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4:09:16
序論:在您撰寫藝術核心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目前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建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沒有穩定的課程體系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在國內相對于其他歷史悠久的專業而言,它沒有長久的文化積淀和理論積累。當然從80年代到現在,也已經經歷了20多個年頭,在熱衷于文化藝術管理事業的學者的努力下,學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課程體系逐步建立;但是具體到一個又一個開設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院校就未必都有著科學的課程體系來進行文化藝術管理的學習。課程的學習是核心競爭力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如果基礎沒有打好,核心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缺乏專業技能的培養雖然文化藝術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學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識,進行知識的融會貫通;但是也應該意識到,在你是一個雜家的同時你要先是一個專家。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要先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有一門專業的技能能夠給自己找到合適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進行全方面的發展。專業技能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藝術史、藝術欣賞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觸,怎么樣去培養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學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藝術管理學科建設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缺乏理論建構一個學科的理論建構有多深厚就意味著這個學科能走多遠,能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價值。同時理論建構也是核心競爭力培養的基礎和硬件。說到底還是發展時間短,著力于文化藝術管理的專業研究人才缺乏。不過隨著社會的的發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對于文化藝術的欣賞也越來越高,繼而對于文化藝術管理者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需要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管理者,我們應該對文化藝術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學好知識,為文化藝術管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沒有針對性的招生學習文化藝術管理應該是有一定的藝術基礎,熱愛藝術事業的人,如果一個學習文化藝術管理的學生對藝術都不感興趣怎么能夠做好文化藝術的管理。所以文化藝術管理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招生,最好是招收藝術生并且熱愛管理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藝術基礎,而且熱愛藝術,培養的時候也更容易實行針對性的培養;同時也有利于專業技能的塑造,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管理者。他們會針對自己原有的藝術基礎來定位自己以后的發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打造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F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繼而再進行藝術的學習和熏陶,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對于專業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一)找準自己的定位現在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分為文化產業、文化法、文化經紀人、藝術傳播、對外文化交流管理、體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寬了學科領域。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做公務員、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還有的去做文化產業,從事各種文化的經營現象。那么,就需要學生在自己進行學習的時候,確定自己的方向,進而向自己的領域傾斜,著重打造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全方位的拓展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應該懂得藝術活動的一般規律,尤其是應當有敏銳的洞察力了解與時俱進的文化藝術活動的基本態勢及其前景;懂得各類藝術形式的基本特點,了解各類藝術的創作過程和發展歷史,能夠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分析鑒賞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具有深厚的人文與歷史素質和修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了解藝術經濟與市場的基本規律,以及藝術制作、傳播與營銷的運行方式;具有較強的組織與策劃能力,懂得項目策劃所應具有的規則與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們特有的接受心理,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什么需求;還有就是要懂得國家的相關政策與法規。在專業技能穩定的情況下,對于其他各方面知識的積累和收錄,都將為核心競爭力的建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應該投身于實踐,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的引導實踐。文化藝術管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味的去學習理論知識而不投入實踐,只會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分節,從而不利于踏入社會。但是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核心競爭力將會凸顯,這就會成為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突出優勢。
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擁有其他人沒有的競爭優勢,達到自己的最佳競爭狀態,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價值性,做一名優秀的文化藝術管理者。這是我們每一位藝術管理學者應該肩負的重任,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真的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宋錦錦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作者:秦琴李美雙單位:重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
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時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并伴隨信息化一同成長,視野寬闊,接受了來自眾多領域的信息,知識龐雜,情感豐富,藝術氣息濃厚,善于釋放自己內心的情感。但身處價值多元的時代,面臨社會的急劇轉型,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價值觀的選擇上明顯表現出困惑和迷茫,誠信意識淡薄,個人的道德行為失范,甚至會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質疑。但是08年的奧運會被外國人親切地稱為“鳥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學生的表現也展示了大多數大學生仍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夠自覺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蝕,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項內容也有高度的認同。故而,要切實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項內容融入到高校的藝術教育中,正確引導青年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方向,確保藝術教育在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保證大學生政治方向的堅定,道德素質的高尚,進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確榮恥,如此,不僅能有效達到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更易于準確把握青年大學生的發展規律。
藝術教育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致性
藝術教育,通過藝術熏陶和感染人,達到凈化心靈、健全人格、啟迪智慧的目的,從而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從一定意義上講,高校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藝術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在春秋末期,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就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極力倡導以藝術教育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更是倡導將民族藝術融入課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優化國民教育,切實培養國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八囆g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從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高校藝術教育的內容旨在通過培養青年大學生的藝術修養,熏陶、濡染、浸潤青年大學生的政治修養和思想道德品質,也包含了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各項內容。由此可知,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在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道德品質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方面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高校藝術教育的內容、宗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高度的吻合,這就更進一步確保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項內容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之必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形形色色的社會觀念不斷涌入國門,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斷碰撞,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建設,致使一些大學生在認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失去了自我。“藝術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
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藝術教育中,對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如上所述,多數大學生只注重對個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質下降,而藝術教育則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強烈的感召力,“可以培養大學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優良品德,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的國民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養國民價值體系的重要場所,在高校和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群體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可度有些差強人意。這固然受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社會環境趨利化等社會因素影響,但同時應看到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種種不足。藝術教育與社會人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當今社會,藝術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為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路徑。因此,在高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便可通過藝術教育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方法進行。
(三)是有效滿足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各級政府、教育部門逐步提高了對高等院校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視和認識,明確了藝術教育在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通過積極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藝術教育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和新娛樂時代的到來,一些年輕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學生對“明星夢”的追求已達到如癡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的理想過于功利,將學藝術、走藝術路作為發財、成名的唯一選擇,那這樣的人生觀無疑是一種消極,甚至是錯誤的價值觀念。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如在大學生中廣泛流行,無疑會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對大學生的藝術教育中,必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武裝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頭腦,使其自覺抵制錯誤的、功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途徑
(一)注重灌輸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通過對學生開展系統的藝術專業教育,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自覺強化自身的審美情趣與藝術素養。在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同時,還應充分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使之貫穿藝術教育的整個過程,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確保他們能夠堅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藝術教育課堂教學對于實現藝術教育教學的目的,完成藝術教育任務,強化藝術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注重灌輸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要切實發揮藝術教育課堂教學在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陣地作用,強化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的優勢,突出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導青年大學生主動接受社會主旋律教育,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洗禮。
(二)優化外部環境,發揮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藝術教育中,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導向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藝術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使之能夠正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增強自我建構的意識。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一起努力優化外部環境、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外部教育環境和氛圍,充分利用當代青年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生活的熱情,建立社會實踐平臺,才能促使其在親身的實踐中感悟社會對自身價值的認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取向,更新觀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我建構意識,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項內容融入到高校的藝術教育全過程,關鍵是要發揮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領職能,即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指導,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凝聚力,以各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向心力,以“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校園文化的道德約束力,明榮辱、知廉恥。通過積極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開展各種文藝競賽,使青年大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導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既達到高校藝術教育的目的,又實現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目標。
(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教師的關鍵作用
首先,藝術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系統的藝術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素質,優化青年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融入高校藝術教育需要藝術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貼近生活,融入自然,活用教材,勇于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從而在培養青年大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其藝術修養的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青年大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這些都要求藝術教師具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遵循教育規律,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以身示范,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貼近學生實際,創新教學方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提高課堂控制力,增強藝術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卓有成效地完成藝術教育的各項任務。藝術教育是一種符合大學生成材成長規律的新型教育方式,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項內容融入藝術教育,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有利于激發大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切實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統一,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
長期以來,我國對大學生價值觀導向是以主流意識為重要目標,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重要手段來進行的。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導向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然而,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效果并不是十分樂觀。
很多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線教師都有一個直觀感覺:現在這些80末、90后的學生們越來越不好教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正在遭受大學生的嚴重質疑,甚至是抵觸與蔑視。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物質的豐富與觀念的多元并存,社會現象的復雜化與日俱增,媒體的輿論導向漸趨分散。大學生耳聞目睹了很多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事實正在社會中滋長,更被很多標新立異的價值觀念蠱惑,認為主流價值觀早已是過時的產物,極端者甚至將其視為意識形態的騙局。第二,大學生占有的信息資源十分巨大,往往會超過教師的知識儲備。網絡咨訊的發達、傳播過程的迅捷、接受終端的多元使每個人都成為機會均等的信息獲取者。無線網絡在大學校園中的遍布,使學生可以攜帶筆記本電腦來到課堂,當即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點進行核實、補充、反駁。因此,在喪失了一言堂的觀念權威地位和知識儲備優勢后,教師該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
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從如何變革方法論,如何找到有效的新方法入手。能不能找到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入一種新的教育媒介作為契機,帶動一輪新的價值觀資源開發,最終彌補傳統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關鍵缺失。筆者選擇藝術電影作為這種新的教育媒介,主要原因是:電影的媒介魅力和傳播特性非常符合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已成為大學生文化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資源。第一,藝術電影能有效彌補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缺陷。首先,從順序上打破固有模式,破除先入之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討論理解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涵。其次,藝術電影的虛構性與想象性使人產生審美距離,不再糾纏于現實功利因素的權衡。最后,由藝術電影引發的道德結論不再留于抽象的理論,而是從獨特的人物性格、感性的情緒氣氛、動態的發展過程、敏銳的細節關照出發,讓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最具體的性情體驗中。第二,藝術電影的媒介特性有利于大學生接受核心價值觀。作為第七種藝術的電影具有獨特的視聽語言系統,它融合了文學的敘事性、音樂的抒情性、繪畫的形象性、攝影的真實性、戲劇的參與性,同時還以蒙太奇手法形成自身獨特的敘事結構與表意功能,可以有效解決道德教育中的諸多問題。第三,藝術電影既是大學生產生價值觀困惑的重要源頭,也是解決其困惑的最佳載體。這是一個視覺文化主導的時代,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經歷更是與各類影視作品相伴而生。課堂上講授的主流價值觀為何難以奏效?就是因為鋪天蓋地的影視作品中有各類價值觀在他們的思想中沖撞。廣大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優酷、酷6等各類視頻網站,在線觀看、下載觀看各類電影,這已成為當今中國大學生形成價值觀的一種強大的,隱性的、主動的、自發的、客觀的、現實的重要渠道。他們沒有經歷過更為復雜的現實生活,很容易將影視作品中的人生當作現實人生來看待,進而接受其中的價值觀念。但這些作品藝術水準參差不齊,所宣揚的價值觀也魚龍混雜,這使很多大學生陷入茫然與困惑。如果沒有極強的辨別力和極高的審美品味,很容易走入價值虛無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歧路。但這一事實同樣也提醒我們,如果能通過大學生熟悉并信賴的影視媒介本身,發掘出與主流價值觀一致的道德資源,那么說服力無疑將大大增強。我國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范疇。
在這個領域里所呈現的是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它表現出師資隊伍的政治理論性和大學生的學習被動性。而面對大學生在欣賞影視作品的個體行為中產生的諸多價值觀困惑,電影專業的教學活動又顯然沒有相應的解決措施。因為我國高校開設的電影專業課程基本上劃歸為藝術類的專業教育,側重于拍攝技巧、劇本編寫、導演理論、表演理論、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講解。懂電影的教師只負責講解電影,卻不注重大學生在觀影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價值觀問題。同樣,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課教師雖然已在不同程度地借用電影手段來豐富教學,但他們對電影本身的理解又較為有限,所選影片的藝術質量難有保證,有時不免將電影淪為佐證主流價值觀的輔助性宣傳工具。兩方面的教學實踐都沒能有效地將欣賞電影與樹立主流價值觀完美融合。國內目前與此相關的實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高校開設各類影視鑒賞公共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的要求,全國高等學校從2006年秋季起普遍設置公共藝術課程,《大學影視鑒賞》也成為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其目的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這類課程大都偏重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的介紹,而不是價值觀的引導,無法將審美與價值觀進行有機統一。第二,市面上流行各類電影筆記書籍。近幾年,各領域文化學者寫作的電影隨筆與觀影感悟書籍大量增多,這其中包括很多專業影評人的寫作,雖有深厚的技術功底與專業的解讀視角,但仍囿于電影藝術本身的探討,易流于“為電影而電影”的層面,能為大學生吸收的價值觀資源卻并不豐厚。這就給高校提出一個重要的新課題———挖掘藝術電影的價值觀資源,利用藝術電影的感染力和時效性,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及其價值觀之中。它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高等院校所有教師的重要職責。將電影藝術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融為一體,形成高校視聽倫理教育的新思路。讓大學生在欣賞藝術電影的同時,得到高尚的道德品格熏陶,使藝術電影成為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手段。要綜合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理論、電影美學、倫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探索倫理教育的感官化模式,重審道德情感作為行動能源的可開發性,豐富道德認知的感性化與立體化,以此達到讓大學生堅定道德意志,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信仰,落實于日常道德行為的教育目的。通過分析經典藝術電影的不同價值觀,著力提高大學生的辨別善惡能力和理性選擇能力,找準當代大學生思想的真實狀況,通過藝術電影的鏡頭語言來解讀價值觀內涵,有效地將主流正面價值觀進行重新闡釋,達到為學生接受的目的。第一,挖掘藝術電影的道德資源,發揮其價值觀導向作用。“藝術電影”是指那些具有較高藝術品位和終極人文關懷的電影。這類電影不同于純粹以搞笑娛樂為目的的商業電影,而與人類歷史上經典的文學、繪畫、音樂作品一樣,包含著創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它使我們對主流價值觀的理解更加立體深入,有利于大學生以全新的視角重審主流價值觀所傳達的內在精神。曾讓他們深表懷疑的“無私”、“團結”、“節儉”等概念,將完全超越他們先前的觀念定式,煥發出那些美德本身所蘊藏的精神能量。
通過學習鑒賞藝術電影,大學生會發覺一個既熟悉又新奇的道德世界。第二,利用藝術電影的媒介直觀性,增強大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與道德洞察力。藝術電影以直觀的形式彌補了道德教育歷來以文字思維主導,圖像思維缺失的遺憾,建立新的感官思維方式,以直覺體驗抵達真理??匆徊拷浀涞乃囆g電影,不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在具體人物和事件發展過程中,逐漸剝離出精神內核。全方位的身體介入代替了單一的大腦參與,立體化的情境體驗代替了直線式的邏輯推理。由“我思考,我相信”到“我看見,我相信”再到“我感覺,我相信”。優秀的藝術電影讓我們“看見”那些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到底如何起作用,哪怕僅僅由于一個憐憫的眼神或一種瘋狂的語氣,我們便足以洞悉,善是究竟憑借什么成為一種撼動心靈的力量,惡又是究竟因為什么而淪為一種不可饒恕的墮落。我們最終“懂得”那些道理,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它們的存在。第三,辨析藝術電影的多重價值觀,錘煉大學生的審美趣味與道德辨別力。一部優秀的藝術電影是各種價值觀的復雜綜合體,大學生難以準確把握,需要教師給予充分指引。藝術電影大師會在作品中創造一種類似于真實世界的復雜現實,人性的基本面貌顯現其中,彼此沖突的價值觀、難分伯仲的道德力量交錯并存,只有具備較高的藝術敏感度和道德感悟力,才會發現那些最基本的大觀念往往以隱性的形式藏于其中,不加解釋易被忽視,稍加解釋則大放異彩。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從復相叢生的藝術世界中分離出經典,從真偽交錯的價值體系中辨別出真理,這是審美道德教育最核心也最具難度的工作。本課題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是,讓大學生在欣賞藝術電影時能夠進行理性辨析、反思推理,最終使大學生主動趨于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通過藝術電影的媒介特性,探討藝術現象學的“觀看”本質;通過觀影行為的儀式效應,挖掘情境美學的倫理應用價值。梳理核心價值觀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來龍去脈,讓大學生擯除詞語攜帶的歷史痕跡,明晰概念所指,回歸核心價值觀的本真語義。
藝術是從“為藝術”開始,到“為人生”為止的。藝術審美是產生道德情感的動力之源,而道德關懷又是藝術審美教育的精神歸宿。通過鑒賞藝術電影,指引大學生成為一個審美的人,在此基礎上將他們塑造成一個道德的人。
教學現狀。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嚴重干擾下,高中語文教學大量采用了條分縷析的“科學化”方法。做練習,講練習,似乎成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語文教學完全喪失了人文學科的獨特優勢,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也難以得到較好的培養和提高。我們作了部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一些學生在回顧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時說:“圍繞練習講授課文最沒勁”;“高三時整天做練習,煩透了,現在想來幾乎都是無用功”。許多老師也感慨:語文越來越不會教了。語文教學已成了世紀性難題。為此,我們語文組從97年起開展了《構建“三化”高中語文教學模式》課題(市級)的研究,下面把我們近幾年在“藝術化”方面作的一些思考探索總結如下。
“語文教學藝術”的界定。長期來人們對教學藝術一直有著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
1、激勵樂學說。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保ā兜聡處熃逃改稀罚┨K霍姆林斯基在《教學的藝術》一書中認為,教育的藝術在于能激發出學生心靈的感情,而且這種工作做得愈細致,愈有感情,從孩子心靈深處涌出的力量便愈大。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薄敖趟匝芯繉W習的方法”。葉圣陶先生也一貫主張“教是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學生會學、善學、樂學。
2、創造活動說。李密先生在《課堂教學藝術通論》一書中論證指出:“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睆埼溟_先生在《教學藝術論》一書中認為:“教學藝術是使用富有審美價值的特殊認識技藝進行的創造性教學活動?!碧K靈楊先生也認為:“教師之所以稱為藝術家,是因為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創作,而且比藝術家的創作更富有創造性。”(《教師——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師和藝術家》,《教育研究》1981.3)
3、審美說。閻增武先生認為:“借助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感,可以給教學藝術下一定義:教學藝術是通過誘發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以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這種手段的運用能使學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積極愉快的求知氣氛中,獲得知識的營養和美的享受。”(《淺析教育過程的審美感》,《教育研究》1987.2)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指出,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水平和各項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通過學習理論,把握《大綱》精神,再聯系我們的教學實際,我們認為,語文教學藝術是指能激發學生興趣,激活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斷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學活動。其核心是情感性、創造性。
為了在教學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實施語文教學藝術化的構想,我們圍繞情感性、創造性,把語文教學藝術具體分解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知識的充實
在日常教學中,部分學生,甚至個別老師對知識的學習在認識上往往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偏面強調知識的重要性,以知識為學習目的,把知識作為窮究的對象;二是偏面強調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輕視知識的學習。我們認為,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學好知識,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識不是終極目的,學知識是為了運用。掌握知識的關鍵是如何學,要“既進得去,更能出得來”。
1、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知識繁雜、零散無序是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如果不對它們作科學的整合,學生將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嚴重影響能力的發展。為此,在教學中,我們重視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結構主義認識發展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公式:S==AT==R。其中,S是具有一定刺激的信息、知識,A為個體接受的刺激;T為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R為個體所作出的反應。這個公式的含義是:一定的刺激(S),只有當一部分(A)同化于個體認知結構(T)中時,個體才對刺激作出反應(R)。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始終以個體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當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趨于一致時,學生就會把外來的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而獲得新知;當外界的知識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學生就會根據已有的認知結構或者產生抗拒,或者對外界刺激進行鑒別、改造,重新組織,一邊摒棄舊知識,一邊吸收新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根據這一理論,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銜接起來,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識,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識結構。例如,我們在學習中國文學作品時,指導學生從已掌握的知識出發,構建以文學發展史為綱,融文體、作家作品、藝術風格等為一體的知識網絡,使新舊知識很好地銜接了起來。豐富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使“始繁者終必簡,始晦者終必明,始亂者終必整,始艱者終必流麗明快”(袁宏道語)。心理學研究指出,唯有結構才具有最強的遷移性,學生在知識網絡中學習課文,思維寬闊,不僅利于“接納”新知識,所學的知識也容易轉化能力。
2、讓學生嘗到運用知識的“甜頭”
獲取知識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學習知識是為了解決問題。也只有讓學生在運用中嘗到“甜頭”,才能更好地維持強化學習興趣。例如把握詞義是語文閱讀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學生如能運用所學的語法知識,通過分析結構推斷詞義,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賈誼《過秦論》)
②“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保ā对娊洝ひ扬L·亡民》)
③她重行經驗那天晚上那個人幽幽悄悄來報告惡消息時的況味。(葉圣陶《夜》)
例①,通過結構分析,明確“追亡”和“逐北”同義并列,只要把握了“追亡”或“逐北”的意思就可以了。進一步分析“追亡”,動賓關系,根據語境,應解釋為“追逐逃走的敗兵”。例②,通過分析,“夙興夜寐”是反義并列短語,已知“寐”是“睡覺”之意,那么“興”應當是“起床了”。同樣,根據“夜”就可以推知“夙”是“晨”義。例③,“經驗”一般用作名詞,意為“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例句中“經驗”已作動詞用,構詞方式為并列,聯系賓語“那天晚上那個人幽幽悄悄報告惡消息時的況味”,詞義可推斷為“經歷、體驗”。通過這樣的語言實踐,學生就能使所學的知識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重視新的知識結構的建立,重視知識的運用,知識就能變為能力。學生學得積極,學得充實。
二、思維的快樂
通過反思,我們認為教學過程中嚴重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遭到極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維快樂,本應充滿勃勃生機的學習變得了無趣味。為此,我們作了如下嘗試:
1、以“發現學習法”思想為主設計課堂教學結構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國多用“接受學習法”,西方多用“發現學習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勢,從培養創造能力而言,當推“發現學習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國學生morerespectforauthority(馴服權威),美國學生則easiertochallenge(喜歡挑戰權威),中國學生需要askthequestion:Isitabsolutelyright?(凡事懷疑)。因為書本所講未必對?!保ā稇鄳岩筛矣谔魬饳嗤?,香港《文匯報》1999年12月9日)高中學生已有相當的知識積累,已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我們認為以“發現學習法”為主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更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了“明確學習目標——自己鑒賞——討論交流——歸納總結——遷移運用”這樣的教學流程。我們注意引導學生把課文前的提示(因為太詳細了)放在后面作參讀材料,拋卻以往的根據課文提示中的“結論”去“圖解”文章的閱讀思考模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才會砥礪自己的思維,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試驗本),已把過去課文前的關于內容、寫作特色的詳細提示,換成了“訓練重點”,我們認為這更利于“發現學習法”課堂教學結構的實施,也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維空間,切莫用“先入之見”把學生變成思維懶漢。
2、養成“披文入情”的閱讀習慣
創造精神源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需要載體的。心理學研究指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因此,讀者必須通過作品中有限的語言去體會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這“十分”,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彼?,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力,就必須糾正“天馬行空”式的分析,引導學生養成“披文入情”的閱讀習慣。
3、掌握科學的思想武器
學生分析自己語文水平不高時,常常歸因于語言積累。以為肚里的“優美詞句”太少。我們通過調查分析卻發現,對高中學生來說,制約語文整體水平提高的“瓶頸”經常表現為不科學的思維方式。錢學森曾指出:“我近30年來一直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并總是試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我的工作。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源泉!”(《智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處于青年時期的高中學生,通過多年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經??梢钥吹剿麄兞η笥美碚摲治龈爬ㄊ聦嵉乃季S特點。因此,我們注意引導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思想武器,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作辯證分析。聯系語文學科特點,我們尤其重視以下的思維方法:排除經驗干擾、避免復制性思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牢固樹立語境觀念,由整體看局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縱向橫向的聯系比較。學生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武器,其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現創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思維訓練,讓學生學會思考,主動思考,學生自然會感到學習的無窮樂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無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產物和表現,語文教師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以情動人,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葉圣陶說過:“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毙睦韺W認為,情感是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它發自內心,能引起和維持行動,排除前進障礙,對整個行動起動力調節作用。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在教學中要摒棄只重視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靈情趣不顧的教法,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即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表象、聯想、情感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們采用的教學手法一般為傳統的“涵詠法”和后起的比較法。
1、涵詠法。古人品鑒詩文,主張熟讀成誦,力求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過朗誦,把主觀感受同作品實際統一起來,漸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審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讀《荷塘月色》,要求學生調動有關知識(社會背景、寫景狀物的要求等等),展開想象和聯想,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描述的情景,爭取獲得身臨其境、神會其中的感受。在審美愉悅中,陶冶情感。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文學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觀念帶有意義的不確性和意義的空白,比明晰的觀念更富有表現力,它的表現力體現在不同的讀者可以通過不同的創造性思維來完成對作品的理解?!耙磺€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在閱讀活動中不是被動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積極地思考,對情節的推進,意義的展開都不斷地作出期待、預測和判斷。“理解本身便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行為,包含著創造的因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第26頁)“讀詩就是再做詩,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變的。一切藝術作品都是如此,沒有創造就不能有欣賞。”(朱自清《我與文學及其他》)
可是傳統的“涵詠法”只尊重維護作者的權威,講究尋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視了作品本身意義的開放性、未定性以及讀者理解的主觀性、創造性,極易造成思維的偏隘、單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社會閱歷、人生體驗去參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時,爭取有獨到的發現。
2、比較法。傳統的“涵詠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東方色彩,它強調心領神會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較法”則側重理性的評價,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兩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間識其同,辨其異,并由同中之異著眼,作出自己的鑒別判斷。例如,朱自清先生、俞平伯先生1923年8月同舟泛游秦淮河,上岸后相約寫了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課堂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通過選材、組材、語言表達方面的比較鑒賞,深入理解作品,較好地把握了作者夜游秦淮時思想感情的異同。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提高。通過深究“異同”的原因,學生對所讀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認識和更廣泛的吸收。所以,在鑒賞中我們強調涵詠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應該建立在單篇涵詠感悟的基礎上,語文教學才會有血有肉,生動活潑。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文學藝術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它們能夠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保◥垡蛩固拐Z)當學生通過涵詠、比較,用心靈去領悟時,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獲得了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四、成功的激勵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學也不成為真學?!痹凇白觥鄙嫌霉Ψ颍r明地體現了素質教育思想,它能極大地激發強化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和創造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從寫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識,讓學生們在“聯系生活,加強語文實踐”中感受“人生的需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1、重視“神似”。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鑒文章思路和表現手法,而要深入領會文章思想內容,對文章內容和形式作辯證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寫作訓練中力求“神似”。如《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典范的寫景狀物散文,學生通過“披文入情”,體驗作者賦予生命的小屋,及小屋周圍的每一個景物所給予人的不同感受,體會小屋主人的全部襟懷,他的內在素質、氣度、情趣和風格。通過把寫景狀物的手法和表達的思想情感的體驗聯系起來的分析,就領悟到了形式和內容的辯證關系,這樣從本文借鑒的寫景狀物的手法,才會真正的“生根”,學生在實踐中就能靈活運用。
2、感受生活。歌德說:“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葉子形狀完全一樣,一千個人之中也很難找到兩個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協調?!彼?,閱讀教學后提供的材料或習作參考題,除了能很好地遷移所學的知識外,一定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要能引導學生像課文作者那樣積極觀察,深入思考,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悟。學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會變敏銳,情感會更豐富。九九級⑸班的邵國同學在小作文中這樣寫道:“從習作角度審視課文,學習目標明確。觀察與思考太重要了,平時熟視無睹的事物,現在居然有了全新的體會?!?
3、鼓勵創新。寫作訓練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辟蹊徑,努力寫出構思巧妙,立意新穎,有新鮮感受、獨到見解的文章。蘇霍姆林斯基說:“關于一個人、一種行為、一種現象、一種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任何時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測別人聽了你的話會對你怎么樣,這種猜測會使你變成虛偽的人,阿諛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币髮W生忠實于自己的精神,對學生習作中的個人感觸、偏激想法,作辯證分析,肯定其閃光點;對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的做法,要充分鼓勵。這樣,學生就敢于沖開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擺脫思維定勢的羈絆,寫出富有創新精神、獨樹一幟的好文章。學生在實踐中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語文教學的各項活動就會形成良性互動的態勢。
經過幾年教學實踐,我們認為知識的充實、思維的快樂、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勵,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藝術的主要內容。教學中圍繞情感性、創造性,把這四個方面作有機的整合,將形成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合力,學生將在快樂中學習,和諧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內容提要藝術真理問題在當代西方藝術人類學史上長期缺席,本文通過對這一問題情境的梳理和評判,認為藝術人類學的根本性的學術追求不僅僅是藝術知識的淘洗和重構,也不滿足于所謂的“部分真理”,學科發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尋求完全的藝術真理觀,而研究范圍上的全景性,藝術觀念上的集群性,多維化、細密化的藝術“他者”之間的全景式平等互動機制,藝術研究格局上的完整性,以及學科本身完全而又徹底的實驗性和反思性品質等基本理念訴求,都是最終達成這種核心理念的有力支撐。
關鍵詞藝術學藝術人類學藝術真理核心理念
一
在現代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歷史上,藝術的真理問題歷經尼采、海德格爾、阿多諾等哲學家的思考和開掘早已大有氣象,雖然亦難免有陷入理論困局的跡象,不過問題本身總歸處在求解的路途上。很遺憾,藝術人類學家對藝術的真理這個疑難問題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和力不從心,長期以來幾乎采取了集體回避和隱退的姿態。在萊頓(R.Layton)的《藝術人類學》(1981年首版、1991年第二版)、哈徹(E.P.Hatcher)的《作為文化的藝術:藝術人類學導論》(1985年首版)和蓋爾(A.Gell)的《人類學的藝術》(1999年首版)等這樣一些帶有總體性或通論性的代表論著中,藝術的真理問題明顯缺席,在諸如音樂人類學、視覺人類學等藝術人類學分支學科中,情形亦大致如此,如美國當代音樂人類學家布魯諾·內特爾(BrunoNettl)的名著《民族音樂學研究:三十一個問題和概念》(2004年修訂版),用了三十一章的篇幅分別精心梳理和分析了民族音樂學的諸多重要問題和概念,可謂氣勢恢宏,但人類音樂的真理問題還是無緣受到關注。
推究起來,藝術人類學家在藝術真理問題上的這種幾乎是集體退卻的姿態和事實,固然有諸多原因,但藝術人類學學科發展的特定歷史階段往往有其相應的問題領域的選擇或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例如,霍貝爾(E.A.Hoebel)在哈徹《作為文化的藝術:藝術人類學導論》一書的“序言”里曾頗為中肯地指出,在處理將人類學理論應用于藝術這件事情上,哈徹的著作與其說是“最新版的博厄斯”(Boasuptodate),倒不如說是在檢驗一些特定的概念①。其中,檢驗的重點還只是“原始藝術”這一概念及其相關的問題,指證藝術人類學領域稱為“原始藝術”的討論自1970年以后就已經從考慮“原始的”一詞轉向考慮“藝術”一詞,其“新的興趣點集中在該詞的用法是否是民族中心主義的、是否應當被應用于那些沒有這樣一個詞的民族的活動中去、它又該如何界定這樣一些問題上”②。
相比之下,蓋爾的藝術人類學理論明顯要新銳一些,激進一些。他不但意識到藝術人類學要關注現代主義藝術,“贊同和藝術人類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的那些美學先入之見決裂”,而且認為“美學方法的平庸并沒有被其他可能存在的方法充分地表現出來”③,例如布爾迪厄(P.Bourdieu)的唯社會學論實際上從未考慮藝術品本身,而僅僅考慮藝術品表示社會差別的能力,如此等等。不過,蓋爾的此類觀點盡管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但在他試圖與之“決裂”的西方美學理論和觀念清單上,藝術的真理觀問題還是未能直接進入其中,因而也照例無意把藝術真理問題納入藝術人類學視野。這似乎又表明,對藝術真理問題的回避或忽視與藝術人類學學科的發展處于何種歷史階段沒有必然的聯系。不管怎么說,這種集體性的回避和退卻已成事實,它畢竟在藝術人類學本身的問題鏈上留下了一個根本性的缺環,甚至可以說是藝術人類學學科發展理念滯后的一種表征。
富有意味的是,在哈徹出版《作為文化的藝術:藝術人類學導論》一書的第二年,亦即1986年,推出了一本頗具地震效應的、在西方人類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該書編者之一克利福德(J.Clifford)旗幟鮮明地為該書撰寫了題為“部分真理”(PartialTruths)的導言,在他看來,民族志的寫作至少受到語境、修辭、制度、文體、政治和歷史上的決定因素支配,因此,他稱民族志為虛構(fictions),“民族志的真理本質上是部分的真理——受約束的(committed)、不完全的(incomplete)真理”④。由于該書的論題并未有意識地正面應對藝術人類學的“部分真理”問題,而編者也坦承該書的人類學偏見使它忽視了對攝影、電影、表演理論、紀錄片藝術、非虛構小說等藝術文本的關注⑤,再加上以上所述的藝術真理問題在西方藝術人類學學科發展中的總體處境,所以,我們確乎有理由認為,藝術的真理問題(哪怕是所謂的“部分真理”問題)對藝術人類學學科來說還是一個新鮮的疑難話題。這樣,盡管在《寫文化》出版十多年后問世的《寫文化之后》一書的編者判定《寫文化》已逐漸被看作是一部“有幾分像人類學思想上的分水嶺”⑥那樣的書,但就藝術真理問題而言,這條分水嶺實質上并沒有清晰地綿延到西方藝術人類學的田園之中。
關于藝術的真理問題,我在199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會成立之際所撰的《藝術人類學與知識重構》一文中曾把該學科的一個根本追求定位成“重新追問藝術真理的學術知識生產運動”,隨后的一些文章或演講又進一步強調這樣一門立足于人類學的立場和方法、從藝術的角度研究人的學科是一種新式的藝術人類學,它不僅僅是關于“原始藝術”的,“不僅僅是關于‘藝術’的,也不僅僅是關于‘藝術’的感性學或某種新的知識論,而且還是一種人類學立場上的藝術真理論”⑦。本文擬針對上文所闡述的問題情境,對我所主張的“完全的藝術真理觀”這一藝術人類學的核心理念作一番嘗試性的闡述。
二
事實上,我們一旦把藝術真理問題引入藝術人類學的議事日程,首先就會真切地體會到類似于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所表述的那種復雜心情和態度取向:“一方面,各種哲學相繼出現,相互矛盾,相互詆毀,使真理看上去是變化的,在這種情況下,哲學史是懷疑主義的課程;另一方面,我們向往一種真理,精神之間的一致即使不是其標準,至少也是其標志?!雹嗖贿^,如此鮮明的態度取向并不能直接拿來給克利福德所標舉的“部分真理”說作出屬性判斷。因為這一民族志寫作的理念確乎在很大的程度上注意到了文化敘述的真理(thetruthsofculturalaccounts)所遭逢的語言、修辭、權力和歷史諸方面帶來的不確定性或偶然性,這對文化敘述的真理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無疑是一種尊重,一種張揚,因而我們也確乎不能說這種“部分真理”說只是在簡單地修讀“懷疑主義的課程”;但克利福德同時又聲稱:“至少在文化研究中,我們不再會認識到完整的真理,或者哪怕是宣稱接近它”⑨,這顯然是急劇地朝著極端的文化相對主義甚或懷疑主義的方向挪步,并終將稀釋和失落“部分真理”說原本所具有的那份反思和鞭策的意義。
由此,我們不難推想,如果藝術人類學家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人類藝術現象和藝術史的時候,無意把藝術人類學與藝術真理問題勾連起來,無意警惕和克服極端的相對主義或懷疑主義的理論迷霧,無心打造甚或自動放棄種種尋求藝術真理的武器或可能性,轉而簡單地移植或運用迄今仍被許多西方人類學家所信奉的、隨時有可能走得太遠的“部分真理”說,那么,藝術人類學研究工作的意義本身很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其實,在這一關鍵點上,克利福德本人的一番交待恰恰成了某種有力的印證:“我在這篇‘導言’中一直極力主張的那種不完全性(partiality)總是預先假定了一個地方性歷史的困境”⑩,并聲稱自己的這種歷史主義觀念應大量地歸功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遜,但在各種“地方敘事”(localnarratives)和它們的替代物亦即“主導敘事”(masternarrative)之間并沒有接受后者。在我看來,這里所假定的這種“地方性歷史的困境”同時也是他的“部分真理”說所要面臨的困境,而其內在的迷障作用,在某種程度上與格爾茲(CliffordGeertz)所倡導的“地方性知識”(localknowledge)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是在邏輯上預設了非“地方性知識”或非“地方性歷史”的存在,而它們事實上指的是西方知識或西方歷史;二是在這種非“地方性知識”或非“地方性歷史”中,依然隱含地指稱存在著優先于非西方世界的普遍性和自主性的價值。(11)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部分真理”說背后所潛藏著的寓意微妙、具有悖論意味的理論指向。
這樣,在藝術人類學的核心理念的定位、設計和選擇上,我們與其在那種“部分真理”說的萬花筒里端詳藝術真理的種種局部的、變幻莫測的容貌,還不如明智地選擇有望在“一”與“多”之間、在完全性與不完全性之間進行平等貫通和整合的一種完全的藝術真理觀。
那么,圍繞新式藝術人類學的這一核心理念,又有哪些基本理念在支撐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把研究范圍推及全景式的人類藝術來達成藝術真理的完全性。以往的藝術人類學主要研究無文字社會的藝術,以及文明社會里的民間藝術或少數民族的藝術傳統。新式的藝術人類學盡可能地把自身的研究范圍推及全景式的人類藝術,把世界上所有民族和所有文化系統內的藝術作為自己的合法的關注對象。如果還是繼續像從前那樣主要研究無文字社會的藝術,而此類社會的很多藝術形態都已經消失,而且有些還在隨時隨刻地消失,那么,這個學科可以研究的東西事實上是走向萎縮的,因此,只有在最大的時間性和空間性上逼近人類藝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才有望在各種或大或小的藝術世界中追索到完全的藝術真理的訊息,而因藝術人類學研究的對象總有其實在性和情境約定性,所以,在藝術真理的敘述或書寫上即便需要某種“想象”或“虛構”的詩學,需要融入一些打破情境約定才能順利敘述或書寫的情境非約定性因素,但它們本身并不能改變藝術真理在總體指向上的確定性、一致性和完全性。
2.在“作為文化的藝術”這一藝術觀念總譜中努力尋求藝術真理的完全性。以往的藝術人類學已經有一個變化,注意力開始從“美的藝術”(finearts)轉向“作為文化的藝術”,考察藝術與文化之間的聯系,并進一步形成了幾個主要的相關觀念:一個是把藝術視作“文化的表現”,一個是“作為文化系統的藝術”,另一個是“作為技術系統的藝術”。這和原先美學里所面對的那個“藝術”概念相比,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實質性的差別。對此,哈徹的體會頗有代表性。由于在實際的現代用法中,“藝術”一詞不再限于雕塑和繪畫,其界定的范圍非常廣泛,并且包括紡織品、人體繪畫、機遇劇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因此她感到,過去那些狹隘的定義就像它們從前所做的那樣雖然并不限制跨文化的觀點,但是,當我們試圖從跨文化上來使用“藝術”觀念時,還是有許多問題,尤其是因為在西方文化傳統內有許多藝術定義,并且只有某種非常寬泛的一致意見。因此,“在工業文明中,當藝術概念在媒介和內容方面被放寬到異乎尋常的程度時,至少含蓄地表明藝術概念的用途、功能和意義已經被縮小了,而藝術與它的(文化)語境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少。這正是那種被當作純粹為了審美靜觀、為藝術而藝術、純粹藝術、稱為‘藝術’之物的無用之必要性的藝術概念。它對跨文化研究來說不是一個很有用的概念,即使有人相信有如此純粹的動機存在”。(12)基于這樣的認識,哈徹就把“藝術”的成分解析為純粹審美(purelyesthetic)、技能或技術(craftsmanship)、意義(meaning)這樣三個層面。而蓋爾在20世紀90年代試圖從“作為技術系統的藝術”(artasatechnicalsystem)這樣的藝術人類學觀念上來考察包括原始藝術和現代藝術在內的各種藝術的魅力技術(thetechnologyofenchantment),(13)顯然又是一種有效的推進。
諸如此類的藝術觀念群及其相應的研究方式或學術轉向,說明藝術人類學已不再把“美的藝術”作為一個終極性的考察目標,而是在“作為文化的藝術”這個觀念總譜的鞭策下,勘探人類藝術形態和觀念上的復雜群落,注重發掘藝術與某種具體的文化表現、文化行為和文化技術之間的普遍聯系。雖然這里也難免還是有一些藝術概念上的預設,有一些猜想性的成分,但藝術人類學研究努力把這些預設和成分融入一個個情境性的解析過程之中,通過這種解析過程的展開,不斷地反思、檢驗和調整自身的藝術觀念,讓它們經受舊石器時代以來人類各個時期、各個區域和各個族群的藝術所構成的事實大熔爐的考量,從而全方位地解析出人類藝術的真理性因子,在最充分的特殊性、最高的普遍性上提煉藝術真理的話語,于是,藝術人類學在藝術觀念和藝術真理的話語問題上的種種“作為”式的語句和表述,也就有望經受最大限度的、最完全的合法性洗禮。當然,這種集群式解析的過程性演歷,既要有與解析對象之間充分的情境關聯,以期掌握充分的事實判據,又不排斥解析主體與解析對象之間復雜的情境性互動,建構情境性表達關系的空間,從而在藝術觀念和藝術真理的復雜認知和書寫的歷史過程性中通過不斷地揚棄不確定性和不完全性來達成藝術真理的完全性。
3.在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反思性地、有限度地運用那種強調空間性和地域性特征的地方性知識,轉而強調非西方藝術的種種樣式、形態、意識、觀念和價值與西方藝術至少處在理論上完全平等和合法的境地,中國藝術、日本藝術和印度藝術等,都不只是具有某種“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經驗和地方性價值的東西,確切地說,它們各自都是某種情境性的藝術,它們在認知自身的藝術經驗、表達自身的藝術真理或本民族的人生真理的歷史過程中,均有各自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上的情境約定、情境內涵,因而和西方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具有西方藝術所無法替代的知識性價值和真理性內容。由于無意把它們置入那種依然隱性地帶有西方知識至上和西方價值優先意味的“地方性知識”的陰影中自我降格,因而隨著新式的藝術人類學研究的不斷推展,歷代的東方藝術和世界上各種小型社會的藝術都將有望被視作一個個在藝術的真理性內容上具有足夠的自主性的世界,而不只是流于西方人類學田野調查和民族志書寫的一個個帶有被壓迫意味的對象。于是,這樣一些獨特的藝術世界就有可能被賦予自呈自現、自我決斷的機理,從而在一定的現實性上和西方藝術世界之間形成一種互為他者、雙向乃至多向制導的全景式機制,讓藝術真理的完全性問題在不斷多維化和細密化的他者之間的互動、對話、交流甚或交變中得以開顯。也就是說,各種藝術世界的自主、自恰和價值地位上的平等,必將在現實性上強化藝術真理的完全性程度。
4.以往的藝術人類學研究偏重于對藝術作品的靜態描述,而忽視對藝術家的行為以及行為過程的動態解釋,換句話講就是對藝術的研究總是習慣于針對藝術品本身,而制作、觀看藝術品的人在研究視野中往往是缺席的。新式的藝術人類學研究除了繼續重視藝術品的解析之外,也關注人類藝術活動當中的藝術行為和人的在場(包括藝術家的在場)這些環節,力圖對各種文化情境條件下從事藝術制作、藝術生產和進行藝術交往的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行為等整體流程進行情境性的探究,以期在具體的藝術生產、藝術交往或藝術消費的完整格局中來全面地考察人類在藝術需要、藝術創造和藝術交往上的真理訴求。
三
此外,提倡一種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式的藝術人類學,注重藝術人類學的實驗性寫作,也是新式藝術人類學的基本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它是從側重于研究者的角度對藝術人類學學科品格等主體性風貌的一個規約,但無疑也是尋求完全的藝術真理觀的一個重要中介。英國人類學家奈杰爾·拉波特和喬安娜·奧弗林在2000年出版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一書中解釋“科學的人類學”時引述說,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對人類學也許是有益的”,由于人類學是“社會科學中最人文主義的學科,人文學中最科學的學科”,所以人們應該意識到“關于知識與真理的本質的模糊性,這將使人類學‘更像它自己’”。(14)這么說來,作為一門立足于人類學的立場和方法、從藝術的角度研究人的學科,當“藝術”人類學把追尋完全的藝術真理觀作為自身發展的核心理念時,似乎更有理由以真理的“模糊性”為由讓它“更像它自己”,這顯然是一種無奈的甚或推卸責任、有辱使命的學科發展論調。格爾茲在晚年曾經發出一個警示:“所有的人文科學都是混雜的、變化無常的和不明晰的,但文化人類學濫用了這種特權”。(15)試想,要是新式的藝術人類學又開始用新的方式濫用這種特權,那么,它在尋求人類藝術真理的路途上必將踏上不歸之路。實際上,我們注重藝術人類學的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和實驗性寫作,正是基于戰略性和戰術性的雙重考量,一方面,希望藝術人類學不再只是流于藝術知識的重新淘洗這一層面,而是以真理為念,有更高層面的人文追求,全景式地解析過去、現在和未來各民族民間藝術中所折射出來的種種生存理解、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懷,巡視每個時代的藝術在超越個體有限性、尋求精神無限性上的種種努力,傾聽種種鮮活的、富于人生真理意味的信息,而不是用靜態的方式、獵奇的方式看藝術,用一時一地、一族一國、一維一相的方式看藝術;另一方面,又希望以學科自身所秉持的那種富有深度和效力的反思性和實驗性,來持久應對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可能隨時會遭遇的藝術知識和藝術真理的模糊性,憑借實驗與反思的力度、深度和效度來不斷地揚棄這種模糊性,以免讓這種模糊性、不確定性和不完全性成為隨意性甚或否定完全性的借口。一句話,藝術人類學的實驗性寫作不是目的,而是過程,最完全的實驗性和反思性,意味著最完全的藝術真理觀的最終達成。
記得約翰·諾里斯說過,“每個人在歷史上都有只屬于他自己的一刻”。對新式的藝術人類學理論和實踐來說,但愿每一個決意追問人類藝術真理問題的人也都有這樣的一刻。如果可以把人類藝術的真理比作天使的話,那么,我們希望并相信這樣的天使從來未曾離開過,但更希望探索藝術真理的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奮力勞作讓這位神奇的天使顯出完全的面容,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折斷了她的翅膀。
摘要:藝術的價值系統具有多元性,包括審美價值、歷史價值、認識價值、娛樂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藝術的價值系統又具有動態發展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價值主體也有所側重。透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以及溱潼會船節等藝術活動,折射出的是藝術的經濟價值及工具價值在當代社會被過度強化的現狀,反映了藝術價值體系在當今中國社會的變遷。
關鍵詞:藝術價值 審美價值 經濟價值
一、引 言
藝術是人類文化系統中一種特殊的構成因素,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承擔著傳播思想、文化觀念以及豐富情感生活的功能。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并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藝術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藝術品既包含了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蘊藏著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是一種有價值的精神產品。對于藝術價值的追問,向來是美學史中的主流話題之一,近幾年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涌起,人們對藝術的價值問題尤為關注,成為文藝理論界談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因而當前從理論上深入探討藝術價值及其結構問題極為適時而必要。
二、藝術的價值系統具有多元性
研究藝術價值,首先需要界定的是“價值”這一概念。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深刻而簡潔地揭示了價值本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這表明“價值”不是一個實體范疇,而是一個關系范疇。價值所顯示的是人類一種普遍的基本關系,是一種存在于主客體關系中的,以主體評價為主導的對象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在主體與窖體的交互作用中,客體所具有的功能、特性及意義對于主體需要的適應與滿足”。藝術作為人類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指向人類主體活動的全部對象、集各種活動的功用于一身、融人類各種基本活動方式為一體、適應與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從而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構成了一個具有多元性的價值系統――藝術的價值系統。
根據藝術的功能、特性及其對主體不同需要的滿足,藝術的價值系統大致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價值
審美價值是構成藝術價值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價值類型,是構成藝術之為藝術的真正本體。藝術在具體、生動、形象的“美的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中,蘊含著高尚的精神內涵和真摯的情感,集中體現出人類的審美意識,凝聚和物化了人類對自然界與社會的審美關系,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而能夠集中地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2.歷史價值
藝術作品記錄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狀況和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精神求索,以及對它所處的時代產生的推動作用,這些特質構成了藝術作品的歷史價值。
3.認識價值
藝術是一面真實、生動、形象地反映自然、社會與人類的鏡子,是一定時代和社會的縮影,通過藝術鑒賞活動,人們可以深刻地認識社會、時代、人生,洞悉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還可以認識自我,認識整個生命過程,從而滿足人類對其生存環境一自然與社會―一及自身的全面認識的需要。
4.娛樂價值
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可以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得以宣泄,同時也可以使消極、麻木的心態得以“鼓動”、枯竭的心力得以“補充”和“滋養”,從而保持人們心理上的平衡,獲得心曠神怡、其樂無比的身心愉悅。
5.經濟價值(含收藏、投資價值)
藝術不是一個經濟事實,也非功利的制作,藝術較之經濟,沒有強烈的利益目的。然而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尤其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藝術品逐漸成為流通的商品,或商品化的藝術品,藝術生產和藝術品無法擺脫經濟價值影響。藝術在某種意義上也要體現自己的實際效用,作為創造者謀求生活資料的手段。
6.社會價值
藝術誕生于人類的需要,也發展于人類的需要,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藝術必然要和人類諸多的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絕對獨立的“惟藝術”是不存在的。其社會價值又分為。
7.道德倫理價值
通過對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容及深刻的倫理道德評價的藝術品的欣賞,人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上的啟迪、情感上的共鳴,陶冶、發展、完善人性,提高自己的倫理道德標準,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8.工具價值
藝術的某種功能可以服務于某種外在的目的,即對于藝術之外的某個目標、目的或者功能而言有利用價值。
9.交流價值
藝術可以溝通人們之間的思想情感,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系,達到思想感情的融合、統一,從而滿足人類社會鞏固自己的完整性這樣一種需要。
10.信息傳播價值
藝術是傳播各種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們可以通過藝術欣賞這條渠道,獲得大量的重要信息。
三、現代社會藝術的主要價值
藝術永遠以現實為自己存在的基礎。而現實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們改造現實的方式、手段必然隨之不斷地發展、變化。人類的需要也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而涌現出新的傾向。同時,藝術本身(無論是其內容還是創作手段、表現方法等等)也是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的。因此,藝術的價值系統不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動態發展性,即藝術價值系統絕對不是一個僵死不變的“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藝術活動及產品的改造、變形,對自然及人類社會產生的意義、作用發生變化,其價值主體也有所側重。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于某些社會因素的影響,藝術的價值體系會出現暫時的混亂,甚至會一時誤入歧途。
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經歷著社會與文化轉型的巨變。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文化思潮的風起云涌、社會消費系統的逐步強大,商品意識廣泛滲透文化的各個領域。藝術由高高在上的精神產品下降為普通商品,精神性追求被置換成了商品化生產。為了遷就商品的供求邏輯,藝術產品不斷變換著形式以滿足一些群體無休止的消費欲望。在這樣的形勢下,藝術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工具價值被極大地強化,偏離了其精神性的價值本體。
其中,經濟價值的強化在中國的藝術市場上反映尤為突出。在國際市場和金融全球化的帶動下,新一輪的投資和交易模式及資本流動引發了藝術市場的巨大變化。短短的幾年中,金融操作模式的引入、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交易大盤的巨大增量等直接引發了藝術市場從一個收藏性市場向投機性市場轉變,而一些其他不定變量也開始滲入其中,導致藝術品的經濟負載功能大增。“不到6年的時間里,中國書畫和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先后領銜上演了個兩個波段的漲跌大戲,其曲線起伏之大、區間時間之短、信心值前后的起落堪稱跌宕起伏、動人心魄,幾個零的增減游戲仿佛就是瞬間的事情?!泵鎸@一狀況。人們難免陷入迷惘與困惑:藝術品的市場價格是否由其藝術價值決定?藝術品 的經濟價值是否等同于藝術價值?
要消除這類困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價值與價格的區別,價格始終在變化,價值則相對恒定。藝術品的市場價格與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有關,但并不代表藝術價值。價格是在交易中動態形成的,反映了一定時期和一定區域中的交易系統對藝術品價值一種貨幣化的共識。藝術品一旦流通起來,就具有了商品性,成為特殊的有流通性的商品,只具有符號的意義而不再具有審美的價值,其市場價格就會取決于許多非藝術的因素,如藝術品的流行性、藝術家的名氣、制作費用、其他藝術品門類的競爭,而這些都是動態變化值,必然導致價格認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價格圍繞價值所進行的虛實波動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
藝術是精神產品,也是精神消費品。但這幾年藝術市場的問題就在于把藝術只當成了物質產品。由于投機與炒作的介入,藝術被不斷地商業化、物質化。許多投機家判斷藝術水平高低的標準是價格,對他們而言,藝術品和股票一樣,買入只是為了倒手獲利,“炒”出更高價格。藝術品的交易過程被人為地縮短。展覽和評論本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判斷過程,也是一個選擇、過濾的過程,倘若沒有這個過程,得出的價值就難以牢靠。然而現實中許多拍賣行直接找藝術家訂貨,藝術品直接就進入拍賣行,沒有經受過任何價值檢驗,無法對藏家負責。而拍賣時按平方尺估算價格,這也是物質的觀念,是外行人造出來的可悲之舉。
投機主導的市場過熱,反過來又影響了藝術家的價值導向。如果通過作品能夠看到藝術家的目的和動機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其藝術價值可想而知。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專為“國際”量身定做出口的“外貿產品”,或隨意玩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如四大發明、周易八卦、風水算命、京劇臉譜等,或忙碌于對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的表層轉述與藝術形式的重復試驗,既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體驗,又缺乏對當代生活與文化問題的感悟與思考,難以造就有內涵、有本土優勢的原創作品。暴利的誘惑。使一些藝術家遠離甚至脫離了藝術追求,虛浮、投機、庸俗、欺詐的作品開始泛濫,成為一堆堆“昂貴”的垃圾。
全球金融危機給一度喧囂、浮躁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帶來了沉寂,也給中國藝術的良性發展帶來了契機。在對藝術的認識中,拍賣的導向作用暫時減弱,對藝術價值的判斷逐漸向理性回歸。人們開始意識到:藝術市場不是藝術,藝術品價格不是藝術價值。價格畢竟是短期的、暫時的運作,就長久來說,藝術價格總是圍繞藝術價值的。歷史的長河如大浪淘沙,磨滅不了的,是任何時空下都熠熠生輝的那些杰出作品的藝術價值。
此外,與藝術的經濟價值被片面夸大相一致,在現代社會中,藝術的工具價值被日益強化。以江蘇姜堰的溱潼會船節為例,該會船節歷史悠久,由南宋相沿至今,歷經千年而不衰,有“天下第一會船”美譽。每年清明翌日,溱潼、興泰、俞垛、華港、淤溪、橋頭及興化周莊、茅山、江都吳堡、東臺溱東等鄉鎮會船聚集溱潼東觀祭祀孤墳野鬼,隨后有大型賽船及會船活動,集競技、表演、送頭篙、唱戲、酒會、廟會等民俗文化于一身,場面壯觀,充滿水鄉風情。90年代后當地政府逐步介入,使會船節由一個民間自發的民俗活動發展為“文化大盛會”、“民情民俗博覽會”。近年來,隨著姜堰經濟的發展,溱潼會船節成為姜堰招商引資的經貿大集會。當地有關部門與媒體深度合作,從“炒會船”轉向“炒旅游”;隨著旅游業的興旺,又從“引游客”向“引資本”轉變?!耙源瑫选钡臅?,讓姜堰賺得了人氣,還賺來了“財氣”。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雙贏”,但對這種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本身而言,許多原生態的因素正在被異化、破壞,其原始的生命張力正在消失,有淪為民俗表演之虞。
四、總 結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與溱潼會船節一樣,許多藝術形態不可避免地面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其藝術價值中的經濟價值與工具價值被過度強化,而偏離了藝術價值的本體――審美價值,忽略了其他影響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價值。因此,當前應對藝術的價值體系作認真反思,使藝術的價值取向回歸理性。
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藝術專業委員會和浙江東陽世界貿易城聯合舉辦的“中國木雕創作大獎賽”于10月26日落下帷幕。
此前,由《雕塑》雜志社社長范偉民、《美術報》社副社長高照、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等專業人士領銜的評審團從來自全國各地的1593件作品中評出了65個獎項。其中浙江的俞田、鄭劍夫、鄭寶根、葉高華、鄭松強、鄭忠南、黃小明、王向東、姚正華、吳初偉,福建的黃文壽,葉前榮,四川的李先海,河北的徐艷豐,廣東的李得濃等15位作者榮獲金獎;樓浩彬等20位作者得了銀獎;周楊等30位作者被評為銅獎。此次大賽中的獲獎作品無論在技巧、構思、風格都較以往有較大突破,對傳統題材的深化、創新有了新的面貌。對于現代題材的表現也能夠融入傳統雕刻的精華,使得東陽木雕的藝術水準有了空前的提高。大賽聯結了全國木雕藝術從業者,加強了彼此間的專業交流,無形當中促進了國內木雕行業整體水平的發展。
據了解,在“十一五”規劃中,東陽市委提出了“商貿新市”的發展戰略,同時著力建設文化大市,積極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的發展策略。作為東陽市重點工程之一的世界貿易城在稅收、工商、產權等方面都獲得了政府最大限度的優惠。世貿城開業前,就有16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0多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入駐其中。這也吸引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藝術專業委員會從杭州遷往東陽,并落戶世貿城。東陽正悄然成為中國木雕藝術的核心。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笨梢灶A見,東陽將借這大好契機,吸引帶動更多的藝術家到此創作、交流、展示,并借助商貿渠道,向世界范圍輻射,擴大東陽木雕的影響力。
[摘要]外化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重要范疇,決定了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效果。為了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需要根據學界已有論述,科學概括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的相關理論。當前,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不盡人意,切實反映出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過程中存在著實際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探尋有效路徑對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重大。
[關鍵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魯總司令”的文藝隊伍對革命事業的成功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當下,同樣需要“魯總司令”的文藝隊伍。藝術類大學生作為“魯總司令”隊伍最強大的后備軍,必須擔當起其它專業學生無法取代的歷史重任。在此歷史和時代使命的召喚下,藝術類院校的教育者必須思考以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來武裝藝術類大學生的頭腦,并引導他們的行為。2012年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明確提出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以及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的三個“倡導”為藝術院校的教育者指明了方向。經過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思考,成員們認為藝術類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應兼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忠黨愛國、敬業為民、崇德尚藝”是其基本內容。在明確內容任務后,如何培育和踐行成為了關鍵。內化和外化作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一對范疇,對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具有根本指導意義,其中內化是前提和基礎,外化是目的和落腳點。關于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主要指教育者將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輸入大學生個體的思想意識,使其形成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情感、信念和意志,在此不做詳細分析。本文將重點圍繞“外化”范疇,探討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踐行的一系列問題。
一、關于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理論的科學闡釋
外化(Externalization)就智力發展而言是指“從內部的智力方面的動作向外部的以運用實物的方式體現出來的動作的轉化”。①據此,把外化理解為人的智力由內部到外部,由精神到物質的動作的轉化。由此看出,外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重要范疇,具有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基礎。第一,唯物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論的基本依據。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意識第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物質世界的產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因此,必須要正確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堅持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識,克服其錯誤意識。第二,辯證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論的過程依據。辯證法告訴我們,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其內在根據是矛盾。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而言,將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識轉化為外在的行為實踐也是一個矛盾發展的過程,應充分認識此過程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道路的曲折的,需要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錯誤觀念。第三,認識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論的認識依據。認識論的基本規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致無窮。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以實踐為目的,是從認識到實踐、知和行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過程。第四,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原理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提供了社會依據?!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這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闡述,也啟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成功依賴于社會活動,需要在一切社會關系尋求正能量,以促使受教育者完成相應的思想政治品德實踐。
藝術類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充分運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外化范疇,結合這兩點,對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外化作了科學界定,是指在核心價值觀教育者的幫助和促進下,讓藝術類大學生把已經認定的“忠黨愛國、敬業為民、崇德尚藝”等內容經過一系列心理活動轉化為行為,在反復實踐中養成行為習慣,并用這些行為習慣來指導和明確既定核心價值觀內容的過程。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外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自我性、人本性、曲折性、實踐性、開放性和復雜性。自我性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外化在于學生的自我教育;人本性也即以人為本,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外化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尊嚴、價值、需要、權利;曲折性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外化需要學生不斷解決已有認識和現實的矛盾,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實踐性強調核心價值觀外化的目的和落腳點是人的踐行,需要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決定性作用。當然,人的社會性也決定了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開放性和復雜性,需要核心價值觀教育者給予高度重視,做到不斷創新方法,塑造良好環境。
二、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通過課題組的調研看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廣播宣傳,藝術類大學生基本上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有準確、全面的理性認知,即核心價值觀的內化效果基本達成。然而,在西方社會思潮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現實中也有很多藝術類大學生存在著急功近利、不誠信、不上進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入黨積極,但缺乏政治意識;注重個人感受,忽視集體利益;考試時通過旁門左道追求高分;“不求高分只求及格”的心態也有存在的土壤等等??偠灾?,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在外化過程中與既定軌跡出現了嚴重偏差,知行不一乃至于脫節問題嚴重,需要教育者探求成因。
(一)內因:學生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程度不夠
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對象,也是核心價值觀外化階段事實上的行為主體。整個外化過程需要藝術類大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接受核心價值觀內容基礎上自覺、自愿地去行動,并逐步將行動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在良好的行為習慣基礎上再次明確所接受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正確性,從而達成更高層次的認識。然而,學生個體千差萬別,他們的個性、智力、愛好、經歷各不相同,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自覺行動。研究表明,藝術類大學生更愿追求個性,我行我素,遵從已有的內心感知,包括一些不正確的感知。此外,也有一些藝術類大學生存在從眾心理,在該堅持正確觀點的關鍵時刻卻放棄自我,選擇從眾,被眾人行為所影響。
(二)外因: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本身的水平不夠
雖然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階段的主體是藝術類大學生,但是他們不是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在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的推動下完成自身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然而,現實中藝術院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還存在著教育者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備等問題,這些都阻礙著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知行合一”模式的實現。
第一,教育者的能力不足以滿足外化任務的需要。從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絕大多數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他們動機端正,善于從理論角度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但是,對于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獨特性,卻有很多教育者不能正確認識和消化,鮮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對藝術界的人物、事件、作品有深入細致地了解?,F有藝術知識儲備的不足導致教學時只能按照原有的認識去講解核心價值觀,在關鍵點的講解上牽強附會,不能通達學生的心靈。與此伴生的是“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不接地氣的語言表達方式,這些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去甚遠,也必然不能在外化階段有效影響學生的行為。
第二,制度的不完備不能保證外化任務的完成??陀^來講,絕大多數藝術高校都具有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然而,很多高校的現有制度不系統不完善,難以保證核心價值觀的順利外化,建立科學化、平等化、獎懲分明的制度迫在眉睫。讓制度引導并約束學生的行為,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才是核心價值觀外化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
三、實現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的有效路徑
通過學界已有的分析,可以對內化與外化作簡單界定。內化是解決“我要這么做”的問題,分為盲從、認同和信奉階段;外化是解決“我已經或者正在這么做”的問題,分為明確問題階段,選擇合適的行為方式和實踐或動的階段,養成并遵循相應行為習慣的階段。二者辯證統一,各有側重。在此基礎上,結合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相關理論,認為不僅要注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更要注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外化,因為外化過程是直接檢驗核心價值觀教育成效的試金石。
(一)發揮藝術類大學生的自覺能動性
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外化,是內化內容的進一步延伸,即藝術類大學生運用所得到的關于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識去指導自己的實踐,以逐步完成人類認識的最終目的――改造世界??梢?,在此過程中,藝術類大學生是主體。雖然不能否認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校內外環境對學生的實際影響,會使藝術類大學生主動改造世界的行為受阻,進而使其原有改造世界的美好設想出現殘缺。但是,只有藝術類大學生自身才是決定實踐成功乃至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這具有深刻的哲理基礎。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即能動作用。藝術類大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主動規劃學習和工作生涯,對自身的存在和發展的價值作出清晰的判斷。我國著名分析學家高清海教授認為:“沒有自我意識,也就不可能有自覺的創造性活動”。③這些都論證了藝術類大學生自我意識也即自覺能動性程度的高低,才是決定藝術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價值創造能力的決定性因素。為此,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至關重要。其中,加強自我修養,引導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肯定相結合是有效方法。
(二)開展多樣高效的藝術院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
實踐育人已是至理名言,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外化也離不開實踐活動。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外化,需要在實踐活動中體現“我已經或者正在這么做”,之后再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升華原有對核心價值觀內容的認識。當前,很多高校越來越注重實踐教學,大連藝術學院就是個例子。學院“樹立了藝術實踐教學是藝術教育根本內容的基本觀點,樹立了藝術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根本途徑的基本觀點,樹立了藝術實踐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根本要求的基本觀點”。④大連藝術學院當前開展的關于實踐教學的教育思想大討論,為大連藝術學院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指明了渠道,即實踐活動。當前,課題組主要成員作為大連藝術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積極探討核心價值觀在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目前,課堂內不僅有教育者的理論講授,更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種形式的“專業+課程”展示模式,允許學生用歌聲、舞姿、畫筆、語言、動漫、微電影等形式表達自己對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和踐行。課堂外,教育者也在用教育實踐基地、紅色旅游線路等多個途徑強化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此同時,在實踐活動要注重完善藝術院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尤其是其中的獎懲激勵制度、經費保障制度等。
(三)優化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的校內外環境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中每個個體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及發展都會受到客觀社會環境的制約。因此,要想使全體社會成員培育和踐行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觀,需要國家優化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外在環境。當前,我國正在積極實施“四個全面”戰略,這將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同時這也優化了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的校外環境。對藝術院校而言,要想提高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輸出的效果,還需要優化校內環境的建設,物質環境上追求“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藝術”,讓學生徜徉藝術的世界;精神環境上追求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將核心價值觀外化為自身的行動實踐和行為習慣。
(四)搭建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的全媒體網絡平臺
當下,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藝術類大學生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是運用網絡媒體的主體力量,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者必須善用網絡途徑。除傳統校園刊物外,校園主題網站、手機APP平臺應是教育者宣傳核心價值觀內容的重要渠道,也是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之外的必然選擇。首先,教育者可運用圖片、視頻等將國家宣傳的核心價值觀內容進行豐富地多樣化表達,介紹文藝界知名藝人的從藝表現,介紹其成功與內在行為習慣的必然關系,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理性認知。其次,借助朋輩群體采用樹立典型的方式形成從眾正效應。將部分學生在學習、為人處世等方面行為習慣的正案例借助全媒體平臺進行,讓學生知道“已經有人正在做什么”、“我也應該怎樣做”,形成內心向善的良性媒體推動力。再次,開展宣誓活動,引導學生個體在公眾面前做出承諾,之后運用媒體途徑,發揮監督機制的,以引導學生遵守誓言,在日復一日的行動中成為自己的必然習慣。同時,鼓勵學生之間開展點贊行為,以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外化形成正面引導力。
總之,外化是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歸宿和落腳點。作為藝術院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者,必須本著對國家和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在內化基礎上,繼續促成藝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外化階段的完成。只有如此,培養出的“魯總司令”隊伍的后備軍,才能在畢業踏入社會后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中堅力量,這將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綿延不絕的藝術動力。
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核心課程被認為是“藝術史”課,一定程度上被固化了,教學內容多集中于認知與評價繪畫作品與造型技藝,停留在傳統的“看圖說話”層面。雖然這種操作較為簡單,但是時間長了,學生認知便停滯不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藝術設計核心課程自身功效差之千里。
當前高職藝術類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實踐
1.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模式,以新視角審視藝術核心課程
宋朱熹認為,教書宗旨在意趣,否則不是快樂學習。傳統繪畫鑒賞、聯系和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生活沒有太大的聯系,心理感受疏遠,不產生情感共性。所以,整合當前潮流中的手工藝術、影視美術等融入高職美術核心課程程中,堅持即藝術的原則,營造情景,使學生體驗更豐富,以全新的美術視角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學生日常生活樂見的事物出發,讓學生以審美視角去欣賞。如從教室桌椅的顏色、功能等出發,以自然順序指導學生認識東西方家具的設計,以多種視角分析與思考。讓學生掌握藝術語言,形成藝術欣賞力,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此,學生可輕松觀察生活,以全新的視角欣賞藝術和生活的關聯,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
2.以新教學理念為引導,增加新教學內容,開挖美術核心課程重要價值
傳統思想認為美術即繪畫,“大美術”觀念引導下,破除了純藝術和實用藝術問的藩籬,更新了教學內容,融各種美學形式入課堂。美術作品本身體現的是個人思想與精神文化。各時代都具有典型的美學形式,在東方宗教教學和西方宗教建筑中,包含了哲學思想與思維方式,相比了解美術嘗試,意義重大。從真正意義上提升了學生藝術思想與修養,借助藝術作品尋找專業學科和社會發展問的聯系。如波普藝術與學生T恤圖案設計實踐融合,以認識各種美術作品的形式、試著以各媒介來展現,美術學習結合作品中的人文內涵,以人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當前高職藝術類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問題
1.高品質課程資源有限,課程開設規范性需進一步提升
教師在核心課程教學課程開設中存在隨意性。學校對教師開展的核心課程教學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開設核心課程僅僅吸引不滿足教學現狀的教師。即便課程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開設,授課教師因為身心疲乏,不得不停止。無法構建數量可觀的比較穩定的核心課程教師隊伍。一些核心課程的開設涉及教學內容過少,僅適合用在專題講座的開設上;課程教學不夠深入,教學質量不高。
2.學生選課要以興趣為中心
興趣即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高低決定了學習熱情的多少,但這種熱情出現時間短,各課程知識量有限,課程教學要在定性和量性的范圍內進行,只停留在描述和渲染層面,課程內容必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課程拓寬深度同時,知識性也在強化,這時學生的新奇感逐漸消退,不再具有興趣,學習熱情大為降低,嚴重時退出課程學習。因為害怕困難,多數學生逐漸對欣賞類課程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中像中外美術鑒賞、音樂欣賞等,但對和通識相關的課程反而興趣不高,如數序研究和電子商務等。由于不具備自我選擇及對自身負責能力,盲目選課,追求容易。
3.課程標準的制定需更加嚴格
核心課程考核缺少嚴格性,一些核心課程在課程目標設計及教學進度趕進上不夠明確,因為課程設置不多,教師刪除了一些教學內容,這就無法確保教學內容的完整性與豐富性。另外由于高職院校藝術類核心課程設置的課時不統一等原因,導致課程標準混亂,對其本身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效果。
當前高職藝術類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對策
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設立系統合理的課程流程。目的是為了提升核心課程在高職院校的地位及教學效果,培養穩定的核心課程教師隊伍,實現核心課程目標。
1.強化構建教師隊伍,提升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加大對教師的培訓。高職院校制定一些條理,闡明公共核心課程在學生中的重要性,讓教師更新理念,有效調整知識結構,不要隨便開課抑或僅根據自己的知識開設課程。在職院校內部和外部聘用核心課程教師,依照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工作,鼓勵高職稱教師與骨干教師開設核心課程。提倡同一門核心課程由幾位教師共同開設,形成競爭優勢。針對些學生喜愛及教學效果好的課程,縮短課程審核時間,盡快開課。此外,引入校外專家和技術人員授課,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強化輔導學生選課
加大對學生的選課輔導,利用教學計劃和排課等向學生全面系統地接受選課的內容,及時準確地各種信息,建立強大功能的信息網絡平臺,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心。
3.強化評估核心課程教學質量
對核心課程的評估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核心課程的質量評估可以從多方而展開。核心課程的過程也即是質量監控的過程。要獲得專家和學生的認可,學生選修人數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教師一定要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如果獲得了課程開設的機會,但教學效果不好,也不被學生認可。在授課教師看來,愿意選修這門課程也是一種壓力。學生網上評價教學效果是質量監控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專家和教學管理人員可以隨機聽取這門課的教學。聽課結束后將一些情況和相關教師進行及時溝通。如此便能發揮聽課的作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本文為陜西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研究成果
【摘 要】 語言素養與核心價值觀的共同提升,有助于藝術類大學生增強文化領悟力與傳播能力,改善就業難、表達弱的問題,為社會和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語言素養提升為切入點,探討了藝術類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及其途徑,以期實現個體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相統一,達到語言素養的自覺,為國家核心價值理念的國際化傳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關鍵詞】 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途徑
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口語、書面語交際素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掘語言素養的現實意義,將“說出來”的價值觀轉換為“做出來”的價值觀;搭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平臺”,引導大學校園文化,為藝術類大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現實途徑;實現個體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相統一,達到語言素養的自覺,實現“入耳、入腦、入心”。進一步認清培養文明交流互鑒人才的重要性,為國家核心價值理念的國際化傳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一、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現狀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要性
1、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現狀
當下藝術類大學生存在語言素養缺失的問題。通過本團隊調查和問卷收集的情況看(共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回收182份),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現狀主要有詞不達意(64人,占35.1%)、語用不規范(46人,25.3%)、缺乏溝通邏輯(46人,25.3%)、知識匱乏(18人,9.9%)等(如圖1)。同時,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的難度也引起了本研究的高度關注(如圖2),其中價值觀缺失(59人,32.4%)成為影響語言素養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關于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的缺失及其與價值觀之間關系的研究成為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內容。在研究這部分內容時,本團隊基于現實因素,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2、藝術類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要性
從藝術類大學生自身情況來看,藝術類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意識上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理想信念淡漠、價值取向功利化、社會責任感缺失、自我認知有偏差。
從社會情況來看,市場經濟對藝術類大學生帶來了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使其更容易混淆個人價值,產生利己觀念。網絡時代魚龍混雜的信息使得藝術類大學生難以客觀準確地甄別。隨著藝術類專業的擴招,人才的過剩,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加之學費昂貴,學習成本較大,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視,學生們也更加注重對專業學習的實效性,⒋罅康氖奔溆刖力花費在專業學習上,從而忽視了文化課程的學習,造成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
從國家層面,我國正處于思想文化多元、多變、交融、交鋒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大學生語言素養的缺失有礙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展示中國氣派。而對于具有創新、自信、年富力強的大學生來說如果不能提高語言素養,那么對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是巨大損失。
3、語言素養提升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語言素養包括四大要素:主體要素、主觀要素、核心要素、客觀要素。即言語交際活動的參與者、交際動機、主觀意圖、輔助手段、主觀環境和客觀環境等,都直接影響著一個人語言素養的培養及表現。語言素養的高低不僅反映在語言本身,也體現在知識的積累,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力,對價值是非曲直的鑒別。
語言素養對人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意識領域。要提高言語交際水平,作為主體要素的人,必須加強修養、積累知識、開闊眼界。語言素養對于人的知識儲備、語商程度都有一定要求。同時,語言素養關乎的不僅是人的全面發展,還關乎到社會與國家構建安全的語言文化環境。關鍵語言人才的培養將決定國家未來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踐行,決定“中國夢”的實現。
二、以提升語言素養為切入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及實施平臺建設
1、策略
(1)注重母語文化積累,消解藝術類大學生多元價值觀沖突。學好母語是對每一個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母語文化的積累是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實踐。通過與國學社合作,開展“國學伴我行”的教育活動,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語言交際中,母語文化的豐厚對于傳播母語本身的人文素養價值內涵有深刻意義。當前,世界意識領域空前活躍,面對他國強勢的價值輸入,加強母語文化積累,能夠有效抵制多元價值觀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提高語用能力,營造認同核心價值觀的輿論空間。在正式的交際場合中書面表達獨特而又文化內涵深厚,在人際交流中語言運用的技巧作用更為突出。由黨務中心在黨員、團員的黨課、團課培訓中強化語言素養的重要性。尤其在黨團日活動中,組織大家優先開展相關語言類活動。語言素養本身又蘊含著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書面語言與口語運用在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長過程的大學生開展并深化拓展個性化教育,有助于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形成良好的氛圍,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水平上的提升
(3)誦讀人文經典作品,突出文化育人功能。藝術類大學生之所以不善表達,是因為大腦中存儲的信息量太少,因此藝術類大學生要提升語言素質就必須廣泛閱讀文化經典,包括人文學科,還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中所積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協會與校圖書館合作開展讀書月活動,鼓勵藝術類大學生走進圖書館參閱經典書刊。通過閱讀不僅可以增加文化知識,培養思維能力,還可以學習語言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透過文字的表相深入到思想的內核去攝取其中豐富的精神養分,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理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滲透。形成語言素養的同時理解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4)提升邏輯思維表達,發揮藝術類大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特點較為被動,做事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從學習實際來看,提高藝術類大學生表達意識,培養心理素質能夠從主體意識上使其掌握口語的基本要求、態勢語言應用的基本要求、邏輯的基本知識等。通過與辯論隊、校廣播臺、電視臺合作,鼓勵藝術類同學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思維的不斷沖擊碰撞中,提高語言邏輯表達能力。通過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具備主動表達解決某些問題的意識。將語言素養主動性實現的思想融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繼而為藝術類大學生主體實踐意識提供思想引領。
(5)重視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訓練課程,加固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課堂。對于大學生而言,無論是日常學習、社會交際還是面試求職,良好的表達能力均不可或缺。作為擁有豐富教育資源的高校,應該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更加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課程,例如:普通話語言、口語表達藝術、溝通理論與技巧等,為健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實踐課堂。
2、實施平臺建設――成立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協會
協會管理由大學生語言交流中心――指導老師――學生工作處及其下設的秘書部、組織部、宣傳部、實踐部構成(如圖三),負責協會的日常事務與基本運作。旨在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協會定期舉行的相關活動及指導老師的專業培訓為藝術類大學生在語言素養提升上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法,在與其他校內平臺實踐互動中理解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深入實踐當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語言素養。
三、擬解決問題
1、調查分析語言素養缺失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問題
研究團隊發現,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對核心價值觀不感興趣,語言素養的缺失更使其不能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普遍認為核心價值觀與藝術類大學生心理距離、現實距離很遠,往往用“假大空”形容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印象。同時藝術類大學生科學文化修養不足,在專業學習同文化教育不對等的情況下,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教育也與專業的相比中顯現實踐力弱化問題。這就突出了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的阻力環境。也是核心價值觀落實不到位的根源之一。
通過研究團隊前期問卷調查、文獻研究及走訪接觸,結果顯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程度較高,主要集中在人際溝通存在障礙、口語表達模糊不清、書面寫作能力匱乏。這些具化的問題又影響到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求職就業。
2、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的關鍵問題
解決語言素養脫離專業學習的問題就要注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青年學生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綜合運用,增強語言素養教育的滲透性。我國不妨參照美國的做法,把語言素養教育滲透于歷史、社會、文學、思想政治課、藝術等顯性課程中滲透于校園文化與設施、校園與校外活動、管理、服務等隱性課程中,同樣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也不要僅僅依靠學校專門開設的思想政治課的灌輸來達到青年學生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這樣,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性增強的同時,其有效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本課題通過實踐調研法對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現狀進行了策略分析,以期為藝術專業大學生專業素質與語言素養找到平衡點。
研究團隊將成立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協會,把提升語言素養落實到藝術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運用調查法及觀察法,通過前期組織機制完善、以網絡宣傳為首,開展語言文化與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平臺推廣,組織藝術類大學生在平臺展示與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的藝術作品,協會給予參與者專業指導老師的建設性提議,使參與的同學能更好的同受眾描述自己的作品,無形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更在作品創作中領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中期協會還將舉行各類交流活動,緊密聯系校內豐富的學生組織平臺,在社團聯誼中為藝術類大學生提供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語言素養,也為項目后期施行搭建長期有效的研究陣地。
3、語言素養提升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階段性成果與長期可持續發展
研究團隊將以五大策略作為項目研究階段的主要內容,以藝術類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實驗法、實證研究法為研究方法,通過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協會平臺的搭建、協會與學校各學生組織的合作,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提供更多實踐平臺,以期取得階段性的提高。中期調查問卷發放后,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階段性問題,不斷更新策略,幫助策略科學化、系統化。通過后期調查問卷發放促使平臺運營更完善、提升策略更為科學、踐行價值觀的方法更榫呋。平臺組織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也為項目后期長遠性發展提供了有效機制;不斷跟蹤完善研究策略,為項目的長遠性實施提供了合理方法。
摘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藝術院校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好開展是藝術類高校比較普遍的問題。如何做好云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認為要深入研究和思考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從而推進云南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導向。
關鍵詞:云南 高校 藝術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根據黨的十八精神指出: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高度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重要意義和戰略要求時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生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藝術類大學生當然也不例外。眾所周知,藝術類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做,尤其面對國際國內形勢多變,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態,同時云南地處邊疆,邊境線較長,地方高校中少數民族眾多,比較易受民族虛無主義主義思想的影響。這些都對云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嚴峻的挑戰。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搞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藝術教育,努力提高藝術院校的辦學質量,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加強藝術院校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何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準確把握云南藝術類學生的特點,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培養出一大批既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又具備扎實專業技能的優秀學生,這對于我們實現藝術類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確保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有力的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穩步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本文以云南藝術學院(以下簡稱云藝)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為例,對抓住新時期云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征,在云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些初步探討。
一、云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
近年來,云藝針對全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進行了分層調查。調查方式為問卷、座談、個別訪談相結合,調查內容涉及學習、思想、心理、就業、培養目標、民族習慣、宗教信仰、人際關系等方面。并著重整理了學生思想狀況方面的調查數據,總的來說,與普通大學生一樣,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總體上來說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但由于藝術院校大學生成長過程以及專業學習的特殊性、社會交往的局限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也表現出自身鮮明的特點:
(一)文化基礎薄弱
藝術類學生從小就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專業學習上,專業學習興趣濃厚,重視專業輕視文化公共課。再加上高考本身對藝術類學生文化成績要求較低,讓學生形成“只要高考文化過線就行”的認識誤區,各類文化課的學習時間被專業課取代,造成藝術類學生基礎文化課學習的缺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薄弱,人文修養不夠,知識面狹窄,文化基礎較差。
(二)自我意識較強
藝術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強調支持學生發展和張揚個性,容易使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習慣和行為方式,自我意識強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藝術類學生喜歡標新立異,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表現欲強烈,缺乏集體觀念和全局意識,崇尚自由散漫,時間觀念淡薄,組織紀律性較差。
(三)政治素質薄弱
藝術類學生思想活躍,但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藝術類大學生思想解放,活躍前衛,善于接受新的觀念和信息,但缺乏政治崆椋很少關心政治理論、意識形態和國家時事。在學習上,對以提高政治覺悟和思想素質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敷衍應付。政治觀念淡漠,再加上因本身擅長于形象直觀感性思維,部分學生看問題存在主觀片面性甚至極端性。
(四)價值觀念迷茫
市場經濟日益發展,西方思潮迅速涌入,網絡日益發達,網絡生活已經成為藝術院校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網絡的虛擬和不可控性,良莠不齊的信息直接進入學生的頭腦中,不良信息極易對藝術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產成負面影響。部分學生在處理學習和其他活動中,過于強調自我;與人交往功利化、庸俗化傾向明顯,在生活中對社會關注不夠,促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沖突與迷茫,弱化道德意識。
(五)競爭意識強烈
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藝術類學生更傾向于追求張揚的個性,從小參與各類比賽,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從吃穿住行到專業學習都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同時,在相對狹窄而又競爭激烈的藝術圈里,藝術院校學生更能體會到競爭的殘酷,因此他們對自己所從事專業學習較自覺,但也擴展到生活的各方面,導致集體觀念更加淡化。
二、新時期云南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
(一)云南高校藝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任何物質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它物質所持有的共性。事物能夠之所以區別于與其他事物,是由于其自身它的特點存在,“特點”指事物內在、外在的獨特的地方。事物不只一個特點,一般都有多個特點。云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由多個特點構成的,有些是我們自身獨有的,有些是普遍存在,但在云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現得更加突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性
藝術院校是為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而建立的,而云南高校大學生中少數民族眾多,又地處邊疆,境外敵對勢力鼓吹的民族虛無主義思潮在邊疆蔓延。這就要求云南高校在對藝術大學生培養中要把講政治放在重要地位,客觀而言,這就決定了云南高校藝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點是政治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中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同時,要服從、服務于少數民族、民族地區這一特點,落實中央政策,增強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這一基礎上,對云南高校藝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政治性但是不能“泛政治化”。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成才,政治性培養也是為了學生成才的需要,是學生素質提升的需要。但也不能事事都政治化,要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
2.導向性
我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一個多民族大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普遍落后。云南又地處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眾多,相較東部沿海普遍落后。云南高校培養藝術人才,是出于推動少數民族、民族地區藝術發展的需要,所培養的藝術人才,應該服從和服務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所以云南高校在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3.時代性
藝術大學生普遍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社會發展,教育模式要與時俱進,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特點量身定制教育方案,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進各類學生能夠全面發展。要適應新形勢,不斷創新教育方式,對大膽的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革新,重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向溝通式轉變,從而達到高等教育的要求。
4.針對性
云南高校藝術大學生是各民族學生熱愛藝術的知識青年群體,由于民族不同、發展需求不同、心理訴求不同等諸多不同,就要求我們因材施教,有針對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針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學生開展教育工作;要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條件學生開展教育工作;要針對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開展教育工作;要針對不同心理特征學生開展工作。
5.綜合性
綜合性特點主要體現為:要綜合運用多種理論知識。要綜合協調各方面力量,需要黨政工團以及學校、家庭、社會協調配合,形成合力。要綜合利用各種教育途徑和方式。如采取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的活動有機結合,政治理論學習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相結合等。不僅僅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還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滲透到學校的課堂、活動、環境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云南高校加強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措施
地方高校擔負著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歷史重任,“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構筑青年的精神家園,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和諧、全面發展,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是時代的要求。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進課堂、進教材、進網絡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構筑大學生的精神支柱,關鍵在加強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我們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擔負著對藝術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艱巨任務,要在高校開展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三進”是最重要的途徑與渠道。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進網絡;使教育入耳入腦。我們在進行教育時不僅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還要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滲透在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以及生活中。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通過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貫穿品德修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建設融入育人全過程,體現在教育教學各環節。特別是利用藝術院校學生學習的專業的特殊性,積極開展形式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如舉行主題鮮明的書法繪畫作品展、話劇、歌舞表演等,借助此類課外活動、教學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藝術類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其參與其中的熱情,寓教于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融入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親和力以及說服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藝術院校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同時,藝術院校教師要充分發揮藝術教育陣地,審視自己的價值取向,提升自已的價值追求,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行為世范,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和諧、寬松的教育交流氛圍,用良好的師德風范影響學生。使學生自覺、自主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代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代表著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價值追求。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載體。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陶情養性、健康人格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高校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同時承擔著育人與承擔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高校校園文化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對藝術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化是滋生藝術的土壤,文化的傾向性可以通過藝術表現出來”。藝術院校要適應新形勢下培養“德藝雙馨”的專門藝術人才需要,就必須推進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凝聚作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打造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
藝術院校的學生形象思維力強,只有牢牢抓住藝術大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所在,結合其專業特點,通過通俗易懂的 、寓教于樂的、豐富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通過學生易于接受的社團活動、歌舞表演、戲劇小品、征文比賽、演講、辯論賽等載體,發揮校園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用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影響人、鼓舞人、感染人。同時,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的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培養其優秀的道德品質。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主旋律通過系列活動形式,潛移默化的融入到青年學生的血液里,提升學生對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含什么熱蕁⑹裁詞鍬砜慫賈饕謇礪鄣牧⒊?、观点@^而達到相信、信仰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社會主義信念,內化于廣大師生之心,外化于師生之行。
(三)在社會實踐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重在建設,貴在實踐,著重在突出實踐性,提高實效性上下功夫。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促進藝術大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借助藝術類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良好機會,讓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社會、服務人民,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開展形式多樣的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以“活動”為紐帶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通過組織大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到孤兒院、敬老院開展教育等系列活動來深化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這些教育實踐活動給大學生帶來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對學生心靈產生的震撼也是最大的。使他們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把“愛國愛黨,立身做人;勤學善思,立志成才;歷練本領,立業為民”的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其理想和信念,讓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真正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切入點,引導藝術院校學生從自身、從小事做起,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廣泛參與“三下鄉”、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從事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清楚的了解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大力推進藝術院校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志愿者服務計劃,建立社會實踐教學和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四)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平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成為大學生開闊視野、擴大交往、更新知識的重要渠道,它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心理發展等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除了采用傳統載體外,還要分利用現代各種載體,不斷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平臺。網絡的廣泛運用,為宣傳和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曾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必須積極開發運用網絡載體,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陣地建設,大力支持各類“紅色網站”的建設和發展,建立完善“我愛中國”、“民族魂”、“共筑中國夢”等類似的主題教育網站。同時,建立網上論壇,為師生就普遍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提供便利的平臺,使“紅色網站”成為廣大學生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此外,充分利用飛信、微信等在藝術類大學生中普及的主要交流與溝通載體,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手機互動平臺,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云南又具有多民族的特點,云南的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應繼承和發揚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加強自身業務知識學習和培訓,增強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思考和研究,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構建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積極探索更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做好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者介:姜南,文學碩士,云南藝術學院黨委宣傳部宣傳教育科科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2016年江蘇省高中化學優質課比賽中“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的課堂設計,體現了“思路創新”和“價值創新”,對其從化學課程標準視角進行反思和點評,詮釋了化學學科的教育價值:讓學生掌握化學基本知識,完善和升級認知結構;實現化學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開發學生智能;體會化學知識的美、神奇與力量,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負。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育價值;教育目標
2016年10月江蘇省高中化學優質課評選在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舉行,本次比賽的目的在于及時總結和交流我省高中化學教師課程實施的經驗,深入推進我省高中化學教學改革,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中學化學教師的專業發展。筆者代表常州市參加高一組比賽,參賽的課題是蘇教版《化學1》(必修)的“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構,體現“思路創新”和“價值創新”,綻放了將教育目標、學科思維、教學與評價的整體協同培養的滿園春色,得到評委和聽課老師的好評,獲得江蘇省一等獎。
一、教材分析
(一)內容分析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化學1》(必修)專題2第二單元,主要學習鈉的性質與應用。要求學生能說出鈉的主要物理性質;認識鈉的還原性,并會書寫鈉分別與水、氧氣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通過專題1“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和專題2第一單元“基本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及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氯”的學習認知,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金屬化學性質的延伸和發展,為前面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補充感性認識材料,也體現氧化還原反應對元素化合物學習的指導作用;又可以為學習元素周期表的知識和《化學2》(必修)及選修部分相關的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學校層面上,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是一所四星級高中,學生的基礎比較扎實;在心理層面上,處于高一學段的學生對化學實驗、化學現象興趣濃厚,有較強的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識;從能力層面上,高一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實驗探究的基本程序,初步具備了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較好的思考與質疑、交流與合作的學習習慣;從知識層面上看,通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和金屬活動性順序的一般知識。進入高一,又學習了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和基本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谝陨戏治觯瑢W生具備了將鈉單質的金屬活潑性與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結合起來的邏輯能力,從而初步形成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的觀點。通過聯想本單元從海水中得到的典型非金屬元素氯氣性質的學習,拓展到典型的金屬元素鈉的學習,感悟氧化還原本質,深化整體學習法和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的化學學科思想。
(三)教學目標
(1)掌握鈉的物理性質,認識鈉的活潑性,學會書寫鈉分別與水和氧氣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能從宏觀和微觀的視角分析解決問題,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3)能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能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4)了解科學探究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和假設、設計方案、實施實驗、獲取證據、分析解釋和建構模型、形成結論及交流評價等核心要素。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學科思想和方法。
二、教學思路
本課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科學精神、責任自覺”的價值追求為情感主線,根據情境的發展設置問題,問題緊緊相扣,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贊賞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以學生的認知需求為邏輯主線:發現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再次發現新問題―演示實驗―解決問題。通過主線融合、傳遞思想給學生展示完整的風景,讓他們浸潤其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過程(見表1)
四、教學反思
(一)給學生以沃土 提升文化自覺
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提升文化自覺,培育“生長”的活土。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之一就是知識變成了不可移動的重物。本課以西漢劉安所著《淮南萬畢術》中的一句話“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投影PPT(如圖1),即鐵與硫酸銅溶液這個學生熟悉的反應導入,引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認知沖突,將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過程的邏輯線索貫穿起來,形成知識的內在結構,建立知識的廣泛聯系,讓金屬活動順序知識在多樣化的運用中活起來,提升了知識的“生長”性。
(二)給學生以思想 實現知行合一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也是學生思想的來源。本節課通過一系列探究實驗拋出5個問題:①你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什么?②猜想為什么會產生如上現象呢?③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④以上實驗體現了鈉的哪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⑤鈉參與的反應,都屬于什么反應類型?顯示出鈉有很強的什么性質?怎樣解釋?這些問題層層剖開了鈉的知識結構,通過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僅讓學生建構了鈉的知識地圖,還讓學生體悟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如圖2),學會了在提出科學問題時,能說出提出問題的依據;在解決問題時,能借助觀察、假設、實驗、驗證等途徑來獲取證據;在得出結論階段,能根據客觀的實驗事實和結果,基于證據進行推理,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使學生從表層學習走向了深層學習,實現從“知”的分析到“行”的解Q。
(三)給學生以力量 綻放滿園春色
元素化合物知識零碎,如何讓零碎的知識系統化?如何讓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又學會方法,豐富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讓學生從膚淺走向深刻,從知識傳遞走向主動發現?本節課通過三個環節探究鈉的性質、感悟鈉的用途、理解鈉的保存,透徹演繹了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保存等之間的關系,板書并投影金屬鈉的知識學習思維導圖(如圖3),將價值教育[3]與知識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教育藝術的核心價值是春色滿園,學生可以有學術觀點的對立,也可以是思想認識的分歧,如何在反復的實踐中培養基于證據推理形成結論的能力是化學學科思想的精髓。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引領學生思考,尊重春色滿園,更要給他們力量,讓他們有思考的才能。
揚州大學吳星教授認為:本節課對學生“十分有用”,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形成了學科知識體系。上課教師“非?;顫姟保宫F了基本素養,展示了教學“回歸課堂本真,回歸學科本真”的教學理念。如何從微觀上提高以“發現”為導向的問題素養,培育“發現”智慧,讓學生有機融入思考、發現、生長、遷移和遞升等多種元素,是化學學科的科學價值;如何從宏觀上通過哲學教育引領學生的本真追求,從想學走向會學、堅持學,是化學學科的人文價值。
摘 要 藝術院校大學生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藝術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之需,也是時展的需要。本文針對藝術院校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藝術類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必要因素,提出結合藝術類學生專業特長、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理論學習,多途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志愿服務發展思路。
關鍵詞 藝術院校 志愿服務 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大W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率,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他們,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發揚志愿者精神,對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深刻的教育和引導意義。而在藝術類院校,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的主體是藝術類大學生。他們思想活躍,但缺乏深度;他們想象豐富、創新能力強,也接受過較高的專業技能培訓,但政治意識相對薄弱,忽視自身文化思想修養的提升。在參與志愿者服務過程中往往顯現出比較明顯的情緒化、個性化、自由化特點。因此,藝術院校在開展志愿者服務時應秉承著奉獻、友愛、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動指南,將自己的個性和專業融入志愿者服務工作當中,促進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持續發展。
1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志愿服務活動的必要因素
1.1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志愿服務精神
志愿者隊伍不斷增大,志愿服務精神也不斷增強。志愿服務精神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踐行到實際中。不斷增強創新能力,打造有創意的志愿服務活動。志愿精神既是不斷完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也是不斷努力、不斷創新以此激發廣大人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旗幟。
1.2 志愿服務活動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吸引力感染力
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激起廣大人群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度與感知度,提高廣大人群的價值觀與社會觀念。志愿服務活動連接著生活與學習,擴大廣大人群的交際范圍,令廣大人群深深體會到志愿精神的魅力。同樣志愿服務活動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 藝術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現狀分析
對于藝術院校大學生來說,專業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藝術素質,這種藝術素質在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具有特有的優勢。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別具一格,有著與其他高校不一樣的特色體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2.1 志愿者服務的認知
志愿者服務在中國的發展屬于新興事業,發展的時間也不長,社會各界的人對于志愿者服務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是一項以自覺自愿奉獻個人的精力、時間、智慧的行為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為弱勢群體等提供服務及支持的行為,而通過對志愿者認知的調查,會有一部分同學將志愿服務理解成為慈善,有的同學會把志愿服務理解為像雷鋒一樣做好事。這種認知的偏差在藝術院校里還是非常普遍的,藝術院校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開展一般以學校統一組織,有很強的任務性,目的性、功利性,使得學生丟失了志愿者服務無私的慷慨的特質,使得志愿服務精神得不到更好的發展與普及,這些問題對于志愿服務在藝術院校的發展有非常大的阻礙作用。
2.2 志愿服務管理機制
在西方國家,志愿服務組織具有獨立的機構和地位,能發揮獨特的作用。但是我們中國,志愿服務往往依附于國內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也往往由學校團委組織開展,自上而下地執行,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任務性。
藝術院校里對于志愿服務沒有獨立的管理機構和部門,在團委的領導下,從一定意義上影響了志愿服務的發展,行政化的組織和志愿服務是相違背的,很多參與者是在組織的影響下參與,但是自身是不認同的。而且大學生們做著相差無幾的志愿活動,干的數量和質量如何都不影響結果,他們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志愿者證書。這勢必造成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逐漸消減,會扼殺志愿服務的精神,打擊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熱情。
2.3 志愿者個人素質
藝術類大學生對于志愿活動還是積極參加的,然而當大學生志愿者看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的時候,他們總會會產生焦躁的心理,不想參加專業技能不強的志愿服務活動,而在問及在參加志愿活動時間長短時,多數學生并不能堅持下來。
不論是提供服務、宣傳社會、一切活動開展的成功大多都取決于志愿服務能力和溝通能力,而藝術類大學生對弱勢群體的了解有限,經常出現不善于溝通交流,不能很快的融入志愿服務團隊中,甚至于為人處事都有問題,在志愿服務的主動性上過于欠缺,影響志愿服務活動質量。
3 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藝術類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有效途徑
3.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藝術院校大學生志愿者活動
藝術院校大學生一定要把握好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活動方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下,對于傳統志愿服務活動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對志愿者的活優嘌狄約襖礪堊習,加強學生們關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來創新藝術院校志愿者活動內容。運用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志愿服務新方向,不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志愿服務精神相結合。使廣大青年對志愿者隊伍有正確的認識,讓他們自愿主動地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著全社會的思想潮流,規范著全社會的道德和信念。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及活動具有引領和導向的作用。
3.2 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活動管理機制
為了有效促進藝術類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需要完善志愿服務活動管理體系。
在培訓機制方面,可以建立院校志愿服務組織、各院系志愿服務分隊等統一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服務質量,亦可根據志愿者的專業、技能、愛好等特長,進行志愿服務內容的區分,完善志愿服務的各個方面。在志愿服務培訓之后,可讓志愿者結組討論這次活動的優缺點,寫下各自的心得與活動總結,從而完善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
在獎勵機制方面,堅持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相互配合的原則,通過制訂“志愿者星級評選制度”、“志愿者工作考核辦法”等,建立“優秀志愿者”、“杰出志愿者”等評選表彰制度,而不是單一的志愿者證。亦可把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團員推優體系,表彰先進、推動后進,以此來提高藝術院校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的服務積極性和創造性。
3.3 加強學習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時,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善志愿服務活動新內容
目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差異,還未能完全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因此我國高校大學生志愿工作領導者要加強學習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時,開拓思想、勇于創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領導志愿者開展志愿活動,將志愿服務活動結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特長創新基本活動內容。把藝術類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引向免費設計改造衣物、舉行公益畫室、關注老人群體、學齡前兒童課余藝術生活等新形式。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在參與志愿者行業中應完善自我修養,同時學校應健全培養體系,在活動中完善保障和激勵制度,堅持高校志愿者以大學生為主,確保志愿者活動的行動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滲入奉獻、友愛的志愿精神,引起藝術類大學生志愿者的高度重視,積極投身志愿服務行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從而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志愿活動具有文化價值。
3.4 精心組織,完善藝術院校大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中所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藝術類大學生對生活有著追求和熱愛,對公益活動有著積極性與熱情,是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主力軍。例舉本校,對有藝術追求、藝術欣賞的在校學生,學院的“公益畫室”免費進行繪畫教學、工藝制作、設計指導、軟件教學等培訓,進一步拓展到對學校內外學齡前兒童培訓、小學藝術培訓、社區服務、暑假社會實踐義務支教、扶貧。學院以傳承、創新的理念,把學院堅持多年的公益活動進行凝練與提升,探索建立具有藝術學院特色的“以師生志愿者為活動主體,以志愿服務為宗旨,與專業實踐相結合,學校重視、學院助推、自我管理”的公益模式,讓“藝路隨行”引領志愿服務新面貌,以志愿服務為基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從而推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這體現出并且要求我們將志愿服務活動的范圍遍及到各個社會階層,志愿服務活動緊密聯系實際情況,把志愿精神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4 結語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要時刻領會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理論層面為基礎,引領思想、精神、實踐各個層面的科學觀念。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學習,使廣大青年學生對志愿者服務有正確的認識,對提高青年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思想覺悟的培養有極大的引領作用。藝術院校青年學開展志愿者活動中生應以專業特長為抓手,社會志愿服務為載體,大力組織團員青年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下基層等實踐活動,推動志愿者活動品牌化、制度化和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