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4 05:41:19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現象學教育學
(一)現象學教育學主要觀點
現象學教育學最初起源于歐洲,在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逐漸被歐美教育思想界所接受并形成現象學研究傳統。在20世紀末,現象學教育學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并成為影響當今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之一。在《現象學教育學與意義問題》中,范梅南首先談到現象學教育學有四個特點:(1)關注普通日常生活經驗,而不是沉重的認識論、本體論或形而上學的問題;(2)具有規范性傾向,而不是堅持社會科學的價值中立;(3)著重具體經驗的反思而不是理論的抽象;(4)現象學研究有一種不言自明的共識,即要求兼具寫作深刻文本的高超才能和反思性的學識。
(二)現象學教育學啟示
首先,教育應立足于具體的實踐場景,關注兒童真實的生活世界,使兒童、教師、學校、家庭和社會建立豐富的聯系。同時,把對真實生活的深厚描述和對話等現象學方式引入教育學恰恰有助于真實教學生活的自身顯現。
其次,教育研究范式的轉化與教師專業發展應得到重視。長期以來,教育受到自然實在論的理論范式的深刻影響,教育者們討論了教育的本質、規律、結構等,但是對于“人”的問題卻很少談及?!?980年代開始,國外課程研究對這一以工具理性為內涵的Tyler課程模式提出挑戰,產生了一系列有人稱之為后現代課程的哲學觀和教育觀?!逼渲?現象學教育學就是教育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范式轉換。這一轉向帶來了教育研究把人的心靈成長而非客觀可測的知識和話語灌輸作為核心,同時也帶來了對課程的全新解讀。
再次,兒童應充分享有與教師、其他伙伴對話和互動的空間?,F象學教育學認為,既然教育植根于生活世界,那么,教育者可以把交流作為一種形式,提倡與兒童平等地交往。同時,兒童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引下,與其他伙伴進行會話、交流與互動。正是在這樣一種交互的、積極的和促進的多形式聯系中,教育在實現并顯現著智慧的價值和意義。
二、現象學教育學視角下的中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
1.教學內容
在去除了英語教材、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等等政策性文本左右英語教師選擇自主教學內容的影響后,他們應嘗試在文化視野下的“自然”選材,即教學材料與內容應結合英語國家文化背景及師生的日常生活經歷??紤]到中學生心智與認知正處于緩慢發展階段,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能夠滿足青春期這個年齡層的學生興趣和愛好的內容,將其轉換成一個個動聽的故事,一張張優美的圖片,一段段美妙的音樂,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游戲,讓學生真正享受英語世界的美妙。
2.教學方法
在現象學教育學視角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使中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首先,教師應該學會運用“還原”的方法把一切先前的偏見和預設都去除,從而看到那些被忽略的隱秘的,但恰恰卻是最原本的作為依據和意義來源的東西,進而獲悉對學生英語學習來說生活本質的東西。從青少年生活世界中的“事情本身”出發,即“回到事實本身”。其次,在直面師生生活本身的同時,教師又要敢于基于事實本身進行突破與創新,并與學生形成互動與交流共同體?!敖逃侨伺c人之間共同的精神建構,是一種相互之間的思想的交流、理解和溝通,而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是通過語言實現的?!庇⒄Z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的同時,應該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互動、溝通與理解,而不是灌輸與強求。最后,英語教師要將反思作為教學實踐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兩者良性互補。這里的反思不僅包括教師自我的反思,也包括教師群體的反思。“生活的視角意味著教育學的理論主張不可能來源于某一種知識的演繹,而是來源于對教育實踐的思考?!痹诮逃龑嵺`的基礎上,英語教師要注重對教學過程和方法等等進行反思,在自我思考的同時與其他教師就教學實錄或教學感受取得思想的互通,這將對教師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及教學能力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學習模式
1.整合知識內容,建構整體性知識網絡
在現象學教育學的視角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當遇見新知識新內容時,他們應該不僅僅停留在對新知識的本身進行學習和思考,那樣的知識是缺乏系統性與整合性的。在這個時候,學生應該將新知識和曾經學過的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而使新知識回歸到知識本身的源頭進行思考,并最終將從學習內容基礎上抽象出來的知識體系逐步建構起來。依據現象學的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整體性建構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中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從具體的學習內容著手,逐步擴大知識儲備,在豐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逐步建構自己個性化的整體知識體系。如在進行英語詞匯學習的時候,學生在學習新單詞時可以在腦子里形成一幅單詞網絡圖,這樣不僅容易進行單詞聯想,記住各個相關詞的意義,而且可以擴充單詞量。當然,英語語法、語音等等的學習都有異曲同工之處,來加以借鑒。
2.重視自我興趣,回歸體驗式學習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應該僅僅關注書本。現象學教育學非常重視學生的生活世界,以及學生作為主體的體驗與互動。因此,中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可以積極關注自己身邊感興趣的內容、話題,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絡、圖書館去搜索英文資料和素材,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多視角地深入學習這個話題,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供大家相互學習、交流。這樣一種體驗式的學習,學生在其中學到的不僅僅是英語知識,更多的是如何找資料,如何深入挖掘興趣點,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與他人交流等等知識與技能。
3.學會反思,與他人形成互動群體
范教授的現象學教育學在強調實踐的同時,也強調了反思的重要意義。雖然其理論強調的是教師反思的重要性,但筆者認為,從中學生抓起,逐步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這不僅對于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進一步提高有幫助,而且對于學習觀念和意識的深化也有裨益。在學生平時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寫日志、單元小結、學期總結來對自身英語學習進行過程性的反思。一方面,他們的英語寫作水平得到了鍛煉;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可以形成一定認識,并在思考和總結的過程中找到提高英語學習的途徑和方法。當然,讓中學生形成完全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筆者認為,學習者可以試著寫點比較零碎的英語學習感受,然后與其他伙伴進行交流。在這樣互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發現寫作中的語言問題、交流時表達問題,或者學習方法合理性問題等等。長此以往,學生們可以在其中收獲反思帶來的樂趣和成效。
創新能力是人類突破舊認識、舊事物,探索和創造有價值的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未來的世紀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英語教學與培養創新能力間的關系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的工具,其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人們學習它、掌握它、運用它的過程無不體現出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
1、英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英語自產生之初至今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言的發展變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其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豐富著它的內涵,使其成為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語的詞匯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增多,目前已發展至上千萬個,其語法結構、語音也在發生著變化。目前人們已幾乎無法聽懂中世紀地道的倫敦英語了。
2、英語如同其他語言一樣,都是人類創新文化的載體。
人類歷史的無數次創新都被包括英語在內的各民族語言所記錄,在其語言結構和優秀作品中都凝聚著人類不斷挑戰自我的創新精神和高超智慧。達爾文用英語寫下了《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用英語寫下了《相對論》、還有無數的英文作家寫下了無數的傳世佳作。人類用英語和其他各民族語言創造出了人類文明。
3、英語是我們學習國外先進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們在用英語與世界各國的人們進行交流的同時,可以從中學得他們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手段。我國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正是我們向西方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學習的運動。當時,許多人出國留學,借助所學得的英語、日語、法語等外語來學習先進思想和技術,他們之中涌現了一大批象嚴復、詹天佑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而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不斷進步。
二、充分發掘初中英語教材中的創新教育素材。
現行英語教材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許多內容是最為生動的創新教育素材,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可抓住時機利用這些素材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勇于開拓創新。
例如,JEFC第三冊介紹了美國發明家Thomas Edison童年的故事,SEFC第一冊又介紹了美國著名的動畫片大師Walt Disney的傳奇經歷,教師在教授這些課時可以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善于動腦、勤于動手、樂于創新的精神。
又如JEFC第二冊第39課中有個關于乘電梯的問題:“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文中也沒有列出標準答案。因此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問題讓學生積極展開討論,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尋求所有可能的答案。
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say No”,從而讓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經常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積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用自己的獨特見解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例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New Concept English 第一冊第75課時,提出了“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有學生大膽地指責shop assistant 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我及時表揚了他,并鼓勵學生要注重理解語言的內涵,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
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發展個性的土壤。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睅熒g建立親密融洽的關系有利于學生產生創造的勇氣和信心。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成績、優點以及思維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時鼓勵。
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常常以“用英語嘮家常”的方式來引出每堂課的新知識點。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語言、掌握語言和運用語言。例如有一次我在復習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初一第17單元Could you help me, please?時,我抱了個看似十分沉重大紙板箱子走進教室,隨口就說:“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許多學生都舉手要來幫我拿,于是我把這個箱子交給了一位男同學問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過箱子便說:“Certainly.” 然后我又問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說:“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這些正是這一單元所學的內容。)隨后我又借機問學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學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東西來。接著我如同變魔術般從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東西,每樣東西都要求學生描述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東西作為獎品。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如何用英語提供幫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學生們也在教師創設的自由寬松的情境教學中感受到了學習語言的無窮樂趣,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也在這些“似教非教”的課堂活動中被激發了出來。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語言
學生在母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常常會遇到英語和母語在語音、詞匯和各種表達方式上的沖突,而這正是引導學生自覺歸納語言學習規律的最佳切入點。例如,在語法結構教學中,初中學生往往會對都能在漢語中表示“有”的結構“there be” 和“have/has”頗感疑惑,教師可利用時機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掌握語言規律。教師可讓學生搜集含有“there be” 和“have/has”結構的例句。將他們分類羅列,學生們的分類羅列過程,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會發現“have/has”
表示“擁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又如語音教學中,有的學生發現worse, word, world, work這些詞中的or 都念[Y+::],便好奇地問老師:“是不是所有的or 只要放在w后就發[Y+::]的音,教師此時便可賣一下關子,而應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尋找答案,找出單詞的發音規律來,并啟發學生對于其他的語言現象進行思考,自己總結出語言規律和英語學習的小竅門來。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合理運用創新型教學手段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交互性、生動性等特點,有利于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創意制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時也常常將自己的創造力融于其中,從而以教師的教學創新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創新。
英語教學課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例如本人在創意制作課件Where are you from?時,設計了“See the World”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課件呈現了世界各國的風景,讓學生用英語說出每個國家的名字并簡單地敘述該國的風土人情。學生在這一課件呈現的課堂活動中,復習了舊知,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
四、通過生動有趣、富于啟發的英語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造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時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依據現有水平開展各種創造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和用英語進行創造的愉悅。
本人在組織學校英語課外興趣活動時同學生一起將英語活動室布置成頗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語角內學生們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區)、Reading Corner(閱覽功能區)和Audio-video Corner(視聽功能區),充分利用身邊的實物和場景來學習英語。并通過自編自演英語小品、創意制作英語小報和賀卡、寫英語書評甚至設計英文個人主頁等活動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已從在活動中單純學習英語知識轉化為在活動中用語言進行交際、用英語進行創造。
長久以來,我們在教學中由于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一味地讓學生在大堆大堆地題海中“磨練”應試技巧,導致許多學生“死讀書”、怕交際。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無疑會給他們的終身發展帶來后患。我們英語教師要將創新教育理論與本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將英語教學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活動,積極探索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新途徑。
在素質教育指導下,外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語言能力",而且還要具備"交際能力"。英語不僅要作為知識來掌握,更要作為一種語言,一種交流工具來使用,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運用英語時,不僅要"合乎語法",而且要恰當、得體,可以為人接受,同時也要求教師除了傳授正確的語音、語調、語法知識,也不可忽視語言背景,文化的參透。正因如此,英美文化知識不再是英語教學中可有可無部分,相反的,它的傳授,不僅將正確引導學生如何用英語進行大方、得體交際,而且將對中學英語教學起相當的推動作用。
一、有助于實施情感教學,提高學生興趣
夸美紐斯也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師生情感的融洽互動,能激勵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學生會獲得情感的滿足,掌握交際中需要注意的知識,恰是調動氣氛的良好工具。
例如在學生入門學"thank you"時,不妨利用中英美文化的差異,插入這樣一則跨文化交際的笑話:一位外國朋友不知道漢語中的"哪里!哪里!"另有自謙的意思。一次他參加一對中國新人的婚禮時,很有禮貌地贊美新娘 you are beautiful today(今天您真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說:where where(哪里!哪里!)。不料,這位外國朋友聽了大吃一驚,想不到籠統的贊美,中國人還不過癮,還需要舉例說明,于是他便用生硬的中國話說:"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漂亮!"這樣,相信學生都能在笑聲中輕而易舉地記住在英美國家中應用"thank you"來回答別人的贊美,同時也能激發他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可利用的有效因素,興致高了,學習自然就成了一種樂趣,對知識能力的培養也就容易多了。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意識,提高英語學習質量
學生學習外語時往往難以擺脫母語的干擾,即使他們對一些固定的表達方式或習慣用語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時,仍會出現錯誤。如,在教學打電話這一內容時,學生會脫口而出Who are you?他們并非不知道如何應答,只是缺乏練習的機會。在英語教學中應加強語言背景及中英文化的差異教學。如,學完A Birthday Party一課后,教師可組織學生編一段為某位同學過生日的對話。事先,讓他們了解西方人習慣當面打開禮物,并表達自己的謝意。在了解這一習俗后,學生的對話流暢而自然。這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使之對所學內容記憶深刻。又如:1)--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wEi fang.2)--how old are you?--I'm twenty.聽起來,形式正確,語法沒毛病,也挺符合中國國情??墒聦嵣?在使用英語的西方國家里,除了在醫院,移民局等地,是幾乎聽不到類似的對話自然地與人交際,勢必引起誤會。尤其只在對話2)中詢問對方年齡,在英美國家中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事情,因為在他們國家文化中,年齡是屬于自己的個人隱私。
由此可見,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引入適當的英美文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印象的加深;另一方面,可以在以后跟外國友人的交流中避免類似的文化錯誤。
三、有助于擴大學生知識面
教師適當地對文化背景講解,有助于中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例如:我們在英語星期的教學中,可以簡述每個星期后面所包含的文化含義:英國人采用他們自己所信奉的神的名字來稱呼一星期中的多數日子。Sunday(星期日)太陽神之日,由Sunnandaeg變來的;Monday(星期一)月亮神之日,由Monandaeg變來的;Tuesday(星期二)戰神之日,它來自天空和戰爭之神Tiw的名字;Wednesday(星期三)它是根據掌管文化、藝術、戰爭、死者的最高之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Thursday(星期四)雷神之日,它是雷神(the thunder god Thor)的名字命名的;Friday(星期五)它是以Woden神的妻子Frigg的名字取的;Saturday(星期六)農神之日,它是根據古羅馬神州中的崩潰神(Saturn)的名字命名的,據說這位農神是負責把農耕方法教給人民。通過介紹這些文化故事,在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的同時,也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四、結語
在英語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英語語言文化的教育,采用法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敏感性,強化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消除文化障礙,進而在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同時,也培養學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最重要環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教學手段上看,多媒體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對課堂教學特別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構學生認知圖式。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業務進修。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英語交際環境;思維空間;課堂教學效率;認知圖式;業務進修
1.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
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多進行交際。交際可以是書面的,亦可以而且主要是口頭的。作為教師,一定要事先對話題、情景、訓練項目(日常用語、詞匯、語法等)進行精心的設計。課堂交際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學習者練習表達能力。優質高效的課堂交際活動可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讓學習者有機會練習整體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習者自然習得語言。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注意創設良好的交際環境。離開情景談交際是不現實的。課堂交際活動將課堂變成了一個“小社會”,這樣的語言訓練更富有靈活性和挑戰性。我們有很多辦法創設良好的交際環境,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中學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手段應用的關鍵在于充分體現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等到進一步提高。
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中,其工具性和交互性有利于線性(linear)和非線性地呈現教學材料相結合,通過語言、圖像和聲音的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左右腦并用,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以進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際。在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其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經常得到鍛煉,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率意味著“高密度”和“快節奏”?!案呙芏取笔侵浮皩W生外語實踐的量大、面寬”,而“快節奏”指“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教學節奏明快,練習轉換、環節交替緊湊。(楊揚,2000:48)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貯存大量信息,我們更能多創設情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營造一種輕松、愉快、適度緊張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教師應重視利用多媒體做好課堂教學的復習(revision)、呈現(presentation)、操練(drill)、自由交際(free communication)等工作,使多媒體所能提供的圖象、影片、提示語和背景音樂等能發揮充分作用。
4.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學生認知圖式的建構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結合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教給學生一些外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歷史、文學、生活方式、民俗、價值觀念等等)。圖式理論重視圖式(schemata)作為一種認知構架在理解和交際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的記憶中,給預測提供依據。交際是一個雙向的心理過程需要一定的圖式為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講,圖式即背景知識,其中文化因素是背景知識的重要方面?!皩W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而語言課堂就是聯系語言和文化的場所。在中國尤其如此,因為課堂是學外語的主要場所”(陳舒,1997:3
)。但是,“文化內容的融入也只能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因而在起始階段就應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葛炳芳,1998:38)多媒體技術是視頻圖像、音響、圖形和文本借助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而實現的有機結合,再加上網上資源的充分利用,它能將社會、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具體化,因而有利于學生認知圖式的構建。
5. 多媒休技術的應用促使教師更多地進行教學反思
多媒休技術的運用需要中學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因而對教師也是一個挑戰。教師應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學生的知識面很廣,運用語言能力也較以前的學生強。教師在自己的業務進修(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中,多媒休技術應是一門“必修課”。教學設施是要人來用的,接受過培訓的教師要大膽使用。例如多媒體的使用,起初也許不會用動畫或交互功能,但用總比不用好。在基本學會了多媒體的使用后,教師還有很多課題需要研究,如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環境個別化”、“學習課程探索化”、“課堂教學學生中心化”(見楊春慧,2000:46-7)、“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個別化教學”等命題。教師需選準起點,瞄準目標,不斷探索,不斷反思,逐漸走向成熟。
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越來越多地影響師生的工作和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課程結構、教學模式、教育評價、考試模式甚至師資培訓模式和學校管理模式。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是擺在中學英語教師和從事學英語教學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盡管教師們也經常談教改,但教改究竟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下面就談自己的看法,與同行們商榷。
一、為何要進行英語教學改革
1.英語教學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為了提高現代化水平,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我國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要實現科教興國,一方面要靠全國人民艱苦的努力,同時應該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促進國際間的相互交流,不斷地學習別國的先進經驗。在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就必須用到語言。而當今最發達的國家講的就是英語,所以英語便成了當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尤其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后,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國對人才的需求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一變化將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人才需求的標準上。未來世界將需要的不再是單一型的專門人才,而是立體型人才,即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這一需要的變化將迫使英語教學進行改革。
2.英語教學改革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委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M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3.英語教學改革是中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
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側重培養閱讀能力,并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為繼續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增進對所學語言國家的了解;發展智力、提高思維、觀察、注意、記憶、想象、聯想等能力。要達到大綱提出的教學目的,就必須對英語教學進行徹底的改革。
二、英語教學改革的內容
英語教學改革需要改革的內容很廣泛,但歸納起來,重點應改革以下內容:
1.改革教學目標和要求
進行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和要求比過去大綱中的目標與要求具體得多,這是一個進步。但在進行大綱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弊病,具體講,存在著以下問題:
1)修訂現行大綱時,未能重視“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別、東西部差距依然很大。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師資條件、教學設備、語言環境、有關的政策、學生和家長對英語學習的認識水平都比較高,故師生們總覺得現行大綱中的教學標準和要求太低;而在老、少、邊、窮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后,教學設備落后,師資水平低,加之,無優惠政策,學生和家長對英語學習的認識水平低,他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教學很難達到現行大綱中提出的教學標準和要求。
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改革現行大綱中的教學標準和要求勢在必行。改革現行教學標準和要求時,應該充分考慮地區差別。最好根據不同地域的不同情況制訂出不同的教學標準,以利于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2)大綱教學目標和要求的描述不盡詳細。
現行大綱對有些目標和要求的描述很不具體,如,大綱中對讀的要求有這樣的文字描述:“能讀懂簡單的運用文,如信函、請柬、通知、便條、說明、表格、圖示和標志等?!边@句話中的要求就不詳細,如“信函”,我們知道信函包括很多種,而在此所指的是哪一種呢,教師就不得而知了。無奈之余,他們在教學中,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在高三的復習中,只好把各種“信函”全部給拉出來見面。而事實上,根據近些年的高考題來看,信函大多屬于普通信、邀請信和感謝信。所以,我認為,既然要具體,就應該再詳細一些,以便于教師在教學中操作。
3)大綱中的目標和要求不完善。
現行英語教學大綱第二部分的教學要求中只寫出了“高級中學二年級和三年級英語教學要求”,而對高一年級的要求只字未提。高一是一個過渡時期,它處于初三和高二之間,學生處于一個轉軌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教學的尺度本來就很難把握,再加上大綱中又不作任何要求,這就更提高了教師施教的難度,故應該改革這種情況。
4)對詞匯量的要求太低。
現行大綱要求學生學習掌握單詞1200個,理解詞匯800個;也就是說,學生在中學里只需學習2000個英語詞匯。這么低的要求,與大綱要求的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需要相差甚遠。故應該提高對詞匯的要求。至于說提高到多少,這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2.改革教學觀念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的。沒有先進的思想觀念,便不可能有先進的教學實踐。如果教學觀念滯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學方法的產生。故教學觀念的改革顯得越來越重要。
改變觀念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應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改革觀念最有效的途徑是出國進修,直接感受國外英語教學的思想和觀念。除此之外,教師們還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虛懷若谷,不斷地學習。只有這樣,觀念方可轉變,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不至于落伍。
3.改革和完善現行教材
現行教材有很多的優點,它已被廣大中學師生所接受。但作為一套教材,它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教材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
2)教材缺乏系統性。
3)教材中的漏誤。
4)配套材料不夠完善。
5)缺乏系統配套的泛讀材料。
6)語言不嚴密。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學達標。根據以上問題,現行教材亟待改革。
4.改革教法
英語教學法是執教者根據英語教育的基本規律所采用的一種語言教學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是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的。采用了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可有效。回顧我國英語教學法的演變過程,真可謂步履艱難。自從中國開始大規模的英語教學以來近百年,英語教學法經歷了五個時期,即:對比法──直接法──翻譯法──結構法和功能法。而這五種教學法又是交替使用,從來沒有被單獨使用過,其中翻譯法沿用的時間最長。這一方法主要針對英語知識的教學,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教學。而現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結構法的產物,是實用主義哲學的體現。根據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要求培養學生能在國際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語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過去的知識傳授型的方法和不適合新教材的教學法改為功能交際法,以便達到培養交際能力的目的。
5.改革教學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新教材容量大,課時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學中還一味地使用過去的“三個一”(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那是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的,更不用說達到教學目標了。鑒于此,各學校應該盡力去改善英語教學的手段。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現代化的視聽儀器和教學輔助設施,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6.改革評估檢測
考試、檢測是評估教學效果的慣用手段。盡管新教材已經使用了六年多了,但至今還沒有一套完全適合新教材的評估檢測手段?,F在的實際情況是考、教脫節。新教材以培養交際能力的目的,而現在的考試,評估仍然是以考試語法為主,這嚴重影響著教學。眾所周知,考什么教什么,盡管近年來對能力的考查有所側重,但事實上現在的考試仍然沒有完全擺脫語法考試的影響。故導致在復習備考階段,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語法復習上。因此這種評估檢測手段亟待改革。
7.改革師資現狀
目前,全國各地中學英語師資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貧困的地區,師資水平越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于師資缺乏,全國各地舉辦了不少的短訓班。短訓班里培訓出的教師解決了當時教師缺乏的問題,而這部分人的英語素質不高。
2)現在的中學教師中大多數屬于八十年代中專或大專畢業生,雖然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憑,但實際上,大多數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
3)函授不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因為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學習過程中,須進行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訓練,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4)由于工作環境和時間的推移,教師們的聽、說能力不斷地退化。
5)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教師流動較大。這樣就使得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教師師資水平越來越高,落后地區的師資水平越來越低,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很不利于英語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鑒于以上原因,我們必須設法改革英語師資的現狀。為了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國家教委計劃將在近三年內培養一萬名能教會研的教師,這對英語教師來說是一件難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應該為教師們創造條件,鼓勵進修。
三、英語教學改革遵循的幾個原則
1.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遵循“三個有利于”的原則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遵循“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培養。凡是不符合這“三個有利于”的作法,都應該改。
2.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注意英語教育的多元性原則
教育現代化的特點之一也正是教學內容和教材的個性化的特點之一。根據這一特點,同時根據我國的地域差別,各地對英語的需求程度不同。實踐證明,單一的課程設置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修訂大綱、教材、考試時,應充分注意這一實際。
3.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改革必須充分考慮當地或本校的實際,根據客觀條件,因地制宜,只要能在原有基礎上,改革后能符合“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就應該大膽去改。
4.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遵循科學化的原則
在教改中,首先我們要對英語教學的歷史進行反思,客觀地分析,肯定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以便在教改中方向明確,少走彎路。
其次,在教改中,我們要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成功作法,為我所用。
再次,在教改的路上,要不時地注意回頭望,遇到問題要多做辯證的分析,少點主觀臆斷,要實事求是。
總之,凡是不利于推行素質教育的情況均需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我們有責任為深化教學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每個教育教學工作者都來為教學改革出謀獻策,那么,我們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之日也就為期不遠了。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之奮斗!
論文關鍵詞: 情感教育 中學英語教學 必要性 現狀 策略
論文摘要: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中學英語學科情感教育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本文作者針對中學英語情感教學的現狀,在學習新課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對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的情感教育模式與策略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1.引言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情感認知成長和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他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對其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英語教育是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同時,英語教學與情感的內在聯系,使英語教育成為了情感教育的良好載體之一。英語是一種工具,但不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工具,而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它在被人類使用時,已經被賦予了人類的思想感情,不僅具有工具性這一本質特征,還具有思想性這一人文色彩。無論是口頭的語言還是書面的文章,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能動反映的產物,其中必然包含人類對生活的感受、體驗和認識,蘊涵豐富的情感內容。
2.中學英語教學中引入情感教學的必要性
人作為一個有機體,感性與理性發展應該是協調的,若片面地追求理性而忽視感性,必然就會導致學生人格發展的障礙。追求理性思考的深刻,而忽視感性思考的力量,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理性思維力的發展,反而會阻礙其發展。有的英語教師總是按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對學生進行灌輸,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用自己的感悟覆蓋學生的感悟,要求學生從一定的角度理解以求達到同一認知層次。而實際上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品味是豐富多彩的,這樣“整齊劃一”的“目中無人”教學,不能不說是英語教學的悲劇。
教學中重視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教學的成功,我們要發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學習,因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以優化教學,促進認知教育的發展。中學英語教育過程扭曲了學習品質的培養,忽略了個性的培養,機械化了高級社會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大多數英語教師把對詞匯和語法的理解和運用作為知識和能力目標。新課程實施后,教師通過培訓,能夠接受新課程的理念,但接受僅僅是一種認同,還沒有能夠成為教師的一種素質,在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缺乏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
3.中學英語教學中情感教學的現狀
在英語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把考試的需要作為教學內容取舍的唯一依據,注重講練,追求知識的系統和完備,要求答案的規范統一,使原本情趣盎然的英語課上成了知識訓練的工具性學科。有的教師甚至把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技巧作為其教學的終極追求。英語課堂缺乏審美性、情感性和創造性,更多的是對英語知識的解構和量化,對解題技巧的選擇和運用。抽象、概括、分析、比較的講解訓練充斥著教師和學生的頭腦,占據著英語教學的課堂。這樣的教學,忽視英語的特點,突出的不是人的審美價值,也不是對學生高尚健康情感的熏陶感染;忽視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長遠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能力,知識傳授和重復繁瑣的應試訓練,使得情感的忽視變得理所當然,使得學生本來豐富活潑的生命被變成考試的機器。教師也因為忽視育人目標而失去教學的制高點,而對于整個英語教學來說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本真意義。
4.中學英語教學中引入情感教學的策略
4.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師生關系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是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僅是教育或教學活動的背景、條件、手段,它的價值也不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促進知識教學的工具性價值,更在于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不斷獲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動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學習活動效率、個性發展及心理健康等都有一定的影響。根據情感的遷移功能、感染功能、動力功能和協調功能的積極作用,筆者提出了兩條策略:一是感化策略,二是期待策略。
4.1.1感化策略
所謂感化策略,就是教師把自己作為一個情感源,產生出一個情感場,使學生置身于這個情感場中被感化,激活學生這個情感源,通過三個情感交流回路:①師生間愛的情感交流回路;②師生間人格情感的交流回路;③期待情感交流回路,使師生間相互了解,彼此接納、互動以至達到情感共鳴,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4.1.2期待策略
所謂期待策略,就是教師通過期待建立對學生的信任,寄予厚望,使期待和厚愛轉化為學生的領悟和愉悅的情感體驗,營造出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結出期待效應的碩果。
如,作業批語就是教師情感輸出的載體,它體現教師對學生作業的意見和態度,體現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期待?!癢ell done!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 won’t you?”諸如此類的作業批語具有一種積極的期待情感魅力,能充分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和調節功能,最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4.2完善教學內容
所謂教學內容的情感性處理策略,是指教師從情感維度上著眼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使教學內容在向學生呈現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這里雖強調了從情感維度上對教學內容的加工、組織,但絲毫不忽視認知維度上的加工、組織,以免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個理想的情況是,在從認知維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的基礎上,又從情感維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處理,兩者相互聯系,不可截然分開。把情感性策略的運用作為變量,而把認知性策略的運用視為不變而已。我們知道,無論是教學內容本身,還是接受教學內容的學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感現象,或者說,都是情知并存、交融的實體。
比如,通過對高中課文Madam Curie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居里夫人:“Failure,a little success;a little more failure a little more success.”對科學孜孜不倦,不畏艱難,勇于探索,意志堅定,為科學奉獻終身的崇高精神,并在具體實例中,通過教學指導學生向居里夫人學習。
5.結語
中學英語科情感教育有待研究的方面還有很多,如怎樣表達情感目標,如何挖掘典型的、正確的、針對性強的情感教育內容,如何把握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度”,如何開發情感教育課程資源,等等。特別是在具體的、操作性的實踐探索方面,還有待著我們去開掘和努力。
論文關鍵詞:語言文化 英語教學 交際能力 跨文化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學習者才能深層去理解和掌握語言,從而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因此,論文在《英語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提出了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技能的同時,應該重視和傳播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研版新高中英語教材的使用已進入了第三個年頭,其閱讀題材語言地道、風格新穎,內容極具時效性和貼近現實生活,因而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的閱歷背景知識和語言文化背景知識,學習和理解的障礙也隨之突顯。語言常常被稱為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深深烙著民族政治、歷史、文化、習俗的印痕。學習外語,不光要掌握其語言,還要深刻理解掌握與語言使用密切相關社會文化因素。本文就外研版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問題提出一些淺顯的看法,請教于大方之家。
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須了解其文化和習俗
著名的文體學專家王佐良教授曾這樣說:“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掌握語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文化水乳交融?!罢嬲莆蘸靡婚T外語就必須理解語言的深層基礎——文化,要弄清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會制度、歷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等。”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際中表現出的文化差異俯拾皆是:在西方,情侶、親人、朋友在公眾場合親吻、擁抱被視為禮儀或自然之事。而同性之間表現過于親密被視為不正常或Gay(同性戀);年長者被直呼其大名比稱呼為“爺爺、奶奶、叔叔”更感到開心;初次見面交談的話題是天氣、運動、新聞、電影或假期情況,而不是別人的年齡、職業、薪水或家庭狀況。此外,文化也直接影響著語言的學習。許多學生詫異在閱讀或與西方人交流時,獨立的每個單詞都懂,就是不知句子所云。如閱讀理解中讀到的“Ihavenevermetanyonesoreluctanttospendmoney,youScrooge!.這個句子沒有深奧的單詞和復雜的句式,但許多學生被Scrooge難住了。其實,只要對英美文學有所了解就知道,Scrooge這個字是從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小說“小氣財神”中的一位吝嗇鬼而來,也是圣誕頌歌中的一個主要角色,在人們的口語中廣為使用。不了解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就無法理解、體會其中的諷刺性,因而也欣賞不到語言在此的辛辣和美妙。正如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化,就無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與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區別。“可見,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獲得交際的語言能力,外語教學應與文化教學相結合,以理解語言的真正含義?!?
二、語言教學必須融入語言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脫離文化單純教授語言技巧文化是理解和掌握語言的基礎。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對象語言國家的風土人情、社交習俗、政治宗教、生活經驗等知識。否則交際中就會產生解甚至鬧出笑話。沃爾夫森說:‘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語音和語法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爆F代夕吾教學觀點認為交際錯誤有語法和語用兩種錯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面對面的言語交際時,因沒有達到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被稱為語用失誤?!闭Z法錯誤只會讓人覺得語言學習者的水平不夠,而語用的錯誤常會被人誤會為對對方風俗習慣的不尊重從而產生嚴重的麻煩。所以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學習者才能深層去理解和掌握語言,從而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因此,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應該重視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提高深層次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提高中學英語教學文化滲透力的方法和途徑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材中有意識地增加了許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要求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授文化知識,讓學生不自覺地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遺憾的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詞匯、語法、句子等基本的語言基礎知識上,卻忽略了對文化背景知識的指導、學習。筆者認為,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互相滲透越來越多的形勢下,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方法,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一項迫切任務。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對西方的地理概貌、風土人情、交際禮儀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教師才能靈活地向學生闡述中西文化差異,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做一個語言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成為兩種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釋者。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視、錄音、圖片等手段創立英語學習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l生和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標準、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和基本語言知識。
3.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多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了解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言語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從而為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4.在要求學生關注外來文化的同時,應提醒同學們同樣重視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不僅在于對世界文化的了解,還應包括向世界介紹本土文化的能力。
5.組織一些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例如舉辦英語話劇表演、請外籍人士來座談或做英語文化知識講座等,讓學生在具有“信息差”的真實語言環境中切實感悟到:“講語言其實也是講文化”,幫助同學增加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提高。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從英語教學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用英語文化模式思維的習慣,掌握兩種文化差異,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傊?,跨文化交際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中學英語課堂中應給予高度重視。
論文關鍵詞:現象學教育學 英語課程 知識
論文摘要:現象學作為西方最重要的哲學思潮之一,對教育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此產生了現象學教育學。本文以現象學教育學為理論基礎,通過對傳統英語課程教育的反思和對中學英語教學的理解,從現象學視角對中學英語教學進行了梳理和解讀。英語教學改革強調師生的雙向交流、知識的自主建構等,均體現了現象學教育學的觀點,同時也符合現象學教育學對教育的理解非常注重體驗、實踐和反思,并且強調知識的動態性等特點。
1、現象學教育學的內涵
現象學教育學是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歐教育思想領域逐步采用的一個名詞,現象學教育學是專業實踐者在教育領域中運用現象學的理念和方法對教育進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建構,是針對教育中盛行的實證主義、理性主義、技術主義等科學主義范式提出的新的話語和思考方式;現象學教育學者確立了實踐認識論并運用人文科學研究的質性方法關注人類生活世界中的教育實踐。尤其重視對兒童的經驗以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維度進行探討。
2、傳統中學英語教學的現象學教育學審視
以現象學教育學為角度解讀傳統中學英語教學,將會發現傳統英語教學有很多與現象學教育學以及與英語教學改革相沖突的地方?,F象學教育學強調對生活的理解,實踐過程中師生的雙向互動、知識的動態性等。而傳統的英語教學恰恰忽視了這些。
2.1 強調學生的過去世界,忽視學生生活著的現在世界和未來世界
學校的英語教學生活往往要伴隨著一個人走過生命之初的十幾年。并且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一個人未來的生活,這就要求學校的英語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傳統的學校英語卻蘊藏著一種特有的隱蔽課程,一種認同的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即認為只有通過學校所教授的知識才是有英語教學價值的,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并不具有所謂科學的教育價值,甚至違反學校英語教學的價值標準的。因此,傳統英語教學的內容過多地強調學生的過去世界,很少或幾乎沒有涉及他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使得學生對生活一無所知,充滿了迷茫,造成了嚴重脫離實際的后果,所培養的人才欠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力很弱。
2.2 強調教師的單向灌輸,忽視雙向交流
我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多類似于瑪格麗特米德所說“前喻型”文化,即知識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兩者之間以接受,模仿為主,不太注重突破和創新。的確如此,傳統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主要靠教師向學生灌輸,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卻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其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英語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英語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英語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示范,你練習。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這一觀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國封建教育中的師法和家法,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后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學無條件地服從于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傊?,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2.3 強調英語的客觀性,忽視英語的文化性
“任何一種認識活動,都不是純粹的‘外在的’反映過程,而是包括著非常復雜的‘內在的‘理解過程’。”英語的習得也不例外。英語是具有客觀屬性和主觀屬性的,客觀屬性是指英語本身的描述,是一種靜態的過程;主觀屬性是指人類對英語主觀認識的成果,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但傳統英語教學過分強調了英語的客觀屬性,根據布期希爾的觀點,要達到英語的客觀性,就要達到“公共性”、“可檢驗性”、“可證實性”,“一致性”,“非人格性”和“公共可傳達性”六種標準,而這六種標準是不可能達到的,這就說明英語的客觀性是不可能達到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傳統和文化模式的制約。日內瓦大學的創始人雷蒙曾把知識分為客觀理性的知識和主觀心靈的知識,更能說明知識建構過程中主體的參與,他認為,第一種知識遠離事物,把思想同其客體以及所有客體隔離或割裂開來,第二種知識則是學習者的思想與學習內容所表達的思想融為一體,后者轉化為學習者的內心東西,這種東西是體驗的,反省的,如同自己的意識一樣。因此,作為英語學科知識也是同樣的道理。
3、中學英語教學的現象學教育學啟示
3.1 中學英語教學應該強調學生對“生活的理解”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它造福于人類,但同時也毀滅了人類自身。各種危害人類的問題頻出不斷,把人的“生活世界”嚴重地剝離了,在學校英語教學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出現了空前的危機,英語教學過程中豐富的社會歷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識接受和機械的理智訓練所替代。人的主體性沒有了。而教育交往的發生、發展的根本緣由在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教育交往的基礎?,F象學教育學視域下的中學英語教學從其本質意義上說。就是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英語課程體系中地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英語課程的基本來源。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課程,是現象學教育學英語課程觀的基本命題。所以,英語教學著重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知識的基本來源;尤其是強調讓每一位學生感受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使學生英語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生活、現實社會保持密切的聯系。
3.2 中學英語教學應該強調師生的雙向交流
“交互主體性”是現象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支點,由胡塞爾提出,其強調“教育之間的關系是交互的、互惠的。老師會改變學生,反之亦然”?!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因此。中學英語教學也同時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
3.3 中學英語教學應該強調英語知識的自主構建
新的英語課程改革中,“知識是假設,教材是范例”的觀念正在被人們廣泛接受。在現象學教育學中,知識被理解為一種動態進程,認為要通過體驗和理解,能動的建構方能成為知識。現象學教育學不僅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更注重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過程,同時也注重對話、交流,這才是英語知識的自主建構。首先,知識要被理解為是一種假設;而對教材的理解也逐漸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不是學生完全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并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其次,英語教學改革,相對于英語教師的教來說,更注重學生的學,教師被定義為引導者、領路人;相對于學習的結果來說,更關注英語學習的過程。此外,現象學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共同的精神建構。是一種相互間的思想和交流、溝通和理解。而言語的交流是人的思想溝通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對話教學”的重要地位。教師應把學生作為真正的亦即地位平等的對話者,明白對話應位于不同觀點之上,應該把同一性和差異性統一起來,從而達到英語知識技能的自主建構。
關鍵詞:職業中學 心理響應 被動灌輸 鼓勵機制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
摘要:在當前職業中學教育中,英語教學越來越表現出其突出的作用,如何培養出能夠適應市場經濟下對英語熟練應用,并且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技能,新的復合型當代工人是當前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本文就當前職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當前職業教育中,英語教學的地位已經表現地越來越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和健全的進程中,社會對人才地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綜合素質、實用技能、英語讀、寫能力等一些與現代化生產聯系緊密的要素,成為了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首選標準,尤其是在國外先進生產設備、先進生產工藝的應用等方面,英語知識表現出其重要作用。
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中學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差、學生從心理上懼怕英語學習、心理壓力大、口語表達能力差、傳統的灌輸教學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語教學環境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職業英語的教學質量;影響了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對于職業教育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要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從根本上處理好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正確認識,采用貼合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把英語學好。
一、當前職業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由于職業中學教學的特殊性,一部分學生認為英語不重要,只要學好專業課,就能干好工作,對于現在生產技術飛速發展情況下,對技術人才在英語上的要求不了解,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因而造成對英語學習的誤解。
(一)職業中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
根據有關教育方面的資料顯示:在職業中學中60%的學生英語基礎差、單詞讀、寫困難;30%的學生基礎可以,但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導致實際英語成績差;1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受整個英語學習環境的影響,英語讀、寫能力提高緩慢。實際職業中學學生英語的基礎,比統計的情況更嚴峻,在簡單的音標、語法、時態等方面都錯誤連篇。
(二)職業中學生對學習英語心理懼怕
由于英語基礎薄弱,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懼怕的心理,逃課、抄襲作業、害怕課堂提問、害怕聽寫單詞、害怕讀單詞、課文是他們共同的表現,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騰云駕霧一般,不知所云。面對單詞不知如何讀,老師領讀時,只是和尚念經一樣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自己卻迷迷糊糊、不知所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最怕聽寫單詞。不敢問老師任何問題,怕老師問及其他的問題,不懂裝懂。
(三)心理壓力造成職業中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信心
由于對學習英語的懼怕,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使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枯燥、繁多的單詞、語法、時態變化和跟不上英語教學的進度,使得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厭倦情緒,失去了對學習英語的信心。繼而,放棄了對英語的學習
(四)口語差造成職業中學生對自己學好英語失去信心
英語教學中,口語是學習英語的關鍵。可實際中口語是學生學習英語最為薄弱的環節,音標基礎差,不敢讀單詞,怕出錯。不會讀單詞,造成記憶單詞困難,聽寫困難、背、讀課文困難、理解課文困難,跟講課進度一點都合不上拍,找不到學習英語的感覺,對自己學習英語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失去對英語學習的信心。
(五)傳統被動式的灌輸英語教學方法抹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受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老師一味的趕教學進度,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滿堂灌,老師累的氣喘噓噓,學生聽的迷迷糊糊,在接下來就是聽寫單詞、背誦課文、做練習題、測驗考試,周而復始,形成了機械的程序化,教學課堂沒有生機和活力,老師主動的灌,學生被動的聽,學習成了一種使命,上課成了完成任務,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枯燥的英語教學環境抹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程不變的課堂,嚴肅認真的老師,老師講,學生聽枯燥的英語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對英語這門,主要靠對話交流的課程失去了交流的環境,變成了一灘死水,聽、說、讀、寫不能有效的結合,枯燥的環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
二、防治對策
(一)調查摸底,從基本開始,夯實英語音標、語法基礎知識
調查摸底,了解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進入職業中英語的第一堂課,起著關鍵的作用,這是改變學生對英語學習態度的重要一步。根據學生對英語基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有計劃的進行音標、基本語法知識的補課,在補課的講解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盡可能的讓學生夯實音標、語法基礎,使學生敢讀、敢說,并給予表揚、鼓勵和肯定,形成有效的鼓勵機制,樹立學生對學習英語的信心,使學生在對英語學習上產生積極的心理響應,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行趣味英語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實行趣味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有效途徑,趣味教學就是以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導,在教學中穿插一些生動的英語故事情節、幽默的英語笑話、國外的風土人情等的內容,使枯燥地英語學習變的生動有活力,逐漸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實行理想、信念教育,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理想、信念對于學生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學習英語這門課程中。職業中學生對于理想、信念的認識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錯誤的認為:“對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干好工作沒有直接的聯系,導致對于英語的學習的放松,甚至于放棄?!痹诂F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語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了我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一定的英語知識水平,就看不懂設備的說明、工藝流程的變化、工藝參數的指示等最簡單的生產常識,更無法談起操作設備、改進工藝、提高質量,也就無法干好工作。再如生活中大多數家庭電器的說明都使用英語,讀不懂說明又何談正確使用呢?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適應職業教育特點的需要、是適應英語教學的需要,更是樹立學生要學好英語的需要。
(四)積極開展英語口語交流活動,樹立學生敢說、能說的信心
積極開展英語口語交流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例如:英語故事角色表演、英語日記講述、英語園地、英語論壇、英語角等活動,通過活動達到讓學生進入到學習英語的狀態去,從而樹立學生敢說、能說英語的信心。
(五)實行教育心理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教育心理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心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配合老師的講解,合上老師講課的節拍,跟上老師授課的進度,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向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爭取最大的學習效率。
(六)運用現代化圖文并茂的聲、相教學設施,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老師授課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更為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合理的運用多媒體聲、相教學設施,做到直觀、趣味,使學生易于接受,不僅做到有直觀的感性認識,更有趣味的理性講解,從而改變了一程不變的課堂、嚴肅認真的老師、枯燥無味的環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束語
職業英語教學有其獨特的特點,就是要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講解,使學生打好基礎,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繼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水平,只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強、技術能力硬的職業中學生將不再是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
摘 要:本文論述了在職業中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方法,克服不正確的教學思想、教學行為。 樹立起正確的指導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認真負責地開展英語教學工作。全面完成職業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任務。
關鍵詞:職業中學 英語教學 五不要
在職業中學就讀的學生往往有相當部分人語數外文化成績不太好,尤其是英語成績就更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已失去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這不但影響了職業中學階段英語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也影響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同時也影響了學生將來的自身發展。作為英語教學者,在教學中應當做到“五不要”。
一、不要有學教英語無所謂的思想。
有些人認為職業中學的學生到職中讀書是為了學一門“手藝”,便于將來就業,文化課特別是英語學不學無所謂,學一點英語知識更好,不學也沒有多大關系,因而形成學生不肯學、教師也不愿教的局面。殊不知當今社會是信息飛速傳遞、知識爆炸的時代,目前正面臨著與國際社會的全面接軌,如果不懂得基礎的英語知識肯定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勞動者。而且職業中學的學生所學的專業課的內容有很多是與英語密切相關的,如計算機、電子、機械、旅游等。有些學校甚至還聘請外籍老師來教學生的專業課。如某工程學院就聘請了一位印度籍的老師給學生上計算機課,而這位外籍老師只會說英語卻不會說漢語,而且這位老師不允許中國的老師事先用漢語給學生講解他的專業課。試想,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他又怎能聽得懂外籍老師講的課呢?因此我們必須要樹立學習英語知識的思想,形成學生努力學、教師認真教的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二、不要有“只看課”不教學的行為。
往往職業中學的英語課學生學起來困難,教者教起來就更加吃力。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這種現象:個別教師注重學生不吵不鬧不違反紀律就行,而忽視英語知識的傳授。這樣從外表看似乎沒有什么問題,該上的課都上了,學生不缺課,教師也在課堂上,而實質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作為英語教師一定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認真地開展英語教學工作,真正完成教學任務。
三、不要只“灌輸”,不講究教學效果。
在職中英語教學中,有少數教師不分情況、不顧實際,大量地傳授知識點。殊不知有許多學生英語知識基礎本來就很薄弱,往往是隨記隨忘,一聽而過,甚至有少數學生根本就聽不懂教師講的是什么,沒有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的英語成績不好,教師常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補課來提高學生的成績,一補就是幾課,其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一冊書補了五六遍還是有許多知識不懂。教學者一是要注重基礎,講解能夠讓學生聽得懂且容易記憶的基礎知識。二是要注重循序漸進。前面的知識學懂了,再傳授新的知識點。例如我們在講解英語語法中的五種基本句型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英語單詞的詞性,即noun, verb, pronoun, adjective, adverb, conjunctive, number, article, etc.然后給學生講解句子的成分。在英語中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七種:主語、謂語、賓語、表語、補語、定語和狀語。其中充當主語的通常為名詞、代詞以及相當于名詞的詞,一般放在句首;充當謂語的詞常由動詞擔任,一般放在主語之后;充當賓語的詞常由名詞或相當于名詞的詞,放在及物動詞或介詞之后;補語用來補充主語和賓語的意義,常由名詞或形容詞擔任;表語位于連系動詞之后,常由名詞、代詞、形容詞擔任;定語常由形容詞擔任而狀語則由副詞擔任。在同學們理解了句子的基本成分之后,再給他們講解英語語法中的五種基本句型,即:S+V,S+V+O,S+V+P,S+V+IO+DO,S+V+O+C并且給他們分別講解這五種句型的區別。如在S+V句型中,謂語動詞為不及物動詞,不能跟賓語,類似的動詞有work, arrive, live, go等;在S+V+P句型中,謂語動詞為連系動詞,類似的動詞有be, look, seem, smell, feel, get, remain, become等;在S+V+O句型中,謂語動詞為及物動詞,直接跟名詞或代詞作賓語,類似的動詞有study, climb, like, respect, teach等。就像這樣一步步地由淺入深的給學生講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注重分類指導。針對學生的不同的接受能力,有區別的進行講解。給英語基礎好些的學生布置一些有深度的題目如句子翻譯和英語作文等,然后再進行個別輔導;而在課堂上要面向大多數,盡量用較淺的語言知識將課文和語法講透徹,從而爭取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不要主觀抽象地進行講解英語課程。
在職業中學中的有些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并不太強,他們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往往要依靠直觀形象的幫助。在教學中應該運用形象有趣的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一是多開展英語教學方面的活動,寓教于樂,使他們在歡樂中學到英語知識。如開展競賽活動,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設置情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交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組織一些與英語有關的文藝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動作、手勢、表情等方式來活躍教學氣氛,同時也要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來增強教學效果。
五、不要對學生求全責備的批評。
學生的每一次作業和每一個回答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所謂“人激則志宏”,表明了激勵的作用。教師應當堅持使用鼓勵的方法。有些職業中學的學生由于基礎差,難免在作業中出錯,回答提問時答不上來。作為教師千萬不能運用“你笨死了,這樣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等類似的詞語來刺激他們。如果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會大大受挫,以后就再也不敢開口講英語了。教師應在學生的努力中找出亮點加以表揚,幫助他們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在職業中學的教學中,英語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大事。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職業中學的英語教學。我想只要教學者都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就能全面完成教學任務。
[論文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 教學和諧統一律 三序和諧統一律 知識與智力
[論文摘要]教學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掌握運用教、學和諧統一規律,充分發揮教、學兩個積極性;將教材學科體系知識結構的序、學生認識規律的序和教學結構程序三序統一,循序漸進,教學才能高質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筆者通過對《中學英語教學法》和《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以及幾年的中學英語教學實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學英語教學規律,供同仁們參考,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教學和諧統一律
教學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教學中,教是為了學,受制約于學;學需要教,受指導于教。教和學相輔相成,缺一都構不成教學過程的額有機整體,都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學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它是對立統一的規律在英語教學關系上的體現。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技能課程。至少在最初階段,教英語不像教學歷史或化學那樣主要是由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英語教學中當然有該學到的知識,如語言學、音位學等知識,但這些并不是我們在教學初期階段所要教給學生的。同樣,對于英語教學,毫無疑問,模仿是成功的鑰匙之一。語言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準教師發音的能力,取決于準確模仿教師語音的技能,取決于反復練習同樣的語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恒心,取決于掌握它們的牢固的記憶力。當然,這首先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較高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因為這些對學生的學習信念,學習習慣和學習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的質量。
既然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那么,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言語技能,都要靠學生自己學得主動、練得積極才能有所長進,教師只能主導而不能包辦代替?!熬又蹋饕病5蓝?,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教師在教學中莫“硬灌”,應啟發誘導。《禮記·學記》批評了當時教學中違反教學方法和原則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教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細細品味,正是今天教學中不懂教學藝術,“滿堂灌”的活寫照。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革除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端,成為學生從不會到會,積極學習、逐步提高運用英語能力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猶如導演,學生猶如演員,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學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態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信心。在示范和組織學生進行操練時,必須特別注意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表現出對學生的信任與體諒。如,當學生相互間進行課堂操練時,教師來往于之間,仔細傾聽他們的操練;學生語塞時,幫助提示一下;聽到語誤時,輕聲糾正,態度親切自然??當課堂操練一時達不到要求時,教師要特別注意不隨意呵斥學生,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應耐心地加以引導,鼓勵學生重新操練。教師正確的教態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達到課堂上的和諧與默切。
作為教師,都應熱愛學生,這也是使教學達到和諧統一的基本途徑之一。教師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愛應該是理解與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二者結合才能實現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愛,也才能做到教、學的和諧統一。尊重、理解學生并不排斥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愛之深,則求之切”,沒有嚴格的要求,就沒有成功的教育。嚴格要求的本身,就體現著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笆┲宰鹬?,報之以愛戴;加之以威,只能報之以怨?!边^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評,有辱人格的譴責,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激發起學生的反感和對抗情緒,因而也就達不到教、學的和諧統一。掌握和運用教、學和諧統一律,充分發揮教、學兩個積極性,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完美地結合,是教師時刻都要考慮的,永遠創造不完的教學藝術主題。
二、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
教學中使教材科學體系知識結構的序(內容)、學生認識規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序(方法)、教學結構程序(形式),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的教學,教學才能高質量高效率。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條基本規律。
中學英語課本是中學英語教學使用的教材,其依據是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既然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內容、原則、方法等都有原則性的規定,課本就是這些規定的具體化,就是說,課本的編寫要經過編者們的大量創造性勞動,使語音、詞匯、語法、課文和練習的挑選、安排、組織等方面符合學習的規律,編得即便于教師教、又便于學生學。
一般來說,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入門階段,教材內容很簡單,每課的句型和單詞都是有限的,學生可以直接經過反復練習達到熟練掌握,這時教師就不需要講授過多的語音知識和語法規則。但隨著學生學習的語言項目增多和語言現象變復雜,就有需要和可能從一些語言材料里總結和歸納出必要的語法規則。不這樣,就不可能使學生理解較復雜或變得繁雜的語言現象和掌握更多的語言項目。即使在這個時候,也還要堅持精講多練。至于那些對實際運用語言影響不大的語法現象,可少講,只要學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書能大大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它循序漸進、舉例說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練習。但是,書不是教師,它不會教、不會聽、不會糾錯,也不會鼓勵學生,不管課本編寫得如何好,指導還必須來自教師而不是課本。新教師、負擔過重的教師和對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師有時候回陷入所謂的“教科書的圈套”。他們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問候學生,然后整節課時間都花費在朗讀和做書上的練習上。教師和學生完全依賴課本,成為書面文字即印刷符號的奴隸。教師不是在教,而學生也沒有達到掌握英語句型的目的。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使用課本中的材料。許多教科書的練習本身就給出了許多用法:打開書或合上書做、口頭或筆頭做、有個別學生或有一組學生來做??傊涀〗炭茣鴥H僅是一個幫助達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當作拐杖或教師的替身,因為語言的實質是雙方相互交流。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學科,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主要是在語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英語課要上成實踐課,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要用于實踐,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初中階段年級越低,練習時間應越多。對語言知識必須精講,講授知識為了知道實踐。語言知識講授的范圍、深度、方法和時機要由語言實踐和教學需要來決定。
前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巴班斯基說:“教學內容必須具有明確的方向性;要分清主次,并引導學生把精力集中到主要內容方面,并通過這些主要內容去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師,必須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是基于每一節課的教學,合理安排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如果每一節課都能使學生學有所獲,就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充滿信心;反之,如果教師有一節課上不好,學生學得不扎實,就會產生學習上的“空白點”;這種如果經常出現,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人們常說的“夾生飯”,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造成學生大面積掉隊的嚴重后果。教學中,只有將知識的序、學生認識過程的序、教師安排課堂結構程序的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才能產生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知識與智力相輔相成
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在激發學生興趣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教思路、教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識遷移,提高效益。所以,知識與智力相輔相成是教學的又一規律。
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教改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提高課堂效率,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學過程中要緊緊抓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而培養學習能力,核心又在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選擇合理的思路,形成有序的邏輯思維形式,以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開發創造力這一根本目的,從而提高學習效益。比如在介詞教學中,我們可采用直觀的教學法來幫助學生選擇介詞,以達到激發興趣、加強理解、增強記憶,有效地進行知識遷移。我們可以用一個箭頭、圓點、方框來表示方向介詞;我們還可以在黑板上畫幾個直觀圖,利用教室里熟悉的實物,通過對每副圖的重復或替換練習來演示它們的用法。
英語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思想認識的過程。英語教學要注意培育學生的智力,尤其是創造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習英語、學習其他學科,也有助于將來從事任何工作。英語知識的內在規律是人們經過長期總結、歸納出來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從感知到認知,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認識活動,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學生所學的英語是外國語言,許多語言現象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例如,在漢語中,“我有一本書”和“桌上有一本書”都是一個“有”字,而英語中相對應的“有”則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別。又如,在漢語中修飾名詞的動詞詞組和主謂結構是放在受修飾詞的前面。如:昨天來的那個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語中,定語從句則應置于受修飾詞的后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學生在學習這些英語知識時,通過英漢分析對比,可以學會全面看問題的本領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語教學中,通過看圖說話,問答,對話,按指定情景寫作、自由作文,改寫課文或課文的結局,對課文里人物、行為多問幾個“why,if”之類的問題等等,對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達力都是大有好處的。
教、學知識與發展智力是同時進行的,統一實現的。因為知識是智力活動的憑借,智力是用知識來呈現的。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智力是知識結晶。二者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所以應把掌握雙基知識和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開發創造力統一起來,相互促進,知識與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協調發展,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懂得知識本身是什么,同時教給學生怎樣正確獲得知識、創造性地應用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捕獲“獵物”的措施,這樣學生才會越學越聰明,解決學習中的各種矛盾。
教學歸根結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教是為了不教”。一個好教師不僅要善于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要逐漸教會學生主動地獵取知識、運用知識,因為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不可能跟著老師學一輩子,同時,自學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學習能力。在全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抓了自學能力的培養,就可以把其他許多智能的培養帶動起來,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思維就會處于一種積極的活躍的狀態,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就會永遠伴隨著智能的發展,這就為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開辟廣闊的天地,學生獲得的知識信息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會轉化為長期的記憶。
論文關鍵詞: 中學英語教學 英文歌曲運用
論文摘要: 英文歌曲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它們不僅能用于有目的的語言訓練,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其潛能,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英語語言學習的意識。本文就英文歌曲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闡述。
1.前言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樂于接受,變“苦學”為“樂學”,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眾所周知,外語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展開。但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教學一直都是采用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使用這種缺乏趣味性和主動性的課堂教學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學得被動,漸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課堂氣氛變得沉悶,教學效果差。
目前許多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很費功夫并且很乏味,成效比較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學生忽略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失去了學習英語的熱情。其次,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學習方法欠佳,長久一直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逐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另一點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不夠,甚至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教學內容“灌”給學生。要想改變這一情況就要采取有效的辦法。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和體會主動地學習。只有這樣才會改變局面,提高教學質量。凡是能激發學生喜愛英語學習的方法,便是教英語的好方法。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運用英文歌曲,不但能夠使學生通過聽和唱來學習英語,而且有助于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積極性,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英語教學中運用英文歌曲的理論依據
2.1運用英文歌曲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
2.1.1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抽象思維依靠形象思維支持。相對于枯燥的記憶、背誦而言,學生更喜歡直觀形象的語言。通過教唱英文歌曲的教學手段,將語言與情景結合,將音樂引入英語課堂教學,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對英語學習產生較大的學習興趣。
2.1.2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獲得知識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將英文歌曲引入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正符合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一認識規律。英文歌曲把語言知識融于有趣的歌詞中,將知識與趣味、抽象與形象結合起來,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識和形象材料,為學生搭起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變的橋梁,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在聽歌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如在圣誕節來臨之前,教師可選擇一些與圣誕有關的歌曲如“We Wish a Merry Christmas”。在學習歌曲之前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一些西方的傳統節日,重點介紹關于圣誕節的知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旋律中學習掌握一些英美文化知識。
2.2運用英文歌曲符合心理學原理和生理學原理。
2.2.1符合生理學原理。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維,是音樂感情的腦。聽歌曲不僅可以陶冶情操,刺激大腦,激活右腦,引起高度興奮,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感,還可以激活主管語言的左腦,使其興奮。這樣左右腦交替興奮,不僅能夠使思維與語言引起共振,使口語通暢、自然,而且可以挖掘潛力。
2.2.2符合認知心理學原理。認知心理學主張讓學生在有意的情景中操練英語。生記硬背是不可取的,聽唱英文歌曲就為學生建立起了無意識的心理傾向,調動其高度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發揮其潛在的能量,這就為學生輕輕松松地接受知識奠定了基礎。
3.英文歌曲的具體運用
3.1利用英文歌曲進行語音訓練。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選用一些英文歌曲對學生進行語音訓練。如可以利用歌曲等單詞幫助學生糾正和訓練雙元音、長元音等的發音。還可以利用一些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兒歌民謠來糾正發音。另外連續、弱讀等現象在英語歌曲中也大量存在,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聽唱,習得自然的英語語感。
3.2利用英文歌曲進行聽力訓練。
學生在長時間的聽力訓練過程中,精神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如不進行調節,教學效果就不會盡如人意。由于歌曲具有較好的精神調節的作用,所以教師如能適時播放一些優美的歌曲,學生的精神和情緒都能得到放松。當然聽歌并不是單純地放歌給學生聽。另外,如果學生不了解背景知識,不理解歌詞的內涵,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聽歌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可以將歌詞編成填空練習,讓學生填空;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自主決定哪些詞空出,一般是主語、謂語和賓語,學生聽完做完之后再核對;也可以再次放音讓學生進行自我校對,最后老師講解給出正確答案。
3.3利用英文歌曲進行語法訓練。
在語法教學中,如果英文歌曲運用適當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If You Are Happy”為例,這首歌曲可以進行真實條件句練習。這首歌中這種句子反復出現多次。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訓練能夠得到他們所喜愛的英文歌曲的歌詞,滿足他們學有所用的要求,切身體會感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習動機,培養聽英文歌曲記錄歌詞的習慣,使英語學習和愛好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3.4利用英文歌曲進行翻譯訓練。
英文歌曲形似詩歌,翻譯起來看似簡單,但要譯好則不易。把枯燥的翻譯與詩歌結合起來,翻譯知識的講解會更生動、直觀、實用。教師可以讓學生翻譯,然后進行分析比較,讓學生理解直譯與意譯之間的區別。諸如此類的練習多了,學生的知識也慢慢地豐富了,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興趣也會不斷地提高。
4.英文歌曲的選擇
英文歌曲能為英語教學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料。但以英語歌曲教學并不是很容易把握的,因此選擇恰當的英文歌曲對教學來說很重要。英文歌曲的選擇應滿足以下幾點:
旋律要優美,要符合中國的社會文化形式;歌曲所傳遞的信息應易于理解;歌曲的詞句應非常清晰,能夠適合進行語言訓練;歌曲的內容應符合學生的水平或能滿足特定的教學目的;所選歌曲應是健康向上、教人自信自強、激發人們奮發向上的勵志歌曲。
5.運用英文歌曲進行英語教學的實踐意義
運用生動循環的韻律,把學生的情感帶入到歌曲的特定情景中,學生的感情與歌詞的內容產生共鳴進而能夠使學生獲得愉悅。英文歌曲中蘊涵著巨大的語言潛能和英語實踐能力,使學生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了提高。實踐表明,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運用英文歌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效用。
5.1使課堂教學手段多樣化,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總是以“教師為主”或“教材為主”,教師講解占據大部分時間,補充材料也僅僅限于歷史、文化等背景知識,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而在教學中引入英文歌曲可以改善課堂的嚴肅氣氛,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大大地增加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5.2創造輕松的英語學習氛圍,活躍課堂氣氛。
利用英文歌曲有助于激發興趣和分散難點。在英語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幫助學生理解對話,創設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的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解脫出來,并感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5.3提高學生學習和模仿的積極性,促進地道的、口語化的英語。
學生遇到和使用的英語大多為口語體,把英文歌曲應用到教學中,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輸入。而且很多英文歌曲的韻律性強,便于記憶、朗讀和演唱,唱幾遍后學生就能模仿原句創造出自己的詞句,自然而然地從語言輸入過渡為語言輸出,從而促使學生的口語能力不斷提高。
5.4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歌曲能引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歌詞所包含的內容能夠把學生帶入多彩的知識世界,促使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拓展自己的創新能力。
6.結語
音樂可以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歌曲不但是一種音樂形式而且是一種很重要的教育方式。把英文歌曲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一個寓教于樂的促進英語學習的好方法。但英文歌曲在教學中只是一種手段,教師一定要運用得當。
【論文關鍵詞】概念圖 中學英語教學 理論探討
【論文摘要】在我國,概念圖已經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但研究主要聚焦于理工科,文科甚少。本文首先對概念圖及其理論基礎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深入探討了概念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理論基礎,并以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為例進行了實例分析。
一、概念圖(Concept map)簡介
20世紀初60年代,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諾瓦克(Joseph D. Novak)教授根據Ausubel的學習理論提出了概念圖這一概念[1]。Novak 和Gowin (1984) 首次提出了概念圖,并將它運用到了教與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概念圖“研究者 (Wandersee,1990)發現,這一結果用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徐洪林等,2003)[3]。概念圖是知識以圖式的形式在大腦中儲存的一種方式,它利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把人腦中的隱形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達。概念圖由代表概念、物體或行為的節點組成,并由綜合、分層的空間網絡形式來表示節點(概念)之間相互關系。概念(concepts)、命題(propositions)、交叉連接(cross-links)和層級結構(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圖的四個圖表特征。在概念圖中,節點通常用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示,比如,橢圓;每個節點代表一個概念。而以直線、單向或雙向箭頭表示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概念圖將概念或知識等級分層,最上層是較為普遍、包容性較大的概念,下層是較為特殊、更為具體的概念,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歸納思考及演繹思考方式。圖1是關于馬(horse)的概念圖,通過它可以對馬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
二、概念圖輔助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1.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概念圖的理論基礎來源于Ausubel的學習理論。在他看來,人的學習是有意義學習,新知識的學習取決于新舊知識是否達到意義的同化,即知識的構建是通過已有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開始的。學習就是建立一個概念網絡,不斷向該網絡注入新知識。而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是學習者已掌握的知識,學習者個體必須把新知識和學過的概念聯系起來,新知識必須和學習者現有的認知結構產生相互作用。當學習者有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并把所要學的新知識同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同時Ausubel認為概念有不同的深度,可籠統也可具體?;\統的概念中包含著不太籠統的概念,在這些不太籠統的概念中又含有相當具體的概念。所以,根據概念具體的程度可以漸進地對概念進行區別。Ausubel 認為,學習者應會辨別新概念的層次。根據層次,把這些概念放入他們知識結構中相應的位置上,其實這個過程即是建構知識概念圖的過程。
“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邵瑞珍,1984)[4]。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既非來自主體,也非客體,而是來自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后來的研究發現,概念圖理論與上述觀點不謀而合:通過建構概念圖,學習者必須把要學習的材料與大腦中已有的與該材料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進行“上位學習”、“下位學習”或“并列結合學習”,不斷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
2. 認知主義關于知識的本質研究
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識的本質在于概念和命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概念是用以組織知識的基本單位,是建構人類知識的細胞或基本要素。在知識的系統中,概念是構成和聯結知識的“節點”。命題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間的關系。
當代認知心理學通常將知識劃分為兩大類: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概念圖作為一種元認知工具,超越了有關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分類,將傳統教學所導致的機械學習轉變為有意義的學習建構。
用概念圖來考察學生組織和理解知識的變化,強調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時,概念圖與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實質上是一致的。
3.人腦的記憶系統
人的記憶系統由3個存儲器組成:感覺登錄器,短時記憶(或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當接收新知識時,若要形成大的知識體系,必須在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之間進行有序的反復。概念圖之所以能強有力地促進有意義學習,乃是因為它可以作為一種模板,加以其豐富的色彩感,去幫助學生組織知識并使之結構化,將較小范圍內的彼此相關的概念與命題擴大化。記憶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存在。記憶的根源在于使新舊事物間產生聯系,并使這種聯系保存在人的大腦中。
根據記憶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四種:形象記憶,這是以感知過的事物和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如進入商場和參觀展覽會留下的記憶。邏輯記憶,這是以概念、公式和規律等的邏輯思維過程為內容的記憶,如學習某種理論以及對定理、公式的記憶。情緒記憶,這是以體驗過的某種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如對第一次進人大學校園和第一次領取工資的愉快心情的記憶。運動記憶,這是以做過的運動或動作為內容的記憶,如學習游泳和初學騎自行車時,對一個接一個動作的記憶。在日常生活中,上述四種記憶是相互聯系,交叉進行的。
根據“左右腦機能分擔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開發大腦左右半球的潛力。人的大腦中左腦的優勢在語言、邏輯、數學、順序,右腦的優勢在韻律、音樂、圖畫、想象。應該通過系統、科學、簡便的訓練使兩者有機結合、協調動作。由于概念圖的本質在揭示事物間的各種關系并把它通過配有豐富顏色的“圖”展現出來,故通過概念圖輔助,學生不但可以很好的記憶所學內容,而且通過自己建構概念圖,可以使學生把左右腦都調動起來,不斷的使新舊知識產生聯系,促進記憶的發生。
三、研究現狀
概念圖在國外的研究已經很成熟,國內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引進(朱學慶,2002;徐洪林 康長運、劉恩山, 2003;趙國慶、陸志堅,2004;袁維新,2004 等)[5]和教學應用(趙金波、吳紅霞,2004;楊淑蓮,2004;劉恩山、徐洪林,2003;趙金坡、黎加厚,2004等)[6]。在教學應用中,理科教學方面居多,文科方面甚少。筆者的教學實驗證明,概念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能幫助學生很好學習,記憶。本文在國內首次嘗試探討概念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四、概念圖輔助中學英語教學
使用概念圖的目的就是將知識在頭腦中圖式化、視覺化?;诟拍顖D是描述以文本為基礎的命題網絡這一觀點,Jonassen指出,概念圖是對作者的認知結構的準確反映[7]。Kosslyn提出了一個代表包含事物的命題和形象的認知模式[8]。Paivio也指出,信息是以視覺和言語進行編碼的[9]。因而概念圖節點之間的聯系正是基于圖表為基礎的,能讓知識以網絡空間的形式視覺化的呈現在學習者面前。White & Gunstone列舉出了關于概念圖的六種用途:(1)探索對于話題的一個局限點的理解;(2)檢查學習者對于指導的目的的理解;(3)檢測學習者是否能勾畫出概念之間的聯系;(4)辨認學習者在確認概念之間關系時的變化;(5)找出哪些概念是核心的、關鍵的;(6)促進學習者的討論[10]。
目前,學習成為一種越來越自主的體驗,學習者和教育者都在尋求一種可以提高自我驅動獲取知識的工具,而運用概念圖進行學習則可以滿足這一需要。在傳統的學習目標分類上Bloom 認為,認知領域包含以下的幾個步驟:知識(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應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 綜合(Synthesis)和評價(Evaluation)。這幾個步驟一般是以由簡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概念圖能通過關鍵詞的形式來更好的完成以上幾個步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的就是新知識與現有知識的整合。而概念圖可以把這個整合過程更清晰的用圖表呈現出來,使學習者看到概念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新舊知識整合。
概念圖作為一種學習工具,師生表達知識的工具,其優勢在于使知識圖式化,視覺化呈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概念圖展示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利用概念圖來分析復雜知識的結構。Novak 和 Okebukola and Jegede 指出,將關鍵詞、核心詞以圖式的形式用概念圖表示出來,學習者能更好的提煉語言和詞匯;辨別文中的關鍵詞;將這些關鍵的話語組織成為一個有意義的圖表呈現出來;并在以后的學習上更好的利用這些概念圖[11]。構建概念圖的過程,對學習者來說,增強了他們對內容理解的信心,通過對前面的知識的連接,將其與現有的知識框架所整合,使學習者感覺其能夠很好的掌握知識。另一方面,對教師來說,概念圖的構建能把主題的多種方面的聯系表現出來,因而能提供更多的例子使教學內容更清晰化。
五、概念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 概念圖輔助教學設計
概念圖可以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舊知與新知結合,相關概念與所教內容相連接,因而教師通過概念圖整理歸納教學設計思路,課堂上能更好的呈現一種有組織、有框架的知識體系,以幫助學習者進行有意義學習。
2.概念圖輔助頭腦風暴學習與合作學習
計算機概念圖工具給頭腦風暴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計算機概念圖,可以幫助降低用言語表達概念時出現的概念模糊、表達不清等情況;討論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觀點用概念圖表達出來,以引導和激發討論,促進有效的學生同伴及師生間的互動;通過同伴或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概念圖,有助于合作小組成員之間共同發展認知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使合作學習的進程速度更快更好。如在講解Europe一詞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式學習詞匯。(如圖2)復習和學習與Europe相關的許多詞匯,包括地球(Earth)七大洲(Antarctic, Africa,Europe,Asia,Ocean,South America,North America),四大洋(the India Ocean,the Pacific Ocea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Arctic Ocean)等等。當然還可以繼續拓寬與地域有關的詞匯。
3. 概念圖輔助個人學習
概念圖輔助學習者對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和和歸納;整合新舊知識;找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建構知識網絡;濃縮知識結構,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它作為一種學習策略,能促進學生的意義學習、創造性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并提高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4. 概念圖輔助教學評價
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評價工具,適用于教學活動的不同階段的教學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制作概念圖的構圖過程,了解其學習進展和內心思維活動的情況,以便給出即時診斷與指導,完善教學設計,改進教學進程,這樣,概念圖就是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工具。同樣,概念圖也可以作為總結性評價的工具,它對學生頭腦中關于知識結構的圖示化再現。教師和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自己學習的狀況,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習者認識自我的狀況,有效的認識自我。
六、概念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語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一直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交際教學法盛行的今天。教學中往往發現學生可以把單詞在詞典上查出來標注在單詞下,但是卻仍然無法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語法在英語學習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所以如何上好語法課,如何進行語法復習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以概念圖在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為例來說明概念圖在英語教學中的巨大潛力。圖2簡要表明中學語法(動詞專項二)的概念圖。
我們要給學生一個語法的整體觀,讓學生從整體把握語法體系。由于計算機概念圖軟件的優點(可以隨意收縮),它可以逐層收縮。講解動詞專項(二)中語態時,可以進一步展開為圖3。這樣我們呈現給學生的不是單獨的語法知識,而是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到宏觀。他們學到的語法知識應該是彼此聯系,而非獨立存在的。這樣語法之間的關系便明晰化了,而且現在學的語法知識與以往所學知識很容易產生聯系,促進語法學習向有意義學習發展。
通過學生個人和學生小組之間合作畫出自己所學的概念圖,也可以很好的評價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
七、結語
概念圖是一種知識呈現的工具。在國內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其對外語學習的輔助作用日益突出。概念圖具有導引或巡航的功能,將課文內容通過關鍵詞進行概覽;概念圖通過圖式呈現方式使知識更形象化、具體化的呈現;其節點間的連接與發展使學習者更好的將新舊知識聯系、組織與整合,并延伸知識;學生在使用概念圖的過程中,師生、同伴互動,促進合作學習。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將更利于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