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6 07:55:53
序論:在您撰寫林業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本文對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研究過程中存在的難題進行分析,嘗試給予研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和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林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現狀;難題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5年)》專業設置的要求,林業工程類專業特指木材加工技術(含人造板自動化生產技術方向)、木工設備應用技術、森林防火指揮與通訊、林業信息技術與管理等4個專業。目前國內開設木材加工技術的高職院校有9所,在校生約1200人,企業人才需求約50000人/年;開設木工設備應用技術專業高職院校有1所,開設森林防火指揮與通訊、林業信息技術與管理專業高職院校有3所,此3個專業在校生較少,市場人才缺口較少。高職林業工程類專業的主要特點即行業工作環境相對艱苦,主要從事設備操作、設計、制造、管理、銷售等工作,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
一、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現狀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從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以及對就業人群的質量標準看,人才的素質問題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針對高職高專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需要,有助于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是刻不容緩的。
1.國內研究現狀
以林業工程類專業木材加工技術專業為例,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方面還處于真空狀態,還未構建和制定科學、公認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和標準,方法、途徑、體制與機制等缺乏。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匱乏,需求旺盛,但畢業學生基本不能立馬上崗,未能表現出其明顯優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標準成為職業教育發展新階段,探索與建立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迫切之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刻不容緩。
開設有相關林業工程類專業的院校主要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改革及專業建設等方面研究較多。在國內,眾多的研究都還停留在探索階段,側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結果的管理作用與導向功能,至于結構、內涵、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施等重要問題研究較少。傳統的職業院校人才評價體系主要以卷面考試作為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標準,這種方式單一、缺乏科學性。為了更好地促進技能人才培養,國內學者提出了構建以“職業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發展檔案”為載體的綜合評價體系;以項目為主導的“多樣化評價”體系;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以能力或決策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理論。
2.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對于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評價體系,各個國家根據實際情況,形成獨有的體系。德國采用“雙元制”教育制度,即學校教育和企業在職培訓相結合;英國主要采用“三明治體系”及BTEC模式考核評價制度,由培訓企業協會和培訓機構緊密合作,提供就業支持和各種教育培訓;澳大利亞的AQF國家資格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韓國采用??平逃图寄芨傎惻囵B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BE)模式和認證制度;以及國際上比較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理論構架等研究。
二、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的難題
針對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理論無論多么完美,它最終歸宿還是實踐。評價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標、各指標的權重如何、針對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質量應如何評價等問題,只有通過深入的調查,才能獲得可靠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才能發現其特點,找出適合目前條件下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因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和評價體系的構建是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1.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問題
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過程性和反饋性等顯著特點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稱決策導向型評價模型。CIPP模型是美國教育評價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四個方面,這四種評價可為決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設立合理的評價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是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關鍵所在。但是我們發現,一些指標如“校企合作開發教材使用情況、學生實踐課程比例、雙證書獲得率”等指標是可以量化評價的,而有些指標如“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 想要量化評價是很困難的,評價過程中的許多現象還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因此,如何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目前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難題。
2.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
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是復雜的綜合性問題,確定評價體系的內容原則應基于實踐調研與文獻檢索的基礎。實踐調研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調研問卷應針對職教專家、專業教師、企業代表、行業協會、學生、家長等進行分別設計。同時要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分析。問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問卷設計要保證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顯著性。
評價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對于評價目標的意義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因此 ,在進行評價時 ,對每個指標賦予的權重也應該是不一樣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對合理的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用客觀評價方法來分析指標間的相關性和各指標的權重,形成一套數據采集方便、指標權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強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三、小結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林業工程類專業同其他專業同樣也遇到一些發展的瓶頸和亟待解決的難題。針對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只有解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和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才能實現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合理有效評價。
摘 要: 本文以畢節市大方縣圓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為例,歸納了專業合作主要特點,總結了合作社發展啟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相應對策和措施,為畢節市林業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畢節市;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
畢節市共有林業專業合作社430個,注冊資產131352萬元,有社員人數38907人,其中農民戶口社員人數36090人,社員出資總額118365萬元。年收入34406萬元,其中凈利潤13305萬元。為進一步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林業板塊經濟新模式,2015年10月23―24日,畢節市林業局有關技術人員赴大方縣鳳山鄉店子村圓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聽、查、看、訪等方式進行調研,總結發展經驗,為畢節市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1 合作社基本情況
2013年12月,劉明鳳務工返鄉,聯合劉成利、劉成文、劉建、劉成輝、陳伯軍和陳芝順注冊成立了大方縣圓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劉明鳳任理事長。該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民”的運營模式,倡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戶增收致富。合作社有完整的章程和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是大方縣運行比較規范的合作社之一。
1.1 合作社經營模式
該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民”的運營模式,倡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合作社,采取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等形式,組織分散農戶,形成規模經營,農民在合作社務工,參與分紅,合作社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1.2 合作社建設規模
目前,合作社有理事會成員5名,注冊資金600萬元,涉及群眾(社員)105戶,規劃流轉土地200hm2,現已流轉63.13hm2,種植了桃、李、梨、楊梅、櫻桃等經果林,目前長勢良好。2014年發展林下種植蔬菜,其中辣椒13.33hm2、蔬菜13.33hm2、甘藍13.33hm2、馬鈴薯10hm2,年收入突破80萬元。
2 合作社的主要特點
2.1 親鄰為紐帶,確保工作順暢
大方縣圓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明鳳系鳳山鄉店子村火封丫組返鄉民工,其最初組建專業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帶動全村老百姓脫貧致富,將發展成果與老百姓共享,而要將發展成果與鄉親們共享,就只有把老百姓唯一的生產資料――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統籌使用,產生規模化效益。為此,通過“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組建起了專業合作社。由于社員基本上是家族中人,在后來的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可以較為順利的解決。
2.2 入股形式靈活,確保人人有份
合作社采取火封丫組區域內所有農戶全部參與入股,參與管理,參與分紅方式進行組建、管理。入股有3種方式:土地入股,流轉期限為20a。第1年按照100元/667m2作價入股,以后每年按100元/667m2的標準領取流轉費。比如張三以0.33hm2土地入股,則第1年的流轉費5×100=500(元)作為股金入股,剩下的19a每年領取流轉費現金500元;資金入股,為堅持合作社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原則,避免出現一人操控所有的局面,經召開社員大會決定,普通社員股金每戶最高不超過10萬元,綜合考慮理事會成員對合作社的付出較多,理事會成員每戶入股股金可突破10萬元,最高不超過20萬;勞動力入股,勞動力入股主要針對道路、廣場硬化等基礎實施建設投入的勞動力,男工按100元/天折價,女工按80元/天折價作為股金入股。不愿意折價入股的,按50元/天領取現金。專業合作社由過去單一資金入股的形式轉變為土地、投工投勞都可以入股。
2.3 生產形式靈活,保障農戶利益
合作社對所有的山、水、林、田、路等國土空間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將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實行規?;a、規范化種植、機械化操作,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復種指數,更增加了經濟價值。有兩種組織形式: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由合作社按照規劃組織農戶進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合作社按照50元/d的標準支付人工工資;分片承包,保底收購。對愿意自己耕種的,合作社將流轉和入股的土地反租倒包給農戶,由農戶按照統一規劃種植相應經濟作物,合作社對產品實行保底收購,確保群眾利益。如:2014年,合作社對規劃種植蓮花白的13.33hm2土地反租倒包給一位農戶,該農戶按照合作社提供的統一技術標準進行種植后,生產的蓮花白全部由合作社按照保底價統一收購,解除了種植農戶的后顧之憂。
2.4 管理形式靈活,確保人人受益
將全部社員分為6個大組和若干小組,根據每天的實際勞動力需要,由合作社理事會統籌安排、輪流調度出工,工資標準為50元/d,每月月底按實際出工情況據實發放。理事會成員每人每月按2500元的工資基準數發放,但前提是必須領工參加勞動,如遇病、事假或主客觀因素未參加領工勞動的,扣除其相應日均酬金后據實發放。同時,轄區內所有黨員全部加入合作社,建立支部,發展黨員帶富工程。聘請村主任為合作社理事會名譽會長,對合作社的發展和項目的謀劃上做到上下統一,確保政策不跑偏,帶富有抓手,一盤棋、一個調帶領群眾勤勞致富奔小康。
2.5 經營形式多元,綜合效益疊加
發展林下種植,實現以短養長。目前,合作社流轉的947畝土地已全部種植桃、李、楊梅、櫻桃、梨等經果林,長勢良好。在經果林尚未進入產期時,采取“林-蔬”結合方式,2014年,在林下種植辣椒13.33hm2、蔬菜13.33hm2、甘藍13.33hm2、馬鈴薯10hm2,年收入突破80萬元;延長產業鏈條,發展鄉村旅游。合作社不斷尋求新經濟增長點,引領轄區群眾轉變發展方式,由傳統農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促進群眾增收。結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建魚塘1.33hm2、建荷花池養殖鱔魚、建休閑廣場3000m3和農家樂1個,逐步形成觀光農業、休閑度假一條龍服務的鄉村旅游格局。
3 幾點啟示
3.1 政府重視是前提
合作社成立以來,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先后將通村公路建設“一事一議”工程調整到店子村火封丫組實施,將店子村作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進行打造。鄉鎮農業服務中心除了在技術方面提供指導和服務外,還免費為合作社提供蔬菜苗、辣椒苗、脫毒馬鈴薯種及肥料等物資。
3.2 項目扶持是基礎
據估算,合作社每年至少需要50萬元資金才能正常運轉,其中人工勞務費35萬元,土地流轉費7萬元,種子、肥料等8萬元。而種植經果林前期投入較大,見效較慢,若沒有項目的支撐,合作社將出現因資金短缺而無法運轉的情況。為此,合作社成立以來,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獲得各級項目補助資金78萬元,其中,保供蔬菜項目補助10萬元,省級示范社補助50萬元,鞏固退耕還林項目種植經果林資金18萬元。
3.3 靈活流轉是關鍵
合作社在短短1a多的時間能取得這么好的成效,核心在于合作社能充分了解村情民情,創新土地流轉方式,讓農戶將土地流轉后無后顧之憂,除了第1年可將流轉費按100元/667m2折價入股,成為股東,參與分紅外,以后每年都可按100元/667m2領取流轉費并參與分紅。此外,合作社章程還規定,若不愿意參與入股,但愿意將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的,合作社按200元/667m2的流轉費進行現金支付,但不參與年底分紅,全面打消了農戶的顧慮。
3.4 規范管理是核心
合作社始終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對全體會員及家屬實行分組勞動、輪流調度的方式優先安排就業,召開社員大會決定最高股金額度等方式,激發了社員的勞動積極性,既避免了消極怠工,又避免了因獨吃獨占、分配不均等引發內部矛盾的現象。
3.5 生態建設是保障
合作社致力于打造休閑度假、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大力發展經果林的同時采取“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方式發展林下種養殖,貫徹落實國家大政方針的同時帶動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是“生態得保護,產業得發展,百姓得致富”的典型探路者,對下一步的林業板塊經濟引領綠色畢節行動,促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3.6 群眾受益是目的
合作社始終堅持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依托,以農民自主創業為前提,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對于農戶來說,既解決了溫飽問題,又解決了剩余勞動力;既解決了就業難問題,又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居家難的問題;既改變當地人居環境,又增加農民群眾收入,達到“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目的。
4 建議和意見
4.1 積極引導,政策扶持
當前,散戶造林等模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林業發展需求,要積極引導更多的能人大戶帶頭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經果林、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各級林業部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林業項目和資金的扶持力度,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幫助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讓農民切實分享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紅利。
4.2 樹立典型,示范帶動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之上,由農民自愿組建的互助性合作經濟組織,要充分注重農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動其發展,要培育和扶持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先進典型,將其扶大、扶優、扶強,帶動更多的專業合作社發展。
4.3 借助外力,加速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要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形式,借助一些開拓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水平高、對農產品吞吐量大的龍頭企業等外力的推動,構建“產、加、銷”一體的林業產業體系,更好更快促進合作社發展。
4.4 總結經驗,大力推廣
圓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經驗,對于畢節市其他林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各縣(區)林業、農業、科技、扶貧等部門應結合特色農業板塊經濟的發展,大力推廣圓康果蔬專業合作社這種以村組為單位,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模式,對板塊經濟實行規?;⒓s化、標準化經營管理,提升板塊經濟發展效益。
摘要:以北華大學林學院林業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為例,針對學校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企業需求和學生的現狀,探討新形式下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和經驗,提出了持續的改進和提升計劃。
關鍵詞:林業工程;專業碩士;培養
1.前言
專業碩士的培養本著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聯合企業,聘請企業導師,學生深入工廠實習實踐,培養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工廠實際問題的學生。本學科制定的專業碩士培養方案重點在跟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與學術碩士相比,弱化了機理理論方面的研究,培養學生實際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北華大學針對全日制林業工程專業碩士教育的特點,加強基礎、強化實訓、增強人才的應變能力的思路,建立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培養目標是培養我國林業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定位是介于工學碩士教育和MBA教育兩者之間,既懂工程又通曉管理的專業工程管理人才。向著校企聯合培養,定位于為企業培養準工程師方向發展。所培養的學生即具有從事現代林業工程的某項工程職業所必需的既深又寬的技術,又要有整個職業生涯中繼續學習的動力和能力。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不具備單獨從事科技研發的實力,也無力承擔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但他們又對新技術有著旺盛的需求,先進技術的使用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也有助于我國擺脫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過度消耗創造產值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而高校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和物質條件,企業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解決技術難題,進行技術創新。高校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從企業解決不了但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設立項目時,充分考慮企業的關切點,最終能夠拿出給企業帶來價值的成果,這樣的項目才能得到企業的歡迎。學生參與項目研究的同時,可以進入企業進行工程實踐,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校要始終保持在理論方面的先進性,要掌握專業領域前沿性的知識,把握專業的發展方向。這也是能夠和企業形成合作的首要條件。同時能夠將理論和企業實際聯系起來,用最前沿的理論幫助企業不斷發展??傊?,只有校企雙方從各自的需求出發,在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達成合作,才可能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實現雙贏。
2.培養模式
從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實踐”的特性出發。結合對用人單位的調研,提出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實踐就是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工程領域實際問題,對產品、技術、工藝等進行設計開發或改進提升的活動。再結合工程師培養標準以及社會對工程師的要求兩方面,提出并分析了當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中應關注的主要成分,并就課程學習、校外實踐、學位論文設計三個培養環節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的影響進行實踐改革。全日制工程碩士采取雙導師制進行培養,其中一位導師來自培養單位北華大學,另一位導師來自企業與本領域相關的專家。校內外導師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的直接推動者與指導者,導師的知識水平、專業能力、責任心等方面都直接影響著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質量。在培養過程中校內外導師應該發揮特長,各盡其責,分別就實踐過程中的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給予指導。校外導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并了解研究生教育規律,具備一定的指導能力,在學生企業實踐過程中能夠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1]。
對于沒有工作經驗的全日制工程碩士而言,進入企業,參與真實的工程項目實踐是幫助他們填平學校與企業之間這道鴻溝的有效手段。和大學生以積累社會經驗為目的的校外實習不同,全日制工程碩士進入企業實踐,不能只是從事一些日常性事務,需要真正進入工程項目,接觸其中的研發環節,才能夠達到實踐培養目標。從時間上而言,不宜過短。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 1 年”。時間太短,學生不可能深入企業,實踐也就流于形式;時間過長,又會影響后期學位論文設計??傊膭钊罩乒こ檀T士到企業從事一段時間工程項目的實踐活動,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只有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實踐能力的培養質量。
3.師資隊伍建設
北華大學為適應專業拓展需要,加強了林業工程教師隊伍建設。中青年骨干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學科現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高級專家、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省拔尖創新人才、省勞動模范、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專家等。有多倫多大學特聘教授1人,東北林業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1人,韓國全北國立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1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1人,企業合作碩士生導師7人。從學緣結構看有7人具有國外留學和合作研究的背景,隊伍來自美國佐治亞大學、韓國全北國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吉林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最近幾年,學校從國內非農林院校引進了多位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擴大了教師的專業范圍和視野,促進了學科的融合和交叉,使人才隊伍得到了優化。
4.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采取學以致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專業碩士學制2年,學生第一年在學校集中進行理論課程授課、考核,同時查閱論文相關文獻,做好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第二年,學生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實踐實習,完成實踐性教學內容,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解決企業生產、工程實際問題。
對學生課堂教學學校有全面的考核評價體制,師生互選;在教學中,堅持教授為研究生授課。根據國內外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不斷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利用聲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等立體化教材提高了教學質量。所培養的研究生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質。對實踐教學環節,企業導師起到監督、指導的作用,若學生表現良好,畢業后就有機會留在企業工作,否則不予錄用,因此學生都很努力,教學質量也得到企業方的認可。
結合校外實習基地和校外導師,采取現場授課的方式,到現場進行講解。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由校內外指導教師共同商定選修課課程,一般2學分,由校外導師主講。北華大學林業工程專業與校外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本著“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聯合培養我們的林業工程專業碩士,校外企業為我們提供便利條件,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目前與我們聯合培養的企業有:1)北京中關村人居環境工程與材料研究院;2)河北廊坊華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3)廣東省宜華木業股份有限公司;4)吉林森林工業集團公司。
5.實踐環節的培養
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中的“實踐”,是其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具有明顯的專業性特點,是全日制工程碩士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工程領域實際問題,對產品、技術、工藝等進行設計開發或改進提升的活動。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培養合格的工程師是一項需要政府、高校和企業來共同努力的事業。工程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學校力量無法培養出合格的工程師,因為理論學習可以在學校完成,實踐能力則需要在實際工作情景中培養鍛煉,需要教育外部環境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校企合作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但目前兩者的合作通常是基于項目的,項目結束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如何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長效機制,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的培養中的關鍵問題。合作要基于雙方的需求才可能建立,學校希望完成項目,培養學生。企業則要求出成果,產生效益。雙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合作才可能順利、持久[2]。
6.持續改進和提升計劃
北華大學將在以上薄弱環節加大投入,在今后的辦學過程中,將進一步做好以下工作[3]:
第一,強化實踐課程的地位與開發,堅實的理論基礎是實踐能力形成和發展的根本。認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點應該放在實踐環節,課程學習可以壓縮,甚至忽略。從現實情況來看,在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兩年到兩年半的學制時間內,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時間確實受到了壓縮,但應注意的是,不能由此導致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發展缺乏后勁的問題。結合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相關課程,尤其是實踐課程,這對促進實踐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第二,強化校外實踐的形式與內容,沒有一定的工程實踐經歷做基礎是無法培養出合格的工程師的,這一點對于沒有工作經驗的全日制工程碩士而言尤為重要。因此,安排全日制工程碩士走出校門,進入企業接觸真實的工程環境,培養實踐能力,是實現其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強校內導師對實踐的指導,學生進入與校內導師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進行實踐,是一種比較有利于校內導師發揮指導作用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校內導師熟悉項目情況,掌控著項目的整體設計和研究進程,可以根據課題研究內容,指導學生提煉出實踐問題,并展開實踐內容。這種模式下,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通常是共同完成課題的合作伙伴,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更容易溝通合作,合理分工。理論性的、方法性的、程序性的內容由校內導師負責,而設計項目細節,工藝流程方面的內容則由校外導師負責。學生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兩位導師能夠及時交流,共同推動實踐活動的進行,確保實踐的質量。
第四,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努力提高教師教科研水平,引進正高級職稱和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人才。加強培養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有計劃地選派骨干教師外出進修,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同時,大力引進國內外大學高水平師資來校講學或長短期兼職,促進師資的交流與合作。
第五,改善辦學條件。通過國家及省設備資金項目、重點學科專項資金等渠道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進一步滿足林業工程專業碩士教學的需要。
摘 要:本文分析了西藏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林業技術專業的現狀,強調結合西藏自治區行業、企業對高職林業技術專業人才和專業崗位的新要求,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重新設置專業課程,建立起圍繞職業崗位和能力變化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和實踐考核方式,同時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主動適應西藏自治區人才市場和學生個人創業、自主擇業的需求。
關鍵詞:課程體系;改革;課程設置;職業能力;就業
一、林業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1.行業發展現狀的需要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各項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持續推進,社會造林綠化步伐不斷加快,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持續加強,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發揮預期效能。未來森林生態旅游和林下資源開發也將成為西藏自治區林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西藏自治區目前實施的林業重點工程有天然林保護、“兩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擬在全區七地市新建1000個左右的苗圃基地,以服務于退耕還林、新農村建設等項目。西藏自治區未來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將需要一定數量的種苗生產技術專業人才,這就給我院林業技術專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2.我院原有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現行課程設置與就業形勢不契合。學校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專業定向培養目標已不適應區內林業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變化而帶來的崗位、工種變化的要求,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不符,勢必造成畢業生就業難、對口就業更難。而現行的職業教育是要培養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高級專門人才。國家和西藏自治區就業政策的調整,勢必使更多的職業院校畢業生走上進企業和自主創業之路,而原有的專業課程對學生增加就業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須進行課程改革。
(2)傳統的林業課程體系與區內行業發展不相適應。林業多種經營利用是林區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西藏自治區目前鼓勵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和特色經濟林產業、建設木本糧油(以核桃為主)、林果、花卉等林業產業基地。而我院現行林業技術專業教學課程體系,是由普通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習教學分段排列,各課程自成體系,缺乏應有溝通,教學內容部分重復,偏重于林業理論教學和林木采伐利用、管理方面。這明顯不能適應林區對多種經營和非林替代產業復合型人才的需要,不能突出林區林業技術職業教育的特色。
(3)原有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崗位針對性已不適應行業企業崗位變化的需要。隨著區內城市園林綠化和各項林業工程的實施和基層林業行業企業原有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對相關專業中高級人才的需求勢必有所增加。原有的課程體系使畢業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有限,難以滿足行業企業單位對新員工技能的需要和區內林業發展方向調整后對人才的專業能力需求。
(4)課程間重復交叉內容較多,部分課程缺乏實訓條件?,F行的課程設置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課程間缺乏應有溝通,專業基礎課中的氣象學、土壤學和森林生態學的內容重復較多,后改為植物生長與環境。但在后期教學中發現所使用的植物生長與環境教材內容偏重于農學專業,而與林業技術專業的契合點有一定的差異(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內容無涉及);專業課中的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技術的部分內容相互交叉重復,影響了教學效果。
現行教學計劃中部分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安排的內容不足,不能滿足培養學生熟練職業技能的需求;部分課程因缺乏林業技術專業的實踐場所,不能按教學要求進行必要的技能實習和實訓。以森林經理與規劃設計課程為例,在教學實踐中與區內林業生產調查等外業實踐相結合的學校周邊實習實訓點幾乎沒有,教學中只能以內業實訓為主;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缺乏相應的教學資料(如林區或學校周邊林區的地形圖、航空照片、衛星圖片等),導致教學效果欠佳。
二、林業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
1.轉變觀念緊跟市場需求辦專業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我們搞好高職教育改革的基礎,高職教育必須以人才市場需求、用人單位需求和學生個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必須考慮市場、用人單位和學生個人需要學校做什么、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而不能只是考慮學校能做什么、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為此,我院林業技術專業的教師進行了廣泛的區內社會調研,通過調研發現、由于大多數林業企事業單位目前實施的林業項目對苗木有大量的需求,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符合西藏自治區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為林業企事業單位和個體林業經營者培養適應林業現展和具備種苗生產、森林營造、森林經營、林業經濟開發、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根據區內行業實際需要改目標
職業教育必須適應或超前適應區域經濟的需要,及時調整與優化專業設置,使之與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發展一致。隨著區內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人們對園林化、生態化城市建設的理念逐步增強,因此林業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向上亟待做出調整。
經過林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及區內林業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和管理專家的反復論證,從區內行業的需求出發,對職業能力需求進行細分,確定了我院林業技術專業整體教學改革的目標是:適應當代科技經濟和園林綠化事業發展的需求;合理調整專業發展方向, 即林業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將逐步由林區生產經營和資源調查轉向林木種苗培育;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建立適應現代化林業技術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3.圍繞職業能力培養進行課程設置
林業技術專業的就業崗位一般為林木種苗工、造林更新工、撫育采伐工、營林試驗工、森林病蟲害防治員,學生畢業后能直接在森林營造、森林資源管理與監測、林業工程設計與施工、森林資源病蟲害防治、森林資源管護、自然保護區管理等方面進行業務工作。我院應以職業崗位群的能力培養和區內行業發展需要為課程設置的最終目標,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就業需要為原則,將職業道德、知識、技能結合在一起考慮。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取舍以是否服務于西藏區內林業發展為依據,以“林木種苗生產、森林營造與經營、森林調查與資源管理、森林資源保護”等崗位為主體;以職業能力要求為主線,教學內容圍繞核心專業能力訓練進行,通過課程的增設與取消、分解與重組、調整與合并,建立與高職林業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同時加強實訓體系建設,把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滲透到專業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專業綜合技能訓練過程中,構建模塊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應突出專業特色、增強專業技能的就業實用性,為學生謀職、創業及其后的繼續發展做好準備。
三、課程設置改革的主要內容
1.整合優化、增加、刪減部分課程,重新構建課程體系
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主要針對《植物生長與環境》教材與本專業基礎課程不適用和專業教學內容缺乏這一問題,改而設立森林植物和森林環境課程,以此為基礎增加了樹木識別實訓內容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內容;將測量學和測樹學改為測量與測樹技術,分段進行,由不同教師講授,并增加相應實訓項目和課時;將森林培育學調整為林木種苗生產技術,以種苗生產的方法、技術等作為重點內容,通過與相關單位合作,使實訓的學生完成不同苗木的生產任務,掌握相應技術要求,能進行苗木的生產。減少部分課程,以增加實際應用課程的課時量。
在選修拓展領域增加了植物組織培養、西藏自治區野生動物保護等內容,以體現實用技能訓練、快速育苗新技術應用和服務于西藏林業生態建設,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將來創業、就業提供一定的基礎。
2.編寫部分課程講義
現已編寫了《林木保護》《種苗生產》講義,將所涉及的課程內容做了變化與調整,增加符合區情的實用性內容和實訓課時,使林業專業課程能更貼合區內林業行業發展的需要。
3.加強實訓教學及考核測評方式改革
在教學中改變以往集中講授理論知識,集中技能實踐的傳統做法。通過與區內林業企業單位合作,把植物園、苗木基地、溫室大棚、實驗室、綠化工程現場等作為課堂,設計針對專業能力和體現技能要求的實訓教學項目,通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效果、可展示的成果作為該課程的過程考核成績,并結合理論考試來調節最終成績。建立以過程實踐考核為主的綜合測評模式,不斷改進教師重理論成績的觀念和學生應試型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
深化高職院校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是專業建設所面臨的緊迫任務,改革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于本地行業產業方向為目標?,F在運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必將隨著行業發展進行相應的變化和調整,希望通過我院林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課程體系的改革,以專業崗位技能作為切入點,逐步拓寬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
1 發展現狀
修武縣作為焦作市的主要縣城,截至2013年末,總人口達到28.27萬人,占焦作總人口的8.2%。以生態縣聞名的修武縣綠化程度良好,林業用地面積3.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0.93%。
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最早是在2005年引入修武縣。經過3年的摸索,我縣集思廣益出臺相應意見,明確扶持內容。隨后,在2009國家林業局也對合作社的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我縣力爭以合作社為著力點,并不斷做大做強,結合時代新變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其成為我縣現代林業騰飛的助推器。
到目前為止,我縣已創建合作社52家,其中9家合作社注冊了農產品商標,2家完成了省級的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認定,2家完成了綠色產品認定,質量得到官方認可,2家獲得了省級示范社榮譽稱號,1家獲得了市級龍頭示范社榮譽稱號,獲得市級示范社榮譽稱號達到13家,合作社發展前景良好,入社成員數達到936戶,輻射帶動農戶2032戶,規模激增,勢頭迅猛。
合作社的推廣無疑是修武縣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新鮮血液。它一方面解決了獨戶經營在生產、銷售、貯藏等環節的問題,另一方面提高了林業生產的效率以及投入產出比。當然,這一成功的模式離不開政府在硬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工作人員在軟件方面的不懈奮斗。
2 采取的措施
2.1 加強領導,抓好宏觀管理
人是推動工作的中流砥柱。專注才能成就事業。我局設立專門機構,同時配備專職人員,安排他們對工作人員進行耐心傳授并指導,同時把握分寸,不干預不包辦,從宏觀上加強管理。做到培養一個,成就一個,領導一個,成長一個。
2.2 定政策,加大資金扶持
充足的資金保障是工作順利完成的硬件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做財政預算或者計劃時,要列出專項資金對合作社工作給予保障。優先考慮帶動作用大、發展前景好的進行幫助,同時設計評價機制,在競爭中發展完善,進一步推動合作社穩步向前發展。
2.3 大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好酒的得吆喝,同樣的,有好的經營模式也要大力地宣傳。弘揚合作社生產經營的重要意義和優勢,在全縣中形成一個對合作社的關注度,營造一個人人為建設獻智慧的良好氛圍。
2.4 抓示范、育典型、以點帶面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推進合作社的過程中,我們重點推進生產基于標準,質量經得考驗的合作社作為標桿,著重發展一批經營重在品牌,管理趨于規范的合作示范社,由點帶面,逐步鋪開。同時,設定長遠的定位,力爭省級的示范合作社。
3 存在的阻礙
首先,在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雖有相應的政策支持,但金融部門業務沒能落實,缺少資金扶持,后續資金無法保障,嚴重制約了發展。其次,由于農村人口的特殊性,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合作社成員文化水平偏低,造成整體發展規劃缺乏科學性、可行性、前瞻性;技術人員缺少,管理過于粗獷,致使產品滯后,甚至與市場脫節。最后,合作社在基礎設施建設缺少投入,硬件環境還有待加強。
4 下一步的對策及建議
4.1 抓培訓,加強教育
由于農村人民的特定性,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對合作社負責人進行培訓,使他們學會怎樣辦合作社,怎樣與社員建立利益共同體,同時培養他們的管理意識和長遠目光;對從事基礎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基本技術手段和知識, 讓大家在實踐中學習成就自己。
4.2 抓項目,擴大合作
對于我縣的林區保護、森林培育等林業工程建設項目,優先考慮合作社承擔;選育新品種、開發新栽培技術等科技推廣項目,優先試用于合作社。政府創造機會,增加地區間林業生產經驗的交流與合作。
4.3 抓品牌,鼓勵創新
中國是一個認品牌的地方。品牌不僅僅是行業地位的標識,同時也是對產品質量的肯定。首先合作社工作人員要積極申報商標注冊,政府和專業人員配合進行質量標準與認證以及其他有關經營認證。允許符合條件的產品逐步推廣建立自有品牌,同時,要嚴格把關,杜絕質量不過硬的產品,營造一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良性競爭環境,讓一切創新的思想和資源充分活躍起來。
4.4 防風險,合理規劃建設
林業的生產不同于其他產業,受天氣、自然因素的影響比較大。為了減少農民的損失,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防風險預案。在面臨突發自然事件時,可以及時冷靜地采取相應的對策,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面對有害生物入侵,政府要動用有關人員運用化學生物手段及時遏制。合理規劃,給合作社的發展搭建一個“保護傘”,提升林區的道路、飲水、通電等基礎設施環境。
4.5 走出去,抓新媒體手段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互聯網時代,在電商盛行的現實環境下,我縣合作社更不應該固步自封,墨守成規。要讓有條件有能力的人借助網絡資源,建立像微信公眾號、APP等市場信息平臺指導生產,借助朋友圈、微博、貼吧等新媒體推廣銷售,逐步拓寬市場,走出修武縣,走向市、省、全國。
4.6 享優惠,擴大資金來源
根據央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指導意見要求,要大力保證合作社的資金來源。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抵押、貸款等業務方面要優先用于合作社,稅務局在征收稅費時給予一定優惠,支持政府和全社會范圍融資,擴大資金來源范圍。
4.7 定門檻,走規范發展之路
在市場經濟中,我們會看到,一個低門檻甚至沒有門檻的行業,往往容易陷入無序競爭或者惡性競爭的環境。為了規范我縣合作社的發展,參照河南省級的規范化文件《河南省農民林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暫行標準》,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要對合作社建立的基礎設備、成員組成、組織機構、制度建設、民主管理、財務管理、檔案管理、經營服務以及經營效益等方面有明確的規定。當然,結合本縣的基本情況,相應的的標準可以適當下調。只有對合作社的進入機制有所規范,后續的發展才會更加健康長久。
摘 要 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林業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但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就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實現其培養目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所需人才。
關鍵詞 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 專業學位 研究生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任務、目標和具體措施。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林業肩負著重要職責。而林業已從主要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傳統林業,轉向以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現代林業,對林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林業人才調查和需求預測,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全國林業從業人員和人才需求量將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據預測,到2020年林業人才需求總量將達到100萬,目前的林業專業人才培養遠不能滿足林業建設的需求,特別是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林業專業人才十分缺乏。據統計,我國縣級以上林業管理部門、林業規劃設計單位、森工企業、國營林場、國營苗圃、中等林業專業學校的技術管理崗位和教師崗位目前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員不足1%,①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充實這些崗位,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以滿足林業行業對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的旨在培養適應現代林業和生態建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但目前在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培養目的存在偏差。
1 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雙導師制沒能真正實施。為了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和提升,教育部在2009年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要努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除校內導師外,林業專業學位研究生須由在林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具有豐富專業生產或管理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完成碩士階段的學習,但經過幾年的實踐,目前校內外雙導師制并未真正實施。以北京農學院為例,林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導師配置基本還是在沿用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導師配置模式,只有校內一位導師,沒有校外導師,不利于學生接觸實際工作,以及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2)課程體系不合理。學術型碩士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的研究生教育,側重于理論及其應用教育,以大學教師,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主要目標。而專業學位碩士則側重時間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強調動手操作能力。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學制一般為3年,而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學制僅為2年,但目前專業學位碩士的課程體系的設置不盡合理,課程缺乏針對性,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差別不大,基本上仍在沿用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或者存在換湯不換藥的情況。以北京農學院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為例,專業必修課包括森林生態系統理論與應用、林木遺傳改良與良種工程、現代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專業選修課包括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森林災害防控技術及應用、現代林業信息技術、森林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雖然在課程名稱上突出了技術、應用等,但在實際講授過程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在案例研究和實踐教學等方面依然較為薄弱,背離了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目標。
(3)論文選題和評審標準有待改善。從目前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來看,與學術型研究生沒有區別,僅是做論文的時間縮短,大部分還是在實驗室里做實驗,選題沒有體現出應用性和實踐性,以基礎研究為主。并且由于僅有兩年時間,有的導師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要求更嚴格。在論文評審程序和標準以及答上基本上照搬學術型研究生,按照學術型研究生的標準去要求,缺乏針對性,沒有因材施教。在答辯過程中,答辯委員沒有林業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專家,通常與學術型研究生一起答辯,答辯要求學術型研究生沒有區別。
2 加強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對策
(1)不斷完善雙導師制?;谏鐣α謽I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基本與學術型研究生持平。因此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以及完善“雙導師制”對于實現其培養目標也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將校外導師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讓校外導師參與課題教學、實踐教學、項目研究等各個環節的指導。除此之外,還應提升校內導師實踐能力。林學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的科學研究應該接地氣,不能脫離實踐,導師本身也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經驗。由于近些年引進的年輕教師層次越來越高,多為博士和博士后,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但是專業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如以修剪樹木為例,林學專業的年輕教師很少有人能夠修剪好,因此有必要加強傳幫帶,以及到基層進行相應的鍛煉和培訓。建立和完善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雙導師制”,將高校和林業基層用人單位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實現高層次應用行人才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促進研究生就業。
(2)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林業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應和其培養目標相一致,而不是簡單的照搬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要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并且應該具有明確的職業指向。特別是針對目前和今后長時期開展的生態建設,強化生態類課程的建設。并且在授課過程中,增加案例教學,增加討論內容,引導學生對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增強專業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強化校外林業企事業單位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利用實踐基地,針對林業領域的實際問題,采用調查分析、實踐模擬、計劃制定、項目評估、技術或產品研發等實踐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目前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已和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京植物園、北京小龍門森林公園、北京大東流苗圃、通州園林綠化局、北京市園林科研所等林業企事業單位開展了長期的合作,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搭建了產學結合平臺。在林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利用實踐基地條件,進行教學或頂崗實習,針對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由基地導師指導,采用具有符合職業需求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多樣化實踐訓練方法,培養研究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研究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制定合理的畢業設計選題及評價制度。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的選題也應符合其培養目標,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有所區別。學位論文的選題須緊密聯系現代林業生產實踐和生態建設,針對生產、管理、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或在科學技術觀點、試驗材料和方法上有一定特色或新意,應體現出作者具有獨立從事林業和生態建設科技工作的能力,以及解決林業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可采取多種形式,包括試驗研究、調研分析、林業生產項目規劃與設計、產品與技術研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分析評估等。同時,在論文的評審以及答辯環節中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論文不同,要求至少應有1/3以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參與,以突出培養目標。
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社會對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認知度,改變對專業學位的接受程度不高的現狀,通過國家相關政策和規定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重視程度,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摘 要:隨著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快速發展,高校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否滿足社會對特色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是各類高校共同關注的問題。文章以東北林業大學為例,闡述了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依托院校優勢,規范培養過程,加強產學研合作,突出專業實踐環節,全面推進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
關鍵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林業院校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都在不斷創新和研發新的材料,而每一種新材料的使用,都能夠引起一次技術上的重大變革,而這種變革可能是世界性的?,F代人類社會的“三大支柱”領域分別為材料、能源和信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在短短的二十年時間內發展迅速。1998年,教育部調整了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與高分子材料相關的工科類專業統一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育部出臺的專業建設指導精神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高分子材料產業[1]。
東北林業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始建于2000年10月,專業的建立基于東北林業大學木材科學與技術學科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加工與利用等條件成熟的基礎上,由我國木材膠黏劑領域知名專家顧繼友教授組織創辦。在十幾年的不斷實踐探索中,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依托東北林業大學的發展平臺,明確培養目標,凸顯了林業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培養了一大批兼具知識、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一、依托院校優勢,打造品牌專業
東北林業大學創建于1952年,是國家“211工程”和“優勢學科創建平臺”項目重點院校。學校是以林科為發展優勢,以林業工程為辦學特色的綜合性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在建立之初就顯示出專業的優勢,它是在天然高分子開發利用、生物質復合材料、高聚物合成、合成樹脂膠黏劑的開發等領域都較成熟完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厚基礎的專業優勢。專業發展迅速,于2003年獲批建立“生物材料工程”博士點學科,2006年該學科被評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2010年進入“985”優勢學科平臺建設行列,目前是東北林業大學的重點專業。專業涵蓋了膠黏劑、生物質復合材料、天然與合成高分子材料和生物質功能材料四個具有學科優勢和特色的方向。其中膠黏劑是本專業的主要特色,尤其是木質基材料用膠黏劑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方面處于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行列;專業的另一個特色是生物質復合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在木塑復合材料、木質素、蛋白質、淀粉等生物質材料的開發利用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教學理念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具有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本專業有三門課程“膠黏劑與涂料”、“生物質材料”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入選東北林業大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東北林業大學作為林業院校的領跑者,有著林業院校的優勢。為此,東北林業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上以林業院校優勢為依托,支撐學科“生物材料工程”在科研方面以天然高分子為核心,以生物質復合材料、膠黏劑、天然與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質功能材料四個特色研究方向為重點。與之相適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注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基礎,更體現林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優勢特色。在近十幾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也在不斷的調整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既重基礎,又寬口徑,注重素質和能力培養,突出林業院校品牌專業的特色和優勢。
二、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基本樣式,是高等院校對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途徑以及培養方法等要素的綜合概括。隨著目前人才市場化程度的日益高漲,如何造就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創新型人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2]。不同的學校、專業應根據人才需求、本身專業特色以及學校優勢等方面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且要經過一定的實踐檢驗,千萬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我們總結了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的偏差,積極探索出“強化基礎、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指導思想,考慮到學生的基礎水平,發展方向、內在潛質,按照發展方向和個人選擇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類,大致分為就業、繼續深造、出國深造等幾種類型,以此為前提在課程設置、實踐動手能力、畢業論文和設計、教師培養等方面進行適當的改革,使培養出的學生知識結構廣泛,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能在聚合物合成、膠黏劑、生物質復合材料等領域從事生產、開發研究、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探索出一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特色化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規范培養過程,提升教育實力
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逐漸成為發展趨勢,通過各學科之間的彼此滲透,相互關聯成更大的、完整的學科體系[3]。這就要求現代大學教育要有更廣博的知識背景,更敏捷的思維創新能力及開闊的學科視野。只有在大學科平臺上和開放的學習氛圍中采用靈活創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完成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4]。
為滿足國家林業科技的戰略需求、學校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的要求以及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東北林業大學重點突出“林產”特色,構建相關的學科課程體系。本著厚基礎、寬專業的主導思想,構建學科基礎課;結合專業方向的特色,構建專業基礎課和特色課程;同時完善交叉學科的滲透,構建開放性的選修課程,學生可自由選修,實現資源共享。學校和學科帶頭人廣泛聽取學生意見,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專業管理制度,加快重點專業建設步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專業教師團隊;聘請國內外專家教授、學者定期在學院及學校范圍內進行專題講座;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以專業教師牽頭,鼓勵學生自主開發,大膽創新,認真觀察;創建具有自己學科發展特色的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創新實驗室,建立以專業教師牽頭,本科生為主體的創新訓練團隊,在保證驗證性和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本科生專業技能綜合訓練;從大一新生開始實行“導師制”,提倡因人施教,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鼓勵學生開展批判式學習,用與時俱進的思想運用知識,用發散的思維研究知識[5]。
(二)產學研相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東北林業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爱a學結合”是指學生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來自于生產實際,學生通過走進工廠、校企合作單位幫助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一方面鍛煉了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凡事不再依賴教師、依賴課本,是完全意義上的實踐;學生通過實習較早地熟悉了工作崗位,積累了工作經驗,對待就業問題不再盲目,縮短了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另一方面,工廠在實際生產中也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新鮮血液的注入也為企業解決了遇到的實際問題,節約了用人成本,并在經濟效益方面有所收獲。“研學結合”是學生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選題大部分來源于指導教師的研究課題,導師的課題研究具有前瞻性及實踐性,學生通過參與導師課題,導師指導學生更直接、更具體,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對于繼續深造或是出國留學的學生來說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結合科研實踐培養專業人才是專業建設大力提倡的,專業教師積極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科研,學生積極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工作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三)突出專業實踐特色建設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特色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在課堂和實驗室,高質量、充分的專業實踐是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可以到企業現場觀摩,根據企業現有的生產條件將理論和生產結合,學生將學習的書本知識融會貫通到實踐中,同時在理論的指導下,學生撰寫實習報告反饋實習內容。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案,健全實習質量保障體系。為此,專業積極拓展實踐基地,依據指導教師的特長進行分工指導,邀請具有培訓經驗的一線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講解和模擬。學生的整個實踐環節與畢業論文和設計緊密結合,實踐過程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第一手資料,也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傊粩嗵剿鞲叩葘W校專業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校外實踐基地,是學生磨煉意志、增長才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載體。
無論是林業院校還是各類地方高校,都在努力地積極探索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的模式,東北林業大學在特色化人才培養方面也在不斷實踐中,既結合了傳統的專業優勢,又不斷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新觀念,這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林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
摘要:文章從林業工程領域的特點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出發,結合國內外林業工程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針對當前國家對林業工程領域的人才需要,論述了在職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教育問題。本文確定了林業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養與特色教育目標,以及為實現該目標所采取的技術方法,為今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培養模式。
關鍵詞:林業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教育
21世紀是一個集信息、知識、經濟等多元文化相融合交叉發展的跨越式時代。國家將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納入重中之重的特殊地位,教育改革的時代命題是全面推進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作為21世紀我國經濟和環境發展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林業行業,針對21世紀世界林業科技發展的要求,如何改善和調整我國高等林業教育中傳統模式下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是現階段擺在我們高等林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
一、林業工程領域特色
林業工程是我國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在改善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方面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當今的環境危機和氣候變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林業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作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林業工程領域,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專業,培養的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等高級人才是提高林業現代化水平的領軍人才。隨著新世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要求應該在創造性和實用性上。因此,高等林業院校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特別是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業工程一級學科,包括森林工程、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工程和生物材料工程4個二級學科,具有4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和1個一級學科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4個二級學科從木材采伐、運輸到木材科學加工技術林產品精細化學加工以至于生物材料工程,具有鮮明的專業集成性,這是本領域獨到的特點。因此,國家對于林業工程一級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應該具備堅實的工程基礎,對于該領域專業技能和水平的培養建設基礎必須建立一個寬闊的、能夠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平臺。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世界很多國家均不設專業的林業大學,一般在農業院?;蛘呔C合性大學里設立林業學院或者專業,美國也是一樣,在綜合性大學里設立林業專業。從工科基礎的林業工程專業而言,涵蓋三個方向,包括森林工程、制漿造紙和林產品加工。其知識體系是以采運工作為核心,包括制訂規劃、應用方法、機械設備、制材學加工等。針對社會對木制家具和制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帶來的生態效益和關注度,林業工程高等教育的重點逐漸轉變為生態和工程方面。作為林業教育歷史發展悠久的德國,自1787年開始誕生的林科教育,共在四所大學中設有林學院,分別是哥廷根大學、費賴堡大學、漢堡大學和慕尼黑大學。90年代中后期,費賴堡大學里的林學院也不再細分各個專業,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由選擇研究方向,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21世紀,現代林業科學向著高度綜合性和高度的分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增多,林業科技研究的內容和知識面拓寬,形成了新的發展機會和生長點;另一方面走向深層次的新的聯合,全面加強了對系統性和綜合性問題的研究。隨著社會對林業行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深入廣博,新的研究課題被引出,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如何培養?林業院校的教育模式怎樣創新發展?林業高等教育究竟要承擔起什么樣的培養重任?
中國,在林業教育發展上起步比較晚、森林可持續發展基礎條件差、珍貴樹種森林資源貧瘠的國家,只有在林業高等教育和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上探索出新的模式和方法,才能在國際林業競爭中有發言權并占有一席之地,否則難以趕超世界林業發達國家,總是步人后塵。
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和培養特色
工程碩士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一種,是1998年設立的新興的專業學位,是針對工程技術人才進行的、以在職培訓為主的一種新型培養方式。學員學習不離崗,它與其他類型的研究生教育在培養過程的諸環節都有不同特點,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均以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為主。
本文針對林業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招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全國主要林業院校十年來專業學位研究生管理的經驗。對研究生的技能集成性培養關鍵問題是樹立對人才的集成性教育理念,并針對這一理念如何實施解決問題?林業工程是林業大學的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本領域研究生的特色教育問題,對其高水平人才的要求是既要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又要具有管理能力和洞察世界相關領域前沿問題的能力,如何去實現?建立完善的林業工程領域研究生培養體系,滿足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論文主要從以下方面確定了林業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養與特色教育目標:
(1)依托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標準和方案,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企業培養實用型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提高企業中技術人才隊伍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穩定的科研團隊;
(2)為加強和促進高等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和聯系,高校以工程碩士教育培養為紐帶和橋梁,以企業需求建立橫向課題,并根據需要不斷適應和調整,確定切實可行的科研方向,建立以科研合作和產生成果為基礎的高校成果產業化服務模式;
(3)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有目標、有規劃,依據研究生自身的工作閱歷和特點,制訂有個性的培養方案,建立一種集成式培養模式,便于在雙方合作時找到共同點;
(4)在培養方案執行過程中,及時獲得相關信息、預測主要矛盾、分析企業和社會需求,保證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和執行,深入企業了解需求,加強調研走訪,尋找與工程師職業資格認證的相互關系;
(5)及時反饋有效信息,依據需要調整培養方案內容,使因條件變化而受到的影響及損失降到最少。
四、林業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施方案
作為林業工程領域培養單位,我們在研究生入學時就會對每名專業學位工程碩士的培養制訂預先規劃,針對個人的學習和工作特點,制定出培養方案,并進行優化改進;對于培養方案中的具體計劃和計劃要實現的培養目標,都有時間節點安排,對于所要開展的研究工作內容,優選并確定學校和企業的2位指導教師,結合工作中的問題和該領域研究熱點確定最終的研究方向和論文題目,準備開題報告;在培養方案執行過程中,及時獲得有關計劃的進度信息和完成情況以及效果,并預測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主要矛盾,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保證培養方案的順利執行;當某些變化或干擾出現時,只須調整培養方案的部分內容,就可使因條件變化而受到的影響及損失降到最少;最后完成畢業論文。畢業論文不局限于研究論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設計,也可以是可行性研究報告等。
五、結語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條件下,發揮大學的優勢作用,為企業培養在職的、有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快高??蒲谐晒蚱髽I的轉化,是一項長期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國家非常重視企業的發展前景,自1998年開始在國內批準一些理工科大學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使許多企業的技術人才隊伍得到了充實和加強,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高級的專業技術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結合林業工程領域近20年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承擔的國家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點課題以及東北林業大學研究生教育課題,在總結實際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林業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養與特色教育,并且給出該領域研究生培養的實施方案,使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一舉兩得,事半功倍。該研究對促進大學與企業結合、加強科研成果向企業轉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摘 要:本研究從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精確定位、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系統化教學內容構造、系統化創新能力培養方法和過程的管理五方面對林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研究,旨在解決林業院校培養特色專業人才的方法,并為相關院校和專業培養人才提供參考方法。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為食品行業培養創新人才開辟途徑。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是發展的最大資源,創新是發展的最大動力。高校人才培養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標準是看培養的人才能否適應社會需要,培養模式能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對于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僅影響我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水平的發展,同樣決定我國食品科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近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與類似專業的培養有了顯著的發展,建設了各具特色的重點專業,滿足了高等教育的目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人才的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何在眾多的食品類專業中根據學校優勢和地方特色培養拔尖人才,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行業的需要、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將解決人才培養的目標、完善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法。研究的成果將用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傳授新知識新技能,幫助學生掌握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本領,積極開展自主實踐,并為同類專業提供新的基礎。
本研究從林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出發,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法和管理體系,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提供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并提供新的工具,從而確定培養方向的可行步驟、培養創新能力過程中關鍵瓶頸的突破方法和人才培養過程的自我管理和改進措施。
一、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是根據企業和社會需要為目的設計制定的。東北林業大學食品科學是以林業為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包括食品化學及分析、食品制造與保藏和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及分離工程。學科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開展新資源食品、綠色食品、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劑、植物有效成分功能機理、分子生物學與營養學、超臨界流體萃取、生物大分子合成與調控等內容的研究。由于食品制造業中有60%的原料來自于植物,同時,全世界有80%的生物活性物質存在于植物之中,而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食用植物資源。所以,林業院校進行食品科學的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根據這一特點,形成了以工科為背景,食品科學為基礎,林業資源食品為特色,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求創新、高素質的林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
二、創新人才課程體系優化設計
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優化課程體系。本專業設置的主干課程有“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營養學”、“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分析”、“食品保藏學”、“食用植物資源學”、“植物精深產品加工工藝學”、“森林食品加工工藝學”、“食用菌培育與加工”。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度優化課程體系, 對課程進行綜合與集成, 建立新的課程體系結構, 減少課程總學時,減少課程設置, 以留出足夠的學時, 強化基礎教學, 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學時來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同時,減少了必修課學時, 加大了選修課比重, 增設了林業院校相關學科及人文學科的課程,增設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技術性課程, 把教師的科研課題同畢業設計、工藝試驗及生產實踐等環節緊密結合起來, 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三、創新人才教學內容系統化構造
教學內容的系統化管理和設計將有助于人才知識體系的構造。東北林業大學食品專業重在培養具有食品科學、食品工程和生物技術基礎,能在食品、制藥、生物化工、林業領域內從事生產技術與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研究人才。因此系統地進行相關理論教學和食品行業的實踐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學內容的系統化構造中,通過注重相關課程的整合和優化,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促進相關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很多課程使教學內容綜合化加強,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著重講授重點和難點,課下有方向地指導和要求學生閱讀一些領域的國內外文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使其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1]。實踐教學受實驗室設備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影響,以前實驗課多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僅按規定的內容和步驟完成,缺少學生獨立設計和自由操作的機會,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十分不利。通過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課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性實驗;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選擇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企業和研究機構;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給出研究目的,讓學生先自己設計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思路,然后指導教師引導其進一步完善設計工作,使學生提高了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方法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2]。
四、系統化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聽,學生對專業課的興趣不高,專業創新培養更無從提起。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需要將教學過程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首先由教師下達學習任務書和實施方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擬定任務實施計劃草案;然后在提出任務實施計劃草案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按照任務實施方案完成各自工作任務;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進行過程控制和質量控制,例如檢查實施進度、疑難解答等;最后,學生完成任務后展示工作成果,做出自我評價,通過師生共同研討,進行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并提出改進意見。在這種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師生交流變得更加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3-4]。同時學科教師在考核機制上進行改革,如加大課堂提問、討論、課后作業在最終成績中所占的比例,使學生首先從思想上對課堂重視起來。并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通過案例,將學生帶入課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師隨時回答;同時,加大學生之間的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5]。
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校從2009年開始設立了大學生創新學分的制度。鼓勵每位大學生參與到創新實驗中來,除了國家和學校立項項目外,學院還專門拿出一批基金對學生創新實驗進行立項,鼓勵學生申報并實施課題。同時,食品學科也依照學校的要求對大學生創新實驗給予了高度支持,每年在創新實驗開展的過程中,以大三學生為主,以成績優秀的學生作為項目負責人,其他學生作為參與人,共同開展實驗。食品學科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成績都激勵著學生對創新實驗的熱情,充分調動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創新實驗的開展,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得到最大的體現。
五、創新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技術
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通過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營造創新環境等管理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6]。
在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方面,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有自主選擇課程、選擇授課教師、安排學習進程的權利。在選課時由專業教師加以指導,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通過教學過程的管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具有靈活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保障。
只有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才能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學校每學期通過學生打分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效果,使教師更注意遵循“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原則,努力用豐富的學識教人,用高尚的品格育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學科任課教師100%擁有博士學位,通過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的食品專業進行學習及學科內部每學期的教學方法討論和多媒體課件的改進等方面的交流,使任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教學能力、專業知識水平、專業技能以及教學方法得到提高。同時,任課教師還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將學術前沿的最新動態告訴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精神。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科營造益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如邀請國內外著名大學的知名學者來校講學,派學生到其他大學做交換學生等。給學生提供自由學習、自由探討、自由研究的環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逐漸形成。
【摘 要】分析中高職林業專業課程體系銜接存在的問題,從文化基礎課模塊的銜接、專業課程模塊的銜接、專業技能課程模塊的銜接等方面探討中職現代林業技術專業與高職林業技術專業的銜接問題,促使職業教育內部體系完善,為不同類型教育間的均衡發展提供條件。
【關鍵詞】中職 高職 林業專業 課程 銜接 標準
中高職教育銜接是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理念下產生的,它有利于職業教育內部體系完善,為不同類型教育間的均衡發展提供條件。針對中職林業專業和高職林業專業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等現象,本文從文化基礎課模塊的銜接、專業課程模塊的銜接、專業技能課程模塊的銜接等方面探討中職現代林業技術專業與高職林業技術專業的銜接問題。
一、中高職林業專業培養目標
(一)中職現代林業技術專業培養目標?,F代林業技術(Modern forestry technology)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21世紀林業行業發展需要,掌握現代林業技術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林業行業從事育苗生產、森林營造、森林調查及資源管理、森林資源保護及利用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型人才和具有自主創業能力的人才。
(二)高職林業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林業技術(Forestry Technology)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與林政資源管理專業方向領域相適應的文化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掌握“3S”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等高新技術條件下的森林資源調查、森林資源管理、森林保護、林業行政執法基本理論與技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面向林業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中高職林業專業課程體系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及內容重復。高職院校招生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畢業生,通過對口升學招生中職生的比例在10%到15%,中職生單獨開班的專業不多,只能與普通高中畢業生一起開班。人才培養方案中一般按普通高中畢業生設計,沒有考慮到中職生的情況,這樣中職生進入高職后,存在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重復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阻礙了中高職銜接的順利進行。從桂林林業學校與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林業專業銜接課程及課時來看,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重復率85.7%以上,具體見表1 中職和高職林業專業課程內容安排重復統計表。
表1 林業專業課程內容安排重復統計表
(二)培養目標定位不同。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要考慮到兩種方向:一是學生的就業教育方向,二是學生升學教育方向。但中職學校定位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沒有定位升學考慮,這樣的體制不僅使中職學校無所適從,為后續的職業發展(包括升學和就業)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影響課程體系的設計和課程內容的安排。
(三)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高職教育以普高生為參照設置的課程體系存在問題,例如,高職文化基礎課設計對普高生源的畢業生來說,內容簡單、重復,導致他們失去學習興趣,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而對于中職生源的畢業生來說,則難度較大,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挫敗感。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對于對口招生的中職生源來說,是重復學習,降低了學習效率。
三、課程體系銜接的基本設想
(一)以職業崗位開發課程。職業教育實質就是為某種職業培養具有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合格的勞動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否成為合格的職業者,關鍵要看是否達到入職匹配要求。因此,崗位要求成為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必須擺脫傳統教育的課程模式,構建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本位的模塊式課程結構體系。因此,應結合林業職業崗位群、能力的要求,讓中職現代林業技術與高職林業技術專業課程無縫銜接,解決中高職課程內容重復與斷檔的問題,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性。
(二)以學分互通設置課程體系。根據林業行業用人要求,為學生接受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機會,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銜接互通,設置相互結合的課程體系,創建互認學分的辦學模式。從專業學分互通、過程到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體系互通、學分互認的有效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實行校際間學分互認,防止學生學習重復課程與內容。
(三)以職業資格證書設置課程體系。林業行業準入資格依據林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鑒定,中職學校鑒定職業資格證書主要是中級,高職院校鑒定職業資格證書主要是中級、高級類型。中職主要以林業生產一線需要設置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高職主要以林業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等,讓學生的在設計、管理、施工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結合普通高中畢業生與中職畢業生的差異性,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設計中選擇部分選修課來彌補。
四、課程體系的銜接
(一)文化基礎課模塊的銜接。依據中高職專業的培養目標對文化基礎進行整體設計,分階段實施。林業專業課程結構、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由中高職院校統一設計五年制的方案,讓文化基礎課培養目標和內容具有層次性和連續性。文化基礎課程中職設計成兩個模塊:基礎模塊、職業模塊;高職設計成兩個模塊:規劃設計模塊、拓展模塊。具體見圖1。這樣既保證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目標和內容的銜接,同時又能體現林業職業特色性。
圖1 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結構體系圖
(二)專業課程模塊的銜接?;诹謽I行業工作要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和學習認知的現狀,中職開設專業課程包括林業信息技術、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林木種苗生產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森林營造技術、森林經營技術、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木材檢驗。高職開設專業課程包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區公路設計、數理統計分析、森林規劃設計、造林規劃設計、GIS軟件應用、林權。通過對現代林業技術專業的生產環節以及生產工藝的調查,林業工作全程的典型工作任務與邏輯關系是:森林培育―森林保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中高專業課程模塊銜接方式主要通過3個邏輯關系設計課程,讓學生進入高職教育,提升專業素養能力。
(三)專業技能課程模塊的銜接。中高職教育課程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各自的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以崗位層次、職業能力層次和職業資格證書等級的銜接實現中高職教育課程目標的銜接,進而實現中高職教育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內容的銜接,促進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專業技能課程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現代林業技術專業主要就業崗位群為:森林培育工程技術人員、森林資源管理與監測工程技術人員、林業生態環境工程技術人員、林木種苗工、造林更新工、撫育采伐工、營造林工程監理員。專業技能模塊主要指職業通識能力課程,中職對應的技能課程應開設初級種苗工、造林工、撫育工等模塊教學。高職可以按照林業工作崗位對各項技能的要求,分別開設中級種苗工、造林工、撫育工、規劃設計員、林權評估師等模塊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
中高課程實銜接首先要正確定位,明確中高職培養目標,以職業教育為中心進行銜接,采用就業崗位群方式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職業能力的逐層推進技術路徑。
課程銜接要以就業崗位群的要求來設計適宜的課程銜接體系,必須建立合作關系的中高等職業院校共同研發課程體系。同時,要注重學生在就業后的首崗適應能力的教育,加強學生在工作以后的崗位遷移能力的培養。拓展模塊的教學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模塊,在設置課程體系中必須加以考慮。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在教育過程中實施創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加強全新的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從而不斷提高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水平。
關鍵詞:林業技術;實訓教學;策略
一、加強對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的認識
素質教育的主旨是要讓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時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了提高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的水平,提高學生的對各種林業種植以及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的處理能力,應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現代教學管理模式,應該要加強對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的全面理解,提高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中的實踐教育的力度,使得實踐教育成為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加強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管理,首先應該要對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育的地位進行確定,了解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中實踐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的質量。因此在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教育應該要與高職的綜合教育目標進行有效的結合,加強學生對各種林業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應該要突出課程的實踐性,加強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各種林業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學生的林業技術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得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利用各種林業技術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
二、科學合理的進行課程設計
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一個過程就是要加強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前提,在林業技術專業實訓課程現代化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課程設計非常重要,一個合理的課程應該要綜合專業教學目標以及學校的整體教學目標,課程應該要包括各種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要能夠調動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探究的積極性和熱情,使得學生在課程的完成過程中能夠提高協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加強小組實踐教學
小組教學是當前教育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創新,在現代化教學過程中,小組教學法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也能促進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加強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成立課程學習小組。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學習小組的成立是小組教學法的基礎,成立學習小組時首先要對班級人數進行確定,以便確定合理的小組規模。一般說來,小組的人數應該要均等,但遇到特殊情況時也可以有所調整,在分組的過程中,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的搭配,一般說來在小組成員搭配過程中,興趣相似、能力相近的同學容易聚集在一起,小組成員搭配過程中不能完全任由學生自己選擇,否則容易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問題出現。在小組成員的分配過程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個人意愿,需要教師先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愛好等多種因素進行考慮之后再進行合理的組員搭配,使得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從而可以幫助學生能夠對具體的課程進行完成,協作完成課程中的各種任務。第二,加強小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的力度。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當前林業技術專業實訓課程教育受到很多傳統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夠,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多的問題,對此要加強小組內的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教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主要表現為群體之間的協作以及互動,比如在林業技術專業實訓課程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林業技術專業問題的領悟有所不同,因此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也有差異,在對學生進行講解時,學生可以在小組內以及組與組之間進行相互學習,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可以從其他同學的講解過程中啟發自己的思維,從而對課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積極有效地解決。第三,加強課程完成情況的評價。小組學習結束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合作成果進行積極的評價,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合作成果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并且給出一定的評價標準,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比如在課程完成過程中的紀律、學習態度、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教師再給出統一的綜合評價,最后得到平均結果,可以實現評價的公平、公正,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緊張真實的反映。
四、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及實踐教學
實踐教育是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而言,應該要積極加強林業技術專業實訓基地的完善,實訓基地是實訓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應該要對實訓基地中的各種設備進行完善,應該要與學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等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在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應該要給學生更多實踐學習的機會,實訓基地的各種教學設備不僅要具有先進性,還應該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并且要具有經濟性,保證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需求。實訓設備的準備應該要盡量與企業的生產實際相符或者相仿,保證在實訓基地內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能夠對日后的實際工作進行適應。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在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僅靠學校的力量是無法保證相應的硬件設備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強相應的社會部門對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視程度,從而加大對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的各種資金的投入力度。為了保證設備資金,學校也應該要積極拓展思路進行設備資金的籌集,比如不同的林業學??梢杂迷趨^域之間加強合作,共同投資建立相應的實訓基地,滿足實訓教學的需要。
引言
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是林業專業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對各種林業專業知識進行有效的掌握。在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對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以提高林業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效率和水平。
摘要:以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為契機,根據林業專業的特點,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強化實踐操作能力為目標,對2012級現代林業專業學生及區內林業企業進行生產性(綜合)實訓效果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林業專業開展的生產性(綜合)實訓對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態度、文明操作與安全意識、養成團隊協作精神;收獲知識、增強實踐動手能力等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勞動觀念、改善實訓條件等方面還有待加強和完善。
關鍵詞:現代林業技術專業;生產性(綜合)實訓;效果分析
德技并重,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新要求,其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正確處理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質[1]。中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提出:遵循職業教育辦學特點和規律,著力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的改革,加快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步伐,不斷滿足人們群眾接受良好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近年來,為了提高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我校根據新疆林業生產實際和新疆氣候特點,在原來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完善并最終形成“階梯式”能力遞進人才的培養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林業工作崗位和林業生產過程的教學活動為導向,在林業生產季節,采取工作實踐形式,非林業生產季節學習“必需”理論知識和室內可學的操作技能。以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為核心,通過對林業產業的素質教育、專業技能(專業基礎技能、專業通用技能)、專業核心技能、拓展能力4項能力模塊的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綜合能力,其實踐教學活動分為單項實訓――綜合實訓(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企業實訓)――技能鑒定4個階段,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
一、實施生產性(綜合)實訓的背景
現代林業技術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之一,具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即林業的“時間性、季節性、艱苦性”等特點。林業行業涉及林木種苗生產技術、森林資源調查、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等方面,在傳統的學期制下,理論教學進程難以和生產實際同步。如林木種苗生產技術是林業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但是,種苗生產重點在春、秋兩季,按傳統的學期制,無法讓學生完全參與到整個生產過程的實踐操作中。為此,我們修訂了實訓計劃,利用春季、秋季讓學生參加生產性(綜合)實訓,夏季、冬季抽出一定時間教授理論知識。本文通過對2012級現代林業專業學生、林業企業對生產性(綜合)實訓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對現代林業專業的生產性(綜合)實訓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
二、課程設計
1.課程目標:
通過1~2個月的林業生產性(綜合)實訓,讓學生實際參加林木種苗生產、森林資源調查等工作過程,使學生掌握從事林業生產的主要技術,鞏固和加深對“必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態度,提高其文明操作與安全意識,養成“愛林、護林、興林”的職業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加深對林區、林業以及林業生產技術的了解。
2.課程設計:
中職二年級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學生到相關校企合作企業實訓1~2個月。以小組為單位,安排一名企業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根據企業要求完成種苗生產、森林資源調查、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相關工作任務,學生在學校委派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全面參與林業實際工作,利用山區下雨時間由企業技術人員講授林業生產的技術要點和相關理論知識,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實現課程與崗位的對接,專業與行業的對接。
3.成績考核:
實訓結束后,由學生填寫《實習指導手冊》,獨立撰寫2000字以內的實訓總結。由本人、小組、校內委派的實習指導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考核評價。以知識目標、素質目標和能力目標并重的原則,注重過程考核,側重綜合素質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考核。態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項中考勤占10%,自我評分、小組評分各占5%,實習報告、教師評分各占10%,企業評分占15%,綜合后最終形成學生的生產(綜合)實習成績。
三、調查樣本和方法
采用自編調查問卷分別對2012級現代林業生產專業、實施實訓的區內林業企業進行抽樣問卷調查。2012級共3個班100人、企業共11個110人,分別回收有效問卷共100份(2012級)、110份(林業企業)。
調查分為學生版和企業版,問卷的項目也有所區別。項目包括:“開展生產(綜合)實習的季節”、“生產(綜合)實習的內容”、“是否有收獲、增強了實踐動手能力”、“對學校委派的教師評價”等20個項目。
四、結果分析
1.企業對我專業參加實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工作態度、文明操作與安全意識、團隊協作精神等職業能力的滿意程度。就企業而言,通過實習,對我專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工作態度、文明操作與安全意識、團隊協作精神給出的選擇分別為:“滿意”64%、“基本滿意”36%、“滿意”73%、“基本滿意”27%、“滿意”64%、“基本滿意”36%(見圖1)。企業對我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都表示滿意,說明我專業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對職業能力在專業、專業基礎課的滲透教學比較成功。
2.企業對我專業教學內容是否貼近企業生產崗位技能需求、學生是否具備了在企業工作的綜合能力的選擇。就企業而言,“對我專業教學內容是否貼近企業生產崗位技能需求”的選項,認為“是”、“還可以”的人數比例分別為90%、10%;“學生是否具備了在企業工作的綜合能力”的選項,認為“是”、“還可以”的人數比例分別為80%、20%(見圖2)。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認為我專業教學內容貼近企業生產崗位的技能需求,同時,也認為我專業學生具備了在企業工作的綜合能力。
3.學生對我專業選擇的生產(綜合)實習企業、企業對我專業學生掌握的實踐技能的滿意程度。就學生而言,“對我專業選擇的生產(綜合)實習企業是否能滿足實習需要”的選項,認為“能滿足”、“基本滿足”、“不滿足”的人數比例分別為71%、24%、5%;就企業而言,對“我專業學生掌握的實踐技能是否能滿足企業生產需要”的選項,認為“能滿足”、“基本滿足”的人數比例分別為73%、27%(見圖3)。
4.學生、企業對我專業生產性(綜合)實習整體的滿意程度。學生對“我專業生產性(綜合)實習整體是否滿意”的選項,認為“滿意”、“基本滿意”的分別為99%、1%,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對開展生產性(綜合)的認同度較高;企業對該選項認為“滿意”、“基本滿意”的分別為82%、18%,說明我專業安排的生產(綜合)實習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校內實踐操作與現場實訓的差距,學校、企業對學生期望值過高與學生本身存在問題的差距等。
五、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學生生產性(綜合)實訓對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多數學生對現代林業專業實施的生產性(綜合)實訓感到滿意。但是,對有些選項,如:“學生認為生產(綜合)實習的成績評定方式是否合適”的選項,有選擇“不合適”的學生;“企業認為生產(綜合)實習的成績評定方式是否合適”的選項,有27%的企業選擇了“基本合適”,說明現代林業技術專業生產性(綜合)實訓在成績評定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總結和完善。
1.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林業實訓。林業行業屬于艱苦行業,掌握林業技術離不開實踐經驗和時間的累積,這是林業的特性所決定的?,F在的中職學生,雖然絕大多數來自林場或林區,他們很少有從事林業勞動的經歷,對他們來說,高質量地完成林業實訓,積累“實踐性知識”就更有必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林業生產性(綜合)實訓除了增強其實踐動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精神等現代職業能力。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安排的指導教師的總體評價較高,但是有少部分學生認為企業技術指導缺乏教學經驗,其所講授的實踐操作與校內指導教師之間有些差異。使學生認為“技術含量低”,甚至認為是“勞動課”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術指導還是按照老師的講授去操作。由于林業行業標準的不同,必須有實踐經驗非常豐富的、下過企業鍛煉的、熟悉企業業務的教師作保障。一是加強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實踐指導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業實踐鍛煉教師的數量,以滿足校內和企業的對接,滿足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要求,不僅讓學生知道“怎么做”,還要知道“怎么樣會做的更好”。
3.加強配套保障條件建設?,F代林業技術生產性(綜合)實訓是在“三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框架下,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學過程圍繞林業生產季節安排,教學內容圍繞林業崗位設計,教學場地圍繞林場布置。要實現這一教學改革,必須有相應的配套保障條件作支撐。一是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逐漸向行動導向法、引導文教學法等過渡,把課堂搬到林場、林區。二是打破“學期制”的教學管理體制,根據林業生產特點安排教學活動,改變終結性評價方式。三是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改善實訓基地教學、生活條件,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提高實訓質量。
[摘 要] 人才培養方案關系到學生教學質量的提升,如何在林業院校更好地開展非傳統優勢專業,對提升學生就業情況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西南林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自2002年開設以來,至今已有10年。通過對植物保護專業在校學生以及相關專業教師進行問卷調研及分析,結果發現,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理論課程安排、實踐教學安排以及科研創新等方面。針對上述問題,提出進一步完善植物保護專業培養方案的規劃,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開展專業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植物保護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規劃
2002年9月,西南林業大學立足于林業辦學基礎,發揮專業教師特色,植物保護專業開始招生,學制為4年(教高函[2002]5號)。經過10年的辦學,特別是自2006年第一批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林業院校開辦植物保護專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已經顯現。本研究在對植物保護專業在校學生、畢業學生以及相關專業教師進行問卷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和總結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提升林業院校非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指導。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用內部一致性較佳的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的方式[1],設計適宜于不同層面(包括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的“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查問卷”。以“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為選項,并以5、4、3、2、1進行相應賦值,最終明確被調查者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期望情況。調查問卷涉及到學生、教師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熟知程度、培養方案內容、課程設置等幾個方面。
針對植保專業各個年級所具有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調研,其中2008級植物保護專業共發放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17份;2009級植物保護專業共發放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16份;2010級植物保護專業共發放問卷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份;2011級植物保護專業共發放問卷5份,回收有效問卷5份。同時,對保護生物學系植保專業畢業的學生進行調研,共回收9份問卷。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對培養方案總體熟知程度不高
各年級學生對于培養方案不甚了解(平均值為2.96分),大四學生為2.88分,大三學生為3.13分,大二學生為3.10分,大一學生為2.4分(表1),而教師對培養方案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高(平均值為3.56分)。此種現象提示培養方案制定者,再好的培養方案若不能被“受益者”、“實施者”所熟悉,對提高教學質量所起作用有限。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過程缺乏學生的廣泛參與,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對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其受益者更好地了解并熟知內容。
2.2 培養方案內容亟待調整
大學生對專業設置的滿意程度表現一般(平均值為2.98分),具體而言,大四學生為2.76分,大三學生為2.88分,大二學生為3.20分,大一學生為3.60分(表1)。由此看出,隨著學習的深入,對于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內容的滿意度逐漸下降,表明課程設置不盡合理,不能較好地增加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在談及現階段學習任務時,各個年級表現不盡相同,其中大四學生平均得分為3.18分,高于其他年級(大一為2.60,大二為2.90,大三為2.81)(表1),表明大四學生普遍感覺壓力適中,功課一般,可以接受,相比較而言,大一學生由于處于學習基礎課階段,感到壓力不算大,可選修其他課程。調查中還發現,師生對現有培養方案中的內容均有較為強烈的變更意識。認為培養方案可以更加細化,更好滿足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如劃分為科研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等。根據調研問卷結果顯示,培養方案內容調整主要表現為理論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科研創新等方面。
2.3 理論課程設置未能滿足時代需求
課程安排中,農業類院校其植物保護專業的學分數一般在180分左右,而西南林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學分數只有158.5分,明顯低于其他兄弟院校。對增加學分學生明顯表現出抵觸心理,然而,通過座談,部分教師則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認為還是需要增加學分數,從而有力地保證學生教學質量,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同時,教師還認為,由于培養方案的制定總是延后于教學的實施,目前科研上多在使用的諸如分子生物學、生化實驗等技術,未在培養方案中體現,因此,這些知識并不能傳授給學生,造成學生在考研、工作時還需自我補充這些課程。此外,諸多教師反映本應該著重掌握的諸如田間實驗設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以及植物保護研究法等課程列為專業選修課程,由于此類課程相對較難,學生普遍不進行選修,造成在后期試驗科研方面技能嚴重缺失,影響其進一步發展。因此,這類課程有必要列為學科通識課程或者學科基礎課程。課程體系與現代植物保護專業發展不相稱,一些諸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未能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體現,影響學生對前沿知識的掌握。此外,對教材選用、原版教材引入等涉及理論課程方面的內容,認為有必要改進。
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到昆蟲、病理的課程,均會有蟲病聯合大實習[2],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真實的田間情況,更好地提升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單一的分割這些課程,對學生而言,往往會造成蟲、病分離的尷尬狀況。
2.4 實踐教學環節缺乏科研技能、就業見習等技 能培訓
目前人才培養方案(2006版)中的課外學分(11學分),基本上涉及到了勞動參與、班級活動、學術交流等方面,學生、教師普遍認為沒有必要進行增加(表1)。這表明現行培養方案中對于課外學分的要求過多,然而,學生對自身動手能力的提升并不滿意(平均值為3.02分),普通話、科研技能以及就業見習等實踐內容有必要增加到培養方案中。缺乏就業見習實踐培訓,從而導致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迷茫、方向缺失等現象。談及實踐學分增加方面,學生普遍感到有必要進行增加,從而更好地提升其動手能力。對學習方法的獲得情況,大一新生得分(3.8分)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學生(大二為3.10,大三為2.94,大四為2.65分)(表1),表明隨著大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其在學習方法的獲得方面逐漸由被動學習狀態向主動學習狀態進行轉變,而完全依賴于班主任或導師的行為逐漸減少。通過對科研技能、就業見習等技能的教育,使學生能夠較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對未來的就業進行合理安排。
2.5 科研創新急需增加
在科研創新培養方面,師生普遍表示需要通過學習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同時,對于通過增加科研導師、校外導師聘用等措施,更好地指導學生科研創新、提升科研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師生多表現出強烈的需求;而對于科研人才專項培養基金的設立,更是表現出積極的看法。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層次逐漸提高,作為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大學生而言,無疑對其成功就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才培養方案應對科研創新提出更為前瞻性的要求,從而更好地實現大學生通過參與科學研究提升其科研創新能力的目的。
3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植保專業各年級學生以及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明確顯示出人才培養方案在理論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科研創新方面尚需進一步完善,具體的實施修訂尚需進一步明確,從而保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1 修訂方法
借鑒有關農業院校、高職院校以及農推廣碩士招生單位等有關植物保護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充分分析西南林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06版)的基礎上,充分聽取專家、教師及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期對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和調整,從而有利于從人才培養角度制定出應用型/科研型的人才培養方案,最終使學生從入學起就能夠對未來所受到的教育定位明確,使其更好地完成四年學業,并能夠學以致用、學有所成。
3.2 修訂涉及內容
針對2006版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諸多問題,擬從4個方面進行修訂:(1)修訂、調整植保專業課程體系。如適當增加基礎理論課程、前沿課程以及學科交叉課程,刪除部分內容陳舊的課程,修訂有關課程的教學大綱;(2)借鑒農業院校增加植保專業綜合實習新模式[3],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活動。擬通過就業見習、就業考察以及模擬招聘等活動使專業技術人才更好地適應于社會,提高畢業生就業率;(3)通過設置科研創新、專題討論、、參與課題等環節,培養科研型人才的創新能力;(4)規范不同類型(應用型/科研型)學生的時間安排、學分要求以及論文工作要求、培養方式、中期考核等內容。
3.3 規劃方案
植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劃實施方案可分為3個階段:(1)成立項目小組,由主管教學的領導、院系領導以及教研室主任組成項目實施小組;(2)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分別開展學生層面、教師層面以及工作單位層面討論,形成統一的建議和意見;(3)擬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稿),同時,在廣泛征集專家組、教師組和學生組的意見基礎上,最終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4 討論
植物保護是實現植物可持續生產的重要保障,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4,5]。因此,培養合格的植保專業人才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西南林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建設中,有教師從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專業特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剖析了專業建設的不足[6],還有教師對課程實習提出建議[7]。本次問卷調研也反映出上述問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已迫在眉睫。為保證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能適應當前社會對植保人才的要求,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認真進行修訂工作的組織實施十分必要。
摘要 介紹了彭陽縣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的基本現狀,總結其主要發展措施,并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以期促進當地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推動林業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 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 現狀;措施;發展方向;寧夏彭陽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六盤山東麓,全縣現有林地面積13.03萬hm2,農民人均集體林地面積0.5 hm2,森林覆蓋率24.8%。
1 基本現狀
2009年,彭陽縣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隨著集體林地的林權結構、經營方式、經營規模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組建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成為順應林改后林業發展方向和滿足農民生產需求的有效途徑。在縣委、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全縣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數量增加到97家,會員19 800人,帶動農戶6 600戶。產業覆蓋經濟林建設與管理合作社,果品銷售、加工與儲藏合作社,綠化、生態及經濟林苗木培育,林間養殖(以生態雞養殖為主)4種類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成為彭陽縣林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
2 主要措施
2.1 宣傳發動,營造發展環境
林業部門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標準》《彭陽縣關于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方案》等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學習材料及時下發到鄉鎮林業站、村組,明確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理順管理體制,制定扶持政策,并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宣傳,營造鼓勵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濃厚氛圍。
2.2 管理促動,規范專業合作社運行
加強對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體系建設工作的領導,成立了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領導機構,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組織指導工作,負責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體系建設工作的業務指導和技術培訓。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搞好規范化建設,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積極支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依法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2.3 規劃牽動,合理組建專業合作社
結合全縣新農村建設規劃,突出區域特色,研究林業專業合作社合理布局[1-2]。在合作社的組建上,堅持“政府扶持、部門指導、市場化運作”的思路,鼓勵和引導農民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組建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不搞強迫命令。同時,引導林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新型的合作關系,培育“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實現林業產業化經營。在組建過程中,加強行業管理,完善登記注冊手續,規范組織行為,保障成員權利。在合作社管理上,突出以農民為主體,堅持“民辦、民管、民享”和多樣化發展的原則,尊重農民意愿,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形式多樣。
目前,彭陽縣有林業專業示范社14家,其中苗木種植合作社5家,經濟林建設與管理合作社4家,果品加工與儲藏合作社2家,林間土雞養殖合作社3家。朝那雞養殖萬升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3月,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先后聯合全縣12個鄉(鎮)20個行政村150戶養雞大戶,緊緊圍繞當地朝那雞綠色無公害的特點,不斷擴建基地,大力提升肉品檔次,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發展社員120人,其中農民社員108人,占社員總數的90%,合作社先后和全縣朝那雞養殖大戶簽訂購銷合同逾1 000戶,帶動重點養殖戶2 000戶,收購朝那雞110萬只,營業額逾5 500萬元,上繳稅金11萬元,稅后利潤330萬元。
2.4 政策推動,加大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一是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彭陽縣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規劃》《彭陽縣林下朝那雞養殖實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堅持村黨支部牽頭、黨員模范帶頭、干群聯動示范、大戶企業帶動、以獎代補扶持、以獎促銷拉動,扶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創建[3]。二是將林業重點項目優先安排給合作社。2011年將全縣經濟林整地建設、病蟲害的防治、山杏高接換優工作分別安排給8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三是鼓勵局屬各科室及鄉鎮林業站林業科技人員直接創辦林業專業合作社。對林業科技人員領辦或創辦合作社經營的,3年內保留原人事關系,工資由單位發放,參加本單位考核,住房公積金、養老、醫療等保險由單位按在職人員辦理。四是工商部門降低門檻,對前來辦理注冊登記的合作社提供方便,使合作社能在較短的時間辦理好注冊登記手續。合作社凡登記注冊成立后,均給予2 000元的掛牌資金。
2.5 保障發展,加強對合作社的培訓指導
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自發成立的的經濟組織,技術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經驗,為了確保其健康發展,強化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的服務職能,在林業技術推廣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好服務,林業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為核心,舉辦各類培訓班47次,培訓人員達11 000人次,其中針對林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培訓18次,針對會員培訓15次;二是邀請區內外林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到合作社進行指導,2013年共邀請專家現場指導生產15次以上。
3 發展方向
彭陽縣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經營優勢和經濟效益的逐漸顯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林業專業合作社中來。下一步,全縣將繼續嚴格執行有關專業合作社的法規文件,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大力扶持一些基礎條件比較好、經營規模比較大、影響帶動能力比較強的林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各種方式引導農民走林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道路[4-5],實現全縣林業產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摘 要]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2009年6月,中央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林業工作會議,目的就是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業又好又快發展。通過“明晰產權、承包到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造林、營林的積極性,但是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農民還存在著缺技術、缺信息、缺資金、缺引導、缺扶持等困難,走互助合作的聯合道路成為必然,林業合作經濟組織也就應運而生了。以下本文介紹了安陽市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供廣大林農及林業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 林業專業合作社 現狀 問題 對策
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在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基礎上,同類林產品的生產經營或者同類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種形式。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取得法人資格后,享有生產經營自主權;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及其社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一、安陽市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安陽市集體林業用地面積246.8萬畝,已確權面積246萬畝。近年來, 依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本著“加快培育一批、積極改造一批、努力規范一批、著力提升一批”的思路,依托林業主導產業,開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建設。
截止2013年底,全市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共222個,其中所轄的林州市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共計47個、安陽縣85個、內黃縣50個、湯陰縣11個、龍安區15個,全市入社農戶20811戶,資金金額75096萬元,年產值45148萬元(含今年剛成立的合作社),新增合作社11家,新增家庭林場21家;其中林州市新增合作社4家,新增家庭林場7家;安陽縣新增合作社3家,新增家庭林場12家;內黃縣新增合作社4家,新增家庭林場2家。林業專業合作社主要服務形式為提供信息、代購代銷、統一服務等。涵蓋了林下經濟、生產資料供應、苗木供應、造林撫育、景觀利用、種植養殖、銷售、技術服務等方面。
1.經驗總結
1.1以示范社創建為契機,助推合作社發展。示范社是促進合作社發展的有效手段,示范社的創建,充分調動起社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并進一步強化了其內部監督和管理?,F在一些國家扶持項目也有要求,必須是示范社才有資格申報。
1.2以財政項目扶持為推動,加速合作社規?;l展進程。堅持林下經濟項目以合作社為單位進行財政項目扶持申報,以此來推動合作社規范化及規?;l展。兩年來,安陽市所轄的林州市大野牧林下養殖基地和內黃縣海豐苗木種植基地等四個項目共獲得省級財政扶持40萬元。
1.3以技術培訓為支撐,夯實合作社發展的基石。我市參加了國家林業局組織的??诹謽I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培訓班及省廳組織的省級示范社實地考察活動;2013年推舉八家合作社負責人和財務人員參加省廳組織的合作社管理培訓;2014年,組織全市9家合作社參加了省廳舉辦的林業專業合作社(林下種藥)培訓班,安陽市也圓滿召開了安陽市林下經濟及合作社現場會。通過實地考察觀摩業務培訓,提高林下種植天麻、牡丹、菊花、丹參等藥材的技術實力,提高了我市的合作社管理水平,促進了合作社建設規范化程度,為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
2.問題總結
2.1合作社發展不平衡。關于合作社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林業資源現狀及現代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也有地方政府重視程度、政策扶持力度的影響。一是林業合作社總量少。據最新統計數據,安陽市目前有各類合作社3017家,而林業合作社只有222家,不到8%;二是縣區發展不平衡,如所轄安陽縣現有林業合作社85個,而有的縣只有11個;三是技術服務力量不均衡。有的縣(市)有專門的、懂業務的人員負責合作社工作,有的具有專門從事合作社建設的人員,但不懂合作社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不了解合作社。有的縣沒有人懂、形似也沒有人管,不宣傳,放任自流,林業合作社不知道林業局,林業部門也不知道哪里有林業合作社、全縣有多少合作社。吃不透家底。
2.2合作社建設標準整體有待提高。合作社建設標準不一,有的能達到示范社,有的可能連標準社都達不到,甚至有的合作社是在理事長家里、村委會里或企業辦公室里,基本的場地都沒有。部分合作社達不到“六有”、“六統一”?!傲小奔从袌鏊⒂凶C照、有章程、有會員、有制度、有檔案的標準,“六統一”即統一生產資料采購和供應,統一技術指導和培訓,統一提供經營信息,統一開展加工、運輸、貯藏等服務,統一銷售,統一商標注冊、品牌和基地認證。只有提高合作社整體水平,才能全面提升合作社發展。
2.3合作社管理不夠規范。沒有一個高水準的管理運營水平,尤其是內部運作方面,比如合作社成員農民必須達到80%以上;成員大會每半年必須召開一次;必須為每個成員設立專門賬戶,記載成員出資額、量化為成員公積金份額、成員與合作社交易動態、分紅等;享受國家扶持政策資金的使用等。缺少合作社章程,沒有成員賬號制度、成員大會選舉不公平,盈余分配不合理,合作社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不規范等,甚至有的合作社理事長不知道有合作社法,有的實際上就是村委會成立的公司,以公司形式運營。
2.4合作社市場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公司拉動、深加工、農超對接。經過幾年發展,我市雖也有湯陰縣樂豐果蔬專業合作社的有機品牌“金濱河”,林州市林慮山農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無公害品牌“淋濾山”“淋濾印象”等進入品牌化發展階段,但多數合作社仍停留在賣產品的層面,只能在低端市場流通,效益欠佳。我市合作社在農超對接、產品深加工方面比較落后,缺少像洛陽市“森林氧吧“合作社,直接產品進超市,自己也有專賣店。
二、下一步推進我市林業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工作方向
一是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通過宣傳,引導成立合作社,力爭數量上增加。同時加強對合作社理事長和林業管理人員,在合作社運營管理、土地流轉、林權抵押貸款、林業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二是加大引導、規范力度。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規章制度建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等。繼續推進項目扶持。今后項目扶持繼續以合作社為單位申報,爭取財政資金向合作社發展傾斜。
三是繼續擴大探索投融資渠道的力度。要推進森林保險、權屬登記在規范流轉、林權登記、完善信用體系、促進抵押貸款方面要敢于創新、大膽探索。加大政策性金融對林業的支持力度,簡化林業信貸手續,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抵押、擔保、信用體系,緩解林業融資難的問題。
作者簡介:張紅梅,女,(1978.12-),安陽市林木種苗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林業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