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粵北丹霞山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的典型代表,在地貌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對丹霞地貌成景地層(晚白堊世紅層)的沉積環境和古氣候的研究較少。通過對巴寨剖面丹霞組的野外觀測、礫石統計、室內砂巖樣品薄片鑒定及粒度分析,進行詳細的沉積相研究。巴寨剖面丹霞組出露巴寨段和錦石巖段,前者以礫巖為主,發育粒序層理及平行層理、底侵蝕面、疊瓦狀構造等,而后者以發育大型交錯層理的風成砂巖夾古土壤為特征。在盆地其他位置,可見丹霞組白寨頂段礫巖地層。研究結果表明,在巴寨剖面的晚白堊世丹霞組紅層中,可以識別出正粒序層理礫巖、逆粒序層理礫巖、平行層理礫巖、無沉積構造礫巖、大型交錯層理風成砂巖、中—薄層砂巖、古土壤7種巖相。巴寨段礫石大小主要為0.5~9.5 cm,成分以脈石英、石英砂巖及磚紅色砂巖為主。錦石巖段砂巖粒徑為0.03~0.5 mm,分選性好,以跳躍組分為主,指示風成環境。丹霞組從巴寨段到錦石巖段沉積物粒度變細、沉積速率由快變慢,指示了由河流主導的沖積扇沉積體系向沙漠沉積體系的轉變,反映了古氣候向干熱變化,錦石巖段的風成砂巖可能與東亞中緯度地區晚白堊世Campanian期古氣候廣泛的干旱化有關。丹霞組沉積末期(白寨頂段),古氣候條件再次變濕,降水增加,河流將粗粒碎屑物再次搬運到盆地發生沉積,新的沖積扇疊覆在錦石巖段風成砂巖—古土壤序列之上。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