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3:15:14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語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職業院?!〈髮W語文 文化素養 心理素質
論文摘要: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近來變得越發的不景氣。而事實上,大學語文課對于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德育素養、心理素養,以及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創造有良好的條件和氛圍,強化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發揮其育人功能。
一、職業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需要
職業院校培養出的學生畢業后就應該與那些沒上過職業院校,初高中畢業后便直接就業的學生有所不同,職業院校的學生除了要有扎實過硬的專業基本技能外,還要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大學語文教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它負載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傳統民族文化的精華、當代民族文化的精粹。眾所周知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中國文化,漢語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青睞。中華文化的傳承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義務與責任,學學語文課,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使中國傳統的、當代的文化得以傳承。
(二)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需要
教育部周濟部長指出:推進素質教育,要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題,這次建設的示范性高職院校,一定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我們認為國家“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實踐教學、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模范和帶頭作用”的號召沒有問題,而是各校在執行的過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要著重推進職業道德教育,真正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的德育素質不可忽視而大學語文課在這方面可發揮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文學作品中蘊涵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學生共鳴從而感化學生,使其向善避惡。
(三)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需要
當今巨大的就業壓力、過快的生活節奏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給許多人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近幾年大學校園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惡性事件,這其中不乏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這些現象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職業院校的教育同樣不能忽略學生精神家園的建設,雖然各高校已經配備了心理教師,但又有誰愿意在眾目睽睽下作為一個心理疾病患者走進心理診室呢?況且我們應該防患于未然。大學語文課可以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讓學生感悟到珍視生命的意義,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四)培養終身學習型人才的需要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人類要向著學習化社會前進。此后,許多國家相繼開展了學習型社會創建活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奮斗目標。學習型社會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斷學習,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終身學習正在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職業院校在制訂教學計劃時也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盡可能地避免學生今天就業明天失業的現象的發生。大學語文課在培養學生讀書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教學現狀
(一)教材內容枯燥,缺乏時代感
目前,職業院校的語文教材并不單一,至少從形式上來說是這樣,但真正適合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的卻寥寥無幾,大多數教材都是新瓶裝老酒。為與其他教材區別,一些教材采取了在個別篇目上進行調整的方法,然后在教材的最后加上應用文寫作的相關內容,實際上就是把一般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課與應用文寫作課壓縮在了一本書中,并未真正考慮職業院校語文教育的特點與學生的審美感受。
(二)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目前職業院校強調工學結合,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為了避免職業院校課程是本科院校的“壓縮餅干”之嫌,一些院校過度地突出了學生基本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所以很多人以為大學語文這門課在職業院校是可有可無的,于是大學語文課便成了陪襯,所以各職業院校無暇顧及語文教師隊伍的建設,師資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而同時在科研立項、課程安排上語文教師又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常常是敷衍了事,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
(三)學生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
與本科院校相比,職業院校學生的分數要低一些,一般對知識性內容的學習不大感興趣。而大多數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都比較弱,學生本人又并未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大都認為這門課沒有必要,畢竟自己是中國人,漢語是母語,又學了多年的語文,自己還有專業課,與語文聯系似乎也不大,或者根本沒有聯系。然而在寫畢業論文或做畢業設計時語文功力不足這一問題就會凸現出來:論文或畢業設計中大量地存在著錯字別字、詞不達意、句子不通順等問題。
三、深化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對策
(一)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職業院校需要給語文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環境,即大學語文課要得到應有的重視,為語文教師的職業發展搭建一個合理平臺。各職業院校應該根據本校的情況加強語文教師隊伍建設,酌情增強語文教師師資力量;不要隨意刪減語文課課時;鼓勵教師學生開展各項語文活動,如演講,專題講座等;給語文教師科研機會,培養其科研能力。
(二)培養教師良好的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
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師要有“忘我”的意識和創新精神。所謂的“忘我”就是要知道無論自己身處何境,畢竟我們是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行將直接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我們的學生,我們且不可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給自己的學生,一定要以“生”為本,一切為學生著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少想自己的得與失,少一些牢騷和抱怨,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思辨能力,努力使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將來可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
所謂創新就是語文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學中既“備自己”又“備學生”,要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來設計自己的教學,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會在教學改革中真正受益。我們可以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這種動不是表面熱鬧而是讓學生的思維運轉起來,我們以為這樣才是真正的師生互動。同時有條件的話可以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拓展語文教學空間和時間。可以讓學生針對所學文章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以了解學生對該文章主旨的把握,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概括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也可以隨時提出意見及建議,針對學生的意見、建議,語文教師可以適當地對教學內容及網頁的欄目、內容進行調整,以保證網頁的時效性。學生還可以在網上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教師便能夠及時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也為我們的教學及教改工作積累一定的材料。教師還可以在網上提供一定的參考文獻,包括一定的文章和相關的一些文獻目錄,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學生也可以將自己發現的“美文”提交,經審核后可以資源共享。這確是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在學生受益的同時教師也可以獲得一些有關學生狀況的第一手材料,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三)要有適合高職院校的教材
我們以為教材應該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樂讀愛思,引發學生關于生命、生活、情感等問題的思考,以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切實提高與高職院校學生密切相關的人文素質。內容要由形式來承載,因此形式設計也是教材編寫的一個重點。我們應該參考當前流行報刊雜志及暢銷書的形式,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來確定本教材的形式,力爭做到教材的形式既要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樂于讀書,又要符合語文課堂教學用書的特點。例如可以適當地使用不同的顏色,運用不同的字體,在必要的地方配上一些插圖等等,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解決以往教材形式單一的問題。
形式上的設計只是教材吸引學生眼球的一個前提策略,要想達到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教材的既定目的,內容的設計上很是重要。依據當今社會的一些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及大學語文課的教學目的,我們以為大學語文課教材的框架應該具備如下特點:教材取材的原則是內容要具有時代性(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不單單是新穎)、典型性、可讀性,幾篇文章不是同一內容的簡單累加,每組文章的選擇要有一定的立體感。材料的來源:一切符合本類型教材的文字材料均可以作為備選,以材料的內容及語言表達為主要依據,同等條件下考慮作家及出處等問題。應該酌情增加與學生的專業相關的應用文,注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旅游專業的大學語文課便可以增加導游詞寫作等相關內容。
總之,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地了解一些當今社會與職業院校學生密切相關的各種問題及現象,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改革職業院校語文教學,讓大學語文在職業院校中呈現出勃勃生機。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語文 學習評價 問題 改革措施
論文摘要: 用單一的考試與測驗方式評定學生的學業水平有失教育評價的功能, 尤其不利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新觀念,改革評定方法,既能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又能實現培養現代適用人才的教育目的。本文提出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學生評價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學生評價體系方面改革的措施。
《大學語文》是高職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其內容既有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又注重專業需要,服務于專業能力的培養。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語文素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與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 也是切合各專業學生所需的基本素質。情感、態度、習慣、方法、能力等素質的培養與練就,它依托的是參與、是過程,如果評定語文能力,只看期末考試的“一紙試卷”,那就落入了以分數論優劣的評價誤區而無法達成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高職學生本來文化知識基礎差, 知識缺乏系統性,成績達不到普通高校分數線,自卑心理較嚴重,我們還采取普通高校的教學評價模式, 那只能使他們對學習更無興趣,也更加重他們的自卑感。作為教學手段之一的學業成績評定,只有切合實際、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才不失它的教育評價功能。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學習評價主要指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學習評價具有反饋教育信息,促進學生自我反省,改進學習策略,指導教師改進教育實踐和教育教學方案的功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是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評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高職高專大學語文學生評價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評價方式和途徑單一。如過分迷信回憶式紙筆測驗模式,量化和客觀化評價成為主觀追求,側重評價學生的知識識記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或以少量甚至是一篇小論文為主要評價依據來評定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成為偽評價。
(二)對形成性評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比,更加注重評價的過程,更加人性化,但操作起來不便利。所以大學語文在選擇評價方法時,有限少量的紙筆問答式測驗(1—2次)和終結性考試仍被視為學生學習評價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并在學期成績評定分數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
(三)評價主體單一。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生學習評價仍沿襲中學語文評價傳統,教師被視為學生學能評價的主體,學生被視為被評價對象,在評價中處于被動的地位。
(四)評價內容較為單薄。如過分重視漢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評價,忽視對學生學習態度、動機、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評價。
這種學習評價模式重結果輕過程、重理性輕情意、重知識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這樣做的影響是:第一,可能模糊學生對大學語文學生學習評價的本質的認識。學生會誤解學習評價的本質,誤以為學習評價是對教育結果進行客觀描述,是為了證明教育結果是否與教育目標一致,把評價結果當作學學語文課程的目的,突出強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這樣,評價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方向。當評價成為學習者之間學習與發展優劣比較時,當評價成為人才預測和選拔的工具時,評價的本質就被曲解了。第二,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學生大學語文課程學習活動中所出現的教育現象的真實情況,不能為教師改進教學實踐和學生改進學習策略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改革的措施
(一)充分體現學生作為評價的參與者的主體地位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促進人的發展的活動。促進人的發展是所有課程的工作中心。因此,大學語文學習評價要圍繞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內部動力,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傳統的目標評價理論的支配下,大學語文學習評價被認為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刺激反應,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控制過程。大學語文課程評價一直強調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是客體。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所以,根據現代化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學語文學習評價要求尊重學生解讀作品的權利和自由,強調語文學習的個性化和創造性,要求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注重大學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整體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內容很豐富。就語文知識素養而言,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就語文能力素養而言,包括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和認識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就語文情意而言,包括興趣、情感、態度、習慣。
因此,大學語文學習評價內容具有綜合性。從評價領域而言,它的范圍不能僅限于知識和能力,即認知領域,還要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全面評價,也就是說評價既要對產生這一學習的結果進行判斷、描述和解釋,又要對產生這一結果的多種因素和動態過程進行判斷、描述和解釋;既要看到學生智力發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們的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意志、性格、修養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三) 注重過程評價,在過程評價中以五個維度考察學生
1、參與狀態。在全期語文學習中學生是否認真準備、積極參與,討論發言能否寫出發言稿或者討論提綱。
2、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或能發表個人見解,靈活應對研討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 二看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和獨創性,發現、解決新問題的思維敏捷性與邏輯性。
3、交流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與信息交流,二看交流時能否具備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4、情緒狀態。先看學生是否有飽滿的熱情,除了自己積極表現外能否靜心傾聽他人的發言,和大家一起體驗學習和成功的愉悅,再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和調節情緒。
5、生成狀態。既看學生是否都能各盡所能,自圓其說, 每個話題的展開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并能取長補短,激發求知欲望,也看學生是否能保持學習的興趣,在課后自覺地繼續探究。
(四)以定性評價方法為主,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
大學語文是一門具有公共基礎性質的人文素質課程。這門課程的主要特點在于它不全是一門認知的學科,教材沒有明確的內容閾限,知識的系統性也有較大的人為因素,它的教學是多元和綜合的。而語文能力是一種智能和技能的綜合,因此學生的語文成績或能力,不能只用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成績來作量化測定,純粹的量化和客觀化評價難以全面深刻地反映教育現象的真實信息。而定性評價方法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定性評價能較為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發展,在充分肯定進步的同時,又能提出問題;在鼓勵和表揚的同時,又能看到缺陷。定性評價重視環境對課程的影響,重視課程運行的整個過程,認為這是課程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傊?定性評價方法可以通過調查,充分地揭示、描述和解釋大學語文課程活動過程中的特質,從而顯示其中的意義。
(五)評價方式力求豐富多樣
目前,大多數高校采取測驗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這種方式,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可是,單憑測驗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可以獲取信息,但不足以反映學生學習的全貌。測驗是一種重要評價方式,但評價并不等于測驗。很明顯,測驗評價存在如下缺陷:(1)題目數量、類型有限,評價內容難以全面和詳實;(2)數字化結果的內涵模糊,對于指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缺乏針對性;(3)僅靠分數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具備說服力。所以,大學語文的學習評價要做到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應采用不同的評價形式。如可采用觀察、面談、課堂問答、寫作、練習、問卷調查、座談、典型例子分析、辯論、演講、表演、展示、寫文章、考查、考試等方式或途徑,評價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及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動機等。
[論文鍵詞] 大學語文 現狀 改革 策略
[論文摘要] 《大學語文》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理應受到格外重視,但在教學實踐中受到更多的指責,關于相關的大學語文研討會也在積極探討這個問題。本文旨在對《大學語文》的現狀與改革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在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態勢向我們襲來,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狀態。漢語言及漢語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表現出來的“邊緣化”讓人感到擔憂和焦慮。近年來,普通高等學校和高職高專作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蓬勃發展起來。尤其是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有其鮮明特色,專業針對性強,以培養能力為主,基礎理論適度,適當反映技術科學領域內的新發展,符合我國的國情。長期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眾所周知,大學語文是與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而存在的,但大學英語的地位似乎要比大學語文高許多,國家級的英語考試占據了大學生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一,甚至還要多,學生們為了過級紛紛參加輔導班,購買參考書、耗費時間、精力、金錢,其結果卻不太令人滿意。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
1.無教學大綱,目的性不明確,定位模糊,課時少,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晚間及周末,授課質量難以保證。以南京師范大學和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大學語文》課程并非全校性開設,主要是給藝術類的學生開設。
2.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惫P者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所期望的大學語文課應該是有意義的,氣憤活躍的,可以暢所欲言的,而不是聽老師講解詩詞的作者和內容。
3.教學手段仍顯過于呆板,建議使用多媒體教學,應經常觀看相應的影片,記錄片,把語文與音樂,美術等結合起來。當然,作為體現現代教學技術水平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決不能僅僅以現代技術去置換傳統手段,而應自覺革除傳統教學觀念和手段中不符合現代教育精神的東西,尊重作為發展主體的學生的潛在需求,以實施全面素質為己任,著意追求這一新型手段的輔讀價值。適當延伸大學語文的課外視野,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如征文、征稿、成立讀書協會、演講比賽等。毋庸置疑,大學語文所選取的文章所體現的道德,愛國,婚姻理念,則側重于藝術化的表達,而不僅僅局限于字詞句,適當增加討論,真正體現出作品的人文世界。
4.缺乏一種衡量教學水平的測評機制,個性化教學與規范化管理相互矛盾。國家教委高教司認為對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在入學以后進行大學語文水平測試,在畢業時進行大學語文合格測試,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較好的方法。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方面,國家教委高教司目前正在著手進行兩方面的工作之一便是大學語文考試計算機題庫的研制。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中心張鼎政老師指出,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必須強調語言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語文知識的積累。令人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找工作,不會寫簡歷和求職信,甚至就連自我介紹也不令人滿意。所以,國家職業漢語能力考核的目的旨在文從、字順、得體、流暢。
二、《大學語文》教材現狀
大學語文教材,大體都是選擇本國過去和現當代名家的各體文學作品,根據不同階段培養學生的目標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對作品加以組合,在一定的教學設計下編成。所選的作品總求能體現高尚的思想,人格和積極上進的精神,深刻反映歷史與現實社會生活中為人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表現真摯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審美價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學家的創作個性。教材作為一種中介,通過閱讀,思考,共同討論辨析,導引和潛移默化感染青年學生,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加強他們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自然也要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本國語文較高水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目前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可謂是雜亂無章,在200多個版本里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體系導致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無相關的配套參考書,網絡課件也是應付了事,體現不出互動的特點,因而也接受不到來自教學一線師生反饋的信息。過多地重復中學語文的篇目,無新穎感可言,致使學生談到大學語文便認為是“高四語文”。這類尷尬場面值得同行們認真反思。
三、大學語文改革策略
1.從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質教育著手深化大學語文的改革。大學時期是確立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假如一個人的價值底線確立算是精神成人的話,那么他的成人過程是需要營養的。而大學應該為精神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營養,大學語文教學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人文素質教育的職責。要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大學生必須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方可綜合體現其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華東師范大學方智范老師認為大學語文是“涵養之神思”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大學語文灌輸著人文思想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2.教學理念的革新。中學語文,更多地受到高考這一指揮棒的無形制約,許多語文教師是以提供對母語的技術分析能力為目標,往往注重從作品主題,表現形式,語法修辭,句形句式等方面讓學生掌握“解剖”的本領。而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則更側重于借重作為文化精髓的文學名著之熏陶,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文化親和力與價值判斷能力,激發學生對知識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對生命、人類、社會、自然的尊重和關愛,并最終達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3.考核形式及教學手段的革新。大學語文課的考核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境地:教師要么采用閉卷的形式,但有要給學生勾劃重點,否則會有大量不及格;要么采用開卷的形式,讓學生比較順利地通過。筆者在實踐中基本思路在于測評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比如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包括平時作業、出勤率、分組論文討論及課堂筆記等綜合組成。至于教學手段的創新則是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現有教材中的語文真正適合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的并不多,我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圍繞某一知識核心,將課內的,課外的,已學的,未學的,不同時空的,不同領域的東西聯系起來,在豐富多彩,新鮮活潑,充滿好奇的帶有自身諸多生活體驗的社會語文研討氛圍中形成大單元教學,進而構建語文知識體系。講解少一點,分析集中一點,多讓學生在社會大語文中歷練,感悟,內化。在這一點上,多媒體教學手段確實具有無限寬廣的拓展性。
4.教材建設的創新。教材的多元化是商業利益的驅動所導致,“合而不群”這是一門學科不斷發展的趨勢。大學語文教材應該是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創作的方針,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適應新的時代環境,那些落后的觀點,與當代大學生年齡,審美不相符合的文章或教材應該逐漸隱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那些在內容上表現為開放性與完整性,在體系上注意將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在向導上重視開放性與啟發性的大學語文新教材。簡而言之,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應該是人文性、審美性、趣味性、工具性、新經典性的統一。
5.加強師資建設與學術交流,積極營造大學語文健康和諧的氛圍。大學語文師資隊伍仍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有些大學語文教師則是從其他部門臨時抽調過來臨時客串大學語文的教學,這難免不乏有學歷較低,教齡短而且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充斥其中,大多數學校的大學語文課時不穩定且課時量數能減則減。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開闊的知識背景,具備較強的文本意識即分析作品的能力,通過網絡課件的應用拓展橫向思維模式,應該從抽象的文字符號與理解聯想豐富的內涵。定期舉行學術研討、論文評比、教材評審、精品課建設與推薦等。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教育部關于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倡議,推動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高職高專院校應根據其特殊性,確立大學語文教學做為重要的人文教育課程的地住,深入探討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考棱教學效果,以適應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提升人文素質,提高語文能力的需求。
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開的“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圍繞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現狀、課程定位、教材建設、師資隊伍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同時鑒于大學語文課程對于提高人才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高校結合實際,積極創造條件,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雖然教育部并未就高校大學語文課程開設做硬性規定,但這一倡議,無疑帶來了大學語文教育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作為公共基礎課的大學語文,已開始逐步受到師生的重視,并凸顯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更新觀念。大學語文是高職高專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課程
為響應教育部的號召,許多理工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紛紛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可以說從行動上開始重視語文教學,但這還遠遠不夠,必須從思想上、從根本上認識到大學語文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它在高職高專院校中的地位。
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和社會就業壓力的加大,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高職高專院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也都非常重視專業學科的學習,希望以此立足于社會。但這也導致人們一味地跟著市場走,只重視專業課的學習,忽視了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我們還要想到市場是變化的,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是受用終身的,這個則是我們語文教學要教給學生的。語文教學跟其他學科不一樣,對于語文的理解不能把它簡單地定義為一個“學科”。要認識到語文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核心課程,是覆蓋在所有學科之上的,是一種把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滲透到所有學科中去的“學問”。這一點,從學生到教師,長期以來我們都沒有認識到,不太重視,將它等同于其他學科,這是不對的。語文是我們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別的東西是技能,學了之后打工,干活,語文不是,語文是一種靈魂依靠,是一種精神依托,是使大學生成長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關鍵素質。
高職院校的生源往往是高考大軍的末班乘客——他們的語文素質相對要差一些,詞不達意、語不成句、語文知識欠缺、不能簡潔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等現象屢見不鮮,所以他們的實際語文水平狀況迫切要求開設語文課。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趨干科學化、合理化,那種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具有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的人才越來越受到普遍歡迎,為了適應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必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綜合素質,在這方面大學語文課程有著其它專業技能課程無法匹及的優勢,也就有著其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是高職高專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課程。
2 深入探討,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變革
“語文在教會人識字以及遣詞造句以后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80后韓寒的這句話固然有些偏頗,但也同時道出了應試教育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尷尬。“要防止將大學語文變成高四語文!”大學語文不能是高中語文的機械復制,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語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想充分發揮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作用,必須改革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高職高專院校的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特點,考慮學生專業學習和就業的需要,把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寫作能力列為大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與思維訓練、演講口才、寫作訓練等相結合,滿足學生對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大學語文課應該是以導讀為主,教師應該是個導游員。如果把課文看成一個園林,一個旅游點,教師應是一個導游員,因為教師已經事先進去看過了,已經熟悉一些情況了,然后領著學生去,一路介紹,但是不要找定性的東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文學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和終極的理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學習應是開放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覺自悟,只要他們能夠做到言之有理,并能用通暢的語言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性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不但學生得到解放,教師自己也解放了,只有學生和老師都解放了,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美國交際學大師卡耐基說:“一個人成功15%取決專業知識,而85%則取決于人際的語言溝通能力?!惫书_發和培養大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母語溝通能力,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個人發展能力。因而在教學中要實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搭建探索學習的平臺,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開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如參觀、訪問、考察、寫作、進行專題討論,主題辯論會,演講比賽等等,激發學生興趣,靈活地推動語文教學的延展性和實用性,讓他們努力調動自我的獨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創新精神,提升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從而變傳統的知識灌輸為現代的認知互動,這是新型教學的需要,也是大學語文未來發展的需要。
3 改變方式,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考核辦法的多樣式
一張試卷考之大吉的考核辦法顯然無法適應高等職業學校的大學語文教學,考核制度要盡量體現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應建立一種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盡量體現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又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不能只以試卷為準,要與學生平時學習的態度掛鉤,結合學生自身的水平綜合考慮。
一是進行綜合評定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的全面表現,比如平時作業有成績、課堂討論發言有記錄、參加校內外各種活動、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有加分。年終任課教師要從各方面綜合評定學生成績,力求客觀公正。避免僅憑一張試卷定成績,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樹立學習的信心,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
一是要著重提高“說”的考核比例。以往的考核,多是以筆試為主,平時的作文訓練,考試時的卷面成績,口試的方式很少有或根本沒有,為此要重視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考核,對學生的報告會、朗讀賽、演講賽、辯論賽、研討會、分角色口語表演等等都進行打分,調動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職場競爭的能力。
總之,要提高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但具體的改革方式和方法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探索出一條更適應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學習的道路。
[摘要]在闡述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大學語文在傳統文化教育中作用的基礎上,提出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路與方法,從而在教學上實現大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整合。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語文 思路與方法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主要構成,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拓展學員的視野,豐厚文化底蘊,提升學員辯證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對于培養學員的人文精神、幫助學員樹立高遠的人生追求、提升愛國情懷與人生境界具有重要作用,為學員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境界和素質全面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文素質支撐。
二、大學語文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學語文要求學生具備探索精神和開放的視野,具備閱讀理解、形象思維、寫作演講與表達交流等基本應用技能,作為“道器兼容”的學科,大學語文在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培養豐厚的人文底蘊方面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其教材中無論是古代文學還是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選讀,都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從“獨立不遷”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帶給學生的是剛正勇往、堅毅執著的情操;從“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帶給學生的是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名士風范;從“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杜甫到“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的艾青,帶給學生的是關心民生疾苦、仁愛深廣的愛國情懷,等等這些,無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的作品,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基因,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芒,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最佳學習內容和素材。
三、加強大學語文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路與方法
首先,應樹立大學語文教學契合時展的教育理念。具體如下:
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大學語文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深廣影響,深刻挖掘課程的文化內涵、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培養學生成為品德高尚、情感健康、情趣高雅以及人格完善的優秀人才。
樹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理念。以青年人成才為目標,以能力素質提升為核心,以創新教學方法為手段,加強基礎理論與技能訓練有機結合,促進知識向能力、素質轉化,實現人才培養全面發展。
樹立以創新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倡導學生獨立思考,不拘泥于傳統的經驗和方法。鼓勵學員敢于思辨,不僅善于求同,更要善于求異。教學過程中尊重個性、培養個性。
其次,教學內容上要重視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傳承。
重視人文精神的傳承,突出課堂人文性,就是要求大學語文教學中力求將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濃縮在幾個選定的經典文化作品中,通過對作品的全面解讀,力求帶引學生對其篇章所觸及的時代和社會有一定的認識,對于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卓爾不群的氣質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通過語文的教學,去重新以人文情懷認識歷史和社會,去繼承、傳播和積淀中國文學以至于世界文化中那些積極意義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從而達到大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學高度融合與支撐。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以下方面的導引與教學:
中華民族的貴“和”思想。以和為貴是典型的中華民族文化心態,厚德載物,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體現著寬廣仁和的民族文化心理?;厮輾v史,無論是政治上的“大一統”,文化上的“天下一家”,還是文學上的“大團圓”,美學上的“以和為美”等這些情趣、情懷、情致都無不體現著“中和”思想,而這一思想也正是我們和諧社會至今所重視和傳揚的。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疤煨薪?,君子亦自強不息”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修身和做人之道的重要體現。這種儒家推崇的崇高人格也正對于今天抑制世俗價值觀的泛濫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視氣節操守的民族性格,“喻于義”而“坦蕩蕩”的君子精神,對當代精神文明建設仍有裨益。
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愛國精神。把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放在首位,這種愛國主義情懷深深積淀在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之中,感染和熏陶了中國歷代無數志士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為樂”的儒家士子的大格局胸襟,“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大丈夫熱血與灑脫的
氣度,“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的赤子忠貞情懷以及“學而優則仕”的學子報國天下的心愿,都包涵著一種興國利邦的抱負、為民請命的精神和對國家前途命運關心的憂患意識,這些對引導青年傳承民族品質都是不無裨益的。
再次,大學語文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大學語文課程既立足本民族傳統文化,同時又將視角延伸到當代中國、放大到世界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點、重要地位,對當代中國的雙重影響等,體現出歷史的流動性,傳統的延續性,充分體現了貫通古今中外的開闊視野和多元的闡釋思路。另外,大學語文課程要歷史辯證地對待傳統文化。既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又包含對歷史問題和社會現象的辯證分析,特別有利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和理性精神的培養。實現以人為本、潛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摘 要:大學語文作為普通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基礎課程,應該致力于大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培養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需要。論文從明晰學科定位、完善教材建設、豐富教學手段、改革課程設置體系、改革評價方式等方面提出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從而適應于應用性本科高校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高校 大學語文 教學改革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面的, 在高等教育已普及化的今天,很多地方院校紛紛結合自身特色,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最終目標,開始了辦學定位的轉變。與研究型大學著重培養學術型人才不同,應用型高校更強調結合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強調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改革思想觀念、改革體制機制、改革教育教學行為。大學語文作為我國普通高校課程中的公共基礎課,肩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能力的重要職責。在其課程性質定位、教學內容體系設計、考核方式、教學方式選擇等方面,應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這就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注重與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課學習相結合,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對課程進行全面的改革,具體內容如下:
一、確定培養目標,進行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它融合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個方面,而工具性文化素質和觀念性文化素質,這兩點與大學語文的兩個基本特征相互照應。因而,大學語文教學是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和諧統一[1]。
(一)立足于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大學語文課程是在中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增強文化修養的主要途徑之一。這門課程具有顯著的人文色彩,它必須通過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內容,通過大學生的閱讀、思考、討論來吸取前人豐富而深刻的體驗和精神營養,從而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種影響不僅是理性智慧的啟迪,也是對感性經驗和真情實感的形象體悟。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走出小我而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要使大學生擁有真誠豁達的胸懷;要培養大學生熱愛生命、詩意生存的雅趣。
(二)通過對寫作要領和語言表達技巧的體認,提高學生語文實際應用水平
大學語文通過文體專項寫作訓練、語言文字專項訓練、文化修養專項訓練,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文體寫作能力以及文化修養,增設文體寫作專項訓練,為《申論》考試議論文、評論文章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增設“言語理解”專項訓練,為《行政能力測試》中的“言語理解”部分打下堅實的基礎[2]。
(三)通過語言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口頭和文字的溝通能力。
課程定位是大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為公共必修課,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美育性統一的特性。
二、修訂教學大綱,編寫特色教材
(一) 修訂教學大綱
修訂《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根據大綱編寫新教材。根據應用性教育的需要,重新編寫《大學語文》教學大綱,突出教學的實踐性,重點在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適應新時期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根據基礎加應用的目的編寫新的《大學語文》教材,體現應用性特色,為綜合能力的培養服務。
(二)編寫特色教材
突出專業特點,探索校本教材,提高學生興趣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院校都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選編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這樣比起大同小異的教材更讓學生有親近感、認同感,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師范院校的教材,除了包括已經選編在大學語文教材的名家名篇外,還可增加具有師范特點的文章,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師范性體驗。
突出地域文化色彩,探索本土教材,讓大學生身臨其境我國地域廣闊且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北部的燕趙文化,西部的西域文化,南部的湘楚文化,東部的齊魯文化,中部的中原文化。話說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河南地下文物全國第一,陜西地上文物全國第一。山西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而且眾多的文人騷客、名篇佳作在此誕生。作為河南的一所本科院校,其大學語文教材應當涵蓋豐富的地域文化,突出河南的人文特色。
(三)整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上,增加應用教育板塊?!洞髮W語文》的教學是以一篇篇語文課文為范本的。所以,要實現《大學語文》的應用性功能[3],就要在現今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增設應用性教育板塊,如:文體專項寫作訓練、語言文字專項訓練等。雖然在以往的教學當中這些內容都有涉及,但沒以板塊的形式凸顯出來,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影響了實戰的效果。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應注重體現應用性、技術性,積極拓展教學內容,但不能忽視語文的人文性特點,通過學習優秀、經典的文學作品,提高審美情趣和修養。在學習語文知識、汲取文化精髓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利于學生在日后工作中與人相處。在自編教材基礎上,選擇一些內容充實的優秀文學作品、應用文范例等。除口語表達、應用文寫作和經典文章之外,還要加入實踐教學的內容,如將演講稿和演講比賽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三、綜合運用教學方法,發揮多媒體優勢
(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綜合運用各類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注重體現應用型、實踐性,這也要求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授課形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如:
講解篇章時重在引導、點撥,不求面面俱到; 加強思考與討論環節,注重啟發,鼓勵學生大膽探索; 引導學生對關聯性作品作平行閱讀,從比較和聯系中擴展視野,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在學習應用文時,采用案例教學,選擇一個在實際工作中產生的應用文,讓學生進行講解,全班討論,最后教師總結,讓學生在體認中學習。
在參與型學習方面,可以適當的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比如說:詩歌朗誦會、課堂演講等。 讓學生學習制作ppt,查閱相關的資料,彼此間你追我趕,這些活動讓課堂更富有生命力。
(二)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目前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多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開始使用課件等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電子版教案有其顯著的特點,信息量大、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節省板書時間,能從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多媒體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版面的設計美化、視頻和音樂鏈接搭配等都關系到課件制作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實現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因此,大學語文教師應不斷地更新和擴充知識面,不斷地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和方法,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處理好多媒體、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真正發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
四、改革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是以量化考核作為唯一的終結性評價標準。這種評價方式只關心課程學習的結果,缺少對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的動態關注,缺少教育教學活動中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反饋。教學改革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充分發揮考試與考核的激勵引導作用是必要條件。顯然僅憑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考試辦法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的大學語文教學,因此應該嘗試建立一種更加合理的考核制度,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定。
(一)加大平時成績比重
這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的平時表現,比如根據平時作業給成績,課堂討論發言有記錄,讀書筆記、征文、演講要加分,同時鼓勵他們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年終時, 任課教師就可以從平時積累的各方面學分來綜合評定學生成績,避免僅憑一張試卷定成績,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有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也才能激勵和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改進考試制度
書面閉卷考試是目前通用的檢查學生學習效果比較有效形式,但也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可以采取口試、筆試、課堂內與課堂外、閉卷與開卷、論文與答辯等結合形式[5],給學生更多選擇余地。根據上述思路,應把學生的成績核定分為兩大部分,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一半比重。前一部分,主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況
, 后一部分重在考察學生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使考試和考核真正為教學改革導航,起到杠桿和導向的作用。
結語:
總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大學語文教學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增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通過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教學改革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系統構建學生的文學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文學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文字表達形式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人文素質,為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摘要]通識課是講授每個公民必備常識的基礎性課程,大學語文從人文選修課轉為通識必修課是大學語文課程面臨的機遇。大學語文教學應注重通識教育,即語文能力的訓練。大學語文通過走向實踐使學生學有所得,是吸引學生來學,發展大學語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通識必修;大學語文教學;能力訓練
大學語文從人文選修課成為通識必修課,課程性質的改變標志著大學語文在整個本科課程系統的地位在提升,這是歷史給予大學語文教學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大學語文將要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大學語文作為人文選修課,目的是為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學生提供一種培養人文精神,調節刻板實驗對思維能力的束縛,從而塑造完整文化心理結構的選擇。在課程體系中,人文選修課程是針對嚴謹的科學理性造成學生人格單向度異化的一種糾偏,是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可以自由選擇的可有可無的課程。所以有些學校為了更加強調實用性,用寫作課、演講與口才課、文學鑒賞課等來取代大學語文,造成了近些年大學語文的危機。相對于人文選修課是為了糾偏,通識必修課則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責任。人文課要培養人的精神,通識課則要培養公民的精神,其培養目標是從人到公民的轉化。這是大學語文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實際、邁向實踐的結果,也是大學語文大展宏圖的好契機。
一、通識必修課是大學語文的機遇
通識課是講授每個公民必備常識的基礎性課程。多年以來我們的教學集中在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是在國家建設起步階段,為了適應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英明決策。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自主意識也在加強。在國家從滿足溫飽,基本實現小康,再向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邁進的時候,人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在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人民意識和公民意識的區別。人民意識指的是在國家中每個社會成員作為一名國民所應具有的熱愛國家、為國奉獻、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識。在人民意識的指引下,國民的行為才具有很強的集體凝聚力,所以個人利益要完全服從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才能體現出人民意識的先進性。公民意識指的是每個社會成員作為國家建設的主體,應該具有的參與國家建設與發展、選擇國家發展的道路、享受國家發展帶來福利的權利的意識。公民意識的覺醒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是對處于社會群體中的人的權利的最大尊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強調人民當家做主,而通識教育是對人民當家做主思想在新時期的新的闡釋,也是國家迅速發展和強盛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證明,凡是充分尊重社會成員權利、為社會成員自由發展提供充分機會的國家都蒸蒸日上,凡是限制社會成員的自由權利,將社會成員當做自己行政對象的國家都遇到了嚴重的困難。而大學語文成為通識必修課正是為了培養社會成員的公民意識而做出的選擇。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如果錯失良機,大學語文的未來難以想象。
二、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要以通識為主
通識,即公民通用的知識、常識。公民通用的知識是什么?是公民日常生活所必備的科學知識、哲學知識、歷史知識等,有了這些知識,公民才能夠在社會生活中過自由自在而不是感覺處處受限的生活。如果缺乏家用電器使用常識,那么在現代家庭中公民很難生活;如果缺乏辯證思想,公民在遇到問題時就容易鉆牛角尖;如果缺乏必要的歷史知識,公民在很多的時候都不能很好地判別事情的真偽。那么大學語文所要講的通識是什么?筆者認為應該是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即語言表達能力、文字使用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聽說讀寫的形式訓練。
語言是人類從猿轉化到人的勞動實踐中產生并形成的。當人在與自然的斗爭中,為了勝利的需要有些東西不得不說的時候,就出現了語言,語言的歷史包含了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用語言交流也成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語言從開始最簡單的聲音發展成為復雜的語法結構,正如一個人從牙牙學語到吐字清晰再到語詞成句、妙語連珠,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時展到今天,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國家交流的日益密切,這些都使得人們的日常詞匯迅速增加,作為有教養的年輕人的大學生應該具有比前人更豐富
的、更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但事實證明,現在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沒有與時俱進,課堂上不能很好地回答問題或許不能完全表明表達能力的缺陷,但是日常交流語言的單調、求職面試時的前言不搭后語以及表達個人感情方式的單一化等等,都在證明現在的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低下。我們不能否認有很優秀的大學生在全國大專辯論賽上的極佳表現,然而大學教育在于培養公民,少數的優秀分子并不能代表人數占絕大部分的普通公民的水平。
文字也產生于人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中國漢字更是極富特色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中國人對漢字充滿敬畏,從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的傳說再到普通家庭教育中“珍惜字紙”的生活準則,都無疑在表明文字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教養水平的未來公民,不能僅僅滿足于識字,還要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中國文字的“三美”,從而進一步通過追求漢字的美發展到用美的漢字來表達美的思想、促進生活的美化。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重視大學語文中通識教育的任務,做好大學語文的通識教育工作。把聽說讀寫作為大學語文通識教育內容的原因有三:1.大學語文也是語文,作為母語高級階段的教育,不能脫離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本質。2.語文不是文學、文章、人文,語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運用這些能力去創造文學、撰寫文章、提高人文素養。3.語文是人用以交流思想從而共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而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語文就像一列火車,它可以裝載很多貨物,但它不是貨物本身。所以說,語文是道,是用以承載人類所有文明的終極本體。學生掌握了這個道,無論是繼承文明還是發展文明都將無往而不勝。
三、大學語文通識教育的關鍵是語文能力訓練
語文能力包括聽的能力、說的能力、讀的能力和寫的能力。大學語文作為高級階段的母語教育,不能僅滿足于學生能聽、能說、能讀、能寫,還要通過訓練,讓學生達到會聽、會說、會讀、會寫,讓一部分優秀的學生達到聽得好、說得好、讀得好、寫得好的水平。
(一)聽的訓練
聽,是指接收語言信息。大學語文中聽的訓練主要在教師范讀課文或者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聽課文范讀的過程中進行。聲音可以不經過中介直接沖擊人的心靈,充分展示語文材料中的音韻之美,是吸引學生關注文本的第一手段。
教師范讀文本并不是要求教師將每一篇語文材料都進行范讀,對有限的上課時間來說,沒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教師只需要將一些短小文章或者詩歌給學生范讀,或者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聽到最優美的聲音。學生通過傾聽材料中或鏗鏘或柔婉或豪放或溫情的音韻,激發起內心相應的情感,從而進入一種與作者“同情”的狀態。《禮記·樂記》中說“唯君子為能知樂”,學生通過語文的聽力訓練以修得君子之風,豈不是大學語文教學的“意外收獲”。
聽力訓練要求教師有標準的發音,有對文本深入細致的理解,要通過朗誦將學生引入到文本所蘊含的意境中去。選取的范聽材料也要求音韻標準、情感真摯,有直接觸動心靈的沖擊力。如在講《春江花月夜》之前,選用試劍的配樂朗誦,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本身發音不準或者找不到合適的聽力材料,就不要強迫進行聽力訓練,以免適得其反。
(二)說的訓練
說,是指用語言傳達信息。大學語文中說的訓練主要在課堂提問、課堂辯論和課文講解中進行。在課堂上就語文材料中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是一種比較直接的說話訓練。課堂提問不僅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測驗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就回答的質量本身現場指導。對大學生進行提問不同于中學生,問題設置要有技巧、有趣味、有挑戰性,不能問作者是誰,分幾段,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這些中小學語文課堂常見的知識性問題。不是這些問題不好,只是它們不適合在大學語文的課堂提問。在講《賈誼論》的時候,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擁有高世之才和遺俗之累的賈誼,在現實社會是否有成功的機會?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再結合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探討,課后還可以專門與授課老師討論這個
題,教學效果非常好。
課堂辯論是一種很好的說的訓練,但是組織起來比較難。一方面教師要事先做好論題和論證過程控制的準備,工作量較大。另一方面,學生人數太多的大課堂(筆者的大學語文課堂人數是125人)很容易造成混亂,形成有的學生激烈討論,有的學生置之不理各行其是的局面。所以課堂辯論可以采用分組分階段進行的方式,先將論題按照小組分下去準備,再由小組長根據小組討論的意見進行公開辯論。
最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最簡單的說的訓練是老師課堂上對課文的講解。課堂講解雖然不用學生自己發言,但是教師對課文深入淺出的分析、幽默風趣的話語、嚴謹密實的邏輯對認真聽課的學生來講是最現實的模板,學生可以通過“模仿”,達到自己說的能力的提高。當然,不論是課堂提問、課堂辯論還是課堂講解,都對大學語文教師的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師出高徒,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真理。
(三)讀的訓練
讀,是指通過文字來接受信息。在大學語文課堂進行讀的訓練主要是讓學生讀、教學生讀、引導學生讀。讓學生讀是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熟悉語文材料(學生課前預習文本的并不多),做到能夠明白老師在講什么內容。對一些詩詞可以采用朗讀的方式使其體會詩詞的韻味。教學生讀主要是在教師講解文本的時候告訴學生文本應該從什么角度來進行閱讀,讀什么。盡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閱讀中總是有基本的閱讀規律在起作用。教師教授的就是這些基本規律在閱讀過程中的有意運用,使學生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掌握自由運用規律進行文本解讀的能力。
引導學生讀,是要引導學生對經典作品的原典進行閱讀。大學語文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語文材料,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指導學生從原典中吸取知識,使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懂得什么是原典,怎么從原典中汲取智慧,從而激發學生對原典閱讀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去閱讀凝聚了人類優秀精神成果的原典。
(四)寫的訓練
寫,是指用文字傳達信息。大學語文中寫的訓練主要通過課堂作業、完成工作需要、引入課外征文等途徑進行。課堂作業布置方式要靈活,檢查方式應有效。比如筆者曾經將自己寫的一篇日志拿出來和學生交流,很多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展開評論,興趣盎然。完成工作需要指的是對學生在課下提出的日常寫作問題在課堂上公開解答,用例文來分析日常文體的寫作方法,舉一反三。要求學生在請假的時候寫假條,有事的時候寫申請,課程結束的時候寫總結。教師只需要對這些日常寫作做例行處理就是,這樣既教會了學生寫作,還教會了學生做事的程序和規矩。
引入課外征文是一種很好的激發學生創作主動性的寫的訓練方式。如筆者曾經引入了一個大型超市做的“圣賢教育改變命運”的公益征文活動,很多學生積極參與,并拿到了超市20元、100元不等的獎金。學生對這種將學識轉化成現實利益的活動非常感興趣,通過參與活動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學好語文的自信心。“?の謀卦諼塵???褐乇卦諶味傲骸保?踣摹段男牡窳?こ唐髕?罰┦欠飩ㄊ貝?潦槿俗非蟮腦洞罄硐耄?1世紀的大學生完全沒有必要讓這飄渺的理想束縛自己,一旦不能實現便妄自菲薄。新時代需要的是有文化的公民,能夠自由地運用語文能力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大學語文主要針對的是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學,這些同學更沒有必要對文學創作有太高的要求。
聽說讀寫是一個統一的系統,聽讀是繼承吸收,說寫是創造傳達,共同完成于大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當中。聽說讀寫不能完全分開,也不可能完全分開,往往是聽的過程中有說的沖動,讀的時間里產生寫的欲望。就像身體的成長一樣,每天吸收必需的營養成分,每天都進行新陳代謝,是一個有機的活的整體,哪一種營養也不是決定因素,但是哪一種營養都是機體健康成長的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在語文能力訓練中單一地強調任何一種能力訓練的重要性都是會犯錯誤的。
總之,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是大學語文需要傳達的根本“通識”,是每個大學生作為國家公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通過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并很好地運用聽說讀寫以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應該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
四、大學語文教學應具有實踐性格
實踐性格指的是學生學學語文之后要能夠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去,要
為學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質量作出應有的貢獻。在大學語文教學出現困惑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學生缺少上進心、沒有責任感、缺乏道德義務,我們需要從大學語文教學本身的不足來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多年來的語文教學成效顯著,但是過多地關注于文學教育、哲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語文能力的訓練,更多的是知識傳授,缺少了技能的培養。教師喜歡授人以魚而少研究授人以漁,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輕視、厭倦情緒。再加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所引發的人們精神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學生學習語文不能夠像學習外語那樣獲得及時可見的利益,從而產生了“和外語比較起來,大學語文肯定要失敗”的悲嘆。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從大學語文的實踐性上找出路,下面的三條路徑可供參考。
(一)教師鉆研業務,授人以漁
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是由文學院的教師兼任,良好的文學理論修養對幫助學生分析文本、文學創作有很大幫助。但大學語文不是大學文學,要想做好大學語文教師還必須有較強的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能力,還需要教師自身有較強的語文能力,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專門鉆研,從而成為大學語文教育的專家。大學語文教師專業化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好辦法,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師不可能全部實現專業化,另一方面學生學學語文又不能停下來等待。為了解決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大學語文教學急需之間的矛盾,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鉆研大學語文教學業務就成了必然選擇。
大學語文教師鉆研業務途徑很多,除了教育部的網絡教學、集中培訓,還有各級大學語文學會的積極溝通、多方合作,更有大學語文教師群等草根團體的密切交流。涌現出徐中玉、王步高、陳洪等優秀的大學語文教師,探索出“回頭看”、“語錄體筆記” 等好的教學方法。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每一個熱心從事、熱愛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進步渠道。
(二)創造條件讓學生見到學習效果
大學語文的效果體現在學生學完之后能夠比學習之前更好地聽說讀寫。大學生有很多的實踐機會,他們也愿意通過實踐鍛煉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會遇到語文能力欠缺的問題,他們會向大學語文教師求教。這時候大學語文教師在幫助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樹立了大學語文的形象。
美學家劉綱紀先生說過“不通一藝莫談藝”,即是說文藝工作者至少要從事某一種藝術的實踐才能夠很好地講明白藝術的道理。大學語文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聽說讀寫是大學語文教學藝術的門類,所以要求大學語文教師要至少修煉一種特長,或者說得好,或者讀得好,或者寫得好,讓學生有明確具體的學習榜樣,從而激發學學語文的積極性,樹立學好大學語文的信心。
(三)規范語文材料
語文材料指的是在進行大語教學時所依據的教材或資料。近些年大學語文教材編寫呈現出群雄逐鹿的局面,經濟利益的驅動造成教材市場硝煙彌漫。大學語文教學不是文學教學,不是哲學教學,不是思想政治教學,而是一種能力教學。要給學生提供一種能夠一學一進、學則見效的參考資料,從而使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時候都有所依據。這種材料內容必須符合時代背景,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教起來好講,學生學起來好學易用。根據上述標準,很難在現有教材市場上找到完全合適的好產品,筆者認為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由杭州師范大學何二元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是比較貼近這一要求的,但因為還缺乏時間檢驗,不敢妄下結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適教材的缺少也是大學語文教學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編寫合適的教材也就成了擺在大學語文教學從業者和研究者們面前的一種當務之急。
五、結語
大學語文成為通識必修課是學校重視母語教學,希望提高高級母語教學質量的表現,也是大學語文課程發展的一個契機。作為大學語文教學從業者和研究者,要抓住這次機會迎難而上,緊緊把握大學語文是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訓練課的課程性質,立足于自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和探索提高大學生語文能力的方式和方法,從而展示大學語文課程魅力、發揮大學語文課程效用,實現整體提升大學生母語應用能力的目標。相信在國家政策正確指導下,在全國大學語文從業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學學語文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大學語文的教學
將蒸蒸日上,全國大學生母語應用能力下滑趨勢會被遏制,實現大學語文作為學科建設的理想也將指日可待。
對大學語文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分析
一、在大學語文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國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關于大學語文定位的問題討論聲不斷,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對于大學語文如此的關注,體現出了大學語文的重要性,也體現出了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對于學生進行語文的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母語的教育,其學生學習的成效能夠直接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傳承問題,所以一定要提高對其的重視度。在現在的大學教育中似乎更加注重對英語的教育,這樣的現狀非常的令人擔憂。大學語文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國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語文的教育不僅僅是文學的閱讀,旨在提高學生們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素養。所以說在大學中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大學語文與傳統教育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先輩們留下來的,是一筆無法計量的財富,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文字,豐富的文化典籍,還有精彩的文化藝術,智慧的哲學宗教,還有道德倫理等文化,在世界上都是處于前列的。這些傳統的優秀文化也為我國在新時代創新新文化提供了基礎和依據?,F在的社會發展快速,同時“地球村”還有“全球化”加速了世界交流的廣度以及深度,但是這樣的大環境中也充滿了競爭。中華民族應該用什么樣的姿態參與世界舞臺上的合作與競爭,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作為當今時代的大學生身上肩負著重要的歷史責任,大學生多學習和了解傳統的文化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現在的大學語文教育中,語文教材有很多,但是大多數的教材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古代的經典作品一般情況會是大學語文教材的重頭戲。在現在的語文教材中,納入的知識還是比較多的,像《大學》、《論語》、《尚書》、《 周易》等。還有古典的小說像《三國演義》、《 聊齋志異》等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能夠體現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大學的教師可以把這些優秀的作品作為授課的媒介,進行詳細的講解,能使學生深刻的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怎樣在大學的語文教育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
(1)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要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很多的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沒有興趣。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大多數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中小學的時候已經接受了足夠的語文知識,沒有必要再拿出精力來學習了,但是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再就是,大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在語文的課堂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讓學生覺得語文課枯燥難學,時間長了必然會逐漸的失去學習的興趣。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激發學生積極性的角度出發,語文課上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來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比如在《紅樓夢》相關章節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們自己組織情景劇,再現當時的情節,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準備,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增強大學語文教師隊伍的實力
要想讓學生在大學語文的學習中真正的領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需要教師有傳統文化的素養以及傳統文化知識。老師如果沒有具備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就無法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產生脫胎換骨的感覺,就沒有辦法激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其實要想擁有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不但要有豐富的學識,還要對文化內容做好深淺的把握。在大學的語文教育中,要盡量的避免學習內容和中學時的學習內容相重復的地方,要深入的講解,但是不能故弄玄虛。再就是教師本人要有優秀的師德,要有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等精神,因為這些精神本身就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只有教師自己具備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修養,才能更好地為人師表,才能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才能把自己的知識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給學生。
(3)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在引導大學生們誦讀優秀作品的時候,要盡量的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對那些經典名著有更加系統和深入的了解。比如在講解《大學》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引入《禮記》以及“三禮” 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加了解古代的禮儀。在對《鄭伯克段于鄢》 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拓展到《春秋》中,使學生也能了解“春秋筆法”,學生就會對古代史官方面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如果學生有寬廣的視野,肯定會對文化品位的提高產生大的幫助。能讓學生對母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感情加深。
結語:
在大學語文中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們自身的文化修養,加深學生自身對于中古傳統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夠使得中國的優秀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精髓在現代社會中得的良好的傳承,促進現代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在高校,大學語文課程自1978年恢復設置以來,古詩文就一直是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教育部高教司主編、華東師大出版的《大學語文》共67篇作品,古詩文接近50篇。夏中義主編的《大學新語文》,古詩文占到了52篇。而且大都是膾炙人口、傳頌不衰的名篇。這些詩文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本國語文教學、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愛國主義思想覺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好教材,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其性情、促使他們健康發展的好教材。加強“大學語文”的教學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對這些詩文作品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探討,含英咀華。不僅要通過這些詩文了解古代作家所處的時代風貌、政治風云與社會環境,而且要深入作家的內心世界,了解作家的個人遭際,與作家的脈搏共同跳動,和作家的心融為一體。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我們對文學藝術作品的鑒賞力呢?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睙o疑,《大學語文》選擇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的具有典范性的詩文,如果我們進行認真的、刻苦的、細致的誦讀和玩味,對于提高我們的鑒賞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美學范疇”,簡略地說,就是美學理論、美學學說的基本概念,是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網絡上的紐結,范疇(categories)一詞出自希臘文,原指表達判斷的命題中的謂詞。譯為漢語,取《尚書·洪范》中“洪范九疇”一語的范、疇二字,有基本分類的意思。筆者認為,《大學語文》中古詩文的美學范疇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思想美與情感美。在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中,存在著形態各異的美的事物:挺拔雄偉的崇山峻嶺,旖旎秀麗的湖光山色,英雄的業績,壯麗的人生,令人難以忘懷的情思,多彩多姿的藝術作品,……但這些都比不上《大學語文》古詩文的“思想美”與“情感美”。她們的美是博大精深的、是永恒的、是含蓄的、是自然界無與倫比的美。
一、《大學語文》中古詩文的思想美
《大學語文〈莊子·天道〉》篇里說:“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币馑际钦f,“道”的可貴之處之所以能夠在世上流傳,那是因為有這方面的書。書,不過是用語言寫成的,可見語言有它可貴的地方;語言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表述了作者的思想。
在我國古典美學概念中,“意”與“志”是相通的。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尚書》就曾明確倡導“詩言志”說;后來,《荀子·儒效篇》也說:“詩言是其志也。”東漢人鄭玄給“詩言志”曾作過一個注釋。他說:“詩所以言人之志,意也?!彼抉R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說“詩言意”??梢姡爸尽迸c“意”在古典美學概念中,是相通的。
“志”,究竟是什么呢?近人朱自清在他的論著《詩言志辨》中曾做過專門的論述。他認為,“志”的基本內涵就是“懷抱”,也就是人們的思想、抱負、志趣等心靈世界的東西??鬃釉浥c他的學生談論過“志”,《大學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就是孔子與他的學生關于“志”的對話。
在大千世界里人各有“志”, 由于人的志趣、性格和文化素養不同,所以抱負、志向也有區別。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中,子路雄心勃勃,想在三年內,把一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的“千乘之國”治理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卻只希望治理一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企求也不高,“可使足民”就行了。公西華也想從政,但只是想做個“小相”,操辦一點“宗廟之事”。曾皙又不同。他的理想藍圖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是一幅太平盛世圖,畢其生以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體現了思想美的美學范疇。
《大學語文》中所選擇的古詩文的篇目都非常講究“言志”?!皷|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觀滄?!?,是曹操53歲時,北征烏桓勝利歸來,途經河北,登臨碣石山,觀看波瀾壯闊的蒼茫大海有感而作的。詩的結尾已標明它是“詠志”,也就是說,是借以抒寫自己的懷抱。
碣石山,位于河北昌黎縣北,東臨大海。當詩人登上碣石山巔時,首先見到的是波濤洶涌、一片青蒼的大海。海面上有個像小山似的高聳屹立的島嶼。山島很美,濃密的樹木連成一片,豐茂的綠草覆蓋全島,郁郁蔥蔥,一派青翠。在蒼茫的大海中,竟然鑲嵌著一點翠綠。宛如一張青蒼色的地毯上,中央綴上一顆綠色的寶石!當時正值,“秋風蕭瑟”的深秋;但籠罩著全詩意境的,并不是山川蕭條的衰颯氛圍,而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氣派。
接著,詩人沿著“洪波涌起”的思路,以豐論文聯盟//富的想象描繪了宇宙的宏偉奇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贝蠛7v,波濤洶涌,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就在其中;燦爛的銀河星辰的出沒,也仿佛就在這浩瀚深邃的大海里面。這是對滄海的禮贊,也是詩人那叱咤風云、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的象征。它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與統一中國的壯志!它給予鑒賞者的是大海的雄渾之美;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創造出無限意義的力量之美。這里也表達了思想美的美學范疇。
歷史上的曹操,并不像小說和戲劇舞臺上的曹操那樣奸詐。在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的東漢末年,曹操固然鎮壓過農民起義;但他畢竟先后平定了盤踞在河北一帶的軍閥袁術、袁紹,征服了經常騷擾、掠奪邊境的心腹大患游牧部族勢力烏桓。對穩定北方局勢,實現統一大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曹操是一個有節操、有抱負的人,在《大學語文〈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龜雖壽》里,他所說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他那奮發向上、至老也不動搖不衰減的“思想美”的寫照!在他的詩文中,由這種心志煥發出的“思想美”,至今還激勵著一代代人。
詩格出于人格。文格也一樣,無論是什么時代,也無論詩風、文風如何變化,這一審美準則是變化不了的。歌德說:“在藝術和詩里,人格確實就是一切?!?
在《大學語文》的古詩文中,類似《觀滄?!返淖髌繁缺冉允?。李白的《遠別離》、杜甫的《贈衛八處士》、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和《老夫采玉歌》等等,讀來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思想美,也能感受到作家那崇高的人格美。
詩、文都是離不開思想的。作品的思想美,是古今中外優秀的作家、詩人們所刻意追求的;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雨果,說:“詩存在于思想中,思想來自心靈。詩句無非是美麗身體上的漂亮外衣?!?
二、《大學語文》中古詩文的情感美
《大學語文〈詩經·關雎〉》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窕窈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的大意是:一位嫻雅美好的姑娘在河邊采摘荇菜,她時而向左、時而向右,不斷地摘取,那文靜勤勞的姿態,引起了一位美男子的思慕。他“寤寐求之”,不管是夢里,還是醒著,都在思念她?!扒笾坏谩?,便焦慮得不得了,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安穩。后來,他們終于結合了,經常在一起敲鐘擊鼓,彈琴歌唱,十分歡樂。
這首情歌以“興”起?!芭e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
轉貼于論文聯盟 //
‘興’辭也?!边@樣的表現手法就是“興”。詩開頭寫的雎鳩,是一種水鳥,傳說這種水鳥的雌雄之間感情十分專一,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就憂思不食,直到憔悴死去?!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一對雎鳩在河中小洲關關鳴叫,也許就是在那里對歌戀情,這與詩意完全吻合。雎鳩的戀情真摯專一,純潔健康,那位“窈窕淑女”與“君子”之間,“樂而不淫”,快樂而不放蕩,其戀情也是真摯專一、純潔健康的。贊頌真摯專一、純潔健康的愛情,詩歌所表達的內涵正是另外一種審美范疇——情感美。
作品的思想美總是離不開情感的。在《大學語文》古詩文中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是這樣,以愛國為題材的作品也是這樣,以山水、友誼、社會、登臨懷古為題材的作品也不例外。文學作品,既要言志,就免不了抒情,用我國古典美學概念來說,“志”與“情”也是相通的。《毛詩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這些話的意思是說,情感是詩人從事創作活動的動力,情感萌動而形成為“志”,把“志”書寫下來,便是詩,所以說“志”與“情”是相通的。
劉勰在他的文藝美學專著《文心雕龍》里說的“情動而辭發”,也是這個意思。劉勰十分明確地指出:“詩者,恃也,持人情性?!彼J為詩是熏陶培養人的情性的。爾后,鐘嶸在他的《詩品序》里也說詩是“搖蕩性情”、“感蕩心靈”的,“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沒有什么能比得上詩的功能的,中唐時期著名詩人白居易則以果木的“根”、“苗”、“花”、“實”打比方,形象地說明情感是詩歌創作活動的原動力。他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花聲,實義?!?
金人劉祁說得更為明白:“夫詩者,本發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9世紀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也說:“情感是詩的天性中一個主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
凡此等等,其核心都集中在一個“情”字上,可見詩是離不開“情”的。“情”是“根”,沒有“情”這個“根”,詩的創作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花。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他的某些詩文之所以能千古傳誦,便是因為其中洋溢著詩人的滿腔愛國激情。他晚年閑居山陰時填的一首詞《大學語文〈訴衷情〉》,就是其中一例。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詞的上片憶昔感今。當年,他曾戍守梁州,單槍匹馬地活躍在抗金前線?!捌ヱR”二字,再現了詩人當年壯志凌云、勇赴國難的勃勃英姿。
在南鄭的一段軍事生活,詩人是經常引以為豪。那時,他和廣大戰士一起“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枕戈待旦,防守敵人的突然襲擊。在戰爭間歇、烽火不舉的日子里,他就與戰士們出圍打獵。有一次射獵南山時,年近50的陸游竟然挺劍刺死一只乳虎,虎血濺滿了貂裘?!洞髮W語文〈懷昔〉》詩說,“昔者戍梁益,寢飯鞍馬間。……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就是他這段生活的寫照??墒乾F在呢?“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碑斈甑年P塞、河防在哪里?都像夢一樣地從眼前消逝了,剩下的唯有自己當年穿過的“貂裘”。這貂裘也已陳舊不堪了,因為多年不用,上面已積滿了灰塵,顏色也因而變暗了。字里行間飽含著對當年邊塞生活的眷戀之情,以及因罷黜閑居,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滋生的壯志難酬的憤慨。
詞的下片抒寫報國無方的抑郁情懷。外寇尚未殲滅,鬃發已如秋霜?!耙皇挛闯衫弦殉伞保捎惺裁崔k法呢?老淚也只能任其“空流”了。一個“空”字又蘊含著多少慷慨悲痛!
結尾三句“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這一輩子,誰能料到,心還在戰斗的西北邊防前線,而身卻老死在山林水邊!這是“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憤慨!這就是一個愛國者的“衷情”!是又一美學范疇——情感美的迂回表達。
陸游生活在南宋前期金兵壓境、權奸當朝的時代。早年,他說“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一個戰士應該戰死在沙場,在家里守著老婆孩子是可恥的。中年,他說“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床頭的“孤劍”鏗然有聲,好像要脫鞘而出似的;金人沒有消滅,中原沒有收復,心里便像這床頭“孤劍”,永遠不得平靜。晚年,雖退居鄉里,可他還表示“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只要有可能,他還會意氣風發地奔向戰場。殺敵立功的壯志豪情,并沒有半點衰減。85歲了,臨終時,他仍關心著國家、民族的生存安危,寫下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遺囑。很顯然,他是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與世長辭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闭沁@種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使陸游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表達了至高無上的情感美。
《大學語文〈登幽州臺歌〉》的作者陳子昂十八歲才開始讀書,獨自力學,自己覺得學有成績了,去首都長安。見有人賣胡琴,要賣百萬錢;許多貴人名士都圍著觀看,陳子昂用一千貫買下來。大家都驚異地問他,他約好明天在某酒樓,大詩人都常去的地方,表演胡琴。第二天大家都到了,陳子昂一口四川土腔,慷慨激昂地說:“在下四川陳子昂,有詩文百首,分贈各位欣賞。胡琴乃是賤工的事,我怎能表演?”當場把胡琴打碎,把詩文分給各人。大詩人們一見陳子昂的作品,大為驚駭欽佩,從此陳子昂名滿長安。
那時大詩人有杜審言、宋之問、王勃、駱賓王等等,都作浮華的詩。而陳子昂所作都是古樸高勁,內容深厚的;火候骨力,在當時一般大詩人之上。因此他內心感到很寂寞很苦悶,竟找不到一個同等筆力的詩人做朋友,可以相互傾心吐膽暢談。建安之后,數百年來,詩風一直走向浮華,往往言之無物,陳子昂最為厭惡,古人既已遠不可見,無法相會相談,而當今之世,只有自己一人。再向以后年輕的一輩看看,卻又不見有后起之秀追蹤上來。晚一輩的詩人,也多半走向新浮華派。一次,他在北平附近的幽州臺上登高,面對著廣闊無邊的天和地,他觸發了自己的感傷:自己一死之后,高古的詩風就將斷絕,無人繼響。于是他高聲吟誦出來一首創作:“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感情激越,氣勢奔放,意境蒼茫,把詩人懷才不遇之感,孤單寂寞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一種悲壯的情感之美油然而生。
“思想美”與“情感美”是兩個不同的美學范疇,前者重思想、理知,后者重感情、情性;但具體到詩文創作活動中,卻又是不可分割的。思想美不可能沒有情感,否則便成了政治宣言或標語口號;情感美又不可能沒有理知,否則就有墮入低級趣味的危險,把創作引入歧途。
總之,在《大學語文》古詩文的篇目中,每篇每首都孕育著“思想美”與“情感美”。只要我們在學習《大學語文》的過程中,認真反復細讀每一篇古詩文作品,我們就會受益匪淺。
院大學語文課程中多存在著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既不能提高教學質量,也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大學語文課程中應該在教與學相統一的基礎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和學習,這樣才能形成“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學習
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融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于一體,為培養學生語文素質和人文素質以及各種綜合素質的公共基礎課程。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大學語文”課程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學生為了獲得必要的學分,雖然在形式上選上了“大學語文”的課程,但因在課堂上總感覺學不到更多的東西,課堂注意力不夠集中,興趣不足,從而導致教師和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和學習效果不明顯。大學語文是傳播價值理性的主要載體,是保障高等教育培養出健康成長、銳意進取、朝氣蓬勃的專門人才的重要課程,理應受到重視。
一、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
(一)提高大學語文課程的價值認識
大學語文課程的具體實施者,必須對該課程的教學價值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價值認識是否到位,直接影響了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教師本身認識到位,才能以正確的理念和積極的心態對待這門課程,才能在教學中發揮好主導作用。
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本身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實用性高度結合的課程。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課程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更高的要求上落實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作用,為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發展發揮出課程的最大效能。
(二)優化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
目前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多是選文型教材,體例和內容與大學語文教育的實際需要有較大差距,導致“教”和“學”兩面缺乏互動的動力,教學和學習效果不明顯。因此,我們在教材建設中,應該緊抓經典型、專業性和實用性三條主線,精而適度,突出重點,有針對性,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在滿足學生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的前提下,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功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與達到統一的學習標準的完美結合。
(三)提高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技能
當前的大學語文教學很多時候還是采取“滿堂灌”的方式,主要是老師在講,學生只是被動的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型。不管是文學史還是文學作品的講授,講課的模式往往都是先介紹時代背景,然后講解作家生平思想,最后進行文本分析。方法單一,缺乏變化,時間長了就讓學生感覺單調乏味,從而失去興趣。我們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應該倡導新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視聽說多維度、多感官的形式,將文學與音樂、美術、表演等藝術形式相融合,豐富課堂趣味,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理念,針對專業和個體差異實施教學和指導,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提升課程建設水平和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語文能力。
(四)完善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評價
大學語文傳統的考試方式,導致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課,甚至逃課,考試前臨時突擊,短短幾天內背會整整一學期的知識點,考試完很快又全部忘掉,既達不到大學語文人文教學的目的,又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在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上,應該把學生的作業成績和平時的課堂表現都作為考察對象,把過去以考查知識性內容為主改變為以考察語文應用能力為主的考試方式,結合平時考察,提高平時考察的頻率和分值,以此作為導向,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在平時的作業布置、課堂提問及試卷命題等方面引導學生加強人文修養,改變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二、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
(一)明確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目標
從我國大學生學學語文的現狀來看,除教學的因素外,由于就業的壓力和過強的職業目的,大學生的學習普遍存在著功利性的意識傾向,他們的學習目的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只注重外在的獲取,不注重自身的修養和發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來源于外在的功利需要,學習的方式以獲取分數和證書為滿足,而
不考慮學習對自身的真正發展意義和知識的內化。一方面要讓學生認識到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文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加強自身修養和進行社會實踐的一個大舞臺。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要讓學生認識到,人的興趣是可以調整和培養的,狹窄、不穩定的興趣,很可能要涉及到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和改造問題。從這兩個方面使學生對待大學語文的課程從被動變為主動。
(二)培養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能力
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的傳遞給學生,而需要學生自己建構才能獲得知識。
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很快。如果僅僅把現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他們對知識的層面僅僅停留在現在,那么未來呢?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當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動機,使他們產生繼續學習的愿望,要通過方法論教學,介紹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學生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能夠卓有成效的學習。
教和學時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教的主體是教師,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和學的統一就是教師和學生的統一。學校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通過教師來教育實施,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和指導下學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便是教學的主體。只有教師和學生的緊密配合,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主導作用的實現,不僅僅無條件地取決于教師本身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配合,沒有學生刻苦鉆研精神的培養,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樣,也只有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才能更好地影響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實踐,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美德和優良精神。要想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首先必須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學隊伍,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材,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為學生搭建傳統文化教學平臺,引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思考,綜合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本文就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夠實現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目標。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教學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A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傳統文化和大學語文教學是緊密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非常久遠,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精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品質,陶冶學生情操,充實學生的人文情懷思想。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必須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程度,培養出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诖耍挛木蛡鹘y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一系列探討,以期能夠把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學語文教學中。
一、傳統文化應用于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對于大學生來說,經過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系統語文知識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當學生具備這些能力之后,才能進入大學學習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內容。如果大學語文教學依然重復這些知識,那就無法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是不利的,而且也會產生“高四語文”的感覺,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語文需要在當前的基礎上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也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
2.傳承傳統文化是培養語文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著名教育學家匡亞明先生曾經提到過:“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邊緣性學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內容,培養學生鑒賞語文作品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以期能夠培養出道德素質高的綜合性人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近幾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大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教育體制改革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指出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教育,并且在小學、初中和高中語文課堂中引入傳統文化,全面改革和創新語文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從而為大學語文教學創造良好條件,夯實基礎。在中國大學語文課程中,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自此以后,我國的大量高等院校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紛紛開設了帶有傳統文化教學環節的大學語文課程。這種大學語文課程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從而在自己的內心里打下深刻的精神烙印。
3.傳承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久遠、博大精深,是一代代先輩們在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其中蘊含了古人智慧和各種宗教文化思想,同時包含了中國傳統道德倫理文化與思想價值觀。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對于新時期的大學生而言,他們肩負著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所以在大學語文學習中必須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華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材中占據著極大一部分內容,作為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去了解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
1.打造一流師資團隊
受到許多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影響,大學語文教學的效率比較低下。許多高校制定的語文學時比較短,對于教育目標的要求比較高,任務非常繁重,所以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高校為了提高大學語文教育的實用性,在教學內容上容易發生偏差,教學計劃偏向于寫作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學時比較浮動,半開半停的教學模式。正是由于高等院校教師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發生偏差,所以造成了大學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在一些大學語文教學中,出現了各種代課、兼課的現象,許多任課教師對大學語文教學缺乏重視程度,認為只需要教好學生的理論知識即可。不愿意從深層次去進行精確教學、創新教學,缺乏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認識。有一些教師認為傳統文化教育非常簡單,認識過于膚淺,認為只要穿插傳統文化,就屬于傳統文化教學,這種拼湊式的傳統文化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求大學語文教師具備傳統文化修養和綜合性教學能力,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妙趣橫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大學語文教學必須打造一流師資團隊,才能夠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對于大學語文教師來說,首先,必須具備系統、完整的語文專業知識;其次,要具備傳統文化修養,能夠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再次,必須具備崇高的理想和健全的人格;最后,作為大學語文教師,對文化作品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至關重要。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夠引導學生去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從歷史發展中了解中華民族先賢們的人格道德品質和思想價值觀。
2.選擇蘊含中國特色文化的教材
語文教材是實現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基礎工具,所以必須用心選擇合適的教材。語文教材內容不能一味地偏向于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應該更加偏向于中國特色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學習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在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在選擇語文傳統文化教材時,盡量選擇與傳統美德相關的教材,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除此之外,語文教材還需要包含政治、經濟和道德文化方面的內容,并引進現代化環境保護的內容,這樣才能適應高校所有學科的學生語文教學需求。
3.大學語文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實際,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
教師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要做好積極備課和授課,及時更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通過學習《道德經》、四大名著,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文化歷史和道德素養,讓學生在閱讀這些經典著作中,感悟人生哲理,提高人文道德素養。除此之外,教學手段對于傳統文化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傳統文化教育本來就是生澀乏味的,對于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大學生而言,非常排斥學習語文知識,認為語文知識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沒有幫助,而且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所以,為了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效果。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可以通過游戲活動法或情境教學法來促進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三、總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語文綜合性應用人才。為了促進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必須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學隊伍,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教材,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為學生搭建傳統文化教學平臺,引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思考,才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哈森其木格 單位:通遼職業學院
摘要:高職學生普遍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缺陷,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大學語文課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按說,大學語文課程應該能夠啟發學生們的心智,因為語言本來就是心靈的聲音。可是,如果課堂上不問時間、地點,不管面對什么人,都只是憑教師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會被別人討厭。
關鍵詞:高職學生;大學語文;人際交往
大學語文是一門教會學生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型課程,其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語言與它所要解決的事務之間存在何種聯系,以便順利地處理實際問題。筆者通過這幾年對不同專業高職學生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語文》課程這樣的定位是比較準確的,也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高職學生畢業后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大部分進入小微企業或者服務性行業工作,這就意味著其交際能力要比其專業能力更為重要。而現在,《大學語文》課程之所以不能受到高職學生的重視和歡迎,主要的問題是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學生們不能認識到他們為什么要學習它,學習它到底對自己有什么好處。所以,教師就應該一上來就讓學生知道,大學語文這門課程與他們的個人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聯系。這樣,學生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大學語文》能讓自己學會說話,學會寫作,學會交際。應當說,高職學生普遍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缺陷,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大學語文課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按說,大學語文課程應該能夠啟發學生們的心智,因為語言本來就是心靈的聲音??墒牵绻n堂上不問時間、地點,不管面對什么人,都只是憑教師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會被別人討厭。事實證明,高職學生一旦學好了大學語文,就能迅速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清晰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利用語言文字解決實際問題。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開辦的大學語文課程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這些需要。通過自己這些年的教學體會,以及廣泛地征求學生的意見,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課本枯燥無味
許多國家的大學里都開辦《大學語文》課程,有的大學把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程,有的把大學語文列為核心基礎課程。所有的美國大學,新生入學,基礎的寫作教程被列為必修的課程。美國人認為,學生必須精通自己祖國的語言,因為語言是思考、表現、理解的主要手段。在日本,不論進行什么考試,作文都是必備的科目之一。學習語言文字,不僅能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同時也能提高閱讀、說話和聽話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應該說,應用寫作是所有的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高職學生學會了寫作,不僅給自己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將來走向工作崗位,能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高好本職工作,使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地發揮。教好大學語文課程的前提是要有一本好的教材。按理說,《大學語文》的課本最有條件編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但現在的情況是,課本的編撰者完全忽視了學生的需要,他們沒有把《大學語文》課程視作一門技能型課程,而是作為一門知識型課程。這種編寫動機的偏差,直接導致了所有的《大學語文》課本都大同小異,毫無新意。這種偏向于追求理論化、系統化的編寫觀念,抽空了本來可以通過語言解決事務的創造性過程。這種以知識為核心,從概念到概念的教材編撰思路,使學生通過記憶的方式消化課本所提供的知識后,依然無法洞悉語言的內在規律。也就是說,學生不管怎么費勁地學習,也無法對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絲毫的改善。甚至可能還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學習得越刻苦,他對語言的靈活性的理解越差。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問題就相當嚴重。造成課本枯燥無味問題的原因還在于,教材編撰者還沒有搞清楚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嚴重區別。他們還在沿用《中學語文》的編寫思路。殊不知,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已經變為教會學生利用語言文字解決實際問題,教會每個學生創建屬于自己的語言模式,從而提升人際交往能力。鑒于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的轉變,教材編撰者就要精心地選擇那些與此目的相適用的課文。與此目的不相適用的文章,即使語言再漂亮、文字再優秀,也不能進入《大學語文》的課本之中。眾所周知,教材與教學關系密切,教材好是教學好的基礎。通過使用好的教材,教學才能實現既定的目的。不能教的教材,可教性不強的教材,達不到教學目的的教材,無法調動學習者興趣的教材,都不是好教材。應當說,理論聯系實際,是所有教材編寫的總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大學語文教材要力求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高度,安排課文、寫作知識和寫作訓練。不僅密切注意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而且要充分體現知識為實際能力服務的新的編寫理念。因為課本的枯燥無味,學生們花幾十元錢買來的教材根本就不愿意看。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整個一個學期里也沒有看過一眼課本。當學生們不愿意上課的時候,當學生們不愿意看書的時候,我們這些作為教師的,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給學生們選錯了課本?
二、教學方式過于拘謹
課本編寫的缺陷,本來寄希望于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做一個矯正,但現在的情況是,教師依然是在嚴格地按照課本講課。這樣的結果自然是錯上加錯。于是,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吸引力便直線下降,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一次遭受打擊。就像物流系的一個學生在打油詩中寫的那樣:“鋤禾日當午,上課真辛苦。一本小破書,一坐一上午。”顯然上課已經成了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雖然授課計劃里把原先的章節改成了“模塊”、“項目”這樣的新名詞,但這種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的表面文章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按說,大學語文課程應該能夠啟發學生們的心智,因為語言本來就是心靈的聲音??墒牵绻n堂上不問時間、地點,不管面對什么人,都只憑教師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會被別人討厭。實際上,教師們不管是按章按節地講,還是按“模塊”、“項目”來講,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課本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旁征博引,加進自己的理解、經驗、體會、故事等這些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能對上號的相關內容,那么,情況很可能就有所變化。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把語言的運用與學生們的道德品質結合起來,那么,最后的結果很可能就實現了真正的“教書育人”的目的。眾所周知,手機是當代教學過程中的最大敵人。應當說,高職院校的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更大。手機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危害也最大。一旦課堂的吸引力降低,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拿出了手機。當學生沉浸在手機世界中的時候,教師即使喊破嗓子也是無濟于事。既然學生已經離不開手機,那么,教師就應該首先占領手機。本著這一思路,筆者在本學年度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的對策是,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手機為課堂教學服務。例如,在課文《論語》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在手機上查找一個有關孔子的小故事,并把這個小故事用自己的話寫出來、講出來。在課文《項羽之死》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手機上查找與項羽有關的成語。講魯迅的時候,讓學生從手機上尋找周氏兄弟絕交的原因并做出自己的分析。這樣,不僅斬斷了學生想利用手機做其他活動的念頭,而且還提升了學生對課堂的興趣。經過多次類似的訓練,學生就會覺得大學語文也不是那么無聊。此時,如果教師再把語言的重要性利用故事講給學生的時候,學生們甚至還會喜歡上《大學語文》。有好幾個學生在作業中跟我反映,說因為對語文有了興趣,課程結束以后,他們還會繼續學習語言藝術,進一步增強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所有的教師都不應該忘記一點,就是自己是代替學生的父母擔當教育責任的人。讓學生的所有思想、情緒都純潔、正當,這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始終不能忘記,要及時糾正學生們的錯誤的生活態度,要告訴學生們永遠是改變態度勝于學習技巧。另外,還需要說明一點,就是教師們要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們的孝心。因為國家以人為本,而人以孝為本。孝行是人各種品行的根本。小到個人的生活作風,大到國家的公民道德,沒有不是由孝行推演出來的。當一個人對父母的感情越來越豐富的時候,那么,他本人的道德品質就會顯著提升。孝的問題解決了,人生中的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一個孝順的學生不可能學壞,將來也不可能做貪官或者罪犯,那么治安問題就解決了。一個孝順的學生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辜負家長們的期望,那么教育問題就解決了。一個孝順的學生畢業后,一定會忠誠于單位,盡心盡力地干活,那么工作問題就解決了。一個孝順的學生一定會有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那么感情問題也解決了。一個人一旦建立了孝心,他必然會端正言行,打下堅實的人生基礎。如此一舉多得的事情,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又何樂而不為呢?孩子們變好了,父母們自然萬分高興,內心里自然要感激老師,感激學校。這樣,教師和學校的名聲就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了。這樣一來,學校的招生問題也解決了。由此可見,一個教師上好了一門課,其重要性和影響之大都是我們想象不到的。綜上所述,大學語文的授課方法就不該拘謹而是要充分地開放,一直開放到學生們的心里去。
三、缺乏對學生心聲的關注
筆者教的一個學生在作業中寫到:“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很忙。忙著上課,忙著打工,忙著和親友聊天,忙著手頭上的一些事務。入夜,有些疲憊的我們躺在黑暗中發些小小的感慨然后入睡。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目標在哪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越來越多,情緒常常變得難于控制了,時常感到空虛無聊。”應當說,學生們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想法很多,心理混亂,許多事情不知何去何從,急切地想得到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如果他們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地、正確地引導,那么,他們在這一階段所犯的錯誤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教師們必須明白,我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正處在一個極其關鍵的時期。這個關鍵時期,如果對學生們實施良好教育的話,那么他們就會終生受益。如果我們喪失了這樣的一個教育機會,那么我們絕對給社會輸送的是一批批“殘次品”。這可不是一個小事情。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教師們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雖然滔滔不絕地講著,但很少講到學生們的心里去。學生們心里的問題從原本寄希望的課堂上得不到答案,他們也就自然地對課堂失去了興趣。這樣就形成了對立的局面:一方面教師們自顧自地講,完全不顧及學生們的感受。另一方面,學生們自顧自地玩,完全不顧及教師們的感受。久而久之,雙方就變得麻木了。原本應該歡聲笑語的課堂就這樣一天天地沉寂下來了。于是,教師們上課就變得無精打采,學生們想盡一切辦法開始逃課。筆者不止一次地發現,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對課上所講的內容、所訓練的題目做一些調整的話,那么,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2015年秋給藝術系14環藝班上課時,筆者從作業里發現班里一個女同學在寒假里要首次拜訪男朋友的父母。我覺得這可不是一件小事。然后我就找機會和這個女同學聊了聊,并給她提出了一些建議。這讓她很感動。后來我又覺得這件事情具有普遍性,因為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學生都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就又在一次寫作訓練中出了這樣一個題目:“我們系的一個女生,寒假里要首次拜訪她男朋友的父母。此行,她需要注意些什么?請你幫她出出主意?!笨吹竭@個題目,學生們的熱情一下子提高了起來,討論的非常熱鬧,達到了教學的預期效果。
作者:趙樹忠 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摘要:隨著現代高等教育對大學生的培養要求越來越具體化,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來講,應該不僅僅是國學課、傳統文化課,它更應該肩負起的是語言文字的傳承,是基礎的人文素養培育。而在當下大多高校僅僅把它當成一門簡單的公共課對待。實際上,就目前許多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社會現狀來看,大學語文這門大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課程的必要性已越來越明顯。因此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較為發達的語境下,其肩負的使命與現實地位的強烈反差又時刻提醒著我們,教學改革需要與時俱進。
關鍵詞:現代;通識;技術
從1903年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學科誕生至今,中國語文教育已經走過百年歷程。然而,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教學內容卻始終莫衷一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紛雜的教材內容等都一定程度地制約了大學語文這一學科的發展。從必修到選修,從幾十人到一百多人,從有到無……無不透露著大學語文這一學科在各高校遭遇的尷尬境地?,F代語境下的大學語文不僅意味著它要應對客觀對象的時代變化,應對歷史與現實的斷裂,更要應對隨之而來的人們思想與觀念的轉變。大學語文的學科內容跨度大、涉獵范圍廣,但相對教學時數較少,對授課內容、教師等的要求應是極為嚴格的,然而我們卻發現實際情況與此卻是相差甚遠。因此,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究竟該如何發展確值得我們思考。
1課程性質老生常談
課程性質對于一門課來講是基礎也是先決條件。大學語文與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計算機等課程統一被劃分為教育學下的“課程與教學論”這一二級學科內,過去被稱為公共基礎課?!肮不A”即大學生共同必修的課程,并根據要求的不同確定必修的專業。后來隨著“通識教育”這一名詞在國內高等教育的逐步認可,高校統一改為“通識教育課”,“通識教育”即通才教育,這一名詞從命名上給予了過去的公共課以更高的要求——培養通才所必須的課程。而所有通識課程中最為實至名歸的實際上就是大學語文。其原因無外乎有兩點:一是在之前的基礎教育中,語文課程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與交流表達能力,促進身心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意味著大學生對于漢語這一母語的普遍認知與了解越來越深厚,而與其相比之下的語文課程“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的要求則似乎是給高校的語文教學目標以基礎、前提,大學語文對于所有除系統學習漢語、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講有其存在的極大必要性。無論是作為工具、手段,還是作為一門學科能夠貫穿學習的始終,這對于造就一個“通才”來講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大學語文這門學科于高等教育來講最理想的結果是通過篇章的賞析,對于古今文學文化的了解、對比、融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并達到通才的要求。當然這一目標的實現要有多方面的努力,如篇章的選擇、教師的能力、學生的自覺等等。但無論如何,大學語文“通才”的教學要求是必要的。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高校的通識教育課“換湯不換藥”,基于過去對于公共課程的認識偏差,對于這門課的課程要求、授課人的能力、學生的態度、甚至是學校的重視程度和過去來講并沒有什么太大區別,這種情況嚴重滯后了其發展。
2MO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影響頗大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高校的教育教學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板書講授式加入了科技元素,到MOOC、翻轉課堂的出現,乃至浩浩蕩蕩的2012年MOOC元年的命名……讓人們在震驚中享受科技帶給教育界的奇跡與便捷。對于大學語文這門課來說,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增加了課堂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影響。而MOOC、翻轉課堂等形式則可以一定程度地滿足高等教育教學對課程的要求,經分享整合后的各種優質網絡工具和數字化媒體資源等內容,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課外完成對課文的大體了解或是重點的初步探究,課堂上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體,或以小組討論或以簡單發言的形式對教學重點進行深入的研討及答疑解惑。當然,這類研討可依據學生個性及性格選擇多種形式,或是課堂現場討論或是借助網絡工具等。現階段MOOC、翻轉課堂的使用由于其作為公共課程與其它專業課的性質不同,就目前來講這些手段使用得并不普遍,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正是因為作為動輒百人的通識課課堂規模才應該使用MOOC,但是實際上操作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其評價、考核體系卻是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制作的。一是因為文學本身的不確定性,一是它的課外檢查反饋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故如何建構一個合理的考查方式及其內容是極為關鍵的。人文素養教育是培養通才的基礎,而大學語文究竟該如何承擔起它應肩負的責任,未來之路很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劉侃如 單位: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大學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傳播活動。它以語言表達為重點,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利用語言實現師生間的信息傳輸和交流。語言教學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水平直接影響語文教學質量,本文對大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和特色加以探究,希望能提升大學語文教學效果。
一、語言藝術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是一種互動交流過程,通過語言實踐開展,要求師生共同參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及其特色直接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恰當運用語言,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教學實踐中的思想概括和內容講解都應體現其言語特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將自己的綜合素養更好地呈現出來。因此,言語特色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教師的藝術表達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的語言特色主要表現為語言的感染力、動聽程度以及學生對語言的接受程度。教師如果有較強的語言能力,語言生動、特色鮮明,就可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更愿意聽課。語言是一種重要的表達工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語言,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循循善誘、步步設疑,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能讓學生全面認識周圍的事物,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二、語言藝術的具體表現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合理運用教學語言,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教材的意境中,讓教材內容呈現出一種“說風聞聲,言雨見形,談花花現,指人人在”的真實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涵。例如在講授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情感、色彩等方面認真體會,將該詩當作一幅田園風光圖來鑒賞,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學生充分領悟詩中“心遠地自偏”“欲辨已忘言”等哲理性詩句,既能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又能充分理解課文大意。不同文章特點各異,教師須采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和適當的教學形式,在講課時盡量聲情并茂,積極轉變語言風格,以更好地傳達課文的思想感情。對于敘事性較強的課文,教師為了將學生更好地引入情節中,講授時可用或高昂或低沉的語調,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論述類文章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可借用名言警句進行綜合表達,使學生對文章的內涵和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進而拓展思維。至于意義深遠、辭藻優美的散文,為了與學生產生共鳴,教師在表述時可加入繪聲繪色的描述。例如,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時,為了更好地表現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教師可用樸實深情的語言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讓學生更加珍惜父母親情。語言具有很大的魅力,激昂深沉的語言令人振奮,動聽優美的語言使人愉悅。大學語文教學對語言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無論講述課文還是范讀,教師都應注重情感表達的輕重緩急以及語音的抑揚頓挫。在講授一些情感細膩的詩歌和散文,如《聲聲慢?尋尋覓覓》《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時,教師可配合樂曲,運用獨特的語言藝術為學生范讀,使學生在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語音中對文字產生切實感受,加深對語文學習的熱愛。對于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戲劇及曲折生動的小說,教師為實現情景再現,可事先進行語言設計。如在講授雜劇《竇娥冤》時,教師可用激昂悲愴的語調表現竇娥的無奈憤怒之情,用急切的語調凸顯竇娥的不甘,使學生對作品做到感同身受。
三、提升語言藝術的措施
1.化枯燥為有趣,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現代大學生思維開闊、興趣廣泛,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沒有極具吸引力的語言,即使學富五車,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為了使枯燥的知識向生動有趣的內容轉變,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增強教學的“可聽性”。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生動的教學語言和有趣的知識,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特色。教師在教學時,為了配合語言練習,可播放一些優秀影片,為學生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中外名著時,教師可利用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作品的審美活動,在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使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2.化陳舊為新穎,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教學通常包括幾大版塊,即修辭、語法、文字和語音等。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全面系統地介紹每一版塊的內容,或詳細講解本學期課本中安排的二三十篇文章,反復研討、細致拆解課文。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之一,就是“炒冷飯”。教學方法陳舊,且大量重復中學語文知識;教師語言枯燥,既沒有趣味性,又毫無啟發性。這樣即使遵循量化的標準、科學的教學程序、合理的教學內容,也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大學語文教學應與時俱進,化陳舊為新穎,創新教學方法,使課程更受學生歡迎。教師應增大信息量,補充新內容,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同時,教師在講課時,不應平均用力,而應立足重點。語言的習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采用新的方式,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
3.引入語言藝術新形式,確保課堂生動
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的進步促進了語言文化的發展,大量新鮮的句法和詞語不斷問世。一名優秀的大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除了具備一定的語言積累,還應盡量掌握“熱詞”,涉獵新詞,對新出現的語言現象加以關注,構建屬于自己的語言庫。教師只有吸收各種新的語言藝術,并在教學實踐中恰當地使用,才能使語言表達更加得心應手。例如,在講解詞語時使用一些新鮮的語言,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親近感,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語言講授從陳舊、枯燥向新鮮、有趣轉化,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向主動學習轉變。這樣既克服了學生的厭學心理,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確保課堂教學形象生動、富有趣味,進而大幅提升教學質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語言魅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和語言特色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涵,養成良好的文學素養。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的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教育,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更多地感悟語言的魅力,對文學之美有更透徹的感知。
作者:張瑩 單位:山東棗莊學院
【摘要】當前,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語文教學遇到的眾多問題之一,想要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首先進行教學體系的重構,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開展活動、完善評價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教學體系。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體系;重構
由于課程設置問題,語文和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內容關聯性較低,大學生普遍對語文學習的重視度不夠。當前的大學語文教育中,教材內容老舊,學生到課率低,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這些問題的因素眾多,如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到學生思想意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重構大學語文教學內容
大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時得到相應能力和意識的提升,但當前的大學語文教育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審視當前的大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一些選文內容以情感為主,偏向于人文思想教育,對寫作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的滲透有所欠缺,還有部分內容專注于提高學生的寫作和表達能力,對于情感和思想的滲透不夠,二者得不到有效結合。因此,教師必須打破教材的局限,將教材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首先,考慮到大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應在教育內容中多加入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得啟發。其次,考慮到學生在畢業后即將踏入工作崗位,需要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教學內容還需要起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作用??傊髮W語文教學內容既要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又要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起到指導作用,同時提高語文相關能力。對此,教師應將經典美文欣賞、文字組織訓練和情感表達三部分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和重構。經典美文欣賞可以包括我國的古典文學、現代文學欣賞,以及國外的優秀文學欣賞,給學生推薦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文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受到文學作品中優秀思想的影響。在文字組織訓練中,可以讓學生提前練習在工作崗位中可能涉及的公文文件編寫,掌握各類文件的書寫格式和表達技巧。同時可以舉辦辯論賽、即興演講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改變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教學和高中語文教學不同,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學生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將語文完全視做了一門無用的學科。加之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難以提高。對此,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將語文和工作實踐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對步入社會后產生的重要影響,從而提升學習的積極性。[2]首先,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適當加入一些游戲活動,或給學生觀看相關視頻,豐富教學形式。其次,可以讓學生試著設計一些求職簡歷,讓學生在注重簡歷書寫和表達方式的同時也要重點進行封面圖案、格式的創新設計??梢岳枚嗝襟w設備給學生觀看不同設計形式的簡歷,為學生提供創作參考,同時通過舉例讓學生了解不同樣式的簡歷在求職過程中獲得的不同效果。另外,還可以在進行口語訓練時在班級中進行模擬面試,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臨場發揮,讓學生了解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積累詞句的重要性。在初次的模擬面試中大部分學生會緊張、怯場,表達不清,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學生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開始不再緊張,并能快速理清思路,在能力提高的同時學生會產生極大的成就感,進而不斷深入學習。
三、改變考核和評價方式
基于大學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更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也應對傳統的考核和評價方式進行改進。學生的成績不應由試卷分數一面概括,應加入其他的考核形式,保證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可以將學生的口語表達成績、寫作成績和試卷成績相結合,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形成綜合成績。也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進行專業能力考核。
四、結語
總之,當前的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想要打破當今這一局面就要進行教學體系的重構,讓語文教學更加合理化、專業化,提高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只有搞好大學語文教育,才能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在畢業后順利發展。
作者:張偉 單位:江蘇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在當今國內高等教育重技能、輕人文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情感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情感教育的缺失已影響了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許多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因為情商缺陷而陷入就業困難的尷尬境地,情商的欠缺已成為順利走向社會的羈絆。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審美情趣、完善學生的人格等方面具有極強的學科優勢,尤其是其中的文學名篇能以人文之美喚起學生積極而豐富的情感體驗。
一、大學語文教學是大學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
大學語文課程一般都是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大學新生剛剛脫離了管理嚴格的中學校園,離開父母的關心呵護,進入一個相對自由的嶄新而又陌生環境。環境的改變、心理的落差、學習方式的轉變、集體生活的困惑使得這些處在心理斷乳期的十八九歲的大學生有一種失落感與不適感。他們渴望情感的交流,尤其渴望在人生的新起點得到師長的指導。大學語文內容廣博,既有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中的經典篇目,又介紹了港臺文學、外國文學中的經典名篇,開拓了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通過師生共同學習這些優秀文學作品,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作品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學生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陶冶他們的高尚情操。
二、大學語文學中情感教育的內涵
通過挖掘大學語文教材的情感內涵,情感教育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著天生的自然情結,一旦觸動這根琴弦,就會感到明朗、舒暢,就會有一種輕松愉悅的親切感。因此,假日里,人們成群結隊地涌向美麗的海濱,徜徉于絢麗的花海,馳騁于廣袤的草原,用心靈去擁抱大自然。在文學作品的世界里,山中的一座古寺,道旁的一株野花,天邊一抹瑰麗的朝霞,夜晚一片清冷的月色等,都在作者飽含情愫的筆墨中神韻豐盈,激起我們對神奇大自然的無限向往。如徐遲的《黃山記》便是一篇別出心裁、寫景角度獨特的佳作。文章先是居高臨下,勾勒黃山的全貌,之后又宕開一筆,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烘托一個“險”字,然后才正面寫山景,重點描繪云海、奇松、日出、彩虹……寫出了黃山最富特征的雄奇瑰麗的景觀。
(二)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文學表現的常常是作者因為生命意識的覺醒而對社會、家庭、世故親情等產生的深深的思考或強烈的情感,表現的是珍視生命、熱愛生命的人生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遭遇作者那樣嚴重的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對于作者,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她以動人的、富于詩意的筆觸,表達了對生活的愛戀。作者在她虛構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現的,是對人類生活的高度禮贊。她贊美了生于斯、長于斯的大自然,歌頌了人類往昔的歷程與現代的文明、燦爛的文化和沸騰的生活。
(三)培養學生對祖國的赤誠
大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充分展現了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熾熱的愛國情懷。其中有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有對愛國志士的熱情謳歌,有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也有報國之志、亡國之恨的直接抒發。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愛國精神最突出、最強烈的表現。如文天祥的《正氣歌》,詩的開頭即點出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至時窮之際,必然會顯示出來。隨后用典闡明歷史人物所作所為,凜然顯示出浩然正氣的力量。最后聯系到自己的命運,自己雖然被俘,處在環境惡劣的牢獄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氣,各種邪氣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全詩感情悲壯、直抒胸臆,充分體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酣暢淋漓地表現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義膽、錚錚鐵骨。學習本文時,可結合文天祥的生平,引導學生學習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誓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培養學生對親友的關愛
親情、友情是人類獨有的美好情感。一個人擁有濃濃的友情親情,那一定可以使生命之樹根深葉茂。親情和友情永遠是人類性靈深處感動的源泉。《我的母親》是老舍先生回憶他的母親所寫的一篇記敘文。全文通過對母親一生經歷往事的回憶,突出表現了母親勤勞刻苦、善良寬容、樂于助人、意志堅強等性格與偉大無私的母愛,以及母親的人格力量對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響。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唉!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簡樸的語句,表現出作者欲言又止,難以盡述的追悔內疚之情和無從說起,沒齒難忘的養育教誨之恩,蘊含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懷念之情。課堂上,可以以母親或母愛為話題,讓學生簡單說說他們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對母親的愛,對母親的歉疚,或者是準備怎樣孝敬母親。這一環節,既有利于了解學生情感體驗的變化,又有利于捕捉課堂的著力點和生長點,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發,使師生對母親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華。
三、大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營造和諧課堂氣氛
教師的作用是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自覺樂意地積極學習,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條件,為學生創造自由的學習氣氛和情境,以利于學生自由地發展自身在認知、情感方面的潛能。在教學中,一個好教師要以真誠的情感去營造一種和諧、活躍、民主平等、互動交流的課堂氛圍。這是促進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效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活動效能的重要前提和關鍵因素。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中具有獨立地位和極大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獲取知識、增長智慧、陶冶情操。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能夠感到自己是主體,能夠進行自主選擇,為自己是學習的主導而變得日益有主見,有創造性,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二)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
從教學方式看,民主靈活的教學方法是實施情感教學的重要方式。它強調的是師生雙方共同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交往的過程中實現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流、新知的發現。交往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在課堂上,我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并結合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設計討論題。選題過程著力于對學生的研究,討論主題既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知識的運用與拓寬,又要注重引發學生的興奮點,選擇學生熟悉并關注的問題,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在課堂導入時,認真設計好課文導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的切入口。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入自學探究階段。而自學探究的目標是挖掘學生心力,發揮其自主性,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其終身受益。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接受情感熏陶。
(三)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
朗讀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教學應以讀來激發情感,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朗讀是對教材文本的再創作,它把無聲的視覺文字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使學生借助聲音塑造的氛圍感受文章的意境。這種朗讀是一種享受美和創造美的過程,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葉圣陶先生說:“吟誦的語調,有客觀的規律。語調的差別,不外乎高低、強弱、緩急三類。含有莊重、畏敬、謹慎、沈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須得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須得急讀。以上這些規律,都應合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所以依照規律吟誦,最合于語言的自然?!苯讨熳郧宓慕浀渲鳌逗商猎律窌r,可以先由教師范讀、學生范讀或默讀。學生漸漸進入作者所塑造的意境,體味作者描繪的素淡朦朧、和諧靜謐的月下荷塘美景。在朗讀的過程中,要舒緩、淡定,令學生感受到荷塘月色那寧靜、恬淡、朦朧之美。而讀到采蓮的段落時,則語調略顯輕快愉悅,表達出作者胸中的煩悶在美麗的月色中得到暫時的舒解。通過朗讀的情緒調整,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荷塘、月光、蟬鳴、柳影、熱鬧、清靜、淡淡的喜悅和憂愁等,都通過誦讀呈現在學生眼前,用聲音描繪出多彩的情感畫卷。情感教育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一取材廣泛并蘊涵著豐富情感的獨特課程,通過情感化教學策略,以情入理、以美啟真,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使他們能在復雜多變的人生境遇面前,擁有豐盈的心靈和健康向上的心態,從而走向更充實、更精彩的未來。
作者:任雁敏 李士明 單位:德州學院 貴州畢節醫學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