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8 05:41:12
序論:在您撰寫工業科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在新時期面臨著改革的戰略需求。本文根據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現狀,提出了改革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的戰略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改革
1 引 言
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是指為推動國防科學技術進步、擴大生產能力及滿足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發展需要而進行的相關建筑、設備設施(可形成固定資產)和手段建設等方面的投資,是由國防科工局或國防科技領域主管機關負責審批和管理的研制保障條件建設項目投資或技術改造建設項目投資。國防科工局或國防科技領域主管機關根據型號任務的研制需求,向軍工單位和承擔型號配套任務的民口科研生產單位進行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對我國軍工單位和其他科研生產單位的發展曾經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完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今天,傳統的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面臨著進行改革的戰略需求。
2 投資模式的現狀及問題
2.1 建設模式以保障型為主
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建設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任務保障型建設。此種建設模式任務針對性強,在滿足重點研制生產任務需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同時也存在如下缺點:保障條件建設被動滯后,不適應整體提升國防科技工業能力水平的要求;缺乏柔性和彈性,在研制生產任務完成后,固定資產閑置嚴重。目前我國正處在由任務保障型向任務能力結合型轉變的過程中。
2.2 投資方式以政府投資為主
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長期實行以政府為主的方式,政府既是投資主體,又是審批部門。近幾年雖有改變,但總體上還沒有采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比較成熟的投資、融資方式,社會融資力度不夠。這樣導致政府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投入負擔過重,政府投資難以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
2.3 投資項目管理不規范
雖然國防科工局和國防科技領域主管機關加強了投資項目的咨詢評估、規劃計劃、項目審批、監督檢查、竣工驗收和后評價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與提高政府投資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還存在差距,部分管理還不到位。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監督檢查、后評價管理、檔案管理、招投標監管、保密管理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2.4 投資重點不突出
在傳統的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過程中,各個軍工單位和承擔型號配套任務的民口科研生產單位都把爭取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作為增強自身科研實力、增厚“家底”的珍貴機會,爭取每一次申請投資的機會,國家在投資方面重點不突出,雖然滿足了部分單位科研生產任務的研制保障條件需求,但是沒有在國內形成較大規模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研生產能力。
3 投資模式改革的戰略需求
3.1 國外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的借鑒
在國際形勢十分復雜的今天,各國之間的軍事實力競爭日益激烈,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也備受各國政府的重視。其他國家的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以美國為借鑒對象。美國的國防科技工業是全世界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其管理體制對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軍工企業、研究所、高等院校和營利性機構作為美國國防科技工業產品的承研單位,與國防科技工業主管部門是合同關系,負責具體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任務,自主經營,以贏利為目的。其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是聯邦政府投資為主導,以風險投資為支撐。我國的軍工單位大多是國有、國營單位,不完全是以贏利為目的,國家投資是其獲得發展的唯一源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發展壯大的原動力不足。
3.2 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改革的戰略方針
近幾年來,我國中央政府和國防科工局都已經認識到了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和戰略方針。《國防科技工業“十一五”發展和改革意見》中提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戰略是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其主要內涵:一是建設模式由任務保障型轉向任務能力結合型;二是體制機制由計劃指令為主轉向更多地采用市場手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三是科技發展由跟蹤研仿為主轉向自主創新為主,努力掌握和擁有支撐武器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持續發展的前沿技術、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四是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大力推進產業的高技術化和集約化,加速機械軍工向數字軍工轉變。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走
4.4 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增長方式轉變
其根本目的是要大力推進產業的高技術化和集約化發展,加速機械軍工向數字軍工轉變。所以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必須注重能力建設投資項目的內涵需要,突出集約化發展要求,加強柔性化建設,不能一味地追求擴大能力。在投資項目建設中,要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從而推動和加快國防科技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4.5 完善和建立政策法規,強化監督評價機制
要以滿足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改革的要求為根本出發點,認真理清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管理的有關法規,協調解決因時間、環境和管理部門不同等造成的不同法規之間的沖突和不協調,理順投資管理體制和機制,盡快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滿足國防科技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固定資產投資政策法規,制定可操作的投資管理辦法和規定,將轉型升級戰略以法規要求的形式落實到投資管理工作中。
在目前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管理的監督和評價機制,突出政府管理部門、企業管理機構、項目法人和社會中介機構不同層次的要求和特點,研究制定監督評價指標體系和工作方案,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投資使用的有效性,提高投資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實際效果。
5 結 論
從世界范圍發展的趨勢來看,寓軍于民、軍民結合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模式的改革,對提升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整體實力,推動軍工單位和其他科研生產單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健康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2011年對于全球化學工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揚后抑的總體趨向,加之充滿變化與危機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多?因素混雜在一起構成了世界化學工業發展的整體格局,同時也為2012年的發展前景埋下了伏筆。
在歐債危機尚未解決,美國經濟依然疲軟的情況下,世界化學工業在2012年的發展走向并不樂觀。
美國化工理事會首席經濟學家凱文?斯威夫特做出預測,相比2011年全球化學品4.8%增長的預計,2012年全球化學品產量增長將繼續走低,為3.6%。而這個增速預測的前提是歐債危機進一步好轉和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增長(不發生硬著陸),然而除以上因素外,敘利亞與伊朗形勢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將直接影響全球原油供應局面,進而導致化學品市場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在經過2010年階段性反彈后,2011年主要發達國家化工行業增速開始處于相對平穩且回落的狀態,預計2012年增速將降至年均2%。
在全球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2012年化工行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了變數,在未來如何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和在疲軟形勢下尋找發展的突破口,嚴峻形勢不言而喻。
在國際化工協會理事會公布的2012年世界化工行業發展總體綱要中,對國際化工業前景持謹慎而樂觀的態度,指出全球化工行業發展必須實現自身產品供應鏈條的持續穩定,在此基礎上形成良性循環。
2012年雖然面對諸多挑戰,然而新興市場化學品需求依舊旺盛。2011年,新興市場需求總體增速為5.4%,而2012年其增速將會繼續提高,成為低迷市場中的亮點。美國化工協會理事會數據預測顯示,2012年新興市場化學品需求將增長6.2%,其中專業化學品增速將繼續擴大。
近期,sri咨詢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中,按市場價值計算,到2014年全球專用化學品市場年均增速約為4%,中國將以年均7.3%的增速獨領風騷。在世界地區劃分中,亞洲其他地區(不包括日本)的增速為5%;中東和非洲地區增速為4.3%;中南美洲增速為4.2%;中東歐地區的增速為4.1%。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速將放慢,日本增速為3.3%,北美增速為2%,西歐地區增速為1.3%。新興市場化學品需求快速增長在全球經濟走低的大背景下,不失為一股強勁的助推力量。
國際化工協會理事會在的對于201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目標建議中,明確指出了化學工業發展的方向與建議。首先,形成可持續、安全的化工循環發展鏈條。其次,步入具有相對彈性、客戶化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再次,化學工業的技術與科技創新是綠色經濟的前提,國家政策的有效引導和鼓勵是支持創新產品與技術的保障,而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政府是創造綠色經濟發展和提高綠色增長的必要條件。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全球化學工業發展趨向將進一步向著可持續、創新、綠色及注重效率的時代挺進。
雖然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良好,處于相對優勢的發展狀態,但在化學工業的科學發展創新上仍舊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創新發展的不平衡性在2012年將繼續擴大。這主要體現在對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將通過高效的節能技術大幅削減碳排放量,以及通過巨大的創新投資發展新型技術。
今年1月19日,在日本舉行的以“支持現在,創造未來”為主題的化工研討會上,日本提出了集中力量關注材料創新,將產品競爭轉化為材料競爭的宏觀策略,并將加大能源、資源的節約,創造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回饋社會型模式。對于世界新興市場來說,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產業的升級改造,由單純注重規模轉化為以效率先導的發展模型上,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同樣也是2012年全球化工行業發展大勢所趨。
2012年,世界化學工業的發展將不僅關注技術創新,而且在發展理念和模式方面繼續尋求更為合理有效的道路,在以高效、節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新的發展目標。
論文關鍵詞:國防計量師;考核;素質
論文摘要:解析了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職業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以及實施的要點。
0引言
國軍標gjb 6465一2008《計量人員資格鑒定與認證》(以下簡稱標準)已由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于2008年3月17日,并將于2008年10月1日實施。標準規定了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計量檢定、校準、檢驗、測試等計量技術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資格鑒定與認證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對人員學歷、實踐經歷和資格鑒定考試的通用要求。標準的實施標志著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管理將步入一個職業化管理的新階段。本文將結合該標準對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職業化管理模式做一個簡要介紹和分析。
1職業化管理模式的內容
1. 1以素質教育為主
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種短期的應試教育模式,主要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訓形式來提高計量人員素質,師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對很多知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現了問題自然就無所適從。多數計量人員獲得計量檢定員資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試前突擊自學、臨時抱佛腳,或是參加短期計量培訓,取得計量檢定員證之后,就書本一扔,萬事大吉;而計量人員取證的類別也是按所從事的計量標準儀器或參數分類,計量十大專業共有243個種類之多,這種取證方法導致計量人員的知識面狹窄。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的迅猛發展,對于計量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國防計量人員的素質決定了國防計量的水平,針對國防計量服務對象特殊、技術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計量保障貫徹科研生產全過程等特點,新的計量人員管理模式強調以素質教育為主,對計量人員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等。
1)思想素質。國防計量是法制計量,是對國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標準設備進行檢定校準。計量人員出具數據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武器裝備的質量安全,可以說數據的客觀公正代表著計量人員的人格和尊嚴。所以,計量人員的責任重大,必須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
2)知識素質。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計量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計量基礎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標準的資料性附錄a中,列出了新的計量人員考核項目,將原來的104個項目、243個子項目,合并為56個項目,國防初級計量師和國防中級計量師都按項目取證,國防高級計量師按計量專業取證。這樣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寬計量人員的知識面,提倡一專多能,因為現在我們所面臨的計量儀器設備大多是多參數、多學科的,要獨立完成某一項計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語和計算機知識。比如做長度計量的也應該掌握一些力學、電學等方面的知識,甚至要了解產品制造技術和控制技術。
3)能力素質。能力素質是計量人員實際動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要求計量人員首先要有選擇測量設備和測試方法的能力,常規的計量檢定是按照檢定規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號計量保障問題是綜合的,無現成規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體情況選擇測試設備和方法;其次是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現在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計量人員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吸納新知識,掌握新技術,走在科研生產的前面;最后是技術創新能力,創新是發展的永恒動力,規程上的、教科書里的、師傅教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計量人員要具備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縛、勇于創新計量測試技術的能力。
1. 2統一的考核標準
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原來按兩個考核模式管理,國防一級、二級計量技術機構的計量人員由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主管部門統一考核,國防企事業單位計量技術機構的計量人員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防科工委(辦)組織考核。由于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主管部門與各地方工辦以及各地方工辦之間的具體的考核要求、考試方式、考試內容都不盡相同,導致了各地區計量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難以保證計量人員素質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國防一級、二級計量技術機構、企事業單位計量技術機構的計量人員,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認證的原則,由國防科技工業主管部門授權的計量考核機構統一管理和實施,從而保證了考核標準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將按照統一的考試要求參加考核,這樣確保了所有國防科技計量人員的考核質量,有利于整個國防計量人員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
1. 3國防計量人員進行分級管理
國防計量人員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級,不管計量人員工作要求、工作內容差別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樣,獲得的資質都是國防計量檢定員證書。但實際上,國防計量人員的服務貫穿于國防科技工業科研、生產和試驗的全過程,計量檢定校準的對象多、范圍廣,計量人員的工作內容、工作要求、難易程度都不盡相同,對計量人員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個等級考核不利于計量人員能力與所從事崗位的一致;另外,對于計量人員自身職業生涯規劃而言,考核標準單一會缺乏激勵性,限制了人員自身發展,也不利于對人員的統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國防系統內從事計量檢定、校準、檢驗、測試等計量技術工作的計量人員,必須通過認證,獲得國防計量師資格后才能開展工作,國防計量師按其相應的能力水平分為三個級別:國防初級計量師、國防中級計量師、國防高級計量師,不同級別計量師的能力要求、執業內容、報考條件都不相同。申請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按照申請條件進行相應級別國防計量師的認證,各計量技術機構也可據此制定不同級別人員的管理辦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顯著特點
2.1與國家的管理模式接軌
2006年,國家人事部與質檢總局聯合了《注冊計量師制度暫行規定》,對從事計量技術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職業準人制度,納人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規劃。凡是從事計量法律、法規所規定計量專業的技術人員必須取得注冊計量師資格,注冊計量師分兩級:一級注冊計量師,二級注冊計量師。
新管理模式堅持與國家注冊計量師制度接軌,國防計量師的要求涵蓋國家注冊計量師的要求,其中國防初級計量師能力要求涵蓋國家二級注冊計量師要求,國防中級計量師能力要求涵蓋國家一級注冊計量師要求,同時增加國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國防計量的特殊性,設置了國防高級計量師。這樣就保證了取得國防初級計量師資格的人員,必然達到國家二級計量師能力要求,取得國防中級計量師資格證書的人員,必然達到國家一級注冊計量師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勵國防系統的計量人員,特別是對國家開展服務的計量人員,積極考取國家注冊計量師資格證書,對于獲得國家注冊計量師資格的計量人員,國防系統認同其計量基礎知識能力,如果報考國防計量師,可以只考核基礎知識之外的內容,考核合格后獲得國防計量師資格。
2. 2考核與培訓分離
新模式堅持考核與培訓分離,即凡是參與考試工作(包括考試試卷的命題、審題、考試的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不得舉辦與考試內容有關的培訓,從而保證認證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國防計量人員責任重大,出具的測量數據關系到國防軍工產品的質量,在標準里還是對培訓教師和培訓機構進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離的前提下,對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把好關,確保培訓質量,從而保證計量人員素質的提高。
2. 3突出國防計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鮮明的國防特色。首先,標準的管理對象是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計量人員;其次,由于國防計量人員所屬單位都具有軍工屬性,同時對人員素質要求較高,所以對計量人員的學歷要求高于國家的要求,均為大專以上學歷,而國家注冊計量師對計量人員的學歷規定為中專以上;第三,標準中參照武器裝備型號計量師的相關規定,在國防中級計量師和國防高級計量師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擔武器裝備型號工程相應計量技術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國防計量人員型號保障能力,適應型號工作的需要。
2. 4高標準、嚴要求
人才是推動事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國防計量要發展必須要有高素質的計量人員,所以新模式對計量人員可以說是高標準、嚴要求,在標準中體現如下:一是考試合格條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萬歲,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體見標準);二是資格確認要求高,對于國防計量師證書有效期滿準備延期的,除了提供相關證明外,還要參加資格確認考試,重點考核知識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對培訓機構組織的取證培訓和繼續教育培訓時間都有最低要求,取證培訓時間不少于60小時,繼續教育培訓時間不少于8小時。
3新模式的實施要點
新的管理模式下,計量人員的管理將由原來的兩層管理變為統一管理,管理對象涉及到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萬余名計量人員。而各地區管理基礎和計量人員素質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開始運行前應做好頂層設計、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
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3.1做好過渡工作
鑒于現在整個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多數人員特別是國防企事業單位計量人員與標準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現狀,為積極穩妥地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職業化進程,同時保證國防計量工作的連續性,建議在新模式實施前有一個過渡過程,出臺相關過渡辦法,保證原來持證的計量檢定人員繼續開展工作,同時對于資歷較高、經驗豐富的計量人員開展認定工作,即經過資料評審后不通過考試直接獲得國防計量師資格。
3. 2規范管理,提高認證質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對計量人員的資格鑒定與認證基礎上,要盡快制定運行的配套管理辦法,不斷規范管理,提高認證工作質量。應根據國防計量師的能力要求,盡快制定不同級別的考試大綱,作為考生復習和指導考試的依據;應優化考試試題,提高試題質量,建立考試試題庫;同時,強化能力考核內容,逐步解決“會考的不會做,會做的考不過”的問題。
應進一步嚴格考試制度,保證考試客觀公正,對不參加繼續教育或繼續教育不合格的人員不予資格確認,對違法違規的人員要予以嚴肅處理,維護國防計量師制度的嚴肅性和國防計量的權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響到對計量人員的管理質量,我們看到,從2006年開始,國防計量人員考核手段已由紙質答卷形式逐漸改為計算機上機考試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考試中心,這樣一方面使考試更加科學化、標準化,提高了考試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觀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質量和效果,同時方便了考生。下一步,應按照大區域的原則繼續建立區域考試中心,構建覆蓋全國的大區域考試網絡,將這種考試方式大力推廣,在方便考生實時就近參加考試的同時,減少考生異地考試所花費的時間和考試費用。
另外,實際操作技能考試是國防計量師考試中最重要的內容,但由于實際操作的考核條件有限,考試用的計量標準器具與實際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試又由于設備本身精度高,價格昂貴,實際操作只能“觀摩”,影響了考核質量。下一步應積極研究實際操作計算機模擬考試系統,把實際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識模型化,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三維仿真技術,模擬計量檢定人員的實際操作過程,從而實現計量人員操作培訓和考試的網絡化、數字化,這樣既達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是指國防計量師為保持和提升其專業素質、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進行的學習。是否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是國防計量師資格確認的一個必要條件,國內外的很多實踐證明,繼續教育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今后應將繼續教育培訓作為提高計量人員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多樣、靈活的教育方式進行繼續教育培訓,鼓勵計量人員參加各種培訓班、新規程宣貫班、學術研討班和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在工作基礎上帶著問題去學習,通過與同行、同事、老師或國外技術人員的討論、交流來提高自身素質。
4結束語
國防科技工業計量人員職業化管理模式,是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計量人員管理辦法,在總結原有計量人員管理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它的運行對于幫助國防計量人員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國防計量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國防計量人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強化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計量保障能力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摘要:
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用人機制具有舉國體制聚智、工程思維治人、計劃管理育才等特點。當前,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夠,用人機制已不能充分滿足發展需要。對此,可從三個方面著力:一要“培養”,注重改進工作現狀、注重引進外力資源、注重提升綜合素質;二要“分類”,分別用好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和普通職工,給予不同的條件;三要“開放”,著眼于用人管理與心態、組織與崗位設置、信息交流與文化等要素共同走向開放。
關鍵詞:
用人機制;國防科技工業;黨管人才;以人為本
國防科技工業攸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是帶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帶動綜合國力和話語權提升的重要支撐。要進一步提升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水平,必須在抓好科技創新的同時抓好體制機制創新,尤其是抓好用人機制改革創新,實現激發創新活力、帶動整體發展的目標。
一、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用人機制的基本特點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蔽覈鴩揽萍脊I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正是依靠一支支思想覺悟先進、業務能力扎實、創新訴求強烈、風清氣正相傳的從業隊伍在不懈奮斗中實現的。幾十年來,其用人機制也發生過一系列深刻變化,但總體來說仍延續三大特點。
(一)舉國體制聚智
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也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進步的法寶。國防科技工業關乎國家發展命脈,不僅始終堅持了公有制經濟的絕對支配地位,也長期享受著舉國體制便于匯聚人才、智力等資源的紅利。國防科技工業單位在資源傾斜、人才引進、福利保障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厚的條件,形成了其對人才的重要吸引力。
(二)工程思維治人
國防科技工業的建立,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參考了組織化、工程化色彩濃厚的蘇聯模式完成的。最早的從業隊伍主要是老一輩歸國科學家和自培科技人才,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起步,也決定了必須以工程目標本身為聚焦。由此,工程思維在國防科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得到奠定,并被長期推崇。
(三)計劃管理育才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來,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企業化改革全面鋪開,但這種改革主要是宏觀的、面向體系的,尚未比較深入地涉及具體的、核心的體制結構和核心領域。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傳統思維仍在許多領域,包括用人育才、職位拔擢等方面有顯著表現,導致了諸如用人機制不活、強調行政級別等現象的持續存在。
二、當前用人機制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我國科技人才總量不少,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另一方面,又面臨人才結構性失調的突出矛盾,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領域領軍人才、尖子人才嚴重不足,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這些問題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也廣泛存在。
(一)用人體制本身的問題
一方面,我國已基本走完了改變科技貧弱狀態、躋身科技大國行列的歷史階段,目前已走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上。這就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這與我國科技領域用人體制不無關聯。具體到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既有用人體制保證了從業科技隊伍的基本穩定,保證了國防科技工業的整體建設與進步;但由于用人體制的改革不夠、放活不足,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人才、信息、文化等要素的流動性變差,人才素質“下沉”、機構臃腫等現象不同程度地有所顯現。應對領域前沿的敏感度、針對市場競爭的危機感,常止于講話宣稱和文件號召,而在向追求發展效益、提升競爭實力的做法轉化時銜接不夠、貫徹不足;文化內核趨于固化、保守有余,發展心態內向守成、開拓不足,奉既有的經驗做法為圭臬,而視創新求變為另類,關注當下重于關注長遠,重視戰術漠視戰略;等等。
(二)社會環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持續確認和效果顯現,人才對自身的理解、社會對人才的定位都不斷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國防科技工業從業者而言,釋放身份束縛,完成從“體制人”到“社會人”的轉換,已成為不可逆轉、必須接受的過程,隨之而來的是人才對其市場價值的再次自我確認,是人才在主觀意愿上日益勃發的解放和流動訴求。對此,如果只是堅持用人機制的傳統做法,不求新求變,不僅不能適應推動國防科技工業更好更大發展的需要,還容易導致新一輪的人才隊伍危機。這些都深刻地表明,我們當前的用人機制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夠,不能充分適應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要求和任務目標,難以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這也是我們當前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所必須把握的主要矛盾。
三、用人機制改革的策略
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必須重視并加快人才資源開發,不斷推動人才管理機制改革。具體來說,可以從培養、分類和開放三個方面著力。
(一)關鍵詞:培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建設,培養為先。從組織層面來講,要把人才培養始終當作重要工作來抓。
1.注重改進工作現狀
目前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有比較成熟的模式,各單位也有比較有特色的做法,但總體而言,部分地存在培養“重形式”、培訓“走過場”、內容與需求脫節等問題,不能充分滿足國防科技工業進一步發展的迫切需求。為此,必須就培養現狀存在的問題著眼,一個一個分析,一個一個解決,深化研究探索,持續改進提升。
2.注重引進外力資源
當前,我們承擔著更加重要的使命,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激烈競爭。要保持不敗之地,必須人為我知、人為我用。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實現思維碰撞,激發創新求變意識,在對比中不斷改進自身發展,達到發展進步的目的。在引進外力資源時,在持續開展科技交流與工程合作的同時,要著重引進基礎科學理論、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宏觀形勢與戰略政策解讀這三大方面,彌補我們在人才知識結構上的“先天不足”,為持久的發展進步提供重要的動力來源和方向保證。
3.注重提升綜合素質
當前科技和產業的發展趨勢,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提升是核心,但綜合素質的提升也不可或缺。要建成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就必須著眼人才隊伍素質的全面提升。要引導廣大科技人員在加深專業素養和技能的同時,不斷掌握包括思維方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管理技能等多方位的知識,從而形成對其崗位工作和領域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關鍵詞:分類
無論是吸引、培養人才,還是用好、留住人才,都需改變以往比較普遍的“一把抓”做法,而注重分類,注重采用個性化、精細化的人才管理策略。
1.用好科學家,給予其更大的自由度
要珍惜我們的院士、科技專家等珍貴資源,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給予更多的保障,鼓勵支持他們多出成果,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要尊重科學研究的特點,允許他們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
2.用好科技人員,給予其全面的保障
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是國防科技工業從業人員的主體力量,也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力軍。對廣大科研人員,要針對性地改變長期以來偏重精神文化刺激的做法,“光明正大”地給予他們物質激勵,鼓勵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名利雙收”。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讓科研人員更好地抵住“誘惑”,維持隊伍的基本穩定,確保事業的長遠發展。
3.用好企業家,給予其施展才華的舞臺
在以往的做法中,我們各級的管理人員中很多都是在科技領域做出了重要成績后完成身份轉換的。這種做法確保了管理者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充分了解,但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從國內外很多經驗看,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業家并不是科學家、發明家,但他們富有敏銳的市場感覺、執著頑強的作風,同樣可以成為創新的組織者、發展的推動者。如何有針對性地建立培養一支專業化的企業家管理隊伍,充分發揮其在把握發展方向、凝聚人才人心、籌措資源投入、推動組織優化升級等方面的作用,理應成為我們的努力方向。
4.用好普通職工,給予其更好的成長空間
廣大普通職工是國防科技工業的重要力量,只有拓展并給予其更好的成長空間,并引導其基于自身特點、崗位需要和成長機遇,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匹配職業發展的需要,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全行業發展升級的戰略實現。
(三)關鍵詞:開放
只有保持開放的系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開放,也是用人機制的重要改革方向。
1.用人管理與心態走向開放
我們不僅要用好、培養人才,更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開放首先是在吸引人才標準上的更加靈活,力求海納百川、唯才是舉。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人與組織之間雙向選擇,人才需要流動才能更好成長、實現價值,對此應予以正視和順應,而非消極抵制,否則只能損害組織發展。選人用人,不僅“能上”,也要“能下”,這才能保證組織和事業的健康發展。
2.組織與崗位設置走向開放
組織架構、崗位設置等是體制的外在呈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對象。實現組織與崗位設置的走向開放,鼓勵在現有體制模式下實施探索創新,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模式、制度,從而實現發展能量的新聚合、新質變。在這一過程中,人才隊伍也會隨之而發生調整變化,通過組織隸屬、身份性質、崗位職責等的變化,實現人崗再匹配,從而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力的進一步釋放。
3.信息交流與文化走向開放
信息時代,信息無處不在。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工業4.0等大行其道的今天,拒絕信息交流的開放沒有任何發展前景,而封閉、半封閉的組織文化也注定沒有出路。對國防科技工業而言,必須倡導更加開放的信息交流和更加包容的組織文化。這不僅要在子系統、在各級組織內部實現,也要努力在國防科技工業全系統內和與其他系統的合作共贏中實現。
作者:張國航 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院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
1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概述
1.1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的云服務功能
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通過標準的虛擬化與基于面向服務架構,利用資源即服務(R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的思想,采用可擴展語言(XML)技術,提出面向服務的資源描述標準,即將平臺中共享的科技資源視作能夠提供服務的單元,并按照定義服務的模式進行標準化描述,從而實現異構平臺中的資源和服務,能夠通過統一的標準接口進行訪問和組合,只要遵守架構中提出的標準接口,其他科技服務平臺均可實現與本系統的對接,并與本項目平臺進行資源和服務整合。在此基礎上提供資源搜索引擎,實現科技資源的垂直搜索和數據挖掘,結合科技資源呼叫中心,以達到快速、高效的跨系統、跨平臺的資源和服務精準匹配,以此實現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集成化、智能化的管理和運營,通過智能化的共享和協同,為工業設計供需雙方提供可隨時獲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優質廉價的云服務功能。
1.2現有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存在的問題
①現有的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雖然也集成了大型儀器、科技文獻及科技數據資源,并建立了呼叫中心,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設計師的很多需求,但是其仍為多功能的獨立系統,彼此之間無法實現智能化信息交流,也缺乏與其它系統間信息的輸入輸出機制。②目前國內大多數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提供的遠程租賃服務模式由于技術成熟度不夠,雖然也能提供工業設計信息與軟件解決方案,但是鑒于托管平臺安全性技術、用戶身份管理技術、企業內外數據集成技術、企業內外應用集成技術等多方面的問題,其實際應用中信息化程度仍然較低,導致無法進一步推廣。③目前國內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缺乏合理的商業運作模式。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理想的運作模式是將工業設計相關的大型科學儀器與文獻資源、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工業設計共性技術支撐、科技檢測服務等方面的相關資源集成,并通過互聯網交付給終端用戶,以流化收費的方式獲得收益。而目前國內這類型共享平臺大多數的做法還是依賴用戶自身的軟硬件基礎,通過在線檢索,租用服務等方式進行對外服務,這些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服務模式,因此提升企業的工業設計能力幫助不大。
2云服務平臺及其體系架構
云服務平臺采用面向服務的開放架構,利用Web服務和本體(Ontology)技術對科技服務的質量進行系統、標準的描述,包括通用描述(如服務提供商的信譽、服務所需的時間和服務價格等)和特有描述(如對儀器而言,包括其用途、性能參數和已使用年限等)?;谏鲜雒枋?,設計相應的資源匹配算法,實現根據用戶提出的服務質量需求,快速、高效的跨系統、跨平臺的資源和服務匹配,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基于服務質量的資源搜索引擎,從而實現科技資源的垂直搜索和數據挖掘,結合科技資源呼叫中心,為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增值服務。
2.1云服務平臺
針對工業設計行業所需的關鍵共性設計技術,將現代設計方法(模塊化設計、智能設計等)融入數字化設計中,建立模塊化的設計方法及資源信息庫,形成一套貫穿與工業設計、中試和制造的一體化支撐系統。主要包括高精度、高效率大規模仿真計算方法與分析技術、CAD/CAE/CAPP/CAM/ERP一體化技術,KBE理論與方法,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和制造過程技術等?;诿嫦蚍盏募軜嫷募夹g路線,通過標準化的數據和服務接口,實現異構系統和平臺的數據共享和服務整合。該平臺通過承接工業設計、中試項目、試驗測試、技術引進、租賃委托等方式開展工業設計共性技術服務,建立“項目開發費+服務費+技術轉讓費+銷售收入”的多元化盈利模式。
2.2云服務平臺的體系架構
基于云服務的開放式工業設計創新技術服務集成平臺,重點突破了科技服務垂直搜索與精準推送、大型儀器動態數據采集與監控、基于SNS的技術專家協同咨詢、技術價格評估、技術技能在線交易等技術,用戶通過SSO單點登錄享受大型科學儀器與文獻資源、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工業設計共性技術中試開發、科技檢測服務等所有子平臺的服務,系統根據用戶需求動態選擇和匹配相應服務,并實現服務收入的按需分配,從而創造了一種清晰的商業運營和利潤分成模式。引入C2B(需求者-技術方)等商業模式,提供儀器租賃、科技檢測、軟件與資源等團購服務,通過降低服務消費單價,提高用戶使用度,增加平臺收益;通過平臺會員費、技術供需對接及成果轉移傭金、服務資源租用費用、信息定制費、平臺廣告費等多元化創收模式,確保平臺可實現可操作性強、可擴展性好、可持續發展性高的規?;\營。云服務平臺包含大型科學儀器與文獻資源、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工業設計共性技術中試開發、科技檢測服務等4個子平臺。
2.2.1大型科學儀器與文獻資源子平臺
該子平臺采用C2B模式,通過與工業設計產業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充分收集聚合這些企業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需求,通過篩選分類后,將形成一定規模的相同需求,以團購方式尋求資源提供方,并積極與擔保、保險公司加強合作,建立服務質量保證體系,形成公信力,構建“資源需求方———資源提供方———擔保機構———平臺管理方”共贏的商業運行模式,將有效解決需求分散、資源供需雙方信息不暢的問題。
2.2.2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子平臺
該平臺基于SAAS這種軟件即服務模式,提出技術轉移應用服務模式的理念,并針對工業設計業的產業鏈結構,制定該行業的技術轉移服務業務電子化標準,研究并開發支持技術供需者和中介的技術轉移應用服務,構建一個具有強大功能的技術轉移推廣平臺。用戶可通過低廉的價格獲得先進的技術數字內容制作、主題技術展示、技術精準推送、技術轉移渠道拓展、技術專家協同咨詢、技術科學評估、技術在線交易等強大的服務功能。同時,面向工業設計的技術評估指標體系包括技術價格、先進性、成熟度、轉化可行性等評估指標等,為工業設計領域的技術價值量化提供科學和系統的評價依據。針對技術評估流程進行深入研究,開發支持流程化業務管理的在線評估管理系統,實現技術評估工作的科學化和信息化,有效地提高技術評估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主要包括用戶管理、項目信息管理、項目評估流程管理、在線評估等子系統。
2.2.3工業設計共性技術中試開發子平臺
針對工業設計模塊標準化與模塊的劃分方法,根據產品各零部件的不同功能,將零部件進行模塊分類,綜合考慮設計、工藝、制造和采購等多方面的需求,形成一套具有較寬應用范圍內產品模塊設計與制造方法。在此基礎上,搭建模塊化設計與制造系統,為零部件的模塊化設計與制造提供技術支撐。
2.2.4科技檢測服務子平臺
該子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并規范科技檢測領域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形成檢測資源信息管理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構建“網上檢測超市”,制定科技檢測服務平臺準入機制,制定檢測機構加盟“超市”的規范性制度,進一步擴大科技檢測超市加盟戶數,聚集更多的優質檢測資源;利用現代物流技術,完善“檢測超市”物流配送體系,打通檢測及關聯服務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依照電子商務模式改進“檢測超市”運行手段,建立檢測超市信息管理系統,提升服務能力與水平。
3結語
鑒于目前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和目前國內工業設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存在的種種問題,本文提出通過集成工業設計有關的檢測支援服務、儀器與文獻共享服務以及技術轉移服務,以資源及服務的理念,搭建的跨系統、跨平臺的科技資源的云技術服務平臺,從而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加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作者:高超 楊帆 李雷霆 單位: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一、引言
科技服務業是指運用現代科技知識、現代技術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經驗、信息等要素向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科學研究、專業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訓、技術咨詢、技術孵化、技術市場、知識產權服務、科技評估和科技鑒證等活動??萍挤諛I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級化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3]??萍挤諛I是推動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價值鏈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助力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關聯產業[4]。2014年10月28日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9號),旨在多措并舉地加快推進科技服務業的發展[6]。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將推動科技服務業態、贏利模式、經營方式、創新能力等發生更大的變化[7-8]。石化、有色、電力、冶金、機械、食品、煤炭七大行業構成了甘肅省的支柱工業,這些行業的發展直接關系著甘肅省整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據統計,2010—2013年上述七大支柱工業不論是工業總產值,還是工業增加值和利稅總額,占全省的比重平均都在90%以上[9]。隨著科學發展觀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現代科技服務業與各行各業的關系日益緊密,但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這種聯系的緊密程度又是不一樣的。本文就是想利用數量經濟方法測算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七大支柱工業之間的聯動情況,在翔實統計數據基礎上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評估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七大支柱工業的關聯關系,以便為相關決策者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資料
(一)灰色關聯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10]是基于時間或空間序列數據的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研究對象間的關聯程度的一種研究方法,其取值范圍為0~1,若值越接近1,研究對象間灰色關聯度越大,研究對象間相互影響就越大;反之,若值越接近0,灰色關聯度越小,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互影響力就越小。通過對研究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大小排序,可以得到影響科技服務業與支柱工業之間互動發展的主次因素?;疑P聯分析的具體計算步驟如下:第一步:確定分析數列確定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參考數列和影響系統行為的比較數列。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稱為參考數列。影響系統行為的因素組成的數據序列,稱為比較數列。第二步,變量的無量綱化由于系統中各因素數列中的數據可能因量綱不同,不便于比較或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時,一般都要進行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第四步,計算關聯度因為關聯系數是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在各個時刻(即曲線中的各點)的關聯程度值,所以它的數不止一個,而信息過于分散不便于進行整體性比較。因此有必要將各個時刻(即曲線中的各點)的關聯系數集中為一個值,即求其平均值,作為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間關聯程度的數量表示。在算出xi(k)序列與y(k)序列的關聞系數后,計算各類關聯系數的平均值,平均值ri就稱為y(k)與xi(k)的關聯率度。第五步,關聯度排序關聯度按大小排序,如果r1<r2,則參考數列y與比列數列x2的關聯度大,其現實意義為,比較數列x2代表的因素對參考數列的影響比比較數列x1代表的因素要大。
(二)數據來源在這里,我們重點取政府財政科研撥款、R&D經費投入情況、R&D項目(課題)數、R&D人員總數、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技術合同成交額等8個科技服務業數據對七大支柱工業的增加值進行灰色關聯分析,時間段為2009—2013年,數據全部來源于2010—2014年的《甘肅發展年鑒》和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具體數據參見表1。
三、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七大支柱工業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初值像處理本研究主要利用2009—2013年甘肅省科技服務業和七大支柱工業增加值的相關數據,以七大支柱工業增加值(Y)作為參考數列,其中,Y石、Y色、Y電、Y冶、Y機、Y食、Y煤分別代表石化、有色、電力、冶金、機械、食品、煤炭七大支柱工業;以政府財政科研撥款(X1)、R&D經費投入情況(X2)、R&D項目(課題)數(X3)、R&D人員總數(X4)、專利申請量(X5)、專利授權量(X6)、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X7)、技術合同成交額(X8)作為比較數列。為了減小計算量和消除數量級大小不同的影響,文章采用初值法,對表1的原始數列進行初值像處理,處理后的數據見表2。
(二)灰色關聯系數的計算根據灰色關聯系數計算公式,分別計算出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七大支柱工業整體的關聯系數如表3。
(三)計算灰色關聯度根據關聯度計算公式,可分別計算出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七大支柱工業整體以及科技服務業與各類支柱工業的綜合灰色關聯度,具體詳見表4。
四、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根據上述對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支柱工業的灰色關聯分析,我們可得到如下結論:(1)從總體情況看,近年來與甘肅省支柱工業發展最相關的2個因素是R&D經費投入情況(r2=0.9291)和政府財政科研撥款(r1==0.9175),其次是R&D項目(課題)數(r3=0.8780)、技術合同成交額(r8=0.8423)和R&D人員總數(r4=0.8063),而專利申請量(r5=0.6966)、專利授權量(r6=0.7067)和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r7=0.6537)等與甘肅省支柱工業整體發展的關聯度相對較低。(2)R&D經費投入情況與七大支柱工業總體的關聯度最高,說明支柱工業發展對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在增強;政府財政科研撥款具有次高的關聯度,說明支柱工業近年來的科技研發活動對政府財政撥款還有比較高的依賴性。(3)R&D項目(課題)數對支柱工業的影響排在第三位,揭示了研究與實驗性開發與支柱工業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說明重視和加強R&D項目(課題)活動對支柱工業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4)技術合同成交額對支柱工業的影響排在第四位,而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和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的關聯度普遍偏低,說明目前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支柱工業主要是通過基于買賣關系的技術轉讓和合同化的訂制研發實現兩業之間的互動,而企業自主的技術研發,尤其是原始的技術創新研發還比較弱。(5)科技服務業的各個具體行業與七大支柱工業的關聯度都大于0.6,說明科技服務業與七大支柱工業的互動關系比較強。但是,科技服務業與各類支柱工業的關聯度情況并不完全一致。對于石化工業來說,技術合同成交額的關聯度最高,說明甘肅省石化工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所需要技術成果主要還是通過技術交易獲得的。但緊隨其后的3個高關聯度因素是“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R&D經費投入情況”和“專利授權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石化工業領域的技術研發活動,尤其是原始技術創新研發已經成為該產業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而且這些研發活動對于政府財政科研撥款仍然具有較大的依賴性,同時也仍然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如增加R&D項目(課題)和人員),建立和完善面向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的考評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如鼓勵科技人員重視申請專利)。對于有色工業來說,“R&D經費投入情況”、“政府財政科研撥款”和“R&D項目(課題)數”是關聯度排前三位的因素,說明對于R&D活動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對于甘肅有色工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只不過目前研發活動投入對于政府財政科研撥款的依賴性還比較強,需要繼續拓展和擴大資金來源渠道,尤其是要加強對市場資金投入的引導;“R&D人員總量”對于甘肅有色工業的創新發展也具有較大的影響;“技術合同成交額”與該產業的關聯度相對較低,說明該產業領域的科技成果交易活動還需要加強,要進一步推動該產業建立開放式技術創新機制,提升產業技術創新的效率;“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和“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與該支柱工業發展的關聯度都相對較低,說明圍繞甘肅有色工業發展的技術研發,尤其是原始性技術創新研發仍然需要大力加強。電力、冶金、機械工業的情景與有色工業類似,“技術合同成交額”、“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的關聯度都相對較低,說明在這些工業領域既需要大力加強技術研發,尤其是原始性技術創新研發,同時也需要加強基于交易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建立和完善產業技術開放創新機制,以提高產業技術創新的效率和加快產業升級轉型、跨越發展的步伐。而食品工業和煤炭工業具有較相似的情景,R&D活動投入(包括經費、課題項目、人數)和技術交易情況都與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相關性,但“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和“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的相關度都相對比較低,說明與這兩個支柱工業發展相關的技術研發,尤其是原始性技術創新研發仍需要加強。
(二)討論從產業層面采用灰色關聯模型對甘肅省科技服務業與七大支柱工業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定量分析,能較清晰地理清科技服務業與這些支柱工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現實狀況。但由于篇幅和數據獲取所限,只選取了2009—2013年五年的數據進行了測算,沒有對兩者間的時空關系等更復雜的交互情景進行分析。另外,對科技服務業與支柱工業之間不同的關聯表現的原因也未能深入探索。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的,只能留待以后或者后來者繼續關注和研究了。
作者:吳新年 單位: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2012年南寧市在機械行業的人力資源投入、資金投入與科技成果產出等相關數據,以層次分析法將分析項目層次化與條理化,再利用模糊分析法構建投入—產出績效評價體系,對南寧市在機械領域上的資源利用效率進行評價。
關鍵詞:
層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機械行業;績效評價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也面臨著一系列的轉型,工業領域則是轉型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環。當前中國工業的發展模式急需從簡單的來料加工、低技術含量制造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對廣西亦是一項重大挑戰,南寧市作為廣西首府及面向東盟的橋頭堡,具有堅實的工業基礎是走向國際大都市的前提條件。目前南寧市的工業水平較其他地區而言相對落后,這也制約了南寧市甚至廣西的經濟發展。如何高效地發展工業經濟,是決策者急需解決的一項重要問題。工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科學技術的創新離不開財政科技的投入,本文將運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數學法,建立績效評價等級和模糊矩陣,對南寧市的財政科技投入進行客觀的評價與分析。
一、工業科技投入發展現狀
2012年南寧市全部工業總產值2287.90億元,較上年增長21.2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00.37億元,增長22.83%,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04.32億元,增長18.7%,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2.6%,拉動經濟增長5.2個百分點。在工業科技投入方面,按企業規模劃分,南寧市2012年在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投入的經費分別為22482萬元、35630萬元、43283萬元。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科技活動所做的統計界定,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三大類活動,2012年,南寧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支出情況中,R&D內部支出總額為102059萬元,其中基礎研究支出為79萬元,應用研究支出為337萬元,試驗發展支出為101643萬元。
二、財政科技投入產出績效評價模型在工業領域的構建
本文將依據投入—產出建立績效評價模型。投入以人力投入與經費投入為研究對象,分別是科技活動人員、R&D人員、R&D經費內部支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產出則由R&D項目、新產品項目、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及發明專利組成。根據南寧統計年鑒,科技活動人員7689人,且全部集中于制造業,本科以上學歷人員2688人,R&D人員4951人;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支出情況中,R&D經費內部支出為102059萬元,其中基礎研究支出為79萬元,應用研究支出為337萬元,試驗發展支出為101643萬元,除此之外,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為106569萬元;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項目及成果情況中,R&D項目為1245個,新產品項目為888個,新產品銷售收入為994184萬元,專利申請數為454件,發明專利有211件。
三、數據分析方法
績效評價方法對評價結果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目前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法,在構建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指標時,利用層次分析法,參照國內外研究資料整理歸納,結合南寧市實際情況及現有資料,將評價指標分為投入,產出兩大指標,建立層次后再用模糊數學法建立模糊矩陣,對各項目進行綜合評價。
(一)建模與評價1.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1)遞階層次結構的建立。為把問題條理化與層次化,首先構造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模型。在此模型下,復雜問題被分解為元素的組成部分。這些元素又按其屬性及關系形成若干層次。上一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有關元素起支配作用。(2)兩兩比較矩陣的建立。判斷矩陣用于表示本層次元素與上一層次有關元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3)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矩陣建立完畢后,采用和積法計算出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
(二)研究區評價1.確定評價要素權重。(1)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根據投入—產出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評價要素包括科技活動人員、參與R&D研究人員、R&D經費內部支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項目數、新產品項目數、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并以專家打分形式建立判斷矩陣。同時計算最大特征根λ=15.18405056,CR=0.529456383<0.1,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即各要素的權重滿足評價的要求。(2)模糊矩陣的建立。南寧市2012年的工業生產評價指標,見表4。工業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指標是對各項指標的定量界定,它是依據全國工業財政科技投入的基礎上建立而來,并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與相關人員交流確定相關參數數據,其數值如表5所示:根據隸屬度函數,建立模糊矩陣R。2.綜合評價。將層次分析法得到的權重w及模糊數學法建立的模糊矩陣,運用綜合評價指數計算公式:B=w*R,得出總體對各級標準的隸屬度。
(三)評價與分析1.科技人力資本投入績效分析。B1=[0,0.054043559,0.141587775],由B1可知,科技人力資本投入績效在第三級的隸屬度最大,其值為0141587775,處于第三等級,表明人力資本投入績效落后,可在此方面加以改進。2.科技資金投入績效分析。B2=[0.063168346,0.080184159,0],由B2可知,科技資金投入績效在第二級的隸屬度最大,其值為0.080184159,處于第二等級,表明資金投入績效中等,且尚有一定的改進空間。3.科技產出績效分析。B3=[0.198749627,0.462266534,0],由B3可知,科技產出績效在第一級的隸屬度最大,其值為0.198749627,處于第一等級,表明科技產出績效比較優秀。
四、結論分析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及模糊數學法,對南寧市工業行業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在建立工業行業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系統過程中,合理的建立了績效評價系統及評價要素的權值,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南寧市的財政科技投入績效呈現以下規律,人力資本與資金資本的投入績效欠佳,而科技產出呈現良好態勢。
作者:劉寧杰 李昕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摘要:鄧小平依據中國改革開放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從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自身特點和規律出發,對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和發展道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系統的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與發展思想。堅持以服務國防為前提,積極謀劃國防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積極尋求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的新突破;堅持以提高效率為基礎,積極探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國防;經濟;改革;創新;效率
在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鄧小平依據國際戰略格局變化出現的新特點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新任務,就如何有效地推進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和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形成了系統和全面的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與發展思想。
一、堅持以服務國防為前提,積極謀劃國防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
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它不僅在國防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國家經濟建設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正確處理國防科技工業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國防科技工業的經濟與國防功能,是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與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改革開放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幾乎完全服務于國防建設目的,在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從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出發,深入分析了國防科技工業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指明了國防科技工業在服務國防的前提下,努力確保國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方針。
1.打破軍民分離格局,走軍民結合與平戰結合發展道路。國防科技工業走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發展道路,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有利于解決平時和戰時國防需求波動性較大的矛盾,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并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互動發展。然而,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防科技工業走的主要是一條軍民分割和臨戰準備的發展道路,盡管這對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國防科技工業,增強國防實力和鞏固國防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一定程度浪費。鄧小平指出“外國沒有什么專門搞軍用的。我們搬的是蘇聯制度,是浪費,是束縛技術發展的制度?!盵1]20世紀70年代中期,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針對國防科技工業軍民分離和臨戰準備發展模式暴露出來的弊端,確立了國防科技工業必須走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發展方針。國防科研生產的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就是要打破國防科研生產中的軍民分割、平戰分離的發展格局,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和軍事經濟效益都比較高的發展道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國防科技工業不僅要承擔軍品的科研生產任務,而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廣泛開展民品的科研生產活動;(2)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科技工業在軍民品的科研生產上,既要有適度的分工,更要有廣泛的協作;(3)國防科研生產活動不僅要考慮滿足和平時期的國防需求,而且要充分考慮在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如何滿足戰時的軍事需求。與此同時,鄧小平進一步強調,要把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納入制度化的建設軌道,真正從制度上解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問題。根據鄧小平的指示精神,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先后進行了一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鄧小平指出:“我們抓國防工業的軍民結合,抓得比較早,這一條抓對了。有的國家就不行,所以搞得很困難?!?
2.堅持軍品優先原則,按照以民養軍要求發展民品生產。國防科技工業走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發展道路,意味著國防科技工業將同時承擔軍品和民品的科研生產任務。而在如何處理國防科技工業軍品和民品科研生產關系問題上,鄧小平進一步明確了“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發展方針。在“軍品優先、以民養軍”提法上,鄧小平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起初只強調軍品與民品科研生產的主次關系,即“以軍為主”;后來不僅強調了軍品與民品科研生產的主次關系,而且進一步強調了民品科研生產的目的,即“以軍為主、以民養軍”;最后鄧小平在進一步明確民品科研生產在服務于軍品科研生產的同時,不再強調軍品與民品科研生產的主次關系,而是強調軍品與民品科研生產的優先次序,即“軍品優先、以民養軍”。鄧小平指出:“國防工業有四句話: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其中,以軍為主改為軍品優先,其他三句不變。”[3]把“以軍為主”改為“軍品優先”,并不是簡單的用詞上的替換,而是內涵上的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1)進一步強調了國防科技工業的特殊職能。國防科技工業是國民經濟體現體系中主要服務于國防目的的特殊產業部門,因而必須把軍品的發展作為優先發展目標。(2)清晰地闡明了解決軍品和民品科研生產矛盾的原則。即當軍品科研生產與民品科研生產發生矛盾時,必須在資源分配、進度安排等方面優先保障軍品科研生產的需要。(3)不再簡單地強調軍品科研生產任務數量上的比例。軍品科研生產任務占整個科研生產任務的比重,在有些部門和單位可以高一些,而在有些部門和單位可以低一些;在有的時期可以高一些,而在有的時期可以低一些。國防科技工業企事業單位一旦承擔了軍品生產任務,不管軍品生產任務是多還是少,都必須優先保證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完成。就國防科技工業承擔的民品科研生產任務而言,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軍品科研生產的發展,即以發展民品所取得的技術成果和獲得的經濟收益,來進一步推動軍品科研生產的發展。正如鄧小平曾在聽取六機部匯報時所指出的,發展民用船的方針是用民用船得到的利潤滿足軍用船的需要。
3.發揮軍工自身優勢,主動加入到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茖W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往往最先應用于軍事領域,因而國防科技工業在技術、裝備和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國防科技工業在確保完成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技術、人才等優勢支援和服務國家經濟建設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的軍工生產能力,以及防止或減少技術設備、人才等資源出現閑置浪費現象,而且能夠有力地推動國家科技和經濟的進步和發展。為此,鄧小平強調指出:“國防工業設備好,技術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來,加入到整個國家建設中去,大力發展民用生產。這樣做,有百利而無一害?!盵5]為了使國防科技工業更好地支援和服務國家經濟建設,首先必須利用自身在技術上的比較優勢,進行軍轉民,努力開發民用高技術產品。這不僅可以克服“與民搶飯”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的發生,而且有助于增強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和提升國家產業水平。然而,由于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狀態,對民品開發缺乏必要的經驗,對市場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不少高技術軍工企業在軍轉民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而是紛紛轉產家具、自行車、食品等低技術含量的民品,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支援和服務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對此,鄧小平尖銳指出:國防工業現在搞了一些民品,是應該搞的,但都是一般的民品,沒有在技術上提高,突破國民經濟生產中的技術水平。[6]為了有效地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對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客觀上要求國防科技工業的軍轉民必須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積極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高技術含量的民用產品。除此之外,國防科技工業還應當積極主動參與國家重大科學技術項目的研究活動,參加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等經濟建設活動,這不僅是支援和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且也是不斷增強自身的科技和經濟實力的需要。
二、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積極尋求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的新突破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逐步建立和發展了一套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其特點突出表現為:政企不分、軍民分割、自我封閉和完全否定市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不斷推進,傳統國防科技工業的體制性弊端開始日漸暴露出來,同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越來越不相適應。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鄧小平就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和深入分析,并從制度改革和創新的角度,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問題提出了真知灼見的思想。
1.堅持集中統一領導,不斷改革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體制。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事關國家安全大局,堅持黨和國家對國防科技工業的集中統一領導,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國家的軍事戰略需要,而且也符合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的發展規律。新中國成立后,受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影響,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逐步形成了條塊分割、多頭管理、軍民分離和自成體系的管理體制。國防科技工業的這一管理體制,既不利于國防科研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和資源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科研生產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后,就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基本設想是:(1)按照軍民結合、統一領導要求,完善國防科技工業領導體制。針對國防科技工業傳統領導體制中存在的軍民分離、多頭管理弊端,鄧小平指示將國防科技工業領導納入整個國家的規劃,進行集中統一領導。按照鄧小平的精神,1979年成立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統籌規劃全國的機械工業,并將一機部、農機部、四機部和六機部劃歸國家機械委員會直接管理。后又撤消
七、八機部,成立新的七機部。1982年國防工辦和國防科委合并成立國防科工委,統管國防工業的生產和科研。1986年,將二、三、五、七機部(即核工業部、航空工業部、兵器工業部、航天工業部)由過去的國務院、中央軍委雙重領導,改革為國務院直接領導。隨后將三、七機部合并成立了航空航天部,1993年又撤消了航空航天部,逐步打破按行業對國防科技工業進行領導管理的局面。(2)按照政企分開、有效管理要求,改革國防科技工業組織體制。政企不分是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一個共同特征,國防科技工業在這一點上尤其明顯,這不僅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且影響了政府部門的管理效率。為此,鄧小平強調必須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要把政企分開作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共同目標。鄧小平明確指出:“企業下放,政企分開,是經濟體制改革,也是政治體制改革。”[7]根據鄧小平的精神,國家從組織體制上對國防科技工業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8年,在機電部下設立北方工業總公司負責兵器工業,船舶工業總公司負責船舶工業;在能源部下設立核工業總公司負責核工業。1990年,成立電子工業總公司負責電子工業。1993年,撤消航空航天部后,分別成立了航空工業總公司和航天工業總公司。國防科技工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總公司后,其主要任務是制定規劃,協調監督,統籌技術力量,促進軍民結合,從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效率。
2.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努力轉換國防科技工業運行機制。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單一指令性計劃運行機制,即通過指令性計劃來維持整個軍工科研和生產的運轉。這一運行機制的最明顯缺陷,就是缺乏效益意識,經濟運行中的資源重復配置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為了克服國防科技工業傳統運行機制的固有弊端,鄧小平從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認識出發,提出了軍品也是商品,國防科技工業必須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按照市場經濟要求轉變運行機制的思想,并就如何轉變國防科技工業運行機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改革思路。主要有:(1)要在軍品科研和生產中實行合同制。轉換國防科技工業的運行機制,重點是改革國防科技工業部門與軍事部門的供求關系,其基本內容和形式就是改成訂貨關系,實行合同制。鄧小平指出:軍隊和軍工部門要搞合同制,“訂立合同,要有數量,要有質量,要有進度,要有價格”。“軍隊和這些部、公司就是訂貨關系”。[8]實踐證明,在軍品研制和生產中引入合同制,有利于促進軍品研制生產企業建立健全自我約束機制,強化其作為市場參與者的地位;有利于改變過去使用單位和研制單位通過軍工主管部門間接發生聯系的狀況,使供求雙方直接見面,避免供求脫節,減少浪費;有利于開展競爭,對研制單位形成強大的外部壓力,迫使其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武器裝備研制效率。(2)確立軍品科研生產單位的市場利益主體地位。在軍品單一指令性計劃運行機制下,作為軍品供給主體的科研和生產單位,只是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的附屬物,是一個單純的研制和生產者,而不是相對獨立、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由于軍品研制生產單位不負盈虧,缺乏效益意識和硬預算約束,因而軍品科研生產效率往往比較低。為此,必須擴大企業的自主權,使科研生產單位成為具有獨立利益的市場主體。鄧小平指出:“擴大企業自主權,這一條無論如何要堅持,這有利于發展生產。”[9]按照鄧小平的指示精神,軍工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企業的效益有了明顯的提高。
3.堅持質量第一原則,改革完善科研生產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引入市場機制,轉換國防科技工業運行機制后,軍事部門將按照以最低價格獲取最好質量的軍品這一原則來進行軍品采購。因此,軍品科研生產單位要獲得軍品科研生產訂貨任務,并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在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成本上下功夫。軍品科研生產部門擔負著軍品科研生產任務,其產品質量問題,不僅直接危及到使用人員的生命安全,而且影響到戰爭的勝敗。鄧小平強調指出,“科學的東西不能弄虛作假。軍工產品質量就是要百分之百,可能問題就出在百分之零點幾上?!盵10]因此,國防科研生產“一定要堅持質量第一”,“提高產品質量是最大的節約”。堅持質量第一,關鍵是要加強科研生產單位內部管理,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主要是:(1)加強和落實各項責任制。建立和加強各項責任制度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保證。鄧小平指出:“質量問題與建立規章制度有關。沒有必要的責任制度,質量難于保證”。[11]在各項責任制度中,崗位責任制度尤其重要。鄧小平強調:“崗位責任制度要趕快建立起來,要不然,出了事故找負責的也找不到,這怎么行呢?有些質量事故要追究責任,嚴重的要判刑。在恢復制度方面,特別是崗位責任制方面,軍事工業應該走在前面?!盵12](2)建立嚴格的科研生產制度。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涉及到產品的科研設計,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產成品的總裝和出廠,以及各道工序的質量檢驗等每一個環節。因此,一定要建立嚴格的科研生產制度。在建立嚴格的科研生產制度方面,鄧小平指出:“要恢復各種制度,恢復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總工藝師等崗位制度?!盵13]為了保證軍品科研生產的進度和質量,“任何一項任務,一個建設項目,都要實行定任務、定人員、定數量、定質量、定時間等幾項制度”。[14]按照鄧小平的精神,軍品科研生產單位不斷加大了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使軍品科研生產效益和產品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提高。(3)建立人才培養和管理使用機制。國防科技的發展,產品質量的提高,人才是關鍵?!拔覀円_一條路出來,讓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長,不要老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斷涌現,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盵15]要通過改革,打破部門、行業、地區界限,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形成人才輩出的環境和條件;建立一套人才選拔、考核、晉升和獎勵制度。
三、堅持以提高效率為基礎,積極探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新思路
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我國既有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步伐的迫切需要,也同時面臨著大力發展經濟和提高綜合國力的艱巨任務,因而國防建設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將受到資源瓶頸的約束,并由此而進一步影響到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為了開創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新局面,鄧小平從世界格局發展的新特點和我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本著既能夠有效保障國防建設的需要,又能夠更好地兼顧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積極探尋一條資源消耗少、科研生產效率高的發展道路。
1.適度壓縮軍工規模,合理調整國防科研生產的布局和結構。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是在臨戰準備思想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擴張,特別是“三線建設”,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不僅規模過大,而且布局和結構極不合理,存在著布點過于分散、資源重復配置和閑置浪費現象。這既不利于國防建設的發展,也無助于經濟建設的發展。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破在眉睫。我們好多的決策,包括一、二、三線的建設布局,‘山、散、洞’的方針在內,都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保?6)現在急需要的是把軍工規模壓下來,使之保持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但軍工規模的壓縮,并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減少,而且包括布局和結構上優化。因此,規模的壓縮必須結合布局和結構的調整來進行。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國防科技工業布局進行調整和改造的思路是:分類指導、統籌規劃。首先,把軍工企業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布局符合戰略要求、產品方向正確、有發展前途、經濟效益好、對國家貢獻大、建設是成功的;第二類是建設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受交通、能源、設備、管理水平等條件的限制,生產能力沒有充分發揮,特別是產品方向變化后經濟效益不夠好的;第三類是有的選址有嚴重問題、生產科研無法繼續進行下去,有的產品方向不明、沒有發展前途的。對第一、二類企業的調整以就地完善為主,對第三類則分別采取關、停、并、轉、遷的辦法,改變這些企業的空間布局。通過國防科技工業布局的調整,不僅壓縮原有國防科技工業規模,提高了國防科技工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效益,而且新建了一批工業區,給內地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我國經濟的區域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為了改變國防科技工業內部結構不平衡的狀況,還對國防科技工業的結構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在國防科技工業的結構調整上,鄧小平強調應加大國防科研的分量,認為加強科學研究,這是總的趨勢,“科研要走在前面”。[17]與此同時,鄧小平進一步強調國防科技工業要按照市場經濟和軍民結合要求進行調整,以改變長期以來單一軍品的科研生產模式。
2.堅持自主創新為主,同時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依靠進口,買不來一個國防現代化。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財力有限,經濟建設任務繁重,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錢來購買軍事技術和裝備;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也不允許將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裝備賣給我們。因此,即使我們有足夠的財力可供購買軍事技術和裝備,我們的軍事技術和裝備也會永遠落后于別的國家,談不上武器裝備和國防的真正現代化。不僅如此,如果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過多地依靠進口,還會導致對國外技術的過分依賴,一旦國家需要應對必要的危機,特別是戰爭就有可能陷入被動,從而給國家安全留下重大的隱患。據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自主創新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科技,研制和生產具有自己獨立知識產權的軍事技術裝備。鄧小平指出:“中國的經驗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盵18]我們“要立足自己搞科學研究,我們能夠自己設計出好的飛機、好的海軍裝備和陸軍裝備”。[19]總的來講,“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盵20]然而,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們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同時,還應當高度重視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引進。因為“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盵21]通過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不僅可以為我們節省大量的科研經費,而且可以大大縮短我們從頭進行研究和探索的時間,有助于提高國防科研的效率和加快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步伐。在如何引進問題上,鄧小平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思路:技術的引進應該是全面的,應該包括管理和各種先進經驗在內;引進產品要考慮周到,要配套、搞全,同時要和我們的制造結合起來;在引進什么、引進多少、占多大比重等問題上,要分輕重緩急。對于國防科技工業來講,必須始終要正確處理好自力更生和適當引進的關系,兼顧好國防安全和經濟效益兩者之間的關系。新晨
3.主動適應市場經濟,不斷強化國防科研生產的分工與協作。鄧小平指出:“市場經濟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2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防科技工業不可能在市場經濟體制外運行,而必須主動融入市場經濟之中,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開展科研生產活動。市場經濟是在社會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分工和協作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市場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對于國防科技工業來講,其社會分工和協作化水平,不僅是衡量其市場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且是影響其運行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通過分工協作開展科研生產活動,不僅可有效地發揮國防科研生產單位的比較優勢,而且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使國防科研生產單位在利益動力和競爭壓力下,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從而達到不斷提高國防科研生產效率目的。因此,鄧小平強調國防科技工業部門要主動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要在國防科研生產中不斷強化分工與協作。加強國防科研生產的分工和協作,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突破:(1)必須打破國防科技工業不同行業自成體系、相互封閉的格局,要使國防科技工業不同行業、部門和單位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基礎上廣泛開展分工和協作活動;(2)必須打破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科技工業之間自成體系、相互分離的格局,要使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科技工業不同行業、部門和單位在競爭的基礎上廣泛開展分工和協作活動;(3)必須打破國防科技工業與國外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封閉格局,要使國內國防科技工業企事業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積極主動與國外科研機構和企業在科研生產上發展合作關系。鄧小平強調指出:“引進國外大型科研設備,同國外科研機構合作搞科研,加速科學技術現代化,這個好。”[23]由于國防科技工業與國家安全大局息息相關,因此國防科技工業在分工的基礎上,同國內外企業廣泛開展合作科研生產活動還必須高度重視國防安全問題,不僅要考慮國防科研生產的經濟效率,而且要充分考慮國防科技工業的安全效率。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脊梁。“十二五”以來,國防科技工業創造了一系列令世人驚嘆的中國奇跡,“中國精度”、“中國高度”、“中國速度”、“中國深度”,揚國威、振民心,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也為軍工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發展增添了巨大的物質力量。
文化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與興起
“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等“軟實力”。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當今時代,文化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已經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來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
同志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人早就給予文化軟實力以高度重視,并賦予其突出的戰略地位。
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的發展歷程
1935年10月,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中央紅軍兵工廠在江西省興國縣官田村正式成立,這也標志著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益求精、無私奉獻、忘我犧牲”的軍工文化正式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是軍工文化的成熟發展期,救亡圖存是鮮明主題,愛國主義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在這個環境中成熟起來的軍工文化在內涵上凸顯出國家利益至上的特征。軍工文化具備了較為完整的文化輪廓,已經基本上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
解放戰爭時期是軍工文化的繼續發展期。這個時期,軍工文化發展的主線是圍繞人民解放戰爭、為中國贏得光明的前途、建立一個新生的民主共和國的主題而進行的。經過解放戰爭時期的洗禮,軍工文化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各個方面都不斷前進,特別在推進宣傳陣地建設、注重文藝工作方面收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后,軍工文化進入了不斷完善期。建國初期,隨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展,國防科技工業飛速發展,一大批國產軍事裝備陸續列裝,軍工文化也同步邁入了建設新中國的時代。80多年來,人民軍工形成了以“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軍工精神為指引,體現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既是軍工文化的精髓,也是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提升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軟實力的緊迫性
一般而言,文化軟實力主要取決于經濟實力的發展強弱,它是一個由多種文化要素所構成的體系。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在系統功能上又相互區分、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軟實力”系統。具體包含五個子要素:一是社會發展模式;二是社會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觀;三是內部的文化生態;四是在國際、國內社會中的形象;五是對國家外交的影響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聯系與交往越來越密切,各種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鋒的局面也是前所未有。今天的文化競爭已經超越文化自身,涉及國家安全和綜合實力。目前,我國經濟體的總量已經躋身世界第二位,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已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內容。因此,亟需軍工文化呈現正能量,以助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軍工文化對于堅定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培育中華民族的實干精神具有示范意義;軍工文化承載了軍工戰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喚醒了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發了全體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而基于“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軍工精神等所涌現出的國防科技工業各條戰線中的鮮活事例和模范人物,則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典型,對推進我國公民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營造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社會主義建設氛圍,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近些年,隨著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發展壯大,一批批80、90后的新生力量加入或將要加入國防科技工業隊伍。新生代的年輕人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學歷較高,他們中的技術骨干很快就能走上關鍵領導崗位,但是他們沒有經歷過國防科技工業起步時的風雨,也沒有體驗過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初期的艱難,比較容易受到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的不良誘惑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對他們加強軍工文化教育,從而激發他們愛國愛黨、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的使命感、奉獻國防軍工戰線的榮譽感變得非常重要而緊迫。
提升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軟實力的路徑
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認真學習并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需要思考怎樣才能通過軍工文化建設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落地開花,對內增強員工的忠誠度、歸屬感、自豪感和榮譽感,對外履行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的三大歷史使命,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了軍工人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人生追求,使其將個人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融合,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設行業先進文化,落實文化興業、文化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戰爭年代,軍工文化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入民眾生活,在軍民融合的道路上成就斐然。今天,軍工文化更應該在軍民深度融合基礎上,走創新發展之路,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實現與群的交流互動。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竭動力。軍工文化的傳承創新,要選擇鮮活而有生命力的內容,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要不斷擴大軍工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幫助軍工文化從中華民間文化傳承體系中吸納智慧源泉,充實內涵拓展外延。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誰的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因素。要鼓勵創作軍工文化作品,用文學創作、圖書出版、影視作品、舞臺文藝等形式,記錄和傳播國防科技工業戰線上的典型故事、先進團隊、先進人物和創新成果。軍工文化作品可通過傳統媒體和新的媒體向社會投送,以加強軍工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發揮好軍工文化的引領作用。
要加大軍工文化媒體建設力度,形成與國防科技工業戰略地位相適應的輿論力量。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依托軍工集團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公司,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作者單位: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
摘 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以天津為代表的城市規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有限的區域特大型城市的農產品供給具有重要的作用??萍紕撔乱殉蔀檗r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本文在全面了解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技術發展現狀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的技術領域、路徑研究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核心技術;創新體系
以北京、上海、天津等櫬表的特大城市城市規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有限,為農產品供給帶來一定壓力,同時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等不足,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順利實現。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是促進農產品行業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有效供給、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從快速增長階段向質量提升和平穩發展階段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1]。
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在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的帶動下,產業規模實現快速發展。2013年,天津市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業、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等行業均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他行業增幅均在50%以上。2013年,保?。üδ埽┦称?、食用油、方便(休閑)食品、冷食飲料、肉及肉制品五大重點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比2010年增長了1.65倍,年均增長38.39%,高于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年均增長速度4.24個百分點[2]。全市農產品加工業50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2010年增長1.45倍,占全行業的85.74%。超百億元企業數量為2010年的3倍?!笆濉币詠恚旖蜣r產品加工業行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食品制造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主營業務收入所占比重增加到51.82%;營養保健食品行業發展迅猛,同比增速高于全行業平均增速34.8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51.92%;濱海新區是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最集中地區,匯聚了眾多強勢大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的79.35%[3]。
盡管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較快發展,但仍存在制約產業進一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中小企業發展活力不足。75%的企業規模較小,普遍存在發展方式較粗放、產品結構單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質競爭激烈、融資渠道不暢、技術改造滯后等問題。二是生產成本大幅上漲。原料成本、包裝成本、用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的大幅上漲,對農產品加工業產生了巨大沖擊。三是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受全行業影響,食用油等行業產能呈現過剩局面,導致天津市大部分糧油企業開工不足,造成資源浪費,成本增加,競爭加劇。四是原料基地建設不足。天津市食品原料基地建設滯后,大部分食品加工企業缺乏穩定的優質原料基地,食品加工與農業之間的聯系尚處于簡單的初級供給階段。
1 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重點發展技術領域
1.1 生物資源特色營養組成與食品功能營養機制研究
利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研究方法,建立液相色譜-生物質譜(LC-MS)為基礎,基于高通量特色生物資源活性成分分析,不同基因型生物資源營養特征,主要生理活性組分中淀粉組成與分子結構、蛋白質種類與氨基酸模式、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與組成、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特性營養活性物質組成與結構特性,創建特色食品加工生物資源物理活性組分數據庫。通過多重相關性分析,建立“基因型組合-營養組成與結構特征特性”關聯體系關聯因子,設計關聯基因差異位點基因型檢測分子標記體系,形成基于基因關聯的特色生物資源食品營養分子評價體系,建立營養成分快速定性檢測平臺[4]。
1.2 食品安全快速監測及加工過程安全控制體系
遵循“風險分析”、“快速檢測”和“過程控制”原則,利用現代儀器分析及分子技術重點開展食品加工過程化學污染危害物、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快速、在線監測與控制技術、食品品質識別和智能控制技術、食品質量在線無損監測技術和過程關鍵控制點數字化實時分析與決策系統等研究,形成一批監測方法、技術裝置、軟件系統和標準規范;優化現有相關技術,形成“快速監測-控制-信息化”集成技術以及其應用指南,在乳制品、果蔬制品、酒、蝦等行業開展技術集成示范并推廣應用。
1.3 食品保鮮技術及包裝材料技術
針對食品需要長時間、遠距離運輸的特殊情況,從對呼吸作用進行控制、控制微生物繁殖、控制食品內部水分蒸發三個角度開展食品保鮮技術研究。開展生物保鮮技術研究,抑制有害細菌繁殖,有效保持食品新鮮度和營養成分。積極研發納米保鮮技術,將通過納米技術研制的新型材料添加入包裝材料中,起到長久殺菌作用[5]。加快研發電子技術保鮮方法,通過利用高壓負靜電場產生負氧離子和臭氧,使果蔬中負責代謝作用的酶鈍化,減少乙烯的生成。開展食品保鮮新型材料研制及其機制研究,研究生物防腐劑合成調控機制和防腐保鮮機制,開發新型植物源與微生物源保鮮劑。
2 實現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的路徑研究
2.1 加快推動企業協同發展
著力推動以國內外知名企業為龍頭,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吸引一批北京的總部項目落戶或對國際食品巨頭及國內外知名食品集團總部項目進行定向招商,發展總部經濟,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6]。加快推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強、充滿活力的民營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一批在內外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使民營企業由“生力軍”發展為“主力軍”。
2.2 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支持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重點企業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根據企業現有優勢及目前市場需求,建設企業重點研發中心及研究院,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業關鍵、核心技術開發,提升研發機構創新能力,形成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研發和創新核心力量[7]。鼓勵、支持全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技術合作關系,全面提升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2.3 推動產業實現綠色持續發展
全面落實國務院《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降低能耗,提升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副產品的開發利用。優化生產工藝,實現生產過程中水和熱的循環梯級利用和廢水廢棄物的綜合治理水平。大幅度減少食品過度包裝。著力加強專業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將開發區打造成食品飲料產業集聚區。結合全市各區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色,以武清、靜海等區縣為試點,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特色園區建設,通過建立公共研發和檢測平臺,為園區內企業提供高效服務[8]。
3 加強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科技創新領導與支持力度
建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以全面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創新發展為核心,配合產業部門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統一目標、多方協作、集成應用”的農業科技經費使用新模式,形成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統籌互補合力支持都市農產品加工業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區域聯動。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建立都市農業和種業領域京津冀戰略合作,加快建立區域性都市農業和種業技術成果交易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積極吸引一批龍頭企業在津設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生產基地,吸引一批海內外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來津創新創業。
3.2 加快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建立專業化產業創新聯盟。整合全市技術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集成科研機構、企業、農戶和金融與服務機構,立足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需求,建立農產品加工業新型化、專業化產業創新聯盟。建設一批技術研發平臺。圍繞農產品加工業各領域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需求,建立行業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支持領軍企業建設綜合性企業技術研究院,積極吸引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科研機構,采用獨立建設或聯合建設等形式,來津設立技術研發機構[9]。著力推動產業產學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創新成果孵化體系。鼓勵企業建立技術創新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建立科技型企業孵化器。
3.3 加強創新技術組織宣傳模式
根據科技惠農工程各年度工作目標,采用政府組織和公開招標相結合的方式,做好示范推廣技術的供應和組織。對于新技術、新產品由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天津市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研發,并通過科技計劃項目給予支持。通過市縣兩級電視媒體、“科服網”和農技站等渠道,宣傳介紹天津市先進科技成果和技術,展示天津市科技資源,培養創新意識,提升科技能力[10]。
3.4 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科技金融創新
推動行業與金融機構開展對接。選定個別銀行或者金融機構作為重點合作銀行,允許和鼓勵合作銀行優先扶持行業重點企業“周轉金”項目[11]。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擴大專項資金規模,并結合產業發展需求,逐步擴大專項支持力度。以財政資金為先導,促進社會資本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投入力度,形成產業科技金融創新發展體系。
(依安縣農業機械安全監理站)
摘 要:農機工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當前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前景下,農機工業當前的發展形式也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所以促進農機工業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然的選擇。本文闡述了農機工業向新型工業化道路邁進的必經之路,提出農機企業當前管理趨勢,以此使農機工業在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有所提升,讓農機工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農機工業;工業化;科技創新
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仍然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徹底實現工業化發展。我國一直都是農業大國,所以要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是要從農村入手,農民是重點,農業發展是難點,只有將三農問題給解決好,才能夠使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逐漸實現。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是重要的新型工業發展突破口,農業裝備直接盒農民增收、農機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直接關系,所以說農機工業的重任也是非常明確的,依靠科技創新的新途徑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行進勢在必行。
1 農機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性
當前,我國已經有近萬家農機企業,整體規模比較大,但是但從各個農機企業的生產規模來看,規模還是較小,產品檔次不夠高,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且經濟效益不好,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其一是農機工業沒有適應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整體要求,在我國農機企業的現有技術以及產品結構上看,主要就是技術相對落后,對低水平的大宗產品過剩生產,比如三輪農用運輸車、小型拖拉機等,使得市場上供大于求,讓農機工業發展一直都止步不前;再有就是農業以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導致新型農機產品跟不上時展需求,特別是那些能夠滿足國際競爭力需求的優勢農產品農機裝備,在我國農機市場上多數都是無貨可供,或者是供不應求。其二是農機工業沒有達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現實要求,當前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并且是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含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較好的經濟效益、且較低的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而我國農機工業現在離信息化發展要求還有著較大的差距,主要就是缺乏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目標。其三是沒有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我國農機工業在經濟、技術、管理以及技術上都相對落后,受到過多的經濟因素制約,在向全球化發展中還面臨更多的挑戰。鑒于此,我國農機工業的未來發展目標還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讓科技創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快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從而讓農機工業能夠立足于的國際市場。
2 農機工業依靠科技創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邁進,以調整農機結構
2.1 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農機企業市場競爭力
當前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在各個領域都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而在信息技術得到應用的同時,各產品科技含量也比較高,這能夠有效促進新型農機工業的發展。首先,建立農機行業市場、產品、以及科技信息網絡,從農機企業社會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和農機企業信息不暢的現狀為基礎,建立農機行業市場、產品、科技相關的數據庫和信息網絡,從而搭建一個信息共享平臺,給農機企業以及農機用戶提供網絡信息服務中心。其次,建立農機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聯系的信息系統,在農機企業內部建立一個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產品工藝設計、以及電子商務等相關信息系統,利用網絡技術打造網絡制造、柔性制造以及精益生產等制造管理技術,讓農機企業的資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讓生產成本降下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2.2 依靠科技創新,開發新型的農機技術和產品,滿足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農機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沿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調整的主線,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研發和生產出更多先進適用的現代化農業裝備,培育和引領市場發展,為全方位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農業建設服務。(1)櫬俳作物種植結構的整,推進優勢農產品合理規劃布局,針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區域種植特點和關鍵、薄弱機械化作業環節,提供先進適用的耕種植保和收獲加工農機裝備。(2)為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發展畜牧、水產養殖業,提供先進適用的飼養加工成套技術裝備,促進種養業內部轉化,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3)為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先進適用的農產品加工成套技術裝備,促進農產品升值,增加農民收入。
2.3 注重技術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保持農機工業和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新型工業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征。發達國家曾為實現工業化付出嚴重污染環境和大量消耗資源的代價,如今他們又不得不為治理環境和降低消耗補上沉重的一課,可持續發展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又適逢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機遇,農機工業必須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道路的經驗和教訓,在注重自身發展可持續性的同時,推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低能耗、低排放的動力機械和農用運輸車輛,節本增效的水、肥、種、藥施用技術裝備以及保護性耕作、生態建設機具等,盡快形成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裝備體系。
2.4 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先進技術裝備和利用勞動力資源相結合的組合技術
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現階段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農機工業必須為農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支撐,為蔬菜、花卉、畜禽、水產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相結合的組合技術與裝備。同時農機制造業本身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機企業多數地處中小城市,靠近農村,更具有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優勢。但是,勞動密集并不是不講科技含量、為擴大就業而遷就落后,而是強調發展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相結合的組合技術,首先強調技術的先進性,同時兼顧勞動力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揮。形成科技創新引導市場、市場需求推動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
結束語
國家在農機工業的發展上的扶持力度還是非常大的,在農機工業發展上不光給予更多的技術上支持,還給予了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財政上的支持,力求讓農機工業適應現代社會的信息化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邁進,讓我國農機工業能夠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的位置。當然,農機工業要想可持續地發展下去,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有效創新發展,實現全面的新型工業化,從而推動科技創新良性循環發展。
摘要: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及國防建設的脊梁,既屬于國防建設的范疇,又屬于經濟建設的領域,是天然的軍民融合載體,是軍民融合最重要的領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不斷深入,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斷得到強化,必將有力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深度融合。
關鍵詞:市場化 國防科技 軍民融合
國防科技工業承擔著“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榮職責,必須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
一、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必然選擇。國防科技工業承擔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重要任務,既是我國軍事安全的重要支撐力量,其自身能力也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國防科技工業充分發揮其作為國家安全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的作用,由提供武器裝備向核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安全、網絡安全、科技安全以及經濟安全等多個領域拓展,為“大安全、大防務”服務,支撐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的國家安全建設。
二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有效開展國防建設的迫切需要?,F代武器裝備的技術復雜性和成本進一步提高,需要充分利用全社會資源、工業基礎和高技術成果,發揮國家工業和科技的整體實力,集聚全社會各種創新要素,支撐和保障武器裝備建設。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反應靈活、創新活躍等優勢日益突出,特別是隨著創新驅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工業和科技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民口在一些前沿技術、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全社會支撐武器裝備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進一步具備。
三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支撐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有力依托。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科技創新的最前沿,一直是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承擔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大部分是由軍工領域承擔。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快速發展,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平臺,形成了較強的研發能力,擁有幾十萬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高地,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高技術設備設施最集中的領域。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國家科技創新都需要國防科技工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面向軍民兩個需求,推動國家科技進步。
四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穩步快速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力量。前,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中高端發展的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擁有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專利,把這些先進技術和專利釋放出來,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移轉化,大力發展軍工高技術產業,其潛能將是巨大的,能夠及時增強有效供給,必將為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二、 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取得階段成果
近些年來,在政府、軍隊、地方和企事業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是“民參軍”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民口單位已占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單位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民營企業上千家,占許可單位總數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時,民口民營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層次也不斷提高。
二是軍工科技發展對國家科技進步的帶動作用明顯。一大批高新武器裝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專項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取得標志性成果。在取得這些成果的同時,一大批原材料、元器件、一些關鍵工藝技術同步實現了突破,帶動了相關民用產業的發展,為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發揮了帶動引領作用。軍工研制的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3000馬力大功率液力變速器、4噸級輕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魂芯一號”高性能通用數字信號處理器等多個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軍工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在軍品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民品也高速發展,民用航天、民用核能、民用航空和高技術船舶等軍工領域傳統的“四民”產業繼續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一批新的軍工高技術產業從小到大。當前,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產值中,有一半以上是軍工高技術產業。
四是促進了資本多元化發展。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步伐明顯加快,上市的業務已由最初的民品、軍民兩用產品向軍品拓展,涉及的單位已由放開能力單位擴展到保留能力單位,資產層級已從通用設備設施、輔業資產向總裝測試等軍工核心資產深入。截至目前,軍工集團公司上市公司數量已達到98家,以中國重工、航空動力、廣船國際、哈飛股份、北方創業等為代表的軍工上市公司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軍工集團公司資產證券化率近幾年也大幅提高。
三、切實發揮市場機制引領推動軍民融合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率先突破
一是優化軍工科研生產能力結構。大力推進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對全社會軍品科研生產能力進行分類管理,核心能力由國家主導;重要能力發揮國家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競爭,擇優扶強;一般能力完全放開,充分競爭。推進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除劃分為公益類的院所繼續保留事業身份以外,其余院所全部轉制為企業。修改完善社會投資指導目錄,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軍工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盡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參與市場競爭能力。
二是推動軍品市場公平競爭。進一步簡政放權,推動軍品創新性研制活動準入后置審批,提高準入效率,充分吸納社會優質資源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適應競爭性裝備采購要求,推動系統集成商、專業承包商、市場供應商體系建設,推進分系統及配套產品競爭,明確細化總體單位開展分系統和配套產品采購的規則要求。擇優利用軍工和民口單位的優勢科研生產能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復建設。規范軍工集團公司對民口軍品配套單位的收購行為,避免壟斷和不公平競爭,維護市場良性競爭格局。
三是培育軍工經濟新的增長點。制定軍工技術定期解密管理辦法,完善技術轉化的激勵機制,加大軍用技術推廣支持力度,推動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進一步發揮軍工技術和能力優勢,突出高技術方向,利用基金等市場手段,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以及應急安全、反恐維穩等國民經濟急需的新興產業,提高軍工高技術產業在軍工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推進軍工產品結構向高端發展,為民口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服務。加強軍工與國民經濟銜接,發揮軍工與地方雙重優勢,引導軍工企業與地方加強戰略合作,圍繞“一帶一路”和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和園區,大力推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促進地方就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四是完善軍民資源共享機制。打造國內權威、服務一流的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指導地方建立區域信息平臺,建立軍品科研生產需求、能力建設需求、軍工技術轉化需求等信息收集機制,以及民口前沿、先進技術和優質產品資源信息收集和推薦機制,推動軍工和民口通過線上信息對接,實現線下合作共贏。建立軍工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長效機制,積極謀劃,主動作為,把市場能做好的事項放手交給市場,持續推動軍工重大試驗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防特色學科實驗室以及軍工計量機構等向社會開放共享,服務國家科技創新。
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是指由國防科技工業局負責審批或審查后報國務院審批,全部或部分使用中央財政資金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項目檔案是國家投入巨資產生的知識成果和無形資產,也是項目投產后運行、維修、管理、改擴建和技改等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基礎資源。
一、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數字的必要性
項目檔案的積累、管理以及后期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管理內容,項目檔案的數字化工作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保護檔案本身、保障項目檔案提供利用、提高項目檔案利用效率和提升項目檔案信息化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
二、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數字化存在問題分析
(一)項目檔案數字化缺乏明確的管理要求
近年來,國家對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管理的要求日益規范,出臺了眾多管理制度,文件中在項目管理過程和驗收環節對項目檔案管理提出了一些宏觀的要求,但在項目檔案數字化方面卻沒有提出明確的管理要求。
2015年12月,國防科工局和國家檔案局聯合發文《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管理規定》(科工辦[2015]931號),原科工辦[2007]744號文作廢。其中第十七條要求建設g位應接照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規范對項目紙質文件材料進行數字化轉換,范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項目立項審批文件、地質勘測文件、質量評定(驗收)文件、竣工驗收文件、竣工圖等。但相對要求比較寬泛,只列了大類,沒有明確數字化的范圍,對項目文件數字化的歸檔格式、像素大小、載體形式等參數也未進行詳細要求。
(二)項目檔案涉及單位及形式多樣,格式不統一
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一般會涉及到一個或多個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生產廠商、監理單位等不同的單位,而建設單位內部會涉及各部門檔案的形式有文件、圖樣、照片、錄像片、光盤等各種形式,檔案存在形成單位多,形式多樣且格式均未統一。導致項目檔案數字化管理的難度較大。
(三)項目檔案數字化的制約手段缺失
在項目檔案形成、管理和歸檔過程中,建設單位一般采用簽訂合同時要求各參建單位提供紙質文件,但對紙質文件的數字化、電子化的要求卻提的不多,不全。比如土建工程參加單位鮮有電子文件光盤移交給建設單位歸檔,設備儀器供應商或非標設備研制單位對于設備的使用說明、研制總結、驗收大綱、培訓教材、測試記錄、源代碼等內容電子版文件提供的不全,這說明建設單位缺乏對參建單位提供資料的相應的管理制度或合同制約措施,沒有相應的管理要求。
三、推進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數字化的思考
(一)制度要求明確,職責落實到位
首先,從國家層面,制定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數字化相應的標準、規章和技術規范,明確要求項目檔案數字化范圍,應當歸檔其數字化版本,并對各類數字化檔案的歸檔格式、像素大小、載體形式等參數進行詳細明確。其次,從建設單位層面,應當把對項目檔案的要求、措施納入到相應的管理辦法,針對項目制定項目檔案工作方案,明確項目檔案數字化的具體要求。
(二)經費預算與合同制約相結合,實現項目檔案數字化統籌管理
對于本單位自身形成的文件,建設單位應當根據本項目檔案工作方案,開展檔案數字化工作并歸檔。對于其他單位形成的文件,建設單位應當在前期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各階段明確相應的預算需求,并在與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以及設備供應商及非標設備研制單位的合同中明確在支付合同款前,應審查參建單位的項目文件材料數字化情況以及電子文件光盤移交情況,是否按合同(協議)條款履行職責,對未按合同(協議)要求的建設單位可暫?;虿挥柚Ц逗贤睢?
(三)根據利用原則,明確項目檔案數字化范圍
筆者認為項目檔案文件的數字化工作應由建設單位負責統一組織協調,制定項目竣工文件數字化的篩選原則和范圍,數字化成果的接收標準和方法,各參建單位根據合同的明確要求,各司其職,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完成規定范圍內的項目文件的數字化工作。
在目前國家、上級沒有明確的管理要求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要進行項目檔案數字化處理前的鑒定工作,明確項目檔案數字化的范圍,此工作要遵循以需求導向,以便于利用查考為目的。
根據項目檔案形成的不同階段和內容,對于由建設單位收集、歸檔的各A段文件,如項目的立項批復,各類合同,項目“三同時”文件,審計、檔案、項目竣工驗收文件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直至項目竣工驗收時經常會使用到這些文件,這些文件可由建設單位自行數字化或由專業檔案數字化公司按合同要求完成數字化工作。
基建文件中應該明確竣工圖必須進行數字化??⒐D數字化是檔案利用、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所以對竣工圖開展數字化,一方面能更有效的保護檔案,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提供利用服務。
非標設備的電子文件形成于非標設備研制的全過程,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記錄。為保證及時提供設備安裝、調試及生產過程中的維修利用,明確設備儀器,尤其是非標設備的各類文檔及設備圖紙的電子版文件要嚴格按照電子文件歸檔管理要求與紙質文件同時移交。
四、結語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國防科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的數字化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項目檔案的數字化工作是為了更好的開展檔案提供利用,在項目投入使用后的維修、維護,也能更完整、系統地體現國家的科技和軍事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項目檔案的數字化工作還需不斷探索、完善,使項目檔案能更好的服務于企業和社會。
(作者單位:[1]張魏,上海航天技術基礎研究所;[2]陳嘉芬,上??臻g推進研究所。)
摘 要:情報對航空工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基層科技情報的發展,科技情報需要機構的發展,本論文主要從環境與需求分析、發展機遇與存在的問題、航空工業基層科技情報機構發展模式發展模式探討進行闡述新形勢下航空工業基層科技情報機構發展模式,科技情報機構的科學發展,是科技情報準確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航空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希望能為研究航空工業基層科技情報的專家與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航空工業基層;科技情報;發展模式
1 概述
同軸度在機械行業中是一種常見的位置公差要求,因此同軸度的檢測方法決定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本文通過對彈簧托梁搖枕吊安裝孔的同軸度檢測,簡單闡述了同軸度檢測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2 彈簧托梁搖枕吊安裝孔同軸度工藝分析
彈簧托梁是承載普通列車轉向架二系彈簧的載體,其通過搖枕吊連接搖枕,四個孔Φ80(0,+0.06),同軸度要求0.5mm,如圖1所示:
圖紙要求分別以彈簧托梁兩端的兩個孔的軸線為基準,分別評價另一端兩孔的同軸度。
3 原工藝說明及原因分析
同軸度公差帶定義為直徑公差t,且與基準軸線同軸的圓柱面內區域。一般方法按照D紙檢測同軸度,用三坐標測量機測量頭旋轉90°,操作設備去觸測兩端Φ80的孔。如圖2所示:
檢測方法為盡可能在大的距離下觸測兩個圓,在PC-DMIS軟件下自動擬合成一個圓柱體。分別以兩端的圓柱體軸線為基準,去評價另一端圓柱體的同軸度,所得結果很不理想。
因為這種方法只能觸測到最外端的Φ80孔,且被測孔的最大深度僅有25mm,同時測針的長度也限制了所測圓柱體的長度。而被評價圓柱體存在同樣的局限性,且被評價軸線與基準軸線相差1000mm,這就出現了短基準長距離的問題。假如實際測針長度可觸測距離為15mm的兩個圓截面,以這兩個圓截面構造的圓柱體軸線作為基準線。所要評價的圓柱距基準圓柱1000mm。如果構成基準的兩個圓截面圓心位置存在5?m的測量誤差,則基準線在延伸到被測圓柱截面時偏離約333?m(5?m),此時,即使評價圓柱與基準圓柱完全同軸,其結果也會有666?m的誤差(同軸度公差值為直徑),已超出圖紙要求。測量示意圖如圖3所示。
4 方法改進說明
考慮以上原因,檢測時改用星形測針和加長桿配合使用,如圖4所示。測量截面圓時,分別用星形針四個方向的測頭去觸測工件Φ80孔。在加長桿作用下,測頭可觸測到托梁內側立板上Φ80孔。在4個立板上分別觸測4個圓截面后,分別將F和D處的兩個圓截面構造圓柱。再將4個圓截面圓心構造一條3D直線,作為公共軸線。然后分別評價F和D處圓柱對公共軸線的同軸度,取其最大值為彈簧托梁搖枕吊安裝孔的同軸度。
5 結語
通過對同軸度測量方法的分析,分析了短基準長距離的測量問題存在誤差原因,并通過用公共軸線的測量方法解決了實際應用的問題。最大程度的反映工件的實際生產狀態。
摘要: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用人機制具有舉國體制聚智、工程思維治人、計劃管理育才等特點。當前,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夠,用人機制已不能充分滿足發展需要。對此,可從三個方面著力:一要“培養”,注重改進工作現狀、注重引進外力資源、注重提升綜合素質;二要“分類”,分別用好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和普通職工,給予不同的條件;三要“開放”,著眼于用人管理與心態、組織與崗位設置、信息交流與文化等要素共同走向開放。
關鍵詞:用人機制 國防科技工業 黨管人才 以人為本
國防科技工業攸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是帶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帶動綜合國力和話語權提升的重要支撐。要進一步提升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水平,必須在抓好科技創新的同時抓好體制機制創新,尤其是抓好用人機制改革創新,實現激發創新活力、帶動整體發展的目標。
一、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用人機制的基本特點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正是依靠一支支思想覺悟先進、業務能力扎實、創新訴求強烈、風清氣正相傳的從業隊伍在不懈奮斗中實現的。幾十年來,其用人機制也發生過一系列深刻變化,但總體來說仍延續三大特點。
(一)舉國體制聚智
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也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進步的法寶。國防科技工業關乎國家發展命脈,不僅始終堅持了公有制經濟的絕對支配地位,也長期享受著舉國體制便于匯聚人才、智力等資源的紅利。國防科技工業單位在資源傾斜、人才引進、福利保障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厚的條件,形成了其對人才的重要吸引力。
(二)工程思維治人
國防科技工業的建立,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參考了組織化、工程化色彩濃厚的蘇聯模式完成的。最早的從業隊伍主要是老一輩歸國科學家和自培科技人才,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起步,也決定了必須以工程目標本身為聚焦。由此,工程思維在國防科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得到奠定,并被長期推崇。
(三)計劃管理育才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來,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企業化改革全面鋪開,但這種改革主要是宏觀的、面向體系的,尚未比較深入地涉及具體的、核心的體制結構和核心領域。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傳統思維仍在許多領域,包括用人育才、職位拔擢等方面有顯著表現,導致了諸如用人機制不活、強調行政級別等現象的持續存在。
二、當前用人機制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我國科技人才總量不少,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另一方面,又面臨人才結構性失調的突出矛盾,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領域領軍人才、尖子人才嚴重不足,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這些問題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也廣泛存在。
(一)用人體制本身的問題
一方面,我國已基本走完了改變科技貧弱狀態、躋身科技大國行列的歷史階段,目前已走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上。這就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這與我國科技領域用人體制不無關聯。具體到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既有用人體制保證了從業科技隊伍的基本穩定,保證了國防科技工業的整體建設與進步;但由于用人體制的改革不夠、放活不足,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人才、信息、文化等要素的流動性變差,人才素質“下沉”、機構臃腫等現象不同程度地有所顯現。
應對領域前沿的敏感度、針對市場競爭的危機感,常止于講話宣稱和文件號召,而在向追求發展效益、提升競爭實力的做法轉化時銜接不夠、貫徹不足;文化內核趨于固化、保守有余,發展心態內向守成、開拓不足,奉既有的經驗做法為圭臬,而視創新求變為另類,關注當下重于關注長遠,重視戰術漠視戰略;等等。
(二)社會環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持續確認和效果顯現,人才對自身的理解、社會對人才的定位都不斷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國防科技工業從業者而言,釋放身份束縛,完成從“體制人”到“社會人”的轉換,已成為不可逆轉、必須接受的過程,隨之而來的是人才對其市場價值的再次自我確認,是人才在主觀意愿上日益勃發的解放和流動訴求。對此,如果只是堅持用人機制的傳統做法,不求新求變,不僅不能適應推動國防科技工業更好更大發展的需要,還容易導致新一輪的人才隊伍危機。
這些都深刻地表明,我們當前的用人機制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夠,不能充分適應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要求和任務目標,難以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也是我們當前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所必須把握的主要矛盾。
三、用人機制改革的策略
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必須重視并加快人才資源開發,不斷推動人才管理機制改革。具體來說,可以從培養、分類和開放三個方面著力。
(一)關鍵詞:培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建設,培養為先。從組織層面來講,要把人才培養始終當作重要工作來抓。
1.注重改進工作現狀
目前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有比較成熟的模式,各單位也有比較有特色的做法,但總體而言,部分地存在培養“重形式”、培訓“走過場”、內容與需求脫節等問題,不能充分滿足國防科技工業進一步發展的迫切需求。為此,必須就培養現狀存在的問題著眼,一個一個分析,一個一個解決,深化研究探索,持續改進提升。
2.注重引進外力資源
當前,我們承擔著更加重要的使命,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激烈競爭。要保持不敗之地,必須人為我知、人為我用。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實現思維碰撞,激發創新求變意識,在對比中不斷改進自身發展,達到發展進步的目的。在引進外力資源時,在持續開展科技交流與工程合作的同時,要著重引進基礎科學理論、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宏觀形勢與戰略政策解讀這三大方面,彌補我們在人才知識結構上的“先天不足”,為持久的發展進步提供重要的動力來源和方向保證。
3.注重提升綜合素質
當前科技和產業的發展趨勢,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提升是核心,但綜合素質的提升也不可或缺。要建成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就必須著眼人才隊伍素質的全面提升。要引導廣大科技人員在加深專業素養和技能的同時,不斷掌握包括思維方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管理技能等多方位的知識,從而形成對其崗位工作和領域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關鍵詞:分類
無論是吸引、培養人才,還是用好、留住人才,都需改變以往比較普遍的“一把抓”做法,而注重分類,注重采用個性化、精細化的人才管理策略。
1.用好科學家,給予其更大的自由度
要珍惜我們的院士、科技專家等珍貴資源,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給予更多的保障,鼓勵支持他們多出成果,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要尊重科學研究的特點,允許他們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
2.用好科技人員,給予其全面的保障
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是國防科技工業從業人員的主體力量,也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力軍。對廣大科研人員,要針對性地改變長期以來偏重精神文化刺激的做法,“光明正大”地給予他們物質激勵,鼓勵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名利雙收”。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讓科研人員更好地抵住“誘惑”,維持隊伍的基本穩定,確保事業的長遠發展。
3.用好企業家,給予其施展才華的舞臺
在以往的做法中,我們各級的管理人員中很多都是在科技領域做出了重要成績后完成身份轉換的。這種做法確保了管理者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充分了解,但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從國內外很多經驗看,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業家并不是科學家、發明家,但他們富有敏銳的市場感覺、執著頑強的作風,同樣可以成為創新的組織者、發展的推動者。如何有針對性地建立培養一支專業化的企業家管理隊伍,充分發揮其在把握發展方向、凝聚人才人心、籌措資源投入、推動組織優化升級等方面的作用,理應成為我們的努力方向。
4.用好普通職工,給予其更好的成長空間
廣大普通職工是國防科技工業的重要力量,只有拓展并給予其更好的成長空間,并引導其基于自身特點、崗位需要和成長機遇,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匹配職業發展的需要,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全行業發展升級的戰略實現。
(三)關鍵詞:開放
只有保持開放的系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開放,也是用人機制的重要改革方向。
1.用人管理與心態走向開放
我們不僅要用好、培養人才,更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開放首先是在吸引人才標準上的更加靈活,力求海納百川、唯才是舉。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人與組織之間雙向選擇,人才需要流動才能更好成長、實現價值,對此應予以正視和順應,而非消極抵制,否則只能損害組織發展。選人用人,不僅“能上”,也要“能下”,這才能保證組織和事業的健康發展。
2.組織與崗位設置走向開放
組織架構、崗位設置等是體制的外在呈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對象。實現組織與崗位設置的走向開放,鼓勵在現有體制模式下實施探索創新,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模式、制度,從而實現發展能量的新聚合、新質變。在這一過程中,人才隊伍也會隨之而發生調整變化,通過組織隸屬、身份性質、崗位職責等的變化,實現人崗再匹配,從而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力的進一步釋放。
3.信息交流與文化走向開放
信息時代,信息無處不在。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工業4.0等大行其道的今天,拒絕信息交流的開放沒有任何發展前景,而封閉、半封閉的組織文化也注定沒有出路。對國防科技工業而言,必須倡導更加開放的信息交流和更加包容的組織文化。這不僅要在子系統、在各級組織內部實現,也要努力在國防科技工業全系統內和與其他系統的合作共贏中實現。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體系的不斷發展及完善,在帶動工業生產行業快速崛起發展的同時,也對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推行與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標準。作為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托和基礎,科技平臺的創新直接決定了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敗。文章針對我國工業企業發展現狀,就如何在科技平臺創新條件下開展工業經濟轉型工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科技平臺創新;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傳統的采礦業、制造業利潤出現下滑,而在積極需求經濟轉型升級的,尤其是高新技術為平臺的產業,利潤總額持續上漲,漲幅較去年增加了8.9%,是目前我國工業企業中漲幅最大也是最快的行業。由此可看出,科技平臺創新對于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同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也帶動了科技平臺的創新升級,二者相輔相成。因而深入的分析如何利用科技平臺創新實現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對于我國未來經濟建設規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工業產業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數據表,如表1所示。
分析上表可看出在轉型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的發展總趨勢。2015年全國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利潤總額為63554億元,相較于去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為2.3%。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外資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利潤總額相較于去年都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國有控股企業下降幅度最大,達到21.9%。只有私營企業利潤總額相交于去年實現增長。
2015年我國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利潤總額整體呈現下滑趨勢,國家統計局給出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需求不足導致的生產銷售減緩;二是工業產品價格下跌導致經濟效益下跌;三是生產成本偏高、企業資金流動困難限制了企業的經營生產利潤。雖然2015年我國企業效益發展狀況形勢頗為嚴峻,但從調整工業結構以及企業升級轉型方面來看,在積極轉型升級的行業及相關企業利潤持續上漲。其中高新技術制造業的利潤總額較去年上漲8.9%,裝備、消費品制造業利潤總額漲幅在4%~7%之間。
二、如何在科技平臺創新條件下促進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一)以科技平臺創新為支撐重組產業結構
目前,我國傳統的建材、開采、石化、鋼鐵等工業產業依然存在著技術水平偏低,能源消耗過大,產業結構不科學等問題。我國傳統工業產業結構的重組必須以科技平臺創新為支撐,全面提升傳統工業部門的的綜合科技水平,通過技術的創新,促使傳統工業進行結構重組,使其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轉變為以科技平臺創新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
現階段,應集中科技資源解決傳統工業企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難題,逐步實現并掌握核心部件、設備、材料等設計制造方面的關鍵性技術,加強環保、節能、高效等各類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傳統工業產業還應該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吸收再創新等方式提升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專利知識產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科技平臺的創新需要與工業發展的基礎能力保持步調一致,切莫急于求成,根據工業企業現有科技資源,充分地利用和挖掘產業潛力,確??萍紕撔履軌虮谎杆俚貞糜诮洕D型升級中。
(二)以科技平臺創新為途徑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需要以科技平臺創新為推進,大力地推進和發展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大多數工業企業依然停留在高耗能、低效率的傳統模式下。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必須首先扶持一批擁有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和技術能力的全新產業,例如計算機電子產業、高端設備生產制造產業、生物類醫藥產業、海洋開發等。同時新興產業的發展還應該與國際接軌,順應世界工業技術創新潮流,從技術性、環保性、實用性以及安全性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盡快形成完整的新興產業鏈和生產經營體系。同時以科技平臺創新下的新興產業為切入點,逐漸擴大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范圍,實現由點到面、由淺到深地轉型升級。
此外,科技平臺創新下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加強區域合作,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與各高校、科技園區、科研機構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搭接科技創新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促使科技創新要素的聚集,集中資源解決生產和發展過程中的技術性難題。加強與外企的合作,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將其轉化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
(三)加大科技平臺創新投入力度
投入研發是關乎未來的戰略性投資??萍嫉耐度牒烷_發總體的規模還較小,且相關的扶持資金大多數投入到大型的企業中,而需要扶持的成長發展型企業缺少研發資金。因此,在進行轉型升級時,就必須重視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為其提高充足的扶持資金。擴大中小企業的投資規模,就必須研究國家科技的成果和引導基金,轉化成為戰略性和引導基金性的新興產業。
將金融和科技相融合,對金融機構進行引導,使之增加對高科技園區和新興產業、科技型企業的建設進行大力的支持。對科技保險和科技擔保進行多種方法的探索,通過多元化科技的創新進行機制的投入,使得科技經費的投入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上市企業營造和諧良好的氛圍。對科技人才進行定期的培訓和有效合理的引導,使得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能夠和市場資本進行對接。合理規范創新創業的投資,保證其規范的進行發展,針對風險投資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加強管理,且對其進行稅收的優惠照顧。
將重點省市作為科技服務示范區,進行建立探索試點,將科技企業金融支持服務作為中心,為創立初期、成長中期、成熟期積極提供有效合理的金融服務,使其金融發展優勢得到增強。相關銀行和監理部門必須規劃相關的政策,引導以及鼓勵金融機構的保險、證券、整合信貸以及租賃等等資源;使得科技金融服務的聯動效應得到充分的發揮。金融機構自身應當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穩定的推動知識產權的質押貸款,對于示范區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進行聯合組織“信托”或者“集合票據”。
(四)加強科技平臺創新人才培養
人才是創新科技的中心,科技創新的水平和質量是由人才的能力和層次所決定的,從而影響工業升級轉型的實際效應。從科技的應用、研究以及開發,到技術的交流、示范的設點以及推廣,都主要依靠大量的科技型人才。總體來看,我國現今的科技資源規模較小,且區域分布不均勻。例如:河北大省,相關科技活動的從事人員數量和比例均不高。河北省現今的人力資源的結構不能夠滿足工業經濟的升級轉型。在升級轉型中由于缺乏高水準專業技能的科技人才,供不應求。
因此,必須在實踐創新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才能夠做到人力資源的有效保證。創新平臺和創新項目,必須加大培養和吸收科技人才,建設優秀、穩定的人才隊伍,特別是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海洋化工等等相關領域的高技術人才的培養。對優秀的科技人才進行激勵,推動企業、領域經濟技術的發展。加強科研院科技人員以及高??萍既藛T的互動。
三、結束語
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時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工業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萍计脚_創新為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力的支撐和有效的途徑,我國工業產業必須在科技平臺創新下積極地調整傳統工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還需要與時俱進,順應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潮流,不斷地自我調整和自我創新,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實現我國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作者單位:遼寧省建平縣科學技術局)
摘要:在我們國家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許多別國的建筑設計理念和工業建筑工程科技都進入國內,我們國家也隨著開展了工程科技的革新,國內的工業建筑工程科技正以向科技化及健康的走向發展著。本文針對目前國內工業建筑工程科技走向進行分析。
關鍵字:工業建筑;科技;走向;分析
1 目前國內新型科技的使用情況
1.1建筑裝飾工程科技的革新和走向
近些年來,國內的建筑事業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的進步提供了非常大的貢獻。與此同時,建筑裝飾工程科技在科技與環保理念之下,同樣獲得了巨大的進步。20世紀末,國內的裝飾工程科技開始與外國的先進科技不差上下,但在可持續走向的過程中碰到了瓶頸時期,導致裝飾工程科技最終于國內當下階段,造成國內裝飾行業得不到快速的發展進步。
自21世紀以來,裝飾行業的企業市場理念開始加強,針對國內日益提升工業建筑的準求,企業的眼光投在了盲目追尋世界上先進科技上,引用和選用了先進的工程科技。譬如:背栓系列、石材干掛科技、組合式單體幕墻科技、點式幕墻科技、金屬幕墻科技、微晶玻璃與陶瓷復合科技、木制品部品集成科技、石材毛面鋪設整體研磨等。在先進科技的作用下,導致高科技因素在裝飾行業蜂擁而至,不少的工業產品直接在裝飾工程中所使用,金屬材料裝飾、玻璃制品的裝飾、復合性材料的裝飾、木制品部品集成裝飾等先進科技的出現,從根本上使得裝飾工程發生變化,時代感越來越強,產品精度高,工程質量好,工程工期短,無污染的獨特優勢導致他們在裝飾工程中得到獲得越來越多的展現契機。這些先進的裝飾材料和工程科技,在工業建筑中為工業生產的提升發揮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接連和固定是裝飾工程作業必然會瀕臨許多方面的矛盾,各種高性能的黏結劑的出現完全使得傳統的模式得到變化更新,在確保使用強度的前提之下,彈性黏結消除了鋼性黏結的弊端。免漆飾面工藝與環保油漆的使用,本質上改變了現實中油漆作業造成的化學污染的情況,免漆飾面的形成,現場全部取消油漆工的作業,從生產方式的變革直接反映工程水平的提高與走向。環保油漆的運用,不光造成工程工作者的身體安全獲得了保證,而且成功預防了由油漆造成的有害氣體而延誤工程竣工時候的正常運用,同時材料的耐火性也獲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工業建筑自身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年限獲得了提升。
1.2 更多的新科技新材料在混凝土工程中的使用
1.2.1清水混凝土工程科技
因當下國內人口在不斷的增多,每個人所占有的空間在不斷的降低,為了得到更為優越的居住環境,高層建筑走向變成必然。為了滿足高層建筑對工藝的要求,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建筑工程中的投入開始增多起來。清水混凝土科技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科技中的一項新科技,它是將原始澆筑面直接作為裝飾性表面的混凝土,質樸自然,展現了人們重歸于大自然的科學認識。
除此之外,遵從裝飾所達到的效果分為3類:普通清水混凝土、飾面清水混凝土、裝飾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科技是混凝土科技的一項全新科技,因其直接以原始澆筑面作為裝飾表面,使得整個工程建筑變得簡便快捷,減少了工程建筑成本,使得整個工程的速度也增快了不少,同時也減少了工程竣工之后的維修費用問題。這種類型的工業建筑工程提升了整個建筑的穩定度,減少了工程成本,對當今的工業建筑是有益無害的。
1.2.2 混凝土工程的新材料――鋼纖維砼
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走向,人類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只為了居住性和生產適用性,而且還要求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讓建筑呈現出藝術美感。標志性的住宅和工業建筑也成了人們追求的方向,為了達到藝術效果,建筑工程中對混凝土工程科技的要求就提高了。為了使建筑的藝術感和實用性都能得到體現,我國建筑行業的專家研究出了鋼纖維砼。鋼纖維砼是在普通砼中摻入適量鋼纖維經拌合而成的一種復合材料,它不僅能改善砼抗拉強度低的缺點,而且能增強砼構件的抗剪、抗裂能力、耐久能力,能使脆性砼具有較好的延性特征。另外,鋼纖維砼具有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因而它使構件具有優良的抗沖擊能力,對于結構抗震性有極大改善。鋼纖維砼的應用,是混凝土工程科技中的一項突破,它彌補了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問題,推動了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
1.3 新型防水工程科技在工程中的大區域使用
1.3.1防水混凝土結構
防水混凝土結構是指以本身的密實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體式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它兼有承重、圍護和抗滲的功能,還可滿足一定的耐凍融及耐侵蝕要求。與卷材防水層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結構具有材料來源廣泛、工藝操作簡便、改善勞動條件、縮短工程工期、節約工程造價、檢查維修方便等優點,在工業建筑中經常采用。
1.3.2 防水材料的更新走向
運用防水材料達到防水效果的傳統作業方式是瀝青防水,現在通過科研專家的不懈努力,已經走向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彈性防水作業。防水工程在向冷作業方向走向,綜合機械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應用以水泥基滲透非結晶型防水材料為例,它是以高強度水泥為載體,經特有活性物質和微硅粉改性而成,以此為基礎,我們已經開發了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滲透非結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劑、結構修補砂漿等多種產品。
目前在我國建筑工程中已經得到大區域使用。通過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實踐驗證,水泥基滲透非晶防水材料滲透性強,防水性能持久,具有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自我修復功能,整體防水性強,能抵御化學物質的侵蝕,并對鋼筋起保護作用;而且環保無毒,不產生危害氣體,工程簡單,對復雜混凝土基面適應性好。任何復雜環境尤其是水位經常波動、變化,以及經常受到機械震動的環境下,如溢洪道、水池、地鐵隧道、地下室等結構,水泥基滲透型非結晶防水材料優越性能更加突出,解決了一般防水材料無法解決的難題。
2 現代工業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
以最小的代價謀求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最大化,是現代建筑科技活動的基本原則。在這一原則的規范下,現代建
筑科技的走向呈現出一系列重要走向。剖析和揭示這些走向走向有助于認識和推動建筑科技的進步。
2.1 高科技化走向
新科技革命成果向建筑領域的全方位、多層次滲透,是科技運動的現代特征,是建筑科技高科技化走向的基本形式。這種滲透推動著建筑科技體系內涵與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現了結構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約化、驅動電力化、操作機械化、控制智能化、運轉長壽化的高新科技化走向。建材科技向高科技指標、構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走向。在這種走向中,工業建筑的工程科技也隨之向著高科技方向走向,利用更加先進的工程科技,使整個工程過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業建筑工程的核心理念。
2.2 生態化走向
生態化使得建材科技奔向開發高質量、低消耗、長壽命、高性能、生產與廢棄后的降解過程對環境形成的作用是比較小的建筑材料方向走向;追求建筑設計目標、設計過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來運行,一定要兼顧到對生態環境形成的不良影響,爭取選擇那些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與科技器械,提升建筑物的運用時間,爭取使得建筑物與周圍生態環境相統一。在這樣的走向中,建筑的靈活性將成為工業建筑工程科技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時也要有助于周圍生態的和諧走向,另外在建筑使用價值結束后建筑的本身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也要在建筑工程的考慮之中。
2.3 工業化走向
工業化是當下建筑事業的走向方向,它試圖將互換性和流水線引到建筑活動,以準化、工廠化的系統科技改造建筑業的陳舊生產模式。從建筑構件到外部腳手架等都能夠由工業生產完成,標準化的實施使得建筑的高效率提高,為以后的工業建筑工程科技的一體化提供了條件。
3 結束語
工業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跟許多的因素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最終的方向決定在當下生產的需求、科技的進步、外界環境的要求。只有滿足這樣要求的建筑工程科技才可為工業建筑提供最好的需求。工業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將奔向高科技和一體化的走向發展。
[摘要]陜西農產品加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頗具潛力的增長點。但總體而言,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相比,陜西農產品加工科技水平普遍落后。因此,分析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及需求,并尋求解決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問題;對策
1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水平整體落后
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水平普遍落后,初級加工占有重大比例。2008年,全省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中,從事糧食儲藏、面粉和淀粉加工等初加工的企業占到糧食加工企業總數的63.1%;肉類加工企業中,從事初級屠宰的企業占到肉類加工企業總數的74.3%。
1.2農產品加工裝備整體水平及其機械性能低
同其他先進水平省份比較,農產品加工業在陜西的裝備普遍落后,原因可能是受機械工業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整體制約。目前,技術裝備處于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水平農產品加工企業占80%以上,只有5%的技術裝備處在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設備簡陋、規模小,加工裝備的機械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加工能力低下。
1.3科技投入及成果轉化不足
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少,農業創新能力弱。農業科技投入只占農業總產值的17%~27%。這使得農產品加工技術和水平很難得到快速提高,使得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企業競爭力不強。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各級政府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機制不完善、科研隊伍人才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示范帶動作用不強,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不能很好地為地區農產品加工業服務。
科技轉化能力低,高新技術未能很好轉化。全省食品產品萬余種,90%以上屬初加工和粗加工產品,精深產品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對相關產業帶動力不強,科技轉化能力低成為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1.4缺乏科技創新意識,企業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陜西農產品加工企業起步晚、起點低、規模小、整體實力較差,在科技創新意識、產品質量控制、研發條件、科研開發投入、知識產權擁有的數量、員工培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公司相比,差距大。多數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所謂“科技投入”或“高科技驅動”等,多是從國外進口設備,而不是用于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開發,沒有獨立的知識產權,抵御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科研創新體系十分必要。
2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的需求
根據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趨勢及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現狀,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大科技需求有如下幾個方面:
2.1農產品深度加工關鍵技術的需求
2.1.1大宗農產品傳統加工技術的提升改造
陜西農產品重點需要開展肉制品、糧油、果蔬、乳制品、煙酒茶膠等大宗農產品的深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究,重點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高效分離、殺菌、防腐、干燥等農產品精細加工技術,引進開發一批深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創出一批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產品,建立若干農產品深加工示范生產線,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陜西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1.2需要農產品產后保鮮、深加工、資源多層次利用、產品系列開發生產的綜合配套技術陜西農產品生產存在用途不專、品質不高、定位趨同、效益低下等問題,迫切需要農業科技為優勢農產品生產提供系列優質專用良種,區域化、專業化、系列化、標準化的優質、高效、栽培(養殖)技術,以及配套的收獲、倉儲、運輸、加工、包裝等技術。
陜西農產品目前仍以鮮食、原料和初級加工品消費為主,產品的精深加工和資源系列多級化綜合利用水平普遍較低,產業鏈短、經濟規模小、附加值低,嚴重制約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迫切需要農產品產后保鮮、深加工、資源多層次利用、產品系列開發生產的綜合配套技術。
2.2技術裝備方面的需求
目前,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大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局限。一是設備進口,成本高,加大了產業發展的投資。而受投資影響,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得不到發展,制約了規模加工的發展。導致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工藝和關鍵技術裝備的落后,影響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二是設備進口,維修麻煩,配件價格高,更換配件費錢又費時,影響了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因此,現階段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需要質量好、性能強、技術高的國內自主研發產品。
2.3技術創新方面的需求
陜西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晚,許多企業重引進、輕研發,重設備、輕技術。因此提高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新時期有下列需要:
2.3.1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需求
投資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風險性,它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入。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金融體制,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廣泛的融資渠道。
2.3.2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需求
技術創新主體是指參與技術創新活動過程、并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我國絕大多數加工企業技術卻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陜西情況也一樣。長期以來,技術創新主體本末倒置,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次要的角色。而研究開發機構和政府成了創新的主體,這是很不正常的情況。
2.3.3技術創新信息服務作為中介的需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傳播技術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就必須用中介信息來搭起在確定何時創新、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市場并不能提供明確的信息的情況下一座橋梁彌補不足。而陜西目前對中介信息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到位,許多加工企業還沒有建立計算機網絡設施,還不能進行快速多渠道的信息聯絡,這樣,科研院所和高校與市場在創新技術方面難以直接聯系,這一方面造成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受到了較大限制。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創新成果也難以及時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4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的需求
2.4.1食品安全關鍵技術
針對陜西農產加工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關鍵問題和“入世”后所面臨的挑戰,研究開發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與相關設備,建立食品安全監督與評價體系,構建陜西食品安全科技支撐平臺,滿足對農產加工食品安全保障和進出口貿易的需要。
2.4.2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與全程質量控制技術
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盡管已采用國家或行業標準,但普遍標準舊,在有害微生物及代謝產物、農藥殘留量等食品安全與衛生標準上與國際標準相比差距大,不能與國際市場接軌。針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開展重點農產品技術標準及檢測技術的研究,借鑒國外推行GMP、HACCP、ISO9000質量管理規范的先進經驗,構建陜西大宗農產品主要加工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提出與國際接軌且適合陜西實際的大宗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程,促進加工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3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的對策
3.1技術創新的推進和增加科技資金投入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科技和市場一樣,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也是農業產業化得以騰飛的雙翼和升級的階梯。農產品加工業只有以科技為先導才會持續發展,成為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政府要加大農產品加工的科技投入力度,全面部署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的發展,切實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扭轉產后科技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在“十二五”期間的各項科技計劃中重點予以支持,實現重大突破。
3.2采取投入主體多元化的形式,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示范基地農產品加工發展的重要前提應該是加強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逐步實現質量標準化、加工原料規格化、生產規?;⑵贩N專業化、運營一體化。建議科技廳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農產品種類,在重點生產區域,采取多元化投資的形式,重點抓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示范基地。
3.3引導科研單位的參與,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升級實行產銷一體運行,以市場為導向,從而獲得比較豐厚的回報,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實行“公司+農戶+科研院所(高校)”的新型運營模式,促進三者的緊密結合,探索出以企業為龍頭,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戶為依托的新型產業化、規?;\營機制,實現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深化與升級。
3.4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與技術信息服務體系
市場、技術、信息三者都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盡快建立健全可輻射陜北、關中、陜南的市場、技術網絡,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專家咨詢系統,指導全陜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盡量減少一哄而上、盲目重建的現象。
摘 要: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無疑成為科技發展評價中的關鍵環節。采用DEA方法對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評價,指出了南通市工業企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投入產出效率總體不高、行業綜合效率差距較大、重點行業存在投入冗余等問題,建議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應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下工夫。
關鍵詞:工業;科技創新;評價;DEA模型;傳統產業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足夠的科技投入強度和合理的科技投入結構是提高科技產出效率、增強地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萍紝洕闹魏鸵I作用不僅取決于科技投入的總量,更為關鍵的是科技投入產出的效率,因此,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無疑成為科技發展評價中的關鍵環節。本文有針對性的從工業行業角度出發,采用DEA方法對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評價,找出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現狀分析
科技活動包括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成果應用及相關的科技服務3類活動,其中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又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R&D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動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和前提。
1.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科技活動人員是企業開展科技活動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開展科技活動的前提和基礎。2012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6.07 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活動人員(R&D人員)3.63 萬人,分別比2011 年增長16.8%和13.0%;R&D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的比重為65.0%,比2011 年(61.8%)提高3.2 個百分點??萍蓟顒尤藛T中R&D人員所占比重上升,反映了企業自主創新人力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分行業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中科技活動人員均超過5 000人,這三個行業R&D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分別達到60.1%、58.9%和55.1%。
2.科技經費投入不斷加大
科技經費投入是確??萍蓟顒尤藛T開展各項科技活動的必要條件。2012 年,南通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 941家,其中,有R&D活動的1 191家,比2011年增加298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24.1%,比2011年提高6.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96.10億元,比2011年增長23.4%,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1年的1.9%提高到2012年的2.2%。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主體作用明顯。2012年,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為59.99億元,比2011年增長23.5%,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為62.4%;小微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為36.11億元,比2011年增長23.4%,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為37.6%。
分行業看制造業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的絕對主體。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95.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99.2%,R&D經費投入超億元的行業有17個,其中超十億元的行業有2個,分別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3.科技產出水平不斷提升
二、績效評價
(一)DEA模型的選取
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美國運籌學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學者提出的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的單位(部門)進行相對有效或效益評價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結合國內DEA研究的實際應用,本文選取使用較多的兩個模型模型C2R和BC2模型。其中,C2R模型可以用來評價決策單元是否同時達到規模有效和技術有效,BC2模型則是用來評價決策單元的技術有效性。
1.C2R模型原理及評價
2.BC2模型原理及評價
C2R模型假設分析主體在固定規模收益下運營,但若存在變動規模收益,則會導致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不可區分。BC2模型將綜合效率分解為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綜合效率表示投入產出項資源配置及規模大小是否適當,在固定投入下,實際產出與最大產出兩者之間的比率。純技術效率指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配置比例,用于衡量是否有過多的投入造成浪費,或過少的產出而生產能力不足。規模效率表示整體投入資源的規模大小是否適當。規模收益是指投入要素等比例增加時對總產出的影響,共有3種形式,最適當的形式為規模收益不變,即投入與產出成等比例增加;規模收益遞增是指產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規模收益遞減是指產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DEA無效除了來自資源配置(投入產出)不當的因素外,也可能源于投入的不適度規模,可以通過調整投入規模改進其無效的狀態。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工業行業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系統比較復雜,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中,既要考慮到科研創新能力又要考慮到效益性。評價體系分為科技投入和科技產出兩大部分,在科技投入指標中,包含人力資源投入指標和經費投入指標。其中,R&D人員是由參加R&D項目人員的全時當量及應分攤在R&D項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務人員的全時當量兩部分相加計算而來,更能有效地衡量對人力資源的實際投入;經費投入指標中,R&D經費內部支出反映了對科技活動的實際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反映了工業企業引進吸收新技術和改造落后產能的力度;新產品研發投入反映了工業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在科技產出指標中,專利申請量是體現工業企業研發能力的重要指標,新產品產值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則是了反映工業企業的產出效益以及投入增加所帶來的產出成果。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下。
[提要] 近幾年來,巴州石化工業經濟發展迅速,2012年巴州主要大宗工業品原油產量585.2萬噸,同比增長0.2%,原油加工量64.8萬噸,同比增長12.5%;天然氣產量開采量195.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4%。石化產業的廢水、廢氣排放占到全州總排放的70%和59%以上。本文結合巴州實際,對如何運用科學技術推進巴州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科技進步;工業;循環經濟
原標題:科技進步推動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以新疆巴州為例
收錄日期:2013年6月23日
一、巴州石化工業經濟現狀
在巴州工業經濟發展中,石油天然氣開采占本地工業的主導地位,短期內這種工業格局仍將繼續。2011年巴州主要大宗工業品原油產量584.12萬噸,天然氣開采量1,721,723萬立方米,2009~2011年石油、天然氣企業的利潤率仍保持繼續增長態勢,分別為48.38%、49.78%、49.84%。2012年石油天然氣工業增加值占巴州工業增加值的75%,石油天然氣工業的主導地位預計在今后幾年仍難以撼動。幾年來,當地通過科技進步發展石化工業循環經濟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壓力巨大。因此,無論從經濟質量還是從環境承載能力看,加快科技進步,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特別是提升石油天然氣等化工主導產業,是巴州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選擇。
二、科學技術在推進巴州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問題
(一)發展石化工業循環經濟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新的戰略性需求。2011年全州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電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值綜合能耗等各項指標較上年同期已有所下降,但與其他地市相比,還很不理想。2012年巴州工業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石油工業所占比過高,受到國際經濟大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地方難以左右,因而在經濟運行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石油天然氣產業中所運用的新材料、新技術、新能源等產業規模小,貢獻偏低。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有明顯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偏少。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增加造成石油天然氣生產成本上升,壓縮了利潤空間,生產效益下降。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提高產業效率,延長產業鏈,提升產業的利潤率,但這同時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推動。
(二)巴州石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技術和附加值低。巴州石油天然氣主要靠數量增加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走以質取勝的集約化發展之路。近年來,巴州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石化工業循環經濟成效已初步顯現,但總體形勢不容樂觀。一是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成效初顯,但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有一個較長過程??茖W技術的創新運用對巴州石化工業領域節能降耗、工藝改進、污染減排等影響非常明顯,但還需進一步提高;二是巴州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雖然在節能降耗、廢物利用等點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從面上情況來看,整體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僅缺少高新技術產業,而且傳統產業不大不強。石油天然氣等總量比較大的行業門類,也只是依賴1~2個產業,且一個產業又往往依賴個別大企業,產業基礎很不穩定。加之區域特色不明顯,縣區之間產業同構現象比較突出,影響了區域競爭力的提高。
(三)工業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在石化工業循環經濟中科技創新不足。2011年,巴州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用電量為118,261.00千瓦,比重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7.34%。2011年巴州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居全疆倒數第二位;每億元工業增加值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排放分列全疆倒數第四、第二、第三位。由于石油石化產業中的科技創新不足,科技投入不夠,許多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重點節點得不到突破。由環境污染導致的事件時有發生,將會對環境帶來極大的、無法彌補的破壞。粗放式的生產模式,造成能源巨大的浪費,在能源生產的過程中也存在技術落后,管理不到位,進行簡單開采,造成能源基地的污染、浪費和環境破壞。造成環境巨大的代價,生產大量投入,能耗水平高,環境壓力大,社會和諧穩定問題不容忽視。循環經濟可以解決能耗和污染的諸多問題,發展的好還可以降低能耗水平、提升企業效益,產生新的增加值,但這需要在科技創新上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來解決石化工業循環經濟中存在的難點問題。
因此,我們發展石化工業循環經濟,不僅僅是解決企業生產問題,更應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科技推動,在巴州石油天然氣行業、重點領域形成一批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工業園等等,以逐步形成巴州特色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三、對加快巴州科技進步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是一項科學性、技術性、經濟性和戰略性很強的決策。對我們政府管理部門而言,要發揮“看得見這只手”的作用,為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對于企業來說,要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產業。循環經濟不可能在現有低技術水平上得到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是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強化規劃引導,促進產業結構向石化循環經濟調整升級。按照巴州已有的工業發展規劃和生產力布局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鼓勵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提高石油天然氣中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特別是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有意識地根據現有產業結構與石油天然氣產業定位有選擇的招商。對石油、石化上下游產業招商給予支持,特別是能接通石化上下游的產業、產品、生產工廠和技術要積極引進,鼓勵用各種新技術來解決上下游在循環經濟利用上的瓶頸和難題,落實循環經濟所需的各項要求。
(二)科學分析當前形勢,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在巴州石化工業循環經濟中的投入。我們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優勢條件就是擁有資源,這是巴州實現工業加快發展的現實基礎。這為巴州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特色工業產業提供了很好的資源條件。一是庫爾勒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影響力和吸引力都明顯增強;二是自治州相繼出臺了實施“工業強州”的意見和加快工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大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隨著自治州“創新發展環境”活動的深入開展,大大改善了巴州的投資環境,有力地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這也為加大科技創新在石化循環經濟的投入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發揮好政府的協調職能,加大對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的支持。除了借助政策手段進行間接調節,巴州地方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要轉變職能,加強和石油天然氣企業的溝通與聯系,排除企業顧慮及消極思想,為企業利用創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出謀劃策,加大對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的支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經濟、科技、環保等部門要進一步強化主動服務意識,積極創造條件,為區域間的技術經驗交流與合作提供平臺??蓢L試建立資源循環利用新技術項目庫,積極為企業收集、提供最新科技信息。組織消化吸收和創新,促成國內外已有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將企業培育成為技術運用與推廣的主體,將有利于巴州石油、石化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和技術落地給予更多的支持。
(四)探索扶持機制,營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環境。巴州對鼓勵推廣新技術運用的各項制度已初步建立,但系統技術創新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巴州制定出臺了部分政策措施,指導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但從總體來講,促進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配套措施不全,缺少有效的激勵政策、資金支持、回收處理體系和合理費用機制來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我們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進石油天然氣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手段,調節和影響企業主體行為,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石化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除對一些重大項目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進行直接投資外,對一些符合國家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項目,可通過積極組織科學技術項目、科技貼息項目、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和國債項目等,爭取國家預算內專項資金支持;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也可引導各類金融機構給予貸款支持。
(五)堅持科技創新與資源環境保護相結合,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巴州堅持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堅持優勢資源開發與資源環境保護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和重點突破相結合,集中精力優先發展支柱產業;堅持大企業大集團戰略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相結合。堅持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相結合;堅持新型工業化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堅持新型工業化和擴大就業相結合。制定了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工作目標,堅持把工業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作為構建節約型社會的抓手。目前,巴州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需要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巴州最突出的競爭優勢之一,遵循先規劃后開發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進行產業布局和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堅決防止無序開采資源,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進石化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和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石油天然氣資源的科學管理,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大科技創新在石化產業的投入,加大科技創新在循環經濟的投入,利用循環經濟促進石油石化產業的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