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6:10:21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健康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大學階段作為青年學生系統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其體育教育對健康意義重大。然而,我國大學生的體育教育遠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體育教育對健康教育的重大意義,參考中德兩國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比較,提出一些優化改進的建議,以期對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 健康;大學生體育教育;大學生健康教育
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健康就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世界衛生組織的章程給健康如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會關系上的良好狀態,不僅僅意味者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另外一個在歐洲被廣泛引用的健康的定義出自著名醫藥社會學家帕松斯(parsons),他認為:健康是一個個體,及其成功扮演的社會角色,完成自己的社會分工能力的最理想狀態。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會受到身體,社會,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例如基因,飲食,自然環境,生活質量,體育鍛煉,睡眠,精神狀態,社會關系,工作待遇,以及關愛,自信心,社會安全感等。在這些因素中,除了基因對健康的影響不能改變外,其他因素的影響都可以通過作為個人和社會的調節來改善或加強。
中國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系統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健身意識形成、健身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大學生的身體和心里還不成熟,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學習,就業,競爭,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壓力,身心健康極容易受到影響。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實在令人堪憂,妒忌心強,承受壓力能力差,高校自殺率上升,生理方面,過早停止生長,高度近視,骨骼變形,抵抗力差,種種現象都說明,中國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狀況急待改善。尤其是sars疫情過后,關于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教育話題更是頻頻出現在各個學術刊物里。在許多學術論述中,許多學者都把在高校增設健康教育課程,設立心理咨詢站,以更好的宣傳身體以及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對于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固然重要,但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狀況還是要從改善體育教育,加強學生體育鍛煉開始。
一、完善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意義
運動對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是一個古老而有年輕的話題,不管是東方的智慧還是西方的哲學,都反復闡述了運動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動也。";"生命在于運動",大家對諸如此類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詳,事實上,大多數人從事體育運動正是出于對個人健康地考慮。
體育鍛煉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幫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強身健體,提高身體抵抗力
在運動過程中,全身肌肉,骨骼,關節,韌帶和內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肌肉群,例如肩背部肌肉,可以在體育鍛煉中得到適當的運動,這對于提高肌肉群,骨骼和關節的協調性非常有幫助。培養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身體抵抗力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徑。
2.正確認識自己,幫助大學生進行定位
大學生應該是整個社會思想和肌體最活躍的群體,正確認識自己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大舞臺的第一步。正確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其機能,因為身體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工作以及生活質量的好壞。
對于即將進入社會,面臨多方面壓力的大學生來說,學會正確認識和調節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正確給自己定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改善自己的缺點,把自己塑造成為更加優秀,更能夠適應競爭機制的新一代人才。
3.增進學生的團結和集體榮譽感
體育運動可以增加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在運動中,人們可以互相了解,增強交流合默契,團體運動中隊友之間的配合和團隊精神經常是比賽的關鍵。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體育運動擴大自己的交際圈,融入集體。
總之,運動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幫助。
二、中德兩國大學生體育教育現狀比較
目前中國大學生的運動積極性非常令人擔憂。根據實證性調查的結果,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比例相當低,只有32%的大學生有鍛煉身體的習慣,而另外68%的學生幾乎不做任何體育鍛煉。在參加運動的大學生里,女生的比例大大低于男生。而且中國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大多出于對于某項運動的愛好,并沒有更深入的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這與國外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形成強烈對比,在德國某些大學,有規律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例竟高達79%,85%的男大學生和72%的女大學生堅持體育鍛煉。推動德國學生鍛煉身體的原因主要有:
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大學生在參與運動的熱情來自于對體育運動的了解,這與當地全民健身的普及,物質條件的豐富以及中小學理論與時間并重的體育教學當然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其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大學與整個社會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關注。德國大學一般是綜合性大學,沒有校園,不同的科系分布在城市個個角落,但是大學一定會有一個對學生免費開放的體育中心,每個學期開始學生們都可以報名參加自己喜愛的運動課程,課程的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從巴洛克時代舞蹈到中國功夫應有盡有,老師則主要由體育專業的高年級學生擔任。這為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供了有利的氛圍和物質條件。
三、關于加強我國大學生體育教育的若干建議
而中國大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有,沒有體育鍛煉伙伴,沒有科學的指導,沒有場地,沒有時間,甚至怕臟怕累怕出汗。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然不能從物質方面和發達國家相媲美,但是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現有的條件盡可能的鼓勵普通高校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為大學生提供體育鍛煉的機會,同時對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給予科學的指導。筆者根據國內外大學體育教育的經驗,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利用高?;ヂ摼W,普及體育常識2.鼓勵學生成立各種體育社團,并對社團活動予以指導3.提供符合當代學生興趣的體育課程4.免費開放體育場地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壓力也隨之加重。全國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加大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開展各類心理講座與心理咨詢,從而避免或消除同學們沉重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以積極的心態去適應當前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各種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保持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為更好地深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心靈俱樂部”為載體,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便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心理健康;咨詢;途徑
一、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點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僅具有相近的年齡,而且有著相似的學習、生活環境、生活經歷,所以大學生心理有共同的發展變化規律和一般的心理特點。同時,他們又有著極大的差異,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長經歷的不同,生活習慣的差別,地區間的差異等等,因此,大學生的心理發展也就存在著多樣性與復雜性。
(一)大學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產生,往往是人的動機行為受到干擾和障礙,使個體無法達到目標而感到沮喪和失意;自我期望值過高,導致期望值的絕對化、過分化、無限夸大后果,從而拉大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而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有的學生對自己要求過高,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同時認為大學生活應當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當挫折來臨之時,束手無策,痛苦不堪。有的學生一旦遇到小失敗、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這種夸大后果的結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緒也愈加惡劣,心結難開,難以自拔。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 w.)于20世紀初提出,個體受挫折而產生的種種行為,均起源于本能。他在《社會心理學引論》一書中給出本能下的定義為:本能是一種遺傳的或先天的心理傾向,決定那些有此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種類的客觀,在感知時體驗著某種特殊情緒的激動,以及對它做出某種特殊樣式的動作或至少體驗著這種動作的沖動。他還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只是目的性的高低不同。一切行為都是為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策動和維持這些行為的動力是本能。在麥獨孤看來,人在活動中遭受挫折而產生的情緒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各種挫折行為反應都是本能沖動的結果。
(二)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毫無疑問,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如何順利地完成學業?如何學業有成?如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這些都是每一個大學生從踏入大學校門那一刻起必須面臨的問題。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么心理學又是如何對學習進行描述的呢?心理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見解。行為主義學派桑代克認為:學習即試誤、知識、技能的學習,是一個通過嘗試-錯誤-再嘗試的反復的過程。建構主義學派皮亞杰認為:學習史一種能動的建構過程。學習的結果,不只是知道對某種特定刺激做出某種特定反應,更是頭腦中認知圖式的重建,并且這種新的圖式是創造性的,它在性質上也不同于原來的圖式。
目前,有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最為嚴重的就是學習動力缺乏的心理,這種情況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喪失學習的能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常見的以下幾種情況可能造成這一現象的發生: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大一新生與過去的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新知識,這種困惑會對將來的學習帶來影響,由此而產生抵觸情緒;對學習內容感到厭煩、乏味,經常上課心不在焉;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熱衷于網絡游戲;由于屢次考試受挫,學習的積極性已基本磨滅,再加上沒有更好地自我調解能力,造成破罐子破摔;不求上進,虛度光陰,為混文憑草草了事等等。
(三)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心理
大學生渴望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擁有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這不僅是一種求得他人認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其做事的成與敗,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常見的交往障礙心理有以下幾類:自我為中心型,這類學生處事常以自己的目的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興趣和想法,還固執己見,惟我獨尊,盲目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多疑型,與人交往時有所懷疑和顧慮是正常之舉,但是,防備心過重,懷疑一切,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還會挫傷別人的感情;自卑型,一個人一旦產生自卑心理以后,不僅會嚴重阻礙其交往活動,使人性格孤僻,而且還會抑制人的自信心發展,抑制人的能力的發揮和潛能的挖掘。那么,學會自我反省與自我調節,將會對解除交往心理障礙起到較好的作用。
二、“心靈俱樂部”成立的重要意義
“心靈俱樂部”的成立是以“責任、奉獻、專業、有效”為宗旨,結合學生實際,使“心靈俱樂部”更好的扎根于學生當中,并且服務于學生,在班級配備2-3名心理委員成立的一個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社團組織,以有效地解決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為目的,狠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營造關心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有效途徑。
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我們將以“心靈俱樂部”這個平臺,開展多場心理咨詢活動,為同學們排憂解難,緩解同學們的心理壓力;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引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解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宣傳和普及生涯規劃的知識和理念,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引導學生進行人生規劃,回歸理想主義教育,大力促進大學生擇業就業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三、積極發揮“心靈俱樂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載體作用,并探索其有效途徑
(一)普及心理知識,講求廣泛性
“心靈俱樂部”以“普及心理知識,講求廣泛性”為理念,以“關注心理健康,放飛綠色心情”為主題,舉辦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講座、“心靈交流”——心理沙龍、“心心相映”——談影像中的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知識競賽、“傳遞心靈火炬”為奧運加油活動、“構筑團隊信任,共建和諧校園”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和諧校園,陽光心靈”心理健康教育最優班級體評比活動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通過校園廣播、學院刊物、宣傳櫥窗等宣傳媒介,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傳統受教育和咨詢對象的戒備心理。
在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通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潛能的開發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鼓舞他們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品質,優化人格素養,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解決成長中的各種困惑及問題,增強心理保健意識,增強其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開發人體心理潛能,使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
(二)貼近思想實際,講求針對性
“心靈俱樂部”以“貼近思想實際,講求針對性”為理念,邀請了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老師對輔導員、俱樂部骨干、心理健康委員進行不定期培訓,有針對性地科學分析四個年級學生表現出的不同心理氣質,使受訓學員準確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正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以及各項活動。此外,組織受訓學員認真學習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積極預防學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傷害事故。
(三)服務健康成長,講求實效性
“心靈俱樂部”以“服務健康成長,講求實效性”為理念,由會長負責俱樂部各項活動的組織策劃安排及執行,并協調好內部各成員的具體工作職責。邀請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的老師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系統的心理知識專題講座,使會員對心理學進行系統了解,提高咨詢技巧,有助于在全院學生中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學生問卷調查,及時了解同學們的思想動態,幫助有需要的同學解決心理困惑,學會自我調節與尋求幫助,從而有效地發揮俱樂部的積極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定期邀請心理咨詢老師進行現場咨詢,及時有效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摘 要: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主要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情感危機和神經衰弱等。面對日益沉重的心理壓力,我們高校教育者應引起高度的重視。隨著形勢的發展,以往個體咨詢與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媒體宣傳等以知識普及式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由于受人數及效能的限制,已不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近年來在心理健康咨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浪潮的沖擊,社會結構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調整,社會節奏的加快,各種思潮有沖擊,我們的大學生在心理行為等方面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主要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情感危機和神經衰弱等。面對日益沉重的心理壓力,我們高校教育者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團體心理輔導(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稱團體心理咨詢或團體心理咨商,是相對一對一的個體心理輔導而言的,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由領導者根據成員問題的相似性或成員自發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
團體心理輔導的優越性在于將團體作為一個微型環境,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壓抑的成員提供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在這個寬松的環境中,參與者探索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學習有效的社會技巧;團體成員之間能討論彼此的心得體會,并不斷審視改進自己,培養成員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團體心理輔導可用來滿足各種特殊群體的需要,是當展最快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形式之一。團體心理輔導自20世紀90年代初傳入中國后,高校經過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全面客觀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二、如何在大學生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這種形式在我國雖然開展了一段時間,但水平參差不齊。在研究中,輔導人員的活動設計水平也有較大差距。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教師在設計、性質、目標和對象上要全面考慮,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輔導人員的知識水平,是否受過系統訓練,都影響活動的設計,最后也會影響到輔導效果。院系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要特別注重互動性、實踐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很重要和常用的技術。20世紀20年代,為了培訓有效的生產領班,心理學家莫雷諾根據他自創的團體心理治療技術——心理劇改變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訓方法,其方法是讓團體成員依據一定的故事情節,簡單模仿故事中的人物,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達到理解他人、增進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不同技藝和觀念、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來研究困難情境中不同行為的可能結果的優點。此法對于大學生增強人際關系尤為有效。
在實施角色扮演法時,受訓者扮演分配給他們的角色,并獲取有關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際關系的問題)。當然,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學員對他所進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對學員在培訓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隨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角色扮演這一沿用至今的教學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展現出來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訓的實用性。
2.行為訓練法:安排一定的訓練任務,要求組員按時完成,以達到養成良好行為、克服不良行為的目的。其中行為訓練法應遵循從易到難、示范性、及時強化原則。其程序為情景的選擇與描述——確定訓練目標——團體討論——提供示范——正式訓練——總結與評價。
3.心理?。菏峭ㄟ^特殊的戲劇化形式,讓組員扮演。心理劇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模式的團體心理輔導方式。它以特殊的戲劇化形式,讓參加者通過演出這個角色,體驗到一些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情感和態度,并達到宣泄情緒、減輕壓力的目的。在大學校園當中,可根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問題編排一些反映實際情況的校園心理劇,通過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達到思想上的碰撞、心靈上的共鳴,以取得較好的心理輔導作用。
4.游戲輔導:此類心理輔導是以“游戲”作為中介,使成員的內心世界投射出來,進而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心理游戲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流行,最近幾年才進入中國。心理游戲進入高校課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種新嘗試。當代大學生因為價值觀的多元化,加上社會競爭激烈,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對周圍存在的關懷已開始慢慢淡化。開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戲活動,一方面可以調動起學生切身參與的樂趣,體驗到意外的發現;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戲活動喚起當代大學生對生活的激情,對周圍人的關注,對父母的關愛,極大地沖擊了個體的人生價值觀念。
5. 音樂心理調適訓練:音樂可以說是最能表現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的藝術形式。借助音樂旋律的節奏,可以調節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使之趨于和諧、平衡并逐漸向健康發展。音樂可以陶冶性情、豐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長。其原理是運用音樂體驗的形式,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機制是審美反射的生理機制和聯想的認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過程。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起著調節情緒,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激發自我潛能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核心在于自我觀念問題。在團體情境中,成員之間通過個體的自我分享,會意識到原來別人的許多問題與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是相似的,這樣就會減輕心理負擔,改變不當的自我評價,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此外,團體中每個人為尋求改變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進步,對于其他成員都是一種鼓勵,可以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激發自我潛能。在團體中形成新的自我觀念,在團體活動結束后也會促進個體更好地與所在群體的互動和協調。
(二)糾正心理偏差,促進心理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
團體心理輔導的積極目的在于發展的功能,這是咨詢心理學遵循發展模式的直接體現。通過團體活動可以改善成員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為,促進其良好的心理發展,培養健全人格。
尤其是學校團體心理輔導能給予正常學生以啟發與引導。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可以創造一種安全、溫暖、可信任的氣氛,這種氣氛會促使成員自我表露,在團體中將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團體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員多角度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團組成員的相似境遇使得團體成員不會感到孤獨、無助和另類,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滿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壓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動中成長。
(三)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聯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際交往的體驗如何,是影響個人社會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學家丁瓚曾說,所有心理問題都是由人際關系的不適應造成的。有關資料顯示,人際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每一個人都需要培養人際溝通技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團體訓練中,成員可以學習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做決定,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等。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作用的體驗,學習對自己、對他人、對團隊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處理這些人際關系的技能。
(四)增強團體凝聚力,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
團體凝聚力是指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和個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團體凝聚力的強弱對組織的管理有重要影響。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各種活動有利于增強團體凝聚力,在團體中,成員通過分享經驗或競爭,彼此之間達成共識,增進理解,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從而增加成員對團體的認同。
四、團體心理輔導的前景
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近些年來許多人已經進行了很好的研究,輔導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漸向心理品質的各個方面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療團體開始轉向了發展性團體,這些都是積極變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輔導從即時影響轉向了輔導后的長效影響,這為大學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團體心理輔導日益成為我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論文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心理健康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當前大學生心理障礙現狀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關注,教育部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大量研究和統計表明,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清緒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影響著高等教育任務的完成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圖書館也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和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1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的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它與家庭環境、社會影響和學校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
1.1家庭環境的影響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中有%%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當成家庭的中心,牢牢地處于父母的保護傘下,受到過度的呵護,做什么事都會依賴他人,而且膽小怯懦,唯我是尊,不能與人和睦共處;更有許多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從而造成孩子沒有自立能力,缺乏自制力和耐性,適應社會能力差,不能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父母過度的袒護,會使孩子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和抵御挫折能力。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孩子就會逐漸養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奉獻的心理習慣,一旦離開父母到高校讀書,就難以承受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敗。
1.2社會環境的影響
21世紀是信息網絡和知識經濟大發展的世紀,社會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時期,其顯著特點是發展迅速,變化復雜,競爭激烈,對每個人來說,不但機遇與挑戰同在,而且往往成功與挫折并存,這就會使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們顯得手足無措。
1.3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中學教育時期,使學生在學校里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巨大的學習壓力下,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邕M大學校門后,大學的學習條件、學習方法完全與中學不同,大量的學習任務要由學生獨立完成,需要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恰恰是他們最欠缺的。長期以來,他們養成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師的依賴心理。剛剛開始的大學生活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2目前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部分大學生在對角色與新環境的適應中,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和自理能力差,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反差較大,對現實生活過分理想化,學習及人際關系方面的挫折等原因,往往可能出現消極、悲觀、孤獨、壓抑、失望、煩惱等不良反應,嚴重的會形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2.1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有些學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和嬌慣任性的習慣,往往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為他人著想。有一次,在圖書樣本閱覽室中有一位學生把一本英語四級考試書上的習題全部用鋼筆做了一遍,而且還在書上做了許多標記。對于這種明顯違反圖書借閱規定的行為,他滿不在乎,聲稱是需要在書上做題來提高自己的記憶效果。通過細致的批評教育,他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法,最后按照規定買了一本同樣的新書還給了圖書館。
2.2品行障礙。占有欲強,制度觀念差
有些學生因為物質欲望強烈,或者出自嫉妒、報復和虛榮之心非法占有別人或者公共的物品。在圖書館閱覽室中,就經常發生某些學生順手牽羊拿走別人物品的事情。再就是企圖夾帶圖書出館據為己有。有一次,一位學生在通過檢測儀時發生報警,說明其身上藏有圖書,這位學生也表現出緊張。雖然他不承認身上有書,但考慮到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只好對其進行和風細雨的說服工作,最后才勉強承認了錯誤并把所夾帶的書籍交了出來。這說明有些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而不顧學校的規章制度,表現出較為嚴重的品行障礙。
2.3過于自信和自負,社會公德意識薄弱
有些學生在出人圖書館時衣冠不整,隨地吐痰;在閱覽室看書時竊竊私語,亂扔紙屑雜物;有的甚至亂涂亂畫,開窗撕頁。這些都是大學生惟我獨尊、自命不凡的心理個性缺陷的表現,對社會公德的概念十分淡漠。
面對這些問題,作為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有必要也有義務認真分析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發揮高校圖書館的獨特優勢,為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發揮我們的作用。
3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
高校圖書館是學生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他們的第二課堂。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圖書館豐富的館藏知識,優雅的讀書環境,現代化的服務條件,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我校圖書館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實施了一些具體措施。
3.1開展讀書活動,做好導讀工作
圖書館與有關職能部門組成了多個類型的大學生讀書活動小組,開辦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園地,集中精選優秀的書刊,讓活動小組的成員優先學習,并且要求小組成員每個學期寫出讀書計劃和讀書筆記,并且聘請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作為讀書顧問,并為學生擬定相對簡易的研究課題,使學生們通過研究課題來激發讀書的積極性。圖書館還不定期的舉辦讀書座談會,組織導讀講座,進行指定范圍的知識競賽,從而豐富了學生們的文化生活,為提高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2開展信息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大學生的信息攝取能力
圖書館充分利用館內資源和專業人才優勢,對大學一年級的新同學進行輪流培訓,提高他們在進館之前的基本信息素質,開辦不同形式的講座和專題報告,講授文獻信息檢索、網上信息查詢、館內數據庫信息數據檢索、書刊借閱方法與規章制度等,并且介紹圖書館所使用的計算機、打印機、復印機、縮微機、傳真機等常用設備的使用操作方法和相關實際技能。通過這些有益的活動,使同學們能夠盡快地熟悉圖書館的新環境,克服了走進大學校門后面對新環境的畏難心理,增進了他們在新環境中學習的信心,對培養他們增強健康的心理素質起到良好的作用。
3.3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
高校圖書館與圖書館職能部門牽頭,與各系院的年級輔導員協作,積極組織學生組成青年志愿者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的實踐活動。從圖書編排、書架整理,到圖書借閱和歸還等各個環節,讓他們進行親身體驗,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實踐中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學生從走進校門開始,就步人了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時刻。作為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必須深刻認識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各種有利條件,運用先進的服務手段,開展具有特色的服務,使學生們逐漸克服由于身心變化、情感波動、學習競爭壓力等所帶來的復雜的心理困難,緩解心理矛盾,不斷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把圖書館構造成為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教育基地。
作者:吳成林 陳京萍 黃進 林雪芳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 健康教育; 調查
論文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專業大學生健康意識、行為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據與指導。方法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廣州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一至五年級12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對學生進行行為與健康知識問卷調查。結果 不同專業大學生均具有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及身心健康問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觀念、生活常識皆知之較少。但在傳染病、性病防治、急救等方面,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差異明顯(p < 0. 05)。結論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均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及身心健康問題,需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開展健康教育,是培養身心健康,高素質社會適應性人才的一項基本內容。如何在大學校園里開展健康教育,正確理解健康內涵,掌握相關的保健知識,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康人格,并終身受益,是大學領導者、管理人員、教育工作者和醫務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于2009年9月對廣州某醫科大學全日制本科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以了解大學生的健康意識、行為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據與指導,具體情況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廣州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一至五年級普通本科生為調查對象,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類型,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0份。其中,醫學生594名,非醫學生606名。年齡18~25歲,平均年齡20.5歲。
1.2 方法 結合學生特點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以無記名調查方式,按學院、班級統一發放問卷,被試者獨立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收回有效問卷率100%。調查表包括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行為、生活方式與健康,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急癥與急救,婚戀觀念與性知識,生活常識,公共衛生類等8個部分。
1.3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軟件錄入數據,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專業大學生健康知識需求的比較
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了解“健康”定義的分別為76%和33%,接受過較專業健康教育的人數分別為91%和13%,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希望接受健康教育的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人數分別為89%和82%,樂意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均以課堂、上網、讀書為前三位,分別為55%、48%,29%、33%,14%、12%,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醫學專業學生表示健康知識主要來源于老師(51%)、書本(34%)、傳媒(8%),其他專業學生主要從傳媒(35%)、書本(24%)、老師(23%)獲得健康知識。
2.2 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行為方式比較
醫學專業大學生有失眠、憂郁、情緒緊張等困擾的為46%,不適應新環境的為23%,理想與現實差距感大的有30%,對自我成績不滿意的有44%人,非醫學專業學生分別為33%、18%、45%、3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醫學專業大學生中生活不規律的有63%,膳食不合理的有28%,缺乏鍛煉的有45%,有煙、酒等不良嗜好的為29%,與非醫學生的61%、39%、30%相比,無明顯差異。但醫學生中不吃早餐的(9%)、膳食不合理的(7%)遠少于其他專業學生(31%、38%)。
2.3 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傳染病、急救知識比較
醫學專業大學生有73%了解不同傳播途徑的傳染病,有76%知道心肺復蘇術,懂得創傷急救的有61%,會一種或以上止血包扎法有68%。非醫學專業大學生分別為21%、38%、16%、29%,不同專業大學生在傳染病、急救知識方面差異明顯(p<0.05)。
2.4 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婚戀觀念與性知識比較
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大學生認為大學期間可以談戀愛的分別為89%、91%,支持婚前性行為的為56%、52%,贊成性解放、性自由的為75%、72%,差別不明顯。醫學生中有76%知道艾滋病傳播途徑、42%了解性病的防治,79%懂得避孕措施,而其他專業中分別有49%、16%、64%的學生知道性病知識,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不同專業大學生的生活常識與公共衛生知識的比較
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分別有71%、26%的人懂得餐前洗手的正確時間,62%、21%的學生了解公共衛生的含義,差異明顯(p<0.05)。但對于飲水機是否需要經常消毒,食物的正確儲藏方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系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這次對廣州某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改善,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1 全面開展健康教育,促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健康源于良好的習慣。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以及缺乏衛生保健知識,不重視健康投資,都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較其他專業學生更注重吃早餐、合理飲食,但也有非醫學生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及身心健康問題,如生活不規律、習慣熬夜、缺乏鍛煉、情緒不穩、自信心不足等。大學生年齡基本為18-25歲,大學階段是其身心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是其行為和心理模式形成的主要階段。在高校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也將影響其一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對于醫學生而言,樹立健康意識,促其知行統一。不僅是促進學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作為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需求。醫務人員既要以科學的生活規律和知識作為診斷的依據,還應起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率作用。只有健康的醫生,才能更好地擔負起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重任。
3.2 拓展健康教育知識喚醒大學生健康意識
根據調查結果,在傳染病、性病防治、急救方面,非醫學專業學生意識較為淡薄、知識比較薄弱。醫學生在進校后接受了系統的醫學教育,防病治病方面的認知程度遠高于其他專業學生,對非醫學專業大學生醫學院校應充分利用醫學教育資源,加強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強其防病治病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門涉及到預防醫學、傳播學、社會學、教育學、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市場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2]。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均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缺乏了解,對于性的社會學和道德觀方面的知識均知之甚少。通過加強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要求健康教育者不斷擴展健康教育內涵和傳播手段,將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匯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提升大學生健康素質,使走校門的大學生既是身心健康的踐行者,更是健康知識的傳播者。
【摘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為使我們對構建和諧校園目標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更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性,需要以構建和諧校園的理念來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其“不和諧”的癥結所在,探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關鍵詞】和諧校園;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構建和諧校園重要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人才的搖籃,做好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和諧校園,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構建和諧校園中,應該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大的課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和諧校園的本質要求完全一致
對高校而言,構建和諧校園的本質要求包括人際關系的和諧。從根本意義上講,最基礎的目標是造就和諧的大學生人際關系,就是要使大學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周圍一切錯綜復雜的關系。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則與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咨詢性教育和良好行為的訓練,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促進他們全面和諧地發展。這些教育內容顯然與和諧校園的本質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學校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建設和諧校園的主要參與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在校進行正常學習、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條件,因此,針對在校大學生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使個體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能為個體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使大學生能更好的參與到和諧校園的建設中來。
(三)和諧校園提出的時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大學校園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襲,當代大學生作為思維最為敏銳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體,他們在這個深刻變化的形勢中,承受的學業、婚戀、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比過去都增加了,極易出現心理發展不和諧的情況,更加迫切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二、構建和諧校園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諧”之分析
面對教育國際化和國內高等教育改革新的發展形勢,大學生往往產生無所適從、煩躁、困惑等情緒,造成各種心理問題。要實現大學校園的和諧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不夠適應,面臨著一個新的轉型。以構建和諧校園的理念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諧”的癥結,會使我們的認識更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性。以和諧理念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難發現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許多不和諧方面。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和諧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雖然已開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經驗,但不同地區之間、高校之間發展很不和諧。從全國范圍看,東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內地,大中城市、沿海開放地區的高校重視程度高,普及面廣;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偏遠省份的學校工作比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區,也由于缺乏統一規劃,資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導致各校的發展失衡且沒有應有的地位和時間保障。有的地區甚至至今仍有學校未開展這項活動。還有高校之間機構設置、經費投入及工作開展不和諧。有的高校沒有建立心理咨詢專門機構,沒有專門辦公場所。有的高校沒有經費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和心理疾病預防、危機干預機制,但還有不少學校尚在起步階段甚至還沒有起步。從課堂教育上看,盡管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必修課和選修課,但仍有一些高校沒有開設任何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只舉辦了一些講座,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和覆蓋面。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與實效的不和諧
心理健康教育在諸多高校的計劃中,往往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但事實上卻都是形式上的存在?,F實中一些地方、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從業者科學化水平不高,缺乏規范管理。心理科學的評估技術的應用不足,濫用不規范的量表,忽視測試信度和效度,僅憑測試結論來推定學生的心理,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業者的培訓與監核尚未正規化,盡管國內高校多數設有心理咨詢機構,但從事心理咨詢(治療)與心理輔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職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經過短期培訓后上崗的,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在機制、經費與人員儲備上沒有根本保障。各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師地位低,任務重,壓力大,沒有時間深入學生,更沒有精力展開理論研究,又因為心理健康教育部門隸屬關系不明確,一般掛靠在學生處、德育室、校醫務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門,甚至有多個部門齊插手或都不過問的情況,故直接導致無人監督、無人管理。而受過心理專業訓練的人員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職稱不明確,工作報酬低,硬軟件設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師資流失嚴重。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體的不和諧
按照教育學的一般規律,教育主客體之間關系融洽,雙向交流與溝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長期以來,人們往往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老師高高在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所以有相當多的高校雖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和研究,建立了大學生心理檔案,但由于忽視教育者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最終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時展的不和諧
至今還沒形成適合中國大學生特點的理論基礎,且定位不清,主要是還沒有搞清楚它與其他心理學教學、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異同,常常把它們割裂或等同起來。因此,其理論研究大大滯后于實踐操作,不能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指引。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要求與實際認識的不和諧
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從心理咨詢活動開始的,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現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仍放在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上,忽視了對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特別是在學生出現了嚴重行為問題時就更容易強化這種看法。這種做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同時還給學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錯誤印象,使一些大學生在出現心理困惑時不敢及時咨詢,原本可以通過咨詢消除的心理不適卻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心理危機而走上絕路。如果僅僅局限于對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咨詢,那樣只能處在被動的地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取向應當立足于主動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少數學生前來求助。
三、構建和諧校園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
如何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實踐當中更好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本文擬對于今后如何更好地開展工作,談點想法和建議。
(一)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是保證大學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條件
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在時空上有了保證,其次使教師、學生雙方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得到了加強,再次保證了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大學生的基礎和專業課程多,學習壓力大,盡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實踐證明是利大于弊。課堂教學應強調針對性與實效性,如要考慮對新生專業思想的穩定,增強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等。當然,各院系的情況不同,需求也有差異,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計劃地安排專題課、利用周末開設選修課等,都不失為好的途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應該體現靈活性、親和性、指導性、糾缺性,使學生感到實惠。
(二)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現在的大學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為方式對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和鍛煉的機會,“大學生心理協會”積極作用的發揮,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這方面的需求。在“大學生心理協會”組織的各種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強化,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展示,適應環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團學組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為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很多相關活動都是通過各級團組織、學生會和班委、團支部等團隊的方式開展起來并產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學團委長期堅持的周末文化廣場活動、一些學院團委組織的以身心健康教育為主旨的專題活動和以班級為單位的系列講座等。
(四)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從過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個單位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好,一定是該單位的領導對此項工作認識到位、重視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刀◣煂;A教育系、政法系、經濟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這方面的實踐和豐富經驗。
(五)抓好人員培訓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一批懂心理、會教育的人。不少綜合性大學都有相應的心理學專業,那里有把握著深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老中青專家;另外在醫學心理學方面也有相應的師資和經驗積累,這些都是當今大學得天獨厚的條件。建議有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利用好這些條件,通過系統的培訓,使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梢哉J為,我們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條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學的方法,就能使我們的工作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平衡狀態。另外,如果有可能,應考慮在廣大教師中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因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教師的個人問題,也不僅反映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狀況,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們的“教書育人”工作的進程和效率。
我們相信,有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議作指導,有各高校黨政的堅強領導,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廣大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有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諧校園中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我們的路會更寬,前景會更美好。
摘要:如何上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探索適合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教學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高職教育特點和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提出把團體心理輔導應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設想。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對象、課程特點以及緩解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壓力方面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并總結了自身實踐應用中的有益經驗。
關鍵詞:團體咨詢;高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的提出
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有效方式之一。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國內已進行過不少探索。但從總的情形看,對課程設置、內容體系探討較多,而對課程教學具體實施的研究較少;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的講授較多,而心理素質訓練的比重較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籠統論述較多,而真正體現高職教育規律的研究較少。如何上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探索適合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教學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校從2001年開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定為全校大學生必修課。為了提高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筆者結合高職教育特點和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總結以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經驗,提出把團體心理輔導應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設想,根據高職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學校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做出新的嘗試。
可行性分析
國內心理學家對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解存在細微差異。筆者認同著名心理學家車文博先生的觀點“團體咨詢或稱集體咨詢,是心理咨詢的一種重要形式,即咨詢工作者幫助一類人(兩人以上至幾十人)解決其存在的共同心理問題的形式,如做報告、講座、參觀、看錄像、開展團體交流、討論等”。本文中的“團體心理咨詢”特指此意。
(一)團體咨詢的前提是求詢者的問題具有相似性
團體咨詢的特點之一是求詢者問題的相似性。咨詢員根據求詢者問題的相似性,以一種支持性的團體氛圍來推動咨詢進程,整個團體就是一個助人集合。通過共同探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同的心理障礙。通過若干次的團體聚會、活動,成員相互交往,共同探討大家關心的問題,彼此啟發,相互反應、支持、鼓勵,以便改善人際關系,增強社會適應性,促進人格成長。
從2001級開始,我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列為全校新生必修課。大學新生處于由中學向大學轉變的關鍵期,很容易出現心理適應不良等發展性問題。對于高職新生而言,他們知識面較廣,但缺乏深入鉆研的精神,所掌握知識的深度不夠;思維比較活躍,但往往不求甚解;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實踐能力較差,依賴心理較強;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自我意識強烈。他們普遍存在心理適應不良的問題。普高生基本上是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下成長起來的,重知識的學習而輕能力的鍛煉;思想模式化,創新意識淡薄;依賴性強,獨立實踐的能力較差。一些普高生往往沉浸在高考失利的陰影中不能自拔。而職高生能力較強,獨立意識較強,但學習基礎較差,尤其在英語和數學學習上存在困難,對于學校的嚴格管理往往不能適應。
高職新生共同面臨的發展性問題,如不適應學習和人際交往等,構成團體心理咨詢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生班集體(一般30-40人)是天然的咨詢團體,每一個學生都是團體成員。心理教育課的任課教師就是自然的團體指導者。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運用團體心理咨詢,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經驗分享”,團體成員在討論中可以獲得正確認知,有助于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學生可以通過相互溝通,無形中獲得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疏解學生對環境的陌生感,增進相互了解,共同發展。它特別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有助于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到大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把班級作為一個團隊來建設,教師注重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及學生的參與。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又是課程的建設者,他們有權力和義務來促進教學的開展。鼓勵學生的參與和貢獻,采取民主和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動機和共同目的,把學生的意見和貢獻運用在教學中,強化他們的主動性和實踐性,使他們更加投入地、積極地、自覺地學習。此外,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學會相互尊重,相互了解,鍛煉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二)團體咨詢是動態的人際交往過程,以成員為主角,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咨詢強調整個團體的動力性質,團體內的人際互動是核心,團體成員間積極互動的人際關系正是每個成員發生改變的基礎,而每個成員的改變也正是整個團體動力性的體現。團體咨詢是以學生為主角,模仿日常生活,精心設計情境,創造機會和條件,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遵循平等民主、真誠友善、共同發展、自主自愿和信任保密等原則,共同參與,相互信任、相互了解。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在技術應用型人才,所以高職教育與現行的普通??坪捅究平逃兄黠@的不同。高職教育具有很強的職業定向性,比較明顯地體現在直接為產品生產和社會服務的職能上。高職教學必須突出與之相適應的自身特點,主要體現在知識理論上以夠用為度,職業技能上以適用為本。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容應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自我意識、人格培養、情緒調控、人際關系協調、學習方法指導、戀愛心理調適、心理危機干預等。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是生活經驗型的課程。這就決定了在教學方法上必須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采取以體驗性為主的模式。盡可能為學生創造體驗、分享、共同成長的機會,引導學生增強體察自身心理狀態的敏感性,積累對人生和世界的感悟。除了必要的理論講授外,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重角色扮演、參與討論、行為訓練等活動教學,以經驗、感受為載體,探索更具實效性的教學方式。
團體心理咨詢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具有很多優勢。首先,團體咨詢活動是動態的人際交往過程,給團體成員提供了相互學習的機會;其次,團體心理咨詢符合高職新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既渴望了解自己,又渴望與同齡人交流,但又很羞怯,同時也有獨立性發展所帶來的“懷疑權威”。在團體中,隨著人際關系的發展,會逐步建立起一種開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團體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成員們可以更輕松自然地自我表露。
(三)團體咨詢的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師資不足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更多優質的師資,但目前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教師遠遠不夠。團體咨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師資不足的問題。團體咨詢豐富多彩的形式,如做報告、講座、參觀、看錄像、開展團體交流、討論等,相對個體心理咨詢的主要優勢在于,為學生提供了與其他成員一起嘗試與體驗新行為的環境,有助于成員的人際學習與自我探索,并且時間上更經濟。它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提供多重幫助,不僅僅是咨詢員對參與者的幫助,也是參與成員的互助。在一種幫助集合中,推動咨詢進程,達到咨詢效果。
實踐應用
(一)加強授課行政班的團隊建設
團體咨詢中一切活動都是在團體情境下展開的,把授課行政班作為團隊來建設,是本課的特色之一。團體咨詢是多向人際溝通的過程,溝通的效果直接決定了團隊的氛圍。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能夠主動回答問題、參與游戲的學生,在平時成績中給予加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學生從不敢說話到積極參與,就是對心理素質的很好鍛煉。他們從中會受益良多。采取民主和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集體榮譽感。在課堂教學中,多采用分組教學和課堂辯論,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性。
(二)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確定每期授課主題
“學生希望在課堂上獲得什么信息;學生提出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滿足;教師是否真正關心學生的看法和意見”,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動力。在第一節課上可以開放式地討論以上問題,在討論中師生共同決定并改進課程的結構和內容。教師對學生當時提出的意見給予肯定和采納,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他們在班級中的作用,激發出他們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在新生入學所做的upi(大學生人格問卷)測試中,筆者授課的學院有39.74%的新生缺乏自信心。這與他們的自我意識出現偏差有很大關系。首先,他們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筆者在授課內容中添加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內容。例如,“認識自我的20問法”、“給自我畫像”、“畫樹測驗”、“自我影響輪”等。其次,他們缺乏自信,缺乏成功感。筆者在授課內容中添加了引導學生體驗成功、分享成功的內容。例如,“了解自己的進步和發展”、“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覺”等。
(三)利用團體咨詢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
正如前文指出,廣義的團體咨詢豐富多彩。如做報告、講座、參觀、看錄像、開展團體交流、討論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應用團體咨詢方式,要求教師備課的主要精力放在對有關活動的精心組織上。在講授過程中,筆者一直都很強調師生互動和學生參與。在課堂上提出的討論題,例如“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人一天做幾次夢?每次夢做多長時間?”等都成為學生在課堂上熱烈討論的話題。保證每次課都給學生安排科學的心理測試量表,每次課都講述幾個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安排具有教育意義的動漫,寓教于樂。一些如“人名復印機”、“測測你們的記憶力”、“你們之間有默契嗎?”等心理游戲都受到學生的歡迎。在《自我意識》一講中,要求學生自愿上臺與他人分享“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覺”?!盎ゴ鞲呙弊印被顒幼寣W生更好地從他人那里獲得支持和鼓勵,從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優缺點,更好地完善自我。這些心理游戲很多都是團體輔導中常用的。利用校園網視頻點播的免費資源,要求學生以班為單位觀看。涉及愛情心理、自殺干預、抑郁、自卑、情緒調控、強迫癥和游戲成癮等記錄片,也都受到廣大新生的熱烈歡迎。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文章就當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徑進行了論述,并根據筆者的工作實踐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論文曾強調指出,大學生要“既有強健的體魄,又有健全的心智”,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大力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意義重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性和必要性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階段的青年中期,這一時期是大學生在人格上將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人的過渡,從而建立起自己穩定的人格結構,在心理上逐步擺脫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從而走向獨立和成熟。畢業論文在這一人生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面臨著很多重要的人生課題,不僅要承受由于社會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壓力,還面臨著自身許多特殊的問題,諸如學習環境與學習任務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與戀愛問題等。對于這些矛盾、沖突和壓力,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和化解,感到困惑和迷茫,并為緊張、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所侵擾,從而引發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從近幾年來有關高校和學者的調查資料中可以看出,有20%~30%的大學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另外,近年來大學生中由于心理問題或心理因素而引發的休學、退學現象乃至自殺、兇殺、犯罪等惡性案件日漸增多,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碩士論文以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為根本任務的,應當著眼于全局,著力于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提高對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認識。要通過廣泛的宣傳,使學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般的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對暫時的心理不適進行調節,從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另外,還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咨詢不僅是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幫助,而且能為心理正常的學生提供借鑒性的經驗,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增強對心理不適和不良情緒的緩解、控制能力,從而使其更有效地開展學習,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學課程、開展心理衛生講座以及利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等方式進行。2.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學生心理狀況的了解,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為此,要認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查工作,并充分利用調查資料并結合日常咨詢記錄等,按學院、班級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這種心理檔案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依據,不僅便于我們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狀況和共性問題,及時發現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醫學論文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我了解、自我認識,預防心理問題,以促進其健康成長。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學生個人心理檔案的管理一定要有嚴格的保密性,以免因此而影響到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都是面向群體開展的,屬團體性心理健康教育,這樣的教育能滿足多數學生的需要,但還有一些學生需要通過個別性的教育——心理咨詢來解決個體發展和適應等問題。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技術,通過咨詢者和求詢者的協商、交談和指導的過程,職稱論文為求詢者提供心理服務的一種形式,它在幫助、指導學生更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和完善自己,減輕內心矛盾與沖突,增強挫折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具體的方式可以采用門診咨詢、書信咨詢、電話咨詢和網絡咨詢等,由具有心理咨詢專業知識的老師擔任,對需要幫助的學生給予直接指導和幫助。對于在普查中發現的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也可以采取由咨詢者主動約見的方式對其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提供幫助。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的配合。從總體上看,近年來國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既有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規律性認識不足的因素,也與某些高校領導只重眼前效益的短期化行為有關,在一些領導看來,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作用和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保證學生不出事”。而這種認識的根源在于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來看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引起領導的高度重視,從而獲得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還有賴于學校上下各有關部門的相互協調與配合,英語論文有賴于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針對個別人的,也不是由個別人來完成的,學校的教職員工,特別是直接面對學生的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等一線工作人員,必須真正樹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并付諸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長久而富有成效地堅持下去。2.結合高校實際,科學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由于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規范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未經過專業培訓的學生工作人員不應直接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因為他們在心理咨詢中往往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經驗和方法,而違背心理咨詢工作的原則、規律和要求,留學生論文從而對咨詢對象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鑒于高校心理咨詢無論是服務對象還是工作任務都有別于醫學機構心理咨詢的實際情況,高校心理咨詢應注重一般心理問題的調控而非心理障礙的矯治,因為大多數的心理障礙是需要專i'-i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治療和干預才能夠予以矯正的,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中,能夠及時準確地將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病例轉介到專業機構咨詢,才能更有效、更恰當地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積極作用,否則就會陷入費力不討好的窘境。3.要開設必修課程,加大課堂教學的力度。課堂教學是實施教育的主渠道,同樣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只靠課外的活動來開展工作,其收效是相當有限的,也難以促進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目前,高校的“兩課”教學工作已日臻完善,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還處于初始階段,雖然有些高校已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但遠遠沒有滿足現實的要求。因此,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之中,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有效的教育。根據筆者的體會,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新生的必修課,使他們一進校就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為順利度過大學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總結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中應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現實性和針對性,體現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要盡量擺脫單純理論知識灌輸的模式,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開展心理訓練等生動活潑的活動,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激勵自我、開發自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教學內容,實現教育目標。
作者:陳素紅 胡小紅 張西平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學院和諧校園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而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里和諧的前提,是獨立學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獨立學院;心理健康;和諧校園
一、心理和諧與和諧校園的內涵及聯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諧”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和諧社會與和諧校園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指適應和諧社會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質的總和,它包括:(1)身心和諧,即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和評價客觀并悅納自己;(2)自我意識和諧,即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3)情緒健康和諧,即愉快情緒多于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是一種穩定的情緒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諧,即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日趨完善,沒有明顯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善于認識自我,正視現實,言行一致;(5)人際關系和諧,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雙方心理距離接近,心理相容性強,彼此感情認同,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的交往態度,交往動機端正;(6)心理與環境適應和諧,即有較強的自制力,既能客觀分析正確認識環境狀況,又能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所謂和諧校園,指一種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運轉的教育模式,以校園為紐帶,建立全面、自由、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是校園內人與人、人與校園環境、人與社會等諸多要素處于協調穩定、相互依存、健康發展的多贏狀態,校園中形成了能充分發揮全體師生員工和所屬各子系統能動性、創造性的條件及環境,使師生員工和學校所屬子系統活動總體協調發展。和諧校園是師生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樂園、成才的搖籃。和諧校園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各部門的職能,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和諧與校園和諧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諧校園培育和諧心理,和諧心理造就和諧校園。心理和諧是和諧校園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內在要求,是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支撐的平臺。和諧校園是培養建設和諧社會人才的前提。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統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從社會心理角度看,大學校園中人的心理和諧對大學和諧校園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影響,保持和促進師生員工的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同時,和諧校園的構建的目的也是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心理和諧。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和諧的現狀剖析
1、學習障礙
從錄取分數看,與普通高校相比,獨立學院學生的分數明顯存在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存在的問題。獨立學院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的自覺性低,學習意識淡漠,部分學生甚至存在“學習為了拿文憑,找工作”的學習動機;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堅強意志和進取精神,缺少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意識淡漠,直接導致學生遇到困難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態度,缺乏學習的恒心和毅力,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此外,高考分數偏低的原因致使獨立學院的學生自信心較差,自卑感較強。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加之就讀學校不如意,使他們產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覺。
2、人際交往障礙
現在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受父母的溺愛,養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及與人交往的經驗與技巧。許多學生第一次遠離父母,面對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以及個性各異的新同學,既不善于讓別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與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絕,對自己的神態舉止特別敏感,生怕在別人面前出丑、失態,在交往中異常緊張,不知如何與宿舍同學相處,感到不安、孤獨,產生戒備、多疑心理;從而產生人際關系敏感、社交恐怖癥等人際交往障礙。
3、生活情感障礙
獨立學院部分學生自理能力較差,生活不講規律,對學校的日常管理和行為規范存在抵觸心理,特別是面對吃喝玩樂、學校周圍的網吧等誘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時,貧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數貧困生的自尊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虛榮心太強,不敢正面看待貧困,不愿與人交往,自我封閉,甚至產生防衛、敵對心理。此外:在情感問題上,大學生正處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趨向成熟的階段。美好的愛情是每個大學生所憧憬的,不少談戀愛的大學生沒能處理好愛情與學業、友情的關系。部分學生把戀愛當作一種情感體驗、精神享受,純粹是為了消遣寂寞、尋求刺激,傳統道德觀念淡化,發生婚前性行為。這種錯誤觀念,易使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中難以找到平衡點,陷入痛苦、迷惘,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傷害。
三、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
獨立學院大學生出現不和諧的心理狀況,不僅影響著他們的學習、人格養成及身心健康,也給學校教育帶來了許多困難,影響了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討其有效途徑,引導大學生排解心理障礙,是建設和諧校園的一項重要內容。
1、領會并落實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前提條件。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開展,思想觀念的認識和領會至關重要,特別是學校領導及學校思政工作人員的重視程度。學校領導應從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剛示要求出發,切實認識到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在意識形態中應不斷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專職教師擴大到全體教職工,由專職教師隊伍擴大到學生社團,由個體咨詢診斷擴大到群體預防。只有深刻認識領會到加強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心理教育列入學校教育的常規工作之一并予以落實,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持,為開展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創造良好的硬件和軟件環境,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際效果。為了認真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確保有效地開展心理教育;學校應該把心理健康課編入教學計劃,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組織開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對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學生應該建立心理檔案,及時跟蹤和反饋。通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方法,指導他們有效地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豐富和健全多樣的心理疏導方式是“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手段。
通過班會、社團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自省,讓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輔導員老師及時收集學生中反映突出的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對一些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應加強監督、予以引導;通過社團活動的聯系,為獨立學院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與外界溝通的機會,從而彌補獨立學院自身校園文化的缺乏或不足;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活動、討論社會熱點話題,激發學生對深層次問題、有價值問題的探討,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社團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拓展學生校際交往的途徑,邀請兄弟院校在某方面作出突出成績的大學生進行經驗交流,為他們的人際交往提供鍛煉的空間,促進健全品格的形成;通過網絡方式,在學校局域網上設立心理聊天室,為學生搭建心理咨詢新的平臺,安排心理教師及學校思政工作人員以聊天的形式,向學生講授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識,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3、更新和調整適宜的心理教育內容是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根本保證。
針對獨立學院大學生“自信敢為、可塑性強,控制力較差、意志力不強,社會認識能力不足,缺少危機感”的人格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將重點內容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挫折教育。通過在學習中制定競賽淘汰機制,模擬社會就業等手段,加強學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技巧方法。(2)危機教育。獨立學院大學生憂慮性相對較低,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社會形勢、專業形勢、就業形勢等方式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加強危機教育,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3)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建設。獨立學院大學生興奮性較高,沖動性危機的發生率較高,提高學校處理突發心理危機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結語
大學生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基礎,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和諧的前提,是獨立學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獨立學院的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狀況,深入分析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對其疏導和調適,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不斷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論文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
論文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主張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心理現象,關注正性情感、積極品質和積極組織環境的塑造。本文簡要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分析了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和探討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問題,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視野,為開創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本文通過分析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和本質,力求把握積極心理學的精髓,構建積極組織環境,保證與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導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它關注人類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創造力等,更強調研究人性的優點與價值。這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類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激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能力與創造力,并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
群體水平上的積極社會環境研究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積極的組織系統,以培養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責任感、有利他人主義、有禮貌、有職業道德。非常重視社會背景下的人及其體驗的再認,意識到積極團體和社會機構對于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研究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勢必考慮到環境對他們產生的重大影響。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致力于從積極的層面看待心理現象,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一) 積極更新觀念,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培養全體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和幫助個別的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兩個方面。把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這一預防和發展性的目標擺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盡快轉變過去以為無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錯誤觀念,完成對心理健康的研究與評定從消極心理取向向積極心理取向轉變。教育者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
(二)采取多種渠道,切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尊重大學生自我發展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促進者是成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過現有的課堂教學和心理輔導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從整體上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與學校生態環境的聯系,積極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活的各個層面。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極心理學取向背景下誠然也強調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但與此同時,教師卻把學生當作問題的來源,常常帶著有色眼睛看待學生,這樣就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把學生置放在了被動的位置。只有把學生當作是充滿潛力的個體,把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幫助學生實現人生的價值與享受幸福的生活當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個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才能得以發揮,問題意識才能得以削減,才能真正營造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氛圍,激發出學生潛能。
2.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在消極心理學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這不利于形成和諧的教育氛圍。積極心理學則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以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一個成長、發展中的個體,教師需要培養自己的積極心理,也需要以積極的心理來看待成長發展中的學生。重視學生個體自我成長的經驗,幫助學生培養和發展積極的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積極的詞匯,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在面向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中,應該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關系,尊重學生,耐心傾聽,有同情心,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發掘自身的積極品質,多強調學生的優點與長處。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的建設。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眾面廣、影響大、效果顯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在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思維活動、積極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習慣的形成、積極人格的培養和積極的組織與群體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盡量避免對學生負性心理品質的過分關注,而要以培養積極、樂觀等心理品質為重心,提倡他們對生活中的事件和產生的心理狀態做出積極的解釋,促進其積極情緒的產生。
4.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注重學生在體驗中成長。
活動課程在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強調學生的興趣和體驗,貼近學生的心理世界,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重視學生潛能的發揮,更容易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梢蚤_展如團體輔導、專題講座、主題討論、心理自助等專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注意在常規課外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真正使學生在積極的體驗中增強適應社會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培養積極品質,促進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中,要開展積極情緒的培養和樂觀精神的輔導。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人均有兩種基本能力,即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積極心理治療就是讓心理與行為異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發掘自己的潛能。他們認為在心理治療中要掌握權威形象、和睦關系、言語等技巧,增強患者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修復他的缺陷。積極心理學的上述觀點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更新觀念,開辟工作視野,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例如,現在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荒廢學業,虛度光陰。幫助他們戒掉網癮的手段除了采取說服、教育、規勸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發展他們自身已擁有的力量。一個積極樂觀向上、關注未來、心存理想、人際關系良好的大學生是不會輕易沉湎于網絡的虛幻世界的。
(三)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寬泛的視野,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
1.摒棄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為靶子的模式,強調學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校的其他工作的關系不是割裂和對立的,而是一個融合的有機整體。重新整合社會及家庭、學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學生、家庭和社區為載體,構建一個積極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統,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的最大功效。
2.注重積極校園文化的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促進其更加熱愛生活、感悟人生,從而養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我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舉措。但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普遍較低,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構一個教學、輔導、監護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自身潛能進行開發教育,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積極生活態度,培養大學生自覺地、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質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有機整體,而其中心理素質是人的發展中的關鍵性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1]
一、課程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主渠道
課程教育以班級為單位,學生人數一般達一百人以上,是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的數十倍、數百倍,可以極大地擴展受益的學生數,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要確保課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課程目標的正確確立
以往眾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預防性的,以預防和矯治各種精神疾病以及適應不良行為為目標,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問題。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對心理危機的干預和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上。這種課程目標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到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不夠顯著。筆者認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心理發展教育與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上,而不是對心理疾病的治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一項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個大學生都要接受這一教育,讓學生掌握系統、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護自我、健康自我;在學生中樹立一種“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與心理咨詢”的觀念。它的目標應定位于“面向全體,重在發展學生的潛力,促進全體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人的積極成長上”。遵循此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2.課程內容的改變
以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以補救性為主,主要是采用消極心理學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有效方式,當成是解決或幫助極少具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針對少數人在局部范圍開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將教育滲透到每個學生當中,激發學生本身內在的力量和潛能。因此,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面向全體大學生,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模式,重視學生固有的、實際的及潛在的力量,激發人自身內在積極的心理品質,學會寬容、尊重、分享等,讓學生學會創造幸福,體驗快樂,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塑造積極向上的美好心靈。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學習輔導、生活輔導、人際交往輔導、人格發展輔導、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和性心理及婚戀觀輔導等。
3.教學方法的改進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純文化課程教學。走近學生、準確地把脈學生心理、適時地調適和有針對、預見性地指導學生,挖掘學生固有的潛能和力量,這是本課程的活力根基和意義所在。筆者認為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擺脫學院式的知識傳授,要立足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側重操作性的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我探討,以達到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的功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體驗與互動,通過多媒體、室外活動等形式,強調學生個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氣氛。把團體心理輔導的技巧借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輔導員,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教學必定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的探討
縱觀國內相關文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實踐操作模式的探討和方法、途徑實施的探索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結果的評價標準的研究卻鮮有涉及。楊民和楊立紅(2006)認為,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較低與缺乏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有關。因為缺少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應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3]但迄今為止,我國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規范且操作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應該采用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強調過程情境性。即對學生結果的評價應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務上,提倡采用“真實性評量”和“操作評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學生能認識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
二、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及心理拓展訓練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必要補充
1.個體心理輔導
個體心理輔導主要是針對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由于所面臨的任務、矛盾和個別差異而產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幫助,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疏導心理障礙,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措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部分屬于青年期的成長心理問題,但又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視其刺激源的性質、壓力大小、挫折程度、傷害輕重,以及個人的承受力和康復力的強弱而有不同。這些問題有可能通過心理輔導教師的個別輔導,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發泄、轉移、升華,逐漸平靜、淡漠,恢復正常。
2.團體心理輔導及心理素質拓展訓練
相關研究表明,單純進行心理健康教學、咨詢和講座不能顯著地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團體輔導及心理拓展訓練則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使個體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團體輔導創造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成員在團體中的改變容易遷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發展性、適應性和人際溝通問題,舉辦專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使學生在團體心理訓練過程中習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拓展訓練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戶外體驗式教學模式,[5]是讓學習者通過親身體驗經歷,從根本上改變原有認知,并在習慣和行為上有一個新的改進和突破。其特點是以項目體驗為載體,以態度訓練為主旨,以行為改變為方向。素質拓展訓練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我國,主要應用于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在各大高校中應用得還比較少,僅有部分高校在個別院、系對部分學生開設拓展訓練課程。[6]目前國內的素質拓展訓練主要采用場地、水上和野外三種培訓方式。高校的校園環境、體育場可以作為培訓的場地;游泳池可以作為水上項目的培訓場地。高校完全有條件拓寬拓展訓練的渠道,使素質拓展訓練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三、建立完整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高校必須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負責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給在校的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每個系應配備心理部長,組織開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個完整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還應包括學生的自助機制,因此高校應挖掘學生自身資源,倡導自主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證。例如可以班級和宿舍為單位,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和心理聯絡員制度,其主要任務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傳遞心理健康信息,能夠讓他們在第一時間給身邊的同學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核心
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也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原因。許多高校采用專兼方式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多數兼職教師是“虛崗”,履職很困難。學生的心理是多發的,而教師的崗位是虛的,結果不言自明。還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當心理健康教師,這類教師雖然工作經驗豐富,工作責任和能力較強,但畢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跨度大,專業理論要求高,他們也很難勝任教學。所以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核心問題。
論文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當前各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著重論述了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作用,進而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和有關方法及對策,以進一步營造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把學生培養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社會競爭的激烈,當代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少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且日益突出。為此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高等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學和有效的方法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高校圖書館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及學生的政治思想服務的。因此,在新形勢下圖書館應發揮特有的優勢,拓寬自身的職能,在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近年來,我國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困難,給學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少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在學習競爭、擇業競爭、經濟條件限制、人際關系難處、家長期望值過高以及因社會變革加快而帶來的多方面信息沖擊下,造成了大學生心理負荷過重,致使相當部分的在校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其中只有極少數學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幫助。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個體因素及學校的環境和不當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滯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軌,多數高校設立的心理咨詢機構沒有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心理咨詢人員嚴重不足,專業素質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詢的實踐中很難保證取得良好的效果,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別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圖書館更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積極配合學校工作,根據學生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圖書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徑、新方法,積極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健康地成長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圖書館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優勢
1.營造良好濃厚的文化氛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圖書館優美的環境,濃厚的文化背景,都營造出汲取知識陶冶情操的氛圍和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放松學生的心情,緩解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能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去面對各種挑戰。
2.館藏文獻資源的優勢。圖書館擁有大量的印刷體信息資源,近年來又補充不少多媒體信息資源。這為學生的成長準備了豐富的營養,他們徜徉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中,不僅使他們的智育得到發展,也會使他們的德育成長包括心理素養和道德水平得到應有的提高。
3.圖書館是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獨特場所。圖書館是接觸學生最多的部門,學生在圖書館通過查詢書刊文獻,與網絡交流對話,在不觸及個人隱私,不必進行心理咨詢情況下,主動地尋求解決的辦法,從而在平和的狀態下釋放壓力。這種方式是易于學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極大地優化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員的優勢。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不僅擔負圖書資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擔負著學生利用資料獲取知識的指導工作。架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為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對策
1.充分利用豐富的紙質文獻資源開展心理教育。圖書館應利用豐富的紙質資源的優勢,有意識有計劃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質量、品位高的有關心理咨詢方面的信息資源,如優秀圖書資料、書刊、專題文章等,供學生們閱讀。
2.利用豐富的電子信息資源開展心理教育活動。電子信息資源在高校圖書館中日益增多,它是對紙質資源的擴充。電子資源多樣、快速、易于獲取,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高校圖書館應努力做好心理健康電子資源的征訂工作,為學生提供免費閱讀場所,充分發揮電子信息資源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優勢,從而能自覺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擾和侵蝕。
3.構筑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高校圖書館應利用網絡積極主動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在網上與學生直接溝通,形成網絡交流機制,圖書館應充分利用這豐富的網絡資源,扎實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平臺建設,積極運用互聯網這一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育空間,可最新心理研究動態,開設心理學知識、心理測試、心理咨詢案例分析等。利用網絡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讓網絡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對寬松的網絡世界自然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網絡的教育作用。
4.根據學生心理問題的情況,設計宣傳櫥窗,舉辦心理健康咨詢日等活動,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通過這些講座,面對面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宣傳,既能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指導,又拓展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發掘潛能。從而影響大學生心理的各個層面,達到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優化,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所遇到的心理問題,使之起到預防、疏導心理健康問題的目的。
5.把“以學生為本,從服務出發”的理念始終貫徹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圖書館不僅依靠其豐富的館藏和強大的網絡信息為廣大師生服務,圖書館的管理人員更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給學生讀書指導,和他們進行思想交流。圖書館人員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出發,積極地為他們創造條件,鼓勵學生自我教育。我們應熱情周到地為學生服務,創造和諧舒適的環境,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凈化心靈,做一個積極向上、正直而熱情的人。
6.強化館員素質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學生進入圖書館,除了接觸圖書資料外,就要接觸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因此,館員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是活的教材,館員治學的嚴謹態度,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學生的熱情幫助和指導,都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館員素質是圖書館的靈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礎。因此,這對館員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圖書館要重視對館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心理危機干預及心理健康的知識素養,為扎實扮演好學生“心理保健醫生”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礎。其二,館員要嚴格要求自己,盡到編外政治輔導員的職責,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積極向上的心態感染學生。其三,館員要有意識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員,要努力學習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思考他們存在的問題及運用心理知識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傊?,需要館員用心去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學生的心智與人格得到協調發展。
7.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資料庫。從學生入學初、學習中、畢業前不同時期的心理問題出現的規律特點,采用不同的對策。做到有計劃、有目的進行情況預估、指導。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豐富內容,使資料庫不斷豐富,成為圖書館的一份文獻資料館藏。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新世紀的人才觀的要求。高校圖書館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在對大學生心理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勇于開拓,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圖書館必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重要話題。近段時間接連不斷出現的大學生、研究生自殺事件,再次告訴我們: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將結合自身崗位實踐,從擔任班主任的角度出發,就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個問題來談談自已的經驗和想法,以供業內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考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點;教育方法
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同時,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又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意義。應該說,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多數是健康的,他們有較穩定的思想情緒,學習上樂觀自信,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但我們同時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隨著當今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數明顯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時,應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效地解決學生一系列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品質,培養優秀班集體。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分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調查,筆者認為當前不少學生在“學習心理、人際關系、自我評價、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壓力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適應力差、群體性差、意志薄弱、對人冷漠等心理問題。究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學生的氣質、體質、身體健康、生理發育、智力水平、生活經歷等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與體驗,有的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甚至產生心理疾患。
2、學校的原因。雖然當前學校開展素質教育,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學校還存在片面追求學生成績的傾向,這依然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教師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學生個體間產生的矛盾,家庭對學生不恰當的要求,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育,使部分學生厭學,畏懼交往,產生自卑,不能正確、全面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等情況。
3、社會、家庭的原因。社會發展迅猛,舊的觀念受到沖擊,新的理念還沒形成,家庭結構的變化、家長教育思想的陳舊、教育方法的單一,有的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高要求,外來工、農民工對子女的不聞不問、毫不關心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要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是:1、以心理輔導為主。學校心理輔導針對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面臨的矛盾和個別差異進行輔導,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決、心理潛能充分發揮、個性品質和諧發展。2、在自然情境下的過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理輔導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與當事人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來協助對方自我了解、自我適應,從而能夠自我獨立和發展。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建立的這種關系是在平時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是班主任擔任心理輔導員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項工作。班主任可以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來進行心理輔導,不過,班主任還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這一條件,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境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卑嘀魅蔚娜烁窬褪墙逃牧α?用自身的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因此,班主任對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班主任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系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輔導的角色。優秀的心理輔導班主任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情操品質、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識品質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系的好壞,對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狀況都具有深遠影響。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沒有保證,為此,班主任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否則就無法承擔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任。
2、營造良好集體氛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才能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取得成功的機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班主任設計的活動一定要有針對性,即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哪些心理品質,設計什么樣的活動作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數。
3、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
班級是學生最經?;顒拥膱鏊?同學之間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共同的課堂、班主任、科任教師,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著這樣、那樣的共識,所以,同學之間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和學生的共同研討所產生的良好氛圍,有利于疏導學生心理困惑及矯正學生的不良心態。主題班會前應有所準備,摸清學生的心理發展脈絡,加以適當的引導,以確保班會的正確導向。召開班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表述時言語和情感上的細微變化,理解學生沒說出的深層次意思,尋找學生群體趨向,及時補充自己的計劃,以解開學生心中的癥結。
4、積級舉辦心理學常識講座,為心理咨詢提供咨詢平臺。
將心理學常識引進校園課堂,讓大學生獲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積極的意義。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但要注意講座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把講座當作學校集體輔導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體輔導的一種補充形式。大學生在必要時應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
結束語:
總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優秀班集體是一個同步實施的過程,它對學生高尚品格?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智力發展。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開些,不要鉆牛角尖,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悶氣,抽悶煙,甚至喝悶酒,這都是不應該的。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釋放,在學業、情感、經濟等方面遇到困擾時,應該學會正確釋放自己的壓力,學會控制好自已的情緒,因為控制情緒是解決壓力的正確途徑。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系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會擁有可靠的內在條件,才會離成功越近。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課程開設不系統,忽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單一,隊伍建設缺乏專業化等問題。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要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信息化建設步伐,要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要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各省市也相應地做出了規定,明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要求。各學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繼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了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表現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地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輸和說教去面對學生焦慮、抑郁、悲觀、厭世等心理問題,只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問題。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來講解。在課程改革之后,在全國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這部分內容也僅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體現。雖然有些高校后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
3.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網絡空白”
隨著校園網的普及,校園周邊網吧遍地開花,我國大中小學生也產生了與之相關的心理障礙。有學者視之為因特網綜合癥(ad),表現為健忘、沮喪、煩燥、頭昏腦脹、胸悶氣短、經常走神、心情壓抑等癥狀。在大學生中,主要有網絡恐怖、網絡依賴(上癮)、網戀、人際關系淡漠、厭學逃課等,有的學生甚至因上網成癮而精神失常、自殺。這些新問題已引起了學校和家庭的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應認真研究網絡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占領網絡陣地,讓網絡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4.方法、渠道單一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一線輔導員更多的被視為“消防員”,常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單一,手段落后,輕視對重點群體心理危機的主動介入疏導;在體制機制上,缺少一整套穩固長效的心理問題排查、心理異常學生管理、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心理危機干預、跟蹤、評估的工作機制,亟須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綜合體系,進一步協調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強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5.隊伍不齊且缺乏專業化
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復雜多樣,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備齊全專職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工作者和醫務人員,另一方面,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應掌握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技巧,從而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的、專兼職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當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的。由于他們心理學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足,又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有的誤導了該工作的發展方向,甚至,有的還給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在未來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將逐步實現專業化。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相應對策
1.充分認識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通過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優化心理品
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側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大學生的思想層面,更多地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機、人生態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則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它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更關心學生合理的內在需求,更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更強調在社會規范許可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可以修正以往單純通過灌輸說教而忽視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做法,有助于從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全過程,引導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接受正確的思想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學性。
2.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建議高校系統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避免出現擠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時的現象,充分保障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有效開設提供必要的軟硬件設施。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在課程的考核中,不僅要看學生的成績,更要看學生從課程中收獲了什么,使學生真正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技能,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
3.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軟件進入課堂,可緩解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提高了教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水平。比如,學生心理檔案實現微機儲存、管理和運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測量軟件的使用,使測量更快、更準確。另一方面校園心理咨詢網絡和其他心理咨詢網站可以更便捷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學生可以實現遠程心理求助或專家求助;可以在網上實現與其他同學溝通聊天;可以構建學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家系統,會診疑難病癥,全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在網絡上對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等等。
4.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
高校系統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不意味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來,而是要更好地體現二者的互補和統一。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僅靠單一的教育方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機結合,共同加強學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談心、咨詢等活動,指導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引導學生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獲取知識和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為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咨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系實際,防患于未然??梢圆捎眯@網絡平臺、學術講座、團體咨詢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學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5.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我們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的思想問題不少源于心理問題。加強心靈的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從思想上加以引導教育,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論文摘要: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并—直困擾著他們,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飽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為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明確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和成因,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抓住實質,育人育心,實現高校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效應。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心理問題
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理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和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廿,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如今的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困惑。學業及考試負擔的繁重,擇業與自我實現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動帶來的情緒、情感波動,使得一些大學生在輕松瀟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痛苦、抑郁的心靈。尤其是大學生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權威機構的調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國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現在已達到30%。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逃學、出走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精神失常、自殺、殺人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導致大學生負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上的失調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差距較大,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大學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所以,應該特別注重對大學新生入學后的心理調適,讓他們遠離孤獨,幫助他們度過心理失衡期,成功地進行角色轉換。
2.學習壓力
能考上大學的一般都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學,競爭對手不一樣如自我要求過高、還想保持中學時期“尖子生”的地位,勢必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里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才都有較高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風氣,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借錢供孩子上大學,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對不起父母,壓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對高校的學習生活不適應,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強手如林,昔日的優勢風采不復存在,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容易產生失落感。而導致學習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習慣
現在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是絕大多數,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一直都比較順,往往是對成功和榮譽體驗多,對風浪和挫折體驗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較差,自我定位又不準,對挫折沒有準備,—旦遇到比較大的事件,容易產生過激行為。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師,到大學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獨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而有些大學生由于對于自己所面對的壓力心理準備不足、能力又不夠,最終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和恐懼感。
4.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讀大學后,遠離家鄉和親人進入_個陌生的環境是許多大學生進校后面臨的第一個坎。許多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大學生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往往走向自閉。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城鄉之間、貧富之問,興趣愛好、人品才能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人與人的關系面臨著新的組合而且很不穩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有些學生或因個性強或因性格內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際關系難以駕馭,常常為自己“不會處事,不會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惱”。有的甚至由于不能處理好同宿合同學和同班同學的關系,而覺得生活缺乏樂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與人交往時表現出敵意。據了解,當前,宿合關系已經和考試成績并列成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兩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學生愛情方面的心理疑難問題較為突出。我國大學生年齡基本在17~23歲之間,從生理階段來講,處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發育早已成熟,渴望異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滿足。加之不少學生,遠離故鄉,倍感孤單,在潛意識中,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由于缺乏經驗和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執著或隨意,常為感情糾葛而頭痛,有的學生因為談戀愛與同學關系疏遠,與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學生害怕別的同學搶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亂想,坐臥不安,產生焦慮情緒,打架斗毆的有之,學習成績下滑的有之。有的學生因為兩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戀,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渦不能自撥,而走向極端,產生自殺等心理危機。校園內因為戀愛危機也曾發生過毀容、殺人等違法行為,釀成了悲劇。大學階段學生年齡、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會產生情緒焦慮的病態心理,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視。
6.社會競爭的壓力
高年級,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更多關心的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正處于衰退期,中國經濟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難?!半p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面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大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對今后的路該怎么走,考慮得越來越多,內心充滿著矛盾。盼望畢業,又害怕畢業,對現實生活更多的是擔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們“擔心”、“害怕”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上風氣不正,人際關系復雜。深感社會的不公,覺得前途渺茫,感到無所適從,因而有的學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學校里讀一輩子書!”
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往往受社會上“大氣候”影響。比如,改革中心態失衡導致的信仰危機;社會風氣不正,“一切向錢看”導致厭學,轉而去談戀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事實表明,所有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礙,都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導,勢必影響其社會化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特別是轉型期社會生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心理上的動蕩進一步加劇,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將前所未有。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
1.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
教育家早就認識到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著感化和陶冶作用。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具有增強學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師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約束的無形力量,對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促進學生優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
這是時展對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詢是一門走進人類心靈的藝術,是一項把愛心和力量移植到對方中的技術,是一種凈化靈魂,改創生命,呼喚人注,播種責任的偉大工程,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素質優劣的百年大計。目前,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稱各異的心理咨詢機構,但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師方面的,也有學生方面的。對教師來說,主要是心理咨詢教師缺乏,尤其是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咨詢教師更少,遠不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是對心理問題存在認識誤區。有些學生對心理問題,輕描淡寫、聽之任之,認為無傷大雅。出現心理問題不愿接受心理咨詢,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時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學生卻把心理問題看得過于嚴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進行心理咨詢,怕同學瞧不起。這兩種極端都阻礙了高校心理咨詢的正常開展,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的這兩種片面認識歸結到一點是心理知識貧乏,這就說明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已刻不容緩。盡快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知識上的盲點,帶領他們走出消極悲觀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建立起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提高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充分發揮德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對大學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方面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動權。以前人們往往把大學生的問題行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或者處理問題時僅憑良好的愿望,不加認真地分析各種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結果不但不能把問題真正解決,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品德的培養,導致了大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礙了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應當引以為戒的。其實大學生的問題行為多數是心理問題,真正屬于思想品德問題的是極少數。當然,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和合理的疏導,那么很有可能轉化為思想品德問題。因此,要求德育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它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釀成不良后果。其次,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對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可采取集體討論,心理講座,班、團活動等形式解決;對極少數患有心理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的學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還需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總之,“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治病原則也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
4.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是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德育目標實現的必然過程。一個人理想信念的確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的養成,必須在實踐中完成。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是當代大學生成才的根本途徑,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產生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情感。這種情感體驗的不斷升華,能強化自我完善的動機和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會后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感悟時代,認清國情,學會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別人,融洽人際關系,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擺脫困境。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