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11:42:52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生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本文以“青春期”教學為例,采用確定研究對象和方法——學生建構問題——推測問題癥結——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探討研究性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一、研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目的和意義
在當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人們以課程形態探討研究性學習的較多,作為學習方式應用于學科教學的甚少。
生物學是探究性很強的一門實驗科學,其課程內容與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比較適合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習。將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生物學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實現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使生物學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研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初中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發育特點,應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習方式引入生物學教學中。
1.確定研究對象和方法
這個環節主要是教師給學生設置一個探究情境,或限定一個探究范圍,包括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首先,針對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情境:舉實例、講故事、出示實物或標本、出示圖片、放錄音、放錄像、動畫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提出研究問題。如學習《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中第一章的第三節(主題:青春期;專題: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心理變化及衛生)內容時,我舉了與初中學生生活實際相符合,讓學生覺得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實例。即一位中學生給某期刊的編輯寫了一封信:我是一名中學生,正是特別愛美的年齡,從去年開始,我的臉上長出許多帶黑頭的小痘痘,好長時間不見好,于是我就開始擠、抓,甚至都出血了,現在臉上留下了許多疤痕,并且毛孔變得很粗,我真的很傷腦筋,您能幫我想辦法嗎?接著問:假如這位中學生向你傾訴,你將如何回答呢?這位學生臉上長出的許多小痘痘是什么?這與人體發育的哪個階段有關系呢?作為中學生,你是否也發現自己身體和心理上有某些明顯的變化呢?你知道多少有關青春期衛生的知識呢?并提出“四要四不要”的方法要求,組織學生討論。(四要:要自主思考;要探索;要在筆記本上寫關鍵詞或畫草圖;要提問題。四不要:不要先看書;不要先討論;不要喊叫;不要急于舉手)這樣,引導學生有序地學習“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心理變化及衛生”,便于學生集中精力,處理探究活動中的個別方法問題,能很快抓住要領。
2.學生構建問題
在教師提出探究領域之后,學生要對領域之內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建構。這個環節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培養創新思維、個性化學習開始的關鍵。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創造一個良好的獨立思考的環境。鼓勵他們提出質疑,要發散思維,要作出聯想,甚至要大膽地推測、猜想,學生構建的知識和問題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學生對前面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建構以下幾種問題:①臉上長出許多小痘痘,可能是青春痘吧。②臉上長出小痘痘,可能是一種皮膚病,為什么不去看醫生呢?③臉上長出小痘痘,是不是過敏所致?另外,對于青春期身心變化的問題,學生可能思考并且建構以下問題:①與以前相比,我的身體和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呢?②這些變化都與青春期有關嗎?③為什么青春期會發生這些變化呢?④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3.推測問題癥結
通過問題的建構,學生對問題已基本明了,但是還有一些疑惑、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學生對問題進一步分析、推測,提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找到問題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一經解決,整個問題也就豁然開朗了,因此這個環節是整個探究過程的鑰匙。如何找到關鍵點呢?這里,教師一定要講究提出問題的藝術性。科學有效地提問,能夠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如認為臉上長小痘痘,可能是一種皮膚病,這個猜想顯然不正確,但是教師還是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猜想或解釋表達出來。然后,可采取強調問題的關鍵詞:中學生、臉上、帶黑頭的小痘痘等方法,讓學生逐漸領悟自己推測的錯誤,并聯想到關鍵點——青春痘。又如教師提問:“進入青春期以后,你和同學的身體在形態、結構、發育等方面有哪些明顯的變化呢?你在心理上、思想觀念上有何變化?”這是一些很籠統的問題,很難讓學生通過確切的信息、資料來解答,應將提問所涉及的范圍縮小至最佳,讓學生可以非常明顯地知道需要什么信息、資料來解答。如果教師提問:“進入青春期以后,你和同學的身高、體重、體形方面有何變化?你的生殖器官有哪些明顯變化?有何異?,F象?出現異常情況時應該注意什么?”只有這樣,提問才能成為對當前有用的科學問題,是一些可以解決的問題。當找到以上問題的關鍵點后,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進一步探究、主動收集信息、獲得資料,進行正確解釋。
4.解決問題
經過上述三個環節后,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明了了,需要什么信息、資料也十分明確了,學生就可以通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究,把收集到的信息和資料的關鍵詞寫在筆記本上,準備表達與交流。教師要察看學生寫的關鍵詞,了解了學生思維活動的狀況和收集信息資料情況后,組織學生討論。這是為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發揮主體性,在交流中通過同化,建構正確的科學知識所提供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以學員的身份參與討論,組織討論時注意面向全體學生,要及時給學生激勵性評價,也鼓勵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相互評價。只有全班學生都不會解答的難題才可以由教師提供信息資料。經過討論得出了答案:①臉上長出小痘痘,既不是皮膚病,也不是過敏現象,而是青春痘,又叫痤瘡(或叫“粉刺”)。②現在我們正處于青春期,臉上長了許多青春痘,是很正常的,千萬不要擠和抓,否則會感染,還會留疤痕。③臉上長青春痘不要吃或少吃辛辣的、具有刺激性的食品等。至于青春期為什么臉上會長出青春痘、怎樣預防的問題可以由教師解答。答:由于體內性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使皮脂腺發育增強,因此皮脂分泌增多。如果皮脂不容易排出,就可能發生青春痘。另外,當學生找到身高、體重、體形、衛生等問題的關鍵點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究、主動收集信息、獲得資料,經過多方面交流,就能夠形成共識。
通過實踐發現,探究問題 由籠統到具體,縮小至最佳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一定程度的解答,不同層次的學生驗證了自己觀點的正確,從而感到成功的快樂、收獲的喜悅。在交流與表達中,學生嘗到了資源共享的甜頭,培養了尊重別人、注意傾聽別人意見、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學科知識得以鞏固和運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開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開課激趣激疑,激活學生的 “動情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采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經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富有藝術的開課的確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這幾種開課方式作一簡要介紹。
一、問題型開課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設置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關鍵,因為人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借助于外界環境的某種刺激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正是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外部條件。在生物學教學中,問題型開課雖是一種傳統的開課方式,但卻是一種卓有成效的開課方式。
問題就是尚待解決,需讓人去弄明白的一種情境。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開課時,恰當的提出問題,把學生帶入一種“憤、悱”狀態,讓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在師生互動的共同努力之下,學生定能自主地“開其心,達其辭”。
如: “花的結構和花序”一節內容,教師提出遞進式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習興趣。提問:“綠色開花植物有那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那些?花、果實、種子是怎樣發育而來的?”學生回答花是由花芽或混合芽發育而來的之后,教師接著問:“那么果實和種子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艷麗的鮮花誰不愛;收獲的果實和種子誰不喜。教師講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與花的結構密切相關,學生必然心切切,急待步入花的海洋去了解花的結構,探索開花后能結出果實和種子的奧秘。這樣,學生去解剖、觀察桃花,理解花的結構和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學習效果甚佳。
二、娛樂型開課
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開課,如:猜謎語、演小品、講故事、唱兒歌等,既能把學生課間分散的注意力收回來集中到課堂上,又能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愿學、樂學,達到會學。
1、猜謎語。關于生物的謎語很多,以一則謎語來開課,能立即點明學習的對象,進入主題,學習的針對性強,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一則動物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下八褂陣,專捉飛來將。”學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隨即出示掛圖“蜘蛛捕食”,并設問:“同學們可能都討厭蜘蛛網,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樣結網的嗎?蜘蛛結網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樣主題鮮明地引入對“圓蛛”(蛛形綱)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和老師一道去了解圓蛛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及其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
2、演小品。小品是一種寓意深刻的文學形式,把它恰當地運用到生物學課堂上能起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如在上“種子的結構”時,從復習形形色色的植物過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來實現。頭戴不同植物頭飾(代表不同植物類群)的五位學生按其所扮演植物類群的進化順序隆重登場,各述說本“家族”(類群)的特征,并爭論哪個“家族”的種類最多?哪個“家族”對自然界和人類的貢獻大?目前地球上哪個“家族”最為繁盛?面對同學收集的種子,爭論它們各是哪個“家族”的成員?請同學評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飾演被子植物的學生介紹(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達20多萬種,是地球上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所以,你們人類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們被子植物為自己服務,首先就須多了解我們的生活,這里有許多‘為什么’等著你們來探究哦!”然后教師提問:“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能長成一個新的植物體?”這與種子的結構有關,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3、講故事。關于動物的小故事很多,通過讓學生講他們熟悉的動物故事引開課題,不失為一種新穎而富有創意的開課方式。如:“小貓釣魚”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一則故事,請一位同學講述,他最后講到:“小貓集中精力,全心釣魚,終于釣起了一條大鯽魚!”老師用課前準備好的鯽魚(放在裝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及其生活習性,直觀、生動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能把同學們帶入了去探究兩棲動物知識的激情之中。這些小故事能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且寓教于樂,還能培養學生做事專心致志,遇到問題不恥下問,對鎖定的目標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等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學效果奇佳。
4、唱兒歌。兒歌是中小學生比較喜歡的文學形式,學生唱著兒歌在回憶童年的樂趣之時,自然引入新的學習對象。如: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边@首兒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習性和可愛的形態,這樣開課,其樂融融,縮短了學生和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學生由喜歡兔子到對兔子的一切產生好奇,達到學生愿學、樂學之效。
三、直觀型開課
教學中利用直觀的教具、學具,直觀展示學習的材料,既烘托了學習的氣氛,創設了學習的情境,又使知識的可接受性強。這是生物學課堂教學常用的開課方式。幾條蚯蚓、一朵桃花、一個蝗蟲的形態結構模型、幾張掛圖、一段 “青蛙捕蟲”的錄像、一件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都能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靶玛惔x”內容是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對舊知識的復習很重要,課前我在黑板上貼出“皮膚、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器官系統的掛圖,打出“新陳代謝圖解”的投影片,營造一種以新陳代謝為中心,結合其它各系統知識一起的學習情境,學生一走進教室,立即進入了一種我們將要對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算算總賬”的準備狀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掛圖并回憶學過的相關知識,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
四、實驗型開課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開課既能培養學生 的探究精神,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動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以蚯蚓為代表學習環節動物知識前,教師布置學生每人挖掘幾條蚯蚓 ,上課時學生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方式,繼而進入課題;又如:實驗“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時的結果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老師可告訴學生這是因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學生必然產生“二氧化碳是從哪兒來的呢?”的疑問,開課學習“體內氣體的交換和運輸”,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的新知識。
五、說課型開課
授課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體課件等向學生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并向學生說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方法,即向學生交待怎樣去看書、怎樣去觀察思考。然后,教師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手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即可很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知識的遷移,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一、做好集體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無論是新教材還是老教材,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需要認真地備好課,這是大家都公認的,但不僅要備好課,還要背學生,要花時間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對于新教材內容的安排,尤其是對于生物課中新教材內容的安排,有很多的探究活動和新鮮問題,需要我們在備課時做更多的探討,準備充分的教學資料,集體備課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課改下的新教材帶來的新內容確實需要我們集體的智慧,再結合個人教學的特點進行歸納、提升和再創造,使教學效果更佳。一方面拓展了教學思路,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教師在集體備課中加強了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促使教師勇于開拓,大膽創新,成為真正意義的“專業人員”,也呼喚著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從集體中獲取知識,汲取力量。
二、用教學反思來促進課改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后反思”,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創建性教學,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和諧的統一體,同時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上完課后要對本課的教學效果作一個自我評價,比如,分析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幾部分有困難,哪些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體會了學生的成功之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啟發,及時總結經驗,及時記錄下來,作為今后教學工作的借鑒,有助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另外,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法的運用,知識的講解,例題的選擇,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等方面,課后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于這些不足,通過反復思考,仔細琢磨,進行歸納整理,以便在教學中采取一定措施,不斷完善,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在以前不要求我們寫教學反思,自己不會主動地把教學中的得失記下來,不會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做一番總結和思考。而現在新課改下的教材內容變得靈活多樣,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像以前一樣上完課就了事是不行的。我在上七年級上冊第二章中“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節時,經過自己的精心設計和組織,這節課上得還是很成功的,能夠提高大家的興趣,進行熱烈討論。但是我在課后進行了一番反思,覺得大家興趣還不夠濃厚,投入不夠,知識的連貫性不是很好,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還不到位??偨Y了存在的問題后,我在另一個班上課做了一些調整,活動時讓學生把自己設計的放在一起評比,更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在討論“食品安全”時,讓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食品包裝袋來討論,同學們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討論得非常熱烈,使知識得到拓展,收到的效果更佳。反思前和反思后的課進行對比,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從課改以來我校就一直要求教師寫課后反思,現在我們已經形成自覺自愿去寫,從反思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促進自己改進教學方式,教法上有了創新,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三、克服形式主義,堅定走課改之路
對于課改,一些教師把它認為是一種形式主義,“公開課是課改的,平時課是應試的”,這是一種錯誤認識,我們在進行新課改的過程中,雖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表明,課改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作為教師應該自覺地將課改理念落實到平時的教學中,力爭考試和課改推進兩不誤。作為課改的實踐者,對課改的方向要堅信不疑,對課改過程要努力探索,通過課改,激發教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使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新課改一起成長。教學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師有一定的創造性,需要教師方方面面無私的付出。課改實施以來,我們進行了探索,不斷地付出,有了收獲,也有困惑,但我們深知,課改實驗任重而道遠,我將一如既往,付出努力,收獲成功。
掌握生物概念往往是學生獲得成功的第一步。要促進這種成功則應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學生學習生物概念既可獲得能力,又可進一步學習新概念及其他知識。那么,如何有效地實施生物概念教學呢?筆者認為在生物概念教學中應注重情景的創設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一、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引入
通過創設情景,簡捷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
1、實驗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初中學生來說,能將這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通過探究性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個演示實驗得出的,學生在實驗及觀察過程中已對有關的產物和原料等有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將這些實驗結論歸納在一起,找出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培養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過程,也是訓練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過程。布魯納說:“一個壞教師奉獻真理給學生,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睂W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種發現真理的能力。
2、實踐情景。
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態、遺傳和進化等方面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把這些感性的形象轉變成語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動與轉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飛躍,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較完整而科學的概念。例如,進行生態系統概念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池塘、麥地、樹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植物、動物、各種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非生物環境。
3、問題情景。
利用掛圖、實物及演示實驗等直觀手段的同時,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并在觀察中解決問題,便于感性認識,能豐富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蒸騰作用演示實驗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從哪里來的?通過帶著問題觀察,學生能形象直觀地掌握和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知道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
二、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分析
1、創設比較情景,分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對一些相關概念進行對比、歸類,揭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本質區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統化。
在學習生物概念時,注意分組、結對、列表、進行歸類對比,就容易搞清各對概念間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同時,通過比較,促使學生將新舊知識、同類知識聯系起來,分析異同。
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生比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創設強調情景,分析概念的關鍵字、詞,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其中一些字詞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質特征,是生物概念的關鍵字詞,要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從理解關鍵字詞入手。強調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能引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關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例如: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相對性狀。其中“同種”“同一”四個字,需強調。
3、創設問題情景,通過討論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隨著教學活動的多元化,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學習活動會漸漸成為教學主流。問題討論在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視的。亞里士多德說:“思維來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因此教師要巧設一些問題,點燃創新之火。問題討論促進學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組問題討論提供所有學生主動學習進行概念解釋的機會。學生提出的概念解釋必須接受組員的檢驗,促其再建構。經由不斷的解釋、質疑、再建構、反駁、澄清等,共同建構出一個比討論前更符合科學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學時的情景鞏固
1、體系情景。
在完成章節知識的教學后,對那些相鄰、相對、并列或從屬的概念進行類比、歸納,根據它們的邏輯關系,用一定圖式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體系。如:用概念圖將有關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框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該主題的概念網絡,把學生感知“孤立”、“散裝”的概念納入相應的概念體系之中,讓學生獲得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新概念,又能進一步鞏固深化已學概念。
2、比較情景。
生物學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間聯系和類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學生沒有比較概念的能力,隨著學習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現混淆的現象,影響學習效果。引導學生比較概念,主要讓學生抓住兩點,一是注重尋找比較標準,二是注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比較。比較概念的過程主要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過程,所以比較概念有助于思維能力提高。
3、發展情景。
對學生來說,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知識基礎,對概念的理解也會不同。學生能動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質,就形成一個發展概念的過程,探索生命活動規律的內驅力會得到強化。
例如學習綠色開花植物、細菌、真菌、動物和人體的每一部分內容時,總是先從細胞開始。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將新內容中細胞的特點與前面學過的生物細胞進行比較,最后學生對細胞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某具體生物個體或類群的水平上,而是歸納出細胞是絕大多數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
總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的質量,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我們的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生物學事實現象和學生已有經歷經驗引起概念教學,引導學生對生物學事實現象認真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概括深化概念教學,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釋或解決具體問題鞏固概念教學,是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區別。引導學生分別從三種蜂的身體大孝卵的受精情況、蜂房大孝 幼蟲期食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職能等加以比較。
3.靈活綜合應用。
由前所述,比較法雖分幾種,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縱橫交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學中,可根據知識的特點和需要,靈活運用。
總之,生物教學中利用比較法教學的因素和內容很多,關鍵是教師要善于總結和把握,有意識地利用比較法的優點,使它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復合型人才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這也是傳統教育的薄弱環節。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將“綜合實踐活動”納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熬C合實踐活動”這一新的課程形態正式進入我們的眼簾。綜合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必將對基礎教育產生深遠地影響。
作為一線的生物教師,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呢?筆者通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在開展初中生物綜合實踐活動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將其梳理成文供同行學習交流。
1.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現狀透析
雖然教育已經將“綜合實踐活動”納入國家課程體系,但在現實教學中部分生物教師不愿意主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1.1.部分生物教師仍舊持應試教育思維,沒有真正投身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舊把學生的升學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成敗的唯一標準。沒有真正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教育觀念極度功利化。這樣的教師肯定不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讓給“綜合實踐活動課”,即便學校安排課時讓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他也可能簡單應付。
1.2.“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全新的課程形態,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教師不再是簡單的課程實施者,而需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設計者。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教師結合當地實際,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因時、因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活動課程內容。這對生物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1.3.部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缺乏統一規劃管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還僅僅是教師的自發行為。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全憑個人興趣愛好,隨意性極大。極大削弱了綜合實踐活動應有的作用。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與初中生物教學的關系
生物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現有的知識體系來源于前人的實踐總結。傳統的生物教學存在諸多弊端。過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忽視發現性、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學生長期地處于授受性的教學環境中,往往習慣了被動學習而缺乏問題意識、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初中生物教學的影響巨大、聯系緊密,綜合實踐的指導思想與新生物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展生物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生物教學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還具有自身的學科優勢。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其科學課程的屬性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堅實的基礎。生物學視野寬廣,整個生命世界和生態環境都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豐富的素材內容,如當今社會的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都可成為生物活動課關注的對象。
3.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程序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首要環節就是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綜合實踐活動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來源于學生對某一生活現象、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學生在嘗試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背景解釋某種現象時遇到了困難或產生了矛盾沖突,就會產生問題。教師絕不能忙于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應幫助學生通過篩選形成真問題,再指導學生基于已有的認知背景采用恰當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有效的行動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開展活動前,必須制定嚴密的活動計劃,并論證其可行性。再按照活動計劃扎實有序的開展研究活動,獲取第一手信息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整理,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最終得出一個相對正確、科學的結論。這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活動所應具有的基本程序。
本人結合所指導的初一學生開展的一項綜合實踐活動為例,談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步驟。
3.1課題的提出
課題的提出可以由教師或學生單獨提出,也可以教師與學生共同提出。初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初一學生來講是一個新事物,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結合自己的專長和學生正在學習的學科內容和當地實際,提出一個活動課題,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獲。
我校位于省會城市成都市郊區雙流縣,區域經濟實力雄厚,工業發達,但環境矛盾突出。七年級上冊學完“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內容后,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我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你們認為我們家鄉的環境好不好?有沒有受到我們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呢?受到這一問題的啟發,學生們提出了許多有關環境污染的研究問題。本著便于學生開展研究的原則,通過討論篩選和可行性論證,同學們最終決定調查縣城周邊河水污染及治理情況,從而提出一個具體的研究課題“雙流縣白河水體污染現狀及治理情況調查”。這一課題確定后,立即激發了學生研究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3.2確定研究方向
初中學生由于缺少生活經驗,提出研究課題后,學生往往無法正確把握研究的目標和方向,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但千萬不能包辦代替,否則實踐活動就失去了意義。
為此,我引導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并上網查閱造成水體污染主要原因以及水體凈化的主要方法,為開展研究活動做知識準備。再將學生帶到雙流白河河道上初步考察,豐富感性認識。學生走完整條白河后,發現不同河段水質狀況相差很大;沿途水生動植物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異;看到了政府聘請的治理
公司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河水治理作業,見到了河面上的生物浮床和治污船。同時也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如河水較淺、污染較重的上游河道出現了成片的“鐵銹”般的東西,走近后才發現是些會動的小生物;下游河道長滿了水草,水質狀況明顯比上游、中游好。初步考察使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回到學校后,立即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各個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從而將“白河污染現狀及治理情況調查”這一大課題最終細化為六個小問題:白河兩岸的城市規劃與功能布局現狀調查、白河的污染源調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質狀況調查、白河水生動植物分布狀況及成因調查、白河上游底棲動物調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調查。 3.3研究準備
在確定課題和明確研究目標、研究方向后,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且要指導他們針對自己的課題選擇恰當研究的方法,制訂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全班開展討論,論證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討論中小組間可以互相評價,互相學習、互相指正,取長補短,教師也參與其中,恰當指導,適當點撥。各個小組最終就能形成相對完善的活動方案。
各小組具體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確定如下:
全班共分6個小組,每組6~8人,根據男女比例、能力高低均衡搭配。
第一組,調查白河兩岸的城市規劃與功能布局。主要通過走訪雙流縣城市規劃局,參觀雙流新城規劃展覽館,以及實地深入考察等途徑了解白河兩岸的城市規劃和布局情況,為破解白河污染的根源做準備。
第二組,調查白河的污染源。主要通過實地考察,走訪當地居民等途徑,進一步深入了解白河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河段具體的排污情況,如排污量,污染物的具體來源等。
第三組,調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質狀況,尋找影響水質狀況的主要原因。學生主要通過從當地環保局借用的PH檢測儀和自制的黑白盤等簡易檢測工具實地檢測,以及自己的視覺、嗅覺等感觀,定性判斷各河段水質差異。
第四組,調查白河水生動植物分布狀況及成因。主要通過進一步實地觀察、統計、記錄白河不同河段水生動植物的數量、種類,嘗試分析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如是否與水體污染有關?并用實驗方法證明,如取不同水樣做植物生長實驗和金魚毒性實驗等。
第五組,調查白河上游底棲動物。主要采用取樣顯微鏡觀察法、對比研究法等實驗研究方法,弄清上游這一特殊底棲動物的種類名稱、來源及生態作用,弄清其分布與水體污染的關系。
第六組,調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主要通過實地參觀考察白河污染治理措施的實施情況,了解生物浮床、污染治理船在水體污染治理中的具體作用及治理原理,評價其治理效果。
各小組有了具體的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和完善的研究方案后,就應著手具體的準備工作。充分的準備是有效開展研究活動的前提。具體的準備工作是一個及其艱辛的過程,學生需要準備用于開展研究活動的工具、器材;需要設計用于訪問調查所需的問題清單和問卷調查表;需要設計數據記錄表等等。
3.4活動實施
教師指導學生采用集中行動與分頭行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研究。實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堅決杜絕學生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冒險主義。初一學生由于其年齡的特點,對研究活動往往容易產生興趣和熱情,但缺乏耐心。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實地考察,學會調查、學會研究。每一次重要的學生研討活動和調查,教師都一起參加,并給予指導。教師多鼓勵學生對每一個活動環節和遇到的問題積極開展討論,同學與同學之間要加強合作,依靠集體的智慧去完成調查任務。
每一次集中外出調查回校后,都及時組織各小組分別進行討論,匯報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各小組都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所調查得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寫出調查報告。
3.5成果展示與交流
活動結束后,要求各小組同學將研究過程、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面向全班乃至全校同學展示交流。一方面是對學生辛勤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匯報促總結,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學生在匯報課上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交流在這次活動中的體會和收獲,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雖然他們的成果從客觀上來說還比較幼稚和不完善,但從研究的過程看,學生們的收獲遠遠大于研究的成果,這是課本上學不到的。
4.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幾點思考
4.1 教師要學會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其選題過程、研究過程、結題過程,都十分類似科學研究過程。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學習在先,研究在先,必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識,才能對學生的課題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導工作。因此,生物學教師要做一個研究性的教師。
4.2教師要學會合作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新的課程,本身具有開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廣、學科之間相互知識滲透等特點,對此教師也沒有太多的經驗。在信息發達的今天,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只有教師親自參與其中,才能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師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和學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才能得到學生的承認和尊敬;只有教師敢于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地與學生合作,才能從中積累經驗,獲得方法,完善自己。
4.3教師要學會評價
新課程強調教學評價不僅要重視學習的結果,而且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智力品質;要重素質,重過程,重表現,把評價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與學生一起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中發現:一些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調查中,往往不如成績一般的學生,這也許正暴露了常規教學中教師用分數評價學生的缺陷。而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發揮學生的各自的長處,為他們展現自我風采、實現自我價值搭建各種舞臺。教師要學會用贊賞的目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學會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做人的價值,認識到生物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我認識到在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在教師。因此,生物學教師要在熟悉的學科知識中加強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綜合實踐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摘 要 本文介紹了網絡下生物課外活動的內容,并闡述了網絡開展生物課外活動的注意點。
關鍵詞 網絡 生物課外活動
網絡的信息傳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圍廣,雙向交互作用性強,它在時間、地域、學習的內容、師生的交流方式、學習的方法和途徑上都是開放性的。利用網絡來開展生物課外活動,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 網絡下生物課外活動的內容
1.1 宣傳生物科普知識 以往,我們用來進行生物科普知識宣傳的黑板報和宣傳欄所承載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同時,它們也只能是利用簡單的圖片、文字來達到宣傳目的,其效果也不夠顯著。但利用校園電視網和校園局域網來進行宣傳,則將使內容更充實、形式更多樣。這樣,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
例如:4月至5月的“愛鳥周”,我們大力進行了愛鳥、護鳥的宣傳活動。在宣傳欄進行了“愛鳥周”的介紹之后,我們充分利用每天學校電視臺演播時間,播放了像《朱 》、《白鷴》、《丹頂鶴》等有關珍貴鳥類的紀錄片。同時,還在局域網上了配以精彩動畫、漂亮圖文、悅耳聲音的網頁《鳥類——我們De朋友》,從鳥類與人類的關系(鳥類對森林、農業蟲害的防治、鳥類對鼠類的捕食作用、鳥類對科學研究的貢獻)、威脅鳥類生存的主要因素、鳥類的保護等幾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每個學生在課外隨時都可以通過電子閱覽室或教室的終端進行瀏覽。對這一切,他們無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并不是天然地具有剝奪動物生命的權利,而要學會與動物和平共存”,培養了他們的生態道德。
1.2開展電子問卷調查 利用校園局域網開展電子問卷調查,在調查的廣泛性和統計的及時性上,取得的效果大大優于傳統的問卷調查。
例如:在校園電視網上播出了關于“克隆”的系列紀錄片、科幻片之后,我們做了一個網上調查:沒有被調查過的同學在登錄后都會被要求填寫一份關于“克隆”的調查問卷。學生通過鼠標的點擊進行選擇,提交后計算機就會立即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教師可以迅速、全面地獲得充實而詳盡的第一手資料。
1.3 組織專題知識討論 網絡在時間、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開放性。在網上進行專題知識的討論,能更好地擴大參與面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鑒別能力。
我們在完成了關于“克隆”系列片的播出和關于“克隆”的生物調查后,在校園BBS上設立了一個專門討論組,討論的主題是《“克隆人”將帶來?》。很多同學在網上自由地發表了言論,有的持肯定意見,有的持謹慎態度,有的對其他同學的看法表示贊賞,有的又提出質疑……參與積極,爭論熱烈。在討論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又組織了大型的專題講座《克隆與社會》。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們對有關遺傳和變異的課堂知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1.4 展示學生科技成果 組織生物科技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促進課堂教學,提高生物教學質量。而科技成果的展示,將使學生獲得一種榮譽感,從而得到極大的鼓勵,也將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生物科技活動中來。在網上展示學生的科技成果,不但能很好地解決展示場地、作品保管等問題,而且有利于更多的同學來參觀和研討。
例如:我們組織進行了“押花貼畫”比賽之后,將各個班的優秀作品的相片和制作說明,在網上。這樣,既保證了優秀作品不受損壞,又增強了展示效果,還吸引了更多的同學來參觀。又如:我們在組織了名為《生態校園之我見》的小論文比賽之后,開設了一個名為《生態校園》的網站,發表了許多優秀小論文,并歡迎繼續投稿到我們設立的校園信箱和E-mail上,更多的學生甚至外校學生也投來了稿件。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思辯能力,又使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的課堂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還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
1.5 設立青春心理信箱 身高、體重的迅速增長,第二性征的出現,給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帶來了煩惱和困惑;對他們心理問題的解答,也是生物教師工作的一部分。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得到老師的幫助,我們在校園網上設立了“青春心理信箱”。凡是需要幫助的同學都可以把自己的要求寫到信箱,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用密碼打開信箱,了解學生需要后,根據不同要求,采取合適方式進行心理指導,或面談,或回信……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2 網絡開展生物課外活動的注意點
2.1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讓大部分學生瀏覽我們的生物網頁的同時,也要讓對生物、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同學參與到我們的網頁制作中來:讓他們去查找資料、制作軟件、維護網站,讓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網站。在制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品質、協作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培養了一批生物和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2.2 不能替代實踐活動 生物是一門重視實踐和創造的學科,生物課外活動更應重視實踐。在實際活動中,無論是采集標本或栽培、養殖生物,都需要仔細觀察、分析各種生物現象,并參閱大量資料,去說明和解決一些問題,促進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的發展。這是網絡不能替代的,所以不能因為網絡的使用而削弱甚至替代了實踐活動。
目前課程標準下的初中生物課本都含有大量的插圖。插圖,與文字并重,作為生物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插圖濃縮和承載了生物科學的概況,以直觀形象、簡明生動為特色,涵蓋了豐富的生物學信息。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插圖,不僅可以提挈課本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促進生物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幾年來,本人積極利用教材中插圖,探索生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運用插圖,輕松突破教材重難點
直觀形象有利于取得良好教學的效果,它能激發學生形象興趣,充分發掘大腦潛能,加速記憶的優勢,插圖作為直觀形象教學的一個形式,在課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有章節主題圖,也有某些知識點的具體描述圖,并且這些插圖都是知識的重難點,也是教學時應注意的關鍵點和解決問題時的突破口。例如:在講解腎單位的結構圖時,重點指導學生認識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按教材順序從腎小球到腎小囊再到腎小管,同時把三者的作用、結構特點通過圖形向學生交待清楚,進而使學生理解腎單位的結構和功能。通過多媒體,把課本插圖放大、突顯知識點連接成線,弄清弄懂弄通課本插圖也就掌握了泌尿系統這章的重點,掌握了這章的關鍵。
二、插圖與實物模型相結合,使生物實驗教學有條不紊
課本插圖為平面圖形,而生物體的結構是立體的,如何將平面圖形理解成空間概念,或把空間圖形化簡為平面圖形?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這種轉化能力,插圖與模型相結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在講解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時,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進行鏡下觀察,感知細胞的形態及結構,(小組之間互檢互評,取長補短,佳片展示。)并讓學生自己描述觀察情況,描繪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而通過植物細胞的立體模型和書本的平面插圖,引導學生找出植物的細胞,加深了對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解。本節實驗課就是這樣通過實驗——模型——插圖,讓學生將平面圖形和立體模型有機結合,使學生對課本插圖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提升,同時,學生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實驗,并理解、獲得知識。
三、把握插圖和一般圖形的區別,重視生物學本質
生物學插圖教學一定要有方向性,一般講解應采用簡單地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講解,同時也可根據生物體結構的內在聯系,選擇相應的識圖方法,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局部圖與整體圖間的關系,局部與局部間的聯系。如在講解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時,要求學生會數食物鏈,會書寫食物鏈。以蘇教版八(下)P87圖25-1為例,要求學生先找到生產者植物,再根據生產者所在的位置按照從下往上,從左到右的順序看圖,根據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的取食關系,認識食物鏈,書寫食物鏈,理解食物網的概念。這樣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教學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教學效果好。
把握插圖中知識的規律性,可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如人體心臟中各個腔和各血管中流的血液類型,學生就很難記住,或者記住后又很快忘記了,而如果運用插圖分析,就會發現凡是心臟左邊的腔及所連血管中流的都是動脈血,心臟右邊的腔和所連血管中流的都是靜脈血,這樣學生無須多費時間,只要掌握心臟的四個腔及所連血管與心臟的相對位置,就可知其流動的血液類型。
四、插圖與多媒體相互補充,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的熱點,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可變抽象為具體,但我們也不能把多媒體奉若神明。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否比其他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效果是否良好,要視教學內容、教師特點而定。有時“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可能更加有效,就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將多媒體技術作為黑板、課本的替代品,有時只會造成現代教育的表象。生物課本插圖不僅栩栩如生地表現了生物世界,同時也形象直觀地表達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理過程,感受生物科學探究的魅力。把復雜的生物現象簡單化,在插圖中教師正確運用插圖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插圖,其實質就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取信息的過程,最終促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的過程。當然插圖教學也要注意方法,例如:在講授植物的有性生殖時,如果把一張掛圖直接掛出來,那么就會把整個過程的內容同時呈現,使教學內容顯得過于復雜,不能突出老師某一階段的講述重點,學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如果老師按教學程序,邊講述邊通過多媒體演示植物體的傳粉、受精及果實與種子的形成,這樣能使學生在不經意中調動視聽兩種知覺,強化識圖效果,使多媒體中的呈現與當前所講內容吻合同步,然后教師再利用插圖,把知識“和盤托出”,加以總結,就能使傳粉、受精這樣靜止的插圖動起來,使知識成系統,把插圖與多媒體教學完美結合,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插圖既是生物教學的直觀教具,又是生物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要起“教具”的作用,又要起“教材”的作用,新教材的大量插圖給我們增添了斑斕的色彩。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巧用插圖,并合理運用各種媒體手段賦予圖片以生命和活力,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突破難點,化難為易,促進學生理解概念,形成思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插圖并巧妙運用教材插圖這一重要的課堂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論文摘要]: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創設學習情景,促進合作學習,進行討論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我們要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教學結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教學,不僅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而且強調情景對意義建構的作用,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作用,強調利用各種信息支持“學”,而多媒體信息技術恰恰為創設學習情景,促進合作學習,進行討論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我們要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教學結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起始課的優化——聲像并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課件聲像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等優點,創設與教材相關的情景,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目的。
七年級學生剛開始生物科學的學習,在學習第一章《認識生物》時,我就精心制作了一堂多媒體課件,從網絡上搜集許多生物圖片,一些圖片還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用ACDsee軟件進行處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說明和音響效果的課件,用以介紹“生物的特征”。同時還搜集到動物捕食,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等視頻素材加入課件中。同學們看到如此美麗的生物世界,一開始就對生物課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由興趣產生動機,由動機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悅中產生新的興趣和動機,推動學習不斷取得成功。
二、傳遞方式的優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
生物學科的特點是細微、動態、抽象。比如,在講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動的生理作用時,應用現代化電教媒體——教學錄像片演示這一生理過程。通過慢放、定格、特寫等方法處理出來的鏡頭,既能真實、藝術地再現消化道蠕動的動態過程,使其具體形象,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運動現象變得新穎有趣。在演示錄像過程中,我還通過暫停放映,教師解釋,或邊放邊解釋的方法,把兩種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識過程中,又得到教師適時適度的強化,使這一難于理解的知識變得易于接受。電教媒體生動、直觀,接近于現實;合理使用,則使知識進入學生頭腦中的途徑增多了,記憶加深了;若再與講解結合,其形象化、趣味化與化難為易的效果,是單純的講述所無法達到的。
三、傳遞速度的優化——在提高信息密度、知識密度的同時,擴大學生想象思維的時間、空間
相對于傳統模式教學以語言文字形態為主來說,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有著明顯的提高傳遞教學信息速度和效率的優勢。形、聲、光、電的使用,音樂、圖畫以及現代電影、錄像中的變換、切入等技術的使用,縮短了信息傳遞的距離。在人體結構的教學中,一些結構,像人體細胞、組織內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現代電教媒體則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這一問題。因為電影、錄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燈片,能將原來細微的東西放大許多倍;如果采用X光攝影,則能夠清晰地看到人體內部的骨骼運動、消化管的蠕動等情況;再如,要想組織學生在教學進度規定的時間內觀察骨的生長、胃腸的消化全過程,是相當困難的,而利用電教媒體如電影、錄像,通過逐格攝影拍攝下來再播放,僅用30秒鐘就可以看到3個小時胃對蛋白質的消化過程,其節省時間、提高傳遞知識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傳遞知識效率的結果是:一方面,增加課堂知識密度、信息密度。如在“血液”一節的教學中,按常規的講述一般約需2課時,而采用了邊講解邊放錄像演示,僅需1課時就完成了任務。另一方面,它擴大了學生想象、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如講血液中的白細胞吞噬作用時,讓學生推想白細胞是怎樣進行吞噬的?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學生推想出了五六個方案,而哪一個方案是正確的呢?這時再演示錄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容地解決了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的矛盾,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單純知識傳授為智力開發,給學生以豐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四、學生學習能力的優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功夫下在學生“學”上,現代教學觀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教要著眼于、立足于學生的“學”,“教”要為“學”服務。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在生物課堂課教學中,學生對有些概念、原理的學習理解是較困難的。而利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電教媒體,就能幫助學生順利解決這一問題。例如,講毛細血管、靜脈、動脈時,我用投影片顯示三種血管的形態、結構,然后讓學生識圖、區別、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你一言,我一語,最后自己總結出這三種血管的概念。這一節基本由學生自學完成,課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代替了嚴肅死板的教學,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使其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同時,通過識圖、辨圖、對比、類比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獨立思考能力,而且經過思維活動后,便于學生由瞬時記憶形成短時記憶,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長時記憶。
訓練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一。以前用傳統媒體講授完一個原理或生理活動后,若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進行概括,學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過電影、錄像等動態的畫面,使學生有了諸如骨的生長、肌肉的收縮、腺體分泌等感性認識,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五、實驗的優化——借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模擬或演示一些學生實驗及演示實驗
在學習脊椎動物及人體生理衛生這兩部分內容時,有些動物的活體解剖實驗:如家鴿的解剖實驗、青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收縮的演示實驗、脊蛙的反射實驗等。在大力提倡人與生物圈共存、保護野生動物的今天來進行這些實驗,顯然與時代精神相背。而借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模擬實驗或演示這些實驗,則既能讓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及觀察到實驗現象,又能對學生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在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過程中,利 用設計合理的課件,把復雜抽象的生物學過程生動、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從中得出正確結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光靠教師單純口授,或應用掛圖、板書等傳統媒體進行“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成了學習的主體。這不僅加大了課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留給學生更充裕的思考問題時間,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一步促進了教學難點的突破。
1最好的辦法是花點時間背
比如細胞結構。記不住就寫在紙片上。堅持一個星期就記住了。比如光合作用。氧氣和二氧化碳,這個不說也知道吧?如果要考,你也要背。比如動物的行為,大多數哺乳動物有個共同點:喜歡被撓癢。在它們眼中,撓癢代表“喜歡”;給它們梳毛,是在向它們表示順從;你背對著它們,是在“示弱”;你看著它們的眼睛,它們會認為是在“互相試探”;它們對你露出肚皮(尤其是狗狗),是在對你表示“信任”……(哦,這都不會考的。)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東西,但我相信,再有趣的東西,寫在教科書上都會很晦澀。好比一鍋紅燒牛肉或者酸菜魚,本來是很好吃的菜,但老師們在里面加了半瓶醬油,再餓的學生恐怕也不會覺得好吃吧。生物課最難的就是遺傳學。僅僅是背誦課文是學不好遺傳的,要畫表格和計算。如果你喜歡數學,喜歡用撲克牌算“24點”,那就不會太難;如果你聽到數學就頭痛,放心,也不會太難,頂多用到加減乘除,不會涉及到“解方程”或者“分數”的。連小數點都用不上。學遺傳學的關鍵是:理解。不能理解?好,去問你的同學。死纏著他問。問到你明白為止。如果他不耐煩,換一個人繼續問。再不就問老師,趁下課時間,當做聊天一樣問。老師們很樂意回答的。(應該會吧。)說句題外話。如果你喜歡生物,建議自己找課外書來看。教科書只能讓你對付考試。想真正了解生物學?那么,請踏出第一步:看課外書。多看看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節目。課本上的知識點多背背,圖片要記熟(如花的結構圖,根的結構圖等)。課本上的彩圖多結合課本文字知識。如早成雛(課本上有小雞的圖片)。這樣學習起來生動一些。利于提高興趣。
2掌握科學的學習法
(1)觀察法。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觀察要有明。明確的觀察目的,從而有意識地捕獲實驗觀察的本質。根據不同的觀察目的,一般按照先外部形態和生理現象,后內部結構,先活后死,先整體后局部,由外至內,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等順序進行觀察。在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動植物標本時,可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觀察。(2)思維法。綜合運用形象思維法和抽象思維法有助于促進大腦兩半球功能平衡協作發展,能大大提高學習能力和效率。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等方法。以達到對知識正確、深入的掌握。(3)筆記法。做筆記是一條成才的途徑。在生物學學習中,主要有閱讀筆記、聽講筆記和觀察筆記、探究筆記等。(4)記憶法。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造的前提。科學、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生物學學習中可用聯想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綱要記憶法、圖表記憶法等。但不能滿足于單純的記憶,而是要深入理解,融會貫通。(5)實驗法。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法是解決生物學問題時最常用的方法。要重視生物實驗,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實驗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3結合其它學科來學習
文化或學科知識的發展不是相互隔離,彼此關聯的生物要結合地理一塊來學,根據地球變遷過程理解生物演化過程。生物學屬于自然科學,重在理解,追究本質:聯系與區別。同時,生物學又有她的嚴謹性。馬虎不得??傊斫鉃橹?背誦為輔,以練習貫穿。同時也讓學生自覺地樹立起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意識和信念。
4要聯系實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所以老師活動前布置要帶來的材料和用具一定要采集好和準備好。此外還要多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多觀察周圍的世界,如果你這樣做了,相信你就會覺得學好生物不是難事,而且會覺得越學越有趣,越來越愛學。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人的心臟位于胸腔的哪個位置?不動腦筋的同學可能就答不上來了。其實大家只要摸摸自己跳動的胸口,就可以知道心臟在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傊痪湓?大家要活念《生物學》,不能死讀書,讀死書。生物學在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科學家認為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傊?培養學生學習生物能力是生物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學生實際動手的能力和生物能力的綜合體現。因此,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興趣和基礎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學中我們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摘要:實驗設計在中學生物課程改革和考試內容改革等方面越來越呈現出重要性。生物教學中的實驗設計可以分為局部型和全程型兩大類。全程型實驗設計應按六個步驟進行并遵循四個原則。本文從教和學的幾點策略上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實驗設計、能力培養
實驗設計是指正式實驗之前 ,實驗者根據一定的實驗目的和要求 ,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原理 ,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全部方案的制定。這在新的課程改革和考試與評價改革中 ,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擬結合初中生物教學談談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
1. 培養實驗設計能力的意義
由于新教材的實驗以探究為主,著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生物設計實驗能力,是中學生物新課標明確提出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等四種能力之一。生物實驗設計能力既是實驗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實驗能力的最高層次,其本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創造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在生物實驗中,其基本思想就是“對照”,大多數生物實驗以對照性原則進行設計的,在實驗設計中,通過設置對照組,可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減少實驗誤差。筆者在教學視導中發現,學生通過對新教材的學習,在實驗設計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在設計實驗時都能自覺設置對照實驗,但是對于什么是實驗組,什么是對照組概念模糊,經常張冠李戴。如初二上冊P85技能訓練“評價實驗方案”中找出每個方案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大部分學生就非常模糊,思維混亂。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方向及質量,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上,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自身首先明確概念,在各探究實驗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和指導,使學生在設計能力、思維上得以真正的深化提高。本文對初中教材中出現的探究實驗涉及的對照實驗略作探討。
2.關于實驗設計的基本類型
課程與教學中的實驗設計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即局部型和全程型的實驗設計。
2. 1 局部型實驗設計 只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個環節 ,可以用于較低年級的學生 ,比較節約時間 ,學生可隨堂完成。
2. 1. 1實驗目的原理的設計。題目給出實驗題目及一些實驗情境 ,讓學生設計實驗的目的和原理。例如 :有人在室外空曠處 ,在不用任何藥劑、裝置觸及幼苗的情況下 ,使幼嫩植株長成如圖示 (圖略) 形態。請寫出該實驗的目的 ,并說明實驗原理。
2. 1. 2實驗器材的設計。教師或教材提供了實驗題目、實驗目的或實驗原理 ,要求學生根據現有條件 (如學校設備和自然資源) 完成實驗器材的選擇與使用的設計。如“種子萌發的條件”的探究實驗 ,可以讓學生設計不同方案的實驗器材及實驗裝置。
2. 1. 3實驗步驟的設計。根據題目要求給定的器材以及實驗提出的目的 ,設計或補全實驗步驟。例如, 請參照“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過程,設計一個對照實驗,進一步探究“洗衣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并寫出實驗報告。
2. 2 全程型實驗設計 教師教材只給出實驗的題目及某些附帶的條件 ,實驗的目的、假設、器材、步驟和預期的結果等都由學生完成。甚至實驗課題的題目有時也可以由學生來選擇和設計。這類設計提供的線索比較少 ,因而難度相對比較大 ,多在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中出現。它仍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教科書規定的 ,另一類是教材之外追加的。本文后一部分就是以這種全程型為例來說明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問題。
3.分步細說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
一個完整的實驗方案一般包括 : ①實驗題目的確定 ; ②提出假設 ; ③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法和步驟 ;④預期實驗結果 ; ⑤觀察和收集數據 ; ⑥分析推理 ;⑦得出結論 ; ⑧討論與交流。
3. 1 了解實驗題目的確立 中學生物實驗設計的題目雖然是教材給定的 ,但是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立研究課題的過程 ,對激發學生的實驗設計的興趣 ,提高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實驗題目的確定大致有兩個途徑 :一是從普通現象中尋找同一性 ,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二是在普遍現象中尋找差異性 ,從中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確立新的研究方向。
3. 2 明確實驗設計的目的和依據的原理 實驗目的是實驗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方向和目標) 。實驗原理是實驗設計的靈魂 (依據) ,因此在進行實驗設計前應要求學生預習 ,通過討論 ,使學生明確實驗設計的目的、主要研究的內容和所依據的原理。
3. 3 引導學生作出假設 假設是實驗者對自然界或生物學實驗中的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提出一種推測或猜想。中學生物實驗設計的假設一般是依據教材提供的事實和一定的實驗原理而提出的 ,因此在指導學生作出假設前 ,應對教材中提供的材料進行歸納分析 ,從中找出共同性、本質性的東西 ,將感性的材料上升為理性的思考 ,從而做出合理的假設。
如何引導做出實驗假說根據科學事實提出問題和假說, 這是科學研究的起始步驟。從現行教材提供的材料看, 探究性實驗和研究性課題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引導性探究和發現。一般情況下, 學生做出的假說無對錯之分。這一原則旨在鼓勵大膽做出假說, 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但作為教師必須明白,學生做出的假說又有好壞之分, 這主要表現為: 一個好的假說總是和做出假說的前提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派生性和演繹性。作者曾以人類對于瘧疾病因的探究過程為例, 較好地說明了如何在科學過程中有效地建立假說。
19世紀, 瘧疾猖獗, 人們根據瘧疾分布區的環境得出結論: 低洼多水、氣溫較高的煙瘴之區易發瘧疾。為什么在這樣的地帶易發生瘧疾呢? 人們設想: 污水可能是使人患瘧疾的病原, 污水蒸發可能產生毒氣使人生病。這是根據經驗規律而提出的瘧疾病因假說。當污水被清除后, 瘧疾果然大大減少。這證明假說是正確的。那么污水是如何引起瘧疾的呢? 若污水是直接致病的, 喝了污水就應該發病。 但研究否定了污水直接引起瘧疾的假說。人們又發現: ①清除了污水, 蚊子少了, 同時瘧疾也少了; ②住在低洼沼澤地、室外露天睡眠的人易患瘧疾;③不用蚊帳的人易患瘧疾; ④夜間在薰煙的火旁睡眠的人很少患瘧疾。聯系這些事實, 人們不盡假說: 瘧疾是不是蚊子傳播的呢?
法國 醫生拉佛蘭在瘧疾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細長如絲的微生物。他假說微生物可能是瘧疾的病原。這一假說和上述蚊子可能傳播瘧疾的假說聯系起來, 使英國軍醫羅斯推想: 如果上述兩個假說是對的, 吸了患者血液的蚊子, 體內就應該帶有這種微生物。后來羅斯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假說。羅斯還讓蚊子吸麻雀的血, 定時解剖蚊胃。他發現這種小生物不但存在于蚊胃中, 并且能夠繁殖。他又讓感染的蚊子去吸健康麻雀的血液, 原來健康的麻雀發病了。進一步在志愿者身上試驗, 直接證明了瘧原蟲在人體的傳播與在鳥類體內的傳播一樣,都是以蚊子為媒介的。至此, 瘧疾是由蚊子傳播的假說得到最后的證實, 假說已轉化為科學定理或學說了。
同時也從以上材料中總結出: 假說是問題的延伸,同時也是實驗設計的基礎; 做出假說和提出問題之間的邏輯聯系, 在這里, 科學問題、科學實驗、科學資料、科學實踐、生產實踐、人文活動等都可能是做出假說的基礎(下圖中用“觀察”一詞來概括); 假說在科學過程中的地位及其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3. 4 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設計是根據實驗目的、原理和提出的假設。設計出具體的實驗方法和步驟。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應遵循如下原則
:A、單因子變量原則 :控制其他因素不變 ,而只改變其中某一元素 ,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單因子變量有兩層含義 ,一是確?!皢我蜃幼兞俊钡膶嶒炗^察 ,一個實驗一般只設置一個變量 ,做到一個實驗因子對應觀察一個反應分子。二是確保單因子變量的操作規范 ,盡可能避免無關因子及額外因子的干擾。
B、設立對照原則 :對照是實驗控制的手段之一 ,通過設置對照實驗 ,可以消除無關因子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根據實驗項目可以采用相互對照、空白對照、自身對照、條件對照等。例如本實驗采用的是相互對照。
C、隨機性原則 :為了使實驗更具代表性 ,消除或減少實驗中的系統誤差 ,從而避免實驗結果的偶然性 ,在選擇樣本時選擇面要廣 ,種類、數量要比較多 ,還要注意隨機取樣。
D、重復性原則 :某一具體實驗的結論不一定能概括出同類事物的本質 ,必須進行重復驗證。即控制某種因素的變化 ,在同等條件下重復實驗 ,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重復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擴大實驗樣本 ,二是將實驗結果擴大到同類事物中去。
第三 ,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因為生物生長在復雜的環境中 ,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為消除無關因子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可以通過設置對照組消除其他無關因素的影響 ,
第四 ,要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必須進行重復實驗
第五 ,要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根據隨機性原則 ,
3. 5 作出實驗預期 預期是指檢測假設之前提出的對實驗結果的預期。它既是從假設中推測出的結果 ,又是檢驗假設的一個對照。一般情況下 ,實驗結果與預期一致 ,則假設成立 ,若實驗結果與預期矛盾 ,則假設不成立 ,必須尋找原因 ,修改實驗方案 ,重新進行實驗。
3. 6 組織討論與交流 學生寫出實驗方案后 ,應組織討論和交流 ,說明各自的設計思路、依據的實驗原理、采用的實驗方法、主要的實驗步驟及對實驗結果的預期等 ,在學生明確實驗設計的基本環節、遵循的主要原則的基礎上 ,著重討論設計的創新之處 ,如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方法的改進、實驗順序的安排等 ,通過交流學生間能相互啟發和借鑒 ,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對學生修改和完善實驗設計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設計實驗方案后 ,應根據方案進行實驗 ,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收集有關實驗數據 ,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推理 ,得出結論。若實驗結果與假設一致 ,則假設成立 ,通過重復實驗的驗證 ,得出肯定的結論。若實驗結果與假設不一致 ,必須分析原因 ,重新設計或修改實驗方案 ,繼續進行實驗。在上述各個環節都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敢于發表不同意見 ,既要尊重科學 ,也要敢于標新立異 ,大膽創新。
4.教學策略
4.1 教的策略
4.1.1 創設情境 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 ,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創設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以真實的生活展示情境 ;以直觀的實物(如模型、標本、錄像、示范操作) 演示情境 ;以簡潔的圖畫(包括簡筆畫、動畫、圖片) 再現情境 ;以形象的語言描繪情境。
4.1.2 啟發思維 教師的啟發性講授和學生之間的討論 ,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兩種常用方法。例如 ,運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討論 ,可以引起創造性思維的連鎖反應 ,在短時間調動起極大的創造力。實施方法為 : ①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討論 ,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 ,盡快地說出盡可能多的解決問題的設想或方案。②由小組集中以后再向全班公布。③集體討論各小組報上來的設想或方案 ,由學生自己判斷其正誤。教師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給學生以提示(但不是答案) ,給學生的討論以正確的導向。這種討論的方法猶如一場短時間的思維“風暴”,它既是思維的快速發散 ,又是信息的瞬間集中。這樣 ,不僅僅能使學生相互啟發 ,相互彌補知識缺陷 ,而且借助競爭氣氛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思維潛能。
4.1.3 提供線索 線索是思維的方向 ,及時為學生提供線索 ,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 ,盡快實現目標 ,
4.1.4 傳授方法 現行的生物學教材中很少有“設計創新性”實驗 ,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教師必須給學生補上“如何設計實驗”這一課。讓學生了解實驗方案包括的內容、設計實驗的一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則;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和技巧、實驗器材的選擇和步驟的安排、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結果的預測等。還要指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實驗方案的正確性。
4.1.5強化訓練 ,培養實驗設計能力
(1) 引導學生改進教學實驗過程傳統的實驗教學并不提倡對實驗現象 、方法、材料質疑 ,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 ,基本上都是驗證實驗 ,只需模仿 ,不需研究 。為此 ,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對實驗的方法、步驟 、實驗材料進行改進 、研究 。
[示例 ] 在“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中 ,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一個驗證實驗 、兩個演示實驗進行綜合設計 ,改進成一個多組對照實驗方案 :選擇兩盆銀邊天竺葵 ,標記A、B 盆 ,分別選一片天竺葵葉 ,用黑紙片從上下兩面遮住葉片的一半 ,A 盆放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水槽中 ,B盆放入盛有等量清水的水槽中 ,分別放在兩個玻璃鐘罩內 ,經過黑暗處理 、陽光照射 、脫色等一系列實驗步驟 ,可得出如下結論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 ;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
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 ,既加深了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 ,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還增加了學生進行實驗創新的興趣和信心 ,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收益 。
(2) 將驗證實驗設計為探究實驗 將驗證性實驗設計為探究性實驗 ,必須考慮三個條件 : ①教材內容難易適中 ; ②學生對進行探究性實驗已有一定的知識準備 ; ③教師恰當的引導和啟發。
[示例 ]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 CO2”,教師鼓勵學生把它設計成探究性實驗 ,學生設計探究的問題是 :“人體呼出的氣體 CO2與空氣中的 CO2含量的關系”。實驗方法為 :A、B、C 三個試管裝有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A 試管由學生用吸管向里吹氣 ,B 試管用吸耳球向里打氣 ,C 試管不做處理 。觀察三個試管中石灰水的變化 。
(3)引導學生拓展實驗內容 :
[示例 ] 如鑒定骨的成分實驗中 ,學生有這樣的疑問 : ①骨煅燒后剩下的是無機物嗎 ? ②骨脫鈣后剩的是有機物嗎 ? 針對上述疑問學生設計出補充實驗 :將煅燒后的灰白色物質投入另一只 裝有鹽酸的試管中 ,灰白色的物質產生大量氣泡 ,最后全部溶解 ,液體呈無色透明狀 。將脫鈣后的骨用吸水紙吸干水分 ,繼而燃燒 ,初時觀察到骨受熱縮成團 ,繼而燃燒 ,證明柔韌的骨主要成分是有機物 。
拓展實驗方法:
[示例 ] “植物向性運動”實驗 ,教師試著給出實驗目的 (驗證植物根具有向地性) 、實驗材料 (幾種植物種子 、培養皿 、紗布 、潮濕的沙土等) ,然后讓同學們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植物具有向地性 。結果收效甚豐 ,方案十幾種且基本簡單合理、可靠性強 。比如 :
方案一 :將大小相似的幾粒黃豆種子以不同的姿態 (胚根橫置 、朝上或朝下) 播種到潮濕的沙土中 ,幾天后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況 。結果 :所有黃豆的根都朝下生長 。結論 :黃豆的根具有向地生長的特性 。
方案二 :選 4 粒飽滿有生命力的玉米種子 ,平放到一個培養皿中 ,使種子的尖端部分都朝向培養皿中央 ,按上下左右位置安放妥當 ,用膠帶紙固定 。玉米種子上面用棉花鋪滿 ,然后將棉花和玉米種子膠帶紙固定并加水濕透。把培養皿豎起來放在橡皮泥或支架上固定 。幾天后 ,從培養皿底部可發現所有的玉米種子根都朝下生長 。
方案三 :將幾粒玉米種子放在濕潤的土壤中 ,待長出 2cm 左右的長根時 ,小心仔細地挖出 。在濕潤的沙土表面把帶長根的種子一部分水平放置 ,一部分垂直向上放置 ,保持種子濕潤 。過一段時間觀察 ,玉米根仍向下生長 。
(4) 交流點撥 ———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由于實驗設計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再加上每個學生自己獨特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解決的途徑 ,設計水平高低不同 ,得出的結果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 ,在進行了一定數量的設計訓練后 ,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或引導學生交流設計成果 ,總結出生物實驗設計方案的基本思路和評價標準 (科學合理 、設計簡捷 、效果明顯等) ,從而使學生鞏固實驗設計方法 ,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 ,豐富了學生的思路 ,啟迪了思維 。
4.2 學的策略
4.2.1 強烈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條件。學生一旦有了這種意識 ,大腦就會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 ,大大加快思維活動 ,想出平時想不到的好辦法、好主意、好點子來。
4.2.2 積極的個性特征 探究性學習需要腦力和體力的高度緊張 ,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堅強的自信心與耐心 ,堅忍不拔的意志與恒心。因此 ,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必要條件。
4.2.3 懷疑的思維品質 留心觀察 ,勤于思考 ,常會產生疑問 : ①實驗的材料能否用其它材料代替 ? ②能不能改進一下實驗的用具和裝置 ? ③實驗的步驟是否可以設計得更簡單些 ? …由觀察 v生疑 v解疑 v創新 ,這是實驗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4.2.4 合作的團隊精神 不論是小組討論還是集體討論 ,都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接受同學們的評價。虛心向他人學習 ,學會與同學交流 ,取長補短 ,共同提高。
一、把握科學探究的本質———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和協助者,而不能過分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困惑時,可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探究性學習一般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處理信息、作出解釋、論證過程、獲得認識并交流探究結果。在這一系列過程中,都要落實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不能干預,更不能代辦。落實自主性,就是落實探究性學習的學習目的。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嚴謹規范和不怕困難的態度、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積極創新的精神,都會最終得到實現。教師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應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并能夠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可以與學生共同探究、共同學習。這樣學生探究的自主性會更加凸顯。
二、突出探究式教學的重點———過程性
“過程性”是探究性學習的的重點,規范探究的過程性就是要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得到怎樣的體驗與感悟,對信息資料怎樣整合,強調的是過程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的能力得到加強;學生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整理資料、處理反饋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得以強化。不過要注意的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并分析整理相關數據、得出結論及表達交流是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而絕對不能把這一般過程作為固定的模式來要求學生。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從而違背探究的目的。教師在評價探究結果時,一定要以形式評價為主,更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決不能以結果的成敗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重視探究過程,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在探究過程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在探究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自我發展的主體,教師已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關注每一位學生,啟迪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勇于動腦、動口、動手的習慣。培養他們能夠從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質疑問題、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能力。教師在探究活動中,一方面,要給學生充分參與設計、討論、操作、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另一方面,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吸納學生的觀點,不強求一致的標準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自己來動手操作,推導過程,領悟發現、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體驗學習生物學的快樂。通過探究活動,一方面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他們主動的了解生物科學發展的歷史。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有些教師在上課時明顯感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于是個別教師生怕學生提不同的意見,影響教學進程,甚至惟恐被學生問住而失去面子或出“亂子”,不敢放開課堂。一旦出現與自己設計的思路不同的,馬上制止或提示,把探究性學習變成只是為了應付公開課、檢查,熱熱鬧鬧地走過場,學生還來不及放開手腳,探究就已結束,成了為完成探究形式而進行的探究。這樣的實驗探究過于形式化、簡單化,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使學生無所是從,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揮。這就要求教師要潛心鉆研新教材,博覽群書,注意搜集與生物學相關的資料,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面,還要充分理解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要明確準備培養學生怎樣的能力、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樣可以避免在課堂上草草收兵或無法控制,減少在教學中出現探究只有形式,學生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更沒有落實探究性學習實質的情況。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情境”指的是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生物時能快速、有效地建構起新的知識體系,教師應積極創設有益于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質量。
一、淺談三類情境的創設在初中生物中的運用
1.創設故事情境
俗話說:“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背踔械膶W生正處于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年紀,學生們都愛聽故事,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科學發展史上都存在著眾多的趣聞軼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需要,善于將故事進行一定的加工和思考,創造故事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感悟道理。將一個有趣的故事作為一堂課的開始,不僅能夠很好地引入新課,而且也易于學生吸收新知。
例如,我們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這節課時,我們知道食物是從最開始的口腔進入到最后的肛門排出。在整個消化過程中,涉及到人體的各種器官,如果單純地逐一介紹未免枯燥乏味,同學們學習起來也會很辛苦。倘若我們采用“西瓜子歷險記”這么一個故事,以擬人化的語言描述“西瓜子”經歷消化道的“旅程”,體現出消化道各器官的結構特點與功能作用,再借西瓜子的“眼睛”觀察到了糖類、脂肪、蛋白質的消化過程與最終產物。其中還專門介紹會厭軟骨的作用和闌尾的位置。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同學快速將注意力集中到新課上,使整節課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蘊含了情趣。
2.創設實驗情境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更不如一做,做了實驗以后,對知識點的理解就會更到位、更透徹,記得更牢。恰當的實驗可以使學生把當前實驗中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已有事物相聯系,并以這種聯系加以認真思考,從而建構起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例如,我們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的 “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的內容中,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認識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小生物”,我們可以聯系生活中最常見的硬幣為切入點,開展以“錢幣上的細菌和真菌”這樣的實驗活動,讓同學們進行課外實驗并以小報告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一來在鞏固生物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們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3.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最常見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情境,是啟迪思維、激發興趣的重要途徑。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睂W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興趣和好奇心又往往來自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讓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將其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使學生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疑,使學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積極探究創新。
例如,我們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的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中,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時,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為什么選擇紫色的洋蔥鱗片葉做實驗材料?能否用無色的洋蔥鱗片葉做實驗材料?
(2)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3)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失水,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呢?
(4)植物細胞在什么條件下會發生質壁分離?在什么條件下發生質壁分離的復原?
(5)如果本探究用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洋蔥表皮細胞會發生什么變化?
(6)動物細胞能不能通過滲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動物細胞會不會發生質壁分離現象?
對實驗提出假設并進行檢驗,能夠引發同學們的思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能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掌握知識,能夠在學習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束語
總之,“創設情境”有利于教師“搭橋”和學生“過橋”,創設情景必須把需要解決的課題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知識基礎的事物之中,這樣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達到掌握本質、領悟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鞏固、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會學”,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屬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對認知活動起著指導、調節和強化的作用,是學習過程順利而有效進行的心理條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生物現象、認識現象本質及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激動,使之體會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和成功的愉快。從而以興趣激發起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這是生物學教學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興趣的源泉在哪里?
第一,興趣在于探索隱蔽的現象或事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常常會熟視無睹,而揭示這些現象的本質,卻會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絢麗多彩,可作為學生觀察、研究的對象十分豐富。我們應該把生物教學的背景擴大到廣闊美麗而又蘊含許多奧秘的自然環境之中,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生物知識,探索生物現象的本質。如在講述《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節時,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實和現象的聯結點上,即“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對學生說:“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這生命活動在盛夏尤其活躍,沒有這種復雜的生命活動,樹木便無法活下來。這種生命活動不僅能夠決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科學家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索這種奧秘,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然而利用這種生命活動實現糧食生產的工廠化還處于探索階段。讓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細想想,這種生命活動是怎樣依靠土壤、空氣中的物質來生產有機物質的,它又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環境與生活的,并暢想‘綠色與我們未來的生活’?!睂W生聽之,有躍躍欲試之感,對大自然的奧秘感到驚異。
第二,運用知識,激活思維,是興趣不竭的源泉。“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蘇霍姆林斯基語)。我們應該不斷地激發、強化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盡最大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創造者”,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走課內外相結合之路:課內,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識并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外,重實踐、重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外與課內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內知識,使學生每掌握一個新知識,都能得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講述《花的結構》一節內容時,課外要求學生觀察各種花的形態、結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比較各種花的異同,大多數學生會驚訝地意識到自己經??吹降母鞣N植物的花盡管形狀、大小、顏色多種多樣,可是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相同的。課外讓學生完成教材中動動手的內容,收集有關花的詩句、名言、諺語等。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查閱了很多資料,表現得興趣盎然。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中,或到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之中觀察形形色色的動植物,讓學生在觀察中驗證生物學知識與規律領悟生物學觀點,并從已知中不斷地引出未知,這種做法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
2 積極誘導學生參與教學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獲得成功。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應該為“學”服務。學生只有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才能使課堂中的問題成為學生自身的問題,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正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識、解決的任何問題,是他們自己獲得的,所以就比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更徹底地屬于他們自己。但是"一刀切"、"齊步走"等陳舊的教學組織形式,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現象。如,教師滿堂的地講,學生毫無興趣的聽;教學內容封閉;教學信息缺少雙向的交流,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教學效果較差,優秀學生吃不飽、后進生消化不了等。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應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實行“分組教學、合作達標”。所謂“分組教學”是指通過學情分析,將所教班級學生按照學業水平、能力、性別、個性特征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7人不等,根據學生特長如生物基礎知識、實驗技能、某種生物的觀察或飼養等,選出組長(組長可根據學習內容選定),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合作學習、公平競爭創造條件。"分組教學、合作達標"的程序是:①目標定向。教師布置可供選擇的適合于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業內容,各小組自主選擇、接納。②組內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先個體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再小組內發言交流。教師對小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和調控。③全班交流,小組代表綜合學習結果向全班匯報。事實證明,采用"分組教學、合作達標"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如此,這一教學組織形式能有效地糾正教師“獨占課堂”的不良傾向,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也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注重學生思維的參與。課堂中學生的參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如講述《生物的生活環境》一節時,筆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講臺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要讓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學們提供什么條件?反之呢?這說明了什么?如何把影響月季生活的因素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問題回答的也比較準確深刻;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創造性。如,教學目標可由學生提出,使教學中的問題真正成為學生的問題;教學過程主要通過學生自學、討論完成;實驗先由學生設想、
設計、操作,再由教師點評;各種動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其應用前景讓學生暢所欲言等等。在整個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教材或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自己主動努力獲得的豐碩成果。3 注重教學信息的反饋調節
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意味著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越鞏固。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信息的獲得、反饋和調節上。教學過程是一個結構復雜、影響因素眾多且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的系統。在課堂上教師應不斷地從學生學習中取得反饋信息,了解教學情況,并相應調節教學的內容、難易、進度、方向,使學生忙而有序、忙有所獲。雖然教師退居二線成為課堂教學的旁觀者,但是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講述生物進化歷程時,筆者引導學生比較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心臟結構,有位同學卻標新立異把蚯蚓的心臟拿來比較,并得出動物的心臟是由無到有,由多到少,由簡單到復雜的結論,這是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筆者捕捉到這一信息,鼓勵這位學生向全班同學闡明自己的觀點。該同學的觀點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討論,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討論,這次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成功的反饋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強有力手段,它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與信心。成功反饋一方面要及時,另一方面教師要采用鼓勵性評價,擴大反饋范圍和內容,爭取“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效果。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這種做法能夠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激發。當學生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給以提示、點撥;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教師應及時引導或轉移學生討論的主題。
4 加強學法指導
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夠科學、有效。因此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法指導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知識,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敖處煹呢熑尾辉诮?,而在教學,而在教會學生學習”(陶行知語),“一個優等教師教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語)等都說明學法指導的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適應學生的學習要求,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主學習的觀念。學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會觀察、會思考、會自學、會應用,才能學會學習。
學習方法的指導應注重生物學科的特點,這是學法指導的核心。也就是說,學法指導應著重指導學生學會理解生物知識,學會解決生物問題,學會交流,學會闡發自己對生物現象的認識與理解。教師應通過觀察調查、歸納總結學生學習生物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習懶散,不肯動腦;不會聽課,事倍功半;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等等,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
課堂教學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動態系統,教學效果受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制約,然而追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益,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學科教師的強烈愿望,愿同行們用心探索,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生物教學中獨具特色,自成風景。
[摘要]:本文對生物課堂結課藝術性的功能、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并結合教學體會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生物教學、結課藝術、方法探討
良好的開頭雖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給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因此,精心設計結課這一教學環節,對于良好教學效果的鞏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生物學教學中結課藝術的功能
課堂結課是新課結束時,以精煉的語言,通過歸納總結、實踐活動、轉化升華和設置懸念等方式,對所學知識和技能及時地進行系統鞏固和運用,使新知識有效地納入學生的認識結構中的過程。完善、精要的結尾,可以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余味無窮。
1.1加深印象,增強記憶
結課可以將本節課的中心內容加以“畫龍點睛”,總結歸納,提綱挈領地加以強調、梳理或濃縮,使學生將學到的新知識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準確,抓住重難點,記憶更牢固。
1.2系統知識,承前啟后
知識間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新舊知識有必然的內在聯系。通過結課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在總結中為新課創設教學意境,埋下伏筆,使前后內容銜接嚴密,過渡自然。
1.3指導實踐,培養能力
新課結束后,有針對性地做一些練習或提出具體的課外實踐活動,對提高知識的運用鞏固、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4質疑問難,發展智力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結課時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和一些技能訓練,讓學生課后觀察思考探討,既可以擴大知識視野,又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觀察力和自學能力。
1.5及時反饋教學信息
教師設計一些練習、實驗操作、回答問題、改錯評價等活動,從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和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以便改進教學。另外,新穎的結課會使課堂氣氛活躍,溝通師生情感交流,有助于師生活動的順利進行。
2、生物學課堂結課藝術的方法和功效
結課方法有多種,不論哪種方法都必須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注意力,把學生思維吸引到結課環節上來,使他們能在最佳狀態下進行學習。
2.1歸納總結新授內容
結束后,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有條理地、簡明扼要地歸納出來。這樣既能理清學生紛亂的思緒,構建知識網絡,又能點明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使學生的學習有所側重。此法可由教師來做,也可引導學生來做或師生共同歸納。
2.2布惑置疑,再起波瀾
北宋哲學家張載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作為一名現代的教師只會“解惑”是很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會“布惑”,并以此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使由難變易的教學過程再起波瀾。
2.3首尾呼應
生物課堂教學,應使首尾銜接自然。前后呼應有序,力爭達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渾然一體的境界,從而可使授課主題得到升華,也能給學生以不小的驚喜。另外,還應處理好這堂課尾與下節課首的銜接與呼應。
2.4討論比較
將新學知識與原有知識通過分析進行討論比較,找出它們各自的本質特點和不同點,找出它們之間內在聯系和相同點,可使學生對新舊知識的理解更準確深刻,記憶更清晰牢固。
2.5這標鞏固
課堂結束或部分教學內容結束時,都可以適時安排學生的達標鞏固和實踐活動。這樣既可使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得到強化和應用,又可使課堂教學效益得到及時反饋,從而獲得下面或下節課教學內容乃至教學方法的調整信息。達標鞏固包括實驗操作、習題訓練,也可以讓學生討論比較,做題組測驗、解題競賽,也可以讓學生上講臺練習。
2.6設置懸念
好的懸念設置能誘發學生的求知興趣,能激起學生思維想象的浪花,能使學生產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為此,教師要仔細分析上下兩節課問的聯系,在某些課之結尾,設計好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造成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7妙設歌訣
達標鞏固練習或布置作業,是生物課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學生會厭倦。如果教師設汁出富有哲理性、新穎性的歌訣、謎語.則同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收尾”練習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會即刻激發學生探求每句歌訣所蘊含的知識內容。
2.8冶情勵志
在某些課堂“收尾”時,引用與教學有關的名人生平事跡,贊揚名人的思想品質或推崇名人的治學精神,給學生樹立起學習和模仿的樣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課“收尾”教學之中。如講“探索生物的奧秘”時,聯系我國明代杰出植物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的輝煌事跡。還可簡介我國現代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院士的業跡。又如講“生物進化的證據和原因”時,簡介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經大量觀察研究分析,終于成功地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被恩格斯贊譽為19t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通過實例,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從古至今,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必須付出辛勤勞動,從而激勵他們奮發學習,報效祖國。誠然,“畫龍點睛”無定式,但它的精心設計與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3、生物結課應注意的問題
結課的方法很多,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1科學準確性
結課要以科學為指導,向學生傳授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并結合教材自然地進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開河。
3.2重點明確性
結課應從教材內容出發,緊扣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恰當的方法,或從重難點撥,或從智力開發、思想教育予以引導,針對性強,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3富有啟發性
語言要精煉干凈利落。要“點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無窮”。這樣才能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收效良好,意味雋永。結課環節的安排要緊湊,不要拖堂。
3.4語言趣味性
在設計結課時,應重視在“趣”字上下功夫,盡可能設計得生動活潑,有趣味,使學生樂學。切忌從頭到尾簡單重復。
3.5方法多樣性
在設計結課時,要匠心獨運,既要知常又要曉變。一定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不同,知識的難易,學生的特點等各方面情況,形式要新穎,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綜合運用。
4、結語
總之,結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結課也是藝術,應有“畫龍點睛”之效,不可忽視。
論文摘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以此彌補教材中的某些缺憾,以及教材對現實世界反映的滯后性,同時培養學生 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為例談一些認識。
1 利用教材內容的相似性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圍繞的是同一個主題即動物的結構、功能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無論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還是在陸地的生物,抑或在空中的生物,盡管種類繁多,結構差異很大,但都是適應其存在的環境,具有相似的一面。為此,可以將這一章的內容按環境的不同分配到每一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搜集生活在某一個環境中的動物的相關資料,然后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各種不同環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特征適應不同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通過抽象思維,推出動物適應環境生存、不適應環境就淘汰的結論。如果時間有限,相關的資料可以由教師收集,然后以書面的形式或網頁的形式出現,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最后教師組織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學生可以用小課題結題匯報的形式進行互動,也可以以小報的形式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目的是發揮不同學生的特長,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八年級下冊的“生物生殖和發育”一章也可用此法組織教學。這樣組織教學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好處:①在小組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間的分工協作,共同提高。②有利于學生在面對大量的資料時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提高學生搜集信息,梳理信息并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③在小組匯報中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或者多媒體操作,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多媒體操作能力。當然,這樣組織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有不小的難度:教師如何組織才能有條不紊;學校有沒有條件讓學生去自由搜索;學生如何分工才能很好地調動其積極性和責任意識,通力將事情做好。這些都需要教師去進行探索實踐。
2 利用教學內容的差異性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辨析
教材中的內容有許多章節涉及到人的生理方面,如七年級下冊中就糞便的形成和尿液的形成過程,分別安排了消化和泌尿兩個不同系統的學習內容。這兩個生理活動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形成原理并不清楚。筆者曾經在課堂問過這樣的問題“大便和小便是不是同一個生理功能的兩種不同的產物?”學生常分成兩派激烈爭論 ,由此可見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并不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認識的差異性,將這兩部分內容放在一起組織教學,讓學生從產生的途徑和形成的過程進行對比分析,進行小課題研究。這樣做不需要教師按部就班地去講述系統的結構組成,各個器官的功能等方面,將內容下放給學生后,學生對兩部分內容進行仔細分析對比,就能比較系統地回答上述問題,而對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師只需在某些關鍵之處稍加指點即可,如小腸和腎臟的結構特點,尿液形成的主要過程等。同時,還可以引導發現在這兩個生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問題,如營養物質的運輸和分解利用,氧氣的來源等,從而使消化、循環、呼吸、泌尿等系統串在一起讓學生作進一步的研究探索,這樣做既可以幫助學生厘清相關生理過程,突出重點,還可以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探求人與動物的生理過程,同時可以教育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如果只根據自己的直覺去判斷客觀存在的生理規律 ,是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得出違背科學規律的結論。3 利用累積資料引導學生進行統計推理
教材中有不少內容需要師生共同去收集、調查,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內容,如七年級下冊中“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節內容。如果想讓學生有切身體會的話,用本地區的事實說話是最好不過的。教師可以做個有心人,讓學生收集本地區每年的雨水,測定每一次降雨的pH值,保存記錄的同時,就讓學生對每年降雨的酸堿度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就可以得出本地區大氣污染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做模擬酸雨對生物影響_的探究實驗,對學生的影響一定會更深刻。如果再讓他們來制定保護環境的計劃就不會無從下手,或空洞無物了。
八年級下冊中關于遺傳方面的內容是不容易讓學生理解的,如第三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中對一對等位基因的遺傳圖解以及對性狀控制的解釋,是通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來完成的,如果能結合自己,如人的單、雙眼皮,有無耳垂,卷舌不卷舌等相對性狀的調查情況分析,可以更貼近生活,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知識。如果教師將學生的調查記錄累積起來的話 ,大樣本的記錄更能說明問題,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之一——統計法,并且明白生物學的研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4 摸索有效的探究實驗課題,引導學生探究生物學奧秘
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有許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性實驗都能獲得好的效果。因此,教材編寫者并不要求教師將所有的探究性實驗都付諸實施,而是選做。
同時,也強調可以自己設計對應的探究性實驗來替代相關實驗課題。但就設計實驗,對于初中教師而言,選取現有的實驗內容就成為了教師的首選。目前教材中所設計的探究性實驗中,那些結果很明了的課題,如七年級下冊“探究晚育的意義”,就不一定能勾起學生的探知欲望。相反,一些結果不十分明了的課題,如“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或者就實驗過程設計本身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等,就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欲。
又如,八年級上冊“觀察蚯蚓的運動”一課時,盡管不是探究實驗,但由于有比較多的實驗結果都顯示蚯蚓在糙紙上的速度明顯不如在玻璃板上的速度快,這與預設并不相符,學生在這一結果面前并沒有就此作罷,而是不斷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解釋,并設計五花,r.1'-I的實驗來自圓其說。教師此時不能就此罷手,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盡量給予充足的時間,篩選課題 ,對于好的創意再次進行探究 ,讓學生們去 認真思考并設計實驗步驟,認真做實驗并關注每一個實驗細節,仔細分析成敗的因素和實驗的數據,得出相應的結論,并給予學生發表實驗結果的時間和空間,這些活動對于學生的幫助,大概正是我們設計并要求學生去做這些實驗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