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8 05:46:54
序論:在您撰寫新聞記者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電視新聞記者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欠缺
如今,新聞記者在對一些突發事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已漸漸形成一定的責任意識,然而有些突發事件會比較難以處理,電視新聞記者在報道方式和應急處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1.電視新聞記者會通過一些不合規的手段來促使曝光率大大增加,進而導致發生一些悲劇事件
如今電視新聞媒體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面對尤為嚴峻的壓力,出于謀求自身利益的考慮,會選擇突發事件中的“傷疤”作為取得新聞市場的突破口,這樣就有可能會很大程度上傷害突發事件的利益主體或相關者。
2.電視新聞記者的問責意識欠缺
如今社會公眾對新聞報道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電視新聞記者針對突發事件所進行的分析報道應該力求全面、理智和多角度,如果只是進行簡單的陳述,不將正反面信息協調好,就難以提升報道水平。在具體新聞報道實踐中,對于公開性的報道,一些新聞媒體卻是有選擇性的進行。不能全面地分析突發事件,也不能很好地追究責任,這等于是在藐視公眾的知情權。
3.電視新聞記者有時會謊報新聞,這主要是出于畏懼心理
針對一些災難性突發事件,部分記者就不愿或者不敢前往前線,這樣無法采集到信息,同時又想牟取私利。所以常常就會選擇謊報新聞,這必然會對電視臺的公眾形象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也會把不好的影響帶給社會。
二、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中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1.新聞敏感性高,反應快速
由于突發事件是很難預料的。所以新聞記者往往都缺乏好的準備,一旦突發性事件發生了,就需要即可趕去現場,采訪工作也要立馬進行,存在的不確定性也會很多,而且還會有很多不可預料的問題出現。所以,對電視新聞記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要具備較好的新聞敏感性和反應能力。首先,新聞記者一定要具有好的新聞敏感性。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記者就應該對價值判斷具有較好的直觀判斷能力。對這一事件,針對其具備的新聞價值進行正確的判斷。對其中的有效信息要進行及時且敏銳的捕捉。新聞記者開展工作,主要是看綜合判斷能力,其具備的敏銳的洞察力等素質都會對之后的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產生決定性作用。所以,新聞記者要具有的職業素養,就是要快速有效地捕捉和發現突發事件中的新聞價值。其次,是針對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要求記者具有良好、快速的反應能力,以便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有效的采訪策略。在發生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新聞記者需要將其中最有價值的材料篩選出來,捕捉有效信息,以便在報道時采用最確切的語言,使觀眾取得身臨其境之感。
2.具有良好的采編能力
不同于日常新聞,由于突發事件很難預料,所以當突發事件發生后記者往往猝不及訪,難以從容應對,這就要求記者練就自身超強的應變及采編能力,以備不時之需。具體說來,既要確保進行客觀的新聞報道,又要將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起來。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愈發關注一些突發事件,報道的及時性往往能為電視新聞節目爭取較高的收視率。如今的各類報道都是爭分奪秒的進行,易導致各種主觀臆斷。若是記者一不小心夸大了突發事件的破壞力,則民眾就會很容易產生恐慌心理。一時產生諸多的流言,進而大大增加了社會的不和諧因素;相反的情況,如果破壞性縮小了,就會促使社會和國家喪失應有的警惕性,沒有做好事前準備,最后必然會增加損失。所以,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事件的過程中,需要對事件的本質內容進行整體上的審視,著眼于大局,從而理性客觀地報道突發事件。
3.注重人文關懷
社會責任和人性道德是所有職業都應當遵循的,所以,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要兼顧職業和社會責任。針對突發事件,新聞記者要保證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也要重視人文關懷。當今社會更加廣泛地關注突發事件,突發事件的危害和破壞力都是非常大的,對于正常的社會生活而言,往往都會引起一定的損失和不便。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在人員和財產上出現較大的損失。就新聞記者的職業要求來看,不但要親自去現場進行采訪報道工作,從而將第一手信息傳達給社會大眾,而且還要將人文情懷融入報道中。記者在報道突發事件時應當盡量為救援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采訪,以免再次傷害那些剛遇到不幸的采訪對象。電視新聞記者應當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及時、客觀地報道突發事件,并將人文情懷和服務意識融入其中,做到以人為本,尊重生命。例如,汶川地震發生之后,很多記者都選擇先將采訪工作放下,積極投入到救援工作中來,然后再對受災群眾進行采訪,從而實現了與民眾價值觀相統一。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報道突發性事件往往最能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體現出來,與此同時對新聞記者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多。新聞工作者尤其是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對此類事件進行很好地報道,將良好的職業素養充分體現出來,力求做到報道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從而為社會樹立起正確的輿論導向,如此才能將社會媒體工作者的責任真正擔當起來。
作者:張紹勤 李榮芹 單位:臨滄市傳媒集團事業一部 臨滄市云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一、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1.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夠提高記者工作效率。新聞記者在傳媒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其職業素養中的各種專業技能是否熟練,能否快速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對于一名記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新聞記者必須熟練掌握記者本職所要求的專業技能,同時因為記者每天所要面臨的各種突發事件不同,對記者的應變能力以及各種其他方面的技能也有要求,而熟練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能夠使記者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豐富的閱歷和工作經驗,作為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證一名新聞記者高效率工作的秘密武器。
2.良好的思想作風是精神動力的源泉。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工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來自人、社會甚至是制度上面的阻力和壓力,很多剛剛邁入記者行業的人就因為不能客服這些阻力而脫離了傳媒行業。殊不知這些阻力和壓力正是對于一名記者的真正考驗。而只有擁有良好的思想作風以及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頑強的意志以及過硬的心理素質,才能夠保證記者工作能夠持續下去,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排除艱險,即使犧牲個人的一切,也都要將工作落到實處,這才是一名真正的記者??梢娫谛侣動浾叩穆殬I素養中,良好的思想作風以及對記者行業的熱愛,是一名新聞記者精神動力的源泉。
二、社會發展對于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要求
1.以新聞人的敏銳與智慧去發現。如今,互聯網的發展非常迅速,人們把很多的時間都放在網絡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有趣事情,大多數人都喜歡將其到網絡上與人共享,這種現象意味著人們擁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同時也擁有了自己的網絡空間,對于新鮮的故事與重大事件,大眾抱著新奇與出名的心理會率先通過互聯網進行。面對這種形勢,作為一名媒體人,特別是工作在媒體前沿的新聞記者,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為他們以發現新事物、報道新事物為本職,而互聯網的出現大大擠壓了他們的工作空間,新事物發生之后,基本上等不到記者前來,互聯網上就已經了與事件相關的一切。面臨這種嚴峻的態勢,社會的發展要求新聞記者需要以新聞人的敏銳眼光、智慧去發現,去捕捉事件的關鍵點,對于已經見光的大事件,記者也不是完全沒有工作空間,普通大眾的事件,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基本上是一塊璞玉。新聞記者要以新聞人的敏銳眼光來發現事件的始末、隱藏的信息、背后的原因以及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等等,這才是現代社會對新聞記者的真正要求,普通大眾不具備對事件深度挖掘的能力,而這正是新聞記者擁有的優勢。發現是一種藝術,但這必須要靠新聞人的敏銳眼光和智慧,才能夠對事件抽絲剝繭,還原事情的來龍去脈。
2.以專業視角去描述與評論。新聞記者在工作過程中,需要用新聞人的專業詞匯進行報道與評述,絕不添油加醋,橫生枝節,扭曲事實,誤導群眾,這是對一名記者報道事件的專業性要求。對于已經發生并且見光的大事件,記者的介入,會讓事件的真正情況逐漸浮現,因為記者的報道準確、詳實,對于不了解的各種細節絕不妄加猜度,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新聞人的眼光非常深刻,同一件事件在大眾眼中與在新聞記者眼中是不同的,而新聞記者往往能夠依靠閱歷和經驗直接看透事件本質,注意到表面后面的真相。如何對真相或者事件后面的一切進行描述或者評論,是現在社會對于新聞記者的另一項苛刻要求。在發現之后,如何用專業的視角去描述,如何對事件的始末進行分析總結,是目前所有新聞記者都要努力做到的。
3.用新聞的魅力影響大眾與社會。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對事件的報道負責任,需知一件大事報道之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現在社會中的很多行業,都是以新聞為風向標,特別是經濟中的股市,新聞所報道的任何一件大事,都能夠引起很多行業的反映,這樣就間接地影響到了股市的起落,而股市作為經濟的風向標,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總結
新聞,只有以準確、真實、可靠的信息才能夠贏得大眾的信任,所以一名新聞記者,在事情的報道過程中,如何能夠以新聞的魅力以及影響力,去推動經濟的發展,甚至文化的進步。新聞是可信的,而新聞記者對于社會中已經產生的大事件,不僅有報道的權利,同時更有鑒別和澄清虛假消息的權利。新聞記者是一項神圣的職業,要積極利用新聞報道來引導社會價值觀,提高公眾的道德意識,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有更加堅定的信仰,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及過硬的職業素質。
作者:趙東清 單位:遼寧省凌海市廣播電視局
摘要:受互聯網的影響,新聞種類層出不窮,新聞質量也在經受考驗。對于新聞制作來講,新聞記者本身的思維方式決定其作品的質量。如果記者的思維方式出現偏差,新聞的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本文主要研究記者思維方式對新聞制作方向的影響,并提出優化記者思維方式,糾正新聞制作方向的建議,從而達到提升新聞的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新聞記者;思維方式;新聞制作
人類的精神活動存在差異,思維方式也多種多樣。思維是人類判定自身行為的主要依據。記者所具有的思維方式關系到其對新聞的采寫方向,以及其在報道新聞過程中的主要偏向。為保證新聞采訪客觀公正,新聞記者需要明確自己的思維方式,不能讓自己的思維對新聞作品產生影響。當代新聞記者在思維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導致其所報道的新聞影響到事件本身的客觀公正,偏離了新聞報道實事求是的原則,對社會環境造成了影響。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新聞事業也不斷做出整改,要求新聞記者具有良好的采寫能力,并糾正自身的思維偏向,提升新聞質量。
1當今記者的思維方式對新聞制作方向的影響
1.1先入為主造成新聞事件偏移
當今記者思維方式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先入為主,其所具有的該種思維表現形式導致其在發現新聞事件以后,以自己的思維來理解事件和觀察事件,并對新聞事件做出解釋。而在該種思維方式的引導下,進行新聞事件的采訪和報道,就會加入到自己對事件的認知,進而無法對事件進行平白、客觀的直敘。新聞事件中蘊含著很多復雜多變的信息,需要記者采寫時進行正確分辨和處理。但由于很多事件已經超出了記者本身的認知范圍,其雖然也會在采寫時了解事件的發展走向,并明確事件當中包含的信息,卻無法有效掌握信息并對新聞事件進行修復和完善。有時甚至會在具有一定偏向性的思維引導下,在解釋新聞事件時將自己錯誤的思維灌輸給他人,對新聞事件的處理造成負面影響[1]。
1.2信念固執引導錯誤信息
很多人在認定一件事情以后,就很難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糾正。新聞記者本身所具有的信念固執導致其即使對事件進行了錯誤認知,也無法糾正自己的思維,并且無法否認自己的認知。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喜歡在眾多的信息當中找出能夠支持自己認知的信息,該種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向性,盡管該認知具有一定的無意識性,但依然屬于思維方式上的錯誤偏向。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的認知會對其在信息的選取造成影響。新聞記者的信念固執也體現出這一點,其在選取新聞事件信息的過程中,受自己信念固執的影響,選擇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造成部分真實信息的流失,也導致新聞事件的走向發生變化。而社會人士在閱讀該新聞信息以后,其在生活態度或行為方式上也會出現偏移??梢哉f,新聞記者在工作的時候,潛意識里已經認定事件的起因,也認定了事件的是非對錯,其在進行新聞制作時,自然也會希望做出該方面的報道,并以該種報道來獲得更多人認可。
1.3歸隱錯誤體現錯誤思維傾向
人類在對事件進行總結時通常會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釋他人的行為,而該種做法被稱為歸因。但個人在歸因的時候通常會出現歸因錯誤的情況,因為不了解某件事情的真相,或者是在思維方式中產生錯誤的理解,就會對某個人的行為特質無限放大并且忽略事件環境的作用,僅僅歸結為個人行為或態度。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制作時也會出現思維方式上的歸因錯誤情況,記者本身更加強調情景因素,忽略了環境作用,在采訪時將事件歸結為一點,解釋錯誤的事件起因,偏離了客觀事實[2]。也有部分記者更注重自身的客觀視角,反而脫離了事件的主體和環境。例如,記者進行先進人物報道時,通常先從主觀角度對目標進行表述,卻忽視了對環境的描述,過分注重主觀能動性,導致傳播錯誤信息。
1.4新聞信息出現同質性
很多受眾都比較關心身邊所發生的新聞趣事,對趣事的關注程度也要超出其他新聞事件。在報道新聞趣事時,受眾顯得更加主動,為此,部分記者產生思維方式偏移,認為僅僅報道統計數據比較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受眾,也無法與受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必然聯系。因此,記者往往將新聞制作方向趨向于對生活趣事的報道,在選取新聞信息時也比較愿意選取生活案例。新聞記者的該種心理使其在報道新聞事件時,更重視事件的發展方式,而忽略了事件發展的結果,也沒有做出具體的結果交代,該種情況對受眾的認知造成了不良影響。除上述幾種影響外,心理學家在研究新聞記者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中還發現,智力自負會對其所制作的新聞事件造成影響。很多人在一件事情發生以后,認為自己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預料到了事件的發生。所以,在了解一件事以后,通常的反應就是:“其實我早就知道了”。而該種心理就是智力自負的表現。新聞記者也存在該種傾向,其對事件的現狀及未來的走向進行評價和隨意預測,并且將該種評價體現在新聞報道中,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帶來了一些弊端[3]。在社會事件發生以后,新聞記者往往會對事件進行跟蹤報道,而在報道時,記者本身對事件作出的預期結果可能會出現,該種事件的出現讓記者的思維產生偏差,認為自己能夠預見事件的發展走勢,并且在內心認可了自己對事件的預見。其將該種預測體現在新聞當中,不斷對事件進行深層次分析,往往會誤導社會輿論走向。
2優化記者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方向的措施
新聞記者本身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其在了解社會事件的同時,向人們傳遞社會消息,制作新聞能夠影響到周邊的環境以及受眾的行為思想。為避免新聞記者的思維方式對新聞制作產生負面影響,記者需要糾正自身的思想方式,轉變新聞制作的方法,提升新聞制作質量。首先,新聞記者需要加強對新聞事件的重視,加強責任意識。在實際工作中,新聞記者需要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糾正,確保認知方向不會出現偏差,在對新聞事件認知時要以自己所收集的資料為依據,避免出現新聞報道不全面的情況。其次,新聞記者需要對自己的新聞制作進行針對性檢驗,從事件認知開始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先入為主或信念固執的行為。在檢驗出報道中的問題以后,要對報道進行修整,從而讓新聞報道更加客觀。最后,新聞記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并且對自己的消極認知進行糾正,履行身為記者的使命,避免在新聞報道中的預測,也規避沾沾自喜的心理,克服不良思維,朝著積極的方向進行新聞制作。
3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信息收集能力,還需要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客觀公正的工作態度,盡量減少思維偏差,不讓自己的認知影響新聞制作的方向,從而提升新聞制作質量。
作者:齊學洋 單位:天津市武清區新聞中心
摘要:新聞記者作為現代新聞傳播過程中重要的信息采集者、者和傳播者,對新聞價值和功能的實現有著直接的影響。面對新媒體、傳統媒體融合的現代新聞格局,傳統電視和報紙新聞記者的工作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如何通過有效的新聞內容吸引受眾,實現新聞對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和促進作用是現代新聞記者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新聞記者工作的開展和價值的實現需要以對自身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定位為前提,逐步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開展方式,實現新聞記者的社會價值。本文以現代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為切入點,對新聞記者的時代使命及其發揮的作用進行探討性研究。
關鍵詞:現代新聞;記者;新聞傳播;價值
一、前言
全媒體和自媒體的發展為傳統的電視和報紙新聞工作帶來了重要的機遇與挑戰,在媒體不斷融合的環境下,新聞記者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同時也強化了新聞記者相關素養的重要性。從整體上說,新聞記者價值的發揮要從其在新聞傳播鏈條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來考慮,從而實現新聞記者的時代使命。
二、現代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定位
現代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和傳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言行對社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新聞記者要對自身的新聞傳播價值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明確自身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使命。
(一)提供可靠的信息
社會的發展突出了信息在相關決策中的價值,一項好的方案制作、審核、通過和實現離不開大量客觀信息的支撐。雖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豐富了信息獲取的途徑,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效率,但是互聯網入口的低門檻也導致一些從自媒體等途徑獲得的信息在可信度、客觀性和全面性方面存在諸多不確定,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而新聞記者能夠通過實地的調查和研究還原事實真相,結合國家客觀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科學對內容進行客觀、全面的報道與剖析,為相關決策提供大量真實的信息支撐,降低決策的風險。
(二)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方向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強化了社會輿論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影響。記者作為直接報道新聞的人,其報道采取的立場、方法和語言對新聞受眾有著直接的影響。比如,對于同一新聞內容,新聞記者用客觀的態度和虛假的態度加以報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新聞記者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宣傳者,其對新聞真實性的把握和實現是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對社會大眾輿論的影響也是直接的。
三、現代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價值發揮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就當前媒體多元化的背景下,新聞記者工作的良性發展是實現新聞引導社會主流思想發展價值功能的關鍵。而在社會改革不斷深入和新聞主題多元化的環境下,現代新聞記者的價值發揮遇到了諸多的挑戰,客觀地分析這些挑戰是實現新聞記者上述價值的關鍵。
(一)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
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西方的一些主流思想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其原有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之人們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新聞記者要實現引導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觀的使命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輿論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一些不明情況的網民會因為一些人的誤導,而產生錯誤的社會價值觀,從而增加了社會發展的不穩定性。
(二)信息處理周期和難度增大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斥著大量的虛假信息,從而加大了新聞工作者信息采取的難度。新聞工作者除了常規的新聞處理之外,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對信息進行去偽存真,加之信息的多元化,導致新聞的客觀展示變得更加困難,一些實效性較強的新聞內容往往會因為時間的原因逐步失去意義,新聞制作和報道的周期也逐漸變長。
(三)媒體多元化的沖擊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全媒體、自媒體等新興媒體形式得到了快速的推廣與應用,并且新媒體在互動性等方面與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有明顯的優勢。諸如騰訊新聞、優酷新聞等網絡新聞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占的比例逐漸超越傳統媒體,增加了新聞記者的工作壓力,使得有的新聞記者為了完成一定的目標,在信息處理方面急于求成,降低了新聞質量。
四、優化現代新聞記者新聞傳播價值實現的路徑
新聞記者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廣大新聞記者要牢記社會主義價值觀,通過提升自身的素養來優化新聞記者工作。具體來說,新聞記者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克服發展中的瓶頸。
(一)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信息的重要傳播者,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作用。面對信息復雜化和多樣化的發展現狀,新聞記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豐富自身的新聞采訪和制作實力,嚴格把控不良信息,為社會發展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實現信息的良性傳播。同時,通過正確的新聞報道來引導社會主流思想的發展,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社會發展的基礎。
(二)對記者進行相關的技術性培訓
新聞制作周期是影響新聞時效性和輿論主導性的關鍵。面對新聞處理難度的增加,新聞單位要對相關的新聞記者進行專業的知識培訓,提高新聞記者判斷新聞真假的能力,使其能夠憑借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縮短新聞處理周期,為社會發展提供大量可靠的、時效性高的新聞信息。
(三)優化新聞媒體發展路徑
如今,互聯網技術已經逐漸發展成熟,傳統媒體的發展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通過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來豐富新聞工作發展路徑。例如,通過移動新聞報道來為受眾提供及時性、互動性強的新聞,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來強化自身的市場發展,吸引更多的受眾。
五、結語
隨著社會開放性和思想多元化的發展,現代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實現雖然遇到了一些挑戰,但是廣大新聞記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新聞價值觀,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社會主流思潮的發展,為實現良好的新聞價值傳播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曾鐵 單位:北海日報社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后,人們開始重視精神生活的提高。新聞記者作為媒體的發言人,其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于新聞事件的第一印象,對社會輿論導向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發現并解決當前新聞記者存在的素質問題,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要求。
關鍵詞:電視新聞記者;素質培養
一、新時期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轉型進入深入發展階段。我國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又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及其他各個方面的體制改革。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媒體競爭更加激烈,傳媒日益將經濟利益和產業屬性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在這一背景下新聞記者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虛假新聞甄別能力的提高
虛假新聞一直以來就是新聞界的一大頑疾。不得不說,虛假新聞作為一種傳播現象一直存在,只是其嚴重程度、形成原因、表現形式等有所不同。近年來,虛假新聞頻頻傳出,報道范圍包含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迫切需要新聞記者提升甄別虛假新聞的能力,維護新聞界的正常秩序,提升新聞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傳媒形象。
(二)輿論導向的模糊
輿論是一定的社會或社會群體、集團對新近發生的、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事件所持的共同意見。例如,2013年12月2日“老外街頭撞到中國大媽”的事件,一開始由于記者不了解真實情況,造成輿論幾乎出現完全“一邊倒”的走向——“中國大媽把臉丟到了國外”;但當北京市公安局通過調取監控錄像和多方調查,對“老外撞人”的事件情況進行通報以正視聽之后,輿論很快轉向對外國小伙的批評,最后這名外國小伙因其無證駕駛和非法就業問題被遣送回國。上述這則事件就說明了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記者扮演著重要的“把關人”角色,信息的選擇和傳播首先要經過“把關人”這一環節。在當今媒體環境中,“把關人”的數量增多了,但其整體功能卻明顯地弱化了,使得有輿論導向偏失的言論得以在網絡上傳播。這恰恰要求新聞記者在輿論引導方面要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積極疏通、引導輿論。
二、提升新聞記者素質的對策與建議
通過上述討論,在新時期環境下,筆者對新聞記者素質面臨的挑戰做出了比較詳細的分析,為了提升新聞媒體在群眾心目中的位置,同時也為了提供更真實的新聞報道,新聞記者必須提升自身職業素質,那么接下來筆者談一下自己對這一問題的一些看法與思考。
(一)新聞單位應加強人才交流
在現有的技術狀態下,足以提供全新的方式來塑造社會,甚至是整個世界。在人際交往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人類的思維方式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人際關系到人文知識再到社會輿論,每日出現在眼前的新局面都可能會挑戰我們的想象。在這種新局面下,新聞單位要想提高電視新聞記者素質,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通機制,幫助新聞記者進行自我提升。新聞單位加強人才交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強單位內部記者的技術素養,強化對技術的認知,如可以不定期舉行外出學習活動,讓記者去了解最新、前沿的媒介內容,包括媒介產品的形態、使用、創作等。通過對新概念與新技術的學習,新聞記者再返回單位傳授知識和探索知識,深化職業素養的培養方法,提高對媒介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新聞單位應將優秀的人才引進來,邀請媒體人才、學術大咖等,用講座或擔當教師開設課程的形式來彌補新聞記者的不足。比如,請業界人士進入校門授課、安排專門的講座或課程等。具有從業經驗的新聞從業人員在教學中更主動、更靈活,教學活動的組織、業界觀念的傳遞、思維方式的塑造都處于強勢的地位,與學術性教師合作則能培養符合媒體行業所期望的從業人才。人才講座或課題形式引入最具可行性,能彌補新聞單位在師資力量上的不足。
(二)新聞記者自身素質提升對策
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中,融合的態勢無需贅述,對新聞記者素質的要求并不是淺層的技能掌握,而是要認識到變化背后的原因,并做出調整。以往新聞記者人才必備技能限于新聞專業寫作、攝影、采訪等,現在使用互聯網的技能是時展所需的,如熟練使用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媒體;熟悉使用網絡技術檢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等,已作為更方便、高效整理和整合新聞資源的技能。另外,互聯網媒體及向互聯網轉型的媒體出現了很多新型崗位,如微博運營、微信運營、數據挖掘、數據編輯等,對新聞記者人才作為媒介的支持需求更是加大,這是以往不存在的。在媒體里,媒介的支撐是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由技術人員來實現,但是要完成一項新聞創新作品,只有新聞記者掌握了上述技術才能夠實現。只有新聞記者了解技術,了解新聞在技術領域中有哪些形式可以呈現,才可以提高新聞作品的產出效率,新聞記者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介技術,并與當前媒體中各部門進行有效合作。伴隨著媒介進化發展,新的技術不斷更新人們的世界觀,新聞行業更要不斷深入研究媒體技術給新聞環境帶來的變化,迎接機遇和挑戰。新聞行業的實踐性、應用性較強,新聞記者要緊跟時代脈搏,在媒介中學習。當前我國正處于提升軟實力的關鍵階段,一個國家受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必須包含文化凝聚力、輿論引導力、信息傳播力等。新聞記者素養的提升,能夠在保持傳統和優勢的基礎上,實現新聞與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技術的有機結合。
三、結語
我國新聞行業的迅速發展,新聞職業道德觀缺失現象時有發生,所以針對我國新聞職業道德觀缺失的問題必須要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從電視新聞記者的基本素質培養出發,不斷提高新聞記者的水平,使之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作者:尚何強 單位:瀘西縣廣播電視臺
摘要:接收、觀看新聞是人們了解社會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在提高新聞時效性的同時,也對新聞的真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與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息息相關。新聞記者是信息的搜集者和整合者,承擔著為受眾快速提供真實信息的責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頗受大眾質疑。就某些記者道德缺失的現狀來看,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水平亟待提升。
關鍵詞:職業道德;評價機制;新聞媒介;缺失
信息來源廣而雜,作為社會的瞭望者,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復制”網上的信息,必須證實其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保證新聞的時效性。這就需要記者本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然而,目前我國部分記者的道德水平卻備受質疑。
一、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下滑的現狀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施了改革開放戰略,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不良的社會因素傳入我國,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沖擊。人民網曾做過一項名為“你眼中的媒體”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人對現行記者職業道德表示不太滿意??梢姡蟊妼τ浾吣芊裾鎸嵉貓蟮郎鐣F實深表懷疑,故記者的職業道德水平下滑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造成大眾質疑記者的原因有很多,簡單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虛假新聞所謂虛假新聞,是指一些新聞記者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的缺乏真實性和可靠性的報道。例如,2006年,廣州“注水西瓜”事件,由于記者黃熙燈的虛假報道,造成部分省份西瓜難賣,瓜農損失慘重,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以及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虛假新聞不僅損害了新聞記者群體的聲譽,更嚴重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正如總理所說:“如果《人民日報》有一天說錯了一句話,那么明天全國人民都會做錯事情?!笨梢?,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多么重要。(二)有償新聞有償新聞,是指新聞工作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收受采訪對象財物的行為,是新聞的腐敗現象。例如,2003年的“山西繁峙縣煤礦礦難事件”,11名新聞記者(其中有4名新華社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的金錢,虛假報道礦難真實情況。這些拿“封口費”的新聞記者上演了一出“有償不聞”的丑劇,給記者行業抹了黑。這種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為業界所不齒。(三)熱衷于“走穴”現象記者隊伍里出現了“走穴”這種不良行為。他們不去如實地報道最需要報道的事件,而是收受他人財物,去報道一些有違道德準繩的事件,或者根據被采訪者的意思去報道,這種行為有違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
二、影響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因素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人是社會的個體,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記者也不例外。而且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難免會出現一些道德失范的行為。這是由于此時舊的社會道德觀念和準則被大量的否定,而新的社會道德觀念和準則又尚未建立,很容易引起社會成員的行為失范。(二)新聞單位自身的問題新聞媒體目前有兩大基本考核標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現實中,經濟指標是媒體最看重的指標。新聞媒體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面臨著非常大的生存壓力,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制造轟動效應,一些素質不高的記者就會報道虛假新聞,進行“新聞炒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第一,新聞前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第二,一些媒體采編和經營不分離;第三,對員工缺乏業務培訓。如今,新聞記者隊伍呈現年輕人偏多、職業年齡偏低和人員流動性偏大的特征。受經濟效益的影響,一些媒體為節約開支,不重視對員工的培訓,甚至連最基本、必需的培訓都沒有,僅僅將其作為“新聞民工”來對待。(三)新聞記者自身的原因一是職業理想不正確。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職業要求和職業理想,它直接左右著人們的職業行為和職業習慣。新聞記者的職業理想應該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但如今,一些新聞記者卻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將“利益”二字看得很重。二是人才數量在減少。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報社、電臺、電視臺當記者、編輯是非常令人羨慕的職業選擇,媒體也成了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如今,就連一些新聞專業的畢業生都不愿進入媒體界,高素質人才數量的減少拉低了整個新聞記者隊伍的職業道德水平。
三、提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的途徑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講究法治,任何人、任何行業都應受到法律的制約。而目前,我國在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方面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僅有一部《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但是,該《準則》不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而是民間團體制定的,因而不具法律權威和行政約束力。國家應通過立法對新聞記者的職業行為進行約束,并通過懲戒制度對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進行懲處,從法律層面嚴格約束記者的行為。(二)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增強責任意識我國著名報人鄒韜奮先生說:“記者,說到底,是社會的良心。”揭露真相,傳播真理,是大眾對記者的期許。作為社會的瞭望者,記者應該用自己的良心真實、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維護社會良知。為此,廣大新聞工作者應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從維護人民的利益出發,利用自己手中的筆和鏡頭去反映社會現實,傳播正能量。(三)建立健全機構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建立新聞機構內部的監督機制,領導干部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切實落實各項規定,上行下效,保障記者群體的廉潔性。(四)加強社會輿論監督新聞工作是服務型行業,新聞記者對社會有著輿論監督的責任,其職業道德也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可通過人民群眾的監督,來糾正新聞行業的不正之風。
作者:任俊蘭 單位:虞城縣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社會大眾具有輿論引導的作用,因此,本文通過分析電視新聞價值的體現、電視新聞記者新聞意識重要意義,提出了增強電視新聞記者新聞意識的有效途徑,為提高電視新聞質量、促進電視新聞媒體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借鑒。
一、電視新聞價值的體現
首先,真實性是對電視新聞的首要要求,是電視新聞的關鍵要點,如果失去了真實性,新聞信息也就失去其價值、使電視新聞信息失去生命,在真實性的電視新聞信息中,觀眾在獲取最新的社會生活信息同時還能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在電視新聞信息中觀眾的信息獲取能力也隨之得到提升,使觀眾對新聞信息進行有效的觀賞與體驗,如果新聞信息反應的事件是虛假的,觀眾在新聞信息觀賞與體驗中受到欺騙,會引發不良的社會輿論,影響惡劣,因此,真實性的電視新聞信息是保證電視新聞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提高觀眾對新聞的信任程度,增強觀眾的觀賞與體驗感。其次,電視新聞具有追求道德與善良的價值,良好的道德與善良的本質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在電視新聞中,通過播放真實的事件,挖掘事件中的真善美,以此擴展社會公眾輿論,引導正確的道德潮流,體現出新聞的內在觀賞與體驗價值。再次,電視新聞信息具有滿足社會大眾需求的價值,真實的新聞信息與新聞事件為社會大眾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導向,新聞信息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還拉近了人們與世界的距離,對大眾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觀眾在獲取電視新聞信息的同時還培養了新聞信息的分析能力。
二、培養電視新聞記者新聞意識重要意義
首先,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對提高新聞時效性具有重要意義,電視新聞記者工作需要其對新聞事件進行具體有效的描述,這就需要新聞事件要按照具體的時間、地點、事件起因、結果以及事件中的人物脈絡等順序進行詳細的報道,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新聞意識,對新聞進行有針對性的報道,在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報道中體現出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在新聞信息搜集中激發記者的新聞意識,使記者對某一特殊事件進行順序銜接報道,以此使新聞信息進一步吸引觀眾的眼球,進而提升電視新聞的時效性,體現電視新聞的價值。其次,電視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對提高新聞節目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電視新聞報道工作具有系統性強、復雜等特點,新聞事件的搜集、新聞報道的制作與播報是一個完整的程序,一般情況下,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負責新聞事件的搜集,還要進一步參與新聞的制作與播報,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貫穿于電視新聞始終,因此,電視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在新聞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的質量,鑒于此,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搜集與報道過程中要具有新聞意識,才能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質量。第三,電視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對提高新聞輿論導向具有重要意義,保證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是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在實際新聞播報過程中,新聞記者是新聞事件的見證人,對新聞事件的掌握與了解也是最清楚、最全面的,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事件記錄與采訪過程中要具備較強的新聞意識,才能夠對新聞事件有正確的認識,同時,電視新聞記者是新聞制作與新聞播報中的主要人物,其搜集的新聞事件也是電視新聞播報的重要線索與依據,如果新聞意識不強,就難以保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會對社會觀眾造成扭曲的輿論導向,電視具有視頻、文字、音頻與圖片等多種信息載體,因此,電視新聞的可信度較任何電視節目都要高,電視新聞記者只有不斷增強新聞意識,對新聞事件有正確的了解,才能使電視新聞播報準確有意義,保證電視新聞正確的輿論導向。
三、提升電視新聞記者新聞意識的有效途徑
1.提升編輯水平提升電視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需要新聞記者不斷學習,增加新聞基礎知識的積累,在信息爆炸時代中,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知識與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如果電視新聞記者的認知僅僅局限于對傳統新聞知識認知中,將會導致新聞記者難以具備有效的新聞意識,很容易在新聞事件搜集過程中對新聞信息產生錯誤的認知,此外,由于新聞事件具有環境復雜性、突發性等特點,對文字寫作與文字編輯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文字寫作功底,能夠通過簡練與優秀的文字表達能力對新聞信息進行有效的報道,由此可見,優秀的文字表達能力也是新聞記者新聞意識的重要表現,同時電視新聞記者應具有良好的新聞信息策劃能力,策劃能力是指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的搜集過程中,充分的對新聞事件脈絡進行把握,并客觀、科學、合理的組織新聞事件,通過策劃使新聞播報達到新聞事件再現的效果。2.提升理論水平新聞記者的理論水平實則是指政策理論水平,政策理論是保證電視新聞記者具有系統思維與國家大局意識的關鍵,電視新聞信息對社會大眾有較強的輿論導向作用,這建立在電視新聞具有真實與客觀性的基礎之上,提升新聞記者的政策理論水平首先需要新聞記者要及時掌握并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以及國家近期內的重大經濟事件,以此保證在對這些方面新聞信息進行報道時能夠客觀、真實、公正、全面的報道,引導社會大眾對國家的方針政策和經濟形勢有正確認知,其次,提高新聞記者的政策理論水平,能夠保證記者在對娛樂消息以及社會新聞進行報到時,也能自然、客觀的對新聞信息進行有效評價,避免在不了解政策理論基礎上憑借個人主觀臆斷新聞價值,出現嘩眾取寵的報道錯誤引導公眾輿論的現象,鑒于此,對電視新聞記者政策與理論水平的提升是保證新聞記者具有較強新聞意識的重要途徑。3.提升播報與制作水平不同的電視新聞事件與新聞信息,反應的新聞群體不同,這些群體在思想與需求方面的差異性較大,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新聞播報與新聞制作水平,以此準確的分析新聞反應群體的特征,通過新聞制作與播報客觀、真實的反應新聞群體的需求與思想,以此提升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在新聞制作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尋找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對新聞事件中的對話、行為以及特殊鏡頭等記錄,真實的展現新聞事件,保證新聞事件能夠滿足觀眾的心理意愿,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在新聞播報過程中,新聞記者要依據國家政策方針等社會大方向,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公正、公平的播報,通過播報對社會大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在新聞制作與播報過程中提升新聞記者的新聞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作為使社會大眾掌握與了解社會新聞的重要媒介,具有真實性與客觀性,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新聞記者的工作重心在于為社會大眾提供真實、可靠、及時的新聞信息與新聞事件的報道,這需要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新聞意識,因此,本文從以上方面研究了新聞記者新聞意識提升的有效途徑,為促進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提供依據。
作者:梅偉
1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中認知偏向的具體表現
1.1先入為主的觀念。新聞記者進行新聞創作的過程也是對事件真實還原的過程。先入為主的思想會影響記者對發生事件的回憶和思考。新聞記者所接觸的時間往往具有很大的變化性和不確定性,很多事件也會超出記者的經歷范圍。新聞記者在對這些時間的處理上,難免會將以往的經驗與之進行對比和分析,使事件的表述缺少最本質的客觀性。新聞記者在獲取新聞的過程中時,如果對時間的了解不夠具體,也很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在事件的表述中,進行補充看似使新聞內容變得充實,實際上新聞內容會因為加入過多的感情色彩而失去了客觀意義。
1.2信念固著。這種觀念是指人們一旦建立錯誤的信息并為之找到相應理論,就很難再做出更改。研究表明,人們在獲得信息的過程中會傾向于尋找能夠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這個過程也驗證了偏見,盡管驗證的過程屬于無意識確定,但會對新聞作品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記者存在這樣的認知,就會對其選取的信息造成直接影響,從而對整個新聞作品造成影響。在信息采集中,新聞記者一旦主觀認定某件事的原因,就會極力找到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對事件的掌握和理解就會變得相對片面,無法真實的還原事件。
1.3歸因錯誤。研究表明,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解釋時,往往更注重人物本身的行為,忽略了環境等外部因素,這就造成了基本的歸因錯誤。人們針對自身的行為,很注重強調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對于他人的行為,則更注重其自身內部特點。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如果存在基本的歸因錯誤,就會導致采訪偏離客觀實際,過于強調人物自身所具備的某些品質,而忽略了外部環境等因素的描述。在對先進人物進行報道時,尤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記者因過于注重其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從而忽視了外界因素對其的影響。
1.4關注奇聞趣事。從心里學上看,大多數人更加關注與生活相關的話題,對奇聞趣事的關注程度明顯高于對其他信息的關注。新聞記者也和普通觀眾一樣,比較容易受到新鮮生動的事件感染,在信息的選擇上更加偏向于比較生動的事例。在對一些事件的報道上,由于過度關注其中的生動元素,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實際意義,缺少統計類信息,使觀眾在事件的認知上造成偏差。
1.5智力自負。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新聞記者往往會對事件的結果進行預測,并在自己預測成功時表現的過于自負。這也是人們常見的一種智力自負,人們會對在事件發生之后,覺得自己早就猜測到了這樣的結果,從而對事件的判斷存在過多的主觀思想,對未來的預測造成影響。在很多新聞事件中,時間的發展變化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情況,事件的結果也可能與記者之前的判斷結果一致,但這也只是眾多可能發生結果中的一個。如果記者對自己的預測成果過于看重,很容易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也會缺少對事件發展較深層的思考。
1.6虛幻關聯。研究表明,人們會無意識的放大兩件事之間的聯系或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創造原本不存在的相關性。這種現象在很多場合都有所表現,但如果兩件事物存在相關聯系時,現象往往更加顯著。生活中很多事物的關系較為復雜,而描述事物相關性又是報道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新聞記者存在認識偏向,就會對認識造成影響,將兩件本無關聯的事件結合起來理解,錯誤分析事件的因果關系,極易影響新聞的客觀性。
2改變新聞制作中的認知偏向的措施
2.1建立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運用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反應客觀現實的過程,新聞記者必須建立正確的邏輯思維以保證新聞的質量。新聞記者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決定著新聞記者思想認知的深度,也決定了其對新聞價值的判斷。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能夠從人類普遍的審美角度出發,找到新聞中的價值并進行事實構建。在新聞事實中存在著多個報道角度,新聞記者必須深入了解事件,確定新聞的立意和敘述方向。在新聞的創作中新聞記者還要具有過程思維,這也是新聞中常見的構建思維的模式。新聞是一個再現事實的過程,要經歷事情的經過、結果及發展方向,這要求新聞記者具有過程思維的能力,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實現新聞的傳遞。新聞記者對事件的分析和重現,也要運用到因果思維。事件發生必有因果,在新聞的創作中,要注重因果思維的運用,使新聞具有深度。新聞事件的發生背景、如何發生、發生的價值與影響,是新聞工作者所面對的問題,也是新聞能夠更加深刻的具體走向。另外,新聞記者還要具備程度思維,這是新聞記者對事件存在狀態能夠正確認識的一種思維方式。新聞是對事件的客觀呈現,要求記者把握事件的存在狀態和事件的性質,不會擴大事物的客觀呈現,使新聞獲得客觀性,實現其傳播的目的。
2.2修正自身偏差。新聞記者有著監測環境的重要任務,對事件的報道也會對受眾的行為及態度造成影響,甚至對讀者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因此,新聞記者必須嚴肅對待自己的認知偏差,對自身的認知有準確的認識,盡量避免偏差的產生。在實際的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必須熟知認知偏差的形成和表現方式,并在工作中盡量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也可以在新聞報道時,有針對性的檢測自己的思維是否陷入先入為主、信念固著等偏差中,及時對偏差進行修正,確保報道的客觀性。在新聞創作中不要忘記自己的使命,要對自己的作品富有責任感,并不斷提醒自己避免認知上的偏差。新聞報道是對事實的客觀還原,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新聞記者在新聞采集和新聞報道中,很容易受到自身認知偏差的影響,對事件失去正確的認識、對時間的發生和發展把握不到位,造成對事件的報道失去客觀性。新聞報道是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保持其真實性和客觀性對人們合理認識事實真相十分重要。因此新聞記者在新聞的創作中,不要以自己的情感認知為出發點,要準確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偏差,在報道中加以修正,還原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從而使我國新聞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金玲 單位:友誼縣廣播電視臺
1.尊重事實說真話。
新聞記者的工作就是與事實打交道。事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本源,記者一定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捏造新聞,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弄虛作假,違背了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害人害己。2013年8月16日,撫順清源南口前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許多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新聞報道,這是值得贊嘆的。但是,不乏有個別記者對事實不了解,不調查,不實事求是,道聽途說,給政府和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某新聞媒體的記者,把“8·16”洪水的原因說成是上游的“海洋水庫”沒有及時開閘放水,造成水庫積水過多,導致洪水沖開大壩,導致下游村落被淹的悲劇。而事實又是什么情況呢?“海洋水庫”是個很小的水庫,它根本就沒有修建閘門,只是在水庫大壩的一側,有一個較低的出水口,當水位高時,水就自己漫過來??梢?,這個記者沒有到現場作調查,失去了一個記者起碼的道德。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是新聞記者必需的修養。
2.心底無私為人民。
一個有修養、有道德、有愛心的新聞記者,他一定是能客觀、公正、真實地對事實作出正確報道的。新聞記者要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為人民服務,要對社會負責,對黨和政府負責。如果新聞記者要利用自己的職業條件為自己謀取私利,那就會從根本上失去新聞記者應該具有的高尚品德。應該說,新聞記者要想為自己謀取利益,是十分容易的事,面對社會上的許多誘惑,一些記者的確在有意和無意間忘記了自己的職業是黨和人民給予的,忘記了黨性原則,忘記了記者的品格。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買賣新聞,弄虛作假,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將新聞記者的道德、修養拋到九霄云外,這是我們記者隊伍的悲哀。早在上個世紀末,某新聞單位有個“老記者”,他獨霸“公、檢、法”行業十余年,在這個行業里呼風喚雨,十幾年從這三家拿到很多利益。他自以為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了,但是,時間終于為他的所作所為作出了公正的審判。他最終走進了監獄,往日的新聞記者,變成今日的囚徒!擺在我們新聞記者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追求自私自利,做追求金錢和虛榮的記者;另一條路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做一名有道德、有修養的記者。
3.正直正義斗邪惡。
新聞記者的特殊身份在社會上自然會得到一些尊重,但是千萬不要忘記自己也是一位普通的公民,必須帶頭遵紀守法、不搞特殊化,必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作一名正直的有正義感的記者。新聞記者在報道社會新聞時常常會遇到種種不平之事。這時,記者一定要出以公心,與一切邪惡作斗爭。記者應該是嫉惡如仇的人,是有黨性原則的人,是無私者無畏的人。幾年前有這么一件事:“一個市人大代表走進我們新聞部,講述了鄉里電管站站長自己開電器材料商店,村民不在他家商店買材料就不給維修電路,三年強制換兩次電表。一家村民因為沒有錢換電表被斷了電,晚上孩子學習點油燈,不小心把房子點著火了,全家都被燒傷,在撫順礦務局醫院搶救?!蔽覀冃侣劜坑浾呗牭竭@些事都很氣憤,于是主任派出兩名記者,去作新聞調查。經過一天的深入了解,調查的結果比人大代表反映的事實還要多。于是,記者又來到電管站的上級部門采訪,了解農業用電的法規政策。當晚,《遼寧新聞》報道了這次新聞調查,三天后,那個電管站站長被停職查辦了,村民的用電問題得到了解決。敢于與邪惡作斗爭是新聞記者最高尚的職業道德。
作者:于曉光 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
一、貼近百姓,更新風貌
首先,基層記者想要做好社會大眾新聞采編工作,必須要將傳統新聞報道的方式做大力整改。工作核心要轉移到受眾群體所關注的焦點上,以生動形象的新聞報道方式將其展現出來,要做到“以小見大”、“活化焦點”,這也是基層新聞記者以后采編的工作方向,同時也預示著基層記者從傳統基層新聞采編工作模式中跳躍出來,向鮮活的基層新聞采編工作目標開拓的過程?;鶎佑浾叩闹饕删幰鈭D就是將受眾的鮮活新聞整合報道,那么真實性在工作中就是最重要的出發點,真實鮮活的新聞一定是來源于基層的,那么記者想要挖掘最具真實性的新聞就要深入基層,將最生動的基層新聞語言視角發掘出來,這樣群眾喜聞樂見的基層新聞就會在記者的鏡頭中鮮活,其新聞價值也得到了體現。這樣的新聞可以展現出電視傳播的公信力、號召力、吸引力等等,也只有這樣深入基層得到的“接地氣”新聞視角才能“抓活角”,促進新聞語言、熒屏畫幕生動鮮活。
其次,為了更好的貼近百姓,既要考慮到新聞的時效性、又要考慮到受眾的接納性,那么基層新聞記者就要從民族特色區域文化入手,這部分的新聞信息是較為受眾群體喜聞樂見的,這樣的工作形式恰好符合了新聞報道所提倡的“三貼近”。那么就要求基層記者在生活、工作中要在身邊的信息中整合百姓新聞資源,走基層、深入了解、關切生活,新聞報道的社會大眾信息篇幅大小直接影響的是人民群眾對社會新聞、電視傳播聲音回饋,基層記者的鏡頭焦點越是貼近普通百姓生活,得到的社會新聞反饋信息才會越真實、服眾。
二、創新制作,增加渲染
電視節目的可視性非常重要,電視報道的重要組成就是圖像的拍攝、編輯、制作,在實際采訪工作中基層新聞記者應該在注重新聞時效性的同時,增加現場采訪的操作力度、提高基層新聞的畫面感;可以適當采用同期聲采訪,這樣能夠體現出同期聲在現場報道操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后期的剪輯制作中,盡量拍攝并保留現場同期聲,這樣能夠突顯出基層新聞真實感、可視性;在新聞文字編輯中,盡量多添加一些素材資料,以避免新聞畫面感單一、呆板;最后在整合基層新聞后期編輯工作時,增添一些背景音樂、動畫片段在新聞材料中,使新聞的畫面感羽翼豐滿。
基層新聞制作大多偏重于短片報道,基層記者在工作中為了更好的表達出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往往更多的是使用本色表達的形式。制作上的求真圖快就會使記者在工作中忽略了采訪技巧的重要性,在后期制作中恰恰沒有跟進技術效果,那么基層給受眾的感覺就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所以基層新聞的后期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后期編輯工作者最好是同樣具有基層記者經驗的人員,這樣在編輯材料的時候就會分清主次,在撰寫編后語的時候也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基層新聞要推陳出新、以小見大,其報道的路線要緊貼百姓生活脈搏,在新聞中著重體現百姓參與性使社會大眾產生對基層新聞的信服感,真正具有時效性的基層新聞是可以讓百姓在新聞中真實的感覺到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顰一笑已經融入到新聞素材當中,在信息中能夠發現自己的縮影,所展現出的都是百姓所想、所做、所獲。這樣就要求記者要對百姓日常生活有敏銳的觀察力,呆著責任感、使命感去了解和反映大眾的實際生活狀況,在實踐中探索適合基層、民生特點的采訪視角,針對一些社會現象記者可以采訪不同層次的市民,讓他們給出心中的聲音,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不必急于給出自己的意見或者結論,百姓的看法、意見、聲音會讓某一社會現象在報道中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三、注重素養、以民為本
基層新聞記者要注重自身新聞工作素質的培養,不斷提高新聞業務素質,致力于新聞敏感性、采編技巧等一些工作重點上,使自己的職業質素扎實牢固。想要成為一名綜合職業素質較高的基層新聞記者,最主要的努力方向是經驗的積累、生活的感悟、活躍的思維、新聞的敏感性、工作的勤奮度,綜合這些因素來看,就要求基層新聞記者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以敏感的觀察力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這并不是能夠在短期的集訓中得到的結果,而是需要漫長的自我培養過程。在新聞事件中要敏銳的判斷實效性區別,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有一雙洞察事實的眼睛,可以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平淡無奇的小事件背后,可能深藏一個驚人的連鎖秘密,這個巨大的新聞價值是需要基層記者通過本身的資質來發掘、整合的。所以基層新聞記者要多走訪、深調查、潛鉆研、多提問、祥思考,如果基層新聞記者能夠擁有一顆“發現”的心,在平常中發現特殊、在簡單中尋找規律、在模式中尋找漏洞,那么這樣的一篇基層報道就不僅僅是文字的訴說,而是在為社會大眾執行生存的責任。
基層新聞記者的身份是具有一定優勢的:身處基層,能夠深入的了解百姓生活特征、對本區域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詳知、對家鄉用語能夠熟練應用。那么記者就可以從當地的民生民情出發,將百姓生活中的麻煩、困難、關心事作為基層新聞的報道題材,出發點立足于社會大眾服務情懷,創新新聞素材采訪、編輯報道形式,進而使基層新聞切實變成百姓喜愛的電視節目,做好黨和群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四、結論
綜上所述,作為新聞采編人員,尤其是基層新聞記者,要在注重自身職業素質培養的同時,是一定要堅持以民為本的觀念取向,以高標準、高要求的職業律條來提升自己的社會使命責任感,在工作實踐中累積采訪經驗樹立獨特的采訪風格。堅持深入基層的工作狀態,真正了解社會群眾的生活狀態才能與事實的本質縮短距離,只有貼近群眾、深入生活才能真實的反映社會基層的需求,只有接地氣的報道才能體現出新聞時效性、真實性具有的靈氣。
“三貼近”是基層電視新聞記者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體現,同樣也是為基層電視新聞工作改變風貌的正確工作路線,特別要提到的是基層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始終如一的堅持以民為本的群眾觀念,才可以將黨和社會大眾賜予的責任感完整的體現出來。
一、保證新聞的及時性、可靠性和真實性
如果一篇新聞稿件發表不及時、信息來源不可靠以及內容存在虛假,那么這篇新聞稿件就沒有其價值意義,就像放在博物館里的假古董,即使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最后發現是假古董后,那么被關注的這段時間也不過是假象而已,毫無意義可言。新聞稿件也是如此,當被發現是虛假信息時,只會引來群眾的憤怒和不滿,或是一笑而過,當成飯后余談,讓人覺得可笑。因此,新聞記者在寫新聞稿件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負責的賦予其真實性,不能虛假亂造,輕則影響自身和企業的聲譽和利益,重則導致社會矛盾糾紛。
二、采訪技巧
(一)善于觀察
觀察,就是通過新聞記者對新聞的敏感度,在采訪現場過程中,根據采訪對象的話語,獲取關于寫新聞稿件的價值信息,以此豐富寫作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記者還要捕捉采訪對象當時的情緒狀態和表情狀態,及時調整話題內容,以此更好地獲取自己所需的新聞信息。2013年,記者到廣州采訪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時,其中了解到其作品還曾到澳大利亞等地參展。記者馬上策劃了《許鴻飛“肥女人”亮相悉尼》《雕塑家許鴻飛攜“肥女人”走進意大利》《許鴻飛贈送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雕塑》等系列稿件,讓觀眾全面了解陽江籍雕塑家及其作品,為宣傳陽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善于傾聽
學會傾聽是傾聽者對述說者的表示尊重的方式,一個新聞記者如果能在采訪過程中善于傾聽采訪對象的述說,會很容易獲得采訪對象的信任感,對你敞開心扉,滔滔不絕地對你述說,這樣可以是你在傾聽的過程中,獲取更多新聞的亮點以及有價值的信息。在傾聽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十分注意采訪對象的情緒,當對方對某些話題感覺難以回答時,記者可以通過鼓勵等方式平緩對方情緒;當對方處于悲傷的情緒時,記者可以通過疏導對方的焦慮達到緩解情緒的效果;如果遇到一些采訪對象由于緊張而無法用語言來讓你理解他的意思,這時記者要耐心的幫對方理清思緒,消解對方的緊張情緒,最后獲取有效的新聞信息。
(三)善于提問
新聞記者是否能在采訪過程中,對提問做好把握,是影響采訪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如果記者提問風趣并有意義,這樣不僅可以使采訪順利進行,還可以融洽雙方感情,營造一種舒適的氛圍,從而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對寫新聞稿件有很大的幫助。如果記者不善于提問,或者提出的問題涉及采訪對象的隱私,這樣不僅會導致采訪過程遇到阻礙,同時還引起采訪對象的反感,最后導致不歡而散。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特別是對一些重大報道的采訪中,要在事前了解采訪對象的喜好,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樣才能在采訪時創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有利于雙方良好的溝通。
三、新聞記者如何在采訪中把握好“情”與“理”
(一)對“理”的把握
什么是新聞中的“理”?所謂“理”,就是新聞稿件的真實性,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了解到最真實的社會動態,來獲取最真實的新聞信息,一篇新聞稿件,只有真實可靠的故事,只有與群眾生活緊密聯系,才能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共鳴,才能展示最真實的社會,才能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最本質的問題,這樣才能構建和諧穩定的文明社會。而虛構亂造的新聞,不僅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同時,更會引發更大的社會糾紛。
(二)對“情”的把握
所謂“情”,就是指新聞工作者在采訪過程中要考慮到采訪對象當時的情緒狀態,如果采訪對象產生負面情緒,新聞記者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有效的緩解對方的情緒,以此保護采訪對象的身心健康,并在同時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而“情”更是指新聞記者在寫新聞稿件的過程中,用極具感染力的文字來表達新聞稿件的信息內容,使新聞稿件更具感染力,以情融之,更能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共鳴。同時,也需要在新聞稿件中加入詳細的描述,以此表現新聞的真實性,讓群眾更好地體驗和了解新聞的本質。
四、結束語
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及時有效的發表新聞稿件、提供可靠的新聞消息來源以及確保新聞稿件的真實性,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群眾接受新聞信息以及更好地獲取新聞信息,讓整個世界關注社會動態,維護世界的和諧和穩定,為建設和平“地球村”做出努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將“情”與“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給寫出一篇優秀的新聞稿件,更加還原新聞的真實性。
作者:謝銳琳 位:陽江廣播電視臺
博士生論文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其實源自學術環境、科研機制的引導,從根本上反映了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缺乏學術自信的狀態。傳媒業界輕視理論研究,以經驗總結代替理論研究。一方面是當前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由于行業的浮躁,傳媒業界普遍輕視理論研究,甚至排斥理論研究,從來不買、不讀專業期刊、理論書籍的記者編輯大有人在。但是與此同時,因為評職稱等有所要求,傳媒業界也成為撰寫論文的主力軍。傳媒業界的作者因為缺乏專業的學術訓練,缺乏必要的學術積累,即便觀察到一些值得探討的現實問題,也往往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面,分析幾點原因、設計幾條對策,大多也是泛泛而談的套話,或者感想式的、牢騷式的批評,較少生產出嚴肅認真、有創新性的學術成果。更有很多作者,把工作總結、經驗體會,甚至領導講話當成理論研究。堅持問題意識,拒絕學術泡沫繼續深究造成上述各方面問題的原因,牽涉到學科建設、教育體制、考評機制等復雜的方面,作為一本新聞傳播專業期刊,當然不可能解決。但是,我們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倡導、引導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在這里,結合《新聞記者》的辦刊實踐,略作闡釋。堅持問題意識,尋求理論闡釋。
很多人愿意引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開篇名言,以形容當前中國新聞傳播業所處的境況——在這個充滿活力、充滿挑戰、充滿變革的時代,傳媒實踐不斷提出各種有待研究和思考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觀念,也不乏一些有勇氣、有見地的觀察家和思想者,愿意直面傳媒實踐,積極探討、回應這些問題。為此,《新聞記者》在辦刊中,堅持以問題意識為主導,約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撰文,從理論層面給出專業的、深入的思考與回答。比如,去年底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突然宣布《TheDaily》停刊?!禩heDaily》是全球首份專門為iPad開發的電子報紙,曾被認為是拯救傳統媒體的希望所在。但是,還沒有度過新產品開發的三年成長期,就黯然謝幕,著實讓人費解。特別是,全球傳媒大亨、新聞集團老板默多克一向給人老謀深算、財大氣粗的感覺,《TheDaily》這么快就宣告失敗,是否意味著連默多克也打破不了“不改等死,改是找死”的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魔咒?為此,我們馬上聯系了彭蘭、胡泳、陸小華等學者,請他們撰寫文章,不僅僅是分析《TheDaily》的成敗得失,更重要的是以此案例,探討傳統媒體開發新媒體產品中的觀念誤區、新媒體產品運行的邏輯規則等等。文章刊出后,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黨委書記徐炯向全集團中層干部推薦閱讀這組文章,他還特地寫了一段“推薦的話”:“向新媒體領域拓展,是集團面對的急迫任務。這條路不能不走,但顯然難走。許多同仁不免焦慮、悲觀。不過,正如同樂觀需要理由,悲觀一樣需要理由。對這條路上的艱難險阻,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在知之甚少之時,只能是越空談越焦慮,或者反過來,無知者無畏。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學習,盡可能多地去了解‘路況’。在這組文章中,有對于失利案例的分析。我想,當我們從中了解到導致失利的一些緣由,或許能夠減輕一些焦慮,因為焦慮往往源自不確定性。同時,對勇于嘗試而提供了經驗(盡管是反面的)的先行者(盡管失利了),我們理當給予尊敬和感謝……”就像醫生得先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才談得上開處方、動手術一樣,堅持問題意識,是理論研究的前提。
作為專業期刊,以問題為導向,為實踐和理論架起一座橋梁,溝通學界與業界的思考和智慧,既體現了理論啟迪實踐、引領實踐的價值,也有助于學界與業界雙方互相理解、尊重,以及達成共識。提倡創新意識,拒絕學術泡沫。理論研究不被重視,并不是理論的問題,而恰恰相反,真的理論、真的思想,具有能夠照亮現實的迷霧,啟迪人的思考,促進人的行動的力量,也就是通常說的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性、引領性。因此,我們在選擇稿件中,堅持嚴格質量把關,要求文章一定要有創新意識——至少在新觀點、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上有某一方面的特色。堅持學術創新原則,也是在新媒體的眾聲喧嘩環境下,保持專業地位、體現專業價值的方式。就像前面說過的,大變革的傳播環境提出了很多新問題,網絡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興起,讓每一個關心這些問題的人都有了發言的渠道,于是,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媒介批評家,普通讀者也可以毫無顧忌地評點傳媒操作;人人都是總編輯,普通記者也無妨激情四溢指點傳媒業發展。網絡意見敏感尖銳,反應快速,蘊涵著寶貴的源于實踐的靈感,但大多仍停留在情緒、感想層面。作為專業期刊,要體現專業價值,必須通過富有新意的理論闡述,體現理論對現實深邃的解釋力和穿透力,讓讀者有所收獲,有所啟發。另外,從總體來看,新聞傳播研究還處在比較初級幼稚的水平,有許多基礎性的要求、規范還有待普及。為此,我們在文章形式上要求嚴謹的學術引用,提倡必要的理論檢索。在語言上,我們反對故作艱深實際空洞無物的文風,提倡清晰、嚴謹、暢達的學術表達。之所以提倡使用學術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文件語言,不但是為了表述更嚴謹、思考更理性,也希望借此對普通讀者產生一點陌生化的效果,讓讀者在閱讀中形成一定的思維的張力。在篇章結構上,我們提倡開門見山、直指人心式的行文。
優秀的學術論文就像好的偵探小說,應該迅速把文章要討論的問題告訴讀者,吸引住讀者,然后帶領讀者一步步展開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分析研究??傊?,我們希望嚴肅、真誠、理性、深入的研究成果,它可能需要讀者預先儲備一點必要的理論基礎,付出一點閱讀耐心,但只要認真讀完,應該有所收獲。強調傳播意識,提高學術能見度。在目前這樣一個信息冗余時代,“好酒也怕巷子深”。而作為新聞傳播專業期刊,更應當身體力行,強調學術傳播意識,提高理論作品的能見度,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鑒于業界對學術論文有輕視、排斥的想法,學界很多人的學術視野也不夠廣闊,很多研究者、論文作者采取“檢索式閱讀”方式,自己準備做某方面的研究時,才去數據庫里檢索相關論文,平時很少訂閱、追蹤閱讀某種專業期刊。為此,我們從多年前就設立了《新聞記者》電子版,每期出刊后即把全部文章上傳。
近幾年,電子版升級為小型專業網站,每期雜志付印后就把目錄上去,然后再將文章陸續上傳,幾乎每天都有文章更新。不少研究者,特別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成為《新聞記者》網站的忠實讀者。專業期刊網站的影響力畢竟還不大,隨著“微博熱”的興起,我們又開通了《新聞記者》官方微博。微博是碎片化傳播,不是闡發理論、探討學術的合適載體。但有很多論文,因為形式的拘束,許多精彩的段落、評述,被淹沒在長篇大論的學術綜述、概念解析上,把其中精彩的幾句話提取出來,放在微博上,同時配上全文鏈接,更容易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我們根據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研究報告編譯的《“堅持到底”將無路可走,而轉型沒有不痛苦的——新媒體生態下傳媒業的轉型與作為》,在新浪微博上經過幾個“大V”的推薦,轉發近2500次,比很多社會熱點的轉發量還大。另外,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轉發、評論我們的微博,這對我們評價選題的針對性和理論的貼近性,校正今后的辦刊思路,很有啟發意義。前不久,浙江大學吳飛教授在微博上稱贊:“《新聞記者》近幾年越辦越好,既有理論深度,又接地氣?!边@個評價當然帶有鼓勵的意味,我們清楚還存在不小差距。但這確實道出了《新聞記者》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作者:劉鵬
所謂的隱性采訪就是新聞記者利用偽裝的身份讓采訪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言語和行為的記錄。有些記者為了獲取最佳新聞,選擇進行隱性采訪,但是在隱性采訪的過程中,過度的挖掘,侵犯了別人隱私,觸犯法律,引起糾紛,但是隱性采訪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更加直觀更透徹額揭露一些隱藏在社會最黑暗角落的實事。所以在有些時候會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在隱性采訪中掌握一個“度”至關重要。
1隱性采訪中“度”的重要性
新聞的報道主要是講究新聞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因此在隱性采訪中將這兩者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近些年來對隱性采訪的采用越來越多。隱性采訪在采訪中具備一定得挖掘深度新聞素材和掌握獨家新聞的能力,因此想要在新聞界中占據一定的優勢,對隱性采訪的手段必須有一定的掌握技巧。但是,隱性采訪存在著一種特殊性,如果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對被采訪者的隱私過多的曝光,那將會對被采訪者造成一定的傷害,侵犯隱私,觸犯法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記者自身的信譽也為記者界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在運用隱性采訪手段進行采訪時要有一定的約束性。隱性采訪是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會帶來一定的弊端。近些年來,有些新聞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沒有把握住度的要求,造成隱私的侵權,引起法律糾紛造成一定的傷害,這種現象越來越多。隱性采訪的主要用途應該在揭露社會存在的一些丑惡不公平的現象。真正的運用好隱性采訪的采訪手段需要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具備一定得能力,有著較高的綜合素質。能有節制的對新聞信息進行判斷。
在公正公開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報道,不違反社會的公共道德,保護他人必要的隱私。針對隱性采訪這一采訪手段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這個采訪方式的保護手段,所以在一定的層面上,隱性采訪會和國家法律產生一定不可避免的沖突。導致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以及在采訪的內容上,都是無限制的。在揭露黑暗社會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技能。新聞記者需要正確的對待“度”的掌握,合理的運用隱性采訪。
新聞媒體行業的競爭越發激烈,許多媒體人在工作當中逐漸認識到自身承擔的重要責任。新聞記者是真正推動新聞媒體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谶@種責任感新聞記者更加應當形成優良的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無論是記者自身還是行業環境需要他們具有更高的綜合技術素養與責任意識。當前,我國的新聞媒體行業現狀當中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一些責任感不強的新聞記者通過弄虛造價等手段制造新聞事件,并隨意杜撰許多根本不存在的事件,以此獲利。但是這種記者與行為對新聞行業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加強新聞記者行業的職業素養、綜合素養以及社會責任感,才能夠確保新聞記者正確引導輿論導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與文化事業的進步。新聞記者應當站在社會發展的腳步,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關注社會民生,掌握和了解民情疾苦,真正挖掘社會熱點話題與新聞事件,探索新鮮題材,確保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導向。在面對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新聞記者應當具有現象的立場和定位,認真客觀看待事件本身,理性分析事件并給予中肯評論,不能妄加評議。并在這個過程中做好與被采訪人員之間的關系問題,不能強迫采訪,更加不能夠虛假采訪。
2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如何掌握“度”
2.1電視新聞記者控制住“隱性”采訪的頻度雖然隱性采訪在一定意義上能為人們揭露現實中最為真實的一面,將“背后的故事”毫無遮掩的展現出來,但是“隱性采訪”在另一個層面上,站在法律的角度來說,是一種侵權的行為。因此,隱性采訪也是一種犯法的行為。所以,當無節制的進行隱性采訪的頻度使用時,會降低隱性采訪的格調,讓隱性采訪成為一種低下的手段。在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要根據相關的新聞價值性進行判斷采取怎樣的采訪手段。不能把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主要手段,避免成為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如果新聞信息能夠通過正當的手段獲取,在公正公開的情況下,那對于采訪者和被采訪者都有一種保護作用。所以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進行通過公開采訪的方式進行采訪。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要從采訪的目的性出發,牢記采訪的目的和本質進行社會熱點的解決。
2.2控制好隱性采訪的內容新聞媒體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都會通過一定的手段來提升自身的效益,和社會的關注度,因此,在報道內容上都會選擇以一些亮點,內容夸張的材料進行報道。新聞媒體往往會忽略新聞的真正價值,完全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過多的對色情暴力內容進行播報,這種行為在一定得層度上污染了新媒體的環境,也對群眾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因此在利用隱性采訪進行新聞信息獲取的同時要提高對社會的信心,真正的為人群著想,嚴格的掌握好內容材料的組合。
2.3避免新聞侵權行為法治社會中,人們的法律意識也在一步一步的提升,在社會法律的保護下,人們體增強了對自身的保護意識。因此,目前再次使用隱性采訪,存在的風險性要遠遠超過往昔。在記者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通過手機和攝像機錄音筆進行隱蔽獲取信息時,往往會觸犯人的隱私權,最后反被告上法庭。因此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嚴格要求對“度”的把握,任何人都需要運用法律來對自己的權益進行保護。一味的追求新聞熱點而侵犯別人隱私權是決不允許的。因此為避免發張新聞侵權的行為,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采訪對象的相關權益,也避免為自己帶來麻煩,影響新聞的價值。
為了更好提升新聞的真實性在深入挖掘新聞信息的同時,也要注意在采訪中所需要的“度”在避免給自己和別人造成麻煩的同時,保障了新聞信息的價值,遵守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
作者:郝莉華 單位: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
摘要 新聞記者提供的信息真實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受眾的價值取向。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真實原性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但是隨著我國網絡等第三媒體的的迅速興起,新聞媒介之間競爭白熱化,而導致“日益增多的新聞媒體平臺搶食逐漸萎縮的新聞消費者”的局面。所以我們看到,為了獨家的新聞報道,獲得最高的收視率,最高的發行量,最高的點擊率,每時每刻尋覓獵物,追求的轟動丑聞,名人丑聞,明星緋聞,甚至于用虛假新聞來喂飽肚皮,最終贏得廣告商投來的滾滾財源。近些年來,在新聞傳播引入市場因素之后,不規范的市場秩序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對新聞傳播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加之新聞媒體或記者自身放松要求,隨波逐流,頻頻出現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現象。
關鍵詞 虛假新聞;新聞真實性;記者素質;職業道德和操守
0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新聞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加劇。不僅紙質媒體之間、電視之間、廣播之間的競爭,而且還發展為多媒體的復合競爭和跨地區、跨行業媒體間的競爭。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也開始將“注意力經濟”理論引入傳播領域,稱傳播回收的是受眾的“注意力”,出售給廣告商的也正是受眾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傳媒真正能賺錢的終端的產品。
新聞工作者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向人們傳播新聞信息和科學知識,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同時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愿望,抵制與批評社會上的各種不正之風,擔負著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的重要社會責任。
1 虛假新聞的報道
1)在實際的新聞實踐活動中,新聞界還是出現了種種不正之風,一些新聞記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果,或者為了完成出稿數量,總會挖空心思去尋找新聞素材,往往會做一些有悖常理的虛假報道,嚴重損壞了新聞業的整體形象。我曾經看到一篇這樣的新聞報道,說是一位老人因為不被子兒媳接受,所以導致流浪街頭??墒沁^了幾天,卻有人出來申明,絕無比事,不禁嘩然。再一個有關虛假新聞的報道就是在汶川地震發后以后,賺足人們眼淚的《短信媽媽》。雖然這些虛假新聞都沒有嚴重的危害別人和社會利益,但卻使新聞失去了固有的可信度。
2)更為可氣的是一些新聞記者為了獲取涇濟上的收益,常常為一些非法企業作一些失實的報道,從而去蒙蔽老百姓。就象某一地區有一礦主把尾礦庫建在離村子不遠處,村民們意識到這樣會危及村子的安危,就多次到礦上與礦主交涉。礦主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竟然請來某報社的記者,大肆渲染危礦庫大壩是如何如何的堅固,絕不存在安全隱患,讓處在下游村民放心等等。假如不是山西襄汾尾礦庫事件,該縣對全縣的尾礦庫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該尾礦庫被依法取締,那位記者的報道也許會一直堂而皇之地躺在報紙上。
3)還有就是前段時間被暴的記者排隊討要“封口費”的事,雖然這些記者沒有寫出虛假新聞來,但從他們討要“封口費”的目的和動機就不難想像,在得到好處之后,他們將要做些什么,是否要違背良知,拼棄道德底線,將真相永遠的石沉大海呢?這些記者的所作所為是否比寫出虛假新聞更為人們所不恥呢?
2 虛假新聞的影響
1)雖然虛假新聞已經成為過街老鼠,但這對其“出爐”絲毫不受影響,不少記者還是在挖空心思地造假。每年的十大假新聞的評選活動雖然給造假者當頭一棒,但也讓新聞公信力堪憂;一個又一個的虛假新聞的出現讓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真實性,新增污點。新聞的公信力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新聞記者理應以此作為前車之鑒,提高自身的新聞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杜絕假新聞,做一個歷史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
2)類似虛假,非客觀性報道并非僅僅出現在中國,一向以公平,客觀公正標榜新聞價值觀的的西方媒體也不免受到價值觀偏見和政治壓力的浸淫,使得 “西方新聞媒介都是政治和經濟權力者的代言人,不論表面上如何標榜客觀公正,其實這種客觀公正是不存在的”。
3)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從業人員是沒有編制的招聘工,屬于“流浪記者”,同“在編記者”比起來,他們沒有編制,沒有戶口,沒有職稱,甚至也沒有新聞出版署頒發的記者證,有時他們的權益往往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個時候,一些媒體干脆放松了“把關人”的職責,只要有賣點就大開方便之門,通過虛假新聞來賺取不正當利益。
4)在以經濟為基礎決定一切的今天,適當的追求一些經濟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為擴大發行量和招攬廣告的需要,為了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而采取不正當甚至違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時候忽視了客觀性、公正性和社會責任,長此以往,媒體的信譽和威信就會在受眾心中大大降低,從而影響整個新聞業、傳媒業的發展,同時對新聞記者個人的發展也將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就像那些討要“封口費”的記者,如果不被曝光,將會又出現一些什么樣的誤導人的價值取向的新聞呢?
3 新聞真實性的報道和影響
當然并不是所有新聞戰線工作者都是拜金主義者,與那些為了經濟利益而寫虛假新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6年7月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23歲的女記者曹愛文,她在采訪落水少女的報道現場時,她不是先去采訪,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經過多次努力,女孩最終也沒能醒過來,曹愛文哭了,淚水順著臉頰滑落。當我看到這則新聞時,我不禁肅然起敬。一種人性的美躍然紙上。這種在為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舉動,不僅體現了曹愛文的正義感和責任心,更體現了一位新聞工作者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新聞自律意識。
4 記者職業道德和素質表現
1)那我們只能希望作為媒體第一道防線和守門員的記者,能夠有足夠的抗擊打能力,能夠在潛規則浸淫保持凜然正氣之金身,不違背社會倫理,繼續對職業道德和道德底線的堅守,在采訪過程中減少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主觀臆測,轉而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認真核實細節情況,做出準確的事實判斷,才能重塑新聞媒體在公眾眼中的形象。換句話說,面對政治壓力,你可能有很多說不出來的真話,但是你要堅持不說那種彌天大謊,至少不造謠,不去欺騙民眾;面對市場誘惑,你不受老板、不受資本家大紅包的誘惑去欺騙消費者,這是良知最底線的東西。
2)只所以如此堅守新聞真實的陣地,還因為社會倫理道德是新聞工作者作為一個人或一個公民所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情操,它是一個人思想道德素質、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堅持廉潔奉公,抵制各種誘惑也是新聞工作者應遵守的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僅代表本人和其所在的媒體,更代表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3)隨著信息傳媒業的發展,人們都是通過信息來認識世界的,在人們一天也離不開媒體的今天,人們對新聞職業道德的關注程度超過了任何一種職業,因此新聞職業道德的建設不得不引起社會和從業者自身的高度重視,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道德約束力,做一個無愧于新聞事業工作者,是每一位新聞從業者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
5 結論
總而言之,堅決制止、杜絕虛假新聞是黨和國家對新聞工作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聞界、全體新聞工作者、全體受眾共有的責任。
摘 要 本文從新聞采訪實踐的角度分析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在“靈、巧、活、特”上做文章,創新視角,創新題材,使采訪出來的新聞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貼近民生,引人關注。
關鍵詞 電視新聞記者;新聞敏感;活、巧、靈、特
無論任何一級的新聞節目,都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映群眾心聲,引導社會輿論,其顯著特點政治性政策性強,正因為如此,也容易顯得高高在上,嚴謹有余而活力不足,如何接近新聞與觀眾的距離,找到這中間的平衡點,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我們常常在思考,如何把新聞做得更好看,更耐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的來說就是形式上的創新、包裝上的創新,內容上的創新。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往往流于形式,陷入日?!耙渣c帶面,突出主題”的傳統模式中不能自拔,經常是份量看似很重,新聞價值卻并不高,“點”沒有代表性,“面”情況空泛,片子最終成為最尋常的播出需要了。無論何種創新對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新聞敏感性要求都很高,本文就從新聞采訪實踐的角度,就記者在新聞事實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方面,也就是新聞的敏感性方面進行粗略的探討。
1 良好的新聞敏感可以把新聞做“活”,拉近新聞與觀眾的距離
我們的一些報道這所以得不到觀眾認可,群眾認同,是因為這些報道往往從領導和部門的角度出發,想做出一個突出工作重點的報道,這類題材宏大,內容龐雜,不但要求要把內容講清楚,還要突出重大的意義,屬于命題作文,要做好難度較大。往往是只有口號沒有信息,說了一大堆成績,沒有細節,成了部門的“宣傳報”,觀眾看不到與自己的聯系,當然就沒有興趣。這時記者就轉換視角,善于從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群眾的角度去捕捉信息,在“活”字上下功夫。如雙遼電視臺在宣傳市里幫扶家庭零就業工作時,記者是以一個帶孩子的單身下崗女工的就業為點做的,這名女工幾年前丈夫去世,孩子年幼,下崗后兩人經濟困難,就業幫扶的工作人員了解后根據她的情況,一次次地幫她找工作,最終她終于干上了一家公司的清潔員,達到了自食其力,經濟問題解決了,孩子學習也好了,她相當的滿足,這個例子選的貼近性強,通過幫扶,平凡的主人公讓人看過之后,能感受到她對生活的滿足和希望。整個片子行云流水地把一個政策的內容和作用表述出來。
2 良好的新聞敏感可以幫助記者在新聞選點上做到一個“巧”字,開掘新聞亮點
新聞工作者在研究如何創新的時候,經常要講到題材創新,而往往有些題材是不能創新的,經常是一些常態的東西,比如,消防日、護士節等常規新聞,由于縣級的一些具體情況,就是在主要街路設幾塊大牌子,領導與相關工作人員往那里一站,講一講話,發一些宣傳單了事,因為這個內容太常規了,這里題材沒有客觀的“新”,可新聞還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怎么辦,我們就在“巧”字上下功夫,以消防日為例,最好有一個大的演習什么的,那新聞就好做啦,可是沒有,總不能把全市的水電弄沒有了吧,我們就經常讓小朋友做主角,幾個或者一個班的學生做個大模型或者模擬一下成人的演練,不但好策劃,而且人多熱鬧,小朋友還憨態喜人,畫面效果好,只要事先溝通好,一定可以拍出熱鬧的氣氛,六十人的場面弄不成六百人的氣勢,至少可以整出來一百六十人場面。冷冷清清的場面是絕對不吸引人的。
良好的新聞敏感可以幫助記者在采訪時做到一個“靈”字,選擇獨特的角度,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日常新聞采訪中,有些內容看似平常,往往被當作常規新聞播出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聞”。這時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就顯得特別重要,能從普通素材中發現其內在的價值。這正是記者的功力所在。 不要就事報事, 把它同周圍的客觀事實聯系起來 ,靈活運用,往往就會發現隱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內容,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揭示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從年初開始,雙遼電視臺就策劃了播出了一批企業發展報道,展示雙遼市在“十一五”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的成就,在采訪過程中,有兩戶企業的不同發展歷程引起了記者的關注,一家剛剛成立幾年、只有不足百人的小企業,經過認真考察市場和技術攻關,產品產銷對路,購需兩旺,企業效益連年翻番:而另外一家在當地享有盛譽的大企業,因為生產工藝和產品落后,經濟效益指標連年下滑。身處同一時代的兩家企業迥然不同的遭遇,讓人感觸頗深。于是,筆者特意將兩條消息對比編排,再加以串聯和編后,以說明現代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生存和發展的道理。從這件事中,筆者也深深體會到新聞敏感性的重要,一個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報道,都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讓情節生動起來,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達到宣傳教化的效果。
3 良好的新聞敏感還有助于記者把目光轉向群眾,及時了解民情,研究民意,去尋找富有魅力的素材
在新聞立意上做到一個“特”字,一味沿襲固有的新聞采訪模式,只能扼殺新聞的生機和活力,從受眾的角度去提煉主題,貼近民生,不斷創造受眾最能接受、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才能使新聞獨具魅力,深入人心,努力搭建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的互信橋、連心橋。
這里所說的“特”字,是新聞采訪角度的特,從大量紛雜的素材信息中發現新聞的獨特視角,在雙遼電視臺的民生欄目《百姓故事》中播出了《一個農民通訊員看家鄉變化》的新聞,就是記者在日常事件中發現挖掘的,就很有代表性,在雙遼市那木鄉白市村有一個農民叫母萬喜,他多年如一日,往雙遼電視臺傳送新聞稿件,他采寫的新聞都是圍繞他們村展開的,內容從春種到秋收,從農民種地技術的應用,糧食產量的變化情到農民收入情況,他都一一記述,多年下來,就形成了一本很好的記錄農村經濟變化的小賬本。記者敏銳地抓到了這一新聞點,從通訊員母萬喜的角度,看到了白市村農民生活發生的喜人變化,進而展現了近年了全市農村經濟的發展成果,文章小中見在,視角獨特,文風樸實,貼近群眾,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獲得了各方好評,做到了“兩頭滿意”。
總之,對于新聞敏感性的培養,不是短期突擊培訓能夠解決的問題,它需要新聞記者自己長期地、腳踏實地在新聞實踐中去磨練,不斷學習,不斷總結提高。
我是在全國第五屆輿論監督研討會上認識“臥底記者”石野的。他中等的個子,兩道劍眉,小平頭,挺直的腰板,不俗的談吐。分手時他送我一本自己的長篇傳記《臥底記者――我的正義之旅》(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讀罷全書,我對這位已過而立之年的年輕記者油然生出一片敬仰之情。其實,在此之前,石野還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卡帕記者叢書”中重點推出過《臥底歷險――我的第四次死里逃生》一書。這個從海軍陸戰隊走來的記者說:“我是一個未上過多少學的鄉下青年,是一個沒有文憑的小士兵,在社會的錘煉下,成長為一名以筆為槍以新聞為畢生事業的記者?!币呀浻性S多文字工作者、學者和專家介紹、評價過這個被人稱為俠客記者、臥底記者、正義記者的傳奇人生和不凡經歷。作為一個補充,我這里只想簡略地談一下從石野身上讀到的一種感悟:到現場去――新聞記者的成才之路。
世界各國招聘記者,大致有兩個路徑:一個是從高校畢業生尤其是新聞傳播院校畢業生中遴選,一個是直接從社會各種“寫匠”中發現。石野走的就是后一條路子。“我沒有文憑沒有背景,面對陌生而喧嘩的城市,赤手空拳打天下,夢想過上美好而體面的生活,也想讓自己的青春和夢想更加絢麗,但除了熱血和憧憬,除了心頭那揮之不去的美麗夢想,我一無所有。幾經掙扎和拼搏,我這個從沒進過大學校門的農家子弟,終于成為一名為民請命的政法記者?!睂τ浾哌@一行當,不同的入行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大凡從校門到傳媒門的學生記者,多數人設想得很浪漫,很瀟灑?!跋鄼C胸前掛,信步走天下,今朝名記者,他日大作家?!钡趯嶋H工作中摸爬滾打幾年之后,這種念頭會煙消云散。請聽聽石野是怎么說的:“人生是快樂的,但人生又是痛苦的。作為一名直面人生,直接調查許許多多虛偽、冤屈、兇惡、丑陋和邪惡的記者,我們的心靈深處不僅要忍受著那一幕幕血淋淋的折磨,更頂著來自各方的壓力,甚至危險。我覺得危險無處不在。但我總看到,在危險的深處,隱藏著正義的火焰。”這種正義的火焰,就是指點著、支撐著每個有良知的記者去勇敢地充當俠義之士的力量。也是這個石野,講了這樣一段肺腑之言。他說:“是的,我并非像曹雪芹、魯迅、尼采等思考型的作家,我只是一個記者,并無半點戲弄人生之意?,F在,為了要說出真相,為了那些仍未了結的案件,為了那些結了案仍沒有解決問題的當事人,為了那些我無能為力的人性尊嚴,我只有通過那些為弱勢群體呼吁的文字才能表達我作為一名政法記者的感嘆?!?
正是出于這樣的良知,出于這樣崇高的社會使命感,石野才會出生入死,視子彈為紙屑,在十年時間里,貢獻出各類文章4000多篇、300多萬字,并出版了一批報告文學和小說、傳記作品,終于成為中國的暢銷書作家。
記者行業里有一句經驗之談:腳板底下出新聞。只有到現場去,才是記者真正的成才之路。胡喬木同志曾對記者的產生做過這樣的分析:“為什么要有記者?人生活在社會上,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職務或職業?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生活,其根本問題是階級斗爭,在階級斗爭消滅以后,還有生產問題,所以社會問題根本上還是生產問題。生產斗爭以及圍繞生產,產生了種種經驗,對于這些經驗,有加以宣傳之必要,于是,有人自告奮勇,或被指定介紹這些經驗,使世人周知,特別希望與他利益相同的人,根據這些經驗辦事,這就是記者產生的根本基礎?!?胡喬木:《記者的工作方法》,《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卷,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271頁)很明顯,報道這種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的經驗,記者是必須到第一線、到現場去的。所以石野以“到現場去”命名他的中國輿論監督報告文學三部曲的第三本書的主題,這不僅有現實的意義,而且有學理的高度。
業內把記者到現場去,視為記者成才之路,有許多精彩的論述。有人說,記者是社會直觀現象的追逐者和永不疲倦的探索者。有人說,記者是社會真相的挖掘者和社會財富的探寶人。有人說,記者有十足的好奇心,渴望知道正在發生什么事,將要發生什么事以及渴望迅速捕捉到這件事的第一手材料。有人說,記者是調查研究的職業工作者。還有人說,記者是社會活動家。石野就是這樣,他視現場為刀尖,為風口,他樂于在刀尖上舞蹈,在風口t望?!拔艺驹诘都馍希_始一種銳利;我站在風口上,開始一種審視?!?
據我觀察,石野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也是一個百折不撓的人。如果去經商,去當老扳,也許早已掙得盆滿缽滿。但他至今仍是一個窮文字匠。漂泊京都的他常常受到生活的煎熬,受到各種壓力、威脅的沖擊。但他對這一切笑而置之?!氨M管我至今是一位沒有編制沒有任何保障的流浪記者,但為了我熱愛的新聞事業,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懸崖,我都會勇往直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這種高姿態,于石野當令人肅然起敬,于我們則當思考我們的新聞體制應有哪些作為。如今“北漂派”在京城,“南飛族”在珠三角已不在少數。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聞傳媒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當然不必把各種“自由職業者”統統納入體制里面來,但如何為這些游弋在體制外的自由提供社會保障,讓他們在改革成果陽光普照下更有活力、沒有后顧之憂地放手工作,我認為是文化傳播改革中必須認真考慮并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當然,如果人才流動真正成為一種普遍性制度,一些自由職業愿意受到“國有企業”這棵大樹的庇護。經過一定手續把他們吸納到體帶制里面來,給予較好的物質待遇,使他們免于體制外種種意想不到的“日曬雨淋”,也不是不可考慮的一種善待之策。當然,把這些自由職業吸納到體制里面來,依然要給他們自由思考和寫作的廣闊空間,而不要增添不必要的約束。我想,在文化體制改革即將廣泛深入展開的2007年的春天,這種殷切的期待,是不會讓臥底記者石野失望的。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與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摘要:信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信息方式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采訪的操作與實施。由此,如何控制好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的采訪,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是一個殘酷的考驗。尤其是當今網絡的發達,利用網絡采訪已成為新聞記者常規采訪的一部分,但如何控制好網絡采訪,仍是一門值得探討的技巧。
關鍵詞:新聞記者;網絡采訪;信息時代
一、引 言
信息方式是馬克?波斯特所提出的一個概念,他運用福柯的全景監獄概念來研究數據庫,認為數據庫和全景監獄一樣,不僅僅是塔樓上的那個獄卒,而是施加于囚犯、把他或她構成為一個罪犯的整個話語、實踐,這就意味著罪犯受著一個隱藏邏輯的支配,把主體構建成一個罪犯并把他或她規范化到一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程序中,這就是全景監獄的話語、實踐構建主體的方式。
而在數據庫中,一種新的話語、實踐便在社會場中運作,數據庫使主體的多重身份成為可能,它重新構型了主體,這即是信息方式[1]。信息方式即是信息時代固有的邏輯方式,就像人類的思考方式一樣,有著一定的模式?;蛘咴谝欢ǔ潭壬希褪峭旭R斯?庫恩在1962年提出的“范式”。這也就是說,網絡固有的邏輯方式將左右新聞行業的運行和操作。
因此,利用網絡采訪,就需要符合信息的思考模式,即信息方式。網絡信息固有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將導致利用網絡采訪或資料查找受到極大的便利或限制。而這種便利或限制最主要是體現在,對新聞采訪的精確與模糊內容之間的平衡。
本文所述的網絡采訪,是指記者通過互聯網,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新聞信號的甄別、對網絡內容的使用,對新聞事件當事人、相關人員和事件背景進行材料搜集、分析、處理的采訪過程。網絡采訪常用“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和網絡數據庫”、“即時通訊工具”、“網絡社區”等采訪方式[2],同時,這些方式也是挖掘網上內容的新聞價值最有效的方式。但物極必反,這也是失卻新聞客觀性、準確性的時候。因而,這些采訪方式作用于網上內容的時候,便受到了一對矛盾的促動或制約,即新聞的精確與模糊之間的矛盾。
二、信息時代為精確內容的采訪提供可能
網絡對于信息的提供可謂豐富多彩、無窮無盡、但也真假難辨。面對這樣的情況,新聞記者利用網絡的時候往往受到網上內容的干擾,或迷失自己,對網絡內容不假思索的原文使用,或得到比較具有深度而又能夠成為獨家的新聞。但是,樂觀的看,網絡的確讓新聞記者便于采訪、寫作,出好新聞,這主要歸功于網絡為新聞報道提供了精確的內容。
相比較于傳統新聞采訪,網絡采訪的最大的可信度在于可以實證。網絡采訪“易于保留采訪記錄”[3],就顯示出網絡的實證能力。例如,記者的采訪過程可以由網絡記住,并能夠完完整整的展現出記者采訪的過程,可以明了記者最終的新聞報道的充要條件。這就能夠創造一種記者采訪的小型環境,使記者的新聞報道得到比較可靠的支撐。這就打破了傳統新聞采訪需要依靠記者個人的權威性采訪的束縛。因此,網絡采訪不僅便利了記者的采訪,而且使采訪變得更加具有可信度,更加能夠得到實證,也就更加精確。
這種精確性,不僅歸功于網絡文本的可記錄性及可查詢,網絡IP地址提供了唯一的信息源,還在于計算機技術能夠對記者采訪過程的記錄。而且,國家的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各組織、機構、部門的信息都力求準確無疑義,這樣,就為新聞記者提供了拿來即可使用的新聞成品或新聞源。
三、信息時代為模糊內容提供的可能
網絡采訪中的人際傳播帶有相當的匿名性。“網絡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上網者的姓名、年齡、身份甚至性別都可能是編造的[4]。雖然文本的可記錄性和唯一IP地址信息源為網絡采訪提供獲得精確內容的可能,但是,潛伏在網絡文本及IP地址的身份,卻是捉摸不定的,難以查證的。“網絡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頗具有諷刺的一句話,就道出這種身份模糊的可恨之處。
當然,這種身份的模糊,對于新聞記者運用網絡采訪來說,具有非常大的阻礙作用。數據庫使主體的多重身份成為可能,“它重新構型了主體”,這使得主體失去了現代性之穩定特性,使得精確采訪搖搖欲墜。畢竟,“網絡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網絡的虛擬特性所產生的身份的重構,足以導致新聞采訪的一場變革,但如今仍少有人談及或從這個方面談及。網絡的革命性質總是被置于傳統媒體研究的話語之下,很難突破新聞事業很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規則。這足以說明,現代人對于網絡的虛擬性質與現實性的感知沖突。虛擬性在符號意義上,與現實世界一樣,是對可觀世界的反映。但是,現在還是人類現實生活的一種阻礙。當然,這并不是對虛擬現實的樂觀支持,也非對現實生活的悲觀論證。既然網絡是人類與虛擬現實的結合點,那么,對于虛擬現實的新聞學認知,就應當與傳統認知有所區別。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就是“要不要進行現場采訪”[5]?
伴隨著記者的采訪行為一般不被當做新聞內容來報道的事實,“要不要進行現場采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人們對新聞記者對網絡模糊內容采訪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其實就是對虛擬現實提供的多重身份的抵制。畢竟網絡上模糊內容的虛假性能直接操縱現實世界物質財富的損害。正是這種在虛擬世界中,人既可以為“真”,也可以為“假”的身份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抵制新聞記者的網絡采訪。
三、信息時代記者對精確內容與模糊內容的采訪控制
如上所述,新聞記者基于對采訪的精確與模糊內容之間的平衡控制,就顯得非常有意義。針對精確的信息,報道時直接使用或經過原義不變的改編,新聞界是不吝使用的,受眾也能夠接受。但對于模糊內容的采訪,或在新聞成品中表現出的不確定性,這就值得思考。畢竟面對虛擬現實日益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逃避根本不是辦法,而直面又需要采取某些措施來保證。
(一)利用道德、法律、經濟、政治等社會標準,明確報道思路,把握精確內容,消除模糊內容
針對一些稿件,比如宣傳類稿件、引導輿論性質的稿件,評議的地位高于新聞事實一等,因此,這急需要社會所建立起來的規則、標準來衡量、引導事態或人心的方向。但一般新聞報道,采取這些標準來衡量,也有助于新聞報道。在信息時代,虛擬事態的新聞也需要得到報道,或者成為新聞。
因此,利用道德、法律、經濟、政治等社會標準,把握精確內容,也有助于消除模糊內容給現實社會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損害?;蛟S有人將要提出,網絡實名制對于消除網絡帶來的身份的不確定性將是一個很有效的解決辦法。在這里,我認為,網絡實名制是對言論自由的一種嚴重損害,嚴重違背信息方式固有的邏輯,從長遠來說,也是對人類智慧資源的限制。
(二)記者的底線、原則,樹立新聞理想,把握精確內容,消除模糊內容
專業的記者務需有自己的新聞理想,并能夠在新聞采訪中付諸實踐。而在追求新聞理想的過程中,固然有諸多可實現的途徑或操作原則,但對于模糊身份的網絡文本來說,確實需要記者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
1.“實”的精神
記者需要有求實的精神,實事求是說話,怎么采訪就怎樣報道,或者把記者自身作為報道內容之一來增強新聞報道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雖然,單靠網絡采訪,會失去耳聞日睹新聞現場的機會,長此以往,影響新聞事實的準確性和生動性[6]。但記者作為景觀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或者說以記者體驗式的采訪來報道,也或多或少可避免這種不生動性質。
2.正義的胸懷
記者正義的胸懷就是記者能夠擯棄人類之惡,而弘揚人類之善。這也正如弗洛伊德所謂人之生、死本能一樣,新聞記者要多表達一些人類生的本能,而壓抑死之本能。記者揭惡揚善,將有力地增進記者對網絡內容模糊身份的驗證。當然,這種正義,需要緊緊建立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之上。
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發生一起惡性殺人案件,造成8死5重傷的慘劇。4月20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終審裁定兇犯鄭民生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4月28日,正義的槍聲響起,鄭民生被依法執行槍決。從案發到槍決,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這起典型的突發事件由于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惡劣社會影響,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轟動效應。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在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突發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突發事件,不僅考驗了黨和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考驗著新聞媒體的應變能力,也考驗著身處新聞報道第一線記者的社會責任。應該如何把握,才能使報道的效果更佳,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在3?23惡性殺人案件發生后,境內外媒體競相報道,各路記者蜂擁而至,調集各種資源,想方設法獲取最新最快信息。在報道過程中,主流媒體及時向受眾提供真實、準確、客觀、全面的現場情況和有關資訊,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值得肯定。但筆者同時也感受到一些媒體和新聞記者的責任意識應當要引起重視。
一、案例
本文節選“3?23惡性殺人案件”中4則新聞報道作為案例,分析在這起突發事件報道過程中責任意識存在的問題。
案例1:今天(23日)上午7時20分許,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校門口發生一起惡性案件,一位40多歲的盲人持刀沿學校周邊路上一路砍殺。截至目前,已造成6名兒童死亡,6名兒童重傷。兇手已被警方控制,據稱曾有精神病史。事發學校已經停課。目前,受傷兒童正在緊急搶救當中,兒童和家長的心理疏導工作也迅速展開。
案例2:被送往福建南平第一醫院救治的重傷學生中,不幸又有一名遇難,下午5點10分左右,因搶救無效死亡。早前據媒體報道,23日上午7時20分許,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校門口手持砍刀,連續砍殺正在排隊進校門的無辜學生,目前已造成9名學生死亡,4名學生重傷。
案例3:教師執意拆鮮花 官員威脅等著瞧:昨日下午,一位市關工委的負責人曾向記者透露,今天早上將舉行一個特殊的“告別儀式”――那些遇難學生的課桌將在這個儀式后被撤走。但記者卻在采訪現場遭遇自稱是當地政府官員的人阻撓,此人當時正在拆除悼念“花墻”。
案例4:環衛工劉瑞英無緣“見義勇為”:在南平有關部門公布的“3?23”特大兇殺案見義勇為名單里,實驗小學學生應某某的家長應長余、實驗小學保衛人員陳仕營、實驗小學教務處副主任甘貴平、城管大隊副大隊長游欽章等四人都名列其中?!暗俏坏谝粋€趕到現場救出了3個孩子的環衛工人呢?為什么要漏掉她?”許多人都忍不住這樣問。據有關人士介紹,認定見義勇為名單的依據是根據當時校門口的監控錄像――“劉瑞英沒有出現在錄像上?!?
二、責任意識存在問題分析
所謂責任意識,即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中的社會責任感體現,是指從事新聞職業活動的人員對其職業行為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所應承擔的責任。社會責任感是構成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它是新聞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場、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業務水平,在內心信念和道德責任感的驅使下,自覺履行的對事實、受眾和社會應盡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在很多情況下,報道本身的技巧并不是很重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神圣的職業道德感,在采訪和寫作時,才能擺脫狹隘眼界的束縛,跳出就事論事的藩籬,站在綜觀社會全局和歷史發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時代精神。[1]
這些年來,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也表現得空前活躍,但與此相伴的是由此造成損害他人名譽、引發矛盾糾紛、造成社會動蕩等等問題大量涌現。以上選取的案例在此次“3?23惡性殺人案件”處置過程中引發質疑、討論、爭議。歸集起來,“盲人”、“有精神病史”、“9死4傷”、“環衛工無緣見義勇為”、“拆除花墻”為關鍵點。分析案例,筆者認為在這次突發事件中,新聞記者的責任意識存在問題,具體體現為報道過程中的事實缺失和立場缺失。
關于“盲人”、“有精神病史”、“9死4傷”的報道是典型的事實缺失。“盲人持刀沿學校周邊路上一路砍殺”,不符合邏輯,試問一個盲人如何能一路砍殺,且目標精準,造成8死5重傷;“有精神病史”也只是記者的主觀臆斷,并無事實根據;“9死4傷”更是以“道聽途說”之法而流傳大江南北(至目前5名受傷學生病情已經穩定,進行康復治療)。
關于“拆除花墻”、“環衛工無緣見義勇為”的新聞報道是典型的立場缺失。“拆除花墻”一度成為一些媒體的熱點新聞。在這件事發生過程中,筆者未親眼所見,但筆者認為,教師拆除花墻目的是善意的,雖然不排除個別政府工作人員言語失當的可能性,但部分記者乃至媒體顯然給予了“官員”、“阻撓”、“威脅”等過多的關注。在南平市政府舉行的第三次新聞會上,公安部門根據案發現場的監控錄像簡要通報了這起惡性殺人案件見義勇為情況,對應長余、陳仕營、甘貴平、游欽章等4人的見義勇為行為進行情況通報。通報最后強調了“還有見義勇為救護學生的人和事,歡迎知情者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辈⒂?月25日在《閩北日報》上公布了歡迎提供線索的熱線電話和電子郵箱。而一些媒體以《環衛工劉瑞英無緣見義勇為》為題,忽略了事件還在進一步發展,忽略了警方的見義勇為事實確認規程(劉瑞英手持掃帚和鄭民生展開對峙,護住身后的數名學生,起初延平警方認為暫時未有其他證據佐證,因此未上升為見義勇為行為),故最初的見義勇為情況通報上沒有環衛工人劉瑞英,給當地相關部門的后續工作造成被動。5月5日,南平市公安局延平分局公示了一份擬確認見義勇為行為的5人名單,劉瑞英的名字已在榜上。
三、如何增強突發事件報道中新聞記者的責任意識
除了事件本身,突發事件造成的另一社會危害就是信息的不確定性和不對稱性,這會給謠言提供傳播的空間,引起公眾恐慌,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2]新聞媒體在面對這類突發事件,應正確把握輿論導向,通過及時、真實、準確的新聞報道消除突發事件帶給人們的緊張與慌亂,還原新聞真實,維護社會穩定,這才是新聞記者在報道中應擔當的責任。
1.客觀報道
突發事件發生后,民眾對信息的需求為迫切。此時,各路媒體往往爭搶新聞點,搶打時效戰。另外,新聞記者采訪突發事件,往往都帶著繁重的發稿壓力。諸如此類原因,造成部分新聞記者在事件動態過程中,未經客觀調查,造成局部失實,甚至道聽途說,憑主觀臆測就撰寫稿件。這樣的報道肯定會影響客觀公正,誤導公眾,不利于事件的正常處理。
突發事件中媒體的輿論引導應堅持“3T”原則,即Tell your own tale(主動提供情況);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及時說明事實真相,既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又贏得了輿論的主導權。[3]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應當在第一時間搶占話語權,把握輿論導向,制止各種流言、謠言的滋生、傳播。如,2008年7月,云南昆明發生一起“公交爆炸案”,一時間傳言四起――“昆明發生多起公交爆炸”。在案件發生2小時,即召開了第一次新聞會,媒體也在第一時間跟進報道,說明了爆炸情況,使謠言不攻自破,同時也穩定了市民緊張的情緒。又如此次“3?23惡性殺人案”發生后,南平市政府于案發當天上午11點舉行了第一次新聞會,及時通報案情和處置進展,當晚舉行第二次新聞會,隨后又先后兩次舉行新聞會。頻繁的新聞會,媒體及時掌握事件處置、善后等各方面情況,對于公眾了解案情、制止謠言傳播、消除恐慌以及事件的進一步處置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2.站穩立場
在突發事件面前,新聞記者如何看待新聞價值,對事件的新聞價值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保障民眾的知情權等全局利益為選擇標準,還是一味追求“轟動效應”,考驗著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新聞傳播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發掘事實真相,更重要的在于傳播事實真相。在通常情況下,事實已經擺在那里,關鍵就在于新聞媒體采用何種方式、以何種角度選擇和傳播事實真相。換句話說,新聞記者固然要不斷發掘事實真相,還原事實的本來面目,但是在“勘探”、“發掘”的過程當中,新聞記者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政治立場。[4]
由于傳媒競爭非常激烈,為贏得大眾的眼球,記者在報道的時候,會把公眾想看的、想知道的都考慮進去,在這樣的考慮因素下,就會容易喪失新聞報道的立場,喪失報道的客觀性。所以,新聞記者應該站穩立場,遵守宣傳紀律,在報道中牢記自己就是代替公眾前往事發現場,接觸新聞事件當事人,并將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呈現于公眾面前。在報道突發事件時,應對事件的前因后果、發展態勢進行說明,及時宣傳政府的應急行動,消除民眾的恐慌與疑慮。同時要充分考慮報道在社會上可能產生的影響,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上,站在維護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角度,發揮輿論導向作用。
3.良知原則
查爾斯?達納:無論什么時候,我們不要忘了,記者“是受著新聞業者方面的道德要求和一般社會之道德要求的二重束縛的……缺乏這種道德感的人,是不能制作為社會多數人所歡迎的有價值的新聞記事的?!盵5]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應當遵循良知原則,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氛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對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以及其它一些災難性的后果。如果我們在報道中細致地展現受難者的慘狀,過多地描繪災難現場,描繪過程細節,挖掘事件背景。特別是在報道的中后期,如果沒有注意理性,把握適度,將對受害者產生二次傷害?!??23”事件的發生,對全社會產生極大震撼,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長影響很大。記者在采訪報道中的方式方法,應根據這一特殊情況,注意把握良知原則,以利于減緩未成年人的心靈創傷。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在南平實小復課當天有這么一段采訪報道,“一位家長說:我們今天還送孩子來上學,是因為我們認為這起兇殺案事發偶然,我們還是相信學校、相信政府、相信社會的?!笨梢钥闯鲇浾叩纳鐣熑胃泻土伎嘤眯?通過這則報道給予了學生、家長、觀眾、社會充分的人文關懷,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希望。
新聞報道的作用不僅僅是向受眾提供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報道影響受眾的思想、行為,使之朝著有利于社會穩定和事件解決的方向發展。因此,突發事件的報道不能僅僅局限于事件本身,更應從人性的角度,以良知、善意為原則,充分展現人文關懷。
總之,突發事件敏感性強,不好把握,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和諧穩定。在突發事件上正確的輿論引導是媒體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在報道過程中依據事實、把握立場也是新聞記者恪守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擔當。因此,在報道突發事件時一定要在政治上、大局上考慮,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站在維護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角度,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從有利于事件解決的方向出發,發揮媒體的導向作用,做到全面平衡、客觀嚴謹、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作者系南平廣播電視臺廣播節目中心副主任)
2007年8月16日下午,濟南市天橋區北坦街道辦事處新菜市街居民鄭承鎮給我打來電話,他在電話里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今天晚上的‘新聞聯播’要播出我的事跡了,你到時候可別忘了收看!”說著說著,鄭承鎮不由感慨起來:“唉!這么多年來,不容易??!我能有今天這一步,都多虧了你?。 甭犃肃嵆墟偟倪@句話,一直跟蹤采訪報道鄭承鎮達7年之久的我也不由感慨萬千,恐怕也只有我最了解鄭承鎮這番話的真正含義: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維生的無業人員,多年來鄭承鎮一直夢寐以求自己收養流浪兒的行為能得到官方的認可和肯定,然而一個極為尷尬的現實卻是:雖然包括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在內的眾多媒體多次報道了他收養流浪兒的事跡,然而對他收養流浪兒這一行為,政府相關部門卻長期噤若寒蟬、視而不見,一直沒有人對他的做法是否合法、是否值得提倡表彰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他在許多人心目中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就在兩年前,民政部門特批給他的低保金還險些被有關部門取消,甚至還有人傳言要取締他收養流浪兒的“非法行為”。現在他的事跡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了,他一生為之付出心血的事業終于得到政府的承認了,更具體一點來說,今后再也不可能有人借他的行為是否正當這一話題來奚落他、刁難他了,他又怎能不為之激動為之自豪呢?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宣傳部下發通知:根據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精神和領導指示,要求《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科技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法制日報》等中央級新聞單位開辟“道德楷模,文明風尚”專欄,按照要求做好典型鄭承鎮的宣傳報道。隨后,新華社于2007年8月16日播發通稿《鄭承鎮:20年救助400名流浪兒》,當晚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推出“道德楷模,文明風尚”專欄,第一個介紹的人物就是鄭承鎮。同年8月17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各大報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刊播新華社稿或自采稿,宣傳鄭承鎮的活動自此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2007年9月19日,鄭承鎮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親切接見。9月23日,鄭承鎮被評為“山東省道德模范”。隨后,省、市、區各級部門授予了他多種榮譽稱號。
然而,就在7年前我采訪報道鄭承鎮時,當地政府部門卻對此惟恐避之不及,極不希望我報道鄭承鎮的事。如今的鄭承鎮仍是當時的鄭承鎮,然而從政府部門不愿甚至不準報道到他成為全國典型,如此巨大的反差,其中原因耐人尋味,作為追蹤采訪報道鄭承鎮達7年之久的記者,我見證了這一事件的全過程。
我和鄭承鎮初次相識,是在2000年。一次,我到濟南市某政府部門采訪時,在和工作人員閑聊時無意中聽到鄭承鎮收留流浪兒的事??吹轿覍@件事感興趣,這位工作人員當時就給我潑冷水:“你也別白費工夫了,就算你采訪了也不可能發出來”。我追問原因,他卻欲言又止:“具體情況我也說不清楚……他以前進過監獄,聽說領導挺煩他……”他的話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央求他帶我去鄭承鎮家,他卻死活不肯:“你還讓不讓我在這里干了?如果你真想去采訪你就自己去吧,不過千萬別說是我告訴你鄭承鎮的事,要讓領導知道了我可就麻煩了……”
幾經打聽,我終于找到了鄭承鎮的家――一間狹小陰暗潮濕的舊平房里,住著鄭承鎮和他收留救助的8名流浪兒。對于我的突然來訪,鄭承鎮感到很意外――近期已經很少有記者來他家了,但他還是很高興,取出一些有關他的報道讓記者看。原來,鄭承鎮長期收留救助流浪兒,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注意,省內曾有多家媒體報道過他,然而一些人卻懷疑他收養流浪兒的動機不純,有關他“收養流浪兒是假,從中牟利是真”的傳言一直不斷,特別是還有人多次到省市有關部門反映他拐賣婦女兒童,再加上他曾有過被判刑的“前科”,有關領導曾做出指示:停止對鄭承鎮的宣傳報道。從此后,鄭承鎮的名字就從各新聞媒體上消失了。雖然以后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鄭承鎮的清白,可由于種種原因,關于他“打著收養流浪兒的幌子牟利”的傳言仍沒有消除,也很少再有新聞單位關注鄭承鎮,這讓鄭承鎮很苦惱,也很無奈。
那么,鄭承鎮是否真的借收養流浪兒來牟利呢?為了查清事實,我對鄭承鎮收養在家中的幾名流浪兒進行了采訪,為了慎重起見,我還隨機調查了多名鄭承鎮以前曾收養過的流浪兒的家人,查清了以下事實:鄭承鎮收養流浪兒,并沒有向流浪兒的家人索要過財物。相反,這些孩子的家人對于孩子的突然出走一個個心急如焚,當鄭承鎮收留了孩子并把孩子送回家時,他們都對鄭承鎮感激不盡。許多家長看到鄭承鎮生活貧困,就買些米、面、油、糕點、水果等生活用品送給鄭承鎮表示感謝,本來這也屬人之常情,多數情況下鄭承鎮也就收了下來。再說,對靠撿拾廢品來維生的鄭承鎮來說,這些物品也確實無異于雪中送炭,可以維持、改善他和流浪兒們的生活。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再加上他曾有被判過刑的歷史,給一些人留下了懷疑他收養動機的話柄,還有人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調查到這些情況后,我認為:鄭承鎮也是人,面對受助流浪兒家長送來表示感謝的生活用品,要讓鄭承鎮這個靠賣血、撿拾廢品來維生的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市民無動于衷,甚至于高姿態地“婉言謝絕”、“堅決不收”,不但很不現實,也完全沒有必要――畢竟他收養在家的幾名流浪兒還每天要等著吃飯,而他收下的這些物品也基本上都用到了他和孩子們的生活上。鄭承鎮的這一做法,不但無損于他的形象,反而更使得他這個普普通通的人物顯得那樣的真實可信。
經過長期深入的調查采訪后,我將鄭承鎮的事跡寫成長篇通訊,刊發在了我供職的《齊魯晚報》上。報道刊出后,就有多名熱心市民給我打來電話詢問鄭承鎮的家庭住址,接著去看望了鄭承鎮和他救助的流浪兒,這讓鄭承鎮很欣慰,從此后他也更樂于給我提供各種新聞線索。以后,每當鄭承鎮在街頭上找到離家出走的孩子,而孩子又不愿告訴他家庭住址時,他就往往給我打來電話,希望能通過我的報道來幫助流浪兒尋找家人。接觸的時間久了,鄭承鎮也和我越來越熟識,也不再拿我當記者了,而把我當成了他這個特殊的大家庭中的一員,經常向我說一些知心話,訴說他的煩惱和苦悶,其中,他的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收留孩子,不少人說我是‘精神病’,那是因為這些人沒有碰上自家孩子跑了的事??!假如他們的孩子也離家出走了,他們不定急成什么樣呢!這時候突然有人給他們打來電話說收留了他們的孩子,他們還會說收留孩子的人是‘精神病’嗎?”
同時,我也發現,鄭承鎮又很在乎新聞媒體的報道,很關心媒體對他的評價,這和那些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心人相比,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關于這一點,鄭承鎮也毫不避諱:他剛從監獄出來時,處處受人歧視,自己都感到活得沒有意思,偶然一次收留救助了一名流浪兒并將其送回家,流浪兒的家長把他當成救命恩人看待,這一巨大的反差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使他感到這樣做人也挺有意義,從此他就把救助流浪兒當成了一份事業來做。長期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鄭承鎮迫切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認可,新聞單位的報道,不但給了他繼續救助流浪兒的信心,一些好心人對他和流浪兒的資助,也從一定程度上給鄭承鎮繼續他的這一事業提供了物資保障。然而,他的這一做法卻與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不圖回報”的好心人的標準格格不入,他也因此而成為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記者的工作就是如實報道事實,作為一名記者,我沒有必要掩蓋鄭承鎮的缺點,也無意對他的行為作出評價,然而他收留救助流浪兒的舉動又確實令人感動,于是,我就用手中的筆,如實記錄下了鄭承鎮所做的這一切。2002年4月,《民主與法制》雜志以7000余字的篇幅,刊出了我采寫的長篇通訊《浪子回頭,賣血收養300流浪兒》,報道刊出后在國內引起較大反響,多家報紙、電視臺紛紛跟進報道,這些新聞單位的報道又給更多的新聞單位提供了新聞素材,隨后,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許多中央級媒體也紛紛采訪報道鄭承鎮的事跡。以后,除了在我供職的《齊魯晚報》刊發了數十篇有關鄭承鎮的報道外,我還在《工人日報》《檢察日報》《杭州日報》《文化時報》《法制與新聞》《人生》等全國數十家報紙雜志上,刊發了有關鄭承鎮的長篇通訊,我的這些報道的刊出,又吸引了更多的媒體來關注鄭承鎮。這樣,就像滾雪球一樣,有關鄭承鎮的新聞也越來越多。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卻對鄭承鎮的愛心舉動一直視而不見,長期沒有人對他的做法是否合法、是否值得提倡表彰給出個明確的“說法”,各基層政府部門每年舉行的各種評優和表彰活動,更是極少有鄭承鎮的份,鄭承鎮得到的“陽光老人”、“關心未成年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也大多是一些群眾團體授予的,屬于“民間獎項”。這一事實確實讓人感到有些尷尬,也讓鄭承鎮很無奈。
由于長期從事記者工作,我和當地政府部門的不少同志關系比較熟,我就經常請求他們盡量對鄭承鎮的工作和生活予以幫助和照顧,由于鄭承鎮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不少人因此就對我的這種做法很有看法,有人更是直言相告:“老弟,你整天給鄭承鎮幫忙,對你能有什么好處?將來只會給你惹來麻煩!”而我卻沒有想到這么多,我只是抱著一個很樸素的想法:不管別人是否對鄭承鎮有誤解,也不管鄭承鎮存在什么缺點,但就他長年堅持收留救助流浪兒這一件事來說,他做的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我作為一名記者,有責任為他救助流浪兒的事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鄭承鎮所從事的愛心事業,也得到了眾多熱心人的支持和幫助,眾多濟南市民通過媒體的報道知道了鄭承鎮,紛紛捐款捐物資助他的愛心事業。濟南燃料總公司仁豐煤店經理王林光連續十年免費供應鄭承鎮家的燒煤,還給鄭承鎮家安裝了“土暖氣”。鄭承鎮有事外出時,他就代替鄭承鎮來照顧孩子們。正是有了王林光這樣的許許多多的好心人,鄭承鎮的愛心事業才得以繼續堅持下去。
就這樣,在我和其他眾多新聞單位同行的努力下,鄭承鎮,這個曾一度被雪封的頗有爭議的普通市民,在濟南、山東省乃至全國的名字開始越來越響,他堅持多年收留救助流浪兒的事跡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他收留救助流浪兒的事業也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支持。2007年3月24日,在鄭承鎮60歲生日這天,一位好心人出資給他擺下幾桌酒宴慶祝,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十多家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2007年8月,鄭承鎮的事跡更是引起了國務院總理的關注,在總理的批示下,鄭承鎮成了全國的典型人物,鄭承鎮在他堅持收留救助流浪兒20年后,終于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最終認可。隨后,當地政府部門對他和他收留的流浪兒進行了救助,困擾鄭承鎮多年的住房問題等等難題,也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了解決。
我想,那些和我一樣曾宣傳報道過鄭承鎮的新聞界同行,可能也都有著和我一樣的想法,大家報道鄭承鎮,既是作為一名記者的工作職責所在,為了完成新聞采訪任務,更多的則是為了呼吁和倡導社會良知和正義,為了推動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而新聞記者們的“愛心”接力,又給了鄭承鎮以更大的鼓舞和勇氣,使得他收留救助流浪兒的行為為更多人所了解、所支持,喚起更多的好心人參與到鄭承鎮所從事的愛心事業中去。應該說,是新聞記者們的“愛心”接力,挽救了鄭承鎮這個曾一度被曲解的全國典型。
(作者康鵬系《齊魯晚報》記者;王琰單位: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文化傳播系)
摘要:記者這一特殊的職業,決定其從業者須具備較高素養。記者處在歷史洪流的風口浪尖,是一個戰士、一個哨兵。新聞記者的職責與任務是多方面的,必須具有包括政治家素養在內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素養,本文就政治素養、哲學素養、審美素養、語言素養、道德素養、技能素養和公關素養等方面略論記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關鍵詞:素養;職業道德;“多媒體”
一、政治素養
新聞工作是一項政治性較強的工作,新聞記者不是單純的“寫稿匠”,他應該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態度去認識事物,并從中攫取能夠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的“珍寶”。因此,政治素養是新聞寫作者最重要的素養之一。政治素養涵蓋較多內容,但就新聞記者而言,至少應具備以下兩個方面:
(一)理論素養
新聞寫作者的理論素養可分解為馬列主義理論和政策知識,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思想理論的掌握情況。以及對政策知識的知曉度。記者應當熟悉歷史,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非常清楚,這樣才可以保證記者在采訪、寫作過程中不出現政治偏差,更好地當黨和人民的喉舌。
(二)政治行為
政治行為通??煞譃檎我庾R、政治品格、政治敏感等。政治意識就是一個人的政治觀,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的靈魂,唯有從政治意識的高度去認識社會,把握社會,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政治品格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形象、政治勇氣和品行。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就是明大理,明是非,激濁揚清,保持記者的良知。政治敏感就是個人的政治意識和對政治問題的敏銳性。而政治行為則是政治素養、政治意識、政治品格、政治敏感的歸宿和落腳點,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多種素養在行為方面最集中的體現。
二、哲學素養
(一)堅持兩點論
兩點論是辨證法的核心內容之一,尤其是在新聞和輿論引導方面,更是如此。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在我們周圍有許多矛盾的現象。比如:受眾需求的廣泛性與新聞局限性之間的矛盾;社會觀念的多樣性與報道者觀念的局限性;受眾思維方式與報道者思維方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現象,不管是此一方,還是彼一方,都需要進行認真的分析。
(二)對立統一關系
1.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統一。尊重事實就是尊重真理,記者的立場不能改變客觀事物本身,但是卻會影響受眾對事實的認識。新聞記者對客觀事物的報道,是經過記者的再加工后傳給受眾的,因此有一個主觀、客觀一致的問題。
2.時代性與歷史性統一。新聞是記錄歷史的一門科學,它永遠是以時代性和歷史性的完善統一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代性就是人們對社會特定歷史階段發生的重大問題所持有的不同價值取向,它標志著某個特定時代人類社會的認識水平。歷史性,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對以往新聞文化的繼承性,通過新聞載體記下的今天,實際上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積累。
3.收斂思維與發散思維統一。人的思維有兩種:一種收斂式。這種思維方式常常限制人的創造力。還有一種是發散式的思維,就是觸類旁通、由此及彼。新聞寫作中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創意往往始于不嚴格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有時可能偏離真理,因此不能只停留在發散思維上,借助發散思維的思想火花再繼之以嚴格的收斂思維,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共同完成一個成功創造的全過程。
4.偶然性與必然性統一。新聞采訪中的偶然現象,指在新聞采訪中經常遇到的一種隨機出現的現象,而必然的出現是以偶然為信號的,忽視偶然,有時掩蓋了必然。對新聞采訪來說,面對一些重大事件的預見、報道,應注意其因果邏輯問題,對現實如何把握,對未來如何預測,從偶然中找到必然。
三、審美素養
對新聞工作者來說,需要借助美的原理,從審美的角度去弘揚美。審美是人的意識的一種反映,在審美意識的支配下,人們可以通過對某一事物的感知去獲得一種極為崇高的美的形象并具有力量。
(一)新聞審美要主客觀統一
一方面,美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確能激起人們的美感;另一方面,如果人們沒有這種對美的感覺,沒有對美的欣賞力,也就根本談不上美?!熬哂袑徝缹傩缘氖挛锱c人的美感的統一,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它充分體現了人的感知認識和在發現美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功能作用。因此這樣說,離開了感知事物美的人的美感,同離開人的美感的美一樣,都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是客觀存在與主觀意識統一的最根本要義。” [1]
(二)新聞審美的核心是“真”
“真實性”是新聞文化美學觀的義?!罢妗笔堑谝晃坏?離開了真,也就無從談美,“一切的美都是真的”。“真”作為新聞審美的基礎,是新聞美的最主要品格,它集中體現在自然之真(實事)、靈魂之真(新聞作品的主題)、寫作之真(感情的真實體現)。善作為一種評價,更多的是從倫理意義上理解的,新聞之善就是張揚人性之美。
(三)新聞審美的共性與個性
新聞審美與一般審美既一樣又不一樣,所謂同是它具有一般審美的共性,所謂不一樣是強調了宣傳、解釋的新聞屬性。首先,美是一種價值體驗,新聞之美一定要激濁揚清,揚人民之美,揚社會主義之美。其次,美是一種信息感覺。任何不同載體傳播的作品,都可以適合不同的受眾,其條件之一就是在這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必須達到優化程度,以保證接受者在獲得信息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再者,美是一個勞動過程。新聞作品的寫作、創作過程,就是善于發現和捕捉現實生活中最美的東西,把這些東西準確、生動、形象、及時地展現給受眾,使他們從中感受到美和善。
四、語言素養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語言素養是新聞寫作的基礎之一 。采集到好的材料,有了好的主題,選取了好的角度,都只是完成了新聞寫作的一部分,最終還是要通過語言把事物準確、完善地表現出來。
記者在新聞寫作時要特別注意文風,文風是語言素養的重要內容,文風不止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理念,一種境界。郭沫若認為,文風不單是語言問題,同思想和方法有密切聯系,為文首先要先做人。一個人文風的好壞,首先要看人,看他通過文章傳達了什么,好的文風一定是準確、鮮明、生動。
五、道德素養
(一)敬業愛崗
作為一名記者,要有自律奉獻精神,要經受得住誘惑。范長江在《怎樣學做新聞記者》一文中指出:“新聞記者要能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币欢螘r期以來,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開始滋生蔓延,新聞界出現了“有償新聞”、“紅包采訪”、“封口費”等現象,這種行為不正之風嚴重腐蝕了新聞隊伍。在當下這個社會,追逐物質利益已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潔身自好?!拔覀兊膫鞑ゲ皇羌兇獾馁嶅X,那是商人的事,我們所從事的是引導人的靈魂的事業,陶冶人的情操的事業,而這些首先需要我們自身有著高尚追求,有著客觀公正的處事心態,理智的頭腦和高遠的目光。”[2]
(二)誠實守信
對新聞工作者來說,誠實守信,實事求是最重要的職業道德。新聞學有個崇高的理想:傳播真相。真實性是新聞報道和寫作的生命,依據新聞事實寫作新聞,這是追求新聞真實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為了“搶新聞”、“暴內幕”,迎合某些受眾的獵奇心理和低級趣味,有的記者無中生有地制造假新聞;有的記者不愿意深入生活,不愿意花力氣去搜尋有意義的新聞線索,也不愿意去現場采訪,不愿意對各種信息源、各方當事人和檔案記錄下一番尋訪和細讀的苦功夫,只憑一知半解和道聽途說就匆忙動筆,這就必然造就假新聞或“半真不假”、 “有真有假”、“真假難辯”的新聞。
一個正直的記者,沒有權利以任何形式弄虛作假。講真話,讓事實說話,是科學的態度,是宣傳的藝術,也是記者高尚道德品質的體現。他必須對新聞報道的全部事實負責,所有報道必須從事實出發,為以事實為依據,并經過嚴格認真的核實,否則,就不予報道?!鞍凑招侣剬W原理和新聞記者的職業價值觀,新聞只能通過艱苦的深入采訪調研獲得,并在真實、公正和平衡原則的指導下做出價值判斷和新聞選擇?!?[3]“記者的核心任務是做好郵遞員,準確無誤地傳遞信息。” [3]
六、技能素養
近年來,報紙、廣播、電視媒體紛紛與網絡媒體相結合,因此,對今天傳統媒體的記者來說,在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方面應該盡早起步、不斷實踐、永不停歇?!拔磥淼挠浾弑貙⑹恰嗝襟w’記者,要運用多種數字化工具,如數碼錄音機、數碼相機、WAP手機等,結合高性能筆記本電腦等完成多媒體信息的獲取、加工、傳輸全過程,過去單一的文字記者將不復存在?!?
七、公關素養
在平時的采訪活動中,記者若是有意識地在社會上編織起廣泛的公關網絡,同眾與采訪對象建立起深厚的私人友誼,則采訪活動一定會更得心應手,并且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是因為,建立起友誼的采訪對象會主動積極地幫助記者,一有新聞線索便會及時提供給記者;再則,他們接受記者采訪會無拘無束、傾心交談,記者可以從中獲得若干真實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