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11:05:21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科學論文范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樹立開放的教材資源觀,讓科學探究貼近生活
1.1科學教材要“活”起來
第一,改一改。教材中,編者所提供的教學內容只是一個范例,我國地域遼闊,有些例子可能不適合當地環境,甚至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改編素材。第二,變一變??茖W教材中的各單元都相對獨立,按固定順序編排。教學過程中,常會碰到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條件沖突之處。第三,添一添。科學技術的內容包羅萬象,尤其是現實生活中,不斷有新的科學技術在誕生,不斷有新的科技力量在呈現。而教材作為較為固定的授課素材,不可能一年一變,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課程核心理念,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第四,減一減??茖W教材中有部分內容可能會受到當地的自然、社會、家庭、學校等環境制約,無法開展探究教學活動,在學生面前顯得極為抽象、繁雜,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而教師巧婦又難為無米之炊。像這種情況,與其得過且過敷衍了事地走馬上課,還不如“索性”將這極為抽象、繁雜,且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略過,以免降低孩子們探究的興趣,避免誤導孩子進行錯誤的探究實驗教學事件的發生。
1.2探究材料從“生活”來
科學探究教學、學習中所要使用的教具、探究材料是一堂成功的科學課的基礎和關鍵。許多老師都是在科學儀器室里直接拿到現成的實驗教具進行探究教學,較少顧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結構,很容易脫離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生活實際,導致學生探究興趣的降低,探究實驗效果不佳。教師如果從學生的知識結構發展水平、現實生活實際、喜聞樂見的內在需求等入手,從實際“生活”中挖掘探究材料、教具,學生通過對“感性”的探究材料的操作和思考,積極性會更高,能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內化形成完整的形象,獲取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提升科學素養。
2樹立開放的課堂觀,讓科學探究融入生活
“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在科學探究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創設開放性的課堂,將教學融入生活,更好地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使學生保持對自然和科學的好奇,樂于探究,養成科學化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使其獲得直接經驗,獲得科學素養。孩子的生活經驗,他們生活周圍的自然、社會、家庭、學校等環境是學習科學的第一課堂,也是最鮮活的、最生動的教材。
2.1創設生活化情境,將教學融入生活
在科學教學中,可以采用實境引導暗示、實物設境、游戲設境、多媒體設境等方法來創設生活化的意境,將教學情境融入生活,使學生學得輕松、投入,記憶深刻。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思維,使教學情境融入生活。
2.2課外延伸拓展,升華對生活的認識
讓孩子回歸生活、回歸自然是對學生啟蒙科學教育進行科學探究的最好天地。教師應積極引領學生對本來“熟悉”的事物進行一番細心又耐心地再認識,并激發學生產生一定的興趣,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分析探究,使學生從“愛科學、學科學”升華到“用科學”的高度,學會真正做個“小科學家”。第一,留條尾巴探究生活。探究課堂的實驗可以不要一次講完,留一條延伸到“生活”的探究“尾巴”,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活環境和可以調用的各種資源條件,積極開展生活探究實踐,并做到逐步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第二,課外活動揭秘生活。課堂探究受時間條件的限制有許多活動不能展開,課外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第三,合作探究感受生活。課堂教學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途徑。
合理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由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與課外、家庭與學校、生活與社會形成探究合力,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發展。總之,生活即科學,科學即生活??茖W課程教學中,更好地樹立開放性的課程資源觀,搭建好科學探究活動與生活的橋梁,積極實施課外拓展活動,可以讓科學探究更有趣、更有效。
作者:顏金懷 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
一、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鉆研教材,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
由于教材的編寫是嚴格按照《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展開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需要首先對教材進行認真的鉆研,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和基本的學習內容,把握教材各知識點之間的科學聯系。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的結構。
2.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體現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這一過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磁鐵”單元的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對“磁鐵南北極”知識點認識的興趣,筆者在課堂的開始準備了一只色彩亮麗的塑料小企鵝,在小企鵝的腹部鑲嵌了一塊條形的磁鐵,接著筆者再用神秘的語氣對學生說:“老師會一種神秘的魔法,可以讓小企鵝聽我的命令?!睂W生馬上就表現出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于是我用磁鐵魔棒的N極對著小企鵝的S極說:“小企鵝乖乖,快轉過來!”再使用魔棒的S極對著小企鵝的N極說“:小企鵝乖乖,快轉過來!”這時候,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接著我再讓班上的幾位學生上臺也當了一回魔術師,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好的調動,關于磁鐵知識的講解也就變得非常容易。
3.積極開展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相關的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學生無法使用系統性的方法來對新事物進行科學的認識,也不具備對事物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通過開展各種各樣豐富的課堂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意識,提高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能力。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認識自己”的教學時,筆者為了讓學生能科學認識人體的基本組成部分,專門舉行了一次圖畫比賽,讓同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讓學生通過畫出同桌的相貌來加深對人體基本組成部分的了解,同時,通過同桌對自己的描畫,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特征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興趣,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這一教學活動中,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在圖畫比賽中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4.以玩促學,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
由于小學科學教學所面對的對象是小學生,而小學生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喜歡玩,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突出科學活動,讓學生做到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用中學,進而促進學生的發展。首先,教師要摒棄老老實實地認識事物的方法,舍棄索然無味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掘科學教材所隱含的“玩”的因素,引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認識新鮮事物,學習新知識點。其次,針對科學教學的作業,教師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趣味性的設計,抓住學生興趣的特點以及興趣變化的特征,讓學生在作業中也能保持對所學知識點的興趣,以此來促進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求知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5.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實驗的能力
實驗作為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驗作為獲取科學規律與探索科學真理的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創造一個充滿樂趣、充滿神奇的思維空間。同時,注重學生自主實驗能力的培養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6.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最好的教學就是促使學生時刻明確教材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的必要性,并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尋找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的習慣,作為在學生認識能力培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小學科學,更是應該要從學生已經有的知識背景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聯系實際以及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充分掌握科學知識。小學科學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教師應該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來將教學的內容和學生日常的生活實際進行緊密的結合,以此來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與新鮮事物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一課“根里的‘抽水機’”的教學時,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根的形態、根的作用以及直根系、須根系。這一知識理論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復雜,因此,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在課程的開始就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色彩亮麗、形態優美的植物圖片出示在學生面前,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接下來筆者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見過叔叔阿姨種的小樹苗嗎?有沒有哪位同學發現小樹苗的根部包著一些泥巴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由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都見過小樹苗,因此,這樣的問題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由此可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自主安排學習內容能力、運用學習方法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學習過程調節和監控能力、學習結果的評價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對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與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結語
筆者認為,針對當前我國小學科學教育所存在的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缺乏與自主學習能力薄弱的現狀,需要相關人員切實做好鉆研教材,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開展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以玩促學,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實驗的能力,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等幾方面的工作,積極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進我國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我國創新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秦國榮 單位:吉林省磐石市石嘴中心小學
一、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設計科學課程
比如一位科學老師在講授科學課《它們都是鳥》時。教師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老師首先讓學生背誦語文課文《燕子》的第一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又讓學生背誦《翠鳥》第一自然段: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接下來老師的導語,引入了正題,我們學過的這兩篇課文,描寫了什么?燕子和翠鳥。那么它們都是什么?它們都是鳥。那么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鳥,引入課題。
二、語文課科學短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科學課資源
《我是什么》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課文以謎語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對于水的變化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于是,教師提前開展了一次《水和我們的生活》主題活動,設計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變來變去的水”“保護水,節約水”三個主題活動。通過這個活動了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去認識水,同時教育學生深刻認識水的寶貴,了解我國水資源缺少的國情,進而讓學生們珍惜水愛護水,做節水的模范。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畫出了“水循環圖”,制作了“水循環”的幻燈片,還合作編排了“我是什么”課本劇。通過開展水和我們的生活系列活動,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同時能夠讓他們在知識上和認識上有所提高。另外,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課文,如《蝙蝠和雷達》《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小蝌蚪找媽媽》《小壁虎找尾巴》《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都可以同科學、社會整合在一起學習。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就不單單局限于課堂語文這個小環境,而是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會,走向了更為廣闊的未知世界。
三、科學課和語文課能力訓練可以充分整合
如科學老師在布置學生寫科學小論文、科學觀察日記等這些內容時,就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結合語文作文訓練,把作文的技巧融入到這些科學小論文和觀察日記中,讓這些枯燥的論文式寫作變得更生動、更形象。同樣,在學生作文時,也可以把學到的科學知識巧妙地作為自己寫作素材,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科學性,讓文章的內容豐富多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科學課的觀察、實驗過程作為自己文章寫作的素材,解決許多學生言之無物、無話可寫的作文現狀。綜合以上教學實踐,讓我感到,老師要明白每一科的教學都不是孤立的,不僅語文課和科學課可以進行有效整合,其他各學科的課比如語文課和音樂課、美術課、數學課、科學課、品德課等等。只要老師善于挖掘各科之間的聯系,把它們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整合,這些學科知識在課堂上相互滲透,一定會讓學生觸類旁通,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的豐富內涵。在進行學科整合時,老師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整合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找出在哪些地方和哪門學科整合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然后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適合。
作者:張永清 單位:吉林敦化秋梨溝學校
一、結構性實驗材料的基本認識
1.引導型實驗材料
引導型材料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主產生探究問題。引導型實驗材料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小學《科學》三上第四單元第5課《我們周圍的空氣》,準備材料為塑料袋,棉線、針等。探究目的為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特殊的方式對物質進行觀察。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來加以證明。教師提問:大家都認為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但是口說無憑,你們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嗎?如果現在只提供塑料袋、棉線和針,怎么證實空氣的存在?學生這樣的操作:將塑料袋灌滿空氣;用棉線扎緊口袋,用手摸一摸,按一按,聽一聽;在袋子上用針扎一個小孔,讓空氣吹在臉上,聽聽氣流發出的聲音,說說對空氣有什么感覺?小學生看到電池、電珠、電線,就想到要讓電珠亮起來;看到磁鐵與鐵釘,就想拿起來吸一吸;看到放大鏡,就想放一放書上的文字。引導型實驗材料,有助于學生產生思考,拓展思維。
2.觀察型實驗材料
觀察型實驗材料具備有效建構科學概念。小學《科學》三上第四單元第4課《比較水的多少》,準備的材料:塑料量筒,水,燒杯,雙黃連口服液瓶,碎碎冰塑料管等。探究目的: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初步形成量筒的模型,建立毫升的概念。培養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能及時記錄相關數據的能力。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段伵!贰厄球尽返葎又参锏难芯?,都需要準備觀察型實驗材料。這些課中用到的一些蝸牛、蚯蚓等最好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在材料的尋找過程中學生對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也增長了不少相關的課外知識。
3.模擬型實驗材料
模擬型實驗材料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很多,特別在宇宙單元。小學《科學》五下第一單元第2課《沉浮與什么有關》,準備材料潛水艇模型,透明塑料管,橡皮泥,注射器,水槽,清水等。探究目的為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感受科學原理應用于實際的巨大作用。學生這樣的操作:用塑料透明塑料管把潛水艇模型和注射器連接起來,在潛水艇模型下面粘上些橡皮泥。注射器推進后,將潛水艇模型放入水中,潛水艇模型浮在水面。抽拉注射器,使水進入潛水艇模型,潛水艇模型就會下沉。在《晝夜交替現象》一課中,我們還需要準備太陽、地球的模擬材料。模擬型實驗材料,準備的情況越是接近真實,實驗的效果會越好。
4.測量型實驗材料
測量型實驗材料往往存在于科學課堂中的主體位置,也是我們每堂課所要探究的主體材料。如小學《科學》五下第一單元第5課《浮力》,準備的材料:橡皮泥(共用),泡沫塑料塊,測力計,棉線,塑料支架,盛水器皿等。探究目的: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學生這樣的操作:用橡皮泥將塑料支架固定在盛水器皿內的底部。將棉線的一段系在泡沫塑料塊上,另一段系在測力計的掛鉤上。先測量泡沫塑料塊的重量,然后將泡沫塑料塊放入水中后,再測量重量。5.拓展型實驗材料拓展型實驗材料可以讓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如小學《科學》五下第一單元第2課《沉浮與什么有關》,準備的材料:塑料浮標,鋼珠,水槽,清水等。探究目的: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學生這樣的操作:將紅色浮標上部套入白色浮標下部,組成完整的浮標。通過拉拔紅色浮標頭,調節浮標的長短,影響浮標在水中的沉浮狀況。在浮標中裝入鋼珠,加重浮標的重量,影響浮標的沉浮。拓展型實驗材料適用于科學課堂教學后半程,繼續引發學生的深入探究。如“燒瓶吸取鵪鶉蛋”、“自制噴泉”、“磁鐵撈鑰匙”等。
二、結構性實驗材料的設計方法
我們準備結構性實驗材料,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
1.結構性實驗材料的積累
《種子發芽實驗(一)》教學目標: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水分是否影響種子的發芽;養成對實驗觀察的興趣。我們根據該課教學目標準備材料:塑料盒2只,若干綠豆種子,餐巾紙,直尺,放大鏡,針等。小學《科學》三上第三單元第3課《比較韌性》,教學目標: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韌性的物理特性;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結構性材料因思維層次而組合。小學《科學》五上第一單元第5課《食物鏈和食物網》,我們需要認識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系。我們尋找各種廢舊圖片,用剪刀將找到的圖片中的動植物部分分別剪下,然后就可以根據圖片中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進行排列活動了。教師要做到有目的地積累上課需要的材料。并在課后整理歸納材料,形成材料系統。上完課,就將用過的材料丟棄了,是十分可惜的。有很多材料是能重復使用的,老師對自己使用過的材料進行再整理,可以重復利用,把這節課用到的實驗材料用文字記錄整理,形成材料系統。根據所整理好的文字和表格材料,根據在課堂上的材料使用情況,及時總結和修改材料使用的不足,最終將形成具有指導作用的小學科學材料系統。
2.結構性實驗材料的抉擇
材料的材質、價格、是否典型等影響著我們的抉擇。我們需要根據性價比、成本效應等來抉擇這些實驗材料。盡量選擇容易的。各種紙片,各種塑料瓶罐,各種食品包裝,都是我們科學課里很好的探究材料。走進我們的生活,走進大自然,都會發現很多現有的材料資源,甚至生活中的各種石頭,都需要我們搜集,因學生操作而決定。為了學具的結構更清楚,必須有足夠的材料,數量上能滿足每個學生都有操作實踐的機會,質量上要有多種材料說明同一種事實?!洞盆F有磁性》一課中,在選擇各種分值的硬幣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別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幣有兩種,一種能被磁鐵吸住,另一種不能被磁鐵吸住,這在選材上要有代表性。而在《油菜花開了》中就應選擇既有花蕾的,又有開一半的,還有全開的油菜花作為研究對象。代表性的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目的性。教師可以自己準備一些演示實驗用的材料,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深鉆教材,避免盲目性。教師也可以自制一些實驗教具,彌補實驗器材的不足。
3.結構性實驗材料的控制
我們需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結構性實驗材料因課堂進程而控制。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探究目的:認知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的沉浮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沉浮特性;發展對材料科學探索的興趣。我們可以提供的材料:木片,鐵片,塑料片,水槽,清水等。教師出示這些材料。猜測:如果將它們放入水中,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是怎樣的?老師演示操作,學生觀察操作過程。指導學生分組實驗。①將小組的預測填入準備好的表格中。②將各種材料逐漸放入水中。③觀察各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狀況。④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是否與預測相同?哪些物體在水中?。磕男┪矬w在水中沉?學生思考:你認為物體的沉浮與制造物體的材料有關系嗎?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記錄,對比分析實驗結果,用事實說話。師生小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制造物體的材料有關。我們根據數據展現的典型性,包括正確與失敗、正面與反面、短時與長期等,合理選擇實驗材料。如《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教師可以選擇本地比較有代表性的巖石,有花崗巖、砂巖、頁巖、石灰巖、大理巖五種。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實驗,相互交流,共同歸納,找到了每種巖石的特征,并能把這些巖石加以區分。
三、設計結構性實驗材料還應注意的問題
我們不僅要關注材料挑選的簡易性,目標達成的有效性,而且還要考慮到小學科學材料的共用性,科學學科本年段的材料的共用,中小學科學的實驗器材的共用,小學科學與小學其它學科材料的共用。
1.材料的必要性
課前確定材料的必要性,考慮準備的材料是否有問題。教師課前要精心檢查準備的材料,防止因為材料的原因而引起學生錯誤的認識。關注因材料而引起學生過多的關注無關現象。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下水實驗所提供的材料。教師把材料交給學生活動,不但自己要明確,還必須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做這些活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因,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
2.學生是材料的主人
很多種情況下,我們使用的材料完全一樣,但由于給學生的自由權利程度不一樣,其教學效果就會大相徑庭。只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支配材料的權利,學生才能發現事物多樣的屬性,利于發展他們多種能力。
3.材料的有效性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基本處于混合思維階段;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基本處于復合思維階段;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基本處于前概念思維階段。年齡較大的兒童,甚至成人,當他們初次在一種新學科中建立概念的時候,也常常是混合思維階段。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為學生提供材料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有能力從材料中發現其意義,避免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產生困難。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實際上反映不同的教學思想。教與學是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探究型學習的基礎和保證,但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并不是意味著學生探究學習的完成,我們必須深入理解探究型學習的實質,以一個研究者、引領者的身份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經歷探究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科學素養的培養。
作者:沈遼 單位: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云石中心小
一、豐富實驗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性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特別強烈,因此他們更加喜歡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但科學的實驗教學也不必限制于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而應該讓學生對實驗內容主動進行個人的探究。在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適當鼓勵學生制定屬于自己的科學實驗計劃,準備好實驗所需要的器材,進而逐步培養學生在科學實驗學習中合作精神進而獨立操作能力。所以,教師要將科學實驗中具有創新和探究性的部分交給學生,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實驗設計并進行有效的自主探究。由此可見,科學實驗是新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因此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現象及問題的探究激情,并且能夠在實驗操作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充分體驗到主動探索學習帶來的樂趣。例如,教師在教學生使用溫度計時,可以讓學生用溫度計對室外的溫度進行定時測量,然后再讓學生自行安排,設計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并做好測量記錄,這樣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溫度的變化,從而認識到變化的本質現象。在光傳播的科學實驗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試驗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實驗對比感受到光傳播的科學現象,以實際行動證實光的傳播理論知識。
二、貼合實際,拓展課外實驗
第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外實驗設計時,不僅要學生喜歡的實驗進行大膽設計,而且科學實驗所涉及的內容盡量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事物,對科學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全方位的考慮,從而讓學生對熟悉的事物產生探究的欲望,進而進行科學的實驗研究。例如,使沉在水底的馬鈴薯或者雞蛋能夠浮起來,對于這類實際性很強的實驗,學生需要提前準備一些馬鈴薯、雞蛋和水這種常見的生活物品,教師還要有適當鼓勵學生在科學的實驗中進行不斷的思考與嘗試,從多個角度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并貫徹落實。另外,在科學實驗的結果分析整理和觀察方法方面,教師要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之后再與其他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完成科學實驗的歸納與總結。第二,小學科學實驗的課程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并且實驗所需要的時間不能過長。另外,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到些學生在科學實驗過程中的觀察力和實驗的經驗問題,并且也要加強對相關實驗器材及其安全性操作的管理工作,最后在實驗現象的發現上盡量選擇較容易用肉眼看到的科學實驗??偠灾?,課外實驗與學校的課堂教學實驗相比更有利于學生自身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利于促進學生在科學試驗中的自主探究能力,鍛煉了自己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實驗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有效的訓練與學習,不但掌握更多的實驗方法、知識與技能面從而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自身的思維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作為教師要盡可能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對科學實驗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設計,親身感受科學實驗的設計和探究的過程,這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科學素養以及多方面的技能。
作者:李春偉 單位:河南省許昌市文化街小學
1、實驗材料的準備以安全性為第一
教師始終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將隱患消除在準備階段。有些實驗在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問題,教師在提供材料時就要注意。如酒精燈的使用方法、試管的正確夾放、對物體正確的嘗與聞等,教師一定要在實驗前進行安全教育和說明,消除安全隱患。但教師不要怕完成不了實驗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學生完成實驗。這樣做的結果是影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我們要盡量讓學生完成自己設計的一些實驗,只要不出現大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做實驗進行探究。例如熱脹冷縮的實驗,教師在提供了裝滿紅水的小瓶后,要求學生自己想辦法通過實驗來觀察受熱和受冷后的變化,強調一下實驗安全問題,具體過程教師并不干預。
2、實驗活動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
在實驗活動中,為學生準備的材料應能揭示與教學目的相關的一系列現象,能體現所要學習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學性,精心準備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材料,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才不會感到枯燥無味,才可順利地通過揭示自然現象的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例如:《固體和液體》一課,選材就要選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雞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條件下固態和液態可互為轉化,實際它們在常態下是液體,然后把它們放到水中沉浮觀察,進一步知道它們的一些性質。糖、鹽、泥土在水中可分解,還可通過一些手段重新分離出來,這樣更有趣,從而得出固體和液體的一些科學性質。有時還要提前對器材作必要的處理,如潮濕天氣做摩擦起電的實驗,要事先烘干實驗器材,想辦法保持實驗現場的干燥等?!斗饰值耐寥馈芬徽n,認識蚯蚓對土壤的改良作用,重點是觀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狀況。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要選擇好在潮濕、肥沃的泥土,人不要過多地去動泥土,以免影響蚯蚓的正?;顒?,或者教師用一個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濕肥沃的泥土,讓它安靜地生活一段時間后,翻開泥土觀察,對比蚯蚓活動前和后的泥土變化體現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3、觀察活動的材料應聯系當地實際進行選擇
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認識自然科學現象,弄清為什么有的樹到了秋冬季會落葉,而有的卻抽出了新芽,動物靠什么越過寒冷的冬天等問題。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興趣特點在全面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根據學校所處的位置,尋找一些抬頭可見、唾手可得的活動材料,來豐富科學教學內容。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利用這一自然優勢,通過多種形式,使原本生動的科學課更加豐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們》一課,選取的植物最好是當地比較常見的植物,學生在市場上或日常生活常見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選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長,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長情況,北方的蘋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種植。通過活動把內容記好日記,并能結合當地的特點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吨参锏牟煌拖嗤芬徽n,教師要告訴學生選擇有代表性的植物,在當時的季節和當地是易找的,能使學生容易找出兩種植物之間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對植物進行分類的植物種類。如選擇成熟的玉米與水稻,學校里較多的樹和盛開的花,對比更強烈。而選擇韭菜和剛出苗的小麥,本身易混淆則不好比較?!渡x不開水》一課,植物體內有豐富的含水量,可要選擇比較容易擠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紅柿、蘿卜等,從而能引發學生想辦法解決水的來源。《認識液體》一課,做液體的流動快慢的實驗,要選擇黏稠度區別比較明顯的不同液體,如食用油、水、牛奶,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動的快慢,認識液體這一特點。
4、實驗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樣性
首先,在歸納事物本質特征時,要選取多種代表性事物,提供足夠證據。例如:《我們周圍的土壤》一課,一般一個地方的范圍是一種土壤。為此,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利用外出的機會在不同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有機會也可帶學生多去幾個地方,選取不同的土壤,觀察認識不同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才能分析不同種類土壤的差異?!都徔棽牧稀芬徽n,紡織材料有柔軟性、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要讓學生選取多種不同的紡織品進行觀察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紡織品的多樣化然后展開發散思維,想象設計未來的衣服樣子,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傊茖W實驗準備材料,是科學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及學校和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如教師之間的材料交流使用,發動學生收集,教師平時的積累等,做好科學實驗課前準備,以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王啟仟 單位:福建省永安市南門小學
在2009學年度下學期,我曾執教過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的《認識光》一課,當時聽課的是我們縣教研室的人員、鎮教研室人員、所有科學課教師。這節課有分工、有合作、既有學生動手,又有教師動手,一節課忙得不亦樂乎,課堂氣氛很是活躍。課后評課,自以為很優秀的這節課沒曾想到被評為中課。在交流時,評委的肯定與表揚是有的,但最多的還是給出了意見和建議。這節課目標定位模糊,課堂雖熱鬧,但比較低效。課下評委問了很多同學,這節課你到底學會了什么知識,大多數同學只是搖頭不知道。還真有這么巧的事,在時隔幾年后的今天,我看了《山東教育》上的一節課,幾乎和我那節課如出一轍,課題雖不一樣,但結果是一樣的:目標未落實,效率不高。說到底,以上狀況直接導致了小學生較弱的動手操作能力。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探究為核心的學科。實驗中千變萬化的現象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進面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實驗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科學課上為了讓學生通過實驗揭示自然規律,就必須加強學生動手、動腦、操作的能力。作為傳授知識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就不要怕麻煩,耐心指導學生做,分小組做,并且達到人人會做的目標。我認為應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實驗應當突出它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科學課這門課的特點就是實驗教學,而科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科學基礎知識,發展科學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所從事的學習活動,說到底就是讓學生“把手動起來”。因此,實驗應當突出實踐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1.要拓展實驗的內容。選擇學生生活實踐密不可分的小實驗,或配合課堂教學的系列實驗或補充實驗,或有趣味的和新穎的實驗等。
2.要拓展實驗的空間。拓展實驗的空間實際上就是把實驗由課堂向課外、教室向家庭、學校向社會延伸,它的形式有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放實驗室,建立家庭小實驗角等。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時間比較充分,形式又多樣化,又有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個性差異,因此更能有針對性地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放實驗室就是在規定時間將實驗室向樂于開展科學小實驗的學生開放,提供相關的實驗器材,放手讓學生開展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活動。這樣,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學生便可以自主發展,并能在寬松自如的氣氛中積極自主地進行動手實驗了,也許創新的火花就在這不知不覺中點燃了。建立家庭小實驗角就是鼓勵一些有條件的學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儀器或準備一些實驗的代用器材,開展一些個人感興趣的、自己設計的小實驗,讓這些學生也能像科學家那樣去實驗、去創新。
二、創設比較良好的實驗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每一個學生都能有事可做
1.讓學生在實驗室中,就好像在家中、在學校里、在課堂上一樣。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溫馨的實驗環境,讓學生樂于其中,也在樂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將動手操作進行完整,要形成書面文字,讓同學們做好記錄。為此,每一次實際動手操作之后,都要形成書面文字,比方說今天做了什么實驗,哪些同學合作參加了,用了什么儀器,步驟是怎樣的,有什么現象發生,結果又是怎樣的,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最后還要寫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寫得太多,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寫上自己的真實想法
3.不要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過操作,讓同學們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標性,盲目而雜亂的課堂實驗教學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課堂效率。
三、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先進行一番討論,讓學生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猜測和假設
把同一個猜測、假設的同學分為一組,讓學生明白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什么問題而做。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我們要不要記錄,要注意哪些事項。在實驗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什么結果,怎樣操作實驗會更準確等問題。經過這番討論、研究,讓學生明白科學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在探究過程中要細心、認真,并懂得科學探究實驗是有趣而新奇但又嚴肅的事,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會很集中,就會有計劃,有目的去動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勵了學生自由探究。學生能獲得更準確的科學知識,同時,也培養了自己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四、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時,教師要給每組學生一個明確的分工或者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分工為了強化學生的小組意識,我對學生的評價都是以小組為單位的,讓小組成員一榮俱榮。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小組成員之間要有不同的分工,明確自己的任務。雖然科學小組成員的學習水平是不同的,但經過特別的加強訓練,學生之間就會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圍,從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還有一點,我沒有把它當做第五點,也沒放在第一點,我把它單獨列出來,也表明了我對它的重視??茖W實驗課的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這一步,實際上也就是我們以前所說的導入新課這一步,我認為這是極其重要的。有很多人總認為小學語文、數學、英語課的導入新課尤為重要,而對于常識課,尤其對科學實驗課的導入新課并不重視。
我認為持這種說法的教師可能沒有親臨教學第一線,或者說親臨第一線但沒代過這門課程。這樣說可能有些過重,但在我的教學歷程中,我發現科學實驗課導入的重要性絲毫不遜色于語、數、英。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順利進行能為科學實驗課打下堅實的基礎。三、四、五、六年級的科學課我都帶過,“1+1”的問題我們姑且不論它等于幾,我也不管它與本堂課的內容有關無關(我認為導入內容與本課內容無關也無妨),這四個不同程度的年級的學生我都問過,可想而知,不同年級對這個問題的反應是不同的。低年級的同學會很自豪,高年級的同學會很不屑,初、高中生可能會遲疑,如果你問大學生或者教授,那他可能就會很吃驚“這個問題很復雜,需要好好研究”。我常常以此導入,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一線教師的教與學對科學課中的實驗課教學的落后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我們沒有推脫,沒有氣餒。我們要知難而上,順勢而為??上驳氖窃诳h教研室的正確領導下,在我們鎮的學校領導及鎮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我們的小學常識課,尤其是科學實驗課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們鎮的科學課教師在全縣的講課比賽中年年獲獎,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學生的成績也在逐年穩步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有豐碩的成果。普通教師說的話就普普通通,沒有什么大話、套話,也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我們只會以滿腔的熱情去譜寫我們農村的落后教育。領導拭目以待,我們教師、學生家長也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蘇浩 單位: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中心小學
一個固步自封的學校無法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理想的沃土,只有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教學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關乎家庭和社會,不能把教學僅僅放在課堂上。因此在科學教學中的實驗,也不能僅僅是放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在保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組織和鼓勵學生多多進行科學課外實驗研究,把課內外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集體教學和因材施教。另外,一些課可以采用實驗室與大自然整合、學校與家庭整合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增長才能,還能夠培養自身愛好科學的興趣,不斷的發揮自身的潛力,使自己的個性得以發展,愛好得以增強。
一、實驗室與大自然的整合
傳統的教學方式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室里上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科學教材中的很多教學內容都和自然環境有關,如果能夠實現實驗室與大自然的整合,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比如科學三上的第一單元《植物》、第二單元《動物》等課需要在自然環境中教學。如教學《蝸?!?,我們要先讓學生帶捕撈工具到野外捕捉蝸牛,再回實驗室研究。如教學《制作我們的小樂器》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去野外找些竹子,再到實驗室進行制作。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樹》、《尋訪小動物》等課的教學,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廣闊的大自然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對大自然的了解,使他們更加熱愛大自然,增加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和興趣。
二、學校與家庭的整合
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要想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和探究活動都放在課堂是上很困難的,如果能夠實現學校與家庭的整合,讓家長幫助學生一起準備材料,就可以有效的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延續。另外,如果讓家長和學生一起進行實驗,不僅使學生多了一個幫手,增加了成功率,也能夠保證實驗過程的安全性。還有一些教學內容可能受時間的限制,比起課堂上家庭的教學效果更好。比如《分離鹽和水的方法》一課,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遠沒有在家里把鹽放到有水的鍋里分離效果要好。再比如《養蠶》一課,由于蠶的生長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是根本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的,只能白天由學生帶到學校進行喂養和觀察,晚上還是得帶回去養。這時家庭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是農村小學,大部分的家長都有著豐富的養蠶經驗,學生可以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到很多的養蠶經驗,換句話說,家庭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多觀察對象,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開放式的教學提供一個更加廣闊而寶貴的空間。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具有學習能動性的人,因此在實驗探究中,教師只做適當的方向指導,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和損壞儀器的情況下,放手讓學生去“玩”,使學生的一個個問號在玩中得到驗證,使他們在實驗探究中得到科學的樂趣。
作者:張娜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城郊區虹橋中心小學
一、創設課堂研究環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小學科學學科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探究精神的基礎學科,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主要陣地,是在小學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學生合作與交流學習,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貢獻出他在探究中取得的經驗以及發揮學生們各自的學習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單個探究者無法完成的復雜任務。只有協調的合作行為,才能真正達成科學探究的目的。
二、在科學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起到引領團隊進行探究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即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教師應該依靠教材,在實驗設計上充分讓學生進行團體生學習探究。學生間分工協作,充分完成實驗過程,并且從實驗的現象中分析出正確的結論。這需要教師引導與設計,每一名科學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在展示要探索的活動前,要學生自我分工,自我分組,自主設計實驗過程,并在團隊中因學生各自特點,進行分工協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既能體現學生們的集體智慧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從小養成與團隊意識。在科學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合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讓學生創建自己的合作學習的團隊小組
在科學學科的探究實踐活動中,學生要自己去構建自己的合作學習小組。學生在構建息的學習小組同時,應該充分注意了這個小組成員的組織合理性。所以,在學生合作活動中應該相互信任,這是達成實踐成功的基礎,在小組中,每一位學生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合作小組的同伴學習負責,使他們堅信他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集團,他們每個成員都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合作是充分利用每一名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充分發揮每一名學生的特點,補齊一個人時的短板,建立良好的信任與共識。我們今天培養學生這一特點,時間長久以后,學生就會自覺的體現團隊間協作意識,以至在以后的科研探究中,達到共同進退,共同探究,再加上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一定會戰勝許多對手,在競爭中取得全勝。
作者:楊勝利 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海州區濱河路小學
一、選材要有代表性
如在“沉與浮”實驗中,為了說明不同密度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不同,筆者選用了兩種密度不同的肥皂,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引入到玩肥皂泡的游戲中去,而不是關注他們在水中沉浮的問題。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所以,教師在選用材料時,一定要以一個孩子的心態看:這件材料會影響到課堂中的學習嗎?又如,在執教《看不見的空氣》時,要求學生將注射器吸好空氣,并把出口堵在橡皮上,體驗“空氣可以被壓縮”。但學生描述現象時,總是認為空氣跑到橡皮里的小孔里去了,結果只得花大氣力證明沒有跑到橡皮里去,耗費了不少時間。而在上另一個班這一課時,是將針頭套在注射器上,并把針孔焊死,結果沒有一個學生講到空氣跑了,有效地避免了學生的錯誤認識,效果很好。因此,教師提供的探究材料要立足提示科學概念,體現探究材料的引導性和暗示性。
二、選材要有趣味性
在探究型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材料,應能引發學生對材料的好奇心,進而擺弄、操作、探究這些材料。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去發現,幫助孩子們就某幾點得出一致意見,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好奇心。教師可對材料進行設計和加工,增強形式上的趣味性,學生在接觸材料時,便能興趣盎然;在都能揭示科學概念的情況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那些富有童趣的、更容易引發學生探究興趣的材料;同時在組織使用上也應該體現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還能向課外拓展和延伸。例如,筆者曾聽了兩位教師執教《磁鐵的相互作用》一課,教師A為了節省時間,課前把兩塊磁鐵放在桌面上,材料在課前就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教師把一塊磁鐵的一端接近另一塊磁鐵的一端。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這應該是一個足以引起學生興趣的演示實驗,也是極富趣味性的導入。但我們看到的是部分學生被桌上的磁鐵牢牢吸引了,有的開始玩起了磁鐵,對教師的提問置之不理。接下來,對于老師的提問或學生的回答,部分學生都兩耳不聞,而當真正開始需要用兩塊磁鐵性質研究時,他們的興趣已經消失,開始打擾其他學生的活動。教師B把材料事先藏了起來,桌子上什么都沒有。教師演示:把一只小鴨放在水面上,鴨子輕輕轉動,停止后鴨頭朝北。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不難看出,在A教學中,由于材料缺乏趣味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產生了自由活動的沖動,整個教學活動很松散。在B教學中,設置了一個很有趣的情境,教學井然有序,學習熱情自始至終高漲,教學效果自然更明顯些。
三、選材要生活化
據調查發現,選擇的材料脫離學生的生活,一是會分散學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可能會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三是這些材料學生不易找到,那么大量的準備實踐材料的工作需要老師去完成,將成為一種額外的負擔。因此,材料的選擇應從常見的材料入手,引發學生探究科學的內涵,同時也給學生一種啟示:科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熟悉的事物中,只要認真觀察和思考。如“種子的萌發”實驗中,要用到的材料有:杯子、蠶豆、玉米種、布、線、盤子,這些材料每個農村學生家里都有?!督】蹬c飲食》中所用的瘦肉、蛋白、米飯、面條、土豆、苦瓜、白菜,哪個家里沒有?實驗材料除了能在自然界里尋找外,有些材料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來代替。如酒精燈用蠟燭代替,燒杯用質量好的玻璃瓶代替,滴管用廢棄的注射器代替,水槽用盆代替,集氣瓶用飲料瓶(玻璃類)代替……只要我們換個想法,實驗儀器照樣可以豐富多彩,一點也不比城里的學校遜色。在農村有很多蔬菜大棚、養殖基地、果園林場等,這是農村特有、實用的優秀課程資源。我們把孩子帶進這些地方,請專業人員帶領他們看、講給他們聽、教他們學。
四、選材要有適應性
維果茨基把人的概念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混合思維”、“復合思維”、“前概念思維”、“概念思維”?!案拍钏季S”一般要到青春期才能較好地發展。小學低年級一般處于“混合思維”階段;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一般處于“復合思維”階段;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一般處于“前概念思維”階段。年齡較大的兒童,甚至成人,當他們初次在一種新領域中建立概念的時候,也常常是“混合思維”。例如,為了發現電的性質,學生們喜歡擺弄電池、電線、燈泡,常問:“人是導體,為什么我們手當導線連接時,小燈泡不亮”,甚至有的學生準備用家里的生活電來驗證這一個實驗。教師應當設置恰當的情景,從做簡單易懂的實驗著手,讓他們帶著疑惑進一步探究,最終他們是有能力搞明白的。同樣是學習《浮力》,學生觀察研究物體沉浮的活動,應從觀察小紙片、鐵釘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開始。如果給小學生用液體來提供對比材料,如水、鹽水、汽油、酒精、食用油等,就沒有能力從這一些材料中獲取有關浮力的概念。總之,教師要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為學生提供材料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有能力從材料中發現其意義,避免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產生困難。
五、選材要注意后續性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材料在課堂上使用起來卻不是很理想,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反而會有特獨的效果。只有使用過,才能發現材料的價值。平時上完課后,我們不妨留意一下材料的效果,如果有好材料一定要注意積累起來。如一些教研課、優質課,許多材料都是精心設計,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另外,許多材料可以反復利用,如《種子與幼苗》觀察用的各種種子,這一屆學生用完后只要收藏得好,下一屆照樣可以使用。還有前面研究活動的實驗產生的物質,可以成為新的材料,收集積累起來為下一屆學生做準備,如《種子與幼苗》鳳仙花結下的種子也可以給下個年級使用。同一材料在不同單元也可以反復利用,如《神奇的電與磁》單元中的回形針、大頭針、鐵皮還可以在《浮力》、《簡單的電路》、《有趣的磁想象》、《神奇的電磁鐵》這幾課的實驗中都可以用到。材料的積累關鍵要做個有心人,手要勤,很多東西當時收藏起來只是舉手之勞,但事后去做就費事了。只要平時注意積累,幾年下來,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材料庫了。
六、選材要注意教育性
現在,在學生自備材料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意識被淡漠、忽略了,漠視生命會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如《生物的生長》單元的觀察活動是從觀察油菜花開始的。第一課《種子與幼苗》,最重要的觀察材料就是油菜花,由整株的觀察到鎖定一朵花的細致解剖,再到對整株油菜的觀察。孩子們會從田野里拔上一大束,通過觀察、解剖,清晰地認識了油菜花的結構特點,孩子們很有興趣,知識掌握也很好。下課后,油菜花或是丟進了垃圾筐,或是擺在角落很快枯萎敗落。第二課《植物長大了》,很自然,甚至不需要老師布置,孩子們又掐來了成束的鮮花……對此,我們做了些改革,力求做到兩者兼顧:既要完成觀察任務,又能盡量避免傷害植物生命,并提高一株植物的利用率。學生自備材料時,讓他們把整株的油菜花移栽到花盆里,成活后帶到教室,上課時用來觀察,平時就讓學生照顧其生長。這樣,不僅能美化教室的環境,還能讓學生持續地觀察它的生長與變化,第一課用完后,第二課還可以接著用??茖W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探究大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與技能、形成良好科學習慣與態度的過程。精心選擇材料,充分運用材料,使材料成為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建立科學概念的有用之“材”,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用之“材”。
作者:董筱波 王成明 陳娟 單位:湖北省安陸市南城聯村小學
一、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合作能力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觀察目標,并制定合理的觀察記錄,讓學生親自去觀察體驗,培養其在觀察中所需的耐心、細心的心理品質。觀察不是目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總結結論,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在教授《細菌》這一課前,我將魚和雞的內臟放在了玻璃瓶中,讓學生每天去觀察、記錄玻璃瓶內所發生的變化。學生對于變化雖然一直在觀察并且記錄,但多數學生并不知道其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然后在講了述腐生細菌后學生會興奮地說“老師,我知道魚和雞的內臟哪兒去了?!蓖ㄟ^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了,對實驗印象也深刻了許多。除培養學生好的觀察能力外,教師還應拓寬實驗內容,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鍛煉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小學生好奇心重,他們對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知欲望,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可自己設計實驗內容,準備實驗器材等。這樣學生便擁有了充分的探究或創新的空間,還能鍛煉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能力。這一過程在進行的同時也很好地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鼓勵學生質疑,讓其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必定會產生很多疑問,這些疑問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與理解,而且寓有新意的質疑是學生積極探索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生認知水平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尊重學生個體不同的體驗與思考,是激發其發現問題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導體和絕緣體》時,有學生說“絕緣體有時也導電”,隨即他便舉例說“木頭濕了會導電”。其他學生對他的解釋感到很驚訝,作為教師我鼓勵他繼續研究,讓他自主發現其中的原因及問題。
三、規范學生的操作,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合作伙伴。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要以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科學探究的機會,可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在科學實驗活動中進行探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彭彪(甘肅省張掖市沙井鎮中心學校734000)究,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小學科學的教學課堂上,規范學生的動手操作是組織學生實驗的必要條件??茖W是嚴謹的,任何一個失誤或者紕漏都可能造成實驗失敗,或者實驗結果完全偏離正確的方向。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強調規范操作的重要性,這樣才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及應用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素養。
四、組織學生進行相互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師一定要留出一定的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探討,這種探討不是無目的、無基礎的,它是通過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對探究過程進行相互交流,來明確探究活動中所需注意的問題和涉及到的知識原理,從而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避免之后探究或實驗時的不規范行為,為以后的學習指明方向。例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在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四種情況成像的變化并從中找出規律,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得出:“物體在凸透鏡的焦點以外都成實像,焦點以內都成虛像;物體在2倍焦距點以外成縮小的像,在2倍焦距點以內成放大的像;從而概括出‘1焦分虛實,2焦分大小’”的結論。然后教師將此實驗再放手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去相互討論,評價彼此探究的過程和結論。這樣將有利于學生的批判思維的發展,使他們在交流與合作中發現新問題、新方法。
作者:彭彪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沙井鎮中心學校
1、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1.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般來說,老師在上科學課時,可以采用下面幾種方法:第一,探究發現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不斷地發現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洞察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二,實驗探索法。由于科學課是一門比較靈活的學科,因此,在課堂上,會經常涉及到實驗,老師可以在給學生做簡單的演示之后,讓學生親自做實驗來驗證書本上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讓學生能夠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三,小組討論法。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按照自由組合或者前后桌組合的方式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老師根據即將要學習的課程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相的討論,通過查找資料和做實驗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并且將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到正式上課時,再由老師幫忙解決。采用這些方法,不但可以緩解緊張、枯燥的課堂氛圍,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真正體驗到科學帶來的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1.2創新學習方式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老師一定要鼓勵學生進行自學。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畢竟還是孩子,雖然在很多方面都還不懂,但是,他們卻有一顆很強的好奇心。因此,老師可以將這個作為出發點,在科學課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創設新鮮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接觸這些新鮮事物之后,從好奇心轉變為對知識的探求欲,從而實現對課本知識的自主學習。第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給學生介紹學習方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可以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第三,讓學生去嘗試。在還未進行下一課的教學之前,通過布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學生在經歷過回答錯誤地失敗之后,就會逐漸的養成提前預習課文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了自主學習能力。
1.3加強學生價值感和情感態度的培養
對于小學生而言,還處在一個心智各方面未發育健全的年紀,還需要老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雖然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學老師在進行科學課的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間的內在聯系,將蘊藏在知識結構內的學科知識整理出來,然后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將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逐漸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將“教書”的這個過程真正變成“育人”的過程。
1.4拓展課外知識
在小學的科學課教學中,一定要樹立“大課堂”理念,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要多多閱讀課外知識,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身的科學知識儲備。由于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課本內容更新速度較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些課本知識也顯得比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對課外知識的搜集,將生活的活水引進課堂。只有這樣,才能讓科學課更加的貼近生活,并且變得更有趣,學生也會更愿意上這門課,在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中,學生也增加了對老師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長的快樂,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2、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的科學教育而言,既要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知識,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老師也應該不斷地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創新教學課堂,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作者:馮敏 單位: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新前街道中心小學
一、我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1.實驗時間過短。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只在乎講解進度,小學生的實驗時間也被縮短,只有幾分鐘的時間。有時候小學生還沒做完實驗,沒看到實驗現象,由于時間不充裕,被迫停止實驗,實驗過程過于匆忙,只表現于形式而不注重結果,使實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老師的實驗指導過于詳細。在進行實驗操作前,老師將方法、步驟等都講解得很詳細,學生只是按老師的講解去操作,沒有自己的想象空間,從而失去對實驗的興趣,不能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二、小學科學實驗的目的
1.培養小學生的感官協調能力。小學科學實驗的目的在于通過提高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來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老師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口、眼、耳、鼻等各感官協調合作、共同參與,使小學生明白觀察事物不是只能用眼睛,其他感官也可以參與“觀察”。
2.讓小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在科學實驗中,老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掌握實驗技能,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通過啟發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理解能力,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科學術語的掌握。小學生處于習慣養成時期,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運用科學術語進行講述,使學生在掌握科學術語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態度。
4.培養學生主動“發現”的能力。通過主動學習來獲得知識,能夠加強小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通過主動提問和思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當中。
5.結合學生能力解決生活問題。培養小學生能夠利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對小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鼓勵小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處事能力。
三、小學科學實驗設計
1.基本實驗。這是科學實驗的初級階段,先向小學生展示在科學實驗中需要用到的基本設備和儀器,學生需要認清實驗時要用到的基本物品和材料,并能夠掌握基本儀器的操作方法。對于處在起步階段的小學生來講,經過這個階段的實驗學習,小學生可以對實驗內容進行準確的表述,并能夠清楚地了解實驗的方法,目的以及步驟,從而得到正確的實驗結論。在老師示范過程中,清楚實驗的觀察對象,并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和解釋實驗對象。
2.基礎實驗。是在基本實驗的基礎上,對小學生已經掌握的重要的科學結論進行驗證的實驗部分。通過實驗,小學生可以運用已掌握的實驗技能,講述實驗的要點、方法、目的、原理、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學生可以對簡單的圖標和文字資料進行講解和說明。
3.有關社會生活的科學實驗。當小學生已經很好的掌握了前面的基礎實驗后,在生活中運用科學實驗來解決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自己制定實驗計劃、方法、步驟,通過自己的實驗去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當然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學生在實驗選材方面需要做到經濟、環保;所進行的實驗對象要在自己能力控制范圍之內;可以選擇多種不同的途徑進行實驗操作。
4.科學探究實驗。這已經達到科學實驗的最高境界。通過以上實驗教學,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素養,也擁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這個階段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對身邊不清楚的問題提出猜想,然后自己設計實驗過程,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驗來得出結論,驗證自己的假設,直到實驗成功。國家的發展立足于教育,從小抓起,著重培養小學生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關鍵,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小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推動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作者:孫立 單位: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伊通鎮第四小學校
一、靈活運用科學教材是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靈活運用科學教材只是給教師提供了一個教學思路??茖W課程新標準倡導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因此作為科學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根據科學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邏輯結構等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在農村的科學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找準對學生進行科學教學的契機。比如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季節來合理整合安排科學教學內容的相關順序,可以把《花的構造》《各種各樣的花》的教學內容安排在百花爭艷的三月帶領學生到室外、到田間地頭去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了解花的構造從而認識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特點。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且可以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進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作為科學教師要根據科學教學的特點盡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比如在六年級下冊《杠桿》一課的教學時河以問學生彌們玩過蹺蹺板嗎彌用蹺蹺板壓起過比自己重的同學嗎還有你用木棍等工具翹起過石頭嗎?由于學生對蹺蹺板的游戲非常熟悉所以對于能與不能蹺非常感興趣、自然學習積極性特別高裸堂氣氛活躍橡用木棍撬東西的過程對農村學生來說許多都親身經歷實踐過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些情景案例情景的引入,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又營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杠桿》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科學知識解析物理學中力的平衡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整合各學科的教學。
三、關注學生探究學習過程是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科學是一種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主要通過科學課獲取新知識。所以我們要關注科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于每一節課都要確定好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對于農村的科學課堂更應該關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豐富的科學課程資源在農村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農村的自然資源把與農村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科學課程。比如濃村的田間地頭、草地、樹林、池塘、灌木、河流等都作為學生學習科學自然環境資源。另外濃村耕作方式的改變、新產品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和改良以及病蟲害的防治和農業技術的應用等者日可以為學生學習科學提供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
農村學校的科學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并加以合理開發和利用河以極大地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在農村有著比城市更廣闊的研究基地河以讓學生把在學校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方法和過程遷移到教室外邊?!读x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少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要利用農村現有資源給學生提供探究學習的條件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創新拓展課外活動是科學教學有效性的延續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才旨出科學教育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因此我們可以把課堂結尾作為連接課內外的紐帶,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引導帶領學生到課外進行觀察和探索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的科學教學中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具體體現。對于農村科學教師來說要在工作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做到活用教材重視學生的探究學習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感悟理解水平進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葉冬月 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上戍小學
一、整合多種教學媒休,優化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多是采用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等,向學生講授“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我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的教學資源包,先展示一個月按中國農歷對應不同的月相圖,由現象去弓}導學生查找形成原因,再用3D模擬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從而形成月相。為了讓學生學習感知更具的挑戰性,教學資源包中預設了3項小試驗游戲,一是假設月亮發光;二是假設太陽不發光;三是月球圍線地球公轉的方向為反向,得出的結論與“真實月相”大相徑庭,寓教于樂,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
對學生學習理解科學知識,通過敢于質疑、敢于實驗、敢于探究,讓學生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多種教學媒體,有效體現小學《科學》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和展現學生不易接觸到的事物和現象。例如,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等單元中的課,均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直觀形象地將知識展現在學生眼前。一方面感知大自然與人體的神奇魅力,一方面感受科學技術對改造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教師從情感上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樂學好學。
二、匯聚學生知情感觀,優化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來體現出其強大的功能和先進性,就所操作的教學媒體而言,啟發了學生多種感官功能,如視、聽、觸覺等;就形成的教學信息而言,可以針對文字、聲音、圖表、圖像、動畫、視頻流等多種內容的組合;基于網絡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交互性,更是雙向和多點的,可以是師生間、生際間、組際間、生網間、人機間等形式,為學生以自己樂于接受的方式探索和獲取知識,體驗學習過程中自身的成就感和價值。
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我們關心天氣》一課,CAI課件中帶來的光線使教室里突然暗了下來,只聽見嚼劈啪啦!叮叮當當!銅錢大的雨點饒有節奏地打在玻璃窗和屋頂瓦片上?!翱︵?”一個大炸雷!好象炸裂了天河,瓢潑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一道強烈的電光劃過,樹枝在風雨中發狂的搖擺,不一會兒,院子里、街道上匯聚成一條條小溪。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喊出“雷雨”!此時,我們好像不在上課而在觀雨。不多時,慢慢的、慢慢的雨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道絢麗多彩的彩虹,同學們松松氣,好像聞到了被雨水清洗過的空氣迎面撲來,真舒服!這一課老師利用信息技術模擬了不同季節、特殊天氣,用虛擬現實承載知識的平臺,激發學生的感官認識,發展學生對“天氣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感知力,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清懷。
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課,伴隨著深迥的音樂,畫面上一片漆黑,星星點點的亮光,象進人了神秘的宇宙,剎時間閃出一道亮光,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現在東方,帶著自轉、藍色球體進人屏幕,同學們齊聲喊出“地球伙緊接著展示出太陽與地球的空間位置,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使得居住在地球不同位置的人們感受著太陽不同的賞賜,而帶來季節的變化。在課件的演示下,老師隨后講授到我們國家處于亞熱帶和溫帶,所以季節變化比較明顯,同學們茅塞頓開、如坐春風,我卻感受著信息技術給教學偉側轟的洗禮。
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化教學空間
信息時代互聯網絡已是四通八達,In-ertne站點遍布全球,基于多媒體的局域網、校園網的教學模式,正帶著時代的朝氣迎接教育的革命。它把類似幻燈片的靜態圖像、類似錄音帶的音頻信息、類似錄像帶的動態視頻流等多媒體信息都搬到了網絡上,而且不受使用時空和人數的限制,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教學。例如中國基礎教育網、各省市地區的教育信息網、大眾科普、科普在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網、教育科學出版社的課標教材網等,是對小學《科學》教學有力的網絡支撐。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你所需要的網站、圖片和相關的文本、視頻信息,我們還可以利用網絡和教學一線的專家交流,足不出戶便可以得到教學業務的提升。
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一課,我讓同學們收集家鄉自然水域的圖片、視頻、變革、檔案等電子資料,分考察計劃撰寫、考察報告提交、考察在線交流、參考學習資料等模塊,建立學習型網站,形成專題的學習資源包。教學時,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教學,學生對考察報告的基本撰寫,有了清晰的認識;同學間的在線交流,加深了對科學實驗考察步驟的印象;參考學習資料,提升了學生對家鄉的情感,增強了保護家鄉水環境的責任感,拓展了教學的空間。
四、總結
在信息技術日益滲透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之中,創設體驗的教育條件與教學環境,采取教學呈現、模擬演示、虛擬現實、視頻交互、發現學習、游戲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動態視頻、畫面和繪聲繪色的課文對話,形象教學中枯燥的概念、信息,增強和豐富學生正確觀察、分析事物間聯系的能力,樹立科學意識,從而優化和提高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效果。
作者:何金毅 單位:十堰市人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