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08:42:56
序論:在您撰寫公園設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 經濟 和城市建設的高速 發展 ,各地涌現出大量的城市公園、游園以及廣場等各類園林景觀綠地,其規模和性質各異,設計質量或良莠不齊,或缺乏特色。以新鄉市和諧公園的規劃設計為例,論述了興建城市綜合性公園的必要性以及規劃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以為公園的規劃設計提供 參考 。
關鍵詞 和諧公園;規劃設計;特色;原則;河南新鄉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國各地加速發展城市基礎建設。公園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開放空間,是市民健康所必須的生態基礎設施。公園不僅具有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同時又以其獨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園形象,吸引著周邊地區的人們前來觀光、游覽、娛樂,因而還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梢哉f,一座富含特色的城市公園,如上海的世博公園、洛陽的洛浦公園、開封的龍亭公園等,其本身就是這座城市的 旅游 性標志。城市公園的規劃建設調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休閑空間,改善了居住環境質量。因此,規劃設計好城市公園,對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魅力尤為重要[1],這也是適應時代需要的一種發展方式。
1建設城市公園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鄉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鄉市委市政府適時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群強市”的總體發展目標,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已經初具規模的城東新區是集行政辦公、商業 金融 、文化娛樂、居住休閑于一體的綜合功能新區,承擔著集聚城市 政治 、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并帶動整個市區發展的功能。因此,新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新的中心區域建設一座開放式的大型綜合公園。
1.1是貫徹落實 科學 發展觀、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新鄉市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文化有了明顯的進步。雖然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 優秀旅游城市均相繼創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規模和環境建設方面與周邊同類城市相比仍然相對滯后。無論是從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看,還是從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方面看,建設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區域的城市綜合公園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諧公園的規劃建設標志著新鄉市的城市基礎設施將跨上一個新臺階,有助于樹立新鄉市良好的風貌與形象。
1.2是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斷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鄉市目前的休閑場所從數量、規模、檔次上來看已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位于城東新區的和諧公園的規劃建設,將會極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不僅給市民營造了一個娛樂休閑的好去處,而且給市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生存避難空間。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帶動周邊項目開發建設的需要
通過改造已經廢棄的磚瓦窯場和垃圾填埋場,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資源,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從而帶動了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諧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園的功能及類型
公園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團體出資建設經營,供公眾游玩、觀賞、娛樂的公共園林景觀綠地。有著改善城市生態、防災避難等作用。我國城市公園一般分為綜合公園(市、區、居住區3級)、專類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兒童公園等)、花園(專類花園等)3種類型。
此外,還有1種較為特殊的帶狀公園,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墻、河岸等設置有一定游憩設施、公用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帶狀綠地。
3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原則
城市公園是一種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 自然 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城市主要的公共開放空間,不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閑游憩活動場所,也是市民文化的傳播場所。城市公園體系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園的性質、規模、標準、功能布局及其與周邊用地乃至整個城市體系的空間組織、功能銜接和 交通 聯系等。城市公園規劃設計除了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2]。
3.1以人為本
2004年,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建設“以人為本”的城市由此成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質意義,在于確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達了人們要把城市從經濟舞臺變成生活樂園的期盼?!耙匀藶楸尽钡某鞘芯褪且司映鞘小崿F“以人為本”的城市理想,建設宜居城市,是中華民族文明歷程中的又一次巨大進步。帶給我們的將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而新的規劃建設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態都將發生深刻而顯著的變化,城市也將在未來進入到更高境界。
(1)和諧公園為開放式設計,規劃面積11.9萬m2,其中綠地面積7.8萬m2,水體面積1.2萬m2,硬化面積2.9萬m2。作為城市的綠肺,綠地和水體面積超過了總面積的70%,充分展現著舒適宜人的環境氛圍。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蕩漾的環抱水系、錯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現了大自然的原生態氣息,令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3)貫通全園的瀝青砼環形主路、曲徑通幽的透水磚小路、樸實無華的天然山石鋪裝、以及看似隨意的草間汀步,順暢地組織著游人的交通流線。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娛樂設施、健身器材,以及新穎別致的公廁、涼亭、親水駁岸、情景雕塑,也都時時處處體現著為“人”服務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園不僅是塑造自然美和 藝術 美的空間,更是一座城市 歷史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載體和表征,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應該充分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即社會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園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等。城市公園建設應繼承城市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這樣才能增強公園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諧公園的規劃設計非常注重對新鄉市歷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結合公園具體的地形特點進行合理布局。如祥云廣場兩側弧形排列的8座花崗巖浮雕,反映的是新鄉市所轄8個縣(市)代表性歷史人物或事件;雕塑廣場四周8座景觀燈柱的青石基座,刻畫的是新鄉市八處著名旅游景點。
(2)城市公園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城市公園應強化地理特征,盡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諧公園的規劃設計利用 現代 的藝術手法,充分結合本地情況,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現代化城市公園。如80%以上的植物選擇鄉土樹種;園內多處采用當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紅砂巖或鋪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處矗立的長約6 m的整塊紅砂巖點題景石,上刻著名書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勁有力的“和諧”二字,更顯出一種渾厚與大氣。
3.3突出主題
城市公園無論規模如何,首先應有準確的定位和明確的主題,其后圍繞著公園的主要功能,以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旨,綜合考慮公園的整體布局。這樣的規劃設計就會有軌可循,才能實現城市公園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空間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多層次活動需要的三大功能。
(1)新鄉市和諧公園以“ 自然 生態,和諧共融”為規劃主題,秉承“構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載百姓和諧生活”的設計理念,通過廣場、噴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觀等園林要素,形成了“園內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魚”的和諧景觀。如惹人憐愛的童趣小品、催人奮進的原陽鼓舞、親水設計的自然駁岸、寓意深刻的主題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 藝術 美于一體的開放式生態空間。
(2)凝聚整個公園靈氣的環抱水系以“瀑、澗、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東南,由最低處經過凈化處理后重新輸送回水源處,在給游人帶來不同觀賞感受的同時,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態循環。
(3)高高聳立在全園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鴿與新鄉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著新鄉市“厚善、崇文、敬業、圖強”的城市精神,展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風采。坐落在公園東南角下沉式廣場的副雕塑,是由刻有體現仰韶文化 發展 繁榮的回形文字與多種字體的“和”字巧妙組合而成,表現了新鄉市源遠流長的人文脈絡。特別是位于中軸線上采用古代竹簡形式雕刻的《新鄉賦》,則完美詮釋了出自《左傳》的“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所表達的千百年來國人對和諧社會的一種向往和追求。
3.4協調發展
城市公園在城市中應具有多樣的價值體系,如生態價值、環境保護價值、保健休養價值、游覽價值、文化娛樂價值、美學價值、社會公益價值與 經濟 價值等,無論在社會文化、經濟、環境、防災避險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城市公園的功能向綜合性和多樣性衍生, 現代 城市公園綜合利用城市空間和綜合解決環境問題的意義日益顯現。因此,城市公園規劃設計不僅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應體現出多種價值體系協調發展的思想[4]。
(1)城市公園是城市中2種最具價值的開放空間之一,是表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城市中人與環境互相協調的標志,也是城市生態環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對于這種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魅力的開放空間,應予以優先的開發權。
(2)城市公園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間形態、園林綠化布局、道路 交通 銜接等方方面面。在進行城市公園規劃設計中應時刻牢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兼顧的原則,切不能有所偏廢、厚此薄彼。
4結語
作為現代化的城市公園,和諧公園的規劃設計符合長遠發展的戰略思想,以地方文化為背景,以全新的 歷史 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為表現形式,為新鄉市民營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觀與天然雅趣為一體,納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園的怡人佳境。作為城市綠化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5],為大眾提供了身心愉悅空間,在改善現代化城市和居住環境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從 經濟 技術可行性、生態與人體健康安全性、水質保障安全性、衛生學安全性四方面對再生水利用進行了 分析 ,為奧運公園補水提出經濟技術可行又能保證環境安全的供水方案提供了依據,也為國內有關再生水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北京奧運;奧運公園;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安全性
前言
根據北京市奧組委的消息,自2003年7月22日起奧運公園及中心區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將面向全球征集。景觀規劃設計的要求是,能夠體現“ 科技 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主題。將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作為奧運公園的景觀娛樂用水是“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向世界展示 中國 科技實力的重要窗口,將對中國的國際形象產生深遠的 影響 。完美體現“人與 自然 和諧統一”的水處理理念將是北京對奧運百年 歷史 的珍貴饋贈。
奧運公園水面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以再生水為唯一水源的人工水景。奧運公園水面規劃占地約60公頃,其中奧運公園北區水面約50公頃,日需補充水量為6.5萬噸;中心區水面面積約10公頃,日需補充水量為1萬噸??傃a充水量為每日7.5萬噸。
為實現奧運公園的再生水補水目標,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出了相應的再生水補水方案。奧運公園的再生水補水水源由清河再生水處理廠(8萬噸/日)出水和北小河再生水處理廠(6萬噸/日)出水聯網供應,充分保證奧運公園的補水要求。同時,為了保證奧運公園北區水面補水水質為ⅳ類水體標準,中心區水面補水水質為ⅲ類水體標準,排水集團組織科研單位和高校進行了大量 研究 。
1.再生水利用研究現狀
1.1 再生水處理技術
水資源的緊缺加快了國際上對再生水處理技術的研發,在國外再生水處理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 應用 ,我國也有部分城市已經應用,但對再生水處理技術的深入研究還遠遠不夠。
國際上,水污染治理技術路線已經發生轉變,關鍵性的轉變在于由單項技術轉變為技術集成。水處理技術的 發展 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采用以除磷脫氮為重點的強化二級生物處理技術,并增加三級處理流程,包括多種類型的過濾技術和 現代 消毒技術;二是采用當代高新技術如微濾、反滲透、膜生物生物反應器等,使處理后的再生水達到市政雜用、生活雜用、園林綠化、生態景觀、 工業 冷卻、回灌地下水、發電廠鍋爐補給水等多種用途要求。
1.2 再生水安全性研究
盡管世界上許多國家具有廢水再生回用的悠久歷史,但在廢水回用的安全方面,仍然很難定義和描述人們爭論激烈的可接受的健康危險。當再生廢水使用在人類可能接觸到的地方時,其主要的健康危險來自生物致病菌,包括致病細菌、 寄生蟲、原生動物以及腸道病毒。為保護公共衛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已經建立了再生水安全使用的基本條件和法規。
美國各級政府都十分注重對回用水安全性的評價與科研監測工作。八十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回灌地下水和補充地表飲用水源的回用水量逐漸增長,美國政府及有關科研機構加強了對間接飲用的回用水衛生安全性的研究評價和跟蹤測試。
再生水安全性評價體系總體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感觀與物理化學評價指標、致病微生物與病原體評價指標、毒 理學 評價指標。根據污水回用的目的和回用水域的功能,評價采用相應的水質標準與技術規范,因而指標體系也有一定差異。
我國 目前 城市污水回用處于起步階段,尚沒有國家統一制定的相關標準,再生水回用大多沿用的是各種景觀用水和雜排水的標準,僅包括一些常規指標如氨氮、磷、大腸桿菌等,國內環境標準中尚沒有針對大多數微量有毒污染物的環境標準,達不到保障奧運公園回用水安全可靠的設計目標。同時,處理過程(如加氯消毒)可能形成毒性更大或毒性特征不同的中間體,傳統指標體系不能很好適應微污染等新 問題 。因此,迫切需要對再生水安全性進行深入研究。
2.再生水利用研究
2.1 典型深度處理工藝經濟技術對比研究
城市污水深度處理的單元技術有:混凝沉淀、過濾、生物活性炭、石灰、臭氧、微濾、超濾、反滲透等。針對不同水質情況,可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組合,在選擇工藝過程中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回用水的用途和目標水質;
2)工藝適用性和穩定性;
3)技術經濟性;
4)環境因素,包括環境污染、人體健康和安全保障。
工藝流程的確定最好經過現場試驗,借鑒成功運行經驗。本部分研究主要介紹了混凝沉淀、高效過濾、生物活性炭、石灰、臭氧、微濾、超濾、反滲透等多種水回用深度處理單元技術,并對其進行技術經濟對比及穩定性分析。通過大量試驗,得出如下結論:
1)膜過濾技術產水濁度低;封閉運行,對周圍環境無干擾;只加少量化學藥劑,基本上無二次污染;運行穩定,操作簡便,易于維護,占地小。因此,與傳統的物化處理工藝相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微濾、超濾膜過濾技術對有機污染物、氮、磷的去除受進水水質影響比較大,對非溶解態污染物具有極高去除率。
2)降低氮、磷類相關指標應在二級生化處理工藝中解決,這是最為有效和經濟的。因此,建議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增加脫氮除磷工藝,這樣可使反滲透工藝出水穩定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甚至更嚴格的標準。
3)超濾膜過濾技術出水水質可基本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200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02)標準,可以作為奧運公園補水的優選深度處理工藝。
4)反滲透工藝出水水質最優,可以滿足地表水二類水質標準,大部分指標滿足飲用水水源標準,可以作為最優質的回用水用于奧運公園中心區,但此工藝投資和運行費用較高。
2.2 再生水安全性評價研究
針對奧運公園重要的 政治 意義和再生水回用的示范意義,本研究擬綜合化學、生物毒性和生態風險三套評價指標體系,評價不同處理工藝所能達到的水質處理效果,并以回用奧運公園的長期健康風險和生態風險為重點,發展適合于北方地區再生水回用補充城市景觀水體的水質評價指標體系和監測技術 方法 。
研究 以深度處理工藝的進出水為對象,從生態安全性和人體健康安全性以及再生水利用對生態綠地的 影響 兩方面出發,對奧運公園補水技術作全面的安全性評價。研究中 應用 和 發展 了先進的監測技術,建立 經濟 適用、符合奧運公園補水方案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監測技術規范。 2.2.1 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安全
試驗在高碑店和北小河污水處理廠進行,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北小河污水廠二沉出水及各種深度處理工藝出水對斑馬魚與大型水蚤未見急性毒性?;炷恋沓鏊袪I養物質略有減少,對柵藻的生長有一定影響。
2)采用適當的處理工藝和明確不同工藝再生水的用途,可以有效控制使用再生水的風險,達到安全使用再生水的目的。其中超濾+反滲透和活性炭對慢性有毒物質的去除效果最好。
3)經深度處理(活性炭、絮凝沉淀或反滲透)后的出水,沒有致突變現象發生。
4)反滲透工藝及活性炭工藝出水中營養物質明顯不足,出水有利于控制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
5)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各深度處理工藝出水有毒有害污染物檢出濃度均未超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特定項目的標準限值,可以安全地回用于景觀環境。
2.2.2 再生水利用對生態綠地的影響
在再生水澆灌作物研究中,健康安全性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點。健康安全性是指:灌溉作物時,再生水中有毒有害物質(包括重金屬)為作物所吸收或在其上累積,進而影響農作物產品的品質,被人類食用或為牲畜飼用時,危害健康。
文獻 中大部分研究是針對農作物的試驗或局限于研究灌區土壤生態系統某一方面的試驗,而再生水灌溉對某一地區甚至整個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尚未見報導。本研究主要在北京市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內進行,試驗分四個部分,即水培、盆栽、實地調查和大田試驗。
經過調查和試驗得到兩方面的結論:
1)用于園林綠化、城市生態綠地澆灌的再生水的最重要指標是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全鹽量)、氯化物,而再生水的這三項指標值均大于自來水值,但遠小于飲用水標準值。
2)再生水與自來水澆灌的植物中,葉綠素含量未發現明顯差異。
2.3 再生水水質保障系統研究
研究分小型試驗和露天景觀水塘的模擬試驗兩部分。小型試驗在試驗室中進行,主要是對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混合槽出水、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石灰法出水、自來水配水水樣等進行人工光照培養。露天景觀水塘在北小河污水處理廠內,除了模擬將來實際運行再生水質變化情況及水體流動的水力條件等,還進行了人工載體的研究,最終得到如下結論:
1)深度處理后的水中仍有部分氮磷,因此,在夏季應抑制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
2)人工載體對于控制水體富營養化有較大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浮游藻類的生長,提高水體的透明度。
3)通過對比 分析 ,藻類數量最大值隨磷濃度的增加而增加,說明磷是水體富營養化中影響顯著的因子。當水樣中藻生長達到最大值時水中大部分磷已被轉化為藻體內的磷,水中溶解磷的濃度一般已低于0.02mg/l.再生水體富營養化的優勢藻種為柵藻,藻類轉化水體中磷濃度的最大限制因素為氮營養。
2.4 再生水利用的衛生學研究
根據奧運公園景觀補水處理技術方案,對北小河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中試裝置出水進行氯和二氧化氯及紫外消毒試驗,比較各種消毒 方法 的消毒效果,研究消毒副產物的產生,選擇最佳的經濟有效的、適于再生水回用的消毒技術。
1)紫外消毒不產生任何消毒副產物,對滅活大多數細菌、病毒、孢子均有效。與化學消毒技術相比,紫外消毒少了有毒、有害化學品的運輸、儲藏和投加過程,占地少,且年總運行成本比加氯消毒法低很多。
2)二氧化氯消毒產生的消毒副產物不到氯消毒產生的10%,臭氧、紫外消毒則不產生三鹵甲烷、鹵乙酸類消毒副產物。
3)加氯消毒試驗中,對于大多數所測污水處理廠二沉池出水,即使在采用遠大于常規加氯量(高到20mg/l)的條件下,所生成的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和鹵乙酸的濃度也未超過飲用水的標準。這表明再生水消毒的副產物風險較低。
4)對于再生水的消毒,衛生學指標可達到飲用水標準。氨氮是再生水消毒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3.建議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研究并綜合分析,對奧運公園再生水利用提出如下建議:
1)降低再生水中氮、磷類相關指標應在二級生化處理工藝中解決,這是最為有效和經濟的。建議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增加脫氮除磷工藝。
2)再生水作為景觀用水和河湖補水時,建議在景觀水體的設計中,充分考慮水的循環和流態,水體中可適當設置曝氣、跌落、旁濾及人工載體等系統,在溫度高、光照好的7~9月,加大補水量,減少水力停留時間,以抑制富營養化的發生。
3)超濾膜過濾技術出水水質可基本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200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02)標準,可以作為奧運公園補水的優選深度處理工藝。
4)考慮到奧運供水安全以及經濟技術可行性,建議再生水作為景觀水體回用和綠化用水時采用紫外消毒處理工藝;而當再生水作為雜用水輸送過程較長時,考慮管道中應保持一定的余氯,可以采用加氯消毒,也可將紫外和加氯消毒結合起來。
摘要:通過對山水園林清溪園(盆景固)的設計制作體會,著力探討了如何結合功能需要營造優美的環境。以加強盆景的展示效果。使盆景與周圍景致互為補充、融為一體;以及怎樣突出景園的地方特色等問題。
關鍵詞:清溪園(盆景園) 川西風格 古典山水園 盆景樁頭溪園座落在風景優美的都江堰市寓堆公園內,是寓堆公園的園中園,詼園占地 8000多平方米,建成后成為川西最大的盆景園。該園是都江堰——青城山申報“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過程中,由我主持規劃設計并組織施工建成。聯合國專家考察驗收時,予以了極高的評價,稱清溪園為“川西留園”,——其整體效果可與古典名園媲美。同時,其又是傳統造園與盆景展覽的有機結合,因而具有獨特的意義。
一、基址分析
清滇園位于離堆公園的南部,其北正對荷花池,其東、西、南三面為高大蔭濃的楠木林和柏木林,造園條件得天獨厚。此區域原為一座早已禁用的電影院危房和公園管理辦公室,將其拆除后利用建筑廢料結合上方工程可形成起伏迭宕的園林空間。
二、對清溪園作為盆景園的理解
①中國盆景乃是自然美景的濃縮,“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扛湖萬里”。雖咫尺山林,卻有著深遠的意境。盆景園作為展示盆景的空間,其環境亦需雅靜脫俗。同時,作為公園的園中園。乃精華所在。因此,可將整個盆景園視為一大型的山水盆景進行創意設計,使人如畫中游了。
②清漠園正面臨水,三面喬木濃蔭覆蓋,猶如天然之屜廳。園內多古樁,體量較大,在空間上起著梁柱般的支架作用,同時為適應自然遺產之主題,因此沒有設計大面積的室內展廳,主要展品均在室外進行布置?;允闹?,自然、古拙,與優美的盆景藝術相互映襯。
③在游覽路線的組織上,做到“徑緣池轉,廊引入隨”,形成良好的視覺空間。
④盆景園除盆景的展示功能外,其游憩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因此。應有較多可停留的空間。
⑤盆景園不僅要雅,而且須特。通過川西風格的園林建筑,虬曲多姿、蒼古神奇的川 0s盆景,本地材料的大量運用等,突出地方特色。
三、設計指導思想
以具有川西民居風格的各類建筑為組景中心,以各古樁盆景為視覺中心,以疊山理水為造園的主要手法,大量采用本地自然材料如青石板、岷江河中卵石等,結合周圍的良好環境和都江堰古堰特色的水文化背景,創造出一個具有濃郁川西風格的盆景藝術展示空間。
四、空間布局處理
中國古典園林中小園以靜景為主,動景為輔。在清溪園中,通過一系列手法的熱練運用,創造出各式動靜結合的親水空間,如:疊水瀑布、溪流涌泉、鏡泊小潭等。既點明了主題,又以水為紐帶,聯系貫穿園內園外,根據其功能和造景情況,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1、正門區域(室內展區)
由清溪園正門外的集散空間和自西向東的正門、走廊、臨水涼榭共同組成,形成園區的正面景觀??臻煹募⒖臻g全以青石板鋪成,古樸、清新,大門上精美的掛落,同門廳內的漏窗、隔斷共同形成一美妙框景:園中的長廊結合地形的變化,隨形而彎。依勢而筑,形成了層層疊疊的重廊景觀,其輪廓鮮明,體量適中,很有詩意;臨水涼榭位于重廓尾部,翼于水面,四圍空闊。使園內外景觀相互呼應、互為借景?!俺R狼澘此?,不安四壁怕遣山”可謂點明了此景的妙處。此部分是園中盆景主要的室內屜區。
整個大門區域部分,空間相互聯系密切,過渡自然,更因大門的框景與水榭的空透使園內園外景色渾然一體,恍若天成。而眾多盆景精品的展出,更使其錦上添花。
2、涌泉小景和照壁
進入園中,首選映人眼簾的是一青石用壁。照壁是中國古典園林分隔空間的常用手法,一則避免園內景色一覽無遺,二則吸引游人注意,增加游玩興致,形成曲折迂回的游覽路線。該照壁雕刻精美,做工細致,更為巧妙的是:設計中打破了傳統中照壁的一般形式,在其中部留出一漏窗,使園內疊水景致與置于其上的樹樁盆景如同鑲上了一個素凈的畫框,可謂“無心畫,無字詩”了。此一障一漏,匠心獨運,既加強了景觀在視覺上的層次感,又使得空間處理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同時在大環境上融人了山水盆景的制作技巧。使這一傳統造園手法得到了發展。
照壁前一股清泉由石縫汩汩涌出,激起陣陣漣漪。這一動景的載入使整個畫面充滿生命和活力,而水池前的集散空間,則采用青石板結合卵石拼成的梅花圖案,使這一空間更加富于變化了。
3、假山瀑布
照壁后方是清溪園中的疊水假山,設計中充分利用拆除原建筑產生的建筑廢料,結合填土工程筑成小山。山際安亭,名曰“攬秀”,亭下置瀑,飛珠瀉五,此瀑三疊而成,動感強烈。步入覽秀亭,頓覺涼風習習,園內外景致盡收眼底,此登高之妙也。
以上三部分基本處于同一軸線上。形成以“園外集散空間——正門——國內集散空間——涌泉照壁——過渡空間——假山瀑布主景”組成的景觀展開過程。每一景觀均可駐足細賞,逐步將游興推至高潮,猶如中國古典樂中的一唱三疊,妙不可盲。
4、清心榭
瀑布跌落的水流,順著卵石為底的婉蜒小溪,在清心榭一側緩緩注入池塘。清心榭位于園區的中部臨池而建,建筑空透飄逸,古樸清新,為典型的川西民居風格?!八拿骘L光歸太守,一甄花乳慰游人”。夏日在此晶茶,憑欄望水,涼風習習,頓感暑氣全消。其一側的紫薇屏風。玉蘭古樁、紫薇花瓶均是川派樁景中的精晶。細細賞玩,相信定有許多感慨。
五、建筑及造園材料的運用及其它
清溪園中的建筑以川西民居風格為主,大多為木構筑;池底、駁岸均由岷江河中的大小各色卵石貼面,鋪地和道路則由青石結合卵石拼成各種圖案。眾多自然材料的選擇,一則給游人自然清新的感覺,有利于全園風格的統一;二則強調了該園所在的地域優勢,突出了都江堰水文化的厚重歷史背景。園路布置上,主要園路盡量靠近園的邊緣,以利于形成迂回婉轉的游覽路線,擴大游園面積。
六、盆景植物
清溪園中展示的盆景古樁,如:“紫薇花瓶”、“烏龍出岫”、“瓶蘭古韻”、“雪映本犀”、“紫薇屏風”等,蒼古雄偉、虬曲多姿,堪稱川派盆懸中的杰出代表。因其體量較大,大多采用地栽形式,將其立于道路的交匯處,水榭涼亭側,以吸引游人的注意。形成視覺中心。同時將盆景沿路旁、水邊、墻臂側次第擺放。人們置身園中,聽流水孱孱、鶯啼婉轉,觀鬼斧神工、虬曲雄奇。人間雅事,莫過于此。
在植物材料的選用上以烘托以上精晶為主。水邊采用大花蕙蘭、迎春、蘇帶草、槽葉梅等近水植物;山石間植以鋪地柏、蘇柱、絲蘭等巖生植物,既使畫面更為豐富,又彌補了水邊山石的空隙,使園區內少了人為雕琢痕跡,山坡上遍檀茶花,各色花朵在春日里爭芳斗艷,讓人目不暇接:地樁則選用麥冬,既可解決因林下光線不足的缺憾,又可使其在風格上與整體一致。
高節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緊張和壓力,希望有個能放松心情、恢復體力、舒適健康的環境,有一種“回歸自然”,“還璞歸真”的內在需要。居住區環境是人們生活的一種客觀的外界環境,它改變和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慮鄰里間人際交往和感情溝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間場地,滿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和審美要求出發營造居住區環境。
作為居住區中最大開放空間的居住區公園,它不僅有大片的綠地空間,還要有游憩活動的設施,是群眾性文化教育、娛樂、休息的場所,對城市面貌、環境保護、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著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人居環境中的自然環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引導人們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從而改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藝術環境、文化環境)。同時由于居住密度的增大、能量消耗的高漲,居住區公園中的公共開放空間將會得到重新評價,成為人們接近自然、改善生活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為出發點的重要場所。具體設計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引入自然要素
當人們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間,在審閱自然美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精神品質的自然升華,有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對于城鎮居民來說卻成為可望不可及幻境,越來越多的人們從不斷城市化的居住環境中逃離出來,這一現象可以在周末開往郊區的車流,假期涌向風景區的人流中被每一個人親身體會到。這反映了我們居住環境中自然風景的缺失,同時由于城市綠化的缺失,也導致了城市熱效應不斷加劇。居住區公園,被人們認為是鋼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綠洲”,是居住區的“綠肺”,公園中自然景象如樹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輪回給人們視覺上的放松,提供了人們接觸自然的有效場所。因此為了營造親切宜人的環境,要在設計中有意識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居住區公園設計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體、綠色植物、陽光等,所以在具體設計時可以有如下考慮:
1.1 水體
“水為萬物之源”,有水才會有生命。在居住區公園中水體的設計就應表現出人與水千絲萬縷的感情:首先尺度上應與居住區整體環境相協調,比如位置關系恰到好處、空間大小關系適中;水體各要素的關系,水池、噴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間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屬要素很好襯托主體;人與水體的尺度關系即人的親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淺和形式。簡單的嬉水池在設計水深應在30cm以下,池底作防滑處理,同時盡量設置過濾裝置以防止兒童可能飲用池中水。其次,形態上有動靜之分,平靜的水常給人以安靜、輕松、安逸的感覺;流動的水則令人興奮和激動;瀑布氣勢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細水,讓人歡快活潑;噴泉的變化多端,給人以動感美……。
1.2 綠化
作為居住區中最大的開放空間,居住區公園的綠地結構上的一般視野開闊、樹種搭配多樣、空間變化豐富,能夠較好地展現自然之美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首先綠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蔭、花藤灌木巧點綴"的綠化特點,同時量化上盡量使其能發揮最佳生態效益。其次,樹木的種植方式上應由隨場地的規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賞樹木的姿態應孤植;利用樹木劃分空間,引導視線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戲場地可以利用樹木圍合成獨立的空間,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區域可種植滿足遮陽隔音的樹種等等。再次,樹種選擇上,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即根據氣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條件來選擇能夠健壯生長的樹種,通常的做法是選用鄉土樹種和地方品種。最后,在空間布局上體現點、線、面相結合,注意再生空間的綠化等等以達到模擬自然,創造鳥語花香之意境。因此,環境綠化不再是簡單的種樹栽草,而應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落葉喬本、常青灌木、常綠草坪高低參差、交相輝映,充分滿足崇尚田園生活的現代人的審美情操。
2、創造交往空間
世界上任何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人是居住區公共空間的主人,而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歸屬是通過相互間的交往實現的,鄰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今天人們隨著社會的發展、壓力的增加,鄰里之間的交往機會極少,人們的孤獨感與日俱增,人際間的交往就越顯得迫切。居住區公園就是最適合的鄰里交往的場所,所以設計者促進鄰里交往的努力,應該從提供綠地等公共場所各個細部的交往空間著手,具體可以有以下幾點。
2.1 空間邊界的處理
空間的邊界可以是堆出來的地形、護墻、臺階,還可以是長椅的靠背,一個可以讓人以不同高度上的環境是最好的,這樣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盡管公共場所里的許多活動是事先約定的,但設計者同樣應該關注那些偶然發生的活動。因為綠地中的公眾活動應該讓路過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夠觀察到活動進行的情況,以決定是否加入,所以綠地的邊界不能過于封閉,在適當的地方應該開敞。
2.2 座位布置
在設計時坐位的安排應以滿足人們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兩把垂直布置的長椅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一條放在另一條的后面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對面放置,近則容易產生壓迫、局促感,遠則易割斷彼此間交流,不利人們交往。
2.3 道路引導
創造一個交通系統,可以引導人們經過潛在的交往區域,而不會強迫留下來。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問題上希望有選擇的自由,所以道路允許人們緊貼這些場所經過,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發生的地方。
3、配置環境設施
居住區公園的空間環境是環境主體(人)的行為和客體(物質環境)的統一。在公園中設置各種活動、運動場地以滿足人們運動、游戲的需求,使人們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社會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園空間的人氣,充分體現其親和力和人性化。
3.1 老年人活動區
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區中的老年人活動區在在社區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 老年人已養成了早晨在公園中早練,白天在公園中活動,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公園散步、談心的習慣,因此在居住區公園內老年人活動區的設置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設計中宜考慮分為動態活動區和靜態活動區; 動態活動區主要以健身活動為主,比如一些簡單的體育健身設施如單杠(高度宜低)、壓腿杠、球網、教練臺等。在活動區外圍應有林蔭及休息設施,如設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動后休息。這類空間不需太大,小空間更能增強私密感和親和感。靜態活動區主要供老人們曬太陽、下棋、聊天、觀望、學習、打牌、談心等場地的布置應有林蔭、廊、花架等,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蔭、冬季有足夠的陽光。
3.2 青少年運動場地
在居住區公園中應設置相應的運動場所,這些場所是青少年常來光顧的地方。如籃球場、羽毛球場甚至足球場,這些場地的設計要滿足相應要求。把比賽場地設在公園邊緣,這樣產生的噪聲和擁擠不會干擾安靜區。在場地周圍為觀眾設置長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場地設置在緩坡下面,以便觀眾可以看清整個場地。這些場地應遠離兒童活動區,場地周圍布置掛外衣設施。場地周圍避免栽植大量揚花、落果、落花的樹木,以減少對運動場地的不利影響以及場地的清掃工作。
3.3 兒童游戲設施
兒童是現實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是需要我們去指引、幫助、關愛的,這是所有人的共識。因此我們在為他們提供精美的食品、完善的學習環境的同時,還要為他們創造優美的休息娛樂園地。居住區公園是他們光顧最頻繁的場所,設計好他們的娛樂舞臺有以下幾點:了解兒童的需要,這一點很重要,兒童有權利游戲,在游戲中見到令人愉快的顏色,體會游戲的愉悅和從中獲得知識的幸福;確定游樂場將會為哪些年齡組的兒童服務,這一點對于規劃一個游樂場很重要,因為要建立一個功能齊全的游樂場,就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們所處的發展階段;界定游樂場的面積和邊界,特別注意會影響游樂設施放置的那些客觀因素,如下水道,障礙物,燈柱等;游樂場的選址必須考慮周圍的交通狀況,是否方便在游樂場內騎自行車或滑板,是否方便攜帶嬰兒車或輪椅的進入;場地的顏色對兒童的影響很明顯,明亮愉悅的顏色會帶給兒童愉快的情緒。
3.4 休息及服務設施
居住區公園“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要求居住區公共環境要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及服務設施。如適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場地及停車場、洗手間、飲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務設施在居住區公共環境中都有較高的利用率。
4、體現人文景觀
在居住區環境中體現居住區的文化脈絡,也就是保持和發展了居住環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傳承將導致場所感和鄰里關系的消亡,并會由此引發多種社會心理疾患。伊利爾?沙里寧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倍幼^公園正是人們了解一個居住區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居住區文化的載體,在設計時應充分突出公園的人文信息內涵。在公園中盡量設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藝術要素區域,比如壁畫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體小環境設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有懷舊的心理,喜歡回憶過去;人們還常常通過與歷史的對比“憶苦思甜”,展望未來。又如藝術景墻、科技走廊等,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設置,環境小品是傳達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傳統庭院設計中有很多優秀的手法可以借鑒,現代居住區公園設計也應重視利用書法、篆刻、詩詞、楹聯、匾額等傳統造園形式來增加小品的功能性與趣味性,提高環境的文化意境。例如美國以巴西公園設置了史前區、化石墻,使得兒童在游戲、娛樂同時獲得相關知識。同時在公園中用盡量詳盡的標牌來說明植物的種類習性。人們來公園欣賞美景的同時,更希望獲得一些相關知識,介紹標牌顯然滿足了人們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園增加信息含量。
5、考慮無障礙設計
無障礙設施問題的最初提出在20世紀初,由于人道主義的呼喚,當時建筑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無障礙設計。它的出現,旨在運用現代技術履行環境,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的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因此在居住區的公共環境中無障礙是必不可少的設施,其對人的關懷應設計應體現到細部的處理上,因為身體障礙者更需要享受戶外運動的樂趣和舒適使用的環境空間。比如說在臺階和坡道側設置扶手,高者為高齡者和身體障礙者使用,矮的為坐輪椅者和兒童使用;臺階設置應防止疲勞,每隔1.2米設休息平臺;在公園里座椅的擺放位置、數量甚至其冬暖夏涼的要求,遮陽、避雨的設計,防滑設計,照明設計,公側的設置,電話亭設計等;為了顯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靈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變化前給輪椅以足夠的回轉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障礙設施也是為明天的我們準備的,我們善待殘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作為殘疾人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緊迫感和為殘疾人服務的責任感。從殘疾人的立場出發,呼吁整個社會都來關心無障礙建設。
6、發揮公眾參與設計
公眾參與機制的引入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是一種讓群眾參與決策過程的設計,使群眾真正成為公園建設的主人,公眾參與的倡導者主張設計者首先詢問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居住區公園作為現代人們的重要生活環境場所和精神寄托場所,必然受到更多關注和觀念賦予,公眾參與的結果必然大大提升公眾自身的園林審美趣味與欣賞水準,反過來影響設計師與建設者進一步提高園林創作水準,創造高品質的園林景觀,使環境和人的關系更契合、更和諧。也就是說,只有社區中的居民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設計者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他人。人們對于自己參與的公園容易產生認同感,并且更愿使用和愛護它,也真正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物為人用”的原則。
7、結語
居住區公園是人與人交流的地方,一個供人分享、同歡、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為歸屬的地方。公共空間或景觀不是讓人參觀、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離開了人的活動、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間景觀便失去了意義。在現代居住區公園規劃與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原則,充分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公共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的關鍵所在。
摘要:城市公園是園林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日常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將節約型理念應用于城市公園的規劃設計實踐,不僅是節約型園林的建設要求,同時也是行業示范的重要載體和推廣節約意識的公眾 教育 途徑。
關鍵詞:節約 城市公園 規劃 設計
城市公園是與人們日常休閑、游憩密切相關的城市空間,如今生活品質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都促進了城市公園的蓬勃興建與 發展 。本文選擇城市公園為載體,對于節約型理念在規劃設計中的體現展開探討,以期推動節約型園林在規劃設計環節的研究和實踐。
1 節約型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內容及意義
通俗地講,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財政撥款、選擇對周圍生態環境最少干擾的綠化模式”[1]。節約型園林,就是按照資源的合理與循環利用,在規劃、設計、施工、養護等各個環節,最大限度的節約各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
公園是社會的窗口,也是城市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節約型城市公園的設計,應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全面落實 科學 發展觀,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態優先、科學建綠,將節約理念貫穿于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引導和實現城市園林綠化發展模式的轉變,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節約型城市公園建設不僅為公園本身的規劃和建造提出更高的理念和技術要求,并能通過這一載體,發揮節約型園林建設的行業示范和公眾教育功能,為提高行業及全社會的生態節約意識帶來裨益。
2 節約型公園的規劃設計原則
2.1 生態優先、節約為重的原則
確定生態優先和節約園林理念指導下的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思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提高城市公園規劃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土地、 自然 及人文景觀資源的利用效率,以爭取城市公園綠地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城市公園與 歷史 、文化、美學、科技的融合,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 經濟 效益的綜合最優化。
2.2 因地制宜,功能協調的原則
城市公園規劃設計應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人文脈絡、滿足綠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觀資源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布局,優化配置各類綠地空間,實現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景觀、游憩、科教、防災等多種功能的協調發展。
2.3 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則
充分保護和利用場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單位綠地內,通過改善植物配置、增加喬木種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單位綠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產出效益。
2.4 充分保護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的原則
公園規劃場地內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構筑物等應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策略加以保護和利用,同時城市的歷史文脈、風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園特色的基礎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體現,使城市公園的景觀空間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個性。
2.5 堅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原則
通過科學規劃、合理設計、積極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合理降低建設成本和養護成本,并采納和推廣環境友好型技術和材料的應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 節約型公園的規劃設計實踐
3.1 項目概況
山東榮成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青山公園基地位于榮成市工商東街與青山路交匯處北部,占地約100公頃,現狀為山地、農田、苗圃、果園和少量民居等,為市級綜合性公園?;貣|鄰烈士陵園,南面、西面是居民區,北部連接新城區。
3.2 現狀資源條件分析
3.2.1 自然資源
(1)現狀山體與梯田地形
青山公園依山而建,南坡較緩,北坡較陡。獨特的臺地地形成場地特色,并且在公園制高點可俯瞰榮成全景,觀景視野開闊。山體地表起伏較大,局部存在零散的礦坑遺址、陡坡斷崖,豐富多變的地形條件為營造景觀多樣的山地公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現有 交通
基地周邊道路交通狀況良好,園內的道路建設并未成型。山南坡有一條3米~5米寬的不規則環路,可允許單輛小型工程車通行,但路況較差。北部只有一些土路,不可通車。全園目前有兩個出入口,其中一個與北部青山路和青山小區相連。另一個直通陵園,與青山路相連,路況較好,可通車。
(3)現有建筑
青山公園南部環路內有部分建筑,其中一部分為榮成園林管理處舊址和花圃,另一部分為當地民居,皆以石頭房為主,建筑年限在二十年之內。
(4)植被狀況
山地植被覆蓋率較低,植被分布也不均衡,種類單一?;噩F有植物以黑松、刺槐為主。部分地塊分布有水杉、法桐、蘋果、側柏等植物?;啬喜可桨贾?植被較為豐富。基地北部靠近水體部分分布有大面積的速生楊,除此之外,麻櫟和黑松也成片分布于梯田上。
(5)水系
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給,資源匱乏。山南坡沒有大面積水體分布,只在中部山坳處和西南部緊臨青山小區邊緣處有兩條匯水溝。雨季時形成明顯的地表徑流,平時無水。北坡有一片面積較大的水庫,由山體匯水形成。
(6)土壤
基地土壤偏酸性,在沿海地區并不常見。土層較薄,表層黃土下為巖石、沙礫,且土壤貧瘠。
3.2.2 人文資源
(1)將軍文化
榮成為我國著名的“將軍”縣,新
②兩帶:
生態觀光帶——利用基地原有地形,合理的進行生態植物配植,采用大面積北方花境植物,營造流動多彩的植物花海景觀。
康體休閑帶——位于基地南部,南鄰青山路,通過植物造景,設置康體步道及景觀休憩設施,形成城市休閑觀賞界面,為市民提供康體健身場所。
③五區:結合現狀 交通 分析和規劃功能需求,設置入口廣場區,生態觀賞區,密林休閑區,果林風光區和園務管理區。
3.3.3 環境地形利用——尊重 自然 ,最小干擾
以保護和恢復基地生態環境為前提,在進行相關項目的設置和景觀營造中充分尊重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力求創造生態和諧、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環境。
(1)地形
規劃力求保留并突顯山地特色,尊重并靈活運用原有山地地形,進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
①依托現狀存在的道路,并順應等高線,進行交通規劃,將對山體的破壞降到最低。
②在地形復雜且現狀植被較為豐富的地方,順應地形,設立架空棧道,一方面避免了對地形的大面積整改和對樹木的過多砍伐,另一方面,高高低低的棧道,在林間和開闊地中不斷交叉穿行,為游人提供豐富的步行和觀景體驗。
③充分發揮山地公園特色,在公園制高點設置?望塔可供登高望遠;保留局部坡地梯田并進行景觀處理,展現獨特的鄉土田園風光;利用局部斷崖進行 藝術 改造形成景觀亮點。
(2)水體
①基地南側季節性水系的處理
基地南側水源匱乏,只在雨季時期,于山谷底部形成不規則的地表徑流,水量大小由降雨量決定。由于地形陡峭且植被匱乏,水流流速較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設計首先整理山谷地形,形成明顯的匯水通道,同時設計自然蜿蜒的岸線,并且與自然石塊相結合,一方面豐富水體形態,另一方面為水體的流動增加阻礙,從而減緩流速,增加地表滲透,減少水土流失;其次,豐富水底的地表變化,從而形成河流底部橫斷面形狀的變化,使河水深度發生改變,進而創造出多樣的生物生息環境,提高了水體自凈功能;再次,沿水岸種植耐水性不同的水生植物,豐富水岸空間。一方面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形成優美的谷底景觀,與梯田上的花境植物共同創造花海效果。
②基地北側水塘的處理
基地北側有常年存在的較大水面,水量受季節影響發生變化。該水庫東側還存在四個大小不等的小水塘。規劃將五個水塘連通,順應地形落差形成跌水和流水景觀,豐富水景層次,促進水體循環和凈化,并有利于泄洪防災。中心水體設計柔和自然的岸線,與各種水邊和水上活動相結合,創造親水的、同時安全性高的、功能豐富的活動場所。除此以外,栽植大量的植物,創造和維護水邊環境的生態多樣性。
3.3.4 強化人文資源特色——尊重文脈,注重鄉土
根據規劃主題,設計以將軍文化和當地民俗文化為出發點,尋求文脈的傳承。公園規劃力圖將鄉土精神景觀元素融入其中,創造具有濃郁鄉土風味的特色公園。
例如,將軍文化體驗區主要景點包括“憶苦思田”、“爛漫童年”、“崢嶸歲月”、“榮歸故里”等。 “憶苦思田”景點設計,是在原有苗圃地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對地塊重新劃分,種植當地的特色農作物,保留鄉土田園氣息,并于其中設置景觀涼棚、特色廊架以及農耕情景雕塑,建設成為當地中小學農耕實踐的基地,使學生在實踐的時候能夠憶苦思甜,感同身受榮成將軍的吃苦精神,為傳承將軍文化提供場所;“崢嶸歲月”的景點設計,將當地民居改建為剪紙藝術館,在剪紙的內容上表現榮成將士英勇殺敵的情景,以及榮成的民俗風情;“榮歸故里”景點設置親切宜人的室外活動空間,一方面以景墻壁刻的形式講述榮成將士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展示卸甲歸田的老將軍們的晚年生活,并為老年人設計豐富的活動項目,提供必要的活動場地,定期舉辦老年書畫評比展覽、盆景藝術展覽等活動,提高場地的利用率和活動參與性。
再如,在入口廣場內,設計抽象意味的秧歌雕塑,反映濃濃的鄉土韻味。除此以外,公園內部的餐飲服務點,也可將榮成當地美食以及飲食風俗作為亮點服務進行推廣,傳承當地的飲食文化。
3.3.5 建筑及小品景點設計——利用現狀,功能置換
公園規劃的核心景觀區是位于基地中部的將軍文化體驗區,地形相對平坦,是原有建筑最為集中的區域,包括園林局辦公用房和苗圃等。規劃以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及建筑為主,在保留的基礎上進行修繕、改造和擴建,調整建筑的空間布局形成當地民居院落風格,在一個個建筑院落中集中展示并講述有關將軍的成長故事,使市民在鮮活的家鄉生活氛圍中感受將軍文化,提升場地的精神內涵,成為全園的精神核心。
此外,由于曾經的開礦 歷史 ,基地東部現存大小不等的礦坑和斷崖,地形較為復雜。設計保留其中幾個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礦坑,通過巧妙的生態修復和藝術化處理,獲得不一樣的景觀效果和利用方式。較大的礦坑在做好必要的排水和安全性處理之后,設計游人可進入的方式,形成別有風味的地下游憩活動空間。較小的礦坑則架設棧道,通過高低不同的棧道進入礦坑內部,讓游人獲得豐富的游覽體驗。
3.3.6 設施材料選擇——綠色環保,減少消耗
公園設計中注重利用鄉土材料和鄉土技藝,創造易于維護且耐久性高的景觀。設計中將榮成鄉土建筑形式與鄉土建筑材料(海草和石頭)提煉出來,運用在景觀小品和景觀建筑的營建上。例如,休憩涼亭以海草做頂,將鄉土石材運用到茶室、濱水建筑等的外立面,形成具有鄉土風味且與環境融合的建筑。鄉土的石材還用來構筑景觀小品,體現鄉土將軍文化,例如石壁上刻字等。石材因為高硬度耐風化,因此能長久的維持其機能性。而海草本身雖然容易腐化,但用海草搭建的屋頂易于更換,而且取材容易,只要保持低水平的維護管理就可以形成耐久性高的景觀。
基地北部通過對臺地地形進行整理,種植地被與低矮灌木強化地形肌理。利用風能設計一組風車陣形成景觀視線焦點,利用風車發電的原理進行能源的利用試驗,建立小型的生態示范園地,兼顧景觀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3.3.7 植物景觀設計——適地適樹,鄉土為主
鄉土植物及群落是最能適應當地大氣候生態環境條件的植物群體,鄉土植物不僅適應性強,植物群落相對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高,地方特色明顯,而且便于后期養護管理,綠地的生命延續周期長,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從而有效節約和降低了綠化成本。
①以鄉土樹種為主,按照當地的自然植被方式進行喬灌草的合理搭配
基地土壤偏酸性,土質瘠薄,地形復雜。因此公園首先選用基地本身就存在的植物,例如,銀杏、水杉、黑松、刺槐等。除此以外,根據基地自然條件選擇其他適宜生長的鄉土植物,豐富植物種類,包括女貞、赤松、竹子、杜鵑、野薔薇等。植物種類確定之后,按照當地的自然植被方式進行喬灌草的合理搭配,將生態恢復作用放到首位,力求營造和諧宜人的綠色環境。
②種植能帶來豐富季相變化的落葉樹、色葉植物以及北方花境植物
公園運用大面積的花境植物作為生態恢復和景觀營造的重要元素。在選擇花境植物的時候,除了耐干旱、生命力旺盛等 參考 特性之外,在植物的搭配上充分考慮四季不同的景觀效果。例如選用藍羊茅、細葉芒、蒲葦、血草等觀賞草。除了觀賞草的種植之外,在公園其他地方,注重四季植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常綠與落葉的搭配,不同時期的開花植物的搭配等,由此創造四季變化的風景。
③挖掘果樹花木的景觀潛力,開展參與性活動
設計結合基地南側現有的蘋果林、刺槐和水杉,設計果林風光區。按照原有農田肌理進行場地劃分和交通組織,增加當地果樹品種(如桃樹),擴大種植面積,并設廊架,大面積種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同時結合地形設置休閑娛樂場所,使得生產、觀光、觀果、品果等活動有機結合。
④大量種植北方花境植物,強化山凹梯田地形
基地南坡的中部地形變化復雜,形成不規則的帶狀凹陷山谷,梯田狀地形層層跌落,給人蒼茫、壯闊的視覺感受。設計保留并整理現狀地形肌理,形成流暢的自然曲線形等高線,種植大面積的北方花境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構圖,形成層層跌落的、流動多彩的花海景觀,展示一幅原生態景觀與人類精巧技藝相結合的美麗畫面。
4 結語
青山公園的規劃設計,力求通過對現狀自然、人文資源的歸納和整合,本著生態優先、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型和可持續 發展 等原則,在節約型城市公園規劃設計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以期在當前節約型園林的行業實踐中 總結 一些有益的經驗。
摘要:城市公園景觀的建構是眾多因素共存互動的結果,有效的評價體系往往是各種評價標準在具體情況下的綜合評價。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整體性原則也包含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上的整體性。創造生態良好、無嚴重污染,人文與藝術氣氛濃郁的居住、游覽環境,滿足人多方面的審美需求,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目標。
關鍵詞:審美;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1.哲學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討論
以往,在人與自然兩者的關系上,人往往被看作主體,自然往往被看作客體。就價值論而言,一些哲學觀點認為人最有價值,自然本身沒有價值。當代的環境美學與環境哲學更加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不再一味地強調自然的人化,也關注人的自然化。自然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成為主體。
2.美學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討論
瑟帕瑪曾經在“美與當代生活方式”國際學術會議上指出“如何言說自然”,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以往的美學研究自然,是將自然作為人類活動的對象,將藝術的美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部分主流的美學研究者認為,自然的美,在于它具有類似人生命的意義,是人的精神象征。而今天在環境美學的視界中,這種觀點遭到了批判,因為它并不承認自然本身所擁有的美,而錯誤地認為是人創造了自然的美。
3.公園景觀設計中的人與自然關系
公園中,自然作為景觀是主體,人作為參與者和欣賞者是客體。游覽公園是以欣賞自然美為主,人們身在其中,享受大自然的氛圍,身心都得到愉悅。藝術美應該與自然美相互融合、相互襯托,使自然美更自然、藝術美更藝術。
4.功能與審美的結合
從公園造園元素的選擇和組合來看,公園的基本設施包括植物、道路、建筑、小品、坐憩設施、游船碼頭等。功利關系的轉換是環境美學的基本,所以,如何更好地把環境設施的功能與審美結合起來成為設計的核心問題。如,園林建筑、廣場中不可避免地會使用踏步。踏步作為景觀中一個常見的細節,設計者需要根據不同的地形高差設計踏步與休息平臺的數量,使其不但滿足人的需要,還具有美感和空間序列感。又如,植物配置不僅強調視覺美,還要為那些不依賴視覺而感受美的人提供方便。公園設計者在以視覺美為主導時需要考慮到其他感官如聽覺、嗅覺、觸覺所能帶來的審美與愉悅。
5.滿足各類人群的需要
在較長距離的游步道中間,應設置休息場所,如亭子、座椅等。休息場所應有足夠的空間讓坐輪椅者與別人交談。噴泉、座椅、垃圾箱、電話亭或其他小品,對于弱勢群體來說可能是一種障礙,在設計時需要特別注意,它們的位置應十分恰當。建筑小品、座椅、垃圾箱的設計應該考慮坐輪椅者的尺度,且其位置不應妨礙視覺障礙者通行。我們往往從設施的功能、造型、顏色、材質及在空間內的位置安排等方面討論設計中的“通用原則”。在功能上,首先要求操作簡易,應當使兒童、老人都可以自如使用。在造型和顏色方面,要具有較強的識別性,使人們容易判斷其功能,同時,要在最大范圍內符合不同群體對人機功能的要求。在材質的選用上要滿足防滑,為防止人體受傷,地面鋪設的材料盡量避免使用易碎、尖利的材料。設施在建筑空間內的位置也應該被細致考慮,首先應該便于游客尋找;其次,各類設施的設置不應影響建筑空間內游客的正常流動。
二、經濟價值與審美關系的思考
1.過于看重經濟價值的弊端
人們過去所關注的價值實際上只有幾種,經濟價值尤其被重視,其他一些價值如審美價值沒有被真正重視。而在環境問題上,人們往往將其功利價值與審美價值對立看待,片面地強調經濟價值。因此,存在對環境、資源竭澤而漁的現象。如,為了建水電站而破壞自然景觀,為了蓋樓房而任意砍伐樹木,等等。那些僅看重經濟價值、功利性而忽略審美價值的公園設計,是初級的、不全面的。為了經濟利益破壞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自然景觀,所創造出的環境僅僅滿足了人最基本的需要,而難以滿足人精神層面的需求,這樣的公園最終會被人們否定。
2.審美價值的重要作用
在環境美學的研究視角下,審美價值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經濟價值可以換算成金錢來衡量,而審美價值難以用金錢來換算。僅僅從經濟方面衡量公園景觀的價值是狹隘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精神生活將會越來越被人重視,只有經濟價值而不具備審美價值的景觀必然會被大眾拋棄。任何自然物的經濟價值都是有限的,而其審美價值是無限的。自然物的審美價值一旦遭到破壞,很難用金錢使其恢復。兼具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的公園景觀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是設計者應該重點思考的。
作者:楊世雄 郭文茉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摘要:
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人均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滿足基本的溫飽需求基礎上,對于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背景下,高樓大廈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沉重的壓力,如何能夠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余可以獲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為當前城市景觀設計中首要考慮問題。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通過建設城市濕地公園,可以為人們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閑空間,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就濕地公園建設的景觀設計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客觀把握設計要點,將更加前沿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推動城市化建設的同時,改善城市環境。
關鍵詞: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生態平衡
濕地公園是我國濕地保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大力建設濕地公園,有助于更加廣泛的發揮濕地效益。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大力建設濕地公園,濕地面積增加到41.50萬hm2。但是由于人們對于濕地公園的認知不充分,濕地公園設計上理論和實踐未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理論體系,其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濕地公園自然形成的濕地地貌景觀缺失,植物多樣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對濕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導致理論和實踐相脫節。故此,在濕地公園建設中如何合理有效的進行景觀設計成為首要工作內容,加強對其研究有助于為后續工作提供指導和參考。
1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
1.1濕地公園景觀內涵
濕地公園景觀是濕地保護工程建設的基礎所在,在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濕地資源,挖掘濕地文化,發揮濕地生態型、社會文化性和藝術性特點,為廣大人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區域。
1.2濕地公園景觀構成
其一,水體景觀。水體景觀是濕地公園景觀中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可以劃分為近岸陸域景觀、水域景觀和岸帶景觀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水域景觀主要是通過水流速度、水質和水深來表達水體景觀,呈現出洶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淺潭或是飛瀑等水體景觀。岸帶景觀是受到抄襲影響形成的淺灘或灘涂等水體景觀,形成不同類型的駁岸。近岸陸域景觀則是為了便于人們觀賞和游玩的親水設施,即平臺和棧道等,同時具有引導人流觀賞路線的作用,營造出別樣的濕地意境,提升濕地公園整體景觀美觀。此外,濕地公園由于水體景觀影響,可以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或是出現云霧繚繞景觀,呈現出特別的自然景觀。其二,濕地生物景觀。濕地公園中的生物景觀包括植物景觀和動物景觀。其中濕地植物景觀主要包括濕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聯合配置,呈現出濕地植物景觀。結合植物的枝葉、花、果形狀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節的自然景觀。濕地植被自身具有叢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據群植或叢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觀形態。濕地動物景觀中包括濕地水鳥、魚類和昆蟲等,作為一種移動的景觀,配合濕地植物景觀,可以帶給濕地公園別樣的生機和活力。結合濕地水鳥的生活規律,移動放飛和歸巢,潛水和覓食均是濕地公園內不可多得的濕地動物景觀,具有別樣的特色。其三,濕地文化景觀。作為濕地公園景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除了具備生態景觀以外,還包括一系列風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濕地公園中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濕地形成的生產文化,進而影響到人們日常的飲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濕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跡,其中包括具備地域特色的運河、橋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觀,包括文學藝術交融的詩詞歌賦和書法字畫,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紅色文化等。
2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原則
2.1生態優先原則
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出于凈化污水和生物棲息地多樣化角度,在尊重生態自然的同時,整合自然資源,合理搭配鄉土植物和自然景觀,保證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提升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合理性,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2.2以人為本原則
在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需要充分滿足人們欣賞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參與機會,促使人們可以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多種角度來感受水景的魅力,營造良好的空間環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觀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景觀連接起到遮蔭效果。
2.3美學原則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為了實現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合理搭配,應該注重人文景觀的完整性、豐富性和特別性等特點,促使濕地水體可以動靜結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觀的配置需要注重虛實結合,實現色彩的協調統一。
2.4合理利用原則
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以便于促進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以達到節省資源;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活動與科普活動。
3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內容和方法
3.1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內部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合理搭配,可以通過地形改造和水文聯通,營造獨特的濕地景觀形態,提升對濕地農耕文化和水體景觀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諸如,在濕地公園水體局部景觀設計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塊,或是郁郁蔥蔥的濕地植物群落,駁岸自由曲線形態和雙螺旋曲線形態等,形成一種曲水流觴的濕地景觀。人工濕地景觀為主的濕地公園,錯落有致的池塘,濕地水體下游和積水區域設置稻田等。
3.2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景觀設計
由于濕地環境的生態環境十分多樣,生態效益較為突出,其中包括水質凈化和生物多樣性特點。其一,在水質凈化功能景觀設計。濕地作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環境凈化的作用。景觀設計中,結合實際情況構建表流濕地和潛流濕地,選擇凈化能力更高的濕地植物,設置相配套的橋梁和廊設施,實現景觀的多重效果。諸如,在景觀平面設計中,可以設計為腎臟形,岸帶植物可以適當的種植香蒲和蘆葦等濕地植物,形成更加錯落有致植物景觀。此外,為了提升濕地系統的污水凈化效果,可以通過對比污水流經濕地的水質變化情況,充分展現濕地系統的污水凈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樣性景觀設計。濕地公園中景觀設計可以通過合理配置鄉土濕地物種,搭配昆蟲和鳥類,維護濕地環境的多樣性,營造良好的濕地景觀效果,帶給游客更加舒適的享受。與此同時,通過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豐富濕地水生環境多樣性,把握空間分布規律。在濕地植物設計中,設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體中設置島嶼,營造一種更加隱蔽的環境;引導鳥類前往棲息和覓食,將動物群體群居行為充分的展現出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濕地景觀。人們也可以近距離觀賞濕地動物景觀,營造出一種空山幽靜的意境。
3.3濕地公園服務設施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服務設施設計中,主要是負責引導人們游玩和休息的路線設置,有助于合理引導人流,更為合理的展現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色。其中包括涼亭、水榭、亭臺、游廊和園林小品等等,帶給人們別樣的景觀體驗,提升人們的關上體驗。就靜態賞景景觀來看,主要是為人們提供休息和觀賞作用,同時也是濕地公園構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借景、對景和框景等會一系列手法,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濕地公園內部景觀特色,提升景觀多樣性。動態賞景盡管則是為了引導人流觀賞路線,促使人們可以動態的觀賞濕地公園中的景觀特色,合理劃分公園內不同空間的景觀,合理配置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提升濕地公園中景觀觀賞效果。點景則是為了更加深刻的展現公園文化內涵,營造出良好的濕地公園景觀意境,最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園林景觀小品等藝術形式為基礎單元。諸如,農耕濕地文化中,農業設施和農業耕作場面,形成與眾錯落有致的農業場景,帶給人們更加豐富的農耕體驗。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為了營造出濕地體驗景觀、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景觀和濕地硬質景觀,根據設計內容來選擇不同的設計方法。其中濕地體驗景觀可以通過優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實現;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景觀則是通過配置鄉土植物、表流和潛流濕地、稻田等;濕地硬質景觀則是通過涼亭、水榭、亭臺、游廊和園林小品等展現。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下,為了可以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通過建設城市濕地公園,可以為人們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閑空間。
作者:魏巍 單位: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分公司
摘要:
一個環境優美的城市濕地公園,對居民生存環境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景觀濕地植物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于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植物設計的研究勢在必行。
關鍵詞:
濕地;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
1濕地的定義
當前國際上對濕地的定義為: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這個定義包括海岸地帶的珊瑚灘和海草床、灘涂、紅樹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澤、沼澤森林、湖泊、鹽沼及鹽湖。
2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目的和理論
其目的在于了解濕地的種植方法,恢復原有的濕地特性,改良濕地植物的生存環境,從而保護和恢復已經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通過濕地植物景觀設計,為游客提供優美宜人的休憩環境,讓居民在都市生活中,也可以身處大自然體會野外之美。其理論有:生態設計理論、濕地生態恢復、生態位理論、園林美學理論等。
3濕地公園植物的種植設計
濕地植物具有凈化水體質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氣質量、改善大自然環境、改良土壤質量、調節生態系統平衡、景觀美化、調節水分、保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特別是保護生態區域原有濕地植物和恢復已經遭受破壞植物的生態結構,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綠化,這些植物應具有便于管理、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等特點,濕地植物應該根據濕地植物種類的習性進行種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調節和換水、及時分株、疏除、防治病蟲害、防風防凍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蘇州菱湖渚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為例
4.1區位與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地勢東高西低,整體向太湖傾斜,除天后宮兩側地形較陡外,其余地區地形相對平坦,坡向:北側以西北和北向為主,南側以西南和西向為主。氣候:菱湖渚地處中亞熱帶邊緣,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明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臨湖鎮歷年平均氣溫為16℃,1月最冷,平均氣溫3.3℃,7月最熱,平均氣溫28.5℃。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150mm,降水集中在4~9月。公園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觀為目標,呈現出大自然與人工交融的美麗肌理,人與自然、動植物和諧的生態環境。
4.2植物造景
4.2.1入口廣場種植區。
位于入口廣場區域,承載舉辦園博會開幕式的功能,種植設計滿足觀眾觀賞的功能需求和景觀需求,采用喬草的植物群落結構,片植山桃、山杏,形成滿樹繁花的景觀,林下片植耐陰春花地被。小廣場上,上層喬木選擇枝高冠大的楓香,形成通透的視線通道;下層地被為綴花草坪。植物景觀季相:春季為主。主干植物:喬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鵑;地被植物:葡萄風信子、諸葛菜、郁金香。
4.2.2濕地凈化種植區。
該區利用梯田濕地凈化場地雨污水,通過水位設計,形成豐富水深變化的濕地環境,淺灘區以再力花、蘆葦等挺水植物群落為主,深水區構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層次水生植物群落,發揮不同類型植物的凈化功能。上層喬木選擇喜水濕樹種和開花樹種,營造混交林群落,形成豐富多彩的濕地花田,形成色彩繽紛的夏季景觀。植物景觀季相:夏季為主。主干植物:喬木:烏桕、廣玉蘭;地被植物:蜀葵、紫嬌花;濕生植物:蘆葦、荷花、再力花。
4.2.3濱湖景觀種植帶。
該區域位于場地與太湖的交接處,采用減法方式,在現狀蘆葦蕩中開辟景觀水面,種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營造池杉樹島,豐富植物多樣性,營造涉禽、水禽的棲息環境,豐富生物多樣性。堤岸栽植柳樹,形成蘆荻飛絮景觀。植物景觀季相:秋季為主。主干植物:喬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蘆葦、香蒲、翠蘆莉。
4.2.4臺地種植區。
根據場地土方平衡的原則,形成了高低不等的臺地,在坡地片植當地經濟植物———茶,形成坡地茶田,臺地頂部種植分枝點高的耐旱喬木———意大利楊,營造恬靜的林下活動空間。植物景觀季相:冬季為主。主干植物:喬木植物:意大利楊;灌木植物:茶。
4.2.5植被恢復區。
該區域現狀植被長勢良好,種植設計以“綠”作為設計元素,保留長勢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現狀植被,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綠喬木和冬季開花灌木,維持公園在冬季的景觀效果。植物景觀季相:冬季為主。主干植物:喬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結香。
5小結
遵循植物的生態適應性和功能性原則,結合場地設計,根據濕地凈化過程對污染物的處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條件,選擇相適應的鄉土植物種類,營造多樣的植物生境,豐富場地生物多樣性,實現場地的低維護。
作者:宋海龍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1項目概述
莫卡辛?希爾?伍德公園位于英國赫里福德市的西部約17km。它擁有超過139hm2面積,基址東北面臨山體,并形成了一處歷史性的公園綠地。這個區域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園以自然風格為主的英格蘭景觀設計,基質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設計的宗旨是恢復場地的生態環境,并對公園的歷史文物加以保護。
2項目定位
將公園的使用功能轉化成旅游性能是設計的一大特色,旅游業對大自然的自然資源要求低,所以在環境的破壞方面比較少,通過自然環境可以與周邊的環境相匹配,并提高經濟效益。因此,發展此項目可以實現公園景觀環境再造的生態、資源合理化利用的作用。
3規劃設計方法與構思
場地擁有最大的挑戰就是:植物遭到大量破壞,針葉樹被徹底砍伐,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也使得原本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未受到保護,所以本文將此作為設計的出發點。
4設計內容
4.1氣候特點
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氣候主要特點是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英國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
4.2雨水和雨洪管理
對于雨水的管理,模擬自然界雨水的循壞過程,采用收水措施、蓄水措施和用水措施3大措施循環利用。采用梯田的造型來減少雨水的沖刷和收集雨水。場地主要擁有農田與森林。從地形來看,場地呈一個凹型,根據山脊的走向,結合等高線的劃分線性進行環形的植物種植與植物的修補。呈現梯田的形式出現。收集雨水并重新利用,并保證緩解雨水的沖擊力。由于英國的雨水比較多,而且暴雨來的很兇猛,所以緩和雨流很有必要,一部分雨水自然下滲,剩余部分的雨水可以根據地形的螺旋狀進行流動,收集流下山脊的雨水,可以用來澆灌植物,也可以用于鹿園平日使用。繼續種植原有農田,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并灌溉暴雨之后儲存下來的雨水,種植一些適宜鹿園動物食用的植物,可減少食材來源的路程,節省經濟的浪費和人力的付出。具有自體調節功能,起到很好的生態循環、繁衍的效應。
4.3采石場景觀
采石場在2個山脊中間擁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淺坑,寬度大約是2~2.5m,從溝渠的底部起保持平均高度1.2m,溝壑寬大約2m。對于一些相對深一點的、安全性能強一點的小塊巖石可改造成攀巖,一些淺坑可以做成水景或者是歷史重演的情景等景觀節點,增加公園的景色與特色。
4.4大地藝術
大地藝術的表現形式,用極富韻律的曲線、塑造錯落地形,用抽象而簡單的幾何形體堆砌公園形體。以大自然的博物館形式展現,提高公眾參與度。莫卡辛?希爾?伍德公園的整體風格定位為原始質樸,休閑活動區域大部分采用采石場遺留下來的碎石、老紅砂巖、手推車、圍墻進行裝飾造景。用這種復古色彩的公園元素,反映了當時人類生活場景的原始與純樸。表達了當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運用大地藝術的手法,使景觀提升到一個更為豐富的層次。大地藝術的介入,增加了現代人們對當時環境和空間的解讀和思考,也對公園環境遺留下來的問題進行深思和探討。
4.5文化遺址
“無為而治”可以說是現代體現時代感最有效的方式。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遺跡,將基于歷史的現實情境,重新解構和模擬過去的情形,構建原始歷史,重現當時的生活情景。當然,公園加入了游戲的成分,利用場地的碎石建立起游樂設施,對碎石進行刻字講述歷史,紀念歷史,家庭可以進行猜字游戲等,既可以增加知識也可以增加樂趣。老紅巖石是公園特有的稀有資源,可重新利用,恢復年代的場景,并且人們可以重演故事,使人們充分參與體驗環境中來。
5結論
對于具有多種層次涵義的公園來說,對其進行景觀設計非常具有挑戰性,莫卡辛?希爾?伍德公園是一個包含歷史遺址、廢棄采石場景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場地為一體的景觀基址,該基址目前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來創建一個多樣性的景觀,多種景觀類型聚集在一起,從而向公眾呈現在一個地區先前的全國性意義。
作者:王雅麗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一、原型——文脈表達的底片
原型理論最早成為體系要追溯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榮格認為,就像現代人通過進化遺傳于古代人一樣,原型也來源于歷史的積淀,它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外顯。在建筑學領域,意大利著名建筑師阿爾多?羅西根據原型理論創立了建筑類型學。他認為,運用設計手段激活原型,能夠溝通傳統與現代,使原型底片在當代現實環境中顯形,使文化能量滲入當代建筑。基于建筑類型學,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總結、提升、完善,提出原型優化法。原型優化法是對歷史元素進行篩選,提煉出其最本質的部分——原型,進而對原型進行表征變異,實現集體潛意識和現實環境的溝通,再現原型的神韻,激活歷史,延續文脈。該方法分為兩個步驟:1.提取原型;2.轉化原型。
二、挖掘原型——提煉積淀文化傳統的形態
原型的挖掘首先要確定研究的空間范圍和時間斷面,然后從分類、空間結構、類型特征等方面挖掘研究對象,形成一定的原型體系,之后從二維和三維深入分析體系中的歷史文化信息。挖掘的方法應針對研究對象的特點,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在挖掘梅山地區傳統民居平面的原型時,筆者所在的設計團隊運用了抽樣典例對比分析、設計實踐驗證分析、時間自然篩選、原住民主觀淘汰等機制和方法。我們在梅山腹地選取了4棟文物等級的民居,從建造時間、建造特點、周邊環境、居民問卷等方面進行調研,最終發現4棟民居的共同特點:都保留了中心性平面要素(堂屋或院落)。另外,當地居民在建造新宅時,寧愿犧牲其他功能,也要保留堂屋這一祭祀性神圣空間,佐證了堂屋的重要性。由此我們總結出梅山地區民居平面原型——以堂屋或院落為中心的中心性平面模式。通過大量田野調查和歷史性分析,我們發現梅山地區原型體系比較豐富。這些原型為后續主題公園的設計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素材,為公園內建筑設計的文化表達奠定了邏輯基礎。
三、轉化原型——塑造新的文化空間
從歷史傳統中挖掘的原型,還需在實際設計建設中運用,才能傳遞歷史能量,塑造出有文化內涵的新空間。轉化原型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優化變異;二是隱性關聯。
1.優化變異
優化變異借鑒了建筑類型學的方法,主要是對原型從形、構、意、情四個方面予以變化,與原型有直接、顯性的邏輯轉化關系。原型的優化變異從變化的對象上看,主要有:比例尺度變換、空間要素轉換、實體要素變更、結構模式的拓撲變化。比例尺度的變換常常以自然或生物為原型。例如:中國古典園林是以自然山水為原型,在尺度上微縮并精煉其形態和意境而形成。又如當代仿生建筑,是從自然中抽取了原型,不僅在外表上模仿自然形態,在深層結構上也反映出人與自然共生的文化內涵??臻g要素可以分為點、線、面、體。點、線、面、體既可以單獨成為建筑空間的元素,也可以組合在一起塑造空間。設計中,結合基地環境、人文背景,以原型為基礎,從內容或形式上(如:數量、位置、方位、質感、色彩等)改變原型中點、線、面、體要素,可以使提取出的原型得到激活,形成具有新生命的作品。實體要素包括:屋頂、立面、體塊、空間、環境等。我們可以從建筑要素的色彩、功能、材料等出發進行變化。拓撲變化是指生成結構形式的法則不變,而表層幾何形態變化的變換,主要涉及內與外、圍合與開放、連續與斷裂、遠與近、上與下、中心與邊界等的關系變化。例如,設計師從前輩的設計作品中提取要素和設計規則,內化成設計師的設計風格和特征,并潛移默化影響以后的設計作品,這種情況就是常見的結構模式的拓撲變化。在梅山文化園梅園的設計中,我們綜合運用了以上優化變異的方法。例如,以梅山地區鄉土的吊腳樓和封火山墻式民居為原型,對“吊腳”和“封火山墻”這些典型的建筑語匯進行“實體要素變更”——改變封火山墻的方向、高度,形成錯落有致、起伏變化的外部造型;朝西的封火山墻強調了建筑的重心,同時防止西曬;結合新加入的建筑功能對“中心性平面模式”進行了“結構模式的拓撲變化”——梅園既要滿足一定居住功能,又要提供管理辦公的空間,依據這些現實功能,建筑師設計了雙“院落”,單中心向雙中心進行拓撲變異,兩個中心院落由走廊聯接,整合兩種功能,形成既聯系又獨立的兩個部分。
2.隱性關聯
“隱形關聯”是原型“優化變異”的補充,是指通過對原型隱含的意境、情境、心境、美境進行表現和表達,不追求與原型“形似”,而追求“神似”。具體方法是找到若干亞原型,再綜合運用這些亞原型,使作品與原型在深層次的內在精神上暗合。需要注意的是,變異后的作品要能使人聯想到原型。如梅山文化主題公園中的巫術館就是在現代功能要求下產生的,在此之前,梅山地區并不存在類似的建筑形式,即找不到一一對應的原型,所以需要采用“隱形關聯”的方法。設計從選址、結構形式、細部裝飾、室內光影、總體色調、功能布局幾個方面尋找和巫術聯系的亞原型。為凸顯巫術原始、奇幻的審美情趣,選址在具有神秘意境的高山之中。根據梅山地區原始建筑的建造特色,營建講究因地制宜、簡單實用,所以巫術館采用“木骨泥墻”作為結構原型。從宗教角度分析,梅山教有很多奇異神怪的圖騰符號,可以作為建筑細部的原型。巫術的心理感受與光怪陸離的光影氛圍同構,幽暗的光影能使人產生恐懼、緊張的情緒,所以巫術館的室內光環境力圖營造出這種空間氛圍。我們還從梅山地區已有的宗教建筑遺產的材質中抽取了一整套色系,利用色彩實現隱形關聯。最后,我們匯集相關的亞原型,基本確定了巫術館的建筑功能、結構、色彩、室內光影及環境色彩意向,通過有機整合、提升,實現了與遠古梅山巫術文化的隱形關聯。
四、結語
在文化主題公園的建筑設計中,運用原型優化法能再現歷史文化的神韻,延續文脈,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和內涵,為人們塑造出體味、參悟文化的空間場所。在今天,原型優化法不失為一種溝通傳統文化和現代心靈的建筑設計方法。
作者:鄒陽 付慶偉 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省建筑設計院
一、濕地園林景觀設計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分析
(一)濕地公園景觀的基本內涵
濕地公園不僅需要充分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做好濕地保護以及濕地保護工程恢復的工作,優化濕地資源配置并發揮濕地資源的優勢進而不斷挖掘區域濕地文化內涵。同時在進行濕地保育區外部建設的時候,我們需要將社會文化特性、藝術特性以及生態特性充分結合,構建適合社會公眾群體休憩的濕地主題公園。
(二)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要素
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文化景觀、生物景觀以及水體景觀,只有實現濕地公園三要素的完美結合,才能夠做好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工作。
1.文化景觀
濕地文化景觀的目的是通過濕地的生態特征將當地文化傳統、人文風情充分體現,以凸顯濕地獨有的文化特色。濕地人文景觀主要是由各類生產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濕地的印記與文化結晶三個部分構成,下面進行分類闡述。
(1)生產方式形成的文化
濕地在人類生活生產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濕地自古便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飾來源之一,由此而來形成一系列漁獵文化、稻田文化、葦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
(2)濕地改造的印記
人類在濕地上進行了大量生產活動,留下了數也數不清的足跡,如建造運河、橋梁、堤壩等,這些臨水建筑均屬于人類在濕地改造過程中留下的印記。這些印記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文化景觀。
(3)文化結晶
濕地文化與其他文化產生過一系列的碰撞與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結晶,如文學方面的交融形成了無數瑰麗的詩詞歌賦,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于濕地發展歷史上;一幅幅描繪濕地景觀的書法畫卷又如同艷麗的驕陽灑下萬丈光輝照亮整個濕地發展軌跡;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輪皎潔的明月懸掛于濕地發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觀
濕地上生存著大量的植物,從類型上來看包括濕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與沉水植物。由于不同類型的植物其形狀、枝干分布、葉片輪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季節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其設計不同的植被景觀,如我們在春季可以欣賞荇菜花與鳶尾花,夏天可以觀賞鳳眼蓮與荷花,秋天可以欣賞蘆葦與香蒲。濕地上同時生存著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為食的動物,常見的有濕地水鳥、昆蟲以及觀賞魚。濕地動物是濕地景觀中一道流動的靚麗風景線,為濕地公園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在進行濕地景觀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濕地動物的生活規律來進行。
3.水體景觀
濕地水體景觀主要是由三個部分構成,即近岸陸域景觀、岸帶景觀以及水域景觀。近岸陸域景觀可以讓游客在親水亭臺軒榭、棧道上欣賞各類親水設施;岸帶景觀可以讓游人在淺灘、沙洲上欣賞形態各異的駁岸、植物岸帶與沙灘岸帶,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間、虛實互補的岸帶景觀給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觀是通過水質、水流等因素,以或緩或急、或深或淺、或靜或動等水流形成的飛瀑、小溪、淺譚等景觀讓游人尋找心靈的休憩。
二、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及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景觀設計的目標
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首先,設計者要確定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目標。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在秉承濕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對景觀單元做好主題創設和層次劃分。此外,設計還要同時滿足濕地文化的宣傳作用和游人們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觀設計的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
在設計中,設計者要充分考慮濕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凈能力,尊重濕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為設計對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壞或使影響最小化。
2.以人為本原則
設計者除要以生態優先為基本原則外,還需考慮人們的親水特性,要盡可能滿足游人欣賞、親近濕地水景的途徑(從視覺、觸覺、聽覺等多個角度)。
3.美學原則
景觀的設計要與濕地自然景觀在虛實、動靜、色彩、協調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將濕地文化充分展示出來,真正提升濕地美的境界。
三、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及策略
就目前來看,濕地公園功能分區主要包括服務管理區、濕地體驗區、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以及濕地保育區等。其中,濕地保育區主要對生態過程與生態特征進行一個有效的保護,其環境容量與其他分區相比較小,而且景觀建設的內容也比較少。所以,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主要以服務管理區、功能展示區以及濕地體驗區為主。
(一)濕地體驗區景觀設計
濕地體驗區包含了濕地公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大部分,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設計者可以考慮從地形改造、水文聯通等方面著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淺灘、溪流、噴泉、瀑布、沼澤、河流段等多樣化的濕地景觀,更為全面地體現濕地中存在的各類獨特景觀,要讓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過程中感受到濕地特有的水體景觀、農耕文化以及漁獵文化,通過合理的分布與設計,讓游人能夠一步步感受濕地景觀并得到心靈的休憩。在濕地公園局部水體處理的過程中,設計者可以通過設置寬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狀不一的石塊并點綴有相應的濕地植物,以形成充滿活力的濕地水體景觀。在駁岸的設計上,設計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線形態、自然力飄積形態、雙螺旋曲線形態以實現虛實結合、曲直相間的溪流景觀。以人工濕地為主的公園,在深水位,設計者可以依自然地勢開鑿成形狀自然、岸帶有起伏、高低錯落的池塘,在濕地水體下游、淺水區域或在積水區布設水稻田,使游人可參與打漁、插秧等農事活動,構建類似于古典農家樂的田園生活氛圍,以滿足現代社會公眾群體回歸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濕地公園中濕地體驗區景觀的設計
濕地公園中的服務設施景觀實質上就是按照人們在游玩活動中的具體需求進行設置,可以將濕地自然景觀烘托出來,且便于人們對游覽線路進行組織的景觀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質景觀,主要包括木柵道、游廊、園橋、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們可以將其劃分以下3類:一是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將濕地文化內涵更好地體現出來,對濕地意境起到一個豐富作用,如將農耕濕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種農業設施表現出來,還能夠將“漁舟唱晚”的船只表現出來等。二是動態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滿足動態賞景以及游覽路線組織的需求,并且對院內空間進行合理劃分,實現近景、遠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機結合,使觀賞效果達到步移景異。三是靜態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充分滿足游人在休息、靜態賞景的需要,同時它也是公園構圖中的藝術主體與中心,在公園中起到一個點景的作用,通過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對景等一系列手法,對院內中的經過進行豐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濕地公園中濕地功能展示區景觀的設計
濕地生態功能呈現多樣化,而且生態效益十分顯著,濕地公園景觀展示出來的生態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多樣性維持、水質凈化等。濕地公園中濕地功能展示區景觀的設計主要是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展示景觀的設計。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展示能夠通過招引濕地鳥類,對鄉土濕地物種進行合理配置以及招引濕地昆蟲、鳥類來實現濕地環境的統一,達到一個良好的景觀效果。如可以采用土壤種子庫等一系列技術將岸帶植被恢復,在林下空間中對喜濕植物、耐陰植物進行種植,以此對增強景觀的層次感,創造一個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觀;也可以通過濕生草本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至木本植物群落在空間上進行合理的分布,將群落的空間分異規律與結構多樣性有效展示出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國水稻的栽培歷史展示出來,加強游人對各類濕地資源的保護意識。
作者:李俊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一、地質公園開發設計中資源要素分析
1.自然資源
土地與氣候:地質公園中的土地分為可利用土地、宜開發利用土地、難利用土地等。這些分類著眼于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效益。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四季交替、季節差異、冷暖雨量、時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約著地質公園的景觀開發與設計。水文與石景:水文是一個地區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夠提升整體空間環境的生態質量。應結合特定的水文特質來塑造地質公園景觀與空間環境。瀑布與溫泉:地質的多樣化為瀑布的成因分類研究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同時為景區內的景觀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資源
歷史與文學:歷史資源在地質公園景觀的開發中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展示過去、結合當下來體現地質公園景觀的發展特征。歷史資源為地質公園景觀的生動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地質公園通過對主體景觀活動的想象和定位來實現文學資源的景觀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筆墨等文學藝術常成為地質公園景觀的突出標志。宗教與民俗:宗教信仰是文化現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們對地球的本能感性認識,同時是人類對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體反映。
3.生態資源
森林與濕地:森林中名貴樹木和植被蘊藏著深厚的生態潛力,保持水土平衡,保護河流線性空間的完整性,保證野生動植物的遷移、擴散和繁殖。生物與敏感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敏感區是指當受到外界影響時,那些容易受到干預甚至破壞的地區,即抵御性較弱的生態區域。建筑與風貌:建筑是文化的實體表現形式。建筑文化的表達通過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風格等直觀呈現在地質公園中。
二、自然、人文、生態“三位一體”的開發定位與整體設計——以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
1.開發定位
地質公園景觀及空間環境的開發,應圍繞整合資源要素,形成明確的開發理念。通過對地質公園景觀現狀環境調研分析,圍繞已有的自然資源條件,科學合理的確定地質公園景觀的開發目標,開發時序與景區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性開發理念,自然與文化相互聯系,并與生態相互交融,滿足景區的協調發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為例進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內,以崩塌堆壘型花崗巖景觀和古新世哺乳動物化石群聞名于世。2005年8月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全國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2000年又榮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的稱號,2011年9月,榮膺“世界地質公園”稱號。其中主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規劃保護區面積為333平方公里。
2.整體設計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分為15個景區,分別為主峰景區、三祖寺景區、馬祖庵景區、陽裴嶺景區、大龍窩景區、天龍關景區、虎頭崖景區、后山景區、鑼鼓沖景區、龍潭河景區、九井河景區、皖水濱水旅游帶、潛水濱水旅游帶、牌樓—新店科考區和天柱山旅游服務區。根據地質公園的總體布局與空間結構,依據地質公園景觀分布密度、類型,從點(景點、居民點等)、線(景觀線、旅游線、交通線等)、面(景觀組合區、地貌區、建筑設施分布區、后勤服務區等)三個維度進行分析思考,形成整體設計方法。
(1)旅游線路的系統優化與布局
旅游線路是為了使旅游者能夠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觀賞效果。地質公園旅游路線的空間布局是根據各種活動的需要,有差別地進行不同功能的組合布局,從而形成不同的公園空間形態。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旅游線路設計從觀看景觀、接觸景觀、體驗景觀、回味景觀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一條生動而有趣味性的線路,它將柱狀峰、脊狀峰等奇峰,象鼻石、壽塔石等怪石,龍宮、迷宮、天宮、逍遙宮等洞穴,山勢險要的斷層峽谷等地質景觀,串聯起整座公園的景點、休憩地等景觀節點,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觀空間,并通過規劃的綠化廊道、步行系統、公眾活動走廊等多種路徑,使游客對同一景物和景點從不同視角或距離去欣賞,可以產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慮到了“人觀看景”與“景引導人”的行為模式,完成了游覽互動體驗時的心理感受??梢姡刭|公園景觀的設計必須重視空間維度,強調旅游線路的分區與連續。
(2)自然特色地質景觀及空間環境的整合與表達
地質公園的特色景觀是人們對園區景觀特點的形象化、藝術化的概括。從地質審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觀是讓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區的獨有特征。它的內容與形式都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價值。因此,將地質學知識與景觀規劃設計有機結合,能為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提供良好的指導。在地球內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崗巖奇峰、怪石、洞穴、峽谷等自然地貌景觀,變幻莫測的云海、佛光等氣象景觀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質遺跡。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崗巖柱狀體,由垂直節理及風化剝蝕而形成巖脈與紋理,拔地而起,突兀眾山之上,直插云霄,勢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態各異,如天柱猿、金雞唱晚、神鬼探海、雙獅戲球,虎頭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馬祖庵景區的豬頭石、霹靂石等。洞穴以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奇特著稱,被譽為“中國花崗巖洞第一秘府”。峽谷勢氣非凡,如小天門、大天門、千丈崖等。景區圍繞這些特色資源組織游覽線路,通過步行、攀爬、纜車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觀的組成形式,從而更好地表達地景空間特征。
(3)文化資源的融入與呈現
文化因素的導入為游客提供較高的精神愉悅體驗,是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的基礎。但是現在大部分國家地質公園開發定位不夠全面,僅僅注重景觀環境的規劃,而忽視文化的吸引力。應該充分考慮文化與公眾的相互影響和參與,實現文化歷史與景觀環境資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得天獨厚,其人文發展與山水美景相映生輝。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簡稱“皖”的溯源地,中國禪宗文化發脈于此。漢末時期,這里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眾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來,天柱山成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師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動。天柱山地區是清代京劇母體藝術潛山彈腔、岳西高腔的發祥地,是為創立京劇做出卓越貢獻的許多徽班藝人的故鄉,也是黃梅戲誕生、成長、繁榮的搖籃之一。圍繞這些眾多的文化傳說、文化遺存、歷史故事等進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區開發與設計當中,使得自然景觀變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龜兔賽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動,令人回味。
(4)景觀生態敏感區的控制與保護
地質公園的生態敏感區是景觀控制與保護的重要區域。控制敏感區內水岸、坡地、臺地、濕地等資源,改變植物種類,種植本土植物等生態系統,保持生態敏感區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依靠地質景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我組織能力,使生態環境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在敏感區的設計開發中以控制為原則,結合自身的生態系統,對不同的生態敏感區景觀進行保護與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區環境,又保持了生態平衡。其草木花卉、溝谷溪流呈現出聽覺美與視覺美的四季交替,這是自然生態的最好體現。
(5)旅游景區的配套設施與服務體系
為建立高品質景區環境,應有完善的配套設施作為保障。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包括:住宿、餐廳、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業、停車場、地質博物館、標識導向、安全防護、通訊、交通、衛生設施等。上述配套設施與服務體系作為一個系統,圍繞著布點適宜、整體協同、方便使用的目標,結合自然環境路線、特色景區進行優化布置,滿足游客觀賞和游覽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是集山水風光為一體的風景區。新的規劃中心區占地面積260畝,分成特產購物步行街、茶莊小學、地質公園博物館、大型生態停車(換乘中心)和折遷安置四個區域。建成后的生態停車場能滿足天柱山風景區旅游發展的需要。景區的配套設施與服務體系的數量適中、視覺醒目,整體設計呈現人性化趨勢,具有可達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點。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以來,經過與國際接軌的保護管理與精心建設,已成為科學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眾旅游休閑觀光養生的絕佳去處。
三、結語
隨著地質公園景觀及空間環境開發與設計越來越引起關注,地質公園開發和設計及保護、更新、優化、提升的理論與實踐正逐漸形成??梢?,地質公園開發設計應確立合理的環境容量,明確的開發定位,整體的設計方法,圍繞自然、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理念,落實到各個階段中去。不斷整合、挖掘,建立有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地質公園景觀與空間環境。真正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諧目地。
作者:陳剛 熊少輝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一、生態游步道產品闡釋
(一)游步道的建設
我國對于游步道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至今仍沒有一個完整的步道建設系統。位于杭州的西山游步道、黃山風景區的游步道和寧海的游步道系統是我國相對來說比較完整的游步道系統。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是中國登山協會向全國推廣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統”的首個完工項目。
(二)生態游步道及其功能
1.生態游步道
景區道路一般分為主要干道、次要干道、游步道。主要干道是連接景區與景區主要景點、主要建筑、游憩娛樂的道路,劃分了各個景區,道路一般寬3.5-6.5米;次要干道是景區內各個景點連接的道路,對主要干道起輔助功能,道路一般寬2.5-3.5米;游步道是具有引導游客深入各個景點和供游客行走、休息功能的道路,單人游步道一般寬0.8-1.2米,雙人游步道一般寬1.3-2米。游步道是景區建設最基礎的部分,廣義的游步道指使游客能到達景區內各景點或觀景點的所有道路或交通線,如普通的步行小徑、通往景點的公路、水路以及直升機航線;而一般意義上狹義的游道則僅為景區中連接各景點及觀景點的步行道路,包括原始的小路及人工特意修建的小道。本文是就狹義的游步道而論的,指的是游客以相對原生態的游玩方式(如步行、騎自行車、騎馬等),貫穿于景區各個功能區、景點景物,為游客提供休息娛樂的自然步道和人文步道,包括人工步道和非人工步道。
2.生態游步道的功能
一是有序串聯景點的功能。生態游步道規定了游人的行進路線,從而向游人傳達設計者的設計意圖,讓游人按規劃好的順序依次進入各景點。二是審美功能,游步道通過不同的形式、形狀、鋪裝和材質組合形成景觀融入環境,并將景區最美的景點景觀聯系起來向游人展現。三是對游人安全和景區資源具有雙重保護功能。生態游步道約束游人游覽的隨意性,在讓游人遠離危險的同時減少隨意踐踏給景區帶來的破壞,保護旅游環境。四是文化提升功能。“曲徑通幽”是中國傳統景園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生態游步道建設融入文化,有助于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
(三)生態游步道產品
生態游步道是連接各個旅游吸引物,滿足旅游者游覽體驗需求,讓旅游者認識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而根據所在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特性所設計出與生態環境相和諧的步行道路。生態游步道產品是依托景區景觀和環境,貫穿各種旅游吸引物,為景區總體結構布景,并且通過步道景觀的規劃設計,功能價值的挖掘與體現,滿足旅游者游覽、健身、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需要的景區旅游產品。產品的核心是注重游客消費的體驗和經歷,以及道路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在功能價值上的提升。生態游步道產品可分為核心產品、有形產品、無形產品。核心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基本層次,有形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外在表現形式,無形產品是核心產品的附加產品。核心產品是指旅游者購買某種旅游產品時所追求的利益,是旅游者真正想要買的東西,因而在整體產品觀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生態游步道的核心產品包括觀光、鍛煉、回歸自然、養生等,提供健康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方式。有形產品是游步道核心產品借以實現的形式,即向旅游者提供的實體和服務形象。生態游步道的有形產品包括游步道實體的風格、曲線、色彩、選材、型式等景觀因素以及步道配套服務設施。無形產品是有形產品所附帶的全部服務和利益,包括景區的文化、科教、審美、療養、人性化設計等。游步道的設計既要滿足于基本需要,也要滿足于內在需求。
二、梧州蒼海公園生態游步道產品的文化視角分析
(一)基礎情況分析
蒼海公園位于梧州新建設城區龍圩區,龍圩區于2013年3月成立為梧州市新成立的市轄區,位于梧州市城區南部,南廣高鐵、南廣高速等7條交通要道交匯于此,并與梧州新機場相連。梧州是廣西東大門,處于“三圈一帶”(珠三角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西江經濟帶)交匯節點上,自古以來便被稱作“三江總匯”、“兩廣咽喉”,是我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城市之一,是西部地區12省(區、市)中最靠近珠三角地區和粵港澳的城市,也是連接珠三角與北部灣的主要通道城市。梧州享有“綠城水都”、“世界人工寶石之都”的美譽,榮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十大城市”等。梧州計劃將蒼梧公園打造成城市名片、生態宜居新城,一個集生態、休閑、娛樂、文化、養生于一身的多功能旅游地,而“生態新城、西江明珠”是梧州近階段為蒼海公園所擬定的發展目標。蒼海公園規劃范圍為東起東部山體山脊線,西止蝴蝶山路,南起古鳳南四路,北至潯江一路,總用地21.30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建設用地規模為11.97平方公里左右。蒼海公園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地貌以丘陵為主,地勢平坦,部分區域落差較大。蒼海公園旅游景區主要是圍繞蒼海湖分布,東側景點有潯西湖、潯西公園、跨湖橋、日月湖、蒼梧風情旅游小鎮、石林公園、山地度假區、皇沖頂、皇沖頂森林公園、交通橋、龍母湖;西側景點有古鳳城市濕地公園、古鳳創意民俗村、半島酒店、水上樂園、李公堤、茶仙島、濟深湖、濟深公園、梧州科技館、蒼梧水城、蒼海公園、西江文化博物館。
(二)基于文化視角分析
游步道產品設計的精髓在于文化,文化是支撐游步道產品的靈魂。蒼海公園生態游步道的設計要體現梧州渾厚的文化,才能讓這條游步道“活起來”。因此,要對梧州及周邊的文化進行挖掘、梳理、凸顯、整合,使游步道形成完整有主題的有機產品。梧州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悠久歷史的水城,孕育了以龍母文化、騎樓文化、水文化、粵語文化、美食文化等為主體的文化。自古以來,炎黃子孫便以龍為圖騰,對龍有著很高的敬仰,龍母文化體現了具有嶺南特色的龍文化。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民間文學的流傳(包括典故、詩歌、戲劇等),梧州無論從建筑方面還是從商業方面,都體現了西江流域民眾對龍母的崇拜,并形成了具有獨特民俗民風的龍母文化體系。龍母文化體現了龍母助人為樂的善良形象、龍母育子的慈母形象、龍母護佑西江的女神形象。騎樓城孕育了梧州繁華商業貿易,也衍生了獨特的市井文化。騎樓不僅有著歐式建筑風格,還有著中國傳統建筑的特征,騎樓上為樓下為廊的風格,體現了梧州人的古生活方式、生活狀況、生活樂趣。澄清的潯江和渾濁的桂江交匯形成了黃綠分明的鴛鴦江,兩水交匯處,一濁一清、一急一緩,涇渭分明,恰似戲水鴛鴦,形成了獨特的山水環境和人文景觀,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沉淀,最終孕育了梧州的鴛鴦秀色和水上文化。水文化蘊含了梧州人依水而生和依水而活的生活方式、生存之道、水上民歌等?;浾Z是從梧州流傳出去的,西江流域大部分居民均以粵語為母語,粵語文化是梧州的特色文化,包括了粵劇、粵曲、舞獅、舞龍、鹿兒戲等文化品牌,還包括粵域民俗風情、風俗禮俗、習性等。梧州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豐富的美食和獨特的佳肴(如冰泉豆漿、紙包雞、酸筍田螺、艇仔粥、龜苓膏等)令食客流連忘返,贊不絕口,更有“食在梧州”的說法。而且梧州美食不僅在選料方面講究、制作工藝精純,有些更是具有藥用價值。
三、梧州蒼海公園的生態游步道產品設計思路
(一)設計原則
1.文化性原則
梧州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百年商埠,有著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而文化是生態游步道的靈魂與競爭核心。游步道設計將地方文化細致化,趣事擴大化,將相關聯的文化集合并與景區的游步道景觀融合規劃開發,使游客在游覽時不僅能回歸自然、體驗自然,更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景觀氣息。
2.創新性原則
蒼海公園為新開發區,創新不可或缺。生態游步道從形式、景觀、材料、色彩等方面創新,在體驗、視覺、嗅覺、聽覺等方面給人與眾不同的感覺,并適時融入新科技,改變景點景觀單一的布局,讓游客感覺到舒適、新鮮。古板的文化展現方式讓游客處于被動方,這會讓游客排斥,起到負面效果,應讓游客主動接受文化,以文化體現方式的創新和內容的多樣化,來激發他們探究文化的欲望。3.生態休閑原則蒼海公園游步道設計應注重分析森林、山地、濕地、湖泊等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尊重當地原始生態環境及場地,以“精花錢、少破壞、原生態、重保護”為準則,物盡其用就地利用原材料,因地、因景而設,利用與生態環境相宜的生態材料,開發最大效用的生態游步道,使之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與環境更好地相融合。
4.體現主題原則
主題是蒼海公園區別于其他景區的標準,也是規劃開發所遵循的思想原則,更是蒼海公園生態游步道設計的目標。蒼海公園生態游步道設計以當地的文化作為依托,以當地文化、環境特征、服務、建筑等為主題,每段游步道設計一個鮮明的主題,加強綠化,樹立生態游步道的品牌形象,適應旅游發展趨勢,有利于推廣、宣傳和強化景區的形象。
5.安全舒適原則
蒼海公園森林、山地、湖泊相對來說屬于危險地段,生態游步道設計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解決游玩時存在的安全隱患和舒適問題,主要采取生物治理加以工程治理輔助;當安全與景點審美發生沖突時,安全放首位,盡量避免危險區域和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可以設置加固、防護欄、警告牌等;游步道選材時也應注意安全性,避免表面太過光滑、有棱角的材料等等。
(二)蒼海公園生態游步道產品定位
1.核心產品定位
生態游步道核心產品應滿足游人體驗風情小鎮、山地休閑度假、沐浴森林、體驗田園生活、異國風情體驗、娛樂游玩、特色商品游購、休閑養生等多種旅游目的,適合當地居民休閑游和外來游客度假體驗游。一方面,生態游步道引導游人遠離喧囂城市前往一個生活節奏慢、休閑的地方;另一方面,生態游步道可以使游人達到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保健、放松的目的。
2.有形產品定位
生態游步道有形產品的設計應與整體風格相協調,突出景區主題,多種風格相融合,避免游人因單調而產生視覺疲勞;路線根據景點布局、地形、配套服務設施等因素多變設計,最好做到“一步一景,不走回頭路”,從仰視、俯視、遠眺等角度觀景;鋪裝色彩和圖案與整體環境相協調,色彩簡單、圖案線條分明,特殊區域可根據區域性質選擇圖案和色彩,如游樂園選擇活潑有趣的圖案,色彩多變鮮艷;選材因地制宜,優選當地生態材料,就地取材;步道型式根據環境地形設置,可設階梯、觀景臺、廊道、橋等。步道配套服務設施設置的數目、距離、風格等應根據景點環境、步道長度、客流量等決定,風格盡可能與景區風格協調,緊急標志、必要設施要醒目。
3.無形產品定位
文化是一個景區的靈魂,以當地文化融入游步道設計,貫穿于整個景區,注重在細節方面加入文化,使步道具有靈魂。審美是旅游景區最基本的功能,游步道設計具有標志性、凸顯主題能提高審美功能。游步道的路線根據景點而設,貫穿了古鎮、山地、森林、濕地等多種景觀,也使游步道附加了鍛煉、科教、療養等多種無形產品。
(三)基于文化視角下蒼海公園生態游步道產品設計
游步道建設以符合審美、布局合理、保護生態為要求,對于提升旅游區的品位、創造一個溫馨浪漫的旅游生態環境是一個很好的手段。蒼海公園旅游游步道以民俗風情旅游區、山地休閑度假區、創意生態濕地區、異國風情休閑區、特色水街商業區“五區”作為設計中心,將各景點有機連接,從線路設計、文化融入、材料選用、色彩挑選、景觀設計等多方面對蒼海公園生態游步道進行設計。
1.民俗風情旅游區
民俗風情區位于蒼海公園的東北部,東側是連綿的山地,西側是蒼海湖心區,處于新城北部入口與山地度假區之間。民俗風情旅游區主要是以本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題材,打造出蒼梧民俗風情小鎮和梧州文化旅游區,是蒼梧文化展示的窗口。所以,民俗風情區游步道的設計要尊重梧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現質樸醇厚的民俗小鎮風情,體驗嶺南文化。民俗風情旅游區與半島CBD相對,地勢起伏大、高低落差較大、觀湖觀山視線良好,可設計懷古步道和觀景游步道。在蒼梧風情小鎮可設計“蒼梧風情街”,以懷舊為主題,設置多個生態廊道,供游人休息、品六堡茶、聽粵曲等。生態游步道設計統一選擇顯舊的青磚、石板、卵石等材料,根據小鎮的建筑布局,設計成不同線型的游步道,鋪砌成間隔式或全鋪式,種植高大的樹木或對身體有益的樹木花草在步道中間或旁邊,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除此之外,生態游步道與蒼梧風情小鎮的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接,避免游走客在游覽時走回路、走偏或者看無可看,以此形成四通八達的道路。小鎮主要以粵劇、牛娘戲、鯉魚舞、麒麟舞等民俗表演展示蒼梧的文化、節日禮俗;以買賣龜苓膏、六堡茶等來展示梧州的特色產品;以開設居民客棧、粵菜餐館等方式來展現蒼梧人民的生活狀態、飲食習慣。民俗風情區與皇沖頂森林公園之間主要以觀景為主,可設計為“望江游步道”,地勢起伏大,地勢陡峭的地方設計“S”或“Z”型的線路來緩解上坡疲勞,坡地平緩或視線良好地段設置多處專門的觀景平臺,與半島CBD遙遙相望。路線盡量選擇已有的小道,材料選用最好是就地取材,以最小的資金、最小的破壞來開發游步道。
2.山地休閑度假區
山地休閑度假區位于蒼海公園東部,依山傍水,西依蒼海核心湖區,東靠山脈,北連民俗風情旅游區,包含山地休閑度假村、山地運動地。公園大部分用地為林地,平均海拔較高,包含蒼海公園最高峰皇沖頂,與半島CBD一湖相隔,180?觀湖景觀視線,觀湖觀山視線良好。山地旅游度假區形成以休閑養生、度假、健身運動為主題的現代旅游區,利用地勢最高點打造地標景觀———龍母望江臺,展現龍母文化,體現當地特色。山地休閑度假區開展山間溫泉、避暑、登山、攀巖、漫步旅行、山地冒險、露營、漂流等多種山林休閑活動,使游客以一種最放松、最簡單的方式休閑養生。山地休閑度假村和山地運動地以“養生、度假、探險”為主題,步道連接各個山地景點,選用卵石、混凝土或石質材料,平鋪為主,加強景區網絡信號,使用二維碼掃描系統提供山地各個景點游覽圖、方向導航、景點介紹、安全提示等信息、視頻。在皇沖頂設計“健身休閑步道”,以階梯為主,采用曲線型線路,寬闊視野,并選用木質材料或石板鋪置。山地是個難管理、易迷路但鍛煉養生價值非常高的地方,所以要配置有完善的信息引導系統、照明系統,合理設置工作站并在岔路多設路標,長路段多設休息凳、涼亭、公廁等。不僅如此,危險地帶還需設立護欄和危險提示牌,運用紅外線探測警報設備,防止有人踏入危險地帶。前往龍母望江臺的游步道設計為“龍母登山道”,采用莊嚴、純白的石質為階梯材料,以直線為主,顯現出望龍母的神圣和艱辛,護欄雕飾龍紋,給人以崇敬和震撼的效果?;蕸_山頂部可通過描繪龍母治水、龍母育子等內容的文化牌、龍母雕像、涼亭、詩詞篆刻等方式展示龍母文化。下山游步道不要與上山游步道合一,避免景色重復。
3.創意生態濕地區
創意生態濕地區位于蒼海公園東南方向,北面蒼海核心湖區,南連南廣高鐵。創意生態濕地區的旅游地包含古鳳城市濕地公園?,F狀多為基本農田,生態環境保存較好,地勢平坦,海拔較低,高低落差較小。創意生態濕地形成以創意文化、生態為主的特色公園,依托現有生態資源,塑造創意文化藝術村,打造特色濕地公園,力爭在廣西區內成為以生態濕地、藝術創作為主題,集藝術展示及文化、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園區。古鳳城市濕地公園與山地度假村之間多為農田,游步道的設計為“田園步道”,可以采用竹子、木板或細石沙粒搭建橋梁,采用“d”形路線,在中心點設計鳥形的觀望臺,遠遠地看就像是翱翔在農田間,使游人能親身置于田間,觀賞一望無際的田野。設置農作物購買點,出租農具、展示農耕文化、買賣農作物等,讓游客體驗農耕生活和農民的辛勞,感受田園風光的美好以及采摘的樂趣。此外,合理利用農地建立六堡茶茶園、蒼梧文化娛樂園、翠竹花園、南國果林等景觀板塊,讓游客體驗更多梧州特色產品。古鳳城市濕地公園以當地豐富的物種種類和生態資源為載體,開發建造百鳥園、九曲垂釣捕魚園,馴化繁殖野鴨、水雞等野生水禽鳥魚類,供游客觀鳥、垂釣捕魚,使人置身于大自然環境之中。濕地公園定期開展生態保護活動,讓游客了解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系統。濕地游步道以石質、沙粒、卵石鋪置為主,穿梭于物種與濕地中,線型可根據物種的分布來設計,以分隔物種或區域。多種植能吸引蝴蝶等可觀賞性昆蟲的植物,道旁可陳列濕地的物種圖片、物種基本知識、注意事項等,將物種創新設計成各種圖案的動植物花紋用于擺放或修建成塑像、標識、涼亭等,使整個公園充滿新奇和藝術氣息。
4.異國風情休閑區
異國風情休閑區位于蒼海新城西南方向,北面蒼海核心湖區,南臨南廣高鐵,西接古鳳二路,緊靠創意文化生態區,濱湖景觀面寬闊,觀湖觀山視線良好。異國風情休閑區以濱水休閑為主題,以別具特色的李公堤、水上主題樂園、半島酒店、德國風情旅游小鎮等塑造雅致的休閑環境,成為吸引文化人、時尚人士的去處?;诖?,異國風情休閑區適合設計綜合型游步道,可以將游步道設定為“休閑文化街”,自南向北形成德國風情旅游小鎮-半島酒店-水上主題樂園-李公堤的景點排列。南部地段以休閑異域文化為主題,德國風情旅游小鎮為載體,通過慕尼黑酒吧、德國音樂餐廳、柏林墻涂鴉等特色品牌,打造以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及巴洛克建筑為主的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休閑文化街,生態游步道材料主要采用磚石、木板、卵石、石板等,設置德國名人雕像、休息凳、遮陽傘、觀景平臺,使休閑氛圍更加濃厚。中部地段以德國特色餐飲為主題,半島酒店為主要載體,開設古堡式餐館,展示德國美食如葡萄酒漬鯉魚、巴伐利亞的正宗烤豬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鱒魚片等,生態游步道可選用木質材料,種植德國國花矢車菊于步道兩旁,營造一個原生態的餐廳環境。北部地段以娛樂觀光為主題,水上主題樂園、李公堤為主要載體,打造梧州濱水文化水上樂園和蒼海水廊景觀,生態游步道以石質材料為主,水上主題樂園游步道鋪設活潑、靈動的圖案,顏色可選用鮮明色彩,李公堤地段步道設置水上曲折廊道式生態游步道,種植荷花于廊道下,并多設濱水平臺、休息凳、遮陽傘、照明燈等,與蒼海東部的景點相呼應。
5.特色水街商業區
特色水街商業區位于蒼海公園中部,西連工業大道,東臨半島核心區,北靠中央北路,南接中央南路。特色水街商業區地勢平坦,高低落差較小,以商業、購物、娛樂為主導。其生態游步道設計以蒼海水城為主要載體,結合環城水系,融入騎樓文化,塑造現代與民俗結合、時尚與復古共存的特色騎樓水街。特色水街商業區以“水生活”為主題,主要以主題酒店、商務會所、商業街、碼頭等為依托,融入水文化,使這個區域變成名副其實的“水世界”。主題酒店打造標志性的水門建筑、水上餐廳、露天游泳池,生態游步道以水藍色為主色調,以石板、木樁、卵石為主要原材料交叉平鋪或間隔平鋪,曲線線型為主環繞于各個景點景物,采用投影技術將水紋投影在步道上,仿若走在水上一般。商務會所以水療為主體,塑造天然的生態環境,營造一個“天然水吧”,生態游步道以曲折型的水上橋梁為主,橋梁起到隔水作用,卵石平鋪于橋梁之上,打造一條養生橋梁式生態游步道。商業街以騎樓為載體,通過觀看老梧州騎樓水生活的水幕電影、釾家水上婚慶表演、騎樓文化展示等手段展現梧州水文化,利用激光成像、裸視3D、投影等先進科技在生態游步道旁展示水上文化,生態游步道以石板為主,建立護欄、休閑平臺、濱水平臺等,并在水邊種植水類植物,營造豐富多彩的濱水、親水景觀,凈化水質。這個“水世界”是現代科技與騎樓文化的融合,將會成為新城市的一個亮點。
作者:唐峰陵 岑海間 單位: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1、方家山公園概況
方家山公園位于閑林鎮西南部,緊鄰方家山公寓以及聯榮村委。本項目在05年公園建設完畢后由于部分設施老舊,景觀質量不高等原因需要做進一步的品質提升和改造,地塊西、北兩側緊鄰住宅區,公園規劃用地面積5萬平方米。
2、方家山公園改造的理念
城市公園的規劃和建設必須以人為本,注重景觀的空間實用性,在滿足休閑娛樂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城市自身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塑造特性多元、舒適宜人的環境風貌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間。因此,在公園改造設計中應重點強調融入地方文化的理念。文化建園是方家山公園設計的重點之一。公園處在歷史街區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具有眾多歷史文化可以去挖掘,其獨特的地域人文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公園設計的優勢,在設計中應注重對街區中傳統文化的繼承、工業景觀的改造、地域特色的體現,并把這些歷史信息經過加工和提煉融入公園的設計中,從而塑造出具有豐富人文內涵和地域特色的新公園景觀。
3、方家山公園的設計理念
“閑居林下、和睦龍舟”——在公園原有良好制備及設施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更新,把市民的游憩要求放在首位,并融入閑林地方山水居住文化和閑林小端午“和睦龍舟”文化,打造閑林和余杭區最美麗的城市公園。
3.1、設計風格
(1)有曲有直,自然與規則的完美結合;
(2)人性尺度,符合市民休閑游憩要求;
(3)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文化內涵與生態系統的并重。
3.1.1、目標定位
通過對原有設施的改造、利用、更新,結合新的設施與場地建設,充分展現閑林文化與鄉土精神、滿足市民各種休閑游憩功能,同時建設符合“低碳城市”原則的城鎮公園。
3.1.2、設計特色
方家山公園突出以“閑居林下、和睦龍舟”為主題思想的文化內涵,創造多樣的城市居住與生活場所和突出的紀念性標識景物。道路與活動場地層級分明,分布合理,是整個公園人流聚集點相對均勻且有突出特點,能夠滿足市民對于公共性與私密性的各種需求。場地植被配置,對種類、顏色等景觀品質方面進行更新和提高設計。
3.2、基地解讀
3.2.1、周邊環境
基地西南側緊鄰閑林鎮主干道閑富中路,交通條件優越。北臨方家山路,目前對面是一些商業設施,東、南兩側都是居住區,由于山體坡度較大,不太適合舍入口,東、南兩側不遠處群山環抱,有較為優美寧靜的自然風景。
3.2.2、設計地塊
植坡:基地內現狀植被生長良好,有些位置過于濃密。植物種類不夠豐富,色彩組合考慮不是很多。范圍:目前基地內為2005年建設的公園用地,主入口設于北側,西南側閑林水廠位置將拆除井入,山頂清水池在加以利用改造的情況下井入公園范圍,公園西北側三角形地塊由于道路選線修整也并入公園范圍。建筑物:院內有一定數量的建筑亭廊及游憩設施,目前狀況尚可,絕大部分可保留。
道路:山林區道路系統較為凌亂,坡度起伏較為突然,路線不順暢且指向不明顯,沒有等級區別。另外道路雨天積水嚴重。入口:北側入口與方家山銜接生硬,形成了入口位置較小的情況,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居民進行活動的目的。環境:設計地塊周邊主要以民房、商鋪為主,西側有多所學校,閑林鎮中心小學,閑林鎮第一中學,杭州市閑林職業高級中學等,因此需增設西側入口。
4、方家山公園改造的主要內容
“以人為本”是景觀設計的出發點。在公園的改造過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使用人群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心理需求以及公園使用情況,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在最大限度創造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組織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公共游憩設施和項目,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為市民多種休閑娛樂活動提供場所。
1.城市化生態公園植物景觀的現狀簡述與發展前景
生態公園的植物景觀是運用一些草坪、地被、樹木等許多植物相互結合,根據生態學的互利共生、多樣性與競爭性相結合的理念,結合自然環境,陽光、雨水等形成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美好畫面,形成和諧的生態景觀?,F代的園林景觀設計較注重理性與科學的結合,著重強調現代化城市的生態建設,現代化園林的建設主要是要考慮現代道路、小區建筑。更多的是根據人工改造成符合當今現代城市化的環境要求。現代的生態化公園不同于中國古代園林的形式,大多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甚至有的模仿西歐的一些國家的園林建筑,使整個生態公園有了新的意境與意義?,F代生態化景觀的設計更著重于通過山水、植物、道路等一系列的生態事物來展現公園的獨特之處。生態化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因為在現今強調城市生態化的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結合各個地域的不同來建造適合于當地的植物生存的,符合當地生態條件的生態公園,在當地尋找設計的靈感,尊重當地的文化遺產,建筑風尚。通過設計,是整個生態公園與當地的歷史文物與文化合成一體,帶來真實的美感以藝術色彩。堅持生態的理念,用不同植物來進行景觀設計與創作。
2.城市化生態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的類型與原則
第一種是原生植物景觀,原生植物景觀強調的是生活在自然條件下的植物,通過園林設計將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為原生植物的存活幾率一般會超過在人工養植的條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園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們的生存方式就較為簡單;第二種是人工植物景觀,這種景觀指的是,由于現代化建筑過于發達,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漸減少,資源變得匱乏,由此,對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進行人工設計,建造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植物景觀,在這種人工景觀中的植物幾乎全都來源于人工種植;第三種是自然恢復景觀,自然恢復的景觀以原生植物為基礎,結合人工植物,對于當地的環境進行恢復,有效地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空間。除此之外,在進行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生態化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其一,以“綠”為核心,這個綠是建立在綠色的植物基礎上的,“綠”字代表陽光、健康、和諧,無論是對于生態、社會、經濟、這種“綠”都會產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種性質相互結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藝術性、科學性等方面,由于現代我們的生活的發展腳步太快了,人們很難找到靜謐、舒適的環境去放松自己,尋找靈感,這種陶淑娟道外區園林綠化管理辦公室黑龍江哈爾濱150000生態化的景觀設計就能夠保證讓人們有回歸自然的感覺,在景觀設計中要時刻考慮地理氣候、土壤條件、降雨量風外界環境因素,利用科學的設計原理來滿足人們對于生態公園的需求;其三,對植物的情況進行詳細的的檢查,在進行設計前,一定要對該地區的植物進行健康狀況的檢測,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結合景觀生態美的理念,營造公園植物的和諧氛圍,在城市生態化公園景觀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是現各個植物形態的協調性和統一性,還要考慮整個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還要展現植物的生機感,體現出自然環境的活力,給整個設計增添了節奏感與律動性。
3.城市化生態公園的景觀設計方法
生態植物景觀公園主要之以植物為主打,人工的相關設施作為輔助,建造有沒宜人景象。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植物的不通過色彩進行搭配,還要滿足植物的生長要求,將景色與建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設計者想要的效果。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時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韻味,植物的萬千變化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讓人們感受到四季的明顯變化,還豐富了整體畫面;利用植物景觀塑造詩境,從古到今,美麗的植物都會給世人帶來無數的創作靈感,留下許多優美的篇章,讓后人有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觀來改善生態環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對于凈化空氣起著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夠合理的進行配置,就能夠達到很好的凈化作用;植物與個建筑相結合,在公園里有植物必定會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襯,使各個部分相輔相成。
4.城市化生態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意義
具有一定的環境效益,生態公園的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環境,植物除了能夠凈化自身還能夠吸取周圍的二氧化碳,通過自身的作用調節身邊的水體、土壤、空氣的質量;其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一定程度上凸顯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圍居民的的舒適指數提高了,成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環境。
5.結語
生態公園的景觀設計要時刻尊循園林植物的配置原則,要根據植物的一些特性,將植物栽到適于自身生長的環境,植物勃勃生機的特性帶給人們無限的美好與自在。除此之外,公園設計還要注意植物的布局,完美的布局格式不僅能讓眾多的各種顏色的植物展現其耀眼的色彩,還能夠美化觀賞者的眼睛,是整個園林具有一定的藝術氣息。由于現今我們要建設的生態公園是以生態學作為指導手段,使整個園林具有“真”、“健”、“美”的優秀特質。良好的生態公園不僅要有宜人的環境,景色美麗,能夠讓人放松精神,使老人小孩享受天倫之樂,使工作的上班族在閑暇之余享受片刻的寧靜。
作者:陶淑娟 單位:道外區園林綠化管理辦公室
本文作者:王華、郭曉東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在強調環境保護的今天,主題公園被看做是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的強有力的工具。漪汾公園在整合優化地形土壤、水、動植物等自然生態資源時,主要把生態效益放在首位,在造園中引進海棠、玉蘭、銀杏、山楂、竹子、牡丹等上百種珍稀樹種及花卉。公園遵循自然的原則,從起伏的景觀山丘,到疏林草地,均以喬木、灌木、草坪相結合,落葉與常綠樹種相結合,觀葉與觀花植物結合,以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創造出一座上、中、下(喬、灌、草控制面積比例約為5:3:2)相得益彰的城市生態型綠地[1]。公園不斷栽種、補種應季樹種及花卉,實現了四季常青、三季觀花的觀賞景觀。
公園的規劃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服務大眾為宗旨,力爭打造成一個通俗化、適應大眾、能解除人們生活壓力、展示社區形象的場所。公園更多的傾向于“動”,傾向于“娛樂性”。公園中設置很多開敞的大空間,人們在公園中的活動范圍相對較大,行動的目的性增強,滿足居民娛樂、享受、休憩的要求,使得他們有家可居,有園可游。為了使市民在園內觀賞植物的同時增加一些樹木知識,公園中各種喬木、灌木的枝條上綁有標簽,上面注明該種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所屬科類及其主要習性[1],增加了市民的園林樹木、花卉知識。
功能分區及分析:
(一)功能分區
公園的建設滿足了社區公園的服務半徑,不僅起到文化繼承的作用,還提高公園的內涵與品位,樹立社區形象與特色,為周圍居民展開戶外活動提供了一個公共的大舞臺。公園規劃設計以方便周邊居民休閑、健身、娛樂、教育為主導,將公園劃分為休閑、觀賞、活動三個功能區。北區在設計上以體現晉商文化為主題形成休閑區;中區結合亭、臺、廊、橋等園林小品構建成公園的主要觀賞區;南區設計則體現資源共享特色,社會與學校共享的體育場所構成了活動區。
1.休閑區
休閑區則是公園北區,以幽雅自然為設計理念。休閑區的入口為次入口,因此入口處不需要宏大的氣勢。此處以不銹鋼火柴雕塑為中心(如圖1),輔以觀光廣場、環形花壇的布置、太陽能“科普畫廊”及其他園林小品作為序幕。廣場周圍分別設置花卉帶、景墻、玉蘭園、泡桐園等景點,簡潔明快的步行道穿流于疏林草地之中,或坐、或行、或觀棋、或讀書,怡然自得,幽雅、平和。其中種植泡桐、玉蘭觀賞林,配以灌木、草坪及長椅,創造出安靜幽雅的空間。在這個圓形的平臺上,附近居民早上在這里跳廣場舞、打太極,下午在這里跳交誼舞、戲曲演唱、踢毽子等,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文化,同時也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2.觀賞區
觀賞區為公園主景區,主出入口設置在千峰北路處,位于公園南北距離的中段。入口南側設置一處小型停車場,方便遠處的市民駕車來游玩。規則式布局、敞開式入口,配以小型假山、景亭點綴,創造出大氣而不失華麗的廣場(如圖2、3)。區域北側結合地形落差設置一座高4m的山丘地形,山丘按摩步道貫穿南北。山丘后面則是望景高層小區,以草坪、圍欄分割,并與小區內的綠地建筑相結合,整體形成高低錯落有致、住宅與園景相融合的景色。山丘以植物造景為主,結合喬灌草花相結合的形式配置,園林小徑蜿蜒在草坪綠地之中,配以木椅、徐繼畬的雕塑和紀念亭(如圖4),形成自然、安靜又有內涵的氛圍。山下設計水面及小棧道、木廊橋(如圖5),以小段木橋將水面分隔為北靜水和南部動感假山水景相結合。北側水面用卵石灘形成自然的駁岸形式(如圖6),水面上架起木廊橋、水上棧橋形成一系列的親水空間;南側水面則設置噴泉,自由式不規則疊石的池岸方式(如圖7)設計得很自然,岸邊的石頭可以供人們乘坐,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小型動感瀑布主要是利用山丘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潺潺流水及水簾后若隱若現的景觀吸引許多游人駐足觀賞。有了水這一生命的母體,有利于公園及其附近城市區域生態微氣候的形成。
3.活動區
活動區入口處以小型雕塑遮擋視線,繞過雕塑,則豁然開朗,占地7630m2的運動場盡現眼前。該運動場實屬太原市外國語學校的運動場,其鋪設400米標準塑膠跑道,6對標準籃球架及其場地。運動場不僅為市民提供了健身運動的場所,也解決了太原市外國語學校運動場的難題,實現了社會與學校資源共享的目標。運動場的北出口處,是供游人休息活動的運動器材區,各種不同的運動器材可謂老少皆宜,方便了附近居民來此健身,充分體現了社區公園的功能。
(二)設計分析
1.地形設計
公園設計對地形進行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公園西側靠近城市干道,設計師采用大片綠地與松柏林及高大喬木的種植,巧妙地將道路的喧囂與公園的靜謐隔離,從園外望園內也起到隱約可見、誘人入園的效果。公園東側與高層住宅建筑緊鄰,設計師進行了適當的土方調整,填土成丘,并設計下沉草坪與住宅區連接,形成高低起伏變化的地形,配合植物群落的強化作用,將住宅與園景貼切地融合在一起,豐富了公園的立面景觀效果和空間層次。
2.園路及空間設計
公園中優美的園路曲線,形式多樣的路面鋪裝,與地形、水體、建筑、植物、石景等景物緊密結合,形成一幅完整的風景圖,給人一種不是“因景設路”,而是“因路得景”的感覺。園路的設計主次分明,主干道將各個景區融洽地貫穿起來,既保證了高峰期人群流動的通暢,又增添了公園空間變化的趣味性。次干道及散步道均鋪有鵝卵石,起到按摩健身的作用,同時根據地形的起伏,構造出不同坡度、彎曲度的園路,給那些喜歡晨練、通過散步來進行鍛煉的人以多種選擇。公園中的步道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在路邊擺設供人們休憩的坐凳或辟出一塊舒適、和諧的活動場地,周圍適當配以小灌木、草坪和觀賞樹木,尺度宜人,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公園園路設計時,注重兩側空間的變化,園林空間的組織與園路的布局融洽地結合,疏密相間,留有透視線,并有適當緩沖草地,以開闊視野,起到了兼顧游園路線和展示園景兩方面的功能。
3.綠化
公園十分強調綠色景觀的打造,將大面積綠地展示給居民,植被覆蓋率達80%,并通過密林、草地等多種表現形式來體現這種自然式園林的手法,從密林小徑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緩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動靜對比。同時通過樹陣、幾何形園路、規則草坪來分割、展現高低層次不同的綠色景觀,兩種綠色景觀相輔相成,形成對比的同時,也給游人豐富變化的視覺感覺;在引入綠色的同時,又體現著一種自然與規整的融合。公園內的植物景觀設計注入了“四季有景”的設計理念,按照上層喬木、中層喬灌木、下層耐陰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和綴花草地三層設計模擬自然的生態群落,以保證夏景的濃蔭與冬季有景可觀。公園綠化的后期養護與重建的管理工作相當及時、到位,養護人員會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管理公園中的植被,并重建或更換一些不適合的植物。
4.水體、小品及其他設計
水體是公園的靈魂,公園內水體設計由動態水體如噴泉、瀑布和靜態水體相結合,形成了動靜鮮明的對比,充實空間藝術氣氛,滿足了游人親水、近水的需求。景觀小品是獨立設置的,功能簡明、造型別致小巧,起到點綴裝飾、隔斷空間、美化強化景觀、休憩和觀賞的作用。公園內可見的景觀小品有亭、池、廊、橋、花壇、噴泉、瀑布以及各種建筑雕塑等。作為社區公園,還為居民提供休息娛樂的器材和公共活動的設施,不僅增添園趣,豐富景觀,又能給人一種親切宜人的感覺。
5.設計不足之處
公園遵循自然的原則,創造多層次的自然景觀群落,以發揮最高生態效益,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三者相統一,使環境與環境,環境與人,人與人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但美中不足的是公園在科學合理的安排用地,合理布局方面還有欠缺。(1)公園內建起日式餐飲這一經營性場所,占用了原有的綠地,附近居民很有怨言,不僅破壞了公園的自然景觀,也改變了公園為周圍居民服務的公益性原則。(2)公園內的竹林,雖然引進的竹子是適應北方氣候的“淡竹”,可以讓北方游人觀賞到珍稀植物,但由于氣候與管理的原因,竹子的泛黃和其他植物的綠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影響了公園的觀賞效果。(3)作為社區公園,應該考慮兒童的服務范疇,應建設一些適合兒童的設施,如:沙坑、兒童休憩器械等。
公園地處居民區,設計者本著“可觀、可行、可用”的設計理念,使人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造園藝術上,設計者追求的是布局自由、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著重通過人工與自然的巧妙組合、假山的堆砌與水景、樹陣廣場與水廣場等,形成動與靜、虛與實的強烈對比,豐富空間形態與層次的變化,強化公園空間構圖的穩定感??傊舴诠珗@注重以人為本,以營造至善、至美的環境為目標,為市民創造親切宜人的活動場所,精心塑造了生動、和諧、有內涵的社區主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