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11:10:18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理解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 國際理解學科滲透教育是以文化為主線、以學科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意識和視野。國際理解是對異文化的認知能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小學英語是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其課程本身就傳遞著外語國家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內容。因此,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美國中小學的國際教育實踐對我國小學英語教學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具有借鑒意義,基于美國兩例教學實例的分析,試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教學;國際理解;學科滲透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在小學階段一般不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而是通過文化現象透視政治和經濟根源,按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過程選擇內容,形成文化主線貫穿的邏輯體[1]。小學階段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觀念是多元、人本和責任。要求學生了解多元的差異文化,培養文化的自豪感和尊嚴。國際理解學科滲透教育以文化為主線,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課程標準和教材中都涉及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具有可行性。以國際理解教育中異文化認知能力的提高為目的的外語學習,為迅速提高外語水平和對外交流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動力,對異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目的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必然有助于學生對于外語的掌握和適當運用[2]。所以,不論是擴寬“國際理解視野”,還是提高學生的異文化認知能力,國際理解教育在英語學科中的滲透都十分必要。
1 小學英語教學中國際理解教育的現狀
1.1 小學英語教學中國際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關于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論研究分兩個階段,前期是借鑒和探索階段,后期是本土化學科與國際理解教育的融合階段。截至2013年,中國知網上關于英語學科的國際理解教育有13篇文章,僅有一篇是融入教學,且關于國際理解教育的地區普遍在一線城市。在實踐中,課堂教學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把國際理解教育作為簡單的文化介紹,使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二是教師不重視此部分課程內容,側重于語言教學,一味地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三是教師在課程目標設置上往往忽視國際理解教育,忽略了培養學生開放、平等、尊重、寬容、謹慎的國際理解態度。從宏觀方面,相比美、英、日、韓等國家,我國的國際理解教育缺乏本土創新。從微觀方面,在國際理解教育與學科融合的實踐中,我國也處于探索階段,只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有實踐基地。因此,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十分必要。
1.2 小學英語課堂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可行性
中小學國際教育指向學生介紹其他國家地區的不同歷史、文化和一些國際問題,向學生傳授其他國家的語言,培養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的交際能力及對其他國家、種族人民的尊重與理解[3]。小學英語是我國小學生接觸外國語言和文化的重要媒介,小學英語課堂暗含大量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契機。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習一門外語能夠促進人的心智發展,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提高人文素養?!痹谡n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教材的編寫也凸顯了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人教版PEP在三年級My food、五年級Cooking中講解了中西方飲食,提到了西方文化產物如漢堡和水果沙拉等。三年級加拿大慶祝新年、四年級萬圣節介紹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行為。但是教師在目標定位、教材理解和課堂教學中把國際理解教育邊緣化,以下教學實例供一線教師參考。
2 美國教學課堂案例分析
美國經濟界研究表明,世界購買力和 95%的消費者在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4]。美國學生將進入一個高度競爭的國際市場,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知識是未來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3]。因此,美國頒布了《外語學習標準:為 21 世紀做準備》,將培養具有國際理解能力的學生納入正式的教育目標,在外語學科中融入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指向標,教學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均以“5C”標準為依據,即:Communication(溝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貫連)、Comparisons(比較)和 Communities(社區)。
其中,Communication的標準為:要求學習者參與到對話中,傳遞和獲取信息、表達情感和交換意見(The Interpersonal Mode);要求學習者能理解和詮釋不同主題的書面和口頭用語(The Interpretive Mode);要求學習者能向讀者和聽眾演示和呈現信息、觀點和概念(The Presentational Mode)。
Cultures的標準為:要求學生能陳述practices與perspectives之間的關系(文化行為與文化理念);要求學習者能陳述Products與Perspectives之間的關系(文化產物與文化理念)。
Connections的標準為:要求學習者能通過學習其他語言擴寬其他學科的知識;要求學習者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語言獲取信息,并感知和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和不同的觀點。
Comparisons的標準為:要求學習者通過比較目的語和其他語言的異同,探究語言的本質;要求學習者對比目的語與所學語言的文化,理解文化差異。
Communities的標準為:要求學習者能在學校及校外的社區運用所學語言;要求學習者出于個人興趣或提高自己而學習運用所學語言,為終身學習者做準備。
以下案例來自于美國《21 世紀外語學習標準》附錄部分提供的外語課堂學習方案。
案例一: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日歷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簡析。美國West Hartford八年級學生在Ms.Chen漢語學習班學習中國日歷的內容。
2)教學目標:(1)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學生理解用目標語介紹的關于中國日歷的故事閱讀文本;(2) Products of Culture,學生閱讀和討論作為文化產物的日歷;(3)Culture Comparisons, 學生對比中美日歷的異同,比較其背后的文化。
3)教學過程。分發給學生關于中國十二生肖來歷的故事卡片,教師用目標語講解卡片。故事教學完成后開展十二生肖講故事比賽,要求學生用中文回憶復述其故事。之后探討日歷在本民族和其他文化中的重要性,學生討論中美日歷異同并用漢語為自己家里制作中國日歷,日歷中可以是家人生日、家庭紀念日、學?;顒尤蘸推渌匾录掌赱5]。
案例二:美國二外西班牙語課堂的新聞播報
1)教學內容簡析。美國Williamston 高中八年級學生第二外語西班牙語課堂,教師設計了用西班牙語進行新聞播報的活動。
2)教學目標:(1)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本族語進行新聞撰寫和構思;(2)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學生能用目的語西班牙語進行新聞播報;(3)Practice of Culture,學生能以批判性的視角呈現出新聞事件背后的文化;(4)Furthing Connections,學生能夠將不同的新聞話題進行對比分析;(5)School and Community,學生能用西班牙語在課堂上進行交際;(6)Life-long Learning,學生能夠對新聞事件形成自己的見解。
3)教學過程。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西班牙語進行新聞事件構思和撰寫,寫完以現場直播的形式進行15~20分鐘的陳述。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新聞播報的內容題材,既可以是新聞事件的報道,又可以是天氣預報、體育賽事或文娛新聞。這些新聞的題材來源可以是西班牙當地,也可以是美國或其他國家地區[5]。
3 美國課堂案例對我國小學外語教學滲透 國際理解教育的啟示
3.1 國際理解教育應明確定位,貫穿教學始終
以上教學實例基于美國“5C”標準進行設計,依據這5個維度形成圍繞語言能力和人文素質的編織型外語課堂。課堂教學目標與5個維度層層相扣,將國際理解教育定位在文化交流、比較和溝通中。從案例一可以看出,第二、三個教學目標側重語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化異同。案例二的教學目標有兩個涉及文化和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其學科自身教學目標和國際理解教育的切入融為一體。如案例一,教師牢牢把握漢字識記和日歷文化等學科教學目標的同時,進行美國與中國日歷的對比,提高學生的異文化能力。
這對我國教師是個有意義的借鑒,在優秀教案設計中教師往往看重知識與技能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甚少提及。朗文材料有一篇Inventions Make Our World Smaller的閱讀,也有關于日歷的發明,教師僅僅要求學生熟記新單詞,用思維導圖歸納故事信息,回答日歷的發明與哪個國家有關。對于一年有12月份背后的文化來源和價值觀等只字未提。雖然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目標多元化,材料也很豐富,但教案設計中很少看到國際理解教育的滲透。教師可以參照美國案例,將其有機的納入教案中,有意識的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3.2 挖掘教材,尋找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契合點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托,要想在教學中融入國際理解教育,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在沒有偏離教材內容的前提下適當拓展。如上述案例一,美國教材僅是關于中國日歷的介紹和月份年月的文化知識,但教師以文化為主線,用單詞卡片進行十二生肖的補充,抓住中國日歷的文化核心,讓學生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中國文化。同時比較中美日歷的異同,加深學生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
我國英語教材中也有許多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契合點。以人教版PEP為例,教材展示了主要英語國家的標志物,如美國自由女神像、英國大本鐘等,教師應挖掘這些產物背后的文化,增長學生對其他國家的認知經驗,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同時可以將中外文化進行對比,如教材中出現的特色標志物如長城、天壇,可以與外國標志物進行比較。不僅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能使其更寬容的接受外國的文化。這正是課程標準提出的“國際視野”,也是國際理解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
3.3 創設情境,凸顯國際理解教育理念
學科教學與國際理解教育理念應該融合,而非生硬拼湊。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案例二中,教師以新聞播報的形式,創設新聞直播間的現場播報情境,不僅能讓學生踴躍參與,同時引導學生以批判性的思維探究所播報事件背后的原因,在西班牙語學習過程中增進了對不同國家的理解。該案例可以應用到我國小學英語教學中,如六年級上冊“Birthday Parties around the World”介紹了中國、俄羅斯、阿根廷、丹麥4個國家慶祝生日的方式,可以創設情境以新聞播報的方式進行介紹,凸顯國際理解教育理念,讓學生感知文化差異。國際理解教育不僅是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該通過創設情境,適時的傳遞給學生積極的人生信念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如在學習英語單詞water時,教師可以帶瓶水,采用海倫凱勒的老師沙文老師那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接觸實物水,這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把海倫凱勒學習water的故事講給學生,通過學習外國名人軼事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正如Cook所說,“從馬利諾夫斯基到韓禮德、喬姆斯基都說過,交流只是語言在人類生活中的一個功能,學習外語并不僅僅是要學習者會使用另一種語言與人交談,而是在各方面改變他們的生活和心智”[6]。美國教學實例把國際理解教育定位在教學目標之中,以教材為依托,用單詞卡片和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對比目的語國家與其他國家的文化,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尊重、理解、包容的心態。小學英語作為我國的基礎教育學科之一,語言和知識的學習中十分重要,但學習語言不是復制語言,學習英語單詞并不是死記硬背,學生更應該在學習中學會成長,健全的心智和包容的心態對于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說更為重要。
隨著區域市場對國際化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也相繼提出了國際化的發展戰略。部分高職院校與國外同類院校的交往范圍日益擴大,交流層次也在逐步加深,理解和尊重的問題變得前所未有地緊迫起來。然而,由于辦學傳統等因素的制約,高職院校在國際交流中出現了許多障礙,而相關教育也出現了缺失。
一是觀念上的不認可。高職院校突出技能訓練,強調校企合作,學生三年的受教時間除了基礎課、專業課學習,多還有一年的頂崗實習。因此很多老師會感慨:“規定動作”還完成不了,何來“自選動作”之說?二是運作中的“兩層皮”。一些高職院校或迫于形勢、或趕著“潮流”將國際化納入了發展規劃,但多是“紙上談兵”。在倡導國際化發展時邁過了“理解”,而過分強調“交流合作”,結果多停留在形式上的“你來我往”,并未進入實質合作層面。三是機制上的無保障。許多高職院校教師到國外培訓時“感慨頗深”,回國后又“恢復常態”,甚至認為國際化是院校頂層設計的任務,與己無關。
顯然,諸多問題束縛了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應借鑒國外經驗,切實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所謂國際理解教育,通俗講就是理解國際的教育,就是國家間、民族間和文化間不斷開放、合作與融合的教育,包括國際交流、國際理解和國際合作。雖然人們對國際理解教育還稍顯陌生,但在《教育規劃綱要》中有明確表述,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從人才培養需求來看,國際化背景下新的社會理念(如可持續發展、協同發展、多元化等)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區域國際化經濟發展現狀也對國際化人才需求迫切,但社會市場的旺盛需求與高職人才培養的現狀并不對接。因此,高職院校不僅應推行,還應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之初就有意識地重視對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那么,該如何推行呢?
首先在實施原則上,要有一個系統化的理念。不能與院?,F行的教育理念相剝離甚至相沖突,而應厘清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及目標,與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再如到國外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最便捷的形式,但不現實,所以應基于本土,通過開設或融入相關的課程來滲透國際理解知識、創新教學模式來認同國際理解態度、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來實踐國際理解行為、培育多元文化來營建國際理解校園文化環境,并注重在過程中探索和驗證策略、途徑實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與人才培養質量相掛鉤等。
其次在實施途徑上,要以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為重點。再則,在實施保障上,除了從試點專業開始推行雙語教學、通過校園多元文化建設營造環境外,還應注重管理制度上的配套。通過制度上的完善和創新,充分調動和提升教師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員有效溝通、協調、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力,這不僅能直接影響國際理解教育工作的實際進展,還將助推院校的國際化進程。
暑假里,學校號召教師―讀書以修身養性,寫作以蘊積智慧。偶然間,我收拾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發現了兩門課程用書―《生命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聯想到我校教師對建設生命課堂的探索和實踐,以及每周開設的外教課程,我興趣頓增,快速閱讀了兩本教科書。放下書,我陷入沉思:世界發展到今天,人類在享受物質和精神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越來越關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國際理解教育是人們尊重生命,愛惜生命,關注生命的進一步升華??梢哉f,國際理解教育是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培養人了解國際知識,學會掌握國際交流的基本技能,養成國際理解的態度,從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小學開設國際理解教育是時展的趨勢;也是教育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體現;是課程多樣化,人文化的需要。作為一名教師,我應對此有所思考,下面來具體談談我的認識。
一 國際理解教育的背景和意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國際理解教育是“全球一體化”發展所需要的價值理念支撐。它的目的是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開展教育活動,幫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各國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以便促進世界的合作與和平,發展與團結。它將愛國主義教育上升到全球意識,喚起了人類最本位的價值觀―向往和平,合作發展。這是各國在教育上的一種突破,也是人類人文素養提高的一種表現。因為,國際理解教育以全球的和平與發展為目的,幫助人們樹立了全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促進了整個人類的共同繁榮和發展。無論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應在國際理解教育的幫助下,形成追求人性真,善,美的精神理念。
二、國際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標―國際知識;國際交流的技能;國際理解的情感態度;國際理解的文化意識;國際理解的學習策略
國際理解教育無論是作為一門課程還是一種教育理念,都是以育人為目的的。這里借鑒《英語課程標準》的五個維度的分級目標,來歸納國際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標:1.在知識領域,包括對中外各國事實性知識的了解,如文化,政史,自然,人權,環境等。2.在技能領域,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合作競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3.在情感態度領域,包括和平,民主,寬容,坦誠,同情的價值觀體現等。4.在跨文化意識領域,包括區分本土國家與世界各國的文化,意識的差異等。5.在學習策略領域,包括以活動為載體,學會與人交往的策略;利用信息化媒體手段獲取大量信息的策略;小組合作學習,國際合作交流學習等方法。
三、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是關注人的教育。人,作為生命的有機體,具有可教育性。生命教育的六個理念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國際理解教育正是對這些生命理念的解讀。它本質上就是一個價值問題,也是運用價值觀解決問題的體現。解決世界問題的關鍵是重建人類的價值觀念體系,形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地球”之間的新觀念。因此,生命教育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它肩負著沉重的使命,它也是人類捍衛和平,遏制沖突的重要武器。
四、國際理解教育的課程形式―學科課程滲透式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綜合活動課程
目前,我國的國際理解教育,主要有兩種課程形式。1.學科課程滲透式教育。即通過自然學科,人文學科,道德教育的教學活動或內容,來滲透國際理解教育。2.專門開設國際理解教育綜合活動課程。即將國際理解教育聚合到專門的課程中去,避免了各學科分散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如缺乏問題凝聚點,或引不起學生的注意。這兩種課程形式,都在國際理解教育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五、國際理解教育的拓展渠道―擴大教育開放
擴大教育開放是拓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它主要包括:1.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即堅持以開放教育促改革,開展多層次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2.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即引進國外知名學校,一流專家來我國從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辦好中外合作學校。3.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即推動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六、國際理解教育存在的問題
國際理解教育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種種矛盾和爭議。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精神和本國國際化需要的矛盾沖突;各國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困難,實現人類和平與共存的未知性,這些都阻礙著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此外,國家理解教育課程的不完善,不系統,也是它面臨的問題之一。但是盡管如此,國際理解教育,仍然越來越重要的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七、國際理解教育的未來展望
當今社會,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足,這對國際理解教育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人類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經濟貿易國際化,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信息技術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更加熱愛和平和發展,使國際理解教育具有了更積極,更廣闊的國際社會背景。但是人類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問題和人性的弱點也會影響著國家,個人對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解。因此,國際理解教育同時也面臨著很多不可預知的突變和沖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國際理解教育的指導監督作用仍需加強??傊?,各國的國際理解教育將不斷發展,完善,越來越提高全人類的人文素養。
國際理解教育是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生存教育。教育的功能在于促進人和社會的進步。因而,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國際理解教育應在發展不平衡的雙方之間搭建“理解”的橋梁,促進人類相互交流和合作,走向共同進步的明天。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文化逐漸走向國際化。而在不斷的國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不斷的加深對于世界各國文化、經濟、政治的了解,因此有關外語的學習和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國際化的大環境要求下,國際理解教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下應運而生,將“國際理解”引入教育活動,為世界和平打下了堅實的教育基礎。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英語文學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一戰、二戰的陰影至今都無法從我們的生活中揮去。“六百萬猶太人被屠殺”、“東歐巨變”等,這些沉痛的回憶向我們述說著一個個由文明沖突所帶來的慘痛教訓。而就算如今,戰火依然不斷。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下,如何避免“文明沖突”所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便成為了全世界探討的課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聯合國提出了“國際理解教育”。
一、國際理解教育
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提出了國際理解教育的概念,想要通過增進國家間的文化理解來達到世界和平的目的。然而學術界卻對其擁有著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人認為“國際理解教育”就是在國際社會組織下展開的以“國際理解”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而在日本教育界卻認為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利用教育的手段培養和增進世界相互理解的一種手段;再者就是我國學者張良才的認知,其認為國際理解教育是一種以“共生”和“公正”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主要培養方向是“多元化文化共存”,從而建設一個人與人相互依存的地球村。
二、英語文學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
在英語文學的教育中,由于本身英語的國際化,就導致了最終國際理解的回歸。而且英語文學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英美美文的閱讀、欣賞和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通過閱讀和欣賞,學生便會通過英文文章對西方的文學和文化不斷的加深了解,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功底和人文素質,而這些恰恰與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
(一)英語文學教學中的國際理解
1.英語文學教學內容與國際理解的聯系
由于英語文學教學的教材便是西方本土文章,因此其中會大量的涉及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行為、文學藝術等內容,學生通過對于這些內容的學習,便可以大致的了解西方的整體文化,從而為國際理解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以實現國際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
2.英語文學教育要求與國際理解的聯系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交往日益加深,這也導致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流逐漸擴大,導致了英語文學教育必須面向世界化發展,逐漸形成現代化的教育體系,才能更好的面向未來。也正是因為全球一體化經濟發展對于英語文學教學的要求,令學生有機會增強自身對于多元文化的了解,從而促進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形成。
3.英語文學教育的目的與國際理解的聯系
由于英語文學所面對的是不同國家的文化,所以在接受英語文學教育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對于異國民族、文化的接受。而這種接受的開始,必須要建立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只有足夠的尊重異域的文化,才能從內心深處去理解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培養出“共生”、“公正”的觀念,形成“全球意識”,徹底達成世界和平的偉大目標。
4.英語文學教育的本質與國際理解的關系
從本質上講,英語文學教育就是一種語言能力的培養手段。只不過這種語言所涉及的領域及其廣泛,作為當今社會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其所囊括的文化跨度極大,所蘊含的知識領域也極其廣泛,因此這也導致了英語文學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教學,還是一種跨越了文化界限的教學,更是一種無視異域文化差異的交流能力培養。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很直觀的提升了學生們對于世界經濟發展的可融性。
(二)英語文學教育在國際理解中的橋梁作用
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中,由于英美文學的現實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我國的英語文學教育發展產生了不良的限制,嚴重的影響了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我國與西方交流日益加深,才逐漸體現出我國英語教育的相關問題。
而后在2006年6月,南京大學《當代外國文學》編輯部舉辦了專門會議,以“當代英語國家文學研究的文化視角”為命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英語國家文學”這一更深層次的概念,將“澳大利亞文學”、“南非文學”、“愛爾蘭文學”等一系列的西方文學全部加入英語文學的教學內容之中,從現代化角度,進行科學的英語文學教育改革,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被加入到英語文學教學課程中,如今的英語文學教育已經變得更加的國際化,也正式的跳出了傳統英美文學的影子,成為了一個世界文化和歷史傳承的舞臺。
三、結束語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需要英語來作為發展的引線,也有更多的異域文化被載入英語文學教育教材,令學生們對世界增進了解的同時,徹底的打開了他們的視野,為求同存異的國際理解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教育也要不斷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尤其是對于英語教學來說,英語國際化能夠更好的幫助初中生英語的學習,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理解上的差異。初中生在學習英語時往往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他們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愛好,所以本文通過對初中英語國際化教育方式的介紹,從而能夠更好的實現初中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初中英語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標下 初中英語 國際理解教學 方法分析
0.前言
近幾年來我國教育事業不斷推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我國教育還是存在這一些問題,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上,教師不僅要做好相應的改革措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需要將英語教學國際化。而所謂的國際理解教育就是指通過英語教學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西方國家的一些人文知識以及中西方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提高他們對英語的認識,使他們不僅能夠理解中國文化而且也能夠很好地了解外國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多樣化的世界背景下找到合適自身發展的學習方法,形成一種良好的對待文化的態度。外來文化不僅能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服務,同時也能夠被中國文化所吸收,所以要想更好地發展中國文化就要以一種寬容和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外國文化。學生在這樣的英語教學方式和理解中能夠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和其他民族之間的交往、溝通與理解能力。
1.我國初中英語國際理解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對國際理解不足,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較少
英語國際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之上,但是在我國現階段的初中教育中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比如說在對國際理解不足,英語教學上缺少對中國文化的表達。國際理解教育是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的,所以在進行初中英語國際理解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到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在文化溝通和國際交流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所以在進行交流時應該提升自身對本國文化的交流程度,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宣傳。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注重對本國文化知識的融入,過于強調西方的文化,從而忽視了對本國文化的發揚。在國際的交往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英語教學在國家教育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目前我國英語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進行英語教育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與外國的交流,將中國文化介紹到世界中去,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國能夠與世界接軌。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初中英語教師過于重視對英語知識技巧的講解,從而忽視了對英語這種語言文化的實際應通用性。英語和漢語一樣,他們都是一種語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學習英語時,學生和教師應該重視英語教學的環境性和應用性。
1.2缺乏國際教育與理解意識
初中許多的學科都可以看到國際理解教育,他們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本國現狀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認清國際局勢,最終實現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但是在英語的教學中缺乏相應的國際理解教育,學生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英語技巧,忽視了英語的交流性和應用性。在英語的教學中中國擅長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文化知識的講解和社會價值觀的培養不夠重視,從而導致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明確,單純是為了考學而學習英語,在長期的學習中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好。而對于學生的國際教育和理解重視不足,學生在進行相應的學習時不能夠及時與世界接軌,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就無法實現橋梁之間的銜接。真正的英語是一種交流的語言工具,學生在進行學習時能夠認識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考學生的必修課程,它更是與世界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應的國際教育和理解意識,會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下降,導致他們對學習英語的目的有所偏差。
2.國際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學教師對英語國際理解教育的意識
對于初中老師來說在進行教學時不僅僅要重視學生英語技巧的講解,還應該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目的性,突出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樹立他們學習英語的正確態度和意識。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注重對國際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讓課堂成為一個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的場所,這里所說的交流是指交流國際文化,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國家的人,從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來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時學生還要學會用英語來表達中國的文化,做一個文化傳播的使者,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能夠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樂趣和目的性。學生通過彼此間的交流能夠更加了解國外的文化,接受外國的文化,并且將外國先進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相結合。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比如在向學生講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時自身就要對該國家有一定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在國際理解教育中正確把握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師自身的素質有所提高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英語的學習。同時學?;蚪萄薪M也要定期對英語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教師在專業的培訓下能夠更好的認識到自身教學中的不足,改變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師對國際化教育的認識。
2.2進行多樣的校園課外文化交流活動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比較重視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從而忽視了課外教學的重要性,所以在進行相應的國際理解教育的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好。尤其是在新課標的推行下,教師要利用好校園的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和諧、多樣的校園文化生活。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取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樹立他們多元的文化觀念。同時教師在進行講解時還需要教給學生如何去辨別先進文化與腐朽文化,在這樣的辨別中去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增加自身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情景,讓學生用英語進行文化的交流,學會如何運營英語來實現對本國文化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例如,在學習Travels, France is calling 等課文時,我們就利用學生在教材上學到的知識,讓他們合作學習,查閱“埃菲爾鐵塔背后的文化和故事,美國自由女神像的由來和象征意義,中國長城的文化與象征意義等等,然后小組間相互交流和展示;在學習Body language 這一課時,就讓學生上網查閱同一個肢體語言在不同國家文化里的含義,或者是同一個含義在不同國家里不同的肢體語言;在Festivals 這一課的學習中,讓學生查詢、比較中西方重大節日的習俗和差異。除此之外,我們還利用我校的外教資源,增加學生與外教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彼此間的介紹來增進他們文化的交流。教師還可以定期向學生進行英語知識講座,積極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們對國際動態的了解,積極關心國家大事,努力學習英語,為今后文化的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師也可以通過播放電影和音樂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外國文化,在影片和英語的語言中找到于中國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從而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在課外學習中學生可以增進與教師之間的友誼,教師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最終實現英語課外交流的目的與效果。
3.總結
英語國際理解教育方法的實行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而教師在這樣的教學中也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外國文化,學習本國的文化知識。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也可以找到學習的方法,增加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該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標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適合學生今后對英語的認識和學習。學生增強了對國際文化知識的認識,更有利于我國今后文化的傳播,存進我國對外的交流與發展。所以初中英語國際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文化素養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要求,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最終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
【摘 要】 以二戰的結束為分水嶺,極大地改變了國際理解教育進程與方向。我國國際理解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起才逐步展開,從2000年之后在全國各地受到廣泛關注。隨著我國的西部大開發逐步推進,西藏日益發展為本土民俗、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的交匯地,因而,培養本地人才的多語言溝通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勢在必行,也是當前西藏教育所需要面臨的新任務。
【關鍵詞】 西藏中小學;校本課程;國際理解教育
1994年10月,在日內瓦由國際教育局組織召開了第44 屆國際教育大會,會議主題就是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認為應該把國際理解教育納入到中小學課程計劃和教師培養之中。[1]可見,培養學生國際理解的態度、能力以及與人交往、與人共處的能力,使學生在日益國際化的社會里與他人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成為當代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使命。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疆,是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除藏族居民外,目前在西藏自治區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納西族、怒族、獨龍族以及人、夏爾巴人世代居住,這決定了西藏文化具有高原風格、歷史積蘊和語言迥異等特征。[2]隨著西部大開發,前往西藏的國內外旅游人員與開拓者激增,促使西藏日益發展為本土民俗、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的交匯地,培養本地人才的多語言溝通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勢在必行,這樣,基于“西藏特點、學校特色”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開發便成為必然。
一、多元文化國際理解教育的校本課程國內外解讀
以二戰的結束為分水嶺,極大地改變了國際理解教育進程與方向,其中“實用主義”與“全球教育”為當時引領趨勢,國際教育產業化呈顯著特征。如今,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意識方興未艾。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紛紛開始倡導培養地球村市民的素質,將國際理解教育納入到國際人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中,成為培養地球村市民(世界公民)的教育課題。
由于國際理解教育領域正在成為多種國家力量、多種意識形態、多種文化形式國際競爭的場所,[3]國際理解教育也承擔著培養國際化人才、提高各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使命。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深圳、浙江衢州、東北長春等地相對先行一步,在改革開放中同世界交流日益頻繁,為學校的國際理解教育搭建了國際互動平臺,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經驗相對充足。這些地方政府借助國內外教育集團的師資力量和國際間校本課程元素,在學校課程建設、師資培養、社團活動等方面注重多元文化發展的教育國際化理念,使全體師生的國際理解和多元文化意識逐步形成,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學校的發展,從中也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更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從易于進行評價和操作出發,將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分解為四大目標,即體驗目標、知識理解目標、技能目標、態度目標等。[4]上海市進才實驗學校通過“創設多元文化環境,豐富校園文化,拓展國際化課程內容”,培養學校學生的國際視野以及對世界多元文化的認識和跨文化交流理解的能力。深圳市富源學校從知、情、意、行各個方面來設置校本課程,培養學生認識跨文化理力,正確引導學生在面對不同文化時的情感轉變與價值觀的確立。[5]天津市上海道小學以一種獨特的辦學理念,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積極奮發向上的校本課程文化氛圍,鼓勵教師開展行動研究,并以學校為主來主動接受專家和行政部門的指導和支持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6]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從探索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出發來發展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與價值觀,培養教師的國際理解素質與能力,從而構建基于國際理解的學校文化。[7]東北師范大學附小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設計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具體目標。[8]
二、多元文化國際理解教育的西藏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定位
藏族文化是祖國文化的一部分,積淀著人類的勤勞智慧;融歷史、文學、哲學、藝術、宗教、民俗、旅游等于一體,具有極高的文化資料研究價值;富于自然和人文的雙重魅力,是課程資源的活水源頭。[9]課程開發的核心是文化建設,而課程文化則是學校建設的核心。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西藏校本課程開發重在國際理解視角。
1.西藏校本課程開發的學生個性彰顯目標
校本課程開發,從表面上看是“以校為本”,而其本質上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發展為最高目標,[10]即生本教育。西藏校本課程開發不僅要承認學生的文化背景、認知水平上的差異,而且要滿足每個學生不同的成長與自我實現需要,以促進學生現代意義上的人格完善與個性發展。
2.西藏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
教師要通過校本課程開發的研修與實踐,使自己的專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和發展。從人類學與課程論角度來考察,西藏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教師課程觀念的轉變,教師能夠認識到自己是課程開發的參與者,是學校課程開發的主體。也就是說,課程開發是手段,教師發展才是目的。
3.西藏校本課程開發的學校特色生成目標
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日趨成熟,為學校課程尋求特色建設上提供了可能。校本課程是一個學校特色的基礎和保障,校本課程開發則在西藏特點的基礎上主要關注學校間的差別化發展,并通過校本課程來達成學校的獨有風格。學校可以根據師生特點、教育資源、學校傳統以及教育者的辦學旨趣來確立學校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向。[11]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推動文化發展應遵循的原則。只有立足于傳統,吸收外來有益成果,西藏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彰顯其獨特魅力。
三、多元文化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開發理念
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提出已有半個世紀,而我國國際理解教育起步較晚,仍處于探索階段,有關國際理解教育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起才逐步展開,但是受到廣泛關注則是在2000年之后。[12]由于西藏地區對外交往,以及赴藏旅游商貿的日益增多,基于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亦勢在必行,以加強與提高本地區人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與接納能力。
1.成立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開發教師團隊
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開發,應充分考慮西藏中小學中的一系列困難。如,西藏中小學校由于受教材編制能力的設置往往照搬國家統一的課程標準,所用教材同本地藏族學生的認知經驗不太符合;西藏基礎教育過程中現有課程內容或多或少地忽視了學生的藏族文化背景,并沒有意識到開設校本課程來為現有課程內容做出良好補充,這不利于這些地區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藏族語言文字的原因,大量的科學理論概念都缺乏相應的術語,同時農牧區中小學校藏漢雙語師資稀缺,這樣,語言障礙致使課堂目標不能按時完成,等等??梢?,藏族學生的認知特點、擅長語言與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在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開發中理應得到充分應對。
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有效地推動西藏課程開發機制的變革,打破自治區原有的國家課程一統的局面,將校本課程開發成為納入西藏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開發
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理解教育應該是“地球村”每個村民的終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開展國際理解教育,一方面,是教育學生以寬容的態度,理解尊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養成他們的地球公民意識和素質;另一方面,要讓當今的孩子認同、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感與國家責任。因此,可以形象地將西藏地區的國際理解教育理解為“地球公民意識+繼承中華優秀文化”。
校本課程開發應注重以活動設計為主,學校每年可以適當組織師生參加主題冬、夏令營,定期到國際交流的國家進行校際走訪、游學生活,親身體驗與領略各國異域風情與民俗文化。事實證明,通過校本課程進行國際理解教育能讓學生變得活躍、自信,更具同理心。
3.形成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開發模式
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教育的國際化,這是西藏中小學校目前所處的時代特征,一方面在微觀領域探索教育國際化的辦學路徑,另一方面在學校層面上建立多元的交流機制,加強對外交流的力度。隨著時展的日新月異,作為地處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西藏中小學校,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學生隨父母援藏、就業或經商等來到西藏生活與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和智力發展水平,應合理確立不同學段國際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課程管理制度。西藏中小學校應該致力于校內營造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交互發展,通過教育教學管理的革新、借鑒海外的先進元素開發校本課程,對學生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國際視野與意識,并知曉一定國際規則和慣例的現代人。[13]
在西藏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一方面,要注意吸收藏傳文化的精華,把最能反映和體現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少數民族歷史、民俗文化、少數民族價值觀念等文化精華引入課程,引進校園。另一方面,要跳出狹隘的本土意識,注重吸納主流中華大一統文化乃至世界各民族先進文化。尤其要注意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用“文化孤立主義”或“文化部落主義”來看待多元文化問題。[14]總之,在校本課程開發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中,才能迸發出中華文明進一步創新的原動力,推動著國際理解教育的多元化前行步伐。
摘 要: 初中生在學習英語時往往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他們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愛好,本文通過對初中英語國際化教育方式的介紹,旨在更好地激發初中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英語國際理解教育 方法分析
國際理解教育是當前世界教育研究領域中比較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國際理解教育在“二戰”以后不斷興起,特別是197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下,國際理解教育取得重大的發展與進步。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為了更好地培養國際化人才,要積極培養學生的人權教育、和平教育、環境教育等國際理解精神,培養學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價值觀和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國際理解教育不是一種具體的教育形態,而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關注對話與平等,重視文化的理解與被理解,倡導可持續發展,關切教育回歸生活。國際理解教育對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對于人類的生存和幸福具有重要的價值,所以我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我國初中英語國際理解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對國際理解不足,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較少。
英語國際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之上,但是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對國際理解不足,英語教學上缺少對中國文化的表達。國際理解教育時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所以在進行初中英語國際理解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到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交流。但是目前我國英語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還存在一定的誤區,進行英語教育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與外國的交流,將中國文化介紹到世界中去,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國與世界接軌。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初中英語教師過于重視對英語知識技巧的講解,從而忽視對英語這種語言文化的實際通用性。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是一種語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學習英語時師生應該重視英語教學的環境性和應用性。
1.2缺乏國際教育與理解意識。
初中許多學科都涉及國際理解教育,他們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本國現狀的了解,從而更好地認清國際局勢,最終實現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但是在英語教學中缺乏相應的國際理解教育,師生過于重視學生的英語技巧,忽視英語的交流性和應用性。因為對國際教育和理解重視不足,學生在進行相應的學習時不能及時地與世界接軌,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就無法實現橋梁之間的銜接。真正的英語是一種交流的語言工具,學生在進行學習時能夠認識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僅僅是一門考學生的必修課程,更是與世界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應的國際教育和理解意識,會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下降,導致他們對學習英語的目的有所偏差。
2.國際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學教師對英語國際理解教育的意識。
對于初中老師來說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重視學生英語技巧的講解,還要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目的性,突出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正確態度和意識。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國際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讓課堂成為一個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的場所,這里所說的交流是指交流國際文化,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國家的人,從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時學生還要學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做文化傳播的使者,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能夠增強學習英語的樂趣和目的性。學生通過彼此間的交流更了解國外文化,接受外國文化,并且將外國先進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相結合。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比如在向學生講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時就要對該國家有一定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在國際理解教育中正確把握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師的素質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同時學校要定期對英語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教師在專業的培訓下更好地認識到自身教學中的不足,克服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師對國際化教育的認識。
2.2進行多樣的校園課外文化交流活動。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比較重視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從而忽視課外教學的重要性,所以在進行相應的國際理解教育的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好。尤其是在新課標的推行下,教師要利用好校園的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和諧、多樣的校園環境。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幫助他們樹立多元文化觀念。同時教師在進行講解時還要教學生如何辨別先進文化與腐朽文化,在這樣的辨別中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增強自身對文化認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用英語進行文化的交流,學會運用英語實現對本國文化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除此之外,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學校還可以聘請一些外教,加強學生與外教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彼此間的介紹加強文化交流。教師還可以定期向學生進行英語知識講座,積極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們對國際動態的了解,積極關心國家大事,努力學習英語,為今后文化的交流作出自己的貢獻。教師也可以通過播放電影和音樂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外國文化,在影片和英語的語言中找到與中國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從而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在課外學習中學生可以增進與教師之間的友誼,教師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方面的困難,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最終達到英語課外交流的目的與效果。
3.結語
該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標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適合學生今后對英語的認識和學習。學生增強了對國際文化知識的認識,更有利于我國今后文化的傳播,促進我國對外的交流與發展。所以初中英語國際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文化素養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要求,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最終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目標。
摘 要:東北亞國際理解教育研討會上,與會人員交流了各國國際理解教育開展的狀況,分享了最佳實踐案例,探討了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和整合國際理解教育資源的策略,形成了加強東北亞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途徑與方法的共識。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 能力建設; 東北亞
2012年11月28~30日,2012年東北亞國際理解教育會議在中國杭州召開。本次會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理解教育中心(APCEIU)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辦,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下城區政府承辦。來自東北亞的四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和蒙古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代表以及國際理解教育領域的專家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為期三天的會議主要圍繞以下內容進行了研討交流:一是四個國家國際理解教育狀況及各國在國際理解教育方面的最佳案例;二是體育運動在國際理解教育與和平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國際理解教育能力的有效策略;三是如何在國際理解教育中整合學習資源;四是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合作網絡的途徑與方法。
一、東北亞四國國際理解教育概況
(一)中國: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
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張民選教授代表中國做了題為《中國的國際理解教育——以上海一套國際理解課程開發為例》的主旨報告,從政府文件、教育研究和課程開發三個視角介紹了中國的國際理解教育。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當時的國民政府就選派代表參加了教科文組織的創建,新中國在成立后不久宣布成立了“國家世界和平促進委員會”,并于當年在北京召開了“亞太和平與民主會議”。1983年,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政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發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經驗。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國際化人才。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國際理解教育”一詞于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中國的研究期刊上,但直到90年代末,研究者和實踐者才真正關注它。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期刊上關于國際理解教育的研究論文日益增多,一些研究生也把國際理解教育作為研究選題。2008年,北京教育學會成立了國際理解教育研究分會,之后更多的教育機構進行了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如北京教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和一些中小學從不同的視角對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發展和實施進行研究,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地都有中小學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它們把國際理解教育作為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并編寫了適應地方需要的國際理解教材。
張民選教授以上海浦東新區開發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為例,介紹了上海市政府在推動國際理解教育開展方面出臺的相關政策以及在推動上海國際理解教育過程中實施的6個創新,還介紹了浦東新區教育局組織相關專家、研究者、一線教育工作者等編寫的一套面向中學生和市民的國際理解教材的結構、內容、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課程實施的途徑,探討了國際理解素養的內涵及組成要素。
(二)日本:鼓勵高中生出國學習以培養“全球人力資源”
日本教育交流與服務中心(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Services)主席井上正幸(Masayuki)對日本當前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情況做了題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開展全球人力資源培養》的報告。他指出,當前日本中小學階段的國際理解教育已經從國際教育轉向全球人力資源培養。日本政府于2002年制定了全球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決心要通過政府的努力來培養能在全球范圍內成功的人力資源。這種“全球人力資源”應具備以下能力和素養:一是語言和交流能力,二是獨立性和自信、敢于挑戰的精神、適應性、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四是具有扎實的教育基礎和精深的專業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力、責任感、團隊精神、媒體素養與英語交流能力。因此,促進全球人力資源開發委員會于2012年6月提出了全球人力資源開發促進戰略。
調查研究顯示,近些年來,日本大多數高中生沒有出國的愿望,高中生出國人數逐年降低,從2004年的4044人減少到2008年的3190人。為此,日本政府專門采取了促進高中生出國學習的措施:一是增加高中生出國學習項目及其預算,從2011年的53億日元增加到2012年的237億日元;增加高中生資助赴海外學習的名額,從2011年的50個增加到2012年的300個,每人資助4萬日元。二是建立新的出國學習項目以提高學生出國學習的興趣。三是邀請外國高中生到日本的語言學校進行為期6周的短期學習,讓他們住在日本人家中,與日本高中生交往并參與志愿者活動,受邀的外國高中生數目從2011年的92人增加到2012年的115人。四是培養高中生出國學習的意識,比如召開高中生出國學習促進會議,為學生提供留學咨詢服務。此外,日本還在學校體制改革中特別制定了海外“學分轉移”政策,規定從2010年4月起,學校校長要承認高中生在國外高中學習的經歷并可將在國外獲得的學分轉化成國內高中的學分,還把在海外學習可以轉化成日本高中的學分從之前的30學分增加到了36學分。
(三)韓國:促進中小學校深入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韓國忠清北道教育辦公室(Chungche-ongbuk-do Office of Education)中小學政策部門的負責人俞哲(Yu Chul)從三個方面介紹了韓國國際理解教育開展的情況,一是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實踐,二是國際理解教育教師培訓,三是韓國國際理解教育協會舉辦的一些活動。
韓國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實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校課程的國際理解教育,包括在中小學校的各門學科中全面滲透國際理解教育,讓學生在創造性的動手活動中體驗國際理解教育,如學生自主的活動、俱樂部活動和志愿者活動等,在與學科相關的各種活動中加強國際理解。二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系學校項目為載體的國際理解教育,韓國早在1961年就有4所高中成為聯系學校(ASPnet Schools ),到2012年10月,已有134所聯系學校,包括25所小學,30所初中,74所高中,4所高校,1所特殊學校。聯系學校的目標就是優先考慮各種創新性的動手活動,支持全球學校之間通過各種聯系進行跨文化學習,確保在促進“全民優質教育”方面的最佳實踐能夠讓世界共享。韓國聯系學校的項目和活動主要有:跨文化意識項目、彩虹青年全球公民工程、東亞兒童藝術表演節、模擬教科文組織會議、亞洲RICE(Regional Initiative for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工程等。三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中進行國際理解教育。韓國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為應對日益增加的多元文化家庭的現象,滿足學生從多元文化家庭到學校生活的需求。為此開展的項目主要有:針對學生和家長的教育支持項目和促進多文化理解和意識的各種項目。
俞哲介紹,韓國目前已經開展的針對國際理解教育的教師培訓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進行。一是由亞太國際理解教育中心(APCEIU)組織開展的教師培訓,包括專門為教師組織的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的相關培訓、國際理解教育亞太培訓以及亞太學校校長領導力研討會;二是在國家和地方層面開展的聯系學校校長和教師培訓。韓國國際理解教育協會(KOSEIU)于2000年5月成立,旨在通過各種研究和相關的教育活動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該協會向任何對國際理解教育感興趣的人開放,包括幼兒園的教師到大學的教授。該協會于2001年8月與日本國際理解教育協會聯合舉辦了研討會,于2002年11月召開了第三屆國際理解教育國際會議,于2010年11月召開了第11屆國際理解教育國際會議。
(四)蒙古:致力于提高全民教育質量
蒙古教科文全委會的Erkhembayar Enkh-baatar先生介紹了蒙古教育的整體狀況,如入學率、師生比、教育財政投入等,并提出了蒙古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如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城市學校過于擁擠、3%的農村孩子無法上學、讀完五年級的學生只有88.7%、八年級畢業前有9.5%的學生輟學等。為此,蒙古政府出臺了2012年教育改革規劃,提出要讓基礎教育普及到每一個學生,提高教育質量尤其是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在保留蒙古傳統的同時將現代化知識與技能融入教育。此外,他還介紹了在蒙古政府以及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國際機構的支持下,蒙古學校的校舍建設和硬件設施改造更新情況,比如,為牧民建造具有基本設施和玩具的移動蒙古包(Mobile Ger),為學校創建文化和信息中心、教師培訓學院,增加取水井和洗浴設施等。他表示要把這次研討會上學到的新觀點帶回蒙古,讓更多的教師和學校分享,并將其付諸實踐。
二、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踐案例
四個國家的代表分別展示了本國國際理解教育實踐的成功案例。中國與會者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國國際理解教育的情況。除了張民選教授介紹的上海浦東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開發的案例,北京教育學院的王振先先生介紹了北京教育學院國際理解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經驗,以及在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開發和教師培訓方面取得的成果;北京體育學院的茹秀英博士介紹了利用體育資源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北京模式”;四川成都青羊區教育局的副局長徐江涌介紹了青羊區中小學通過體育運動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踐探索;北京匯佳教育機構的王雁博士與大家分享了在幼兒園中以端午節為主題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成功案例;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鄭彩華博士從理論層面論述分析了將體育運動作為學習資源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與大家分享了贊比亞通過開發傳統體育游戲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案例,使與會者對體育運動作為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資源有了新的認識。
來自日本、韓國、蒙古的代表也帶來了各國在推動國際理解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日本奈良女子大學附屬中學的英語教師南佐美江女士介紹了其所在學校通過交換生項目培養學生國際意識和能力的實踐探索,比如,他們從2010年起成功召開了幾次可持續發展教育研討會,并同韓國、菲律賓、泰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系學校建立伙伴關系,開展交流活動。
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的淺井孝司先生主要介紹了日本以教科文組織聯系學校為載體,通過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國際理解教育開展的成功經驗。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學附屬札幌中學的副校長中村邦彥先生以具體案例介紹了其學校通過與中國和韓國的學校建立友好關系,有效促進了雙方學生的國際理解意識和能力的實踐探索。
韓國韓神大學的康女士認為,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應有6個基本主題,即全民教育、全球相互依存、可持續發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與地區的和平教育以及人權教育。但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沖突表明,實現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目標還需要更多的人員參與其中,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
韓國慶尚國立大學(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的金庸楚(YongChu Kim)教授介紹了關于韓國16個省的國際教育合作狀況的實證研究,從機構設置、經費、活動、辦公人員等方面分析了韓國省級層面的國際教育合作的現狀,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如國際教育合作交流機構設施不完善、各地經費不均衡等,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另一位來自韓國的韓杰索(Geon Soo Han)教授做了題為“在全球化時代如何通過體育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報告。他認為,國際理解教育有5個基本主題,即全球化與相互依賴性、文化多樣性與跨文化的交流、和平文化、人權和可持續發展,體育尤其是本土體育運動可以把這5個方面共同置于國際教育的框架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體育運動日益全球化,本土體育運動可以向國際層面遷移,同時職業體育運動也日益全球化。最后,他以韓國運動員為例進行了分析,提出體育運動和賽事是進行和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載體。
三、四國國際理解教育的異同
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的有效策略是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與會者對如何加強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應從個人和組織機構兩個層面著手。在個人層面上,包括教師、學生、培訓者、研究者、決策者等在內的任何個人都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如自主學習、交流合作、參加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國際理解教育意識、知識和能力。在組織機構上,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研究機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理解教育中心等)都應該成為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的促進者和實施者,通過舉行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研討會、相關活動和交流項目等成為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的平臺和信息集散中心,傳播和推廣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和信息,讓大家分享國際理解教育的最佳實踐和資源,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合作網絡的構建與形成。
從四國研究者的報告、研究和案例分享中可以看出,四個國家在推動國際理解教育上有如下共同之處:第一,在基礎教育階段包括學前教育階段,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無論對于促進學生個人發展、還是增強國家競爭力以及維護世界和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國政府都倡導在中小學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全球素養、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國際教育與交流;第二,四個國家交流的最佳案例都強調國際交流與合作,如出國學習或訪問、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參與國際項目等,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徑;第三,四個國家的與會者都認為,有效促進東北亞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需要四國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交流與研討機制,還要組織該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定期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
四國國際理解教育活動的開展還存在很大差異。在普及程度方面,由于四國的歷史、政治和社會情況各不相同,國際理解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普及的程度不同。在教科文組織聯系學校最初啟動時,日本就指定了6所聯系學校,至今已有519所;韓國在1961年有6所聯系學校,至今也有134所。聯系學校是教科文組織實踐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先鋒隊,因此日韓兩國的國際理解教育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開展得比較早的,普及的范圍也基本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由于政治和社會原因,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國際理解教育,無論是政策倡導和研究指導都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而且還沒有普及到全國,聯系學校的數量也較少。
在研究成果和實際影響方面,由于國際理解教育在四國開展的時間和普及程度不同,國際理解教育在四國的教育研究和實踐探索中的受關注程度也有很大差異。國際理解教育中心設在韓國,地理位置和語言上的便利使其為韓國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幾十年來,日本一直重視培養國際化人才,國際理解教育也因此受到從政府到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重視,因此日韓兩國在國際理解教育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實踐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相比而言,我國的國際理解教育雖已受到重視,但從現有的研究者人數、研究成果的數量以及在教育實踐中的影響和實施狀況來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健全機構方面,日韓兩國都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國際理解教育研究協會,但中蒙兩國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這也是研討會期間日韓與會者強調的問題,他們希望今后能與中國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
四、小結
通過為期三天的充分交流、研討與分享,中、韓、日、蒙四國的研究者都加深了對東北亞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必要性的認識,對體育運動作為重要資源促進國際理解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對如何實施有效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種學習資源促進國際理解教育達成了共識,為今后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建設的合作網絡奠定了基礎。
一、國際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意義
1.國際理解
所謂國際理解具體指的是對他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理解,并且使他國了解及認清我國發展情況的一個雙向過程。我們都知道,照搬照抄外國文化和盲目排外的民族主義是和國際理解教育內容相背離的,所以,國際理解實際上是使他國理解和理解他國的過程,換言之,是輸出和引進統一的過程,這兩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國際理解可以說是民族性和國際性的內在結合與統一。一方面,民族性和國際性是文化發展及文化交往中不同的兩種特質。民族性指的是在歷史發展中的文化與民族特有文化,事實上,這成為一種文化與民族獨特發展的尊嚴。國際性指的是在不斷交往中不同文化和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和民族間性,其根本是不同文化與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能力。此外,民族性與國際性之間又具備一定的統一性,國際理解是和民族性分不開的,民族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性,只有在尊重文化差異和民族差異的前提下進行交往,才能逐漸形成國際性,只有在異民族和異文化相互交往過程中,才能提升本民族自我意識和文化,才有利于完善本民族人民的個性能力。
國際理解要求在教育中不僅應當對傳統文化不斷發揚與繼續保持,還必須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精髓加以適當吸收。受全球化的沖擊,大多數國家都認識到這是和世界文明融合所得的必然產物,因此,各個國家開始重視國際理解教育,然而,在實踐中,卻容易忘記國際理解的含義。民族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根基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常不同的民族文化均是在互相補短取長當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如果文化不具備多元性與差異性,那么就不會有世界文明。因此既要對異國文化加以包容與理解,又不能迷失自我,這成為國際理解中發展和延續國家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2.國際理解教育
由于彼此寬容、尊重及理解是全球化時代迫切需要的基本價值觀念,因而國際理解教育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國際理解教育是密切關系人類命運和人類前途的教育內容。從根本上來看,國際理解教育有著非常豐富的外延與內涵。因為使用場合的不同和使用者的不同,所以對國際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涵義也不盡相同,再加上爆發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局勢重點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在稱呼上聯合國也相繼對國際理解教育進行了多次的變更,如“世界市民性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及“國際理解與和平教育”等等,但常采用的依然是“國際理解教育”。然而,我國研究人員則認為,在新時期,國際理解教育應擴展成國際教育,還有些學者認為國際教育通常涵蓋兩層含義,其一指的是全球范圍內凌駕于國家之上的教育或者世界教育,其二就是特定的研究領域或者教育理論體系,也就是國際理解教育。雖然國際理解教育的名稱不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上是類似的,也就是教育必須與時代的要求相符合,通過世界幫助所有人進一步認識世界,進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在達成共識和理解的前提下,主動而平等地與他們進行合作、交流和交往,進而真正認識到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觀存在,最終懂得如何共同生存的道理。
3.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
國際理解教育重點強調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各個國家人和人的理解。事實上,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切實地學會與他人共同生存,國際理解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能夠“學會共存”。身為教育的主要支柱,最初“學會共存”是由國際教育委員會所提出來的,同時受到整體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是對全球人民進行培養,換言之是對那些具有“全球意識”的人進行培養,是和地域差異、傳統血統教育所不同的,這樣一來,才能實現和不同文化與不同民族人進行交往和溝通。然而,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全球意識,這既有對世界性事物承擔的義務,又有相對應的權利。因此,大力倡導國際理解教育并非是空洞的說教,而是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這樣一來,必須要求全世界的人加以深刻反思。在當前的班級和校園內,國外友人日益增多,學會怎樣與他們共同生存已經成為全球化語境下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所以,作為蘊含國際理解教育的載體,“學會生存”課題應當將國際理解教育的精神真正地貫徹落實到學生的日?;顒赢斨?,這不僅是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又是國際理解教育深化的環境。
二、英語教育中的國際理解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學校教學中進行的國際理解教育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即缺少科學性和系統性,這樣一來,導致在理解國際理解教育觀念時,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9·11事件中,中學生群體中仍然廣泛存在漠視個體生命的不良民族主義觀點,這種不當的民族主義情緒對我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帶來了負面性的影響,甚至也會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造成直接的影響。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明顯不足,比如有些學生接觸日本漫畫文化后對其中的暴力成分加以吸收。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我國與世界有了更為密切的聯系,在我國與世界深入及廣泛的接觸當中,難以避免的會發生諸多的誤解。所以,在我國的英語教育中應當切實地、明確規范化地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然而,在實際的英語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國際理解教育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僅僅存在不系統、不自覺且零散的國際理解教育成分,國際理解教育依然未自覺地形成。
1.國際理解態度過于冷漠,進而忽略交際體驗
在當前,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基礎為人際交往。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共存的思想意識,要對自我的外在存在引起高度的重視,并且要用豐富情感和具體行動來與他人進行交往。對語言進行合理和恰當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相互尊重及增進友誼,有助于情感溝通。情感態度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英語教學的一大目的是借助語言教育,對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加以培養,促使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品質,拓展國際視野,增強祖國意識。但是,我國的英語教育卻錯誤地認為英語教育與情感態度沒有任何的關系,進而使得英語教育僅僅局限在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識的層面,嚴重忽視了學生文化意識與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人們不能用理性來代替感性,用訓練來代替日常體驗,這樣一來,難以體會人文素養,難以增強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出的人才也難以與社會的挑戰及需要相適應。
2.國際意識淡化,偏重語言知識灌輸
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一大途徑,英語教育必須對學生的國際意識進行有效的培養。然而,在英語教育當中,學校和教師為了能夠使學生考高分,往往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授英語語言知識點、分解知識點,尤其是把語法知識細化成多個能力點、語法點和知識點,而教師則以這些“點”出發,展開英語知識的講解和呈現,同時對大量的練習題進行設計,以便于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而學生則借助于背誦、練習和聽講,通過機械的、反復的操練大量的練習題,試圖提高英語水平。但結果往往是學生的閱讀能力依然不高,而聽說能力則更差,英語課堂教學在我國已經逐漸的變成枯燥無味的課程。在這種長期封閉的狀態及傳統形式主義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味的重視培養學生系統性的語言知識,卻嚴重忽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英語教育的價值,最終使得英語教育脫離了交際文化環境,無法實現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
三、英語教育中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徑
1.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融入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需要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們提供大量的自主選擇機會,以便于對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意識及責任意識進行培養。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明確,所開展的課外活動應當盡最大限度的與個體的自主選擇相滿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對人和人的相互關系以及對現實狀況用心體驗,進而對相互協調與相互尊重的必要性進行深入的理解,使人們能夠從根本上去感受“世界公民”要承擔的責任與應盡的義務。
(1)組織專題講座
在學校英語教育中,學校可以聘請留學歸來的教師,為學生講解關于國外的文化以及生活習俗的知識,再和我國內容進行對比。經過詳細的介紹、分析與對比,培養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2)開展外國影視欣賞活動
教師要鼓勵學生觀看英國或者是美國的電影,這主要是由于電影屬于文化的一個側面表現,同時也可以通過觀看演員的表演,了解到非言語交際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3)鼓勵學生收集關于國際理解的相關資料
在課下,教師布置學生搜集一些關于“我國五千年的發展史”、“人類遺產”等的資料,或者是從美式、英式的文學作品中摘抄時文、收集英美文學的一些風俗習慣等資料,形成一個國際理解教育資料庫。這些資料不僅給學生提供一個獲取文化養分的來源,同時能夠使得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國外文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具有包容各種文化的博大胸懷,同時樹立較強的民族意識,使學生具備國際意識,從更多方面來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生產與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語言方式等,多角度擴展學生的視野范圍,從而能夠真實地讓學生感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
(4)利用課余時間演繹英語短劇
短劇內容既能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材料,又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英語國家的故事。對于英語短劇的表演,成為學生獲得文化知識的一個最佳途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教材內容改編成小短劇,再由學生進行表演,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在情節中感受到文化的氣息。也可以結合一些西方的假日來舉辦相應晚會,這樣一來,學生會在具體的活動當中體會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熟悉與了解各個國家的民族風情。
我國英語教育中開展有序、合理、適當的課外活動是國際理解教育的補充,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對課外活動加以利用,從而彌補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樣化的途徑,讓學生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政治以及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一來,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參加國際理解教育的機會。
2.充分開發英語課程資源
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地對教育內容加以拓寬,對課程資源進行大力的開發,使日常的英語教育全面地體現出國際理解教育精神,實現英語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機結合。我國現行的英語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所收錄的基本上都是極其優秀的作品,并且涉及到的英文篇章都承載著十分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文明底蘊。因此,只有英語教師對教材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在逐步完善學生的個人品質的基礎上,融入時展的特色,才能夠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熱愛自然環境,關注未來人類的發展,重視國際理解意識的培養。然而,單單借助于英語教材無法滿足國際理解教育的迫切需要,應當盡量使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對他國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學習,使學生懂得如何理解與遵守各國的習慣與文化。
3.教師要樹立全球意識
在實施國際理解教育時,英語教育工作者要熟練掌握國際知識,具備較高的國際交流技能,此外,理解國際的態度應該十分端正。可以說,提高英語教育者的國際理解素養,成為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可靠保障。在學校教育向世界開放的新時期,學校和教師普遍喪失了教育經驗優勢,因此,教師和學校應當以積極且正確的態度看待新的任務,將學校真正地創辦成為能夠吸引學生、留住學生的場所,同時向學生提供理解社會的信息。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思想的滲透,這就要求教師自己首先應當具備較強的全球意識,要深刻地理解“為和平、為人權和民主”教育綱領,領悟國際理解教育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諸多內容進行有意識和有目的的滲透,主動自覺地將英語教育工作與世界民族、人權和和平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英語教育者當為推動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維護世界和平的使者。
總而言之,面對我國學生國際理解能力低下、國際理解知識貧乏的不良現狀,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盡快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摒棄傳統英語教育中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要在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方面多做出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英語教育中貫徹與落實國際理解教育。
【摘 要】國際理解教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下已逐漸成為國際教育的發展潮流,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國際理解教育可以讓各國人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這是全球化時代人們迫切需要的價值觀。英語教育是實現國際理解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高中階段又是學生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高中英語教育中加強國際理解教育責任重大。本文以高中英語教育為基礎,分析了我國當前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了加強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的途徑,以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 英語教學
一 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與體現
所謂的國際理解教育,是指隨著不同國家、民族與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加深而出現的理解他國與讓他國理解本國的一種教育形式,它是高中英語教育的重要內容。高中階段是學生樹立個人價值觀與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基本具備了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與思考能力,并開始對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做出價值判斷,但由于這一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他們的判斷往往具有片面性和非理性,需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國際理解精神和態度,掙脫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束縛,從國際視野去思考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國際責任感,提高國際意識。國際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語教育中有重要的體現,就高中英語教材的選材而言,它從不同側面去體現了英語國家的價值觀,有助于學生拓寬視野,理解異國文化,增強民族意識。
二 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的現狀分析
1.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現目前,我國的高中英語教育中的國際理解教育并未受到高度重視,高中英語教育中過分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灌輸,還是以高考為指標,國際理解教育的意識淡薄。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英語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與掌握,教學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取得好成績而進行一系列知識點講解和大量的習題設計,從而忽視了學生跨文化意識、國際意識的培養,也忽視了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交際體驗,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國際理解能力與態度需要在跨文化交際體驗中才能形成,導致了學生國際理解能力水平較差。此外,在我國高中英語教育中忽視了英語的表達,對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理解較為片面。
2.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首先,我國的高中英語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頗深,英語教育以高考為主要目標,高中英語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順利進入大學,因此英語也就被當做一種工具;其次,在我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英語學習時潛意識運用漢語的思維進行理解與表達,而沒有形成真正的英語思維,受思維方式的局限,使得國際理解教育的認識較為片面,沒有擺脫自身文化的束縛;此外高中英語教育中老師片面依賴于教材和課堂,老師的國際視野缺失,學生多元文化體驗就受到限制;最后高中英語教育中缺乏國際理解教育的語言環境,缺乏多層次的信息與情感交流,學生的英語交流僅限于課堂,使學生缺乏對國際理解的能力與態度。
三 加強高中英語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的對策
1.拓寬學生的交流途徑
國際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與交往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加強英語交流,拓寬學生的交流途徑。在英語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為國際理解教育服務,運用錄音、錄像資料及各種網絡資源,拓寬學生進行國際理解與交流的渠道,或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聽課與交流,深化學生在國際理解教育中的人際交流關系。
2.英語教師要注重國際意識的培養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首先要樹立全球意識,將國際理解教育的思想滲透在學習中。不僅僅傳授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在課堂上加強英語交流,讓學生進行體驗,在交流中體驗異國文化,形成國際理解能力。
3.革新高中英語教學的評價方式
改革傳統的以語音、語法、詞匯為主的英語考查方式,適當減少英語客觀語法知識題,增加英語語境應用的試題,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同時要增加英語活動考察,學校組織民族文化討論與評價,或進行異民族風情演講,在活動中讓學生感知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理解英語民族的文化,提高國際理解能力。
4.引進外籍教師,創設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
在英語教學中,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外籍教師資源,加強學生與外籍教師的交流,培養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以及國際意識,同時能正確引導學生對異國文化進行認識,加強學生對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社交規則等的直觀印象,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提高他們的國際理解能力。
本文站在國際理解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層建瓴地從“國際理解教育背景下的閱讀教育現狀”、“國際閱讀教育比較研究”和“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班級閱讀環境建設”三個方面,試圖探尋出一條“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影響下的語文教學”之路。
國際理解教育;語文閱讀教學;影響
國際理解教育,是在培養本民族青少年主人翁精神以及對自有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在了解其他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差異,并能夠做與其平等交往、和睦相處,認識與研究全世界共同價值觀念,增進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國家、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為旨歸的一種教育。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讀書熱潮的興起,國外經驗的積極引進,認知心理學、心里語言學、接受美學和解釋學等相關學科的滲透以及中國傳統讀書經驗的積淀和整理,閱讀理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已經形成了閱讀原理論、技術論、教學論、工具論和閱讀史學等幾大板塊構筑的龐大體系。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局面。因此, 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其中, 便成了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 閱讀最為基本”(于漪語),在以讀寫為核心的語文教學中,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葉圣陶語)。那么,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影響下的閱讀教育的本質該是什么?這樣的閱讀教學核心與精髓所在何方?閱讀活動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組織過程、組織形式?如何從根本上將閱讀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真正地緊密結合?這些都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所面臨的難題,以下一些不成形的想法,希望能從感性的理想化中尋求一條理性之路。
一、國際理解教育背景下的閱讀教育研究現狀
縱觀當今的基礎教育體系里,閱讀教學在許多國家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視與關照。各國都紛紛形成了各自比較成熟的閱讀教育理念,并且在本國的閱讀教材編寫、閱讀訓練操作、閱讀成效評價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于各國的語言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也不一樣,這就使得各國的閱讀理念與閱讀教學行為呈現出了一定的差異。
西方的閱讀學及閱讀教學理論與我國差異是比較明顯的,這和他們的語言、發達的心理學和社會形態是分不開的。目前西方閱讀研究的課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閱讀心理及能力構成理論
西方閱讀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豐厚,包括閱讀的兩種基本心理流程:視覺——文字和音位的交換——聽覺形象——心里詞匯;視覺符號通過語音的激發,直接和心理表象掛鉤。前者是合成認知方法也稱為間接閱讀,后者是整體認知方法,也稱為直接閱讀,被認為是真正有效的閱讀。
此外,根據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可以把閱讀理解的過程分為三種模式:①高夫模式(課文基礎模式);②古德曼模式(概念驅動模式);③安德森模式(圖示理論)。其中“圖示理論”綜合了前兩種模式的可取之處,指明了讀者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選擇注意點、解碼、填空、重構、記憶等主觀能動性,這是以皮亞杰為代表的當代構建主義心理學在閱讀研究領域的運用。
(二)閱讀的發展階段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家Jeanne Chall提出。他認為閱讀能力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0~6歲為零階段;小學一、二年級為第一階段;二、三年級為第二階段;小學高年級至初中低年級為第三階段;初中高年級至高中為第四階段;大學以后為第五階段。在該理論中,每一階段閱讀能力的提高都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樣,任何一個階段的失誤都會削弱今后閱讀發展階段中潛能的發揮。
(三)閱讀個體差異的矯治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魯泊利等人在1989年提出,他們從閱讀教學診斷與矯治的目的出發,把構成閱讀能力的變量分為“促進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兩類,閱讀能力變量的區分,揭示了促進性因素對于發展閱讀能力的重要作用。而許多促進性因素超越了教師影響所及的范圍,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這兩種閱讀因素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化指導。
(四)閱讀教學策略理論
運用建構主義的思想,把讀者的原有知識背景、主體建構和閱讀策略教學結合起來。閱讀策略主要包括:激活原有知識策略、確定重要信息的策略、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策略、故事語法策略、概括信息策略、監控理解策略六個方面。研究表明,閱讀策略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效的,其中一部分策略對學困生尤其有效。
(五)讀寫能力教學的動態中介模式理論
教師不必簡單地向學生傳遞文本含義,而代之以通過社會性的交往作用去中介學生的學習。教師的這種中介作用應該多于對如何做某事的模擬和暗示。當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時,他可以不斷分析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他們用什么策略來解決問題與建構意義。教師可以從這些分析出發,決定給予學生多少支持和什么類型的支持。
(六)出聲思考法
“出聲思考法”(think aloud)由德國心理學家Duncker在1945年首先提出,最初只是一種研究方法,在研究閱讀中認知加工問題時,代替早期的內省或口頭報告等方法。后來,柯林斯和史密斯等人在1982年開始用于閱讀教學。其策略主要有教師示范策略、學生詞語表達策略、問題解決策略、自我提問策略、合作討論策略等。它們共同的特征就是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隨時說出自己的感想并相互交流,從而學會如何在閱讀中思考。
二、國際閱讀教育比較研究
英國的閱讀教學注重圍繞的主體和重心是學生。“閱讀與反應”的教學方法是英國閱讀教學的典型方法,它強調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參與意識,要求學生在閱讀與反思中感受、體驗、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作品中展現的各種關系。閱讀與反應教學的做法可以按照以下順序梳理:首先,適當的講解將要閱讀的文本,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進行比較學習;接下來學生對教師下發的多樣的閱讀材料進行選擇性的精讀,并能在教師設計的與此相關的寫作訓練中得到提高。這種閱讀教學方法在閱讀技巧的傳授方面注意對閱讀的流暢性、準確性、趣味性把握,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空間,使他們能夠為不同的目的選取不同的參考資料進行輔助。
自主是美國閱讀教育的主要特征,他們的閱讀教學最終想要實現的目的就是讓一個成人能夠流暢的閱讀,并且樂于通過閱讀來獲得自身的不斷發展,并通過國家、社會、家庭等多角度、多層次的關注來實現對閱讀教育的重視。布什政府通過的閱讀優先計劃明確關注低年級的閱讀,實施早期兒童閱讀教學,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為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的兒童建立了綜合閱讀課程。美國2002~2007年教育部戰略規劃提出“在這片被稱為美利堅的偉大土地上,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戰略目標,其中“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的目標中,將閱讀作為首項提出來,作了多方面的闡釋。布什政府為施行教育改革計劃還推出了《新學期指南》,重點提出推行高效閱讀教學法、推行閱讀先行計劃(Reading First Initiative)。目前,美國語文教師所采用的閱讀教學法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小型課——學生每天一小時進入閱讀作業教室,教師大概花10~15分鐘進行閱讀指導,這種閱讀教學法讓學生有自我選擇教材的權力,采取先理解后操作的教學方法、漸進積累的模式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診斷——處方”閱讀教學——圍繞明確的教學目的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設計各種形式的活動練習來實現閱讀教學,從而關注學生作為讀者的個人反應,發展學生的閱讀技能,使學生成為卓有成效的閱讀者。
閱讀教學合作性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圍繞明確的目標任務設置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學生分為若干興趣小組,學生在分組情況下進行合作性學習,教師在巡視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這種方法因為各有分工而不會出現“搭車”現象,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權力與要求,通過分工合作來實現全體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批判性閱讀策略——善于讓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各種問題的疑問,學生展開自我思考,提出富有創建性的理解,從而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另外,還有比較靈活多變的閱讀教學方法,如朗讀感悟日記活動法、個別化閱讀法、語言體驗故事法、演繹閱讀法、歸納閱讀法、SQ3R(Scan、Question、Read、Repeat、Recall)閱讀法等。
將閱讀與寫作聯結形成“生活作文”的概念是日本語文教育界對閱讀教學的總體思路,他們主張加強閱讀與其他門類之間的聯系,閱讀方面受美國實用主義影響,要求通過閱讀教學達到“適應生活、形成功能”的目的,自覺地居于讀者的立場理解文章,在分析過程中體現批判精神和交流能力。在閱讀教學的操作上,他們將閱讀理論與解釋性理論相結合,生成了一些有特色的閱讀教學法,包括石山修平的“通讀——精讀——味讀”三讀法,蘆田惠之助的七段教式法,西尾實的“直讀——解釋——議論”三層次法,等等。
三、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班級閱讀環境的建設
從容的閱讀需要適合的場所,閱讀的場所和讀者閱讀的樂趣、情緒甚至專心程度都有極大的關系。比如,當我們躺在床上閱讀,感覺是舒適而放松的,所以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枕邊書”系列來幫助失眠者放松精神,找回睡眠。不同的環境對閱讀效果的影響是巨大的,冰天雪地和烈日當頭的戶外、熙熙攘攘的鬧市之所以都不能算是良好的閱讀環境,就因為這些環境會影響讀者的閱讀效果。同時,閱讀效果的好壞也不是僅僅取決于場所的好壞,它和所讀作品的內容、閱讀者的心情、閱讀時間等都有很大關系。其中,閱讀的態度和閱讀的動機更是制約閱讀效果的重要因素。
總之,由上面眾多元素構建的閱讀社會背景就是廣義的“閱讀環境”,作為閱讀教學中的成人主體,教師和家長想要在發展孩子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技能,幫助他們學習適合自身的閱讀方法,培養他們生成健康有效率的閱讀習慣等方面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就得結合孩子的需要,共同為閱讀教學提供一個能起到促進作用的環境土壤,從而輔助養成教育理念關照下的閱讀教學策略效率得到最大實現。
(一)選書與成人協助
每一次閱讀都可以歸結成一種循環往復的閱讀循環過程,讀者的閱讀并不是像公交汽車一樣的直線循環關系,而是首尾相接、結果和開端相互轉換的過程。
一位在書店里暈頭轉向的家長最有可能向店員提出這樣的問題:什么書適合我7歲的孩子看?這位家長的困境和他提出的問題基本概括了“分級閱讀”的大致概念。換句話說,正是應這位家長所代表的龐大群體的需要,才產生了“分級閱讀”的概念。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某一個人,要從書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成年人讀什么書是由自身決定的,是個人行為;但是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一個兒童,就沒法讓他自己全權決定了,因為不但要考量書的篇幅、生字、詞匯難度、主題深淺、背景知識、所屬類別等等書的因素,還要考慮到閱讀者的年齡、性別、詞匯量、理解能力、有無他人協助閱讀等等的因素。兒童閱讀環境的建設真正急需的,首先是一位可以信賴的成人,他可以在兒童閱讀遇到障礙時幫助解決這些難題,在適當的時候分享孩子的閱讀體驗,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這個“有能力協助的成人”的角色,有時候需要關心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家長來扮演,然而更多的時候,教師還是擔任這一角色的主要人選。
(二)藏書及陳列方式
教師協助孩子選書的先決條件是要有一批近在手邊并且容易取得的書,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在班級中為孩子準備一定數量的藏書。這些藏書從哪來?教師可以發動孩子們把他們喜歡的閱讀材料帶到班級里來,也可以利用班級管理經費購買一些書籍,甚至有些教師樂于為班里的孩子收集一些新奇的讀物,將這些閱讀材料匯總起來之后不難發現,這時的班級藏書數量已經頗具規模了。通過這樣多種多樣的方式鼓勵班里的每一名學生都投入到班級圖書角的藏書建設中去,不但拓展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領域,還使得學生更加留心生活中與閱讀有關的元素。
藏書的數量達到之后,教師接下來就應該注意圖書的陳列方式了。圖書的陳列方式不但會影響圖書本身被讀者注意到的機率,也會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然后就是究竟由誰來進行班級藏書管理的問題了,其實教師付出多少并不能決定學生是否有所收獲,學生對于不需要他們參與的活動很難打起精神,更別說積極投入進去了。因此,教師適當放手,將管理藏書的任務多多交給學生去做,反而能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悉心營造的閱讀環境。
以東北師大附小的養成教育教學模式為例,在學校的班級建設工作中,作者發現幾乎每一個班級都擁有自己達到一定數量的藏書,班里的圖書角都被同學們布置得活潑而溫馨,班級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很愛護藏書,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輪值成為圖書角的管理員。在成為圖書管理員的時間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圖書,選擇能表現自己閱讀興趣的圖書陳列方式。這樣的班級藏書建設可以說是養成教育理念關照下的典范模式,不但能幫助學生產生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還能讓他們在建設班級藏書的過程中生發對書籍的喜愛,自然而然地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三)閱讀時間
英國著名兒童閱讀活動研究者艾登·錢伯斯說過:“如果讓我指出培養孩子成為讀者所需要的閱讀環境中幾項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那么閱讀時間的安排就是其中一個,也是最主要的一個?!钡拇_,一個班級的藏書角無論建設的多么華麗,如果孩子沒有時間去閱讀,藏書是無法發揮它創造閱讀環境的作用的?!拔覀兩踔量梢詮囊粋€學校安排學生閱讀時間的長短和穩定性,保證學生閱讀時間不受其他活動干擾的決心,看出這個學校的好壞?!睎|北師大附小正在實施的,由熊梅博士所引進的學校教育彈性時間理念,在實踐中就很好的為兒童提供了合理的閱讀時間。這一彈性時間表安排學生在午餐和戶外活動之間,要保證15~20分鐘的間隔區域。由于午休時間有限,小孩子又做不到飯后不進行劇烈運動,所以在這15~20分鐘左右的間隔區域里學生們都被要求留在教室中。在實際考察中作者發現,在這15~20分鐘的間隔區域中,各個班級的學生并沒有呆坐或是立即午睡,他們大多數都會從教室后方的班級圖書角中選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在閱讀中度過這段時間。這樣一來,雖然并非每個班級都被要求在午餐后必須進行15~20分鐘的閱讀指導,但是這段彈性時間的存在卻巧妙地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說是對時間安排的一個簡單精細化處理,最終達成了可喜的效果。
(四)兒童的閱讀與討論
美國書商協會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對圖書的選擇理由中,最普遍的是從朋友處聽說。這一信息看似跟小學閱讀環境建設毫無關系,但的確是值得教師深思的。設想一下,如果成人的閱讀興趣是可以由朋友激發的,那么如果我們多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驗,是不是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至少如果學生花時間湊在一起講一講昨晚看來的小故事,對于聽故事的孩子來說就等于是多了一份閱讀體驗,雖然這種體驗不是自己的,但事實表明,學生對于書籍的二次閱讀,基本都是在經過了與同伴分享閱讀體驗之后,想通過二次閱讀來證明一些討論中遇到的爭議問題??梢哉f,鼓勵學生在群體之中談論閱讀過的書籍,通過影響學生中的領袖人物,使他將這種影響傳播到整個群體中。
新世紀的地球村公民應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懷,同時具有獨生子女的父母、獨生子女的教師、獨生子女的學生——所謂“三獨”屬性的學生中,在心理和生活方面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與踐行,可以有效地指導孩子們如何走出封閉的自我圈子,同時,增強對與自身存在差異的個體與集體的理解與尊重,并與之合作也是我們的教育繼續解決的問題?!爸R改變命運”,而閱讀是獲得新知最聰明、最有效率的方式,那么希望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廣能給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指出一條打破常規的新路。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具有跨學科、綜合性、范圍廣的特點,內容極其豐富。課程學習通常是從國際理解教育課中提出各種問題,引導學生到各門相關學科知識中尋求答案。這些問題不同于單純的學科問題,而是圍繞國際理解這一主題,體現出綜合性、基礎性、選擇性。該課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給學生一些答案,而是教會學生探索問題的方法,養成關注人類命運、關心地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質和態度。這門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學習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有著緊密的聯系?;ヂ摼W等現代信息技術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媒體化的特點,和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的特征。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既可以為學習國際理解教育課程中的某一問題收集信息,也可以使學生掌握上網查閱資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學習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打開無限廣闊的空間。
一、運用互聯網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自信
1. 培養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
首先是學習者。在中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還應包括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播。主要包含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等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養成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的人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精神。
其次是傳播者。向世界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明,是每個中國人讓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讓學生在了解別國文化、了解國際發展動態的同時,反觀本民族文化及發展前途,加深理解和認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在與國際先進文化共存與融合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輻射能力。如開通專題網站,建設主題網頁,努力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2. 培養誠信儒雅的國際交往品格
學習吸納世界先進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和科學前衛的現代意識,東方文明的獨特神韻和西方人文的哲理思辨和諧地融為一體,讓學生擁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習俗的胸懷和品質,通過各種渠道讓學生形成高尚人格,懂禮儀,明是非,做人誠信,處事踏實,舉止文明、儒雅、得體。
二、運用互聯網學習世界先進文化,拓寬國際視野
1. 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世界先進文化,形成海納百川的國際理解態度。在互聯網世界的遨游中了解西方文化的歷史、發展和變遷,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國際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接納、關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2. 快速的搜索引擎,可以讓學生非常便捷地探究學習重大國際問題,如和平、人權、發展、環境等。當今世界,科技和經濟不斷發展,國際政治經濟風云變幻,了解和把握世界上所發生的各種熱點問題和發展態勢,以及它們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習掌握代表未來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方向的新事物,這是對國際化人才的素質要求。了解各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科技的飛速發展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各種社會制度的不同和聯系,了解全球生態狀況等,關心人類共同問題,互聯網搜索引擎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培養國際責任感,增強國際意識。
三、運用互聯網開展人際交往活動,培養國際交往能力
加強人際交往技能培養,促進個體人際關系的形成,改善個體的人際交往狀況,幫助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克服自己的個性弱點,塑造健全穩定的人格,和諧人際關系,使學生的人際心理健康發展,克服人際交往障礙,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教學的人際基礎,學會與人友好交往也是國際理解的第一步。互聯互通的網絡世界為網絡人際交往提供了物質基礎,對促進國際交往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網絡人際交往擴大了學生人際交往的范圍。網絡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校園以外跨國界的世界,了解到更多更新的信息,而QQ、ICQ以及MSN等聊天工具能夠使他們不分國家、不分民族地結交網友,在和世界各地網友的交往中,增長了知識和見聞,加深了學生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
半年前,寫過《還是要理解國際教育》。如今又寫《關于對“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解》。乍一看這是在“玩兒”文字游戲,其實真不是,更真不敢。因為自從前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以來,人們就開始把它納入素質教育,進行了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通過“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正在成為不同層面探索和研究的共同追求。其中,如何對待國際教育,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教育,自然也在探索和研究之列,于是引發了前面那篇議論。所以,絕不是耍個什么“花活”,把一個偏正短語“重組”成一個動賓短語,拿來“蒙人”,甚或搗亂。
這個主題雖然想了一段時間,但是真動心想寫,還是在不久前的一個開題會上。當時,接到一項任務,說是“指導”幾位“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學員的開題報告。說實話,“指導”是人家給面子,“交流”倒是真能長本事。正是這次“交流”的機會,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刁雅俊校長的研究課題,再次為我點燃了思考這個主題的火花。
其實,過去咱們也沒有忘記世界,也很關心國際。記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就一直掛在嘴邊。祖國倒是時刻掛于“胸懷”,世界還是無法“放眼”。因為那時知道的“世界”實在太少了。改革開放以后,“走向世界”又成了國人之夢。特別是1986年鄧小平同志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真是讓咱們大開眼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和咱們來來往往的國家和地區也有200來個了。30年前別說出國,就是聽說誰去了趟香港,沒有一個不眼熱的。30年過去了,現在去趟香港、澳門、臺灣,就跟去趟北京、上海、廣州差不多,走出國門,來趟北美、西歐、澳洲,也是抬腿就走,不在話下。而且,在人家眼里,咱們已經不再是30年前的咱們了。眼睜睜GDP的真金白銀“拍”在那了,“G2”不擴大成“G8”行嗎?如今,誰都得高看咱們一眼??稍捰终f回來,人家到咱們這里來的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勤了。過去是咱們在馬路上“圍觀”老外,現在是老外在網絡上“圍觀”咱們。因為老外已經不再滿足訪問、旅游,更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機會”和“實惠”。應該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咱們國家進入這個國際大家庭,并不說明咱們國民已經融入這個國際大家庭。那些連咱們自己也覺得“丟份”的事情,盡管仍屬個例,也影響著咱們的國家形象??磥?,教育規劃綱要要求的“國際理解教育”還真得從娃娃抓起。
在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如何定義“國際理解教育”大概尚無定論。但是,如何“理解”國際理解教育,似乎思考較多。因為,這是具體“推進”的關鍵所在。當然,答案并不唯一,不同的視角自然有不同的“選項”。但是,至少下面三個應該可以討論。
有一種“理解”是學習。在國際大家庭中,各國都有值得咱們借鑒乃至學習的因素。雖然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價值觀念各異,但那些國家能夠形成良好的“長效”機制,必然有他的道理。就拿垃圾分類問題來說,誰都知道,它已經取得國際共識。事情似乎不大,意義確實不小。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資源節約,于公于私都有益處。于是,或桶、或箱的“分類”設備逐漸普及開來。咱們盡管跟進不久,從居民小區到公共場所,各式各樣的“分類”容器也已隨處可見。然而,實施起來差距就出來了。人家那里執行就是到位。據留學回來的學生介紹,哪怕一小團兒塑料薄膜,也會放在一邊,準備集中起來裝入“可回收”容器里邊,絕不會亂放,更不會亂扔。咱們國家有些人的做法就讓人“遺憾”了。有時,你要往“分類”的垃圾箱里瞅上一眼,無論哪邊都是臟兮兮的,甚至充滿湯湯水水,商場、公園、車站、路邊尤甚。有人說,和過去使用“土筐”沒有什么兩樣。如此形容倒也不算夸張。再說吸煙問題,人家和咱們所持“態度”也是截然不同。公共場所沒人吸煙,無論是誰,不準就是不準,煙癮上來也得忍著。其實,歐洲有些國家的煙民也不少,街頭吸煙就是常事兒,可只能“吸”在街頭,不會“吸”在室內。有的國家禁煙更加嚴厲,就是露天可能也不準“吸”。難怪總會提醒咱們:“違規吸煙會有警察罰款,千萬別找麻煩?!痹蹅冞@里如何,其實大家心里都有數。一個會議下來,弄你一身煙味兒,已經司空見慣。至于你“吸”多少“二手煙”,誰也不會測評。至于什么原因所致,誰也不去追究。類似這樣有章不循的小事兒又何止這些。咱們在境外經常入住的酒店、就餐的飯店,你看到用漢語寫的“溫馨提示”:請不要隨地吐痰、請不要大聲說笑……哪里還有絲毫“溫馨”,汗顏之余只有窩火?!坝诩毼⑻幰娋瘛?,生活細節反映修養水平。再少的人排隊,也難免有人“加塞兒”;再多的人開會,也難免有手機響起。人家說咱缺乏“修養”,咱總覺得小題大做。原因是這種無視規則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但問題是這些少數畢竟無視規則。國際社會之所以把這些生活小事由道德層面提升到制度層面(或者說是法制層面),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培養社會責任。實踐證明,它的確為社會進步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對此,咱們真應該充分“理解”。在共同規則面前,自覺約束自己,自覺形成習慣。這種“自覺”本身就是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所以,這方面的“國際理解教育”,應該把“理解”理解為學習。比如,制度背景下的公民權利意識,變遇事找“人”為遇事找“文”,使管理凸顯公平;制度環境下面的責任意識,變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把質量推向極致。如此等等,只要有利于咱們的,該學的一定要讓學生學到手。
還有一種“理解”是尊重。在國際大家庭中,每個國家都有或長、或短的成長經歷,并凝聚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宗教信仰。當然,也由此衍生出獨特的生活習俗,發展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這里絕對沒有先進與落后、原始與現代,更沒有高貴與低賤、正確與錯誤,都是在自己特有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下逐漸成長起來的人類文明。即使某個時期有些外來影響,也離不開自己文明的堅實基礎。其實,咱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盡管地域遼闊一些、民族眾多一些,但作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同樣經歷了這樣的成長。如今,“多元化”(或是“多樣化”)開始成為世界形容“世界”的高頻詞語,咱們這里也是一樣。應該說,是世界的“多元化”使人們切身感受到了世界的五彩繽紛。面對這樣的“多樣化”的世界,咱們在“國際理解教育”中,還可以把“理解”理解為尊重,以一種寬廣的心胸、寬厚的心態,欣賞人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乃至生活習俗、藝術風格,讓咱們在感受世界五彩繽紛的同時,分享那里的美麗和美好。其實,尊重人家就是尊重自己,因為咱們同樣是“多元化”中的“一元”。此外,對于尊重還有另外的“理解”,專門用于處理國際關系。比如,某個國家發生某種變故,執政黨換了、領導人變了,甚至國家體制改了、意識形態變了,別人總得有所表態。一般情況下,咱們總是會尊重對方人民的選擇。不管人家怎么“選擇”,都應受到“尊重”。因為人家人民的任何選擇都是自己的意愿,誰也干涉不著。用句老百姓的話說,各家過各家的日子,你用不著多操心。當然,該操心的時候你也躲不開,遇上天災人禍咱還得幫他一把,誰讓這是一個國際大家庭呢?幫他這把,更是具體的“尊重”。所以,這種非常必要的“尊重”,自然也要在“國際理解教育”中體現出來。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日益明顯。國際理解教育旨在謀求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它有兩個基本著眼點:合作與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在教育領域出現的新生事物,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1 設置促進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教育課程
現今,全球正倡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國際化,高等教育院校和機構應承擔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責任與義務,同時要使學生認同和欣賞本民族文化以及異域文化,理解文化多元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境外合作辦學還處于起步階段,總體發展水平不高,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以筆者之見,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多方面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主動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設置與合作學校相適應的國際化課程:
1.1 本科高校的課程體系與合作學校相一致課程
我國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方面,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實用性、互補性不足,專業設置有一定的滯后性,學生進入國外的合作學校,不適應學校節奏,有些課程設置重復,而另一些卻沒有涉及。這就需要日常間的交流常態化,在課程設置方面相一致,學分學位互認。高校應針對境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生管理制度、課程與教學制度及財務管理制度,尋找合作雙方的契合點和合作方式,建立既滿足合作辦學需要,又與合作高校管理體制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障和促進雙方更好地開展合作與交流。
1.2 本科高校的課程設置與合作學校相融相通,具有連續性
在連續性方面,可以有計劃地采取視頻會議、3G技術以及云計算技術等,它們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相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臺??朔驎r間、空間造成的國際交流合作的廣度、深度不夠的局限,提供更為便捷的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絡視頻技術,進行實時交流,使我國高校學生可以學習境外合作學校的課程,甚至享受國際一流大學的師資,聆聽名師指導。重視合作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保持自我的個性的同時,既樹立了牢固的合作意識又學會了必要的合作技能,同時樹立了良性的競爭意識。遠程教育的核心是“交流”,定期的遠程的視頻學習,可以及時掌握合作學校的動態,了解合作學校的校園文化。遠程合作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了解雙方的文化背景。
1.3 重視語言學習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意識與能力的全球公民,其首要前提是具有與外國人交流的語言能力,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更是尤為重要。而世界各國的的語言皆有不同,原本發明用來溝通的語言,在全球化時代,竟成了溝通的障礙。這就要高等學校重視外語教育,外語學習既是學習一種語言工具,又能在學習中了解到語言文化的深刻內涵,有助于了解其他國家的知識,加深對差異文化的理解。
1.4 重視本國文化培養
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厚重的文化承載,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推動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我們依然要保持教育的民族特色,必須注重人文教育,保持民族優秀文化傳承。 一個注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的教育體系,一般是不會輕易喪失自身的民族特性的。 通過民族樂器、茶藝、篆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特色社團的開設,使學生認同、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感與國家責任。教育國際化不能照搬西方,不能變成某國化,不能變成他國教育的附庸。
1.5 加設國際熱點、文化沖突、地區差異課程
民族差異的存在,宗教派別的爭端,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加大,社會沖突的呈現,近期,國際熱點問題突出,敘利亞局勢不穩,朝鮮半島形勢惡化,幫助學生理解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提倡和平崛起的現實意義。各國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共同承擔在全人類心靈深處播種“ 理解”理念的重大使命。
與此同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應該安排教師互訪,加深對不同文化的認同,提升教師的國際理解素養,不僅能帶來及時的信息,更加重要的是讓我們的教師在原有知識儲備上,開拓了自己的眼界,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國外的文化歷史,對于理解、認同、感知外國文明起到推動的作用。也正由此,在老師的指引下,讓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我們一直推行理解教育的意義。國外文化和我國文化的差異,兩者的相同之處,要注意什么,要學習什么,這樣才能更好在了解自我的同時,又能熟知自己生存的大環境的要求。
2 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影響與反思
我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是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提高我國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最終目的是在全球建立一種“和”文化。何謂“和”文化呢?簡而言之,就是“和而不同”,尊重差異,促進和諧,倡導和平,謀求共生?!肮采弊鳛槿寮摇按笸彼枷氲睦硐?,是社會理想的現代形式。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使學生能到雙方的國家學習、交流,在異域文化的氛圍中學習對方的文化知識,理解其中的價值觀念,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身臨其境的體驗要優于文本的閱讀和理解,更能夠體驗到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別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技發展現狀,對民主政治、社會經濟、個人人權有獨特的認識。使來到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了解東方文明,對儒家文化的認識會更深刻,不會產生出于無知的傲慢和偏見,不會認為儒家文化對西方文化構成威脅。國際間,各國日漸重視彼此的依賴,學校教育因而需要在國際理解、全球共同利益、消除地區及民族間沖突展現政治功能。
從國際理解教育的視角看,我們應該強調反思教育,學生在認識、理解多元文化的同時,有一種批判思考能力,從而反思自身。學生通過對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比較來反思本土文化,反思文化沖突,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促進文化交融和不同文明的融合。
但是,現在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還存在不少問題:地方高校存在主觀上不重視,態度不積極;教育資源良莠不齊,總體水平不高;高水平國外師資難以引進,管理模式落后,缺乏與國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的平臺;招生管理存在漏洞,生源不均;不重視“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對國外合作學?;蛘哐芯繖C構審核不嚴,致使辦學質量下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既不能符合國際理解教育的宗旨,也不能滿足國家以及世界對人才的需要。應該認真對待這些問題,規范辦學秩序,加強學生質量管理,做好合作辦學的質量監控,維護中外合作辦學的聲譽。應堅持引進優秀教育資源,建立嚴格審核機制,完善國外學位和辦學機構信息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