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02:58:52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信息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游戲入門,自覺學習。
小學生對游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游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菰锏?,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游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學生們再玩這個游戲時就感到輕松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如教學“認識鍵盤”時,我先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么特征?”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篩除光標前面的字母,相當于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自主學習,不斷創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學PowerPoint的超級鏈接時,老師先讓學生演示沒有鏈接的作品,接著提問:現在只能一張張按順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嗎?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有的學生在使用幫助系統(在教學Word時就教了如何使用幫助系統)……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后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級鏈接的方法。
利用電腦本身自有的特點,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味。如教學完畫圖軟件后,可以讓學生自由創作作品;教學Word的插入圖片時,讓學生進行詩配畫的創作;在低年級教學“金山畫王筆”時,那美麗的圖案使學生感到無比新奇。講解了如何操作后,學生已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組合成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圖案。可以說利用電腦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學科,多面發展。
計算機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
如在教學Word時,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用計算機進行作文創作、修改等;教學畫圖軟件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在教學上網時,結合自然、語文、社會等學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完成其他學習任務,讓學生感到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要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這門課程,必須使用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一定要學會,一定要學好。
武進橫山橋中心小學 唐海燕 趙龍
教學設計是以現代教育觀念為指導思想,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來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并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系統過程。以便獲得更有效的教學。
我們在這里所講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以課堂為中心,運用系統方法,在全面考察課堂教學傳播系統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制定教學方案、對教學效果作出評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教師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形成具有本學科的教學設計理念,構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模式。
一、任務的設計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到底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是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標?我們認為不是。而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達到多方面素質的共同提高。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有興趣地學習、使學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審美、環境、合作、愛國等等, 使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1、教學內容的安排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盡管教材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不是隨意進行的,要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需要、學生實際等方面考慮教學內容的詳略,不能一概擴展內容,也不宜把教學內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內容范圍內。
在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上冊第17課是《剪貼圖形》,其中包括兩個知識點:
(1)會利用“粘貼自”的命令插入圖片;
(2)學會利用“復制到”的命令保存圖片。
根據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認為這兩個知識點如果作為命令教學、功能教學,操作難度小于理解難度,讓學生照著學、試著做幾個練習會比較容易,花費的時間也不多,但是,學生在課上恐怕只能學到一兩個好用的方法,而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會很多。信息技術課是在學習技術,但是,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絕不僅僅負有學習技術的責任,而是應該擔負起多重職責。只有設計一個有趣的、有意義的任務,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需要,進而主動探索、獲取知識,并在掌握知識后能應用于實踐,解決問題,同時進一步理解、鞏固了知識,獲得多方面的收獲。這樣,為了讓學生在課上得到更多的時間,去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我們決定將本課教材的教學內容重新進行組織安排,將“粘貼自”命令單提出來,作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應加以拓展。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插入圖片是本課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訴學生一兩個圖片文件的位置,學生就可以試著運用“粘貼自”命令將圖片從文件中調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這樣完成一個任務實在有些無趣。從信息技術學科來看,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對于“畫圖”部分的教學,它和美術課的關系絕對是密不可分的。要畫一幅畫,要在圖中插入圖片,就有一個美學問題,如審美能力問題。學生在“畫圖”中完成的作品,是他們運用計算機所提供的特殊工具,發揮其美術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計算機課中,老師同樣應該滲透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所以,本課從能力方面,涉及考慮到應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個學科中都是逐步滲透的,在計算機學科中也不例外。根據計算機學科的自身特點,學生的合作意識是逐步加強的、他們的探索精神是不斷培養的,這些教育是要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項任務中的。再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任務本身也會帶給課堂一些教育點:如愛國主義、環境教育等等。根據本課的任務,也考慮到一些相應的情感教育目標。
根據以上想法,我們認為教學目標應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知識:(1)理解“粘貼自”命令的含義及作用。
(2)學會利用“粘貼自”命令插入圖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創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情感:(1)鼓勵學生與人合作、互相啟發、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2)強調植物、動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對自然的熱愛。
(3)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二、任務教學的設計
為適應本課的教學需要,考慮到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們采用“任務驅動”探索式的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是指教學全過程中,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介紹和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把握知識結構、帶動知識、概念和技能的學習。引導學生注重發現、探索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向學生明確布置本階段、本課時的學習任務,并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所以設計了如下的任務:如“畫自畫像”、在“畫圖”中插入自己的好朋友的圖片、完成作品《大家都是好朋友》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學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動物朋友、植物朋友,這樣,不僅學生能夠充分地使用“粘貼自”命令,而且可以讓畫面變得更加豐富漂亮,同時也符合現代社會講愛護環境、愛護動物植物的思想。
因此我們的任務教學設計主要可以歸納以下幾點:見表1
表一 “在‘畫圖’中插入圖片”
教學目標
實現教學目標的任務途徑
知識
學會在畫圖中運用“粘貼自”命令插入圖片。
1.插入“好朋友”的自畫像圖片
2.插入“動物、植物、背景”圖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能力
1、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2、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分析同學的“我和好朋友”作品
2.欣賞教師選取的對比性照片,對畫面的主體大小、構圖、情趣等審美因素進行分析解說
3.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
情感
1、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啟發的合作精神。
2、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進行創造。
3、滲透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滲透植物、動物都是好朋友。
1.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各階段的任務。完成任務時,要求學生互相幫助、提示要點、出謀劃策。2.碰到問題,鼓勵學生自行解決、小組內、小組間共同協作解決。
3.鼓勵學生創造與眾不同的作品來表現“好朋友”這一主題。
4.在“好朋友”主題下提供的資料包括同學的自畫像、各種可愛動物、美麗植物的圖片,演示作品中也設計為既有人、又有動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圍,調動學生的環境意識。
三、課堂教學中的難點突破
通過這個方案的設計和實踐,我們和學生都實現了預期的目標。達到了對課堂教學中的難點突破。這個突破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從對比“復制、粘貼”和“粘貼自”兩種方法中我們只選擇研究“粘貼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對部分圖形進行復制粘貼,是學生的已有知識,但這個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它涉及操作系統中一般情況下隱蔽工作的“剪貼板”,學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須運用想象力,(即便給學生演示了“剪貼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這樣在一個文件中如此,而在兩個文件之間進行復制粘貼就更難。現在,要讓學生到兩個文件之間去復制粘貼,學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須在頭腦中建立較為完整的分析過程,然而對于邏輯推理能力較弱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除了要考慮本身的技術問題之外,運用復制粘貼方法插入圖片,還有可能對源文件造成改動,從而破壞原有文件,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還要考慮文件的只讀屬性,累加起來的難度更大,部分學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教師還要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活動時間,與其學生弄一個一知半解,不如還是放棄這部分教學,專心研究“粘貼自”。
2.“粘貼自”命令的教學
“粘貼自”命令的操作難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徹底講清楚是很難的。它同樣涉及內部不可見的變化,這種變化到底要不要講給學生,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不合適的。
因此,我們就在讓孩子根據已有經驗自行探索“粘貼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罢迟N自”的命令名由老師告訴學生,它有怎樣的作用呢?它應該如何操作呢?我們交給孩子自行去探索。讓學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以后,感受這個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讓學生根據個人的領會,解釋“粘貼自”的“自”,這個字理解準確了,這個命令就比較明白了。
四、重視細節處理,合理安排教與學
1、課前的知識準備
整個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大到整個小學階段、小到一個學期、一個單元或一節課,應該有整體的設計和構想。讓知識、任務前后聯系、學習成果互相利用、同學之間達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知識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一項學習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卻又有很多新意,不僅可以節約時間,學生也不會生厭。
對于本課來說,就利用了前面的成果。本課的任務是完成“大家都是好朋友”的作品,這個“大家”從何而來呢?
在前面的畫圖教學中,安排學生畫“自畫像”,復習了學生對各種畫圖工具的使用,顏色的調整等等畫圖知識。對于學生畫畫的要求就是:仔細觀察自己的特征,表現、適當夸張這種特征,看誰畫的最像自己。學生對這項任務非常感興趣,畫自己畢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個任務幫助學生把畫圖的種種工具串聯了起來,哪種工具適合完成什么樣的操作、哪種選項適合完成什么效果他們都會在實踐中更加深入的領會。在完成這幅作品的時候,老師注意了與美術課融合的問題,請美術老師給學生講臉部的造型、講畫人像的基本技法,這樣,學生在用計算機畫畫的時候,所掌握的就不僅是計算機知識,他們的美術知識也不僅只應用于美術課堂。
另外,完成自畫像還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關于對文件進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項比較難的操作。而“粘貼自”命令要求學生必須到指定的文件夾尋找制定的文件,他們必須對文件的保存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掌握較為熟練的操作方法。畫了自畫像,可以幫助學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強調保存文件的操作重點,使學生在運用“粘貼自”命令時相關難度降低。
自畫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個與之相關的新任務---做你的雙(多)胞胎兄弟姐妹。學生對完成這個任務興趣高漲,在完成過程中,就涉及了對圖片的選定、復制、粘貼、移動、改變大小和位置等多項操作,這些都為本課的教學作了良好的鋪墊,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課的任務時都用得上,而且教學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復,學生會通過若干課程的連續學習逐步發現,自己的本領越來越大,作品越來越生動有趣。
2、課堂的引入
靈活、新鮮的課堂引入是上好課的重要環節,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本課老師利用了學生們畫的自畫像,設計了“猜猜這是誰”的環節。讓學生猜猜畫面上的同學是誰。這樣,學生的情緒就被調動起來,而且,能夠很自然地引出:我們自己在畫面上多孤單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3、學生的合作
小學計算機房的實際情況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機。這當然給教學帶來不便,有限的教學時間之內,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練習要占用的雙倍時間。但這也給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帶來了自然的需求。學生兩人一組,必須學會與人合作,否則就會出現矛盾,影響雙方的學習。當然,教師還應該給與指導。如:什么時候兩個人分別練;一個人練習的時候,另一個人做什么;什么時候兩個人一塊做,一塊兒做的時候兩個人怎樣分工等等。兩個人出現矛盾的時候,教師也要給與解決并及時給與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逐步養成較好的與人合作的習慣,并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發現別人的優點,同時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多向其它同學去學習。
4、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
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面有計算機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計算機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樣,光靠老師一人的力量,真難得面面俱到。在本課中,就有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務,對這樣的孩子,一般要給他們安排一些新任務,以補充他們的時間,還可以請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去幫助學有困難的同學。這樣,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5、課堂教學評價
恰當的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激勵學生不斷進取。教師評價應以鼓勵為主,指出不足時,應該用希望的語氣,指導學生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時候,也應該鼓勵學生多看別人的優點并正視自己的不足。
五、教學實踐體會
最后,從本課的教學實踐過程看,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教師只在“粘貼自”操作的菜單作了畫龍點睛式的講授,大部分時間是通過師生對話和學習討論,加上教師總結來得出結論。
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全節課學生基本處在興趣狀態。一開始從自畫像基礎上做合影這任務吸引了學生,引起學生興趣。在學生練習基礎上,展示了更好的內容,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求知和實踐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圖中某部分的圖怎么辦?為下次課打下了伏筆,難度適中。
2.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粘貼自……”,不但進行了強化的處理,而且對有關概念進行了由淺入深的教學:如開始利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既烘托了氣氛,又為后面教學做了鋪墊,也進行了語文的教學,一舉多得。后面通過學生的解釋、討論,不但使學生把簡單的操作上升為概念(知識的意義建構),也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3.通過“粘貼自”的討論,不但解決了難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進行了情感方面的滲透教育。
4.這節課不但學習了信息技術,而且也涉及到友愛(把同學的自畫像粘貼到一起),語文、構圖、愛護動物等知識。是一個綜合性課,但又顯得自然,不是貼標簽、生拉硬拽。5.這節課不僅僅是學習具體的操作,而是把計算機作為工具,學習信息處理方法,學習其他美學、語文、思想等知識。
但是,本課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不夠充分,學生思路還不夠放開,今后需要進一步改進。
以上是我們從不同的方面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嘗試,旨在考慮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如何講授任務的設計,考慮的層面應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間是融合的。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差異,教學設計應該有側重,如何實現最優化的教學設計效果,尚需要進一步與廣大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深入探索。
改革開放,對人才的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它促使教學體制、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從實施素質教育入手,提高教學質量。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念,運用現代的教育技術是開展現代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多媒體計算機集文字(TEXT)、圖形(GRAPHICS)、圖像(IMAGE)、動畫(MOVIE)、聲音(SOUND)、視頻(VIDEO)等功能于一體,表達的信息量大,具有圖、文、音、像并茂的優點。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使形、聲、色渾然一體,創設生動、形象、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下面就此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 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是智能和心理發展的催化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內在的學習愿望和學習動機,就會聚精會神,努力追源,并感到樂在其中。多媒體計算機通過定格、慢放、加速、重復、圖像的變化、色彩以及聲音配合等效果,充分發揮其直觀、形象、新奇、促思等優勢,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一上課老師就說:“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邊說一邊簡單地操作鼠標,與計算機連接的電視機顯示器上出現了畫面,學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畫面吸引了,隨著螢屏的演示,老師繼續講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餅,一天猴王做的大餅剛出爐
,它的三個孩子吵著說 “我要吃餅 ,我要吃餅
。”于是猴王把三塊大餅分給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四塊分給老一一塊,老二嫌小吵著說“一塊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便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老二兩塊;老三更貪了吵著說
“兩塊太少了,我要三塊”,于是猴王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分給老三三塊。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餅多嗎?因為有形象的故事情節,有多媒體計算機生動有趣的圖象動態顯示,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激發學生以極大興趣投入學習。
又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運用計算機的畫畫板輔助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意義。教師在屏幕上畫出下面圖形:
讓學生選擇喜歡的顏色給圖形涂色,學生們十分感興趣地挑選喜歡的顏色給圖形涂色,每涂一個,老師就讓學生回答這個圖形的面積是什么?當涂到第五個圖形時,顏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滿整個瑩屏,學生被愣住了,為什么呢?這時教師抓緊時機問:“這個圖形的面積又是什么呢?”學生們驚喜地發現:這個圖形不是封閉圖形,它沒有面積。這種無聲的、動態的形象顯示,不僅一下子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對學習新知識的高度興奮,并且在教師有聲的語言引導下進入學習過程,達到啟迪思維,激發興趣的目的。
二、 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電化教學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學過程中,只有當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突破難點的情況下,才能談得上提高教學質量。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是很好的教學手段。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運用軟件直觀演示輔助教學,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較深刻地理解題目中數量間的關系。教師簡單地操作鼠標,屏幕上首先出現了一條鐵軌,上面有一輛火車從左往右地行駛,一會兒,另一輛火車也從右往左地駛過來,兩列火車在逼真的火車運行時發出的聲音中相對開出,直到相遇。這時屏幕上出示了一道應用題:“甲乙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駛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69千米。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才開出,再過2小時兩車相遇。兩地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教師再操作鼠標,屏幕上出示了線段圖,在線段圖上分別標出了每小時火車所行的路程。這樣難點在火車形象運行的動態演示和直觀的線段圖中得以解決,它比老師的任何解釋都具有說服力,增強了感觀上的剌激。演示一結束,學生們很快就列出正確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使學生清楚地掌握概念,獲得正確的結論,并嘗到成功的喜悅,強化了學習的興趣。
三、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小學生的認識特點是從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為主過渡,要使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就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從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而多媒體計算機通過模擬演示,突出實際操作過程,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達到培養智能,啟迪思維的目的。
例如在“圓柱的認識”教學中,利用軟件演示,幫助學生學習圓柱的形成和側面面積的計算:
①教師操作鼠標,屏幕上出示幾個圓柱的實物圖;再操作鼠標,圓柱實物圖背景消去,
剩下閃爍的圓柱立體圖,學生從圓柱實物圖抽象出圓柱的立體圖,初步認識了圓柱。
②操作鼠標,屏幕上出現一個長方形,然后這個長方形繞著它的一條邊旋轉一周,形成一個圓柱體,讓學生掌握圓柱的形成過程和認識圓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標,圓柱的底面隨著閃爍慢慢地從上往下移,讓學生認識圓柱不但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而且從上到下的粗細一樣,也就是說每個橫截面的面積都相等。
④待學生掌握了圓柱的特征后,老師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把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什么圖形呢?讓學生展開思維,各抒已見,自由發揮;有的認為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有的認為是平行四邊形,有的認為是正方形。到底哪個答案對呢?老師不急著表態,而是操作鼠標,讓學生觀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圓柱的側面豎著剪開,打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
⑤操作比較:如果把側面斜著剪能否得到一個長方形?斜著剪得到一個什么樣的圖形?
⑥思考:這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長(底)和寬(高)與圓柱的什么有關呢?在什么條件下展開后的圓柱體的側面是個正方形?這時又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面積?學生通過計算機的形象演示、教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操作過程和觀察比較過程,能有條有理地講述圓柱側面面積怎樣推導出來。學生通過充分的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不但弄清楚知識之間的來龍去脈,也活躍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 借助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增加課堂密度,強
化學習動機。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學生的注意力的集中亦有其規律。借助多媒體計算機信息量大的特點,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進行人機對話,計算機對學生的答案即時作出反應,對的會出示一個小孩子哈哈笑的聲音,或會發出掌聲、動聽的音樂聲和以示表揚的說話;做錯時,那小孩子會難過得流淚,或發出沉沉的聲音表示再動腦筋,重做一次;及時的反饋,使學生很快知道學習結果,滿足其求知欲望。這樣,不但能增加課堂密度,縮短反饋時間,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能使數學課上得更生動、更活潑,讓學生在輕輕松松之中邁進數學王國的大門。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初探——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文章作者]白舜華 [文章來源] 武進區楊區小學 人類已跨入二十一世紀,信息社會與工業社會相比,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作為信息社會的成員,具有信息素養。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 目前很多學校都開展了電腦普及教育,配備了一定數量的計算機,給學生創造了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良好環境。對于小學生來講,剛開始學習電腦知識,又是剛接觸計算機,對計算機懷有一種神秘而好奇的感覺,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培養他們學習電腦的興趣,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很快下降。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烏申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名話:“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庇绕涫切W生,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征都決定了他們做事往往從興趣出發,對于那些單調、枯燥的練習和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教師文秘站:應特別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以保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我的幾方面做法。 一、運用形象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強調創設有利于學習者意義建構的情境并使學習者進入情境十分必要,特別是我們面對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更要注意運用形象法教學,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地學習計算機知識。
如在教學《認識計算機》一課,由于小學初次接觸計算機時,大都懷有一種既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計算機可以用來干什么,更想切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動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我抓住這一契機先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你見過計算機嗎?"、"計算機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紛紛舉手,各抒己見。接著我再利用教學演示光盤,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繽紛的電腦世界,通過觀看,學生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畫圖、制作動畫、編輯聲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這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運用游戲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激發創造性思維、開發智力的催化劑,在電腦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必須十分重視的問題,我經常利用一些趣味性與娛樂性強的小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畢竟年齡小,好動性、好奇性強,往往是坐不住,對于單調的練習逐漸有些厭煩,經過充分考慮分析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就適當地采用一些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吃蘋果、青蛙過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啤酒吧、食人花、24點計算游戲、智慧拼圖、金山畫王等游戲,這些富有童趣的游戲,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學生們在忘情地玩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指法練熟了,懂得了平常課堂中很難理解的回車鍵、空白鍵、換檔鍵、光標鍵、退格鍵、功能鍵的作用與使用,由于游戲中巧妙地設置一些障礙和關卡,迫使學生去理解鍵盤上的一些鍵的功能與使用,這樣他們就在無形中學會了鍵盤的使用。如果強行讓他們去學習理論知識,背熟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學習效果不見得會很好,同時學生們也沒有更大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正確地引導小學生玩電腦游戲是利多弊少。使我體會到“電腦游戲是通往電腦世界的捷徑”這句話的含義。但電腦游戲的取材和活動時間必須要嚴格控制,要選擇優秀的適合學生的游戲,更要強調趣味、益知和學習的功能。
三、組織各類競賽,發展學生學習興趣。
按年級與學生的興趣組織一些不同層次的興趣小組,對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例如漢字輸入、電腦語言教學、WINDOWS基礎等。學校也可通過各種競賽,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指法輸入比賽”“中文輸入比賽”“繪圖比賽”等各類比賽,通過一系列的比賽,有助于學生的電腦操作水平,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電腦知識在不斷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今天學的東西說不定明天就不適合了,所以學習電腦知識一定要緊跟時代,緊跟潮流。學校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讓學生學得主動、活潑,這樣,他們學習電腦的興趣就會長久不衰,持之以恒,一定會有所收益。同時,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這樣學生就更加有興趣去學習電腦知識了。
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語文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信息傳播的質量和效率,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實現教學優化,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呢?根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實踐,筆者的體會是:首先,教師要遵循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原則;其次,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獨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原則
1、要根據學習對象的學習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圖畫、動畫、聲頻、視頻等教學媒體,生動具體、直觀形象,具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的功能。通過信息技術,用多種媒體呈現學習材料,可以使學習過程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動機。但是,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階段,切不可因為濫用使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喪失思維能力的訓練機會。
2、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
閱讀文本,傾聽對話,感悟思想,體會情感,揣摩表達,積累語言,表達運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一切教學手段都是服從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兩者關系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主體,信息技術是為優化教學服務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調動學生的感官多方面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語言的興趣,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上來。
3、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運用信息技術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忌盲目性。沒有哪一種教學手段是萬能的,只有真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利于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種媒體使用的綜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盡可能把音與像、動與靜、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提供多種感知材料,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與運用能力。信息技術只是多種媒體的一部分,語文教學中,黑板、粉筆、實物、紙質的掛圖和圖片等傳統媒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術媒體應與傳統媒體有機結合,整合使用,以充分發揮媒體促進教學的作用。
5、要精心設計教學媒體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變革自己的教學設計行為。備課時,教師要系統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從知識點、學習水平、媒體內容與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分析,設計教學媒體。將教學媒體設計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教學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發揮信息技術的獨特功能
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落實,需要一定的教學方法的支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常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即通過信息技術,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和創設語文學習所必須的情境進行教學?;虿シ殴适?或配樂朗讀,或呈現圖形圖像,或觀看動畫,或觀看視頻等。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呈現圖形圖像,圖文結合,使學生直觀感知課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難點,用動畫、視頻等再現文本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雷雨》的起始階段,筆者播放視頻,讓學生邊聽轟隆隆的雷聲和嘩啦啦的下雨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變化,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產生探究自然界奧秘的動機。為使學生理解句子:“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惫P者再次讓學生觀看視頻剪輯: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學生觀看視頻剪輯的同時,思考以下問題:1.“滿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寫出了烏云怎么樣的變化?3.“壓”字說明當時的云層怎么樣?4.黑沉沉的烏云向你直壓過來,你感到怎樣?然后,引導學生感受場景,品詞析句。
2、模擬教學法。即利用各種媒體,模擬文本內容的動態變化過程進行教學。小學語文課文里的常識性說明文,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積累不足,根據課文的文本難以理解一些科學性知識。如果用多媒體模擬,學生就可以身臨其境,從而解決教學的難點。在教學科學小品文《琥珀》時,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根據這塊琥珀進行想象的,體會科學家想象的依據”。為了解決這一難點,筆者利用從網上下載的教學課件(包括琥珀的樣子、遠古時代的環境、蒼蠅和蜘蛛的行動及巧合、松脂球變成化石的經過、發現的過程等若干個小模塊)開展教學,如點擊“松林與海水”課件,便會出現地殼變化使海水淹沒松林的場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見水下的松樹如何慢慢腐爛,松脂球脫落出來,一齊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課前預習法。即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開展自主學習,并接受輔導?!熬x課文”教學之前,筆者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學習有關的資料。課上,安排學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學常識和課文寫作背景、時代背景介紹等。有些課文,涉及到社會、環境、歷史、軍事等學科的知識,學生對這樣的課文非常感興趣。如,在教學《南京長江大橋》一課,為什么建造長江大橋?大橋有多長?是誰設計的?什么時候建造的?這些問題,雖然不是教學重點,但卻是大多數學生希望了解的問題。學生提出來了,筆者根據學生的需要,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搜集了有關資料。
4、技能指導法。即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對學生的語文技能進行指導。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指導,可以提高訓練效果。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錄音,組織學生進行聽話、記憶、復述等活動,可以訓練、指導學生的“聽”“說”等技能??梢酝ㄟ^播放范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梢岳么笃聊怀尸F閱讀材料,進行拓展閱讀訓練;呈現漢字在田字格中的書寫過程,指導學生學習筆順、分析字形和書寫漢字等??梢杂妹襟w呈現同題佳作,供學生借鑒,實現習作指導;將學生的作文展現出來,組織學生進行評改訓練,實現作文修改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以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嘗試,與此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將以此要求為目標,繼續探索小學語 文教學和信息技術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聰明的!根據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至少同時具有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這八種智能的不同組合及表現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結構。有的孩子的某種智能表現非常突出,呈顯形狀態,而大多數孩子的很多潛在的智能有待于我們教師和他自己去認識、挖掘、開發。這就為目前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課題,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如何在教學中揚學生所長、補學生所短,發展他們的各種智能?
一、創建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的多元智能環境
研究表明,人類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種智能發展的基礎。加德納認為遺傳基因對智能可達到的程度可能有一個最高值。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這個極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們能多為學生提供有利于某種智能發展的條件,那么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那一種智能的發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學生始終不被接觸開發某種智能的環境,那么其生理潛能無論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發出來。這就告訴我們:只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他們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發出來,獲得發展。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提供了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智能環境。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能進行文字處理、數據分析、作圖繪畫、編曲欣賞等,利用網絡更是能實現各種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因此,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出能體現計算機及其網絡優越性的學習任務,且設計的任務要顧及到學生現有智能水平的差異,要盡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領域,讓學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各種智能組合的專題學習
與傳統的智力理論相比,加德納的研究不僅揭示了一個更為寬泛的智能體系,而且提出了新穎實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義為: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實際上是多種智能的組合。
因此,在多元智能環境里,為學生提供單一的、直接用于激發學生某種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設計出一些讓學生感到有意義的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各種智能的組合,而基于計算機及網絡的專題學習與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專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提供的專題素材往往跨越學科界限,這意味著資源的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研究同一專題的不同方面,這就有了選擇學習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機會探索各個學習領域。
另一方面,在專題學習中,學生需要規劃自己的學習,這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如提出問題、擬訂計劃、收集信息、記錄統計、分析整理信息、發表意見、討論交流等,學生不僅需要運用各種基本技能,也獲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進行學習的機會。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制于課本,而是在做中學,從而體驗更深刻,知識、經驗更豐富。
三、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多元智能教學既可以從教學的內容上著手,也可以從教學手段或媒體應用方面去考慮。
為促進學生對學習對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生一般對動作的體驗較深,教師在進行“復制”和“粘貼”的教學中,可以將較為抽象的“復制”和“粘貼”的過程與蓋圖章的過程聯系起來,或者將此過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個重要的做法是,教師應為孩子們提供發揮其特長的機會,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進行學習。比如,在“畫圖”軟件的“選定”和“移動”工具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不同內容的媒體素材,向他們提出不同的任務。像可以讓學生將音符選中,移動后組合成不同的節拍;也可以給學生一些幾何圖形,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圖形拼出各種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圖案;或者讓學生參與客廳地面瓷磚鋪設,設計出各種既實用又美觀的方案。又如,同樣是網頁的瀏覽學習,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資料??傊?,應該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體驗,運用各種模式參與學習,并進行各種交流活動。這樣,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模仿,學生至少會從一種模式中受益。
四、提供師生協同學習的機會
人際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協同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和能力,開發學生的人際潛能,而且可以幫助、促進弱勢群體,從而達到智能互補的效果。
為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一般我們要在學生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異質性分組。當然,僅僅給學生分組并不能確保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須有目的地給予引導。
人際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別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合作完成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由學生通過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長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進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組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此時的學習光有興趣是不夠的,更需要有一種責任感。
當然,一開始可以是3-4人小組內的合作,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們可以嘗試全班同學之間的合作。比如,在《設計西湖旅游計劃方案》這一任務中,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有的組專門調查不同年齡、不同收入、不同學歷層次的人更傾向于西湖幾日游,統計分析數據,寫出調查報告;有的組負責收集西湖十景的圖片、影像、文字等資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紹西湖的多媒 體作品;有的組負責設計旅游線路圖,為不同需求的游客設計出比較適合的旅游方案;有的組則專門收集有關杭州特產的資料,設計出可供游客參考的天堂購物方案。最后將各個小組的成果進行交流、改進和匯總。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最好以參與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發揮協同學習的作用。通過這種有意義的合作,學生逐漸明白團體的成功有賴于團體的協同努力,從而在小組中建立起一種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
五、多元評價促進學生自我認知智能的培養
過去人們大多將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測試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必須要從多元的角度進行。
作為學生信息技術學業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與評價顯得越來越有效,它能較全面地對學生進行多元測評,比如可以從作品的文字、聲音等媒體內容的合理性、創新性及技術的熟練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評價等方面進行評價。
作品的自我評價特別有助于學生自我認識智能的培養。由于各智能之間的聯系性,這種自我評價的過程同樣非常有助于學生語言智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足夠的安全感進行自我評價。
作品評價,不應該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進行,而應該很自然地融合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因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評比,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讓他們做得更好。教師可以在課始提供一些現成的學生作品,讓大家評判什么樣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對學生范例的分析,不僅給出了一個較為形象直觀的評價標準,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給他們以啟發。一旦產生有創意的作品,教師應及時給予演播來引導學生努力的方向。比如《校園里的樹》一課,通過畫各種各樣的樹這一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畫圖”軟件中幾個常用工具的使用。當樹在幾個孩子那兒被擬人化后,教師立即抓住機會展現給所有的學生。生動有趣的畫面將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于是有的學生給樹扎上了小辮子,有的學生在樹桿上開了一扇小門,說那是小動物的家……
加德納認為:在一般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一種發展與別人無關。的確,我們是通過與別人的關系來認識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評價外,他人的評價同樣顯得十分的有意義。對于年幼的學生,可能教師評價的權威性傾向較重,而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生之間的互評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同伴的肯定與認可有時會比教師的肯定更有效。教師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但絕不是權威,評價并不是教師的專利。
為讓每個孩子都有自我評價的機會,我們可以采取“檔案袋”的辦法。一個任務完成后,讓學生自我分析一下,從各個方面對自己進行反思,使他們在反思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真正地將“學會學習”落到實處。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边@說明,如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他們就會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熱情也很高,思維也會非?;钴S。若將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直接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刺激學生思維積極性,促使學生感知迅速、記憶牢固、想象豐富。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無疑給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改變了傳統的注重認知、灌輸、封閉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了一個和諧的課堂。
一、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走進英語課堂中,又為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使課堂教學更加亮麗多彩。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庇⒄Z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正是我們素質教育的責任所在。一個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課件,它將使學生接受知識時會更便捷,獲得知識更迅速并能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在教學中我注意用實物演示情境,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把學生帶入所學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語言內容。我還借助錄音、錄像、電視、電腦、語言、實物、幻燈等多種媒體進行教學,以便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使我的學生個個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有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開發。學生們在歡快的氛圍中就很自然地學會這首英文歌曲。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經常播放一些配圖的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兒歌,它們的特點是旋律活潑優美,唱詞簡單,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們會不由自主地歌唱。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而且極大提高了他們的語感。我也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圖畫,讓它們產生強烈的動態效果,創設自然的情境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如在教字母時我又提供了M 麥當勞、KFC肯德基、WC 廁所、P停車場等錄像場景,這樣使學生們能得到優美的視覺享受,感受英語的實用價值。
二、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感受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睂W生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否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寓教學于創設的情境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覺、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進行。從而在大腦皮層產生強烈的反射,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學習顏色和服飾單詞和句子。
三、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奇、動手性強、樂于參與的特點,而信息技術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強以及文字、聲音、圖像一體化的特殊功能,它所展現的信息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到,并且形式活潑多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并啟發學生思維。不斷變化的屏幕形[ ]式、新穎的圖片、動畫和有趣的話題等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
四、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輸入,拓展學生的知識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課上必須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材料和實踐機會。但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只注重書本知識,教學總是機械地圍繞著書本,重復老內容,使學生接觸到的英語材料少,信息量不足,視野不寬,沒有新鮮感,枯燥乏味。但現在有了信息技術的整合,我們可以搜集最多的最流行的學習素材,為師生雙方提供很大的選擇余地。教師可以大大增加信息的輸入量,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五、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教師進行資源共享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都有可能學到不同的內容,遇到不同的困難。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獨立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時,可以通過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請教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借助別人的幫助,利用有效的學習資料,進行協作學習。在校園寬帶網下,教師擁有的所有教學資源如教案、課件、教學心得等,都可以在互聯網上交流、學習,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可以更有利于優化教學,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總之,多媒體與英語課程整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課程教學的優化,提高教學效率。所以,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一定要以體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為前提,不要讓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成了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形式。只有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有機的整合,才能使教學效果錦上添花。
一、巧用資源,投其所好
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表明:每一個人的學習最初都具有模仿的特點,在這個起初的模仿過程中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作用就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達到一種默契最和諧的境界,這樣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模仿。因此,我們在組織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要積極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佳境,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內在的一種原始的學習動力激發出來。例如,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就是打字指法的練習教學,指法教學說是非常無趣的,如果開課之初,教師就一板一眼地講述手指怎么擺放,有哪些要領。這樣的教學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學生不愿意學習指法練習,教師也覺得索然無味。在教學中我們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游戲》,采用比賽的手段。學生在“打地鼠”“拯救蘋果”等游戲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必須練習好指法。當有人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對又快,教師投其所好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就學得很認真。這樣通過配合教材內容的趣味性游戲,使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指法練熟了。
二、巧用興趣,問題入手
德國教育家蒂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鼓舞、喚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沒有興趣,“身隨而心違”,這樣的教學課堂是比較失敗的,學生只能忍氣吞聲地跟著教師的思路去接受知識。古人云:“教學未見樂處,不必我學。”學生學習的動機主要來源于學生學習興趣,所以,興趣在課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才愿意主動走進某學科的課堂,才會主動獲取知識。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多媒體走進我們學科教學的課堂,使教師頭疼的問題迎刃而解。為有效的學科教學開啟了一扇大門,給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捷徑。問題入手法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問題入手法包括設疑、嘗試、交流、總結、完善幾個步驟。
三、分組教學,揚長避短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我們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在感情上多關心學生,讓他們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尤其是小學信息技術基礎差點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關心。這樣就為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白,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必須依賴與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合作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更是一種高素質的學習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是新課程標準下科學教學模式的體現。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相互合作,努力向著共同的目標邁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中來,從而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
四、因材施教,全面發展
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學重點,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嘗試的一種方法。因為學生是不同的個體,班級之間也存在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具有同等的能力。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是“一課多上”的前提,這樣的活動能引導教師的反思、總結,在遇到問題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互動中提升自己的認知,在經歷了“放下”“提升”的“磨課”體驗后,能進一步挖掘與理解新課程理念,并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達到超越課堂、超越教材的理想境界。這樣的活動也給了學生恰到好處的鍛煉與提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培優補差,做到了為班級“量身定做”教學設計,發揮了學生的優勢,彌補了他們的不足,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真正實現了師生互利。
五、精心設計,確保質量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任務驅動,同時,網絡為學生自主學習、建構知識提供了技術支持。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幫助個體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確保沒有一個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確保所有學生都有最充分地運用自己潛能的平等機會”。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完善的動態生成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設計參與者,社會成為具有豐富資源和研究價值的課堂或實驗場,課堂比以往更具活力。隨著設計節奏的展開,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不斷調整與修改教學設計策略的狀態,即在過程中產生新的設計方案,在過程中逐步趨向完美,最后達成教學的最優化。
總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積極建構實用的、最優化的小學信息技術環境,實現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最優化,能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能促進學生和教師信息素養的形成和提升,能促進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的進程,是實現新課標要求的必要要素。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文章作者]朱 燕 [文章來源] 武進區芙蓉中心小學 江主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科技創新,總是步人后塵,經濟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縮短差距”。因此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二十一世紀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過后天的有目的培養才能獲得,為了培養具有“計算機文化”素養的21世紀創新型人才,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學會獨立思考,突出創新意識的培養,強調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認識就快;如果毫無興趣,認識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創新能力,當然要激發創新思維,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大量的調查表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感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卻只是對“計算機”本身的興趣,他們的目的在于“玩兒”——玩游戲、上網等,而對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兒”,由此,就出現了學生喜歡上電腦課,卻不喜歡電腦老師的現象,當然原因只有一個:老師不允許他們“玩兒”。
對于這種現象,我認為教師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等方面入手,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正確引導學生,使其對電腦的興趣發展為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以精彩的課堂“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奠定一節課成功的基礎,因此每節課的開始,教師的“導”是很關鍵的,是一節課的開場白,既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文字編輯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最主要內容之一,然而不少學生認為,文字編輯不就是“打字”嗎?只要會輸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連簡單的插入、刪除還沒有學會的學生也覺得它“沒意思”。為了使他們感興趣,我在上“文字編輯”這節課時,從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特殊的紙”,用作練習本入手,引入本節課的內容,這種“特殊的紙”具有容量大、易修改,無污染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機短信、商務通、電腦等,使學生在體會信息技術對人類日常生活深刻影響的同時,感受到文字輸入的重要性,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精心設計教學任務,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營造創新氛圍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實踐也證明,學生如果對所學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便會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強迫學變為自覺學,心情會變得愉快,進而使注意力變得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象力變得豐富,創造思維更加活躍,從而保持昂奮的學習勁頭。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學生本來就有濃厚的興趣。為了保持這種興趣,我們更應精心設計教學任務,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比如,錄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學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興趣的事。為了使他們掌握這部分概念,我設計了一個小任務:讓學生輸入一段題目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內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編寫。于是學生們饒有興趣地完成了任務,他們不僅掌握了錄入文章的基本規則,而且當發生輸入錯誤時,還學會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謂是一箭雙雕。
再比如,在學生進行指法練習的時候,內容單一、乏味。如果不優化教學內容,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我精心挑選多種軟件,如CAI指法練習、金山打字通等讓學生練習,學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測試程序“吃蘋果”、“打地鼠”等游戲進行單個字母的練習,接著在“青蛙過河”中練習單詞的輸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進行綜合測試,并結合競賽形式,這樣一步步,循序漸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僅練習了指法,也激發好強和好勝的心理。
3、注重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引發學生興趣。
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苯處煾挥姓芾砗颓槿さ挠哪苌钌畹馗腥竞臀龑W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師的幽默是贏得學生喜愛,信賴和敬佩的重要條件。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基本概念和理論性的教學內容,往往使教師感到棘手,使學生感到抽象、枯燥,記憶較困難。在講授時,如果教師運用風趣的語言,適當的比喻或與眾不同的思維,就能將繁雜化為簡潔, 沉悶化為輕松,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使學生樂意學。如我在講解軟盤的使用時,5寸軟盤是將缺口封上為寫保護,3.5寸軟盤則是將寫保護劃片打開時為寫保護。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認為3.5寸軟盤和5寸盤一樣都是將口封上為寫保護,記憶起來有點困難,講到這一點時,我拿出了一張3.5寸軟盤,將寫保護劃片打開,讓盤片上二個孔對在兩只眼位置上,告訴學生,3.5寸盤上有兩只眼睛,當二只眼睛都瞪著時,是處于高度警惕的戒備狀態,別人是侵犯不了的(寫保護了)。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時(把劃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狀態,因此就沒有進行寫保護。聽到這一比喻時,學生都歡笑不已,點頭稱是,至此,這一教學難點在幽默的情趣中解決了。
二、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電腦繪畫是在傳統繪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繪畫藝術。一方面。它繼承了傳統繪畫藝術的基本特點,如構圖、造型、著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傳統繪畫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穎獨特以及效果的豐富多樣等。因而,電腦繪畫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電腦繪畫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培養獨特的創意都具有重要意義。
畫圖是Windows中自帶的一個小程序。通過教學與研究發現,如果教師站在思維發展的高度講授畫圖程序,便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
識的目的。計算機可以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生動的表象,并通過實際操作將這些表象外化,為學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教學生用畫筆工具繪制幾何圖形和線條,并讓學生練習這些基本圖形和線條的各種變化畫法。學生通過利用軟件中的矩形、圓形、多邊形等工具親自動手操作,畫出了形態各異的基本圖形的變形,在腦子里逐漸形成這種圖形的表象,從而積累了創作的素材。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這一事件本身并不見得能真正幫助學生提高形象思維的能力,關鍵還要取決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全面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便成了教師頗費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教師必須有意識地、能動地駕馭課堂,給予學生恰當地點撥與適時地指導,才能使他們真正開闊視野,提高動手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如:講解“復制圖形”這一課時,可以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讓他們預先動手操作并思考復制有哪些作用。通過認真思考,同學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答案,比如:利用復制功能可以輕易地畫出汽車四個大小一樣的輪子;可以畫小動物兩只完全一樣的眼睛;可以畫許多美麗的花朵等等。在綜合了同學們的答案后,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總結了復制的用途:
①可以節省時間。
②可以輕而易舉地畫出一樣的圖形。
③可以避免失誤、精確度高。
通過采取這種方式,學生自覺地根據老師的提問與講解,調動頭腦中已有的表象,將曾經學過的知識與新學內容聯系起來,畫出了汽車、花叢、樹林、圓的運動軌跡等許多充滿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學們真正開動了腦筋積極思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的同學甚至提出了利用圖形翻轉技術畫對稱圖形的想法,從而迸發了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三、及時發現、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幫助學生樹立“求新”“求異”的觀點,為學生的創新創造環境。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的最高層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小學教學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創新,人類就沒有今天的文明與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及時發現、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為學生的創新創造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寬松、積極、探索、創造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樹立“嘗試創新”的意識,強調在課堂上,只要敢于參與,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學生制作幻燈片時,同學面對功能如此強大的“Powerpoint”軟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創新的少,制作出來的演示文稿,沒有新意,在制作過程中也很少出現同學之間的交流與爭論。這時,我仔細觀察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通過多媒體教學網,演示給大家看,并讓他們說出思路,再讓其他同學發表意見,接著大家一起試一試。這樣,時間長了,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也愿意動手嘗試了。學生們不僅認識到了動手操作、手腦結合的重要,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淡化了失敗的感覺,體會到了大膽嘗試就會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講畫小房子時,我先用多媒體演示了幾何圖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圖畫,然后依次提問:
①圖中的小房子分別由哪些圖形組成?你們還見過哪些形狀的房子呢?(幫助學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現實中的房子,你們還可以想象出什么樣的房子?(對表象進行初步加工)
③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把你剛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個美麗的環境中,然后將它們畫出來。(對表象進行再次加工處理,形成雛形)。
就這樣,在教師的耐心啟發下,學生腦海里具備了圖畫的大致形象,因此他們操作的過程實際變成了形象思維化的過程。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能會發現實際效果與預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們思維的積極性被進一步調動起來,一些更好的辦法也隨之出現。因此,操作實踐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由于每個同學的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創作的畫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學用蘋果瓣作為房子的煙囪;有的用大樹作為房子的外殼,畫出了住著小猴子的兩層樓房;還有的畫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話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學畫出了美麗的校園、自己的家??傊?,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從而可知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從課堂教學入手,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條件,才能培養學生形象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而且體現了我們正在提倡的創造教育。創造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它要求我們傳授的不僅是過時的知識,而且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新形勢、新環境的需要,培養創造新方法的態度和能力。因此,我們對學生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要激勵思維;不僅要灌輸是什么、為什么,而且要啟發學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簡單的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教會學生去發現真理。課堂上,我努力探索創造性學習新途徑。例如我在每堂課即將結束時,都要進行作品展示。同學們總是爭先恐后地讓展示他自己的作品,當自己的作品出現在投影儀或網絡上時,一種得意的表情便會在他的臉上展現。而在今后的學習中,你會發現他總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這樣逐漸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幫助學生樹立 “求異、求新”的觀點。同時,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參與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勤學好問。因為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問題是缺少一把打開這座神秘宮殿的鑰匙。相信學生是發展創造力的“興奮劑”。老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會,驅使學生向無數次的成功前進。
論文參考:《江蘇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
《江蘇電教》
近幾年來,我就“信息技術在美術學科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談談我在實踐中的體會和思考:
美術課的安排都是由其目的和明確性的,總有吸引老師和學生眼球的部分。教師在課前必須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認真分析課的內容和要求。有時候題目就告訴了這節課的重難點內容部分。比如:在講授五年級下冊《夸張的臉》這一課的時候,通過題目就能夠看得出來主要學習臉的夸張,怎樣把臉部夸張的有意義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畫臉是比較簡單的,但是面部表情的夸張就不是那么簡單了。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搜集大量有關夸張臉的圖片,表現夸張臉的內容有很多,古代大量出土的青銅像,外國的各種大師的雕塑人物作品、現代的漫畫等等。進一步的分析,延伸出的知識內容有很多,具體分析比較“夸張的臉”表現的不僅僅是表現臉部的特征變化,還有人物心理的變化和作者的內心感受。通過自己的分析感受,在課堂上讓學生學習的不僅是臉部的夸張,循循善誘的是讓學生感受臉夸張的同時還有內心的變化。從吸引學生的眼球開始,找出學生喜歡看的夸張的面部表情,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在進一步的深入到心理的變化。這種深入的學習,學生很感興趣。他們會通過了解臉部的夸張變化,進一步的想了解人物的心理變化和作者的真是感受。學習的目的到達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現豐富的視覺形象,促進觀察,激發興趣。
小學美術課程內容雖淺卻很豐富,時空跨越古今中外,若只通過掛圖、書本和口頭描述等有限形式對學生傳遞信息,讓學生來觀察感受事物是帶有明顯的片面性的,同時也很難真正發現事物的美。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等工具以它們獨特的功能將豐富的感性材料整體而直觀地展現出來,往往比原材料顯得更鮮明、更集中、更強烈,教師利用已有的圖表、照片、投影儀、電視教材、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等各種教學媒體,或直接使用、或經過一定的選擇、開發和組合后加以使用,并在教學媒體中表述一定的思想和意圖,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傳播,再加上巧妙的設問,促使學生更進一步觀察比較事物,使學生看得清晰,感知得更充分。如《巧妙的組合》一課,利用課件中各種基本形的移動與大小疏密搭配,作出各種不同的組合,并提出要求,讓學生找出各組合之間的不同,說出哪種組合最美及認為它最美的道理,從而充分發揮學生認識的主體性,也讓學生充分感受畫面組合的美并尋找出規律,體驗藝術美的情感。
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還能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維過程形象化,既有利于學生觀察到事物逐漸變化的原理,又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進行《畫漫畫》一課的教學時,教材要求學生了解漫畫形象的漫化過程及原理。在制作課件前,不妨先收集一些有特色的圖片,然后在PhotoShop下通行色彩高反差、拉伸、變形處理,把真實人物向漫畫變化的過程用若干張形象略有變化的圖片表現出來,按教學的要求排序,再播放。教學時讓學生觀察真實的形象如何特征化地逐步向漫畫過渡,這樣學生會被很清楚地了解到漫畫的漫化過程及漫化原理,教學難點得以克服,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聽覺材料,設計視聽游戲,巧造情境,在音樂中感受事物形象,形成豐富的視覺想象,產生視覺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愉快地觀察與思考是我們的教學宗旨之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一些視聽游戲,既有利于讓學生觀察到事物的變化,又有利于學生發現并掌握變化的規律,豐富視覺想象。
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能調動人的情緒反應。它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與美術之間常是互相滲透、相互影響的。音樂沉浸,在聽中共鳴,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繪畫形象。如一年級《踢踢腿,彎彎腰》一課,教師可以先在表現運動場面的課件中播放《運動員進行曲》,然后再單獨播放音樂,當豪邁的音樂再出現,可讓學生閉著眼睛“看”運動員運動的情形并試著畫出來,學生在音樂中將剛才和以往見到過的記憶提取出來,效果自然生動有趣。
音樂以其特有的節奏、旋律,在特定的時間中進行,表現主體的內在情感的運動過程,屬于時間的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常將時間藝術——音樂與空間藝術——美術相結合,讓學生能更好地認識不同藝術的相關性,從而更好地把握和更深入地了解美術的特殊性與規律。如在《聽聽畫畫》一課時,播放克萊德曼鋼琴曲(乒乓之歌)與兒童歌曲《表情歌》多媒體選段不同旋律與節奏自然銜接的音樂,學生聽并感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隨著音樂做律動。優美的歌曲運用平緩的線條,調和色彩來表現;活潑的歌曲運用起伏的線條、對比色彩來表現;激烈高亢的音樂用非常熱烈的色彩和夸張、動感的線條來表現……有機的將美術(繪畫)、音樂(旋律)、文學(歌詞)三種藝術,形式的美積淀、滲透到學習之中,不斷提高學生對美的直覺判斷和表現能力。
高品質、設計良好且使用得當的現代教學媒體會給學生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實際情況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又缺乏促使學生觀察的基礎,難以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更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內容,因而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生困難。實踐證明: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整合有利于改變這種狀態,可以有效地從欣賞、工藝設計及繪畫課等方面發揮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帶給學生的時空感受使學生懂得了藝術的博大與多變,優化了課堂教學。
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只通過膚淺的“看”來發現這些美,還看如何去促使學生去觀察、發掘與創造,必須多方位合理運用各種媒材,積極調動多種感官,通過眼看、耳聽、口說、手腦并用,拓寬孩子們的視野,讓“廣義視覺”逐漸達到完美,使孩子們個個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藝術化的方式表現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摘要】面對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面對城鎮小學學生信息素養參次不齊,面對人多機少的現狀,信息技術教師該如何教好這門課,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課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養,使學生具有適應信息化社會生存的全面能力。
【關鍵詞】激趣;互動;培養;激勵
面對信息化的浪潮,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已成為全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課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我國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的決定。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新興的學科,已在全國各地鋪天蓋地地開展起來。
信息教育課程按教育部的規劃已成為了中小學的必修課。我校亦于20__年9月起向四——六年級學生每周開設一節信息技術課。雖然信息技術教學課程已開設,但仍然存在許多關鍵性甚至是尖銳的矛盾問題未得到解決。如學生問題,我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這些農村孩子,對計算機接觸相對較少,有的甚至沒有見過計算機,同樣家長也如此,有電腦的家庭少之又少。據統計,我校四年級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不足百分之二。又如學校的計算機問題,現在我校有計算機房二個(其中一個是今年9月分新配備的),每個機房內設計算機30臺,但每個教學班學生人數都超過去40人以上,多的班級人數達到五十幾人,這種人多機少,幾人合用一臺電腦狀況勢必會減弱學習興趣的濃度。如何教好這門課,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課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養,使學生具有適應信息化社會生存的全面能力,是所有從事此門課程的教師要努力研究的。根據大綱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幾年的教學中進行了下述幾點嘗試。
一、激趣,讓學生想學、樂學、愛學。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各種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根據調查許多小學生學計算機都是出于對計算機的好奇而學的,作為計算機教師,更應該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經?!币l學生好奇心和產生興趣的好課,來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他們樂學。
(一)課前巧設“導語”,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奠定一節課成功的基礎,因此每節課的開始,教師的“導”是很關鍵的,是一節課的開場白,既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作為教師應當注重“導語”的設計,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教學。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諸如發問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寫入”計算機里嗎?你知道怎樣用計算機聽歌曲的嗎?你能用計算機為你畫出美麗的圖畫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語言”,讓學生聽美妙的音樂、看用“畫筆”畫的圖畫、用Word設計的版報、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級通訊錄……用這些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傊?,上課伊始,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愿意學、喜歡聽。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質疑、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二)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
玩耍是兒童的天性。玩會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玩可以使孩子學到知識,既可以減輕學習負擔,又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對于微機原理,抽象難懂。而小學生知識里越形象就越容易汲取,又加上孩子們喜歡動畫、卡通形象的特點。我自制《計算機基礎知識教程》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利用動畫、音樂、圖案來配合講授,創設教學環境,把靜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識轉換成動態的、整體的、具體的畫面、聲音等,可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對學生進行感官綜合的刺激,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學生學得更主動、更活潑、更認真,因而其效果有單一途徑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而且,教師又能及時收到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反饋,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進迅速調整或修改教學內容。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和教師都知己知彼。
又如,我在教學WINDOWS自帶的“畫圖”軟件中的“橡皮”工具時,講完橡皮如何使用之后,讓學生自己去玩,有的學生就會發現橡皮太小,擦得太慢,教師適時鼓勵怎么辦?引導學生使用“ ”和“-”號,如何將其變大變小,讓他們從書本中去尋找答案,在臨近尾聲時,再讓學生欣賞你表演的紅橡皮、綠橡皮的雜技,讓他們帶著問題到課后去尋找鼠標“右鍵”在畫圖選色中的應用,這樣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把知識學到了手,學生因此樂此不彼。
二、互動,利用合作小組進行學習。
因為我校的實際狀況,不允許學生一人一機,所以我干脆把他們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不同長處的學生作出配搭,互相幫助,彼此模仿、示范,分享學習成果,從而達到同一水平,并且具備提升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效能,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小組合作學習既可以解決電腦為人所垢的弊端――過于機械化、缺少人際關系的培養和感情的交流,還解決了人多機少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妨在學習過程中多安排一些合作活動,鼓勵學生共同解難,多作互動交流。這比老師口干舌燥的講解或一個學生利用電腦自己進行學習強多了。
三、培養信息“小老師”,減輕老師負擔。
在每學期初,我從每班抽出一名信息能力較出色的學生加入學校興趣小組,再利用興趣小組時間對這些學生進行輔導,除了對學科知識的教學外,還可以對這些“小老師”進行課外的加深練習。這樣,這些學生就會成為你在課堂教學中的得力臂膀,有些學生提出的小問題,他就會幫你巡視指導。你就不會
被學生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而忙得焦得爛額,就可以騰出時間去輔導個別基礎差的學生。
四、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就應該創造條件,設置成功情景,使不同智能狀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得某種成功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愉悅,以滿足他們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習自信心,使之向更高的成功邁進。因此,在教學評價階段,我鼓勵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在展示作品時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設計意圖,創作思路,讓大家了解作品的產生過程。由于學生們的積極評價給作者帶來愉快的感受,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
例如:在教學“幻燈片切換”后,我設計一堂實踐活動課,有1組同學創作了《美麗家園》,這一小組在課前去搜集了與我們學校有關的大量信息。在課上他們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創造性的加工處理,一件內容充實,設計精美作品終于完成了,全組的每位同學都非常高興,因為那是他們的成果,非常欣賞、非常自豪。在全班展示時,同學們給的創作《美麗家園》的小組熱烈的掌聲,同時對作品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我發現那些有創意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大膽實踐,又可以互相激勵。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是單純的信息技術技能培訓,而是面向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將不是一門純工具性的課程,將是一門面向學生全面發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課程。因此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更應努力探索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之路,使我們學生真正能學以致用,適應高度信息化的社會。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已越來越多地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現代技術教育媒體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機會,可以產生在傳統教學中無法達到的知識表達及傳遞的效果。筆者將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談談信息技術在小這語文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存在一些誤區,只有走出這些誤區,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存在的誤區
1、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分析,盲目搬用課件
如果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分析,盲目搬用課件,會造成學生學習的不適合性。因為我們運用的課件大多是面向農村孩子,認知水平不高的學生設計的,課堂容量大,教學密度大,往往令學生眼花繚亂,失去運用價值,要想使多媒體課件真正發揮實效,首先應該認真分析自己學生的個體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學資源有多少應該用,應該怎樣用,如何去設計,如何去組織,如何去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對學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前提。
2、教學過程以課件為中心,偏離教學主體。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核心特征應是輔助,即輔助教師教、輔助學生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中所有的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可我們部分教師自己還不能夠獨立制作課件,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就無法根據學生實際去調控課堂,只能以課件為中心去授課,偏離教學主體。這樣的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學而不實,教而不深的結局,反而影響實際教學。
3、信息量過大,滯留時間短,不利于記憶。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大大節省了教師大量板書、畫圖的時間,這是大家公認的。但對于我們大部分教師來說,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課件,教師只要輕擊鼠標,就可以順利完成操作。我們都知道,對于學生接受信息來說,需要一定的時間,過快的更換屏幕內容,學生來不及理解和記憶,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所以我們在進行設計時,對現成教學資源要合理取舍,解決好信息量過大的問題,同時屏幕切換不能太快,應以學生確實能夠理解、記憶為準,需要強調的可反復展示。
二、恰當的運用
1、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運用信息技術。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易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學內容的視頻資料、動畫、圖文等。如學習《“紅領巾”真好》一課教學中,通過舒緩優美的音樂伴著悅耳的鳥鳴回蕩于教室,蔥郁茂密的樹林,點輟著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現在眼前,歡快的小鳥、可愛的“紅領巾”活躍其間,動情的朗讀,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樂之韻、詩歌之情。
2、遠離學生實際而又必須讓學生掌握的知識,需要運用信息技術。
比如在執教《我們成功了》時,截取了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時的視頻資料,創設這一情景,意在讓學生意識到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時全國人民的喜悅氣氛。
3、邏輯思維性強、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生難以想象、難以建立起概念的要運用信息技術。
如在進行《黃山奇石》教學時,針對學生無法親身經歷、親自感知,難以想象黃山景色如何奇異的現狀,教師可將在互聯網上搜集的圖文并茂的大量黃山圖片,使文中“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多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的教學內容立體的、多維的呈現在學生面前。
4、拓展教材內容、開拓學生視野,需要運用信息技術。
如在進行《天空生活趣事多》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從互聯網上搜集有關宇宙飛船遨游太空的景象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對太空生活進一步了解,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我們一定要明確,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要在輔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據所實現的教學目標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