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2 08:53:32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推廣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農業推廣碩士與現代農業的關系
教育要走出“象牙塔”,教育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經濟建設,專業學位教育培養對應于特定職業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起源于美國,美國不僅專業學位類型多而且專業學位培養的人才比例高,為美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專業學位起步晚,工商管理碩士是我國的第一種專業學位類型,于1991年批準設立,農科專業學位(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獸醫博士)于1999年批準設立,比我國恢復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晚了21年。農業推廣是使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農業推廣包括物質形態的物化技術的推廣,如推廣良種、苗木、農藥、農具等;也包括非物質形態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推廣,如推廣新的栽培技術、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等。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就是培養農業推廣人才,推進農業發展。我國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起步晚、內涵正在不斷豐富與發展,這與我國專業學位教育整體起步晚是一致的,也與我國農業在不同時期對人才有不同的需求有密切的關系。
當農業生產主要是為解決糧食問題,生產初級農產品時,農業增長方式主要依靠的是物質資源的利用及勞動力的投入,對農業推廣人才的需求反映不強烈。農業推廣的職能主要是物質形態的物化技術的推廣。當農業生產不僅要解決糧食問題,還要解決提高生活質量問題時,當農業生產所依賴的物質資源受到嚴重制約時,農業增長方式轉向主要依靠科技的進步及科技成果的應用,對農業推廣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農業推廣的職能主要是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并重的推廣。當農業產業界限模糊,農業生產滲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特色農業、精準農業、循環農業、替代農業、新型農民等成為農業的重要元素,科技、知識、人口質量將成為主導農業生產的主要要素,農業從業人員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少數傳統職業將消失,并誕生一些新職業。對農業推廣人才的需求不僅表現在規模的擴大上,也表現在類型的增加上。農業推廣的職能主要是非物質形態的技術和知識的推廣。
二、農業推廣碩士發展
1.農業推廣碩士的萌芽階段(1978-1993)
十年,農業生產發展受到嚴重桎梏。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1986年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都是關注農業發展,黨中央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土地生產力。依靠新品種的使用,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大量消耗水資源,農業產出數倍、數十倍地增加,增速明顯高于同期的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農業發展走了“高投入、高產出+農戶經營”的模式。1978-1984年,中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年產量從3047.7億公斤增長到4073.1億公斤,增加了1025.4億公斤。此階段的農業主要是吃飯農業,解決“吃飽”問題,主要生產初級農產品,中國實現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此階段的農業推廣主要是物化技術推廣,逐步形成以“技術示范+行政干預”為主導的方式,即在技術示范和培訓的基礎上,依靠各級(主要是基層)政府的組織、發動和支持,引導、推動廣大農戶采納農業新技術,對農業推廣人才有了一定的需求。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郝克明、蔡克勇主持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重點研究項目《應用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途徑多樣化研究》,其中,包含了農科高級人才培養途徑多樣化的研究與實踐問題。1990年農業部《中國農科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提出要培養農業科技推廣、臨床獸醫類應用型研究生,1993年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華中、南京、北京等農業大學開展應用型碩士生培養試點。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進入萌芽階段。
2.農業推廣碩士的起步階段(1994-2002)
中國農業的高速發展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耕地數量減少及質量下降,淡水資源緊缺與污染,生態環境惡化進一步導致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嚴重。而帶來20世紀農業繁榮的化肥、農藥、良種、拖拉機等增產要素已表現出明顯的增產效應趨減。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5%,對農業(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足40%。中國農業不僅要解決中國人民吃飽的問題,還要解決吃好的問題,中國農業必須實現增長方式轉變。199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以“可持續發展”為國策,以“可持續”為農業發展的方針;1996年中央二號文件發出“貿工農一體經營”的指示。1997年,提出和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迅速發展,同年召開了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座談會,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界限逐步模糊。知識與技術在農業產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農業推廣人才的需求從物化技術推廣人才延伸到非物化技術推廣人才。1996年,農業部“九五”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提出農科專業學位的初步構想。1997年9月,國務院學位辦、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農科專業學位背景情況調研工作。調研顯示,我國有農技、獸牧獸醫、農機、水產、經營管理等五大推廣系統,形成中央、省、地、縣、鄉五級推廣體系,全國共有農業推廣機構189502,有專業技術人員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僅占3%、中級職稱人員僅占18%;有研究生學歷的僅占0.42%,省級推廣系統有研究生學歷的占4.4%。同期美國縣級推廣機構中有75%的人員具有碩士學位[3-4]。調研表明,我國迫切需要培養農業推廣系統高層次應用型人才。1998年1月8-9日,國務院學位辦和農業部教育司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了農科專業學位調研工作匯總研討會,印發了《農科專業學位調研工作匯總研討會紀要》,正式提出了設置農科專業學位。1998年4月國務院學位辦、農業部、 林業部聯合發文,成立了“農科專業學位設置研究秘書組”,負責組織農科專業學位的研究論證工作;1999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批準設置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設置了種植、養殖、漁業、林業4大領域,2002年增設了農業機械化領域。首批招生單位有24個,2002年招生單位增加到41個。所有部屬農林水高校、省屬農林水高校同時具備了農業推廣碩士招生權。
3.農業推廣碩士快速全面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現代農業的內涵不斷豐富,現代農業不僅要解決吃飽、吃好的問題,還要解決吃得健康的問題?,F代農業不僅要發揮其經濟作用,還要發揮其社會穩定作用。2004年-2008年,連續的五個“中央一號文”都是關于“三農”的。2004年的一號文件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題,抓住“三農”問題的核心;2005年的一號文件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抓住了“三農”問題的關鍵;2006年的一號文件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抓住“三農”問題的根本;2007年的一號文首次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現代農民發展農業,……。2008年中央一號文要求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F代農業完全突破了產業界限、學科界限。知識、科技和人口質量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萍际堑谝簧a力,人才資源成為第一資源,在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上,2003年12月總書記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人才強國戰略。會議指出,以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帶動整個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各級各類人才協調發展。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主體。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展內涵,進入快速全面發展階段。
(1)招生單位快速增加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于2000年首次招生,首次招生單位有24個,通過6次新增單位的審核工作,到2008年招生單位增加到70個(圖1),農業推廣碩士招生培養單位擴大到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師范類大學,突破了學科界限。同期,學術型學位授權分別在2000年、2003年、2005年開展了三次。
(2)招生規??焖侔l展
招生規模的快速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面(圖2)。一是報名人數的增長,報考人數從2003年起呈直線增長,2007年達10983人,比2006年的9120人增長20.4%,是2000年首次報考人數3208人的3.4倍。二是錄取人數穩步增長,2007年錄取了5672人,比2000年錄取的1611人增長了3.52倍。
(3)招生領域快速拓展
首批設置了種植、養殖、林業、漁業4個領域,2002年增設了農業機械化領域。從學科角度來講對應于我國1997年版學科專業目錄的農學門類學科中的作物學、園藝學、林學、水產四個一級學科,屬于傳統的農學學科。從對應的產業來講,對應于傳統的第一產業,屬于初級農產品的生產領域。從對應的農業推廣系統來看,對應于農技、水產、畜牧及農機推廣系統。2003年增設了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2005年,種植領域被分解為作物與園藝兩個領域,同時新增了植物保護領域、農業資源利用領域,草業領域。從設置之初強調復合型向專業型轉變,加強了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視。2006年進一步設置了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農業信息化、食品生產與安全三個領域,從農業的產前延伸到產中及產后,“農、工、商”相結合。
三、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進一步發展思考
美國州一級農業推廣人員中,53.7%具有博士學位、37.3%具有碩士學位、9%具有學士學位。縣一級農業推廣人員中,1.3%具有博士學位、43.3%具有碩士學位、55.4%具有學士學位。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設置以來,已培養了近2萬農業推廣專業學位人才,但是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需要大力發展。農業概念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農業推廣內涵也會發生深刻變化。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要主動服務于農業發展及農業推廣的需要,深化內涵發展。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學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型、職業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類型,應該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既要與學術型學位人才培養有所區別,又不能背離教育的本質。因此,在大力發展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時,更要抓住其教育本質與規律,規范發展、健康發展。
1.進一步強化科技隊伍打造技術基礎
進一步開展農業技術推廠工作組建一支強大的、高素質的農業技術推廠組織作為當前較強的農業技術推廠隊伍還應該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展開農業知識的自我更新與完善并多向一些大型農技科研范圍學習充買人才隊伍提升人員技能使得農業技術推廠組織能夠真正成為一支技術性強、買力雄厚的科技隊伍做到工作上的及時、準確、無誤
2.強化科技培訓增強農民科技意識
新農村還應該增強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一批批有文化、懂技術、懂經營管理的新時期農民這也是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推廠步伐強化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基礎在農業技術推廠中技術培訓工作是首要任務所以一定要通過有效的時間段來對農民展開全萬位的技術培訓也可以通過在農業生產季節召開現場會、組建示范園并系臨現場指導等以此來達到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與技能的目的達到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的目的在新農村的建設中作為新型農民他們需要什么就應該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服務在買際生產勞動中出現了什么問題就應該針對這一問題想出解決的策略促進農民增收
3.大力推廠高、新技術為農業產業調整
鋪設道路在整個新農村建設中需要依照高產、優質、高校、生態等原則讓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到有效推廠還需要農業技術推廠部門提供更多的、更加買用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廠部門還應該多學習、多考察、了解國內外農業的最新發展動態開闊人們的眼界將農業高、新技術與成果完全應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將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與各種農業生產技術推廠給農民群眾買現增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目的
4.利用國家惠農政策減少農民負擔
針對當前國家對農業萬面給予的惠農政策還需要進一步調動農業科技工作者與農民群眾的熱情作為農業技術推廠部門還應該更加積極的展現自身優勢整合資源、促進技術推廠更好的爭取國家補貼項目減少農民的負擔改善農民的生活增加農民的產量農業技術推廠工作還應該將‘三農服務”推進農業科技項目快速發展來作為其日常工作重點
5.完善推廠體系為農業技術推廠牽線搭橋
要將農業技術推廠工作落買到位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廠制度體系那么就需要在各個區、縣、鄉內部建立起四位一體網絡體系將各個新品種、新技術等進行重點推廠另外還應該盡可能的發揮人才優勢使得農業技術推廠工作更加到位同時還需要加大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讓一戶戶科技示范戶脫穎而出讓他們充當農業推廠工作的引導者總之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各萬面都應該圍繞著‘新”字出發做好農業新技術推廠工作增加農民的收入減少農民的負擔未來在這萬面還需要加大買踐與探究的力度與步伐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又快又好的發展。
1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方法
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來說,就是要讓農民能夠及時掌握新的技術信息,并對技術加以使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技術推廣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1.1廣告的宣傳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廣告宣傳是農業技術推廣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包括多種的宣傳媒介,比如電視、報紙、網絡等。這種廣告宣傳的方法,在新品種、新農藥等方面的推廣上,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當然,在廣告宣傳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還應該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進行周密地規劃與設計。
1.2技術講座
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來說,開展技術講座是最常見的推廣方法。講座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利用電視廣播來開展,也可以直接到田間去開展。同時,它不僅可以組織成百上千人的講座活動,而且還可以組織幾個人的技術講座活動。在農業技術的推廣中,加強技術信息的傳播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要想農民能夠接受,還必須輔助以其他工作。
1.3試驗、示范
試驗、示范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因為農業技術的使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要想農民欣然接受,就應該做好風險的控制工作,但是受自然生產特點的影響,這種風險不可能完全控制。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做好試驗、示范工作才是對農業技術使用安全的有效闡釋,同時,它們也是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基礎。
2結語
在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過程中,農業技術的推廣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它的推廣形式與方法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業技術的推廣更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出適應實際需要的推廣之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農業技術的推廣效率,從而加快農業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的生產與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長期以來,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強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率的轉化較低,在新的社會注意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現存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經不能更好的適應計劃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同時,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接收程度較低,給農業技術推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加之農村地區地理位置的關系,信息落后,消息閉塞,也給農業技術的推廣造成局限性。隨著農村外出務工的人群較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農技人員下鄉組織培訓班都存在一定難度,這就導致農業技術的推廣面臨極多的阻力。在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缺乏財政的支撐,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不完善,財政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不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待遇較低,工作條件較差,由于高學歷的人員大多不愿意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一方面使得農技推廣人員缺乏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農業技術推廣上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專業素質和能力都較低,造成了推廣的制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得不到實際的成效。
二、農業技術推廣改革的對策措施
1.創新推廣理念,開拓農業技術推廣新思路
我國在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應從單純的“以技術為本”到“以人為本”的推廣理念轉變,實行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依托農產品為農業技術推廣支撐,提供優質農資、綜合信息、生產技術等為一體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2.創新推廣體制,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以現階段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為主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應建設一個以農業技術推廣為主,農村合作經濟為輔,農業科技、涉農企業、教育單位廣泛參與的改革創新,新型農業技術體系。同時,在財政上保證縣鄉的農業推廣隊伍體系,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3.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提高科技轉化成果率
在當前農業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成果低下的狀況下,應積極探索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和農技人員績效考核制度,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突出績效獎勵,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將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技術推廣納入考核范圍。通過推行人員定編、定崗和聘用制度,以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形式吸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提高農技技術人員專業素質,切實的將農業技術推廣開,提高農業技術的成果轉化率。
4.創新推廣方法,讓農業技術廣泛深入戶
要切實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方法,根據自然條件和工作實際,積極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設模式,確?;鶎愚r業科技和人才資源發揮最大效能,從而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速度,確保農業產值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技術發展,積極創新培育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利用現代手段開展推廣服務,滿足農民需要,讓農業技術推廣真正深入農戶。一直以來,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黨和政府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從而更好的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帶來實在收益,更好的促進農業生產化和現代化發展。
1推廣制度的分類
1.1人員管理制度
為了使農業技術推廣獲得保障,必須先提升農技員的農業推廣技術。通過人員管理制度,不僅能更有效地招聘并錄用對農業發展有用的社會人才,還可以保障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能順利進行。
1.2對外合作發展制度
充足的投資能使農業生產得以增長,并對農技員技術推廣活動的工作效率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外合作發展制度是通過國際合作增加投資渠道,提高農技員技術的推廣行為,使他們更主動地投身于農業發展中去。
2推廣技術對農技員技術
推廣行為的影響通過利用彝良縣中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數理分析和數量模型的檢驗,我們可以發現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制度對于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首先,彝良縣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制度必須要以農技員的個人權益、技能學習和技術提升的過程為重點進行加強,使彝良縣的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更有效率。其次,由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制度的不同有可能會使各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行為差異較大。第一是經費保障制度,彝良縣的推廣業務經費投入有多有少,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行為會因經費的多少受到不一樣的影響;第二是工作設計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求彝良縣的農技員做好工作日志和工作交流,提升農技員的技術水平;第三是人員管理制度,組織的平均培訓次數和下鄉補貼金額對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影響顯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開展社會化服務對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影響顯著。最后為了能令農技員的技能、工作經驗得到提升,應做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建設,提供優質的推廣管理制度,加大推廣費用的投入。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是彝良縣當前必須要做好的一點。
2.1經濟保障制度的影響性
經濟是發展的前提,通過原始數據的分析表明,推廣農業技術的整體費用比重占了24%,而彝良縣的農技員人均推廣費用僅為1.73萬元,為此必須優化改革經濟保障的制度,使農技員的人均技術推廣費用得到提升。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結構具有科學性,有效提高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水平。
2.2工作設計制度的影響性
為了能對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必須要讓農技員養成按時寫好工作日志、積極做好農業生產過程的檢測和及農業技術工作交流等習慣。
2.3人員管理制度的影響性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彝良縣的農技員們就算是在聘用錄取考試中獲得了高分,但是在他們參與的工作中并沒有什么出色的地方,技術推廣行為也不是十分到位。為此彝良縣的人員管理制度可以通過控制使農技員的個人利益和個人績效考核審查等方面進行優化,從而令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質量有所提升。
2.4對外合作發展制度的影響性
對外合作發展,是農業技術推廣拓寬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這樣才能使彝良縣的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培訓獲得物質支持。通過以往的數據分析,單單只是通過水稻科技推廣彝良縣的農業技術就已經需要消耗人均0.86萬元的試驗費用,而且彝良縣的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并沒有獲得顯著提升的效果。為此,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這才是有利于彝良縣技術推廣及發展的。
3總結
對于農業高速高質發展的現在,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制度的改善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制度上的改變,農技員們的技術推廣行為也會有質的飛躍。通過對彝良縣的各種數據分析我們能明白,熱情、努力的工作態度是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最有效率的途徑,為此必須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下做好基礎工作,以人為本,使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制度上升到一個重要的地位。
作者:潘忠芬 李超 代萍 單位: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種子管理站
1區域站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遼寧省從2006年起嘗試改革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將部分鄉鎮合并,依據地區特點統籌規劃,建立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站,并在部分縣市開展試點工作。幾年的實踐表明,區域站有一定的優越性,諸如可以集中人力提高效率;依據地區特點,分區設站等。但在實際工作中,與傳統的農業推廣機構相比,區域站的弊端也突顯出來。
1.1耗資巨大,事倍功半
區域站的建立首先是辦公地點與設施、人員的交通通訊等各方面的費用;其次是人員不足,勢必從財政編外招收人員,這就擴大了財政的壓力;最后區域站的運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投資的過程。
1.2所轄地域太大,鞭長莫及
大多數區域站都是各管一方,一般3—5個鄉鎮,地域面積大,人口眾多,各村交通不便,遠的地方往返還要一天多,。農業新成果的試驗、示范、推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周期長、收效慢的過程,再加上一般性的農業技術咨詢工作,區域站人員就會力不從心、鞭長莫及。
1.3離家太遠,軍心不穩
大多數工作人員都不是區域站本地人,家不在本地,早上坐車上班,晚上回家,而且車次不多,交通不便,時間一長,不愿上班,工作情緒不高,有調走的念頭。如果再加上差旅費不能及時報銷,情況會更加嚴重。
2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
2.1區分“雙重”職能,建立服務站與經營站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特別是鄉鎮農業站同時具有公益性推廣和經營創收兩種職能,由于財政經費不足,他們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經營創收上,忽視了公益性推廣和服務,有的甚至做起了別的生意,使得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受到嚴重破壞,造成“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這一問題最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是把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開,按農業技術推廣法的人員配備要求,把有知識、懂業務的人員收回成立農業技術服務站,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公益性農技服務工作,其工資經費由財政統一發放,人事管理應當由農業行政部門自己負責,不受同級政府制約,這樣保證了上級農業部門公益性推廣項目的順利完成;其余人員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業務考核,合格人員發給合格證,允許在本行政區域內經營農用物資。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把準入關,不是對口學校畢業的人員不能考取合格證,不能經營農用物資,以防止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對于從事經營的人員,上級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應當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扶持,除與經營有關的業務外,不受上級和政府部門支配,擁有絕對自主權,這樣有利于他們經營創收。
2.2組建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執法與服務職能剝離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多數都有執法和服務兩種職能,這就必然造成既是執法者又是技術服務者的雙重身份,使業務人員業務博而不精,造成知識混亂,錯誤頻出;更有甚者,本身是經營業戶,又是執法者,難免有護短的嫌疑,在廣大農民心中造成很多不良影響?;谏厦嫠?應當建立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專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執法,這些人員不再兼有其它業務,這樣才能職責分工到位,業務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有時間和精力研究法律,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力度,為農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2.3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
由于農業系統長期以來都是雙重領導,特別是鄉鎮一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受上級農業主管部門和同級政府部門的雙重領導,人、財、物管理混亂,特別是在人的管理上,表現的尤為突出,造成大批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員進入農業系統,而一些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卻進不來,使得農業系統看似隊伍龐大,實則可用之人很少,業務人員相對貧乏,效率很低,系統形象很差。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要讓非專業人員分流,把社會閑散的技術人員和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充實到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崗位上來,重新整合隊伍,建立一支專業化、知識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2.4實現農業系統垂直化管理
所謂系統垂直化管理就是把本系統的人、財、物全部收到本系統內部管理,這樣就相應擴大了本系統的自主權,削弱政府部門的行政干預,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本部門自身發展的措施,相應提高本系統職工工資福利待遇,解決農業系統由于待遇差而造成的人才凋零問題,使自身隊伍壯大。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極為重視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農業推廣部門把握機遇加強自身建設、擴大自身影響,農業系統垂直化管理是有可能實現的。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項目自1999年批準設立、2000年開始招生以來,得到迅速發展。招生領域從開始設置的4個到目前的13個;招生單位從開始的24個,發展到2008年的63個;2000年全國錄取1611人,2007年錄取5789人,7年中招生錄取規模增長了近3倍;已有五屆畢業生,畢業人數近2萬人。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經過了起步與發展階段,培養單位不斷增加,培養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教育質量管理機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已經為我國“三農”培養了一批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了解現階段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具體狀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全國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對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狀況開展了調查工作。本研究根據需要又對相關問題做了補充調查,以下是對調查情況的總結和分析。
一、調查工作介紹
調查主要通過問卷和訪談進行。農推教指委秘[2007]12號文件提供了五種問卷:招生、培養單位(問卷1,本文沒采用);導師和管理人員(問卷2),有25個問題;專業學位在讀研究生(問卷3),有37個問題;專業學位已畢業研究生(問卷4),有42個問題;用人單位(問卷5),有14個問題。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問卷2共發放74份,收回65份;問卷3共發放106份,收回105份;問卷4發放110份,收回103份;問卷5發放60份,收回45份。問卷發放覆蓋作物、園藝、植保、養殖、林學、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農業資源利用、農業機械化等領域的在讀和畢業生、管理人員和導師、有關用人單位。本文將幾種問卷的相關項目進行歸類,相關的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對調查數據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對訪談等開放性問題的結果加以匯總、歸納和整理,總結出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建議,以得出較全面的結論。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關于“對在讀專業課程設置的看法”
已畢業的農業推廣碩士中有28%的人認為合理,62%的人認為基本合理;在讀專業學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認為合理,66%的人認為基本合理;“對所開課程教學效果的總體看法”,已畢業人員中認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分別是32%和58%,在讀人員認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分別是25%和69%。這說明目前農業推廣課程設置基本適合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2.關于“喜歡的教學方式”
無論是已畢業還是在讀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喜歡案例式和研討式教學的人占大多數(50%~60%)。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多種方式結合,如研討和案例結合,啟發和自學結合,更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關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認為以課程論文、開卷筆試等多種方式結合的考核方式為好。
3.對教學內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項調查中,調查對象大多認為教學內容應該側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認為應多講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視實踐教學,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論性課程(40%)和多學科性學術講座(30%)。這說明,對于來自農業生產和科技推廣第一線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學內容應以案例或實踐內容為主,同時也要講一些前沿理論性或多學科交叉性課程,以便開闊他們的視野,激勵他們在實踐和應用方面的創新。
4.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內容的看法和攻讀專業學位的收獲
已畢業和在讀(已修完課程,進入論文階段)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認為,目前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以拓寬知識為主(70%~80%),其次是能夠結合實際工作(50%~60%),認為深化基礎的為30%~40%。對教學內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穎,已畢業和在讀的研究生認識差別較大,這可能因為2006年以前用的舊培養方案沒有更多體現這方面的內容,農推教指委對培養方案統一修訂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更能體現新穎性,結合生產實際反映最新研究和應用成果。在攻讀專業學位收獲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主要收獲在綜合素質提高(70%),專業理論和技能的提高及觀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創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認為拓寬了社會人際網絡。
5.關于學位論文和指導教師
已畢業和在讀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以結合工作自選最多(分別占50%和46%),導師指定研究課題的也占40%以上。課題類型多是設計或應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數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廣與管理部門或科技工作站,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課題研究內容多是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或正承擔的研究課題進行。在攻讀專業學位過程中,最需要導師指導和幫助的環節是論文選題(60%)、研究設計與方法(56%)、論文研究與寫作(40%);與導師半月到一個月聯系一次的較多。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更側重于應用和實踐研究,對論文的要求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導師在論文選題針對性、實驗設計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的可行性等方面給予指導,對保證課題研究順利實施起關鍵作用,已畢業和在讀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對這一點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響課程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過調查可知,影響課程學習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參考書,不利于自學;課時偏少,內容少;針對性不強,興趣不高;理論性太強,不易理解;專業跨度大,難聽懂;注意力難集中;內容陳舊,不豐富;教師講課效果不好。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學位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位類型,沒有針對性很強的教材體系,只能通過案例研討等方式實施教學。在授課時間方面,多數人認為一年授課4次,每次15天左右 比較合適。由于有的人跨專業報考,就出現了聽課吃力的情況;由于沒有專職任課教師或教師缺少培訓,也影響講課效果。攻讀專業學位時遇到的主要困難依次是:工作和學習的矛盾突出,學習時間難以保證(80%)、論文工作條件難以保證(50%)、學費和論文經費難以保證(15%)。通過分析我們認為,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的人員是在職人員,在單位是業務骨干,這就很難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因此出現學習時間難以保證、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影響學習效果的情況。
三、討論與思考
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從產生到發展僅有十余年的時間,已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它通過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以理論提升實踐應用的優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學與科研、人才培養更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續發展,是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1.影響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因素
從學校層面講,影響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發展和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學場地和設備等資源緊張;辦學經費投入不足;組織生源機制不健全。近幾年,本科生教育連年擴招,高校的教學資源一般先滿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調查對象對這一點的認識基本一致。從教師層面講,教師工作負擔太重,對學生指導不力;導師對專業學位的認識不夠,責任心不強是主要因素。據調查,目前研究生導師所指導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較多,各校對研究生等一般都有明確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過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來完成學位論文,因此導師傾注的精力相對較多。而對于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學校對他們一般沒有硬性學術方面的規定,師生均認為這類學位對學生要求不高,導師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導不力。從學生層面講,主要是學生學習動機不純,學習目的不明確,因而學習熱情普遍不高;另外,學生“工學”矛盾突出,入學前他們的知識基礎對本階段學習的支持力度不夠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統一認識,提高質量意識
由于國家不撥付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經費,因此,學院在生源發動和培養方面不得不考慮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現培訓化和營利性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要狠抓質量和培養環節,要做好宣傳,讓各級管理人員、導師和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都清楚專業學位的特點和要求,在質量意識上協調統一。為促進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應該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培養單位和來自農村基層的學員實施補貼;在相關政策上將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任職資格、就業資格緊密結合;或者將農業推廣碩士招生納入招生計劃,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優化生源質量,注重職業背景
目前招生學校和領域擴展較快,生源職業背景弱化,加之招生時對考生前置專業沒有嚴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學習動機不純,因此就出現學生“專業跨度大,難以聽懂”的現象。鑒于此,應對招生領域和培養目標進行科學論證,對報考人員的職業背景和前置專業提出嚴格要求。招生學校要重視對考生背景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綜合考核,錄取學有專長、有學習愿望和潛力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和管理一線人員,培養與行業、職業相對應的應用人才。
4.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課程教學既要重視鞏固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反映研究、應用的最新進展和成果,要有新穎性和系統性。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畢業離校時間較長,從事的職業不一,在有限的在校學習時間內,對課程內容和質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要求比較高,但現在卻是教學過程中缺乏專用教材和專職教師。因此要重視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選用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任課,也可以聘請企業、科研院所的高管或專家開設專題講座。
5.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目前的教學方式多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能夠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以便于不同領域的同學靈活掌握學習時間來自學。但是,跨專業和同等學力人員的補修課程、不同領域交叉課程和前沿課程的開設仍不足,而且實踐教學環節薄弱,不同領域之間的實踐教學條件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取得滿意的實踐教學效果。因此,應通過完善的針對性強的課程教學體系,重點培養農業推廣碩士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
6.導師在培養中應發揮主導作用
許多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雖然有很好的工作積累和基礎,但是不知如何開展論文寫作工作,如選題沒有針對性、題目過大、內容空洞,或研究內容多而雜,重點不突出,論文寫作不規范等。調查和訪談均反映出導師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應占主導地位,但是,由于每個導師指導的研究生較多,加上科研教學的壓力,導師在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中精力投入不足,指導不到位。因此,應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嚴格遴選和審核,組建了解生產、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隊伍;建立導師定期考評制定,對于責任心不強等不稱職導師進行淘汰或限制招生。另外應實施雙導師制或導師組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資源,加強橫向課題合作,緩解推廣應用型師資短缺的矛盾,以保證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對策
“九五”以來,酒泉市農技推廣系統緊緊圍繞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先后組織實施了35項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共增加直接經濟效益5億多元,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1,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技術支撐,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了27.38億元,與“八五”末相比增長了72.4。目前,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而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不斷創新仍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體系建設不完善,一線推廣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共有在崗人員413人,其中市級34人,占8.2,縣級137人,占33.2;鄉鎮242人,占58.6,鄉(鎮)站核定編制303人,在崗人員只占編制的79.9。各級農技推廣單位技術裝備差,服務手段落后,大部分農技人員與外界接觸少,信息閉塞,知識更新慢,在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不能適應新形勢對農技推廣工作的要求,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
(二)推廣經費不充足,公益服務難以開展。市、縣兩級農技推廣中心實行財政全額供給,但工作經費十分有限。鄉鎮農技推廣站實行全額撥款的只占22.3,差額撥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鄉鎮不但自收自支,而且還要上繳創收任務。絕大多數鄉鎮農技站長期處于“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適應,服務與需求脫節??萍汲晒繕舜蠖噙€定位在高產量上,對市場需求大的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研究不夠;對傳統的大宗農產品技術儲備的多,對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不夠;技術推廣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產技術的環節上,對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問題研究不夠,致使技術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際效果。
(四)運行機制不靈活,被動服務績效差。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管理型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缺乏科學的制約和激勵辦法,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有的人無作用可發揮,有的人有作用難發揮。
二、改革創新是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動力
農技推廣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是科研成果的繼續和再創新的關鍵環節,是聯系科研、教育及生產的紐帶,是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增強農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之后,深化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既不能簡單地把農技推廣機構推向市場,又不能簡單地以強調穩定而維持現狀,應從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需要出發,按照“推廣目標現代化、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一)推廣目標現代化。就是農技推廣要適應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現技術跨越的要求,加速農業由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按照新階段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的發展趨勢,農技推廣工作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二是從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為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服務轉變;三是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四是從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向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從而,為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為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二)推廣隊伍多元化。就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民、企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組織,支持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參與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1、市、縣農技推廣機構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以切實履行好法律法規賦予的執法和行政管理職能,承擔重大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植物病蟲害及農情的搜集、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驗、監測和強制性檢疫,農業技術咨詢和培訓等公益性職能。
2、改革鄉鎮農技推廣體制,建立跨鄉鎮的區域站。根據產業規劃布局和自然區域的特點,在縣以下創辦跨鄉鎮的區域農技推廣站,作為縣級農技推廣機構的派出單位,承擔農技推廣的公益性職能。區域站的人員從現有鄉鎮農技推廣人員中擇優聘用,或從縣級農技推廣機構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員。
3、將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現已承擔的產前、產中技物結合的推廣活動以及產后的加工、運銷等經營性服務職能分離出來,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型或中介服務型企業。
4、積極培育和扶持各類民辦科技服務組織。允許和鼓勵由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購銷大戶、龍頭企業、涉農單位及科技人員牽頭,由廣大農戶參加的各種專業協會、研究會、合作社、產業服務中心等民辦科技服務組織,為會員及農戶提供服務,使科技與生產結成利益共同體。
(三)推廣行為社會化。就是各級政府要保證推廣工作的經費。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的推廣與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廣機構承擔,實行低價和免費政策。有市場前景的開發類技術,鼓勵和支持企業、農民去推廣。
1、切實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特別要保障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的人員的工資供給和工作經費。
2、實行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優化配置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教育和農業推廣資源,加強協調,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3、創新管理機制,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結合事業單位改革推行專業人員全員聘用制、技術職務競爭上崗制、目標責任考核追究制,報酬、榮譽與績效掛鉤,獎勤罰懶,促使科技人員加強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及激勵機制,放寬放活科技人員,鼓勵和支持他們去領辦、聯辦各類專業協會、服務實體、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場),激勵他們承擔技術承包項目、開展群眾性的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致富信息服務等。
(四)推廣形式多樣化。就是要按照農民的需要、市場的需求、產業的要求,破除就技術抓推廣、各自為政單打一的傳統,樹立為產業發展全面推廣與全程服務的新思維觀念,圍繞當地的 重點產業,搞好相應的科技創新與服務創新。
1、堅持農業科技培訓,把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常抓不懈。堅持采用集中培訓骨干與巡回宣講相結合,專業技術人員系統講解與農民群眾現身說法相結合,現場指導培訓與廣播電影電視教育相結合,專題培訓與實施科技項目培訓相結合,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充分發揮農民科技示范戶的帶頭作用,組織農民科技示范戶現身說法,拓寬對農業新技術的宣傳推廣渠道,積極扶持廣大農民組建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引導農民自覺學習和交流農業新技術。
2、重視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突出抓點示范??h鄉基層農技推廣單位要按照以站辦場,以場養站,示范與推廣相結合,產業發展與自我發展共生存的發展思路,積極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場,組裝配套和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引導農民群眾學技術、用技術。
3、強化農技推廣機構與龍頭企業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產業化。農技推廣機構要圍繞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重點,按照市場的要求和運行規律,為龍頭企業開展全程科技服務,形成龍頭企業建基地,科技人員搞服務,農民、企業和科技人員三贏的有償服務形式。
4、實行農技推廣資格準入,強化對各類農技服務組織的管理。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包括公益性和經營性)的組織,必須取得執業資格證書,并經注冊登記。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人員,要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經考試考核獲得了農技推廣員資格證書后,持證上崗。政府主管部門對民辦各類農技服務組織既要積極引導支持,又要強化宏觀管理,定期評估、審驗和培訓,保障服務質量。
1做好農民們使用農業技術的培訓工作
在農業技術的推廣中,為了能夠切實讓農民們了解農業技術的重要性,應該做好他們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農業科技素質。具體的培訓內容應該包括農業技術的種類、使用效果、可行性等等,讓農民們能夠全面理解農業技術的內涵。當然,在做好培訓工作的同時,還要建立起有效的機制,聯合農、教、科部門的優勢,除了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之外,還要培養農民們的農業科技素質,并以此作為重點。同時,可以成立專門的農業科技宣傳小組,到各村各戶去宣傳農業科學技術。
2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技術宣傳工作
在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對于各農村的產業發展來說,相互之間的支柱產業不盡相同,所以應該做好適應各自發展的支柱產業技術的推廣與宣傳工作。由于受到人才緊缺和技術體系不完善的影響,當前,農村這方面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還做得不夠到位。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技術宣傳來說,首先,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針對不同的產業化經營方式,來推廣不同的專業技術,突出支柱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地位。其次,要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鼓勵人們從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并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成為專業性人才。最后,做好先進配套技術的宣傳與推廣工作,這種配套技術不僅體現在生產中,而且還在于品種的選擇、植物的保護等等方面。
3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
從現階段農業技術的推廣來看,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其推廣工作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針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并逐步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改善各鄉鎮部門推廣農業技術的基礎設施以及工作的條件,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要加大相關人才的培養,積極吸收引進先進人才,增強農業發展的科技服務功能,并做好人才的穩定工作,發揮他們的骨千作用。
4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與發展,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農業技術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把它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工作,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同時,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壯大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把握市場運行規律與特點,培養農民們的農業科技素質,為他們的增收增產,發財致富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帶動農業生產的長足發展,為農村經濟的和諧健康發展打下堅持的基礎。
創建區域農技站加強基層農技體系建設
隴縣地處渭北旱塬西端,全縣轄10鎮5鄉,240個行政村,人口25萬,土地總面積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87萬畝,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廣人稀,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山區農業縣。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對千家萬戶的生產指導工作,我縣針對鄉鎮農技站力量薄弱的實際,在加強縣級農技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嘗試區域站的基層農技機構設置模式,先后創建區域性農技站7個,以此來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健全基層服務網絡,使全縣農技推廣事業健康發展,為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建立區域農技站,探索農技推廣服務新路
80年代以來,為了加強農技體系建設,我縣按照"縣建中心鄉建站"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在健全完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19個鄉鎮農技站,但因受地方財力的制約,當時成立的鄉鎮農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財、物三權歸鄉鎮政府,農技人員常被當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難以顧暇農技推廣事業,工作不獨立,技術服務乏力。針對此種情況,1988年以來,在縣農業局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我們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綜合開發建設、糧食自給項目、商品糧基地項目、旱作農業項目以及基層農技體系建設等項目配套資金,按照集中財力,高起點、高標準建站原則,依據我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和特色農業區域分布特點,經過統一規劃,統一征地,在我縣西部深山區、南北部淺山區、千河沿線川塬區等不同自然區域,相繼建立7個跨行政區域的縣級以下區域性農技站,每站占地面積2-3畝。區域農技站建設總投資78萬元,建有辦公樓、營業房、倉庫及其他附屬建筑,建筑面積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溫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測儀等簡易檢測儀器設備57臺套,價值16萬元。每站配備工作人員3-4名,區域性農技站人、財、物"三權"由縣農技中心直接管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四有"基層農技站,已成為我縣農技推廣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人員配置上,按照區域農業經濟特點,從縣農技中心在崗人員中抽調相應專業的工作人員22人,配備區域農技站。22人中,農藝師2人,助理農藝師7人,技術員5人,技術工人8名。區域農技站自建立以來,堅持以"三農"服務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務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為陣地,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積極參與實施重大技術的引進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區域農技站由于"三權"歸縣農技中心,保證了基層農技站國有資產不流失,管理不脫節,業務工作能正常順利開展,充分彌補了因鄉鎮農技站管理體制不順而造成的種種弊端。多年的實踐證明,區域農技站在新技術引進及產前、前中、產后服務中起到了中堅作用,農情監測、新技術示范、農民培訓、田間指導等主要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大都由區域站完成,是符合我縣實際的一種新的農技服務模式。
二、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區域農技站的基層網絡優勢
區域性農技站是縣農技中心下設的基層派出機構,也是農技推廣工作的前沿陣地。為了充分發揮區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我們從加強管理入手,著重抓了以下幾點:一是實行公益性技術推廣與經營性技物配套服務相結合的"一站兩制"。二是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業務工作按照縣農技中心的總體推廣計劃,將任務分解到各區域農技站,并將示范樣板和科技示范園建設作為硬性指標任務下達各站,一些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區域站實施。技物配套服務按各區域站實際狀況及地域優勢,確定合理的經營任務和利潤指標,同時將精神文明建設也納入目標責任制管理。三是嚴格檢查考核??h農技中心對各區域站和工作人員制定了翔實的考評考核辦法,依照目標責任書,逐項量化考核打分,并將平時的考評結果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各工作人員的考核結果作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據。四是實行工作人員聘用制,即由縣中心招聘區域農技站負責人,并簽訂目標責任書,再由區域站負責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員。
區域性農技站作為縣級技術推廣機構與鄉鎮農技站聯系的紐帶,在完成縣中心下達的各項任務的同時,對轄區鄉鎮農技站的技術推廣工作起著指導作用,組織鄉鎮農技站,協調與鄉鎮的關系,并參與實施轄區鄉鎮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及科技宣傳培訓工作。近年來,全縣"三田"建設、優質糧油、設施農業、平衡施肥、病蟲害測報與防治等主要技術推廣工作都以區域站為主導力量組織完成。
區域性農技站實行"一站兩制"的運行機制,在目前財政困難,推廣經費不能保證的情況下,通過技物配套服務,來彌補經費不足,促進了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我縣溫水區域農技站在黃姜引進示范推廣中,所需的技術培訓、資料發放、示范推廣等經費都來自經營服務創收,使黃姜生產成為溫水地區的一大支柱產業,種植面積達到1萬多畝,被譽為隴縣黃姜生產第一鎮,有過輝煌的一頁。
三、區域性農技站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由于實行"一站兩制",公益性技術推廣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經營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術推廣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員結構不盡合理,技術力量薄弱。 7個區域農技站共有農技人員22人,其中非專業技術人員8人,占總人數的36.4。三是推廣經費嚴重不足,農技人員知識更新,新技術成果引進、試驗、示范難以深入開展??h財政只保人頭工資,各區域站的水電費、辦公費等正常開支費用通過技物配套服務只能勉強維持,工作人員的下鄉補助、各種津貼等福利待遇更無從談起。四是服務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測試儀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設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務上缺乏一定的資金投入,效益比較差。
四、區域農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對策
在工作思路上,緊緊圍繞農業"兩法"和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爭取領導重視和支持,建立完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實行科技產業化開發。為此,要抓住時機,主動改革,創新機制,進一步放活科技人員,實行產業開發,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一是鼓勵支持區域農技站和個人開展技物結合,綜合服務,在推廣高效農業技術的同時,經營良種、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勵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辦點,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參與收益,探索農技服務新路。三是利用推廣單位自身優勢,參與產業化經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四是打破"鐵飯碗",建立新型管理機制和用人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
1推廣環境和推廣項目
1.1推廣環境
疏勒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91%,農業主要依托以糧棉為主的種植業。2011年農民人均農業經營性純收入4096.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5%。從表1可以看出,種植業經營性純收入占有較大比重,而在種植面積中,糧食和棉花的播種面積又占絕對優勢。因此,在畝產常年穩定的情況下,農業經營性純收入的變化主要取決于收購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
1.2推廣項目
2012年疏勒縣提出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在穩糧控棉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特色種植業、特色花卉蔬菜和特色林果業的發展思路。一是加快發展特色花卉、蔬菜產業,每個鄉鎮建立“三高多熟”立體栽培示范點,抓好一批具有帶動能力強的示范建設。二是引導各鄉鎮巧打時間差、品種差和市場差,合理調整設施農業種植規模,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花卉,做到品種充足、均衡上市。三是繼續大力發展棗、杏、葡萄等特色林果業,由目前注重擴面積、上規模向今后的品種統一、強化管理、提質增效等方面轉移;由生產初級果品為主的傳統林果業向生產高檔果品的精深加工產品為主的現代林果業推進。
2行為決策分析
2012年春,農業部開展“百鄉萬戶調查”活動,調查發現,疏勒縣相當一部分村干部和農民根據往年的實踐經驗,對于政府的推廣項目并不認同,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農民甚至希望能夠少安排類似項目。面對推廣項目與農民決策的沖突,結合調查內容,從3個方面解釋農民的行為決策。
2.1經濟條件
疏勒縣以糧棉為主的農業處于近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人均耕地面積2畝。1畝耕地生產糧食,一部分用于自家糧食供給,一部分用于獲取少量現金收入,麥草用于發展小規模的畜牧業;1畝耕地生產棉花,用于獲取現金收入。由于疏勒縣地處我國棉花宜植區,已有悠久的種植傳統,農民掌握了較為成熟的生產技術,產量也穩定在一定水平,加之價格有國家收儲政策的保證,棉花則是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糧食、畜產品與棉花構成農民生存的食品和收入的基本保障,農民很難承擔投資失敗的風險,除非推廣項目能夠確保食品和收入,否則農民不會進行投資,也不會改變現有種植結構。
2.2資源基礎
一是自然資源。疏勒縣由于水利基礎設施落后,水資源利用率僅為0.39,近些年來地下水開采過度,生活用水時常會發生短缺。推廣的林果業用水量要遠大于糧棉用水量,若沒有穩定的水資源保障,林果業產量也無法得到保證,進而影響糧棉的產量。二是人力資源。疏勒縣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人口中維吾爾族占95%以上,由于受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中亞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形成了內聚且封閉的文化。長期以來,農村維吾爾族漢語交際能力薄弱,不具備漢語交際能力,農民獲取的包括知識、技術、理念等信息匱乏,主動獲取或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維吾爾語與漢語屬不同的語系,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推廣項目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2.3市場需求
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必然有高價格,市場需求才是高收益的保證,疏勒縣推廣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同樣具有高價格。根據2012年1月30日價格監測統計,疏勒縣產于設施農業的辣椒、番茄、芹菜、韭菜、蒜薹每千克價格分別為18、6、3.5、8、10元,屬特色水果的梨、甜瓜、葡萄每千克價格為8、12、18元。由于蔬菜、瓜果等產品不易儲存,考慮運輸成本,有效市場范圍僅為喀什地區,但喀什地區的收入水平很難有較大的消費能力,市場需求低,使得很多高附加值產品無法轉換為高收益。有農民直言,全家人均就1.5畝地,讓種辣椒,又賣不出去,不愿意種。保存時間較長的棗、核桃、杏這類農產品投資周期相對較長,從培植到掛果需要3~5年,需求又主要依靠自治區以外市場,面臨全國同類農產品的競爭,需求與價格波動較大,難以預測。比如,當地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末鼓勵種植杏樹,但幾年后,龍頭企業的收購量萎縮,農民收益逐年降低,只能將杏樹砍掉。2011年,當地鼓勵種植的棗,每千克收購價只有5元。綜上所述,農業是農民的職業,對于仍處于小農經濟的疏勒縣農村,農業更是維持生計的保障。理性的農民會從風險、資源、市場等各方面因素考慮生產和生活,進而投入現有資源。政府應充分考慮農民的決策要素,若一味挖掘可以創造高附加值的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很難轉化為農民的應用,也無法實現提效增收。
3小結與建議
疏勒縣的情況可以延伸到全國許多農村,農業的提效增收是實現由推廣到應用的核心,農業科技能否轉化為穩定收益決定了農民的應用,內在過程可分為由政策向生產的轉化、由生產向產品的轉化和由產品向收益的轉化3個階段。因此,在推廣前,要從改變農民面臨的各種約束條件入手,統籌考慮轉化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
3.1經濟條件、資源基礎和市場需求是影響農民決策的關鍵
3.1.1政策向生產的轉化。農民經濟條件各不相同,行為決策也不盡相同。根據農戶不同的收入來源,可分為純農戶、以農業為主的兼業戶、以農業為輔的兼業戶、外出務工經商已不再兼業的農戶;根據生產規模的不同,純農戶可分為種糧大戶和小農經營戶。疏勒縣農戶屬于純農戶中的小農經營戶,這類農戶由于絕大部分食品和收入依靠有限的土地資源,經濟條件差,可承擔的生產經營風險小,而以農業為主的兼業戶和以農業為輔的兼業戶的生產經營風險會相對較高。因此,在推廣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當地農民面臨的經濟條件,了解不同類型農民生產經營訴求,尊重農民的意愿。
3.1.2生產向產品的轉化。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依托于各類資源,一方面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現有的自然資源,科學地考慮長期自然資源條件,保證推廣項目的長期應用,只有推廣項目的可持續性才可實現提效增收。另一方面要注意農業科技對農民的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各地區、各民族的風俗文化、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存在一定差異,加之接受的生產知識、管理理念不同,農民掌握和應用的能力與速度也不同,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人力資源的特殊性。
3.1.3產品向收益的轉化。市場需求是產品向收益轉化的關鍵要素。一是在推廣前,要對市場進行深度調查,包括需求能力、同 類產品市場和可替代產品價格等,確保目標市場有能力長期接受推廣產品的數量與價格。二是相對于外地市場,本地區的市場需求更易于預測,且市場風險也相對較小,推廣的農業科技應首先考慮本地市場需求。例如,羊肉是疏勒縣居民食用的主要肉類,符合當地的飲食習慣,需求量和價格均可以得到保障,當地農民更希望政府扶持這類產品的發展。
3.2提升農技推廣能力和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是推廣與應用的保障
3.2.1構建雙向互動的推廣體系。由于不同區域的農民面對的生產條件千差萬別,很難有一套知識體系能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指導,而農民所遵循的往往是通過千百年生產和生活實踐積累形成的鄉土知識,這套知識對于當地的農業經營、農村生活具有高度的適應性。然而,當前農技推廣更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傳遞服務模式,農業科技的選擇取決于當地政府的偏好,也由此帶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盡管農業科技有其先進性,但可能不符合一些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另一方面,在特定時空背景下,農民所需要的技術、產品又無從獲取,導致農技推廣適應性不強、效果不佳。因此,提升農技推廣能力,要進一步改善推廣模式,本著“以農民為中心”的推廣理念,建立雙向互動的推廣體系,發揮農民與推廣主體的特長和主觀能動性,共同解決生產中面臨的問題,促進推廣資源的適應性。
3.2.2健全農業保險服務體系。作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農民要承擔各類生產經營風險,包括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制度風險、政策風險等,如果風險發生,農民1年的損失可能相當于3~5年的純收益。在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是農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在相對發達地區,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業成本也在加大。農民往往是風險規避的,但推廣項目本身具有應用的不確定性,實現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要努力降低農民承擔的風險。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大多針對糧食作物和大宗農作物,各級政府特別是縣級及有關部門應針對推廣項目,構建相應的保險服務,逐步由生產環節向經營環節擴展,既可以幫助農民降低農業科技應用帶來的生產經營風險,又能使政府與農民在推廣與應用中形成風險共擔,有助于政府更加關注推廣項目在本區域的適應性與可盈利性。
近年來,農民“增產增收”的問題成為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而發展特色農業正是改造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發展“特色農業”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為禮縣是一個農業大縣,雖然農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農業特色不明顯,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是禮縣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
一、禮縣特色農業布局
禮縣是甘肅南部的農業大縣,受資源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糧食、藥材、果品和畜產品上。禮縣近年來圍繞“東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藥材、整縣畜牧、川壩蔬菜”的產業布局,在農業生產上堅持把特色產業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破解“三農”難題的抓手,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漢水流域為主要分布區的蘋果產業基地,目前,面積為286200畝,產量達43509噸。以縣城以南為主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2010年末實有核桃樹746.97萬株,產量達2030噸?;ń?62.4萬株,產量達182噸。禮縣西部為主要分布區域的中藥材產業基地。播種面積38000畝,總產7048.9噸。隨著產業基地的不斷發展,禮縣特色產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斷提升,深加工企業也已落戶禮縣,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盡管禮縣特色農業近年發展迅速,但和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縣相比,禮縣特色農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正確分析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對及時彌補特色農業發展的不足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有重要的意義。
二、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狀況
(一)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禮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l0.6℃,年最高氣溫33.9℃,年最低氣溫-15.8℃,年降雨總量425.6毫米,年無霜期181天,日照總時數1929.6小時。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農作物品種繁多??h城以東屬高原丘陵地帶,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禮縣重要的產糧基地,縣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氣候陰涼,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發展中藥材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四區光照充足,氣候相對溫暖,川壩地區水資源較為充裕。
2.人力資源優勢。禮縣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據統計,2010年禮縣農村人口總規模為48.64萬人,禮縣鄉村勞動力達24.6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15.3萬人,按禮縣農村9.9萬戶計算,平均每戶擁有勞動力2.5人。以上數據表明,禮縣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
3.政策法規優勢??h委、政府每年設立800萬元特色產業發展基金,出臺果蔬保鮮庫建設、規模養殖、土地流轉等以獎代補激勵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發展長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啟動禮縣石橋漢陽與禮縣永興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完成了禮縣大黃、禮縣蘋果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國家綠色食品與無公害產地認定,禮縣爭創為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縣。2004年以來陸續通過并頒布了《甘肅省農作物種子條例》、《甘肅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甘肅省草原條例》、《甘肅省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甘肅省農藥管理辦法》等。同時,還啟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植物檢疫、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這些政策法規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提供了制度保障。
4.價格優勢。禮縣擁有豐富的蘋果資源,蘋果的生產成本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的蘋果的生產成本為2.0元/公斤,禮縣優質蘋果的生產成本僅為1.0元/公斤,禮縣除殘次果銷售均價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價格低50%,具有明顯的價格競爭優勢。
(二)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劣勢
1.生態環境劣勢。禮縣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時空和區域分布不均,雨熱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凍和干熱風等氣象災害的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干旱出現頻率最高,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帶來很大影響。此外,暴雨、冰雹、霜凍和干熱風也是不可忽視的氣象災害,禮縣每年均有發生。近年來,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解決禮縣糧食自給和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農田污染。
2.勞動力素質劣勢。禮縣農村勞動力總體上文化素質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3%,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8.8%。
3.農業科技劣勢??萍己康?機械化運作水平不足,發展現代農業步伐緩慢,將直接制約禮縣農業發展,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羈絆。農業科技在禮縣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例明顯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還不夠大,真正成效顯著形成規?;?、產業化的技術微乎其微。在資源利用中,農業用水比重占據主要地位,但農用水的利用率長期偏低,機械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不高??萍嫉娜狈?不但大大加重了禮縣農 民的勞動量,還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潛在損失,嚴重制約到了農業的規?;?、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4.信息劣勢。信息化各要素指數在禮縣處于弱勢,信息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信息服務的渠道不暢通。在面向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特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大戶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方面,提供農業政策、新技術新品種、農產品供求、生產資料價格等信息服務的能力欠缺。農業生產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信息化人力資源發展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禮縣信息化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制約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5.規模劣勢。禮縣除蘋果產業外,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小,產業協會和組織協會層次低。目前,禮縣特色農業體系中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只有隴南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一家。農產品加工整體水平較低,加工轉化率只有10%;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不大,覆蓋不廣,參與農戶比例不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響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
6.體制劣勢。農業經過30多年的改革,許多制度都圍繞市場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和創新。但從整體來看,目前禮縣農業發展中仍面臨許多制度瓶頸,這在禮縣農業發展上表現尤為突出。以小農為本位的農業經營制度已嚴重阻礙了農業規模經營和規模效益的提高,制約農業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三、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資金的投入,扶持龍頭企業
1.加強對現有龍頭企業資產的管理。首先要盤活現有資產存量,注重對現有企業的改造、擴建、兼并以及集團化經營,走內涵擴大再生產之路。在此基礎上強化企業管理。龍頭企業要認識到處理好與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是其擴大資金來源的根本途徑。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發揮社會閑散資金對農業的支撐作用。
3.財政和信貸支持。支持的重點是解決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因素。主要用于對龍頭企業、基地、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科技進步、市場體系、農產品價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經濟發達地區資金或城市大中型企業甚至城鎮居民資金加入當地特色農業建設,發展外向型農業,以多種形式吸引外資,興辦“三資”企業。
5.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扶持基金。目前,我國對不同類型的農村,設有各種各樣的扶持資金,如對貧困地區、糧棉大縣、重要農產品商品基地、菜籃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國家的這些資金時,要按特色農業的發展原則來進行組織,這樣,既可提高國家扶持資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
(二)優化特色農業內部結構,促進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區域布局、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三個方面。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是繼續加快蘋果、花椒、核桃、中藥材規?;a基地和出口生產基地建設,品種結構調整主要是調整生產用地面積和投資比重,實現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品質結構調整要實現產品更新換代,跟上市場需求步伐。在現有特色農業發展集聚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按照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努力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形成產業集群。同時有選擇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外資項目進入農業集群。健全以行業協會為中心的中介機構,提高集群的組織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務,建立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融資體制、物流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
(三)強化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
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扶持,大力引進和挖掘農業技術人才。邀請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與特色農業基地進行聯合,在農產品革新和勞動力培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和激發民間創業動力。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在科技傳遞,區域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因此,禮縣特色農業要特別重視品牌功能,在大力擴大“先秦貢果”知名度的基礎上繼續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業和名牌產品為突破口,提高區域競爭力。建立特色農產品的品牌質量控制體系,進一步加大品牌質量認證。企業要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收獲、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農產品綠色品牌質量,這是保護區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四)推進農村經濟體制和制度創新,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
政府要加快對農村土地有償流動制度化建設,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完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要加大農業減災投入,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專項生產基金和市場風險基金,推行農業互助保險模式。風險機制是農業產業抵御自然、市場和政策等方面的風險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風險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保障。風險機制的作用:一是通過有效的措施使各種風險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風險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遇到風險時做到化險為夷。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要依法行政,加大農業執法力度,提高農業行政執法效果,使特色農業各項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軌道。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制定全面地為農戶服務的方針政策。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堅持“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一齊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齊抓。具體包括:以基本農田建設和骨干工程為主體,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以河道整治為主線,在山上可封山育林,種草種灌,發展徑流農業;在緩坡地興修梯田,改“三跑田”為“三保田”;在溝道、河道修堤壩,攔洪蓄水,攔沙淤地,形成從坡頂到坡底,從溝掌到溝口,從上游到下游,層層設防,節節攔蓄,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配套的立體攔蓄防護體系。政府引導加強管理旱作農業的改進、推廣與大面積應用,離不開政府的引導、金融部門的支持、科技人員的試驗示范、社團組織的牽頭、園區的帶動與輻射以及加工運銷環節的聯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行業、各部門協調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各級政府應出臺相關優惠補貼政策,加大信貸力度,實行干部及科技人員包村包點制度,推廣“企業+基地+農戶”新型產業模式等,為確保旱作節水農業的順利發展奠定基礎。
“一建”“一建”是指建設標準化旱作農田。長治市多數地方屬于黃土丘陵山區,地面不平,耕層不厚,水土流失嚴重。以農田防護為基礎、蓄水保土為中心,采取“四荒”種草種樹的生物措施和坡改梯、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有效地減少了地表經流,使20多萬hm2基本農田達到了固土、蓄水、保肥的“三保田”標準?!岸w”“二蓋”是指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生物地膜覆蓋技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具有顯著的蓄水、保墑和增產作用。
經過幾年的連續組織實施,在全市基本形成高寒山區地膜全覆蓋,丘陵旱地秸稈、地膜二元覆蓋,平川地區秸稈覆蓋的新格局,從而實現傳統農業耕作措施與現代旱作農業技術的有效結合。“三普”“三普”是指普遍實施抗旱耕作技術、普遍增施有機肥料、普及應用抗旱良種。推廣“兩莊”抗旱耕作經驗,實施兩種旱地耕作體系,即旱地休閑麥田實施早深耕滅茬、耕后耙、雨后耙、細整地、機播耬播、播后壓等技術;春播旱地實施“秋耕壯垡”(早深耕、秋施肥)、“三墑整地”(深耕蓄墑、耙耢保墑、鎮壓提墑)、“三深耕作”(深耕、深施肥、深中耕)、適時早播等技術。
抗旱耕作技術應用推廣,使全市95%以上的旱地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墑,大大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普遍增施綠色有機肥料,根據綠色(有機)農業經濟區建設要求,針對農業生產上長期存在的重化肥、輕有機肥的實際情況,發展養殖、城肥下鄉、秸稈還田、積漚土雜肥,大量挖掘有機肥源,使3.33萬hm2蔬菜平均使用農家肥6000kg/0.067hm2左右,3.33萬hm2谷子平均使用有機肥3500kg/0.067hm2以上,其他農作物平均使用有機肥2500kg/0.067hm2以上。
通過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效地起到以肥調水的作用。普及應用抗旱良種,利用生物節水途徑提高旱作農業效益,在實施旱作節水農業過程中,本著良種、良法一起上的原則,狠抓“四項配套技術”(一是選用抗旱良種,二是實施早播,三是合理密植,四是噴施抗旱生物制劑)。根據不同作物及生產條件,抓名、特、優、新等抗旱品種,抗旱品種覆蓋率達99%。
作者:何建敏
對日本特色農業推廣體系的考察與思考
1 背景與目的
由國家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共同組團,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GA)資助的“中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推廣制度進修”。來自北京、青海、內蒙、山西、安徽、貴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農業科技及科技管理工作者12人,于20__年11月1日-20__年12月11日赴日本進行了為期40天的農業技術推廣制度進修(課程編號:J-04-20604)。
進修期間,對日本的歷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作了初步的了解。著重了解了日本農業推廣事業的概況及背景、推廣活動的實際情況、推廣工作人員的培訓情況、推廣活動的策劃及評估情況、日本農協的組織與活動等。通過考察和交流,對日本的農業推廣體系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并加強了我國與日本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溝通和聯系,結合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對促進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2 日本農業推廣的概要:
2.1 日本的農業教育
日本的農業推廣也稱為“教育推廣事業”,農業推廣是指沒有教室,不問年齡,沒有結束的教育事業。“推廣事業是指帶來變化的工作”,所謂的“帶來變化”,不是通過采用行政命令等權利手段,也不是利用補助金等,而是通過提供建議和援助使務農者自己思考,明白理由,自己決定實施。從而帶來農民素質提高、農村經濟和生活的變化并振興地區農業。農業教育主要對象有:對務農者和新務農者的培養教育,對務農后繼人才青少年的培養教育,對市民進行農業體驗教育,對農業推廣人員的培養教育等。培訓教育的設施主要有:農林水產省和都道府縣以國家補助金為對象的農業大學(校)、農業夜校、農業高中、農民大學以及試驗場、科研所等。培訓教育的形式有全住宿制、定時制、課題式和現場面對面等。培訓教育內容有: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營管理、生活改善、村莊建設、農產品加工和健康保健等。通過不斷普及教育,日本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有50%以上畢業于農業大學和農業大學農學部,高素質的農民創造了日本高度發達的“小規?!鞭r業。
2.2 日本的農業法律保障
日本用于保護農業生產的法律是“農業協同組合法”和“農業改良助長法”。前一部法律讓農戶全部加入了農協組織。農協把千家萬戶共同聯系起來,在生活、生產方面對農戶起了重要的組織作用。如幫助農戶采購生產資料,銷售農產品和農戶相關的生產及生活的一切業務,保證了農戶的共同發展?!稗r業改良助長法”規定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以及對農業推廣的改良普及員和專業技術員的地位、收入和作用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日本的農業是在這兩部法律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盡管期間對法律做過幾次修改,但始終圍繞保護農業,保護農戶和促進農村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的。
2.3 日本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在《農業改良助長法》法律規范下建立了日本的農業推廣體系,整個組織由主體組織與協同支援組織構成。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組織是:國家行政管理機關農林水產省(農蠶園藝局、普及部、普及教育課及生活改善課)——都道府縣——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農業改良普及所)——農戶。支援組織是國家與都道府縣農業教育和研究機構,農業試驗研究機構和農業大學校,普及協力委員會和市町村農業土地組合、農業委員會、保健所、教育委員會等。行政機構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決定了日本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中的行政滲透。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技術源泉是:國立及縣立農業試驗。技術普及的路徑為:試驗研究者——專門技術員——改良普及員——農戶。農業技術推廣的基層機構——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農業改良普及所),行使普及推廣的聯絡調整、綜合普及指導事務等功能。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農業改良普及所)設置與農民直接聯系的改良普及員,統稱的農業普及員由“專門技術員”與“改良普及員”構成,其中專門技術員承擔對改良普及員的進修、指導和日常與行政、試驗研究機構的協調、建議、調查研究、策劃推廣計劃,幫助推廣員工作、評價等。改良普及員直接為農民服務,由承擔農業技術的農業改良普及員,與承擔生活改善的生活改良普及員組成。協力委員會由農業指導上和生活指導士以及一些退休普及員組成,他們協助普及員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和生活的指導。
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的組織體系有:重視專業技術職能的專家型體系、重視地區協調職能的多面手型體系、與專業技術和地區負責人之間職能復合的引導型體系和重視策劃和協調職能的協調型體系(項目組體系)。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實施過程主要是將推廣員與務農者之間的信賴關系作用于務農核心領頭人,然后推廣到其他的務農者和地區。推廣活動的目的是向整個地區推廣,但推廣的目標是以啟發到引進期(推廣應用達到務農者的30%左右)為根本,全體性的推廣階段需要依賴務農者的自助努力。
推廣活動的方法是利用看、聽、體驗、合作等主要手段和教育、普及與診斷等主要手法,兩者結合進行具體內容的推廣。主要手段??矗涸囼瀳@、示范園、現場(巡回)研討會、視察、信息報等;聽:會面洽談,講習會、座談會,實況(問卷)調查、信息機關等;體驗:實習、演示和實施;合作:與機關機構和團體合作、協調、中介等。主要手法是:教育方法:意識教育、自我啟發和項目學習;普及方法。通過對領頭人做工作,使務農者相互影響的自助努力,通過對樣板的驗證和示范進行具體的改進和成果的展示;診斷方法:對培育、病蟲害、土壤、經營診斷、改進計劃的提出和改進援助方法。
2.4 日本
的農協組織
日本的農業協同組合(農協)是根據《農業協同組合法》建立起來的農民互助合作組織。農協的組織體制是以基層農協(單位農協)為基礎,在都道府縣和全國建立三級統一協同的組織?;鶎愚r協一般是以市町村等行政區域為單位組織起來的,是農民自愿的組織。下設不同組合員彼此聯合起來的基層小組,主要有農戶組合、生產部會、青年部和婦女部等。農戶組合是一種地域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一般屬地農戶均參加,是基層農協與農戶之間的中介,主要從事與種植有關的病蟲害共同防治,生產協調,農業保險,肥料、農藥等共同購入的活動。生產部會是由同一農畜產品生產經營者彼此聯合的專門組織,它以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改善經營管理和擴大產品銷售為目的,在聚合農畜產品生產經營者和技術研究與開發,共同利用設施,以及溝通農協和農戶之間聯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年部和婦女部是農村生產、生活上的青年和婦女組織,目的在于發揮組織的力量,針對青年和婦女的特點,開展農業技術與經營管理學習,交流經驗和文體活動以及有關家計生活的各種活動。都道府縣和國家兩級農協組織按其從事的事業分為主要從事經濟事業的“農協聯合會”和主要從事指導業務的“農協中央會”?!稗r協聯合會”在集合基層農協力量,興辦大型事業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稗r協中央會”是農協的綜合性指導機關,主要是對下一級農協的組織,業務及經營管理進行指導、監察為農協提供教育設施和信息,協調各種農協和各級農協之間的關系和調解糾紛、進行調查研究,就農協和農業政策等問題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政策建議。農協從經營范圍分為綜合農協和專業農協綜合農協,是以本地區的農家為對象,業務包括所有農業部類,經營范圍非常廣泛。在日本,一般所說的農協主要指綜合農協。專門農協以轄區從事某一特定的農業部類業者為對象,如園藝、畜產等,其事業范圍為特定的農業部類的生產指導、產品銷售和生產資料的采購。日本的農協職能范圍較廣,具有:橋梁職能、購銷服務職能、信用、保險服務職能、技術推廣和生產服務職能、以及社會服務職能等。國家關于農村發展的政策與策略是依靠或通過農協最終實現的,具有協助政府推行農村基本經濟政策的橋梁作用。日本的農村供銷基本上是由農協控制的,農協的銷售渠道主要有:一是通過各地的中央批發市場銷售;二是通過城市居民的“消費生活協同組合”銷售;三是超級市場銷售。銷售形式主要有:無條件委托、有條件委托、特約委托和委托代購等四種形式。目前,農協主要實行的是無條件委托和委托代購兩種銷售形式。
3 日本農業推廣的運行特點
概括地說,日本農業推廣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國家與地方(都道府縣)合作;二是推廣與試驗研究合作;三是與直接務農者接觸,進行推廣與經營;四是整體支援改善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
3.1 以縣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協同普及事業
日本對農民的指導主要有四個方面,即國家和地方協同農業普及事業、農業協同組織營農指導事業、中央畜產會咨詢事業和一般企業服務。其中,國家和地方協同農業普及事業在農業技術推廣中處于主導地位。國家和地方協同農業普及事業,即由中央和地方(都道府)共同出資建立推廣體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負擔預算的50%。國家在聽取地方(縣)政府意見的基礎上,每年制定“協同農業普及事業運營指針(協同農業普及事業基本綱要)”;地方(都道府縣)根據基本綱要制定實施指針,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所),根據實施指針制定基本計劃和年度計劃并具體實施。日本推進農政的主要手段是:一是依靠法制等行政權利;二是依靠維持價格、補貼等經濟手段;三是推廣教育手段。日本的農業推廣不是簡單的技術推廣,而是政府管理、開發農村、教育、培養新型農民的行政手段,除了“促進農業新技術、新材料、新品種的引進,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民收入”這種物質方面的推廣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人的育成和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3.2 以普及員為主的推廣體制。
日本的農業推廣強調以普及員區域性服務,在組織機構上只設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所),4-5個町村設置1個改良普及中心(所),中央和市町村都不設專門機構,既充分發揮了農業的區域功能,又明確地把農村農民工作落到了實處。
在日本,農業推廣事業是農業推廣公務員擔當的行政行為。專門技術人員和改良普及員,均為國家或地方公國員。全日本共設置466所地區改良普及中心,平均每個中心有普及員20人左右。全國有9995名改良普及員,平均每個推廣人員負責359戶農戶,其中農業改良普及員8169人,生活改良普及員1193人。此外,全國還有633名專門技術員,其中農業專門技術員545人,生活專門技術員88人。專門技術員辦公室設在縣的農政局或農業研究中心。
農業推廣人員實行嚴格的兩次考試錄用制。一是公務員錄用考試。二是普及員資格考試,要求報考人員為相關專業4年制大學畢業或由農林水產省指定的3所3年制學院畢業(要有2年工作經驗)??荚囉筛鞫?、道、府、縣政府人事部門組織,內容涵蓋農業、農村政策及相關專業學科知識等,合格者發給推廣員資格證書。專門技術員的聘用條件更高,要求報考者必須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改良普及員、研究場研究員或縣立農校老師,由農林水產省組織錄用資格考試,其考試合格率僅20%。
推廣員作為國家公務員中的特殊種類,享有相應的福利待遇。國家規定除基本工資外,還設有崗位和職務補貼。并將其法律化。專門技術員補貼是工資的8%,改良普及員補貼是工資的12%,分別在半年和年終考核后發給,加上獎金,其總和相當于增加了5個月的工資。
3.3 貫徹“以人為本”的推廣理念。
日本的農業推廣事業,自制度建立以來,就一直通過教育手段促使務農者有自發性的認識和理性思考等,以“培養會思考的務農者”為根本,開展推廣活動。農業推廣事業根據各個務農者及其組織的成長和發展的需要,進行持續的,有組織的技術和經營等的指導和建議,從觀念、素質上改造、提升農民本身,跟上現代文明的步伐。
盡管日本農業十分發達,但其經營形式仍以家庭為主。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生活者,健康的生活非常重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推廣理念,把農民生活包括食、衣、往、行指導內容納入農業推廣,生產、生活同時指導,謀求農業生產和農戶生活的共同改善。推廣服務領域已延伸到了農業經營管理、高附加值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營銷、市場信息、農業后繼者培養、婦女參與、農業區域開發 設計、環境保護、農業觀光、農村開發、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日本農業推廣員中,生活推廣員占了15%左右。
3.4 以農民為核心的科研與服務體系。
日本農林水產省有29個直屬農業科研實驗場,這些實驗場負責基礎性和重大課題的研究。此外,各縣、都、道、府也有自己的農業研究機構,負責區域農業應用研究。聯系科研單位和改良普及中心的人員是各縣級農政廳的專門技術員。這些人既對改良普及員進行指導、培養,又及時和各試驗場(科研所)進行聯系。多數專門技術員和改良普及員兼大學的老師,有些人就駐在對口專業的試驗場,參與其科研活動。他們將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要求及時反饋給試驗場和農業大學,又及時從農業試驗場獲得最新農業科研成果和信息直接指導農業生產者。因此,日本的科研、教育、推廣以民為核心,與農業結合地非常緊密。如日本的神奈川縣農業綜合研究所是日本一流的農業研究所,但它研究課題不好高騖遠,而是針對農民需要搞科研開發。如何在溫室大棚外罩網來防治鳥蟲、如何通過加熱的方法來防治黃瓜的病害而減少農藥的使用劑量等等,這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研究課題,卻使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受益。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即農協)是農民自發組織的自我服務體系,是指“根據協同協會的理念,以成員的必要性作為協同事業,為繼續實現目標采用的程序及形式”和“以繼續追求協同效果的最大化為目的的事業的程序及形式”。農協所“從事的各項事業應最大限度的為組會員做貢獻,不可營利為目的?!比毡菊畬r協有補貼和融資,并進行部分行政指導。農協在技術指導、生產資料采購、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村信貸、農業保險和健康保障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多項服務,是農業推廣方面不可忽視的輔助力量。
3.5 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
日本的農民倍受國家和社會相關方面的關愛,享受著無微不至的無償或有償的服務。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政府和社會對農業和農民給予了高度重視,農村工作做得非常深入細致。因此,日本實施了許多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如針對農民減少而培養農業接班人、鼓勵婦女參加農業活動的指導、農業金融信貸、農業基金、農業擔保等等。
4 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啟示
日本在農業推廣普及事業方面具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在世界農業推廣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和日本在國情和體制等方面具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雖然不能照搬日本的農業推廣體系,但結合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比較分析,日本在農業推廣普及事業方面的許多成功作法,對促進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仍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4.1 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4.1.1 依法進行農技推廣工作。
《農業改良助長法》在日本農業法規中占重要地位,而且隨著農業的發展進行過9次修改,從而保證了該法律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使農業普及工作始終有法可依。
4.1.2 加強國家資助的農業推廣公益事業。
日本政府把農業推廣普及的專門技術員和普及員均納入國家公務人員管理,經費由國家和地方兩級財政共同負擔。日本中央財政每年根據各縣、都、道、府的農戶數、耕地面積和農業情況安排一定的“交付金”,用于農業推廣普及事業,各縣、都、道、府也配套一定的經費用于推廣普及事業。這就確保了農業推廣普及機構的設施、設備及推廣普及活動的運作經費。
4.1.3 以人為本,服務農民,確保農業推廣事業符合市場經濟需要。
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尊重農民個體的意愿和技術選擇。在日本的推廣普及活動中同,行政命令的東西很少,主要靠規范市場來引導方向。注重培養和發揮農民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創能力,推廣事業特別強調要以“人”為對象來實施。推廣普及活動是改變農民自覺行為的過程,主要根據農民和市場的需求進行,通過教育、培訓、技術指導等手段,培養能自主經營、“獨立思考”的農民,進而促進農村社會、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廣普及活動的領域比較寬,不僅涵蓋各項農業技術,也包括農業經營、農村生活改善、青年農業者教育、婦女能力開發等。
4.1.4 注重提高推廣員素質,為普及活動的高效提供能力保證。
日本農業推廣普及機構有嚴格的錄用制度。新推廣普及人員的錄用需經過國家公務員考試和地方普及員資格考試兩道關卡,這些考試確保了推廣普及員的基本素質。與此同時,日本推廣普及機構還建立了嚴格的培訓制度。專門技術員和改良普及員一旦錄用都是終身,因此對推廣人員的培訓也是系統的、有計劃的和終身的。
日本的推廣培訓種類很多,按培訓實施主體分為:國家、縣(都、道、府)、普及推廣中心、自我培訓四種。按培訓內容分為養成培訓(新任者)、基本課題培訓、特定課題培訓、地域課題培訓、1人1個課題培訓等5種。按培訓對象不同,培訓目標的不同,其培訓重點內容也各異。對新任者的培訓內容主要有:農業政策、推廣制度、農村的區域特點、推廣指導活動方法、推廣指導計劃和管理、各專業技術(生活推廣職員則主要側重在農村社會發展、發揮女性和老齡農業者作用等方面)。對不同工齡推廣職員的培訓,主要根據培訓目標設定課題,圍繞課題確定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并安排培訓內容。此外,對專門技術員的培訓側重在其對推廣員的指導能力提高上,其主要內容包括:最新技術活動面臨的共同課題,有關專業項目信息等。
4.1.5 加強農業推廣信息體系建設和運營管理。
日本的農業推廣信息化程度很高,農業信息網絡非常發達,各都、道、府、縣都建有自己的農業信息網站。1994年全國改良普及協會利用國家投資,建立了全國推廣信息網絡(EI-NET),將各級農業信息網站聯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內容全面、高效權威的全國性農業信息系統,為推廣人員和農民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服務。日本對農技推廣信息體系建設都是國家投資,不論是科研信息網、還是農技推廣信息網、甚至農協這樣的社團組織的信息網,均為國家投資建設。如日本普及協會的信息網EI-NET,主要建設和運作經費來自農林水產省,部分由各都道府縣農業普及中心以會員費形式提供,充足的經費,高度的重視,有效的推動了日本農業信息工作的發展。
4.1.6 鼓勵農戶的集體組織,充分發揮農民自我服務、自我保護能力。
在日本,農協組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到基層,就越體會到農協對農民的服務無處不在。雖然日本農協提供的農產品銷售、信貸、技術指導等服務是有償的,但農協是農民自發組織,并交納會費(基至能吸引大量非農人口參加),因此對農民來說也是理所當然、非常必要的,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4.2 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幾點啟示
4.2.1 建立和完善中國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上而下建立起來的,隨著近年體制的改革,出現了技術推廣基層工作薄弱,甚至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改革是目前中國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發展的唯一出路,是否可以考慮打破傳統的縣界,建立一些試驗研究、教育、推廣三位一體農業綜合中心或具有特色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良性的推廣員錄用、考評、培訓制度。同時,國家財政列出預算比例,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公益事業建設。
4.2.2 強化非政府推廣和服務體系。一些具有直接經濟效益成果的推廣,可由企業自己去做。采用多種形式,如企業親自抓,協會或一些中介組織做。提高農業企業和協會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國家和政府在政策導向和落實方面加強對承擔技術推廣企業或組織的支援、監督和評估。
4.2.3 在推廣方式上,樹立以農民為主體,服務農民,確保農業推廣事業符合農民愿望、符合市場需要。注重培養和發揮農民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創能力,推廣主要根據農民和市場的需求進行,通過示范啟發、培訓、技術指導等手段,培養能自主經營、“獨立思考”的核心領頭人,進而通過帶動普及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4.2.4 樹立“以人為本,育人推廣”的理念。農業推廣目的是“使務農者獲得有關農業經營和農村生活的有益而實用的知識,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從而帶來高效的,與環境協調的耕種技術的進步,富有成效的,穩定的農業經營的發展以及適應本地區特性的農業振興,同時改善農村生活”。根據農民和市場的需求,通過持續的,有組織的培訓教育和技術指導,從觀念和素質上根本改造農民自身。推廣活動的內容由專業技術延伸到農業經營管理,農業后繼人才的培養,農村生活改善,環境保護,農業觀光等領域。
為進一步完善全縣農業服務體系,搞好農技推廣服務,全面落實科技興農戰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根據上級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意見。
一、加強和改進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必要性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民素質提高。加強和改進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我縣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伴隨著計劃經濟和傳統管理體制的改革逐步形成的。長期以來,廣大農技推廣人員為解決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業的加快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鄉鎮機構改革的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也曝露出了一些問題,推廣機制不活,推廣方式單一,推廣手段落后,多元化的農技服務組織發育滯后,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技推廣事業的發展,而且也難以滿足新階段農民致富增收的需要。加強和改進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勢在必行。[本文來源于文秘站-www,,找范文請到文秘站網]
1、農技推廣體系的發展現狀逼迫我們改進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我縣的農業推廣體系基本處于“網破、線斷、人散”狀態,無法有效發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職能。從縣級看,一是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缺乏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沒有化驗室、培訓室、標本室和實驗場地,無法及時、科學、有效地開展工作。二是服務手段落后。農技推廣人員服務手段基本還是60年代的“一張嘴、兩條腿,褲兜揣著一支筆”,憑經驗、用老辦法指導農民生產,缺乏現代的高科技服務手段。三是人員素質偏低。全縣共有農技推廣人員54人,其中,第一學歷本科生3人,大專學歷5人,全部都是1995年以前畢業的。從1995年至今全縣農技推廣系統沒進過一個本科畢業生,現有人員近幾年基本沒有經過系統或短期專業培訓,知識結構老化,更新速度慢,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從鄉級看,鄉鎮成立農牧綜合服務中心后,原有的工作格局被打亂,農業技術推廣職能被削弱,變成“一有三無”,即有工作人員,無站房、無設備、無辦公經費。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偏少,全縣10個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僅1人抓農業技術推廣的就有8個鄉鎮,個別鄉鎮沒有一個專業干部,有的還身兼多職,農技推廣隊伍不穩定,并且全縣鄉鎮級基本沒有農業技術推廣設施設備,嚴重影響正常業務的開展。從村屯看,由于原來村級農民技術員和屯示范戶待遇取消,村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經斷層,農技推廣隊伍空白,不能發揮任何作用。
2、農民渴求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強烈愿望需要我們改進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隨著“一免兩補”政策的出臺和糧食市場價格逐步趨于穩定,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對運用科學先進技術提高土地產出率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全縣秋季田間博覽期間,每天到縣科技園區參觀新技術和新品種的群眾超過千人次。特別是今年我縣種植業遭受了嚴重的“兩病”災害,“兩病”的發生固然有自然因素、品種因素,但也有農業技術推廣滯后、發現晚、指導不到位等原因?!皟刹 卑l生期間,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共接待群眾咨詢2萬多人次。對于群眾渴求掌握科學先進技術的愿望,當前我縣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無論是人員素質、服務手段還是工作機制都無法滿足農民需要,急需進行改進和加強。
3、上級精神和先進地區發展經驗要求我們改進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國家將農技推廣體系列為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加入世貿組織后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措施,中共中央兩次下發文件對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提出明確要求,農業部、中央編辦、科技部、財政部專門下發了《關于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創新農技推廣體制與機制,明確農技推廣機構職能,優化農技推廣隊伍,保證必須的財政供給。遼寧遼陽、甘肅定西等農業發達地區,一條最基本的經驗就是強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創新機構設置,理順管理體制,提高隊伍素質,大面積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二、加強和改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主要任務
總的思路就是“強化縣級,改革鄉級,完善村屯”,初步建立起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龍頭,以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為核心,以村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為紐帶,以屯農技推廣示范戶為基礎,上下貫通、左右相連、點面互動的四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
1、強化縣級農技推廣中心建設。一是建立化驗室。建設一處面積400平方米,擁有液相色普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等高科技設備,集土壤肥料測試、各種急難新病診治、農產品安全檢測、化肥農藥監測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省內一流水平的化驗室。二是成立專家大院。加強與省農科院的協調,在縣農科所建設一處面積300平方米的專家大院,配備電腦多媒體系統、圖書、掛圖、農業技術光盤和標本,開通農技“110”熱線,辟建專家值班和寢室,邀請省農科院專家與縣里農技人員共同組成常駐不走的服務“三農”專家隊伍,通過“坐臺”咨詢和巡回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全天候直接服務農民,做到科技人員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三是合并農科所。將縣農技推廣中心和農科所進行合并,挖掘資源優勢,整合技術力量,強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
2、改革鄉級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將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的農技推廣職能劃出,建立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由縣農技推廣中心垂直管理,所在鄉鎮協管。一是在機構設置上,按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在全縣跨鄉鎮行政區域建立三個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即××區域中心站,站址設在上集鎮,所服務鄉鎮為××鎮、××鄉、××鄉。××區域中心站,站址設在××鄉,所服務的鄉鎮為××鄉、××鄉、××鎮和××鎮?!痢羺^域中心站,站址設在××鄉,所服務的鄉鎮為××鄉、××鄉和××鄉。二是在職能定位上,區域中心站負責制定本區域內農業技術推廣規劃,制定農業技術培訓方案,并協助鄉鎮政府組織實施;圍繞農業標準化生產,為區域內鄉鎮政府指導農業生產提供技術依托,承擔和引進關鍵技術的試驗、示范,搞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負責本區域內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預測預報,對重大疫情和突發性害蟲制定預警機制,并協助鄉鎮政府實施統防統治;負責本區域
內土壤地力、墑情的監測,指導農民科學施肥。記錄當地農業主要的氣象資料;負責本區域內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的監測,以及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質量安全的檢測;貫徹執行上級有關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法律法規。
三是在人員編制配備上,各區域中心站使用省核定鄉鎮事業中心編制,從各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抽出24個編制,用于區域中心站。區域中心站人員暫時確定15名人員,從鄉鎮全額財政開支的學農人員中通過考試考核的方式競聘上崗。其余編制逐步從學農的本科生中擇優補充。落聘的原鄉鎮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由鄉鎮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應的技術崗位待遇。四是在人員管理上,區域中心站從站長到一般工作人員全部進行競爭上崗,并實行動態管理,聘用期為3年。聘用期滿后,根據考評結果,決定續聘或解聘,建立起競爭流動機制,促進人員結構優化和知識更新,提高服務水平。五是在資金撥付上,區域中心站的人員工資由縣統一打卡,公用經費按區域中心站的實際聘用在職人數核定,統一撥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管理,實行報帳制,在財政結算中心統一核算。
3、完善村屯農業技術推廣網絡。每個屯設1戶科技示范中心戶和2-3戶科技示范戶,由村民舉薦,區域中心站考核確定??萍际痉吨行膽艉涂萍际痉稇艨梢詢炏瘸邪?.5畝機動地,用于試驗示范項目的落實。村委會從村級轉移支付節余和村級收入中每年給予科技示范中心戶200元科技示范補助資金。每個村設一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會長由各屯科技示范中心戶和科技示范戶推薦,經區域中心站考核后,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審批確定,并發放聘任證書。各村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會長可以優先承包15畝機動地,并由各村負責,從村級轉移支付節余和村級收入中每年給予400元的科技示范補助資金。
三、加強和改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保障措施
組建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是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創新,事關“三農”發展的大局,事關廣大農技人員的切身利益,事關社會穩定,必須精心組織,科學運作。
1、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綏棱縣加強和改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領導加強和改進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如下:。。。。。。
縣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農委,主任由××同志兼任,副主任由縣農委副主任×××、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擔任。
2、搞好協調配合。各鄉鎮政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站在全縣大局高度,切實把加強和改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工作作為當前重點工作來抓,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加強協調,合力攻堅,確保這項工作順利推進。特別是鄉村兩級要把這項工作作為服務“三農”的關鍵舉措來抓,全力給予支持配合。村級要克服困難,千方百計把農技推廣示范戶和農技推廣協會會長的相關待遇落實到位。
3、提供政策支持。一是給予資金支持。每個區域中心站投資30萬元,共需資金90萬元,其中,對上爭取資金45萬元,縣財政投入45萬元。同時,每個區域中心站,每年財政增撥1萬元經費,用于重大疫情及突發性害蟲的監測、預報及處置費用。此外,對各區域中心站建設涉及到的各項稅費全部給予減免。二是給予用地支持。為了適應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的引進試驗,每個區域站給予15畝試驗用地。試驗地來源由區域中心站所在鄉鎮從機動地中解決,由區域中心站按現行市場價格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