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05:18:59
序論:在您撰寫數學勾股定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是數學文化的教育。數學史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數學史教育則是數學教育的一個部分;而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一種載體,數學史融入數學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感受數學文化。
在我國所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普通高中階段,都有與數學史相關的要求?!度罩屏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第四部分“課程實施建議”,每一個學段的“教材編寫建議”都有“介紹有關的數學背景知識”這一條目。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認為“數學課程應適當反映數學發展的歷史、應用和趨勢”“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蓖瑫r在選修課程中開設“數學史選講”,并提供了若干可供選擇的專題。
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的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基礎,也是整個平面幾何的重要基礎,其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遍的應用性。因此勾股定理幾乎是全世界中學數學課程中都介紹的內容。這是因為勾股定理不僅對數學的發展影響巨大,而且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意義非凡。從某種意義上說,勾股定理的教學是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晴雨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數學課程的嚴格論證,后來提倡的“量一量、算一算”“告訴結論”“做中學”,直到現在的探究式等,在勾股定理的教學中都有各自的追求。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數學計算、數學論證乃至數學推斷等能力,勾股定理的教學正是一個恰當的例子。
“勾股定理”是初中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勾股定理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會運用勾股定理解決簡單的問題。勾股定理的內容出現在八年級,而八年級又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由具體思維向形式化思維轉變的重要時期,但勾股定理的教學卻始終是一個難點,雖然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據說超過400種,但是真正能夠讓學生在思路上比較“自然地”想到的證明方法是困難的,而從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現過程的角度來講,要讓學生“再發現”勾股定理更是難上加難。
那么,教師如何教學才能使學生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以勾股定理的歷史文化發展為線索來設計課堂教學更為合適。
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勾股定理;
(2)使學生從勾股定理的歷史背景中體驗勾股定理;
(3)使學生從不同文化對勾股定理不同的證明方法中感受數學證明的靈活和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豐富文化內涵;
(4)使學生運用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2. 課時安排 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到勾股定理的證明,第二課時講授證明方法,第三課時講授勾股定理的應用。
3. 教學過程
3.1 從文化傳統入手使學生“發現”勾股定理:
教師在課前需要做好形式多樣的三角形的模型,既有直角三角形又有非直角三角形(為方便起見,使得每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的長度均為整數)。將全班學生分若干個小組,發給每個小組兩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非直角三角形,讓每個小組同學利用直尺測量三角形的三邊長,并記錄數據(教師可利用幾何畫板進行集體演示)。然后,教師提出問題:
(1) 你手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的平方之間有什么關系?
(2) 這種關系對于非直角三角形是否任然成立?
通過計算,和小組內討論,每個小組選出一位“發言人”代表本小組陳述本組的結果。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并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出正確的結論:
問題(1):任意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勾股定理的內容。這里的“勾、股”指的是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斜邊叫做“弦”。
問題(2):任意非直角三角形都不存在這種關系。
中國傳統數學非常重視測量與計算,這是古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學生很熟悉的學習方法。這樣引入課題符合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規律,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2 向學生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背景:
據史書記載,大禹治水與勾股定理有關。
大禹在治水的實踐中總結出了運用勾股術(也就是勾股的計算方法)來確定兩處水位的高低差??梢哉f,大禹是世界上有確切文字記載的第一位與勾股定理有關的人了。
《周髀算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本算術類經書。周就是圓,髀就是股。上面記載周公與商高的談話,其中就有勾股定理的文字記錄,即"勾三股四弦五",亦被稱作商高定理。卷上另外一處記述了周公后人榮方與陳子(約公元前6、7世紀)的對話中,則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
“……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并幾開方除之,得邪至日。”
可見,在我國西周時期已經開始利用勾股定理來測天量地,于是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
而在西方,人們認為勾股定理的第一個證明是畢得格拉斯給出的,因此將勾股定理又叫做“畢得格拉斯”定理。相傳畢得格拉斯學派為了慶祝這條定理的發現,一次就宰殺了一百頭牛祭神慶賀,于是也把“畢得格拉斯”定理稱為“百牛定理”,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畢得格拉斯發現和證明勾股定理的直接證據,而且宰牛慶賀一說也與畢得格拉斯學派的素食主義相違背。不過盡管如此,人們任然對畢得格拉斯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給予了種種的猜測,其中最著名的是普魯塔克(Plutarch,約46-120)所給出的面積分割法。從畢得格拉斯時代到現在,人們對勾股定理給出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證明方法。在盧米斯(E·S·Loomis)的《畢氏命題》一書第二版中,作者收集了勾股定理的約370種不同的證明方法,并對它們進行了分類。
3.3 向學生展示歷史上勾股定理的不同的證明方法:
(1)趙爽(公元3世紀前期)的證明:
在我國第一個給出勾股定理證明的是趙爽,他在深入研究了《周髀算經》后,為該書些了序言,并做了詳細注釋,其中有一段約530余字的“勾股圓方圖”注文,在數學史上極有極高的價值,并繪有勾股圖,證明了勾股定理,并用朱黃兩色涂于圖上。
摘要:數學是一種邏輯性強、抽象性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數學問題使用常規的解題方法往往過于繁瑣,而利用一些定理進行求解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數學當中,勾股定理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將其充分利用能夠使諸多數學問題迎刃而解。本課題筆者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從多方面對勾股定理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究,希望以此為初中數學教學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價值性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數學 勾股定理 應用
1 引言
勾股定理是初中數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定理[1]。它很好地解釋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對于幾何學當中有關直角三角形的計算機證明問題,利用勾股定理往往能夠迎刃而解,使學生快速掌握解決方法。同時,在日常生活及工作當中,勾股定理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好勾股定理這一有效手段進行解題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利用勾股定理,對初中數學當中的“線段求長問題”、“求角問題”、“證明垂直問題”及“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究,希望以此能夠為初中數學教學提供有效依據。
2 勾股定理在線段問題中的應用
在初中數學中,一些“線段求長”問題使用常規方面解決常表現的較為棘手,而使用勾股定理往往能夠得以有效解決。
例題1:如圖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C=90°,AB=BC,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位于相互平行的三條直接l1、l2、l3上,并且l1與l2之間的距離為2,l2,與l3之間的距離為3,求AC的長度。
解:過A作l3的垂線交l3于D,過C作l3的垂線交l3于E,由已知條件:∠ABC=90°,AB=BC,得:RtABD與RtBEC全等;
所以,AD=BE=3,DB=CE=5;
進而得:AB2=BC2=32+52=9+25=34;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2=AB2+BC2=68,
所以:AC=2■
3 勾股定理在求角問題中的應用
在初中數學當中,有些求角問題使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而使用勾股定理則能夠很快地解決。因此,將在求角問題中充分應用勾股定理便有著實質性的作用[2]。
例題2:如圖2,在等邊ABC中,有一點P,已知PA、PB、PC分別等于3、4、5,試問∠APB等于多少度?
解:把APC繞著點A旋轉,旋轉至ABQ,讓AB和AC能夠重合;此時,AP=AQ=3,BQ=PC=5,,∠PAQ=∠BAC=60°;
所以,PAQ是等邊三角形;
所以,PQ=3;
在三角形PBQ當中,PB、BQ分別等于4、5,
所以,三角形PBQ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PQ=90°;
所以,∠APB=∠BPQ +∠APQ=90°+60°=150°。
4 勾股定理在證明垂直問題中的應用
在初中數學當中,一些證明垂直的問題如果利用勾股定理進行求解,那么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筆者結合有關證明垂直問題的題型展開討論。
例題3:如圖3所示,已知AB=4,BC=12,CD=13,DA=3,ABAD,證明:BCBD[3]。
證明:由已知條件ABAD可知,在三角形ABD中,∠BAD=90°;
因為AD、AB分別為3、4,由勾股定理可知:BD2=AB2+AD2=32+42,求得:BD=5,
又因為BD2+BC2=52+122=132=CD2;
因此,三角形DBC為直角三角形,其中∠CBD=90°;
所以,BCBD。
5 勾股定理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對于勾股定理,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并且這些實際問題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
例題4:一棵小樹高為4米,現有小鳥A停留在樹梢上,此時小鳥B停留在高20米的一棵大樹樹梢上發出友好的叫聲,已知大樹與小樹的距離為12米,如果小鳥A以4m/s的速度飛往大樹樹梢,試問:小鳥A至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與小鳥B在一起?
解:如圖4,根據題干的已知條件可知,AC=16m,BC=12m,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162+122,求得AB=20m;
所以,小鳥A所需時間為20/4=5秒。
筆者認為,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弄清題意,進而對題目中所涉及的直角三角形找出來,然后結合勾股定理進行求解[4]。在例題4中,最主要的步驟便是依照題意,結合勾股定理,然后畫出大樹與小樹之間的直角三角形,在充分利用已知條件的基礎上,便能夠使問題有效解決。
6 結語
通過本課題的探究,認識到在初中數學中,對于許多問題可以利用勾股定理進行求解。包括“線段求長問題”、“求角問題”、“證明垂直問題”及“實際問題”等。筆者認為,勾股定理在幾何學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只是一種解決數學問題的定理那么簡單,它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習勾股定理進行解題,不但能夠提高學生解題的效率,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對生活引發思考,從而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體會到生活與數學學科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為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奠定良機。
[摘 要] 數學史對于數學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它對于踐行新課改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勾股定理教學為例,探討了上述問題.
[關鍵詞] 數學史;勾股定理;教育價值
數學史對于數學教育的價值已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討論. 翻閱近兩年的數學教育類雜志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數學教師也在撰文闡述自己在教學中使用數學史的一些體會和教學案例.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當下,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對于踐行課改的理念,培養全面發展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質數學人才等方面確實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本文將給出一個基于數學史的勾股定理教學設計思路,旨在拋磚引玉,期待一線教師在不斷加強自身數學史修養的同時,開發出更多基于數學史的優秀教學案例.
提出問題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此定理在西方叫做畢達哥拉斯定理,相傳,這是由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及其徒眾發現的,后人更渲染其事,說畢達哥拉斯諸人十分重視這項發現,特地宰了一百頭牛向天神奉獻答謝,所以中世紀時這條定理被稱作“百牛定理”. 在歷史上,這條定理的名稱特別多,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名稱,包括“木匠定理”“新娘之椅”等. 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編寫了著名的經典之作《幾何原本》,其中一個定理就是畢達哥拉斯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對的邊上的正方形等于夾直角兩邊上正方形的和.”
接下來的這個定理是畢達哥拉斯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在一個三角形中,一邊上的正方形等于這個三角形另外兩邊上正方形的和,則夾在后兩邊之間的角是直角.”
這兩個定理合起來說明了直角三角形a,b,c三邊的平方和關系:a2+b2=c2,界定了直角三角形.
我國是最早發現勾股定理的國家,據《周髀算經》記載,我國數學家早在公元前1120年就對勾股定理有了明確認識. 勾股定理從發現到現在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在西方,它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但它的發現時間卻比中國人晚了幾百年. 勾股定理是把直角三角形與三邊長的數量關系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數形結合思想.
定理的證明
在新課程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中,先是引用畢達哥拉斯的故事引出勾股定理,然后利用中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證明了勾股定理. “弦圖”是以弦為邊長的正方形,在“弦圖”內作四個相等的勾股形,各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弦. “弦圖證法”是依據“出入相補原理”,根據“以直角三角形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與四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和等于外正方形的面積”來證明勾股定理的. 趙爽的“弦圖證法”表現了我國古人對數學的鉆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國古代數學的驕傲,正因如此,這個圖案被選為2002年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
引導學生探索其他解法
上述是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證法,即利用“以直角三角形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與四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和等于外正方形的面積”來證明勾股定理. 這一方法給我們一定的啟示,即圍繞面積相等這一條,把原圖形拆成幾部分,然后根據面積相等實現定理的證明.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圍繞這一觀點,探索其他證明方法,學生提供的證法有可能和歷史上大數學家的證法一致.
歷史上的經典證明方法展示
發現勾股定理迄今已有五千年,五千多年來,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都相繼發現和研究過這個定理,幾千年來,人們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許多證法,有人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找到四百多種證法,下面列舉其中具有數學思想的一些代表性證明方法. 如(1)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證法;(2)比例證法;(3)另一種弦圖證法;(4)總統證法;(5)帕斯卡拉二世的證明;(6)畢達哥拉斯的證法;(7)旋轉證法. 限于篇幅,這些證明方法的證明過程在本文中省略不寫.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歷史上的勾股定理證明方法很多,據統計,有400多種,向學生展示不同的證明方法有很多益處,具體表現在:首先,給出勾股定理的多種證法,并非是比較證法之優劣,而是為了豐富教與學的內容知識,這也是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重要的功能之一. 其次,通過比較、分析各種證法的特色,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上有所比較,以達到取長補短. 通過分析各種證法之不同,可以發現他們各自對于圖形的依賴程度也不相同. 當我們試圖理解某個版本的證法時,就好比與這位數學家進行對話,從而產生自我“歷史詮釋”. 再次,歷史上的勾股定理證法還使我們認識到該如何呈現定理及其證明,以便可以兼顧到各個面向. 在教學中,若以歷史文本為師,適時引入古人的原始想法,擷取前人的智慧,乃至前人所犯的錯誤,相信對于數學思想的發展與學生的學習過程能有更貼近的牟合,也能讓學生對數學有更全面的觀照. 最后,基于數學史數學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正是讓學生在通過歷史文本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因此,數學歷史文本中的任何地方可能都有意想不到的金礦等待挖掘,唯有辛勤發掘才可能使我們滿載而歸.
歷史上涉及勾股定理應用的古算題很多,在學習勾股定理的同時,如果能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呈現這些古算題,會使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向學生呈現古算題原題,學生首先會接受很多那個時代的社會、人文信息,包括古算題涉及的真實情景、古算題的出處、涉及的數學家等. 學生還要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然后去理解題意,考慮其解題方法. 接著給學生呈現古人解決此類問題的“術”,又會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解法與歷史上的解法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個過程中,新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可以自然地達成. 誠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適時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它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數學史知識和修養.
結語: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亟須一線教師開發出更多的教案和案例. 數學史對于數學教育的重要指導和引領作用,正如我國老一輩數學教育家、珠算算具改革先驅的余介石先生所說:“歷史之于數學,不僅在名師大家之遺言軼事,足生后學高山仰止之恩,收聞風興起之效,更可指示基本概念之有機發展情形,與夫心理及邏輯順序,如何得以融合調劑,不至相背,反可相成,誠為教師最宜留意體會之一事也”.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近階段發現不少學生對勾股定理逆定理掌握不是太透徹.對于下面的題目不少同學給出如下錯誤的解法.
所以AC=AC.
即ACD為Rt.
如果說一兩個是巧合,可我帶的班中不少學生是這么解答的,讓我陷入困惑中,通過幾個學生的調查后,有個學生說:“在RtΔABC中可以求得AC=5,而ACD中,5、12、13是一組勾股數,那么ACD是個直角三角形.”另一個同學說:“我感覺ACD是一個直角三角形,不然面積就不好求了.”還有一同學說:“我記得老師好像也是這么寫的吧.”
本來打算重新講一遍,可想想這樣效果或許不太好,何不將錯就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求證,我把這樣的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來評價是否合理.這時不少同學笑了, 其中一中等生說:“這過程不合理,因為在ACD中,如果說由勾股定理得的話,前提已經是直角三角形了,而題目中有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需要我們驗證.”
“那我們該怎么驗證它是不是一直角三角形呢?”我及時的問,這時班級調子不一致了,有的說勾股定理,有的說勾股定理逆定理.我又問誰能告訴我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到底有什么不一樣,他們各自目的一樣嗎?這樣又有幾個同學作了回答.
我問道:“現在我們在求AC的長度時,用的是勾股定理還是其逆定理?”
學生一致答道:“勾股定理.”
“而在判斷三角形ACD的形狀時,是用勾股定理還是其逆定理?”
學生又一致答道:“逆定理.”
“那我們怎么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斷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呢?”
這時班級安靜了一小會,一平常表現活躍的學生說:“看兩邊平方和與第三邊平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不相等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任意兩邊平方和嗎?”我問道
“這個……,好像不是吧.”
問題好像出來了,我感覺有點高興.
這時一較好同學站起來說:“應該是兩個較小邊的平方和與第三邊平方進行比較.”
“為什么是較小兩邊平方和呢?大家討論交流一下.”
那個表現活躍的學生又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如果不選擇較小兩邊平方和與第三邊平方作比較,那結果肯定是不相等的.”
“能否舉個例子?”我問道
“例如3、4、5為三角形的三邊,我們知道它肯定一直角三角形,但如果我們不選擇
32+42與52相比較的話,就會得到不等的結果.”
“不知道其他同學有沒聽懂他的意思?”
“懂了!”其他同學大聲說道.
“那現在老師就板書一下,同學說,老師寫”
板書如下: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互逆定理,它的應用極為廣泛,我們在解題時若能正確的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將會使你的解題思路更為開闊。希望同學在學習數學知識,求解數學問題時,要注意領悟和掌握蘊含其中的數學思想。
1、數形結合的思想。
數形結合是一支雙刃劍,利用“數形結合”可使所要研究的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N M
例1 右圖是一株美麗的勾股樹,其中所有的四邊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邊長分別是3、5、2、3,則最大正方形E的面積是
A.13 B.26 C.47 D.94
解析:由勾股定理可知所以故應選C.
2、方程思想。
方程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工具,許多數學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方程來求解,勾股定理的靈活運用為用方程解決某些圖形中線段的長度的計算問題構筑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例2在一棵樹的10 m高處有兩只猴子,其中一只猴子爬下樹走到離樹20 m的池塘A處,另一只爬到樹頂后直接躍向池塘的A處,如果兩只猴子所經過的路程相等,試問這棵樹有多高?
解析:如圖所示,一只猴子經過的路徑BCA,共走了10+20=30(m),另一只猴子經過的路徑是BDA,也走了30 m,且樹垂直于地面,于是此問題轉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解決.
3、轉化思想。
轉化是求解問題的一種辦法,往往會收到“山叢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男Ч?
例3有一根13dm長的木棒,要放在長、寬、高分別是4dm,3dm,12dm的木箱中,能放進去嗎?
解析:木箱即為長方體,因此若能求出長方體的對角線的長,再與13dm長的木棒比較即得答案. 由勾股定理,得這個木箱對角線長的平方=32+42+122=169=132,而木棒長的平方為132,即木箱對角線長的平方=木棒長的平方,所以13dm長的木棒剛好能放在長、寬、高分別是4dm,3dm,12dm的木箱中。
說明 本題的求解過程中,利用勾股定理將問題轉化為比較兩條線段的大小.另外,在運用勾股定理求解問題時,有時會遇到不是直角三角形,這時,我們必須通過作高線的方法,將此轉化成直角三角形,這樣就便于解決問題.
4、分類討論思想。
“分類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一種邏輯方法,同時又是一種重要的解題策略,它能揭示數學對象之間的內在規律,有助于學生總結歸納數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條理化。
例4 己知直角三角形兩邊長分別為6和8,試求以第三邊的長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
解析: 由于本題的已知條件中并沒有明確6和8是否是直角邊,所以不能想當然地就斷定6和8是直角邊,而要進行分情況討論來解決問題,下面分兩種情況:
(1)當6和8都是直角邊時,那么第三邊的平方為62+82=100,所以以第三邊的長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100.
(2)當8是斜邊時,第三邊的平方為82-62=28,所以以第三邊的長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28.
5、數學建模思想。
數學建模思想方法不僅是處理數學問題的一種經典方法,又是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一般數學方法,它滲透到現實世界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于工程施工、投資經營、航海運輸和規劃設計等實際問題的解決。
例5 在B港有甲、乙兩艘漁船,若甲船沿北偏東60°方向以每小時8海里速度前進,乙船沿南偏東某方向以每小時15海里速度前進,2小時后甲船到M島,乙船到P島相距34海里,你能知道乙船沿哪個方向航行嗎?
B北東 MP 60°
解析:根據題意建立數學模型,可以看出,由于甲船的航向已知,如果能求出兩漁船的航向所成的夾角,那么就可以知道乙船的航向了.
解:在圖中,BM=8×2=16,BP=15×2=30,MP=34.
因為162+302=342,即BM2+BP2=MP2,所以∠MBP=90°.
又由甲船沿北偏東60°方向航行可知,∠PBC=30°,即乙船沿南偏東30°方向航行。
摘 要:勾股定理是中國幾何的根源。中華數學的精髓,諸如開方術、方程術等技藝的誕生與發展,尋根探源,都與勾股定理有著密切關系。通過“勾股定理”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的成就以及它在生活中的重要運用,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 勾股定理 教學方法 實際運用
中國最早的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的第一章,就有這條定理的相關內容:周公問:“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商高答:“數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本褪钦f,矩形以其對角相折所稱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邊)為3,股(長直角邊)為4,那么弦(斜邊)必定是5。從上面所引的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代的人民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發現并應用勾股定理這一重要的數學原理了。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對于勾股定理的發現和證明,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貢獻和地位。尤其是其中體現出來的“形數統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學創新的重大意義。在教學中反思如下:
一、通過教學“勾股定理”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FLASH小動畫片:“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墻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這樣的問題設計有了一定的挑戰性,其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兩邊,求第三邊?”的問題。學生會感到一些困難,從而老師指出學習了這節課的內容后,同學們就會有辦法解決了。這種以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導入新課,不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把生活與學習數學緊密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課標要求老師一定要改變角色,變主角為配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把學生想到的,想說的想法和認識都讓他們盡情地表達,然后教師再進行點評與引導,這樣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而且能充分發揮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會與日劇增。
二、教學過程中,轉變師生角色,讓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是當今課堂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的?!敖處熃蹋瑢W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室出題,學生做”的傳統教學摸模式,已嚴重阻阻礙了現代教育的發展。這種教育模式,不但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會造成機械的學習知識,形成懶惰、空洞的學習態度,形成數學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學畢業生都不知道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新課標要求老師一定要改變角色,變主角為配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把學生想到的,想說的想法和認識都讓他們盡情地表達,然后教師再進行點評與引導,這樣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而且能充分發揮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會與日劇增。
三、學習“勾股定理”,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參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動,關注學生能否在活動中積思考,能夠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否進行積極的聯想(數形結合)以及學生能否有條理的表達活動過程和所獲得的結論等; 同時關注學生的拼圖過程,鼓勵學生結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驗證勾股定理. 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培養應用意識。勾股定理描述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應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這個三角形必須是直角三角形。應強調通過圖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要從代數表示聯想到有關的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聯想到有關的代數表示。
四、學與用結合,體會到“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作為學生,除了考試,勾股定理很少用到.,但是工程技術人員用的比較多,比如修建房屋、修井、造車等等,就可以用勾股定理來計算,設計工程圖紙也要用到勾股定理,也經常用到“勾股定理”。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來源于生活”,把生活與學習數學緊密結合起來的思想。例如:
總之,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規律的一條重要結論,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將形與數密切聯系起來,理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數學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勾股定理的發現、驗證和應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是幾何中重要定理,是學生后續學習的重要基礎。
【摘要】 在數學課堂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樣的手段去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成績,是老師的主要任務. 因此,我們必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 本文以三角形勾股定理的證明為例,簡要地談談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初中數學;三角形;勾股定理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注重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調動各方面的課程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歐幾里得的證明方法
如圖1,這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數學名著《幾何原本》中提出的關于勾股定理的證明,通過邊長為a,b,c的三個正方形搭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作輔助線CD,CL,FB,其中CL垂直于DE并與AB交于M點,還需要確保HB垂直于FH.
因為AF = AC,AB = AD,∠FAB = ∠CAD,所以 FAB ≌ CAD,因為FAB的面積等于 a2,CAD的面積等于矩形ADLM的面積的一半,所以 矩形ADLM的面積為a2. 同理可證,矩形MLEB的面積為b2.
因為正方形ADEB的面積 = 矩形ADLM的面積 + 矩形MLEB的面積,所以可以得出結論:c2 = a2 + b2,即a2 + b2 = c2.
這一證明方法,給學生提供了通過圖形的面積去分析邊長關系的重要方法. 首先,就是在于∠BCA必須是直角,這樣才能維持點H,B,C在同一條直線上,從而建立一個直角三角形ABC;其次,必須給學生指出給交點命名一個字母符號,才不會遺忘一些關鍵信息;最后,確定直角三角形ABC三邊之間的關系.
數學的教學不僅需要圍繞“知識與能力”展開,更重要的是需要讓學生產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共鳴. 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中,以這個定理為中心,開啟了自己的數學框架體系,也為后人在學習數學的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這些情感也需要教師在談及圖形引導時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美國總統的證明方法
時間倒回到1876年,當時正值黃昏,在公園里,有兩個孩子嘈雜的吵鬧聲驚動了周圍許多人,其中也包括未來的美國總統加菲爾德. 兩個孩子正在為直角三角形的邊長討論著,這激發了他仔細研究“勾股定理”的興趣. 不久之后,他公開發表了自己的證明方法. 加菲爾德身為總統卻為孩子的數學問題苦思冥想,這對于總是抱怨成績不好卻不愿意努力學習的學生來說,應該說是非常好的教育案例.
如圖2,圖形ABCD是一個直角梯形,以∠DAE為直角的三角形和以∠CBE為直角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a,b,c完全相等,圖形的基本關系確定之后,下面便可以開始證明.
第一步,尋找等式關系,根據已知條件,DAE和CBE是全等三角形,所以它們對應的每一條邊和每一條角都相等,∠AEB為平角180°,加上∠DAE和∠EBC都為直角,證明∠DEC為直角便不是什么難事了. 緊接著依據邊EC和DE為長度相等的邊,判定DE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就順理成章了. 證明如下:因為RtEAD ≌ RtCBE, 所以∠ADE = ∠BEC. 同時∠AED + ∠ADE = 90°,所以 ∠AED + ∠BEC = 90°,還能得出∠DEC = 180° - 90° = 90°,最終可以確定DEC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積等于 c2.
第二步,建立破題的等式關系,根據邊長的關系算出DEC的面積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建立另外一個等式關系, 那就是直角梯形ABCD的面積等于三個直角三角形面積之和,即直角梯形ABCD的面積 = DAE的面積 + EBC的面積 + DEC的面積. 因為∠DAE = 90°, ∠EBC = 90°,所以AD∥BC,并可以證明ABCD是一個直角梯形,它的面積等于 (a + b)2,即 (a + b)2 = 2 × ab + c2 . 最終可以得出結論a2 + b2 = c2.
通過這兩個等式,我們便很容易地證明出了“勾股定理”,這個方法十分簡便地描述出了三角形各個邊長的關系,還確定了各個面積之間的關系.
三、課堂通常的證明方法
雖然說相對于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當中記錄的方法,總統證明法已經要簡單許多,但是從初中生的知識基礎而言,課堂通常使用的方法要更加簡便易懂. 這是為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準備的,也是為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打好基礎的重要手段.
如圖3,將四個全等三角形進行組合,拼湊出一個邊長為a + b的正方形,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明顯的面積相等的等式,再根據邊角關系可以確定中間的圖形為邊長為c的正方形,則有:
a2 + b2 + 4 × ab = c2 + 4 × ab,
即a2 + b2 = c2.
四、小 結
初中數學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平臺. 從“勾股定理”的證明來看,教師提供多種證明的方法和思路,對于開拓學生的圖形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結合知名數學人物在學習和研究數學時表現出來的積極與進取的精神進行教學,對于激勵學生學好數學,實現情感態度的升華有重要作用.
摘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現在對教材的靈活運用和對課程資源的綜合、合理、有效利用。它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意識,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和教學目的,避免形式化、極端化傾向。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將得到飛速提高。
關鍵詞:教師;教材使用;創造性;勾股定理
本次課程改革無論是在課程設置上還是在課程內容及教材編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它帶來教學觀念、方式的一大改變,就是要求打破原有的教學觀、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數學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融合。
一、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內涵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現在對教材的靈活運用和對課程資源的綜合、合理、有效利用。它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意識,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和教學目的,避免形式化、極端化傾向。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將得到飛速提高。
那究竟如何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筆者擬通過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一課來具體闡述。在人教版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勾股定理》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歷史背景,體會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了達成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師創設任務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二、課堂再現
課例1
1.提出問題。T:相傳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賓客都在盡情地歡樂。只有畢達哥拉斯卻看著朋友家的方磚發呆,原來朋友家的地面是用直角三角形形狀的磚鋪成的,黑白相間美觀大方。主人看到畢達哥拉斯的樣子非常奇怪就過去詢問,誰知畢達哥拉斯突然站起來,大笑著跑回家了,他發現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一些性質。同學們,你知道畢達哥拉斯發現了什么性質?你能發現什么?S1:我發現圖中有直角三角形,而且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2:我發現以直角邊為邊做出的正方形的兩個面積之和等于斜邊為邊做出的正方形面積。T:我們發現A+B=C,由于這個三角形為特殊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我們再來看幾個直角邊為整數的三角形,它們的面積是否依然存在這樣關系?
2.解決問題。T: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大家看下圖。A、B、C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邊長a、b、c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老師發現有的同學不會算C的面積,于是請會算的同學說說計算思路。
S:我用的方法是補的,就是把這樣以c為邊的斜的正方形補成一個正放的大正方形。
先算出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4塊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就得出C的面積了。
T:非常好,有沒有不同的方法?
S:我用的是分割的方法。我把這個大的正方形割成4個直角三角形和1個小的正方形。我們可用三角形的面積加上中間小正方形就是大的正方形的面積。
T:非常好。接下來,請大家仔細觀察表格中的數據,請想一下,直角三角形三邊可能存在哪些數量關系?
S:a2+b2=c2
3.揭示本質。T:我們剛才進一步驗證我們的猜想a2+b2=c2是成立的。那對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a、b斜邊為c,是否都有a2+b2=c2?不要忘記,剛才我們在求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如何求的?它給我們什么啟示?其實歷史對證明勾股定理有許多種,而我們中國古代數學家的證明思想是“以盈補虛,出入相補”。
T: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放在北京舉行,大會的會徽正是三國時期的數學家趙爽關于勾股定理證明的草圖。同學們,請拿出紙筆證明一下。
S:我用大的正方形的面積等于四個直角三角形加上小正方形的面積。
T:運用面積不變,用割補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到a2+b2=c2。
4.描述定義。T:下面我們給出勾股定理的表述。
命題: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數學語言:ABC為直角三角形,∠C=90°AC2+BC2=AB2
5.教學總結。T: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勾股定理,那你學到了什么?S:用割補法進行勾股定理的證明。T:對,我們講了中國古代以盈補虛的數學思想,那這種以面積來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同時也體現了我們的數學上的數形結合的思想。這節課你還學到了哪些數學方法?S:從特殊到一般。T:我們從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再探究有整數邊的直角三角形,最后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證明。
分析:張老師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定理的證明上,讓學生充分體驗邏輯推理的魅力。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直觀理解勾股定理規律的發現,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在與同學交流學習中,通過取長補短,吸收同學意見,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探討出利用割補法求面積的方法,就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言,掌握方法(割補法)和滲透學科思想(轉化的思想)與知道結果同樣重要。
課例2
1.引入課題(第一次活動)。T:請在方格紙上畫面積最小的格點RtABC,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一位學生作品即如圖ABC,并隨即提問:RtABC中,BC=1,AC=1,你能否用計算面積法求AB的長?
S:可以把四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得到正方形的面積為2,那正方形的邊長也就是AB的長為。
T:對于一個特殊的Rt確實有a2+b2=c2,但對于一般直角三角形能成立嗎?
2.深入探究(第二次活動)。T:請各組利用手中的四個全等Rt紙板,拼出一個邊長為C的正方形。(設定兩直角邊、斜邊分別是a,b,c)學生合作后擺出了如下的兩種圖案:
T:對于擺法1,大正方形面積可有幾種表示法?S:兩種,一種是c2,另一種為4個直角三角形和與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
T:小正方形邊長為多少?S:b-a,把兩種表示法等同起來(b-a)2+2ab=c2,化簡整理得a2+b2=c2。
S:對于擺法2,也可得出a2+b2=c2。
3.強調定義。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4.總結拓展。T:關于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有五百余種,在這數百種證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簡潔,有的因為證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下面我們來看幾組勾股定理證明的簡單介紹(介紹劉徽圖、加菲爾德圖),希望同學們課下也去思考一種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分析:課例2中的兩次活動都運用了動手操作的形式,非常符合中學生好奇性強的心理特點,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參與了整個學習活動,并在教師的提問下進行積極的思考與探索。新課程下的學生不希望老師經常給他們一些輕而易舉就能解決的問題,有時他們渴望做一個探索者、研究者、論證家。而上面的兩個活動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氛圍與平臺,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會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論證思想,整個設計提倡多樣化問題解決的思維方式,在活動中完成了思維的不斷發展。最后老師展示了一些較為典型的證明方法激發學生思考,也為學生課下學習奠定基礎。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上述兩位老師都在課堂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究竟有哪些可取之處呢?筆者認為有三點:首先,它要求教師要進一步樹立課程意識,以新的課程觀(學生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來重新審視、規劃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寬的眼光來設計教學、看待孩子,而不僅僅局限在教材和一時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在創造性使用教材中應充分認識明確教學目的的重要性。每節課、每次活動都應有明確的教學目的,而不是為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輕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內容等等。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和諧一致的原則是創造性教材使用的基本著眼點與歸宿。最后,希望教師們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中獲得專業成長。一是廣泛吸收各種教材的精華與長處,進行合理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東西;二是結合個人教學經驗、研究成果和本地實際,嘗試編制富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現行的教材體系。當教師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有了明顯的課程意識和研究、探索意識,教師就不再是普通的“教書匠”,而是已經步入到學者型、專家型的實踐研究者行列,其專業化教學水平必然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摘 要】勾股定理是數學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定理,也是初中數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其相關歷史在《數學》書中以引入、例題、作業題、閱讀材料等多種形式體現,為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使教學方式和處理方法更加靈活多樣.鑒于此,本文以“勾股定理”的教學為例,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和學習思考,闡述數學教學中勾股定理歷史的融入.
【關鍵詞】數學史;勾股定理歷史;融入;教學策略
1.勾股定理歷史融入教學的意義
1.1 有利于激發興趣,培養探索精神
勾股定理的證明是一個難點.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引入數學史中引人入勝和富有啟發意義的歷史話題或趣聞軼事,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可使學生明白數學并不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而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生動有趣的學科,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2 有利于培養人文精神,加強歷史熏陶
學習數學史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浙教版新教材對我國勾股定理數學史提得很少,其實中國古代數學家對于勾股定理發現和證明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貢獻和地位,尤其是其中體現出來的數形結合思想更具有重大意義。
2.勾股定理歷史融入教學的策略
在勾股定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注意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經驗,依據一定的目的,對勾股定理歷史資源進行有效的選擇、組合、改造與創造性的加工,使學生容易接受、樂于接受,并能從中得到啟發.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以下幾種途徑與方法是頗為適宜的.
2.1在情景創設中融入勾股定理歷史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情景創設要盡可能的真實,數學史總歸是真實的.情景創設可以充分考慮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發展歷史,以數學史作為素材創設問題情景,不僅有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文化熏陶.
案例1:
師:同學們知道勾股定理嗎?
生:勾股定理?地球人都知道?。ū娦Γ?
師:要我說,如果有外星人,也許外星人也知道.大家知道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在探尋其他星球上的生命,為此向宇宙發射了許多信號:如語言、聲音、各種圖形等.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曾經建議向宇宙發射勾股定理的圖形,并說: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他們一定會認識這種“語言”的.(投影顯示勾股圖)
可以說,禹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與勾股定理有關的人.中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記載有商高這樣的話:……我們做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這形亦稱曰[勾股形].它的距邊名叫[勾],長度為三;另一邊名叫[股],長度為四;斜邊名叫[弦],長度為五.勾股弦三邊,若各自乘,我們就可由其中任何兩邊以求出第三邊的長……
《周髀算經》卷上還記載西周開國時期周公與商高討論勾股測量的對話,商高答周公問時提到“勾廣三,股修四,經偶五”,這是勾股定理的特例.卷上另一處敘述周公后人榮方與陳子(約公元前6、7世紀)的對話中,則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并兒開方除之,得邪至日.”
由此看來,《周髀算經》中已經利用了勾股定理來量地測天.勾股定理又叫做“商高定理”.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臘數學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紀的人,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希臘另一位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編著《幾何原本》時,認為這個定理是畢達哥達斯最早發現的,所以他就把這個定理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傳開了.
2.2在定理證明中融入勾股定理歷史
數學史不僅給出了確定的知識,還可以給出知識的創造過程,對這種過程的再現,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家的思維過程,還可以形成探索與研究的課堂氣氛,使得課堂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的過程.
案例2.:
劉徽(公元263年左右)的證明:
劉徽用了巧妙的“出入相補”原理證明了勾股定理,“出入相補”見于劉徽為《九章算術》勾股數──“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即弦”所作的注:“勾自乘為朱方,股自乘為青方,令出入相補,各從其類,因就其余不動也,合成弦方之冪,開方除之,即弦也.”如何將勾方與股方出入相補成弦方,劉徽未具體提示,學界比較常見的推測是如下圖.
③剪拼法(學生動手驗證)
證明方法之特征:數形結合證法,建立在一種不證自明、形象直觀的原理上,主要是用拼圖的方法證明,使數學問題趣味化.
翻開古今的數學史,不僅勾股定理的歷史深厚幽遠,所有的數學知識都蘊涵著曲折的道路、閃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將數學史的知識融入數學教學中,發揮數學史料的功能,是數學教育改革的一項有力的措施.正象法國數學家包羅·朗之萬所說:“在數學教學中,加入歷史具有百利而無一弊.”
摘要:對人教版和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勾股定理”一章數學史編排模式的比較發現:兩版本教材在數學史的設計上各具特色,都力求以多種方式呈現數學史,北師大版比人教版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養,人教版更關注學生的情感;反思發現兩版本教材在數學史融入教學中的弱點:數學史的運用過于淺顯、缺乏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關鍵詞:數學史;勾股定理;教材比較
一、引言
數學史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已成為當今數學教育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張奠宙先生指出:在數學教育中,特別是中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數學史知識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教材可以適時地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包括數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應用,以及數學發展史的有關材料”。數學是積累的科學,“它的發展并不合邏輯,數學發展的實際情況與我們學校里的教科書很不一致”。根據歷史發生原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與數學本身的發展有很大的相似性。一套好的教材若要返璞歸真地反映知識的來龍去脈、思想方法的深刻、內涵以及科學文化的進步,就必須融入一些簡略的數學史以啟發思維、開闊視野、激發興趣。這就使得在教材的編寫與修訂過程中,合理設計數學史內容及其編排方式顯得尤為重要?;谝陨险J識,本文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初中數學教材(以下簡稱“人教版”、“北師大版”)中勾股定理一章的數學史進行比較分析。
二、調查與分析
首先對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搖數學(八年級下冊)》和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搖數學(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一章中的數學史進行了統計,具體見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勾股定理這一章中兩版本教材都呈現了大量史料,但在數學史的呈現方式和選材上,又各有側重點。據表1,兩版本教材在本章各出現數學史11處、13處,主要分布在正文、習題、專題和閱讀材料中。(人教版以“閱讀與思考”呈現數學史料,北師大版以“讀一讀”這一欄目呈現史料,為統一起見,統稱閱讀材料;這里的“專題”多是指在相關知識旁邊以框架的形式對某些內容作簡要介紹。)此外,北師大版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和第三節(螞蟻這樣走最近)的引入是在歷史名題“折竹抵地”和“蜘蛛與蒼蠅”問題的基礎上改編的,雖然表面文字上看不出歷史的影子,但是我們在統計時仍把這兩處歸為數學史料。
三、章前內容和數學家的設計
人教版在章前圖文并茂,不僅呈現了2002年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趙爽弦圖”,還簡要解釋了勾、股、弦所表示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問題,進而交待了這一章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對本章要干啥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也便于學生在學習完這章后的自我評估。比起北師大版在章前簡單列出各文明古國關于勾股定理說法的設計更為人性化。
兩版本教材在介紹數學家時,都是簡要的說明數學家的生平(如國籍、年代、出生地等)及做出的貢獻,并沒有體現數學家遭遇的困惑、挫折、失敗的經歷。使學生覺得數學家所想到的定理是理所當然的,未能體現數學家在創作過程中斗爭、挫折以及數學家所經歷的艱難漫長的道路。相比北師大版,人教版在此有一個特色,也是人教版整套教材的特色,即在介紹數學家時附有數學家的頭像(本章附有畢達哥拉斯圖像),這樣能喚起學生對數學家及數學史的親近、肅穆之感。而北師大版在這方面就稍顯遜色,根據劉超的統計,在初中六本教材中人教版有五處附有數學家圖像,而北師大版僅有一處(并不是此章)。
四、對兩版本教材的思考
人教版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開始分別以數學家的故事和古埃及人得到直角的方法引入數學知識,而北師大版在第一、三節都是以實際問題情境引入數學內容的,但這兩處的情境都來源于數學歷史名題。兩版本在此對數學史用的都比較淺顯,沒有深挖史料背后隱藏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史只是作為一個情景用來引出相關內容的。這只是數學史融入教學的初級階段,但我們并不能說這種融入方式是低級的或是不好的。一方面,初級階段是數學史融入教學,進入高級階段不可逾越的階段,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另一方面,教材的這種設計也體現了教材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便于教師對內容的重新加工。因此,對這兩種引入方式我們不可妄加斷言其好壞,唯獨希望各相關領域人員對數學思想、方法做認真的思考,對數學史料進行加工和創造,深挖史料背后隱含的價值,充分發揮數學史的作用和價值。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已經成為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現代化之間的橋梁。兩版本教材除了讓學生自己上網搜索相關內容外,并沒有涉及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內容?!肮垂啥ɡ怼弊鳛閹缀跏侨澜缰袑W都要介紹的定理,其證明方法就有400多種,這些證法反映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這應引起兩版本教材編寫者的重視,以便在教材修訂時注重相關數學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