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2 03:27:52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職院校作為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實現長遠發展,需要將自身的辦學特色與人力資源市場相結合,進而滿足建筑工程市場對技術人員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的教學模式,以及發展趨勢。通過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向、校企結合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探索和嘗試,促進該專業的發展。明確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工學結合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制定“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
1 課程體系改革是重點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高職院校要對教學的理念、模式、內容、方法進行改革。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來說,其課程體系分為理論基礎課、專業素質課、專業實踐課三個部分。
1.1 減少理論課的課時,突出實用。理論基礎課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礎課。文化基礎課主要包括: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英語、體育等,通過對上述課程的學習,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和人文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增強學生的體魄,幫助高職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勇于進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力學與建筑制圖, 建筑CAD設計基礎等,通過開設上述課程,為高職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奠定基礎,進而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同時為后期的終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我院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其課時控制在總課時的40%左右,并且一貫堅持夠用、必須的原則。
1.2 圍繞學生的崗位能力開設專業素質課。專業素質課主要涉及:建筑識圖、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等課程。結合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而開設專業素質課,其課程選擇一貫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在開設各門課程的同時安排相應的實踐課,突破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鴻溝,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完成一定的專業理論課之后,可以到設在校外的實習基地進行實訓,通過實訓對理論知識進行鞏固。
1.3 專業實踐課程注重職業能力素質培養。在實踐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在建筑生產一線具備頂崗工作的能力。專業實踐課主要涉及認知實踐、計算機輔助施工組織設計、工程實踐及崗位實習等課程。通過校企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教學資源,采用頂崗實踐、工學結合、社會實踐等方法,讓高職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提前進入崗位角色,讓學生“零距離”上崗。
1.4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雙證書”制度。在課程體系中納入施工員、預算員、資料員、質檢員、材料員等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關聯的課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就業需求,選擇報考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當畢業的時候,學生一手拿著畢業證,一手拿著相應的資格證書,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1.5 改變教學理念,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職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提供教學服務,教師將服務的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健全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制定專業的技能培養方案,走產、學、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養目標作為教學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和揉合,通過簡明扼要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2 強化實驗和實訓,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進行工程實訓,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應實訓項目。通過完善實訓設施,滿足學生的實訓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及人才測評標準等。學校要對學生的業務能力重點培養,同時企業也選擇優秀的畢業生到企業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動。
2.2 對 人事制度進行改革,建設新型師資隊伍。①建設 “雙師型”隊伍。主要表現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加入教師隊伍,學校安排他們進入企業參加實習,直接參與工程實踐,掌握一定的工程經驗;二是從企業吸納一批建筑設計、施工、監理等具有中高級職稱且具備教師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三是聘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給學生們做報告,通過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紹施工過程中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②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執業資格考試,進而增長專業知識。通過不斷地積累,在高職院校建立起一支專兼結合、高學歷、工程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實踐教學任務的完成,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面對當前建筑行業迅猛發展的機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要抓住機遇,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積極走校企結合的道路。高職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共同的培養下,業務能力和理論知識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提升了高職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最終形成“學校、學生、企業”共贏的局面。
論文關鍵詞:災后重建 建筑專業教育 體系構建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災區重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和改進的建筑規范與建筑管理問題,及由這一問題所引發的的中國高校建筑專業教育體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啟示
發生于2008年5月12 日14:28分的汶川大地震導致汶川及周邊地區數以千計中小學生的喪生,據民政部報告,截至6月5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難,373612人受傷,失蹤17918人,累計受災人數4571.0965萬人,這次災難引起了國家對包括中小學在內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設計方面的重視;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陜西等省數千億的財產損失,同樣也引發了我們對建筑等相關行業深刻的思考和反??!
1.都江偃二王廟的主體古建筑沒有倒塌,而近年為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卻倒塌了!
2, 農村有圈梁的房子沒有倒塌,凡是沒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還壓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規劃審批制度監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沒有經過安全審批的農民房全塌了。
4. 經過新農村建設改造的房子沒有倒,農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們對城鎮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建筑施工、監理、材料設備供應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認識及其重要性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對村鎮建筑的規劃和管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建筑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見一斑。相關的懲罰機制不夠健全、懲罰的力度不夠。
二、災后重建應該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體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們在重建家園時,一要考慮環境問題,二要遵守國家建筑規范,三決不能偷工減料,四要要求施工單位絕對保證施工的安全,五國家相關部門要嚴格執行質量監督程序,建立農村房屋建設管理體制。
應該組織全國優秀的規劃設計師來幫助災區規劃選址。以保證建筑物不要建在斷裂帶上,如果在山區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或者山體崩塌的地方。
專家認為建筑地段包括:危險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選建設地址比較開闊,地基堅固,土石比較堅固,能夠盡量避開斷層和滑坡的規劃地段。如果一定選擇抗震不利地段規劃建筑物,則必須采取相關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現滑坡的地段,堅決不要建設,必須另外選址。
1.由于我國農村建筑的現狀是建房沒有人管,沒有任何人和任何機構管這里的安全,這是我國建筑管理體制的一個空白點,因此建立我國農村安全審批管理體系非常重要和緊迫。災區安全審批管理體系的第一道防線是規劃選址,第二道防線是建筑物的平面設計,第三道防線是建筑結構。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設管理中這個安全審批管理體系可以為農民提供房屋建設方案,有專人指導建筑物的選址,提供平面設計和結構設計圖紙,審查基礎勘測資料和對工程進行監理,并為農民把握建材質量關!
2.完善國家建筑規范:汶川地震的發生引起人們對建筑質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設計、建筑施工監理的重視;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況,我們不難看出一些規律:
1)抗震順序:鋼結構的房屋好于鋼混結構的房屋,鋼混結構的房屋好于框架結構的房屋,框架結構的房屋好于現澆樓板磚混結構的房屋,磚混結構的房屋好于預制板房屋。
2)學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質量不保證,二是學校房屋設計的抗震裂度不夠。
3)民房大多是預制板房屋,而且規劃建設地點不好,房子所用鋼筋也不達標。
因此我國的建筑設計強制規范和規劃規范、施工規范、驗收規范、監理規范、建筑材料驗收規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學校)的設計要加強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設要納入建設管理體系,強調建筑安全保障,實行建筑質量終身負責制,嚴格法規,加大違規懲治力度。
3.我國其他地區的存量房屋,尤其是農民房的加固也必須提到日程上來。新農村建設的力度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其他地區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參照汶川災區。
三、中國高校建筑工程專業教育體系的重新構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陜西等省數千億的財產損失,同樣也引發了我們對與建筑行業相關的教育體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強抗震安全教育;嚴格設計、施工、監理都應從對建筑從業者及在校建筑和相關專業的學生加強教育入手,我們現有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漏洞。改進建筑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對建筑職業技術的教育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要求按照抗震的標準修改國家的強制性建筑規范,在課程教育上讓每個學生都知道建筑規范變更、加強抗震設防標準的重要意義,理解并熟練運用;
3.改革目標
將安全意識貫穿每個專業、每門課程;
4.創新之處
把建筑規范、管理規定作為課程或實訓內容納入教育計劃
將抗災預防知識及災后應急措施和災后問題處理知識納入教育計劃
在設計方面將人員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統知識納入教育計劃
將執業道德、執業操守及相關的法律知識納入教育計劃
將建筑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規范制作納入教育計劃
5.達到的效果:通過改進后的教育模式能加強學生對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的認識,使之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認真、嚴謹、公正的執業;通過改進后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加強理論認識以及在災情發生時及發生后的自我保護意識;通過實訓能加強學生在抗震的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對國家在震后即將出臺的新規范、新條例的學習,讓學生在以后的執業過程中輕車熟路。
論文關鍵詞: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四位一體;多角度、多方位監控;教學督導;激勵機制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高職高專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原則與影響因素,探討了中國古建筑工程專業教學監控體系研究、教學質量監控組織管理機構、教師教學質量如何監控與激勵、怎樣監控學生學習質量、如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等問題。
一、教學質量影響因素
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標準定位是否準確;教學手段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調動狀態;實踐教學條件能否與企業崗位需求對接;師資隊伍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能否滿足教學要求;考核標準能否體現學生真實水平,并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以上幾方面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成敗,教學質量首要監控這些方面。
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原則
1.監控體系的建立要有管理組織機構,多角度、多方位監控;
2引領專業建設與職業崗位能力、素質對接;
3高標準、嚴要求,具有激勵機制,有利于專業發展和創新;
4.監控機制要合理、能良性循環并可操作;
5.強化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的監控。
三、中國古建筑工程專業教掌質量監控體系
中國古建筑工程專業,經過幾年的項目建設,建立了四位一體的質量監控體系,從多方面監控教學質量,該專業在學院教學質量管理的框架下,按專業特點制定了二級學院教學質量管理、教研室教學管理、教師教學質量績效考核、學生教學質量評價四位一體的質量監控體系并形成相應的管理制度。
(一)監控體系管理組織機構
1.中國古建筑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機構
(1)機構成員:由二級學院院長、二級學院教學副院長、行業企業專家、教研室主任、本專業帶頭人組成。
(2)指導委員會責任:主要負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質量管理、工學結合教材等教學文件的制定和審核。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本行業發展和企業崗位需求情況,對教學文件和教學手段進行及時調整,培養對路人才,以適應行業的發展。
2.二級學院教學督導組織機構。
(1)機構成員:由二級學院院長、二級學院教學副院長、各專業教研室主任、各專業帶頭人組成。
(2)教學督導責任:主要負責日常教學運行質量監控工作,檢查各專業教學文件的質量和完備情況;檢查任課教師的授課計劃、教案、教學課件等教學相關材料編寫和執行情況,檢查各教學環節執行情況;檢查實踐性教學環境、實訓材料的準備和運行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研究整改措施和實施方案。
3.專業教研室管理機構
(1)機構成員:由古建筑教研室主任、專業帶頭人、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專業骨干教師組成。
(2)教研室管理責任:專業教學文件的制定;日常專業教學管理;學生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的監控與管理;專業建設與規劃;科研與專業技術開發;工學結合課程開發與精品課建設;工學結合教材與實踐教學指導手冊的開發。
4.學生管理機構
(1)機構成員:由有二級學院黨總支書記、團總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組成。
(2)學生管理責任:學生入學教育、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日常生活管理;第二課堂教學與活動組織管理;負責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和心理咨詢;與專業教研室共同組織學生頂崗實習畢業與就業教育,負責優生優薦和實習監控。
(二)校內教師教學質罱監控與激勵機制
校內教師教學質量主要從四方面監控:學院教學督導、二級學院教學督導、教研室、學生評教監控教學質量。制定了教師績效考核文件,形成教師崗位工作激勵機制。
1.教師教學質量監控
(1)教學督導監控:采取隨機聽課、隨機抽查任課教師教學情況監控,并填寫抽查質量評價表。評價表涵蓋了教學內容的準確、先進性;教材取舍是否得當;教學方法的合理性;教態儀表端莊大方;以學生為主體性;職業能力導向性;板書、版面、課件設計合理性;學生課堂管理等項目。每項均制定了相應的分值,監控指標按分值核算為優、良、稱職、不稱職四級。不稱職的教師停課,進行教師能力培訓,經學院教師評審組審核合格、試講方可重新上崗;外聘教師稱職以下(含稱職)解聘。
(2)教研室質量監控:檢查任課教師的授課計劃、教案、教學課件和教具是否與本課程培養目標、課程標準要求一致;檢查各教學環節任務布置執行情況;檢查實踐性教學環境的運行和教學效果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
(3)學生評教:學生每學期采取座談和填寫教師教學質量表的形式評價教師,評價表內容與督導評價表內容相近。每項制定了相應分值,也按分值折算為為優、良、稱職、不稱職四級。
2.教師績效考核激勵機制
(1)教師的績效考核:績效考核由教師承擔的教學工作量、督導評價、學生評價、公共目標完成情況、論文編寫和科研能力、工學結合教材編寫水、精品課等級、獲獎勵情況、社會服務等綜合方面賦分。其中教學工作量占總分的40%;督導評價占20%;學生評教占10%;公共目標占10%(指政素質、業務素質、學院的大型活動出勤情況);論占3%;科研占7%(主持科研占7%,參與科研占5%);工學結合教材編寫水平占lO%(主編、主占各10%,參編占5%);精品課、獲獎另加分。
(2)激勵機制:教師績效考核文件制定了獎勤罰懶的原則,優秀的給于獎勵,不稱職的扣發獎金。
獎勵:績效考核綜合得分9O分以上的為優秀,給于全年獎金上浮10%,在國外培訓、評優方面給與優先;國家級精品課家加l5分;省級精品課家1O分{校級精品課加5分;獲國家級獎加lO分(分等級的一等lO分、二等7分、三等5分);獲省級獎加5分(分等級的一等加5分、二等3分、三等2分);超額教學工作量加5分(每超額3O學時加1分以此累加,最多加5分),社會服務有影響的加lO分。
扣分:對于承擔教學工作量不達標的按一定比例扣分少10%扣4分依次累加;公共目標不達標的按文件制定的標準扣分,最多扣10分;沒有論文扣3分(助教3年以內可寫l篇);沒有科研扣7分(助教一個科研4年內有效);講師以上職稱三年內沒編寫工學結合教材扣lO分。80一89分為良好;65—79分為稱職,良好和稱職不獎也不罰,64分以下扣罰獎金。
處罰:對于綜合評價不稱職的教師,扣發當年獎金的10%,并停課培訓,由該教師所在教研室編寫培訓計劃,由二級學院督導機構審核并督促實施,培訓合格經試講方可上崗。
(三)學生學習質量監控與激勵機制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學習狀態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無論是管理還是教學都要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需要學生的配合。自由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1.學生學習質量監控
學生質量監控由原來的管嚴,轉變為開放多樣;教學考核標準由原來的教師考核,轉變為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學習成果,學生有自我主體感;單考核,改變為過程和多樣考核,使學生每一階段都有成就感,給每個學生都設置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挖掘了每個學生的潛能。
學生教學質量監控由學生出勤、教學成果過程評價(評價表分為兩種——教師評價表、學生評價表,師生共同評價教學成果)、職業素質表現、成績考核幾方面綜合評價。
2激勵機制
在其他綜合素質同等的情況下成績優秀、良好的學生可獲得國家、省內撥發的獎學金或學校的獎學金,評優優先,推薦實習和就業優先。
摘要: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胡紹學在考察了國際上一些大的設計公司之后認為,設計單位或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一般不取決于其規模,而取決于創意。國外設計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會化的協作”這一運作機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國外的設計公司或事務所,憑借自己優秀的建筑師和優秀的方案拿到項目后,往往將本公司不具優勢的某些專業設計部分,選擇并分包給其它優秀的專業事務所,合作完成整套設計??梢圆槐匾蕾嚤竟镜囊幠J欠窈艽?、專業是否齊全來贏得業主。我國則習慣一個項目由一個設計單位全部承包下來,這樣,即使是實力雄厚的設計單位,也很難保證整個工程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優秀的。 關鍵詞: 設計品質 專業化 綜合化
目前闖入中國的境外設計機構中,大部分是專業性很強的中小型事務所。大型、綜合性的設計公司為數較少,而且往往是工程咨詢公司的性質。但無論是專業還是綜合性質的事務所,他們都已經取得了國內不少重大、核心工程項目的設計權。比如創建于1978年的赫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設計事務所,最初只是一個小型辦公室,1997年才初具規模成為Herzong&de Meuron建筑設計事務所。該公司目前在全球擁有8家合作公司和182名員工,在倫敦、舊金山、巴塞羅那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分公司,一直以來它都以建筑設計為自己的主打項目,也正是藉此在國家體育館的設計方案競標中一舉奪魁,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對建筑造型的控制貫穿了“鳥巢”施工的全過程。
而創建于1936 年的美國芝加哥SOM建筑設計事務所則是一家享譽全球的綜合性事務所。從成立以來它已經在50多個國家完成了10000多個設計項目,包括辦公大樓、銀行和金融機構、政府建筑、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醫療機構、宗教建筑、機場、娛樂和體育場所、學校建筑等等。從建筑設計、工程設計、民用住宅到總體規劃的工作領域使它總攬了上海金茂大廈的全部設計。并于1961和1996年兩次獲得美國建筑協會頒發的建筑公司最高榮譽獎。目前,該公司已經在芝加哥、紐約、舊金山、華盛頓、倫敦、香港和上海設立了自己的辦事機構,開始在中國攫取自己的又一桶金!
從這兩個成功的境外事務所的發展軌跡來看,占有設計市場引領時代潮流似乎與公司性質并無多大因果必然聯系,專業化也好,綜合所也罷,重要的是有與眾不同的設計思路,有為自己的設計買單的客戶,而做到這一點,似乎并不是簡單的公司結構性質或者管理模式的問題。
呼吁者的聲音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胡紹學在考察了國際上一些大的設計公司之后認為,設計單位或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一般不取決于其規模,而取決于創意。國外設計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會化的協作”這一運作機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國外的設計公司或事務所,憑借自己優秀的建筑師和優秀的方案拿到項目后,往往將本公司不具優勢的某些專業設計部分,選擇并分包給其它優秀的專業事務所,合作完成整套設計??梢圆槐匾蕾嚤竟镜囊幠J欠窈艽蟆I是否齊全來贏得業主。我國則習慣一個項目由一個設計單位全部承包下來,這樣,即使是實力雄厚的設計單位,也很難保證整個工程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優秀的。另外,建筑設計行業不斷進行中的結構調整,要求企業間的合理協作。目前國內的大型設計企業大多是綜合型的,這使得眾多企業在同一平臺上進行不必要的競爭,也不利于專業水準的提高。
國家政策也在鼓勵專業化趨勢。目前我國把施工企業資質分為總承包、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三個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業資質就位中,從事專業分包的企業比例相當大。據了解,設計方面的類似政策不久也會出臺。
在世界范圍內,專門化創作似乎已成為慣例。安德魯事務所的規模并不大,在國家大劇院中標后,立刻尋找最好的專業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著重發展建筑設計一個工種,在結構、水、暖、電等領域都根據項目需要尋找相應的能力最強的公司合作。為了提高競爭能力,隨著設計企業的專門化,公司間協作可能會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近日,一本建筑專業雜志通過9 個月的努力,公布了一份“2005年度民用建筑設計市場排行榜”。該刊通過對國內和境外在華的主要建筑設計機構的年營業額、年建筑設計面積、建筑師人數等指標進行的統計和分析后認為:與境外設計事務所相比,國內多數設計機構走綜合路線,離國家引導和培育專業設計公司的發展重點相距甚遠;國內建筑設計公司出現品牌和技術空心化現象等。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中國建筑設計行業急需專業化分工。
似乎所有的呼聲都在暗示或者呼吁建筑設計專業化分工時代的來臨。但是,就目前整個建筑設計行業而言,由綜合事務所向專業化分工發展還沒有成功先例可循。這就如同把一個百年老字號的“百貨店” 改頭換面為幾個時下流行的精品“專賣店”,橫向切割之后再合并同類項,在沒有塵埃落定之前,結果如何是誰也無法預料的。
實踐者的步伐
了解到目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已經實施了一年多的專業化分工路線,記者采訪了中建院的任慶英院長。任慶英1982年從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筑結構專業畢業后直接進入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工作。
任院長首先從自身做了一個縱向比較,經過幾個工程的歷練之后,他曾被派到北也門公司、深圳華森公司工作了幾年?;貋砗笳s上院里成立了專家所,領導找到他,讓他將專家所結構重擔擔當起來。當時的專家所只有寥寥幾個人,有活時再臨時找人。所小,人少,攬活兒難。他們甚至接過北京某小區的設計,每平方米的設計費僅八、九元。但小區銷售時很受歡迎,開發商喜上眉梢,認為設計提升了小區的檔次。這次設計雖然經濟收益不理想,但在房地產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可以說取得的社會效益相當不俗。此時,院里決定將當時僅有幾個人的地下所和專家所合并,成立第六設計所。
接下來,他們又在一次全國招投標中一舉中標了新疆克拉瑪依市綜合游泳館項目。在2000年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舉辦的年度評選中,該項目獲得結構設計惟一的一等獎,并榮獲綜合評比一等獎。他在螺螄殼里做出了道場,幾個大所開始對這個小所刮目相看,院領導也不再把這個小所看得可有可無了。
緊跟著,他們又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拿下了北京金融街富凱大廈項目。項目合作成功后,由于金融街是房地產界的大鱷,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六所在社會和院里得到了充分的認可。金融街一鼓作氣將由美國SOM公司方案中標的22萬平方米的標志性建筑B7項目交給他們做施工圖設計,并且開出了每平方米70元的高價。
從8元到70元,這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上的提升,而是社會和市場對任慶英們的認可,也是他們勞動價值的具體體現。
2001年,任慶英出任六所所長,這也是眾望所歸。他也果然不負眾望,將一個年產值不超過200萬的二類所,帶到了年產值1500萬元的平臺,人均產值超過50萬元。這是一個綜合所創造出來的奇跡。
中建院重新改組后,綜合所被拆分合并同類項,任慶英出任結構專業設計研究院院長,產值同步重組,一個專業所的創收當然不可以和以前綜合所相提并論。一時之間,大家的心理難以轉變過來去接受這種變革。
“然而,從長遠來看”,任院長話鋒一轉,分析了中建院重組的軌跡、現狀及發展?!?000 年7月18日,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對外宣布進行業務結構‘調整’,對院所有人員全面洗牌而后再重新歸類、整合。撤銷原經營計劃部,成立項目管理中心,撤消原來的九個綜合所,組建建筑院、結構院、機電院、規劃院、環藝院。建筑院、結構院分別下設三個設計所,另外還成立了崔愷、李興鋼和陳一峰三個建筑設計工作室。把咨詢、規劃、建筑、室內、園林景觀、電氣智能化、房地產等專業形成完整的一條設計產業鏈,由原來的縱向并列結構變為橫向并列結構,由綜合走向專業。而調整后項目的管理協調由管理中心統籌安排,三個專家工作室為生產、科研單位,財務獨立核算。
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前綜合型設計院的小分隊出擊‘樣樣都做’(樣樣都做也難免導致樣樣都不精)的運作模式,在與高度專業化的設計事務所對壘時,縮小了設計品質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憑借自己的品牌和人力優勢與境外設計師一爭高下,搶占市場份額。除此之外,把原來下屬的綜合事務所打亂之后,重新分配,統一專業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分工明確,精力由面集中到點,還可以橫向交流,提高了辦事效率和專業程度,這和目前國際上的各大明星事務所各有所專、聯合設計的模式是一致的,也適應了當前社會的專業化發展。
專業化分工以后我們也和境外事務所合作過很多項目,比如‘鳥巢’、‘首都博物館新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但是從單純的經濟效益而言,中建院專業優化改革工作目前仍處于磨合之中,畢竟,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策略,只有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其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在長遠發展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換而言之,專業化分工的經濟優勢只有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才可以凸現出來,目前并不是處于理想狀態。這一點是現實存在的,這種做法需要時間來檢驗。中國建筑設計院的這次動作可以看作是一次軍事演習,是一次試圖與國際思路接軌的實戰演習。當然,只有在演習之后”作戰計劃“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會得到驗證。
不一樣的見解
談到目前建筑設計專業化分工問題,翰時(A& S)國際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的總設計師余立博士發表了自己不同的見解。翰時國際由國內外建筑師共同創立于美國亞特蘭大,2002年在中國北京正式注冊,目前是一個綜合性的設計咨詢公司。有意思的是,它是從原來單一的建筑設計事務所轉變成為現在的集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為一體的綜合性咨詢公司,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專業化分工路線正好背道而馳。
之所以做出這種轉變,余立博士認為這是適應市場的需要:“目前我們公司有68 人,以建筑設計為主,同時兼做結構、設備等相關專業。以前作為單一的建筑設計所我們也配合過幾個項目,但是問題很多,市場很難保證,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合法條文規定約束,配合起來中間也有扯皮的現象,各自為政、責權利難以統一、管理混亂等等,再加上業主方面的因素,希望一家設計單位全部搞定,不希望多頭聯系也是一個促成原因?!?
提及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的改革措施,余立博士認為:“這首先是一個企業性質的問題。國家保護國營企業,這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個優勢,因此,即使他們的改動比較過激,甚至是鋌而走險,也一樣可以生存甚至生存得很不錯。但是小的民營設計事務所難以做如此大規模的改動舉措,如果在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經濟效益,那無異于自取滅亡。其次,這樣的變動也許幾年以后會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實施起來會比較困難。因為這是個很復雜的過程,大家都認為這是個很先進的在國外已經實行多年的東西,但實際上國外也有問題。即使在境外專業化分工的綜合素質很高,也有一個經過長期檢驗沉淀下來的標準合法的行業規范,它依然存在很多無法磨合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在荷蘭,他們各專業之間常會為了責權劃分、管理、利益分成而打得一塌糊涂。我在澳大利亞工作的時候,發現那里的分工十分清楚,誰負責什么,什么地方誰有發言權,都很明確,結構或者設備事務所綜合素質很高,各專業的貢獻,利益分配,相互間的責任分擔,都有很正規的文字合同、協議。而在中國等待這種政策的出臺或者說要形成這個規范行業的一些行規,不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需要摸索很長的時間,多久?難以預料!所以說目前中國還沒有這樣一個成熟的大環境,很簡單的專業分開為時過早,有人這么做,它為大家做先驅,它去摸索一條路,應該感謝他們的探索,但是他們付出的代價會比較高。畢竟,接受新的方式對內對外都需要假以時日?!?
最后,余立博士談到,建筑設計是一個服務行業,哪種體制能提供更好的服務,那種體制就能更好地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長遠來看的趨勢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去追隨,由綜合到專業只是一個形式問題,一個管理模式問題。至于工作狀態是否理想,是否能夠塌下心來設計,是否能夠讓設計水平盡情發揮,都還有待觀察。
不能回避的是,中國的建筑師工程師迫切需要良好健康的設計環境,而這個設計環境的產生和維護是需要很多因素來共同促進的,政策的支持、行業的配合、行規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所有的形式變化最終只是為了一個目的,成功與否也只有這一個檢驗標準,那就是能否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在日益多元化的市場競爭中游刃有余。
論文關鍵詞:災后重建 建筑專業教育 體系構建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災區重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和改進的建筑規范與建筑管理問題,及由這一問題所引發的的中國高校建筑專業教育體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啟示
發生于2008年5月12 日14:28分的汶川大地震導致汶川及周邊地區數以千計中小學生的喪生,據民政部報告,截至6月5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難,373612人受傷,失蹤17918人,累計受災人數4571.0965萬人,這次災難引起了國家對包括中小學在內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設計方面的重視;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陜西等省數千億的財產損失,同樣也引發了我們對建筑等相關行業深刻的思考和反??!
1.都江偃二王廟的主體古建筑沒有倒塌,而近年為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卻倒塌了!
2, 農村有圈梁的房子沒有倒塌,凡是沒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還壓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規劃審批制度監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沒有經過安全審批的農民房全塌了。
4. 經過新農村建設改造的房子沒有倒,農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們對城鎮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建筑施工、監理、材料設備供應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認識及其重要性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對村鎮建筑的規劃和管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建筑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見一斑。相關的懲罰機制不夠健全、懲罰的力度不夠。
二、災后重建應該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體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們在重建家園時,一要考慮環境問題,二要遵守國家建筑規范,三決不能偷工減料,四要要求施工單位絕對保證施工的安全,五國家相關部門要嚴格執行質量監督程序,建立農村房屋建設管理體制。
應該組織全國優秀的規劃設計師來幫助災區規劃選址。以保證建筑物不要建在斷裂帶上,如果在山區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或者山體崩塌的地方。
專家認為建筑地段包括:危險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選建設地址比較開闊,地基堅固,土石比較堅固,能夠盡量避開斷層和滑坡的規劃地段。如果一定選擇抗震不利地段規劃建筑物,則必須采取相關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現滑坡的地段,堅決不要建設,必須另外選址。
1.由于我國農村建筑的現狀是建房沒有人管,沒有任何人和任何機構管這里的安全,這是我國建筑管理體制的一個空白點,因此建立我國農村安全審批管理體系非常重要和緊迫。災區安全審批管理體系的第一道防線是規劃選址,第二道防線是建筑物的平面設計,第三道防線是建筑結構。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設管理中這個安全審批管理體系可以為農民提供房屋建設方案,有專人指導建筑物的選址,提供平面設計和結構設計圖紙,審查基礎勘測資料和對工程進行監理,并為農民把握建材質量關!
2.完善國家建筑規范:汶川地震的發生引起人們對建筑質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設計、建筑施工監理的重視;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況,我們不難看出一些規律:
1)抗震順序:鋼結構的房屋好于鋼混結構的房屋,鋼混結構的房屋好于框架結構的房屋,框架結構的房屋好于現澆樓板磚混結構的房屋,磚混結構的房屋好于預制板房屋。
2)學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質量不保證,二是學校房屋設計的抗震裂度不夠。
3)民房大多是預制板房屋,而且規劃建設地點不好,房子所用鋼筋也不達標。
因此我國的建筑設計強制規范和規劃規范、施工規范、驗收規范、監理規范、建筑材料驗收規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學校)的設計要加強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設要納入建設管理體系,強調建筑安全保障,實行建筑質量終身負責制,嚴格法規,加大違規懲治力度。
3.我國其他地區的存量房屋,尤其是農民房的加固也必須提到日程上來。新農村建設的力度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其他地區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參照汶川災區。
三、中國高校建筑工程專業教育體系的重新構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陜西等省數千億的財產損失,同樣也引發了我們對與建筑行業相關的教育體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強抗震安全教育;嚴格設計、施工、監理都應從對建筑從業者及在校建筑和相關專業的學生加強教育入手,我們現有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漏洞。改進建筑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對建筑職業技術的教育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要求按照抗震的標準修改國家的強制性建筑規范,在課程教育上讓每個學生都知道建筑規范變更、加強抗震設防標準的重要意義,理解并熟練運用;
3.改革目標
將安全意識貫穿每個專業、每門課程;
4.創新之處
把建筑規范、管理規定作為課程或實訓內容納入教育計劃
將抗災預防知識及災后應急措施和災后問題處理知識納入教育計劃
在設計方面將人員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統知識納入教育計劃
將執業道德、執業操守及相關的法律知識納入教育計劃
將建筑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規范制作納入教育計劃
5.達到的效果:通過改進后的教育模式能加強學生對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的認識,使之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認真、嚴謹、公正的執業;通過改進后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加強理論認識以及在災情發生時及發生后的自我保護意識;通過實訓能加強學生在抗震的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對國家在震后即將出臺的新規范、新條例的學習,讓學生在以后的執業過程中輕車熟路。
摘要:建筑企業仍對建筑工程專業畢業生有較大需求量,但急需的是有技能證書、綜合素質強的實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應緊跟市場需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以建筑八大員的崗位技能要求為培養目標,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施工單位;施工員;專業技能人才;實踐教學;綜合素質
建筑工程是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基礎性行業,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不斷擴大,使得建筑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一直都比較旺盛。我國眾多大專院校都相繼開辦了土木類專業,畢業生數量成倍增加。面對建筑行業快速發展對學生不斷提高的要求和畢業生人數的增大的壓力,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畢業生的綜合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就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對此筆者走訪了甘肅、四川、北京等地的建筑企業,通過直接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調查了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企業主要崗位職員缺口,以及對高職畢業生的評價、要求與建議。
一、企業對建筑工程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狀況分析
目前,建筑企業對生產一線做技術操作和現場管理的人員十分緊缺。建筑行業的主要就業部門有房地產公司、設計院、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建筑行政管理部門等。其中施工單位對建筑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占到70%,是高職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部門。它主要需要的是既懂理論又能熟練操作的技術工人,緊缺的工作崗位有測量員、材料員、安全員、鋼筋工、抹灰工、預算員。在調查的15家企業中,測量員的需求量為90%,鋼筋工為60%、材料員、安全員為40%、預算員為20%。以鋼筋工的工作內容與需求為例進行分析,鋼筋工要求理解施工圖紙和具體施工過程,嚴格依據設計要求計算鋼筋下料長度,統計鋼筋型號、數量,確定鋼筋加工方法,現場監督工人施工。這種工作的理論水平不深,但對實踐經驗和識圖能力要求卻很高,而且現場操作的勞動強度也比較大。很多本科畢業生嫌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強度大而不愿做,而普通工人又因不懂專業知識而無法做,所以施工中常常出現因沒有人搞鋼筋下料計算而耽誤工期的尷尬局面。材料員、安全員、施工員、預算員等工作也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密切結合的崗位,因此有一定專業基本功、動手能力強的技術工人是企業最缺乏的人員。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實用型應用人才,事實說明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勢在必行。
但是調查同時發現用人單位仍然主要招收本科畢業生,對大專生則要求必須有工作經驗。如甘肅省四建,每年至少招聘20名員工,招收的應屆畢業生基本都是本科生,而大專生則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私營小企業更注重工人的實效性,他們會隨項目需要長期招聘員工,并在3個月的試用期內檢驗員工的工作能力,上手快的才長期聘用。這說明目前高職畢業生素質與社會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高職的教學模式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大力調整教學培養方式,與社會企業積極合作,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突出大專畢業生優勢。
二、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工作要求
表1 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要求調查表
表2 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要求調查表
通過調查分析,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主要要求首先是,畢業生要有扎實的建筑專業基礎知識。具體要求是,能讀懂施工圖紙,熟悉施工規范和圖集,會進行一般的受力計算。很多企業反映目前有不少畢業生工作一年后仍讀不懂復雜工程的圖紙,直接影響了工作開展。還有部分企業反映畢業生的計算能力不夠,簡單的工程預算或腳手架計算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其次,畢業生應掌握建筑專業基本技能,持有專業技能證書,如測量員、材料員、預算員、施工員、監理證書等,工作后能盡快考取建造師、造價師等執業資格證書。第三,畢業生要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項目施工是一項強調多部門多工種互相配合、協同作業的活動,團隊間的溝通協調顯得尤為重要。不少企業表示,畢業生的成材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協調能力,即使專業知識不強,但有主動溝通、樂于合作的精神,畢業生在企業中也可以很好地成長起來。第四,畢業生應具備一定綜合能力。施工員的現場管理職責要求,畢業生必須有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自我心理調控能力,遇到實際問題能冷靜分析、協調處理。在這一點上有企業甚至直接要求畢業生有開朗豁達、積極主動的性格特征。此外,企業還要求學生具有計算機操作能力,會使用常用辦公軟件,如word、excal、autocad等。
三、高職畢業生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企業對高職教育的建議
在評價畢業生的不足時,很多企業認為,近年來的畢業生不論何種學歷,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工作中有明顯浮躁情緒,其次團隊協作能力欠佳,不會和客戶溝通。第三是敬業精神不足,對工作缺乏責任心,對重要數據的態度不嚴謹。企業可以理解畢業生希望快速提升的心情,但是重要工作更需要有端正的工作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企業對大專院校的建議,在專業及課程設置方面,建議課程設置不宜過細,但專業知識盡量全面,如學習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學生還應了解道路、橋梁方面的知識;在課程教學方面,希望加強職業技能培養,強烈要求多帶領學生下工地實習;在素質培養方面,希望學校注意培養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抗挫折力;此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四、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建設初探
(一)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強化識圖能力培養
知識是成才的關鍵,學校應根據畢業生崗位知識需求來分析整合課程內容。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安排要與建筑專業八大員的技能要求掛鉤,修訂教學大綱。課程內部去粗取精,外部將內容聯系緊密的課程有機結合于一體,并緊密圍繞工程應用來講解理論知識。
加大對專業基礎課《建筑制圖》的建設力度,不斷擴充、更新教學模型,充分利用現在多媒體技術教學,廣泛搜集規范、實用的施工圖紙以補充教材中的不足。在教學中用現場參觀、模型測繪、圖紙算量和圖紙會審等模擬工作過程的方式來授課。課外根據后續專業課的需要,每學期發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圖,讓學生帶任務看圖,不斷強化學生的識圖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訓練學生動手能力
延長實踐教學時間,增強校企合作。通過教學參觀、實訓專用周以及頂崗實習等手段,循序漸進地開展實踐教學。多方面多渠道與企業開展合作,并與有規模實力的企業形成長期實習合同,建立專業實訓基地。學校應設法組織教師輪流到企業掛職鍛煉,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專業執業資格證書的考評,突出教師在實踐課教學中的監督指導作用。
(三)分析失敗工程案例,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
教師平時應注意收集國內外失敗建設項目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強調敬業精神在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樹立起嚴謹、合理的工程理念,培養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教師的個人范例對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陽光?!苯處熯€應培養自身嚴謹治學的態度,以認真、負責的工作面貌感召學生。
(四)貫通就業指導,樹立職業意識
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學生工作中不斷進行就業教育。目前大專院校都開設有就業指導中心和就業指導課,但都只是單純指導學生如何找工作,沒有具體結合到學生所學專業的就業特點,導致部分學生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面臨就業時對自身能力評價不足、對工作發展有很大焦慮的問題。因此,就業指導工作應從新生入學時就開始進行,由專業課教師授課,通過平時教學、專題講座、和學生管理等多方面向學生不斷介紹專業特點和職業能力要求,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能力培養。
(五)廣泛開展校園活動,注重隱性教育
在校園活動中學生是主角,在籌劃、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鍛煉。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上所進行不了的。很多用人單位都十分青睞有學生會工作經歷的畢業生。因此,職業教育還應重視培養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的積極性,以學分制的方式督促學生踴躍參與各類社團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其綜合素質。
通過企業調研,我們認識到建筑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跟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步伐。只有不斷對市場進行調研和分析,根據企業的需求不斷進行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對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深入探索和更新,才能培養出社會認可的建筑施工技術人才。
摘要:嘗試在建筑學《專業英語》課程中,將教學的過程置于現實的專業技術工作(生活)背景中,除了提高學生閱讀專業外文文獻的能力外,為他們提供語言實踐機會。
關鍵詞:情景化 專業英語 建筑學
著名的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倍磐J為“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要求學校課程應以現存的社會生活情境為主要內容,而不是由學科知識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學生生活本身,學生的課堂生活就是學生的成長,學生具有的交際、探究、制作和藝術的興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現,就是學生生活,就是學生的教育生活或課堂生活。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學習不是知識由外到內的簡單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由此可見,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離開了生活,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專業英語是一門特殊的語言課程,學生活動的區域相對會受到限制,生活積累也相對較貧乏,教材因受篇幅、課時的影響,不能囊括生活及以后的專業技術工作,這就要求教師應以教材為中心、以學生為半徑,改編教材,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從生活工作的經驗中補充素材,能使同學們獲得經驗、得到發展。
由此,我們認為,建筑學專業英語的課程教學關鍵任務之一是做好教學的“情景化”,要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工作背景中,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語境,將學生學校、社會的工作經歷與課堂教學活動聯系起來,使他們能說感興趣的話題,描述設計工作中遇到的具體事物,運用所學知識交流傳遞真實的信息。
一、利用角色扮演,模擬今后的工作場景進行語言實踐
有人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例如,在教學中,將學生分組,分別扮演 “業主”和“設計方”,簽訂英文設計合同。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完成了英語學習,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二、把學生帶進實地去演練
例如,在講授建構造時,把課堂搬到工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認識concrete mixer-truck(混凝土攪拌車),plumb line and plumb bob(鉛垂線和垂球),latitudinal internal wall(內橫墻)……學生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課本知識,抽象的教學內容一下子在這樣的情景化課堂教學環境中就輕輕松松地掌握了。
三、利用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隨著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也走進了英語課堂,它能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視聽立體英語畫面,營造出各種不同的情境,模擬各種各樣比較真實的情景。比如在講授建筑裝修(decorative works)時,我們從網上下載了一段工人師傅進行家裝的過程視頻,然后配上英文解說,放給同學們看、聽,再要求他們重復。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本褪沁@個道理。
現代人擁有兩個生長家園:生活世界是人直接感知和面對的、是人正經歷著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與人發生千絲萬縷聯系的、對人有價值和意義的世界??茖W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動中衍生出來的特殊的理性視域,是人為了進一步把握生活世界各種現象間的關系,理解世界的本質,從而駕馭世界并運用理性邏輯過濾掉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和主觀性,在抽象層面上描述的世界結構。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具有內在統一性:一方面,人在認識、探究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離不開間接經驗的支持,人的直接經驗的獲得內在地融合了間接經驗。離開了間接經驗,人的直接經驗會變得非常狹窄。另一方面,間接經驗是基于直接經驗和為了直接經驗的,間接經驗是無數直接經驗整合的結果。只有當間接經驗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直接經驗的時候,它才具有教育價值,才能成為人的發展價值。
建筑工程專業新生入學前教育初探
職業院校的新生入學成績普遍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新生入學成績,對學生來說,這一差距會在高考結束之后就開始對其造成挫敗感、失落感、對自身不能準確定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等等。這些影響都會造成學生在大學期間一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問題,社會適應能力較弱;二是由于高中階段目標單一,很少有機會接受人生定位自我設計的教育,步入大學后出現人生目標上的迷惘。為更好地樹立學生信心、幫助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推進學校的專業教育發展,找出目前新生入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探尋相應對的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1、入學前教育的必要性
入學前教育泛指的是學生進入各個新的學習階段前所接受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就大學生的入學前教育而言,所應對的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還要適當的指引學生了解畢業后所從事行業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合理科學的制定自己畢業后的短期職業目標及中長期職業規劃。
1.1高考后的狀態
隨著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陸續發放,吃了定心丸的大學新生們擺脫了高考的壓力,不少人處于漫無目標的真空狀態。這些準大學生在入校之后,遲遲不能進入學習狀態。
1.2社會實踐的引導
很多準大學生們往往會選擇利用高考后至入學前這一較長時間的假期來進行社會實踐,為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做好充分準備。然而,這一階段的準大學生們因為對大學里的專業設置和大學生活缺乏了解,他們在選擇社會教育的伊始,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的。
1.3學習方式的轉變
高中階段在教師的設計下學生被動聽講,按教師授課意圖而進行跟班學習,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而進入大學以后,學習方式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大學教師授課時間集中,以大課的形式進行,知識容量大且牽涉面廣泛,而且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經常的溝通機會,長時間的課下輔導更不可能。
2、當前新生入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2.1時間安排不合理
新生入學教育一般安排在開學后,不利于學生盡早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通常,職業院校對新生的入學教育時間只有一至兩周,教育時間相對來說較為短暫。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消化、理解和感受大量的入學教育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后續的大學學習階段往往不再對學生繼續開展入學教育的相關內容,教育時間缺乏連續性。
2.2 教育形式單一、籠統,教育內容單薄、片面
傳統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多采用課堂講授、聽報告、開大會等單一形式,不能很好針對職業院校學生實踐性、專業性強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調動,也不能反映其內心需求和真實想法,往往使得入學教育流于形式。學生無法形成對專業的感知與把握,更談不上對自己進行準確的社會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因此、學生很難形成明確的奮斗目標。大部分職業院校入學教育的內容都是局限于對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校規校紀的教育、專業情況介紹、學習方法介紹等,主要側重于學習和紀律方面,對其他方面涉及較少。
3、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入學前教育
3.1入學教育安排時間超前、內容細致
在職業教育發達的德國,學校會在招收新生之前,就把專業課程設置開放給公眾。新生在進校之前就能查詢到自己所學的專業開設了哪些課程,在什么時間會上什么課,講授什么樣的內容。學校的教學安排可以保證即使臨時換了一位教師,也依然可以準確的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授課。
如德國“慕尼黑就業模式”,由大學、企業、勞動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聯動。學校設立就業市場學院,負責學生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訓,企業則常年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基地。
而在韓國,政府則鼓勵高中畢業生“先就業后升學”,讓年輕人真正學以致用。
3.2入學教育時間跨度長
美國的高校,在學生正式開學之前,都會安排一個“orientation”,主要針對新生本人和其家庭成員。被錄取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參加學校的入學前教育。學生家長普遍認為,通過參與此項活動,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學校的軟件、硬件以及辦學環境,還可以幫助學生盡早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對于學校來說,此舉在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同時,也使有些事務性的工作提前完成了,避免了學生集中報到時可能出現的擁擠情況。另外,此舉還可以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提高學校聲譽。
4、改進入學前教育的措施
4.1合理安排入學教育時間、多樣化入學教育手段
對職業院校建筑工程專業新生而言,在整個在校學習期間,如何將所學知識與項目實際聯系起來,這是職業教育必須達到的目標。作為教育主體,學校應該首先要引導新生對今后的職業、專業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4.2優化入學教育形式和方法
傳統的入學教育形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缺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只能照顧全體,難以兼顧個體。單向的灌輸,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在入學教育中要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在參與中受到教育,進而達到入學教育的內化。
在專業教育會上還可以將今后應該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向新生進行介紹,幫助新生把職業生涯的長期規劃轉化為一個個的短期目標進而實現。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認識建筑空間與建筑設計的起點和有效途徑,以及初始建筑設計課題的內容設定和組織結構。同時,強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面對所涉及的諸多學科領域和“大知識組團”的圍合中,應以研究組成專業的中心要素為主的專業體系建設。
論文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空間 功能與形式 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在國內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中,發展歷程較短,正處在蓬勃向上的成長期。我們應抓住這一時機,充分發揮院校的各自優勢,關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體系建設,完善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注重教學規律的探索與總結。
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范圍廣闊,專業結構上是由多種學科領域交叉構成的復合體,知識結構呈現多元化、綜合化的“大知識組團”,而且有領域擴大化的趨勢。對此各院校應結合本校資源結構特點,在環藝專業的內容設置上突出重點,抓中心領域的構成研究,或圍繞中心領域開辟新的專業知識增長點,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將環藝專業的發展建設依附于某個學科,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并不是哪個學科的分支。應注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自身建設的研究,保持專業良性發展的趨勢,共同努力,形成專業發展的合力,完善專業體系建設。在分析構成環境藝術設計中心要素時,應以視覺藝術要素為切入點,對涉及到藝術表現且與環境相關的領域和專業,進行重點研究,并對其內容進行必要的篩選整合,使之更有針對性和連貫性,而不能只是將相關學科專業的內容簡單相加。只有構成內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有機整體。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城市規劃、公共藝術等。對各中心要素內容的整合研究、學習,將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之一。
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對人們所處的生活空間環境進行有序地規劃與設計的過程,是使自然環境生態化、社會環境藝術化、人工環境和諧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環境藝術設計首先是對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大環境”的改善和創造。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當今人們的活動空間范圍日趨擴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應包括人們生活和活動的場所,“因此正確地評價建筑應該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和環境”。
意大利建筑理論家賽維指出:“建筑空間是我們生活的場地、生活的環境、生活的舞臺?!笔覂仍O計和景觀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目前兩個發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工作、休閑的物質要求和精神需求所進行的建筑內部空間設計;后者是對建筑外部空間環境的設計。因此,環藝專業的學生對建筑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一個藝術的接受者和欣賞者的角度,應以空間的概念理解建筑,應從建筑設計的學習中,升華對建筑藝術的認識。
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設計的初始學習,自然十分關鍵。小住宅建筑設計(或稱別墅設計)是建筑專業學習建筑設計初始的課題。針對環藝專業的特點,將其內容作必要的調整,使之成為環藝專業認知建筑空間與設計原理的主要起點課程。
首先,通過對小住宅建筑歷史的回顧,以點帶面,可以使學生認識建筑藝術在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發展歷程,以及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傳承性、多樣性和創造性。特別是要向大師學習,現代許多建筑大師都曾對小住宅(別墅)的設計情有獨鐘。感悟他們在小住宅設計中體現出來的設計理念和創新精神,可以從中解讀世界現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變、發展、興盛與更迭的歷史軌跡。如,柯布西耶在薩伏伊別墅設計中體現了他倡導的現代建筑五原則,“建造出與以往的石砌結構形式的建筑徹底決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語)同樣、密斯·凡·德·羅在其設計的圖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體現了設計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將鋼和玻璃的組合提升到一種精神境界,對建筑細部的處理,更可以用完美來形容?!傲魉畡e墅”的設計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絕妙的一筆,賴特的“有機建筑論”更是具有深遠影響。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種協調的感覺,一種結合的感覺,使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苯ㄖ飞蠈?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現的各種建筑思潮,稱為“后現代主義”時代。這其中的許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設計中最先體現出各自對建筑空間建構、材料的表現性等建筑語言方面的探索與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價值觀基礎上,設計者對建筑人性化的關注和對建筑的時代性與建筑表達的可能性等問題的思考。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也留下了他們當中很多人的足跡,如設計cctv新樓座的庫哈斯,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的設計者磯崎新,自學成才的安滕忠雄,奧運會場“鳥巢”的設計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來華講學的文圖里等,這使我們近距離、多方面體會名家的作品成為可能。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設建筑設計課,也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技能構成特點而設立的。目前環藝專業的學生以造型為專業基礎,對形式的感受力強,但對空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維虛擬的立體空間上,并且在設計時常有重形式、輕功能的問題。因此,培養未來的專業設計人員應具有的素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開始。
一、課題內容的確定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立體形態意識,并對建筑的功能與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與色彩,建筑與環境等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有一個較完整的了解。同時,更需關注建筑與人文精神、與經濟技術、與所服務的對象的關系這些建筑設計中的本質問題。
二、課題的定義和特點
小住宅建筑涵蓋了別墅的定義,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別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別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環境優美的地帶,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獨戶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處鬧市,環境條件并不一定優美,但它有別墅的特點,它不在于建筑面積的大小,也不是用富麗堂皇來衡量,而是講求獨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適和美觀。這種單獨設計、個體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務對象的個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學的目的與方向
1.小住宅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的初始,通過學習了解掌握建筑設計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對建筑的認識有質的飛躍。
2.一個好的小住宅設計應當解決好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問題,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因地制宜地將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和審美趣味創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設計之中。
3.解決好建筑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以人為本合理細化功能組織,使空間布局自由流暢、富于變化,同時各空間元素具有內在的有機銜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學習掌握建筑形態構成的一般原理,充分發揮藝術類學生對形式美感的獨特感應能力和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將生活的感受、知識的積累通過藝術的知覺提煉,濃縮為抽象化和空間化的形態構成。
5.通過學習小住宅建筑設計,使學生初步掌握建筑設計的語言與技巧,提高設計方案從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養從平面草圖至立體模型表現的設計能力,以及規范運用制圖正確表述方案的能力,為日后環境藝術設計中正確處理好建筑與空間環境的關系創造良好的開端。
四、小住宅建筑設計的內容與主要步驟
一是由教師選定一個基地環境并設立功能任務書,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設計建筑面積300平米左右的單層或多層小住宅建筑(別墅)。二是由學生自己選擇模擬客戶。根據要求選擇基地環境,參照任務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料收集和調研活動,然后寫出調研報告,根據綜合分析的結果,對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觀、車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規劃,并選擇自己最為理想的構思創意方案,最終完成住宅的設計。
五、難點分析
1.在空間的認識問題上,應注重空間的功能性對人感知空間時的心理影響。“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理解為只滿足實用需求,應強調居住者在空間中的心理感應(由視覺引起),喚起人們在空間中的情感與聯想,所以設計時應始終關注實用與立意的結合,并將其作為創作的目標。要創造首先能感動你自己的有意義的空間與形態,并且能將功能有機地貫穿組織起來,使空間兼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
2.藝術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初學建筑設計時,對潮流和時尚感覺敏銳,且有較好的形式感和表現力,欠缺的是通過理性思維和推理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答案的能力。設計初始,往往形成一個或多個構思,但只停留在對形式的直觀感受層面,缺少系統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時只形成一個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進去,使最終的方案得不到升華。應當注意的是,設計方案的構思立意明確以后,各環節問題的處理沒有一個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個問題完全解決之后再考慮下一個問題,因為畢竟方案設計不是加工標準件的過程,方案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是一個互動的、相互關聯的整體,應同時關注幾個環節和環節的各個方面。這期間的反復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難免,應把握立意這條主線,統籌兼顧,綜合分析存在的問題,弄清問題的相互作用點,并進行整理歸納,在銜接中解決矛盾。
設計素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兩個課題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不斷的積累,并且有賴于教育者經常性的正確引導,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加關注社會文明進步成果,打破專業界限,培養起廣泛的興趣與愛好。
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介紹了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優點。
關鍵詞:建筑工程;模塊化;教學模式
1 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分別進行,理論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實習教師更關心實際操作訓練,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嚴重脫節,存在著理論學習比較抽象,不利于與生產實習相結合的現象。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習內容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學習造成困難,必然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2 模塊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新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則是以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做”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識-技能-態度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為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模塊式教學模式始終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師生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學習者、自主構建者,積極行動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引導者和推動者。它強調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能動性,激發他們迫切的學習愿望,高昂的學習熱情,認真的學習態度。通過主動完成工作任務的學習行動,讓學生在真實或方陣的職業環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達到學習的目標,將專業理論知識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重構,逐步形成職業能力。它也重視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和教學評估等教學要素進行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完成各種工作任務,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學生掌握了知識,具備了職業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模塊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更加強調知識的實踐性,充分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突出實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過實踐來構建知識。
3 課程設計的技術路線
3.1 職業分析 確定構成建筑工程行業的各種工作崗位,按復雜程度說明行業范圍內的具體工作——去建筑企業進行咨詢。
3.2 工作分析 說明從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綜合能力與相關的專項能力,并將每一綜合能力內的專項能力排出順序——挑選從事土建工作的優秀人員進行。
3.3 專項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專項能力所要求最終達到的水平,即能力標準。寫出實現的要求、步驟、工具、知識、技能、態度和安全措施,并對每一專項能力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排出順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崗位的優秀工作人員進行。
3.4 教學分析 在專項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劃分教學單元或模塊(一組專項能力),將每一模塊內的知識、技能、工作態度按順序排列,將每個模塊排出順序并認定核心課程,寫出課程大綱——可由教學專家與專業教師進行。
3.5 教學設計與開發 設計每個教學模塊的教學目標、內容體系、內容組織、基本環境、開發模塊課程課件和學習指南。以工作過程中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提高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
3.6 教學實施 包括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在模塊化課程教學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負責按各個工作任務提供學習資源,編制模塊化課程的學習指南,為學生提供學習動力,給學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習慣、態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邊做邊學,按學習指南的要求完成學習后先按考核標準進行自我評價或相互評價,認為達到要求后再由教師、現場專家考核評定。
4 建筑工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目標
4.1 實現課程內容綜合化 模塊化課程打破原有的學科型課程結構,具有相對獨立和便于靈活組裝等特點,在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前提下,整體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將相關知識、技能、態度等內容進行科學整合,形成綜合化課程。
4.2 實現課程教學真實化 模塊化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開發的,必須在真實(或仿真)的工作場景及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環境中開展教學活動,只有實現課程教學真實化,才能培養學生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并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4.3 實現課程評價企業化 每個一級模塊課程教學結束時,學生都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綜合性的工作任務,其評價是生產一線的技術專家與教師共同完成的,這就有效縮小了課程教學與生產現狀及職業要求之間的距離,提高了畢業生崗位適應性與就業能力。
4.4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 模塊化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職業能力明顯提高,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4.5 促進專業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工學結合” 為了達到模塊化課程的教學目標,專業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業務水平,學校必須主動尋求與現代企業合作,充分利用企業教學資源,有效提升了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成功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辦學。
模塊化課程體系打破 “教師、教材、課堂”的縱向學科體系,構建以形成技術應用能力為中心的橫向體系——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體系,突出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模塊化教學有效克服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職業能力形成規律的基礎上,能更好地達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摘要: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教學遍存在著很多問題,針對目前建筑學畢業設計現狀和學生就業后反饋的信息分析,提出了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環節教學改革的幾點改進方法和新的教學模式,希望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完成畢業生由學校到社會良好的知識過渡,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對實際工程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方法
1.引言
近些年我國土木建設空前繁榮、各大高校建筑學專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整個建設行業雖然生機勃勃,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建筑創作水平總體上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這一事實的背后是建筑師方案構思的創新能力、思想理論的研究能力、建筑技術的科研能力以及多學科、多專業協作與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從目前建筑學學生的狀況和畢業生就業之后的反饋信心來看,我們的建筑教育所培養的學生與社會的需求產生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還在于教學觀念上的落后,沒能妥善處理好藝術和技術的兩者的關系以及理論和實踐的脫離。畢業設計是建筑學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對所學知識整體的檢驗過程;是進一步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對畢業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對建筑設計人才的需求,以及強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2.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改進方法
2.1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近些年,除了我國建筑行業競爭日漸激烈,西方前衛的設計思想和建筑師也不斷的涌入我國的建筑設計市場,相比西方建筑師的設計理念、設計能力以及工作方法,我國的建筑師都面臨著各方面的沖擊和挑戰。以往,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注重基本功的訓練,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的推敲,對一些實際的問題往往采取忽略的態度,這種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滿足社會對一個合格建筑師的要求。
2.2開展研究式教學新模式
目前的建筑學教育無論是本科日常的課程教學還是畢業設計的教學都是采取“老師講,學生聽”或者“老師改圖”等單向的教學模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式學習的狀態,教學的評價也往往集中在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之上,并沒有關心到學生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及這些探索和研究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哪些方面的收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沒有激發出來,只是在一味的接受老師傳達的知識,當在實際設計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的時候,也往往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自主創造和活躍的思維了,以至于這種學習習慣會持續的影響其實際的設計能力。所謂研究式是是指把學生引向單純的專業理論研究,而是指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針對問題注重探索研究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研究式教學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以問題為載體,在自己的設計課題中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領悟研究的方法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研究式學習中的互動也可以激發教師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激情,師生在指導設計過程中對于各種問題的探討,可以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以及對問題的深入探索。
2.3.加強畢業設計題目與實際工程的聯系
建筑學的畢業生最終走進設計工作一線進行實際工程的設計。在畢業設計中有效的加強與實際工程的聯系,不但可以吸收建筑設計單位豐富的實際工程經驗和建筑界最前沿的設計思想,也可以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對實際設計過程有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1)畢業設計與設計院實習相結合畢業設計階段的教學可以結合大五設計院實習的機會到設計院進行畢業設計,請設計院的一線建筑師充當其指導教師,學校的指導教師只是針對設計題目所需要達到的設計深度制定各方面要求。根據設計單位的實際工程項目進行畢業設計,真題真做,讓學生接受“真刀真槍“的鍛煉,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學生大學四年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并且可以學習和了解一些在學校無法學到的一些知識和設計經驗,為其日后走上實際設計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2)畢業設計題目選擇的傳統的畢業設計教師通常自己編制假的建筑設計任務書,偽題的任務書往往脫離了經濟條件、地域地形條件、技術條件等,這種設計題目過于理想化,也沒有適當的限制條件。在畢業設計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的引入實際工程作為畢業設計題目,針對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逐一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于大學五年所學知識進行系統詳盡的梳理。
2.4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建筑節能設計
目前,建筑節能已經被整個社會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而學校的教育原本應該走在行業前面。畢業設計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重要的實踐性、綜合性的教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強調學校教學與社會的關聯性。因此,要讓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從學校起就開始接觸市場,從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解決一個建筑設計問題。建筑學專業雖然在建課堂上學習過建筑物理、建筑設備等相關知識里都涉及建筑節能的基本原理,但大多還是紙上談兵,缺乏建筑設計中怎樣有效地運用建筑物理知識以達到建筑節能的目標。畢業設計是一個綜合的設計科目,在過程中都要運用建筑節能知識,分析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否滿足建筑節能的要求,這種在實踐運用中的教育效果要比某門課程上老師灌輸好得多,也會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建筑師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3.結語
總之,針對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環節教學的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學生應該通過畢業設計的過程增強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為成為職業建筑師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了解社會、走向社會提供一個實習場所。同時,也應該通過畢業設計環節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方案創新能力和工程技術水平,不斷地為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的職業建筑師。
作者:吳佳玲 單位:遼寧科技大學
【摘要】本文針對中職建筑專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厭學情緒嚴重的情況,探討了如何充分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中職建筑專業學生能真正學到知識,掌握一門技術,為社會建筑業培養更多的技術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建筑專業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性的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是一種學習動機,在教學中,要使學習的知識為學生接受,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某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它直接影響著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大部分中職生在選擇建筑專業時,是出于對這專業具有一定的愛好;或是看好這一行業的前景。但是,中職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從普高篩下的,或是迫于家長“威力”,無奈被“請”到中職學校的。自身的學習基礎及自控能力差,極少能自主學習的。如何激發建筑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成為當前中職建筑專業老師研究的一個重點。下面就如何提高中職建筑專業學生學習興趣談一些粗淺的見解。
1抓住學生入學初期的興趣
選擇建筑專業的學生,大多數是因為對建筑行業感興趣或對建筑行業的前景看好。所以,在入學初期,學生對學校的學習活動感到新奇,他們最容易接受。建筑專業教學管理過程中要把握契機,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靈活安排觀摩課,提高他們的興趣,適量安排實訓課,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正確分析當前的建筑行業形勢及建筑企業的用人標準,讓學生認識到建筑行業仍需要大量的技術型人才,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學習信心。
2轉變教學觀念,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至關重要。首先教師要明確專業培養的目標,轉變教學觀念。建筑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從過去培養一線施工工人轉變到培養一線技術型人才上來。其次,由于建筑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行業中,工藝技術、材料運用變化大,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實際不相匹配。由此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組織過程中要重組教學內容,補充當前廣泛使用的新工藝、新標準、新材料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對建筑知識的興趣。
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計算機及各種建筑教學軟件進行教學,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各種建筑教學軟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引進到建筑專業的課堂教學之中,多媒體計算機形象的動態表現功能,可以將枯燥的抽象的知識通過圖像聲像的形式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更為深刻的感知認識,從而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所學的內容。例如《建筑構造》這門課程中各類門窗及樓梯構造原理及構造方法,內容簡單卻平淡枯燥,如是單純用板書的形式教學,將成為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如課前安排預習,帶學生到建筑實訓樓,讓學生對各類門窗進行能觀摩,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上用多媒體的形式教學,增加各類門窗和樓梯的圖片資料,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然后進行分組討論,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這樣,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去,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充分利用各類建筑教學軟件進行教學,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教師利用建筑識圖仿真教學軟件,教學過程中利用軟件的三維識圖功能,可以從360°向學生展示施工圖各個知識細節,其形式更加直觀、生動,不但可以實現傳統圖紙的平面看圖功能,同時可以進行部件的旋轉、透視、縮放。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對整體建筑和單體構件都可以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還利用軟件情景式漫游,讓學生自主成為學習的“主角”,通過角色代入,在虛擬仿真的建筑之間進行行走觀測、認知學習、任務實踐等等,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軟件的“游戲關卡”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游戲中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深度學習構造認識,領悟圖紙分析,理解識圖建模,還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再如《建筑施工工藝》這門課程,實踐性強、綜合性大、社會性廣,因此難教難學,要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最直接的方法是讓學生參與到建造過程中,但由于建筑業的特殊性,學校對學生安全問題的考慮,學生到施工現場能觀摩的機會較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建造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建筑施工仿真教學軟件對本課程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參與仿真建造過程中熟記課本的知識。
4重視實踐性教學
建筑專業課程的工程實踐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實際工程要結合,對照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多帶學生到施工現場進行參觀,使教學既生動具體,又容易掌握。如《建筑識圖與構造》鋼筋部分的內容學習,教師有計劃的帶學生到工程施工現場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工程施工的實際環境,現場了解結構構件位置、鋼筋位置、受力、搭接,讓學生更易掌握圖紙與構造的內容。再如《建筑材料》裝飾材料部分的授課,教師也可以帶學生觀摩裝飾工程,以實際工程為例進行講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使用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其次,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工程施工現場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從“做中學,學中做”,是樹立學生學習興趣有效途徑。因此,在完成一定階段理論課學習后,讓學生多到施工現場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要提高建筑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一定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手段,特別是建筑仿真教學軟件的運用,通過軟件把學習的樂趣施加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定期開設心理健康和職業指導輔導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情感,使其形成樂觀、進取的態度,通過分析建筑行業形勢及建筑企業的用人標準,讓學生認識到建筑行業仍需要大量的技術型人才,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學習信心,以一種向上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生活中。
摘要: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對軍隊院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勤工程學院國防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為例,分析專業教學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專業教學的目標定位,提出改革的思路與對策,旨在通過對學科專業的思考,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防建筑學;教學改革;目標定位;對策
一、專業教學改革的問題提出
(一)時展對建筑學專業教學的要求
進入21世紀以來,以氣候變化、全球一體化、新技術涌現、快速城市化為代表的世界性問題,從環境、文化、技術及城市等不同角度對建筑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建筑學教育需要符合時代特征的表達與構建。建筑學進入大學教育以來,歷經近300年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主要建筑院校都陸續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循序漸進的調整,并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效果。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加之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快速城市化等一系列變化,使得直接擔負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的這一學科的專業培養教育理念也發生了改變。如果不突破舊有模式,仍然沿襲原來的培養方法,培養的人才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近幾年來,在新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建筑教育國際交流的增加和建筑設計行業逐步市場化,我國建筑教育又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因此,建筑學專業也必須面對時代的挑戰,適應時代的要求。
(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對國防建筑學專業教學的要求
國防建筑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軍事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國防、抵御侵略的有效盾牌,是國家武裝力量完成作戰、訓練和戰備任務的主要依托。我院建筑學學科自設立以來,面向全軍培養營房專業本科、碩士人才,碩果累累,畢業人才成為了全軍營房戰線和設計單位中的骨干力量。但在這些往昔的成績和榮耀面前,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傳統的建筑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其培養的人才已不能適應軍隊的需要。面對時代的呼喚,我們應當以強軍興軍為己任,以建設具有軍事特色的軍隊一流的建筑學學科專業為目標,對專業教學進行改革。
(三)專業教學的優勢與不足
我院國防建筑學是軍隊2110重點建設專業,同時擁有軍隊唯一的建筑學學科碩士授權點。經過近30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在國內獨具特色的國防建筑設計教學體系。優勢與成就暫且不提,目前教學上還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教學方法較為傳統。設計課程仍然以“類型”為導向,存在題目類型單一、訓練過程程式化、學生的創造個性受限等諸多弊端,難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當今的高校建筑教育中,培養具備創造性思維的建筑師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教學過程應突出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二是教學內容較為陳舊。國防建筑學專業課程具有綜合性強,涉及廣泛,實踐性強等特點。隨著時代的變化,各種新型建筑形式不斷涌現,戰爭形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教學內容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與時俱進。而目前沿用的“學科型”的教學內容,嚴格界定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并將每一門課程都設成一個獨立的、封閉的知識范疇,各門專業課程的知識點之間缺乏相互的關聯性,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這已經影響到了營房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
二、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
(一)基本定位
建筑學,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主要研究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圍環境的關系。它旨在總結人類建筑活動的經驗,以指導建筑設計創作,構造建筑體系及環境等。通常情況下,它往往是指與建筑設計和建造相關的藝術和技術的綜合技藝,可見建筑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國防建筑學主要是研究為國防建設需要,結合國防建筑的性質特點而創立的專業。它在建筑學的基礎上更多地考慮了國防建筑建設的目的和功能用途,主要培養從事國防建筑工程研究、設計、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
(二)目的
國防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入新的理念,調整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使之緊跟時代前沿,保障軍事需求。
(三)意義
國防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意義在于:構建了適合我院實際的“一核兩翼”的模塊化課程教學體系;提出了“開放、交叉、融合”的教學理念;創設了“3+2”連續互動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形成了核心課程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專業教學改革的對策思考
(一)課程體系
1.以“國防建筑設計為核心”,以“技術”與“人文”為兩個側翼
建筑學本身具備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國防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程意在整合所有其他相關課程和知識,因此,國防建筑學專業課程結構應實現“學科平臺搭建+專業方向拓展+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建立三位一體、系統關聯的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應改變孤立的教學模式,把國防建筑設計與軍事歷史理論、工程技術等課程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教學。
2.課程體系模塊化
改變以建筑類型劃分課程單元的做法,代之以訓練模塊劃分課程單元。對應五年教育體制的五個模塊,即空間模塊、功能模塊、環境模塊、建構模塊、綜合模塊,五個模塊相對獨立,一個模塊強調一個訓練重點;同時,模塊又前后呼應,構成課程整體?!澳K化”的課程教學體系概括了建筑學的發展主線———建筑設計,涵蓋了建筑學的發展基礎———技術與人文,并針對重點問題設置若干子模塊,結構清晰,適應性強。
(二)教學方法
1.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踐”為牽引
以往的課程設計題目,在功能要求上特別是在地段選擇上多為模擬假設。為了強調真實環境因素對建筑設計的影響,近幾年,我們將過去設計題目中的模擬地段全部改為真實地段,同時要求學生進行場地踏勘。真實地段的引入調動了學生的設計積極性,學生在每個設計題目的初期都投入了較大精力開展實地調研,收集資料。調研后,學生需完成相關調查報告。強調對真實場地的調查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意識。另外,課程計劃要求學生進行在每個題目設計之初的案例比較。案例收集和比較環節能訓練學生在實際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進一步歸納總結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方法。
2.以“能力提高”為目標,以“啟發研討”為手段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進行比較與整合,可以培養學生的輻射思維。而研討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和領悟,激發學生產生靈感。將研討的教學方式引入設計教學之中,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開放自由的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工作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教學內容
1.關注時代學科前沿
國防建筑學專業課程的調整和改革需要對時展的把握,需要具有對專業現實問題的敏感。國防建筑設計貫穿建筑學專業整個教學過程,其課程設置注重將一些與建筑和城市發展密切相關的熱點研究引入教學之中。例如建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生態營區、數字化建構、軍事(戰場)環境行為心理學等正在成為時代的熱點問題,我們的課程教學內容也相應設置了“既有營房節能更新利用”、“綠色營房設計”、“生態營區規劃”等部分。
2.凸顯現代軍事特色
國防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需要彰顯軍事特色,其教學內容需要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牽引進行革新,圍繞服務現代后勤和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優化教學內容。我們嘗試在課程設計選題上更加向部隊靠攏,已逐步探索開設了如戰場快速裝配式設施設計、野戰醫院設計、軍官公寓設計、營房節能設計等教學內容。
摘要:文章從建筑學專業發展的需要入手,在分析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建筑學專業學生建立全過程建筑經濟理念的必要性,提出了適合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課程教學的方法。教學實踐證明,對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課程教學的改革,豐富了建筑學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的內容,完善了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教學改革;課程設計
一、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011年版《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評估標準》中有關建筑經濟教育質量評估標準,將2007年版的“了解與建筑有關的經濟知識,包括概預算、經濟評價、投資與房地產等概念”,以及“了解有關建筑工程設計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為“熟悉”,并增加了有關投資估算的內容[4]。這說明建筑行業主管部門對建筑經濟教育作用的認同和重視。但現階段建筑經濟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學院不重視、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建筑經濟課程知識跨度較大,專業針對性不強建筑經濟學屬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綜合性較強,所以不少學校以相關院系的工程管理課程來替代建筑經濟課程內容的教學。即便開設了建筑經濟課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內容,有關建筑學專業的方案設計及前期建筑策劃等內容的教學針對性也不強,有的甚至還沒有涉及。(二)對建筑經濟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劃與方案設計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建筑經濟分析是與建筑策劃[5]和方案設計同步進行的,是建筑策劃和設計方案優化的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經濟分析結論。之所以把建筑經濟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劃和方案設計完成后的經濟分析結論,是因為在基本建設流程中,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建議書)、初步設計文本的形成過程,是先完成設計然后再進行投資估算、概算的,因此產生了建筑策劃和方案設計與經濟分析分離的狀況。(三)建筑經濟課程與建筑課程設計缺乏有效的聯系目前建筑經濟課程教學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課程教學的常規模式,教學計劃與主干設計課程的關聯度相對較低,而建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重心基本上是圍繞設計課來進行的[3]。雖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經濟課程教學改革中將課程內容專題模塊化,以及引入專題案例分析,看似加強了建筑經濟課程與建筑課程設計的聯系,但由于沒有直接將建筑課程設計題目作為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經濟分析與設計課程的實際脫離,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建筑經濟課程教學效果。(四)重視經濟基礎理論知識,輕實踐應用傳統的建筑經濟課程教學以基礎理論課的模式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對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設計項目方案的產生和方案設計的發展過程無直接聯系。建筑經濟分析在設計過程中的作用難以體現,因此也難以使學生形成建筑經濟的理念。(五)課堂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不高由于年級人數和教學資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經濟課程主要采用課堂講課式的大班教學模式,這種僅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學和專題模塊化教學的被動式教學方式,由于課時有限且缺乏實戰訓練,不利于啟發學生思維,也不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設計項目的綜合分析,從而影響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表達能力也難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一)調整優化專業課程知識結構體系首先應從課程體系上進行調整和優化,應針對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市場需求來量身定做建筑經濟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重心應放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對建筑經濟分析的同步訓練上,完善建筑設計學科理論的知識框架,提升建筑經濟學在建筑專業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學上應注重聯系以前所學的設計、構造及結構等主干課程的內容,對建筑經濟原理進行全面和深入的講解。與此同時,還可以深化和補充相關專業中涉及技術經濟的內容,并結合以前和正在進行的建筑學課程設計實行同步訓練(如圖1),以提高建筑經濟知識對建筑設計教學的支撐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劃與方案設計全過程的建筑經濟分析應用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與建筑經濟有關的投資估算的內容,包括建筑項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設計、前期策劃等基本內容,這是建筑師拓展業務,與投資方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將建筑項目從策劃到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初步設計等前期對設計方案有較大調整的階段,與建筑學課程設計各階段對應起來進行經濟分析訓練(如圖1),由此判定在項目各階段建筑經濟分析對設計方案的影響程度,從而達到項目全過程優化設計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學專業課程設計與建筑經濟分析全過程互動模式建筑設計的經濟合理性是建筑設計中應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建筑設計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因此,有必要將建筑學專業課程設計進行深化,制定經濟分析評價標準并進行經濟分析,以評價各階段課程設計方案適應市場的能力,研究建筑經濟評價對建筑設計的作用效應。通過對以前和正在進行的課程設計的經濟分析(四)建立建筑經濟課程教學新模式建筑經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不僅知識覆蓋面廣,而且重視社會實踐。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課程為32學時,課程安排在四年級下期。由于課時有限,要想幫助學生建立建筑經濟理念,并培養其應用能力,教學中應主要采用案例式+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將建筑經濟知識和理念引入建筑課程設計中。同時,將建筑經濟分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結果反饋到課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在課程中心網站的建筑經濟課程互動欄目中進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課程設計項目為對象的課堂討論研究+課外自主研究的教學模式。將建筑經濟課程教學實踐向建筑課程設計延伸,使建筑經濟課程教學有效地融入建筑課程設計之中,成為建筑課程設計的組成部分。這不僅解決了建筑經濟課程課時不足的問題,而且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經濟課程的成績評定,以往是采用綜合平時考核成績+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的方式,課堂考勤和提問討論占20%、案例作業和平時測試占20%、期末卷面成績占60%,這也是目前大多數院校采用的方法。這種考核方式雖然結合案例分析討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期末考試成績比重依然偏大,平時考核內容單一,對提升教學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來,針對建筑學專業以課程設計為主干的特點,學校建筑學專業建筑經濟課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時考核(20%)+課程實踐作業成績(4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40%)”。這種考核方式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平時考核重內容輕形式。包括平時到課情況(40%)+平時測試、提問和參與討論(30%)+課程設計作業檢查情況考核(30%)。平時到課情況結合平時測試和課程作業檢查進行考核,既考查了課堂理論教學情況,同時也考查了課程設計作業的進度情況。第二,課程實踐作業過程與結果兩手抓。成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筑經濟課程實踐作業過程考核成績(40%);二是課程實踐作業最終成績(60%)。這樣的考核不僅真實客觀地反映了課程實踐作業的質量,同時也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和課外的實踐訓練。第三,期末考試注重知識的應用,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試卷試題由選擇題和計算分析題兩部分構成,其中開放性非標準答案題占70%左右。這樣不僅可以真實反映考試成績,減少或杜絕舞弊現象的發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課題案例教學與課外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效果,也能檢驗學生應用建筑經濟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多年來建筑經濟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后,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明顯提高,甚至還吸引了不少建筑學專業研究生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前來旁聽,使原本不被重視的建筑經濟課程,在到課率和學生評教方面均位于學院課程評教前列,教學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作者:何照明 單位:湖南大學 建筑學院
摘要: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依托2014級培養方案的修訂,大連大學建筑學專業對課程體系重新梳理,通過教學內容整合,提出了“一主軸、兩副線、兩模塊、多節點”的教學框架體系;在教學模式上采用多種手段促進課程體系改革的實施,強調個性化課程設置與實踐平臺的搭建,將建造環節與建筑技術和建筑理論知識相融合,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此凸顯專業特色,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良好階段成效。
關鍵詞:建筑學;課程體系;整合;創新;個性化
一、引言
建筑學專業不僅是一門工程科學,而且是涉及自然、社會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科學。如何設置五年的課程體系,培養未來建筑師的綜合素質,提高其執業能力與創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標。由于地方大學建筑學專業辦學時間長短不一、軟硬件條件差別較大,導致其教學的多元化、差異性發展明顯。而近幾年,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導致用人單位更注重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只有尊重這種需求,科學地確定培養目標,合理設置有關專業課程,整合完善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形成適應地方大學發展的專業教學框架,才能彰顯辦學特色,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連大學建筑學2014—2018級培養方案修訂為依據,論述了該專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緊扣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體系設置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視工程應用及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就業技能培訓的建筑學專業教育體系,推進專業內涵建設,凸顯專業特色[1]。
二、改革內容
創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態的開放。通過對國內“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調研,認真學習與借鑒先進教學理念,同時與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進行座談,充分聆聽了來自社會的反饋和需求信息。經過反復研討,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在本次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優化,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梳理,以創新思維引領改革,以利于學生未來發展、就業需求為目標,制定更適合當前教育趨勢的課程體系框架,在教學內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做出較大改革,實現課程數量的“精減化”、教學內容的“新穎化”、教學模式的“特色化”。
1.課程體系建構。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論依據,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方案的直接載體。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變化,以有利于對學生應用性、創新性能力培養作為核心,圍繞建筑設計課程群這個核心主軸線構建課程體系,同時所有教學環節的設置都與能力培養直接關聯,清晰準確定位出能力培養的三個階段:認知與初步設計能力階段(一—二年級)、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階段(三—四年級)、綜合應用與實踐能力階段(五年級)。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設計,重新梳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體系,對原有教學內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軸、兩副線、兩模塊、多節點”的專業課程教學框架,即“一個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群主軸線、建筑理論類和建筑技術類課程兩個副線、建筑表現類和建筑史類課程兩個模塊、多個實踐教學節點”(見下頁圖1)。整個課程體系清晰,遞進關系明確,相互作用明顯,教學模式的科學性彰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漸進過程。
2.教學內容整合。①建筑表現類課程,該模塊以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為主,重點訓練學生的手繪表現和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根據專業特點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論群組與實踐教學環節。一年級以加強美術基本功、增強藝術感悟力、強化基本手繪表現為主;二年級安排建筑表現技法和室外寫生實踐環節。將傳統的CAD制圖及三維表現課程整合,合并為建筑數字技術課程,更新課程內容和考核方式,講授最新的繪圖軟件和后期圖文制作技巧,提高對核心課程的輔助作用,也提升學生的圖文表現能力。②建筑理論類課程,建筑理論類課程由建筑設計原理、室內設計原理、景觀設計原理、城市規劃原理一系列課程組成,是獲取建筑設計基本理論的主要途徑,由淺入深對應著建筑設計主軸線上不同階段的課程。但是多年來,由于受到教材內容的制約,講授模式和內容一直變化不大,與設計課的遞接性和支撐性也不夠強,尤其是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原有兩部分內容各自為政,缺少必要聯系,與設計題目不對應。在本次培養方案修訂中,主要對建筑設計原理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這門課程主要講授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和居住建筑設計原理,將這兩部分的內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確定階段主題,每個主題分別對應當學期的設計題目,安排在設計課之前集中講授。總學時增加了32學時,并將課程歸屬到專業核心課程,強化建筑理論類課程對建筑設計課的理論支撐作用,學、然后致用。
3.教學模式創新。①“一對一”教學指導與“導師制”相結合。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始終是專業教學的主軸線,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最直接體現。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課教師的課堂“一對一”指導為主,學生缺乏選擇老師的權利。在這次創新實踐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與“導師制”相結合的垂直式教學模式,打破“整班制”這種一成不變的授課模式。具體做法是學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配備一名專業教師擔任導師,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以后形成教學工作坊,導師對學生一管到底,直到畢業。導師可以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安排學生參與一些課外活動,如參與教師課題、參加學術活動、參加學科競賽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②建筑技術與建造環節相融合。建筑技術類課程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力載體,也是我專業辦學特色的具體體現之處。通過加強技術課程與設計課程的橫向聯系,更新技術課程內容,將節能、環保、綠色等新理念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并貫穿到設計課中去;設定一定的“建造”環節,使之成為設計課的延續,避免建筑設計停在單一的形式操作層面;傳統的建筑史類課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體制作等環節,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古典建筑實體模型,感受經典建筑的空間形實、結構形式、材料肌理,增強對建筑的體驗感;通過強化必修課、優化選修課的方式,構建以核心課程和技術課程相結合、有利于技術與理論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形成新的教學環節和模式。③個性化課程與實踐平臺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階段,無論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定位,教學體系如何設置,教育對象的個人發展目標仍然呈現出非常多元化的狀態。除了基本的素質教育平臺,在專業教育和素質訓練上,學校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發展目標給予更多樣化的教育平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出口更加多樣化。本次培養方案在修訂中強調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執行上采取了以保障應用型人才能力結構為基礎,擁有更為靈活多選的教學執行方案,如建筑設計課程增加實際項目、學科競賽題目、增加研究性題目,按照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給學生以選擇的機會;增加選修課的學分比重,提供個性化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創新意識;以大創項目為契機,鼓勵更多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拓展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類型和范疇,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也由此推動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以教師的工作室為核心,組建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創新團隊,增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利用網絡平臺提供交流機會,體現互聯網時代的優越性。多種實踐平臺的搭建,使個性化教學模式很好地踐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與展望
2014版培養方案實施了兩年,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已經看到了改革所帶來的成效。近兩年,我專業學生在國家級、省級等各種專業競賽中均有上乘表現,無論是建筑方案競賽、軟件大賽還是論文大賽,均取得優異成績,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報并完成多項省級、校級創新創業項目,成果顯著、成績優秀;以學生為第一作者數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兩年,學生考取了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達到20%以上,在學??佳新逝判邪裆厦星懊粚W生就業率也能達到90%以上,學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基本功扎實,動手能力比較強,有一定開拓精神。通過跟蹤畢業生并與用人單位溝通,我們的學生能夠被社會認可,得到普遍好評。教改的實施也帶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編出版了國家級精品教材,發表了相關論文?!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更新觀念、推陳出新、充分建立與發揮自身的優勢與特色,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從而培養出真正的多元化、綜合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我們通過不斷探索適應社會、地方特色顯著的培養模式,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產品”,同時也必將使專業辦得越來越好。
作者:姜立婷 單位:大連大學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