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09:04:55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科技創新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分析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約因素,并提出對策,以期促進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必要性;制約因素;對策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這就要求在今后的農業發展中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1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必要性
1.1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著眼于建設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因此,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必須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才能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采用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生產手段,突破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增加對農業科學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1]。
1.2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農業資源相對稀缺,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手段總體上還比較落后,還處于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條件下,與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水平相比,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農業開發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比較弱。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要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水平的差距,改變當前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就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應用各種先進技術,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生產經營水平和效益,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3 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持續穩定增長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日益凸顯,繼續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來增加農產品產出的余地已越來越小。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那樣,“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要打破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持續穩定增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提高資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約因素
2.1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機構不健全
目前,鄉鎮機構改革后,人員得到了精簡,農技站機構已不存在,人員也合并到了鄉鎮機關。這樣不僅使縣級農業部門對鄉鎮農技業務難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農技人員當行政人員使用,農技站人員在業務上沒有自主權,技術干部做行政事務的多,搞業務技術的少,直接影響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一方面,鄉鎮農技人員合并到鄉鎮機構,機構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級農技員多年前就已取締,導致農技推廣網點解散,農技推廣工作“棚架”。
2.2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農副產品日趨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形勢下,農戶增收的愿望十分強烈,但農民引進新技術僅憑一些簡單的聽、看和有限的光盤資料,手段不夠完善,發揮不出好的效果。農民又比較因循守舊,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達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發揮鄉鎮級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建立一些試驗田、示范基地,在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的正確指導下,有目的直觀地向農民展示必要的效果,農民才會體會到更多的收獲,才能大面積的推廣使用農業新技術。農技推廣工作是一門科學,需要人才作支撐。目前,基層農技人員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鄉鎮人員編制少,還有部分其他非農技人員頂替農技人員,占農技人員的編制,嚴重降低了農技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農技隊伍中接收繼續教育的人數也在逐年下降,盡管他們通過多年基層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時代,知識面與知識結構還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存在知識“老化”現象。
3對策
3.1加快農業科教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與農業的有效結合,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原則,加快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機構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合理配置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現有基礎,集中力量從事重大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農業科研機構應逐步轉變為科技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技術開發機構,建立起分別承擔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服務的農技推廣隊伍,逐步形成國家興辦和國家扶持、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3.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以及農村干部和農民科學技術的培訓
一是以實施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為依托,建成國家農業科研基地和產業綜合研究中心,加強農業基礎研究、重大應用技術研究和農業高新技術研究,盡快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層次的外國專家和科技精英開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實力、人才優勢和創新地位。三是加強基層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基層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投入,鼓勵大學生、研究生到基層第一線工作,加強農村技術員的培養,逐步形成上下貫通的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網絡格局,解決好農技推廣工作在基層“棚架”問題。四是加強對農技人員的培訓,特別要注重鼓勵他們到各類院校深造,進行知識更新,以適應現展的需要。五是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高等農業院校、中等農業院校、成人院校、農業職業學校、遠程教學等資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和健全的培訓制度,為全面實施各類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奠定基礎。
3.3加強農業技術引進力度,促進現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一方面,以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增強我國農業技術儲備的前沿技術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先進實用技術為主,以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技術為主,加大技術引進力度;另一方面,以農產品商業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工廠化農業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業高新技術及手段的引進,以提高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強科技儲備和發展后勁。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核心,以搶占市場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目標,對一些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進行工程化開發。如在種子(種苗)、種畜禽、疫苗與獸藥、農藥、肥料、飼料、農產品產后加工和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等方面,發揮龍頭企業、近農產業等企業的作用,建成規模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企業或企業集團,使其成為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品種、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的重要載體,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3]。
3.4加強科技投入和資源配置調整,促進能源環保和生態環境建設
一是增加投入,各級財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轉化經費。有關部門每年撥出科教興農專項活動經費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廣專項活動經費,專項用于資助科教興農成果轉化推廣活動。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采取新舉措,對現有農業科教資源在重點領域、方向和任務上進行有效配置和系統整合。三是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投資農業科技產業,鼓勵社會、企業設立農業科技創業基金。四是爭取金融、保險系統對農業科技投資予以傾斜,放寬農業科技貸款限制,加大農業科技風險投資力度。五是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和吸引國際組織和國外企業投資我國農業科技、教育和生態環境事業。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就要求在加強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推廣的同時,必須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農業、農村的資源環保和生態環境建設。
原文作者:張平軍
摘 要:現代農業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技術生產體系,其特點是利用生命有機體的生命活動進行生產。這就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能源等。利用第一性生產的秸桿、糠麩等飼養畜禽,為人類提供肉、蛋、奶和皮毛,這是第二性生產,又稱動物飼養業。所以,農業生產是一個由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科學技術系統、農業經濟系統共同組成的復合生產體系。人類要有效地進行農業生產,就必須不斷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經濟規律、農業生產管理的規律,不斷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才能使農業不斷創新發展。
關鍵詞:農業生產系統;發展;科技創新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高度聚焦農業科技,文件共包括六個部分23條,包括: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我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也必須要通過科技化手段解決。從當前和未來的發展中看,耕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發展已難以為繼,科技進步已成為當代和今后解決此類問題的根本出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率,這已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總趨勢。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階段,科技進步已成為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了。
1 農業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技術生產系統
1.1 與非農業生產相比農業生產的特點
從大農業概念講,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在內的生命有機體。與非農業生產相比,農業生產有以一下幾個特點。
1.1.1 利用生命有機體的生命活動進行生產 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能源等基本生活和生產資料,這是第一性生產,即通常所說的種植業。利用第一性生產的秸桿、糠麩等飼養畜禽,為人類提供肉、蛋、奶和皮毛,這是第二性生產,又稱動物飼養業。
1.1.2 土地在農業生產中的基礎作用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地為植物生命活動提供所必須的空氣、溫度、養分和水分,農業生產的發展對土地的數量和質量有著特殊的依賴性。
1.1.3 農業生產最主要的能源來自太陽能 農作物產量的形成主要靠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農業生產收獲產品的實質,就是經過光合作用轉化為化學能形態的太陽光能。所以,農業生產是一個由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科學技術系統、農業經濟系統共同組成的復合生產體系。人類要有效地進行農業生產,就必須不斷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經濟規律、農業生產管理的規律,不斷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發展現代農業首先必須從傳統的狹義農業中跳出來,建立大農業的觀念。狹義農業只包括種植業和畜牧業,有的僅指種植業。從現代科技發展高度來看,農業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生產系統。狹義農業不能充分發揮這個巨系統的潛在生產力,反而會造成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破壞農業生態環境阻礙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必須運用現代科技的成果和系統科學方法從事農業,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大幅度提高農業產量,促進農業全面發展。
1.2 從現代農業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2.1 現代農業的范圍廣闊 現代農業不僅包括種植業、林業、草業,還包括畜牧業、禽業、漁業、蟲業、微生物業;還有副業,專門從事農產品加工。隨著生產社會化,農業活動范圍也愈來愈廣,所以還包括從事農產品分配、交換、消費和管理部門以及為農業服務的部門,還有相應的各種類型的工業、商貿業。
1.2.2 建立整體的食物概念 狹義的食物概念僅指糧食,這是一種狹窄的小農業概念。雖然糧食一直在人類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糧食生產仍然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一定要重視糧食的生產,絲毫不能放松。但是,隨著人口增長、人類營養的多種需求、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短缺,人們必須把食物的概念擴大。要面向整個大自然,廣開食物來源,向丘陵要干鮮果品,發展木本糧食;向江河湖泊、海洋要水產品,向草原要肉禽等。還要運用高新技術,開辟更加廣闊的食物來源和節約糧食的途徑。
1.2.3 立足于國民經濟大系統大社會的角度去考慮和發展農業 農業是人類有組織的經濟活動,它是社會經濟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經濟部門和社會部門有密切聯系,應該讓各個部門與農業之間相互促進,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依靠的物質能量轉換關系,其他部門應該為農業發展創造和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如果工業及其他國民經濟部分從農業中取之過多、補償不夠,那么勢必影響它們之間正常的物質能量循環,農業發展受到影響,工業等其他部門也難以順利發展。
2 從依靠經驗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來發展農業
2.1 農業科學技術助推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的性質決定了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依靠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發展進化的歷史,就是一部從依靠經驗轉變為依靠科學進步的歷史。近代自然科學的成果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奠定了基礎。從18世紀開始英國的農業革命,到19世紀德國農業的飛躍以及后來美國農業的發展都是應用新的科技成果的結果。19世紀提出的細胞學說和達爾文物種進化理論,揭示了農業生物的結構及其遺傳、變異、進化等生命活動的規律,為農業育種、增產開辟了廣闊途徑。在化學方面,如礦質營養學說的提出為改革農業施肥技術和促進農業大幅度增產提供了新的手段。經典生態學的發展,促使人們運用生態系統的概念,研究生產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關系,以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使一直依靠天然資源,以砍伐、捕撈為主的林業、漁業轉向人工培植養殖進行集約生產的“栽培林業”和“海洋牧業”,使林業和漁業產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可以說,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就沒有現代農業。
2.2 現代農業的發展更是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
現代農業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利用空間技術的成果,如人造衛星、航天育種技術、遙控遙感技術用于預測預報氣象、蟲害災情、規劃農田管理、估算產量等等,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科學的發展更加趨向定量化和自動化?,F代科學技術的一系列成果在農業中的實際應用,農業生產的進一步合理化和科學化,使現代農業發展成為一個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新型產業。
2.3 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就是農業的科學化
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利用一切能夠利
用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問題是當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這個基礎上發達國家正在完成從自然農業、資源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因此,我們要農業科技創新。就要大力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突要有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要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細加工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要著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在良種培育、節約成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貯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
3 科技興農業是現階段保證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措施
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重要關頭,必須堅持“依靠科技振興農業的戰略方針。我國人多地少,要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業單位面積產量和有效利用資源上下功夫,農業最終要靠科學解決問題,科技興農業是現階段保證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措施??萍寂d農業必需要應有以下措施。
3.1 要大力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多年來,我國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很多,應用潛力很大。要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已成熟的適用農業科技成果,大范圍、大面積地推廣應用,是投入少、產出多,發展農業生產力和促進農業上新臺階的重要途徑。在農業科技創新的今天要花大力氣推廣和普及農作物優良品種、模式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還要推廣中低產田改造的綜合治理技術。
3.2 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種形式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
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設立公共服務崗位。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要快速形成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群眾性的農村科普組織及農民專業技術組織相結合的農技推廣網絡,和長期堅持的送科技下鄉活動,以疏通科技流向農業生產的渠道。同時,還要為穩妥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要把財政、金融、物資、商業、科研、教育與技術推廣部門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大規模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的整體力量。
3.3 要進一步穩定和發展農村科技隊伍
要進一步穩定和發展農村科技隊伍,這是科技興農的關鍵。要重視現有農村科技人員的進修和培訓,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農業領域傾斜,繼續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自主流動機制。制定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對農業科技人員實現鼓勵政策,對貢獻突出者給予表彰和獎勵。要放活人才政策,推行技術有償服務的政策補貼與獎勵,實行貢獻與收入掛鉤。要大力加強農村的教育,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水平。
3.4 要廣辟資金來源,增加農業收入
多年來我國農業的一條重要教訓,就是科技投入不夠。要加大國家向各類科技計劃和農業領域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水平。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一定要把農業科技投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其比例不能低于財政總支出的6 %。
3.5 要高度重視農業高技術和基礎研究工作
農業高技術和基礎研究工作是增強科技興農后勁的重要保證。著眼長遠發展,要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要進一步突出農業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并不斷充實動植物新品種開發研究等內容。要密切注意世界農業發展的新動向,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等。也要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要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因此,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
“要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完善農業技術補貼制度,促進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到田到戶。建好現代農業示范區,推進高產創建和標準化創建。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
一、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農業科技創新
中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笆晃濉逼陂g,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同時也必須清醒意識到,邁入“十二五”,世情、國情、農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挑戰。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近幾年,中國糧食生產雖然已經取得“八連增”的巨大成績,但農業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比較效益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多、地少、水缺的趨勢不可逆轉,城鄉居民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中國糧食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解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總供需矛盾,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最終依靠科技創新,充分挖掘品種潛力,盡快突破農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大幅度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迫切需要農業科技。近年來,農獸藥殘留、添加劑、防腐劑問題屢禁不止;“紅心鴨蛋”、“多寶魚”、“三鹿奶粉”等事件的發生又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此外,還有一些轉基因食品、動物源性飼料添加劑等由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新問題。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藴驶?、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確保生態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等問題,再加上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加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急需加強資源環境領域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技術,加快開發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實現“低耗、高效、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確保產業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領域也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F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力主要來自于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競爭實質上就是科技競爭,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競爭的核心。目前,中國大豆進口量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的水平,隨著全球農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劇,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量仍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減少國際農產品市場對中國農業的沖擊,就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質能源和資源環境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產業化,加快農業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有效增加科技儲備,引領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力爭占據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全面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面對需求剛性增加,資源日益緊缺的嚴峻形勢,我國農業發展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改善生產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舉措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靠科技創新、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三輪”驅動,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雙軌”運行作用,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的歷史任務艱巨。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我國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項目申報、經費分配和過程管理辦法,突出農業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有效資助方式,形成有利于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必須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需求,以奪取農業科技制高點、增強科技發展后勁,提高農業競爭力為目標,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礎性工作。著力提高農業知識創新、生物技術領域、機械化技術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公益性農技機構改革,創新農技推廣機制。強化農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定位,積極推行“三權歸縣”,明確職能任務,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理順管理體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資待遇,全面建立崗位責任制度。加強水利、林業、氣象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以及技術合作組織等,積極發展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多元推廣模式,并給予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按照農業科技用人規律和基本需求,分別構建國家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養基地、高水平科研輔助人員培養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加快構建、科學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立一套適應農業科技創新要求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的機制和制度。加大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大專院校、農廣校和科研推廣單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優勢,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
[摘要]研究和遵循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特殊的成長機理及存在問題,從體制、理念、培養方式及從業環境和對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培育途徑,為和諧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發展后勁。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人才 成長機理 培育 持續發展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人力資源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命脈地位。在工業化進程中,農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走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農民農業科技知識貧乏,市場意識淡薄已嚴重制約著農業的發展,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一、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成長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職業觀仍未徹底改變,阻礙著新一代年青人從事農業科技事業
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還影響著人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遠到農村去;從農村到高等學府學習的熱血青年目的就是為了脫離農業生產,從事其它職業。不少現有農民都愿意到城市從事建筑業或其它體力勞動。據統計,2006年,37.8%(13181萬人)的農村從業人員外出勞動,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從事二、三產業,這種現狀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科技工作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推廣。
2.農業科技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長資助有限
我國教育和科技資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兩級投入和自主創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縣、鄉遞減的原則,越接近農業科技實用人才開發的單位所得到的資源配置越少。當前,農業研究的經費還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有限的撥款首先得保證科研人員的工資,其次還要考慮公務費,最后才能考慮業務費,最低的農業推廣機構業務費只占10%,使得農業科技投入經費太低,也就難以開展大項目或基礎性研究。
3.多頭管理體制,使有限的農業科技人才難以形成研究團隊
從教育機構來看,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體制已基本理順,以前分屬不同部門管轄的高?,F已統一由教育部歸口管理。而農村科技人才分屬農業、漁業、林業、環保、科技、經貿等部門管理,農業科技研究項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門相互協調才能進行。不少情況下,還是各自為政,自成體系,造成資源浪費,重復工作,效率低下;更為嚴重的是造成農村多頭管理,使農民難以適應,影響農民采用農業創新科技的積極性。
4.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條件艱苦,經費投入總量不足
農村現有的科研條件十分有限,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不少農村科研人員連最基本的科研設施都難以保證,信息來源的主渠道還是靠廣播和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先進的網絡資源難以發揮作用,也就難以保證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進性和創新性。據統計,2006年末,全國人均工資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農、林、牧、漁則為9430元,受經費的困擾,正常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開展,更談不上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業科技創新,致使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在農業科技實用人才開發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開發方案缺乏,農業科技后勁不足
人才資源同其它資源一樣需要不斷地進行培育、開發,才能進一步發揮其最大的潛能。除了農業科技經費緊張外,有關部門領導也缺乏深入基層調研、思考,農村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開發的戰略性計劃尚未啟動,簡單、機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國)的做法,難以培養出符合當地需要的實用科技人才,更談不上科技創新人才,也難以保證農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途徑
1.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供穩定的體制保障
下大力氣解決當前農業科技人才責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與所得嚴重失衡的尷尬局面,這也是解決農業科技人才扎根農業的關鍵性問題。要制定穩定人才、吸引人才、開發人才、關心人才成長和提供較好科研環境等方面的更加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服務于“三農”工作,使農業科技人才從想去到要去,最后決心扎根農村的轉變。另外,政府自身要改變工作模式,多做公仆,盡最大可能給農業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務;還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
2.轉變人才培養理念,狠抓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
傳統的人才培養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功底,結果是眼高手低,滿腹經綸無用武之地,未能發揮教育的效能。讓學生親自操作各種實驗設備,以提高動手能力和改進意見,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轉變。建議農校學生應該采取半農半讀的方式,花更多的時間在農村一線體驗農業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實際問題,并將它們帶到課堂上進行研討,激發掌握先進科技的自覺性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3.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創新型人才離不開創新型老師的精心培育。當前我國高校教師大多缺乏工程師應具備的技能,急需彌補實踐知識的不足。高校在進行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要下大力氣加強創新型老師的建設和培養。雙方友好合作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還能將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使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達到雙贏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學到農業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4.理順農業科技管理體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現有條塊式的管理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要盡快理順多頭管理的體制,集中有限的資源,全力攻克當前農業急需解決的重大科技難題,發揮聯合攻關的效能。要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就必須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促進農業科技生產與市場無縫對接,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5.擴大對外交流,為農業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學術動態、提升研究層次提供信息平臺
建議為農業科技人才創造更多的國內或出國學習交流、考察和培訓的機會??梢晕袊鴥韧庵咝ΜF有人才進行繼續培養和深造,以不斷提高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和水平。到國外特別是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發達國家農業一體化的先進氣息,了解先進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學科前沿,開闊眼界,啟迪新的思路,借鑒經驗,促進創新。
【摘要】以色列農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除了其具有較完整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還在于其有較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保障機制。這一機制包括科技投入與管理保障機制和科技政策與法律保障機制。根據以色列的經驗,我國要進一步創新農業科技投融資體制;要建立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分類發展激勵機制;要加快農業科技投入、科技推廣方面的立法進程。
【關鍵詞】以色列;農業科技創新;保障機制;農業投融資體制
以色列農業自然資源貧乏,而農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除了其具有由農業科研管理與研究機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民培訓與教育體系等構成的較完整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還在于其有較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保障機制。這一機制包括兩大基本內容:一是其科技投入與管理保障機制;二是其科技政策與法律保障機制。
1 科技投入與管理保障機制
以色列農業自然資源的貧乏,使以色列農業發展選擇了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的道路。政府每年的農業科研專項經費有上億美元,占農業產值的3%。在國家農業部的農業科研經費中,有50%是定向撥給國家農業研究組織,剩余50%和政府其他農業科研基金按分類管理,統稱為“競爭性基金”。第一類是首席科學家基金,資金總額約1000萬美元,資助對象為研究所和大學單個項目的自由申請。第二類是農場主以交納銷售稅的方式提供的研究經費,總額約為800 萬美元。主要用于資助經濟效益比較明顯、針對性較強的技術開發項目。第三類是國際基金,包括美以合作的“巴德計劃”和歐盟資助的研究基金。第四類是科技部與教育部的有關農業科研基金資助。以上3類研究經費主要是用于應用性研究項目。第五類主要用于基礎性研究,每年約3000 萬美元以上。此外,以色列企業也提供農業研究經費,主要用于引導和補貼應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農業機械產品等。在以色列農業科研經費的投資構成中,約有10%用于基礎研究,70%~75%用于應用研究,15%~20%用于農業科研成果的開發和推廣。這些經費中,農業部的投入約占60%,主要用于應用性研究; 科技部與教育部約占20%,主要用于基礎性研究;企業約占10%,主要用于資助技術開發。以色列的農業科研資金管理正逐步向基金化管理方向發展,實行優勝劣汰,鼓勵競爭,并推行嚴格的項目追蹤式過程管理監督、評估機制,大大提高了科研投資效益。[2]
2 科技政策與法律保障機制
以色列政府努力為農業高科技發展創造條件,大力支持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給投資者和企業家制定多種優惠政策,包括優厚的投資津貼、政府貸款保證、免除稅額和高風險企業創業基金等各項優惠政策,如1984 年以色列就通過了一項“鼓勵投資法案”,設立農業開發風險基金,主要是為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提供便利。以色列還專門制定了《鼓勵研究與開發法律》等法規,促進農業科技的創新。
在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發方面,以色列實行了對重點技術重點扶持的政策。首先,他們加大了對農業生物技術的投資。農業部、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研究開發基金會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均設立生物技術研究基金。同時,以色列政府還采取一些措施設立和吸引風險投資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近50 多家風險投資基金),將其中很大一塊投向生物技術。其次,以色列也十分注重農業信息技術的利用。在農業灌溉以及設施農業中溫室的供水、施肥和氣溫調控,農產品加工質量控制等均采用計算機自動化控制,為此開發了一系列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另外,農業生產部門還非常重視農業信息的收集、傳播與反饋,通過互聯網及建立的農業遠程技術服務網能及時了解國內外相關信息,為農業科研提供詳實的基礎資料,為管理部門決策提供依據。目前以色列農業現代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許多農業生產過程實現了全自動化程序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普及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的農業科技創新保障機制給我國以諸多啟示。
一要進一步創新農業科技投融資體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與扶持。從我國情況看,農業的弱質性和高風險性決定了短時期內涉農企業還不能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政府應成為農業科研經費投入的主體,并通過各種扶持與激勵措施,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科研。其次,要促進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的形成。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企業實力較弱,只有政府建立起規范的農業科技投入體制,才會引導非政府投資的介入。此外,在農業科技的推廣領域,也要創立市場化、多元化的投資機制。這需要將各種農業技術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場上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大小進行分類,“公益性”技術的推廣由政府農技推廣部門承擔,“私人性”技術推廣可以市場化,通過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對推廣項目進行公開招標,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以加快農業科技項目的推廣。
二要建立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相結合的農技分類發展激勵機制。政府必須對各種農業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類,確定哪些產品技術創新由政府的有關部門承擔,哪些技術創新由非政府部門的企業、公司和民間組織來承擔并推向市場。鑒于農業技術大多具有易擴散性和公益性等特點,為保護研究人員的利益,鼓勵科研人員持續創新,政府對重大公益性農業科研成果應實行政府采購制度。此外,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因為盡管農業技術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護難度,但應通過完善知識產權成果保護制度,鼓勵私人和農業企業通過市場需求決定其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2]
三要加快農業科技投入、科技推廣方面的立法進程和執法力度。1993年我國頒布了《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和《科技進步法》,進入新世紀根據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和入世后的新情況,國家對上述法律先后進行了修訂。比如,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修改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農業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傳播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加快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農業科學技術進步。該法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引導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的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服務,對農民進行科學技術培訓。該法還規定,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應當主要用于6類事項的投入,其中就包括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推廣。但總體上看《科技進步法》、《農業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應通過進一步修訂對對國家投入比例和資金管理程序進行界定,同時輔之以《國家農業科技進步中長期發展規劃》,使之更具體和更具操作性。
摘要: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轉方式、調結構的新階段,迫切需要強化農業科技對產業發展的引領支撐。只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向前推進,但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技推廣效能、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要重點解決這幾方面問題,才能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農技推廣;農業科技人才;分類評價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明確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轉方式、調結構的新階段,也迫切需要強化農業科技對產業發展的引領支撐,進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同創新水平和轉化應用速度,本文重點圍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技推廣效能、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等四個方面內容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關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問題
近年來,農業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徘徊不前,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撐乏力。主要問題有:一是投入結構不合理制約了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近年來,國家農業科技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穩定支持的科研經費僅占20~40%,競爭性比例高達60~80%,這一方面導致重大、關鍵和長期性農業問題難以得到持續攻關,另一方面導致一流科研人員爭項目、二流人員做項目,農業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現象普遍存在。二是產業導向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約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農業科研產業導向、問題導向堅持不夠,科研項目指南編寫、組織實施、驗收評價都由同一圈子專家完成,專家“自娛自樂”的項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導致不少科研項目的立項與生產脫節,沒能充分體現農業產業部門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給不足,對產業發展支撐不足。三是農業科研與推廣相互分割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和推廣分段運行、各成體系,一方面農業科研項目很少有推廣和用戶單位參與,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轉化經費嚴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風險和不確定性,成為整個創新鏈條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協同創新機制尚待完善制約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產學研推協同創新明顯滯后,跨部門、跨單位、跨學科的科技資源整合亟待加強。中央、省、地三級農業科研機構分工不清晰,競爭有余、協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項目“寡頭”壟斷科技資源,成為新階段農業科研“專家傾向”的新特點、新表現。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需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兼顧農業特點及體量與結構的投入機制。充分考慮“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總量的基礎上,調整資金投入結構,重點增加穩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經費,聚焦品質、節本、高效、綠色等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的關鍵領域和重大技術,促進前沿技術、重大理論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創新,推動農業科技從過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領轉變。以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將產學研企科技創新聯盟科研和運行費用納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促進協同創新和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在新一輪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有效發揮農業行業部門作用。充分考慮農業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和民生保障作用,發揮農業行業部門熟悉產業需求的優勢,在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需求征集、指南編制、項目評審、組織實施、監督評價中,強化農業行業部門的作用,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三是建立農業科研和推廣一體化組織管理方式。借鑒美國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和韓國科研、推廣一體化管理的成果經驗,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科研與推廣一起布局、同步驗收的機制,應用型科研項目的研發要把推廣單位參與作為重要環節,確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農業技術推廣要把新技術研發和熟化作為的源頭活水,確保推廣技術的先進性和針對性。四是優化農業科研體系和主體結構。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精神,明確中央和地方農業科研機構職能和定位,中央農業科研單位側重于全局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側重于技術開發和轉化應用,改變農業科研單位“上下一般粗”,競爭有余、協作不足的局面,構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同時,完善農業科研主體結構,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關于提升農技推廣效能問題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機構、條件、隊伍建設得到明顯加強,但實力不強、手段落后、似有似無的現象仍然存在,嚴重制約體系功能和作用的發揮。主要問題有:一是無財難推。農技推廣走村進戶,面廣量大,既需要穩定經常的工作經費支持,也需要中試、熟化和試驗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錢養兵,沒錢打仗”實際,致使許多應推技術難到位、亟需技術難熟化、先進技術難儲備、試驗示范難實施。二是無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廣結合不緊密,源頭技術供給針對性不強、實用性不夠,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面對出現的生產實際問題,一些農技推廣機構出現“無技可推”的窘境。三是無力能推。長期以來,農技推廣系統普遍存在年齡老化、隊伍斷層、知識陳舊、手段落后、方法單一等問題,加上機制不活,不少地方的農技推廣機構面對農戶綜合、集成、高效的技術需求和全程、全產業鏈、保姆式的服務需求,顯得無能為力。為此,要大力提升農技推廣效能需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大投資強度,解決“無財難推”。增加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經費、條件保障、試驗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別要加大對農機、畜牧、水產等分設的基層農技站條件建設投入,提升體系整體功能。對經營性農技推廣機構,依據服務效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給予補貼。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經營性服務領域,滿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強化需求導向,破解“無技可推”。建立“政產研學推”科技創新聯盟,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技術供給體系,加強對農民經驗和創造的總結提升,增加適銷對路技術和產品供給。加快構建“專家+科技示范基地+農技推廣人員+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等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提高技術入戶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廣能力,改變無“力”能推。繼續實施特崗計劃,解決農技人員“進得來”的問題。實施新一輪農技推廣人員能力提升培訓計劃和骨干農技人員培訓工程,對人員學歷提升給予學費補貼,解決“用得上”的問題。加大“一銜接”政策落實力度,優先解決基層農技人員職稱晉升等切身利益,解決“留得住”的問題。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等信息化手段,普及農民田間學校,創新服務方式,解決“推得廣”的問題。
三、關于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農業科研領軍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養緩慢、創新團隊建設滯后、后備人才總量不足,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問題有:一是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不寬松。受“平均主義”“大鍋飯”“論資排輩”等傳統思維的影響,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很難形成,已有激勵機制難落實?,F有人才流動機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務培養不到位,制約了人才特別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長和作用發揮。二是農業科技人才評價標準不科學。由于對各類科技人才特點、評價導向、個性需求、考核指標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評價標準系統性、針對性、操作性不強,不能完全體現各類農業科技人才的能力與貢獻。三是用人單位選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門對用人單位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過寬過細,用人單位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對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主權,特需人才引進受限,統一考試招考的農業科技人員與專業崗位匹配性較差。為此,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需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解決動力問題。加強對人才成長和使用規律的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政策,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制定出臺農業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意見及實施方案,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科技人員分配激勵機制。破除人才流動障礙,促進人才合理流動。二是完善人才評價標準,解決導向問題。以德才兼備、注重實績、分類指導為重點,制定符合新常態人才理念的綜合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唯職稱的評價傾向,切實發揮人才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各類人才脫穎而出。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標準的試點工作,不斷完善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人才評價體系。三是探索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解決活力問題。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創新事業單位編制管理方式,改進事業單位崗位管理模式,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務權利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人才工作的監督管理,確保相關政策落到實處。
四、關于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問題
我國農業科研機構在分類評價方面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體系。主要問題有:一是評價主體的確定與管理不規范,評價質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評價主體的確定程序不規范、隨意性強,各類評價主體不能有序參與評價。政府評價形式簡單,準確性不夠;市場評價趨利明顯,客觀性不足;專業組織良莠不齊,權威性不夠。二是評價指標針對性不強,評價導向亟待轉變。沒有建立適合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和人員的分類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工作不規范、不科學。已有評價指標過于強調經費、論文、專利等指標,對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轉移轉化、支撐產業發展等重視不夠。評價周期過短,功利色彩濃厚,不符合農業科研規律。三是評價結果使用不科學,評價指導亟待增強。評價結果存在不用、濫用、誤用的現象。評價結果與獎懲措施結合不緊密,沒有起到鼓勵先進、激勵后進的作用,對改進工作的指導作用沒有得到切實體現。為此,開展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需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明確職責,積極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作用。政府負責制定分類評價規范,認定、考核和監督其他評價主體。發揮政府在行業重大公益性創新活動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增強市場主體在應用型研發活動和產業化技術成果評價中的話語權;增強專業組織開展評價工作的可信度。積極引入國際同行參與評價。二是加強研究,建立科學的分類評價指標體系?;A研究重點評價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應用研究重點評價技術成果的突破性、帶動性和轉移轉化效益的顯著性;示范推廣重點評價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和實際效果;農業經濟和管理研究重點評價理論創新、支撐決策和智庫建設能力;科研、管理、服務等不同崗位科研人員重點評價職責履行、實績貢獻和建功立業,實現人盡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強化評價結果使用的導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機制,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調動科技創新、轉移轉化、示范推廣、科研輔助等不同崗位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大評價結果與科技人員工資待遇、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掛鉤力度,將評價結果作為對科研機構經費和項目支持的重要參考。
作者:王思民 單位: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
[摘要]在當代社會,我國想要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充分重視農業科技創新。雖然當前我國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導致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與先進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這些問題,本文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措施進行探究。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手段
想要從根本上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要對現代化的農業科技進行創新。但當前,在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建設過程中卻面臨著很多突出問題,嚴重限制了我國農業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論從國家還是地方層面,要充分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并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1當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
1.1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并未實現有效轉化
當前,我國還沒有比較完善健全的科技創新體制,這就導致雖然當前有很多與農業相關的現代化科研成果,但是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轉化,也不能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得到有效的應用。也就是說,這些農業科技成果對于農業的實際貢獻率是比較低的。雖然在近些年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卻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進的農業科技創新手段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對于農業產業的發展,卻過于重視產出,對于農業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這就直接導致很多農業科研機構缺乏足夠的經費,不僅限制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導致很多專業領域的人才流失,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3缺乏先進的農業基礎設施
當前,我國城市化發展極快,直接導致農業區流失了大量的青壯年人才。另外,很多農業區內缺乏比較先進的農業基礎設施,而大部分都是極為分散的小規模經營情況,農民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聯系與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而如果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想要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存在極大的難度。另外,這種分散性的經營勞作模式,不僅導致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本的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農民的風險在不斷提升,直接影響了新型的農業創新科技無法得到有效的推廣與應用。
2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措施
2.1加大農業科研的資金投入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技創新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科技興農政策的落實,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提升。但是,目前的實際投入與農業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滿足農業科研的實際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力度,就必須要加大農業科研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使相關科研機構具有充足的資金來留住農業科技領域的高素質人才,這對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還應有效優化資金的使用結構,才能有效提升資金利用率。
2.2與農業產業化結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夠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發展才能實現。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化的建設力度。首先,需要保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提升,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應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行有效的改革,使農民群眾充分了解當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最終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2.3引進和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也是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存在的。在信息時代,想要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發展,就必須引進與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而對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與提升,離不開具有較強專業知識與良好綜合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并加大培訓力度,從而保證能夠有越來越多的現代化科技人才加入農業科技創新隊伍中,為農業科技創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應增加科技推廣人才的數量,僅僅研發出農業科技成果是不夠的,還必須充分發揮科技成果所有的優勢。而擁有良好推廣能力與經驗的科技人才能夠將更多先進的農業科技推廣給農民朋友,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的應用率。
3結語
在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不可忽視的問題。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于農產品的需求與要求也在持續提升。而加強對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相關探討,對于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對于農業創新型人才的有效引進、加大農業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作者:蔣喬 單位:營山縣涼風鄉農業服務中心
摘要:
我國農業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于農業科技不斷創新,農業科技進步造就新產業和新產品,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決定力量。本文通過分析農業科技創新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影響,結合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遇到的挑戰,提出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科技創新;現代農業;對策與建議
截至2015年底,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在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的同時,資源環境面臨著嚴峻挑戰,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嚴重等問題,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農產品存在市場競爭力弱、農業市場風險大、質量差、價格低、銷路不暢等問題。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保質保量的農產品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關鍵。
1發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
1.1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
走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農業科技創新進步可以使產業技術水平提高,減少資源的約束,提高農產品的產出量、商品率,提高勞動生產率,開拓產業新領域;農業科技創新進步可以引領高產量、質量優、效率高、安全又環保的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能更好地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1.2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條件
走高產量、高質量、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節約資源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與農業科技創新。為實現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品種在網絡環境下推廣的新型農業技術以及綜合有效的防災減災等農業科技創新技術。農業科技創新的廣泛運用,確保了國家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從而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穩定發展。
1.3農業科技創新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就現階段來說,世界新興農業科技創新技術正在經歷著意義非凡的革命階段。一方面是農業和互聯網的深入融合,普通農業向網絡化農業轉型,實現了“互聯網+農業”;另一方面,農業技術的創新牽動著生產技術的升級。廣義講,食物生產的研究從植物擴展到微生物,不僅有陸地生產還有海洋生產,這些科技發展會幫助人類提高地球的空間利用而生產出更多物質財富,還有高產量、高效益的種植、養殖業的壯大等??傊澜甾r業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在不斷創新并得到應用,作為大環境下的中國農業,必須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被世界農業技術和世界農業經濟的發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強我國農業科技能力,成為世界農業強國。
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挑戰
2.1農業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
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應用與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滯后、農民收入低等情況不相適應,市場經濟、農業生產、農民文化水平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還未建立健全。
2.2農業科研投入總量不足
據調查,我國科研投資強度為2%左右,而我國農業科研投資比例大概為0.7%,兩者差距較大,農業科研投入總量遠遠低于平均水平。農業是一個具有公益性、大眾性、基礎性的產業,其科研投入總量與其基礎地位很不相稱,農業的發展在我國應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農業科研人才的嚴重缺失
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科研人才。從近幾年來看,由于農業科研單位研究條件差、環境惡劣、待遇較低,導致相關人才嚴重流失。我國近十年專業科研人員的流失率約為職工總數的20%左右,學術頂尖人才和學科領頭人、新興學科專業的高素質、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礙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3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的建議
3.1加快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制
“十三五”規劃指出,現代農業需要建立健全技術推廣創新體制,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強融合農業與網絡信息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依托現有的相關農業機構,以國家級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為主,并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中心及各級農業科研創新推廣機構。建立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并具有國際高端農業水平和具有國家競爭力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制。
3.2加大投入總量,優化投資比例模式
當一個國家農業科研總投入占農業產值的比重大于2%時,該國農業才會出現科技創新,其農業與經濟等部門才能統一協調發展。為了響應“十三五”規劃要求,應合理完善財政體系中農業領域的支出結構,改革農業資金投入使用以及運作方式,健全財政體系農業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引導金融資本以及農業企業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的方面發展。改善農村科技基礎設施條件,增加農業基礎科技經費投入。
3.3重點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要建立完整的農業科技培訓系統,培育農業領域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聘請農業高級專家授課,提高我國農技人員實際生產指導能力;大力宣傳農業科技的優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這個行業,培養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人才隊伍;要建立農技研究推廣獎懲機制,完善工資分配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重點體現公益性、基礎性的農業科研單位特點,制定分級分類管理和崗位績效要求的收入分配與獎勵制度。
作者:劉藝瑋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一、農業科技創新的意義
(一)提高了糧食單產。
種植任何糧食作物的時候,農民的主要目標都是想要盡可能的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糧食作物能夠在抗病、抗逆方面的效率和品質都有所提高;將糧食作物的地方品種和品種間的雜交種植,以及重單作種植到間作套種等科學的栽培技術的改進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糧食作物單產的提高。
(二)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
從糧食作物結構來看,我國最近今年有這樣一些調整:煙草、藥材、油菜、:玉米、小雜糧這樣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長,小麥、薯類等傳統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繼續縮減,養殖業不斷發展,這些調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經濟收入的提高。
(三)降低了勞動強度。
城市化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加深,向城市遷移的人口和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這種現象導致目前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減少,而且呈現勞力老齡化的趨勢。如何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匱乏問題就需要利用到科學技術的創新。通過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輕簡栽培方法和機械化規模生產將能有效的緩解勞動力問題,保證糧食生產安全。
(四)提高了生活質量。
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在緩解勞動力不足,增產增收的同時必然會增加農民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則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反過來,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就愿意選擇更加優質的糧食品種。市場對于優質品種的糧食作物的需要也將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
二、制約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觀管理體制方面制約因素分析。
(1)體制和政策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體制的建設和發展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相對較晚,體制改革的科技和經濟結合問題還處在擱淺的狀態,很多農業科學技術創新問題不能得到管理體制的支持。
(2)部門和環節相互之間不協調。
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由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的調控結合進行,但是雙方要建立起協調的關系才能配合著把工作做好,而現實情況下,有的方面,政府的干涉明顯多于市場的資源自我配置。
(二)創新主體方面制約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門創新能力不足。
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公共農業機構的科研技術隊伍的建設不完善,科技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整體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機制不科學,人才激勵機制不足以引進和留住人才。科技人才不足導致的科研力量薄弱是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農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很多農業企業沒有給與自身的技術創新方面以足夠的關注,而很多的專門從事農業科技服務的中介機構所具備的力量又比較薄弱,所以農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然跟不上發展的需要。
(3)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
農業方面的科學技術的推廣程度和農民的接受程度有關,而科學文化水平比較低的農民在理解和適應農業科技創新的時候需要較長的過程,這也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的阻礙因素之一。
(三)創新機制方面制約因素分析。
(1)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尚不能適應創新要求。
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科技投資作為物質基礎,如果投資不到位以及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不健全則會導致農業科技創新出現問題。投資不到位的原因除了農業科技投入總量不足之外還有就是其投入結構不合理,政府或者很多企業在進行投入的時候沒有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出現了投入的重復或者過于分散的情況。
(2)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尚未形成。
信息技術時代,知識和技術之間的的升級換代比較快,所以農業科研的發展需要各各方面知識、技術和信息的及時交換溝通。如果各個部門的科研協作不夠,知識、技術、信息互動不暢,就會導致科研的低水平重復。所以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要強調健研究設施和基礎數據的共享機制。
(3)產學研互動的機制不完善。
農業創新的出發點應該是市場的農業科技需求,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要從這樣的市場需求出發進行有效的科技需求到科技成果之間的轉換。
(4)激勵機制尚不健全。
激勵機制是鼓勵科技人才進行不斷創新的有效動力之一,激勵機制完善將是激勵農業科技人才進行創新,加快科學技術成果到農業生產應用的有效措施。而目前的這種激勵機制尚不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計劃管理機制與模式不適應發展需要。
(四)創新環境和條件方面制約因素分析。
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的發展受到創新環境和條件方面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創新法制與政策環境不完善。也就是說農業科技創新相關的法律和制度還不夠完善,很多需要政府給與的宏觀調控,如公共科技資源的配置和管理相關的規則還不夠健全,每個地域所需的宏觀規劃和專門指導等都不夠到位;其次就是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還不能滿足當前不斷發展的農業生產對科技基礎條件的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基礎條件還是相對落后,很多科技資源共享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整體布局和統一的宏觀管理,沒有整體和宏觀的布局就會導致農業科技投資資源分散、低水平重復、利用效率低等問題;最后就是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不明顯。在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創新之中,政府的職能履行過程中出現越位和缺位現象并存使得在科技資源在宏觀配置過程中出現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難以實現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
(五)創新文化方面制約因素分析。
創新文化方面對于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的阻礙也是不可忽視的:學術民主作風存在行政化傾向。行政化的等級的觀念和標準不利于學術與科研的創新;各個部門的工作分割現象較為普遍,協作性差不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主體間的真誠互動和溝通;制度缺陷導致急功近利現象的存在讓自由向上的科技創新價值導向受到抑制;創新的公平性和創新性不足,由于沒有健全的科研體制、風險共擔機制、社會激勵機制,科技人員的競爭動力和能力不強,這種環境是不利于激流勇進的創新精神培養的。
三、新形勢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的關鍵舉措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構建創新體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強化農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技術儲備研究?,立足于市場農業建設的需求,重點加速動植物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加強水土資源高效利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提高農業科技發展的支撐能力。其次是重點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支持引領現代農業的關鍵技術,也就是說提升現代農業信息化水平,著力解決制約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強農林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推進循環農業發展;最后就是加大成果轉化、農民增收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力度。發展循環型和節約型技術,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四、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建設目標應該是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大力進行制度建設,創新基礎條件建設,促進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鼓勵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發展,激勵創新活動主體之間加強合作,真正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作者:蔣佳泉 單位:毛石鎮農業服務中心
1科研投入機制
科研投入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近幾年,我國公共財政對科研投入明顯增加,但農業科研投入總量不足,科研人員“用于創收的精力多于創新”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一是投資強度偏低。2013年,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即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GDP的比重)為0.77%,遠低于全國科研投資強度1.7%的水平,也低于國際農業科研投資強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發達國家3%~5%的高水平。二是項目穩定性支持比例過低。我國國家級農業科學研究院項目的穩定支持經費僅為20%~30%??蒲邪渭馊瞬牌S跔庬椖?、找活兒干和應付各種檢查等。據調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員直接從事研究的時間不足工作時間的70%。三是多頭管理,項目重疊,科研經費使用效益不高。作為省級農業科研人員,也不得不向財政、科技、農業、開發和扶貧等各部門多頭申請項目,甚至同一內容的項目多頭交賬才能保證科研運轉,分散了科研人員的精力,也制約了相關技術研究和儲備。農業科技創新具有的公益性特點,要求公共財政在持續增加投入的同時,重點建立競爭性與非競爭性相結合的科研投入機制。農業科技創新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要求增加能穩定支持的非競爭性項目,目的是為科技人員營造一個方向任務明確、能夠獲得穩定支持、能夠靜心搞科研和能夠獲得社會尊重的科研環境,穩定一批高層次的人才,解決制約產業發展關鍵問題。農業科技創新區域性的特點要求地方財政針對當地特色和優勢產業,設立行業科技專項,并加大基本科研業務費的投入力度;設立一大批覆蓋面廣、資金額度較小和周期較短的前瞻、嘗試、探索和應急性的競爭性項目,加大對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和地域支撐計劃的總投入。近幾年,有些省份加大對農業科研單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廣東、山東、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區域農業創新中心,每年投入上億元資金專項穩定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
2科研立項機制
立項方向體現了農業發展方向。目前,我國農業科研單位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農業企業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夠突出。一是農業科研單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傳統習慣和人員專業影響,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請什么項目,很少考慮產業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門的科研導向是項目形成的,受個人偏好和經費定向影響,往往是有什么??罹褪裁磳m?,很難體現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和對農業科研的導向作用。這種傳統的立項模式,直接導致了農業科研與農業發展的脫節。建立以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立項機制,改變以往“專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狀況,確立“產業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誰來做”的選題思路,立項形成與之匹配的流程:“技術需求→科研課題→技術指標→技術方案→承擔單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門、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企業、新型農民主體加強溝通,立項部門讓科研單位參與非競爭性項目擬定工作,并廣泛征求農業企業和新型農民主體意見。二是建立以服務產業為目的的創新團隊,以有威望的首席專家為核心,組建一批年齡結構和專業配置合理,研究與轉化配套的產業服務團隊,并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給予非競爭性項目穩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區域內農業協調發展和單位合作問題,如貧困帶連片科技扶貧、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項內容應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長期項目重點解決水資源短缺、耕地質量提升問題,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中期項目重點圍繞農副產品的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數量和拓展農業市場功能等,確保農業的增值增效;近期項目主要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廢棄物的治理和農業災害的應對措施等開展研究,確保農產品安全、高效。2014年,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技專項根據產業需求進行頂層設計,從源頭到轉化一次性擬好任務書,只需申請人認領任務和證明自己能完成任務的做法是農業科研立項機制創新的有益嘗試。
3成果轉化機制
成果轉化是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步驟?,F階段,我國每年有7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僅占40%左右,轉化率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主要問題是研究方向與產業需求偏差、成果過剩與短缺并存、轉化過程半途而廢、激勵機制不配套、科研單位與企業結合不夠、知識產權不易保護和績效評價內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績效評價方面,重論文輕發明,重形式輕應用,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職稱評聘對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員追求書架成果,助長科研浮躁風氣。提高成果轉化率,要從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實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勵項目組以解決產業發展難題為主攻方向,開展內容豐富的研究工作,盡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響力大的成果。二是為成果與產業的結合創造條件,及時解決成果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鼓勵出成果的同時更為成果的應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勵農業科研單位與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四是對農業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績效評價,應該考慮對相關產業發展的貢獻份額。在評價方法上,由單純的專家鑒定轉向專家、服務對象和社會輿論為一體的總體評價。五是職稱評聘等利益相關制度,應更加重視誠信、奉獻、論文和效益。黑龍江省農科院在這方面做得較好,根據其區域的獨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強交流的農業服務為重點,采用“專家在線”、“合作共建”、“科技幫扶”等模式建立起廣泛而深入的農村科技服務機制,力求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給農民家。
4人才培養機制
人才隊伍是科研創新的主體?,F存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偏少,領軍人才更是匱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相對于農業勞動力的比例只占美國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受編制限制,農業科研單位人員更新緩慢,年齡和職稱倒掛現象比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員獻身農業科研的意志不夠堅定。農業科研人員的收入相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主動性。建立多層次人才隊伍培養機制,必須堅持“人才優先,以人為本”的原則,以自身科技人才培養為主,通過多種培訓方式,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進人才為輔,主要引進團隊稀缺和產業技術急需人才;以培養青年科技人員申報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能力為抓手,培養一批高層次青年人才;以國際交流合作為契機,吸引高層次人才,促進人才結構多元化。為此,山東、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農科院已相繼出臺重大項目資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貢獻獎勵機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養青年科研骨干。在團隊建設方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不打破現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變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鑒,以研究室為交叉節點,在研究所橫向管理的基礎上,利用創新團隊再建一條縱線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來,充分發揮創新團隊在農業科研中的創新潛能。
5協同創新機制
協同創新是農業研究進入大聯合、大協作時代的必然選擇。每個單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圍較小,布局分散,而單位間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項目執行力。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以至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中,必然伴隨著情報、信息的提供、傳遞和獲取等活動,這是科技創新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協同創新與學術交流是相伴而生的?!爱a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主要包括產業聯盟和創新中心;“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學校+企業+合作社+農戶”五位一體;行業協同創新模式是把同行幾個單位聯合起來壯大力量;內部協同創新是建立創新團隊或平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協同過程中的交流多,實質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協同創新機制應以項目為紐帶,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來形成聯合攻關和團隊優勢,由單一研究走向綜合研究,即課題組→研究室→團隊→集團軍,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內跨單位聯合的研究團隊。協同創新團隊對外聯合廣泛,有平臺支撐,有標志性成果,成果推廣力量強大。在協同創新領域,學術交流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對學術交流的質量和真實性更加重視。傳統的學術交流形式要加強,如編輯學術刊物和專著、做學術報告和講學、科學考察和情報交換等。還要創新學術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聯網,及時準確地傳遞科研信息。比較典型的做法是在國家京津冀一體化戰略背景下,三地農科院簽署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并由8家主要農業科研單位組成“京津冀農業與水安全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形成“戰略—生產模式—技術創新”相協調、可配套和見成效的創新體系,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現代農業發展。
6科研誠信機制
科研誠信是指科技活動當事人遵守諾言和實踐成約的行為。2006年,國務院頒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l0~2020年)》要求人們從事科技活動時,遵守科技界公認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要具備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心理承諾和如期履行契約的能力??蒲姓\信屬于科技領域特有的一種職業信用,在國外,科研誠信決定著一個人的前途,失信者將付出代價,甚至丟掉工作。我國目前科研誠信制度建設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科研誠信的缺失問題常有報道,包括抄襲、剽竊、偽造數據或結論、成果評選潛規則及權錢交易等學術不端行為。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承諾制度,提倡科學民主,打擊造假行為,全面落實國家《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一是建立科學開放、程序公正的學術評價和監督體系,為申請、執行和評估評審項目的單位和個人建立科技信用檔案,作為今后其申請項目、承擔評估和評審工作的依據。二是推進科技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誠信檢索平臺,完善誠實守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將信用狀況作為科技人員職務聘任和職稱評定中對職業道德要求的重要內容。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科研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科研誠信氛圍,普及誠信教育,保障科研創新,防微杜漸,防患學術造假于未然。
作者:董文琦 張春鋒 胡木強 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
一、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為農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第一,要健全農業技術市場的交易機制和價格機制,使交易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同時,在價格機制上要適當向農業和農業科技領域傾斜,實行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制定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并給予適當的價格補貼,盡量縮小工農業價格差距,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第二,要構建通暢的技術信息交流平臺。該平臺應以農業技術經濟信息服務為主導,結合計算機網絡與人工網絡,提供網上服務、檢索咨詢等服務,并通過多種形式對市場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加工處理,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用以進行準確的市場預測,充分發揮市場的雙向交流和反饋功能;第三,要加強市場法制建設。主要是以知識產權法、專利法、技術合同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為核心,完善技術經營法規和從業資格制度等與農業技術市場有關的政策法規、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范技術市場的交易行為,切實維護技術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為農業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環境。
二、增加農業科技創新需求,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供求平衡
農業科技創新供給的增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只有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才能被有效利用。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一方面,可以通過土地的適度集中,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結合政府的優惠稅費政策,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提高農民采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致力于提高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強其接受和采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內在動力。只有農業科技創新有效需求不斷增長,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才會有市場,才能實現科技創新的供求平衡。
三、建設新型的農業科技技推廣服務體系
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搞活經營性服務”的原則,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確保公益性農技推廣必要的人員、資金和設施設備。大力推進科技入戶工作,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運行機制,運用農業龍頭企業技術人員輔導基地農戶,聘請社會技術力量到農業合作社輔導等多元渠道,強化、搞活、提高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探索建立農科教、產學研緊密銜接的新機制,建立科研教學單位與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組織的有效聯系渠道,鼓勵各類科研教學機構開展科技成果的試驗、示范和培訓等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推進先進適用技術進村入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四、健全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服務功能
①第一,要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環境,加快建設有利于發揮人力資本作用的體制、社會、文化環境加強制度建設,從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經營、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市場建立直到稅收、人才、土地、金融、風險投資、技術市場、基本建設、進出口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二,要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基礎設施、信息、中介等服務,積極發展和建設實驗室、農業數據庫,加強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形成以省級為核心,以縣市為重點,以鄉鎮、村為基礎的現代化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加強信急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第三,要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的宏觀管理。建立高效、有力的組織機構,克服多頭管理、形不成合力的現象,協調解決農業科技創新中重大工程或項目的有關問題,定期提出重大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課題,組織協作攻關和課題招標。完善考核制度,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和黨政領導的重要內容,運用行政手段促使政府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
作者:程竹 范曉婷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
1、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成長存在的問題
1.1管理體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農業科技人才無法形成團隊進行研究我國現行可以管理農業科技人才的有農業、教育、漁業、林業、科技、環保、經貿等許多部門,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項目必須經過多部門的協調才能進行。缺乏科學有效地協調機制。不但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極大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
1.2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成長和研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經費投入總量嚴重不足我國目前開始增大對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和研究的投入,但總體上仍然不夠。許多農村的科技人才培養和研究的條件很差,基礎設施難以滿足培養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實驗都無法完成。由于經費的原因,應該及時更新的先進的農業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許多已經陳舊的信息和技術仍然在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內容當中。
1.3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缺乏科學、合理的開發方案,農業科技發展缺乏可持續性農業科技人才資源的培養需要有科學的培養計劃,并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而當前許多農村地區科技人才培養沒有規范的計劃,或者上級主管部門沒經過實地調研就先進照搬地區模式,這樣很難培養出符合當地實際需要的人才,創新就更談不上了。因此,農業科技發展缺乏足夠的可持續性。
2、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解決途徑
2.1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形成穩定的體制保障
解決當前農業科技人才不足和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首要的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政策的形式保證這種投入的數量和穩定性;要制定出能夠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相關優惠政策;加強對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從政策、經費、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形成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體系,形成充分的制度保障。
2.2轉變人才培養理念,狠抓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
農業人才是需要極強的實踐性的,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更多是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因此只有讓相關的農業人才培養的學校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農業人才培養學校畢業的學生缺乏動手能力的現狀。讓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機會也更容易強對理論知識的驗證,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掌握先進科學知識和技能和創新的積極性。
2.3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目前我國教師隊伍普遍存在著缺乏實踐技能的情況,培養農業創新型人才需要有創新型老師的指引。近年來國家已經逐漸地鼓勵高中等學校加強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求教師不但能夠開展基本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強與實踐單位的聯系,使理論與實踐相互驗證、相互促進。只有培養出創新型的老師,才有可能指導學生走出創新之路。
2.4理順農業科技管理體制,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的接軌和轉化
現有條塊式、多部門各管一攤的管理體制是無法適應未來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必須根據現在農村的實際情況,集中資源、理順關系,形成穩定的協調和管理機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機制協調現有資源,全力攻克當前急需解決的農業科技問題,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引導作用,將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市場轉化無縫對接,形成良好的科技發展的循環。
2.5擴大對外交流
要加快對國際上先進農業技術和人才的引進,幫助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更多地與國際領先的農業研究機構和人才接觸和交流;可以為一些人才提供到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建立世界學術動態信息和交流平臺,形成一些主題鮮明、有建設的交流論壇,提升研究層次。通過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國際交流,不斷地建立健全我國的農業科技人才創新機制。
作者:馬俠 蔣紹云 單位:沈陽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沈陽市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
一、財政政策引導與鼓勵農業科技創新的途徑
1、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科研基礎設施,也即創新三要素中的物力,其包括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的辦公環境及農業科技創新所需的試驗設施設備,如分子標記實驗室、組織培養試驗室、冷凍庫及田間大棚、噴灌、水電、道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由于農業科研單位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科研機構,其不具備創收能力或創收能力很小,科技創新所需的基礎設施設備,只能依靠政府財政政策的扶持。對于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而言,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差異,其地方財政收入的差異較大,如三明市農科所地處閩西北山區三明市的沙縣,與沿海城市相比,山區與沿海地區財政收入差距較大,如三明市農科所擬建設的“三明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主體建筑共需資金3500萬元左右,盡管三明市委、市政府給予大力支持,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靠每年僅400余萬元的科技三項經費中擠出50萬元資金的扶持創新中心的建設,無疑是杯水車薪,且會影響本市其他科技項目的扶持力度。因此,“三明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順利建設,需要得到省級及國家級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
2、科研推廣經費扶持方面
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主要從事應用型研究,與省級、國家級科研機構相比,其應用型創新成果所占的比例較大,尤其是良種選育與應用成果所占比例更大。如在我國農業生產上推廣時間最長、應用面積最廣的水稻良種“汕優63”,就是由地市級科研機構三明市農科所,在80年代初期選育而成的,為此,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在我國應用型農業科技創新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國家和省級財政在財政政策制定上應整合政府各部門財政資源,分類管理,公平分配財政資源,屬于農業應用型創新及成果推廣的財政資金應向地市級科研機構傾斜;農業部、農業廳應用型產業體系資金也應向地市級科研機構傾斜,加大對地市級科研機構應用型科技創新、成果推廣的投入力度,引導和激勵地市級科研機構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瓶頸與改進建議
1、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瓶頸當前,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遇到的瓶頸問題主要有兩個:
(1)土地瓶頸問題
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政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受到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生產方式的限制,農民對科技成果的投入和應用的積極性不高?,F代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勢必要加大農民的投資成本,對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增加投資帶來產量增加的收益并不明顯?,F有土地政策的制約,導致農業科技成果難以形成規模經營,而規模經營更能夠體現出規模效益,比如種植1畝水稻新品種能增產30公斤,種植100畝就能增產3000公斤,對小規模經營的農戶來說,推廣2-3畝的水稻新品種,增產稻谷100公斤左右,按現行稻谷價格每百斤干谷140元左右,增產值也就是300元左右,扣除新增成本后增收就更少了。此外,當前農村許多青壯勞力大多離開農村出去打工或者從事其它商業行為,農村主要由婦女和老人在家務農,出現了務農的兼業化,這也給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帶來實質性的困難。
(2)農產品市場瓶頸問題
農產品市場銷路的問題也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一個瓶頸問題。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現象十分嚴重,在農產品產能過剩時,則出現賣難的問題,如山東大白菜產量過剩時,產地價格每斤只有7分錢,單產提高、種植面積大,總產量過剩,導致增產不增收,甚至虧損;而在農產品產能欠缺時,又不時遭遇一些不法商家的炒作,烘抬價格,如網絡上盛傳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油你漲”、“蘋什么”等新詞層出不窮,不少商家還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積一族)。農業生產的宏觀調控難度大,增加了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難度。此外,對于一些特色的農產品,其鮮食市場銷量有限,需要加工企業加工,這類科技成果的推廣在生產上更易遭遇市場瓶頸,如“永安黃椒”市場價格一般在2元/斤以上,有的年份在年前價格達80-100元/斤,而在2011年其產地收購價卻僅有0.5元/斤;三明市農科所選育的辣味加工專用型辣椒新品種生產推廣也是如此,需要有加工型企業來帶動推廣。
2、改進建議
(1)適度流轉土地經營規模
針對農業生產推廣遇到的土地瓶頸問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明確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
(2)扶持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扶持一個龍頭企業,等于扶持上百、上千,甚至上萬個農戶。通過出臺財政政策,扶持以種業經營及農產品加工或流通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采取“種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加工或流通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積極引導和激勵經營良種的企業及加工流通型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或半緊密的產業鏈條。通過規范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同契約,明確產供銷多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對那些前景看好,又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合同契約關系的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多加引導和激勵。要創新扶持政策,如鼓勵龍頭企業向農戶返回一定比例利潤、設立價格風險基金、對農戶提供的農產品實行價格優惠、向農戶支付預購定金、提供貼息貸款等措施。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松散型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良好的契約或股份制關系,增強其帶動能力。
作者:羅英 單位:三明市農科院
1“精細農業”技術思想的核心
依托信息技術革命思想的實踐,“精細農業”技術思想也吸收了諸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熬氜r業”技術的思想核心,是分析影響小范圍農業產量差異的原因,進而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調控,區別對待,對農業生產按需實施定位調控。自古以來,農作物生產均以地區或田塊為基礎,將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勻生長條件的對象進行管理,如為了滿足于獲得區域、農場或田塊的平均產量的認識水平,利用統一的耕作、播種、灌溉、施肥、噴藥等農藝措施,但很少顧及對農田的盲目投入及過量施肥施藥造成的生產成本增加和環境污染后果。
2工程支持技術的開發研究對“精細農業”的影響
基于田間小區作物生長條件的空間差異性,“精細農業”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優化作物的生產系統。工程支持技術的開發研究,對“精細農業”技術思想作用重大。如農田信息的采集與農田作物的地理空間定位等工作,就需要依賴于全球衛星差分定位系統(DGPS);地理空間的信息管理和數據處理,需要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而大量地理空間數據的更新,還需要遙感技術(RS)的支持等等,均證明了這一點。
3“精細農業”如何服務“科技興農”
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仍處于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現代化農業生產轉變的過程中,全面實踐“精細農業”技術思想的各方面條件尚未成熟。而“精細農業”研究的革命性的意義,在于其提出了一種現代化農業的新技術思想并將這種思想付諸于經營實踐,其前景為國際社會所公認。不容置疑的是,“精細農業”這一新技術的示范與實踐研究的啟動,有利于改變我們千百年來沿襲的傳統固有農業生產模式,推動基于信息化的農用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1)加強對發達國家“精細農業”成功經驗的有效研究,走符合我國國情的“精細農業”發展路線,在農業現代化發展思路上,我們可以“洋為中用”,找準切入點,采取引進技術思想與部分裝備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其支持技術產品的國產化及產業化開發。
(2)“精細農業”的技術思想是適應集約化、規?;潭雀叩淖魑锷a系統可持續發展目標而提出的,根據我國當前實際情況,力求在農田小區的尺度上進行研究與實踐可在小范圍試驗區的基礎上逐步進行“精細農業”的推廣,以點帶面尋求農業生產的整體發展。
(3)目前,我國廣大農村農業生產水平相對還比較落后,從“精細農業”指導思想出發,有條件的地區可先以村片、農田為單位對“精細農業”的技術思想進行示范試驗研究,并可著重結合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方式創新中,開拓出新的服務領域。如此一來,既可以使我國的研究實踐與國際上的研究發展趨勢相接軌,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國情特色、有利于在農村逐步推廣先進的農作技術體系。
作者:賈超 單位:沾化縣富國街道辦事處
全國參與農技推廣人員占農民總數的0.053%左右,與發達國家相差很大。推廣度僅約25%,推廣經費不足農業總產值的0.2%,而發達國家已接近1.0%。經費的不足嚴重制約了推廣工作的發展。據統計,部分地區推廣人員工資發放也較為困難,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最后,農產品的外部性特征及農業科技的地域性、時效性、不穩定性導致了農戶既期望能無償獲得最新科學技術,又不愿自己去承擔采用新技術所帶來的風險。
1開發生產領域方面
首先,科研機構和人員對生產領域技術支持不足,重視不夠。農產品科技產品結構相對復雜,這增加了農技推廣人員在一些技術理解方面的難度,因此,科技人員在研究和開發時的工作地點不能完全局限于實驗室,而且還應到田間地頭進行相關技術指導,減少技術推廣應用環節所遇到的各種阻礙,為科技產品順利進入市場掃除障礙。其次,產與學、研、推廣各環節嚴重脫節。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與農技推廣是三個獨立體,因此,如何將三者有效結合是發展我國農業所首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2科研領域方面
首先,研究領域狹窄,局限于傳統格局。糧、油、棉、麻等大宗類農作物一直是我國農業科研的重點,全國從事大宗農業生產的技術人員占全部農技人員90%以上,其中從事其他經濟作物生產、畜牧水產養殖和多種經營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到10%。這反映了在研究環節上注重產前、產中,而忽視農產品深加工、保鮮、貯運等產后環節。其次,研究機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機制缺乏鼓勵制度,導致人員缺乏研究熱情,工作積極性不高,許多研究人員僅僅是為完成工作任務而應付研究,導致將大量的資金投入科學研究后發現其研究并無現實意義。最后,研究經費不足。農業研究需國家給予的經費支持,而目前我國發展有限,總體資金有限,需投入資金的項目多,這使得相應的資金投入量也隨之減少而我國科研項目經費來源渠道單一,主要靠政府財政劃撥,農業研究經費不足問題出現便不足為奇。
3農業科技創新措施
3.1完善推廣領域
首先,需要將推廣設備更新。結合原有的報紙、雜志、黑板報、學習班等方式,根據農村經濟實際情況,完善農村網絡體系,利用網絡對農技進行推廣,避免信息獲得滯后問題。其次,招募推廣人員并適當的給予補貼。農業科技的推廣需要人力的幫助,農村存在許多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他們的認字水平較低,僅依靠純文字類的推廣宣傳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過招募推廣員,由推廣人員進行講解能起到較好的推廣作用。此外,為保證推廣人員不流失,給予他們適當的補貼相當具有必要性。
3.2加強開發生產
開發生產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業科技創新。科研工作者在開發生產科技產品前,應當對當地的農業環境進行考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開發生產,在開發生產過程中,將試驗環境范圍擴大到農地中去,結合農民對科技產品的意見反饋對科技產品進行試驗修改。同時參照、學習國外農業科技創新較為發達國家將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與農技推廣較好融合的方式,結合我國農村實情及專家們的意見對我國較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進行強化。
3.3重視科研
國家在農村科技創新方面適當的增加資金投入,農村相關部門拓寬科研項目經費來源渠道。此外,國家應當完善農村科研項目制度,制定適當的鼓勵制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同時,對科研項目的制定及開展嚴格把關,避免過多的資金投入到與農村科技創新項目無關的項目中,造成資金浪費。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農業創新近年來已得到了國際專業人員的認可及肯定,但是在推廣領域方面,開發生產領域方面,科研領域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只有針對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措施并認真落實,農業科技創新才能夠邁向新的高度。
作者:陳大志 單位:貴州省貴定縣農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