論和農業信息服務實踐等,專門編寫《市場信息業務教程》,詳細介紹農業市場信息工作者應知應會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和相關業務工作及職能。根據培訓方案的整體設計,結合各地實際工作情況,今年4月11日試點開辦了第一期培訓班。在對培訓效果及方式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培訓方案,于6月開始,每周開展一次集中培訓,到7月12日共完成4期培訓,共有665名市場信息系統業務工作人員參加了培訓。從收回的596份有效評估問卷看,學員對培訓總體是滿意的,培訓班綜合農業市場信息系統業務知識培訓專題平均分值達到了4.82分(滿分5分)。學員們認為通過培訓一是增強了系統歸屬感,更加堅定了做好本職工作的信念。大家有了系統歸屬感、榮譽感和使命感,為基層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工作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新的動力。二是提高了學員的理論知識水平。通過課堂學習,大部分學員認為理論知識得到充實,知識結構得到更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能力,有利于統一工作程序和標準,對他們所從事的具體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三是增強了學員解決問題的技能。5期培訓一共組織了25次小組研討交流和5次全班交流,研討交流主題達到20個,共形成研討交流成果20篇。學員們通過研討各地推進農業市場化和信息化的經驗和做法,以及目前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相互之間交流了經驗,達到了開闊眼界,啟發思路的目的。
3.系統總結提煉推動培訓工作機制化長期化
前5期綜合課程,共聘請25名師資,開展了33次專題講座,進行了8次案例教學,安排了8次現場教學活動,組織了25次小組研討交流和5次全班交流。學員們通過在中國5期培訓一共組織了25次小組研討交流和5次全班交流,研討交流主題達到20個,共形成研討交流成果20篇。學員們通過研討各地推進農業市場化和信息化的經驗和做法,以及目前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相互之間交流了經驗,達到了開闊眼界,啟發思路的目的。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觀摩農業信息監測預警演示,到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金福藝農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感受農業物聯網信息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了解了當前農業市場化信息化發展中的最新成就,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并且吸收了不少創新理念。培訓從整體上解決了市場信息系統業務能力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搭建持續有效的學習和橫向交流平臺。千人培訓作為一個整體,通過課堂、網絡、社交平臺,把政策的制定者與實施者、專家學者與實踐工作者緊密連接在一起。通過培訓,學員們學到了知識,建立了聯系?;氐焦ぷ鲘徫缓螅匀豢梢越柚鷮?、公共郵箱和社交平臺繼續學習,分享每期培訓班的教學資源。前5期80%學員共481人在培訓后撰寫了千字文,學習收獲、體會和工作經驗,以及課堂上的交流成果部分已經通過網站專欄實現了分享。二是搭建政策傳播和縱向溝通渠道。培訓幫助基層信息隊伍人員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農業市場化和信息化政策,宣傳了農業部關于農業市場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規劃和措施,使學員深刻體會到國家對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在研討交流中,學員也向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各處室反映了基層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并依次開展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三是提高地方政府對農業市場信息工作的認知水平。培訓范圍涉及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新疆兵團和部事業單位。培訓在農業部網站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子網站開辟專題專欄,下設培訓動態、工作部署、學習交流、培訓掠影等欄目,圖文并茂地全面宣傳此次培訓工作;農民日報社、中國農村雜志社、農業部信息中心等媒體單位對培訓進行實地采訪、報道、宣傳;全國50多家財經媒體、農業網站對培訓進行了報導?;诿襟w的宣傳力度,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與去年競賽相比,各地方政府對今年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對農業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全面提升信息人員能力的緊迫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北京、遼寧、吉林等13個省份完成或超額完成培訓任務;內蒙古、上海、福建等少數省份因其他重要工作未能按照培訓計劃名額組織人員參加,但表示部分未參加人員將參加后三期的培訓學習。
作者:呂珊雁單位:全國農業展覽館
一、農業經濟問題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并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一種分析方法。它主要運用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實際調查并取得大量客觀事實材料進行加工提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一種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決研究對象中有沒有或者是不是的問題。在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方面,首先是在進行大量的社會調查基礎上,取得最新資料,運用抽象思維法對取得材料進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抓住主要矛盾,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對其進行分析,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和方法,或者從中找出新的規律并形成新的理論,并用于指導新的實踐。定量分析是說明事物是如何變化的以及現象變化的過程與形成的結果是怎么的一種關系方法,是利用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將經濟現象的有關數據和其變化程度實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現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變化引起變化的過程。
(二)綜合系統分析
綜合系統分析方法是運用系統論和系統工程科學知識為基礎,立足于整體、著眼于綜合,主要從各部分結構如何經過相互組合的方式形成整體和具體演變過程,綜合考察分析其內部的相互關系,進一步揭示整個系統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的一種方法。其特點一是根據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體作為目標,著眼于整體和全局,實現整體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統的觀點,根據多層次及其相互聯系的系統結構,利用綜合方法,理解分析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充分證明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三)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
宏觀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總體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發點和領域是針對宏觀整體性而言的,可以理解為從整個國民經濟總體的基礎上,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的過程。微觀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發點和領域是在國民經濟中局部小范圍或個別農戶為對象的基礎上,研究農業經濟問題。(四)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靜態分析是指對一種事物橫斷面的一種狀態分析,其特點是不考慮時間因素所引起的變動,不考慮均衡變動過程,只考慮在一定時期內,各種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動態分析是一種時間序列分析,是過程分析,與靜態分析相比較,其主要特點是引入時間因素,同時涉及因時間因素所引起的變動,考察在不同時期中各種變量變動情況。動態分析研究的是過程分析研究,主要體現在經濟現象的發展變化,而靜態分析研究的狀態是經濟現象相對靜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實際經濟問題中運用的探討
(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法的運用
在實際經濟問題分析過程中,定性分析為定量分析提供基礎,定量分析的結果要通過定性分析來解釋和理解,例如在《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分析一文》中回顧目前最前沿的經濟增長理論和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推廣增長模型,將氣候變量納入增長模型;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運用ArcGIS的測算地理影響因素;運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實證分析農業經濟增長中的空間效應分析,著重分析空間溢出性和收斂性等方面,研究空間效應是加強還是減弱。就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分析結合,以定量和實證分析為主,其中在實證中運用Ar-cGIS插值方法獲取氣溫和降雨量的數值,進行全局和局部空間自相關檢驗及空間穩定性的鄒氏檢驗,殘差值得Moran’sI檢驗,估計空間面板數據中的空間滯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間杜賓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體估計方法涉及固定效應(FixedEffects)和隨機效應(RandomEffects),模型選擇的檢驗方法主要有Wald檢驗和LR檢驗,空間Hausman檢驗等。在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法分析問題時,通常需要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大量復雜的運算,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大規模計算成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分析法在分析農業經濟問題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二)綜合系統分析方法的應用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部門,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系統分析方法是發現和解決農業經濟問題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歷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運用了綜合系統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論文一個最顯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從局部微觀上分析,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發展的過程細分為五個階段,同時又每個不同的階段進行分步式的研究,這是系統分析研究方法的體現。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則是運用了綜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論和述評的形式來分析,同時緊密結合系統分步研究的內容,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和國家政策走向形成整體性的認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綜合系統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運用,章節內部各段落之間,獨立的章節之間,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綜合方法的運用。
(三)宏觀與微觀分析的運用
在農業經濟學中,整體上來分析農業經濟這個大系統,就屬于宏觀分析,宏觀就是大和整體的意思;對農業經濟系統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就屬于微觀分析,微觀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國或某一地區的農業經濟問題是大和整體范疇屬于宏觀方面的問題,農戶或企業的農業經濟問題是小和部分范疇屬于微觀方面。因為宏觀要以微觀為基礎,微觀要受宏觀的約束,兩者是相輔相承、互相約束,所以既要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又要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農業經濟問題,要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既需要從整體上來把握,又需要從局部來分析。
(四)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運用
影響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的變化會打破原來的均衡狀態,實現新的均衡,引起均衡點的移動這就需要利用比較靜態均衡分析法來進行分析,例如在《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分析》文章從結構建模靜態分析與時間序列動態分析相結合,試圖從一個綜合的視角來考察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通過結構建模和時間序列的計量分析,分別從靜態和動態角度對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考察,長期動態分析發現,農村金融發展有利于農業經濟的增長,且鄉鎮企業貸款有助于農業經濟整體水平的提高,表明在發揮農村金融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農村非農行業的金融服務。
三、結論
上述分析方法是研究我國農業經濟問題常用的基本方法,只有熟練掌握并自覺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對某一農業經濟問題進行研究,才能實現對我國農業經濟問題的正確分析,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韓彥紅單位: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伊嗎圖鎮人民政府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證命題
(一)解放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適度規模與職業農民理論與政策層面的宏觀思路與決策,在具體落地的時候往往演變成學術研究上的實證命題。生態農業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張思光從張家口生態農業的現狀入手,認為當前張家口生態農業應當依托現有的區位優勢,在維持和提高農業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實現收益最大化。其中可能的思路包括:一是減少工商資本注入,控制適度經營規模;二是促進農民職業轉化,從農業的相關生態收益中增加收入。對于適度經營問題,王珊珊基于農戶調研數據的排序因變量模型得出,較大規模農戶化肥碳排放程度較高,而中等規模農戶施有機肥可能性較高。由此可知,不同規模的農戶由于行為方式的不同而帶來不同的生態結果,所以農業適度經營具有生態經濟的經驗基礎。王建華基于山東、江蘇、黑龍江100個行政村中的986個農戶樣本,通過因子分析法得出農戶知覺行為控制對農戶規范施用農藥行為意愿的影響最大,即務農經驗與受教育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因此,農業生產規模與農民職業化是實現生態農業乃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對于農民職業及轉化問題,張藕香運用安徽省農戶調查數據,采用多分類Logistic模型得出,農民職業與收入“雙重”分化存在代際差異,而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在于非農就業比、從業資質、文化程度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根據這一結論,政策的著力點應當重視促進農民在農業內部的分化,使之從業更加專業化;同時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加服務業對農民分化的拉力,并從體制機制層面進一步消除諸如戶籍、土地等制度性障礙,在放活農地經營權的同時,賦予經營權的合法地位,為農民穩定從事規模經營,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支持。
(二)進一步改革生產關系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如果說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外在表征,那么市場機制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理。李建琴通過構建轉型時期農產品價格管制的理論博弈模型,并通過蠶繭、煙葉、糧食、豬肉四種產品價格管制的案例研究,指出農產品價格管制凸顯了公平與效率目標的兩難選擇。農產品價格管制不僅導致經濟效率損失,而且導致利益分配不公。同時,打破區域壟斷和行業壟斷,進一步放松或取消計劃經濟時期沿襲的舊的價格管制,同時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前提下建立科學調控的長效機制,是農產品市場化進程中轉型國家必然面對和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2014年12月17日,國家煙草專賣局放開烤煙、白肋煙、香料煙等各品種、各等級煙葉收購價格;除此之外,2014年政府啟動了大豆與棉花目標價格的試點,都是積極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積極舉措。農產品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系統,其中包括諸如市場出清機制、信息傳遞機制等若干有機構成,這實際上也對相應的政策措施提出更高要求,如政策的系統性與完備性。例如,張永強提出的農產品交易的標準化問題,這也是農產品期貨市場合約交易的前提條件,不僅如此,農產品標準化問題還是一系列市場交易的前提條件,諸如農超對接、農產品拍賣、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再如,佘朝霞等提出的信息機制問題,通過對北京、西藏兩地1744個觀測樣本的回歸分析,發現不完全信息導致了更多的食物消費過程中的浪費行為,即對就餐餐廳越不熟悉的人浪費越多,與他人一起就餐比一人聚餐的浪費量多。因此,在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過程中,相應的政策配套必須要考慮更多的細節問題。
(三)小結
農業可持續發展強調維持代間均衡與代際均衡的重要性。從生產力層面,勢必要求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之間的和諧統一,這也促使在我國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產規模的適度性與農業生產者的協調性,例如王顏齊提到的土地規模與農業雇傭生產之間的協調一致;從生產關系層面,“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作為一個政策的主導型框架,相關的配套政策及細節問題應當是進一步改革的著力點,此外包括相應的組織關系變革,如胡勝德對黑龍江綜合性合作社的案例考察,也需要引起重視。
二、開放條件下的糧食安全新戰略
(一)國際經驗的借鑒
2014年,美國參議院通過新農業法案《食物、農場及就業法案》。對于該法案,彭超認為,美國新農業法案的重點內容在于改革收入補貼和強化農業風險保障,實際上,收入補貼與農業保險共同構成了保障美國農民收入的“安全網”。該法案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是必須繼續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二是科學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三是完善糧食市場調控政策;四是健全農業保險制度;五是合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齊皓天從美國農作物收入保險的具體操作入手,提出我國農業政策的調整思路應從直接補貼和價格支持向收入支持方向轉變,農業保險應逐步成為農業支持的主要手段。農業保險的方式既可以把政府管理和市場化手段結合,又可以讓農業保護和WTO規則相容,可能是未來農業支持政策改革的主導方向;而我國現在的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是我國農業信息化的滯后,還沒有建立起開展農業保險所必備的面積、產量、價格等數據的動態化、可視化、信息化管理條件。隨著新型網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的飛速發展,我國的農業保險應當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措施。除政策層面的經驗借鑒之外,操作層面的實踐經驗同樣有所裨益。例如,王剛毅對比了美國日本生豬產業鏈的情況,認為我國生豬行業集中度提升的主要障礙在于土地約束、政策風險與人才瓶頸。陳風波則通過梳理美國農業經濟學科中Agribusiness的教學內容演進,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包括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農業全產業鏈Agribusiness研究必將推進,具體包括農產管理、農產品營銷、農業企業管理、供應鏈管理、質量安全管理、農業產業組織等。
(二)中國實踐的嘗試
在廣泛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更應當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具體道路。大豆作為我國進口量最多的農產品,其國際價格決定備受關注,林大燕考察了1995~2012年我國大豆進口價格波動與來源之間的關系,通過穩健標準差回歸得出,多元化的進口來源,特別是因為南北美洲大豆收獲時間的差異,顯著降低了我國大豆進口價格的波動幅度,作為一個農產品貿易凈進口國,需要慎重選擇進口來源及農業走出去的對象,重點關注和培育與現有進口來源國具有較大季節互補性且尚未充分開發的具有生產潛力的國家和地區。從引進來的角度,農業開放既包括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又包括農業投資的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已是全球最開放的農產品市場之一,與此同時,除種業之外,我國農業投資幾乎完全放開。陳龍江根據種業相對競爭力的測算結果,提出整體種子市場開放不足,在當前情況下,可適度提高種業對外開放水平,堅持分類推進,區別對待,有保有放。應繼續嚴格控制大田作物中三大主糧作物種子的市場準入,掌握轉基因種子開發經營的控制權,收緊種子科研的政策。從走出去的角度,農業開放既包括農產品出口,又包括農業對外投資?,F階段,國內農業生產的相對稟賦優勢逐步削弱,農產品出口相對弱化,而農業對外投資方興未艾,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鄒文濤以我國熱帶作物橡膠“走出去”為例,指出在當前農業走出去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統籌規劃與相互協調,企業間沒有形成組團參與國際競爭的合力,導致競爭激烈,內耗嚴重,尤其在東南亞地區。為此,在海外投資戰略中,如何實現投資整合,提升投資效率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三)小結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方針,但是這一新戰略并不排斥對國際經驗的借鑒及中國實踐的嘗試。盡管國情差異甚巨,稟賦條件不同,但現有的發達國家農業經驗及開放歷程可以給我國以諸多啟示,而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我國的實踐,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解決我國問題的開放道路。
三、總結與討論
在糧食安全新戰略的大背景下討論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幾乎可以覆蓋“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雖然話題眾多,但是線索明確,基本可以歸納為:第一,從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頂層設計的宏觀背景入手,采用二分法將實現路徑一分為二,即國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與農業開放的國際經驗問題。第二,將國內農業的持續發展問題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層面進行具體闡述。第三,將開放條件下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嘗試進行比對,并提出具體建議。2014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項具體政策的頂層設計已初現雛形,2015年將得到具體落實。從農產品市場角度來看,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政策框架下,目標價格試點將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從農業生產要素角度來看,土地流轉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將會得到推進;從農業對外開放角度來看,基于雙邊的自貿區談判與多邊農業談判將同步推進?;谝幌盗械母母锎胧胖拘蹚暮暧^視角指出,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正處于農業經營主體重塑、農業產業重構、農業與國家市場關系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需要適應國家需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搭建具有全球視野的中國農經學者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提升科研水平,推動中國農業、農村的改革與發展,使得這一平臺真正可以做到資政佐民興業。
作者:胡冰川肖衛東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