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09:47:19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循環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基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基層農業循環經濟在實踐的過程中對農村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三農”問題依然存在,若要徹底解決,并成功將科學發展的觀念貫徹到基層農業經濟發展中,必須要重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足
基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有不正確的認識存在,主要體現在:一是,沒有將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當作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沒有與循環經濟3R原則產生直接的關系;二是,沒有認識到該怎樣推進循環農業經濟建設,實際過程中,一味的追求速度,而沒有重視質量;三是,大部分基層農業還是以傳統的耕作方式為主要生產手段;四是,基層農業相關工作部門為了最求經濟增長的指標,沒有正確、有效地引導循環農業建設,甚至成為人為障礙;五是,基層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當前還無法真正成為循環農業經濟建設的主要團隊;六是,沒有積極宣傳循環農業經濟的優勢,或者說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
2技術研究滯后
基層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必須要有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作為支撐。循環經濟中的主要技術,如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與清潔生產技術等,目前研究不夠深入,甚至無法在基層全面推廣。這些關鍵技術的開發,通常以大企業為主,由于單兵作戰,無法形成聯合攻關的力量,而且大部分企業工藝、技術裝備落后,尤其是對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技術的研究水平不高,沒有真正形成促進基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
3資金缺乏
基層農業由于相關財政支持力度不夠,無法真正構建多元化投資體系。一是,財政補貼制度設計過程中不夠合理。當前執行的政策中考慮環節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的補貼項目僅僅限于少數幾項間的補貼,沒有一定的制度來支持基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二是,相關優惠政策存在缺陷。當前優惠政策主要是稅收方面,但是還沒有體現循環經濟理念,而且還延續了最終治理的傳統意識。另外,鼓勵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不夠完善,比較單一,相關優惠政策不配套,涉及到的各項政策相互沖突的現象依然存在。三是,政府投資有限。循環農業發展涉及到的主要群體是資金缺乏的農民,僅僅靠個人力量或者小群體力量是無法滿足循環經濟發展資金需求的。
二、發展基層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措施
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要真正意義上取得成功,必須要有對應的措施。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實踐經驗,認為當前應該加強這些方面的工作:
1加強循環農業立法進程的推進,并出臺與之有關的補貼性政策與限制性法規
對基層農業進行深入調查,充分明確政府、企業與農戶在循環經濟建設中的義務與責任,并將構建農業生態補償與技術補貼機制當作出發點,對經濟發展體系進行完善,進而建立政府推動、市場驅動與工作行動三者相互結合的長效機制。
2構建基層農村物業管理體系,打造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長期有效機制
物業化管理是當前基層農村對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加強基層農村物業化管理能將基礎設置投資效益充分發揮出來,尤其是能有效改善基層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式,對于推進基層農村廢棄物處理資源優化利用、培育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3加強循環農業技術創新力度
只有農業科學技術不斷的創新,才能提升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重視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當前一線農業科技人才水平不高,這是制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從技術角度來分析,要堅持圍繞水體凈化、生物質能源、廢棄物質化利用、農地養護等等關鍵領域,要重視纖維素轉化利用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生物質能源技術等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而形成比較全面的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在基層農業加大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是推廣循環經濟的主要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快培養出能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才人。
4提升政府資金投資力度
政府資金投入力度適當的增加,才能將多元化投資體系完善?;鶎友h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沒有足夠資金的投入,就很難適應提升經濟效益。因此,基層農業部門的支農資金預算,有必要轉向循環農業。其一,基層農業部門要建立循環農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主要用途是建造基礎設施,并加強專業技術的培訓力度、推廣以及運用;其二,涉及到基層農業的金融機構與產品時,要適當放寬貸款額度與限制,全力支持循環農業建設,尤其是要合理增加面向農戶的小額貸款額度,并對稅收優惠政策、補助、貼息等等多種經濟杠桿的作用,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注入基層農村,促進循環農業經濟發展。
本文作者:楊慧 單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農牧業局
摘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助于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可以適當推動農村經濟的穩步運行,對建設現代化農業,積極響應農業政策號召具有極大幫助。本文分析中國農業循環經濟標準體系的構建與相關對策,通過現階段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探索此課題的價值。
關鍵詞:中國農業;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構建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屬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內容,更是現階段國家現實的選擇,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了國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影響了協調性,本文針對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構建中國農業循環經濟標準體系的舉措與相關措施,為更好推動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1中國農業循環經濟標準體系的構建
1.1實現循環利用
近些年,農業部門按照文明建設的標準,推動生態文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更加重視循環利用。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循環經濟的理念支撐下,重視沼氣建設與種植業的緊密結合,從而更好地建立起循環利用模式,實現種植業、養殖業、沼氣產業的循環發展[2]。
1.2推進清潔工程建設
實現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前提是開展清潔工程,為更好的解決農村生活垃圾與相關的廢水污染問題,保證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完善各種有機物的廢棄處理設施,確保就近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推進家禽家畜糞便、生活垃圾與飼料等循環,實現家園清潔與田園清潔。
1.3生產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近些年,農業部門更關注肥料化、飼料化等的循環利用。通過推進先進技術,使得秸稈肥料化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保證全國秸稈肥料化的利用量達到相關標準?,F階段,全國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到了2.2億噸,已經占據了可收集量的27.8%,經過相關方式的轉化,實現清潔能源的轉化,從而達到循環利用的具體標準。
1.4運用節約型技術
圍繞農業的具體發展方式,應該堅持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為根本,重視運用節約型技術,促進農業清潔生產的順利開展。大力推進測土配方的施肥方式,重視實現一體化技術的生產,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推廣更為高效、低毒的防治技術,提升相關的病蟲害生態攔截工程,積極改造并修建生態攔截區域,實行科學化農業示范基地建設,迎合保護性耕作的需要。
2注重循環農業的發展方向及重要環節
2.1理念
轉變思想觀念,從大生產、大生態等方面實現循環農業的發展,摒棄依靠消耗資源發展經濟的做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證實現農業經濟由單向式資源利用到循環梯級式的利用,在根本上轉變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把握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
2.2發展
及時優化相關的資源配置,提升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踐行。構建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模式,建立科學的生產方式。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確保合理配置相關的農業生產要素,保證提升相關的資源利用率,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問題,推進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解決一系列的臟亂差等問題。
2.3途徑
要實現由粗放型、高耗型到集約型、高效型的轉變,推動農業技術的不斷革新,確保農業的不斷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標準。重視保護耕地、草原及一系列的生物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完善資源的優化配置。
3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對策
3.1開發節約型農業
農業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提升資源的合理利用率。注重節約型農業建設,對耕地實行分等級動態管理,強化基本農田建設,在改造過程中實現田地的分配,經過普及相關的施肥知識,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與配套服務,保證及時調整施肥結構,從而更好地提升肥料利用率。注重節約技術的推廣,在統一防治措施的利用過程中,提高農藥的利用率。另外,還需要適當的推廣節水農業技術,有效降低農業裝備耗能。
3.2落實農業產業鏈條延伸
循環農業經濟的實現需要拓展并延伸相關的產業鏈,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完美結合,促進農民增收。著力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且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推廣先進的合作形式,實現企業與農戶結盟的共同體構建,推動相關格局的不斷完善。
3.3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
在農村清潔工程實施過程中,應該堅持以自然為基本單元,注重清潔工作的順利開展。還應該積極推進秸稈肥料的優化利用,及時解決秸稈資源浪費與焚燒所造成的嚴重問題,強化沼氣工程的建設,實現農業資源的保護與有效利用。資源的優化利用能夠更好的貼合國情實際,以最優質的資源配置,推動國家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中國農業循環經濟標準體系的構建,需要迎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應努力順應農業發展的趨勢,以更好的方式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實現。我國屬于農業大國,雖然農業的發展占有明顯優勢,但還應與時俱進,用現代化科學手段,指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構建符合國情的中國農業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作者:程麗波 單位:通榆縣科學技術館
摘要: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農業旅游開始興盛起來,城郊農業旅游更是如此。由于其背靠城市,交通、通信便利,已成為廣大市民周末休閑的好去處。當在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比如破壞生態環境,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等?;诖耍袑W者提升了開發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以確保農業旅游走可持續、可循環的發展道路,在滿足人們欣賞田園風光,感受民俗文化的需要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確保生產和消費與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城郊農業旅游;注意事項
農村不僅有優美的田園風光,還蘊含了傳統的民俗文化,對身處喧囂的城市居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這里他們可以回歸自然,緬懷傳統的生活方式,已得到身心放松。旅游公司基于上述需要開發了城郊農業旅游,為我們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開發城郊農業旅游的動機,接著分析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關系,并介紹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主要事項。
一、開發城郊農業旅游的動機
工業化和城市化沒有泯滅人類回歸自然的渴望,而是加劇了這種渴望,這種渴望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祖先曾長時間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對自然有一種本能的歸宿感,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而在自然環境中人們的身心可得到放松。農村保留著相對完整的自然環境,且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這是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動機之一。此外,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文化是國人的精神寄托,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具有一定的“鄉土情結”,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想要了解傳統文化,這是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另一個動機,即為了滿足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需要[1]。在農村人們能欣賞到田園風光,感受到民俗文化,安靜的環境、綠色植被、清新的空氣、空曠的田野激發了人們對往日生活方式的懷念,在懷念中釋懷情懷、陶冶情操,暫時忘卻城市生活的壓力,所以說農業旅游對城市游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是旅游企業開發城郊農業旅游的動力所在。
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關系
1、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城郊農業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與傳統的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充分考慮了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使得一般的經濟活動更符合生活環境。對于城郊農業旅游,旅游地址處于城郊結合部,由于背靠城市發達的交通網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交通、通訊較為便利,可節省大量的基礎建設支出;其經濟活動在農村原有的生產資料、閑置的房屋、田園景觀上開展,提升了農村閑置資源的利用率,可減少了旅游項目開發成本;其旅游產品以綠色產品為主,現產現銷,既不會污染環境,也避免了長途運輸產生成本。總的來說,城郊農業旅游利用的是農村的風貌、特色、趣味以及民風民俗等特有資源,并充分發揮了其背靠城市的優勢,與循環經濟模式的一般的規律相符,后者對前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農業旅游開發不應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應確保兩者共同發展[2]。此外,與其他經濟活動相比,旅游的吃住玩消耗更多的是人力,而人力是可以循環利用的。也就是說農業旅游是低資源消耗經濟活動,且消耗的資源大多可循環利用,其發展要求與實踐屬性符合循環經濟模式的一般的規律。
2、城郊農業旅游可開發成循環經濟的載體
田園景觀是最主要的農業旅游最主要的旅游資源,這些資源可通過農業活動生產出來,可循環使用。在農業旅游中,游客消耗的綠色食品、農業產品等產生的廢料可作為肥料進入農村生態鏈,既減少了廢料處理的成本或對環境的污染,由減少肥料成本支出。此外,農業旅游還可以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不耽擱正常的農業產生,形成了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總的來說,農業旅游業已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農業旅游業當地的餐飲、住宿、娛樂業很好地嵌入了經濟發展圈,農村的基礎設施會更加的完善,產業鏈更加穩固,生態保障體系更加有效,使得各項經濟活動形成閉環,繼而成為經濟循環發展的重要載體[3]。
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的注意事項
1、在物質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的注意事項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開發不僅使得相關消費和生產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體系中,促進旅游業的良性循環發展,這是區域、產業、企業層面的循環發展,對于更高層面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發展,農業旅游同樣可發揮巨大的作用,比如放松游客的身心,基礎實施更人性化,當地人力資源更能得到充分等,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娛樂需要,也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環境問題以及其他問題。
(1)旅游企業能依據循環經濟理論進行開發活動。
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由具體的旅游企業開展,旅游企業只要嚴格遵循循環經濟理論,以循環經濟思想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維護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文化氛圍,才能在不影響或少影響當地農村正常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圍為游客提供一個向往的樂土,促進農村農業與旅游業的循環發展。在具體的開發中,首先應盡量多開發生態旅游項目,以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其次評估每個項目對生態破壞,并基于減量化原則確定項目的數量、用料、規模、風格、色彩和造型,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風光,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盡量不影響農業的生活方式,做到就地取材,與當地的自然風貌能融合在一起[4]。再次,充分評估環境容量,確保旅游資源的開發在環境的承受范圍內,避免破壞代際平衡和生態平衡;最后做到不使用或使用環境去不友好產品,比如殺蟲劑、除草劑。
(2)區域層面形成了再循環、再利用、減量化的生態產業鏈。
隨著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與之相關的企業逐漸發展、壯大、成熟,繼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形成的產業鏈只有符合再循環、再利用、減量化的原則,才能實現生產、消費以及廢物再利用的完美閉環,才能使得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副產品互換和資源共享實現從個別企業間行為到產業間行為的發展,把區域各個產業的生產、管理統一起來,對資源進行優化優化配置,形成一個生態網絡系統。一個完美的區域生態產業鏈會從物質循環流動的各個環節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盡可能提升物質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確保經濟、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在精神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的注意事項
(1)農業旅游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提升。
城市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而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息娛樂的好去處,所以說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提升,讓游客感受到最質樸、最傳統的民族文化,領略到城市所沒有的民俗風情以及田園風光,讓游客在消費高質量的、有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的過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實現身心的發展。在具體的開發中,應注重民俗風情的開發利用:農村與城市最大不同之處是其受到的現代科技文明的影響較小,還能保留一定的民俗風情,這是農業旅游業的價值所在,農村的民俗風情有服飾民俗,比如與鞋帽、裝飾品、衣服、佩戴品等;歲時節令習俗,比如元宵節的踩高蹺、耍龍燈、觀焰火、觀燈、舞獅子、跑旱船等活動以及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開展的各項活動;游藝競技民俗,比如放風箏、獅子舞、武術、賽龍舟、燃爆竹煙花等,此外還包括婚姻禮儀民俗、生產習俗、居住民俗、飲食民俗等。同時還可以開發傳統農耕文化資源,比如采用水磨、雞公車、水車、石碾等幾乎絕跡的傳統農耕設施;建立農耕文化展室,展覽風車、斗笠、升子、石磨、斗、織布機、蓑衣等,并在展覽促進行相關的文字介紹,介紹其用途、使用方法,讓城市的年輕一代有機會了解農村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注重食文化、商品文化的開發利用:農村有著傳統的飲食文化,具有城市快餐文化不具有的魅力,可充分挖掘飲食文化,開發出極具特色的餐飲品類,讓游客在欣賞田園風景的過程中吃到有品味、有文化的飲食。
(2)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農村正在逐步喪失其傳統的形態,人們渴望能有機會接觸田園風光,以彌補往西地域文化的缺失,這也是農業旅游的興盛的原因之一,所以說農業旅游的開發應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原汁原味的鄉村形態,最健康的生態環境,最傳統的民俗文化,以滿族其城市生活傳統文化、田園風光的缺失感,讓他們身心帆布歸真,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結束語:
與一般的景區開發一樣,城郊農業旅游開發應盡可能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以便為人們提供更加原汁原味的自然環境,當兩者的不同之處是城郊農業旅游開發應更注重民俗文化的開發,其自然環境也更加的脆弱。在城郊旅游的開發中運用相關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原則能實現經濟活動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也能更有效地開發農村的民俗文化,實現生產、消費以及循環的體系化發展,對我們城郊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趙盼 單位:平頂山教育學院
摘要:農業傳統生產方式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威脅。農業循環經濟注重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重組合原則,能夠極大地減少農業生產的資源投入和有害物質排放,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作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立體化產業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集聚化產業布局等模式,并從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科學技術支撐、注重宣傳引導三個方面提供保障。
一、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挑戰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業長期以來都采取粗放型的傳統生產方式,生產集約化、現代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業生產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1.資源不合理使用對生態環境的威脅
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學類生產要素污染了生態環境。近年來,農民不斷加大化學類生產要素投入,以此來提高農業產出。這種干預農業生產的做法,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实拈L期使用造成了土壤硬化,土地自我修復能力下降。農民在噴灑農藥時,為了加強殺蟲效果常常會過量使用農藥,在消滅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有益生物,對土壤、空氣、水資源的污染更是嚴重,也給農產品安全帶來了隱患。地膜技術在蔬菜種植中被經常使用,但是大多數地膜都很難降解,廢棄的地膜或者在土壤中長期存在、降低土壤質量,或者被隨意丟棄、造成白色污染。另一方面,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隨著農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發展十分迅速,自然資源需求也隨之增大,加上農村自然資源多數處于無監管狀態,水、土地、草原、樹木等資源被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草原荒禿等惡劣后果,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廢棄物不當處理對生態環境的威脅
與工業產生廢水、廢氣一樣,農業生產也會產生大量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一旦不能有效處理,就會成為生態環境的污染源。從種植業來看,小麥、玉米、高粱等作物每年大約產生8億噸秸稈,由于現在農戶很少喂養牲畜,這些秸稈便成為沒有使用價值的廢棄物,為了不影響下茬播種,不少地方采取焚燒方法處理秸稈。秸稈焚燒產生的濃煙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產生的有毒氣體則會給人和動物帶來傷害,成為近年來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二、農業循環經濟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
循環經濟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將生產活動優化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過程,實現了對“高投入、低利用、高廢棄”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在保護生態、節約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5年中央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正是看到了循環經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在農業生產中,循環經濟也被大量應用,特別是農業現代化生產程度高的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循環經濟達到了很高水平。農業循環經濟“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應用循環經濟理念,減少農業生產中資源、物資的投入和廢物的產生,以兼顧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效益”[1]。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解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困境的必然選擇?!稗r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在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農業生產自覺遵循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原理,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2],這與農業循環經濟有著高度契合。一方面,從多層、多次利用資源看,農業循環經濟是對資源的極大節約。循環經濟追求對各種資源的深度利用,將資源的使用價值完全“榨干榨凈”,避免生產造成浪費資源。如稻田養鴨模式,借助鴨、水生物、水稻之間的食物鏈關系,減少了化學除草以及化肥、農藥和飼料用量。另一方面,從再利用廢棄物看,農業循環經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更大。農業生產廢棄物的不當處理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但循環經濟將這些廢棄物通過再加工則會“變廢為寶”,不但減少廢棄物污染,還提供了新的生產資料。如運用先進技術將秸稈加工成生物燃料,避免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利用沼氣技術把畜禽糞便發酵成沼氣,既解決了糞便處理問題,又產生了新能源。
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
1.立體化產業鏈模式
農、林、牧、副、漁各產業之間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系,要利用生態經濟學規律,通過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形成產業立體化生產模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一是建立種植業立體生產模式。將農作物、蔬菜、果樹等進行科學套種,實現對土地、水資源、肥料、陽光等綜合利用,減少資源要素投入。二是建立農、漁、畜等融合生產模式。將農作物、畜禽、魚類、微生物等進行科學組合,形成環狀減耗型食物鏈。以稻田養魚為例,在水稻田中養魚,可以在不增加水資源使用的基礎上獲得魚和水稻兩種產品,同時魚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其排泄物又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減少了肥料和農藥的使用。三是農林牧副漁大農業立體生產模式。充分利用大農業各部門之間的能量循環關系,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科學搭配,構建農業生產綜合體,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開發。
2.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
農業產生的廢棄物大都屬于有機物質,為加工再利用提供了可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依據生態學、生產鏈原理,通過技術處理將秸稈、殘渣、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轉化為生產要素。一是把廢棄物轉化為新能源[3]。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等發酵產生熱能原理,將其轉化為沼氣、電力、燃料等能源。二是把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動物內臟、糞便、農作物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通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用作有機肥。三是把廢棄物轉化為飼料。將農作物的葉子、秸稈以及農產品殘渣作為畜禽飼料,既節約成本,又減少了肉類的激素含量。四是把廢棄物轉化為材料。即將農業廢棄物加工成可降解的裝飾材料、生產原料等,如把玉米棒通過粉碎、熏蒸加工成蘑菇、木耳的培養基等。
3.集聚化產業布局模式
集聚化產業布局模式是立體化產業鏈模式的升級版,它將相關農業企業、工業企業等進行集中布局,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從更宏觀層面實現農業生產循環發展。如可以將農作物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養殖企業、沼氣企業等集中布局于同一園區,構建閉合循環生產模式,即農作物企業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原材料,加工企業產生的殘渣作為畜禽飼料或有機肥,養殖業為農作物企業提供畜禽糞便有機肥,沼氣企業將各企業的廢棄物變為沼氣為企業提供能源,這樣各類資源和物質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以江蘇宜興市的興望農牧園為例,該園區布局了豬羊養殖、加工貿易、休閑林果、水稻種植、茶葉等產業項目,實現了沼氣綜合利用、立體種養、環境控制、農產品加工等高效清潔的循環經濟[4]。
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保障措施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涉及觀念轉變、技術轉化、產業結構調整等,單憑企業、農戶無法完成。因此,政府一定要充分發揮在資源整合、科技研發方面的優勢,積極引導、支持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循環經濟生產方式轉變。一是出臺支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在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鑒。日本早在2005年就出臺了《循環性社會基本法》,從立法層面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我國也應該出臺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在社會上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明確導向。二是加強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規劃管理。從縣域經濟、省域經濟層面出發,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對本地農業產業進行科學布局,建設一批主題功能突出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提升本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三是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從經費、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對采取循環生產的企業進行支持,如減免稅收或提供貸款,幫助企業引進廢棄物利用技術等。
2.強化科學技術支撐
一是完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標準。依據不同循環經濟模式,制定生產過程、資源要素使用、廢棄物循環利用等一系列技術標準,為農業生產各環節循環銜接提供技術支持。二是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推廣。依托高校、農科所、技術站等科研院所,圍繞農業生產與現代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環境保護的銜接,實施農業循環經濟關鍵技術攻堅項目,同時向農戶和企業推廣種養協作、間作套種、飼料加工、沼氣生產等技術,提高循環經濟技術使用率和覆蓋面。三是培育循環經濟示范企業。選取有實力、有特色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科技人才、研發經費支持,鼓勵企業進行循環經濟技術應用和創新,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基地。
3.注重宣傳引導
農業循環經濟是十分復雜的工程,需要社會多方積極參與才能順利推進。因此,要注重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宣傳,提高農民、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是加大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投入和環境破壞,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良好社會氛圍。二是加強對循環經濟積極作用的宣傳,讓農戶和企業認識到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使農戶和企業自愿采用循環經濟生產模式。三是加大國家扶持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宣傳和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推介,讓農戶和企業及時了解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并有針對性選擇具體生產模式。
作者:程佳聰 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摘要: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區域差異顯著,由于歷史、經濟的原因以及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不斷惡化之勢。如何建設好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對于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部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笨梢?,堅定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被提到了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重要高度。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西部地區在我國的版圖上跨度很大,自然條件有很大差異,由于歷史的和經濟上的原因,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直接關系著我國西部乃至全國農業生態文明的整體建設步伐。
二、西部地區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制約因素
(一)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較嚴重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對森林資源進行了長達40多年大面積的掠奪性采伐,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森林遭到破壞后,涵養水源的功能消失,使氣候變得更加惡劣,會導致洪澇、干旱或沙塵暴的發生。西部地區農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長期沿襲著開荒種地的原始農耕模式,牛羊的生產絕大部分還停留在放牧式飼養上,加之個別地方由于急于發展,過度開采,超載放牧牲畜,造成森林、矮桿植物和草山的破壞甚至毀壞。據統計,西部地區以川滇地區天然林區森林資源破壞最為嚴重,森林單位蓄積量年均遞減2.5%以上;其次是新疆天山地區和四川盆地周邊山區。由于森林覆蓋率過低,加之歷史上毀林濫墾、陡坡開荒,使山區失去涵養水源和調節水源的功能,加劇了水土流失。西北地區占西部總面積57%,而水資源量只占18%,水能資源只占24.4%。干旱缺水日趨嚴重,據統計,90年代初以來,西部地區農田每年受旱面積達86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3,比80年代增加1/3,呈加劇趨勢。
(二)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和氣候的原因,農業生態環境較差,加之耕地條件差,化肥的使用量大,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江河和塘庫水體的污染及部分地區水源的水質惡化;同時不合理的施肥還造成土壤表層板結、土壤酸化等嚴重問題。目前農村點污染與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日益突出。
(三)農業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較突出
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時我們也使用了世界化肥總消費量的31%,全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農藥殘留超標使農產品污染等問題十分突出。同樣,西部近年來,農藥施用量也呈增長趨勢,一些農藥甚至能在土壤中長期殘留,這些農藥的殘留物還可以通過水的傳遞,將污染擴散到很遠的地方,造成農產品嚴重污染。這些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直接危害國民健康,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所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三、以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基本對策
(一)大力宣傳、強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西部各地、各部門要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宣傳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印發宣傳品、經驗交流會和采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全方位教育宣傳,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從思想上充分認識農業循環對于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科學道理和經濟、社會效益,才能轉變單純追求GDP的觀念,提高西部地區各級干群增強農業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讓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廣大農民群眾之中,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等活動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有利于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按照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促進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按照“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西部地區盡量減少進入農業生產的物質量,節約和保護農業資源,減少土壤、水體和農產品中的有害殘留;提高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等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如推行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從深度和廣度開發農業資源再利用價值,實現土地、土壤、森林、草地、水體以及動植物等資源的良性再循環。同時在農業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和消費等環節,應特別重視循環型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提升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規模,逐步建立起西部農業資源全面的高效再循環利用體系。
(三)科學規劃,探尋適宜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模式
西部各地區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明顯,農業類型多樣,不同區域有不同農業生產類型,為此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不可搞“一刀切”,應根據西部地區實際狀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探尋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西部地區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模式,如可以在具有區域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的區域,以農村特色農業型發展模式為主,建立高效獨有的農業生態系統;在平原經濟區域可以以農業生態產業園模式和農村庭院模式為主,即在農業生態產業園內通過對一定地域空間內不同農業企業間,以及其他企業、居民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源的輸入與輸出進行優化,從而在該地域內對物質與能量進行綜合平衡,利用農村庭院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獨立地形成一個無廢棄物的循環式結構。
(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確保西部農業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
科技創新是確保西部農業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撐,因此必須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科技創新力度,大力開發和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農林牧品種遺傳改良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綠色耕種技術、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清潔能源利用技術以及大力發展建造水源涵養林、護坡林、護堤林、防風林等防止水土流失技術等。同時必須正視西部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容量,按照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實施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工程和凈土、凈水、凈氣的“三凈田”工程;加大江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科學性、持續性,進一步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并同時做好農民的后續保障工作;創新手段,提高檢測技術技術水平,進一步制止工業污染對農業環境的損害,加大農業污染的治理力度;進一步明確農產品準入標準,完善農產品藥物殘留快速檢測系統,確保西部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及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完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及法律保障制度
西部地區應加快完善現有國民經濟核算、價格、財稅、金融等與建設西部農業文明不相符的體制機制;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法律保障制度,立法機構要組織專門人員,根據不同制度的性質和種類,加快步伐對已有的制度進行完善,對還沒有的制度加快制定,同時規范執法行為,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嚴肅查處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和生態破壞現象,確實保障西部地區以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各項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實施,并取得積極成效。
作者:方杰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
摘要:農業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產品———廢物———再資源”的封閉循環式農業系統的經濟模式,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本文力求在對農業循環經濟理論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為促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對策
1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概念
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構建農業生產體系內部的物質和能量閉路循環,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它是一種農業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模式[2]。它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農業循環經濟的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涉及到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農業的清潔生產、生態農業及綠色消費等一切有利于農業環境發展的循環經濟系統;其次,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雙贏的經濟形態,它的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并且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再生閉路循環利用為特征,實現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目標;再次,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以現代科技為支撐,它的實現離不開現代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最后,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以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為載體,它的發展必然與合理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息息相關。因此,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符合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是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3]。
2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人口過多與農業資源有限矛盾突出的國家。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面臨著以下幾點的困難。第一,我國的農業資源總量雖然比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800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有79%的耕地屬于中低產地耕地,總體質量偏低,而且目前耕地面積還因人為因素和自然災害逐年減少。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1/4,且水資源的分布嚴重不均,長江以北水資源少但耕地多,長江以南水資源多但耕地少,并且我國西北地區干旱少雨,缺水少雨。第二,我國面臨著的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和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業機械雖有一定程度的推廣和應用,但僅占世界水平的8.8%。有些農業資源比如秸稈的開發利用率很低,一般都作為燃燒材料使用,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第三,我國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一些鄉鎮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未經處理就直接把“三廢”排放到農田,成為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農業生產中,由于長期不合理使用農用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等也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4-5]。因此,在目前這種狀況下,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推行清潔生產,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才是長久之計。
3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并且缺乏循環經濟的觀念。我國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遠遠達不到擔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任。此外,農業生產中農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加之政府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不夠,使得農業循環經濟觀念在農業生產中缺乏,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相關的技術研究落后。循環經濟的發展是要以技術研究為支撐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僅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關鍵的技術無法得到滿足,而且已有的技術推廣應用也很不到位??傮w看,我國農業技術的整體水平較低,而且推廣應用效率低。第三,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期,必須有較大的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滿足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要求,但我國財政資金投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數額還很有限。第四,缺乏相應的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雖然我國已頒布《節約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并制定一系列促進企業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的政策。但專門針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還沒有制定[6-7]。
4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4.1培育新型農民,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理念
要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盡快把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培養成新型農民。要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大力實施以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研究生到農村地區創業,為農村發展提供新生力量,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盡快適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需要。根據我國農村的特點,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標語、宣傳車、黑板報等多種傳播媒介,加強對農業循環經濟觀念的宣傳,使廣大農民進一步認識和明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由此帶來的好處。廣泛的推廣利用可循環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利用高科技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強化農業循環經濟理念[8-9]。
4.2加強農業科技發展及推廣
首先必須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只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才能推進相應的技術研發。其次政府扶持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科技推廣中起示范和技術擴散作用。最后我們要推廣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支撐循環經濟的發展。比如發展滴灌、膜下滴管等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集約型生態養殖業;加強農村沼氣和可再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等[8-9]。
4.3完善政府支持體系和多元化投資機制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對一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必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直接投資或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支持;在農業稅收制度創新方面,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建立新型的稅收制度,為農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等。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僅僅依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要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如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含量較高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循環農業科技項目提供專項貸款、設立政府發展循環農業專項擔?;?;創造條件,降低風險,吸引工商資本和私人資本投資發展循環農業等[10]。
4.4建立農業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
通過廣泛宣傳,使現有的農業循環方面的法律法規為民眾所熟知。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有關法規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查處。這樣,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保證我國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然后是制定《農業循環經濟法》及各類相關的專業法律法規。要結合我國已經制定的法律法規,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踐經驗,制定一部針對性強、內容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法》,以此來引導和規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作者:李志良 單位:內蒙古包頭市園林科技研究所
摘要農業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體系是循環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基于此,通過對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內涵的研究,解構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的主體要素、體系架構,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內涵;問題和對策
1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的基本內涵
農業循環經濟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方式,借鑒傳統農業經濟經營經驗,提升社會化經營效果,科學運用農業生產資源,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產環境和諧發展的現代農業經濟模式。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確保農業經濟呈現健康發展態勢的重要技術路徑。而通過科學技術元素的有效參與,整合農業循環經濟科技因素,形成完善科技服務系統,可為農業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重要支撐作用。這個科技服務系統就是農業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體系,其具有以下特點[1]。一是嶄新農業生產觀。循環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考慮到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通過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創造良性循環的生產模式。二是嶄新農業價值觀。把自然當作人類生產活動的基礎,將科技開發自然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并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力,充分發揮科技與自然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三是嶄新農業經濟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以循環經濟為基礎,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及多層次利用技術開展農業生產,提升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農業增收和節能減排,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2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的主體要素和體系構架
2.1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的主體要素
主要包括資金、技術、信息三要素。其中,資金要素是基礎,一般資金要素的投入主體為政府;技術要素是關鍵,是破解農業經濟發展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的技術實現路徑;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已然成為一項重要的生產要素,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
2.2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的架構
2.2.1研發體系
我國農業技術研發體系的構建主體以科研機構、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為依托,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基礎。其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院校是科技研發的中堅力量。農業龍頭企業是進行農業科技研發的重要平臺,直接面對農業市場,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企業結構,通過技術上的創新,滿足農業市場各項需求[3]。
2.2.2推廣體系
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主要包括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民技術人員,其中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主體部分,農業技術推廣的組成人員大多是具有高學歷的專業性人才或是具有豐富農業實踐經驗的農民專家,農民技術人員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2.3服務體系
主要以政府服務機構為主導,主體是科研機構的服務部門。
2.2.4保障體系
農業技術研發與創新需要強大的保障體系作為支撐,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循環農業發展問題,在政策法律法規、資金方面、人才方面給予傾斜。
3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3.1面臨的問題
一是農業循環經濟科技研發創新體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思想認識、激勵措施、機制不夠健全等方面。農業循環經濟科技研發長期以來存在重短期效益而輕體制建設的問題[4]。二是農業循環經濟推廣體系和農業發展需求不對稱。特別是農業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滯后、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薄弱等因素,嚴重制約推廣體系作用的發揮。三是農業循環經濟的服務體系尚不健全。運行機制不能與市場要求接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行不暢等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業技術的推廣。四是農業循環經濟保障體系建設較滯后。農業科技項目的管理普遍存在著動態監測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難以匯聚人才和技術,難以形成合力。五是農業產業結構和資源調配結構不合理。不少地區存在產業結構的問題,對農業資源的整體調控布局不夠,導致整體發展乏力。
3.2發展對策
一是以核心技術為突破口,提升整體研發水平。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是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核心內容,對提升生態農業生產競爭力發揮關鍵作用。二是提升服務與推廣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府相關部門是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推廣的主力軍,為集合科技推廣潛力,需要與各級科研部門、高等院校、科技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等形成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廣大農戶帶來最直接的科技服務[5]。三是優化整體發展環境,夯實保障基礎。農業科技部門、科技人員和相關政府、群眾組織要密切配合,形成科技服務系統性網絡體系,整體一盤棋,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優化全市生態科技服務環境,夯實各種保障基礎,為生態農業的高速發展提供重要物質條件。四是注重統籌兼顧,調整資源配給結構。對農業科技成果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優化,提出針對性更強的科技推廣服務策略,有效激發地方農業生產經營發展動力。
作者:周煜欽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
1生態農業的內涵解讀
現代農業主要表現為現代石油農業、現代生態農業等各種不同的模式,因為現代石油農業的發展主要是依賴于巨量化學物質的投入來提升產量與經濟收入的,因而也造成了對水資源的極大消耗,甚至導致生態環境出現了惡化,所有也被認為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隨之,生態農業這一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開始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盡管全球范圍內各國關于現代生態農業的名稱有所不同,一些國家稱之為有機農業,一些國家稱之為生物農業或者無公害農業,還有一些國家稱之為持續農業等,但是對于其內涵之理解卻是一致的。生態農業事實上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以及系統科學的方法,將現代科技和傳統農業技術加以結合,全面而合理地運用自然資源以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環境等方面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而讓農業能夠走上良性循環之路,所以,它已經逐步成為如今全球農業發展的重要潮流之一。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之間具備了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循環經濟理論認為這反映出人類積極尋求和自然界和諧共處之理念。循環經濟運用于農業上即為生態農業,所以,生態農業也屬于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循環農業之實質在于用環境友好方式來運用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容量,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活動趨向于生態化,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諸多方面的相互統一。有鑒于此,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之間具有目標上的一致性,兩者均要求在農業生產活動之中和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形成良性發展的新機制,以達到節約資源與重復利用能源之目標。
2循環經濟條件下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
(1)資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應當針對產業鏈之輸出端,即廢棄物,以充分提升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要運用對廢棄物實施多次的回收、利用與資源閉合式循環,從而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而。資源化原則是一種輸出端的方法,能夠將廢棄物再一次地轉換成為資源,從而減少最終的處理量,這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廢品回收以及綜合利用。為了和資源化的過程保持適應,消費者要提升購買再生產品之意識,從而促進循環經濟之實現。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廢棄物利用的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屬于過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盡可能地延長產品與服務時間,盡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種不同方式來使用物品,從而避免其太早成為垃圾。要致力于發展白色農業,也就是要開發與利用各種微生物資源,從而生產出各類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污染的飼料和其他能源。
(3)減量化
也就是要用資源投入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所針對的主要是輸入端,目的在于減少進入到生產與消費過程之中的物質與能源流量,對于廢棄物之產生,主要是運用預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夠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對于各種不可再生資源之耗竭性開采與運用。對于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則應當實施總量控制,在農業上主要是運用好該原則,使用最為科學和靈活的方法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3循環經濟下發展生態農業的幾點思路
(一)大力提升農民群眾的農業循環經濟意識
當前,循環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并非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經濟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引導規范。因為我國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整體上較低,對于資源的利用和環保等公共意識顯得極為淡薄,所以在向農民群眾進行宣傳時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項目,帶領農民群眾實地進行參觀、考察,并對農民群眾實施培訓,從而讓其更好地了解資源和環境對于農業生產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于循環經濟發展中經濟效益之宣傳,運用可預見的經濟收益以激發出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從而做到自覺了解循環經濟原理,積極參與農業循環經濟進程,進而取得理想的經濟成效。
(二)立足農業生態環保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1)要逐漸增加生態農業建設方面的投入
從而形成支持我國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性體系。鑒于生態農業具備了人、財、物力的投入量相當大以及技術含量較高之特點,國際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補貼等相關支持政策。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起步比較晚、層次相對較低、經濟效益也比較差、經營較為分散,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規模也比較小,消費者的認知度相當低,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資金投入、信貸支持、稅收減免以及補貼等多個方面實施政策傾斜以及必要扶持,從而更好地拓寬農業投資途徑,持續增加對大型農業生態工程以及農業資源保護區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態農業建設激勵體系
要更加積極地倡導與鼓勵企業承包與租賃荒地、荒山和荒灘等,開展植樹綠化與水土保持等農業領域的綜合性開發,切實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
(3)要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切實有效地控制各類環境污染的出現。要積極引領農民群眾依據當地生態資源環境之實際來發展好生態農業,控制使用化肥與農藥等各類化學物質,不斷加大有機肥、無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從而切實減少因為農業生產而產生的各類污染,并且積極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強化農業領域的標準化建設,更好地發揮出標準化對于生態農業建設所具有的導向性作用。
(三)提升創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要妥善處理好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之間的關系,明確其職能,加強農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設同行,這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保障。有鑒于此,應當建立健全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之引領機制,有效改進與優化資源在城鄉間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組合,對各地方政府以及農民群眾的行為加以引導,對于環境友好的措施應當進行全力扶持與鼓勵。應當建立起政府資金和金融資金之間的相互聯動體系,切實形成社會資本引領機制,促進對新農村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之投資,并且致力于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要健全完善環境和發展的綜合決策辦法,各地政府要設置農業生態發展專業機構來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并且組織與協調農業生態環境取得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1)要增加對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斷提升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在持續增加國家財政對于生態農業技術投入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吸引社會各方資金用在生態農業科技建設與開發上,從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資與收益相互掛鉤的新機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態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為我國生態農業的技術創新提供相應的技術條件。
(2)要認真汲收傳統生態農業技術之精華
切實推動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步伐。因為我國傳統生態農業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間作套種、休耕輪作以及精耕細作等技術與經驗,因而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具備了非常好的繼承與借鑒價值。然而,生態農業同樣還需要高新農業技術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均被廣泛地應用到生態農業建設之中,從而實現了生態農業的高技術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們認真進行學習與借鑒。
(3)要健全完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積極培育我國農村生態農業技術服務、咨詢以及轉讓等各類中介機構,全面鼓勵與引導建設各種生態農業協會,從而健全完善生態農業領域的科技推廣網絡,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進而為生態農業科技實現成果轉化奠定良好基礎。
(五)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應當說
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之發展需要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切實保障。但是,目前階段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尚不夠健全完善,主要體現為不夠系統和靈活,通常是照搬與照抄城市環保立法,在現實之中很難加以執行。相關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依然存在著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見于各類單項法規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備了統領性與可操作性的高位階法律。因此,要想發展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生態農業,迫切需要以整合當前較為分散的條文或者立法為基礎,形成一部以廣大農村地位為主要對象,在農村具備了極強可操作性的、系統性的農村領域循環經濟法律。在此基礎上,環境法當中也要明文規定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等內容列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從而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之發展狀況真正視為判斷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標準,明確相關監督機構以及人員,保障生態農業在農村地區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進而有效減緩我國農村環境惡化之速度。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各項方針政策不僅高度關注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消除絕對的貧困,同時又關注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切實解決農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保障農民群眾的健康。這就需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下的生態農業,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平衡發展,并且實現農村環境保護的最優化。
作者:楊艷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1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的主要內容
(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技術路線概述
對農業循環經濟評價的方法是以農業現狀的分析為基礎,開展綜合性評價, 從而展示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主要的評價路線是:確定評價目標收集匯總資料綜合評價建立指標體系、指標量化、確定指標權重、綜合評價結果結果定性分析。
(二)農業循環經濟主要評價指標介紹
在當前的農業資源、環境容量和生態閾值制約下,要從節約各類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及提升經濟效益的視角出發,應用循環經濟學組織起來的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農業生產體系, 運用末端物質能量以及回流, 從而形成能夠對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閉環型農業生產系統。 要切實降低輸入端資源物質之投入,提升循環利用之水平,加大農業生產系統所具有的產出量,切實減少廢物產生與排放,從而實現社會、經濟以及生態效益的相互統一。
(1)類指標結構類指標體系
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自上而下分別是目標層、 控制層以及指標層。 控制層指標依據循環經濟"3R"原則可以設置四個類指標 ,分別是用以體現區域之中農業生產系統投入端狀況的資源投入指標、用以展現農業生產中系統內資源循環利用狀況的資源利用評價指標、用以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所要實現的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的農業產出指標、用以農業生產中對生態環境以及資源安全影響的外部效應評價指標。 這一指標體系可從四個方面進行構建:一是在投入環節中應當選取一部分進入農業生產中的物質以及能量指標,從而反映出農業生產系統之現狀以及投入狀況,其中,農機總動力、 耗電量以及化肥施用的強度等代表了農業物能之投入。而沼氣池則反映出這一地區循環經濟的投入狀況;二是在利用環節中應當選取農藥與農膜運用水平與化肥有效運用系數以反映出農業生產中對資源加以利用的程度,而復種指數和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則能夠分別凸顯出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以及廢棄物資源化的能力;三是在產出環節中選擇農業 GDP、耕地產出率等項指標以判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社會經濟效益狀況;四是在外部效應環節中可選擇森林覆蓋率、有效灌溉系數和人均耕地面積等以反映出農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以及資源安全之影響,其中的投入環節和利用環節選擇的指標主要展現的是循環經濟應當遵循的"3R"原則,而其他兩個環節則注重于評價農業循環經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
(2)刻度指標建設
要通過對農業循環經濟內涵以及目標之理解,立足于減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環等行動原則,從農業生產中的各個方面,并且兼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依據有關專家的意見建議,對諸多因子中加以分析挑選,確定十九個參評因子以構建農業循環經濟評價體系,努力涵蓋循環農業發展之總體狀況以及動態化發展過程。對于指標重要性之評判則是依據層次分析法分別確定分類指標和單項指標之權重。分類指標主要有以下四項:一是投入指標,權重為 0.298,各單項指標包括農機總動力權重 0.472、 化肥使用強度權重0.250、農業勞動力 權重 0.118、生產中的物 質消耗占農業 GDP的比例權重 0.077、 農村用電量權重 0.050、 沼氣池個數權重0.033;二是利用指標,權重為 0.523,各單項指標包括農藥施用水平權重 0.522、農膜使用水平權重 0.064、化肥有效利用系數權重 0.267、復種指數權重 0.107、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權重0.040;三是產出指標,權重為 0.122,各單項指標包括農業 GDP權重 0.467、 農民人均純收入權重 0.156、 人均糧食產量權重0.293、耕地產出率 權重 0.030、單位畜禽商 品化率權重 0.055;四是外部效應,權重為 0.057,各單項指標包括森林覆蓋率權重0.625、有效灌溉系數權重 0.239、人均耕地權重 0.163。
2 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的結果
按照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的有關公式來實施數據處理與計算,可以得到循環農業發展綜合評價結果:一是在評價期間,農業產出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綜合分指數變化的不同階段和發展趨勢十分相似,其發展速度極大地超出了農業總體發展的速度,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拉動性作用。 二是對農業資源利用狀況來說, 其發展水平指標出現了逐年下降之趨勢,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之發展具有相當強勁的制約作用。 在環境生態效應上,評價期間所出現的變化并不顯著。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盡管我國農業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但是循環農業發展效應還是處在比較低的狀態下,尤其資源利用指標有下降之趨勢,從而可能成為今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一個障礙。 就農業生產的四個環節發展狀況來看,我國農業生產社會經濟效益比較高,而產出水平的提升幅度是最大的,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拉動性作用;而農業生產投入上也在不斷上升;在資源利用環節上,總利用效率不夠高,而循環利用的能力比較低,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產生了阻礙;在生態效應上,其發展的水平低于或者等于農業整體發展水平,但是依然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3 改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工作的幾點對策
(一)形成長期有效的行為約束與利益激勵體系
我國農業資源的減量控制任務相當嚴峻,要想轉變農業資源濫用的狀況十分普遍,一旦不加以扭轉,必然會深刻地影響到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 有鑒于此,要對十分寶貴大農業資源落實減量化控制,這當然也是極為重要的。 要想切實形成長期有效的行為約束與利益激勵體系,這是有效利用我國農業資源的有效途徑。 要立足于對農業生產開展全面指導,將完善農業補貼機制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相互結合起來。對那些嚴重濫施與濫用的行為, 則應采用停發農業補貼等手段予以懲治,反之,對于那些遵循循環經濟準則的公司或農戶,則應當實施獎勵,從而構建起切實有效的激勵體系。
(二)健全以循環經濟研究為重點的農業科技發展體系
一方面要切實形成保障農業科技有力發展的新觀念。更加充分地發展與利用農業科技,這樣一來,不僅能更好地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質量,為推動中國農業的發展而付出努力,而且還要更加重視農業科技活動對于本地環境以及循環經濟發展所具有的不利因素,從而以農業科技為基礎來減少因為科技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另一方面要推進我國農業科技體系之創新。要更加穩妥地探究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科技之間的無縫對接, 持續提升農業領域各類新技術之研發與利用,同時,要積極推進秸稈技術、禽糞利用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要繼續拓展農業產業鏈,從而實現產業鏈朝更加廣闊的市場領域進行延伸,努力走出農業產業增產增收新路。
(三)提升農民群體對循環經濟的認識
農民群眾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人翁,其自身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對于農業循環經濟來說顯得極為重要。盡管我國從本世紀初起就開始著手進行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廣應用工作,但時至今日,我國廣大農民群體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還相當膚淺,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習慣于單純追求產量,不注重質量和生態環境建設。有鑒于此,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要高度重視對農民群體實施循環經濟教育。 比如,可運用大眾傳媒以及網絡等新媒體向廣大農民群眾推廣應用農業循環經濟知識,從而扎實有效地提高農民群體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
(四)提升農業循環經濟的總體效益
為了實現提升農業循環經濟總體效益這一目的, 應當做到以下兩點:一方面是要依靠當地的大中型農業企業,通過這類企業來帶動廣大農戶投入到農業循環經濟之中, 以此來發展壯大我國農業的種養植規模。 另一方面是要充分爭取政府部門的重視,對投入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廣大農戶進行政策上、技術上等各個方面的幫助,從而保護廣大農民群體的利益。最后是要健全綠色產品標識機制,有效懲處以假亂真和魚目混珠等現象。
作者:孫金嶺 單位:甘肅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