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7 09:17:07
序論:在您撰寫應用電子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目前工作室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工作室教學項目選擇存在的困難目前電子專業工作室教學一般在本科教學的高年級階段或者研究生教學階段,對高職高專學生,由于專業學習的難度性,再加上學生在校學習階段為2-2.5年,工作室教學的特殊性給課程開發和項目教學帶來了不少困難。(2)師資力量不足工作室教學模式要求能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以案例、項目為中心組織教學,課程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前沿性[2],但目前負責工作室的指導教師離上述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比較缺乏,按照企業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難,還難以按照市場化的模式運作。。(3)教學管理存在的不足工作室教學能夠順利實施,強有力的組織機構是關鍵,目前各工作室已經制定了實施細則,但具體實施過程不一定切實可行。學校在工作室的前期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期工作室教學環境的完善所需要的經費等遇到比較大的困難,而這也是教學質量得到保證的重要因素。
2.工作室教學的具體實施
以工作小組為團隊開展活動:每個工作室配備2名專職教師和1名校外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的不同和興趣的差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盡量做到學生總數在30人左右,每一小組由大二和大一學生共同組成,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項目。學生在工作室的學習時間由固定教學時間和課外時間兩部分構成,完成項目后經過考核學生可獲得專業選修課2個學分,同時工作室面向學生課外時間開放,學生可以在工作室完成課程以外的學習任務,增強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管理工作室:利用電子信息工程系學生科技協會平臺,定期組織學生開始小型技能項目比賽,以新能源工作室為例,學生在結束一個學期的項目任務后,舉辦便攜式小型光伏發電系統組裝比賽。同時定期開展各工作室之間的沙龍活動,每期由一個工作室交流一個主題,各工作室之間相互交流活動的開展方式和進度安排等,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溝通、活動組織、以及項目運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組織參加各類專業比賽:針對當前工作室指導教師在選擇真實項目進行教學過程有一定的難度情況下,通過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比賽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一個有力補充,通過比賽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技能水平和團隊合作意識等。應用電子專業學生組織他們參加學院科技文化節、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和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
3.實施后的效果
工作室教學模式較好地體現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導的“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3],學生進入工作室后,由于企業項目的真實引入和各項專業比賽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的專業知識更加系統性,突破了單一課程的內容,教學內容不能完全依附于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客觀上加強了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的教學內容鍛煉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工作室教學活動開展以來,指導教師對教學的熱情比過去有較大提高,每個專業方向的工作室與相應的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和專業對口率。教師充分利用該平臺明確個人專業方向,提升科研能力。通過工作室的建設,學生接觸到了更多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最新技術,比如物聯網工作室教學的開展,學生體驗到未來智能家居的最新發展技術。工作室建設兩年多來,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專業技能比賽的規模和成績比以往都由了顯著的提高,先后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級10余項,部分教師與企業簽訂合作項目,加快了學生個性化培養的步伐。
4.結語
在當前社會發展迅速,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出能夠使用社會需求的人才,有效解決學生就業和社會適應力的銜接,是應用電子專業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工作室建設的教學方式具有融合性、開放性、互動性和可選擇[4]等優勢。是提升電子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徑。
本文作者:胡國偉李偉曾佳工作單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一、應用電子技術在中專教學中的改革。
1.使學生熟悉常用儀器的使用,了解電子元件的基礎知識第一,在教學的內容方面開展多方位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多接觸一些常用儀器,尤其注意學生對于儀表儀器的接觸程度,在讓學生全方位接觸到常用儀器后,還要注意進行啟發式的教學措施,使學生能自己動腦思考,以此來加深他們對于常用儀器的印象,然后通過全方位的考試方式來督促順便檢驗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第二,在進行動手能力培養時,理論知識的教授也是不可或缺的。以前的經驗使我們知道,很多學生盡管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但是對于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卻是相對貧乏的,比如有的學生在就業崗位上甚至不知道怎樣來進行有關元件的識別,對于基本的檢測也是一無所知。因此,我們在中專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電子元件基礎知識的普及與教授力度,使學生了解電子元件的種類、材料等基本知識,能夠對于電子元件進行普通的識別與檢測。過去,學生由于基礎知識的缺乏,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無法識別是元件質量問題還是設計問題的笑話,從而導致其在實際的組裝生產過程中,出現由于元件質量問題導致整體的工作效率偏低的現象。為此,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于元件基礎知識的練習,使學生不僅不會只停留在外觀的識別程度上,而且還能熟練地使用電子元件的儀器設備進行相關的檢驗與檢測,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2.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于電子技能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于電子技能的培訓,可以使學生熟悉掌握大量的元器件,使學生掌握焊接、插裝等等的各項基本的技能,同時能夠看懂各類電子產品的電路原理圖,并能夠對各類的電路進行不同的調試。在對電路進行調試及安裝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各類基本理論知識,而且還會培養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水平,可謂是一舉多得。此外,在對電子技能的訓練過程中,學生還會培養起直觀檢查并且排除故障的能力,這對于電子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縮短他們對于社會的適應期。
3.加大綜合性的實驗的比例。第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只能在指定的時間進入實驗室來進行實驗操作,但是各個學生的能力畢竟是不同的,這樣就會出現部分學生在規定時間完不成試驗任務的現象。同時,出于對學生自主開展電子電路設計與制作的鼓勵,激發他們動手操作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在明確了實驗室責任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對實驗室進行適度地開放。同時,對學生提供器件或者專業技能的指導。第二,進行綜合性的試驗。因為,不管是提高創新能力的訓練還是一個產品的最終完成,只靠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上述兩個過程都必須是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機統一,更有甚者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加大綜合性試驗的比例,使學生不僅可以很好地鞏固理論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很好地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從而成為綜合性的專門技術人才。
二、研究教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材的處理上,以必須夠用為原則。
1.把握教學目標,化解數學的難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強調其知識的應用性,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必要過分強調邏輯的嚴密性及思維的嚴謹性,對于某些定理可以只講它們的應用方法,范圍和實例。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比如涉及比較抽象的概念時,可以先給出學生在中學學過的、易于理解的,并且與教學相關的引例,化解概念的抽象程度,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2.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一直采用講授的方法,會使學生感覺單調、枯燥無味,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作者:馬兵單位:河南省登封市第二職業高級中學
眾所周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有理論遠不能培養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需要。因此在專業設置上應當進行創新,改變單一科目如計算機課程、C語言,而加入電子設計、電子開發與應用等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的改變能夠均衡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同時還應當把創新的思維提高到教學方法上。在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調查法、探究法和討論法等方法教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從不同角度找答案的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改變電子技術專業課堂的氣氛,以獨具專業特色的風格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
一、電子技術專業各階段創新的應用
1.基礎操作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以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在基礎操作階段主要是帶引學生入門,認識和掌握專業常用的儀表、儀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實驗手段。相關的實驗環境包括安排學生自主設計電路,計算機實驗操作以及實習。從上課伊始,就不斷地要求學生掌握與專業有關的常用軟件,像基本的office軟件,keill軟件以及PROTEL、VB等等。通過實踐性的環節,讓學生初步掌握好本專業相關儀器的常用方法,例如萬用表、示波器以及各種電源電表等等。需要說明的是,實驗課并不是理論課的一個附加,而是與理論課平起平坐的課程,它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功不可沒,不可缺少。對學習能力強,悟性高的同學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考取有關電子的證書,以為將來的就業鋪金。
2.專業課實踐階段
專業課實踐階段主要結合本專業教學而進行的課程設計和課程實習或偶的那個。這個階段的目標是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之后能夠進行系統訓練。這個階段主要的課程有模電路、數、電力拖動、單片機以及電子設計等等。這些課程以設計和實習為主,結合課程教學活動,學習的內容可以綜合理論與實踐經驗,結合實用性與趣味性技巧,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出具有獨創性的實習計劃和設計圖。實習的產品,是學生自身知識能力程度的體現,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勞動成果保存起來,作為下一次設計成果的借鑒。經過此階段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將會有大的改變,他們自覺得由要我學過渡到我要學,同時此階段也是學生運用自己的目前知識處理面臨困難的能力,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3.畢業設計階段
在畢業設計階段,學生的創新能力仍然不可或缺。因為在此階段,學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他們需要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識技能來尋找課題,來選擇指導老師,來自主選擇合作者,并制定大方案,方案設計業務交流、采購選擇設備以及協作。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提高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學生在畢業設計階段的思考與操作能否符合實際情況,符合當前電子科技產業的要求,在畢業答辯中能夠得到驗證。畢業答辯小組也可以一改以教師為主的風格,可以選擇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參與評價。在切實的交流中,學生也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有一個良好的呈現與系統的認識。
二、結語
綜上所述,電子技術專業是適應時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創新作為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靈魂,在電子技術專業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特別是當前的信息技術產業步伐不斷前進的情況下,如何將創新應用于電子技術專業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主流話題。鼓勵創新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驗室經驗;不僅要求領導者加強重視,同時也鼓勵學生自主創新。
作者:李杰單位:江蘇省豐縣中等專業學校
一、參與工作任務分析會,與企業專家零距離接觸
高?!皯秒娮蛹夹g”專業課程改革探析胡茗南昌工學院江西南昌330108由行業專家組織的“大學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使命“,頭腦風暴”的工作,項目,任務和職業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過“任務型會議的分析,建立了“裝配“,組裝”到“,“檢測”,“調試”“,檢查”五,類型,明確的元件形成,查排名,15個任務,并列舉了具體的職業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核心課程的教學項目的開發,是一家專業的培訓是重要保障“適銷對路”,以滿足工業的重要專業績效與企業需求。專業結構和電子技術越來越復雜,制造,電子產品,電子產品,專業的應用,修復和電子等行業的銷售,尤其是專業能力是一個復雜的。專業的發展,我們必須確定核心技能,是基本的核心專業技能的延伸,并不是所有的地區都普遍發展或盲目自由發展。因此,專業核心技能課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在電子技術應用的核心技術是:檢測技術組成,電路圖的閱讀技巧,電子產品的調試技術,儀器技術。專業核心技能,專業發展應用電子技術的發展趨勢,必須把握電子制造業及相關行業,不僅提高專業建設水平,調整專業設置,專業和步驟的優化,布局和結構,拓展專業方向
二、參與核心課程體系的建構和課程標準的編寫
1.依據核心技能,確定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是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不同專業的職業能力,在一般課程的專業方向(或核心技能)為設計基礎。雖然核心能力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理論,但真正形成一個核心課程,理解和愛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的教師是一個挑戰。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在這里和你討論。
(1):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理論課,和專業的培訓課程,純粹實踐問題。解決方案:圍繞核心能力,優化設計。在傳統的教學中“,電子技術”課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學生最感興趣。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嘗試項目教學,教學計劃,教學的發展任務,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正是這些珍貴的先行者,集團決定“電子產品裝配和調試的核心課程。核心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簡化了傳統教學的范疇,改變職業教育課程為中心的傳統方法,基于學科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構建。
(2):忽視專業發展問題。本課程是一個綜合性產業發展滯后,如何更好的?解決方案:關注的發展趨勢,綜合課程開發。在這一領域的新知識,突出的新技術,新技術和新方法,以滿足電子技術專業的工作要求的應用現狀,促進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對核心技能訓練和學生群體的認知特點設計,應用“適用于課堂教學”和ProtelPCB生產,“電子技術”課程相結合的課程,兩個,兩個軟件和硬件,尤其在電子技術生產的“合成中的應用”的核心技能,是一個管道的綜合反映,的學生更多的發展潛力。在行業,企業,大學教師和課程專家,許多頭腦風暴和可行性研究,達成共識,在電子專業核心課程的應用:元件和電路,組裝和調試電路,電子產品裝配和調試,Protel應用和PCB板的制作,電子技術及應用。如果核心課程是必要的,那么,專業課是可選的。根據市場的需求,學校和專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各個地區,特殊的課程,反映了當地經濟的特點。
2.團隊分工協作,編寫課程標準。
(1)經驗,寫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訓練課程,開發和建設的核心課程,對課程教學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據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電子技術專業人員的應用特點,課程改革的經驗,與寫作課程標準。
(2)資源的整合,團隊合作。建議的核心技術,行業專家,目前的教學,基于尊重認知規律,根據行業專家,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工作任務分析表,構建新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的確定,課程標準。經過反復研究,學校隊五分,選擇專業的特點,在各個學校的骨干教師,制定完備的課程標準。雖然我們有自己的任務,過程和方向,但思想內容,完整的格式,每個都有自己的風格。當然,有一些分歧和爭論,最后作出調整。
3.專家指導,完善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方案。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專家,行業專家的第一稿,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他們提出的修正案,該小組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完成。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該研究項目,開發過程是一個專業,專業發展,專業教學指導。課程改革,需要嘗試和探索,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作者:胡茗單位:南昌工學院
一、現代電子產品制造與設計綜合技術應用中心的建設目標
中心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根據電子信息領域的國內外電子產品生產與制造發展狀況和趨勢,以服務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兼顧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需要,完成電子產品生產、電子產品設計、電子產品性能檢測、電子新技術工程應用等實踐教學條件的建設。滿足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實踐教學,并為學生創新型、創業型的實踐活動提供支持。
二、現代電子產品制造與設計綜合技術應用中心的建設內容
中心完全按電子企業真實產品設計、生產、檢測流程與行業技術規范要求,整合已有的實訓室優勢,改擴建不能滿足實踐能力教學的實訓室,將建成擁有一個電子技術理論與實踐平臺、三個創新實訓室的新產品研發中心、五個技術應用中心的科技公司、三條生產線的生產車間和兩個產品檢測室的生產研發基地(如圖一所示),使之具有“三個層次、四大功能、五化特色”。完成學生一線操作、技術應用與服務、產品設計開發與檢測三個層次訓練;達到學生實踐教學、員工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產品研發與生產四種功能;實現環境真實化、功能系列化、管理企業化、設備生產化和人員職業化五化特色。讓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按照圖一所示①②③④⑤的訓練順序,完成產品設計、生產、測試一條龍的真實企業環境下的實訓,職業規范、職業態度和職業習慣貫穿始終。形成既滿足學生學習規律又直接對接崗位的實踐教學體系。建成后的中心將形成如下特色:
1.對接產業中心以軌道裝備制造業為立足點,對接湖南經濟支柱的電子信息產業,服務區域經濟和行業經濟發展需要,為企業培養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的創新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工學結合深化工學結合,促進專業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心構建了電子產品設計、試制、生產、測試一條龍的真實企業環境,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訓練學生的職業規范、職業態度和職業習慣,真正實現“零距離”上崗。
3.突出創新在已有實驗設備條件的基礎上,構建“基礎創新實訓室、微控制創新實訓室、機器人實訓室和嵌入式技術應用實訓室”三個層級的綜合創新實訓室,滿足三個年級不同基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需求,著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達到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4.開放共贏中心實行開放式的實訓室管理體制,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營造開放共享的教學環境,搭建“工作與學習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專業學習與創新相結合”的個性化發展平臺,實現“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共贏的模式。
三、現代電子產品制造與設計綜合技術應用中心建設的預期成效分析
1.實踐教學,校內教育教學成效分析中心建成后,可為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及其他電類專業師生的服務;每年可承擔約1300名學生的電子電路的分析與應用、電子設計自動化等專業課程的教學與實踐,年承擔的時間教學任務約120000人·時;每年可承擔電氣與信息類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及相關課題的畢業設計約1500人·周;承擔電氣與信息類專業學生的機器人競賽培訓。
2.社會培訓,資源共享,示范輻射作用分析學院實訓中心是中南五省唯一的國家級實訓基地、中國南車集團“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教育部“中德師資”培訓基地、湖南省中職專業教師培訓基地?,F代電子產品制造與設計綜合技術應用中心建成后,面向企業技術工人的技能培訓容量在原有基礎上將增加30%,面向中高職專業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培訓容量在原有基礎上將增加50%。同時,電子產品生產線以及各創新實驗室等優勢資源,可為株洲地區的三所其他高職院校及其他中職學校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與創新服務,實現資源共享。
3.技術服務,項目開發成效分析依托鐵道供電與電氣學院318自動化研究所這一校企合作平臺,可充分利用中心的電子產品生產與制造車間、電子技術應用開發與技術創新綜合實訓室等,對外承接企業產品代工生產與產品檢測實驗,進行新產品研發與課題研究。
4.科技創新、學生創新能力和教師科研水平成效分析中心的電子技術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實訓室,開設了“三個層次”的創新實訓室,為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這一創新平臺和先進的實驗設備進行橫向課題和縱向課題的研究,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四、結束語
“公司型”電子綜合實訓基地建設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一種模式。本文分析了現代電子產品制造與設計綜合技術應用中心建設的意義,建設目標與建設內容已經達到預期成效,為“公司型”電子綜合實訓基地建設提供參考。
作者:謝永超單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文章從目前高職院校電子專業培養弊端、企業需求現狀調查等談專業教學改革,提出了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建立以學生為中心、能力為核心,滿足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電子專業改革培養模式
中國高等教育經多年發展,現已成為在校生人數最多的國家,而高職發展更迅猛,幾乎與普通本科平分半壁江山,但辦學條件和質量實在令人擔憂,提高教學質量,改革培養模式已成為各高職學院面臨的一重要課題。
一、目前培養模式的一些弊端
1、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專業需求不相適應
傳統教學體系的課程設置(老三段的教學模式)是按照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模式進行設置的。
(1)出現了課程設置比重不符合高職要求的狀況。
(2)出現了課程設置比重不符合學科要求的狀況。
(3)沒有考慮職業院校專業的學科特點。
2、課程的設置與職業技能鑒定相互矛盾。
目前的課程體系并沒有考慮國家的職業技能鑒定的內容,因此,出現授課內容與技能鑒定內容不符的問題,技能鑒定時臨時抱佛腳,甚至停課集中復習考試,學得不扎實,企業不認可。
在對企業的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對學校的技能等級證的認可程度僅為20%。要想扭轉這種局面,開發新的課程體系,必須充分考慮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讓學生掌握真實的技能水平,使學生滿意,企業認可。
3、實踐教學課時的不足導致學生的技能水平不達標
4、單學科的授課方式導致缺乏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
傳統的課程體系采用的是并聯的學科體系,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只注重本學科知識的邏輯性與系統性,并沒有考慮本學科對專業的實際意義,而應用電子專業各學科間聯系和運用很緊密。
授課方式單一,一些教師缺乏跨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出現教師一輩子只教一本書,對外面的世界不聞不問,這樣的教學方式如何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更談不上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市場、企業對職業院校人才需求現狀
對職業的認知程度是做好本課程體系開發的基礎,因此,我們對重慶及沿海就業需求量較大的部分企業進行了調研,以問卷的形式了解在企業對電子專業學生崗位的分布情況和對課程、知識、技能需求程度,調研結果主要特點:
在技術難易度中,最簡單為使用電子基本工具(15.7﹪);最困難為程序設計(40.3﹪);在重要等級中,最高為使用電子儀表(35.1﹪);最低為辨識及選用電子元器件(8.9﹪);在未來需求中,最高為組裝微處理器電路(32.6﹪);最低為使用電子基本工具(15.2﹪)。
三、教學改革措施
由上述分析調查,我們主要作出如下改革:
(一)課程設置模式改革
樹立綜合職業能力課程觀,課程目標由“知識客體”轉向“學生主體”;教育導向由“教育專家導向”轉向“企業專家導向”;教育模式由傳統的“教程”向“學程”轉化;課程內容改革注重綜合化、實用化、精簡化;課程的結構注重有階梯化、模塊化、彈性化。
1、課程設置打破傳統的三段式設置,增強課程的適應性,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簡單重復,實現模塊式設置。
擺脫“學科本位”課程設置思想的束縛,建立以電子“職業能力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根據職業實際工作崗位,構建若干個技術模塊,將結構、原理、故障診斷、維修等融為一體。
2、實施替代學分制,加大限選課和任選課比重,突出學生個性發展。
3、充實完善專業課的一體化教學改革,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對職業基礎課的教學改革上。
4、開設綜合實訓課程,實施項目教學。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
1、理論教學體系的改革,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大膽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克服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滿堂灌的方式,本著“必需、夠用”原則,減少理論課的課時數,由過去的2000多學時減為1500多學時。
2、及時融入新知識、新技術,在課程安排上強化現代電子科學方面的較新技術,如開設“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單片機技術應用”等課程。
3、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與教學改革
4、教學模式多樣化
由于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基礎差、偏科多,因此,基礎課盡量采取分層次教學;為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專業課采取模塊式教學;為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教師之間、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鼓勵教師采用行動導向的項目教學方法。公務員之家
(三)實踐教學的改革
調查中,不少學生認為:“在學校的學習缺乏目的性,對為什么學認識不足”。這說明,老師在教學中只注重了理論知識的講解,對知識的如何運用、實踐教學不到位。
1、認真研究國家職業標準
課程體系應以職業能力為主體,充分考慮企業對電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時注重國家職業標準,使教師的教學有目的,學生的學習有目標。
2、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實踐課教學改革主要強化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術技能、職業綜合素質三級能力平臺的設計,電子應用能力的培養力求貫穿教學全程。
3、“雙證融通、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現有“分層次、模塊化、項目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實施“雙證書、工學交替”,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現工學結合(見下圖)。
按照企業實際工作的要求,進行職業技能課程的教學改革,將國家電子行業技能認證標準與教學融合,建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積極完善與工作相結合的“分散實訓、頂崗實習”的工學交替模式。
四、專業教學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電子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對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情況進行研究,提出指導性意見?!皩I指導委員會”定期對課程的設置、實驗、實訓內容和計劃及課程體系的改革廣泛征求專家們的意見。
2、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改革由專業負責人、學科帶頭人落實,電子教研室、系部定期檢查和考核。
3、學院教務處、督導處及系(教研室)對教學紀律、教師工作實施督導。
1.熟悉常用儀器使用
模擬、數字電子技術實訓是一門獨立設置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為了強化實踐動手環節、培養獨立創新能力、提高實驗課效果,首先在教學內容上開展多方位的教學環節,主要有注重工具和儀器儀表的使用,進行啟發式教學,開放教學,工廠實踐教學,電化教學,最后通過面試來考查每個學生理論和動手的實際水平。
首先了解儀器工作原理,其次掌握測量方法。例如示波器在電子實踐中是常規的測試儀器,作為電子專業的學生,可以將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專門列為兩個獨立的實踐課題,而且特別規定示波器的使用是“動手題”重點之一,要求學生在實驗中進行多次重復的操作,最終達到像使用萬用表一樣的熟練程度。要求學生不但會“定性”觀察波形,而且能“定量”測量信號的幅度、頻率、周期等。在單管放大實踐中,當輸入為正弦波時,利用示波器不但可以看到放大后波形以及和輸入信號進行相位比較,而且還可以通過對輸入信號的增大或減小,對負反饋的增加或減少,對上偏置電位器調整等多種內容來實現晶體管三種狀態的相互轉換來觀察波形的變化情況,這樣學生不僅看到放大后的正弦波形,也觀察到飽和失真、截止失真及雙向失真的形波。從而更深刻理解在模擬電路中,條件的變化決定著晶體管狀態的變化,這樣全方位的訓練,不但能把理論課中難以理解的復雜思維變得生動有趣、明白易學,也通過學生對示波器的反復操作加強了應用動手的訓練,對于穩壓電源、信號發生器、頻率計、交流毫伏表等儀器,也在各個實踐教學中熟練掌握及合理應用。
2.掌握電子元器件的基礎知識
電子元件知識是電子產品應用的基礎,以前有的學生就業時甚至還不能識別有關元件,不會進行基本的檢測。因此首先必須加強大學生電子元件基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電子元件的封裝形式、種類、材料、標稱值,尤其是使學生掌握電子元件測量方法及其使用注意事項,如何進行選擇。
過去學生對各種電路的分析研究大多只注重理論上的設計和分析,與實際嚴重脫節。學生拿了設計圖稿,進行實物安裝調試時,由于沒有元器件特性參數的概念,無法做到根據實際要求對元器件進行對比和選擇,調試成功率往往較低,甚至做不出來,在產品設計調試過程中,無法辨別是設計問題還是元器件質量問題,使問題復雜化。甚至將本來是由于元器件的質量引起的問題,卻往往錯誤地認為是設計問題,因此而把產品設計引入誤區。在實際組裝生產時,尤其要注意各種電子元器件的質量問題,因為它將會引起整機質量嚴重下降。
目前有些大學的專業測試實驗課開得較少,導致學生對元器件參數的技術指標、測試條件、特性好壞、靈活運用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元器件測試實驗的教學。只有我們在實踐教學中都重視了基礎元器件的練習,才能使學生不再只停留在對電子元器件的外觀識別上,而是能熟練地用儀器設備對其進行各種性能的檢測,深刻掌握元器件的綜合知識。
3.加強電子技能訓練
在訓練中熟悉各種元器件,掌握插裝、焊接、導線加工、元器件引腳成型等各項基本技能,看懂各類電子產品電路原理圖和印刷電路圖,掌握各類電路不同的調試方法。在對各個電路的安裝、調試過程中,不光要鍛煉電子技能工藝水平,而且應注意對電路進行深入地分析,理解各類典型產品電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各元器件參數變化或線路局部改變等諸多方面因素對電路工作狀態造成的影響等,并且利用技能訓練中焊接、調試的機會,反復思索、檢測、調試,讓學生將專業課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及時消化吸收成為能夠靈活運用的實踐知識,并初步具備設計簡單電路的能力。電路技能訓練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直觀檢測與排除故障的能力,這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許多電子產品的故障都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元器件損壞而造成的,可以憑借經驗直觀判斷出故障元器件,從而分析出故障原因,省去許多繁瑣的檢測調試過程。因為許多常用元器件,由于電路的原因,損壞時都伴隨有顏色、聲音或者氣味上的異常情況,而這些實際經驗對在校學生而言尤為缺乏。電子技能訓練可以較好地加強學生對這方面內容的學習。在插裝、焊接和調試某個電路時,在實驗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對電路的運行做人為的“破壞”,使電路出現故障而造成元器件損壞,通過觀察各種元器件的損壞現象,積累實際經驗,并從本質上了解到造成各元器件損壞的原因。電子技能訓練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工藝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實際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是實踐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
4.逐漸加大綜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的比例,提高創新能力
一個產品的最終完成,光靠理論上的分析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能熟練地掌握和使用各種相關的儀器,對元器件進行全面的測試,掌握各種元器件的技術參數,計算出各種元器件在電路應用上的數值,最終才能完成自己設計的電路圖稿。通過認真地設計、制作、安裝、調試,不但可以讓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整個課程設計的全過程及產品制作過程的具體環節,真正使學生從原有的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再融合到實踐操作中去,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從而達到質的飛躍;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各位學生的聰明才智,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考核學生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安排上,可以這樣做:
(1)在基礎課程實習中加強綜合性訓練,綜合性實踐鍛煉主要目標是深化所學知識,拓寬知識面,承前啟后。例如我們自己設計制作的《模擬電路實驗箱》就能實現一些綜合性實踐。如果只讓學生遵循常規實驗方法,他們則只是按照實驗教材或教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所要求的內容,對于觀察到的現象和記錄的數據,一般不能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或多問幾個為什么。而綜合性實踐過程中常有故障出現,為了排除,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和研究問題,并逐步掌握了一些排除故障的實用技術,不斷提高實驗技能。
(2)在專業課程實習中可以加強研究性實踐、設計性實踐。教師只提供若干有明確技術要求的實驗題目,不把實驗電路方案明朗化,讓學生通過收集所需資料、優化擬定方案、組織實施、處理數據、對結果分析討論、寫出設計報告(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選擇不同的實施層次)。盡管開始的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我們訓練的目的是“過程”指導。使學生在逐步掌握了實踐技巧,開闊了知識面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將已有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鍛煉他們的探索熱情和創新精神。
總之,只有通過不斷加強學生的技能培養,讓學生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他們將來才可能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
1課題背景
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到“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
我院較早進行了“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實踐,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也在不斷探索中,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素質受到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但隨著現代化生產模式的不斷改進和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涌現,市場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促使我們要進一步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資源,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2目前現狀
根據教學計劃,應電專業的校內總課時約1600,其中包括通識課近800(這也是系科要求改革的原因之一),進行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技術課課時就十分寶貴了,而一年級在馬山校區進行職業能力訓練的條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訓練量非常有限,二年級是訓練的重點,基本上要完成電子裝配中級工的考核,三年級則進入頂崗實習,因此,我們認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的著重點是校內的二年級及校外的三年級,抓住了這兩個不同的階段,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按照“進入、融入、深入”的認知規律,是能夠取得明顯效果的。
3具體實踐
①校內基地建設引入企業管理模式——培養學生崗位認知能力。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要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職業崗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實際上就是操作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這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培養出來,訓練放在實驗室與放在真實或相似的環境中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有了實驗室,更應該盡力營造相似的職業環境,引入企業普遍采用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修養(SHITSUKE),因為5S管理始終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始于素質,也終于素質,在開展5S活動中,要實質性地貫徹自我管理的原則,“規范現場、挑戰自我、提升素養、塑造形象”的方針要貫穿始終,尤其在我們規劃新校區的校內基地建設時,必須將此模式引進。表1是電子實訓基地5S規范示例。
②從戰略高度培養“雙師型”教師——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本保證。
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實踐能力,根據專業實際情況,2008年10月我們通過公開招聘方式,引進了原海鷹電子集團高級工程師黃交宏老師充實到專業教師隊伍,隨著專業的發展,今后還要繼續加大引進力度;
原有教師以年輕教師為主,基本上是近一兩年剛踏出校門的研究生,我們實施“青藍工程”,由老教師進行傳幫帶,同時要求他們暑期自己聯系或系里落實下企業不少于20天,以青年教師柳亞平為例,去無錫捷普電子生產線上和實習學生一起工作,既了解了生產實際,又理解了學生實習的甘苦,感覺收獲很大;
錫的電子信息產業發達,高職院眾多,我們經常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與同行交流。08年我系先后邀請了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郭再泉副教授,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電子系楊海祥副教授,無錫居里中央空調總經理李學樹先生來校講學,同時系領導帶隊去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無錫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室學習,通過交流,明確了思路,確定了方向。
③認真抓好校外專業頂崗實習——職業能力培養的關鍵。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這方面,我院教務部門已有原則性的指導意見,將整個第三年分為崗位認知實習、專業頂崗實習、就業頂崗實習和在崗畢業設計四個階段。我系對每個階段又有明確要求,如我們對第一階段崗位認知實習(3周)的具體要求是:聯系實習單位(可學校推薦或自主選擇),提供實習單位的常規信息;進行實習動員、實習分組,指定校內實習指導教師;辦理相關審批手續;領取實習指導書和實習手冊,初選綜合能力訓練項目;認真填寫實習周記,結束時由實習單位鑒定蓋章。
通過以上要求,在管理制度上形成統一規范,有效進行管理。
嚴格進行過程控制。有了制度關鍵還是執行情況,為此,我們進行過程的全程監控,對學生我們原則上要求一個月回校一次,由指導教師和班主任檢查實習進展和狀態,對指導教師我們要求每周與學生的聯系不少于一次,聯系的電子記錄或文字稿由教研室每周進行檢查,形成實習學生——指導教師——班主任——年級輔導員——學生的信息閉環系統,整個環節中的核心是實習學生,這樣一來,該學生實習怎樣?處于怎樣的狀態?進展到什么情況,可以說系里是非常清楚的,也只有在學生離開學校后還能夠與之保持密切的聯系,各項工作的實施才能有保證。
想方設法進行職業能力培養。實施“2+1”的培養模式不是簡單讓學生在第三年找到一個實習單位,關鍵是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企業的需求有多少適應?我們專業的生命力一是看對專業崗位的適應能力,二是看在專業崗位上的可發展能力,尤其是第一條。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的實踐是:盡量要求學生的實習崗位與專業一致,學校推薦的崗位自不必說,對學生自主選擇單位的我們也希望與專業一致,根據我們對學生實習崗位的調查,專業對口率在90%以上;提供根據專業特點進行設計的課題4個,每個專業學生根據自己所在崗位選擇2個利用業余時間完成;每個學生配備一名專業教師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主要針對學生在完成課題時遇到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可以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同時系里基本上每一個月要求學生回校一次,由指導教師給予當面指導;更為主要的是讓學生在校期間打下良好專業基礎,系里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同時在業余時間安排了一些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選修課,如PHOTOSHOP、3DMAX、AUTOCAD等,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顯著增強;不僅安排學生回校,同時組織學校老師進行校外實習單位走訪,以我系06級學生為例,我系老師走訪了從上海到蘇州到南京及本市的學生實習單位近20家。
④加強學生非認知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專業基本技能是高職學生在市場上獲取工作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這一能力強調專業的應用性和針對性,是屬于第一層次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夠真正地在企業“留得下”。社會適應能力是指高職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際交流、勞動組織能力、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心等,強調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社會的適應性和行為的規范性,它應包括積極的工作態度、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等,社會適應能力是企業考察高職畢業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標。新的就業形勢要求高職學生在多樣性、多變性的職業生涯中具備專業發展能力,它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專業發展能力的學生,在進入用人單位后將逐漸表現出優越性。
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認為,高職學生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和道德修養水平比專業技能更重要,特別是有較多的外企在招聘學生時把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作為最重要的因素進行考慮,道德修養水平也被用人單位認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用人單位認為目前大部分學生在言行上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往往在培訓方面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學生在追求較高報酬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等付出和多一點奉獻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頻繁,不辭而別的現象越來越多。而實習單位是學校的寶貴財富,雖然我們學生也為企業創造財富,但由于總體上的人才過剩,加之高職院校眾多,用哪一個學校的學生就由多種因素決定。以我系應電專業學生在無錫華潤安盛公司實習為例,該公司同時錄用了我院、江蘇信息職院、南京信息職院三所學校的各20多名學生,一年以后,公司領導明確表態,以后只用我院學生,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
①我們將職業指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入學起就不斷進行入職教育,努力讓學生盡快實現由學生到學員到員工的轉變;
②學生的基礎及職業能力及崗位適應性與兄弟院校學生不相上下,但關鍵在于他們心態平和,有從基層干起的心理準備,這和系里平時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我常跟學生講:
原來我最擔心的是我們學生沒有單位要,但接觸企業后得知,企業最擔心的是留不住合適的人才,因此,只要你踏踏實實地干下去,一定會得到企業重用。正是學生有了平時的教育,才使得學生在經歷了基層的磨練后能夠脫穎而出;
③我們經常利用講座引導學生準確定位,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要求,提高把握就業機會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同時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尋求就業。
④主動加強和企業的交流與溝通,我們通過帶學生籃球隊與企業進行友誼比賽,帶學生文藝積極分子與企業搞聯歡活動,有效的縮短了與企業的距離,由于相互熟悉,感情日益加深。
4結語
通過幾年的實踐,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規格、職業素質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同,以2009屆學生為例,共有5個班級188名學生,除去40多名同學繼續就讀揚州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專接本”外,08年5月份,我系首次開考的電子裝配高級工考核51人參加,通過44人,合格率86.3%,在無錫市名列前茅。學生實習主要分布在無錫捷普電子63人,無錫強茂電子10人,無錫華潤晶芯半導體公司10人,蘇州大智集團41人,上海響億電子14人等單位。實習單位給予我系學生高度評價,充分說明了我們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改革和校企合作,努力將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辦成無錫市級示范性專業。
摘要: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很多,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對于所學習的各門專業課程的體系不了解?;谀壳案叩嚷殬I教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的改革的思路,結合對于電子專業課程教學的分析以及作為訪問工程師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以實際電子產品生產的全過程為基礎對應用電子專業的專業課程進行統領分析。
關鍵詞:專業課程;專業技能;電子產品設計;電子技術專業;課程分析
一、綜述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對于所學習的各門專業課程的體系不了解。基于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的改革的思路,結合對于電子專業課程教學的分析以及作為訪問工程師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以實際電子產品生產的全過程為基礎對應用電子專業的專業課程進行統領分析。主要分析在電子產品的實際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各項專業技能以及各個專業技能與所對應的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
二、電子產品的設計過程
結合多年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經歷以及在相關企業對于電子產品的實際過程的了解,本文用圖1來闡述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與電子專業的各種理論課程之間的聯系。
要設計一個實用的電子產品,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據功能需求設計相應的功能電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設計者有很強的電路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設計經驗,同時設計出的產品要符合工藝的要求。作者認為在這個工作階段的工作難度很大,需要先進行簡單電路原理的設計逐步積累。設計出原理圖一定要經過軟件的測試,測試所設計的電路能不能與功能需求對應,各項參數能不能滿足功能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要求設計者掌握測試軟件,目前業內廣泛使用的是multism仿真軟件。
如果設計的原理圖成功,說明我們離成功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一個電子產品最終表現是一個PCB板。作者認為PCB有兩個作用:一是承載電子元器件;二是要用銅膜線將電子元器件按照原理圖連接起來。要將原理圖做成與之對應的PCB,就需要應用protel軟件來進行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除了熟悉使用protel軟件的操作以外,同時還需要掌握電子工藝的標準,這樣才能設計出完善的PCB。
PCB設計成功以后就是元器件的安裝與調試,當調試成功以后安裝上外殼。這樣一個電子產品就設計成功了。
三、電子專業課程與電子產品設計過程之間的聯系
在電子產品的設計過程與電子專業的專業課程之間,作者認為聯系二者的就是專業技能。在整個電子產品設計的過程之中需要相關的專業技能,而專業課程的開設就是圍繞專業技能而進行的。
在電子產品設計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原理圖設計階段,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就是電路理論知識以及仿真軟件的使用。圍繞這個技能所以開設了《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原理與應用》、《高頻電路》、《信號與線性系統》、《通信原理》、《移動通信技術》等專業課程。學生在系統地掌握了各種電路的基本理論、本電路的結構、常見的設計思維方法才有可能根據功能需求設計出相對應的電路。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之中需要掌握電路仿真軟件來仿真所設計的電路能否滿足功能分析所需要的要求。
設計的第二階段就是如何將設計成功的電路原理圖轉化成與原理圖相對應的符合電子工藝標準的印制板。這個階段所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就是印制板文件(PCB)的制作。在這個階段需要掌握設計軟件Protel,以及設計過程中的工藝標準。所以所開設的課程《電子CAD》、《電子工藝標準》等就是為本階段的專業技能服務的。
設計的第三階段就是元器件的安裝,這個構成中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就是常見元器件的識別以及安裝方法。圍繞本階段的技能,開設了《常見電子元器件》等課程。主要就是要了解常見器件的識別方法,安裝的注意事項。同是本階段也需要充分考慮電子產品的工藝標準。
設計的第四階段就是產品的調試,本階段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就是產品調試的一般思路以及一般步驟,常見的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規范。所以圍繞這個專業技能開設了《電子測量技術》、《電工測量技術》等課程。
四、電子各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
電子專業的各個專業課程的開設都是圍繞整個電子產品的設計過稱中所需要的各種專業技能而展開的。各門課程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系。在這里作者做簡單的分析,希望能夠是專業課程的體系更加清晰。
《電路分析》是電子專業最基本的課程,本門課程主要是用線性的方法對電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結構做了詳細的分析,以線性元件以及線性的分析方法為主。為電子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基本的電路理論以及電路分析中的基本定理與分析方法?!赌M電子技術》主要討論的是電子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不失真地放大小信號。主要就是圍繞如何消除或者減小失真來放大信號。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對于非線性的放大器件三極管進行線性的近似處理。《數字電子技術》分析的電路中另外一個基本問題,也就是如何采用合適的電路實現特定的邏輯功能,在本門課程之中主要是了解對于邏輯的建立化簡以及電路實現邏輯的基本方法。同時提供了實現邏輯的常用的數字電路的集成芯片?!秵纹瑱C原理與應用》主要是適應了現在電路的設計思路,用軟件的控制功能來實現對于硬件電路的控制。《高頻電子線路》主要解決了電路中的三個基本的問題,電路中電源的設計方案、電路中小功率信號的放大、振蕩信號的形成。分析的方法主要建立在非線性的分析方法上。《信號與線性系統》、《通信原理》等主要是提供了對與實際的電子產品的功能需求的分析方法,對于各種設計方案的簡化、對電子產品的分析以及評估。以上作者認為可以歸結為電路理論課程。
應用課程中有《電子CAD》、《電路設計與仿真》、《電子工藝標準》、《電子測量技術》、《常用電子元器件》等?!峨娮覥AD》主要討論的就是印制板設計軟件Protel軟件的使用?!峨娐吩O計與仿真》主要討論電路仿真軟件multism的應用,分析所設計的電路是否滿足設計的要求?!峨娮庸に嚇藴省分饕懻摲治隽嗽陔娮釉O計的過程之中所需要考慮的工藝標準。在電路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電路的功耗、電磁場效應等情況?!峨娮訙y量技術》主要是在電子產品的調試階段對于常用的電子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的講解。
五、結語
總體來說,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都是依照電子產品設計的過程而開設的,也是為了學生需要掌握各專業技能而開設的,以電子產品的設計過程來統領分析電子專業課程易于讓學生掌握整個電子專業課程的體系內部聯系。能更進一步做到學以致用,為將來的就業打好基礎。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以及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的產學研的結合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摘要: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制定是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基礎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學合理的人才派樣方案,才能確保各種培養措施的正確實施,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建立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依據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應用電子技術;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方案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I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電子信息工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電子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其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來源和國家非常重要的支柱性、引導性及基礎性產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以教學計劃為載體的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的總體設計,是安排、執行教學任務的依據,是監控和評價教學質量的準則。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學校適應教學改革,保證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針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專業人才定位
電子行業的迅猛發展,涉及家電、家電控制部件、計算機組裝、通信設備、儀器儀表、視聽設備等領域。傳統生產正被自動插件、自動焊接等新技術、新工藝所取代。生產人員的結構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諸如品質控制、工藝控制、現代化生產設備的操作與維護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崗位。高職教育專業只有緊跟電子行業公司企業的工種崗位,分析崗位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才能使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相適應。因此,必須以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解決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
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現代化企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需要,具有系統電子技術理論和實踐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與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能從事電子類產品和設備的安裝、調試、檢驗、運行、維修;具有單片機系統開發與設計能力,具有對常規電子產品進行分析、開發設計和生產管理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重點培養企業急需的具備生產一線精密工藝設備操作維護、工藝設計、生產管理及具備對新產品和新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利用能力的高技能專門人才。
以真實的電子產品作為學生學習、實訓的載體,采用邊學邊練、學做合一的教學手段,將電子產品裝、調、修的全過程融合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構建“產品導向、項目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基本技能與專業綜合能力。
三、課程體系構建
在制定專業建設目標時,我們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模式,立足電子技術職業崗位群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實境組織課程,構建與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開發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方案,建設突出職業崗位能力的專業課程標準;打破學科界限,實訓“一體化”優質教材;建設專業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集生產、教學、職業培訓多位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構建與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全面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保證。我院應用電子專業采用“崗、課、證相通融,教、學、做一體化”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派樣模式?!皪彙⒄n、證相通融”就是按照崗位技能需求設置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參照職業資格標準設計教學內容,課程的考核評價要求學生去的職業資格證書。“教、學、做一體化”,就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講課堂設在實訓室,以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項目為載體,按照項目的實施過程開展教學,通過邊教邊學,邊學邊練,學做合一的“教、學、練、做”一體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我院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體現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時間五個要素相結合。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分支比較多,不同的學校定位,必須結合服務相關行業與地方經濟,以專業復合方向為突破口,以工學結合、模塊化進行課程體系整合。構建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模塊和專業方向模塊三個課程體系。
教學設計上采取“2+3+1”的組織形式,前2個學期主要安排通識教育平臺和專業基礎平臺課程,為形成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和發展能力奠定基礎;第3、4、5學期安排專業平臺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技能,獲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第6學期安排學生定崗實習,是學生在職業環境中深化專業知識、訓練職業技能、養成職業素質。
通識教育平臺課程主要是公共必修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公共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概論,計算機文化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必修28個學分。專業平臺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其中有電路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PLC技術,工程制圖與AUTOCAD,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電子工藝實訓,等專業必修課77學分;專業英語,多媒體技術,小型電子產品外形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等16個學分。
高職院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時掌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技術知識,局用熟練的專業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可。
四、結語
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個的探索與實踐,更好地實現了從學生到企業職員的完美銜接,同事也提高了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出了高素質技能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壯大了企業的人才規模,為社會創造非凡的價值。
【摘 要】按照電子產品設計開發、生產、技術服務流程,采用企業當前主流生產性設備和自主開發的先進虛擬仿真軟件,虛擬現實與真實產品生產結合,開發基于真實產品的實訓項目教學資源,建成了“虛實結合、系列化功能”的共享型實訓基地,滿足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產品研發與生產四大功能需求。
【關鍵詞】“虛實結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實訓基地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從“生產制造”到“制造、研發、服務”、發展方式從規模型到創新效益型的轉型升級,嵌入式技術、傳感器技術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應用,需要大批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谏鲜霰尘埃凑针娮赢a品設計開發、生產、技術服務流程,采用企業當前主流生產性設備和自主開發的先進虛擬仿真軟件,虛擬現實與真實產品生產結合,開發基于真實產品的實訓項目教學資源,滿足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產品研發與生產四大功能需求的共享型實訓基地[1-4]。
1 形成了“公司+車間”的實訓基地模式
按照電子產品設計開發、生產、技術服務流程,建成電工電子基礎實訓中心、電子產品生產實訓中心、電子產品研發與技術應用中心、軌道交通裝備綜合實訓中心、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等“五大中心”,形成“公司+車間”的實訓基地模式。
2 校企共建了“虛實結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實訓基地
與上海ABB、蘇州博眾合作,新建了國內一流的自動化綜合與工業機器人實訓室;與南海益晶合作在校內新建了能進行工業級半導體芯片精密測試、電子產品批量生產的電子產品檢測與組裝車間(校中廠);與珠海偉創力科技公司合作建設了國內一流的能進行電子產品手工焊接與調試的SMT焊接實訓室;與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了 “AGV機器人應用中心”實訓室;新建了機車車輛電氣裝置檢測實訓室和3D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與INTEL公司合作改擴建了能進行CPLD/FPGA電子自動化設計的Altera聯合實驗室(EDA技術應用中心);與TI公司合作改擴建單片機聯合實驗室;與長沙科瑞特電子有限公司及蘇州瑞蘇電子有限公司合作;改擴建PCB制圖制版實訓室;改擴建ST聯合實驗室(嵌入式技術應用中心)。
3 實施了“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群+基于項目、產品、服務綜合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運行模式, 實現“管理企業化、人員職業化”
把企業 “精益生產”的先進管理理念、和“6S”等現場管理方法與“博采眾長、贏向未來”等職業文化引入到基地。在學校的統一管理下,實施以“裝備制造業專業(群)+基于項目、產品、服務綜合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運作模式,協調做好教學、生產、培訓、鑒定和技術服務工作。在真實的車間和技術中心中以乒羽比賽計分器等實際產品的設計開發為載體,學生在“車間、中心”中做產品、搞項目,實施生產性的項目化教學,實行“管理企業化、人員職業化”;按照企業、行業標準,結合教學要求,形成生產性實習、實訓項目化、模塊化教學、培訓標準,規范實習實訓教學實施過程與考核評價。近三年來,開展中高職院校的骨干師資培訓、教學技能培訓、新技術培訓、企業培訓等各類培訓班22個, 達3981人次。校企共同完成等《可調30V、5A直流穩壓電源實訓裝置》等技術服務22項,各類經費到賬198萬元,獲得專利22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
4 體會與思考
建立良性循環體系是校企合作持續發展與深化的關鍵:學校和企業通過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建實訓室、共享教學資源等方式,實現“雙主w育人”,為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企業通過提供“頂崗實習”與“就業”機會的方式,檢驗評價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只有學校的培養質量獲得企業的認可,企業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人才培養的各方面,真正實現“雙主體育人”,最終形成良性循環體系。而保障良性循環體系運行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和制度。
【摘要】課程基本思路的建設是,經過崗位調研、典型工作案例的分析、行動范圍的規劃、實際課程的轉換這幾點實際工作完成的。電子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研究是本文主要想過的探討方向,是極富職業特色的課程建設研究,以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的課程開發技術,按照工作體系而不是知識體系來開發課程,即進行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同時將國家職業標準和職業資格鑒定規范進行集成,從而讓電力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得以建立。
【關鍵詞】應用電子技術;工作過程系統;課程研究
一、前言
目前,當代企業和社會已經從傳統的運轉模式走向以過程為向導的新運轉模式,在工作時除專業技能以外,關鍵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質也是勞動者應該具備的工作條件?,F代的教育方式應該圍繞解決綜合問題進行教學,教師的教育理念也應該針對“解決社會工作綜合型問題”進行轉變,這種復雜的教學模式,會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其中的社會的因素也不能小視。所以說,教育的模式應該盡快打破傳統模式的種種束縛,科學的把學習過程、工作過程和學生能力進行聯系,所以在開發方法方面應該注意實現后面三點:一是從主觀意義看來,我們應該把工作當中過程進行整體化分析,而不是對那笑細小的工作點進行專研;二是重點培養創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強調適應能力的好處;三是構建學習過程時,應該看重“工作過程完整”而不是“學習過程完整”。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可能讓學生獲得綜合的職業能力,并保證這些與職業相關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在結構上的系統化。抽象發展過程不是一個人能力發展該有的過程形式,其學習過程是要具備情景化和具體化的,因此,職業學習中必須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分別是“工作過程學習”和“課堂學習”,這兩個方面可以在學生的學習歷程當中化為一個整體。課程開發必須將資格研究(包括職業分析、工作分析、企業生產過程分析),個人發展目標分析與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結合在一起,其基礎是整體化的職業分析。
作者有幸到德國進行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考察,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德國這個工業強國先進的職業教學理念,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法和基于行動過程方面的課程開發方法作者都可以熟練的運用,并且讓開始計劃好的任務圓滿完成――用電子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和《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學習領域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作者在北京的回國學術報告會上進行發言,德方和我國教育部門的專家團隊都對作者所表意見深深贊同。
二、總體設計思路
(一)教學目標確定
要確定實際的教學目標,需要考慮的方面有兩個:
1、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國家的產業結構與國家的教育結構息息相關。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政治要進行科學的分析,選擇符合條件規定的企業(規模中等偏上的企業、企業集團中技術一般的企業)進行調研;根據所選企業中崗位的相應要求,分析崗位上的典型任務模式,結合企業員工的各種要求進行課堂設置。
2、學生個人的需求: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應該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在哪里,從而制定教師的教學目標。
(二)學習領域確定
當學習目標確定之后,就要進行教學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了。其課程要極富職業工作方面的特色,在以后的工作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領域進行確定。簡單來說就是解構整個學科的傳統體系,重新構建新的行動體系,同時對國家的職業資格鑒定和規范進行科學集成。
1、工作過程分析:根據相關的工作崗位,進行典型工作的分析,從而了解工作的基本流程。
2、行動領域歸納:崗位典型工作與學校領域的結合,成為實用的綜合領域。
3、學習領域轉換: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并轉換為學習領域課程。
(三)學習情境設計
學習情境是組成學習領域課程的結構要素,是課程方案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化。換句話說,學習情境是在職業的工作任務和行動過程背景下,將學習領域的目標描述和學習內容,進行教學論和方法論的轉化,構成在學習領域框架內的“小型”主題學習單元。
實際上,學習領域是課程標準,而學習情境則是實現學習領域能力目標的具體的課程方案。學習情境的載體可以是產品、現象、工藝等等,學習情境因學校 因教師而異,具有范例性、可替代性和遷移性的特征。
(四)教學的實施
教學實施主要強調行動導向的教學及其實施方法,以及教學評價。行動導向教學實施的前提是實踐條件的準備師資的配置以及教學方法選擇。
1、實踐條件:包括校內生產性實訓條件和校外實習基地。校內生產性實訓條件主要的體現是專業“一體化教室”裝備的使用和管理;校外實習基地主要是滿足在企業的教學和頂崗實習的需要。
2、師資配備:實現行動導向的教學,必須處理好校內教師與企業培訓師的分工、協作問題,并需及時進行適應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要求。職教教師主要承擔“教學做一體”的教學任務,而企業兼職教師重點在實踐教學方面發揮優勢,特別是來自企業的訂單項目以及頂崗實習環節的實施等。
3、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意義是: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 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行動導向的教學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行動主體,要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基于職業情境的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以獨立地計劃、獨立地實施與獨立地評估即自我調節的行動為方法,以師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以強調學習中自我構建的行動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動能力為評價標準
(五)教學設計的優化
學生就業后,通過畢業生反饋、專家論證和企業調研等,進行下一輪的學習領域、學習情境修改和改進,進一步優化教學實施方案。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
(一)經濟社會背景
1、產業構架和產業規格。應用電子技術是國家重點看重的教育專業之一。我國的應用電子技術發展規劃是受到國家各部門的重點關注,國家鼓勵全面開發大中小型元件和新式集成電路,從更快的推動信息化技術的發展。
山東省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山東省“十一五”發展綱要明確了著力建設制造業強省的戰略目標,并把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放在第一位。這就為本專業培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山東電子產業區域優勢明顯。山東是電子信息產業大省,也是電子電器產品強省,有海爾、海信、浪潮、鴻富泰等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同時山東也是電子電器產品的銷售一級市場,世界及國產品牌都在搶占山東市場,紛紛在山東開店、設廠,形成了明顯的電子行業區域優勢 從全國范圍看,已經形成廣東、山東、江浙、京津唐四大電子產業區域。
2、人才需求。多數企業都需要應用電子技術的人才。從國家產業部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給出的數據看到,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并沒有多少,全國從事相關專業的學生只有四十多萬人,但是每年畢業人數只有不到十萬;從山東這個電器大省每年給出的數據來看,全省每年都需要一萬五名應用電子技術的人才,來填充各行業崗位的需求。
就業崗位發生變化。作者在經過了海爾、海信等三百余家大中小型電子企業用人情況調查之后發現,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產品的技術不斷的升級,新型科技的不斷采用,其畢業生進入企業之后的崗位也隨著變化。電子電器技術與銷售崗位、技術服務崗位、產品管理崗位,是企業給應用電子技術畢業生所提供的工作崗位,這些也是比較常見的崗位。電子電器技術銷售及服務崗位:電子產品的市場銷售、維護、電子維護網絡的開發和管理,其中的技術元素特別的多。在這些崗位當中人才更為緊缺的是,高端電子產品的銷售和技術維修崗位,在這個崗位中急缺高素質人才。電子電器產品管理崗位:主要有電子電器生產出來之后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裝配、調試、檢驗、設備維護和生產管理,以及電子電器新產品的開發計劃。最后說到電子電器工藝崗位,這個崗位關系到電子電器生產時的工藝是否到位,所以說高素質的人才在這個崗位當中也是屈指可數。
企業對于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大多數企業選擇人員,都要求,人員不僅要具備強大的職業能力,例如,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等,還要具備較高的情商,如團結精神、人員交際、敬業精神、行業洞察力等,即員工的能力是要多面化、全面化的。
(二)工作任務分析
對于企業來說,企業的整體工作過程是由數個小型工作進程所組成的。企業的這種理念也可以使用到職業教學當中,可以把其轉化為教學式的工作任務,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崗位人才。從電子技術方面看來,相對于的職業標準國家是有所制定的,所以我們應該把國家所制度的職業資格標準與鑒定指標進行融合理解。
(三)行動領域確定
行動領域的具體解釋是工作生活當中的情景構架,與原本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生活和社會動態等一些情景結構所合成的任務總和。另外從企業方面看行動領域,是按照企業所指定的計劃進行活動的領域,以達到完成企業工作的目的。
(四)學習領域確定
行動利于教學歸納中包含了學習領域,這種規劃是按照教學流程進行的,對教育領域進行規劃后,用于以后的教學行動領域當中。職業教育當中的職業行動領域存在每一個專業的學習領域當中。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目標給定的學習時間這三個基礎因素,是學習領域構件的重要零件。想要表明學習領域的特性就需要目標的具體描述,而任務的學習則讓學習領域更具專業化、精確化。當學生在進行該領域的學習時那么學習目標的描述就是得到的完整學習效果,可以使用職業行動能力進行描述;而任務陳述具有細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功能;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作為基準學時,可靈活安排。
四、結束語
新時代的教育模式,在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讓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大大的提升,保證學生在以后的社會工作中能得心應手,從而讓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為社會和國家更好的服務。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應用電子技術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對應用電子技術人才的培養。與此同時各個高等學校也加緊了對這類人才培養的速度。由于當今電子技術人才缺失嚴重,在保證這類人才人數的充足之外,就更應該重視其是否具備卓越的才干。在當今社會,具備多種能力的電子技術人才少之又少。怎樣能夠尋找到或培養出真正擁有多種能力結構的應用電子技術人才,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多能力結構 應用電子技術 人才培養
應用電子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應用電子行業在社會的行業結構中不可取代。在飛速發展的產品結構下,高新科技也在不斷的競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秩序即將被創造出來。由于電子行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產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的應用電子的專業人才轉為了炫赫一時的職員。并且隨著電子產業的發展,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越來越大。這就需要那些開設電子技術產業的高校對自己的目標進行新的改動。怎樣才能滿足當今市場需求,培養出高質量多能力結構的人才,怎樣才能讓自己的電子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成為社會的佼佼者,這些都是需要深思的。因為這一行業關系著社會的發展,關乎著我國高新技術的研究與創新。而在我國,這種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開設大部分都在一些高職院校中。這種高職院校對這一專業人才的培養難免會與社會中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產生矛盾。作為高職院校,就應該積極的去找到應對方式,恰當的處理這種矛盾,培養多能力結構的學生,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一、多能力結構是社會、學校、學生三方面的共同要求
在以知識為主要生產力的21 世紀中,知識引領市場。根據一些材料指出,由于我國的企業職工文化低,技能差造成產品的通過率下滑,生產總值損失慘重。通過這一資料可以看出,我國之所以在生產力上落后于西方國家,是因為企業的勞動者技能太差。所以,其創造的生產價值也就微乎其微。這種現象既導致中國的生產力不足,又對自己本身的能源造成嚴重損失。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更新,企業若要取得成績就應該著眼于勞動者的身上。提升所有勞動者的素質。包括從事于產品生產或推廣等多個行業中的研發人員,只有提高每個參與者的素質,才能提升企業的綜合水平。而作為培養電子技術人才的主干力量DD高職院校,更要投入于對多能力結構人才的塑造之上。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不同,其更注重實用性。所以高職院校的目標就應該立足于技術教育中??墒钱斀竦囊恍W校卻遠遠脫離了這一目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傳統封建,沒有特色,忽略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從而使教學沒有取到很好的效果。
二、培養多能力結構人才的主要措施
(一)對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進行改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授課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打破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緊跟時代的潮流,突出社會發展的特征。比如教師在上課中就不能單方面的只講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學會融入社會電子發展的特點,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到更多與社會相結合的知識,不至于在未來與社會脫離。
(二)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可以采取一些獎勵的措施,讓學生樂于自己去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課余時間創設類似電子創新的游戲,引導學生參與。在游戲中可以制定一些獎懲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樂趣。教師在游戲中可以對學生的選題進行深入的指導,給學生明確思路。其中教師可以將出色的學生作品交給學校審查,通過之后對其作品進行推廣,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幫助學生找回自信,何樂而不為。
(三)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若要能夠確保W生會運用軟件,就必須將電子信息技術中的理論與實踐合理劃分。比如教師在授課中,就要合理分配課堂的時間,一半教理論,一半教實踐。理論與實踐倆不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的發現學生操作中的不足,并給予正確的指導。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完美配合中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適時的組織一些上機操作課。將企業的一些新項目融于操作課中,讓學生自己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對其設計。對于其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然后老師對這一項目做出總結,給學生做一個正確的指導。通過這一方式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在操作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四)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多能力結構人才的關鍵。想要規劃出良好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有一支結構嚴謹并且技能卓越的師資隊伍。根據當今高職院校內的教師能力來分析,不少學校還依然出現學歷不夠職稱太低的狀況。對于學校和學生來說,這種情況十分影響其發展。所以本文倡議,高職院校為建設一支能力強水平高經驗足的教師隊伍,就應該設立職稱考試,并對老師的專業水平定期進行指導。
(五)加強關于教材的相應改革。
隨著時代的更新,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學材料已經遠離了社會的發展,不能很好的適用于學生的學習當中,所以,對教材的改革大勢所趨。問題在于如何進行改革。教育部就當前社會發展趨勢把一些新技術編到了書本當中。并且也要建立新的教材模式。根據當今社會的需要,教材的模式主要是以操作為主要內容,培養動手能力強的人才。其外一些院校還可以自己制定有特色的教材,將本校的專業全部融于教材內,提高學校的專業特色與辦學水平。
(六)提高課程安排的合理性。
想要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其最主要應該落腳于課程的安排上。因為當今的許多學校都是根據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與方向等平臺來安排課程。由于電子專業課程中,知識面多,包含的內容也較廣,所以對于電子專業的課程,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幫助學生學到實用的知識。舉個例子,對于電子設計自動化的課程中,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設計技能。教師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要學會按照單品機的特性來提升課程的內容,但在這過程中運用熱點技術要適當。
三、結語
針對當今社會對這類高質量多能力結構的應用電子技術人才的需要,本文進行了闡述。并指出作為高職院校,應該如何對當今的教育模式進行改善。根據本文的陳述,不難發現改革教育是適應當今社會需求的必然選擇。通過實施這些應對措施來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但是根據當今社會的需要來說,只做這些努力還不夠。所以國家要加大對教育的改革措施,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摘要】相當多的中職生是通過“3+2”升學模式進入高職,但出現了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問題,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充分考慮中高職兩個階段課程不同的要求、層次和特點,要體現中職和高職之間是交互的遞進關系,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作用,實現中高職 “3+2”模式課程有機銜接。
【關鍵詞】“3+2”模式 課程銜接 中高職教育 應用電子技術
為了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目前高職院校逐年加大對中職學生的對口單獨招生規模,這是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展的必然要求,以構建新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但體系內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在教育對象、學歷層次、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行業指導等方面都存在著差別,需要中高職教育有機銜接,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中高職教育有機銜接,就是統籌協調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發揮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作用,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高等職業學校的引領作用,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 對“3+2”模式中高職課程銜接做分析。
一、“3+2”模式的生源狀況
中考取得成績較好的學生一般都直接進普通高中,而“3+2”模式的生源就是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初中畢業生,從初中升到中職的學生,顯然“3+2”模式升學的學生一般文化基礎較差、中考分數較低。
三年中職學習后,然后可免試直接進入高職院校。由于文化基礎差,底子薄,在中職學習中,教學成果難以見效。再有中職教學中專業技能課時在總課時中比重過大,沒有高考壓力,減少了必要的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在職業教育體系中中職教育沒有起到培養高職教育人才的基礎作用。
二、中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銜接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銜接。
目前沒有統一的中高職“3+2”模式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各自構建自己的專業課程體系,確定課程教學內容時缺少溝通,造成一些專業課程重復學習。通過調查、對比大多數院校的中職應用電子專業和高職應用電子專業的教學計劃,可以發現兩者其中很多課程的內容是重疊的,如《電工基礎》、《電子技術》、《計算機基礎》等及技能訓練內容。也有不少中職升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反映,高職的課程又把中職課程重來一遍。造成教學資源、人力資源、學生學習時間浪費,學習內容喪失了新鮮感,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高職各自課程設置重點不突出,高職院校的老師對教學內容沒有充分組織和深入研究。
(二)文化基礎課程薄弱。
不少中職學?!爸夭僮鳎p文化”,中職的專業課程體系強化了技能訓練,因此影響了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從而導致中職學生文化基礎的薄弱,自學能力不強,學習習慣較差,中職生直升高職院校后,普遍感覺文化課的學習比較困難,比較典型的課程如《高等數學》、《英語》等,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出現大面積掛科現象。顯然,在思想上和原則上中高職課程體系構建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技能訓練設置脫離行業需求。
從職教育的特色而言,無論中職還是高職,都應該注重實踐技能的訓練,實踐課與理論課的學時占比例都要1:1或1:1以上。但是,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高職與中職理應體現出層次內涵上的差異。然而不少高職院校技能訓練定位低,有些實踐訓練項目內容與中職相差不多,存在重復訓練的現象;而且高職電子技能訓練設置脫離行業需求,沒有體現出電子信息行業發展趨勢的生產大型化、集中化、規?;奶攸c,也沒有體現出產品一體化、智能化的特點,應該整合的技能訓練的技術含量,才能培養出適應相關崗位的工作需求的畢業生。
(四)中高職兩個階段職業資格證考證不銜接。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在中職學校考計算機應用能力證、電工上崗證、中級電工證,高職學校學生也考這三證,為考證所安排的技能培訓內容中高職兩階段有重復。職業資格證書不銜接,造成教學資源、時間和經濟上的浪費,影響了學生的考證的積極性。
三、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有機銜接
中職和高職之間是交互的遞進關系,因此在建設課程體系時,要充分考量中高職兩個階段不同的要求、層次和特點。中職階段應為高職階段的學習打基礎,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定位為操作型人才的培養,高職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兼顧這兩個層次之間的關系,科學地劃分了各自課程,避免了內容重復,突出了中職課程的基礎性、實用性和操作性,體現了高職課程的技術性、創新性和拓展性,中高職課程有機銜接主要課程設置。
(一)公共基礎模塊課程的設置。
中職公共基礎課模塊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課程,達到中職學生應達到中職學校的學歷教育要求、素質教育以及相關專業教學基本要求;還應學會有關電子、電磁相關的教學內容,為學習專業技能課程和繼續升學打好基礎;以及選學語文、數學和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達到高職相關公共基礎要求,能夠與高職公共基礎模塊中的《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課程銜接。高職公共基礎模塊中《高等數學》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提高應用高等數學知識解決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能力,高職開設的英語課程是為將來學習專業方面的英語資料、達到全國普通高校英語的應用能力 B 級考證要求,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可參加全國四級或六級考試。
(二)崗位職業技能基礎模塊。
中職開設《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等,與高職開設的《電子電路分析與應用》等課程與中職課程銜接?!峨娮蛹夹g基礎》重點加強電路知識的基礎,使學生掌握基本器件和基本放大電路的結構和特點,《電子電路分析與應用》研究主要是電子電路的各類功能電路如功放、信號發生、電源、濾波、編碼、譯碼、計數、脈沖信號處理等特性及應用;高職《單片機小型應用系統設計與制作》在中職學習51系列單片機的基礎上提升到單片機通信技術及接口技術、I/O口擴展技術、AVR 單片機的綜合應用;高職《傳感器應用與信號檢測》課程在學生掌握常用傳感器的結構原理的基礎上,學習傳感器的新器件及新技術,培養學生信號檢測能力和將新型傳感器應用到實際工程中的能力;《高頻電子技術》是低頻電子技術內容的延伸,學習高頻小信號放大、功放、調幅檢波混頻、調制與解調等知識,掌握通信電子技術的知識與應用。
(三)崗位職業綜合能力形成模塊。
緊跟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高職開設的《表面組裝生產工藝與過程控制》課程,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電子元器件相關知識和電子裝配焊接技能的基本操作上,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電子產品相關的工藝技術、安全生產和管理知識;體現電子行業技術發展要求,高職開設《ARM嵌入式技術與應用》、《FPGA/CPLD設計》、《通信終端設備》等課程。
(四)職業技能模塊。
中職開設的《電工實訓》、《電子技術實訓》、《電子焊接和裝配實踐》等綜合實訓課程,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高職設置《電子電路分析與應用實訓》、《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實訓》、《單片機小型應用系統設計與制作實訓》、《FBGA/CPLD課程設計》、以及頂崗實習等,逐步遞進的訓練層次,提高技能訓練的技術含量,才能滿足電子行業崗位的工作需求。
(五)不同階段獲取職業資格證書。
通過各個階段的實訓課程訓練,以及職業資格考證強化訓練,達到國家職業資格技能要求。在中職階段學生可以考取電工上崗證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證書,高職階段學生可以考國家電工中級證書、電工高級證書。
四、結束語
中高職對口學校的交流與研討非常重要,有效地溝通協調,不斷總結課程銜接經驗,克服了原有教育課程體系中高職之間課程體系脫節、重復斷檔。鑒于目前對口招生以及單獨招生在高職招生總量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認真研究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還應建立起高職與中職對口的學校協作機構,加強溝通與合作,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作用,同時要緊跟行業發展,要在與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專家合作的基礎上,優化整個課程結構,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機銜接。
摘要: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子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故在本文中主要對汽車電子技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字:汽車;電子技術;應用
一、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階段
現代汽車電子技術顧名思義是現代汽車技術與電子技術的結合,涉及兩個技術領域。汽車電子技術的出現是汽車發展過程中一次重要革命性事件,并且成為衡量現代汽車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技術標志??v觀汽車技術發展史,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主要有四個階段,具體分析分別如下。
(一)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到 1974 年為汽車電子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致力于用現代的電子裝置代替傳統的機械部件,開發重點在于單一的電子零部件,改善汽車內部某些機械部件的性能。主要產品有電子點火控制器、交流發電機、電子式電壓調節器,數字鐘、電子式閃光器等。這是汽車技術開始與電子技術出現結合的第一步,上述電子產品在汽車中的廣泛應用開啟了汽車電子技術時代的大門,為未來汽車電子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1974-1982 年是汽車電子技術發展進程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汽車電子的發展更有目標性和方向,汽車工業開始為了實現某種特定功能而采用特定的電子技術和理論,這一時期較為典型的電子化設備就是集成電路和 16 位以下的微處理器。在汽車電子技術發展的這一階段,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在汽車上得到大范圍的使用,為了實現特定目的,技術人員基于電子技術理論研制出各種電子技術系統,比如汽車內部的安全氣囊系統、剎車的防抱死制動系統以及用于控制汽油噴射的電子控制汽車噴射系統等。
(三)1982-1995 年是汽車電子技術發展進程的第三個階段。這一階段汽車電子技術得到了巨大發展,電子技術開始由普通控制向現代化電子控制系統過度,為現代智能化電子控制系統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一階段汽車電子技術發展的明顯特征就是開始出現具有多種控制功能的計算機集中管理系統,這個管理系統以微型計算機作為控制核心,逐漸取代了傳統電子技術的獨立控制系統,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這一時期出現的典型電子技術產品有發動機集中管理系統、車輛舒適性電子控制系統、傳統電子控制系統等。
(四)1995 年至今是汽車電子技術發展進程的第四個階段。這個時期最典型的汽車電子技術就是智能化電子控制系統,并且已經在汽車上得到大范圍的使用。主要技術產品有汽車導航系統、電子地圖以及自動無人駕駛系統等。
二、汽車電子技術應用現狀
(一)發動機控制技術
1、點火提前的電子控制
該系統在 20 世紀初就被應用于汽車發動機上,由微機、傳感器及其接口、執行機構等幾部分構成。其中微機會根據曲軸和凸輪軸處傳感器采集的各種信號,做出相應的處理并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控制最佳點火時刻 。再根據冷卻液溫度傳感器采集的信號和進氣溫度傳感器采集的信號來對點火時刻進行調整,根據爆震傳感器采集的信號對其修正,從而使發動機接近最佳理想狀態,達到節約燃料、減少空氣污染的目的。
2、電子控制噴油裝置
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機電混合式燃油噴射系統已經逐步被淘汰,隨之被廣泛應用的是電控燃油噴射裝置。在此裝置系統中,由傳感器檢測進氣量、曲軸轉速和轉角,轉變為電信號傳送到裝置中的電控單元,電控單元根據需要的信號計算出油量。再根據得到的信號對最初的噴油量進行修正進而確定實際噴油量。
(二)車身電子控制
車身電子裝置是在汽車環境下能夠單獨使用的電子裝置,和汽車的自身裝置沒直接聯系。常見的有空調裝置、信息顯示系統等等。
1、汽車空調控制
汽車的空調控制是微機根據車內外的各種溫度傳感器輸出的信號,計算出車內應該達到的出風溫度。從而對調節器開度、風扇電機轉、冷卻器風門(或者是加熱器風門)等進行控制,使車內溫度始終保持在設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而使車中的溫濕度始終位于最佳狀態,為車內人員提供最為舒適的環境。
2、信息顯示系統
此技術正處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階段,由車況監測、車載計算機、電子儀表組成。車況監測是通過液壓溫光等傳感器監測汽車的故障。而由車載計算機提供來的不同信息,則能提高行車安全、燃油經濟、乘坐舒適等性能。電子儀表則為駕駛員提供了行駛過程中需要的最基本的操作信息。
三、汽車電子技術發展趨勢
如今,由于人們對汽車的安全環保、以及舒適度等要求的不斷地提高 , 這就要求汽車電子技術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例如環保、安全等和人們息息相關的方面,以及微處理程度和對高新技術的運用。
(一)環?;?
眾所周知,汽車每年造成的空氣污染占據污染物中的一大部分,這就要求人類研制出性能更加完善的發動機裝置和電子控制系統,使汽車電子系統更加電子化、環?;?
(二)安全化
在被動的安全技術上,我們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如在汽車碰撞時為車內人員提供保護,如氣囊、安全帶等。然而在主動安全性上,還有待開發。通過采用雷達、攝像、光學和超聲波傳感器等技術,開發不同的避撞系統與安全系統,甚至是自適應自駕駛系統以及對車的動態控制等等。
(三)微處理化
微處理的出現使得汽車越來越精細化,帶給了汽車革命性的變化。微處理控制已經是汽車電子控制系統中的最為核心的部件。當前汽車所用的微處理機,其速度和精度要求還不如計算所用的微機高。但是未來隨著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的不斷擴增,伴隨著其微處理器數量的劇增,其計算的精度和速度也將越來越高,性能也會越來越好,功能也必將越來越強大。
(四)軟件新技術化
由于汽車電子技術的普遍應用,對相關的軟件需求也將會增加,計算機聯網更是大勢所趨。這種情況下,采用多種軟件,開發出高水平語言,便稱為當下之需,以滿足多種硬件的要求。汽車上的大部分部件將依據于軟件,軟件的多元化及其功能的提高,必將使得計算機越來越好地完成更加復雜的任務。
(五)傳感器技術
未來汽車電子技術對傳感器技術的要求更高,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與汽車需要,智能化傳感器應該擁有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點。具體來講,未來的汽車傳感器應具有模擬和處理信號的功能、對信號放大和處理的功能、較強的抵抗外部電磁干擾的能力、自動進行時漂、溫漂和非線性的自校正功能等。
(六)多媒體娛樂與智能通訊系統
現階段,汽車在移動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支持下已經可以向司機和乘客提供各種豐富的多媒體設施環境(利用GPS、GSM 網絡實現導航、行車指南、無線因特網以及汽車與家庭等外部環境的互動)和遠程汽車診斷(緊急時能夠引導救援服務機構趕到故障或事故地點)等功能,把汽車變為移動辦公室和移動的家庭影院,并且能夠把汽車道路和其他遠程服務信息結合起來,構建出未來的智能交通系統(ITS)。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汽車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汽車電子化程度的高低成為衡量汽車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而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以及廣泛應用,對提高汽車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非凡,故正確把握汽車電子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加快電子技術的研發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發展汽車電子技術,從而實現民族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最終占據未來競爭中的優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