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1 02:48:59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調查研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害在黨。黨風正則干群和,干群和則社會穩。反腐倡廉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社會和諧的緊迫任務。我們要認真學習好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好全會決定,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努力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保障,我們黨要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歷史重任,就必須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民風,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世紀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戰略目標和重大舉措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偉大實踐。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必將使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實現、有力維護和可靠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重大發展。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團結最廣大人民的重要基礎。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布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確保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只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才能始終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穩定的社會秩序,才能不斷增強應對復雜局面和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二、黨風廉政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政治基礎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落到實處,就必須高度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人民群眾看社會是否和諧,不僅看黨的方針政策是否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更直觀的是看黨員干部的作風是否端正,是否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由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引發的矛盾,必須通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來解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理順群眾情緒,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黨風政風影響和帶動社會風氣,只有通過加強教育和治理,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水平和廉潔從政意識,才能促進全社會形成誠信友愛的風氣,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向前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本身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優良的作風,嚴明的紀律,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成功經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抓緊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能夠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中共中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自覺把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要求貫徹落實到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去,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我們要正確把握形勢,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緊抓好。要堅持反腐倡廉戰略方針,積極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貫徹落實。
反腐倡廉必須以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為根本。解決好這三個“觀”的問題,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首要任務。要擺正主與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懷。我們要不斷強化宗旨意識,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內化為自覺行動,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己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民公仆”。要堅持權與責的統一,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要走出“官本位”誤區,強化崗位意識和責任意識。領導干部非凡要切記“權力就是責任”、“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要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大力弘揚奉獻精神。黨員干部要清醒熟悉到自己承擔的社會義務,使每個干部都能做到以民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為雜念所擾,不為親情所困,不為私利所動,讓正確的利益觀在人們的思想上扎根、實踐中閃光、奉獻中升華。
要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重點,加強黨風廉政教育。結合實際,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教育,促進黨員干部認真學習貫徹黨章,注重黨性鍛煉,提高道德修養,培養廉潔從政意識,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要完善制度,加強監督,規范從政行為,促進黨員干部自省、自律,自覺做到明是非、知廉恥、曉榮辱,做一個心地清靜、品行端正的人,要為民、親民、利民、樂于奉獻,要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做一個求真務實、奮發有為的人。干部隊伍清正廉潔、團結向上,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要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促進領導干部增強黨性修養和廉潔從政意識,規范從政行為。
我們要在行為上養成清白清正的習慣?,F實生活中,絕對多數的人都痛恨腐敗,但面對腐敗現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憤怒的同時,又不得不隨波逐流。必須從規范人的行為方式,約束人的不軌舉止入手,摒棄那種“臭豆腐”現象。要常懷“畏懼之心”,常思“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變的思想堤壩。謹言不會出錯,慎行不會跌跤。要強化自我約束,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常思“貪欲之害”,常觀“前車”之鑒,常聞“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潔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預防為主,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時時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為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保持發揚艱苦樸素優良作風。艱苦樸素也是廉政建設的基礎和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力量?!俺捎汕趦€敗由奢”,這是被客觀歷史事實證實了的規律。我們要淡泊名利重事業,多奉獻、少索取,多吃苦、少享受;任何時候都把黨和人民的利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無尚的位置,不計個人名利得失,不求一己榮辱進退。只有這樣,黨風才能澄明,社會才能和諧。
黨風廉政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將其納入建設和諧社會的系統工程,立足長遠、著眼現實,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形成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黨風廉政建設的工作格局。
【關鍵詞】/社會調查/科學態度/現實意義
社會調查研究的科學態度是從事社會調查的人員的行為規范,堅持科學態度是進行調查研究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早期社會調查研究活動中牢牢地把握這一基本原則,實事求是、眼睛向下、甘當群眾小學生和科學分析的態度也就成為早期社會調查研究的科學態度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們必須學習和堅持的。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才有正確的調查
30年代前期是早期社會調查活動頻繁的時期之一,他的許多調查報告和理論總結出自于這一時期,其中,他于1930年5月發表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而叫它做“本本主義”。本本主義的突出特點是唯上和唯書,而不唯實。以為凡是領導講的、凡是上了書本的都是對的。批評了這種盲目崇拜的迷信觀念,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并把“只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注:《農村調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13、8頁。)作為糾正這種本本主義的方法,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注:《農村調查文集》第1頁。)的著名口號。第二年,又提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注:《農村調查文集》第13頁。),對“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口號作了補充和發展,突出地強調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他還第一次明確提出和使用了“思想路線”的概念,把調查研究同黨的思想路線問題聯系起來,強調共產黨人要堅持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反對本本主義的保守的思想路線。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是實事求是。
不僅從理論高度論證了調查研究是取得正確認識的基礎,是形成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前提,而且在他本人的調查研究活動中,實事求是的態度又是他的行為規范之一。在調查研究活動中,他不唯上、不唯書,也不自以為是,不把個人主觀片面的認識當成客觀真理,不用個人的觀點代替社會調查的科學結論。
尋烏調查是1930年5月對江西省尋烏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階級等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全面的調查,是他所作調查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在他長達8萬多字的《尋烏調查》中談到農民出賣自己兒子的情形時說:“我就是歷來疑心別人的記載上面寫著‘賣妻鬻子’的話未必確實的,所以我這回特別細問了尋烏的農民,看到底有這種事情沒有?”(注:《農村調查文集》第150頁。)參加調查會的3個農民來自不同的3個村子,他們有名有姓有具體情節地指出各自村子里的許多貧苦農民因為斷了糧,因為要還債,被迫“賣奶子”(即兒子)。有的一家4個兒子,賣出3個,有的一家7個兒子,賣出5個?!睋麄冋f,在他們所知道的地方,每百家人家有十家是賣過兒子的?!边@些賣兒子的父母總是痛哭流淚。在兒子一賣出后,債主就要惡狠狠地跑來討債,“因為這時候是他這筆債的生死關頭,賣了奶子猶不還他,錢一用掉,永久沒有還債的機會了,所以他就顧不得一切了?!本褪峭ㄟ^實事求是的調查,除去自己的疑問,得出“舊的社會關系,就是吃人關系”的結論。他對此還特別敬告讀者說:“讀者們,這不是我過甚其詞,故意描寫尋烏剝削階級的罪惡的話,所有我的調查都很謹慎,都沒有過分的話”(注:《農村調查文集》第150頁。)。從這里我們對在調查中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目了然。
正確的調查是取得發言權的前提,而實事求是的態度又是正確調查的先決條件。不具備實事求是的態度,就不會有正確的調查。因為,如果采取主觀主義的調查研究態度,對待調查工作就會表現為先入為主和自以為是,或者是把既定的結論或一般原則強加于調查研究,把調查研究作為驗證主觀成見的手段;或者是不尊重客觀事實,不尊重群眾的意見,把個人主觀片面的認識當成客觀真理,用個人的觀點代替社會調查的科學結論。以主觀主義態度進行社會調查,必然把社會調查引入歧途,將其變成歪曲事實的手段。由此可見,只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才會有正確的調查,有了正確的調查,才會有正確的結論。為中國革命所制定的許多正確的方針、政策都是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正確的調查研究的結果。
二、堅持眼睛向下、拜群眾為師,才有豐富的材料來源
社會調查活動過程是一個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右簿褪腔ハ嘤绊?,調查者的社會身份、思想認識、價值觀念以及作風態度等都會對被調查者產生影響。而被調查者的思想和情感又會影響到調查者。在社會調查活動中,總是首先以自身熱情、謙恭的態度去影響被調查者。他始終把被調查者當作自己的老師。他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的《序言二》一文中,回憶起十多年前進行調查的情景,寫道:“我在湖南五縣調查和井岡山兩縣調查,找的是各縣中級負責干部;尋烏調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級干部,一部分下級干部,一個窮秀才,一個破產了的商會會長,一個在知縣衙門管錢糧的已經失了業的小官吏。他們都給了我很多聞所未聞的知識。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國監獄全部腐敗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縣作調查時該縣的一個小獄吏。興國調查和長岡、才溪兩鄉調查,找的是鄉級工作同志和普通農民。這些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度的,否則他們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盡。”他在興國調查中,請來8個農民談話,開始時,農民很疑懼,不知會把他們怎樣,第一天只談點家常事,臉上也沒有一點笑容,也不多講,后來請他們吃了飯,晚上又給他們寬大溫暖的被子睡覺。慢慢他們了解了的真意,慢慢有點笑容,說得也較多。到后來,調查者和被調查者都毫無拘束,大家熱烈地討論,無話不談,親切得像自家人一樣。這一情節的描述出自于《關于農村調查》一文。開調查會是在農村調查中經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他總是采取參入調查的方式,事先擬定調查綱目,調查會上“自己口問手寫,并同到會人展開討論”,把自己置于被調查者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因為他明白“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注:《農村調查文集》第16—17頁。)。人民創造歷史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導尊群眾為師,誠懇地向群眾學習,以向群眾學習為快事。他眼睛向下的態度,使群眾在他的面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使他獲得了對農民、對農村以至對中國社會的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三、調查研究必須堅持科學分析的態度
在社會調查研究中,不僅采取了嚴格的實事求是和謙恭的拜群眾為師的態度,而且鍥而不舍地堅持科學分析的態度,從豐富的資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他批評那種“結果就像掛了一篇狗肉帳,象鄉下人上街聽了許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頂上觀察人民城郭”的調查,指出“這種調查用處不大,不能達到我們的主要目的”。(注:《農村調查文集》第5頁。)面對社會調查中所搜集的豐富的原始素材,表現了他高超的駕馭能力——透過復雜的現象洞查事物的本質,他的這種駕馭能力是以其科學分析的態度為先決條件?!拔覀兛词虑楸仨氁此膶嵸|,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注:《選集》第1卷,第99頁。)沒有科學分析的態度,也就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在社會調查中的科學分析的態度,主要體現在他運用各種科學分析的方法來處理材料、總結規律這一方面。這里僅談談他使用最多的兩種方法:
其一,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在階級社會里,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必不可少的正確方法之一。的興國調查分析了土地斗爭中的八個階級或階層,了解了舊有土地關系,其中包括田地分配、人口成份和剝削狀況,弄清了占人口6%的地主富農卻占有80%的土地,占人口80%的貧農中農僅占20%的土地的不合理狀況,“因此得出結論,只有兩個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這個革命是能獲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擁護和贊助的”。(注:《農村調查文集》第26頁。)
的尋烏調查分析了地主、富農、貧農。對于地主階級,從大中小三個階層來加以分析,得出“大中地主階級的全部都是反革命”的結論,而將小地主又分為三個層次,從其經濟地位來分析年有多余的小地主“在斗爭中是反革命的”,“一年差過一年,須陸續變賣田地才能維持生活,時常顯示著悲慘的前途的”和“破產更厲害靠借債維持生活的”這兩部分小地主則表現了革命的熱情?!耙话阏f都是參加革命的”。在《尋烏調查》中都列舉了這類人士的真名實姓。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對于貧農,根據調查材料分析提出:“貧農并不是一個經濟地位完全相同的整一的階級,他里頭有四個不同的階層?!奔矗?.半自耕農;2.佃農中較好的;3.佃農中更窮的;4.佃農中最窮的。但總的來說貧農是“不夠食欠債的”,他們的政治態度正如歌謠里所唱:“窮兄窮弟愛同心,窮姊窮妹愛團結,團結起來當紅軍,當到紅軍殺敵人”。
通過對農村各階級的具體而詳盡的解剖,從而弄清了這些階級的經濟狀況和政治態度,得到了正確的階級估量,對農村有了正確的全面的認識。他對中國農村的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嚴格審慎的階級分析,為制定我黨的土地革命路線、政策和策略提供了依據。
其二,對農村通常采取典型調查,注重由典型推及一般。他形象地把這種調查比喻為“解剖麻雀”。非常善于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在他的尋烏調查、興國縣永豐區調查、興國的八戶農民的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中,比比可見。他調查的對象具有典型代表性。調查尋烏,是因為“尋烏這個縣,介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明了了這個縣的情況,三省交界各縣的情況大概相差不遠”。(注:《農村調查文集》第42頁。)調查興國縣的永豐區,是因為“這一區介在興、贛、萬之交,明白了這一區,贛、萬二縣也就相差不遠,整個贛南土地斗爭的情況也都相差不遠”(注:《農村調查文集》第182頁。)。他對興國八戶農民家庭的土地、財產、收入、支出、人口、勞動力、婚姻、文化、政治地位,對革命的態度等都一一作了詳盡的調查,目的并不是為了記一筆流水帳,而是為了弄清“農村的基礎概念”。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細胞,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一個家庭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狀況,反映了社會的經濟、政治關系,具體地解剖單個的農民家庭,獲得對農村的基本知識,是真正認識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風土人情的基礎。這些知識,只有到農村去親眼看、親耳聽、親身體驗才可得到。沒有這些知識,就不知道農民,更不能組織和發動農民。
對偌大的中國農村,對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有著那么深刻的認識,不是他有什么先知先覺,而是他在對中國農村進行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堅持科學分析的態度,采取階級分析方法,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由個別概括出一般結論,既了解了農村各方面的重要情況,也弄清了“農村的基礎概念”。
的早期社會調查研究活動有著明確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中國國情,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正確地制定和完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戰略戰術。由于在早期社會調查研究中,堅持了實事求是,科學分析,眼睛向下的科學態度,他實現了這一目的。
四、早期社會調查的科學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早期社會調查的科學態度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之一。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我黨的工作重心、任務和具體條件跟過去革命戰爭年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許多新的情況,新的事物需要我們去了解、去認識。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即使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大膽引進、嘗試,其是非得失的標準有三條:看其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與否的判斷,不能以主觀好惡,而只能以客觀實際為依據。那么,認識這些新的情況,新的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調查研究。在沒有調查,沒有正確的調查之前,則無權說是道非。因此,在70年前為反對本本主義而提出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著名口號,對我們今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同樣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今天我們可以不必去記住在戰爭年代調查的那些具體材料和結論。但我們必須學習和堅持在社會調查研究活動中采取的以實事求是、科學分析和眼睛向下為主要內容的科學態度,調查研究仍然必須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從客觀存在的真實情況出發,采取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調查研究仍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虛心向群眾學習,采取眼睛向下的態度,不恥下問。反之以“欽差大臣”自居,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也一定不能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由于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調查研究工作中,調查的方式、方法和技術手段等方面都有所改進和創新,這并不等于說在早期社會調查研究中所采取的科學分析的態度已經過時。在階級社會中,當然要特別重視階級分析,現在階級斗爭只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在這個范圍內,階級分析方法仍然是必要的。對于不帶有階級斗爭性質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也必須進行分析,可以采取矛盾分析、個別和一般分析、現象和本質分析等辯證的分析方法,以求得細致的了解。由于今天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能更廣泛、更迅速、更準確地收集和整理各種事實材料和統計數據,因此可以較多一些采取便于進行定量分析的抽樣調查、普遍調查等,但這并不意味著過去比較多的采取的開調查會的方式,進行典型調查、解剖麻雀、由典型推及一般的分析方法不適用了。因為進行典型調查,解剖麻雀,對于深入了解情況,對客觀事物作出定性分析是完全必要的。我們必須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為了從整體上把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律和一些具體規律,各級領導機關及其干部應對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國內情況,中國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各種情況作出全面、客觀的了解,對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各單位的具體情況了如指掌,深入的調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早期社會調查研究的科學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學習和堅持實事求是、眼睛向下甘當群眾小學生和科學分析的態度是我們的調查研究取得成功的前提。
【摘 要】本文以廣西普通大眾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大眾開展“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的現狀調查,掌握有關數據和意見建議,有針對性地提出對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的建議,從而構建完善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
【關鍵詞】失獨家庭 社會支持 調查研究
所謂“失獨家庭”指的是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即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結構失去其唯一的支撐點,而致使家庭結構瓦解。在“二胎”政策未出臺前,根據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規定,鼓勵已婚夫婦有計劃地生育子女。因此,許多家庭選擇要一個孩子,成為獨生子女家庭。事實上,獨生子女家庭存在著較高的風險,一旦子女遭受意外死亡,便形成殘缺的家庭結構――失獨家庭。這類家庭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暫時性失獨家庭(可再生育或收養子女的)和永久性失獨家庭。根據研究需要,本文將失獨家庭界定為:父母年齡在50周歲以上,獨生子女因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等原因死亡,且沒有領養及再生育的家庭。這些失獨者因年齡、經濟或其他因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和領養子女,隨著他們逐漸步入老年階段,將面臨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困境。然而,這些失獨家庭往往不為社會大眾所關注,難以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為了掌握普通大眾對失獨家庭的關注了解情況,以期構建完善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本文以廣西普通大眾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調查。
一、數據調查概況
(一)數據來源。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發出問卷1300份,收回1026份,回收率78.92%。其中,有效問卷為1001份,有效率97.5%。調查對象為廣西普通大眾群體,在性別結構上含男性470人,女性531人;在年齡結構上,15歲至25歲的712人,26歲至35歲111人,36歲至45歲67人,46歲至55歲65人,55歲以上46人;學歷結構上,初中及以下133人,高中284人,本專科546人,碩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8人;城鄉結構上,城鎮人口439人,農村人口562人,調查對象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二)研究方法。問卷調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掌握大眾對失獨家庭現狀的了解情況;第二部分,了解大眾對失獨家庭開展社會支持的意見與建議。
調查問卷涵蓋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采用EXCEL2010中的CUONTIF函數對統計選項進行頻數分析的方式(選擇頻數與有效樣本比值);針對客觀題題作分類統計,輔助使用SPSS進行相關統計與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社會支持是一定范圍內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穩定的社會關系,個體在社會支持系統中可以獲取各種資源支持。失獨家庭通過社會支持系統可以緩解精神緊張,消除心理陰霾,得到物質支持,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大眾作為社會支持系統的主力軍,通過調查研究獲取大眾對失獨家庭關注支持的數據和意見建議,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眾對失獨家庭現狀的了解c思考。具體如下:
1.大眾了解失獨家庭信息的渠道。掌握普通大眾對失獨家庭信息的了解渠道是加強對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研究的重要內容。調查顯示,47.19%的人選擇以網絡了解失獨家庭有關信息,其次為電視(41.38%)、紙質媒介(34.47%)、他人告知(30.46%),通過其他方式了解失獨家庭信息的比較少。可見,普通大眾獲取失獨家庭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的,其中網絡、電視、紙質媒介等方式占有較大比例,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眾了解失獨家庭信息的重要載體。
2.大眾對困擾失獨家庭因素的思考。調查結果顯示,大眾認為困擾失獨家庭的因素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其中68.40%的人認為源自心靈的創傷成為失獨家庭最大的困擾;63.10%的人認為是缺乏子女關懷;43.10%的人認為是社會關注度不夠,難以感受社會溫暖;34.70%的人認為是物質生活水平低;31.70%的人認為是國家政策撫慰力度欠缺;26.30%的人認為是周圍人的特殊看待;7.0%的人認為是其他困擾。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失獨家庭首先面臨的是心理上的沖突,其次是物質生活上的困擾,社會大眾認為得到心理上的撫慰疏通比在物質生活、社會關注度和國家政策方面得到的關懷更為重要,當然所有這些因素對于失獨家庭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3.大眾對影響失獨家庭走出心理陰霾因素的思考。調查顯示,普通大眾認為影響失獨家庭走出心理陰霾的因素很多,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缺乏及時的心理疏導(65.67%)、社會關注與支持度不夠(52.6%)、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49.15%)、社會各方壓力(46.05%)。然而,現今對失獨家庭心理救助的機構十分匱乏,且失獨家庭需要的心理求助往往更為專業,因此解決影響失獨家庭走出心理陰霾的主要因素――及時的心理疏導較為困難。此外,國家政策的不完善、社會關注支持度不夠、社會壓力等也影響失獨家庭走出心理陰影。
(二)大眾對失獨家庭與社會支持方面的思考。具體如下:
1.“抱團取暖”的社會支持方式。調查顯示,有60.24%的人認為“抱團取暖”的方式對失獨家庭而言是很好的一種方式,有利于失獨者加強溝通與交流,相互心理撫慰,盡快走出心理陰霾;僅有15%的人認為這種方式不太好。
2.政府與社會對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調查顯示,社會大眾認為政府與社會對失獨家庭的支持方式包括制定完善與失獨者權益保護等相關的政策法規(64.66%)、整合社會資源加強社會關注與支持(41.24%)、開展針對失獨群體的專項的心理疏導和志愿者服務(40.14%)、其他方式(7.21%)。
調查表明,要加強對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針對失獨家庭的政策法規,解決其后顧之憂,使這些失獨者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也從側面證實針對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舉措力度不夠。其他措施,依次為整合社會資源構建針對失獨家庭幫扶的多元支持體系、提供專門的心理疏導和志愿服務等。
三、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反思與建議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要構建完善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加強對失獨家庭的社會幫扶和支持,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拓寬大眾了解失獨家庭的渠道。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不斷增多,失獨家庭的隊伍也逐漸龐大起來,構建完善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變得尤為重要。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完善依賴于普通大眾的廣泛參與,因此拓寬大眾認識了解失獨家庭的渠道成為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構建完善的關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對于失獨家庭有關信息的傳播渠道在“失獨者”許可的前提下要多種多樣,采取互聯網、新媒體、紙質媒體、電視等多種形式,使社會大眾廣泛了解,進而關注參與到對失獨家庭的支持幫扶中來。
然而,失獨家庭是個較為敏感的話題,私密程度很高,受社會文化的影響,部分失獨者往往不喜歡被公開報道,不愿受到周圍人的特殊看待。社會大眾雖然想了解與幫助失獨家庭,但卻很難獲得關于失獨家庭的詳細信息。因此,可以通過建立失獨家庭信息庫,設立失獨家庭社會幫扶站,搭建失獨家庭與社會大眾溝通聯系的平臺,采取隱秘的手段對失獨家庭進行多對一的支持幫扶。這樣既能增加社會大眾對失獨家庭的了解關注乃至加大幫扶支持力度,也能注意保護失獨者隱私。
(二)深入了解失獨家庭的需求狀況。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按照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包含人的衣食住用行;其次為安全的需求,具體表現在個人安全、家庭安全、財產安全等;愛和歸屬需求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等精神支撐,人對情感需求往往勝于對生理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主要是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認可;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等級的需求,就是要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實現自我的超越,受到社會廣泛認可。
調查顯示,失獨家庭存在物質生活幫扶、心理疏導、社會關注認可等多方面的需求。然而,不同的失獨家庭的需求是分層次的,一些較為富裕的家庭失獨后,物質生活滿足不是問題,最為突出的是缺乏愛的歸屬;一些主要依賴于子女生存的失獨家庭,子女死亡后物質生活的滿足成為最大的問題,生理的需求遠大于社會認可和愛的需求。因此,要構建完善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首先要獲取失獨家庭詳細信息,了解不同失獨家庭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支持。
(三)構建完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具體如下:
1.完善對“失獨家庭”的政策法規支持。政府在構建完善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也理所當然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計劃生育政策對于育齡夫婦的生育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失獨家庭”的產生也是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伴生現象,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幫扶“失獨家庭”;另一方面,從救助社會弱勢群體的角度,政府也應當給予其支持和幫扶。
調查顯示,政府對“失獨群體”的社會支持應包含養老金的補貼、提供特殊養老保險、加強就醫補助、建立專門服務于失獨者的養老院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法規?,F有的政策法規中,沒有專門針對“失獨家庭”這個群體的,僅有我國于2001年頒布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其中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但是,對于這個“必要的幫助”究竟是什么樣的標準且如何施沒有作明確的說明。
隨著失獨群體越來越龐大,失獨家庭問題越來越突出,近年來,一些政府部門逐漸地關注這一特殊群體,如北京市制定的“暖心計劃”,為失獨家庭提供養老保險、疾病身故保險、意外傷害身故保險、意外傷害醫療保險等,重點解決這些家庭的養老和醫療困難,真正保障這一群體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因此,對于完善失獨家庭的政策法規,應從經濟、養老、醫療等多方面給予規定,明確責任主體、保障內容、實施方式等,真正使各項制度實施落地生根,解決失獨家庭憂慮。
2.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多元社會支持體系。據調查顯示,失獨家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心靈創傷、社會關注、物質生活上,面對失獨家庭的普遍問題,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關鍵要整合社會資源幫助失獨家庭解決問題。
首先,要構建以社區為依托的“失獨家庭”家園,社區是失獨家庭的生活乃至精神家園。社區要利用自身優勢,加大對失獨家庭關懷,提供各種社區服務,開展各種社區福利活動包含各項保險、精神文化活動、心理輔導、人性關懷等,給予失獨家庭更多的幫扶和支持,使其融入集體,感受集體溫暖。
其次,發揮親戚鄰里朋輩的作用,這個群體對失獨家庭有著特殊的意義,也是與失獨家庭接觸最多的群體,要發揮其與失獨家庭的天然密切聯系優勢,幫助開導和關懷失獨者,使其盡快走出心理陰霾。
最后,整合社會大眾資源加強對失獨家庭的幫扶支持。社會大眾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利用各種途徑增加失獨家庭與社會大眾聯系,發揮社會大眾幫扶支持作用,開展各種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物質幫助,使失獨家庭盡快融入社會,幫助走出心理陰霾,提高其社會適應力。
3.提升失獨家庭自我救助能力。哲學上內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關鍵,固然政府和社會的關注支持對于失獨家庭的救助很重要,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提升失獨家庭自我救助能力,搭建失獨家庭交流平臺,提高互助的能力。
調查研究發現,對于失獨家庭來說,心靈創傷是失獨家庭最大的困擾,心理輔導和心理傾訴是失獨家庭急需的,但也往往是缺失的。有關部門要盡快幫助失獨家庭建立起與外界的交互聯系,通過網絡新媒體等方式,搭建失獨家庭群體與外界的聯系,使失獨家庭在社會交往中獲得更多的精神安慰和支持,轉換心理狀態。此外,特別是要搭建“失獨家庭”之間長效化的溝通交流渠道,以便開展各種相互安慰、互助取暖的活動。調查研究也顯示“抱團取暖”的方式對失獨家庭而言是很好的一種方式,有利于失獨的父母盡快走出心理陰影。
失獨家庭的無能感、無力感是他們的負面經驗所致,是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導致失獨家庭與社會脫節,隨之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減少,不利于失獨家庭走出心理陰霾,由此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政府和社會要盡快介入到失獨家庭物質和精神生活世界,對失獨家庭進行物質和精神增能,提升失獨家庭自我救助能力,讓失獨家庭開放懷抱、擁抱快樂。
[摘 要] 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離不開社會調查研究這一核心技術能力的提升,目前國內高校研究方法課程面臨 “孤立化”、“內部化”和“理論化”的現實挑戰,而社會調查研究課程在實驗教學的“優勢性”、“可行性”與“有效性”的趨勢下迎接未來機遇。隨著實驗教學的引入,通過不斷促進社會學專業體系的系統性、實驗環節的開放性以及實驗教學的拓展性,增強教學過程中的實訓環節,從而使研究方法“技術化”,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社會調查研究能力的提升。從大量實驗教學設計的經驗積累中,總結出堅持科學規劃與準確定位兩大核心原則是適應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培養中的實驗教學設計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 社會學;調查研究;實驗教學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建設的卓越成果與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并發。無論是在政府管理還是企業決策中,都迫切需要能對社會事實有本質性認知和創建性決策的人才。同時,信息化時代中信息的冗雜性致使對關鍵信息的把握成為了考量人才的重要標準,無論是危機的應對還是信息的提取,都共同表明社會調查研究能力的至關重要性。因此,社會發展對社會調查研究人才的迫切需要,表明了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獨特地位。
1 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培養的挑戰與機遇
通過當前國內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地位與現狀,明確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實驗教學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如課程的孤立化表現、學科的內部化趨勢與教學的理論化特點。而改變這一現狀的主要途徑是凸顯社會調查研究課程在實驗教學中的優勢性、可行性與有效性。
1.1 現實挑戰:孤立化、內部化與理論化
社會調查研究課程是一門基礎性、交叉性學科,目的是教會學生掌握研究社會、認識社會的各種方法,自主開展研究活動。由于發展的差異,國內外呈現出以下幾種全然不同的趨勢。
1)平臺化與孤立化。在國外,該課程已成為各個社會學分支學科自身不斷完善與理論對話的發展依托。以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為基礎,在系統、直接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經驗材料的基礎上,為各社會學分支學科根據自身知識體系開展系統研究提供平臺。而國內自社會學學科重建以來,社會學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表現在方法論上,更顯出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僅僅作為一門孤立的分支而存在著,方法課程與理論課程的相關性不大,國內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平臺地位尚未體現出來。
2)通識化與內部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在國外被看作是一種社會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方法,推廣到了其他多個社會科學類專業中。在部分發達國家,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被作為高等院校的通識課程開設。但在國內,社會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中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之間缺少信息互補,以致出現方法課程擁有濃郁的學科理論色彩,這表現出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學科內部化趨勢,不但制約了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學科自身的發展空間,也影響到各個學科方法論基礎的完善。
3)技術化與理論化。在國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充分體現了技能性與操作性,在社會研究中涵蓋了抽樣技術、社會測量技術、概念操作化技術、問卷設計技術、實地觀察與訪談技術、調查組織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等,并且該課程的講授極為重視行動學習,讓學習者在大量的社會實驗中不斷創新。目前國內在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沒有重視研究方法課程與學科理論課程的區別,完全采用理論課程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在信息流動的單向性、以記憶為基礎的考核方式、教師的絕對主導性與權威性等方面。長期形成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慣性以及教學條件的限制造成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的相互脫節。
1.2 未來機遇:優勢性、可行性與有效性
作為社會學專業核心技能的社會調查研究技術受制于學科的孤立化、內部化、理論化,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在于突出社會調查研究的實踐性,即通過實驗教學促進社會調查研究的“三結合”:即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因此,提高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就要不斷推進社會調查研究課程的實驗教學。
1)實驗教學的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1)教學理念的轉換――從傳統課堂講授到參與式研究性教學。實驗教學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教學,實現從信息提供向知識傳授轉化的教學目標。綜合來看,這一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習的過程系統化;(2)教學方式的轉變――從理論走向實踐。不同于以往單純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借鑒理工科的教學模式,通過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設計和實地調查,在過程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掌握技巧;(3)教學中心的轉移――從教師到學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從以往的課堂“控制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依賴者向主動的學習者、知識的建構者和問題的研究者轉變。這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主體地位[1]。
2)實驗教學的可行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1)實驗條件的具備。社會科學的很多分支學科,正是由于研究對象的抽象性,缺少實驗教學的發展依托才不適合于實驗教學,但社會調查研究課程獨具優勢。相對于自然科學對精密的儀器設備的要求,社會調查研究課程的開展對實驗教學中儀器設備的要求就較為簡單,大多數的實驗項目只需要為學生每人配備一臺電腦即可。此外,不同的實驗項目之間還可以共享實驗器材。如進行數據處理實驗時,可調用SPSS軟件和相應的數據庫。進行電話調查實驗時,再適時調用或安裝電話調查系統;(2)師資條件的具備。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除了需要實驗軟硬件的支撐,還需要有豐富、優秀的教師資源作保證。有資料顯示,社會學者的專業素質大大提高,高等院校的社會學在社會學者人數、科研成果數量以及社會影響力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為社會調查研究課程在高校開展實踐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眾所周知,實驗教學是理工科專業的重要教學環節,科學實驗不僅包括理工科的實驗,還涉及到社會科學中的社會實驗。但因缺少發展依托,實驗教學局限于理工科專業。因此,將實驗教學引入社會學專業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的培養中,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2 提升社會調查研究能力的實驗教學設計 思路
近年來,實驗教學在培養社會學專業人才核心技術能力上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學理念的轉變,加之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方法論支撐,實驗教學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實施兼具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如圖1。
2.1 實驗教學模式主導下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 體系的系統性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實驗教學的轉向過程中,原有課程體系與實驗教學理念之間必然存在各種各樣的沖突,現有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孤立化、內部化與理論化問題需要對實驗教學進行適應性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下,社會調查研究課程中對理論和具體方法與技術內容的教學是分開的,而兩者本來就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分開教學往往導致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脫節。這種模式下,學生不能通過理論的指導,對實際的調查方法和技術做出正確的選擇,類似地,學生對調查方法和技術的掌握也是孤立的,缺少理論的指導,學生很難就實際問題靈活地運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和技術,縮小了實踐技術能力的操作空間。相反的,實驗教學模式主導下的社會調查研究課程,按研究程序將課程分為不同的實驗項目,各項目之間相互獨立,每個項目內部都體現了社會調查研究的理論要求和技術要求;另一方面,所有的實驗項目又可以連成整體,組成一項完整的社會調查研究,并不破壞研究的整體完整性。這種教學安排,在每個實驗內部都將理論與技術緊緊地聯結在一起,兩者相互促進,以達到學生充分掌握每一個實驗教學要求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將每一個實驗項目串聯在一起,再進行反復的操練,理清各實驗項目之間的思路關聯,最終形成整合的知識體系,達到整體提升社會調查研究能力的目標。
2.2 實驗教學主導下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實驗 環節的開放性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在實驗教學中給予其充分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在切身參與中學習課程的理論、驗證現有理論的解釋力以及挖掘草根經驗的價值。這是開放式實驗教學的要求,也是行動理論的參與式學習的理念。實驗教學注重實踐過程,強化方法教學。不同于以往單純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借鑒理工科的教學模式,通過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設計和實地調查,讓其在切身參與中踐行課堂教授的調查研究方法,在過程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掌握技巧,從而加深學生對調查研究方法的理解,使它真正變成一門技術,更好地為學生所用。
《社會調查方法與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上:(1)實驗整體框架的構建??蚣艿膬热萦姓n程總教學時數的設置,其中實驗時數的比重設計要合理,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增加實驗的教學時數,以占1/3到1/2間為宜;也有實驗時機的把握,哪個實驗安排在本次理論教學之前?哪個實驗安排在全部理論教學結束后進行?教師都要認真全面考慮;還要區分一般實驗與重點實驗的差別,如“概念操作化”、“抽象社會指標測量表的設計”等可作為一般實驗對待,而“社會調查方案設計”、“抽樣問卷調查現場實踐”等就應作為重點實驗來對待;(2)每一個實驗的設計思路,主要考慮本實驗的實驗內容、實驗方法或原理、實驗實踐、實驗步驟、實驗要求等。
具體來講,教師(研究者)與學生(被研究者)一起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實驗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實驗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發現,在自我建構的過程中掌握、理解知識。學生首先提出自己的問題與渴望的結果,教師就此設計方案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種打破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差別的研究范式便于突出開放式實驗的特色,促使研究者換位思考,從而使實驗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共同完成的成長過程。突出了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在實驗自組織和實驗環節自主設計上的特別之處。
2.3 實驗教學主導下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實驗 教學的拓展性
傳統教學由于管理體制與資源約束的雙重限制,往往將教師與學生集中在課堂內,而課堂上關于研究對象的抽象概念和重復使用的經典案例,使得學生缺少與社會中真實研究對象的互動。對于注重實際的社會學來講,這種教學形式顯然降低了教學質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術能力。不過,這種情況在實驗教學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因為通過實驗儀器,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與真實社會研究對象的接觸(如電話調查實驗),另一方面,有實驗儀器參與的教學過程,可避免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只停留在紙上談兵層面上的現象。長期以來,社會科學專業的教學總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于方法層面的探究只是略通皮毛,難以深入。
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具備的技術性、實踐性,與實驗教學的要求不謀而合,再加上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是和理工科實驗最密切相關的社會實驗課程,它可以為實驗教學在社會學專業中的實際開展提供方法論支撐、奠定堅實的基礎?;凇吧鐣W調查研究能力提升”的目標,實驗教學將整個社會學專業體系綜合化、系統化、全面化,借助社會學調查研究方法課程這一平臺,通過加強實踐操作環節,訓練學生熟練掌握問卷設計、實地觀察、訪談等調查分析技術,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和實事求是、嚴格認真的科學態度,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總而言之,在社會科學中,實驗教學不再因缺少發展依托而成為無本之木。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三個獨特優勢決定了該課程不但可以進行實驗教學的改革,而且能夠成為實驗教學向社會科學邁進的重要基石。這對于促進實驗教學工作、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3 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實驗教學的模式探索
實驗教學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而逐漸興起的,本質上屬于一種創新活動。它從自然科學而來,所強調的是基于科學、客觀思維的指導,通過引入實驗這種技術手段對問題進行探索性研究或驗證性研究,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大有裨益。通過對大量以往理論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與歸納,當前實驗教學研究的趨勢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問題為驅動的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指于具體存在的教室或實驗室等教學場所開展的,注重“內部”,強調規范化與標準化的教學流程與形式,從理論知識的層面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并以此為出發點,教授學生如何解決和分析問題;第二類則是以實踐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教學模式,不強調實驗對象的特定性,也不過分強調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外部”,認為廣泛的實踐活動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與手段,尤其注重以實踐能力為主的整體系統框架的構建[2]。
作為開展社會學專業實驗教學各方面工作的首要條件――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培養中的實驗教學建設,可以說其教學建設質量與水平對整體教學效果與成果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反映了實驗室功能的齊全與否、與社會學學科開展實驗教學的需求相符與否。故而,在實驗教學設計中必須要做到充分考慮,重點把關,總結為如下兩大原則。
3.1 科學規劃原則:明確形成實驗教學設計的全 局規劃
明確社會學實驗教學模式的頂層設計和全局規劃,是確立科學完善的社會學實驗教學體系的重中之重。首先,以社會學學科的應用特性為出發點,讓學生熟悉與社會學學科相關的各類軟硬件操作(如SPSS數據統計分析軟件等),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社會學學科在實際應用與社會生活中的方式方法加以把握,明確社會學學科在社會生活的實際應用領域里對社會學專業人才的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實地觀察與研究能力等各項能夠服務社會的能力的具體要求。
與此同時,培養方案的制定修訂工作應相應開展,管理制度建設完善工作應繼續加強。并在此基礎上規劃出與社會學學科在社會生活的實際應用領域中能夠形成基本一致的實驗教學環境。力爭做到讓學生可以在這種實驗教學環境下真切體會到社會學學科無限接近真實的環境狀態,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以培養和強化社會調查研究能力為目的的實驗教學,其建設的落腳點應該以服從于整體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為準。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風潮的大背景下,必須以社會學學科體系建設的要求與任務為基石,同時以社會學學科發展趨勢為風向標,立足于本專業實際能力,貼近實際地在不同階段確定社會調查研究能力發展與提升的側重點;其次,在充分滿足內部實驗教學需求的基礎上,實驗教學需要加強與人文社科類相關或交叉類專業的資源共享[3]。以相關或交叉類專業實驗室資源共享為例,這不僅與加強學科融合的發展趨勢相吻合,而且能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盡最大可能地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做到物盡其用。
3.2 準確定位原則:切實發揮實驗教學體系的綜 合功能
具體來講,作為實驗教學載體的實驗室,應該發揮其綜合性平臺與實踐性基地的雙重功效。一方面,實驗教學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面向、多模塊的系統框架,其綜合性較強,并不會拘泥于某一個專業或院系的學生進行學習使用。因此,它的形成是為了滿足社會學學科下設不同專業方向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差異。根據社會學實驗教學課程內容的要求,對專業選修課、專業必修課以及任意選修課等采取不同的設置方式,放置于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其規范化與標準化。從低年級至高年級分別提供開放時機,并且以實際情況為準,為其他交叉相關類專業提供準入途徑,加強資源共享和利用功效。
另一方面,鑒于實驗教學著重于實踐性,尤其是以強調社會調查研究能力的社會學專業來講,則更為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4]。在此,需以社會學學科實驗教學為依托,努力建成全校范圍的實踐基地。具體而言,如加大對學生獨立或團隊申報科研立項的扶持力度、拓寬學生(包括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渠道等等,總之,從各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學類專業方向的調查研究項目、實地調研等實踐項目,從而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增強學生的創新研究能力。在條件成熟時,還能夠將理論研究成果深入運用到社會生活中,不斷推廣研究成果,開展民意調查、改善政務工作等實際存在的各類問題,為政府排憂解難,為社會積極服務。
綜合來看,以《社會調查方法與技術》的課程教學為中心展開的實驗教學活動,既是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社會研究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得力措施。因此,構建實用的教學模式,符合教學規律,適應學生實際,通過試驗運行取得較好效果,將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 要】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闡述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總體設計理念,探討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討論教學改革效果。
【關鍵詞】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教學 改革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等各門學科的基礎課程,是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論、基本方法和程序、技術相統一的科學方法論體系。它洞悉社會發展脈搏,了解社會需求,決策社會發展,有極強的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但多年來,該課程的教學未能很好地將理論、實踐、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融合起來,未能將課堂與社會、行業有機結合?;诖?,本文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
一、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總體設計理念
鑒于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操作性,并結合學生的身份與學習特點,課程總體設計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過程、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追求學科本身的系統化,而是追求和體現工作過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體的職業行動,要求學生按流程實際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掌握社會調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如在指導制訂調查方案時講授原則意義;涉及社會學和系統論的相關知識時,結合設計方案的實例,適當講授,以夠用為度。二是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式。將企業需要、學院辦學需求、學生感興趣的真實項目引進課程教學,讓學生以團隊的方式進行項目調查,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行業需求零距離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在行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三是實行課證融通的教學。將統計從業資格考試、調查分析師(初級)考試的內容引入教學內容,并在課余時間進行培訓,讓學生通過學習課程,就可以直接參加以上兩個職業證書的考試,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的改革
(一)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基于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以及《統計從業資格證》、《初級調查分析師》的考證要求,在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方面,對原有教材的結構框架進行解構和重構,以一個社會調查項目的實施過程來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按社會調查項目實施的流程分為選題階段―準備階段―調查階段―數據分析階段―總結5個階段,劃分出每個階段的具體工作任務,選擇階段實施過程中所必須用到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每個階段均注重理論知識的習得與應用、調查技能的掌握和實施、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及該課程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操作性特點,決定了在該課程中運用的是基于工作過程、團隊合作的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以及案例教學法、探究學習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例如,在訪談大綱的設計與實施教學中,理論部分采取的是學生探究與教師教授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探究,就是課前讓4個小組的學生查詢“什么是訪談、訪談的類型、訪談的準備、訪談的方法和原則”等內容,并在課堂上匯報,再通過提問、回答、教師補充、視頻學習等方式,完成理論的學習。通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講演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實踐部分則是學生通過討論,制定了本小組調查項目的訪談提綱,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訓練并展示。這里我們模擬的是座談式的群體訪談形式,一個小組推選訪談主持人訪談嘉賓及其他觀眾,其他小組和教師共同評價,給予指導。課堂外,各小組成員深入到校園、宿舍、其他院校、社區進行訪談,完成調查任務。又如,在調查員的培訓中,結合企業調查員的培訓教材、培訓內容和方式,結合專業特點創設了“社區工作人員為調查住戶對小區環境的意見要求,進行入戶調查”、“海飛絲洗發水使用街頭攔訪調查”、“學生食堂滿意度的座談調查”等情境,對學生進行調查過程中的語言技巧、動作技巧、觀察技巧、處理拒訪的技巧的訓練。
(三)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因此,該課程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成績由過程實踐操作成績和理論考試組成,其中,過程性實踐實踐成績占70%,期末綜合理論考核成績占30%。過程性實踐操作成績是根據各個團隊提交的工作成果確定的。在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確定工作任務所必須呈現的成果,并制定相應的考核量規,使教學更具有實踐性、操作性和目標性。
三、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效果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改革已經在柳州城市職業學院2009級、2010級、2011級行政管理專業順利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三個年級的學生在課堂內外進行了柳州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狀況調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崗位需求調查、大一新生專業調查、老年人家庭贍養現狀調查、兩面針產品社會認同感調查等20多項調查。這些調查充分體現了學生結合專業,以社會調查的方法和視角,洞察社會,關注學院建設,關心大學生自身成長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根據各自的調查項目下企業、到街頭、到招聘市場、到其他院校進行實地調查,鍛煉了實踐應對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數據統計分析能力、文字寫作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同時,學生獲得了對社會的真實認識和感悟。這些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從社會實踐出發,將理論學習和社會現象研究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行動中拓展和深化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同時,注重調查能力和方法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是一門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性學科,它的主要內容既包括社會調查的基礎理論,又包括一系列社會調查的操作方法,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實踐性和方法性的應用性學科。我校文法學院于2011年開設了社區治理專業,因為社區治理是公共治理理論在社區領域的實際應用,所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了解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必須得到加強。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正是社區治理、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這些專業學生以后更好地從事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必須掌握的方法和手段。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能促進社會教育工作的開展,更能培養學生的專業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如何更好地上好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是每一位任課老師需要認真思考、精心準備的。筆者已教授本門課程多年,通過自己多年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反思,對如何完善這門課程有了較深刻的感悟。
一、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在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高校還是按照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重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機械灌輸。課程教材本身比較厚,知識點也比較多,大部分課時安排的是課堂教學,留給學生完成作業、課外實踐、課堂討論的時間非常有限。學生主要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這些條條框框,匆忙應付期末考試。通過考試中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筆者發現了較多問題:如對“典型調查”和“個案調查”的概念與特征經常搞混,張冠李戴,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兩種調查方式的根本差異,純粹依靠機械記憶而產生這種概念混淆的狀況;又如對“調查方案的設計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一問題的回答,許多學生把老師在多媒體課件(PPT)上列出的提綱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卷面上,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感觸和理解做進一步闡述,甚至有些學生連關鍵點都答不全,這明顯是死記硬背的后果,而非自己的親身感悟,要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外,對于一些沒有明確答案而需要自己發揮的題目,如對“你認為在訪問調查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的回答,一些學生根本不知如何去答,要么了了幾句,要么一片空白。這些都說明,學生通過一學期的課堂學習,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師浪費了激情和精力,學生浪費了時間和金錢(學費),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沒有達到良好的“投入——產出比”,不得不說這對雙方都是一種資源浪費。那么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師課堂講授的方法與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性質出現了錯位和偏差。實際上,社會調查這門課程具有最大、最典型的一個特征,就是——“實踐性”,這種實踐性包含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直接影響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際受益。
一是社會調查課程本身是對社會現象的調查,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了解,離不開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關注、理解和分析。然而大部分學生對現實的關注度比較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還比較膚淺,不夠深刻。當然,這與該課程的教學學期安排有一定的關系,因為作為一門專業入門課和基礎方法課,這門課程一般安排在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或者第二學期,在還沒有系統學習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沒有培養起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度和思維習慣的前提下,必然會因學生的閱歷不夠、體驗不深刻而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機械性記憶,學生不是通過自身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感觸而形成理解性記憶。顯然,理解性記憶相比機械性記憶將更加持久、更加牢固、更加深刻,更不容易產生混淆。
二是社會調查方法的學習和掌握不能只依靠課堂上書本知識的“填鴨式”灌輸,必須讓學生把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在實踐中掌握理論,運用技巧,發現問題,提高能力。但是在許多大學的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老師在唱獨角戲,學生連“龍套”都沒得跑。這種學生圍著書本轉、缺乏實訓鍛煉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書本、課件上,停留在文字、圖片上,不夠直觀也不夠生動,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最終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習與運用脫鉤,影響大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實踐創造性的發揮。
二、完善建議
根據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性質與特征,也依據自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的眾多問題,筆者認為想要強化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技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這些改革仍然離不開本門課程的基本特征——“實踐性”。
(一)引導學生增加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由于本門課程是專業基礎課和基本方法課,因此課程的安排大都在大學一年級,剛剛踏進大學校園的學生由于自己的閱歷較淺,缺乏足夠的社會學知識,也缺乏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往往思路打不開,視野也比較狹隘。如提問學生“如果讓你對白領群體進行調查,你準備調查哪些方面的內容”?許多學生都會回答“工資收入”、“住房”、“消費水平”等,大家的關注點僅僅局限于白領群體的物質層面,對白領群體的“文化水平”、“審美情趣”、“婚姻狀況”“人際交往”,乃至“犯罪情況”卻鮮有提及,而當老師引導他們說到還有其他研究內容時,學生才會“恍然大悟”。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充分說明了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了解度還遠遠不夠,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社會調查的方法,建議本門課程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借助發達的網絡信息平臺多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新聞焦點和熱點,更關注一些時政報道和社會評論,并通過布置課下作業,然后用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搜集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分析,以期通過這種形式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進而提高學生調查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
(二)以現實案例充實課堂,避免就“方法”論“方法”。
社會調查方法是一門具有系統性、方法性的應用性學科,從調查課題的選擇到調查方案的設計,再到實際調查的開展實施,進而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及最后撰寫一份規范的調查報告,每一步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驟和原則,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因而老師在講授每一個調查方法時必然會有大量知識點的理論性介紹。需要注意的是,老師的課堂講授不能就“方法”論“方法”,只是單一地介紹方法,還應該以豐富的現實案例生動形象地示范、展示“方法”,這樣既可以避免單純理論性知識講授的枯燥和乏味,又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每種方法在現實當中是如何運用的,更能對學生將來的親身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如在向學生講授普遍調查時,可以拿2010年我們國家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為案例,向學生介紹整個人口普查過程,并向學生展示人口普查時用到的“長表”、“短表”和“死亡調查表”,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普查所具有的特征、普查的優缺點、普查的適用范圍,以及普查時應注意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另外,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并非只采用文字型案例,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向學生播放視頻案例。如許多地方電視臺都開設了“社會調查”、“焦點關注”、“新聞聚焦”等類似的欄目,實際上每一期欄目都相當于一個“個案調查”或“典型調查”,并且調查中采用的“訪談法”、“實地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文獻查閱法”等會不同程度地得到展示,老師結合視頻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教學效果也將大大強化。
(三)實踐形式多樣化,在實踐中鍛煉提升。
以上兩個方面都屬于理論性教學方法的改革,而要真正增強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需要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雖然理論性教學是實踐性教學的基礎、是實踐性教學的理論指導,但實踐性教學更能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因此,可以說實踐性教學是理論性教學的延伸,是以理論為指導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和手段。
開展實踐性教學首先可以在課堂上實施,如在講到調查課題的選擇時,可以讓學生課下按照理論知識點“課題選擇應遵循的標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調查課題,下次上課時讓學生上臺演講,其他同學進行評論和提問,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原來課題選擇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選題不合適,后續調查過程就無從開展;又如在講到“訪問調查法”時,可以在理論知識講完后讓學生課下準備一個小游戲——“現場模擬訪問”,下次上課時在課堂上表演:表演分小組進行,每組設定自己的訪談內容和訪談環境,并安排訪問者和被訪問者等角色,圍繞中心議題開展訪談,過程中學生注意采用相關訪談技巧,力求獲得最佳訪談效果。
此外,近年來大學校園普遍開展的大學生創新性社會實踐活動,不但為社會調查方法的應用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操作平臺,而且為學生充分鍛煉自身能力提供了廣闊空間。如我校多年來針對在校大學生一直在開展“大學生創新社會實踐”、“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但之前項目名額較少,平均每班只有幾個同學有機會參加這種活動,大部分同學得不到鍛煉。但是從2011年開始,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以便在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后更好地適應社會、開拓進取,許多高校都增加了在校大學生實踐課程的比重。如我校不但社會實踐項目的數量有所增多,即覆蓋到全校所有大一同學都要參與,都必須參與,否則將得不到相應的學位分數;更提高了項目質量,即好的項目可以申請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和“北京市大學生創新”的資助。所有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學生參與社會調研、開展科學實驗的機會,學生終于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在各種調研中實施運用,并且還能根據不同調研環境創新調研方法,達到較為理想的鍛煉效果。
總的來說,既然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最大特征是“實踐性”,那么教學改革和創新就應該圍繞“實踐性”展開。重點在于,實踐形式是多樣的,老師一定要根據講授的內容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和運用相轉化。
摘要:是偉大的社會調查研究家,他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有著獨特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豐富的社會調查研究理論和實踐,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社會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方法 實事求是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同志十分重視通過調查研究了解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重視以調查研究結果作為制定各項方針、路線、政策的依據。他在長期的社會調查研究中形成了豐富的調查研究思想,為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創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新時期,重溫同志調查研究思想,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形成與完善
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清政府的政治腐敗,使得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尤其是1910年4月的長沙饑民暴動事件,對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突出了注重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是他社會調查研究的初步嘗試。
隨著革命經驗的日益豐富和社會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建國初期,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一窮二白、飽經戰亂之苦的國家。和黨中央為了獲得豐富可靠的材料,多次要求各地干部進行社會調查研究。在1956年發表了《論十大關系》,提出社會主義總路線,并且系統闡述了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思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多次號召全黨同志一切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他要求各級黨委書記和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典型,深入基層做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把1961年定為全黨的“調查研究年”,“實事求是年”。
二、社會調查研究的理論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強調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把調查研究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徑。他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強調“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同時,認為正確的決策只能來自于調查研究,“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共產黨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只能來源于調查研究”,而“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離開了調查研究,就會產生主觀主義,陷入空想和盲動。所以,他一生始終重視調查研究。
重視調查,不是為調查而調查,調查研究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為著解決問題去做調查研究。在革命時期,調查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社會各階級的政治經濟情況”,“各階級現在的以及歷史的盛衰榮辱的情況”?!懊髁烁鞣N階級的相互關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后定出我們正確的斗爭策略,確定哪些階級是革命斗爭的主力,哪些階級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同盟者,哪些階級是要打倒的”。找到罪惡的社會現象的根源,進而確定推翻舊世界、建立新社會的具體方針。在建設時期,調查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
指出:“事物是運動著的,變化著的,進步著的。因此,我們的調查,也是長期的。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做調查,然后才能不斷地認識新事物、獲得新知識?!币环矫鎻娬{搞調查研究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而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另一方面,認為搞調查研究不能局限于一時一事,而要對客觀事物作長期動態考察,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目的。這為調查研究的實踐所充分證明。
科學的調查研究建立在科學的方法基礎上。的調查研究方法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方法論基礎。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其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把對立統一、階級分析作為調查研究的根本方法。因此,他能透過撲朔迷離的社會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駕馭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二是具體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典型調查法即解剖麻雀,但他強調不要陷于狹隘的經驗論,不要拘泥于一種方法。除典型調查外,還綜合運用了普遍調查即走馬觀花法、會議調查、蹲點和試點方法,并把直接調查和間接調查靈活結合??傊恼{查研究理論是豐富的、系統的、完整的,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調查研究的基本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運用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三、社會調查研究的現實價值
(一)有利于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有利于人們在復雜的局面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客觀形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有利于人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認識客觀現存的復雜多變的形勢,把握社會發展動態和規律,使實事求是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有利于與時俱進地制定、落實和反饋各項政策;有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有利于使黨員干部保持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進一步認識黨的執政規律,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對各種復雜問題的鑒別力和分析能力,進而提高對各種問題的駕馭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
(二)有利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做到執政為民
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有利于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利于與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有利于傾聽群眾的呼聲,有利于了解國情民意。只有尊重群眾、相信群眾、真正與群眾心連心,才能取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科學工作方法是調查研究方法在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虛心向群眾學習,深入做群眾工作的過程,才能使黨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只有做好基層群眾工作才能使黨的執政具有堅強的現實基礎和根基,才能保證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
(三)有利于解決當前中國社會問題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一個轉型期,面臨著各種挑戰,有著許多影響社會正常運行的問題需要解決,也有許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去探討。如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拆遷問題、腐敗問題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通過積極認真的調查研究。因此,調查研究是解決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的有力法寶。
總之,重溫關于調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加強社會調查研究工作,對于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防止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永葆黨的生機與活力,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思維的變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激勵著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的改變。教育工作者們已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積極的教育方式對于知識的傳授的重要意義。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過程中的中心環節。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采用“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又以灌輸式教學為基本形式。教學范圍主要限制在課堂,而課堂中又是教師一言堂,教師課前按教材撰寫教案,課中照本宣科,學生抄寫筆記,期末進行封閉式考試,學生會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就高。這種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極不理想,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參與機會而失去主動性。因此,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許多有別于傳統的創新型教學方法開始在教學中嘗試,案例教學法就是其中一種的逐漸成為主流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式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主要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和啟發式。1870年,朗德爾出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長時,首次將案例引入法學教育,并大力推廣,這種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干哈佛大學的法律教學和工商管理碩士等專業教育領域的教學,并成為舉世聞名的“哈佛模式” 的一大特色和內涵。
所謂案例教學,是以對案例的分析解決為主線,通過設置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教材,掌握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學的教育思想觀念的一種教學形式。其中,案例是一種以真實情節為背景的,對某一個或幾個有意義事件的綜合描述,并借助于圖表、照片、計算機等輔助手段,使人能從中得到某種啟示的例證。案例教學法通過讓學生針對案例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達到一種高層次認知學 的目標。簡言之,案例教學法就是利用案例作為教學媒介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啟發式教學,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它也是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和素質教育的現實可行的途徑。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將會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更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運用知識解夾實際問題,最終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案例教學讓學生參與教學的方式,使過去灌輸式教學模式的缺點得到克服。
二、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區別
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其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傳統教學法通常使用的是固定教科書,教材內容往往比較陳舊,相對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水平嚴重滯后。而案例教學法中,教師可根據課程的需要動態地設計和調整教學案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緊跟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
(2)授課方式。傳統教學法中,課堂講授是教學的重點和中心。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參與對實際案例的討論和分析,案例成為構成課堂討論的基礎。龍課堂上組織好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中的中心環節。
(3)教師的角色和責任。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和責任是把自己知道的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這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熟悉,能夠進行清楚的表述,以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和推動者,需要其引領案例教學的全過程。
(4)學生的角色和責任。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通常是通過聽教師講授,比較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扮演著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的角色。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動者,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條,而是活的知識以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學法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實際能力方面,具有傳統教學法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正是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改革中得到推廣的重要因素。
三 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知道,采用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下面將就案例教學法在本人所講授的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中的運用進行實例說明。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是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主要介紹社會調查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使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開展一項社會調查項目所需要的程序和方法,為學生從事與調查研究有關的工作奠定基礎。《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中盡管包含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理論內容,但其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應用性和操作性強,與實踐聯系非常密切。因此,《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特點非常適合干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而且這些案例可以通過學生參與實踐獲得。
本人在講授《社會調杏研究方法》課程后半段,具體的調查方法與技術已經講授完畢,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先將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要求每組同學共同完成一項完整的社會調查方案設計(包括調查方案、抽煙方案和問卷設計),等各組同學完成完整的調查方案設計以后,各組的調查方案就是我們課堂使用的案例。到第二次上課,要求各組學生派代表上臺展示他們這組設計的調查方案。每組演示完了以后,為了引導臺的同學對前組同學的調查方案進行分析,本人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①整個調查方案是否完整?②調查方法的選擇與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是否合適?③抽樣方案是否隨機?是否與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相符合?④問卷設計中問項和答項是否存在錯誤?兩者形式上是否吻合?
在實施過程中,首先由學生獨立思考,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各個方案的優劣,并進行綜合。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指出各方案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及其應用方法,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和建議。這樣將學習內容寓干問題之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寓理論干實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方法的理解。
另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在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選取科研實踐中的部分素材組織成案例用于教學,寓枯燥的理論于實踐中,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而且教師也將在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受益,使得教學和科研互相促進,有利于教師素質提高。
四 結語
無可否認,案例教學法任很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這絕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學中課堂講授的全盤否定,也不意味著在一切教學中都要推廣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案例教學法并不適合所有的課程,它較適合干那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研究和編制一個好的案例,至少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案例可能不適合現實情況的需要。這是阻礙案例法推廣和普及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教師就只好對案例進行精簡,壓縮案例篇幅,減少案例數量,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來分析。這種課時不夠與耗時太多的矛盾,使得案例教學不可能盡善盡美。
摘 要: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地理教學中應用社會調查研究法是根據地理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的。它參考地理課教學中的一些理論和觀點,讓學生帶問題去觀察社會現象、直接參與調查研究,以此達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增強社會、學習能力,提高地理思維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
關鍵詞:社會調查研究 地理教學 實踐 思考
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能真正的動起來,一直是教師認真研究的對象和考慮的問題,也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學習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是學生的活動,因此這個過程必須靠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教師教學水平再高也是無法替代學生的學習。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學習。社會調查研究法就是符合這種教學理念的一種方法,下面我就把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社會調查研究法的一些心得與各位同行分享。
一、社會調查研究法的含義與作用
社會調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借以發現存在的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中采用社會調查研究法,可以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獲得某研究專題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了解明白某一社會現象,并發現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見解,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該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調查中,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和能力,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們在社會調查中采用是以訪談法和觀察法等為主、文獻法為輔的形式。
二、社會調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社會調查研究涉及到四個要素:(1)調查什么?(2)誰去調查?(3)向誰調查?(4)怎樣調查?根據這個思路,我整理了地理教材中的內容,提煉出一些容易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知識點,并分成若干個模塊,作為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對象。然后根據社會調查研究的步驟開始設計安排學生進行調查。
1.確定社會調查研究專題
地理教材中內容很多,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以及農業、工業、交通、城市等人文知識。我校的學生大部分是椒江人,有一部分來自區外的路橋、黃巖、三門、仙居、臨海、玉環、溫嶺等各縣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了農業地理中的特產作為社會調查研究的專題。
2.確定誰去調查?向誰調查?調查什么
(1)我把班級學生以他們所居住的地域劃分為9個大組,其中椒江區這個大組因為人多,繼續劃分為三個小組,共計11組。要求每一組的學生利用周末采訪當地的農民、地方上的特產專賣店和農貿市場,了解臺州特產的種類、種植條件范圍以及銷售情況等。要求進行調查的時候,每個小組的學生要調整好心態,本著謙虛請教的態度進行調查。因為調查過程中可能會遇上來自客觀的或人為的阻力,這就需要學生給自己打預防針,保持自信和堅持不懈的態度。
(2)為了讓調查順利進行,學校將給每組的學生開具一張由學校派出進行社會調查的證明,希望相關部門給予方便。
3.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方案的具體設計,解決怎樣調查的問題
在實地調查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集中討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案,形成初稿。調查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1)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2)調查內容;(3)調查范圍和方法、時間、地點、程序;(4)調查對象;(5)調查人員組成、組織結構以及安排等。方案的討論和制定是為了讓每組的學生了解調查的預設,從而解決怎么樣調查的問題。具體如:周末幾點在哪里集中、調查的具體路線、預計調查的幾個人或地點、詢問的問題、由誰做記錄等等。
4.收集資料
各組在周末實地調查過程中,要求做記錄,收集調查過程中的一些資料。
5.分析資料
調查結束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調查過程中記錄的資料以及自己的調查心得進行交流,并由一人執筆,寫出調查報告。
6.結論與建議
在周一的課堂教學中,組織每組學生派一位代言人在班級里進行了現場匯報,匯報中學生感慨有加,既闡述了自己的調查經過、得出的結論,又談了在調查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等,氣氛非常熱烈。最后各組同學一致認可用八個字來小結此次臺州特產調查的主題:山珍海味,水果之鄉。
7.理論思考與討論
社會調查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不是為了調查而調查。所以對于學生們的調查結果,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結合地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使學生的社會實踐知識遷移到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在調查出來的眾多特產中,我們選擇了玉環的文旦作為案例來分析農業區位因素。
根據調查,學生已經得出玉環文旦的分布范圍和種植條件,包括銷售區域等知識。我們把相關的知識用投影儀展示:
玉環文旦屬柑橘屬,是浙江柚類優良品種之一。
主要分布于半島上的楚門鎮、清港鎮和龍巖、密溪等鄉的濱海涂地和山麓。土壤為黃(紅)色酸性砂質土。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7℃,無霜期327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分布比較均勻。
種植面積1.67萬畝,總產量在3萬噸以上。價格大批發最低每公斤3.9元(采摘期僅是2.7元,小批發4.6元),有的要賣到每公斤5.2元。
主要銷售區域:當地的企事業、單位、部門(他們習慣大量購買文旦作為禮品,曾經根村果農王志根3500公斤文旦,被縣兩個部門訂購采摘一空)以及個人;浙江省內外的一些主要大中城市,如寧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還出口到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銷售價格和利潤非常高。
文旦具較高的加工價值,加工附加值高,如果肉可加工成不含任何腐劑的純天然粒粒汁、原汁等系列飲品,果皮可提取檸檬苦素、果膠或制作果脯、果醬。
文旦的營養成分:含有豐富的糖類有機酸,維生素A、B、C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提問:(1)根據材料,以玉環、文旦為例,說一說影響農業生產有哪些因素?
(2)你認為,以后影響玉環文旦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經過學生的初步討論,加上學生之前在社會調查過程中的一些認知,學生很輕松就得出了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因素和科學技術因素。其中自然條件因素包括氣候(熱量、光照和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運輸和產品消費狀況,科學技術因素包括農產品品種、生產技術、裝備以及種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勞動力等。其中市場需求因素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影響越來越大。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后,它的價值會大大提升,從而促進該農產品的種植發展。
以文旦為例分析完之后,再讓學生以涌泉的蜜橘來分析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學生們經過之前的調查,再加上課內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對農業區位因素有了很深的理解,這也達到了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目的。
三、社會調查研究法運用的效果
社會調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小結如下:
1.社會調查研究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各方面的能力
社會調查法從組建小組、討論方案、調查行動,一直到匯報,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積極主動、相互協調與合作,并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辨析別人的觀點,同時取舍、評價,進行知識重組。每位學生都可以從中體驗和感受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分享小組成功的喜悅。社會調查法的運用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既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課外知識,又使學生學會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
2.社會調查研究法符合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原則
社會調查的內容取之于地理教材,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相應專題的社會實踐調查,再回歸到教材中相應的知識點,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水平,初步具備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調查研究法是地理課教育的一種創新方式
地理教育要創新,必須堅持地理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而社會調查研究法的價值取向,就是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調查研究中的參與、體驗、收獲,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注重資料的搜集和分析,直至寫出調查報告;以及地理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調查結果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知識。這個過程就體現了地理教育的創新。
四、社會調查法運用要注意的問題
1.調查不宜多
因為調查要實地去操作,還要提前做調查方案的策劃,雖然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幫助,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實行,所以調查也不宜多??紤]到學生周末的作業、休息和娛樂,所以可計劃每月一次,或一學期兩次。
2.調查內容不宜復雜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交通、調查時間等),所以調查的內容宜選擇簡單、可操作性強的主題,調查范圍應在學生居住區域范圍,所以調查內容不宜復雜。
3.需要調查評價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對學生的調查給予一定的輔導和正確的引導,切忌“放羊式”,導致有的學生會為了調查而調查的走過場,所以要進行實時的督促和評價。調查評價包括質和量兩個方面的內容,“質”包括學生參加調查的態度、表現和取得的成果;“量”包括參加社會調查的時間、訪問和調查的數量和完成的內容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每個小組和每位學生一定的等級考核評價。評價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調查中。
五、結束語
社會調查研究法是研究性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學中采用它,可以很好結合教材內容,將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生動、典型的材料引入課堂,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獲得知識,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社會調查中也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真正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摘 要: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地理教學中應用社會調查研究法是根據地理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的。它參考地理課教學中的一些理論和觀點,讓學生帶問題去觀察社會現象、直接參與調查研究,以此達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增強社會、學習能力,提高地理思維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
關鍵詞:社會調查研究 地理教學 實踐 思考
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能真正的動起來,一直是教師認真研究的對象和考慮的問題,也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學習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是學生的活動,因此這個過程必須靠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教師教學水平再高也是無法替代學生的學習。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學習。社會調查研究法就是符合這種教學理念的一種方法,下面我就把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社會調查研究法的一些心得與各位同行分享。
一、社會調查研究法的含義與作用
社會調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借以發現存在的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中采用社會調查研究法,可以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獲得某研究專題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了解明白某一社會現象,并發現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見解,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該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調查中,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和能力,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們在社會調查中采用是以訪談法和觀察法等為主、文獻法為輔的形式。
二、社會調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社會調查研究涉及到四個要素:(1)調查什么?(2)誰去調查?(3)向誰調查?(4)怎樣調查?根據這個思路,我整理了地理教材中的內容,提煉出一些容易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知識點,并分成若干個模塊,作為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對象。然后根據社會調查研究的步驟開始設計安排學生進行調查。
1.確定社會調查研究專題
地理教材中內容很多,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以及農業、工業、交通、城市等人文知識。我校的學生大部分是椒江人,有一部分來自區外的路橋、黃巖、三門、仙居、臨海、玉環、溫嶺等各縣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了農業地理中的特產作為社會調查研究的專題。
2.確定誰去調查?向誰調查?調查什么
(1)我把班級學生以他們所居住的地域劃分為9個大組,其中椒江區這個大組因為人多,繼續劃分為三個小組,共計11組。要求每一組的學生利用周末采訪當地的農民、地方上的特產專賣店和農貿市場,了解臺州特產的種類、種植條件范圍以及銷售情況等。要求進行調查的時候,每個小組的學生要調整好心態,本著謙虛請教的態度進行調查。因為調查過程中可能會遇上來自客觀的或人為的阻力,這就需要學生給自己打預防針,保持自信和堅持不懈的態度。
(2)為了讓調查順利進行,學校將給每組的學生開具一張由學校派出進行社會調查的證明,希望相關部門給予方便。
3.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方案的具體設計,解決怎樣調查的問題
在實地調查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集中討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案,形成初稿。調查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1)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2)調查內容;(3)調查范圍和方法、時間、地點、程序;(4)調查對象;(5)調查人員組成、組織結構以及安排等。方案的討論和制定是為了讓每組的學生了解調查的預設,從而解決怎么樣調查的問題。具體如:周末幾點在哪里集中、調查的具體路線、預計調查的幾個人或地點、詢問的問題、由誰做記錄等等。
4.收集資料
各組在周末實地調查過程中,要求做記錄,收集調查過程中的一些資料。
5.分析資料
調查結束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調查過程中記錄的資料以及自己的調查心得進行交流,并由一人執筆,寫出調查報告。
6.結論與建議
在周一的課堂教學中,組織每組學生派一位代言人在班級里進行了現場匯報,匯報中學生感慨有加,既闡述了自己的調查經過、得出的結論,又談了在調查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等,氣氛非常熱烈。最后各組同學一致認可用八個字來小結此次臺州特產調查的主題:山珍海味,水果之鄉。
7.理論思考與討論
社會調查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不是為了調查而調查。所以對于學生們的調查結果,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結合地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使學生的社會實踐知識遷移到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在調查出來的眾多特產中,我們選擇了玉環的文旦作為案例來分析農業區位因素。
根據調查,學生已經得出玉環文旦的分布范圍和種植條件,包括銷售區域等知識。我們把相關的知識用投影儀展示:
玉環文旦屬柑橘屬,是浙江柚類優良品種之一。
主要分布于半島上的楚門鎮、清港鎮和龍巖、密溪等鄉的濱海涂地和山麓。土壤為黃(紅)色酸性砂質土。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7℃,無霜期327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分布比較均勻。
種植面積1.67萬畝,總產量在3萬噸以上。價格大批發最低每公斤3.9元(采摘期僅是2.7元,小批發4.6元),有的要賣到每公斤5.2元。
主要銷售區域:當地的企事業、單位、部門(他們習慣大量購買文旦作為禮品,曾經根村果農王志根3500公斤文旦,被縣兩個部門訂購采摘一空)以及個人;浙江省內外的一些主要大中城市,如寧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還出口到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銷售價格和利潤非常高。
文旦具較高的加工價值,加工附加值高,如果肉可加工成不含任何腐劑的純天然粒粒汁、原汁等系列飲品,果皮可提取檸檬苦素、果膠或制作果脯、果醬。
文旦的營養成分:含有豐富的糖類有機酸,維生素A、B、C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提問:(1)根據材料,以玉環、文旦為例,說一說影響農業生產有哪些因素?
(2)你認為,以后影響玉環文旦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經過學生的初步討論,加上學生之前在社會調查過程中的一些認知,學生很輕松就得出了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因素和科學技術因素。其中自然條件因素包括氣候(熱量、光照和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運輸和產品消費狀況,科學技術因素包括農產品品種、生產技術、裝備以及種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勞動力等。其中市場需求因素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影響越來越大。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后,它的價值會大大提升,從而促進該農產品的種植發展。
以文旦為例分析完之后,再讓學生以涌泉的蜜橘來分析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學生們經過之前的調查,再加上課內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對農業區位因素有了很深的理解,這也達到了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目的。
三、社會調查研究法運用的效果
社會調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小結如下:
1.社會調查研究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各方面的能力
社會調查法從組建小組、討論方案、調查行動,一直到匯報,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積極主動、相互協調與合作,并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辨析別人的觀點,同時取舍、評價,進行知識重組。每位學生都可以從中體驗和感受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分享小組成功的喜悅。社會調查法的運用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既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課外知識,又使學生學會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
2.社會調查研究法符合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原則
社會調查的內容取之于地理教材,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相應專題的社會實踐調查,再回歸到教材中相應的知識點,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水平,初步具備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調查研究法是地理課教育的一種創新方式
地理教育要創新,必須堅持地理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而社會調查研究法的價值取向,就是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調查研究中的參與、體驗、收獲,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注重資料的搜集和分析,直至寫出調查報告;以及地理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調查結果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知識。這個過程就體現了地理教育的創新。
四、社會調查法運用要注意的問題
1.調查不宜多
因為調查要實地去操作,還要提前做調查方案的策劃,雖然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幫助,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實行,所以調查也不宜多??紤]到學生周末的作業、休息和娛樂,所以可計劃每月一次,或一學期兩次。
2.調查內容不宜復雜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交通、調查時間等),所以調查的內容宜選擇簡單、可操作性強的主題,調查范圍應在學生居住區域范圍,所以調查內容不宜復雜。
3.需要調查評價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對學生的調查給予一定的輔導和正確的引導,切忌“放羊式”,導致有的學生會為了調查而調查的走過場,所以要進行實時的督促和評價。調查評價包括質和量兩個方面的內容,“質”包括學生參加調查的態度、表現和取得的成果;“量”包括參加社會調查的時間、訪問和調查的數量和完成的內容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每個小組和每位學生一定的等級考核評價。評價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調查中。
五、結束語
社會調查研究法是研究性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學中采用它,可以很好結合教材內容,將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生動、典型的材料引入課堂,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獲得知識,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社會調查中也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真正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摘 要]本文為了研究將農業保險引入到水旱災害風險管理領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便進一步研究在我國實行水旱災害保險的適應機制,對湖南省進行了水旱災害風險意識和實行水旱災害保險意愿的問卷調查,并對結果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利用參加保險進行補償災害損失的重要性。
[關鍵詞]水旱災害 農業保險 社會調查
一、引言
我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何對水旱災害的風險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從而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合理的措施,也成為許多學者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
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是工程類和非工程類措施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目前將災害保險引入到水旱災害防御領域,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防御水旱災害領域,建立防災救災新體制,將可能是分散災害風險、搞好減災救災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為了研究將保險引入到水旱災害風險管理領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受水旱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湖南省為例,于2005年10月,對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信息工程學校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以及湖南岳陽市開發區梅溪鄉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他們對氣候變化和水旱災害的影響的認識,以及對參加水旱災害保險意愿的調查,分析了我國實行水旱災害保險的可能性。
本次調查共收到301份調查問卷,其中湖南農業大學來自湖南農村的學生問卷106份、湖南信息工程學校(中等專業學校)來自湖南農村的學生問卷96份、湖南岳陽市開發區梅溪鄉農民問卷99份。該調查問卷覆蓋了不同學歷層次,即大學、中專及農民,其中梅溪鄉的基本情況是該村大約有2000多人,水田約500多畝,旱田約400多畝,全年除降水對農民生產有些影響外,災害性天氣不多。該調查問卷的覆蓋范圍基本上能反應湖南農村農民對水旱災害風險的意識和防災能力的強弱。
二、氣象災害風險意識調查
近30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之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洪澇、干旱等氣候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強度不斷加大,給中國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從這次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全球氣候正在經歷變化的認識不同學歷層次(從大學到農民),人們的認識基本一致:湖南信息工程學校、湖南農業大學以及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為承認全球氣候正在變化的百分比分別為77%、92%和65%,即目前全球變暖不僅在科學上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對于百姓來說也逐漸認識到了這個對地球環境起重大影響的變化。
中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其是充分暴露在自然災害風險之下的特殊行業,而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是極其顯著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中國氣候趨于不穩定,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由于農業又是受氣象災害危害最大的產業,所以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也日趨加重。對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程度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雖然湖南信息工程學校的調查結果中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和一般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別為53%和45%),但還是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人相對較多。而對于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為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比例(分別為80%和65%)較高,即對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觀點,人們的認識也基本一致。
三、 湖南省水旱災害預警情況調查
水旱災害預警服務系統是否健全,災害即將發生的信息獲取渠道是災害應急管理的一個核心環節,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工作,建立健全預警信息機制,使預警信息能及時、有效傳遞,為公眾提供防災減災信息服務,對政府和公眾提前采取防御措施、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表1所示,雖然對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水旱災害即將發生的信息有獲取渠道,但農民來對于該信息的獲取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這說明對于目前長江中游地區廣大農村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還不是很健全,災害預警的信息機制還不是很完善,需要進一步建設。
四、 水旱災害損失情況調查
從湖南信息工程學校的調查結果表明,認為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發生強度沒有什么變化的比例分別為44%和50%,而認為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增加、發生強度增強的比例分別為36%和33%,但認為近年來水旱災害造成損失逐年增加的比例卻為40%,大部分人覺得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強度雖然沒什么大的變化,但其造成的損失卻在逐年增加;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岳陽開發區農民卻呈現相反的調查結果,前者認為近年來該地區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的損失都有顯著逐年增加(增強)的趨勢,而后者則在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的損失逐年減少的比例較高。但后者在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損失逐年增加和逐年減少的比例上卻相差不大,分別為30%和42%,35%和37%,33%和37%。也可能是農民對該項調查的內容不是很清楚,分歧相對較大。
對于水旱災害造成損失中農業種植損失所占的比重的調查,大部分被調查對象認為其比重不是很高,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水旱災害造成損失中農業種植損失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下的比例較高,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其比重在40%左右的比例較高,結果表明,大部分人認為水旱災害除了使得當地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之外,還對其他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大的影響。
五、 防災減災措施調查
對于災害發生前是否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的調查結果結果表明三方對于在災害發生前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的比例分別為63%、58%和59%,說明該地區大部分人已經能夠積極面對氣象災害,并能夠充分認識到氣象災害給其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所以能夠在災害發生前積極的采取各種防災減災措施來減輕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雖然大部分人們在災害發生前能夠積極采取防災減災措施,但只能減輕其影響,大部分災害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卻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們對災害發生后如何救助進行了調查,其結果表明該地區大部分家戶都是通過自力更生進行災害救助的,而依靠政府救助和親朋好友救助的手段來進行災后救助的比例卻很低,說明目前中國由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依靠政府救助是非常有限的,中國地大物博,災害頻繁,完全依靠國家救災是非常有限的,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長期以來,災后恢復工作一直是地方各級政府難以解決的事情。他們雖然對防災減災都非常重視,但其經濟承受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他們也都非常想探索出一條抗災救災的新路。
對于災害發生后大部分家戶依靠自力更生進行救助,其救助成效必然是有限的,對此,我們對災害發生后當年恢復的比例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只能少部分恢復的比例較高,達到50%,一半能恢復的站到50%,全部恢復的只站10%。說明完全依靠人們自力更生進行災后救助,是相當有限的,必須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進行救助,才能減輕氣象災害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防災減災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 水旱災害保險意愿調查
中國是農業自然災害多發國家,農民抵御各種災害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差。目前中國農村,農民沒有適當的風險保障,又不得不直接承擔天氣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通過上面的調查得到大部分農民都是通過自力更生的有限方式來承擔災害風險的,而且大部分農民也只能恢復災害損失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目前農業氣象災害給廣大農民造成的風險不得不自己來承擔,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將保險引入氣象災害防御領域,將可能是分散災害風險、搞好減災救災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由國家和政府出資的體系只會使得財政負擔越來越重。因此,迫切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防御氣象災害領域,采取多種措施、多種方法包括研究引入保險機制,建立防災救災新體制。
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有67%和65%的被調查者已經有了利用保險進行災害補償的意識,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的被調查者有這樣意識的比例占52%,比前兩者的比例低,這說明農民對將保險引入到氣象災害防御領域的意識還沒有大學生和大專生強,但調查結果已經充分說明了目前人們包括農民已經認識到了利用參加保險進行補償災害損失的重要性。
對是否愿意利用保險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的調查,三方調查問卷中分別有81%、75%和68%的被調查者愿意采用保險方式進行災害補償,說明絕大部分被調查者不僅充分認識到了保險將會分擔氣象災害給其帶來風險,而且也愿意付諸于實踐,希望能嘗試這種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這就為將保險機制引入到災害防御領域,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保險公司的基本職能是組織經濟補償、分散災害損失負擔,使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企業和居民迅速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對災害受難者來說,根據保險協議接受保險公司的賠償與等待政府部門的救濟相比,心靈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保險公司簡捷快速的賠償能更快地撫平投保者因災害而造成的心靈創傷,使他們災后不至于束手無策,更能用自己的力量來進行災后的修復與重建。大部分人擔心投保者參加保險后,很多投保者把災害風險全部交給了保險公司,頭腦里沒有風險意識,對防災減災措施不感興趣,會影響防災減災的總體效果。但從我們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三方被調查者中分別有85%、87%和79%的人在投入保險后,遇到水旱災害時,事先仍采取防災措施進行災害的預防,說明投保者的心理狀態比較好,并從心理上并沒有把災害風險全部交給保險公司,自己也積極采取防災減災措施進行災害的預防,以期減少災害的損失。
人們意識到了利用參加保險的方式可以分擔災害損失的風險,并且大部分人愿意采用保險的方式來補償災害損失,那么到底人們愿意拿出多少錢作為保費進行災害保險呢,對此,我們利用假設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如表2所示。
結果表明,湖南信息工程學校、湖南農業大學以及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愿意投入保險的被調查者中,在假設每畝地純收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前提下,愿意拿出純收入的5%以下作為保費的比例均為最高,在對各結果整理合并后,得出在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被調查者中,絕大部分被調查者愿意拿出純收入的5%以下作為保費進行保險,而被調查的農民卻不同,他們有保險意識但不愿意拿出錢作為保費的比例也比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被調查者的相應比例要高,說明農民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保險在分擔災害損失風險中的重要作用,他們也真正愿意參加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去,但有些農民由于保險知識的缺乏而對保險不夠充分的信任,導致有些人猶豫不決。
七、小結
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全球變暖不僅在科學上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對于百姓來說也逐漸認識到了其重大影響的變化。同時由于全球變暖導致了氣象災害越發頻繁,對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2.目前,湖南廣大農村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渠道還不健全,該地區大部分人已經能夠積極面對氣象災害,并能夠積極的采取各種防災減災措施來減輕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3.該地區大部分農戶都是通過自力更生和政府救助進行災害救助的,措施單一,必須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進行補充。
4.農民對將保險引入到氣象災害防御領域的意識具備,而且也愿意付諸于實踐,希望能嘗試這種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這就為將保險機制引入到災害防御領域,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摘 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社會建設的多層次、全方位推進為社會調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現行條件下,調查研究失靈、失值、失信、失真等有??陀^真實性原則的現象卻嚴重影響了社會調查研究在社會建設申作用的發揮,在此情況下,惟有實現本土化調研方法的探索與跟進、促進社會調查研究的歸位與規范、加強調研主體的角色定位與責任感,方能在更科學的意義上推動社會調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關鍵詞]和諧社會建設;社會調查研究;反思
一、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調查研究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變革的轉型期。社會劇變、價值多元、利益分化、矛盾交織等轉型期特有的狀況都會使社會中一些深層次問題日漸突出,從而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要求我們以和諧社會建設為中心,圍繞各項體制深層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細致地收集資料、掌握事實,客觀認真地分析我國社會建設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梢?,科學的社會調查研究能夠發現和獲取社會客觀事實,探索和把握社會發展的真實狀況;同時解剖和分析事物發展的動因,揭示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從而為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制度化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持。
迪爾凱姆指出:“社會現象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質,只有堅持客觀性才不會偏離它?!薄啊啊薄缘蠣杽P姆之后,雖然隨著社會學理論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迪爾凱姆實證主義方法不足及其時代局限性已被一一枚舉,但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學研究視野或方法,僅從今天人們運用社會調查研究的現實來看,他所堅持的“客觀性”的調查研究的準則,仍然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示。
二、對當前社會調查研究的反思
在國內,作為和諧社會建設中基礎性工作的重要承擔者,社會調查研究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學術界開始有些猶豫彷徨。展望國際,伴隨著社會學研究中心陣地向歐洲的回遷,以社會調查研究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研究在當代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實證主義的大潮中遭遇到了更為強烈的質疑,能否在實踐過程中保證研究結果的客觀真實性已成為對社會調查研究的最嚴厲的拷問。在這壓力下,無視社會調查研究為主的實證主義研究方式所面臨的詰難只會導致國內的相關研究在歧途岔道上越走越遠。因此,結合國內社會建設的具體實踐,對社會調查研究本身作出深刻的反思,不僅有利于對這個關系其生死存亡的尖銳問題作出正面的回答,更有利于在實踐層面上查找社會調查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動其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趯Ξ斍吧鐣{查研究的反思性思考,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應特別引起社會調查研究機構及人員的關注。
1 社會變動加劇與調查研究失靈
轉型期社會發展變化之劇烈、社會建設所遇問題之復雜是以前任何時代都不曾遇到的。隨著社會的轉型、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調整,社會在經濟結構、社會秩序、文化心理等方面變動加劇,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新的社會事實不斷涌現。相比富于變化的社會現象,社會調查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仍然主要是沿用西方社會學界的老路,甚至直接移植其量表來使用,因而顯得過于老舊和陳式化,在實踐中的適用性也難免受到質疑。同時,社會調查研究的對象往往集中在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上,調查研究的內容重復化、狹窄化,一些亟需社會調查研究介入的領域僅因為不是熱點而備受冷落。然而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這些所謂的“熱點”“冷點”轉換很快,相當一部分研究者為追隨社會熱點疲于奔命,但調查研究本身卻難以深入下去,甚至草草了事。維護社會秩序、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發展本是社會調查研究的傳統功用,但現在卻出現了失靈狀況,頗應引起社會學者們的進一步反思。
2 功利主義盛行與調查研究失值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建立及全球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西方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也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起涌人國內,一段時期功利主義思想在較大范圍內盛行開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諧社會建設,社會調查研究領域也不例外。這主要表現在:社會調查研究往往被人為地當作標簽,明為社會調查,實為裝飾門面;打著社會調查的旗號,而并未認真去社會調查,結果造成了許多低水平、低層次的重復性研究。同時,在社會調查研究過程中,調查研究人員往往為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任意削減成本,壓縮人員培訓過程,縮減調查研究步驟,甚至不惜修改數據以支持自己的觀點。另外學術機構的機關化、行政化也導致了社會調查研究的內容和結果要以上級領導的意向和喜好為指標,而非以事實真相為根據。這一系列的思想和行為上的錯位使社會調查研究失去了原有的反映社會問題、提供對策思路的價值。
3 方式方法隨意與調查結果失信
在目前的社會調查研究成果報告中,能精心挑選研究方法并嚴格按照一定的社會調查研究步驟進行的寥寥可數。就社會調查研究的抽樣工作而言,風笑天教授曾經對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和《社會學研究》上的114篇調查報告作出分析,他指出,多數學者的研究缺少對抽樣方法的介紹,并且多數調查研究的抽樣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問題。另外,問卷的設計大多要么過于粗糙,要么直接借用西方社會學界相關研究所用的問卷,忽視了調查對象的差異性特征。在進行調查時,對調查對象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知識水平、問題接收能力及理解能力等考慮欠足;調查人員內部對問卷問題方面的理解偏差也不能及時糾正;同時,對調查主體與調查對象之間的溝通鴻溝也未作充分準備。而且社會調查研究主體在對調查資料的進一步整理中,囿于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一般都徘徊在較低的統計分析和推論水平之上,對資料僅能簡單地堆砌和羅列,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和研究。這樣的調查研究成果可信度當然是值得懷疑的。
4 社會誠信缺失與調查結果失真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雙重轉型,社會出現特有的秩序混亂、道德水平滑坡、社會誠信度普遍下降的現象。在社會調查研究中,調查人員和調查對象雙方面的誠信度都會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首先,對于調查人員而言,單調重復的調查工作產生的疲憊感一旦遭遇責任感的缺失,便很容易出現為完成任務而偷工減料的現象,更何況有相當一部分調查員對于調查本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敷衍了事。其次,調查對象一些特定情況下被問及一些特殊的問題時,往往會迫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壓力而給出違
心的答復,即出現所謂的“社會稱許性偏見效應”,直接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尤其是對于那些利益訴求機制與表達機制不健全的弱勢群體,他們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在被問及敏感的、隱私性的問題時往往顧慮重重,不敢或不愿說出真實看法和觀點,使得調查所獲得的資料數據大打折扣。更有相當比例的社會學研究往往忽視研究主題和任務,盲目采用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甚至僅僅以此來粉飾自己的論文成果。對于目前的社會調查研究而言。如何解決調查結果失真的問題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重大課題。
三、社會調查研究實現價值回歸的對策性思考
在社會轉型期,圍繞和諧社會建設,社會學研究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倳浽诙啻沃v話中強調,社會學界要重視理論和調查研究,推進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因此,盡管目前我國社會調查研究中以上所舉的種種不足,甚至遭受了對其研究結果的客觀真實性的嚴厲質疑,但通過對社會調查研究過程本身進行深刻的反思,還原社會調查研究的真實面目、尋求調查研究的價值回歸還是可能實現的。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思考和努力:
1 本土化調研方法的探索與跟進
無論是社會學理論研究,還是社會調查研究實踐,國內出現對西方社會學界的效仿都是可以而且是應該的。但轉型期國內所涌現的大量不斷變化、且具有轉型期本土特征的全新的社會現象僅靠借用的理論和模式是遠遠不能解釋和解決的。就當前情況看,對于社會調查研究本土化的探討并不少見,但如何把這種探討與經驗研究的具體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則是對改進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有益探索。首先,根據加芬克爾所提倡的“方法的獨特適當性”,要在大膽借鑒西方調查研究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國內社會現象的個性化特征,對之進行行之有效的本土化改造和創新,以提高社會調查方法的適用性;其次要善于引進、吸收、融合現代科學方法思想和具有實用性的操作化的技術手段,以提高調查方法的先進性;另外,在進行社會調查研究實踐的同時應該抽出一定的實踐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理論的探討和學習,以早日發展出一套既符合一般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論來指導具體調研實踐??傊?,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應該是個開放性的體系,在發展意義上,要從本土社會獨特的特征為出發點,基于不斷變革的社會現實,既融合傳統和現代方式,又結合理論和實踐創新,探索出一條社會調查研究本土化的新道路。
2 社會調查研究的歸位與規范
目前,在國內社會學研究中,與國際上反實證主義浪潮所截然不同的是,以調查研究為主體的實證主義研究方式仍備受推崇。這種現象固然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同時也正說明了實證主義研究方式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和一定的合理性。而當下我國社會調查研究領域存在的某些無序狀態在進一步強化了社會調查研究的“顯”“熱”地位的同時,也難免給有序、規范的社會調查研究帶來了定位混亂和規范不足等不良后果。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針對社會調查研究自身的規范性研究要跟上,認真做好調查研究方法的歸位工作,使之成為社會學研究有效的工具系統;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及相關學術機構在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時,應遵守調查研究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性的要求,加強自律,無論是調查方法的應用,還是調查方法的操作,都能夠自覺還原社會調查研究的本來面目,而非僅把社會調查研究當做一種裝飾和幌子??傊?,就是要通過對社會調查研究的歸位和規范,更好地發揮社會調查研究在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3 調研主體的角色定位與責任感
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為了反映真實的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穩定發展,就必須克服調查研究中調研主體出現的主觀隨意性傾向,充分發揮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作用。為此,從事調查研究的主體進行相應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強化其責任也是必須的。首先,社會調查研究主體必須要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角色定位,明確自己在社會事實和問題的描述分析以及對策提出等過程中肩負的重大責任。同時,社會調查研究主體還應把這種責任感貫穿于整個調查研究的全過程,不僅要關注調查結果所反映情況的真實性,而且要把調查研究的重心定位在有現實理論意義、對社會建設有政策支持性的研究課題上,借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推動社會理論和方法研究的發展。另外,社會調查研究主體還應該明白自己對于推動國內社會學尤其是社會調查研究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重要義務。實踐證明,惟有社會調查研究主體明確自己的角色,實現責任感的回歸,方能從主體意義上引導社會調查研究沿著正確道路發展。并使其在社會建設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體系包括兩大類:理論性教學和實踐性教學。根據“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特點,在教學中主要選擇四種方法:講授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和實地調查法。
[關鍵詞]高職教育;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教學方法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推動現代文明和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夠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則必須依賴于卓有成效的教學,因此,學習、研究和掌握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就成為高職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所以有必要對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體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體系由兩個基本部分構成:一是理論性教學方法;一是實踐性教學方法。理論性教學方法適應理論性教學的要求,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掌握,強調理論修養和知識創新,包括講授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演示教學法、參觀教學法等。高等職業教育理論性教學應遵循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任務,使學生牢固和堅實地掌握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但同時必須“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這一點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職業教學除了理論性教學之外,更要開展實踐性教學,這是由職業教育的特性決定的。實踐性教學是形成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絕不能視其為理論性教學的輔助部分。實踐性教學方法要體現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注重實踐能力的養成,要求在真實或虛擬的實踐中進行學習和鍛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術,并能夠創造性地運用,包括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頂崗實習法等。通過這些方式使理論教學、技術訓練等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既體會到創造的樂趣,又培養自己動手的能力。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是社會科學領域里的一門方法性學科,具有方法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要求學生綜合運用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手段,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的方法性科學?!吧鐣{查研究方法”課程是高職社會工作、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專業的必修課,是上述專業學生從事社區服務與管理工作必備的方法和手段。傳統“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講授是從內容方面把它當作社會調查學來講,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針對性和應用性,教材厚,學時多,學生圍著書本轉,背條條款款多,與社會實際結合少;教學方法上,講授多,實訓少,教師唱獨角戲多,學生參與少;教學手段上,傳統的教學手段用得多,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軟件和教學手段應用少。這種教學模式遠不能適應當今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所以對該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根據“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靈活運用以下四種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實地調查法。前兩種屬于理論性教學法,后兩種屬于實踐性教學法。理論性教學和實踐性教學要密切結合、有機搭配。理論性教學是實踐性教學的基礎,要求教師必須把社會調查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教授給學生,是實踐性教學的理論指導和驗證。而實踐性教學是理論性教學的延伸,是以理論為指導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訓練職業技能、培養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和手段。要求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所學的調查理論和方法在具體的調查實踐中去應用,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學會了對理論知識的靈活應用。
一、講授教學法讓學生對于該課程理論有系統的認知
講授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口述、講解、講演等形式向學生系統傳授知識的教學,屬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傳授一接受”性的教學方法。運用講授教學法,教師可以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生動形象地描繪、陳述,啟發誘導性地設疑、解惑,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為全面、系統的知識。
第一,按教學目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深度和廣度。結合“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在理論性教學中,應注重調查研究實際操作方法的講解,這是從事實際調查工作的基礎。注重讓學生掌握整個社會調查活動的開展步驟,如怎樣確定課題,如何設計調查方案,如何收集資料,如何對資料進行審核和整理,如何統計分析和理論分析,如何撰寫調查報告等這些與實際調查工作緊密聯系的問題。這些是該課程講授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通過講授,讓學生對整個社會調查活動開展與運作有系統的認知。
第二,教師的講授要具有啟發性。要善于提出課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配合教師的講授,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同時在理論教學中,還可以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案例講解法。如講到社會調查報告撰寫這一章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調查報告實例,把撰寫報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這樣即使課堂內容豐富和充實,又能夠激發學生自覺思考,避免注入式講授。
二、討論教學法是鞏固知識、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精神的平臺
討論教學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學內容的某個問題,通過積極介入學習中的討論或辯論活動,從而掌握和鞏固知識的教學法。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以交互的方式,通過共同討論來解決問題或建立觀念,從而獲得新知。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對所學知識的思考、討論之中,既可以在互動中共同學習、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又可以在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寫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教師運用此種方法時需要注意:第一,要擬定適當的題目。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學生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精心擬定富有啟發性的討論題目。第二,要組織和引導討論。在實施討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組織和指導,其關鍵在于“誘”,而核心在于“導”,其宗旨是保證討論始終圍繞中心議題。第三,要做好討論的總結工作。好的討論教學要善始善終,因此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依據中心問題和討論的情況及時進行點評和總結。
針對“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在很多章節都可以采取討論教學法。比如教師在講到調查研究方案設計這一章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人數將學生每六或七人為一個小組,以組為單位,讓每個組的成員根據所選擇的課題,通過討論來確定課題方案,然后派出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其他小組要對其方案進行討論和評議。通過討論教學,各個小組都知道自己所在小組的方案問題所在,而后進行合理地調整和完善。同時,采取分組討論的方法還可以鞏固課本知識,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提高自學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模擬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全真的模擬環境
模擬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為目的導向的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這種方法是在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后,需要進一步了解職業技術的基本原則,掌握職業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和實踐形式,從而養成操作能力時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模擬環境、模擬角色、模擬操作程序等,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在“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中,模擬教學的場所主要是實訓室以及微機室。模擬教學法的使用主要體現在社會調查的兩個基本過程: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資料收集是社會調查中最復雜、最辛苦,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資料收集的方法包括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等。這些方法的使用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進行系統的講解,學生也要在實訓室進行現場模擬。如根據課堂中所學的訪談法的知識,讓學生通過扮演訪談者和被訪談者來模擬整個訪談過程,了解訪談方法的注意事項和程序。同時也讓觀看模擬的學生指出模擬者的正確和錯誤的操作,從而掌握訪談法的程序和技巧。
社會調查所需的各種資料收集起來以后,經過認真的審核和整理,就進入到分析階段。統計分析是資料分析中最重要和應用最廣泛的定量分析方法。而目前利用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是現代調查研究必備的手段,它已經成為社會調查研究的不可缺少的精確、方便、高速、靈活的運算工具,在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中顯示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有關社會調查統計分析軟件是學生掌握的重點。只有掌握了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定量分析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實際的調查研究中進行數據統計。要求學生利用統計軟件,在實訓室微機上,對實驗項目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和模擬計算。熟悉掌握統計資料的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分析、單變量的統計推論、列聯表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社會調查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
四、實地調查法讓學生進入實地親臨現場體驗
實地調查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自到實地去做調查,收集資料??简灮驒z驗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掌握程度?!吧鐣{查研究方法”課程到現場做調查包括以下三種方法的使用:
第一,觀察法。實地調查的目的主要是熟悉實地觀察法的原則和要求,掌握實地觀察法的一般技巧,努力減少實地觀察法的誤差,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感官觀察的能力、使用觀察技術手段能力。比如我們可以選取兩個在各個方面做得都比較好的社區作為觀察對象,分別安排每組同學對這兩個社區進行觀察,在觀察中學會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組為單位寫出觀察報告,將報告在全班宣讀,由教師和同學共同講評。
第二,問卷法。實地調查的目的主要是熟悉問卷調查法的使用,掌握問卷調查的各種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操作是選取1―2個社區或高校作為問卷調查的樣本框,各組根據調查方案抽取所需樣本,根據每組工作分工實施調查,回收調查問卷,計算出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這種收集資料的方法目前在國內外運用比較廣泛,也是學生重點掌握的方法。
第三,訪談法。這種方法是典型調查與個案調查所要采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實地調查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各種訪談技術,要求學生根據事先準備好的訪談提綱或者訪談問卷去做調查。這種方法的操作難度比較大,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控制或駕馭整個訪談現場的能力,同時還要會察言觀色。所以通過實地調查,可以鍛煉學生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采用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可以使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明顯發生轉變。第一,鞏固學生所學的課堂知識,開拓了視野。將學到的書本知識與實踐環境鏈接起來,可以互相參照、考核、比較,在實際運用中理解、消化、鞏固和豐富在課堂上已學的知識。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不僅可以強化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可以獲得豐富的社會經驗。第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組織協作能力、人際交往和表達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以前總是理論灌輸較多,實際動手較少,學生上課不夠積極。通過教學方法改革,我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調查活動的每個環節,親自體驗,學生學習的熱情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