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1 04:57:21
序論:在您撰寫法制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但在當今社會里仍然充斥著各種誘惑,人的思想和觀念難免會受到金錢和利益的誘惑與腐蝕,作為一名金融系統的員工,我們應該深知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特殊性,我們所面對的是直接的金錢的考驗,這就更需要我們能夠擺正思想,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通過安全法制教育的學習正好為我們樹立良好而健康的觀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安全法制教育學習。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徹底找出自己思想、作風、制度、紀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有效增強自我的法律意識,能夠做到面對誘惑不為之所動,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全心全意的為信合服務,為儲戶服務。生活作風上,能夠牢記
“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教導,用工作紀律嚴格約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勤勤懇懇辦事,堂堂正正做人。
目前,通過學習我們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依法經營明顯改善,工作作風明顯改進,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安全法制教育的學習,可以時刻讓我們進行自我約束,增強防范意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職責,能夠做到嚴以律己,盡職盡責,恪守職業道德。
安全法制學習的目的不但是要求我們員工進行自我約束,同時還能增強員工的警惕意識,增強了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遇到險情能夠作到觸變不驚,臨危不懼,能夠機警的去應對所面臨的險境,能夠采取恰當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難題,能夠果斷勇敢的去化解各種危機,當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能夠義無返顧的去保護財產,與不法分子斗爭,保護集體利益。
通過安全法制教育的學習,我們不但更新了觀念,改善了思想,同時也更加了解了當前的社會形式及發展趨勢,我們今后在工作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考驗,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會進步,學習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更是使思想不斷成熟的過程。法制教育的學習我們應該繼續的堅持下去,在學習中不斷的進步我們的工作也才會取得更好的成績!我們的人生軌跡也才會留下更好的印記!
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始終堅持安全法制教育學習,不斷提醒自己作為一名信合員工所要履行的職責,重點加強安全法制教育學習,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警惕各種腐敗思想的侵蝕。二是要加強對金融機構詐騙、盜竊、搶劫、涉槍等案件案例深入分析,汲取經驗教訓,時刻為自己敲響警鐘,進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
同志指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而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因此,強化農村基層的民主與法制建設,促進基層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近年來,大田縣各級各部門在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中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和積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初步形成了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模式和路子。使我縣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找到了切入點和突破口。都貫穿著“系統工程”觀念、“以人為本”原則和“關鍵在黨”的思想,使我縣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當前,廣大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稅費改革穩步推進,基層黨的建設不斷加強,治安局勢比較平穩,總的形勢是好的。這為我們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農村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比如在經濟方面,農民收入增長減緩,有的地方農民負擔還比較重,有些地方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壓力還比較大;一些地方的盜竊、搶劫、殺人、放火、傷害等刑事案件比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園林承包、農民負擔、基金會、村委會直選,以及婚戀、家庭、債務、宅基地糾紛等引發的人民內部矛盾時有發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動也不容忽視。這對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提出了挑戰,我們一定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維護、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目前,農民群眾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穩定、盼公正、盼尊重。這“四盼”就是群眾根本利益的一種反映。每一“盼”都與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密切相關。今后,全縣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緊緊抓住“村”這個環節,全面落實民主法制建設的各項措施,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F就如何強化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農村社會穩定是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首要任務和重要目標
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法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平穩運行,為百姓謀利益??偨Y實踐經驗,我們發現,一個區域的民主法制建設工作往往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對于發展相對滯后的后進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辦法,以機關干部下村掛職為契機,對后進村進行集中整頓轉化升級,工作中要堅持把民主法制建設的成果轉化為推進農村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現實動力,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搞好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農村出現的新問題;要依法、及時、妥善地處理農村人民內部矛盾,及時發現、解決影響農村穩定的各種糾紛,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貫徹“嚴打”方針,嚴厲打擊嚴重危害農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動,特別是各類霸頭和黑惡勢力團伙,要堅決打掉。要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繼續推行定包案領導、定責任單位、定責任人、定辦理要求和定辦結時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黨委和政府負總責、綜治委牽頭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基層狠抓落實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排查調處工作要始終注意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著重解決好改革中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源頭上防止和化解引發矛盾糾紛的各種因素。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綜治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意見》和省綜治委《關于縣鄉兩級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意見》,積極改進干部工作作風,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基層接訪,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群眾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決問題,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糾紛不出鄉鎮;對于治安混亂的村莊,黨委、政府要堅持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對“亂、癱、窮、愚”綜合整治。
二、農村事務民主管理是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核心內容
要堅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把農村財務、土地承包、村辦企業、計劃生育、社會治安、宅基地劃分等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務全部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要注意雙向制約,不僅要“約民”,更要“約官”。各級各部門都要尊重群眾的民主權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議事制度,規范村級重大事務的民主決策程序,凡是與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都要進入民主決策程序,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保障群眾當家做主。
(一)要抓好“兩個規范”。即規范干部行為:針對少數村干部講“人治”不講“法治”,擅長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務,重政策、輕法律,說話辦事隨意性大等問題,要采取有力措施規范干部行為。通過各種學習培訓,加強 教育引導,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轉變,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務型轉變,自身素質上由“經驗型”向“市場型”轉變。同時要加強制度約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員會工作規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制度》,要充分發揮村民代表和村民大會對規范干部行為的作用,把各項工作真正納入“公開、民主、規范”的軌道。規范群眾行為:針對少數村民只要權利,不盡義務,重物質利益,輕精神文明,只顧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等問題,著力規范村民行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針對性和互約性原則,結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對原有的《村規民約》進行重新修訂,依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發送到每家每戶。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參加的遵規守章監督委員會,對村民遵守《村規民約》和《自治章程》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與村級系列文明創建評比活動相結合,與上級執法執紀部門檢查相銜接,實施激勵獎懲機制,通過精神和物質利益的雙重引導,促使村民能夠識大體、顧大局,依法支持村兩委的合法決策,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二)要抓好民主決策制度的落實。針對少數村做決策由少數人“拍腦袋”,科學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隨意性大的問題,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對關系村集體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項以及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如本村各類經濟合同完善、變更和解除,集體財產發包、處理,土地承包、稅費征收、財務收支等重大村務事項,實行民主決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落實。針對少數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爭待遇等問題,要加大對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和民主評議制度。每年年初,對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和責任目標進行全村公示,請村民監督;年底由鄉鎮黨委派人主持,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對村黨支部成員、村委成員和工作人員進行民主評議,綜合考慮德能勤績情況打分,評議結果與工資獎金掛鉤,以達到干部有壓力,群眾有動力,干部服務群眾、群眾監督干部的目的。針對村民普遍關心的村務、財務公開問題,將“兩公開”作為落實“四民主”的重要內容列入各村目標責任制考核,并注意從各村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到群眾需要什么、就公開什么,群眾關心什么、就公開什么,對村務公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隨時發現、隨時解決。對財務公開這個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要做到“三統一”:即“統一公開模式、統一公開時間、統一公開內容”,以提高財務公開質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強化對農村干部的監督約束,這樣,可以有效密切干群關系,進一步激發農民當家作主的熱情。
三、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要切實加強對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級干部的法制教育。通過舉辦村兩委干部輪訓班等各種形式,有組織地開展學習教育活動,以有效增強村級干部隊伍的法制意識,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辦事的水平。其次,要著力營造廣大群眾學法、用法的濃厚氛圍,按照與階段性中心工作相結合、與專項工作相結合、與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相結合的原則,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詢、征訂普法教材、開展法律知識競賽、聯戶組織送法上門、電視廣播專欄以案說法等靈活形式,有計劃、有重點、有目標地開展群眾性法制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在學法中守法用法護法。第三,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抓手,加強道德教育。通過開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業等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抓好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動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規劃要求,加大農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運用現代傳媒、農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務專線、法制文藝等形式進行普法宣傳,使廣大群眾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在搞好法制宣傳教育的同時,還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加強對農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要重點抓好有重新違法犯罪傾向的刑釋解教人員的動態管理,落實監管、幫教和安置措施,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要把輟學生、失學生、學校中有不良行為的學生、社會閑散青少年等作為重點,充分發揮學校、社區和家庭的綜合教育作用;繼續總結推廣“青少年維權崗”、配備兼職法制副校長的經驗和做法,結合“嚴打”整治斗爭,繼續抓好學校及周邊環境的清理整頓,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
四、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障
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能不能搞好,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至關重要。要認真按照省、市關于社區建設和鄉鎮工作的兩個《綱要》、《實施意見》的要求,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工作納入社區建設和鄉鎮工作發展的整體規劃,在機構改革中進一步加強鄉(鎮)綜治機構建設,配齊配強專抓綜治工作的副職和綜治辦工作人員,確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在基層有人抓,能落實;要大力加強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辦等基層政法組織的建設,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治保會、調解會等配套組織建設。切實做到組織、人員、工作、報酬“四落實”,使其真正發揮第一道防線的作用。要重點把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這“兩委”班子建好,“兩委”班子的關鍵在兩個“一把手”,同時 要選準、配好治保會和調委會主任———只要他們“兩個人”真正負起責任來,許多治安問題不出村就能解決。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級干部要盡職盡責,扎實工作,讓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結出更加豐碩之果!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整體深化推進,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問題,愈益突出,引起了社會人士的普遍關注和深切憂慮。經過廣泛的社會調查和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筆者認為: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法制教育的薄弱,是造成犯罪青少年人格不健全、靈魂扭曲、法律知識和意識缺乏的三大原因,其中法制教育薄弱的問題表現較為明顯,也最令人焦慮和擔憂。
學校法制教育薄弱問題,由來已久,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究其原因,應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智育第一”思想根深蒂固。學校教育中知識本位思想,早已在領導和教師的靈魂中,根深蒂固。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評價標準,都形成了以知識教育為中心的定勢。在這種思想意識支配下,推行素質教育阻力重重,法制教育更難以落到實處。
二是應試教育弊端重重。雖然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更新,但是“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殘余觀念,依然部分的存在??几咧?、升大學、進重點,仍是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乃至教師的真實想法。在應試教育環境當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精力,絕對不能分散到其他方面去,包括法制教育。
三是法制教育容易流于形式。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黨委政府從建設民主法制社會的角度,大力推行法制教育,非常重視學校法制教育,把它作為主陣地,不斷加大檢查督導力度。但個別學校,從領導到師生,習慣于做表面文章,應付檢查,搪塞過關,其實是誤了學生。
四是教育本身的惰性使然。教育所含的三種惰性因素,也制約著法制教育的開展。首先,教育本身是基于經濟基礎之上,在政治驅動下,按序穩步發展的。因此,法制教育的力度,決定于政治經濟的壓力。其次,教育者在大綱影響之下,先入為主的主次輕重劃分,造成對法制教育的忽視,直至放棄。再就是,受教育者身體、心理、精力,承受著巨大的負擔和壓力,難有余力再接受法制教育和自我教育。
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是時代的呼喚,是黨和人民的重托,也是我們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一般認為: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應當是身心健康、具備良好的法制觀念、具有強烈責任心、能擔當社會主義建設重任的建設者。如何加強法制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和急需探討的課題。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全國教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第四個五年規劃》中規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學校管理者、教師認真自覺地學習有關的教育法律知識,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做到依法管理學校和教書育人,積極探索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新形勢下,強化學生的德育工作,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三位一體,統籌兼顧,齊抓共管,標本兼治,全面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的新路子。
要盡好義務,完成使命,應著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同志從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上,揭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含義,概括了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教育事業是人民的事業,受教育的權利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教育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廣闊的、重要的領域。依法保障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實施法制教育和依法管理,既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教育領域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體現。
教育擔負著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的任務,就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包括法制教育。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要保證教育方針和一系列改革決策的貫徹落實,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形成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宏觀環境,以法制手段鞏固改革的成果,推進改革的進程,保障素質教育的實施。
同時,現代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及法制知識也是21世紀一代新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學校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的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依法保護自身權利,既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必將對提高國民素質,推進民主法制進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學校、教師和社會各方面要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積極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須主動與公安、
工商、文化、衛生等職能部門加強協作,探索建立綜合執法機制,積極依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治理整頓學校校園及周邊環境,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法律知識,通過開設法制教育課、法制講座,舉行法律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和“安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教師應認真教育學生遵紀守法,遠離網吧等娛樂場所,遵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管好自己的口,不說臟話、不隨地吐痰;要管好自己的手,不亂扔雜物、不攀折花木、不損壞公物;管好自己的腿,不闖紅燈、不橫穿馬路、不踐踏草坪,自覺做一名新世紀文明青少年。二、把法制教育作為學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說,忽視了法制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少了法制教育的德育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德育教育??梢哉f,實施法制教育,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也是學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和德育都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工作,要高標準完成這些工作,必須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而學生享有接受全面教育和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為此,必須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結合學校的工作實際,在組織領導、制度管理、隊伍建設、活動開展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從班級管理、部門協調、榜樣帶動和綜合治理等方面入手,確保法制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抓好班級教育,寓法制于學科教學。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科學育人。班級教育是學校法制教育的主戰場,學校領導班子分別深入一線,到各班上法制課,面對面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思想狀況,掌握第一手材料,為在全校廣泛開展教育工作提供依據。學校團委、政教處通過學生會、各班團支部,把良好的法律意識和行為規范,滲透到班級,直至每一個人的思想深處。班級法制工作,主要靠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去完成,學校把班級法制教育工作列入班主任和各任課教師工作計劃,納入日常教育教學,統一考核,隨時檢查督促,及時調度調整。
二是做好職能處室與年級部的協調,統籌兼顧。當前,各學校推行的是以年級部為主體的管理模式,學校分為多個年級部,各級部對所屬班級的法制教育工作具體負責。學校專門負責法制教育工作的團委、政教處主要負責對各級部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管理與考核,其他職能科室進行相關配合。學??倲埲?,統領、協調各個職能處室和級部的工作,形成法制工作領導層面垂直管理的多元格局,統一領導又各有分工,有利于發揮各職能處室、各專業部在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發揮榜樣表率作用,潛移默化。所謂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是學生尊敬、信賴甚至崇拜的偶像,不僅向學生傳播文化知識,也向學生灌輸思想意識,教師的品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品行。所以,教師的表率作用極為重要,抓學生的法制教育,必須抓師德建設和教師法制建設。這就需要從學習入手,有計劃的組織教師學《教育法》、《教師法》、《中小學職業道德規范》及各種法律法規等。要有制度,要制定相對明確的標準,提出具體要求,并與考核掛鉤,堅持評比,禁止教師打麻將,賭博、體罰學生、衣著不整、在教育教學場所吸煙、說臟話等,要求教師敬業愛崗、愛護學生、舉止文明、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等,這些都要有嚴格的監督機制,進行嚴格的檢查。在學校學生以自己的教師為表率,教師則以黨員干部為表率,黨員和學校領導干部能否發揮表率作用對學校法制建設影響極大,學校黨支部要把法制建設納入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當中,要求黨員身體力行,自覺發揮表率作用。
四是做好學校、家庭、社會結合文章,齊抓共管。教育和培養學生,不只是學校內部的事,也不只是教育自身的事,在學校教師費盡心思為學生注入健康的法律意識,到了校外,因社會的復雜性和學生思想不成熟、易變性突出等特點,很可能被不健康的意識換了腦子,學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將功虧一簣。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必須重視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個方面的結合。努力把法制教育工作延伸到社會和家庭,爭取更大范圍、更多的人員參與到法制教育工作中來,形成社會家庭學校齊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三、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糾正不良習慣,防微杜漸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由兒童向成人轉變的時期。這個時期生理迅速發育,知識能力快速增長,個性和世界觀初步形成,同時也是各種心理疾病的高發期,作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須切實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從源頭上減少和杜絕青少年犯罪,增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一是注意調整學生與家庭的心理關系。事實證明:家庭關系影響著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進入青春期后,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渴望獨立、自主、自由。而多數家長不能清楚地意識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卻常以否定的言論來指責子女,導致孩子的心態、性格甚至學習都受到不良影響,產生悲觀失望,而自甘墜落,很容易誤入歧途。教師應了解這些,并及時和家長溝通,把學生的心態告訴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態度,理解學生,讓學生周圍充滿愛的溫馨,讓他們的心間充滿陽光。
二是調整學生與學校的心理關系。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是主力軍。教師的態度和評價,在同學中的地位,學習成績的優劣,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自尊心。培養、激發、保護青少年的自尊心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而對學生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如謾罵諷刺、挖苦體罰,都會損害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在情感上和教育對立起來,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以至學校無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因此要求教師不要單憑學習成績去衡量學生,多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幫助他們排解認知與情感上的困惑和煩惱,讓學生振奮起來,讓學生喜歡教師,喜歡學校,接受教育,認同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行為正確,避免違法違紀。
三是注意調整學生與社會的心理關系。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會生活的親身體驗,人生觀、世界觀不成熟,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估計不足,所以在接觸和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教師不要只重視教授學生理想化的社會觀念,人為的拉大與現實的距離,要教會學生全面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復雜性和規律性,分析表面現象背后的本質,學會適應和生存。也就是貼近生活、接觸觀實,增加學生社會生活的直接體驗,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道德評價標準,養成良好的辨識能力,自覺排斥不良文化,遠離邪惡,獨善其身。
摘 要:當前大學生違法犯罪事件仍然屢見不鮮,這對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認為,法律行為也必須要通過一定訓練才能形成,行為塑造法是幫助學生養成法律行 為、避免知行分離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行為塑造;大學生;法律行為
當前,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類型和數量增多,我們的辦學條件在不斷改善,大 學生違法犯罪事件卻仍然屢見不鮮,這對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考察和弊端分析
高校法制教育的任務是向大學生傳授法律基礎知識,使他們能夠正確地看待和處理社會 事件,了解社會對個人行為的法律要求,明白行為的法律意義,從而能夠指導自身的法律行為, 做到知行統一,即要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但現實中有部分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 能力較強,在觀念上也認可法律要求的合理性,實踐中卻不按法律要求去行動,即所謂“知而 不行”、“知而錯行”,這種與法制教育目標完全背離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也讓 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者深感憂慮。
近年來頻頻涌現的大學生犯罪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我國高校傳統的法制教育在學生 法律行為的養成上欠缺實效性,我們現有的法制教育存在弊端。
首先,傳統法制教育過分突出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育對象過于客體化,在教育實踐中大 多是命令主義和單向灌輸,忽視了受教育者自我發展、自我進步的內在需要,更是嚴重欠缺行 為實踐環節。其次,許多高校在法制教育考核方式上只強調“知”的評價標準,忽視甚至幾 乎沒有“行”的評價指標,容易使學生停留在“知”的層面上,法律行為能力得不到提高。
具體來說就是,高校現有的法制教育注重講授法律知識,教師理論說教和對法律條文的 解釋多、實踐環節少,學生普遍對“死板”的法律規定欠缺體會,法律規定難以成為指引學 生行為的有效規則,導致部分大學生雖然掌握了法律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卻仍然 只會聽從本能,或因循過往的錯誤經驗,以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也就是說,在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知行分離的可能性,學校的法制教育并沒有起到應有的 作用。我們看到,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教育觀念滯后、內容僵化、方法簡單,已經不能適應 形式發展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該為大學生群體重 構一條法制教育的新路徑。
二、行為塑造法對大學生法律行為養成的作用
我們認為,法律行為同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遵循行為養成的一般原理,其養成也必須 要通過一定訓練才能形成,最起碼經過訓練養成的行為模式被實施的可能性比較大。
1、行為塑造法的含義和作用機理
行為塑造法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結果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型 式的一項行為養成技術,旨在讓人掌握新的行為型式,破除舊有的、習慣的行為型式,消除 不良的習慣行為,形成新的正面的行為型式,并鞏固下來成為個體生活風格的一部分。采用 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出所需要的行為并使之固化的過程,就叫作行為塑造。
2、法律行為的特點和可塑造性
我們考慮,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但社會 事件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大學生熱情沖動,反應迅速,易走極端,錯誤往往在一瞬間鑄 成。要讓學生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平時的行為養成必不可少,當然,我們不可能讓學生在 真實生活中反復體驗,選擇行為方式,社會行為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做出就要為自己的行為 負責。但我們完全可以主動運用行為塑造法,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為學生大量創造出仿真的 社會事件情境,讓學生角色代入,去通過具體事件體會行為選擇的重要性,體會遵紀守法、 依法辦事的好處,從而讓他們養成強烈的法律意識,在遇到真實事件時能本能選擇求助于法 律,把依法辦事列為行為的首選,避免知行分離。
當然,對大學生來說,雖然許多法律行為無需通過復雜的行為塑造過程即可直接掌握, 然而僅僅具有高度的學習能力并足以掌握所有新的行為方式。任何人都不是想學什么就能學 會什么,人的大多數新行為方式的建立往往意味著同時破除舊有的行為方式,一個人的習慣 行為,作為他的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行 為方式要一下子消除不容易,新的行為方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形成,更不可能一出現便鞏 固下來成為個體行為習慣的一部分。
3、大學生法律行為塑造的實施途徑
第一,法律行為塑造的路徑。
在對大學生法律行為進行具體塑造時,首先是要確定具體的目標行為,也就是當個體遇 到困境時,我們希望他能夠首先采用那種行為方式來解決困難;然后要選擇適當的強化物, 要保證在個體采用我們期望的法律行為后,能立即給與;最后是選擇一個合適的起點行為, 開始實際塑造。
第二,法律行為塑造的方法。
我們認為行為塑造法在法律行為養成中的作用是明顯有效的。行為塑造法主要涉及到強 化原則的應用,強化原則在新行為習慣的培育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般來說,塑造行為有四 種方法即積極強化,消極強化,懲罰和忽視,其中前兩種是正強化,后兩種是負強化。所謂 強化是指行為被加強的過程,正強化導致了學習,強化了行為反應,增加了行為重復發生的 可能性;負強化也導致了學習,但它削弱了行為反應,并減少了其發生的幾率。
積極強化是指當一種行為能達到目的或得到回報,達到目的的滿足和獲得的回報就對這 種行為起到了積極鼓勵的強化作用。例如,如果大學生實施法律行為后成功解決了某種難題 并從中獲得強烈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強化了他的法律行為,使他再次依法辦事的可能性 增加,也使他傾向于再次使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
消極強化是指當實施某種行為可以躲避令人不快的事件時,成功地躲避也強化了這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及強度。比如一個大學生在在實施某種犯罪行為并從中獲益并且僥幸逃脫了 懲罰,也就是令他不快的結果并沒有發生,他可能會高估社會對這種行為的容忍限度,低估 這種行為被發現后予以懲罰的幾率,那這個結果就強化了他的違法行為,其再次實施的可能 性就增加了。
懲罰是消除行為的一種有效手段,從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反抗和制止,到行政處罰、刑罰 等相關法律的規定和實施,都是為了使違法犯罪者為其行為付出代價,達到懲戒的目的。同 樣是懲罰,給予的時機和方法不同,其效果也會大相徑庭。一般認為,懲罰應盡可能做到及 時給與、直接給予、連續給與,并且應當與行為的程度相當。例如在常見的個別大學生進行 盜竊行為時,及時給與懲罰就是在發現盜竊意圖時立即做出反應,應該用眼神或動作表明你 已經發現他的意圖,或者當場揭露予以譴責,這要比等到盜竊行為實施后再懲罰他效果要好 。直接給予的懲罰可確保當事人感受到這一懲罰,并認識到懲罰與其行為之間的關系,這和 間接給予的懲罰在效果上是不一樣的;連續給與懲罰是指每一次違法犯罪行為出現時都給予 懲罰或忽視,以達到負強化違法犯罪行為,最終減少和消除違法犯罪的目的。程度相當是指 要使懲罰的程度與違法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保持一致。在圖書館拿錯書包是一個很難判斷是 有意還是無意的行為,為此把他扭送到公安機關顯然是一個過度反應,而指出問題并適度表 露自己的不快是合適的。
“忽視”是消除以引起注意為前提的違法犯罪行為的利器。例如,對受到電話或短信騷 擾的女大學生來說,裝作聽不到講話后掛斷電話,裝作沒收到短信而不予理會,這都是明智 的做法。騷擾者發現沒有出現他所期望的反應,也有可能再度嘗試,但總是達不到預期目的 的結果會不斷削弱他的信心和動力,減少并最終消除他的騷擾行為,這實際上就是對他的這 種騷擾行為實行了負強化。
行為塑造法在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應用還很少,尤其是自覺應用,它的具體作用還有待研 究和探討,目前國內對這一課題系統研究較少,我們希望通過本文揭示其作用和意義,并對 其具體實施途徑做出初步探討,以便增強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克服大學生知行分離的不 正?,F象,從而盡量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為社會穩定做出貢獻。
摘要:安全需要伴隨人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安全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是人類的根本,是生存和發展的保障,是人們歷來關注的重點.高校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也難免面對各種危險,安全意識對于大學生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概念入手,結合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探討了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提出了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措施.
關鍵字:大學生安全教育必要性途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由過去的封閉型辦學變為開放型辦學,有一般教學、科研機構,變為教學、科研、生產、商貿等多元化的社會機構.高校由原來單一的教學封閉型轉變為全方位、多功能、開放型的小社會.客觀上給高校的安全造成諸多不利因素.在維護大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大學生能夠正常完成學業,走向社會從而為社會做出貢獻.
據調查,高校外來人員引發的案件占高校刑事、治安案件的40%以上.在社會治安形勢嚴峻、高校周邊治安環境復雜、校園治安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避免發生在大學生中的各種安全問題,從而起到維護高校安全和穩定的積極作用.如何讓大學生能夠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呢?怎樣才能讓大學生從根本上把事故防范與未然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切實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安全意識形成的意義就在于真正讓學生安全了,讓學生從根本的源頭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了安全意識,懂得自己保護自己,就是在未來的成才路上加了一層保護網.保護好自己才能安全的學習,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有了安全意識,學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平安,就是學生自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達到了這個目的,也就為安全成才增加了砝碼,從學生的角度保證了其自身的安全.由此可見,安全成才講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安全,安全的完成學業.報答供養自己的父母,和提供條件的社會和國家.因此,安全意識的有無對大學生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而安全意識是怎么建立的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安全教育,學習和了解安全知識.從課堂上汲取知識是學生接受事務最好的辦法.不僅可以在學習的時候潛移默化的掌握知識,而且所得到的安全意識對學生個人是由十分重大的好處的.
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知識體系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抓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對于加強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科研及生活秩序,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物安全,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安全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教育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應與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動相聯系,應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紀校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結合,但安全教育又有其自身特色和特定內容,從安全防范角度講,大學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國家安全教育.隨著高校改革開放的深入,境外人員來高校參觀訪問、舉辦講座、講學、留學、科技合作等情況日益增多,使高校的國家安全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為提高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使其能正確認識改革開放條件下隱蔽斗爭的新形式和新特點,自覺抵御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活動.當前應重點抓好三項教育,強化三種意識.一是抓好《國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守法意識.學校要充分利用廣播、校報等宣傳輿論工具,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國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要使每個學生認識到,國家安全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和平穩定的建設環境,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二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強化責任意識.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聯系中國近代史,聯系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戰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強化防范意識.保密工作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安全,關系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大局.因此,學校要積極開展保密教育,增強大學生敵情觀念和保密意識,使每個大學生在對外交往中能自覺遵守各項保密制度和規定,自覺保守黨和國家的秘密.
(二)網絡安全教育.當前,高校校園網絡受外來非法侵入現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黃毒侵入,反動言論侵入,教唆犯罪侵入.針對上述這種情況,目前網絡安全教育應重點抓好這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強網絡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學校要通過創辦網絡安全主頁,對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條例及時進行登載,這樣既方便學生學習網絡法律法規知識,同時,也使學生一進入網絡首先能感受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氛圍,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外來反動、邪惡勢力侵蝕的防火墻.二是積極開展呼喚網絡文明,凈化網絡環境等宣傳教育活動.大力提倡網上道德,樹立良好網上風氣,擯棄不文明、不道德的網上行為,自覺抵制網上有害信息的侵蝕,倡導文明、健康的網絡生活.三是積極開展網上正面宣傳教育活動,用科學的理論占領網絡陣地.要教育大學生不登錄反動網站,不看淫穢及內容低調的網頁,不下載傳播反動及煽動性信息,不在網上發表煽動性言論,對個人電子信箱中接收到的反動信件要自覺刪除,保證不轉發,不投遞.
(三)消防安全教育.當前大學生消防安全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識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學生遇到火災發生時,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報警,由于沒有掌握簡單的救火常識,往往小火釀成大災.加強大學生消防安全教育可通過以下途徑:一是組織大學生學好消防法規,用好消防法規,提高依法治火的觀念.要教育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嚴格按照消防法的原則和 規定辦事,自覺遵守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識,增強滅火技能和火災發生時逃生、自救、互救本領.學校可采用消防知識講座、舉辦消防運動會、圖片展覽、演示各種滅火器材的使用、常見火災的撲救方法和不同情況下的逃生自救方法,進行模擬消防訓練,讓學生熟悉防火、滅火全過程,從而使他們熟練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識、知滅火知識、知防火制度)、四會(會報警、會使用滅火器材、會撲滅初起火災、會疏散自救).
(四)心理安全教育.加強大學生心理安全教育,學校可以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引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障學生安全的內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絕心理性安全事故的發生.學校對學生心理安全教育應采取普遍教育和個別疏導相結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人際關系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衛生知識教育、挫折應對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內容.
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關鍵是落實這就需要有人來抓落實并形成制度,其主要途徑和措施為:一是切實提高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主管領導要親自抓,這就是在進行新生入學教育和老生畢業教育時,要安排安全教育時間.重大活動前,重要事件后,要根據當時情況,結合學校實際和活動要求,進行安全教育.二是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要上安全教育講臺,親自授課安全教育考試要記學分,對本院(系)學生中涌現出的好人好事要表揚、獎勵,對發生的不良傾向、不安全因素和行為要堅決揭露敢于批評.三是輔導員要對學生中的安全情況經常檢查,把一些不安全苗頭解決在萌芽狀態之中,在講工作、講學習時不忘講安全特別是對個別人的行為要一抓到底,不解決問題不放手.四是學校保衛部門要及時向有關領導和部門通報在校學生發生的不安全問題和參與安全管理的好人好事,并積極向院系領導提供安全教育的教材,協助其上好安全教育課.
安全教育關系學生的切身利益,關系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關系和諧校園建設.要從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增強做好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安定的學習生活環境,促進高校持續、健康、穩定、和諧發展..我們認為,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別是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進程中,大學生安全教育不僅需要,而且必須加強.
論文關鍵詞:公民法制教育 公民權利 公民義務 理念創新
論文摘要:傳統意義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強調公民對義務的遵守,強調公民守法,在法制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甚至流于形式。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將公民意識、公民權利作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同時還應該重視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以及公民在社會管理中的參與。總之,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必須創新,需要從“義務型法制教育”轉變為“權利型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對于培養高素質公民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改革開放后注重法制建設,強調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促進了全民法制觀念的提升。在歷史上,我國是中華法系的發源地,古代法制具有較強的權力屬性,權利的觀念并不存在,這也導致了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的薄弱。歷次普法運動對公民法制意識的提高所產生的積極意義不能否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意義上的法制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最為典型的就是歷次普法運動并未降低犯罪率,相反犯罪率還在不斷的上升趨勢中。這就需要對我國公民法制教育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檢討與審視,以進一步推動我國法制教育目的的實現。
一、公民法制教育目的探討
(一)傳統意義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傳統意義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其日的在于宣傳法制觀念,促進公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從而降低違法亂紀的行為,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如有學者指出,“法制教育主要體現為指引、教育、預測、評價、保護、威懾、穩定、激勵、信仰等九大功能?!北M管指引、預測、信仰等也被列為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傳統的法制教育日的乃是促進公民守法,威懾、震懾等功能居于首要地位。這一目的是在社會綜合治理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木思路是通過法制教育,實現公民守法。在法律的運行中,大部分情形下法律都是由于被遵守而得到了實施,因此不可否認,公民守法對于法律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二)應然意義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盡管不能否認公民守法的意義,但是從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來看,單純的公民守法己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公民”這一概念本身即是以權利主體,且是公法上的權利主體而出現的,因此不管是從公民法制教育的本意,還是從時展的需求來看,公民法制教育都應該以權利觀念、公民觀念甚至民主、法治、憲政意識的培養為目的,而不能單純地通過公民法制教育實現公民守法。因此,可以將傳統意義上的法制教育稱為“義務型法制教育”,而從應該意義的角度來看,法制教一育應該是“權利型法制教育”,且“權利型法制教育”從屬于公民教育。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權利,尤其是私權利觀念在我國曾經有著不好的名聲,“權利”甚至被誤解為“爭權奪利”。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強化公民的權利觀念,井不代表公民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公民法制教育應當是全面的,而不能僅限于公民權利觀念的培養,公民的義務,尤其是公民的道德意識,同樣具有重要性,只不過在我國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公民權利觀念的培養,應該居于首要地位。
二、當前公民法制教育存在的誤區
(一)公民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我國己經經過數次大規模的普法,這是中國歷史上所沒有過的事情,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其意義相當深遠。但是在公民法制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公民法制教育往往流J立形式,在一些地方只是簡單地發放一些調查問卷,或者發放一本法律宣傳畫冊,顯然這些不能構成公民法制教育的全部內容。此外,公民法制教育呈現短期化的趨勢,在普法期間要求全民學法,一旦普法結束,法制教育便束之高閣。過于追求短期化效益并不能有效地促進公民法制觀念的提升,相反普法教育可能反而會對社會帶來一定的負擔。
(二)公民法制教育內容陳舊
從我國以往公民法制教育的內容來看,這些教育內容也己經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例如,法制教育過程中往往要求公民回答一些婚姻家庭法的問卷;又如,公民法制教育往往被定位于邀請公民觀摩一兩次刑事審判。這些教育內容存在兩個問題:第一,過于注重具體制度的宣傳,而忽略了法律理念的培養。在公民法制教育中,最常見的就是對《婚姻法》規定的男女法定婚齡進行提問,這些具體制度上的問題嚴格來說不應成為法制教育的內容,相反,一些基本的權利觀念、法律理念,在法制教育中被忽略;第二,法制教育的內容被定位于加強對社會的管理,從而實現良好的社會治安,維護社會穩定。盡管社_會治安一與社會穩定對幾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制教育不應止步與此,而是應該結合時展,對法制教育的內容進行拓展。
(三)公民法制教育理念落后
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我國現階段還比較落后,主要表現為“管理型法制理念”與“權利型法制理念”的沖突。所謂管理型法制,是指強調社會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總稱,這樣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強調對社會的管理:所謂權利型法制,是指通過“權利一義務”的關系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承認公民享有基木權利的基礎上,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我國當前公民法制教育仍然注重于管理型法制理念的灌輸,主要表現為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注重于告訴公民“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不是告訴公民“你有哪些權利”或者“你可以做哪些事情”。
在公民權利意識層面,山于“人治”傳統的影響,法律木身的不足以及執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不公”現象,人們對權利尤其是法律權利仍心存疑慮。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與我國歷來權利觀念不發達有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被要求服從政府的安排與調配,自身的權利需求則處于抑制狀態。反映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就是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仍然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次,與我國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的人們的權利需求不符。
三、公民法制教育新理念的貫徹
(一)應該明確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前所述,我國在公民法制教育上的目的存在偏差,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比較陳舊,因此在加強公民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認清公民法制教育的日的,并且樹立公民法制教育的全新理念。由于單純要求公民守法的法制教育己經不能滿足時代之需,因此建議我國將喚醒公民權利意識作為公民法制教育的基本目的,公民的權利在內容上應該兼容公法上的權利和私法上的權利,將公民法制教一育的日的徹底從公民守法轉變到公民權利觀念的培養上來。
(二)加強公民意識、公民權利的灌輸
“何謂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識,即公民對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認識。公民身份處理的是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應具備清晰的公民意識,即對自己的身份、權利和義務,以及應盡的社會責任有一種自覺,并在政治生活和日常行為中顯現出來?!惫褚庾R、公民權利對于一個現代國家的發展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如果離開了具有權利意識公民,則國家的發展是無法想象的。因此,在公民法制教育中,不是背一兩個法律條文、觀摩一兩次庭審就可以實現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而是應該在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加強公民意識的培養,灌輸公民權利觀念,使公民能夠認識到,自己在法律上是一個權利主體,而不僅僅是一個義務主體。
(三)政府應該作為守法的表率
我國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往往強調公民守法,事實土正確的做法是強調公民權利,同時強調政府守法。政府守法的意義在于樹立表率作用,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和諧社會有諸多前提,其中根本的前提是政府必須守法。政府守法,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的和諧社會的最大目標?!碑斍暗臅r代主題是構建法治政府、誠信政府、陽光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政府守法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義,政府守法意味著政府權力的行使,必須在法律預先設定的軌道內運行,而不能超越法律規定行事。政府守法能夠給公民樹立良好的表率,從而實現上行下效的效果;相反,如果政府違法,則會使人們喪失基木的法律信仰,如果法律沒有被很好地遵守,而法律的踐踏者又是政府,這會使任何法制教育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前,政府守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官員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的現象又比較多,這就需要公權力一方面實現自我抑制,樹立基本的法治理念,依法辦事;另一方面還要聽取、采納公民的意見,使公民成為一個監督者,以促進政府守法的實現。
(四)加強公民參與,提升公民權利觀念
公民參與是指公民參與到社會生活的管理中?!肮袷欠ㄖ沃刃蛑形⒂^層次上的行為主體。參與是法律文明中的重要問題。公民參與法律的廣泛性與真實性是衡量一個社會法治進程的重要標尺?!薄肮残姓砟钆c對傳統行政理念的繼承與揚棄,強調行政過程應該吸納公民參與,“與公民參與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西方各國掀起以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主義為理論基礎的行政改革,摒棄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公民參與對于公民法制教育的意義在于,公民通過參與的過程介入社會管理,一方面使公民認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而也使公民能夠以管理者、參與者的角色對社會管理、法制運行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當前我國公民有著強烈的參與熱情,卻缺乏必要的參與途徑。例如在公共環境治理等領域,公民參加聽證會權利尚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重大環境事故往往由于沒有聽取公民的意見而造成的,這就說明公民參與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性。公民參與途徑的拓寬與參與權利的保障,是實現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國當前與其對公民進行表面化的法制教育,不如創造條件吸納公民參與公共管理,這將有效地提升公民的參一與熱情。
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門,我國傳統上強調劉公民的守法教育,但是從時展的角度看,這一教育模式己經落伍;我國需要貫徹落實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將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從“義務型法制教育”轉變為“權利型法制教育”,并且通過強化公民意識,吸納公民參與,強調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等措施,實現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實現。
論文關鍵詞:法制教育 中職生 法律制度
論文摘要:法制教育是適應我國踐行法制社會,建立法律體系的根本保障。它有效地推廣了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保障了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的有序發展。本文以中職生法制教育為背景,分析指出了當前法制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1法制教育與社會聯系不緊密
我們知道,任何理論知識都是建立在社會實踐之上的。對于法律來說,其理論知識的價值正是體現與實踐之上。與社會實際不相符或者說脫離社會的法制教育必然是失敗的。
從當前中職生法制教育課程安排來看,其大多沿用了以前的老版本,并以國家宏觀法制法規為基礎,缺乏細節性與實際性。這往往導致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透徹,在實際法律案件中不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抓不住頭腦。
其次,在教師的講解上,教師往往采取傳統授教方式。即以理論為主導,缺乏必要的實際案件分析。這使得學生的法制教育出現單一化,狹隘化。法學是一門實踐的學問,隔絕社會,封閉教學,很難培養出適應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優秀人才。
2法制教育中缺乏人性化教育
法律社會建立的基礎與法律價值的體現是以“以人為本”為基礎的。在中職生法律教育中,應當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才能更好地體現法律的價值。在法律教育中,存在以下兩點問題:
2.1教學中,教師為教而教
在法律教學中,教師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法律理解。在我們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自己的習慣與方式傳授。其中,許多不利于學生接受與理解的方式也一并用上。這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不當的教學方式導致師生間溝通不暢。甚至出現由于教師的歧義教育使得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產生偏差理解。其次,由于不當的教學方法,往往會導致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達到默契,不能很好地相互融合。
同時,在教學上出現許多老師照搬書本知識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完全是固定的框架知識點,很少融入學生的智慧和思維。這導致教育的單一化,而非互動。
2.2學生積極性較低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法律教育與學生而言,困擾著法律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即是對法律教育的積極性。法律教育以其枯燥、死板使得學生望而卻步,無法真正融入其氛圍中,這對法制教育課程的開展造成了阻礙作用。
3法制教育對策研究
提倡建立法制社會,其目的就是推廣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使全民具有法律意識。其中,法制教育則是實踐這一號召的重大舉措。因此,健全法制教育,加強學生法律意識以及法律常識的培養,強化其法律素養就成為關鍵。
我國中職生法制教育現行矛盾主要體現與以下三個方面:來自與硬軟件支持上的矛盾,來自與教師個人素質的矛盾,來自于學生自我法律認知上的矛盾。要解決我國中職生法律教育中的瓶頸,應當從三個方面人手。
3.1政策的支持以及第三方的扶持
中職生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接受新的知識較快,同時對于已培養的思維定勢很難改變。中職生法制教育基礎薄弱,法律意識不強,這來自與從小的素養。很多學校僅僅依靠聘請當地派出所作宣傳,因此學生從小接受的法律教育是狹隘的。不全面的法律教育影響著其對法制的認識。
另外,來自與其他第三方的影響,包括社會對于法制的宣傳,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滲透與積極引導,也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3-2教師個人法律素質的培養
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構成教師在教學上對學生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其自身專業素質、自身個性與自身對法制教育的態度。
在法制教育中,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與傳達我國現行法律發規的重任。在中職生法制教育中,教師應當注重自身條件的取長補短,為學生法制教育的學生提供良好的氛圍。首先,在教師自身專業素質上,教師應當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教師的法律思維應當活躍,應當認識到我國現行法規的越來越人性化和全面化。只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法律素養,才能為中職生法制教育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其次,教師自身個性是構成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一個正面的教師形象是促進師生關系良好發展的關鍵。構筑新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當用自身修養去感化人,與學生走在一起,為法制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合理的氛圍。再次.教師對于學科的關心和熱愛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其學科的認識。只有教師在行動上的影響才能強化學生對法制教育的熱愛。
3.3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學生對法律的自我認知影響其對法制教育的學習興趣。新時期,信息時代在各個領域的滲透,社會高速化的發展,對社會與個人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中職生應當抓住這個機遇學習法律知識,拓展自己的遠見,培養其對法律的興趣。
總之,中職生法制教育是一項長久的活動,法律的普及與推廣需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中職生法律教育是關系我國法制社會推進的重要手段之一.應當引起重視,同時,還應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論文關鍵詞】網絡犯罪;法制教育;法規
【論文摘要】人類面臨21世紀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信息技術對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一系列的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嚴峻的挑戰。本文將以中職生為研究對象,分析指出了當前形式下,中職生網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現行法律特點,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見。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一種遍布全球的公共設施,它是一個比傳統媒體傳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廣的媒體。但從負面意義上講,計算機網絡與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廣泛性等功能特點,使那些在傳統媒體和現實生活中無法作案的人在網上找到了實施其違法犯罪的空間和手段。中職生處于青少年時期,是網絡的主流群體,青少年已占據網絡半壁江山。由此導致的負面影響是中職生網絡犯罪逐年增加。
中職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自控能力較差,往往經受不住網絡世界的誘惑。性情較為沖動,容易犯下錯誤。因此我們在探討中職生網絡法制教育這個命題時,其實質也指向整個青少年群體。
一、網絡世界對青少年的危害
首先,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公民提供了一個便利而民主的平臺,這極大的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但是隨之也導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因素的產生,不良信息的傳播,包括色情、暴力信息的傳播,對難以分辨是非的青少年造成誤導,使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進來年,每屆人大代表會議將網絡犯罪都提上日程,國家也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網絡犯罪現象的產生,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是,仍有許多網站打著擦邊球,變相的渲染色情暴力,這是導致青少年走上網絡犯罪的主要因素。據有關專家調查,因特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 網絡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深陷其中。調查還顯示,在接觸過網絡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
其次,由于網絡虛擬游戲的普及。許多網絡游戲運營商大肆推廣許多游戲含有暴力因素,使得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嚴重影響了學業和心里健康。近幾年,都有媒體報道由于青少年沉迷與網絡游戲,甚至將自己當作游戲中神話的對象,甚至出現殺害自己親人的悲劇。還有的青少年,由于對網絡游戲的沉迷,無錢上網,便走上搶劫、盜竊的犯罪之路,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二、中職生網絡犯罪原因分析
1、學校方面。學校對中職生的法制教育與學校監管程度是構成中職生網絡犯罪的主導性因素。當前形式下,由于中職學校對學生法制教育重視意識不夠,導致很多學生法制意識淡薄,容易走上法制的死角,從而犯罪。
2、社會方面。學生作為網絡主流群體,一般是以網吧為寄居點。雖然國家明文規定不允許未成年人上網,但是仍然有許多網吧無視國家法律法規。變相引誘未成年人上網,如大幅游戲宣傳海報,或者下載色情片存于硬盤里。網吧作為社會群體,對青少年網絡犯罪的漠視也是夠成青少年容易走如犯罪迷途的原因之一。
3、家庭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現在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導致其生性懶散。自控力往往較
弱。同時由于許多單親家庭孩子與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顧,性格孤僻,容易走上極端犯罪的道路。
三、網絡犯罪對策分析
由上分析,當前中職生網絡犯罪主要受網絡本身的、家庭、社會與學校四者之間的影響。因此,在對中職生進行網絡法制教育的時候應當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在對中職生進行網絡法制教育之中,應當揣摩其心理特征。分析出一套具有中職生特色的網絡法制教育之法。
1、家庭方面。應當加強孩子獨立思維的培養,積極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培養孩子的情操。家庭應當擔當家庭監護的責任,在為青少年提供廣闊空間的同時,也應該有所管轄,做到適時適度。另外,家庭是青少年第一教育學堂,作為父母,應當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長。由于青少年相對叛逆,長大后有了自己獨立的思維,容易與父母產生代溝,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監護人應當注重方式方法,多了解孩子的心里特征,對癥下藥。
2、國家政策方面。由于網絡本身侵害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國家應當嚴密監控網絡,分析青少年上網走向,并相應的出臺一系列政策。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網絡的監管,也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發故意政策。但是仍然有許多地方值得考量,在力度和范圍上更應該加強。縮小網絡的負面影響,積極弘揚和宣傳網絡的正面作用。在網絡監管方面,如繼續加強對青少年上網的限制,對網站信息的合理監督,出臺相應政策限制活著取締不良信息的傳播,如宣揚暴利色情的游戲等。在游戲上,也應當限制個別網絡游戲的蔓延,如增加對游戲營運商新開發游戲的審核力度,增加游戲運營商稅收等。
3、在學校方面。由于學校是青少年集中地,也是中職生獲得網絡法制教育的良好渠道,因此,學校本著育人的原則,應當對青少年進行有必要的網絡法制宣傳教育。如定期的網絡法制知識的普及,專家講座等。也可開展相應形式的活動,通過這些渠道讓青少年了解網絡法制知識,使其深刻認識到不良信息與不良網絡嗜好對其的負面影響,并培養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培養正確的網絡興趣導向,建立其良好的網絡法制自我意識。
總的來說,我國對青少年網絡法制教育仍然很欠缺。呈現出犯罪比例和網絡化的普及成正比的形式,青少年網絡法制教育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需要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法制教育;動力;保障
[論文摘要]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我國主導性培育公民法律素質推演法治化進程的核心內容之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動力總量取決于三方面:一是來自個人本體、群體組織和社會整體的分力是否形成合力;二是權利意識和法律品質的客觀狀況;三是傳遞載體及渠道的發育水平。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保障效能,則取決于觀念導向、政策指引、環境協同、途徑優化等結構要素及其互動機制的完善程度。
一、引言
眾所周知,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質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如何提高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質?鄧小平早在80年代曾指出:“加強普法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蹦敲矗嗌倌攴ㄖ平逃谖覈鴳绾伍_展呢?顯然,要回答這一涉及法制教育實質性運行的關鍵方面,只有首先正確、全面認識法制教育的“原本”,才能順藤摸瓜地理順“針鋒相對”的消解路數。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優化發揮及效果的良好彰顯,不僅需要有足夠的動力予以支持,更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機制作保障。所以,尋求法制教育的動力之“源”,構筑法制教育的保障之“壘”,是解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序開展的根基性問題。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動力
從社會學心理學角度講,動力源于需要。常態意義上,“需要”有兩個典型特征:一是“需要”與“滿足”的對立統一性。要達到“需要”的“滿足”,就必須根據這一目標,制定行動計劃、參與社會生活以獲得豐富的滿足物。二是“需要”的永不滿足性?!叭艘云湫枰臒o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它一切動物。”“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說明,需要在事實上是永無止境的,一種需要的滿足總是不斷引起新的需要。
青少年法制教育也不例外,其根本動力來自主體對教育內容和手段的需要和滿足之間的矛盾、“供體”(教育者)與“受體”(受教育者)之間互為主客體關系的需要和滿足之間的矛盾、教育活動對于“受體”全面發展的目的的需要和滿足之間的矛盾等等。由是觀之,為了能正確揭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動力機制,需要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動力主體”、“動力內容”、“動力載體”進行深入研究。
(一)動力主體
動力主體既指動力發生主體,又指動力利用主體。就整個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動力主體既可能是發生主體,又可能是自身的利用主體。不過,高層次的動力主體總是低層次動力主體的利用主體,如社會、組織對個人就是這樣?;谶@個意義,我們可以從“動力源”角度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動力主體分為三類:個人本體、群體組織、和社會整體。
1.個人本體。就微觀個人而言,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是為了滿足個體自我實現需要,是為提升個體自身素質而產生的心理動力。如果撇開主體以外的因素,僅就個體自身行為的動力系統而言,推動青少年個人從事法制教育活動的最直接的“原驅力”當屬個人本身接受法制教育的需要。這是因為,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于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
2.群體組織。青年個體是未來的社會從業者,面對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普適性國際規則迅速滲透到各個經濟角落,群體組織往往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提升自身的社會形象,提高辦事質量和辦事效益,會逐步地把“法律素質”納入考察和錄用員工的基本環節,由此必然促使青年個體產生參與法制教育的沖動。
3.社會整體。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全面發展,必然導致社會成員積極參與法制教育活動的推動力。這種宏觀作用的推動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群體組織必須培養出大批能適應加入WTO后法治時代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這樣一來,青年個體也只有通過系統的法制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第二,社會的法治化推演,不僅能為青年個體的人參與法制教育提供各種條件,而且還產生了要求行為個體參與法制教育快速提升法律素質的社會整體“拉動”。
應當看到,個體“微觀動力”、群體“中觀動力”和社會“宏觀動力”是三種分力,法制教育動力總量的大小取決于這些分力整合而成的合力的大小。當這三種分力互相協調,個人、群體、社會三者利益趨于一致時,三種動力就會形成一種合力,這種合力所產生的動力總量會超過各分力簡單迭加所不具有的新質和新能量,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從而大大加強法制教育發展的動力;當三重動力形不成合力,甚至于方向相反、背道而馳時,法制教育的運行就會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各動力要素是否互相協調、形成合力,直接影響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發揮。關于這一點,20年來的“普法”實踐是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精細設計不能緊局限于“供體”的視角和立場,如果過度地忽視“受體”的真實需要,其最終不得不面臨的結果是:“手術成功了,但病人死了?!?
(二)動力內容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動力內容,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價值實現的動力結構的具體表現形式,與一般法制教育的動力內容應該無多大差異。粗略地講,法制教育的動力形態包括精神動力和物質動力。
1.權利意識之精神動力。所謂精神動力,就是指思想、信念、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對人從事的一切活動及社會發展產生的精神推動力量。開發精神動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強科學動力、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教育與引導,精神文化已成為公認的社會資源之維。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旨就是把真正的法治精神告訴人們,努力培育他們同現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自主性心理價值訴求。
通常認為,法治精神應包括四層涵義:第一,尊重與保障公民權利是法律的基礎;第二,只有法律才是解決社會沖突的主要手段;第三,立法必須經過民主程序;第四,法律具有至高權威,它是社會所有成員、機構的行為規范。其中,保障權利限制權力越來越成為現代法治的核心理念,因為“只有權利成為目的、權力成為手段的地方,才談得上法治?!蔽覀冋J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路數應當調整,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不在于僅教育人們如何遵守義務、服從法規,而必須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呼喚人們對權利意識的覺醒。奧斯丁曾提到:“權利之特質在于給所有者以利益?!闭且驗榉苫跈嗬O定可能帶來各種便利和利益,包括心理和感情上的利益(公正),才會贏得人們遵守、訴諸或全身心信仰的直接動機;才會激起他們把法律也當作一種追求個體利益的資源而訴諸、利用,讓他們堅信唯有通過法律才能更好地獲取某種利益或保護既得的利益,以至于讓他們把全身心都卷入到法律實踐的話語中,直至無法解脫。
2.法律產品之物質動力。物質動力,是指滿足人們需求的物質推動力量。滿足需求的對象稱為滿足物,最簡單的劃分是“硬性”滿足物與“軟性”滿足物。任何以物質形式存在的滿足物都被稱為“硬性”滿足物,大部分物質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它,如吃、喝、住、穿等。與“硬性”滿足物相反,傳統上人們將同非物質需要聯系起來的滿足物稱為“軟性”滿足物,如社會秩序、權利、地位、民主、自由、榮譽等。滿足物能否足夠地滿足需要,關鍵要看“滿足物”是否符合需要主體的利益。
毫無疑問,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動力的直接物化誘因之一就是法律產品。需要澄清的是,人們是否愿意接受法律,并不是由法律的“重要性”和“強制性”所決定的,而是由法律本身的規定所決定的,之所以愿意接受這樣的“規定”,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對法律的品質的認同;二是法律符合接受者的利益。由此可見,人們選擇接受或遵守法律,是因為法律不僅僅有效,還必須有益。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比绻膳c他的利益無關或者相悖,他就可能選擇疏遠或違反它。按常識,現代立法是對社會利益關系的第一次分配,從這個角度講,立法質量如何,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產生的影響極為重大。
(三)動力載體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動力載體,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價值實現的“中介”,主要表現為傳遞渠道的動力媒介,如各類宣傳教育工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項將“法律”交給青年一代,使他們知法、守法、用法和樹立法治觀念,進而提高法律素質的公益性社會事業。法律的普及過程,既是信息傳導過程,即由某一動力主體將法律信息傳給另一個動力主體,如各種傳媒的宣傳鼓動;同時也是文化傳導過程,因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務之一就是法治精神培植,只有特定的法律文化通過社會化和內化過程融入個體的人格系統里,才能影響并改變微觀青少年法制教育動力主體的需要結構,從而使他的動力發生變化。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保障
保障機制,是對事物發展運動的方向、規模、速度、質量等方面予以指導、協調、控制的,由一系列組織、制度、思想、觀念和關系因素整合作用的機制。顯然,保障機制的構成要素極其豐富,比較普遍的有理論保障、物質保障、制度保障、組織保障、環境保障等等。對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尤以觀念導向保障、政策指引保障、環境協同保障、途徑優化保障四種要素最為特殊。
(一)觀念導向保障
觀念是制度的靈魂,是制度得以產生和運轉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大凡良好制度往往都源自于文化淵深的觀念積淀。所以,以期通過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動社會的法治化進程,必須首先從改變觀念開始。
“法治”觀念要求人們習慣于將社會事務納入法律和制度的軌道中來加以分析、思考、處理,是管理國家和社會有效的手段,是不允許任何政黨、組織、團體和個人凌駕于法律之上的信念??梢?,法治觀念的基本內核就是訴求“法律的統治”(Rule of Law),內含公平與正義地衡量行為的價值準則以及法律至上的觀念。要形成法律至上觀念,首先得信仰法律,“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需要注意的是,只靠周而復始地強行灌輸法律條規是難以解決信仰法律問題的。因為對于觀念確信乃至信仰堅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語言的說教,而是行為的感召;不是一般的倡導,而是具體的示范。而這種感召與示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法律自身的尊重、服從與遵守。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普通人的法律態度,不僅取決于法律規定了什么,政府號召了什么,更取決于法律在政府那里被怎樣尊重、服從和嚴格執行。因而政府守法程度從一定意義上關系著法律至上觀念培育的成敗。
(二)政策指引保障
一般來說,政策指引保障必須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滿足需要。二是對需要的調節和引導。這顯然要求,“政策”本身的設計必須正當、科學、合理,并且供給充足,否則無法滿足需要,更無法良好地發揮調節和引導作用。
從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實踐看,1995年12月28日國家教委、中央綜治辦、司法部合文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是迄今為止有關青少年法制教育最為詳盡的官方性政策文件。兩《意見》隨著近年來的社會變遷已日益顯露諸多問題?!兑庖姟芬幎ǎ骸胺ㄖ平逃恰掠闹匾獌热荨?。”顯然,傳統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地位上是從屬于德育教育的,即把法制教育視為“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為目的的觀念教育。我們認為,這樣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因為,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近年來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足以說明: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既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更沒有達到對學生予以“觀念改造”的效果。所以,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定位”上,必須構建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三)環境協同保障
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是由要素構成的,系統的成功運行和功能出色發揮,靠要素的優化和協同。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我們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看作一個系統的話,那么立法、司法、執法、護法、法律文化、法律產品、社會、國家、組織和個人等等就是要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功運行及法治社會的最終實現,要靠上述各要素的不斷優化與協同。
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所有要素中,司法和執法的影響是最為致命的。這是因為,行政機關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直接行使著大部分的國家權力;司法是人們權利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保證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正義、秩序等價值得以實現的手段和途徑?!八痉ā焙汀皥谭ā弊鳛槿藗兛梢灾苯痈兄c體驗法律的基本“場域”,是人們塑造法律形象的重要質料,公正司法與依法執法對法制教育活動的同化感應比法制教育本身更為重要。
(四)途徑優化保障
1.機構設置。在實踐操作上,青少年法制教育應當建立起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黨委宣傳部門、司法行政部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運行機制。以此構筑司法行政部門指導協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實施及有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以學校為主、家庭和社會為依托、校內外結合的法制教育組織機構實施模式。
2.財力供給。必須暢通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財政供給渠道,特別是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學校、社會媒體等非官方的“法制教育”活動經費,應當重點落實和扶持,這樣有助于激勵、培植、壯大范圍廣泛的社會青少年法制教育力量。此外,還應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如通過吸收社會捐款、建立普法教育基金,吸納、扶持法治志愿者隊伍等等。
3.方法創新。從現階段看,青少年法制教育在模式擇選上應著重考慮如下幾方面:(1)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占領電視、網絡等新興的宣傳領域和陣地,創新青少年法制教育形式;(2)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公開,變立法、執法、司法為青少年法制教育過程,使青少年法制教育與群眾的法治實踐緊密結合,避免空洞說教;(3)創設掌握、分析青少年法律知識水平、法律素質水平、法律行為水平總體情況的預測機制,以便清醒認識其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法治精神、法治環境的二者差距;(4)建立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和執行機制,既要讓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開展有章可循,又要讓青少年法制教育過程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及必要、適時的引導;(5)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考核評估體系,按需開展全民青少年法制教育效果的總體評估、特定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動的項目評估和青少年法制教育成果定性與定量評估,根據實證數據有效監督和調控青少年法制教育過程,嚴厲制止盲目進行和流于形式。
摘要:學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人才以及預防與減少違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當前學校法制教育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難有實效。學校教育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就必須從學校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高度重視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強化法律素質;建立科學的學校法制教育課程體系;努力探索學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
關鍵詞: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質;依法治校
現代學校教育是一個復雜而又開放的社會系統。作為這一系統基本要素的教育內容,會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社會成員素質提高而不斷地吐故納新,保守的、甚至反動的教育內容將逐漸地排除出系統之外,科學的、進步的教育內容又會被系統主動吸收。1999年3月,“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正式寫進現行憲法,法制教育作為實現這一治國方略的重要途徑而被吸納到現代學校教育系統當中,成為現代學校教育內容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現代學校法制教育的功能決定的。我們認為,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對建立法治國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養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弘揚法治精神,徹底摒棄“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徑。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維護法律的勇氣和毅力?!凹俣ㄈ巳硕加羞@種勇氣和毅力,經過相當時間,便可形成一種風氣。風行既久,便會變成習慣。這種習慣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實現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這種習慣作為條件的”(蔡樞衡)。法治精神是推動法治化進程的源動力,是一種可以沉積的民族文化。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專制傳統,卻沒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遺產,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演繹下來的中國現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殘余,如果再不強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無從談起,法治國家就難以實現?,F代學校教育的系統性、有組織性、規模性和科學性等顯著特點,使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學校法制教育,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就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為最終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現代學校法制教育為國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國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權力主治的國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導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導的國家。西方社會幾百年的法治實踐經驗和現代中國二十多年的現代法治建設歷程表明,法治需要執法公仆,需要護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須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而所有這些法律人才的搖籃就在學校,根本途徑就是學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時,開展法制教育,使社會成員在學法、懂法的基礎上,運用法律武器,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勇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尊嚴,這是實現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程。盡管自1986年開始的三次全國性的普法宣傳和正在進行的“四五”普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最富有實效的途徑仍然是學校的法制教育,無論從“英才教育”意義上,還是從“普及教育”意義上,唯有學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擔當起培養“法治英才”與“法治公民”這一歷史使命。
第三,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學生知法、守法,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徑。青少年犯罪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從數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員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員的比例逐年增長,在九十年代一個時期以來曾經高達73%。他們以“財”、“色”、“霸”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團伙型為主要方式,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同時,犯罪趨于低齡化,在校學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數的比例大有增長之勢,同志在2000年初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所舉的幾個實例,更讓我們對在校學生的法律素質充滿憂慮。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社會變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國學校多年來忽視甚至放棄法制教育的結果。 “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编囆∑酵镜闹v話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也就是加強教育,尤其是學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強學校法制教育,利用學校優勢,根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響,使青少年學生知法懂法,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從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這也是現代學校對建設法治國家和維護社會穩定應盡的法律責任。
二、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法治社會中,是否具備法律素質,有無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是衡量個體社會化程度的一項基本標準。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個體受教育年限的逐漸增長,學校已成為個體社會化必經環節。法制教育應當成為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強化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提高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實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當前學校法制教育現狀與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它直接影響了中國法治化進程。
1.把法制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除大學有專門的法律教材外,各級各類學校的法制教育內容不僅少得可憐,而且全部散見于德育類教材中,作為學校德育內容的一個相對次要的組成部分,不系統、不全面、無規律,缺乏內在連續性。孰不知,“道德人”與“法律人”盡管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有道德的人會因為不懂法而觸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卻會因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鄧小平同志在講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人才時,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紀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紀)并提的,而且特別強調紀律的重要性,絲毫沒有把紀律納入道德范疇之意。同時,德育概念本身也沒有包括法制教育,學校德育廣義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狹義理解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場、觀點、態度以及政治鑒別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僅指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養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德育的三大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蓋法制教育內容。另外,比較美國、德國與瑞士等國的學校教育,盡管也強調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卻是這些國家學校教育的傳統,它與道德或宗教教育無論從教材編寫、專業設置還是教師配備上都有區別??梢姡褜W校法制教育內容變相為德育內容,這種做法從理論上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同樣,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德育實踐本身就在以分數和升學率為杠桿、以智育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面前毫無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納入德育范疇,無疑于徹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質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法律素質是指個體通過法制環境影響和法制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經遍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然而,一直以來我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中,法律素質的理論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即沒有明確提出“法律素質”概念,也沒有對法律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養受教育者法律素質的途徑和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當前的學校素質教育也沒有突破傳統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認識上只承認“法律意識”或“法制觀念”的存在,在實踐中忽視甚至放棄對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熟不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為政治服務的,當今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同樣要為實現政治理想服務,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強大推進器,這種作用的集中表現就是培養法律職業群體和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人才。如果素質教育理論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無視法律素質的存在,不重視法律素質的研究,學校教育實踐仍然沿用原來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加強法律素質教育,就必然影響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教學。法制教育是指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形式,使學生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培養和提高法律素質,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護法習慣,自覺樹立法律權威。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實踐,絕大多數僅僅停留在“知法”這一層次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為習慣的培養。當然,法律知識教學是法制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兩者有著重要區別,法律知識教學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護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歸宿。現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兩點可以說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視小說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實施犯罪;二是反偵查,比如作案時帶手套,偽造證件,破壞現場等等。所以,把傳統學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識教學轉變為法律素質養成已是現代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
三、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構建
法制教育在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的重大功用與現代學校教育忽視法制教育、不重視法律素質培養的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民主法制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理所當然地要為民主法制建設服務,培養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護法公民?,F代學校教育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改革那些與民主法制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教學體制,把法制教育擺在應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實處。我們認為,當前加強法制教育,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質必須著手以下幾方面的構建。
(一)完善素質教育理論,把法律素質作為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國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導“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痹谌珖纬闪恕八刭|教育”的理論研究高潮。從實質意義上講,素質教育應該認為是對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教育”的進一步詮釋和具體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養和發展所有學生的各種素質,而“全面發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實現途徑。傳統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體育是素質教育的幾個重要途徑,但決不是全部途徑,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勞動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質教育的途徑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本身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提出,又為學校素質教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那就是法律素質教育,這是社會、教育和人的發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選擇。加強法律素質方面的理論研究,明確法律素質在個體綜合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質的基本內含、層次和養成規律,對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立科學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使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能夠接受到系統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沒有地位,得不到應有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沒有法制教育課程,沒有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無的“軟任務”。比如,許多學校僅僅是每一學期或學年請校外的“法制輔導員”舉辦一至二次法制講座。其實,法制教育與其它學科教育一樣,具有自身的認知規律和結構體系,沒有相應的課程就難有法制教育實效。因此,教育決策部門應當及時修改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建立法制教育課程體系,讓法制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學科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當中,使法制教育在學年編制、課時分配、學周安排和教材編寫等方面都加以明確,把“軟任務”變成“硬任務”。這不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課程現代化的一個客觀要求。同時,要加快法制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在法學院校開設一定比重的教育學科,在師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課程,從而使法律專業人員能夠有機會進入教師隊伍,使師資隊伍具有相應的法律素質,最終使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資源保證。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實效。法制教育與學校德育一樣,不能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和概念的掌握,而應把重心放在素質的提高上,養成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為習慣。為此,在認真完成正規法制教育課程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需要努力探尋其他富有實效的途徑和方法。我們通過對多所中小學校法制教育的調查和思考,認為法制教育活動應該可以是豐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規課程教學外,還可以包括:1.利用學校部分教師和校外司法專業人員的法律智力資源,開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講座”,制定計劃并嚴格執行;2.幫助學生建立法律協會,進行有關法制方面的學習討論和實踐;3.組織青少年學生旁聽各類案件的審理,切身感受違法與制裁、犯罪與刑罰的必然聯系;4.在法官和檢察官的協助指導下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通過實踐提高素質;等等。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豐富了校園生活,減少了違法違紀行為,對建設良好校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實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設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國方略的一種生動體現,同時也是學校得以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實行依法治校,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按章辦事,就能在校園內形成講求民主、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自覺維護校規校紀的良好氛圍,這是一種強大的隱性課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體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不知不覺地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終實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培養目標。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法制教育 現狀與成因 教育和預
論文摘要: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這是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不容樂觀。做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與主要特點,進而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工作。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但近年來由于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問題日漸突出,如何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教育工作者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此,我們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成因進行了調查,對如何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 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特點及成因
1靖少年犯罪的現狀
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不容樂觀,可以用“數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個詞來概括。從數量上看,全國約2.5億學生,其中違法犯罪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總數的萬分之六。大城市更高,達到萬分之二十點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達 70%左右;從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單純,易于沖動,不計后果其犯罪危害極大。從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強,其犯罪行為手段相互傳播,結幫成伙,同一類案例在某一地區迅速蔓延開來,重復發生。團伙犯罪愈演愈烈,像文成前幾年也有結幫搞派團伙作案的,如 “青龍幫”等。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
當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有:①犯罪呈低齡化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齡為 16歲,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齡已降低到 14_15歲。②社會閑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違法犯罪青少年多數是輟學生、失學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務工的青年農民等。他們大多閑散在社會,無所事事,極易發生違法犯罪行為。③在校學生作案逐年遞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約占青少年作案人數的 18—22%。④犯罪的類型復雜,他們或敲詐勒索,或盜竊搶劫,或聚眾斗毆,或殘害親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計算機犯罪。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方面等客觀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觀因素;從主觀上看青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思想認識上漸趨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歡模仿,但辨別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極易受不良影響而導致違法犯罪;從客觀方面原因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學校、家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影響青少年成長的新情況、新問題,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誤,學校教育的偏差和社會上各種不良或腐敗風氣的影響等,都會使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強法制教育,預防青少年犯罪
面對當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紀律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強,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低齡化趨勢的現狀,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廣泛開展以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法制宣傳教育是貫徹同志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思想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和手段,也是貫穿始終的基礎性工作。為了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我們開展了以“二法一例”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活動:一是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在學校、在社區、在農村廣泛開展 “兩法一制”宣傳 el宣傳周、宣傳月活動,做到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營造氛圍;二是充分爭取社會支持,依靠宣傳、司法、教育、新聞等各職能部門,設計有效活動載體、用事實來說話、用活動來宣傳 、實現全方位宣傳教育效果;三是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通過開辟法律專欄,組織開展知識競賽、主題座談會、法律宣傳咨詢、征文、演講等系列活動,增強青少年依法 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全社會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
2.不斷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隊伍和基地的建設
一支相對穩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隊伍和一個相對穩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將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障。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在全市中小學中聘請法制副校長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經驗、思想品德優秀的中層干部中的業務骨干聘請為法制副校長,并在學生中開展法制知識競賽和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并且有責任配合學校、家庭發現和幫教有問題的學生,治理周邊環境,維護學校教職工員和中小學生合法權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避免了轟轟烈烈走過場、熱熱鬧鬧拉形式的錯誤現象,從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順利進行。
3.深入開展法制教育活動
組織開展了大型的法律咨詢宣傳活動,以營造青少年維權氛圍。通過活動推動了法制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深化。公安局聯同工商文化部門集中時間對校園周邊環境和文化娛樂場所、電子游戲廳進行了專項整治,為學生成長營造了一個良好環境等。
4.構建學校、家庭、社會 “三結合”的育人網絡
各級黨委、政府要盡最大努力,加強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重點的青少年活動場所的建設、使用和管理,為在校中小學生提供課外學習、娛樂的場所,并組織開展多形式的扶貧助學活動,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城市社區、農村鄉鎮和村民委員會以及其他一切基層組織要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活動場所,利用寒暑假和其他節假日開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體活動,真正使中小學生 “離校不離教”。同時,加強聯系,明確責任,切實落實對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在校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和有劣跡的社會人員的幫教、監管工作。
三、結語
我們已經經歷了 “一五普法”到 “四五普法”的階段,今后我將繼續進行全民的普法教育。無論什么時候,對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總是只要重要同時也是任重道遠的。
學法才會知法,懂法才能守法。職業學校的法制教育不僅要在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和宣傳上大做文章,還應結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融法律基礎知識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1.舉辦活動,豐富內容
舉辦豐富多彩的班級、共青團、志愿者活動。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可以與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職業道德行為規范養成相結合,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去體驗,領會法制的內涵。開展普法知識競賽,舉辦普法報告會,組織學生觀看法制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法熱情,鞏固記憶,打下牢固的法律知識基礎。
2.結合案例,親身實踐
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僅靠背條文、考試是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從一些具體案例中去直觀地認識法律,去體驗法律的神圣和威嚴,可以聘請公安司法部門的辦案人員到學校做普法報告,結合當地發生的法律案例進行警示教育,有條件的話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如進行旁聽審判,參加訴訟,模擬法庭等。使學生直觀地深刻地感受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犯必究”的客觀事實,親眼目睹違法犯罪分子的可恥下場,親身體會法律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功能。
通過參加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鞏固了已有的法律知識,從而還實現了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提高了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三、重教育、重預防、規范行為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
青少年學生從課堂上,從各種活動中以及宣傳欄里了解學習到一些與日常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如何讓青少年學生以法律為準繩,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指導自己的言行呢?
1.學好規章,提高素養
應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學生手冊》、《職業學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并要求他們嚴格遵守,對照行為規范的規定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將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列為素質教育核心課程,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認識程度,使學習法律和遵守法律成為習慣,良好的習慣在于養成,在于培育和熏陶,良好的習慣是步入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2.紀律教育,規范行為
要經常性地開展各種校容校紀的紀律檢查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但可以促進學生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約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為,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正當防衛的正義感和見義勇為的責任感,加強學生的行為管理,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指導、監督、檢查及糾正,發現問題及時的和學生溝通。然而由于學生的稟賦、愛好、性格以及所處的環境條件的差異,各個學生所實際表現出來的優缺點、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在教育時要以人為本,采取寬容的教育態度與從嚴的教育態度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表彰好人好事,批評不良傾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其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教育和管理中能夠規范自己的行為,能夠在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氛圍中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聯合教育,合力教育
要加強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充分發揮社會和家庭的法制教育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社會的有些人,當然也有個別學生家長法制觀念談薄,這就直接影響了青少年學生的法制觀念,青少年學生自覺守法意識薄弱,自覺守法的習慣還沒有完全形成,沒有形成法律意識,也就沒有辦法養成守法習慣。
在職業教育方面,學校和家長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雙翼,二者需密切配合,形成促進學生發展成長的合力,在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首先要提高學生家長對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讓家長認識到孩子有進步和提高的潛力,學校要對學生家長對孩子教育方法進行指導,要求家長樹信心、抓習慣、管思想、束行為。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懂得遵紀守法。
因此,職業學校的法制教育一定要認識到位,目標細分,責任落實,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進行教育性預防、疏導性預防、控制性預防、懲戒性預防,培養行為規范、遵紀守法的學生。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一種合力,給予學生全方位的教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使法制教育落實到實處,才能將學生培養造就成行為規范、心靈自由、感情豐富、思想充實、胸襟開闊的現代人,也就是能夠為自己負責,也能夠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負責任的,現代化的遵紀守法的公民。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也是未來社會的主體,通過法制教育,使他們的權利義務意識明晰,社會責任感強,有自覺守法的意識,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有”新人,使他們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這既是社會主義社會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也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創建平安校園以及和諧的小康社會的基礎。
法制教育是培養現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更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內在要求。高校教育的組織性、規模性和科學性等顯著特點,使其成為弘揚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徑。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規定性
1.加強高校法制教育是培養現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關于法制教育問題,主席明確指出,“切實把大學生培養好,是我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億萬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主席“民心工程”指示的有力措施。高校通過法制教育,可使大學生了解中國的基本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了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的方略,讓他們從法律的高度確立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政治信仰,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明白自己應盡的法律義務。高校法制教育還可為國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而所有這些法律人才的搖籃就在學校,根本途徑就是學校的法制教育。此外,高校開展法制教育,還可以使大學生在學法、懂法的基礎上,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勇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尊嚴。這是實現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程。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2.加強高校法制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任務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增強適應時展、社會進步以及建立和諧社會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開拓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大力加強法制教育特別是憲法的教育”,這就非常明確地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才的重要方面提出來了。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狀況關系到我們社會的穩定。高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搞好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是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大學生畢業后要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法制意識強的畢業生能夠自覺地遵紀守法,積極投身于祖國建設事業,為國家的強盛作出自己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當前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的水平參差不齊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的基本形式,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也發揮著的主渠道和基本陣地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的水平卻是參差不齊。有法學院系的高校的情況要相對好一點,而沒有法學院系的高校或者原來在理工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校中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通常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部門、學生處、團委或以及宣傳部的人員兼任,而兼職教師的法學基礎理論和法學實踐能力影響了法制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而使大學生對法制教育因老師的原因而不重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有關高校的主要領導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的認識還是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把法律素質教育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而沒有將其看做是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更沒提高到具有戰略意義的高度去看待。由于法制教育師資的不專業性,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往往不重視自身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的培養,或者是不懂得法制教育的規律性,從而造成大學生強化法律工具主義意識,淡化法律的內在價值,所以大學生消極學法、被動守法和法律意識淡薄也就不足為奇了。
2.法制教育的內容枯燥
法制教育是一項融理論性、實踐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2005 年之前,高校大學生課堂法制教育一直通過《法律基礎》課來完成,2005 年開始,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中把《法律基礎》課和《思想道德修養》整合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整合后的課程中法制教育的內容篇幅減少,僅有兩章多的內容,但是卻涉及近30 個法律文件、100 多個重要概念和知識點。這使得課堂法制教育的任務更加繁重。很多教師一般無法對內容進行很好的處理,授課只是一系列知識點的羅列、堆積,教學內容偏重于法律理論知識的傳授,法制教育的主題往往偏重于防止違法犯罪,缺乏對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培養。在法制教育過程中,重遵紀守法規范多,提要求多,講義務多,而對學生的權利教育則相對偏少,致使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為習慣的養成,法制教育效果不明顯,即形成“知而不信”。
3.法制教育形式單一
法制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應該實施全方位、立體式的法制教育模式。目前大多數高校、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中的法制教育形式仍然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也往往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教育模式,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F代科學技術和案例教育在教學中運用較少。這種強制性的法制教育模式,使得法制教育缺少針對性。有的高校甚至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沒有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開設一些和本專業相關的而又為大學生就業和從業所必需的法律課程或者是開設一些法律通識類課程的選修課。更忽視了校園法律文化的構建和法律氛圍的營造。其結果必然是導致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的降低。
三、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探析
1.優化教師隊伍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
從事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師包括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他們不但要熟悉法制教育的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因為這直接關系著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應具備很強的法治觀念,能夠自覺地按照法制教育的內在規律管理相關的學生事務,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依法辦事的能力。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成為大學生的楷模。因此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要不斷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法學理論的修養。只有他們的法律素質提高了,才能得以營造法治氛圍,構建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促進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提高。
2.創新法制教育內容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基礎
高校中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在學時允許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法律部分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應重點突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的培養上。還可以利用《形勢與政策》課開設國際、國內法制最新動態、當前重大案件分析等講座,及時的把社會法制發展的最新動態傳導給大學生,使法制教育更具有時代性和實踐性,此外,針對不同專業的不同特點開設相應的和相關的法律課程,比如針對采礦專業開設《安全生產法》、《礦產資源法》,針對經管類開設《經濟法》、《合同法》,對全校大學生開設《婚姻法》、《勞動法》等涉及自身權益的法律規范,使法制教育更具針對性,從而增強教育合力。
3.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高校法制教育的關鍵
法制教育必須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整合學校、社會的教育力量和教學資源,具體做法包括:建立穩固的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各高校應充分利用所在城市或省市的資源來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比如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監獄等;開展演講賽、辯論賽類的實踐,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以此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表達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法律觀點;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影視感染,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來自《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調查》、《大家看法》等電視節日中的法律案例來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參觀、旁聽類實踐,比如參觀監獄、旁聽法庭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法制教育。此外,高校必須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律文化環境,形成濃厚的學法、用法、守法的氛圍。環境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外部條件,是大學生的各種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法制教育是職業學校教育的一個基礎點,強化職業學校法制教育,提高職業學校法制教育實效性,是實現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目前職業學校法制教育狀況令人擔憂,與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難相適應。本人就職業學校法制教育工作進行以下探討。
一、目前職業學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職業學校缺乏對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重視不夠,職業學校法制教育沒有明確的定位,沒有把法制教育當作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來抓。法制教育缺乏領導組織機構,缺乏長遠規劃和近期具體目標、計劃安排,沒有深入到課堂中,法制教育僅僅流于形式,一學期集中搞一次法制報告會,就等于完成了法制教育。
第二,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教學。主要以法律的具體規定為主要教育內容,忽視了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當前學校法制教育,絕大多數僅僅停留在“知法”這一層次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為習慣的培養。一方面學生覺得法律知識枯燥乏味,一講法制教育就講犯罪和刑法。令學生誤以為法就是刑法,到頭來培養的仍是“法即刑”的傳統法制觀念者,學生存在只要不犯罪,法就與我無關的錯誤心態。另一方面,學生知道了有關的法律知識,卻不清楚如何去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仿佛法律與他們的現實生活不相關。
第三,單調的法制教育方法形式。職業學校的法制教育僅限于校園之中,經常采取單一灌輸的方法,很少有學校能把學生帶出去學習,也很少邀請社會其他成員參加,缺乏直觀的教育。法制教育純粹是為學而學,造成學校的法制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脫節,使法制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不利于增強青少年的法制觀念。
二、職業學校法制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各級教育部門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重視青少年法制教育。
首先,要建立科學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讓法制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學科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當中,而不是僅把法制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內容。使法制教育在學年編制、課時分配、學周安排和教材編寫等方面都加以明確,使學生能夠接受到系統的法制教育。
其次,應該編寫一套完整而系統的法律教材,根據職業學校學生成長發育的特點、認知和接受能力,使職業學校學生能系統化、持續化接受法制教育??刹扇∥淖趾桶咐嘟Y合的方式,編寫如《法律與生活》等法制手冊,使學生通過鮮活的實例明白法律的規定,隨時隨地學習法律,逐步形成法律習慣,樹立法律意識等等。
第二,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使學生在了解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敬畏法律的習慣,自覺樹立法律權威。
首先,努力建設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實行依法治校,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按章辦事,就能在校園內形成講求民主、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自覺維護校規校紀的良好氛圍,使置身于其中的全體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
其次,運用各種教育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法制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除學校外還需要政法、綜治等部門和家長的配合,加強未成年人校外的法制教育,同時應把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不讓法制課僅僅局限在小小的課堂上,要適當的安排一些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學生旁聽各類案件的審理,讓他們切身感受違法與制裁、犯罪與刑罰的必然聯系;開辟校園普法宣傳欄,定期舉行法律知識競賽,組織參觀法制圖片展覽,營造一個濃厚的法制氛圍。又如幫助學生建立學生法律協會,使學生就自身的學習、生活等進行有關法制方面的學習討論和實踐;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進行生動形象的法制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讓學生明白法律與我們密切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的相伴。
再有,把學校法制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比如定期開展“法制教育系列講座”,請司法部門的同志以案講法;也可以在法官和檢察官的協助指導下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
第三,優化師資隊伍,配備具有法律知識的教師從事青少年法制教育。
學校一方面應該錄用一些法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做任課教師,他們的法律意識比較強,理論功底深厚,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詮釋法律;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讓非法律專業的任課教師參加各種法律知識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了,他們就有能力在授課中應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年齡、心理、生理等特點、知識結構,用以案說法、以例釋法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闡釋基本的法律常識,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形象生動地上好每一堂課,使學生學習后能牢記在心,受用終身。
總之,職業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學生知法、守法,減少青少年犯罪,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最有效途徑。只有社會廣大的未來勞動者都樹立起法制觀念,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良好習慣,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扼制青少年違法犯罪,實現依法治國構建和和諧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