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11:01:45
序論:在您撰寫景觀生態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的水平在得到不斷地提升,但是人們周圍的環境卻被工業給污染的面目全非。生活環境的惡化也引發了一些列的生態問題,如沙塵暴、酸雨、霧霾等威脅人類健康的天氣頻頻出現。面對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本文對城市規劃設計中對景觀生態學的運用做了研究與分析,僅供相關人士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監管生態學;城市規劃設計;原則與應用
景觀生態學理論對與解決環境與發展上的難題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科學并合理的將景觀生態學理論運用到城市園林的建設中去,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與環境上的污染問題,也為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1 景觀上態學的基本概念
景觀生態學,一詞首次出現在1937年德國地理學家卡爾特羅撰寫的《航空像片判圖和生態學的土地研究》一文中。這個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進行東非土地利用空間的研究之旅中總結而來的。他在提出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因為看到了地理景觀學和生態學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間的互補關系。因此,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綜合研究考慮,才能解決大尺度地理區域中生物群落之間、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各種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問題。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并迅速在中歐傳播開來。
2 園林景觀生態應遵循的設計原則
2.1 地域自然條件原則
地域自然條件的形成離不開當地的氣候與地形條件,氣候條件的不同又會對當地的水文、生物條件、地形地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也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在不同地方生活的人,自然環境就會賦予不同風格的設計理念,于是地域園林風格設計的形成也會有不同方面的差異。在對城市的的規劃進行設計時,要將當地的氣候作為首要考慮的條件。對氣象要素進行理性的分析與設計,比如,當地最顯著地氣候表象是什么類型的,依據不同的氣象條件對設計進行構思與改變。
2.2 地貌保護原則
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還要將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形成的各種設施考慮進去,在不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的前提下規劃設計,必要時可以將原有的自然地形與廢舊的設施進行利用,不僅可以營造環境的的和諧還可以對廢物進行二次利用。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將當地的人文文化融入到設計中去,這樣做的原因是讓設計不僅美觀還能體現當地的歷史文化,讓建筑擁有的自己的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好的設計說不定還可以給當地的經濟起到創收的作用。
3 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3.1 樹立景觀生態規劃的理念
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融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可以讓城市的規劃更具合理與科學性,水城市的景觀空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可以在進一步實現自然與文化,自然生命與規劃生命的有機統一,這樣的考慮不僅有利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將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做到了有機的統一,而不是為了使景觀達到完美,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其次,要對當前的生態環境與未來生態環境的使用功能進行平衡協調,不能只注重當前的利益,要將眼光放的更長遠,以未來的生態功能的正常使用作為設計的重點要求。在對資源的使用中要在合理并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維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不能只是過分的進行索取,忘了自然資源不僅僅只屬于我們生存的這一代,還屬于我們未來的千秋萬代。
3.2 注重自然性、生活性、科學性、藝術性相互結合
為了讓自然生態的保持原有的面貌與系統的穩定性,在對城市的規劃進行設計時要保護環境不受傷害或是盡量將傷害降到最小,盡量將場地的原貌與生態保持在原有的樣子上,不做改動,原因是原有場地的生態環境是在漫長的時間沉下才形成的,一旦原有的生態環境下的系統遭到破壞,那么這樣的傷害可能會是不可逆的,并且無法進行重建。再對景觀進行設計時要對周圍的環境做到充分的調查準備,并對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本著對環境生態上的保護原則對資源進行利用,并盡量對原有的自然環境保持原貌。將生態上原有的要素進行保留并在原有的模式下進行改造與組建。
3.4 對地方區域特色進行突出
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城市規劃,城市中的無論建筑還是園林都會被賦予活力與藝術感染力,但是想要塑造出這種效果就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點,要以當地的文化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精髓,充分的融入進設計中去,并以尊重敬畏的態度對待。注重城市規劃設計與傳統文化上的和諧融入,從根本上增強創作的生命力。第二點,利用場所原有的面貌特點進行建筑設計規劃,將場所中原有的資源進行利用,做到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
3.5 基于生物多樣性理論的植物配置設計
首先應當充分做好植物材料的選取工作。也就是說,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基于景觀生態學理念對園林植物進行科學化選取,結合園林土壤條件以及地質環境等要素加以科學化分析,確保所選取植物的品種及特質與園林環境保持高度適宜,從而促進園林植物的健康生長,切實改善城市規劃設計效果。在園林規劃設計過程中,上述條件僅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應當充分考慮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植物組合方式以及功能分區等多項要素,結合社會群體的年齡差異、職業類型以及個人愛好等多項因素,對植物材料進行合理化選取。與此同時,在基于生物多樣性理論上的植物材料的選取,應當堅持以鄉土植物為主,要注重凸顯地方文化特色及內涵,并通過喬灌木與草本花卉之間的協調配合,保證植物材料選取及設計的最優化實現。為滿足季節性觀賞需求,應當將常綠樹與落葉樹進行合理搭配,從而保證植物配置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也就是說,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植物材料的選取,應當結合城市發展特點以及綠地性質來確定植物種類,確保植物材料的選取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和觀賞價值,并且能夠滿足城市規劃設計的經濟性需求,切實推進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高效開展。
其次應當以生物多樣性為設計重點。也就是說基于生態學理念的城市規劃設計不應當單純重視片面的園林綠化效果,而是應當將生物多樣性提上日程,組建生態健全且景觀優良的城市園林,促進hi呢生物多樣性以及植物種類多樣性的順利實現。也就是說,在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基于生物多樣性理念出發,促進結構合理且功能健全的復層結構的形成,營造優良的城市園林生態環境,確保其具備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維護能力,從而不斷改善城市環境。
結束語
景觀生態學理念的核心就是創造將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公共環境,這樣的環境不僅利于人類的健康還對自然生態系統起到保護的作用。只有人類與自然的做到和諧相處,我們的世界才會有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并且這樣的生態學理論也為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上的提升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摘要:小城市與大中城市的發展不同,其水平普遍偏低,對于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些標準和法規,在實際運用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這些工作為此后的研究提供相關的基礎信息和資料,作為以后實踐活動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小城市;綠地系統
在近幾年的城市建設中,有關景觀生態學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被大量應用,為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思想元素,其交叉學科的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以景觀生態學為依據,對小城鎮這種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綠地系統進行分析研究,增加理性的、客觀的認識,并進一步提出具有科學依據的評價,對于正在發展的綠地系統研究來說,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曹縣綠地系統概況
1.1曹縣綜合概況
曹縣位于位于山東省與河南省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為北緯34°33′~35°03′,東經115°08′~115°52′。東臨單縣和成武縣;西接東明縣、民權縣和蘭考縣;南與商丘市和民權縣交錯;北接定陶縣。曹縣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和冬季的季風氣候明顯。
1.2曹縣城市綠地現狀
2景觀生態學分析及評價
與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構成及指標分析不同,景觀生態學的分析方法將城市綠地系統的整體布局和景觀要素的生態屬性為重,通過大量基礎數據的運算,提高了分析結果的科學性。
2.1綠地景觀生態構成分析
2.1.1綠地斑塊。在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領域中,由于不同的生態學家自身研究的對象或者研究內容都有所偏差。根據綠地的形態特征,將城市中呈片狀的公園綠地和生產綠地作為綠地斑塊。
2.1.2景觀基質
在城市的景觀元素中,基質是連通性最好的,同時也是斑塊和廊道的基地。曹縣由城西生態公園、八里灣風景區、城東生態公園、萬畝荷塘風景區、太行堤四庫、八里灣水庫等構成了城市的景觀基質。
2.2斑塊類型特征指數分析
雖然曹縣附屬綠地的面積較大,公園綠地和防護綠地的數量較為多?,F狀附屬綠地尤其是單位附屬綠地的統計測量工作比較困難,因此,附屬綠地的斑塊特征指數沒有進行評價。
2.3景觀生態格局指數分析
對曹縣景觀構成的分析主要選取了以下幾個方面:多樣性、均勻度和優勢度。
曹縣附屬綠地數量最多,由于類型和尺度的差異性較大,所得出的多樣性指數也是最高的。說明曹縣綠地系統的多樣性指數從整體上來說并不高,也就意味著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上存在一定的弊端。
2.3.2景觀均勻度指數分析。景觀的均勻度指數反映了研究范圍內各類景觀要素分布的均勻程度,表示方法是通過多樣性指數與其理論最大值的比值來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如果均勻度指數E值越大,則說明景觀越趨于均質,差異性較小;反之,如果E值偏小,則表明其中某種或少數幾種景觀類型在整個景觀系統中占控制地位,差異化較大。
曹縣綠地系統整體的均勻度指數為0.2816,曹縣綠地整體分布不是太均勻。雖然在數值上,生產和防護綠地均占優勢,這是由于這2種綠地的斑塊數量偏低造成的。
2.3.3景觀優勢度指數分析。景觀優勢度反映的是在整個景觀中,部分景觀要素起到的控制程度,還有部分斑塊的重要性。其計算公式為:
D=Hmax-H
(D為優勢度指數,H為多樣性指數,Hmax為在給定豐富度條件下最大可能的多樣性指數)。
如果優勢度指數較大,則表明部分斑塊在景觀中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如果優勢度指數偏小,則說明各景觀要素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是零,表明景觀均質完全,各類景觀要素所占的比例相等。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優勢度與均勻度指數呈負相關。曹縣的綠地斑塊優勢度計算結果中,公園綠地優勢度最高,這說明公園綠地在城市的綠地斑塊中占主導,從一定程度上也與公園綠地整體板塊數較少有一定的關系。
3結語
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其生態性以及各方面的社會和經濟等效應在城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通過這種嘗試,將一些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手法運用到當前小城市的綠地系統分析評價中,彌補從人為角度的感性認識中帶來的較大偏差。
摘 要:隨著當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中的享受質量,再加上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下人們對城市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工作越來越重視。以降低對我國環境壓力為主要目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成為當下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而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來自多個方面。在設計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解決問題,以實現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與用途。本文主要以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理念與原則為出發點,對設計思路進行探討。
關鍵詞:景觀設計;景觀生態學;城市居住區
在我國的城市建筑中,絕大部分都是居住區,城市住房的經濟效益在房地產行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當下,我國的房地產行業在不斷地擴大,其競爭力也越來越強。在競爭激烈的房地產行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提高自己的優勢,對企業經濟效益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居住區的景觀設計有著增強企業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理念
1.1 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性
隨著當下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對低碳生活的追求,人們在選購居住房的時候對居住區周圍的環境也有非常重要的考量。因此,在建筑過程中,除了對建筑物本身的設計要求外,對建筑物周圍的環境設計也要非常重視。在居住區景觀的設計中,要好好把握景觀設計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保持與自然的協調性,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為人們帶來最自然、最環保、高質量的居住環境,同時還要突出生態理念。
1.2 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城市居住環境屬于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居住區景觀系統也是相對于生態系統而存在的,較生態系統有極大的開發性。但是,在對居住區景觀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重視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居住區的建設和環境開發的過程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對周圍的綠色植物與生物等都會造成破壞。一旦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結構出現問題,其自身的修復活動無法還原,整個區域的生物結構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整個系統中的各項功能都能夠正常工作,就必須要保證這個系統之內的組成部分保持正常,所以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就要保證整個景觀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平衡,保證生態系統的正常。
1.3 景觀系統的豐富性
當下我國的居住區景觀系統都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就是景觀設計的機構太過單一,生活在此環境中的人們無法享受到景觀設計帶來的真正利益。也就是說,景觀設計的真正功能無法實現。影響我國當下景觀設計結構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就是設計面積使景觀的結構無法復雜、深入,對景觀設計造成一定的制約;其二就是在當下城市居住區中,大多數的土地面積都被建筑物所覆蓋,房地產企業為了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來建筑住房,所以居住區中的景觀基本上都是以建筑為主,也就造成了景觀結構的單一性;其三就是當下居住區的環境多數被建筑與公路覆蓋,景觀設計受到一定的制約。
2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原則
2.1 整體性原則
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整體的景觀要與整個城市的空間布局以及文化背景相協調、相融合,使城市居住區的景觀系統具有充分的適用性、文化傳承性以及可欣賞性。
2.2 保持一定的生態效應
人類的生存環境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保持生態平衡對于人類與自然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整個大的生態系統中,只有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與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2.3 群落的多樣性原則
人是群居動物,其自身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再加上土地資源的相對緊張,就需要實現土地資源使用的最大化。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保持群落功能的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
3.1 居住區景觀的布局
科學、合理的景觀設計,能夠有效地改善居住周圍的環境。在城市中,有許許多多的居住區,它們分布在城市中的各個角落、各個區域,這些居住區就構成大大小小的板塊,共同組成一個大的板塊――城市。因此,在對居住區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對這些板塊進行劃分,根據不同的板塊合理地布局,使整個板塊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在對板塊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某一個系統的板塊要具備綠地、河流以及生態花園,運用設計手段將這些連接起來,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同時,設計的過程中還要對綠地以及建筑用地進行準確的考量,對設計規模進行嚴格的把控,使景觀系統有可實施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還要在居住區中的道路之間增加公共綠地,使之成為整個景觀的核心。綠地系統也要有豐富的層次,對景觀設計進行創新,突出景觀的新穎性。
3.2 居住區景觀的設計
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事情就是景觀的構成要素,清楚了構成要素之后才能對景觀系統進行合理的設計,滿足景觀設計的需求。山川、河流、草地、森林等是最基本的自然要素,這些自然要素在景觀系統中也是主要的構成。在對居住區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自然要素來改善和映襯居住環境,也需要配合人工要素。
3.3 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可以讓人們有很好的視覺享受
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對景觀內的構成要素進行合理、充分的設計。在對建筑物的邊緣進行設計時,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邊緣區,適當地增加邊緣的長度。在選擇栽種植物時,也要注意空間層次的表達,提高視覺效果。同時,居住區的水源設計也對整個景觀系統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要對整個景觀系統的格局進行合理的設計,將處理過的水源運送到需要的地方,增加水資源的利用率。
4 結語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理論體系以及現實經驗相對來說還是非常豐富的,因此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借鑒的經驗和理論知識都非常多。這對居住區的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房地產企業的銷售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嚴格遵守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則和理念,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生態效益,還能夠為人們帶來一定的視覺享受,實現景觀設計功能的最大化。
作者簡介:楊喜生(1977―),男,湖南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景觀規劃。
摘要:土地整理工作是優化土地資源合理的配置,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生產能力的主要辦法。當下國內的土地整理工作相對側重耕地區域的增加,提升土地的生產能力和質量,卻忽略了整理工作中對于生態環境和生態效益產生的不良影響。本文對于景觀生態學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供相關人士進行參考。
關鍵詞:土地整理 景觀生態學 效應 規劃
土地整理工作是系統化且復雜的工程,其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利益和因素,當下國內的土地管理工作已經由過去單純的擴大耕地面積變換成以提高生產和生活質量為基本前提的現代化景觀生態型土地整理工作。
一、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土地整理思路上的應用
1景觀生態學
所謂景觀生態學指宏觀生態學研究工作中的全新的領域。1939 年A?C?Troll第一次應用該理念,景觀具體指同一區域不同的地域單位內自然生物的結合體,景觀生態學就是針對同一區域內具體單元空間中不同生物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該種關系不是單一性的,而是水平關系和垂直關系共存。該概念中將景觀劃分為具有相似的形式居于整體中不斷反復發生的,包含系列化的共同影響生態系統構建的異質性區域。具體的單元內景觀被當做是根據不同生態系統和景觀構建的鑲嵌體,基于此特點各個景觀有著明顯的差異,所有的景觀包含一定的共性,景觀基本有基質、廊道、斑塊這幾個部分構成。景觀生態學包含四個必須注意的問題,分別是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變化、空間異質性的管理、空間異質性對于非生物及生物過程產生的影響,空間異質性景觀相互的交換以及作用。 所以景觀生態學中包含的核心內容是生態空間的理論。
景觀生態規劃綜合性較高,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其依據多種理論內容知識為基礎,根據生態原理,依據規劃的尺度針對相應資源合理的調整分配,經過景觀格局對生態影響的深入研究,依據生態分析,和綜合評估的條件下,擬定最合理科學的景觀資源優化方法。該方案的具體內容包括調整和完善景觀內部的構造以及生態過程,維護生命的健康,提升自然生態協調的經濟體現,合理調整資源開發、環境質量、經濟生產能力、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達到提高生態系統功能的目的,增加其運營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維持生態環境的協調性。景觀生態設計是控制在小區域內新建景觀機構。景觀生態是運用合理的結構空間安排確保整體的生態運行。合理的將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結合,構成了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工作。
2生態型土地整理及規劃
景觀生態土地整理是一種長遠性的,客觀性的動態環節,必須以將長久性生態平衡控制和自然景觀維護作為目標,包含具體的生態景觀及土地生態環境建設的手段和方法。維持土地資源的長久性持續生產,實現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社會進步一致的經濟效益。景觀生態學中所包含的多樣性、空間格局、尺度、異質性、邊緣、連接度、鑲嵌度、均勻度、豐富度在實際的土地規劃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實際價值,其概括的景觀功能作為土地整理中的重要目的之一。
景觀整理規劃將土地整理和景觀生態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根據土地的特點和實際的需要標準,開展設計工作,維持生物的多元化,提高土地資源使用的效率,同時提升耕地的質量,合理的使用水資源,維護生態自然環境為基本的規劃方向。景觀生態學為土地整理中資源的科學應用,準確規劃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工作,提供了解決實際需要的辦法,應用該體系中的分析手段和空間格局構造進行整理將保證設計工作的高效科學性。
二、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
1土地整理區景觀生態效應研究
土地整理可能導致外在景觀斑塊、廊道?;|等都發生明顯的改變,工作中基本通過景觀格局的轉換體現出生態效應。博伯杰等研究將景觀格局數量的劃分歸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使用在模擬景觀格局動態變化的景觀模擬模型、使用在景觀整體分析的景觀格局分析模型、使用與景觀組分特征分析的景觀空間格局指數。使用最廣泛的就是景觀指數方法。其研究得出的指數數據資料可以準確的反應出該整理區域的總體變化趨勢,其余兩種手段還沒有進行大量的使用。在使用該手段過程中必須注意,部分指數相關性非常的明顯,進行指數選擇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檢驗工作,最大化的減少由于指數顯著導致的結果準確性降低,部分的數據體 現出的結果是相反的,實際考慮整體土地的條件,合理的分析原因,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2土地整理區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
土地整理工作不僅僅是包括簡單的土地合并、調整和改善,還需要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念,制作成方向性的土地利用狀態,反應出實際的生態保護狀態,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后進行綜合性的設計工作,建立成流暢性的生態網絡系統。針對劃分好的整體區域,不同區域要進行不同角度的設計工作,部分的研究學者根據功能分區的方向將整理區規劃成水網功能區域、農田系統功能區域、人居住系統功能區;部分的研究人員依據景觀的方向將整體區域劃分為生態邊界、堰塘景觀、農田溝渠景觀、道路景觀、田塊景觀、和農村居民點;依據環境理論性的方向可以劃分為農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工程。國內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經逐漸的往景觀生態型規劃的方向過度,盡可能的將景觀工程設計融入到工作設計當中,對應的農田景觀工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體系。和國際先進的水平相比我國的設計工作仍處在低級的水平,科學工作者們仍舊需要不斷的努力。
3土地整理區景觀生態評價
土地整理過程中采用生物途徑方法來進行合理的規劃,確定具體的利用方式,結構和覆被情況,這是采用人為的因素對于農田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干擾,一定程度上對于地表的結構也造成了影響,進一步讓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能量流動過程、物資循環過程都產生了改變。這些變化對于區域內的景觀環境必然造成深刻的改變。將景觀生態的決策和評價體系運營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是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發展趨勢
當下可以采用的景觀效應研究手法仍然不夠完善,很多的外界因素會產生影響,多數條件下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應的景觀格局指數進一步決策分析出整理區的格局變化,反應出區域性的景觀效應。如今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已經將景觀生態學理論原理充分的使用到不同的行業當中,將該種先進的理論方法合理的應用到土地整理規劃工作中,這是科學界必須重視的問題,也是土地整理項目區景觀生態效應研究工作的重點部分。
土地整理對生態效應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該環節的實施不僅是改變了景觀的格局,還改變了景觀的功能;經過科學的研究分析發現,未來的景觀生態學應用趨勢包括以下幾方面。
整理區景觀分局動態的研究分析;
整理區景觀的格局以及生態過程耦合作用的研究;
整理區景觀生態效應的評價手段適應性、評價指標的應用、建立對應的體系、評價標準的確定;
景觀生態評價對于指導景觀規劃設計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分析;
國外景觀生態學新技術手段在整理區的應用分析工作。
總而言之,經過科學的調查分析發現將景觀生態學科學合理的應用到土地整理和規劃工作當中不僅保證了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性,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也產生了重要的良性影響,該理論的應用為行業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摘 要】景觀生態學是基于傳統生態學發展起來的一門涉及范圍廣泛的多領域、交叉性科學。它是傳統生態學的延伸,也是現代園林規劃設計的基礎理論指導之一。本文簡要闡述景觀生態學以及園林規劃設計的相關內容,并分析和探討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從而更好的推動景觀生態學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指導應用,提高園林規劃設計的生態性和自然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園林規劃設計;關系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不斷關注以及我國城市園林建設的大力發展,建設“園林城市”、“生態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大部分城市規劃的主要方向,這也使得景觀生態學與園林規劃設計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而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也成為業界人士不斷爭論的重要課題之一。下面,文章就景觀生態學以及園林規劃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概述,并就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更好的促進景觀生態學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發展。
一、景觀生態學的概述
1、景觀生態學的含義
景觀生態學,即landscape ecology,是新興起的一種交叉類學科。它是由德國地理學家C.特洛爾于1939年提出的,其主要含義是指在生態學和地理學理論指導基礎上,以自然景觀為載體,運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理、方法等,將信息流、能量流、價值流以及物質流等通過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生物與人類之間的相互轉化和作用,在地球表層進行交換和傳輸,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即:
1)從個體屬性上來說,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即為地表形態、巖石河流、土壤結構以及植物群落等。
2)從直觀景象上來說,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即為樹木花卉、自然風景以及景觀建筑等。
3)從復合生態系統上來講,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即為涉及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以及人類活動等。
3、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具體表現為:
1)對景觀生態系統在功能和結構上的研究;
2)對景觀生態系統在規劃和設計上的研究;
3)對景觀生態系統在區域范圍內預警和監測上的研究;
4)對景觀生態系統在管理和保護上的研究。
二、園林規劃設計的概述
1、園林規劃設計的含義
所謂園林規劃設計,就是指設計人員以相關園林建設理論為指導,從地形、植物、建筑、文學以及美學等多個方面對自然環境進行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改造,從而更好的提高自然景觀的美觀度,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優美的休息、游玩、放松的自然環境。
2、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目前,現代園林景觀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具體表現為:
1)植物造景為主的原則。即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時,其主體應該是植物造景,減少人工造景。
2)因地制宜、適地適景的原則。即園林植物在選擇、設計以及布局時應該根據園林所在地的實際環境進行恰當的配置,避免出現不合時宜的突兀景觀。
3)整體協調與地方特色想結合的原則,即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要在確保整體景觀協調性、統一性的同時,注重突出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特點,如多使用當地特有的樹種、花卉、植物等。
4)景觀效果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即園林景觀設計不僅要注重景觀效果,還要對園區內的生態效益進行綜合考慮和注重,避免對該區域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注重生態環境系統的長效發展。
5)文化建園與生態建園相結合的原則,即園林景觀設計時必須要同時加強對自然生態與人文氣息的規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景觀生態學與園林規劃設計之間的關系
景觀生態學與園林規劃設計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具體表現為:
1、景觀生態學與園林規劃設計之間的必然性
景觀生態學和園林規劃設計的主體都是自然風景,這就使得兩者在關聯性上存在一種客觀的必然性。園林規劃在設計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內容,使得其與景觀生態學之間產生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園林規劃設計在樹木花卉的選擇、種植、分布等方面也需要以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以便規劃設計方案更加符合自然規律,提高園林樹木花卉在種植時的成活率。
2、景觀生態學與園林規劃設計之間的迫切性
目前,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業、生活等對自然環境污染的加重,導致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失調、瀕危生物滅絕、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壤沙漠化等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而環境問題有進一步反作用于人類自身,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社會發展。因此,在園林規劃設計時需要加入景觀生態學,這也是目前“綠色環保、低碳生活”這一社會大環境的迫切要求。例如,2008年時北京奧運會提出“綠色奧運”、“三道綠色屏障”、“三大體系”等口號,這使得在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園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園城市”等生態規劃建設高潮,而這也更加體現了景觀生態學與園林規劃設計之間的迫切性。
3、景觀生態學對園林規劃設計的指導提升作用
園林規劃設計主要是進行自然植物的配置,強調垂直生態過程以及某一單元中的生態關系。而這就需要在自然生態學的指導下,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科學技術,對整個園林景觀結構進行空間分析和構建,在確保垂直生態系統平衡的同時,還要注重水平生態系統的平衡,從而更好的提高園林植物間的優化配置,增強園林景觀中多個生態系統在時間、空間等方面的互動配合,從而更好的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舒適性,達到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4、園林規劃設計中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原則
園林景觀在規劃設計中應用景觀生態學理論時,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具體包括有:
1)整體性原則,即是指在園林景觀設計時要保持園區內生態景觀的統一規劃。
2)生態安全性原則,即是指將水風流動、物種空間運動、城市擴張等景觀過程作為能夠克服的空間阻力,以此來實現景觀的覆蓋和控制。
3)干擾性原則,即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適當運用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干擾性,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園林景觀的異質性。
4)可持續性原則,即是指園林景觀設計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作指導,實現景觀在空間、時間上的可持續性發展。
結語:
以景觀生態學作為園林規劃設計的基礎理論指導,是現代園林發展的客觀必然要求,也是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園林景觀在規劃設計時,要始終將景觀生態學貫穿到設計的各個階段和環節中去,遵循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建設原則,提高園林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自然性和可行性,從而為人們提供一個環境優美、舒適、安詳的園林景觀環境,更好的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摘 要:景觀生態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應用性的學科,其理論基礎體現了生態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在傳統生態學專業的“景觀生態學”教學中,地理學思維的缺失是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理解與應用的重要因素。鑒于地理學的重要性,應在教學中避免由基礎薄弱帶來的負面效應,注重學生地理學思維的培養,進一步豐富課程體系,倡導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實現最優教學。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地理學;策略
景觀生態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速崛起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主要研究內容為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把地理學對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對生態系統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1],在生態保護與環境規劃治理等領域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許多高等院校中“景觀生態學”已成為相關本科專業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課程。但在不同的高校專業設置中,“景觀生態學”所處的學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觀生態學學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內容的廣泛性,其可出現在生態學、地理學、城鄉規劃、園林設計、資源管理等專業。專業設置的不同體現了學生學科知識體系構建的差異,而教學中也往往出現由于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與新內容缺乏銜接,使目標課程設置呈現跳躍性的現象,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熬坝^生態學”是河南師范大學生態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設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選修課形式被學生所接受,2015年以專業基礎課的形式納入到生態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課程安排在二年級下學期,此時已經具有了基本的生態學理論基礎,但由于學生的專業認識局限于傳統生態學中由生物個體到生態系統的研究,缺乏宏觀的地理視角,在面對不同時空尺度景觀原理及景觀結構與過程研究時表現出一定理解難度。如何針對學生的知識體系,減少或避免因學科理論基礎薄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景觀生態學”教學任務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景觀生態學”課程的特點
景觀生態學概念的產生來自于兩個科學概念的結合,一個為地理學上的景觀,一個為傳統生物學上的生態。一般認為, 景觀生態學是景觀學發展到生態學領域,跨地理學和生態學的一門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2]。按照現代科學產生發展的動態模式, 可以找出景觀生態學的四個主要理論來源,分別為地理科學、生態科學、經濟科學和系統科學[3]。生態學的研究范圍由生物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逐步過渡到景觀和區域, 其研究尺度不斷擴大,反映出對生態問題的探索由微觀走向宏觀的趨勢,并最終用以解決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面臨的各種問題。因此從其理論發展及學科價值上分析“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特點主要表現為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實用性和實踐性。在學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與地理學、土地管理學交叉;與農學、林學及環境學交叉;與園林規劃、城鄉設計等交叉;與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學科的交叉;與管理學、旅游學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觀生態學”在不同類型大專院校中的設置涵蓋了與其基礎理論有關的各個學科。同時其廣泛性也暴露了在課程設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學科與課程設置的創新性,并滿足部分學生對基礎理論應用性的要求,機械性的將“景觀生態學”課程加入到培養體系中,忽視了該學科與同專業其他學科尤其是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之間的聯系性,學生的專業基礎有失平衡,導致學習熱情降低,被動學習,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降低了教學效率。
二、地理學思維在“景觀生態學”教學中的作用
地理學與生態學在研究內容上具有差異性與同一性,而景觀生態學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體現。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圈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該學科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屬性,關注生態系統中的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在進行地表過程分析、人―地關系分析的同時,還注重各種生態過程的模擬評價。從系統論范疇講,生態學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個系統及其周圍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質所組成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產生的所有物質都屬于地理圈的組成部分,隨著研究范圍的拓展,人類社會各種經濟活動包括信息與技術系統也納入到生物圈研究中,從而表現出生物圈與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學和生態學研究對象的疊合、研究方法的類同、研究內容的近似以及互為補充的需要, 使這兩門學科相互聯系成為必然[5]。地理學是探討人地關系的科學,從該角度講生態學本身是地理學學科體系的一部分。當代生態學的研究層次已經囊括了分子、基因、個體直至整個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觀領域的研究與地理學的研究密切相關。景觀生態學是將現代生態學和地理學理論與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術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疇問題的生態學,因此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是以地理學理論為基礎的。
景觀生態學不同于傳統的生態學,其區別表現為傳統生態學是以生物為中心,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機制,景觀生態學則強調以無機環境為基礎, 以生物為中心, 以人類為主導, 正確處理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 并實現景觀生態系統的合理調控與規劃。景觀是一個生態系統,但它首先是一個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組成的地理實體,并依據研究尺度不同其組成內容和結構特征具有明顯差異。景觀生態學堅持了自然環境這一整體的概念,秉承系統論和等級理論的原則,使各個地理要素得以綜合分析,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及相互聯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觀生態學中斑塊―廊道―基質模型,空間異質性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等無一不體現了地理學的廣域性、地域性以及綜合性特點。此外,景觀的研究尺度由微觀向宏觀轉變,尺度變化的同時生態學的格局和過程規律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態學部分的演替頂級理論中包括有單元頂級論、多元頂級論和頂級格局假說,但如果考慮到尺度問題就會發現單元頂級理論具有明顯的缺陷[6]。因此需要進行不同研究層次生態規律的尺度轉換,即尺度推繹。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圍等概念也無一不是地理學中所包含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在傳統生態學中沒有體現。
不僅在學科基礎層面,地理學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理論支撐,二者之間的緊密結合與相輔相成還表現在地理學的新理論、技術方法的進步也同時制約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與應用。景觀生態學從誕生到現在已逾70年,其研究內容從對景觀格局指數的分析計算、景觀演變特征的追蹤描述,逐漸深入到對景觀格局變化的生態意義的探索,同時注重尺度效應的研究,并進一步向景觀的生態服務延伸[7]。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樣化,涵蓋了土地利用格局與生態過程、城市景觀安全格局構建、景觀生態規劃、自然保護區網絡優化、農田景觀與生態系統健康、源匯景觀格局分析與水土流失危險評價等。此時,新的統計分析模型與方法紛紛涌出,如景觀空間負荷對比指數、多尺度土壤侵蝕評價指數、斑塊順坡連通度指數等。眾多新方法的建立與驗證離不開定量地理學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時空尺度研究對象數據的連續獲取以及區域格局的對比分析方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結合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空間景觀模型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8],應用更加廣泛,為景觀自然過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觀管理評價提供了研究依據。
因此,在以人類行為為主導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中,地理學思維是理解和解決景觀生態學中的科學問題的必備條件,具有一定地理學知識背景的人才會為景觀評價及景觀規劃提供更宏觀、更理性的視野。
三、傳統生態學下“景觀生態學”教學的障礙
在眾多學科交叉類型中,景觀生態學與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學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體學科體系中表現為在傳統生態學框架中機械性加入“景觀生態學”課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學、動物學知識積累有利于向生態學及不同分支學科逐漸深入,但離開地理學簡單地討論生態系統中的生態過程、區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間思維的缺失,從根本上限制了景觀生態學教學的深入有效開展。
1.人類活動是導致景觀變異與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學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人與環境的對立和統一,但傳統生態學在認識不同生態過程關系中,忽視了人類行為的主導性,對人類行為引起的自然生態的變化缺乏客觀的綜合的評價。因此學生對景觀進行分析時,忽略了人類活動對景觀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觀的重要性,對教材中的內容只進行機械性理解,缺少發散思維。
2.地理學強調生態系統格局對地域的依賴性。地球各圈層中生態系統所處的位置不同,其內部的景觀要素形態、景觀空間結構、景觀動態發展規律具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對景觀穩定性及功能的影響是綜合的,表現為景觀生態學中的尺度效應理論。這一點在傳統生態學中未得到足夠的表達,限制了學生對景觀多樣性的理解應用。
3.景觀格局與過程是動態性。傳統生態學只重視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機制,忽視了社會發展與自然的矛盾,不能從歷史角度看文明發展和景觀格局演替動態之間的緊密關系,在生態平衡中未曾重視人地關系協調狀態的實現。景觀的時間演變是環境變化與人類行為的雙重作用結果,地理學中對區域歷史過程的研究為景觀生態過程的動態性拓寬了研究視角,并為景觀的現狀分析和總體規劃提供依據。
4.地理學的分析方法是景觀分析的基礎。景觀要素結構、鑲嵌性格局、景觀變化動態模擬等過程,無一不是運用了地理學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現代技術也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數據采集、分析模擬和預測評價等環節,該方面知識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響理論的實踐,影響學生動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學視域下的“景觀生態學”教學策略
鑒于地理學理論與技術方法對景觀生態學的重要性,有必要針對學生的現有學科知識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在廣泛借鑒國內外各院校景觀生態學設置及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結合河南師范大學該課程的教學經驗,對傳統生態學下“景觀生態學”教學方法提出建議,其主要目的為培養或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最終以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全局的視角看待景觀問題。
(一)深入了解學生地理學基礎,增強地理學科認同
中學階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對地理學的認識,因此從意識上提升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學思維的首要任務。綜合探究式及引發式學習,克服惰性心理,從問題著手,激勵學生主動尋找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其形成地理學不僅是理論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等認識,自發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參與到“景觀生態學”的學習討論中。
(二)優化教學內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對不同的專業,“景觀生態學”的本科教材在內容取舍和深度確定上差異較大[9]。首先要選擇適合本科生接受范圍的教材,根據景觀生態學學科內容,即結構、功能、動態和景觀規劃,選擇教學側重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標識。其次,依據學生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學的層次性,依次展開教學,對重難點輔以實踐教學,避免由于基礎知識缺陷影響對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構建較為完整的學科內容體系。
(三)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與生態問題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觀生態學”課程內部及外部關注學生地理學科思維方式的培養。內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理解地理學基本原理,重視人―地關系及其時空演變等,突出人文關懷,在景觀動態研究及景觀規劃與設計中體現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體的規范和指標。外部設置地理學相關的選修課模塊,如“自然地理學”,“植被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以達到與專業課程的相輔相成。
(四)教學方法多元化,理論與實踐并重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僅依靠教材內容不足以體現其特色。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學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實踐部分的操作。如通過課堂PPT演示與學生分組討論,探索具體生態問題的解決途徑,亦可選擇周圍一定地域,通過實地測量與考察,對該空間內的景觀類型進行規劃設計等。實踐是驗證理論的必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知識構架,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證“景觀生態學”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方面。景觀生態學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新技術的產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寬了其在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各領域的應用。因此教師應與時俱進,掌握地理學、生態學等景觀生態學相關學科的最新科研進展,并參與具體景觀生態問題研究,促進優良的教學隊伍的形成。
本論文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實地調研與資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針對石河子市范圍內瑪納斯河河道部分河段的植物種類,植物分布情況,工業分布以及河流水文資料,進行實地調研和數據資料分析,總結出瑪納斯河生態環境出現的部分問題,結合景觀生態學、景觀設計學知識提出應對策略,以便為相關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撐。
一、瑪納斯河流域開發現狀研究
(一)自然條件
瑪納斯河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發源于天山永久性積雪冰川,北流注入瑪納斯湖,河道全長約420千米,流域面積5156平方千米,是準噶爾盆地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內陸河流。流域屬內陸干旱區,屬于典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110-200毫米。
瑪納斯河流域以瑪納斯河為中心線,從南到北經過上游高山區、中游丘陵綠洲和下游平原荒漠區。依次分布著冰川,永久積雪,草甸草原,森林,荒漠草原,丘陵綠洲和戈壁荒漠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
(二)瑪納斯河開墾沿革
瑪納斯河流域是西北地區大型綠洲灌區之一,近幾十年來人工綠洲的建設使得瑪納斯河流域經濟發展,在新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資料記載,清朝時流域內水資源得到初步開發,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解放軍進駐新疆,瑪納斯河流域就開始了綠洲屯墾的新時期。經過半個世紀的開發治理,瑪納斯河流域灌溉系統已經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供水體系。50年代以來,流域內經濟經歷了半農半牧、以農為主和初步建成工業化三個階段。
二、瑪納斯河流域景觀生態問題研究
(一)綠洲化擴張過程
受人工綠洲建設進程影響強烈的瑪納斯河流域,土地利用類型的改變對景觀格局變化具有顯著影響,其帶來的生態環境效應也具有一定得負面性。表現為人工綠洲急劇擴大的同時,開墾造田,攔壩建庫,擴充河道,修建水渠,占用草地和天然林為耕地,在戈壁上開辟新城,使得天然綠洲不斷減少,原始景觀生態環境破碎化加劇,形成邊緣環境惡化現象。
(二)城鎮化建設的人工綠洲景觀
隨著人工綠洲的建設形成和發展,流域內逐漸建起了一大批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城鎮和工廠,擁有30萬多常住人口的石河子市,是這些城鎮中規模最大,基礎設施建設最完善的一座新興的人工綠洲城市,它是隨著瑪納斯河水利水能資源開發,在一片密布蘆葦、紅柳的戈壁灘上逐漸建設崛起的新興城市。它是人進沙退,干旱區人工綠洲城市建設的突出樣本。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干旱區綠洲建設離不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多年以來,瑪納斯河流域水利工程發展迅速,瑪納斯河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庫11座,水庫面積55平方千米總庫容451億立方米;建成水電站4座??傃b機容量5.7萬千瓦。目前瑪納斯河流域水資源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直接用于農業灌溉的水達到13億立方米以上。瑪納斯河流域近60年的開發治理,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引水、蓄水、配水灌溉體系,水資源得到綜合利用,成為新疆開發治理較早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較高的典型灌區。
瑪河流域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2.98×108m?,在引水蓄水相結合、分水渠水庫相結合、梯級電站蓄水分水的整體規劃的基礎上,調控水資源。石河子墾區根據兵、地水資源分配協定用水量為10.6億立方米。
(四)瑪納斯河流域石河子墾區植物景觀資源
石河子墾區野生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有蘆葦、豬毛菜、駱駝刺、白刺拂子等。常見喬木有楊樹、柳樹、榆樹、白蠟等,常見灌木主要有胡楊、紅柳、沙棗、梭梭柴等。
但根據多次現場實地調研和當地居民訪談得知,在石河子段瑪納斯河沿岸周圍能見到的植物只有少量的蘆葦,豬毛菜和白刺拂子等草本植物,河岸周圍除石河子市和瑪納斯縣交界公路附近有少量人工林帶以外原生樹木所剩無幾;楊樹、紅柳、榆樹等只在十戶窯村河段有少量出現,其余河段在河道中有不足1米高的紅柳或榆樹細小的幼苗,更有甚者只有砂石和裸露的河床。每年6、7月份為夏汛洪水高峰期,,河道植物被洪水沖走,河岸被侵蝕嚴重,導致河道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植被自身修復能力弱,恢復周期極長,導致河道植被生態景觀狀況十分惡劣。
三、瑪納斯河流域景觀生態問題研究
(一)瑪納斯河地境生態恢復設計理念與策略
選取瑪納斯河代表性河段進行概念性的生態恢復設計研究,提出――關注戈壁明珠綠洲廊道,讓新疆石河子城市人居環境更美好的設計景觀改造主題,提出三個策略。
1、生態恢復策略:減少人群對瑪納斯河生態干擾,建立自身生態恢復系統。
2、垂直交通策略:垂直立體式交通流線設計,恢復場地生態肌理。
3、鄉土景觀營造策略:優化河道生態空間格局,保持河岸的基本生態結構的前提下,營造動植物的生態涵養區,駁岸的階梯層級生態種植區、生態景觀觀光區、岸灘節水農業種植涵養區。最小干預最優格局,保持河岸的基本生態結構。引入水生植被,重建生態系統。
通過以上策略,以體現特色、示范引領、綠色生態為指導思想,營造良好的干旱區、半干旱區河道生態環境,為新疆區域內相似河流生態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示范。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
摘 要:近些年來,景觀生態學已經在全國的環境治理方式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國內的各大城市當中,出現了很多在景觀生態學理念之下的城市景觀設計建筑物,不僅成為了人們的旅游休閑場所,也成為了現代城市當中的一種文化象征。但是在我國的很多工業城市中,存在很多露天的采礦工業,在此種背景之下的礦山地質環境,已經成為了很多工業城市環境治理當中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對景觀生態學和礦山地質環境的質量問題進行了概述;而后對景觀生態學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當中的理念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其產生的社會價值做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隨著我國經濟的大力發展,我國的工業也在不斷的進行發展當中。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采礦對環境帶來的破壞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并且由于礦產資源位置的不可選擇性和國內現有的技術水平,如果在一個地區當中進行采礦生產,對景觀生態環境會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會導致礦區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因此,必須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上,對礦山地質環境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1 景觀生態學概述
景觀,即為土地和土地空間上所擁有的物體共同組成的綜合體,就被稱為景觀,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地表現象。屬于一種人類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創造出的一種工藝品。在帶來財富的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意識形態。在現代的景觀設計當中,更多的融入了豐富的形式語言,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必然聯系,構成了景觀生態學。在對整體建筑進行設計規劃的時候,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從而使得建筑和自然環境形成相互協調的關系[1]。
2 礦區環境質量問題
在很多采礦工業區,出現了很多的地質環境質量問題。
首先,土地沉陷積水問題。在一個地區,進行采礦業發展的時候,大多屬于多煤層開采的形式,煤層大多是中、厚煤層,在長期采礦的情況之下,就會形成大量的地表塌陷的現象。當雨季到來的時候,地表塌陷會引起農田生產的地表積水。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農田減產,對農村經濟效益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其次,在采礦區必然會產生廢矸石,而對于廢矸石的排放一般會采取露天堆放的形式進行堆放。廢矸石長期露天堆放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有毒氣體,并且會產生很多的粉塵,對周圍環境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與此同時,露天堆放的廢矸石在雨季的時候,經過雨水的沖刷之后,就會產生很多有毒的金屬物質,久而久之就會隨著雨水的降落而流入到地表水當中,對地下水和水循環系統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2]。
3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當中的景觀生態設計
3.1 地形的治理與利用
在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之前,首先要對當地的地形進行良好的治理改善,結合當地的邊坡生態環境和廢棄的地形地貌特征進行綜合治理。在對邊坡地形進行治理的時候,不僅要使得邊坡的生態環境得到穩定科學合理的發展,還要保證在對邊坡實行美化綠化等生態工程的時候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對于邊坡的穩定治理,要根據當地的地質環境的相關要求進行合理整改。與此同時,還要使得植被可以完全覆蓋在邊坡上方,保證邊坡的整體穩定性。
在一些地區還存在著廢棄地區,對于此種情況下的土地,也要進行合理的改善,但是要在尊重原有地貌地形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科學的治理。對于路面和坡度相對較大的地段可以適當的改造。一般情況下,對于縱向坡度的整治一般都在10°到15°之間,必要的時候還需要配置擋土墻和排水系統來進行配套設施的完善。
3.2 植被的選擇和景觀的綠化
在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過程中,綠色植被的選擇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和環境因素,來選擇不同的綠色植被進行種植。礦山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一般會呈現出邊坡巖石裸露、地形凹凸不平、石渣過多甚至成堆擺放以及土地肥力不夠的特點。在這種地質條件下,一般需要采取耐寒、耐貧瘠的植被來進行種植,還要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在對植被的種植過程中,采取的工藝有噴播、魚鱗坑穴植、以及苗木補植等方式進行。在廢棄的地區一般都會采取混播和混種的方式來進行植被的種植。除此之外,綠色植被的選擇也是一項重要措施,選用綠色植被進行綠化,在進行土壤改良、環境修復方面都有著顯著的效果。
3.3 場地特色景觀的營造
一直以來,采礦都是人類古老的一項專業之一,展示著人類發展的進程。在采礦區,可以對工業歷史和文化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可以在礦區進行場地特色景觀的營造。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來進行景觀改造,使得人們有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其次,還可以根據當地的地質環境,來對當地的地質遺址進行充分的挖掘。通過此種方式,可以在改善礦區地質環境的同時,也可以對當地的地質遺跡進行充分全面的挖掘并且進行分析,充分發揮當地的營造內涵。另外,還可以對當地的地質遺跡進行專項保護,礦山屬于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重要的礦業資源,可以在當地建立起礦山公園。通過礦山公園的建立,在保護礦業資源的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當地的旅游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當地的綠色資源情況,對周邊的居住環境進行行之有效的改善。
3.4 園林造景
在對礦區地質環境進行改造治理的時候,可以充分的吸收傳統的中國景觀,將中國的古典園林思維進行充分的融合滲透,比如建筑小品、九曲回腸、花木配置、亭臺樓閣以及塑像雕刻等,再賦予形象生動的內涵比喻以及象征。通過此種方式,不僅僅體現了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因地制宜的原則,還可以將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進行良好的融入,從整體上提升了礦山地區的內涵。比如,可以將地表凹陷的礦山地質區改造成一個景觀湖或者人工湖,寓情于景;在邊坡地區可以設置半懸空式的棧橋等[3]。
4 生態景觀學在礦山地質改造中的社會價值
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治理,可以實現礦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對社會、經濟以及環境都會產生相當顯著的效益。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治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礦山地質當中沉陷區的居住環境,為當地的居民建設出一個環境優美的居住環境,可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在經過礦山地質綜合治理之后,可以使得原本的地質環境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使原本臟亂差的環境變得綠意盎然,在生態效益方面有著相當大的成效。與此同時,在經過整治之后的礦山地質區,可以使得當地居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通過治理之后,獲得耕地315.6ha,魚塘36.62ha,每年的魚塘按照每年每畝可以收入2000元,耕地每年每畝可以收獲600元,每年當地的居民可以收獲394.06萬元的收入,在經濟效益方面也有著巨大的貢獻。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不僅僅可以消除由于采礦帶來的地質災害,對周邊的環境進行大力改善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對生態景觀來對周圍的相關產業進行帶動,對于我國的城市建設方面有著很多積極的影響。在利用景觀生態的理念對礦區地址環境進行建設營造的時候,還要不斷地進行完善和創新,積極吸收國內外的各種成功經驗,從而推動全社會的經濟建設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協調,推動和諧社會的大力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外出旅游,對于旅游的地方也有著一定的要求,比如對生態旅游的追求。生態旅游對于環境保護是一定的,通過對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規劃是把地理自然和生態兩者相結合。本文基于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和規劃的種種原則,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應用原則,并對此進行一定的探討。
一、引言
旅游是人類和環境進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動,而生態旅游規劃對于游客來說是一種當地的特色,景觀的質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資源能夠可持續發展。
二、景觀生態學的定義
景觀生態學是近些年興起的地理學、生態學的新型交叉學科。在景觀的結構上、功能上、還有演化上,都有著綜合性和宏觀性的區域特點。其主要功能就是為旅游開放,提供一個活動的載體,同時也是生物棲息的地方。景觀生態學中含有重要的三個部分,分別是斑塊、廊道和基質。
斑塊是一種在空間觀察描述得出的點狀或者塊狀的結構,是與周圍的環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種線性的區域。就目前來看,主要是旅游產品的附屬物,如旅店、休息區、景點等。廊道則是一種景觀單元,在旅游區域分別分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經的地方和游客走動的區域,都是旅游內部景觀類型之間的通道體系?;|是斑塊鑲嵌的景觀生態系統或者是土地利用類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種旅游地理環境類型,比如自然風景和森林等,對基質的清晰認知可以加強對旅游生態斑、旅游的核心區進行指導布局,有利于確保和保護旅游地的整體生態系統特點。
三、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
生態旅游就是保護自然和人的和諧統一,是一種好的生態旅游模式。換句話說就是游客在旅游時也要對環境和景觀進行負責,不能破壞。將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生態旅游還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保護放在首位原則
想要對旅游資源進行可以持續的利用,就需要加強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不能為了開發旅游資源而破壞了兩者之間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環境這樣會受到嚴重打擊。那么開發和保護關系的總體原則是:保護要放在第一位,開發放在第二位,對保護旅游環境要樹立意識,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開發,使得資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發揮,利益也能極大增長。
(二)宏觀微觀結合原則
一個旅游區的規劃是要與本區域的總體規劃相結合,再與其周邊的環境結合。旅游業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將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體系都考慮進來,是需要聯合部署的,考慮到旅游區的區位優勢,地區整體的經濟水平,還有建設的條件等都是都需要納入到規劃中,旅游本來就是很多層次和要素之間結合相互聯系組成的復雜系統,規劃也是做到點、面、線三者結合,體現市場經濟需求在規劃中以市場為主,充分的發揮旅游機制在市場中的定位,帶動經濟水平。
四、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一)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本就是一種不是比較獨立的景觀生態系統,在景觀生態的規劃和設計上要充分的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對資源進行空間的配制,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是與旅游地區的景觀相結合的特點,景觀質量是需要得到確保的,以此實現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需要融合保護和開發結合的理念,對于景觀生態學中的相關原理,景觀水平層次上對于旅游地來說就是一種再規劃,本質上包括了旅游、景觀、生態等三個方面的綜合性考慮規劃,核心的就是旅游資源的分析和評價,對于景觀分類管理,然后對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單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體協調和優化方式,確定和懸著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也是可以用這幾類的元素構成整體上的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就是要在微觀上體現出來,對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進行綜合有效的設計。首先是對于斑的設計要考慮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是與天然景觀共生度比較高,能充分實現生態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觀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協調性。廊道的設計也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網絡,同時要避免那么生態脆弱帶,保護好景觀。基質上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
息統技術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異質性的旅游景觀格局,從而對旅游區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旅游生態區劃,并分地段進行主題設計。
五、結語
景觀生態學是對生態學和地理學結合起來的產生物,其中有著兩者的思想和原則,在考慮到時空上的特點,與現在的規劃上的具體區域上保持一致,使得不斷發展和完善,在為生態旅游提供良好的構想和方法。兩者之間的運用是體現出對環境景觀的重視,對于提高區域整體環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就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現狀來看,其在實施管理項目的過程中仍存在著某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要求管理人員要提高對此問題的關注度,且應通過將景觀生態學應用于旅游管理中的方式來提高整體管理水平,最終達到高質量的生態旅游規范管理目的。本文從生態旅游含義分析入手,并詳細闡述基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策略,旨在能推動當代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形成健康穩定發展狀態。
生態旅游規劃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當代旅游行業快速發展,要求我國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當前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營造一個良好的旅游管理環境,并實現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有機結合。以下就是對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代旅游行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且達到規范化管理目標。
一、生態旅游含義
對生態旅游含義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從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態旅游即為一種旅游活動項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對自然景觀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應秉承生態保護原則,即應避免環境破壞行為的出現影響生態環。第二,從旅游供給方的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項旅游銷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購買當地的紀念商品,最終達成銷售目的。為此,在現代旅游行業發展過程中,經營者應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繼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達到推動我國旅游行業健康發展的目的。此外,當代生態旅游發展對生態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鼓勵人們在參與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改善環境保護意識。
二、基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策略
(一)加強旅游者生態保護意識
景觀生態學中,不僅強調空間結構與生態過程二者異質性,且關注二者整體性。因此,在生態旅游規劃管理過程中,應從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者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引導旅游開發者立足生態保護角度,在具體開發中,制定針對性保護措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兼顧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能推動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生態旅游對旅游者提出了相關要求,相關部門應結合理論知識對旅游者進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認識破壞生態環境對自身產生的消極影響,提高旅游者生態環保意識。同時,制定相關規章制度,重視對開發者及旅游者的監管,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懲罰力度,逐漸構建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
(二)科學規劃生態旅游
基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科學規劃生態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生態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依據發展現狀來設定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思路及原則,并基于景觀生態學基礎設計其發展結構及發展特征,繼而在開展生態旅游活動過程中嚴格遵從其設計內容,達到最佳的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學規劃生態旅游過程中應注重對其功能與生態加以區分,繼而有序開展旅游活動,并推動其旅游資源實現合理優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生態旅游管理對其結構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相關工作人員應依據景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來對其生態功能進行適當調整,以此達到科學化的生態規劃管理目標。
(三)規范生態旅游資源管理
在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實施生態旅游資源管理對策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實施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來對景觀生態學的穩定性及異質性展開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其分析結果以結構上的動態變化展現出來,繼而為相關工作人員生態旅游資源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有利的數據參考。此外,為取得良好的資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態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通過整合自身資源的方式構建長期的旅游監測系統,繼而全面掌控生態旅游發展現狀,且采集相應的生態旅游發展信息,達到最佳的資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態旅游資源管理中制定生態風險分析計劃也非常重要,因而應將其落到實處。
三、結論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旅游形式,其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某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當代旅游管理者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提高對其的關注度,且應通過規范生態旅游資源管理,科學規劃生態旅游及加強旅游者生態保護意識等途徑來提升整體管理水平,并達到科學化管理目標。此外,為保障生態旅游的持續穩定發展,要求當代旅游行業應將景觀生態理論化為自身理論基礎,最終達到高水平發展目的。
摘 要: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城市建設者應該注意城市建設的園林生態問題,讓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為此,筆者在本文中將對景觀生態學與園林生態城市建設進行研究分析,旨在對建設現代園林生態城市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園林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
1 景觀生態學的有關理論基礎
1.1 景觀多樣性與景觀異質性
所謂景觀多樣行是指景觀類型的不同,而景觀的異質性是指景觀自身的變異程度,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景觀的復雜性,并包含了景觀格局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后者決定了景觀格局的多樣化,它使得人們居住環境的生態系統更具有穩定性和柔韌性。
1.2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
景觀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就是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物種的滅絕和遷入這2個過程決定了島嶼物種的豐富程度。通常島嶼的生態空間是十分有限的,島上的物種數量越多,可能新遷入的物種數量就越少,而已經存在的物種滅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對任一島嶼來說,隨著島嶼中物種數量的增加,遷入率就越小,相反,滅絕率就越大;物種可能在不斷變化,但是豐富程度相對保持不變,島嶼內的物種遷入率和滅絕率相同,這就使得島嶼內的物種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動態平衡。
2 園林生態城市的概念及建設原則
2.1 園林生態城市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園林生態城市已經成為當下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向,強調城市建設應用生態學、景觀學和美學原理并通過利用系統工程、園林工程和社會工程等現代工程手段而建設的自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高效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優美的和居民滿意的人類居住區。其具有城市功能協調、城市結構合理、高效益低消耗、城市生態平衡等特點,城市內的綠色空間會不斷增多,灰色空間減少,綠地的覆蓋面積也不斷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較好的改善,與此同時,城市內的歷史文化傳統也會得到更好的保護。
2.2 園林生態城市建設原則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沙掷m發展是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要求城市建設必須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將城市的長遠發展和當前建設有效結合在一起,立足現在,兼顧未來,實現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空間的主體是人,在進行空間環境設計時,應將人的需求作為城市空間環境設計的出發點,使其處處充滿著人文關懷,努力給居民創造一個美好舒適的城市環境。
堅持整體優化原則。建立一個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共處的生態系統是人類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
3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園林生態城市建設建議
3.1 加強保護生物多樣性
城市中每個景觀單位的功能各不相同,不同的植物群落為增加城市的異質性,比如,城市建設者通過在某些景觀區域放置特色觀賞植物,在城市中建設特色園林景觀,并賦予其一定的文化氛圍,給人以視覺審美享受和精神享受。城市中的居民文化層次各不相同,對文化需求也各有差異,而只有確保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才能讓城市中布滿各種各樣的景觀群,減少擁擠的城市建筑給居民帶來的心理上的壓抑感,讓城市居民能夠在景觀設置中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3.2 大力發展城市綠色經濟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園林建設不僅要注意加強城市內部的綠色植物建設,而且要從城市發展角度,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減少城市污染,保護城市環境。綠色經濟包含了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綠色消費等一切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經濟行為。隨著人們保護環境意識的增強,綠色經濟的發展觀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為此,在園林生態城市建設中,城市建設者要注意發展綠色經濟建設,減少城市建設中存在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問題,實現城市發展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促進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3.3 注重城郊生態建設,加強城市綠地系統體系建設
景觀生態學將城市范圍內分散的園林如苗圃、居民區綠地、街頭綠地、公園等稱為城市基質中的斑塊,和“生境島”類似。如果島之間沒有充足的連接度,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各類物種的遷移,為此,在城市建設規劃時,相關人員必須將城區內的各個生境島都作為城市綠地規劃的一部分,并采取相應的手段將零散分布的景觀連接在一起,進而形成網絡體系化的園林生態城市,這不但能給生物提供更廣闊的棲息場所,而且還有利于城內外植物與動物的互相遷移。比如,城市郊外大都會存在大片的過度地帶,這些地方的自然條件要好于市中心,對此,城市建設者可以通過建設防護林帶的方式,在城市外圍形成綠色走廊,以豐富城郊結合部的生物多樣性。
4 結 語
園林生態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其可以實現城市發展與環境發展的有機結合,可以給城市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為此,本文應用景觀生態學對園林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建議,促進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摘要】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研究中的應用為認識和解決復雜城市問題帶來新的思路和方法, 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本文分析了景觀生態學的內涵、將景觀生態學原理運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研究,尋求既滿足人類生活發展又能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規劃;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隨著生存環境的不斷被破壞,人們對城市生存環境質量的日益關注和重視,在20世紀80年代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領域的研究逐漸興起,它引起了對描述、解釋和規劃景觀結構的傳統方法的重新思考,是研究景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對生物活動、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 研究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的資源、環境和管理等問題也為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傳統研究和科學交叉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景觀規劃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甚至為城市規劃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方法論。
二、生態城市的概念及發展
2.1 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也稱生態城(Eco-Cit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人類建城生態價值取向的結果,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向,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形式。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使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2.2 生態城市的發展
從“易經”、“道德經”到康有為的“大同書”,從“太陽城”、“田園城市”到道薩迪亞斯的“人類環境生態學”,再到“生態城市”的提出,讓人類對健康居住的生態城市學理論,從理論落實為實踐。生態城市現已超越了保護環境即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體現為一種廣義的生態觀。景觀生態學理論中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元素進行整合規劃的核心提出更為“生態城市”提供了規劃設計上的理論指導。
三、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框架
3.1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一門綜合的學科,最早由德國學者C.特羅爾(C.Troll)在1939 年提出。它是通過景觀的生物組成成分與非生物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綜合研究景觀的內部功能、空間組織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在《Landscape Ecology》一書中認為:“景觀生態學探討生態紫銅――如林地、草地、灌叢、走廊和村莊――異質性組合的結構、功能和變化?!弊髡哌\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系統研究了景觀研究的空間結構,景觀動力學,景觀的異質性原理。
總之,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將跨學科以及多學科的特征特別適用于集成生態的、地理的、經濟的以及人文因素的各個方面,從而能夠對復雜的情況給予一定的描述。
3.2 景觀生態學的結構要素分析
景觀生態學將城市看作是一個由自然和人工景觀單元相互疊加而成的非常特殊的景觀生態元,把整個“城市一區域“city-reglon”視為一個土地嵌合體(landmosaies).用基質(Matrix)、斑塊(Patch )和廊道(Corridor)三種空間元素來描述在區域及景觀尺度里空間模式的過程與變遷。
四、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上的應用。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就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進行整合規劃,此種整合是在整體和生態設計觀念基礎上的創造,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對現成結構的把握及改良,此種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想不謀而合。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探討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上的應用。
4.1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宏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充分強調了景觀的自然屬性,其本質上是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對保持城市的景觀特色、景觀質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規劃設計在其開發范式中把生態保護思想融入開發理念中,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則是基于城市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城市的人文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通過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建構人文生態綠色網絡結構,運用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景觀綠色結構和功能上進行城市群體空間優化。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有利于實現城市群體空間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多樣性理論與穩定理論,使得在城市規劃中為保證多種生態系統共同構成的異質性景觀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間格局提供了可能。
同時,功能完善、運行健康的景觀生態網絡構建可保證景觀生態流通暢、景觀生態平衡和生態良性循環,從而使城市實體內部的綠化體系形成一個內外相連的綠色生態系統,營造出綠在城中、城在綠中的可持續性區域略生態格局,實現生態城市運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宏觀的規劃指導。
4.2景觀生態學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微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的微觀應用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應用上。
4.2.1建立城市綠色斑塊系統,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在設置生態綠地的位置時要從景觀整體格局出發,注意在關鍵性的局部和連接點即景觀生態戰略點開辟綠地斑塊,以保證整個城市綠地景觀的生態效應。
4.2.2城市景觀綠色廊道系統的建立,廊道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幾乎所有的景觀都會被廊道分割,同時又被廊道聯結在一起。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雙重作用。斑塊內廊道的合理設計組合,其相互交叉的網絡結構,形成適宜的綠色廊道景觀,為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
4.2.3基質是斑塊和廊道所在的環境背景,基質的作用在于以基質為背景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異質性的城市景觀格局,對城市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生態區劃,以體現多樣性決定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和城市建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從而建構城市的可持續性結構性質。
運用景觀生態學與可持續發展原理對城市景觀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組合原有景觀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新的城市景觀格局,對提高區域整體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環境和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總結
我們現在的城市規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人居”的差距還很大,甚至有時是與這一理念是相違背的。所以應用景觀生態學理念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是時展所趨。運用景觀生態學,使得城市空間環境合理組織,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有利于營造生態良性循環,結布局合理、景觀和諧的可持續城市生態系統。
[摘 要]景觀生態學相關的概念理論對于緩解目前城市化過程當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谀壳熬坝^生態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對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的改革方式進行分析,著重突出基礎性和應用性,為景觀生態學課程體系進一步改革完善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園林專業 課程內容 實驗
園林專業背景的從業者是城市規劃和設計的主要參與者,而在園林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階段,生態學相關課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門景觀生態學或園林生態學必修課,學生對生態學知識尤其是最基礎的概念理論了解不多。因此,在針對園林專業的景觀生態學課程設計上,首先應該突出基礎概念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其次應加強景觀生態學相關理論應用過程和方法的講解。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來加強素質和能力培養,從而增強學生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一、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
學生對該景觀生態學課程重要程度認知不充分。園林專業本科生比較重視 “城市綠地規劃設計”、“園林工程”等與工作實踐緊密相關的課程,而對景觀生態學的重視程度不足,沒有從根本上理解景觀生態學相關概念、理論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潛在價值。
(二)生態學基礎薄弱
在景觀生態學課程開始講授之前,學生對于生態學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另外,生態學很多理論的景觀規劃設計應用過程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如果學生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觀生態學相關理論應用實例的講解過程當中,就會一知半解,學習效果會受到很大影響。而園林專業的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相對都比較薄弱,對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缺乏動力,認識不足。因此在課程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
(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目前景觀生態學課程選擇的教材比較單一,園林專業更多應用了園林生態學的相關教材,比如溫國勝、楊京平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劉建斌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劉常富、陳瑋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此類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態系統和園林植物生態的基礎概念和理論,其中也有一個章節是關于城市景觀生態學的,但是涉及內容很淺,而景觀生態學最主要的內容為尺度、格局與過程,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園林生態學相關教材來備課的話,講授的內容不夠全面和深入。在實踐教學方面,目前的實驗任務設計比較偏向于傳統生態學,沒有能夠很好的體現園林專業的實踐應用性。
二、教學改革探析
(一)強調景觀生態學知識體系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傳統的教材已經應用了很長時間,教材當中緒論部分的內容過于陳舊,不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學科前沿和社會相關熱點。而園林生態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領域相關的期刊報紙,比如《中國園林》、《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學刊》、《應用生態學報》、《生態學報》、《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關領域的文獻內容和理念比較新穎,有大量的城市熱島、城市空氣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時節內澇災害等城市問題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和解決途徑,可總結提升并做成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生對于景觀生態學知識體系的重視程度,增加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二)課程內容革新
本課程是園林專業本科生唯一的生態類的課程,因此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需要兼顧基礎性和應用性。與本課程相關的教材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景觀生態學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編的《景觀生態學基礎》、王云才主編的《景觀生態規劃原理》;第二類是園林生態類教材,比如溫國勝、楊京平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和劉建斌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第三類是傳統生態學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編的《植被生態學》。本課程的內容體系是在詳細查閱了以上三類教材和相關文獻資料后形成的,總體上以景觀生態學原理和規劃應用為主線,適當融合園林生態學和傳統生態學的最重要的基礎概念理論的講解,比如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基礎概念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講述。總之,課程體系的設置盡量考慮學生的基礎和社會的需求。
景觀生態學課程56學時的教學任務。教學計劃為16周,分講述和實驗兩個部分,考察結果以考試為主。景觀生態學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景觀生態學概念原理、種群及群落生態學基礎、城市環境與生態因子、園林植物與城市能量物質環境、園林植物與水、園林植物與大氣、土壤與園林植物、城市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等內容。緒論部分主要講授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及最新的研究進展,并強調景觀生態學等相關理論在城市規劃及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景觀生態學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觀格局、過程、尺度相關的基礎概念理論,比如景觀格局、景觀功能、斑塊、廊道、基質、景觀異質性、景觀多樣性等概念及島嶼生物地理學、等級理論、復合種群理論和滲透理論等;種群及群落生態學部分主要講授種群的概念、種群的數量密度、種群性比、種群年齡結構、種群空間格局、種內關系及種間競爭和種間互利等種間關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群落的基本特征、關于群落的主要觀點、群落物種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種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樣性(α多樣性、β多樣性、γ多樣性)、種間關聯與生態位、群落外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地下結構、年齡結構、群落的動態(群落演替、自然干擾與演替、群落的波動性、群落穩定性與多樣性的關系)等概念理論;城市環境與生態因子部分主要從城市環境(環境的概念、尺度與類型、城市環境)和生態因子作用分析(生態因子分類、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態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兩部分來進行講述;園林植物與城市能量環境部分主要包括光與園林植物(城市光環境、光對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園林植物對光的生態適應)、溫度與園林植物(城市溫度環境、溫度對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園林植物對溫度的適應、園林植物對氣溫的調節作用)等兩部分;水與園林植物部分重點講授城市水環境、水對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園林植物對水分條件的適應、園林植物對水分的調節作用等內容;園林植物與大氣部分包括城市大氣環境、大氣污染與園林植物、園林植物對空氣的凈化作用、風與園林植物等幾個方面;土壤與園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質與園林植物、土壤生物與園林植物、城市土壤特點、鹽堿土與園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態系統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等內容;景觀生態規劃設計部分主要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書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關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案例,通過案例對景觀生態相關原理的應用實踐步驟和方法進行詳細講述。由于本課程多為基礎性的知識,包括很多園林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傳統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因此重點在于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記憶,能夠在將來的規劃設計實踐中將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加以應用,增加實踐當中的理性,學會從生態學的角度思考規劃設計問題。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課堂參與度良好。
(三)實驗課程體系
實驗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外業調查,此部分實驗的開展需要與教學團隊的科研項目和工程實踐項目相結合??蒲许椖恐饕顷P于城市景觀異質性與城市環境氣候因子耦合關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階段可以將班里學生分組,在研究區域布點或者設置樣方進行生態環境因子數據的獲取,通過這個過程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增強學生參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實踐經驗。工程實踐方面,引導學生參與大尺度項目的前期調研分析,例如鄭州市、洛陽市、南陽市的綠地系統規劃項目。另一部分為計算機實踐,景觀生態學與傳統生態學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研究對象的尺度差異,景觀生態學側重于大尺度對象的研究,而3S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景觀生態學領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術也是園林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比如遙感影像的幾何校正、波段融合、柵格圖裁切、景觀解譯等一些技術的操作步驟對于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觀生態規劃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通過計算機實踐部分的講授和訓練,可以使學生掌握該部分知識。
三、小結
基于目前景觀生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對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的改革方式進行了闡述,著重突出基礎性和應用性,希望能為景觀生態學課程體系進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視角。中國正處在城市化進程的關鍵階段,如何協調城市化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是當今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而園林專業培養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會投身于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等相關領域,因此景觀生態學課程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摘要:景觀生態學是研究不同尺度異質性生態空間的結構、功能及其動態變化的學科[1]。它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景觀生態學家對“景觀”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些觀點既有所聯系,又不完全一致。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可概括為: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景觀生態監測和預警研究;景觀生態設計與規劃研究;景觀生態保護與管理研究。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對象 任務 景觀生態學 森林資源
一、起源與發展
1938年,德國地理植物學家特羅爾首先提出了景觀生態學這一概念。20世紀70年代后,全景觀生態學球性資源、環境、人口、糧食問題日趨嚴重,加之生態系統思想的廣泛傳播,使景觀生態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以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為依托,吸收現代地理學和系統科學之所長,研究景觀和區域尺度的資源、環境經營與管理問題,具有綜合整體性和宏觀區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觀結構和生態過程關系研究見長。[2]
二、研究對象
1. 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應用于景觀建筑學。盡管現代景觀建筑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筑學的主要目標。
2. 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巖石、地表形態、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
3. 景觀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這是最為綜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觀點。景觀生態系統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與人類之間作用、制約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聯系以及植物、大氣、水體、巖石、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以及景觀的優化利用和保護。
三、任務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包括對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通過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以及社會經濟過程來探討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穩定性及演替。[3]
2. 景觀生態監測和預警研究。景觀生態預警是對資源利用的生態后果、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預測和警報。
3. 景觀生態設計與規劃研究。這是通過分析景觀特性以及對其判釋、綜合和評價,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化,達到對景觀優化利用。
4. 景觀生態保護與管理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探討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生態系統的途徑。建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區,經營管理和保護資源與環境。
四、應用
1、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中的應用
近年來,美國興起的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的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成為新的規劃學派。結合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大范圍的開放空間進行規劃和研究。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公園和社區游園已經實現鄰里層次上的聯系。國外從生態學角度進行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研究,多著重于生態網絡綠道與綠線方面的研究,并將其作為人與自然新的規劃參數。在我國,俞孔堅(2000)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方法,并應用于城市綠地規劃;周志翔等(2001)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武鋼廠區綠地景觀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了調查分析,提出以道路綠帶為骨架,成片防護林和觀賞綠地為中心,將各分廠綠地連接成四大綠化區域的武鋼廠區綠地系統規劃中,應重視廠區廢棄地的開發和綠地系統建設。[4]陳文波等(2002)在綜合前人對景觀空間格局與異質性,景觀鑲嵌動態,尺度、格局、過程相關等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初步提出了景觀空間分析的框架,認為景觀空間分析主要包括景觀空間形態分析、空間關系分析與空間構型分析,并對景觀空間分析的特征及與一般空間分析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5]劉洪杰等(2003)提出了在城市的自然景觀用地中,綠地和水域是兩種對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景觀生態類型。
2、景觀生態學在森林資源經營中的應用
森林資源的價值是指森林資源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一切功效、作用與影響。這里,森林資源的價值表現為支持人類的持續生存,支持其他生命的持續生存,從而實現森林資源本身的發展和演化。所以,實現各種使用價值再生產的前提是實現森林資源本身的再生產。景觀生態學強調景觀的整體性及空間異質性,不是去分別尋求景觀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美學價值,而是致力于發揮其綜合價值。[6]由于森林資源功能價值與效益價值的矛盾,過去在森林資源經營過程中,采取過度強調經濟效益的擴大再生產的生產方式,使人類經濟的發展對森林資源的需求遠遠超過森林資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導致森林資源的急劇減少。
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資源,提高公眾的森林意識,應當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評價森林資源的價值,便于森林功能與市場和公眾決策過程相結合,使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社會效益受到同等重視。在森林資源評價中要重視對其文化、精神、歷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獨特價值的評價,使森林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
摘要: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觀規劃就是要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河道,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規劃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概述了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觀規劃要點。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河道;景觀規劃
一、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規劃現狀
(一)河道平面規劃設計僵直,呆板
一些河道局部堤岸過于“渠化”,河道轉彎僵硬,既使得河道缺乏美感,又使得河道水流不暢,對駁岸造成嚴重的破壞。
(二)片面強調河道排澇功能,將水與生態系統割開
在城市河道的建設中,建設者過于強調了它的防洪排澇功能,從而忽略了河道本身的生態系統。建設中沒有認識到水是生態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沒有按自然水理念設計,將河道設計成了一個幾乎無自凈能力的封閉系統。
(三)城市河道駁岸設計硬質化嚴重
現代城市河道規劃設計中多采用硬質護坡,從表面看是一項一勞永逸的事情,但城市河道“硬質化”,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實質上是影響和損害了河道駁岸土壤植被,直接破壞了河岸植物和生物賴以生存的條件,對河道生態環境健康循環發展不利。
(四)河道兩岸景觀設計少人性化,缺乏地域特色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間應該體現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然而一些河道開放空間的景觀設計中缺少反映城市風貌的景點,景觀設計缺少對地域特點的考慮。
(五)城市河道兩側綠帶植物種植雜亂無序
城市河道的水帶及其兩岸的綠帶共同組成了城市河道的生態景觀。一些河道存在種植缺乏特色,植物層次不明確,物種單一,缺少色彩變化等問題,不能很好的維護生態系統,不能提升河道兩岸的景觀品質。
二、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觀規劃
(一)關于河道平面處理
在設計城市河道平面時,一般以為拓寬斷面、裁彎取直、兩岸修筑高堤,就能解決防洪問題。事實上是從流域范圍看,與防洪補益不大,相反卻大大損害了河道景觀的美學價值。對于河道的平面布局應該綜合考慮,形成有機系統,這樣才能實現多目標的統一具體來講,首先在解除河道瓶頸基礎上,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彎曲,河道斷面收放有致,不必強求平行等寬。其次,盡可能地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這種“袋囊狀”結構不僅有益于防洪,而且對于景觀和生態都具有重大意義。第三,盡可能使城市水系形成網絡,有益于構建城市生態系統的基礎框架。例如,合肥市環城公園系統利用古城墻護城河舊址,結合南ICE,河、董鋪水庫等城市水系,建立開放的城市綠地空間環境設計充分結合自然地形和文物景點,崗阜起伏,水陸相間,河湖島洲,亭橋樓閣,宜山則山,宜水則水,以自然環境為設計依據,因勢利導地處理平面及空間,既不矯揉造作,又不拘于原狀,成為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一個成功范例。
(二)駁岸的規劃
對于河道駁岸景觀的設計,應從兩個方面去考慮,即“實”景與“虛”景。所謂實景就是通過一定的硬質景觀建設,包括適當的園林建筑等,創造具有形態的環境空間景觀。這種景觀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植物、建筑間相互的關系;虛景即在水流相對平靜的駁岸環境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景觀,根據植物的季相變化進行藝術配置,這樣處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創造岸邊植物景觀的豐富性,另一方面這些景觀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虛實相生,變化豐富,與其它景觀形成對比。
河道景觀在空間形式上不像游園、廣場等相對集中,它的特點是窄長。因此在空間形式的處理上要做到既變化多樣,又協調統一。對于主要景觀節點的駁岸注意處理近水與觀水的空間,游覽道路、綠地、沙灘的規劃設計與其駁岸材質方面做到多樣統一。根據不同的地勢,使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相互結合。
(三)河道兩岸景觀規劃
1、河道植物景觀的營造
河道景觀創造生態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植物景觀的營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組團與開敞空間綠地的設置,喬灌草配置與植物造型等根據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合理搭配,做到本土植物與外來植物相結合,體現植物的多樣性,同時要季相分明,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把科學和藝術充分結合起來。
例如臨沂市沿河生態景觀綠化工程,以景觀植物為造景主要素材,并沿河設置一系列的主題廣場、藝術小品、特色植物園和各種水上活動區,力圖在河道縱向上,營造出一種自然生態型的景觀序列,在狹長的用地范圍內創造出連續、動感的“長幅畫卷”的景觀特質;在河道橫斷面景觀配置上,分為河面、河灘、河堤、堤外綠化帶四部分,河面寬度1000-1200米,河灘寬度50-200米,河堤(濱河大道)24米、堤外綠化帶寬度70米,保持足夠的景深效果。
2、以多樣化的生態景觀代替傳統意義上單一性的物理景觀
體現“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理念。即充分利用現有樹種資源,配以銀杏、柿樹、板栗、梨樹、黑松等一些大規格苗木和景觀石,充分發揮植物特有的功能,合理、科學的利用植物的形態、色彩和季相變化等特點進行配置。密林、疏林、草地,果林、生態林、林緣花徑有機結合,從而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
3、建設不同主題的廣場及雕塑等,形成游人的視覺和活動中心
廣場可以采用生態性公園化設計,設置健身區、休閑區、集會區、游樂區等許多功能區域,并設置不同的小品與雕塑。在廣場環境設計中,盡其避免出現大面積的硬化面,引入了樹林,綠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環境,給人們提供了不同的休閑空間,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和自然的享受。
4、因地制宜,設置景點
灘面較窄處,游人沿河活動空間受到限制,適當布置生態濕地園,為水生動植物和鳥類提供棲息場地;灘面寬闊處,則在河灘內適當位置開辟淺河道,塑造更加宜人、易于接近的水體空間尺度。小河道兩側用水上棧道和各式小橋相連,使其分而不斷,增加情趣;大橋兩側,設置迎賓園,以修剪性植物進行文字造景,烘托出迎賓的熱烈氛圍。
(四)深化水文化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要素的協調統一
“水是人類文明的一面鏡子”,在現代社會,由于人與水關系的變化,水文化也在不斷變化。在現代濱水地區規劃建設中,應當倡導歷史水文化與現代水文化的結合,既要注意保存歷史遺留的優秀水文化,又要創造現代的水文化。
1、保存和恢復兩岸遺留文化,重現歷史風貌
保護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復制度。對于有歷史價值和社會文化意義的橋梁等,應加以維修和保護,恢復原來的面貌與功能;對于建筑質量較好、外觀典型的建筑,應予以保留,以留存河道的歷史風貌;嚴格控制在重要歷史建筑所在環境中進行建造活動。
2、謹防城市建設片面化,注重水與自然社會環境相統一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隨著城市發展突飛猛進,城市環境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要加強城市建設與人口、資源、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協調統一,加強城市生態建設,促進城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統一,防止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綠化建設中的“造假化”、景觀建設中的“奢侈化”、生態建設中的“急進化”和“崇洋化”五個問題。
(五)天然無污染材料(木材、石料)的大量應用
長期以來,人們比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河道的護坡形式主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可這些材料在水中會發生反應并對水質和水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在這種結構保護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邊環境和水環境的功能,人們失去了娛樂、休閑親水的好去處,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河道的自凈能力遭到破壞,水―土―植物―生物之間形成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系統被徹底破壞;此外,由于土地被混凝土密封起來,雨水無法滲入地下,導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斷下降等許多問題。因此,為了滿足營造自然景觀和行洪排澇的要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選用滲透性較好的撲狀材料;為了緩解和淡化材料色僵硬的問題:重要的舉措是將單件材料的外觀形態種類豐富起來??傊诳茖W技術發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術必將作為我們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改革的主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