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10:22:56
序論:在您撰寫初一語文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初一作為小學與初中的過渡階段,可稱得上學生學習的“瓶頸”,尤其是農村初中教學條件相對落后,學生的基礎差,怎樣進行教學才能完成國家課程的語文任務。通過教學實踐,認為既要因地制宜地借鑒課改經驗,又要充分發揮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優勢。
關鍵詞:語文;教學初探;興趣
本次課改的開路先鋒主要是城鎮學校,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我們農村中小學,無疑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但畢竟城鄉懸殊,初中一年級又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階段,作為國家規定的語文課怎樣教學才能貫徹課改精神,達到教學目的呢?
一、學生的現狀
1.生活方面
從家庭來說,80%是留守家庭,監護人監管不力;從學校來說,教學設施相對落后;從社會來說,打牌賭博隨處可見,初一學生難擋誘惑。家庭、學校、社會沒有對學生的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
2.知識方面
僅從朗讀情況看,一個班中有20%左右的學生根本讀不通文章,能流利朗讀的只有30%左右。課外知識也非常缺乏,60%以上的學生沒有任何課外書籍。
3.學習態度
抽樣調查,60%的學生不知讀書為什么,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不自覺,不主動,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學校,教師不布置作業,80%的學生無事可做。
二、讓初一學生順利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
1.走進心靈,激發興趣
農村中學的教學環境、設施比農村小學要“氣派”一些,文化氣息濃厚一些,學生普遍滿懷憧憬之情,充滿好奇之心,打量著陌生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適時地發揮語文的教學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本身的言談舉止尤其起著關鍵作用:親切自然的教態,美觀大方的衣著,含蓄幽默的語言……要努力營造一種美的藝術氛圍,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直觀感受中受到
美的感染。
2.強調基礎,積累字詞
“沒有樹木,何來森林”。初中語文課文,篇幅動輒兩三千字,稚氣未脫的初一學生對這樣的文章只能望洋興嘆,無從下手,怎樣突破這個“瓶頸”?還是應該從字詞入手。如能做到詞意知曉,那么句子理解起來自然不難,讀懂全篇文章也就快了。很難想象,一個連句子都讀不通的學生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3.補充背景,利于理解
任何文章或作品的孕育都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語文教學中,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水平就越高。背景知識從何而來?一是依靠教科書中的提示和注解;二是依靠學生查找資料;三是依靠老師的補充和
介紹。
4.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娮x的重要。不同的學生應區別對待,讀通、讀流利、讀背誦因人而異,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不斷得到發展與提高,使學生憑借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體會到豐富的思想感情。
5.聯系生活,不分內外
“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眲壬倪@一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所以對語文的教學,既要加強課內與課外的聯系,同時還要加強學科間的融合。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令人陶醉的美景無處不在……農村的學生主要缺少對美的發現和感悟,只要使語文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其語文能力自然會逐漸形成并提高。
總之,對于農村初一學生來說,語文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依然有效,不能全盤拋棄。課改經驗值得借鑒,但要因地制宜,始終圍繞教學任務和目標施教,這樣學生才會有所收獲。
摘 要:在我國當前義務教育語文教學中,中、小學之間教學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致使很多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無法適應初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導致其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減退。對初一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好銜接工作,讓學生實現從小學到初中的平穩過渡做簡單的探討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初一語文;教學;銜接
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知識較少,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難度不大,然而從初一開始,語文課程的難度就有了較大的提升。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初一年級的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做好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銜接工作。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與小學語文相比,中學語文教材無論是在知識量還是難度方面都有著不小的提升,這就要求學生應該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由于學生剛剛進入初中,其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著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師應該有步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課程學習方法。比如基礎知識的掌握方法、文段閱讀的方法、知識的歸納整理方法、學習效率的提高方法等。在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這些學習方法來進行自學,發揮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教師負責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這樣就能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得到提升,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激活思維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禁止訓練和指導,激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在課堂上設計具有一定的思辨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積極地參加討論。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中,就可以針對文章第二段設計這樣的問題:文中對百草園景色的描寫是按照什么季節順序進行的?描寫夏天百草園中的動物時,作者通過哪些動詞來描寫動物的形態?本段前后兩次寫到了桑葚,是兒童什么樣的性格特點的體現?通過這樣的問題,來進行學生思維的激活和引導。
2.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傳授,教師應該從新生的第一節語文課開始,就進行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書寫的習慣、養成使用字典的習慣、養成隨時積累知識的習慣等,學生如果能夠快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更快地適應節奏較快、內容較多的初中語文課程的學習。
3.增強學生自信心
初一新生面對的是新的環境、教師和教材,因此需要時間來適應。在初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放慢教學過程,適當地降低要求,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成功中增強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產生持之以恒的學習動力。在課堂中,教師應該使用盡量簡單的教學用語,避免教學語言的深奧艱澀。
4.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生動活潑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舉行課堂競賽、排演課本劇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對課文進行了解,把握課文的主旨,而且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初一年級的語文教學,既應該緊扣教材,實現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又應該面對教學實際,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只有認真做好初一語文的過渡和銜接,才能為學生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龍江中學)
[摘 要]初一語文教學如何讓學生抓住文章中心,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捕捉“文眼”,只要讓學生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索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
[關鍵詞]語文;文眼;改革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到課文中去找最能體現課文中心思想的字眼,這個字眼我們通常把它叫做“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指那些能夠集中體現文章主旨,顯示文章脈胳的重要詞句,它好比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拔难邸笔钦n文精髓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聚焦。 “文眼”往往與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是一致的。但“文眼”又不能與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畫等號。“文眼”可以是文章中的詞語,也可以是文章的重點句子,它比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更集中,更簡練,它是文章的“閃光點”,是文章的精髓。
一、捕捉“文眼”,具有三個作用
1.捕捉了“文眼”,就能把握文章的樞紐
課文《荔枝蜜》一文中,通篇是緊扣蜜蜂來寫的。文章一開始寫作者楊朔“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喝了荔枝蜜,就“想去看看一向太喜歡的蜜蜂”,后來,了解到“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最后,作者發出感嘆:“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而且自己作夢也變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反復強調“蜜蜂”,并以“蜜蜂”為線索貫穿全文,是為了揭示勞動人民(蜜蜂的象征)“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的這個“文眼”??梢?,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樞紐。
2.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究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
課文《鄧稼先》一文的“文眼”是“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作者在簡介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后,贊美了鄧稼先為偉大祖國“兩彈一星”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印證了“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我們隨著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感悟到鄧稼先這位不平凡的科學家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
3.捕捉了“文眼”,有助于理情文章的脈胳,搞清文章內在的聯系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課文標題就是“文眼”,道出了“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內在聯系。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質樸、歡樂的心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捕捉“文眼”,掌握五種方法
1.從文章題目本身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或主張。這種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的題目,就是這篇文章的“文眼”。如課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篇說明文,其題目就是本文的主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達了作者對革命先烈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課文中三次提到同志親筆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對突出中心思想起到了烘托作用。
2.“文眼”在文章篇首的起始句
不少文章,尤其是一些演繹法寫的議論文,在文章一開頭關就提出自己的主張,這個簡明、精確的主張,就是該文的“文眼”。例如,吳晗先生寫的議論文《談骨氣》,文章第一句話就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文章以此主張為內容來展開,這第一句話就是文章的“文眼”。
3.從貫穿全文的字句或線索去找“文眼”
前面已經提到的散文《荔枝蜜》,是通過蜜蜂這一線索,寫蜜蜂不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出最甜的生活,揭示出勞動人民也是“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這一“文眼”。又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則通過“說和做”這一線索貫穿全文,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
4.在文章末尾點題處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尤其是那些歸納法寫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經過反復論證說明后,在文章末尾提出。這種文章最后的結束句,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例如,《驛路梨花》一文,寫了哈尼族姑娘梨花為首的一群人,學雷鋒,做好事,不留名。文章在最后用宋朝詩人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作結,升華主題,這句詩就是“文眼”。古詩詞中有許多以最后結句點題的,稱之為“畫龍點睛”之句,這就是該詩的“文眼”或又叫“詩眼”。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結句“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該詩的“文眼”,它揭示了戍邊士兵的孤獨凄涼的生活境遇。
5.在中心論點或結論中去找“文眼”
“文眼”既然是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的具體體現,那么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當然是“文眼”了。例如《紀念白求恩》《談骨氣》《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等,文章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眼”。
【摘 要】語文課程資源豐富多樣的形態賦予了語文課堂以極大的可能性。本文從語文課程資源中的電影資源出發,以對比、鋪墊、細節描寫為例,概述了筆者怎樣利用電影手法與寫作技巧相通的因素,引導學生在看電影的興趣中學語文、用語文,從而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真正的統一。
【關鍵詞】電影資源;寫作技巧;對比;鋪墊;細節描寫
電影和文學天然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是一種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繪畫等多種藝術成分的獨立的藝術樣式。同時,電影又是語文課程資源的一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一節強調“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因此,通過電影資源的利用促進語文教學的生長,是一條既符合學生興趣,又促進其語文學習的道路。
文學和電影都是表現生活的媒介方式,而與文學相比,電影則更加直觀地再現生活。在調動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參與性方面,電影先天擁有比文學更大的優勢,因此無論從文學、藝術的角度,還是在學科知識上,都會對語文教學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更為形象性的、形式相對活潑的表達,便于化難為易,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
本文將就“怎樣從電影手法中學習寫作技巧的表達”這一問題,簡要闡述筆者的課堂教學實踐。
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主要有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等方法,敘事方式主要有對比、襯托、懸念、伏筆、照應、巧合、突轉等方法。筆者選擇了中學生常用和常見的幾個,在課堂上進行了從感知電影手法到學習寫作技巧的實踐。
【對比】
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從而得出結論的手法叫對比,也叫對照。
這一手法在電影中則是“表現蒙太奇”中的“對比蒙太奇”,它是指通過鏡頭之間在內容上或鏡頭語言上的強烈對比,產生相互強調,相互沖突的作用,以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或強化所表現的內容、情緒和思緒。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最后,杰瑪在節目現場打求助電話時,現場外拉提卡激動欣喜,現場內杰瑪鎮定與感動平行剪輯融合。不同的地點,相同的時間,遙望著美好愛情。觀眾也能感受到手機兩端主人公的激涌心情,同一時間,杰瑪的哥哥舍利姆將自己埋在滿是錢紙的浴缸中,準備與黑頭目同歸于盡的畫面,與這對戀人的幸福相擁場景交叉剪輯。光明與黑暗相互轉換,緊張與感動并存,令人感嘆、動容。
電影畫面的直觀呈現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兩種截然不同情境的感官沖突下,理解對比手法運用之于藝術效果的提升。
之后,筆者又為學生舉了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臧克家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等例子;還通過該學期教學內容――《紫藤蘿瀑布》來對這一表現手法進行了具體解讀:我望著眼前繁茂的紫藤蘿花,回想起十年前紫藤蘿凋零的畫面,將這兩幅圖景進行對比,從而凸顯眼前之景的美麗,同時也表現出從那個萬物生長停滯的年代走過后作者內心的輕松與欣喜。
無論在電影,還是文學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都在原作品基礎上產生了類似于戲劇張力的效果。因此,學生可以從中產生明確的認識:在寫作需要表現緊張的情節之類富有張力的文學情景時,對比手法的運用無疑是上好的選擇。
【細節描寫】
抓住生活中的細小或微小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刻畫,無論人物、景物還是場面描寫都可在細微之處盡顯神采。
對人物動作、神態、外貌、語言、心理的細節描寫向來是文章分析的重點,通過這些細節,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鮮明,人物感染力增強,整篇文章也顯得更有靈魂性。而電影中的細節往往具有視覺的放大作用,以一個特寫鏡頭或是某組連續鏡頭中的一個點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讓觀眾在深刻的印象中慢慢品味。
我建議學生回憶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電影中,有著怎樣的特寫鏡頭的處理,從而體會細節的作用,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去感受細節的魅力。
學生提出了電影《海上鋼琴師》里的細節,在1900和爵士樂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比拼琴技時,那根被琴弦點燃的香煙特寫,宣告著其主人公精湛的琴技;而當1900講述他不愿意離開船的理由――“我所恐懼的,不是所見的,而是所不見的”,特寫鏡頭定焦在他的眼睛上,他在凝望遠方,眼神中充滿了迷惑和茫然。1900對于岸上世界的恐懼與向往,在此刻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彰顯。
因此,細節與人物的個性,甚至命運息息相關,能夠使人于平凡中見驚奇。對照電影呈現的形象感突出的細節,學生領會到了文學作品中細節描寫的作用,人物的一個眼神、一段對話,甚至一個語氣詞都可以成為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
人教版魯迅的《風箏》一文便是極好的細節描寫借鑒范文。在課文學習時學生僅僅了解到某一部分運用了哪一方面的描寫方法,然而在對細節描寫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再回頭看這篇文章,學生才從魯迅創作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寫作技巧,重新品味文中的“我”“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無可把握的悲哀”等心理描寫的準確、深刻;“我”折斷小兄弟風箏時,將我與小兄弟的神態、動作相對比的細節描寫的細膩、生動等等。學生始為文中的精彩細節發出深深的贊嘆,并在周記中無一例外地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方法。
電影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在獲得了最基本的認知之后,又引導我們更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從而達到對文本的理解、對寫作技巧的運用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利用電影與文學共有的表現方式,借助對電影的解讀,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寫作技巧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各種表達技巧,來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今年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初一的語文教學工作。幾個月來我在被學生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同時也積累了一點點語文教學的經驗。接下來我就談一下自己的一些淺見。
我校初一的新生大都來自農村,在小學階段他們的語文基礎參差不齊。優秀的學生基本能做到出口成章,差生則是大字不識幾個,一般的學生則是問題多多。拼音掌握不住,錯別字比比皆是,作文味同嚼蠟??傊@個初一的學生讓我開了眼界。我不知道教育界的同人是不是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如果是,那么接下來我的一點做法或許會對你有些許幫助。
1.夯實基礎,側重抓語言積累
面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我在平時教學中特別關注對語文學習基礎的夯實工作。學生拼音不會,我就每次把課后字詞的拼音寫到黑板上,讓學生抄寫下來。并且每次聽寫生字,我都特意提問幾個拼音。這樣日積月累,學生漸漸也就掌握了原來不會的拼音
語言積累,不僅指詞語的積累,也包括古詩文和現代詩文的積累背誦還有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的積累。積累題近年在中考語文試題中,占到一定的比重。為此我每天都讓學生背誦一定的內容,從詩歌到名言警句,從現代文經典段落到文言文經典篇目。我不僅要求他們背誦,還要求他們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雖然一開始他們用的不好甚至根本是亂用一氣。但是只要用了我就表揚他們,用的不好的我就給他們改。
初一新生背東西是簡單的,但是要他們寫正確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經過幾次考試,我發現學生古詩默寫這類題目錯的特別多。為此我每次都是讓組長檢查完背誦之后,都讓他們逐字檢查書寫是否準確,對于班內那些錯別字大王我則要親自來檢查。經過這樣一段時間后學生的錯字明顯減少了!
2.“開疆拓土”,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語言運用的考查,范圍涉及很廣,包括語音、漢字、語法、修辭、課外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我們的學生在面對這些題目時往往是無話可說或亂說一氣。為了幫助同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考題,我認真上好每一次口語交際課,并經常與同學們交流一些與語文相關的時事,讓他們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我鼓勵學生去讀一些不同門類的課外書,期待他們能從書中開闊視野獲取真知!
3.正本清源,提升閱讀素養
語文教學說到底還是要看學生讀了多少?,F在的孩子電視電腦看的多,書看的卻很少!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專業的閱讀是不二法則。在閱讀上我特別注重貼近學生的實際。
選擇閱讀材料時,我主要選取相對淺顯易懂,趣味性強的作品。開學2個月以來我們讀了《三國演義》《一千零一夜》《愛的教育》《水滸傳》等四部作品。
學生不僅每天都有自己的閱讀任務,還要完成每天的讀書筆記,對閱讀中的精彩段落驚醒摘抄,并完成自己100字的讀書心得。我想閱讀的效果不是今天就會顯現的,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學生一定會從閱讀中得到收獲!
4.進行有效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中考作文,是占有分值最高的一道主觀性試題,由于教學中方法不當,閱卷中隨意性傾向明顯,導致我們對作文訓練重視程度不夠,也影響了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區里組織的一次報告中有位資深作文指導教師的報告喚醒了我對作文的重視。這學期我特別注意對初一學生的寫作指導。我不僅搜集一些作文指導的材料,更注重對學生實踐的指導。每次作文課前我都結合自己將要講的內容寫好下水文,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方法還對方法的運用有了直觀的認識。經過四五次習作,學生已經學會了開篇結尾的技巧,層次劃分也大都掌握,很多學生已經開始注意到自己作文中的修辭運用。與開學時那些流水賬、半截文相比,學生的進步還是很明顯的。第一步,作業或測試中出現的錯誤及時訂正糾錯,同常規的糾錯方法。第二步,每個同學都準備一個“糾錯本”,把平時做錯的題收入其中,并注明錯在哪里,找出原因,每章小結時進行糾錯檢查交流。讓學生養成平時有空翻一翻,考前認真看一遍的習慣。改變過去“只要一錯,總是常錯”為“只要一錯,抓住攻破,不能再錯”,使學生在糾錯中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第三步,教師也要備有一個“易錯題記錄本”,把各屆學生的錯題都積累下來,在復習時分類、分期進行再次輔導。對概念不清的錯誤,要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對“認知遺誤”的及時補正;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闭Z文教學中,教一篇文章,不如教一種方法。那么如何去“讀”則是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去有進一步的學習活動。這些剛進入初一的孩子,熱情、積極、回答問題踴躍。我希望他們能把這種態度保持下去。同時,也希望他們更夠思想漸漸成熟起來,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在讀書訓練中,我進行朗讀和默讀這兩項訓練。因為朗讀能夠幫助學生們理解文章,融入情感,同時體現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默讀則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更好把握文章重點,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在這兩項能力的結合作用,我相信一定會在初中語文學習中發揮優勢的。
首先我在課堂中明確向學生提出了朗讀與默讀這兩個概念,同時明確了要求。
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正確是指要讀準字音、不讀錯、不漏字。建議事先進行預習,對難的字注音。
流利是指在初讀文章時把握文意,朗讀流暢、不讀破句、不回讀。
有感情是指朗讀中要融入感情,配以適合的的語音、語調、語速。
默讀要求:不出聲、有速度、有效率。
不出聲是指不發聲音的讀、也不動嘴唇、手也能指著讀。
有速度是指默讀要有速度、不能停住、不回看。
有效率是指默讀后要對文章的內容和重點有一定的把握。讀的時候要理解文意,就不能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要擴大視覺的范圍,一個詞一句話的看。
第二、明確了這些要求以后,我在課堂教學中就特別注意把朗讀和默讀的訓練融合進教學的實際中去。
朗讀是我國傳統語文和當代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對于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語文課的朗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初一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相對比較弱一些,可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要強得多,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等的學習還未產生很大的興趣,卻很熱衷于朗讀,對磁帶的語調、教師的表情模仿得快、準。因此,初一的語文教學,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早讀和課堂中,我選擇了形式多樣的朗讀方法:自讀、放聲有感情的朗讀、齊讀、老師的范讀、個別讀、小組讀、配樂讀等,提高學生們的興趣,避免一味齊聲朗讀的枯燥。
在教授課文的過程中,我也注重學生們朗讀的訓練。例如在教《紙船》一課中,我就從“讀準字詞”“讀出美感”“讀懂內涵”這三個層次,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朗讀來理解課文,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高朗讀的能力?!白x準字詞”主要是從詩歌的字音、節奏、韻律上要去學生去讀好一首詩歌;二“讀出美感”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美好圖景,做到“胸中有丘壑”,讀出感情。最后通過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讓學生們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讀出更深的內涵。
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們讀得一遍比一遍好,并不需要過多的朗讀技巧講解,只是創設了情景,注入了感情,語感便自然的讓他們的朗讀立時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同時、在讀的過程中,他們也更深程度的理解的課文。
除此之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注意一些朗讀和默讀的訓練。在課堂研習課文過程中,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讀課文。例如講課之前,給足時間進行默讀、或自由朗讀,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對于精彩的段落,反復朗讀品味,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洞骸贰稘系亩臁愤@些課文,都是需要仔細品讀的。根據觀察,課堂上的朗讀也是能夠反映出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的。
第三、初中語文考試中的閱讀理解,往往是語文學習中學生比較難以掌握的一種題目。要提高解題的能力,除了平時的練習和掌握解題的技巧之外,加快默讀的速度和提高默讀效率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加快了默讀的速度,可以節約考試的時間。而提高效率則是說要再最短時間里捕捉到文章傳遞給讀者的信息,從而理解文章。這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而是要通過平時的理解,潛移默化的的培養而成。因此,我利用《語文報》上的短文,在課堂上規定閱讀時間,按照之前提到的默讀要求,進行默讀的訓練。
我相信平時把基本功做好,學生們在考試中才能發揮的更好。一學期下來,值得高興的是,學生們的朗讀和默讀水平都有所提高。一篇沒有看過的文章,拿到手之后,他們通常能以最快的速度瀏覽,把握文章里一些關鍵的內容,通過自己的理解,再朗讀的時候,便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無論是個人的朗讀,還是集體的朗讀,都能體現出比較好的水平。
我對他們說:“朗讀一篇好文章,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美得享受?!?
我相信,當學生們學會了一種觀念,一種好的方法,就會把這種觀念發展下去,把這種方法運用下去。我教的每一篇文章背后,會有更多的文章等待著他們去閱讀。只要他們堅持下去,多讀多練,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的。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興華實驗學校)
(責任編校:石良)
【摘 要】 本學期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小學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初一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閱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F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反思
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F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 表現
1.1 漠視語文。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1.2 應付老師,平衡自己。這些學生迫于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1.3 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1.4 投機取巧。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初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2 調控措施
2.1 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以前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中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級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單元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這以后,有一些學生還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2 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初中學生更為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摘要:初一語文教學怎樣與小學語文教學銜接,才能讓初一新生盡快適應初中語文教學,這是新接手初一的語文教師常常思考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幾種思路:①融洽師生關系,樹立學生“我能學好語文”的信心;②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③培養學習語文的能力。
關鍵詞:初一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學;銜接
小學畢業升入初中,天真少年的內心充滿成長的喜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如何讓初一新生盡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進入相應學科的學習狀態,快樂學習,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是每一位初一教師應該思考,認真對待的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認為做好初一新生入學階段初中與小學階段的銜接十分重要。那么,這個銜接應該怎樣做才行之有效呢?
1.融洽師生關系,樹立學生“我能學好語文”的信心
第一堂語文課,首先我會告訴學生我是他們的語文老師,我教學初中語文,可是我也非常熟悉他們在小學學習過的課文。于是和同學們或集體背誦或個別背誦他們在小學時學習過詩歌或者精彩的文段。短短幾分鐘,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師生間的距離拉近了。然后,向學生們展示我校學生,特別是我的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果以及他們在老師的教導下成長的經歷,樹立學校與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印象,使他們愛其校,敬其師,信其道。接著激勵學生:“不管你過去的語文成績怎么樣,今天,全班同學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你有信心學好語文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2.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闭Z文教師應從接受新生的第一節課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系統傳授。一般需要養成學生的哪些習慣呢?
2.1 養成了解課本的編排體系及其學習要求的習慣。
讓學生知道,手拿一本書,我們的學習應該從哪里入手:①閱讀課本編者《寫在前面》,了解書本的成因或者編寫意圖,明確學習目的。②查看書本目錄,了解課本編排,明確學習內容。③學習每個單元以前,認真閱讀單元提示,明白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和學習重點。通讀改單元所有內容。
2.2 養成良好的預習課文的習慣。
每一篇課文,都應該要求學生做好預習:①每一篇課文都必須認真讀1-2遍,標注文章段落序號,用圈點勾畫方法勾畫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不懂的字詞,難懂的語句或者段落。②認真讀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容或主旨的高度概括),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層次,把握文章中心和寫法。③查找資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
2.3 養成查字典的習慣。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熟練使用字詞典的習慣與能力,促進學生正確積累詞匯,掃除語文學習中的障礙。
2.4 養成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課堂上,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信息,用眼神與學生交流,感染學生,所以學生必須做到聚精會神,專心致志。
2.5 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認真作業的習慣。寫字,可以表現個人的性格修養。訓練學生寫字,一定要抓好坐姿和握筆的姿勢,指導學生寫好鋼筆字。課余時間知道有興趣的學生練習毛筆字。
對于學生的作業,從第一次作業開始,不管是書寫還是格式都必須進行規范性的要求。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要給予時間和鼓勵來激勵其進步。
2.6 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教給學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筆記的內容來自哪里?來自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讀者》《青年文摘》《作文通訊?閱讀》《語文報》等雜志報子,指導學生閱讀。初中一年級一般只要求學生做摘抄。對于摘抄的內容和數量都要給予規定(起初一周300-500字,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加),對于書寫也要求規范美觀,并且指導學生添加與摘抄內容一致的個性化插圖。這一活動既養成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并為讀寫訓練打下了基礎。每周對學生的讀書筆記進行批閱評價,每期對學生讀書筆記進行展評,對優秀讀書筆記作者給予適當獎勵,更進一步地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3.培養學習語文的能力
3.1 閱讀能力:
3.1.1 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一篇課文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體味其精妙。教會學生正確朗讀必須做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朗讀字句,能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3.1.2 教給學生閱讀文章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給學生閱讀的思路和方法:整體閱讀——研讀——遷移。即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意思和作者寫作思路,全文的主旨和寫作特點,獲得對全文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帶著問題去仔細深入地閱讀,分析推敲文章的局部和片段,一詞一句的含義關系以及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地位。最后再完成文章課后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閱讀同類特點的文章,舉一反三,鼓勵學生發現并提出新問題,提高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不必囿于唯一的答案,可以從個性出發去理解作品,言之有理即可。
3.2 寫作能力。在寫作方面,初一學生主要進行記敘文寫作訓練,特別要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避免閉門編造。寫周記是訓練學生觀察與寫作能力的一個不錯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過片段作文的寫作,訓練學生的文筆。還可以從400左右的文章開始,逐步培養學生選材組材的能力和根據內容的需要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能力,逐步將文章字數向600字左右推進。
總之,初一語文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關系到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關系到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力的形成。只有認真做好銜接教學,才能較好完成初一的教學任務,為學生的后期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于初一語文教學,我認真研究教法,虛心請教,獲取了一些教學經驗。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1.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某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使其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2.認真備課。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成少、十分重要的環節,既要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欠佳,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有一位同事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空費心計心情。”一堂預備充實的課,會令學生和教師都獲益不淺。假如照本宣科地講解,學生會感應艱苦和沉悶。為了上好每一堂課,我認真研究課文,找出重點、難點,預備有針對性地講,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備課充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教師還要有把握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教態自然,授課活躍,難易適中,就自然能夠吸引學生。所以,教師天天都要有充沛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乜醋约旱氖谡n,我感到有些愧疚,因為有時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感就受到影響,而且把它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授課受到沖擊,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甚至影響教學效果。
3.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新學期伊始,不急于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了解全冊書的內容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善于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周都要背誦并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并寫好讀書心得,等等。
4.營造融洽的氛圍,師生平等對話。
老師要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
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日、紀念日、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5.為學生建構個性化閱讀的平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個性特長才會有充分“土壤”和“養分”。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受到激發,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文本的多元解讀才能得以真正開展,充分發揮主體性。
6.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
學生的在校學習,最重要的是在課堂學習,所以提高課堂45分鐘的聽課效率是讀好書的關鍵,我首先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積極發言,不隨意插嘴,不講悄悄話,不做小動作,不趴著靠著聽課。其次認真備好課,把教材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歸納好,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掌握的盡量在課堂上掌握好。老師在課堂上除了認真講課,力求授課生動活潑,以吸引學生注意聽講,還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對那些上課講話、開小差、趴著睡覺的同學經常給予提醒和提問,對個別在課堂上無法解決問題的學生,課后要及時留下來和他交流、補課。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不違反課堂紀律。
7.抓好平時的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語文學習重在平時的積累,平時基礎扎實了,到考試時就不用臨時抱佛腳,狠下工夫去讀去背了。比如對課文中的生字詞,每個學生必須認真學習,及時掌握,這是一項很煩瑣、細碎的工作,真正要落實到每個人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經常抓、時時抓,讓學生明白,這些基礎知識是一定要過關的,不要想僥幸蒙混過關。而且學習這些語文基礎知識,只要肯用心去讀去背,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得很好,這根本不需要什么基礎。對這些語基進行檢查、小測,開展競賽,可鼓勵一些小學語文基礎不好的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
2003——2004學年度,本人擔任一(3)班和一(4)班語文教學工作。本人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一、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2、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3、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初一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等。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4、積極參與科組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5、認真學習新課標要求,勇于從事語文教學的新嘗試。
二、取得的成績:在期中、期末考試中所任教班級成績都名列全級前茅。
總之,在本學年的各科教學工作中,我都力爭嚴格要求自己,無任何有悖教學大綱和新課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為人師表,語言健康得體,舉止文明禮貌,以身作則,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仍將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母校的建設與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教材符合新課程的不再強調語文的文體知識的要求,本書的單元布局改變了以往按文體安排單元的形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人文體驗。以下是單元安排:
第一單元:人與自我之一(生命體驗)第二單元:人與自我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單元:人與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單元:人與自然之二(科學世界)
第五單元:人與社會之一(家庭親情)第六單元:人與社會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這本書力圖構建語文綜合實踐體系。按人與自我人類、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與社會(社區、群體、家庭、民族、國家等)人與自然(自然環境、生態等)三大板塊組織教材,第一。每個板塊分若干單元(主題)每個單元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兩大部分。采用這種編排體系,注重教材的實踐性,自始至終把語文學習置于實踐活動之中;突出教材的綜合性,減少頭緒,突出重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語文基本功的培養與個性發展、人格養成整合在一起。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力圖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各個環節的設計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同時,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教科書內容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培養扎實的語文基本功與開發潛在能力、創新能力的統一。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內容和設計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進取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閱讀部分,選文的練習和提示,都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自主建構文本意義,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理解。便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獲得信息、汲取知識、而且是發現自我充實自我寫作、口語交際部分,注意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示獨特個性、使學生的學習寫作和口語交際,成為他健康人生重要開端。尤其是綜合性學習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自主選擇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培養創新精神。
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第四。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申學習語文。這套教科書力圖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讀寫聽說的不斷實踐的過程,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
使教科書由課內走向課外。第五、力求建立開放、有彈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書體系。教材體現了課內外和校內外的結合。
教材選文文質兼美,可以看出。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適合學生學習。
三、教學目標
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于學生的情感體驗。
并學會運用。1掌握初一(上)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
完成木學期的教學任務。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
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增加閱讀量。5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戰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能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由平面轉向立體,其次、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
不僅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盡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而且讓他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并融會貫通,爛熟于心。
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去領略課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
與此同時,語文教學就是要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
摘 要: 接手初一,作者遇到很多問題:學生錯字連篇,不會點標點,不會大問題,等等;靜心思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無關系,值得教育同仁反思。
關鍵詞: 初一語文 問題 教學思考
幾年任教初四級部語文,2016年能接手初一級部,我感覺很高興。望著初一小孩子稚嫩的小臉,單純的笑容,聽著他們還帶著點童音的高高的一聲“老師好”,心情一下子開朗起來,嘴角也不覺上翹。
然而,接手后的這一段時間以來,我卻有些笑不出來了。一個個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
一、錯字、別字遍地開花
這主要體現在作業、作文上。批閱作業、作文時,隨處可見學生寫錯的字,錯字、別字簡直可說是“家常便飯”。比如:“已經”學生寫成“以經”,“武”多加一個撇,“處處聞啼鳥”,學生把“啼”寫成“提”,“說著話”寫成“說這話”,“的”“地”“得”三個字更是不會用,大多數學生一律就是“的”全代替了……總之,一些很平常的字,學生就會寫錯,讓你看著哭笑不得,不知說什么好。
二、標點符號不知從何點起
任教兩個班的語文,近百名學生,就有二十幾名學生不會點標點。讀著這些學生的作文,得邊讀變為他們加標點,否則,會憋著,上不來氣。某班主任見到我,皺著眉頭笑著對我說:“我現在真同情你,我讓學生寫考試總結,我直接讀不下去了,一大長串,不知他們寫些什么,看不下去了!真頭疼!”聽著這話,我遇到知音了,忙訴苦:“知道我有多痛苦了吧?!本褪浅煽冊谇懊娴膶W生標點也不會用。不會用引號,前加后不加,或者干脆不加,只有一個冒號孤零零放在那,引號不見蹤影。就這最基本的標點都不會加,更別說其他復雜的。
每次作文都要糾正,近半學期時間,部分學生還是如此。
三、現代文閱讀題,不知從何答起
回答問題,要么是一兩個詞語放在那,要么是一句半句,不能叫“句”,只能說是短語,因為沒有標點。只是句號學生也是吝嗇地不點的?,F代文閱讀是考試重頭戲,在平時教學中比較重視,但學生卻是不感興趣,每每閱讀文段時,學生都是心不在焉,在下面或東張張,西望望;或在那里走神;或在那里亂蚵一……好像這事與他們無關似的。經過再三的強調督促,情況稍有好轉,部分學生能夠寫成行,加個標點。至于理解是否正確一致,還在其次。
面對這種種情況,我禁不住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禁問:孩子為什么基礎這么差了?為什么上課這樣的狀態?
反思語文教學,在注重“雙基”的年代,語文教學注重字詞教學,易錯字、多音字、形似字,反復練習,學生很少會寫錯、念錯字,現在呢?隨著考試指揮棒的轉移,這些不再是教學的重點,練習自然減少,學生的錯字、別字屢見不鮮。再看看我們周圍,讀錯字,寫錯字不也是常見的現象了嗎?那些電視等媒體上,一些主持人不也偶爾讀錯字音嗎?這樣想想,好像我有些大驚小怪,可再想,語言如果這樣傳承下去,那么將來會怎樣呢?何談漢語言規范呢?
近些年來,越來越重視閱讀教學,重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與欣賞運用的能力。這出發點是好的,但怎樣考查卻是一個問題。我們的考試,用一篇篇的文章,一個個試題考查學生。按照《課程標準》從幾個方面命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內容;結合語境,體會句子的含義或作用;結合語境,說說詞語的含義或表達效果;說說某段或某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包括修辭),并說說其作用;結合自身體驗,說說你對某句話或某段或文章哲理的理解。(根據近年來的語文試題類型,我大致歸納,不夠全面,但大致如此)
針對這些試題,老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答題規律,如某個句子、段落在結構上的作用,再如對修辭手法的判斷,它的作用等,這些有規律性的東西是好把握的。但最難的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主題的把握,這是老師無法掌控的。每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不同,所含深意不盡相同。每個學生的經歷體驗也不盡相同。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自然就不同。答案卻幾乎是唯一的,有的答案還比較寬容,給出幾種理解。有的答案卻極其苛刻,不答出某個詞就不給分,這實在太過嚴苛――漢語言如此豐富,同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表達的,怎就非那個詞了。捫心自問,老師做答案能和參考答案(其實幾乎等同標準答案)一致嗎?所以,學生對閱讀教學越來越失去興趣,因為他的答案很少能和答案一致,或少一兩點,或完全不一致。那做題有何意義。
靜下心來想想,孩子基礎不好,孩子厭學,原因很多,但與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有很大關系。
【摘 要】文眼,也就是最能將文章的主體思想表現出來的重要的詞語,它好比是文章總體的窗口,也是整篇課文的精髓,同時更是作者最重要的思想的具體體現。文眼通常非常短小,因為這樣的模式,它會將中心論點表現得非常精練。
【關鍵詞】初一語文 文眼 作用 方法
通常情況下,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常常會讓學生自主地到課文里面去尋找比較能代表課文中心思想的詞語或者字眼,通常我們也把它稱為“文眼”,文眼就是最能將文章的主體思想表現出來的重要的詞語,好比是文章總體的窗口,也是整篇課文的精髓,同時更是作者最重要的思想的具體體現。文眼通常會和文章總體的中心內容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但是它不完全等同于中心思想。文眼可以作為文章的詞語出現,也可以作為句子出現,通常非常短小,因為這樣的模式,它會將中心論點表現得非常精練。
一、語文教學捕捉文眼的作用
文眼在一篇完整的文章當中能非常完整地表述文章主體,提高文章整體的境界,同時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系統地涵蓋。文眼是總體觀察整篇文章主題的一個比較宏觀的窗口,同時可以通過它來理清整篇文章的脈絡,把握全文內容之間的主要聯系。
1.文章中心
準確地抓住文眼這個短小的重點,就能從整體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精髓。通常在象征意義比較強的課文當中,作者會經常緊扣一個細節或者一個意象來入手,從這樣的一個細節展開聯想或者思考,以這個細節或意象來作為全文的線索,貫穿全文,最后聯想到自己或者聯想到社會上的某一個群體。由此可見,在我們的教學活動當中,引導學生抓住文眼就可以明確地抓住文章的關鍵字。
2.思想感情和創作初衷
比如說我們在學習《鄧稼先》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抓住“鄧稼先是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好兒子”這個文眼。文中,作者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之后,再次贊揚了他為我們的國家做出的貢獻和對后代的良好影響。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就在無形之中感受到了鄧稼先的杰出事跡和精神品質。
3.文章整體的內在聯系
作者通常通過兩個文眼之間的聯系從另一個角度來進行描述。通常情況下,兩個文眼之間的聯系就是文章的整體的脈絡了,作者通過對某一個文眼的描述和討論來展開自己的內心世界,為我們構建了一道非常美好的風景線。
二、語文教學捕捉文眼的方法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語文課堂上抓住文章的文眼的重要性,那么我們該怎么具體地引導學生去發現文章的文眼呢?
1.文章題目
很多時候,文章的作者會把文章的中心直接表現在文章的題目上,也就是通常作者想要展現出來的思想感情或者主要的主張。這一類能夠很好地表現出文章整體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論點的文章題目基本上就是文章的文眼了。通常類似這樣的文眼,可以非常好地突出整體的中心思想,并且起到一定的烘托渲染的效果。
2.文章正文的第一句話
很多的文章――特別是以演繹手段描述的議論性的文章,通常會在文章的開頭就是第一句話就非常直觀地提出作者的主要主張,這種非常簡單明了的論點就是文章整體的文眼了。通常文章都以這第一句話的論點來進行主要的敘述,同時文章也通過這樣的主張來作為主要內容來進行展開,因此這句話也就是這篇文章全文的文眼了。
3.貫穿全文的線索
通常情況下,將某一樣事物作為文章敘述的線索來進行詳細的敘述,寫這樣事物的作用和對人類的貢獻一類,表現出社會上某一類群體的代表性,將這樣一個事物作為文章的文眼,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文眼的表達方式。捕捉這樣的文眼需要抓住這篇文章的主要線索,找到這個意象或者這個主要的線索。
4.文章最后點題
有一類文章,特別是某些比較有條理的歸納性文章,它的中心思想或者是它的主要論點,基本上都是需要在文中做比較詳細全面的論證和討論之后,才能在文章最末尾非常有總結性地提出。因此,這類文章的文眼通常為最末尾的最后一句話。這樣的表達方式在古文中運用非常廣泛,尤其在古詩詞中較為普遍。
5.主要論點
文眼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最主要論點的主要表現,因此文章的中心論點也就是全文的文眼,多見于討論型的議論文當中,文章最中心的一個論點基本上也就是文章的文眼。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需要比較認真地去分析和處理課本,而不是傳統地將文章內容籠統地教給學生。教師對課文本身的分析和解讀是非常重要的,要抓住文章的文眼,科學地分析,整體體會文章的內容,把握住文章整體的中心思想,通過抓住文章的文眼這樣的方式來達到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有一個非常完善的認知,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和老師之間親密地交流,從而發揮語文課堂的生動性。
三、結語
在初中的教學大背景下,教師該如何在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牢牢抓住文章的整體內容和中心思想,需要語文教師非常善于引導學生對文眼進行捕捉和發現,只要能順利引導學生發現文章整體的文眼,基本上就可以通過對文眼的具體探索和討論,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心世界和情感。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座高樓要想矗立于天地,依靠堅固的地基;一棵大樹要想站立于大地,依靠深扎的根基,初三的語文教學,同樣也依靠初一扎實的基礎。幾年來,我連續擔任學校的初三年級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在這期間,我多次接手全年級最差的班級,感觸頗多。
這些班級的孩子相當聰明,可是語文成績差,其他各科也差,甚至品德也不太好。有人說:“語文是百科之母”,這句話一點也不錯。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扇認識人類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發展的窗戶。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上,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語文學科有助于理解和學習其他學科,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有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多年擔任初三語文教學工作,我意識到初中語文教學,基礎在初一,關鍵在初一,重點也在初一,初中語文教學應該從初一抓起。針對初三出現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就初一年級語文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第一老師”,有興趣才能學好。如一天一故事,通過講故事來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借助影視作品,動畫作品等,拓展視野,塑造健康人格,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課堂更加精彩、活潑、多樣。
其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第一,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學習語文預習相當重要,教會學生查工具書識字,教會學生讀文章的方法。第二,認真聽講的習慣,學會聽問題,分析問題,回答問題。學會記筆記,記下重要的內容。第三,課后復習識記,識記課文內外的重點字詞、名句等。第四,時常積累的習慣。語文就是靠知識積累,需要時常學習積累,終生學習積累的,看到好的文章要積累,不認識的字詞要積累,好的古詩詞要積累,樹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意識。
第三,教會學生審題和解題的技巧。
2015年的涼山州中考語文試題19題⑵題“詩人用斑斕的色彩來描寫戰爭場面,請加以賞析?!痹S多學生答的是“表達詩人想要報效國家的情感”,這樣就是答非所問了,當然是零分。我們仔細看看題目,“斑斕的色彩”告訴我們應該從顏色來回答,“戰爭場面”就要回答怎樣的戰斗場面,什么樣的氣氛。在這里我們就不難看出,許多學生是能夠做這些試題的,由于審題不準,導致答題錯誤而丟分,很不劃算。教師應從初一開始就要養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讀題,抓關鍵詞審題,看看屬于哪種題型,弄清楚究竟要答什么。再者,教師應該教一些重要的答題技巧和方法,盡量少丟分。
第四,教給學生一些重要的識記方法。
語文的教學離不開識記和積累,對于古詩詞和文言文的識記,學生感覺相對較難。這時我們老師就應教會學生識記的方法,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好的記憶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常見的幾種識記方法:朗讀記憶法,即 學習時一遍接一遍地念,直到熟讀。重點標示記憶法,即用紅筆圈畫重點字詞,重點記憶,連接成句。對比記憶法,就是將一對、一組或一群拼寫相似、讀音相近,詞義相等的詞語和句子拿來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點,進而記住的方法。聯想記憶法,利用事物間的聯系通過聯想進行記憶的方法。諧音記憶法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系起來記憶。教師運用多種方法教會學生記憶,教會學生學習。
最后,重視書寫。
書寫在考試中相當重要,名句默寫和作文都要考查書寫。初一時候學生的字體未定型,應該是練字的最佳時機,教師應該教學生練字的方法,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墻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里。其次要練腦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記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里,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第三要練手,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第四要練結構,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系。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像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寫得一手好字,考試時往往能考出較好的成績。
初一是基礎階段,初二時歷練階段,而初三是沖刺階段,有了良好的基礎,初三的沖刺才會更有力,可見初一年級是整個中學階段相當重要的時期,是初三年級的基礎,抓好初一語文教學尤其重要,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