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3 10:56:55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經營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美國著名決策大師赫伯特·西蒙說過:“決策是管理的心臟,管理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的,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企業的命脈所在。在關鍵時刻,一個正確的決策能使公司起死回生,而一個錯誤、不切實際的決策會使公司瀕于破產。
戰略決策作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職能,其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了企業經營的成敗和企業的興衰。企業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決策。
適量的信息是決策的依據
對于決策的定義,不同的學者說法不同。一種簡單的定義是:“從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的過程就是決策”。一種較具體的定義是:“所謂決策,是指組織或個人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對未來一定時期內有關活動的方向、內容及方式的選擇或調整過程”。
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則將決策定義為“管理者識別并解決問題以及利用機會的過程”。對于這一定義,可這樣來理解:決策的主體是管理者;決策的本質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由多個步驟組成;決策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或利用機會,這就是說,決策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有時也是為了利用機會。
企業領導在決策時離不開信息,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決策水平。這就要求領導人在決策之前以及決策過程中盡可能地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領導者在決定收集什么樣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從何處收集信息等問題時,要進行成本——收益分配。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帶來的收益超過付出的成本時,才應該收集信息。
因此,適量的信息是決策的依據。信息量過大固然有助于決策水平的提高,但對組織而言可能不經濟,而信息過少則使管理者無從決策或導致決策失誤。
決策的幾種類型
一般情況下,決策有下列幾種類型:
1、長期決策和短期決策
按決策影響的時間劃分,決策可分為長期決策與短期決策。
長期決策是指有關組織今后發展方向的長遠性、全局性的重大決策,又稱長期戰略決策,如投資的選擇、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組織規模的確定等。
短期決策是為實現長期戰略目標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稱短期戰術決策,如企業日常營銷、物資儲備以及生產中資源配置等問題的決策都屬于短期決策。
2、戰略、戰術與業務決策
依據決策的重要性,可把決策分為戰略決策、戰術決策與業務決策。
戰略決策對組織最重要,通常包括組織目標、方針的確定,組織機構的調整,企業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改造等,這些決策牽涉組織的方方面面,具有長期性和方向性的特點。
戰術決策又稱管理決策,是在組織內貫徹的決策,屬于戰略決策執行過程中的具體決策。戰術決策旨在實現組織中各環節的高度協調和資源的合理使用,企業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的制訂、設備的更新、新產品的定價以及資金的籌措等,都屬于戰術決策的范疇。
業務決策又稱執行性決策,是日常工作中為提高生產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決策,牽涉范圍較窄,只對組織產生局部影響。屬于業務決策范疇的主要有:工作任務的日常分配和檢查、工作日程的安排和監督、崗位責任制的制訂和執行、庫存的控制以及材料的采購等。
3、集體決策和個人決策
按決策的主體劃分,決策可分為集體決策與個人決策。集體決策是指多個人共同作出的決策,個人決策則是指單個人作出的決策。
4、初始決策和追蹤決策
按決策的起點劃分,決策可分為初始決策與追蹤決策。初始決策是零起點決策,它是在有關活動尚未進行、環境未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進行的。
隨著初始決策的實施,組織環境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所進行的決策就是追蹤決策。因此,追蹤決策是非零起點決策。
5、程序化和非程序化決策
按決策所涉及的問題劃分,決策可分為程序化決策與非程序化決策。
組織中的問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例行問題,另一類是例外問題。例行問題是指那些重復出現的、日常的管理問題,如管理者日常遇到的產品質量、設備故障、現金短缺、供貨單位未按時履行合同等問題。例外問題則是指那些偶然發生的、新穎的、性質和結構不明的、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如組織結構變化、重大投資、開發新產品或開拓新市場、長期存在的產品質量隱患、重要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政策的制訂等問題。
6、確定型、風險型和不確定型決策
按環境因素的可控程序劃分,決策可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與不確定型決策。確定型決策是指在穩定條件下進行的決策。在確定型決策中,決策者確切知道自然狀態的發生,每個方案只有一個確定的結果,最終選擇哪個方案取決于對各個方案結果的直接比較。
風險型決策也稱隨機決策。在這類決策中,自然狀態不止一種,決策者不知道哪種自然狀態會發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種自然狀態以及每種自然狀態發生的概率。
不確定型決策是指在不穩定條件下進行的決策。在不確定型決策中,決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種自然狀態,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種自然狀態發生的概率。
目標指導著決策過程
一般情況下,決策的過程可以分為七個方面:
1、發現并診斷問題
決策者必須知道從哪里開始著手,從而決策過程的第一步是不失時機地發現問題并診斷問題。管理者通常密切關注與其責任范圍有關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外部的信息和報告以及組織內的信息。識別機會和問題并不總是簡單的,因為要考慮組織中人的行為。有些問題可能根植于個人的經驗、組織的復雜結構或個人和組織因素的某種混合。因此,管理要盡可能精確地評估問題和機會。
2、認真識別目標
組織想要獲得的結果是通過目標來體現的。所以,想要獲得的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要明確下來,因為目標的這兩個方面都最終指導決策者選擇合適的行動路線。
根據時間的長短,可把目標分為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長期目標通常用來指導組織的戰略決策,中期目標通常用來指導組織的戰術決策,短期目標通常用來指導組織的業務政策。無論時間的長短,目標總指導著隨后的決策過程。
3、提出備選方案
當機會或問題被正確地識別出來后,管理者就要提出達到目標和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管理者常常根據個人經驗、經歷和對有關情況的把握來提出方案。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從多種角度審視問題,還要善于征詢他人的意見。
4、評估備選方案
確定所擬訂的各種方案的價值或恰當性,即確定最優的方案。為此,管理者起碼要具備評價每種方案的價值或相 對優勢/劣勢的能力。在評估過程中,要使用預定的決策標準以及比對每種方案的預期成本、收益、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最后對各種方案進行排序。
5、慎重作出決定
管理者作最后選擇時必須要慎重,但作出決定僅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步驟。由于最好的決定通常建立在仔細判斷的基礎上,所以管理者要想作出一個好的決定,必須仔細考察全部事實,確定是否可以獲取足夠的信息并最終作出選擇。
6、組織實施戰略
方案的實施是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方案選定以后,管理者就要制訂實施方案的具體措施和步驟。
7、進行監督和評估
由于一個方案涉及的時間可能較長,在這段時間,形勢可能發生變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對問題或機會的初步估計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斷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以適應變化了的形勢。
摘要:現代經營管理的特點之一就是企業把倫理道德意識普及到經營管理之中,倫理道德成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本文的寫作在于喚醒企業及整個社會對企業倫理道德的關注,樹立“利潤與道德并重”的新觀念。文章通過對倫理道德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于企業中的典型倫理道德問題的分析,明確關注企業倫理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強倫理道德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企業 經營管理 倫理道德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的運行及經濟目標的實現,都是以人為主體的,人的意識及其倫理道德是經濟活動的必要因素,它參與著經濟過程的每一個環節?,F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就是人在經營活動過程中的一種社會關系,是人在進行經營管理,又是針對人的經營管理,突出人的主體地位,是現代經營管理的特點和進步,倫理道德成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內容。
企業倫理道德是指活躍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道德意識、道德良心、道德規則、道德行動的總和。企業倫理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內涵于企業活動之中,包括管理倫理、經營倫理、競爭倫理、質量倫理和職業倫理等方面的內容。
1. 企業經營管理中倫理道德問題的形成
經濟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活動,是體現人類素質 ,尤其是精神素質 和勞動水平及勞動態度的活動,其實質是人類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問題。企業作為現代經濟活動的細胞,主要是由人和物組成,其中人是主要因素,是生產力中的活的因素。一個企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精神面貌,實際上就是其員工的素質、精神面貌的體現?,F代意義上的企業已經是人格化的企業,構成企業主體的人是有倫理道德的,因此,企業的經營管理也要注重倫理道德。
道德是依靠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信念來維系、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意識,而倫理是人們處理相互關系時所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統一于人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結成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任何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都要與他人交往,發生聯系,影響他人或社會,也會與他人或社會發生矛盾,而道德就在其間起著按一定的社會要求調整個人行為方向以及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作用;同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要得到自身的肯定和發展,道德作為人的一種特殊意識的表現形式,又是人肯定自己、發展自己的一種方式?,F代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因此其行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約。
現代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人類整體素質提高很快。對為人類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企業和組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近代社會,許多企業的行為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管理上往往帶有輕視社會性和人性的傾向,甚至有的企業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用各種手段,干出了許多傷天害理的勾當。而且因為眾多企業的發展具有短期性,造成現在全球性的污染,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物種滅絕,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后果,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未來生存和發展。現在人們開始關注的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就是要制止這種傳統的利益第一主義和企業至上主義傾向,清除并防止由此而造成的各種弊端,使企業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
一個企業或組織的行為,首先要受到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制約,國家政策對企業的發展起導向作用,而法律、法規等制約著企業的行為。但是,人們制定的法律條文、規章不能涵蓋人類全部生活內容,約束人的所有行為,其所制約的行為是人的基本行為,其標準也往往是最低標準,有時法律、法規的制定還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許多企業經常鉆法律的空子,或僅僅達到不違法,這樣的行為是不利于人類總體利益和長期發展的。
倫理道德作為非強制性的社會約束機制,與法律的“硬約束”相比,是一種“軟約束”,但正是這種特點使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主動而無形地對人們施加廣泛影響,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通過加強道德約束機制,可以使人們的行為從“他律”轉向“自律”。對一個企業來說,如果倫理道德深入貫徹于它的每一行動中,那么它會自覺地按照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發展更符合人類長期生存發展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管理理論也在不斷更新。20世紀初期,管理理論處于經驗管理階段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遠遠落后于科技水平的發展,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都很低。為解決這一矛盾,美國的泰羅最先提出了科學管理方法,從而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該理論以“經濟人”假說為依據,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人們進行工作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報酬,忽視了人的情感需要,缺乏倫理性研究,將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僅看成是物質關系,而忽略了心理上、道德上的關系。這一理論很快被行為科學學派的理論所代替。梅奧通過“ 霍桑試驗”得出結論:人是“社會人”,人們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質利益,對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只有次要的作用,員工更注重在工作中與周圍人的友好相處和受到尊重,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調動生產積極性起著決定性作用。這一理論增加了對人性的研究,重視被管理者的心理、道德等因素對人的激勵作用。后來,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進一步發掘了人的內在因素,尤其是強調倫理道德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歸根到底是一種內在價值-----倫理道德的需要,它反映的正是人們的一種價值觀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對人際關系、道德關系和諧的愿望。道德要求的滿足是屬于高層次的激勵因素。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威廉.大內所提出的“Z理論”進一步肯定了道德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信任、微妙性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性,如果缺少上述三點,沒有哪一個社會的人能夠獲得成功?!?Z理論強調盡力在企業內營造一種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并充分體現出從性價值是管理的最高體現的思想。
總之,無論從企業的內部還是從外部環境來看都迫切需要企業進行倫理道德建設,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
2.倫理道德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倫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會功能對企業發展施以影響。在企業內部,倫理道德規范作為一種校正人們行為及人際關系的軟約束,它能使企業人員明確善良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等一系列相互對立的道德范疇和道德界限,從而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提高工作效率道德水準。倫理道德以其規范力量,有助于企業確立整體價值觀和發揚企業精神,有助于群體行為合理化,提高群體績效。沒有倫理道德素質的普遍加強,最終將防礙企業發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將企業的發展引上歧路。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倫理道德方根發揮著以下作用:1.崇高的企業目標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以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企業的發展與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相聯系的崇高的目標作為企業追求的目標,賦予了企業一種莊嚴的使命感,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2.提高員工的道德素質有利于企業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配置。3.管理者運用倫理手段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4.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企業的內聚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質決定,它能產生威信,使管理者贏得員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間的溝通,它能產生感染力和號召力,使員工產生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責任感,并進一步轉化為對企業的忠誠,產生強大的內聚力。5.產品倫理道德內涵是企業立足社會的保證。產品質量、企業信益和服務是一個企業立足社會的三大要素,產品倫理道德內涵意味著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堅持一流的產品意識,堅持信益高于一切和堅持一流的服務意識和行動。6.注重社會效益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企業不僅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而且積極參與社會的公益活動履行社會的義務和完成社會的使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7.高尚的道德覺悟是企業間競爭與合作的基礎。
3.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
倫理道德作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非經濟因素,日益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和不
可替代性?,F代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這些問的存在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
3.1 傳統道德觀新道德觀的沖突問題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有一個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會有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一些沿襲下來的傳統道德觀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但其影響還會在或長或短的時期內存在,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如果此時與時代相適應的新道德觀還未形成或其影響力還不夠,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往往處于一種矛盾與迷茫的狀態。
這種情況如果在企業內部發生,也會使管理者陷入困境。如果繼續沿用舊的道德觀,因其與時代的發展要求不符合,對企業法的發展不利,采納新的道德觀,又會引起那些依舊遵循舊道德觀的員工的抑制甚至反對,對作好工作同樣是個阻力。此時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從企業的長遠發展出發,堅決克服這種阻力。首先,管理者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只有自己的立場堅定了,才有可能影響別人。其次,對那些堅持舊觀念的員工,一方面要因勢利導,比如請一些員工比較信任的,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公開發表新道德觀的講話,或是讓員工通過適當途徑了解施行新的道德觀給企業及個人帶來好處,讓員工在認識上有一個轉變: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獎懲手段強制推行新道德觀,但需要注意,這些獎懲的后果必需與獎懲對象的直接利益密切相關。在使用獎懲手段對,可多用獎勵手段,因為若使用懲罰手段的措施不當容易引起抵觸和反對。此外,獎懲手段的使用,在員工能夠自覺遵循新道德準則時,可以逐步淡化,直至取消使用。
3.2 因地區差異造成的道德觀念不同形成的道德困境
道德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因為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比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會影響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道德觀的形成。
現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于企業管理者來,不能不面對眾多的國際化問題,當然也包括倫理道德問題。對于一家跨國公司來說,其下屬子公司分布于許多國家和地區,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道德準則又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中國公司要在一個文化風俗迥異的地方開設企業,是堅持入鄉隨俗不是采用本國的處理方式,就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事實表明,竟是入鄉隨俗或沒用本土作法都不可行。
對跨國公司來說,若有可能制定通行世界的,有一定普遍性的倫理行動基準,那么企業行動就更容易展開只要遵守它就可超越不同國家的法律,有助于實現一致的社會公正。但問題在于這種想法的現實性,目前的世界潮流是普遍性與多勞多得并行,一方面是從各種國際組織大量涌現上看到的統一趨勢,另一方面是尊重民族、地域、宗教、不同產業、獨特的企業文化待的多元化趨勢。不經協商由單方面自以為是地強加給對方的普遍性是不受歡迎的,而一味的強調多元化又有陷入文化相對主義的危險?,F實情況是,在一國被認為是正確的事物在他國未必是正確,同時因各國的倫理規范不同而引起摩擦和麻煩時,又問題以某些共同點為基礎找出共同的倫理規范。一般來說,任何一國的首先觀念中都存在一些糟粕,對于這部分應放棄,對一些違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的觀念應進行改造??傊谔幚泶祟悊栴}時,不應拘泥于任何一方的固定模式,而應站在一個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取長補短,并逐步地在全球范圍內將一些普遍行為規范化、制度化、令參與國際活動的團體或國家隊有所依從。
3.3道德與法律的要求高度不同而造的管理困境
對于企業的行為,法律與道德都起著制約作用。法律起著最基本的強制作用,但一些法律要求不如道德要求更符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另外,用法律約束也有百密一疏時,加強倫理道德約束對法律約束有補充作用。
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最終目標,而為達此目的,有人認為只要不違法,沒有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社會的道德規范對一些企業及管理者來說形同虛設。企業中有些就是合法不合理,更不符合道德要求。在20世紀年代,佛羅里達州國際血漿公司經常從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收購血漿,然后高價轉賣,當尼加拉瓜發生大地震時,公司該立即從非洲低價買入一批血漿,然后高價賣到尼加拉瓜,從中獲得了高額利潤。該公司的行為沒有違法,也?了利潤最大化,但卻違背了最基本的人道主義,違背了道德。該公司的行為受到了美國公眾的一致譴責,并被該公司所在地政府吊銷了商業牌照。
隨著公眾意識的提高,人們對企業那種違背道德卻不違背法律的行為不會再坐視不理。目前針對“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西方理論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即:企業社會責任論“不僅要求企業追求利潤,更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其行為不公要合法,更要合理,合乎道德。即使一個企業在短期內獲得了高額利潤,但其行為如果缺乏道德性而不被公眾認可,最后損失的還是自己。只求利潤不講責任,遵守法律但違背道德的作法,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了。作為管理者應高瞻遠矚,為了企業的長期利益和發展,即使犧牲一些眼前利益也值得。只要能得到公眾的信任和支持,企業的業務必定會蒸蒸日上,利潤不會成問題。
3.4如何對待員工的合法權益問題
員工作為企業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法權益的維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在有的企業中,員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重視與保障,比如言論自由權、隱私權以及工作環境的安全權利。有關資料表明,有的美國公司以保證企業的商業秘密為由,私自拆閱員工信件,竊聽員工私人電話。另外,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外資企業中員工合法權益的維護。在我國的一些外交企業,外文管理者對我國員工隨意打罵處罰,為防偷竊搜身等事件屢有發生,這種現象在其它不發達國家也屢見不鮮。甚至,有的連員工基本的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1999年4月,廣東番禺一臺資企業發生火災,因平時為防工人私自外出,緊鎖車間大門,并且未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致使幾十名工人喪身于火海之中。員工作為企業法的一員,有責任也有義務服從企業合理的規章制度,但象上述那樣員工的合法權益遭受侵犯,只會令員工對企業傷心\失望,甚至公開抵制,作為管理者,不僅要關心企業的發展,更要注意對員工的關懷。這些關懷不僅包括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使員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只有這樣都會使員工有安全感、歸屬感,都會真心實意的為企業作貢獻,有利于企業凝聚力、向心力氣提高。
3.5 如何正確對待消費者的問題
消費者作為產品和服務的最后享用者,有權利對其所需進行選擇,“消費者是上帝”這
一口號日益深入人心。作為提供新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則面臨著如何正確對待上學的問題。
目前,一些企業堅信,生產不僅可以滿足消費,也可以創造消費。首先談生產滿足消費中的問題。許多企業為了達到銷售自己產品或服務臺的目的,采用欺騙或蒙蔽消費者的手段。比如對商品的性能夸大其辭,對商品本身潛在的危險性避而不談,使得消費者不能做出明確的選擇??梢哉f,消費者不能理智地選擇商品或服務,其中最主要的負面原因就是企業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西方有些國家正在進行的消費者運動,提出了“消費者有權知”的口號,我國的一些服務行業也提出了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的承諾,并且世界各國消費者維護自己消費權利的意識也逐步加強,這給企業脈管理提出一個新的思考是在題,如何讓消費者真正了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
在創造需求方面同樣值得企業的管理者深思。人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而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如吸煙問題,吸煙有害健康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識,但仍有許多煙草公司為了擴大市場,在宣傳上引誘人們吸煙,特別是青少年和婦女。這樣創造出來的需求我們寧可不要。隨著人類處我保護意識及辨別能力的提高,這些所謂創造出來的危害人類健康安全甚至人類生存的需求,只會遭到譴責、抑制,而這樣的企業最終只能走向滅亡。據報道,1999年美國因吸煙受害的消費者向法院起訴煙草商,煙草商敗訴向消費者賠償約達4000億美元的損失。如何開發人類合理、健康的需求已經成為一個擺在生產者面前的道德問題。
3.6如何處理與其它企業的關系問題
企業自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企業管理者絞盡腦汁,有的甚至采取非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從短期看,有時采用一些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會給企業帶來一時的盈利,但隨著法制的健全,以及社會對公平競爭的重視,這些手段會失去用武之地。即使在目前,彩不公平手段也未必湊效,如果大家都參與了不公平競爭,到頭來只會兩敗俱傷。比如在工程招標中,投標方都向招標方負責人進行賄賂,使得中標值超過招標方的最終承受能力招標方只能放棄他們,從而使第三者得利。因此,從長遠的角度看,企業應加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在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水平與能力上下功夫,同時還要為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只有各個企業都這樣做了,才能真正的使社會處于一種良性的競爭狀態。
3.7 企業管理者自身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
企業管理者作為企業中的決策者和行為帶頭人,其自身倫理道德問題不容忽視,。在企業人員的招聘和內部人員的提拔問題上,有些管理者往往以個人情感為出發點,用人唯親、優先照顧自己的親人朋友等,完全不顧其能力是否與其所要從事的工作相當,結果造成企業中一些人員素質低下,身在其位而不能謀其政。這樣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也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以及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在企業管理中,有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責任感,處處為個人的私利著想,因此,貪污受賄、損公肥私、腐化墮落等現象在一些人身上屢見不鮮。管理者的個人作風會影響到企業風氣,因此必須加以重視。
3.8企業員工的道德問題
企業員工是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他們的道德狀況對企業發展同樣至關重要。缺乏職業道德、損害企業形象的行為是一個普遍存在于員工身上的問題。任何一個企業要想獲得成功,必須要有良好的企業形象作保障。企業形象是全體企業成員共同塑造的,員工的職業道德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企業形象不佳,正是由于個別員工缺乏最起碼的職業道德造成的。對待消費者態度生硬、行為粗暴,甚至發生傷害消費者的行為,此外還有大量拒絕服務等現象,這些都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犯和蔑視。由于這些人的職業道德素質低下,而最終損害的是企業形象和利益。
另外,現在許多員工對企業無感情,責任意識淡薄,更多關心的是自己的物質利益,對企業的發展不感興趣,有的員工為個人私利的獲得故意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影響到正當利益的獲得。
4.強企業的倫理道德建設的途徑
在企業法的經營管理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倫理道德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加強企業的倫理道德建設來完成,而倫理道德建設要從企業的內部與外部同時入手考驗做到更全面,更徹底。企業內部,企業管理者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錯誤的認識,充分認識到企業倫理道德建房與盈利的辯證關系,認真處理好關系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利益與道德的關系,同時企業加強對員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員工的道德境界。
4.1加強社會監督,約束企業的行為。
企業作為社會的成員,其行為也處于社會的監督之下。對企業的監督應是一個全方位的監督,可以從法律監督、環境監督和自我監督三個方面來考慮。
法律手段作為國家的一種強制性手段,具有到高無尚的權威。以法律監督為手段促進道德建設,首先可以提高道德的權威性。道德只是對人們行為(包括企業行為)的一種軟約束,而將一些道德觀念上升為法律,依靠國家強制力來執行,可以使其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提高權威性,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公認不違的原則。其次可以增強道德的規范性。道德具有明顯的社會效力,不能只是抽象的原則,必須使其變為具體明確的行為準則,而法律條文的制定,將一些道德要求條文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通過法律形式對企業行為加以具體的限制,也可使其行為規范化。第三,可以強化道德的監督性。道德固然以揚善為基本特征,但懲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法律監督以強制為特征,是更嚴厲的治惡性手段,以此來監督企業的行為,對各種非道德行為必定會起到震懾作用。法律監督手段可以強制性地為企業行為確定價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轉企業行為失范的狀態。
環境監督是檢驗企業是否履行道德義務必一種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環境過于寬松,沒有約束力,會有損道德行為的施行,嚴格的環境監督則能夠防患于未然,時時監督企業棄惡性從善,加速道德風氣的改善。環境監督包括三種方式:第一,傳播監督,即大眾傳播媒體對企業善行的褒揚和惡性行的譴責。這種監督無疑會產生巨大的社會輿論效力,使善行者受到社會的尊重,惡性行者受到鄙視,從而提醒企業時時檢查自己的行為。第二,人際監督。在道德環境空間增大,變動增加的情況下,企業的人際關系流動性與陌生性也相應增加,此時更須加強人際監督。現在,企業的競爭者、合作者、服務對象的范圍越來越廣,企業行為更加社會化,通過彼此的監督,才可以使各企業的行為進一步符合道德規范,這樣有利于企業間擴大交往,維護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第三,組織監督。通過建立一定的組織(如官方的、行業的、民間的)對企業行迷進行全方位的監督,使企業的非道德行為無處藏身,從而能有效促進企業日常行為的改善。
道德行業最終要靠具體的行為個體來完成,如果個體的道德行為是在監督和強迫之下完成的,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德行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每個道德主體需要將社會的道德要求要求內在的道德義務,用健全的道德性來指導其社會行為,從而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其中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意志的磨煉、道德修養的積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自我監督是貫穿于其中的不可必少的環節。企業只有在自我不斷的對照、反省、提示、監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斷提高,成為一個有高度道德覺悟的個體。
4.2企業管理者提高認識,處理好各種關系。
4.2.1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
企業講利,既符合市場經濟原則,也是發展國民經濟之需。如果一個國家大部分企業都虧損,那么,整個國民經濟就會陷入困境。因此,企業“言利”、“求利”是正當、符合道德的。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是否 “言利”與“求利”,而在于如何“求利”。如果把企業求利看作是企業活動的最終目的,那么在企業利益實現的過程中,企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就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企業“求利”,必須堅持目的與手段在道德上的統一性,即善的目的必須要用善的手段來實現,對利益的獲取必須“取之有道”“以義取利”。這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應該遵循的一條重要道德原則。
4.2.2處理好國家利益與企業自身利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它既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獨立實體,又是社會國民經濟整體中的一部分。因此,每個企業時刻都面臨著國家利益與企業自身利益的矛盾。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是否兼顧國家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兼顧國家利益是我們判定一個企業形象的客觀標準。企業應該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為指導,自覺維護和兼顧國家利益,處理好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另外,在企業生產經營行為中,還必須處理好企業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一些企業為了當前的蠅頭小利,不顧國家法律、法規,不講社會功德,損人利已,唯利是圖,這種行為最終必定會葬送企業法自己的發展前程。作為企業管理者,如果沒有長遠遠光,只顧眼前利益,利欲熏心,不顧企業長遠利益,實質上是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極不負責.這種得不償失的企業短期行為,是每個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該杜絕的.
4.2.3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競爭給每個企業以壓力,又給每個企業以動力,它促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不斷努力奮斗,積極進取:不斷的在生產\經營\管理\各方面完善自身,增強實力,經求在競爭中不敗,在競爭中爭先。企業與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客觀上要求我們每個企業都要處理好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問題。首先,企業在市場中是地位平等的競爭對手,因此,企業之間競爭必須堅持“公平競爭”的道德原則;其次,企業之間作為競爭對手不是戰場上的敵手,因此市場競爭反對爾愚我詐,不擇手段;再次,市場中企業與企業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的,這就要求企業在競爭中要講協作,要處理好競爭能力與協作的關系。“尊德守法、公平競爭、團結協作、實力求勝”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倫理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市場有序進行的保障。
4.2.4處理好企業行為與企業行為責任的關系
任何一個正常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要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負責,這是個體道德行為中的一條重要倫理法則。如果我們把一個企業看作一個獨立的行為主體,那么這條法則同樣適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的行為若觸犯法律,企業就要承擔法律責任;企業的行為若違背社會道德,企業就應承擔其社會責任,因此,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必須正確處理自身的行為與責任的關系,不能只顧賺錢、不顧行為后果。企業只有明確了自身行為及其行為責任的關系,才能認識到哪些事情該做,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從而極大提高企業尊德守法經營的自覺性。同時,加強企業自身行為責任的認識,還有利于企業培養產品的質量意識。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那些采用違法亂紀手段進行經營活動的企業,那些靠欺詐哄騙獲得暴利的企業,要加大打擊力度,追究其行為責任,依法嚴懲。加強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就是要從企業的行為責任意識入手,才能最終達到實效。
4.3加強企業道德教育,提高員工道德境界
企業道德教育是企業道德得以轉化為員工的內在品質,對企業管理實踐發生作用的必備環節。在日本企業界,員工的道德教育始終是和企業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許多企業懸掛著“倫理進入企業,心靈進入工作場所”,“在企業中要有倫理,職業上要有心”的口號,他們以“明朗、愛和、喜勞”為中心內容普遍開展倫理道德教育,啟迪和培養員工的心靈??梢哉f,企業的發展取決于員工的業務素質,更取決于其道德潛力。
企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人生觀、責任觀和良心觀的教育。通過對員工在這方面的綜合教育,使員工樹立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把服務大眾、服務社會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陶冶員工的道德情感、營造以情侍人的道德風尚,教養員工的同情心和仁愛心;增強員工的責任心,培養員工愛崗敬業的精神,使員工全心全意地為企業服務、作貢獻,促進企業的發展。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興起的一種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與前瞻性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管理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注,在現代企業求生存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是現代企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關鍵一招。其特點是當企業在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逐漸重視整體的策略規劃已成為現代管理的一大趨勢,成本管理與企業策略的相結合,勢必使企業跨出內部控制的單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領域,以鞏固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的優勢。
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日趨白熾化,企業經營的策略規劃與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 MANAGEMENT)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如何制定企業未來發展最佳策略并付諸實施,無疑是企業決策者必須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尤其是我們這種外向型企業(注本公司的產品100%外銷)受到外界的干擾和沖擊更大。正因如此,我們針對企業的現狀和特點,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為出發點,在經營管理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實行這種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法,經過3年多的實踐檢驗,有力地證明了當初的決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選擇是正確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條質量效益型之路,較好地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形成了良性發展的局面,連續多年進入全國電子元器件百強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躍居第15位)。
一、項目選擇的理由
由于連續多年受到全球電子行業蕭條及印制電路板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致使公司的產品──雙面板及多層板成本偏高,消耗過大,交貨期較長(與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競爭,增加了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難度,其負面效應表現為客戶投訴多、抱怨大,公司訂單劇減,生產任務不飽滿,生產效率低下,最終導致企業生產不景氣、大量裁員,士氣低落的惡性循環(未達到公司的設計能力和投資的預期效果)。面對這一嚴峻現實,我們深知企業內外環境是會快速變遷,未來將面臨高科技、高競爭的動態環境和強大壓力,為有效地評估企業經營績效,預測企業所處的優勢與劣勢,以求在危機發生之前加以消除,從而推動企業蓬勃發展,策略性績效評估制度之發展則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性;而成本管理正為策略性績效評估的重要一環,不容忽視;基此,二者之結合應用,相輔相成,將有助于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因此,為了擺脫困境,扭轉局面,我們緊緊圍繞確保交貨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質和服務這個中心主題,從確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開一系列的大膽改革和管理創新活動,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謂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對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以市場競爭價格為導向,一定的目標利潤為中心,運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業各項目標成本或控制指標,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終將各項指標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將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轉化為企業的內在動力,從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和發展良策的一種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圖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競爭策略之研究──從成本策略及差異化中加以選擇,并針對成本計劃,期望能對營業及組織上有所突破。
2、實施競爭者分析及標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礎上協助目標之設定,同時了解并掌握營業與組織等作業流程的差異性。
3、經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業自身所處的位置,同時知曉同行業挑戰者能力的強弱及企業欲進入的產業狀況。
4、確定、了解并控制關鍵性成本動因,注重企業長期與短期績效并重、競爭優勢和發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顧財務面和競爭面的情況下,依據企業策略規劃,將成本管理目標化,并評估組織轉型的可能性和企業發展策略隨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
當然實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許多工具,諸如分析成本活動,以了解價值鏈與成本之間的變動;以較低的成本重新設計營運或組織的各項活動,期望能提高其價值。不過,在運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時,應有下列認識: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項富有實效的管理技巧,它絕不是一種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業達成財務與競爭優勢的重要階梯。
3、當管理者積極學習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將可產生獨特的效果。
4、經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夠下降外,亦同時可以提高品質、改善服務、確保交貨期(JIT),從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組織迎接新挑戰與績效評估的銳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驟
以往,績效評估多以企業的財務績效為主,但時至今日,我們深切了解企業欲長期高效發展,必須能準確推測客戶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業能滿足客戶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貨期的準確率多高,市場競爭價格多少,品質或服務水準怎樣等,上述事項均應經常性或定期評估,以增強我們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覺,及時發現問題,在客戶抱怨甚至取消訂單之前即能第一時間解決問題,這一點對我們這類以接單為本的企業尤為重要。
針對印制電路行業特點及企業自身情況,我們于2001年2月起開始采用策略性績效評估方式,以求增強市場競爭力。首先,對公司的主要客戶,如加拿大北方電訊(NORTEL)、美國電報電話(AT&T)、德國西門子(SIEMENS)、瑞典愛立信(ERICSSON)等跨國公司咨詢其有關產品交貨期、品質、服務和可信賴性狀況,以及其他約定事項的滿意程度進行了解。經調查的信息反饋得知客戶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業技術,反較關切成本(COST)、品質(QUALITY)、服務(SERVICE)、準時交貨(JUST IN TIME)四個方面之績效,但是客戶對此四項績效并不滿意,因此我們特別成立了改進小組加以檢討,經反復比較和廣泛討論,確立把滿足客戶期望放在首位,視客戶意見為最高的命令,企業的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主題而全面展開。其次,鼓勵和支持中層管理人員依各職能領域找出影響其績效的重要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為配合策略目標將評估指標定為:準時送貨、產品制作周期、產品成本,產品質量,生產能力,亦以客戶關切點為中心,掌握客戶通常關心的事項是:1.有訂單時,能否滿足交貨期(JIT)?2.品質是否達到水準?3.服務是否滿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與此同時,亦應考慮公司:1.是否有能力滿足客戶的期望?2.有無合理利潤可獲得?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任何優勢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必須把自己置身于顧客和競爭對手的雙重壓力下,不斷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對優勢的動態發展。
在實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過程中,一是對各級管理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以達形成共識,把市場機制、目標責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業內部,在全廠員工中樹立“三個意識”教育,即憂患意識,成本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二是確立客觀現實的“成本目標體系”,規定縱橫有序的“成本責任體系”和建立嚴格完善的“成本考核體系”。具體表現為全面把握以市場競爭價格為前提,以總成本為重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把目標體系分解為公司總目標、部門子目標、班組小目標及個人具體目標。突出“四性”,即指標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嚴密性、政策的激勵性,大力貫徹“四”字方針,即“算細帳、查漏洞、找原因、訂措施”,做到“三個結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與達標升級相結合,策略性成本管理與開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議活動相結合,策略性成本管理與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結合,較好地體現了“基礎管理扎實、目標分解明確、系統管理協調、考評體系科學”的原則。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經濟技術效果評價
為了全面、客觀、有效和準確地評價我們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實際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和完善的,能從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業經濟技術效果的指標體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說服力,基于這一原則,我們力求從定性與定量、長期與眼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進行科學評價。
反映我公司經營績效的硬性指標是從定量、短期和經濟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見,從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產值、銷售和出口創匯分別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遞增;盈利則以年均約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產值、人均創利、人均創匯和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利也實現高速增長,分別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長。特別是公司的高科技產品含量不斷增大,即多層板的年均增幅高達1.6倍。與此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也不斷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遞增;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逐年上升,分別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長;準時交貨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顯提高,分別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雙面板單位生產成本、多層板單位生產成本持續下降,平均每年分別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僅節約成本一項3年累計高達134 1.41萬元,平均每年為447.14萬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萬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業協會的統計報表中,我公司雙面板產量、實現利稅為第一位,完成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為第二位。全員勞動生產率、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利,人均產值、人均創利、人均創匯等多項指標也是居全國領先水平。而從軟性指標(定性、長期和社會效益)方面來評估,可知公司的信譽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與客戶建立了長期、友好和穩定的合作關系,得到客戶的信賴和青睞,贏得大批訂單,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之基礎。這屬于無形資產,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難以定量評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績,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增強了我們推行管理現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創新特點和推廣價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業外部的市場競爭和企業內部的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將市場競爭的壓力自覺地化解和轉變成企業管理的推動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較大突破:1.在準時交貨(JIT)方面實現了突破。 它以第一時間全面滿足客戶期望為最終目的,根據客戶的需要和約訂,準時提供優質、實用和經濟的產品,其導向模式的重點在于競爭策略,核心是講究全球最流行的準時交貨。2.在價格方面實現了突破。以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為起點,它的公式是價格-利潤=成本。即價格決定成本,改變了傳統的“成本+利潤=價格”的成本價格定論。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認為,市場價格是企業生產的客觀尺度,應根據市場價格來選擇、確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場價格的規定為限,達到增加盈利和增強競爭的目的。3.在成本理論方面實現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統包括產品成本與作業成本、戰略成本與短期成本、數量成本與質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預見性和動態性,其目標是基于公司的戰略目標,較現行成本管理的適用性更強、范圍更廣、效果更好。正是遵循這個法則,3年多來,我們一直把按時交貨、品質、成本和服務放在首位,經過多方努力,成效尤為突出和顯著,國際知名的大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加拿大北方電訊和德國西門子等客戶對我公司的滿意度不斷提高,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譽,贏得大批訂單。我們的這種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準時交貨(JIT)、總成本控制和靈活地應用制造技術等方面的內容。最明顯的優勢是運用了管理會計,它不僅要求用精確的成本數據、變化數據和利潤數據提供資深的管理,還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體系去陶冶磨練員工的行為,使之與公司的長期發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這方面為國內企業樹立一個成功的典范!
綜觀我們率先運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個結論:企業只要在管理現代化方面積極探索,就能走出一條改革創新之路。正是按照這個準則,我們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符合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較好的收益性,是對傳統管理體制的全面挑戰和徹底反思,強有力地推進企業向高產、優質、低耗和高效方向發展。這種新型的管理技術手段有助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競爭能力,是現代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制勝法寶。從整體的環境來看,大家都處于同種外部環境,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幾年里,使企業走上了低投入、高產出、大發展的良性循環道路,這其中的經驗確實值得許多企業學習、借鑒和推廣。我們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必要性和針對性。在實際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業必須在較高層次上實現科學管理與靈活創新的同步增長?,F在,我們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與國際市場接軌,參與世界經濟大循環,就不能再沿用過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業自己,因此,學習推廣現代化的管理科學和手段就顯得非常必要與極為緊迫,它是增強企業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場經濟的一條非?,F實有效的途徑?,F把策略性成本管理與現行成本管理列表進行比較,從中可見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創新特點明顯強于現行成本管理,是現代化管理科學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現行成本管理與策略性成本管理差異比較
管理與技術一起,被稱為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對于企業來說同樣如此,因而,我們歷來都非常重視和強化企業管理工作,把科學管理作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實踐體會到企業要發展,必須依靠科學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實現。以管理為主線、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發展的永恒真理!
六、對鞏固和發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運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過程中,雖說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認為任何一種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都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和創新的過程,決不會停止不前,因而、我們希望在繼續鞏固和運用該管理方法的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加以完善和充實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進展、有所創新和有所突破,積極為推進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作出較大的努力和應有的貢獻,致力于在當今管理理論的前沿大膽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現代化道路。
論文摘要: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要改變國企經營者由政府指派的傳統做法,使經營者脫離干部系列,逐步形成一個以經營管理企業,使企業效率增大為職業的獨立的企業家。
論文關鍵詞:國有企業 經營管理者 激勵與約束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建立,經濟全球化與市場國際化又是大勢所趨。我國的企業要生存,就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但也有不足之處,其中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改革,并沒有突破性的發展。
1建立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約束監督機制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由于受舊管理體制的影響,國有企業大多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監督機制,盡管一些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也實行了年薪制,但機制并沒有根本上改變。受舊的傳統意識的影響,激勵約束監督強度非常微弱,致使企業經營不能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1.1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缺陷的分析
在傳統體制下,國有企業對經營者并沒有完全的激勵機制。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精神激勵為主,適當的物質刺激為輔;二是隱性的控制權收益。
第一種,片面的強調精神作用,忽視了物質刺激的作用,這對剛剛走上領導崗位的經營者,在短期內會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對長期在位的經營者來說,物質的需求和欲望往往成為其行為的決定力量。如紅塔集團董事長楮時健,1978年出任廠長,經過l7年的努力,使紅塔集團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現代化煙草行業。17年企業上交利稅1000億,而他個人合法收入只有幾十萬,僅相當于一名歌星一場演出或一次廣告的收入。褚時健走向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他對企業的貢獻未能得到合理回報也是導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激勵約束機制看,激勵不足約束不力,必然導致一部分經營者由功臣變為罪人。
1.2國有企業約束機制缺陷的分析
傳統體制下國有企業也有約束機制,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對國有企業的監督還是比較“完善”的。既有來自政府、上級機關的監督,也有來自黨委、紀委、監察部門的監督,還有來自職代會的監督等。但沒有一種監督能真正的落實到位。當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監督約束職能不到位。監督法律條文不具體不完善。二是企業監事會形同虛設,不能充分發揮職能,企業的監事會由于其主管部門明確,監事主席一般由公司上級領導或政府官員兼任。公司內的副監事長,職務比董事長、經理低,他們的工資、職務升級等均由其“監督”對象來確定,并且都是兼職,因而形同虛設。其三,企業外部、內部的約束監督主體政出多門,缺乏合力。
2構建有效的激勵監督機制要解決矛盾
2.1要解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矛盾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按生產要素分配,要承認企業家才能和貢獻的特殊性,把它從勞動要素中分離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要素參與分配。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論上發展勞動價值論,接受要素價值論相對科學的一面,把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和勞動等同起來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
2.2要解決企業家市場化與黨管干部原則的矛盾
發揮作用。優秀的企業家是一種稀缺資源,它的流動配置必須遵循價值規律以市場為基礎,這是建立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必要條件。為使兩者相協調,可以:(1)企業家是否可以在企業家市場應聘,要有一種自愿申請和資格認定程序,這可以同黨管干部組合起來,由黨委組織對申請人進行全面嚴格的審查,對合格者由組織部門發證書,準予持證進市場應聘;(2)持證者進入市場,可以由企業董事會或上一級主管部門代表所有者通過雙向選擇條件協商后簽定聘用合同,黨委組織部門不再干預。而對于上崗后實踐證明不合格者,組織部門有權收回其應聘書,迫使其另謀職業,從而真正做到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同政府部門的干部和公務員制度徹底脫勾,從能上能下變成一個既有可能獲得高收入,又有可能承擔下崗失業風險的真正的經營者。
2.3要解決國有企業所有權主體非人格化與對企業經營者進行有效約束的矛盾
現代企業制度主要是通過三權分離、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的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強化董事會、監事會對高層經理的監督,但現代企業制度的這種優越性卻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表現在:采用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必須以產權清晰為基礎,法人治理結構才能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的內部監督。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缺乏具體的最終所有者,這是由國有企業產權本身的特點和性質所決定的。因此,以人身份進入企業董事會的國有資產代表并不一定有約束經營者的內在動力。
3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的配套措施
3.1建立企業家的市場選拔制度
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要改變國企經營者由政府管理的傳統作法,使經營者脫離干部系列,逐步形成一個以經營管理企業,使企業效率增大為職業的獨立的企業家,而企業家的市場選拔制度包括:
①經營者的產生和選拔市場化;②經營者的收入市場化;③經營者業績評價市場化;④經營者流動市場化。
3.2完善業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對經營者業績考核評價指標單一是實行年薪制的障礙,也造成經營者短期行為,所有的激勵機制的競爭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科學的業績考核評價指標上,對企業經營者的考核要盡量采用能反映企業綜合經營狀況的客觀指標,也要采用能對企業未來發展有貢獻的指標,如研究與開發費用及其占銷售收人的比例,新產品對銷售收人及利潤的貢獻等等。
3.3完善企業內部機制
建立健全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離不開廣大職工的支持和監督,在企業未改制,企業內部組織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財務制度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實行年薪制等激勵措施既不能發揮經營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不能得到職工的支持,因此必須健全企業內部各項規章制度。
3.4完善法律監督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對企業經營者的行為實施法律制約與監督是適應市場要求的必需手段,除了明確經營者權利、義務、責任以外,要規范經營者的行為及其后果的懲處原則。
國有企業內部要完善法人結構來約束和削弱企業經營者的控制權收益。
4結語
所有的激勵機制的競爭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科學的業績考核評價指標上。建立健全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離不開廣大職工的支持和監督,因此必須健全企業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
論文關健詞:國有企業 經營管理者 激勵約束機制
論文摘要:在我國,建立有效的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已成為企業規范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闡述了激勵和約束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總體思路;對如何改革和完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提出了建議。
現代企業經理激勵約束機制的核心是協調股東和經理之間的利益,盡最大可能減少成本,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完善管理層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已經成為公司規范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的必要性
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效率。一套有效的高層經理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是在保證現代企業組織享有企業家職能分工產生的高效率的同時,避免因職業經理人員和企業所有者的目標利益不一致而產生損失的必然要求。
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激勵不足,約束不夠。在激勵機制方面,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職業經理人利益階層,其收人和企業業績相關性不大;收人構成不合理,名義工資偏低,灰色收人多,更缺少激勵經營管理者追求企業長期利益的股權制度。這極大地影響了國有企業高層經理人員的積極性。在約束機制方面,沒有形成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所有者約束機制空缺。由于經理市場不存在,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不完善,市場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競爭約束也難以實現。這導致所謂“內部人控制”、過度的“在職消費”、難以控制的隱性收人、"5,歲現象”等問題的出現,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這一切表明,建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十分必要和緊迫。
2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的總體思路
縱觀世界各國的國有企業,其目標大致可分為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社會政策目標和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效率目標兩大類。對于以社會政策目標為主的國有企業,其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價、激勵約束就不應該以效率為導向,而應以類似于公務員的標準進行考核、選拔和獎懲。對于追求效率目標的國有企業,則應該按照現代公司制企業要求去運作,建立與現代企業一樣的企業高層經理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以保證這類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其利潤目標。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目標是社會目標和利潤目標兼有,使得國有企業高層經理人員的激勵約束甚為復雜。雙重目標下,不僅無法確定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業績考核指標和行為標準,甚至無法找到對企業高層經理人員進行激勵約束的真正主體。因此,建立有效的國有企業高層經理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必須與國有企業目標的定位和分類相結合。
具體而言,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推進,現有的國有企業最終應該形成兩類。一類以承擔國家政策目標為主,主要以國有獨資形式存在,可以認為建立了一種特殊的現代企業制度—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這類企業的數量很少,包括少數大型和特大型國有骨干企業以及承擔特殊政策目標的國有企業。另一類不承擔政策目標,以市場效率取向為主,主要以股權多元化的公司制形式存在,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將改為這類公司制企業。
對于第一類企業,政府是所有者,也是企業高層經理的激勵約束主體,有權利和義務加強對企業高層經理的監督約束。這類企業的經理人員應該是準公務員,其激勵與約束機制可參照公務員標準,考慮一定的效率要求而進行設計。在報酬方面,不強調以高報酬、高風險收入追求強激勵作用,而是保證其在完成一定的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得到職位升遷和相當水平的保險收入,尤其是保證其在退休后能夠具有相當高的收入水平和終身的體面生活。在約束方面,政府對企業的財政或財務預算約束以及行政紀律約束,對此類企業的高層經理人員的行為應具有重要的監督約束作用。
第二類企業具有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股東大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關,股東大會委托董事會選擇企業高層經理人員并對其進行激勵和約束。企業高層經理人員屬于職業經理人階層,是由董事會據其能力和業績聘任的,企業高層經理的報酬數量和結構也是由董事會據其經營業績動態確定的。為了調動經理人員的積極性,激勵其長期行為,高層經理的報酬結構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固定收入(如固定工資),也包括不固定或風險收入(如獎金、股票等);既含有現期收入,也含有遠期收入(如股票期權、退休金計劃等)。在這類企業中,一方面董事會授予高層經理經營控制權,發揮其經營才能;另一方面,董事會、監事會對企業高層經理的控制權的形式進行直接監督約束。在企業外部,職業經理人市場的聲譽機制、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和信息顯示機制等,也對高層經理人員起著重要的激勵約束作用。這些報酬機制、控制權機制、聲譽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的綜合作用,形成了對現代公司制企業的高層經理人員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3改革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的措施
3. 1建立有效的、結構多元化的報酬激勵制度
管理者報酬是一種激勵機制,更是一種重要的治理機制,它由三部分組成:①基本的工資、福利與津貼;②短期激勵收入,根據一年期業績指標的完成情況加以確定的收入,如年薪;③長期激勵收入,按更長的時期,如3-10年業績指標的完成情況確定的收入。主要有股票期權、認股權、虛擬股票、股票溢價權、后配股、業績股份等。
以上各種管理者報酬的目標都是更好地激勵經營管理者為實現公司的目標而努力,即股東財富最大化。其中,短期激勵報酬一般取決于企業管理者對公司特定的年度目標的完成情況,其表現形式通常為年終獎金或者年終紅利;長期激勵報酬則由企業管理者對組織長期持續發展的貢獻程度所決定。從激勵效果來看,基本工資可起到保險作用,但激勵力度不足;短期激勵報酬有利于激勵管理者,較快提高企業經濟績效,但同時容易導致管理者的短期行為,而長期激勵報酬則能向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市場評價機制和靈活的選擇機制,將管理層利益和股東利益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其更注重股東價值和公司的長遠發展,增加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在許多國家,長期激勵收入已經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報酬激勵機制。
管理者報酬的應用有其特有的復雜性,每一種報酬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在設計管理者的報酬時不能單純地只依賴于某一種激勵報酬形式。在實踐中,其設計應該依據的經濟原則是生產力原則和公平原則,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結構多元化的報酬制度。較好的報酬設計應是幾種不同形式的最優組合,互相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各種激勵方法的優點。
3. 2建設促使報酬激勵機制有效運作的配套機制
工資、獎金、股票及股票期權等形式的管理者報酬激勵機制并不能取代其他激勵約束機制,仍然需要配套機制提供支持和補充。這些機制主要包括:獨立的董事會、債務市場、公司控制權市場和產品市場。如果報酬激勵機制可以取代這些機制,那么在報酬機制建立后,這些機制應該削弱或者消亡。但是,過去60年以來,上述各種機制不但沒有削弱,不少反而強化了,其原因是:
(1)由于報酬激勵只能對經營管理者的報酬發生直接影響,不能有效選擇和更換經營管理者,因此,需要獨立的董事會、外部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作為補充。
(2)公司的經營業績往往不能通過具體的指標得到充分的反應。同時,由于公司股票價格的變化經常受到國家經濟和整個股票市場狀況的影響,也不能反映一個公司的業績或者某個經營管理者的表現,而在商品或服務市場與同行的競爭優劣,卻可以作為公司或者高級管理人員經營業績的尺度。
(3)在以股票期權為主的報酬激勵機制中,高級管理人員存在采取不適當風險戰略的動機,這時,通過債務市場可以約束其過度冒險行為。因為,在存在債務融資時,如果經營者不能按照事先簽訂的債務契約償還債權人的債務,債權人可以強迫他們放棄控制權。
因此,應該加速報酬激勵機制有效運作的配套機制建設,進一步推進企業激勵、約束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以便企業更有效地使經營管理者報酬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掛鉤。其重點是:
(1)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有條件的企業要發展為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現代公司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是核心。
(2)通過《公司法》、《稅法》、《證券法》對公司實行以經營業績為基礎的報酬激勵機制進行規范,并通過稅收減免、融資優惠等手段,扶持報酬激勵機制的發展。
(3)通過健全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發展各類市場,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繼續完善商品市場,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即公司控制權市場)、勞動力市場,尤其要大力發展和完善股票市場,使股票價格變化能夠真正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成為經濟的“晴雨表”。
3. 3建立對經理人業績指標考核的審核制度
加強市場信用建設,規范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行為,防止企業、政府工作人員和中介機構聯手作弊,提供虛假信息。其具體做法為:
(1)為了保證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業績指標考核的真實性,設立中介組織資源庫,并設計科學的審核程序,依靠會計、審計中介機構對企業進行審核。
(2)為了更為有效地利用監督約束力量,防止企業、政府工作人員和中介機構“合謀”,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可設立中介機構資源庫,由所有愿意參加本地區國有企業財務審計或會計報表驗證的中介機構(包括外地區的中介機構)組成,設立初審和復審程序,再由政府相關部門在中介機構資源庫中隨機選取中介機構對企業進行審核;之后,在經過初審的企業中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企業進行復審,承擔復審任務的中介機構同樣在中介機構資源庫中隨機選取。同時,要建立企業對審核結果的申訴程序,如果企業對初審或復審的結果有異議,可以申訴,以保證其公正性。如果企業業績指標的數據和第一、二次審核結果出現較大的差異,要追查問題并追究有問題一方的責任。如果某中介機構出現問題,該中介機構就會因承擔無限責任和聲譽問題而結束其職業生涯。
3.4發揮商業銀行債務約束作用
從業務關系角度看,商業銀行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掌握得最為全面、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銀行的信貸可能比政府委派的財務總監掌握有關對象企業更多更完全的信息,再加上要求企業還本付息的動機,使得銀行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積極性對企業經理人的行為進行監督約束。但長期以來,這種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隨著我國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入,銀行的商業化行為日趨規范,銀行對國有企業的債務約束也由“軟”變“硬”,政府應該充分利用銀行對企業經營者的債務約束機制。
根據《銀行賬戶管理辦法》的規定,企業只能選擇一家銀行作為基本開戶銀行,從而為我國銀行擁有公司更多的財務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我國還規定了主辦銀行制度,從這個角度講,優先利用信息生產能力并將銀行作為公司法人的治理主體,在我國已具備了相應的法律基礎,鑒于銀行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所具有的較強的監控能力,可以在國有銀行產業化改造措施逐步到位后,適時地修改現行產業銀行法和證券法的有關條款,讓銀行參與到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來。
3. 5嘗試建立兩種責任制度
一是國有企業經理人經營責任終身追償制度;二是政府部門主要責任人任命國有企業經理人責任制度。建立國有企業經理人責任終生追償制度,是為了保證經理人的長期行為,對于給企業造成經營性虧損的,不能因為退休或轉換工作就不承擔責任。如果觸犯法律,更應追查到底。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任命國有企業經營者責任制度,是指履行所有者職能的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要承擔選擇、任命國有企業經營者的風險和責任,如同私人所有者要承擔選錯總經理會使自己的企業和財產遭受損失的風險一樣。對由于經營者選擇不當,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企業破產的,要追究直接領導或相關決策者政治、經濟責任,后果嚴重的應追究法律責任。
3. 6規范經理人市場的運行機制
從長遠看,培育職業經理人階層,形成職業經理人市場,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的市場競爭選聘產生機制,是建立有效的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的必然要求。現階段推進國有企業經理人的職業化、市場化,尤其要注意兩點:
(1)各地建立的經營管理人才中心,要嚴格定位于中介機構,不應有任何行政管理色彩,其職責應該是專司收集、提供經營管理人才信息,為供需雙方相互選擇提供服務,促進經營管理人才的流動。尤其是在現階段各項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還相對滯后、原有的各項制度不利于經營管理人才流動的狀況下,經營管理人才中介機構要著重承擔人才流動中的人事及相關服務活動,包括人事檔案委托管理、行政關系掛靠、黨組織關系管理、集體戶籍掛靠、辦理出國政審手續、代辦養老保險、代辦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
(1)在建立和規范經理市場過程中,要十分重視聲譽機制的建立。經理市場有效運行的重要機制是信譽機制,職業聲譽是企業經理人可以作為一種職業的重要前提。著重要求對進入經理市場的每一位經理人員建立全面、真實、連續、公開的業績檔案記錄和信用記錄。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如何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做出準確、及時的分析并制定正確的決策,已成為企業極為關注的問題。本文重點介紹了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中的聚類分析、判別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多元統計 聚類分析 判別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應用
1、引言
多元統計分析是統計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在國外,從20世紀30年代起,已開始在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社會和經濟等領域拉開了多元統計分析應用的帷幕,20多年來在多元統計分析的理論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了很顯著的成績。
在商業企業經營過程中,往往需要對諸如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產品銷售利潤、管理費用、利潤總額、利稅總額等變量進行分析和研究,如何同時對多個變量的觀測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這就需要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來解決,通過對多個變量觀察數據分析,來研究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揭示這些變量之間內在的變化規律。實踐證明:多元統計分析是實現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
2、多元統計分析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當前科技和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在國民經濟許多領域中,特別是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是不夠的,為提高科學性、可靠性,通常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果說一元統計方法是研究一個隨機變量統計科學的規律,那么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是研究多個隨機變量之間相互依賴關系以及內在統計規律性的一門統計學科。同時,利用多元統計分析中不同的方法可以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和簡化。
多元統計分析包括的主要內容有:聚類分析、判別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對應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
3、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商業企業中的應用
在這里,重點研究聚類分析、判別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在商業企業中的應用。
3.1聚類分析 隨著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發展,人類的認識不斷加深,分類越來越細,要求也越來越高,光憑經驗和專業知識是不能確切分類的,往往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結合起來去分類,于是數學工具逐漸被引進分類學中,形成了數值分類學。后來隨著多元分析的引進,聚類分析逐漸從數值分類學中脫離出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
聚類分析又稱群分析,它是研究分類問題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所謂類,通俗地說,就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將每個樣本當作一類,然后根據樣本之間的相似程度并類,并計算新類與其它類之間距離,再選擇近似者并類,每合并一次減少一類,繼續這一過程,直到所有樣本都合并成為一類為止。所以,聚類分析依賴于對觀測間的接近程度或相似程度的理解,定義不同的距離量度和相似性量度就可以產生不同的聚類結果,聚類分析內容非常豐富,有系統聚類法、有序樣品聚類法、動態聚類法、模糊聚類法、圖論聚類法、聚類預報法等。
在企業銷售領域,銷售商需要考慮對不同生產企業生產的同名稱商品的分類問題。例如:某商場對銷售的20種啤酒進行分類,以便對不同的類別的啤酒采用不同的銷售策略,變量包括啤酒名稱、熱量卡路里、鈉含量、酒精含量、價格。根據以上指標,利用聚類分析可以實現把同一類型的啤酒企業歸到同一類別。再如商業企業制定商品銷售價格時,需要對某個大城市的物價指數進行考察,而物價指數很多,有農用生產物價指數、服務項目物價指數、食品消費物價指數、零售價格指數等,因而要先對這些價格指數利用聚類分析方法進行分類。
3.2判別分析 在生產、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根據觀測到的數據資料,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分類。判別分析是判斷樣品所屬類型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對已知分類的數據建立由數值指標構成的分類規則,然后把這樣的規則應用到未知分類的樣本中去分類。
判別分析與聚類分析不同,判別分析是已知研究對象分成若干類型并取得各種類型的一批已知樣品的觀測數據,在此基礎上根據某些準則建立判別式,然后對未知類型的樣品進行判別分析。判別分析按判別 的組數來區分,有兩組判別分析和多組判別分析;按區分不同總體所用的模型來分,有線性判別和非線性判別;按判別式所處理的變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別和序貫判別等。判別分析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因此有不同的判別準則,如馬氏距離最小準則、Fisher準則、平均損失最小準則、最小平方準則、最大似然準則、最大概率準則等。
商業企業在市場預測中,往往根據以往所調查的種種指標,用判別分析方法判斷下季度是暢銷、平銷或滯銷。當然,判別分析經常與聚類分析聯合起來使用。在聚類分析中,某商場對銷售的20種啤酒進行分類,假定分類結果為一級品、二級品和三級品,現在判斷新商標的啤酒屬于哪個級別的產品就需要用判別分析。
3.3主成分分析 在實際問題中,研究多指標(變量)問題是經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數情況下,不同指標之間有一定相關性,由于指標較多,再加上指標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勢必增加了分析問題的復雜性。主成分分析就是設法將原來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互相無關的幾個綜合指標來代替原來指標,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從中可取幾個較少的綜合指標,盡可能多反映原來指標的信息,這種將多個指標化為少數相互無關的綜合指標的統計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
在商業經濟中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將一些復雜的數據指標綜合成幾個商業指數形式,如物價指數、生活費用指數、商業活動指數等。在市場研究中,常常需要分析顧客的偏好和當前市場的產品與顧客之間的差別,從而提供給生產企業新產品開發方向的信息。顧客偏好分析時常常用到主成分分析。例如:某汽車銷售商在商業競爭對手中選擇了銷售的17種車型,訪問了25位顧客,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偏好對17種車型打分,打分范圍0~9.9,9.9分表示最高程度的偏好,
3.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形成和發展有相當長的歷史,最早用以研究解決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問題,由于計算量大,又缺少高速計算的設備,使因子分析的應用和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停滯了很長時間。后來,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才使因子分析的理論研究和計算問題有了很大的進展。目前這一方法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經濟學、社會學、醫學等各個學科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廣和應用,它是將錯綜復雜的隨機變量綜合為數量較少的隨機變量去描述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以再現原始指標與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可以認為因子分析是將指標按原始數據的內在結構分類,使類似指標相關程度高,不同類的相關程度低。因子分析分R型因子分析(從相關系數矩陣出發)和Q型因子分析(從相似系數矩陣出發)。
例如:某銷售企業對100名招聘人員的銷售策略知識和能力進行測試,出了50道題的試卷,其內容包括的面較廣,但總的來說,通過應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事物的敏銳和果斷程度、思想品德、興趣愛好、生活常識等,我們將每一個方面稱為因子。顯然,這里所說的因子不同于回歸分析中的因素,因為前者是比較抽象的一種概念,而后者有極為明確的實際意義。因子分析在市場調查分析中也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對30個調查區的商業網點數、人口數、金融機構服務數、收入情況等20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我們就需要處理20個指標,并給它們以不同的權重,這樣不僅工作量變大,而且由于指標之間存在比較高的相關性,會給分析結果帶來偏差。另外,給具有較高相關性的眾多指標設置權重系數也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于是可以考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從而減少分析變量的個數,然后再給它們以不同的權數,從而計算出各個調查區平均綜合實力得分,以便決定在某個調查區擬建何種類型的銷售點。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均需借助統計分析軟件,目前較多使用的有SAS、SPSS等統計分析軟件,這些軟件均提供了多元統計分析功能。
稅收與我們每個人以及每個企業息息相關,隨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以及我國作為WTO成員享有權利和義務逐步的兌現,如何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稅收政策法規資源,發展和壯大企業的實力,通過合理的稅收籌劃來最大限度的減少稅收成本,謀求合法的經濟利益,以達到企業、國家和社會多贏的目的,是我們每個納稅人越來越關心的問題。
舉一個最普遍的、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某企業年終決算時應納稅所得額為10.10萬元,根據稅法規定,10萬元以上的所得稅率為33%,那么企業應繳納的所得稅為101000X33%=33330元。假如企業決算前通過境內非營業性社團組織公益性捐贈1000元,那么應納稅所得額就變成了101000-1000=100000元。根據稅法規定,3萬元至10萬元的所得稅率為27%,因此,該企業應繳納的所得稅為:100000X27%=27000元。
這時,1000元=6330元。由此,稅收籌劃的作用可見一斑。那么,何謂稅收籌劃?
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LBFD)《國際稅收詞匯》下的定義是:“稅收籌劃是指通過納稅人經營活動或個人事務活動的安排,實現繳納最低的稅收?!庇《榷悇諏<褽·A·史林瓦斯在其編著《公司稅收籌劃手冊》中說道:“稅收籌劃是經營管理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稅收已成為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對企業既是機遇,也是威脅?!泵绹霞又荽髮WW·B·梅格斯博士在《會計學》中,則作了如下闡述:“人們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使之繳納可能最低的稅收。他們使用的方法可稱之為稅收籌劃……。少繳稅和遞延繳納稅收是稅收籌劃的目標所在?!彼€認為“美國聯邦所得稅已變得如此之復雜,這使為企業提供詳盡的稅收籌劃,成為謀生的職業?!?、“在納稅發生之前,有系統地對企業經營或投資行為做出事先安排,以達到盡量減少繳納所得稅,這個過程就是籌劃。主要如選擇企業的組織形式和資本結構,投資采用租用還是夠入的方式,以及交易的時間?!倍鴩鴥榷悇諏<姨乞v翔則認為“稅收籌劃是指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取得節稅的稅收利益?!笨梢?,國內外對稅收籌劃概念的描述不盡相同,觀點各異,但基本的要髓大致相同,那就是,稅收籌劃是指在現行國家政策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利用不違法的手段,通過對企業經營、投資、理財等各個方面進行事先安排和運籌,盡量減少稅收成本,增加稅后收益的活動。
我國稅收籌劃的興起和發展,是納稅人觀念更新的產物,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同國際接軌的產物。稅收籌劃正由過去的“暗箱操作”逐漸變為“陽光作業”,正式走上經濟的前臺,成為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
一、充分認識稅收籌劃給企業帶來的增值效應
稅收籌劃雖然引起有識之士、業界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高度關注,但尚未引起企業普遍的重視,具體自覺實踐者則鳳毛麟角。其中關鍵的因素之一,是企業對稅收籌劃作用的認識不夠,對稅收籌劃給企業帶來的增值效應沒有足夠的預見。
第一,稅收籌劃是法律和社會賦予企業的基本權利。在西方國家,稅收籌劃家喻戶曉,被視為企業經營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被視為“智慧者的文明行為”。稅收籌劃是在經營中尋求企業行為與政府政策意圖的最佳結合點。企業在不違背稅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通過積極的籌劃和安排,降低稅負的成本,增加企業的權益,是法律和社會賦予企業的基本權利,合法的稅收籌劃則是對這一權利的正當行使。成功的稅收籌劃往往既能使經營者承擔的稅收負擔最輕,又能使政府賦予稅收的政策意圖得以實現,對政府、對企業、對社會都有利。企業節稅----利潤增加----擴大再生產----國家稅收增加。據報載,世界傳媒大王魯珀特·莫克多在英國的主要控股公司—新聞投資公司,在2000年前的11年中,共獲利近14億英鎊(約21億美元),但其在英國繳納的公司所得稅凈額竟然是零。可見,默克多既精于經營,也精于納稅,他正是靠著獨特的“擴張和避稅手段創造著超級利潤”。
第二,稅收籌劃與偷稅、漏稅有著本質的差別。偷稅、漏稅是指納稅人違反稅收政策法規規定,故意逃避納稅義務的行為,明顯是一種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其行為的后果要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而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稅收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利用稅收政策法規做文章,以達到減輕或消除稅收負擔,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行為,既不屬于違法行為,更不是犯罪行為。從行為發生的時間看,偷稅、漏稅是在應稅行為發生以后所進行的,是對已確立的納稅義務予以隱瞞、造假、遺漏和故意延誤,具有明顯的事后性和欺詐性特征,而稅收籌劃是納稅義務發生之前所作的經營、投資、理財的事先籌劃與安排,具有事前籌劃性特征。稅收籌劃是一種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得到國家鼓勵的經濟行為,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正當經營手段,是以稅法為準繩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合理、合情、合法的行為??梢?,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不能混為一談。
第三,稅收籌劃有利于規避風險,提升企業形象。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經濟占統治地位,國有企業統支統付,“大鍋飯”效應較為普遍,經濟主體法制觀念不強,使企業和個人不關心稅制,對其中條例不聞、不問、不懂;或全憑人情關系,以言代法,以言代稅,稅收意識淡薄。一些企業在納稅上往往想走“關系稅”、“人情稅”之路,逃稅之風盛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開始建立并得到迅速發展,稅收管理機制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企業通過違法或者不規范的手段來降低稅收成本付出的代價將越來越大,甚至產生無法估量的損失,而稅收籌劃則能有效地規避納稅人相關的一些不必要納稅風險。另一方面,通過稅收籌劃,可以使納稅人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回報社會,提升企業的公眾形象,對企業產品或服務市場份額的搶占無疑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有利于企業良性的循環和發展。正所謂:“野蠻者抗稅、愚昧者偷稅、糊涂者漏稅、精明者進行稅收籌劃”。據報載,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計劃捐出其微軟20%資產---1000億美元,協助世界各國解決愛滋病等疾病問題。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一筆以個人名義的慈善捐贈。據述此善舉,將使他在美國享有大筆的免稅權??梢姡蝗司栀浖扔衅湎胱觥昂萌恕钡囊幻?,也多與稅收有關,真可謂是“名利雙收”。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稅收籌劃是一種高智商的增值活動,為進行稅收籌劃而起用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必然為企業經營管理更上一層樓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所謂發達國家納稅人納稅意識強也只是表面現象,其實,其納稅人看重的還是“不多繳一分錢”、“不早繳一分錢”。稅收籌劃要求企業守法經營,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規范財務核算管理程序,精打細算、節約支出、減少浪費,從而使企業管理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實現良性互動,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二、用足、用活好國內、國際稅收政策資源
我國加入WTO 后,市場化改革急劇推進,面對更加開放、公平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將更多的同臺競爭。內資企業應積極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國內、國際間各種自然資源和政策法規資源,發展和壯大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在稅收籌劃方面,方式和途徑很多,不妨從以下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選擇適宜的投資地點。世界各國一般都是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稅收制度,因而在稅收制度上各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跨國、跨地區企業可利用這些差異如選擇低稅地經營等進行有效的稅收籌劃。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地區)的企業爭相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來投資經營,其中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受這些發展中國家(地區)的低稅和稅收優惠的吸引。企業在投資經營中,除了要考慮投資地區基礎設施、原材料供應、金融環境、外匯管制、技術和勞動力供應等常規因素外,不同地區的稅制差別也應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要充分運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稅制差異或區域性稅收傾斜政策,選擇整體稅負較低的地區或稅區投資。現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為外資提供了低稅或免稅優惠,而發達國家則一般實行內外資同等的稅收待遇。所以,進行跨國、跨地區投資時,企業可以選擇國際避稅港、避稅地和自由港,也可以選擇與本國簽訂雙邊稅收協定的國家。在我國國內一般可以考慮以下重點區域: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沿海經濟開放區;“老、少、邊、窮”地區;西部大開發地區等七大地區。
第二,選擇適宜的投資產業。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稅收優惠的重點放在高新技術的開發、能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上,而發展中國家一般不如發達國家那么集中,稅收優惠的范圍相對廣泛,為了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中國家往往對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給予普遍優惠,稅收優惠政策相對較多。目前,我國對內資企業的稅收優惠范圍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利用“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的企業,解決社會性就業及福利性企業,西部大開發地區國家鼓勵投資的產業如交通、電力、水利、郵政等基礎設施,以及為農業、科研、高新技術服務的一些產業;而對外商投資企業減免稅優惠適用范圍則相對較廣,其主要產業包括生產性企業、產品出口企業、先進技術企業以及從事能源、交通、港口、碼頭建設的企業。隨著我國對WTO成員權利和義務承諾的兌現,原有的很多行業及產業,比如電信、金融、商業、服務、汽車等傳統性壟斷行業,將逐步對外開放。除了國家限制性的產業或行業外,外資亦將享受更多的國民待遇。此外,目前我國對內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較短,一般為1—3年;而外商投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一般為5年或5年以上。
第三,選擇適宜的投資組織形式。內資還是外資,全資還是合資,法人還是非法人,公司制還是合伙制,企業選擇的投資組織形式不同,企業享有的稅收優惠往往也千差萬別。各個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對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實行不同的征稅優惠。
一般來說,內資企業的稅率,稅收優惠政策和操作的靈活程度小于外資企業,外資企業一般有大量的稅收優惠。公司制企業的營業利潤一般要先課征公司稅,投資者以股息形式分得的稅后利潤,又需繳納一次個人所得稅;而合伙制企業的營業利潤一般不交公司稅,只繳納各合伙人分得收益的個人所得稅。子公司一般承擔全部納稅義務,分公司則需承擔有限的納稅義務。對于低稅國、低稅地區,當地可能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投資者免稅或只征較低的公司稅。若簽定了國際稅收協定,稅后利潤的預提稅可能少征或免征??鐕境3?梢栽诖私⒆庸旧踔列畔涔荆ㄖ粧烀Q無實際業務)用來轉移高稅區相關公司的利潤,達到國際避稅的效果,避免國際雙重征稅。此外,分公司不是獨立的納稅人,一般流轉稅在注冊地交,所得稅同總公司匯總繳納。所以,對于初創階段時無法贏利的行業,一般應設置為分公司,這樣能利用合并損益,抵沖總公司的利潤,從而減輕稅負;對于能夠迅速實現贏利的行業,一般應設置為子公司,這樣就能享受獨立公司的許多優惠,在優惠期內減輕稅負;對于規模龐大的集團公司,可以根據不同分支機構的不同情況,宜用子公司的設為子公司,宜用分公司的設為分公司,從而實現整體經濟利益的最佳。
第四,選擇適宜的會計核算方法。與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相關的稅收籌劃主要是縮小稅基和延期納稅。在具體會計實務中,主要涉及四個大的方面,即存貨的計價方法的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費用列支方法的選擇,以及收入確認方法的選擇。企業應根據具體經營環境選擇適宜的會計核算方法,用足、用活好稅收優惠政策。
一般來說,當物價逐漸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存貨成本較高,應納所得稅相應較少,而當物價持續上漲時,采用后進先出法可相對減輕企業的所得稅負擔。假如企業各年的所得稅率不變,宜采用加速折舊法,在固定資產使用的最初年份多提折舊,后面的年份少提,這樣可以使企業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相當于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企業有許多費用開支項目,每個項目都有其規定的范圍或限額。因此,準確掌握稅法和財務準則中費用列支的規定對于稅收籌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國稅法目前不允許企業稅前向境內外關聯企業支付管理費,而在一些西方國家,稅法規定,企業向關聯企業支付的管理費如果符合“受益原則”,即關聯企業從事的管理活動已經使本企業受益,則可以在稅前列支這種費用。正是由于這種規定,國外企業可以通過向低稅區或避稅區的關聯企業大量支付管理費的辦法從事避稅活動。此外,在現代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內部企業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能通過利用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高低稅收差異,借助轉移價格實現利潤,減輕企業的整體稅負,從而保證了整體集團系統利潤的最大化。
三、系統籌劃,規范實施,與時俱進
第一,稅收籌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決策應貫穿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投資、理財、營銷、管理等所有活動。在具體到某一個產品、某一個稅種、某一項決策時,要考慮整體的影響作用和合理性。進行稅收籌劃時,不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稅法,領會并順應稅收政策導向,更應關注經營中一些相關的政府配套政策。要注意把握宏觀,著眼微觀,不管大小,只要有利,都應認真分析研究。眼睛不能只盯住單個稅種、單個項目或單個環節,因為有時一種稅少繳,另一種稅可能要多繳。因此決策時要系統籌劃,考慮稅收籌劃的風險和成本,要著眼于企業整體稅負的輕重,從中稅收優惠方案中選擇最優的方案。否則,顧此失彼,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二,稅收籌劃是一項政策強、業務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籌劃得當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否則,會給企業帶來損失?;I劃人員不僅需要了解稅收、會計、審計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專業知識,更需要要了解國際慣例,需要嫻熟的會計處理技巧和豐富的稅收經驗。企業除了要聘請專業的咨詢機構,邀請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加入籌劃團隊外,企業更需要按照稅收政策法規的要求,規范企業經營活動,理順企業的產權關系,加強企業的財務核算管理。企業要克服傳統認識上的偏差,認為稅收籌劃是在和稅收部門兜圈子,或者認為僅僅是會計人員的事,與經營無關,類似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企業應遵紀守法,誠信自律。不能期望走捷徑,更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立竿見影。
第三,不能忽略稅收政策、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等外部因素的變化,不要期望某一稅收籌劃方案“放之四海而皆準”,更不能期望一勞永逸。任何一種方案都是針對特定的對象、特點的時間、特定的空間而設計的。同一稅種,在同一國度,針對不同的納稅對象往往也有不同的納稅義務,不同的稅收優惠。即使同一稅種,在同一國度,針對同一納稅對象,在不同納稅期限往往納稅義務也不近相同。稅收籌劃方案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的法律環境下,以一定的企業經營活動為背景來制定的,隨著外部因素的變化,企業必須對原有的稅收籌劃方案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完善,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該系統盡可能真實地模擬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實際企業競爭與經營管理的內、外部環境,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綜合應用管理類知識的教育和實戰環境。
關鍵詞 CAI課件 Web技術 瀏覽器/服務器 動態服務器網頁(ASP)
1. 引言
以計算機和現代網絡技術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引發了一場知識和信息的革命。現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基于Web的網絡多媒體CAI遠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絕大多數CAI課件都是針對某一門具體課程來進行教育和培訓,它主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與網絡平臺上實現了音頻和視頻的簡單結合,其交互性較差,與電視教學區別不大。此類CAI課件系統由于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因而當其應用于理工科課程的知識講解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然而,管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學科。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僅僅學習生產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經營管理等各門課程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學會如何在一個實際的環境中綜合運用管理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但是,我國現行的管理類學科的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老師們照本宣科地講述各種管理理論與方法,學生們則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這種應試教育使得學生根本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更談不上綜合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前面講述的CAI課件系統由于只能講解知識而無法讓學生綜合運用
知識,因而不能滿足管理類學生的實踐需要。為了使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變為他們的實際能力,我們在大量教學實踐與CAI探索的基礎上設計了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該系統提供給學習者一個綜合應用管理類必要知識的教育和實戰環境。
2. 系統分析與設計
2.1 系統目標
該系統的目標是要實現一個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網絡模擬工業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學生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配合課堂教學,形象具體地掌握企業中管理信息的運動和決策過程的規律,以培養管理類專業學生的信息觀念、競爭意識和企業經營管理綜合決策的能力。
2.2 總體方案
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劃分為兩個大的子系統:企業子系統和外部環境子系統。企業子系統模擬了若干生產經營型工業企業在設定的外部環境中進行生產、銷售、產品開發、籌資和投資等活動,這些企業互為競爭對手,每個企業由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一個客戶機進行模擬。外部環境子系統由服務器進行模擬,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原材料供應商、產品經銷商、銀行、證券市場、技術開發公司、咨詢公司和評估委員會等,它們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活動的環境,為企業的活動提供服務、執行監督職能。該系統的模擬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的模擬環境
根據前面所述,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可以劃分為以下九個主要模塊:
(1)參賽企業模塊
該模塊主要模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系列生產、銷售、產品開發、籌資和投資活動:生產活動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購、原材料投產、產成品入庫、生產線改造;銷售活動主要包括開發新市場、進行銷售投資、參加定貨會議、根據企業獲得的定單發貨;產品開發活動包括自行開發和技術引進;籌資活動主要包括向銀行申請短期或長期貸款、發行債券和發行股票;投資活動主要包括購買新的廠房和生產設備、購買國債和公司債券等。
(2)政府部門模塊
該模塊主要根據各個企業的市場開發情況來授予市場許可證、根據企業在各個市場上的銷售投資情況收回企業的市場許可證。市場許可證是企業進行銷售活動的憑證,企業必須擁有某個市場的市場許可證才能夠在該市場銷售產品。
該系統中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的變化主要通過政府部門的宏觀信息來模擬,該模塊可以隨機一系列宏觀信息并修改相應的運行參數。
(3)原材料供應商模塊
該模塊的功能是模擬一定的機制為各個企業提供各種原材料并接受企業出售的多余原材料。
(4)產品經銷商模塊
該模塊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各個市場上各種產品的定單,并模擬一定的機制使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如市場占有率、產品報價和賒銷期限等)來爭搶定單。
該模塊的另一項功能是根據各企業獲得的定單接受參賽企業的產品發貨并付給企業貨款,當企業發貨誤期時,系統將給予一定的懲罰;接受企業出售的多余產品。
(5)銀行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銀行的業務,主要包括如下幾項:1)接受企業的活期存款,每年計息一次;2)根據企業申請發放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按期收息;3)根據企業的申請進行應收票據貼現業務;4)企業廠房的購買和出售業務;5)生產設備的購買和出售業務;6)廠房和生產設備的租賃業務;7)廠房的出租業務;8)代收稅金。
(6)技術開發公司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技術開發公司定期向市場推出新技術,企業向技術開發公司支付技術轉讓費后,就可以使用新技術生產新產品。
(7)咨詢公司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咨詢公司向企業提供市場信息,企業支付一定的咨詢費用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包括產品需求曲線、產品價格范圍、市場占有率信息等。
(8)證券市場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證券市場的業務,主要包括如下幾項:1)發行國債;2)根據企業的申請和經營狀況的好壞發行企業債券并收取一定的手續費;3)根據企業的申請和經營狀況的好壞發行企業股票并收取一定的手續費;4)國債和企業債券的轉讓業務。
(9)評估委員會模塊
該模塊主要實現兩項功能:1)每年年底對各參賽企業的生產、財務、營銷等經營活動狀況進行一次綜合評比;2)對企業經營情況進行監督,當企業達到破產條件時宣告企業破產,并負責對企業的財產進行評估和清算。
3 系統實現
3.1 系統結構
該系統采用Browser/Server體系結構,這種體系結構具有許多優點:1)系統所有的應用程序都放在服務器端執行,瀏覽器只接收服務器返回的結果,這樣大大減少了網絡中數據的傳輸量,提高了系統運行效率。2)系統非常容易使用,只要掌握了瀏覽器的使用,幾乎不需要再學習其他軟件,用戶幾乎不用培訓就可以有效地使用系統,大大降低了培訓費用。3)系統比較容易維護,客戶端除了安裝操作系統和瀏覽器外,不需要安裝任何為客戶端開發的軟件,客戶端的表示邏輯都是從Web服務器上下載,因此客戶端幾乎無需維護。4)系統比較容易開發和實施,基于Web的B/S系統開發一般分為Web頁面制作和Web應用開發。Web頁面制作入手容易甚至無須編程,而Web應用開發有大量成熟和商品化軟件可供采用,這就能加快開發速度,降低開發難度。5)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由于它采用了Internet技術,因而具備Internet的開放性和可擴充性。
3.2 關鍵技術
(1)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
HTML是第一個通用的頁面描述語言,它遵循國際標準,常用的各種瀏覽器(如IE、Netscape等)均可以對其進行很好的解釋;HTML可以跨平臺使用,在Windows、Mac、Unix等環境中均可得到相同的效果;HTML又具有簡單易學的特點和強大的超媒體支持能力,易于構建復雜的超媒體信息網;HTML還支持多種媒體種類,如GIF/JPG、WAV/AU、AVI/MOV/MPG等,適合網絡傳輸;HTML的創造工具很多,如FrontPage、HotDog等,并可以根據需要加入JavaScript、JavaApplet等,使其更為豐富。
(2)ASP技術
ASP(Active Server Pages,動態服務器網頁)是Microsoft公司在IIS3.0中推出的一種WWW應用開發工具,可以用來構造復雜的WWW應用。ASP是一種動態設計Web站點的技術,在對數據庫的訪問方面尤為方便。Microsoft公司在ASP中實現了兩種腳本語言:VBScript和Javascript。這兩種腳本語言可以嵌入在標準的HTML語言中,由IIS服務器執行。ASP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數據庫接口控件實現對數據庫的訪問,通過建立對象把訪問數據庫的細節高度抽象,而ADO本身又具有高速、簡便和低內存開銷的特點,特別適用于基于Browser/Server的瘦客戶端模式以及其它Web應用的開發。
3.3 開發環境
(1)硬件條件
服務器兩臺,一臺為數據庫服務器,一臺為Web服務器;客戶端計算機若干;網絡通訊設備,主要包括交換機、網卡、集線器、MODEM 等。
(2)系統平臺
采用Browser/Server體系結構,服務器端采用Microsoft Windows NT4.0作為網絡操作系統,Web服務器軟件采用IIS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蛻舳塑浖?,包括單機操作系統和瀏覽器軟件,分別選用Windows 98和Internet Explorer,數據庫系統采用SQL Server6.5。
(3)開發工具
基于Web的系統開發工具應使開發者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創建動態的Web應用程序,并且應是一個可視化的工具。我們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6.0進行開發,它是用來快速創建數據驅動Web應用程序的基于團隊的開發環境,支持ASP,以ODBC連接數據庫,腳本語言為簡單易學的JavaScript或VBScript。
4 結束語
基于Web的現代遠程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逐步取代傳統教育,21世紀它將成為構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而基于Web的多媒體CAI系統則是實現現代遠程教育的基礎,因此,基于Web的多媒體CAI系統的研究與實現已成為人們極為關注的研究領域。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該系統盡可能真實地模擬了實際企業運作的內、外部環境,使學生通過直接參與來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使企業經營管理不再是書本上抽象的概念。激烈的競爭機制使該系統類似于一種戰略型游戲,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得到樂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
論文關鍵詞:人力資本產權 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 激勵與約束機制
論文摘要:論述了傳統的物質資本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委托關系。針對怎樣激發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潛能,約束“搭便車”和“偷懶”行為,避免頻繁發生的公司造假與欺詐丑聞等問題,從人力資本產權的角度,結合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特點,按照“為什么要激勵和約束與怎樣激勵和約束”的思路,對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與約束機理及機制進行了研究。
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電子與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出現了全球化、知識化的趨勢,整個經濟形態由物質資本主導向“知識資本”經濟轉變。企業也從傳統的資本運營轉向知識資本管理,許多知識型企業應運而生。所謂知識型企業,是指主要依靠智力資源的開發與投人,通過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來獲取經濟效益的微觀經濟組織。在知識企業中,人力資本所有者因地位的提升應該分享企業剩余索取權,而傳統的“資本雇傭勞動”的產權模式仍影響巨大。這種狀況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產生的委托問題仍較突出,具體表現為“公司會計造假與欺詐丑聞”、“59歲現象”等頻繁發生,一些企業出現了誠信危機和生存危機。這些都說明,傳統的物質資本所有者獨享企業所有權的制度安排和傳統的經營管理者激勵與約束機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重新審視并開展新的探索。
1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特征分析
人力資本產權是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的產權,是人們圍繞或通過人力資本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包括人力資本處分權、占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人力資本產權有其特殊性:
(l)人力資本所有權的高度專有性。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既具有某些專門知識、技術、技巧或擁有某些特定信息,又具有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果敢的決策經營能力,融知識與管理于一身,被稱為“特型人力資本”或“復合型人力資本”?!疤匦腿肆Y本”正是當今時代所需要而又緊缺的,其擁有的知識具有高專用性,從而使人力資本更是與“特定身份”的載體密不可分。
(2)人力資本使用權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知識型企業創業和發展的主動因素是知識和技術,而知識和技術具有很強的時效風險;同時因對風險資本的依賴性較高,存在投資的風險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決策與管理水平對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雖然在與企業簽定契約時,經營管理者讓渡了人力資本使用權,但使用權的行使仍由經營管理者自己實施,實際上人力資本的控制權都掌握在所有者手中。因此人力資本實際運用量與運用程度存在不確定性,也即是人力資本使用權仍然不確定。若經營管理者人力資本作用發揮的程度不夠,即偷懶或存在敗德行為,則很可能會延誤企業的發展時機,甚至給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
(3)人力資本收益權的共享性。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特型人力資本具有高專用性,只有與知識型企業捆綁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效用。知識型企業中人力資本所有者與風險資本家共享企業所有權,經營管理者與專業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構成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本所有者。企業的人力資本收益由經營管理者與專業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創造,很難在他們之間明確劃分各自的貢獻份額。另外,知識型企業民主管理的氛圍濃厚,往往實行的是團隊管理模式,這更表明了知識型經營管理者人力資本收益權的共享性。
2激勵與約束機理分析
從理論上分析,知識型企業的物質資本從屬于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但在實際中,由于知識型企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投資的高風險性,在創辦企業時離不開風險資本融資,物質資本所有者的地位仍舉足輕重。在投資選擇時,風險資本家對企業的資格審查十分嚴格,投資后派駐代表進人董事會,他們對企業運營情況密切關注,一旦發現問題,或者停止注人資金或有權更換企業高層管理者。因此從本質上看,進行了風險融資的知識型企業仍然采取的是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共享企業所有權的企業組織形式。事實上,大多數知識型企業(除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完全由人力資本控制外)仍然是一種共享企業所有權的聯合產權的制度安排。人力資本所有者在知識型企業中占據主導地位,而風險資本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知識型企業各產權主體產權分享模式見圖1。
由圖1可見,從理論上看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以人力資本的優勢享有較大份額的企業所有權,同時享有企業的經營權,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享有與物質資本相對應的企業所有權份額。在這里,企業所有權是一種聯合產權的形式,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出現了部分分離。但在實際操作中,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人力資本所有權往往混同于專業人力資本所有權,難以體現經營管理者的人力資本產權特性,出現經營管理者地位的弱化甚至是形同虛設,從而會導致管理不到位或“三個和尚無水吃”的大鍋飯現象。這正是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人力資本產權的“殘缺”之處。因此,建立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關鍵是要使之真正分享企業的所有權,從根本上解決所有權與經營者的分離所造成的“委托問題”。
3激勵與約束機制選擇
3.1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一方面,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人力資本產權具有所有權的高度專有性、使用權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收益權的共享性等特征;另一方面,大多數知識型企業仍然采取共享企業所有權的聯合產權制度,物質資本所有者的地位仍舉足輕重,有時甚至占支配地位。這種格局必然會挫傷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使其不愿意為企業100%效力,有時甚至將自己的人力資本隱藏起來,企業就不能從實質上得到這種高度專有的人力資本。在各產權主體分享產權模式下,為解決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人力資本產權的“殘缺”問題,應從產權的制度上擴大經營管理者的所有權份額,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機制。
3. 2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激勵機制
3. 2. 1精神激勵
(1)企業文化激勵。優良的企業文化能夠為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組織環境,能夠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如果一個組織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那么它內部的小環境就比較和諧,經營管理者身處其中不僅受到感染還有一種成就感,就能自覺地把企業的發展與自己的成就密切連在一起,產生極大的滿足感、榮譽感和責任心,以良好的心態開展工作,工作績效自然高。
(2)權力激勵。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有較高的成就動機,更在意并強烈期望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在責權利三者對等的前提下,給經營管理者合理授權,強化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使他們的人力資本所有權能真正發揮最大效用。
(3)榮譽激勵。知識型經營管理者對職位的需要往往更關注職位所帶來的榮譽而非職位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在充分肯定他們工作業績的同時,適當授予相應榮譽,并創造條件讓他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參政議政,提高他們的社會聲望。這樣可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使之煥發出巨大的創造性,從而把自己的利益與組織發展的目標緊密結合,產生強烈的責任感與對組織的忠誠感。
3.2.2物質激勵
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的物質激勵主要是要建立一種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掛鉤的薪酬激勵機制。
(1)短期激勵。短期激勵主要包括:①結構性報酬制度。企業經營者的報酬包括基本薪酬與風險薪酬兩部分。基本薪酬與當期的經營業績不直接掛鉤,風險薪酬是以基本薪酬為基礎,與企業的經營業績直接掛鉤的部分。對于優秀經營者可通過年度紅利、股票期權予以激勵。②與崗位相聯系的財務開支制度。職務消費是指經營管理者在執行公司業務工作中的辦公費、交通費、招待費、培訓費和信息費等。為了有效激勵,一方面要在金額上本著節約的原則留有余地,實行定額包干;另一方面要適當放寬使用范圍,使開支方便化。③與職務相配套的福利制度。企業經營者的福利除了一般員工所享有的醫療保險、帶薪休假、福利住房以及為解決家庭后顧之憂的一些福利待遇外,還應包括與職務相配套的特殊福利,如補充人壽保險、額外補貼(“經理優待”)、離職補償(金色降落傘計劃)等。
(2)長期激勵。經營管理者長期激勵的主要方式是人力資本股權化。它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經理層收購(MBO),另一類是經理層期股權安排。長期激勵的目的是將經營管理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在更長遠的利益紐帶下聯系在一起,以激發經營管理者通過提升企業長期價值來增加自己的財富。
3. 3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約束機制
從人力資本的角度,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要以激勵為主,但針對委托一關系中發生的一些“敗德行為、偷懶行為”要進行必要的約束,可采取“軟硬兼施”、“內外結合”的約束機制。
3. 3. 1內部約束
內部約束主要通過經營管理者的選拔機制、考核機制和監督機制等來實現。
(1)選拔機制。在聯合產權制度下,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選拔主要由董事會在企業家市場上選聘,也有少數是從企業內部提拔的,在選拔時一定要把好人口點。
(2)考核機制。應采取包括任前考核、屆中考核、屆滿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等多時段動態性的考核方式,在業績考核中綜合考慮其德、能、勤、績、廉等方面。
(3)監督機制。企業經營者在企業內部要接受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企業員工的監督,必要時要設立財務總監監督經營者的經濟行為。同時要建立完善的企業經營者管理制度,用制度實行硬約束,還要發揮倫理道德等軟約束的作用。
3. 3. 2外部約束
外部約束可采取的機制有市場機制、聲譽機制和審計機制等。
(1)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實行的是“優勝劣汰”,企業經營者只有擁有良好的聲譽,非凡的工作業績與管理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人力資本價值才會升值。
(2)聲譽機制。知識型企業經營管理者更關注的是職位所帶來的榮譽、聲譽和工作成就感等高層次的需求,良好的聲譽是他們寶貴的無形資產,規范的聲譽評價可以約束失信和敗德的行為。
(3)審計機制。包括經濟責任審計和人力資源審計等。它主要是對經營者任期內經濟責任、企業戰略、企業計劃與非財務指標等進行綜合審計,一方面公正客觀地評價經營者的經營績效,另一方面使經營者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引導經營者進行自我約束。
內容摘要:本文對零售及零售企業進行了定義,對傳統零售定義進行了一些突破研究,認為零售活動不僅存在于商品市場,要素市場中滿足人們生產需要的一些銷售活動也屬于零售。重點分析了零售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三個誤區,即零售是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優質服務就是主動熱情、促銷活動就是營銷,并針對以上誤區指出了企業應采取的正確做法。
關鍵詞:零售 零售企業 經營管理誤區 對策
在流通領域,零售是和批發相對應的銷售活動。一般認為批發是針對再銷售者及產業用戶的銷售活動,而零售則是針對個人消費者或最終消費者的銷售活動。因此,按照傳統的流通理論,零售企業就是指向個人消費者或最終消費者銷售商品的組織。這里所指的個人消費者或最終消費者是進行生活消費的消費者,他們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為了生活消費,而不是為了生產或再銷售。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實中所說的零售概念并不一定和流通理論所界定的零售概念完全一致,零售企業的銷售行為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流通理論所規定的行為。比如,農民到農用生產資料超市購買種子、農藥,到農機商店購買農用機械,理發美容師到正規超市購買美發美容用品等,他們購買商品不是為了生活消費,而是為了生產消費,這種針對個別消費者進行的零散銷售活動能說不是零售而是批發?再比如,現在很多流通企業實行多元經營,批發兼零售,這類企業就很難說是批發企業還是零售企業,而且這類企業對前來購物的消費者是采取批發行為還是零售行為,完全是根據消費者購買數量的多少而定,達到一定數量就批發,低于這個數量就零售。他們并不看消費者購物是為了生產或再銷售,還是為了生活消費。比如在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有的服裝商場規定,購買滿5件按批發價,不足5件按零售價。有的前來批發服裝的個體戶因資金有限不能買5件以上,只能按零售價進貨。之所以按零售價進貨還能進行再銷售,是因為他們來自外地,空間距離所造成的價差使他們還可以在異地高價賺錢。而本地自我消費的消費者很多親戚朋友聯合起來進行團購,滿5件便可以享受批發價?,F實中這種情況還很多,國外一些跨國零售企業最初進入中國時,就是利用介于批發與零售之間的業態打“擦邊球”,進入當時我國開放限制還很嚴格的批發業。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國麥德龍以配銷名義在國內注冊,其在我國開辦的倉儲式商場的會員顧客既有中小零售商、企事業單位等專業客戶,也有普通消費者。
理論來自實踐,理應反映實踐的發展。本文所論述的零售企業既包括向最終消費者銷售商品滿足其生活消費的組織,也包括部分向生產者或再銷售者銷售商品滿足其生產或經營需要的組織。這類流通組織的共同特點是:面對的是眾多而分散的個體消費者,實質上分布在兩個市場——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他們購買的商品既包括生活消費品,也包括生產要素商品;平均而言消費者購買頻率較大而每筆交易量較小;擁有銷售商品的店堂、柜臺、貨架以及展示商品的櫥窗等;不僅提供商品,而且提供服務,滿足生產生活需求的同時,滿足其心理需求,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零售企業不一定非得需要店鋪,如網上商店,也不一定非得有營業員,如無人商店或自動售貨店鋪等。雖然這種銷售活動也是零售,這類組織也是零售企業,但這類活動和企業不在本文論述的范圍內。本文主要論述具備一定規模的零售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與現代經營理念相悖的一些誤區。這類零售企業若按業態分,包括百貨商店、超級市場、便利店、倉儲超市以及折扣店、專業店等。
認識誤區:零售業是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盡管中外經濟學界對產業劃分的方法和標準并不一致,各個行業在歸類上也不盡相同,但都基本上把包括零售業在內的商業劃分為第三產業。最早提出第三產業概念并確立三次產業分類法的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指出,第三產業的本質在于提供服務。配第-克拉克定理進一步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業人口具有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最后向第三產業移動的規律。之所以如此,關鍵是由第三產業作為服務業的特點決定的。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其他產業產品的邊際需求在下降,而對服務的邊際需求卻不斷上升。由于服務具有人對人的人性化特點,決定了服務業是難以大規模實行機械化、自動化操作的行業,使服務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幅度要慢于社會經濟生活對服務業各部門需求的增長幅度,最終導致包括零售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成為就業密度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相對于商品生產和商業批發行業,零售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目前如此,即使未來無人售貨店鋪和網上虛擬商店成為主流零售方式,零售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性質也不一定改變,因為仍需要大量人員從事軟件開發、網站維護、數據搜集、廣告營銷、商品保管、分揀配送等工作。雖然與消費者直接打交道的“前臺”人員減少了,但幕后支持人員卻大大增加。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的零售業應該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只是對這個行業的硬件技術與從業人員能力的要求更高。
目前而言,零售業是否就屬于低技術行業呢?即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否一定就是低技術行業,這是本文要討論的第一個問題。經典的產業經濟學理論在論述產業結構問題時都要涉及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認為5種技術結構與5種產業結構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系。以手工技術為主體的技術結構決定了產業結構是勞動密集型的,以智能技術為主體的技術結構決定了產業結構是知識密集型的。由于存在這種對應關系,一般人就會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特征就是以手工技術為主的低智能性。這種“反之亦然”的推理方式不僅在邏輯上而且在實際中都是不完全正確的。
零售業的本質是服務,服務的特性決定了零售業的技術要求不僅是手工技術,更是智能技術。零售人員不僅要和各類商品打交道,而且直接與需求各異的人打交道。因此零售人員的勞動過程既是手工技術操作過程(商品搬運上架、衛生清掃、傳遞商品),又是高智能技術操作過程(熟悉商品性能、把握消費心理、交流感情、溝通信息)。隨著制造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同質化,使零售企業之間的競爭由產品質量之爭越來越轉向服務質量之爭,而現代消費者越來越明顯的理性化、個性化與多樣化需求傾向,使零售業對服務的技術層次要求越來越高?,F代零售服務已完全不是短缺經濟時代簡單的零售服務概念了。
所以零售企業首先要在認識上澄清這一誤區。零售企業的員工是和世界上最復雜的具有七情六欲的“機器”——人打交道,而企業員工又同樣具有復雜的七情六欲。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是擺在零售企業經理面前的一大課題。美國的沃爾瑪的員工在顧客第一次購物后就會記錄其購物的時間、種類,在其第二次購物時營業員就會像熟人般和他打招呼,并推薦與之第一次購物相關的產品,多次購物后就可大致掌握顧客的購物習慣,從而成為產品營銷的基礎。中國的零售企業是否也能做到這一步?中國零售企業有些也配備了先進的硬件技術,但缺乏與硬件技術相匹配的可以熟練駕御使用硬件技術的人的技術和能力。
服務誤區:優質服務就是主動熱情
以上用較多內容論述了零售業的性質以及人們對這一行業技術結構的認識誤區,由此可知,零售業的本質就是提供服務,而服務不是簡單地提供商品,而是商品、情感、信息、便利、舒適、放心等的統一體。隨著現代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的增強,優質服務的標準可以用“使消費者滿意”這句話來概括,但對服務形式的要求卻不可以用一句或幾句話來概括。服務的最高層次是一種境界,雖無固定的模式,卻能根據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適時提供最適合其本人的服務。
然而現實中卻把優質服務簡單地等同為熱情服務。很多零售企業都制定了服務規范,以企業規章的形式對營業員的服務提出了統一要求。服務規范幾乎都少不了“主動、熱情、耐心、周到”的內容,并在實際營業過程中要求營業員對待顧客“來有迎聲、走有送聲”,微笑服務,并把是否主動向顧客打招呼、是否熱情為顧客介紹商品,作為營業員獎懲的標準。由于零售企業管理層對熱情服務的認同及內部激勵機制的存在,很多自選超市本來應突出自選的特點,給顧客更大的自我選擇的自由與空間,但還是有營業員熱情地迎向前,為顧客介紹商品。一些品牌促銷員由于其報酬與銷售掛鉤,在利益的驅動下更是不放過經過貨架的每一位顧客,但其熱情度卻讓一般的顧客不敢在商品前駐足。
實際上這種片面的、生硬的、千人一面的服務方式是服務上的一個很大誤區。首先,優質服務不僅體現在銷售中,更體現在售前及售后。如備貨是否做了市場細分,貨源是否正宗;售后服務是否真的和承諾的那樣到位,顧客退貨是否能真的和沃爾瑪那樣“無條件退貨”,對待退貨的顧客是否還能像顧客購買時熱情。其次,即使在銷售中,服務也不是一味地自始至終主動熱情。走進商場的顧客其心態千差萬別。如果一味熱情,就會增加顧客的心理負擔,干擾顧客的休閑欲、欣賞欲、求知欲,顧客好奇心得不到滿足,自然就不能激發其購買欲。
就售中服務而言,零售企業提供給顧客的最佳服務應該是“顧客需要時招之即來,顧客不需要時感覺不到”。從理論上講,顧客進店購買商品大致經過7個階段,即感到有興趣、引起注意、聯想、產生欲望、比較、決策、購買。不管在哪個階段,如果顧客招呼,營業員都要上前熱情服務,但要客觀“中立”,不能讓顧客為難。如果顧客不招呼,就不能讓顧客感覺到身邊有營業員存在,特別是在第二階段到第五階段,即顧客在商品前駐足觀察思考階段。有的營業員雖沒有說話,但其形體語言卻讓顧客感到不自在,如尾隨顧客或遠遠用眼盯住顧客,也許這是為了等待回應顧客,也許是怕顧客弄壞商品甚至偷竊,不管什么原因,這都是不到位的服務。
零售企業之所以會出現片面強調熱情服務的情況,一是因為企業特別是國有零售企業大多經歷過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賣方市場商品不愁賣但服務質量差,在向買方市場轉換過程中,企業銷售下滑經營困難,于是把出路放在提高服務質量上,認為解決了服務質量差的問題企業的銷售又會上去,于是熱情服務就延續至今,實質上企業的觀念還是停留在賣方市場階段;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顧客進店正如朋友到家,如果不熱情就覺得是對顧客不敬,沒認識到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正在使中國快速進入理性社會;三是中國長期缺乏對消費者心理和行為的研究,這既是計劃體制下供給約束而非需求約束的表現,又是官本位社會中對長官意志崇拜而對個體人性漠視的結果。
本文并非反對熱情服務,而是認為“熱情”應適時適中。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零售企業的服務應該是全方位的差異化服務,同時體現在小處和細節,強調顧客的參與和體驗。日本的收銀員找顧客一分錢都鞠躬含笑雙手遞到顧客手中;宜家(IKEA)家居超市的顧客逛累了不僅可以在其陳列的高檔沙發上坐著休息,還可以在其高檔的樣品床上蓋上被褥睡一覺,如果不是到下班時間就絕不會有營業員“打擾”,講求熱情服務的中國商家是否也做到了?所以優質服務不是簡單地主動熱情就能做到的,而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服務。
營銷誤區:組織促銷活動就是營銷
營銷觀念是相對于生產觀念、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的一種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其基本內容是為了實現組織目標,應首先正確確定目標市場的消費需求,然后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地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營銷觀念的有效實踐需要做好四個環節的工作:明確目標市場,即企業應以市場為出發點,確定自己要進入的領域或經營重點;確定顧客需求,即企業應發現顧客的內在需要和欲望,為顧客提供價值;進行組合營銷,即企業所有部門都協調一致,為滿足目標市場的顧客利益服務;提高盈利能力,即企業通過使顧客滿意獲得持續利潤,而不是單純通過促銷獲得短期利潤。
現實中很多零售企業會在重要節假日或其他認為有意義的時間,組織各式各樣的促銷活動。這些促銷活動有的雖然也可以稱為營銷活動,但有些還不能稱上真正意義上的營銷,原因是:促銷活動并不是以市場和顧客需求為出發點,具體表現就是活動期間組織的貨源并不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市場、明確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有些促銷商品源于進貨人員的主觀判斷,有些屬于關系貨、人情貨,有些則為庫存積壓商品,所以以這樣的商品進行促銷,至多是產品觀念或推銷觀念在經營中的集中體現。只注重外部營銷,而不進行內部營銷。有的促銷活動雖然也對消費者需求進行了一些分析和了解,但在活動進行期間并沒有進行有效的組合營銷。企業只對外部顧客進行營銷,投入資金進行店堂布置、廣告宣傳、打折回報等,而對內部員工缺乏現代服務技能培訓,也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激勵員工更好地為顧客服務。有的企業甚至不尊重員工的合法權益,隨意讓員工加班加點而不給任何補償。企業認為員工應當有奉獻精神,而員工卻身心疲憊,怨聲載道。美國著名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說過:“內部營銷必須先于外部營銷。在公司打算提供優質服務之前促銷是沒有意義的。”促銷活動的效果是短期的,企業盈利能力并沒有多大提高。由于很多企業的促銷方式是價格促銷,不同商品的價格彈性不同,所以銷售額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利潤的大幅增加。另外,由于許多零售企業在促銷活動中存在著虛假成分,如商品以次充好、虛假打折等,不僅損害消費者利益,而且損害了企業形象,所以從長遠看,這樣的促銷活動反而會使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而真正意義上的營銷卻不是這樣。
營銷不是簡單的促銷,甚至也不只是一時的活動,而是支撐企業長遠發展的現代經營理念。零售企業只有對此有正確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獲得長遠的發展。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興起的一種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與前瞻性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管理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注,在現代企業求生存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是現代企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關鍵一招。其特點是當企業在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逐漸重視整體的策略規劃已成為現代管理的一大趨勢,成本管理與企業策略的相結合,勢必使企業跨出內部控制的單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領域,以鞏固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的優勢。
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日趨白熾化,企業經營的策略規劃與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 MANAGEMENT)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如何制定企業未來發展最佳策略并付諸實施,無疑是企業決策者必須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尤其是我們這種外向型企業(注本公司的產品100%外銷)受到外界的干擾和沖擊更大。正因如此,我們針對企業的現狀和特點,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為出發點,在經營管理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實行這種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法,經過3年多的實踐檢驗,有力地證明了當初的決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選擇是正確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條質量效益型之路,較好地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形成了良性發展的局面,連續多年進入全國電子元器件百強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躍居第15位)。
一、項目選擇的理由
由于連續多年受到全球電子行業蕭條及印制電路板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致使公司的產品──雙面板及多層板成本偏高,消耗過大,交貨期較長(與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競爭,增加了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難度,其負面效應表現為客戶投訴多、抱怨大,公司訂單劇減,生產任務不飽滿,生產效率低下,最終導致企業生產不景氣、大量裁員,士氣低落的惡性循環(未達到公司的設計能力和投資的預期效果)。面對這一嚴峻現實,我們深知企業內外環境是會快速變遷,未來將面臨高科技、高競爭的動態環境和強大壓力,為有效地評估企業經營績效,預測企業所處的優勢與劣勢,以求在危機發生之前加以消除,從而推動企業蓬勃發展,策略性績效評估制度之發展則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性;而成本管理正為策略性績效評估的重要一環,不容忽視;基此,二者之結合應用,相輔相成,將有助于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因此,為了擺脫困境,扭轉局面,我們緊緊圍繞確保交貨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質和服務這個中心主題,從確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開一系列的大膽改革和管理創新活動,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謂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對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以市場競爭價格為導向,一定的目標利潤為中心,運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業各項目標成本或控制指標,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終將各項指標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將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轉化為企業的內在動力,從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和發展良策的一種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圖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競爭策略之研究──從成本策略及差異化中加以選擇,并針對成本計劃,期望能對營業及組織上有所突破。
2、實施競爭者分析及標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礎上協助目標之設定,同時了解并掌握營業與組織等作業流程的差異性。
3、經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業自身所處的位置,同時知曉同行業挑戰者能力的強弱及企業欲進入的產業狀況。
4、確定、了解并控制關鍵性成本動因,注重企業長期與短期績效并重、競爭優勢和發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顧財務面和競爭面的情況下,依據企業策略規劃,將成本管理目標化,并評估組織轉型的可能性和企業發展策略隨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
當然實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許多工具,諸如分析成本活動,以了解價值鏈與成本之間的變動;以較低的成本重新設計營運或組織的各項活動,期望能提高其價值。不過,在運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時,應有下列認識: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項富有實效的管理技巧,它絕不是一種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業達成財務與競爭優勢的重要階梯。
3、當管理者積極學習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將可產生獨特的效果。
4、經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夠下降外,亦同時可以提高品質、改善服務、確保交貨期(JIT),從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組織迎接新挑戰與績效評估的銳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驟
以往,績效評估多以企業的財務績效為主,但時至今日,我們深切了解企業欲長期高效發展,必須能準確推測客戶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業能滿足客戶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貨期的準確率多高,市場競爭價格多少,品質或服務水準怎樣等,上述事項均應經常性或定期評估,以增強我們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覺,及時發現問題,在客戶抱怨甚至取消訂單之前即能第一時間解決問題,這一點對我們這類以接單為本的企業尤為重要。
針對印制電路行業特點及企業自身情況,我們于2001年2月起開始采用策略性績效評估方式,以求增強市場競爭力。首先,對公司的主要客戶,如加拿大北方電訊(NORTEL)、美國電報電話(AT&T)、德國西門子(SIEMENS)、瑞典愛立信(ERICSSON)等跨國公司咨詢其有關產品交貨期、品質、服務和可信賴性狀況,以及其他約定事項的滿意程度進行了解。經調查的信息反饋得知客戶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業技術,反較關切成本(COST)、品質(QUALITY)、服務(SERVICE)、準時交貨(JUST IN TIME)四個方面之績效,但是客戶對此四項績效并不滿意,因此我們特別成立了改進小組加以檢討,經反復比較和廣泛討論,確立把滿足客戶期望放在首位,視客戶意見為最高的命令,企業的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主題而全面展開。其次,鼓勵和支持中層管理人員依各職能領域找出影響其績效的重要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為配合策略目標將評估指標定為:準時送貨、產品制作周期、產品成本,產品質量,生產能力,亦以客戶關切點為中心,掌握客戶通常關心的事項是:1.有訂單時,能否滿足交貨期(JIT)?2.品質是否達到水準?3.服務是否滿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與此同時,亦應考慮公司:1.是否有能力滿足客戶的期望?2.有無合理利潤可獲得?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任何優勢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必須把自己置身于顧客和競爭對手的雙重壓力下,不斷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對優勢的動態發展。
在實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過程中,一是對各級管理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以達形成共識,把市場機制、目標責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業內部,在全廠員工中樹立“三個意識”教育,即憂患意識,成本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二是確立客觀現實的“成本目標體系”,規定縱橫有序的“成本責任體系”和建立嚴格完善的“成本考核體系”。具體表現為全面把握以市場競爭價格為前提,以總成本為重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把目標體系分解為公司總目標、部門子目標、班組小目標及個人具體目標。突出“四性”,即指標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嚴密性、政策的激勵性,大力貫徹“四”字方針,即“算細帳、查漏洞、找原因、訂措施”,做到“三個結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與達標升級相結合,策略性成本管理與開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議活動相結合,策略性成本管理與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結合,較好地體現了“基礎管理扎實、目標分解明確、系統管理協調、考評體系科學”的原則。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經濟技術效果評價
為了全面、客觀、有效和準確地評價我們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實際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和完善的,能從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業經濟技術效果的指標體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說服力,基于這一原則,我們力求從定性與定量、長期與眼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進行科學評價。
反映我公司經營績效的硬性指標是從定量、短期和經濟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見,從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產值、銷售和出口創匯分別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遞增;盈利則以年均約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產值、人均創利、人均創匯和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利也實現高速增長,分別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長。特別是公司的高科技產品含量不斷增大,即多層板的年均增幅高達1.6倍。與此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也不斷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遞增;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逐年上升,分別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長;準時交貨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顯提高,分別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雙面板單位生產成本、多層板單位生產成本持續下降,平均每年分別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僅節約成本一項3年累計高達134 1.41萬元,平均每年為447.14萬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萬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業協會的統計報表中,我公司雙面板產量、實現利稅為第一位,完成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為第二位。全員勞動生產率、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利,人均產值、人均創利、人均創匯等多項指標也是居全國領先水平。而從軟性指標(定性、長期和社會效益)方面來評估,可知公司的信譽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與客戶建立了長期、友好和穩定的合作關系,得到客戶的信賴和青睞,贏得大批訂單,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之基礎。這屬于無形資產,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難以定量評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績,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增強了我們推行管理現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創新特點和推廣價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業外部的市場競爭和企業內部的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將市場競爭的壓力自覺地化解和轉變成企業管理的推動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較大突破:1.在準時交貨(JIT)方面實現了突破。 它以第一時間全面滿足客戶期望為最終目的,根據客戶的需要和約訂,準時提供優質、實用和經濟的產品,其導向模式的重點在于競爭策略,核心是講究全球最流行的準時交貨。2.在價格方面實現了突破。以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為起點,它的公式是價格-利潤=成本。即價格決定成本,改變了傳統的“成本+利潤=價格”的成本價格定論。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認為,市場價格是企業生產的客觀尺度,應根據市場價格來選擇、確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場價格的規定為限,達到增加盈利和增強競爭的目的。3.在成本理論方面實現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統包括產品成本與作業成本、戰略成本與短期成本、數量成本與質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預見性和動態性,其目標是基于公司的戰略目標,較現行成本管理的適用性更強、范圍更廣、效果更好。正是遵循這個法則,3年多來,我們一直把按時交貨、品質、成本和服務放在首位,經過多方努力,成效尤為突出和顯著,國際知名的大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加拿大北方電訊和德國西門子等客戶對我公司的滿意度不斷提高,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譽,贏得大批訂單。我們的這種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準時交貨(JIT)、總成本控制和靈活地應用制造技術等方面的內容。最明顯的優勢是運用了管理會計,它不僅要求用精確的成本數據、變化數據和利潤數據提供資深的管理,還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體系去陶冶磨練員工的行為,使之與公司的長期發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這方面為國內企業樹立一個成功的典范!
綜觀我們率先運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個結論:企業只要在管理現代化方面積極探索,就能走出一條改革創新之路。正是按照這個準則,我們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符合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較好的收益性,是對傳統管理體制的全面挑戰和徹底反思,強有力地推進企業向高產、優質、低耗和高效方向發展。這種新型的管理技術手段有助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競爭能力,是現代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制勝法寶。從整體的環境來看,大家都處于同種外部環境,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幾年里,使企業走上了低投入、高產出、大發展的良性循環道路,這其中的經驗確實值得許多企業學習、借鑒和推廣。我們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必要性和針對性。在實際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業必須在較高層次上實現科學管理與靈活創新的同步增長?,F在,我們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與國際市場接軌,參與世界經濟大循環,就不能再沿用過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業自己,因此,學習推廣現代化的管理科學和手段就顯得非常必要與極為緊迫,它是增強企業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場經濟的一條非?,F實有效的途徑?,F把策略性成本管理與現行成本管理列表進行比較,從中可見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創新特點明顯強于現行成本管理,是現代化管理科學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現行成本管理與策略性成本管理差異比較
管理與技術一起,被稱為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對于企業來說同樣如此,因而,我們歷來都非常重視和強化企業管理工作,把科學管理作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實踐體會到企業要發展,必須依靠科學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實現。以管理為主線、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發展的永恒真理!
六、對鞏固和發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運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過程中,雖說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認為任何一種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都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和創新的過程,決不會停止不前,因而、我們希望在繼續鞏固和運用該管理方法的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加以完善和充實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進展、有所創新和有所突破,積極為推進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作出較大的努力和應有的貢獻,致力于在當今管理理論的前沿大膽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現代化道路。
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加速企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為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運用科學的思想、組織、方法和手段,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使之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創造最佳經濟效益的過程。本文從經營管理思想、經營管理組織、經營管理方法、經營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四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企業經營管理思想現代化
企業經營管理思想的現代化是指企業經營管理的指導思想要符合現代企業的經濟功能賦予的經營觀念?,F代企業的經營觀念主要有:
1.戰略觀念。戰略觀念就是要全面系統地看問題。戰略觀念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全面系統的觀點,即全局的觀點。二是面向企業未來的發展觀點。面向企業的未來,包括市場的未來、產品的未來、技術的未來、企業組織的未來、企業人員的未來,在此基礎上制訂相應的目標與對策。
2.市場觀念。市場觀念就是企業必須根據社會及用戶的需要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市場是企業存在的前提。要具有市場觀念,首先要求企業了解市場。其次,要確定對策去占有市場,贏得市場。
3.用戶觀念。市場是由實行交換的供需雙方構成的,用戶是構成市場的主要一方。所謂用戶觀念,就是企業要樹立一切為了用戶的觀念,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把對國家的責任建立在對用戶負責的基礎上。
4.效益觀念。社會主義企業的效益觀念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綜合效益觀念。在經濟效益上要注意微觀經濟效益服從宏觀經濟效益。在保證宏觀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企業講求經濟效益,著重在經濟上的收益。企業要獲得經濟上的收益,關鍵在于:對外如何贏得市場,多承包工程,多完成工程任務;對內如何降低成本。
5.競爭觀念。競爭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施工企業的競爭主要表現在:質量以優取勝,價格以廉取勝,服務以好取勝。企業要通過競爭去獲得工程任務,要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所以,樹立競爭觀念是當前企業指導思想中最為深刻的轉變。企業在競爭中必須牢記“質量是核心,價格是關鍵,信譽是基礎”。
6.時間觀念。即“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企業贏得了時間,就贏得了效益。為此,首先企業經營決策要把握時機。即使是正確的決策,如貽誤了時機也是沒有效果的。其次,要努力縮短施工或生產周期,加快資金的周轉,減少資金的占用和利息的支出。此外,在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中要講求效率,這是企業贏得時間的最為重要的途徑。
7.變革觀念。變革觀念就是要求企業保持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沒有固定的和一成不變的模式。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采用的方針、策略、組織形式、制度措施和方法,都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時地進行調整和變革。對此,事前要有預測,環境變化時要有對策,領導人也要不時修正自己的想法。
8.創新觀念。變革觀念的發展和深化就是創新觀念。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勝,關鍵在創新。為此,企業要在市場上努力發現新的需求、新的用戶、新的機會;在生產上要廣泛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在經營管理上要出新點子、新路子,反對因循守舊,努力開創經營管理新局面。
二、企業經營管理組織現代化
經營管理組織是指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人們之間的協作體系。經營管理組織現代化的主要標志是企業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經營管理組織現代化主要體現在:
1.管理體制方面。包括國家主管部門對企業的管理和企業內部各層次的管理。要處理好集權和分權的關系及權、責、利的關系,使各級具有主動關心其經濟成果的能動性。
2.生產組織形式方面。企業應能適應外部環境的需要,具有不同程度的專業化和聯合化形式。
3.組織結構方面。根據系統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采用不同的組織結構形式,如二級管理或三級管理,采取項目法施工,直線職能制結構或矩陣制結構等,以保證管理工作的高效率。
三、企業經營管理方法現代化
所謂經營管理方法,就是用以達到經營管理目標,實現經營管理活動的方法。經營管理方法的現代化,就是在管理方法中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包括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心問題是方法的有效性。只有符合客觀規律要求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也才能實現經營管理的目的。根據在經營管理活動中起作用的規律不同,經營管理方法有以下幾類:
1.經濟規律所制約的管理方法。即運用經濟手段管理的方法。例如企業內部以經濟責任制為內容,以經濟利益為動力,經濟控制為手段的管理方法等。
2.反映生產組織和生產技術規律的管理方法。屬于這一類的管理方法有:技術管理、定額管理、工程進度控制、質量控制的方法等。
3.反映有關人的活動規律的管理方法等。如利用行為科學理論進行管理的方法。
4.反映行政和政治工作規律的管理方法。如行政手段、民主管理、群眾路線的方法等。
在實踐中,一項管理方法往往反映幾方面客觀規律的要求,如全面計劃管理的方法、全面質量管理的方法等。管理方法也是有層次的。通??煞譃榻M織方法、具體的工作方法和更具體的業務技術方法等幾個層次,從而形成一個管理方法體系。
經營管理方法現代化有以下特點:標準化,指管理工作的內容、程序做到條理化和規范化;定量化,指管理方法從定性發展到定量,從單憑經驗發展到“讓數據說話”;系統化,指各項管理方法綜合作用,以獲得綜合效應;民主化,指在管理中運用群眾路線的方法,實行專業與群眾相結合、全員參與的管理方法等。管理方法的上述特點,體現了現代管理方法的系統性、最優性、綜合性和民主性,最終反映在方法的有效性上。
四、企業經營管理手段現代化
這是指為適應經營管理工作高效率的要求而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
1.信息傳輸、收集手段的現代化。為了文字、圖表、信號、語言等管理信息的傳輸、收集,而采用的電傳設備、工業電視、自動顯示裝置、自動收錄記錄裝置以及電腦控制系統等。
2.信息處理手段的現代化。主要是電子計算機或系統的應用。
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應該協調發展。其中,經營管理思想現代化是核心;經營管理組織現代化是保證;經營管理方法現代化是措施;經營管理手段現代化是工具。
經營管理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四化,建設高度物質文明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兩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管理也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在國外,把科學、技術、管理看成現代文明的三足鼎。可見,管理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當前,我國同發達國家相比,科學技術方面的差距固然很大,但經營管理方面的差距更大。我們在實現生產技術現代化的同時,必須強調經營管理現代化,實行兩者同時并舉,不可偏廢的方針。一些企業的實踐證明,實行經營管理現代化,并不需要花很多投資就可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可以把經營管理現代化看成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我們一定要克服重技術、輕經營管理的思想,開發和利用好這一資源。
稅收與我們每個人以及每個企業息息相關,隨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以及我國作為WTO成員享有權利和義務逐步的兌現,如何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稅收政策法規資源,發展和壯大企業的實力,通過合理的稅收籌劃來最大限度的減少稅收成本,謀求合法的經濟利益,以達到企業、國家和社會多贏的目的,是我們每個納稅人越來越關心的問題。
舉一個最普遍的、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某企業年終決算時應納稅所得額為10.10萬元,根據稅法規定,10萬元以上的所得稅率為33%,那么企業應繳納的所得稅為101000X33%=33330元。假如企業決算前通過境內非營業性社團組織公益性捐贈1000元,那么應納稅所得額就變成了101000-1000=100000元。根據稅法規定,3萬元至10萬元的所得稅率為27%,因此,該企業應繳納的所得稅為:100000X27%=27000元。
這時,1000元=6330元。由此,稅收籌劃的作用可見一斑。那么,何謂稅收籌劃?
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LBFD)《國際稅收詞匯》下的定義是:“稅收籌劃是指通過納稅人經營活動或個人事務活動的安排,實現繳納最低的稅收。”印度稅務專家E·A·史林瓦斯在其編著《公司稅收籌劃手冊》中說道:“稅收籌劃是經營管理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稅收已成為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對企業既是機遇,也是威脅?!泵绹霞又荽髮WW·B·梅格斯博士在《會計學》中,則作了如下闡述:“人們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使之繳納可能最低的稅收。他們使用的方法可稱之為稅收籌劃。少繳稅和遞延繳納稅收是稅收籌劃的目標所在?!彼€認為“美國聯邦所得稅已變得如此之復雜,這使為企業提供詳盡的稅收籌劃,成為謀生的職業?!?、“在納稅發生之前,有系統地對企業經營或投資行為做出事先安排,以達到盡量減少繳納所得稅,這個過程就是籌劃。主要如選擇企業的組織形式和資本結構,投資采用租用還是夠入的方式,以及交易的時間?!倍鴩鴥榷悇諏<姨乞v翔則認為“稅收籌劃是指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取得節稅的稅收利益。”可見,國內外對稅收籌劃概念的描述不盡相同,觀點各異,但基本的要髓大致相同,那就是,稅收籌劃是指在現行國家政策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利用不違法的手段,通過對企業經營、投資、理財等各個方面進行事先安排和運籌,盡量減少稅收成本,增加稅后收益的活動。
我國稅收籌劃的興起和發展,是納稅人觀念更新的產物,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同國際接軌的產物。稅收籌劃正由過去的“暗箱操作”逐漸變為“陽光作業”,正式走上經濟的前臺,成為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
一、充分認識稅收籌劃給企業帶來的增值效應
稅收籌劃雖然引起有識之士、業界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高度關注,但尚未引起企業普遍的重視,具體自覺實踐者則鳳毛麟角。其中關鍵的因素之一,是企業對稅收籌劃作用的認識不夠,對稅收籌劃給企業帶來的增值效應沒有足夠的預見。
第一,稅收籌劃是法律和社會賦予企業的基本權利。在西方國家,稅收籌劃家喻戶曉,被視為企業經營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被視為“智慧者的文明行為”。稅收籌劃是在經營中尋求企業行為與政府政策意圖的最佳結合點。企業在不違背稅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通過積極的籌劃和安排,降低稅負的成本,增加企業的權益,是法律和社會賦予企業的基本權利,合法的稅收籌劃則是對這一權利的正當行使。成功的稅收籌劃往往既能使經營者承擔的稅收負擔最輕,又能使政府賦予稅收的政策意圖得以實現,對政府、對企業、對社會都有利。企業節稅----利潤增加----擴大再生產----國家稅收增加。據報載,世界傳媒大王魯珀特·莫克多在英國的主要控股公司—新聞投資公司,在2000年前的11年中,共獲利近14億英鎊(約21億美元),但其在英國繳納的公司所得稅凈額竟然是零??梢?,默克多既精于經營,也精于納稅,他正是靠著獨特的“擴張和避稅手段創造著超級利潤”。
第二,稅收籌劃與偷稅、漏稅有著本質的差別。偷稅、漏稅是指納稅人違反稅收政策法規規定,故意逃避納稅義務的行為,明顯是一種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其行為的后果要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而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稅收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利用稅收政策法規做文章,以達到減輕或消除稅收負擔,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行為,既不屬于違法行為,更不是犯罪行為。從行為發生的時間看,偷稅、漏稅是在應稅行為發生以后所進行的,是對已確立的納稅義務予以隱瞞、造假、遺漏和故意延誤,具有明顯的事后性和欺詐性特征,而稅收籌劃是納稅義務發生之前所作的經營、投資、理財的事先籌劃與安排,具有事前籌劃性特征。稅收籌劃是一種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得到國家鼓勵的經濟行為,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正當經營手段,是以稅法為準繩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合理、合情、合法的行為。可見,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不能混為一談。
第三,稅收籌劃有利于規避風險,提升企業形象。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經濟占統治地位,國有企業統支統付,“大鍋飯”效應較為普遍,經濟主體法制觀念不強,使企業和個人不關心稅制,對其中條例不聞、不問、不懂;或全憑人情關系,以言代法,以言代稅,稅收意識淡薄。一些企業在納稅上往往想走“關系稅”、“人情稅”之路,逃稅之風盛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開始建立并得到迅速發展,稅收管理機制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企業通過違法或者不規范的手段來降低稅收成本付出的代價將越來越大,甚至產生無法估量的損失,而稅收籌劃則能有效地規避納稅人相關的一些不必要納稅風險。另一方面,通過稅收籌劃,可以使納稅人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回報社會,提升企業的公眾形象,對企業產品或服務市場份額的搶占無疑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有利于企業良性的循環和發展。正所謂:“野蠻者抗稅、愚昧者偷稅、糊涂者漏稅、精明者進行稅收籌劃”。據報載,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計劃捐出其微軟20%資產---1000億美元,協助世界各國解決愛滋病等疾病問題。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一筆以個人名義的慈善捐贈。據述此善舉,將使他在美國享有大筆的免稅權??梢姡蝗司栀浖扔衅湎胱觥昂萌恕钡囊幻?,也多與稅收有關,真可謂是“名利雙收”。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稅收籌劃是一種高智商的增值活動,為進行稅收籌劃而起用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必然為企業經營管理更上一層樓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所謂發達國家納稅人納稅意識強也只是表面現象,其實,其納稅人看重的還是“不多繳一分錢”、“不早繳一分錢”。稅收籌劃要求企業守法經營,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規范財務核算管理程序,精打細算、節約支出、減少浪費,從而使企業管理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實現良性互動,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二、用足、用活好國內、國際稅收政策資源
我國加入WTO 后,市場化改革急劇推進,面對更加開放、公平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將更多的同臺競爭。內資企業應積極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國內、國際間各種自然資源和政策法規資源,發展和壯大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在稅收籌劃方面,方式和途徑很多,不妨從以下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選擇適宜的投資地點。世界各國一般都是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稅收制度,因而在稅收制度上各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跨國、跨地區企業可利用這些差異如選擇低稅地經營等進行有效的稅收籌劃。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地區)的企業爭相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來投資經營,其中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受這些發展中國家(地區)的低稅和稅收優惠的吸引。企業在投資經營中,除了要考慮投資地區基礎設施、原材料供應、金融環境、外匯管制、技術和勞動力供應等常規因素外,不同地區的稅制差別也應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要充分運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稅制差異或區域性稅收傾斜政策,選擇整體稅負較低的地區或稅區投資?,F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為外資提供了低稅或免稅優惠,而發達國家則一般實行內外資同等的稅收待遇。所以,進行跨國、跨地區投資時,企業可以選擇國際避稅港、避稅地和自由港,也可以選擇與本國簽訂雙邊稅收協定的國家。在我國國內一般可以考慮以下重點區域: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沿海經濟開放區;“老、少、邊、窮”地區;西部大開發地區等七大地區。
第二,選擇適宜的投資產業。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稅收優惠的重點放在高新技術的開發、能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上,而發展中國家一般不如發達國家那么集中,稅收優惠的范圍相對廣泛,為了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中國家往往對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給予普遍優惠,稅收優惠政策相對較多。目前,我國對內資企業的稅收優惠范圍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利用“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的企業,解決社會性就業及福利性企業,西部大開發地區國家鼓勵投資的產業如交通、電力、水利、郵政等基礎設施,以及為農業、科研、高新技術服務的一些產業;而對外商投資企業減免稅優惠適用范圍則相對較廣,其主要產業包括生產性企業、產品出口企業、先進技術企業以及從事能源、交通、港口、碼頭建設的企業。隨著我國對WTO成員權利和義務承諾的兌現,原有的很多行業及產業,比如電信、金融、商業、服務、汽車等傳統性壟斷行業,將逐步對外開放。除了國家限制性的產業或行業外,外資亦將享受更多的國民待遇。此外,目前我國對內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較短,一般為1—3年;而外商投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一般為5年或5年以上。
第三,選擇適宜的投資組織形式。內資還是外資,全資還是合資,法人還是非法人,公司制還是合伙制,企業選擇的投資組織形式不同,企業享有的稅收優惠往往也千差萬別。各個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對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實行不同的征稅優惠。
一般來說,內資企業的稅率,稅收優惠政策和操作的靈活程度小于外資企業,外資企業一般有大量的稅收優惠。公司制企業的營業利潤一般要先課征公司稅,投資者以股息形式分得的稅后利潤,又需繳納一次個人所得稅;而合伙制企業的營業利潤一般不交公司稅,只繳納各合伙人分得收益的個人所得稅。子公司一般承擔全部納稅義務,分公司則需承擔有限的納稅義務。對于低稅國、低稅地區,當地可能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投資者免稅或只征較低的公司稅。若簽定了國際稅收協定,稅后利潤的預提稅可能少征或免征??鐕境3?梢栽诖私⒆庸旧踔列畔涔荆ㄖ粧烀Q無實際業務)用來轉移高稅區相關公司的利潤,達到國際避稅的效果,避免國際雙重征稅。此外,分公司不是獨立的納稅人,一般流轉稅在注冊地交,所得稅同總公司匯總繳納。所以,對于初創階段時無法贏利的行業,一般應設置為分公司,這樣能利用合并損益,抵沖總公司的利潤,從而減輕稅負;對于能夠迅速實現贏利的行業,一般應設置為子公司,這樣就能享受獨立公司的許多優惠,在優惠期內減輕稅負;對于規模龐大的集團公司,可以根據不同分支機構的不同情況,宜用子公司的設為子公司,宜用分公司的設為分公司,從而實現整體經濟利益的最佳。
第四,選擇適宜的會計核算方法。與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相關的稅收籌劃主要是縮小稅基和延期納稅。在具體會計實務中,主要涉及四個大的方面,即存貨的計價方法的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費用列支方法的選擇,以及收入確認方法的選擇。企業應根據具體經營環境選擇適宜的會計核算方法,用足、用活好稅收優惠政策。
一般來說,當物價逐漸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存貨成本較高,應納所得稅相應較少,而當物價持續上漲時,采用后進先出法可相對減輕企業的所得稅負擔。假如企業各年的所得稅率不變,宜采用加速折舊法,在固定資產使用的最初年份多提折舊,后面的年份少提,這樣可以使企業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相當于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企業有許多費用開支項目,每個項目都有其規定的范圍或限額。因此,準確掌握稅法和財務準則中費用列支的規定對于稅收籌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國稅法目前不允許企業稅前向境內外關聯企業支付管理費,而在一些西方國家,稅法規定,企業向關聯企業支付的管理費如果符合“受益原則”,即關聯企業從事的管理活動已經使本企業受益,則可以在稅前列支這種費用。正是由于這種規定,國外企業可以通過向低稅區或避稅區的關聯企業大量支付管理費的辦法從事避稅活動。此外,在現代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內部企業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能通過利用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高低稅收差異,借助轉移價格實現利潤,減輕企業的整體稅負,從而保證了整體集團系統利潤的最大化。
三、系統籌劃,規范實施,與時俱進
第一,稅收籌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決策應貫穿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投資、理財、營銷、管理等所有活動。在具體到某一個產品、某一個稅種、某一項決策時,要考慮整體的影響作用和合理性。進行稅收籌劃時,不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稅法,領會并順應稅收政策導向,更應關注經營中一些相關的政府配套政策。要注意把握宏觀,著眼微觀,不管大小,只要有利,都應認真分析研究。眼睛不能只盯住單個稅種、單個項目或單個環節,因為有時一種稅少繳,另一種稅可能要多繳。因此決策時要系統籌劃,考慮稅收籌劃的風險和成本,要著眼于企業整體稅負的輕重,從中稅收優惠方案中選擇最優的方案。否則,顧此失彼,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二,稅收籌劃是一項政策強、業務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籌劃得當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否則,會給企業帶來損失?;I劃人員不僅需要了解稅收、會計、審計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專業知識,更需要要了解國際慣例,需要嫻熟的會計處理技巧和豐富的稅收經驗。企業除了要聘請專業的咨詢機構,邀請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加入籌劃團隊外,企業更需要按照稅收政策法規的要求,規范企業經營活動,理順企業的產權關系,加強企業的財務核算管理。企業要克服傳統認識上的偏差,認為稅收籌劃是在和稅收部門兜圈子,或者認為僅僅是會計人員的事,與經營無關,類似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企業應遵紀守法,誠信自律。不能期望走捷徑,更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立竿見影。
第三,不能忽略稅收政策、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等外部因素的變化,不要期望某一稅收籌劃方案“放之四海而皆準”,更不能期望一勞永逸。任何一種方案都是針對特定的對象、特點的時間、特定的空間而設計的。同一稅種,在同一國度,針對不同的納稅對象往往也有不同的納稅義務,不同的稅收優惠。即使同一稅種,在同一國度,針對同一納稅對象,在不同納稅期限往往納稅義務也不近相同。稅收籌劃方案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的法律環境下,以一定的企業經營活動為背景來制定的,隨著外部因素的變化,企業必須對原有的稅收籌劃方案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完善,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該系統盡可能真實地模擬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實際企業競爭與經營管理的內、外部環境,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綜合應用管理類知識的教育和實戰環境。
關鍵詞 CAI課件 Web技術 瀏覽器/服務器 動態服務器網頁(ASP)
1. 引言
以計算機和現代網絡技術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引發了一場知識和信息的革命。現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基于Web的網絡多媒體CAI遠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絕大多數CAI課件都是針對某一門具體課程來進行教育和培訓,它主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與網絡平臺上實現了音頻和視頻的簡單結合,其交互性較差,與電視教學區別不大。此類CAI課件系統由于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因而當其應用于理工科課程的知識講解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然而,管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學科。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僅僅學習生產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經營管理等各門課程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學會如何在一個實際的環境中綜合運用管理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但是,我國現行的管理類學科的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老師們照本宣科地講述各種管理理論與方法,學生們則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這種應試教育使得學生根本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更談不上綜合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前面講述的CAI課件系統由于只能講解知識而無法讓學生綜合運用
知識,因而不能滿足管理類學生的實踐需要。為了使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變為他們的實際能力,我們在大量教學實踐與CAI探索的基礎上設計了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該系統提供給學習者一個綜合應用管理類必要知識的教育和實戰環境。
2. 系統分析與設計
2.1 系統目標
該系統的目標是要實現一個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網絡模擬工業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學生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配合課堂教學,形象具體地掌握企業中管理信息的運動和決策過程的規律,以培養管理類專業學生的信息觀念、競爭意識和企業經營管理綜合決策的能力。
2.2 總體方案
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劃分為兩個大的子系統:企業子系統和外部環境子系統。企業子系統模擬了若干生產經營型工業企業在設定的外部環境中進行生產、銷售、產品開發、籌資和投資等活動,這些企業互為競爭對手,每個企業由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一個客戶機進行模擬。外部環境子系統由服務器進行模擬,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原材料供應商、產品經銷商、銀行、證券市場、技術開發公司、咨詢公司和評估委員會等,它們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活動的環境,為企業的活動提供服務、執行監督職能。該系統的模擬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的模擬環境
根據前面所述,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可以劃分為以下九個主要模塊:
(1)參賽企業模塊
該模塊主要模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系列生產、銷售、產品開發、籌資和投資活動:生產活動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購、原材料投產、產成品入庫、生產線改造;銷售活動主要包括開發新市場、進行銷售投資、參加定貨會議、根據企業獲得的定單發貨;產品開發活動包括自行開發和技術引進;籌資活動主要包括向銀行申請短期或長期貸款、發行債券和發行股票;投資活動主要包括購買新的廠房和生產設備、購買國債和公司債券等。
(2)政府部門模塊
該模塊主要根據各個企業的市場開發情況來授予市場許可證、根據企業在各個市場上的銷售投資情況收回企業的市場許可證。市場許可證是企業進行銷售活動的憑證,企業必須擁有某個市場的市場許可證才能夠在該市場銷售產品。
該系統中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的變化主要通過政府部門的宏觀信息來模擬,該模塊可以隨機一系列宏觀信息并修改相應的運行參數。
(3)原材料供應商模塊
該模塊的功能是模擬一定的機制為各個企業提供各種原材料并接受企業出售的多余原材料。
(4)產品經銷商模塊
該模塊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各個市場上各種產品的定單,并模擬一定的機制使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如市場占有率、產品報價和賒銷期限等)來爭搶定單。
該模塊的另一項功能是根據各企業獲得的定單接受參賽企業的產品發貨并付給企業貨款,當企業發貨誤期時,系統將給予一定的懲罰;接受企業出售的多余產品。
(5)銀行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銀行的業務,主要包括如下幾項:1)接受企業的活期存款,每年計息一次;2)根據企業申請發放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按期收息;3)根據企業的申請進行應收票據貼現業務;4)企業廠房的購買和出售業務;5)生產設備的購買和出售業務;6)廠房和生產設備的租賃業務;7)廠房的出租業務;8)代收稅金。
(6)技術開發公司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技術開發公司定期向市場推出新技術,企業向技術開發公司支付技術轉讓費后,就可以使用新技術生產新產品。
(7)咨詢公司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咨詢公司向企業提供市場信息,企業支付一定的咨詢費用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包括產品需求曲線、產品價格范圍、市場占有率信息等。
(8)證券市場模塊
該模塊將模擬證券市場的業務,主要包括如下幾項:1)發行國債;2)根據企業的申請和經營狀況的好壞發行企業債券并收取一定的手續費;3)根據企業的申請和經營狀況的好壞發行企業股票并收取一定的手續費;4)國債和企業債券的轉讓業務。
(9)評估委員會模塊
該模塊主要實現兩項功能:1)每年年底對各參賽企業的生產、財務、營銷等經營活動狀況進行一次綜合評比;2)對企業經營情況進行監督,當企業達到破產條件時宣告企業破產,并負責對企業的財產進行評估和清算。
3 系統實現
3.1 系統結構
該系統采用Browser/Server體系結構,這種體系結構具有許多優點:1)系統所有的應用程序都放在服務器端執行,瀏覽器只接收服務器返回的結果,這樣大大減少了網絡中數據的傳輸量,提高了系統運行效率。2)系統非常容易使用,只要掌握了瀏覽器的使用,幾乎不需要再學習其他軟件,用戶幾乎不用培訓就可以有效地使用系統,大大降低了培訓費用。3)系統比較容易維護,客戶端除了安裝操作系統和瀏覽器外,不需要安裝任何為客戶端開發的軟件,客戶端的表示邏輯都是從Web服務器上下載,因此客戶端幾乎無需維護。4)系統比較容易開發和實施,基于Web的B/S系統開發一般分為Web頁面制作和Web應用開發。Web頁面制作入手容易甚至無須編程,而Web應用開發有大量成熟和商品化軟件可供采用,這就能加快開發速度,降低開發難度。5)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由于它采用了Internet技術,因而具備Internet的開放性和可擴充性。
3.2 關鍵技術
(1)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
HTML是第一個通用的頁面描述語言,它遵循國際標準,常用的各種瀏覽器(如IE、Netscape等)均可以對其進行很好的解釋;HTML可以跨平臺使用,在Windows、Mac、Unix等環境中均可得到相同的效果;HTML又具有簡單易學的特點和強大的超媒體支持能力,易于構建復雜的超媒體信息網;HTML還支持多種媒體種類,如GIF/JPG、WAV/AU、AVI/MOV/MPG等,適合網絡傳輸;HTML的創造工具很多,如FrontPage、HotDog等,并可以根據需要加入JavaScript、JavaApplet等,使其更為豐富。
(2)ASP技術
ASP(Active Server Pages,動態服務器網頁)是Microsoft公司在IIS3.0中推出的一種WWW應用開發工具,可以用來構造復雜的WWW應用。ASP是一種動態設計Web站點的技術,在對數據庫的訪問方面尤為方便。Microsoft公司在ASP中實現了兩種腳本語言:VBScript和Javascript。這兩種腳本語言可以嵌入在標準的HTML語言中,由IIS服務器執行。ASP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數據庫接口控件實現對數據庫的訪問,通過建立對象把訪問數據庫的細節高度抽象,而ADO本身又具有高速、簡便和低內存開銷的特點,特別適用于基于Browser/Server的瘦客戶端模式以及其它Web應用的開發。
3.3 開發環境
(1)硬件條件
服務器兩臺,一臺為數據庫服務器,一臺為Web服務器;客戶端計算機若干;網絡通訊設備,主要包括交換機、網卡、集線器、MODEM 等。
(2)系統平臺
采用Browser/Server體系結構,服務器端采用Microsoft Windows NT4.0作為網絡操作系統,Web服務器軟件采用IIS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蛻舳塑浖▎螜C操作系統和瀏覽器軟件,分別選用Windows 98和Internet Explorer,數據庫系統采用SQL Server6.5。
(3)開發工具
基于Web的系統開發工具應使開發者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創建動態的Web應用程序,并且應是一個可視化的工具。我們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6.0進行開發,它是用來快速創建數據驅動Web應用程序的基于團隊的開發環境,支持ASP,以ODBC連接數據庫,腳本語言為簡單易學的JavaScript或VBScript。
4 結束語
基于Web的現代遠程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逐步取代傳統教育,21世紀它將成為構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而基于Web的多媒體CAI系統則是實現現代遠程教育的基礎,因此,基于Web的多媒體CAI系統的研究與實現已成為人們極為關注的研究領域。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Web的企業經營管理CAI系統,該系統盡可能真實地模擬了實際企業運作的內、外部環境,使學生通過直接參與來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使企業經營管理不再是書本上抽象的概念。激烈的競爭機制使該系統類似于一種戰略型游戲,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得到樂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興起的一種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與前瞻性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管理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注,在現代企業求生存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是現代企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關鍵一招。其特點是當企業在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逐漸重視整體的策略規劃已成為現代管理的一大趨勢,成本管理與企業策略的相結合,勢必使企業跨出內部控制的單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領域,以鞏固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的優勢。
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日趨白熾化,企業經營的策略規劃與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 management)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如何制定企業未來發展最佳策略并付諸實施,無疑是企業決策者必須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尤其是我們這種外向型企業(注本公司的產品100%外銷)受到外界的干擾和沖擊更大。正因如此,我們針對企業的現狀和特點,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為出發點,在經營管理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實行這種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法,經過3年多的實踐檢驗,有力地證明了當初的決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選擇是正確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條質量效益型之路,較好地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形成了良性發展的局面,連續多年進入全國電子元器件百強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躍居第15位)。
一、項目選擇的理由
由于連續多年受到全球電子行業蕭條及印制電路板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致使公司的產品──雙面板及多層板成本偏高,消耗過大,交貨期較長(與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競爭,增加了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難度,其負面效應表現為客戶投訴多、抱怨大,公司訂單劇減,生產任務不飽滿,生產效率低下,最終導致企業生產不景氣、大量裁員,士氣低落的惡性循環(未達到公司的設計能力和投資的預期效果)。面對這一嚴峻現實,我們深知企業內外環境是會快速變遷,未來將面臨高科技、高競爭的動態環境和強大壓力,為有效地評估企業經營績效,預測企業所處的優勢與劣勢,以求在危機發生之前加以消除,從而推動企業蓬勃發展,策略性績效評估制度之發展則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性;而成本管理正為策略性績效評估的重要一環,不容忽視;基此,二者之結合應用,相輔相成,將有助于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因此,為了擺脫困境,扭轉局面,我們緊緊圍繞確保交貨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質和服務這個中心主題,從確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開一系列的大膽改革和管理創新活動,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謂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對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以市場競爭價格為導向,一定的目標利潤為中心,運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業各項目標成本或控制指標,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終將各項指標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將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轉化為企業的內在動力,從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和發展良策的一種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圖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競爭策略之研究──從成本策略及差異化中加以選擇,并針對成本計劃,期望能對營業及組織上有所突破。
2、實施競爭者分析及標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礎上協助目標之設定,同時了解并掌握營業與組織等作業流程的差異性。
3、經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業自身所處的位置,同時知曉同行業挑戰者能力的強弱及企業欲進入的產業狀況。
4、確定、了解并控制關鍵性成本動因,注重企業長期與短期績效并重、競爭優勢和發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顧財務面和競爭面的情況下,依據企業策略規劃,將成本管理目標化,并評估組織轉型的可能性和企業發展策略隨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
當然實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許多工具,諸如分析成本活動,以了解價值鏈與成本之間的變動;以較低的成本重新設計營運或組織的各項活動,期望能提高其價值。不過,在運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時,應有下列認識: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項富有實效的管理技巧,它絕不是一種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業達成財務與競爭優勢的重要階梯。
3、當管理者積極學習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將可產生獨特的效果。
4、經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夠下降外,亦同時可以提高品質、改善服務、確保交貨期(jit),從而贏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組織迎接新挑戰與績效評估的銳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驟
以往,績效評估多以企業的財務績效為主,但時至今日,我們深切了解企業欲長期高效發展,必須能準確推測客戶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業能滿足客戶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貨期的準確率多高,市場競爭價格多少,品質或服務水準怎樣等,上述事項均應經常性或定期評估,以增強我們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覺,及時發現問題,在客戶抱怨甚至取消訂單之前即能第一時間解決問題,這一點對我們這類以接單為本的企業尤為重要。
針對印制電路行業特點及企業自身情況,我們于2001年2月起開始采用策略性績效評估方式,以求增強市場競爭力。首先,對公司的主要客戶,如加拿大北方電訊(nortel)、美國電報電話(at&t)、德國西門子(siemens)、瑞典愛立信(ericsson)等跨國公司咨詢其有關產品交貨期、品質、服務和可信賴性狀況,以及其他約定事項的滿意程度進行了解。經調查的信息反饋得知客戶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業技術,反較關切成本(cost)、品質(quality)、服務(service)、準時交貨(just in time)四個方面之績效,但是客戶對此四項績效并不滿意,因此我們特別成立了改進小組加以檢討,經反復比較和廣泛討論,確立把滿足客戶期望放在首位,視客戶意見為最高的命令,企業的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主題而全面展開。其次,鼓勵和支持中層管理人員依各職能領域找出影響其績效的重要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為配合策略目標將評估指標定為:準時送貨、產品制作周期、產品成本,產品質量,生產能力,亦以客戶關切點為中心,掌握客戶通常關心的事項是:1.有訂單時,能否滿足交貨期(jit)?2.品質是否達到水準?3.服務是否滿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與此同時,亦應考慮公司:1.是否有能力滿足客戶的期望?2.有無合理利潤可獲得?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任何優勢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必須把自己置身于顧客和競爭對手的雙重壓力下,不斷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對優勢的動態發展。
在實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過程中,一是對各級管理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以達形成共識,把市場機制、目標責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業內部,在全廠員工中樹立“三個意識”教育,即憂患意識,成本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二是確立客觀現實的“成本目標體系”,規定縱橫有序的“成本責任體系”和建立嚴格完善的“成本考核體系”。具體表現為全面把握以市場競爭價格為前提,以總成本為重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把目標體系分解為公司總目標、部門子目標、班組小目標及個人具體目標。突出“四性”,即指標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嚴密性、政策的激勵性,大力貫徹“四”字方針,即“算細帳、查漏洞、找原因、訂措施”,做到“三個結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與達標升級相結合,策略性成本管理與開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議活動相結合,策略性成本管理與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結合,較好地體現了“基礎管理扎實、目標分解明確、系統管理協調、考評體系科學”的原則。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經濟技術效果評價
為了全面、客觀、有效和準確地評價我們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實際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和完善的,能從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業經濟技術效果的指標體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說服力,基于這一原則,我們力求從定性與定量、長期與眼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進行科學評價。
反映我公司經營績效的硬性指標是從定量、短期和經濟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見,從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產值、銷售和出口創匯分別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遞增;盈利則以年均約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產值、人均創利、人均創匯和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利也實現高速增長,分別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長。特別是公司的高科技產品含量不斷增大,即多層板的年均增幅高達1.6倍。與此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也不斷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遞增;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逐年上升,分別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長;準時交貨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顯提高,分別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雙面板單位生產成本、多層板單位生產成本持續下降,平均每年分別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僅節約成本一項3年累計高達134 1.41萬元,平均每年為447.14萬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萬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業協會的統計報表中,我公司雙面板產量、實現利稅為第一位,完成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為第二位。全員勞動生產率、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利,人均產值、人均創利、人均創匯等多項指標也是居全國領先水平。而從軟性指標(定性、長期和社會效益)方面來評估,可知公司的信譽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與客戶建立了長期、友好和穩定的合作關系,得到客戶的信賴和青睞,贏得大批訂單,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之基礎。這屬于無形資產,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難以定量評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績,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增強了我們推行管理現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創新特點和推廣價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業外部的市場競爭和企業內部的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將市場競爭的壓力自覺地化解和轉變成企業管理的推動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較大突破:1.在準時交貨(jit)方面實現了突破。 它以第一時間全面滿足客戶期望為最終目的,根據客戶的需要和約訂,準時提供優質、實用和經濟的產品,其導向模式的重點在于競爭策略,核心是講究全球最流行的準時交貨。2.在價格方面實現了突破。以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為起點,它的公式是價格-利潤=成本。即價格決定成本,改變了傳統的“成本+利潤=價格”的成本價格定論。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認為,市場價格是企業生產的客觀尺度,應根據市場價格來選擇、確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場價格的規定為限,達到增加盈利和增強競爭的目的。3.在成本理論方面實現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統包括產品成本與作業成本、戰略成本與短期成本、數量成本與質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預見性和動態性,其目標是基于公司的戰略目標,較現行成本管理的適用性更強、范圍更廣、效果更好。正是遵循這個法則,3年多來,我們一直把按時交貨、品質、成本和服務放在首位,經過多方努力,成效尤為突出和顯著,國際知名的大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加拿大北方電訊和德國西門子等客戶對我公司的滿意度不斷提高,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譽,贏得大批訂單。我們的這種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準時交貨(jit)、總成本控制和靈活地應用制造技術等方面的內容。最明顯的優勢是運用了管理會計,它不僅要求用精確的成本數據、變化數據和利潤數據提供資深的管理,還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體系去陶冶磨練員工的行為,使之與公司的長期發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這方面為國內企業樹立一個成功的典范!
綜觀我們率先運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個結論:企業只要在管理現代化方面積極探索,就能走出一條改革創新之路。正是按照這個準則,我們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符合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較好的收益性,是對傳統管理體制的全面挑戰和徹底反思,強有力地推進企業向高產、優質、低耗和高效方向發展。這種新型的管理技術手段有助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競爭能力,是現代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制勝法寶。從整體的環境來看,大家都處于同種外部環境,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幾年里,使企業走上了低投入、高產出、大發展的良性循環道路,這其中的經驗確實值得許多企業學習、借鑒和推廣。我們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必要性和針對性。在實際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業必須在較高層次上實現科學管理與靈活創新的同步增長?,F在,我們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與國際市場接軌,參與世界經濟大循環,就不能再沿用過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業自己,因此,學習推廣現代化的管理科學和手段就顯得非常必要與極為緊迫,它是增強企業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場經濟的一條非常現實有效的途徑?,F把策略性成本管理與現行成本管理列表進行比較,從中可見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創新特點明顯強于現行成本管理,是現代化管理科學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現行成本管理與策略性成本管理差異比較
管理與技術一起,被稱為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對于企業來說同樣如此,因而,我們歷來都非常重視和強化企業管理工作,把科學管理作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實踐體會到企業要發展,必須依靠科學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實現。以管理為主線、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發展的永恒真理!
六、對鞏固和發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運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過程中,雖說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認為任何一種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都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和創新的過程,決不會停止不前,因而、我們希望在繼續鞏固和運用該管理方法的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加以完善和充實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進展、有所創新和有所突破,積極為推進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作出較大的努力和應有的貢獻,致力于在當今管理理論的前沿大膽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