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3 10:59:11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生科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激勵性評價;小學科學;自信
論文摘要:激勵學生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激勵性評價能強化學生學習的意識,培養良好的習慣。運用激勵性評價的方法,可組織競爭;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巧妙運用否定激勵評價。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情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科學探究方面,應重點評價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應重點評價小學生科學學習的態度;在科學知識方面,應重點評價小學生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過程和應用情況。
關于激勵,西方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不會把生命賣給你,但卻會為了一條彩色的綬帶把生命奉獻給你??梢?,激勵的作用之大。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激勵,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對激勵的渴望更甚。在新課程倡導發展性評價的同時,評價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和體現個體差異,激發主體精神,以促使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
我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各種激勵性評價方法共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而使我深深體會到: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句激勵性的評語、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一個鼓動上進的動作,給同學加一顆“小紅星”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一、教師“語言”激勵評價的魅力
及時評價,適時發現,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在實施激勵性語言評價時,要用發展的觀點,以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對學生學習的任何一個方面的進步,無論其現狀何等不理想,離教育目標有多遠,都應該通過評價加以肯定,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一句簡單的“你真棒”,“老師非常喜歡你”,“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很善于思考”等等,都能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增強親切感。就算當時學生在發言時出現困難,教師的一句“我想你一定在思考,大家再給他一點時間,好嗎?”這樣不僅使學生確立學習的信心,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使學生更愛學習。
教師的體態語言同樣能使學生體驗成功,它傳遞著豐富的信息。如:點頭表示同意、贊同、肯定;側頭表示關注、傾聽、感興趣……。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所以,教學中對學生激勵性評價,要具有真情實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之樂,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應如此。在他們做鞏固練習時,即使是錯了,只要字寫得好,也邊點頭邊說:“老師真喜歡你寫的字?!碑斔麄兠鎸唵蔚膯栴}勇敢地站起來,并回答正確時,邊側頭傾聽邊點頭邊說:“今天你真了不起,能有這么大的進步,老師感到非常高興?!边@樣評價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內心的激動是可想而知的,而這種激動是來源于老師真情的評價,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因此,教師不但善于捕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閃光點,及時鼓勵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而且還要全面關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教學中給予他們適當的激勵性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獲得自主探究的動力源,強化積極主動學習的意識。
我在講授四年級下冊第九課《雨的形成》時談到:“從冰箱中拿出的飲料在空氣中靜置一會兒,飲料瓶壁上會結小水珠兒。”
通過學習,學生們知道這是因為空氣中有水蒸氣,從而產生了探究空氣成分的興趣,于是我就把這個探究活動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通過書籍、網絡來查找相關知識。我告訴大家:“第一個把正確答案告訴我的,會得到一顆小紅星”。第二天一早,班上的一名平時很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捧著《少兒百科全書》站在我的辦公室門口,見到我高興地喊:“王老師,我找到答案了!”然后又很期待地問我:“王老師,我是第一名嗎?”多么可愛的孩子!我趕忙接過書,對他說:“對,你是第一名!”接著我用欣賞的眼光看著他說:“你真是愛科學的好孩子,再上課時請你把答案告訴全班同學好嗎?”他高興得使勁點頭。從此,這個學生成了我的“小助手”,聽說他上其它課的課堂紀律也好多了。
二、利用激勵性評價培養良好習慣
在科學教學中,學生對教材、練習冊以及學具材料的使用和保管有些欠缺,有的時候上課來忘記帶書了,實驗用品還沒等用就丟失的現象屢屢發生。我就采用激勵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每次上課都要求學生帶書,而且每次課后都在書上印上“真棒”,以表示今天你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真棒。另外,我還在上課發言、小組討論、填寫實驗報告單、全班交流時,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行為,也在表現出色的學生或小組中印上“真棒”來鼓勵他們。并在一階段的學習結束時,或期中、期末時進行評比,“比一比誰最棒”。對此,學生非常重視,教育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三、組組競爭,激勵合作
采用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即實驗前提出探索目標,激勵學生:看哪組互相配合得好,最先找到實驗方法、觀察到實驗的現象、得出實驗結果,及時給予精神獎勵,如發小紅花或多記分。最后請領先的小組介紹經驗,強調取得優秀成績不僅僅是因為某個同學的敏捷,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結果。如:在講授三年級上冊第三課《尋找動物和植物》時,我就鼓勵有條件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休息日選擇植物園、田野、花圃、學校小花園等動植物豐富的地方去實實在在地尋找和觀察。小組的競爭與協作使學生體會到:每個人的努力都關系到集體的榮譽,關系到競爭的成功與否,每個人都要為小組的成功盡力。合作氛圍的形成,使那些忽視集體榮譽、責任感不強的同學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也要為集體效力才對。并根據學生個人的能力不同、表現差異,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評價時設立多種的獎勵項目,開展“看誰尋訪的動植物多”觀察探究活動,設立積極探究獎、最佳拍檔獎、最具創意發現獎、最有進步獎等等。學生們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四、學生自我評價激勵自信
評價中,只有尊重被評價者的人格,讓被評價者主動參與評價。同時,要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這樣學生更樂于接受,才會達到最佳的評價效果。如評價學生制作的“紙飛翼”時,開展“為自己的作品獲星”的自我評價,要求學生說出自己作品最好的地方,應獲多少顆星(一般最高五顆星),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創新等等,學生通過對自己作品的分析,加深對空氣知識的理解,也認識自己的長處,在剖析自己之中完善自我。
五、巧妙運用否定激勵性評價
“激勵”的內涵中包含了“鼓勵”的意思?!肮膭睢笔恰坝玫览碚f服人”,主要采用正面的表揚、獎勵、成功體驗等手段進行“鼓勵”;也要適當采用負面的批評、懲罰、挫折體驗等手段進行“激”勵。
誠然,正面的肯定性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的時候,我們為了評價的準確性又不得不從反面作出否定性評價。當難免要用“不”來評價時,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有的甚至于影響學生的一生。那么,該如何來巧妙處理、合理運用否定來達到激勵性評價的目的呢?
1.挖掘學習結果的價值。
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當學生在參與學習時產生了錯誤的結果時,我們應該給出正確的評價“你錯了”,但同時,我們應該盡量從這一結果中挖掘有效因素并加以肯定,或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挖掘該結果產生的值得借鑒或引以為戒的價值,從而讓學生知道自己錯了,但其中也有得到肯定的部分,從而同樣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一種心理安慰,沖淡否定評價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當有同學爭著回答,但答錯了時,用以下幾種評價用語效果不錯:“xx同學雖然沒答對,但他是第一個站起來回答的,多勇敢??!”“x x 同學盡管答錯了,但他能虛心聽別人的意見,馬上改正,值得大家學習?!薄皒 x 同學腦筋動得真快,可惜答錯了,老師相信他再細心點就能答對了?!币粋€錯誤換來的是大家深刻的記憶,在對他的否定評價中,挖掘到了更有意義的價值,那個學生將會永遠銘記這次大家對他的否定評價,但決不會影響他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評價。
雖然否定性評價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發展,但用發展的眼光看,人的一生不可能只得到肯定性評價,我們該讓學生從小就認識到,評價不管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只要是正確的,就應該接受。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否定性評價,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主要采用為學生提供向老師說“不”的機會的方法來引導,即在教學中,教師故意出錯或做的不夠好讓學生來幫助,在得到否定性評價后教師以正確積極的態度來接受,改正了,而且心平氣和,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例如:一次,學生發現老師將板書中的一個字寫錯了,舉手指出后,老師并沒有悄然改正,而是面帶微笑說:“謝謝你!”同時,邊改邊沖大家說:“你們看,老師也粗心了,你們可不能學噢!”同學們會意地笑了。這樣,既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否定性評價,形成健康的心理,又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可見,否定性評價對促進學生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針對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巧妙地引導、實施,有助于學生健康發展,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科學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的靈魂就在于探究,在探究中發現科學的本質。作為新時代的科學教師要適應時代的要求,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善于運用一些激勵性的評價和語言把更多的時間和自主性交還到學生的手中。讓激勵性評價成為小學生科學探究的動力源;讓我們的學生在更加融洽的環境中進行有效學習和探索;讓科學課的靈魂——“探究與發現”得到更好的體現。
總之,只要我們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發展學生”的理念,用我們的愛心去正確地進行評價,恰如其分的表揚、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學生從中得到的將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雨露和不斷正確認識自我的陽光。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已經成為各個層面較為普及的交流方式,也成為學校師生、家校互動交流的平臺之一。開展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科學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提升教學效率是當下科學教學的有益補充。筆者嘗試在網絡環境下引領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策略研究,通過網絡展示課內學習風采、網絡實施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引領學生的科學問題解決,有效地促進了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性學習,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課堂學習范式的網絡引領
科學的課堂學習涉及科學實驗范式、科學交流范式、科學記錄范式等等,培養學生的這些科學學習范式,對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浙江省特級教師、省教研員喻伯軍老師多次提出,要培養學生靜靜地實驗探究、靜靜地科學思考的學習習慣。但科學學習的標準范式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有著一定的內在矛盾,如何讓學生自覺遵守探究規律,實現科學探究活動的標準范式,筆者通過多元記錄、定格經典、網絡展示等方法,有效引領了科學學習的范式。
1.科學交流中即時定格經典
科學學習有著獨特的學科特色,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所開展的思考、交流討論是科學學習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科學智慧的碰撞閃光點,學生會在這個時段產生眾多非常有價值的經典表述,得到大家的贊賞。但很多時候,學生的經典表述都是在課堂上轉瞬而過,未能將這種經典定格,“經典表述”記錄卡則有效激勵了學生的表述熱情。筆者將學生在課堂交流過程中的“經典問題” “經典解釋” “經典推論”以音頻格式進行及時記錄,并將“經典表述”在“小學生學科學”等網絡平臺以音頻和文字形式進一步展示。在不斷的積累中,形成學生的“科學經典表述”個人電子冊,大大激勵了學生的科學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生課堂交流范式的自覺形成。家長也可以從網絡平臺上對學生的科學學習進行了解和關注,為孩子的科學學習增添了一個家校溝通的渠道。
2.實驗探究后記錄心路歷程
科學學習的主要活動是探究活動,但是學生的科學實驗到底做得怎樣,是家長最想了解的,也恰恰是最難以了解的一個內容。它不具備科學知識具有表述性明顯、記錄性清晰的特點,也不是情感目標具有“態度”顯性化的特點,它只是一個過程,經歷這個過程的親歷者才有體會?!敖浀鋵嶒灐闭故镜恼沁@樣一個讓外人知曉“內情”的途徑,記錄的是活動之后的內心體驗、探究活動收獲等等。筆者嘗試在每周的探究實驗中,讓學生自主選擇1至2個實驗進行“經典實驗”過程的記錄和整理,同時將學生科學探究后的心路歷程在網站上以學生專頁的形式進行展示。學生之間、家長之間開展交流、評價活動,定期進行“經典實驗”的評比活動,并引導家長參與科學“經典實驗”的網絡互動評價,對于優秀作品頒發“經典實驗”獎勵卡。這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課內科學探究范式的形成,還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此外,科學記錄的文本展示、探究材料的自覺整理等等通過視頻、文字描述等方式開展網絡交流,輔之評價激勵卡,整體構建了學生科學課堂學習的良好范式。還使家長及時、準確地獲知孩子科學學習的情況,實現了科學學習的家校溝通,增強了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動力和競爭性。
二、科學創新實踐的網絡引領
科學學了科學概念的生動建構外,還應有科學創新實踐制作的效果體現,教科版小學科學課程大多在每一個單元設置實踐制作內容。如六上第一單元《簡單機械》就有“小桿秤的制作”內容,六下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有“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此外還有科技節等小學科學創新制作內容的競賽活動等等。但是很多實踐成果一般都是隨活動結束而結束,沒有長期、積極的影響?;谏鲜鲈?,筆者嘗試基于網絡引領的創新實踐活動。
1.視頻實景開展創新實踐成果展示
創新制作成品包含著制作者的汗水、智慧,積極給予制作者一個中肯的評價并讓制作品及時廣泛的展示,其效果甚至超出評一個獎項。實物展示是最重要的平臺,在展示中人與人之間語言的、眼神的溝通都會給制作者一種莫大的激勵和支持。但實物展示會受到時空、參與者等方面的制約,網絡視頻展播是實景展示后一種最為及時有效的補充。筆者在每一次的學生成品制作后,都將學生的創新制作成品制作成視頻三維照片,上傳至小學生學科學專題網絡平臺,組織開展網絡交流活動。促進家長、學生的參與情況,實現了多途徑、多時空的參與優點。
2.網絡時空實現創新實踐成果評價
創新制作成品的評價活動在傳統視野下都是教師評學生,家長和學生則等待評價結果。這種被動的評價模式,往往將學生置之評價系統之外,網絡時空的創新制作評價將學生、家長納入評價體系中,實現了評價的三維體系。筆者嘗試將學生創新制作成品、科學實踐報告在科學網站進行視頻照片展示,學生、家長行使評價權。該模式得到了學生、家長的大力參與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生在科學創新制作方面的積極性、實踐制作品的創新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動手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問題解決意識的網絡引領
一切的科學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能力,開展“問題解決”式的科學思考活動,是科學教學的根本所在。在科學課堂教學之外,qq在線實時傳輸、博客及時跟帖、論壇隨時回復等網絡溝通和傳遞有效實現學生的差異性成長、自主性成長。在沒有外在壓力的情形下,自由充分的表述對問題的理解,在具備即時性、快速性之外還具備了延時性、背靠背等優點,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
1.“問題發現”樹立思考習慣
開展長期、分階段的“科學問題”競賽活動,學生的觀察發現能力、問題提煉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學生通過網絡學習以及“科學問題”的互評活動,不僅增強了思維的發散性、表述的嚴密性,還增強了思考習慣。“科學問題”將課堂中的“經典表述”與課堂外的思考發現都納入其中,使得“科學問題”貫穿課堂內外,聯系學習、生活中的一切發現。使不同層面發展的學生,都有一個可以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2.“思維碰撞”培養解決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他們常常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啟迪各項思維,發展各種能力,基于這一認識筆者開展了網絡版“思維碰撞”專欄——“手指尖上的科學智慧”活動。這是一個由教師、學生自主根據生活問題、科學資源開設的具有一定科學挑戰性的實踐性、探究性研究專欄,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自主實踐、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科學思考。可以以探究報告、觀察日記、小論文、小制作等方式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過網絡方式和實物展示進行答題和評價。在網絡平臺上的思維碰撞,激活了思維的靈魂、放飛了思考的翅膀、點燃了解決問題的熱情,學生在思考、實踐中,表現出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折射出他們對證據的關心、分析問題的理性,和公開討論中批判性思維等科學精神。
筆者的實踐表明:網絡技術將引領學生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充分運用網絡多維展示功能和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建構科學學習范式,提升科學創新實踐能力以及科學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的自主能力、交流水平和發展意識都得到了培養,為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在實踐中也還發現諸如網絡研討、學生團隊組建等方面存在需要完善的問題,需要教師不斷研究、分析和提升,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自我成長讓我們充滿希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當主動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學就能獲得較大的成功。下面,結合本人科學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探索,談談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思維從吃驚開始的。要想讓學生愛上科學,就必須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那么,首先就是要引起他們對知識強烈的渴求感。我們知道小學生天生愛新鮮、好奇心強,因此,我在每次課前,都精心設計準備一些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的話題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實驗,在上課伊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帶領他們到探求科學世界的情境中區。
如在教學《瓶內吹氣球》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老師做了一個小魔術——不泄氣的氣球。我首先用改錐事先在瓶蓋上打兩個孔,在孔上插上兩根吸管:紅色和綠色,然后在紅色的吸管上扎上一個氣球,將瓶蓋蓋在瓶口上,用氣筒打紅吸管處將氣球打大,將紅色吸管放開氣球立刻變小,用氣筒再打紅吸管處將氣球打大,迅速捏緊紅吸管和綠吸管兩個管口,放開紅色吸管口,氣球沒有變小。學生驚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發出了驚嘆聲。
這時,我又說“瓶內吹起的氣球,為什么松開氣球口,氣球不會變的奧妙在哪里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短短幾分鐘的演示,通過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我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了。
二、組織饒有趣味的游戲
游戲是每個孩子最喜歡的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輕松學知識,是提高學生科學興趣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學《靜電》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看誰先分出來”。我故意把粗鹽粒和胡椒面摻和在一起,問學生:誰能很快把它們再分開來?這個游戲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幾個人同時進行,看誰用最好的辦法,最先分出來。這個游戲的玩法是這樣的:先給每人發一把塑料小湯勺,然后在每人桌前放一勺鹽、半勺胡椒面。準備好后,裁判就可以發令,讓參賽者開始分了。誰最先分完,誰為優勝。
參賽者聽到裁判“開始”的口令后,把塑料湯勺先在毛衣或別的毛料布上摩擦一會兒,然后把湯勺逐漸靠近鹽和胡椒面的混合物。這時,胡椒面就會跳起來吸附在塑料湯勺上。用這個方法,會很快把鹽粒和胡椒面分開這是因為塑料湯勺經過摩擦帶有電荷,產生了吸引力,胡椒面比鹽粒輕,所以被吸起來。這是什么道理?同學們學習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了。
三、通過實踐學習提高興趣
要上好科學課,關鍵在于設計好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長知識,在活動中鍛煉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說:“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逼渲饕裨谟谧寣W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在發展中掌握知識。
教《根和莖》一課時,我就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菜地親自去實踐,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興趣,對神秘的自然界充滿了好奇,對探索自然奧秘充滿了自信。這時教師設計實踐活動,主要是以一種引路的方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自己動手實踐獲得結論,并自己設計實踐驗證結論。
小學科學教育在價值取向上與其他專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著眼于培養科學家或某一領域的專門人才,而是把提升以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為內核的科學素養作為其價值定位?;谶@一定位,緊密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筆者剖析了發展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探尋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方法與策略。
一、農村小學科學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重知識傳授,輕自主探究。新課程理念強調,科學課程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使之在探究的情境中通過實踐獲得感悟和發現,進而建構知識體系。但在實踐中,仍有不少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總是擺脫不了直接傳授客觀規律、原理和結論的教學套路,無法讓學生親歷科學發現的思維過程;重視知識結論的直接傳授(或變相傳授),輕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其過程中的感悟、發現和生成性知識的獲得。
2、重陳舊的學科體系,輕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雖然我國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也隨著國際大背景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但總不能突破過于注重科學知識教學的怪圈。也正是因為過于重視科學教育的學科體系,我國的中小學科學教育不能及時地反映科技發展的新成果。
3、重科學研究實用價值,輕科學研究經歷??茖W研究是經歷多次甚至無數次的困難和失敗后才成功的。成功地開展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專業的科學知識,更需要科學的精神、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我們的教材僅斷章取義地介紹了與科學成就緊密相關的科學研究過程和內容,很少介紹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走的彎路及所犯的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完整地介紹科學研究的真實背景。小學科學素養教育只重視科學研究的實用價值,輕視科學研究的真實歷程,也就無法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發現的真實過程,更不能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及研究的局限性、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這又怎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和探究科學未知的原動力?
4、重理科課程的學習,輕文科課程的運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學校課程分為理科課程與文科課程,由科學的檔案記錄而形成的學科在學校課程中直接體現為理科課程。在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途徑上,認為只有理科課程才能形成科學素養,文科課程則少有形成科學素養的價值。
二、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教育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思考
1、搭建校本課程,開設科普選修課。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筆者認為,應充分利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陣地,在小學廣泛開設科普教育選修課,將克隆技術、基因工程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納米技術、磁懸浮技術、航天技術等學生感興趣的當代科學技術最新發展成果和前沿動態納入選修課程。也可緊密聯系當地特色編寫校本課程。如果地處山區,可建立中藥園等,農村可建立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活潑、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
2、現行教材中增加人文教育和科學史的內容。在科學教育的教材中增加科學研究小資料、科學家解讀等內容,把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科學家從事該研究的背景、實驗中的得失、研究采用的科學方法、表現出的科學情感和價值觀以及科學家的興趣和愛好等真實地展示給學生,可以消除學生對科學和科學家的神秘感,使之學會正確地認識科學和科學家的平凡與偉大之處。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一些探究情境和環節,以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科學研究的真實歷程,拉近學生與科學探究的距離。
3、提升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教師是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領者,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伙伴,這是科學課程標準對科學教師的定位。教師要勝任這一角色,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至關重要。要通過廣博閱讀和參加多種形式的培訓,引導科學教師理解科學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力圖體現的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各個目標及其內涵,感悟新課程理念下的科學教育本質及其實施方法,從而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培訓從層次上可分為校級、區(縣)級、市級、省級等;從培訓形式上可參加現場培訓,如各級骨干教師培訓、金鑰匙教練員培訓、三模一電教練員培訓、各級教學研討活動等,也可參加網絡培訓學習,如網絡科學教育論壇、qq科學教育群等等。
4、堅決執行以科學探究為中心的教與學??茖W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不僅要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訂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收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等,而且要形成科學的認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真實的探究活動,為此,教師必須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把知識和結論教給學生。教師可在每一個單元設計一個探究性問題,制訂好探究計劃、表格等,一邊開展單元教學一邊引導學生探究與本單元所學內容相關的問題。
5、分層次教學,螺旋式上升。小學科學素養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科學素養教育中要有層次地安排科學教育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和發展。學生只有理解了科學的價值、體驗到了成功,才不會喪失對科學的興趣,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當前,科學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年級制定一個低、中、高的標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即每一個學生在達到基本的科學素養要求后,可繼續努力實現更高標準,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摘要: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追求目標。反觀我國中小學教育實踐,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上實際上存在著五個方面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是工業經濟教育觀、科學主義知識觀、教育選拔功能的強化和教育者科學素養的欠缺。這導致了科學素養被曲解、學生發展片面化、教育背離社會需要等后果。學校教育應樹立起正確的學生科學素養觀和恰當的知識觀,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建立起寬松的學習氛圍,以真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學校教育;中小學生;科學素養
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這是當代社會發展對每一個人提出的新要求。我國歷次對教育發展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教育改革,都包含了對科學素養的追求。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培養科學素養。但我國在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教育實踐上,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揭示這些問題,探討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學素養培養的建議,應是當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個緊迫問題。
一、我國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形成中的問題
1.重科學的實用價值,輕學生的發展價值
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實際上是學生自身的發展。因此,實現學生的有效發展應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根本目的。但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目的不是著眼于學生本身的發展,而是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用價值。一般認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這種重科學實用價值、輕學生發展價值的傾向,充分體現在對學生提出的學習目的要求中。人們一般要求學生能熟練地掌握科學知識,并能運用知識去分析解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這個要求,歸根結底是為了科學的運用目的,而主要不是學生自身的發展。
2.畸重知識與能力,忽視非認知因素
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內容上,片面強調知識與能力層面的內容,而忽視非認知因素層面的內容。這表現為三種情況:其一,在課堂學習中僅提出知識和能力要求,不提非認知因素的要求。其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僅注重考試范圍中的知識與接受知識的能力,探究、批判、創造的能力則不在學習的視野中。其三,誤解非認知因素,僅把它視為掌握知識的手段,而不是學習的內容。如認真的態度、學習的興趣被認為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手段。其實以科學旨趣和科學精神為核心的非認知因素,是學生科學素養的核心,也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標志。
3.重理科課程的學習,輕文科課程的運用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學校課程分為理科課程與文科課程,由科學的檔案記錄而形成的學科在學校課程中直接體現為理科課程。在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途徑上,認為只有理科課程才能形成科學素養,文科課程則少有形成科學素養的價值。新課程改革前的義務教育教學大綱,大都包含著這種思想。綜合課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新內容,在小學以綜合課為主,但在小學綜合課中,科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其他綜合課程中則較少提到科學素養的要求。
4.重課程學習,輕學生生活經驗
課程學習主要是以學科教材為依據、受教師課堂教學制約的學習。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方法上,強調課程學習,輕視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在認識上,認為學生的發展是教師教的結果,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主要是教師課堂教學的結果。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只有課程學習時間,缺少學生獨立鉆研時間。在學習管理上,對課程學習有嚴格的管理、指導和檢查,對學生課外的學習生活則缺乏足夠的關心。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獨立鉆研被排除在科學素養的形成方法之外。其實,科學研究能力、科學精神只有在學生直接的鉆研活動中才能真正產生和發展。
5.重學習結果,輕鉆研過程
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在科學素養形成的實際評價上,常常只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在終結性評價中,又常常只重知識和在試卷上知識運用的評價,忽視只有在活動過程中才能反映出來的實際能力和非認知因素的評價。在試卷評價上,常常只重解題結果,忽視解題過程,標準化的考試是其典型表現。因此,科學素養的形成最終被看成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不是一個隨著學習生活的進行而不斷變化的過程。
二、我國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形成中諸問題的影響
學生在科學素養形成中存在的問題,導致了許多不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科學素養被曲解
學生的科學素養應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形成的以科學文化為來源、以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的個體素質。它應是一個以科學文化為支撐、體現著科學文化的事實存在與個體素質的內在邏輯結構系統,包括知識、能力和非認知因素三個層面。前述五種現象,實際上曲解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其一,顛倒了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目的,將為了學生發展的目的轉換成了科學的直接運用。其二,割裂了科學素養的內容,將知識、能力、非認知因素分離,并將作為科學素養核心內容的非認知因素排除在學習生活外。其三,割裂了科學與教育。科學內含著豐富的非認知因素,它們作為思想、觀念和情感,既充盈在科學活動中,也表現在人文學科的內容和學習過程中。在科學素養的形成中將理科課程與文科課程分立并對立,客觀上造成了理科方向的迷失和科學素養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因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為書本知識的記憶,遠離學生生活,學習成為一種負擔,科學越發展,學習越艱難,厭學越嚴重。
2.學生發展片面化
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曲解,實際上將學生視做為了科學的附載體,而不是將科學作為學生發展的原材料。因而導致學生片面發展的結果。這具體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以學科的完整性取代學生發展的完整性,表現為單一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內在邏輯性。但是,學科本身的完整性并不等同于學生發展的完整性,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并不是各門完整學科學習內容之和。二是學生的畸形發展。由于割裂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內容,學生這種被割裂的科學素養越發展,學生的發展就越畸形,如知識日益豐富,情感日益消失,學習興趣日益削弱。科學過程本來是一個反復與失敗斗爭的過程,是一個不怕失敗與挫折的過程,由于科學素養中非認知因素被排除,盡管學生的科學知識日益豐富,認知能力日益增強,但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卻越來越弱。
3.教育背離社會需要
當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發展機遇與危機的社會。知識經濟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發展曙光,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被破壞,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過分壓制,導致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著新的困境。不論是滿足新的發展需要,還是克服危機,當代社會都需要具有高度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從最基本的要求來看,他們應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能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具有基本的知識、技能與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能夠生存下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能充分參與發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做出有見識的決策并能繼續學習。我國學校學習生活中片面強調知識與識記知識能力的科學素養,與當代社會對人的這種需要是不相符合的。它能培養出有知識的人,但不能形成創造性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人;它能培養出學校學習生活中需要的讀書能力,但不能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它能培養出工具理性高揚的生產者,但不能形成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情感和態度的社會人。
三、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形成中產生諸多問題的原因
1.工業經濟教育觀的支撐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工業經濟下的教育觀,以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工具為根本目的,其著眼點在經濟的增長,而非人的發展。因此,它強調的是人的勞動力價值,而非人之為人的價值?,F代工業生產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因此學校教育和學習突出科學的實用價值,學習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使科學技術從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第一生產力。從勞動者角度來看,知識和能力正是人成為勞動力的重要要素,是勞動力水平高低的評判依據。工業生產中的勞動力,從本質上講是活的機器,它們獲得生產中所需要的自然科學知識,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課堂教學學習理科課程??涿兰~斯在論證班級授課制時,也正是從工業生產需要出發,把工業生產模式運用于學校教育中,將人的培養活動轉變為勞動力的生產活動,人從本質上轉變為“物”,學校中的人被賦予了更多的物的因素。因此,作為整個工業經濟的折射,在教育上則形成了科學知識灌輸、培養人力的教育觀,它內在地忽視了人之為人的要求,強調人之為物的因素;在科學素養的形成上,則必然強調科學知識的獲得與運用。
2.科學主義知識觀的影響
科學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揭示,真正的知識是實證的知識,與客觀事物的本質相符合,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動力;知識是發現的,只有科學家或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實驗或推理的方式去發現知識,其他人只能學習科學家發現的知識,而不能自己去發現知識;科學家發現的知識是通過概念、范疇、符號和命題加以表述的,是客觀、確實和唯一的??茖W知識在學校通過教材的形式來呈現,因此,學校教學被認為是知識的授受過程,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則是發揮科學知識的作用,學生被視為知識的潛在作用與現實作用之間轉化的中介和工具,學習過程就是記住已有知識的過程,學習結果的好壞以知識的再現程度來衡量。
3.教育選拔功能的強化
教育本是培養人的活動,但我國的教育負載著更多的人才選拔功能。自我國學校教育出現以來,人們就將教育與人才選拔相聯系。1840年以后的一系列民族屈辱,使得“強國”成為人們一直以來的追求。這種“強國夢”民族情結進一步加強了教育的人才選拔功能。強國需要人才,人才就是較好地掌握著科學知識的人,就是在學校教育系統中能夠不斷升學的人。因此,整個學校課程定位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側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這種課程定位,從根本上限制了學習生活在學生科學素養形成中的范圍與程度,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接受得到了突顯,而科學旨趣與科學精神的形成則被削弱。
4.教育者科學素養的欠缺
教育者缺乏科學素養,這是我國教師職前教育的一個固有毛病。我國教師培養采取分學科專業方式進行,這有效地提高了培養效率,使得每一門學科的教師在自己學科范圍內的技能得以比較熟練。但是,在科學素養的發展上則存在諸多的殘缺。其一,文科教師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訓練;其二,理科教師也只懂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和基本技能;其三,理科教師的科學素養呈現出片面性,表現為有知識而沒有科學精神與科學旨趣。因此,從師范教育出來的教育者能夠勝任教書的工作,但卻難以勝任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工作。教師們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難以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典型表現。教育者科學素養的欠缺正是成為影響教育實踐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最大障礙。
四、當前改善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基本措施
1.樹立正確的學生科學素養觀
科學是人類對自然認識的結果,也是人類本質力量的自我印證。科學是以人為依托的,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也就是從科學的角度對人自身素質的一種認識。科學素養,就人的精神而言,是一種內心自由的精神,表明人在處理與他者的關系上,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就人的行動而言,表現為人的創造性,人在行動中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完成各項任務。因此,內心自由精神和人在行動上的創造性實際上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只有創造,才有自由;只有自由的,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以科學文化為材料來培養學生內心自由的精神和行動上的創造性,而不是讓學生臣服于科學。
2.樹立恰當的知識觀
盡管后現代主義對科學主義的知識觀進行了解構,但從學校教育角度來講,必須要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知識觀。它至少應包括如下要點:其一,知識是人們經驗的總結。這種經驗既可能是人們解決生產生活中具體問題的經驗,也可能是人們觀察事物得出的經驗。因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都有產生知識的可能性,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每一個人都具有潛在的創造性。其二,知識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產物。知識總是人的知識,人只有在活動中通過與對象的相互作用才可能產生知識,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每個人的創造性只能表現在活動中。其三,知識具有視角性。它是與問題相聯系、從某一個視角得出來的一整套方法體系,掌握知識就是掌握與某一個問題相關的一整套方法系統。因此,培養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中小學生擁有或創造新的方法系統的品質。
3.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師的素質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方向。教師只有自己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才有可能指導學生通過科學研究式的學習形成自己的科學素養。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應實現兩個轉變。其一,從專業型教師走向綜合型教師,實現文理兼顧;其二,從教學者走向教育者,從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轉變為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教師要實現這兩個轉變,必須要走研究型教師之路。通過研究,使自身得以成長,在內心自由與外在創造性上都有新的發展,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4.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科學素養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養成的。學生沒有一定自由度的活動,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科學素養。因此,學校應建立一個人才選拔與學生發展相結合的寬松的學習氛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創造性地嘗試錯誤;教師也應從注重活動結果轉變為注重活動過程,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需要付出大量勞動的過程,它既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生親自鉆研的過程。學校教育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教育行為,才能真正達到有效形成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實驗小組成員的學習成績不能夠代表他們的實驗水平,反而一些成績好的學生想不到的方法,做不到的實驗就會被成績差的學生輕易地做出來,所以在科學實驗中教師的態度一定要公平對待,要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實驗當中來,滿足每個學生探究的欲望,或許正因為他們的努力促使實驗的成功,這樣可能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也能把文化成績提高上去,即使實驗沒有成功,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也了解了科學實驗探究的意義,也會最大限度地提高團隊的協作能力,增進學生間的了解。教師在分組時要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接觸到實驗的每一個環節,可以在學生中選出一個組長,組長要有責任心,充分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科學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長的選擇也可以是輪流性的,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當組長的責任感。
一、科學實驗的研究
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之前,教師一定要親手做一次,這樣在小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才能夠針對實驗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想出應對措施,或者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時在小組中能夠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干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結果會比教師直接給出的答案記得更加深刻。教師的演示實驗一定要規范、科學,教師就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不經意的舉動很有可能會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教師也可以在做第一遍實驗的同時指導每一組的組長,要求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兼顧到自己的組員,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科學知識的見解,提高實驗的效率,也可以增強小組長的責任心。教師在實驗之前要對每位學生說清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是第一次進行科學實驗,一定會感到新奇,教師一定要在第一次的科學實驗就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很有可能會不夠仔細,教師不會兼顧到每一位學生,這時,小組長就要更加認真,盡量減少事故的發生。
二、科學實驗的總結
小學生做完實驗之后,要對自己做的實驗總結一下,將小組中每一位成員做過的每一個環節想過之后,了解實驗過程中的科學知識,聯系實際生活,將實驗總結報告完成,教師可以從旁指導,引導學生在正確的路上,對科學研究愈加有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科學實驗在小學生中開展得順利與否直接影響小學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所以在科學實驗中,教師會積極地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實驗平臺,為學生分好組,首先讓他們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進行科學實驗,學生對一個新鮮的學習方式有興趣,就會上好科學實驗,小學高年級學生自己觀察,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科學實驗的設計和科學實驗的探究,其中無論是小組長還是普通的組員,無論學習成績好還是學習成績差,全都一起探究科學的奧秘,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科學的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提高了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季勇 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以科學探究為重要的學習方式,要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把固體放入水中》這一課的幾個教學片段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談幾點想法。
一、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學《把固體放入水中》之前,為了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引入本課要學習的知識,最終選取了孩子們很喜歡看的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一個片段,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通過多媒體將故事呈現給學生: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反動派把紅軍圍困在山上,不讓老百姓把鹽等物品送上山,看見反動派查得如此嚴厲,潘冬子和宋爺爺發了愁,面對這一情況,潘冬子是怎樣做的呢?聰明的冬子把鹽水倒在了棉襖上,躲過了反動派的盤查,宋爺爺連聲夸贊:“好孩子,真是個好孩子!”
看到孩子們眉頭一會兒緊鎖,一會兒舒展,我知道他們已經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接下來問題來了:“潘冬子把鹽水倒在了棉襖上,這不是把鹽水白白浪費掉了嗎?可宋爺爺為什么還夸他是個好孩子呢?他們還有沒有辦法再得到鹽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把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一下子調動了起來,一個個開始躍躍欲試,議論紛紛,我乘機賣了個關子,告訴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他們一定會找到答案的。孩子們的興趣再一次被激發了,他們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
二、誰主沉浮,合作探究
在教學“固體的沉浮”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學習的方式,讓組內成員先預測一下各種固體的沉浮。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如:木質棋子、小石子、鐵塊等,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做出正確的預測,而有些物體如:雞蛋、蘋果、馬鈴薯、蠟燭等學生在預測時卻無法達成共識,孩子們有了疑問,自然得出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
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實驗?!毙W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許多困難,更需要互相協作,合作可以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內輕松完成實驗,也能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完成實驗,填寫好實驗記錄單。他們明白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化難為易,趣在其中
本節課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一顆小石子會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呢?這個問題對于三年級的孩子們而言有些難度,為了讓孩子們輕松地掌握其中的道理,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樣的道理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未免太枯燥了一些,孩子們也無法理解,并且教參上對影響浮力的因素這方面也未作要求,只要求學生了解就行。如何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備課時上網搜了一段關于浮力的動畫視頻,以淺顯的道理將輪船比喻成一個大鐵碗,恰當的比喻,生動的畫面,從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口吻講解了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上,讓學生易于接受,讓原本難以理解的問題變得容易,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生活中的很多素材,只要我們肯去發現,并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中,經過巧妙的設計,就能以淺顯的方式解釋深奧的道理,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
四、學以致用,其樂無窮
科學與技術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茖W的學習要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熱情,運用學得的科學知識和思維方式服務生活、改善生活。學習要堅持學用結合,這樣讓學習更真實,更親近,更富有樂趣。例如,在探究完固體在水中有溶解現象后,呼應前面的問題“宋爺爺和潘冬子還有沒有辦法再得到鹽呢?”通過繼續觀看電影,明白用火燒的方法使水分蒸發掉得到鹽。同時介紹,蒸發是分離固體和液體常用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過濾和沉淀。
為了鞏固所學并讓孩子們能做到學以致用,我設計了@樣一個討論題:“張奶奶買了一包鹽,可是不小心全撒了,里面摻雜了好些泥土,老人舍不得扔掉,你能幫幫她嗎?”經過孩子們分組討論,他們覺得應先將鹽充分溶解在水里,再通過沉淀將不溶于水的泥沙分離,然后通過過濾和蒸發的方法得到鹽。如此一來,孩子們既鞏固了所學,又運用所學幫張奶奶解決了煩惱,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和助人的快樂。
在科學的教學中如何使孩子們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堅持科學的探究之路,將需要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師慧眼獨具,匠心獨運,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作者單位:東臺市唐洋鎮小學 江蘇】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核心的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掘教材內涵,通過學習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全面提高學生科學能力。本文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發展要求及課標教學要求,從多方面討論如何提高小學生科學能力。
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生產、生活及思維方式,科技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力量,每一位生活在當前時代的人,都應該掌握一定科學知識,適應當前科學生活。小學《科學》教學目標也是基于此時代要求,通過《科學》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科學知識與技能,培養科學興趣與思維習慣,讓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發展成為科學探索的潛力,為他們今后生活學習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小學生科學意識處于啟蒙階段,部分教師本末倒置,在《科學》教學中,重知識而輕能力,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注重學生科學能力培養,實現能力與知識雙重發展,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強調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科學》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包括對科學事件的好奇心、關心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科學問題意識等多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開放地接納他人意見與見解,能夠包容不同科學視角與論點;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引導,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證據的科學意識,促進學生良好科學態度的形成??茖W態度是《科學》學習的基礎,教師要從學生認知出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學習態度。
二、深鉆教材,制定合理教學方案
知識學習是能力培養的基石,而教材則是知識學習的載體,教師在教學前要深鉆教材,根據課標要求合理制定教學方式與教學目標,使得教學過程最優化。例如,在學習《聲音的傳播》一課時,其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聲音通過介質傳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階段設置一個小實驗,讓學生耳朵貼著桌子,教師敲打黑板,看一看是貼著桌子的聲音大還是像平時一樣聽起來聲音更大,也可以對比一下是坐前排的同學聽到的聲音大還是坐后排的同學聽到的聲音大。通過趣味小實驗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題教學中來。再讓學生總結實驗能夠證明的問題,一是傳播介質不同其聲音強弱也就不同,二是聲音傳播是會衰減的,教師再對聲音的傳播性質及特征進行系統講解,完成教學目標。最后再進行課后拓展,如電話是如何實現“千里傳音”的?我們大聲喊叫時為何要用手在嘴邊做成喇叭狀等問題,實現拓展提升。通過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充分發掘教材內涵,讓學生感受《科學》學習帶來的樂趣,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獲得長足發展。
三、動手探究
探究是《科學》學習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通過探究實踐能夠發展學生問題發現能力、質疑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思維能力,是每一位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學習方式。小學生探究能力處于培養階段,教師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做好兩方面準備。其一是激發探究興趣,保護學生學習自信心,好奇心與求知欲是學生探究的根本動力。其二是提出恰當問題,問題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且契合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問題解答能夠達到相應學習目標。其三是引導學生選擇正確探究方式,一般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通過討論、質疑、實踐、總結等方式完成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發掘教材內涵,使學生思維能力獲得多方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在科學課堂上要重視這一教學方法,運用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課外拓展
課外拓展是進一步發展學生科學意識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把學生引入廣闊的自然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能力。例如在學習《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課后拓展問題:地形對人類活動有何限制?通過逆向思維,讓學生系統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科學發展觀。
五、恰當交流
適時地組織交流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科學能力,激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形成良好學習風氣。一方面,通過有組織的交流,學生進行有序發言,學生觀摩他人優秀科學學習、探究方法,能夠實現思維的交流與碰撞,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并在班級掀起科學學習風氣,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另一方面,通過交流教師能夠清晰地發現教學方式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師查漏補缺,優化教學方式。
六、結語
小學《科學》學習不僅僅是知識學習,更是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本人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提出了五點關于小學生科學能力培養建議。學生科學能力的長足進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在長期教學中善加引導,優化教學結構,促進學生對事物的科學認知,為學生今后學習與研究做好充分鋪墊。
【作者單位:揚州市廣陵區灣頭中心小學 江蘇】
眾所周知,閱讀是人類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小學科學學習過程中,科學閱讀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學生科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本文首先U述了科學閱讀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然后針對小學科學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怎樣有效地培養起小學生的科學閱讀能力進行了研究。
一、科學閱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科學閱讀促進科學本質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科學閱讀的作用在于通過閱讀一些信息,學生對每個學科概念背后的信息進行判斷后,培養學生科學真實性和真理性的追求,使學生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例如:在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章節進行教學時,可在學生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關的理論知識閱讀之后,讓學生去區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兩個角色進行扮演,具體的扮演的內容可由學生自由發揮。在表演活動過程中,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如此,學生的科學素養會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究中不知不覺得到提高。
2.科學閱讀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概念
通過分析小學科學教學教材內容可發現,每本教材的內容范圍較廣,專業性術語和概念較多,這樣的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講難度較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引導小學生去學習和了解這些內容。有實踐表明:學生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好科學概念和知識,那么他們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到一個層次??茖W閱讀被各個學科教學所運用,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對科學概念認識的深度。例如:教師在教授胚芽、胚根、胚乳等科學專有名詞之前,可以舉學生平時吃的玉米為例子,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專業名詞。通過科學閱讀,學生發現“單子葉植物種子”和“雙子葉”的區別,對小麥、水稻等種子大部分是胚乳的認識也會加深。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了正確的理解后,對科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最后形成科學閱讀體系,達到對科學知識的升華作用。
3.科學閱讀幫助學生增強對科學學習的信心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科學知識是小學教育的關鍵部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學生害怕學習小學科學,認為學習該學科內容繁雜、抽象,不知道怎么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科學學習產生了畏懼情緒。所以,本文認為在科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二、小學生科學閱讀能力培養實踐
1.師生共同參與科學閱讀
對于小學科學教師而言,通過廣泛閱讀,對科學原理知識和方法進行詳細了解是專業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這也會對學生的科學閱讀有積極的影響作用。首先,我們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發現他們往往有很強的跟隨老師學習的心理,當老師喜歡做什么事情時,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地進行模仿學習。其次,一個老師,如果知識面廣,那么學生就會樂意跟老師溝通,而且溝通起來也很輕松愉快。當學生因為老師的知識淵博而驚詫不已時,老師可告訴它們自己的知識是來源于《科學大眾》等書籍。那么,在這個時候,學生就會自己主動去閱讀這類書籍。誠然,會有一些學生不會去行動,那么這時候老師應該進一步開展工作。可在恰當的時機向學生提問題,當學生不能回答時,可讓他們到相應的書籍中查找資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讓學生領悟到閱讀的價值,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2.建立評價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科學閱讀的積極性
學生科學閱讀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閱讀行為可以產生驅動作用。在學生科學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只能保持短暫的學習熱情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恰當的方法去鼓勵他們保持科學閱讀的熱情。具體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講科學故事比賽、閱讀之星評比等。科學知識競賽往往是集中于某一主題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需要事先進行專題性閱讀,先了解一些相關的科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可以獲得大量的科學知識,還能進一步學習科學閱讀材料的技巧。所謂閱讀之星評比就是指一種綜合性引導手段,詳細地說,就是通過運用“累計積分制”來開展科學閱讀,比如,學生閱讀一本書積分成績可加1分,學生參加一次信息會或者科學知識競賽加1分,寫一篇研究報告加1分……累計積分達到一定值是一星,依此類推二星、三星等,這樣,學生就會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進而對科學閱讀產生持續有效的熱情,從而有效預防學生在科學閱讀過程中的“一陣風”現象的發生。
3.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科學閱讀能力
埃德加?富爾說過一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蔽蚁耄@個觀點是不是對我們科學閱讀也有一定的啟示呢。在小學科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想閱讀”,還要讓學生“會閱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體系中,科學閱讀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它能有效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本質觀,提高科學素養。所以,對于小學教師而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制定出一套可行的科學閱讀策略,為培養學生的科學閱讀能力而努力。
【作者單位: 無錫市濱湖區胡埭中心小學 江蘇】
【摘要】小學科學也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近年來,各地陸續都在開展拓展性課程,小學科學作為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的綜合性學科,其拓展的內容十分廣泛,對小學生核心科學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
【關鍵詞】科學素養 拓展性 探究
正文:
目前科學界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括為三個部分,即對于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因此提升科學素養是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
就小學科學而言,《課程標準》也把小學科學定位為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其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我想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科學素養是一項大工程,這個工程中必須有科學課的教學,當然也離不開科學拓展性課程的輔助。拓展性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它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深廣度等方面加以拓展對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習方法訓練等方面加以強化,同時可以滿足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本學科的真正需求。
一、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在學校的現狀
在小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現階段學校拓展性課程的開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結合課程安排,拓展相關內容進行探究。
1、整合專題型探究:如四下《食物》單元教學的尾聲可以安排與飲食健康或養生有關的知識,既拓展了生活經驗,又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做了一個提升,讓學生能學有所用,真正讓科學服務于生活。
2、課外延伸型探究:有些探究活動,受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在課堂上全部完成,而學生又有很大興趣,教師就可順勢布置為課外延伸探究內容。如對鳳仙花的種植、養蠶等需要較長時間的動植物觀察飼養活動及天象觀察活動。對于這些活動只能安排在課余時間,或者集體種植養殖,擺放在班級生物角,以供師生可以實時交流。
3、科技制作類探究: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學有所得又有所創新,五六年級每學期都有一個科學小制作、學生往往躍躍欲試,可在課堂上講清原理要點后,作為課外作業,小發明探究活動,如五上《光》單元的制作潛望鏡,除了學具中提供的材料,提倡學生其他材料如牙膏盒,PP管等做出別具一格的潛望鏡。五下《沉浮》單元的制作一艘船,可以用多種材料制作帆船,氣墊船,貨輪甚至航母。六上《簡單機械》單元制作小桿秤。
(二)、拓展學生的視野。
1、組建生物角。核心科學素養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有限的課堂無法完成目標,因此必須要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對中段學生來說,班級的“生物角”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與教材內容配套的小飼養(養一些金魚、小烏龜、蠶等)、小種植(比如鳳仙花等)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相互交流學習體會,增加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有力地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完成課堂上不能完成的任務。
2、參觀科技館和博物館。《標準》中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博物館、科技館應該成為學生拓展科學知識的另一個重要場所。教師要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
核心科學素養的培養僅僅靠40分鐘的課堂是遠遠不夠的,40分鐘很快過去,還有那么多的疑問,爭議,針對這種情況,就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或回家后繼續探索。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還要注重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教學,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的場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二、拓展性課程開展中遇到的問題
1、課程教師專職比例低。各地學校的科學教師專職比例較低,尤其是農村小學,而城區小學雖有專職教師,但課務較多,對開展拓展性課程有時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課程設置不連續性。有些學校對拓展性課程設置安排沒有連續性,時而設置,時而取消,這樣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和積累。
3、拓展性課程不夠系統化。由于大多拓展性課程都零散,相對獨立,而省教育廳出臺文件要求課程化,對課程的編寫和實施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
三、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開展的建議
1、精心準備,有效指導拓展性課程的學習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體現指導性,學生的拓展性活動更是如此,切記“放羊式”的隨意收放。教師對學生課外活動的指導要講究一定的策略,可采用“積分”獎勵等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的活動能堅持下去。在拓展性活動前,提供可行的方法或計劃,為學生的觀察、探究搭好框架,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整理。
2、結合各區當地的比賽項目,設置課程內容。
趣味實驗,科技制作,船模航模,Diy機器人,電子科技等系統化的課程內容。趣味實驗的內容符合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可以是個人的,小組合作的,甚至是大型項目。例如《小學生神奇實驗》《77*2個經典科學游戲》都可以作為參考書籍,大型項目如大型多米諾骨牌,多米諾雪糕棍等都曾在我區開展過,內容不錯,很受學生歡迎。
3、學科前沿知R的傳遞。
教師要適合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不學習就會落后,更不上別人的步伐,小學生也需要不斷接觸尖端科學領域發生著的變化,例如2015年流行的3D打印,高科技發展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程度,用意念或腦電波控制機器人等。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其思維、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每個人都能取得成功。而傳統課程設置面較窄,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此,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實現個性化發展,學校必須通過個別化、多元化的拓展性課程,來培養學生肯定自我、創新思維、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學生合作、動手、探究、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我們也相信通過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能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開啟另一扇窗。
在小學階段,科學課中有許多自己動手的小實驗讓學生倍感興趣。但如果沒有引導好學生實驗,最終不僅達不到自己的教學目的,而且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興趣也會銳減。小學科學課百分之七十的內容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如何做好實驗是讓學生更有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所以如何有效開展科學學科教學,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開放科學實驗教學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科學的感性認識主要靠科學實驗提供,重視科學實驗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充分利用科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挖掘和開發科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自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
一、實驗設計與教學要符合科學學科的特點
一切自然科學都來自實踐,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小學科學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探求自然知識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認識自然始于觀察自然,讓學生用觀察的方法認識自然。
二、實驗設計與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從興趣出發,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點。設計實驗時要采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有意識地直接觀察事物。
三、做準實驗,激發學習興趣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盡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響,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專門的儀器設備,人為地變革、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使某一些事物(或過程)發生或再現,從而去認識自然現象、自然性質、自然規律。對于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實驗是沒有那么高深、系統、復雜,但小學實驗同樣遵循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實驗的準備、過程、結論是判斷一節科學課,是否成功的標準。而實驗過程、結論、評價是否準確,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做準實驗要做到以下幾點:
1、實驗前要分工明確、合理
在實驗課上我們普遍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常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實行分層搭配,可是由于小組成員的綜合水平參差不齊,起主導作用的都是少數幾人,有的甚至就組長一個人,其他的學生基本上沒有動手和發言的機會,常常會出現“權威至上”的小組長或帶頭人,其他學生的發現和思維也就變得可有可無。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同學們說的他們不一定能聽懂,最終只能成為看客,從而減弱大部分學生對科學課以及實驗的興趣。而且小組成員之間沒有合作好,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故實驗前的小組劃分要以水平相近為原則,同時還要堅持小組成員明確分工,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人人參與到其中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開始。
2、實驗時要合理調控、引導
剛接觸科學實驗教學時,教師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喜歡打斷學生的實驗思路――再補充說明幾點注意事項說明的。這樣做容易打斷實驗的連續性,讓本就好動、喜歡新奇事物的小學生沒有繼續堅持做實驗的興趣。有時習慣站在一旁看學生自己擺弄,不說也不做,這也不利于保持學生的興趣,然而有經驗的老師此時不會閑著,他們會很自然地融到學生的實驗中,哪個小組材料少了及時給補上,出現意外時引導學生自行解決,讓學生把新發現在第一時間記錄下來,為接下來的匯報工作奠定基礎。對做的好的小組給予積極評價,做的不夠好的小組及時給予引導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做沒有白費,感受努力實驗過程的開心,加強做實驗的興趣。
3、實驗后要及時總結、評價
實驗結束后除了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教師還應該及時總結、評價。在關注各小組之間總體情況的同時,也對學生個體做出合理的評價,對于各小組的后進生,采用縱向評價,使每個學生每次實驗后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避免長期只有個別成員受到青睞或者“一美遮全丑”“一人成功全組光榮”的現象發生,這樣,不管是好的小組還是相對較“弱勢”小組都有得到肯定的機會,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熱情、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四、做活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離開了生活,科學將是一片死海,沒有生活的科學是沒有魅力的科學。在教學中,要時時領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科學”、“身邊的科學”。尤其是小學科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若利用身邊的材料去設計一些簡單實驗,寓教于樂,使比較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刺激性,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與生活相關的實驗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不僅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內容多變、方法靈活,而且每個學生都可以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發現身邊的科學,鞏固課堂知識,故課堂上要多增添生活中的例子來提高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總之,小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是能否積極思考和培養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如何充分發揮實驗魅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的。
【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法途徑很多,我們教師要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加強科學探究和實驗,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素養;培養
2011年6月份,中國多地出現的搶購食鹽潮,是源于日本3月11日的海嘯。這次海嘯導致日本核電廠核泄漏,核泄漏污染了海水和大氣層。傳言說食用加碘鹽可以預防核輻射,所以就有了全國各地搶購加碘鹽的風潮。加碘鹽防治核輻射并無科學依據。凡學過初中地理的人都知道,我國不會缺少食鹽。即便我國近海真的被核輻射了,我們還有陸地鹽。有人估計我國內陸湖鹽可以吃上億年是沒問題的,青臧公路、鐵路的路基就是用湖鹽塊墊起來的。這件事告訴我們,有很多人的科普素養是跟不上時展的。所以,要提高科學素養,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小學抓起。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彼?,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讓學生體驗探究活動,參與課外實踐,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筆者從教多年的經驗告訴我,上好科學課,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興趣,產生學習源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的本職不是謀生,而是喚起興趣,鼓舞精神?!迸囵B孩子的科學素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在小學段,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學生的學習動機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由此,我在每次教學新知識前,盡量設計一些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的問題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就能在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幫助他們高度集中地進入探求新知識的情境中來,提高教學效果。
二、培養觀察力
觀察是現代許多學科最常用的科研方法之一,如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植物新生命的開始》“觀察植物的種子”要求觀察種子的結構、準備材料用具(浸軟的菜豆或者大豆、蠶豆、花生、玉米,刀片、放大鏡、滴管、碘液等)設計觀察步驟,記錄、討論。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無論是材料的準備,實驗方案的設計(觀察記錄),還是最后的檢驗設計(討論結論),都需要學生有認真、細致、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品質。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各不相同,需要仔細觀察。最后分析歸納會有一個科學正確的結論。又如《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蚯蚓與環境)可以讓學生觀察蚯蚓對土地的作用,對農作物生長的貢獻,進而思考能否培養蚯蚓來改良土壤,可以試做這樣的實驗(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還可以讓學生每天觀察自己家鄉飼養場、工廠、生活垃圾對環境、空氣、飲用水源、河流的影響。特別是可以比較農家肥、化肥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影響,讓學生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品質。
三、體驗探究的妙趣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課堂探究氛圍,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科學氣息的課堂探究環境。例如,在一節《光的傳播》的科學公開課上,上課后,教師關上了門窗、拉上了所有的窗簾,將學生帶入了一個黑暗的課堂環境,接著教師問學生:今天的教室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環境中,調動了學生對光的探究的好奇心。在教《蝸?!芬徽n時,我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蝸牛,我只是在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認為”等話語,不斷地引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去探究。又如在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我是這樣做的。雖然學生知道一些物體在水中沉浮,但是沒有認真仔細去探究物體的沉浮,不知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要搞清楚物體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首先要考慮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大小都在同時影響它們的沉浮,設計一套實施方案,最后小組討論方案的可行性,修改方案。通過實驗,學生發現體積大小一樣的不同物體,重的下沉、輕的上浮。相同重的物體,體積大的物體上浮,體積小的物體下沉。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動手、探究的時間,教師只是要不斷的啟發引導。課堂將時間要讓給學生,讓他們擁有充分的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的時間。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
課堂上科學探究要具有新穎性、趣味性、生活性。在動手實驗之前,讓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假設和預測。教師應善于調動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鼓勵他們大膽去想,猜想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力求與客觀實際相符合這一科學思維素養。
四、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問題
“科學寓生活,生活有科學”??茖W教育不能局限于書本和課堂,需要不斷開拓、引入鮮活課程資源,學生的親歷活動是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有的學生上課玩手機、聽音樂(長時間聽音樂、長時間打手機)會損傷我們的鼓膜,并且還會對大腦有影響。通過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保護我們的聽力》相關知識寫一份調查報告或者科學小論文,對那些有不良行為的同學加以勸阻。當學習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師設計了一份實驗表格,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里蔬菜基地開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數量。蔬菜基地是學生課余生活非常關注的一個地方,觀察研究這些開花的蔬菜,學生并沒有感到這是一種作業的負擔,都欣然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這就是將課堂學得的科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學以致用。久而久之,學生樂于對周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并自己想辦法探究解決,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總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運用多種方法,讓小學階段早期的科學教育對學生的科學素養打好奠基的作用。
前言:科學觀察是培養小學生對陌生事物的一種探究和發現能力,并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認識科學、了解科學,學會對自然現象產生疑問,最后學會分享與合作。任何的科學活動都離不開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始。由于農村小學教學條件的落后,使得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培養受到阻礙,為此,本文將根據具體事例進行深入探討,希望能夠為小學科學觀察教學帶來啟示。
一、農村小學科學觀察教學的現狀
(一)觀察實驗盲目性
小學生天性多動,對于新鮮事物好奇,但是沒有持久觀察能力。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很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轉移,不能對一種現象進行長久觀察,學生不能對科學觀察的目的進行掌握,大部分學生存在“看熱鬧”的心理。而造成這一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本身不能把科學觀察項目設計得具有趣味性,不能捕捉到學生感興趣的點。教師在帶領學生觀察淀粉中加碘的科學實驗中,當學生看見淀粉加入碘變成藍色時,學生們都興奮地叫起來,但是在實際的觀察陳述中,學生觀察到的并不是整個現象的全部過程,僅僅是現象的片段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并不知道觀察現象的目的,只是在教師指揮下觀察與記錄。
(二)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觀察活動
在學生觀察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熱衷于對結果的談論,但是在實際的科學觀察時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任務中去。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學生對觀察的事物不感興趣;第二,教師不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能鼓勵學生全員參與其中。
二、提高科學觀察能力的策略
(一)加強學生觀察結果的討論
觀察實驗從日常觀察到科學觀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共同參與和交流來達到目的??茖W的觀察實驗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思考、討論和組織他們觀察現象變化。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學生能夠進行自我調整,并且尋找觀察中現象產生的證據。例如在植物生長高度觀察實驗中,首先要學生連續數周對植物的高度進行觀察與記錄,觀察完畢時,需要教師公布所有學生的測量結果,并讓學生對這些數據進行組織展示。計劃以學生分組形式進行觀察與學習,使學生集中討論植物一天的變化,然后小組成員一起繪制變化圖形進行分組展示。討論對于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非常重要,學生在對新鮮事物具有認知的情況下進行觀察實踐,有助于主動投入。而觀察之后的討論部分是將學科知識、問題和實踐相結合的共同問題。在討論中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
(二)觀察綠豆芽生長的教學實例
觀察課題1: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傳統的教科書是教師在課堂上發出疑問,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得更好?并且讓學生們感受植物生長需要哪些必須條件。圍繞著豆芽生長與陽光的話題進行對比試驗。由于該試驗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因此,在課前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將綠豆芽種子分為在陽光下和黑暗中狀態下種下,然后讓學生在家中對發芽狀態進行觀察與記錄。
觀察課題2: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這部分的活動需要教師來完成,然后由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與記錄。因此,在上課之前,教師應該對實驗進行充分的準備。在具體觀察中發現綠豆芽的跟向著紙潮濕的方向生長,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現象的同時,需要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們分析植物為什么會這樣生長。將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滲透給學生,以此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觀察課題3:植物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聯系
香蕉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由于陽光充足、水分多,因此,葉子比較大,而松樹生長在溫帶地區,針形葉子有效減少水分蒸發。這些植物形態說明植物本身具有自適應能力。在以上的討論,可以讓學生明白,不同植物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中,環境能夠影響植物生長,而植物也能適應環境。為了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學生就能結合植物的自適應特質,對本節課中綠豆芽為什么在不同環境中呈現出不同狀態進行解釋。在觀察中,細心的學生能夠將綠豆芽變化用相機記錄下來,用極具說服力的實驗證據說明觀察過程。
結論: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科學觀察能力培養中,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一些阻礙,例如對現象觀察的盲目性,并且有很多同學不主動參與到觀察實驗中來。這些都是科學觀察不能深入人心的結果,不能與生活接軌。在農村小學中開展切合實際的科學觀察實踐,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成果討論,將科學觀察理論教學融入具體實驗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
【作者單位:三明市三元區莘口中心小學 福建】
摘 要: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提高小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科學教學。
關鍵詞: 科學 學習興趣 小學生
興趣是知識的源泉,是成功的秘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動力。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尤其科學課要注意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因為科學課每周僅兩節,老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較少,有很多課外觀察與實驗、制作、寫科技小論文等作業,學生如果不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持續堅持,就不可能自覺地、主動地完成,因此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是學好科學的重要一環。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科學課學習活動中
有人說,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又不會找到適合任何學生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中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模式化的人,這樣統一規格的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不利于人才培養,只有了解學生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在《科學》實驗班上,我首先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了《科學成長記錄袋》,收集了學生在不同時期的科學日記、科學作品、實驗記錄、科技小制作等,由此把握不同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軌跡。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我一般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因此分組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狀況。分組時,考慮到每個學生自身的性格、態度、學業情況、家境等多方面因素,盡可能使每個小組趨于平衡。如根據學生性格不同,將性格外向、熱情、開朗的學生與性格內向、膽小、不善言語的學生相結合;根據家庭住址的遠近,將家離得較近的學生安排在一組,以便使他們有更多機會開展課外小組探究性活動;根據學業情況將優、中、差學生相結合,并設立小幫手,讓優生與后進生結對子、做朋友;根據性別的不同將男女生搭配;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將家境富裕的學生與家境貧困的學生相結合……通過一段時期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相互學習風氣日益增長,曾經學業較差的學生對科學學習充滿興趣和信心。
二、教學應當從呵護學生探究興趣出發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精心設計好一節課,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設計了一系列連環問題,想方設法把學生思維納入老師的教學設計中,一旦學生回答錯誤或不是我需要的,就左右提示,讓學生重新走回“正途”。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甚至開始揣摩老師的心思,專找我“需要”的話來說,全然不管自己有什么需要。新課改的到來使我意識到傳統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的弊端,長此以往,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學習主動性漸漸喪失,甚至影響學生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為主,才有利于學生發展。
在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材中,教授《電路出故障了》一課時,課前一名學生拿著組裝好的電路,請我幫她解決電燈不亮的問題。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原因出在燈座上,燈座在生產過程中誤將兩片帶圓形缺口的鐵片上下組裝,燈泡下端的連接點沒有接在鐵片上,而是與圓形缺口中央的塑料連接,同時下端的鐵片過長與上端鐵片接觸在一起造成短路。我立即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拋棄教學設計預案,在課堂上請學生幫她想辦法解決問題,同學們熱情高漲,爭先恐后地猜測:“電池沒電了吧”,“電線可能斷了”,“電池盒兩端沒有與電池連接好”,“燈泡壞了”……就連平時膽小、不愛發言的學生也高高地舉起小手。我把學生各種猜測記錄在黑板上,可是面對這么多不同的猜測,怎樣才能找出導致燈泡不亮的真正原因呢?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經過各種實驗驗證、排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促進者”,在學生自主觀察或討論時,教師細心地觀察,認真地傾聽學生的意見,在實驗失敗或討論出錯時,我不是指責,而是給予鼓勵和理解,盡力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敢于行動,不斷探索和思考。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索,發現組裝的電路可能會出現種種故障,并根據各種不同方法加以驗證,從而排除故障。這種學生自發的學習過程遠比教師反復“教授”更為生動、更加深刻。事實上,在許多科學課上都會隨著探究進程而生成一些研究問題,如果我們置之不理,就有可能挫傷學生探究欲。因此,我們既要認真搞好教學設計,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學設計,應該因地制宜,從學生科學探究需要出發。課程標準指出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遠比高估更可怕,因此,我們應相信學生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并敢于放手讓學生“學”知識。
三、注重過程與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知識結論、教學結果,忽略知識形成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由于學生對概念、原理、定理和規律不了解,沒有能力開發和完善自己的學習策略,對知識的學習只能是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兒童來說,態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感性經驗積累。因此教師應把教學重點放在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發現真理、掌握規律。教學中我利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分離鹽和水的方法》時,我首先出示上次課中學生溶解的達到飽和的鹽水,讓學生觀察鹽水的變化。很多學生發現:“杯中的水面比原來低了”,“鹽水表面有一層‘冰’,用手一捅就破了”,“杯底有一些鹽?!保氨谥車性S多小鹽?!薄槍W生的發現,讓他們猜測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可能鹽水蒸發了,所以水面比原來低了”,“上次鹽放多了,可能沒溶解完”,“杯壁上的水蒸發了,鹽留下來了”……學生爭論的焦點最終停留在“鹽會不會隨水一塊蒸發”上。在充分研究、討論之后,我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實驗中,學生不停地驚呼“快看,我們小組鹽水又結‘冰’了”,“我們的水煮起來越稠了”……學生通過經歷實驗的全過程從而發現水蒸發了,鹽不會和水一起蒸發,進而使學生聯想到怎樣把海水中的鹽分離出來,把海水變成人們需要的淡水水源。結論的出現是水到渠成的,學生探究過程經歷了較長時間。過去我們處理這樣的問題往往是用驗證的辦法簡單處理,學生固然有一些滿足感,但僅限于獲得一個結論?,F在我感到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到的快樂是任何別的形式都無法取代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
四、和學生成為平等的“研究者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于“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教師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F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種是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一種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傳統教學理論只看重認知過程,忽略情感過程,丟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從而造成個別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的現象。通過近兩年課改,我體會到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平等的“研究者”身份,以開放的教學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學科學、用科學。
在三年級下冊《科學》有關“蠶的生命周期”的長期觀察研究活動中,我和學生一起養殖了五六盒蠶,并親自經歷了從蠶卵孵化出蟻蠶直至蠶蛾產卵死亡的全過程。在活動中,我和學生共同制訂計劃,分工合作,安排好包括“我”在內的每個人的職責。如誰負責采集桑葉,誰負責打掃糞便和殘葉,誰負責定時喂食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和學生處于同等地位,和學生一起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交流養蠶的經驗體會,為取得的點滴成績而感到高興。我從不以師長的身份要求他們干些什么,學生卻以十二分的熱情投入科學研究中,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與學生建立起朋友式深厚感情。在對學生的學業評價上,我從多個角度考慮,對待每一位學生盡可能多地找出閃光點。我常在對學生的評價中以商量的口吻對其提出合理化建議,并加上鼓勵性語言,如“你的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們都相信你,一定會學得更好”等。在對待學生的作品或考試成績上我采取等級制,按“優、良、中、差”四種情況分別標記“A、B、C、D”,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從不因學業問題而輕視任何一名學生。
孩子的潛在創造力是無限的,教師不能以分數論“英雄”,而應當主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護他們的創造力。實驗班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科學學習后,在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用他們的話說:“我們感到科學太有趣了,學起來非常輕松,我們樂意學科學?!眱赡陙淼恼n改經歷是值得回味的,在科學課實驗中我獲得了“新生”,促使我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同時把我從應試教育的邊緣拯救回來,在如火如荼的課改天地中,許多新的課題有待我們去探索、去研究,我愿盡我所能奮力拼搏,與新課改同行。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大膽探索,放開手腳,努力構建一種自主發展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手段;自主學習;能力提高
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之下,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其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中反對傳統的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學中我注重滲透新課程理念,嘗試自主學習的探索,下面幾點是我的做法是。
一、創設情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首先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傳統的教學理念使不少教師把課堂當作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在不知不覺中壟斷了學生的學習主權。而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本應該具有自己支配學習時間的權利。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保證學生擁有自己支配的課堂自學時間,這是自主學習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安靜地自讀自悟的機會,真正落實從學習過程走向知識的體驗,達到自得的效果。其次要確保全體學生的參與。課堂教學應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活動,使所有學生都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下面的學習。對“學困生”還要有一個傾斜政策,不但要多給他們吃偏飯的機會,還要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
二、教師應做引領學生發展的導師
1.多導讀,少講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要引導學生多讀,或默讀、朗讀、品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跟錄音讀……或齊讀,或個別讀,或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讀,或小組競賽讀……不同的讀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讀懂,自己在讀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諦。教師少講一些,做到學生能讀懂的地方不講,學生通過討論能理解的問題不講,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優生能幫助差生解決的問題不講
2. 多情趣,少刻板。語文課要上得情趣盎然,應杜絕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絕統一,杜絕標準答案;課堂上要允許學生插嘴,允許激動的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情達意,允許學生出錯。在語文課堂中,即使是教學生字,也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有的教師把學生讀書的方式教得整整齊齊,還自以為“漂亮”,殊不知這種追求統一、追求標準的刻板教學方式曾扼殺了孩子們的多少靈性。作為教師,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記憶的支點,尋找震撼學生心靈的情感,為何要像填鴨子似的硬“塞”知識給學生呢?
3.多民主,少特權。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權威”角色。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是學生學習的伙伴。
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小學語文課堂也應該成為民主化的課堂。在此,教師沒有特權,教師應做的是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作適當的點撥,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一個學生都沒有特權,任何一個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合作的伙伴關系,全體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和權利。
三、提供實踐空間,鞏固學習成果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也是“互動式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我個人認為,這個“實踐”應該包括閱讀實踐和生活實踐。閱讀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獲取間接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而生活實踐,簡單一點說,就是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F行語文教材就體現了要引導學生親自實踐的開放性教學的特點。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實踐的空間。如教學四季的腳步時,在引導學生領悟了“四季”以后,學生興趣盎然。教師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四季的喜愛。有的同學畫了一幅畫,有的同學作了一首詩,有的同學來個即興表演……這些都充分表達了對四季的喜愛。整堂課氣氛活躍,達到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給學生“捕魚”的“方法”和“場所”
面對這個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今天的知識明天就不夠用的現實,我們不能只注重教給學生“如何捕魚”的學習方法,還需要告訴學生 “捕魚”的場所,告訴學生學習的多種渠道和網上的龐大資源應該在何處去找、在何處去學、在何處去發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怎樣去收集一些資料,從哪兒去獲取資料,即告訴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如通過報紙剪貼、通過書刊摘抄、電視錄音、收音機錄音、光碟、磁盤、網上下載、實地調查、自己生活體驗、專題采訪等。對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樣來整理、處理這些資料,使之成為自己有用的資料呢?如從“電視”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將怎樣處理這個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帶雨傘。又如你從“報紙上”看到一個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竟跳樓自殺輕生,你會怎樣想,你的心理會產生怎樣的啟示,如果自己也是一個承受力差,經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對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是不是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考試呢?等等一些怎樣收集信息、獲取知識的途徑和處理信息的方法。
總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大膽探索,放開手腳,努力構建一種自主發展的教學環境。
【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類作為社會的主體所具有的知識、能力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具備高水平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顯得更加突出和重大。新的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重視科學課、上好科學課,對于培養適應時展要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創新能力;教育;培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庇纱丝梢钥闯觯谛W科學課中,教師通過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和給予學生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充分參與科學探究過程,能夠讓學生獲得充足的切身體驗,初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科學創新能力。然而,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小學生科學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適合我國小學生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落實好小學生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更新教育理念,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要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并且尊重學生,放手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要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讓他們感覺到科學探究活動本身是有意義的、充滿樂趣的,以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科學探究活動;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有結構的材料,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要俯下身去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予以幫助。
1.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一些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膽子較小,動手能力較差,在探究活動中不敢動手,在匯報交流時由于擔心自己得不到老師認同,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動手,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比如,當學生遇到挫折時,要俯下身,幫助學生找出失敗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當學生有畏難情緒時,教師要走到學生的身邊,輕輕摸一摸學生的頭,眼睛看著學生說“老師相信你能行”。當學生終于完成探究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你做得很棒”。在匯報交流時,要有意識地讓他們發言,并給予積極的即時評價,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2.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比教師的“灌輸”要深刻得多,記憶也牢固得多。因此,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獲得這種獨特體驗。例如,教師在設計《怎樣加快溶解》這一課時,可以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第一,怎樣讓一種物體在水中更快地溶解;第二,怎樣證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學生說出方法――對液體進行加熱或攪拌,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證明自己提出的方法可行,使科學探究不斷深入,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更新教學方法,靈活使用現代教學技術
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永遠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不論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要與實際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和學生已有的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相聯系。
1.探究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當前,廣大小學科學教師使用較多的為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小學科學課程本身的特點也適合這種教學法。從教育的角度看,科學探究是指學生建構知識、豐富體驗、形成科學觀念的過程。從兒童學習的角度,施瓦布更是有針對性地指出,探究學習是指這樣的一種學習活動: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索世界的積極態度。從教的角度,安德森認為,探究教學的本質特征是不直接把構成教學目標的有關概念和認知策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教師創造一種智力和社會交往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索發現有利于開展這種探索的學習內容要素和認知策略。
探究式教學方法雖然有明顯的優勢,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恰當且合理地運用探究式教學法,且注意并非任何一堂科學課都用探究式教學法;要避免形式化、趕場式的探究教學,否則探究的效率會大打折扣,甚至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切實避免為探究而探究,使科學探究流于形式。
2.小組合作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小組合作式教學法同探究式教學法兩者都是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方法,但小組合作學習在以合作交流為核心的科學課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式教學方法的優勢尤為突出。這種教學方法不但能夠使教師有效避免“一言堂”,而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參與探究,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充分交流。
教師運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綜合發展。怎樣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更有效地應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方法?
(1)要做好小組的組建工作。對于小組的組建工作,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為原則。在分組時,可以讓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學自由組合在一組。但由于小學生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在自由組合時通常缺乏全面客觀的思考,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組合,有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小組內都是學習比較優秀學生的現象,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強強聯手”現象,也會產生部分學生沒有歸屬的現象。遇到這種問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耐心指導,并對小組進行調整。但是教師在對小組進行調整時,要盡力做到聽取學生們的意見。教師對小組進行調整時,需要考慮的客觀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小組的人數要適宜,一般為4到6人;二是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要相當,以確保小組合作活動的順利進行。
(2)做好小組成員的分工工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組內自己推薦組長,以便后續工作的開展更順利探究。這時教師可以對各組組長進行指導,讓小組長掌握一些簡單的分工技巧。教師在分工時要遵循學生的優勢互補原則,使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都能夠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組內各成員可以互相揚長補短,各盡其才,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自己的合作能力,發展創新思維。在進行小組合作活動時使學生努力做到責任分配到人頭,并且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積極輔助他人,使整個小組的工作有序進行。這樣可以發揮每個組員的價值,并在活動中激發全體組員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實踐能力。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對策,低年級學生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小組合作,而高年級學生應該采用崗位輪換的方法,以此來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給大家以平等的發展機會。
(3)開展小組組際之間的競爭。這樣不但能激發組內同學的學習動機,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鍛煉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例如在《測量擺的快慢》一課中,在教學活動展開前,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制定一些規則,包括:①主動思考,看看哪個小組最有自己的想法;②效率,看看哪個小組完成任務用時最短;③成果,看看哪個小組的合作成果最為切題。規則一旦制定,既可以約束學生,也可以激勵他們。此外,教師應該在學生活動時對他們進行評價,及時表揚他們的奇思妙想,對于他們的創新性思維給以肯定。在活動結束后也要對他們進行總結性評價,師生根據活動規則公共評選出優秀小組,這樣可以使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并且促進了他們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三、更新教學條件,因地制宜豐富探究材料
為了提高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效率,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豐富的探究實驗材料。在準備探究實驗材料時,要堅持從本地、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同時要善于動腦、勤于動手,改造常見器材,為我所用??梢宰寣W生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工作,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特別是目前,一些科學教師教學任務重、工作壓力大。例如,在做“觀察影子”這一實驗時,由于普通手電筒的反光碗會對實驗現象產生影響,使用點狀的無反射光源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實驗時可以把手電筒的反光碗去掉,但市面上手電筒都是一體的,反光碗去掉后小燈泡就不容易固定住,影響實驗效果,因此,可以選用LED強光手電筒代替普通手電筒,有效解決反光碗不能拆卸的問題。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敢于突破常規,打破傳統,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敢于動手、勤于觀察、大膽匯報交流的習慣,自主探究、創新實踐的能力,為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新時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打好扎實的基礎。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樂之者?!迸d趣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宮殿的向導,學生對科學課感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學習鉆研,學習起來就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內學,課外也學。所以興趣對學生學習科學課具有重大意義。但如何針對小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激發培養他們學習科學課的興趣呢?
一、利用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經常愛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還要尋根覓底地追問這是為什么?這種由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貴的。從科學教學出發,能推動科學知識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能使他們明確學好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如教學“淀粉的蹤跡”一課,講到用碘酒檢驗淀粉時,我讓學生把手指洗干凈,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隨后讓學生把飯粒放在桌子上擺整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學生報告,飯粒變臟了,手指也變臟了,飯粒和手指都出現了藍黑色,這是怎么回事?此時此刻學生都產生奇妙的感覺,要研究的問題竟是如此奇妙,還能不情緒高昂,精神振奮?
二、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小學科學課以科學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傳統的教育由于受教育條件、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講授的多,學生自行實踐的少。老師在上科學課的過程中枯燥無味地講授一些知識,往往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對科學課沒有多少激情?,F行的科學教材以科學活動為途徑,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探究。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制訂簡單的實驗計劃,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以感受科學知識和參與科學研究帶給他們的快樂。為了讓孩子喜歡科學和樂于探究,如精選活動內容和聯系農村小學的實際,和孩子們一起養小貓、養小兔、種花、采落葉等。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更喜歡科學課。他們不但獲取書本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這樣就更喜愛科學研究,情操也得到熏陶。
三、組織動手實踐,激起學習興趣
好動是兒童的特點,他們拿到一些新奇的東西,總希望拆開來看個究竟。組織學生做一些實驗或制作一些東西,他們總是感到十分有趣。在科學教學中安排一些由學生動手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動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有時也會發揮自己的知識不足,從而引起新的學習需要。例如我教學《電路》一課后,布置給學生課外作業(實驗):用自選材料制作一個并聯電路。兩天后,一名男學生將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來。原來他用的燈座和電池夾都是用健力寶盒擰成的,而開關竟是用破舊的門插銷和橡皮筋兒做成的彈性開關。一名女學生受到電路組裝的啟發,將一開即響的音樂卡改裝到自己的筆記本和文具盒上,給它們安上“報警”裝置。此外,還可圍繞教材利用活動課時間,認真組織有趣的科學課外活動,把學和做、學和玩、學和用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興趣。
四、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學生興趣
不同的學生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具有不同的個性。這些不同的個性,在學生中都會表現出來,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固執,有的靈活,有的能力強,有的能力弱等。科學課老師要不失時機地認真地認知、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把握準科學教學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結合點,開動腦筋,將教學與學生個性發展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老師特別了解自己,老師的教學使得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事干,學生發現在科學課中還學會做人和做事等,就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科學課。
總之,培養學生學習科學課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種興趣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就會喜歡上科學課。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高每個小學生的科學科學素養是新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茖W作為一門基礎自然學科,教學內容覆蓋面廣,有利于多層次、多渠道地實施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學生的科學素養無法象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必須通過科學教學與學生自身的需要結合起來協調一致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一、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培養崇尚科學的態度
小學科學學科的內容不僅包括大量的科學知識,還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教材中記述了不少科學發現的經過及科學家成就。教材中有很多科學史話,如眼鏡的發明改進,顯微鏡的發明、傅科擺等,闡明了生活中有些工具是通過一個個實驗被人們所逐步發現和確認的,給了學生生動的啟示: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索、大膽猜測,勇于實驗,就有可能發現自然界中的奧秘。這些內容不僅可開闊學生的眼界,還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以及科學精神的熏陶。
(二)強化實踐應用意識
小學科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很緊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再能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一天的食物》中“我們的營養”這部分內容時,如果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肯定沒什么意思,也不能體會到淀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這六大營養素對人體的重要性,更談不上能合理配置一日三餐。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對于這部分內容我作了這樣的安排:課前讓學生自己記錄今天的早餐食譜,回憶昨天中餐晚餐的食譜,在小組進行交流,找出相同處進行食材分類,然后教師提供鏈接資料,讓學生閱讀常見食材的主要營養素是什么,學生再一一對照每日三餐結合自身身體發育情況進行分析,發現胖瘦、長矮與攝取營養不全有關。通過這樣簡單的生活聯系理論知識的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二、培養科學思維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茖W家們從來不滿足于接受現成的結論,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善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這種潛在因素,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訓練。如通過三下材料單元、五上浮力、熱學單元的學習,結合這些典型的比較探究、實驗數據分析,使學生充分領會小學科學學科的研究方法,從而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其次,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師應盡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導他們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訓練,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如講述植物光合作用、蒸騰作用時,學生通過對盆栽植物進行對比實驗,其中一株植物套黑袋,經過一天的光照進行分析比較,發現黑袋內植株的水分和葉子的情況與另一植株對比概括出反應的大體過程、反應條件,這一操作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中不可缺少的途徑。
三、發揮實驗探究作用,培養科學的實證精神
(一)優化演示實驗,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演示實驗具有鮮明、生動和真實性,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要注意打破常規,創設有趣的實驗情景。例如在講授“流動的空氣形成風”時,我沒有照本宣讀,而是做了一個“空瓶生煙”、“香溢滿室”的演示實驗。頓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眼睛看見濃濃的空氣,鼻子嗅到香香的空氣,使學生體會到流動的空氣把香味、煙霧送到了眼前,教學效果很好。同時,對于一些現象明顯,操作簡便且安全的實驗,上課時由學生充當“小老師”登臺演示,并引導其他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等,使“小老師”們得到獨立鍛煉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改進學生實驗,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的核心就是“實事求是”。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總是帶著既定結論做實驗。由于習慣于“驗證”,因而他們根本不注意從實驗中主動獲取感性認識,很少去理性的思考實驗中蘊含的科學認知過程和科學方法,只是照搬照抄實驗結論,因而學生實驗形同虛設。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提出讓學生帶著“手”、“眼”、“腦”做實驗的要求,實驗中學生除了做記錄之外,還要求學生對實驗中出現的偏差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探討與分析,尋找原因。從而使“看一步做一步”轉變為“一邊想一邊做”,達到了手的操作,眼的觀察,腦的思考協同發展的目的。
(三)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小學科學教科書中學生探究的活動基本布滿三到六年級每一課內容,就看教師如何處理教材加以運用,只要稍作有心人很多內容都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例如,探究物質變化時將鐵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看到接觸硫酸銅的那截鐵絲慢慢變色,紅褐色越來越深、溶液底出現沉淀物的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再如小蘇打與醋的混合實驗,當一份小蘇打倒入三份白醋中,產生大量氣泡,將點燃的木條伸進瓶口,還沒到瓶口木條火焰就熄滅了,學生的好奇心都被調動起來。
(四)開展科學小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造性思維是所有思維形式中品質最高、最有價值的一種思維形式。我會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簡單容易制作的科學小探究,如“會動的紙魚”, 三年級學生學完磁鐵這個單元后,布置學生設計制作一條會動的紙魚,來一場小魚的游泳比賽,學生動手動腦學科學,又能鞏固磁鐵同極相斥的性質。因為小魚游泳比賽大家都不能觸碰小魚。再比如說簡易風力發電機的制作,水火箭的制作,學生在學完某一塊知識后,或小組或個體完成這些小制作,然后創設條件讓學生展示亮相,可以使學生從中領略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喜悅。
誠然,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只有認真解讀課程標準,深刻領會課程宗旨,領悟“科學素養”的真正內涵,在教學中,重現教材實驗研究,能讓學生們在分享科學研究的成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品質,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才能通過科學教學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由此帶動全民眾科學素養的普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