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1 03:28:11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現象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社會現象類新材料作文題,一般提供三種性質的材料。
1.正面材料
如2013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二的“同學關系調查”,對于增進同學間的友好關系,營造和諧氛圍,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山東卷的莫言在被“咬”之后表達了自己的謝意,并認為請別人挑錯,可能是消除謬誤的好辦法;廣西卷的撿手機者沒有用貪心來對待愛心。這類材料感情傾向明顯,彰顯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對于此類材料,考生一般可以寫議論文。以全國新課標卷二為例,考生可以從以下思路構思立意。
第一步:引述材料,擺出現象。某機構就“同學關系”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增進同學間的友好關系,營造和諧氛圍,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們認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為他人著想,關系就會更加融洽。(就事論事,略寫)
第二步:從現象中提取論述的觀點。確實如此,同學之間只有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關系才能變得融洽,這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就事論事,略寫)
第三步:分析、闡釋觀點??忌蛇x取的拓展素材有:①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委會的調查表明,近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生存有不同的心理問題;②馬加爵事件、復旦投毒案、清華朱令案;③網友給同寢室的大學同學發短信“感謝當年的不殺之恩”。(同類拓展,詳寫)
第四步:總結全文,提出倡議。要成才,先成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會的作用,恐怕要大于那些學富五車卻不惜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利益的人。讓我們用尊重、理解和包容,建立融洽的同學關系。(略寫)
2.反面材料
【例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來,“社會原子化”一詞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所謂社會原子化是指由于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聯結機制——中間組織的解體或缺失而產生的個體孤獨、無序互動狀態和道德解組、人際疏離、社會失范的社會危機。社會原子化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際關系疏離化,二是個人與公共世界的疏離,三是規范失靈,社會道德水準下降。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此材料作為反面材料,考生可采用先破后立的結構模式來行文立意。
第一步:開篇引述材料。人際關系疏離化,個人與公共世界的疏離,規范失靈,社會道德水準下降……這一切,讓我們的社會陷入了“原子化時代”?。ň褪抡撌?,略寫)
第二步:找準角度對材料進行分析,剖析其謬誤,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是的,為什么社會文明在進步,我們的心靈卻越來越遠?放眼身邊,有多少熟悉的陌生人,有多少宅男宅女不知不覺地淪為“低頭族”……所以,我們一定要打破心靈的“圍墻”,讓心融合。(先破后立,略寫)
第三步:聯系社會現實中的類似現象(一般以反例為主),闡釋所立的觀點??忌蛇x取的拓展素材有:①當下孩子們的日常用語中,已經漸漸少了兄弟姐妹的稱呼,更弄不明白伯伯、叔叔、舅舅以及姑媽、姨媽、舅媽的差別,傳統的稱謂在一代人語境中的漸行漸遠,反映的是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的巨大改變;②因子女上學或工作而成為空巢家庭的人員出現了中年化的趨勢,空巢家庭引發孤獨、焦慮、憂郁等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③湖北大學生宅男王小林餓死家中,折射出個人及社會的悲劇……(同類拓展,詳寫)
第四步:結合試題材料再次強調所立觀點,總結全文?!凹拍褚粭l蛇”,正悄然啃嚙著都市人的心靈。讓我們打破心靈的“圍墻”,遠離“社會原子化”?。詫懀?
3.開放性材料
如2013年高考廣東卷的“富翁捐助”,北京卷的“文學家與科學家對手機的認識”。此類試題材料沒有明顯的感情傾向,考生只需抓住一個觀點自圓其說即可,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以廣東卷為例,考生可以按以下步驟行文。
第一步:開篇引述試題材料。有一富翁熱心于慈善事業,決定向三個貧困家庭捐助。一家高興地接受了他的捐助;一家猶豫著接受了,但聲明一定會償還;一家謝謝他的好意,但認為這是一種施舍,拒絕了。(就事論事,略寫)
第二步:選擇材料的一個角度分析解讀,提出自己的觀點,可贊成,可反對,可辯證。在對捐助的態度上,“我”很贊賞第三家的做法。因為,別人的捐助畢竟是有限的,暫時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施舍。一個人要想徹底走出困境,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以第三家為切入點提出觀點,略寫)
第三步:聯系社會現實中的類似現象,闡釋自己的觀點??忌梢赃x取的拓展素材有:①鄭州高齡老人孫玉蘭靠賣氣球為兒子治病,被網友稱為“氣球奶奶”;②“87版《紅樓夢》”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為愛復出,獨立還債,拒絕施舍;③中國式慈善往往大張旗鼓地捐贈,從不考慮受捐助者的感受;④詐捐門的反復出現,讓受捐助者對捐助者也失去了信任。(同類拓展,詳寫)
第四步:結合試題材料再次強調所立觀點,總結全文。第三家的做法讓人看到了他們走出困境的勇氣與希望,因為獨立是對自己最好的捐助。(略寫)
以上行文思路,我們可以基本概括為“就事論事,同類拓展”。就事論事是指考生的寫作對象必須是試題材料所展示的社會現象。一事一議的最大缺陷是文章內容單薄,為了彌補這種缺陷,考生必須運用相似聯想或相反聯想,尋找一些和試題材料同類的素材以充實文章內容,支撐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同類拓展。
【失誤警示】
考生寫作社會現象類新材料作文,容易出現以下失誤,需要引起警惕。
盲目地提某些大道理。社會現象類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事論事,不能讓文章的中心游離于事件之外,但是一些考生所談的話題和材料事件毫無關系,以至于文章跑題。
內容空洞,缺乏深度。有些考生圍繞材料大談特談,甚至對材料反復敘述,缺乏對文章中心必要的拓展,導致文章內容單薄,缺乏深度。
結構嚴重失衡。開篇引述試題材料,這僅僅是個引子,因而需要略寫。選擇材料的一個角度分析解讀,提出自己的觀點,聯系社會現實的類似現象向外拓展,闡釋自己的觀點,才是文章的重點,此部分需要詳寫。一些考生卻恰恰相反,花大量篇幅敘述試題材料,而向外拓展的部分極少,造成文章結構嚴重失衡。(責任編校/曾向宇)
[摘 要] 近幾年勐拉鄉中稻地區生產的特點明顯,以雜交水稻品種推廣為重點,部分高產、優質品種在勐拉開始安家落戶,以薄膜育秧、旱育稀植、雙行條栽等為主的新型栽培技術應用面積逐年擴大、稻米生產的質量安全受到重視。最近,據勐拉鄉雜交中稻生產中的主要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建議各村委會、各有關部門根據中稻大田栽培管理“前期早管促發展、中期穩長攻大穗、后期勤管防早衰”的目標,加強分類指導,采取相應對策,加強田間管理,確保雜交一季中稻穩產、豐產。
[關鍵詞] 勐拉鄉中稻田的類型及分布情況 中稻生產產區存在的問題 整改措施和技術方案
勐拉鄉地處金平西南部,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5公里,東鄰金水河鎮,南與越南民主共和國接壤,西接者米拉祜族鄉,北靠銅廠鄉。國境線長39.2公里,全鄉總面積33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919畝,其中水田面積10653。全鄉轄7個村委會,72個村民小組5233戶,全鄉總農業人口24327人。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廣東、老烏寨、翁當、蕎菜坪四個村民委,2727戶,12796人,面積7065畝,平均每畝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單產121公斤,最高單產309.8公斤,世居著苗族、瑤族、漢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六種民族,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在這一地區實行規?;⒁幏痘?、科學化管理,使中稻地區的常規品種栽培管理向雜交優質良種轉變,由粗糙的栽培管理轉入科學的栽培管理,逐步形成規?;⒖茖W化。在我鄉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種植香蕉等水果為主的經常產業的同時,確保我鄉糧食生產得到平衡的發展,2006年發展香蕉30000多畝,我鄉的水稻種植面積是6500畝,雜交種子銷售12噸多,可見,中稻地區依然是我鄉的糧食生產的主產區。是中稻地區經濟收入的一大支柱產業。
一、勐拉鄉中稻田的類型及分布情況
1、中稻田的類型 我鄉的中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區、半山區的溝谷緩坡地區。年平均氣溫18℃以下,時常有霜,部份田塊無灌溉條件,多為冬閑一發田,根據土壤分布地區,土壤特性,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1黃泥田(包括大黃泥田、小黃泥田、死黃泥田等) 土厚70-100厘米,表土呈黃色或黃褐色,質地為壤土或壤粘土耕層厚20厘米左右,PH5.5-6.0,粒狀或小塊狀結構,底土為暗棕黃色壤土。
1.2山砂土田(包括白砂土田、紅砂土田、寡砂土田) 耕層淺薄,僅10厘米左右,底層常夾有碎石塊,黃白色、黃紅棕色皆有。有機質含量極低,PH5.5-6.0,粒狀結構,底層多黃棕色砂壤土夾有碎石。
1.3冷浸田(包括冷箐田、山浸田、銹水田、漩田) 一般地下水多出現在表土下50厘米左右,有的距地表15厘米左右,即可出現地下浸水。表地有的為淺灰色或灰棕色砂壤土,有機質3-5%。底地為深灰色或灰黑色生壤土,有的底層有草煤層,PH為6.5-7.5。
2、分布情況
勐拉鄉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廣東村委會上箐腳、火石沖、大竹棚、李子灣等7個自然村,居住著727戶,3439人,面積344畝,其中雷響田30畝;老烏寨主要分布在保保寨、老烏新上寨、拉祜一、二隊等,6個自然村,居住著621戶,2830人,面積2339畝,其中雷響田27畝;翁當村委會,主要分布在翁當、翁當瑤等7個自然村,居住著621戶,2941人,面積1246畝;蕎菜坪村委會,主要分布在小其哈尼、小其上寨等8個自然村,761戶,3586人,面積3136畝。都分布在各村委會的山區及半山區,平均每畝中稻田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單產121公斤,最高單產309.6公斤。
二、中稻生產產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稻生產產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教育條件差,教育界結構不合理,農村科技人才欠缺
長期以來,有關部門對教育不夠重視,我鄉農村基礎教育設施還比較薄弱,有一部分小學校舍破舊,年久失修,光線不足,桌椅短缺,不少中小學教師失調,質量也未達到國家要求,許多適齡兒童,特別是女童輟學率高;監督不嚴,致使學校只追求升學率,歧視差生,追求經濟效益,亂收費等,學生流失較多,在領導農村工作的干部中,學過專業的人數比較少,在農村經濟建設中,沒有各方面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術員及管理者,對農村各方面的發展,已成為一著障礙。
2、農村中稻產區非法宗教活動慢延、封建迷信活動猖獗,妨礙農業生產
當前我鄉中稻地區的非法宗教活動有慢延的趨勢,主要是“信王主”,首先是苗族,現在瑤族地區也開始活動,他們崇拜和信仰的是耶穌,逢周日都集中在一起大吃大喝,同玩,有病不去看醫生,樁稼不按時種,不打藥,只要相信上帝,一切都會好。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宗教活動,損害了宗教的聲譽和形象,造成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上巨大浪費,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和人們的生活,打亂了農業的生產秩序。
中稻產區的封建迷信活動主要表現在驅鬼治病、算命、看相等。求神拜佛、我們雖然進行各種改革和宣傳教育,但由于人們的思想面貌、道德風尚、社會習俗的不同和數千年遺留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殘余影響,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仍是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例在哈尼族居住地區,犁田、撒秧、栽種都要先拜土地神,看日子,日子不好,不管秧齡是否合適,都不勞動,許多雜交良種沒法按時下種移栽。
3、種植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勞動者素質偏低
目前,我國對農村、農業、農民提出并實施扶持政策,造成種植戶的依賴思想嚴重,養成無吃、無穿政府會解決的懶思想,加之半山以上地區由于經濟不發達,造成小學畢業生偶見、初中生少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畢業生難見,形成勞動者文化水平普遍差,創新意識低,對新品種、新技術難接受,敢于承擔風險的能力差,
4、秧苗老化
目前生產中中稻的秧齡較長,一般為35天以上,45天以內,如果播期早、播量大、勢必導致秧苗老化,影響發顆,影響穗數。
5、管水不科學
深水深插,大水漫灌、串灌,后期斷水過早等現象普遍存在。
6、施肥不合理
有機肥因田塊距離村寨遠,少施甚至不施用,化肥中偏施氮肥,重施前期肥、蘗肥,穗粒肥不施或少施。
7、病蟲害防治上盲目施藥
生產中由于種植戶對病蟲害識別能力差,加之農藥經營者以盈利為目的的售藥,普遍存在著盲目打“保險藥”的現象和選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增加盲目買藥費用。
8、由于中稻地區的稻田田埂一般都在0.5米以上,無法機耕,人挖牛犁,一些輕型節本栽培技術使用不上。
三、中稻生產產區的整改措施和技術方案
1.積極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建立和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監督管理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教育亂收費和學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進行有力的監督,善待差生,讓學校多一個學生,讓農村少一個文盲,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防止新文盲產生,改善學校環境,提高師資質量,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辦好多層、多形式的農村教育,培養適合農村現代化需要的專業人才。
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山區、半山區的農村,由于通信、交通閉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文化差、識別力弱、思想單純等特點,宣傳非法宗教、封建迷信等活動,麻醉和毒害中稻地區人們的思想,詐取錢財,應加強山區人們的思想教育工作,廣泛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宣傳只有勤勞才能致富之道,批判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動,積極改善交通、通信、電力、電視和體育等必要設施,關心村民們的文化精神生活,抵制社會上的一些愚味落后的傳統觀念和不良社會風氣,建設成為愛科學、學文化、勤勞動的農村新景象。
3.主要水田土壤的改良利用
3.1黃泥田:一般產量水平較低,土壤結構性差、易旱、易澇,應采用客土滲砂的辦法,改善土壤質地,結合深耕,增施有機肥。
3.2山砂土田:屬于低產水稻中面積最大的一類,土壤質地過砂或粗粉粒過多,水耕后土壤顆粒迅速沉降造成淀漿板結,影響水稻移植和扎根,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低,且土壤保蓄性能差,容易漏水漏肥,應采用客土摻黏,種植綠肥,施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提高保蓄能力。
3.3冷浸田:由于溫度低,土爛泥深,有效養分含量低,毒害物質多,水稻前期生長慢,不長,后期徒長戀青,造成空癟減少,改良措施應注意早耕、深耕、抗田、開溝排水,客土墊土,施用磷肥和選用耐早熟的水稻品種。
4.適時移栽,定量控苗 為提高總產,各村根據各村的自然條件,搶早栽植,留養再生稻。實行寬窄行條栽,大行30厘米,小行20厘米,株距14-17厘米,插單本或雙本,確保每穴4-6個分蘗。
5.測土配方,精確施肥 要盡可能地增加有機肥的施入量,比例應達到施肥總量的30-50%,磷肥作基肥,氮肥中基肥、分蘗肥、穗肥的比例一般為5:3:2,鉀肥、基肥和穗肥的比例為1:1,大田施肥與灌水要相配合。
6.要濕潤灌溉,促蘗養根 當苗莖蘗苗達到預期的成穗數時,開始多次輕擱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濕交替,以根系對水、對氣溫的需求。后期切忌斷水過早,應掌握在收獲前5-7天斷水。
7.綜合防治要把好兩關 一是把好帶藥下田關,二是把好總體防治關。重點防治葉瘟和穗頸瘟、稻曲病、螟蟲、葉蟬、稻飛虱、稻蠅蚊等。在水稻生長前中期必須做好預防措施。
8.防災避災,豐產豐收 中稻生長期間,各種氣象性災害發生頻繁,各地應早作預報。
社會美即人類社會生活的美,是美的具體表現形態之一。社會美是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和現象呈現的美。與自然美合稱現實美。包括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環境美等。它來源于人的社會實踐,因此人的美在社會美中占有中心地位。社會美又包括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中的美。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中的美育,要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走向社會。去接觸、了解、感受社會現象美。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到敬老院為老人服務,游覽、參觀,進行社會調查,聽英雄事跡報告會等。這些活動中同樣包含著豐富的美育內容,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1 社會美的教育
社會美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的直接體現。社會美首先體現于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歷史過程中,同時也體現在人類社會實踐的成果中。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變革社會的實踐中,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得到發揮,人類主體實踐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創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現,在此過程中,人們認識到人類實踐力量的崇高與偉大,由這種對自身才能與力量的積極肯定而產生的一種愉悅情感,人類的勞動活動本身獲得了審美的價值。社會美還存在和表現于靜態的人類勞動的產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結了人的本質力量物化了人的審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著自身,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它可分為外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面:內在美包括人生觀,理想,修養等,它需要通過外在的行為、語言、風度等形象表現出來;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顯現著內在美,但又具有相當獨立性。與自然美相比,社會美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更偏重于內容,社會美總是與那寫反映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進步的道德觀和政治理想直接連結在一起。與自然美相比,社會美更直接依賴于社會歷史條件,因為社會美的內容直接就是人們在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人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物質關系制約著人們的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人們的審美關系必須受制于物質條件、政治條件和其他精神條件,并隨這些條件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社會美必然具有它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民族、階級的特色。例如:封建時代自然經濟的田園風光,有別于市場經濟條件下都市化的鄉鎮。寺廟、教堂的清靜與肅穆,信徒虔誠的心靈和對生活的淡泊,不同于歌舞廳的喧嘩和興奮、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對生活的追求。社會美與善密切相關,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變為個體高度自覺自由的行動,從而引起人們的審美愉悅。
社會美表現在許許多多的社會生活領域中。宮室樓閣,亭臺水榭;長江、黃河奔騰不息,使我的心靈像大自然一樣寬廣、美妙、自由、豐富多彩;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飛檐拱斗,雕梁畫棟;李杜詩篇,莎甕劇作;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畫像;海頓交響曲,莫扎特歌劇。古代羅馬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李自成的農民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俄國十月革命,讓少年們知道先進階級的斗爭力量,英雄人物的無窮智慧和崇高品質。對他們進行人文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及理想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2 道德觀念的教育
道德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人類社會活動和交往的規則。青少年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是有一種發展性規律的,重視其道德意識的培養,不斷矯正道德行為,養成他們的道德習慣,促進兒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同步發展。
道德觀念的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他們進行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把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把道德養成貫穿在他們生活的始終。采取有效措施促進青少年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發展。道德行為的內化、操練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手段。當兒童道德情感比較脆弱必要的制度,規范的練習也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的一日常規、學習常規,衛生習慣的訓練和培養時刻不能懈怠?!敖虝恕辈皇且痪淇谔枺處熞x予“教書育人”實質性內容。始終把《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看作學生道德意識和行為發展的基礎,注意教師的自我形象,加強自己動作語言的示范性,堅持道德實踐性原則,讓孩子在實踐操練中完成道德行為的內化過程。引導學生從小懂得尊重人、愛護人,對人的困難、疾苦和遭遇的不幸富有惻隱和同情之心,能善意對人、樂于助人;特別要組織他們以實際的行動去尊老愛幼,關心和幫助軍烈屬、殘疾人等。培養文明行為,要嚴格要求和反復訓練使青少年學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為,要嚴格要求和反復訓練使青少年學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為,如講禮貌、愛整潔、敬師長等。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生活習慣,用刻苦學習、勇攀科學高峰的進取精神等諸多方面所包含的美來教育學生。
3 勞動成果的教育
勞動成果的教育,如人們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生活環境的美,高低錯落的樓房,琳瑯滿目的商品,款式別致的家具,典雅、幽靜的園林,還有飛機、汽車、輪船、載人航天飛機等。我國神七成功升天、航母入海,利用這些讓學生體會人類創造智慧,才能中所包含的美,從而向學生進行社會美的教育。
環顧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勞動者的勞動成果:整潔的街道是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是交警的勞動成果;大家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的提升是老師教育的勞動成果;潔凈的教室、美麗的校園是值日生認真清掃的勞動結果;還有商場里的售貨員,理發廳的理發師,公交司機等,他們用自己的勞動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用自己的汗水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溫馨。利用身邊的一切教育學生學會去尊重他們,尊重這些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尊重他們日復一日的平凡而偉大的勞動。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這其實就是對勞動者的真正尊重。對別人勞動成果的尊重程度,也反映出一個人素質的高低,品格的優劣。
總之,美育的實施要滲透到一切教育形式和活動中,全面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這對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知識結構、身體素質、審美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讓我們關注自身的教育方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與孩子一同成長。使其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為全面發展和身心和諧的人。
用攝影的手段說明某些社會現象,司空見慣,廣為人知;如何運用更強大感染力來打動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使其改變某些想法、認識,從而還以兒童童趣,減輕學習負擔和壓力,培養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做將來各行各業可用之才。作者借此談一點運用紀實攝影作品創作之感,以與廣大讀者共同探索。
一、紀實攝影的簡述
紀實攝影、觀念攝影和創意攝影是不同的;觀念攝影、創意攝影是在已有的圖像基礎上,通過一定受限制的變形、想象予以加工,來努力表現出作者真實的情感。而紀實攝影不然,如美國紀實攝影家蘭格所說,紀實攝影就是用現在的影像為將來作實證。它更加直接,更加真實,不需要有意無意的裝飾、掩蓋,有時候甚至是殘酷地直擊事實的本質,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紀實攝影中的“紀實”一詞最早出現是在20世紀初的法國攝影家歐仁,那時候他就教導人們不單要看照片,更要體會到它背后所反映的那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二、紀實攝影形式與內容
說到紀實攝影,有人會聯想到這樣一幅畫面:扛著三腳架,挎著大相機包,頂著太陽帽,穿著雨鞋。誠然,紀實紀實,就是要走動奔西,采世界之所采,看世界之所看。有時候你不一定是最好、最專業的攝影師,但是你的眼睛永遠是最真的。這就是紀實攝影的唯一條件。
說到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很簡潔,但一點也不簡單。這就好比道家的太極圖,俗稱雙魚圖。一黑一白,交錯盤旋。有時候,我們一眼只看到“白”,覺得照片所反映出來的為什么那么美好,是不是世界如此完整?但忘了與此同時,“黑”的那一面,可能表現的確是饑餓,貧窮,殺戮和無家可歸;只看到“白”,孩子們是如此的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卻忽略了“黑”,這些家長強加于孩子的興趣班,是不是孩子真的想做?他們在這個年齡段應該做什么,想做什么,他們是否在這個如金的童年時光中真的快樂?家長們是不是都給孩子定了這么一道不存在的“起跑線”,然后大張旗鼓,自作主張地說,“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想說的只有一句,起跑線在哪?!你們給予孩子的愛在哪?!所以,有時候事物真的都有兩面性的,就好像雙魚圖。他們是一個整體。紀實攝影拍出來的東西,可能只是某一個環境內的某一件事情,這個形式化的東西就擺在這。但更深層次的,是它反映出來的內容,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教育!舉這個例子,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到什么叫“紀實”。紀實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就是,擦掉鏡子上的霧,看到的都是真實。
三、作品介紹
記錄從最初就是攝影的本質。而紀實攝影就是回歸攝影的本質,最真實,最直接,一針見血地反映所看的,表達所想的,有時甚至赤裸裸地揪出問題,以此與觀者產生共鳴。作品創作通過選取當下熱門話題,選取孩子課余參加各種花樣繁多的補習班的瞬間,來展示他們“繽紛”的童年。
畫面(1)所展示的是一個正在上圍棋培訓班的環境。畫面右側的孩子全神貫注地在聽老師授課,顯然,他是自愿來學習這門技藝的,自己也比較感興趣。而左邊的小女孩,也就是畫面主體,很顯然,她沒有在聽老師講課,雖然雙手交疊,坐得畢恭畢正,可是頭卻扭向了一邊,眼睛看著門外,心思不知道是在門外的小鳥還是別的什么。她想要出“門”,她到這邊來學習,不是自己的意愿。據作者觀察,數天以來,她的家長總是按時來門外接送,看得死死的。所以,不用多說,這一處繽紛,但她眼里的門可能還真不那么好出。這樣好么?孩子真的能學得開心,學以致用么?
畫面(2)所呈現的則是另一種狀態。孩子在一個類似琴行的教師,旁邊不知道是否有家長在等待,但彈古箏的小手一刻也不敢離開琴弦。老師在旁邊嚴厲地盯著,不時地幫女孩糾正手型,放回它原來的位置。小女孩顯得特別緊張,拘束,雖然緊縮的眉頭被額前的劉海遮住,但她的眼神和狀態已經表明了一切,她不愿意!但不得不學,否則獲得的只能是家長的責備,老師更緊的督促。
畫面(3)捕捉的是一幅爺爺接孫子放學的場景。這天是奧數競賽。見到孩子考完試,爺爺喜笑顏開,抱上孫子上車。看到我們的鏡頭,毫不吝嗇地展露他的笑容,他想孫子一定不會讓所有人失望吧。可是孩子呢,卻略顯默然,好像不是很開心。是考試累了,還是培訓課程太滿了,亦或壓根他就不喜歡奧數,只想把該學的學好,不是那么愿意來呢?這只是我們的猜測,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并不開心。
畫面(4)硬筆書法培訓考試結束了,孩子們陸續放學。我們的這位小主人公也有他的家長來接了。經過玻璃窗時,他透過兩頁模范作業的間隙,望向了窗子這邊。是在留戀考場里還未散去的,跟他同齡的孩子,還是對我這個陌生人的好奇,還是在回想剛剛的試卷寫得如何。眼睛里的那點失落和木訥,說的是他自己,還是這場考試,或者,還是我們的教育?
綜上所述,希望能夠通過作者的創作感想,讓廣大有小孩子的家長意識到,他們對孩子的,不是要求,而是要愛。愛孩子,就可以從他們的心理去考慮;愛孩子,就會加以正確的引導,而不是用自己的武斷去壓迫孩子;愛孩子,就可以擺正方向,糾正觀點,讓他們去做,去玩,去做適合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事情。讓孩子在自由中快樂,在快樂中自由。
摘要: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語言不屬于自然現象、不屬于個人現象、也不屬于心理現象;社會是語言存在的必需條件,但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語言的制約和推動;語言雖然具備了屬于社會現象的特點;但語言既不屬于經濟基礎,也不屬于上層建筑。因此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關鍵詞:語言;特殊;社會現象;社會性
斯大林曾說:“社會以外,無所謂語言”。語言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但它和普通的社會現象有所不同,屬于特殊的社會現象。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解讀“語言是特殊的社會現象”。
一、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
1897年,法國語言學家布雷阿爾(M.Breal)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語言都是有社會性的。語言與社會的發展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1]。語言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和消失而產生、發展和消失。語言是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為了滿足人類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并且從產生之日起,就始終活躍在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之中。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語言日益豐富和完善[2]。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是沒有語言的,語言依存于社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語言才隨之形成,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會促使語言的不斷發展,比如在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產生和推廣,計算機網絡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隨之就產生了大量的網絡語言,如“神馬”(什么)、“BBS”(論壇)等等,這些網絡語言隨著網絡的普及將會在人類的交際中起很大的作用。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也有許多語言伴隨著他們民族的滅亡而消失了,如古巴比倫語、鮮卑語等。
二、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1.語言不是自然現象、個人現象、心理現象。語音是語言的第一屬性,世界上的語言可以沒有文字但不可以沒有聲音。語音是聲音的一種,因此,語言確實具有自然的屬性。但是就是由于語言具有這些自然屬性,就被有人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曾經一段時間還十分流行把語言看成是一種自然現象的觀點。在19世紀中葉,有一些語言學家曾把語言與生物相比,認為語言是一種自然現象。例如德國的施萊赫爾就認為,語言與生物一樣也要經歷生、長、老、死的生物生命史的過程,語言是一種自然現象,它的存在、發展與社會沒有關系。這種看法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發展和消失都是與一定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滅亡息息相關的。所以語言不是自然現象。語言也不是一種個人現象。表面上,語言表現為某一個人說出的話或者是某一個人寫出的文章,好像是一種個人現象,但他說話或者寫文章所使用的還是全社會共同創造的語言,個人不能創造語言,個人只是具有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權利,所以語言也不是個人現象。雖然美國的語言學家薩丕爾主張:“語言是在人的心靈或‘精神’結構中充分形成的功能系統[3]?!钡切睦砘顒硬⒉荒軐е抡Z言活動,所以語言也很難說是一種心理活動。
2.語言具備社會現象的特點。社會現象具有以下特點:以自然界為基礎,是自然界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既依附于社會,又作用于社會;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不受自然界發展規律所支配的[4]。語言依附于社會,而社會是自然界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社會也需要語言,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社會生活都需要語言;語言的發展變化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漢語之所以和英語不同并不是自然條件或任何自然界規律所決定的,也不是由地理條件或生理條件決定的,而是由社會條件決定,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我們可以看出,語言完全具備了社會現象的三個特點。語言離不開社會,語言必須依存于社會。人類社會也不能沒有語言,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只有人類社會才有語言,自然界是不存在語言的。社會歷史條件會制約著語言的發展和變化。斯大林曾經說:“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也將是隨著社會的死亡而死亡的?!闭Z言又制約著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人類社會不能沒有語言,語言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證明:在社會發展的一切階段都是有語言的,沒有語言的社會是不存在的[4]。語言對社會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有了語言,才使類人猿最后變成了人,社會才得到進步。一旦失去了語言,社會便會停止生產,便會崩潰,便會無法繼續生存[5]。語言主要由語音和語義構成。語音和語義的結合的任意性以及世界語言的多樣性,也可以說明語言是社會現象。如果語言是自然現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語言就應該是一樣的,沒有區別,而實際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種各樣的語言,還有眾多的方言。語音和語義結合在一起就構成語言成分,由于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的特點,哪種語音與哪種語義結合并沒有必然的理由,而是決定于“約定成俗”的社會習慣。語言中的什么樣的語音代表什么意義,什么樣的意義用什么樣的語音,都是與社會活動相聯系的。(1)不同的語言中,相同的意義用不同的聲音表示。如:貓?搖漢語?搖mao;英語?搖cat;俄語?搖KOT;日語?搖ねこ?搖。(2)相同或相近的聲音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表示不同的意義。如:漢語?搖lajiao?搖指辣椒;日語?搖ラジオ?搖指無線電。(3)同一語言中相同的聲音可表達不同的意義。如:書—梳—輸;期中—期終;郵船—游船—油船。英語:band可表達帶、繩、隊、銅管樂隊等意義。(4)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示相同的意義。如:漢語同義詞,冰棒—雪糕—冰棍兒。
三、語言不同于普通的社會現象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社會現象的兩個基本方面。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社會現象的物質方面,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等。社會意識主要是指社會現象的精神方面,包括道德、法律、政治等等。我們可以看出,語言雖然是一種是社會想象,但語言并不隨著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變化而改變。許多屬于社會意識的社會現象比如政治、制度、法律等都是為特定的統治階級服務的,是具有階級性的,而語言作為人類共同交際的工具,沒有明顯的階級色彩,它不屬于某一個特定的階級或階層,具有全民性特點,它不分階級、階層,服務于社會的全體成員,并且語言的生命比任何一種社會意識都來得長久。語言受外界的影響不會太大,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它自己一個獨立的體系。比如,社會制度的交替對語言的損傷并不大,只要一個民族保持完整,語言就具有它得以存在的環境,那么這種語言就會存在并一直延續,我們漢語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來,漢語的基本詞匯和基本語法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綜上所述,語言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語言不是自然現象、個人現象也不是心理現象,具備社會現象的特點,它的本質是一種社會現象,但語言又與普通的社會現象有所不同,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素材示例1】
我們為何青睞“藝考”
3月15日,北京電影學院在網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專業方向考試合格考生榜單。作為最受關注的藝考學校,這所學校的專業考試每年都會成為藝術考試的焦點。今年更是出現了1.8萬人報考的“盛況”。這無疑使人感受到了藝考的灼熱程度。據了解,近年來,高等藝術專業考試持續升溫,藝術專業招考比例超過了百里挑一。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考藝?這當中,有確實具有藝術天賦從小熱愛并決心從事藝術行業的,也有文化成績平平以至于臨時抱佛腳把藝術考試作為大學敲門磚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準備參加藝考的學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在高考前臨時“改行”學藝,把藝考當作進入大學的“捷徑”。在一些高考聲樂、器樂、表演、繪畫輔導班中,以前沒有任何表演、音樂、美術基礎,只是為了參加藝考而突擊學習的人很多。
隨著藝考隊伍的不斷壯大,藝考之路已越走越窄。由于競爭激烈,藝術專業錄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電影學院,今年報考者有1.8萬人,只錄取450人,遠低于一般文、理科專業的錄取率。全國參加藝術考試的學生,每年呈30%以上的比例增長,而錄取率僅百分之一左右,這就注定了大部分學生當“陪考”的命運。藝考從“高考捷徑”變成了另一座“獨木橋”。
【素材分析】
就在人們感嘆高考大軍一天天萎縮的同時,這高考大軍的一個分支——“藝考”部隊卻在日益發展壯大。這支壯大的隊伍可分為兩類:一是愿意投身藝術的,一是以此為高考敲門磚的。其實即便真正“熱愛藝術”,也要分清是愿意為藝術而獻身,還是被藝術界的一些“明星”獲得的名和利所引誘。倘是后者,這藝考終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敲門磚”而已。參加藝考者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將藝考工具化、功利化。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斷送在了工具化、功利化上。工具化、功利化的藝考不是對藝術的向往而是對藝術的褻瀆。
【速用片斷1】透過現象深入本質
藝考熱持續高溫,藝考的虛火越燒越旺,這引起了教育界和藝術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擔憂。因為眾多考生“赴湯蹈火”,其動力不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而是看中了藝術專業對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的好處,想借此先跨進大學的門檻,為將來掙得一個飯碗。
旨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的藝術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長的急功近利和培訓班的推波助瀾卻使藝術教育應試化傾向愈來愈明顯。其實,藝考本是為了發現具有藝術天賦或能力的人加以培養,不是為了造就大批的“藝考者”。著名學者余秋雨曾在公共場合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輕易選擇藝考,這是一場以生命作為成本的殘酷游戲?!碑斖度肱c得到不成比例或懸殊太大時,家長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這樣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斷2】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著一夜成名的傳奇,期待那些發生在普通草根、鄰家男孩女孩身上的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奇跡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繹,這樣的明星夢讓他們“奮不顧身”。不少業內人士每年總要給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潑冷水”,除了提醒他們藝考并非成名的捷徑,鮮花與掌聲的背后,明星們其實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們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為了名利而來,藝術之路就一定行之不遠。那些沒有藝術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報考藝術院校,因為藝術本身是很純粹的東西。沒有一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縱然進得了藝術院校的大門,也難以叩開藝術殿堂的大門。
【速用片斷3】論據充足
“藝考熱”誰最得益?那些培訓機構和帶教老師。大凡有過藝考經歷的人都知道:藝考之路是用金錢鋪就的,無論對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為了提高專業課的成績,許多家長除了讓孩子在學校正常學習外,還不惜血本讓他們利用一切節假日參加培訓機構的培訓或接受“名師”輔導。因此,每到節假日,在汽車站、火車站或飛機場,只要稍加注意,都能看到他們外出學習的身影。正因為如此,也催火了藝考輔導培訓行業。藝考專業課輔導教師的水平良莠不齊但都普遍費用不菲,一般每小時數百元至上千元,更不要說還有那些昂貴的樂器和繪畫材料。只要走上藝考這條路,花費絕不是幾萬的事,所以說“藝術之路金錢鋪就”毫不夸張。難怪有人說:藝考除了少數成功的考生外,最大的贏家是一些培訓機構和帶教老師。
【素材示例2】
當翻拍經典成為習慣
近年來,翻拍經典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像《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茶館》等一批傳統名著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一些紅色經典如《永不消逝的電波》《洪湖赤衛隊》《江姐》《山間鈴響馬幫來》也紛紛“推陳出新”。一時間,經典翻拍劇幾乎占據了熒屏的大半江山。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開拍的電視劇中超過50%是各類翻拍劇。似乎,中國的電視劇近兩年“沒什么新鮮玩意兒”,只講昨天的故事。
表面上看,經典劇有群眾基礎,有品牌效應,投資不會少,收視不會差。所以影視公司跑馬圈地,紛紛傍上各類經典劇??擅恳徊糠膭o一例外都會引起大量爭議。觀眾不滿,覺得導演亂改經典。經典翻拍完,觀眾開始拍磚了。導演委屈,覺得觀眾雞蛋里挑骨頭。制片方說,時代在進步,觀眾的口味不該停滯在20年前,應該與時俱進。觀眾卻強調,不是我們陳腐懷舊,是你們做出來的東西太差了,讓我們不得不懷念當初的經典。
影視劇只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類商品,片商要做的就是盡力規避風險,尋求最高利潤。從這個角度來說,片商們一窩蜂傍上經典劇也無可厚非。但是影視劇又不只是商品,它還是一種文化產品,在商品之外還應具有文化的靈魂。少了這靈魂,文化便沒有人“聞”了。
【素材分析】
經典可以翻拍,因為一部文藝作品完全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那些經典的影視作品也完全可以進行藝術再創作,推陳出新。翻拍經典必須創新,但這種創新應當有一條底線——即對原著的尊重。為了提升影視劇的收視率而刻意添加低級庸俗的枝節,甚至對名著進行曲解乃至篡改實在是對名著的一種不尊重,甚至是一種戲弄。這樣的翻拍,只能讓觀眾誤解了原著,客觀上造成了對經典名著的歪曲,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褻瀆。本著尊重原著的態度,而不是惟收視率是務,應當成為翻拍名著的影視編導們恪守的準則。
【速用片斷1】材料新鮮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電影資深研究專家黃會林認為,名著改編始終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亞的戲劇被不斷重排一樣,它是一個時代藝術傳承和創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重拍或改編必須遵守一些準則,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有規則和道理的,如《西游記》本身雖然也是對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某種創造性演繹,但它的細節早就經過讀者和時間的千錘百煉,它是符合邏輯也符合中國人傳統審美標準的?!?
黃會林說,在改編名著或翻拍經典的同時,尤其要對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謂現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對名著一定要強調“尊重”,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創作者只有心懷敬畏,才可能鑄造經典。翻拍經典,切勿把經典“拍翻”。
【速用片斷2】材料豐富
當年的《三國演義》《紅樓夢》和《西游記》都拍得很好,劇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都已被定格成一種經典,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翻拍劇脫離原著,故事情節夸張、雷人,讓人很難接受。經典作品的高度包括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線索、想象力和敘事方式,經典名著已深入一代人的心中,它們是永遠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經典不可復制。很多翻拍的名著好像僅僅是在娛樂觀眾,吸引眼球。譬如一些翻拍的名著中,感情戲以及女性服飾、造型,看了直讓人搖頭驚呼“少兒不宜”。劇中人物對白也越來越現代,翻拍劇還讓林黛玉“裸死”,讓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戀”,讓孫悟空愛上唐僧……原著已經被改編得面目全非,觀眾是云里霧里——“經典”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速用片斷3】見解新穎
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經典。而我們這個時代,缺失的就是真正的經典,我們呼喚真正原創經典的出現。文藝工作者不應該滿足于甚至沉湎于所謂的翻拍、重拍,而應該不斷地去創作、去創新,根據時代的特點和需要,創作出真正的經典。盡管經典不斷被翻拍,但是,經典已經不是以往的經典了,經典離我們其實很遙遠。我們的劇作人員應該有勇氣去創作經典,不斷將經典奉獻給觀眾,而不是在尋找中重復炒作。時代需要經典,觀眾需要經典。
經典應該是一種能夠喚起受眾記憶、引起受眾討論、激發受眾想象、承載受眾爭鳴、讓人感受到振奮和勵志、最終得到力量和精神愉悅的作品?,F實生活中題材很多,文藝創作完全可以從現實出發,不斷創新,推出新的經典。
摘要:“黃牛黨”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對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負面作用。對付“黃牛黨”,必須先了解其背后隱藏著的經濟學實質?!包S牛黨”是供給短缺、供給配給、價格歧視、需求旺盛、需求剛性及供求結構性失衡的產物,這些因素構成了“黃牛黨”社會現象的經濟學成因。這些成因一定程度上可歸結為市場的失靈和政府職能部門功能的失位。
關鍵詞:黃牛黨;供給配給;價格歧視;需求剛性
“黃牛黨”是1920年代上海人慣用的概念,指一堆搶購物資和票券的人如“黃牛群之騷然”。《現代漢語辭典》中關于“黃牛黨”的定義為:持力氣或采用不正當手法搶購物資以及車票、門票,然后高價出售從中獲利的人①。國外也有“黃牛黨”,但其稱呼有所不同,如在一些歐洲國家稱“白牛黨”,在美國則稱“票務經濟人”(Scalpers)。
“黃牛黨”現象在中國十分猖獗。2012年1月iPhone 4S手機在中國內地上市,第一天便遭到“黃牛黨”搶購囤積,致使蘋果公司暫停在實體店銷售iPhone 4S手機②。歐洲的“白牛黨”主要倒賣體育比賽的門票?!包S牛黨”在美國有近百年歷史,從1881年《紐約時報》報道的票販子到現在的票務經濟人:早期倒賣低價火車票,現在倒賣演出門票和體育比賽門票(東萊,2012)。歐美國家的“黃牛黨”不以提供倒賣火車票等交通工具業務為主,這和運輸能力提高及國家政策控制密切相關。但“黃牛黨”仍是文體產業發達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通常理解,“黃牛黨”就是票販子,這些人以各類途徑獲得一些票證,然后高價賣給需要的人從中牟利[1]。也有不同的看法,王智勇和王曼認為,“黃牛黨”是一種倒賣票證和稀缺資源而獲利的中介行為和投機行為[2]。總之,“黃牛黨”群體利用各種途徑占有一些資源,然后高價轉賣給急需的人獲利。“黃牛黨”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黃牛黨”是專門搞倒賣、轉賣某些資源的人,并以此為生。隱性“黃牛黨”指偶爾利用機會買賣一些資源和機會的人,這些人有正常的工作,只是在某些時候才利用此機會賺取外快。
如何看待“黃牛黨”現象,此現象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經濟學實質,本文嘗試對此展開相關探討。
一、“黃牛黨”現象
“黃牛黨”與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只要存在利益驅動,就有其活躍的身影。在我國很多行業中都存在“黃牛黨”。醫療行業中,醫療行業專家號一號難求,催生了“醫療專家號黃牛黨”,反應了產品供給短缺現象。資本品投資行業,該行業供給不足,引起眾多投資者爭奪有限資本品。禮品消費行業,如回收購物卡、高檔禮品和煙酒,同樣屬于專職“黃牛黨”的一種形式。參觀和演出行業,大城市尤甚。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附近倒票的“黃牛黨”,這些專職“黃牛黨”暗示供給配給的存在。金融行業中的“黃牛黨”比較隱蔽,鮮為外界所知,但業內卻成為公開的秘密。這也和信貸配給有關。商場消費行業中,商場的促銷行為、買贈活動揭示供給價格歧視現象?;疖嚻眴栴},火車票一票難求是普遍現象,這是剛性需求問題,也是供給不足問題。住房問題中,無論是專職的炒房團,還是兼職的炒房號,都反應了房子的需求剛性現象。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黃牛黨”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正視這一現象,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思考藏在“黃牛黨”現象之后的經濟學實質。
二、“黃牛黨”現象背后的經濟學實質
理解與把握“黃牛黨”現象之后的經濟學實質主要應關注以下方面。
1. “黃牛黨”反映了經濟供求關系中的某種供給短缺現象。楊音認為,短缺是一定價格指數下的部分物品短缺或者貨幣購買力剩余,某些特定情況下表現為供給不能夠滿足需求或者需求超過供給[3]。遲福林、方栓喜指出,我國進入公共品短缺時代,相對于快速增長的需求,公共品供給短缺[4]。李勁、唐曉林分析了我國醫療短缺、住房短缺和投資渠道短缺的現象[5],認為投資渠道短缺實際上是資本品供給短缺。除此以外,醫療短缺主要有三個方面:我國醫療資源短缺、醫療保障短缺和農村醫療顯著短缺。短缺在醫療行業比較常見,例如炒高專家號、倒賣專家號等事件,這種短缺反應了我國醫療公共服務某些方面的供給不足,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表現尤其明顯和普遍。北京、上海各大醫院的“黃牛黨”屢禁不止,正說明我國醫療高端服務的供給短缺[6]。
由于供給不足,需求者才不惜高價求購,也催生了“黃牛黨”的存在,“黃牛黨”為滿足需求者的需求提供便利,從中獲取高額利益。資源無法滿足需求者的需求,“黃牛黨”便成為需求者爭奪資源供給的一種途徑。如果供給充足,需求者可以方便獲取需求的資源,“黃牛黨”生存空間將大大壓縮,即需求者通過“黃牛黨”的資源爭奪戰將大大減少。因此,可以這樣認為:“黃牛黨”成為供給短缺條件下需求者爭奪資源的推波助瀾者。供給短缺成為“黃牛黨”存在的第一個實質原因。
供給的不足導致供求問題的出現(如圖1所示)。由于Qs的供給量小于均衡數量Qe,在此供給量下,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Pd要遠遠高于供給者要求的價格Ps,同時也高于均衡價格Pe。在不增加供給的情況下,Pd與Ps之間的差額足以讓很多趨利者采取行動。供給者在Ps價格下采取供給配給、價格歧視來分配有限供給,需求者的旺盛需求和剛性需求在價格Pd上顯示出來。黃牛黨在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利用Ps和Pd之間的差額做文章,獲取價差收益。事實上,只要Pd高于Pe,就存在超高利益,“黃牛黨”就有生存的利益空間。
2. “黃牛黨”反映出行業的供給配給現象。早在1995年,就有學者發現數量配給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7]。供給配給是在計劃經濟下的一種政策行為。在市場經濟中,供給配給同樣存在,主要分布于某些壟斷行業和特殊行業。某些產品供給不足、數量有限,面對特定群體銷售,便是供給配給。不同群體獲得的供給配額不同。據《北京日報》報道,2012年4月,中國建設銀行向全國38家分行下發本年房地產行業信貸調整文件,明文規定“分支機構不得對小企業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此配給是為了調整行業發展而做的良性規劃。同時,某些房地產商為了利益和拿到信貸額度,不惜借助“黃牛黨”。此類“黃牛黨”是隱蔽的、兼職的。
專職“黃牛黨”一般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附近很多專職“黃牛黨”。他們靠倒賣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入場券和門票為生。供給配給下,很多演出只針對特定群體贈票、售票,有機會獲得票的人(群體)可能不使該資源、不去看演出;而大多數沒有機會獲得票的人(群體)希望擁有資源、去看演出。這樣,“黃牛黨”給擁有票務資源的人(群體)制造了創收機會,同時給沒有票務資源的人(群體)提供票源。因此,“黃牛黨”在幫助某些遭受供給配給的群體獲得供給機會的同時,為自己謀取利益。
3. “黃牛黨”體現了供給者的價格歧視(即差別價格)策略。在改革中的計劃經濟中,常面對雙重價格:較低的補貼價格和較高的市場價格(王直,1995)。同一種商品,以不同的價格出售,導致不同層次消費者因身份問題遭受機會損失。面對此情況,處于劣勢的消費者出于經濟人的利益最大化目的,謀求新的途徑以改變不利現狀。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每日都有精彩演出,演出水平不亞于國家大劇院。但是北大的演出票價要比國家大劇院低很多,這是為了惠及北大師生。北大為了保證資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規定北大師生憑證件可以購買低價票(10元、20元),非北大師生者則要購買高價票(40元到150元VIP價不等)。這是明顯的價格歧視,對不同群體規定不同價格。價格歧視催生了某種“黃牛黨”。普通觀眾(非北大師生)為了降低購票費用而求助“黃牛黨”購買演出票,這是理性選擇。專職“黃牛黨”每天聚集于此,靠倒票、賺差價為生。除此以外,北大學生為了差價也兼職做“黃牛黨”倒票。價格歧視令許多“黃牛黨”參與倒票,見面交易、錢貨兩清、潛在損失減少,現實收益增加。對“黃牛黨”而言,這無疑是最方便、最快捷的賺錢途徑。
在商場打折、贈券的差別價格促銷戰略中比較常見“黃牛黨”(王智勇、王曼,2008)。商場搞促銷活動,規定消費滿300元返150元代金券,代金券僅在此商場消費,只能購買價格高于150元的商品。商場的活動規則讓消費者購物支付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消費者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便由“黃牛黨”出面為自己交易。差別價格下,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和“黃牛黨”的利益最大化選擇不謀而合,達成一致交易。經濟現象中差別價格比比皆是,都導致“黃牛黨”有滋生的空間。
4. “黃牛黨”的存在反映了我國某些行業需求旺盛。有需求就有供給,這是經濟學的至理名言。現實生活中,某些群體不惜高價求購某些資源,說明這些群體需求的旺盛和迫切。這些旺盛的需求,是“黃牛黨”生存的空間。如果沒有這些需求者以及他們的旺盛需求,“黃牛黨”就失去了生存空間。因此,需求旺盛是“黃牛黨”存在的一個實質原因。馬斯洛需求層次③學說中對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中都涉及物品需求,屬物質性需求,需求旺盛在情理之中。
致使需求旺盛的因素不乏需求剛性、社會資本偏好及三大心理滿足。某些剛性需求也有社會因素影響,社會價值和社會認同致使公眾必須擁有某些資源。某些資源是社會資本,符合擁有者顯示社會地位的意圖,并受到公眾的偏愛。公眾的偏愛出于三大心理原因:炫耀心理、獵奇心理和滿足心理。
5. “黃牛黨”的猖獗揭示某些需求是剛性的,需求剛性值得重視。剛性需求體現在重大節假日。人們節假日必須回家與親人團聚,這催生對火車票的剛性需求。年輕人結婚,這促進對房子的剛性需求。社會需求剛性下滋生大批的“黃牛黨”。在中國,“黃牛黨”以倒賣火車票而聞名?;疖嚻笔抢仙U劦脑掝},大多數中國人都面臨過一票難求的困境,多少都和倒火車票的“黃牛黨”接觸過。尤其是春節,人們為了回家過年,不惜金錢、時間和精力,正如《人在囧途》中所演繹的故事,即使坐拖拉機、運貨車也要回家過年。這個剛性需求給“黃牛黨”極大的利益空間,致使他們不惜犯法制售假火車票。雖然為了防范“黃牛黨”,鐵道部規定火車票實行實名制,但“黃牛黨”仍有生存空間。“黃牛黨”利用網絡代購火車票,網絡代購公司應運而生,還有專職“黃牛黨”替人補票。需求難以滿足便難以遏制“黃牛黨”。
剛性需求也體現在人生婚姻大事上。結婚買房是中國自古的傳統,新婚、新房相應成趣,在青年群體中買房具有剛性。需求剛性致使“黃牛黨”挺身而上,成為炒房大軍的主力。炒房號的“黃牛黨”摸準人們的購房心理、掌握了投機技巧。搶先占有房屋購買權,然后再倒賣給真正需要的人。
6. 需求旺盛的原因在于某些資源是社會資本[8],體現社會地位。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所有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9]。羅納德·伯特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通過它獲得使用資本機會的聯系或者關系[10]。A.波茨認為,社會資本是廣泛社會結構中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11]。由此而知,人民大會堂的演出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票、某些演出的首映票屬于稀缺資源,量少且對特定群體發放,普通群體沒有機會得到。這個觀看資格(機會)便是社會資本的一種形式。特定群體有資格獲得票卻不使用這個機會;普通群體沒有資格獲得票卻想擁有這個機會?!包S牛黨”發揮“調劑余缺”的作用。滿足雙方所需,從中賺取差價。普通群體觀看演出是為了觀看這個資格。針對特定群體的演出屬于社會資本,普通人觀看同時就擁有了這個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擁有有益于提高、鞏固擁有者的社會地位。社會地位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階層層次,是綜合了職業聲望、社交網絡范圍及其他居住、出行、餐飲娛樂方式等方面差異的概念;它總體上以高低來表示[12]。社會地位的高低由其擁有的社會資本體現。擁有了稀缺的社會資本無形中顯示、證實了人們的社會地位。在某時擁有某些稀缺的社會資本,可以鞏固、抬高普通人的地位,讓他人羨慕。普通群體對此類社會資本性質的稀缺資源趨之如騖,給“黃牛黨”可乘之機。需求很高,加上供給配給,導致普通群體獲得機會減少?!包S牛黨”便“穿針引線”,調劑余缺。
7. 需求旺盛的原因是三大心理致使公眾偏愛某些資源。公眾對于某些資源的過度偏愛和渴望占有出于以下三個心理:炫耀心理,占有這些資源可以向朋友炫耀;獵奇心理,難得到才要得到;滿足心理,得到后的成就感、滿足感。公眾偏愛某種資源,是由于某種資源可以給擁有者帶來效用,也就是這種資源提供的滿足程度[13]。公眾對不同資源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偏好的非飽和性決定了公眾對任一種資源均持多多益善觀念(高鴻業,2000)。公眾作為消費者的這些心理促使需求的形成。
春節期間火車票非常難買,如果能夠不費力的買到,就可以向朋友炫耀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向他人展示了自己的社會資本與社會關系,顯示了社會地位。某種演出的入場券很稀缺,獵奇心理促使渴望擁有入場券。費盡周折得到稀缺資源后,心理上的成就感、滿足感及優越感可以抵補所有的付出。公眾對某些資源逐漸狂熱,需求極度膨脹,在有限供給下,給“黃牛黨”的活動提供可能性。
由于某些資源的社會資本性質和公眾偏愛某些資源的三大心理導致公眾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需求,而供給配給和短缺致使某些資源嚴重供不應求。供給不足、需求旺盛導致的供求失衡是“黃牛黨”存在的經濟學基礎。
8. “黃牛黨”盛行的原因歸結為供求結構性失衡。孫祊祥認為,供求結構性失衡是供求總量一定下,最終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中間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不匹配。他總結出供求結構性失衡的表現形式:消費品的供給數量與需求數量不符合,消費品的供給質量與需求質量不匹配,資本品的供給數量與需求數量不相符,資本品的供給質量與需求質量不適應[14]。
資本品供給質量和數量都不能夠滿足公眾需求。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不健全,資本品種類過少、價格過高,難以滿足公眾的多樣化需求。公眾可選擇的資本品有股票、國債、保險、基金。這些產品的特點是數量小、回報低。股票市場80%的投資者在虧錢;國債、量少、且定向發放,少量供普通群體認購;保險投資收益比存款利息還低,基金大多虧錢。其他的投資渠道有限,且民間資本難以進入。到2010年,全社會80多個行業中只有41個行業允許民間資本進入,而民間資本在該行業所占比率最高的僅為13.6%[15]。據方桂榮的研究,中國民間資本已超過12萬億元,高于財政部公布的11萬億的國有資產總規模[16]。大量民間資本在資本品市場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機會。資本品供給不足,導致民間資本追逐消費品,這從日益高漲的炒房團可以看出端倪。土地的稀缺性及公眾對房子的剛性需求使得房子升值很快,這為“黃牛黨”炒房號提供了謀利根據?!包S牛黨”的推波助瀾,房價上漲很快。房子由消費品變成了資本品。除了房子,其他的消費品也在投機商“黃牛黨”的炒作下,價格急劇升高,極大偏離價值。從“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豬你漲”到后來的“向錢蔥”等等炒作生活必需消費品的活動中,可以看出投機商“黃牛黨”的手段。
消費品供給質量不符合需求,致使“黃牛黨”猖獗。醫療服務中,因為高端醫療服務跟不上,北京、上海的大醫院人滿為患、“黃牛黨”活躍。需要得到專家診病服務的患者遠遠大于這種服務的供給,而專家有限(北京大醫院的知名專家不過幾十人),難以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供不應求的局面為“黃牛黨”倒號提供了條件。在交通領域,低層服務供給不夠,不能夠滿足公眾需求,導致火車票(這里指普通火車票)“黃牛黨”屢禁不止。公眾偏愛坐火車出行,一是安全方便?;疖囀鹿矢怕市?,是所有交通工具中事故率較低的一種。且火車站點多,普通的縣都有火車站。坐長途汽車要在市里倒車,不方便。二是火車票價格相對其他交通工具低。同樣的距離坐火車要比坐汽車節省一半的資金。從西安到洛陽:汽車100元左右;火車50元左右。理性人一定選擇坐火車出行。三是火車旅途長短皆宜,且不受環境限制。火車長途、短途都可以,車廂空間大,乘客可以走動放松;不受天氣等環境的制約。而汽車長途比較辛苦,飛機和汽車都受到天氣狀況的影響。這樣,火車成為公眾出行的首選。而火車票的需求也就異常旺盛,在節假日則呈剛性狀態。
孫國梁分析得出我國基礎產業(能源、原材料和交通)供給不足[17]。鐵路是交通產業的重要支撐,這個行業也存在不足問題。普通列車的供給不能夠滿足大眾需求。這可以從節假日火車站人山人海的旅客、猖獗忙碌的“黃牛黨”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大力推進高鐵建設,對普通列車并未極力推進。2010年,新開工項目共12 789.0億元,其中,高鐵項目8 974.0億元,占總投資的70%還多;2010年,新建鐵路完成投資5 612.89億元,其中,高速鐵路項目(含收尾和籌建項目)完成投資4 415.9億元,占路網大中型項目完成投資的63%;2011年,基本建設全年共投產新線2 167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 421公里,占全年總投產新線的66%。④大力發展高鐵,目的是增加GDP、拉動經濟;除此以外,是加快運輸速度、節省時間、體現高效率。但高鐵的利用率較低。從西安到洛陽的高鐵客車上,即節假日,閑置座位也很多。高票價讓工薪階層惜坐高鐵,農民及進城務工人員等低收入階層更是望而卻步。鐵道部每年都要解決春運難問題,年年都未解決。關鍵是基層交通服務供給小。供給擴大,一定能夠緩解出行難問題、“黃牛黨”也失去倒票的空間。
這表明,產品供給過程中,人們急需的產品和服務供應不適應需求,如交通、醫療等基本服務供給缺失、不足,導致“黃牛黨”有活動的空間。
“黃牛黨”現象背后的經濟學實質主要包括以上八個方面。某些社會和心理因素通過需求影響“黃牛黨”的存在,也是經濟學問題。這實際上也是“黃牛黨”存在的經濟學原因。“黃牛黨”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供求問題。供給和需求雙方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匹配,供給和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才給“黃牛黨”可乘之機。從供給方面來看,供給短缺、供給配給、差別價格影響供給數量和質量;從需求方面來看,需求旺盛、需求剛性影響需求數量和質量。供求雙方在市場交換后出現供求結構性失衡,從而最終導致供求失衡。“黃牛黨”及其經濟學實質可以用圖2來體現。
三、結語
“黃牛黨”,生活中常見的群體,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正以自身的手段影響著經濟生活,涉足利益分配。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經濟學方面,是市場經濟中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產物。凱恩斯擯棄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理論,提出市場失靈論。市場失靈是市場價格無法自動調節產品的供求均衡,資源的配置無法自動達到有效狀態。公共選擇學派根據政府干預經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政府失靈論。政府失靈是政府對產品的不當干預導致市場價格扭曲、市場秩序混亂,并致使政府形象和政府信譽受損。市場失靈導致市場價格無法調劑某些產品和資源的供求均衡,政府失靈引起某些短缺和過剩、政府政策低效率。正是由于某些領域存在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現象,“黃牛黨”才有存在的機會。社會資本的占有,社會地位的提高,成就感和滿足感背后的心理因素導致公眾對某些資源過度需求;在供給有限條件下,供不應求的局面便由“黃牛黨”調劑,“黃牛黨”存在的土壤由此滋生。在某些領域,市場價格無法調價供求,政府的調控政策作用有限,“黃牛黨”存在便有機可乘?!包S牛黨”理性人的特性,決定其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不考慮其他團體和國家利益。“黃牛黨”的存在給經濟運行帶來了不便和損失,使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因此,提出反對“黃牛黨”、打擊“黃牛黨”。只有綜合考慮“黃牛黨”存在的真實原因,才可以從根本上應對它,減少“黃牛黨”的負面影響、降低“黃牛黨”的消極作用。
【素材示例1】
“差生藍印章”,臟了誰的臉?
近日,媒體披露: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上芬小學個別教師在表現不好的學生臉上蓋上印章以示批評。據涉事老師稱,該校開展了一項“爭優創先”的學生評比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個老師給學生蓋有紅、藍兩種印章,考慮到印章蓋在本子上無法消去,就想蓋在身上以示獎懲,特別是督促表現不佳的差生努力表現,爭取少得藍章,多得紅章。
“孩子表現不好,就在他臉上蓋上藍墨水的印章,這跟古代給犯人臉上刺字有什么區別?”事發之后,有家長向媒體投訴,他們對這一嚴重傷害孩子心理的做法極為不滿。有記者對此事進行了調查。上芬小學一名副校長向記者表示,校方此前并不知曉這一情況,經過初步調查,這一情況僅在個別班存在。對此他謹代表校方向孩子們和家長致歉:“我們會進一步加強對年輕老師的培訓,避免以后出現類似的問題,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這名副校長稱校方會認真反思此事,讓這種“爭優創先”活動評比更有意義,更利于學生的成長。
【素材分析】
前段時間,曾有學校給表現不好的學生佩戴“綠領巾”,今天又來了“藍印章”。這些不當行為所折射的畸形教育思維,值得關注與反思。應該說,上芬小學搞“爭優創先”評比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以此為名,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甚至以紅藍兩種顏色的印章加以區別,卻有“貼標簽”式教育和軟暴力之嫌?!八{印章”風波的背后,蘊含著老師如何對待“差生”和學校該不該進行“貼標簽”式教育的問題。事實上,“差生”這個概念本身就存在爭議。出于難抑的童年天性,出現一些“違紀”的行為,這叫不叫“差生”?由于個性天賦的差異,一些孩子學習成績落后一些,這算不算“差生”?“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的認知,符合先哲“有教無類”的教育古訓,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讓孩子們“爭優創先”,應當注重正面教育、榜樣激勵,不能像對待成年人那樣搞分類排隊,甚至獎優罰劣。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應當委婉提醒、曉之以理,切忌一味指責訓斥,或者“記錄在案”,甚至在臉上貼“標簽”。這會傷害這些孩子的自尊,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速用片斷1】觸類旁通,切中要害
作家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時候音樂老師對她的當眾批評讓她一輩子不想再唱歌。雖然順利長大并且成才了的畢淑敏已能明白老師當時的用意和苦衷,但“烙紅的傷痕直到數十年后依然冒著焦煳的青煙”。上芬小學那個老師的“罰”字章就是這樣的一把“烙鐵”,它蓋在學生的臉上,卻痛在學生的心上,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們的一生。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師在教學中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每一位老師都不應該當眾對學生進行羞辱式的評價和懲罰,更不能靠通過眾人眼光的壓力來逼迫學生就范。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手里的教鞭,有時也是一把灼熱的烙鐵,一不小心就會給孩子的心靈上留下傷疤。人心不像電腦磁盤,隨時可以把記憶刪除。一個人年幼時心靈上留下的烙印,真的可能一輩子也抹不掉。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避免對學生的傷害,否則,不管當時有多么大的善意,都不能原諒。(文/劉昌海)
【速用片斷2】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小孩子調皮,是天性。硬要從成人的角度將學生分類,特別是按其表現和成績將學生分為差生和優等生,這實在是不科學的做法,可總有學校這么做,甚至以“綠領巾”、“三色作業本”、“紅校服”等“標識”將其強行分類。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所有的懲罰均要建立在不失孩子自尊的基礎之上。在教師的心中,應該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優點,而不是以自己的標準將學生劃分成優秀生和差生,當“差生”的表現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時,就要對其做“標記”。殊不知,這恰恰是對學生的最大傷害,是對教育的最大諷刺。“臉上蓋章”的做法很快被糾正,教師也向家長道歉了。教師一時的“軟暴力”行為似乎可以原諒,但只要教師的心中仍然存在“差等生”和“優秀生”這樣的概念,就會有種種的“暴力懲罰”沖動,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創新出種種的“消滅差生”的方式。于是,我們就有了一次次的“討伐”,可也許永遠都不會有真正消停的那一天。(文/郭文斌)
【速用片斷3】旁征博引,追根溯源
將明顯的侮辱性標志佩戴或印在臉上、身上,其負面意義毋庸贅言。這在人類歷史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刑罰。在中國古代叫做“黥”或“烙”,在犯人的臉上、身上刺字或烙印標志,這作為一種人格侮辱的手段,在現代法律文明中都早已受到批判,被棄置不用,卻用在對小學生的教育上,這是教育的一種倒退,是教育者走向反文明的可怕景觀。另一方面是體現“人”與“非人”的區別。奴隸社會在奴隸的臉上、身上烙印,就是給奴隸打上非人的標志,同時說明其主人對奴隸的財產所有權,奴隸如果逃亡,任何“自由人”都有權力而且有義務將其羈押并“物”歸原主。從西方的中世紀一直到納粹,都曾經無數次強迫猶太人佩戴黃色的“大衛星”,這是納粹犯下的反人類罪行的證據。如果教育者竟然在自己的學生臉上這樣做,這不是教育的倒退,而是教育的異化,是教育的非人化——教育走向了其反面。如果要接受這樣的教育,就真不如不接受教育——這個道理可以套用莫那魯道的話說:如果你的教育是要我們蒙羞受辱,那我寧愿堅守自己野蠻的人格。(文/麥小邁)
【素材示例2】
大橋,不能讓我們一味“懷舊”
杭州錢塘江大橋受追捧,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7月份,建成僅14年的杭州錢江三橋引橋垮塌,就曾引發人們對錢塘江大橋的集體抒懷。這座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橋堅強”的“古稀”老橋,70多年來任憑風吹浪打,巋然不動,而且一直都在超載——茅以升老先生修建時是按照20公里的時速設計的,設計荷載鐵路面軸重50噸、公路面15噸。但目前在這座橋上,動車可以跑到時速120公里,40噸、甚至60噸重的汽車也在橋上跑。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盡管目前國內很多橋梁工程堪稱世界先進水平,但塌橋事件卻此起彼伏——2003年3月,廣東信宜市的石崗嘴大橋的主體工程剛完工,還未來得及裝修就突然坍塌;2007年8月,湖南省鳳凰縣的沱江大橋突然坍塌,41人死亡;去年7月,福建武夷山公館斜拉大橋塌落;而就在前不久,哈爾濱市三環路群力高架橋被壓塌。
【素材分析】
不光是橋梁,從更廣的視角來看,向“老物品”致敬似乎已經成為如今這個時代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前不久上海一位網友將一條橘紅色、印有牡丹花圖案的老式床單照片在微博上,很快引來了不少人的瘋狂轉發,并給其取名為“國民床單”、“床單上的中國”、“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床單”。而“結實”、“質量好”、“還是老東西耐用”則成為貫穿整個“國民床單”熱議過程中的關鍵詞。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古稀老橋”被數度熱捧、“國民床單”不經意間走紅,其中固然有懷舊的意味,但與其質量過硬有著莫大的關系。因為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已很難買到或見到一件可以使用多年的產品。錢塘江大橋超期使用25年,“國民床單”30年而不壞,這與今天那些短命物品比較,自然讓人感慨萬千。
【速用片斷1】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當人們對一些長命的舊物品滿含懷舊之情時,我們想說的是,現在的“中國制造”缺的不是技術和工藝,而是責任和良心。當年,錢塘江大橋的總工程師羅英就曾對茅以升說:“錢塘江大橋修不好,出了問題,第一個要跳錢塘江的人是你,第二個是我。”而茅以升也真的“把修橋當成百年基業在做”。如此,質量焉能不好?同樣,對于“國民床單”而言,盡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工業還不發達,但那個時候的產品就以經久耐用著稱。反觀當今社會,浮躁代替了責任,功利代替了良心,做事“大干快上”,產品“偷工減料”,常常帶給民眾深重的災難。比如有很多公共工程就是因為趕工期導致質量不過關,最終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一言以蔽之,錢塘江大橋并非不可以復制,只要盡職盡責,只要全神貫注,只要沒有層層轉包,沒有縮短工期,“橋堅強”就會遍地開花。事實上,相繼走紅的“古稀老橋”、“國民床單”既樹立了考究質量的典范,也是對當前“粗制濫造”的鞭策。(文/廖水南)
【速用片斷2】設喻新奇,對比鮮明
對于橋梁來講,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老化、脆弱直至坍塌。但是,近些年頻頻倒塌的大橋,均是建成不久,尚未超過使用壽命就轟然倒下,這讓人覺得,不是殺豬刀太鋒利,而是這些“豬”太弱不禁風,淪為一座座“橋脆脆”。相比之下,杭州錢塘江大橋的異常堅固,令“橋脆脆”們無地自容,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橋比橋氣死橋??!這些年來,大橋倒塌事件,已數不勝數,民眾亦習以為常,只要不發生死亡事件,看大橋倒塌就如同看戲一般。說實話,看到這么多大橋倒在船撞橋墩、超載車、泥石流、大風、大雨之下,民眾對如今的大橋質量已失去信心。而幾乎每次發生大橋坍塌事故,杭州錢塘江大橋就會被人提起,當作一個好榜樣來與之對比。還好有“橋堅強”的屹立存在,讓民眾不會完全絕望,對現代大橋保留一點信心。當然,錢塘江大橋并不孤單,還有一批現代版的“橋堅強”與之為伴,至今已44歲的南京長江大橋、55歲的武漢長江大橋、76歲的寧波靈橋、103歲的蘭州中山橋等等。而這些“橋堅強”之所以能夠歷經風雨滄桑不倒,均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設計科學、施工嚴謹、材料優質、管理嚴格、定期保養等因素。(文/江德斌)
【速用片斷3】觀點積極,匡補時世
與其把錢塘江大橋當作無法超越的神話,不如當作可以借鑒乃至跨越的范本。錢塘江大橋“置身戰火紛飛的年代,當時錢塘江大橋的建造難度幾乎是空前的”。今天,我們的技術更先進,財力更充裕,設備更齊全,監管力量更強大,沒有理由不超越錢塘江大橋。有學者稱:“當時國力、設備都不行,但仍能造出如此精品,茅老的認真精神恐怕是當前社會十分需要的?!苯裉?,我們缺什么?缺的是認真。我們懷念茅以升,懷念的是責任,是良心;追捧“橋堅強”,呼吁的是質量,是品質。此外,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茅先生還承載著沉甸甸的民族尊嚴和家國情懷——錢塘江大橋開創了中國人自主建造現代橋梁的歷史,這使茅先生以及施工方多了一份使命感、責任感和敬畏感。今天,我們既需要認真的態度,也需要敬畏感,因為建橋不是搭積木,要遺澤當下,傳諸后世,故此不能兒戲?。ㄎ?秦淮川)
大凡做事與思想,總要先能觀察正確。中國的青年對于社會現象,多只有一個籠統的片斷的觀察,所以討論到社會問題,或實際去做社會活動,常不能免于錯誤。
要怎樣觀察社會現象呢?我對于這的問題的意見是:(一)應把社會里一切現存的制度看作“活動”的?!坝钪骈g無不變的物體”,“存在不過是變化(或進化)底不斷的過程”。這兩句話,是學過物理學的人都了解的。物理如此,一切社會制度,如政治,法律,經濟,文化,宗教等,也無不如此。就政治制度而言:由酋長部落進而為封建諸候;由封建諸侯進而為帝政統一;由帝政統一進而為民主政治;由民主政治進而為社會主義的社會(如俄羅斯)。這就可以證明社會上斷無千古不變的政治制度。其余經濟,文化,宗教等亦是一樣。
然而我們要注意:我們其所以把某種制度的進化分他許多段落,是為了觀察時易于明顯。實在每個制度的發展,并不如刀截下蘿卜的整齊如法。換句話說,每個新制度還在未產生以前,即已胚胎于舊制度之內,生長和發達,直到舊制度包含他不住了的時候,如懷胎的婦人已足月,才會破裂起來。結果而舊制度顛覆,新制度產生。此新制度過了一定的時期,又
胚胎新制度,直到他長成功的時候,又與他破裂。結果,如此循環不已。
觀察一個現象,要求真正明了他的內容,必須知道:第一,他何由發生,第二,他是如何能存在?第三,他的結果如何?
譬如我們觀察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的經濟制度,我們如果欲知道資本主義是甚么東西,必須要知道:第一,他的發生是由于商業資本;第二,他的存在是靠拼命的榨取工人階級的剩余價值;第三,他的結果是產生社會主義。
能知道這才能知道改造現社會,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不但是環境逼迫我們不得已而如此做法的,而且是歷史的使命,必須如此去做的。(二)應從經濟方面著眼,我們從上面已經知道一切社會制度都沒有永久的性質?,F在我們要問:這些制度步步進化的根本動力是甚么東西?或者這樣問:社會上種種制度的進化是跟著甚么東西而變的?譬如就政治制度說:為甚么封建政治一定就要進化到“自由”的民主主義?這種制度是人的腦筋想出來的呢?還是客觀的事實逼迫他如此變的呢?
十九世紀下半期,有個社會學大家馬克思回答這個問題道:“人類社會及其各種制度的進化,是那個社會里物質條件發達了的結果,并不是那個社會的人類關于社會及其各種制度的思想生了變化的結果”。
然而所謂社會的物質條件又是甚么東西?他便繼續著說:“社會的物質條件即是經濟條件;經濟的條件是社會歷史的根本動力”。(均見馬克思資本論序。)
為明了馬氏的答案起見,我們且一回答上面“為甚么封建政治一定就要進化到“自由”的
民主主義?”的問題,且藉以作解釋這答案材料。
封建社會里的特點是:(一)經濟組織范圍狹??;(二)勞動力為大地主(即諸侯)所壟斷,不能自由發展(農奴制度);(三)抽稅極重;(四)不斷的戰爭(因群雄割據);(五)極端的專制政治。
上述五節,直到城市自由民崛起(所謂第三階級),社會生產力逐漸發達:生產工具逐漸改良;經濟組織亦漸由家庭工業進而為工場手工業交易發達的時候,遂自然成了新的經濟組織發展底障礙物。這種障礙物不打破,社會不能往前進化。于是城市自由民為了“自由”(貿易自由勞動自由,思想自由,以及其他關于個人行動的種種自由)與“平等”遂起來演了一番革命。一八七九年之法國大革命,即這種革命之最激烈且顯著者。
第三階級寫了發達社會經濟組織,以自由平等的口號為旗幟,竟把封建社會推翻了?,F在他們建設政治,法律與一切制度,可依照他們所需要的而建設,亦即依照適合于他們經濟組織的而建設。于是所謂民主主義政體,遂相應而生。
這種政體之下的特點是:(一)國家元首由人民公舉:(二)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獨立;(以上二項都是提防專制的辦法)(三)人民派代表組織議會(甚么人民派代表,逕直就是第三階級派代表);(四)法律保證私有財產是神圣的;(五)自由競爭。
由上面各點觀察我們知道民主主義的政體完全是根據第三階級的自由主義組織的;而第三階級的自由主義,又是那時經濟條件所自然產出來的東西。甚么“元首者,人民之公仆也”,不過是第三階級底公仆;甚么“議會”,不過是第三階級的總帳房;甚么“私有財產不
可侵犯”,完全是第三階級為促護自己私有財產的護符:甚么“勞動自由”,只是為了發達他的產業,不愿對工人負給工錢以外的任何義務。
由以上的證明看來,我知道“經濟條件是社會歷史的根本動力”這句話確切不錯。那末,我們從此便可得一教訓觀察社會上一切現象和制度的變化,必先從經濟方面著眼;因為諸現象和制度變化,根本上是受了經濟力量的逼迫。就是現在我們中國,為甚么這樣混亂?為甚么國民黨要起來推翻北洋軍閥,要求民主主義的政體?我們回答這些問題,亦必須注意現在中國社會上的經濟狀況。不然,便會弄得自己頭昏眼花,不知所云,莫說還要求正確的答案了。
上述兩層,我認為是我們觀察社會現象重要的方法?并且是比較正確的方法。肯研究的青年,你們以為然么?
【素材示例一】
我們為何青睞“藝考”
3月15日,北京電影學院在網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專業方向考試合格考生榜單。作為最受關注的藝考學校,這所學校的專業考試每年都會成為藝術考試的焦點。今年更是出現了1.8萬人報考的“盛況”。這無疑使人感受到了藝考的灼熱程度。據了解,近年來,高等藝術專業考試持續升溫,藝術專業招考比例超過了百里挑一。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藝考?這些人當中,確實具有從小熱愛并決心從事藝術行業的,也有文化成績平平以至于臨時抱佛腳把藝術考試作為大學敲門磚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準備參加“藝考”的學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在高考前臨時“改行”學藝,把藝考當作進入大學的“捷徑”。在一些高考聲樂、器樂、表演、繪畫輔導班中,以前沒有任何表演、音樂、美術基礎,只是為了參加“藝考”而突擊學習的人很多。
隨著參加藝術考試考生隊伍的不斷壯大,“藝考”之路已越走越窄。由于競爭激烈,藝術專業錄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電影學院,今年報考者有1.8萬人,只錄取450人,遠低于一般文、理科專業的錄取率。全國參加藝術考試的學生,每年以30%以上的比例增長,而錄取率僅百分之一左右,這就注定了大部分學生當“陪考”的命運。藝考從“高考捷徑”變成了另一座“獨木橋”。
【素材分析】
就在人們感嘆高考大軍一天天萎縮的同時,這高考大軍的一個分支—“藝考”部隊卻在日益發展壯大。這支壯大的隊伍可分為兩類:一是愿意投身藝術的,一是以此為高考敲門磚的。其實即便真正“熱愛藝術”,也要分清是愿意為藝術而獻身,還是被藝術界的一些“明星”獲得的名利所引誘。倘若是后者,這藝考終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敲門磚”而已。參加“藝考”的學生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將“藝考”工具化、功利化。工具化、功利化的考試不是對藝術的向往,而是對藝術的褻瀆。
【速用片斷1】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
藝術考試熱持續高溫,“藝考”的虛火越燒越旺,這引起了教育界和藝術界有識之士的擔憂。因為眾多考生“赴湯蹈火”,其動力不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而是看中了藝術專業對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的好處,想借此先跨進大學的門檻,為將來掙得一個飯碗。
旨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的藝術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長的急功近利和培訓班的推波助瀾卻使藝術教育應試化傾向愈來愈明顯。其實,藝術考試本是為了發現具有藝術天賦或能力的人加以培養,不是為了造就大批的“藝考者”。著名學者余秋雨曾在公眾場合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輕易選擇藝考,這是一場以生命作為成本的殘酷游戲。”當投入與得到不成比例或懸殊太大時,家長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這樣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斷2】
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著一夜成名的傳奇,期待那些發生在普通草根、鄰家男孩女孩身上的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奇跡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繹,這樣的明星夢使得他們“奮不顧身”。不少業內人士每年總要給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潑冷水”,除了提醒他們“藝考”并非成名的捷徑,鮮花與掌聲的背后明星們其實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們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為了名利而來,藝術之路就一定行之不遠。那些沒有藝術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報考藝術院校,因為藝術本身是很純粹的東西。沒有一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縱然進得了藝術院校的大門,也難以叩開藝術殿堂的大門。
【素材示例二】
“學雷鋒熱”引爆潮流
“學習雷鋒,好榜樣……”隨著輕揚的歌聲,一年一度的學雷鋒活動開始了。3月5日,北京海淀區學院路街道也加入了學雷鋒的行列,開展了“憶雷鋒事跡,揚北京精神,做文明市民”的主題活動,志愿者在街道工委等部門的帶領下,用實際行動向雷鋒精神致敬。
學院路街道宣傳部、團工委等部門聯合開展了此次活動。主辦科室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把“北京精神”納入其中,賦予了學雷鋒活動新的含義?;顒又?,雷鋒格言被制作成紅色的宣傳展板,格外醒目。由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公共文明引導員和大學生們組成的學雷鋒志愿者隊伍,為過往行人發放“北京精神”宣傳冊和紀念品,同時開展了量血壓、理發、計生咨詢、養老助殘、修理自行車、交通協管等義務活動。不少志愿者表示:“我們不只是今天才學習雷鋒,平常也送服務上門?!鄙鐓^合唱隊的20多名隊員帶領全體人員合唱了《學習雷鋒好榜樣》《走向復興》等歌曲。雄壯而令人振奮的歌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居民聚集到現場。大家都被現場熱烈氣氛和大伙兒助人為樂的熱情所感染著。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都引爆了學雷鋒的熱潮。像河南“編外雷鋒團”、長沙“雷鋒超市”等都堅持50年學雷鋒不走樣,這些感人的事跡被報道出來,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
【素材分析】
人是具有從眾心理的一種社會的動物,當冷漠成為一股潮流,“見義不為”就會像傳染病一樣傷及每一個原本健康的肌體;當熱情成為一種時尚,“助人為樂”就會成為蕩漾在我們生活中的主旋律。請看每年的三月,當那些有組織的學雷鋒活動像一支曲子的引子奏響之后,總會有更多自發、自愿的公民加入到這支交響樂隊中來。這說明了雷鋒精神不過時,也說明需要有人來引導我們社會的潮流。以雷鋒為榜樣塑造人的品質和形象,引導年輕人做好人做好事在今天特別重要,特別有意義。惟愿學雷鋒常態化,而不僅僅只是一時的風景。
【速用片斷1】
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
當前學雷鋒的主體—廣大青少年的成長年代距離雷鋒時代已較為久遠,若一味強調雷鋒形象的“高大全”而忽視他作為普通青年的青春氣息,則不利于學雷鋒活動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深入開展。所以應該通過文學、影視作品等手段發掘其形象中的時代特征,幫助人們認識一位走下神壇的“青年朋友”。而雷鋒確實也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時尚、有很強親和力的可愛的青年。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愛好,與時下青少年一代的氣質有著本質的相似性。
還原雷鋒的真實面貌就是要告訴大家,雷鋒首先是我們身邊的一員,是一個普通青年、一個時尚青年、一個文藝青年,他可以是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然后才是一個優秀青年。我們不能因為他的優秀而忽視了他生活中普通的一面,從而拉近這位“道德偶像”與青少年以及更多人的距離,發揮“其人可親,其言可信”的榜樣力量。
【速用片斷2】
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
2011年小悅悅事件把道德滑坡的“傳言”演繹得淋漓盡致,今年恰逢雷鋒同志逝世50周年,“雷鋒精神”被再次高調提出,成為影響國人的道德力量與精神楷模,雷鋒無私奉獻的利他主義精神是與我們時代呼吁的主旋律相契合的。為此,北京市下發了《關于弘揚北京精神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實施意見》,規定以后每個周六為“學雷鋒志愿活動日”。
典型教育法一直是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引領作用是巨大的。而歷史發展到今天,這種常態化的活動究竟是否能有效地貫徹實施或者說如何能避免其流于形式化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學習雷鋒到底是在培養道德自覺還是要制度約束,如果學習雷鋒這種道德領域的問題被行政制度綁架,是否會產生人們皆“被雷鋒”的嫌疑呢?
【素材示例三】
當翻拍經典成為習慣
近年來,翻拍經典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像《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茶館》等一批傳統名著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一些紅色經典如《永不消逝的電波》《洪湖赤衛隊》《江姐》《山間鈴響馬幫來》也紛紛“推陳出新”。一時間,經典翻拍劇幾乎占據了熒屏的大半江山。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開拍的電視劇中超過50%是各類翻拍劇。似乎,中國的電視劇近兩年“沒什么新鮮玩意兒”,只是在講昨天的故事。
表面上看,經典劇有群眾基礎,有品牌效應,投資不會少,收視不會差。所以影視公司跑馬圈地,紛紛傍上各類經典劇??擅恳徊糠膭o一例外都會引起大量爭議。觀眾不滿,覺得導演亂改經典。經典翻拍完,觀眾開始拍磚了。導演委屈,覺得觀眾是雞蛋里挑骨頭。制片方說,時代在進步,觀眾的口味不該停滯在20年前,應該與時俱進。觀眾卻強調,不是我們陳腐懷舊,是你們做出來的東西太差了,讓我們不得不懷念當初的經典。
影視劇只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類商品,片商要做的就是盡力規避風險,尋求最高利潤。從這個角度來說,片商們一窩蜂傍上經典劇也無可厚非。但是影視劇又不只是商品,它還是一種文化產品,在商品之外還應具有文化的靈魂。少了這靈魂,文化便沒有人“聞”了。
【素材分析】
經典可以翻拍,因為一部文藝作品完全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那些經典的影視作品也完全可以進行藝術再創作,推陳出新。翻拍經典必須創新,但這種創新應當有一條底線—即對原著的尊重。為了提升影視劇的收視率而刻意添加低級庸俗的枝節,甚至對名著進行曲解乃至篡改實在是對名著的一種不尊重,甚至是一種戲弄。這樣的翻拍,只能讓觀眾誤解了原著,客觀上造成了對經典名著的歪曲,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褻瀆。本著尊重原著的態度,應當成為翻拍名著的影視編導們恪守的準則。
【速用片斷1】
材料新鮮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電影資深研究專家黃會林認為,名著改編始終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亞戲劇不斷被重排一樣,它是一個時代藝術傳承和創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重拍或改編必須遵守一些準則,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懊猿蔀槊?,是有規則和道理的,如《西游記》本身雖然也是對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某種創造性演繹,但它的細節早就經過讀者和時間的千錘百煉,它是符合邏輯也符合中國人傳統審美標準的?!?
黃會林說,在改編名著或翻拍經典的同時,尤其要對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謂現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對名著一定要強調“尊重”,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創作者只有心懷敬畏,才可能塑造經典。翻拍經典,切勿把經典“拍翻”。
【速用片斷2】
材料豐富
當年的《三國演義》《紅樓夢》和《西游記》都拍得很好,劇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都已被定格成一種經典,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的翻拍劇脫離原著,故事情節夸張、雷人,讓人很難接受。經典作品的高度包括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線索、想象力和敘事方式,已深入一代人的心中,它們是永遠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經典不可復制。很多翻拍的名著好像僅僅是在娛樂觀眾,吸引眼球。譬如一些翻拍的名著中,感情戲以及女性服飾、造型,看了直讓人搖頭驚呼“少兒不宜”。劇中人物的對白也越來越現代,原著已經被改編得面目全非,觀眾是云里霧里—“經典”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速用片斷3】
見解新穎
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經典。而我們這個時代,缺失的就是真正的經典,我們呼喚真正原創經典的出現。文藝工作者不應該滿足于甚至沉湎于所謂的翻拍、重拍,而應該不斷地去創作、去創新,根據時代的特點和需要,創作出真正的經典。盡管經典不斷被翻拍,但是,經典已經不是以往的經典了,經典離我們其實很遙遠。我們的劇作人員應該有勇氣去創作經典,不斷將經典奉獻給觀眾,而不是在尋找中重復炒作。時代需要經典,觀眾需要經典。
經典應該是一種能夠喚起受眾記憶、引起受眾討論、激發受眾想象、承載受眾爭鳴、讓人感受到振奮和勵志、最終得到力量和精神愉悅的作品。現實生活中題材很多,文藝創作完全可以從現實出發,不斷創新,推出新的經典。
【素材示例四】
層出不窮的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就是在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它有兩大特征:一是年輕化,二是有文化。“網絡流行語”是網民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所運用的區別于現實生活語言的一種特殊語言符號,它來源于現實社會,又影響著現實社會。近年來,“網絡流行語”正在迅速發展。伴隨著網絡對社會事件和流行文化的關注,“給力”、“欺實馬”、“躲貓貓”、“俯臥撐”、“打醬油”、“傷不起”、“我爸是李剛”、“羨慕嫉妒恨”、“神馬都是浮云”、“非常艱難的決定”、“至于你們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網絡熱詞一波一波不斷涌現出來,被網友反復套用、化用,奪人耳目,甚至延伸到了現實語境中。
網絡流行語何以層出不窮?相關新聞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語言內容形式的新異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網絡寬松的語言環境、技術條件、年輕化的網民構成為流行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語的形態。網絡流行語是網友在現實輿論壓抑的情況下,轉而在虛擬空間發起的一場語言“狂歡”,客觀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會泄壓閥”的作用。流行語的含義約定俗成,甚至成為集體認同的標識。
會有老的網絡流行語逐漸衰亡,又會有新的網絡流行語不斷出現,這是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網絡語,可能會進入詞典。
【素材分析】
既然我們已經創造出這樣一個相對自由、寬松、人人有發言權而又不容易被盯梢的網絡,那我們就得接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長出的良莠不齊的植物和妍媸并存的花朵。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而這個虛擬的世界實際上乃是對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的折射,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更集中、更直觀的表達。網絡流行語亦如是。它是現實生活的濃縮,是現實話語的再創作,是人們喜怒哀樂的曲折表達。每一句網絡流行語都可以找到它的背景,就像每一個成語都可以找到它的典故,但網絡流行語卻是層出不窮、此消彼長撲面而來又悄然而去的。
【速用片斷1】
語言生動,善于運用修辭手法
生活需要調劑品,而網絡這個虛擬的平臺恰恰給生活增添了許多的酸甜苦辣。
“寂寞黨”無疑是生活的煩惱者。一碗面,他們嘗出了寂寞;一包煙,他們抽出了寂寞;一首詩,他們更念出了寂寞……這一切無疑都是寂寞惹的禍。但這禍從口出,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不用宣傳,不用包裝,輕輕一點,寂寞的朋友便蜂擁而至。他們給自己平淡生活找到了寂寞這個苦悶的源頭。幡動是因風動還是心動,人們似乎已經看不清了。一句“哥X的不是X,是寂寞”就囊括了一切。是寂寞融入了生活,還是生活中融入了寂寞?
【速用片斷2】
見解新穎
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而且來勢兇猛,大有排山倒海之勢。有人認為這些亂七八糟的網絡流行語是糟踏了中華五千年的語言文化,但我卻不那么認為,網絡流行有它自身的魅力,這也恰恰體現了中文的魅力。
“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边@句話一段時間內紅遍網絡。語言很樸實卻讓人不禁莞爾,可能是自己也曾聽到過這樣的呼喚吧。在國慶60周年,有網友曾打出“臺灣,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卻道出了中國人的心聲。調侃但不失親切,讓人感覺臺灣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出去玩耍忘了時間;更體現了大陸與臺灣那種難舍難分的關系。這就是網絡語言的魅力—簡短卻讓人回味無窮,這也是中文的魅力。
經過改革三十年的資本積累,中國人產生了富貴階層,追求財富、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當代人尤甚,樓市、股票和職場變換,世事無常,命理仍有很強生命力。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當今,是個資本的時代。誰不渴望擁有財富?誰不渴望改變命運,趨利避害?
中國人信命、愛算命成為社會熱點現象之一,不論生意、婚姻、風水還是姓名,皆要詢問命理人士,命運連著當代中國人的心。
除了看風水、算命以外,中國的年輕人還喜歡星座、血型、九宮格、玄空飛星等算命方法,古今中西,各顯神通。但是,大都有玩的心態,對于大部分中國人而言,屬于不信或將信將疑。可見,信則有,不信則無是中國人的常態。
河南某煤礦商人,近期生意出現危機,忙跑政府,搞資本運作,自不必提。最重要的,他認準要去開封某處作道場法事,找“先生”算過命、看過風水,才算最后安心。生意的危機度過后,親友詢問他是否信命?他回答:“什么都信!什么也不信!事情來的時候,總想找和尚、道長作法事,事后還是繼續做生意。”
可見,古人說得有理,敬則生神,怕則生鬼。這是當代富人階層的一種表象和征兆,很普遍,北方不稀奇,南方也常見。
浙江某民營集團,計劃投資近2億元增制新生產線,破土動工之前,盡管經歷了西化企業管理教育,購買的也是德國先進的設備,還是要請本土“算命先生”來擺羅盤、定方位,一通敲敲打打的法事。30年的商海拼搏,居然抵擋不了風水師的幾句吟哦。末了,該集團老板才算氣定神閑。
個人命運離不開時代大趨勢
2011年,民國話題年,聊什么都繞不開民國腔調。
面對時代潮流的“起承轉合”,民國實業家們太渺小,他們能夠做的只有閱讀時代的大趨勢。
民國時期,梁啟超先生也曾用過“成、住、異、滅”的邏輯看待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驚枝未穩,他把時代的糾結看作“思潮”的轉揚,太悲觀。孫中山則不同,更加積極,在《三民主義》中,明確地指出影響時代的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看誰解決了時代的社會問題,誰就影響了時代的進程,所以,孫中山思想更積極,照得更遠。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再次蓄積r富人階層,資本過于集中,貧富差距巨大,這是中國商人擔憂的社會隱患,也是未來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理性者多悲觀,感性者多激情,消費主義的時代,感性大于理性。
經過改革三十年的資本積累,中國人產生了富貴階層,追求財寓、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當代人尤甚,也是,富人信命,窮人跟著學,這現象背后還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浪潮。
信命也好,算命也罷,都是社學表象,背后有更加深層的價值訴求和社會心理需求,需要用社會的的眼光去均衡考量。今天,命理仍有生命力
據行業人士統計,2007年前后,北京地區白領購房前看風水的比例是45%,然而短短3年后,2010年的數據顯示已經上升到了60%。此外,官員、商人、白領和中老年女性基本構成了算命、看風水的主體。
由于近幾年,全國各地都在搞經濟,招商引資是地方官員的一門功課。地方官員既要做一方行政者,又要做到自己的官運的持續性。所以,他們需要提前預測各種趨勢,看運程成為一種現象,或者是一種心理調節。按照行規,風水師是不能把客人的信息透露給別人的。一般初次見面,只問姓名、生辰和聯系方法,不問具體的職務。
第二受眾主體是商人。相對官員而言,更加普遍,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的未來是否會持續高速發展、企業用人之道、資本再投資以及第二代傳承問題等。
更加廣泛的算命受眾主體是中年女性。一般說來,沒有生子女的,關心婚變問題,有了子女的,關心子女問題。
官員、商人、白領基本屬于社會精英,也許他們不只代表個體的價值,也代表了一個階層或一個圈子的價值訴求,這個階層的整體訴求反映了中國當代人的觀念。當今,在宗教信仰相對缺失的時期,風水師、命理人士充當了心理醫生或泛宗教人士的職能。
德國的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講述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宗教出口對于商人或者精英階層的重要性。在機械復制的資本行為和行規范式里,人們需要尋找宗教上的原罪和形式上的釋然。
當然,不能忽視中國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信眾群體,但是對于更多的中國富人階層來說,還是缺少嚴格的宗教常識的??梢姡幕娜蔽?,造成了風水師、命理人士長期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周易》講究,“明天之道,察民之故”?!吨芤住肥侵袊糯拔褰洝敝??!皹O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存乎辭”,孔夫子都這般贊嘆周易,更何況粗淺的現代人。只要從業者和受眾的發心正,還是應該看到光明一面的。
盡管,風水或命理行業不被主流價值體系所承認,信命、算命被看成是迷信做法,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些現象背后預示了命理的巨大潛力。
當前,世事變幻,經商、做官、都市白領的生存狀態充滿了無常和不確定,房價、股市、職場常給人們帶來太多不安。所以,命理仍有生命力。
潮汕人,以前也叫潮州人,韓愈任潮州刺史那時,整個潮汕地區都是歸潮州管的。潮汕人跟閩南人同一祖先。都是秦始皇時候中原漢族遷來的,先遷到福建,后來就有一些遷到了潮汕。所以潮汕話跟閩南話,臺灣話很像?!俺薄笔撬囊馑?“汕”是沙子堆成的脊部。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潮汕地區背山向海。汕頭是脊部的頭,汕尾是脊部的尾,地域上的潮汕指的就是潮汕平原上的汕頭,汕尾,潮州,揭陽四個市。其中又包括潮陽(屬汕頭),普寧(屬揭陽)這樣的幾個縣級市。潮陽以前是中國第一大縣,現在分化成潮陽區和潮南區,屬于汕頭管轄。
一提到潮汕人都知道其以做生意聞名天下,且先于溫州人享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一提到潮汕人都會想到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原全國首富黃光裕、廣東首富朱孟依;另外,泰國,新加坡首富,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的華人首富也是潮汕人;中國富豪榜前三名有幾個是潮汕人,而廣東富豪榜當中,前十名有幾個是潮汕人等等讓潮汕人津津樂道的自豪。但筆者的另外一組數據卻恐怕讓您自豪不起來,潮汕地區2008年戶籍人口1739萬人,潮汕GDP總和為 2498億元,人均GDP14362元,而同期廣東省人均GDP達37588元,全國人均GDP為22214元,潮汕地區人均GDP僅相當于廣東省人均GDP的38% 和全國人均GDP的64%,一個字概括“窮”。
早在1858年,恩格斯曾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提到:汕頭是中國惟一有商業意義的口岸。這句話的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積淀,潮汕開埠直至上世紀30年代,是潮汕商人大發展時期,30年代達到高峰。1933年,汕頭港貨物交易全國第3,僅次上海、天津;并擁有當時國內并不多的電話和自來水廠。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國務院才會將汕頭設立為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可就在這樣的商業沃土上,在20世紀末期迎來輝煌的同時,黑色經濟瘋狂生長,走私猖獗、騙稅瘋狂、造假難禁、“六合彩”泛濫成災……接連不斷的經濟犯罪活動,將潮汕地區的社會經濟秩序長期置于混亂之中,其直接后果是信用喪失、形象受損、經濟遭創、百姓受苦。
筆者作為土生土長的潮汕人,一直關注家鄉的發展狀況,也一直以是一個潮汕人為驕傲,但在看到別人突飛猛進,快速發展的同時,卻看到家鄉停滯不前,就那么幾個品牌,那么幾間建筑,那么幾件事情,常常都是有驚無喜。筆者卻感到潮汕地區正在被拋棄,而拋棄潮汕地區正是潮汕人自己。原因如下:
一、“省尾國腳”的文化缺陷
潮汕地區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隅,廣東省的最東端,與福建省毗鄰。潮人自嘲潮汕地區為“省尾國腳”,三面背山,一面向水,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綿延起伏,東南瀚海連天,形成一個內陸比較封閉,而有很長海岸線的地理小區域。這種地形地貌特征對潮汕文化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潮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脈在一定程度上展現為一種移民文化,且由于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種田如繡花”的潮汕農藝體現出精耕細作的潮汕農業經濟,“刻木石似微雕”的潮汕手藝體現出精雕細刻的手工業經濟,塑造了潮汕人「精明細心的個性,例如潮州菜的精工制作,工夫茶之精巧別致,潮劇、潮樂的柔婉精致,藝術的精益求精,潮汕木雕、建筑剪粘的精雕細琢等等奇特斑斕的地方文化。
移民文化使潮汕族群具有強烈的開拓創新精神,但其“省尾國腳”地狹人稠的邊陲意識具有強烈的保守性、封閉性和內向性。潮汕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對外來文化保持強大的同化力和排斥力,從而妨礙了增強自身文化的吸納和兼容能力,妨礙了自身的創新發展。潮汕在現代文化發展中,一直把文化發展的中心放在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沒有抓住改革開放之機創造出來新的潮汕文化,或者是沒有為傳統的潮汕里面注入新的精神,也有人說沒有對潮汕文化進行重購。思維方式的因陳守舊,經濟模式的保守落后,表現出重人文文化卻輕視科技文化,重農、重商卻輕視工業,重視家庭文化卻輕視社會文化;重視傳統民俗文化,卻耽于迷信以及夜郎自大、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投機鉆營、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等等的文化缺陷。
文化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也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文化是社會發展最深層、最強健的動力;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時每刻都在發揮作用。“省尾國腳”的這種文化缺陷,在相對穩固的農業經濟時代,消極作用還不是很明顯,而進入工業經濟的時代,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消融,那問題就出現了。這一點,已有太多的事例可供佐證:三十年改革開放之路的坎坷和曲折就可充分說明。這種缺陷導致了潮汕文化創新力度和成就的低階性和有限性,也導致了潮汕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底蘊深厚、與時俱進的文化力量的支持和推動。因此,潮汕地區這種“省尾國腳”的文化缺陷是阻礙潮汕政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化根源。
二、政府主導作用的缺失
作為中國惟一有商業意義的口岸,汕頭港曾經是多么輝煌。國家基于其百年商都、區域龍頭和僑鄉優勢,設立汕頭為四大經濟特區之一。應該說當時的汕頭是四大經濟特區中實力最為雄厚的,汕頭在廣東是僅次于廣州的第二大城市,可見,潮汕地區其商業價值地位很早以前就已聞名于世。汕頭建立經濟特區之后的十多年間,是潮汕在新中國后直接面對的最重要、意義最重大的“戰略機遇期”,但是潮汕人民沒有真正把握住這個巨大的歷史機遇。長達二十多年的大好時光幾近被浪費: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部分產業畸形發展;實業基礎薄弱,基礎建設投入不夠;商業交易規則和信用一度缺失,市場經濟秩序相對混亂;社會治安逐步惡化,社會風氣嚴重污染;政府形象嚴重受損,地區經濟一蹶不振等,都說明地方政府和有關公共管理機構以及民間社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有些方面,甚至還存在放任和失職的情況。
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中,政府的引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日本是個典型的例子。日本作為一個狹小島國,戰敗后經濟一潰千里,資源極端貧乏,人口基數龐大,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相比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可謂是有過之無不及。日本經濟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和成就,與日本政府密切關注并積極順應世界發展形勢和技術革新浪潮,大力引導并鼓勵民間經濟發展并建立良好的政企協作關系密不可分;江浙地區的政府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發揮了強有力的服務和引導作用,政府甚至有時親自為企業出面協調,政府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中功不可沒。從某種程度上講,政府應在如何把握歷史發展機遇、優化產業結構、規范和整頓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極其重大的主導作用。
潮汕地區政府這么重大的主導作用發揮了嗎?沒有。潮汕地區僑鄉優勢發揮了嗎?沒有。扳著指頭數一數,有多少潮汕籍貫華僑回來投資?就算是李嘉誠也是建建學校和醫院而已,其他的除非約定固定回報,否則免談。因為,地方政府相當一部分官員的吃拿卡要現象相當嚴重,多數考慮的是你來了我有什么好處,沒有好處的話對當地再好也不關我事。因此多少僑商被擋在外面,多少學成要歸來的人材被擋在外地,多少原來基礎很好的產業夭折掉了?政府的道德和行為,對社會道德和行為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政府官員的短視包庇、貪污腐敗等行為在很大的程度上助長了走私、逃稅、騙稅、造假、賭博等違法行為,“有錢什么都可以搞定”的潛規則更是在潮汕地區各行各業和普羅大眾刻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整個社會充斥著的是“有錢才能辦事、有錢什么都可以搞定”的價值觀,而由此產生的社會風氣的毒素還繼續在蔓延,一代、二代、三代,還是更多?
三、潮商商業文化的弊端
筆者在這里更多的是針對國內潮商商業文化而言,潮商即為潮汕的商人或企業家。“企業家”一詞,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發明。他認為,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其作用是創新或實現新的組合。換句話說,一個社會要是缺少了企業家和他們的創新活動,就會漸漸地枯萎,喪失生機,最后被世界諸民族競相進步的運動所淘汰。潮商是由“潮汕”這個大軀體孕育出來的商人群體,由于觀念和行為來源于先人應對現實環境所獲得的行之有效的經驗,在”習得性”傳遞中,便沉淀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形成潮汕人樸素的,缺乏系統引導的價值觀。潮商商業文化也是基于在潮汕文化的支配下,在傳統經商過程中所凝聚起來樸素的,缺乏系統商業理論以及現代市場競爭意識引導,而使其傾向于憑直覺制定并選擇模糊性發展戰略的經營觀念和經營道德。筆者認為,要作為經濟發展的帶頭人或者說一個企業的當家,必須至少具備智慧的頭腦、豐富的知識、豁達的心胸,但潮商大部分“小聰明、少智慧”。
據調查顯示,在潮商當中文盲、小學和初中學歷的人占了74%,而受過??埔陨细叩冉逃膬H占到總數的8%,中等專科或中等師范18%,大學??苹蛞陨?%,這說明潮汕商人群體中總體學歷水平普遍偏低。這與潮汕地區輕文崇商"的價值觀有關,從而導致潮商群體整體學歷水平相對較低,在這個低學歷水平的商人群體里,其經營理念主要來自于本身的一種小農意識,這也是在整個商業文化環境引導下產生的一種自覺的商業邏輯。盡管人類已進入一個需要知識、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財智時代,但潮商這種特點并未發生多大改觀,潮汕老板們只喜歡聽聽演講,喜歡面對面地溝通、交流。但對發表在媒體上的文章,尤其是相關的理論書刊文章,他們則很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甚至有些瞧不起讀書,他們最看中就是實際操作,最看中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但在浙江就不同,今天浙商中的精英們90%以上出生于“草根”,但他們與潮汕商人不同的是,他們從未放棄從書本上獲取經營智慧和思想的努力。這種追求必將使他們在財智時代如魚在水、如鳥在林。而世界上最強的猶太商人更是一個知識豐富的民族,他們的文盲率是最低的。猶太商人認為一個商人要擁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這是商人最基本的素質,是在生意場上能賺錢的根本保證。正因為他們的豐富知識,所以視野就十分廣闊,能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判斷。
大部分潮商 “小聰明、少智慧” 的小農意識決定了其商業文化的保守主義。在潮商的決策層里,有65%是以家族親信為主,很少有外人(如職業經理人)參與。正因為這種保守主義的商業價值觀取向,導致潮商對外人有一種先天的不信任感,并在長期的“習得性”傳遞中積累下來這樣一個文化效應,那就是以自我為核心,自己的思想和策略才是對的,這種“本我”的狀態導致了家族式運作的管理模式不容顛覆,更不容外人置疑。潮商在宗親觀念和地緣意識過度膨脹的情況下,就會表現出對非本宗族或非本地域的人或事的排斥,表現出一種狹隘的種群觀念。當企業成長到一定大的規模時,企業主發現企業要再進一步發展壯大需要冒更多的風險,而靠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經驗未必能在企業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取得成功。于是,企業主就選擇了保持企業當前的規模,因為這個規模是自己所能把握的風險最小的規模。這是由于家族化經營具有嚴重的“排他性”,使得外部的人才很難進入企業內部。而在經濟全球化尤其是現代商業競爭分工合作越來越細致的環境中,企業的嚴重家族化因為缺乏對各種人才的吸引和吸納能力,往往難以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并最終在競爭中被淘汰。
四、潮人急功近利的短視
潮汕地區民風向來淳樸,人民守信無欺、教化崇德、尊老愛幼、刻苦耐勞。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部分潮汕人身上的陋習和惡習也逐漸暴露無遺:制假售假、偷稅騙稅、超生多生、沉迷博彩、逃債賴債、販毒吸毒、欺行霸市、坑蒙拐騙、雞鳴狗盜……無不呈現出一幅赤裸裸的道德滑坡和風氣惡化的現實圖景。像假貨、騙稅、超生、逃債、博彩等,在不少人看來,就潮汕的代名詞。在“省尾國腳”的文化缺陷、政府主導作用的缺失、潮商商業文化的弊端等不良因素的浸淫下,一些優秀的文化品質甚至在歲月的磨蝕中喪失,導致大部分潮汕人價值取向方面的短視,急功近利,講求實惠,一事當前先顧自身利益,公共意識淡漠,缺乏公益觀念與獻身精神等現象。在潮汕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當中,雖然沒有嚴重到笑貧不笑娼的地步,但所有有勇氣的人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是存在有不少人笑誠不笑欺。不少人以制假售假、坑蒙拐騙、損公肥私為能事,更有部分人惟利是圖,利欲熏心,違法犯罪,無所不用其極。而周圍的人不僅沒有以為惡、以為恥、以為戒,反而認為是值得羨慕的“本事”。這是多么可怕的群體心理!而這種可怕的群體心理又助長了道德滑坡和風氣惡化,追求真善美和正義、良知這種人類共同的美好情感在潮汕地區感覺越來越淡了。
受商業文化心理的支配,潮汕人更講究實惠?!澳壳包c火目前亮”,“百賒不如五十現”等潮汕俗語,正是這種追求實惠的商業文化心理的折射。與輕政治相聯,潮汕人輕理論、輕學術,上不上學、讀不讀書沒關系,誰賺有錢誰就最有本領,賺著錢最光榮,什么理論、學術,不如一條生意、一宗買賣。理論指導、學術研究,在許多潮汕人腦海中幾乎是空白的。潮汕未有什么有名的學派,學術氛圍不濃,與潮汕人講實惠的商業文化心理不無關系。潮汕的家長大多要求他們的子女報考一些經世致用的專業,在很多潮汕家長看來,要去研究學問不如去打工掙錢。在價值取向的實用性、學習專業上的短視性以及繼續深造上的短缺性,導致大量的有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為“稻菽謀”而營營役役、急急惶惶,鮮有潛心問學者。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的短視,對潮汕文化的創新發展造成致命的影響,也是潮汕發展后繼乏力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潮汕地區罕有造就文化大家和封疆大吏,更遑論人才規模和優勢。文化人才的缺乏直接導致的另一個后果就是,潮汕文化因此缺乏勃勃生機和創新能力,使實用主義得以不斷蔓延和深化,并大行其市。
文化建設中表現出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短期性行為、投機取巧,泡沫文化、攀比心理、排外思想、快餐文化時而有之,乃至盛極一時,這些都對潮汕的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不良影響。開始于1999年的“六合彩”,說是一場瘟疫可能是較輕的,說成是“癌癥細胞”也一點不為過。當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對著所謂的圖紙“頭頭是道”時,你會很害怕這個被稱為“東方猶太人”族群或許明天就要實實在在消失在你的眼前,再也回不來。目前在潮汕特別是在農村,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貧窮或富有、農民或企業家,整天都圍在賭檔上,有錢的賭大的去,沒錢就賭一塊兩塊的。星期二、四、六更忙。多了一個六合彩。晚上也經常研究六合彩玄機到一兩點。白天田也沒人種。地里都長了許多荒草。六合彩已經把很多家庭搞破碎了,有些人更是負債累累。然而還是要賭,沒錢就欠,欠不了就賴,賴不了就偷,偷不了就搶。每個祭神的日子都會很隆重,烹牛宰羊,香煙繚繞,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在”祭品“上盡顯窮奢,攀比心態最是濃重,他們深信誰的祭品多神就會更庇佑誰,而在教育捐助、修路造橋等公益事業方面卻少有問津和關心。對非潮汕人,特別是外省來的,無論男女老少都稱其為“外省仔”等等丑陋現象。
筆者通過對潮汕地區社會現象的探析,是愛之越深、痛之越切,期望潮汕地區有鳳凰涅磐,浴火重生的一天。試圖尋找潮汕地區被拋離的根本原因,說明構筑潮汕新的文化精神是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必須闖過的瓶頸。文化是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是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而文化精神的載體是人。續寫潮汕新歷史,關鍵在于對癥下藥,重塑新潮人。重塑的含義,是人格結構的優化。既要承繼傳統文化精神中的精巧、勤敏和競爭意識,更要培養、植入開放和合的人文心態和深邃長遠的戰略眼光,激活、涵養沸沸揚揚的生命熱源和海納百川的雍雍氣度,潮人群體的合理走向,應該是更強悍、更自由、更開放、更熱忱、更宏遠,更有包容性,潮汕文化的定位應是面向大海、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摘要】《社會學方法的規則》是涂爾干的重要著作之一,集中表現了涂爾干對于社會學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對于“社會現象”的解說,他認為社會現象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可以強加于人身上的客觀事物,這是否符合人類學上對于社會現象的看法呢?用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我們該如何去理解“社會現象”?本文在人類學的學科背景下,嘗試提出一些看法。
【 關鍵詞】社會現象;社會學;人類學
引言
E' mile迪爾凱姆.埃米爾(1858-1917) ,又譯“涂爾干”、“杜爾干”,法國民族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教育學家和文化學家,法國社會學年刊學派創始人。他認為,對一切社會問題的解釋,全應在社會事實中找原因,而不應在生物學與心理學中找原因。社會學的對象便是研究各種社會事實。社會學的方法也是自然科學的方法,最主要是一種比較的方法。但只有屬于同一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事實,才能相互比較。他的《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一書,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對法國影響很大。
根據涂爾干的基本觀點,關于社會現象,他強調兩點。第一是現象的客觀性,強調它應該是事實上存在的現象,以排除那些事實上不存在,而人們主觀上卻認為它們存在的現象;第二是現象的社會性。,他認為只有那些具有“社會性質”的現象,才是社會現象,才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因此本文從“社會現象”的靜態與動態兩方面出發,試圖表達自己的觀感。
本書結構很簡單,但內容很豐富。作者首先在《緒論》中表達寫作本書的目的,即:“從這本書中,大家或許可以明白我研究社會學從何下手,以及從事社會學研究的方向”;其次通過定義“社會現象”,提出觀察“社會現象”的規則以及區分規則現象和不規則現象的規則,并舉實例說明觀點來引出后文的“社會類型”;最后,則是分別闡述解釋和檢驗社會現象的規則;結論中作者強調了自己的觀點:社會學應該獨立于哲學,只有當把社會現象當作社會的事物時,社會學研究方法才具有客觀性。
一、“社會現象”的靜態觀
作者對社會現象的定義如下:所有“活動狀態”,無論固定與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強制力作用于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或者說,一種強制力,普遍存在于團體中,不僅有獨立于個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個人,使個人感受的現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社會現象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用一種強制力作用于個人的現象”,強制力是其主要的與人們主觀認為的現象分離的客觀存在性。比如中國傳統社會中的“貞潔牌坊”現象,因為明清理學思想的盛行,社會要求婦女一定要保持貞潔,即使丈夫去世也不得改嫁,受人侮辱時一定要以死明志,這樣的婦女給整個家族帶來莫大的榮譽。然而婦女本人在此中所受的折磨無人考慮。這純粹就是社會文化對個人行為的一種強制力作用,而且是一定時期的社會現象。這能很好地詮釋涂爾干關于社會現象的客觀性,即靜態的社會現象的強制力。從人類學角度來說,這種社會現象相當于文化場景,即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在其接觸過程中所共同享有的文化體系。個人在這種文化體系中,往往逃不脫那一套約定俗成的契約與交往規矩,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涂爾干強調“社會的”一詞,認為這“表示一種綜合的,與已形成的個體現象相脫離的現象”即“構成社會信息的是集體性的信仰、傾向與守則?!蔽乙詾橛脴s格的“集體無意識”能更好地表達這一觀點。某一種現象在其最初形成過程中,經常作為社會的異類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普遍接受的這一現象就容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而此時,不符合這一規則的現象又被稱為“異類”。慢慢地,當這一種規則已經成了人們不自覺的一種行動時,特別是在小孩身上表現時,就變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這種無意識更多的時候是人們難以逃脫的一種文化影響,或者說是一種社會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很多時候是建立在同一社會類型中的,也即人類學所說的文化模式。當一種文化成為模式時,就成了人類行為的背景了。比如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思想,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普遍意識,無子被看作一個男人一生中的遺憾,沒有生男孩的女人也往往因此被丈夫冷落。
所以,我們也許可以說,當一種社會類型下的人們形成了某一方面的“集體無意識”,也即具有了某種社會場景時,人們的行為因此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一致性,此時,這種一致性或相似性的社會行為就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現象的背景是客觀的,靜態的,在某一時期保持穩定。
二、“社會現象”的動態觀
書中談及“社會現象”的特性時候說,集體習慣的存在在于連續行為中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及這種形式一經采用后通過人們的交談、教育及文字的傳播等發生的作用。也就是表明社會現象盡管在短期看起來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但是當這種形式一經采用后,就會通過一些手段得到傳播并且發生作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人類學上所謂的“文化傳播”。這是社會現象發生作用的途徑與手段,沒有這個過程,也就沒有社會現象的發生了。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社會潮流”的產生即是如此。
另一方面,社會現象,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社會風氣”,后者的定義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狀況的綜合反映,是廣大社會成員精神風貌的總體表現。并且,一種社會風氣形成后,具有巨大的穩定性和能動性,它普遍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廣泛表現在社會成員的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以強大的輿論和社會習慣勢力的形式,左右人們的言論和行動。而其“左右”就是一種控制力,社會的控制力。社會控制指社會以及團體、社區對個人施加的任何影響,其方法和途徑可以是正式的或制度的,如政權、法律、宗教、教育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或制度戶的,如禮節、聲望、閑談、謠言、新聞、時尚、輿論等。故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社會控制應該是動態的控制過程。舉例來說,當年清兵入關以后,要求所有民眾剪發、蓄發,并聲明“留發不留人,留人不留發”。盡管最初遭到反抗,隨著政府強制執行和時間的推移,人們反而習慣了,以至于在民國時期,剪發倒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形成過程都是動態的,隨社會和文化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更多時候,在形成以后,要經過一定的外力才能加以改變從而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涂爾干在書中還重點分析了區分規則與不規則現象的一些方法和原則。如“事物為數最少的現象不能用來作為事物的標準”;“判斷一個事物是否不規則,首先必須明確規則現象的前提條件,以及表明規則現象的跡象”;“在同一種類中,規則與不規則的現象,根據種類本身的變化情況而定”。作者還對規則現象下了定義:即所謂規則,必須根據各種不同種類的存在條件去確定。它或者是對這些存在條件的機械反映,或者是身體適應這些條件的手段。所以,由這個層面來講,社會現象在規則時候是相對來說穩定的,不規則的時候變化的幅度要更大。而且所謂社會現象還必須按照其前提條件去確定。
動態是絕對的,就如同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社會本身處于變化發展中,社會的條件也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變化頻率加快,所以,在條件變化較快的前提下,社會現象的形成相對以往要更快,其變化也更快。
總結
從本書中,我們體會到了涂爾干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強調要盡量避免主觀性,要在研究中注意事物的客觀性,并且提出了適合社會學研究的比較方法和共變法?!吧鐣F象”的概念始終貫穿全書。其實,相對于社會學的這些方法和規則,人類學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強調田野調查,始終要求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看問題,這應該是客觀性的最好體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問題,即任何學科的研究都存在假設,人類學假設了“民族”“文化”的概念,社會學也是如此。全篇中,涂爾干都在建構一個有關“社會現象”的理論,他在敘述社會學研究方法時,一直有一個前提存在,即當用比較方法和共變法研究一個“社會現象”時,這個現象是暫定不變的,因為只有不變,才能研究其橫向性,從而有利于縱向的研究,那么,這便是本文所謂的“靜態”,作者在極力避免“動態”的問題。
涂爾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社會學主要解釋的是能夠對我們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的顯示的實在。推廣之于人類學也一樣,只是人類學者的目標走的更遠,他們希望不僅是解釋“實在”(本民族、本社會的或者異民族、異社會的),更重要的是探討其存在的根源和其發展的趨向,并在此基礎上探究有利于當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有利因素。如此說來,人類學理應吸取社會學的實踐經驗,了解“社會現象”,然后通過“社會現象”探究“社會本質”。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探討人類的行為活動。
當中國的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還在熱議經濟是否已觸底回暖的當下,由美元貶值引發的通脹預期正成為越來越多經濟界人士的關切點。談及通脹會不會再次襲來,張明的觀點很明確:上半年信貸飆升與物價指數負增長現象并存并不矛盾。首先,擴張性貨幣政策一般都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充分發揮效力。經驗顯示,這段“時滯”通常為2至3個季度;其次,本輪貨幣擴張的背景是次貸危機導致的外需下降,由于需求不振,大量信貸資金并未立即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資產市場。這就造成實體經濟持續低迷、物價指數保持在地位以及資產價格飆升并存的格局;再次,CPI的上升主要取決于國內需求的復蘇,而PPI的上升主要取決于國際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的回暖,這二者的恢復都尚需時日。
張明個人的判斷是,通貨膨脹始終是一個貨幣現象,在當前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的作用下,通貨膨脹注定會到來。從具體時點上來看,CPI有望在2009年第四季度恢復同比正增長,在2010年下半年達到同比增長4-5%的水平;PPI同樣有望在2009年年底之前恢復同比正增長,但在2010年的表現主要取決于美元匯率的走向以及全球需求能否及時回暖。
作出上述判斷的依據包括:其一,從2009年第3季度起,從2008年11月開始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的效力將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其二,從2008年第2季度啟動的資產價格上漲將會通過財富效應拉動物價上漲,股價與房價的瘋長也可能強化居民的通脹預期;其三,中國大規?;A設施投資與房地產投資可能拉動全球能源與初級產品的價格上漲,進而導致中國PPI的上漲,最終傳遞至CPI。
很多人擔心,如果再次發生通脹,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張明表示:我們在2010-2011年面臨的通貨膨脹,其嚴重程度很可能超過2007-2008年。主要原因在于,導致2007-2008年通貨膨脹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全球流動性過剩。次貸危機爆發之后,全球央行的定量寬松政策向經濟體中注入了大約5萬億美元的流動性。一旦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反彈,貨幣乘數將迅速上升,可能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的程度將遠遠超過兩三年前。一方面,中國國內的信貸飆升本身將造成更嚴重的通脹壓力;另一方面,只要中國政府依然維持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匯率的穩定,國際流動性也將通過外匯占款渠道涌入中國國內。在國內外流動性的夾擊下,中國將相繼面臨資產價格上漲與通貨膨脹。
所謂結構性通貨膨脹的概念是虛妄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所有價格同步上漲的通貨膨脹。因此通脹必然是一個全社會的現象。
通脹爆發往往是經濟過熱的結果,我們的風險在于過度重視經濟下滑,針對經濟下滑風險的潛在用力過猛,結果導致與經濟復蘇接踵而來的便是下一輪資產價格泡沫與通脹。當然,通脹爆發之后,經濟可能再度下滑。
在通脹期,就個人投資方面張明也給了投資者一些建議。他說,如果在通貨膨脹發生之前,一個國家沒有發生顯著的資產價格泡沫。我們的建議是,居民可以考慮通過購買房地產’股票與黃金等資產來避險。然而令人郁悶的是,在下一輪中國的通貨膨脹爆發之前,將會率先出現一輪資產價格泡沫。那么在這一背景下,居民的選擇就非常有限的。首先,居民很難通過購買房地產與股票來避險,因為這一時期房價與股價本身就存在泡沫。未來房價與股價的下跌幅度甚至可能超過通貨膨脹導致的居民儲蓄的貶值程度。事實上,推高本輪房價與股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目前的通貨膨脹預期,其次。在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年半時間內,黃金價格已經飛漲。很多分析師認為,當前黃金價格的泡沫已經不亞于之前的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歷史經驗證明,黃金對抗通貨膨脹的風險可能被無限夸大了。
在上述分析的前提下,張明對居民的投資建議是:第一,如果需求不是特別強烈,在未來一兩年內可以適當推遲對房產的購買,尤其是避免舉借過多的銀行抵押貸款,因為目前抵押貸款利率處于低位,未來上升的可能性很大;第二,在股票市場投資方面,缺乏經驗的投資者依然可以利用基金定投這一工具,在選擇基金方面應兼顧股票型與債券型。在直接股票投資方面,應重點關注今年3季度之后股市可能重新反轉的風險;第三,在資產價格泡沫的背景下,銀行存款依然是值得考慮的投資。我們認為,本輪資產價格漲跌的幅度將會顯著超過未來通貨膨脹的程度,因此,保留銀行存款以等待新的投資機會,依然是最重要的投資選擇之一、現金為王,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依然是最重要的投資法則。
【摘要】目的:探討720例流產患者的病因學及流行病學,以及社會現象分析。方法:搜集2009年上半年我院門診流產患者病例,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720例流產患者外來人員與本地人員比有統計學意義;年齡組與學歷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人流組與藥流組比較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大學學歷組與非大學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戶籍所在地、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均屬影響未婚早孕者選擇流產方式的因素,選擇藥物流產的最常見理由是懼怕人工流產術。對未婚女青年應加強性健康知識的宣教,減少或避免婚前性行為,對已妊娠者應了解其心理社會因素,正確引導其選擇適合自身的流產方式,以盡可能減少非意愿妊娠所造成的傷害。 720例流產患者以年輕人且25歲以下無學歷打工者居多,她們生活條件差,對自身衛生及保健知識了解甚少,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年輕化的流產隊伍,對社會安定,婦女自身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加強對這些外來人員的性知識培訓及產前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及迫切,對提高婦女健康及社會安定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流產患者;現象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426-01
未婚先孕已是屢見不鮮的社會現象,有文獻報道,大約 90%的女性有婚前性行為[1]。為了探討影響未婚早孕者選擇流產方式的心理社會因素,旨在更好地指導其對流產方式的正確選擇,現對我院婦科門診720例未婚早孕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收集威海市經區醫院婦產科2009年上半年門診流產患者病歷,25歲以下者535例,25歲以上者185例,人流組 422例 , 藥流組298例,打工組 564例,事業單位組156例,大學學歷者103人,非大學學歷者527人。
1.2 方法:采用X2檢驗720例流產患者打工者與事業單位人員比的統計學關系;25歲以下與25歲以上比較統計學關系;人流組與藥流組比較的統計學關系;大學學歷組與非大學組比較的統計學關系。并作T檢驗分析是否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年齡組與學歷組相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3 學歷組與工作人員組比較大學學歷組,外來人員與本地人員無顯著差異,而非大學學歷組中外來人員與本地人員有一定的差異,P
4 討論
近年來,隨著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期的提前,以及青少年性觀念的進一步開放,“少女懷孕” 事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周圍。據了解,我國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三億多人,每年有約二千萬青少年進入性成熟期。另外,據中國人口網統計,我國每年做人工流產的少女已經達到150萬人次。正確引導青少年對性的了解,打破青少年性知識盲區,這也需要社會、學校和家長共同重視和努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改革開放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的性觀念正在逐漸變化 ,未婚青年的性行為有增加的趨勢,未婚先孕、未婚人工流產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以致一些青年女性正受到人工流產并發癥和性傳播疾病的威脅。資料表明[2],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2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妊娠,其中多是非意愿性的妊娠,每年有200萬~400萬的青少年進行不安全流產。婚前性行為與道德、法律、傳統習俗相違背,故未婚先孕者在家庭、社會中都難以得到充分支持,其心理社會因素較復雜, 受家庭、社會、傳統習俗、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客觀因素影響,極易因恐懼、自卑、后悔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故難以正確選擇適合自身的流產方式。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文化程度組大學學歷組與非大學學歷組相比較,有明顯統計學意義,可見文化程度,經濟條件都是影響未婚早孕者選擇流產方式的重要因素,因為文化程度較低者常因生殖健康知識缺乏而難以正確認識不同流產方式的利弊,盲目地認為藥物流產經濟方便,尤其是合并經濟狀況較差者更是如此。從表中可以看出,觀察組選擇藥物流產的最常見理由是懼怕手術疼痛和損傷,這與未婚早孕者文化程度較低、所接受的性健康和節育避孕等方面知識太少有關,片面地認為藥物流產痛苦小、省時省事。擔心術后無人照顧而選擇藥物流產者占14.1%,這與外來人口通常遠離父母等親人有關。本文兩組外來人口占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以外來人口為主,可見戶籍所在地也是影響未婚早孕者選擇流產方式的重要因素。另有少數未婚早孕者選擇藥物流產的理由是沒時間接受人工流產術,因為其婚前性行為與傳統風俗相違背,羞于在單位領導面前訴說其真實情況,故難以得到準假。
3.2 人工流產作為避孕失敗的一種補救措施,包括人工流產術(負壓吸引術及鉗刮術)和藥物流產,兩者各有利弊,對流產方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流產的效果和安全。醫師在向未婚早孕者提供流產方式咨詢時,不僅要考慮到醫學指征,還要考慮其心理社會因素,向其闡明不同流產方式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引導其選擇適合自身特點且相對較安全可靠的流產方式。同時,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多渠道地對未婚女青年(尤其是針對外來人員、文化程度較低者及經濟狀況較差者)開展性道德、性健康知識的宣教, 提高她們的生殖健康意識、生殖健康知識水平和對性行為的自控能力,尤其應重視家庭因素對未婚女性的生殖健康觀念及行為的影響,減少或避免婚前性行為,開展避孕知識教育,提高對性傳播疾病、意外妊娠風險的認識,以促進安全措施的使用,預防意外妊娠和性病,對已妊娠者應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幫助,引導其選擇適合自身的流產方式,以盡可能減少非意愿妊娠所造成的傷害,在有條件的醫院可以開展無痛人工流產術和性健康知識咨詢門診,文獻報道對未婚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有助于減少婚前性行為[3]。研究提示,加強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知識教育,減少婚前性行為和意外妊娠的發生率,降低人工流產率對保護婦女生殖健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