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09:13:27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城市郊區 水環境管理 管理體制 運行機制
論文摘要:我國城市郊區面臨嚴峻的水資源和水污染形勢。城市郊區現行的水環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是解決水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通過對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現狀進行了系統研究,指出現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所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了改革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的對策。
城市郊區指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在周邊區域中所形成的,其特征、結構和功能介于傳統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地理區域,是城市和鄉村社會、經濟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交叉地帶。城市郊區是城市發展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區域,現行城市郊區水環境的嚴峻現狀嚴重制約了城市郊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郊區半工半農的產業特點和以農村集體管理為主導的管理體制使其所面臨的水環境問題相較于普通城市和農村具有復合型的特點,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的問題更為復雜,因此對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進行系統研究,破解城市郊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水瓶頸”問題就顯得格外緊迫。
一、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管理體制,水環境管理與發展不相適應
現行郊區水環境管理實行的分散式的管理體制,水資源、水污染等管理分屬不同部門,水環境管理責權交叉多,難以統一規劃和協調,部門間管理工作缺乏有效銜接,造成了水環境管理的脫節,割裂了水環境的整體性和聯系性,不利于水環境綜合管理,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
(二)管理法律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關于水環境管理的法律實行的是水污染和水資源分立立法的形式,部分立法內容存在交叉甚至沖突。目前,我國水環境綜合管理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涉水部門多,部門起草立法時缺乏綜合平衡,立法實踐又先后,缺乏通盤考慮,涉水法律存在交叉,妨礙水環境管理的法律執行。水環境管理的立法現在注重實體性立法,缺乏程序性立法,造成實體性立法規定的目標難以實現。對于水環境管理的概念缺乏必要的界定,可操作性較差。
(三)水環境管理運行機制缺失
1.以行政管理為主導的管理方式不能滿足水環境管理的要求
政府在水環境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實行以行政管理為主的高度集中的調控政策。水環境管理職能和經營職能界限不清,水環境管理主要以各級政府投資為主,造成了水環境管理工作具有片面性和不可持續性的特點,單獨依靠行政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水環境管理的需要。
2.水環境管理經濟手段運行機制缺失
市場機制是微觀領域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各種稅、費、補貼、信貸等是水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在水環境管理相對薄弱的城市郊區,經濟手段的實施由于管理力量的薄弱,制度規范的缺失造成實施和監管難度較大,制約了水環境管理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
3.監督及參與機制缺失
我國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責任制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在水環境管理方面兼有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監管動力不足,造成了水環境管理執法不力、監管不力的結果。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方面的參與機制并不健全,水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尚待健全,公眾的水環境知情權落實不夠,對水環境規劃和水資源分配等參與不夠,參與渠道和方式落實不夠,缺少公眾參與監督的有關規定,不能建立起公眾監督機制,使得水環境管理缺乏廣泛的公眾參與。
二、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存在矛盾及分析
(一)水環境整體聯系性和水環境分散管理的矛盾
整體性和聯系性是水環境的自然屬性,是水環境實行統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的階段造成我國水環境管理實行分立管理的現狀,導致了水環境管理各職能部門權責交叉、利益沖突。水環境管理職能的割裂、水環境管理職能界定的不清晰,造成各職能部門在進行水環境管理的時候不能夠充分考慮水環境整體公共利益,造成了在水環境管理立法出現交叉,個別條文沖突的現象。
(二)水環境管理與城市郊區經濟發展的矛盾分析
城市郊區是地區經濟的增長點,是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帶,同時也是水環境管理力量薄弱的地帶,水環境管理制度尚待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有較大差距,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銳。郊區經濟發展以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為主,在各地重視本地國民經濟發展,努力增加本地稅收的推動下,造成政府對水環境管理的執行性大打折扣,水環境形勢日益嚴峻。
(三)水環境行政管理與市場機制運作的矛盾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管理造成了我國水環境管理以行政管理為主導的現狀,水環境管理受政府施政方針的影響較大,水環境管理以政府投入和政府推動為主,缺乏可持續性。市場機制在微觀層面上是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客觀上要求改變政府職能。改變政府在水環境管理中運動員、裁判員身份不分的現象。
(四)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與城鄉一體化建設之間的矛盾
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原因是資源和福利城鄉間分配的不平衡,公共物品的不均衡分配是直接表現之一。城市郊區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區域,具有較強的水資源需求和水污染治理要求,但是城市郊區公共資源投入不足造成水環境管理力量薄弱,制度缺失,造成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加重的現實狀況日益嚴重。
三、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改革的對策
(一)城市郊區水環境集成管理
水環境的分散管理割裂了水環境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部門間的分權管理使水環境管理的各個方面缺乏協調和配合,造成管理資源的浪費。構建以政府統領的水環境集成管理的體制,整合管理資源,統籌管理涉水事務。實行水環境的城鄉統一管理,實現水環境管理的部門間的集成、地域間的集成、管理內容的集成、管理對象的集成。推進水環境管理體制創新,推行區域水量和水質的統一管理,調整目前水環境管理部門為事業單位性質,增強其行政權力,賦予其財權、事權,加強對涉水事務的協調能力,確保執行的有效性。實現郊區水環境管理開發、利用、保護、治理、回用為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二)加強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各級水環境管理法規體系建設,根據水環境的整體性和聯系性的特點,統籌規劃水資源和水污染管理立法。完善地方各級水環境管理制度,注重對水環境管理綜合性立法,統籌考慮各部門和水環境資源相關單位利益。注重地方水環境管理的程序性立法,明確界定水環境管理的權責。建立水環境管理審批、運營、監督機制制度的建立,推行許可證制度。進行郊區水源污染防治立法,完善取水 權、排污權交易立法。加強水環境管理的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執法監督,提高管理效率。
(三)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府對水環境管理運行的指導和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明確進行水環境相關權利界定,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建立完善水資源相關權利的市場交易制度,特別是個體與群體的取水權、排污權交易制度。豐富水環境管理的組織形式,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水環境管理的投融資制度,推行水環境管理涉水者治理模式。豐富產業組織形式,實行推行股份制、出租、拍賣、委托經營等形式提高涉水企業的運行效率。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豐富水環境管理調控手段,推行系統的水環境管理稅、費、補貼、信貸等經濟手段,加大水環境調控經濟手段的研究,特別是級差稅、費以及綠色信貸方面,促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產業園區的建立,促進水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四)建立和完善參與和監督機制
加強水環境管理集體和個人的水環境知識宣傳和教育,發揮管理對象的監督和參與作用,是做好水環境管理工作的基礎。建立起水環境相關單位、個人在水環境管理中的參與和監督機制,豐富參與渠道,可以以水環境監督委員會、用水協會、節水互助小組、水環境管理聽證會等制度形式,加強水環境管理監督。對涉水事務執行過程和涉水企業的運作過程輿論指導、決策建議、運行監督,形成良好的水環境管理的參與氛圍,進行提升水環境管理效率。
(五)將水環境管理與郊區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城市郊區是地區經濟的增長區域,也是地區社會管理資源的薄弱區域,高耗水、重污染的工、農業單位是造成郊區水環境狀況惡化的重要原因。優化郊區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結合地區水環境特點,鼓勵發展低耗水、低污染的工、農業產業,從財政、稅收、信貸、價格等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堅持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生態農業,將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環境優化利用相結合,將水文化建設與水景觀建設相結合,打造地方經濟發展特色,推進城市郊區的城鎮化建設,實現郊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旅游業的發展是以旅游環境作為基礎的,良好旅游環境的構建與維護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城市群發展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向區域戰略轉型的著力點。本文針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旅游環境所出現的問題,以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當代環境管理的先進思想為指導,通過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的深入分析,構建了適合半島城市群的旅游環境管理體系,并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對實現半島城市群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旅游環境管理體系
當今世界,旅游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性產業。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沖擊下,區域經濟作為參與全球競爭的主體地位的發展趨勢已經凸現出來,城市群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山東半島城市群正是在這一國際潮流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旅游業也隨著半島城市群的發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隨半島城市群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活動對區域環境的壓力也逐漸增大,破壞旅游環境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構建一套科學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MES)迫在眉睫。
1.相關概念辨析
1.1環境與旅游環境。環境(environment)是一個綜合的、廣泛的概念,一般理解為特定區域內各種因素的綜合及其相互關系。旅游環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動得以存在和進行的外部條件的總和,分為旅游社會環境、旅游生態環境、旅游經濟環境、旅游自然環境和旅游資源環境。旅游環境的持續健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標之一。本文僅討論旅游生態環境,主要指山東半島城市群范圍內的旅游資源及其賦存基底。
1.2環境管理與旅游環境管理。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實現生態可持續為根本目標,研究政府及有關機構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運用一切手段調控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關系,保證生產、生活、生態3個目標協同實現的基本理論、方法及其規律的科學。旅游環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環境科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技術、經濟、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對一切可能損害旅游環境的行為和活動施加影響,協調旅游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使旅游業的發展既滿足游客的需求,又保護旅游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1.3旅游環境管理體系。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簡稱TEMS)是指以可持續旅游發展理念和當代環境管理的先進思想為指導,圍繞對旅游區域內各種環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各種管理要素組成的綜合的系統,它是旅游區整個管理體系的主體。
區域旅游環境管理體系,是區域旅游綜合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為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區域旅游環境保護方針、目標或政策,而需要的組織機構、計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其目的是通過規范和加強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旅游環境管理工作,持續改善區域旅游環境質量,促使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進而實現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區域概況及旅游業發展現狀
2.1自然與社會經濟概況。山東半島城市群是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國最接近日、韓兩個亞洲發達國家的地區,轄濟南、青島、淄博、威海、煙臺、濰坊、日照和東營8個城市,總面積7.3萬km2,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區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環海,岸線曲折,地貌類型有山地、丘陵、平原、灘涂和洼地,黃河入海處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溫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發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獨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帶性土壤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稱山東棕壤),天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山東半島城市群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經濟實力較強。山東省2007年推出“一體兩翼”經濟發展戰略,從過去東、中、西橫向發展轉到側重北、中、南縱向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處于經濟基礎雄厚的“一體”,顯示出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業發展現狀。
2.2.1旅游資源密集。山東半島城市群是山東省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全省旅游景區和資源點中,70%以上分布在這里,堪稱國內最佳旅游觀光度假目的地。該區擁有3000多公里海岸線和長島等299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國家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占全省總數的87.5%。山岳類旅游資源數量眾多,總量占山東省的一半;海濱風光旖旎,港灣海釁連綿,浴場沙細坡緩,島嶼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點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存了眾多的遺址遺跡,有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在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響;民風民俗資源極其豐富,且富有特色,民間節會數量多。
省會濟南,百泉匯集,以“泉城”美譽蜚聲海內外;青島被譽為“黃海明珠”,其海岸風光獨具魅力,嶗山為道教勝地,古跡眾多;煙臺的芝罘島、長島、養馬島,“人間仙境”蓬萊閣,“海濱花園”威海的劉公島、成山頭,日照山海天風景區是理想的旅游、療養、度假勝地;“世界風箏都”濰坊民俗風情豐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齡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齊文化著稱的齊國都城臨淄,已逐步成為韓日游客旅游的新熱點;東營黃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濕地是中國北方唯一的以入??跐竦貫橹黧w的國家自然保護區。
2.2.2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山東半島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礎設施完備,文化、歷史、地理和區位、經濟結構等各具特色,進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島城市群區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鐵路、公路、海運、空運相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京滬鐵路縱貫南北,膠濟鐵路橫跨東西,使國內外旅游者便于到山東旅游。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網絡為開發半島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貿旅游、會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條件。據統計,2007年半島城市群8市的國內旅游游客接待量達12890萬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總收入為926.75億元、占全省的71.53%。
2.2.3區域旅游環境問題。
2.2.3.1區域旅游環境承載壓力較大。山東半島城市群橫跨魯東丘陵、魯中山地和魯北濱海黃河三角洲,發達的經濟也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給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壓力。由于半島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區內徑流季節變化大且流域狹小,水資源利用條件差,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擴張;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生態承載力不足。
2.2.3.2旅游資源自然衰敗速度加快。無論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創造的旅游資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發展、變化都會影響其變化,使之受到破壞。山東半島城市群部分景區旅游游客數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區域旅游環境的承載力,加速了自然衰敗的進程。
2.2.3.3旅游量眾多,旅游區環境受污染嚴重。隨著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客源市場的不斷擴大,人們旅游活動的規模和范圍也越來越廣,旅游活動和旅游產業對半島地區旅游環境的水、空氣、土壤以及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影響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游資源受到損害。旅游垃圾的產生和非有效處理引起了旅游景觀破壞,旅游資源價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區粗放式開發和管理,自然景觀遭破壞。部分旅游景區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盲目地進行粗放式的開發。重開發、輕保護,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自然景觀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EMS)的構建
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EMS)的構建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統解決區域旅游環境問題的要求,也是提高區域旅游經濟效益的要求。根據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多部門參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持續改進等原則,初步建立起了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環境政策和環境立法管理。法規建設和立法管理,是旅游開發及其環境保護的根本依據所在。構建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首先要確定環境政策,并建立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以便對要管理的所有活動做出判斷。環境政策確定所希望的環境表現水平[8]和開展旅游活動后旅游環境的表現狀態。它可以有旅游項目開發與經營對有效的環境管理的各種承諾;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資源與環境管理制度,在約束經營者管理行為的同時,也為其確立相應的環境政策樹立標桿。
3.2完善的旅游環境評價系統。對旅游區進行旅游環境評價是明確其旅游環境管理現狀的一種手段。通過專家組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區域的環境問題、環境因素、環境影響、環境行為及有關管理活動的綜合調查、監測、分析,將結果形成文件并進行信息交流以確定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的現狀,并以此作為構建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的基礎。
3.3健全的組織機構。要確保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體系的健康運行,還要提供一個健全的組織機構,并確定實施該旅游環境管理體系的明確責任與權限。各工作部門要及時進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應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時,旅游區要有整套運行控制、應急響應的程序,由各部門負責監管與控制。另外,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全員培訓,共同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和能力,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人員要進行專門能力培訓,如污水處理工、環境審核員、生態旅游導游和文物保護人員等。
3.4合理的旅游環境管理計劃。首先組織有關人員對區域旅游環境進行初始環境評審,然后根據評審結果,制定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的環境方針、環境目標,環境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并根據這一系列決策做出有效的環境規劃。旅游環境規劃是為達到一定時期內旅游環境目標而做出的一系列嚴密的工作計劃,以及全面的、長遠的發展綱要。它是應用各種科技信息,在預測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即初審結果)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所做出的帶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監督和反饋。監督和反饋是實現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健康持續發展的調控與保障措施,但在理論與實踐上往往忽視它的重要性。監督是對TEMS監測,并對結果進行反饋。根據所得出的結果,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以“旅游發展協調程度”為核心的TEMS系統控制優化模型,其基本涵義為:旅游的發展不斷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因此需不斷地將這些新的信息和數據庫已有的信息進行對比與評價,對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從而使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能朝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演化。
4.保障措施與對策
4.1健全區域旅游法律體系,旅游環境管理系統運行法制化。完善區域旅游環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是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的實質,是旅游資源及其環境得以保護的強有力保證。要針對半島城市群整個區域特有的旅游環境問題,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實可行的法規政策,政府可以出臺諸如《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條例》條款,強化半島城市群TEMS的基礎體制,保障半島城市群TEMS的構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撐。
4.2加強區域旅游科學研究,旅游環境保護和管理科學化。對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采取綜合治理和區域治理技術,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計算每個旅游區的合理的環境容量值,在一景區接納量可能超過其合理容量值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疏導,將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飽和景區,促進整個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術、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現代技術,對半島城市群旅游區進行科學地旅游環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組織,區域旅游業發展決策綜合化。城市群內部不同個體之間,不同或相同等級的地域單元之間由于行政區劃、經濟利益、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等因素存在著多種層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個多種發展成分,多個地域單元組成的城市—區域綜合體,內部的旅游基礎設施很難有組織的發揮整體效應,因此,基礎設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與管理的障礙。整合區域環境管理組織,就是要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強區域旅游合作,促進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組,把各市的分散優勢,整合為半島整體的競爭優勢。
4.4普及環保知識,全社會參與旅游環境保護的主動化。半島城市群區域旅游組織與管理部門要樹立風險意識,采用一切必要的宣傳和教育手段,通過學校、報紙、電視、電臺等,大力進行環保知識宣傳,提高旅游者素質。杜絕破壞、踐踏旅游資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為,自覺保護旅游景區及區域生態環境。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務,也不只是當地居民的任務,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有廣大群眾的理解與支持,使他們愿意接受管理和參與管理。
通過對電子廢棄物環境問題的分析,發現各參與主體都對電子廢棄物的污染負有不同程度的責任。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將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激勵包括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并采取適當的經濟手段進行激勵。約束機制中首先要明確電子廢棄物環境管理問題的總政策;制定及實施相應的環境管理政策;尤其要加強電子廢棄物環保的法律制度創新,從各個參與主體角度去考慮;同時加強環保執法;監督部門也需要協調配合。
論文關鍵詞:電子廢棄物 環境管理 激勵機制 約束機制
隨著電子工業和信息高科技產業迅猛發展,以及電子產品的快速更新換代,電子廢棄物成為異軍突起的環境新殺手,急待有效解決。電子廢棄物包括各種廢棄電腦、通訊設備、電視機、電冰箱等廢舊電器和被淘汰的精密儀器儀表等。到2020年時,中國因廢棄手機導致的電子污染比起2007年將增長7倍[1]。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維護國家環境安全、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鄭州市電子廢棄物環境管理是系統工程,要從全方位管理的角度考慮,要遵照循環經濟、公眾參與、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等理念,包括相關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
一、電子廢棄物的特點
電子廢棄物首先表現為巨大的危害性,它對環境的危害極大,制造材料復雜且含有化學物質;電子廢棄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可忽視,它們對人體器官及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致癌或致畸形、致突變物質。其次是電子廢棄物的可回收再利用性。電腦、手機等追求微型化的電器產品中,黃金是必不可少的材料。電子廢棄物從資源回收角度看,潛在價值很高。再次,電子廢棄物處理困難。雖然電子廢棄物潛在價值非常高,但由于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要想實現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需要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藝,也需要較高的投資。電子廢棄物成分復雜、類型繁多,壽命不同。這給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及資源化利用帶來困難,其回收利用率較低。
二、鄭州市電子廢棄物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廢棄物回收體系瓦解之后,鄭州市新型廢棄物回收物流體系尚未建立,依靠市場自發力量形成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依然處于無秩序混亂狀態,嚴重影響電子廢棄物回收的效率和廢棄物的恰當處置以及資源再生利用。電子廢棄物的處理,主要是回收資金與責任承擔的問題。在回收處理業者的經營觀念中,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的目標始終定位于利潤最大化。他們所采取的焚燒、酸解等原始處理方式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人體危害,隨意丟棄的廢棄物不僅造成有用資源的流失,還影響到了城市整體環境。環保觀念淡薄問題不僅體現在回收處理業者的行為中,也反映在消費者與生產企業對電子廢棄物問題的認識上。大部分消費者對電子廢棄物的危害性認
(一)企業和消費者環保觀念淡薄
識不足,不清楚電子廢棄物非規范化處理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選擇錯誤的回收渠道。國內企業對于電子廢棄物問題重視程度與現代環保理念以及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相比還有相當距離。在產品設計生產階段,國內企業并未充分考慮到電子廢棄物帶來的危害,使用了較多的有毒有害的物質,產品結構復雜,不易于拆解和循環利用,致使回收處理難度加大。
(二)法律法規滯后
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是一件涉及面廣,較為復雜的社會工程。因此,政府必須通過制定法規,利用行政手段對其進行規范,有效地管理和監督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行為。我國目前缺乏綜合管理和協調部門。對一些具體問題,如電子電器產品的使用年限、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回收中的責任承擔等相關問題都沒有明確規定。
(三)電子廢棄物處理水平低
目前我市在高技術層面的電子廢物回收與再利用的企業幾乎是一個空白。而另一方面我們卻即將面對家用電器的報廢高峰的到來。電子廢物回收與再利用企業必須走正規發展道路,企業必須有一定的技術水平、生產規模與優良的設備。要建立回收網,或者行業、地區甚至鄉村都可以建立社區回收體系,成立一些回收利用公司,進行規范化運作。家庭回收作坊所采用的手段是簡單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工藝原始、技術落后、回收處理工作未能實現機械化和規?;?而且回收處理過程中的配套環保設備缺乏,對最終垃圾不做任何預處理,直接進行投棄、填埋或焚燒。同時,由于缺乏環保設施,拆解處理人員自身健康也受到威脅。
三、鄭州市電子廢棄物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研究
(一)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包括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內在激勵包括社會責任感和地位榮譽感。首先不管是回收處理者、消費者還是生產企業都應該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積極的公眾參與理念、循環經濟理念及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理念,樹立綠色設計、消費導向理念,正確處置處理電子廢棄物,不以損害居住環境和人體危害為代價。這完全依賴于公眾的道德水準與自我的約束力,因此要想防止電子廢棄物的污染,就靠大家的自我激勵。其次,電子電器企業內部可以通過企業文化來激勵員工強化環保理念,可以給促進資源再循環利用設計者、處理者一定的社會地位,它包括經濟地位、政治地位、職業地位和文化地位;并頒發榮譽證書和獎章。許
多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許諾工業發展要對環境負責,公司綠色化成為公眾傳媒的一個普遍主題。而外在激勵在電子廢棄物治理中占據重要位置。選擇環境經濟手段作為突破口來研究環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問題,就抓住了環境經濟運行與發展的關鍵問題。政府獎懲是正激勵和負激勵相結合。政府應建立激勵計劃,例如為電子廢棄物治理工程建設提供基金和低息貸款,為促進環境技術創新建立財政激勵機制[3]。并對電子廢棄物的環境違法行為實行全國范圍公眾有獎舉報制度。因為信息不對稱,電子廢棄物生產者擁有比環保局更多的企業生產和污染的信息。此處用到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教育手段。有獎舉報是以環境保護法為依據的,以環境標準作為最底線;有獎舉報制度出自環保局之手,屬行政手段;對舉報有功人員的獎勵和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屬于經濟手段,以獎金來激勵舉報人,以罰金來約束生產者,對前者是補貼手段,對后者是征稅手段;發動公眾參與環保,旨在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也是教育手段。 (二)約束機制
約束機制建立在激勵機制基礎上,主要指政策約束、責任約束和法律約束。如完善管理政策,嚴格執法,完善監管,法制創新。加強環保執法,避免“兩高一低”。
第一,要逐步建立并健全和完善電子廢棄物環保法規,自身不應有缺陷。雖然電子廢棄物法律還很不成熟,但是執法的完善是為了出臺更有利的法律并約束人們更好的遵守.當務之急是豐富執法手段,加大處罰力度,要讓違法者確實感到“切膚之痛”,要讓違法成本大大高于守法成本,讓違法企業買不起單。現行的處罰額仍不足以遏止環境違法行為,應采取比例罰款制,與電子廢棄物的總金額成正比,不要設定最高限額。必須給環保法律、法規充實更加嚴厲的行政手段,如吊銷執照、沒收非法所得、停產等一系列有效手段來處罰違法企業,徹底解決環保法的“軟肋”。
第二,電子廢棄物環境立法要建立全國法規一致的指導思想。各地環境立法要均衡,執法力度和執法水平要一致。防止污染轉移,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一定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否則勢必造成經濟發達地區嚴重污染企業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繼續違法排污,繼續破壞生態環境。
第三,要加大責任追究力度,查事與查人相結合。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和不依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環境監管失職者,要聯合監察部門依法追究其責任。
第四,環境執法部門在執法中要公正、公平、公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杜絕人情收費,人情罰款。提高執法過程中透明度,增加環境執法的公示方式。加強環境污染在線監控能力的建設。環保部門應加大對污染源在線監控能力建設投入,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監控系統,及時發現違法排污情況,做到及時處理又能節約執法成本。
總之,鄭州市要提高全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倡導發展“循環經濟”,鼓勵和獎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企業。
【摘要】 本文針對環境成本的界定與計量存在的差異,從環境管理會計的視角,分析了環境管理會計的內部決策職能、界定環境成本的概念及其類別,由此引入材料流動平衡關系這一思路,并介紹了相應的評估方案和處理程序,以改進環境成本的計量,促進企業環境信息系統的整合與完善。
【關鍵詞】 環境成本;環境管理會計;識別;評估
目前,理論界對于環境成本概念的理解還很不一致(CICA, 1993; Bouma, 1998),從而導致環境成本的計量方法和口徑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不僅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也是關系到環境管理實踐的重要問題(UN CSD, 2001)。對此一些學者進行了相關的討論,但往往不能基于環境管理會計(EMA)去思考。
一、環境管理會計的內部決策職能
從環境管理會計的視角識別環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環境管理會計的內部使用目的。為了進行內部決策的制定,環境管理會計的計量既包括對材料與能源的消耗、流動、最終處理的非貨幣計量,也包括對有關潛在環境影響所產生的成本、節約與收入的貨幣計量。所提供的數據主要用于:
· 評估年度的環境成本/支出;
·產品定價;
·編制預算;
·投資評價,為做出投資上的選擇進行計算;
· 計算環境項目發生的成本以及帶來節約;
·設計及執行環境管理體系;
·環境業績的指導、評價和監督;
·設置量化業績的目標;
·開展清潔生產和環保設計的項目;
·對外揭示環境方面的支出、投資與負債;
·提供對外的環境報告或可持續性報告;
·向統計組織和其它地方機構上報環境數據。
實際操作中,上述職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據企業自身的情況靈活執行。但許多企業并沒有獨立的成本會計系統,只是基于賬簿記錄中財務會計的數據進行計算。企業環境信息系統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給環境成本的確認帶來了困難。
二、基于環境管理會計的環境成本及其分類
環境管理會計必須確保企業經營決策時將考慮所有相關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業內部計算環境成本不僅需要包括各種環境保護支出,而且必然會涉及到相關的廢物。這里的廢物是一種廣義的含義,包括所有的非產品輸出,如固體廢物、廢水和氣體排放。由于已經購買和支付但未能轉換為產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廢物也是一種無效產出的表現,因此廢棄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僅包括預防污染和處理設備的花費、被浪費的材料、資金和人工的成本也應該被納入企業環境成本的范疇。于是企業環境支出的總和可表示為:
環境保護支出(廢物處理、排放物的處置、環境管理、污染預防)+ 浪費的原料的成本+ 浪費的人工與資金= 企業環境成本總和。將非材料輸出(廢物、廢水)購買價值加總到環境成本之中,使得環境成本與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額將顯得偏高。然而并沒有必要單獨評價環境保護的花費是否過于高昂,或是對于不同的企業嚴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與環境相關或者無關。因為環境管理會計只是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運用管理會計,“戴著環境的帽子”去發現隱匿的成本;環境成本也并非單獨的一類成本,只是為了正確制定決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個子集,是貫穿企業的物流與資金流的整體系統中的一部分。著眼于材料流動成本的管理會計不再是評估總體的環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動的基礎上對產品的成本進行計算上的修正。
與之對應,環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1)常規的廢棄物的處置和排放物的處理成本,包括相應的人工和進行維護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關成本中心進行記錄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險和環境負債準備同樣反映的是用于處置而非進行預防的成本實質。這部分的內容符合環境成本定義的慣例。(2)進行預防和環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務成本(external services for good housekeeping)。如果明顯的話,還包括一體化技術中環境因素所占份額(the “environmental” share of integrated technologies),以及經營型設備中效率損失部分(the“scrap” share of operational plants) 。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廢棄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沒有計算節約的成本。同時這部分還主要關注了低排放處理技術所導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確定了環境管理體系的相關成本。(3)廢棄物材料的購買價值。從材料流動平衡的角度,需要評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產性產出(廢棄物的比例、效率的損失)。在進行存貨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購買價值或材料的耗費價值來估算廢棄物材料的價值。(4)非產品性產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 costs of non-product output),即各自的生產成本費用的總和,包括勞動工時、機器折舊和加工材料?;谏a行為進行的成本計算和流動成本的計量,將能更加準確地確認剩余材料的流動,并且分配給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負擔者。當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復計算已經計入其他分類中的成本。這取決于數據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統的質量。環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類型環境成本考慮了無效產出所導致的廢棄物材料、資本與人力成本,成為材 料流動成本計量中精練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管理會計的環境成本并不包括企業導致的各種外部性或者發生的社會成本。環境管理會計著力改善企業的信息系統與決策的基礎,目前的環境管理會計方法往往注重追蹤既定年份實際的環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損失費用,并不關注企業對普通公眾發生的外部成本,或是與供應商、消費者相關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種“軟”因素的社會成本。從會計人員的角度看,賬簿記錄中除工資、社保、稅收以及其他自主獲利以外所花費的成本都發生在企業外部,不會反映在企業當前的賬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獨立的評估方法。雖然這些成本的效應或許遲早會反映到企業的年度賬戶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計算基礎。
環境成本的具體評估方案可參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署環境成本會計工作組的相關資料。環境成本的評估將首先用于評估企業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經浪費原料的環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環境成本管理從上至下方法(Top–down 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獲取數據的來源。隨著信息系統的逐步完善,再進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產步驟和產品。而相關節約額的計算、進行投資的選擇和預計未來價格的變化,需要考慮未來的成本,單獨進行處理。
三、環境成本評估的材料流動平衡分析
基于環境成本的內涵及其類型,在此假定企業所購買的全部原料在物質形態上都將全部留存于企業,形成產品和廢物,或對外進行排放?;谶@種“投入必定伴隨著產出,或是被存儲”的理念,將形成材料流動平衡的恒等關系。因而企業環境信息系統運作的核心是在一個有限的系統范圍內,以物質單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動平衡(material flow balances)。
企業在最初回溯環境事項的時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細節,而首先關注材料流動的平衡。通過編制材料流動平衡表進行投入產出分析,以物理單位記錄材料的流動,成為提高企業環境業績、評估非生產性產出的數量與成本的基礎。材料流動平衡表的常規形式可參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產出平衡賬戶。其編制的對象可以是某一機構的選定的幾種原料或者幾個步驟,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廢物。表中應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帶來的產品、廢物和排放物的數量等相關信息,都將以質量(公斤,噸)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單位來衡量。環境管理會計將材料處理中的平衡關系進行量化,其目的在于從頭至尾追蹤材料流經企業的路徑。同時基于損失比重、功效轉換等方法,用生產銷售以及帶來的廢物和排污的數量來反向核對采購的投入部分,從經濟和環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進行材料流動平衡分析的起點通常是企業層面(不同的部門編制該表可能需要進行特定的再次細分,但為了便于相互比較,要求必須能夠以標準的方式進行整合)。企業層面的投入產出平衡應當按月或年編制,并實現與賬簿記錄、成本會計以及存儲與購銷系統的鏈接。由于許多信息是以企業為系統邊界提供的,環境報告中也將按照相同的層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動將按照每年的價值和數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礎上,企業就能夠提煉出業績和信息收集中應加以改善的地方。通過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質量和信息系統的連貫性,建立一個常規的監控系統。該監控系統將以月為基礎,顯示資源的輸入、加工以及廢物的產生。
對于材料投入產出流動平衡進行評估,其評估方案將以物理單位表示的數量、價值以及相應的計算進行記錄。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經過了材料庫存號碼登記,是否有存貨管理。同時還需要依據成本中心說明材料耗費時是否出現過存貨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號表示數據的來源或所需的記錄易于獲得。企業層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產出平衡分析將從會計系統和存貨保管系統收集定量數據。
材料投入產出流動平衡的評估方案的目標是在存貨管理、成本中心和生產計劃中,盡可能持續徹底地追蹤材料的流動,循序漸進地改善材料流動平衡的記錄狀況,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評估操作工作的起點是原料,然后是輔助材料和包裝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這一思路,企業所能夠具體加以改進的方面,不僅與材料的存貨記數系統和過程控制相關,也與對損失部分的估計與控制,以及企業中其他計量方法的標準相關。
四、環境成本評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業層面進行環境成本評估、編制材料流動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將把數據分析的系統邊界從企業的范圍再分配到具體的內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圖是在技術處理層面追蹤材料流動的投入產出,深入分析企業特有的加工程序,從源頭上識別企業的損失、泄漏和廢水等非生產性產出,如圖1所示。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產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詳細地檢查生產中個別的步驟,有時還需要技術上的相關支持。程序流程圖結合了成本會計數據中的技術信息,針對特定的生產單位、設備和成本中心操作,在總量上把每年的數量加以匯總。
將企業的材料流動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體的設備,不僅需要對技術改良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調研,而且需要追蹤成本的源頭。尤其應當重視前后都是以公斤為單位的材料定量記錄?;谛袨榈某杀居嬎愫蛢r值流動計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問題:1) 哪個成本中心處理了多少材料;2) 材料投入能否被更進一步分配到生產線或者具體的設備上;3) 導致的排放、損耗、廢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產線還是設備進行記錄更為適宜;4) 有多少成本被正確地分配至產品,從而減少了隱匿在諸如管理費用這樣一類成本中的數量。
該層次的材料流動分析由技術人員負責,所收集的數據應當反向復核,以確保與成本會計系統保持一致。不過由于內部各部門間缺乏溝通,技術上的數據和財務賬簿記錄的數據常常無法協調一致。經驗表明,二者核對的一致性將帶來極大的最優化優勢,并且成為環境會計的主要工具。因此,技術上的處理與財務上的記賬相互兼容是最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結束語
一直以來,許多國家和組織都積極鼓勵企業主動披露為保護環境所付出的努力。企業的環境保護支出是否是因為污染的罰款、環境管理系統人員的培訓,或是為了發起對于自然的保護,是否包括了非生產性產出的成本,對此進行相關的報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界定環境成本概念、區分相應的類型,以及從材料流動平衡的視角進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業組織內部,貫穿企業的材料流動是統一的。就理論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統應該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當前在環境報告領域,也有趨勢將財務報告和環境報告合并成為可持續發展報告。然而目前企業往往單純依賴財務會計系統,或是為財務和成本會計以及加工技術分別設置兩套的信息機制,這從長期來看顯然是弊多利少。本文從環境管理會計的視角,界定了環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應的類型,提出材料流動平衡的思路,引入相關的評估處理方法,將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業環境信息系統的整合與完善。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整體利益的現象日益嚴重,企業在追求企業本身利潤最大的同時往往不去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企業在短期內獲得不菲的收獲但長期上卻是反受其害,因為與環境的不協調致使企業最終面臨發展的難題。
【關鍵詞】環境管理;信息披露;環境倫理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在環境倫理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對企業環境倫理現狀的調查研究,發現了企業環境倫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企業環境倫理建設的對策措施,構建合理的企業環境倫理建設框架,以期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取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1 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是運用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監督等手段,為達到預期環境目標而進行的一項綜合性活動。
環境管理目標除具有一般管理目標的導向性、系統性、時空性、相對穩定性等特征外,還具有特殊的多元性與層次性:多元性體現為環境管理要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故而應兼具經濟性目標和環境性目標;層次性則表現在目標可分解至三個不同層面考慮,即最終目標、基本目標與具體目標。最終目標是達到企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狀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最終目標的指導下,環境管理的基本目標就是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各種與生態環境因素有關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同時體現財務會計的受托責任觀和管理會計的決策用有關思想對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的要求。進一步細化,其具體目標是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的經營決策中來,它能夠使環境成,本的重要性得到體現,同時更加容易辨識與核算,從而更易于管理和降低這些成本。
目前,實施環境管理能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有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化工企業甚至會認為,強調了對環境成本的核算,會把公眾的注意力引向他們以前并沒有關注的環境影響方面,將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會計人員對采用新的會計系統有消極或抵觸情緒,他們認為延續現存的會計系統是既安全又可靠的方法,而對運用一個新系統缺乏必要的積極性,新系統的設計和運行會給會計師們帶來很大的壓力。
2 信息披露
企業信息披露多集中在會計信息的披露,在經濟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用途,因而倍受各方關注。人們用它來尋找投資對象和兼并對象,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判斷投資、籌資和經營活動的成效,評價公司管理業績和企業決策。通過對會計信息資源的選擇和有效利用,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企業財富的產生過程,改善決策,減少盲目性。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人們理財意識的增強,會計信息對現代經濟的意義正在被重新認識,投資者、管理人員和會計專業人員對會計信息更是表現出不斷增長的興趣。
信息披露的方式一是表內報表,即按國家規定格式和項目用數字填列,如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二是表外,即對表內數據和有關事項的解釋和說明,如附表和附注,文字說明等。由于表內報表用數字反映的特點,決定了所表達的輿論信息的局限性。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不僅要披露定量信息,還要更多披露變動及定性信息(如主要指標數據變動的原因);不僅要披露確定的信息,還要更多地披露不確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風險信息);不僅要披露歷史信息、同業信息,還要披露預算信息;不僅要披露企業整體的信息,還要更多地披露分部信息(如行業分部、地區分部),這些要求都需要由表外補充和說明來完成。表外在其增加財務報表的信息量、改善披露的充分性、抑制企業粉飾報表、減少報表使用人的誤解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使企業財務報表附注和說明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2.1 信息披露的方式。
信息披露有自愿披露和強制披露之分。自愿披露是企業在國家規定披露的信息之外,自行披露的信息。信息公布的早晚會給他們帶來重大影響,所以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采取措施縮短信息編制和披露時間。
2.2 信息披露的成本。
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競爭劣勢成本。信息提供成本是指從建立信息系統到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費的一切支出,包括編制成本、審計見證成本和訴訟成本等。由于該項成本在信息披露時尚未發生,多由估算得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難以計量和測算,所以又叫不確定成本。信息提供者是影響信息市場質量和信譽的首要因素。
從效益分析看,如果披露某信息,有助于提高其在證券市場上的籌資地位,降低籌資成本,則公司會產生披露效益,競爭劣勢成本降低,反之,則會產生披露損失,競爭劣勢成本提高;從成本分析看,信息披露會加大信息加工成本,產生審計見證成本、訴訟成本等,同時信息披露也可能會制約經歷人員的經營決策,使其在受到約束情況下做出次優決策;由于違規處罰只有在被發現時才產生,在利益和僥幸心里的驅動下,信息提高供者會鋌而走險進行利潤操縱、有意披露有利信息、掩蓋不利信息以及制造虛假信息等。其次,信息需求同樣影響信息供給。信息使用者購買信息是為了使自己能夠做出正確選擇,最大程度的獲利或減少損失。如果信息提供者提供虛假的信息,就會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的選擇,從而失去對企業的信任,企業在信息市場的需求者就會減少,最終影響企業的籌資能力和生產經營,甚至破產倒閉。要想扭轉局面,企業必須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經營業績,提高信息質量和企業信譽。再有,規范完善的信息市場,是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保證。
3 企業環境管理與信息披露的優化建議
3.1 企業信息外部監管的改進路徑與制度安排。
3.1.1 加大信息披露監管力度。
3.1.1.1 提高違規成本??梢酝晟啤蹲C券法》中的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甚至制定相關地方法規,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具有一定力度的懲罰措施,通過責令違規企業賠償受害投資者的損失不僅可以有效地剝奪違規企業通過違規行為所獲得的非法利益,而且給違規企業強行加上了一種經濟上的巨大負擔。同時可以建立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信用體系。這樣可以使嚴重違法的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從證券行業中徹底出局,令其喪失執業資格。
3.1.1.2 提高發現違規行為的能力。可以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管框架,并使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最后還可以建立信息披露的風險預警系統。
3.1.2 提高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
3.1.2.1 加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制定法律、法規、強制審計人員保持獨立性。使審計必須從注冊會計師其他業務中分離出來。
3.1.2.2 強化公司審計輪換制。事務所的選擇決定權仍然由股東大會或者審計委員會掌握,可以用確定注冊會計師和合伙人輪換期限。
3.2 企業信息內部控制的改進路徑與制度安排。
3.2.1 完善企業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聯系并規范股東(財產所有者)、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權利和義務分配,以及與此有關的聘選、監督等問題的制度框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進程。
3.2.1.1 積極推進國有大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
3.2.1.2 擴大國有獨資公司建立完善董事會試點范圍。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作為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探索對中央企業領導人員新的管理模式。
3.2.1.3 加快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
3.2.1.4 繼續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
3.2.2 建立科學的經營者業績考評制度。
建立科學的經營者業績考評制度,完善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對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可以改變目前大股東對經營者采取的唯一的財務指標考評法。企業應借鑒國外董事協會對業績的評價因素,對經營者的激勵采取與企業的利益結合起來,同時加快職業經理人市場的培育,提高經理人才的素質,通過人才市場競爭上崗的途徑,建立起有效的進入退出機制,以形成對經營者外部的約束機制。
3.3 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
企業降低環境管理與信息披露的成本,有利于本地環境管理和信息披露的發展。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符合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原則。所以,生命周期成本法計算出的產品成本真實地反映了產品所發生的真正的勞動耗費,便于企業管理部門根據真實的成本資料進行生產經營決策,挖掘內部潛力,降低成本。
3.3.1 目標成本法。
目標成本是在企業滿足市場需求及所期望的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改進產品與工藝設計,降低設計階段被鎖定成本。由于環境成本的發生規律和其他成本一樣,因此在設計階段就降低環境成本的發生,而目標成本的計算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有力武器。通過采用目標成本法,企業可以極大限度的節約環境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成本,方便在企業中環境管理的運用。
3.3.2 價值鏈分析法。
價值鏈是一系列由各種紐帶連接起來的相互依存的價值活動的集合。也就是說,價值鏈并不是獨立活動的匯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動構成的一個系統,而且,在這個系統內某項活動進行的方式影響其他活動的成本和效率,企業可通過協調或優化這些聯系來創建整體成本優勢。
總之,應將企業的環境管理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納入產品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對環境管理成本和信息披露發生的源頭開始管理,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成本,從而便于環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在企業的開展應用。
3.4 強化對環境管理與信息披露的監督。
3.4.1 建立內部控制 政府強制執行。
政府要起到引導和督促企業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通過加強執法力度來促使企業認真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環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對環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執行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對企業環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執行松散或拒絕依法設置執行的單位要進行處罰,向社會公布,以達到嚴肅法紀的目的。財政部門作為會計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門,要利用接觸面廣、便于組織等優勢,主動指導,組織經驗交流。
3.4.2 堅持內部監督強化外部監督。
從傳統意義上說,對企業內部環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實施的監督主要應依賴于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但種種原因使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較差,因此須借助外部力量來實現。如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應統一協調,合理分工,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地監督合力,注重對企業執行情況的了解、檢查和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增強威懾力。
[摘 要] 如何讓綠色環境融入到企業會計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問題。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在國外蓬勃發展了十多年,但在我國仍處于理論探討階段。本文圍繞環境管理會計展開論述,提出在我國建立環境管理會計的必要性,并闡述了環境管理會計的定義及其理論基礎,同時概述了環境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環境管理會計;必要性;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頭腦中已經形成這樣一種觀念: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似乎是一對矛盾。從西方國家工業化的進程看,在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問題上,“先發展,后治理”的代價是非常慘重的。事實上,二者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選擇,經濟發展會導致環境問題,但也有助于增強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環境問題的解決可以為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保護環境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持續發展。因此,兼顧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在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好環境,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指導思想。
從企業持續經營的角度看,環境與競爭并不存在絕對的此消彼長關系。嚴格的環境規范會刺激企業積極地進行技術革新,而技術革新又帶來高的投入產出比,或降低了為減少污染而發生的凈成本或復原成本,同時改進了產品,增強了產品的長期競爭優勢。從國際發展趨勢看,各種約束企業的行為、規范產品環境質量的國際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必然會影響到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環境問題已經超越了國界,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在這種形勢下,環境因素已成為影響企業戰略和經營活動的主要因素,并使企業的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人們認識到如果在管理決策中不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和利益關系人的需求變化,將可能給企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有關環境管理會計的研究與應用也就越發顯得必要與迫切。
一、我國建立環境管理會計的必要性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作為國民經濟基本構成元素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應貫徹環保政策,這就迫切要求企業建立環境管理會計。
(一)建立環境管理會計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現在,各國的環境保護已從關注解決終端問題逐步轉為營造企業改變環境的驅動力,也就是通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導向的變革來謀求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雙贏”。作為社會的一員,企業應當意識到自己在環境保護方面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應當努力將環境保護成為一種管理理念,建立起反映環境因素對經濟的影響、評價環境管理業績的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會計通過對環境信息的采集、加工,為多種決策提供相關的信息支持,同時通過將環境業績融入綜合業績評價體系,以保證環境目標和財務目標的共同實現,最終實現企業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建立環境管理會計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伴隨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環境管制標準愈來愈嚴格,企業環境相關成本及環境風險增加,引起企業及銀行等融資機構的重視。很多著名的大型銀行都開始要求客戶對自身的環境情況做出必要披露,同時還積極研究和運用企業環境風險評估方案。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綠色消費”浪潮,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不僅關注產品的質量、功能和價格,還關注產品本身是否有利于環境保護,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此外,許多國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業對外披露環境方面的會計信息,我國企業進行國外投資將面臨更多環境方面的問題和要求。凡此種種迫使企業不得不采取積極行動,改善和提高企業環境管理的水平,樹立環境管理的良好形象,以增加市場競爭能力,降低環境風險及資金成本。這些都迫切要求企業盡早建立環境管理會計。
(三)建立環境管理會計有助于抵制發達國家的環境剝削
環境保護是全球性的問題。但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故意把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生產項目建在發展
2. 有助于企業管理當局做出正確決策
環境管理會計不僅提供了企業決策所需要的貨幣信息(例如環境成本與收益) ,也提供了非貨幣信息(例如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環境管理會計系統的輔助下,管理層可以有效地抑制短期行為,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從企業與社會雙重利益的角度出發,在生態設計和清潔生產中,合理規劃,科學管理,做出最優決策。當在投資決策分析中考慮了環境因素后,其分析模型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首先,決策目標應多元化,決策分析不能再以單純的經濟參數為標準,應考慮社會、環境等多種目標。其次,環境因素應納入決策分析指標,企業要密切關注國家的環境政策以及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估計各項潛在環境支出發生的可能性,在進行決策分析時,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減少投資風險。
例如,某企業將要投產的新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殘余物,該殘余物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案清除。
方案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設備投資50萬元;每年發生的開支有:購買材料6萬元,交納排污費6萬元,生產控制支出4萬元。這種處理方式會產生一種有毒廢氣,企業目前沒有處理該廢氣的能力。但國家近幾年將會頒布一部有毒廢氣排放的控制法規,企業的行為很有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經過估算,罰款額高達150萬元(假定罰款在設備報廢時一次性支付)。
方案2,采用堿式去除法。該工藝不釋放任何廢氣,只會產生一種含堿廢料,廢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費用包括:設備投資100萬元,購材料支出8萬元,交納排污費2萬元,生產控制支出3萬元,堿廢料回收1萬元(假定兩套設備使用年限均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舊,無殘值;不考慮所得稅的影響;折現率為15%)。兩種方案的投資及現值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方案1的凈現值是1 422 838元,大于方案2的凈現值1 100 376元,應選擇方案2。如果不考慮環境損害的罰款支出,則方案1的凈現值就是1 052 068元(1 422 838-370 770),小于方案2的凈現值,應選擇方案1。這樣就會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給企業造成不小的損失。
3. 有助于企業進行環境績效考核與評價
環境管理會計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能夠幫助環境資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環境資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資源資產的分布及其可能的變動情況,能夠反映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預防和治理自身所產生環境污染的資源投入與績效信息,通過對企業每個環節的具體實施行為進行監控,發現不足,找出與標準之間的差異,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從而保證企業不受或者少受環境風險的威脅,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業績。
大量研究證明,企業的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企業把環境目標作為其戰略目標后,在不同的實施階段,通過環境管理會計收集的信息,可對企業的環境業績及財務業績進行評價。如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因素,企業改進產品設計,為企業帶來多大的環境績效等。環境管理會計對企業管理進行業績評價,以促進企業環境管理的自我調整。通過綜合考核環境業績,企業實現可持續戰略目標,創造長期的價值。
四、 結論
環境管理在企業會計中應用的重要性已被人們逐漸認識和重視,在企業管理會計中考慮環境因素也已開始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我國環境保護的政策和環境管理的制度,已對企業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企業開始實施了環境管理標準(如iso l400l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并加強環境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在青藏鐵路的施工中,施工人員在取土前就把表層的植被和表土鏟除,鏟除以后集中堆放、養護,取完后回鋪,僅沿線草皮移植的花費就高達2億多元,回鋪的草皮達數千萬平方米。
當前,城市生態環境面臨的重大挑戰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城市自然資源的短缺,自然環境系統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基礎性環境系統,為城市的良好發展提供生存空間、基本能源需求和物質支撐,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建設的擴展,城市自然環境系統面臨諸多風險,如能源資源日趨緊張、土地資源不足、水資源面臨危機等問題不斷凸顯;城市人居環境日益脆弱,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發展的初衷正一步一步地被侵蝕,城市居民的人居環境也逐漸地被破壞,城市環境污染與溫室效應加?。恍蜗蠊こ淌⑿械?。面臨如此多的環境管理問題,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城市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提高社會各群體的倫理素質與法律素質等,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一,正確處理好城市發展和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
城市發展是個復雜、全面,并具可持續內涵的歷史過程,它置身于歷史發展的潮流,并兼具自身發展特色,正確處理好其內在關系,及自身發展和整個自然環境的關系,將有助于城市良性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狹義范圍內,城市發展包括城市經濟、城市規模、城市人口、城市空間、城市化水平發展等多方面內涵;在廣義范圍內,城市發展將包括城市自然環境在內的整個城市環境的進步和提高??傮w而言,政府應當引導城市發展戰略、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的協調,不同的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通過稅收、行政命令等市場和非市場因素的差異化,改變了不同環境壓力的產業獲取資源成本的大小、進入與退出市場的門檻的高低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外部性內部化的程度,形成不同的環境壓力和環境需求的產業結構,進而改變城市的質量。
1,城市經濟發展不以破壞城市生態平衡為代價
城市是個復雜而脆弱的生態系統,其中的各成份聯系密切并相互影響,任一生態因子的破壞或消失將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所以,城市經濟發展作為其內在的一分子,相應地也將遵循生態系統發展規律,妥善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具體措施有:實現從經濟理性到生態理性的發展理念轉變;大力發展城市循環經濟;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倡導綠色gdp。
2,城市建設和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
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中最為明顯的部分,通過各類有形建筑、設施、結構布局等可直接看見的外在安排展現城市發展的歷程。在某種程度上,城市建設程度直接反映了該城市的經濟實力和居民幸福指數,現代的、時尚的、先進的城市建設預示著該城市有著強勁的經濟基礎和發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設如城市經濟發展投入一樣需要一個度,盲目過度的發展城市建設必然牽制該城市的長遠發展,猶如拔苗助長,最終損害該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進行大范圍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時,必須兼顧城市經濟投資力度和環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應當確保城市建設投資在城市投資中的一定比例,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城市正常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保證城市充分就業;另一方面,必須合理配置城市建設投資的比重,不僅使城市產業投資跟上城市建設投資的步伐,為城市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支持,而且確保各項建設投資在城市自然環境可承受能力范圍之內,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具體措施如確保城市公共投資的適度、合理;積極合理地引導城市商業建設。
此外,在城市生態環境管理系統中,政府必須著眼于社區這一重要的城市子系統,通過社區發展和建設來推動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社
區綠化建設;推行綠色建筑,發展節能省地型社區住宅和建筑。
二,提高城市社會各主體的倫理素質和法律素質
如果眾人沒有一種正義的心理氛圍和文化環境,一種正義原則就不可能被接受一樣,政府要想成功地完成城市生態環境倫理管理必須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氛圍和倫理素質。
1,政府發揮榜樣作用,并積極引導建立生態性的城市倫理氛圍
在城市良好倫理氛圍塑造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城市各主體環境倫理素養的培養,更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或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或制定相關規定。首先,政府積極培養自身在城市生態環境管理中的倫理修養,政府作為最大的環境倫理責任人,以及在社會中所具有的破窗效應,決定了政府在進行城市生態環境倫理管理的過程中必須首先確定自己的倫理修養:政府在城市環境管理中樹立審慎的倫理價值觀;保持生態的鎮靜;樹立行政公平、平等理念。其次,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塑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倫理氛圍。一方面,政府通過相關的城市社會規定確立倫理要求。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媒體、形象展示等直觀而非強制的行政手段為城市環境倫理素養的形成制造空間氛圍。
2,帶動城市各主體塑造生態性的社會倫理氛圍
城市社會是個大熔爐,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個性,各主體有其自身的倫理觀念和生活方式,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反映在城市自然環境中,都有著共同的自然結果,即破壞城市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各種宣傳和媒體措施,塑造積極的可持續性的城市社會倫理氛圍。
首先,引導確立并穩固城市性的環境協同論,城市性的環境協同論要求城市各主體尊重和關心城市自然,采取個體主義的與整體主義的非人類中心主義,限制對城市自然的權力濫用。其次,樹立環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正確引導并漸漸地規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成為有效管理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各種方式宣傳簡約的城市消費觀,適度消耗的消費理念,崇尚綠色的消費理念,以及關注循環的消費理念,以期通過耗盡可能少的自然資源來提高生活質量,盡可能防止把我們的生活廢棄物導入城市自然系統;其次,重新定義幸福,確立新的幸福觀;確立有責任的生活方式。
內容提要
1. 對我國自然資源開發模式的反思
2. 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管理的基本理論(蔣庭松等,1991,1991,1993)
3. 我國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的現行經濟手段及其評價
4. 關于我國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的建議
摘要 我國傳統的自然資源開發模式,由于采取自然資源無價、原材料低價的做法,使原材料價格不能反映自然資源開發的完全成本,從而不僅影響了自然資源開發企業的自身發展,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低效率利用和浪費,還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中的經濟手段,是以自然環境資源價值理論為基礎,采用征收稅費、押金、撥款和創造市場等方法,將自然資源開發的外部不經濟性內化到開發話動中,通過市場和價格機制促使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的區別是它注重效率。我國目前采用的經濟手段主要是:稅務、資源產業管理、土地管理和環境保護等部門征收的稅費,但存在著關系不清、缺少依據、作用不強、手段單調和挪用嚴重等問題,影響了其效果。筆者通過對經濟手段理論和實踐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建議:加強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與價格研究,核定主要自然資源的基準價值量;建立我國自然資源開發的資源稅費和生態環境稅費體系;制定自然資源開發項目費用—效益分析規范;取消補貼,提高原材料價格;實行自然資源開發權拍賣制度,建立開發權交易市場;建立自然資源保護基金。
關鍵詞: 自然資源,環境管理,經濟手段
從產業劃分角度看,自然資源開發是第一產業。根據所開發的自然資源的性質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兩類:一是利用生物資源的農業類開發,即傳統的農、林、牧、漁業;另一是利用非生物資源的工業類開發,即采掘業。由于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自然資源又是作為自然物的入以及整個生命系統所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不論是從經濟發展,還是從環境保護考慮,研究自然資源開發問題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對我國自然資源開發模式的反思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技術落后的大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積聚財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開發自然資源,我國經濟仍只能是資源開發型的經濟。在實行資源開發型經濟發展模式時,我國采取壓低農副產品和原材料價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業即第二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如在七十年代,按當時匯率計算,國內原油價格僅相當于國際油價的26.4%,目前也只達到國際油價的77%(嚴緒朝等,1994)。這種做法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從長遠看,則存在著嚴重的弊端。
1.1 影響了自然資源開發企業的自身發展
產品低價造成自然資源開發企業長期低利、微利,甚至虧損,自身積累不足,難以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制約了自然資源開發企業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于糧價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農業基礎投人不足,已嚴重動搖了農業的基礎地位。再如,石油工業全行業到1991年底,累計負債余額達691億,資本負債率達到75%(嚴緒朝等,1994);國有重點煤礦1993年產煤4.6億噸,虧損高達50多億元,平均每噸原煤虧損達1087元(據王森浩1994年文推算)。
1.2 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采、低效中利用和浪費
產品低價除了造成自然資源開發技術的落后外,還迫使企業在利益驅動下,亂采濫挖,采富棄貧,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采,破壞自然資源,造成嚴重浪費。如1990年,我國原煤產量10億多噸,竟消耗掉40多億噸煤炭儲量,回收率僅為25%;有的小煤窯采1噸煤竟丟掉8.9噸,回采率僅為10%(王和,1994)。另據對1800多個重要生產礦山的調查,70%的有用組分得到綜合開發利用的礦山僅占2%;有用組分有半數得到綜合開發利用的礦山只占15%;而75%的礦山其有用組分的回收率均在25%以下(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土規劃和地區經濟司等,1992)。
原材料低價在刺激加工工業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使企業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資源利用上處于高投入低產出的狀態,以巨大的自然資源消耗維持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目前,我國單位能源所創造的工業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于美國、法國的10.61%,前西德的9.09%,日本的7.56%,即使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是較低的,僅相當于印度的50%(世界資源研究所等,1993)。
1.3 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目前、我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上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其養分損失至少折商品肥40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元,其他如沙化、鹽漬化損失也達100億元,草原退化面積接近1億公頃,并仍以每年100多萬公頃的速率在退化(曲格平,1989)。
森林覆蓋率僅為13.9%,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2公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并且每年以2-3%即230-345萬公頃的速度減少,我國3萬余種植物中有4、5千種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有的瀕臨滅絕(國家環境保護局,1987)。
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晉陜蒙接壤地區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這一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86.5%,土壤侵蝕模數高達1-3萬噸/年,年向黃河輸沙量近4億噸左右,占向黃河輸沙量的1/4。神府、東勝礦區廢土廢渣堆積總量達6800多萬噸,其中有60%直接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積,造成泄洪困難,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據測算,該礦區年環境成本為3819.6萬元,平均每生產1噸原煤的環境成本為1.05元(西安煤炭設計院,1990)。
我國正在實行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轉變,與這一新的經濟體制相適應,改革自然資源的開發模式,利用經濟手段加強環境管理,減少資源開發的外部不經濟性,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2. 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管理的基本理論(蔣庭松等,1991,1991,1993)
2.1 環境管理經濟手段的理論基礎:自然環境資源價值論
我國長期實行原材料低價的資源開發政策,除了由于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外,還因為理論認識上的一個錯誤,這就是片面地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沒有價值和價格。
其實,自然資源沒有價值并不是馬克思的本意。馬克思指出:“作為要素加人生產但不需要代價的自然要素,不論在生產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為資本的組成部分加人生產的……但是如果在發展的進程中,必需提供的產品比利用這種自然力所能生產出來的還要多,也就是說,如果必須在不利用這種自然力的情況下,或者說在人或人的勞動的協助下生產出這個追加產品,那末一個新的追加的要素就會加入到資本中[1]?!边@說明,馬克思認為,自然力沒有價值存在一個界限,一旦超過這個界限,人類就要為此追加勞動,自然力也就具有價值。這是因為,自然環境資源的再生產過程,首先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在一定限度內,自然環境資源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復和增殖;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強化,其自然再生產已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人類必須付出勞動,這就使它具有社會再生產的性質。因而,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即為在其自然再生產能力之上,人類為維護、恢復、增殖自然環境資源所應付出的必要勞動時間。
馬克思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2]?!庇纱丝梢姡唐返膬r值是再生產商品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考察自然環境資源價值,應從生產以及再生產自然資源所“必需的”勞動而不是“實際付出的”勞動角度進行,才不會因為人類的歷史失誤而低估了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
自然環境資源社會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包括兩類,第一類是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后,為改善生態環境狀況而進行的勞動,如治理污染、治抄保水、植樹造林等,這類勞動可以稱為直接勞動;第二類是在某項自然資源開發行為發生前預見到其將對生產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為保護生態環境,改變該項行為本身所付出的勞動、或伴隨該行為發生的同時而附加的勞動等,如開發替代品、提高技術水平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資源的消耗等,這類勞動可以稱為間接勞動。
2.2 環境管理經濟手段的作用機制:外部不經濟性的內化
根據環境經濟學理論,自然資源開發產品價格應當等于邊際生產成本(mpc)、邊際外部成本(mec)與邊際使用者成本(muc)之和.mpc是自然資源開發的邊際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產成本;mec是在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所造成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損失;muc是由于現在開發自然資源而放棄的其未來效益和價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自然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經濟手段是通過各種方法,使這些成本能反映在原材料的價格中,從而通過市場和價格機制使資源開發活動循著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持續發展的道路進行。
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收稅和收費。這是經濟手段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政府通過征收稅費而使環境成本和資源價值直接反映在產品價格中,也就是將外部不經濟性直接內化到資源開發生產過程中,從而刺激開發者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由于存在市場競爭機制,若開發者使用了超過社會所必要的、平均的自然資源消耗量,或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程度超過了社會平均水平,則其付出的稅費(即反映在產品價格中的mec和muc)也就高,其個別勞動時間就會超過社會勞動時間,則在其將個別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時,其利潤就會低于社會平均利潤;反之,若其自然資源消耗量、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都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則會獲得超額利潤,這就刺激企業不斷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多的利潤,而當大多數開發者的mec和muc都下降時,整個社會的mec和muc也會相應下降。
押金制度。政府要求自然資源開發者在開發前交出一定數額的押金,當開發者按照一定要求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予以恢復和補償,如植樹造林、復墾等以后,再將其返還,否則予以沒收。這實際是通過押金迫使開發者從事前述第二類自然環境資源再生產勞動,這樣該類再生產勞動也會反映在開發者的產品價格中,再通過競爭機制使其不斷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使用。
政府撥款。政府對經濟上不能盈利的環境保護項目進行撥款補助,從而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這實際是由政府從事自然環境資源的第一類社會再生產活動。
創造市場。上述手段都是與價格有關的措施,而創造市場則是直接為環境商品創造一個市場,使其在市場上直接交換,最典型的創造市場是許可證交易。這一類經濟手段也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使自然資源的開發權和生態環境的使用權向經濟效率最高和環境效益最好的開發者配置。
2.3 環境管理經濟手段的優點:效率
由于開發者之間存在著知識、技術水平、裝備條件等的差異,每個開發者有著不同的邊際成本,存在著不同的最佳自然資源開發水平和最佳環境污染水平。在采用行政手段進行環境管理時,往往會因“一刀切”而使開發者的資源開發量和污染水平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造成浪費,影響了效率;而經濟手段則通過市場機制使各種資源在不同開發者之間得到合理配置,使每個開發者的資源開發量和污染水平均達到最佳水平,由個體最優從而實現總體最優,提高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效率。
3. 我國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的現行經濟手段及其評價
我國目前實行的經濟手段主要是征收稅費,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稅務部門征收的資源稅。《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國家對礦產資源實行有償開采。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中華人民共國資源稅條例(草案)》規定了石油、煤炭、鹽等9個資源稅稅目。
資源產業管理部門的收費。如地質礦產部門征收的礦產資源費;水產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規定征收的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建設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征收的地下水資源費;林業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征收的林地補償費、伐除林木補償費、森林植被恢復費等。
土地管理部門征收的土地復墾保證金。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征收的排污資。
某些地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試行征收的生態環境補償費。 如福建省對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征收環境補償費;江蘇省對集體礦山和個體采礦業征收礦產資源費和整治基金;廣西壯族自治區對鄉鎮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選礦征收排污費;山西、內蒙古、湖北、陜西、新疆等省、自治區也制定了對自然資源開發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的有關政策,準備付諸實施。
上述各種經濟手段對于遏制自然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籌集環境保護資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
政出多門,缺少協調。如上所述,各個部門與自然資源開發有關的收費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間重復,有的缺乏法律依據,沒有得到明確的授權,這就削弱了國家作為自然環境資源所有者代表實現其價值的權威性,影響了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學依據,激勵作用不強。沒有根據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以及開發活動的損失為基礎制定收費費率,標準偏低,從而難以刺激開發者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手段單調。如上所述,運用的經濟手段絕大部分為征收稅費這一種,而其他經濟手段則運用甚少。
資金挪用嚴重。既然收取的費用是自然環境資源價值的體現,是自然資源產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為了維護自然環境資源的再生產,這些費用必須再投入到自然環境資源的恢復、保護與增殖項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現象卻時有發生。挪用的另一個表現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據管轄權限收費,安排使用。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開發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轄者交費,這樣,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的破壞就不能得到補償,這部分價值實際是被挪到別處使用了。
4. 關于我國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的建議
4.1 加強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與價格研究
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與價格研究,是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自然環境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的基礎,稅費及押金標準的制定,以及對交易市場的監督,都需要以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為依據。我國各級土地管理局組織力量,評定了城鎮土地的基準價格,作為土地交易、調控土地市場的依據。這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做法,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對我國主要自然資源的基準價值量進行評估,為管理和決策服務。
4.2 理順各種收費的關系,建立我國自然資源開發的資源稅費和生態環境稅費體系根據自然資源開發產品的價格構成,從環境保護角度看,經濟手段所要影響的主要是mec和muc兩個部分。mec部分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環境污染損失,通過排污費收?。灰徊糠质巧鷳B破壞損失,通過擬議中的生態環境補償費收取,這便構成了自然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稅費體系,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征收。muc部分,以及部分屬于mpc的公共部分,則構成了自然資源開發的資源稅費體系,可由資源產業管理部門負責征收。建議根據這樣的體系構想,對現有收費進行清理,保證兩個體系之間、以及每個體系內部各項收費之間的關系明晰,并通過法律文件加以明確。
4.3 強調費用—效益分析在自然資源開發項目評價中的地位
建議盡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資源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規范,應對自然資源的價值、開發活動的效益及其生態環境破壞損失作全面估算,并進行比較,為項目決策提供依據,為項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資源稅費和生態環境稅費的確定提供依據。
4.4 取消補貼、提高原材料價格
經濟手段的核心就是使自然資源開發產品即原材料的價格,反映開發過程的完全成本,因此,應當取消對資源開發的財政補貼,放松對原材料價格的政府控制,使價格能夠對資源開發者和利用者產生調節和刺激作用。也不必擔心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導致通貨膨脹,分析表明,真正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引起的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幅度較小,其最大彈性系數在0.6左右,即原料價格上漲1%,總體物價水平最多上漲0.6%;而且前面的分析表明,一個合理的價格體系最終是能夠導致成本下降,從而使物價水平下降的。
4.5 綜合運用多種經濟手段
在征收自然資源開發的資源稅費和生態環境稅費的同時,應注意運用其他經濟手段,特別是為環境保護創造市場,如實行資源開發權拍賣和交易。對一些缺乏稅費征收標準或難以專門制定標準的開發項目,可在對資源進行價值評估的基礎上,對開發權進行招標拍賣,將拍賣所得資金作為生態環境的恢復費用;并逐步建立開發權的交易市場。
4.6 建立自然資源保護基金
將征收的部分稅費集中起來,成立自然資源保護專項基金,資助自然資源的恢復與保護,替代資源的開發,以及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等工作,促進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象經營普通商品一樣經營自然環境資源這一特殊商品,使其不僅能維持簡單再生產,還能進行擴大再生產。
摘要:環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當代環境管理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協調,從而有利于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來看,環境管理的實質內涵主要有技術內涵、經濟內涵和制度內涵。本文對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三個實質內涵進行分別的闡述,以前提高環境管理的水準。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管理;內涵
環境管理是預防和質量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只有做好環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協調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保障人們的物質很精神需求。本文對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三個實質內涵進行分別的闡述,以前提高環境管理的水準。
1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技術內涵
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技術內涵是調節城鄉、產業以及上下游地區之間的生態關系,在環境管理中要協調好之間的關系。
1.1城鄉之間的關系協調
城鄉生態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垂直生態鏈。在三大產業中農村是第一產業的基地,而城市工業作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則是鏈接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生態系統的中間環節。在三大產業的生態關系中,我們不但要實現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化的污染轉移到農村的現象出現,同時要加強新農村的建設,消除農村污染,向城市輸送更多安全生態的農產品,實現城鄉生態系統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1.2上下游地區的生態關系協調
上下游地區的生態關系是呈水平狀態。在環境的管理中,我們要協調好上游生態保護與下游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讓生態工程帶動新城市和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對于農村的環境管理要更加重視,由于農村環境管理比較薄弱,我們要控制對農田、引用水源和養殖業的污染,最大限度的減少上游的污染而造成對下游的影響,積極處理好上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關系。
2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制度內涵
2.1環境管理的主流化
環境管理的主流化的概念是在進行環境管理的過程中,我們要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并讓社會大眾都能參與到環境的保護中來。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將環境保護納入到相關部門的議事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日程上來,通過各種措施和制度不斷加大宣傳的力度,讓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和認可,并參與到環境的保護公益事業中來。同時還要協調好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各種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積極調動社會大眾的積極性。
2.2環境管理的生態化
只要是指在進行環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時要充分考慮的生態化的因素,并將生態化作為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則,使環境管理制度符合生態系統的要求,同時還要求多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管理。政府要在環境管理中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積極給社會公眾提供各種平臺參與到環境管理中來,讓環境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
2.3綠色政績制度化
綠色政績制度化主要是指樹立起綠色化政績觀,將環境保護工作成效作為考察政府職能部門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標,同時保證環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為實現環境管理的目標提供制度上的保證。綠色政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要求,也是環境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之一。
3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經濟內涵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為了謀求經濟的發展而對環境進行肆意的破壞和污染,也讓環境管理工作難以開展。在生態文明視野下我們必須處理好環境管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已經成為了環境管理的經濟目標。
3.1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位
科學發展觀是黨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指出只有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環境管理中我們要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實處,走新型的城市工業化的路線,實現高效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經濟。
3.2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目前,生態文明社會所提倡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循環經濟,所以在開展環境管理工作時應注重資源的整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從而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提供幫助。另外,應將建設生態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型社會作為環境管理的出發點與立足點,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能夠與經濟持續發展能夠實現相互協調。此外,應將制定環境污染治理對策,處理收入與環境服務需求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結構效應及規模效應作為環境管理的重點內容。
4小結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環境管理的內涵在建設物質文明社會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使環境管理能夠很好的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我們就必須要了解生態文明視野下環境管理的經濟內涵、制度內涵和技術內涵。
作者:鄭江寧 單位: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
摘要:移動通訊業的迅速發展和三大運營商的激烈競爭,使得當下基站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面臨數量多、分布廣、批次多、變化大等許多問題。本文基于立法-規劃-環評三維一體的管理方案,闡述法律法規、基站站址規劃和環境管理流程各個環節的要點及核心,力爭正本清源解決基站選址難、建設難、管理難問題。
關鍵詞:基站;環境管理;環境影響評價;鐵塔公司
1引言
移動通信是指移動用戶之間,或移動用戶與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半導體、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移動通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移動通信業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產業之一。2013年1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國內三家運營商頒發了三張TDD(TD-LTE)牌照,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4G時代。4G時代到來,全面提高了我國移動通信行業的發展速度,同時也將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推入了白熱化的境地。目前,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移動容量、頻率資源、物理站址幾個方面,雖然運營商不同,所用頻段和網絡不同,但從移動通信基站的建設使用過程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基站的管理角度來說,各個基站所經歷的工作流程卻是高度一致的。
2環境管理工作存在的難點
移動通訊業使得當下基站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面臨挑戰,總的來說有以下三個難題。
2.1基站存在數量多、分布廣,多網共存
近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網絡技術逐漸成熟,通信網絡也從1987年的第1代移動網絡發展到了2013年的第4代移動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替,產業迅猛發展,也導致了每年都要建設大量的基站項目。以南京地區為例,僅中國移動一家運營商就已在該地區建設了約13000個基站。這些數量龐大的基站遍布在市區及市郊的各個角落,網絡建設情況更是各異,有的單網有的雙網共址甚至三網共址。對于管理部門來說,面對分散各地的數量如此龐大且情況各異的基站,要一一掌握清楚每個基站對周圍環境的電磁輻射影響及基站周圍環境敏感目標的電磁環境質量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2.2基站建設和審核批次眾多
2008年通過重組形成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三家公司為了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均花費大量資金及人力資源進行物理站點的建設。長期以來,他們將基站和管道作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希望能擁有獨立的網絡及相應的網絡優勢。而這種競爭的態勢,也直接導致了每年審批部門都會收到分別來自三家運營商的2G/3G/4G許多批次的基站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每本環評報告都包含了成百上千個基站,由于多網共存,每個基站都需要完成上文提到的移動通信基站可行性研究階段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和實際運行階段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于運營商而言需要設置專職人員劃撥專項資金完成環保審批工作。對于環境管理部門,每年受理、公示、審批、核查如此多批次的基站項目,也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2.3基站項目變化多,加大管理難度
基站項目建設過程中,受到多方因素影響,導致項目的變化性較大,而這些變化又未能及時反饋給管理部門,主要表現有:(1)先建后報:由于基站建設數量多任務重,有些基站存在邊建設邊報批甚至未批先建的情況,導致這些基站的存在不合法,也得不到環保監管;(2)多建少報:被隱瞞的基站主要存在于偏遠地區或地區交界處,這些存在于“灰色地帶”的基站屬于“黑戶”,無法接受管理;(3)變更不報:基站在建設過程中,可能會根據需要調整基站站址、設備參數和天線類型等,但變更后,運營商卻未及時將所有變更情況通報審批部門,直接影響了審批部門后期對基站的管理[1]。以上三方面的情況在基站項目環境管理的工作過程中客觀存在。總體來說,環境管理部門對基站項目的審批和管理工作相當重視,也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成效有了顯著提高,但由于客觀情況的存在,目前對基站的環保管理工作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3環境管理工作綜合解決方案
對于基站項目環境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問題和難點,筆者認為,僅從單方面入手,對目前基站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進行修正,所取得的成效有限,需認真梳理出一套基于立法—規劃—環評三維一體的管理方案,才能正本清源解決基站選址難、建設難、管理難問題。主要關鍵點如下。
3.1法律保障,為公用移動通信基站正名
隨著4G基站建設的全面鋪開,近幾年的公用移動通信基站建設無疑將呈現大幅上揚趨勢,如何建立健全基站建設的法規體系,理順基站作為公共基礎設施與城鄉規劃間的關系,積極穩妥的調和因基站設置而誘發的政府管理部門—公司—市民之間的矛盾,有效構建“人居和諧”的城市基站設置綜合環境,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的法規層級較低以及與《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的交叉,造成了運營商和居民在遇到基站設置糾紛時往往各執一詞,在實際操作中面臨不少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城鄉規劃法》中的通信范疇的理解、運用和執行不到位,規劃部門一般只認定是固定網絡通信,導致移動通信基站未被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極大影響了隨后的基站選址、建設、管理工作;(2)無論從法律法規的層面或是從公眾意識的層面來看,移動通信基站作為提供電信服務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地位認同度都不夠。例如《物權法》中“不得擅自改變經營性用房”,《物業管理條例》中“必須經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的同意”,這些相關的解釋在實際運作中出現偏差。(3)《環境保護法》第24條明確規定了電磁波輻射是一種污染源,故該法規定的原則、制度對電磁輻射污染均可適用。但對于電磁輻射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污染,“損害事實”的舉證變得異常艱難,在實際案例中,針對此類訴訟司法機關也僅能基于民生問題的考慮,開展通信企業和民眾間調解工作[1,2]。綜合江蘇省的現狀,筆者認為,江蘇也急需針對移動通信基站的選址、設置、建設、維護及環境管理工作出臺一系列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法規及規范,這些法規及規范中,需要明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明確移動通信基站機房具有公用電信設施性質;(2)將移動通信基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確保移動通信基站屬于建筑物工程項目的配套,從而與其他配套工程同步實施;(3)明確故意破壞移動通信基站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4)進一步規范企業建設及運營基站的行為,針對違法基站、超標基站絕不姑息,服務民生,切實維護周圍公眾利益??偠灾?,只有解決法律層面的不足與認識,才能從根源上掃除基站選址難、建設難、管理難問題的障礙。
3.2規劃擔綱,為公用移動通信基站安家
當前移動通信基站的選址和建設比較隨意混亂,市民投訴日益增多,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門未對基站設置進行統一規劃,再加上各大運營商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大肆加速通信網絡建設。從法律層面上認同基站的公用電信設施地位并將基站規劃納入城市規劃,再加上鐵塔公司的成立,基站的報批、建設和維護可以由鐵塔公司完成,顯著提高站點復用率,避免了三大運營商的混戰和資源浪費,也將大大降低管理部門的工作難度。在鐵塔公司時代,基站的選址和建設工作應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從城市整體規劃、片區規劃階段開始?;菊局穼m椧巹澯墒袩o線電管理機構會同市規劃國土等部門根據本市城市總體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要求進行編制,并按規定程序批準后實施。市無線電管理機構每年可根據城市建設和通信技術發展要求,按照規劃修訂程序對基站站址專項規劃進行修改。該規劃編制過程中,鐵塔公司應作為牽頭單位,綜合三大運營商的網絡現狀報告及鐵塔公司自主規劃的儲備站點需求,從網絡建設的安全性和發展需求角度出發,向規劃編制部門提交情況說明及意向報告,做到早期介入。基站規劃站址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網絡覆蓋需要;電波傳播特性;設備性能狀態;網絡優化需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及相關技術標準的規定[3]。
3.3環評檢驗,審核公用移動通信基站環境影響
鐵塔公司的成立,對于基站環境管理工作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在于,鐵塔公司作為基站建設和維護的主體,可以負責基站從報批到申請驗收的全程手續,而不需要三大運營商各自辦理流程相同的手續,管理部門的工作難度也大大降低。推薦的工作流程如下:每年初,鐵塔公司將適時召開全年計劃集中協商會,由移動、聯通、電信三家公司提出各自的建站需求,鐵塔公司綜合網絡現狀及公司自主規劃的儲備站點需求,確定本年度批次基站的初步選址方案及基站相應的技術參數。由具有相應資質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根據鐵塔公司提供的基站選址方案及技術參數進行基站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基站項目的規劃符合性、擬建址環境質量進行評價,預測項目建成后對周邊電磁環境的影響,給出項目是否環境可行的明確結論。在項目開工建設前,鐵塔公司將本批項目的報批資料連同可研階段環評文件提交給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項目建設完成后,基站進入試運行階段,鐵塔公司應提供項目可研階段環評文件及批復文件、實際建設的基站相關資料、項目變更情況,委托具有相應監測資質的單位進行實際運行階段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通過資料核查、現場核查及現場監測等流程,最終從技術角度明確該項目是否滿足可行性研究階段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復要求。項目通過環評后,鐵塔公司將實際運行階段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基站項目資料參數及圖片資料整理后一并提交給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該流程能在滿足現有環境管理要求的基礎上,減少運營商和管理部門的工作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結語
移動通訊業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三大運營商的戰略發展,使得當下基站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面臨挑戰,主要存在項目多、分布廣、變化大等問題。本文基于立法-規劃-環評三維一體的管理方案,闡述法律法規需明確的要點、基站選址的專項規劃及立足于鐵塔公司環境影響評價的新流程,三管齊下解決基站選址難、建設難、管理難等問題。
作者:李璇 王文兵 林炬 單位:江蘇省蘇核輻射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省輻射環境保護咨詢中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總理對湖北預防應對地質災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動全省地質環境管理再上新臺階,在全面掌握全省地質環境管理現狀,找出需要改進的突出問題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湖北地質環境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議。
1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得益于“四個全覆蓋”湖北省地質災害分布廣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環境管理,初步取得明顯效果。全省已在65個地災易發區完成了“十有縣”建設,通過“五到位”培訓地災防治工作人員和基層群眾近10萬人。按照“依法管理、保治并重”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誰開礦、誰負責,誰破壞、誰治理”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機制和責任制度。湖北省探索出的隱患監測、群測群防、防災減災體系、防災信息的“四個全覆蓋”經驗得到總理“相關經驗和做法可資借鑒”的充分肯定。
2推動全省地質環境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還面臨“四個不適應”
2.1思想認識上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與突出生態
文明建設新形勢不相適應一些地方的發展理念仍未轉變,“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的現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對地質環境管理的認識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位”現象較為普遍。目前,全省僅黃石、黃岡等少數市(州)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責任機制尚未建立。
2.2尚未形成高效綜合的管理機制與地質環境問題
突發高發頻發的新特點不相適應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26000余公頃礦山地質環境遭受破壞,有近100萬群眾受其影響。但現有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尚不健全,集中反映為:“政府主導、部門主管、社會聯動”的工作體系尚未形成;管理體制缺乏基層支撐,沒有形成“全社會參與、共同防災”的工作格局;應急體系仍不完善,監測預警信息和傳遞的“最后一公里”不到位,民眾防災應急知識不足。
2.3管理隊伍力量薄弱與地質環境管理專業化、技術化、常態化的新要求不相適應
湖北省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難度大,礦區粗放開采、過度開采的現象突出,地質環境管理的專業化、技術化、常態化要求高。但目前省地質環境管理隊伍存在人員不足、能力不足、裝備不足的突出問題,與地質環境管理面臨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存在較大差距。
2.4保障資金籌集困難與地質環境管理巨大的資金投入不相適應
初步估算,湖北省已閉坑礦山的治理需投入100億元以上,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面治理和監測費用總額高達50億元以上。這些治理資金的籌集十分困難。
3進一步提高省地質環境管理水平需進行“六大創新”
3.1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切實推進思想觀念創新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體系,把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各級政府和主要負責人的績效考核;全面落實各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并納入政府對部門的考核體系。加快構建地方重視、黨委牽頭、政府主抓、部門協同、目標明確、責任清晰、體制完善、措施具體、工作落實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格局。
3.2修改完善相關法規,切實推進法制管理創新
抓緊修改完善《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把地方政府對地質環境管理的責任、投入渠道、投入比例予以明確和固定,為地質環境管理投入提供法制保障。加快建立符合本省實際的地質環境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3.3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推進管理工作機制創新
把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到各級政府和主要負責人的績效考核,全面落實各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加緊建立“權責統一”的工作機制。把設計審查、項目驗收、評估備案等工作向地方局下放。強化中介機構的建設和管理。加緊完善檢查督辦機制。實施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管理,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管理系統,對礦山地質環境數據實時更新。
3.4圍繞四個體系建設,切實推進基層管理能力創新
一是圍繞調查評價體系建設,深化隱患監測與管理的全覆蓋;二是圍繞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深化群測群防全覆蓋;三是圍繞綜合治理體系建設,深化防災減災體系全覆蓋;四是圍繞應急體系建設,深化防災信息化全覆蓋。
3.5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切實推進多元籌資渠道創新
爭取省級財政在專項撥款中逐年增加地質災害防治投入,力爭“十二五”期末達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每年安排一定比例集中到省級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用于對農村受地質災害影響的田、水、路、林及村莊進行綜合整治;各級地方政府可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地方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在國土資源項目資金中,統籌考慮對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和搬遷避讓予以支持。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協議,加大對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爭取力度。
3.6加強宣傳普及,切實推進民眾的減災自護能力創新
在中小學教育中,普及減災和自護教育。在防災減災基本法中,明確規定各有關主體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普及活動的責任,以及公民參與的義務。
作者:施偉忠 單位:湖北省國土資源廳
一、環境法相關制度的國際法比較及啟示
(一)從環境自身的角度分析
通過法律明確產權以及建立生態修復制度,能夠更好地保護和恢復環境,從而解決環境外部行。首先,通過法律使原來無主物的環境要素能夠擁有所有權,使“公地悲劇”不再發生。通過前文可知,產權不請很容易造成環境外部性,由此可知,界定產權是解決外部性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因為像空氣、河流和海洋等是沒有產權的,而且保護這些資源更不會給他們帶來利益,也許會使他們遭受損失。在環境資源中只有礦藏和水流在憲法中被規定為全民所有。由此個人認為,首先,應該使環境要素的共有財產的范圍擴大;其次,對此共有財產進行產權的界定。其次,建立“生態修復”制度,使環境有效的恢復。生態修復集中體現在自然中的突發事件和人類活動作用下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上。也就是對環境造成損害的人在交一定費用的基礎上,還要排除其并恢復其所造成的影響,如果違反行政法,還要受到處罰。因此,應當避免破壞環境的現象發生。例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露天礦礦區土地管理及復墾條例》的規定。
(二)從環境法制度構建的角度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我國在環境影響評價對象的范圍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是還不夠寬泛。俄羅斯規定的最多,在政府的相關行為上也涉及到立法方面。有國家行為,還伴隨著一些企業和相關經濟組織的行為等等其他行為。加之我國新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剛剛起步,并逐步實施,而且具有深遠的意義,希望能夠對我國環境立法的完善起到促進作用。
2.環境保護與市場銜接的促進制度。環保產業現在已經成為了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從而更有利于人們的健康。美國的環保顧問公司將其國家擁有的環保產業設計成3大類,總共有14個項目,規定的較為詳細和具體。我國也應建立與我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環保產業,從而使環境保護與市場接軌,彌補市場的失靈。
(三)從賦予公民權利角度
通過預先賦予公民相應的權利,以達到預防外部性的效果。蘇俄自然保護法、德國污染控制法都有此方面的相關規定。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還需努力,使其完善。美國法律不僅對申訴權進行了規定,而且還針對環境行政行為設立了司法審查制度。
二、我國對環境外部性解決的環境法相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一)與外部經濟性相關的環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生態補貼制度的建立。通過補貼激勵綠化保護行為,進而妳補外部經濟行為的不足。就拿植樹造林為例,植樹者的植樹行為會生成外部效益,如果給予植樹者補貼,外部效益就會算入總體效益中,使總體效益增加,從而經濟外部性會相應的改善。隨之植樹者等保護環境的人將會長此保持下去。其次將環保產業化。從我國目前現狀來看,要想發展環保產業,其重點是解決現實污染的問題,使環保技術服務多元化,以增加環保產業。但是在使環保產業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不僅僅是在運營和和環保產業的設施建設,其規定中的實質的問題是在圍繞環境承載能力,在職場機制的引導下,是環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的問題,是各種利益的確認和分配問題。
(二)與外部不經濟性相關的環境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
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內容,增強實用性和有效性。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對象應該進行深化。因為人們的行為是造成環境破壞的首要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增加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對象,也就是由原來單一的以建設項目為對象改變成建設項目再加上人們的行為活動。而且,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有效性,而應該避免對于普通的研究過于復雜和繁冗,從而使環境影響評價的周期過長,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改革環境管理體制
環境管理體制對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的環境經濟政策已經展開了很多年,在排污收費、生態環境補償費、污染責任保險等方面都實踐過,但是仍沒有全面推廣和有效的實施。這樣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部門利益分化,相關部門對政策出臺沒有有效的配合,加上環保部門制約力度不夠。因此,現有的環境管理體制已不能發揮有效地作用,有建立統一的環境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從而是環境外部性內部化。根據管理機構的相關原則,環境外部性問題越大的可以由高級別的政府部門負責管理。因此可以得出,按其行政級別的高低建立國家、省和市三局,然后再按其自身的性質和需要建立分局。
(四)增強公民環保意識
通過法律賦予公民環境權利和施加相應的義務我國憲法只是間接的對公民環境權加以保障。在我國的環境法相關規定中只規定了國家、企業、公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相關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目前法律對公民環境權的保護規定還存在相當大的缺陷,不利于其他法律對公民環境權的規定,公民的基本人權受到了挑戰,從而需要完善我國相關法律制度,是環境外部性得到很好地解決。在我國,需要在《環境保護法》對公民的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和環境監督權的保障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拓寬公民環境行政的參與途徑,從而完善環境侵權法律救濟制度。我國法律對公民環境權利的規定雖然不多,但是在施加公民環境義務方面卻有很多條款,在實踐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憲法、法律和規章都對公民環境義務做出了適當的規定,在憲法中明確的提出了適度消費的理念。由于我國的相關法律對環境消費義務的規定尚不成熟,以后需要在借鑒他國經驗,然后結合我國的實際現狀,使環境法相關規范更加成熟,達到加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效果。外部性的問題得以消除,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五)建立環境法律新制度
1.征收環境稅。環境法律還沒有達到很完善的地步,所以要想征收環境稅,需在環境法律范圍之內,同時還需要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的支持作為基礎。我國政府的稅制改革雖然很快,但是環境稅的改革沒有跟上稅改的進度,導致征收環境稅很困難,保護環境的作用自然也就沒有得到重要發揮。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分析,肯定是要從控制為主,所以污染控制稅要放在第一位,排污費為輔助手段來進行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把保護環境更好的作為社會的共同責任。污染控制稅和排污費共為稅收作為公民享受公共物品而向國家所支付的費用,污染控制稅可以很好的克服排污費的局限性,更好的在保護環境方面做出貢獻,從而更好地讓企業為環境污染而付費,有利于更好的治理環境為國家做出努力。另外還可以和其他國家一樣添加稅種,例如碳稅和垃圾稅等等。
2.排污權交易制度。以科斯定律為基礎的排污權交易制度,是指有政府發給廠家和商家排污權許可證。然后,有排污許可證的廠商只能在固定的場所排放其已經規定好的規格傾倒污染物。而且,此種特許和權利可以進行交易。廠家和商家根據彼此需要進行交易。由此可知,排污權交易制度是一種以市場為主導的遏制污染環境行為的方法。目前,雖然我國法律沒有具體的規定排污權交易制度,不過卻做了很多有利嘗試。而且在此問題上,我國也受到了其他國家普遍的重視。要使排污權交易制度在我國有效的實施,還有許多法律層面的問題需要解決。在此基礎上,在我國一些地區已經進行了排污權試點基地,在這不僅推進了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完善,也為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實施增加了更多的成功的經驗。重視市場的主體地位對于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關鍵的。而且相關政府部門也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各個職能,將排污交易市場最為政府的中作重心。
作者:劉小朋單位:河北大學法律碩士專業碩士研究生
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是當前我市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日益深受廣大民眾關注。近年來,我城市環境建設通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區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我區城市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我區城市環境建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對照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宣傳和環境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干部在工作上缺乏高度和全局整體意識,個別職能部門、鎮(街道)參與力度不夠、主動性不強、工作不到位,造成本系統、本單位無生態建設亮點工程的支撐。
(二)局部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廢棄礦山生態治理任務艱巨,廢塑料回收加工污染等問題仍十分突出,區域水環境質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發展與保護的雙重壓力。
(三)經濟快速發展對污染減排帶來較大壓力??紤]到經濟發展產生的新增污染排放量,需要削減的污染物數量較大,污染物減排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四)環保隊伍力量有待加強。市鎮兩級環保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環境執法力量、監管力量明顯不足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引起高度重視,在下步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和克服。
二、加強我區城市環境管理建議與對策
(一)不斷加強工作督查考核。強化督查考核措施,加強對城區生態建設和整治項目進展情況的督促檢查,定期進行通報,年終對完成情況逐項實行對帳考核,對工作任務完成好的單位和個人實行通報表揚和獎勵,對工作進展緩慢、整治不力的單位實行通報批評,對造成嚴重后果的實行“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充分發揮區人大、政協監督作用,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專項行動進行巡視監督,努力提高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二)繼續加強宣傳教育力度。開展群眾性環保自治組織建設。實現街道(社區)級環保自治組織全覆蓋,鼓勵其它各行各業積極開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群眾性環保自治組織建設。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進村入戶、進企到校,積極形成全民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輿論氛圍,不斷提高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參與率和滿意率,市民環境滿意率要達到90%以上。抓好一個電視專題片、一本書、一組展板、一本畫冊、一期專版的實施工作,廣泛宣傳我區城市環境建設的成就。
(三)推進城市環境建設各項工作。鞏固深化街道環境整治、庭院整治等工作,全面推開年度生態建設的同時,突出重點,狠抓關鍵環節,要以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8項工作為重點,推動年度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一是抓好主要污染減排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抓好重點減排工程督查,加快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建設,確保污水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按時完成調試并通過驗收;力爭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擴容工程建設,建設污泥集中焚燒工程項目。確保年度減排任務的圓滿完成。二是抓好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污水納管工作。全面推開排污接納管理工作,對能接入市域污水管網的進行強制接納,確保市域污水管網貫通區域內納管率達到100%。三是抓好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治理。加強飲用水源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完成4個水庫保護區內村莊(單位)的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源治理,完成水庫上游源頭綜合治理試點;加強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餐飲經營點的打擊取締,對擅自復產的經營戶進行嚴厲打擊,防止反彈現象;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畜禽養殖禁養搬遷取締工作;扎實開展夏季飲用水水庫禁泳工作,在加大執法力度基礎上,對水庫游泳現象進行曝光。四是抓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監管和整治。全面落實年度廢塑料再生利用行業整治工作任務,組織開展廢塑料專項打擊取締工作,對原允許三年過渡期但未達到過渡期規范要求的、過渡期內新出現的及群眾投訴反映強烈的三類廢塑料加工戶,進行聯合打擊取締,確保年底完成區域內廢塑料加工戶數量比上年減少1/3以上的目標。加快推進全區金屬熔煉行業整治,確保企業污染物治理設施及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通過強化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建設,規范重點企業的污染物治理和排放行為。對全區老平臺企業進行系統升級改造,進一步擴大實時監測監控的覆蓋面。五是抓好城區河道污染源治理。鞏固擴大整治成果,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同時充分運用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切實抓好小印花行業整治、城區馬路周邊餐飲等五個行業廢水排放整治工作,確保年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務,使城區河道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六是抓好生態系列創建工作。積極開展全國環境城市創建,指導各街道(社區)做好區生態街道的創建工作,以創建為載體帶動城區環境保護工作,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七是抓好城市環境保護試點工作。確定首批城市環境保護試點工作的街道(社區),我們確定要在社區街道進行環境保護試點工程,各相關部門要做好試點工作指導和督促,確保年底試點工作能取得成效、凸顯亮點,為全面推開試點工作積累寶貴經驗。八是抓好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繼續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力度,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力爭年內完成生活污水生態化治理。
影響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的因素
要尋找到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必須先明白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企業生態經濟管理。隨著企業生態經濟管理在社會上的應用,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生態經濟管理上也獲得了更多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共有九大因素影響著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的順利推行。這些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是:公眾環保意識、企業環保意識、企業資金能力、企業技術能力、行為的復雜性、贏利性及效果可觀察性、企業管理水平、政策法規及監督管理、信息傳遞機制、資源價值體系。這些因素之間有著很強的相關性,相互聯系、互相制約,這九大因素對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產生的影響是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
推行企業生態環境管理的途徑
1.推行清潔的生產方式。推行清潔的生產方式,是推行企業生態經濟管理進程的有效途徑之一。各個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如果積極地推行清潔的生產方式,那么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的消耗。同時,將有危害的原料和有危害的產品轉換為無毒的原料和無毒的產品。推行清潔的生產方式能夠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減少生產活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逐漸消除工業環境的污染源,努力從根本上解決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問題。以下幾點是企業在推行清潔的生產方式過程常用到的應對策略。(1)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清潔能源方案,對已經擁有的能源要做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做到不要浪費一絲一毫能源。同時,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使用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地研發新型能源、無污染能源、可再生能源。(2)主動實施清潔能源方案,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盡量使用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很少的能源。企業在加工產品時要盡量選取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少的原料。另外,在進行產品加工的時候,要提高對現有能源和原料的使用率,做到不浪費。同時,利用新技術,將有害有毒的能源和原料轉變成無害無毒的能源及原料,增加能源和產品原料的來源。(3)制定維護清潔能源的方案,從企業生產過程入手,對企業現有使用的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生產場地進行管理,對整個生產系統監督和控制。力求避免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使用會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對人類有害的能源和原料,杜絕加工出有毒有害的產品。同時,在能源與原料的使用方面,盡量做到循環使用,將廢棄的能源及原料轉化為可再生的能源和原料,善于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保護環境和制造無污染產品。(4)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以生產清潔產品為最終目標。對所生產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功能做到最優化調整,減少甚至是消除產品本身給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要杜絕所生產產品會給使用者帶去身體健康的危害甚至是是生命威脅,做到真正的無危害綠色產品。這樣的產品,即使原本使用功能已經耗盡,回收后依然可以再造和復用。
2.實施綠色營銷的策略。實施綠色營銷的策略是推行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徑。綠色營銷策略的內容主要是指將企業的經濟效益、人類消費的需求以及環境的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企業要做到將其產品的市場營銷觀念與環境的保護理念有效地統一。實施綠色營銷的策略能夠幫助實現綠色營銷的理想,也是企業推行生態經濟管理的重要舉措。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策略要求有以下三點:(1)收集全方位的綠色信息,積極地制定企業在市場上的綠色營銷計劃。(2)開發和創新綠色產品以及綠色資源,實施清潔生產,做到真正的綠色安全。(3)在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策略的過程中,企業的產品營銷應該與企業的銷售的渠道、銷售服務、銷售價格以及綠色促銷活動相互配合。只有開展一體化的綠色營銷過程,才能引起消費者重視,吸引消費人群的注意。做到一切“以消費者為中心”,開展綠色的營銷活動,才能將綠色的產品推上社會經濟市場,從而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升綠色產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價格是直面消費者的產品因素,如果一件產品的價格與其本身的產品質量不相符合,那么消費者是不會對此產品產生購買欲望的。所以企業在為自己的產品制定銷售價格時候,一定根據產品成本的實際情況,不哄抬價格。作為綠色產品,其成本價格比之普通的產品價格要略高,因為綠色產品的價格中包含了環境保護的成本。同時,相對于普通產品來說,綠色產品的營銷渠道也不一樣。由于綠色產品本身的特殊性,其促銷手段也是要根據綠色產品的不同性質進行有針對性的促銷,才能提高綠色產品的使用率,增加綠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促銷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超市、專賣店等平臺進行綠色產品的環保宣傳,不斷地擴大綠色產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認知度。企業在營銷過程中要將綠色服務的理念貫穿到整個綠色營銷過程的始終,提倡人們對綠色產品的回收利用、重復使用、循環再生。
3.建立健全生態經濟管理創新體系。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時時不忘為生態經濟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企業要規范自身的行為,為節省能源和資源,改善生態和工作環境,減少甚至是消除生產經營活動中對環境的污染,建立一個健全的企業生態經濟管理創新的體系。只有建立健全生態經濟管理創新體系,才能夠幫助企業健康的發展,穩定的前進。同時,企業要在原材料的選購上、產品的設計上、出廠的成品上、工藝加工上、產品的使用上、產品使用之后的處理上都要有嚴格的規范,盡量在企業的內部能夠形成一場推行生態經濟管理的熱潮,真正做到立足于生態社會建設,為人類和社會謀福利、圖發展。
4.構建生態經濟管理政策系統。要推進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的進程,構建生態經濟管理政策系統是必不可少的。構建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系統的切入點是企業要不斷的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和提升現代化先進的管理水平。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積極的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出力,同時也要為建立起企業、社會和民生三位一體的關系做貢獻,真正的將企業的生存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民生的安定上去。可以說,企業綠色生態經濟管理的理念是企業在新的發展時期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和消費者的需要,為了跟上時展的潮流和市場的主流趨勢而誕生的,同時它也是保證企業真正的能夠立足于未來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
作者:孫榆單位:紹興市宏發電氣實業有限公司
1環境行政管理正當性源于環境保護中的市場失靈現象
行政管理作為一種新興的政府權力,必須得到充分的理論論證并予以科學解釋,才能贏得公眾接受和支持。對環境問題來說,生產過程造成的污染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了額外的負擔即負外部性,這種被他人和社會承受的負擔并沒有計入生產者的成本,而生產者在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時必然過度生產,從而造成環境資源的無效率使用。同時,保護環境和恢復生態的活動會產生正外部性,即環境改善之后的好處被他人和社會免費享用,保護者付出的成本和費用也一樣無法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除了外部性問題之外,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還使得一些環境資源如江河湖泊、海洋、空氣等通常沒有市場,沒有價格,也就不能通過價格機制來反映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和價值,市場便無法有效率地配置環境資源。這就是環境保護中的市場失靈現象。為了避免外部性和市場機制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不足,解決的辦法是通過政府來組織集體行動:一方面通過管制和稅收來減少共有資源的使用,另一方面由國家用公共稅收資金來支付環境保護的費用。
2環境行政管理正當性有著深刻的歷史因素的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社會政治和歷史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行政意義上的權力一直非常強大。在這種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當中國政府在1970年初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之時,由于強大的制度慣性和路徑依賴的制約,環境行政管理便當然地成為了政府的使命和職責。而且在當時,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既沒有相應的技術和專業人員,也沒有資金支持,這使得加強環境行政管理成為成本最低也最便利的選擇。所以,中國環境行政管理的產生和存在是政府行政權力順理成章地行使,它的正當性和合法地位是政府授予的。陽光、水、空氣等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環境要素,這些環境要素若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以致威脅到人類的正常生活時,就不能再視為“自由財產”,就其自然屬性和對人類社會的極端重要性來說,應該是全體國民的“共享資源”,是全體國民的“共有財產”。為了合理支配和保護這些“共有財產”,共有人委托給國家來管理,政府應當為全體國民包括現代人及其子孫后代管理好這個財產。而政府接受國民的委托管理環境這種“共有財產”的具體形式就是成立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來行使環境行政管理權。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強化政府干預,以及在環境污染控制是正當的。
3環境行政管理正當性需要取得公眾所預期的效果
我國環境行政管理的正當性資源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是客觀的存在,環境行政管理的正當性是和政府本身的正當性結合在一起的,是因為解決環境問題的迫切需要而得到重視和加強的。至今,環境保護對世人來說不僅不再陌生,公眾對環境行政權力運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正是因為環境保護宣傳的展開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行政管理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和共識,而這種支持和共識正是它行使行政權力的真正基礎。如果環境行政權的行使長期不能取得公眾所預期的效果,就可能會使已獲得的正當性資源逐步喪失,從而面臨正當性危機。目前,全國的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上并不樂觀,惡化趨勢一直比較明顯,甚至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癌癥村。對此,如果環境行政機關長期難以做出有效的回應,其生存的正當性基礎就會受到侵蝕并逐漸喪失。
4環境行政管理正當性存在根本在于其服務和增進公共的環境利益
行政權是公共環境利益的代表,它以改善和維護符合社會公眾健康和生活條件的環境質量為目的,根本任務就是服務和增進公共的環境利益,這是其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因此,我國的環境行政管理機關需要對自身面臨的正當性問題保持清醒和警惕,通過加強執法能力建設,來提高執法效率,改善執法效果,用管理績效來證明自己的有用性,防止已有的正當性資源進一步流失甚至最終喪失,避免使自身陷入正當性危機的泥潭。
5結語
綜合上述,現實客觀需要是環境行政管理正當性存在的根本所在,而環境行政管理來內在正當性基礎來源于大量的環境保護宣傳所獲得社會廣泛支持和認同。環境行政管理正當性受到深刻的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它源于環境保護中的市場失靈現象,存在根本在于其服務和增進公共的環境利益,滿足并取得公眾預期是其唯一價值取向。環境行政管理在經濟上是市場失靈的需要,在法理上來源于國民的委托,其存在的正當性順理成章。
一、西北地區的現狀和問題
(一)社會經濟的現狀和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有巨大發展,從總體上說,為全面實現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礎。當前主要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二是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
(二)自然環境格局
本項目研究范圍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和內蒙古6省、自治區范圍內的內陸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國際河流)和黃河流域,報告中統稱為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土地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同,可劃分為三大片:賀蘭山以西的內陸干旱區(簡稱內陸干旱區);賀蘭山以東的半干旱草原區(簡稱半干旱草原區);半干旱和半濕潤區的黃河流域(簡稱黃河流域區)。
(三)水資源概況
1.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西北地區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635億立方米,僅占全國總量的5.84%。
2.人均水資源量。2000年西北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為全國當年人均水資源量的80.5%。其中:寧夏黃河流域217立方米,陜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肅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區平均水平,成為嚴重缺水的地區。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區總用水量81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占89.3%??鄢まr業和生活用水的回歸水量后,2000年全區凈耗水總量547億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與用水量之比)為62.8%。
4.用水效率。雖然西北地區水資源緊缺,但卻存在著人均用水量高、農田灌溉用水定額高、單位GDP用水量高的問題。農田平均每畝實灌定額671立方米,比全國平均高40%;萬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國平均高1.85倍。
5.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用水量與水資源總量之比)。目前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平均為20%,西北地區為53.3%。其中甘肅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過70%,有的甚至超過100%。
(四)生態環境的主要危機———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在長期歷史演變中出現種種問題,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認為,生態環境的主要危機綜合表現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國荒漠化監測》公布的數據表明,1999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7.4萬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項目研究范圍的約218.3萬平方公里。
研究認為,為了有針對性地指導實際工作,應著重研究在現代氣候條件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況。在西北地區,應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氣候背景條件下,由于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兩種原因引起而又有條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據此粗略估計,本區荒漠化土地總面積在60萬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內陸干旱區,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過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擴大。(2)在沙漠邊緣地區,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區,由于灌溉不當,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
3.由于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區由于嚴重超載過牧,造成大面積退化甚至沙化。(2)在農牧交錯區,由于濫墾、濫牧、濫樵、濫采,造成大面積土地退化甚至沙化。(3)在農區,由于不合理的種植結構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4)在有些山區,由于濫伐濫墾,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黃土高原區,由于邊治理、邊破壞,土壤侵蝕總面積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塵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從自然規律的角度看,沙塵暴是不可能被消滅的。但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蓋,助長或促進了沙塵暴的發生和發展。
沙塵暴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我國沙塵暴高發區的下墊面除地質歷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屬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圍。因此,西北地區荒漠化土地的擴大是我國近年來沙塵暴強度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護沙塵暴源地的生態環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應急措施。
(五)城鎮工礦區的生態環境危機———水環境污染
據2002年資料,西北地區的污染情況可分為嚴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顯污染3種類型。嚴重污染地區和中度污染地區相加,其人口已占總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區域之一。內陸河流域沒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黃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當地,而且威脅黃河中下游的水環境安全。
二、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方針
(一)生態環境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人類占用了過多的自然資源。20世紀以來,人口從大約1400萬增至接近1億人。在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下,為了供養不斷增長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壞性地掠奪自然資源(包括污染自然資源),從而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方針的現實可行性
生態環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對的。在生產力提高、資源消耗逐步減少的條件下,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可以擴大環境的人口容量。西北地區的問題在于,在人口增加和經濟規模增長的過程中,生產力水平沒有相應提高,生產方式仍限于傳統、粗放的外延型,特別是沒有抓住水資源這個制約因素,相應地提高用水效率。只要認真解決這個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方針在西北地區是現實可行的。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方針的主要內容
必須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要統籌全局,合理安排生態環境建設。二要堅決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經濟與社會。三要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相應地合理配置水資源。同時,還需實施適當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
三、合理安排生態環境建設
(一)生態環境演變的歷史背景
西北地區的干旱化趨勢和地理環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萬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區,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活動開始于2000多年前。經過秦漢、隋唐和清代3個鼎盛時期,西北地區經濟和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在“屯墾戍邊”和“移民實邊”的政策下,大力推進農耕文化,使賀蘭山以東自然條件適宜于牧業的草原、草地,發展成為今天農區、牧區和農牧交錯區的格局。在氣候自然波動的背景下,不合理的農墾破壞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黃土高原在變牧區為農區的過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生態環境更加嚴峻。在賀蘭山以西的內陸河流域,一些地區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庫,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徑流,雖然發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庫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斷流之時。在牧區生產發展中,片面追求牲畜頭數的增長,使草原超載退化。在傳統的農牧交錯區和牧區,進一步大規模地開荒種地,使土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二)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和基本目標
1.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生態環境建設的含義很廣泛,可理解為一切旨在保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行動的總稱。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的各種干擾,充分利用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達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區,首先要防止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繼續破壞,并盡可能恢復重建已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達到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并能保持相對穩定和良性發展的程度。
如果不順應自然規律,僅憑人們的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人為的新的生態大系統,則往往事與愿違,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續,系統將最終崩潰。當然,對于一個人工綠洲、一個城鎮、或一個小地區來說,可以建設一個有別于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新的子系統,但是這些人工子系統的建設必須以不破壞天然生態大系統的整體性為原則。當前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仍存在一些誤區。其中較普遍的誤解是,簡單地以為生態環境建設就是綠化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調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一些不適合種樹的地方,也都在費盡心力地植樹造林,年年植樹不見樹,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頭樹,有的地方為了植樹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綠了一條線,黃了一大片”。這種簡單化的認識和做法,都應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目標。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繼續擴大,下大力氣治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屬于荒漠化范圍內的退化土地,同時防治水環境的污染。
3.生態環境建設的分區。根據生態類型組合特點與治理目標,將西北地區劃分為8個生態環境建設區。(1)干旱荒漠—綠洲生態環境建設區。(2)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區。(3)長城沿線—陰山山麓生態環境建設區。即農牧交錯帶。(4)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區。(5)黃河沿岸平原生態環境建設區。(6)渭河平原生態環境建設區。(7)青藏高原黃河河源區。(8)山地生態環境建設區。
(三)合理的植被建設布局
西北地區各生態環境建設區的天然植被類型由溫帶半濕潤向極干旱地區推移,依次為森林、草原和荒漠。本區內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黃土高原的土石山區、內陸盆地周圍的高山以及河流兩側的沖積地帶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養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貴,天然林保護工程非常必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區,應明確規定以灌、草為主(干旱區以灌為主,半干旱區以草為主)的植被建設方向,并應充分利用草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護與恢復
內陸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兩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綠洲,以及河流終端的湖泊、濕地和周邊植被,都起著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紤]到現實的水資源情況,在堅決保持現有河湖格局的基礎上,應盡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將20世紀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縮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復,從而恢復河流的原有長度,并恢復河湖水質。具體建議:
(1)準噶爾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復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瑪納斯河延伸到瑪納斯湖,要堅決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適當恢復塔里木河終端臺特瑪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適當恢復黑河終端東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終端西大湖不再萎縮,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爭取適當恢復石羊河終端的青土湖。(4)柴達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縮。(5)青海湖:爭取湖水位逐漸穩定。(6)渭河:逐步解決中、下游河道的嚴重污染和淤積問題。(7)黃河干流:盡快解決兩岸城市、工礦和農牧業的污染問題。(8)保護綠洲、草原和沙漠(地)內尚存的濕地。
(五)防污減災對策
1.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業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處理率低。(3)農業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適合當地特點的水污染防治技術經濟政策。(1)加強節約用水。(2)推行清潔生產。(3)實施污水處理后回用。(4)采用適合當地特點的廢水處理工藝與技術。(5)制定適合各地特點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標。(6)實行“污染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等經濟政策。(7)重視工業廢水處理回用技術的開發和成套設備的制造供應。
四、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經濟與社會
(一)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經濟與社會的基本途徑
———根據提高總體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城鎮化。
———在建設現代農業、控制并逐步壓縮農業用水的目標下,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現代農業體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及科學技術水平,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城鎮和鄉村。
(二)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現代農業體系
1.西北地區農牧業的主要問題是低投入、低產出、高資源消耗。西北地區占有全國18%的耕地,19%的水資源,僅生產了全國8.8%的糧食,6.7%的肉類。全區擁有草地26.3億畝,占全國的64%,而牧業產值僅占全國的7.5%。
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是農牧業與水土資源之間結構性錯位:全區農牧業結構中,種植業占70%左右,畜牧業比重僅為28.5%左右。這種產業結構與本地區水資源貧乏而草地資源豐富的資源結構嚴重錯位。在種植業內部,高耗水的糧食作物比例偏大;糧食作物結構中,夏糧面積偏大。牧區和農區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區域優勢互補的農牧空間布局。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農牧業的低投入:灌區老化,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僅為0.3—0.4,水資源糧食生產效率0.58公斤/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4%。草地年均畝投入只有2—3分錢,目前草地生產力比20世紀50年代下降了1/3—1/2。
2.建設現代農業體系的近期目標。轉變增長方式,高效、節約、可持續利用水土資源。在農業用水不增加并逐步減少、耕地和灌溉面積總體上不增加、草原生態環境逐步恢復改善的條件下,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業和加工業比重,使農牧業總產值逐步增長,農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貧困地區逐步脫貧致富。
3.建設現代農業體系的基本途徑。建立面向市場與資源雙重約束的現代農業體系:改變單一性的生產結構為農牧加(工)復合結構;改變農區與牧區分隔為農區與牧區協作;發展現代節水灌溉農業和現代旱作農業;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和基本草牧場;退耕休牧,變廣種薄收為少種精種多收,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未來30年內,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產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畝,草地干物質生產水平提高到180公斤/畝。
(三)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工礦業
應堅決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本區工業的主要基礎是能源、礦產和農牧產品加工,應避免發展用水量大的產業。
1.能源工業的水預測和今后對策。石油、天然氣是西北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其2000年產值占本區工業總產值的23.78%,在未來的20年中還將有較大發展。預測石油石化和煤炭企業至2015年的用水量為9.3億立方米,應確保其需要。
石油石化企業要進一步做好水源建設,推行節水減污的清潔生產技術。煤礦開采和生態環境應協調發展,國家應鼓勵企業進行水利設施建設和污水處理回用。
2.礦產開發的用水預測和對策。在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57種礦產資源中,西北有37種超過全國儲量的一半。這些礦產資源的開發不僅對西北開發而且對全國都有重要戰略價值,應使礦產開發成為本區的又一支柱產業。2010年的礦業用水量將增至12.5億立方米,數量相對不大,但需加強污染防治。
鋼鐵工業是本區廢水排放量最多的工業行業之一,有色金屬工業也需加強污染防治,很多小金礦和小黃金生產企業,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對不能改造者,應堅決關閉取締。
(四)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城鎮體系
1.城鎮化發展及用水增長趨勢。人口增長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達到1.3億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億人之內。預測城鎮化率2010年將接近40%,2030年將超過50%,仍低于全國水平。城市用水的總需求量到2030年將增長近一倍,約需70億立方米。
2.城鎮水務設施建設。當前的問題是城市水務基礎設施不足,供水系統不完善,污水處理嚴重滯后。2010年和2030年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估計將分別達到40億立方米和50億立方米左右。
3.制定符合當地特點的城鎮化規劃。城鎮發展要嚴格遵循與自然條件相協調的原則,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條件的可能;要順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點、重質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區域城鎮體系規劃。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的建設,西北地區已形成“四帶一環”的城鎮格局?!八膸А笔侵?條主要以省會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帶,包括西寧—蘭州—渭河流域城市帶、呼和浩特—包頭—銀川城市帶、武威—張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帶和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帶。“一環”是指沿塔里木盆地邊緣分布的城市環帶。這種基本格局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會也不應有大的改變。城市和城市帶的發展規模不能超過當地水資源供應的可能。今后在開發工礦資源時,可考慮將生產基地與生活基地分開進行布局,或預先考慮替代產業。對已建的少數條件十分窘迫的工礦城鎮,應及時加以調整。
五、合理配置水資源
(一)氣候與水資源的變化趨勢與展望
1.近年來氣候與水資源的變化趨勢。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氣候也趨于變暖,但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波動性。降水量變化有更大的區域性差異,其變化趨勢不如溫度明顯。近50年來西北各地降水量的變化,呈現東降西升的趨勢,其分界線大致在河西走廊東部。黃河流域徑流量減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內陸河流域徑流量有所增加,估計是由于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對未來氣候與水資源的展望。對未來50年西北地區氣溫的變化趨勢,各方面專家都估計為變暖。對降水量的預測,各方面意見有很大不同。對于90年代以來,新疆等地降水量增多的現象,是屬于西北全區由暖干型氣候向暖濕轉型,還是屬于西北西部局部地區的轉型;是屬于長期的時間上的變化趨勢,還是僅屬于年際的、10年的波動;有各種不同意見。大家一致認為,即使轉為“暖濕型”氣候,也不可能根本改變西北地區干旱氣候區的基本狀況。
從戰略角度考慮,應立足于“向最好方向爭取,從最壞可能準備”,盡可能使今后工作處于主動地位。在目前河流徑流量較大的新疆地區,應抓緊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大修復生態環境的力度,同時防止盲目加大社會經濟的用水規模;在河西走廊東部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以及廣大的黃河流域,是目前生態危機最嚴重的地區,必須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況,加強工作,決不可存僥幸心理。
在宣傳報道西北地區氣候轉型問題時,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數量有限,原來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變,防止給人以盲目樂觀的錯覺。
(二)水資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的總要求是:在保證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合理用水時,必須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留有適當余地。為此,不但要統籌兼顧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復雜轉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
本區3大片不同的自然環境,在生態環境用水、社會經濟用水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三方面的關系上,有各自不同特點,需要分別加以分析并規定水資源配置的具體要求。
1.內陸干旱區。水資源配置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保證河流下游生態環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態環境和上中游的社會經濟系統合理分享水資源。研究后認為: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耗水以各占50%為宜。
按社會經濟平均耗水率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內陸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開發利用率應不超過70%。根據2000年的實際資料,除新疆的國際河流額爾齊斯河、伊犁河,以及柴達木盆地的無人區河流外,其他河流的開發利用率都已接近或超過70%。因此,賀蘭山以西內陸河流域的社會經濟用水總量應基本控制在現有規模,不再增加。超過規定限額所擠占的生態環境耗水,或通過從外流域調水補足,或堅決加以壓縮,一定要保證生態環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資源總量的50%。
社會經濟用水的內部配置:農田灌溉用水應大力節約并逐步壓縮。城鎮和工礦發展必須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數地區由外流域適當調水外,大部地區原則上由農業用水有償轉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
2.半干旱草原區。水資源配置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響草原的天然植被。
本區絕大部分屬于半干旱區,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維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開發的地表或地下徑流。因此,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過400毫米及個別有引水條件和地下水豐富的地方,適當建設人工飼料基地,少量用于發展社會經濟。
如果沒有可靠的地質勘探資料,證明確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資源,不能盲目大規模抽取地下水進行社會經濟建設或植樹造林。
3.黃河流域區。水資源配置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緩解干旱年份的水資源危機。
近年來黃河流域特別是蘭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徑流量大幅度減少,不僅影響到這些支流下游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用水,也影響到黃河的出境水量。20世紀90年代,黃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門峽入庫水量表示),已從50—70年代的413億立方米降至225億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來直到2002年,黃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億立方米,嚴重威脅到黃河下游的社會經濟用水和河道的沖沙用水。分析減少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降水量減少,河流徑流量減少的幅度遠超過降水量的減少幅度,上中游社會經濟用水量增加。
因此,西北地區黃河流域水資源要合理配置。生態環境建設要合理安排,主要應依靠天然降水恢復植被。西北地區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建設也應強調高效節水防污。為了緩解黃河水資源的危機,從長遠看,還需要通過西線南水北調,適當補充水量。西線南水北調可能的調水量約為150—170億立方米/年。
(三)西北地區的水利工程布局
1.對現有水利工程的評價。經過50多年來各級人民政府和廣大群眾的努力,基本建成了開發利用西北地區水資源的工程系統,支持了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認識上的局限,沒有把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以致西北地區的水利工程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資源開發的過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則。近期的水利工程應以對現有和在建工程進行調整、更新、改造和配套為主,新建工程也應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為主,輔以少數的大型工程。對現有和擬建的調蓄水庫要根據實際情況,分別處理。成效顯著的要鞏固,有安全問題的要除險加固;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態和蒸發損耗很大的平原水庫,要調整功能,有的應予報廢或以山區水庫替代;三門峽水庫在小浪底建成后應調整功能,盡可能降低渭河入黃河口的潼關水位,為渭河整治創造條件;對擬建的大型水庫,要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在慎重考慮生態影響和經濟效益評價的基礎上,決定是否興建,何時興建。
3.近期有條件開工的重大工程項目。(1)陜西的渭河綜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資源開發工程和塔里木河綜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濟湟工程。(4)甘肅的河西走廊綜合治理工程和隴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應盡早立項。(5)寧夏的揚黃扶貧工程和青銅峽灌區更新改造工程。(6)內蒙古草原區綜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區更新改造工程。(7)陜蒙地區黃河多沙粗沙區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遠期考慮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1)西線南水北調工程。(2)新疆從天山北坡調水工程。(3)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和大柳樹灌區工程。(4)黃河中游水利樞紐和兩岸灌區工程。
六、10項戰略對策
(一)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在水資源最為緊張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肅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陜西的渭河,目前都還沒有實施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統一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全面綜合規劃,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量、質并重,城、鄉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統一管理,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單純地開發和修建水利工程。為此,需要調整現有的水利投資機制,滿足為合理配置水資源所需的資金,改正現在的一些不合理現象。
(二)干旱區和半干旱區的植被建設以封育為主,退耕休牧還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區,應明確規定以灌、草為主的植被建設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要修訂和完善有關地方在執行退耕還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觀規律和當地實際情況的做法。
退耕還林和退耕休牧還草的成敗關鍵是:在退耕還林和退耕休牧還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條件。應打破部門界限,統一規劃,讓一些條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復天然植被;與此同時,在條件較好的土地上,集中使用農、林、水等各方面的資金,綜合建設基本農田、飼料基地或經濟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還草必須與圍欄、輪牧、小水利、人工草場等措施相結合。還必須加大投入,發展畜牧業,才能鞏固退耕休牧的成果。
如不能滿足以上條件,則需考慮適當外遷人口,實行生態移民,使人口與環境容量相適應。
(三)防沙治沙的重點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種生態系統相互支持和制約,組成了全球的大生態系統。人類與沙漠的正確關系應當是:人與沙漠和諧共存,既要避免“沙進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進軍”。相當多的地方,總結多年來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實踐經驗是:“人進沙進,人退沙退”。
人類利用一些外來水源,可以在沙漠周邊建設一些人工綠洲,但從總體上說,不應當也不可能消滅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應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加對農牧業的資金投入
西北地區的水土資源主要為農牧業所消耗,過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資源開發,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最主要的是將低投入、低產出、高資源消耗的傳統農業轉換到高投入、高產出、低資源消耗的現代農業的軌道,從破壞生態環境的源頭上解決問題,加強農牧業的基礎建設。
(五)因地制宜地保證糧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區來說,要求各地糧食自給存在兩方面的實際問題:一方面,糧食在某種意義上是水資源的載體,在西北地區,按較先進的用水定額,1公斤糧食一般需水1噸(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噸水產糧0.58公斤)。另一方面,西北一些產糧區由于區位劣勢,在全國賣糧難的情況下,這些地區賣糧更難。
建議進一步解放思想,不強求陜西、甘肅、青海等省糧食自給和西北地區糧食自給。一般情況下,完全可以通過市場調劑解決問題。只要保持土地的生產能力,糧食(包括飼料)供應不致有很大風險。
為確保安全,可考慮將黃河規劃中的寧夏大柳樹灌區,作為未來的糧食戰略儲備區,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調西線建成的基礎上建設。
(六)發展工礦業,推進城鎮化
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意義,是通過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這是西北地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發展工礦業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在城鎮化的發展中,要防止脫離當地情況,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傾向。
(七)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決防治污染
防治污染是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關鍵在于各級領導真正地提高認識,制定正確的發展規劃,加強對新建項目的管理,杜絕對污染項目的保護,并加大對污染防治資金的投入,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規。
對已經受到污染的水環境,應堅決及時地進行治理,以免將來付出更高的代價。
(八)實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貧困
為了保證生態環境建設的成功,必須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調整人口布局,最終消除貧困現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關政策,在少數民族中推行計劃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證貧困地區盡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勵和支持西北地區以各種方式,輸出勞力、引進人才。將寧夏西海固等一些全國最貧困的地區列為“十五”扶貧攻堅項目,加大綜合措施的力度。在規劃的自然保護區和一些沒有發展前景的地方,實施生態移民。培育地方財政實力,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開發資金渠道。
(九)抓緊前期工作,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警惕黃河水資源的危機,抓緊準備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建議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態環境評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開工準備,2015年爭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部門協調機制
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綜合各有關部門的工作,特別是農、林、水和城建、環保、扶貧等部門,要統一規劃,通力合作,使國家和社會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部門協調機制,有關省和自治區也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協調機制。
結束語
西北地區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今后的大開發中,如何在保護和重建生態環境的條件下,使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對于西北地區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經過對各方面問題研究后認為,只要堅決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方針,堅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經濟與社會,并合理安排生態環境建設,是可以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提出了10項戰略措施,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提高用水的效率與效益。這需要在社會經濟建設中更新觀念,調整結構,提高水平;也需要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端正認識,調整規劃,完善政策。
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以及西北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在今后10年內必將取得突破性進展,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大西北,將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偉大貢獻.
【論文關鍵詞】GIS;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庫
【論文摘要】本文簡要介紹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列舉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對國內外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熱點和方向進行闡述,并提出發展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策略和建議。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統是收集、存儲、管理、綜合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它是GIS技術在環境領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對空間和屬性數據的輸入、存儲、編輯,以及制圖和空間分析等功能。編輯功能允許用戶添加、修改、刪除點、線、面或修改其屬性信息;制圖功能可以靈活多樣地制作和顯示及輸出各種專題地圖,如污染分布圖、水功能區劃圖、環境規劃圖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縮小以顯示不同的細節內容,并能夠測量地圖上線段的長度或指定區域的面積。
2、空間統計分析是指對空間數據庫中的專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包括各種屬性數據的集中特征數、離散特征數及其分類分級統計等。
3、疊加分析功能允許兩個或多個圖層在空間上比較各空間要素和屬性,分為合成疊加和統計疊加。合成疊加得到一個新圖層,它將顯示原圖層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區域僅顯示共同特征;統計疊加可以統計一種空間要素在另一種空間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對不同的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從而獲得各種感興趣信息。
4、緩沖區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間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區有危險品倉庫,要分析一旦倉庫爆炸所涉及的范圍,這就需要進行點緩沖區分析,結合與居民地圖層的疊加分析,可以獲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數等等。
綜上所述,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核心,空間統計分析、疊加分析、緩沖分析等功能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強大的環境分析功能與廣闊的應用空間。隨著其功能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地理信息系統將為環境各部門提供一個功能強大的空間信息服務和管理工具,成為各部門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強大的信息服務和管理功能,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可以應用在環境管理的各個環節,如區域環境規劃、環境監督管理、區域環境監測及環境評價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廣泛應用在國家、省、市等不同層次的管理。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它的具體應用。
1、電子地圖使環境管理工作變得輕松直觀
由于采用空間數據和數據庫掛接,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圖由傳統的靜態紀錄變為信息豐富多樣的動態的電子地圖,實現了數據可視化。它使環境主管部門對各種環境要素的管理變得直觀、簡單和輕松。如通過直接對地圖要素進行查詢,可以獲得環境監測點位、污染源等的空間分布及其與環境敏感區域的空間關系等信息。可以對各種環境數據進行綜合的統計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觀的豐富多樣的表現方式進行展示,為環境決策提供科學快捷的支持。
2、強大的環境規劃手段
區域環境規劃是EGIS應用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環境規劃模型還處于深化研究階段,將環境應用模型與GIS集成為一體,可以為環境規劃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手段。由于應用EGIS能夠更好地考慮和評價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
3、危險物運輸管理
借助GIS的運行路徑選擇功能,可以對危險物轉移運輸線路進行優化選擇,能避開人口集中居住區、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制定運輸計劃。并可以通過GPS對危險物的運輸線路進行實時監控。
4、環境模型模擬分析
環境模型在環境決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過模型模擬出污染事故發生后各個時間的擴散情況,為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氣擴散模型、1維水污染擴散模型、2維水污染擴散模型等等,實現各種模型的模擬結果的生成、2維和3維的顯示等功能。
5、為數字環保提供技術平臺
數字環保是最近提出來的終極環境管理系統,它是繼數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環保領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將是未來十年環保領域信息化建設的終極方向,EGIS作為數字環保的基礎平臺,將能夠為用戶提供實時動態環境信息服務,也能夠為環境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環境狀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發展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策略探討和建議
隨著國外EGIS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數據采集技術的快速發展,建立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條件開始逐漸成熟,而且將成為我國發展GIS的重點領域,從GIS在我國近幾年的發展領域也可以看出這種趨勢。
發展EGIS應當采用“統一規劃、注重基礎、緊密跟進、高起點開發、協調發展”的發展策略。
1、統一規劃。
為了降低空間數據資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為了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必須在多方部門的參與下,統一規劃和構建EGIS的發展框架。
2、注重基礎。
在統一規劃的思路和明確的發展框架下,不斷加強基礎空間數據庫和基礎環境數據庫的積累與建設。
3、緊密跟進、高起點開發、協調發展。
在技術上緊密跟進國外先進的GIS技術,高起點進行系統開發,與我國的信息產業發展速度相協調,共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EGIS。
當前我國各地許多部門雖然已經開展了EGIS的研究與開發,但這些開發均是出于本部門的需要,很少考慮到將來部門之間的數據交流和共享,加上沒有全國性的EGIS發展框架和數據標準,數據的通用性將成為影響EGIS開發的關鍵因素,建議有關部門及時組織開展EGIS發展體系和框架標準的研究。
四、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是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應用已經從早期的礦產資源管理拓展到與空間地理相關聯的更廣泛的領域,特別是在環境領域,原有的多種環境信息處理技術(環境模型、環境規劃分析)正在與地理信息系統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強大功能并具有環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環境地理信息系統(EGIS)。它將成為各個環境管理部門日常信息處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將徹底改變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梢哉f它是環境管理進入信息時代的標志。
地理決定論: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秋風乍起的八月,整個新疆熱氣騰騰。短短一個月內,共有5個大型招商會議在烏魯木齊召開。山東、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招商代表團聯袂而至,據說已簽了近兩百個億的投資協議,電視、報紙等媒體上一片歡欣鼓舞之聲。
與新疆各界人士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要談起時下最熱鬧的“西部大開發”這個話題。談到當前的“熱”時,竟然連他們自己都難以相信這些協議最后會落到實處。一個在當地頗為活躍的記者私下里說:“每個招商會議來了好幾千人,平均每人最低花費1萬元,加起來就有好幾億。將這些錢支持新疆也夠了,可能比那些意向性的協議還更實在。那些意向性協議上承諾的投資,天知道最后能落實多少?”
我于是想起去年在新疆的一次經歷,那是與吐魯番附近一個黨校的教師閑聊。
這位教師當時對東西部地區差距表示強烈的不滿,并且舉上海與廣東兩個地區為例,認為這兩個地區的人均GDP比新疆高得多,是社會不平等的一種具體表現。我認為,新疆與上海廣東這兩個地區,由于地理條件所決定的生態資源系統不一樣,由此決定的發展程度也不會一樣。新疆必須要承認這種先天的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發展道路。但那位教師不同意我的看法,只是糾纏在結果是否均等這一問題上。
部份人懷疑“西部大開發”究竟是否有實效,認為目前實在是有點虛熱,擔心又出現新一輪泡沫經濟;而另一部份人則認為新疆的發展就是缺錢,只要有大量的投資注入,新疆就會獲得極大的發展。我理解新疆人民急于拉平地區差距的急迫心情,但我們必須正視西部地區的資源限制,因為新疆地區缺水是非常明顯的事實。
而任何地區要開發,總得解決水源的問題,否則人將何以存活?至于從去年開始出現的那個大而無當的“水工程神話”,我一直覺得它與《伊索寓言》里山雀夸口煮海的故事差不多。隨著對新疆的了解加深,這種關于資源限制的考慮也越來越揮之不去。我幾度從烏魯木齊市出發去那些或遠或近的旅游景點,一路上總能看到一排排已經死去了的枯黃的白楊樹,據說這種防護林工程就是因缺水而難以見效,栽種的樹成活率不高。自從1984年中國政府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來,最先啟動的是“三北”防護林工程。據當時見諸于報紙的各種報導,防護林工程啟動以后,多年來困擾著北京的風沙開始減緩,揚沙日、浮塵日、沙塵暴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荒漠化并不是一種荒漠的“入侵”,而是由于生態破壞造成的國土整體“退化”,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北京的“后院”內蒙古和全國荒漠化趨勢仍繼續惡化。于是政府只好再擴大防線,開始建設太行山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農田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等,一共構造了“五大防護林體系”,全部進入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八項生態保護工程之列。但這邊種樹,那邊又在砍樹,從全國總體情況看,陷入了“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惡性循環。
西部大開發就是在這個荒漠化日益嚴重的區域進行,讓人不由得擔心西部地區已相當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這一憂慮不是始自今日,從寫《人口:中國的懸劍》一書開始,我就認定一個事實:人的生存,必須要受生態資源的制約。那種由自稱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提出來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實在是種完全徹底的唯心論。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社會發展得好些?為什幺有些社會始終在較低層次的生存問題上苦苦徘徊?近幾個世紀以來,為了解釋世界各地為什么發展不均衡這一問題,各學科都進行了持續不懈的努力,歷史的、哲學的、經濟的,各種解釋都曾領過一段風騷。獨獨只有一種學科解釋始終未受到學術界的青睞,那就是地理學。曾有先賢進行過這種努力,比如孟德斯鳩就曾試圖建立地理社會學,但由于他對地理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神學闡釋,從而使還未誕生的地理社會學淪為學術界的笑柄,嚴重損害了這一學科的聲譽,以后的兩個世紀里,思想界一直在清算“地理決定論”。但是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現代環保運動的興起,人類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人類首先是環境的產物,而生存環境首先是地理環境,人類的生存質量確實與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
盤點西部地區的生態資源系統
人對自然的絕對依賴,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水、土地、氣候。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而氣候則決定了一個地區是否適合人類生存。從這三方面考察西部地區,前景并不樂觀。打開中國的地形圖,就會發現,中國的“三北”地區,即東北、西北、華北三地區約331.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4.6%),被地質學家稱之為“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其間80%(即262.2萬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實際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這片荒漠化的土地竟占了中國國土的27.2%,也就是說,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處于荒漠化威脅之中。據原林業部三北防護林建設局的一次調查,“三北”地區的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基本上是以治理一畝,荒漠化1.32畝的速度在擴張。近二十年來土地沙化速度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經濟損失540億元?;哪脑蚴怯捎谒戳峙c植被的破壞及超載放牧。專家們不止一次地發出警告:地形圖上那些密布的桔紅色小點,即被稱之為“潛在發生荒漠化”的區域也正在以不慢的速度擴張。
很顯然,這些荒漠幾乎沒有什么地面資源,不能成為“財富之父”。
與荒漠化同時發生的是河流的乾涸。首先表現為河流水量減少、斷流、雨量減少,最后成為荒漠。無需回望遙遠的歷史,只要看看近二十年間死亡的河流就可知道情況的嚴重。在地形圖上,已經沒有水的乾涸河床以棕色虛線標明,在內蒙古西部和甘肅西部,至少分布著60多條;而在新疆幾大沙漠周圍,則多達100多條。西部的荒漠化,正是植被消失,眾多河流死亡的結果。羅布泊曾經是一個面積2萬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隨著孔雀河等河流的乾涸斷流,1972年這個巨大湖泊終于死亡。新疆石河子的大規模屯墾,造成了瑪納斯河斷流乾涸。黑河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內陸河之一,隨著黑河下游的斷流乾涸,居延海也隨之死亡。西部的其它河流與湖泊的命運也好不了多少,位居內陸河世界第二的塔里木河也斷流1/4,水量縮減到三十年前的1/10,從一條大江大河變成了一條水渠。
沒有了生命之源,人類就不能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生存。為了論證西部地區大開發是個可行的工程,這兩年竟然有不少專家出面論證“南水北調”的可行性,搞出了一個龐大無比的“水報告”。這個可操作性極小的報告用科學的形式論證了從南方地區引水的可行性,全然沒有考慮到工程需要付出的龐大成本,以及這一工程實際上是透支子孫后代的生存資源。曾有多個報告指出,中國現在其實是個缺水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們一共有七大江河,從南往北,依次是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灤河、大遼河和松花江。早在28年前,黃河已開始斷流,奄奄一息。海灤河、大遼河與淮河近些年已經斷流??梢哉f,今天整個華北平原已經沒有一條常流河。水量豐富的松花江近幾年也開始出現斷流現象。七大江河中,有五條都陷入半死不活,瀕臨枯竭,只有水量最為充沛的珠江和長江干流暫時沒有斷流,但這兩條河尤其是珠江已遭到嚴重污染,長江重要的支流嘉陵江已發生過好幾次斷流。如果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長江、珠江遲早也要步其它河流的后塵。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水土條件最好的東南部也開始缺水,如果過度透支水源,就等于透支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大談西部移民的可行性。全然不去考慮一個事實,那就是西部地區生態系統的支撐力已達到極限。一次有關荒漠化的聯合國會議提出,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的臨界值為7人和20人,而目前中國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也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比如甘肅河西走廊綠洲地區人口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公里496人,最少的金昌市也有276人,遠遠超過了人口分布的合理密度。人口劇增和荒漠化加速惡化互為因果,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當地一位通曉文博的青年陪我參觀新疆博物館,那里的出土文物表明當年新疆曾有過非常燦爛、富有特色的中亞文明。我問那位青年:這些燦爛的文明誕生之地一定是后來才變成沙漠的,有沒有人研究過當地氣候與地理條件的歷史變化?青年告訴我,沒有成書的資料,但估計就是沙進人退,凝聚著人類智能與辛勞的文明被荒漠一片一片地吞噬。
一想到人類燦爛的文明被漫漫黃沙一片一片地吞噬,尤其是想到荒漠化進程正在一點一點地向我們逼近,那種人類在大自然肆虐之前的無力感就特別強烈。
近二十年來,新疆其實從來就沒放棄過對本地資源的開發,地面資源在時代就已處于過度開發狀態,改革以來,認識到由于牧地大量被用作農地,水土涵養能力大大下降,生態劣化,新疆已被迫采取“退耕還牧”、“退耕還林”等措施。所以從地面資源的利用來看,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保護好環境生態,而不是中國式的開發——除了環境保護成為“開發”題中應有之義。對資源的開發,近十多年來新疆采取了所謂“一黑一白”的發展戰略,所謂“一黑”是指地下蘊藏的石油,“一白”是指農田里種植的棉花,前者主要由國家壟斷,后者雖由地方開發,但不是發出貨收不回貨款,就是受有關政策所限,基本上發揮不了什幺優勢。這兩年加上了所謂“一紅”,即西紅柿,但這種農產品經過加工所增加的附加值也很低,更兼西紅柿醬始終也不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配料,所以僅靠這三大戰略的實施推進,新疆無法達到東南沿海地區已經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
我理解新疆人民的焦慮,但我想得更遠一些。
環保優先還是發展優先?
環保優先還是沒考慮綠色GDP的發展優先?說到底這其實是個養雞取蛋,還是殺雞取蛋的問題。
我在美國黃石公園附近的波茲曼市議會旁聽過當地議員們的競選演講,演講題目是“發展優先還是環保優先”?這個競選題目與當地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大致情形是這樣:波茲曼這個西部城市風景優美,那里的居民可以盡享湖上泛舟垂釣之樂。與美國其它地區比較,該地區發展水平偏低,家庭年收入平均兩萬左右,低于美國全國年平均收入3萬美元的水平。聯邦政府長期以來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食物券,免費供應雞蛋牛奶等日常食品。當地一位律師告訴我,其實波茲曼市民只要改換一下思路,就能輕易擺脫貧困,因為當地有一個蘊藏量很大的白金礦,礦藏所在地的主人們大都希望政府批準他們開發,從而迅速脫貧致富。但這種意圖卻遭到當地其它人士的激烈反對,多年來這個地區的議會與其它公共組織一直就在環保優先還是發展優先這一問題上爭論不休。波茲曼絕大多數居民認為:呼吸新鮮空氣,飲用新鮮凈水,漫步在樹林環繞的河流湖泊之旁,比遠離大自然的現代高水平物質生活要好得多。在臺上發表競選演說的議員們,在別的主張上有些差別,但在環保方面的看法卻相當一致。
我國一些地區的做法正好相反,這方面已有許多慘痛教訓。貴州有一個山區,十多年前還是一片青山綠水,山上樹木郁郁蔥蔥,地上流淌著清清的溪流。在地方政府的鼓勵下,當地居民沒有采取任何環保措施,進行土法煉鉛。幾年以后,空氣中彌漫的鉛粉等有毒物質將附近的樹木花草等植物全都毒死,方圓150多平方公里的地區,再也沒有一條乾凈的河流與小溪,居民飲水需要大量從外地購買礦泉水。除了生態系統的徹底破壞之外,鉛粉污染還導致了嚴重的后果:當地不少居民眼睛被鉛毒熏瞎,得了不治之癥。以人體健康與生存家園為代價所獲得的人均收入提高,這樣的“發展”對人類又有什么意義?
從新疆的哈納斯湖回到烏魯木齊以后,我無法忘記在哈納斯看到的一切。那里有世上罕見的美好風景,但那里的森林正在流血,一輛輛運輸木材的車每天川流不息地從哈拉斯開出,游人稍多點的地方,漫山遍野都可見到丟棄的垃圾。如此之美的風景與如此原始落后的“開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使我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我在當地舉辦的兩次講座中,都對前來聽課的幾百聽眾講,要建立綠色GDP,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必須將環境生態成本計算在內。過去二十年,我們確實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環境生態的保護卻是一大敗筆,如果要計算這筆成本,說不定還是負值,因為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我們已經斷流的黃河,買不回淮河水系,買不回面積大幅度縮小的洞庭湖與鄱陽湖,買不回珠江水系,買不回我們另一條母親河長江……,總之,逝者雖不可追,但往者卻可鑒,正在進行的西北大開發,一定要引入綠色GDP計算方式,避免用這種破壞性極大的原始方式開發。最好一次到位,有了雄厚財力再從高起點起步,進行開發。
我對聽眾說,新疆真是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歷史上它創造過非常燦爛的文化,博物館里那些歷經千年還顏色如新的織物,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高水平的工藝品。是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吞噬了燦爛的古新疆文明,大家一定要愛護好今天的新疆。從地面資源看,過去新疆是開發過度,現在的“退耕還牧”,“退耕還林”都是正確的糾正措施。新疆的生態系統確實非常脆弱,一定要加倍愛護,不能讓沙漠再繼續吞噬綠洲……
我還對聽眾說,現在的開發,面臨的社會環境與時代完全不一樣,那時的人力資源不需要計算成本與投入,國家也幾乎傾盡全力進行財政傾斜。正是這種不計成本的開發,才有了后來的荒漠變良田?,F在我國正在向市場經濟迅速轉軌,不可能再用財政手段傾盡國力進行資金投入,所以開發任何地下資源,必須要計算成本,一定要注意與國際同類產品的價格相比較。如果礦產的蘊藏量不大,開采年度很短,而投入購買設備的錢太多,用于供給開發者的生活成本太高,那就得計算每一單位產品的成本。如果單位產品成本遠遠高于國際同類產品,那就應該放棄開采,寧可去國際市場購買,以降低社會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我向人們呼吁,要愛護哈納斯湖。如果是目前這種粗放式原始“開發”,過不了幾年,哈納斯的美麗與神秘就要大打折扣。還有千萬要記住,一定要停止砍伐森林,不要再讓哈納斯的森林繼續流血。我不是新疆人,但我愛哈納斯,因為它是大自然遺落在中國大地上的一顆明珠,千萬、千萬要守護好它,不要讓它蒙上塵垢。
我再次強調,中國進行現代化,一定要尊重現實,考慮人口與資源的嚴峻限制。1995年,世界銀行推出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算法,把自然資源計算在內,中國的人均財富只能排名世界第162(這個排名到現在絲毫未變),是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亞的1/1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其中自然資本占的比例僅為3%(澳大利亞為71%),足以見中國人均資源的貧乏程度。且不說人的物欲永無滿足之時,即便象許多中國人宣稱的那樣只求達到今天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有人計算,實現十二億中國人的美國夢,中國的資源總耗至少要擴大50倍。這組簡單的數字告訴我們,不管我們覺得我們的要求怎幺合理,都早已注定了沒有實現的可能。在嚴峻的資源限制下,中國應該放棄“趕超”戰略,承認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發展道路。新疆也應該從現實出發,不要每天去與資源條件完全不一樣的沿海地區攀比,設計未來的大開發戰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經不起破壞性的折騰。內地那種只顧“經濟增長”,不顧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開發”
一定要引為前車之鑒……江山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但每次“逐鹿中原”的結果,絕對不止那“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痛,還有生態環境的大破壞。九朝故都洛陽曾那樣美麗,但幾十次兵燹過后,現在只有一個龍門石窟還能證明昔日的輝煌;開封歷史上曾非常繁華,但在歷史的厚厚塵封下,現在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完全是一幅可憐可嘆的破敗相。歷史上曾被《詩經》歌之詠之,長滿各種珍稀植物、“河水清且漣漪”、林木郁郁蔥蔥的陜西,現在卻只有一片荒涼的黃土,“荒沙裸露無寸土,可憐江山貧到骨”!
上天賜給我們中華民族的江山曾是如此美麗。是連綿不絕的戰爭、人口的過度增殖與對土地的過度開發,使我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經意之間,失去了曾經無比美好的棲息之地。到了二十世紀,中國進入前所未有的人口高峰期,人口與資源的關系空前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了生存,開始干出一連串“要高山讓路,讓河水低頭”的蠢事。我們完全忘記了,人與自然本應該和諧共處,而征服大自然的結果,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巨大破壞。
不少人總在理直氣壯地說,世界資源應該共享。但我在此想問一句:一些國家將自己的家園折騰得一塌糊涂,有什么資格去分享人家精心維護的資源?要知道,在世界大同這個夢實現以前,人類畢竟還是得按照民族國家的疆界與準則生存。我們曾擁有無比美麗的棲息之地,我們再也不能破壞已脆弱無比的生態系統。要記住,愛護我們的山山水水,愛護我們的樹林,就是愛護我們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未來。
這里所說的園路,是指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園林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園林的骨架、網絡。園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園林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回路轉,曲折迂回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下面是筆者在設計公園、人工森林所考慮的幾方面問題,供讀者參考討論。
園路的功能園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于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園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園林景觀一部分??傊瑘@路引導游人到景區,沿路組織游人休憩觀景,園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
回想杭州胡緒渭先生在講解花港觀魚牡丹園時,對“梅影坡”的分析論述是極有啟發意義的;對著梅樁,鋪砌其倒影的地面。此情此景,讓人浮相聯翩,流連忘返。園路的類型和尺度一般綠地的園路分為幾種:
主要道路。聯系全園,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一l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達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為園林一景。
這里要強調的有三點:
一是,園路的鋪裝寬度和園路的空間尺度,是有聯系但又不同的兩個概念。舊城區道路狹窄,街道綠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寬,它的空間也有多大。而園路是綠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間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鋪裝寬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響。不能以鋪裝寬度代替空間尺度要求。一般園林綠地通車頻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為追求景觀的氣魄、雄偉而隨意擴大路面鋪砌范圍,減少綠地面積,增加工程投資。倒是應該注意園路兩側空間的變化,疏密相間,留有透視線,并有適當緩沖草地,以開闊視野,并借以解決節假日、集會人流的集散問題。園林中最有氣魄、最雄偉的是綠色植物景觀,而不應該是人工構筑物。
二是,園路和廣場的尺度、分布密度應該是人流密度客觀、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寬,是一般情況下的參考值。路是走出來的,從另一方面說明,人多的地方,如游樂場、入口大門等,尺度和密度應該是大一些;休閑散步區域,相反要小一些,達不到這個要求,綠地就極易損壞。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園草地,被喻為金子鋪出來的,就是這個原因。現在很多規劃設計,反過來夸大第五立面、鋪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設投資,也導致終日暴曬,行人屈指可數,于生態不利,不能不說是一種弊病。
當然,這也和園林綠地的性質、風格、地位有關系。例如,動物園比一般休息公園園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區比郊區公園大一些;中國古典園林由于建筑密集,鋪裝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設備的鋪裝地面,是導游路線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園路,是園路的延伸和補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綠地,如郊區人工森林公園,因為規模宏大,幾千畝至萬畝,要分清輕重緩急,逐步建設園路。建園伊始,只要道路能達到生產、運輸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隨著園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設其他園路和小徑、設施,以節約投資。初期建設也以只建園路路基最為合理有利,如南匯的濱海人工森林公園。
園路的線型:
(1)規劃中的園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園林風格。當然采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蕩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采取什么式樣,園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筑。
(2)園路并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園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上一頁12下一頁
(3)園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園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園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4)園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園林用地并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上海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園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上海園林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5)園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6)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臺階。園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7)安排好殘廢人所到范圍和用路。園路的鋪裝建議采塊料-砂、石、木、預制品等面層,砂土基層即屬該類型園路。這是上可透氣,下可滲水的園林——生態——環保道路。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基于下面幾點考慮:
(1)符合綠地生態要求??赏笟鉂B水,極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同時減少溝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補充。
(2)與園林景觀相協調。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跡。尤其是郊區人工森林這種類型綠地,粗獷一些并無不當。
(3)新建園林,尤其上海園林,往往因地形變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園路、廣場處于新填土之上。
(4)園林綠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不斷補充完善。這種路面鋪裝適于分期建設,甚至臨時放個過路溝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極容易不必如剛性路面那樣開腸剖肚。
(5)園林綠地除建設期間外,園路車流頻率不高,重型車也不多。
(6)是我國園林傳統做法的繼承和延伸。塊料路面的鋪砌要注意幾點:
廣場內同一空間,園路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這樣幾個不同地方不同的鋪砌,組成全園,達到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以園路的鋪裝來表達園路的不同性質、用途和區域。
一種類型鋪裝內,可用不同大小、材質和拼裝方式的塊料來組成,關鍵是用什么鋪裝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強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種石料,變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徑、小空間、休閑林蔭道,可豐富多采一些,如我國古典園林。要深入研究園路所在其他園林要素的特征,以創造富于特色、膾炙人口的鋪裝來。例如,杭州的竹徑通幽,蘇州五峰仙館與鶴所間的仙鶴圖與環境融洽一體,詩情畫意,躍然紙上。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早有論述";惟所堂廣廈中,鋪一慨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式宜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環境、空間相協調,還要適于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這是施工簡易的關鍵;表面粗細適度,粗要可行兒童車,走高跟鞋,細不致雨天滑倒跌傷、塊料尺寸模數,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要強烈。
塊料路面的邊緣,要加固。損壞往往從這里開始。側石問題。園路是否放側石,各有己見。筆者認為要依實而議定:①看使用清掃機械是否需要有靠邊;②所使用砌塊拼砌后,邊緣是否整齊;③側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園路邊緣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園路兩側綠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綠化尚未成型時,須以側石防止水土沖刷。
建議多采用自然材質塊料。接近自然,樸實無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甚至于舊料、廢料略經加工也可利用為寶。日本有種路面是散鋪粗砂,我們過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崗巖板也廣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舊磚瓦,何嘗不是傳統園路的好材料。按虹橋花園使用情況,厚150毫米以上塊石路面(通車),包含至鋪砌完成,價150元/平方米以內,彈街石價100元/平方米以內(以上未包含前期已施工碎石墊層)足比使用砼路而便宜。
在調研的基礎上,對網絡環境下國內圖書情報機構以及高校圖書館的定題服務開展研究,分析其定題服務開展狀況以及網絡環境下SDI的資源、工作、服務的發展,提出利用網絡化的傳輸技術,啟用專業的工作平臺可滿足量大面廣的用戶需求。闡明豐富的SDI資源、功能強大的SDI平臺、專業的SDI工作者是SDI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專業化SDI的基礎和保障。有助于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服務體系,對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用戶的需求有重要意義。
定題服務(SelectiveDisseminationofInformation,簡稱SDI)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情報服務,既體現出圖書情報機構的情報服務能力,又能夠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深受到圖書情報機構的廣泛重視。SDI圍繞用戶的課題進行收集、查找、整理、傳遞,幫助用戶跟蹤專業領域的最新進展,節省用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深受用戶歡迎。
一、傳統的定題服務
傳統的定題服務,是根據用戶的需要,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對某一特定主題進行跟蹤檢索,把經過篩選的最新檢索結果,以書目、索引、全文等方式提供給用戶?;蚴轻槍Ω鱾€學科、各種課題,從前期調研、開題立項、中期報告到成果驗收整個過程的文獻檢索服務。一般包括:用戶到圖情機構提出SDI填、交表格;圖情機構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對課題展開調研,擬訂服務方案;雙方進行磋商,達成一致的;廣泛收集文獻信息;整理、加工;通知用戶到圖情機構取閱文獻、報告;根據反饋意見,進行適當調整;按照調整約定進行收集、整理、提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SDI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資源得以擴展,交互更加方便,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二、資源的變化
網絡環境使SDI可以利用的資源擴展為整個開放的信息網絡,包括傳統的文獻資源、自建、購買或試用的各類電子資源和數據庫,以及相關信息的二次、三次開發,包括從使用的角度對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包括通過館際互借、傳遞、推送、合作所實現的共享。
三、需求的變化
這些資源的使用需要一定條件,而機構的SDI能夠通過深層次的服務幫助用戶在競爭中占取先機。網絡環境下,SDI需求已從以科研為主拓展到多種領域,教與學是高校增長較快的兩個點。針對學科建設的SDI有“學科信息空間”、“學科BLOG”等多種表達方式,前沿研究、培養方向、課程體系、實踐環節……各個點的信息都需要及時更新。具體到每個課題,在預研、申請階段有題目的、查新、檢索初擬的創新點的需求,在項目進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學科領域中已有成果、現實狀況和發展水平及動態,需要相關的方法、專利、標準、材料、工藝、行業信息。高校教生普遍都需要對自己的課題情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熟悉。
集體委托SDI是面向部分或單位的,是SDI在如立題評審、中期檢查、結題考評、項目評價等治理環節的服務拓展,是對單位用戶所委托的各種研究課題(包括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課題)進行集中檢索,提供書目、索引、文摘、全文或匯編等項服務。
由于企業治理者愈來愈重視競爭情報工作,不斷加大投進力度,以及圖書情報機構的公益性,近年來非學術性的課題悄然而至,并呈現上升趨勢。
四、定題服務在網絡環境下的發展
盡管仍然保存著面對面的服務方式,但幾乎所有的機構都將新的傳輸技術應用到SDI過程中,用戶可以選擇以傳統的方式、電話的方式、Email的方式申請服務,以及傳遞檢索結果,用戶在校園網上的任何一臺計算機都可以訪問圖書館,甚至在家中(需開通遠程服務)也可以及時將文獻信息需求傳遞給圖書館,并得到圖書館提供的文獻信息,不必像從前那樣非往圖書館不可,非常方便。
網絡環境使用戶的參與性增強,部分用戶可以通過機構提供的工具,在一定范圍內創建、修改、保存自己的要求,定制個性化的SDI。而機構可以依托相應技術,應用智能服務來發現、收集、記錄用戶需求,分析用戶需求特征,解決用戶對搜索引擎提供的大量信息無所適從的題目,幫助用戶按照意愿進行檢索,實現自動收集、分類、構造、排序……同時獲取的周期也由用戶自行確定,如選擇“周”、“月”等。其中的推送技術(PushTechnology)打破了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減少了用戶上網搜索的工作量,將個性化的信息直接送給用戶。
高校有著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研究群體和比較集中的研究方向,創新型社會也使社會各界跟蹤相關信息的需求大幅上升,為順應這一系列的變化,多種多樣的專業服務平臺呈現在我們眼前,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的KingbaseDL(數字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是一個可以根據用戶的專業特征和研究愛好,向用戶提供和推薦教學科學所需要資料和信息的服務平臺。被用來進行數字資源檢索、個性化推薦和在線咨詢服務。清華大學圖書館利用IRS這個信息檢索服務系統針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各個學科、各種目的的研究課題,以描述課題的主題詞、關鍵詞作為檢索進口,從開題立項、研究中期、直到成果驗收,開展全程的文獻檢索服務。使圖書館進一步參與到教學與科研活動中,成為師生的伙伴和向導。先進的專業軟件平臺以人性化服務的服務理念,架起機構與用戶之間的橋梁,輔以如E-mail、BBS、短信、電話、Web表單、BLOG、FTP等多種傳輸、通訊、交互手段,使網絡環境下的定題服務能夠及時為用戶提供動態性、研究性、主動性的服務,提供各種高附加值的、專業化的信息,不受地域界限的限制,不受時間的限制。能夠及時、持續地為用戶提供信息量大、密集度高的前沿信息、最新動態、研究探討及其數值或報告,對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用戶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結束語
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的擴展,信息需求的增長,交互更加方便,對使用者素質和技能的要求普遍進步。對SDI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信息獲取方式的多樣化、信息傳輸的網絡化逐步改變著SDI傳統的服務。SDI平臺的運用進步了圖情機構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網絡定制起步,服務主體的增加,參與意識增強,館際互借、傳遞、推送、合作所實現的共享。不僅有助于機構擴大服務的覆蓋范圍、有助于促進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機構改革服務方式、建立滿足用戶個性化的信息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的服務體系,對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用戶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