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濕地既是"碳匯"也是"碳源",研究發現,碳可以被長久穩定地封存在植硅體內,不同植物的植硅體封存碳的能力有明顯差異。選取閩江河口鱔魚灘濕地蘆葦群落、短葉茳芏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及交錯帶為研究對象,研究這3種植物植硅體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簡稱PhytOC)含量和儲量的空間變化特征和影響因素,探討PhytOC含量在純群落和交錯帶的差異,為研究植物競爭和碳循環過程提供依據。結果表明:受水文條件、植物生長和空間擴展等影響,閩江河口濕地植物PhytOC含量整體表現為近岸區高于近海區,PhytOC儲量表現為純群落高于交錯帶。PhytOC含量依次表現為蘆葦純群落(4.14 mg/g) > 交錯帶蘆葦(3.67 mg/g) > 與蘆葦交錯的短葉茳芏(3.08 mg/g) > 互花米草純群落(2.70 mg/g) > 與互花米草交錯的短葉茳芏(1.96 mg/g) > 交錯帶互花米草(1.86 mg/g) > 短葉茳芏純群落(1.75 mg/g)。短葉茳芏與蘆葦相互擴展中短葉茳芏植物整體及各器官PhytOC含量均升高,而與互花米草相互擴展時短葉茳芏除了根系、莖以外各器官PhytOC含量均下降。3種植物各器官在交錯帶中PhytOC儲量分配比明顯不同于純群落,根系PhytOC儲量的分配比上升,提高了根系競爭力。蘆葦、短葉茳芏、互花米草通過植硅體封存的碳儲量分別占植物碳儲量的0.27%、0.15%和0.07%,但植物間的擴展過程影響了植物的PhytOC儲量,其中短葉茳芏與互花米草形成的交錯帶中短葉茳芏下降幅度最高(56.29%),互花米草下降幅度最低(26.15%)。由此可見,植物的空間擴展對植物PhytOC含量、儲量以及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都有一定的影響,短葉茳芏在與蘆葦和互花米草競爭時分別采取不同的PhytOC分配機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