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03:19:21
序論:在您撰寫軟件開發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高職教育的特點及軟件開發對技能的要求,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理念、分階段培養方法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職教育;軟件開發;能力培養
0 引言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素質教育、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軟件行業是一種技術密集型行業,其技術性主要體現在隱性的思維過程中。從企業角度來看, 軟件企業的工作過程是按用戶需求進行需求分析、設計、實施和完成項目計劃的生產過程;從職業角度來看,技術人員(高職培養目標――程序員)的工作過程是對具體工作任務(如功能模塊、算法等)的計劃、分析、編寫代碼的勞動過程。
當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于起步晚,加上受到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還不盡如人意。傳統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學科體系為核心,而高職教育的定位則要求體現職業性與學科性的結合,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主。在教學實踐中,沒能注意這兩者的差別,把高等職業教育辦成了縮減版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電子信息類學科為例,重理論輕實踐,課程過于強調學科系統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忽視“工作過程”,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重視不足,嚴重地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
1 高職教育能否培養計算機軟件開發所需人才
有人認為高職學生的入學水平低,難以培養出軟件專業所需人才,軟件專業人才只能由本科培養。這種觀點沒有認識到軟件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軟件產業既要有需求分析師、項目經理、項目分析師和程序設計師,他們由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養;也需要大批寫程序代碼和用戶手冊的底層程序員,他們占軟件專業人才總數的90%,可以由??茖哟蔚母呗毥逃囵B。
本科與高職教育的專科不僅僅是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而且是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其培養目標、學習內容、就業方向等都有不同。本科開設軟件專業是培養計算機軟件專門人才,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從事計算機軟件設計、開發與系統運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科教育按照計算機科學的體系來設置課程,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的研究、設計、開發和運行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我國高職教育開設計算機專業,培養從事計算機軟件程序設計、測試、系統維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計算機軟件專業高職教育按照一般程序員的職業崗位要求設置課程,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編程技術的知識和方法,理解計算機軟件工程思想和軟件規范設計要求,熟悉數據庫技術、通用軟件編程語言和軟件開發工具。
如果把高職教育辦成壓縮型的本科,對于入學水平相對較低,學習時間短的學生,要在知識體系方面達到本科畢業生的水平,這條路自然行不通。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觀念,不能把本科的學科本位評價觀念和標準用于對高職教育的評價,而應該根據軟件行業的需求,用能力本位評價觀念對待高職教育。只有真正按照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建立教學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可以把一些??茖W生培養成計算機軟件的高職技術人才的。有這樣一個成功的例子: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是全港最大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開設的軟件工程專業類似內地的高職教育,招收中五學生(相當于內地高中畢業),全日制學習三年。這個專業多年來一直為香港的企業輸送大批程序編寫員,他們當中不少人后來晉升為系統分析員或初級管理人員。這個例子說明高職教育是可以培養出計算機軟件專業人才的。
2 軟件開發能力結構分析
對軟件開發能力進行分析,要結合軟件開發階段的特點及開發過程的特點,并要結合軟件開發的不同形態。下圖中列出了不同學習階段軟件專業人才的能力結構,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如根據軟件技術的學習階段進行能力分析,每個后續階段都在前面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能力。另外,要逐步實現從個人能力到團隊能力的過渡。
在能力培養時,程序設計階段僅僅是初級階段,對應的能力要求僅僅是基本的程序設計能力與算法能力等,這時的程序設計只有幾個程序文件的形式。而后兩個階段則在文件數量、程序規模等方面增加了很多,其能力要求與能力培養大不相同。進入軟件開發階段后,則需要重點對專業職業能力進行培養,這時應強調軟件的總體設計,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職業活動,并引入團隊開發與管理等領域,此階段的過渡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飛躍。
在程序設計階段的學習,重點在程序設計與算法能力培養;在軟件設計階段要進行團隊開發則需要設計、管理、交流協同、文檔表達等綜合能力的應用,應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實踐表明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需要在實際開發情境下進行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如何設計、創造這個學習情境,是我們要重點探索的內容,要切實做好軟件開發的工學結合,落實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模式,達到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與素質的目的。另外,系統應用階段需要將軟件系統本身作為一個應用產品進行設計、開發、實施、應用等,此階段對應的崗位類型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傊鱾€階段的能力與要求不同,培養目標也不同,高職院校應把培養的重點放在程序設計階段和軟件設計階段上,而不用強求全面。
3 用職業教育的方法培養軟件藍領
高職計算機專業應以市場為導向,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職業認證。按照軟件產業國際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要求進行授課,注重知識的橫向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技術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到企業后不需再培訓就可以上崗操作,從而保證企業的人才需求。突破計算機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在校期間要受到充分的職業教育訓練,為此必須改革課程體系,理論教學以夠用為度,不用追求全面化、體系化。通過三年的學習,要求學生能掌握計算機編程的知識和方法,深刻理解計算機軟件工程思想和軟件規范設計要求,熟悉數據庫管理技術,精通二三門先進且通用的軟件編程語言或軟件開發工具,并能熟練應用于軟件工程開發過程。
根據就業市場的需要,跟蹤國際上先進的技術,保持與企業的聯系,保證人才培養的先進性,注重調查和跟蹤市場,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與I T 先進技術同步發展。例如印度的AOTECH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教育培訓機構之一,它由600 多位專家負責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編寫教材,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負責市場分析,三分之一的人負責與國際著名的I T 企業保持聯系,三分之一的人根據市場分析和企業調查的結果編寫教材。這個公司成立16年以來,教材更新了20版,目前教材更新的周期是半年。然而我國目前高校的計算機軟件的教材通常由教師自己決定,或者由教研室、教學院系指定。實際上,教師個人、教研室、教學院系、甚至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大范圍跟蹤企業、調查市場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的能力。
摘要:針對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軟件開發教學中存在分散于各個課程/實驗中的問題,在分析軟件開發綜合設計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基礎上,文章提出統一集中教授、因材施教、分級答辯的觀點,介紹武漢工程大學智能專業實驗教學環節的實際情況,說明在軟件綜合設計實驗方面取得的效果。
關鍵詞:創新人才;軟件綜合設計;改革與實踐
0 引言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是面向前沿高新技術領域的本科新專業,覆蓋面較廣,如機器人、自動化機器、電器、樓宇、社區及物流等領域。由于本專業涉及多個學科領域,使得軟件開發綜合設計的實驗教學與計算機其他專業存在一些不同,并且軟件開發綜合設計在培養創新型人才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經過多年的教學與實踐研究,我們發現本專業有關軟件開發的課程與實驗教學散落在多門課程與綜合設計中,而這些課程與綜合設計一般由不同教師擔任,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各個課程之間的銜接,以及教師之間的溝通不充分,造成學生在實驗環節中經常做重復性勞動,并對相應的知識點歸納及總結時間明顯不足。該問題使得教學與實踐的效果不好,尤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不能完全達到。筆者以武漢工程大學2011級智能專業的軟件開發綜合設計作為改革試點,對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出了可操作的實踐方案。
1 軟件綜合設計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競爭進一步加劇,社會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自20世紀信息技術革命以來,創新推動人類科技與技術不斷發展。特別是近十余年來,包括計算機信息科技在內的高新科技與智能技術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概念與思想、新的技術與手段,創造出新的人工智能模式。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創新與發展,同時對本專業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軟件開發綜合設計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中是重要的一個環節。軟件開發綜合設計實驗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軟件開發技術的基礎上,擁有軟件行業知識、與人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并對各種專業知識點做到融會貫通。學生通過軟件開發綜合設計實驗訓練后,熟悉軟件開發流程和規范,逐漸適應常規軟件開發調試環境和方法,培養出良好的軟件開發人員的職業素質,促進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形成,最終平滑過渡達到企業各類開發崗位的要求與標準。
總之,在武漢工程大學培養智能專業本科生的過程中,綜合設計實驗的目標是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創新能力、鍛煉創新能力,對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本科生具有重要作用。為適應21世紀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從武漢工程大學2011級智能專業軟件開發綜合設計人手,進行深化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研究。
2 軟件綜合設計的改革措施
針對本專業軟件開發綜合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2.1 統一集中教授
通過對學生進行意見調查反饋,結合多年軟件開發綜合設計教學經驗,并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對傳統的軟件開發綜合設計進行了改革與創新。
首先,在軟件開發綜合設計開始的時候,先統一教授軟件開發設計方法學,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理解所學的基礎理論,培養學生應用所學過的知識,獨立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使學生得到一次較完整的設計方法的基本訓練。
讓學生了解設計過程,掌握設計方法,具有創新意識與思維,在設計過程中能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簡單的抄襲或沒有根據的臆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重點講解軟件開發設計的方法,著重培養學生軟件開發設計能力,不僅向學生提供軟件開發設計中的創新思維方法,還通過實際軟件開發設計示例,提高學生獨立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體系與內容上,重視介紹本學科發展的新動態、新方向、新內容,注重激勵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思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更新的理論、技術與方法。
其次,引入當前最受學生群體歡迎的視頻教學模式,將國外知名大學的視頻公開課作為實例進行教學。根據視頻公開課的特點,在教學體系和內容上做相應的改革,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勵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配以相應的多媒體教學環境,“請”國際一流的大師講述現代軟件開發設計手段,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思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讓學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理論、技術與方法。通過視頻公開課的輔助教學,生動具體地講解優化軟件開發設計、可靠性軟件開發設計在工程中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因材施教
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學習是基礎,思考是關鍵,實踐是根本,三者必須緊密結合。因材施教就是為了讓受教育者習而化之,形成一個既有正確導向、符合實際,而又無拘無束的環境,使學生的個性在得到主動、和諧、健康和全面的發展的同時,具有本身固有的特色。沒有各式各樣的個性,就沒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沒有突出個性的發展,就沒有杰出人才的出現。
我們將軟件開發的題目公布后,只提出大致的目標,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不再拘泥學生必須按照什么方法實現什么功能,而是引導學生采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完成最終的任務。對于較為優秀的學生,我們對其要求也不再僅僅是完成而已,而是要求其從用戶角度出發,將方案設計的更加周全與完善,讓用戶更加方便與便捷的使用所開發的軟件,并對于軟件系統的優化也有所期待;對于中等的學生,我們對其要求是在單位時間內,準確無誤地開發出滿足所提要求的軟件,對于軟件系統的優化以及用戶體驗等細節不作要求;對于中等偏下的學生,我們對其要求是與中等或較為優秀的學生組成小組,盡力配合小組成員完成相應的軟件開發;對于能力不足的學生,我們將會讓其在長時間努力還不能夠完成任務的情形下最終給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讓其進行仔細研究,理解并弄清楚整個方案的細節。
2.3 分級答辯
對傳統的軟件開發綜合設計答辯環節進行改革,提出了可進行分級答辯的政策。由于開設軟件開發綜合設計的目的是既能讓學生學習相關學科的技術基礎知識,又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還能引導學生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軟件開發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說綜合設計課程非常強調實踐性。
我們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允許其在完成任務后提前答辯,要求學生在設計軟件時由自己獨立完成從方案設計到軟件開發設計的全過程。答辯時學生先對開發的軟件進行動態演示,隨后針對答辯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最后還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答辯老師臨時添加的新任務。而對于動手能力中等的學生,盡量控制其完成的時間,即讓其充分利用軟件開發綜合設計的時間,對日常所學的知識進行細致深入的理解并應用于軟件開發過程中,并在規定的軟件開發綜合設計完成的時間內完成開發任務,進行答辯。答辯時學生先對開發的軟件進行動態演示,隨后針對答辯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然而,對于動手能力一般的學生,進行集中答辯,即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最后,對于動手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單獨答辯,目的是除了降低這類學生心理的壓力外,還會在答辯過程中進行深入的知識點檢查與灌輸,強化學生對軟件開發的流程和方法的理解。
3 軟件綜合設計的實踐
我們在武漢工程大學2011級智能專業軟件開發綜合設計中使用所提出的“統一集中教授、因材施教、分級答辯”的方法,要求學生采用c語言完成“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要求使用到各類數據類型與各種運算、程序控制結構、函數、數組、指針、結構體、文件等內容,實現增添、查詢、修改、插入、刪除、求平均值以及排序等全部常規功能。對于優秀學生可要求其使用c語言實現結構化開發后再采用C++語言實現面向對象的開發。整個軟件綜合設計持續2周時間,其中,“統一集中教授”占用了16學時。
隨后,學生開始進行軟件開發,并針對完成情況的不同,讓學生分別進行答辯。根據提出的“統一集中教授、因材施教、分級答辯”的方法,我們設計了成績評定表,如表1所示。
最后,2011級智能專業共69名學生的綜合評定成績情況為:成績≥90分的占18%,成績在89—80分的占42%,成績在79—70分的占34%,成績在69-60分的占6%。這樣的成績驗證了這類綜合設計實驗改革的成功。
4 結語
從改革實踐過程可看出其效果,確實使學生學習熱情變高,尤其是在視頻公開課過程中,讓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主動鉆研,并成為了真正的軟件設計者,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最終的考核成績表明改革后的教學方法對使學生成績提升較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要:針對目前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計算機軟件開發類課程存在雜而不精,缺乏系統性等問題,提出了以“C-C#-Java”語言類課程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旨在提高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開發和實踐)能力。分析了該課程體系中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教學重點內容,并對該課程體系的教學方法手段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專業;軟件開發;課程體系
一、教育技術專業概述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教育學和技術學相互交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學科。目前在我國開辦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院校已經從師范類院校擴展到綜合性大學、理工類院校。開設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多數高校將教育技術學本科人才培養方向之一定位為教育軟件與知識工程方向,該方向著重培養多媒體素材的設計與開發、教育軟件設計與開發、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以及人力績效開發與知識管理方面的人才。就專業培養方向來看,各類軟件的設計與開發都要求本專業學生有很強的計算機應用(開發和實踐)能力,也即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在教育技術學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筆者所在院校為理工類院校,對近幾屆畢業生的軟件開發能力進行調查分析,學生普遍感覺大學四年學了眾多計算機類課程,到畢業設計的時候還是不會編程,大四最后一個學期才開始邊學編程技術邊做畢業設計題目。究其原因,由于教育技術學科是綜合性的應用學科,不可避免地在課程設置上存在一些問題:課程開設龐雜,開設多門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類課程,知識體系有廣度沒有深度,導致學生學而不精;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課程教學內容不連貫或者重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編程能力差;核心課程知識陳舊,與現實的教育技術實踐應用需求脫節,與現實的計算機發展技術相脫節。課程設置是教學計劃的核心,決定著學校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直接關系到人才的培養質量。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研究并建立適合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計算機軟件開發類課程體系,切實提高該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是目前重要的課題。
教學技術學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本科生在四年中所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將交叉學科的所有系統知識都納入學習的范圍,因此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前提下,設置計算類課程時不應該“雜而全”,而應該是“專而精”;其次要注意課程與課程之間有效的銜接,避免前后脫節;再次應注意同市場需求以及計算機學科發展結合起來,開設的課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最后突出實踐能力,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教育技術學專業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人才的培養本著學以致用、以學促用理念。
二、課程體系建設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計算機軟件開發類課程體系建設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門編程語言,熟悉相關開發方法、工具和平臺,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鑒于目前主流的編程技術有.NET和Java編程,建立以“C-C#-Java”語言類課程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從初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
Java語言是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也是目前階段開發應用程序的首選語言,但是對于大一新生來說,直接接觸面向對象編程思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大學第一學期仍然選擇C語言作為程序設計的入門語言,有了C語言的基礎,跳躍到C#或Java就十分容易,因為許多語法是通用的。C#是從C/C++派生來的一種簡單、現代、面向對象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由Microsoft公司設計運行于.NET框架之上,它具有語法簡單、表達力強的特點,對于低年級且又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該語言相對比較容易,所以,在第二階段選擇學習C#語言。Java是一種可以編寫跨平臺應用軟件的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自1995年由Sun公司推出,就迅速成為全球主流的編程語言,Java基本語法規則和C語言類似,優點之一是去掉了C語言中難學的指針,有助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但是學習Java語言類開發技術較C#語言有一定的難度,雖然這兩種編程語言都為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谏鲜龇治?,研究并建立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第一學期學習C語言之后,在后續的學期過渡到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圍繞這三門語言類課程,再設計其余計算機軟件開發類課程如何銜接。設計的課程體系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體系結構
開課時間 必修課 大型實驗
第1學期 C語言程序設計 無
第2學期 C#可視化程序設計 C#可視化程序課程設計
第3學期 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課程設計
第4學期 數據庫原理及應用
(面向對象程序程序設計Java) 數據庫課程設計
第5學期 Web應用系統開發(JSP) Web應用系統課程設計
第6學期 Java網絡編程 Java網絡編程課程設計
第7學期 J2EE企業級應用開發 J2EE企業級應用開發課程設計
第8學期 畢業設計
第一學期主修C語言程序設計,掌握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思想。第二學期主修C#可視化程序設計,這里注意的是本課程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C#語言基礎介紹,二是.NET技術,可視化界面的設計部分。通過Windows界面的設計,學生獲得面向對象的感性認識以及認識到編程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編程興趣,有助于后續學期進行軟件開發類其他課程的學習。第三學期主修數據結構,目前數據結構課程的教材有C、C++以及Java語言版,由于到此階段學生未接觸Java語言,所以選擇C語言版的,學生可用C語言來實現數據結構中的算法,對于Visual C#.NET掌握較好的學生,在數據結構課程設計時可選擇用C#語言實現數據結構中描述的算法。第四學期主修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在講授數據庫編程內容時,由于學生在前面學期已經學習過可視化的程序設計(應用系統前臺界面的設計),即已經掌握.NET開發平臺的使用,可以重點講述利用技術如何進行數據庫的操作。第四學期同時開設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語言)課程,為后續課程打基礎。第五學期直到第七學期每學期均開設Java語言應用開發類的一門課程,具體包括Web應用系統開發(JSP)、Java網絡編程、J2EE企業級應用開發。每學期均安排相應課程的課程設計,有助于消化所學知識,同時鍛煉和提高學生分析、設計、編程能力。第八學期學生主要任務是畢業設計,如果是軟件開發類題目,那么學生可以利用已經學習過的主流技術.NET或J2EE來完成。
綜上所述,將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開發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分為兩個階段:在大一、大二階段,掌握C語言結構化編程、面向對象編程(C#)、圖形用戶界面編程、數據結構及算法、數據庫編程,為專業培養目標打下編程基礎,該階段注重.NET技術開發;大三、大四階段,掌握面向對象編程(Java)、小型Web應用系統的開發(JSP)、Java網絡編程、J2EE企業級應用開發,該階段注重Java程序開發。
以上課程體系安排使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前兩年基本會利用.NET技術進行一些簡單小型應用軟件項目的開發,如學生對.NET技術感興趣的話,可以利用大學四年的剩余學期邊學習新的課程,邊利用業余時間拓展自己的.NET編程技術。學生從第四學期(即大二階段)開始學習Java相關課程,即Java應用開發階段,學生利用在校的兩年時間主修Java軟件類開發課程,學習主流Java開發平臺和框架的使用,最后掌握企業級應用系統的開發,逐步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這樣,大學四年軟件開發類課程不斷線,且從第二學期開始,每學期都安排課程設計,通過課內實驗以及課程設計實踐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解決學生學習了眾多編程語言卻不會編程的問題,學生在畢業設計前具備獨立開發應用系統的能力,從而提升該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
三、課程內容解析
以下對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作簡要闡述。
1.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
掌握C語言的基本結構、各種數據類型、控制流程、函數、數組、指針和結構體的語法及語義,使學生了解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學會用結構化方法編寫程序,初步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C#可視化程序設計
掌握C#高級語言基礎、Visual Studio 2008集成開發環境的使用、Windows界面控件的使用、事件驅動的編程機制,使學生獲得面向對象的感性認識,初步擁有Windows應用編程能力。
3.數據結構
掌握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和各種基本的數據結構,包括數據的邏輯結構(線性表、堆棧和隊列、廣義表和字符串、樹與二叉樹、圖、文件等)、存儲結構(順序存儲、鏈式存儲)以及在這兩種結構基礎上對數據實施的基本操作(算法)的設計與分析。
4.數據庫原理及應用
掌握數據庫系統的一般概念、數據模型、關系模型、SQL語言、數據庫安全性、完整性、關系數據庫理論、數據庫設計、數據庫編程、數據庫管理系統的使用以及運用開發平臺開發數據庫應用系統的方法,為從事數據庫應用開發打下基礎。
5.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
掌握Java語言基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思想(抽象、封裝、類、繼承與多態)、工具類、圖形界面編程、異常處理、文件輸入輸出、數據庫編程、Java Applet 編程、開發環境與工具的使用等。著重培養學生對Java 編程思想的體會,為進一步學習Java 語言打好基礎。
6.Web應用系統開發(JSP)
掌握JSP軟件體系結構、運行環境的安裝與配置、JSP基礎、JSP常用內置對象、JSP與JavaBean、JSP操作數據庫、Java Servlet技術,使學生掌握JSP基本理論知識,能夠運用JSP進行Web小型應用系統開發。
7.Java網絡編程
掌握網絡編程基礎知識,基于TCP、UDP以及FTP等應用層協議的Java應用開發,使學生掌握“基于協議”的網絡程序開發方式。
8.J2EE企業級應用開發
掌握J2EE的體系結構、Servlet、EJB以及利用開源框架(Struts、Spring和Hibernate)進行J2EE程序開發,使學生掌握基于J2EE的企業級應用系統的開發方法。
四、實踐教學體系
與上述課程體系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每門課程的課內實驗和課程設計。課內實驗部分主要是基礎性實驗和驗證型實驗,重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技術和方法。從第二學期開始,每學期都安排大型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需要綜合一門或多門課程的內容。C#可視化程序課程設計,體驗C#的編程思想以及組件開發原理,利用Visual Studio2008集成開發環境來完成應用系統的設計,初步體會面向對象程序開發的思想。數據結構課程設計主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數據結構與算法設計,并用C語言或C#語言實現。數據庫課程設計主要針對具體問題,按照數據庫設計的步驟進行,學生可利用已掌握的.NET技術實現具體數據庫應用系統。本課程設計涉及技術和數據庫兩門課程的知識,是對學生綜合分析、設計以及編程能力的檢驗。Web應用系統開發(JSP) 針對具體問題,運用JSP技術及JDBC數據庫訪問技術,利用開發平臺實現小型的Web應用系統,主要檢驗學生運用JSP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Java網絡編程課程設計主要檢驗學生“基于協議”的網絡程序開發能力,即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網絡編程技術進行基于TCP、UDP、FTP等協議的小型應用軟件的設計與開發。J2EE企業級應用開發課程設計主要針對Java企業級架構開發,學生使用Struts、Spring和Hibernate進行整合開發Web程序。在完成課程設計任務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課外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
能力,同時鍛煉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設計和編程能力,完整體驗到一個應用系統開發的全過程,鞏固了已學的知識,為畢業設計和就業打下良好的編程基礎。
五、與課程體系相關的教學改革
1.改革教學手段
采用案例教學法。由于學生缺乏實際開發經驗,為了充分調動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軟件編程積極性,在上課前期就強調應用,精心準備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應用軟件系統案例,使學生從接觸課程開始就認識到學習編程的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
2.改革實踐教學環節
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建議采取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課內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將課堂教學中技術性、操作性、應用性比較強的內容直接在實驗室中進行教學,采取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積極加強課外實踐活動,例如參與其他院系的網絡精品課程建設、教學網站的設計與開發和教育游戲軟件的設計與開發等,這些課題本身就屬于教育技術學專業應用研究課題,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動手編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鍛煉了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結合,做到學以致用。
3.改革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實驗考核不但可以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有很大的引導作用。實驗部分分數比例設置過低,會使一些學生輕視實踐環節,所以適當提高實驗分數比例是必要的,且對于不同類型的實驗,應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六、結束語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一個交叉學科,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該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強學生計算機軟件開發動手能力也是當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采取的必要措施。在本文中,主要探討了教育技術學軟件開發類課程體系的建設,通過研究,建立了以“C-C#-Java”語言類課程為主線的教學體系,突出的是該專業學生實踐動手編程能力的培養,希望能夠為教學技術學本科專業的計算機類課程教學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示。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該專業計算機類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入探索和完善。
[摘要]文章從區域人才需求和高職學校的實際情況入手,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以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探討基于CDIO的教學模式,從而制訂高職軟件開發類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內容包括高職學生特點分析、課程體系建設、核心專業課程開發等。
[關鍵詞]CDIO模式 軟件開發 課程體系 高職 人才培養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當前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主要還是依靠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本文在對臺州周邊區域企業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引入CDIO教學理念,設置了基于CDIO的軟件開發類專業課程體系,對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及崗位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軟件開發類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1.軟件體系結構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隨著軟件工程的發展,軟件體系也隨之發展起來,軟件體系的基本內容和原理來源于近20年軟件研發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總結。軟件體系結構發展歷史短,形成過程還在逐步完善中,理論強于實踐,具有很強的學術特點。軟件設計原則、方法、技術是對以前軟件開發過程的經驗總結,設計軟件的目的是為了高效快速地運行具體項目。軟件需要考慮項目功能的需求和商業因素,因此軟件的設計是一門藝術的設計。
2.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人才培養計劃是人成才的實施過程,在職業人才的形成過程中,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起了決定性作用。原有的培養計劃由于體制、培養模式等因素,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對未來職業的工作環境、崗位能力目標缺乏了解,對學習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不明確;單項技能強于職業技能,強調自身的知識能力,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學生對所掌握的技能不能融會貫通;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缺乏必要的認知與體驗,教學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學習情境,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較差,對抽象的理論感到乏味;軟件的設計是從整體架構層面考慮復雜的用戶需求,缺乏項目開發經驗的學生很難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更談不上將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開發中。
3.高校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數量達到了630萬人,而計算機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就業率在所有行業中屬于最差的級別。軟件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近年來保持30%的增長速度,即便是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軟件產業的增長速度也達到了25.6%,而軟件從業人員的增長速度為每年25%。從表面上看,軟件產業的發展和人才需求基本持平,但人才供需的實際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軟件產業的需求缺乏了解,培養的學生對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差,而企業對人才需求也近乎苛刻。
二、CDIO模式在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研究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21世紀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集中概括了“做中學”“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教育理念,以工程項目為載體,從項目的研發到運行,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開發過程。CDIO模式以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為主,指出了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個人能力、職業素養以及和社會環境的融合,并教學生如何掌握這些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第二,案例導學,培養學生個人能力素質。個人素質和專業技能是一個優秀工程師的必備素質,包括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建模,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整體的、系統的思考問題的能力。通常選擇一些直觀的、常見的、學生感興趣的例題,由指導教師在課前將問題拋出,學生分析用戶需求,構建系統體系結構,設計出滿足用戶需求的軟件體系結構。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分析、討論、識別設計的軟件體系中存在的風險和解決方案,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際軟件設計過程中的成本意識和風險分析能力。
第三,分組討論,培養團隊合作和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和交流溝通能力是軟件開發類專業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以寢室為單位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由1名組長負責,在課堂上,組長代表本小組,直接和教師或其他小組聯系;在課堂外,組長是本小組的項目領導者。在組長的安排下,各成員分工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拉近了同學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的距離。
第四,項目驅動。系統的開發、設計是在企業和社會環境下的構思、設計、實踐、運作,是有一個項目系統化的設計過程,是CDIO工程教學模式的精髓的體現。以一個完整的軟件開發項目為驅動,以CDIO教學模式為指導,將CDIO的四個階段有機地融入項目中。第一步,構思。學生先對項目的研發背景和用戶需求進行分析,提出系統開發的可行性、系統開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煉出系統的功能要求及解決方案,寫出必要的文檔資料。第二步,設計。對系統進行建模,設計出相應的軟件體系結構,進一步分析、評估。第三步,實現。設計軟件進行必要的軟件測試,使軟件能正常運行。第四步,運行。對設計的程序進行修訂、完善。將教學過程融入項目制作的具體情境中,學生掌握了每個階段的成果,完成了具體項目的制作,了解了工程制作過程。
第五,能力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摒棄了傳統的理論考試,注重軟件開發、設計能力的考核。以學生提交項目的運行情況為主,根據各小組成員分工情況進行答辯。首先由組長介紹項目的總體情況、分工情況等,然后由各成員匯報各自承擔的工作,最后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向學生提問,以學生做答來評定成績。每個小組需要提供相關的技術資料,提高了學生工程能力。
三、高職軟件開發類專業課程體系開發
2.崗位能力分析。一是職業發展過程設計。將學生職業發展過程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職業發展初期。上班初期,從文檔等資料整理開始,要求掌握辦公自動化軟件及設備、局域網建設等技能。第二階段,職業成長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能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數據庫的設計和維護,進行靜態網頁的制作和圖形用戶界面的開發。第三階段,職業成熟階段。能在軟件開發技能方面有提高,掌握基于B/S模式三層架構的WEB應用系統的開發,掌握基于手機的移動應用系統的開發,掌握軟件測試技術。第四階段,經過在崗位上的鍛煉和實踐,基本能獨當一面,獨立研發信息系統、大型網站的建設以及移動應用程序的開發等。
二是職業能力與素質分析。專業技術能力:具有良好的編程能力,掌握GUI、Web、移動應用程序等的開發方法,掌握數據庫的開發和應用,了解企業級應用程序的基本架構,會在JAVA和.Net兩種平臺上編寫程序和測試程序。社會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承受挫折,學會與人共處。繼續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進取心和求知欲,較強的學習能力,獨立的思考能力。
四是課程教學實施過程。高職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為:大學一年級開設Office高級應用、數據庫管理、網站美工設計、靜態網頁設計、基于CMS的網站開發技術、Java面向對象編程、C#面向對象編程課程;大學二年級開設局域網建設與安全管理、XML應用、軟件工程、企業資源規劃實施、Java Web應用系統開發、.Net Web應用系統開發、.Net企業級商業站點開發課程;大學三年級開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Java移動應用開發、C#移動應用開發課程,然后畢業。
四、總結與展望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軟件開發類專業強調通過畢業設計檢驗專業綜合能力,以課程項目實戰檢驗模塊課程的設計,考慮職業崗位的人才需求情況,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術開發能力為出發點,貫徹CDIO工程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教學方法,設計了高職軟件開發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未來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方案,為高職軟件開發類專業探索新思路。
摘 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整定計算和數據庫管理等方面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和普及,但涉及二次系統的技術資料的計算機管理和仿真則相對滯后。本文介紹的二次配線仿真教學軟件,可將每個元件為基本單元進行計算機仿真,模擬設備的具體連鎖動作過程,設置每個元件的不同狀態和不同故障等,應用于學生模擬現場人員讀二次系統圖,分析故障原因,從而提高運行人員的事故應變和處理能力。
關鍵詞: 電類專業 計算機仿真教學 二次配線仿真 教學軟件
一、 引言
傳統的職業教育以使學生掌握經驗技術和動作技能為目標,以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生產方式的根本變化,人們的職業能力構成必將有大的改變,社會需要更高層次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高等應用型人才,不只是對現有知識、技術、方法的繼承性應用,而是應通過自身努力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形成新方案、新產品、新創意,分析新情況,創造新問題。因而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應以培養的學生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有著良好的發展潛力為主旨,以行業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標準,充分體現規范性、先進性和實效性。
在電業專業教學中利用計算機進行仿真教學,主要是借助一些具有強大仿真功能的軟件平臺進行電路仿真實驗。這種仿真實驗是在計算機上虛擬出一個元器件種類齊備、先進的電子工作臺,一方面可以克服實驗室各種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針對不同的目的(驗證、測試、設計、糾錯和創新等)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分析、應用和創新的能力。與傳統的實驗方式相比,仿真實驗突出了實驗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模式,有效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效率。
二、傳統實踐教學的狀況及問題
在傳統實踐教學中,教師是“帶”實訓而不是“指導實訓”,即實踐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體,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技能。這種教學多采用注入式,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擬定內容,其實踐內容的選擇、步驟的制定和儀器設備的組織準備等概由教師進行。實踐時學生只需按規定的步驟機械地操作即可。且在執行過程中,完全聽從教師安排,全班統一進度和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學內容過于偏重于基礎訓練,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單調,主要以“模仿”為主。通過教師詳細講解、操作示范,學生不需主動思維和創新,只需“依樣畫葫蘆”。學生反復訓練硬件接線,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另外所用設備仍以傳統的電機電器為主,沒有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和手段,先進性也顯不足。
三、計算機仿真教學的優點
計算機仿真教學最大的特點是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分散難點,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進行大量演示。在課堂中無論一個老師多么善于表達、比劃,也難以表現一些抽象的和具有共性的知識內容,而這些知識內容又往往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與傳統的教學軟件相比,計算機仿真為電氣控制教學提供了新手段,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許多缺憾,為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充滿活力與生機的工作、學習環境。
與傳統的方式相比,仿真教學具有如下優點:(1)為學生提供充分動手的機會。強大的交互性能,使得學生可以自己動手設置各種實驗參數,并及時得到結果,這在真實世界中往往是無法實現的。(2)靈活地仿真各種真實情況。在仿真軟件中可以靈活地設置各種參數、模擬條件,自如地模擬真實世界中的各種情況。(3)設定各種事故及極限運行狀態。我們通過仿真,可以了解真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危險性操作,或者臨界條件。(4)自動評價功能。在一般情況下,仿真軟件具有評價功能,可以給學生的每一次操作實時地評分,使學生可以即時地了解自己的每一次操作的正確性或合理性。(5)安全性。所有的操作均不是現場實施,因此絕對不會帶來危險的后果。(6)節省開支。
除了以上這些顯而易見的優點外,仿真教學還有一些超出人們預期的效果:(1)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仿真軟件一般都是獨立操作、獨立完成,學生必須開動腦筋認真分析問題,從而才能準確地解決問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會等待教師給出正確答案。(2)開拓想象空間。仿真軟件的操作不存在限制,學生可以海闊天空地想象,進行各種各樣的設計,并迅速地通過仿真看到結果。這在傳統教學中是不可能實現的。(3)減輕教師的負擔。學生們主觀能動性提高,就意味著教師可以騰出手來做更多的教學工作,或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工作。在傳統教學中,一個教師往往要面對幾十位學生,無法跟蹤每個學生的全過程。(4)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過仿真訓練,學生們能充分了解自己所學知識的應用領域,應用前景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對專業技術的認識,從而激發敬業精神。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們掌握了一大堆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往往會對本專業有一種挫敗感,喪失從事專業工作的積極性。(5)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通過計算機仿真,在虛擬世界中由于錯誤的操作而產生的安全事故,可以提高學生的警覺,分析故障原因,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
四、結語
二次配線仿真教學軟件的開發,有利于二次配線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充分動手的機會;交互性能強大,學生可以自己動手設置各種參數,并及時得到結果,可以靈活地仿真真實環境。通過仿真,學生可以了解真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危險性操作。所有的操作均不是現場實施,不會帶來危險的后果。仿真軟件一般都是獨立操作,獨立完成,學生必須開動腦筋認真分析問題,從而才能準確地解決問題,解決了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等待教師給出正確答案的缺陷。仿真軟件的操作不存在限制,學生可以海闊天空地想象,進行各種各樣的設計,并迅速地通過仿真看到結果。通過仿真訓練,學生能充分了解自己所學知識的應用領域、應用前景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對專業技術的認識,從而激發敬業精神。通過計算機仿真,在虛擬世界中由于錯誤的操作而產生的安全事故,可以提高學生的警覺,分析故障原因,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學生們主觀能動性的提高,就意味著教師可以騰出手來做更多的教學工作,或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工作。
摘 要: 影響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因素有很多,而學生軟件開發能力薄弱是關鍵因素之一。本文結合現實情況,系統地分析了影響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原因,并給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 師范院校 計算機專業 軟件開發能力
1.提高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必要性
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廣受關注的社會問題,而在高等院校中發展最快、在校人數最多的計算機專業,其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顯然并不樂觀,尤其是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形成這種局勢的原因是相當復雜的,關鍵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
(1)近幾年國內師范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十多年來,隨著高校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和生源的擴招,使得計算機教育隊伍逐年壯大,而計算機老師的需求量卻在逐年減少。近些年,城市中小學計算機老師幾乎飽和;而在農村,由于中學“信息技術”課程還尚未正式納入中考、高考等升學考試的范圍,社會各界對中學計算機課程不重視,許多學校甚至尚未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即使開課,也不聘請專門的計算機老師進行授課。
(2)與工科院校相比,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差,因此降低了就業競爭力。受已有的培養方案的限制,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單純地培養面向中等學校計算機教育師資,所開設的部分課程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的畢業生動手能力不強、軟件開發經驗不足,無法勝任軟件開發和計算機應用工作[1],這顯然加大了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很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解決的方法除了加強社會對計算機教育的重視外,師范院校還必須從自身做起,加強對計算機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可以到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去應聘。
2.影響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原因
計算機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主要是系統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理論,學習計算機先進的設計、開發技術,成為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軟件開發能力是計算機專業學生應具備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2]。而師范院校培養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軟件開發能力普遍偏弱,當然產生這種結果是有多種原因的。
(1)培養方案過時。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最初的教學目標就是為中等學校培養計算機師資,所以在教學培養方案中安排了很多與計算機教育教學相關的課程,比如中學教材分析、計算機教學法等課程,這些課程占去了學生很多的學習時間,另外,學生在校期間還要去中小學教育實習幾個月,可是最后幾乎95%的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并不去當老師;培養方案中嚴重忽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語言類課程沒有安排與之配套的課程設計,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沒能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學到最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軟件開發,又何來軟件開發能力呢?近幾年來,部分師范院校對培養方案進行了改革,在計算機專業中設置了非師類專業,然而,培養方案改革并不徹底,依然殘留師范式教育的影子。
(2)教師的軟件開發水平不高。教師的軟件開發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軟件開發水平普遍偏低,尤其在計算機專業,一般熱愛軟件開發及開發能力強的人畢業后多半去軟件公司,很大一部分不熱衷于軟件開發的人進入高校當計算機老師,所以目前不少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師缺乏軟件開發經驗,甚至很多教師從來就沒有參與過一個完整的項目研發過程,就連上課都不能現場編程,只能紙上談兵,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自然難以理論聯系實際。教師的軟件開發能力不高,必然不會重視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的培養,也無法培養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
(3)教學方法老套。教學方法有待改進。大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一方面,老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程序語言細節講解,忽視實際案例分析,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對軟件開發的意義、框架、方法、思想都難以整體把握,大量平淡枯燥的代碼迅速削弱學生對軟件開發的興趣。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給學生提供自己動手獨立思考的機會,語言類課程的教學,實驗課一般完成的多是驗證性實驗,很少或者幾乎沒有設計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不到成就感,當然談不上動手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對軟件開發產生濃厚的興趣。
(4)考核方式教條。計算機專業課的考核方式深受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很多院校語言類課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時成績+實驗成績+筆試成績”,只是所占比例有些區別,而實驗成績無法評價一個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試成績更是多半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這種考核方式使得學生重視考試,忽視應用,運用知識的意識與能力較弱。
3.培養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建議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就要從根本上解決現有的問題。第一,要修訂培養方案,將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作為首要考慮的培養目標,不但要增加學生實踐的課時安排,還要主動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比如安排課程設計,與企業聯合,建設實訓基地等。第二,要加強教師自身對軟件開發的重視,同時要提高教師的軟件開發能力。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結合實際情況開發實用的軟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會軟件開發的意義和成就。第三,要改進教學方法,開展目標驅動教學,比如每門課程都有教學任務與實際應用結合緊密的軟件系統設計和實現的目標,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然后每次課的實驗任務就是讓學生運用本章所學的知識去完成本系統的一部分,課程結束后,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收獲到一個自己親手設計和實現的軟件系統。第四,要改革考核方式??己朔绞讲恢皇怯泄P試一種,可以采用分組進行課程設計和答辯相結合的方式。
總之,要想提高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就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同時行動起來,確定明確的目標,加強軟件開發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軟件開發的意義,加深軟件開發的意識,參與軟件開發的過程,從而提高自身的軟件開發能力。
摘要:軟件開發能力已成為計算機專業學生應熟練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我院針對當前社會對軟件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本文介紹了我院的培養策略以及實踐效果。
關鍵詞:軟件開發;能力培養;教學方案
1引言
隨著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已由最初單機計算為主發展為現在以網絡化信息處理為主,功能不斷增強,性價比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推動信息社會快速發展,因此社會需要大量高質量的軟件產品,更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軟件人才。據前程無憂網統計,如圖1所示,該網站2006、2007年軟件開發相關的崗位總數分別是33653、42177個,對各類軟件人才的需求量穩步增長,其中,高級軟件工程師的崗位數增長最快,增長了1.6倍,說明市場更加歡迎高級的軟件人才,以后企業間的競爭是高級人才的競爭。調查顯示,2007年中國軟件產業存在至少20萬軟件人才缺口,并且這個缺口還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IT人才的短缺嚴重阻礙著中國IT產業的發展。教育體系有跟不上市場需求的危機,因此如今許多IT培訓機構的業務非?;鸨?。
圖1 2006年、2007年前程無憂網的軟件開發崗位數比較圖
計算機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主要是系統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理論,學習計算機先進的設計、開發技術,成為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軟件開發能力是計算機專業學生應具備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近年來,軟件人才已成為當今社會最緊缺的人才之一,一方面說明當今社會對軟件人才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說明當前高校培養的合格的軟件人才數量不足,而我國許多高校計算機專業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教學質量并沒有提高。主要表現在學生基礎理論不扎實、應用型知識缺乏、動手能力不夠、自學能力不強和軟件開發經驗不足等方面,因此必須加強計算機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培養。信息產業部日前公布的一份軟件產業發展規劃顯示,2010年中國軟件產業銷售收入預計將達到13000億元人民幣。軟件行業期望新的從業人員應該具備以下三個重要特征:①扎實的概念基礎和技術技能,從而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IT行業;②獲得行業實際項目開發所需的技術和經驗,熟練掌握編程的核心技能、規范和有關工具;③具有溝通與協作技能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下面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入手,分別探求軟件人才的培養方案。
2教師是教學質量的保證
2.1教師要重視軟件開發
目前許多教師重視讀學位、寫文章,輕視軟件開發實踐,因為后者不但辛苦,且不容易被大家認可,如在高校評職稱時,寫一篇普通文章強過開發一個優秀軟件,顯然兩者的技術含量與付出的勞動都不成正比,但從長遠的角度看,軟件開發有益于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如筆者在讀博期間研究一種綜合算法,需要編寫許多軟件工具,構建算法實驗平臺,因此軟件開發能力是進行算法研究的前題。
2.2教師軟件開發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教師缺乏軟件開發經驗,難以理論聯系實際,只能紙上談兵,照本宣書。筆者開發過大量高質量的軟件系統,授課時經常結合自己開發過的一些軟件項目講解算法與數據結構與軟件工程等課程,有許多經驗和方法都是在長期實踐中領悟而得,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從中受益匪淺。學生不僅學到了軟件開發知識,還掌握了軟件開發的方法,增強了對軟件開發的信心。你若沒有編寫過大量程序,就很理解面向過程(Procedure-Oriented)、面向對象(Object-Oriented)、面向方面(Aspect-Oriented)與面向服務(Service-Oriented)等軟件設計方法的思想并在項目中靈活運用,也無法體會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的精妙之處。
2.3改進教學方法
如筆者在講授Visual Basic(VB)與Visual C++(VC)等課程時,教學方法如下。
(1) 改革課程考核指標
為引導和鼓勵學生多動手,加強軟件開發實踐,在學期初就公布成績計算方案,如:總成績=筆試成績×60%+實驗成績×20%+軟件項目成績×20%。軟件開發能力很難用一份試卷反映出來,不僅要考查算法理解與運用的能力,還要考核動手實踐的水平。實踐證明,通過軟件項目的開發,能充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
(2) 教學初期強調對編程細節的指導
學生尚未入門時,要具體指導,最好用多媒體講解,教師應現場編程。有些教師擔心上課時編程出錯,就將程序放在幻燈片上,上課時一閃而過,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師現場編程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編程水平是軟件開發水平的基礎,筆者講授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邊講邊編程,有時還會結合新算法,自由發揮,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當然編寫的程序有時也會出錯,通過現場代碼調試或查看幫助系統,很快就能解決問題。學生不僅要學習編程,更要學習教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編程的全過程就顯得非常重要。
(3) 教學后期要加強軟件項目的開發
教師可先演示編寫一個小軟件?,F在不少學生喜歡玩游戲,為增強學生的興趣,筆者就用VB、VC編寫過俄羅斯方塊等游戲軟件,學生們覺得很好玩,于是許多學生都編寫了游戲程序,寓教于樂。其實一個小小游戲程序幾乎包含了軟件開發的所有領域,如系統分析與概要設計、可視化界面設計、游戲規則的算法設計、多媒體編程,也可能涉及數據庫或組件設計與編程,如果是網絡游戲還涉及網絡編程、軟件調試與測試、制作軟件安裝程序、編寫相關文檔。學習過程中提倡學生相互討論,互相幫助?,F在互聯網的信息非常豐富,學生遇到的多數問題都可在網上找到答案,可以說軟件開發可以離開教師與書本,但決不能離開互聯網。
(4) 課程設計或畢業設計的選題要有現實意義
鼓勵或要求學生開發一些真正的軟件項目,其原因主要有:①學生覺得更有現實意義;②軟件需求更為實際,需要學生實際調研后,整理、分析、總結出用戶的真正需求,軟件要求相對較高;③當用戶使用時,更容易發現軟件的Bug和設計的缺陷;④有效避免學生抄襲已有代碼蒙混過關。總之,這樣更能反映并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水平。愛爾蘭通過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吸引軟件人才和大批跨國IT公司,促進軟件產業發展,從30年前的一個農業小國,一躍成為世界軟件出口第一大國。最近有一位在愛爾蘭的中國留學生曾向筆者請教畢業設計的問題,他說本科畢業設計是開發一個購物網站,技術含量不高,但很實用,經過數月努力圓滿完成,可碩士畢業設計遇到了技術難題,設計內容是用Java開發可以操縱手機的PC程序。這個課題很新,也很實用,這也是筆者在江蘇省自然基金網上項目評審系統中開發過的一個軟件,主要用于聯系評審專家,只是我是用C++開發的。該軟件涉及到系統底層的開發,如串口通信、手機的AT指今、通信數據包與通信議協的分析與處理、通信內容的數據挖掘與智能處理;該軟件還要考慮Java操控操作系統的底層和C++系統向Java系統的移植。這說明了愛爾蘭的計算機教育中,畢業設計課題來源于社會,有較強實用價值。
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1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1) 學習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軟件開發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F在不少學生不太愛學習基礎課程和鉆研技術,學習不踏實,總想找些速成的學習方法。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里學習的算法與數據結構等課程不實用,還不如就學VB和數據庫更能直接派上用場;還有一部分同學瞧不起程序設計工作,還不如學習項目管理,可以管理程序員工作,有地位,工作輕松,收入又高,因此把學校的課程棄之不顧,主攻管理學。前一類的人是急功近利,因基本功不扎實,發展后勁不足;后一類的人是好高騖遠,本末倒置,不懂軟件開發的項目管理,只能是紙上談兵!
(2) 不要害怕走彎路
軟件開發中充滿智力與耐力的挑戰,如何設計更為精巧的算法,就如同智力游戲。書寫、整理軟件中的大量代碼與文檔,沒有足夠的細心與耐心,就會半途而費。在學習軟件開發的過程,經?;蚨嗷蛏贂咭恍澛?,但這不是壞事,因為以后會有意避免或少走這樣的彎路。筆者在軟件開發初期就經常走彎路,有軟件工具選擇不當,如將.Net改為Java;有欲速則不達的,如為簡化編程使用現成報表系統,結果有些功能無法實現,最后只好編寫近萬行代碼,開發了通用報表系統;還有技術使用不當,在一些專家的鼓動下使用了一些“最新技術”,殊不知這些最新技術隱藏了許多問題,這對軟件系統是致命的,因此軟件項目開發與科學研究不一樣,不要選用最前沿的最新技術,而要采用成熟的主流技術。
(3) 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
如果你對軟件開發不感興趣,整天面對電腦,輸入代碼,不停思考問題,肯定會無聊和痛苦的。據統計,中國35歲以上程序員只占5%,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程序員長期從事軟件開發時,如果沒有興趣導向,就難以堅持,最終只能選擇放棄。而國外許多軟件大公司,年長的程序員卻很多,主要還是他們熱愛這個職業。筆者對軟件開發很感興趣,對每個技術細節總想追根求源,因為理解,學習效率倍增,開發軟件的數量與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在學習新技術或開發有挑戰性軟件項目的過程中,會有一種滿足感與成就感。當然還要消除學生對軟件開發的神秘感,當他完成一項軟件時,就會了解軟件開發的全過程,且覺得很有意思。
3.3實踐為主,注重積累
軟件開發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不僅要加強理論學習,更要重視實踐。只有編寫過大量程序之后,才能體會出軟件開發的精髓。經驗來自實踐。軟件開發中會產生問題和錯誤,若能解決好,可上升為經驗,而這些經驗是書本中學不到的。經驗與代碼的積累在今后的軟件開發中尤為重要,時常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開發軟件時,構建了許多類庫、函數庫與通用組件,如通用查詢、報表、動態界面、數據庫與Office操作等組件,提高了軟件開發的質量與效率。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任何實踐經驗與代碼積累的程序員可以快速開發出高質量的軟件系統,這也是現在不少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要有多年軟件開發經驗的原因。
3.4突出學習重點
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軟件人才預期的需求熱點,有選擇地學習相關內容。軟件知識與技術名目繁多,不可能全部學完、學精,對于需求熱點可以查看一些IT人才網,多數技術較為相似,萬變不離其宗,學習重點相對穩定,主要有:
(1) 精通一門編程語言。從目前網絡版軟件主要分為C/S(客戶/服務器)模式與B/S(瀏覽器/服務器)模式,前者可學習C++、Java、Delphi(Pascal)、C#等編程工具,后者可學習JSP(Java)、.Net(C#)、ASP、PHP等編程工具。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目前B/S模式占據主流地位,其中Java/
J2EE和.Net人才成為熱門。但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C++語言是一定要學好的,它是許多核心系統的唯一語言。當然Java語言是全球最熱門的語言,主要原因是Java具有跨平臺、開源、安全等方面的強大優勢。
(2) 熟練掌握一門數據庫。如Oracle、SQL Server、MySQL,能靈活使用SQL語言和編寫存儲過程、觸發器,并能將它與前面的編程語言相結合。多數系統都與大量數據有關,因此必須使用數據庫技術,最好能夠掌握數據庫的維護與優化技術,以提高系統的性能。
(3) 深入研究數據結構與算法。有些軟件系統對性能比較敏感,因此可提出更優的數據結構與算法,從而滿足系統的性能要求;它還是研究核心技術的關鍵。
(4) 學好英語。目前大部分第一手的技術資料都是英文的,且隨著外資軟件企業與軟件外包項目的增多,對英語口語與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平時應多看一些英文版計算機教材和英文技術資料,這樣可以學習到最新知識與技術,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也培養了英文閱讀能力,對以后工作也會有幫助。如不少學生進入外資企業或軟件外包公司后,相關資料幾乎都是英文的,有時還要與國外客戶或技術員開視頻會議,發送E-mail等。
如果對MIS系統感興趣,可重點學習數據庫的管理、開發與優化技術;如果熱愛網絡通信,可重點學習網絡通信與安全技術;如果有繪畫特長,可選擇網頁、游戲或軟件的界面設計;如果有編程天賦,可重點研究算法的設計與優化;如果想成為軟件高級人才,可學習系統分析與架構設計;如果覺得編程水平一般,可從事動態網頁設計或軟件測試等。然而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應努力從事較高技術含量的軟件開發,進一步拓寬知識面,掌握軟件開發技術的全貌,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這將有益于今后的就業與事業的發展。
3.5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
有人認為軟件技術發展很快,軟件人才被淘汰也快。然而解決該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學會如何自學,一門有生命力的技術,其發展必定很快,相關人才優勝劣汰,競爭激烈,如何保證永不落伍,唯有不斷學習。如果完全依靠教師講授,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強化自學能力的培養。筆者深有體會,本科是學習物理專業,多數計算機相關課程與軟件技術全部是自學而成,對于目前軟件技術的學習與研發游刃有余。學習一門新的軟件開發工具或技術,筆者通常是先買一本由淺入深的書,再從網上或光盤上找到多媒體教學課件,邊看、邊聽、邊想和邊練,將重點內容學完后,再找一個相關的軟件項目,用該軟件工具或技術進行開發,這個過程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難題,通過研究官方幫助與網上的相關資料方可解決,當項目完成時,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又深入一大步。據IT168統計,軟件開發者學習.NET技術的主要渠道中,自學占69.4%。
4結束語
信息時代的許多領域都需要計算機專業人員,他們不是一般的計算機操作員,而是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的研發人員。目前計算機硬件已趨于成熟與統一,而軟件的個性化需求卻日益增強,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但對軟件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應勇于承擔起這樣的責任與使命,經過教與學的共同努力,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軟件人才。
摘要: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生產活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其專業方向劃分要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本文依據國際公認的軟件工程思想,對軟件開發過程涉及的29種崗位加以分析,對高職軟件專業方向的設置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軟件;高職教育;專業方向
我國的高等??平逃?從發展歷史上可以分為本科壓縮型、技術應用型和大眾型三類[1]。所謂本科壓縮型,是特定歷史時期為了多快好省地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而設立的教育層次。其教學內容和專業設置完全仿照本科教育,但培養規格有所降低,學制也縮短一年。技術應用型??剖前凑章殬I教育思路舉辦的教育形式,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大眾型??平逃饕ǜ黝惓扇私逃妥詫W考試,具有寬進嚴出的特點。其產生的目的是為了在民眾中普及高等教育。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本科壓縮型和大眾型專科教育已經愈來愈不符合我國人才培養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的發展,應用型人才出現了嚴重的短缺。技術應用型??平逃尸F出旺盛的發展勢頭。這種技術應用型專科教育,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
高職教育不是本科的壓縮,其實質是要培養區別于本科的不同規格或者種類的人才,也就是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思想必須不同于本科教育。普通高校的專業設置是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基礎學科專業為依托,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課程建設為核心;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以技術含量為參數,以學科專業的交叉復合來綜合研究專業的設置。[2]本文通過對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生產職業崗位的分析,對高職院校軟件專業方向的設置進行探討。
1軟件生產過程及參與者角色
軟件生產是軟件產品形成、交付使用、維護和退出使用的全過程(即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動的總稱。盡管不同的組織或實踐者對軟件生命周期中的生產活動的執行方式、先后順序有不同的觀點和做法,但對這些活動種類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這是美國Rational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所提出的統一過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RUP)理論[3]。 RUP將軟件生產活動分為:業務建模、需求、分析設計、實現、測試、部署、環境支撐、項目管理、配置及變更管理。上述活動中,業務建模的目的是分析和理解將要使用軟件的組織機構的業務活動,進而導出對軟件的需求;需求活動是將組織機構或者個人對軟件的需求進行發掘、歸納、表達和管理;分析設計活動通過對軟件需求的分析,給出對軟件的設計;實現活動將軟件的設計轉化為可以執行的代碼、文件等最終形式;部署是將已經實現的軟件形式應用到實際的工作環境中;環境支撐的目標是為軟件生產過程提供適當、足夠的支撐環境,如軟件的開發工具和管理工具就是基本的環境。項目管理的目的是在規定的成本、限定的時間內通過驗收。配置和變更管理是軟件生產特有的保證質量、提高效率的重要活動。RUP同時歸納出完成上述活動需要以下29種角色――即職業崗位。
(1) 分析人員類:業務設計者、業務模型評審者、業務過程分析員、需求評審者、系統分析員、需求說明者、用戶界面設計者。
(2) 開發人員類:軟件架構師、架構評審者、封裝設計者、代碼評審者、數據庫設計者、設計評審者、設計者、實現者、集成者。
(3) 測試人員類:測試設計者、測試員。
(4) 管理人員類:變更控制經理、配置經理、部署經理、過程工程師、項目經理、項目評審者。
(5) 其他角色:課程開發人員、圖像藝術家、系統管理員、技術寫作者、工具專員。
RUP對上述職業崗位的職責、候選者的經驗和知識背景給出了詳細的建議,這里不再引述。上述職業崗位的劃分考慮了一般意義上一個完整的軟件開發過程客觀存在的角色。在一個具體的軟件開發組織或者一個具體的軟件項目上,這些角色不一定同時存在。另外,在實際的組織機構中,參與人員的職位名稱并不總是與此一致,而且一個參與者通常會同時擔任多種角色。但無論如何,這些角色種類對人員素質的要求,對我們思考高職軟件教育的專業方向設置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2高職畢業生適合的軟件生產角色
軟件生產是公認的知識密集型過程。上一節列舉的許多職業崗位的擔任者需要深厚而綜合的知識背景和較長的實踐經驗,屬于軟件生產中的高端人才。高職畢業生不適合擔任這類角色。另一方面,盡管軟件生產是高技術和知識密集型過程,高職畢業生也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辦高職軟件學院解決軟件生產人才缺乏問題的前提。那么,哪一些是高職學生可以擔任的角色呢?通過對上一節所列各角色的分析和筆者的實踐經驗,可以得出最有可能使用高職畢業生的角色及其技能要求如下:
(1) 分析類人員。需求說明者:參與需求發掘全過程,負責將需求以適當的方式描述出來,并與涉眾進行溝通。要求具備軟件工程基礎知識,有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包括寫作能力;熟悉需求描述的專業技術和工具。用戶界面設計者:根據用戶需求建立界面原型,并對實際實現的界面給出評審和反饋意見。要求具備軟件系統的操作使用知識,對需求的理解能力以及界面設計美術基礎(不需要具備實現界面的能力)。
(2) 開發人員。實現者:按照項目采用的標準和設計文檔要求編寫軟件系統的構成組件以及對這些組件進行測試。要求能夠理解設計文檔和標準規范,有熟練的編程技巧和軟件測試的知識。集成者:對實現者完成的系統組件進行集成,并對集成活動進行計劃和管理。要求同實現者。
(3) 測試人員。測試員:按照測試設計者提供的大綱設置和執行測試,評估測試執行情況,從測試錯誤中恢復過來。對初級測試者要求具備待測試的應用或系統的知識,具備測試和測試自動化方面的知識,具備診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最好也具有編程的技能。
(4) 管理人員。項目經理:負責項目的資源分配,管理項目運作,負責與客戶或用戶的溝通,確保項目在規定的時間和預算內完成。項目經理要求具有相關應用領域的經驗和軟件開發的經驗;具有項目管理的專業知識,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及領導能力。配置經理:配置經理為產品開發組提供總體的配置管理基礎架構和環境,負責日常的配置管理工作。配置經理要懂得配置管理原理,并且最好具有使用配置管理工具的經驗或者接受過有關培訓。配置經理必須注重細節,講求原則。部署經理:部署經理負責產品移交工作,并在相關文檔中作記錄。部署經理要求有部署系統的經驗,具備溝通及協調能力,計劃性和行動力強。
(5) 其他人員。技術寫作者:技術寫作者產生最終用戶支持材料,如用戶指南,幫助文本,發行版本說明等。技術協作者應具備技術寫作的經驗或受過相應的培訓。具備幫助系統開發和網站建設的經驗或培訓經歷。最好具備所寫作領域的背景知識。同時還要求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圖像藝術家:圖像藝術家創建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藝術作品。圖像藝術家必須有創新設計領域的歷練。同時也必須具有相關產品生產過程的知識。相關領域的市場及公關經驗對圖像藝術家也很有幫助。系統管理員:系統管理員角色維護軟硬件開發環境,進行系統管理、備份,等等。擔任此角色的個人要求對項目所使用的特定硬件和軟件組件以及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依賴關系有較深的認識。需要對開發平臺的操作系統、網絡以及如安全、分布等方面的內部機制有深入理解。解決問題及診斷故障也是此角色的關鍵技能。
上述11種角色在全部角色中只占了約1/3,但在大型的軟件生產組織中,這些角色在生產中的人數比例可能超過50%,在小型的開發組織中也不會少于30%。
3高職軟件學科專業方向劃分
上述11種角色,可以分為6個有內在關聯的角色組。第1組:軟件開發人員,主要擔任實現者角色;第2組:軟件測試人員,主要承擔軟件測試工作;第3組:系統集成與管理人員,主要包括系統集成者、項目經理、配置經理、部署經理等;第4組:文檔寫作人員。包括需求說明者、技術寫作者;第5組:美工。包括用戶界面設計者、圖像藝術家;第6組:系統管理員。這六個組別,就是六種就業方向。我們在培養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在這6個方向上組織教學。如果把培養這6個角色組的專業方向分別命名為軟件開發、軟件測試、軟件管理、技術作家、軟件美工、系統管理,根據上一節對角色的要求,我們可以對各專業方向的培養重點給出基本的描述。
(1) 軟件開發方向:重在培養學生程序設計的技能,并理解軟件生產過程,要求掌握幾種具體的軟件開發工具(或環境)的使用。
(2) 軟件測試方向:重點培養學生的軟件測試技能,并了解軟件生產全過程,要求學生掌握集中具體的軟件測試工具(或環境)的使用。
(3) 軟件管理方向:使學生具備軟件開發的基本知識,重在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和通曉軟件管理的知識,掌握管理工具的使用。
(4) 技術作家方向:讓學生理解軟件和軟件產品生產過程,同時具備技術寫作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使用。
(5) 軟件美工方向:讓學生理解軟件和軟件產品生產過程,同時具備程序界面和美術作品設計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使用。
(6) 系統管理方向:重點在使學生對計算機系統硬件、操作系統、網絡等方面有深入了解,能夠熟練操作和管理相應的軟硬件系統。
上面列舉的是技術方面的培養要求。實際上,在教學中還要將對學生非技術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始終。這包括溝通能力、團隊精神、紀律、職業道德等。學生的素質實際上是技術和非技術兩方面能力的綜合。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考慮既能讓學生馬上承擔實際的工作,也要為他們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我們可以將用人單位的許多崗前技術培訓落實在教學中,同時,也為每個專業的學生的職業發展,制定從初級到高級的路線圖。
上述6個專業方向的生源,(4)、(5)兩個方向既可以招文科生,也可以招理科生。其他方向主要招收理科學生。課程設置時,如果將全部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個模塊,則全部專業方向共享公共基礎課,(1)、(2)、(3)方向和(4)、(5)方向可以分別共享兩組專業基礎課,系統管理方向要單獨設置專業基礎課。各方向的專業課程則要根據各自目標確定。
由此可見,本文提出的專業方向設置方案既與現有的專業設置思想吻合,也更加有利于高職院校軟件人才的培養,同時對學生再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有幫助。
4結語
通過對軟件開發過程和參與者角色(即職業崗位)的分析,高職院校軟件專業可以設置軟件開發、軟件測試、軟件管理、技術作家、軟件美工和系統管理等6個專業方向。這6個方向的畢業生畢業后可以擔任軟件生產過程中適合高職畢業生的多種角色。這種專業方向設置方案不僅與現有的專業設置思想吻合,也有利于高職院校軟件人才的培養。
摘要:為促進軟件開發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特色及我院具體情況,探討軟件開發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重點闡述培養模式的實踐方案和實踐內容,并對我院的實踐成果進行簡單評析。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軟件開發專業
“十五”期間,我國的職業教育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質量仍然無法有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變化,人才培養質量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高等職業教育如何達到“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還在研究、探索之中。針對我國應用性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國家提出了要在實踐教學、“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雙證”制度、“訂單式”培養等各方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企業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1]。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實踐鍛煉機會,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的工作場景,學到真正的技能。學生在校內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據專業教學要求參與各種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企業及公司根據市場需求以“職業人”身份參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2]。這種教育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目前,國家積極提倡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進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踐和探索,各院校都在致力于找出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因此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軟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頗具價值。
1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1.1現狀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被國內外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學校所廣泛采用的、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它是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化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企業與學校的長期合作和雙向互動,將在學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較為國人所熟悉的、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有著較大借鑒作用的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北美國家的“合作”教育、英國的“三明治”教育、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新加坡工藝學院的“教學工廠”模式和澳大利亞的“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模式等。而國內在借鑒了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也有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薄三明治”教育、江漢石油學院的“工學交替311”合作教育、武漢理工大學“工學交替,預就業”的“611”教育等人才培養模式[3]。但是,我國目前在軟件開發專業尚未形成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托,按照“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要求建立起來的完備的職業教育課程標準、課程體系。
1.2特色
1) 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實用型人才教學改革的難點和重點,以凝練軟件學院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敢于面對與企業合作難、共同開發課程難的現實,探索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子;
2) 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目的、以提高就業率為導向,將不同目標的達成按照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
2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
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個國家級示范性軟件技術學院,有較好的師資條件和先進的軟硬件環境,定位于培養實用型的軟件人才,在軟件開發專業的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實訓環節的制定與實施、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實踐。經過幾年的教學運行,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師隊伍建設、實訓環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學院從2005年開始招收軟件開發專業學生,學院領導十分重視專業建設。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大家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根據行業發展,調整教學計劃。從2004年建院開始,學院每個學期都進行教學研討會,根據計算機行業發展的需求及要求,聚集全院老師及實訓機構相關人員進行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實訓體系的研討,探索適合于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模式。
2) 深化教學改革,更新教材內容。2007年6月,為了能夠緊跟計算機行業,特別是軟件行業的發展,學院及河南省其他高職院校的老師與河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合作,成立了21世紀高職高專軟件技術專業規劃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寫了《Web程序開發》、《Java Web開發》、《面向對象的數據結構(Java版)》等教材。這套教材的出版,有效地解決了高職高專相關教材短缺的問題,為專業教學提供了保障。
3) 開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學院有專用實驗機房,配備有4 000多臺計算機,并配備專職實驗員20名,能較好完成學生的實訓計劃。另外,學院在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成了多個條件和設施一流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較好滿足各個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要求。學院通過多種途徑與實訓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包括廈門萬策、成都華迪、北京中軟、上海達內和鄭州慧文等,為學生提供專業能力實踐及就業方面的幫助。
4) 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學院軟件開發專業具有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很多教師有著豐富的教改經歷,對教學有著自己的心得。另外,為適應高職教學要求和本專業教學需求,快速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我院不斷派出教師外出進修培訓。幾年間,專業教師參加的各類培訓、進修、研討會共計50人次,通過培訓、進修,有效地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水平,使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5) 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院軟件開發專業自開始招生起,生源一直不錯,學生的基礎也比較好,學習積極性比較高。為強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大賽,多次獲得“挑戰杯”等多項國家級大賽的一、二、三等獎。
這些條件為我院軟件開發專業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基礎。
3軟件開發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3.1實踐目標
通過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進一步明確軟件開發專業的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設置、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畢業生就業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切實可行、效果良好的職業教育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模式等解決方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為提高學生就業率作努力。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軟件開發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2) 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進行項目化教學;3) 研究適合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師團隊;4) 研究如何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5) 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3.2實踐方案
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軟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就是在教學團隊、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實訓基地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就業率而進行的改革。為此,我院實施了多項有針對性的措施:在全體教師中明確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課程教學是高等職業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方向;學院領導對“工學結合”教學改革模式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教學改革研討會,支持教學改革的氛圍;選擇合理的師資結構從事教學工作,包括專任教師和企業高、中級職稱技術人員,為校企雙方的合作機制創新研究和實踐教學機制創新研究提供充分的技術力量保障;進一步加強與實訓機構的合作等。
在多方支持和努力下,我院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出臺,具體實踐方案如圖1所示。
該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重點進行理論準備和文獻研究,利用文獻研究法,調查和查閱各個院校軟件開發專業現有的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有關文獻,了解各個院校在教學團隊、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實訓基地等方面的改革進展;2) 通過與相關企業及實訓機構的合作,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提出軟件開發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方案;3) 通過實踐及重新的調查修正,制定出合理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實訓計劃。
3.3實踐內容
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立足軟件開發企業的人才需求,建立軟件開發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具體做法如下:1)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活動的組織、實踐指導、就業指導等方面與實訓機構及就業單位深度合作。2) 靈活的課程設置。對于軟件開發專業第三學年的專業必修課程根據軟件專業發展的方向及趨勢,及時更新。3) 將學生的實訓內容職業化,并在時間上給予充分的保證。學生在兩年的基礎課程學習之后,進行一個月的短訓,使其能夠了解軟件企業開發流程和規范,為專業必修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在最后一年的實訓中,實訓內容充實且具有職業性。
近幾年的實踐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采用3+1的校企聯合培
養模式。前三學年教授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主要由校方完成;后一學年為專業方向課程及應用的實踐,采用以企業為主,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的模式。
2) 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在前三年的基礎課程及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中,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為兩年,改革第三年的專業必修課程,根據軟件專業發展的方向及趨勢,及時更新適合軟件技術發展的專業課程。
3) 專業實訓環節的改革。改革專業的實習、實踐,增加校內、校外的實訓環節。每一學期結束后,進行一個為期二周的課程實訓;在前兩年的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結束后,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短訓;在第三年的專業必修課程結束后,進行為期一年的長訓、實踐及畢業設計。
4) 專業技能內容的改革。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培訓?;A技能主要包括專業外語能力、專業應用文寫作能力、Java或 .Net的編程能力等。核心技能主要指桌面或Web的設計和開發能力、數據庫應用開發能力等。
5) 教學團隊的改革建設多樣性的教學團隊。教學團隊中既有專職教師,又有外聘教師,還有一定比例的教師來自于企業。來自于企業的講師有著豐富的軟件開發經驗,而外聘教師及來自企業的教師的思想、知識與能力素質本身就具備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特點。
3.4實踐成果
我院已對軟件開發專業2006、2007級學生進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并推廣到我院所有的本科專業。直接受益人近3 000人。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具體如下:1) 創新了軟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2) 建立了適應“工學結合”的軟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3) 制定了完善合理的實訓方案;4) 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提高了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率,2006級軟件開發專業學生就業率高達90%以上。
4結語
軟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是發展我國軟件產業的迫切需要,實踐經驗證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可較靈活地構建社會IT 業界所需的專業課程體系,我們相信它必將對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摘要]財會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會計信息系統這T課時,除了要熟練掌握會計軟件的操作,還要知道軟件開發背后的原理,并能利用軟件開發工具解決具體會計問題。本文借助Visual FoxPro這一工具,以銀行對賬中“刪除已達賬”為例探討了其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Visual FoxPro;銀行對賬;刪除已達賬;企業對賬文件;銀行對賬文件
1前言
會計電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約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環節。會計電算化人才可分為不同層次,具體可分為系統操作人員、系統維護人員、程序設計人員和系統設計人員四級,且目前多為層次較低的軟件操作人員、維護人員,而高層次的程序設計人員、系統設計人員數目寥寥。筆者認為,高等院校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能等同??圃盒#绻麅H僅滿足于使用會計軟件進行記賬、算賬和報賬等一般性會計工作,將失去和??圃盒8偁幍膬瀯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財會專業學生還應培養其軟件開發和維護的技能。培養學生軟件開發技能,絕不能照搬20世紀80年代的教學模式,讓財會專業的學生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編程序,而應側重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通過軟件開發技能的培養,讓學生知道軟件的操作步驟,軟件開發人員的思想過程是怎樣的。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軟件開發技能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充分考慮會計信息系統屬于會計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的特點,設計了Visual FoxPro環境下“刪除已達賬”功能的實現這一實驗項目。
銀行對賬即銀行存款清查,是指將銀行存款日記賬的賬面余額與開戶行轉來的對賬單的余額進行核對,以查明賬實是否相符。不相符的原因通常有兩個方面:一是雙方或一方記賬有錯誤,二是存在未達賬項。銀行對賬是保證企業資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財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
大多數商品化會計軟件都是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開發的,企業的銀行存款信息及銀行轉來的對賬單信息分別存放在后臺的兩個不同的數據庫文件中。銀行對賬功能的執行,其實質就是在這兩個數據庫文件中找到相同記錄的過程;而銀行對賬后的“刪除已達賬”就是將這兩個數據庫文件相同的記錄刪除的過程。
隨著商品化會計軟件功能的逐步完善,相應的數據庫也是越來越大而復雜,比如國內常用的用友軟件就經歷了小型數據庫Access、中型數據庫SQL Server、大型數據庫Oracle這一過程。Visual FoxPro數據庫管理系統,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數據庫開發軟件,用它來開發數據庫,既簡單又方便,易于為初學者掌握。因此,筆者在設計實驗時考慮用VisualFoxPro這一工具。
2實驗設計
2.1實驗目的
(1)培養軟件開發的技能,使學生知道如何生成會計軟件以及軟件開發人員的思想形成過程。
(2)深刻體會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中的代碼編寫與調試運行,學會使用系統給出的錯誤提示進行分析、判斷,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
(3)充分理解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中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這三個階段的關系,深刻認識在數據流程圖轉化為模塊結構圖的基礎上,如何利用Visual FoxPro工具進行系統實施的過程。
2.2實驗原理
以圖1計算機銀行對賬數據流程圖為基礎,在Visual FoxPro中建立企業對賬單、銀行對賬單兩個數據庫文件并錄入相關記錄,并通過運行Visual FoxPro中已建立的“刪除已達賬”程序,實現刪除企業對賬單與銀行對賬單兩個數據庫文件中相同的記錄。
2.3相關的課程知識
2.3.1Visual FoxPro數據庫管理軟件
(1)利用菜單設計器設計菜單,包括創建一級菜單及其子菜單、創建過程并進行編輯。
(2)利用表設計器設計數據庫文件,主要包括建立字段及設置字段類型、長度等,并添加數據庫文件中的記錄。
(3)菜單的預覽、菜單文件的生成并運行。
2.3.2銀行對賬
銀行對賬的過程如下(如圖1所示):
(1)當企業收到銀行提供的紙質對賬單后,手工錄入對賬單的信息,系統自動保存在后臺的銀行對賬文件中;當企業與銀行聯網時,企業通過網絡獲取銀行對賬單的信息并直接保存在銀行對賬文件中。
(2)通過“對賬”處理,系統自動將銀行對賬文件和企業對賬文件中的記錄進行核對。
(3)通過“輸出對賬結果”,系統自動輸出“余額調節表”“已達賬項”“未達賬項”。
(4)通過“刪除已達賬”,將銀行對賬文件和企業對賬文件中相同的記錄刪除。
2.4實驗步驟
2.4.1前期準備
(1)建立銀行對賬文件和企業對賬文件兩個數據庫文件。包括“科目代碼”“賬號”“對賬單日期”“摘要”“借或貸”“金額”“已達標志”等幾個字段。
(2)編寫兩個數據庫文件中的記錄,且必須有相同的記錄。需要注意的是,執行對賬操作后有對上賬的(已達賬)和未對上賬的(未達賬)的記錄,因此,兩個數據庫文件中各條記錄的“已達標志”字段需分別寫入“T”(true)或“F”(false)。
摘要:開發專業課教學中主要機器設備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機器設備時更加直觀的了解其結構原理,為實際操作打好基礎,保證學生專業課的學習更加扎實、有效。
關鍵詞:專業課教學;虛擬裝配;運動仿真;開發
職業院校的最大特點,就是培養學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畢業生到單位后能很快適應本職工作,成為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多年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專業課的教學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究其主要原因是現有專業課教材中許多裝配圖較為復雜,有些裝配圖不僅學生看不懂,新走上教學崗位的年輕教師也感到吃力,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對此,嘗試開發專業課主要機器設備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能使學生直觀的了解機器設備的結構原理,進而進行虛擬裝配,在虛擬裝配熟練的基礎上帶動實際操作,從而改善專業課的教學效果。
一、以前專業課教學存中在的兩種傾向
(一)專業課偏重于理論講解,學生缺乏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1.近幾年,由于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原有的實訓條件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實訓的需要,本該在實訓車間完成的課程,由于實訓條件有限,機器設備及其他維修課程不得不改為在教室里進行理論講解;
2.新老教師交替更新,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退休或調離,許多新的、高學歷的年輕教師走上講臺,他們理論功底扎實,但大多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因此,他們更偏重于將專業課教學改為在理論教室講解;
3.實際操作耗能耗材,操作不當容易造成機器設備損壞,實訓成本較高,在學校教學經費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只有壓縮這部分經費。因此,本應該在實訓車間完成的專業課教學只能在理論課堂講解,使得原本比較簡單的機器設備結構、原理變得復雜、抽象不好理解,許多學生覺得專業課教學枯燥無味,有些干脆放棄專業課的學習。
(二)強調學生動手實踐,忽視專業課教學質量的提高
為了改變這種單純理論教學現象,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學校將專業課教學改到實訓車間或到企業去上,這些做法雖然較前面有一定的進步,但通過實踐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有兩點:
1.許多實習指導教師多年來養成側重于實際操作的習慣,理論講解較少,在簡單講解完機器設備的結構、原理后,讓學生去實際拆裝,學生只會機械地模仿拆卸裝配,拆卸方法不清、操作盲目。加上學生對機器設備的結構、原理了解得并不充分,學生操作時經常不按拆裝程序操作、出現野蠻拆卸,造成有些機器設備在很短的時間內精度嚴重受損,甚至有些干脆報廢,后續班級沒辦法使用,達不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2.有些學校把專業課學習放到企業進行,但企業是以生產為主,學生實習培訓為輔,受生產環境影響,許多專業課的學習在企業得不到保證,使得專業課學習達不到預期效果。
二、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的開發
針對以上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兩種傾向,通過計算機輔助繪圖軟件使用,嘗試開發專業課主要機器設備三維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使得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更加直觀、形象。
(一)確定開發小組成員及開發項目
開發專業課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是一項工作量大、涉及多方面知識的工作,除了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有吃苦耐勞、勇于鉆研的精神,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領部分青年教師組成課題小組并吸收個別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高年級同學參與其中。開發的項目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從較為簡單的化工管路的管件及閥門開始。如彎頭、三通、大小頭和管閥、球閥、蝶閥、磁力閥等,在積累了一定經驗后,開發化工機器設備的各種泵,前后開發了單級離心泵、齒輪油泵、雙吸泵、多級泵、磁力泵、屏蔽泵、往復泵等,在此基礎上,對風機、列管式換熱器等實習車間現有的機器設備進行開發。
(二)開發過程
整個開發過程步驟如下:
1.制定開發計劃。為了使開發工作有序、按計劃完成,開發前制定了詳細的開發計劃。計劃包括開發各項目的時間段、主要內容、開發所需工具、量具、具體步驟及各分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2.現場實際測繪。進入現場后,對裝配體進行逐件拆卸,為了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對每個拆下的零件編號,然后徒手繪出各零件的草圖,對標準件測量其主要尺寸并確定型號,研究每個零件的裝配方法并徒手畫出裝配示意圖或裝配草圖,然后將機器設備恢復原位。
3.在工作室核對草圖,對表達不清或尺寸不全的草圖再重新核對、訂正,對標準件核對型號及尺寸,理順各草圖之間的關系,保證各裝配體的零部件草圖及標準件、常用件型號尺寸齊全。在此基礎上用計算機CAD軟件畫出各裝配體的零件圖及裝配圖(或裝配示意圖)。
4.根據零件圖,用Slid Works軟件畫出各零件三維造型。在工作室進行二維草圖繪制以及三維零件造型。為了提高效率,可將裝配體的所有零件三維造型都繪制好以后,再考慮下一步裝配。
5.用已經建好的三維零件進行機器設備的虛擬裝配,在虛擬裝配的過程中對裝不進去的零件及時調整,將其尺寸及形狀進行修改,然后重新裝配。
6.完成裝配體的拆卸及裝配爆炸圖,在爆炸圖中分步驟將裝配體裝配及拆卸步驟逐項交代清楚。
7.利用Slid Works軟件的制作動畫功能,制作出各機器設備的拆卸和裝配動畫,在動畫中強調拆卸和裝配中注意事項及重點,以便引起學生學習時的注意。
三、采用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在專業課教學中傳授知識和技能
開發出專業課機器設備的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后,配合機器設備的實體,指導教師在一體化教室的授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指導教師對要拆裝的機器設備進行介紹,用三維動畫展示機器設備的結構原理,機器設備在在馬達的帶動下旋轉起來,形象、直觀、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能夠直觀的掌握機器設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其次,指導教師演示虛擬拆卸,利用Slid Works創建爆炸圖,將機器設備上的零件按正確的拆卸順序進行虛擬拆卸,在虛擬拆卸的過程中指導教師邊虛擬裝拆邊告訴學生要點和注意事項,為了使學生真正消化吸收,對此可反復演示,(有條件的學??勺寣W生在電腦上反復練習虛擬裝配)。第三,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前提下,指導教師再帶學生到機器設備的實體前,實際演示機器設備的裝拆過程。第四,分小組讓學生實際裝拆,指導教師巡回檢查指導。第五,裝拆結束后,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對存在的不足重新演示糾正。最后,指導教師讓學生按正確的方法將機器設備裝配好,恢復場地原有布局。
四、開發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在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成效
1.通過開發專業課機器設備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有效地鍛煉了課題組成員的綜合能力,參與開發師生的徒手繪圖能力、CAD繪圖能力、Slid Works三維建模能力及專業知識和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
2.通過開發和使用專業課機器設備虛擬裝配及運動仿真軟件,減輕了專業課指導教師的教學負擔,學生掌握專業課的情況明顯好轉,教學成效顯著。
3.減少了盲目拆卸和裝配,耗材、耗能和零部件損壞情況明顯改觀,機器設備的使用壽命大幅度增加。
摘 要 隨著近年來就業壓力逐年增大,高職高專計算機軟件開發專業的學生,要提升就業能力,必須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目前高職高專軟件開發專業的同學,在實訓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又有些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解決現在實訓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通過實訓切實提高同學們的實踐能力。本文根據作者在高職高專實訓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對如何提高高職高專實訓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就業 實訓 問題 改革
根據互聯網資料顯示,21世紀以來,高校計算機專業初次就業率連年下滑,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軟件開發專業的高職類的學生,初次就業率一直不高。①首先學歷是高職生就業的硬傷,??茖W歷無法與本科、研究生匹敵。所以,要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率,就只有通過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來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如何提升高職高專軟件開發專業同學的專業技能,是我們從事這個專業教學的專業老師應該深思的一個問題,尤其是負責實訓課程教學的老師,更應該思考,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同學們更好地掌握軟件開發的實際能力,增加同學們的就業砝碼。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實訓教學工作的實踐,對軟件開發專業的實訓教學改革進行了一些淺薄的探索和總結,提出了一些實訓教學改革的措施。
1 軟件開發專業實訓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軟件開發專業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 學生真正實訓的時間較少
高職高專的學生,學制一般為三年六個學期,在第一第二學期,進行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的學習,第三學期開始學習專業課,甚至有些班級第四學期還在進行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高職高專的學生一般在第五學期就要求進入崗位實習,留給同學們在學校實訓的時間只有幾周甚至更少,在這種情況下同學們進入崗位實習,實際的開發技能很差,對以后的就業也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1.2 實訓教學模式仍為傳統教學
在很多課程教學中,專業教師雖然在課程設計上加入了實訓環節,但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創新能力。②大多數學生被要求按照老師的詳細設計思路來完成預設的功能,學生照葫蘆畫瓢,雖然實現了老師要求的功能,但是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機會,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基本處于盲目的被動狀態,時間久了,就缺乏參與實踐環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教育,很少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主動思考的能力。
1.3 實訓內容更新較慢,跟不上軟件公司技術更新的速度
計算機軟件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技術更新快,技術種類多,相關技術發展迅速,軟件開發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總是啃老本,抱著自己的一套技術和框架不放手,總是一招制敵、一招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心態,③幾年使用同一套實訓案例和項目。有些老師拒絕學習新知識或者主動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不夠??偸窃谑褂脦啄昵暗募夹g指導學生實訓,甚至有些技術已經被現有的新技術代替,在這種實訓教學方式教下出來的學生,顯然很難順利走進就業崗位實習。
1.4 缺乏明確的考核方式和標準、考核方式陳舊
實訓課程不同于傳統的理論教學,一般課程的成績組成為30%的平時成績和70%的期末成績。顯然這種考核方式并不適用于實訓課程,因為實訓課程是同學們參與度很高的課程,并且學習和教學過程更能考核一個同學掌握知識的程度。有些老師沿用一般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或者有些單位限制了平時成績的比例不能高于30%。這樣不利于對學生實際掌握情況的考核,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會打擊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2 軟件開發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1 培養優秀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所謂“名師出高徒”,好的教師隊伍,對提高同學們的實踐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實踐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師資指導同學們實訓。④
爭取更多的機會,讓我們的實訓老師進入軟件企業進行實踐、交流、學習。目前大部分的軟件開發企業都是使用較新的技術,對軟件項目也有較好的解決方案,老師們可以了解并學習最新的軟件開發技術,有利于老師知識的更新。
讓更多的老師在工作之余和寒暑假的時候,更多地參與合作企業的商業項目的開發,在實習商業項目開發過程中,技能學習最新的開發技術,又可以將部分商業項目的模塊和代碼作為同學們實訓的案例,這樣既豐富了老師的項目和案例庫,有更新了老師的知識結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老師暫時脫離教學崗位,掛職到相應的軟件開發企業進行軟件開發工作,這樣能夠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2.2 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
實訓考核要建立包括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多方面的考核,擺脫三七開(30%+70%)的束縛,實訓老師可以根據項目和教學的不同階段,采取平時成績+期末成績+過程考核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機制,強調過程考核的重要性,讓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實訓過程,對有創新性的同學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評價,同時應在考核成績上予以體現。
實訓課程的考核應該是多元化彈性的考核方式,評分標準要根據實訓的項目的實際情況,由實訓老師或者課程組協商制定,不應該提供模板或者一刀切的標準。
2.3 改革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由實訓課程負責人,組織課程組成員,建立課程實訓資源庫。每學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知識結構,及時更新實訓庫的項目和案例,調整實訓的內容和案例數量及教學方式。
課程負責人應充分重視和精心設計每一個項目或案例的實訓內容,多建立一些實際商業項目的案例,提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在實訓初期,讓同學們練習相對容易的案例和項目,增強參訓學生的自信心。
在第三學期分階段加入實訓課程,有針對性地加入“JQuery實訓”、“數據庫項目實訓”,也可以在這期間增加規模較小的模擬綜合項目實訓,為后面綜合商業項目實訓做好準備。
在實訓過程中,也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思路,教學過程老師教、老師輔導,逐步過渡到老師指導,最后實現學生自主創新。逐步使學生發揮實訓的主體作用。項目的實訓一般要采用分組的方式,或者直接采用項目的名稱來命名分組,同學們的身份也從學生到員工第一次轉變,項目組成員的角色也可以用軟件公司的職位來命名,比如項目經理、開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等。由能力較強的同學擔任項目經理,并在老師的引導下,指導小組成員進行項目的啟動、需求分析和設計、計劃編制、開發、測試等工作。當做完一個項目完成后,可以在小組內根據組員情況進行角色轉換,這樣可以讓同學們體驗不同的工作崗位,提高實訓參與度和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相應的職業素養,為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準備,提高就業率。
2.4 校企合作、產教結合
學生最終的歸宿要走出校園,進入企業,引入同行業的知名企業,對學生的培養和就業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生的培養方面,可以邀請校企合作單位的優秀開發工程師,定期地給我們的學生做專業講座和行業發展及前景介紹,條件成熟的可以邀請研發工程師參與我們的實訓教學環節,實行公司化的管理,讓同學們在學校就提前感受企業的文化和商業軟件的開發流程。
引入商業項目,由我們的實訓指導老師帶領優秀的學生參與進來,這樣能在實際的商業項目中鍛煉我們的實訓老師,同時也讓同學們參與了真實的商業項目的開發。在項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給參訓學生一定報酬補貼,更能激發同學們參與商業項目的積極性,使我們的實訓達到較好的效果。在實訓的時候也積累了同學們的開發經驗,對以后的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學院的合作單位有世界500強企業微軟、惠普、埃森哲、富士通等以及國內知名IT企業聯想、上海寶信、中軟國際、民航凱亞等200多家企事業單位,這些企業能夠保證我們校企合作和產教結合的有效進行。
3 結束語
當然,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動手能力,不是實訓教師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些改革的措施是否得當,是否能有效提高同學們的專業開發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能否有效提升同學們的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這些問題都需要廣大實訓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驗證,并在實訓教學中積極修改不當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自2013年5月起,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開始積極構建相關移動互聯網站。除了傳統的咨詢內容以文字版顯示外,學院圖書館移動互聯平臺也增加了很多新的參考咨詢方式:資源使用和服務指南的音視頻。同時,為了實現基于移動互聯平臺的教學資源的互動式教學,我們以2014級本科軟件工程(游戲軟件開發)專業為試點,進行了實驗研究。
1、初步實現移動互聯平臺上的教學互動
據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為其3個月的三項初步實驗及500余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移動互聯平臺上的互動教學活動在本科游戲軟件開發專業學習中包含以下三方面優勢:
(1)符合我院學生的游戲軟件開發方面的學習需求。
我院游戲軟件開發專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其求知欲望及學習積極性相對較好,具有較強的設計創新能力和制作能力,對新的學習方式適應較快。
(2)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為本部分課題內容提供了較大便利。
學生全部擁有筆記本電腦等移動電子設備和蘋果、三星等大屏幕智能手機,而且手機均擁有上網業務,已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在校園內可以利用學校的無線局域網絡,借助智能手機隨時隨地暢游互聯網。
(3)游戲軟件開發專業的實踐性和圖書館資源優勢。
游戲軟件開發專業是一門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礎性軟件技術的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采用移動互聯技術不僅可以輔助課堂教學進行理論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還可讓師生和同學之間的針對各種軟件技術和技巧的進行交互溝通、切磋,所以在游戲軟件開發教學中采用移動互聯技術具有先天的實踐優勢。
2、基于移動互聯平臺的游戲軟件開發專業互動教學實驗初步實施
游戲軟件開發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從基礎的二維設計,循序過渡到功能強大的三維動畫設計軟件的學習。通過系統全面學習3D 道具、場景設計、角色設計、特效制作等各內容模塊,讓學生熟悉掌握動漫游戲公司項目開發的整體流程和應用技能。本次教學實驗利用移動互聯技術的優勢,請專業教師把涉及到專業教學的內容制作為圖片、視頻、動畫等學生感興趣的模塊方式,并上傳至圖書館移動互聯學習平臺,在學習過程中以任務驅動方式鼓勵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終端到圖書館資源網站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化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在圖書館資源網站提供的交流區域討論交流,在完成任務后進行總結,并進行學習評價,分享學習過程和結果。
為了更好地說明此次課題實驗的具體做法,以游戲軟件開發的《三維游戲角色制作》課程為例進行說明,在本節課中移動互聯平臺上的互動教學分成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教師在圖書館游戲軟件開發學習平臺中引導學生討論當下主流流行的三維游戲角色的形象特點和三維游戲角色設計的注意事項,然后提出了跟本節課主題相關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三維游戲角色,并根據這個游戲角色的特點自行總結三維游戲角色設計的注意事項,積極搜索整理相關數據、事例等資料。
(2)教師把這個任務通過游戲軟件開發學習平臺給學生,讓學生明確任務要求后,圍繞任務運用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及時到圖書館提供的資源網站查閱相關任務資料,也可以通過微信群與組員之間進行實時討論交流,形成更為完整豐富的答案,同時教師對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也可以進行實時監管,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糾正。
(3)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首先邀請兩組的代表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展示自己小組從圖書館資源網站中查找出的三維游戲角色的特點及有關三維游戲角色設計的注意事項的資料并進行課堂討論。最后,教師采用講授和課件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示范三維游戲角色制作的技術技巧,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如何制作三維游戲角色。
(4)本節課的學習之后,教師將學生的優秀成果和自己的教學課件上傳至圖書館游戲軟件開發學習平臺,供本班學生及其他專業感興趣的同學下載繼續學習消化。
(5)課余時間,同學們可就課堂上沒有理解的內容通過圖書館游戲軟件開發學習平臺隨時隨地給教師留言請教。教師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即進行實時互動和教學輔導。
(6)為了加深同學們理解三維游戲角色的特點及有關三維游戲角色設計的注意事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圖書館游戲軟件開發學習平臺上分享本節課學習后的心得,如不同類別的游戲角色特點捕捉方法、男女角色制作技巧、動物角色動畫技巧等等,并根據課堂上學到的軟件知識結合自身特長設計一個三維游戲角色上傳到平臺,即上傳課后作業,教師可根據每個人上傳的作業情況進行適當點評和批改,同學們也可相互指點、切磋。
(7)教師同步向圖書館資源平臺上傳一些相關視頻資料、文本資料或者鏈接網站,供本班學生和其他專業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在線拓展閱覽,即資源共享功能。
3、對移動互聯平臺在互動教學應用的總結及反思
圖書館游戲軟件開發平臺利用移動互聯及數字化學習資源為本科游戲軟件開發專業的教學提供了一個連通化、情境化、便捷化、個性化、互動化的軟件教學環境,兩者本身所固有的特點以及所具有的天然聯系使之整合優勢明顯、效果良好。
在移動互聯技術應用于游戲軟件開發互動教學實踐中同時發現的問題有:學生對所獲得的廣泛性、隨意性的海量信息甄選能力有限,需要教師的再次整理、加工和提煉,才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諸如這些問題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深入研究。
摘 要 研發了一款適合于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實習軟件。該軟件對工業生產現場實際運行的爐窯進行虛擬仿真,將爐窯結構及關鍵設備再現,實現了爐窯操作工藝及操作步驟模擬、操作考核等功能。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在完成認識實習及“工業爐窯熱工及構造”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本軟件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鞏固,又體現了本專業的特色。
關鍵詞 熱能與動力工程 本科生 實踐仿真 教學軟件
0 引言
對于理工科專業大學本科生,實習環節對其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環節之一。學生在校所學知識以理論為主,比較抽象,通過實習能夠使教育回歸實踐,讓學生在實習中掌握理論知識的運用,使知識變活。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特別強調要強化實踐育人環節,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各類專業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學時)。
校外實習基地擁有真正的生產環境和施工現場,本應是學生規范專業技能和素養的理想訓練場。然而,“聯系實習單位難”卻成為高校面臨的普遍困境,其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高校規模擴大,學生數量增加,對實習場地和實習資源的需求增加,導致大多數實習單位無力接待;第二,企業擔心大學生實習影響企業生產及其利益獲得。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利益最大化,接收學生實習所付出的代價要大于收益,在沒有政策鼓勵和支持的條件下,很少有企業愿意將資金和精力投入到學生實習工作上。當前,高校聯系實習企業往往憑借教師與企業的私人關系,還有一些學校因企業經營狀況不佳而失去了原來所建的實習基地。這表明,當前環境下企業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不高和校企關系松散的現狀,嚴重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實習工作的順利開展,且大多達不到應有的實習效果。
鑒于以上原因,大學生實習質量不能保障,使得中國理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工程實踐能力不足,動手能力較弱,很難適應迅速發展的市場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需要。以上種種問題要求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尤其是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訓練,以滿足行業人才的需要。在此指導思想下,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師開發了“本科生實踐仿真教學軟件”,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 軟件的設計目的
目前,本專業的實習基地僅有一兩家國有大中型企業,而且都是以參觀為主,極少動手實踐,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還消耗企業資源。
鑒于以上原因,決定開發虛擬仿真實習場景,通過將本專業典型爐型和設備用三維軟件建立實體模型,結合3D漫游、動畫演示、模擬控制等方式實現生產現場的虛擬再現。該實習軟件可以增強學生對專業爐型的認識、模擬生產操作、理論考試、操作測試等功能。旨在通過學生對本仿真軟件系統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與校外參觀實習互相彌補,使學生對專業技能掌握得更加牢靠。
另外,該實習軟件將燃料燃燒、爐內氣體流動、爐內傳熱傳質、工業爐控制系統等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師生針對爐型進行爐內各動力學參數、熱力學參數以及控制過程的模擬研究,為爐型結構優化、控制優化及操作優化提供理論依據。
2 軟件的主要功能
仿真軟件系統主要包括三部分:認識實習部分、模擬操作部分及考核部分。
軟件主要仿真內容包括:(1)以冶金和高溫陶瓷行業工業爐窯為主,建立典型爐型的三維模型。以實際生產過程為指導,編制各爐型操作系統。主要包括:二級網絡任務下達系統、來料工藝設定系統、上料系統、控制系統、卸料系統、爐體操作系統、安全防護系統、質量追蹤系統、爐內熱過程模型系統,最終達到各系統協同操作、安全連鎖,實現工業實際生產的真實再現;(2)冶金行業工業爐窯系統復雜,實際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各類故障。通過收集實際生產過程中工業爐窯運行系統相關故障及對應的處理方案,形成專用數據庫,編制模擬生產過程隨機故障系統;(3)編制考核系統。定期組織學生學習軟件,聽取學生意見及建議,并做出相應調整,以獲得最好的實習效果??己讼到y分為三部分:爐型系統認識部分考核、“工業爐窯熱工及構造”課程部分內容理論考核、工業爐窯典型爐型模擬操作考核;(4)編制仿真軟件模塊擴展接口。以便于教師日后對新爐型添加或新功能的開發。
學校在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時,企業不會因為學生實習而調整生產,因此,學生參觀過程中很有可能看不到工業爐設備的動作過程,再加上生產現場噪音較大,即便是有老師講解,也聽不太清。在本仿真軟件的認識實習部分,首先以工業爐各系統、各關鍵設備實體照片展現給學生,并配有文字介紹,可以通過教師講解或自學的方式了解各系統、各設備的主要功能及操作要求。其次,以3D模型方式將工業爐窯全系統展現給學生,對于關鍵設備,軟件中做了關鍵剖視圖設計,教師可結合爐體及設備三維實體模型向學生講解各部分的組成及功能,彌補實體照片不能觀察系統及設備內部詳細構造的缺陷。除此之外,軟件中也包含了一些典型爐型實際生產過程的視頻,同樣,對于現場拍攝不便于直接觀察的爐內情形,采用3D模型及動畫方式進行展示,學生可將模擬現場與實際現場進行對比,加強對工業爐窯系統的認識。
學生在企業參觀實習是絕對不允許動手操作的。首先是因為學生不了解生產工藝過程,很有可能發生誤操作,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另外,學生大都不了解各設備的操作規程,出于安全考慮,不允許學生對設備動手操作。在認識實習基礎上,生產模擬部分實現了對生產操作的實訓,人機交互界面由仿真控制界面和虛擬被控場景兩部分組成。仿真控制界面中的圖形界面、操作手柄圖案、操作按鈕等的邏輯關系與生產現場保持一致,既有生產總覽界面,又有各子系統分界面,便于學生分步驟練習。生產模擬部分主要操作內容包括:開爐前各系統(各氣體系統、循環水、冷卻水系統等)準備、各安全設施檢查、上料系統上料過程、物料在爐內的運動和加熱過程、爐內各部分溫度控制、壓力控制、卸料系統卸料過程以及生產過程中各系統間的安全連鎖、相互配合等。教師結合講解在軟件上進行生產過程模擬操作,向學生介紹各系統及設備性能、各系統間相互關系、操作過程注意事項等,并指導學生進行模擬生產操作。實際生產過程中,可能由于氣體壓力不足或電壓波動等突發情況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在本仿真軟件中,也將隨機產生常見的生產故障,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進行這一系列的模擬生產現場操作,使學生非常直觀地學習工業爐的系統組成及生產操作過程。
在仿真軟件的考核部分,設計了三種類型的考核內容,包括:認識學習考核、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三部分。該軟件可對學生的操作即時給出評判結果,計算機詳細記錄學生在實訓平臺上的所有操作,后臺實時計算。操作完成后,系統在基礎知識、操作步驟、資源消耗、產品質量、產量等多方面進行考核,將操作記錄和操作結果分類統計,根據指標評價體系,給出量化考核成績。
3 軟件的應用效果
目前,仿真實習技術已成為國際公認的高效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特色及學生的培養目標,我校開發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仿真教學軟件”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下廠實習難、效果差等問題。為加強仿真軟件實習的教學效果,采用先仿真訓練,再下廠實習的模式。實踐表明,對于從未見過現場工業爐窯生產的學生而言,到工廠參觀實習前進行仿真集訓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仿真軟件實習,學生已基本了解工業爐系統之間的聯動過程以及生產過程中常見的生產故障問題,因此,再到工廠參觀實習時,便能更加準確地了解各設備功能,也有助于學生參加工作后更加靈活運用所學專業知識。
摘要:基于自主環境的英語聽寫訓練軟件的開發遵循傳統的CAI系統設計模式,但要基于實際運行環境,在界面設計、內容模塊設計、聽寫策略培養和強化、學習過程監控和評價等方面綜合設計開發,實現其對語言自主學習資源的有效補充。
關鍵詞:自主學習;英語專業;聽寫訓練軟件
一、引言
聽寫作為語言教學中常見的一種輔助手段和測試方法,在各級英語教學中一直被廣泛應用,而且在英語專業四級、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也是重要的測試項目之一。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教學傳統長久以來得到廣泛認同,被看作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雖然曾在20世紀40年代受到可分能力假說理論的挑戰,但70年代后,以Oller為代表的語言學家提出了整體語言能力假說,基于大量的語言測試試驗及考試數據分析重新確立聽寫作為“一種實用、有效的綜合語言能力測試手段的地位”[1]。目前國內學者對聽寫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聽寫能力和語言能力水平的相關性及其對教學的反撥作用和影響聽寫能力的語言或非語言能力的因素上面。
二、英語聽寫類型及難點
英語聽寫的分類一般遵循Oller[2]提出的分類標準,即標準聽寫(聽寫者根據音頻完整寫出文本材料)、部分聽寫(聽寫者根據音頻填寫材料中的缺失文字)、干擾聽寫(錄音中加入干擾背景音,以體現真實感,增加難度)、作文聽寫(通過記憶寫下錄音的文本內容)和復述聽寫(口頭復述所聽到的錄音內容并進行錄音)。英語專業四級考試(TEM-4)所設置題型中的聽寫項目“旨在測試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拼寫熟練程度及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3]。根據上述分類,TEM-4中的聽寫部分為標準聽寫,即短文聽寫。而大學英語四級(CET-4)中的聽寫為復合式聽寫,是部分聽寫(單詞聽寫)與聽寫作文(原句或意思相近之新句)兩者的結合體[4]。
張春芳[5]對國內英語聽力測試及教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寫測試中所暴露的問題主要包括:(1)聽辨音能力弱;(2)未能達到基礎的詞匯和語法知識要求,導致他們在拼寫和檢查階段不能還原正確的句子;(3)遭受母語思維的影響;(4)聽寫學習策略缺失。其中,鄧媛[6]所作的關于學生聽寫策略的問卷調查表明,缺乏明確的學習計劃以及注意力容易受干擾是多數學生在元認知策略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在認知策略的使用方面,績優者善于抓住句子意群和關鍵詞幫助記憶,而學困生的聽力理解趨向片段化,短時記憶弱,且易受干擾產生混淆,導致信息輸出較為破碎化。同時,在情感策略方面,由于聽寫能力弱造成的緊張情緒會干擾注意力和記憶力。對自主環境下的聽寫訓練軟件開發來說,基于上述研究改善和解決聽寫學習策略問題對保證訓練效果極為重要。
三、基于自主環境的英語專業聽寫訓練軟件設計
一般而言,教學軟件開發程序要求開發者要先了解基于不同教學模式的CAI系統設計基本策略及目標運行環境,在確定選題和開發方向后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訓練模式,先行構思系統總體設計和詳細的腳本設計,選擇合適的開發工具。教學/訓練內容的豐富與否是最終學習效果的重要支撐。在系統調試完畢后,要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完成評價、修改和推廣應用的過程。
基于自主環境的英語聽寫訓練軟件要遵循上述程序,注意以下幾點:(1)自主學習軟件應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在運行環境上要從保持學習者的注意力出發。該類軟件能安裝在可保證網絡帶寬但又不與因特網相聯的校園局域網或自主學習中心的計算機終端上。(2)學習軟件的界面設計應注重教學性、交互性、系統性和藝術性的協調統一。作為教學軟件,其界面風格應簡潔典雅,主題突出,避免主次不分,并根據需要設計明確便捷而有效、合理的導航標志。(3)內容模塊設計應能讓學習者根據個人的起點水平選擇合適的訓練層級,逐漸實現從易到難不斷進步最終達到考核要求的目標。(4)重視學生聽寫策略問題的培養和強化,將其體現在框架設計和內容安排上。元認知策略的建立可以通過軟件首頁的詳細介紹了解各個板塊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習者根據個人水平和學習時間依次形成各個板塊的詳細的學習計劃。通過“聽寫技巧”、“單句聽寫”、“段落聽寫”、“模擬聽寫”、“真題聽寫”等實現聽寫技巧認知和逐步強化提高?!奥爩懠记伞本C合介紹TEM-4聽寫考核要求及聽寫技巧,但這一技巧的實際掌握有賴于在后續板塊中逐級達成。“單句聽寫”主要培訓學生的聽力理解和拼寫速度,形成個人特有的單詞和符號書寫習慣。該板塊難度安排較低,有利于建立基礎較差的學生建立自信心?!岸温渎爩憽?、“模擬聽寫”實現從小段落聽寫到標準長段落的聽寫,逐步增加學習難度和實踐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模擬聽寫”的難度設計建議稍高于“真題聽寫”。這種設計有利于學生在進行歷年真題聽寫的考前實戰環節獲得極大的成就感,提升其考試前的自信心。(5)融入現時教學計劃,實現監控和評估的有效結合。監控可分為自我監控和他人監控。應當鼓勵學生反思、總結和評估個人在各個板塊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通過學習計劃有效保障個人學習活動的自我監控。借助同伴,或將其融入某門當前教學計劃中,通過教師的檢查監督和答疑解惑保證和實現學習計劃的完成。這有助于學生逐漸建立起有效的元認知策略,在各循序漸進的板塊練習中掌握良好的、有效的認知策略,提高注意力、記憶力和書寫技巧。同時,在此過程中,通過學伴或教師的學習交流活動,實現情感上的反哺能動效應。
四、結語
近年來,雖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及網絡技術獲得飛速發展,但鑒于我國的國情及基礎應試教育的影響慣性,可以預料語言自主學習中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在學習資源提供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商業開發的教學軟件和課件在系統性和專業性上具有巨大的優勢,是語言自主學習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但任課教師對自主學習中心學習資源的補充更具針對性,更容易將其融入課程教學計劃和評估中。兩者相鋪相成,互為促進,而任課教師作為開發者也會在此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摘要】目前我國大學的雙語教學是指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系統,其中除母語外的另一語言不僅作為教學媒介部分或全部地運用到非語言學科中,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逐漸基本掌握它,同時要在教學中對該學科的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學習,以獲得該學科先進的、系統的知識,來進行學科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組合;強調使用外語于學科教有(但并不排斥母語),在學得該學科先進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要學得基本專業外語,這便是目前我國大學雙語教學的質的規定性。
【關鍵詞】大學雙語教學 學科教育 質的規定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逐漸被納人全球經濟發展軌道,特別是在中國加人WTO以后,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各行各業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國迫切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又掌握專業外語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這種人才是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教育部于2001年9月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4號文件,要求全國各高等院校積極推廣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專業課教學,以墻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至此,全國開始有不少高校都在嘗試、探索著雙語教學。但仍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關于究竟什么是”雙語教學”就爭議頗大。然而,目前國內外對雙語教學尚無正式統一的定性,實有必要對我國大學雙語教學的本質進行認真分析研究,以統一認識,確保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順利進行,完成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任務。
一、國外有關的雙語教學定義
在國外,大都采用(bilingualeducation)雙語教育的提法,很少采用雙語教學的提法。其中較權威的定義有:《朗文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雙語教學”的定義:”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譯成中文,意思是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雙語教育概論)中兩位著名專家加拿大的M.F.麥凱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提出”雙語教學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系統,且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1]”這兩種定義較好地給出了”雙語教學”的狹義(前者)和廣義(后者)的定義。
二、我國有關的雙語教學定義
在我國目前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各類文件、論文、報刊都采用”雙語教學”的提法,這已經成為大家共同認可和接受的,因此,我們都用雙語教學的提法。只是由于缺乏相對的語言環境和尚未形成完善的雙語教學體制,目前國內各學者對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理解分歧還較大,具體概括如下:
1.認為雙語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或形式
沙麗華、韓德復在《”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的結構》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用漢語和一門外語(目前在我國大部分是英語)作為課堂用語進行學科教學的方式[2]。李紅兵在《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的探討》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對高等學校的部分課程采用國外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原版教材,并采用英語授課的一種教學方式[3]。張培在《雙語教學:熱點間題的冷思考》中認為雙語教學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用語,其中第二語言不僅是作為學習對象,而且是作為教學媒介部分或全部地運用到非語言學科的一種教學形式[4]
2.認為雙語教學是在學科教學進程或過程中使用雙語當作教學手段
何全旭、吳為民在《關于開展雙語教學的幾個問題》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目前絕大部分是用英語;教師還應利用非語言行為,直觀、形象地提示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以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5]。施敏穎在《關于在高校中實施雙語教學的幾點看法》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在教學進程中使用母語及一門外語[6]。任長虹在《高等學校實施雙語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對策》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在教材使用、課堂講授、期末考試等教學環節同時使用外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教學活動[7]。劉欽永在《關于雙語教育和雙語教學的思考》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教學中使用外語或非本民族語言進行教學的進程[8]。
3認為雙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
張謙在《關于建立雙語教學型大學的論證與思考》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母語和一門外國語的教學,或稱之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教學[9]。馮保才在《關于學校實施雙語教學的探索》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一種語言學習的方法,指在校內同時使用母語或第二語言進行教學,主要目的是學習和掌握主流語言最終能用主流語言順利進行各科學習[10]。邱輝忠在《化學教學中實施雙語教學的思考》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11]。
4.認為雙語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
磨玉峰在《淺談我院管理專業雙語教學的發展》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非外語專業學科使用外語和漢語講授本專業學科的一種教學方法,以用英語為例,包括使用英語教材、用英語版書、用英語布置作業、用英語命題以及使用英語口授等形式[12]。馮妍卉、格欣欣在《傳熱傳質學”課程雙語教學計劃的研討》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非外語課程利用母語和外語兩種語言講授的一種教學方法[13]。鄭定陽在《實行雙語教學的初步實踐與思考》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非外語課程采用外語講授的一種教學方法[14]。張維佳在《雙語教學的性質、條件及相關問題》中認為雙語教學是指教師在學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本族語和外語甚至完全使用外語進行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習者的工具型的學習動機(instnunentalmotivation)和融合型的學習動機(integrativemotivation).通俗的講,所謂的雙語教學,就是用兩種不同語言進行學科教育的教學活動,一般是指在用母語進行部分學科教學的同時,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語言學科教學的教學模式[15]
三、我國高等學校的雙語教學的本質
分析以上十多種雙語教學的定義,可以看出,盡管它們是從不同角度出發來解說雙語教學,雖各有偏頗,但不難發現它們幾乎都有一個大致基本點,那就是都強調使用外語于學科教育(但并不排斥母語),在學習該學科先進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要學得與學科發展相關的基本專業外語。這個基本點就是雙語教學的質的規定性,是我國高等學校的雙語教學區別其他國雙語教學的根本特征,這就是我國高等學校的雙語教學的本質。
總結歸納出我國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的質的規定性,再對其下定義就清楚多了。根據我國高等教學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目前我國高校的各學科雙語教學應理解為:是指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系統,其中除母語外的另一語言不僅作為教學媒介部分或全部地運用到非語言學科中,而且還作為學習對象,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漸基本掌握它,同時在教學中要對該學科的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學習,以獲得該學科先進的、系統的文化知識,來進行學科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組合。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等學校雙語教學之所以被稱之為一種教學方法組合,是因為它的構成離不開常用的教學基本方法〔如講授法、練習法等),且具有自己獨特的方法結構(如必須有語言引導課等)和新的教學功能(學得專業知識技能又學得專業英語)。這種提法函括了目前我國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的目的與任務,有著當今時代的鮮明特征,是較有現實意義的定義。
總之,只有真正理解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雙語教學本質,才能保障我國高等學校雙語教學實施的順利進行,完成我國高等學校學科雙語教學的目的與任務―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以應對”人世”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