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10:34:10
序論:在您撰寫綠色會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簡述綠色會計的概念,以及加強綠色會計核算、監督理念的重要性。重視發展綠色會計,健全會計核算系統的必要性。
關鍵詞:綠色會計;會計核算;監督理念;發展;健全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現代會計人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關性,那就更不用說作為會計信息最高質量要求的“決策有用性”了。其表現最突出,矛盾最尖銳的當屬在傳統或現行會計制度影響下,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對環境資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從而造成了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生態的惡性循環,導致企業發展經濟的“欲速不達”,在進行經濟事項時或在完成經濟事項的后期,仍要為抑制這種循環的繼續惡化而操勞。在這種惡劣情況下,西方蘊育而生了“綠色會計”,這是一門強調現代會計人在企業進行經濟活動時,正確、及時、合理地對企業耗用環境資源的程度進行核算的科學。
1 綠色會計:也是一種財務信息系統
傳統會計產生于工業時代,它強調對企業硬資產進行核算,而事實上,企業還存在或多或少的軟資產(soft as-set)。環境資源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稀缺資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業必須付出一定代價才能獲得對它的使用權,所以環境資源也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物品,會計對它的價值理應進行核算。而在長期的傳統會計體制下,由于會計信息對經濟行為的影響,從而導致如zeff在《“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中斷言:會計信息將影響企業、政府、工會、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決策行為,影響的決策行為將反過來又會損害其他相關方面的利益。綠色會計作為一門核算soft asset的會計學科,正是運用了會計這一獨特方法,以會計人的責任心,試圖啟動一個好的“會計信息預警系統”,盡力“挽救”因此而“掙扎求存”的企業。所以我認為;綠色會計是一種核算企業社會資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據會計要求對企業擁有的環境(自然)資源進行適當的貨幣計量和重要性判斷,并采用適當的會計方法記錄企業因經濟活動而對環境資源的消耗情況,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壞性耗用)而需以資產形式追加補償的財務信息,是一種財務信息系統。綠色會計所核算的社會資源成本,我以為可介定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即。產品成本是產品經濟成本和社會資源成本的總和。只不過,在社會資源成本的確認程序及方法上。是劃分為收益性的,或是資本性的,還是有得研究的,這里不作細究。但不管如何劃分,都是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上得以確認的。所以,例如企業在進行自然資源開發,支出的自然資源原始成本就應被附加定義上社會資源成本(慣例為:礦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開發成本的總和,稱為自然資源原始成本)。從企業進行經濟活動應付責任的角度上看,做這樣的定義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 加強綠色會計核算、監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環境問題與會計理論結合起來研究,即是現代環境危機所迫,也是會計信息與決策者之間關系狹隘而造成的溝通失誤所迫。從中引出的問題,已不單純是會計問題,更多意義上的是一種社會問題。綠色會計強調企業對環境資源保護的責任,使企業站在社會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承擔起保護環境資源、合理開發和配置資源的責任,發揮會計核算、監督的職能。如果忽視綠色會計,甚至不認識綠色會計,就會使企業在出示財務報告時,無形中拒絕履行支付社會資源成本的義務,從而缺漏了對“環境資源負債(soft liabilities)”的報告。從這個意義上講,綠色會計是報告軟負債的會計學。這種負債是因企業對環境資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轉移或運用資產或放棄經濟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補償,但過去的會計期間,會計并未計提或不能可靠計提,而企業必須現在承擔起這種債務,它或是被現時清償,或是在未來“加倍加息”清償,最終導致企業經濟資本的流出。但由于軟負債清償金額龐大,清償期遞延于較長的會計期間內,所以,擁有這種負債的企業當然不希望對它進行清償,但企業為發展經濟并獲取或持續獲取經濟利益,是需要同時搞好環境保護的,因為,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不協調的陰影已使我們食了“苦果”,要解決環境問題,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對環境資源的保護進行現時或補償性的“巨額”投資?!?000年中國環境戰略研究》中提到的環境治理投資方案,分高、中、低標準對治理目標進行定位:①高標準——環境保護總目標是環境污染基本得到解決;⑦中標準——總目標是環境質量有明顯好轉;③低標準——總目標是竭力使環境污染維持現狀。三個標準中。資金投資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gdp):2.4%,1.6%,1.0%。若分別達到預定總目標,那么,由于污染的削減,改善了環境質量,從中減少了經濟損失,盈得環境效益,每年分別為1459億元,1056.5億元,814.1億元。在西方國家,常用“費用一效益”分析法評估公共項目社會經濟效果好壞,近年來,由于環境問題窘迫,所以也被作為評價一個國家環境資金投入的一般性項目。環境問題的“費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費用比值法衡量社會經濟效果的,但以此同時,自然資源的損毀、生態環境的破壞,環境的惡化,是逐日加劇的,年“環境污染”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近千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75%,間接經濟損失就更難估計了?!巴度搿a出”的失衡,迫使我國1999~2000年,環保投資將提高到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1.5%,約為2200~3000億元,力求環境壓力有所緩解。這驚人的數字,耐人尋味。97年若按“標準”進行環保資金的投入,則分別投入1794.53億元、1196.35億元、747.72億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經濟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億元,我們又如何言對后人。會計人責無旁貸,應以自己的新理念,盡自己一份責任。綠色會計為現行會計增加了三個因素。環境—未來—公平。由此可見,三者的“聯姻”,正是一種責任——確保把等量的“資本”傳給下一代。歷史和社會賦于“綠色”就是和諧、平等、共同進步,而綠色會計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疾呼地球人為子孫后代多著想,在認識并探求消耗“綠色”的同時,保護它的純潔。我們尚無法完全確定環境資源作為一種soft asset貨幣計價的多少,但必須承認這個soft asset的消耗,若是肆無忌憚的,只會加速它的枯竭,最終危及的只能是我們。
3 重視發展綠色會計,健全會計核算系統
發展綠色會計,就要支持、鼓勵企業自覺、主動地披露自身的環境信息,這是綠色會計能否正確地、迅速地發展的關鍵。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小組第15次工作會議(1998年2月11日~13日)指出:披露環境成本(社會資源成本)和環境負債(軟負債)對于清晰反映或進一步解釋報表項目是很重要的?!谂袛嘀匾詴r,不僅要考慮金額,而且要考慮項目性質。……(環境)信息將幫助信息使用者判斷企業未來現金流動性、時間及未來財務資源的承諾。而現行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注重經濟產值的增長速度,忽略資源基礎和環境條件,重在求產值。使得產值上升是以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取得的,這樣便出現了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空心化現象:一方面是國民生產總值的虛幻增加,另一方面是自然資源的持久減少、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惡化,即經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基礎不斷削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追其原因是自然資源產權模糊,資源無價論的錯誤影響等;追其責任是會計人對其監督核算的忽略或不可靠。所以,建立、健全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會計核算系統,發展為保護綠色資源的綠色會計,使現代會計人樹立起綠色會計的新理念,讓現代會計人承擔起監督、核算資源消耗情況的新責任,這是“挽救”我們自己的有效舉措。也是最終“完勝”綠色資源的最有效的辦法。
綠色會計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出現,并在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但在我國它還處于起步階段,未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國內的專家學者對綠色會計理論體系的許多內容還存在諸多爭議。本文擬對目前存在的各種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觀點和建議。
一、綠色會計的主體
綠色會計的主體問題實際上是綠色會計的定位問題,即如何理解綠色會計與現行財務會計的關系。關于這一點,有三種不同的理解:①綠色會計是一門與現行財務會計并立的獨立學科。②綠色會計是現行財務會計的一個分支學科。③綠色會計是現行財務會計與環境科學等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由此,對綠色會計的主體就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一是認為綠色會計的主體是政府,屬于宏觀層面;二是認為綠色會計的主體是企業,為微觀概念;三是認為綠色會計的主體既涉及企業又涉及政府。綠色會計的特點決定了其主體不能僅限于企業,還應包括政府,即從宏觀層次進行核算。
按核算內容的不同,可以將綠色會計主體劃分為不同層次:從國家角度劃分,稱為宏觀綠色會計主體;從區域的角度劃分,稱為中觀綠色會計主體;以各個微觀經濟組織劃分,稱為微觀綠色會計主體。這樣就將會計主體置于環境系統中,從而將環境資源的價值消耗與補償納入綠色會計核算系統,體現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特定的國家或地區的劃分規定了綠色會計主體與其他會計主體的空間界限,即綠色會計只核算本會計主體內部的環境事項以及本會計主體與其他會計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的環境事項;同時考慮本會計主體內上、下代人的生存與發展,尋求不同代人之間的環境資源公平合理的分配。這體現出各個會計主體在同一時間、空間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環境資源,共同對資源的使用與保護負責。
二、綠色會計的客體
綠色會計的客體(核算對象)的顯著特點是增加了自然環境內容,特別重視環境科學與會計實務的結合。因此,綠色會計核算對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環境,具體說來,是企業對環境資源的不斷損耗和不斷補償的循環過程。環境資源損耗是指由于資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廢”排放等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損失,以及企業生產、儲運、銷售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超定額消耗。環境資源的補償是指企業治理污染、改善環境,以及以排污費、罰款和賠償等形式上繳國家或付給他人用以保護環境的支出。
南京大學的楊勝雄教授在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題研討會上表示,綠色會計的核算對象應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大類,并認為傳統綠色會計的不足在于只關注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忽略了人文環境,因此革新勢在必行。
由于綠色會計與自然環境關系復雜,考慮到目前的綠色會計核算技術方法的可操作性,對于其核算對象主要有以下觀點:①“三要素論”,認為綠色會計核算對象包括綠色資產、綠色負債、綠色成本。②“四要素論”,認為綠色會計核算對象包括綠色支出、綠色收益、綠色資產和綠色負債。③“六要素論”,認為綠色會計核算對象包括綠色資產、綠色負債、綠色權益、綠色收入、綠色費用和綠色利潤。其中,綠色成本包括自然資源成本、自然資源損耗、環境保護支出等;綠色收入包括自然資源收入、環境污染收入、資源環境保護收入等;綠色收益包括資源環境收益、綠色利潤等。
三、綠色會計的目標
有學者認為,綠色會計的目標應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需要,其內容應能夠幫助環境資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綠色資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綠色資產、綠色資源的分布及可能產生的變化情況;了解綠色資源所能產生的效益以及實現效益的能力;了解環境投資總額、環境投資管理情況、環境投資產生的效益及綠色負債變動情況等。也有人提出,鑒于目前我國公民的整體環境意識比較低的情況,近期綠色報告的目標可定義為:向政府管理機構、當前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等環境利益關系人提供有關報告主體對其環境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和對于理智的投資、貸款以及其他決策有用的信息。
筆者認為,從使用者的角度看,綠色會計的目標應有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灸繕耸菍崿F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目標協調。由于傳統會計理論只強調提高經濟效益的單一目標,不但導致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下降,也危及經濟效益的未來可實現性。因此,綠色會計的基本目標不宜定義為單一目標,但它也不是多目標的簡單相加,而是注重各個目標之間的交互作用,達到多目標協調。綠色會計的具體目標是充分披露有關的綠色會計信息,為各決策單位實施經濟和環境決策提供幫助。綠色會計應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環境成本、環境負債,與環境負債和成本相關的特定會計政策,報表中確認的環境負債和成本的性質,與某一實體和其所在行業相關的環境問題的類型,等等。
四、綠色會計的假設
當前,爭論最大的就是綠色會計假設。具有代表性的兩種觀點是:
1.會計主體假設、受托責任假設、環境價值假設和多元計量假設。會計主體假設認為,綠色會計應注重主體的行為特性,而非所有權特性。當企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影響其他企業的正常經營或影響周圍居民的健康狀況時,顯然僅將會計核算局限于會計主體本身所擁有的資產已不適宜,而應將這種由該會計主體的行為所產生的外部不經濟性包含在綠色會計的核算對象之內。
受托責任假設認為,綠色會計的受托責任應不局限于“財產托付論”,而是適用“資源托付論”,即除了財產的保管和使用外,保護生態環境和治理環境污染也應成為綠色會計中受托責任關系的主要內容。綠色會計中的受托已不僅僅是受出資人之托,而是受整個社會之托,受托人有義務、有責任向負有直接和間接委托關系的委托人(包括社會的各個方面)充分披露其責任的執行情況。因此,受托責任具有雙重性質,它包括以體現企業經濟效益為主的經濟責任和以體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為主的社會責任兩個方面。
環境價值假設認為,雖然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綠色資源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因交換形成的價值和價格,它不屬于傳統會計核算范圍,但要進行綠色會計核算,首先必須承認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它雖不適用勞動價值理論,卻適用邊際價值理論。
多元計量假設認為,綠色會計核算內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內容在計量上具有模糊特征,若僅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就不能客觀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環境狀況。因此綠色會計的計量應是以貨幣計量為主,輔之以實物、與自然環境有關的指標,甚至是文字說明。綠色會計的計量可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計量的精確性與模糊性相兼容的辦法。
2.可持續發展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沙掷m發展假設是指綠色會計核算以會計主體在自然資源不枯竭、生態資源不降級的基礎上,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盡管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但會計進行核算和監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應當立足于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理論是綠色會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貨幣計量假設認為,貨幣計量的優點是能為不同質量、數量的會計核算對象提供一個統一的量度標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價值計算。但由于受科學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要將實物量度轉化為貨幣量度,有時其精確度難以保證。在這種情況下,用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共同反映綠色資源成為必要。多種計量反映能夠互相補充,提供更加完整、準確的信息,滿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此外,綠色會計主體內的綠色投資、綠色費用、部分綠色效益等仍然包含著勞動價值量,對于這部分綠色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勞動價值量的貨幣進行計量。
五、綠色會計的報告
關于綠色會計報告,是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的,目前也有兩種主要觀點:
1.“自然資源損耗+改善資源環境收益=環境保護支出”的觀點。理論界有些學者認為,綠色會計的核算對象應包括:①自然資源損耗。主要包括環境污染損失和自然資源損耗,后者又由自然資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資本”的消耗成本組成。②改善資源環境收益,即企業通過環保所得收益。包括利用“三廢”收益、接受外單位對污染損失的賠償和政府發放的環保資金等。③環境保護支出。用以反映企業在環保工作中所作的貢獻,并設有一系列核算賬戶,如資產投資、業務費用、回收費用等。
與以上核算對象的內容相適應,該觀點的支持者主張編制“綠色資源環境資產負債表”,資產方登記“自然資源損耗”(原因是自然資源的損耗會帶來企業收益的增加)和“改善資源環境收益”;負債方登記“環境保護支出”。同時,該觀點認為在合理的條件下,企業對社會資源和環境的貢獻應等于其收益,即在綠色會計報表中資產等于負債,表明“社會資源資產總平衡,環境和資源得到最有效的保護”,也達到了綠色會計中的理想境界。若綠色會計報表中資產大于負債,說明企業行為對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政府應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干涉,督促其增加環保支出;若資產小于負債,則表明企業重視環保,應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鼓勵。
該觀點從核算對象的內容出發,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核算賬戶,主張用“資產=負債”來編制資產負債表,尋求綠色會計所要實現的理想狀態;通過比較資產、負債的大小,來確定企業在環保方面有無貢獻、貢獻有多大,從而利于政府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和獎懲。但是該觀點也存在某些不足:①嚴格說來,綠色會計報表應是一組能全面反映企業資源和環境狀況的報表,而上述觀點僅僅提出了資產負債表的編制理想。②編制基礎“自然資源損耗十改善資源環境收益:環境保護支出”,與傳統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出入較大,令人費解。③在編制過程中,可以看出與損益表中部分項目重疊的傾向,易造成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混淆。鑒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該觀點有可取之處,但從全面反映資源和環境狀況方面考慮,也有欠妥的地方。
2.利用會計要素編制綠色會計報表。該觀點認為,編制綠色會計報表的目的是反映資源和環境狀況,其內容主要包括:①企業如何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的預測。這是綠色預算應反映的內容。②企業是否有效利用了資源。資源總是稀缺的,預算只是初步規劃了如何有效利用,但經過實際的生產經營后,資源利用狀況究竟如何還有待于編制綠色資產負債表予以反映。③環境污染的治理與綠色成本的發生情況。企業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一定發生了相應的成本。成本項目有多種,需要編制綠色成本計算表來確認。④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治理污染、保護環境過程中發生了一定的成本和費用,相應地也會取得收益作為補償。在提交的“綠色損益表”中,應對此進行客觀、真實的反映。⑤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綠色會計的特征之一是計量單位的多元性,不僅可用貨幣計量,還可選擇實物、百分數等進行輔助計量,甚至可以用文字進行敘述。企業的存在,一方面擴大了就業,取得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對其社區、附近居民帶來影響。完整的綠色會計報表對此也應有必要的披露。
內容摘要:實施綠色會計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本文從綠色會計的特點出發,探討了企業實行綠色會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針對我國企業的現實提出了實施綠色會計應注意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綠色會計 現代企業 運用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是將會計學和自然環境相結合,采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確認、計量、揭示、分析,以便為決策者提供環境信息的會計理論和方法。
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差異
綠色會計是在環境資源惡化和批評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其與傳統會計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傳統會計從人類經濟活動的角度反映和監督企業的資本及其運動,按照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等原則、采用復式記賬的方法對發生的經濟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但是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會計核算中沒有反映。綠色會計則從生態環境和整個人類的活動出發,圍繞以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環境資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費的補償為中心,全面反映和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從而有效解決傳統會計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傳統會計中,只有存在財產所有權才有價格,才能在會計賬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氣、海洋、臭氧層等對人類至關重要但無所有權的事物卻不能成為會計核算的內容,企業對這些事物的使用和損害并不記入經營成本,這不僅使利潤虛增,更為嚴重的是對以犧牲環境來取得目前利益的行為的一種鼓勵。而綠色會計則充分強調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賦以價值和價格,對其損耗予以補償,從而使企業的責任向社會延伸,迫使企業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考慮,真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會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綠色會計是會計學、環境科學、現代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相互結合,運用一定的方法,以貨幣單位、實物單位計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報告和考核企業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等成本價值,平衡人工資本和自然資本。
綠色會計的主要內容。綠色會計是在修正傳統會計基礎上產生的,全面監督反映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是綠色會計的重要內容。綠色會計的基本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部分:自然資源消耗成本,環境污染成本,企業的資源利用率及產生的社會環境代價評估;同時,包括對國家經濟發展宏觀決策的評估。
綠色會計的核算對象。綠色會計核算對象,區別于傳統會計的顯著特點是增加了自然環境內容,特別重視環境科學與會計實務的結合。綠色會計中自然環境核算對象通常是指非人類創造的物質所構成的地理空間等。由于與自然環境關系復雜,考慮到目前的綠色會計核算技術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對象主要內容是:綠色成本包括自然資源成本、自然資源損耗、環境保護支出等。
綠色會計的核算方法。綠色會計核算對象自然環境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它能夠為人類社會的現在和未來提供多種服務,具有直接或間接價值,如水資源、土地等。如何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是綠色會計核算方法的難點。綠色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是將涉及自然環境的經濟業務也作為會計要素,經過辨認確定其數量價格,加以正式記錄并入會計報表的過程。由于綠色會計計量自然環境資源價值有一定難度,筆者將價值計量公式簡列如下:
現實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
總用戶價值=現實使用價值+未來使用價值
自然資產價值=總用戶價值+存在使用價值
其中,間接使用價值、未來使用價值和存在使用價值又是自然資產價值計量中最復雜的內容,需要借助于價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計量。確實難以計量的環境污染,可用數學模型適當測算估計量化。
在我國實行綠色會計的思考
(一)實行綠色會計的基本原則
1.長期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綠色會計的實施,不僅涉及產品成本的市場價格的變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場規律的變動,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準則和經濟制度問題。因此,筆者建議首先成立一個由經濟、環境、資源、會計管理、法律等多方面專家組成的機構,對綠色會計理論、自然資源成本、環境影響成本、企業行為規律、產品市場規律、價格體系變動、會計核算項目、法律體系變動等一系列有關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在此基礎上,對部分產品或地區市場進行試點。如果可行,則應深入研究獲得推廣經驗,再開展宣傳,逐步使公眾和市場接受,而后,開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關法律,調整會計教育和管理,以及審計制度。2.靈活性和邊界起步的原則。由于綠色會計所核算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在不同的環境、地域和歷史條件下會發生變化,應在確定原則的情況下,結合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對不同的產業、產品,不同的地點和時期選擇核算內容和標準。也可以采取“雙軌制”,一為現行的會計核算體系,二為探索性綠色會計核算體系。綠色會計核算的起始科目,應當從相對明確、簡單和易于了解的內容入手,即所謂“邊界推進原則”。而不能一開始就從模糊、無基礎和多變的項目入手,如大氣環流的風能成本、潮汐能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綜合的方法。如一片森林的價值成本,可以分解為氣候、環境、地理、商業等多項價值,分別衡量,再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綜合評估。
3.系統性和多贏的原則。綠色會計不僅包含經濟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涵蓋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因此,必須突出系統性原則。從理論到實踐、從產品到市場、從企業到社會、從資源到環境、從國內到國際、從宣傳到立法、從價格變動到公眾生活等,都要系統研究。特別是環境與發展這一對矛盾,必須堅持雙贏的原則。同時,還要保持產品流通秩序和社會的穩定。
4.強制性和三種行為結合的原則。推行一項新制度必須以法律為依據,具有一定約束強制性。一旦推行綠色會計制度,企業必須披露盡可能多的環境資源信息,政府部門必須對企業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確的強制性規定。同時,綠色會計制度的順利實行,必須以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和公眾行為有機結合為保障,缺一不可。
(二)組建綠色會計機構
為迎接21世紀世界經濟格局和結構的變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應立即著手實施綠色會計的各項準備工作,當務之急是成立機構、研究理論、確定準則,開展試點工作。筆者建議由財政部牽頭,中國會計學會、中國總會計師協會負責,盡快籌建中國綠色會計研究會,組織經濟學家、環保專家及會計實務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綠色會計理論研究及實施的力度。
(三)進行綠色會計試點工作
在我國實行綠色會計,要從實際出發,由簡入繁、從易到難,先從明確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選擇個別產品在部分地區、部門試行。筆者建議綠色會計的實施先從綠色食品、用品入手,將環境資源用直接損益法計入成本,以不計算環境資源成本原始賬為準,以綠色會計賬做參考。在取得切實可行的經驗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對綠色會計宣傳教育
建立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內容復雜、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必須得到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為此筆者建議要加強環保意識教育,加強學校環?;A知識教育,在中小學增設環保常識課,在大中專學校增設綠色會計、審計專業課。應將綠色會計宣傳、培訓列到《全國環境初級教育行動綱要》中,加強在職會計人員的綠色會計培訓工作,盡快籌辦我國綠色會計刊物,以加大綠色會計實施宣傳力度。
此外,筆者建議應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做到獎懲分明,用環保罰款籌集部分資金,建立綠色會計研究基金,用于獎勵舉報破壞、污染環境和研究綠色會計、治理污染等有功人員。
在傳統的經濟核算體系引導下,自然資源的毀損和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從而導致人類有效生存空間的減少,這些本來是經濟價值的巨大“虧空”或“損失”,卻以經濟增長形式體現在傳統gdp中,歪曲了經濟發展的本來面貌。隨著在傳統經濟模式下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口數量的增加和物質消耗水平的提高,全球環境生產力難以為繼,不能向人類提供無限的自然資源,環境承載力也無法消納人類棄入的越來越多的廢棄物。從環境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現有經濟體系中環境因素得不到重視,都沒有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包括自然資源的投入、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生存指數的降低)計算在內,因此所顯示出來的經濟效益不夠準確和全面,而且極有可能是得不償失的。為了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綠色核算”應運而生。改變傳統的gdp核算與會計核算體系,構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綠色核算體系是當前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必然產物。綠色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呼喚綠色會計核算,在中國實施綠色核算監督,是構建全方位環保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實行綠色核算監督,才能確保我國綠色環保戰略的實施,才能更好地監督國家企事業的資源(能源)利用,才能將環境污染負荷及環境效益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較為全面的計人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
一、倡導綠色會計核算,建立全方位環保體系
中國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急需綠色會計核算與綠色審計監督(簡稱綠色核算監督)。在中國實施綠色核算監督,是實行綠色循環經濟的體系保障,是構建全方位環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進行節能降耗的綠色核算,提高資源利用率,實施真實綠色財富的綠色審計監督,才能防止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實現綠色gdp增長,才能確保我國循環經濟核算戰略的實施。綠色核算監督是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經濟核算監督,是一種循環經濟再生產和自然環境清潔生產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發展核算監督,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綠色核算監督內涵廣博,包括綠色統計、綠色gdp、綠色會計、綠色審計、綠色融資、綠色資本、綠色稅收……等核算監督。綠色核算監督已成為現今國內外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主流。中國總會計師雜志社劉麗君社長在《肩負媒體職責倡導綠色核算》中指出,綠色gdp核算呼喚催生了我國綠色會計核算的發展,已在我國刮起了一股綠色會計風。《中國總會計師》雜志作為中國一級財會類雜志,肩負媒體的光榮職責,早在2003年創刊第一期就推出了關于綠色會計的文章,介紹我國綠色gdp核算和綠色會計核算理念;倡議媒體進一步加強對綠色gdp核算和綠色會計的宣傳;普及綠色經濟知識;報道綠色核算和綠色會計的學術成果;探索綠色核算和綠色會計的發展方略。為綠色核算和綠色會計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全社會對綠色gdp核算和綠色會計的認同,推動中國綠色會計事業的發展。
二、自然資本核算觀
自然資本是認識環境和環境環保的一個新視角,環境是一種具有很大價值的資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然資本。將自然資本計價明確納入資源環境與綠色核算體系中是綠色核算監督的重點與難點。把自然資本納入資源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的觀點,首先來自《中國21世紀議程》中的“自然資本”和環境是自然資本來源的觀點。世界銀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資本”概念,公布了“擴展的財富”指標,并以此作為衡量全球或區域發展的新指標。擴展的財富中包含了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四大要素。而由資源、生命系統和生態系統構成的自然資本的涵義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自然界給人類提供的可供開發利用的各種自然資源;第二層是由動植物、微生物構成的生命系統;第三層是自然資源和生命系統構成的能夠給人類和全部生命系統提供服務的生態系統。因此,自然資本核算觀也就是概括了為支持生命系統的生態系統的總和的綠色核算觀,也就說自然資本是有價值的,要把自然資本納入資源環境經濟核算觀。
三、“零排放”綠色gdp核算法
現行的gdp核算體系只反映了經濟活動的正面效應,沒有考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因而無法真實地評價經濟增長趨勢及社會財富積累。該體系還助長了一些地區為追求gdp增長而破壞環境、過度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并從根本上動搖了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基礎。為克服傳統gdp核算體系的缺陷,應對目前日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挑戰,利用全新的綠色gdp核算體系替代傳統gdp核算體系已經逐步成為一種共識。在中科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綠色gdp扣減核算法的基礎上,環保專家鐘定勝提出了運用“可持續、效用衡量、橫向可比、數據采集”四大原則進行社會總效用衡量的“零排放”綠色gdp核算法,備受人們關注。該方法針對國民經濟生產中每個可能造成環境生態損害的環節都采取了虛擬環境修復措施進行彌補,因此它核算的是凈社會總效用的增加情況。由于引入了社會平均治理費用來計算虛擬環境修復部門的修復費用計量核算,因此,這個核算方法不僅操作上簡便易行,而且數值核算上相當穩定,基本滿足數據可獲得性原則和橫向可比性原則,同時它又能從整體上較為準確地反映全社會經濟福利的真實產出狀況,可稱謂真實可信的“零排放”綠色gdp核算法。
四、宏觀環境會計
宏觀環境會計是以國家為核算主體,利用會計核算的原理與環境經濟核算的結果,對一國經濟活動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使用、消耗)進行貨幣(輔以實物)核算。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會計系耿建新教授與宏亮博士從宏觀環境會計概念出發提出自然資源耗減估價方法進行案例分析,使入耳目一新。他們用自然資產的價值,使用未來凈收入的現值估價的現值法、使用者成本補償視同資源耗減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資產的租金凈價格法、推導出全新自然資源耗減的估價公式。把此公式運用于煤炭行業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所行業上市公司“遼河金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遼河油田”),具體的資源耗減估價之中,這種對自然資源耗減估值方法的適用性與可行性進行探索性的實證研究在我國尚屬首例。
五、森林資產會計核算
多年來森林資源的長期無償使用亂砍濫伐造成森林銳減,生態失衡水土流失,物種減少洪水泛濫引人關注。實行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進行森林資產會計核算,是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業內部改革的必然趨勢;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森林資產管理”的實質就是實行森林資產會計核算管理,是細化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理順林業產權管理制度、適應中國“國情”的對森林實行的科學管理。四川省林業廳財務處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資產會計》觀點鮮明務實,是對森林資產“公允價值”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使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成為可能。“以訐估促進核算”的方法(即:市場價或公允價值核算),解決了森林綠色會計核算計量難題。其核心是以產權單位(即國有、非國有林業企事業)的森林資產,經首次評估確認其價值量(即清產核資),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長規律(即生長率)來計算增值額,該方法無論理論上、具體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
六、綠色會計應用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考慮自然資源的優化利用和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空氣污染日趨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全球氣候遭到改變,將直接危及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必將引起了會計領域的一次綠色革命。通過對環境會計在公司環境管理中的應用分析,將環境活動納入公司會計核算體系,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利用會計手段來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披露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及公司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已成為大勢所趨。南開大學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郝冀認為,綠色會計核算應用能達到此目的:實現環境投資核算可以幫助其降低經營成本,避免未來的環境負債,提升公司綠色產品商譽,增加企業綠色利潤及社會環境效益。綠色會計應用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學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對象極其復雜,它的間接對象是環境資源的物流運動,即從環境資源的形成、獲取,到環境資源的開發創新的整個過程;它的直接對象是環境資源的價值運動,即環境資源價值、環境資源的耗費、環境資源損失、環境資源成本、環境資源的經營開發收入、綠色收入和綠色利潤等。
七、綠色核算研究倡議
“綠色”是生命之色,“綠色”是人類生命力的象征,“綠色”是21世紀信息知識經濟時代的代表色,“綠色”以生態及環境的代名詞深入人心,向一切舊傳統經濟觀念發起了綠色文明挑戰。為全面加強中國綠色核算與監督課題研究,特提出綠色核算研究倡議。
1.倡議在中國會計學會環境專業委員學會的領導下成立“環境會計研究課題組”,率先組織熱心于綠色核算與監督研究的專家學者,與環保專家密切合作,共同攜手開創中國綠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2.倡議樹立綠色gdp科學發展觀,積極為會計法及注冊會計師法修改工作建言獻策,建議增加綠色會計及綠色審計內容。
3.倡議開展中國綠色核算與監督信息電算化研究。為嚴格執行環境評價法,開展企業is014000環境認證、綠色會計核算、綠色審計監督工作服務,爭做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促進派。
4.開展企業環境報告披露制度研究。將爭創資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綠色企業的綠色核算調研列為首要研究課題;
5.上市公司要進行綠色審計,將環境審計報告書在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公布,并向社會公開承諾本公司環境保護的目標和措施,以便于接受股民的社會監督。
6.爭做構建和諧社會綠色宣傳員,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和綠色核算知識,號召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從我做起,人人有責。
【摘要】隨著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全球日益突出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綠色會計變得與企業越來越相關。筆者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所面臨的生態、資源、環境的嚴重破壞的深層原因,闡述在可持續發展條件下逐步推行綠色會計的必然性及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解決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綠色會計
一、綠色會計在我國逐步推行的社會背景及必然性
綠色會計從本質上看是環境科學與會計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應用性學科,具體而言,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以有關環保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開發、利用的成本費用,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本影響的一門新興會計分支。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在研究和實施綠色會計方面,已先走了一步。我國不論是在企業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都比發達國家晚走了一步,至今我國的大部分企業還處在千方百計地逃避環境治理責任或被動地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狀態。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實施綠色會計具有特別緊迫的意義。這是因為,在當今全球我國是生態危機、資源危機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是生態學上的一個重災區,有效遏制和緩解這個危機,關乎到我國的前途和命運。為此,中央早就把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繼而又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強調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達國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采取了措施。我國應借鑒其經驗教訓,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優勢來保護資源和治理環境;另一方面要加緊環境和資源立法,約束企業、促進企業保護環境。
而傳統的企業會計由于不考慮企業環境行為的影響,不反映企業的環境收益和環境損失,因而不能滿足企業綠色經營的核算需要,由此建立與綠色經營相適應的會計核算模式和經營成果反映模式,將整個社會生產、交換、消費及生產主體給社會環境帶來的經濟后果都反映到會計核算中,建立有環境保護內容的“綠色會計”,全面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當代和未來會計學發展的一大趨勢。
二、我國實行企業綠色會計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綠色會計理論不成熟。盡管綠色會計有著光明的發展前途,但畢竟建立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也是一個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時至今日,綠色會計的假設、原則、核算對象、程序與方法、計量基礎、成本范疇的確認、報告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識,更談不上綠色會計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有關綠色會計的探討不能不說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尤其在我國更顯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綠色會計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則尚未形成。會計理論成熟的標志之一是具有規范的會計核算原則。財務會計的形成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已經有了一套得到廣泛認可的會計核算基本前提,如對會計主體的規定,企業持續經營的假設,對會計分期的規定,對貨幣計量的要求等。此外,還規定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如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等。這些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則保證了財務會計核算的統一性。而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起步于綠色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到目前為止,這仍然是綠色會計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至于綠色會計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則的確定,有的直接套用財務會計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則,或者是做一些小的調整。
(2)綠色會計的計量方法尚不完善?,F有會計體系僅對能用貨幣計量的、能用價格確認和交換的生產要素進行核算,而對企業消耗的暫時未明確權屬和價格的資源和環境則沒有計入成本,從一定意義上講,現有會計體系是鼓勵以犧牲環境、透支未來區的當前利益、讓少數人受益多數人受害的一種會計核算體系。現有的會計體系沒有完全真實地反映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其計算得來的收益也是不夠真實的。會計工作本身是不全面的,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是不完整的,對社會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單純的以市場交易價格為計量前提,不能滿足綠色會計計量的需要。與財務會計相比,非貨幣計量方法當前還很不成熟,主要問題是計量單位多而且不統一,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盡管有關專家學者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種估價方法。但到目前為止,各種估價方法仍處于試驗階段,還沒有一種方法得到充分肯定。
(3)綠色會計報告沒有統一的標準。由于綠色會計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則尚未形成,以及綠色會計計量方法尚不完善,導致綠色會計報告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目前,綠色會計尚未普遍實行,沒有編制綠色會計報告的統一要求。環境信息披露基本上是企業的個體行為,具有很大隨意性。
2、實行綠色會計的社會大環境還尚未形成。我國目前還尚未普遍推行綠色生產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許多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還不夠強烈,甚至有些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恣意的損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再加之社會各方對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要求還不夠迫切,致使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壓力不夠大。因此,企業還沒有實行綠色會計的迫切要求。
3、未形成規范性的綠色會計的準則。我國企業還沒有財務會計那樣的強制性的信息披露的規定,致使大部分企業不會主動披露綠色會計信息,更不會主動披露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信息。由此,在企業綠色會計的實踐方面,還需要綠色會計理論和相應會計制度的出臺。
三、構建我國綠色會計的幾點建議
根據目前綠色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情況,以及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要求企業一下達到很高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我國推行綠色會計應采取積極謹慎的態度,一方面要盡早起步,在現有的條件下盡快開展綠色會計的實施工作;另一方面是分階段逐步提高綠色會計的核算水平和會計報告的環境信息披露水平。
1、完善環境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充分發揮環境法規的效力。雖然我國一貫重視環境保護,從70年代末試行《環境保護法》至今已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法規和政策體系。然而這些法律的覆蓋面還不全面完整,各項實施細則也有待明確,可操作性不強。隨著人口增長、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的迅速發展,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方面會出現更多問題。因此,在政府立法中應體現“預防勝于治理”的原則,體現前瞻性。
2、建立綠色稅收。從世界經濟學界著手研究“綠色環保經濟”問題開始,國家稅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賦予了新的職責。為了從根本上使自然資源、環境得到長遠的保障,增加民眾環保意識,建立“綠色”生態稅收制度是我國當前綠色會計實施的基礎。
我國對環境污染者不是征收環境稅而是收取排污費。在稅收差別和稅收減免方面,雖然我國現行稅制中已包含一些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措施,但這些政策措施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建議在原稅收基礎上增開環境稅,將其作為獨立的稅種,其法律地位與流轉稅、所得稅等稅種是等同的。在其下面還可以分為污染物稅、環境能源稅、環境資源稅、環境關稅。
3、加強社會和政府對綠色會計的監督。綠色會計主要是以企業為會計主體,核算企業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能全面、如實地進行披露。因此,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就尤為重要。
4、加強綠色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發達國家的綠色會計研究已有20多年歷史,并在實踐中有所嘗試。我國的綠色會計理論研究可說是剛剛起步,而實踐上是一片空白。因此為了盡快提高我國綠色會計的理論水平,促使綠色會計早日與實踐相結合,應積極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大力加強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以指導實踐工作。
【摘 要】本文簡述了綠色會計產生的背景、研究的意義。并對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了分析,同時提出了我國企業推行綠色會計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綠色會計 企業發展 可行性 對策 研究
一、綠色會計概述
(一)綠色會計產生背景分析
二戰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自然資源長期處于被極度開采的狀態。人口劇增致使需求增加、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接近枯竭,這不僅制約了經濟發展,而且影響了人類與自然、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在環境資源惡化和批判傳統會計基礎上產生的綠色會計始于上世紀70年代早期,旨在為保護生態環境,研究生態環境的成本和價值、提供生態環境變化的會計信息。西方綠色會計理論中,以英國鄧迪大學的格瑞?威爾士大學的霍金森、加拿大審計署的羅賓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會計來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目的在于改善整個社會的環境與資源問題。
(二)綠色會計研究的意義
1.綠色會計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
2.企業應確立“綠色經營”理念,綠色會計是綠色經營系統的組成部分。
3.企業應確立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受托責任,綠色會計系統可以確認和考評企業的社會和環境受托責任。
4.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修正傳統gdp統計核算方法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企業的綠色會計核算則是宏觀“綠色gdp”計算和核算的基礎。
二、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關我國環境污染經濟落后與貧窮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根源,但依靠發展污染密集型產業和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僅不能改善生態環境,反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當經濟增長到達一定階段時,對環境資源的免費使用必然達到極限,我國的環境污染類型已十分嚴重,據世界銀行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的損失占gdp的比重就達8%以上。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是以環境資源為代價的。
我國對環保的重視促進綠色會計的發展
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中國應制定環境保護法;1982年,我國將“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寫入《憲法》;1984年,中央將環保提到了“基本國策”的地位;1994年,我國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1997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被寫入《刑法》;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隨之發展的綠色會計,最初的研究以理論為主,2002年啟動具體實踐,但相關的專業標準建設和完整的會計體系還處在完善中。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比較重視環境報告,政府管理機關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業環境報告存在強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強制型居多。我國于2001年3月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6月成立“綠色會計專業委員會”,為研究綠色會計理論與實務提供了平臺,促使綠色會計的盡快建立。
(一)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必要性
1.我國目前環境資源現狀的需要
目前我國環境資源東乏西富,資源配置與利用不均衡。綠色會計從資源、環境和生態的整體出發,要求企業對所擁有、使用的自然資源、對環境、資源的污染破壞及應履行的治理義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敦促企業轉變“無償使用”資源的錯誤觀念,合理高效的利用資源。
2.建立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
社會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制度基礎,自然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企業要實現長期生存和穩定發展,必須樹立適應環境的觀念。
3.企業適應全球競爭的必然結果
國際上要求企業將自然資源的損耗進行核算,計入損益,產品定價要考慮相關環境因素,綠色會計幫助企業順應國際潮流,增強自身競爭力,更充分地參與國際競爭。
(二)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可行性
1.綠色會計是環境學等相關學科與會計學相互交叉滲透而形成的,這些相關學科在我國發展已經較成熟,能夠適應綠色會計建立的需要。
2.我國會計的基礎規范工作日漸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的全面推行,使綠色會計可以借鑒一些理論和方法,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對環保觀念的認同形成良好的試點工作基礎。
3.相關法律的不斷規范和完善、政府的監督和推動作用,形成我國推行綠色會計的外部政策性基礎。
4.廣大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高,對綠色會計的推行形成良好的監督。
5.企業認識到綠色會計推行帶來產品國際競爭優勢、吸引更多的投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等,會主動實施綠色會計,自愿披露綠色會計信息。
6.國際對綠色會計的不斷推動,發達國家綠色會計實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我們更多的理論經驗借鑒和實務學習案例。
三、綠色會計在我國企業推行的對策研究
(一)我國企業綠色會計推行的準備
雖然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已經具備必要可行性,但還需要很多準備工作。
1.推行面臨的主要困難
(1)從業人員知識結構不完善
目前我國會計人員僅對財務領域知識掌握良好,缺乏環境、生物等方面知識。
(2)計量標準需要時間統一
我國有關資源環境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雖然“三綠工程20”,實施顯效,但環境資源方面的統一標準制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3)對經濟事項的反映難度增加
綠色會計計量除了用貨幣計量,還要對事項的原因、性質和預采取的措施、預計成本進行詳細解釋。
(4)稅收方面的缺陷
①沒有專門環保稅種,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和保護作用。
②現有資源稅,稅檔差距小,征稅范圍狹窄,不能明顯調節資源的合理利用。
③環保稅收優惠單一,稅收政策缺乏靈活性和有效性。
④不同污染物間收費標準不平衡,采用單因子21收費,會使企業規避納稅。
⑤征收方式不規范,排污費由環保部門征收,影響排污資金的使用效果。
2.推行綠色會計的前提條件
傳統會計中的企業,往往只考慮企業的短期利益,對資源消耗無度??朔@一缺點,推行綠色會計,要以下列條件為前提:
(1)提高全民素質,加強環保意識。
(2)企業制定長遠發展戰略,增強從投資改善環維護中取得效益的抗風險力。
(3)制訂各種環境績效衡量指標,完善、科學的綠色會計方法體系。
(4)健全環保法律法規建設,約束、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符合環境發展需要。
3.我國企業推行綠色會計應遵循的原則
以下是根據我國實際,推行中要堅持的原則:
(1)長期性和循序漸進原則
推廣實施綠色會計是長期性工作,堅持循序漸進,分階段有步聚的進行。
(2)靈活性和邊界推進原則
實施綠色會計,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從簡單的事項開始。
(3)系統性和雙贏的原則
綠色會計面臨解決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形成一個系統,要實現經濟繁榮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的雙重目標。
(4)強制性和全方位監督原則
政府及相關部門須明確規定企業最低限度的披露,全社會進行聯合監督。
(5)堅持成本效益原則
推行綠色會計應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盡量用少的成本獲取較佳的效益。
(二)我國企業目前環境信息的披露
1.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感淡漠。美國杜邦公司有句名言:“盡量不要在地球上留下腳印”,以少用不可再生資源,將排放物減少到最低為企業發展理念。美國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宣稱,只要是綠色咖啡,星巴克就愿意出高價購買。星巴克咖啡的ceo奧林。史密斯說:星巴克的最大成績之一,就是說服顧客付3美元的高價買一杯“有社會責任的咖啡”。與之相比,我國多數企業對其社會責任漠視,只注重經濟利益,因環保成本大,污染治理設施要么根本不建,要么不運轉,不惜犧牲企業名譽換回短期經濟利益。
2.我國企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缺陷。目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還局限于排污申報登記、通過媒體傳遞獲得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信息、在產品包裝上標出綠色產品標志等初級披露方式。即使基礎較好的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的環境信息也不多,沒有統一遵循的標準,環境信息披露少且不規范,環境報告目標過于狹隘、內容和方式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具體的環境信息、資源利用效率等狀況則難以為公眾所知。
3.環保實施中的成敗啟示。據湖南省永州市環保局科研所的數據資料顯示,湖南省永州市環境污染治理顯效,該市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湘江上游水質明顯改善。該市九條水泥公司通過安裝凈回收裝置治理空氣污染,使得工廠職工的肺病患病率大大降低以外,并且每天可回收水泥20噸,以此估算一年可收回投資,冷水灘造紙廠原每小時向湘江排放90噸廢水,嚴重污染湘江水質,后投資水循環回收系統,可回收再用水80噸,并利用回收系統的煤渣制磚,大大地降低用水成本的同時還取得了煤渣再生利用收益,達到了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與之相反,淮河治理污染不理想,其原因是周邊的企業偷排污水,企業實施環保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是眾多地區污染反彈的最大誘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跡,90年代身心受害?!毙蜗笳f明淮河的污染日益惡化,淮河流域的蓮花味精集團2003年因偷排污水被罰款近1200多萬元,據測算每偷排污水一天,就能省下近10萬元的排污費??梢钥闯?,環保措施如果能夠有利的得到實施,對于企業來說是可以帶來利益收入的,可以以推行綠色會計的實施為契機,改變我國企業的短視行為。
(三)推行綠色會計的對策研究
1.提高企業對環境資源保護自律意識
企業提高環保意識,自覺保護環境可以為綠色會計的實施創造良好主觀環境。
2.創新為主,借鑒為輔借鑒
西方綠色會計理論方法和企業的成功案例,結合我國實際,加速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會計體系,早日與國際慣例接軌。
3.加速綠色會計準則和制度建立,規范綠色會計核算及報告形式
界定綠色會計核算對象,應包括如下的一些內容:
(1)反映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對自然資源損耗:
①環境污染損失:性質如“三廢”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失,可按復原或避免成本法核算,而類似環保部門罰款的賠償,可按歷史成本法直接計價。
②自然資源消耗: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自然資源超額消耗,按歷史成本計價。
(2)反映企業對環境所作的貢獻,包括“三廢”控制、補救和減少自然資源耗費等的各項支出,可以通過以下賬戶來進行核算:
①資本投資:與環保有關的工程設備等的購買或參與環保建設投資。
②研究與開發費用:減少企業產品自然資源耗費和提高廢物利用的投入。
④環保行政與規劃費用:維護環境資源的環保支出。
⑤補救措施費用:企業生產破壞環境,對資源環境的補償支出。
⑥復原或回收費用:對資源的恢復和處理廢物的支出。
(3)反映企業改善資源環境而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
①企業利用“三廢”生產產品及因此獲得減免稅的收益。
②環保方面業績好的企業,獲得國家對其發放的鼓勵獎金。
③企業通過改善環境,獲得更多的投資、市場銷售擴大和利潤的提高。
④企業實施環保措施后產生社會效益,增加企業的商譽。
(4)綠色會計的報告形式
披露信息的方式除單獨對綠色環境要素考核,還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及報表附注形式。
①資產負債表中增加反映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的內容,來披露企業因生產耗用或損害自然資源負擔的社會責任。
②利潤表將與環境有關的收益和損失納入反映系統,計算得出綠色凈利潤。
③現金流量表補充內容:按照企業經營、投資、籌資活動現金流量順序進行,如購買環保產品產生的現金流量、支付給工人的環境污染補貼費、購買環保用固定資產如排污設備等產生的現金流量、創建綠色商標的耗用現金,保護環境所進行的籌資而產生的現金流量等。
4.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國家對資源使用應堅持有償原則,給出明確的價格信號。
5.運用綠色會計理論進行投資估價綠色可行性報告可以幫助投資決策,避免重復性投資和造成環境污染投資。
6.進行企業試點,逐步推廣選擇受關注的環境問題在某些地區或行業作為試點內容,最后推廣、普及。
7.加大綠色會計宣傳教育的力度
保證綠色會計的實施,要加強環保意識教育,大學中增設綠色會計、審計專業課,加強在職會計人員的綠色會計培訓工作,創辦中國綠色會計刊物。
8.推行獎懲制度
嚴懲污染破壞環境行為,獎勵實施綠色會計、治理污染的企業和人員。
9.加大綠色審計力度
環境審計可以促進企業更好的加強環保工作,改善保護環境,有效利用資源。
10.關于改革我國稅制的思考
(1)國際經驗對我國實行綠色稅收政策的啟示
歐盟許多國家實行綠色稅收政策,對廢氣、廢物排放征收環境稅、對一般性廢棄物和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稅。借鑒國際上環保稅收政策,我國實行綠色稅收應該做到:
①綠色稅收政策不應加重納稅人的總體負擔
執行綠色稅制應保持納稅主體現有的總體稅負基本不變,開征環境稅時,降低企業其他稅賦,將企業繳納的環保方面的收費并入環境稅中,避免重復征收。
②新開征的環保稅要達到稅收的橫向與縱向公平
本著“誰污染誰納稅”與“完全納稅原則”,保持新開征的稅種與現有相關稅種相互協調配合,形成綠色稅收調控體系。
③征收的環保稅款要專款專用
財政部門編制專門的預算,審計部門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審計,確保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稅制的具體構想
針對現在過度消費自然、低度消費人力的情況,可以增加對環境資源使用的課稅,減少與勞動和資本有關的課稅,調整現行稅率稅目,具體如下:
①擴大消費稅的課征范圍,包括用難以降解和無法回收利用的材料生產的產品、預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各類包裝物品、一次性使用的電池及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氟利昂等產品。
②適當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污染性產品的稅率。
③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除土地、礦產、森林,要將草原、灘涂、地熱、大氣、水等納入進來,調整稅額,將對資源的利用的相關環境成本考慮進來。
④征收一些與環境相關稅目,如交通擁擠費、污水排放費、廢棄物稅、水污染稅、空氣污染稅、燃油稅和垃圾費等。
⑤不違背wto原則的前提下,對有礙于環保的進口產品和設備采用高稅率。
摘 要:綠色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的重要分支,在近十年來發展較快,我國也在近幾年著手研究綠色會計。綠色會計要求我們把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綜合考慮,這更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綠色會計;傳統會計;環境資源
綠色會計(greenaccounting),也稱為環境會計,是將環境科學、現代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傳統的會計學相互結合,以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環境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運用一定的方法,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形式,輔之以實物計量和文字表述,來反映、報告和考核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門新興會計科學。
1 綠色會計產生的動因
從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日益先進的現代工業在為人類社會提供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已呈現出日漸衰竭的征兆,從而使全球經濟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被動搖。為解決這一矛盾,部分西方經濟學家、環境學家、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著手研究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會計學月刊》上發表了《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1973年,馬林(j.t.mar lin)在《會計學月刊》第2期上發表了《污染的會計問題》,從此綠色會計的研究和發展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國家首腦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環境的四個綱領性文件,環境問題受到關注;1999年,聯合國討論通過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國際環境會計與報告指南。各國政府紛紛研究建立本國的環境會計體系,我國于2001年3月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2001年6月,經財政部批準,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了第七個專業委員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標志著我國綠色會計研究進入新階段。
2 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差異
綠色會計是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針對傳統會計在核算過程中對環境問題的無能為力而產生的,其與傳統會計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2.1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傳統會計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督和反映是不完整的,而綠色會計則彌補了其不足。從人類經濟活動的角度反映和監督企業的資本及其運動,按照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等原則、采用復式記賬的方法對企業發生的經濟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但是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會計核算中得不到反映,從這一角度來說,傳統會計所反映的內容是不完全的。綠色會計則從生態環境和整個人類的活動出發,圍繞以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環境資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費的補償為中心,全面反映和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從而有效解決傳統會計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2.2 傳統會計對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的計量存在缺陷,而綠色會計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完善。在傳統會計中,只有存在財產所有權的東西才有價格,才能以貨幣進行計量,才能在企業的會計賬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氣、海洋、臭氧層等對人類至關重要但無所有權的事物卻不能成為傳統會計核算的內容,企業對這些事物的使用和損害并不記入企業的經營成本,這不僅使企業的成本虛減,利潤虛增,更為嚴重的是,這種“默許”無疑可以視為是對以犧牲環境來取得目前利益的行為的一種鼓勵。而綠色會計則充分強調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財產”,必須賦之以價值和價格,并對其損耗予以補償,從而使企業的責任向社會延伸,迫使企業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考慮,真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 綠色會計的確認、計量和披露
由于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傳統會計相比,綠色會計的確認和計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筆者認為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會計要素的變化
綠色會計是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考慮了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會計,因此筆者認為在會計要素的劃分上和傳統會計保持一致,即應劃分成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但在具體內容上應有所不同。例如在資產要素中,綠色會計應設置“環境資產”、“環境資產損耗準備”和“環境資產凈值”;在負債要素中應設置“環境負債”,包括應付環境資源損耗費、應付環境資源保護費和應付環境污染治理費;在所有者權益要素中設置“環境資本”;在收入要素中設置“環境收入”,核算企業因采取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而由國家給予的補貼、獎金和稅收減免,企業回收處理的“三廢收入”,其他單位和個人交來的環境損害賠償或罰款收入;在費用要素中設置“環境費用”,在利潤要素中增加“環境利潤”等等,用以核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與環境相關的經濟業務,這也是承認環境具有價值的必然結果。
3.2 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的變化
3.2.1 會計假設的變化。傳統會計的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綠色會計的核算內容同傳統會計相比存在較大差異,適當調整其會計假設分屬必然,但不必另起爐灶,因此筆者認為綠色會計的基本前提可以確定為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多元計量。多元計量假設是指在綠色會計核算中,以貨幣計量為主,但考慮到環境因素的復雜性,很多時候不能以貨幣計量,因此應以實物、百分數或指數計量等作為輔助方式,在某些時候,還可以用圖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說明。
3.2.2 會計原則的變化。鑒于綠色會計核算內容及其假定的變化,其會計核算原則也應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會計原則的同時,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則,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政策性原則、社會性原則、強制性和自愿性相結合的原則。
政策性原則是指在綠色會計的核算中要充分體現國家的方針、政策,嚴格遵守國家相關的法律和法規,正確處理企業利潤和環境資源保護、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
社會性原則是指綠色會計要求企業必須站在社會的角度、站在對環境資源負責的角度,考慮企業的利益。社會對企業的評價必須舍棄當前單純以企業的經營利潤為標準的觀念,代之以企業所創造的綠色利潤。同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有利于國家的管理和宏觀調控。
強制性和自愿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綠色會計核算體系中,政府相關部門或組織應對企業最低限度的環境資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確的、強制性的規定,同時鼓勵企業盡可能多的向社會公眾和政府相關部門或組織提供環境資源信息。
3.3 綠色會計的計量和披露
綠色會計的計量是指將涉及環境資源的經濟事項作為會計要素加以正式記錄并列入會計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但環境資源的價值在計量中存在一定難度。一般情況下,環境資源的價值計量可以采用直接市場法、替代性市場法和模糊數學法等,直接市場法又具體包括恢復費用法或重置成本法、防護費用法、市場價值或生產率法、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等。
綠色會計披露的會計信息是為了向有關各方提供準確有效的綠色信息,以滿足決策者分析、決策的需要。它從總體上可分成兩部分,一是在企業的會計報表及其附注中具體披露企業本期發生應記入本期損益的環境支出和與環境相關的資本性支出;二是在企業的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企業執行的環境政策、實施情況以及企業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的長期目標等。
摘要:低碳 經濟 發展 在后經濟危機時代風起云涌。資源的緊張和環境污染的擴散,促使人們越來越關注資源環境問題。綠色 會計 作為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加強資源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日益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從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出發,深入剖析了綠色會計在我國實施實施中存在的制約問題和理論實務中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解決綠色會計實施問題的對策及建議,促使綠色會計在我國更快、更好的實施,以實現經濟、社會、人與 自然 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會計;綠色信息披露
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實現全球減排目標的戰略選擇,也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良方。氣候變化和經濟危機為
(二)樹立綠色經營理念
企業 在經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那樣的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 經濟 行為。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情況下,只要企業的經濟活動能夠帶來純利潤,只要這種經濟行為的邊際利潤大于零,企業就會選擇這種經濟行為,甚至會擴大經濟規模。但是企業在新的運營形式下,考慮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其成本結構必然發生了變化。在綠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業必須為犧牲和維護環境付出代價。因此企業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就必須考慮這部分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對于企業的總成本(包括綠色成本)有一個綜合的測算。在此基礎上,企業的管理者才能決定是否擴大生產和生產的規模,以使企業的該種經濟行為達到一種最優的環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綠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綠色 會計 核算發揮重要影響的主要途徑。要提高我國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的質量,還要盡快大力 發展 和完善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及報表。綠色會計報表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利用資源是否有效、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環境成本的發生情況、環境損益形成情況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等。綠色會計報表包括綠色資產負債表、綠色成本報表、環境影響報告表、環境排放表及環境政策報告。由于目前企業對綠色會計信息披露還處于認識和起步階段,可以借鑒財務報告的模式,即在現行會計報表內增加與環境有關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指標進行單獨披露。即單獨設置“綠色資產”、“綠色負債”、“綠色權益”項目,分別列示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項目中,再單獨設置“綠色成本”和“綠色效益”項目,列示在利潤表中。讓報表使用者在了解企業財務業績的同時,知曉該企業的環境狀況。同時,企業還應在會計報告的附注中披露相關的環境信息,如企業的綠色會計政策治理措施企業的資源環境管理系統企業對環境的損害情況及處理措施企業采用的環境標準及其變化對數據的影響企業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業對有害的環境影響結果進行保險,以及政府對此補助金的運用情況,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四)加大綠色會計的宣傳和 教育 力度
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拋棄經濟發展。要廣泛開展可持續理論、綠色會計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尤其是國家行政部門和企業的環保意識,以促使政府加強環保執法力度,促使企業認識環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覺建立并實行綠色會計核算體系。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提高社會的環保意識教育,使綠色會計逐步被公眾、企業和市場接受。
(五)完善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
綠色會計實務操作存在的問題,反映出綠色會計理論的不成熟。綠色會計所依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計量環節上沒能突破,使得當前綠色會計缺乏與實務相結合的理論支點。如果政府或相關部門能結合當地引導會計理論界在綠色會計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綠色會計理論及應用專題課題組,認真研究得出相應成果,將會提高我國企業綠色會計理論水平,促進綠色會計理論與實務更好地結合。一方面,我國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迫切需要積極參與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關部門如能在綠色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加以適當地引導,加強環境、資源、生態經濟與會計等多方面理論研究的合作,將會提高我國的綠色會計理論水平,促使綠色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相結合。
三、結論
通過發展綠色經濟應對 金融 危機已成為全球共識,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撬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杠桿,但目前,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綠色會計應用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換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隨著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要求進一步完善綠色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保護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為企業的決策者們提供更加詳細的綠色會計信息。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國提出要全面發展循環經濟,并逐漸在全國范圍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熱潮。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綠色會計變得越來越與之息息相關,其實際應用也相應有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擬對現實條件下發展循環經濟如何更好地應用綠色會計作一研究和展望。
一、發展循環經濟為綠色會計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基礎
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备鶕野l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200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環經濟的基本目標
循環經濟的 “3r”原則(reduce減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環)的排列是有科學順序的。減量化——屬于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屬于過程,旨在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再循環——屬于輸出端,旨在把廢棄物再次資源化以減少最終處理量。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拉長資源利用鏈條,減少廢物排放,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尖銳沖突,從而獲得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三贏目標。
總之,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客觀上為進一步應用綠色會計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基礎。
二、循環經濟中綠色會計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綠色會計的本質
綠色會計也稱環境會計,是企業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是環境學科、社會學、會計學相互滲透融合產生的交叉性學科。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納入企業的會計核算,從而使資源環境和社會效益通過會計核算清楚明了地反映出來,以便于評估企業的資源利用率和環境代價,從而有效引導企業走循環經濟之路。
(二)循環經濟中綠色會計應用的必要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國環境發展現狀的需要。當前中國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相當嚴重: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等,如果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不注重資源的保護、合理利用與環境的治理,必將從根本上制約經濟的發展。綠色會計能從資源、環境和生態的整體出發,要求企業對所擁有、使用的自然資源、對環境、資源的污染破壞及應履行的治理義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敦促企業轉變“無償使用”資源的錯誤觀念,從而使企業的責任向社會延伸,迫使企業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考慮,合理高效的利用資源,使循環經濟得到可能。
其次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是高投入低產出,必然造成過度開發消耗資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態環境補償能力嚴重滯后,這些都阻礙了企業自身的發展。從企業長遠利益看,只有增大環保投入,重視綠色會計,才能始終保持競爭的優勢。
最后是真實披露企業經營信息的需要。綠色會計通過核算企業的社會資源成本,能較準確地反映企業生產成本,準確地分析企業的財務風險,從而正確核算企業的經營成果,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
(二)循環經濟中綠色會計應用的可行性
1.我國已具備了實施綠色會計的法律環境。綠色會計對象的價值能夠被準確計量是綠色會計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條件,而環境標準則是綠色會計計量的起點。近些年來,我國重視環境法制建設,我國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除《環境保護法》外,還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漁業法》、《農業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等等。除此之外,我國還頒布了一系列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政策、方案和計劃。
2.我國已具備了實施綠色會計的社會環境。2001年1月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了“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 中國會計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上,首都經貿大學教授提出建立我國的《環境會計制度》內容框架應著重對環境支出的界定和規范等建議。同時,我國政府代表也已經多次參加了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組的討論,財政部會計司在答復聯合國財務國際環境會計法律法規情況的調查時,也認為企業對為減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復環境而發生的成本費用、因污染而發生的費用損失、因污染而發生的社會成本進行披露是很重要的。另外,發達國家綠色會計實務的進一步發展,也為我國提供了更多的理論經驗和實務案例。
3.我國已具備了實施綠色會計的主觀環境。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迫于政府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財務報告中披露企業環境信息。日本朝日啤酒株式會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團自1997年開始每年發行《環境報告書》。隨著循環經濟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要想企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得到市場的認同、得到社會的認可,環境問題不容忽視更不容回避。
三、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綠色會計的應用展望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及信息披露制度
盡管在循環經濟的大前提下,中國已制定并頒布了不少環境法律法規,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體系。鑒于此,應加強綠色會計的立法工作,將綠色會計納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綠色會計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將它付諸實施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同時應相應的會計制度,使綠色會計更具實踐操作性。2008年5月1日起實施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強制規定:環保部門和污染企業向全社會公開重要環境信息,為公眾參與污染減排工作提供平臺。但是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綠色會計核算對象及披露形式的準則,大多數企業不會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無相關標準去衡量其信息質量,不能取信于社會公眾,反而影響披露效果。
(二)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建立綠色會計審計制度。目前中國國家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都沒有設立環境審計組織,在《審計法》和其他審計法規以及審計規范中也未作環境審計的相應規定。當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制訂綠色會計審計法規,建立綠色會計審計制度。
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可以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也可將其作為考核社會責任、社會效益的主要方面。
(三)要建立健全綠色稅收制度
綠色稅收也稱環境稅收,是以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推進綠色生產和消費為目的,建立開征以保護環境的生態稅收的“綠色”稅制,從而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早在1960年代,荷蘭就把綠色稅收引入了稅制,是世界上最早開征垃圾稅的國家之一,2006年荷蘭綠色稅收收入約占總稅收收入的14%,占gdp的3.2%。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征環境稅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對能源及對其他與環境有關的物品的征稅,它的綠色稅收規模較大,約占其gdp的13%。在“中國財稅論壇2005”會議上,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透露,“十一五”期間的稅制改革,將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制訂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這意味著,在我國“綠色稅收”已經提上了稅制改革的議事日程。
(四)要加強宣傳教育,進一步形成良好氛圍。
實施綠色會計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拋棄經濟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綠色會計就容易被公眾、企業和市場所接受。除此以外,還要加強企業領導、管理人員、會計人員的環保意識,加強環境及環境會計相關知識的培訓,更新傳統的知識結構,引導他們對綠色會計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并能夠充分認識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密切聯系,建立健全適應本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循環經濟概念的深入人心,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融入綠色會計的理念及方法,必然成為當代和未來會計發展的一大趨勢。
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高消耗低發展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趨勢,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核算也應該發生轉變。綠色會計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區別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今天,用綠色會計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真實的反映了環境因素給國家和企業帶來的影響,促使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從長遠來看,我國經濟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采用綠色會計進行成本核算,雖然我國具備了實施綠色會計的一些條件,但是仍然存在著部分空白,為此要加快建立綠色會計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知識經濟 綠色會計 會計核算
序言
知識經濟浪潮下,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使人類經濟能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既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使經濟達到穩定增長,又不使社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使人類同自然資源統一協調、保持良好關系和最佳狀態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不僅僅著眼于自然資源和諧利用的問題,更加強調在自然資源使用上的公平問題,這樣就必須把會計主體視野擴大到主體同環境之間的關系,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社會生態環境都反映到會計模式中,來計量和揭示會計主體的活動給社會生態環境帶來的經濟后果。這樣“綠色會計”就應運而生了。
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度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的高消耗為代價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隨著我國加入wto,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必須建立與世界經濟接軌需要的綠色會計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為我國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此時,綠色會計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綠色會計相關定義解析
(一)綠色會計的定義與內涵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是在環境資源惡化和修正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指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它將會計學和自然環境相結合,采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確認、計量、揭示、分析以協調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會資源環境,提高社會總體效益。出其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綠色會計處理中,資源和環境具有“資本”性質,這種資本的價值在于能向人造資本轉換,隨著這一轉換,它自身價值也在逐漸減少。因此,綠色會計要計量這兩種資本的轉換過程,并確定最佳的轉換比率,以利于保護社會總資產的平衡。
2、綠色會計會計處理不僅包括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基金與物質商品,而且包括與企業有關的自然界各種物質資料、廢棄物以及隨后的處理。
3、綠色會計的創建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增加綠色財務管理的評價指標,需要揭示企業對資源環境的責任,要求企業站在社會的角度,考評企業財務管理的業績。
4、通過綠色審計,幫助企業采取措施保護環境,確保所有的環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逐步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二)綠色會計的本質
綠色會計是運用會計學、管理學、環境學、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生態學等學科體系中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種計量手段和屬性,對企業生產活動中所涉及的環境要素及其結果進行計量、記錄、披露與評價的信息控制系統。
(三)綠色會計的目標
會計目標是建立和完善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石??傮w說來綠色會計目標分主要有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1、基本目標,綠色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即在促使企業提高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環境,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2、具體目標,綠色會計的具體目標是組織相應的會計核算,確認和計量會計在一定期間的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損失,盡可能為社會提供企業環境披露的有關信息。
(四)綠色會計核算的內容
綠色會計核算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它更強調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有償使用,具體而言其核算內容主要有:
1、自然資源損耗
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資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業在生產、儲存、運輸等環節中對自然資源超定額消耗的損失;后者指除人造資本以外的可用貨幣計量的自然資源。
2、環境污染損失
主要指由于資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廢排放等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損失,如農田,漁塘及淡水、自然景觀、工農業、居民生活區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其損失數據可根據賠償費及罰款按歷史成本原則計價,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環境保護支出
反映企業對環境保護所作貢獻,包括在“三廢”處理、控制、補救和減少自然資源耗費,美化工作、生活環境的各項支出,具體可以通過以下賬戶來進行歸結核算。①投入資本;②業務費用;③研究與開發費用;④環保行政與規劃費用;⑤補救措施費用;⑥復原或回收費用。
4、環境保護收益
反映企業從環保中所獲取的收益。通過對收益的核算,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環保支出效益情況,從而鼓勵與鞭策企業改善環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業利用“三廢”生產的產品及對這些產品減免稅收所得到的收益;企業的綠色產業計劃對各項投資的吸引;消費者因樂意消費該企業的綠色產品而導致的利潤上升,以及股票價格上升而帶來的收益;企業實施環保措施后所帶來的一系列無形資產、社會效益及政府獎勵。
二、我國實施綠色會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迫切需要在會計體系中建立綠色會計,披露環境信息,推動政府和企業將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決策,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必要性
1、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環境現狀提出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社會需求的膨脹,造成了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從根本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往往過度開發和污染自然資源,從而加劇了我國資源與環境的惡劣形勢。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從根本上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綠色會計則把維護生態平衡,優化生態環境以及解決其它資源生態問題當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對象。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去保護資源,維護生態環境。
2、建立綠色會計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從企業發展內部環境而言,我國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是高投入低產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來推動產出。結果造成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過度消耗和過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態環境補償能力嚴重滯后,致使環境極度惡化,從而阻礙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企業與環境關來密切,社會環境的惡化直接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發展,通過綠色會計核算,積極協調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可使企業健康發展,從企業長遠利益看,只有增大環保投入,重視綠色會計,通過綠色會計核算,積極協調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才可使企業健康發展。綠色會計的構建有賴于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的提高。
從企業發展[論文之家外部環境而言,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清新的生活環境要求日趨強烈,保持良好的環境已成為企業健康發展中函待解決的問題。企業應該為環境污染特別是由它自已導致的環境污染承擔責任。如果企業為環境保護作出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環保標準的新型設備、研制新型綠色產品,那么企業將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社會公眾會把企業環境會計報告作為他們就一個企業的形象作出評判的依據之一,甚至會由此而影響他們的購買傾向,因此企業將過去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變為追求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是勢在必行。
3、建立綠色會計是正確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的需要。
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在衡量國民生產總值時,未將社會環境資源作為一種資產列入資產核算,從而使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速度,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速度,在某種程度上虛增國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經濟福利。在衡量企業成本時,傳統會計只計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視不能計價的“自然資本”,使企業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獲取“私利”,虛增其利潤。對企業來說,由于未考慮生產給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社會帶來的危害,事實上內部損耗減少了,但費用轉嫁給了社會。而綠色會計通過核算企業的社會資源成本,在產品成本中加入環境資源成本,從而能較準確地核算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促使企業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促使企業加快發明創造挖掘的步伐,使企業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的產出,從而降低“自然成本”,維護社會資源環境。
4、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業對外披露綠色會計信息。作為我國企業要和國際現代企業制度靠攏,那么就必須建立自已的綠色會計體系,并對外披露,這樣有利于國外對我國企業的了解,更有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 具體而言:
①大量外資進人中國,要求我國建立綠色會計體系。由于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其國內的一些污染嚴重、破壞、掠奪自然資源的企業和生產項目通過對外投資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把發展中國家當成其“污染避難所”,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剝削”。我國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綠色會計體系,要求外資企業公開、披露其綠色會計信息,才能使我國免于發達國家的環境剝削。
②建立綠色會計體系可以防止外資企業資本流失。綠色會計要求把企業利用的“環境資源成本”計人其產品成本,這樣就可以正確地計算出外資企業所獲得的利潤。
③建立綠色會計體系可以促進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我國企業到其他國家建立企業,應自覺地公開,披露其環境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對外經濟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綠色會計體系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并產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由于經濟活動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聯系在最初階段卻表現的與實際情況相反,所以讓人們覺得似乎經濟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基礎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但是,由于企業是一個理性的組織,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難將眼光放得長遠,即使有一部分企業認識到這一點,由于生態建設和綠色會計持續運作模式單一,因此,靠一個或幾個企業的努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國的綠色會計需要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建立全國財政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實現。
6、建立綠色會計體系是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下會計不僅要為微觀經濟服務,而且要有助于宏觀經濟調控;不僅要考慮到企業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顧社會利益。綠色會計不僅只核算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資金與物質商品,而且對與企業有關的資源環境、廢棄物以及與生態環境的關來等進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僅有經濟性信息而且有社會性信息;不僅能為企業自身服務而且能為社會大眾服務。它是一種微觀自主、宏觀顧及的“微觀—一宏觀共振型”的會計模式,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助于會計改革和發展。
(二)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可行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綠色會計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在我國實施綠色會計的條件也已逐漸成熟,具備了實施綠色會計的可能性。
1、我國實施綠色會計已具備了一定的會計環境
我國先后制定了《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環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國還頒布了一系列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政策、方案和計劃??傊瑥臅嫮h境的角度來說,這些法律、條例和政策已構成了綠色會計所需的法律規范環境,這表明綠色會計在我國的實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
2、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綠色會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總結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我國政府和企業已經意識到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這些為我國綠色會計的建立和實施指出了方向。
3、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綠色會計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自然資源市場也開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資源市場上,國家或代表國家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自然資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業和開發利用企業作為需求方,購買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實現資源的有償使用,并通過價格機制來進行調控。另外,隨著企業對環境保護所負責任的社會化,企業要從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方面來考慮其經營決策和管理方法,通過加強對自然環境的核算來真正提高效益,這些都為綠色會計的實行創造了條件。
三、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對策
建立綠色會計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建立綠色會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綠色會計的規范標準
1、在《會計法》中增加綠色會計的內容
將綠色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將它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自然環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資源,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有使用環境的權利和保護環境的義務。如果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對受侵害的人群給予相應賠償,那么該賠償必然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這樣,企業的環境行為后果就應該納入會計核算系統,就能通過財務報告反映企業環境事項的合法性、真實性、公允性得到真實反映。為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會計法、環境法規,使企業綠色會計內容納入會計法,這是實施綠色會計根本法律保障,是將會計理論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2、完善會計準則。
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為綠色會計財務報告必須披露的內容,披露內容主要有:①環境問題類型企業關于環境保護的措施和方案;②企業自定的環境排放指標以及企業如何對待這些指標;③根據政府法律規定而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達到的程度,環境保護措施對目前企業的資本支出和損益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④環境經常性支出的數字,已資本化了的數字及攤銷情況。另外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還可揭示環保措施對目前企業的資本支出和損益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同時反映環境經常性支出的數字等內容。
此外還要增強信息披露透明度。確定并公布重污染行業及重污染企業名單,對重污染行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提出重點要求。建立全國性的上市公司環境報告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公布企業的環境信息。
3、建立會計制度。
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進行設計,使綠色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
(二) 提高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
環境會計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達到企業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全面豐收。必須提高企業環境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為環境會計的實施創造良好的主客觀環境。只有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像并加強對環境的有效保護,才能真正達到綠色會計的最終目標,從而使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協調一致
(三)完善社會責任的考核體系,加強監督
綠色會計主要是以企業為會計主體核算企業對社會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能全面、如實的進行揭示,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應加強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等方面的監督。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的專項環境審計,強化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企業綠色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強化國家宏觀調控,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
(四)確立綠色考核和獎懲制度
推行一項新制度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使其具有一定的約束強制性。一旦推行綠色會計制度,政府部門必須明確、強制性規定企業對環境資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過獎懲制度將企業的自覺性和政府的強制性結合起來。但目前由于與綠色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所以應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做到獎懲分明,用環保罰款籌集部分資金,建立綠色會計研究基金,用于獎勵舉報破壞、污染環境和研究綠色會計、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員,從而推動我國綠色會計早日實現。
(五)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綠色會計是由會計學、環境學、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學等多門科學交叉滲透而成。復雜的、多元化的產權關系,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有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因此,必須不斷提高企業財會人員素質,讓企業財會人員充分了解綠色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交叉相關學科知識,從而使國家有關環境政策能夠被嚴格執行,綠色會計實務工作能正確開展。
四、結束語
建立和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內容復雜,為此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緊制定綠色會計的規范標準,完善綠色會計的外部環境,加強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一套可行的監督機制。建立綠色會計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摘 要:綠色會計是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會計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綠色會計的研究有助于拓寬我們的視野,要求我們把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整個社會效益結合起來,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綠色會計;理論構成;必要性
一、綠色會計的概念
綠色會計,也叫環境會計,是指以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環境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換言之,是指主要以價值形式,對環境及其變化進行確認、計量、披露、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便為決策者提供環境信息的一種會計理論和方法。
二、綠色會計的理論構成
(一)綠色會計的目標
綠色會計的目標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本目標,就是促使企業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二是具體目標,就是組織相應的會計核算,確認和記錄會計在一定期間的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損失,盡可能為社會提供企業環境披露的有關信息。
(二)綠色會計的核算對象
主要是指改善資源環境的投入與產出。投入一般包括研究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等科研活動的支出,對“三廢”處理、控制、補救、減少自然資源耗費的支出等。產出一般包括從生態環境建設、環保治理中所取得的收益。
(三)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
在綠色會計中,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是起變化的。(1)會計假設的變化。綠色會計的核算內容同傳統會計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筆者認為綠色會計的基本前提可以確定為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訓分期和多元計量。(2)會計原則的變化。鑒于綠色會訓核算內容及其假定的變化,其會訓核算原則也應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會計原則的同時,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則。
(四)綠色會計的計量
1.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環境質量脫離環境質量標準對人類健康有著多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為因勞動者發病率與死亡率變化而給生產直接帶來的損失或收益(可用前述市場價值法加以估算),而且還表現為醫療費開支的變化等,該方法就是專門評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環境價值的方法。為避免重復計算,人力資本法只計算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導致的醫療費開支的變化,以及因為勞動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遲而導致的個人收入變化。
2.恢復費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在被評估環境質量低于環境標準要求時,假如無法治理環境污染,則只能用其它方式來恢復受到損害的環境,以便使環境質量達到環境標準的要求。將環境質量恢復到標準狀況所需要的費用就是恢復費用一一重置成本。直接市場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確的因果關系基礎之上的,所以評估結果比較客觀,但是,它不僅需要足夠的實物量數據,而且需要足夠的市場價格或影子價格數據。如果在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而帶來的損失或收益中,相當部分根本沒有相應的市場,因而也就沒有市場價格,或者其現有市場只能部分地反映環境質量脫離環境標準的結果,在此情況下,直接市場法的應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在我國推行綠色會計的必要性
1.生態環境現狀的客觀要求??諝狻⑺?、土地及原始森林自然資源是全世界所有國家以及它們的子孫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資產”。這些“特定資產”應當被確切計量,賦予一定的價值。建立一種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的新會計模式已勢在必行。
2.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當今人們更加重視生活質量,社會環境已成為企業健康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企業的長遠發展看,如果企業考慮了環境對其自身發展的影晌,對自身發展的行為已作了規范,那么在將來便不會因環境成本費用大增而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明顯的優勢。
3.正確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成本的需要。按照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計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并未考慮環境因素,環境污染造成的破壞損失及環境收益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通過建立綠色會計,可以從宏觀上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正確衡量國民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