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04:58:06
序論:在您撰寫機械制造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機械制造專業人才標準越來越高。市場上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偏向具備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中職作為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合格機械制造專業人才。
1中職機械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理念落后
中職學校的教學理念較傳統,教師進行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時,仍以相關知識的講解為主,沒有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且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是按部就班,向學生灌輸機械制造的知識,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機械制造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重視實踐課程,大部分的課程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使機械制造專業的學生空有理論知識而不會運用。
1.2師資力量不足
中職機械制造專業的師資力量不足,使得學校的教學水平較低。機械制造專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較高水平的教師進行此專業的教學。但是,部分中職學校教授此門課程的教師缺乏牢固的專業知識,教學能力不足,且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無法完全地闡釋該專業的知識。不僅如此,多數中職學校的教學條件不足,無法提供機械制造專業需求的復雜性較高的教學器材,降低了學校的教學水平。
1.3學生實踐能力不強
部分中職教師偏重于機械制造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得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低下。中職學校機械制造專業教學課程注重理論知識,脫離了與實際生產的要求,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多數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無法在實際中解決相關問題,相關的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能力較差,實際操作技能較弱,無法達到社會綜合型機械制造人才要求。
2優化機械制造專業教學的對策
社會在不斷進步,市場人才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在此新形勢下,中職學校應根據當下社會對機械制造人才的需求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確定人才的培養目標,科學制定機械專業人才培養規劃,使機械專業人才質量得到提升,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2.1轉變教學理念
中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的重點在人才培養上,中職學校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利用多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職教師進行機械制造教學時,應將課程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上,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且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使學生的能力達到人才標準。
2.2加強實踐教學
機械制造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中職學校應根據機械制造的專業特點,結合該專業的市場需求,科學設置機械制造實踐教學課程。教師進行機械制造實踐教學時,應讓學生掌握該專業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情況,并通過實踐過程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同時,中職學校應根據學生專業的發展方向,增加與企業的互動,盡量為學生爭取實習機會,同時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及時掌握社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要求,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中職學校應積極與機械制造工廠進行溝通,讓學生能夠多到廠房觀摩和學習,對機械制造的原理、常用結構、操作技術等知識進行鞏固,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成長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專業人才。
2.3增強師資力量
機械制造專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提高中職學校教師的教學水有利于學校人才的培養,因此,中職學校應重視并培養機械制造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本校的教學水平。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師必須掌握前沿的知識和技術,有牢固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對此,中職學校應重視教師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鼓勵教師進修,支持教師進行科研,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技術操作能力和教學能力。中職學校應重視教師的發展,科學制定教師管理制度,并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為教學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2.4運用多媒體技術
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內容較多,理論知識較枯燥,教師一味地按照傳統方式進行講解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中職機械制造教學應加強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進行機械制造教學時,應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專業知識直觀化,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機械制造教學中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機械制造的相關知識。例如,教師對機械制圖的內容進行講解時,可以將點線面的投影以及齒輪設計內容制成PPT課件,增加圖片或視頻,將機械制度的關鍵知識形象地展現出來,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不再需要反復的講解比較復雜的機械制造知識,無需學生憑空想象相關知識的應用情況,減小了教學難度。
3結束語
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此,中職學校應轉變教學觀念,重視機械制造人才的培養,增加實踐課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中職學校應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不斷地提高本校機械制造教師的專業水平、技術能力和教學能力,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并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完善教學模式,增強機械制造課堂的生動性,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陳黛 單位: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在穩步的發展,在教育教學方面也更加注重方式方法,CAD課程是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必修的一門課程,主要就是利用計算機來進行圖像的處理和制作,是一款制圖軟件,對于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好這一軟件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實際的應用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利用CAD軟件按照實際的施工圖紙來繪制出相應的圖紙,這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同時軟件的應用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技術型人才是教學的主要任務,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才能夠使學生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一、教學內容要進行改革創新
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講解,雖然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是并不能作為唯一。特別是在CAD軟件教學當中,教師只是一味的講解軟件的性質、命令以及一些使用的方法,學生通過多媒體大屏幕看教師進行操作示范,但是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理論教學的內容過多,但是對于實際操作的內容來說幾乎是沒有的,在課堂中有限的時間內,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幾乎沒有,完全是聽教師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設計存在很大的缺陷性。因此,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在課堂教學中多加入一些實踐操作的部分,讓學生能夠進行操作練習,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實際的操作演練,才能夠讓學生更加扎實牢固的掌握這些知識并學會實際的運用。另一方面就是教學實訓內容的安排上,要強烈的體現出學科的專業性,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主要就是利用這款軟件來進行機械制圖,那么在課堂中進行實際訓練的內容也應該偏向這方面,教材中的內容只是起到一個指引方向的作用,在保持和教材內容同步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專業性質學習內容的安排,適當的補充一些課外的延伸資料。對于該專業的學生來說利用CAD軟件主要就是將紙質的圖紙轉化成電子形式的圖紙,另一方面還要學會三維模型的創建,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熟悉電腦做圖的各種指令信息,熟悉軟件界面,了解基本的用途,能夠快速準確的繪制出相應的圖紙和模型,提升自身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最關鍵的還是要選擇正確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不當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對學習的內容產生畏懼和厭煩排斥的感覺,所以說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由于CAD是一款和計算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軟件,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傳統的板書教學的形式已經不適用了,而更多的是要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來進行演示和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實際演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一邊給學生展示操作的方法一邊講解原因,在講解的過程中每個命令都會得到相應的實際演示,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知知識從理論轉化成實際操作的過程。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示范講解一段時間,然后留出時間來交給學生對剛學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在這段時間中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消化吸收,如果只是追求講解的速度,從課堂開始一直講到結束,這樣其實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追求速度不追求質量,那么學生到課堂結束的時候也只是掌握了那么一小點內容,之前學的基本上也就忘了,讓學生實際的操作能夠有效的讓學生熟悉和掌握軟件的使用方法,上機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發現很多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化的講解,并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制圖習慣以及方法,只有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能夠體現出來,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講解和練習交替進行的教學方式,也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一種體現,將教師之前講解的內容的理解和消化作為一個內容,學生實際操作的過程也就是完成任務的過程,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被調動起來,有效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同時課堂學習也不會顯得那么枯燥乏味,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形式能夠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三、提供有效的教學資源
為了提升CAD教學的質量,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有效的教學資源,本身學好這一學科的要素就是要有足夠的資源。首先就是要有硬件資源,也就是有配備專門的多媒體教室,CAD是一門計算機畫圖軟件,如果沒有多媒體的演示那么教學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多媒體教學工具的輔助下才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學習。除了要有教師演示的計算機之外,還應該給學生配備多臺學生機,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夠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進行實際操作演示。其實就是軟件方面的資源,也就是一些教學資料的提供,除了教師以紙質形式提供的學習資料以外,學校還可以專門建立校園內的局域網,建立服務器,提供相關的網絡資源,這樣一來學生在課余時間內也可以隨時隨地的查閱相關的資料信息,這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平時學生只需要登錄相關網站,輸入查詢的關鍵字,就能夠找到相關方面的資料信息,這給學生的學習和知識鞏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教師還可以組建班級內的QQ交流群,學生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操作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難都可以在群里進行詢問,因為教師不可能隨時隨地的跟隨著自己,課上的時間又是有限的,所以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會更加的方便快捷,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和分析,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還能夠建立和諧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CAD課程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以及形式上進行改革和創新,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和學生共同互動學習的形式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并且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進行適當的擴展和補充,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水平,為學生提供豐富有效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隨時對地的方便快捷的查詢到想要的信息,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增加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共同學習才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根據CAD教學本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和學習這款軟件,為今后的學習和實際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桂小華 單位:江蘇省興化中等專業學校
近年來,作者在對高等職業院校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的調查中了解到,大多數職業院校采取各種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很多院校都是模仿,沒有根據區域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沒有收到較好的效果,培養人才無法滿足當今市場的發展需要。本文主要對高等職業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進行分析。
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路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出現了眾多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校企合作模式、訂單培養模式和學徒制模式等。如何選擇適合專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有明確的思路和創新意識。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指導思想是面向服務區域,行業技術、強化專業、突出能力、提高素質、注重創新、全面發展,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以市場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掌握行業技術技能特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理念是依托行業,適應學生、適應市場、適應政府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等職業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從服務區域的機械行業崗位要求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出發點,針對學生的能力情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適應市場需要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二、實施人創新才培養模式幾個因素
(一)不斷進行社會調研,關注人才培養改革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畢業生在單位的工作情況,并及時了解和掌握用人單位對我校在人才培養模式、需求信息、教學質量及畢業生綜合素質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學校教學環境與學生自身等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從加強就業發展對策方面的研究,不斷改進教學設施與教學方法,借鑒國內外大學生就業的可行經驗與措施,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建立及完善實訓基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采取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效率已成為當前高等職業院校重點思考的問題。以往高等職業院校的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忽略了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脫軌,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論課程造成學生學習的枯燥感,對學習興趣也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不斷創新。
(三)深度校企合作,資源共享
所謂校企合作,主要是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其目的是提高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率以及為企業培養崗位人才,最終達到雙贏。以往高等職業院校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往往有“閉門造車”的現象,并未了解市場人才的需求,使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沒有用武之地,從而影響就業率。在新時期發展下,市場體制不斷變革,用人單位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應不斷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與市場接軌,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等,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培訓,提升學生的就業率。作者認為,高等職業院校要確保自身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與企業之間建立合作,用人單位結合自身的發展需求,對人才的技能提出一定要求,而這些要求也將作為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考,也可以將其稱為訂單式人才培養,從而保證機械制造專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用人單位所需求的,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率。
(四)運用先進教學設備,創建學習情境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也迅速發展,并被廣泛應用到教學中。高等職業院校的機械制造專業教學可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相比于傳統的“滿堂灌”理論教學模式來說,多媒體設備可以利用自身的聲像合一、圖文并茂等優勢,為學生創建相應的學習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某個角度來講,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實踐和理論有效銜接起來,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圖片或視頻影像等方式,將相應的零部件一一對學生進行描述,并將其用途以及作用通過課件表現出來,這些抽象知識是傳統理論課所無法真實表現出來的,在多媒體設備應用下,能夠將這些抽象知識具體化,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更好地理解。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也極為迅速。很多高等職業院校也針對市場需求,開展了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工作,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然而,在市場經濟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尤其是對實踐操作能力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為用人單位提供可用之才,高等職業院校應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不斷改進和創新,主要從建立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等方面。
作者:蘇明 單位:海南科技職業學院
摘要: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來指導專業建設:從堅持服務區域經濟辦學定位,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建設品牌專業,切實發揮帶動作用;構建三級體制平臺,充分釋放辦學活力;實施兩大素質工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拓展一體化服務功能,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關鍵詞: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設;建設思路
1專業建設整體目標
立足武漢,輻射全省,緊扣內涵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成立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導的合作辦學理事會,構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多方聯動的辦學模式,形成校企相融、產學互動辦學機制;推進校企深度合作,使其與武漢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構建相匹配,將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打造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品牌專業,帶動相關院校協同發展;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深化“課崗對接、工學交替、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融入“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打造“師德高尚、結構合理、校企互通、專兼一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使學校成為校企合作育人的典范;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建設數字化校園,逐步實現學校資源向社會開放;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拓展產學研一體化社會服務功能,努力實現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相互融合,使學校成為開展四技服務的排頭兵、武漢市民終身學習的主渠道。通過三年建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成區域領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綜合競爭力、區域輻射力、社會影響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武漢市及湖北省汽車、裝備制造和光電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2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設思路
深入貫徹《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高教強省提升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的意見》(鄂政發【2012】77號)文件精神,促進建立與湖北省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與人才市場需求緊密對接的學科專業體系。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推行“雙證融合”制度;圍繞武漢市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武漢職業教育品牌”,建立與職教品牌建設相適應的辦學體制、運行機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教育品牌帶動作用,促進高教實力更好轉化為發展競爭力,為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2.1堅持服務區域經濟辦學定位,實現學??沙掷m發展即堅持圍繞“三圈”(圍繞光谷核心圈、武漢都市圈、“1+8”城市圈)、服務“三業”(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構建“三系”(構建校企合作體系、質量保障體系、社會服務體系)、實施“三雙”(實施“實習與培訓雙向基地、教師與技師雙向兼職、學生與員工雙向培養”策略)、打造“三型”(打造創新型、開放型、就業型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堅定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搶抓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2.2建設品牌專業,切實發揮帶動作用校企合作重點建設與武漢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對接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加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措施如下:(1)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引廠聯企、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核心是校企共育人才,內引“校中廠”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外聯緊密型企業共建“廠中校”實習基地,按能力遞進模塊,多學期、分段式進行工學交替。(2)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基于工作過程、雙證融合”的課程體系,以專業核心課程為重點,與企業共同開發核心課程、特色教材和網絡課程。(3)推行“以企業工作任務為載體的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以企業工作項目為教學項目,按生產過程組織教學過程,按企業項目檢驗標準考核學生課程成績。建設2間仿真企業工作環境,即融“教、學、做”一體的教室。(4)改革教學組織模式。實行“分段式、柔性化”教學組織模式,按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課程模塊,分四階段段組織校內學習與校外實習教學。根據企業生產旺季和淡季,科學安排學生到企業開展生產實習,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柔性化合作。(5)教學資源庫建設。以專業核心課程為重點,建設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專業核心課的教學標準、網絡課程,以及工學結合項目教材及電子教案、項目/案例庫、試題庫、媒體素材庫等。2.3構建三級體制平臺,充分釋放辦學活力成立由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組成的合作辦學理事會,在教學系部成立校企合作辦學管委會,在專業成立校企專業共建委員會,構建校、系、專業三級體制平臺。在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運用董事會管理體制與企業共建二級學院。政校行企多方聯動,合作解決校企合作中的政策保障、發展戰略、07號實驗室僅僅兩家做比對,由于各個實驗室所配置的儀器設備的精度等級基本一樣,那么在用公式(1)判斷是否滿意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將07號實驗室判為可疑、05號實驗室判為滿意。然而,事實卻剛好相反。因此,兩家實驗室間的比對不能夠很好地發揮比對作用,從而不能發現實驗室存在的問題。
3結語
通過對兩家實驗室和多家實驗室對比的具體操作、評價、介紹以及具體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進行多家實驗室間的比對的效果要明顯優于兩家。因此,推薦在進行實驗室比對時盡可能組織多家比對,得到數據后采用Z比分數來判斷結果。實驗室間比對試驗的開展,一方面有利于各實驗室日常檢測工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實驗室之間技術和經驗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對提高檢測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不斷健全比對試驗機制、完善結果分析方法,才能使機構的檢測水平邁上更新的臺階.
作者:陳帆 程婧璠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摘要:高職機制專業的學生今后需要進入工廠的生產一線,他們需要具備與機床等機械設備打交道的實踐能力。本文從應用人才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應用型機械高職人才的基本特征,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具體的教改建議。
關鍵詞:應用;機械;高職;創新
1引言
隨著現代國內經濟的發展,高端機械設備進入工廠企業之后,需要有專業人才進行加工工藝、生產方式的設計,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是培養企業一線生產人才的平臺。高職院校需要針對當前這一人才市場進行合理分配,進一步提出本專業的教學改革方向——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學生基礎打牢、應用能力強等基本特征。
2應用型機械高職人才的基本特征
2.1基礎知識儲備
高職機械專業的學生需要首先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構建他們的機械制造所需要的各類專業知識,機械制圖、工藝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液壓技術、數控技術等。這些都是具備應用能力的機械專業高職學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機械知識網絡。學生只有打牢這些知識儲備之后,他們才能在真正的生產過程中,設計好產品生產的工藝[1]。
2.2綜合運用能力
具備了專業知識之后,學生還需要學會怎樣運用這些知識組織生產的能力,即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上述那些專業知識需要相互配合,實現一種綜合性的應用。因為一項產品的生產需要多個工序,不同工種之間相互配合,工藝設計人員還需要思考產品尺寸,形狀公差的測定等,這些都是他們可以綜合運用上述的專業知識。
2.3創新意識
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工藝設計師需要進一步具備首創精神,在一項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我們沒有更多可以借鑒的經驗,需要工藝人員針對產品的尺寸、形狀、材質等要求進行創新設計生產流程。高職機械專業的學生要想勝任這一崗位的需要,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怎樣進行新產品的研發生產,一方面需要考慮生產成本的降低,一方面還需要保證產品的生產質量。
3高職機制專業應用人才的培養改革建議
3.1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
人才培養方案是機制專業學生培養的基本大綱,要想實現應用人才的培養,就需要首先對高職機制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針對方案中的一些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進行調整,主要原則就是提升學生對機制專業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興趣、知識覆蓋、綜合運用、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培養出知識網絡扎實,綜合運用能力較強,創新意識超前的機械制造人才。
3.2教師隊伍的調整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即教師還需要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在教師隊伍方面,學院需要及時調整教師培養、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向,將更多具有生產實踐經驗的人才引入到學校,讓他們將自己在生產一線積累的經驗教授給學生,實現學生的一種有效提升。同時現有的教師也需要積極的開展實踐能力的培養,利用節假日深入工廠企業進行學習,學習一線生產的基本經驗。教師之間還需要構建一種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學習氛圍,實現教師之間知識能力的整體提升。另外,學校需要配套更多的科研資金,幫助教師進行相關實踐項目的推動,一個科研項目將帶動一個教師團隊的整體實踐水平的提升。
3.3理論課程的調整
在應用人才培養的條件下,教師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應用能力,因此需要在盡可能多的理論課程結束之后,加上一些課程設計等,讓學生運用學完的這些知識進行實踐運用,不斷提升他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傳統的機械原理、工藝學等課程之后,就有課程設計,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堅持的。同時還需要在更多的課程之后加上這類課程設計內容,例如:數控技術、液壓技術等,都是需要進行有效拓展其課程設計范圍。另外,教師需要進一步思考,引入一些與生產實際有關的課程設計課題,這些與實踐聯系緊密的課題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生產實踐的能力[2]。
3.4實踐教學的調整
在應用人才培養的環境下,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拓展機制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機會。建立自己的生產實習車間,車、刨、銑、焊、鉗等一系列工種都是設計工藝的學生需要進行實踐操作的,只有他們自己操作過,他們才能對這些工種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力學、液壓、機械原理等課程都需要有自己的實驗作為理論支撐,教師需要重點開展這些課程實驗環節的培養。加大資金投入,建設更加先進的實驗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校外實習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需要不斷聯系生產企業,讓學生進入工廠的生產車間進行參觀,學習,拓展學生的眼界。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設計一下開放性的研究課題,讓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進行有效的研究分析,通過查閱資料,相互討論,計算,最終形成學習小組的設計方案,學生的創新意識被進一步體現。
4結語
高職機制專業的學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進一步拓展他們對知識的應用能力[3]。教師需要從應用的角度出發,對傳統的機制專業教學進行有效調整和改革,從而培養出更加應用型的人才。
作者:楊娜 辛鵬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是運用生產現場情境作為典型教學案例,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其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自覺性,因而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機械制造方向專業課,教學內容專業實踐性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前期實踐經驗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這些實踐經驗也正是學生所缺乏需要補充加強的教學內容,基于此矛盾,課題組將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應用到機械制造方向專業課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打破課堂內外的時空界限,全方位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一、構建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優化機制方向專業課教學體系
(一)加強校企聯合,優化案例教學內容,構建案例教學資源庫
教學中所選案例多來源于學生熟悉的周邊企業,并將收集到的素材整理,歸類構建制造加工現場案例集、夾具應用案例照片集、機械制造方向專業課網絡教學平臺、機械制造方向專業課網絡實踐教學平臺、機械制造方向專業課網絡創新教學平臺,結合相關網絡教學系統,應用于具體的實際教學中。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體系。
(二)優化基于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的機械制造方向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應用案例時,首先需優化理論教學和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課程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過程,使分散的教學內容合理配置和有機結合,保證教學全過程的相對完整和連貫。其次通過一些開發性綜合實驗,對理論知識進行綜合應用。最終使機制方向專業課教學體系不斷得到優化。
二、優化教學手段,落實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的實施應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針對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式教學方式,優化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討論法、模擬法等教學方法,并結合網絡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解決課程實踐性強、學生實踐經驗少、理解困難的矛盾。
(一)用案例驅動法,展開教學內容
用案例驅動法逐步展開教學內容,一環扣一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吸引到問題中去,可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六點定位原理、加工原始誤差的組成、定位誤差的分析等知識點的引入,先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桌子大多是四條腿的,而三角架總是三條腿,且腳很尖?從而引出定位原理的概念。
(二)用案例模擬法,加強學生大工程意識的培養
通過機械制造過程中的加工安全案例、經濟糾紛案例、工程產品質量案例,讓學生模擬其中某個企業的身份,討論分析機械加工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如利用汽車質量不過關導致市場流失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經濟意識、質量意識及環保意識。
(三)用案例討論法,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將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難點分成若干討論課題,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布置討論任務,學生采用合作小組的形式,在任務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討論,最后教師總結,使學生由傾聽者變成了思考者和參與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榜樣案例激勵學生,營造濃厚的校園工程文化
文化教育與技術教育必須融合協調才能使學生在一個良好的大環境中,順其自然地發揮其工程創新潛能。針對此,將榜樣案例展示在教學過程中及網絡課程中,確定以競賽引導學生的機械工程競賽機制,具體做法為:在高年級學生中,通過競賽引導其進行各級別機械工程競賽活動,對已取得成果的學生進行公開表揚宣傳,鼓勵更多的低年級學生進入到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競賽中去,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充分結合的同時,加深其對機械工程涵義與價值的理解?;谘杏懶桶咐虒W模式的機械制造方向專業課教學體系,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充分參與為指導原則,促進學生的專業意識和崗位技能在“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中形成和提高,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各高校在進行專業課教學時,可多采用研討型案例教學模式。
作者:葛云 曾海峰 魏敏 張立新 單位: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
課程銜接是機械制造類專業中高職銜接的核心內容,本文就如何做好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以期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做好中高職課程銜接。
一、構建螺旋式上升的專業課程體系,實現課程體系銜接
1、以“兩個銜接、三個突出”為總目標,根據專業職業能力分級標準,系統構建螺旋式上升的專業課程體系。以課程體系與專業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相銜接,中高職課程模塊開發與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銜接,突出學生可持續發展,突出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突出“高端”和國際化視野的“兩個銜接、三個突出”為目標,構建不同層次、不同模塊的螺旋式上升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以中職課程為基礎,以高職課程為主導的方式進行,中職側重于文化基礎和機械加工設備操作、機械設備裝配、調試等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高職側重于文化知識的應用和機械加工設備操作與維護、機械制造工藝實施、質量檢驗等專業技術能力的訓練。
2、圍繞“以素質拓展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軸心,將同類同質課程分階段、分水平、分重點有機地組織編排在中職和高職階段的各個年級,形成不斷遞進延伸、不斷拓展提升的螺旋式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課程結構體系。
3、課程體系總體分為中職課程、中高職銜接課程和高職課程三個層次,課程體系主體部分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崗位核心課、專業拓展和校外實踐課程等模塊。
4、中職階段的課程主要依據機械加工設備操作、機械設備裝調崗位的中級工的職業能力要求,高職階段主要依據機電設備裝調維修、機械制造工藝編制與實施等崗位的高級工的職業能力要求,按由簡到難、由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設置三大部分的課程模塊,實現中高職課程銜接。
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設計相互銜接的課程標準,實現課程內容銜接
中高職合作院校骨干教師與相關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項目等方面設計相互銜接的中高職課程標準,中職階段注重學生基礎素質教育,高職階段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全面培養,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1、按照“中職強基礎、高職重應用”原則設計公共課程銜接方案。中職階段公共課教學根據部頒教學大綱要求開設德育、語文、數學、體育、計算機等課程,課程內容強化漢語言和英語基礎、初等數學和基本的職業素養的學習。高職公共課程以語言藝術、演講口才,高等數學等應用以及普世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為培養目標,并通過知識的自主學習、導師制團隊活動、社團活動和各種校內外實踐活動為引導,進一步加強人文素質培養。
2、按照“中職強技能、高職重技術”的原則設計專業課程銜接方案。依據職業資格標準,以真實的產品案例為載體,按項目化的要求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參照中高職職業技能抽考標準,引入機電設備裝調工、機械加工操作工等職業資格標準、6S管理等企業現場職業規范,根據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典型崗位對專業能力、知識和素質的要求,以減速器、變速箱、分動箱等真實產品為載體,按照由簡單到復雜再到綜合的邏輯線索設計教學項目,形成內容完善、對接星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特色鮮明的中高職銜接的課程。
3、依據課程內容的要求設置項目,例如以減速器、變速箱等產品導向,貫穿于整個中高職專業課程教學。在中職專業課程中設計,以減速器零部件的認知、繪制與加工為主線的教學項目;在中高職銜接專業課程設計中,以減速器的測繪、工藝編制與設計為主線設計課程項目;在高職專業課程內容設置中,以變速箱、差速器等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的加工、裝配與調試為主線設計教學項目。
三、建好在職業能力培養中起關鍵作用的中高職銜接的項目課程,實現核心課程銜接
采用項目遞進的方式構建中高職銜接的項目課程,項目課程以職業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或項目驅動為主要教學方式,遵循從單項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實現教、學、做、訓、評相融合。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泛在學習”。
四、結束語
依據專業的職業能力分級標準,設計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層次遞進、螺旋上升的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模塊,確實實現中高職的課程銜接。
作者:庹前進 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一、學生的學習現狀
現在職校學生大多數文化基礎差,還有不少由于初中教育缺陷,心理不健康,文化課程教學很困難。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也與很多學生探討學習過程,發現很多學生對文化基礎課很頭痛,很多學生無法提起對專業課的興趣,實踐課程也不愿意操作實習。除了厭學以外,有一個主要原因是認為所學的知識沒有多大用,出現以上情況,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家長聽說機械制造類專業好就業,沒有考慮到學生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初中畢業生對職業學校專業只是模糊認識,被家長硬性推薦來上學。
(2)在學習的前期沒有認識到基礎課的重要性,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模式不同,以至后面的課程愈發聽不懂,對所學的專業課產生逆反心理。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做好學生入校的專業教育,讓他們初步了解所學專業基本知識,教學模式和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參觀學校的實習實訓車間,介紹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前景。聘請我校優秀畢業生回校介紹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成長經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發展目標。
三、做好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
第一,精選好教材、備好課?,F在專業課各種版本的教材較多,任課教師要精選教材,不能只選好講的教材,要結合本專業要求和學生益于學習的教材作為主講教材。首先要研究教材備好課、分析課程重點和要點,然后寫好授課教案、做好課件是上好一堂課必備條件。第二,組織好教學。怎樣組織教學讓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也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組織教學的方式也不同,不能教條式地“滿堂灌”。首先向學生介紹本次課的內容重點和要點,然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授課。最后要對本次課的重點和要點進行小結,結合課堂內容給學生留思考題。第三,做好課后輔導和答疑。輔導和答疑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輔助環節,由于學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材施教,要耐心地給學生輔導,用最簡單的方法扎扎實實講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請進來,走出去。尤其是機械制造專業課難度有點大,都是工廠中的生產實例,讓學生走出去到工廠實習增強對專業的感性認識,把工廠有專業技術人員請進來,指導學生實訓,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掌握專業基本知識。認識提高,有學習積極性,才能取得進步。讓學生認識到機械專業課程的重要性,并結合企業案例,結合就業實際讓學生明白課程的重要性,為學生日后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第五,緊密結合校企合作。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和要求,工學結合,按實際內容講解相關課程,而不是完全圍繞課本進行教學。實用性強的內容精講細講,在教學過程對學生灌輸一些企業文化和實例,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這是我們教學中必須強調、始終貫徹執行的重點。第六,重點加強對學生實習實訓環節的教育。要求指導老師不但技能好,還要有比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我?,F有86臺各類機床:普通機床和數控機床,讓學生先在普通機床實訓,熟練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在讓學生到數控機床實訓,擴展學生的技能,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本專業知識掌握。對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優勢,分配到企業后,經過簡單的培訓可以直接頂崗生產操作,成為生產技術骨干。第七,對畢業生就業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與企業需求,及時調整課程結構和重點內容,符合企業對人才的發展需要。
四、根據學生的特點,多方面培養人才
學生到企業工作能夠很快適應企業生產,就業穩定性好,有的學生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學生滿意、家長滿意。全國多家企業到我校招聘畢業生,不少學生慕名而來到我校學習專業知識。我校學生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技能大賽,多次取得一、二等獎。鼓舞了在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檢驗了我校教育教學的成果。對于參加升學班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專業課程輔導,參加升學班的學生今年全部考入高等院校學習??傊?,教師在教學中要抓重點,理論聯系實際,才能讓教與學的過程變得更加生動和順暢。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練、做中考。教書育人,培養社會有用之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一直堅持追求的理想目標。
作者:賈志堅 單位:遼寧省本溪市機電工程學校
一、本科層次機械制造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技術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制造業,尤其是高新技術制造企業,對機電類技術型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但要求人才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以適應企業技術不斷更新的需要。而現今高職高專學校培養的技術型人才已經很難滿足企業在這方面越來越高的要求。高級技術性人才的缺乏已經逐漸成為制約我國企業技術進步、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瓶頸,社會對于大量的高級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使得專門從事培養本科層次的技術型人才的學校成為了必然的趨勢。目前,實施本科層次技術教育的院校在技術培養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校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得到企業的認可,學校的專業課設置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教學工作如何為社會服務等等。為此,機械類專業課體系改革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意義深遠。
二、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專業課體系改革的出發點
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其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更是企事業單位一線最為核心的力量。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如何使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的現實需要和發展趨勢成為擺在高校學科改革面前的重要問題。在整個學科體系的建設上,很多因素都要容納進來,如:學科歷史的傳承,學科前沿的把握,當然也包括對市場需求信息的反饋。專業課作為整個學科體系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科立意的最直接體現,也是教學與就業對接的最直接部分。在進行專業課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立足社會需求,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將專業課體系與專業實際應用市場進行無縫對接。在這個對接的過程中,一方面根據社會現實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課體系,另一方面根據社會潛在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課體系,確實做到將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作為專業課體系改革的出發點。在進行專業課體系改革的時候,在貫徹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為改革出發點的過程中,將對口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作為改革和調整的著力點,在改革的過程中做到以下幾個“突出”:①突出實踐能力,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實際動手環節,使大學生在實踐環節的學習中了解真實的職業環境,理解理論應用實際的方式和過程,初步搭建適應職場環境的渠道;②突出核心理論,在專業課體系的建構中,對核心理論的發展史和前沿問題開展研究,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本專業技術的改革成長歷史和發展趨勢,為學生最終就業或者升學打下扎實的學科基礎;③突出職業理想,在專業課體系的調整和改革中,將職業理想引導作為貫穿改革過程的一條暗線,在專業課體系的建設中重點加強大學生職業理想的引導,通過課程的設置增強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大學生的專業自信和專業自覺,引導學生愿意從事該專業的工作并且以成為該行業中的一員為就業首選。
三、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是專業課體系改革的落腳點
在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時,其競爭資本是包括技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多種能力在內的綜合體。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否取得成功,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將最終影響能否在專業崗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要素稱之為就業核心競爭力,即一個大學生具備了該種就業核心競爭力則在專業方面比同齡人更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在單位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更容易在與眾人的激烈競爭中拔得頭籌,這種能力將成為大學生在參與就業競爭時最具有決定作用的能力。專業課體系改革應進一步立足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培養學生在本專業里的絕對競爭力。在專業課體系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課程改革促進學生能力培養的理念,認真研究本校本專業和其他學校本專業的辦學特色及差異點,仔細甄別本專業和相近專業的核心區別,在專業課設置上要突出本校的特色,突出本專業的特色,做到培養出來的學生其核心能力既區別于相近專業,又區別于其他學校相同專業,真正做到“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要想做到區別于同專業和相近專業就要做到在專業課體系的設置上立足本校的定位和對口就業單位的實際需要,使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能夠掌握專業的核心技能,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層層遞進、舉一反三,真正做到可以自如地應用到實踐中,并且在專業上自成體系。
四、改革實踐與成效
唐山學院機電工程系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早在2008年就開始進行了專業課體系改革。為促進我系專業結構調整和培養方案的優化,從而進一步提高我系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高,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我系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對象為我系2013屆和2014屆的部分畢業生,調查方式主要通過郵寄的方式發放和電話回訪,調查我系專業課設置對畢業生擇業情況及就業后在崗位上應用情況的影響,問卷共發放80份,收回有效問卷72份。唐山學院屬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院人才培養定位是應用型人才。這類畢業生在實際的就業市場競爭中,在理論水平方面受到來自老牌本科院校學生的激烈競爭,在實際操作能力方面又要和來自高職類院校的學生進行競爭。在這樣的競爭局勢下必須找準定位,培養別人不可替代的優勢。這就需要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使其理論水平明顯高于高職類院校學生,同時增設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環節,使其實際操作水平優于老牌本科院校,這樣才能開拓出屬于自己的就業市場。高等教育處于過渡期。當前,高校進行大幅度擴招,就業崗位跟不上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和無法完全滿足畢業生的期望。如何適應這種新形勢、新情況,進行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改革,提高師資水平,加強高校的配套發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轉變觀念和調整心態,保證他們就業活動的順利開展,是高校甚至全社會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應引起我們的關注。但是高校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新形勢、新情況,它是一個長期性和漸進性的過程。這種狀況是畢業生產生不同就業心態的直接原因。
五、結論
專業課體系改革是專業建設中的核心環節,也正因為它的重要性所在使得專業課改革勢在必行。專業課體系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專業課體系改革的出發點、以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作為專業課體系改革的落腳點、以專業課教師作為專業課體系改革的中堅力量、以考核評估作為專業課體系改革的保障環節,通過立體化的改革策略最終實現提高大學生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的目的。
作者:梁國俐 單位:唐山學院機電工程系
一、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探索創新“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探索創新“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國家示范專業建設的需要。國家示范專業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筆者認為,職業學校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師資專業水平和質量問題,具體表現在職業教育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能力差,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技術水平較低,系統性和科學性不強等方面。要提高職教師資的專業技能,進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就必須密切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在“雙贏、互動”中加強溝通與合作,通過建立專業共建、人才共培、科研共攻、文化共傳等校企合作機制,引導行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職業學校發揮基礎作用,共同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等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長遠合作的利益鏈。“現代學徒制”無疑架起了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橋梁。筆者認為,以學校為中心、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共同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等改革,從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二、三年級開始試行“現代學徒制”是較可行模式。這不僅是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創新,也是體現國家示范專業建設輻射性、示范性和創新性的需要。
2.探索創新“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是提升服務社會發展能力的需要。隨著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現代職教體系的構建,資源整合成效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內容。以“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為載體,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學校和企業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實現知識鏈、專業鏈、產業鏈和利益鏈的深度融合,助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職業學校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服務、職工培訓、技能鑒定以及其他公益活動等,實現社會服務功能。
二、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探索創新“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傳統“學徒制”歷史悠久。任何先進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都或多或少地有著“學徒制”元素。在吸取德國“雙元制”核心內涵和歐洲“現代學徒制”思想理念的基礎上,筆者所在學校的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現有體制機制,在政府支持下,以學校為中心,聯系企業積極參與,根據市場調節需求,積極探索并實踐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做法。
1.遴選優質企業,合作探索“現代學徒制”。遴選優質企業,是實踐“現代學徒制”最重要的環節。該專業根據“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特點,提出了遴選企業的四項原則:一是遴選產業特色適宜,有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認證的行業企業;二是遴選管理規范、經濟效益較好,可內涵式合作的企業;三是遴選內部培訓體系完備,對“學徒制”培養合作能達成有效共識和互動的企業;四是遴選愿意支付學生獎勵和“準工資”,能優先錄用學校畢業生的企業。學校和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共同負責招收學徒,按計劃提供實踐培訓場所和崗位教育資源,師傅、教師共同承擔培養責任、履行義務,指導學生參加行業協會考核認證。
2.校企按需共同招收學徒,確定“學生學徒雙身份”。筆者所在學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按照區域內現代制造業崗位群人力資源需求,確定“現代學徒制”班級規模,同時面向社會和學校招收學徒,并以簽訂學校、企業、學徒三方合同的形式,確立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學徒在學校就讀期間,身著校服,學習系統、規范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參與教學實習和生產實訓;學徒在企業學徒期間,身著工裝,按照行業標準、員工要求和崗位要求,融入企業生產,并獲得生活補助,充分感受企業員工的“學徒”身份。校企雙方相互認可“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學徒約二分之一的時間在企業參與生產,約1/2的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構建了校企雙贏、互動參與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學徒在企業的生活和學習中,能直接感受企業文化,親身體驗真實的生產環境和操作專用設施設備,進而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切實提高職業能力;二是企業能有較長時間認真觀察、全面考察、精心培養急需的技術人才,降低用人風險。
3.配備校企互認師資,共同打造“現代學徒制”師資團隊?!艾F代學徒制”師資團隊的組建,應遵循校企互認和共同指派的原則:“師傅”從企業引進,由在本專業工作多年、實踐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企業負責人擔當“;教師”由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獲取行業認證后回校承擔“現代學徒制”教學任務。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科思現代學徒制”班級實施學校、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簽約企業三方互認師資團隊的模式,由專業骨干教師、簽約企業技術人員、企業工作人員共同組建師資團隊。同時,嚴格執行企業認證體系,每年對師資團隊進行培訓、考評、年審,只有通過考核的教師方有資格繼續留在“科思現代學徒制”班級任教。
4.以“四個一體化”辦學理念驅動“現代學徒制”課程建設?!艾F代學徒制”課程建設應堅持“四個一體化”的辦學理念,以企業“人才定位、崗位標準、知識技能要求、典型職業活動及素養”為中心,以“理實一體、工學交替”為主要方式,由企業制定培訓課程,學校制定教學計劃,校企雙方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合作初期,學校必須模擬企業生產模式和情景,承擔部分企業職能。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與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由校企雙方根據學生情況,整合校企教學資源,共同制定“現代學徒”班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參與教學組織與實施,在第1、2學期按周邀請企業高管、行業協會專家和一線技術骨干到校講授行業前沿、專業發展、企業管理等;在第3、4學期聘請企業技師擔任實訓指導教師,與學校專業教師深度對接,根據行業標準共同制定技能訓練標準,確定訓練項目,將企業生產任務轉變為學生實訓內容,并按照企業員工技能要求開展實踐技能培訓,使教學過程成為企業生產產品、創造價值的過程,實現教師師傅一體化、學生員工一體化;在第5、6學期,每學期安排5個月時間作為學徒到企業頂崗實習期,頂崗實習結束,并經企業考核合格后,再要求學徒回校進行1個月的理論知識擴充。工學交替的教學活動既有力地支援了企業生產,也使學生得到了在生產一線鍛煉的機會,為未來的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校企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引入行業認證和“準工資”激勵機制?!艾F代學徒制”考核評價標準由校企共同設立專門的考核評價委員會制定。委員會由行業企業專家、學校專業教師組成。考核評價標準把職業資格技能要求放在首位,并引入了行業認證。理論考核主要針對在校理論知識的學習。技能考核主要針對在企業的實踐技能。委員會建立“準工資”激勵機制,根據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考核評價結果向學生發放“準工資”。
三、存在的問題
1.國家缺乏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企業積極性不高。
2.以學校為中心的“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使校企合作難以真正做到“多贏”。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生產型實訓基地沒有很好地解決生產與教學的矛盾,如:難以找到實訓基地承接外協生產與承擔教學實訓的結合點。
3.校內“雙師型”教師水平較之于產業行業生產、服務技術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專業教師仍缺乏在企業的工作經驗,要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難度較大。
4“.現代學徒制”班級的班額應在14~24人/班,培養成本較高,但目前學校教育資源仍不足,難以全面實施“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
四、建議
1.由政府制定并出臺鼓勵政策,激發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的積極性,建立支持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
2.盡快搭建起連接政府、企業、學校的橋梁,建立“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信息網絡,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向企業和學校宣傳推廣校企合作經驗,促進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發展。
3.校企雙方要共同增強協調功能,完善“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制度建設,制訂明確的教學方案,建立有效的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
4.希望國家完善有關學生頂崗實習的法律法規,對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侯益波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
摘 要 在總結國內各高校構建課程系統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中國礦業大學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現狀,提出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總體思路。
關鍵詞 機械制造;課程體系;教學內容
1 前言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代表的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全面與否,更是代表了一個學校在該專業上的發展方向和水平,進而決定了一個學校該專業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的國內和國際地位。不管是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目標都是培養具有合理機械制造專業知識結構、具有基本的機械制造研究開發能力、熟練掌握機械制造生產工藝、熟悉機械制造設備與管理的大學畢業生,滿足企業生產一線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因此,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堂教學應該以企業的需求為前提,合理構建課程體系,配置教學內容。
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產業升級、科技進步等都對本科生培養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隨著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隨著我國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可以看出這不會僅是國家政策的變化,而是市場對于我國制造行業升級、換代的需求,從而引發企業制造技術的升級,最終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培養新世紀、復合型的人才,從而滿足市場的需求。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必須調整落后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緊跟社會發展需求,這樣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制造專業技術人才[1]。
2 國內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就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來說,培養應用型人才對課堂知識結構的需求以及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決定了課程體系的構建;同時應兼顧基礎知識、寬的知識面、多的方向選擇性、強的應用背景,這都決定了本科生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技能方面教學課程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配置。國內各名牌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情況如下[2]。
對于清華大學2013―2014學年度本科教學課程而言,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主要由4大類專業課程構成:傳統機械制造類課程、先進制造技術類課程、制造自動化類課程、管理及信息化類課程。其中,傳統機械制造類課程包括機械制造工藝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制造裝備設計、材料加工原理、機械制造專業的基本知識;先進制造技術類課程包括激光加工概論、精密與特種加工、微納制造導論;制造自動化類課程包括機器人學,以講解數控技術、自動化控制、機器人原理與應用為主;管理及信息化類課程包括制造過程信息管理系統??梢?,清華大學從傳統機械制造專業的基本知識到先進制造、自動化、信息化課程的設置,基本上滿足了現在制造技術發展及企業對本科生知識體系的要求。
對于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本科教學課程設置來說,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主要由4大類專業課程構成:傳統機械制造類課程、先進制造技術類課程、制造自踴類課程、特殊行業制造類課程。其中,傳統機械制造類課程同清華大學一樣包括4門基礎課程;先進制造技術類課程包括精密與特種加工、先進制造技術;制造自動化類課程包括數控技術、計算機輔助制造;特殊行業制造類課程講解特定行業的制造工藝和裝備,如柔性電子制造技術基礎。
另外,通過對浙江大學(2014版)、上海交通大學(2015版)和中南大學(2012版)機械制造方向本科生培養計劃的調研,各大高校都把課程分成4~5個板塊。所有院校都開設傳統機械制造類課程,包括機械制造工藝學或機械制造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制造裝備設計、材料加工原理等機械制造專業的基本知識。對于先進制造技術類課程、制造自動化類課程、管理及信息化類課程、特殊行業制造類課程,各高校根據其特長和優勢以及學生主要的就業方向,開展設相關課程,但基本上涵蓋了先進制造、制造自動化等方向。
做強制造業的基礎和關鍵在人才。我國結合國情建立中國版“工業4.0”戰略計劃――“中國制造2025”[2]。為配合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迎接制造全球化競爭的挑戰,培養符合工業4.0需求的機械制造行業人才,是“中國制造2025”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也是擺在高等院校面前的急迫任務[3]。
3 中國礦業大學課程體系構建方法
課程體系現狀 目前,中國礦業大學執行的是2012版教學大綱,在該大綱中,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的專業課主要包括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兩大類。其中,專業主干課有3門,為機械制造工程學、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工程材料及成型技術;專業選修課有4門,為精密與特種加工、先進制造技術、數控技術、機電裝備綠色設計與制造。如果按照國內知名高校的課程設置原則,主干課中還少一門制造裝備設計。先進制造技術類課程包括精密與特種加工、先進制造技術,應該說體現了目前企業和高新制造技術的發展需求;而制造自動化類課程只有一門數控技術,管理及信息化類課程和特殊行業制造類課程缺失。
從上述本專業課程設置和國內名校的課程設置原則相比較可以發現,專業主干課基本同各名牌高校保持一致,在后續的w現特色和制造技術發展需求方面還有非常大的不同;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和推進,相關課程設置上還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另外,對于教學內容的重復性問題,以2016版大綱為例,機械制造工程學、制造裝備及自動化和數控技術三門課的重復性非常突出,其中關于制造設備方面,機械制造工程學和制造裝備及自動化都有相關章節,而對于數控編程技術在制造裝備和自動化與數控技術兩門課程中又都有涉及,相當于3門課主要講了兩個大方面的內容。2016版大綱壓縮了課時量,重復性問題亟待解決。對于內容更新問題,新技術新方法日新月異,制造技術也朝著精密化、微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和推進,教學內容的更新顯得尤為重要。
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中國礦業大學在進行課程系統構建過程中的思路如圖1所示。
1)對比分析、查找問題。結合中國礦業大學2012版教學大綱和2016版教學大綱,進行機械制造專業課程先后順序的整理,根據每門課程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確定現行機械制造專業模塊化知識點;對比各名牌高校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需求,提煉出目前機械制造行業對模塊化知識點的覆蓋程度,最終發現本校制造專業模塊化知識點的不足之處。
2)確定適合中國礦業大學的模塊化知識點。中國礦業大學是行業背景高校,肩負著服務行業的重任,因此,對于模塊化知識點具有特殊的需求;另外,根據學校對機械制造專業的定位和專業內任課教師的科研情況確定適合本校的模塊化知識點體系。
3)進行中國礦業大學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內容改革。在第二步的基礎之上,構建課程體系,包括對模塊化知識點的覆蓋程度、優秀教材的選取、開課的次序,最后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主要包括模塊化知識點的設置和增補必要的新技術、新方法。
4 結論
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及教學內容優化配置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行業特色,并結合制造行業技術發展方向。高校專業的設置和創辦,既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又要符合學校自身的基礎和條件,遵循不同專業發展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是一個傳統的工科專業,旨在培養高素質人才,如果不能科學地把握專業辦學定位,明確培養目標,制訂合理的培養方案,將可能導致培養模式落后,缺乏專業特色,教育和市場需求聯系不夠緊密,無法適應不斷更新的現代制造技術的發展需求等問題。因此,筆者結合“中國制造2025”,提出中國礦業大學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總體思路。
摘要:中職學校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是提升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本文深入的分析了中職學校在進行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具體的問題進行了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法探討,對提升機械制造基礎教學質量十分重要。
關鍵詞:中職學校;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法
前言:中職學校是保證我國職業教育水平的重要機構,提升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對增強中職學校的教學水平十分重要,目前,已經有很多中職學校的教學工作者將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法探討作為工作的重點。
一、中職學校機械制造專業基礎課程教法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設計缺乏足夠的針對性
當前,很多中職學校在進行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對課程設置的重視程度不足,在實施工程力學和機械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針對二者之間的實際關聯進行課程設計針對性的提升,造成很多的課程難以在機械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進行有效的關聯性機制的構建,最終導致很多的課程設置情況無法適應課程的針對性要求。還有一些中職學校的教師在進行課程細節設計的過程中,雖然根據問題的要求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卻無法保證全部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的結合,最終導致很多的問題僅僅能夠適應系統化知識的處理要求,難以保證同多種多樣的業務崗位形成一致。還有一些課程的設計在系統化方面僅僅能夠保證教學的學科具備完整性,難以結合中職學校的具體教學目的進行實際工作細節的處理,最終導致很多的教學內容難以同中職學校的學科完整性取得高度適應,無法從根本上增強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課程的內容缺乏連貫性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在進行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僅僅能夠將課程的細節設計作為基礎性內容,難以保證將機械制圖或金屬材料質量控制工作進行連貫性處理,使得很多的課程設計活動無法在眾多基礎知識的有效聯系之下實現運行水平的提高。還有一些教學人員僅僅根據課程的設計方案進行機械制造基礎知識的傳授,并沒有結合日常生活的具體需求,對課程的內容實施完整的設計,最終導致很多的課程設計方案無法適應機械制造基礎的實際要求。還有一些基礎知識的設計存在學科跨度過大的問題,導致很多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只能對某一部分的知識進行教學針對性的增強,無法保證所有的基礎知識都能在連貫性模式的帶動下進行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中職學校教學活動的溝通機制不夠完善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在開展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機制進行教學內容的處理,并沒有保證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能在教師同學生的有效交流之下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使得很多的教學活動依然由教師進行諸多教學內容的承擔,無法保證專業課程能夠在有效的溝通機制影響下實現教學水平的提高。此外,一些中職學校雖然進行了溝通機制的建設,卻難以保證所有的基礎知識能夠在教學內容的有效影響下進行溝通機制的完善,導致很多溝通機制僅僅能夠對基礎性知識進行正規化處理,無法適應基礎理論的應用要求。
二、提升中職學校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增強課程設計的針對性
首先,在進行機械專業基礎教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所有的課程都能在具備針對性的情況下實現運行水平的增強。此外,要使用圖紙教學等重要的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細節加以設計,保證所有的教學活動可以適應圖紙閱讀的要求。可以根據當前市場環境中課程設計活動的具體要求,對全部的機械零部件造型設計活動加以處理,使后續的圖紙閱讀教學能夠使中職學生更加鞏固的掌握閱讀并理解圖紙的能力,保證全部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解決機械制造領域的實際問題??梢詫C械制圖的教學同機械零部件加工的教學進行結合,使教學活動可以將二維制圖和三維制圖進行綜合處理,保證為學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課程設計內容,以便學生可以將課程設計理念進行有效的分析,提升中職學校每一項教學工作的質量。中職學校的教師需要將教學工作的核心理念進行完整的設計,保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程設計方案基礎,使學生可以在造型技術的有效應用之下進行測繪技術的科學處理,使學生可以在產品資源的具體優勢影響下進行教學活動針對性的提高,使用圖紙這一具備較強直觀性特點的物品進行造型技術的合理運用,使測繪技術的實施可以適應課程設計活動的技術性要求。
(二)提高課程設計的連貫性
首先,每一位中職學校的教師必須加強對機械基礎知識教學模式的重視,使全部的教學活動都能在開展之前對程序進行合理的設計,提升課程的連貫性等級。此外,要根據機械綜合分析機制運行過程中的實際要求,對全部的應用性機制處理特點加以處理,保證所有的教學活動能夠適應機械綜合分析機制的處理要求。可以結合機械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原理特點,對所有的機械設備互換性基礎資源實施質量控制,使機械基礎知識教學能夠將工程力學和機械設備分析等不同累別的基礎知識進行綜合處置,保證所有的課程設計活動可以適應教學程序規范化處理的具體要求。要根據機械分析技術的實際特點,對課程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的維護管理意見進行處理,保證所有的維護技術都能適應中職院校的機械專業教學要求,以便機械類基礎知識的處理活動可以在維護機制的有效幫助之下進行故障性因素排除機制的構建,增強課程教學活動的連貫性水平。
(三)完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溝通機制
首先,每一位中職學校的教師都要加強對溝通機制的關注,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有效領導和協調之下將機械制造基礎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內容進行合理處置,并使全部的教學活動能夠適應機械零部件加工機制的要求。
結論:機械制造專業基礎的課程教育直接關系到中職學校的教學工作水平,因此,對機械制造專業基礎課程實施完整的分析,并對相關課程的教法進行制定,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強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摘 要:校企合作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的重要模式,加強校企合作,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實踐能力。本文就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進行了深入分析,特別是從“校企深度融合”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不僅分析了“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校企深度融合的措施,希望對推進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和創新有所幫助。
關鍵詞:職業教育;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校企深度整合隨著“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高度重視人才建設,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必須大力加強學生的專業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想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必須使學生適應市場、適應企業需求,而校企深度融合能夠在這些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對此,要深入研究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著力提升人才培養的專業化程度。
一、“校企深度融合”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工業制造2025”全面深入實施的歷史條件下,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但當前一些職業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缺乏專業化,導致學生畢業后不適應企業需求,而通過“校企深度融合”能夠解決這一重要問題。加強“校企深度融合”,還能夠解決職業院校實訓基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夠解決實訓內容不夠豐富以及缺乏創新的現狀。特別是通過大力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夠較早地接觸社會、接觸企業、接觸專業,進而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自身的優勢,進行實踐操作,為畢業后就業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未來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提升自身的職業發展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校企深度融合”對于加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和創新、培養更具有專業素質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校企深度融合”得以順利實施,應當對“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不斷完善。結合多年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中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開展“訂單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想使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須高度重視校企合作的戰略性以及深層次性,而“訂單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強的戰略性,企業根據自身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的需求,以“訂單”的形式,加強與職業院校的深入合作,高校按照企業的要求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進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更高級的階段。職業院校應當高度重視“訂單式”校企合作模式,加強與企業的戰略性合作,設立專門的“訂單培養班”,使學生畢業即就業。
二是開展“實訓式”校企合作模式。這是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聯合的模式,通過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企業建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實訓基地,解決職業院校實訓基地不足的問題,加強實訓教學。這就需要高校與企業進行深入合作,既要增加企業的數量,又要與不同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使企業的實訓基地在數量和質量上得到加強。比如可以采取“2+1”的模式,學生進行2年的理論學習以及校內實踐,第3年則重點在企業進行實訓,這樣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特別是能夠使學生在企業學到學校學不到的知識。
三是開展“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所謂“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將“企業模式”引入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聘請企業人員進行實訓,同時還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更加靈活的共建方式。通過“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夠充分利用企業的相關資源,解決職業院校實踐資源不足的問題。這種“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需要職業院校與企業建立“共建、共享”的關系,相互之間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如職業院校免費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則提供設備、技術等等,這樣能夠使職業院校與企業實現“雙贏”,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企業的積極性將得到極大的調動,職業院校應當進行積極探索。
綜上所述,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必須適應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否則就會制約學生的就業,這一點需要引起職業院校的高度重視。學校在開展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大力推進“校企深度融合”,著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科學性和效能性,特別是在開展“訂單式”“實訓式”“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這樣能夠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新的成效,使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養更多、更好、更專業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本專業招生對象為技校畢業的應屆畢業生。錄用學生除了要通過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單獨命題的招生考試,還須擁有車工、鉗工或銑工等工種的中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經過本科學習后,學生成為既能講授專業理論課,又能指導技能訓練的一體化雙師型教師。
機械制造工程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主要專業必修課,其為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刀具的結構與材料,金屬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規律以及機械加工設備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教學內容覆蓋面廣,技術原理及其方法的論述較多。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按部就班地講解各個知識點,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動力不足,教學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采取相應措施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機械制造工程課程內容枯燥,知識點較多,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缺乏銜接,且比較零碎。如果以簡單的講授法上課,學生課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上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是改善教學質量的關鍵。
(2)一些學生已有一定的專業基礎,自認為老師所講的都已學過,于是思想懈怠,不愿認真聽講。技本學生在入校時已學習與機械相關的專業知識,對機床的結構和金屬切削要素等相關理論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擁有車工中級證書或高級證書的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對機床的實際操作和結構比較了解,具備較好的專業基礎;前期的學習使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機械制造工程課程中的知識點和專業詞匯,如“進給量”“切削深度”“積屑瘤”“機床的剛性”等。但是,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對課本上的內容已有所了解,因此上課時不注意認真聽講、玩手機等情況較多。殊不知,在技校中學習的機械知識內容一般比較淺顯,而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學習內容更加深入和系統。
(3)基礎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興趣不高。在技校學習過程中,學生以練習實際操作為主,基礎理論課程如高等數學、物理等學習不夠深入,稍微遇到有點理論深度的知識點,學生就難以接受。如在講解如何理解切削力經驗公式時,大部分學生表示很難理解單因素法和對數坐標系。此外,部分學生養成了不重視理論知識學習和學習不求甚解的習慣,而這會直接導致其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對復雜、深入的專業知識無法理解。
二、改進措施
1.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
機械制造工程課程中,闡述切削加工設備及加工工藝的基本概念、組成及原理的內容較多,內容冗雜,比較枯燥。教師可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課上思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采用這種方式不但可以使學生學好基本概念和原理,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解切削熱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解古人鉆木取火的實例,然后提問切削熱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切削熱是由于機械能轉化為熱能而產生的。隨后再提問學生機械能主要通過哪兩種方式轉變為熱能的。這就要求學生結合前面學習的“切削力產生的兩種方式”進行思考。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可主動參與教學環節,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將前后知識點銜接起來,理解更加深刻。
2.采用多媒體和三維繪圖軟件進行輔助教學
教師采用多媒體和三維繪畫軟件進行輔助教學可使各知識點循序漸進地出現,使上課內容層次鮮明、生動,學生更容易接受。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際加工過程中的高速攝影、錄像,豐富課堂內容。如在講“積屑瘤的生長為一個動態過程,同時生長,同時剝落”這一特點時,給學生播放積屑瘤的高速攝影錄像,學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積屑瘤的生長動態過程。另外,在講解積屑瘤對切削過程的影響時,通過播放實際加工錄像,學生就能理解積屑瘤具有增大刀具的前角和增大切削厚度等作用。
3.采用教具進行輔助教學
機械制造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上僅通過語言表達和視頻播放方式對某個知識點進行闡述則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而配合實物對某些知識點進行講解能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車刀和麻花鉆的結構及標注幾何角度時,借助錄像或三維軟件教學,學生基本上能夠準確掌握各角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對實體刀具如45°外圓車刀、切斷刀等知識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在實物上建立坐標系,在黑板平面(通過旋轉使其與基面或切削平面或主剖面平行)上進行投影,這樣學生能夠較快地畫出刀具的各個角度,如前角、后角、主偏角、刃傾角等,對這些角度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徹。
4.結合工程實例和實驗實訓,講授理論知識
機械制造工程課程與實際生產結合緊密,實用性強,課上結合工程實例來講解,宏觀上可使學生了解制造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明白制造科學知識源于生產實踐又服務于生產實踐的道理。此外,可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增強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可使學生提前了解各種機械企業和企業中的工作環境,提前做好人生規劃。例如,在講解拉床的特點與原理時,為學生播放哈量集團加工游標卡尺時游標尺上的鍵槽加工過程,學生就能很明確地理解拉床的加工過程和特點,增強感性認識。教師課上還可向學生介紹哈量集團的生產狀況以及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讓學生明白課上學習的內容與就業息息相關,只有認真學習,才能發揮自身競爭優勢。進行工程實例講解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知識學習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動力和興趣。
另外,實驗實訓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如在講解切削力理論公式的建立時,剛開始大部分學生不明白什么是單因素法和對數坐標系。在完成切削力測量和測力系統標定實驗后,學生通過實驗建立了工藝條件下的切削經驗公式,對單因素法和對數坐標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小結
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完善的過程。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技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結合多媒體、教具、工程實例和實驗實訓,使枯燥、抽象的專業知識生動化、具體化、形象化、實用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我國的職業院校培養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
摘 要 中高職銜接作為中職、高職教育發展的“立交橋”,是探索構建技能型人才選拔和培養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中高職銜接存在的職業目標銜接不連貫、課程體系銜接不當、課程內容重復等問題,通過對機械制造專業的供需調研、職業能力分析、課程體系構建,制定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在專業教學標準的基礎上,完成機械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關鍵詞 機械制造;中高職銜接;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
一、機械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背景及流程
中高職銜接既拓展了高職的生源渠道,又提供了適合中職畢業生的上升通道,同時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省2010年試點對口自主招生“中高職三二分段”銜接政策,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成為廣東省首批中高職銜接三二分段試點專業,近年來為珠三角地區培養了超過600名機械制造類中高職銜接畢業生。
在中高職銜接培養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必須重視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一是專業契合度差,專業設置銜接困難,目前中高職專業設置口徑寬窄不一,并沒有根據職業、行業、產業的實際情況設置,降低了中高職相近專業的相容性和銜接性;二是課程內容重復或斷層,專業課程沒有相互對應,課程內容雖有所區分,但有40%左右的重復率,且知識和技能沒有由淺入深,導致課程體系銜接失效;三是就業崗位職業標準界定不清,職業能力銜接模糊[1]。
針對以上問題,本課題組以機械制造專業為例,制定該專業中高職銜接教學標準并作為依據,結合珠三角地區制造類企業分布情況和中職學生的特點,完成機械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二、機械制造類專業的需求和供給調研
供需調研是專業標準制定的第一步。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專業標準的制定需要重視市場需求。通過調研所確定的職業發展路徑和要求,是確定職業教育目標定位、開展專業建設的重要依據。本課題組通過查閱人才市場資料、企業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完成調研,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
廣東省機械制造類專業的人才需求約為62萬人,其中,高職生年需求接近13萬人,中職生年需求約48萬人,但省內每年相關專業的高職畢業生不足3000人,供需比嚴重失衡。調查發現,企業需求集中在三大崗位:一是操作崗(主要是機床操作人員);二是設計崗(主要是高技能人才,包括設計人員、編程員、工藝員等);三是管理崗(包括品質檢測、生產管理等)。崗位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各崗位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具體如圖2所示。
三、機械制造類職業能力分析
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職業能力分析是課程體系構建的前提。本課題組在調研機械制造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工作項目、工作任務和相關職業生涯發展路徑的基礎上,參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頒布的《國家職業標準匯編》[2],依托行業企業專家和專業指導委員會,充分借鑒國內外職業能力分析方法,最終形成機械制造相關職業能力分析表。本文以操作崗位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數控車削”列舉說明,具體如表2所示。
四、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3]。中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由高職院校主導,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按照分級培B的理念,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明確各層級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實現中高職課程銜接[4]。依據“機械制造相關職業能力分析表”中各崗位職業能力層級的劃分,明確中職的課程教學主要培養第1、2層級的職業能力,高職的課程教學則主要培養第3、4層級的職業能力。
課程體系的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本課題組聯合行業協會、專業指導委員會,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將工作領域的職業能力要求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將職業能力培養落實到課程建設中。明確中高職機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邊界,依據中職、高職職業能力層級的標準,以及知識、技能學習由淺入深的原則,將中高職相關課程對接起來,系統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使中職課程的學習既能達到學生的就業標準,又能滿足學生升入高職的條件,而高職課程的設置則是中職課程的遞進[5],具體如圖3所示。
五、機械制造專業標準制定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一)專業核心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專業教學標準和教學組織實施的基礎,是課程內容、教學評價及教材開發的依據[6]。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相關專業領域各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專業核心課程標準的有效銜接則是構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關鍵。
課題組在專業調研、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將職業能力向課程轉化,明確區分中高職對職業能力層級的要求,對課程內容重新整合與序化,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分析,編制出機械制造專業核心課程標準,確保中高職課程標準的銜接,具體如圖4所示。
以數控加工為例,中職階段對應課程為《數控機床操作》,培養學生數控機床基本操作與保養、數控加工工藝、數控手工編程、零件的數控加工等單一、通用技能;高職階段對應課程為《數控高級編程與加工》,在鞏固中職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使用UG等CAM軟件進行3軸、多軸自動編程和相應零件加工等復雜、綜合技能。核心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要突出“做中教,做中學”,重點強化理論與實踐一體;教學評價方面,在“校中廠”、“廠中?!钡幕A上,吸收行業企業參與,將職業技能考證與課程考核評價結合、過程評價和最終考核評價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實施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二)專業教學標準
專業教學標準是規范專業建設和開展專業教學的基礎,為確定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課程結構、教學實施、教學管理、課程開發等提供了基本依據。依據供需調研、職業能力分析、課程體系構建及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制定,高職機械專業教學團隊依托行業企業專家、東莞機電職教聯盟、機械制造專業指導委員會,與中職對口機械專業教學團隊共同開展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重點把握專業的就業領域、目標崗位、職業能力、學生的職業發展和中高職對應層級五個關鍵要素,保證中高職專業教學標準的有效銜接。將中職和高職學段合并到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中,有助于直觀了解不同學段專業教學標準的區分和接,教學標準框架具體如圖5所示。
(三)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專業教學標準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起指導作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以專業教學標準為基礎。首先,將人才方案中的專業名稱、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等與專業標準從形式上一一對接;其次,充分結合珠三角地區尤其是東莞地區制造行業的崗位需求分析,針對中高職銜接專業學生技能水平較強而理論學習能力較差的情況,選擇模具制造作為機械制造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方向,將課程體系中的專業核心課程向模具制造方向調整,實現課程內容與專業教學標準的對接;最后,確定與中高職階段能力層級相匹配的模具制造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完成中高職銜接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重點項目“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與實踐”,編號:JGZD201635,主持人:孟鑫沛)
摘 要 機械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對人才的需求也有很大的改變,但現有的人才隊伍仍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求。因此,在機械制造業人才隊伍中開展繼續教育,對于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分析了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現狀,并研究了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繼續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 機械制造專業人才隊伍 繼續教育 探討研究
近十幾年,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總量快速增長,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數據,我國現已是世界第一機械制造大國,但距世界機械制造強國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要加速完成機械制造大國向機械制造強國的轉變,必須從源頭抓起,加強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持續深入_展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繼續教育。
1 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我國機械制造業已發展為一項重要的產業,一定程度的影響著國民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大提升,部分產業的發展達到甚至超過其他發達國家水平。1980年,我國制造業占世界總額百分之一點四,2000年,我國制造業占世界總額百分之五點九,位居世界第四。由此可見,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已從夕陽產業發展為朝陽產業。但就目前而言,我國仍有百分之八十的電子設備需進口,光纖等設備基本上全部為進口,雖為制造大國,卻生產不出高端產品,達不到制造強國地位。眼下,我國應該不斷提高尖端產品的制造生產技術,逐步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總體水平,向制造強國邁進。
2 大環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
處于新世紀、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應對新考驗、新挑戰,我國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如何較好地履行職責,出色的完成好各項任務,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問題。當今時代,現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機械制造專業人才標準隨著科技進步賦予了新的內容。不同的時代需要具有不同素質的人才,人才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要與時代的發展保持同步。要培養一批能適應新形勢下機械制造業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性人才,才能使人才得以長期充分的使用,同樣也能讓機械制造業人才發揮自身更大的價值。
(1)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政治立場,做到愛國、敬業、誠信。要堅持用馬列主義、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2)較強的遵章守紀意識。作為一名機械專業技術人員,肩負著對國家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任,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也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法規意識,嚴格按照守則來統一標準、規范行為、開展工作。要堅決克服單憑經驗搞工作的隨意性、盲目性,要培養事事按規定、人人守法規的良好習慣,到任何時候都不能變。
(3)優秀的身心素質。要不斷拓展興趣愛好,養成健身的良好習慣,使自身擁有旺盛的精力和強健的體魄來完成工作。要具備判斷、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懂得關心他人和社會;具有創新意識和克服困難的意志,以及一定深度廣度、邏輯性和獨立性的思維。
(4)全面過硬的工作能力。要善于運用工程圖表達設計思想,利用計算機、外語、文件資料等多種工具獲取新的知識、收集處理信息,具有創新的能力和一定的管理水平。
3 對機械類專業人才繼續教育提出的建議
當前,受各種客觀、自然條件的限制,部分企業機械專業技術人員業務能力不強、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依然明顯,這與我國加速完成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不適應。為此,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制定了《機械工程類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劃》,希望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提高機械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和能力素質。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學習經驗,談談對開展繼續教育的想法和建議:
(1)合理設置繼續教育科目。新時期繼續教育科目設置,必須要結合當前國情,滿足人才知識儲備和人員流動、重組趨勢的需要,注重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舍槍Σ煌瑣徫弧⒛挲g專業技術人員對知識的更新需求,把繼續教育的科目設置為“基礎科目、基本科目和擴展提高科目”三類?;A科目為必修科目,適用于全體專業技術人員;基本科目為新一代機械工程師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適應于近幾年該專業本科大學畢業生,以及對繼續教育興趣濃厚的老、新專業技術員;擴展提高科目即在學習掌握基礎、基本科目可以的前提下,深入系統的進行專業學習,用以拓展優化知識結構,全面提高綜合業務能力的科目,適于對繼續教育興趣濃厚以及有需求的老、新專業技術員。內容要涵蓋制造戰略、創新哲學、制造技術與方法、科技發展與可持續性、材料技術、產品與過程設計技術、供應保障工程,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等方面。
(2)組織在職人員積極參加“回爐”教育。不少專業技術人員反映,在企業工作幾年后,受工作層面和接觸范圍的限制,在院校學過的部分理論知識就會開始出現遺忘,而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類知識更新換代很快,以前院校學過的部分知識已經過時,導致理論和現實的脫節,許多專業技術人員迫切希望能夠重返學校進行“回爐”教育,補充新的知識,提高自己綜合業務素質。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3至4個月后,基本上都可以處理簡單的工作,但精通本職業務工作,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建議讓工作2年至3年的部分優秀專業技術人員重返學校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系統培訓,對提高業務技能、優化知識結構將會大有益處。
(3)把參加培訓活動作為一種激勵措施。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組織培訓活動一般不會安排全員參加,基本上是從各企業選派部分人員進行培訓。據了解,目前各企業在確定參訓人員時大部分采取了平均方式,大家輪流“坐莊”,每人都有機會。這種做法不僅不科學、不合理,而且嚴重地浪費了有限的教育資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做法。選派人員參加培訓是讓他作為本單位傳道授業者,最大范圍地共享學習教育資源,建議各單位選派人員還是從整體建設出發,多選派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學習培訓活動,同時,選擇優秀人員參加培訓活動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肯定和激勵,對其他人員更能起到示范效應。
(4)加強業務骨干培訓。提高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首先要提高技術骨干的素質。一方面骨干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對一個企業的建設和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是骨干為企業核心人才的后備力量,必須立足于早發現,早培養,防止技術斷層、脫節。通過培訓骨干,為每個企業培養出2-3名“業務通”、“問不倒”,再由點到面的輻射,帶動整體素質的提高。俗話講“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如果組織培訓活動時,能夠安排機械工程協會的領導和骨干參加,并由他們負責具體的傳、幫、帶工作,將會極大的擴大培訓活動產生的學習效果。
(5)組織競賽,激發自主式學習熱情。采取競賽、考核方式檢驗培訓活動的效果,往往更能引起參訓人員的重視,也容易激發參訓人員自覺學習的動力。考核不是檢驗學習效果的唯一方式,但卻是最有效的試金石。如果組織較長時間的學習培訓活動,競賽、考核可以分階段進行,參訓人員要想在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不下一番工夫是做不到的,這是一種激發自主式學習熱情的有效方法。
(6)交叉學習,拓寬各種培訓渠道。除相關部門統一組織的交流學習外,有協同工作關系的單位間也可以多組織學習交流活動,如企業和企業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只要條件允許,就可以相互選派人員進行學習交流,相互了解彼此間的工作特點、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以及協同工作的默契程度,為更好的開展工作提供幫助。
(7)繼續教育要瞄準薄弱環節。每個地區、每個企業都存在業務技能相對較低的部門和人員,如果繼續教育工作一味傾向于領導層面、優秀人員,不僅不利于整體提高,還容易引發安全隱患?!澳就袄碚摗闭f明,決定一個桶裝水的多少,不是那塊最長的板,而是那塊最短的板。因此,一個企業能否高標準地完成任務,不僅取決于優秀人員,而且“后進”份子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只有他們也能勝任本職工作,順利完成各項工作,才能真正的提高工作效益。不少企業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往往疏忽了這個問題,造成薄弱環節的瓶頸作用越來越明顯。建議開展繼續教育時應該針對“短板”多想辦法,積極提高“后進”份子的學習動力,縮小各方面差距,才能保證繼續教育工作全面發展、整體提高的目的。
摘要: “訂單培養”作為高職教育新的培養模式被正式提出并推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分析“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高職機械制造專業實施“訂單培養”模式的具體做法,分析了取得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 訂單培養;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0引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已經到了新的階段,“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改革發展之路”的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觀日益明確,并逐漸形成共識。以就業為導向,就是要千方百計致力于形成學生、企業(用人單位)和學?!叭A”的產學合作教育機制。而開展“訂單”式培養,則是形成產學合作教育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也是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1高職“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研究
“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其實質是學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學生畢業前校企雙方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考評合格者,按校企相關合作協議進入訂單企業工作,實現就業。
1.1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依據“訂單”確定培養目標,共同修訂教學計劃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實現校企雙方共同研究修訂教學計劃,根據企業需要確定開設課程及實訓項目,形成“一個基礎,兩個追加”的培養模式,即以公共課、職業技術課為基礎,追加源自企業的員工禮儀規范、職業道德基礎、企業文化及工作技能、操作規程等崗位需求課程,并通過進行專題講座和個別指導等方式,介紹企業發展情況及學生未來工作情況,實現學習與上崗一體化教學。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滲透了“企業思想”的學校教育方案,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有利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1.2 學術與技能共進――校企共同構建素質優良的“雙師”教學團隊學校和企業在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教師隊伍也由雙方共同組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校選派骨干教師承擔教學計劃中的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企業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和自身條件,選派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承擔部分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教學。按照培養協議的要求,充分利用學校的實訓設備及企業的工作崗位和設備設施,由學校實訓教師或企業技術骨干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實習實訓教學,強化職業技能訓練。企業還可經常選派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高層管理人員,對訂單班學生進行企業理念、企業文化教育,切實把訂單班學生作為企業的準員工加以培養。
1.3 搭建教學資源校企共建共享平臺,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對學生“訂單培養”這一紐帶,使學校與企業聯系更加緊密。學校利用企業豐富的設備、工件加工工藝、實際案例資源等與企業聯合研發網絡課程、多媒體課件,建成有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便于自主學習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的教學資源庫既可用于學生的培養,又可用于企業員工的技能培訓。教師一方面可以到企業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另一方面也可到企業在實際加工環境中學習實踐技能,為成為雙師型教師奠定基礎。企業的技術工人或工程技術人員也可到學校深入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以便更好地應用于實踐。
1.4 完善以校企融合為特征的管理體系,建立柔性化的教學管理系統為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素質培養和日常管理工作,學校應嚴格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人才標準配好專職輔導員。同時對訂單生實行雙重管理體制,選拔部分優秀中層干部擔任訂單生兼職輔導員,同時為加強與企業溝通聯系,應由企業選派一名其人事部門負責人擔任兼職班導師,主要任務是配合學校對訂單班進行管理。班導師與輔導員在工作中實行定期見面交流制度,同時可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聽課、開展學生活動等形式將了解到的“訂單培養”學生的在校情況及時匯報給企業,從而形成了校企雙方齊抓共管的班級管理格局。
學校建立包括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兩個方面的評價體系;完善日常教學和實訓教學督導檢查常規監控制度;請企業的相關人員作為實訓教學督導員,對實訓教學過程和質量進行監控;考核方式采取面試、筆試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校企雙方共同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考核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提升。
1.5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交融,加強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培養學校根據企業對基層骨干人才的特殊要求,全面實施訂單生素質教育工程,加強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將企業文化教育融入學校入學教育、就業教育、畢業教育的全過程。對訂單培養的學生,學校除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外,還應開展融合企業文化的活動,如演講比賽、操作技能競賽、安全上崗工作知識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奮進取的職業素養,提升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等綜合素質,實現育人與用人的零距離,為上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高職機械制造專業“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2.1 企業調研深入企業,了解其用人需求和人才培養規格,是構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企業調研,主要是了解機械制造專業企業未來員工的招聘數量、人才的類型、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等,為專業設置或調整、課程設置等提供決策依據。另外,通過調研,可以了解企業的合作意向,為學生聯系提供專業實習、實訓的基地,并可增進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了解,培養與企業負責人之間的感情,為雙方合作打下基礎。
2.2 選定合作企業選擇實施“訂單培養”的合作單位,一要考慮企業的實力和基礎,有無合作的前景和價值,對學生有沒有吸引力,學生畢業后愿不愿意去;二要考慮企業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水平是否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學生能否學到東西,能否學以致用;三要考慮企業對合作辦學的積極性,訂單教育是企業的自愿行為,自愿是合作的基礎,這是保證合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的前提條件。經過企業調研考察和對學生意向,我校確定了沈陽國泰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作為我校實施“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合作企業。
2.3 簽訂協議在確立訂單數量的基礎上,校企雙方要簽訂人才培養協議。通過訂單培養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學校須按企業要求培養人才,企業則要接納合格的訂單人才。學校的主要職責是:調整現有的專業教學計劃,以適應“訂單式”培養的需要;負責“訂單培養”學生的生源組織和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教學及日常管理;參與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期間的培訓和管理;負責學生在實習、實訓期間完成的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等。企業的主要職責有:負責對“訂單培養”學生的校外實習、實訓工作崗位的落實并安排工作;實習、實訓的安全教育、專業教育,技術培訓,為學生傳授優秀的企業文化及管理理念、管理技巧;提供專業技術課程的師資與場地;為學生制訂個人成長規劃,并進行定期測評和指導。
2.4 共同培養學生在學校完成公共課和職業技術課學習后,到訂單企業進行專業培訓。在企業培訓實習期間,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學生實踐和動手操作能力,校企雙方選聘優秀的培訓教師,開設了機械英語、數控加工CATIA、無損檢測、鈑金加工、鋁合金材料熱處理、裝配技術等九門共計164學時的崗位培訓課程。全部培訓課程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在企業教學,培訓課程結束之后,利用工廠的設施設備和技術條件,將培訓內容融合到生產現場的環境之中,把生產的現場作為教學的課堂,在現場講解實際操作和解決疑難問題,由企業提供工藝標準、技術人員、工作量具和原材料,組織學生以班組的形式進入工廠學習,由學生直接生產操作,開展實訓教學,全面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班組意識、成本意識、團隊意識,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增長了職業技能。
2.5 跟蹤調查學校應做好學生在企業實習、工作期間的跟蹤調查工作。通過跟蹤調查,了解企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了解學生的崗位變化和薪酬狀況;了解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滿意程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愿望,從而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增強學校為企業和學生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調研――選擇――訂單――合作培養――對口就業――信息反饋”這樣一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機械制造專業就形成了產學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真正體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基本實現了學生“零距離”就業,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3機械制造專業 “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分析
3.1 為企業培養合適人才,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利用企業的資源,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其生產車間和培訓中心成為實踐教學的課堂,使學生在實戰環境中得到“磨”和“練”。 通過實習實訓,促使學生更好的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為將來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培養的學生既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又具有對生產實際環境的適應性,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真正實現了校企合作的“雙贏”。
3.2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人才培養高質量化 “訂單培養”的課程開發受到校企雙方的共同關注,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設置課程并進行課程開發,同時企業選派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培訓,因此,培養出的學生更具社會適用性和崗位適用性。
3.3 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對學生專業構建產生一定影響在“訂單培養”中,教學計劃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人才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崗位特征明顯,學生的崗位適應期短,專業能力突出,但由于教育本身應該是有預見性的,在專業設置方面不僅要滿足企業當前的需要同時要滿足企業長遠的需要。對學校而言,人才培養方案也應體現這種長期性,而學校受訂單的約束,在培養人才時為了履行合約,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學生的多種職業技能和轉崗能力,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在專業知識結構上的單一化,從而影響其進一步發展。
“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教育創新的基礎上引發出的一種特色培養模式,它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代表了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是,“訂單培養”畢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會有方方面面的問題出現,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