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11:16:57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生論文范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反思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練地道出了關于閱讀的要義——我想無論如何,在教書先生的學堂是破不了萬卷書的,唯有在學堂外也即今天的課堂外才有可能去讀成千上萬卷的書,也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皩W生自發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發展,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寫作訓練對幫助發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這是美國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過對寫作與課外閱讀的關系進行長期調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與中國古人不謀而合,英雄所見略同。然而我們既丟掉了優秀的傳統,也沒有借鑒外國學者的先進理念,卻走進了講課文講作文“唯講是上”的死胡同,在“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體看來,對課外閱讀的忽視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兩大硬傷:無趣和貧乏?!罢Z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現在有一種現象,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家長和學校都把學生束縛在教材中,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孰不知,這就切斷了學生了解生活和社會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眲壬倪@段話十分清楚地闡明了輕視課外閱讀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閉塞中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即抑制了學習的興趣。在許多地方和學校,語文課成為學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歡迎的課。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無疑為語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這正是我們長期以來不重視課外閱讀所付出的最慘重的代價。
另外,忽略課外閱讀致使學生囿于狹小的“課本”空間,成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貧血癥”,從而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總是同樣的答案,作文中總是同樣的思路同樣的材料,甚至是同樣的假話、空話和套話,孰不知這一惡果的釀造正是我們自身的失誤。張志公先生指出:“語文這個工具,要掌握得好,運用得好,首先必須手中握有豐富的材料,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古人一直強調多讀,他們認為只有多讀,才能善寫。他們不主張狹窄,主張廣博?!薄岸嘧x”“廣博”正是課外閱讀所承載的任務,要治愈語文的致命傷“貧乏”,唯一的藥方就是走進課外閱讀。
二、實踐篇
基于在語文大討論中的反思,基于對語文高考命題原則“知識點在課內,題在課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學生(尤其是筆者所在學校生源為三類)因閱讀少而文化底蘊淺,因廣東白話的影響而語感差的現狀,為適應高考改革形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把抓好課外閱讀作為突破口,從1998年起在高三這個敏感的雷區大膽進行了嘗試和摸索,連續四屆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其中也包含考試能力)走出了一條希望之路。
我嘗試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徑可概括為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
一、喜愛一本雜志。推薦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人文性較強、國內知名度和發行量最大的雜志《讀者》為日常讀物(也可選擇《青年文摘》《視野》《中國青年》等),并開展“讀《讀者》評《讀者》”課前演講活動,學期結束將演講稿由學生自行設計、編輯、打印、裝訂結集為作品集。每期《讀者》約15萬字,一年24期,約360萬字。
二、欣賞一個作家。買或借自己喜愛的作家作品,潛心閱讀,高三一年內讀所喜歡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萬字,加深對作家的感情,并寫出自己的體會。
三、輯錄一本《作品精選》。每周選擇抄寫一篇自己喜歡的作品,給予點評,并寫出喜歡的理由。文體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約有3萬字。
四、推薦一篇好文章。每周輪流由一名同學給全班推薦一篇自己欣賞的好文章,要求寫出百字左右的推薦語,印發給全班閱讀,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體不限。一學年全班累計有6萬字。
五、做一系列專題對比閱讀。借《語文學習》雜志上的“閱讀新空間”欄目,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共進行了如下10個專題:
1.傾心閱讀(關于讀書與人生)
2.音樂之聲(關于音樂與人生)
3.學會傾聽(關于感悟自然)
4.品讀文化雕塑(關于文人與古跡)
5.風景的再造(關于唐詩宋詞散文化)
6.最后的家園(關于環保)
7.感受奧運(關于奧運會與體育文化)
8.瘋狂足球(關于足球、球星與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語言的藝術
以上每個專題各由3篇同一話題不同角度的文章組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適于對比。每個專題約有6000字,共計6萬字。利用課外輔導課進行。
閱讀“五個一工程”的嘗試實驗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使之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在高三讀《讀者》成為學生學習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據班主任反映,在學習之余學生借讀《讀者》做調節的為最多。在調查中有50%的同學能期期必買必讀,有90.2%的同學讀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還有不少同學課桌上同時有幾份雜志,閱讀興趣高漲,閱讀蔚然成風。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選抄佳作時,有許多學生一次抄10頁以上甚至20頁,我勸他們不要因此而費太多時間,應適可而止時,他們竟風趣地說:“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喜歡,你管不了?!痹趯W生離校前的調查中,有95.8%的同學認為經過高三一年的培養,已基本養成了經常閱讀的習慣,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完成了閱讀積累,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語感能力。北師大博導劉錫慶教授強調,一個人學語言,第一是靠積累。閱讀“五個一工程”一年提供給學生的閱讀總量達到了近400萬字,有60%的同學閱讀總量達到了300萬字以上,有30%的同學達到200萬字以上,其余同學也在100萬字左右,遠遠超過了新大綱要求高中三年閱讀300萬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學年的課外閱讀量在20萬字以上的只有9.85%,10萬字以下的卻有70.4%,而每學期的課外閱讀量在3萬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達36.6%。300萬與10萬之比是30倍,300萬與3萬之比竟達100倍,而這又是在學業最緊張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對如此大量的閱讀要求持贊成的同學高達97.2%,認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贊成的為0。有85%的同學認為閱讀開闊了視野。有57.7%的同學認為增強了對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養語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學認為提高了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要習得以‘人治’為主要特征的漢語文能力,積累語言素材,培養語感是一條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薄拔鍌€一工程”閱讀中“讀讀—說說—抄抄—背背—寫寫—講講”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時下被語文界認同的語感培養模式。
第三,順應了教育改革,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講析”為主要特征的課堂閱讀教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學生當成純粹的“聽客”或“看客”,消磨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拔鍌€一工程”閱讀給予學生極大的主動性,課外閱讀的性質就決定了學生本身是閱讀的主人,老師即使“欲講不休”也只能是“鞭長莫及”。無論是“喜歡一份雜志”“欣賞一個作家”,還是評《讀者》演講,推薦文章和選抄文章,都突出一個“自己”,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以學生自己“最喜歡”和“最欣賞”為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決不替代學生,老師只做一個組織者和參謀者。即使是“專題對比閱讀”,也是以學生閱讀、交流、討論為主。自主性不但使學生有了做學習的主人的強烈優越感,也為語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語文空間。令人驚訝的是曾經不喜歡的魯迅成為學生的最愛,錢鐘書、沈從文、托爾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學生經常談論的作家。原先在自習課看不到學語文的狀況極大地改變為人人都在學語文,致使其他學科羨慕不已。而當高三的課外輔導課在學科安排上有沖突時,學生總是以最快最急切的聲音呼喚語文課。在多次問卷調查中,語文課總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歡迎的課。
第四,高考結碩果。盡管素質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評判老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禁得起高考檢驗的教改實驗才能得到學校、家長和同行的認可。令人欣慰的是在進行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實驗的四年中,實驗學生的高考成績年年有進步,屆屆有突破。1999屆有4位同學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屆政史地班平均分達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級9名本科生的語文成績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語文的受益者;2001屆政史地班均分創歷史新高達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屆理化班和生物外語班均分均達530分,較上年提高30分,創學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這些成績的取得,我想主要應歸功于課外閱讀,2000屆幾位學生戲稱自己的本科是讀《讀者》讀來的,戲言中有真意。2000屆王雁聲同學回北京參加高考,語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優異成績(最高為140分),她說堅持讀《讀者》,愛讀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為大量閱讀、少做練習會影響考試成績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強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廣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語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課外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基本標尺的《讀者》作為國內最具人性、最具溫情的雜志,被讀者喻為“溫暖靈魂的陽光”。余秋雨先生這樣評價《讀者》:“它的大多數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許多普通人蘊藏在心底的點滴美好;這些美好并不壯麗卻純凈得不羼雜質,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獨立的精神天地;執掌這個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劇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訴苦人或抗擊者,而是心靈光亮的點燃者。”難怪學生中有80%把《讀者》選為自己最喜歡的一份雜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發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學生喜歡的作家魯迅、沈從文、錢鐘書、朱自清、巴金、托爾斯泰、哈代、莎士比亞……無不是人性的化身。10個專題閱讀所選的文章也都與文化與人生相關,學生推薦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鐘錦云同學在《滿溪流水香》的推薦語中寫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撓而勇往直前,那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生活著的人的我們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們用心去把握那股沖勁,那么當深度、廣度、純熟度合并為一時,便再也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的阻礙了?!痹谶x抄點評自己喜歡的文章時,同學們更是自由地抒發出了一些對人生的體驗和理解。“一臺破舊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愛的結晶,物件因為愛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為愛而充滿生氣,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滿眼都是愛!”“文章是隨性隨心的東西,它的美需要共鳴和應和的。凡事只求不負心,不負心,便有了寧靜;而寧靜,恰是綿延的源泉。”這兩段文字分別是周家榮和鐘玉清兩位同學對《滿眼都是愛》和《缺口》寫的點評,課堂是教不出這種體悟的。在學生評價課外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時,“有書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閱讀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選擇率高達90%,學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課外閱讀的一種必然收獲和最大收獲。
三、啟迪篇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得既讓學生樂于接受,又獲得良好的效果,從四年的實踐體會來看,以下五個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激發興趣是前提,養成習慣是最終目標。國際閱讀協會把“鼓勵人們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而努力”作為根本宗旨。語文教學的“叛徒”——復旦附中教師黃玉峰自豪地說:“學生們愛讀書,會讀書,將來養成終生與書為伴的習慣,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别B成習慣的前提是激發興趣,使學生對讀書達到入迷的程度,從而自發地去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中學生年齡增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欲了解社會,關心天下事,要求探討人生的價值;他們課業繁重,開始人生的煩悶,欲尋求解脫,愉悅自我心情,調整生活節律;他們還想提高修養,涵養氣質。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導學生投入課外閱讀的內在有利因素。還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閱讀的積累可強化語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語文成績。只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積極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積累是首要任務。實現積累要達到三個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學者將語文教學的問題歸納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閱讀量少。新大綱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分別要達到400萬字和300萬字,就是對量的要求。量的保證,才能帶來質的變化。二是范圍要廣,閱讀視野要開闊。劉錫慶教授提出:“經典名作和有興趣的好書,或應讀、可讀之書等,都可以盡興去讀,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賈平凹也建議:“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筑、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讀者》雜志視野的開闊和涉及領域的廣泛性是獲讀者好評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稱為“百科雜志”。三是要堅持長期性。課外閱讀主要利用課余時間,是一點一滴積累所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期間的邊角料時間或休息日來閱讀。語文閱讀還要積極與其他課爭搶學生的時間領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主動讓時間給數理化和外語。也不能給學生沒時間的借口。高三學生尚且一年能讀300萬字,其他年級更無理由不讀多一些。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時間如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茍子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就是勝利。
第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閱讀要體現自由性。復旦附中黃玉峰老師的語文教學班與學生達成共識突出一個“自己”:靠自己看書,靠自己領悟,靠自己修煉;讓學生自己看書,和古人對話,和外國人對話,自己升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是不可逆轉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學生無限的潛能,尊重學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體味人生。只有這樣,學生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識的快樂,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越學越要學。
第四,閱讀的讀物和方式要多樣化,切忌單一。課外閱讀的讀物應允許在統一中求個性,閱讀的方式要在穩定中有變化。在“五個一工程”閱讀嘗試中,“最喜愛的雜志”以《讀者》為主,也允許選擇《青年文摘》等;“欣賞一個作家”任學生自由選擇,不求一致;“課前評《讀者》演講”因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力和心理素質能力而受歡迎;“推薦一篇文章”因同齡人推薦,更有知音之感,并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而大受賞識;“系列專題閱讀”則因開闊了閱讀的視野得到70%同學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學生反對的“每周抄寫并點評自己喜愛的一篇文章”的閱讀方式也僅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種享受”得到了絕大多數同學的維護和認可。讓名著經典與雜志時文并存,讀寫抄評與聽說論辯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多樣中獲得豐富,在豐富中擁有厚實,在厚實中求知欲得到滿足,從而保持經久不衰的閱讀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師大王尚文教授認為,語文界數十年高舉語文的工具性,致使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嚴重流失,應當掀起以突出人文性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課外閱讀在尊重學生閱讀的選擇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充滿人性,關注人類命運和地球家園,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真假、美丑,具有正義感,愛好和平,擁有愛心和溫情的報刊雜志書籍,尤其要誘導學生與那些人類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魯迅、曹禺、巴金等大師對話,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培養起他們對人的終極關懷,奠定堅實的人文底蘊。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碧热敉ㄟ^課外閱讀,讓每一個學生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那么便達到了閱讀的最高境界,也實現了閱讀的終極價值。
一、必須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年齡特征確定作文訓練的形式和培育創造力的要求
語言活動是交際和概括的統一。交際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維可以實現這種概括。小學生主要學寫記敘文,也應兼學其它各種簡單的實用文體。他們的作文能力可以有多種,但概括起來是兩種;產生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和表達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前者包括選題、審題、產生材料、選擇材料等具體能力,后者包括安排文章結構、選詞、造句等具體能力。在這兩種能力中,前者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它的心理機制是將鮮明的表象和準確、生動的語言結合起來,以及正確地運用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發散性思維。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年齡特征確定各種不同的作文訓練形式,以逐步培養各種作文的智力技能和創造技能。
小學低年級主要進行想象作文,同時適當地進行記實作文,重點培養學生重現表象的技能。
低年級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性。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低年級兒童產生意義(包知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結構是想象。他們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來理解他們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釋這個世界。用神話的方式來觀察和解釋世界是他們固有的特點。因此,低年級要發展兒童初步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現的語言功能,最佳的作文心理形式既不是復述,也不是看圖作文和觀察作文,而是創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話體作文。通過童話作文,可以培養學生有意地重現表象的技能,包括在頭腦中有目的地產生豐富的表象,確定表象之間的聯系和積極地變換表象結構。童話體作文教學,應著力培養想象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小學中年級主要進行記實性的觀察作文,同時適當地進行想象作文,重點培養學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中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迅速發展,表現為觀察的目的性、持續性、細致性和概括性不斷加強,能通過觀察比較正確、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點。觀察力的發展也是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概念思維逐步取得均衡發展的重要標志。可以說中年級是學生觀察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此外,作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教會學生“虛構”,而是教會他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級要發展兒童比較系統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現的語言功能,最佳的作文訓練形式是觀察作文(素描作文),即以實物、音樂、表演、圖畫、語言等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激起兒童內心的感受和情致,形成表達的愿望。兒童需要觀察,猶如植物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因為兒童靠觀察去認識周圍世界,觀察為兒童的思維、想象活動積累了表象。有許多創造發明就是在實際觀察中,從某一現象中得到原型啟發而成功的。所以,通過觀察存儲表象,是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的首要步驟。在觀察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獲得豐富、鮮明的感性表象,幫助他們從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篩選”出典型的表象,并讓他們通過想象生動地表現該典型表象。
小學高年級主要進行實用型的記實作文,同時適當地進行想象作文,重點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發散性思維的技能。
高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是抽象思維開始成為思維的主要形式。此外,高年級的學生開始進入少年期,他們的自我意識迅速增強,人際交往開始成為他們的主導活動。因此,要發展他們根據不同對象施加影響和自我教育的語言功能。作文訓練應該從觀察作文轉向實用型作文,包括寫中心明確的記敘文,寫簡單的議論文和說明文,寫各種應用文和讀書筆記,其間,也要依靠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協同活動適當地進行想象作文訓練,或者鼓勵學生在前述文體中展開想象。寫各類實用文必須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的技能以及發散思維能力。各年級的作文訓練形式和培養創造力的目標:
附圖
2、根據培育創造力的要求科學地確定小學作文教學的序列
(一)小學作文教學中培育學生創造力的含義和突破口
所謂創造力,是為了一定的目標,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這種產品可以是新觀念、新設想、新理論,也可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作品(包括創造性作文)等等。它的最本質含義就是“新”,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新”是對人類社會來講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通常將這一層次的創造力稱為“特殊才能的創造力”;第二層次的“新”是對社會某一個特定群體來說是新的,而對于社會來說可能并沒有新的含義,通常稱之為“群體比較的創造力”;第三層次的“新”是對每個個人自己來說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而并不要求其他,通常稱之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在一定條件下,這三個層次的創造力可以相互轉化。小學作文教學要培育的,主要指第三層次的創造力。我們判斷學生的習作是否具有創造性,是以他個人(或同齡兒童)的經驗和知識范圍為依據的,只要能擺脫常規經驗和現成答案的影響,獨立體驗,獨立思考,表述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特見解,這樣的習作就算具有創造性。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其核心是培養創造思維能力,同時也要激發創造意識和逐步形成創造性個性品質(如主動、好奇、自信心、獨立性、變通性、獨創性等)。
我認為,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應從以下五個方面突破,以實現培育學生創造力的目標。
1.在作文命題上培育學生的創造力,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提倡寫簡單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來源上培育學生的創造力,除了對現實的記實作文外還應將想象作文列入教學計劃,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體裁上強調學生的創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體,靈活運用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表現方法。
4.在作文指導下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對作文的立意、構思、用詞、造句都要求開闊思路,自由表達,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5.在作文評價上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并要求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養成獨立思考習慣。
一、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農村物理教學一般不太可能像大城市的物理教學一樣擁有許多先進的實驗條件,但我們仍然不能耽誤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的發展,在現有條件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實施。
1.通過啟發式教學,誘導學生創造性思維。
高中物理教學要堅持啟發式,把教學問題變成一連串地提出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知識和能力發生有機的聯系。提出問題就是給學生設疑或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疑問,這是啟發思維的關鍵。例如在色散的教學中,筆者在告訴學生同種介質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的事實情況下,給出7種色光對冕牌玻璃的折射率,然后提問:一束包含7種色光的白光射到棱鏡的一個側面上,7種色光將如何射出?調動學生的思維。在進行啟發式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所學知識,與其物理知識的聯系及其它學科相關知識的關聯,并強化其它知識對現學知識學習的作用,實現知識遷移、綜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在進行機械波與交流電的教學中就可引導學生在已掌握數學上正、余弦函數規律基礎上,進行有關物理內容的學習。另外,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開展積極的思維,以達到誘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2.通過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一個人的創造性思維的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用直觀的方法,生動的語言,應用各種靈活的教學形式,如適時開展物理課外興趣活動,布置(項目)課題研究等。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教師要不斷教育學生懂得,偶然一個小小的發現,可能導致重大的發現。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關于發現新線索,一旦發現,應盡全力追蹤它,要善于從各個可能的角度予以觀察,并將它和其它知識聯系起來,找出新東西、新途徑,不斷教育學生理解學習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將知識作為創新的階梯。
3.通過鼓勵學生表現個性的思想,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日常物理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限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認識偏差或錯誤,作為物理老師不要強制糾錯,更不能不屑一顧,諷刺打擊,而是要耐心、細致鼓勵地讓學生盡可能表達出其個性思想,并對其正確認識及求異性要及時加以稱贊,對有關錯誤認識引導其自我糾正。平時要盡量與學生效流,讓學生在教師面前敢想敢說,敢爭辯,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以順利、健康的發展。
二、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與城市的學生相比,農村孩子在獨立思考能力方面要強,但盡管如此我們仍然不能忽視了對農村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更好的思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
1.鼓勵大膽質疑
中學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問個究竟,在方法上喜歡另辟蹊徑。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要想方設法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即使學生提出古怪的疑問也不應該急于否定,要及時地對學生的問題做出積極的評價,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以此強化學生的質疑意識。
當然,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質疑品質,僅讓學生停留在能提出問題的層次上是不夠的。因為科學的創造不僅僅表現在提出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上。在物理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即培養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我做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讓帶有細線的金屬球與乒乓球從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直觀顯示重球先落地。有的學生問,輕重球下落快慢不同是不是空氣阻力的原因?如里沒有空氣阻力,它們下落是否一樣呢?還在同學問,若把兩個球捆在一起下落,兩球的下落速度怎樣?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使我感到欣慰,因為善于思考,善于從無疑處生疑,正是創造的起點。
2.引導多角度思考
科學研究表明:只有當大腦各種皮質中樞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而協同工作時,大腦的潛在力量才會真正得以挖掘和發揮。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教學形式就可以采取"開放式",以代替過去常見的“封閉式”。讓學生只按照課本、教師的想法、說法去想、去說,不可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教給學生的知識面太窄,則不利于激發學生思考。因此,中學物理課的課程標準就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一個問題的各種答案,鼓勵學生抓住時機引起爭論,發揮各人的獨特見解。例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衛星”教學中,一開始就可以提出問題,能否設計這樣一種方案:讓拋出的物體不落地?這時學生往往變得十分活躍,甚至議論紛紛:有的會說,將物體上拋,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當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體飛到外太空,就不再回來了;有的會說,由平拋運動規律可知,物體從越高的地方、拋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離越長,當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體就落不回地面了;還有的同學可能會進行反駁:落地的跨度長了,可地表就不是一個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學說,由勻速圓周運動可知,當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時,物體繞地球在圓形軌道上運動就不回地面了。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以及物理學科的特色和實際,構建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結構即:探索性預習(閱讀)——反饋性質疑(實驗)——參與式討論——自主性練習——點撥式精講——系統性小結(內化)。
實施具體程序如下:1.閱讀:引入新課——出示“思考問題”——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2.問題(或實驗):隨堂實驗和演示實驗或動畫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無條件的情況下可用圖片或板書替代)3.討論:小組討論,教師組織下的集體討論。4.練習:學生口頭答,上臺板演,實驗操作,書面練習等。5.講解:精講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分析、歸納、評價。6.小結:師生共同歸納,使知識系統規范化。
這種教學模式結構,體現了主體性的教育思想: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2.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養了互助合作精神;3.創設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4.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創造精神;5.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獲得發展。
教學實踐表明,這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以下特點:1.基礎性的、難度不大的知識的學習是可以通過學生自學和課堂互動學習完成的,對部分優秀學生來說,初步達到自主性認知、自主性學習的效果和目的。2.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較大限度地發揮了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發展的機能。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從系統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變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地講授知識,而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的動向,引導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這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更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較高的教育心理學基礎。4.教學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作用,對課前學生的自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若某一個學生在課前沒有一定的自學,那么他們在課堂上就會處處顯得被動,甚至不能完成學習任務。5.課堂教學的重點,從系統地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課堂教學更側重于對知識的深入學習和對物理問題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復述講授。
2.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內化
所謂內化,是指個體將自己內在的智力操作、外在的動作,自己與環境的作用及關系,概括到主體已有的心理結構中,轉化為內在的心智活動,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征的過程。教師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實質就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有意識地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最后將客觀的知識轉換為主觀的知識的過程;而學生能否將自主學習活動中的各種操作內化為個人的技能,實現優化心理結構、形成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或學習風格。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其關鍵是使學習活動中的方法、策略使用的習慣化和遷移化。
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雖然農村學生在實驗條件上無法與城市學生相比,但這正是一個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機會,要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利用有限的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實踐能力。
1.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
根據學校物理實驗器材的配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儀器創造條件,將某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使學生在充分觀察、操作、討論中,手腦并用地學到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如“單擺的振動周期”、“電阻定律”、“楞次定律”、“透鏡成像規律”等實驗教學。
2.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把某些“驗證規律”的實驗提高為“探索規律”的實驗,讓學生從“發現規律”中獲取知識,從而使學生領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牛頓第二定律”、“玻——馬定律”等實驗教學。
3.化實驗習題為設計性實驗
對實驗性很強的習題,我們有條件地選擇一部分,給出實驗所需的器材,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操作、驗證,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如在高二“穩恒電流”教學時,我們布置了這樣一個實驗習題——用兩節干電池,兩個小燈泡(2.5V、0.3A),一個滑動變阻器、電鍵及導線,設計并安裝一個電路,當改變變阻器滑動觸頭時,一個變亮,一個變暗,并用實驗驗證。
一、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素養,是物理教師的職責和使命
提到在基礎教育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也許有的老師會說,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沒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還未及形成,讓他們搞科學探究尚為時過早。這是一種頗具代表性的錯誤認識,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發生在平頂山市第八中學的真實事例。一次物理課上,老師在講完密度的有關知識之后,出了一個思考題:在一個矩形的容器中裝滿了水,你不借助其它任何器具,能否將其中的水準確地倒出一半?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最終找到了答案:將容器慢慢傾斜,當其下底的一條邊線與和它相對的上底的邊線都處于水面時,容器中所剩的水即是原來的一半。問題到這里,應該說是已經解決了,但班上有位名叫楊雪的女同學卻仍在思考:從容器的上角向底角引出的一條傾斜的對角線可將容器的容積等分為二,那么,如果從這個上角向容器的底部分別引出多條斜線,不就可以將容器的容積進行不同的傾斜等分嗎?如果將這種傾斜等分的方法運用到量杯、燒杯和量筒上……呀,太好了!楊雪同學沿著這條思路,研制成功了“能夠傾斜讀值的量具和容器”,實現了液體容器和量具在傾斜狀態下的直接讀值。此作品在“河南省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一舉奪得了“天獅小科學家獎”、“先導科技獎”和大賽一等獎三個獎項,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免費授予了她國家專利。
一道思考題,能夠在中學生中引出一個國家專利,類似的事例,在近些年各級各類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并不罕見,這不僅說明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在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而且也表明在他們中間,有著朝氣蓬勃的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將所學到的知識盡快應用于實踐的熱情。為了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為了培養國家所需的創新型人才,作為物理教師,作為科學知識的啟蒙者和傳授者,在自己的教學中,竭盡全力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激發他們渴求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教給他們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意識和素養[2],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況且,我們開展探究活動的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多少重大的創新成果,而是旨在將其置身于一種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讓其通過自身的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增進他們對科學觀念的理解,培養和提高其身心素質。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素養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
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意識為主要目標,是物理新課程的一大亮點。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新課程不僅調整了傳統物理教材中的章節和順序,而且在教學內容上也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刪減了過去一些繁、難、偏的部分,選擇了與生活、自然、社會密切關聯的最能體現教育價值的知識作為課程的基本內容,并注意將物理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納米技術、超導技術、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可控熱核反應等引入課程,體現了新課程簡、易、寬、新的特點。在探究的內容方面,新課程設計了近40項的探究活動,這些探究活動,不僅在教材中出現的頻度高,而且從設計上,不僅注重了貼近自然和生活,而且也注重了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以及人文精神與自然科學的融合。這樣,既便于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到探究的方法,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更便于他們客觀和直接地了解科學的社會功能,進而培養自身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探究意識[3]。
另外,總體看來,穿插于新課程中的探究活動,從根本上有別于傳統教材中的實驗。其主要差別在于,老教材中的實驗都“劃”出了從問題到結論的單一路徑,不僅列有明確的實驗原理和目的,而且寫有嚴格而詳盡的實驗步驟。做這樣的實驗,學生根本沒有質疑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只能按圖索驥,比著葫蘆畫個瓢。其結果非但難以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喜悅,而且也讓學生脫離了實驗學科最為本質的學習[4]。而新教材中的科學探究活動,則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想可能、制訂計劃、設計實驗,然后進行實驗操作、收集證據、分析論證,最后再予以評估、交流,并撰寫完成實驗報告。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所學領悟到的東西,要遠比他們多學一個、兩個所謂的知識點更重要。
3、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素養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素養,是一個動態的開發系統,目標是開發學生的大腦,培養他們勇于和善于探究的科學品質。為了達此目的,在我們的教學中,應當首先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尤其是中老年教師更應如此。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重要性,不可產生抵住情緒,不能將在教材中插入探究活動和對傳統教材所進行的調整與改革,說成是“沒事找事”的“瞎折騰”,更不能在教學中,“你改你的,我教我的”,憑著多年積累的所謂教學經驗和習慣,我行我素走老路,甚至不惜將教材中所設置的探究活動棄之不顧,而只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傳授,這無疑是本末倒置,其結果必將貽誤學生。
第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時,要放開手腳,讓學生確實能夠自主,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和基礎。至于活動的內容,則既可以是教材上所安排的,也可以根據教學環境的需要,因地因時地隨機插入。但需注意,活動的定位,不是“驗證理論”,而是“探究未知”。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只能是盡己所能地為學生創設科學探究的原始思維環境,并去誘發和引導他們進行“質疑”,然后再由學生自己去想辦法——構思實驗方案,并且由他們自己通過試驗、探究和分析,找到答案,達到釋疑的目的。唯有這樣,才能使其在活動的實踐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愉悅,進而激發他們刻苦奮進、勇于探究的欲望,并逐步養成善于探究的科學品質,這才是我們所倡導的在學生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精華所在。
具體地說,就是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
1、要使學生知道,學習的過程,并非純粹是對前人的模仿、復制和崇拜,要敢于在自己的思考中,提出見解、質疑前人、探求真知,從而積蓄其敢于發現真理和超越前人的果敢與勇毅。
2、要教育學生重視意外情況的發生。因為,意外情況往往能夠透視出人們尚未發現的自然信息,預示著獲得創新成果的機遇來臨[5]。
3、要鼓勵學生敢于大膽假設。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也就是說在提出問題之后,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4、要引導學生悉心求證。就是要通過試驗來驗證或者是推翻假說,從而建立能夠令人信服的理論,這是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
4、結語
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是新課程、新大綱對物理教學所提出的新標準、新要求。作為一個物理教師,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這場教學改革中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并且要盡己所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力求讓每一個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潛能、都能盡情地去發揮、去想象、去施展自己的能力、都能建立起堅實的自信、都能從事屬于他們同時也是屬于這個社會的富有個性的創造!唯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步入自由之路。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我們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有缺點、短處的用品、用具或器材,引導學生觀察,當學生發現不足時,就會努力設法彌補這些短處,激發出創新的熱情。
例如情景一:用煤氣給水壺燒水,一不注意,水開后溢出的水會把火澆滅,釀成危險。請問同學有何改進辦法?情景二:有人發明在壺蓋開個小孔,水沸騰后,會發出叫聲。這又是什么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有趣的物理小實驗創設情景。
例如在講物質的導熱性質時,可以向學生展示這樣的一個實驗情景:把一條粗金屬絲繞成線圈,罩在一支蠟燭的火焰上(如圖),火焰很快就熄滅了,請同學們解釋這一現象。
在物理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創設情景,如物理實驗、多媒體演示、情境活動、講故事或案例等。通過生動有趣的情景展現,巧妙質疑,不但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誘發學生進入質疑思維狀態,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2借助想象與聯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便于“駕馭”課堂,往往有意避開課堂教學的創造性和多樣性,把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問題的結論直接的強加給學生,不敢讓學生自由討論與爭鳴,對學生的不同意見和觀點,以及學生的獨到見解有時不予理會。這樣就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相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相互討論,踴躍發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介紹一些物理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懷疑前人的事跡,以此來激勵學生要有質疑的勇氣;對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規律,要有勇于發展的精神。即使學生有的想法是可笑的,有些提法是錯誤的,某些探索是失敗的,教師也要從積極的方面加以鼓勵,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和失敗的原因,不能挫傷學生求異思維的積極性??傊?,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過程中,我們要記住愛因斯坦說過的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例如:用什么辦法把雞蛋從三樓扔下來不破碎;將來人會不會象魚一樣在水中生活;能不能直接將地球內部的內能轉化為電能供人類使用等。從而促動學生進行發明、創造,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素養,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創新技能。
3通過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具有真實、直觀、形象和生動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實驗為學生創設了有效的獲取知識的學習環境,是對學生進行創造意識訓練和科學方法訓練的有效途徑。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同時要重視實驗的創新。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所學的內容適時安排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實驗,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取塑料飲料瓶一只,在瓶壁上鉆一個小孔,將一只小氣球塞入瓶內,吹氣口套在瓶口上,第一次用手指堵住小孔,從瓶口向氣球內吹氣,發現很難把氣球吹大。第二次將堵住小孔的手指松開,再次吹氣,氣球就脹大了許多;再用手指堵住小孔,接著把吹氣的嘴從瓶口移開,就會發現,瓶內脹大的氣球的體積竟然幾乎沒有縮?。?
其次青少年對實驗操作的興趣特別的強烈,他們要求通過自己的親手操作,進行物理實驗,而物理學科的特點是大多數知識是可以通過動手實驗去理解、去掌握的。那么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生探究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生電學分組實驗中,在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實驗,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在各種因素中取舍,對所得的信息進行篩選,這就要求學生在追求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進行應變、思考和探索,使學生的分析、想象、抽象、綜合、表達的能力都得到訓練和發揮。
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課外實驗(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拓寬知識面,發展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讓學生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發揮創造性,從而獲得成功。
4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研究、培養創新人才生活處處皆學問,日常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現象都蘊涵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在學生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結合中學物理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自己嘗試去解決,學生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就會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指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有些同學在做早餐時會發現,同樣的情況下,加熱一杯牛奶與同質量的豆漿所用的時間不同,這是為什么呢?電磁爐和微波爐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兩種小家電,它們的工作原理相同嗎,對電能的利用效率哪個高呢?等等。
其次要指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教師指導的重點是:第一,背景知識的準備,告訴學生對此問題進行研究,需要準備哪些知識,可從何處獲得這些知識等。第二,指導學生確立具體的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實驗推理法等)。第三,指導人員的分工和具體實施的步驟。在整個研究活動中,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給予方法指導,特別是在學生研究工作受阻時,教師要“指導方法,解答疑難”,但不可越俎代庖。
象這樣的研究性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和加工信息資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促進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研究性學習是個人興趣、個性特長最好的發展方式,完全是一種自主創造性的學習活動,是將學生培養成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5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科技創新改變生活的快樂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教師還要安排學生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科技創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例如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參觀考察機場、工廠、農村、電站、等,了解物理知識和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科技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增強科技運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許多新鮮的事物,會產生許多的疑問,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去圖書館、上網查閱資料或者請教專家、學者等方法嘗試解決。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快樂,還可以激發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
總之,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科學技術及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強。當今社會的競爭實質上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創新人才的競爭。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廣大教師要承擔起開發青少年的創新潛能,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廣大教師只有樹立創新意識,形成創新作風,自身具備較高的創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更多的適合二十一世紀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一、物理課堂提問的好處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下面從四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1.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提問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問可以讓學生發現不足
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4.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采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提問學生和由學生發問,可以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置。
通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息交流。通過提問,能夠發現作業、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二、現狀及原因分析
根據筆者的經驗,一屆中難得有幾個學生能主動提問,絕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提不出問題。課改的深入使得科學探究已成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據筆者了解,科學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說學生薄弱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已大大影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什么原因使得學生不肯、不會提問呢?一般有下列三種原因:
1.學生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特別是好同學。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我講不清楚,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
2.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熏陶,學生已習慣于等著教師告訴答案,缺乏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教師自身的因素:不重視;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費時間;認為學生沒有這個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1.從學生的心理入手,讓學生敢問
學生只有認識到提出問題對人發展的重要性,從要我問到我要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才會得到內在推動。
(1)教育學生提出問題
教學中結合教材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科學家敢于提出問題,攀登科學高峰事例,這樣從歷史的角度說明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如:學重力時,給學生講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故事,啟發學生,蘋果從樹上落下大家習以為常,牛頓卻提出:為什么蘋果會從樹上落下?拉住蘋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個力?最后發現了萬有引力。
從成材角度向學生說明提出問題的必要性。教育學生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只有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實現。一個學生如果學習不主動,沒有求知欲望,懶于思考,也就無創新可言,將影響個人的成長。提出問題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提問,敢于挑戰權威,積極主動去探索知識的奧秘,成為自覺的學習者。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需要勇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良好的質疑氛圍,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提出自己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于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后再幫助其分析,這樣有利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調動積極性;對于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嘲笑、諷刺,而應耐心引導;對于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的探索,大膽創新,讓學生品嘗質疑的樂趣,激發提問的熱情。
碰到冷場時,教師對學生說一些鼓勵的話。如:誰來試一下,說錯了不要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居里夫人說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教師的鼓勵,肯定會有學生響應,經常這樣訓練后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如果教師由于不耐煩而直接提出問題,學生就失去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3)讓質疑成為學生的習慣
教育學生對各種權威不盲從,大膽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養成愛問“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如:對課本進行質疑,課本在編寫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規律并不嚴密;對各種媒體進行質疑,有些報刊雜志經常犯一些科學錯誤,有意識讓學生糾正;對權威進行質疑,如亞里士多德能撬動地球嗎?判斷王冠攙假是否屬實;在習題講評中質疑,該題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識點?……。
2.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愿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向上的原動力。教師應想方設法,設置各種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科學探究的問題有三種:一是學生根據教師、教材或其它途徑給出的問題進行探究;二是學生從所提供的問題中得到啟發而提出的新問題;三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毫無疑問,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的問題,最有興趣、最有動力去深入探究。教師的指導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設計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設計問題本身上,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勇于置疑、大膽創新。
(1)從課本插圖提出問題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微處并比較與日常不同,再提出問題。如:在學習折射規律后,讓學生看圖“魚在哪里?”學生會提出“為什么魚叉要對準魚的下方?”“是不是看見的魚并不是實際的魚?”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前,先讓學生看攝影師倒立照相的圖,學生會提出“是不是照相機成倒立的像?”
(2)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
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與物理息息相關,這些現象天天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已習以為常。教師能夠引導提醒學生關注這個大自然,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無窮求知欲。如: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師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體發聲,然后教師問:“聲音對于我們來說太重要啦,對于聲音,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問題總結如下: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體聲?月球上能不能聽到聲音?……。又如:講溫度計時,先讓學生看昨天的天氣預報。從天氣預報中通過討論,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氣溫為什么有高低?怎樣判斷氣溫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們是怎樣形成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四級風有多大?……。
①從各種俗語中提出問題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間流傳著許多俗語,很多是有科學道理的。引導學生分析它并提出問題,學生興趣很大。如:講平面鏡成像時,先讓學生討論俗語“水中月,鏡中花”,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水中有月亮?為什么鏡子中有花?鏡子中的花和實際的花為何一樣?為什么水中撈不到月亮?……。講密度時,先讓學生討論俗語‘油比水輕’,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油會浮在水面上?油的質量一定比水小嗎?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考慮油和水的質量,還要了解它們的體積,從而引入質量和體積關系的探究。
②從實驗現象提出問題
教師可有意識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斷完善問題。如:講改變內能的方法前,教師先做壓縮引火實驗,學生首先提出:“筒內為什么會有火花?”通過教師引導棉花燃燒說明什么,學生又提出:筒內溫度為什么會升高?教師又提醒溫度升高說明什么,最后學生提出:筒內內能為什么會增加?又如:做覆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過自身體驗提出問題
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做實驗或參加活動、比賽,由于親身體驗,感受很深,學生也樂意提出問題。如:講內能時,學生通過搓手,提出:手心為什么會發熱?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學生通過手彈課桌,提出:手為什么會疼?講壓強時,讓一男一女二個同學比賽頂棍子,由于女同學頂的一端粗,女同學贏,從而提出:女同學為什么能贏男同學?通過分析發現輸贏不僅跟力有關而且與受壓的面積有關。
3.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會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人說: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平庸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而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的方法。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
(1)掌握提出問題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個物理現象,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由何(為什么)、如何(怎樣)、若何(如果條件變了,將怎樣)、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鬧鐘實驗,根據現象可提出:為什么聽不到鐘聲?怎樣才能聽到聲音?通入空氣后能否重新聽到聲音?聲音靠什么來傳播?
(2)及時點評學生提出的問題
由于學生的差異,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差不齊,有的層次比較低,有的比較有價值。當然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承認學生有差異,但是并不是不加評論,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更有價值。最后進行小結,讓學生體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鼓勵學生相互提問題
學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問題,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根據本課內容相互提問。如還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出來,往往會有意外驚喜。
(4)適當出一些探究題,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檢驗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4.須注意的二個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應該逐漸培養。開始時的問題可由教師直接提出,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最后由學生直接提出問題。
(2)與其整天抱怨學生啟而不發,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觀念,將教為主改為學為主。時刻牢記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最好的向導是腦中的問號,最大的動力是自信。
四、提問中常出現的一些誤區及對策
有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在提問方面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1)整堂課只管自己講,不提一個問題,"滿堂灌"。2)什么都要問,低級的、重復的、漫無邊際的、模模糊糊的問題。3)所提問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主題。4)只提好學生,不提差生;專提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給學生難堪。5)提問沒有層次性,難易問題無階梯。6)提問表達不言簡意賅,有時不知所云,學生無法回答。7)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對學生的提問不理不睬。8)提問隨意,東拉西扯,越扯越遠。9)不能靈活應變,針對課堂氣氛、學生的回答和反應,追問下去,擴大戰果。等等。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提問中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系:1)點與面的關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2)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3)曲與直的關系。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4)多與少的關系。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余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的把握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總之,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曾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中國學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問題,缺乏創新精神?!弊屛覀児餐ε囵B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的精神,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
一、中學生與德育
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當代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只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學生現狀令人堪憂
1.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接二連三發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觸目驚心。某校兩個14歲的中學生因發生一點小矛盾,男孩便有預謀地在放學途中將女孩連勒帶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為三好學生的劉某和楊某在家做完寒假作業后,談到了網上色情,心里產生了躁動,將在宿舍里玩耍的七歲幼女騙至家中,將其猥褻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學??荚囍兴拈T功課不及格,難以向家人交待,竟將父母和奶奶殺死,然后自殺。
2.厭學隊伍日漸擴大。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2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認為只要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他們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整日泡在網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網吧,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的現象。
3.日常行為極不規范。在校園經常聽到學生胡侃,什么社會上的“行話”、俗語如行云流水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長發、染發、穿耳者為數不少,以至常聽到社會人員議論“如今的學生有時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學生”。
4.造成上述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溺愛,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視音像制品及網絡文化的影響等。
總之,中學生表現出的種種現象令人堪憂,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上述情形,當代德育教育猶其應強調如下幾點:
1.加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在此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則,以身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應以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緊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以及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3.提倡個性發展教育。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審美觀易受影視、音像制品、網絡文化以及廣告宣傳等的影響,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中學生德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并最終成才。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之際,更應關注數學課堂教學這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的口頭禪,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本文將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發展的心理環境和如何誘發心理動因方面來探討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
時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始終沒有逃脫應試教育的陰霾,還是在升學指揮棒的指引下,要講"顆顆"、"米米"。教師中心主義和權威主義還很流行,傳統的"教師負責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仍不斷上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高高在上,利用學生的"向師性"和教師"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的知識權威,以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為借口,自覺或不自覺地大勢采用簡單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識作為像"圣旨"一樣的東西強加給學生,再加上教師的"絕對權威"的震懾,更何況學生自己本身意識到就該"學而不厭",因而教師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心安理得的"統治"著,沒有爭論,沒有異樣的聲調,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也在這種長期的、沒有硝煙的"傳統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沒。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民主自由權利,使學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來自外界權威的管束和壓制。教師要通過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積極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發現問題,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培養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學習鉆研精神,班門弄斧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呼喚"新版教育",呼喚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呼喚學生生命活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自由、充滿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圍,使學生作為一個極富獨創性的主體來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形成多元交流的統一體,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分析教育哲學主義認為:教學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強迫,而是一種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動。"天地君親師"這一論調已經到需要重新界定它的真正含義的時候,在打破教師"鐵飯碗"的同時,別忘了教師的"特權"影響,它嚴重阻礙了現代的課堂教學改革,多爾認為,教師作為領導者,他僅僅是作為學習者團體的一個平等的成員,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從外在于學生情景轉向與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學情景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探討和共同學習、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整體的,有機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讓學生參與練習、回答問題等局部過程。這有利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取長補短。有利于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在探索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錯誤是難免的,也是允許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一些支持,對學生的正確行為或好的成績表示贊許,少一些打擊和嘲諷,"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學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有效合作過程。教師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嘗試運用發現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變式教學,發揮教師的向導作用,創造性地運用提問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有利于學生產生穩定的探究心向和積極探究的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教師引導之下的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討論法、研究法等鼓勵學生相互探討、爭論、交流思維方法,相互啟迪,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思維由發散而集中,由集中而發散。這種合作必須是人人平等參與的合作,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審視教學中提出的種種問題,讓課堂呈現出"雜音"。同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合作方式,使合作過程成為一個愉快、歡樂和充滿智能挑戰的過程。
人的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為了需要的滿足。所以說,需要是人的活動總動力、總根源(也稱內在驅力)。學生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創造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各種心理需要,每一具體教學環節的實施,都應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行動目標,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實施差異教學,以特定的教學方式和行為引發學生探究、創新的需要。學生一旦形成了這種需要,并能深刻體驗這種需要,就會形成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內部動力,推動學生去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充分地開發自己的潛能,能使人的創造心理活動全部都處于亢奮狀態,為人的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雖然人的活動的動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動的產生、持續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心理動因,即以需要為核心,以興趣、情感等為內容的心理動因。由于興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學來的。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誘發學生的心理動因。(一)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二)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如: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比賽、晚會、故事演說等等,借助學生的聰明才智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三)利用數學中的美,教學中的美(語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諧美等)培養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線條美、色彩美等給學生最大的感知,使他們充分體會數學給生活帶來的美。使他們產生創造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四)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有趣的內容和活動總是吸引著他們,即使這種活動需要克服較大的困難,他們也樂意參加。教師只有創造出教學中的各種美,才能引發學生不斷探索的欲望,激起學生智能的漣漪,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
創新,既需要智力的參與,也離不開情感的支持。教師是保護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監護人"。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情感的培養,鼓勵學生發揚"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學生的情感十分豐富,如熱愛、美感、羨慕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創新的動機。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學過程需要教師真摯情感的灌注。
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綜觀全局,充分協調教學中的各種因素,創設民主氛圍,確保學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學技法,激活思維能力,運用人格力量,弘揚學生個性。惟其如此,學生創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數學課堂教學這塊沃土上結出豐碩之果。
一、學生的原有的認知結構
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知識的能力隨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數學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結構是學習者進行現實學習的前提。在認知結構的同化發展中,遷移對數學語言的學習影響較大的。
遷移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學習之間的影響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凡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的,叫正遷移;凡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稱為負遷移。
二、數學學習材料
數學材料是影響數學語言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具體地,可以從數量、變式、典型性、反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1.數量。數學學習材料的數量太小,學生對具體材料的感知就會不充分,就難以對具體材料所包含的各種要素進行全面鑒別,對數學語言和知識的掌握所必需的經驗也難以建立起來,這樣就會由于語言感知、轉化不夠而對知識的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的比較不充分,最終無法建立理解知識和語言轉化所需要的堅實的基礎。相反,數量太多一則會數學的非本質可能得到不恰當的強化而掩蓋了本質特征,二則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響,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厭。
2.變式。變式是通過多種語言的轉換而變更對象的非本質屬性的表現形式,變更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對象的本質屬性,突出那些隱蔽的本質要素;一旦變更具體對象或變更對象的語言陳述形式,那么與具體對象緊密相連的那些非本質屬性就消失了,本質屬性就顯露出來。數學知識的掌握就是通過變式進行比較而舍棄非本質屬性并抽象出本質屬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實踐表明,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越明顯,學習越容易,非本質屬性越多、越突出,學習就越困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選擇具體實例時,為了突出知識的本質屬性,減少學習困難,教師可以采用擴大有關特征的辦法,通過多種語言形式表征,并對知識的本質可以做適當的歸類練習。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別的信息,使人產生深刻印象,對知識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適當使用可以使學生對知識和數學語言的理解更加精確,而且還可以排除無關屬性的干擾,學生對本質的屬性的表述不準確是也是造成錯誤的一個關鍵原因。但應該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學生對知識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從數學與教育心理學來看,影響數學語言的認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緒和情感。所謂情緒和情感,就是個體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或心理反應。情緒和情感的產生是以客觀事物和對象是否滿足個體需要為中介的。通常那些滿足個體需要的對象,會引起滿意、高興、喜悅等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反之妨礙需要得到滿足的對象,就會引起痛苦、憂愁、厭惡等消極的情緒情感。
學生在數學語言的認知活動中,必然伴隨著情感體驗,它常使學生依此來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情感體驗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另一類是消極的情感體驗。中學生常常處于這兩種體驗的交替狀態。積極的情感體驗能促使主體對原有目標修正,或重新確立新目標,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問題時,也能有勇氣、有自信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常常處于消極體驗中的學生,則有可能喪失信心,破罐破摔。學生對數學符號的情感直接影響著數學符號的學習效果。數學家A·巴特斯布說過:“實際上,我們學校的成績在一個方面常常是消極的,那就是學生們學習后不但對數學符號冷漠,而且感到它們可怕。”這種現象看來是帶有一般性的,這種情緒障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1)情緒的產生是以客觀事物和對象是否滿足個體的需要為中介的,數學符號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學生不能立即感到“滿足個體的需要”;相反地,往往還會因其抽象、難懂而產生沮喪心情。(2)一些不適當的、夸大了的宣傳,歪曲了數學符號的形象,使學生產生一種畏難情緒。數學符號是抽象的,但它充滿生機,有其數學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眾的輿論”有時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師告誡學生說:“數學抽象、枯燥,你們要好好學習,否則將會留級?!边@種講法沒有積極作用,只能使學生討厭數學。
四、教師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在學生的眼中,數學教師是最直觀的數學,數學教師是數學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個民主、開朗、風趣幽默、知識淵博的數學教師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發展、吸引學生對數學的喜愛。教師的教學觀、學習觀、學術水平是形成教師教學風格和方式的關鍵因素,它們影響著教師的行為方式。教師的言談舉止特別是語言對于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教學中如果教師的語言能夠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則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為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關注自己的教學語言,要注意以下幾點:(1)數學教學語言要有科學性和準確性,不能出現知識性錯誤;(2)數學教學語言要具有規范性和邏輯性,符合語言的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標準,合乎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3)數學教學語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動性,盡量用學生熟悉的形象、生動、有趣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表達,使數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清楚明白;(4)數學教學語言要具有啟發性,通過語言來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用鮮明生動的語言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方法;(5)數學教學語言要具有簡潔性,教學用語應簡潔、明快,符合青少年學生的特點,要加強對數學語言的提煉,并充分利用數學術語、符號和式子來表達有關內容。
五、結論
由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教學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選取合適的數學認知材料和問題情景,調整學生的學習認知情感和情緒,有效的遷移才能發生,學生的數學語言認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學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從學生、數學材料、教師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情緒方面
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期”,情緒不穩定,情感既豐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現為易急躁、易沖動,自我失控,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
2.行為方面
一方面世界觀還不夠成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行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主要表現為好逞強、好與人爭斗、做事魯莽、不顧后果,逆反心理強烈,對父母或老師有較強的抵觸情緒。
3.個性方面
主要表現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別強,過高估計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片面,總把錯誤歸于別人,愛嫉妒他人。
4.異性交往方面
中學階段是人生觀確立的重要時期,學會和異性交往,在交往中認識異性,是中學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逐漸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初中生處于青春的萌動期,對異性感興趣、有愛慕心理,對兩性關系意識朦朧。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但是在同異性相處時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對與異性交往有誤解,這說明他們還很不成熟,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引導。
2、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不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使學生更有效更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心理健康是全員性的問題,是每一位學生在成長與發展中都必然會面臨的挑戰,包括那些學習優秀、在教師和家長看來是“好”孩子的學生,也同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時候可能還會更需要,因為,往往由于學習成績好,這些“好”學生心理發展中不健康的側面就常常被忽視,得不到重視和及時的幫助。
2.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咨詢
根據各級教育部門的要求,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開展心理咨詢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提高。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主要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應僅面對個別學生和家長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詢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它不應成為全部內容。心理咨詢室可以被視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依托,應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廣播、刊物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教育活動。
3.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開設心理課
開設心理課的做法很好,但是認為開了心理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太片面了。誠然,每周固定的課時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時間上有了保證,并有了穩定的傳播知識的途徑。但從目前我們所了解到的各學校開課的情況來看,僅僅開設心理課難以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單單在心理課上是達不到教育目標的。它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自體驗才能獲得,而課堂教學所能提供的活動空間、實踐機會是極有限的。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題內容外,還包括測驗、咨詢、班團會活動、野外訓練等,而這些內容是無法由心理課來涵蓋的。再次,心理課側重解決一般性、整體性及共性的心理問題,而無法深入地解決特殊的、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向學生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知識的傳授應與心理教育活動相結合,對全體學生的心理教育應與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相結合,心理課程應與心理訓練、輔導相結合。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在教室里進行,而更應該走出課堂用各種實踐活動來內化所學的心理學知識。
4.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與德育工作相輔相成的而不能由它來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認識和看待自己的學生以及學生出現的一些行為問題,可以有效地幫助學校教師改善師生交往狀況。例如,一位學生最初在課上搗亂,可能他就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了。如果教師以傳統的德育的眼光看待這位學生課上表現出來的搗亂行為,這位學生就會很容易就被納入到壞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師重視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會覺察這位學生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給這位學生以積極的關注,這位學生需要關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就不會在上課的時候以搗亂來引人注意了??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教師以一種更寬松、更接納和理解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學生和學生的行為,不僅注意到行為本身,更注重去發現并合理滿足這些行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簡單地進行是非判斷,而是從一種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3、在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前面概括了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誤解。為此我們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并走訪了幾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學了解情況,主要從學校管理、教師培訓、家校協同和學生發展等不同的層面,全方位地、立體地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深入思考,得到一些啟發,下面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談幾點建議:
1.培養中學生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時期,他們情緒變化強烈,易沖動,不善于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確思想引導下,激情狀態能使他們做出對自己和他人成長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會的事情。因此教會學生調控自己的情緒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2.加強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和生理上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發育并趨于成熟。他們這時會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異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驅使下,他們逐漸產生性意識,有了性的沖動,心理學上稱這一時期為“暴風驟雨的時期”。
中學生對這種迅速成熟帶來的巨大生理和心理沖擊缺乏一定的心理準備,他們對異性表現出眷戀和向往,但又不知道這是成長中的正?,F象,于是可能會產生悔恨、恐懼、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緊張,影響身心健康。所以在這一時期加強對中學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進行性心理教育,即關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學習,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觀念,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及技巧,如如何與異性同學交往、早戀心理調適等就至關重要。
3.要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那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
4.學校應與家長、社會一道,共同推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進入中學后,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他人,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它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梢?,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
總之,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祖國將來的棟梁之材,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們要在保證他們身體健康同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是使中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必由之路。最后我呼吁全社會都動員起來,為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
影響思想道德觀念趨向。大量的網絡信息為上網中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大大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但是這些信息都是沒有加工篩選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齊。在各種信息、觀點自由表達的網絡上,個人主義、利已主義和實用主義等西方價值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洶涌而來。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還沒有成熟,還沒構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大量的接受這類信息,勢必影響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趨向,使他們逐漸認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對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產生動搖,進而動搖傳統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另外,網絡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傳播的土壤。據調查顯示,上網中學生當中,有近八成訪問過色情網站。另據《華商時報》報道,我國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幾乎全部觀看到淫穢影碟或訪問過色情網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來自網絡。
影響現實人際交往。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時期,思維異?;钴S,他們渴望獲得與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網絡正好給他們提供交友的天地。這種交友是以網絡為中介,以文字為載體,以虛擬化的交流角色為主體的交友方式,具有間接、虛擬、平等、自由的特點。這種特點使得中學生可以在網上宣泄自己內心真實的快樂、煩惱、狐獨、痛苦。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一個滿意的角色,真實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過上網制造出的虛擬來彌補。而且網上交流是虛擬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選擇交流對象。正是中學生內心渴望的一種交往方式,極具吸引力。中學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長期迷戀網上交友,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們與真實世界的交往能力,嚴重的還能導致心理疾病,一個重點中學的技小能手,自從迷上網上聊天后,一天短則二小時,長則四五小時,花費不菲還在其次,問題是竟像換了一個人,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感到狐獨,感到不再適應——不愿再與他人交往。心理學家說:他是患了一種“自閉癥”,因為網絡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種錯覺,似乎可以不再關心現實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研究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每周上網超過5年小時的互聯網用戶中,有25%人表示他們與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少了。
影響身心健康成長。中學時代正處于一個人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至關重要。迷戀網絡世界,一方面擠占了課余體育煅練和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有的甚至擠占正常的學習時間,不利于養成健康的體魄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也不利于學習。另一方面,長時間的上網,也易倒致眼睛疲勞和神經衰弱,造成視力下降,情緒不振等疾病,影響身體發育。另外,網絡傳播的形象化(圖、文、音、像),強化了學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學生“想”的思維方式。經調查發現:常“泡”在網上的青少年,其寫字作文、分析綜合、評論欣賞的能力,要比接受傳統學習的學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做好上網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網上世界的精彩豐富和網絡文化的簡單快捷,對學業重負下的中小學生具有極大吸引力,因而也極易使之沉迷上“癮”。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上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障礙而禁止或阻止學生上網。相反,應積極讓已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學生上網。但對因上網而導致心理障礙的學生應積極疏導。首先,是防患于未然,應在學生上網前就向學生傳播有關上網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礙產生的方法,使學生盡量避免上癮。其次是對已患上上網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矯治。如適當控制上網時間,要求學生在上網的同時不要忽視與同學、家長、教師的人際交往,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引導家長正確指導孩子上網等。
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強政治敏感力和鑒別力,樹立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價值觀和腐朽生活方式、黃色信息面前,能夠自覺地抵制誘惑。
加大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讓學生參與各種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面對各種道德問題時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力和道德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寫字、運算等基本功的操練。特別是對正在打基礎的小學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電腦和網絡來代替寫字和運算。再次是加強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在電腦面前,只要點擊鼠標就能馳騁在因特網中。長此以往,由于手腳活動減少,不利于他們協調性的培養和大腦的全面發育。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則彌補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缺陷。
加強對中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目前還沒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規范來約束上網行為。上網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網絡中的需要來活動,這就對現實社會中主導的道德規范形成巨大的沖擊,并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美國華盛頓有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了“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網絡倫理聲明中,指出了6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這些規范都是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補充和發展,使其在數量上不斷積聚和擴大。當前,我們應該加強青少年學生的上網道德規范教育,使他們從一開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規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問題成堆后再回頭來矯正。
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控與管理。面對網絡上良莠參雜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關的監控機制,可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頭,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別是有關技術部門,應承擔起保護青少年的重大職責,及早研制出能“過濾”有害信息,為青少年學生輸送科學、正確、健康信息的軟件。
加快教育網絡的建設。隨著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擴展,計算機網絡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中小學教育網絡也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提供的內容明顯缺乏對學生學習功能的開發,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卻遠不及互聯網。所以一方面,對尚未建立教育網絡的地方,我們要加快建設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對已建的教育網絡進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學生訪問,使之成為中學生喜愛的網絡。
網絡對中學生來說即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培養適應21世紀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下一代。
1.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提問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問可以讓學生發現不足
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4.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采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提問學生和由學生發問,可以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置。
通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息交流。通過提問,能夠發現作業、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二、現狀及原因分析
根據筆者的經驗,一屆中難得有幾個學生能主動提問,絕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提不出問題。課改的深入使得科學探究已成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據筆者了解,科學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說學生薄弱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已大大影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什么原因使得學生不肯、不會提問呢?一般有下列三種原因:
1.學生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特別是好同學。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我講不清楚,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
2.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熏陶,學生已習慣于等著教師告訴答案,缺乏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教師自身的因素:不重視;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費時間;認為學生沒有這個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1.從學生的心理入手,讓學生敢問
學生只有認識到提出問題對人發展的重要性,從要我問到我要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才會得到內在推動。
(1)教育學生提出問題
教學中結合教材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科學家敢于提出問題,攀登科學高峰事例,這樣從歷史的角度說明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如:學重力時,給學生講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故事,啟發學生,蘋果從樹上落下大家習以為常,牛頓卻提出:為什么蘋果會從樹上落下?拉住蘋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個力?最后發現了萬有引力。
從成材角度向學生說明提出問題的必要性。教育學生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只有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實現。一個學生如果學習不主動,沒有求知欲望,懶于思考,也就無創新可言,將影響個人的成長。提出問題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提問,敢于挑戰權威,積極主動去探索知識的奧秘,成為自覺的學習者。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需要勇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良好的質疑氛圍,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提出自己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于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后再幫助其分析,這樣有利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調動積極性;對于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嘲笑、諷刺,而應耐心引導;對于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的探索,大膽創新,讓學生品嘗質疑的樂趣,激發提問的熱情。
碰到冷場時,教師對學生說一些鼓勵的話。如:誰來試一下,說錯了不要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居里夫人說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教師的鼓勵,肯定會有學生響應,經常這樣訓練后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如果教師由于不耐煩而直接提出問題,學生就失去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3)讓質疑成為學生的習慣
教育學生對各種權威不盲從,大膽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養成愛問“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如:對課本進行質疑,課本在編寫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規律并不嚴密;對各種媒體進行質疑,有些報刊雜志經常犯一些科學錯誤,有意識讓學生糾正;對權威進行質疑,如亞里士多德能撬動地球嗎?判斷王冠攙假是否屬實;在習題講評中質疑,該題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識點?……。
2.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愿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向上的原動力。教師應想方設法,設置各種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茖W探究的問題有三種:一是學生根據教師、教材或其它途徑給出的問題進行探究;二是學生從所提供的問題中得到啟發而提出的新問題;三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毫無疑問,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的問題,最有興趣、最有動力去深入探究。教師的指導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設計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設計問題本身上,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勇于置疑、大膽創新。
(1)從課本插圖提出問題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微處并比較與日常不同,再提出問題。如:在學習折射規律后,讓學生看圖“魚在哪里?”學生會提出“為什么魚叉要對準魚的下方?”“是不是看見的魚并不是實際的魚?”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前,先讓學生看攝影師倒立照相的圖,學生會提出“是不是照相機成倒立的像?”
(2)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
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與物理息息相關,這些現象天天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已習以為常。教師能夠引導提醒學生關注這個大自然,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無窮求知欲。如: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師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體發聲,然后教師問:“聲音對于我們來說太重要啦,對于聲音,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問題總結如下: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體聲?月球上能不能聽到聲音?……。又如:講溫度計時,先讓學生看昨天的天氣預報。從天氣預報中通過討論,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氣溫為什么有高低?怎樣判斷氣溫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們是怎樣形成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四級風有多大?……。
①從各種俗語中提出問題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間流傳著許多俗語,很多是有科學道理的。引導學生分析它并提出問題,學生興趣很大。如:講平面鏡成像時,先讓學生討論俗語“水中月,鏡中花”,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水中有月亮?為什么鏡子中有花?鏡子中的花和實際的花為何一樣?為什么水中撈不到月亮?……。講密度時,先讓學生討論俗語‘油比水輕’,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油會浮在水面上?油的質量一定比水小嗎?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考慮油和水的質量,還要了解它們的體積,從而引入質量和體積關系的探究。
②從實驗現象提出問題
教師可有意識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斷完善問題。如:講改變內能的方法前,教師先做壓縮引火實驗,學生首先提出:“筒內為什么會有火花?”通過教師引導棉花燃燒說明什么,學生又提出:筒內溫度為什么會升高?教師又提醒溫度升高說明什么,最后學生提出:筒內內能為什么會增加?又如:做覆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孔隹曜犹崞鹈妆瓕嶒?,學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過自身體驗提出問題
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做實驗或參加活動、比賽,由于親身體驗,感受很深,學生也樂意提出問題。如:講內能時,學生通過搓手,提出:手心為什么會發熱?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學生通過手彈課桌,提出:手為什么會疼?講壓強時,讓一男一女二個同學比賽頂棍子,由于女同學頂的一端粗,女同學贏,從而提出:女同學為什么能贏男同學?通過分析發現輸贏不僅跟力有關而且與受壓的面積有關。
3.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會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人說: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平庸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而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的方法。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
(1)掌握提出問題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個物理現象,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由何(為什么)、如何(怎樣)、若何(如果條件變了,將怎樣)、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鬧鐘實驗,根據現象可提出:為什么聽不到鐘聲?怎樣才能聽到聲音?通入空氣后能否重新聽到聲音?聲音靠什么來傳播?
(2)及時點評學生提出的問題
由于學生的差異,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差不齊,有的層次比較低,有的比較有價值。當然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承認學生有差異,但是并不是不加評論,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更有價值。最后進行小結,讓學生體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鼓勵學生相互提問題
學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問題,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根據本課內容相互提問。如還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出來,往往會有意外驚喜。
(4)適當出一些探究題,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檢驗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4.須注意的二個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應該逐漸培養。開始時的問題可由教師直接提出,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最后由學生直接提出問題。
(2)與其整天抱怨學生啟而不發,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觀念,將教為主改為學為主。時刻牢記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最好的向導是腦中的問號,最大的動力是自信。
四、提問中常出現的一些誤區及對策
有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在提問方面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1)整堂課只管自己講,不提一個問題,"滿堂灌"。2)什么都要問,低級的、重復的、漫無邊際的、模模糊糊的問題。3)所提問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主題。4)只提好學生,不提差生;專提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給學生難堪。5)提問沒有層次性,難易問題無階梯。6)提問表達不言簡意賅,有時不知所云,學生無法回答。7)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對學生的提問不理不睬。8)提問隨意,東拉西扯,越扯越遠。9)不能靈活應變,針對課堂氣氛、學生的回答和反應,追問下去,擴大戰果。等等。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提問中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系:1)點與面的關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2)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3)曲與直的關系。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4)多與少的關系。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余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的把握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總之,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曾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中國學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問題,缺乏創新精神。”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的精神,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
一、堅持有利于創造力培養的教學原則
1、民主教學原則
課堂上學生規規矩矩坐著,面無表情地聽著,唯唯諾諾地舉手,小心翼翼地回答,顯然,這種課堂氣氛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的火花,為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身心愉悅,有安全感,學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創造火花才會迸發。
2、激勵原則
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激勵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著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敢回答,對后進生不能回答時應耐心鼓勵說“Tryagain”、“Don’tworry,Takeiteasy.”、“Ithinkyoucandoitwillnexttime.”,使不同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喜悅和自身價值,對學生消極情緒,思想顧慮,精神負擔和學生困難要給予耐心指導幫助。
3、主體參于原則
傳統教學目標死板,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是執行教案過程學生思維自始至終在教師語言軌道上運行,這樣課堂教學不能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機會,也談不上創造力的培養。我們必須使教與學兩類活動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條件。這就要求由“學生”決定“教法”,使教師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教學內容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
4、學習動機內化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缺乏興趣,學生只能被迫去學,根本談不上創造學習。要把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就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要注意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情緒讓學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對話,講故事,當小老師,表演短劇節目。聽英語歌曲和看英語電影等。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學習熱情。時間一久,這些興趣就會轉化為強大內部學習動機。使學生進行自覺、自主、有創造思維的學習。
二、構建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交際工具,需要教師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積極參加操練,同時培養語言能力,語用能力,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功能性目標交際者,能超越具體結構和功能,成為語言創造者,達到交際目的和豐富自身同時,創造或創造出內涵深刻,形式多樣的語言。
當代教學論一致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組成的教育活動”,就英語而言,“教學的實質是交際,”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是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的專利。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際交流是聽說交流,而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都是“聾子”、“啞巴”。從全盤考慮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聽說交際能力的提高勢必為讀寫創造條件。因此聽說交際活動應作為外語教學突破口。有的人認為學生開口就算交際,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背詞組,背對話,背課文就算交際。顯然不是!課堂內聽說訓練分為語言能力訓練和交際能力訓練,前者重掌握語言,后者重運用,要學生有真正意義上的交際和交際能力提高是創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語教學中采用情景交際法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剛剛開始上課或下課閃,使用情景交際性游戲,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和積極性,讓學生興奮起來,并讓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備課時教師要精心準備,周密組織,那么效果會錦上添花。如上課時教師應準備好必要的圖畫、卡片等。
在具體的操作中,則宜遵循先模后應用,先機械后活用,先語言訓練后交際的總原則來安排和開展課堂活動,即呈現(Presentation),機械性訓練(MeahanildDrills),有意義操練(MeaningfulDrills)到交際性練習(CommunicativeDrills)。如JEFC(下)L115先呈現,Howmany/muchdoyouwant?Howmuchis/arethe…,再組成對話進行有意義操練,MayIhelpyou?Thankyou,I’d…,Howmuchis/are…?Howmanydoyounow?后出示圖片或創設情景讓學生自由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性練習,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在各種購物場所如clothesshop,foodshop,supermarket等創造性地綜合訓練交際。
在經過一定的操練之后,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礎。此時,交際練習的時機已經成熟,教師應設計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其學言能力,開拓其交際能力。這種練習特點要求學生綜合性,創造性地運用學到的語言進行交流。
實踐證明,在交際訓練的初始階段,教師設計與所教內容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詞組和句型,能夠幫助學生擺脫無從開口或無話可說的尷尬,從而迅速進入角色,更好地理解適應交際訓練。
雖然,課堂中的聽說交際教學需要花許多時間精心設計教案,備課費時費力費心。但是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創造性勞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舞臺,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英語進行交際,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得。聽說交際活動使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講授者,而根據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學生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進行活動的幫助者,學生表演時的觀眾評價者,甚至是學生小組活動的參加者。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由此教學注入了新的內容,正體現出教學相長的特點。
實踐證明,運用這樣的思路進行英語教學,學生不僅在聽說方面的交際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也促進了讀寫交際能力發展,取得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從以前被動的聽講者轉變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主體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與強化,從而增強了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創造意識,培養了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