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3:23:08
序論:在您撰寫教學方法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互動教學既要有知識的互動又應有情感的互動,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就這一點,我們應借鑒國外高校的經驗,在英國課堂教學環境非常輕松,教師對學生不做過多的指責,在確實需要“干涉”時,也會用非常幽默、紳士的方式.課上學生可以隨意打斷老師的講話,提出自己的疑問,而中國受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讓認為課堂上學生保持沉默,保持安靜是對老師的尊重,很少有學生在課堂上質疑老師所講的.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起主導作用,滔滔不絕的講,學生很難或者不敢插話,會讓學生感覺模棱兩可的問題一直模糊下去.
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結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教改工作的不斷深入,現代的教學方法也日益多樣化,其中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教學方法的代表涌入各大院校,在取得一定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有的教師不分課程、不分授課對象一律采用課件教學,結果并未達到預期的目的;有的教師認為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是教學方法改革,就是提高教學質量,而在實際中只是將黑板換為了多媒體屏幕,結果恰恰事與愿違;還有很多教師屬于盲目趕時髦,覺得別人用我也應該用.針對上述情況,首先我們應肯定多媒體教學確實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將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教學形式更加新穎,一改傳統教學方法的單一性,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的知識更加豐富、形象、知識面更廣,同時也能促使教師不斷學習.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取什么樣的教學媒介應因課而異,課程的類別、內容不同,運用的方法也應不同;應因人而異讓教師的個性、特長能夠發揮出來:針對于從教多年的老教師而言,他們在幾十年的教學工作中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基本上已經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改做以課件教學為主,則由于技術、適應性等問題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對于青年教師而言,雖然教學經驗不足,但他們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以課件教學為主能夠發揮其優勢.所以,究竟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傳統還是現代的教學方法,要因課程類別、內容、教師、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到“百花齊放”,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文化人類學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采用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對于一些理論性、學術性強的章節和問題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如人類學的基本理論流派、文化相對論、整體觀文化人類學在21世紀的發展趨勢等問題.對于一些需要展示的內容用課件教學,如民族、種族、族群一章中的民族、種族的內容、婚姻形式、經濟文化類型、城市人類學中的城市問題等,可以通過影像、圖片等資料的展示將知識點更加直觀的展現給學生,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一些社會問題的關注度,激發他們用所學知識分析一些社會問題.所以,在文化人類學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板書與多媒體屏幕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是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這也同樣適用于其他課程.
成績評定綜合化
通常情況下,評定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生成績,特別是指試卷成績.事實上,這樣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高校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開展,因為答案的唯一性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故在文化人類學課程中采用多樣化的、綜合的考核方式.首先,平時上課出勤占10?.雖然在西方的很多高校學生有選擇上與不上課的權力,老師不會去干涉,但是在中國的教育背景下是不同的.大學當中很多學生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通過對上課出勤的考核來對他們形成一種約束機制,讓學生養成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起到一個敦促的作用.其次,平時作業占20%.學期期中,在所講授的內容中讓學生任選一方面撰寫論文作為期中教學論文,制定評分標準,計入期末成績.再次,期末考試以試卷形式出現,占70%.在嚴格執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試題除基本概念、理論等客觀試題外,不斷增加綜合能力試題,以此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在主觀性試題中,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另外,在試題當中也對作為參考文獻的本學科的重要著作進行檢查,如在文化人類學這一學科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的著作《文化模式》、《原始文化》、《古代社會》等通過試題可以檢查學生是否對這些著作有所掌握.
結語
《文化人類學》是高校的一門重要課程,它的基本理論對學生學習相關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它的文化應用實踐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機會.在當今教改大潮的推動下涌現出了一大批新的教學方法,但在教學的實踐中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要據課程的類型、性質、內容、授課教師實際情況、授課對象加以區別運用,探索適合教師、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實現“授人以魚向授之以漁”的轉變.
作者:于曉娟 單位:赤峰學院
【摘要】職中美術類專業歷史課程由于是一門文化輔導科目,不納入期末考試范疇,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面對稀缺的課時和浩繁的書本知識,許多老師只能照本宣科,師生難以形成課堂共鳴,革新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已經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職業中學;美術專業;歷史教學;方法革新
職中美術類專業歷史課程由于是一門文化輔導科目,不納入期末考試范疇,難以引起學生重視,面對稀缺的課時和浩繁的書本知識,許多老師只能照本宣科,師生難以形成課堂共鳴,大多數學生對歷史課程都沒有興趣。因此教師要起—個引導者的作用,改革傳統的填鴨式的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歷史的殿堂.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
一、結合學生個性特征和專業特色
美術專業職中生大多活潑好動、思維活躍、性格外向、想象力豐富。特別渴望展現自己的長處以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欣賞和稱贊,對感性和形象的東西尤其感興趣,但虛榮心強、情緒波動較大、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差、注意力難以持久,對理性和抽象的知識往往會敬而遠之。所以在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的利用教學內容,結合職中美術類專業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美術專業特長,讓他們能夠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展現自我的能力和特長,品味成就感,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在給學生講授《祖國的統一大業》一課時,安排了一個課前預習的教學活動:請學生臨摹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并設計今后臺灣統一后臺灣特別行政區區旗。所教的兩個班級的學生都積極參與了該活動自覺設計了未來的臺灣區旗,而且在活動中這些學生都主動了解已有的香港、澳門區旗的設計特色和理念,查找能體現臺灣地域特征的標志性物體,設計出的區旗有的還十分優秀,我立即將該活動升級為一次競賽活動,對優勝者進行一定獎勵,該次活動一方面轉變了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觀念,另一方面也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歷史不僅是客觀存在過的事實。也指人們對客觀存在過的史實有意識有選擇地記錄,故而歷史內容生動具體豐富多樣,故事性強,趣味性足,知識面廣,容易激發學生感情,激勵意志,又因其內容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富哲理于史實,寄智慧于真理,有利于激思明理,獲取人生啟示?!钡诮虒W中過程,教師往往因為教材的制約,突出政治制度、經濟形態、思想意識等內容的講述,使歷史失去了生動性,變得枯燥、艱澀,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的熱情。所以,教師要積極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增強課程趣味性,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
(一)補充與美術專業有關的課外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教師要注意學生美術專業的學習熱情極大高于文化課程的學習,盡量補充與專業有關的內容以遷移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古代手工業的發展》一課時,講授到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時,掛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的掛圖,講授完他們的基本狀況后,讓學生尋找與其他兩者具有不同風格的青銅器,當學生找出是三星堆青銅禮器時,就向他們講解三星堆青銅禮器的設計風格來源于印度,從而再引入現在史學研究領域從三星堆青銅禮器的設計風格探索出遠早于西漢張騫的絲綢之路的由四川蜀道到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樣來豐富課程內容,能通過專業內容(設計風格)學習熱情的遷移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同時也增強了歷史課程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而且可以使學生感到歷史課程的學習有利于自己美術技能和專業素養的提升,從而強化歷史課程的自覺性。
(二)增加社會生活史的內容,提高學生人為素養
歷史上,古代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識,一方面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與美術設計有較大的聯系,是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予以豐富、加強的內容。例如:在講述民族融合史的時候,我們可向學生補充胡、漢服飾比較的歷史知識:趙武靈王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優點,對漢族的衣服進行改進,現在漢族仍然使用的馬靴、馬甲等物品最初來源于少數民族。這樣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既能增強歷史知識與現實的聯系,增強歷史知識的可讀性,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也能促使他們掌握更多的與美術專業技能相關的歷史知識,至少在他們今后進行影視劇務服務和舞美設計時,再也不會出現讓曹操大軍踩踏玉米地的謬誤了。
三、革新課堂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的落后,是職中美術類專業學生不愿意學習歷史課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教師要積極革新課堂教學手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增強他們的認知途徑。
(一)改變教師一言堂局面,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教師要做的就是精心設計好課堂活動方式、認真選擇學生容易上手的活動內容,做好活動后的反饋。筆者曾經在學校組織的面向蘇南地區公開教學活動課中展示過一節“殖民主義與殖民地發展之我見”的歷史活動課,要求學生先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定位自己觀點和寫好維護自我觀點的辯論稿,在課堂上先設立三個投票箱,分別標上“促進說”、“阻礙說”、“促進、阻礙并存說”,然后由學生進行投票,將自己歸入三個陣營中的一個,然后唇槍舌辯進行論戰,活動效果十分明顯,學生感到自己成為了課堂主人,而且通過活動使分析問題和闡述觀點的能力獲得較大提高,學生在課后的反饋中希望老師多組織類似活動,可見,將學生納入教學過程是一種成功的方法。
(二)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加強學生歷史感性認識
美術類職中學生由于其專業學習內容的特殊性,對聲音、動作、色彩等形象的東西具有特別的敏感度,采用具有聲、形、色等立體感受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更能調動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如講授中國古代制瓷業的發展狀況,我們就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向學生呈現歷代的瓷器精品圖片,用表格展示近年各大拍賣行進行的公開拍賣的古代瓷器的價格,這樣就可以通過感性認識使學生對中國制瓷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絕倫形成認同感和自豪感。近年逐漸流行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現代化教育手段無疑是歷史課程教師幫助學生構建真實的歷史情境,吸引學生入境學習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強職中美術類專業歷史課程建設的有力助手。
總之,“當前課改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的問題?!嵘n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中職美術類專業的歷史課堂教學并無定法,貴在有效,只要我們認真鉆研,肯定能夠找到激發中職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法。
[摘要]
案例教學法作為管理類課程教學中的一種方法,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分析了目前案例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幾點注意事項,實施案例教學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案例教學,管理類,學生
教學改革與方式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點,同時還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受傳統教學范式的長期影響,高校工商管理類課程在教學內容與方法上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辦法順應知識信息經濟時代對人才特殊的要求。
一、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理論基礎與體系結構
本研究結合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理論基礎和體系結構,結合現有文獻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統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議。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減少MIS開發方法和開發過程內容所占的比例,添加MIS與企業競爭優勢、MIS管理、經管領域MIS應用等知識模塊。工商管理類專業MIS理論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統基礎理論篇
(1)管理信息系統基本概念:信息、系統、信息系統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歷程。
(2)管理信息系統理論基礎:管理理論、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行為科學、數學以及運籌學等基礎理論學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統的分類:基于管理層次的分類、基于管理職能結構的分類、信息資源的空間分類以及技術架構分類。
(4)管理信息系統的系統結構:概念結構、層次結構、功能結構、軟件結構和硬件結構。
第二部分: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基礎篇
(1)管理信息系統的技術基礎:計算機硬件系統、計算機軟件系統。
(2)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條件:企業業務流程分析與企業業務改革,領導的支持與參與。
(3)系統的開發方法:結構化開發方法、原型法、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和計算機輔助工程。
(4)數據庫技術基礎:概念模型、關系模型、概念模型和關系模型的轉換、關系模型的規范化。
(5)通信與網絡: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
第三部分:系統開發與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的必要性、目標、內容與組織管理,管理信息系統規劃模型,系統規劃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系統分析的目標、任務及步驟,系統詳細調查與分析,新系統邏輯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系統設計的任務與原則,系統功能結構設計,系統配置方案的設計,系統流程設計,代碼設計,數據庫設計。
(4)管理信息系統的實施:系統設計的任務與原則,系統功能結構設計,系統配置方案的設計,系統流程設計,代碼設計,數據庫設計。
第四部分:典型應用篇
(1)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的發展、物料需求計劃、制造資源計劃、企業資源計劃。
(2)決策支持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的概述,決策支持系統的發展歷程,決策支持系統功能與支持,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群體決策支持系統。
(3)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概念、分類,電子商務的應用框架,電子商務中的支付,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論體系如圖所示。
二、管理信息系統案例教學的現狀
(一)課程之間差異性小,知識創新速度緩慢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必須通過最新的、最快的信息快速填補自己的知識儲備量。然而,由于管理類知識理論來源于早期的理論觀點,因此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一直局限于此。盡管一些管理理論和觀點堪稱經典,但理論也許與時俱進。很多高校學者們也在不斷地通過學術論文推陳出新,不斷創新。但這些觀點和想法卻不能及時通過教材更新,理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觀點不能在課堂上得到運用。學生所用的教材與任課教師的課件一直沿用很多年,幾乎不更換。教學內容與時展脫節,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難以滿足社會和時展的要求。工商管理類課程,如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由于實踐性較強,知識點和內容重復性較高。但由于課程設置對優化整合關注少,致使同一內容通常在不同的學科中出現,比如會計信息系統、人力資源信息系統、ERP系統等課程會重復出現在課堂上。由于講解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師一般是管理類教師,他們缺乏計算機和信息論等方面的知識,對知識點講解不夠深刻。這些現象不但會使學生掌握知識不夠系統,而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上課不專心聽講、困倦等。
(二)理論講解比重大,實踐少目前,管理信息系統的本科階段教學一般以講解理論知識為主。任課教師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對于抽象的概念及知識無法理解。
(三)教師的教學方式單調盡管現在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展現教學內容,但教師經常對多媒體中展現的文字和理論知識進行簡單的講解,每節課灌輸給學生的知識量很大,學生之前的知識點還未理解,教師已經提出了新的知識點,如此循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深入,理解不透徹。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理論知識點抽象模糊,盡管通過簡單的多媒體進行演示,但是學生仍不能透徹理解,只有通過實踐真實體會,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是,高校本科的教學大部分實踐集中在理論講解上,給學生的實踐課時極少。在這種教學體制下,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必須精心準備與所講知識點密切相關的案例作為支撐。通過案例的討論、講解與總結使學生理解抽象之后的奧秘。
(四)案例稀少調查表明,教師不是不愿意使用案例教學,而是與所講知識點密切相關的案例較少。而且很多學校把案例教學當成是教師個人的事情。經費少,案例開發人員力量薄弱,組織上也不給予重視。因此,教學案例不能進行有效開發。盡管國外優秀的案例很多,但適合于中國本土教學的案例少之甚少。近幾年來,很多高校也在不斷投入經費,組織教師開發本土化案例,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還處在開發階段。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的領域較多,案例的綜合性較強,例如一個完善的案例會涉及信息領域、網絡組織、通訊領域以及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研究。綜上所述,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性的教學手段,將成為未來高校課堂教學的趨勢。
三、管理信息系統案例教學的引入
鑒于管理信息系統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性質,引入“案例教學法”能提高學生對其知識點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為了能夠較好地將案例引入與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論體系相結合,本研究提出以下應注意的問題。
(一)案例分析與理論知識點的有效銜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處理案例引入與理論知識點的銜接,有效銜接兩者之間的關系,既要注重案例教學,但又不能完全取論講授。通過案例的引入輔助學生了解知識點,通過企業實際的背景資料了解企業實際,在有企業情景的背景下學習管理信息系統中錯綜復雜的知識銜接關系。
(二)合理安排案例教學的比例現實教學中,由于教師授課的風格和講授的方式不同,引入案例教學的比例也不盡相同。而且在不同的高校實踐案例教學的比重差異很大,很難找到一個統一標準的范式指導教學。因此,教師應該靈活地引入案例,通過案例引入輔助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三)建設案例庫在中國,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開發自己的案例庫,同時也有鼓勵教師編寫案例的平臺。大連理工大學組建全國百篇優秀案例的投稿平臺,通過評選,選出百篇優秀案例,并裝訂成冊,供各高校老師使用。同時,也會將投稿的案例經過評審入選到優秀案例集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挑選適合課程教學目標的案例,實現案例資源的共享。
四、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案例教學實施的流程
案例教學可以作為專門的案例討論課來進行,根據案例的長短合理安排預習時間,讓學生提前了解案例的背景資料,熟悉案例。較長的案例建議提前將案例發給學生,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和了解相關知識。案例中未能全部提供的信息,學生可以借助于網絡查詢了解。一般在案例討論環節應按以下環節進行。
(一)教師明確討論主題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教師對問題適當的篩選,明確案例中所提到的思考題中的一個或幾個作為主題。
(二)小組討論案例在課堂討論前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充分的小組討論,最后形成小組意見。
(三)課堂討論小組討論結束后,每組的組長向全班陳述本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就分析結果進行交流、討論和爭辯。
(四)教師點評最后教師就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就每組的意見總結歸納。案例教學流程:案例教學的準備案例教學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的評價與反饋課后的評價與反饋。案例教學是一種工商管理類課程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當前正處在推進階段。目前我國所面臨的管理案例教學中的困難是如何借鑒國外案例教學模式,將國外案例轉換為國產化和本地化的案例,最終形成完整的中國管理案例教學體系。要實現管理案例本土化和國產化,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大批懂得如何去寫作案例、進行案例分析和使用案例組織教學的教師隊伍。同時,從案例的編寫、選取以及教學環節的把握力求嚴謹、科學,力爭最大限度地提高案例教學法在管理類課程中的教學效果。
作者:王劍 段妍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摘要】
傳播學課程在廣播電視編導及播音與主持這兩個影視應用類專業本科班與新聞學本科班,有著不同的授課計劃、內容及方法,對這兩個專業的學生講授傳播學課程要因人制宜,內容素材選取上應該偏向與這兩個專業相關的傳播學案例,兼用傳播學的講述方法與技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掌握,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播音與主持專業;傳播學;實證研究
為響應國家培養多品種應用型人才的號召,高等教育課程及教學改革步伐加快,影視應用類專業的傳播學課程的課時數被大量縮減,因此對于該類課程的講授勢必要采用新的內容及方法,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①
一、以經典案例為基礎,結合影視類專業學生特點,因業制宜
傳播學這門課程作為舶來品,它最初提出和形成在美國,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為美國政治競選宣傳服務,另一方面是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時宣傳服務,而傳播學的經典案例與這兩方面密切相關,這就決定了該類案例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及作用非一般案例所能匹及。比如說,在講“議程設置”這一章節時,必然繞不過1967年麥克斯韋爾?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一起進行的一項關于大眾傳媒各種認知效果的研究與1968年的總統競選,以及對于1972年總統競選的重要研究成果——《美國政治議題的出現:新聞的議程設置功能》的講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議程設置”這一理論的由來及發展過程。尤其在一些重要概念的講解上有著深厚的政治背景,如“個人議程的信息源”問題,其信源主要來自電視網以及報紙報道的競選新聞,并得出結論——新聞媒介對議程設置起了較大的作用,但為了講清這一論證過程,還需要提到“電視上的付費政治廣告”以及“人們之間對于候選人和議題的談論”這兩個環節所起到的作用。為了講透該知識點,不可避免地就要談到美國的政治競選與麥庫姆斯及肖在做“媒介認知”研究的時代背景,只有如此,學生方能深刻理解而不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講“傳播效果”這一章節時,不得不提卡爾?霍夫蘭的“二戰中對美國士兵的說服研究”,不僅因為該研究是有限效果論的奠基性成果,而且是理解“說服研究”時代大背景的重要注腳。尤其是霍夫蘭對于四部影片《戰爭的序幕》、《納粹出擊》、《瓜分與征服》、《不列顛之戰》的分析研究,是說服傳播必講的經典案例,該研究不僅得出“受眾的個體差異導致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改變”這一重要結論,而且從方法上看,電影評估研究在軍隊中的研究采用了“帶控制組的前/后測設計”,為傳播研究建立了新的標準,在《我們為何而戰》的實驗中注重細節控制,也成為后來者學習的典范。由此可見經典案例在整個傳播學教授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光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廣播電視編導與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畢竟不同于新聞學專業學生,他們的專業側重點各不相同,課程講授過程中要做到因業制宜,結合編導與播音專業的不同特點進行講授,例如編導專業學生對鏡頭語言比較敏感,因此本人將霍夫蘭的四部影片分別截取一個小視頻片段,在課堂上放映給學生,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對此種教授方式頗為接受;而播音專業學生對解說詞等文本語言興趣濃厚,為此在截取視頻片段播放的同時,將解說詞文稿摘出來進行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從上課效果來看,學生反饋良好,這其實也從側面印證了受眾個體差異(如個體偏好、興趣、價值觀等)在他們接收信息時選擇性接觸行為的不同。
二、注重內容時新性與影視專業的貼近性,因人制宜
廣播電視編導與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都屬于傳媒藝術類學生,他們與其他專業相比更追求訊息的時新性、及時性,因此對傳播學理論的案例分析不僅需要經典案例,還得及時補充一些當下熱點話題及熱點事件,做到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如在講到把關人理論時,結合當時熱點事件李光耀被去世來反觀媒體從業者報道新聞過程中專業標準的缺失與操作流程的失誤,對該事件的分析不僅可以引出門區的概念,還可以將懷特、巴斯等把關模式研究融入案例中進行講授。如李光耀被死亡之所以搞出這個大烏龍,是由一個冒充新加坡總理公署的網站截圖引起的,鳳凰網、CNN、網易等媒體在沒有核實清楚信源的情況下不負責任地轉載,造成虛假信息擴散,歸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聞采寫過程中為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而放棄了自我約束以及編輯把關不嚴造成的。如此一來,學生對何為把關、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及把關過程等理論要點進行把握,才能更為深刻。但僅僅做到內容的時新性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編導及播音專業學生產生知識點的共鳴,還需要結合他們各自的專業偏好選擇一些貼近其專業特色的案例作為補充,比如說在為編導專業學生授課時,可以從電視節目的角度做解讀,尤其是當下最受學生追捧喜愛的節目,比如說“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如講到“大眾傳播的功能”,可以結合電視節目進行講授,而播音專業學生對各電視臺主持人比較熟悉,切入點可以選擇某個主持人所主持的節目,如在講授“議程設置”這一節時,本人將白巖松主持的“新聞1+1”作為引子,引出“議程設置的基本假設——新聞報道影響人們對每天發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進而對公共輿論產生影響”,接下來對比媒體報道的公共話題與民眾探討的坊間議題得出結論:媒介在有意無意地建構公共討論與關注的話題。
三、充分運用新媒體表現形式,輔助傳播學實證研究方法,因物制宜
社會已進入全媒體時代,傳媒專業的學生對于新媒體的應用相比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更為熱衷與熟絡,如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媒體在傳媒專業學生中已經相當普及,為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播學理論教學,在該課程講授中引入新媒體的技術手段頗為必要。比如說講述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時,本人以微信來闡釋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從微信的基本功能出發,講述其對于人類感覺器官及身體功能的延伸;如其獨有的語音短信、語音通話功能是人體耳朵的延伸,視頻功能是人體眼睛的延伸。除了微信這一媒介工具外,本人還講述了一些新興的媒介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在媒體的應用,全方位提升了受眾的體驗,并放一些視頻片段給學生,以使學生能對“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有個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②與此同時,本人還在課下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建立師生交流平臺,將課堂學習探討延伸到線上,與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并且將課堂上未講授的內容在平臺上共享,供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然而,要想讓學生充分領會傳播學的精髓,僅僅利用新媒體形式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借助一些實證研究方法,如小組討論法、社會調查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來輔助教學。在基本的傳播學理論講述完畢之后,可根據班上人數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各小組自選題目,結合所學傳播學理論知識分析當下的新聞傳播現象。學生在確定好選題后,要經過選擇相關理論、提出假設、問卷設計等環節來驗證其結論。③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基本理論,還可以訓練學生實證研究的思維。
作者:郭倩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傳媒學院
摘要:文章以《汽車制造技術課程設計》課程為例,對工程類人才的能力需求進行分析,總結了目前課程設計教學在工程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如選題題目欠新穎、缺乏過程質量評價、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探索新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與質量保證方法:包括建立詳細的課程質量目標、采用互動討論的教學方式、制定階段性的過程監控措施以及創新學生成績的評價方法等。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擬采用互動式選題,引入組別與組內同學的競爭機制提升學生參與度與主動性,鍛煉學生的決策能力、溝通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為車輛工程系學生的就業水平提高奠定基礎。
關鍵詞:工程能力;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實踐
一、概述
工程實踐能力是評價車輛工程系本科生對專業基礎理論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衡量學生未來就業水平的關鍵指標。作為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主體之一,上海理工大學近年來一直踐行創建“精品本科”教學目標,為社會提供優秀的應用型本科技術人才。應用型本科教學的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同時也決定了高校對學生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1-3]。在車輛系本科教學中,除了專業基礎課程外,實踐類課程的教學目標達成與否在很大程度了決定了學生的培養水平。在上海理工大學車輛工程系本科生的培養計劃中,有專門的12門專業實踐課程,用以提升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以及工程實踐能力。然而,在實際的實踐類課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課程設計工作中存的若干問題,從課程設計的題目、學生的參與狀況、課程設計的教學形式和評分機制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規范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同時以課程《汽車制造技術課程設計》為對象,通過對提出新的教學方法的實踐應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目前工程類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整體上來說,目前實踐類課程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選題方式單一,選題題目欠新穎
目前課程設計的選題方式一般采用教師出題目,學生被動選擇的情況,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對選題內容不感興趣,對課程設計的參與度差,因此如何在課程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命題,激發學生的課程興趣等是支撐學生是否能夠積極參與的重要手段。另外,目前課程設計的題目欠新穎,缺乏多變,學生往往能根據往屆學生的設計結果修修改改以應付答辯,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課程設計選題需要定期更新并注重與時俱進。題目的深度、廣度和難易度要適當,使學生在計劃時間內經努力能夠完成任務。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優先選擇與生產、科研等密切相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題目[4]。同時要豐富題庫中題目的數量讓學生能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二)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同學存在抄襲現象
課程設計全過程的認真實踐能夠培養學生對工程問題的分析能力、問題解決思路、工程繪圖能力以及成果答辯中的表達與溝通能力等,這些能力的達成對于學生未來就業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選題題目比較集中,分組設計及答辯的形式使得小組內部分同學注意力分化,另外在對課程設計成績評定方面僅根據答辯結果進行評分,導致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此如何從上述幾個方面的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提升學生對實踐類課程參與度是待解救的關鍵問題。
(三)課程設計教學形式傳統,缺乏詳細可操作的教學流程,過程管理松散
目前課程設計的教學形式一般采用教師給出備選題目,學生分組后被動選題形式;在設計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自身在課下完成,同時教師在固定時間的答疑環節;最后通過小組答辯形式給出評價成績。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課程設計結果抄襲現象嚴重[6],另外有的課題小組內部成員除了答辯小組長對設計結果能夠較好答辯外,其余成員對問題解決思路、工程圖紙制作過程以及設計說明書內容等均不能給出合理解釋。另外,課程設計答辯過程太過松散,導致小部分學生在課程設計中抄襲,蒙混過關。因此,除了在答辯環節的教學方法改革外,如何在課程設計的實施過程中,加大過程監控,確保每一位同學都在認真的開展自己的課程設計是目前存在的又一關鍵問題。
(四)課程設計評分機制不合理
由于以往課程設計成績均是基于最終答辯環節給出,如小組內學生共同完成一個變速器箱體的機加工工藝設計規程與對應的夾具設計工作,但小組內每個學生對課題的參與程度與完成度都是不一樣的,但在小組答辯后的成績相差無幾,這就導致了課程設計中學生得分大多比較集中,區分度不夠,自然這種評分機制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生的得分多少多依賴于學生最終上交的課程設計,這種評分機制評分方法不能體現出學生在整個課程設計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表現。因此,制定詳細可操作的評分機制,能夠分階段的給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參與度與完成度打分,同時確定每一個階段的得分在最終評分中所占的權重,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步驟,也是激發優秀學生創新性的重要手段。
三、工程類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
針對上述課程設計實踐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新的教學環節與實施辦法,同時通過對企業工程項目實施中管理方法的引入,使得學生及早熟悉工程項目開發流程與時間管理方法,增強學生對課題的參與度,提升上海理工大學車輛工程系本科生的就業水平。
(一)壓力下的選題決策環節以提升團隊協作的能力
目前,課程遇到問題時主要由老師一人評判或決策,在方法層面上可以統稱為Delphi專家決策。該決策在課程設計中的會導致學生過于依賴老師的指導,而頭腦風暴法可能導致長時間達不到共識。因此,為了調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生的協作能力,在選題階段,提出壓力選題決策法,該方法是名義小組法的衍生,提高了決策效率的同時,也可以提升了學生和老師的參與度。具體做法如下:通過學生輔助資料的快速研讀,讓劃分為一組的同學在規定的時間達成一致,如課題分析離合器設計和變速箱設計,平均分為兩組人,分別給4種離合器和變速箱的設計結構,并提供混亂的復雜調研數據,讓每個組必須在規定時間達成設計理念共識,并由一人進行設計說明。能達成共識的小組,并能說明結論的小組本輪高分;如最后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各個設計理念派一個人進行說明,教師決策最終設計理念,并依據展示的好壞本輪得不同的成績。
(二)設計結果的持續性改進報告———提高學生工程問題分析能力
設計方案決定后,操作層面上分為更小的小組,每組的設計參數不同。進行答辯后獲得基本成績,對于每個小組設計出現的問題,目前主要的方法就是老師指導后改正,學生被動改正后,很多往往不知道原因,也沒有動力做進一步的分析。為避免此類問題,對于設計的問題,要求學生提供改正報告,對于同一個小組,可以將不同問題分給小組不同的成員,分別提供最終的報告,并將報告的內容作為一項重要評分點。
(三)學生表現的階段性過程監控———提升學生參與度與積極性
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程設計中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搜索相關資料,挖掘資料和利用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將嘗試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工程實際中[5],并且深化其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認識。在學生做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測試,這樣能夠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來參與到課程設計中,階段性測試中要多以小組成員逐一論述的方式進行,確保每一位同學能夠參與其中。同時要促進各小組間的競爭來讓一部分優秀的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
(四)競爭性答辯與評優環節———提升學生邏輯性與溝通展示能力
對于評優的團隊,答辯過程中,除了在問題改進中的成績,也要進行相互辯論,獲得進一步的評優成績。首先,均按照一定的規范(如5W1H)的邏輯進行課題設計展示,然后進入自由辯論環節,在自由辯論環節,最后,雙方各派一人進行總結。最終老師決定各個評優團隊的勝負,并對各個辯論者評分。
(五)面向全過程的加權評分機制———有效考評學生完成度,營造良好學風
針對目前課程設計評分集中,區分度不夠,無法有效考評學生完成度的問題,可采用面向全過程的評分機制,即采用多階段評分,并給出最終加權成績作為最終評分的形式,督促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設計中,讓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營造良好的實踐類課程學習風氣,不斷加強后續選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程設計成績的具體評價方法主要采用三階段的成績,而最終的成績為三個環節加權后的綜合成績。綜合評分體系如下:壓力選題環節占比20%,問題改進環節70%,競爭性評優10%。以汽車變速器箱體的機加工工藝規程和夾具設計任務為例,具體操作過程可按照如下形式進行考評:1.壓力選題環節具體評分如下(滿分100分):針對該零件的加工工藝方案,可通過小組討論預選2-3種,然后給定時間期限內,對不同方案的優劣性進行對比分析,小組達成一致70分,不能達成一致50分;發言者1-20分,滿分20分 ,設計理念說明者1-10分,滿分10分。2.問題改進環節具體評分如下(滿分100分):在初始確定的設計方案基礎上,根據教師的改進建議或者小組內部的方案改進措施的實施情況與總結進行答辯,改進措施與報告成績1-40分,40分滿分。設計質量1-30分,滿分30分。問題報告質量1-25分,滿分25分,報告格式5分。3.競爭性評優環節具體評分如下(滿分100分):對于該任務的完成程度進行展示與問題答辯,并根據答辯表現進行評分,表現優秀70分,表現成績良好60分,表現不佳40分,答辯過程中發言者1-20分,20分滿分,總結者1-10分,10分滿分。進一步按照上述各階段的表現進行綜合加權,具體權重值可根據教師對階段性結果的重視程度而定,最終即可獲得課程設計中每位同學的最終成績。上述改進的課程設計類教學方法改變老師選題的金字塔模式,在時間和方案的雙重壓力下選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7];同時,該問題也是未來就業中實際工程項目在時間節點與方案的抉擇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同時能夠在互動討論環節迫使學生更深入理解設計與流程,對于出現的問題,采用實際工程中常使用的設計變更流程與質量控制的報告,使學生初步了解汽車制造企業正規的工作流程;而競爭的答辯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與邏輯思維能力。而在實際工作中,都會受到競爭對手或者客戶的壓力,通過競爭的答辯環節,可以讓學生對壓力面試以及工作陳述等有更真實的體會。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工程實踐類課程教學過程多環節的教學方法改革,如選題內容緊密結合汽車制造工程實際,此外通過互動選題、階段性評分以及緊促的教學節奏提升學生對課程設計課程的參與度與興趣;結合企業實際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法,將課程設計案例以實際工程項目進行實施,加深學生對課堂制教學知識點的興趣與理解程度,提升車輛系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在課程設計全過程中執行詳細可操作的教學規則與流程,鍛煉學生在壓力決策、團隊協作、問題解決思路以及溝通展示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車輛工程系學生的就業水平和工程能力。
作者:劉銀華 周萍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
通過理論學習、沙盤模擬、校企合作、項目實踐等多元教學方式將IE理論和方法創新性地應用于礦冶機電類的典型企業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理論和知識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具體實施上,以核心課程群協同教學為主線,基于網絡集成教學平臺,校企合作,注重創新實踐教學環節,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第三,構造多類型模塊化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學校及企業科研平臺,在理論教學基礎上,引導學生參加科研項目、科技競賽、社會實踐和課外文化活動,培養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IE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結構
1.IE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IE教育辦學定位與特色的研究與思考,按照“突出實踐教學,辦出學科特色,培養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的教學改革思路,本著“必需、夠用”的理論教學基本要求,遵循素質教育的“多層次、全過程”原則,按照“強化應用、提高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目標,根據專業涵蓋的崗位、業務范圍、基本能力要求等,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深入論證、認真研究、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形成了由“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育和綜合創新”四個模塊構成的應用創新型IE人才培養方案。
2.IE課程體系結構課程體系是基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設計和構建的、由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一組課程所構成的有機整體,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構建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首要任務。[5]目前典型的課程體系結構有層次化課程體系和模塊化課程體系兩類:[6,7]層次化課程體系課程之間邏輯性強,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專業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但知識面狹窄,綜合素質較差;模塊化課程體系突破學科專業領域的界限,靈活地設計和組織具有不同作用的課程模塊,從而構建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需要?;诖蠊こ逃^和礦冶機電特色工程背景,打破傳統的學科系統,按IE崗位工作需求和全面能力素質要求為導向,設置相應的模塊化課程群,弱化課程體系的學科性,對教學計劃中具有相互影響、互動、有序作用的相關課程進行重新規劃構建,在課程內容上,積極引進學科與技術發展的新方向新動態。
課程群多元化協同教學方法
我校工業工程專業自2000年創辦招生開始,由于教學資源及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采用“傳遞─接受式”教學,重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同步進行,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通過近些年的專業教學實踐和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來看,傳統教學模式及方法面臨著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首先,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人才的培養模式也從“專才”培養轉向了“通才”教育,教學內容也朝著“厚基礎、寬口徑”的方向發展,[8,9]相應地專業課的課程門類與學時數都大幅度受到精簡,不僅課程內容與學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也迫切需要對相關課程的群體性從時間、空間以及其功能上進行整體融合和規劃;[10-12]其次,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交互式教育環境的引入,教育模式正發生深刻的變化,網絡化交互教育已成為現實,[13]基于網絡化的教育方式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能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和網絡教育。
IE模塊化的課程群體系結構對教學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實施中基于核心課程群構建協同教學團隊,利用多媒體信息和網絡技術設計構建網絡集成教學平臺,對課前預習、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案例討論、作業管理、實踐教學、測試反饋、沙盤模擬、交流論壇和課外拓展等多個教學環節進行一體化集成;同時設計構建了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庫,包括圖像、聲音、動畫以及影像等多媒體素材,為網絡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選擇。以IE專業ERP原課程群為例:該課程群包括“數據庫原理”、“WEB開發技術”、“生產計劃與控制”和“ERP原理與應用”四門課程,利用四門課程的內在聯系和密切關系構建ERP課程群協同教學體系,達到以數據庫原理為基礎、以WEB開發技術為手段、以生產計劃與控制為核心、以ERP綜合應用實踐為目標的ERP課程群教學體系。
結論
針對現代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面臨的新形勢以及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通過研究,對IE專業2009級、2010級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進行了系統的革新和完善,按照課程群網絡協同教學的思想設計構建了IE專業課程群教學體系,基于網絡集成教學平臺,在教學實踐中從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師資隊伍、教學條件、管理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革與建設,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诖蠊こ逃^和礦冶機電特色工程背景,按IE專業全面能力素質要求為導向,構建了相應的模塊化課程群體系,采用網絡化協同教學模式培養理論和知識相結合的IE創新型人才,通過該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生經過系統性的學習和實踐,普遍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較好的創新意識,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我校IE專業學生近幾年在全國ERP沙盤模擬大賽,創業之星大賽,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等一系列競賽中取得了佳績,95%以上的學生參與了專業的科研實踐項目,碩果累累;學生年均就業率95%以上,IE專業特色人才的培養初步形成了規模效應。
基于網絡資源庫的課程群集成協同教學平臺的創建,為學生提供了生動、豐富的學習素材,拓展了教學的空間、深度和廣度。在協同教學平臺上,學生、教師、領導和管理人員各司其職,協同進行教學與管理活動,同時注重學習知識的共享、評價、反饋和再利用,對課程進行規范化、系統化、智能化處理,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課程群網絡協同教學模式及教學平臺的有效應用,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教師之間有更多機會互動交流、相互討論、相互幫助、相互提示或進行分工合作,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分享,促進IE專業以協同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作者:余建國馮梅琳黃鵬鵬伍建軍張啟忠單位: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悄悄的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越來越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對于經濟管理類的學生來說,動手能力表現的又與工科學生不一樣。研究探索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方法,特別是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模擬的實驗教學方法,并以此提出開放性實驗在經濟管理類中如何開展的問題。最后結合我們開展的一系列實驗教學活動的情況介紹經濟管理類開放性實驗的開設方法及開設效果等相關問題。
關鍵詞:經濟管理類實驗;開放性實驗;教學方法
1引言
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高速發展,高校正在朝平民化、大眾化方向發展,連續幾年的擴招,每年大量的畢業生涌向社會,給就業市場上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紛紛對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質疑——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是畢業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低薪酬,應屆畢業生的低就業率。在這種情況下,各高校紛紛進行改革,以期望能緩解這種矛盾。這些改革中的重點都落在“高校如何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這個根本的問題上來。因此,在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驗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越來越被廣大師生所青睞。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大學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會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可幫助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學習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思維習慣,以及收集、處理信息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教學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是根據社會要求和人的發展需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把科學知識、思維方法、操作技能等傳遞給學生,從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考慮,讓學生去創造、去設計,創造性地提高其素質,開發其潛能,發展其個性通過實踐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還啟發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意識,實踐教學是現代高等學校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實驗教學按其開設方式來分,可以分為與理論教學結合的實驗和獨立實驗課程兩種。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實驗多為驗證型實驗,一般這種實驗在與理論教學進行的同時進行,表現為完成理論教學中某些內容之后,為了驗證理論并加強記憶而進行此類實驗,比如高校中的物理、電子電工等基礎性實驗。獨立實驗課程是指實驗課程的開設不依附于某一門理論課程,而是根據前面已經學習的一門或幾門相關課程之后進行的一種實驗。這種實驗綜合性比較強,往往需要集中所學的相關知識,并進行相關的分析連接才能完成。本文中主要結合經濟管理類實驗討論獨立實驗課的問題。
2經濟管理類傳統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經濟管理專業方面,以前面向學生開放的實驗極少,且多為驗證性實驗,主要是熟悉實驗的流程,按照實驗課程所設定的實驗方案與實驗步驟去完成實驗。這些實驗操作機械,沒有創造性,學生也對此種實驗毫無興趣,通過模擬軟件完成的實驗,多半如此。按照模擬實驗軟件公司所設計的實驗流程,學生基本上只需要點鼠標,按照實驗指導書設定的流程就可以完成,有的甚至不用鍵盤輸入任何內容就可以完成。這種實驗教學顯然與生產生活實際相去太遠,學生在做這類實驗的時候也多半只是應付,因而實驗教學也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3開放性實驗方法在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3.1開放性實驗方法介紹
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不僅要求時間上向學生開放,而且教學內容上也要向學生開放,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這樣,學習較差的學生隨時可以補做一些基本訓練的實驗,學有余力者可進行設計性、綜合性實驗或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實驗。因此可以這樣說,開放性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當前工科院校實驗教學改革的方向。
經濟管理類實驗多為驗證性、掌握流程型的實驗,學生是否能完成實驗,一方面要靠實驗的本身的“吸引能力”,另外一方面還要突出實驗的可控制性.即對學生完成實驗的掌握和評價手段,在這類實驗中,實驗教師通常通過學生的實驗報告來衡量學生實驗完成情況。
經濟管理類實驗多采用軟件模擬的方式。
實驗軟件的選擇問題,多采用B/S結構軟件,這樣一方面可以方便實驗教師進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的校園網絡,更好的服務學生,更好的去嘗試開放性的實驗。根據經濟管理類實驗特點,作者認為開放性實驗方法比傳統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模式更適合學生。
3.2在實踐中探索并開發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
開放性實驗更強調個性化的實驗,而不是大眾化的實驗,更強調學生的興趣與因材施教。如果一個實驗幾乎所有人都要進行,且實驗的過程要求保持一致的話,此類實驗采用以前按班級完成實驗更加合適一些。而開放性實驗最好與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與實驗室提供的助學助研活動聯系起來,學生可以通過相關課題共同研究開放性實驗的開放方法。對于今后如何更好的開展開放性實驗,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來進行實踐:
(1)實驗前的準備。
開放性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相當重要。實驗開始前要加強實驗相關知識的整理與積累,要做好實驗指導書,實驗報告的設計,多結合實際業務設置相應思考題,思考題應該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而不應該是憑空想象。
(2)實驗的方法。
興趣實驗法:由于經濟管理類實驗自身的一些特點,導致這類實驗本身對學生是沒有太大吸引力的,因而在實驗中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在實驗中加入競爭,加入生活中的常識知識,加入各實驗的補充知識等等。
討論實驗法:討論可以說是相當經典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探討,學生可以對所學的知識掌握更深,而在實驗教學中,討論的作用顯得尤其突出,經濟管理類學生的能力培養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就是表達能力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通過討論,學生往往在某些方面試圖說服對方,在這些活動中,對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的提高有較大的好處。同時,為了達到較好的討論效果,大多數學生會更加認真去完成實驗,通過掌握一些實驗的技巧并與大家一起分享。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應該有目的的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同學參與討論中來,比如設置實驗課程論壇,并對大家討論的話題及時總結并加以引導。在實驗課成績評定時適當傾斜,對討論積極的同學及能對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
設計教學法:如果一件事情太難,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如果一件事情太容易,我認為喜歡做的人也不會多,對于經濟與管理類的實驗剛好就類似這種情況。如果按照最初設定的流程去做實驗,學生可能覺得太簡單而失去興趣,如果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相關專業知識去設計實驗流程完成實驗,學生又覺得無從下手,正是因為如此,設計教學法才更需要突破。
(3)實驗的考核。
實驗的考核應該更加嚴格而有序。對于經濟管理類的實驗考核一直不好規范,多數教師都采用寫實驗報告的方法進行考核。實驗報告的內容,主要是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原理,記錄完成實驗的步驟以及回答相應思考題。對于平時的考核主要以教師點名為主。這種考核方法一是手續比較麻煩,二是效果并不太好。對于實驗報告中的內容,抄襲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學生對這類的實驗報告產生明顯的抵觸情緒。在開放性實驗的條件下,實驗的考核主要軟件記錄學生的實驗過程,并依據學生實驗的過程考查學生完成實驗的情況。實驗分為練習與考核兩個階段,練習只記錄學生實驗過程,不記成績,只記錄考勤;考核部分設置時間限制,并將學生完成的過程做好記錄,軟件評分。實驗報告就可以省略大部分的內容了,學生對照實驗報告中的思考題去完成實驗,這樣印象會更深刻。這樣實驗的考核就包括了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實驗報告成績三個部分,三個部分的成績按一定的比例加權平均,得出此實驗課的總成績,這個成績會更加公正,更加客觀。
3.3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的效果
實驗教學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個性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有些模擬實驗軟件有部分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模擬軟件在這方面是失敗的。一樣的實驗流程,一樣的實驗指導書,一樣的實驗過種,甚至有一樣的實驗報告,這也難怪會出現有同學將別人的實驗報告復印一份交上來的情況了。當然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方面,除了選用較好的模擬軟件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適當給學生置疑,并且這些思考題是要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還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應該是固定的。當然,這種實驗方法的改變對于實驗教師的要求更高,實驗教學的工作量會更大,對實驗教師提升的幫助也會更大,對于創建科研性的實驗室也更加容易。公務員之家
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實驗過程中營造競爭的環境,可能使實驗的效果更好。俗語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由于實驗環節及實驗內容的平淡,學生在實驗中也不能感受到現代社會競爭的你死我活,這也不可能達到較好的實驗效果。當今的一些網絡游戲為何如此讓人著迷,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游戲中充滿了競爭,有了競爭才會有勝利的喜悅和奮爭的快樂,而這些又恰好是當代大學生所津津樂道的。
現在的實驗教學,還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雖然我們一致認為培養學生的個性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但我們更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并有較強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比如在我們的“現代企業經營決策仿真實驗中”,在一個競爭市場上,如果有部分同學有不負責任的態度,把市場價格定到一個比較低的位置,這樣會導致這個市場競爭的無序,甚至是這個市場中的所有企業都受其害,所以在這個實驗中,要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責任心的教育。
4結論
現代的大學教育是開放式的教育,我們主張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大學生的生活靈活而又緊湊,特別是在實行學分制改革的高校,學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為了適應發展的趨勢,一方面要加大開放性實驗的實施力度,擴大開放性實驗的范圍;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品種的實驗,推出更多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實驗。最后還要更大力度的加強與企業的聯合,因為只有企業才知道什么樣的人才才是社會最需要的。
【摘要】工商管理專業作為高職的一個重點專業,其教學課程改革是高職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本文在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高職教育應主要突出學生的實踐、技術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工商管理教學改革思路
我國高職教育強調和倡導的是“能力本位”模式,以培養學生技術和職業崗位應用能力為主,具體體現為培養“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的專門人才。所以,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要根據這一思想進行教學課程的調整。
一、高職院校工商管理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
1.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
以職業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結合
基礎理論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專業知識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培養方向一般是科技含量高,涉及知識廣,技術實踐性強的職業崗位。高職培養目標決定了課程具有技術實用性,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也應該從實用性出發進行調整。
3.強化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綜合開發學生的職業能力
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就業上崗和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實現“雙證書”制度。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比,入學分數起點低。堅持“人人有才觀”必然應重視學習主體的個性特點,多種形式地挖掘個體潛能,調動個體積極因素,強調研究和開發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
適應行業和社會對應用人才規格多變的需求,由企業、院校聯合調整、選定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堅持以服務社會為導向、以產業需求為中心,產學研結合,走“訂單式”培養之路。高職教育不僅要研發物質客觀世界,更重視研發主觀世界。使培養對象成為高素質的技術實用型人才,為經濟服務。職業教育直接為區域社會經濟服務,貼近勞動力市場。以就業為導向,其職業性區別于普通教育。職業勞動是綜合的,貼近企業和行業職業崗位群的高職教學內容也應是綜合的。
二、高職院校工商管理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要點
高職高專院校專業的課程結構要努力實現模塊化,把教學改革與教學方式改革結合起來。轉變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知識教育和比較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變對口觀念為適應觀念,變專業對口教育為增強適應性教育。特別是工商管理類的課程,要結合對口企業的案例、工藝流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早一點適應社會,提高動手能力。
1.改“學科本位”為“能力本位”
(1)按能力需求精簡課程內容,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如經營管理、銷售管理、市場營銷等課程的理論部分基本相通,從而可加強實際操作,增加市場調查的時間,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同時,課程體系的設置要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軸心,淡化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
(2)改革考試、考核方法。新課程體系以用人單位崗位需要為考試、考核內容,要求學生畢業時獲得“雙證”,即畢業證和至少一門職業技能工種資格證。在改革考試、考核方法上,新課程體系改變傳統的答卷考試、考核方法,采取答卷與口試、理論考試與操作考試、答辯和現場測試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對基礎課程,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對專業課程,重點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對于理論基礎課可以用傳統的考試方法,對于專業基礎課可以用操作考試,專業課可采用社會調查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依據企業(行業)生產的實際和特點,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中心,采用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3)建立專業課程的能力培養模式,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證書制度為依據,根據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專業課程的具體實施內容。如:物流師、營銷師、經濟師各種崗位技能要求都有所不同,可以根據其崗位要求,確定專業課程的內容。
(4)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中心,建立實驗課課程體系。以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為基礎,部分課程到企業去完成,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相結合,部分課程到實驗、實訓基地完成。學習環境模擬工作環境,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走產學合作的道路。
2.改變課程結構
將相關學科適當綜合化,既發揮學科課程的特長,又克服了原有單科分段的弊端,可構建人才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培養更多應用型和創造型人才,以適應課程個性化的要求。
(1)進行教學計劃的修訂,壓縮必修課如數學、哲學,增加選修課,與工商管理類的課程相關的都可增加,精簡專業課,加強和拓寬專業基礎課,強化計算機應用能力,保證計算機和英語課程三年不斷線,使學生有較寬知識面和較強的適應能力。
(2)課程設置改變原來的結構變為一體兩翼的課程結構,打破傳統的考試課、考查課、主干課、非主干課的體系,建立核心課程、目標課程、非核心課程的一體兩翼的體系。工商管理專業限設10門以下的核心課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如管理學、管理經濟學、會計學原理、物流基礎等,目標課程是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其他課程為非核心課程。課程要盡量小型化、豐富化,總學時不能太多,要體現比較寬的專業面,盡可能及時反映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
(3)課程設置要緊扣專業培養目標,滿足行業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課程要滿足行業多崗位轉換甚至崗位工作內涵變化、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課程要使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學習——工作——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重視實踐課程體系,走產學研合作之路,保證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學時之比約為1:1。
3.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內容的改革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點。教學內容由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學習態度構成,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課程體系的合理構建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識領域,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專業課教學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多用案例進行教學、多給學生下廠鍛煉實習的機會。公務員之家
(2)在職業技能的培養方面,要提高創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專業覆蓋的崗位應具備的能力,以突出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學生進行更多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教師在上實訓課時,應和學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項目,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針對工商管理專業特點、職業特性、技術要求、崗位能力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用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指導實踐。從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融合。
三、結束語
工商管理教學改革任務還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提出更多適合高職工商管理教學改革的思路。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實踐性法律教學法的應用現狀,并與傳統法學教育模式相比較,重點講了診所式法律教育方法在法律教學中的應用,以此來闡述實踐教學法在法律類高職院校教學中的可操作性,最后對實踐性法律教學方法的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 高職 實踐性法律教育 診所式法律教育 教學法
1 實踐性法律教學法的應用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法律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現的常用方法: 一是在日常授課中鼓勵教師多講一些案例;二是讓學生走出學校,進社區、進單位、在大街上搞法律咨詢;三是安排學生到司法機關和律師事務所實習。這些做法存在觀念上的誤區和操作簡單化的問題。對于第一種,目前案例教學普遍存在問題就是操作太簡單。上課教師在教學中也舉了一些案例,但這僅僅是為了說明課堂上的一個問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沒有把案例教學單獨拿出來研究。由于案例事實簡單,操作上的隨意性,聽課學生不必動腦筋就能直接明白案例性質、涉及的法律關系等內容。對于第二種和第三種做法,如果沒有很好的組織管理,實踐性教學環節就相當于擺設,難以達到預想的訓練效果。從實際效果和社會對法律畢業生的看法來說,能夠熟練地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欠缺。因而,法律畢業生真正從事法律工作的難度較大,就業前景也不容樂觀。
2 實踐性法律教學方法與傳統法學教育模式的區別
我國高職法律院校的實踐性法律教育課程還要探索和完善,還要找準其在法學教育中的定位以及與其傳統課程教學方法的區別,才能走出我國法學教育的新路。在各種形式的實踐性法律教學方式里,診所式法律教育和情景式模擬訓練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診所式法律教學和情景式模擬訓練與傳統法學教育模式的主要區如下:一是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主要是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傳統法學教育模式則是給學生灌輸知識。二是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能使法學教育更真實,更具有實務價值,傳統法學教育模式沒有將法律體系和法律實踐看做成一個整體,把法律分開進行傳授。三是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能讓使學生進入真實的社會角色,身臨其境的體驗律師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應遵守的職業道德。但是傳統的傳統法學教育模式是絕做不到的。四是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根據案例和問題尋找不同的答案;而傳統法學教育給學生的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限定了學生思維發展與創新。
3 診所式法律教育教學法的應用
(1)診所式法律教育教學法含義。所謂診所式法律教育就是指學生在法律診所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處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詢,診斷他們的法律問題,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通過在法學專業教學中采取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適用法律的實踐能力,加深學生對法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意識觀念,讓學校法學教育與實踐法律運用技能更好的結合在一起。高職院校法律專業之所以采取實踐教學法特別是診所式法律教學法,目的在于培養出職業道德好、基本功扎實和實務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以便為社會企業和單位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服務工作的
(2)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學方法。高職院校診法律教學中的診所式法律教育主要在課外發揮作用。診所式法律教育由兩位或者更多的老師共同完成的,人員構成通常學生人數是教師人數的五倍,學生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作為法律工作者當事人辦理實際的案件,辦案的地點不局限于教室內,可以是校園內、宿舍里、辦公室和接待室等地方,指導老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面對面或者是電話、手機隨時隨地的進行案件交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通過此種方式,加深了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
(3)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學步驟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學操作步驟:第一步選定對象:法學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法學專業學習,已掌握基本的法學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法律理論基礎,因而可在大學三年級學生中選取一部分學生接收診所式法律教育;第二步是人員分配:先將參加獲得的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再安排一名指導老師。第三步是開展法律服務活動:參加診所法律教育的學生在指導教師和外聘業務指導的直接指導和決策下,直接到社會上承接各種法律事務,采取適當的方式來提供各種法律服務,如果指導老師同意,學生可以直接對外接受當事人的委托辦理案件。具體操作是先由已承辦案件的學生向診所中的各小組的同學講述案情,并提出擬解決辦法(提倡方案多樣化);然后每個小組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各小組之間相互交流與探討;最終形成意見一致的解決方案,交由承辦小組具體實施辦理。第四步是對整個活動進行評價總結:這里面既有指導老師和客戶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又有辦案小組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
4 高職院校實踐性法律教學方法完善
目前,我國已有100多所高校已經推行了診所式教學法這種實踐性法律教學方法,但是這里面絕大多數是大學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法律專業加入的比例還不高,主要因為是目前診所式教學在法律類高職院校教學推行中遇到阻力還比較大,難以廣泛推廣與應用。具體原因如下:一是改變現有的法律教育模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既要加大資金投入,又要承擔風險,導致許多法律類高職院校不愿冒風險,因而保持觀望的態度駐足不前。二是由于受到師資力量影響、教育的成本增加、學校經費緊張、且學生身份的尷尬以及有限的案件來源等客觀問題的影響。鑒于以上原因,建議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提高高職院校實踐性法律教學方法可操作性:一是高職院校及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高職院校要重視診所式法律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豐富的法律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育學生的法律實踐的操作能力,適應社會的需求;為了減少風險,相關主管部門選定部分高職院校進行試點,來開展診所式教學方法改革,從試點中不斷積累摸索并總結經驗,在取得實質性成功后在高職院校進行全面推廣。二是增強高職院校的診所式教學師資力量??梢灾匦逻x用或者配備上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具有相應的實踐工作經驗雙師型教師。也可以借助當地的法律診所和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機構,不斷地向這些法律機構選派診所的學生,讓這些學生接觸并嘗試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辦理完結后有學生向指導老師匯報辦理情況,指導老師只需要給予評價。還可選擇請上級診所學生輔助指導教師的工作,減輕指導教師的工作負擔,緩解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第三,將法律診所課程寫入學生法學教學的計劃,由學校統一撥付實習經費,不足部分通過多方途徑解決,以此來增加診所式教學的經費保障。司法行政主管部門為具備一定辦案素質的診所的學生開辟綠色通道,賦予這些學生特俗的身份可以暢通無阻的進行案件辦理,這樣就避免了學生身份尷尬的問題,為學生開展活動提供有利了條件。第四可以通過診所同法律援助中心簽訂協議的方式解決案源少的問題。
5 結語
我國高職院?,F行的法律教育模式注重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規范的法律知識,對于法律實踐性環節重視的還不夠,導致高職院校法律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畢業學生解決法律實踐問題能力不強,加強對是實踐性法律教學方法研究和切合實際的引入,大膽嘗試,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工科設計類學生的色彩教學內容和方法。針對工科類學生純理科的學習背景以及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特點;復雜的色彩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通;學時時間的限制;以及與前后的課程如何銜接等問題展開探討,以期望能夠找到一種合理、高效的色彩學習模式來幫助工科學生盡快的理解和掌握色彩設計規律,并能將其應用于實際的設計當中。
關鍵詞 色彩 設計 教學方法 課程銜接
從藝術史的角度看,傳統古典繪畫的棕褐色調強化了畫面的寫實感和立體感,這是一個感性認識色彩的過程,即畫眼睛所看到的色彩。17世紀受到牛頓的光色理論影響,印象派開始采用鮮明的色彩和筆觸進行戶外寫生,以修拉為代表的新印象派發明了新的表現形式方法“點彩畫法”;后印象派藝術家逐漸發展到全憑思想和直覺進行表現;現代熱抽象繪畫的始祖康定斯基讓色彩不再依附于任何具體的物象而獨具價值;以致完全理性抽象探索色彩表現形式的冷抽象派代表蒙特里安,只用三原色構成畫面,色彩終于從繪畫要素中完全獨立出來,極大地推動了現代繪畫和現代設計藝術的色彩理論及設計應用的發展?,F代意義上的色彩設計教學體系始現于1919年德國魏瑪包豪斯設計學院,后由日本發展為“色彩構成”科目,其目的是理性的研究、分析色彩搭配的規律并創造性的加以運用。
總體上西方色彩的發展是沿襲了一條有感性到理性再到商業應用的認識過程,其表現形式也是如此。我國的色彩教育也是采用了西方的色彩教學模式,但是在工科院校設計類教學面臨的問題是:一是學生沒有任何美術基礎,換言之也就是學生沒有對色彩的感性認識訓練。二是學時限制,以我校為例只有的色彩設計課程只有64學時。在這短短64學時內如何讓沒有美術基礎的工科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去全面認識色彩是教學中面臨的巨大挑戰。
1 色彩賞析能力的培養
色彩設計課程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最終學會在設計設計實踐中合理的運用色彩。針對工科學生理解力強、邏輯思維縝密的特點,其色彩教學可以直接從理論入手,加強理論的延伸性,結合色彩理論多做世界名畫、著名設計案例的色彩應用分析講解。
色彩賞析能力來源于色彩理論和美術史、以及設計史,許多著名的設計史論大家、評論家本身并不一定是繪畫大師,但是也具有高度的鑒賞能力和評判能力,因此工科設計類學生更應該加強理論的學習,以此來彌補感性認識的不足。從長遠來看,設計史論則是指導學生長久發展的和進行創新設計的原動力。
2 色彩理論與實踐教學平行推進
做作業的過程是學生對色彩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再理解的過程,也是對色彩理性思考下的感性運用。因此整個色彩設計課程的作業設置上應由淺入深,按照從感性體驗到理性思考的認知規律來設計作業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色彩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色彩修養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能訓練學生的一定的表達技能。傳統教學由于長期片面強調技能訓練,使學生將大量時間投入到手繪制作環節,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畫面的精工細做上、技法的表現上,而忽略了對色彩關系的研究與探討,從而削弱了觀察、思考和創新等思維方面的訓練提高等不良傾向。而缺乏對色彩設計的系統的、整體的認識,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訓練方式。色彩設計的作業設置應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2.1 色彩感性認識訓練
加強學生對色彩的直覺體驗訓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是最基礎的訓練??梢圆扇煞N形式來進行練習。第一種形式,利用色卡來進行色環的排列練習,讓學生直觀的了解色彩的三個基本屬性、色環、色立體、色調等基本概念。第二種形式,可以借助成品的DIY油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練習涂色,直觀的感受色彩。完成后要結合配色譜、色卡做色彩分析,是學生完成一個有感性到理性的認識。
2.2 配色工具的合理使用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類的工具,色彩設計也不例外,現代化的工藝使得傳統手工調色的使用幾率越來越小,電腦選色、調色成為一種最為普遍的方式。特別是工業生產當中,產品的色差控制非常嚴格,所以在客戶、設計師、生產商之間交流時,必須借助國際標準化色彩體系才能準確的溝通,以此學會使用一種標準色彩體系是非常必要的。色卡有三大功能:對色、選色和調色。色卡在接單、設計、生產和驗貨時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國際交流合作中,我們的設計、生產方式也必須和國際接軌。
目前世界上的兩大色彩體系是美國的潘通色彩系統和瑞典的NCS色彩系統。PANTONE色卡是享譽世界的色彩權威,涵蓋印刷、紡織、塑膠、繪圖、數碼科技等領域的色彩溝通系統,已經成為當今交流色彩信息的國際統一標準語言。NCS(Natural Color System)色彩系統的研究始于1611年,完成于1979年,目前已經成為瑞典、挪威、西班牙、南非等國的國家檢驗標準,它是歐洲使用最廣泛的色彩系統,并正在被全球范圍采用。NCS廣泛應用于設計、研究、教育、建筑、工業、公司形象、軟件和商貿等領域。NCS色彩系統建筑、工業生產、科研教育領域應用尤為廣泛,歐洲大多數內外墻涂料廠生產的產品均標有NCS編號。NCS作為產品質量標準被全球眾多廠家用于色彩生產控制及管理,如涂料油漆、汽車、家電、移動電話、計算機、紡織品、家具、建材等行業。
配合這些色卡、色譜、計算機色彩插件等的運用,可以是學生更加便捷、直觀的了解色彩變化的規律,進而容易更高效的掌握色彩設計的規律。
2.3 色彩設計應用能力的培養
一般的色彩設計都會進行一些基礎配色練習,諸如原色對比、間色對比、復色對比等、這一組色彩練習之后再指導學生分析,原色對比的效果特點,和配色風格符合哪些目標人群,符合哪些類別的產品使用等。與此同時進行色彩心理、文化心理的分析等理論講述,學生也不就會覺得枯燥。
圖1 原色對比-調和-設計應用
以圖1中的紅綠對比色為例,通過同時添加黃色,增加黑度,用黑、白無彩色作為過渡色等手法,原來的對比色變的和諧統一且富有變化,其色彩情感也由原來的熱戀、莽撞變得古樸、優雅,同時可以聯想樣的產品需要這樣的色彩來包裝,咖啡就是其中一種產品,因為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雅的品味,正好符合了這組色彩的特征。
對色彩設計理解和應用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完成,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借助課程體系和授課模式的完善來彌補這一不足之處。例如在后續的設計課程中,牽扯到色彩搭配問應用題的,仍然有色彩設計老師來進行答疑或課堂指導,結合實踐不斷的循環深化色彩理論知識。
2.4 合理的課程管理機制
合理的管理機制和督促機制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但是又不能讓學生有被迫的感覺,所以這個強度的控制要適當,舉辦課程作業展覽不失為一種良好的督促機制,公開展覽會使學生更加注重作業的質量。
總之,新時代和新技術賦予我們新觀念,數字媒體的興起也為色彩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設計表現形式和巨大的創新空間、合理的課程體系支持,色彩設計教學只有符合了學生的學習類型,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教學效果的實現。
摘要:本文根據制作類工具軟件的設計思想與特點,在科學地使用“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等方面進行思考。最后形成基于制作類工具軟件,采用“學做合一”教學方法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學做合一;軟件;教學項目;設計思想;認識論
在高職院校的信息類專業或非信息類專業,開設了很多制作類工具軟件。如:辦公文檔制作Word軟件;電子表格制作Excel軟件;幻燈片制作PowerPoint軟件;平面動畫制作Flash軟件;三維動畫制作3DMAX、Maya軟件;網頁制作FrontPage、Dreamweaver軟件;各類圖紙制作AutoCAD軟件;圖形處理Photoshop軟件等。這類課程的教學的場所基本在機房中進行,實行教師邊教,學生邊練的教學模式,初步體現了“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
一、目前制作類工具教學模式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制作類工具軟件的教學基本是以介紹功能菜單為主,適當舉些素材作為演示例子,來理解工具的含義,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搞一、二個小樣例讓學生去操作,從而達到會操作功能菜單操作的教學要求。也有一些老師,先教學生制作一個具體的樣例,然后讓學生模仿去完成樣例的制作。但凡這種教學方法,都認為是“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
實際上,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會帶來一些問題,前者學生在學習功能菜單的操作時感到枯燥無味,并且學到的知識是零散的,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會束手無策;后者以應用實例引進,雖然體現了綜合應用軟件的能力,但學生對基本功能菜單不是很嫻熟,往往在制作實例的過程時感到無從下手,只能模仿老師的教學演示,一旦換一個實例就不會做了。
二、“學做合一”的基本思想及在制作類工具軟件教學中的困惑
“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強調學生應從“做中學”(learning__by__doing),也即“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鑒和改造杜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學做”合一的思想,即要求學習者以實踐的目的去學,在實踐過程中去學,從而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1]。
從認知論的角度來思考,人們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要使用制作類工具軟件制作出具有一定復雜度實樣,首先要嫻熟地操作軟件,然后根據制作實樣的要求,分解出實樣的各個部位,然后用軟件的功能操作實現。正如要制作一張木椅子,必須要先掌握斧子、鋸子、刨子、鑿子、錘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當然還要知道椅子的造型結構、尺寸比例等。只有在基本功達到嫻熟的程度上,才能做出合格的椅子,而在沒有掌握木工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技能基礎上,往往是做不好椅子的,更談不上做更復雜的木器。如很多學生在學習數據結構時感到很困難,其實不在于對算法的理解有多難,而是實現數據結構算法的工具語言C不夠嫻熟,從而導致學習數據結構感覺到很困難。曾經一批中職考上來的學生,對QBASIC的編程非常嫻熟,但在學習C語言時感到困難,最后在數據結構課程設計時,很多學生用QBAISC語言去實現,因些表明,要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掌握好工具的嫻熟使用。
解決實際問題,除了總體分析與設計的能力外,同時也要會使用工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個別你沒有學過的知識與技能,此時你必須要先學好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后,才能解決問題。
在制作類工具軟件教學過程中同樣會遇到相似于以上出現的問題。當前高職教育提倡用項目化驅動教學,直接拿實際的樣例給學生做,以致使學生無從下手,并對工具軟件學習與認識以及操作,缺乏系統性,在使用工具軟件時缺乏科學性,不是按最佳的途徑去解決問題。
三、制作類工具軟件設計思想與特點
制作類工具軟件其實是一種工具,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設計的。其形成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1.需求分析
這一階段,主要是搜集工具軟件對應解決的問題領域的實例,對大量實例進行分析,分解出實例中的共性問題與異性問題,確定應用軟件的功能需求。
2.軟件設計
這一階段,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進行應用軟件的架構與功能體系的設計。除功能實現外,還要考慮軟件操作的方便性,使功能菜單體系與工具欄得到合理布局。
3.編碼
這一階段,軟件工程師根據軟件設計的要求進行編碼,用計算機程序來完成軟件設計中提出的各項功能。
4.軟件測試
這一階段,主要對形成的應用軟件進行功能測試、可靠性測試、操作方便性測試等。在整個應用軟件操作的過程中是否存在漏洞,是否能解決問題領域中的實例。
5.軟件評價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形成的應用軟件進行各項指標的評價,找出待解決的問題。目的是為下一個軟件版本提供依據。
由于制作類工具軟件在形成的過程中采用軟件工程方法,對問題領域的調查、分析、功能實現都具備了科學性,采用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2],設計的功能體系既靈活,又完整。如圖形制作軟件,設置畫各種幾何圖形的工具箱,用于改變色彩的調色板,還具備很多素材供用戶選用,各種在實際手工繪畫過程中所需要表現手法,軟件功能均可實現。
四、制作工具類軟件如何實現“學做合一”教學模式
通過軟件設計思想與特點的分析,制作工具類設計框架基本是根據計算機應用軟件的特點,一是重復使用現有資源,如標準素材;二是歸納典型的例子組成,找出共性部分,制作模板或樣式框架,提供參數設置功能,快速完成一些標準性的項目制作;三是提供功能菜單,讓用戶自行通過功能菜單的操作,去制作項目。因此一個制作類工具軟件,包括了很多學習內容,要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與練習,才能初步掌握軟件的使用。只有掌握了軟件的基本使用能力,才能做出實際項目,否則直接采用項目化驅動教學,是違背教學規律的。但制作類工具軟件教學內容大部分為直觀教學內容,必須采用“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如何靈活應用“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形成如下的“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
“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學中做”和“做中學”兩種方式。
當學生初步接觸軟件時,采用“學中做”,也就是邊學邊做。教師可以根據軟件的特點,介紹常用功能操作步驟與方法,并說明其應用場合,然后選擇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密切的樣例讓學生去完成。這個階段主要以熟悉軟件為主,讓學生能夠達到時解決小問題的能力,基本功能操作達到嫻熟,其它不常用的功能要有所了解。
當學生對該軟件有一定的操作水平時,可使用項目化驅動教學,此時采用“做中學”方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已經掌握了軟件的基本功能使用,因此在解決問題時不會感到無從下手與茫然。由于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制作的項目不可能是基本功能就能解決的,需要重新對該軟件做進一步的認識與學習,尤其是軟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軟件的高級應用功能,必須在這一學習階段得到體現,同時對前面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在現實工作中,許多項目不是靠單個制作類工具軟件就能完成,可能要用了多個制作類工具軟件或其它工具軟件。如Word軟件的郵件合并功能,若使用Word表格的數據源顯然不符合實際應用,若采用Excel數據表或其它數據庫作為數據源顯然會符合實際。對于綜合類的項目化教學,首先用“學中做”的教學方式實現,對相關的軟件進行學習與練習,在學完這些相關的軟件后,再進行綜合性項目的教學與訓練,也就要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來實現。
五、結束語
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規律,同樣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一定要按科學規律進行。當職業教育推出轟轟烈烈的項目化驅動教學的今天,很多教師與專家用“學做合一”的口號,簡單地采用項目化驅動教學制造空中樓閣,是提高不了教學質量。本人也在這個方面有過經歷與教訓,學生對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采用項目驅動,直接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方式,其教學效果不是很好。
“學做合一”教學方法比較適合于制作類工具軟件的教學,何時“學中做”,何時“做中學”也要根據教師、學生、實訓場所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應用。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已經開設了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以培養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基本計算機應用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各種弊端和困境,無法滿足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本文將主要針對建筑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展開討論,力求找出一條適合培養建筑類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創新
一、前言
我國高職院校對培養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基本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重視,源于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加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將計算機基礎作為一門或一系列必修課的基礎課程,處于與數學、英語等課程重要性相當的地位。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非計算機專業應當結合自身特點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上有所側重,教學方法要與之相適宜,才能更好地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本專業的學習和實踐中去。針對理工類專業的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應側重數據庫、多媒體制作和實用軟件的應用與開發等能力的培養,并且結合實際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術和方法。而建筑類專業在工程造價、工程經濟、工程設計、施工技術等方面為減少工作量常常需要運用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和方法。因此,高職院校在針對建筑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當適應該專業的需求,對傳統的教學方法予以改進,最終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二、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與困境
(一)“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建筑類專業對計算機技術的特殊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實行的是“一刀切”的模式,統一的教學內容和統一的考核標準,根本無法適應不同專業學生對于計算機技術的不同需求。與文科專業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建筑類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方法,尤其是與專業相關的軟件的操作和運用,比如CAD軟件、PS軟件、SU軟件。
(二)教學對象水平參差不齊,興趣差異大。這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源于高職院校的生源,表現在普通高中學生和“三校生”之間計算機基礎和起點不同。前者由于在高中階段便學習了中學生信息技術課程,與高職院校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復,而后者在中等職業教育中也已經接受了一部分計算機課程教育,因此學習的興趣有所降低。另外,還表現在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對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三)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偏重理論部分。主要表現在課程的教授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又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計算機基礎不同,容易造成聽課效果的不一致,從而影響總體的教學效果。另外,計算機基礎的課程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與擴充,講授的內容越來越多,課時的安排滿足不了實際教學需求,造成教師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教學環節,使得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普遍較弱。
三、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創新
(一)分級教學法。分級教學就是指在入學之初,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的了解和考核對學生進行分班,可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進行差別式教學。分級教學適應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易于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則可根據層級的不同,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和任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學負擔,也更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等級的劃分是動態的,必須根據學習情況予以適時調整,更大的激發學生熱情,尤其是初級班。運用到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可以設置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三個教學模塊,不同等級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課程進行自主選擇,并完成相關的課程任務。
(二)項目驅動法。項目驅動法是指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特點是由教師對項目進行選擇和優化,并進行示范操作,由學生負責對項目進行具體實施,最后以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的一種教學結合的模式。項目驅動法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與專業有關的必要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運用到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以工程預算項目為例,就要求掌握EXCEL軟件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投標報價表時需要進行內容輸入、基本樣式及單元格數據的引用、公式、數據間的運算等。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教師應適時予以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小結
總之,高職院校建筑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創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需求進行逐步完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索教學方法創新的關鍵。目前,我校計算機基礎課采用的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統考作為期末考試成績形式的考教分離形式,對于建筑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各班已經嘗試分別制定了與建筑類專業相結合的項目實例。實踐證明,分級教學法和項目驅動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能夠有效地將計算機基礎教育融合到專業需求中去,不過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完全可以考慮將兩種方法的優點予以結合,使之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摘 要: 本文提出針對目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的問題,經濟類院校應充分利用資源和學科優勢,借助經濟和管理類學科的支撐,通過利用特別設計的部件庫最小系統軟件,將計算機科學實踐與經濟管理實務結合在一起,創建特色鮮明的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方案。
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實驗;部件庫最小系統;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信息社會尤其需要既懂技術又通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綜合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運籌學、管理科學、統計學、系統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形成了一門獨具特色的綜合性邊緣學科以培養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鑒于此,大多經濟類院校都將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列為了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這充分說明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重要地位。但在實際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卻出現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被動以及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等令人尷尬的一面[1]。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這種社會需求與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的反差問題與實踐環節設計有很大關系。學生沒有社會實踐的經驗,尤其是管理經驗,因此難以聯系實際主動地學習。實際教學中,可以用部件庫最小系統,快速搭建管理系統原型,讓學生身入其境,進入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者的角色,融會貫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3]。
1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基本特點及目前教學中的問題
1.1基本特點
(1) 要求學生具備多個學科的基礎知識。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涉及的知識不僅涵蓋了管理學、運籌學、統計學、系統科學等各專業前期課程的基礎知識,還包括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系統工程等方面的知識。
(2) 實踐性強。課程包含的很多概念和方法需通過實驗和課題設計等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需要學生了解企業具體業務流程,能動手利用軟件工具做出模擬系統[4]。
1.2目前教學中的問題
1.2.1培養目標定位不明
社會既需要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人員和開發人員,也需要系統維護人員和實際操作人員。經濟類院校開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各專業,在規劃教學內容時,應認識到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經濟類院校不能忽視與管理學、經濟學、系統工程等知識的整合,而把管理信息系統變成簡單的開發課程。
1.2.2教學內容滯后
目前國內的管理信息系統教材內容、理論相對比較陳舊。
例如國外發達國家,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對象方法為主流,而我國的大多數教科書仍以傳統的生命周期法作為主線,對原型法和面向對象的方法只作一般的介紹??梢哉f,教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目標的實現,造成了課程學習內容嚴重滯后于當前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水平。這就使得學生掌握的開發工具與社會的需求嚴重脫節[1,5]。
1.2.3實驗安排不合理
由于經濟類院校學生編程能力普遍有限,有些學校只能安排一些認識性的實驗,流于管理類課程的范疇;有些學校采取案例教學法,以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個系統設計的實驗為全部目標。這種安排過于偏重理工、偏重軟件開發,由于學生在程序設計方面耗費過多精力,忽視了WEB-MIS、ERP、DSS等新內容,不能為全面學習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服務,無法讓學生全面掌握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技能。
2經濟類院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建議
經濟類院校應充分利用資源和學科優勢,借助經濟和管理類學科的支撐,開設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對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來說,他們的目標是成為能夠適應現代信息化社會需要的、具備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基礎、掌握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的具有寬基礎、強能力的復合型優秀經濟管理專門人才[1,5],這就要求本課程要與時俱進、定位明確。
2.1教學目標
經濟類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
(1) 應當掌握管理信息系統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知識,例如管理信息系統的意義與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構成、設計過程與一般設計方法、某些典型系統的特點與關鍵技術、管理信息系統的實施與維護知識等。
(2) 應具有信息意識,具備在信息化環境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利用軟件工具,以原型法為研究方法做出一個系統,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統的實質。
但是,要實現這些能力決不是將本課程變成代碼設計課程,而應該掌握系統的科學思想和管理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的技術方法,并能將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統規劃、分析、設計、實施、管理、評價和維護等方面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經濟管理工作中。
2.2引入部件庫最小系統輔助教學
部件庫最小系統是在總結大量信息系統結構普遍規律的基礎上,抽取其共同特征,研究設計的一套信息系統即插即用型軟部件,可以用于多種應用系統,使原來極為煩瑣的一些程序代碼設計工作幾乎無須時間就可以完成;使得原來必須專業人員才能做的編碼與系統維護工作,普通未經特別訓練的人員也能進行。在管理信息系統教學上使用這種軟件,可以使學生從代碼設計中解放出來,更好地對管理信息系統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教學往往在與實際問題聯系不夠緊密的情況下用大量時間講解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內容枯燥,學生學了不知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在計算機上如何操作。
引入部件庫最小系統制作范例教學,第一次課就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學生管理,先由老師提出相應的數據庫結構,讓學生利用部件庫最小系統中的部件自己動手構建一個具體的管理系統,并具體對系統進行操作,使學生了解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統,它是做什么用的,是怎樣構成的,一般功能要求有哪些。這樣學生對本課程就建立了一個整體的概念,了解了課程的基本要求。
接著,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與上機實踐:通過對部件庫中各個部件的使用,了解管理信息系統常見界面的設計需求以及對性能的一般要求。學會利用ROSE完成一個實際應用系統的需求分析與概要設計,并根據需求分析的內容利用部件庫建立一個具有自適應性的管理系統??梢赃M行ERP和電子商務系統模擬,了解ERP系統構成及其基本原理以及電子商務系統的一般體系、結構、流程。
在教學全過程中,我們準備了數十個課程設計題,要求學生隨著教學進程實地進行設計應用系統[4]。設計工作由模仿逐步轉向創新,開始時由教師指定數據庫結構與功能要求,學生自選部件建造系統。隨著教學的深入,進一步提出實際課題的工作過程與數據要求,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管理信息系統。
在關于系統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數據模型、關系數據庫特性、函數依賴、范式、數據完整性與安全性、數據庫設計等理論教學中,我們都提供一些典型的實例,要求學生使用部件建造系統,并總結體會數據庫的概念與設計理論的具體含義。
經濟類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本身已經具有一定前導經濟、管理專業知識,通過部件庫最小系統范例教學,可以使學生將以前所學知識運用到管理信息系統中,看到一個具體的系統,而不是枯燥的理論,既增加了學習興趣,又更好地理解了前序課程,真正達到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開設的要求。
3結語
我們按照以上設計組織了一屆教學實踐,涉及會計、財務管理、公共管理等多個專業本科教學,均取得滿意效果。代碼設計薄弱的學生也只需要幾次上機,就能實地動手開發系統。成功的實踐能激發學生高度學習熱情,也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組織學習,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動手能力加強,對本課程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掌握也就加深。通過實驗環節,學生進一步了解了企業具體業務流程,對管理信息系統設計有了整體認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各自專業在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