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9 05:04:19
序論:在您撰寫校園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校風。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創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攝全體師生的靈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正是認識到校園文化的重要性,我校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其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成為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成為一部無聲的教科書。
一、環境育人,凸現教育無窮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整個校園,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要讓學生視線所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賦石壁、磚壁生命,讓墻壁“說話”,并使其成為陶冶學生的“主體的畫,無聲的詩”。
1.走廊藝術,成為孩子們努力攀登的又一高峰。在我們每個班級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張巨幅照片,那是大家一致推選的“每月之星”。上面有他們的自我簡介,更重要的是還有他們獲得的一份份榮譽。所以,每每新更換一期,都有同學們駐足欣賞的身影,那是對被選同學的羨慕,也是對自己的期待。校園走廊成了同學們引以為豪的領地,因為在“每月之星”旁邊的墻面上,還有屬于他們的“名人名言”。每到征集“名人名言”時,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希望自己能成為班級中的名人,就算平時懶于寫作的同學也不例外。
2.教室布置,是孩子們各顯神通的絕佳時機。教室里分布了各種各樣的版塊,這些版塊上都有不同的名字“優作園地”、“我們的故事” 、“成長的足跡” ……學生的優秀作文、成長記錄、美術作品在這里展示,從而形成了每個班級不同的人文氛圍。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們的汗水在這里凝聚,智慧在這里閃光,個性在這里張揚,夢想在這里起航……
3.“溫馨提示”,是孩子們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徑。走進校園,你會發現門口的草坪上有著孩子們溫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腳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綠,留于千人賞?!?、“ 學校是我家,潔凈靠大家?!薄@些兒童化的語言對學生良好品德習慣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學們駐足觀賞或嬉戲玩耍時,那些提示語是他們無聲的老師,告訴孩子們其實它們也有生命。
二、主題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活動是學校生命力所在,活動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有本文來源:文秘站 //重點、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結合重大事件、傳統節日、法定節日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月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
2.開展一系列文化體育活動。如三月份“學雷鋒”活動,四月份“書香校園讀寫大賽”,五月份“春季運動會”,九月份“慶祝教師節”,十月份“祖國頌詩朗誦”,十二月“冬季三項運動會” ……從而豐富師生文化生活,增強校園文化氛圍。
3.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要求班級每月出一期黑板報,每學期看兩次電影。星期六還組建了校美術、書法、足球、籃球、乒乓球等興趣小組。以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展示我校學生的青春活力和無窮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高尚師德,促進學生養成教育。
1.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在學生面前。教師就是一本無字德育書,學生時刻都在閱讀。教師是立校之本,而師德師風則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說過:“要使學生的品德高尚,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币虼?,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思想建設的首要工作。我們每個星期一堅持組織教師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學習教育理論、常規,使每位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近年來,我校廣泛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深入學習師德規范,涌現了一大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開拓創新的先進典型,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廣大教師堅持育人為本,以德立教;廣大干部勤政、廉政,師德師風的主流是好的。
2.狠抓制度和規范建設。明確而嚴格的校規和校紀是強化校風的重要方法,我們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的特點,師生共同制訂了體現時代要求的校訓、校風、校歌、校服等,制訂了一系列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規章制度,嚴格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堅持開展文明班隊等的評比活動,以加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規范學生的行為,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聯系社區,繁榮通小文化建設。
1.學校作為社區的一部分,同樣學校文化也是社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帶動整個社區 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學校成立了社區家長委員會,成立了家長學校,通過對家長家庭教育的指導與溝通,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諧,提升家庭教育效能,從而達到對社區文化的輻射。我們經常組織師生走訪社區各單位,同時邀請社區各屆代表人物走進校園,為學校作報告、進行法制講座、交通法規宣傳等,以社區文化來推動校園文化,以加強“親密接觸”。校江海小記者則如辛勤采蜜的小蜜蜂,對居委會進行了采訪,收獲頗豐。同時,新近成立的學?!皭坌纳纭币矊褠坌姆瞰I給社區,開展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
2.充分利用社區文化推動校園文化,使之成為學生認識和了解社會的窗口。我們學校地處城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十分豐富,為此學校與有關單位建立了聯系。同時,邀請市政法委書記擔任校法制副校長,定期給家長開展法制教育講座。
如今,校園文化已經升華為一種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通源小學已經成為充滿思想、底氣和智慧的校園,通小人的觀念、品味、學養……也都在逐步升華,通小文化也讓學校真正成為師生一路進取和成長的精神家園 。
二十一世紀的校園里傳來了各種不同的新童謠,長期吟誦 “灰色童謠”必定會給孩子們的心靈蒙上不健康的影子,必定會直接影響孩子們健康個性品質的養成。為此,東苑小學2010年開始著手研究綠色童謠豐富小學校園文化,該課題研究符合小學教育的實際,對兒童品德的提高意義重大,研究過程注重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果顯著,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如今童謠傳唱活動已經成為了我校師生們的行為規范,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學生的不良言行,綠色童謠起到了潤德、啟智、養文的效果。
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建設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先進文化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因而,從小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為祖國建設輸送合格接班人,成了學校工作的主要任務。綠色童謠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組成部分,具有傳承性。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程的改革,童謠等兒童文學價值得到充分認可,特別是在“灰色童謠”等不良影響侵襲校園文化之際,適合學生認知規律,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新童謠更能彰顯其價值,展現其魅力。此課題研究,旨在通過課堂教學的積極引導,在校園中弘揚積極向上的童謠氛圍,激發小學生對童謠的喜愛之情、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愛之情,對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課題研究的目標是通過綠色童謠傳唱豐富校園文化,達到寓教于樂,從而形成書香的校園文化,書香的社會;通過此次研究,使學校的德育工作著眼于學生生活的“底線”,重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凈化少年兒童的“口頭文化”,進而達到凈化兒童心靈的目的。這一目標的確定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又適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課題確定的有關“校園童謠現狀調查分析、選擇和編制童謠、綠色童謠的傳唱、綠色童謠對豐富校園文化的作用、匯編“童謠集”、創編校本教材”等內容,為實現上述目標提高了有效保障。
在創編特色童謠集活動中引領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到童謠創作中來,采用“大手牽小手”的方式,共同創作符合本年齡特征的童謠,并用多種形式予以展現,在創作中張揚學生個性,不斷開掘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真正讓童謠唱響校園,讓童謠深深扎根在學生心中,使童謠成了一種對學生行之有效的快樂德育教育。本課題研究主要內容有:
我們創造了自己所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把征集來的幾百首童謠進行篩選、提煉,由劉玲、吳茜、趙佳老師帶領年級組老師匯編成低、中、高三個年級段校本教材,每冊教材分五個主題單元和一個寫字專題單元,每班利用周一下午的隊會課進行童謠教學,兩周一節童謠課,通過班主任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努力做到“天天誦童謠、時時唱童謠”,全員參與的優秀童謠創編活動使此項活動賦予強大動力。無定界的創編,給了師生、家長無限的遐想空間和創作的興趣,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語言更靈動。
童謠傳唱活動按學生的知識水平,分層次、分學段進行傳唱。中、低年級選用韻律優美、通俗易懂、簡單實用、富有趣味性的童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習慣。中、高年級選用適當沉潛的童謠,在規范行為的同時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傳唱童謠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也是口語訓練開發智力的最佳途徑。通過自編童謠、自配音樂和舞蹈與音樂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傳唱表演童謠配上情景圖畫與美術學科教學融合,配上相應的動作與體育大課間活動相結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童謠載體,賦予它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讓學生通過童謠傳唱將愛祖國懂感恩、愛科學勤實踐、愛學習勤思考,講文明懂禮儀、護環境講環保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田。
課題組課題立項、開題論證之后,通過學習有關文獻資料,總結前期童謠傳唱活動經驗,制定了完善的實施方案。研究過程中的主要特點是強調主題活動的開展,如開展低年級段的讀童謠活動、在體育活動和課間游戲中唱童謠、組織學生和家長中開展綠色童謠創作和傳唱活動、通過紅領巾廣播站每周播報優秀童謠、利用主題班隊會課演童謠以及“童謠大王”“童謠之星”評選活動等?;顒拥拈_展營造了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讓教師和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中華美德的價值,感受到優秀文化的影響。
經過四年多的不懈地探索與實踐,東苑人在綠色童謠豐富校園文化方面已經開創出自己獨有的校園文化特色,并結出豐碩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綠色童謠傳唱活動培養了學生文明意識,豐富了校園文化。今年,學校組織學生舉辦了兩期《優秀童謠大家唱》專題文化長廊,在豐富的洗手間文化中也體現了童謠內容,將優秀童謠布置在校園顯目位置,讓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教育意義,每一面墻都能說話。同時我們結合學校的常規教育,讓學生在文明、禮儀、實踐活動、環保中,用童謠中的道理規范和引導自己的行為。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充滿童謠文化的氣息;學生的每一個空間,都融入了童謠,潤物細無聲。
童謠贏得了課堂教改,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名家輩出,什么本色語文,詩意語文,情智語文等等,層出不窮,我們的課文改寫童謠,數學童謠,可能也是一朵奇葩,形成了學校的教改個性。我們的童謠經典誦讀,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焊接了當前的新文化,給孩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童謠創作,學生們各顯神通,個性各異,思路廣寬,有視空萬里,思接千載之感。在童謠創作教學中,教師們一邊收集,一邊研究,一邊實踐,一邊梳理,開發了教師編寫校本課程的能力:一是研究能力的提升,原本不知何為研究,現在梳理出了一條研究實踐的路子;二是提高了教師的語言功能,特別是節奏語言的掌握和運用;三學會了編輯能力,會編報編書。每班都編寫有童詩童謠集。教師通過課題研究,更新了教育理念,促進自了身的專業發展。對綠色童謠的創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我校在市區最先開展童謠活動研究,如今全市已經推展開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11年安徽省優秀童謠啟動儀式選在我校開展,也是因為我校童謠研究起步早,推動好。童謠研究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一方面,今年暑假中央電視臺來我校作了論壇專題采訪。蘇校長創作的童謠《校園多美好》這首童謠在參加馬鞍山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表演一等獎和創作獎;該節目影像資料同時獲安徽省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二等獎和創作獎,還多次參加市廉潔文化演出,受到多方面領導的好評。有幾十位老師、學生、家長的童謠作品在報刊發表,多位老師相關論文獲獎,其中蘇娜校長論文《讓童謠煥發出時代的心聲》獲得省一等獎;陳燕、洪成老師的論文《唱響綠色童謠,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獲得省二等獎。
結束語
現如今“讀童謠、寫童謠、唱童謠”活動已成為東苑的一個特色亮點,把學生、家長、教師創編的童謠上升為校本課程,進行童謠課程設置,向縱深推廣開,繼續挖掘童謠育人功能和輻射功能,讓童謠走進社區、走進家庭,與經典誦讀并行,與建立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結合起來,以童謠為抓手進行輻射,從而打造出具有東苑特色的小學校園文化。
本文作者:對灤南縣明德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幾點見解 文秘站原創投稿
構建校園文化 提升教學水平
——對灤南縣明德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幾點見解
司各莊中心小學 杜海梅
校園文化是現代教育的關鍵詞,這證明了校園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校園文化的實施,對學生品德與素質的形成有著陶冶、啟迪、塑造的功能。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教育和引導作用。它能不時的提醒和啟發學生的潛能意識。良好的校風及校園師生互動,能使學生在言傳中互補,形成良好的品質。高標準的校園文化,具有強烈的感染和滲透性,對學生群體及社會道德的提升起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它具備著,變化的多面性及廣泛性和靈活性,它的影響力輻射強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力。故此本人通過灤南縣明德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進行以下簡單的闡述。通過對明德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特點、現象、進行考察分析后,得出以下見解。
灤南明德小學位于渤海北幾十公里的一個灤南縣小鎮的中心地帶,建筑雖不雄偉但很優雅。走進校園給人以清新溫暖的感覺。潔白的墻壁加上醒目顏色的點綴,更會使人有著奔放豪情。當敘述到這里的時候就會想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我理解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種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在學校發展過程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態。校園文化以它獨特的個性形成物質、制度、精神、課程、活動等文化。這些文化來源于學校在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利時,在規律的教學中挖掘、發現、發展、鞏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沃土,以校園精神為特點的群體互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無形的讓人難以形容。但當你發現它的時候,就會感覺它的能量是巨大的。為此,我們要積極的挖掘它的潛能,不斷的進取,通過各式各樣的文藝形式、體育活動等形成一種勃勃生機、努力進取的文化氣氛。 學生自身融入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啟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有積極向上精神的氣質學生。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小學生的校園文化建設比起初高中校園文化有著很大不同,在某種意義上是有著差異的。校園文化在教育體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學更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潛能,然而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也會更難。它通過文化環境和各種各樣文化活動,以及群體行為的互[!]動,直接或間接使小學生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謹慎分析每一個細小的情節,科學細致的做到言傳身教,因為小學生的觀念、思想、都會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很強,也很容易被一些混淆的觀念所迷惑,這就是她與中高學生的差異和區別。小學生思想不成熟在她們很幼稚的心靈世界里我們的灌輸,周圍的環境都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啟迪著孩子童稚的思維。
小學的校園文化本身,是一個教學系統在規律運轉時最具有挑戰性的,無形的,智慧、知識、精神的一個縮寫。它具備著各種文化的素質與特點,可以給人不可置疑的精神力量,它等待我們去挖掘,它在我們的無限想象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它所具備的教學、管理、服務、組織、課程等等細微的規則和方案,能使我們在不斷的求索中得到補償,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們的道德品質得到提高,使我們的精神得到激發,使我們的素質得到熏陶。希望我們每個教師、員工、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應有的啟迪和收獲。
大家都知道一個學校,教學是我們每一教師都應該具備的資格,一談到校園文化建設可能大家都會一口同聲的回答:“那太復雜了?!钡拇_校園文化建設這個系統工程是既抽象又復雜,但它的潛能和對教學事業的推動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就我校的實際情況,幾年前對校園文化建設認識不高,目標就一個:抓好學生的成績就好。把教學和建設校園文化攪在一起,單一的只求成績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嚴重的違背了一個自然的教學規律。只是單求教學成績卻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少數學生的成績上去了,但他們的身體素質、道德修養并沒有得到提升。教師只教書,卻沒有做到育人的職責。對此,教育部于20__年4月25日下發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各地必須高度重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推進、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這項工作不僅關系到小學生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更會關系到我們國家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20__年明德小學開始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在校領導的帶領下,對各個小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行了調研,通過分析才感覺到校園文化的建設的重要性,校園文化建設不光需要積極的態度,熱情的耐力,更要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因此我們呼吁大家: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園文化建設推上一個新臺階。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大家就擺在我們面前的校園文化建設獻計獻策,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更深一步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和要求,擺在我們面前的校園文化在小學校園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是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小學生的潛能意識必須在自然的環境中、心情愉快時、特定條件下、好奇心情迫切時、驕傲虛榮的情緒下,在別人熱情鼓舞下,就會使人潛能意識突然出現。雖然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但它進一步的證明了校園文化的建設的重要性。校園文化培養人的素質,修養人的品德,開發人的知慧;是教育事業未來發展寶藏。它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挖掘開發。因為校園文化不僅是小學生的第二生命,更是小學生通向幸福的橋梁。 學生們一早就來到校園,當他們回家的時候已是傍晚,清醒的每分每秒都在接受著校園文化的熏陶,校園的每一個細小變化都在學生們的眼里,也裝進了他們的心懷,都為他們編織美好的夢想提供著素材。校園文化也是造就著小學生幸福的搖籃??傊@文化關系到小學生的個性發展,更關系到他們的終身幸福。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就是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計。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小學校園文
化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是人類文化的奠基,科學的萌芽,知識的幼苗,是國家棟梁的出生地。校園文化被眾人所關注,磁性之大,是因為它在人類文化教育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作用。它以其自身的潛能,滲透到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行為,從而使學生的德、智、體得以全面發展。從灤南明德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不難看出小學校園文化具有深遠的發展意義。校園文化可以通過組織各種各樣文化活動,形成一種別開生面的文化氣氛,使學生們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種規律性的互動,從而學生們的思想觀念、道德體系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實踐證明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陶冶小學生的情操,更能提高小學生思想素質和品德修養。要想長期使小學生保持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只有良好的校園文化才是激發小學生精神的唯一環境。校園文化不僅能給學生精神帶來鼓舞,還可以在此條件下,激發小學生的潛能意識。人的潛能意識是一個智慧的寶藏,人很難發現自己的潛能意識,他需要挖掘啟發,還需要特定的條件和環境,比如各種娛樂活動、知識、體育、文藝等各方面的比賽都是發揮小學生潛能意識的良好環境。具備這種唯一條件的就是大家最關注的校園文化。種種事實證明:不論是學生文化知識的提升,還是道德品質的不斷提升高,都離不開校園文化給予我們的第二次生命。校園文化建設不光是民意,更是國家關注的大事。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綱領性文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要建設健康的、主動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學校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為此把校園文化建設搞好是重中之重,勢在必行。這是人類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也是校園文化悠遠綿長的引力和深遠的意義。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德育氛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 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并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校園文化具有很強的德育功能。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價值觀影響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它包括校風、校容、制度、體育、文藝熏陶等。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良好的文化氛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在學校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學校要引導學生過進步、文明、健康的生活。
校園文化以校園的管理文化、課外文化和課堂文化為主要內容。
校園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學校管理的各種制度、學生守則、校紀校規、行為規范等。學生對教育者所灌輸的思想、行為方式的接受過程是通過自身的心理活動內化為自身思想和行為的過程。學校的德育要求、內容、形式對學生來說是不可選擇的,不管學生愿意否都必須接受,因而容易被學生看成是一種非意愿的外界制約力,從而出現一種壓抑感。學校在制訂規則、規范時,要考慮不同年級層次提出要求,要認真研究其內容和形式是否被學生接受,并轉化為內在需要。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行為規范,是國家制定的法規條文,其中充分體現了它在學生中的可接受性。各校都有一套較完整的學校管理制度匯編,其中有關對學生提出的行為要求,大致也體現了這個原則。此外,優化集體內部的人際關系,在教師中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敬業愛生,加強師生之間的人際溝通,增進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對促進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集體意識,培養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課外文化是指學生課外文化活動。如第二課堂活動、課間活動等等。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經濟促進了市場文化的發展,使社會文化具有明顯的商業的特征。千姿百態,復雜紛繁的社會文化對學生產生著廣泛而復雜的影響。因此,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吸收社會文化信息中積極有益的因素,充實校園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給校園文化注入時代色彩和生機。在學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學校德育只能因勢利導,教會他們正確辨析社會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來,各級學校的第二課堂活動和興趣班,對增強學生辨別什么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培養學生廣泛興趣、愛好,提高學生對社會文化的認識水平有著十分重要作用。
課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部分。堅持以思想品德課和語文課為德育主課程,堅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教學滲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善于發掘德育因素,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做學習的主人。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在于改善課堂文化的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時常提到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注意啟發引導,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方法,近年又推廣“樂學”經驗,歸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對象建立一種和諧的親密的友好合作關系。教師心中要有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中減輕心理壓力,激發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做學習主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索精神。
改善課堂氣氛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老師在繼承和借鑒傳統的和國內外的有益的教學理論的基礎上,要勇于改革創新,適應時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師慣于堅持傳統觀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較遲緩,同學生的代溝比較深。在社會觀念、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的評價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氣力要大一點。
學校的校園文化表現在學校校風與課外文化活動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園文化環境,營造校園德育氛圍對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風包含學校管理、師生精神狀態、行為作風、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等等。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結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學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時間生活在校園里,他們時刻受著學校各種紀律制度的約束,師生的言行,校園的一草一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和環境制約的作用。這是因為校園與環境在德育中同時具有潛在性、滲透性和感染性的特點。
學生的課外活動是課堂以外的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它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部分。商品經濟社會中,社會文化形式新穎多樣,龍蛇混雜,對青少年兒童適宜與不適宜問題,學校要通過自身的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適合少年兒童特點的內容和形式,充實發展校園文化,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課外文化環境,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學校可組織歌詠隊、管弦樂隊,定期組織演唱會和音樂欣賞會活動,鼓勵學生文藝創作,寫影評、社會調查報告。通過第二課堂活動,既充實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又給予學生健康思想的熏陶。培養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畫家、小書法家。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了學校對少年兒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養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增強了學生對社會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覺抵制社會各種丑惡現象的侵蝕,使他們能在復雜的社會中健康地成長。
校園文化是校園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滲透。對于校舍不足、場地窄小的學校,從整體美的角度出發,有計劃地安排設置各種活動場室,完善各種制度,提高校舍和場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許多學校在近幾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在辦學條件已上等級的學校,校園文化的硬件建設,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總體協調,富有特色,兼實用性與藝術性;中學、小學、
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建設,要適合各類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目前,一些學校在校園文化的硬件建設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過濫的編排布局。過于注重標語口號,墻壁上到處是校訓、名言警句。其二,缺乏整體協調。高檔次建筑,低品位藝術,內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某些學校花數萬元搞個雕塑作品,還是兩個小朋友舉著個原子結構模型,五十年來一個面孔。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長,過時的板報隨處可見。還有是嚴肅性不夠,不使用規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意保潔等等。沒有實踐活動就沒有學生的成長,就沒有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素質的平臺。為搭建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平臺,按照德育工作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學校應精心設計和組織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并注重寓教于樂,循循善誘,使廣大少年兒童有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結合國內外大事,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時期各行各業英雄模范先進人物的事跡,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和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加強法制和安全教育。充分民發揮先進典型的影響力和教育作用。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高校工會在對豐富校園管理文化,培養校園民主精神,推進學校民主政治建設,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等方面,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工會;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良好的校風、學風,優化育人環境,提高師生員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主導地位的教職工的文化建設不可或缺,作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高校工會必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所謂校園文化,就是在教書育人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全員文化素質及審美情操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產、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成果。其中,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點,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條件。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在黨委的領導下,建立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工作體制。高校工會有責任和義務引導教職工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
1、高校工會自身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共同點
良好的校園文化系統,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嚴謹的制度體系。工會作為高校的一個重要組織,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校園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協助校黨委開展工作。工會組織健全并發揮作用,必然會促進校園文化的整體進步,必然會促進廣大教職工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必然會更好地引導和帶領教職工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2、高校工會組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
(1)高校工會組織開展的教學競賽,群眾性的合理化建議,工作方法革新與工作途徑協作的活動,都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能力,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有實際意義和影響的活動。
(2)工會對教職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民主、法制、法律教育,以及科學、文化,提高教職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技術、業務素質,使教職工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與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符合,并且是校園文化中最全面、最深刻、最高層次的教育活動。
(3)工會這個集體,擁有大量的既具有理論水平,又具有社會實踐經驗,既具有全面素質,又具有個人專長的人才。以他們為主力,主導校園文化建設事半功倍。
3、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與工會的任務統一
(1)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繁榮校園文化,在吸收社會文化營養的前提下,使文化層次更高、氛圍更濃的校園所誕生的校園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先導。而工會無疑有繁榮文化、豐富文化活動的任務,不難看出,這項任務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來完成。
(2)校園文化建設是要建設文化設施、文化隊伍、文化環境,營造校園精神、文化心理、文化追求。這些正是工會更好發展職能,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重大使命的具體任務。
(3)工會有普及文化,全面提高教職工文化素養的任務,這一點也正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之一。
二、高校工會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校園文化的職能就是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心理因素、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與現實文化發生認同,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工會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倡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開展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全面提升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今天,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社會對人才質量的攀高,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尤為重要。工會可以通過舉辦人文講座、知識競賽等活動,提升教職工的人文素質,開展“三育人”先進個人、五好文明家庭等評選表彰,營造爭先創優的進取向上氛圍,增強教職工的責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樹立新時代良好的師德形象。
2、宣傳培育校園精神,提升教職工的人文素質。工會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積極主動地同有關職能部門深入發掘校旗、校歌、?;铡⑿S柕呢S富內涵,通過使廣大師生員工易于理解和接收的形式和語言,詮釋校園精神的基本精髓、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工會還應根據學校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不斷賦予校園文化新的內容,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同時要加強校園文化的養成教育與培養,從小事抓起,用校園文化規范教職工的行為。
3、弘揚民主精神,推進學校民主政治建設。大學的民主精神主要表現在學術和管理兩個方面,在學術上應倡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者有追求學術進步、獻身真理的權利,在管理上應堅持依靠教職工辦學、依法辦學的指導方針,凡涉及辦學理念、發展規劃、教學改 革等重大事項,都應在一定范圍通過不同渠道廣泛征求廣大教職工的意見與建議。高校工會作為教代會的工作機構,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適應本校發展的教代會的工作機制、組織形式,暢通渠道,依法主動科學地維護知識分子特殊群體的權利,抓好校園民主精神的培育和民主氛圍的營造。
4、舉辦健康高雅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高層次的校園文化,能提升師生的素質和能力,高品質的校園文化,能提升學校的品位和聲譽。工會應以部門工會、工會小組、協會等文化層面為載體,以體育競賽、知識講座、書畫攝影作品展覽等文化形態為手段,培養教職工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提升教職工的人文素質和文化品位。健康、高雅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而且激發了教職工獻身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總之,應正確認識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切實利用校園文化這筆無形資產,更好的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服務。
文化是人類文明與科學的象征和代表,是人類美德和智慧的表現。學校是傳承文明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是人類文化的神圣殿堂,學校文化是各類優秀文化、先進文化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學校生命和靈魂的集中體現,繼承文化、整理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是學校的職責和使命,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教育品質,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和成就教師的人生價值。
一、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和定位
什么樣的文化才是校園文化,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是不是校園文化,墻壁上的校訓、名言警句是不是校園文化,校長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是不是校園文化。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所有文字、規章制度、條文、思想、圖騰,只有轉化為學校全體師生的內在需求和相同值取向,外顯為共同的處世原則和行為方式,這樣的文化才可以稱之為校園文化,才是真正意義的校園文化,不然,它最多只是一種文字,或文化的符合,不能構成影響人、教育人、激勵人、規范人的校園文化。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它象物理學上的“場”具有巨大的能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對置身其中的每位成員都施加著一定的制約力和影響力,規范著每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這就是校園文化的威力和魅力,也是我們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根本原因。
二、確立核心價值,豐富校園文化,促進“人·教育·自然”和諧發展
校園環境、教育氛圍,是一所學校的臉面和眉目,是一所學校的品位;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品質,也是一所學校的氣質;學校的規章制度,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和精髓,更是一所學校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如何為全校師生創造一個風光旖旎、賞心悅目、情趣高雅、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如何創生一個教師勤教、學生樂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面對問題樂此不疲不懈探索的教育氛圍,如何營造一個尊重、信任、理解、寬容、欣賞、激勵、支持、誠信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文空間,使身處其中的每一位師生員工既感受到工作、學習的快樂和生活的幸福,又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這些都是構筑校園新文化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對教育資源進行了有機整合,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入手,對豐富學校文化這一主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1、確立核心價值,創新規章制度,形成了人本和科學相融的管理機制
核心價值是學校在追求教育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標,是全體或多數教職工一致贊同的關于學校意義的終極判斷,從內表現為相同的價值取向,在外體現為共同的行為方式,是學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為此,學校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持久的探索,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是及時總結、不斷提煉。在近幾年辦學過程中,學校根據教職工的職業信念、角色認同、責任意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總結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愛心和責任心已成為澄潭中學的教育品格,為每個學生的一生的幸福奠基作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努力追求每個學生更好的發展已成為全校教師的教育信念。在澄潭中學,沒有人打撲克、搓麻將,也沒有你來我往的應酬,班子作風正、教師工作實、學生學習勤?!白龊霉ぷ魇亲詈玫娜穗H關系”、“敬業比能力更重要”、“勤奮不用懷疑”等等深入每位教職工心中,正是這樣的信念、思想、風氣、作風和態度,澄潭中學才有“教師勤教、學生樂學、情趣高雅、文明和諧”的優良校風,才有學校的全面快速協調發展。
二是不斷完善人本和科學相融的規章制度。學校以“學生成長、教師成才、學校發展”為導向,完善并形成了65項規章制度,在提倡實干勤干、精業樂業的同時,努力使學校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的依法治校的管理軌道,在探索學校內部管理過程中,我們把師生的發展作為目的和價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勵和開發以及促進師生成長統一起來,把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有機結合起來,在科學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關懷師生的發展,關懷師生的生活和情感,關懷師生的心理感受,對于關系到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各項制度,注重制度的形成程序,讓教職工共同參與制訂、修訂并提交教代會討論、修訂和表決,使制訂修訂制度的過程變為教職工參與、熟悉、理解、接受學校管理的過程,變為認同、遵守、維護學校規章制度的過程,增強了制度的生命力和激勵效應。同時在管理的過程中進一步體現人情味,如50周歲以上教職工病假三天不扣全勤獎,有5周歲以下小孩的女教職工夜辦公可少上一節,不影響工作的看病和外出處理事務不作假,在工作時間允許接送小孩上學回家等等,從而形成了科學與人文相包相融、協調統一、被大家所認同又規范著全校師生行為的制度文化。
三是對學生進行持久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我們從報到的第一天開始,從高一軍訓開始就進行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教育,并持之以恒,因為好的習慣、文明的行為不是自發的行為,需要長期的規范訓練和養成,才能成為自覺行為,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才能使澄中培養的學生既符合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又有顯明的澄中個性(懷文抱質、自強不息、勤奮好學、刻苦鉆研、書寫清晰、做事嚴謹、行為文明、樂于合群、勇于競爭、善于贊美)。我們期望通過澄中教育的學生能做到:衛生不常打掃,地面干干凈凈,紀律無人專管,教室安安靜靜,做操無人組織,隊伍整整齊齊,集會無人監督,秩序井井有條。
2、美化校園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為全校師生提供融學習、工作、生活、休閑、娛樂、欣賞為一體的綠色環境,使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成為富有哲理的教育詩篇,使校園成為滋養心靈、陶冶情操、充滿詩情畫意的人文空間
一是校園美化、綠化體現澄中特色??萍紡V場以升旗臺、空曠文化石場地為主,它是學生課外活動的樂園。 行政廣場因在校園入口處,以典雅、大氣、綠色為主,盆景、桂花、鐵樹、色塊交相輝映、悅人心目。信息廣場是學生休閑學習的樂地,向上的含笑、挺立的銀杏、卵石的小路、菱形的草地、五邊形的座椅是它美麗的風景。湖濱休閑區是師生休閑、欣賞、交流的空間,石塊、古樹群、湖、古橋、小溪等合理組合,最能體現澄中校園美化、綠化的人文性和娛樂性。還有那原生態的小溪、師生健身小區、書形草坡、五環造型以及別具一格的石頭、路燈、音箱……無不流露著澄中校園獨特的文化氣息。校園內春天有鮮花、夏天有濃蔭、秋天有果實、冬天有綠意,置身其中的不僅僅是消遣娛樂的場所,而是傳情達意的綜合空間,睹物會意,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這種散發著深蘊情致的優美空間,使我們體悟到綠色不僅僅是一種環境,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取向,校園不僅僅是校園,而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充滿詩情畫意的空間。
二是注重校訓、名言警句的生成過程。物化形態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種文字符號,只有當它被師生認同并轉化為內在需求體現為外在行為的時候,才能成為本校的校園文化,才能成為陶冶人、激勵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糧,因此,學校向全體師生征集校訓、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稱,征集的過程其實就是比較、選擇、認同并遵循的過程,同時把大家討論定稿的內容再次返給全體師生并組織教育學習,進一步內化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例我校的校訓:懷文抱質、自強不息,前一句是內容,它告訴學生經過高中三年學習要形成文理兼備、內外一致、表里如一、科學與人文相融的綜合素質,古人講,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后一句是精神,做人要自強、自立、自信、不甘落后),樓梯走廊上的藝術化的名言警句,信息中心的對聯、懷文抱質扁額以及省吾亭等等,已成澄中校園文化的一道風景線。
三是注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科學景觀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取向,使之具有教育性、哲理性、詩情性、藝術性和人性化的特征,具有影響人、感召人、凈化人、陶冶人、催人上進的功能。我們把校園內的道路用大學名校的校訓來命名,使每天走在“上進大道”、“求是路”、“自強路”、“誠信路”上的學生能放開眼界、志向遠大、埋頭向學、學有所成,將來成為民族復興的棟梁。為讓澄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教育·自然”和諧一致的詩意棲居地,我們把從大自然收集到的美好東西和校園內存在的巧加安排,形成了十個校園自然景觀:綠蔭水榭、古橋倒影、滄波石町、翠拂瑯玕、荷塘清韻、蘆花淡月、柳浪桃煙、碧蘿翠霞、踏雪尋梅、丹桂飄香,以及設計中的日咎、DNA模型、原子模型、地動儀等等,不僅僅這些景觀本身是賞心悅目的,而且組成的整體使人既有“春有詩情,秋有畫意”的審美情趣,又有“夏有佳思,冬有奇想”的豐富聯想,理因趣,其理益彰,趣因理,而趣益濃;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科學景觀交相輝映的澄中特有的校園文化景致,使人所見的不僅是一草一木一石一景,而且還有“風搖竹影有聲畫,月照梅花無字詩”的想象和美景,想人所欲想而未及想,言人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者,啟人心智,達人意會,真正發揮文化場教育人、啟迪人和制約人的作用。
2、弘揚澄中精神,構筑校園新文化,為全校師生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它的形成既與這所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人文環境有關,也與校長、優秀教師、杰出學生密切關聯。澄潭中學五易校址,自力更生、艱苦辦學,到63屆學生李成堯、張才華勤奮好學,艱苦奮斗的精神業已形成并得以代代相傳。在新的形勢下,澄潭中學自強不息、自加壓力,在無地理、師資、生源、硬件情況下,進一步弘揚和深化“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澄中精神,面臨弱勢不氣餒,頑強拼搏,走出了校園建設和教育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在繼承傳統、面向未來的創業過程中,澄中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一是過去別人說澄中是“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師資”,但我們是知恥而后勇,承認不足,急起直追,作為教師,把學習作為自身發展的源動力,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作為學生,進校時雖然基礎較差,但他們面對劣勢不氣餒、不放棄,在“不到最后,永不言敗”的信念指導下,以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勤奮好學,不恥下問,不斷進取,最后勤奮的澄中學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扒趭^好學,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是“教師成才,學生成長,學校發展”的保障,也是學校教育質量持續輝煌的前提。二是澄潭中學在弱勢情況下發展到現在省級文明單位、省二級重點中學、省科研興校200強和花園式學校,靠的是先進的辦學理念,如果沒有“未來有多近,在于你想得有多遠”的思考,就不會有學校新的發展思路和新的校園建設,如果沒有“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就不會有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改革。我們在積極倡導“行成于思”的同時,同樣注重“行勝于言”,敢想敢做會做,教師踏踏實實地教,學生踏踏實實地學。學校任何一項教育改革也都非常注重操作性層面的構建和探索,使每一項改革都能促進學校的發展和質量提高,澄潭中學能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序上得益于這種“觀念領先、步子扎實的實干精神。三是發揚了“團結協作、智慧共享”的團隊精神。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專業成長是系統整體效應作用的結果,在一個學校里,教師群體相互協作、相互促進,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風格的互動和碰撞,可以產生1 1>2的智慧火花。學校建立“系統責任制”,意義就在于使各職能部門、各教師之間能實現系統信息的互換和共享,從而通過知識共享,資源共用,運用集體智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此,我們在進行學校管理改革中,把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協調成一個整體,變針對教師個體的點式管理為以組室為主的塊式管理,利用集體的力量管理、指導、引領、幫助個人,形成了各系列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協作提高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這種“競爭、合作、欣賞”的團隊精神,為澄潭中學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過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勤奮好學、不甘落后、觀念領先、步子扎實、團結協作、智慧共享”精神造就了澄潭中學,并形成了澄中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澄中精神必將綻放新的異彩。
文化之為文化,是因為文化具有強大的制約力和推進力,讓我們共同來構建豐富校園文化,使之成為全縣師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使之成為我們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行動指南。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文化育人的主戰場與主要承載者,很自然成為眾多學校踐行文化育人思想的首選。而如何把校園文化建設抓出成效、抓出特色,發揮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則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我從所在學校多年發展特色教育的探索實踐里,深刻體會到,加強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既要繼承傳統,更要創新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在于繼承。每所學校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有豐富的文化積淀,這種厚實的積淀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就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一種重要的、不容忽視的教育資源??梢哉f,校園文化是學校在動態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形成的以辦學理念、培養目標、辦學傳統、校風、學風、校園文化活動風格、師生的行為方式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念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化形式,是一所學校全體成員共同的觀念形態和文化形式的總和。從形式上看,校園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種表現形式。從校園文化形成的層面上講,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所學校在發展中不斷累積并以文化積淀的形態呈現的結果。顯然,我們要加強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傳承學校固有的傳統校園文化顯得尤為關鍵。
首先,要很好的傳承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如富有書卷氣息的圖書室、一屆又一屆畢業班師生努力拼搏過的教室以及與他們曾經朝夕相伴的一桌一椅、一屆又一屆畢業生意氣風發走過的林蔭校道······這一切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譬如注重秩序、守紀、講究整潔衛生、追求積極向上、重視團結協作等等,這是我們要傳承校園物質文化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很好的傳承校園制度文化。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傳承校園制度文化的重點在于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制度建設藍本。只有在立足學校原有規章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現行規章制度、規范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繼承校園精神文化。它又被稱為“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我所在的陽明中學,創辦于1980年,因初創時隸屬縣城所在地陽明鎮,本著紀念王陽明奏請設立和平縣治之初衷而得名,是一所地處粵北山區的面上普通中學。在30多年的風雨磨礪中,陽明人以拓荒牛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艱苦創業,銳意創新,勤勉耕耘,以教育的智慧,不斷積淀教育文化的底蘊,凝練成“艱苦奮斗、團結協作、開拓進取、迎難而上”的陽明精神。正是憑著30多年的精神傳承,學校不斷發展壯大,近幾年來,教育教學尤其是特色教育年年上新臺階,雖是一所面上普通中學,高考上本科線人數近五年卻連續突破百人大關,2010年還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被廣東省教育廳列為2010-2020年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校······這些成績的取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學校重視了校園文化的傳承與校園精神的發揮,重視了優良校風、教風、學風與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與傳承。正如教育局長黃偉平所說言,“陽明中學最為難得的,在于全體師生傳承著一種寶貴的精神?!?
當然,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光要重視繼承傳統,更要重視創新發展。沒有創新發展就沒有生命力,校園文化就會淪為一具沒有血肉的空殼,了無生氣,這也不符合當下校園文化建設與時俱進、強化育人功能的時代要求。
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形成學校獨具特色校園文化的源頭活水。如果說繼承是為了傳承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么,創新則是通過充實文化內涵促進學??沙掷m發展。
如上所述,校園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連續發展、逐漸積累的過程。它受制于時展特點、人們的思維觀念、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和自身教育話動的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甚至還包括生源構成及師資質量等,加之,校園文化一經形成,它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又會落后于時代要求,脫離學校發展實際,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性。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不斷創新,在于不斷淘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與文化的同時,不斷培育和拓展新的校園文化內容以豐富其內涵,從而發揮它更大的育人功能。
同樣以我所在的陽明中學為例,多年前,學校與其它面上普通中學并無二樣,在普及高中教育大背景下,隨著重點中學大幅度擴招,面上普通中學面臨的挑戰日趨嚴峻,學校遇到了諸多發展難題。為此,學校充分發揮開拓進取、迎難而上的陽明精神,立足現實,大膽創新,一是給學校重新定位,尋找突破口;二是重新詮釋辦學理念,確立了新的“以人為本,特色引領,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三是創新辦學模式,堅持“兩手齊抓”(一手抓普通類文化課教學,一手抓體藝類特色教學。)和“兩手都硬”的方針,將普通高中傳統單一的文化課教學模式拓展到圖音體特色教學領域,開創體藝特色教育發展模式,形成雙輪并驅的教學班級架構。從而實現了從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向開創體藝類特色教育的完美轉型,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實現了辦學條件的不斷優化和改善,取得了從較低起點到快速發展的蛻變。
不難發現,陽明中學通過創新發展,在原有校園文化的基礎上繁衍出了全新的“以人為本,特色引領,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以發展體藝類特色教育為主的辦學模式、以培養特色人才為主軸的辦學目標。這一切成為了學校教育改革 和謀求特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并內化成為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內核。只有創新才能開創新的發展思路,才能謀求特色發展。當創新由一種意識上升為一種指導思想,進而指導探索實踐時,這種創新其實已經升華到了精神文化的最高層面。在這里,創新在充實、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同時,更為學校的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梢詳嘌缘氖牵瑳]有創新,就沒有陽明中學特色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既要繼承更要創新,還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唯有如此,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編輯:華華)
教育文化建設
確立素質教育目標,并以之為導向,開發潛在課程,搞好校園文化建設,規范了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奠定基矗。
1、確定素質教育目標。做學習的主人(樂學、多思、善練、勤奮),做生活的主人(惜時間、重技能、善運用、力進?。鰰r代的主人(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求創新)。
2、制定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歌。我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與形勢發展相適應的校訓(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校風(樂教、樂學、拼搏,拓展),教風(敬業、愛生、嚴謹、創新),學風(好學、多思、善練、勤奮),校歌(《朝霞映照著美麗的校園》),并認真落實校風建設工作,優化輿論環境,激發拼博拓展精神,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搞好物質文化的建設。物質文化的內容是凈化、綠化、美化校園,完善設備設施。我校位于新塘鎮的中心地帶,擁有占地面積15508平方米的校園,(教師宿舍含內),建筑布局合理,設計新穎,樓寓同走廊連成一體,樓前室后宜花則花,宜草則草,宜樹則樹,各室具有隔音、通風、采光功能。標準操場,運動場,小生物園等環繞錯落,“七室”“一潮設施設備按一類標準配備,還增設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電教室、電腦室、語言實驗室、自然實驗室。一年多來,我們向社會宣傳尊師重教的思想,游說社會各界支持學校,自籌六十多萬元(政府投資、集資四百多萬元基建款不含內)投入新校舍的環境設施和教學設備。一間設備較完善、環境優美、向心力強的花園式學校已初具規模,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矗(廣東柏寧)""以素質教育為目標,辦出山區學校的特色""以素質教育為目標,辦出山區學校的特色農村中小學,特別是山區農村中小學,如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我就沁水山區的實際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山區的實際對辦學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我們沁水山區的實際最大特點有3個:一是地面遼闊,村莊分散;二是交通閉塞,經濟落后;三是資源豐富,人才奇缺。全縣300里河山,400萬畝面積,50萬畝耕地,21萬人口分居在2622個自然村中,其中6戶以下的就有644個,真是“一去二三里,煙炊四五家”。每個山村平均17.5戶、80口人,盡管全縣中小學達到700多所,3.4個村莊也才能平均1所。10個學生以下的單師小學占36%,其中5個學生以下的小學就有165所。這樣的實際如何辦學就很值得研究。加之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交通閉塞,信息不靈,直接影響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全省的貧困縣之一。不過隨著侯月鐵路的開通,交通狀況將得到很大的改善。沁水縣是沁水煤田的一部分,含煤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0.4%?!暗叵掠泻谏珜殠欤厣嫌芯G色銀行”,具有林、牧、煤、鐵、蠶五大優勢,但由于人才奇缺,致使長期以來“端著金碗討飯吃”。如何適應山區需要辦學,培養各種實用人才,這就尖銳地提出了改革辦學模式的新要求,和怎樣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問題。
二、辦好“三型”學校,加強素質教育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以來,為了推進“普九”,我們針對沁水山區實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采取邊實驗,邊總結,邊提高的辦法,在全縣大力提倡辦“三型”學校,即:綜合型的復式小學,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學,技術型的鄉鎮初中。
所謂綜合型的復式小學,就是10個學主以下的三級復式小學(村?。岢k成提高農民素質、為農民致富服務的綜臺型復式小學。就是把一個山村的幾個學校、幾種教育融為一體,統籌安排,統一管理,使其彼此滲透,互相貫通,協調發展,即普通教育(含幼兒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三管齊下,三種教育一齊抓,實施“農科教結合”“村校一體”。這樣做的最大好處:一是提高了辦學經濟效益,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減輕了農民辦學負擔。
三校合一校,男女老少一齊教,三校開支變一校,農民負擔大減少。二是發揮了學校內在優勢有利于農民素質的提高。一個綜合型復式小學就成了幾個山莊幾戶十幾個人家的大組合,男女老少,互教互學,“超前反芻”,共同提高。三是在一個學校實行三教統籌,就從根本上加強了職業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四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自然地緊密地結合起來了。五是綜合學校擔負了對農民進行終身教育的任務。使成人教育強化了計劃性、系統性、實用性、長期性,把提高農民素質落到了實處。六是參加者又是辦學者,學校的許多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所謂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學,就是小學1--3年級低段辦村小,4、5年級高段實行聯村辦寄宿制小學。服務半徑一般10華里左右,遠看15--20華里,全縣119所五年制小學,寄宿制小學就有90所,占75.6%。
這樣做,減少了復式小學的層次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保證了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尤其是小學高段辦成單軌和多軌制的單式班。師資力量相對集中了,學科教師配套了,能按照國家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開全課程,開足課時。但四五年級復式教學就不行,學生小學畢業了,但沒有真正達到小學畢業的程度,辦寄宿制小學就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特別是在上好文化課的同時,也有時間、有師資、有條件上好體音美、自然常識、勞動技術,也能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近2年來,各鄉(鎮)又都試辦了1--2所包括低年級在內的寄宿制小學。辦這樣的寄宿制小學難度較大,只能成熟一個辦一個。因七八歲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離開了父母,首先要解決好吃、注玩、睡,衛生保健等問題,才能保證學習好,使家長放心。辦好寄宿制小學,管理工作至關重要,一要建立一支具有特殊素質的管理隊伍,校長要有統籌全局的藝術,要有社交能力和應變能力,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班主任要把溫柔體貼、一專多能、忍耐持久,歸結為一顆赤誠的“愛心”;后勤人員思想覺悟要高,烹調技術要強,服務態度要好。二要針對寄宿制小學的特點,采取特殊的管理辦法:建立“董事會”,民主管理學校;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學生伙食;開辟多種渠道,豐富課外生活,強化紀律教育,培養學生自治能力等。管理問題解決好了,寄宿制小學就會有效地推進山區普及義務教育,把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
所謂技術型的鄉鎮初中,就是農村中學必須面向農村,為振興農村經濟培養各種實用人才。我縣的做法是:一、普通初中帶有專業性,認真上好勞動技術教育課,切實做到教師落實、教材落實,時間落實、基地落實。勞技課不及格者不發給畢業證書。二、教學、科研、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學生把理論知識用于生產實踐,真正成為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者。三、實行初三分流。就是初中階段一進入級,就由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四方面協商決定,把學生分為回鄉就業的“職業技術教育班”和準備繼續升學的“提高文化基礎知識班”,由學生自愿報名,分別編班就學。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有利于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有利于大面積發展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有利于為農村培養各種實用人才;有利于解決“3+1”難以解決的題(經費、住房、教師等);四、進行多種形式的愛農教育,諸如:深入農村調查,往屆畢業生回校作模范事跡報告,成立學農科研小組,學校附設回鄉學生短訓班等。
沁水縣通過“三型”學校,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每年都要為農村輸送3000多名具有一技之長的各種實用人才,為振興沁水經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加之黨的富民政策在農村的進一步落實,沁水山區在脫貧的道路上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層天,199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14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20倍。同時,沁水縣的中小學教育也為高等教育輸送了一大批合格新生,今年高考達線80人,創歷史最高水平,晉城市的文理科“狀元”也都出在了沁水,有2名學生被北京大學錄取,成了沁水有史以來的大喜事。人家都說,“‘三型”學校出人才,素質教育出人才,既出脫貧致富的人才,也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層次人才。
三、辦好山區特色學校應重視的問題
1.提高認識問題。有人說“三型”教學“不正規”。我認為,正規不正規不能看形式不看實質??磳嵸|,就要看山區的實際,看山區教育的普及,看山區農民素質的提高,看山區學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果只講“正規”,山區不能脫貧致富,那再“正規”的學校也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振興山區經濟,必須辦具有山區特色的學校。這既要解決群眾的認識問題,更要解決好“政府行為”的問題。
2.師資隊伍的素質問題。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辦好“三型”學校必須建設一支具有“一顆紅心,多種本領”的教師隊伍?!耙活w紅心”,就是要有扎根山區辦教育,無私奉獻育新人的思想?!岸喾N本領”,就是要適應山區學校需要,成為教學上的“全把式”,不論哪個年級、哪門學科都能拿得起。特別是單師小學,既會當校長、當教員,還會當干事當工勤人員,身兼多職,又得多能。
3.組織管理和改進教法問題。綜合型復式小學,既要辦普通教育的復式班,還要辦成人復式班,統一學政治,分級學文化,結合專業需要學技術,解決好成人教育的分散性、流動性、專業教育多樣性的問題。初三分流同樣存在教學計劃、教師配備、專業設置、實習基地籌問題。這就必須敢“闖”、敢“冒”,走出自己辦學的一條新路,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4.有關部門協同、配合、支持問題。
辦好“三型”學校,在政府統籌下,教育部問責無旁貸,要主動進攻,農、林、牧、煤、蠶桑等部問都要大力配合。師范院校要根據山區農村學校的需要,改革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和方法,解決好中師畢業生不愿搞復式教學,不會搞復式教學的問題。教研、科研、編緝出版部門,要在教學計劃、大綱、教材、參考用書等方面大做文章??h級有關單位要從需要出發編寫鄉土教材。各級教研科研部門要把辦好山區特色學校列入教研和科研項目,試點、總結、推廣這方面的經驗。只有上下同力協作,才能使山區學校為提高農民素質,為振興山區經濟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論文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 本質 認識論哲學 政治論哲學
論文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重要表現形式,它的本質是人的全面發展。認識論哲學和政治論哲學中對人的價值追求的不同觀點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的理念選擇。認識論哲學家認為人的價值和幸福的最高體現是理性知識和真理,求知和知識是人存在的最高形式。政治論哲學家認為人的價值側重體現在社會價值方面。在這兩種不同的哲學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選擇也是認識論和政治論哲學之間不斷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高校校園文化在引領、塑造高校物質形態、觀念形態方面起著重要導向作用。它既有著文化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的個性。在多元的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下,高校校園文化如何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 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是人的全面發展
1.1 文化的本質
伯頓·克拉克主編的《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了用文化的觀點來研究高等教育,并指出文化是一種共同使用的思維方式和集體的行為方式,“文化塑造個人的心智”。也有人認為文化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文化。文化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是人本身的發展。①
1.2 高校校園文化與文化的關系
1.2.1 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普遍表現形式
高校校園文化(環境)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師生和管理者經過長期的培育而形成的,它反映了社會文化發展的要求和校園群體的智慧與意志。”②從文化在高校的表現形式來說,高校教育的基本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學資料三個部分,教育者是文化的傳承、傳播者。同時又是文化的受傳者,作為文化化了的人對文化進行傳播;受教者接受一定的文化,又將這種文化進行新的創造,最終也是被文化化了的人;教學資料實質上是文化通過教材、輔導書、工具書等形式表現出來。高校校園文化作為文化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有著文化的共性。通過校園環境進行的文化選擇,具體體現在學校的校風(包括教風、學風等)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等)的確立、校園活動的組織、學校規章制度的訂立和各種設施的建立等方面。③高校校園文化是各個高校中都有的一種文化,只是依據高校層次、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2.2 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特殊表現形式
高校是傳播高深學問的場所,高校校園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它體現了高校不同的辦學理念或辦學理想。從整個學校教育系統來說,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有著高知識、高學問的教師和處于青年時期、激情洋溢、充滿理想的大學生群體。作為高校主體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更具先進性、開放性與深度性。高校校園文化主體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文化體現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復雜性、針對性與多元性。從不同層次、類別的高等院校來說,各個高校的校訓的不同正是高校校園文化不同的一個突出表現形式。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大學的校訓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武漢大學的校訓是“自強弘毅,求是拓新”;武漢理工大學的校訓是“ 厚德博學,追求卓越”。
1.3 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人的全面發展
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作為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在于作為高校主體的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人們對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的認識不足。以為高校校園文化只是豐富高校師生的業余文化生活;以為高校校園文化只是樹高樓、搞綠化、開辦講座等;以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只是學校特定部門如團委、學工處等部門的工作。沒有認識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各項工作的基石,沒有認識到到校園文化的深層本質是學校的元氣,各項工作都應是這種元氣的流布,廣大師生都應能夠受到它的滋養。④
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也具有動態性。但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是不變的,它是人的全面發展。在中國,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人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高校校園文化引導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高校校園文化一般選擇的是社會的主流文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主流社會文化的沖擊。在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的不斷沖突與融合過程中,高校校園文化表現為高校主體的自主與自覺選擇的特性。有人說,校園文化的變遷本質上是大學生正確的社會感知、成熟的文化自覺和整合的群體互動。這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大學生群體在文化的變化過程中不斷適應、調整的自我發展。
2 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基于認識論和政治論的視角
布魯貝克指出,研究高等教育主要有兩種哲學基礎:一是以認識論為基礎;二是以政治論為基礎。高等教育的哲學指導思想支配著高校各個方面的發展。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哲學指導思想的影響。
2.1 認識論視角下的高校校園文化
認識論哲學的指導思想在西方有著傳統而悠久的歷史,它強調認識論的人趨向于把以“閑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為目的,強調高校是探究高深學問的場所,是為了學術而存在的。這種哲學思想提倡的是能夠訓練人的思維、發展人的理智,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學理性知識”。但是,傳統認識論哲學的這種以理性思辨、邏輯推理求取知識和真理的活動并不單純為獲取系統化的理性知識。在這個直接目的的背后還有更為高遠的目標,這就是人的存在、價值和幸福。⑤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核心是以人為本,客觀上要求大學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科學主義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大學里,更加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構建形成科學人文的理念以適應大學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校校園文化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日益呈現出開放、公平、民主的文化氣息,表現在不同的學術觀念的共存、對個性的包容、對個體的尊重等。高校教師和學生作為高校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存在是為探索知識、傳播真理而存在的。教師不僅傳授知識、培養具有開放視野、創新能力的學生,而且通過科研對知識進行探究。教師和學生都帶有自身獨特的個人文化,他們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個性特征、思想觀念。高校校園文化正是學習、工作、生活在校園里的人所共同營造的共性文化。它通過營造良好的教風、學風來約束人們對知識探索的態度和行為。
2.2 政治論視角下的高校校園文化
政治論哲學認為人們探討深奧的知識不僅出于閑逸的好奇,而且還因為它對社會、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高校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密切相關。高校只有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使自身不斷發展壯大。高校必須依靠培養的人才以及知識、技術的不斷創新來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高校的存在是為社會服務的。它提倡的不僅僅是“學理性知識”,更重要的是“應用性知識”。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創新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這樣,應用性知識更能為社會的發展服務。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也在高校校園文化中體現出來。高校校園文化向社會傳播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直接為社會文化建設服務。
3 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選擇
3.1 高校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沖突
政治論和認識論之間一直存在著沖突,高校校園文化存在著認識論和政治論的兩難選擇。其矛盾之處在于,探討高深學問的認識論方法想方設法擺脫價值的影響;而政治論方法則必須考慮價值問題。⑥選擇了認識論的人認為,高深學問的堅實基礎是嚴格的客觀性,如果不能避免高校的政治化,將遲早會歪曲和干擾學者研究的客觀性,從而導致學術貶值。選擇了政治論的人,更多的從社會發展的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高校存在的意義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高校校園文化認識論和政治論價值取向的沖突具體體現在對高深學問、高校自治、學術自由、大學功能的不同態度上。認識論注重知識的學理性,政治論注重知識的效用性。認識論認為高校應該完全自治。應該讓高校里的學者、教師獨立自主的解決知識領域的問題。因為高深學問是高于普通知識的專門學問,那么只有學者能夠深刻地理解它的復雜性。由于他們最清楚高深學問的內容,因而最有資格決定應該開設哪些科目以及該如何講授,應該決定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如招生、考試、學生的畢業要求、評聘教師等。政治論認為高校的自治不完全由教師們決定,學術上的自由也是有限定的。應該依據社會事務的要求決定高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標準、質量要求等。由于認識論注重知識的學理性,持認識論的人認為大學的主要職能是教學和科研。政治論注重知識的效用性,持政治論的人認為大學的職能是為社會服務。
3.2 高校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融合
高校的職能發展由單一的教學功能到洪堡的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再到弗萊克斯納的社會服務功能,是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高校功能的多樣化發展趨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總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既要通過教學來傳遞知識、保存文化、培養人才,又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來創新發展知識,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直接、間接地提供服務。任何國家、任何時候的高等學校都擺脫不了政治論的根據,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當國家處于非常時期,或是在專制的國家里,總是要特別強調政治論的根據。⑦長期以來政治論哲學思想占據著主導地位,認識論哲學處于被壓制的狀態。但是大學是探索知識、傳播知識、追求真理的重要機構。對知識的保存、選擇、傳承,對真理的探尋都需要大學具有自治和自由的權利,是大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選擇應該是認識論和政治論的融合統一。高校校園文化需要營造出追求學術、追求真理、以人為本的氛圍,從而推動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大學發展的過程表明,大學內部需要有專門的行政人員來參與大學管理。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存在行政管理權過度的傾向,行政級別化、干擾學術、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需要在教學、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使得大學能和諧有序地運行。從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大學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與他們的關系也愈來愈密切。現代大學功能強大,它在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正越來越成為政府借以實現國家利益的工具。⑧市場力量也成為干預大學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更加需要堅持自治,倡導學術自由、追求真理。新時期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我們堅持這種價值取向,絕不是要求大學脫離社會,而是在自治、自由的基礎上更好地履行社會賦予的職責、為社會服務。認識論者洪堡就曾這樣指出:大學倘若實現其目標,同時也就實現了,而且是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社會和國家的目標。
論文關鍵詞:校園文化 生命本真 培育功能 對策分析
論文摘要:生命本真是教育的本初,是學校育人的根本,校園文化應當自覺體現生命的本真形態。校園文化具有凝聚的功能、導向的功能、娛樂的功能和育人的功能, 其核心是育人功能。本文將科學分析校園文化對生命發展的培育功能,提出呼喚生命本真回歸校園文化的幾點意見,以供借鑒、參考。
所謂校園文化, “就是在學校育人環境中, 以學生為主體, 以教師為主導, 以促進學生成人成才為目標, 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成果?!倍菊婧喴卣f,就是指人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是發展中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生命本真是教育的本初,是學校育人的根本,校園文化應當自覺體現生命的本真形態。
一、校園文化對生命發展的培育功能
(一)校園文化促進生命的全面發展
生命的全面發展是指個體的體力和腦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具體地講,也就是指個體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協調統一的發展。以生命本真為根基的教育力圖滿足人生命發展的各種需要,它不僅促進了人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而且滿足了人的生理、心理、情緒、社會、靈性、人際關系以及道德修養等方面的需要。文化是由人創造出來的, 但文化最終又回到人的生活中去,一個人一出生就生活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著一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接受來自特定文化內涵的滋養和人格塑造。
(二)校園文化促進生命的自由發展
“生命的自由發展是指生命在全面發展過程中, 通過消除一切自發性所獲得的文化特征?!?人的自由可以分為主體自由、社會自由和個體自由,生命本真教育所追求的就是促進學生個體自由的獲得和發展,強調要學會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身邊的每一個人,從而發現人的生命價值,發揮人的無限潛能,發展人的獨特個性。當代校園文化應當極力引導校園共同體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愉快的發展,努力實現生命的價值,進而促進共同體形成與時俱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個體生命的自由、全面、和諧發展。
(三)校園文化促進生命的終身發展
要實現生命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從時間上來說是具有終生性質的,也就是說, 生命本真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教育,它所追求的是生命價值的提升和自我實現,即生命的終生發展。因此, 以喚醒生命本真為核心內容的教育是伴隨著人一生一世的。校園文化著眼于個體獨立的生活能力、獨立的思維方式和選擇能力以及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其個體社會化的進程和個體生命的持續發展。
它們當中總是會有一些東西對個體生命發展產生刻骨銘心的作用,在其一生的發展中,經常會以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手段和方法對其心理和行為起到熏陶和激勵作用。
二、呼喚生命本真回歸校園文化的對策分析
(一)塑造良好的校園精神
“校園精神文化是指師生在從事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以及在這種心理狀態下,為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而長期形成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審美情趣等展示人格風貌的群體意識?!?校園精神(如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健康和諧的民主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求善求美的愛國精神等)是校園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它既是源于深層的群體意識,又是師生群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同時也是校園群體共同的價值取向、價值認同和行為方式。營造有序、進取、文明、和諧的育人環境,塑造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園精神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特個性,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進取意識,發展和完善學生人格,從而促進學生生命意義的獲得和生命價值的實現。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在校園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的學校管理的獨特風格,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制度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校園制度文化應當立足于生命的本真內涵,改變以往專制、僵硬、缺乏人性的模式,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并融入適應時代要求和人身發展的人本管理理念,著眼于調動學校全體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和創造性,始終追求生命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要施行人性化管理,靠群體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來保證實施,努力實現以非強制性方式和非權威性的力量來引導、幫助學生。首先,要弱化組織的權威力量和等級化的權力矩陣,樹立生命本真的意識,尊重個體的獨特個性、生命自由和發展潛力,把實現師生的生命價值作為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次,在制度制訂和執行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堅持“從基層中來,回到基層中去”的原則。再次,制度內容應當尊重學生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謀求學生生命本真的回歸、努力實現學生全面自由發展作為學校管理的終極目標。
(三)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建設
校園文化要實現生命本真的回歸,其載體建設的合理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校園物質環境載體建設。校園物質文化主要由學校的建筑設計、設備設施、活動場地、綠化狀況和景點布置等構成。學校應當把???、廣播站、宣傳櫥窗、閱報欄、墻報、黑板報等傳媒手段整合成一個系統的生命教育網絡,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發展生命,進而發現生命的本真意義,提升生命質量。
因此,學校在規劃校園文件建設時,必須堅持這幾個方面的協調統一發展,爭取讓每一株花草,讓每一節課,讓每一面墻,讓每一條通道,讓每一處設施,讓一條制度都能向學生傳達生命的價值和本真的意義,讓校園環境真正成為滋養學生心靈、體現生命文化、熏陶學生情操的沃土。
論文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 人文素質 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適應社會全面發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而具有教育導向、開發創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從高校校園文化內涵、總體特征入手,分析校園文化建設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的功能及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不適應時展的問題,并進一步探討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協調發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導向功能、開發創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的重要環境。網絡時代,隨著信息的急劇擴散,迅速增大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通俗文化在校園的碰撞,校園文化已經越來越成為影響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已成為高校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校園文化內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一種群體文化,而這種群體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體表現為:第一,互動性。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里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即教師的教授作用是關鍵。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不可低估,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滲透性。校園文化,象溫暖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第三,傳承性。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任何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之后,必然傳承下去,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會有不同程度的損益。
二、高校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的功能
1.約束功能。一切文化對其主體都具有約束支配功能,校園文化也不例外。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制度文化對其主體的約束和精神文化對其主體的行為習慣的規范和支配上,此外還有道德約束和輿論約束等。一方面,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維護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舉止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學校的獨特節日、典禮、儀式等,以學校群體價值觀和群體行為規范的方式熏染著學生。
2.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情感熏陶、意志磨練和人格塑造,起著環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師生員工在優秀的校園文化氛圍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其熏陶、影響和激勵,逐步升華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這正是我們常說的“風以化人”。
3.校園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園文化中,學生既是參與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創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校園精神文化之中,就會保持其相對穩定性,持久地對大學生產生巨大的作用,并通過學生的自覺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
4.激勵功能。校園文化對其載體無時無刻不發揮其影響,特別是對校園文化的主體——學生的影響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現得最為鮮明、最為突出,校園文化對其主體——在校大學生的影響教育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著,并且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政治意識、思想觀念、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幾個方面。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內部的精神環境,引導著人才的塑造。優良的校園文化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積極作用。對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對祖國對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發每個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并內化為一種自我向上的動力。
三、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缺乏與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參與人員主要是校內人員,包括學生、學工干部以及極少數的專業教師,而缺乏校外人員的參與。校外人員包括是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員,他們實際上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校園文化活動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園內,而極少關注現實社會,與社會脫節,最終導致校園文化成為“空中樓閣”。
2.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與前瞻性。目前,大學校園文化雖然豐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娛樂、體育及各種社團活動,這些活動雖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近期效果明顯,但缺乏長期規劃,使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與前瞻性,從而削弱了校園文化的整體育人功能。
3.忽視專業教師的作用。長期以來,大家一談起校園文化,就認為是學生處、團委、學生會等學生工作機構和學生的事情,與教師沒有多少關系。但實際上,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人格和文化涵養直接影響所培養學生的質量,他們的整體凝聚力對校園文化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看,教師的校園文化生活極為貧乏,一學期難得有兩次活動,教師之間的交流也很少,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種具體活動,而把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潛在的教育活動排斥在外;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中,除學生參與外,主要是學生工作隊伍的教師參與,而專業教師與其他行政人員很少參與,與學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專業知識所涉不多。在對上海一所財經類院校近一年的調查結果中,校園文化活動內容的比例為:文體活動占30%、青年志愿者活動占18%、社會實踐活動占25%、講座報告占20%、學生其它活動占7%等。調查顯示:校園文化活動項目大部分是娛樂項目,與專業知識有關聯的活動少,絕大部分學生集中在文娛體育、人文素質、社會服務實踐等活動上,即使是學生科技活動,主要是學工隊伍的策劃,缺乏專業教師的積極參與,所策劃的活動專業知識的含量不高,從而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的簡單化和低層次化。
四、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
1.校園文化建設貫徹“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即要堅持以育人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開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教學不能只重視學科專業的系統性,而忽視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養,要做到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結合。要從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出發,讓學生自己設計適合自己的一些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要追求小型化、多樣化、經?;?,充分滿足學生不同層次和種類的需要。這樣,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學生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陶冶情操;既能豐富校園生活,又能達到育人的目的,讓他們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
2.建設高層次的校園文化。如前所述,緣于當前校園文化與專業知識相連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導致盡管各高校都在積極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設,但結果是表面上轟轟烈烈,實質上卻收效甚微。加之當前各種傳媒的活躍,學生接觸信息越來越廣泛,活動層次較低的校園活動既起不到導向作用,也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現其總體功能。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超越低層次的以娛樂性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建設,以科研、學術為中心內容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出高層次的校園文化。
3.提高專業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校園文化建設要轉型,要建設以科研、學術為中心內容的高層次的校園文化,必須做到教師主動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結合專業知識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開展富于創新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政策上對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專業教師給與支持和鼓勵,如可通過減少課時等舉措切實吸納廣大專業教師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這項需要全員參與的活動中來。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向學術領域演進發展,其結構和內容將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自由參與活動,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加深專業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培養創新精神,促使具有強烈求知欲望的學風的形成,又可以促進教學改革,帶動科研,為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內在的保證。
4.順應時展,建設更加開放的校園文化。“開放”是校園文化的應有之義,當前很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處于“閉門造車”的局面,而相反地,現代大學教育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和創新型人才,這種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思維,因此“閉塞”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目標的,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如以往的校友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吸收校友、企業以及政府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校園文化與社會的廣泛接觸,達到校園文化建設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目標。
2l世紀呼喚人才,時代也呼喚素質教育。作為高等院校,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開展,為我國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